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20 09:23:22| 人氣1,92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左拉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繼前評以身障、心障、畫家、音樂家、演員等為主題之電影,續評以作家主題之電影(已前評過《追憶似水年華》,貼於後)
   《左拉傳》何時成了「人權電影」了?館長以創見之眼看重:
   『成名致富的左拉,開始享受生活,志得意滿,變得肥胖臃腫;此時也已成名的畫家朋友塞尚到訪,見左拉已不若成名前的豪情壯志,悻悻然離開巴黎,到鄉間繼續其畫作生涯,臨走前以「成功及財富將掩蓋你的正義感及才華」一語向左拉告別。』

《左拉傳》(1937) 

 
導演:威廉.狄特爾
編劇:諾曼.雷恩等
演員:
保羅.茂尼(飾左拉)
約瑟夫.希爾德克勞特(飾德雷弗)
第十屆(3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
劇情簡介:
  十九世紀末。在巴黎的僻靜街區,有一幢簡陋的房屋,頂樓裡住著作家左拉和印象派畫家賽尚。兩人生活清貧,但志同道合,奮發創作。左拉的一本描寫妓女悲慘命運的小說《娜娜》問世後大獲成功,為自己嘔心瀝血的巨著《盧貢.馬加爾家族》增添新的篇章,這時在法國發生了轟動的德雷弗案件,德雷弗是猶太裔炮兵大尉,因涉嫌間諜罪,被捕入獄。他自己叫冤上訴,他的老婆慕名來向左拉求援。左拉了解案情後,深為德雷弗感到不平,於是呼籲輿論,發起了廣泛的聲援行動。左拉本人則遭到軍方右翼勢力的非難。不久,德雷弗被宣判無罪獲釋。左拉維護正義的行為博得公眾贊許。一九○二年,左拉因煤氣中毒而身亡。法國人民懷著悲痛的心情悼念左拉,作家法朗士發表了悲壯的悼詞。左拉的遺體安放在旁代翁宮。 
 http://av.people.com.cn/BIG5/47936/47951/68316/4612469.html

