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25 07:11:08| 人氣2,243| 回應37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男性氣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是已評過康奈爾的《男性氣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有必要再評克拉特鮑的《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女書,2003)嗎?

這本不同,克氏是華盛頓大學哲學教授以及女性研究所的兼任教授,所以他在評介各派男性氣概時,除了要求觀點清晰、証据正確外,還要檢視實現的可能性。每派觀點均依:歷史素描和主要著作、男性現實的描述與解釋、男性現實的評估和求變的行動進程、批評與回應、摘要與總結、建議讀物等章節的次序來寫(p.38)。

那這本書對保守、擁女主義、男權、神話創作、社會主義、男同志、男性非洲裔美國人、福音派等八派的評介,就很客觀很嚴謹了?

那可不!他在<二版序>自白:「由於我持續抱著社會主義擁女主義的觀點,這運動中深層的轉變使得我更加難以公平地呈現各家學說的觀點。」(p.14)

難怪女書店會出版社這本書,社會主義擁女主義可比女人自己的自由派女性主義還更合女書店的需求,除了主張兩性平權外、更要求社會主義式的女性額外特權,比如優先就學、就職、就醫,男性及社會要負責女性的贍養、育兒……等。

那只!這些只是技術性的社會福利,社會主義擁女主義的野心可大了,不只要解決古典馬克思主義所不能解決的階級鬥爭和生產異化,還要滿足擁女主義的要求(p.237)。

那就是無法滿是他自己所定的「檢視實現的可能性」之標準了,甚連「觀點清晰、証据正確」也達不到。

那他有何資格批評社會生物學派「觀點不清晰、証据不正確」(p.69-72)?如果科學的社會生物學派是「觀點不清晰、証据不正確」的話,那其他各派簡直是一團漿糊了。

不過他倒指出了男權運動者的論點:「許多州對和女人犯相同罪過的男人判以較長的刑期,政府給予寡婦賦稅的優惠而鰥夫卻沒這種優惠,只承認男人所犯的性侵害,以及將職場保護之要求條件擴及於女性而非男性。」(p.130)

你誤讀了,克氏認為男權運動者顛倒了事實,現實的社會是父權(p.168),連服兵役也是男人的特權而非犧牲(p.163)。

是嗎?那他應來看看台灣的義務役如何糟踏男人,還有男人要賺錢養双親妻小,而女人享有小家庭之利不用再侍奉公婆了,上班嘛又有生理、懐孕、育兒等假期及補助,離婚則……

活該!誰叫男人自虐,有種去爭啊!

那女人也別占了便宜還賣乖,想生就自己照顧啊!

這不同,生兒育女可是人類的生生之德,不論已婚離婚未婚全都當然要由整個社会尤其男人來共同負責扶養。

真有妳的,當兵非但不是保家衛國而是殺人了。男人喲!去死吧!
 
男性氣概
在一個為男性所主宰的社會中,男人被賦予較高的期待;弔詭的是,在男人的世界裡,男人也永遠不會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在永無休止的競爭之中,結果貶抑他人成為證明自己的方式;而貶抑女性則成為男性認同的基礎。
有時候我覺得這樣的論述過度詮釋了一些男性之間的貶抑行為。對於女性,男性或許有其特有的優越感。但這為必要從貶抑中得到滿足。
男人可以保護女人、愛女人,但是如果人家說你像個女人,那就成為一種羞辱。
這裡的保護和疼愛,不就是另一種成就自我的方式?
至於『像女人』是不是一種羞辱?而這種羞辱是否又一定指涉到『貶抑女性』?前者或許大家都能認同,但是後者則未必竟然。以女性來說,『像男人一樣』,也往往不是一種『稱讚』。是否可以說女性以貶抑男性作為認同的基礎!?
實際上,不論是西式的亞當夏娃,還是中式的陰陽有別,或許那種偏離基型所帶來的違和感,才是這種貶抑的基本理由。
 前幾年台灣曾經流行「新好男人」的論述,讓不少男人感到壓力。男性同儕之間會開玩笑:「我要趕快回家幫太太帶小孩了。」這種論述,確實讓男人洗碗、陪小孩的次數稍微增加,但是卻沒有真正反省男女性別角色的結構性問題。結果男人仍然只是「幫」太太洗碗、陪小孩,而不是認為家事是家人共同的責任。至於女性在教育、工作與法律等領域中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也沒有在新好男人的論述中得到檢視與反省。
看到這段話時,我不禁笑了出來。這樣的話,正是我不久前對竹君說的。對於她的質問,『你說你是大男人,是怎麼樣的大男人』,我只能吶吶地自白。
我一直不認同男女平等,因為那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演化上,在生理上,的確有其不同之處。而這些差異就會造成先天的不平等。當然,就像牛排和松茸一樣,不同的功能其實並不適合做比較,也不太可能真的能排出高下差距。
不過,在現實環境裡,或者說從演化的角度來說,擁有更能適應社會的先天能力就是更為優越。在過去靠肌肉吃飯的時代,男性是可以佔相當優勢的。但是在現代,所謂的知識經濟之下,靠腦力拼鬥社會裡,或許女人更佔優勢。姑且不論智力問題,至少似乎大部分的女孩子,比較能在年輕時乖乖唸書,不像雄性動物在叛逆和鬥爭中虛耗時光。
但是,嚴格來說,我並不認為女性有受到什麼不平等的待遇。考慮到產假或生理假等等因素,女性本來就不應該擁有與男性相等的薪資,畢竟企業沒有必要為員工個人的問題付出成本。因此,如果兩個相同能力的男女員工,男性薪資比女性更高其實還蠻合理的。
有人會說,女性承擔了生育的機能,這是整個社會應該去體諒的,所以在立法上補貼女性是合理的。不過,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盡完整。比起男性,女性更能夠知道『孩子是誰的』。這樣的優勢,其實在生物界裡是很常見的,雄性生物也演生出許多機制來提高自己子嗣的出生率。
也就是說『生育』並非個人的功能,它是兩造之間共同實現的功能,也是共同承擔的成本。因此,女性在就業競爭中所屈居的劣勢,應該與另一方共同承擔。而非由國家出面要求公司承擔。
時代不同了,在講究個人追求,個人成就的時代,侃侃而談家庭或者傳宗接代,可能只會引來姍笑。
我也這樣認為。我認為應該追求的不是女權,也不是男女平等,而是超越性別的價值和態度。而這就應該從科學著手。必須先認清生理和心理的結構,才能去談如何超越性別。
像是金賽博士這樣的性學研究,在今天可能已經不足了,有多少『女性對性的看法』和『男性對性的看法』是先驗的,又有多少是後天文化建構出來的,這不只需要社會學的研究,也需要認知科學,心理學等研究的配合。甚至也可以從經濟學之類的理論去探討,譬如,從家庭的角度來看,補貼女性的政策,是否等同於補貼了其伴侶?亦即也補貼到了男性?而造成某些效用曲線的偏移,而非曲線本身的改變!?
我覺得那些超越於性別之上的,才是更值得探討的。
(值得附帶一題的是,科學研究中也有所謂的政治正確阿,唉唉。)
http://barrosh-life.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5675.html
 
男性氣概與學校教育   by黃新民
 
摘要
 
為回應女性主義的衝擊,歐美國家在 1970 年代亦興起以男性為研究焦點的男性研究,認為性別(gender)既然不是天生的,那男性亦是形塑而成。男性氣概被視為是男性的特質,而且是學校男學生建構認同及以此做為與女性的區隔,男性與女性原是有生理特徵上的不同,之後由於社會角色與社會分工的差異,而有不同的性別角色的心理與行為,以及性別刻板印象。雖然男女生的差異與心理特質有關,從建構論的觀點而言,性別差異大多是「社會建構」而成,即經由社會化歷程、社會期待、個人認知系統與社會結構互動的歷程所制約與形塑的。本文擬從建構男性氣概的相關理論談起,並探討男性氣概與學校教育的關連性,文末提出男性氣概對性別研究的啟示。
 
壹、前言
 
自 1960 年代晚期美國婦女運動開展以來,並隨著政治解嚴引進台灣後,「婦女運動」、「女性主義」或「性別研究」等詞彙已由學校教育中的禁忌轉為倍受重視的議題。女性主義因其演進歷史及發展流派而有不同歸類,但主要在於以女性觀點來解釋男女不平等、女性受到壓迫等現象,挑戰傳統自以為中立的男流論述(顧燕翎,2000),試圖解構父權體制以改變社會中不平等的性別結構。
為回應女性主義的衝擊,歐美國家在 1970 年代亦興起以男性為研究焦點的男性研究,認為性別(gender)既然不是天生的,那男性亦是形塑而成。台灣至 90 年代晚期才開始有男性研究,所關心的議題主要有(畢恆達,2003):1.父職與家務勞動、2.探討進入所謂女性工作領域的男性、3.分析傳統男性氣概的建構。
台灣的性別研究多集中在女性經驗的探討,而男性研究的主題亦多著重在不符合所謂的男性氣概(masculinity)的男性,他們處在父權社會中的經驗和調適歷程,而極少討論到男性氣概的形塑歷程,特別是學校教育與形塑男性氣概之間的關係。據報導,一位國中三年級男學生-葉永鋕,因具有女性特質(feminity),對烹飪很有信心、喜歡做「女生」的事,因此在家長和老師心目中是位貼心的男孩,但卻是同儕間調侃與欺負的對象,最後竟因不明原因而陳屍於學校厠所。「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在 2006所出版《擁抱玫塊少年》一書中,亦收錄多位具有女性特質男生艱辛的成長之路,這些案例反映出在學校的學生之間男性氣概與女性特質的二元對立,「娘娘腔」的標籤對男生而言,具有嚴重的殺傷力和排他性,而男性氣概更是男學生保有自我認同並和女性做為區隔的一道鴻溝。在性別關係的權力結構中,男性亦有可能因男性氣概而成為加害者或受害者,並顯示學校場域中的性別議題是與更廣泛的歷史社會結構相互連結與交互作用。
 
貳、建構男性氣概的相關理論
 
根據根據<>中的解釋,「masculinity」一詞傳統上被視為是男性特質,例如強壯、勇敢,為男性所具有之特性。男性與女性原是有生理特徵上的不同,之後由於社會角色與社會分工的差異,而有不同的性別角色的心理與行為,以及性別刻板印象。雖然男女生的差異與心理特質有關,例如情感依附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無論正面或負面而且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依附於其他人的形象上,如「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導致男童模仿父親的態度行為。此種依附或情感投注模式的重要性不只關係到個人的心智發展,更是家庭內部存在的關係模式(劉泗翰譯,2004),性依附構成性別角色認同上的差異。
從建構論的觀點而言,性別差異大多是「社會建構」而成,即經由社會化歷程、社會期待、個人認知系統與社會結構互動的歷程所制約與形塑的,與男性氣概較具關連性的理論有社會學習理論、性別再製理論及抗拒理論。
 
一、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們行為的學習是受到環境、個人對環境的認知及個人行為交互作用所影響(張春興,1994),個體在特殊的情境中,透過直接的獎懲和間接的觀察學習與模仿而學到不同的性別角色。傳統上,男女生一出生就被父母親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傳遞不同的教養方式,父母親是兒童「認同」與「模仿」的對象,並在增強與消弱的互動歷程中,兒童觀察和學習適合自己性別的行為。在許多情況下,男性和女性是被鼓勵學習性別刻板印象的角色,即「性別角色理論」(sex-role theory)。社會是由傳統風俗習慣、規則和社會角色所構成,兩性間的分工來自於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亦即性別刻板印象(Holland & Eisenhart, 1990),且一旦習得後,男性或女性也因此相信自己在性別角色中是會表現得更有能力。社會成員經由社會化習得性別角色,性別角色是經由「社會化」學習得來的,各種「社會化媒介」(agencies of socialization),如家庭、學校、同儕團體、大眾媒體等,把社會常模或是對於男女行為的期望,分別傳遞給男孩和女孩。如電視廣告中男性多出現以事業、名車、金錢為相關主題,而女性則多是照護者或美貌的形象出現;分析小學教科書也發現,男性的形象多是醫師、律師、工程師,而女性多是以教師、秘書、護士出現。兒童在接受自己的性別角色後,也會對自己進行「自我社會化」(self-socialization),讓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與他人所期待的性別角色。性別角色理論讓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歧視、偏見和刻板印象被視為是文化差異,並透過教育機制合法化結果的差異(劉泗翰譯,2004)。把學習性別的個人塑造成完全被動的角色,缺乏個體學習的主動性,學習者所做的事情就是內化這些既存的性別刻板印象,在此框架下,男性與女性之間就僅存有差異而沒有不平等的權力結構關係,而且難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不同於傳統刻板印象的性別角色。
 
