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醫生的愛情》的蕭颯原著和邱銘誠電影、雖尚可觀,但其「文字和影音魅力」仍不如白先勇和張毅導、楊惠珊演《玉卿嫂》的原著及電影。
哎!一場「張毅、蕭颯和楊惠珊」情戰,消滅了才匠張毅和才女蕭颯。
人生如戲台,戲台果然還是戲子擅長的戰場。
蕭颯著《小鎮醫生的愛情》(爾雅,1984)
利一輕輕擁起光美顫抖的身體,他的心中有著無比的悸動,多想摟緊了她,沈淪是罪惡也好,他的慾望就是向著沈淪.....。啊!可是,他沒有,利一知道他不能,做不到的,利一又推開了光美,推得那麼遙遠,再也觸摸不到了般!
三個人
當一切結束後,天地才再開始了正常的運轉,這兒仍然只是間小小房屋,還有更多橫在眼前的難題。
光美將衣裙穿妥,她甚至忘了要換掉這套從臺北穿回來的衣服。
利一只默默的一邊坐著,亢奮之後,他全身有著輕微的顫抖。
「光美......」
他一遍又一遍的叫著她。
光美無語,也看著利一,直到她倦了,準備出去燒水洗浴。推開門,一束強光倏地奔洩向門外的黑底,月琴粉白的臉清晰的浮現在黑裏,她穿了黑色衣裙,只看見了圓圓的臉,但扭曲得厲害呢。光美掩住口,她差點因為驚嚇而喊叫出了聲音。
月琴沈默的,就這麼站著,她眼睛看光美,並不一定是憤怒,而是有著深深的哀怨,為自己所生的哀怨吧?這不是光美的年紀能夠明白的。
「光美......」 利一站了出來,黑暗中唯一的光亮中擠下了三個人。可是,就在利一喚著妻子的那一剎,月琴從光中退了出去。
於是,亮處仍然又只剩下了利一和光美。
小鎮醫生的愛情 (1986)
導演:邱銘誠
攝影:郭木盛
演員:秦漢/顏寧/李志奇/李靜美/文英
邱銘誠
1952年5月21日出生於台灣台南,畢業於世新電影科編導組,跟隨老師陳耀圻導演拍攝多部紀錄與劇情影片,先後曾任場記、劇照與副導等職務。1980年加入佳譽公司任基本導演,與孫榮發合作執導他第一部作品《大地勇士》,開創民間自製劇情軍事影片之先例,獲得極高的票房並且入選影評人年度十大國片,1981年獨自執導《熱血》,獲得了教育部優良教育影片獎。1987年以荊棘原著的《白色酢漿草》,參加了亞太影展及新加坡台灣電影節。平均每年拍片一部,作品旨在表現台灣各世代的文化風貌,能予人共鳴與親切感。1997年因癌症辭世。
導演作品
1980 《大地戰士》
1981 《熱血》
1983 《女學生與機關槍》
1984 《進攻要塞地》
1985 《在室女》
1986 《小鎮醫生的愛情》
1987 《白色酢漿草》 Edelweiss
1988 《魔鬼戰士》
1990 《我在死牢的日子》
1991 《黃袍加身》
1992 《媽祖的兒女》(紀錄片)
1993 《我的一票選總統》
監製作品
1997 《假面超人》 Falling Up Waking Down
得獎紀錄
1992 中華民國導演協會選為年度導演。
相關閱讀
1 「邱銘誠」/ 芷芸 /『世界電影』第223期 / 1987 / 頁88
2 「長程的跑者--邱銘誠」/ 姚立群整理 /『電影欣賞』第50期 / 1991 / 頁39-48
3 「臺灣本土導演研究之一《我的一票選總統》和邱銘誠的成長」/ 黃仁 /『世界電影』第311期 /1994 / 頁108-110
4 「為電影鞠躬盡粹,回報卻不成比例--陳耀圻憶邱銘誠」/ 胡幼鳳 /『聯合報』26版 / 1997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90
蕭颯>百度百科
蕭颯(1953—)女,小說家。原名蕭慶余。江蘇南京人。1953年3月4日生于臺灣省臺北市。臺北女師專畢業後,于臺北縣積德國小執教,又考入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前身)夜間部中文系攻讀兩年,後因戀愛而退學。從小愛好文學,很小便讀《紅樓夢》。進入臺北師專後,對白先勇的《現代文學》、尉天驄的《文季》等十分喜愛,從這方面接觸了大量臺灣的當代作家們的作品。外國作家中,對她影響最大的是日本作家的作品,像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夏目漱石等,這使蕭颯的作品,常常表現出日本文學中那種敘述簡潔、格調清新淡雅的風格。
蕭颯于師專一年級時(1970年)躋身文壇,先後出版了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集子共12本。如長篇小說有,《少年阿辛》、《如夢生》、《愛情的季節》、《小鎮醫生的愛情》;中短篇集有《長堤》、《日光夜景》、《二度蜜月》、《我兒漢生》、《霞飛之家》、《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唯良的愛》等。蕭颯的作品多次獲獎,如《我兒漢生》、《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霞飛之家》等。她的作品三次入選臺灣《年度小說選》(1978年、1980年、1982年),受到不少佳評。她善于捕捉現代都市男女欲情中的人性,善于刻畫現代都市男女愛情中的人性表現,語言質樸,富于情趣,頗受市民和青年歡迎。小說家張系國認爲:蕭颯最擅長描述大都市裏錯綜複雜的男女關系,而這些故事多半有著無可奈何的結局。蕭颯的創作選材在臺灣女作家中是較爲廣闊的,近年她的創作已走向成熟,尤其是《小鎮醫生的愛情》面世,標志著她的小說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小鎮醫生的愛情》以極細膩的敘述手法,呈現了情感世界的無比豐富和深邃。這是一樁不該發生的愛情,然而它又是那樣確鑿地發生了。這場悲劇中的每個人都沒有過錯,都是那麽美好。作者以她女性的善感與多情揭示了這場“畸戀”後面合乎人性的內容。
這篇小說寫得極其細致、抒情,小說帶著淡淡的哀愁,揭示了人物內心深處靈與欲、理與情的掙紮與沖突,在對人性的深入剖析下,描畫出人類生存面臨的諸多困境,比如人的內在欲求與外在戒律的沖突,人對自由的向往與種種現實羈絆的對立,人的自我意識的強悍與生物屬性的渺小之間的鮮明對照等等。作者由對生命痛苦的深入體驗,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表達了對人世缺憾的超越的通脫,對人性弱點充滿了一種人道主義的原諒與寬容。這種深刻的悲劇意識,也許正得力于作者對日本文學精髓的把握吧。作品對人物心理的展露細密、綿長、筆致含蓄委婉,以書中人物的視角與心理互爲敘述角度,交叉呈現人物的心態和動作,作者隱于幕後但又無處不顯示出她對人物的寬厚理解與同情,使作品形成了一種舒緩、清淡的抒情風格。
http://baike.baidu.com/view/729827.html?tp=0_00
找尋了3天 終於在一家二手書店 找到了這本書 書頁雖有點泛黃 但整體書況還算不錯 而且便宜 才107元 這個星期以來的渴望 終於得以滿足 讓我一窺小鎮醫生的故事
如果一定要給這份愛一個期限 我的答案會是一萬年..齊天大聖東遊記
愛一個人真的可以如此長久?我想說的是 愛情就是一輩子的長廂廝守嗎
真的不可能同時間愛上2個人嗎 甩開了道德的枷鎖之後 愛情是不是會變的單純也簡單了
利一(小鎮醫生)和光美之間 一開始就不該有情愫的 但它就那樣的發生了
利一無法抗拒 光美也沒有拒絕
愛情有什麼對錯 硬是要壓抑這份感情
只是欺騙自己 迫使自己忘記 將自己囚禁於無邊境的感情監獄裡
但月琴何其無辜 已到含愚弄孫之年 確要面臨這殘酷的變故
若真要分個是非 對錯 我想就只因為 時光的錯置與殘酷吧
利一對月琴仍然有情 畢竟是幾十年的夫妻 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了幾十年
再有趣的生活花絮 也會被時光沖於平淡 有如沒有漣漪的死水
在利一這樣的年紀 似乎就該任由歲月將其生命慢慢帶入死寂
但光美突然地出現 在利一的生命裡 將利一本似死水的心靈激起陣陣波濤
他彷彿因對光美的渴望 而變的再度年輕有活力 同時也藉由佔有了光美 而再次抓住青春的尾巴
利一因為光美 再次活了起來 小鎮的醫生 也是個凡夫俗子
即便經過歲月的洗鍊 依然無法澆熄他那渴望抓住青春的慾念
但反過來對於月琴 他則充滿歉意 時光的錯置 硬是將光美和月琴兩個不同的世代放在一起
是多麼的不公平 多麼的殘酷 可是 它還是這樣的發生了 利一也明白的
只是月琴不願妥協於這樣的殘酷玩笑以及利一的優柔寡斷
小鎮的醫生 面臨了這樣的難題 一是放棄自己的真心 壓抑自己的感情 埋首於刻板規律又無生氣的作息裡 要不就是放棄舊有的包袱 無視歲月殘酷的現實將光美正大光明的佔為己有
二者 利一都做不到 他在這樣的難題之中 左右為難 但卻也這樣 照成了3個人莫大的痛苦與難堪
愛一個人 有年齡的限制與隔閡嗎? 利一 是真的喜歡光美
也許是因為光美那稚嫩誘人的青春 滋潤了利一的生命
也許是因為藉由佔有光美存真的靈魂 讓利一覺得自己依然年輕
但是 現實中仍有利一無法超越疑惑和恐懼 他能真正抓住那青春滿溢稚嫩誘人 的光美嗎?
就算能 他能佔有她多久? 光美會不會因被外面繁華炫麗的世界吸引而離開他?
到時 他又要怎麼留住她? 他該留住他嗎? 留住光美 對光美好嗎?
