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20 07:38:20| 人氣1,704| 回應1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有死亡經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評《生命輪廻》大賣後,《我有死亡經驗》《靈魂出竅》(前二本乃同著異譯)和《飛進第六感》(靈媒自述)等怪力亂神愈盛,連前評《兒子看招》的婦運大將施寄青《看神聽鬼》也加入通靈女巫行列。(另參本館:《生命輪廻》 從《難以置信》到狂信《超心理學》《飛進第六感》《生命輪廻》)

 

 

貝蒂.伊黛《我有死亡經驗》(商周出版,2005)

 

《我有死亡經驗—個經歷死亡的真實紀錄》(Embraced by the light)曾進入紐約時報排行榜一年之久,近半年蟬連榜首。1994年6月再度回到排行榜第二名。

一九七三年末的一晚,卅一歲的平凡家庭主婦貝蒂,因開刀後的內出血而瀕臨死亡,卻因此經驗了一種最不平凡的神蹟,探知了生命與死亡的奧義……。

作者以說故事一般的口吻細細詳述靈魂出竅的過程、協助死者的守護天使、以及充滿靈性的、與上帝之間的訊息交流,作者轉述了上帝、靈界世界對人世及地球的期許與賦予人類的任務:「愛」以及「服務他人」。

本書是宣揚愛與真理之書,它讓我們瞥見所有宗教強調的共同真理,也是自然的真相:精神生命的存在與延續、以及自始以來靈體的交流。作者以她的瀕死經驗提醒世人:死後世界儘管美好平靜,但這份平靜有賴於我們將生命活得完整、榮耀。跨過人世的生死關卡、找到真正重要的精神生命判斷價值,同時讓現世的生命過得更正確、有意義,是本書代替另一個世界所傳來的福音。

 當靈魂脫離身體,回頭看顧自己時,竟發現那僅僅是個似曾相識的陌生人!

 在穿越一條長而漆黑的隧道後,一種難以言喻的光芒包圍住貝蒂全身;在這光明裏,有許多「永恆」的朋友前來開啟記憶,還有信仰一生的上帝解答種種疑問。至此,才驀然驚覺,原來現在的靈,才是真正的自己……

 你怕死嗎?作者貝蒂.伊娣以她的親身經歷,將帶領你走一趟死亡之旅,共同探究生與死之謎!

  作者簡介

貝蒂伊黛(Betty J.Eadie)在美國的南達科印第安保留區長大。目前擁有成功的事業。爲法律顧問,同時志願做防癌協會的義工。她的瀕死經驗在電視上成爲注目的焦點,不但在美國人人盡皆知,即使遠在日本,亦是備受矚目。在各大學的研究瀕死經驗的課程中,《我有死亡經驗》這本書已被列爲必讀之書。

  目錄

1死亡的陰影漸漸爬上胸口

2寂寞象一張重重的毯子

3恐懼讓我困頓疲累

4靈魂由胸口脫離了身體

5這裏是死亡的陰暗谷地

6墓地只能容納屍體而無法困住靈魂

7沒有比傷害自己更重的罪

8靈魂得救身體才會得救

9先是靈的創造,然後才有實體

10體驗人我合一的境界

11死亡之後還有選擇

12我拜訪銀河和其他世界

13見到准備投胎的那些靈

14一點善意,百倍報償自身

15不要加重亡者的離別負擔

16時候到了你自然會知道

17我要回家了,我哭起來

18我的靈在兩個世界遊移

19死後的世界超乎我們的想像

20現在是出這本書的時候

 

《我有死亡經驗》第一章

 

出生和死亡、光明與黑暗、天堂和地獄、肉體與靈魂,都是相對而非絕對…….

  死亡之後還有選擇

花園裏出現許多天使,穿著象征時間、地點、場合的柔和長袍。

他們圍繞我,我覺得像要舉行結業派對。我死了(或結業,似乎更符合實際狀況),而他們是來歡迎我的,

像看待初試啼聲的孩子,他們臉上有鼓勵的善意笑容。我發現我記得他們,是我在地球生命之前的朋友。我跑過去擁抱、親吻他們。

我的守護天使也來了,我親吻他們。

然後,經過心意互相溝通,我了解到他們都是來給我支持的。

生前的同伴告訴我,我死得不是時候,這狀況只是暫時的,這也不是什麽慶賀會,只是在我回去之前的小聚會。

大家都很開心看到我,想給我鼓勵,但我還是必須回去,接著,他們向我解釋死忘是怎麽回事。

人死的時候,我的朋友說,只不過是經曆了一個轉換的過程。靈魂離開身體,進入靈的領地。

如果死亡是經由外力創傷造成,靈魂可能會提早離開身體。

也就是說,死于意外災害的人,靈魂在之前就會脫走,這樣就不必痛苦。身體是受傷害了,但其實靈魂已經在寧靜的狀態中。

死亡之後,我們有自由選擇權,可以等到屍體處理好再離開,或者直接走,像我就屬于後者。

總之,我們通常依個人喜好,而有不同的決定。

大部分的靈魂停留一段時間,安慰他心愛的人。走的人並不痛苦,留下來的人卻往往傷心欲絕。有時候情況太嚴重,靈魂也會待久一點,協助親人由沮喪中康複過來。

而禱告可以幫助兩方面,萬一有理由相信去世的人,在轉變上會有困難,活著的人不妨多爲他們祈禱,這將有所助益。

他們告訴我,活著時多了解靈是很重要的。我們了解愈多,愈容易進入靈的世界。有些缺乏信心與了解的人,死後靈魂會被困在地球上。

那些無法離開的,看不見上帝的光與能量,必須待在那裏,直到他們覺悟爲止。

就像我在隧道中經過的那些靈,不過不必擔心,他們終究會脫身。

最有效的,就是認識耶穌基督,他是我們回來的門,是我們回天堂唯一的入口。我們要認識他、接受他、愛他。

在花園裏,我身邊的朋友都充滿了愛,當他們意識到我還不想離開,我渴望再多了解一些,本著他們希望我快樂的原則,他們帶領我看了更多。

  我拜訪銀河和其他世界

我的記憶恢複許多,由創世紀到我們“恒久”的過去。

上帝是好幾個世界的創造者,銀河、我們無法了解的宇宙。這些,我都想看一看。

這麽想著,我便有了那樣的能力,在另外兩名同伴護送下,我離開了花園,離開我其他的朋友,進入漆黑的空間。

速度極快,感覺愉快而自由,我想做什麽都沒限制,可以到任何地方,愈來愈快——難以形容的快——或慢下來。

我好愛這種自由感,並且發現那空間並非一無所有,它充滿愛,閃爍著光線——是上帝靈的表現。遠方傳來輕柔愉快的聲響,令我心中喜樂。

像是樂聲中的音符,充塞了空間;接著又是一個不同的聲音,很快成爲一首曲子,浩瀚廣大的意境,安慰了我的心靈。

那些成串的音符有輕柔的顫動,當它們接觸到我,我知道這樂曲竟有治療的功效,它們就像靈的安慰藥膏,散播著愛,使破碎的靈康複。

與我同行的使者告訴我,它們其實還有啓發我們內心正的力量回應的作用,使我們由內到外好起來。我現在明白了,在地球上,撒旦也使用不好的音樂,引誘人的靈魂墮落。

後來的一些事,我已經記不得了,只留下模糊的印象。我大概花了幾星期、幾個月,到處造訪上帝的其它創作。旅行當中,一直感受到上帝的愛。

我覺得已經回複到本來的自我,一切都出于本性和自然,我到了許多其他世界——像地球一樣,甚至更美麗的地方,那裏住著高智慧、有愛心的生物。

大家都是上帝的子女,他爲我們填補廣大的空間。我經過十分遙遠的路程,身邊是在地球上看不見的星星。銀河瞬間就過去了,我拜訪其他世界,看到更多上帝的子女。

他們都是我們靈的兄弟姐妹,雖然記不太清楚了但我肯定以前去過那些地方。

許久之後,等我回到肉體內,在地球上活過來,發現自己竟忘記這段旅程時,有受騙上當的感覺,但我知道這樣是爲了我好。

如果我不能忘了那些美好世界,我就無法好好安心地活下去,將無法完成上帝賦予我在地球上的使命。

我其實仍心存感激,畢竟上帝不必帶我看其它世界,不必留給我任何記憶。但他慈悲地給了我許多,我見到別人見不到的景象,感受到其中的愛。

孩子或許不懂死亡是什麽,但他們最能面對生死。

  見到准備投胎的那些靈

我回到花園裏,和其他人在一起

在我拜訪的其他世界中,我見到他們的進步,變得更接近天父,我不禁對地球人的發展感到好奇。

我們如何成長?

他們很高興我有疑問,帶我到一個靈魂准備投胎的地方。那裏都是成年人——我沒有看到任何兒童。

那些靈魂對到地球上充滿了期待,視這趟旅程爲進修的機會,他們可以自我成長,並且對世界有所貢獻。

據說我們都是十分樂意來到地球的,就連弱點、困境也都是自己選擇的,爲了在其中得到成長進步的機會。

有時候,我們被指定一些弱點,同時上帝也賦予我們能力。人不該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上帝給我們的是我們需要的,而非大家平均分配,公平並不重要。

眼前開闊起來,彷佛工了一扇窗子,我看到地球。人的世界和靈的世界,一眼就可以看清楚。

我發現有些靈已經成長到某種程度,他們被選擇留在上帝身邊,成爲守護天使。還有一種天使稱爲“戰鬥天使”,專門爲我們應付撒旦和他的信徒。

雖然我們各有守護天使,然而,有時仍需要額外的協助,而向他們求救的方法就是禱告。

戰鬥天使是巨大的男性,非常健壯威武,充滿力量,光看他們的外表,就知道招惹他們會是極大的錯誤。他們的確是戰士的打扮,動作也比其他天使靈活,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信心十足的樣子。

他們有絕對的自信,沒有邪惡的事能動搖他們。這時,他們突然幹著出任務“我不知道是什麽任務”,他們伸手利落,尤其是關懷的表情令我感動。

撒旦執意要得到我們,有時他盡全力對付某一個人,那人就需要特別的保護。

不過,我們一直是有所保護的,因爲撒旦不知道我們在想什麽。然而,他可以看我們的臉,臉上透露著我們靈魂的秘密。

上帝看到,天使看到,撒旦也看到,就連較敏銳的人也看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由心改變,允許基督的光進入我們的生活。如此一來,基督的光會由內向外照耀,顯現在我們臉上。

這時我的注意力轉向等待到地球的靈,看到其中不少人正注視地球上的人。一名男性的靈正試著湊和一對男女,似乎是他未來的父母,他工作的十分辛苦,那一對男女堅持要走不同的方向。看到他的難處,其他靈也過來幫忙。

據說在靈的世界中,我們有些比較親近的兄弟姊妹,到了地球就成了親人、朋友。這是因爲愛的關系,也有因爲相同使命,所以在地球上相聚在一起。

有些事必須合家人之力才能完成,甚至要前赴後繼幾代,我們應該了解,家人之間的重大影響,發揮團結的力量。

爲了不使我們忘記,我們的下意識,甚至每個細胞,都記錄著我們的過去。

不僅如此,這種記錄還會傳給下一代。所以,有些”前世經驗並非我們自己的”,而是來自前人細胞的記憶。

我發覺在到地球之前,我們對個人的使命非常清楚,也有信心加以完成。

被賦予的能力,可以協助我們達成使命。我們的父母當然也有他們特殊的才能,有的遺傳給我們。經由學習,我們還會得到別人的專長。

我們有了許許多多靈的工具,可以選擇應用,或者不用。不管到了什麽年紀,我們都能獲得新的工具,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但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上,只是有時候並不知道罷了。我們不妨時時自我省察,要有自信,要知道那些靈的能力本來就和我們在一起,我們只需學習使用。

除了那位努力湊合未來父母的靈,他的同伴也在爲到地球上做准備。一位極聰明、具有爆發力的靈,正要投胎。他選擇成一位殘障者,並且爲這將來的經驗興奮不已。他及雙親會有極大收獲,生前三人已經計劃好了,要經由這一次的旅程,體驗真理,自我成長。