二、性別再製理論
 
1970 年代中期以來,功能取向的教育社會學受到嚴峻的挑戰,同時在女性主義者的呼籲下,「學校教育再製父權制度」的問題受到關注,為連結與探討性別與教育之間的關連性,批判教育理論(結合教育社會學者、人類學者與馬克思理論者)與女性主義理論因而蔚為風潮。
再製論者指出學校教育再製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1.社會再製-學校傳遞生產技能,並教導勞工階級適應生產關係的態度。
2.文化再製-上層階級對教育的「文化專斷」,使得學校教育看似中立,實際是排除勞工階級獲得教育成功的機會。由於資本主義的運作是建立於剝削勞工階級,學校教育即成為提供勞動預備軍與建立合法剝削的途徑。女性主義者運用再製論解釋特權如何傳遞的觀點,指出男性特權的再製亦是在維繋資本主義,上層階級與勞工階級的關係是為了維繋資本主義體系的運作,而男女間的不平等在於女性多為低薪受雇者與操持家務者,此種不平等的勞動分工符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性別的再製論強調階級體系中的性別關係(Holland & Eisenhart, 1990):
1. 反對以生物或心理取向解釋女性獲得較低的經濟地位,男性與女生的不平等不應僅以差異解釋,應連結階級結構來討論。
2. 教育工作者在意識型態上的偏見、教材中顯示性別刻板印象皆造成女性未來發展的限制。
3. 勞動階級女性在學校中所選的課程限制她們未來的經濟生活。雖然性別再製論指出學校透過學生不同的分流與長久以來的符號暴力,傳遞性別不平等的意識型態似乎被理所當然的認為在班級中進行,但卻缺乏探討學生和教師之間究竟發生什麼事?學校的性別再製歷程仍是黑盒子。社會再製與文化再製僅彰顯被動的再製歷程,忽略學生的抗拒以及主體的回應方式,且再製的無意識性,使得女性會否認從學校、家庭或同儕習得性別符碼,因此在探討學校與性別時,應結合抗拒與霸權的概念。而且以階級結構分析性別關係將忽略同性別中的差異及歷史文化因素,且再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不變結果,忽略生產(product)的可能性及個體的能動性。
 
三、抗拒理論
 
Willis(1977)以民族誌的方法探討勞工階級、表現不及格且不滿現狀的白人男孩的經驗和文化歷程,以及他們如何被導入從事當代資本主義勞力工作。這些小伙子(the lads)看起來是因為個人的病症和文化缺陷而造成「再製」成為勞工階級,但實際上小伙子並非服膺學校的主流文化(中產階級文化)而導致失敗,他們擁有自己的觀點和對文化選擇的洞察力而創造出反學校文化(counter-school culture)。男性氣概是反學校的次文化,並依此區分出「Lads」和「Earoles」,前者視男子氣概的展現是一種成就,後者則是順從者,服膺學校主流價值,追求學業成就。不同於性別再製理論,小伙子的男性氣概並非是服膺學校教育而再製勞工階級的行為模式,而是洞察(penetrate)他們(非個人的)在社會整體中的處境,因為勞工階級透過學校教育向上流動的機會微乎其微,只有少數的勞工子弟成功,因此,追求學校的主流價值是不切實際的,與其追求遙不可及的夢想,倒不如創造追求眼前的快樂。反學校文化中的男性氣概並非僅是小伙子學校適應不良的產物,而是彰顯出階級文化的差異性,小伙子自以為識破學校教育的規則,所主動創造的學校生活實踐,以反抗學校的中產階級文化。就某種程度而言,小伙子的男性氣概彰顯出個體的主動性、男性氣概建構與社區文化(小伙子的勞工階級背景)的關連性,以及男性氣概做為反霸權(學校所代表的中產階級文化)的可能性,然 Willis 僅從 lads 觀點探討,忽略勞工階級內部的異質性,且 lads 仍受到分工體系中性別關係的限制,視女性為附屬品。
 
參、學校教育中的男性氣概
 
1990 年代晚期在澳洲、英國及美國有許多「關於男生」的報導及研究,這些探討內容圍繞在「新弱勢」男生所造成的道德恐慌,甚至假定女性運動也是造成男生教育危機的因素。其討論的特點有(Foster et al., 2001):
1.二分式的討論:區分為男生/女生、女性特質/男性氣概為討論架構,並將女性成就視為是男生的損失。
2.生物決定論:一般男性或男性運動多預設男生的興趣與女生成對比。
3.女性主義的衝撃:女性主義所形成的道德恐慌彌漫在關於男生教育的討論中。這些討論的立場似乎在以回應女性主義的挑戰為主,但其探討的內容與男生所受的學校教育較有關連。
 
一、頑皮的男生
 
在學校教育中,男生常被是較活潑好動、缺乏專注力,男生所具有的男性氣概使得男生較為頑皮且製造校園問題,因此若能更有效管教這些男生的頑皮行為時,將有助於改善男生的問題。例如英國在 1996 年有位 14 歲男生刺死老師的事件發生後,相關的報告指出應在初任教師及師資培育課程中,賦予老師維持班級常規及處理校園霸凌的能力(Meyenn & Prker, 2001)。
但此報告並未提及性別及關於男性氣概的敘述,而是著重於男生的管教問題,學校資源因此多投注於改進男生每天例行的暴力行為。男生也似乎壟斷了學校的空間,如操場、體育館、運動場所,這些場所成為形塑男性氣概的資源,且在同儕的壓力下,男生需追求生理上的優越。某些技術取向的師資培育課程會將男生的行為視為是某種需要防堵的偏差行為,並且限制男生不可以做某些行為,男生成為班級管理的前景(如坐在前面的特別座),而女生為背景。教師的班級管理取決於控制,性別的議題被孤立在班級管理之外,幾乎沒有協商的空間,例如老師在講故事時會叫頑皮的男生坐在前面,以方便控制男生的偏差行為;或者以學生的文化背景來做為該生偏差行為的解釋;以及運用負增強方式來控制秩序,如被登記缺點 5 次的話要送去校長室。從普遍視男生為學校問題製造的現象而言,男性氣概常是等同男生的偏差行為,男生多為加害者,而女生多為男性氣概的受害者。然此種觀點無法解釋男性氣概的支配形式與男生在學校偏差行為的關連性,在社會實踐的權力脈絡下,男生為什麼要建立具有反抗性的男性氣概?若只是將男生視為加害者或重視學業成績下的受害者,此種觀點將無法有效處理在學校的「男生問題」,對於校園暴力還應探討男生與學校教育及構成男性氣概之間的關連性,不應僅以女生受害/男生問題、優勢女生/弱勢男生此種二分方式來探討關於男性氣概的社會實踐。當這些青少年在擁擠的班級學習不符需求的課程,加上有些教職員會以不合適的文化刻板印象在預設某些男生的行為,而這些男生也會以這樣的文化刻板印象做為對抗策略,例如當有男生經驗到教師忽略他的文化背景時,會表現出強悍及大男人的樣子。而且在男性氣概的支配文化下,要想成為重要人物,則必需在男性氣概的階級體系中建立地位,以避免被邊緣化或女性化為“他者”。
在此種學校教育的文化氛圍下,某些男生理所當然的成為學校的弱勢族群,使得階級、種族和性別的霸權也得以在學校維繋,而男性氣概即成為這些弱勢族群的權力展現。但許多男生的反社會行為不能就被簡化為抗拒的產物,而是要能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反社會行為是來自反抗的男性氣概,是男生在學校生活中,主動協商發展出來的策略,以面對異化的學校教育。二、男生的學業表現在小學階段,由於女生在許多學科的表現優於男生,尤其晚近世界各國進行教育改革,強調學業成就以來,使得男生成為學校教育的「新弱勢」。在此情形下,男生的偏差行為或暴力舉動被解讀為「受害者的症狀」。
Foster 等人(2001)探討英國、澳洲、美國等國的情況指出,英國自 1995 年媒體關注男生的教育議題以來,「男生低學業成就」的問題迅速成為一種道德恐慌。雖然政府官員認為這樣的問題應視為學校性別議題,但是白人勞工階級的男生才是教育體系最困擾的問題。這幾年政府雖要求學校處理「反學習文化」,但男生低學業成就的現象實際上是與教育改革有關。自 17 世紀以來,英國教育就重視語言和讀書能力的傳統,此種傳統不利於中下階層學生的學習。而保守黨政府所推動的教育改革法案(ERA)對學校採取新的管理措施,透過財政自主、國定課程與定期的考試檢測做為評定學校績效的依據,好的成績表現成為顧客(家長)所認定的好學校。但男生的成績表現多呈現二極化,不是最高就是最低,若將統計成績分數的差異視為男女生之間的鴻溝,將忽略不同社經地位之間和之內的性別差異。
在澳洲被媒體所建構的「新弱勢」男生,其所經驗的學校失敗被認為是和女生所經驗的失敗歷程相同。因此挹注更多資源給男生,如諮商與特別安置、行為矯正班及課業輔導班,但這些措施卻忽略性別在學校教育外和學校教育內的差異。就學校教育之外而言,雖然女生學業成就高於男生,但女生卻不見得能將在職業上反映出學校文憑的價值,男女間的工作報酬仍舊不平等,而且忽略不同性別對職業認知的差異。在學校教育之內,男女生對學校科目和職業選擇有很大的差異,選修數學和科學領域的多是男生,而女生對職業多是較狹隘的選擇與低自尊。女性長久以來被視為是照顧者與支持者,當女性欲擺脫此種社會角色時,將引發男生在倫理上的不適應。美國的男生面臨「內心的交戰」,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自殺、情緒不穩及暴力受害者比率。有些治療師認為男生成為男人是自然的而非培育而成,會具有侵略性及暴力傾向是因為男性荷爾蒙的關係。而有些女性主義者對男性亦持性別偏見,認為暴力行為都是由男性所產生,卻避提男生的善行。
有學者不以生物決定論的立場談男生的問題,認為男生為隱藏害怕和脆弱所以戴著男性氣概的面具,且展現出超過他們能力的自信。以學校課程而言,儘管數學和科學超出某些男生的學習能力,但這些男生仍舊會選修這些科目。而女生即使在英文和語文科的分數超過男生也是無法扭轉男性氣概的標準,男生認為英文是「女性」的科目,答案多是各自表述,不像數學和科學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換言之,課程是彰顯性別的資源。就男生而言,男性氣概和學業成就交互影響著男生的學校經驗,導致男生在學校學習的困難。
Willis 早期對男生文化的研究指出,男子氣概是反學校的次文化,並依此區分出“Lads”和“Earoles”,前者視男子氣概的展現是一種成就;後者則是順從者,服膺學校主流價值,追求學業成就。這樣的分類方式為許多研究者所採用,此類研究指出男生的學校文化也有女性特質,尤其是在學業成功的男生,許多男生融合一些女生的策略而獲致高學業成就。但這些在學校表現優異的男生因為被認為缺乏男子氣概,所以被視為是娘娘腔且因此被欺侮。這種支配和霸氣的男子氣概是如何影響男生形塑他們的學校生活和學業成就?許多男生處在男子氣概與學業成就的衝突中,而學習的很辛苦,特別是在中學階段,追求學業成就成為“男生”要變為“男人”的問題,男生需在性別認同和學習者認同間做協商(Renold,2001):
1. 學校是一個社會化和學習的環境,因此男生需採取協商策略,避免被視為沒有男子氣概/女性化的班級行為和表現,而且還要偽裝對學業成功的渴望。這些策略包括在班上表現男子氣概的行為、貶低學業價值、認為功課好的男生娘娘腔、貶低女性的學校作業或將她們的成就視為是失敗
2. 偽裝的過程必需要天衣無縫,且和男子氣概沒有衝突,由於有男子氣概的人在班級中有較高的掌控權,因此成績好的男生必需要妥協,甚至很諷刺的要成為其附庸才能在班級中有地位
3. 有一些成績好的男生開始的時侯會選擇成為具有男子氣概,但這些人最後有一半拒絕了,男子氣概是一種動態的建構過程,特別是同儕間所建構,因此性別與男子氣概間所存在的連結是有改變的可能性。如果研究議題僅持續在學業成就/男子氣概,學校教育將可能更穩固男生和女生的性別認同和學習者認同。學校教育在理想上應是促進性別平等與增進學生選擇管道的場域,但在實際班級運作卻往往不是那麼回事,甚至還可能反其道而行。在以學業至上的學校教育,男子氣概似乎不僅是性別刻印象而已,更是無法獲得學業成就者的出路,這些學習低落者將成績從「限制」轉為「資源」,形塑自我認同卻也同時將自己排除在成功之外。
 
三、男性氣概的展現
 
「同儕」是影響學生學校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Martino(1999)研究英國中學的校園男性氣概指出,“加入足球隊”提供這所中學男生建構男性氣概的資源,由於學校重視足球隊,因此學校成為一個特殊的場域,此種場域讓足球隊中的男性認同成為學校的主流文化。足球隊員在學校有較高的地位,同時也活躍於舞會及同儕間,這些隊員將生物性的男女差異轉化為具有象徵意義,即除了足球之外,其他的活動都是不夠有男性氣概。雖然足球隊培養許多傑出的足球選手,但這樣的主流價值讓許多學生認為重視足球是件令人煩惱的事,有些男生雖不認同足球隊員,卻畏於表達深層感受,因為害怕被同儕質疑男性氣概或性別取向,甚至怕被貼上懦弱或同性戀標籤。因此,就算某些男生不認同或無法成為足球隊員,但也會刻意表現出不同於女性特質的行為,如表現出較粗暴的行為或大吼大叫。若從運動團隊與建構男性氣概的關連而言,男性氣概建構身份認同與性別權力關係,此種關係的建構是去中心化、多元且內化在每日的生活實踐。運動創造了規訓權力的形式並依此控制男生,學校的運動場則提供男性氣概展現的場域,運動隊員可使用運動場以及擁有運動技巧所以自認高人一等,並做為同儕間認可或排除的機制,其實踐還包括(Swain, 2000):
1. 運動的商品化與象徵性:由於資本主義所形塑的足球意向,透過傳媒強力播送,運動明星成為青少年認同的典範,周邊商品亦使得不同階級的人可在運動中建構和協商屬於男性氣概的展現形式。
2. 運動在男生的生活中提供幻想及運用身體:熱門的運動比賽讓參賽者和觀賽者展現男性的生理特徵,並獲得生理和心理的愉悅,形成同儕間的歸屬感,在此氛圍中形塑男性氣概。
3. 男性氣概的展現是排除女生和女性特質:運動場提供展現男性氣概的場域,而且是較有利於身強體壯的男生,換言之,具有主流男性氣概的人在同儕中亦是領導者角色,而在學校中要挑戰具有領導支配(hegemonic domination)地位的男生是件不容易成功的事。
 