利一也為此 心靈交戰多時 但要他放棄光美 就如同宣佈他那有如風燭般的生命死刑了一樣
看著光美因自己的猶豫而痛苦 他又無法在想下去 他沒有勇氣 明白地宣示對光美的感情
因為歲月讓他喪失的勇氣 和自信 就這樣地 3個人 因這本來不該發生的愛情 因為利一的猶豫不決
陷入了痛苦的掙紮中 直至月琴生命的奏逝 才為這難解的習題畫下了可悲的結局 因為沒有在猶豫的空間了 小鎮醫生的愛情 撇開道德與社會規範不談 它 沒有對錯
愛一個人 本來就不須理由 它悄悄的發生 讓人措手不及 也不必掩飾隱藏
隱藏或壓抑 也只會帶來痛苦 也許是對你 或許是對她
當愛與慾交集 對與錯都被放棄 有什麼比真愛更須要道德勇氣
小鎮醫生的愛情 我們不必也不需要為它註解什麼
就將它看做是一個不怨屈服於歲月的人 對生命及自己的內心做出最後也是最強烈的宣言吧
附上關於這故事的一首歌 小鎮醫生的故事 詞曲 李宗盛 原唱潘越雲
風就是從小鎮的那一頭吹進來的 喔~~ 喔~~
要不是無意之間陽起的灰塵
是不會有人知道不會有人知道
愛情就是從小鎮那一頭開始的喔-
要不是其中一個人不應該有的猶豫
是不會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都知道 喔-喔-
小鎮的醫生是個凡夫俗子
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應該做的事
小鎮的愛情是個悲情的故事
這應該是段告白並非解釋並非解釋 喔-喔-
當愛和欲交集對與錯都被放棄
有什麼比真愛更需要道德勇氣
http://partner.kingstone.com.tw/pstore/stores/default.asp?sp=bee1995&gu=main/crit_view.asp&bcid=20070601211008
從張毅與楊惠珊的婚姻講起
想談的是從Light workers的合約夥伴的觀點為出發.
[簡史]
1984年 楊惠珊以「玉卿嫂」榮獲第廿九屆亞太影後,楊惠珊從影十二年來,得到的第二座亞太影展女主角獎.導演是張毅.
1985年,<<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第二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最佳改編劇本(張毅, 蕭颯).主角楊惠珊.
1986年 蕭颯公開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給前夫的一封信」.
1987年 張毅導演生涯最輝煌的時候,拍完《我的愛》後,與楊惠姍離開演藝圈.作品《我的愛》被美國紐約綜藝雜誌年鑒,評選為臺灣電影百年﹙1895-1995﹚十大電影傑作之一。
1988年 成立琉璃工作室
=============================
和一位老中美僑聊天,談起張毅與楊惠珊在大陸的琉璃工坊事業.
張毅與蕭颯的十年組合,在最後兩年(1984~1985)年起了微妙的變化.
這兩年,因為楊惠珊的加入,與張毅有若驚濤拍岸,立即成就了兩人大放異彩的潛能.
看起來,張楊兩人的二十二年的組合,從一開始就是絕配,無論做什麼,都註定要成就一番藝術事業.
我很喜歡蕭張楊三人,所以誰配誰,對我都樂見其成.
但是憑心論氣,張楊兩人的能量極強,又能互補,是一對絕佳搭配.
人生有很多階層,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環境,學習功課與使命.
蕭張的十年姻緣,或者就是培養了張毅的文藝基礎.
下一個階段的轉折到了,在適當的時間點上,張楊兩人的關係終於被啟動了.
但在那個時代,第三者是被歧視的.
常常在想,婚姻究竟是一種互制的捆綁,還是應該比翼雙飛?
婚姻,真的必需是終身的關係合約嗎?
還是階段性的成長與學習,必須做階段性的蛻變?
外遇的事件,究竟是第三者破壞了階段性的學習,還是階段性的學習造成了外遇事件?
張楊兩人二十二年來,似乎證實了他她們確是這階段的匹配.
因為兩人的結合,所有的潛能被激活,繼而打開了新的琉璃階段性使命,就在兩人攜手的能量中進行了.
若是當年仍是蕭張配,那麼怎麼會有今日造福多少人的新琉璃藝術?
當然,蕭張的組合再延續下去,也或者會突破十年沈寂婚姻的變化.
若說命運都是駐定的,人們可以拒絕自己的使命的召喚.
但若被call了,真是什麼也擋不住.
當年的張毅與楊惠珊,究竟是被什麼力量推促,一定要結合在一起?
這鼓力量,強烈到能夠抗衡在20年前的封閉社會.
她他們兩人看來的確是被召喚了,合作夥伴在人間重聚,一起執行任務.
那樣子不顧一切,那樣子不畏一切..莫名的信念與使命感...
這就是很典型的Light workers被call的徵兆.
對Light workers來說,世俗的許多臭規矩,是考驗是阻力.
能夠掙脫世俗捆綁的Light workers,才有可能走得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
否則,老是做群眾眼中的影子,或是做順應傳統期待的事,還有何"創新"的空間可言?
楊破壞了蕭張的婚姻嗎?
在我看來,這是張的選擇.
只有張能夠決定要不要結束婚姻,其它人只能夠影響.
如果楊的影響力,遠遠大於蕭,那是張蕭的婚姻裡早有被忽視的問題.
換句話說,蕭張的婚姻已不能滿足張,而楊能夠提供張所需要的生命能量.
我不是贊成大家理直氣壯的換伴玩.
但看看,張楊兩人的婚姻更長久,更有婚姻關係的功能的證明.
那麼,這能不能說明些什麼?
在琉璃工坊成功之前的十年,張楊兩人從繁華退場,吃盡千辛萬苦.
沒有任何考驗能夠擊敗他她們兩人的組合:新關係的磨合,世俗道統,物質誘惑,人情冷暖...
並且,無怨無悔,堅定不移.
反見,若是蕭真心愛丈夫,那麼怎麼能夠做出把愛轉為恨,不顧一切的破壞他的前途.
這種愛,算不算佔有控制慾,不成熟,與自私的愛?
難道,婚姻非得是簽下一紙肉身+靈魂的賣身契?
(連魔鬼要簽賣身契也得要人類的甘心情願啊.)
若是在婚約誓言上加一句:"若妳你不能跟我終老,我就要毀掉妳你."
誰還敢結婚?
但,我們所縱容的傳統婚姻不就是這樣子的嗎?
毀婚的人,就得遭受身敗名裂的懲罰.這是愛嗎?
將來的新人類,一定將不再有婚姻法.
人人以真愛做為婚姻與家庭的聯繫.
當愛不再,就要學習祝福與放下,尊重每個人生階段的功課.
感謝對方的相遇,並且思索這一階段的個人學習為何.
問一位剛離完婚的好友,從這破碎婚姻裡學習到什麼?
她回答短暫的令人心驚:"恨!"
當然因為她是被迫放棄的一方.
失去任何東西,人們都不會好過.
任何型式被迫失去所愛,自然都是極為負面的考驗.
但若是事件非要發生,是否能夠從根本上想想,為什麼發生?
當對方不能再愛,自己的愛呢?是否也產生質變?
當愛的條件式,因為條件不能滿足而產生傾斜,只能證明這愛的本身就值得思慮.
是原本的愛,就是先有了問題,之後問題才有機會被看見?
問題被看見了,對方不願修補而寧可放棄呢?
婚姻關係發生質變絕非短期的事,若沒有解方,是否就只好放棄?
是否要待在一個有品質的婚約裡,應該是個人應有的人性選擇吧.
否則溫水燉煮青蛙,遲早要惹青蛙跳,不怪自己熱水鍋燙人,要怪外頭溫度太好嗎?
蕭颯當年毀掉張毅電影前途的做法,我雖不欣賞,但能夠理解.
在那樣的社會風氣裡,要遵循傳統的順從,自非易事.
許多人以大義滅親之名,實行對伴侶的報復毀滅手段,是我所不樂見的.
但是若非這一封[給前夫的一封信]的重擊,也很難讓正在事業顛鋒的張楊離開電影界.
不離開電影界,就沒有以後的琉璃事業.
若張蕭當年沒有離婚,張楊為了道統約束,錯過了相遇與結合,
這個缺一不可的琉璃工坊藝術使命,就不可能在兩人/任何一人的手中實現了.
回想起來,這條路,環環相扣.
每一步路都是一個契機,一個轉折.
似乎每一件事都應該要發生,以牽動後面的步驟.
雖然,對當年的張楊二人來說,每一步路都痛苦,卻也都成為下一步路的養份與酵素.
我們不必問張楊,妳你們從上一段婚姻中學到什麼?
因為,顯而見之,他她們的確有了深刻的體認.
若是再過10年,兩人的合作任務告一段落,新階段浮出....
或者,可以再見到新的人生夥伴出現在各自的生命旅途中.
我在這裡祝福,祝福並且祝福.
http://blog.sina.com.tw/sophia_world/article.php?pbgid=10398&entryid=194459
我如何看張毅和楊惠珊
我的朋友告訴我關於張毅和楊惠珊的故事,我看完後有以下感想。
作為一位電影工作者,如果因為票房失敗而消失於影壇,這位仁兄或仁姊自覺心甘命抵,因為他或她的工作能力未能說服全行。
但當我看到張毅和楊惠珊因為蕭颯將一篇《給前夫的一封信》刊登在《中國時報》上而給剝奪了工作機會,我內心很難過。
在我立場來講,我會同情蕭颯給楊惠珊搶走丈夫的哀痛,但我絶對不同意她利用文筆來害人。對於我來講,心術不正的人絶對是沒有權利於藝術工業中取得成就,我十分贊成這蕭颯給人逐出文壇。
時間是最公正的證人,現在我訪問你們,這位楊惠珊小姐可曾於患難時拋棄張毅呢?