人權電影賞析─左拉傳(The Life of Emile Zola)   陳清泉

左拉生平簡介
艾米爾‧左拉(Emile Zola, 1840 - 1902) ,法國文學家及戲劇家,1840年4月12日生於巴黎,左拉年輕時沒有受過高等教育,19歲獨立謀生,直到1862年進入阿舍特書局工作後,才開始其文學生涯。
左拉的作品企圖在小說創作中實踐自己倡導的自然主義創作理論,主張以科學態度創作,指出藝術家要像醫生一樣挖掘社會的陰暗面,把「瘡口深處最可怕的內容」讓大眾看看。左拉終其一生可以肯定是「著作等身」,重要著作包括《盧貢‧瑪卡爾家族》、長篇小說《黛萊絲‧拉甘》、三部曲《三城市》、四部曲《四福音書》的前三部、戲劇作品包括戲劇理論《戲劇中的自然主義》、劇本《小酒店》、《瑪德萊娜》、《醜女》、《馬賽的秘密》、《黛萊絲‧拉甘》、《拉布丹家的繼承人》、《玫瑰花蕾》等,大部分係根據他的小說改編而來。1885至1888年間,他把《盧貢‧瑪卡爾家族》中的《小酒店》、《娜娜》、《巴黎之腹》《萌芽》等主要作品搬上戲劇舞臺。隨後,他又撰寫劇本《夢》、《磨坊之役》、《麥西多爾》、《暴風雨》等,這些劇作都取材於現實生活,通過這些劇作,把各種各樣的社會底層人物,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悲慘景況一一展示於戲劇舞臺。
1894年法國發生「德瑞福(Dreyfus)」案。左拉不顧軍方串連媒體迫害,發表了題為《我控訴》的致法國總統公開信,在法庭上極力為德瑞福辯護,引起社會廣泛的聲援行動,案件最後得到平反。1902年9月29日,左拉因一氧化碳中毒辭世。他對法國文學的卓越貢獻直到1908年才受到法國政府表彰。
   《左拉傳》電影本事
電影的前三分之一演左拉年輕時候經歷窮苦潦倒的生活狀況,與好友當時也尚未成名的畫家塞尚(Cezanne),共同蟄居於巴黎一棟破舊房子的閣樓,經常面臨房東催繳房租的困境。左拉有一次解救了一位妓女娜娜,由娜娜口中了解到這位來自異鄉的妓女的悲慘命運,並以「娜娜」為書名發表小說,出版後,在三週內銷售量達三萬六千冊,左拉因此一夕成名。
成名致富的左拉,開始享受生活,志得意滿,變得肥胖臃腫;此時也已成名的畫家朋友塞尚到訪,見左拉已不若成名前的豪情壯志,悻悻然離開巴黎,到鄉間繼續其畫作生涯,臨走前以「成功及財富將掩蓋你的正義感及才華」一語向左拉告別。
1894年「普法戰爭」期間,法國發生著名的「德瑞福」案件。法國陸軍猶太籍軍官德瑞福(Dreyfus)被誣告洩露軍事情報給普魯士,以叛國罪判刑,並放逐惡魔島監禁折磨。德瑞斯之妻極力奔波救夫,最後找上左拉求救。左拉原貪圖眼前享有的一切,不想招惹軍方,但深藏其內心的正義感,終究被德瑞福夫人及證據所點燃,遂在報端撰文發表《我控訴》一文,揭發軍方陷害德瑞福的醜聞。
影片的三分之二都是左拉與軍方的抗爭,及在法庭的辯論,當時陪審團及法官都被軍方所收買,左拉敗訴,被判1年徒刑和3000法郎罰金,面臨入獄服刑的命運,在友人勸說下逃亡英國,並繼續撰文揭發法國軍方掩飾案情的真面目,逼迫法國政府重審德瑞福案,正義終究成功,軍方涉案高層或解職,或自殺,德瑞福獲得平反復職。左拉自英返國,但不久在振筆疾書「正義(Justice)」一書時,卻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意外身亡。
   電影觀後感:
左拉在《我控訴》一文的結尾指出:「我控訴審理德瑞福案的第一屆軍事法庭,根據秘密證詞判定被告有罪,而又不讓被告獲悉證詞內容的行為,侵犯了人民的基本權利。我控訴審理伊斯特.哈吉的第二屆軍事法庭,藉命令來掩護不法情事,和明知被告有罪,又故作無罪的宣判,構成嚴重的凟職,侵犯司法尊嚴。我在這裡所採取的行動,是專為加速真理和正義的爆炸,讓他們來抓我上法庭吧,只要敢在光天化日下舉行公開審判,我在等待。」
    在人權議題上,這部傳記電影情節,對當時軍方在審理德瑞福案及法院審理左拉被控誹謗罪時,違反人權的可議之處如下,對在1789年8月26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以關注人權著稱的法國而言,不啻為十八世紀法國對人權保障的最大的反諷。
1.軍方在查閱人員名冊時,以德瑞福係猶太籍裔,想定其必然為洩密者,即佈局設計取供。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條第一項:「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為、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區別。」
2.未經公開審訊的法定程序,僅以當事人德瑞福在軍方設計下的自白,即加以逮捕、拘禁,並以叛國罪判決定讞。
世界人權宣言第九條:「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第十一條第一款:「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經獲得辯護上所需的一切保證的公開審判而依法證實有罪以前,有權被視為無罪。」
3.非經法定程序進入民宅(德瑞斯住處)搜索,且未獲任何實體證據足以證明德瑞福涉案。
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二條:「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幹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人人有權享受法律保護,以免受這種幹涉或攻擊。」
4.在放逐惡魔島期間,軍方派駐該島負責看管者,對德瑞福施以不人道待遇。
世界人權宣言第五條:「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
5.左拉被控誨謗罪的審理過程,承審法官及陪審團都被軍方所收買,辯方律師及左拉無法獲得公平的對待。
世界人權宣言第十條:「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權由一個獨立而無偏倚的法庭進行公正的和公開的審訊,以確定他的權利和義務並判定對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
http://khhcu.sam.com.tw/blog/html/45/45_itemid_509.html