上述研究指出,男生建構認同與男性氣概最普遍也最基本的資源就是生理特徵和運動競賽,近來的研究亦較關注在男生的日常作為,即男生如何運用身體成為具有男性氣概的重要人物,如何在行動中透過與生物有關的權力(bio-power)的社會控制形式而具體化(Swain, 2003 )。學生的行動在學校具有二種形式-集體與個體,而學校教育會嘗試規訓這兩者,亦即男性氣概與學校教育之間是充滿衝突與協商的歷程。
 
肆、對性別教育研究的啟示
 
男性氣概做為展現男性建構認同的方式,卻也可能同時造成不平等的性別權力結構,因此不能僅是化約為是男性需輔導矯正的「病症」,亦不能僅以男女生的文化差異看待,而是應尋求更廣闊的性別視野來看待之。
 
一、男性氣概不等同偏差行為
 
男生問題需能連結男性氣概、暴力及學校教育之間的關連性,才能釐清男生的管教問題。因此有必要同時釐清師資培育機構的課程、教師專業發展與發展更有效管理學生行為的學校政策。而對於男生的霸凌行為的理解需要置於更廣大的經濟脈絡及國際勞力市場轉變,以及這些脈絡如何影響男生對學校教育的態度,因此在強調技術-科學取向的師資培育課程應融入關於性別的社會學知識,才能真正建構安全的校園並尊重不同學生與教師的差異。
 
二、結合女性主義的觀點及方法
 
認知結構的改變在於使既有的認知產生失調,因此挑戰所有性別偏見的形式,質疑女性為何不能修習科學、醫學、戰爭等課程,並提供新的角色模式,例如女生要成為行為似男生的女孩比男生成為娘娘腔要來的容易。並且改變性別偏見的行為規則,例如透過立法防範性騷擾及性侵害,並提供男生們新的男性氣概圖像,如正義感、相同的愛及更善於表達情感。
 
三、關注學校日常作為中的性別因素
 
含蓋所有的性別活動、性別政治、利益團體等的產生都是研究問題,並假定性別是由文化與歷史透過不同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文化建構。採取性別的建構與生物性無關,而是行動者和受壓迫者所定義的觀點,關注群體回應結構壓迫的意義系統,並因此產生那些不同的“文化想像”。性別關係應被組織化,不應僅是男性/女性的二分化,同時關注於行動的文化建構,例如那些群體會因擁有男性氣概或女性特質而占有優勢或劣勢,以及同性別的內部差異。
 
四、重視不同的“聲音”
 
教育體系的危機在於教育者未能居於知識份子的位置,忽略被支配文化所建構的“他者”聲音。因此在師資培育的課程中應整合對男性氣概的批判觀點,並導入學生與教師對男性氣概的觀點,關注優勢與附屬的男性氣概如何形塑男生在學校的社會關係與實踐,並且透過學生重新書寫差異的過程以跨越文化障礙,提供資源再思考中心/邊陲以及他們/他者之間的權力關係。
 
伍、結語
 
就人類歷史而言,在採集、漁獵、農耕的幾千年歲月中,一直是以男性力量為中心的發展史,只是在此種歷史傳統之下,也必定存在不平等的性別結構與壓迫的事實。當我們的社會常以「男性氣概」來評判自己與其他男性的言行舉止是合宜時、期待男生長大後會是負責任、有魄力、事業有成的「男子漢」時,一方面卻也同時在解構此種父權體系。學校體系做為社會體系的一部份,自無法自外於歷史社會結構,在承載各種不同的社會價值的同時,一方面進行社會化的歷程,卻同時也有生產(product)新價值的可能性,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社會分工模式的轉變,過去傳統的父權觀念似乎也在逐漸轉變,亦開啟傳統男性氣概鬆動及重新形塑的可能性。
 
陸、參考資料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451-84。
劉泗翰譯(2004)。R. W. Connell 著。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書林。顧燕翎(2000)。
生態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269-295。台北市:女書文化。
………………………
 
 
 
 
 

台長: 阿楨
人氣(2,243) | 回應(3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女性主義理論》
此分類上一篇:《女性心靈之旅》

阿楨
金字塔頂層 女性到哪裡去了?2013/10/11【前言】

真正的無國界,真正的無遠弗屆,只發生在超級富豪身上!對超級富豪來說,世界不再以國家來區分,而只分成富人和窮人。他們像燕子一樣,夏天最愛聚集到英國避暑。他們已經變成一個環球族群,彼此之間的相同點遠多過於自己國家的同胞。不管超級富豪的主要住宅是在紐約、香港、莫斯科或孟買,如今它們逐漸自成一國。
  除此之外,連心裡想的也漸趨一致,這些超級富豪除了欣賞其他的富豪以外,相對來說,也對其他人缺乏同情心,甚至有時會對底層感到不屑。他們覺得自己是憑實力贏得成就,導致他們只顧自身利益,再加上周遭都是志同道合的有錢人,更讓他們對別人的痛苦漠不關心。這樣的超級富豪們,卻如統治者般,漸漸左右著現在的世界!金字塔頂端0.1%的超級富豪將告訴你:「機會從來不是均等,努力也未必能致富!」
  女性到哪裡去了?
二○一一年的紐約馬拉松共有四萬七千七百六十三位跑者,共有四萬七千七百四十五位跑完全程。對完賽者來說,那是一場男女混合的比賽,女性和男性一起跑。當社會開始接納女性參與耐力跑這樣艱辛的運動時,女性參與這類活動的比例逐漸增加。但是如果只看跑在前面的十八位跑者(亦即領先的○.○四%),二○一一年的馬拉松跟一九七一年還不准女性參賽時的結果一樣(當時不准女性參與十英里以上的路跑,理由是女性纖弱的身體無法負荷)。
  晉升超級富豪就像那十八位跑者一樣,我的意思不是說女性跑馬拉松時可能無法跟男性一樣快,所以生理上也無法跨越那門檻。我是用馬拉松這比喻來解釋全球新富豪的崛起中,一個大家鮮少提起的明顯現象—他們幾乎都是男性。以二○一二年《富比士》的億萬富豪排行榜為例,上榜的一千二百二十六人中,只有一百零四位是女性。扣除富豪的妻子、女兒、遺孀以後,所剩寥寥無幾。
  金字塔最頂層幾乎沒有女性,這點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和社會其他階層的發展趨勢大相逕庭。在一%以外的九十九%裡,女性的收入較高,教育程度較高,獲得的權力也比較多,這現象在全世界及各個社會階層皆是如此。如果你不是超級富豪,你愈來愈有可能碰到女老闆,遇到女性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的家庭,發現班上名列前茅的同學都是女性。當九十九%裡的女性表現得愈來愈搶眼時,一%仍舊是男人俱樂部。想瞭解頂層一%和其他九十九%的差異,一個方法是把世界分成以女性為主的廣大中產階級以及由男性精英構成的社會頂層,而後者支配著前者。
2013-10-14 10:18:55
版主回應
  另一個瞭解金字塔頂層性別鴻溝的角度,是來自高汀和凱茲的哈佛研究。大學是中產階級女性獲勝的領域,如今美國的大學畢業生中,有半數以上是女性,他們的學業平均成績也比男同學高。年輕女性比較可能獲得大學學位並繼續深造。不景氣也加深了性別差異,年輕女性面對就業市場低迷時,她們選擇重返校園,改善技巧,年輕男性則不然。哈佛大學直到一九七三年才不再限制女性只能進入瑞克利夫學院(Radcliffe)就讀,但二○○四年入學的大一新生中,女性人數已經多於男性。
  不過,哈佛的女學生畢業後,職業的選擇讓她們擠身最頂層的機率開始下滑。高汀和凱茲發現,金融和管理業的收入遠高於其他領域,金融家的收入比一般收入高出一百九十五%。而男性積極地把握住那些機會,例如一九九○年的畢業班中,有三十八%的男性在畢業後投入管理與金融業十五年,女性的比例則只有二十三%。二○○七年,女性畢業後投入金融或管理業的比例躍升至四十三%,但男性的比例更高達五十八%。你可以看到他們的收入差異:二○○五年,八%的哈佛男性年收逾一百萬美元,女性跨越那門檻的比例只有二%。
  金字塔頂層幾乎沒有女性,但是大家都不太談這個議題,部分原因在於左派對勇於在權力頂端談論性別議題的女性向來很不客氣,這爭論從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女權主義者亞歷山德拉.科倫泰(Alexandra Kollontai)互相辯論就開始了。女性從頂層提出性別主張時,常被當成上流階級的自私之舉,大家認為她們應該關注的是底層姐妹的問題。至於右派,他們向來連性別和階級議題都一併迴避。
  超級富豪裡欠缺女性是頂層一%的文化特色,也是金字塔頂層和其他人的重要差異。這些超級富豪在工作上沒有女性同儕,這也影響了他們的個人生活。二○○九年是美國職場的分水嶺,這是收集資料以來,第一次女性支薪的人數多於男性。二○一○年,十個職業婦女中,有四位是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
  相反的,超級富豪仍活在類似影集《廣告狂人》(Mad Men)的時代裡,而且你愈富有,家庭生活愈偏向父權制度的形態。二○○五年,頂層○.一%的納稅人裡,只有四分之一的配偶也在上班。至於頂層一%,配偶上班的比例較高,是三十八%,但是那數字還是比全國的比例低很多。有一次我在晚宴上坐在某位私募基金經理人的隔壁,我發現頂層○.一%的妻子在人生選擇上並沒有神祕之處。這位經理人是坐三望四的年紀,沒有小孩,我從閒聊中得知他是在讀耶魯法學院時認識同班的妻子。但我問他妻子目前在哪高就時,我發現我問錯問題了。如果你的先生年薪千萬,妳還選擇像律師那樣過計時收費的日子,那真的很奇怪(他的妻子平時幫忙投資管理家裡的資產,學藝術史,裝飾他們在上東區的豪宅。)
 這些超級富豪的妻子雖然是家庭主婦,但他們都是耶魯法學院等名校的畢業生。一九七九年,頂層一%的配偶中,有近八%是做國稅局所謂的藍領或服務類工作(亦即「老闆娶秘書」的官方說法),後來那數字持續下滑,經濟學家所謂的「相稱配對」(亦即和類似自己的人結婚)開始增加。超級新富豪中的科技怪傑是娶自己的同學,而不是秘書,不過他們受過高等教育的妻子不太可能上班。
  我自己的懷疑是,多數超級富豪私下認為,女性之所以無法擠身到最頂層,是因為她們欠缺某個要素。多數人都知道最好別公開談論這個議題,他們都記得桑默斯為此付出的代價(但他在職業生涯中其實提拔了許多優秀的女性員工)。不過,我可以透露一位私募基金的億萬富豪在無意間對我說的話。他表示,問題不在於女性沒男性聰明,或數理能力比不上男性,他雇用過很多女性做初階的工作,她們的表現跟男同事一樣優秀,但是她們缺乏狠勁:「她們沒有殺手本能,不想戰鬥,不敢直接掐住對手的咽喉。」(楨:成就動機!)他舉一個例子來證明他的說法,他對一位女性下屬指出她犯的錯誤時,她就哭了。他說,那樣是贏不了的。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79728
2013-10-14 10:20:13
圖博館
全國首本小學男生性別教材在上海推出為培養男孩陽剛之氣2016-12-09