如果有的話,我也同意她沒有資格重返影壇。
當我得悉張毅先生想遵從楊德昌先生的遺願時,現在我訪問各位臺灣的行家,你們願意給予機會這位電影工作者嗎?
這個問題你們不用回答我,只需要以行動去證明便可。
http://blog.sina.com.tw/shirliechau/article.php?pbgid=43857&entryid=581210
是暴風雪也是松枝 08-03-18 都市消費晨報
你也許根本沒聽過蕭颯。她17歲便以“天才少女”的姿態成名,作品3次入選臺灣《年度小說選》,分別是1978年、1980年和1982年——《我兒漢生》、《小鎮醫生的愛情》、《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都是她30歲左右完成的。
她現在50多歲了,她還在寫嗎?她同時代的女作家客氣地說︰“她現在暫時沈寂……”一個“暫”字,可以很漫長。
你很可能知道楊惠珊,即使你沒看過她演的《玉卿嫂》。“琉璃工房”正是楊惠珊的產業。從艷星到工藝美術家,華麗轉身?啊不,要多狼狽有多狼狽。
有幾年,張毅、蕭颯和楊惠珊分別以導演、編劇、女主角的身份合作,合稱臺灣電影界的“鐵三角”。這三角真是撲朔迷離,開始的時候,張毅是蕭颯的丈夫,結束的時候,他歸了楊惠珊。是戲假情真還是戲真情假?是弄假成真還是弄真成假?不重要,已經20多年過去了。
而蕭颯,憤而寫下《給前夫的一封信》,歷數楊惠珊的種種罪狀︰“有些人是會為了自己的私欲和寂寞,心中不存一點道德的。雖然她清楚地知道我是你的妻子,甚至她還抱過我們的孩子。但是這些,對她似乎都毫無意義。”
這不是楊惠珊第一次愛上已婚男人,蕭颯翻了楊惠珊的底牌︰“我只怪自己當時判斷錯誤,以為她曾經因為介入別人的家庭,總會受到教育,不願再重蹈覆轍。”
她寫道︰“我跟介入我們之間的那名女子最大的不同,是她經歷無數男人;而我卻只有你……知道她是個怎麼樣的女人後,我反而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清明潔淨的。”——這跟直接罵人家是破鞋有什麼兩樣?
對丈夫張毅,她卻給予了最大的原諒︰“她明明知道對方顧念家庭,一直無意離異……你始終否認對那名女子有情有愛……”這絕望的欲拒還迎,是不是,還在盼望他回頭?——事情到了這一步,他還回得了嗎?
子曰︰上士殺人于筆端。果然沒錯。此信發表在《中國時報》上,頓時群情大嘩。全社會都同情蕭颯。而投資人、制片人、片商、觀眾——所有藝術工作者的衣食父母,都不要看到那對潘金蓮西門慶、陳世美與公主……張毅與楊惠珊的演藝生命,自此結束。
有人責備蕭颯,說她的 《給前夫的一封信》,“像一場暴風雪打在苦難的女人心中……至于會不會壓垮別人的松枝,已無關雪或文字之罪”。
可是蕭颯與張毅十多歲時相識,他們一起長大,一起面對整個世界,一起追求理想,在失意的時候,彼此相依為命。蕭颯說︰“我更喜歡相濡以沫4個字。”
難道,不是楊惠珊先成為蕭颯的暴風雪,毀掉了她的家?只能說︰這一場婚變,三敗俱傷。人人都是凶手,人人都是死者。
那一年,臺灣第23屆金馬獎頒獎,楊惠珊憑《我的愛》入圍——諷刺的是,這部電影,仍改編自蕭颯的小說,而且說的就是一段被第三者插足的愛情故事。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張小燕在臺上說︰“我們希望楊惠珊熬過去……站起來……”
這麼多年過去了,楊惠珊熬過去了,站起來了,有她與張毅的20年婚姻為證,有她雕出的400多個觀音像為證。她甚至可以說︰“身如琉璃,內外明徹。”真那麼明徹嗎?啊,往事不必再提。
蕭颯呢?她再沒結過婚。甚至,她也很少寫了,最新的一本《單身薏蕙》,還是她15年前的作品。
年輕一代讀者這樣說她︰“聽說蕭颯後來失去了靠山,就沒出現過了。”靠山?是指她的婚姻嗎?
也許,她在沈澱;也許,她只是正常的枯竭了。作家也像其它職業一樣,可以退休,誰也不必寫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也有可能,她被婚變擊潰,正如許多毀于愛情的女作家一樣,“她涉入自己太深了”。
蕭颯曾寫道︰“小說就是人生,總是無可奈何。”但人生不是小說,不是合上書頁就可以結束,不是留一串省略號就可以放棄,所以,一定要撐下去呀,一定要站起來。
誰不曾辜負誰或者被辜負,誰不曾傷害誰或者被傷害,誰不是暴風雪,誰不是松枝?而有一句最濫俗的詩是這樣說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http://www.tianshannet.com.cn/big5/culture/content/2008-03/18/content_2493872.htm
蕭颯—這位當年在報紙發表一篇 "寫給前夫的一封信" 而震驚當時影壇與社會的女作家
當時我只知道她是位作家, 名導演張毅的妻子, 和電影編劇家
那時的自己尚涉世未深 更不知婚姻甘苦 看了那篇的感想只是 "千萬不要娶作家為妻,否則那支利筆會讓你死得很難看",當然也多少對那位外遇第三者的女星--楊惠珊感到不以為然,但那終究是別人的事 看過就算了. 之後, 只陸陸續續在媒體見到張毅與楊惠珊創琉璃工昉的報導
也似乎沒有人再提這位女作家離婚之後的心歷路程
直至我近期去搜括蕭颯的小說看 加以自己有過類似的遭遇 才特別有感觸
我看的4本蕭颯小說中有三本是在她婚變後出的。分別是 "唯良的愛", "走過從前", 和 "單身薏惠",
只 有一本如夢令是她婚變之前出的.
如夢令是 寫一個女人如何與環境對抗追求自己想要的,憑自己的力量從卑微的出身奮鬥成一位商業界的女強人,雖然感情上不順遂甚至被背叛,但最終能走出自己的路來. 走過從前寫的是離婚教主施寄青的故事。"唯良的愛" 書裏頭還附有給前夫的一封信和另一篇短篇小說. 唯良的愛中女主角因丈夫外遇且沒有回頭的可能,作為一個女人的整個世界都毀了,在尋不到一個出路的絕望之中,女主角帶著兩個孩子自殺.
單身薏蕙寫一位未婚媽媽的故事。除了描寫男女主角交往過程那部份頗甜蜜之外, 之後男女主角分手,女主角未告知已懷有男主角的孩子,在打算墮胎卻又臨陣退縮決定把孩子生下來並承擔所有責任之後的生活就顯得平淡中不免透露著孤單與辛 苦.兩相對照同樣的交往與分手,但分手後由於女人的生理結構(可能懷孕)加上天生的母性,在嚐到一點點愛情的甜蜜之後,卻比男人要承擔更多的後果。雖然女主角後來遇到了第二春,但最終為了家人與孩子放棄了這個追求幸福的機會. 最後,女主角一輩子的寄託--她的女兒也離她而去,孩子翅膀硬了,總是會飛走的,最終,人面對的還是只有自己.
我想, "唯良的愛" 和 "單身薏惠" 多少反映了蕭颯在婚變之中與離婚之後的心境吧,也描述了一個女人帶著孩子的辛苦. 所以我看了之後特別心有戚戚焉. 蕭颯的書中以淡水為背景的出現在不只一本, 她並且擅於描寫各地小吃和寫實的生活情景,讓人讀起來有滋有味. 還有, 她小說中的女主角似乎跟原生家庭,尤其是母親的關係很不好,不知是否她自己的成長背景也是如此
把書還回去後我又借了蕭颯的另一本早期寫的 小說 "少年阿辛", 很諷刺的, 這本書是張毅寫的序.當初兩人一個導一個編夫唱婦隨搭配得那麼好,誰知道以後會變成這樣呢? 真是讓人對世事的多變不勝唏噓. 對蕭颯以後的文學創作也不能說沒有影響. 外遇與第三者總是說愛情無罪,卻不知道那對元配的傷害有多大,整個原來建構的世界完全毀掉!婚姻愛情中也存在著動物生存的殘酷現實: 弱肉強食.