左拉傳

    1862年冬。巴黎之夜,寒氣凜冽。在聖?維多大街三十五號的小閣樓上,二十四歲的青年作家左拉,用破毛毯裹著全身,坐在小床上,借著蠟燭光在振筆疾書。他的摯友青年畫家保爾?塞尚,則在一旁用炭筆畫著畫,不時把凍僵的手指放到嘴邊呵著氣。天氣實在太冷了。
    突然,響起了敲門聲。左拉以爲是門警來收房租,要塞尚謊說他患傳染病,別讓人進門。可來的是他母親和未婚妻亞曆山德琳,她們告訴他,爲他找到了職業——到大出版商拉羅的圖書發行公司去工作。左拉一聽,吻著亞曆山德琳,笑著說:“好極啦!這下可有時間寫書了。……塞尚,把媽媽的大衣脫下來去當了,買點肉和面包回來,我們來慶祝一下吧!”
    有工作了,左拉和亞曆山德琳結了婚。但收入菲薄,經常由妻子出面向公司預支薪水。這天亞曆山德琳剛走,左拉就被老板叫進辦公室。一個矮胖警官特來轉達檢察官的正式警告,左拉寫的《克勞萊的懺悔》有害公衆道德,今後不准再寫類似作品。老板拉羅聽了嚇壞了,連連聲辯不是他給出版的。但警官卻冷冷地說:“他是你的雇員,你得負法律責任。”說罷,趾高氣揚地走了。于是,拉羅以停止寫作爲條件,保留左拉職業。
可是剛強的左拉哪裏肯俯首聽命,他情願被解雇。
    此後,左拉深入煤礦,報道瓦斯事故,揭露煤礦經理不顧工人死活的真相。他深入社會底層,了解貧苦民衆的生活。一次,在咖啡館裏,他幫助妓女娜娜逃脫了警察的粗暴毒打,娜娜向他訴說了她悲慘的身世和經曆。兩年後,長篇小說《娜娜》出版了,引起了轟動。當他撐著破傘在出版商那裏意外地得到一萬八千法郎稿費時,他並未忘記苦難中的娜娜。
    第二天早晨,娜娜聽到有人敲門,開門出來卻不見人影。只見系著一束紫羅蘭的紙包縛在門的把手上。娜娜打開一看,是一本全新的《娜挪》,扉頁裏夾著一疊面值一百法郎的鈔票,封裏還有一行題詞:“獻給親愛的小姐,敬祝幸福並致深切謝意。愛彌耳?左拉謹贈。”望著這一切,娜娜百感交集,感激和欣喜的淚水湧出雙眼。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軍屢戰屢敗,普魯士軍隊節節深入,兵臨巴黎城下。普魯士方面似乎對法國的戰略戰術了如指掌。莫非出了法奸?左拉發誓,要揭發出叛徒的真面目。
    果然,法國情報部門截獲到一份密報普魯士的情報,情報內容是報告法軍炮兵力量布置。誰是這個軍事機密的出賣者?參謀部認爲叛徒很可能是步兵軍官厄斯特拉齊。陸軍部斷然否定,理由是情報內容有關炮兵。于是在炮兵軍官名冊中找可疑者。德雷福斯大尉是猶太人,薪俸外還有額外收入,關系隸屬參謀本部。據此,斷定他便是情報出賣者。第二天,德雷福斯便被逮捕。經審訊,第二年被判爲犯叛國罪,處以終身流放。但德雷福斯本人不承認自己有罪。
    時過不久,法國情報部門又截獲一封密信。這封信是德國大使館寫給厄斯特拉齊的。
真相大白,叛徒原來是參謀本部的厄斯特拉齊。新上任的情報處長匹廓爾中校下令逮捕了厄斯特拉齊。可參謀長卻怕輿論界說參謀本部專出叛徒,不准匹廓爾平反德雷福斯案。
將匹廓爾調往非洲,接著,又要軍事法庭無罪釋放厄斯特拉齊。
    四年後的1898年的冬天。享有盛譽的法蘭西學士院接納左拉爲院士。左拉正聞訊欣喜的時候,德雷福斯的哥哥馬都?德雷福斯登門求見來了。他懇求左拉爲他弟弟昭雪冤案,他又告訴左拉匹廓爾中校已被逮捕。這使左拉非常吃驚。馬都懇求左拉站出來伸張正義,洗雪冤案。可是左拉卻歎了一口氣道:“唉!全法國的人現在都相信你弟弟有罪,憎恨他叛國。誰要替他說話,准得粉身碎骨。再說已經結案,很難有什麽辦法了。除非公然控告參謀本部。但……”左拉想到可怕的後果不寒而栗。他遲疑著顧慮重重。馬都見了,只好告辭,臨走時將證明文件留下了。