日前,上海推出國內首本小學男生性別教育教材,這也讓“男孩危機”再成熱點話題。近年來,許多學校推出了諸如“男孩班”、“父子課堂”等舉措,不過收效甚微。那麼,“男孩危機”到底該如何破解?
  2016.12.7,小學男生性別教材《小小男子漢》的新書發布會在上海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舉行,這本書被譽為全國首本男生性別教材。據了解,該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分六個篇章,包括“我是男孩”、 “擁抱我自己”、“好想長大”、“親近大自然”、“社會大衝浪”、 “活力美少年”等。
  為何推出這部教材?該教材主編,上海閘北第三中心小學校長尤睿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在應試教育等眾多因素影響下,男生的健康成長備受關注,尋找'小小男子漢'也成了一個社會話題,本課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男孩危機”來了?女性強勢是一大誘因
該教材的推出,也讓公眾再度關注到“男孩危機”的話題。有觀點稱,從小學、中學、大學到研究生,男孩已經讓女孩全面超越,“陰盛陽衰”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尤其,一些男孩“娘娘腔”,衣著打扮趨向女性化,外形柔美,更讓社會重視男孩陽剛之氣不足的問題,並引發擔憂。
  那麼,“男孩危機”真的來了?有專家分析,如今,在校園內,男孩無論在學業方面、心理方面、體質方面、社會適應方面都遜於女生。
  以成績為例,此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對2萬名小學生進行的調查發現:成績優秀的男、女孩比例分別為45.35%和52.11%,女孩比例明顯高於男孩。
  “男孩危機”緣何出現?對此,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在接受采訪時分析,諸多原因導致了“男孩危機”的出現,一方面,由於當前女生越來越強勢,尤其在性格表現上,讓一些男生越來越顯得靦腆;另一方面,由於在教育過程中,父親的缺位使得男孩所受的挫折教育不足,尤其在80後、90後群體的家庭教育中,媽媽扮演著主要的教育角色,這讓許多男孩更多地受到了女性化的影響。
  “此外,還由於'日系'、'韓流'文化的影響。通常而言,在日本、韓國等文學、娛樂作品中,多把女性塑造成比較凶悍的形象,而男生則主要為花樣美男、柔美性男神,這也影響了許多男生。”張玫玫說。
  記者註意到,“男孩危機”的出現,也引起越來越多學校的重視,“男孩班”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2016-12-10 12:48:09
圖博館
在江蘇,今年3月,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初中開辦了首屆“男孩班”。據了解,該校從初一年級95位報名的男同學中,篩選出30名男生組成一個班級,男老師擔任班主任。在此之前,2012年,上海八中獲批成立了男子高中班。
此外,為增添小學生的陽剛之氣,一些學校還開設了父子課堂、男班主任工作室。在湖北武漢,今年3月,武漢市育才小學開發區分校設立“男班主任工作室”,10位男老師將在新學期共同研究如何為小學生增添“陽剛之氣”。
在上海,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至今仍開設父子大課堂的教學形式,邀請男生父親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
  什麼是陽剛之氣?專家稱核心在於責任感
針對一些學校推出的旨在培養男孩陽剛之氣的措施,張玫玫表示樂見其成,她指出,當前社會越來越多元,男孩體魄不夠健壯並無太大關係,只要內心有責任感、有擔當,同樣也是陽剛男子漢的表現。
  張玫玫說,“講求陽剛之氣,並不是要求男生身上有肌肉、臉上有棱角、有炯炯有神的目光、有高大的身材,男孩的陽剛之氣主要還應體現在要有擔當及責任感。 ”
  張玫玫表示,“以往,在男生身上,我們賦予了勇敢、堅強、韌性等特質,但隨著社會發展,女性也具備了同樣的特質。不過,畢竟女性有著特殊的生理構造、存在生理期等問題,因此,男生在社會中需要承擔更多責任。”
  如何培養男孩的陽剛之氣?張玫玫建議,首先要從鍛煉身體開始,這樣才能具備擔當責任的體魄;其次,要培養男孩的意志力;再者,學校也應開設相關的課程,讓男孩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最後,要讓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在男孩成長過程中,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回應
 為什麼女孩子不能陽剛?為什麼要專門推出男孩子的而不是針對每個孩子的?這還是性別不平等,封建的手段強制給人類定義社會分工,女人必須做家務帶孩子,男人必須外出工作。
 張玫玫表示,“以往,在男生身上,我們賦予了勇敢、堅強、韌性等特質,但隨著社會發展,女性也具備了同樣的特質。不過,畢竟女性有著特殊的生理構造、存在生理期等問題,因此,男生在社會中需要承擔更多責任。”
朋友,我並沒有讀出來女孩子不能陽剛, 而是男孩子趨向女性化。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12_09_383538.shtml
2016-12-10 12:49:24
圖博館
教育出口大國英國的教育問題:該不該加強考試?

2016-12-09,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第三期《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5)調查結果。結果顯示,英國排名幾乎沒有進步。9日,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米蘭達•格林撰文反思教育大國英國的基礎教育問題,認為師資短缺是一個“主要瓶頸”,而知識測試派和技能教育派的爭執不下,可能讓英國教育長期原地踏步。
…………
  回應
 人權高於一切!考試就是侵犯孩子的人權!英國應該堅持自己在教育上的特色,首先要教孩子們學會敏主和練好競選演說的能力,不必什麼都學,快樂教育是必需的。
 英國絕大多數中學的狀況全面落後於中國,但是精英教育學生綜合素質普遍優於中國重點高中的學生。
 有卵用!英國當年強大靠的可不是精英教育體制英國佬的那點精英也撐不起一個大國.
 英國當年的教育體制其實是和今天東亞教育體制一樣的。那就是無條件的灌輸科學理念,而且考核也相當嚴格。課堂上學生也很尊師,老師對不聽話的學生也可以毫不留情的體罰。但那是有特定需求的。首先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然後滿世界有大量的殖民地需要管理。這就要求這個帝國的管理體系裡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這個量是貴族學校和私立學校提供不了的。所以就更突顯人才缺乏,必然就實行的是類似東亞這樣的教育制度,以期能讓每個英國人都有高水準的科學素質以便管理整個帝國.  二戰後,隨著殖民地的各自獨立,以及婦女權利的興起,人才的市場已經供多於求,而且高素質人才在英國國內的淤積又威脅到了貴族精英階級對國家上層的佔據,於是必然的要放棄全民高強度的科學灌輸式教育,人口素質從新適應國內社會分工.於是,所謂的素質教育應運而生,是卻在私立學校和貴族學校繼續保留高強度的教育體系。 哪知道,蘇聯解體後,世界開始了全面的全球化。這個時候英國要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佔據有利地位時,又被國內的教育體系拖了後腿,成工業無法與其他國家競爭,科技也只能依賴美國,唯一起支撐作用的是牢牢掌握在貴族和精英階層中的金融體系,而金融體系既不能創造大量的就業,又容易在政局動盪中遭受衝擊,還有個最致命的問題是金融體系中的資本,毫無國界概念,說跑就跑。 所以現在的英國中堂們也急啊,一個被掏空的國家,眼看就要無以為繼了,老百姓卻還在鴉片館中吞雲吐霧(不思進取,不講義務,只高舉選票要福利),老佛爺還伸手要錢俢園子。
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6_12_09_383572.shtml
2016-12-10 12:56:29
圖博館
新華社調查“男孩成長女性化“問題教育偏差應如何應對?

新華網長沙2017.5..30,孩子多被女性家長帶大、學校教師幾乎都是“娘子軍”……由於普遍成長於女性行為範本為主導的環境下,在基礎教育中,部分男孩展現出內向、柔弱、膽怯等性格特點,甚至出現男生過早被邊緣化的現象。男孩的教育偏差該如何解?記者進行了走訪。
部分男孩“成長女性化”引擔憂
男性角色缺失易導致“男孩危機”
“男孩危機”亟待教育“補位”
記者了解到,各地針對“男孩危機”,已有些新嘗試,“男孩班”“男班主任工作室”“男生教材”等相繼出現。如“男生教材”主要致力於幫助男孩了解生長過程中所需要面對的一些性別困惑,旨在提升男孩敢於擔當的勇氣與素養,對孩子進行有益的個性塑造。
周淑群表示,家庭裡父親的角色“補位”也極為重要,“對男孩子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行為範本就是父親,父親對男孩的影響甚至遠遠超過老師。”周淑群建議,家庭教育可以通過設立“家風家規”,引導男孩培養獨立、堅強、陽剛的性格。
  回應
不僅教育如此,整個社會都有這種奇怪的趨勢,娘炮韓星一堆,小鮮肉一坨。
高中同班一個娘炮,還有點彎(手機裡都是猛男照),高考失利去了西北某大學學獸醫……大一朋友圈照片技驚四座:此君不僅變成了個面龐棱角分明、鬍子拉渣的糙漢子,還交了個漂亮妹子——大西北風沙錘煉人,名不虛傳
參軍兩年可解
  相關新聞
2017年2000餘所高校掛牌設立徵兵工作站,大學生新兵數量屢創新高
2017-06-02 11:01:41
圖博館
為什麼男女互相吸引?卻無法彼此理解!
作者: 生田哲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11/12/30
  內容簡介
  這本書,教你從性賀爾、愛和性、遺傳疾病、相互吸引的物質來看男性和女性的大不同。
  男女是彼此不可或缺的伙伴。但兩性關係若沒有用心經營,便容易產生誤解、爭執、傷害,最後愛情、婚姻就會出現危機。
  .女性跟男性,是全然不同的生物
  男女在基因上雖然僅有1%的差異,但實際上卻是「完全不同種類的生物」。
  .從性賀爾蒙來看女性跟男性
  睪固酮,讓女性大腦(女人心)搖身一變成為男性大腦(男人心),用「性荷爾蒙」探討兩性差異。
  .從愛和性來看女性跟男性
  戀愛與性慾,是大腦前額葉的作用。戀愛讓女性更美,性愛還有保健的功效。
  .女性跟男性的遺傳疾病
  色盲、血友病、肌肉萎縮症等遺傳疾病常見於男性,而憂鬱症、阿茲海默症、偏頭痛、厭食症多發生在女性身上。
  .女性跟男性有相互吸引的物質
  睪固酮、雌激素、戀愛初期,腦內大量分泌的苯乙胺與β˙腦內啡、性高潮瞬間所大量釋放的催產素,都是男女互相吸引的原因。
  目錄
第一章 男女是完全不同種生物
.男女之間「深不見底的鴻溝」
.男女究竟差在哪
.情感共鳴的大腦與系統條理化的大腦
.基因功能因男女而異
.強化女性的X染色體
.淘氣的男性Y染色體
.使人成為陸地之王的大腦發展
.理性的腦與欲望的腦是一體的兩面
.男人是性愛,女人是戀愛
.男人的大腦比女人的還重
.有效率地使用全大腦的女性
.灰白質較多的女性大腦
.為何大叔容易抓狂?
.男性是「集中大腦」的擁有者
.女性「第六感」的原形
.雌激素與睪固酮
.恐慌症的發病機率
.「女人是路痴」?
.男人靠猜測,女人依賴記號
.狩獵是為了給妻兒肉食?
.那是男人的活動
.向女性襲擊而來的精神壓力
.無法停止冒險的人們
.尋求新鮮和刺激感的T型人格
.掌握追求新鮮感關鍵的多巴胺
.「柯力芝效應」真的存在嗎
.由於理性,婚後變得保守
.「一夫多妻」讓雄性變大
.用身高比就能明白的一夫多妻制
.「短命」是男性的特質嗎
.為什麼年輕男性這麼莽撞?
.睪固酮有毒
.長壽的荷爾蒙「雌激素」
2017-06-11 11:57:43
圖博館
第二章 從性荷爾蒙看男性與女性
.男女的性別,並非以外表決定
.男生是從女生衍化而來?
.男性大腦也是由女性大腦而來
.睪固酮讓人變野姑娘?
.青春期的少年少女
.讓男女合而為一的「親密接觸」
.為什麼需要「愛撫」
.雌激素讓女性囤積脂肪
.睪固酮讓男性變得粗暴
.青春期也會發生的自然性別轉換
.偽陰陽體的發生原因仍是個謎
.腦在胎兒時期會被格式化
.女性們的「宿舍效應」
.男性的汗治好了生理不順!
.魅力=分泌費洛蒙的人?
.女性停經是從大腦先開始的!
.比例約占女性的82%
.生理時鐘混亂引來停經?
  第三章 從性愛看男女
.與日俱增的性愛煩惱
.少產與長壽平添煩惱
.頭號性慾中樞就是前額葉
.日本人的性,實際狀況是……
.學歷越高,性愛越濃烈!
.性行為有減肥效果!
.想要性愛的大腦,跟性愛中的大腦不一樣
.引發「戀愛成癮症」的原因
.讓人成癮的是多巴胺
.男女的性興奮都一樣
.反射性勃起與心理性勃起
.男性的高潮只有射精
.高潮平台
.女性的高潮很複雜
.人類的排卵是秘而不宣的
.動物交配會「速戰速決」的理由
.實在很沒效率的人類性愛
.隱藏排卵跡象的矛盾
.性快感可以提高免疫力
.性愛能保護心臟
.G點的存在獲得證實
.提昇免疫力與自然治癒力
.性行為帶來的長壽以及預防憂鬱症
.有二成日本人是無性的
.非常可怕的高科技緊張性勃起障礙
  第四章 從疾病看男女差異
.好發於女性的憂鬱症
.容易過度反應的大腦邊緣系統
.引發憂鬱症的雌激素
.對光線較為敏感的女性
.血清素與睪固酮
.好發於女性的阿茲海默症
.危險的基因apo-E4
.具有預防效果的雌激素
.發病後雌激素亦無法挽回
.好發於女性的偏頭痛
.酒類為女性帶來的高風險
.易脆X染色體症候群與蕾特氏症候群
.侵襲女性的飲食障礙
.壓力與雌激素加乘
.苗條的女性運動員要小心!
.預防之道在於海鮮與健走
  第五章 拉近兩性距離的物質!
.人類的性愛全靠大腦!
.控制性愛的物質
.可增加血流量的一氧化氮
.可激起性慾的睪固酮
.多巴胺是性慾之鑰
.戀愛荷爾蒙苯乙胺
.抑制戀愛不安的腦內啡
.使人相擁的催產激素
.讓人拉近距離的物質
  序
  從人類誕生至今的幾百萬年間,男性便不斷努力地想要瞭解女人心,但卻都沒有什麼顯著成效。
另一方面,女性卻也都無法體會到男性情感中那意外纖細的部分。
2017-06-11 12:00:10
圖博館
儘管不論在肉體上、精神上或社會角色定位上,兩性都是彼此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為何兩性卻又都無法認識到這一點呢?
  我想這是因為不知道彼此是「完全不同種類的生物」,而陷入了對方與自己有著相同想法的錯覺之中。過去有著男性在外工作,女性操持家務的分工合作制度為背景,在社會上男女的角色相當明確。如今,男女在各方面都平等,女性已活躍於社會上的各種領域之中。
  隨此而來的是,社會上男女「性別差異」的淡薄,兩性「角色」的曖昧,而到最後甚至有了兩性在本質上乃是相同的錯覺。我想這就是兩性間齟齬不斷增生的原因吧。
  男性與女性所具備的能力本就不同。不光是女性能生小孩的身體構造,在腦的構造上兩性也大不相同,此點也早已為人所廣知。而有腦的運作才有意志的產生,對事物的看法與想法有著男女大不同,自然也是想當然爾之事。
  為了使今後兩性能成為互助的好伙伴,在體認兩女本質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溝通,想必也是不可或缺的。