然而我想,沒有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一生須負完全的責任. 人,還是要自己為自己的一生負責任,即使別人的作為造成你的一時的不幸,但你,你自己,卻要當自己的生命主宰.生活得幸福快樂與否,應該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後記:終於寫完了,由於思緒理不太出來, 從一看完書想寫,斷斷續續分了幾次寫到現在書都還了,書的內容也差不多快忘光了才勉強寫完. 以後要寫讀書心得,還是看完馬上寫下來才好
http://tw.myblog.yahoo.com/jw!b.IZt6WTHBvk9XaMmYR9bA--/article?mid=205&prev=385&next=52&l=f&fid=10
二十幾年前的劈腿事件
那時我只要再敏銳一點
也許早該嗅出蕭颯與楊張二人組總會走上兩條分歧的路
這兩組人馬追求的人生
在那部電影裡,已經預示了結局
現在一年很難得到電影院看上幾部片的我,在高中二年級時,也曾經是個電影少女,那個時代的塌客,正逢臺灣新電影初起,一片欣欣向榮,每個禮拜的週記上,我密密麻麻都寫著自己看了哪些電影,那時候我嗜讀焦雄屏的影評,非常熟悉楊德昌、侯孝賢、陳坤厚、萬仁這些名字,更喜歡其中的一個編導演三人組,他們的關係看似簡單,其實有點複雜。
1984年時,導演張毅第一次跟演員楊惠姍合作,那時因為《小逃犯》一片進入國片新浪潮系統的楊惠姍,擺脫了社會寫實片時期的復仇女王形象,轉而成為銀幕最佳中年婦女代言人,他們兩人首度在改編自白先勇小說〈玉卿嫂〉的同名電影中合作,我完全記得楊惠姍擱在男主角肩膀上的那隻腿,當時引發的激烈討論:「這樣的表演是否能夠表現婦德?」(我的天哪!難道金馬獎評審委員準備頒貞節牌坊給最佳女主角嗎?)絕對不會比現在蔡明亮《天邊一朵雲》的情慾場面掀起的震撼小,我也記得當時靜靜坐在電影院裡十六歲的我(那時還沒有電影分級制度),對於搭配完美的音樂(主題曲還是庾澄慶的出道之作)、乾淨優雅的畫面、人物造型與美術設計,冷靜內斂,內裡又激烈的情感表現,印象深刻到無法自已。
如果那時候給我一張單子,要我填上自己最喜歡的導演和演員,我應該會毫不思索地就填上這一對搭檔,但我之所以喜歡張毅,還有一個更大的理由:他是我崇拜已久的作家蕭颯的老公。
蕭颯這個名字,在二十幾年前可算得上是文壇響叮噹的人物,得過無數文學獎,但她的小說絕對不曲高和寡,反而在流暢的文筆之下,有著相當看透世情的練達,忘了自己是從哪本小說開始迷戀起她的,總之看一本不過癮後,便把她之前與之後的作品通通搜刮殆盡,整日翻看,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就是崇拜。
對一個中學女生來說,蕭颯的小說其實老練到有點超齡了,可我喜歡她筆下那個有點無情,有點小無奈,又帶著了然於胸情懷的溫厚世界,那個情境是相當迷人的,一點也不風花雪月,但就是吸引人,她帶著強烈生活感與半嘲諷人生觀的諸多小說,比起同時期袁瓊瓊的都會感,更為貼近一般人的心情(雖然我絕對喜歡袁瓊瓊的小說),因而也引起了更多的共鳴。
身為蕭颯粉絲的我,對於她與張毅從中學時代就開始談的戀愛也非常清楚,蕭颯當然只是才女,不是美女,可張毅卻是個才子兼帥哥(請想像他尚未禿頭,還有著俊俏面貌與濃密黑髮的模樣),兩個人站在一起其實不怎麼搭調,但我那時對蕭颯的崇拜,早已超越了任何容貌上的侷限,這個才女,配個俊男,就算是這個俊男長了眼修來的福分吧!
那時的我從未想過在1985年後,這編導演三人不但以改編自蕭颯得獎小說《霞飛之家》而成的《我這樣過了一生》同獲金馬獎(張毅得到當年的最佳導演、蕭颯與張毅得到最佳改編劇本、楊惠姍連莊金馬影後),也種下了這對學生情侶分手的前因,《我這樣過了一生》裡的楊惠姍不但為戲犧牲增胖了二十公斤有餘,還扮老又扮醜,唯妙唯肖的演技說實話不給她影後真的是對不起她,但我那時在電影院裡看著這部片時,心裡卻隱隱有種不安的感覺,張毅拍得相當賣力,該寫實的部分絕不虛幻,楊惠姍表演的部分更別提了,但老早就看過原著的我,卻覺得這戲太乾淨了,像是抽掉原本小說裡油煙味與俚俗感之後,變得不踏實了,那時我只要再敏銳一點,也許早該嗅出蕭颯與楊張二人組總會走上兩條分歧的路,這兩組人馬追求的人生,在那部電影裡,已經預示了結局。
1986年,蕭颯突如其來地在中國時報副刊發表了〈給前夫的一封信〉一文,此舉撼動了整個電影圈與文壇,前一年大家還用「鐵三角」來形容三人的關係,蕭颯表示自己與張毅的感情一直很好,楊惠姍更保證自己不會介入他人家庭,但在這篇文章揭露後,鐵三角的假面垮了,蕭颯從此以後不再是勤於筆耕的小說家,雖然她之後還寫了好幾本小說,但感覺都不對了,而張毅楊惠姍更在次年拍畢《我的愛》一片後,雙雙退出影壇,開始從事琉璃創作工作,那之後的故事,大家應該很了解了。
本來我一直以為蕭颯應該比想像中更堅強、更練達,卻沒料到這件事打擊如此之深,深到嚴重影響了她的創作能力,身為三方粉絲的我非常為難,我希望蕭颯張毅能一直都是良好的編導搭檔與人生伴侶,但楊惠姍那時在影壇的形象完全就是個感情受創者,身為影迷,當然也希望她能有個好歸宿,總之十幾歲的我那時簡直就是愚忠,又不知道該忠於哪個人才好,然後一樁美事,就莫名其妙地以社會事件消失速度般落幕了。
直到現在,我對張毅和楊惠姍鶼鰈情深地出現在螢光幕前的模樣,感覺還是非常複雜,如果說,他們的結合曾迄及一番藝術成就的話,那麼,身為被兩人毀掉的那個優秀小說家讀者的我們,又該跟誰討公道去呢
http://blog.roodo.com/woodstock_nest/archives/6514719.html
消失的才匠張毅
前文《海灘的一天》提到楊德昌的同行好友、原是導演出身的張毅 (#1, #2) . 要討論他是困難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張毅執導的8套電影, 除《光陰的故事》、《我這樣過了一生》 (1985) , 其餘幾乎沒有發行過影碟, 也難有機會放映. 除了臺灣, 專門研究張毅的電影學者似乎不多, 參考資料也少. 如今張毅的身份是琉璃工房的主理人, 甚少人知道他曾經是臺灣影壇上一位頗重要的導演. 同是臺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為什麼張毅就這樣為人所忽略?
答案:『人言可畏』. 張毅是被一篇文章逐出臺灣影壇的.
張毅與楊惠珊
從《海灘的一天》佳莉的自覺甦醒, 我想起對張毅所知的一二. 人稱張毅的三套作品《玉卿嫂》(1984)、《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 、《我的愛》(1986) 為『女性三部曲』. 張毅跟『哥兒們』楊德昌《海灘的一天》處理女性的態度, 各有演繹. 《玉卿嫂》改篇自白先勇噲炙人口的著名小說, 相信大家都知道玉卿嫂的下場如何. 而據已看《我這樣過了一生》的網友mkleung所講, 《我》描寫貧苦女性積極面對不如人意的生活, 使影片暗帶樂觀性.『女性三部曲』最後一曲《我的愛》不如前作《我這樣過了一生》樂觀, 相反以急轉直下的姿態, 提出現代女性生存問題的質疑.
《我這樣過了一生》
張毅《我這樣過了一生》、《我的愛》由前妻蕭颯編劇. (《我這樣過了一生》改篇自蕭颯的得獎小說《霞飛之家》) . 張毅和蕭颯合作無間, 張毅的電影高峰由蕭颯而起, 亦由蕭颯親手終結.
《玉卿嫂》
張毅開拍《玉卿嫂》, 找到演員楊惠珊演 玉卿嫂. 起初張毅並不欣賞楊, 認為她只是個三流商業片的庸俗女星. 事實上, 楊惠珊確是『臺灣黑電影』 的代表演員 (臺灣新電影出現前的電影, 大多是粗製濫造, 以黑社會或復仇英雌為題的影片, 盛行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尾至八十年代初. 電影學者侯季然稱這時期的電影為『臺灣黑電影』, 拍下同名紀錄片) , 與同行陸小芬、陸一嬋齊名, 合稱『二陸一楊』. 當時的楊惠珊為何不為張毅所喜? 請看以下片段及這張圖片:
楊惠珊自《玉卿嫂》後, 成為張毅的禦用愛將. 楊惠珊漸漸也擺脫了商業電影的庸俗, 成功轉型為演技派女星. 楊在《玉卿嫂》的表現令人擊節讚賞, 但戲中床戲也為人所詬病. 臺灣當時還處於思想保守的年代, 金馬獎評審委員們折服於楊惠珊的演出, 但礙於道德標準, 寧取另一電影《小逃犯》(蔡明亮編劇) 讓楊惠珊封後, 也不敢公然稱讚《玉卿嫂》. 其後, 楊惠珊憑《我這樣過了一生》衛冕金馬影後, 再下一乘成為亞太影展影後. 可見張毅確是楊惠珊的伯樂.
張毅導演、蕭颯編劇、楊惠珊主演, 他們的黃金鐵三角組合, 成為影壇一時佳話. 張蕭楊三人的關係卻開始出現變化. 張蕭二人相戀多年成婚, 在張毅電影生涯趨向最成熟時, 他與楊惠珊的合作配合得天衣無縫, 兩人的關係也從工作夥伴演變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對象. 蕭颯替張毅完成《我的愛》的編劇工作後, 與張毅離婚, 結束兩人之間的合作.
《唯良的愛》
《我的愛》改篇自蕭颯的半自傳式小說《唯良的愛》. 中產階級婦人唯良得知丈夫有了外遇, 試圖找第三者談判, 但徒勞無功. 失落的唯良透過種種享樂方法逃避現實. 唯良的嘗試是失敗的, 她淒然發覺離開了家庭, 自己便一無所有, 更沒有自立更生的能力適應外界的環境. 她盡其所能, 始終無法挽回丈夫的心. 最後, 絕望的唯良選擇與丈夫和孩子同歸於盡.
《我的愛》的唯良 (楊惠珊) 與《海灘的一天》的佳莉 (張艾嘉) 面對婚變的態度完全不同: 佳莉千方百計擺脫傳統, 從失敗的婚姻中醒覺過來, 成為一位獨立自主的女性. 唯良沒有像佳莉一樣勇敢走出陰影, 她無法面對婚變所帶來的衝擊. 唯良選擇以萬劫不復的方式了結一切, 令人心寒, 卻是社會上常見的狀況.
《我的愛》充滿個人故事色彩. 諷刺是蕭颯根據婚變經過寫下故事, 在影片飾演唯良的卻是楊惠珊本人. 《我的愛》成績叫好, 在國內外均受到讚賞. 遺憾此片現在並沒有通行, 某影評人也慨嘆如非後來好事多磨, 《我的愛》不致被湮沒.