    左拉呆呆地望著馬都悲戚的面容和遠去的身影,情緒十分激動,思潮起伏,極度混亂。壁爐架上,好友塞尚的自畫像那對炯炯有神的眼睛正注視他的一舉一動。啊,幾十年的坎坷曆程永遠難忘啊!今天有名了,有錢了,有地位了,就可以放棄青年時立下的志向,放棄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了嗎?他迅速打開皮包,閱讀文件和證據。深夜,他鋪好信紙,果斷地寫起信來:“共和國總統弗列克斯?福爾先生……”
    第二天夜裏,左拉約請馬都、律師拉波裏、阿那托爾?法郎士,以及編輯克裏孟梭等人,在《震旦報》編輯部聚會,向他們宣讀了信的全文,義正詞嚴,大氣磅磷,無疑一篇爲德雷福斯洗冤,把陸軍參謀本部的罪惡陰謀揭露無遺的雄辯檄文。衆人聽了不禁鼓起掌來,馬都更是熱淚盈眶。當夜,《震旦報》以通欄標題刊出了左拉給總統的公開信,題名《我控訴》。
    整個巴黎轟動了。參謀本部的頭頭們緊張極了。已升爲上校的陶爾指使特務上街鬧事,焚燒左拉的紙人,煽動群衆狂呼“殺死賣國賊左拉!”
    不出所料,巴黎巡回法庭來傳訊左拉了。當左拉出庭受審時,軍方特意雇人在庭外示威、幹擾。拉波裏擔任了左拉的辯護律師。審理中,法庭仰承軍方鼻息,不准複審原案。匹廓爾出庭作證時,軍方大小頭目一再打斷他的證詞。在拉波裏強烈抗議下,法庭才被迫讓匹廓爾講明厄斯特拉齊裏通外國的罪行。證據如此確鑿,但法庭仍堅持維持原判。軍方頭目甚至揚言又掌握了一個“秘密文件”,證明德雷福斯通敵。當所謂“秘密文件”被揭露是爲了保全參謀本部顔面,指使一個情報官僞造出來的時候,法庭沸騰了。
庭長怕敗露更多內幕,強行宣布退庭。
    審訊進行到第十一天時,左拉要求發言。他從容走上被告席,擦了擦眼鏡,沈重、果敢地說道:“我的職業是寫作,不是講話。可是,從艱難的少年時代直到今天,我的重要目的一直是爲真理而奮鬥。……朋友們都警告我,一個人赤手空拳反對法律這強大武器,反對軍隊的榮譽和國家權力,那簡直是發瘋。……他們告誡我,這樣做會被無情粉碎、毀滅。可是,只要正義得以伸張,個人受損又算得了什麽!……”
    夜裏,法庭進行宣判,悍然判處左拉一年徒刑和罰金三千法郎。當天夜裏,在克裏孟梭陪同下,左拉被迫秘密逃亡了。
    法國政府在左拉逃亡後,很快在歐洲各國特別在英國進行通緝。在友人幫助下,左拉隱居在英國鄉間,並不斷地把投槍似的犀利文章,寄往報刊發表。法國衆議院爲此展開激烈爭論,部份軍隊發生了兵變,愈來愈多的法國各界人士主張複審德雷福斯案件。
半年後,政局變動,新上任的陸軍部長卡發奈是位正直的將軍,他著手調查全部案情。
當他取得情報處官員亨利僞造的信件後,親自審汛了亨利。亨利供認不諱,在獄中畏罪自殺了。隨後,參謀長辭職,厄斯特拉齊也畏罪潛逃出國。當左拉看到英國大小報紙都刊出“左拉的正義鬥爭終于獲勝!”“德雷福斯案複審在所難免!”等大字標題時,不禁淚如泉湧,他自語道,“真理在邁進,什麽都阻擋不了它!”
    最後,經過最高法院曆時近一年的複審,德雷福斯冤案終于平反,他被送回巴黎。
與此同時,左拉在法郎士等好友迎接下,也返回了祖國。
    1902年,在軍校操場上,舉行了德雷福斯平反複職、提升授勳的典禮。德雷福斯被提升爲司令官,授與榮譽爵位。左拉沒有參與這個盛會,朋友們議論紛紛。突然,“左拉去世!”“左拉去世!”報童高聲喊叫著。人們驚呆了,木然望著報上的標題:“著名作家左拉煤氣中毒不幸逝世!”
http://www.tianyabook.com/qita/jddy/002.htm

請問世界名著《娜娜》拍成電影了嗎?