色.情男女全面睇:從兩性大戰到琴瑟和諧
作者: 李逆熵
出版社:非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24
  一談起男女,類似的問題總是源源不絕:
  為什麼世界上必須有男人和女人之分?
  為什麼必須男主外、女主內?
  為什麼我們必須從一而終?
  性禁忌從何而來?
  性與色情有什麼分別?
  怎樣才能與伴侶長相廝守,永遠相愛?
  本書從生物演化、人類起源、性愛起源、繁殖策略以至男權宰制、婦女解放、性解放、性革命一直談到女性主義、男女之別、兩性大戰和夫妻之道,逐一為你剖析男女之間的拉扯與共處,啟發與衝擊你對固有觀念的看法!
  目錄
第1章 性愛起源之謎
宇宙和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早期演化
生命演化的歷程:從魚到人
生物演化原理淺釋
由無性變有性──性愛起源
焉能辨我是雄雌──性別的困惑
2017-06-11 12:02:23
圖博館
第2章 兩性分工與繁殖策略
從「自私的基因」說起
繁殖策略:「兩性大戰」之源
人類的世系
最性感的動物?
宜斯策略:一妻、多妻還是雜交?
雌性的繁殖策略
第3章 女性的壓迫與解放
文明的詛咒
女性的苦難、男性的恥辱
婦女解放運動
女權運動的漫漫長路
從女權到女性主義
第4章 性禁忌解密
性禁忌之謎
性禁忌巡禮
性禁忌與妒忌心的演化邏輯
超強的亂倫禁忌
第5章 從性解放到性革命
如何敘述歷史?
文明的弔詭:人的束縛與解放
最低層次的解放──衣著
性解放前權貴階層的荒淫
佛洛伊德和金賽的革命
四大發明:性革命的功臣
性革命的成就與困惑
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自由性愛的理想與現實
色情解密
淫技奇巧的學習
女性高潮之謎
色情媒體大辯論
第6章 男女之別與琴瑟和諧
誰是強者?誰是弱者?
男女之別:基因與激素
雄性大腦、雌性大腦?
如何吸引異性?
男女大對決
不尊重何以愛?
愛、情、義三個層次
當火星人愛上金星人
生活中的實踐
琴瑟和諧的秘密
金石良言
結語:性與愛的謳歌

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Has Feminism Changed Science
作者: 朗達.施賓格 Londa Schiebinger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6/12/10
內容簡介
  作者爬梳了那些進入傳統陽剛領域的女性發展史,並討論她們的出現如何改變了科學的思考方式與認知。她的結論是,女性主義觀點目前雖然對物理科學與數學的影響不大,但女性參與程度提高所帶來的影響卻已經在醫學、考古學、靈長動物學以及演化與生殖生物學顯現出來。
......
2017-06-11 12:03:09
圖博館
雖然自由女性主義十分善待女性,它卻也帶著大家走進了死巷。由於自由主義者希望能夠把「男人」的權利延伸到女人身上,因此他們很容易忽視,甚至是完全拒斥性別差異的存在。他們會主張,女人思考和行為的方式與男人完全相同;雖然只有女人會生小孩,不過分娩應該僅在週末或假期發生,不應干擾工作的節奏。自由女性主義者傾向於把相同性與同化(assimilation)看作是平等唯一的基礎,因此常會要求女人應該要和男人一樣,無論是在文化上,或甚至是生物上─像美國陸軍引進「弗雷切特系統」(Freshette System)時,就是基於這樣的想像:那一根塑膠細管與漏斗型集尿器,正是為了讓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可以站著上廁所。
  自由女性主義(又稱「科學女性主義」、「女性實證主義」或「平等女性主義」)的第二個問題是,它一直希望能把女性加入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中,卻未批判科學本身:在他們的假設中,女性應進入科學,但科學,無論是科學文化還是內容本身,都不需要改變以向女性靠攏。
  在1980年代早期,女性主義者們開始發展所謂的「差異女性主義」(difference feminism),展開雙臂擁抱三個基本信念。首先,差異女性主義強調男女之間的差異,而不像自由主義者那樣強調相同 (不過差異女性主義並非過去的生物決定論,他們主張男女間的根本差異來自文化形塑的力量,而非難以撼動的天生差異)。差異女性主義也想要重新評估那些被社會貶抑的「陰柔」特質,像是主觀、合作、感覺與同理心。這個女性主義新流派主張,如果女性要在科學中更為平等,就不該只有女人要改變,科學教育、課程、實驗室、理論、優先順序和研究計畫,全部也都應有所改變。
  差異女性主義的哲學根源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當時的主張就像德國作家Elise Oelsner所說的一樣:「女人優越的天性」可以改革科學,能讓知識不被用於權力的追逐,並轉向追求更寬廣的平等、自由與博愛。Oelsner並不認為陰柔特質只屬於女人。對她來說,「永恆的陰柔」鼓舞了耶穌、柏拉圖(Plato)、席勒(Schiller)與其他展現陰柔價值的男性─而且「那種能夠征服世界的價值」,可以讓人們「準備好自我犧牲、擁有溫柔的心與奉獻精神」。在現代也不乏類似的說法,像精神治療師Bruno Bettelheim就主張,「女性的獨特天賦」可以為科學帶來珍貴的貢獻。
2017-06-11 12:04:10
圖博館
近來由於開始關注特定文化下的「女性化」特質,促使人們主張女性有獨特的「認知方式」,如「照顧型」(Nel Noddings)、「整體觀」(holism)(Hilary Rose)和「母性思考」(Sara Ruddick)─據稱,這些特質都被主流的科學形式與實作所排除。Carol Gilligan認為,女人在做道德判斷時會有「不同的聲音」,因為相對於抽象原則,她們更重視脈絡與社群。在《女人的認知方式》(Women Ways of Knowing)這本重要著作中,Mary Belenky和她的同事則是主張,女性使用網絡型知識、脈絡性思考以及協作型論述,而比較不使用較重視客觀、抽象規則與標準的「分離型」知識。
  差異女性主義的價值在於,它駁斥了「科學是性別中立」的說法;其實那些被指派給女性的價值,一直都被排除在科學領域之外,且這個性別不平等反而還被拿來當作建造知識生產體系與結構的磚石。不過差異女性主義也可能會對女性和科學有害,尤其在它被通俗化了之後,又更為危險。後現代主義者們,從Donna Haraway到Judith Butler皆曾指出,差異女性主義者太容易出現「普世女性」(universal women)的假設,彷彿有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女性形象存在。然而,自古至今無論是基於共同利益、背景、價值、行為,還是共同喜好,女性都從未建立起一個緊密相連的團體。世界上的女人們各自擁有多元的歷史、需求以及抱負,因為她們來自截然不同的階級、種族、性傾向、世代與國家。
  另外,差異女性主義也傾向去浪漫化那些傳統上被認定為陰柔的特質。確實,研究性別差異的歷史建構過程,讓我們得以理解科學家們究竟貶抑了哪些價值,而貶抑的原因何在;然而,我們必須要注意,在一個女性從屬的文化中讚揚「女性化」或「女性的認知方式」,往往只是呈現文化霸權的另一面而已。換言之,差異女性主義其實並未顛覆任何傳統的男女刻板印象。以現在人們最琅琅上口的「整體論」為例,其實這不但不是女性獨有的特質,而且也無法帶給她們什麼幫助。舉例來說,Katharine Hayles就指出,把非線性原則與混亂稱作是「女性特質」(有時還會誤認為是「女性主義」)並企圖和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整合,完全無助於增加支持該理論的女性數量。9把所謂的陰柔特質當成批判工具,也許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一些過去被誤解或被忽視的自然層面,但我們卻無法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全新型態的科學。
2017-06-11 12:05:00
圖博館
另一條死巷,則是企圖找到女人獨有的「思考方式」。比如說,同理心向來被看作是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特徵。在1980年代中期,加州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的Thelma Rowell便主張,「雌性較能同理雌性」,且同理心已是個「被靈長類研究悄然接受的特性」。11像珍.古德(Jane Goodall)對於黑猩猩及研究對象的深厚同理心,就常被歸因於她身為女性這點之上。一般認為,女性參與靈長類的學術研究顛覆了人們看待動物行為的方式:在1950年代之前,動物學家對於靈長類動物所知甚少;到了1950與1960年代,動物學家(多為日本男性)修正了研究方法,開始與猩猿們一起生活後,結果才得以發現黑猩猩懂得製作工具,並進而重新定義了人作為人類的意義。
  Evelyn Fox Keller對細胞遺傳學家Barbara McClintock的描寫,被當成是證明女人有自己一套獨特研究法的證據。雖然McClintock並不是女性主義者,但Keller描繪McClintock「對生物的感覺」卻激起了極大迴響,讓她成為「女性化」(feminine)、甚至是「女性主義」科學的經典形象。根據Keller的說法,McClintock和她的研究對象十分親近,她會「傾聽材料所告訴你的東西……讓它來找你」。Keller筆下這種「對生物的感覺」,遠比一般所理解的還要更為複雜;這種感覺是建立於對個體差異的體認之上,而不是出自於本質性的性別投射。
  Keller其實從未說過女人─作為一個人類群體─擁有獨特的研究方法。但確實有一些女性主義者認為,受到社會化的影響,女科學家較男科學家更重視整體,也較難接受簡化的分析原則。Linda Fedigan與Laurence Fedigan便支持這種論點,並指出:「整體而言,傳統定義下的陰柔特質讓女性更有毅力與耐性,她們較願意等待材料自己說話,不會強迫它們給答案;而且她們也多半認為自己跟研究主體之間,屬於彼此連結而非控制的關係。」
  Haraway曾指出,強調同理心的方法論主張只強化了情感╱客觀二元論中陰柔的那一方,並未重塑整個關係。長久以來,女性就被認為比男性更親近自然。據說Louis Leakey會把珍.古德送入田野,就是因為他相信女人特別有耐心,而且很敏銳。Leakey在1970年曾向人類學家Sarah Hrdy說:「你可以同時把一個男人跟一個女人都送去教堂,但最後能夠告訴你當時每個人穿著的會是那位女性。」
2017-06-11 12:05:44
圖博館
納入傳統定義下的陰柔特質以改造科學,乍看之下似乎是個不錯的嘗試:這樣可以迅速地創造出肯定生命的研究計畫,並鼓勵我們思考事情能夠如何有所不同。但把善與美的特質貼到女性身上的企圖,卻不必要地疏遠了對女性主義同理的男性。舉例來說,Stephen Jay Gould就曾駁斥Keller以「對生物的感覺」描繪McClintock,他並強調,男科學家對研究對象也很有同理心,因此所謂的「女性主義」方法並非女性獨有。實際上,關於女人與「女性化」特質的簡化刻板印象,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分裂。
  當然,另類的研究方法一定存在,但那和生理性別或所謂的女性特質並不直接相關。有時候,即使使用一般的學術方法也能為女性主義帶來長足的進步。比如說,歷史學家可以用標準的歷史研究法來回答一個新的問題,像是使用史料分析、文本分析、人口統計資料以及多重證據比對法;或者發展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回答這個新問題。如果歷史學家意圖重現女性過去隱而難見的生命故事,但特定階級的女性卻未留下信件、日記或其他文字紀錄時,歷史學家可能就得尋找間接證據,像是法庭紀錄,如此才可能一窺當時絲綢女工、釀酒女工、性工作者或助產士(midwives)的生活樣貌。這些確實是讓我們可以開始處理性別議題的新方法,但是它們是從多年在史料與文物中打滾的經驗中所衍生出來的產物,而不是來自所謂的女性特質(feminine quality)。
  對靈長動物學來說,也是如此。新方法讓我們得以重新納入過去一直被忽略的研究主體─像是女性或底層男性;但這些方法與典型的陰柔特質(或陽剛特質)沒有特別關聯。1970年代,Jeanne Altmann注意到代表性抽樣的議題,不再只觀察占據主宰地位且力量強大的個體,並試圖讓所有個體的觀察時間相同。(在這之前,動物學家多使用「機會取樣」,只記錄引起他們注意的個體)。代表性抽樣讓靈長動物學家開始以事件發生的頻率與持續的時間長短來評斷該事件的重要程度。日常行為(如覓食、整理儀容或在自己的地盤閒晃以宣示主權)開始與較高戲劇張力的事件(如戰鬥和性交)一併納入研究,使得人們能更細緻、更平衡地檢視靈長動物社群。
2017-06-11 12:06:27
圖博館
抽樣是量化研究的操作方式。有一些女性主義者會批評量化方法,認為量化的操作很容易遺漏、或遮掩了自然及社會經驗中的混亂性質。不過在這個例子裡,量化對於女性主義其實是好事,因為這種系統抽樣的技術,讓靈長動物學家可以記錄雌性動物對於特定群體所作出的貢獻。女性主義者應該要避免在未考量脈絡的狀況下,過度讚揚或批評特定的方法:太快拒斥量化研究方法,反而限制了研究者,無法從多種角度切入去蒐集與詮釋資料。在許多其他科學領域中,如人文社會科學,量化與質化研究就能夠相互補足。總而言之,歷史建構出的性別差異,無法當作新的知識論基礎,進而為我們帶來新的科學理論與實踐。事實上,無論是在實驗室,抑或是在臨床上,都不會有固定不變的「女性主義式」或「女性」的研究方式。追求那些從「神祕的陰柔氣質」中所導出的陳腔濫調,絲毫無助於我們實現女性主義對科學的目標。是時候拋棄女性科學是有同理心、支配欲低、重視環保或「對人友善」的想法,並開始轉向分析工具了,因為那才是女性主義得以批判與改善科學研究的施力點。我並不是要拿這些工具建構一個特殊深奧的「女性主義」科學,而是希望能夠把具批判性的性別意識帶入年輕科學家的基本訓練,以及實際的科學世界中。
  女人做科學的方法會不同嗎?
  人們常常混用「女人」(women)、「性別」(gender)、「女性」(female)、「陰柔」(feminine)和「女性主義者」(feminist)這幾個詞彙。但其實這些詞彙都各自有其不同的意涵。「女人」是指某個特定個人;「性別」指涉的是生理性別間的權力關係,同時包含男性與女性;「女性」是用來標明特定的生理性別;「陰柔」指的是在特定時空背景之下,女性理想上應展現的言談舉止,但也可能由男性展演;而「女性主義」指的則是特定的政治圖像或政治議程。
  1980年代,人們就一直熱烈辯論著打造「女性主義科學」的可能性。當時的論點是:如果性別差異真的像歷史學者與社會理論家所發現的那樣,與文化脈絡深深交織在一起,那麼科學家的性別認同必然會影響科學內容。這些討論後來到了1990年代被去政治化,還被改寫成一個問句:「女人做科學的方法有不同嗎?」就連有名的《科學》月刊都搭上這波流行,語帶保留地問道:「科學中存在『女性風格』(female style)嗎?」編輯群顯然不想使用「女性主義」這個可怕的詞彙,而決定強調「女性風格」,暗示這種科學方式與生理性別有關,而非一種政治想像。
2017-06-11 12:07:34
圖博館
這種提問和當初激起差異女性主義的問題遙遙相應:當女人進入科學領域時,她們會不會帶入她們獨有的價值與優先順序?當時有200位女性與30位男性填答了月刊的追蹤問卷;而驚人的是,超過一半的填答者認為科學中確實有女性風格,只有四分之一回答「不存在」。當然,這些填答者本身就是一群高度自我篩選的群體。
  美國大眾對女性主義滿懷不信任,因此一直搞混了到底是誰(who)還是什麼(what)可能讓科學變得對女性更有益處。現在對很多人來說,女性主義還是個髒字眼,即使是支持女性工作平權的人也一樣。19在科學社群內部更是如此,人們似乎較傾向於討論「女性」,而非「女性主義」。這種排斥政治的做法帶來了一種簡化─而且不正確─的等式,好像出現女性科學家,就等於科學有所變革。但其實,許多進入科學領域的女人並沒有想要顛覆整個體制。那些稱呼自己為「爺們」的女性,甚至成為保守派中的重要分子(我有次還真的聽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性物理學家稱呼自己為「爺們」,而且她很顯然地並不是在嘲諷)。 研究機構一邊打出少數幾位資歷亮眼的女科學家作為招牌,進而得到尊重,同時一邊確保整個基礎並未遭到挑戰。在某些時候,這些主打的「女王蜂」們甚至還會拒絕栽培其他女性後進。