成也蕭颯, 敗也蕭颯. 當張毅與楊惠珊的聲勢去到最高峰之時, 蕭颯將一篇《給前夫的一封信》刊登在《中國時報》上. 片刻間, 各方爭相討論破壞蕭颯婚姻的人、她所隱示的對象─前夫張毅和身為第三者的楊惠珊. 蕭颯洋洋數千字, 引來媒體和公眾群起追訪、攻擊, 直接扼殺了張毅與楊惠珊的電影事業.
蕭颯此舉惹來無限同情, 然而動機不良. 她肯定清楚將自白書公開的後果, 分明是要公眾知道她是婚變的受害人, 藉公眾的反應, 激發聲討張毅和楊惠珊. 蕭颯的舉動跟小說的唯良一樣, 不能改變婚姻終結的事實. 像她這樣一位有才能、有名望的知名人士, 竟然採取如此不理智的手段洩憤, 似乎是出於過度自憐, 多於替自己抱不平. (相比蔡琴回應楊德昌的辭世, 大方的態度直將蕭颯比下去) 蕭颯用筆斷絕了張毅與楊惠珊本來光明無限的電影生涯 (但部份電影界人士對張楊二人深表同情) .可是, 她成功了, 也失敗了.
蕭颯與張毅離婚後沈寂下來. 張毅與楊惠珊離開了電影界, 創立了琉璃藝術工藝品事業, 多年來不離不棄, 互相扶持至今.
回應....
我特意借了蕭颯的"霞飛之家"和"唯良的愛"小說, 希望了解蕭颯的文筆如何. 其實當時她不過三十餘歲, 遇上婚變產生這種心態也無可口非, 但採取玉石俱焚的手段則太激進了.
從"臺灣黑電影"看到楊惠珊早期的誇張演出...張毅的眼光實在厲害. 他曾言根本沒有離開過藝術界, 只是換了另一種形式參與而已. 希望有一天張毅和楊惠珊的光影紀錄再度出土, 讓影迷們重新認識.
香港沒有很多人欣賞琉璃工房, 覺得太商業化, 更何況知道張毅和楊惠珊為了圓楊德昌的夢想而投身動畫製作.
http://agnesvaria.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_09.html
蕭颯---給前夫的一封信
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封信給你?因為天氣已經轉涼,這正是我最愛的深秋。坐在整理妥當的書房裏,女兒已經熟睡,聽著馬友友演奏柏格尼尼的隨想曲,輕輕啜飲我喜歡的立普頓紅茶,十幾年來,生活好像從來沒有這麼愜意過呢!婚後為了追求理想不停的工作,生活裏除了工作好像再沒有其他,又身兼妻子和母親、職業婦女多重角色的我,一顆心從來沒有鬆懈的一刻。然而經歷過了這一次的變故,我終於學會了如何被鬆自已,真正的開始享受起生活。這使我決定該寫這封信給你,不但可以將自已整理得更清楚,而且會是你我各自再次出發的最好事前準備。
剛開始,所有事情真是一團的糟,變故來得太突然。雖然說,為了那名介入的女子,我們曾經爭吵,但是我從來未相信我們之間的緊密關係,真有第三者能夠有闖得進來。所以吵歸吵,鬧歸鬧,多半只為著外界的風言風語;還有我做一個小女人需要被愛的肯定,才反覆嘔氣而已。你也曾再三的重複對我的情愛,我們十多歲相識,共同度過的時日,已經超過了我們互不相識各自成長的歲月。所以,我們是一起長大的,一起面對整個世界,一起追求理想;在失意的時候,彼此相依為命,但我更喜歡「相濡以沫」的說法。
就因為我是個公私分明的妻子,向來不願意為了自已的喜惡而影響到你的工作。站在工作立場,我承認你們合作是理想的搭配,所以我不但支持而且一直給予協助。卻不料因此惹來外人好些誤解,以為我是默認和一味容忍你們的曖昧,這種說法,實在把我想得太過「賢慧」了。
直到那天夜晚,我何其幸運的知道了一些事情-我說幸運,是因為我一向以為受騙是天下最為不幸的悲慘,所以只要是真相,就算再難以承受,我也會視為幸運-像所有平常的日子一樣,我五點鐘下班回家後,炎著女兒全心全意等待的,就是希望聽見你按門鈴的聲音,重重的兩下,從來不會錯的。如果你事忙,不可能回家吃飯,我們就豎起耳朵,等你打電話回來,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今天要晚點回來。我卻非等到這通電話,不能安下一顆懸念的心。雖然有時候也覺得自已傻,可是丈夫在外面,要叫人擔心的事實在太多了:臺北混亂的交通、逞兇鬥浪的不良分子……還有你一直不是很好的身體狀況。我說這樣,倒不是以為自已有什麼特別賢良,事實上,幾乎每個做人妻子的女人,都有著跟我相同的憂心和苦苦等待的經驗。
晚飯時候,你終於打了電話回家,一樣說要加夜班,我也信以為真,帶了女兒簡單吃了飯,陪她看電視,催她上牀睡覺。一切妥當後,我坐在書桌前,什麼也不做的,面對著又一天的漫漫長夜。因為多年養成白天讀書、寫作,夜晚不再閱讀、動腦的習慣,使得每一個夜晚,對我來說更成了酷刑,非常非常的寂寞啊!如果,你只是為工作而夜歸,我也會像所有妻子一樣,毫無怨尤。可是事實是怎樣的呢?夜裏一點多,我接了通電話,是朋友找你。雖然知道你不願意我多打電話去公司,我也恪守了原則,但是那晚我還是忍不住打了電話找你。你的助理告訴我,你與那名女子回去她家裏,說是討論有關工作事宜……我開始覺得自已全身發冷,事情終於有了真正的開端。
那段日子的種種,我至今都不願多做回想,因為實在是可怕。爭吵、謾罵……你早已經不像是你,對待我言語殘酷;我也一再碎心的翻算老帳,指慣你從前種種欣曄。而我至今最最後悔的,是當時我仍然搞不清自已的原則,但因為你始終否認對那名女子有情有愛,我便仍做著最後的努力,包括了一再找你爭吵。其實那不也是為了想挽回什麼嗎?為了忿努的心緒難以平服,我開始抽煙,和大量酗酒,夜裏女兒入睡後,我喝完家中存放的xo、山多力威士忌,甚至甜膩的桃白蘭地……都喝完了,我還跑去小雜貨店買白葡萄酒和陳年紹興。夜夜喝得自已全身通紅,人像燃燒了一般,暈暈沈沈的只剩了一具形體,搖搖擺擺的找著牀大哭一場……
心頭那種煎熬,經常叫人承受不了,我終於也起了自殺的念頭,不如一了百了,省了愛恨。關了廚房門窗,瓦斯都打開了,不是說天然瓦斯沒有氣味嗎?其實還是有很悶重的味道。昏昏沈沈中,我居然會念起樓上下鄰,萬一引起爆炸,豈不是害了別人?還有女兒……六歲半的孩子,除了母親的疼惜,還有誰能全心全意的愛她?誰又能像母親一樣的知冷暖,貼心貼意?孤零零的孩子,多麼可憐!
第二天我去救於心理大夫,他給了我一些安定自已的建議。現在我是絕不會輕易求死了,甚至連過馬路,我都特別小心,真害怕自已有什麼萬一,呵憐的女兒怎麼辦呢?
可笑的是,在那之前,我還去找過那名女人懇談,告訴她我的困擾;可是對方知道我不愛鬧事,根本不以為意。平時我極少到公司去的,但是卻在我後來少數去的幾次裏,親眼看見她已經無事可做,卻仍然要等在車裏,直到你處理完工作,一起離開。後來你的同事也證實了,她確實次次如此。這種事情的發生,你有責任,而她明明知道人家有妻有女,就一個三十五歲的女人來說,總不能說是無辜了吧?