我了解到靈可以自由選擇,在任何階段都適合進入母親的子宮。一旦到了那裏,他就成爲凡人的生命體。

墮胎是違反自然法則的,會帶給靈被拒絕的傷痛。不管靈是否進入那發育中的身體,那身體就是屬于他的了,即使那身體不見全,甚至出生之後也無法存活,但靈也同情那應該是他母親的女人,了解她是以她所知狀況下做出的決定。

也有不少靈到地球一趟,只花很少的時間,出生之後不久就夭折了。他們出發前,和別人一樣興奮。

他們的死亡,在出生之前就安排好了——和其他人相同。他們不需要長時間的曆練成長,他們的出生與死亡,是幫助父母的成長。

痛苦是短暫的,總有一天大家會在天堂再度團聚,共享成長後的喜悅。

令人驚訝的是,有許許多多的計劃,付出都是爲了對別人有益。我們都樂于犧牲,一切都爲了靈的成長——所有的經驗,不論天賦于禮物或弱點,也都因爲如此而設計。

我們在地球上進修的時間早就定好了,有些靈只是經曆出生,讓別人因而成長。有些靈活了好久,爲別人而奉獻服務。有些是領導者,有些是追隨者,不論貧富,靈來到世界上體會愛、教導愛。

經由挑戰、考驗,我們永遠充滿了愛——    彼此相愛。所以,地球上的人永遠不能脫離其他的人,這樣才能學習和進步。

在這段過程結束之前,我注意到另一個女性的靈,她顯得十分迷人,使我忍不住多看了她兩眼,覺得和她有特別的聯系。

不知道她是誰,但她顯然對我也十分有感情。我當時心裏想,不管她投胎到世界哪個角落,一定會成爲別人的小天使。

見到准備投胎的那些靈,他們的真善美令我永難忘懷。我曾是他們其中之一,也充滿了愛和光。

如果人人有幸見到自己生前的模樣,將驚訝于自己的華美智慧。出生是一段睡眠,醒來什麽都不記得了。

 

瀕死經驗>維基百科

 

瀕死經驗或臨死經驗是一種在接近死亡時一些人所經歷的現象。這些現象包括靈魂出體,看見天堂或地獄,看見親人,看見宗教人物或上帝,甚至看見超我和超時空的東西,回顧一生的生活,以及其他超驗的現象。

這些現象一般都是在臨牀死亡,或很接近死亡時發生。

瀕死研究則是一門研究人們在接近死亡的一些超自然和出體的現象。根據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在美國1980-1981年,有近15%的人均有瀕死經驗現象[1]。瀕死經驗(NDE)的現象包括有生理、心理、及超自然因素。生物學、心理學、宗教界均對瀕死經驗有不同的觀點看法和解釋。

雖然瀕死經驗在全球很多地方也有發生,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瀕死經驗或略為不同,對瀕死經驗的解釋也略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0%95%E6%AD%BB%E7%B6%93%E9%A9%97

 

全球首次瀕死經驗會議在法國馬賽召開 

 

據physorg網站2006年6月17日報道,醫生、研究人員和病人齊聚法國南部城市馬賽,出席全球首次瀕臨死亡經驗(NDEs)會議。包括有過瀕死經驗在內的150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爲期一天的會議。此次會議的目的是爲了盡可能以最科學的方式來觀察富有爭議的瀕死現象。

吉恩.雅克.卡博尼爾是這些代表中的一個,他是一名麻醉師和重病特別護理醫生。他從幾名聲稱自己有過瀕死經驗的病人那裏收集到了證據。他說,“腦死亡的人可能會看見候診室或者他們身邊所發生事情的詳細細節。我們在這裏所談到的這些不是幻覺,因爲這些東西是相當真實的”。

此次會議是在位于馬賽附近的馬拉克舉行的,索尼亞.巴卡拉是此次會議的組織者。她說,“有一些人瀕臨死亡,不管他們瀕臨死亡的原因是事故還是手術,他們最終從無知覺中恢複過來,這是相當不同尋常的。他們的‘魂魄’在他們的身體上漂浮,他們可能會聽到醫生正在談論有關他們的一些事情。他們感覺他們自己被吸入了一個漆黑的隧道,在隧道的盡頭有一個明亮但不眩目的光。到了隧道的盡頭後他們經常會遇見‘光明使者’或者已過世的親戚,這些親戚會告訴他們這兒不是他們應當來的時候”。

盡管瀕死現象仍然令人感覺相當懷疑,但是一些知名科學期刊,比如《自然》和《柳葉刀》上刊登的文章還是讓我們對瀕死經驗有了一個很好的了解。

包括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雷蒙德.穆迪在內的與會代表在會前發表了一份聲明。該聲明稱,“科學家應當能夠毫無偏見地從事各種學科的研究,特別是神經系統科學的研究,這一點非常重要”。1982年的一個調查顯示,在美國有800萬人聲稱有過瀕臨死亡的經曆。巴卡拉說,“雖然如此,瀕死現象仍存在非常大的爭議,特別是在法國,科學家很難進行嚴肅認真的研究。我注意到,醫生們對瀕死現象非常感興趣,但是爲了避免被人們認爲是庸醫,他們只能進行秘密研究”。她同時還表示,“此次國際會議的目的不是爲了證明人有‘來生’,而是爲了揭示瀕死現象能告訴我們有關人和科學層面上的哪些東西”。

卡博尼爾說,他經常能夠感覺到他能明白他那些失去知覺病人的想法。他告訴與會者曾經他是如何感覺到病人要求他去查看一下他的錢包。當他這樣去做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封病人要求他拿出來的信,這仿佛是病人在親自叫他那樣去做一樣。卡博尼爾說,許多人發現瀕臨死亡是一個積極的經曆,它可以使他們感覺更加無私,很少去關心身外之物。

http://www.qiji.cn/scinews/detailed/3898.html

 

接近死亡經驗:經驗內容及生活價值態度改變狀況

塗秀妮 國立臺灣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摘要 

本研究屬質性研究,探討身處潛在致命情境中,原本預期死亡卻意外的復原情狀下,個案所經歷的接近死亡經驗內容和經驗後的生活價值態度改變狀況。研究對象共二十一位,包括﹔嚴重疾病而致昏迷者(心臟疾病、肝臟疾病、紅斑性狼瘡等共7位),心臟或呼吸停止5位,車禍4位,溺水1位,生產意外3位,意外傷害(電擊)1位。研究方法是應用會談指引進行回溯性經驗分享和資料的收集,自經驗發生起至會談進行的間隔時間為3個月到20年以上不等(平均約。再以質性內容分析的方式歸類整理個案的接近死亡經驗內容和經驗後的生活價值態度改變狀況。

  第一節 接近死亡經驗內容

個案的接近死亡經驗內容包括靈魂和身體分離﹔感覺平靜、安寧和沒有疼痛﹔經歷通道樣的區域﹔感受到奇異不尋常的明光﹔經歷天堂或地獄般非塵世情境﹔經歷生命回顧事件﹔經歷象徵離開人世的邊緣情境﹔經歷返回人世的預示情境﹔返回身體或意識初醒時感覺生理不適:正負向超情感感受﹔時間感混淆﹔經歷黑暗虛無的神秘環境等共十二種內容。國人的接近死亡經驗內容和國外相關研究發現極為相同,但也存有少許文化宗教背景因素所導致的差異現象。

此現象符合許多研究文獻的觀點,指出種族宗教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也可能造成接近死亡經驗內容上的差異。不同的文化成長背景會影響個人對死亡相關象徵符號的解釋和接受,而且社會環境在特定接近死亡經驗特徵的出現上扮有決定性的影響關係。

藉由接近死亡經驗的瞭解,或可印證Corcoran(1988)心理解釋的觀點,指出接近死亡經驗是面臨迫切死亡的心理反應-處理創傷性情境的一種因應機轉。面臨潛在無法逃脫的危險時,身處昏迷或被急救等接近死亡情境中,企圖從知覺上排除不愉快的事實而代以愉快的幻想,保護個人避免被情緒休克所癱瘓掉,進行所謂人格解離的經驗(depersonalization) ,以避免面對死亡威脅的痛苦。

  第二節 生活價值態度改變狀況

本研究發現,個案在整體生活價值態度的改變上也多趨積極正向。依頻率比例排序:最高者為減低對死亡的害怕﹔次為積極的態度﹔再分別為慈愛寬容的態度﹔注重健康及生命的寶貴﹔自然的生活態度﹔服務他人﹔較不計名利﹔更堅定宗教的信仰和力量﹔確定人生存在的目的:確信死亡後存在:奉行精神取向的宗教觀﹔肯定自我﹔感恩的態度等十三種。

指出,接近死亡經驗的轉變效果(Transfomative Effect),用以激發高度人類潛在能力的覺醒(generalized awakening of higherhuman potential),產生深度內在改變,使得個案在宗教和精神層面的改變,朝向於更精神完美的存在境界。

減低對死亡的害怕是生活價值態度上最明顯的改變,使得個案對死亡發展出新的態度,更加堅定「死後有來生」及靈魂轉世,死亡後存在的信念,更感覺到生命的寶貴,朝向於自然的死亡態度。緩解個案的死亡焦慮,注重個人健康及生命的寶貴,以積極自然的態度,不計名利且慈愛寬容的態度服務他人,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堅定宗教的信仰和力量,由組織性的宗教和教堂參與轉而朝向私人非正式的祈禱和冥想,護持激發個人的生存信念及覺知潛能,朝向更精神取向的生活觀。

另一方面,個案也產生一些消極負向的生活價值態度,依產生的頻率排序依次為:更害怕死亡﹔低自尊﹔動搖宗教信仰的信心﹔猜疑的態度等四種。因為無助和低自尊而感覺到死亡的威脅,產生焦慮和恐懼的症狀。消極負向的生活價值態度乃是環環相扣,互為影響的。因此,易受傷害的個案,更需家人朋友及醫護人員的關懷和支持。

在所有生活價值態度改變上,精神感應能力的獲得是最為個案和他人所驚訝和懷疑的。個案也多因害怕他人嘲笑懷疑的反應態度,而不敢隨意告知他人﹔或因告知他人(配偶)後,得到負向的懷疑態度而感難過。所以,主動接受和傾聽的態度當是首要的照護原則。雖然接近死亡經驗會完全地改變個案對生活的瞭解和價值觀,且在返回後過更有意義的生活。但是,重要的精神內或和人際間的困難也會發生。仍需家人朋友及醫護人員的瞭解和認同,方能有效協助個人人格的再統整及良好人際關係的互動。

家人朋友和醫護人員應透過對此經驗的瞭解和省思,嘗試省思個人對接近死亡經驗的想法和態度,內化接近死亡經驗所導引的學習教訓,和接近死亡經驗者和諧相處。瞭解接近死亡經驗的相關現象和影響,開放地和個案互動,協助克服消極負向的生活價值態度,澄清疑慮,統整自我。更進一步地支持和鼓勵其積極正向的生活價值態度,以堅定的信心面對未來。

透過此研究的發現,希望可以做為國內醫護人員瞭解接近死亡相關現象的參考,更希望醫護人員能採取主動關懷的態度,追蹤注意潛在經驗個案(昏迷或經急救加護等面臨死亡威脅處境者),瞭解經驗者的經驗內容、感受和可能影響,協助處理和協調相關問題。滿足身心靈的整體照護需求,努力提昇護理的照護品質,共謀個案健康的促進和心靈的安詳。 

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detail_result.jsp?id=085NTU00563023

 