基因使然!同性戀與科學證據
作者: NE & BK Whitehead
出版社:姚金維
出版日期:2016/12/22
內容簡介
  同性戀是天生的嗎?佔了人口的10%?是自己選擇的?能擁有穩定持久的關係?
  懷德海夫婦研究此議題超過廿年,著成本書,參考的研究論文超過一萬篇,訪談過的當事人不計其數!這是一本客觀、正統、非常全面的同性戀科學報告。
  這是《基因使然!》第三版:第一版十餘年前出版。隨著時間的推移更鞏固了本書的原始結論。儘管現在有了許多關於生物因素的研究,但沒有一個能展現其對同性戀有壓倒性的影響。
  科學證據清楚地顯示,性傾向可以改變,而且確實會流動轉變。
  此書是獻給英雄的,他們敢於對抗輿論的強大潮流,找到勇氣,作自己。
2017-06-11 12:08:25
圖博館
女漢子?女權與男子氣概
作者: 哈維.曼斯菲爾德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16/07/28
內容簡介
  男子氣概是現代進步的眼中釘?
  它是否已被女權主義和提倡中性的社會綁架?
  本書將男子氣概的堅持掀起爭議,將之擺上檯面,並對女性主義與男子氣概千絲萬縷的糾纏與矛盾提出質疑,使之公開化、政治化,要求讀者做出回應。  
  婦女運動是一種有男子氣概的大業?
  今天的婦女要權力,但隨著追求權力而來的風險卻不想要?  
  本書鼓勵——不,應該是要求——讀者有所回應。面對作者擺出來的挑釁(多屬爭議性的),若說不會怦然心動實在不太可能。  
  對於男子氣概的研究,如此廣泛而深入的,本書無疑前無來者。這種大體上屬於男性的特質,既有壞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通常是唯我獨尊、不講道理而又野心勃勃,雖然不受今天「性別中立社會」的歡迎,卻又總是趕不走它。  
  作者筆下的男子氣概唯恐天下不亂,張開雙臂歡迎戰爭、衝突與冒險的時代,並在關鍵時刻帶來改變或恢復秩序。男子氣概男人的堅持掀起爭議,將之擺上檯面,使之公開化、政治化,譬如婦女運動的男子氣概之所為。  
  作者先對定型觀念做了廣泛的巡禮,然後轉到海明威與阿基里斯,再轉到尼采,到女性主義,到柏拉圖,最後回到今天的問題:「無用武之地的男子氣概」。替一種幾乎不服從理性的特質築起了一道講道理的防線,作者呼籲男人,特別是女人,讓男子氣概得有誠實而光榮的用武之地。
  作者序
為男子氣概所做的謙卑辯護
  我們今天所生活的社會,有著一種其來也遲的新正義,那就是性別中立社會(gender-neutral society)。在這個新社會中,性別不再決定人的權利、義務與地位。性別中立社會認為,對於自由,性別是非理性的障礙,因為性別使女人附屬於男人;對於能力,性別亦然,因為性別扭曲了女人的能力。男子氣概,這種大體上屬於一個性別的特質,介入了工作與報酬公平合理的分配,似乎促成了一種偏見,有利於男人統治女人。在本書中,我會先談男子氣概是一種非理性的障礙,不利於消除這種偏見的理性努力。但到結束時,我則希望說服心懷疑慮的讀者──尤其是有教養的女性──相信事實正好相反:非理性的男子氣概是值得受到理智所認可的。
2017-06-11 12:09:12
圖博館
我打算把這本書稱為「為男子氣概所做的謙卑辯護」,但是,有男子氣概的男人絕不謙卑,我可不是要讓自己看起來像是一個孬種,或者一開始就對男子氣概的男人來個下馬威。無論如何,男子氣概有好有壞乃是眾所周知的,有鑑於此,我還是要用「謙卑的辯護」做為我的結論。說到好的一面──九一一事件中那些救援者的男子氣概──對我們來說顯然是有需要的,至於壞的一面──當天那些攻擊者的男子氣概──顯然是不需要的。但是,只要好的而不要壞的,可能嗎?跟法國紅酒一樣,大部分都是好的,但壞的卻也免不了。男子氣概看來是好壞參半,之所以說它是好的,或許是因為它闖的禍也只有它自己才能擺平。所謂「謙卑的辯護」,我的意思也在於此。
  大部分人都了解,男子氣概影響我們每個人。一講到男子氣概,甚多老生常談,大體而言,我也不能自外於老生常談。在有關兩性方面,為男子氣概所做的辯護儘管多屬定型觀念(stereotype,譯註:或譯「刻板印象」),但我卻欣賞其不故作姿態的坦白。倒是有兩門學科對男子氣概的看待,我不敢苟同,其一是社會心理學,另一是演化生物學,兩者大體上都支持老生常談。有人否定兩性差異,或認為兩性差異極易改變,但社會心理學在兩性差異方面所收集的證據,就大可以拿來駁倒這類說法,此外,男人與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為雖然大體相同,其間的小異卻意義重大,社會心理學在這方面所提出的看法也挺值得注意。任何用心的人都看得出來,社會心理學中所講到的兩性差異,其實在老生常談中也找得到,但話又說回來,能夠看到科學實事求是並以有趣的方式證明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畢竟還是讓人感到安心。
  然而,無論是社會心理學或演化生物學,對於男子氣概的科學性理解,就整體而言,我還是大有話要說。對於男子氣概,這兩門學科都著眼於其最壞的特質,亦即男子氣概的強勢(aggression),卻完全無視於男子氣概的知所堅持。
2017-06-11 12:10:08
圖博館
一個人若是充滿了自信,那麼,他本人以及他所堅持的正義就是不容忽視的。這種人挺身而出,願意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而獻身,有的時候的確不可等閒視之,以紐約那些警消人員和伊斯蘭極端分子為例,那可是事關西方文明的本質與價值的。對於這類事關人性的大問題,這些學科──通常都是科學──的處理往往難以令人心服。在男子氣概的研究方面,他們這種嚴重的侷限性尤其是我無法接受的。
  我最主要的意思是,儘管科學之看待男子氣概有其可取之處,但我卻有所超越。在對社會科學與達爾文生物學提出批判之後,我轉而訴諸許多文學與哲學作品,讓它們來告訴我們什麼是男子氣概。
  男子氣概是一種德行(儘管我認為那應該是超越善惡分際的,是中性的),勇敢或紳士風範皆屬之,此外在思想上也可以發現男子氣概,亦即勇於挑戰傳統的觀念。
  當今之世,紳士之風沒落,我並不引以為慮,至於有些人為此而憂心忡忡,我或許會認同,但說到紳士,若是以男子氣概為其先決條件──一個完美無瑕的堂堂男子──則是大有問題的。
  由於不及於男子氣概的層次,多數的研究充其量只能算是對先天本性相對於後天教養的一種基本理解。在尋找男性氣質的最小公分母上,他們能夠找得到的,就稱之為「先天本性」,找不到的,就稱之為「後天教養」。在這場辯論中,兩造都沒有抓住重點,本性與教養是既合作又對抗的,兩者無法切割,你總不能說,電視上男性運動員的吐唾沫(女性運動員就不來這一套),百分之二十五是出於本性,百分之七十五是出於教養。
2017-06-11 12:10:53
圖博館
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
作者: 臺灣女性學學會, 張盈堃, 吳嘉麗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2012/04/30
目錄
主題一:男性、陽剛氣質與敘說
第一章:在言談中做男人?運用論述心理學方法分析男性氣概建構之初探研究
主題二:陽剛氣質與教育研究
第二章:攸關陽剛與陰柔:《性別與教育》(Gender and Education)期刊論文(2000-2010)的熱門議題探討
第三章:高中男生陽剛特質學習與實踐之民族誌研究
第四章:校園性霸凌與男孩陽剛特質建構之經驗探究
第五章:原住民娘娘腔男同志其陽剛氣質的規訓與抵抗──以臺灣魯凱族校園田野為例
主題三:陽剛氣質與職場勞動
第六章:「他」山之「實」:西方男性幼教工作人員研究之文獻回顧與評析
第七章:「化」與「話」:男性彩妝師的職場經驗探究
第八章:與「髒」共處:特殊教育「教師助理員」的性別化工作圖像究
主題四:陽剛氣質與臺灣男性研究
第九章: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
第十章:臺灣工會運動中的男子氣概
主題五:陽剛氣質與STS研究
第十一章:男性視覺障礙者勞動邊緣化的陽剛困境
第十二章:操作多重陽剛氣質:醫師配置人工捐精的男性使用者
2017-06-11 12:11:28
圖博館
台灣新北家暴受害者男性佔21% 7成愛面子不敢說

據中國台灣網2017.8.4報導,台灣新北家暴事件中男性受害者比例竟然高達21%!據台灣“東森新聞雲”報導,新北市3日公佈上半年度男性受家暴統計數字,在7968宗成人保護家暴案中,男性被害人佔了21%。其中,婚姻、離婚、同居的“親密關係暴力”有13%受暴者是男性。台灣地區父親節將至,新北當地舉辦“88零暴力不要打我爸爸”活動呼籲,男性受到家暴一定要勇敢說出來。
新北市成年男性受家暴成因,其中53%遭到“肢體暴力”,45%受“精神暴力”,被“經濟暴力”控制的有2%。然而,受傳統性別觀念影響,男性受暴卻不通報,高達7成是因為“面子問題”。

