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亞 >臺灣文學作家系列
1919年,張秀亞誕生於河北滄縣一個官宦世家。在她幼年時代,張家就遷居天津,因此,對於張秀亞來說,天津是她難忘的故居。1932年張秀亞進入河北省立第一女師,1935年開始在「益世報」的文學周刊和「國聞周報」上發表作品。當時16歲的張秀亞得到「京派」作家沈從文、蕭乾、淩叔華等人賞識,並且對她多所指導。這一段文字因緣對張秀亞影響極深,這從她日後所寫下的多篇回憶文章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
張秀亞的第一首詩作是《夜歸》,後來收入詩集《秋池畔》中。1937年,18歲的張秀亞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說集《大龍河畔》。第二年,她考入北平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二年級時轉入西洋文學系,畢業後進入本校研究所史學組,不久之後並擔任助教。1943年她前往四川重慶擔任「益世報」副刊編輯。抗戰勝利後回到母校輔仁大學任教。1948年來到臺灣,1952年出版來臺後的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受到讀者熱烈歡迎。在編輯「益世報」副刊時,張秀亞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可是,這段原本被大家認為是佳偶天成的婚姻卻並不幸福。這也使包括「三色蓳」在內的張秀亞來臺初期作品,一直籠罩在婚變陰影中。直到1962年出版的「北窗下」,她才擺脫自憐自傷的情緒,呈現出清新絕俗的風格,以詩筆重繪人生,融景於情,開創了美文在臺灣的典範。
從1958年起,她先後在靜宜大學和輔仁大學任教,春風化雨直到退休,晚年的張秀亞居住美國和兒女共享天倫,2001年以82歲高齡去世。2005年3月,《張秀亞全集》由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同年10月,臺灣文學館舉辦了「永不凋謝的三色菫─張秀亞文學研討會」,深入回顧張秀亞的文學世界。
張秀亞從16歲開始寫作,一生都沒有停筆。數十年文學生涯中,她創作和翻譯了八十餘部作品,其中包括詩、散文、小說、翻譯和藝術史,文類極為豐富。同時,她並不默守成規,從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她對現代主義的散文實驗中,可以印証她勇於嘗試的創新理念。張秀亞的作品被翻譯為韓文、法文、英文,並有多篇獲選編入國中、高中及大學國文教材,影響遍及幾十年來的臺灣青年,是臺灣散文史上不可忽略的作家。
張秀亞>百度百科
張秀亞的散文色彩繽紛,詩情濃郁,筆致秀逸。她的散文多擷取身邊的物事人情和個人經曆,或寫景詠物,或描人情世態,或緣事寫情,看似小事一樁,寫來又各有情致。寫日月山川,花島蟲魚,則文字優美,筆調輕松,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寫對世界和人生的宗教情懷,則溫暖如炬,仁愛虔誠,悲天憫人而又積極入世;寫個人心境,則緣事而發,觸景生情,喟歎感慨,都有較強的詩情,這使她的散文自成一派,獨具特色。如《種花記》、《杏黃月》、《秋日小劄》等,都是睹物興情,移情于物的佳作,那空 的山景,綺麗的城市風光,溫馨繾綣的情意,一一躍然紙上。她的散文敏感多思,洞微悉幽,純真雋永。她能捕捉生活中種種動人的“真趣”,善于激發想象和聯想,從平凡中發掘出純真不凡的美來,如《髻》回憶了慈母一生的磨難,贊頌了母親淳厚和仁愛的心懷,音樂味幽美,感人至深,是她的代表性作品,文中也可看出她長于刻畫人物的優勢。張秀亞的散文也有生動的意象,清麗的文筆,意境幽遠且不乏淡淡感傷。她能靈活處理敘事、抒情、寫景和議論等技巧因素,做到虛實結合,反複渲染,組織意象,營造意境。如《沒有荷葉》寫雨中的山城,夾敘夾議,寫景抒情,虛實相映,意境幽遠,詩情盎然。張秀亞的散文很講究語言的錘煉和修辭手法,用詞生動准確,散文呈現詩意美和韻律美。
http://baike.baidu.com/view/593587.html?tp=0_00
張秀亞散文「杏黃月」原文欣賞
張秀亞的散文特色是寫景詠物,情景交融。在她筆下,山川草木不但充滿生機,更富有靈性,同時蘊含著溫暖細膩的感情。她講究意象的營造,十分善於用景色和形象讓文字顯現出詩的意境,使散文具有了生動空靈的意味。 「杏黃月」是張秀亞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全篇文章以杏黃色的月亮為引導,以景物帶出敘述者流動的心情,筆觸曲折委婉,文字清新秀逸,是具有張秀亞一貫風格的美文,現在,就請大家欣賞這篇「杏黃月」的前半段。
原文:
杏黃色的月亮在天邊努力的爬行著,企望著攀登樹梢,有著孩童般的可愛神情。
空氣是炙熱的,透過紗窗──這個綠色的罩子,室中儲蓄了一天的熱氣猶未散盡,電扇徒勞的轉動著。桌上玻璃缸中的熱帶魚,活潑輕盈的穿行於纖細碧綠的水藻間,鱗片上閃著耀眼的銀光,──這是這屋子中唯一出色的點綴了,這還是一個孩子送來的,他的臉上閃爍著青春的光彩,將這一缸熱帶魚放在桌子上:
「送給你吧!也許這個可以為你解解悶!」
魚鱗上的銀光,在暮色中閃閃明滅,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嗎?閃爍一陣子,然後黯然了,接著又是一陣閃光……,但誰又能說這些細碎的光片,能在人們的眼前閃爍多久呢?
杏黃月漸漸的爬到牆上尺許之處了,淡淡的光輝照進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開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進來。
門外街上的人聲開始嘈雜起來,到戶外乘涼的人漸漸的多了,更有一些人湧向街口及更遠的通衢大道去,他們的語聲像是起泡沫的沸水,而隔了窗子,那些「散點」的圖案式的人影,也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一些映著月光的銀色泡沫,一些隱在黝暗中的黑色泡沫,時而互相的推擠著,時而又分散開了,有的忽然變大了,閃著亮光,有的忽然消失了,無處追尋。
忽然有個尖銳而帶幾分嬌慵的聲音說:「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們的頭頂上了。」
接著是一陣伴奏的笑聲,蒼老的,悲涼的,以及稚氣的,近乎瘋狂的:「你怕月亮嗎?」
玻璃缸中的熱帶魚都遊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
街上的嘈雜的人語聲、歡笑聲暫時沈寂了下來。
誰家有人在練習吹簫,永遠是那低咽的聲音,重複著,重複著,再也激揚不起來了。
月亮也似仍在原來的地方徘洄著,光的翅翼在到處撲飛。
門外像有停車的聲音,像是有人走到門邊……她屏止呼吸傾聽著。
那只是她耳朵的錯覺,沒有車子停下來,也沒有人來到門前,來的,只有那漸漸逼近的月光。
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黃色的,像當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呢,她已記不清了。
沒有開燈,趁著月光她又將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學的信讀了一遍,末了,她的眼光落在畫著星芒的那一句上:
「我最近也許會在你住的地方路過,如果有空也許會去看看你。」
也許……也許……。她臉上的笑容,只一現就閃過去了,向那些熱帶魚的鱗片,倏忽一閃,就被水草遮蔽住了。
水草!是的,她覺得心上在生著叢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點閃光的鱗片,那點希望都遮住了。
水草!是的,她覺得心上在生著叢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點閃光的鱗片,那點希望都遮住了。
她怏怏的將信疊起,塞在抽屜底一些舊信中間。
那低咽的簫聲又傳來了,幽幽的,如同一隻到處漫遊的光焰微弱的螢蟲,飛到她的心中,她要將它捕捉住……對,她己將它捕捉住了,那聲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顫動著,且螢蟲似的發著微亮。
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著了那件杏黃的衫子輕快的在校園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閃著光,沒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麗的,沒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暗影,年輕的熱帶魚們在快活的穿行著,於新鮮的清涼的水裡,耳邊、窗外、街頭沒有嘈雜的聲音傳來。
那些女孩子們說話的時候,也沒有這麼多的「也許,也許」,她們只是寫意的在那園子裡走著,欣賞著白色花架上的蔦蘿,一點一點的嫣紅的小花,「像是逸樂,又像是死亡。」她記得她們中間有一個當時如是說。那是向著那盛開的蔦蘿,向著七月的盛夏說的,其實什麼是逸樂什麼是死亡,她那時根本不瞭解,也因為如此,覺著很神秘,很美。她想,她永遠不會瞭解前一個名詞的意義了。
她睜開眼睛,又大又圓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著,為她加上了一件杏黃的衫子,她輕輕的轉側:
「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月光照著桌子上的玻璃魚缸,裡面的熱帶魚凝然不動,它們都已經睡去了,在那個多水草的小小天地裡。
簫聲已經聽不見了,吹簫的人也許也已經睡了,嗚咽的簫已被拋棄在一邊,被冷落在冷冷的月光裡。
夜漸漸的涼了,涼得像井水。夜色也像井水一樣,在月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作蔚藍色,透明而微亮的藍色。