大學生印象深刻的死亡或感覺接近死亡經驗之探討>華梵大學副教授陳錫琦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印象深刻的死亡或感覺接近死亡經驗。以選讀死亡教育課程學生41人為對象,使用自編之開放式問卷做為工具,採用內容分析法處理所得的資料。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中有自他死亡或感覺接近死亡經驗者為92.68%,沒有者為7.32%;有經驗者其經驗發生的時間是分佈在學齡前至大學間;其中死亡經驗44.74%,感覺接近死亡經驗為55.26%;經驗事件的當事者是自己的有36.84%,是他人的有63.16%;經驗事件的原因,生病與意外事故各50.00%。這些經驗使92.11%的研究對象,領悟到死亡與生命、人生及生活方面的人生哲理,但有7.89%在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最後,本研究針對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其在死亡教育及生命教育等上的意義與運用。

http://cc.hfu.edu.tw/~chi/studies/c/c2.htm

 

 

美研究顯示:人在瀕臨死亡時大腦活動很像做夢06-04-12廣州日報

 

    一直以來,被從死神手裏搶救回性命的人對于瀕臨死亡體驗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人形容就像走在一條隧道裏,隧道的出口就是光明;有人感覺就像被象徵溫暖和寬容的光線所籠罩;還有人覺得自己俯視著躺在手術臺上的自己,令他們更加深信人死後還有靈魂……總而言之,許多有過瀕臨死亡經驗的人都表示他們看到了一些景象。而一項最新公布的科學研究成果證實,瀕臨死亡體驗是一種具有科學依據的生物性體驗。 

    本報綜合報道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瀕臨死亡體驗抱有濃厚的興趣。圍繞這個話題的書籍和電影層出不窮,美國甚至還有一份《瀕臨死亡研究》的學術期刊。而有關人士還計劃在今年10月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召開瀕臨死亡體驗的學術討論會。 

    “睡眠癱瘓”促成瀕死體驗 

    美國神經學研究院學刊《神經學》9日發表的一份科學報告提供證據顯示,瀕臨死亡體驗是一種有科學依據的生物性體驗,而並不是所謂的靈魂出竅或者上天堂。 

    報告的作者是美國肯塔基州大學的神經學專家凱文?尼爾森教授。尼爾森認為,瀕臨死亡的人容易陷入一種類似做夢的狀態。這個時候,大腦裏活躍的區域和人在做夢時活躍的區域是一致的。 

    尼爾森說:“盡管如此,我並不願意把這種狀態等同于做夢或者夢遊。這是首個以生物學理據為基礎的關于瀕臨死亡體驗的假說。” 

    根據尼爾森的定義,瀕臨死亡體驗是指生命垂危的人的一係列感受,包括感覺離開自己的身體、觸覺異常敏銳、看到強光和感覺平和安詳等等。 

    尼爾森曾經把55位有過瀕臨死亡體驗的人和另外55位沒有這種體驗的同齡、同性別的人士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有瀕臨死亡體驗的人,體內有一種睡眠-清醒的機制,睡眠和清醒兩種狀態的分界線並不是那麼清晰。而且,他們的做夢狀態(此時眼球急速轉動)能夠侵入正常的清醒狀態裏———此時人感覺有意識,但是不能動彈(即“睡眠癱瘓”)。在有過瀕臨死亡體驗的人當中,有60%的人曾經有過“睡眠癱瘓”的體驗。 

    尼爾森認為,這說明“做夢狀態侵入清醒狀態”與瀕臨死亡體驗有關。此外,還有其他因素能夠證明這個理論。例如,很多瀕臨死亡的體驗都與做夢的體驗相似,像感覺離開了自己的身體,或者被光所籠罩。 

    尼爾森解釋說,由于這個時候大腦關掉了身體活動的功能,肌肉失去了張力,因此會容易令患者產生自己正在死亡的感覺,同時也會令旁觀者覺得患者的生命確實在漸漸結束。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t/2006-04/12/content_4415008.htm

 

科學家解釋瀕臨死亡者爲何都看見奇異光芒 06-05-11北京科技報    

 

  瀕死體驗與民間常說的“鬼壓床”症狀的出現有關。

  有過死亡經驗人的感受,科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瀕死體驗”。納爾遜醫生的研究中心就是證明瀕死體驗與一種名爲快速動眼睡眠的睡眠障礙有密切的關系。在納爾遜醫生調查的志願者中,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患有這種睡眠障礙的有60%,而那些沒有經曆過瀕死體驗的志願者患有這種睡眠障礙的人只有24%。

  納爾遜醫生解釋說,快速動眼睡眠侵擾通常會出現在人們半睡半醒不能正常入睡或是剛剛醒來但沒有完全清醒的狀態下。在一些臨床診斷中某些疾病也會引起快速動眼睡眠,比如帕金森症。心肺疾病也會導致這種睡眠障礙。

  出現的症狀往往是從三個方面體現,一是視覺,二是聽覺,三是身體的感覺。納爾遜醫生在調查中總結了四種現象:在半清醒的狀態下,你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人或物;聽到了別人聽不到的聲音,音樂或噪音;感到渾身無力,四肢麻痹動彈不得(睡眠麻痹);突然感到腿或膝蓋無力。這四種情況有時單獨出現,有時又伴隨出現。這些症狀類似于我國民間常說的“鬼壓床”。

  經常經曆快速動眼睡眠侵擾的人,通常他的大腦中的覺醒系統很容易被激發。在遇到危機情況時,覺醒系統就會導致人們出現類似于在快速動眼睡眠侵擾時的感覺,這時覺醒系統會讓人們有超常的警惕,並伴隨其他的幻覺。就好像當人們熟睡進入夢境時,突然醒來,但並不完全清醒,而夢境依然出現在眼前一樣。

  記者自己也有過睡眠麻痹的情況,而且也在睡眠中出現過幻覺,便問納爾遜醫生像記者這樣如果經常出現睡眠障礙,遇到危及生命的情況時出現瀕死體驗的機會是否就比沒有這樣睡眠情況的人大得多。納爾遜醫生肯定地回答,是的。

  一些遭遇過車禍的幸存者爲何通常都感覺到自己靈魂出殼?

  瀕死體驗中出現的各種元素都可以用快速動眼睡眠侵擾來解釋。一些遭遇過車禍的幸存者通常都感覺到自己從身體分離出來,就像是靈魂出殼。納爾遜醫生指出這種分裂是心理上的分裂。幸存者的覺醒系統增強,産生超常的警惕性,並且會感到周圍的東西都在加速,圖像也很清晰。這種對危機做出的心理分裂更像是幸存者減少對危機的恐懼而産生的反應。這種非病態的心理分裂通常出現在人們受到外傷時。但也有研究顯示,在人們出現腦部缺血時也會出現這種感覺。

  根據1990年一位同樣做瀕死研究的學者歐文在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發表的論文,在他調查的58位有過瀕死體驗的患者,都回憶說他們相信自己就在死亡邊緣。但事實上其中28位確實是在病危狀態下,而另外的30位並沒有到醫學上界定的病危狀態。

  對這組患者的各項調查都非常的相似,其中不同的一點就是,28位經曆病危的患者都看到了光。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爲,患者的視網膜缺血期間,快速動眼睡眠機制促進了視覺活動。視網膜缺血5秒到8秒以上,大腦皮層其他功能依然能夠活動。雖然視網膜收不到外界信號,出現暫時失明,快速動眼睡眠侵擾使得大腦出現夢境,就好像眼睛尚能看到東西。

  瀕死體驗是否因腦部受損引起,目前還不能下結論。

  納爾遜醫生表示,雖然快速動眼睡眠可以解釋瀕死體驗現象出現的原因,但這並不能說明全部的問題,他說:“我們不是說快速動眼睡眠可以解釋一切,但我們知道這是很多因素綜合的結果。但是,這是我們首次對瀕死體驗提出的明確的解析,這才是最重要的。”對此進行的調查應該針對一些沒有受到實質性傷害的幸存者,通過他們的語言和記憶進行進一步研究。目前有很多研究都是故意尋找神經系統受到傷害但已康複的人們進行的。

  納爾遜醫生認爲,研究瀕死體驗重要的是其發生過程,而不是原因。雖然我們聽說過一些對經曆瀕死體驗的患者進行腦部掃描的說法,納爾遜醫生稱這樣的病例尚不存在。在他的學術報告中也提到說,通過個體的經曆研究瀕死體驗是否因腦部受損引起目前還不可能實現,而且到現在也沒有相關的對病人在經曆這一刻時的神經檢查或是在他們剛剛經曆後立刻進行檢查的病例記錄。

  納爾遜醫生指出,瀕死體驗並非一種常見的現象,但並不罕見。接下去的研究病例重點將放在心髒病患上,在他調查的病例中,心髒病突發而被救活的病患有10%有過瀕死體驗。另外年齡小于60歲的人和氧分壓(記者注:溶解在血中的氧分子所産生的壓力)較高的人更加容易出現瀕死體驗。

  真正死亡的人在臨死時會看見什麽,沒有人說得清楚。但有過死亡經驗,又活過來的人的感受卻很獨特。他們通常會用“靈魂出殼、時空交錯、奇異光芒……”等等詞語來描述。也曾經有很多人爲了解釋這種神秘的現象而不惜冒著死亡的危險親身體驗這種奇妙的感覺,也有很多科學家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美國肯塔基大學神經生理學家凱文?納爾遜在聽過一名患者講述自己的瀕死體驗後,開始了對這種現象的了解和研究。在近日的《神經學》雜志上,納爾遜醫生發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結果。本報記者也帶著好奇聯絡到了這位神經生理學專家,並對他進行了電子郵件采訪。

  什麽是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英文: Near Death Experience 簡稱:NDE)是當人們遇到危險(如車禍、突發疾病等)時的一種反應,在感知、情感等方面有幾種超常的基本感覺,比如感覺時間改變、生命回顧、心情超常的平和、欣喜,甚至“意識到死亡”等,每一種感覺對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的,可能同時出現,沒有普遍性。個體的感覺也通常因年齡和文化的不同而不一樣。

  在一些患者提供的個案中顯示瀕死體驗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無意識行爲。同時在人們遇到危險時,無論神經是否受到傷害,瀕死體驗都是有可能出現的。通常情況下,出現瀕死體驗的人都是處在身體局部缺血或缺氧抑或是兩種情況都有的狀態下。

  極限運動非瀕死體驗

  現今有很多年輕人,或不僅僅是年輕人喜歡刺激的遊戲或是挑戰人體極限的運動,尋找生死邊緣的感覺,如蹦極、飈車等等,也有人將這稱爲是“瀕死體驗”。對此,納爾遜醫生的看法是,這些運動僅僅是限于尋求挑戰極限的刺激,和瀕死體驗是沒有什麽直接關系的。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爲此“瀕死體驗”非彼“瀕死體驗”。

http://news.hsw.cn/gb/news/2006-05/11/content_5410746.htm

 

從超個人心理學看佛教中的瀕死經驗及其靈性

──佛性對臨終者的宗教心理輔導>劉秋固

 

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1998.12.26華梵大學哲學系出版)

  一、前 言

 

        近年來,國內一些醫療機構在為癌症末期病患服務時,引進了西方「安寧照顧」(Hospice) 的理念與運動。安寧照顧的原義是中世紀時代,用來作朝聖者或旅行者中途休息、重新補足體力的驛站[註1]。而現代的安寧照顧有「四全照顧」(指全人、全家、全程、全隊)之主張。其中的「全人照顧」,是指「身、心、靈」完整的醫療照顧,以滿足臨終癌患身、心、靈之需求。因此,在安寧照顧上有所謂的「靈性照顧」(spiritual care)的推行工作。

  靈性照顧所謂的「靈性」主張,恰好與1960年代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第四勢力──一門探索人類精神層面經驗的「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所主張的「靈性需求」不謀而和;認為人的身心之外,別有超越身體與思想的「靈性」存在。它不止於探究人本心理學──以人為中心的自我實現的需求,而且以宇宙為中心的靈性或超越性需求作為理論體系,更著眼於超越性經驗與價值的研究;並且認為一個人如具有靈性特質,他在面死亡的痛苦意識時,並不會削減他對生命的欣賞及重視。超個人心理學這種靈性需求的主張,對臨終者的心理輔導應該有正面的意義與價值。