每6個家暴受害者有1男性 社工指警察忽略男士受虐情況2016-11-18

港社會福利署2015年數字顯示,受虐配偶或同居情侶個案中,每6名中受害者中,便有1位為男性。有前線社工指有男士遭妻子拳打腳踢逾3年,又因家用問題而恐嚇「要殺咗佢」,以致不敢回家,方向社工求助,亦曾有受虐男士遭太太虐打後報警,警方僅當家庭糾紛處理。
2017-08-06 10:14:31
圖博館
男子氣概的真相:大家都為女性受害者抱不平,但誰看見這群在家暴中流血的男人?2016/12/01

根據加拿大警方統計,其實男性受到家暴的比例比女性高,但願意回報的比例卻低於女性。因此,男性家暴或許是我們在關注暴力問題時更應該注意的一項問題。
中外古今文化,一想到家暴,通常第一反應想到男生揮起拳頭相向以及受害的女生與孩子們,電視連續劇也都這樣演。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心理學會數據簡單明瞭的指出,男性受害者其實比我們想像得多上許多,卻因為男子氣概文化下怕被指為「娘娘腔」、「沒骨氣」或「太懦弱」,而不敢說出自己的經歷,甚至以為這就是情侶關係中正常的環節。
Q: 也許是我們想得太誇張了?不然為何沒人說出來?
A: 在傳統觀念的情侶關係中,社會對關係期待當中,男性往往扮演強勢權力角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觀念也是男性沙文主義的濫觴,美國心理學會指出,受到家暴的男性被害者,受到的社會壓力可說是比女性更多,又怕跟親朋好友講會被當笑話看,自然選擇沈默。
Q: 女性是能怎麼家暴男性?是不是男方自己太懦弱?
A: 家暴不僅僅限於肉體暴力,根據國際阻止家暴協會定義,舉凡肉體可見、情緒、心理等,一方明顯大於另一方並有強迫性權力,都可稱為家暴。 在關係中,男方也許因為珍惜一段關係維繫、又或者被威脅若分手即被極端行為對待而隱忍女方脅迫,都是具體家暴情況。
Q: 男性受到家暴不過是少數,有什麼好擔心的?
A: 加拿大警方統計,女性受到家暴比例為22%,男性比例為28%,而在受害者當中,女性願意道出受暴經過的比例為 22%當中的23%,男性僅為19%,顯示 男性受暴比例雖其實佔多數,但受害者卻因為社會壓力極少向外求援。近年來英國警方亦統計,男性受暴者逐年增加,至2010年底前家暴受害者當中男性已佔40%,而在芬蘭報告中,更是男性受害者多於女性。
2017-08-06 10:15:08
阿楨
左撇子的11個獨特之處:男同性戀中竟然多數是左撇子 2019-09-19 新浪科技

  1、左撇子擅長體育運動
  2、左撇子更可能是瘦長臉
  3、擅長數學
  4、不太可能是“左腦優勢者”
  95%的慣用右手者的左腦是主導大腦部分,也是語言功能定位區域;但左撇子僅有70%是左腦為主導, 30%的人語言能力均勻受左腦和右腦控制,或者語言能力受右腦控制。
  5、大腦結構不同
  2019年發表在《大腦》研究顯示,科學家發現與左撇子相關的基因,可導致大腦結構產生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意味著左撇子因此具有更好的語言技巧。
  6、更容易患過敏症、偏頭痛等一些疾病
  7、左撇子更容易出現睡眠障礙
  8、感官和表達方式不同
  《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一項研究表明,左撇子行為處理控制源自右半腦,然而右撇子行為處理控制源自左半腦,這項發現可能會影響情緒障礙治療,該研究作者之一、心理學家傑佛瑞•布魯克希爾稱,基於我們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情緒障礙治療應當因人而異,對左撇子人群的治療方案可能對右撇子人群起到負面影響。
  9、男同性戀更有可能是左撇子
  同性戀男性是左撇子的概率比異性戀男性高82%,而同性戀男性是左撇子的概率比異性戀女性高22%。
  10、左撇子酒量較大但少酗酒。
  11、左撇子之謎可能與脊髓有關
  關於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人們的利手性偏好,當前存在幾種理論,在過去幾十年裡,研究人員這與遺傳基因有關,決定某人出生時是右撇子還是左撇子,主要取決於大腦半球之間的基因差異,但是發表在《eLife》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具體的答案與人體脊髓有關。
  研究人員稱,初生嬰兒儘管大腦運動皮層和脊髓還未完全連接,但到15周之後嬰兒逐漸成長,並開始活動,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選擇了自己的利手性,這意味著利手性偏好的關鍵是脊髓,而不是大腦。
2019-09-24 10:15:22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12:44:37
阿楨
被愛情沖暈了頭? 大腦在墜入愛河時發生了什麼 2020-10-11 新浪科技

  掃描了100多名處於熱戀中的人的大腦,那些墜入愛河不久的人(8個月內),他們大腦中與強烈的浪漫愛情感覺相關的區域活動頻繁;而那些熱戀時間較長的人(8到17個月),大腦中與深度依戀感相關的區域表現出了額外的活動。
  人類進化出了三種不同的大腦系統來進行交配和繁殖:性衝動、愛情和依戀之情。
  深度依戀自然而然、一點一滴地發生的。人類的一個獨特之處就在於會為了撫育後代而與伴侶結成穩定的“配對關係”。97%的哺乳動物不會靠配對來撫養後代,但人類會。一個結婚50年的女性朋友告訴我,有時候她會討厭她的丈夫,但是心裡還是一直愛著他,這種愛實際上就是依戀感。
  性是非常強大的。當你高潮時,大腦的很大一部分會完全停止運轉,12條腦神經中的5條會被立即啟動,與深度依戀感覺有關的催產素和後葉加壓素會大量分泌。在靈肉交融的同時,你的大腦會接受大量的資訊,畫面、聲音、氣味、觸覺等等,對生殖器的任何刺激都可能觸發多巴胺的活動,將你推進愛的浪潮。
  性是很久很久以前就進化出來的大腦原始系統,只要我們作為物種繼續存在著,它就會一直伴隨我們。這就像吃肉一樣,只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在我們的大腦裡,永遠不會改變。
  除了生孩子,性對眼睛、皮膚、肌肉、呼吸都有好處,還能讓你放鬆,幫助你控制膀胱,還是一種很好的抗抑鬱藥。精液中含有許多化學物質,包括多巴胺、血清素、睾酮、雌激素、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素等各種能保持身體健康的物質。
  我們已經進化出四種與多巴胺、血清素、睾丸激素和雌激素系統相關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探索者、建設者、主管者、談判者。
  探險者——多巴胺水準高的人,傾向於追求新奇,他們冒險、好奇、有創造力、精力充沛、思維靈活。建設者——血清素水準高的人,是傳統和保守的,他們遵守規則,尊重權威,喜歡時間表和計畫,更可能有宗教信仰。而主管者和談判者則分別由雄性激素和雌激素相關的特徵表達。
  雄性激素高的人,大腦中與分析思維和數學思維有關的區域更加活躍。那些雌激素高的人,其鏡像神經元和其他主要由雌激素構成的大腦區域表現得更加活躍,會表現出較高的同理心。
  回應
這就是現有動物能成功生息繁衍到今天的關鍵所在
2020-10-12 08:43:22
阿楨
別再逼青少年“陽剛”了 2021-02-02

這兩天,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以及“陽剛之氣”再次成為熱議話題。起因則是教育部不久前發佈的,去年5月份的一份政協提案,原題為《關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趨勢》,這份提案中指出,現在中國的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膽怯等現象,追求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並將這種現象或行為稱作男孩子女性氣質化。中國青少年的女性化趨勢,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將危害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
復函中則主要宣導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保證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以及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
有評論直接指出,防止男性女性化的論調,潛臺詞便是強化性別等級秩序,承認女性性別的次要性,並且將女性氣質視作是負面的、消極的。
也有網友評論到,如果所謂陽剛之氣指的是果敢、自信、有擔當以及責任心,那麼這些都應該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教育,而不應該強調男女之分。
不斷吹捧和強調男性化以及男性氣質,要求男性必須要強、勇猛、自我,其實不僅僅是對女性的剝削,對於男性而言,這也是一種對其基本權利的腐蝕與傷害,而且還很可能助長各種危害暴力的發生。
  回應
才出了一個提案,就讓某些恰爛錢的無良媒體坐不住了,看來我們的方向是找對了
先整治娛樂圈吧,不整頓媒體、電視臺、網路平臺,光靠學校有什麼用?就像學校天天講你長大了要為國做貢獻,做科學家;然後一出校門,父母社會電視手機網路全都在宣傳做明星天天上熱搜多風光,科學家都窮死餓死了。
2021-02-02 08:39:40
阿楨
豆製品與中國男性少毛化 2021-02-23

在中國缺肉食年代,豆製品作為蛋白替代品,但是豆製品富含黃體酮,長期食用,日積月累,男性的雄性激素就會受到壓制,上千年的影響,中國男人就變得少毛和肌肉衰減,雄性態比較弱。中國應變革,不吃豆製品而改為吃紅肉和喝牛奶,不能再讓貧困年代的食譜毀了中國男人!
  回應
 毛髮多少跟人種有關係。蒙古利亞人種相比高加索/印歐人種少毛髮。蒙古人並不吃豆腐,吃肉喝奶,毛髮一樣不發達。這並不妨礙蒙古人西征成功。
 中國男性普遍娘炮化,豆製品容易導致男性體貌心態女性化,沒有血性鬥志!
 大豆是中國古代主食之一,中國農耕社會打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可是NO1的,而白人可只有被遊牧民族打,除開近代被白人打外(工業國對農業國),抗美援朝還是有代差都能打白人,你覺得中國人雄性態弱?
 樓主首個錯誤,黃體酮是孕激素,卵泡排出後形成的新內分泌腺——黃體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少量的雌激素(男性也含有的雌激素與孕激素)。大豆的“植物雌激素”是異黃酮。
 第二,異黃酮有苦味,諸位所吃的豆腐豆漿豆腦,是苦的嗎?國內曾有團隊測用有機溶劑提取大豆異黃酮,提取率為1.91%。食品上以水加工烹調必然會大量流失,得吃多少豆才能影響正常激素水準啊?另外,當異黃酮與體內雌激素競爭受體時, 雌激素的促細胞增殖作用就會減弱, 從而降低與雌激素相關的腫瘤發生率。
 第三,對鼠應用雌激素表明:17β-雌二醇能促使毛髮快速的再生。男性斑禿往往是由於雄激素過高,按樓主邏輯,歐美人反而應該是全身光禿禿的。
 最後,大豆異黃酮還防癌抗腫瘤、防骨質疏鬆症、保護神經系統、降血糖、防治Ⅱ型糖尿病、保護心肌,改善老年人認知、保護腎功能等等。歐美向中國大量傾銷便宜又多油的轉基因大豆,卻高價收購中國的貴又少油的非轉基因大豆,用來製藥。
  相關新聞
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干擾精子功能!聯合國環境署 (UNEP) 和世衛 (WHO) 報告指出,家用產品、工業產品所釋出的環境荷爾蒙「內分泌幹擾素 ( EDS)」,與全球乳癌、卵巢癌、睪丸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的高罹患率有關。
2021-02-26 10:21:17
阿楨
狡猾精子“毒害”競爭者,使得其他精子死亡 2021/03/05 新浪科技

  柏林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MPIMG)研究了小鼠精子細胞,攜帶t-單體型DNA序列的精子比沒有該DNA序列的競爭精子遊得更直,並且平均遊動速度更快。
  t -單倍型精子(藍色痕跡)可以毒害同伴,使這些競爭對手(綠色痕跡)癱瘓,迫使他們繞著圈遊動,直到死亡。t -單倍型精子(藍色痕跡)可以毒害同伴,使這些競爭對手(綠色痕跡)癱瘓,迫使他們繞著圈遊動,直到死亡。
  精子細胞是無情的競爭對手,基因差異可以使個體精子在生命競賽中具有優勢,從而促進特定基因變異傳遞給後代。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05/doc-ikftssaq1429529.shtml
2021-03-06 09:26:11
阿楨
大猩猩為什麼愛捶胸口? 2021-04-09 新浪科技

  盧旺達火山國家公園的野生山地大猩猩向科學家吐露了它們捶胸的秘密。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告》,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Edward Wright博士領銜。
  從2014年1月到2016年7月,研究人員觀察了由Dian Fossey大猩猩基金會監管的25只野生成年雄性銀背大猩猩,記錄下500多次捶胸事件。
  他們錄下其中6頭大猩猩的捶胸聲音,測量不同大猩猩每次捶胸的節奏和持續時間,捶胸發出的聲音頻率等。與此同時,他們通過照片測量這些大猩猩的肩寬,以確定不同大猩猩的體型。
  在雌性大猩猩發情期間,雄性捶胸更頻繁,因此捶胸發出的聲音可能是求偶時重要的體型展示,一方面吸引雌性,一方面嚇唬情敵。捶胸節奏和時長與體型無關,並不是體型越大捶得越久。每只大猩猩的捶胸節奏更像是一種個性標籤,持續時長和次數因“猩”而異。研究人員分析,個體化的節拍可以讓其他大猩猩區分出捶胸的具體是誰。
  科學家們最後總結說,山地大猩猩生活在植被茂密的熱帶森林,有時即便距離很近也看不到彼此,而捶打胸部為它們傳達出重要的個體資訊,用來互相交流。
2021-04-10 07:26:31
阿楨
事關倫理問題,“公鼠懷孕”實驗引發爭議 2021-07-02