她站在窗前,呼吸著微涼的空氣,她覺著自己像是一尾熱帶魚,終日在這個缸裡浮遊著,畫著一些不同的圓,一些長短大小不同的弧線。
她向著夜空伸臂劃了一個圓圈,杏黃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這笑竟像是有聲音的,輕金屬片的聲音,琅琅的。
http://www.tw001.net/novels/prose/zhangxya/zhangxya01.html
張秀亞相關研究資料目錄
一、專書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下冊),于德蘭編,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二、碩士論文
羅淑芬:〈五○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陳芳明指導,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3年。
【摘要】
五○年代一個巨變的時代,在以往都以單一論述與觀點審視之,如今多元文化的出現,必將為其開發不同面目的思考,張秀亞與艾雯就是一個例子。在五○年代的女性散文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範式,分別是張秀亞所建立的「詩化散文」,追求散文的「純粹性」與艾雯建立的「私密散文」,追求散文的「私密性」。她們都以「美文」的方式書寫散文,成績有目共睹。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
緒論,將概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方法,提供臺灣文學史的書寫另一視角,且開拓女性散文的美學新版圖。
第二章
兩位作家的生平與文學中,試圖以時代背景為經、個人生平為緯,劃出二位女性作家的歷史座標,並介紹這兩位作家的文學生命。
第三章
將就張秀亞散文的藝術造詣深入探討,分別以主題類型、散文創作的理論與,展現了她對人生的關懷。張秀亞的散文文本中有很多對於文藝問題的探討,將其彙整分析,可建構其散文文學觀,並以其散文觀驗證其文本。張秀亞散文的藝術技巧可從四點分析,一為使用凝鍊的文字經營散文。二為多用獨語式的告白用語,屬自我的靈魂對話。三為多採靜態、微物的述寫視角,細膩深刻。四是則是她將意識流小說的概念引入散文,使得傳統散文開始產生質變。
第四章
則以艾雯的散文為對象,分析她的散文主題,大抵不出在地的人生小景,刻劃出臺灣的風土民情;溫柔敦厚的母愛,散發出母性的光輝;詠物寄情,闡發哲理;田園牧歌,展現恬淡的心境;懷舊憶往,表現對故鄉的眷戀;旅遊書寫的嘗試,為女性散文旅遊書寫留下了楔子。第二節將討論艾雯的散文創作意念與實踐。艾雯少有專論散文的篇章,但其散文觀可從其散文文本中琢磨而出。艾雯散文技藝的追求中,將提及其以詩為文的精神,強調美的內蘊。而閑話式的晤談用語,讓讀者更貼近作者,讀其文章有如與老友話家常。至於詠物溶化哲理的述寫視寫,可以看出艾雯將哲理化入生活的用心。
第五章
將以這兩位作家的書寫特質與意涵成為分析的焦點。張秀亞與艾雯在書寫上有其共同的特質與意涵:永恆的鄉愁指的是她們對往過歲月的依戀,而家鄉與往過歲月成為一個特殊的時空,任何的事物都有它特殊的意涵。「在地化」與「家臺灣」的寫作視角,「在地化」表現出女性特有的「空間感」,而「家臺灣」使臺灣成為女性寫作空間的隱喻,其背後的意義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在尚屬於女性主義初萌期的五○年代,兩位作家利用母性的暈開與渲染,使得傳統的「母性」與前衛的「女性」,得到了兼容並蓄的調和。最後是真實生命的感悟,在她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她們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而這些都透過對真實生命的感悟表現出來。
最後結論將提出在五○年代女性散文中的兩個範式,這兩個範式在美文的基礎分別由張秀亞與艾雯所建構而出。張秀亞的美文書寫為其建立起一個範式,這種詩與散文結合的「詩化散文」,是美文最極至的表現。而艾雯在寫作散文時大量運用日記體與書信體,這種私密性極高的散文體裁,為其建立了「私密散文」的範式。
朱嘉雯:〈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臺灣女性渡海書寫〉,康來新/李瑞騰指導,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7月9日。
【大綱】
第一章緒論:向逝去的新紀元致意
第一節研究動機
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界說
第二章文壇戰將---蘇雪林(1899~1999)
第一節風起雲湧的五四運動
第二節中國新文學史上的唐吉訶德
第三節渡海來臺與擁胡行動
第四節五四薪傳
第五節堅持科學與民主的渡海書寫
第三章沙場女兵---謝冰瑩(1906~2000)
第一節五四第二代女作家的堅強與溫柔
第二節戰爭的藝術
第三節少女日記
第四章果園藝語---沈櫻(1907~1998)
第一節沈櫻與「五四」後十年的婦女自由
第二節「知識階級的自由人」及「第三種文學」
第三節苗栗果園食記趣
第四節辭離中尋求褚威格
第五章亂離娜拉---孟瑤(1919~2000)
第一節逃家與離鄉--娜拉精神的實踐
第二節女性烏托邦在臺灣的實現
第三節「家的雙重認同」
第六章北窗譯事---張秀亞(1919~2001)
第一節一場靈魂的探險--吳爾芙的精神獨立與自由
第二節留連文字與微物書寫
第三節女女相繫與古今互文
第四節五四文學雅聚於書齋
第七章漢有遊女---聶華苓(1925~)
第一節胡適與雷震的自由論說
第二節聶華苓的離散書寫
第三節「她」的離散路線--抵臺與赴美
第八章結論:書寫是一種自由的救贖
第一節勇者中的勇者
第二節女性的遷移與文學表現
第三節屬於「她」的亂離書寫
三、評論目錄
生平資料
自述
張秀亞--寫作,寫作:張秀亞,中央日報,1967年1月5日,6版
張秀亞--千裏姻緣──我的另一半,中華日報,1977年6月13日,11版
張秀亞--張秀亞小傳,張秀亞自選集,頁1
張秀亞--指向平凡──我的寫作南針,幼獅文藝,第8卷第1期,1958年1月,頁11
張秀亞--一年來的寫作生活,文藝生活,1961年
張秀亞--我譯《聖女之歌》,中央日報,1953年5月18日,4版
張秀亞--《牧羊女》序,中央日報,1953年6月18日,6版
張秀亞--《情感的花朵》前記,自由中國,第13卷第12期,1955年12月,頁27
張秀亞--我寫〈田園之歌〉暢流,第10卷第10期,1955年1月,頁45
張秀亞--《凡妮的手冊》序,幼獅文藝,第2卷第3期,1955年3月,頁34
張秀亞--《凡妮的手冊》再版題記,文壇,第3卷第12期,1955年11月,頁18
張秀亞--我試寫《湖上》,中央日報,1958年2月28日,6版
張秀亞--《湖上》第十版短序,中央日報,1970年9月25日,9版
張秀亞--《黃昏之獻》前記,婦友,第115期,1964年4月10日
張秀亞--《曼陀羅》後記,中央日報,1965年4月15日,6版
張秀亞--《愛琳的日記》中央日報,1969年1月14日,9版
張秀亞--《心之所寄》自序,中央日報,1969年8月26日,9版
張秀亞--不算「選集」──寫在「自選集」的前面,中央日報,1972年7月23日,12版
張秀亞--《湖水‧秋燈》前記,中央日報,1979年6月21日,10版
張秀亞--我寫《石竹花的沈思》,中央日報,1979年6月27日,11版
張秀亞--《石竹花的沈思》題記,中央日報,1979年7月25日,10版
張秀亞--〈慈湖謁陵〉記,湖水‧秋燈,臺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7月,頁171─180
張秀亞--略談我散文寫作的經驗,中央月刊,第13卷第5期,1981年3月4日,頁100─101
張秀亞--心靈的內在世界──《白鴿、紫丁花》前記,九歌雜誌,第12期,1981年7月10日
張秀亞--抗戰時期中我的文藝生活,文訊雜誌,第7、8期合併號,1984年2月10日,頁145─155
張秀亞--文藝與我──心靈的莊嚴,中華日報,1992年9月30日,11版
他述
碧川﹝琦君﹞--也無風雨也無晴──寄張秀亞女士,中央日報,1953年8月19日,6版
碧川﹝琦君﹞--也無風雨也無晴──寄張秀亞女士,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56─557
繁露--臺中二個女作家的遭遇(張秀亞、孟瑤),聯合報,1953年12月4日,5版
王怡之--田園女作家張秀亞,婦友,第53期,1959年2月10日,頁10─13
本報訊--首屆文藝獎得獎人簡介(楊念慈、王鼎鈞、施翠峰、張秀亞),中國時報,1960年5月4日,2版
繁露--謙和寬厚的張秀亞,自由青年,第23卷第10期,1960年5月16日,頁18
笠詩社--笠下影(35)──張秀亞,笠詩刊,第22期,1967年12月,頁15─17
百篇--張秀亞做喻麗清代母,幼獅文藝 第26卷第4期,1967年4月,頁231
琦君--秀亞,純文學,第7卷第4期,1970年4月,頁11
程榕寧--女作家張秀亞,大華晚報,1972年2月27日,8版
程榕寧--為千萬女性讀者所喜愛的女作家張秀亞,大華晚報,1972年2月27日,8版
程榕寧--為萬千女性讀者所喜愛的女作家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
臺北 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94─801
-散文大家張秀亞 藝文人物,1972年12月
安菲--世界兒童文學名著──譯者群像(3)《金嗓子和狐狸》,國語日報,1972年
小民--小景繫人生,愛書人,第83期,1978年8月,頁4
林淑蘭--筆觸輕靈的張秀亞,中央日報,1979年5月9日,11版
林淑蘭--筆觸輕靈的張秀亞,九歌,第1期,1979年7月10日,頁2