  但是,不論是靈性照顧或超個人心理學所主張的「靈性」問題,都是來自基督宗教的文化傳統。如此一來就與不同的人生觀或信仰,如佛教的「佛性」主張就有些格格不入,認為超個人心理學的「靈性」及「真我」的生命觀都與佛教的「無我論」、「緣起論」不同,而另外主張「覺性照顧」。其實「靈性」或「超越性」因著不同的文化傳統而有不同的名稱,如「梵」、「佛性」、「菩薩心」、「真性」、「本來天性」、「本來面目」等,都屬超個人心理學所謂的精神性(spirit)層面,皆是人的超越性需求。此外,超個人心理學與佛教的死亡觀看法相似,認為死亡是一種「解脫」。本文將從「超感官知覺」來看超個人心理學與佛教中的瀕死經驗,及其靈性─佛性如何可能成為臨終關懷或宗教心理輔導。 

  二、超心理學的瀕死經驗與超感官知覺

  由於現代醫學的進步,許多瀕死病人有更多起死回生的機會,也引起心理界想要對這些從「鬼門關」歸來的臨死經驗作研究的興趣。據Ring(1984)的研究指出,「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的核心經驗包括五個不同的時期:1.非語言可描述的極度平靜及滿足的感覺。2.與肉體分離的感覺。3.黑暗的隧道。4.明亮的金黃色和平靜的顏色。5.進入此明亮的光中。心理學家肯尼斯.林因(KennethRing) 曾經訪談過逼百零二位生命垂危及重病或創傷中生還過來的人。其中有四十九位符合他深度或中度瀕死經驗的條件,發現那些經驗的人都有一些類似的感受,如:平安和健康的感覺、與自己的身體分離、進入幽暗之中、看見亮光、進入光明。其他較不普遍的現象,如回顧自己的一生、與某一種「存在」相遇、遇見已逝的愛人。另外,據一些曾經瀕死經驗的人說:

  「那些曾經瀕臨死亡,又重返人間的人說,在他們瀕臨死亡的時刻,一切都慢了下來,然後逐漸停止。例如幾乎溺水的人,都能覺察到他們的手臂在拍打著水,水泡上升到遙遠、發亮的水面,而這些都是慢動作,像夢境一樣。曾經掉下懸崖的人,也回憶他們在空中的短暫時間,似乎有一千年那樣長,而且他們也常常會在一瞬間,看到他們的一生在面前展開。這些人已經抵達了時間的盡頭;在那個時刻,出現了永恒的微光。」

  不過,瀕死經驗會隨著臨終者的心智地圖(mental map)及其世界觀(world view)而有所不同的描述。近年來,從大量的問卷調查與研究中,學者們將臨死過程約略的整理如下:首先,瀕死者感覺自己離開身體,浮遊於上,看著自己與別人(一般稱為「體外離脫」),但無法與別人溝通。然後通過隧道,見到光、河川、花園、山,與某人(可能是親友或某信仰對象)相會,聽到呼叫自己的聲音或音樂。各個步驟出現狀況因人而異,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經歷同樣全部過程,而且有些會因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種族社會有所不同的描述與解釋。

  佛教經典中也有類似的瀕死經驗,但這認為是一種體外脫離臨終幻境現象,臨終者神識愈不清時,便容易產生,如《淨土三時經》所說:

  「若人造善惡業,生天墮地獄,臨命終時,各自迎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應生天上者,天神持天衣、伎樂來迎;應生他方者,眼見尊人為說妙言;若為惡墮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盾、矛、戟、索圍繞之。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所作,得見果報,天無枉濫,平直無二,隨其所作,天網冶之。」

  又如《瑜珈師地論》中所雲:

  「將命終時,猶如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若作上品不善業者,彼由見斯變怪相故,流汗、毛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晴咀沫,彼於爾時如是等變怪相生。」

  目前,對瀕死經驗研究較為深入的乃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所謂的「超感官知覺」(Extra Sensory Perception,ESP)的研究。項退結教授(他本人也曾於1953至1954約半年之久,在因士布魯克大學精神病院中從事研究,證明確有其事,對受過電擊治療的病人有更大的超感知覺)對於臨終經驗認為腦既然還沒有死,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死去。正因為如此,這樣的人才會聽到醫生宣布他的死亡;當然他更有能力產生夢境,甚至也可能發生一些第六感現象。也可能是面臨死亡者的深層意識或潛意識會格外活躍,因而使榮格所謂的「集體潛意識」中「原型」(Archetypes)的象徵功能更為活躍,並認為在身心狀況達到一定的狀態之下,凡夫俗子確有一些通常並未施展出來的超感知覺潛力。超感官知覺的研究,證明了人類實具有的一種向自然世界的已知規律挑戰的能力,這能力就是超個人心理學所強調的人有超越性或靈性之潛意識。

  三、超個人心理學的瀕死經驗及其靈性的臨終心理輔導

  一九六O年代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第四勢力──超越人本或超個人的「超個人心理學」,以開放的態度吸收和應用東方心理學體系(尤其佛教、瑜珈的修行),並著眼於超越性經驗與價值的研究,且不止於探究以人為中心的自我實現的需求為目標,更以宇宙為中心的超越性或靈性需求作為理論體系。「終極的人性能力和潛能(Ultimate human capacities and potentialities),並特別關懷終極價值、統一意識、高峰經驗、出神、神祕經驗、敬畏 (awe) 、 存有、自我實現、本質、極樂(bliss)、驚 奇 (wonder)、終極意義、自我超越、精 神、一體性、宇 宙 性 覺 (cosmic awareness)……,和相關的概念、經驗和活動。」,超個人心理學認為,人具有四種層次:(1)生理層次,(2)情緒層次,(3) 理性層次,(4) 靈性層次(超理性或超越性),並認為如此模式才能忠實地反映出人類的普遍經驗,而且符合人性。不應該如早期心理學家為使心理學成為科學,採用牛頓與笛卡兒的觀念為物理學的典範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認為物質是宇宙的基礎,因而不僅廢棄了「靈魂」,也整個否定靈性層次。可以說,超個人心理學這座學術大廈的基礎就是在「靈性」上建立起來的。

  超個人心理學之所以有別於其它三勢力心理學派,主要在於馬斯洛(A.H.Maslow, 1908-1970),他提出了人天生有靈性或超越性的最高需求,並且認為如果缺乏這最高需求「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或冷漠……。」、「會醞釀成靈魂之病」、甚至說「我們這一個世代的痛苦大部分都源自於這靈性的空虛。」[註18]鑑於過去1940年代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的自我心理學,導致了過度強調自我的偏差,造成狹隘而流於自私或唯我主義。馬斯洛意識到一味強調自我實現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甚至於自我中心的傾向,他曾說:「缺乏超越的及超個人的層面,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或冷漠。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激發敬畏之情……」。馬氏所謂「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指的就是靈性。更在他去世前一年(1969),更發表了著名的`Theory Z' 文章,進一步提出了靈性或超越性為最高需求。關於人性的最高需求,他說:

  「人有一更高級超越的本性,這是他的存在本質中的一部份。」

又說:

  「靈性生活是存在本質的一部份,也是人性的界定特質,人性缺少了它便不在是完整的人性,它是真我、自我認同、內在核心、特殊品類及圓滿人生的一部份。」

  馬斯洛用不同的字眼來描述人的最高需求,例如:超個人、超越、靈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祕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類為中心,而以宇宙為中心)、天人合一等,他將「高峰經驗」或「高原經驗」放在這一層次上[註24]。然而,超個人心理學所提出的「靈性」,經常被誤解為屬於宗教經驗;雖然宗教經驗不過是各種超個人(靈性)經驗中的一種形式而已,也就是說,宗教經驗屬於超個人(靈性)經驗,但並非所有超個人(靈性)經驗都屬於宗教經驗。」但是他們也不否認宗教必須隱含著靈性的層次,如:

  「靈性(超越)的層次屬於基本人性,是人類共具的普遍經驗,人們可以宗教式地詮釋這一層次的現象,許多偉大的傳統宗教即是如此。」

  「宗教卻必須隱含著靈性的層次,人類歷史上近乎普遍存在的宗教現象,正顯示出幾乎全人類都肯定人內的靈性層次。」

  而馬斯洛提出靈性為人性最高需求的理論,事實上同時也意謂著人類有宗教需求的心理傾向,他說:

  「所有的人在不經意的時候,也會表現出他們很渴望別人能認識自己的存有……,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別人能認識並接納完整、豐富且複雜的我。如果我們在世人之中找不一個能這樣接納我的人,那麼便會有強烈的傾向去設計和創造一個肖似於神的形象,有時候是一個人,有時候是個超自然之物,來做為我的接納者。」

  馬氏對靈性最高需求的詮釋,類似「實用主義」的觀點,認為宗教有心理上的功能。尤其在面臨死亡時,對肖似於神、超自然之物很容易地被接納。「人類可能本能的相當恐懼死亡,他們無面對完全消失、虛無的想法,宗教因此介入,提供了心理上的防衛。」如此看來,就容易了解為什麼宗教或靈性是滿足人性的最高需求與終極關懷的原因了。

  超個人心理學家對靈性最特殊的經驗及見解,要算馬斯洛所揭示的「高峰經驗」(Peak-Experiences)或「超個人經驗」(Transpersonal Experiences)了。 其實,許多宗教心理學家或超個人心理學家對此也有一番深刻的體驗與描述,與神祕經驗「著神」並無兩樣。這是一種靈性達到高峰狀態的心境,類似「天人合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在古今中外的宗教家、神祕家、哲學家、藝術家、文學創作家、甚至戀愛中人都有類似的經驗。這可以說是靈性達到了一種出神忘我、肖似神明與圓融的境界。馬氏認為此種經驗是人生最幸福圓滿的時刻,在此高峰經驗中,人可以坦然的面對死亡的來臨──解脫生死。他在許多有關高峰經驗的人的研究中指出,享有高峰經驗的人對死亡經驗是一種甜蜜的痛苦,如:

  「在高峰經驗中,……具有某種強烈而刺激的性質,因此也會帶來眼淚或歡笑,或者又哭又笑,這種性質也可能模模糊糊地類似於痛苦,但卻是令人喜悅的痛苦,因此常被描述於『甜蜜』的痛苦,甚且可能會引起一種特別想死的念頭。……『真是太棒了,我真不知道我怎能承受得了,現在即使我死了,我亦無憾。』」

  又:

「高峰經驗有一個特色是處於一種完全無憂、無懼、無壓抑、無自衛、無控制的境界;雖然很短暫,卻很透徹,是一種暫時對克制、拖延、壓抑的完全捨棄。對瓦解與分化的恐懼、對受制於「本能」的恐懼、對死亡和瘋狂的恐懼、……所有的這一切的恐懼,在存的剎那裏,都會消失殆盡或戛然而止。」

  又:

  「在高峰經驗中他們似乎就好像親臨了(美麗的)死亡之境,而且弔詭的是,生命之強烈尖銳,似乎令人巴不得或渴望死於其中。我們可以說,任何一種圓滿完整、或圓滿的結束,就其隱喻性、神祕性、或歸本溯源而言,就是一種死亡。」

  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6-1961)在自傳中,敘述自己的死亡經驗。他在一次心臟病發作,瀕臨死亡邊緣時,覺得好像漂浮在離地球表面很遠的地方,快要離開這地球了。他知道一切都要過去了,雖然這種感覺很痛苦,卻給了他很強烈的滿足感,因為不再有什麼事可以讓他渴望了。後來榮格知道他必須回到人世間,心情反而沈重萬分。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榮格一直處於瀕臨死亡的狀態,而且看到最美麗的幻象,有過最美麗的體驗。榮格回憶道:

  「我覺得我好像懸浮在空中,好像安全地睡在宇宙的子宮裡,在一片浩瀚無際的虛無中,但是有一股強烈的幸福感。我想:『這是永恒的幸福,這種感覺無法形容,真是太美妙了!』」榮格接著說這種幸服或許可形容為「一種超越時間的狀態,在這狀態中,現在、過去和未來都合而為一。」