我只怪自已當時判斷錯誤,以為他曾經因為介入別人家庭,而慶得不歡,總會受到教訓,不願再重蹈覆轍,所以一直還很放心你們的交往。卻沒有料到,有些人是會為了自已的私慾和寂寞,心中不存一點道德的。雖然她清楚知道我是你的妻子,知道我一直為你們合作的事業一塞付出心力,甚至她還抱過我的孩子。但是這些,對她似乎都毫無意義,她只要她想要的一切。
對於那名女子,我言僅到此,說起這些,也不是光為指責誰,而是對當前的社會型態感到萬分失望。男人外遇,大家司空見慣,從來不以盪是謬誤。你的同行中,帶了女朋友招搖過市的有;和女祕書親膩不避人的有;甚至大妻、小妾住在一個屋簷的有;工作夥伴成了午妻的更多……但我總認為,並不是每女人都甘心如此降格以求,對於那些願意容忍丈夫,或是不顧道德,甘心做小伏低的女人,我只希望有一天如何做為一個真正女人的意志,能使她們覺醒,而記起做人的起碼尊嚴。還有某些影劇新聞,經常只在宣揚熱鬧,全文看完,某某女星愛上有婦之夫,成了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的行徑。這也只說明了現今社會的功利唯是的作風。我一直以為,婚姻制度確實有它不合理之處,但是第三者有心介入,也該盜亦有道,等人家不合理的婚姻真正結束。而明明知道對方顧念家庭,一直無意離異,卻仍然不擇手段,硬要切入,就到底可恥了。
好在現在我比從前更了解她過去的種種,也知道她是個怎樣的女人後,也就不會再氣忿不平,反而可以更清楚的知道自已是清明潔淨的,這倒真是不錯的感覺。
無論如何,我覺得自已還是很幸運的。就我所了解,絕大多數丈夫外遇的女人,在離婚初期,毫無被至親的丈夫逝棄的心理準平,一下子天地變色,甚至連個棲身之地也找不到。一時間,也根本無法完全相信丈夫已經不再愛她的事實,終日惶惶惑惑,總以為丈夫終有念及從前,回心轉意的一天,於是一塞趕去爭吵糾纏,換來的卻是另一場屈辱。是這個不死心的念頭,害苦了大多數失婚的女人而無法自拔,重新建立生活。又除了精神上的折磨,另外還有向來經濟依賴丈夫的,更是一下完全失去了經濟來源,連基本三餐都無法維持,那種苦況就更是可想而知了。而我的幸運,是仍然能夠致力於自已醉心的寫作,經濟上也不成問題。我真覺得自已是深受上蒼眷愛的女人,實在應該心存感激了。而我們的新居也在此時整理完工,更直接的幫助了我脫離那困苦矛盾的感情漩渦。我因為對舊居的眷戀,一直捨不得搬家;可是這次的變故,使我毅然的決定要帶了女兒換個新的居住環境,一切重新開始。
搬家本來就是件極為辛苦又繁瑣的事,再處在那種惡劣的心境下,便更成了一種磨難。我甚至還要考慮應該搬走什麼?留下什麼?我帶走了所有屬於我和女兒的衣物、用品。堆積如山的書籍很難選擇,我只先捒了一小部分。有趣的是,這時才發現到,如果有一天我是去坐監,只准攜帶少量的書籍,我要帶的是一本紅樓夢和一本大字典。因為我不是要去坐監,所以除了一些書籍,我帶走了必須的大小兩本中文字典,還有一套辭海。另外吳炳鍾編的英漢辭典,家裏有聖經紙和道林紙兩種,我留了聖經紙的給你。
音響、錄影機、電視,甚至冰箱、洗衣機、冷氣……我都沒有動。除了好心要留給你方便,也是因為覺得一切都將是個新的開始,為什麼不另外添置?其他家具方面,好在新居早已經有了主要的沙發、餐桌、牀組……所以除了兩件我愛的古董家具-貴妃躺椅和前清餐桌,其他也都擺著未動,使你不至於一時間日常起居無從應付。
搬家的辛苦對我來說,此時就成了最好的轉移。這是幾個月以來,我第一次勉強擺脫開了愛恨的煎熬,因為我一下子多出這麼多需要費體力去做的事:清理房子,選購各種家電,為沙發配椅墊,選燈飾,挑花瓶、盆栽……從前,對於家務事我向來不肯用心,平常都雇人打掃,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一所四十五坪的房子整理起來雖然吃力,但是挽起袖子一樣一樣親手去做,也是很有一番成就感的。
當然,一天裏是有足數的二十四小時,我並不能每一分每一秒都將自已控制得平靜、無怨。一天裏總有幾次片段的時刻,我會刺心的感覺到自已的痛,恨不得立刻抓起電話找你理論、謾罵,讓你知道是如何虧欠了我……但大部分時候,我都努力的平息了自已。只有一次,電話裏聽一位朋友提起,數月前在餐廳見到你與那名女子共餐,我一下子又激努起來,發現自已那麼早遠以前,便受著矇騙而一無所知,仍然帶著女兒坐在家裏苦等丈夫回家吃晚飯。掛了電話,我趕去公司找你吵鬧,又打電話給那名女子,問她為麼心中毫無道德?事後,我非常後悔,為自已竟然還在乎些過去的事情而懊惱不已。從那次之後,我才真正的得到了解脫,不常動努了。
新家布置妥當後,我開始真正的學習著如何維持一個家。我去戶政事務所辦理遷出,櫃臺小姐好奇的問說,為什麼只有母女遷出?為小孩子上學選好的學校嗎?我苦笑點頭。
送電視、漆油漆、裝冷氣的……女兒都愛圍著看人家工作,工人逗著孩子,偶爾也會問:「妳爸爸呢?」女兒頭幾次一聽便遠遠躲開了;後來她被我訓綀了會說謊:「爸爸上班。」我再三告誡女兒,有人問起爸爸,要說爸爸去上班,不可以說爸爸都沒有回家,因為壞人如果知道我們只有母女倆在家,晚上會跑來偷東西的。至於爸爸為什麼一直沒回家,我也費了一番脣舌告訴她:「爸爸工作很忙啊!像從前,爸爸不是出國去日本、美國嗎?等他忙完,就回來了。」女兒眨著眼,天真問我:「那我們什麼時候去機場接飛機?他一定會給我買玩具的。」「不是,」我說:「爸爸現在不是出國,他只是工作很忙,沒有空回來。」「哦!」她似懂非懂,至今我也搞不清楚,她到底知道多少真相。還有個笑話,有天同事知道我搬了新家,特地帶了未婚夫來玩,吃飯時候同事隨口問道:「妳先生忙,很少回來吃飯?晚上才回來啊?」「嗯!」我含糊的點頭。卻不想女兒一時忘了我的叮囑,一下從飯碗裏擡起臉,困惑的問我:「爸爸晚上有回來嗎?」我強作笑容:「是啊!」「那我怎麼沒看見?」「嗯!」我說:「因為妳睡著了!快吃飯!」我怕她再說出什麼,便在桌下輕輕擰她大腿,她卻立刻叫嚷起來:「妳幹嘛捏我?」「沒有啊!」我說:「我不小心碰到妳。」這下反而是我再也忍不住想笑,真的是覺得好笑,而一點也不是難過呢!我偏過臉去,對著電視螢光幕上的卡通唐老鴨笑出聲後。
那段時候,我確實很不願意讓人知道我們之間的問題,除了自已害怕面對現實,也是因為顧忌人們的風言風語,妨礙了你們的工作。
另外,我也看了不少有關「單親家庭」的書籍,學習著如何適應。
電燈壞了,我將桌子上架了椅子爬上去換新。新買的電視壞了,我打電話叫人來修,並且指責他們這麼高價位又標榜好品質的東西,還需要再精益求精。抽水馬桶壞了,我去水電行叫人修,他們拒絕這樣的小生意,我只有自已伸手在抽水箱裏摸索,竟然也找到了毛病,不過是鐵鋉脫落而已。電話不響,我打開主機和另兩具分機來檢查線路-向來我在家裏多裝兩具分機,一具在臥室,免得冬夜跑下牀接一通打錯了的電話;另一具裝浴室,免得洗澡洗一半電話鈴響-還有颱風夜,關牢了所有門窗,將一隻手電筒擱在牀頭,一切也就覺得安全了……
九月初,女兒入學,這對她真是人生大事,我帶她買書包、文具、製服,安排她進學校,選了最好的老師。這些都不是難事,問題出在她竟然有著學習困難,因為入學前注音符號未念熟,又不習慣拼音,第一次考了聽寫回來,還好高興告訴我:「我今天考了八十五分。」我一看,她只考了五十八分。「寶貝,」我說:「妳只考了五十八分,很爛啊!」她說:「還有人比我更爛!」
從此以後,我重新寫排了我們母女的作息,下班回家,先給她吃點心、休息、洗澡,然後綀鋼琴。她學琴已經半年,正是進入另一比較困難的階段,對於綀習十分不耐煩,老師說是低潮,要幫助她度過。從前我也以為小孩子學不學琴不需要太勉強,可是現在覺得小孩學什麼就要學到一定的程度,否則事事讓她半途而廢是不好的。但是陪孩子學習,實在不是什麼愉快的經驗。母女倆經常翻臉,我伸手打她,看孩子哭得悽慘,我又勾起自憐,經常弄出母女對泣的大場面。
綀琴後吃飯,看電視,然後我給她聽寫,女兒不但拼音錯誤,更要命的是她從小用左手,寫字經常是反的,2寫成s,5寫成x,6寫成x(由於我打不出相反的字…想像一下)……注音更是一樣……常常使耐心本來就不是很好的我,幾幾乎要氣瘋,還得一再勸著自已:不要生氣!不要生氣!小孩子嘛!要反覆學習!長大就好了。
每天每天,反覆這樣的日子,我真的覺得辛苦,可是對於忙碌的你,大概覺得不算什麼吧?因為你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站在別人立場看事情,為人著想,所以永遠只覺得自已才是最最辛苦而感到痛苦萬分。如果,有一天,你能真正了解到別人的辛苦時,你也就不再如此痛苦了。這一點,你曾經也承認,我一直就比你更生活化、厭惡貴族氣質中的自私自利。而經過了這一次歷綀後,我更體會出許多從前不曾關心和了解的事情。
譬如一些小事:
女兒從出生到搬離舊家之前,幾乎沒有坐過公共汽車,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小公車不方便,另外也是因為我們大人已經習慣以計程車代步。但是搬來新居以後,我和女兒出入都乘公車,小孩子適應能力極強,抱怨幾次之後,也就習以為常了。
坐公車對女兒成了一種學習經驗,她人小車高,上下極不方便,再加上車子一來,大家便一擁而上,對一個六歲半的孩子,確實很辛苦的,所以只見她一再摔交。但是對於大家不排隊守秩序的事,我卻有了重新的看法,臺北車站地窄、人眾、車多,候車站牌一隻接著一隻插滿兩邊道路,而且每一隻站牌又寫了三、四種的班車,留下的有限空間,叫人如何排隊?又是每隻站牌下該排成幾路隊呢?並不一定是大家不想排隊啊!
上車後有時沒有座位,我也不再以為是人家沒有公德心不肯讓座婦孺了。想想,大家也一樣上班、下學,累了一天,擠上車來,誰不想有個座位,好好休息呢?我反而該怪自已,希望有個座位,就該好好帶了女兒再等下班公車才對,不是嗎?