林淑蘭--筆觸輕靈的張秀亞,湖水‧秋燈,臺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7月,頁181─183
林淑蘭--筆觸輕靈的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
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41─844
羅禾--文藝長廊:張秀亞,幼獅文藝,第50卷第2期(第308期),1979年8月,頁177—178
小民--唯美、唯善的張秀亞,幼獅文藝,第50卷第3期(第309期),1979年9月,頁49—51
周安儀--用愛心寫人生的張秀亞,湖水‧秋燈,臺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頁185─201
周安儀--用愛心寫人生的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
臺北 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77─892
樸月--綠苔庭院,中央日報,1981年3月4日,12版
程榕寧--張秀亞的創作生涯,九歌雜誌,第1期,1981年7月10日
小民--崇高的平凡美──張秀亞及他的作品,石竹花的沈思,
臺北,道聲出版社,1981年10月 ?頁185─191
王紹楨--傑出校友群像──蜚聲文壇的張秀亞校友,學府紀聞,輔仁大學,1982年2月,頁364
中央月刊編輯--訪永遠不退休的張秀亞女士,中央月刊,第14卷第11期,1982年9月,頁82─84
鐘麗慧--信望愛的張秀亞,青年戰士報 1983年8月10日 11版
鐘麗慧--信望愛的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34─840
許薌君--張秀亞──心靈的花園,聯合報,1983年10月17日,12版
許薌君--張秀亞──心靈的花園,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 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36─938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女子弄文誠可喜,聯合報,1983年,副刊
林海音--女子弄文誠可喜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58─561
小民--最溫馨的聲音──愛的輕歌﹝張秀亞﹞,中華日報,1984年12月3日,9版
唐潤鈿--好書指引──心靈的花朵《海堂樹下小窗前》,國語日報,1985年4月9日
劉枋--廣寒宮中一聖姑──記張秀亞? 非花之花,臺北,采風出版社,1985年9月,頁13─17
蔡秋銘--生命之美與力──張秀亞學長的世界,輔友,第3期,1985年11月1日
鐘麗慧--學貫中西──張秀亞,織錦的手,九歌出版社,1987年1月,頁107─121
-從淪陷區奔往重慶──張秀亞,益世雜誌,1987年1月,頁12─13
塗靜怡--詩人的畫像,唯美的女詩人張秀亞,秋水詩刊,第56期,1987年10月,頁86─92
小民--張秀亞永懷童心,中華日報,1987年4月16日,11版
小民--張秀亞永懷童心,九歌,第78期,1987年8月,頁4
齊怡--赴美半載遍訪文藝城鎮──張秀亞歸來歡迎滿懷,民生報,1987年8月14日,10版
齊怡--赴美半載遍訪文藝城鎮──張秀亞歸來歡欣滿懷,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44─945
舒蘭--女詩人群像(二)張秀亞,文訊雜誌,第35期,1988年4月1日,頁24
林錫嘉--我最初的散文天空《湖上》,中央日報,1988年5月28日,20版
林錫嘉--我最初的散文天空《湖上》,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29─631
孫玉蓉--故人故情,相望相思──記臺灣女作家張秀亞,天津日報,1988年8月29日
黃秋芳--激流與風暴交奏出來的合唱──張秀亞女士心姓中的柔與韌,文訊雜誌,第38期1988年10月10日 頁263─272
黃秋芳--激流與風暴交奏出來的河唱──張秀亞女士心性中的柔與韌,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72─787
潘瑞如--根深葉茂的苦奈樹──簡介臺灣女作家張秀亞,語文月刊,1988年4月,1988年,頁3─5
鍾玲--臺灣女詩人小傳,聯經評論(10)現代中國繆司──《臺灣女詩人作品析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6月,頁412─413
林黛--北窗之下獨長吟──張秀亞寫作五十年(上、下),中央日報,1991年3月13─14日,16版
姚儀敏--綵筆具有雙飛翼的張秀亞,中央月刊,第24卷第5期,1991年5月,頁102─105
姚儀敏--綵筆具有雙飛翼的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02─814
鄭明娳,林燿德--智慧三品一書香,書房的窗子,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7月,頁84─90
林黛嫚--張秀亞不曾放下寫作的筆,中央日報,1992年10月3日,16版
林黛嫚--張秀亞不曾放下寫作的筆,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 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50─653
蕭蕭--轉與化──寫張秀亞老師,青年日報,1992年10月3日,18版
蕭蕭--轉與化──寫張秀亞老師,風範──文壇新輩素描,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頁110─112
蕭蕭--北窗下遠逝的身影,張秀亞紀念專輯:轉與化--寫張秀亞老師,中央日報,2001年7月21日,18版
蕭蕭--轉與化──寫張秀亞老師,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78─279
莊秀美--作家素描:張秀亞,臺北,國語日報,1994年8月,頁131─137
張泉--張秀亞:純情孤高與公教情結,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中國和平出版社,1994年,頁325─331
黃美之--雨中行,又見張秀亞,青年日報,1995年2月24日,15版
黃美之--雨中行,又見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10─716
王璞--永不凋謝的三色堇──為張秀亞拍攝「作家錄影傳記」,聯合報,2000年12月28日,37版
王璞--永不凋謝的三色堇──為張秀亞拍攝「作家錄影傳記」,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09─621
張夢瑞--張秀亞月底返國領獎會老友,民生報,2001年4月11日,A7版
賴素鈴--張秀亞追思會,民生報,2001年7月24日,A6版
陳洛薇--資深作家張秀亞去世,中央日報,2001年7月1日,14版
本報訊--作家張秀亞病逝,享年八十三歲,聯合報,2001年7月1日,14版
張秀亞病逝加州,影響華文文學深遠,民生報,2001年7月1日,A7版
賴素鈴--準備和張秀亞新作約會吧,民生報,2001年7月2日,A6版
林黛嫚--北窗下遠逝的身影:張秀亞紀念專輯──初見以及最後的忘年情誼,中央日報,2001年7月2日,18版
林黛嫚--初見及最後的忘年情誼,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17─220
王盛弘--北窗下遠逝的身影:張秀亞紀念專輯──比苦樹更高,中央日報,2001年7月2日,18版
孫如陵--北窗下遠逝的身影:張秀亞紀念專輯──張大作家,慢慢走!,中央日報,2001年7月2日,18版
歸人--北窗下遠逝的身影:張秀亞紀念專輯──珍惜,回憶張秀亞姐,中央日報,2001年7月2日,18版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張秀亞女士於美國加州安逝──生活萬象華文移民大全? http://immigration.sina.com/yiminusa/misc ,2001年7月10日
桑品載--去拜訪張秀亞,中華日報,2001年7月17日,19版
桑品載--去拜訪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 臺北 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197─209
周愚--風雨‧燭光‧明燈──我與秀亞姊的文緣,青年日報,2001年7月18日,13版
小民--憶秀亞大姐兩三事,中華日報,2001年7月18日,19版
韓濤--明月梅花一夢──遙祭秀亞大姐在天之靈,中央日報 2001年7月21日,18版
--張秀亞追思彌撒在紐約舉辦,中國時報,2001年7月28日,21版
阮玫芬--張秀亞追思彌撒紐約舉行,中央日報,2001年7月30日,14版
潘罡--作家張秀亞安葬洛城,中國時報,2001年7月30日,21版
宋雅青--紀念張秀亞教授,臺灣教友生活周刊,第2418期,http://www.china-catholic.net,2001年8月5日
于德蘭--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甜蜜的星光:寄給母親),聯合報,2001年8月21日,37版
王怡之--記我與秀亞68年的友情(上)、(下),中華日報,2001年8月29─30日19版
樸月--此情已自成追憶,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368─379