  榮格曾以潛意識的同時性(Synchronicity) 來解釋潛意識不受時空的限制。因此,可以說死亡對他而言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恒的幸福。在馬斯洛、榮格及一些有高峰經驗的人看來,認為死亡過程是一種「解脫」的過程,並不是一件恐懼、害怕及痛苦的經驗,反而是一種「甜蜜」的痛苦,一種快樂的解脫經驗。

  當然,超個人心理學並不是為「了生脫死」而立的心理學說。但是超個人心理學認為,如果是一位「靈性人士」,他的人格特質,在「對痛苦的意義」上認為:他很深地感受到人類的痛苦及死亡,可是這種體會並不削減他對生命的欣賞及重視。就如意義治療大師弗蘭克常引用尼采的話說:「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註38]超個人心理學這種坦然面對死亡、超越死亡的態度,可以讓臨終者獲得身心安頓。因此超個人心理學的「靈性」心理輔導,在臨終關懷上有其正面的意義與價值,不論是否有宗教信仰,都可以是臨終者的終極關懷,這也是為什麼在安寧照顧上,特別強調「靈性照顧」的原因。

  四、佛性與臨終助念的宗教心理輔導

  超個人心理學與佛教有一個非常自然的密切關係,它在一開始的發展中,就參考了許多佛法。兩者有一些理論上的差異,但基本上對於了解覺醒的探討是相通的,「佛法修行法門確實讓人變成為更有靈性的人。」[註39]佛教的「無我」是通往超個人經驗;超個人心理學是超越平常所謂有限的、歷史、文化及個人上的『我』,進入到一種深層經驗時,……這種深層經驗被認為是含括整個宇宙的廣大智慧與慈悲中的某種東西──深層超個人(transpersonal) 的一種表示」;《華嚴經》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照」、「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又如《金剛經》的「凡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真常心、常住真心之體、真如等皆是一種超個人意識的宇宙──真我觀。以超個人心理學的眼光來看佛教心理學,其價值在於從「幻我」、「假我」中超越、覺悟。Max Hammer認為超個人心理學的治療目標在於幫助意識超越他與不同有限性的、相對的自我定義、概念或影象所構成之表面的、幻妄的自我 ( apparent andillusional ego)之認同,而在超個人的 覺 醒 經 驗 ( Transpersonal Awakeningexperience)中證到一無標籤的、不可分割的、無範限的整體(Whole)。為了讓病人學習如何生活在意識統一體或存有的無欲境界中,病人必須(1) 不認同於所有固定的概念化自我,(2)與作為抗拒和逃避無一物(no -thing)之後果的心理痛苦交融,並以柔活地如其所如(a yielding letting be) 或「充分接受」來止息心理痛苦, (3)敏感地觀察你所拒斥或最不能忍受的世界側面,以一不加 揀 別 的 覺 察 ( ChoicenessAwareness)來從判斷的自我概念中解脫出來,而達成一無二 覺 悟 ( Non-dualistic Awareness)或真我融通(Self - Communion)。然而從幻我、假我中超越、覺悟,其所依據的就是靈性─佛性,佛性成為臨終者的一種宗教心理輔導。  

  蓋佛教認為「人人皆具有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性。」若能轉識成智,人人皆可以修成正果,與佛無異。索甲仁波切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治療和覺醒的泉源,……當你坐在臨終者身旁時,請相信你就是坐在有潛能成佛的人的身旁。」又說:「在比較深的精神層次裡,不論臨終者是否曉得,記得臨終者也有佛性和完全覺悟的潛能,……當臨終者更接近死亡時,從許多方面來說,開悟的可能性更大。」

  超個人心理學家塔爾特說:「佛陀所說的四聖諦的心理學觀點可以把它放在最後做為我們深思的一個對象。那就是,輪迴與無明的生命充滿不可避免的痛苦或無法滿足的事物。其實大部份這些痛苦是不必要的,它們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我們超個人特性,從我們的貪慾、我們的懼怕與厭惡當中所產生。如果人們有堅定的意志,就能去除這些喧囂不休的無明與輪迴,同樣的如果人們能夠往自己的真實本性看去,並且以慈悲、尊敬、愛與忍辱與其他人相配合,那麼我們就能大大的減少這些不必要的痛苦,進而朝向一個更有覺性的生命。」

  就臨終關懷而言,如何幫助臨終者有一覺性的生命?於是有主張「覺性照顧」可以淨化臨終者的心念。佛教之特別重視臨終關懷,尤其是對臨終者的助念,佛教主張對臨終者的意念,做清淨的轉化──助念,則有助於啟發佛性、覺悟成佛。因此在臨終關懷上,給予助念,以導向「善」。佛教臨終助念的功能,是必然設想著如何增長臨終者的善念上,因為善念是決定其是否能安祥命終,以及來生之好壞。蓋佛教主張,主導一個人來世生命的好壞,是前世的業力,故透過適當的方法,對臨終者的意念,做清淨的轉化,則此一臨終關懷的工作,不僅有助於臨終者得以安祥捨世,甚至改變了他的未來,如《大智論》說:

  「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作惡,臨終善念而生天上。」

  又如《瑜珈師地論卷一》雲:

「何謂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它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雲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彼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又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腦而死,將命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又善心死者不見亂色相;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雲何無記心死?謂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令他憶,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即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

        平生所做善惡業,雖可決定來生的果報,但臨終時之善惡念,卻是有扭轉乾坤的功能。因此,對臨終者的意念,企圖導以「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若能發揮這樣作用,則使臨終者平生為惡,亦能因臨終的一念善念,來生得好果報,再藉來生的好果報修行,懺悔消除前生所造惡業。所以,臨終助念稱佛名號以增長臨終者的善念,發菩提心以佛菩提為歸依,如:

  「令彼病人,心心相續,觀其相好,了了分明,使發菩提心,復為廣說三界難居,三塗苦難,非所生處,唯佛菩提是真歸依。以歸依故,必生十方諸佛剎土,與菩薩居,為微妙樂。」《臨終方訣》

  為何「佛菩提」是臨終者的真歸依?因為佛菩提就是慈悲的大願,在梵文中稱為菩提質多(Bodhicitta),菩提(bodhi)的意思是覺悟,質多(citta)的意思是心。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翻譯為「覺悟的心要」,或簡稱「菩提心」。喚醒和發展菩提心,就是讓我們佛性的種子漸漸成熟,等到我們的慈悲行變得圓滿和周遍一切時,那顆種子必將莊嚴地開發成佛。所以,給臨終者助念稱佛名號以增長善念,啟發佛性──覺悟成佛;「成佛」就臨終者之意向而言,乃是以「佛土」為皈依:

  「問病者言:『汝今樂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樂生某佛世界。』時說法人當隨病者心之所欲,而為宣說佛土因緣十六觀等,猶如西方無量壽國,一一具說,令病者心樂生佛土。」《臨終方訣》

  臨終者既心樂生佛土,於是稱佛名號──助念:

  「若臨命終,看病餘人,但為稱佛,聲聲莫絕,然稱佛名,隨病者心稱其名號,勿稱餘佛,恐病者心生疑惑。然彼病人命漸欲終,即見化佛及菩薩眾,持妙香花,來迎行者。行者見時,便生歡喜,身不苦痛,心不散亂,正見心生,如入禪定,尋即命終,心不退墮地獄傍生餓鬼之苦。乘前教法,猶如狀士屈伸臂頃,即生佛前。」《臨終方訣》

  臨終助念──稱佛名號,使臨終者能「心不散亂,正見心生,如入禪定,尋即命終,心不退墮地獄傍生餓鬼之苦」之臨終善境,可謂之佛性對臨終者的宗教心理輔導。

  五、結  語

  英國安寧照顧先驅西斯裏.桑德絲(Dame Cicely Saunders)醫生說:「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祥逝去,但也盡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後一刻。」[註48]佛教界近幾年來致力於推廣及臨終關懷,乃是有目共睹之事,尤其是對臨終者的助念。就大多數的佛教信徒而言:「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是人人期望的臨終善境。但這臨終善境是瀕死經驗的臨終幻境?吾人可以從超心理學的「超感官知覺」或是超個人心理學的「高峰經驗」來探討;因為「超個人心理學」與「超心理學」都有「超」字,而他們的不同就像一個有智慧的人,與一個有透視能力的人一樣;超心理學對超越物理空間的事物感到興趣,超個人心理學則是對超越心智或人格特性感到興趣。當然,就佛教的臨終善境而言,則希望「有過超個人經驗的人會在他們的生命當中產生昇華的作用,這種經驗會激發他們對於大愛、慈悲、與智慧的了解。」總之,不論文化宗教信仰背景如何不同,靈性─佛性應是臨終者的終極需求或宗教心理輔導。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89874.htm

 

靈魂出竅 神經科學有解【聯合報╱編譯田思怡 2007.08.25

 

許多人聲稱有靈魂出竅經驗,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靈魂出竅可能只是腦子有點混亂而已,可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解釋。

研究指出,靈魂靠視覺和觸覺得知自己存在於軀體中,如果靈魂和感官之間的聯繫受到疾病、藥物或科學實驗的幹擾,就會產生靈魂離開軀體之感。

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神經學家厄森利用虛擬實境眼鏡、一臺攝錄機和幾根棒子來做簡單的實驗,目的是把腦子打亂,產生靈魂出竅的感覺。

自願參與實驗者坐在椅子上,戴上虛擬實境眼鏡,眼鏡和一臺對準他背面的攝錄機相連。從眼鏡看出去,他看到自己的背影,而且是從坐在他身後近兩公尺的某人視角看到自己背影。

在倫敦學院大學進行的實驗中,厄森用一根塑膠棒子碰一下實驗對象的胸部,這名志願者嚇一大跳,因為他戴了眼鏡,看不到厄森用棒子碰他,他以為自己坐在旁觀者的位置,從後方看著自己的背影。

厄森說:「你感覺你坐在房間裡另一個位置,看著你前方一個看起來像是你自己的人,你知道那人就是你自己,但是你感覺不是你自己。」

他說:「這項實驗顯示,第一人的視角對於靈魂和軀體相合的體驗非常重要,換言之,我們的視角在那裡,我們就感覺自己在那裡。」

厄森利用虛擬實境眼鏡把傳到腦部的的感覺訊號打亂,引導實驗對象把他們的知覺投射到一個虛擬的軀體上,產生靈魂離開肉身的幻覺。這項技術也許可應用在電玩上,讓玩家把自己投射在遊戲的虛擬角色中,享受身歷其境的快感。外科醫師進行遠距手術時,也可感覺自己就在手術現場。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靈魂出竅經驗也許有科學上的解釋,過去一般認為靈魂出竅是錯覺或靈異現象。

厄森說:「腦功能失常會妨礙對感官訊號的解讀,也許可解釋一些臨床上的靈魂出竅經驗。」不過他說:「目前不能確定是否所有靈魂出竅經驗的原因都相同。」

許多人聲稱曾有靈魂出竅經驗,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他們當時很清醒,在自己的軀體之外看著自己的軀體。

這種現象和重大創傷有關,例如車禍,或是和腦部功能受損有關,例如癲癇患者、有毒癮者和中風患者。但科學家過去一直不能確定是怎麼回事。

 

靈魂出竅>維基百科

 

靈魂出竅,又稱出體經驗,是神秘學中,靈魂離開了生物的肉體,在肉體外活動的行爲及經驗。很多人聲稱擁有出體經驗,也有人聲稱任何人透過訓練也可獲得出體能力,但至2006年爲止尚沒有正式科學理據支持。

“靈魂出竅”通常包括身體的浮遊狀態,有時候,經曆這種現象的人還會在身體以外的地方看到其肉體。十個人當中,大約有一個人聲稱曾經有靈魂出竅的經驗。有些人的經驗是自發獲得的,有些人的經驗則與某些危險行爲扯上關系,例如夢遊,瀕死經驗,或者是精神科藥物。有些人可以在冥想或清醒夢當中獲取靈魂出竅的經驗。新近的研究,發現可以藉刺激腦葉及腦回來獲得靈魂出竅的經驗。

經曆靈魂出竅的人通常是自發性出體或非自發地發現靈魂離開肉體(事前常有麻痹現象)。在某些情況下,出體經驗者在事發後才猛然醒覺;而在出體過程中,他們有時候會意外地看見自己的肉體。