我們從相識、結婚……十多年來,都只活在自已的小圈圈裏,從不伸出觸角去接觸旁人;對別人的關心,也是十分十分的有限。
從前的我,一心一意只想做個賢慧的妻子,甘願過沒有自已的日子,成天只以你的喜努哀樂為情緒,絕不做你不高興的事,絕不跟你不喜歡的人交往,絕不穿你不愛的衣服……十幾年來,我甚至沒有什麼朋友,加上我跟養育的娘家關係一直不親,生活裏,除了你,就真的再沒有其他的「人」了。
我決心要改變一下生活,好好為自已而活。當然,所謂改變生活方式,並不是說我一下子要去交許多朋友,天天出門玩耍作樂,或是馬不停蹄的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真正的意義,是在我要打開自已的心扉,接納外面的世界,付出關愛,欣賞各式各樣的美與善,不讓自已仍然只是個自私、怨怒的小女人。
這幾個月來,我已經感覺得出,自已有著某些改變。從前為了你,已經有一百六十一公分的我還每天穿上三吋的高跟鞋,弄得自已腰痠、腿痛,經常疲憊不堪。現在我買的幾乎都只有一吋半、二吋高穿得很舒服的鞋,走在路上,也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架式了。我也不再成天緊繃著臉,不與人好臉色。我現在去買菜、買水果,都開心的跟老闆娘打招呼,在郵局與櫃臺的小姐聊天……有一回,經過一家精緻的歐式蛋糕店,見裏面附有小小的咖啡座,便進去叫了杯咖啡寫點東西,年輕老闆很熱心,向我推薦他們的蛋糕,我竟然也可以愉快的與他聊天。這才第一次知道,原來就是做糕餅,可也是門大學問呢?二十多歲的老闆為了學做蛋糕,曾經在東京學了一年,又去丹麥學了半年。我真是驚訝面前那片小小的忌司蛋糕,竟然需要這樣的學經歷才烘得出來呢?雖然我向來只喜歡那種硬質的忌司蛋糕,而並不喜歡面前這種他說適合國人品味的軟質忌司蛋糕,但我還是在吃完之後,對他大大讚美了一番。
我一直記取這一次的經驗,打開心扉,接納更多的人和事,否則我永遠只會坐在深井中啃蝕著自已的痛苦。然後歲月久了,也就隨者痛苦爛了臭了,毫無意義的。
那天週末,我帶了女兒去附近一家義大利小館吃義大利餅和炸雞,走出門時迎面有人叫我,原來是從前你們同過事的一位小姐。他熱絡的跟我問好,又問起你的近況,我含含糊糊的應著說:「很忙!他很忙」突然,我心中有了疑惑,我到底在逃避什麼呢?為什麼不坦然的面對一切?當她再次提到你的時候,我勇敢的說出:「我現在一個人和女兒住在新家,妳有空過來玩嘛!他的電話不變,我抄我的電話給妳。」
他先是一楞,然後歎氣說:這是天災人禍,她存心要來,誰也躲不過的。原來還以為你與眾不同,也許能夠避免。
回家後,我真是很為自已的能夠坦然面對事實,而歡喜了一場。
後來,你來看女兒,要帶她出去吃晚飯,也叫我一起去。那時候,我有著一下子又回復到從前的感覺,幾幾乎下一個動作,就是去衣裏找出門的衣服。我這時才第一次真正的意識到,向來你說什麼,我答應什麼,甚至在收入並不比你差的情況之下,我也始終對你順從、容忍。我這麼做,為的就是想要一分丈夫全心全意的顧念,而你即然不能完整的給我,我又何必繼續再自尋苦惱呢?
我微笑的婉轉拒絕了你:「我吃過了,你們去吃吧!」你一定不知道的是,你和女兒走後,我對著鏡子一再稱許自已說:「你終於進步了,做得好。」等你和女兒回來,我也禮貌的端茶給你,一直保持著平常心,而再無怨怒。
對於往後感情的歸向,我也有了大致的想法。我跟介入我們之間的那名女子最大的不同,是他經歷過無數男人;而我卻只有你。所以,竟然一直誤以為男人就是你,你就是天下男人。這次的變故對我實在不能說是不幸,我從此才能再見、再聽、再感覺到,這世界上原來還有別的男人呢!
在一次很偶然的情況下,我認識了一位學社會心理的A先生,那是因為一位摯友新居落成請客吃飯,飯後A先生因為有車,特地送我回家。從朋友那裏,他大概的了解到我當時的情況,車上問我:「談一談妳的事,不介意吧?」我微笑:「事情差不多都過去了。」「心情還好嗎?」我想了想,說著實話:「大部分時候很好,偶爾……也會想不開。」「這樣很正常!」我知道他已年近四十,卻仍然未婚,自然也有好奇,反過來問他,倒也直接的:「你為什麼不結婚呢?」他告訴我他所以不結婚的原因,是非常了解感情是會報酬遞減,激情不會增長,反而一年不如一年,剩下維繫的就只是情義而……他了解婚姻形式並不適合自已,所以不打算嘗試。我很為他的說法感動,不過仍然以為:「你應該結婚,因為婚姻還是值得嘗試的,好的婚姻關係會有好換報酬,壞的婚姻,最壞也不過如此,沒有什麼更壞的事了。所以就算現在我也會勸沒有結過婚的人結婚。」他笑問:「離了婚呢?」「那就看個人了,我自已是覺得不再必要。從前我在感情上一直要求一種絕對的關係,現在才知道自已是不成熟的。我期待另一種新的感情方式,理想的境界應該是不只有一位朋友,互相能夠相知相識,那不是很好的事嗎?」「太理想了吧?」他說。「沒錯,確實只是一種理想。」我說:「並不見得我就能遇見那樣與我配合得恰當的男人。就這一點,我了解自已的程度和要求,所以假如注定了我是要寞一生的,我也認命,誰叫我就生成了是我,而不是別人呢?」車子彎進巷子,我請他在樓下等我上去亮了燈後再走,我不好意思的說:「怕小偷在裏面躲著,聽說這一帶失竊的人家不少。「那我送妳上去好了。」「太麻煩了,五樓。」「這有什麼關係?」我想想,自已微笑起來,說:「好在你沒有結婚。」「有什麼差別嗎?」「差別大了,女人示弱和愛嬌,就有引誘的嫌疑……如果你有太太,我向你說這些話,嚴格來說都是不當的。」「你是在引誘我嗎?」「關於這個……最坦白的說法是,如果我是在引誘,我就絕不會告訴你實話。」A先生送我上樓,等我打開每一盞燈,檢查了所有房間,才笑著說:「沒問題了吧?」我攤攤手:「真不好意思,說的自已很堅強,可是還是有恐懼。不過,我想我會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這倒是真的,這得剛結婚時候,你去美國,一個人睡覺夜裏還嚇得哭,開亮所有的燈經常瞪眼看到天亮,那時候我怕鬼。有了女兒以後,你每次出國,我變成害怕人-怕歹人撞進屋來。現鄉我夜夜帶著女兒,只要確定門窗鎖牢了,便可以安然一覺睡到天亮。
說了這麼許多,而我寫這封信給你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告訴你,經過了這許多,我現在真心誠意的不再怨你,因為我已經了解,人性是有弱點的,當初我太過幼稚,一直以為你是特別的,可以抗拒任何誘惑;事實上,平心而論,若是有一天換成我,在對方存心有意的情況下,我也不一定比你做得更好。
當心情穩定,就像現在這樣的時候,我不但不怨你,反而對你有著感激。感激你到底曾經真心真意的愛過我-雖然不包括後來的一年-又給了我這麼好的一個女兒,那可不是我一個人做得到的。教養孩子,陪她走這漫長的成長之路雖然辛苦,可是實際上,她也正陪伴著我,度過各種危機,和無數難耐的寂寞,使我覺得自已仍然能愛人和被愛。
至於那名女子,我也可憐她,倒希望你們能夠結婚-雖然我一直搞不清楚你們的問題,也不再想搞清楚-說句笑話,我這是為天下為人妻子的女人請命,免得她一再尋尋覓覓。其實她也只是要找一些「好的」歸宿,手段不當,可是目得想來還是和每個女人一樣,希望有個家,有個愛她的丈夫。我甚至可以預言,她會是個好妻子,因為她會更小心的維護辛苦奪來的東西。
我想,她看了這封信,大概又要向你哭訴委屈。像從前兩次你們事業哈作,她雖然得到了應得的利益和肯定,但確實也做了犧牲,後來我才知道,就為了那樣的犧牲,她每每委屈滿懷,又醉酒、又飲泣……非有人悉心安慰護送回家不可。另外,不知道她是會重複從前做過的-鬧自殺新聞?或是帶刀來找我廝殺?我想,那也只有任其自然發展了。
下午我帶了女兒去鬧區看了場她喜愛的喜劇片,然後去速食站吃漢堡,店裏熱鬧喧騰不已,除了青少年,就是一對一對年輕丈妻帶了小兒小女團團圍坐。看女兒豔羨的看著別的孩子有父有母,我雖然對孩子覺得歉疚,但是自已卻是已經習慣這樣的心靈再次獲得自由的生活。眼前一對一對夫妻,當然也有恩愛幸福的,但是小情小愛對我已經不再那麼重要,反而極不願再次被其馴服。我勉勵自已,希望從此再有更好的視野,有更好的心胸!
對你未來的一切,我也衷心祝福。
-七十五年十月十八~十九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http://tw.myblog.yahoo.com/nana-1977/article?mid=96
蘇偉貞:創作不該像一面鏡子
【淡江時報第 429 期 2000-03-27記者蔡欣齡整理】「張愛玲曾在文中寫到,她父親把她關了一整個秋天,心都關老了,等她出去的時候,已經完全沒有鬥志了……她用冷靜的筆調把自己的一生反應出來,殘忍地剖析自己的身世和家庭。」舉這個例子,蘇偉貞想探討的是:女性本身的際遇,跟她所反應出來的故事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她如何在書寫中取得平衡點?