王盛弘--比苦奈樹更高,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80─283
樸月--此情已自成追憶──悼念張秀亞阿姨,文訊雜誌,第190期,2001年8月,頁109─113
潔容--門楣上黃蟬花盛開──追思張秀亞女士,中華日報,2001年9月22日,19版
潔容--門楣上黃蟬花盛開──追思張秀亞女士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385─390
--張秀亞為讀者打開的一扇北窗 ?Net and books──臺北Topic話題 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topics,2001年10月17日
封德屏--東西交會‧古今融合──記作家張秀亞,國語日報,2001年10月20日,5版
王蘭芬--追思張秀亞,琦君拄杖悲,民生報,2001年11月10日,A13版
李令儀--書迷文友聚會追思張秀亞,聯合報,2001年11月10日,14版
高大鵬--悼張秀亞談美文 ?青年日報,2001年11月15日,10版
高大鵬--悼張秀亞談美文,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27─229
邱怡瑄--留下一個永恆的花季──「張秀亞教授追思紀念會」,文訊雜誌,第194期,2001年12月,頁89─90
邱怡瑄--留下一個永恆的花季──「張秀亞教授追思紀念會」,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191─196
小民--中山堂和秀亞大姐,中國時報,2002年1月8日,39版
王藍--文雅而勇敢的活辭典,中央日報,2002年3月16日,16版
王藍--文雅而勇敢的活辭典,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光啟文化事業公司 2003年9月 ?頁531─532
羅蘭--愛玩的和愛讀書的,中央日報,2002年3月16日,16版
正琴--小心目中的大作家,青年日報,2002年9月17日,10版
正琴--小心目中的大作家──紀念于伯母張秀亞女士去世週年,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43─446
趙素瑩--創作不輟的張秀亞,2001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3年4月,頁149─150
王景山編--張秀亞,臺港澳暨海外華文作家辭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7月,頁816─819
小民--憶秀亞大姐兩三事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321─324
小沂--念淚憶念于媽媽──張秀亞教授,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57─458
中副編輯小組--中央副刊──張秀亞紀念專輯,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15─216
尹祧--張秀亞不斷追求真善美,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46─948
王令璿--北窗下的湖水──訪女作家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64─869
王令璿--北窗下的湖水──訪女作家張秀亞? 張秀亞寫作五十年,頁95─97
王成聖--紀念藝文作家張秀亞教授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 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40─241
王成聖--最善良的作家女強人──張秀亞蕙質蘭心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30─239
王艾倫--張秀亞洛城會老友,促膝談心話當年,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 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52─953
王克難--珍惜那才開的薔薇──紀念老師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380─381
王怡之--逝水──秀亞,好想念妳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52─263
王怡之--濃郁友情一錦盒──珍藏秀亞的書劄詩箋,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325─344
王明書--憶秀亞大姐,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307─320
王昭慶--張秀亞老師為我證婚,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382─384
半雅--散文聖手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21─922
古偉瀛--從喜好到認識的一段因緣──回憶與張秀亞女士的一些回憶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21─425
吳偉特--「白鴿」因緣一線牽--對張秀亞女士的一些回憶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26─439
周愚--風雨燭光夜,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17─721
--把文學的種子播在臺灣的土地上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169─173
林珊--著名女作家張秀亞洛城小住--寫詩作散文又體認到藝術之美,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49─951封德屏--張秀亞──一個值得尊敬的名字,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189─190
胡樂塞--天主教跨世紀的才女教友──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10─214
唐潤鈿--心靈的花朵,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39─641
唐潤鈿--源遠流長,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36─638
夏烈--想起一些瑣事──紀念張阿姨,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86─288
夏麗蓮--錦繡文章,十指春風,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12─413
孫如陵--張大作家,慢慢走!,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21─223
高希均--點燃一支蠟燭──秀亞女士的啟迪,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174─177
張君默--玲瓏溫馨的文字,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28─729
張銘義--文壇彗星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09─411
梁宜玲--念秀亞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91─301
習賢德--追憶一位作家的身影──張秀亞教授與臺北市吉林路憶往,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47─456
莊宜文--身在海外,心在故園,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39─940
陳乃輝--一代散文大家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23─826
陳劍秋--女作家‧玲瓏心,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17─418
陳螢蓁--于斌樞機弟媳張秀亞與會,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 頁954─955
喻麗清--想念母親,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84─285
程榕寧--張秀亞喜歡均衡之美,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04─910
馮鳴臺--張秀亞來美考察文教──見愛倫坡手稿宿願,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41─943
黃美之--錦心繡口的張秀亞──紀念張秀亞姊姊去世週年,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364─367
黃海華--幸結師生緣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59─461
楊念慈--昨夜有夢,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69─277