經驗者聲稱他們會看見一條銀色的幼線連接著他們的肉體和靈魂。幼線通常在初試出體者的經曆中出現,以保證他們不會在出體過程中迷失方向。可是,有豐富經驗的出體者也認爲幼線相當有用,是回到肉體的捷徑。

出體經驗通常只維持一段短時間,只有一分鍾左右。即使出體的真正時間很短,出體者可能會發現主觀感受到的出體時間比客觀經過的時間要長。

有些與靈魂出竅“同樣真實”的經驗,或會隨出體後而來。出體者可能會墮入他們認爲是“夢”的狀態,又或者會完全醒過來。有些時候,出竅狀態會因離肉體太遠的恐懼感而終止。也有很多出體經驗因爲突然被抽回肉體而終結。

有些人會在出體過程中遇上引發頓悟的經驗;有些人會感到內心平靜並充滿歡樂;但也有人覺得害怕和焦慮。最後,也有些人只感受到出體過程本身,而沒有任何直接的精神頓悟。

大部份人形容出竅狀態的終結就好像“我醒來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出體者會把靈魂出竅形容爲睡眠時發生的有趣事情,也會認爲出竅狀態的終結就像“我醒來了”,他們都可以仔細形容出竅經曆,仔細得可以斷定那並非一個夢。很多人覺得他們在出竅後醒過來時,比平常醒來更清醒。有些人把靈魂出竅與清醒夢作比較,但認爲前者更真實。

  靈魂出竅的數種型態

  自發性出體

自發性出體是靈魂有企圖地離開生物肉體的一種經驗,是否真有其事尚在爭議中。有報告指出靈魂出竅的經驗者在回溯出體過程中所遇到以前從未碰面的人或從未到過的地方,在調查後發現它們的而且確真實地存在。

很多聲稱擁有出體經驗的人也有過創傷性經曆,如車禍。很多時候,他們對車禍的回憶,都是以汽車外的某客觀視點出發,就如在汽車外目擊事發經過一樣。

  睡夢中出體睡眠癱瘓症

出竅經驗通常會透過清醒夢發生,雖然也有很多其他種類的開始途徑。在很多時候,人們在睡夢中、夢與醒的邊緣出體,或在出體前短時間內曾經入睡。這類個案大部份都是指睡眠狀態不是特別深沈的時候(由于疾病,噪音,精神壓力,疲勞等)。在大部份情況下,出竅經驗者會在出竅後感覺到“醒來”,約一半會有睡眠癱瘓的感覺。

這種出體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包括清醒夢,出體者會感到身處虛擬世界,或身處一個擁有與現實世界不相容甚或不可能出現的特點的空間中。第二種經驗比較真實,出體者身處一個感覺與現實世界一致或相容的空間,它被稱爲“超凡經驗”。這一種經驗可以使人害怕,因爲出體者可以感到極度真實的肉體觸感,通常包括磁力與震蕩現象,失去平衡力和感到迷茫。出體者會相信他已經清醒,如果發現自己可以穿牆過壁,有時候會感到恐慌。

在狀態的轉變過程中可以有一次或不止一次的過渡期;在過渡期中或會有清醒的感覺,而且通常會感到麻痹。

  非自發性出體

縱使以上的出體經驗是自發的,有些人透過不同方法企圖去引發出體經驗,方法如下:

企圖不失去意識地入睡。這是一般認爲引起非自發性出體的方法。有些利用這方法出體的人認爲,因爲意識在做夢過程中被壓抑,所以夢也是靈魂出竅的一種。也有些人相信相反的理論,認爲靈魂出竅是夢的一種,意識並沒有被壓抑。一種分辨的技巧是在出體過程中,不時用正常意識提醒自己所在位置與時空。所以它可以在睡夢中發生,令人的頭腦突然清醒,到達可以讓靈魂出竅發生的生理狀況。詳見清醒夢。

甲基苯丙胺也能導致出體經驗。有報告指出在藥物的影響下,服藥者會感到上方及身後出現談天聲音,而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

  用電對大腦進行刺激

官能剝奪或官能超負荷。有很多旨在令人劇烈迷失與失去時空感的技巧。第一種,企圖不失去意識地入睡,可以算是一種被動的官能剝奪。官能超負荷則相反,實驗對象在一個特制的搖籃中被強烈搖晃,或是受到輕微的虐待時,大腦就會把官能的輸入系統關閉。兩種情況都令實驗對象産生迷失與混亂的感覺,令人獲得真實的靈魂出竅經驗。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實驗對象相信他或她正處于一個特別狀態之時,不確定其身體正在被劇烈搖晃,或仍是平躺著。意識突然被轉換至精神之上,便會容易獲得靈魂出竅的經驗。

有些進行性虐待行爲的人喜歡處于被完全捆綁的狀態(如木乃伊般),因爲他們或能借此獲得靈魂出竅的經驗(曾有參與者聲稱曾在實驗中靈魂出竅)。(身處被完全捆綁的狀態,就如同處于官能剝奪的狀態一般)

  瀕死經驗

出體經驗的另一種形式發生在人瀕死的時候。瀕死經驗(NDE)的現象包括生理、心理、及超自然因素。例如出體的主觀印象,目睹已故親人或宗教人物,超越自我與時空邊界及其他超然經驗(Lukoff, Lu & Turner, 1998; Greyson, 2003)。這種經驗通常跟隨一個特定模式或過程,首先會感覺到懸浮于自己的肉體之上,看見四周事物,然後會感覺到穿越一條隧道,遇見已故親人,在終結時感受到光。(Morse, Conner & Tyler, 1985)。

  靈魂出竅的外在證據

有些人會嘗試在出體過程中以觀察其他人的行爲或位置來確定他們的經驗。可是,他們相信自己曾經出體,並非因爲這些外在的證據。只有很少個案認爲,他們需要以觀察或檢查其他人物或地點來證實曾經有過靈魂出竅的經驗。相反,他們相信那種經驗不是夢或幻覺,只是因爲它的“質素”與真實經驗相去不遠。[3]

  出體經驗的其它證據

每一個出體經驗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但縱使各種不同類型的出體經驗有著各種不同的成因與意義,當中有一些元素卻是很一致的:

出體經驗者聲稱他們的經驗並非捏造。

  部份引述

出體者相信它們真的物理上“走了出身體外”是這種經驗的一種關鍵特性。縱使他們經驗中的其它特性可能像睡夢中或純綷個人描述,出體部份十分“清醒”這種感覺對于實驗者十分真實。有些更形容他們的狀態“非常清醒”、“比平日更清醒”等等。部份引述:

“我知道它們並不是夢,我能說出兩者的分別,而且這正是令我害怕的地方,它令我想嘗試及找出爲什麽它們會發生在我身上。”

“神智像清醒時候一樣的清楚及清醒。”

“我當時十分警覺。它簡直就像我清醒的時候一樣。”

  懷疑論

英國心理學家Susan Blackmore[4]提出出體經驗只是一種生理現象,當一個人在清醒時候失去與身體感官輸入的接觸,靈魂出竅現像就會發生。出體者維持著擁有肉體的幻想,但該認知並非從官能感覺而來。出體現象發生時,他的認知世界類似他清醒時身處的真實世界,但其實該認知世界並非來自官能感覺。那生動逼真的肉體和世界只是一個表像,由我們的大腦産生信服力領域的能力而來,即使在缺乏官能信息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依舊能産生這些表像。這個過程可以用我們每天晚上造夢的事實作爲例證。學術上,所有的夢我們也能稱之爲出體經驗,從中我們能在遠離我們認知肉體及世界的地方經曆另一種認知。

  其他形式的投射

  靈魂投射

靈魂投射是一種通過心理形象化的技術,清醒夢或者深入的冥想而有意識地進行出體的行爲的解釋。靈魂投射理論的支持者認爲,他們的知覺或精神被轉移至靈魂之上,令它可以脫離肉體,到達一個平行的,稱爲靈魂平面的空間中。而這種空間,據說是通過集體意識而形成的。與典型靈魂出竅經驗不同的是,靈魂投射形式的出竅環境,並不是出竅者每日所見的物質世界。

  虛擬實境投射

部份靈魂與部份真實時間(如上文提述),多數被稱爲虛擬實境投射,是當一個投射者在一個物理平面上移動時,同時互相影響著靈魂平面。舉例說,如果一個人走進一張“真實的”海報或照片,他便能夠透過全神貫注的經驗和每個旁觀者對該海報的概念的理解,被轉移至這地方或世界的一個“完美的”重建中。這是很多人嘗試這種投射的部份原因,但只有很少數人能夠做到。這個概念通常跟超自然和新紀元運動扯上關系,在科學圈子中,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同。

  遙距視點

有時候,以靈魂投射形式出竅者聲稱在出竅過程中,他們能夠看見從未認識過的事物或地點。這種稱爲“遙距視點”的現象正在被廣泛研究。然而在遙距視點式的出體過程中,他們雖然沒有離開過他們的身體,卻能夠通過別的辦法“看見”遠距離的東西。

有些正在進行手術的病人會在麻醉過程當中,看見他們在常理下不可見的事物(例如,一名女士准確地描述了一種她從未見過的手術工具,還有其他人在她被宣布死亡後的對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88%E9%AD%82%E5%87%BA%E7%AB%85

台長: 阿楨
人氣(1,704) | 回應(1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飛進第六感》
此分類上一篇:《電子書》

阿楨
超心理學:邏輯邪5/66

超心理學
是門研究電影超人的心理學
研究超能者超能力的心理學
還是超越一般凡夫的心理學

當然是門研究超能者超能力的心理學
超心理學家可是正經的學者專家教授
不像台灣脫口秀節目的邪者磚家叫獸
整夜見鬼似地在歪論外星人怪力亂神
超心理學家自認超心理學是門科學
比一般不能實証的心理分析還科學
只是要由超能者來實証
而且無法一再重覆實証
不然將逼其用魔術造假

不能在一般人覆証的學問算啥科學
像超人電影般變魔術還說被逼造假

所以說超心理學
是門超級邪門的心理邪
是門瞧不起人的心理邪
其研究數據大多是魔數

你們才是科邪主義
有不少實証可証實
隔空移物手指識字
可你們就是不信邪

問題是超心理學家
不能秉持科學精神
忽而引用宗教的神通奇蹟
忽而引用平行宇宙量子論
來解釋隔空移物手指識字
對這些超能的現象
就不能存而不論嗎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389233
2014-04-08 08:26:24
圖博館
人死亡後大腦仍可活動10分鐘:呈現深度睡眠腦電波2017.3.13 新浪科技