蘇偉貞又舉了李昂、蕭紅、蕭颯、平路等女性作家的例子,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蕭颯。
蕭颯是個小學老師,一輩子循規蹈矩,永遠穿著整齊的套裝和高跟鞋,打扮非常女性化。張毅是她初戀的對象,也是結婚的對象;她可以整個晚上什麼事都不做,只為了等丈夫回來,她對他的依賴,已經有點不太自然。後來,張毅背叛了她。
外遇女主角是有「天使面孔,魔鬼身材」之稱的楊惠姍,張毅教楊惠姍如何利用自己的容貌,通過演技,達到文學人生的表演境界,讓楊惠姍告別以往誇張的表演方式。是他啟發了她,兩人透過戲劇的安排,而有戲劇性的關係;導演愛的當然是第一女主角,而不是女配角,否則,這齣戲恐怕就沒有戲劇效果了。但被矇在鼓裡的人卻是蕭颯。
蘇偉貞說,蕭颯的散文<給前夫的一封信>是一個真真實實的篇章,讀者在知道一個巨大秘密的同時,更應該想到的是:她為什麼這麼勇敢?我們很難知道蕭颯這個人有沒有爭議性,不知道她的身世或外貌,但是這篇散文登出來之後,大家看到一位女性作家,她把自己婚姻當中不為人知的、悲哀的,進一步說,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屬於醜惡面的這種私感情,透露出來給大家知道,對她這種環境出身的女性來說,等於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的衣服脫了,裸露在大家面前。很多人喜歡看蕭颯的小說<我的愛>,這篇小說其實是<給前夫的一封信>的翻本,小說後來也拍成電影,裡頭有散文中的自殺、酗酒等等場面。在散文中,蕭颯慶幸自己有一個正當的工作,但是到了小說中,這份慶幸卻轉化成完全沒有工作的狀態,不僅沒有朋友可以依靠,也迫使她走上了絕路。不論好好壞壞,她透過真實的遭遇,反應在小說裡頭。
蕭颯跟養父母的感情不深,也沒有深厚的手足之情,她是孤單、不太完整的一個人,人際關係的疏離都反應在小說裡。蘇偉貞說:「她涉入自己太深了!以蕭颯的寫作策略來講,她現在暫時的沈寂,其實是有道理的。」在此,蘇偉貞質疑,創作不該像一面鏡子一樣,把自身的生活遭遇都折射出來。
「生活史應是給史家來寫的,以小說創作者來講,如果要書寫女性的遭遇,或女性文本的話,事實上還是透過內心的反省、轉化,然後再創造,恐怕是比較有希望的。」這就是蘇偉貞所謂的平衡點:既顧慮到創作,又可以把本身的際遇反應出來。
http://tkutimes.tku.edu.tw/New/2006/detail.php?seqno=0000006908
你是唯一,唯一的愛——蕭颯〈唯良的愛〉
蕭颯的〈唯良的愛〉是一篇自傳性十分濃厚的小說,可和〈給前夫的一封信〉對照來看,便不難發現作者的真實生活與虛構文本相互涉入、糾纏的痕跡。
小說中,女主角──唯良──遭逢丈夫外遇的命運,於是開始面臨關於情感、婚姻、甚至是生活上的困境。當她試圖從家庭出走,才察覺到自己並沒有獨立謀生的能力,因為,丈夫就是她唯一的依靠,唯一的重心。而當她被迫妥協回到家中,仍執迷地問:「我到底哪裡不夠好?你為什麼不愛我?」換來的只有丈夫的厭煩和冷淡,以及自己更多洗不盡悲傷的淚水,心痛了解,自己終究是被遺棄的了。
唯良的遭遇,幾乎全然投射出蕭颯的生活面貌。
她們都虔誠於愛,如此絕對,卻也失去獨立的自我。所以,只要愛被抽離,她們的世界便開始支解,崩壞,宛若一場強震,震碎了所有的希望。
小說的最後一幕是這樣描寫的:「她嘆著氣,人也困頓了,可是心中卻仍有著悲痛,只想大哭一場,那就哭吧!為什麼不呢?她蹲坐在廚房角落裏,抽抽搭搭的哭了起來,就這樣縮抱著頭,一直一直哭下去……」唯良在黑暗與淚水的包圍下,將逐漸睡去,帶著她唯一的愛,永遠永遠地沈睡下去,留給我們,一個看不見光的絕望物語。
http://www.wretch.cc/blog/pureofwater/14278212
琉璃人生楊惠姍
楊惠姍,臺灣七十年代的家喻戶曉演員,曾榮獲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一九八七年,楊惠姍在事業的巔峰,毅然息影,投身中國現代琉璃藝術,與名導演張毅共同創立琉璃工房,苦心研究特殊的琉璃脫蠟精鑄法,先後在世界十數個國家展出,在國際藝術界引起很大的回響。她的作品富含傳統中國語言與人文思想,張毅為每件作品的題詩更如禪詩般的直指人心。
「楊惠姍.中國現代琉璃藝術展」上月中旬在香港太古廣場舉行,其中展出的「澆鑄觀音 」 系列 , 以嶄新創作概念詮釋觀音與佛的形象,由具體轉推成虛實並存,如夢幻泡影,觀眾看得讚嘆。
讚嘆的不光是楊惠姍的創作力與技巧,更且是作品所蘊含的「無相無無相」的境界,那是作者的自性流露,也是與觀眾以心傳心的無聲擁抱。
去年921臺灣大地震,對楊惠姍來說,有非常特別的意義。那一天,她那差不多雕塑完成的觀音像,一下子震掉在地上,塌碎了,四個月的心血前功盡棄。 換了是你,會怎麼樣?難過?心疼?可惜?
「我的第一個反應並不覺得難過,我真的沒有,我的反應反而是好啊,可能觀音菩薩覺得我做得還不夠好。 」楊惠姍三言兩語, 道盡了是迷是悟的人生道理 。「 確實做得不好,應該還要再好,只是沒勇氣把她推倒而已。」想開了,沒有執著已發生的事情,就覺得很舒服、很自由。
楊惠姍本想做一個大的千手觀音,卻受到一米高的爐子的限制,作品的體積大不了。這一下子觀音雕塑倒了,突然間思想也打開,「我幹嗎要被那個框框困著?要做就不要受爐子的限制。」
更大的爐子,表示要額外的投資,更長的製作時間。做爐子就要一年,進爐鑄造也要一年,而最後燒出來的作品,其成功率只有15%,劃得來嗎?
「花錢、花時間,這個不成,那個不劃算,這樣想的話,只是一盤生意。」而楊惠姍是搞藝術的,並非做生意。
主動掌握自己的生命
從名演員到琉璃藝術家,沒有任何學院訓練的背景,只憑自學的無比毅力,楊惠姍走出了一條別人想也不敢想的艱苦道路。
「 拍戲到了後期, 內心很不安,三十幾歲的女人,演藝生涯是往下的 , 但我覺得那時候的生命是最好的,各方面比年輕的時候成熟,學習的慾望比年輕的時候強。而我發覺電影給我的學習已經不夠了,我要花很多時間去等一個好的導演、好的劇本、好的老闆,這個等待用了太多的時間,我覺得應該要積極一點、主動一點去掌握自己的生命,所以我與張毅在想 ,除了電影 ,我們可以做甚麼 ? 但這個事情一定要跟創作有關。」這兩口子認認真真的花了很多時間去尋覓、探討、研究要開拓甚麼事業。
上天似乎為她的「事業轉形」做了妥善的接口,楊惠姍與張毅導演拍攝最後一部電影 《 我的愛 》 的時候,片裡用上很多琉璃作道具,令楊惠姍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從來沒有想到琉璃可以做藝術作品。它的創作空間很大,一般的素材質地只能做平面的東西,可是琉璃可以看到裡面,而且它的色彩、質感的豐富性,可以燒成不像琉璃的感覺,可以是石頭或任何的東西,有趣極了!」
張毅也喜歡琉璃,兩個對琉璃一無所知的人,就憑著熱情與蠻勁開始起來,「當時沒有很多的想法,反而以前花了很多時間去想的計劃,後來都沒有做。越想得多越越害怕,越不敢做。」
開始「 琉璃人生 」以後,想像不到的困難排山倒海,「 我們就是找一些資料 、一些書,好像學做菜一樣,當然比做菜複雜困難多了 。琉璃藝術牽涉的材料比較多 , 不純粹是琉璃 ,過程裡面還要跟很多材料一起,如蠟,silicon,很繁複,這都是我們在做以前沒有想到的。」. . . . . . .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
三年前 ,楊惠姍嘗試複製鑄法的佛像主題作品 , 結果成為楊惠姍最多的創作主題 , 琉璃的材質的特色,更是十分巧合地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質地。『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裡雲 :「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佛經的說法,使「 琉璃 」的物質色彩多了一層精神意義, 讓傳統的佛像琉璃化,結果成為楊惠姍琉璃創作的方向。現在她許多佛像作品已成為很多佛教徒的念持佛,在燈光裡,琉璃佛像彷彿透明無重的羽化狀態,呈現了一種特殊的冥想空間。
日本奈良的國寶級寺廟藥師寺內寫經堂,供奉了楊惠姍的作品「藥師琉璃光如來」。當楊惠姍親自把作品送到藥師寺,寺院的僧人莊嚴恭敬地對這件作品頂禮參拜。
「在那一剎那,內心有一點不能承受,我畢竟是一個很普通的凡人,做了這尊藥師佛,看見寺廟住持等虔誠地向著頂禮,內心實在有點不安。後來作品放在抄經堂,信徒進入時都要向他禮拜,我也不例外,那時候,我覺得那不再是我的作品,心也放開了。」
很多人問她,好不容易十月懷胎似的把「孩子」誕生下來,捨得把「孩子 」送走嗎?「 做一件作品要花很多心力,時間很長,作品結束之後,我就不會再去想。」楊惠姍證入了佛教思想的當下,她享受的是創作的過程,她享受創作帶給她的挑戰與滿足,但沒有執著對作品的擁有。
http://www.buddhistcompassion.org/yeung.htm
琉璃另參本館:《珠寶‧玻璃珍藏圖鑑》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102/2006041406495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