雷煥章--憶張秀亞女士,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89─290
趙淑俠--活出一個永恆的花季──回憶張秀亞大姐,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302─306
趙路得--上天的高貴使者──張秀亞教授,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40─442
蓬丹--不捨──懷念秀亞阿姨離去一週年,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31─363
繁露--謙和寬厚的張秀亞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80─582
謝竹君--璀璨的生命──憶女作家張秀亞教授,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14─416
韓濤--明月梅花一夢──遙祭秀亞大姐在天之靈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64─268
歸人--珍惜──回憶張秀亞姐,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24─226
歸人--記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62─566
羅青--春日夜訪北窗下──懷張師秀亞先生,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348─356
譚彥--北窗情緣──憶秀亞師,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01─408
顧保鵠--悼念名作家張秀亞教授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242─251
顧保鵠--敬悼天主教名作家張秀亞教授,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419─420
龔則韞--心水清美溫潤如玉--憶吾師張秀亞女士,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391─400
施懿琳等著--張秀亞,臺灣文學百年顯影,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10月,頁169
王晉民、鄺百曼--張秀亞,臺灣與海外華人作家小傳,頁123
李立明--張秀亞,中國現代六百作家小傳,香港,波文出版社,頁367
夏祖麗--張秀亞,她們的世界,頁159
齊志堯--張秀亞,作家的青少年時代,頁71
訪談、對談
吳慧君--訪張秀亞女士談新詩,葡萄園季刊,第51期,1975年1月,頁19─25
吳慧君--訪張秀亞女士談新詩,寫作是藝術,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8月,頁123─133
亞衡--訪學者、詩人、兼作家的張秀亞女士,婦女世界,第28期,1975年5月,頁10─12
亞衡--訪學者、詩人、兼作家的張秀亞女士,寫作是藝術,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8月,頁123─133
亞衡--訪學者、詩人兼作家的張秀亞女士,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 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27─833
林小戀--以文藝綴飾人生、使思想成為一支歌──訪女作家張秀亞,愛書人,第45期,1977年7月21日,頁2
林小戀--以文藝綴飾人生、使思想成為一支歌──訪女作家張秀亞,人生小景,臺中,晨星出版社,1979年2月17日,頁175─180
10700207,林小戀--以文藝綴飾人生,使思想成為一支歌──訪女作家張秀亞女士,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70─876
董雲霞--訪徐鍾佩、張秀亞、葉蟬貞談當前國事──政治文學兩者俱能觀察入微,民聲日報,1978年3月20日,3版
周安儀--訪張秀亞談寫作,青年戰士報,1978年4月7日,11版
封德屏--以文字作水墨畫的藝術家──訪張秀亞,幼獅文藝,第48卷第3期(總第297期)1978年9月,頁63─70
祈志凱,高永霖--訪問天資高曠的女作家張秀亞,白鴿‧紫丁花,1981年8月,頁205─215
祈志凱,高永霖--訪問天資高曠的女作家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11─920
封德屏--以文字作水墨畫的藝術家──訪張秀亞,石竹花的沈思,道聲出版社,1981年10月,頁175—184
封德屏--以文字作水墨畫的藝術家──訪作家張秀亞,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61─771
陳玲珍--文壇一株碧樹──張秀亞女士訪問記,文學時代叢刊,第4期,1981年11月,頁46─54
陳玲珍--文壇一株碧樹──張秀亞女士訪問記,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51─863
尚德敏--迎向藍天與陽光的苦奈樹──訪張秀亞女士,中華文藝,第22卷第4期,1981年12月,頁49─58
鐘麗慧--高舉文藝聖火──訪永不退休的張秀亞女士,爾雅人,第1期,1982年11月1日
鐘麗慧--高舉文壇聖火──訪永不退休的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45─850
陳幸蕙--北窗下的一枝彩筆──張秀亞女士訪問記,中華日報,1983年10月10日,9版
陳幸蕙--北窗下的一支彩筆──張秀亞女士訪問記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88─793
莊秀美--返景入深林──訪女作家張秀亞女士,大華晚報,1985年8月19日,10版
莊秀美--返景入深林──訪女作家張秀亞女士,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23─935
林芝--我來到澄明的藍湖之畔──張秀亞訪問記,幼獅少年,第10期,1985年10月,頁98─101
喻麗清--北窗下的牧羊女──我寫作的啟蒙師張秀亞女士,中央日報,1989年12月7日,16版
莊宜文--聆聽歲暮的聲音──資深前輩作家現況報導,聯合報,1997年12月16日,41版
樸月--張秀亞訪問記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93─903
羅茵芬--文協文藝獎章:張秀亞、鍾肇政、蔡文甫等人獲獎,中央日報,2001年5月4日,18版
許瀠芳--張秀亞生平列美國會紀錄,中央日報,2001年8月5日,14版
作家張秀亞的生平,列入美國國會記錄,民生報,2001年8月5日,A7版
林寶慶--哀悼華人作家張秀亞、吳振偉列入美國國會紀錄,聯合報,2001年11月6日,14版
王蘭芬--紀念追思張秀亞──明追贈華夏獎章,民生報,2001年11月8日,A13版
高琇芬--國民黨追贈張秀亞獎章,中央日報,2001年11月10日,14版
陳青--張秀亞獲中國文協榮譽獎章,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956─958
張語凡--致張秀亞,中央日報, 1958年3月26日,6版
琦君--金縷曲──寄贈秀亞,中央日報,1962年8月19日,6版
琦君--金縷曲──寄贈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72─573
淩叔華--作家書信,幼獅文藝,第32卷第1期,1970年1月,頁192
天涯客--猶見「湖水」猶讀「秋燈」──寄張秀亞,中華日報,1979年7月17日,11版
藹如--猶見「湖水」猶讀「秋燈」──寄張秀亞,中華日報,1979年7月17日,11版
藹如--猶見「湖水」猶讀「秋燈」──寄張秀亞,九歌,第2期,1979年10月7日,頁4
作品評論
綜論
何欣--張秀亞的詩(代序),秋池畔,臺中,光啟社,1966年12月,頁7─14
何欣--張秀亞的詩,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520─527
夏祖麗--張秀亞在享受人生,婦女雜誌,第27期,1970年12月1日,頁44─45
夏祖麗--張秀亞在享受人生,她們的世界,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頁153─158
夏祖麗--享受人生的張秀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815─822
王少雄--論張秀亞的散文,青年戰士報,1972年10月7日,9版
公孫嬿--論張秀亞的散文,青年戰士報,1972年10月7日,9版
鐘麗慧--「五項全能」張秀亞,文藝月刊,第180期,1974年6月,頁8─18
谷瑞華--張秀亞的散文(一─三) ?文壇,第183─185期,1975年8月1日、10月1日、11月1日,頁32─44、62─86、32─52
舒蘭—中國新詩史話──張秀亞,新文藝,第259期,1977年10月1日,頁70─74
舒蘭--中國新詩史話──張秀亞,中國新詩史話(1)中國詩──歷史與批評,臺北,渤海堂,1998年10月,頁346─347
程榕寧 ???當代八位女作家:林海音、孟瑤、徐鍾珮、張秀亞、琦君、謝冰瑩、羅蘭、蘇雪林,文藝,第105期,1978年3月,頁8─29
吳慧君--張秀亞和她的散文世界,幼獅文藝,第48卷第3期(總第297期),1978年9月,頁92─96
吳慧君--張秀亞和她的散文世界,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30─736