在近日的一項研究中,醫生髮現了大腦在人體臨床死亡之後依然繼續工作的證據。在近日的一項研究中,醫生髮現了大腦在人體臨床死亡之後依然繼續工作的證據。
這項實驗也引出了一個持久而困難的問題,即一個人死亡的時間應該如何判定,以及在醫學上和倫理上如何正確地使用死者的遺體,比如器官捐獻。
  這項實驗也引出了一個持久而困難的問題,即一個人死亡的時間應該如何判定,以及在醫學上和倫理上如何正確地使用死者的遺體,比如器官捐獻。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3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生命有可能在死後還延續一段時間——只不過是處於睡眠模式。在近日的一項研究中,醫生髮現了大腦在人體臨床死亡之後依然繼續工作的證據。研究中一位患者在心臟停止跳動後依然保持了10分鐘的大腦活動,並呈現出我們在深度睡眠時的腦電波。
  來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研究者在一間加護病房中進行了這項研究,他們表示,這一現像很不可思議,目前還沒有合理的解釋。研究人員分析了患者在生命維持設備關閉之後腦電波和心臟跳動的情況。在4個患者中,有3個患者的大腦在心臟跳動之前就停止活動,然而最後一個患者的大腦在心跳停止後依然繼續工作。
  “其中一個患者在心律和動脈血壓都消失之後,大腦的單條delta波還繼續存在,”研究者說道。這一現象與通常情況下心跳停止前30分鐘到停止後5分鐘之間的腦電波活動有顯著不同。
  研究者在發表於NCBI(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數據庫的論文中寫道:“我們很難為這種腦電波活動提供一種合理的生理學解釋,因為這一現象發生之前,血液循環已經停止了較長時間。”研究中4位患者的腦電波記錄非常不同,或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經歷死亡的方式都十分獨特。
  這項實驗也引出了一個持久而困難的問題,即一個人死亡的時間應該如何判定,以及在醫學上和倫理上如何正確地使用死者的遺體,比如器官捐獻。在從心臟疾病中存活下來的患者之中,有多達五分之一的人報告稱,他們在“臨床”死亡的過程中經歷了某種“異世界”的體驗。
  然而,也有科學家認為,現在以該研究來談論死後體驗的意義還為時尚早,特別是只出現在一個患者身上。2013年,科學家用心跳停止的大鼠做實驗,觀察了類似的現象。
2017-04-18 14:39:50
圖博館
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的論文中,研究者揭示了大鼠在頭部切除1分鐘之後還具有腦電波活動。這種大腦活動的模式與大鼠完全清醒時十分類似,只不過信號強度增強了8倍。
  研究者稱,實驗中大鼠的大腦在心跳停止後的較短時間內會高度活躍,表明這一現象具有某種生理基礎,而不是精神上的特性。此前有觀點認為,瀕臨死亡的大腦無法完成如此復雜的腦電波活動,因此瀕死體驗的形成與靈魂有關。
  還有人認為,在瀕臨死亡的一瞬間發生了某些奇怪的事情,使大腦的意識上升到很高的喚醒水平,潛在地激發與瀕死體驗有關的視覺和其他感官。有許多人宣稱自己在“臨床”死亡時出現了某種異世界的體驗。
  典型的瀕死體驗包括在一個隧道中走向一束亮光,或者意識到自己與身體脫離開來,遇到很久不見的愛人或天使之類的形象,以及經歷某種形式生涯回顧等。有些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會完全改變自己的人生觀,甚至完全改變個人的宗教信仰。不過,許多科學家認為,瀕死體驗只不過是大腦在停止工作時被誘導產生的幻覺。
http://tech.sina.com.cn/d/f/2017-03-13/doc-ifychhus0942999.shtml?

人死如燈滅:從生到死這段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2017.4.5科通社

  對於每個活著的人來說,死亡都是一件或早或晚必須去面對的事情,但想了解無限接近死亡的“瀕死體驗”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從幸運的親歷者到權威的資深醫生,可能都無法完全準確地描述。
  死亡如同房間裡的燈一盞盞熄滅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表示:“我們說人死如燈滅,瀕死階段就像呆在一個大房間里關燈,關掉所有的燈時不是去拉總閘,而是按照一盞或同時幾盞的順序來關,全身器官短時間內走向衰竭繼而停止是有一個時間差的存在。”
  王認為,整個生物學死亡的前期階段是一個“點線面”的立體過程。點,是心臟和呼吸,心臟和呼吸停止後有一個延遲反應連接到大腦皮層,再沿著大腦皮層擴散到外周的神經,然後在通過神經線慢慢傳遞擴散過到人體的整個面,整個面就開始“熄燈”了。
2017-04-18 14:40:39
圖博館
大多數人的瀕死體驗都極端痛苦
  王一方表示,“瀕死體驗”並沒有統一定論或者說法,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也會因為藥物作用、驚恐障礙發作或者其他一些環境心理因素的誘導,體會到和將死之人同等體驗的“瀕死感”。而瀕死之人的感受,因環境溫度不同、個體耐受度存在差異、遭遇死亡的“重擊方式”不一,可能也都不盡相同。如嚴重外傷或者急性疾病發作都能導致人短時間內死亡,瀕死期可能很短或不會出現。不過,除了大腦或神經受到嚴重損傷的人,大多數瀕死之人不可避免地都會經歷一段或長或短、極端痛苦的生理體驗。
  心梗等急性疾病會瞬間遭受巨大痛苦
  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胡理介紹,對於類似心梗發作等急性病患者來說,可能瞬間會遭受巨大的痛苦和恐懼,剎那間全身的精力都用來對抗這種痛苦甚至到靜止不動的狀態;而對於經受了慢性病折磨的患者,長期疼痛則會誘發嚴重的焦慮和抑鬱情緒。
  當然,儘管臨床上常常在一個“時點”宣告人的死亡,但人體的死亡是一個過程。在生物學死亡的前期階段裡,隨著時間推移,持續缺氧會造成血液代謝性的酸中毒,但也可能促使一些個體的腦部釋放出具有止痛作用的內啡肽(又稱安多芬),這可以讓人產生病理性的愉悅感。在內啡肽的作用下,部分人也可能因此感覺不到痛苦,負責記憶存儲的大腦皮層兩側的顳葉被激活,大腦反而會加工早期記憶,從而讓人產生一些迷幻效應。
  延長生命的過程中痛苦無法消除
  雖然手段有很多,但處於這一階段的人是否需要現代醫學的治療,同樣要考其家屬的意願。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神經外科ICU主任王寧就曾經接診過一個90多歲的晚期肺癌患者,除了癌症,患者還並發有肺部炎症和腎衰竭,每一天都忍受著巨大的痛苦。他的遺囑就要求最後彌留之際,不再進行特別積極的救治。作為一個近百歲的老人,在這種疾病狀態下,通過現代醫學的生命支持手段,如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血液透析,也許可以延長他的生命,但是在這段“被人為延長的生命”中,其痛苦是無法消除的。
2017-04-18 14:41:52
圖博館
專家視點:腦死亡標準更嚴謹,國家應盡快立法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神經外科ICU主任王寧介紹說,“如今我國刑法中的死亡標準仍然是以心肺死亡蓋棺定論,從自發呼吸停止、心臟停止、瞳孔反射機能停止等作為自然人死亡的判斷依據。但是現代醫療手段中呼吸機的應用導致出現這樣的情況:上世紀60年代法國一位醫生報告了一組20多個深度昏迷的病人,用呼吸機維持呼吸,儘管有心跳,但是他們大腦和腦幹功能已經喪失殆盡,從此有了'腦死亡'的概念。”
  王寧解釋,準確的“腦死亡”定義是:包括腦幹在內的全腦功能不可逆性喪失。中樞神經系統由大腦、中腦、小腦和腦幹組成。大腦主管人的各種心理、高級思維和各種感覺和運動,腦幹處於大腦最深處,是大腦的所有傳導束的通路,並且是人體覺醒與意識,心跳、呼吸等重要生命功能的中樞,從對缺氧的耐受能力看,大腦皮層4~6分鐘,中腦5~10分鐘,小腦10~15分鐘,腦幹20~30分鐘,換言之,除非腦幹直接受損,在腦幹死亡之前,其他各部分至少已經遭受嚴重的不可逆的損害。
  腦幹死亡後,依靠現代醫療手段所能維持的、包括殘餘心跳在內的部分生物學特徵不再表明生命的繼續存在。一般說來,當瀰漫性腦損傷發生時,大腦皮層死亡先於腦幹死亡,所以採用腦幹死亡作為個體死亡的判定標準,更具有保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腦死亡概念提出後的60多年來,沒有一個經過標準程序判定為腦死亡的病人再活過來。一旦發生全腦死亡,從醫學角度來判斷,就是毫無爭議地個體死亡。
  因此,相對於以心肺功能不可逆停止作為判斷人進入生物學死亡的依據,腦死亡的標準更具科學性和嚴謹性。截止到2009年,世界上已有大約90個國家都頒布了腦死亡醫學標準,有些國家還進行了立法。
  我國醫學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中國腦死亡的標準,經過近30年的努力,衛生部也在2002年推出了成人《中國腦死亡診斷標準》(草案)以及技術標準,這一醫學界公認的科學標準,遺憾的是一直沒有在我國法律上進行確認。王寧和王一方都認為,除了提高生命質量,維護死者尊嚴,減少社會公共資源的浪費和病人家屬的經濟負擔,國家盡快推進腦死亡標準的立法實際上也會是一個進步。
2017-04-18 14:42:12
圖博館
腦死亡與植物人有本質區別
  至於媒體中常常提到的感人新聞“家屬不離不棄30年終喚醒植物人”,王寧表示植物人與腦死亡是有本質區別的。腦幹功能中包括了驅動病人的自主呼吸和心跳,植物人雖然也處於一個昏迷狀態,但是可以自主呼吸的,而腦死亡的人只能在呼吸機的幫助下維持呼吸和心跳反應。部分植物人確實存在著潛在喚醒的可能性,而腦死亡的人沒有呼吸,沒有各種反射反應,無論現代醫學技術是維持3週還是3個月的心跳,對腦死亡的人來說可能都一樣,是絕對無法恢復自主呼吸,更不用說醒過來。
  “換頭術”是科學笑話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腦幹死亡即包括全腦功能的喪失,同其他器官如腎臟、肝臟、心臟等功能衰竭相比,這些器官可以通過移植新的異體器官,可以使人重新過上健康的生活,但“腦死亡”是不可逆的,“換頭術”完全是徹頭徹尾的科學笑話。
http://tech.sina.com.cn/d/f/2017-04-05/doc-ifycwymx3797187.shtml
2017-04-18 14:43:11
阿楨
美媒:中國量子雷達或已領先全球 追蹤潛艇將更容易 2020-11-09 環球時報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近日刊文提及了量子雷達在反潛中的應用,報導稱,目前聲學探測仍然是探測和跟蹤潛艇的主要方法。除了安裝在艦船和潛艇上的主動和被動聲納,還包括固定在水下的聽音系統,或由美國P-8日本P-1等海上巡邏機投放的聲呐浮標,或MH-60R等反潛直升機吊放的浮標。
  如今最先進的潛艇,如佛吉尼亞級和海狼級攻擊潛艇發出的噪音只比平均海洋背景雜音大5分貝。甚至更便宜的瑞典AIP潛艇也在演習中成功在未被發現的情況下“擊沉”美國航母。
  高敏感的低頻聲呐和先進衛星光學敏感器可以完全不受聲音隱身的影響,通過高性能電腦處理器,通過海量資料把微弱差異性的聲音接觸從背景雜訊中分離出來。據背景雜音造成的微弱接觸,中國甚至正在開發一種基於衛星的鐳射監視系統,目的是探測深度達500米的潛艇。
  儘管量子感測器和通訊器仍面臨距離相干性的限制,但它有可能繞過傳統射頻感測器的許多局限性和弱點,克制干擾或隱身技術而發揮效果。中國似乎在量子雷達取得了領先,不過要多久才能實用化,還有待觀察。
  在2017年6月21日,中國開發出了低溫液氮冷卻超導量子干涉裝置,它可以緩解噪音問題,即使裝在直升機上也能探測到地下深處的鐵質物體。可以探測到6千米外的潛艇,如果噪音抑制得更好,作用距離可能會更大。相比之下,一個典型的磁異探測器作用距離可能只有幾百米。
  2019年4月14日,《國際國防採購》透露,澳大利亞也在研究量子磁強計技術,用於潛艇探測。但顯然是用於固定部署的潛艇監視系統。“這些磁強計可以探測非常小的磁場。目標是建立海底感測器系統,探測潛艇的存在。可以在對澳很重要的資產周圍建立一條環形線路。”
  量子技術還可以作為一種先進的導航感測器,無需導航衛星就可以讓潛艇保持航向。
  中國在利用量子糾纏進行加密通信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突破。可以想像,這可能適用于與水下潛艇的通信,這是一項技術上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11-09/doc-iiznezxs0802550.shtml
2020-11-10 08:16:53
阿楨
瀕臨死亡時,大腦在想什麼? 2020-11-09 環球科學