  6月初,一項 “公鼠懷孕” 實驗引起爭議,該研究的實驗步驟分為四步:首先,通過手術將一隻雄性被閹割大鼠和一隻雌性大鼠縫合在一起,製造能交換血液、共用體內微環境的 “連體鼠”;八週後,向雄性大鼠體內移植子宮;待其恢復後,再分別向雄鼠和雌鼠的子宮內移植囊胚期的胚胎(通常指胎齡為5天的大鼠胚胎);最後,在胚胎發育至21.5天時,實行剖腹產。
  這項研究最早於6月10日發表於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6月16日更新。作者有兩位,分別為海軍軍醫大學海軍醫學院教育機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海軍軍醫大學海軍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張榮佳和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婦產科劉玉環。
  《知識分子》訪談的相關專家認為,實驗 “有創新”,但 “沒必要”,折射出多個層次的倫理問題。作者聲明稱,已經給BioRxiv寫信停止撤稿,因為他們沒做錯什麼,只是演示了一個動物實驗。
  研究發現,只有當連體鼠裡的雌鼠也懷孕時,暴露在雌鼠血液環境中的雄鼠才可能懷孕,而且雄鼠的懷孕成功率非常低。最終163對 “連體鼠” 中,僅有6只雄鼠成功 “受孕”,成功率3.68%;向雄鼠移植的280個胚胎中僅10個胚胎發育成功,成功率3.57%。
  此實驗之前,雄性哺乳動物懷孕還未有先例。
  另外,解決女性不孕問題,子宮移植已是有成功先例的辦法。2014年,瑞典一名先天性子宮缺失的患者接受子宮移植後生出了健康的嬰兒,是世界上首例報導的子宮移植後活產。在中國,2015年陝西省西京醫院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人子宮移植手術,就是將母親的子宮移植給先天無子宮的女兒。
  出於安全和倫理考慮,目前的國際標準建議只允許為遺傳學上的女性提供子宮移植。
  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倫理學教授亞瑟•卡普蘭(Arthur Caplan)表示,即使是針對失去子宮或無子宮女性,子宮移植技術目前仍然是創新而具有實驗性的。不過,該實驗在不孕治療和其他相關健康需求中的優先級很低。
  體外胚胎培養技術也已逐漸成熟,“雄性懷孕” 實驗幾乎沒有必要。曾有多項實驗利用體外人造子宮孕育哺乳動物胚胎,如羊、小鼠等。今年3月,以色列科學家在《自然》發文,將孕育5天的小鼠胚胎植入體外的 “人造子宮” 環境,發育到第11天時已成為具有所有小鼠特徵的胎兒。
2021-07-03 07:48:28
阿楨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閹割可能會延長男性壽命 2021-07-12 新浪科技

  我們都知道,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
  在養貓界也流傳著一種說法:給公貓絕育後,它也許能多陪你幾年。
  韓國仁荷大學研究院,太監平均壽命能70歲,而當時男人只有56歲。
  這些事情之間究竟有沒有聯繫?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
  [閹割可能幫助男性活的更久:研究發現,移除公羊的睾丸後,延緩了它們DNA老化,讓它們壽命最多延長60%。同樣的原理可能也適用人類。]
  看完這個結論,評論區的網友們認真思考了起來…
  “如果人生無法享受,壽命延長60%又有啥意思?”
  “結婚十年後,壓根用不到那啥了…”
  回應
性格還會溫順!
趙高,魏忠賢,錦衣衛…溫順?
2021-07-13 08:42:05
阿楨
真的存在“男性大腦”和“女性大腦”之分嗎? 2022-01-24 新浪科技

  胚胎要想發育成男性,就需要男性Y染色體中的一小段DNA片段、又稱SRY基因。該基因會抑制女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同時促進男性生殖器官的形成。
  男性的杏仁核大一些,調節對女性費洛蒙的反應等行為。女性“藍斑核”體積更大,調節壓力相關行為及性喚起。這為何男性更容易做出產生致命後果的冒險行為;女性為何更容易產生與壓力及焦慮相關的障礙症。男性進化出更強的攻擊性,可以增加獲得配偶的幾率。
  男性大腦的體積一般比女性大10%,並且更重一些。男女的認知能力有所不同。例如,情緒處理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以及攻擊策略。然而,這些差異往往被錯誤地解讀為“一種性別優於另一種性別”,進一步加深已有的性別偏見。
  1 不同性別的空間認知能力,男性的空間認知能力更強,並經常以此支援“男性更擅長開車”的論斷。
  2 性別與數學能力
  3 性別與情緒,男性的情緒敏感度不如女性。
  回應
男女行為模式和腦生理結構、功能的差別,是幾十萬年乃至上百萬年為適應生存環境而進化的結果。

華盛頓大學推出“包容性語言指南”,“man”被列入歧視詞彙…2022-01-24

美國華盛頓大學近日發佈了一份“包容性語言指南”, “祖父(grandfather)”“家政(housekeeping)”“少數民族(minority)”“人(man)”等眾多詞彙被列為“問題詞彙(Problem Words)”,因為它們有“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和“恐同”等意涵。
  回應
國內也有人在喊應該把公眾號改名母眾號
那我可就不服了,憑啥只有航母沒有航公呢?
2022-01-25 09:22:55
阿楨
研究:有3種負面人格 性伴侶反而較多 2022/06/29 中時新聞網

過往常聽到「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說法,如今在性別逐漸平權的現代社會,這樣的說法是否還成立?近期《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刊載研究表明,擁有「黑暗三角人格」(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特質的男性,與更多的性伴侶數量呈正相關。為何擁有該特質的男性容易受到女性歡迎?研究認為這與人類與生俱來的「繁衍本能」有關。
芬蘭土庫大學自校園中招募210名健康的男性與女性,透過「配偶價值量表」回答關於吸引力的自我認知、配偶價值與黑暗三角人格的相關問題。黑暗三角人格意指「自戀、馬基維利主義(意指對社會冷淡、冷漠,以及對道德的摒棄)、精神病態」3種惡意人格特質。
研究結果指出,自戀者對於自身的吸引力有著極度誇大的看法,且無論男女皆是如此,可能會增加個體的交配成功率。自戀可以幫助男性從短期交配策略(如休閒性行為, Casual Sex)受益,因為自戀者往往外向且極富自信,此為生育穩定性與遺傳質量的重要指標。「具有『雄性特徵』的男性似乎在該研究中更有優勢。這種特徵通常出現在自戀得分高的男性身上。
自戀者雖然「性價值」看似較高,卻不見得能成為一位好伴侶,對伴侶的態度傾向自我、傲慢,認為自己有無上權力。
2022-06-29 09:02:37
阿楨
蔡英文宣布恢復徵兵 學者憂美持續介入我建軍 2022-12-28 聯合報

蔡英文總統親自宣布恢復徵兵、義務役期延長為一年,有學者認為蔡此舉展現的正直與勇氣,媲美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有助潛在盟邦協防台灣的意願。但也有學者表示,目前蔡政府的作法,只能暫時緩解來自華府的壓力,相信後續華府仍會持續針對我國防支出、建軍規畫、裝備採購、戰術戰法與役期等項目,進行「關切」。
  相關新聞
防搶提前當兵 明年不徵94年次役男
國軍募兵失敗 青年入營救援
一年期義務役加薪加人加訓練 錢從哪來國防部沒說
  回應
錢從舉債來。
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
男女大不同,女男同酬不同工.
2022大選21縣市長,國民黨13、民進黨5、民眾黨1、無黨2,民進黨掀戰犯風暴:路透/中評...社/學者:蔡「抗中保台」挫敗。 郭正亮:美國台灣政策法/國防授權法激誘中打台耗損中國崛起。美無償軍援跳票 台灣須12年內償還20億美元貸款 (回應:這世上還有逼你借錢的? USA是土匪國家見到民進黨政權不保!) 抗中害台(美國施壓)蔡12-27兵役延長1年。
2022-12-29 06:26:09
阿楨
史丹佛研究發現 男性生殖器平均長度正在增加 學者擔憂

據英國《每日郵報》2023/02/16報導,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發現,從1992到2021年,男性勃起時的平均陰莖長度增加了25%——從4.8英寸(約12公分)增加到6英寸(約15公分)。儘管這可能是每個男人的願望,但這可能是由於攝取入化學物質、久坐的生活方式和垃圾食品所造成的影響。男性陰莖長度在過去30年有變長的趨勢,這與不斷增加的不孕症水準有關。
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於情人節在《世界男性健康期刊》(The World Journal of Men's Health)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並僅關注陰莖長度。他們收集了1942年至2021年間進行的75項研究的數據,總計包括55761名男性陰莖的測量結果。每項研究收集了不同狀態下的陰莖長度數據,包括完全鬆弛、鬆弛拉伸以及勃起後的長度。
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自1970年代以來,男性平均精子數量已經減半。生育率下降,加上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出生的孩子數量大幅下降。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到專家們擔心人口短缺可能會在未來導致經濟破產。
他還呼籲對女性生殖系統近年來的變化進行研究。其他專家指出,許多年輕女孩高脂肪飲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導致她們比前幾代人更早進入青春期。
2023-02-22 07:31:03
阿楨
被自己精液害慘! 27歲男罹罕病苦憋10年終於「解禁」 2022/10/16 中時新聞網

國外一名27歲男子罹患性高潮過敏的罕見疾病,每次射精都會出現發燒、咳嗽等流感症狀,因此被迫放棄性行為近10年。
綜合《每日郵報》(Daily Mail Online)、《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男子起初在10年前發現,每次只要經歷高潮後,深體會不自覺出現咳嗽、發燒、肌肉痠痛等感冒症狀,有時甚至引發蕁麻疹、注意力不集中情況,且伴隨高潮越激烈、越嚴重,困擾他與伴侶多時,無法享受親密關係就算了,就連自己來也喪氣;該案例同時被刊登在醫學期刊《泌尿外科病例報告》(Urology Case Reports),稱並非唯一個案,診斷結果證實他罹患「性高潮後病情症候群」(postorgasmic illness syndrome,POIS)。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鮮少人知道這類情況,因此患者數可能比想像中的還多,過去20年間,總計不到60起病例。推測POIS是由於睪丸感染或損傷,導致微量精液溢出至血液中,引發身體反應,有時症狀會持續2-7天。
醫師指出,該情況常常被誤診,稱男子事前可能已經接受許多不同類型的檢查。最終,實驗發現一種名為「飛敏耐膜衣錠」(Fexofenadine)的抗組織胺劑能成功使症狀減輕9成。
2023-02-22 07:32:53
阿楨
為什麼父系社會能夠取代母系社會?2023-02-28

母系社會是母系舅權,男人依舊是主要的武力和獲取食物的人,部落實際當家人是舅舅。母系部落通常打不過父系部落。現在仍有一些部落是母系舅權,舅舅把酋長之位和財產傳給外甥。
  回應
父系部落之所以戰勝母系氏族社會,關鍵不在戰爭,而在母子關係是天然的,父子關係是需要確認的,繼而通過父子關係賦予兒女各種權利,由此產生了文明社會的一系列制度,並化家為國,又化國為姓,種種演變,形成了今天人類社會的文明形態……
父系氏族社會淘汰母系氏族社會的根本性動力,不是其他,是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中的地位決定男女發生了逆轉,父系處於了主導地位。
2023-03-05 08:17:51
阿楨
說下“進化論”最讓人惋惜的地方 2023-03-01

近幾天在觀網風聞社區發了兩個帖子,討論人類要不要恐懼外星人的話題。恐懼的網友不少。他們給出了各種外星人可能霍霍地球人的理由,並執著於用歐洲殖民者殘害印第安人的例子做證據。
但是,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歐洲殖民者能統制美洲,而美軍卻無法平定阿富汗時,蒙古人騎著馬,拿著刀箭就能征服這裡,號稱人類史最強的美軍打了十幾年,卻夾著尾巴逃跑了。為什麼一個貧瘠落後的地方會成為“帝國墳場”?為什麼帝國會從這裡開始折戟沉沙?
當網友們激烈地向我陳述外星人的危險和莫測時,其實他們表達出的是強烈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情緒,偏執地向“效率”,向“力量”,向“財富”跪下去了。
他們崇拜強者,這沒有錯。但是,他們不知道,很多強者之所以不能“恒強”,就是因為沒有明白在“效率”的旁邊還有“豐富性”這個影子。
,我覺得“進化論”最讓人遺憾的地方是,沒有把“效率和豐富性”的辯證關係挑明,解釋清楚,以至於後人對“進化論”做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偏頗解讀與愚蠢實踐,並造成了許多極端的傷害與災難。
有些人比較喜歡用“演化論”而不是“進化論”,認為生命的發展是自由的,往各個方向發展的,所以只有適者生存,沒有進化與否,先進與否。演化論是不對的,是分裂的、孤立的去看生物發展現象。如果用“演化論”代替“進化論”,評判標準沒有了。只有彼此不同,而無好壞、對錯、正誤、美醜之分。實際是有“效率”和“豐富性”兩個標準。
2023-03-09 09:42: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