塗靜怡--愛與美的嚮導──讀張秀亞教授的作品有感,中央日報,1983年3月24日,10版
塗靜怡--愛與美的嚮導──讀張秀亞教授的作品有感,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02─608
李豐楙等編著--中國現代散文選析──張秀亞,中國現代散文選析,第2卷,1985年3月15日,頁632─646
張國立-- 張秀亞的五十年文學夢,中華日報,1986年5月14日,11版
宋田水--要死不活的臺灣文學──透視臺灣作家的社會良心,臺灣新文化,第14期,1987年11月,頁31─51
白少帆等編---張秀亞的散文,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747─755
鍾玲--臺灣女詩人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傳統,七十六年文學批評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3月,頁73─102
杜元明--詩情蔥蘢,筆致秀逸──略評張秀亞的散文,臺港文學選刊,1988年第2期,1988年
杜萱--現代散文的特質與賞析,國文天地,第4卷第8期,1989年1月,頁92─95
鍾玲--五十年代清越的女高音,聯經評論(10)現代中國繆司──《臺灣女詩人作品析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6月,頁182─197
古繼堂--臺灣女性作家群形成的背景和意義,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頁172─175
公仲,汪義生--五十年代後期及六十年代臺灣文學(下)(1956─1966),臺灣新文學史初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頁164─165
黃重添、徐學、朱雙一--女作家散文,臺灣新文學概觀(下冊),福州,鷺江出版社,1991年6月,頁184─186
張敬銘--張秀亞少年時代的詩,文訊雜誌,第57期,1990年7月1日,頁73─75
-張秀亞,中國現代文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12月,頁347
鄭明娳--臺灣現代散文女作家筆下的父親形象,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頁117─133
王志健--中國新詩淵藪,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7月,頁997─1006
亞彬,範希文主編--張秀亞,中國散文鑑賞文庫(當代卷),1993年7月,頁1151─1156
杜元明--母親的新婚:臺灣散文名作賞析,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頁175─122
劉登翰等編--梁實秋、張秀亞與50年代的散文創作,臺灣文學史(下) ,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頁439─445
莊若江等著--詩意流轉,文采斐然:張秀亞散文簡論,江南大學學報,1993年第8期,1993年
侯江,張秀亞淪陷時期作品淺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1期,1994年2月,頁142─152
劉紅林--文質相扶──張秀亞散文論,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4年第1期,1994年4月,頁29─33
李敏勇--在語言和想像力的廢墟上──臺灣戰後詩的脆弱和貧困,戰後臺灣文學反思,1994年6月,頁38─39
王晉民--張秀亞的散文--臺灣當代文學史,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頁725─735
郭國昌--心靈的傾訴──張秀亞小說解讀,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1997年2月,頁96─99
封德屏--東西交會,古今融合──張秀亞散文論--當代臺灣散文文學研討會,1997年3月30日
?弦--把文學的種子播在臺灣的土地上,文訊雜誌,第194期,2001年12月,頁91─92
方美芬--張秀亞研究資料,文訊雜誌,第194期,2001年12月,頁93─98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5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散文的流變,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2003年5月,頁295─310
于德蘭編--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1114頁
小民--崇高的平凡美──張秀亞及他的作品,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42─649
張雪茵--張秀亞的詩與散文,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50─555
李瑋--散文回味──三十年來散文暢銷書介紹,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 2003年9月,頁749─751
舒蘭--張秀亞,抗戰時期的新詩作家和作品,頁129
分論
單行本作品
詩集
《水上琴聲》
綠茵--我讀《水上琴聲》,幼獅文藝,第6卷第1期(總第31期),1957年5月 頁10
《秋池畔》
柳文哲--詩壇散步──《秋池畔》 笠,第20期,1967年10月,頁51
梓園﹝鍾鼎文﹞--詩人未必以詩名──旅途中讀張秀亞的《秋池畔》,聯合報,1985年9月25日 ?8版
梓園--詩人未必以詩名──旅途中讀張秀亞的《秋池畔》,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32─634
散文
《三色堇》
陳紀瀅--讀《三色堇》後記,三色堇,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52年,頁151─153
陳紀瀅--讀《三色堇》後記,中央日報,1952年7月2日,6版
陳紀瀅--讀《三色堇》後記,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33─535
張漱菡--我讀《三色蓳》,暢流,第5卷第12卷,1952年8月,頁27
田榖--評介《三色堇》,中國語文月刊,第2卷第3期,1953年4月,頁21
莊明萱--一束秀逸多采的三色堇,福建文學,1983年第6期,1983年6月,頁60
呂大明--開在心靈潭畔的花朵──讀《三色堇》有感,臺灣新生報,1985年6月14日,7版
丘秀芷--重讀《三色堇》,爾雅人,第55期,1989年11月,頁3
丘秀芷--重讀《三色堇》,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93─596
韓濤--評《三色堇》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67─571
劉靜娟--陽光的美酒──重讀《三色堇》,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97─601
季薇--愛的光輝──《三色堇》讀後,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75─579
《凡妮的手冊》
歸人--評《凡妮的手冊》(上、下),中央日報,1955年4月13日、20日,6版
《凡妮的手冊》,文壇,第3卷第8期,1955年5月,頁24
張康--我讀《凡妮的手冊》,名作家與名著稱,第62期,1984年9月,頁3─26
《湖上》
歸人--《湖上》,婦友,第34期,1957年7月10日,頁33─34
《愛琳的日記》
金劍--論《愛琳的日記》,婦友,第61期,1959年10月10日,頁31─32
《少女的書》
錢劍秋—《少女的書》序,婦友,第82期,1961年7月10日,頁7
《北窗下》
歸人--評介《北窗下》,婦友,第99期,1962年12月10日,頁18─19
筱恩--讀張秀亞《北窗下》,中央日報,1963年9月5日,頁6
朱偉明--讀《北窗下》,中央日報,1964年9月5日,6版
查芳齡--張秀亞《北窗下》與我,中華日報,1976年7月23日,9版
王斐宜--林林總總與北窗──《北窗下》讀後感,明道文藝,第48期,1980年3月,頁136─138
郭明福--溫柔之必要──重讀《北窗下》有感,中華日報,1983年1月2日,10版
李瑋--散文回味──三十年來散文暢銷書介紹《北窗下》,散文季刊,第1期,1984年1月,頁108─109
秦貴修--《北窗下》,翰海觀潮,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5月,頁112─114
秦嶽--沙粒晶瑩世界新──評介張秀亞的《北窗下》,書香處處聞,臺中,臺中市文化局,1999年6月,頁37─39
逸塵--《北窗下》,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26─727
徐石上--詞新句妙《北窗下》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35
郭明福--溫柔之必要──重讀《北窗下》有感,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25─628
陳曉薔--攤破浣溪紗──讀秀亞姐新著《北窗下》,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74