  在瀕臨死亡時,一些人會產生神秘的大腦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s,NDEs),如疼痛感消失、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感覺自己脫離肉體,飄浮在空中等。雖然難以直接研究這類特殊的體驗,但科學家能通過產生相似體驗的實驗,揭示在極端條件下,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當身體在遭受鈍器外傷、心臟病、窒息和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傷害時,會觸發瀕死體驗。在醫院中,1/10的心臟驟停患者有過類似的體驗。成千上萬的倖存者在經歷過這一轉瞬即逝的痛苦時刻後,都描述道:他們脫離了受損的身體,進入了超越日常存在的環境,不再受到通常時空界限的束縛。這些神秘而又極具衝擊力的經歷,會導致他們的生活發生永久性改變。
  瀕死體驗並非幻想。他們的經歷還包括遇到活著或者已死去的親人、伴侶或朋友,以及天使之類的精神形體;產生類似于普魯斯特式的記憶回溯,甚至是回顧一生中好或壞的記憶;又或者對時空的感知出現扭曲。其中一部分感知現象,能通過生理學解釋。例如逐漸變窄的隧道景象,是由於視網膜外周的血流量減少,導致視野周邊的區域最先喪失視覺。
  人們在攝入一類會影響神經遞質(5-羥色胺)受體的致幻劑時,通常會有類似的神奇體驗。這類藥品包括賽洛西賓(裸蓋菇素,一些毒蘑菇中的活性成分)、麥角酸二乙醯胺(LSD,一種強烈的半人工致幻劑)、二甲基色胺(DMT,又名精神分子)以及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5-MeO-DMT,又名上帝分子)等,它們會被用在某些宗教、靈修或娛樂活動中。
  心臟停止跳動,大腦缺乏血流(缺血)和氧氣(缺氧)時,病人不到一分鐘就會暈倒,就像一個逐漸斷電的小鎮,一個街區接一個街區斷電,大腦的局部區域一個接一個地停止工作,然而思維仍然會在尚未停止活動的神經元支持下,繼續運作:根據個人的經歷、記憶和文化背景,繼續在大腦中講故事。
  在這種“斷電”情況下,大腦的經歷也構成了瀕死體驗中奇怪而特殊的故事的主要內容。但對經歷過的人來說,瀕死體驗和大腦在正常清醒時產生的任何感知一樣真實。當供血和供氧恢復正常時,大腦就會重新啟動,並重新恢復日常的功能。
  許多神經學家注意到瀕死體驗與一類被稱為複雜部分性發作癲癇產生的影響,具有相似性。癲癇發作可能伴有對物體大小感知的改變,出現不同尋常的味覺、嗅覺或本體感覺,以及產生記憶幻、人格解體或狂喜的感覺。
2020-11-10 08:20:01
阿楨
在臨床上,以狂喜為主要特徵的癲癇也被稱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癲癇(Dostoyevsky‘s seizures),他患有嚴重的顳葉癲癇。在小說《白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樣描繪主人公梅什金公爵(Prince Myshkin)的癲癇發作:
  在癲癇發作或即將發作時,他總有一到兩個時刻,感覺整顆心、思想和身體似乎都在活力和光明中蘇醒。那一刻,他滿腹喜悅和希望,所有的焦慮似乎都被永遠地一掃而空;然而,這些時刻正是癲癇發作前的最後一秒,預兆著癲癇發作馬上就要到來,且一秒都不會遲到。那一刻當然是難以言表的。當癲癇發作停止,公爵回想起他的症狀時,常會對自己說:“儘管它是一種疾病,產生于大腦不正常的神經痙攣,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當我回想和品味這些時刻,它似乎是一種最高程度的和諧與美好:在那一瞬間最深刻的感覺中,洋溢著無限的歡樂與狂喜,蘊含著欣喜若狂的虔誠甚至是最圓滿的生活。我願為這一時刻獻出我的一生。
  150多年後,神經外科醫生能夠通過植入電極,刺激癲癇病人大腦中的一部分皮層區域——腦島(insula),誘發他們產生這種狂喜的感覺。這一過程有助於定位癲癇的病灶,為可能實施的切除手術做準備。患者報告說,他們感受到極樂、幸福感增強、自我意識或對外界的感知增強,而刺激他們大腦其他地方的灰質,還會引發靈魂出竅或視幻覺。
  無論是由自發性疾病引起,還是由外科醫生的電極觸發,異常的神經活動模式與主觀體驗之間這種直截了當的聯繫,支援它起源於生物學機制而非靈魂之類的超自然因素。瀕死體驗的起源可能也是如此。
  瀕死體驗可能是正面的,這種震撼的體驗會將精神上的平靜與身體遭受的巨大創傷分離,使人產生與宇宙合二為一的感覺。但是,並非所有的瀕死體驗都是喜悅的,有一些經歷是十分可怕的,伴隨著強烈的恐懼、痛苦、孤獨和絕望。或許,以不同形式死亡的人在臨終前都會有瀕死體驗。在進入哈姆雷特所說的“從不曾有一個旅人返還的未知國度”之前,被垂死的軀體所束縛著的心靈,會造訪它獨有的天堂或是地獄。
  回應
小學四年級時,曾經遇過一次溺水,此前所有經歷過的生活場景如同畫面在腦屏中極速閃過,很清晰……這是否就是瀕臨死亡的一種體驗?
和我一模一樣,我小學時候也從樹上掉落溺水,高速閃現此前所有畫面。沉到水底又浮出水面的時候,瞬間見到光明回到現實,但感覺過了好多年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11-09/doc-iiznezxs0784563.shtml
2020-11-10 08:20:43
阿楨
平均地權條例三讀通過 2023-01-10 經濟日報

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今(10)日三讀通過,五重拳之一重罰炒作行為規定,將在蔡總統公佈修正後生效施行,內政部表示,其餘四項規定包含限制換約轉售、建立檢舉獎金制度、建立私法人購買住宅許可制、以及解約申報登錄,皆要完成子法擬定後,再報請行政院核定施行日期。
  相關新聞
打房最重的一拳!《平均地權條例》1/10三讀通過!房市已現逃命潮?對房市的4個影響:1.預售屋市場衰退、成屋市場成主流。2.中古屋成投資族群下一站。3.豪宅交易縮減。4.中小型建商將淡出預售屋市場。
台灣高房價有3大主因:資金寬鬆、利率偏低。投資炒作、有利可圖。民眾預期心理「房價雖不合理,但還會再不合理」。

炒房重罰5000萬房價會崩?苦苓4理由戳破殘忍真相 2023/01/13 房產網

苦苓列出房價不會下跌的四大理由,第一是台灣的人口數雖然減少、戶數卻在增加,獨居和小家庭越來越多,既然需要更多的房子,房價怎麼會不漲?第二是可以蓋房子的土地越來越少,地價一直漲,房價怎麼會不漲?第三是建材漲、人工漲,蓋房子的成本大幅增加,房價怎麼會不漲?最後則是全球性通貨膨脹,只剩不動產還能保值,房價又怎麼會不漲?房價就跟油價、電價一樣,能夠「凍漲」就阿彌陀佛了,想等著房價下跌才買房的人,恐怕得失望了。
網友普遍認同苦苓說法,「真正問題在供需和景氣,所有打房手段不見得有效,甚至還有反效果」、「沒辦法真打房,只有廣建社宅,並以市價一半,只租不賣」、「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歷史經驗:除非經濟崩潰,房價才會跌,其他任何行政措施都是沒有用的」、「營建成本漲5成以上了,哪可能會跌?」但也有網友說「房地產也曾泡沫化,風水輪流轉」。
2023-01-15 07:23:53
阿楨
古曼童等於養小鬼?起源是以慈悲之心幫助孩童得道升天 2021-07-03

因應地域接近,台灣開始傳入許多泰國的宗教信仰,四面佛、象神、古曼童等,然而古曼童在台灣經常跟養小鬼化為等號,然而古曼童的起源,其實是為了以慈悲心幫助早逝的兒童得道升天,不滯留人間受到鬼怪欺淩。
古曼童的緣起是由於部分宗教屬於小乘,也就是沒有經典能夠超渡,都是要自己修福報、功德,才夠投台或者是成佛,然而部分早逝兒童沒有足夠的人生經歷累積福報,因此嬰靈容易滯留人間被大鬼欺負。而據傳古曼童是因為僧人的慈悲之心而起,才將嬰靈作為古童,讓祂們能夠有個歸屬做功德才能得到投胎的機會。
古曼童(泰語:กุมารทอง)是泰國的一種嬰靈信仰,目前已擴散是各中華地區,有越來越多的人請回家供奉。「古曼童」在泰語本來的意思解作「金童」,初載於《坤昌坤平》一書。
古曼童傳統的製作方法,是透過將早逝的兒童、嬰兒甚至是未出生的胎兒屍體烘乾後,再搭配多種材料製成,雖然現在市面上多是兒童形象的木雕,而非嬰兒的屍體,但最重要的過程是,古曼童製成後需要經過高僧的法術儀式加持,讓嬰靈的亡魂進到古曼童。
而正古曼童是用請的,將自願的嬰靈請進古曼童,以佛法薰陶之後再給信徒,供養人也需要以不違背佛法前提下供養,藉由彼此互惠的方式,古曼童得到功德圓滿,信徒得到庇佑以及願望成真。
然而現今有許多旁門左道,透過法術將嬰靈的亡魂強制性的注入,逼迫幼小的靈魂進入古曼童,使他們得以「重生」成為陰古曼童,是一種利用法術禁錮靈魂的方式,而強制性的古曼童也因後續容易產生負面影響,而導致養小鬼與古曼童畫上等號。
  相關新聞
台灣啥時開始信「嬰靈」? 超渡、供養觀念全是商人炒出來的
嬰靈信仰與反墮胎 -嬰靈、墮胎與罪惡感 每個嬰魂不散,都是綁架著女性貞操
古曼童娃娃 價格差這麼多,哪買最划算
2023-01-15 07:28:12
阿楨
嬰靈- 维基百科

嬰靈,在台灣民俗信仰中,指因墮胎、生病或意外流產等原因而無法出生的胎兒,或是因殺嬰或意外,出生後夭折的嬰兒,他們的靈魂在死後會無法投胎轉世,保持如同嬰兒或幼兒的外形,成為嬰靈。民俗信仰認為,嬰靈會對他們父母帶來不幸,需要經由宗教儀式來進行超渡,使他們靈魂離開。嬰靈信仰的原型,一般認為來自於日本的水子供養(:水子)觀念,在1970年代在台灣出現,傳播到中國與東南亞等地。嬰靈信仰盛行於宮廟與佛教寺院中,帶有佛、道混合的風格,這個信仰也影響到部份新教教會與天主教會。
起源
在中國明朝時,因存在殺嬰與墮胎與習俗,傳統佛教及道教在進行超渡法會時,會列入早逝幼兒,但沒有特別針對嬰幼兒單獨祭祀的儀式,也沒有發展出嬰靈的說法。
台灣的嬰靈信仰起源自1970年代。一般認為,1975年在台灣苗栗縣造橋鄉建立的龍湖宮,是台灣最早供奉嬰靈的寺廟。部份宗教領袖,以及幾位據說擁有通靈能力的人士,如施寄青、索菲亞等人,皆認為有嬰靈存在,但在傳統主流信仰的經典中,關於嬰靈信仰有關的依據不多,在古代記載中,也很少提到有嬰靈說法。
至1980年代,台灣報紙出現大量廣告,宣稱可超渡嬰靈。學者認為,這與1985年台灣通過《優生保育法》有關。
在佛教中,如海濤法師及淨空法師等人,曾提倡過嬰靈說法。主張經由誦唸《地藏菩薩本願經》,或建立超薦蓮位來超渡嬰靈。
根據佛教經典,當人過世時,會成為中陰,隨業力而投胎。印順法師認為,嬰靈信仰者引用的佛教經典《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為後世偽託,嬰靈信仰並不符合佛教教義,所謂嬰靈之說是父母因為罪惡感而產生的心理不安。聖嚴法師也曾認為嬰靈之說,非正統佛教信仰。
道教觀點
自宋朝之後,道教有冤親債主的說法,如《太上三生解冤妙經》中,有嬰兒形成冤魂,對父母不利的說法。但在傳統道教科儀中,沒有針對嬰靈超渡的儀式。
2023-01-15 07:31:4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