袁噫甄--當晚霞滿天(《北窗下》),今日生活月刊,實踐家專,頁63
《牧羊女》
羅傳輝--我讀《牧羊女》,文壇,第165期,1974年3月,頁90─92
陳宗敏--張秀亞《牧羊女》欣賞,中華日報,1974年6月10日,5版
陳宗敏--《牧羊女》欣賞,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622─624
《曼陀羅》
金劍--讀張秀亞的《曼陀羅》,青年戰士報,1976年5月19日,11版
夏沙琳--夜讀張秀亞的《曼陀羅》,青年戰士報,1976年5月19日,11版
公孫嬿--讀張秀亞的《曼陀羅》,青年戰士報,1976年5月19日,11版
《心寄何處》
王少雄--評張秀亞的《心寄何處》,新知識,第107期,1976年7月,頁26
王少雄--評張秀亞《心寄何處》,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42─748
《人生小景》
金蕾--張秀亞的《人生小景》,民生報,1978年10月16日
《我的水墨小品》
夏沙琳--張秀亞《我的水墨小品》推介,中華日報,1978年7月3日,9版
筱恩--推介《我的水墨小品》,中華日報,1979年7月3日,9版
《湖水‧秋燈》
公孫嬿--談張秀亞《湖水‧秋燈》抒情小品的創作技巧,臺灣新生報,1979年9月8日,12版
藹如--抒情小品的創作技巧──談《湖水‧秋燈》,臺灣新生報,1979年9月8日,12版
金劍--張秀亞《湖水、秋燈》讀後感,中央日報,1979年10月10日,11版
金劍--《湖水,秋燈》讀後感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22─725
晨帆--美好的樂章《湖水‧秋燈》,中華日報,1981年2月11日,10版
晨帆--美好的樂章──絲絲細語‧朵朵凝思──欣聞「湖水」‧喜見「秋燈」,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57─760
書宇--燃亮記憶的燈盞──讀《湖水‧秋燈》創造生活的情趣,九歌,第93期,1988年11月,頁3
《白鴿‧紫丁花》
金劍--評《白鴿‧紫丁花》散文集,中央日報,1982年7月1日 10版
10700347,塗靜宜--《白鴿‧紫丁花》,九歌,第120期,1991年2月,頁2
《書房一角》
重提--張秀亞的《書房一角》,婦友,第373期,1985年10月5日,頁41─42
重提--張秀亞《書房一角》,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06─709
毛再青--張秀亞的《書房一角》學術論文綱要,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 ?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52─756
《海棠樹下小窗前》
徐雁--來日倚窗前,海棠著花未──讀張秀亞女士《海棠樹下小窗前》,博覽群書,1986年第11期,1986年,頁30─31
鄭明娳,林燿德--人生五題,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5月,頁2─5
《杏黃月》
李樹平主編--永不退色的日子──讀張秀亞的《杏黃月》,中國散文精品分類鑑賞辭典,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12月,頁17─18
小說
《尋夢草》
陳範生﹝陳之藩﹞--《尋夢草》讀後,中央日報,1952年11月7日,6版
陳範生--《尋夢草》讀後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28─530
公孫嬿--尋夢與畫夢──論張秀亞女士的《尋夢草》,自由中國,第9卷第12期,1953年12月,頁29,22
司徒衛--張秀亞的《尋夢草》,五十年代文學評論,臺北,成文出版社公司,1979年7月,頁73─74
《感情的花朵》
歸人--《感情的花朵》,婦友,第20期,1956年5月10日,頁32─33
鄭夫喜--《感情的花朵》,讀後感,文壇,第172期,1974年10月,頁34─38
文集
《張秀亞自選集》
金劍--評《張秀亞自選集》,青年戰士報,1972年10月7日,9版
金劍--評《張秀亞自選集》,中華日報,1973年3月6日,5版
金劍--《張秀亞自選集》評,中華日報,1973年3月26日,5版
桂文亞--《張秀亞自選集》讀後,皇冠,第38卷第6期,1973年2月,頁158─159
桂文亞--《張秀亞自選集》讀後,橄欖的滋味,1977年4月,頁14─16
崔焰焜--評《張秀亞自選集》,作品與作家,臺北,水芙蓉出版社? 1974年6月,頁108─111
崔焰焜--評《張秀亞自選集》,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37─741
唐潤鈿--源遠流長《張秀亞自選集》,國語日報,1983年11月1日
《張秀亞作品選》
嚴文井--《張秀亞作品選》小引,華人世界,1986年4月,1986年
刑良俊--縷縷相思苦織成──讀著名臺灣女作家《張秀亞作品選》,博覽群書,1988年1月,1988年,頁21
施國英--張秀亞:《星的故事》、《北窗下》,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1月,頁588─589
單篇作品
李稼麗--從「小白鴿」說起,中國語文,第11卷第2期,1962年8月1日,頁39
易象--一首詩的檢討 自由青年 ?第33卷第5期 1965年3月1日 頁17─18
王明書--讀張秀亞著〈千裏姻緣〉有感 中華日報? 1977年7月4日 11版
張秀亞--〈在大龍河畔〉的尋夢者 愛書人 第3期? 1977年9月 頁51─52
文奇--張秀亞的〈慈湖謁陵〉, 婦友,第274期,1977年,頁16
文奇--張秀亞的〈慈湖謁陵〉,湖水‧秋燈?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79年7月 頁167─170
野渡--純散文的藝術──欣賞〈靈泉〉,中華日報,1979年2月15日,11版
王明書--張秀亞等著〈靈泉〉──純散文的藝術,中華日報,1979年2月15日,11版
朱星鶴--散文選讀──淺析張秀亞的〈星的故事〉,中華文藝,第112期,1980年6月,頁63─65
朱星鶴--淺析張秀亞的〈星的故事〉,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83─585
施國英--張秀亞〈星的故事〉 ?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90─592
趙天儀--兒童詩欣賞26──張秀亞的〈蜜蜂〉,1984年3月7日
沈謙--第三之耳朵與第三之眼睛──評張秀亞〈重來〉,幼獅少年,第108期,1985年10月,頁105─107
沈謙--第三之耳朵與第三之眼睛──評張秀亞〈重來〉,獨步,散文國──現代散文評析,臺北,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0月,頁27─32
沈謙--第三之耳朵與第三之眼睛──評張秀亞〈重來〉,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
文學與生活(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43─549
蔣守謙--獨具韻味的情境──讀張秀亞的〈霧〉,語文月刊,1992年第9期,1992年9月,頁20
王宗法--尺素納千嬌─讀〈霧〉,臺港文學觀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頁163─165
葉海煙--動靜兩相宜──張秀亞〈談靜〉賞析,中央日報,1997年8月28日,21版
葉海煙--動靜兩相宜──張秀亞〈談靜〉賞析,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 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586─589
巫仁和--談國文科的創造思考教學──張秀亞的〈溫情〉一課為例,教育實習輔導,第3卷第4期(總第13期),1998年5月,頁37─40
謝敏玲--〈溫情〉,國語日報,2001年6月23日 4,13版
景尼--「溫情」不溫情?──張秀亞〈溫情〉中的作者為何袖手旁觀 國文天地 第17卷
第5期(總197期),2001年10月? 頁55─57
林清泉--喜讀〈新秋〉,中央日報,1984年1月31日,10版
林明德--信仰之歌──張秀亞<心曲>讀後,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下) 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9月,頁703─705
賈植芳--〈雪〉、〈紫丁香〉,現代散文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6月,頁1043─1047
與其他作家比較
潘琦君--燈下小記,幼獅文藝,第32卷第1期(總第193期),1970年1月,頁39─40
林貞羊--兩篇不同的遊記〈旅遊漫記〉、〈獨行天下〉讀後,大華晚報,1982年4月18日
其他
蘇雪林--讀張譯《回憶錄》,文壇,第33卷第1期,1963年3月1日,頁12─16
崔焰焜--關於《論藝術》,作家與作品,臺北,水芙蓉出版社,1974年6月20日,頁116─122
曾肅雅--何不點亮蠟燭──讀張秀亞譯《改造世界》有感,教友生活周刊,第3期,1984年12月27日
http://tlm50.twl.ncku.edu.tw/wwzxy3.html
張瑞芬著《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
005 「文史臺灣」編輯前言 陳芳明
009 序論 散文研究的新視野
021 第一章 「女性散文」研究對臺灣文學史的突破
一、散文研究方法與「臺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的提出
二、近代臺灣女性散文書寫的突破與多元開展
結語
085 第二章 徐鍾珮、鍾梅音及其同輩女作家
前言:徐鍾珮、鍾梅音是誰?
一、徐鍾珮、鍾梅音及「五O年代至六O年代」女性散文的書寫美學
二、徐鍾珮、鍾梅音散文的開創性
結語
147 第三章 琦君散文及五O、六O年代女性創作位置
一、五O、六O年代女性創作位置與琦君的時代意義
二、琦君散文的內容、特色與成就
結語
157 第四章 張秀亞、艾雯的抒情美文及其文學史意義
一、女性散文與女性小說在五O、六O年代所呈現的不同意義
二、張秀亞:五四、京派與美文傳統在臺灣的承繼
三、張秀亞散文技藝的三個高峰
四、張秀亞:翻譯文學與散文理論的先行者
五、張秀亞與艾雯抒情散文的異同
結語
257 趙雲、張菱舲、李藍的現代主義轉折
一、多音交響的散文六O年代
二、趙雲:實驗電影與小說的越位
三、張菱舲:余光中散文理念的實踐
四、李藍:張愛玲的現代主義隔空影響
結語
315 「古典派」與「鄉土派」—— 崛起於七O年代的兩派臺灣女性散文
一、七O年代女性散文的多種面向與時代背景
二、古典傳承與中文系學院作家:(一)林文月、方瑜;(二)張曉風、陳幸蕙;(三)喻麗清、呂大明
三、女性鄉土散文的先聲:(一)丘秀芷、劉靜娟、季季、白慈飄、心岱;(二)謝霜天、蔡碧航
結語
附錄:七O年代崛起之重要女性散文家及其作品表列
377 張愛玲散文系譜 —— 胡蘭成、「三三」及在臺灣的承接者
一、「張派」作家、「閏秀小說」與「三三」的不同義界
二、張愛玲、胡蘭成與蘇青的散文
三、「三三」諸人與袁瓊瓊、洪素麗、戴文采、蔡珠兒
結語
435 論文出處索引
http://tailit.nccu.edu.tw/cht/press015.htm
女性散文創作現象與臺灣文學史的考察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臺灣女性散文作家創作分期
第三章 臺灣女性散文創作之題材意識
第四章 臺灣女性散文創作之美學風格
第五章 臺灣女性散文創作之社會意義
第六章 臺灣女性散文創作之文學史定位
第七章 臺灣文學史的側寫與修正
第八章 結論
研究計畫之背景及目的
臺灣文學五十年來發展日趨蓬勃,箇中女性作家之貢獻不容忽視。觀乎詩、散文、小說三大文類,尤以散文之中女性作家表現最為突出。因之,考察女性作家散文創作現象,窺其發展脈絡之離合變化,究其題材、風格之豐繁樣貌,不啻研究臺灣散文史之最佳基準;而準此觀點切入,適能彰顯女性散文創作之文學史意義,置入臺灣文學之宏觀衍進流程。爬梳戰後五十年來散文女作家之創作現象,大致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1950-1969) 重要作家如:徐鍾佩、艾雯、鍾梅音、林海音、羅蘭、張秀亞、琦君、季薇……等等,此中雖存在著個別差異,如徐鍾佩遊記體裁獨樹一幟,季薇書寫風格中滲透著濃厚詩意;然整體而言,此一時期之女作家散文仍以相當程度之類似性凝塑如下共相:她們普遍以婉約娟秀的語言風格獲致好評,下筆偏好親情、遊記、兒時回憶、生活感思等軟性素材,無論文章所呈現之關懷面相、價值思考或語言風格,皆烘托出一種大家閨秀溫柔敦厚之風範。此種共同性幾可視為一特殊文學現象,然文學史上始終沒有嚴肅面對,劉心皇《當代中國文學大系》即嘲諷:「可惜的是,她們所寫的差不多是身邊瑣事。讀她們的作品,彷彿不知道是在這樣驚心動魄的大時代裡。」以題材評斷作品優劣未免落入主題陷阱,50、60 年代女作家的創作於閨秀標籤之外,猶待更細膩的分析及適當評價。
第二期(1970-1985) 重要作家如:琦君、張曉風、三毛、陳幸蕙、席慕蓉、杏林子、林文月、馬以工……等等。此一時期女作家的成績從數量上來說不若前期耀眼,可是卻出現幾位舉足輕重的作家,茲以琦君、張曉風、三毛為代表,三人皆廣受讀者喜愛,巧合的是她們不僅在風格上分屬三種典型,而且在承先啟後上分別扣合臺灣女性散文的不同傳統。琦君早在 1954 即已出版第一本文集《琴心》,然其作品的大量普及乃 70 年代之事,她承前期閨秀風格而來,懷舊題材中尤擅經營人物小品。至於張曉風,早期《步下紅毯之後》仍不脫清麗之風,之後她以「可叵」筆名涉足「雜文」這個宛如男性專利之領域,散文中也翻騰著國家民族大我之愛,余光中形容為「勃然不磨的英偉之氣」;其雜文的深刻度或許不足,對題材、境界的開拓則居功厥偉。三毛作品往往介乎小說與散文之間,70年代末期至 80 年代初期,《撒哈拉的故事》系列作品風靡一時,三毛個人充滿浪漫傳奇的色彩,她遠走沙漠,嘗試不同的生命體驗,對當時女性的自我追尋深具啟蒙意義與示範作用。過去關於此一時期之女性散文作家研究,多措意於個別作家、作品之分析,本計畫則追前貫後,冀以揭明歷時性的傳承、變遷與突破。
第三期(1986-1999) 重要作家如:簡媜、洪素麗、龍應臺、平路、陳文茜、吳淡如、鍾怡雯、師瓊瑜、張惠菁……等等。此一時期創作現象乍觀複雜迷離,女作家在各類題材皆嶄露頭角,如都市文學不能不談簡媜《胭脂盆地》,自然寫作也無法略過洪素麗《尋找一隻鳥的名字》系列作品,旅行文學更是女作家新秀輩出;至若技巧之推陳出新、書寫風格之多變更讓人瞠乎其後,舉凡新聞寫作、陰性書寫、戲謔體……等美學風格概念不斷試驗,故此期輪廓遠不如前二期鮮明。然鉤玄提要,百變不離其中,此一時期大體仍延續女性散文的三個傳統,惟予以深化或轉變。
首先是女性作家對各種議題的積極參與,龍應臺《野火》燒遍全臺,女性走出狹隘的個人生活,參與政治、社會議題的辯論;延伸至 90 年代則有平路《女人權力》、成英姝《女流之輩》從性別角度思考文化問題。
其次,女性對自我生命的反省更加深刻,如簡媜藉寫作落實個人生命的觀照、追尋,從《水問》記錄少女夢幻,透過《月娘照眠床》回顧成長的斯土斯人,直至《紅嬰仔》刻劃女性一路行來的深刻體悟。這兩年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黃子音《另一種清醒》則赤裸裸地把自己身心困境編織成斑斑印記的血錦。
其三,女作家再度在數量上成績驚人,如年輕一輩的鍾怡雯、徐世怡、郝譽翔、師瓊瑜、張惠菁……等,她們是不是性別意識興起之後另一種不同定義的「新閨秀群」呢?
上述現象,觸及問題層面極廣,由前文已足知其重要性,以下僅舉其犖犖大者予以補充說明。
首先,為何散文之中女性作家表現最為突出?推測其由,當與散文之文類特性相關,然而「散文」之何種特性導致如此?藉此正足以檢視散文之敘事性、私密性等特質。
其次,女作家鍾情或缺席於哪些題材?而一般題材中男女作家表現可有異同?透過比較分析,將能觀照各種次文類的內在精神並考察臺灣文學史的價值評斷是否存在題材偏頗。
其三,女性作家開創了哪些獨特的美學風格?50、60 年代之閨秀作家只是用詞美麗而已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陰性書寫」這種由女性開創出來的美學風格,在 90 年代卻出現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例如蔣勳、張啟疆、紀大偉等,足證女性對臺灣文學史的影響力,也再次突顯以文學史角度考察臺灣女性散文創作饒富意義。
其四,探討女性散文家及其作品之社會意義。初步觀察,發現女作家對於臺灣社會之變化感受相當敏銳,且讓人為之動容者乃其付諸行動的實踐勇氣。如杏林子以過人的意志力超越身體障礙,破除女子終要以結婚為歸宿的舊有觀念,獻身社會改革,成立伊甸基金會,對一般民眾觀念、意識之潛移默化,當不容小覷。文學不必然擔負社會使命,然而置身轉型社會,文學作品也不該只有藝術性;而散文之於臺灣文學與社會的互動關係,重要性其實超過小說與詩。故本計畫所欲解決者,乃環繞女性散文創作現象之種種文學史問題。
研究方法
本人近年致力於臺灣散文之研究,除 1997-1999 完成「臺灣散文體式變化之研究— — 以八○、九○年代為對象的考察」專題計畫外,目前亦接受國科會補助,進行「現代散文抒情傳統形成與轉變之研究」,專注於現代散文史上繽蔚多彩的抒情作品,分析其內涵、探索其語言風格,並與其他文類的抒情性質並比觀察。於研究過程中,不得不承認,戰後臺灣散文一度以女性作家為重要作者群,一致表現出閨閣中秀麗溫婉的母性特質,論抒情傳統,勢必討論當時女性散文作家群的出色成就。然而此後抒情傳統持續轉變,女性作家在其中亦具備種種轉折變遷之姿態,至於目前,女性散文作家之數量與其累積創作成果,仍有過於女性小說家、詩人。故本研究乃承續「現代散文抒情傳統形成與轉變之研究」,企圖自抒情傳統中曾為大宗的女性作家切入,藉由對其創作成果的整理爬梳,補充「抒情傳統」,同時更重視其於文學史之意義。近十數年來,女性議題蔚為顯學,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儼然女性文學之當然解讀進路,其方法論自有獨到之處,如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從「細節描述」分析張愛玲小說,指出瑣瑣碎碎裡的荒涼史觀,論證十分精彩。
然不容否認的是,女性主義理論偏好採取與文學史對立的架式,強調「據瑣碎以反霸權論述」,孤立於文學史之外,另立價值座標,如此固能彰顯女性文學細微之長處,惜未能呈現女性散文置諸現代文學洪流中毫不遜色的傑出表現。故本計畫捨炙手可熱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方法,而由文學史之考察切入,冀能得其全貌。
是以本研究擬就時間先後,分析遷臺以來女性作家如林海音、徐鍾珮、張秀亞、琦君等第一期,至張曉風、三毛、龍應臺等第二期,乃及於九十年代以後的新生代作者群,做歷時性的觀察,研究其作品內涵、主題、形式、表現手法。同時對照作品與時代思潮、風尚,試圖呈顯在同一時間裡作品與作品、作品與社會、作者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以此發掘女性散文作家以其獨特的女性特質介入社會、觀照人生的角度。
另外,文學史上每有文類之間彼此跨越、融合、影響之現象,此一現象置諸現代散文,亦頗有值得深思之處。故本研究亦將就能力所及,觀察女性作家於小說、詩歌等其他文類中的表現,藉此映照「散文」此一文類的特殊之處。若能因此證明散文實為抒發自我最靈活多變、婉然多姿之文類,宜乎掌握個人生命與時代風貌間之深切關聯,則於文學史上各文類之性質的探索,亦可有釐清澄定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