找到的都是漫畫動畫版的NANA……是不是沒有拍成電影啊?
問題補充:我可能沒有說清楚,我要找法國作家左拉寫的世界名著《娜娜》的影視,不是日本的那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8852442.html

《娜娜》(1926)
 
導演:Jean Renoir 
主演:Catherine Hessling Jean Angelo Werner Krauss 
法國詩意寫實主義電影大師讓?雷諾阿自導自制並剪輯的《娜娜》一片,由法、德1926年合作拍攝,僅法國方面預算爲一百萬法郎,成爲該年的巨片,片長約120分鍾。該片于6月在巴黎“紅磨坊”劇院首映,引起巨大爭議,接著發行失敗;雷諾阿賣父親的畫償還債務。法國作家左拉的代表作《娜娜》是他的鴻篇巨著《盧貢?馬卡爾家族》中一部頗有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長篇小說。小說非常真實地描寫的19世紀那個巨變的時代,到今天還沒有過時,他描繪的那些人物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也正是我們今天所遇到的。
 http://video.sz.net.cn/movie_info/vod/intro/39/Article_39631.shtml

  左拉(Zola,Emile;1840~1902)

  法國作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領袖。1840 年4月12日生于巴黎,1902年9月28日卒于同地。“左拉中等身材,微微發胖,有一副樸實但很固執的面龐,他的頭像古代意大利版畫中人物的頭顱一樣雖然不漂亮,卻表現出他聰慧和堅強的性格。在他那很發達的腦門上豎立著很短的頭發,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長滿濃密的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斷了。這張肥胖但很堅毅的臉的下半部覆蓋著修得很短的胡須,黑色的眼睛雖然近視,但透著十分尖銳的探求的目光。”在莫泊桑的文章中是這樣描寫左拉的。其父是移居法國的意大利工程師,在左拉7歲時病死。其母是希臘人。1859年,左拉參加中學畢業會考失敗,其後兩年,備嘗失業辛酸,也因此體驗了勞苦大衆的生活,爲日後的文學創作准備了條件。1862年進阿歇特出版社工作。
  1864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給妮儂的故事》出版,次年寫了一部自傳體小說《克洛德的懺悔》,因內容淫穢,引起警方注意,翌年被迫辭職。隨著工業革命出現的19世紀社會變革促使現實主義作家描寫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左拉把這種現實主義手法提高到更新的階段。他強調資料考證和客觀描寫,從科學的哲學觀點去全面解釋人生,從純物質的角度去看待人的行爲與表現。1867年,左拉首次把他這種科學理論付諸實踐,發表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說《黛萊絲-拉甘》,翌年又寫了另一部科學實證小說《瑪德萊納-菲拉》。
  1871年開始發表長篇連續性小說《盧貢—馬卡爾家族--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的第一部《盧貢—馬卡爾家族的命運》。隨後,每年出版一部。 1877年,第七部研究酗酒後果的《小酒店》問世,左拉一舉成名,從此踏上成功之路。接著,他又用16年時間寫完余下的13部,其中重要的有《娜娜》、《萌芽》、《金錢》、《崩潰》、《巴斯卡醫師》等。從某種意義上看,《盧貢—馬卡爾家族》是拿破侖三世上臺到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在色當失敗這段時期法國生活各個方面的寫照。繼《魯貢瑪卡家族》之後,左拉又寫了兩部短篇系列小說《三城市》和《四福音書》。
  左拉篤信科學,是科學決定論者,認爲自然主義是法國生活中固有的因素。他自稱他的方法來源于19世紀生理學家貝爾納的論著《實驗醫學研究導言》,左拉在他的論文《實驗小說論》中說,作家可以在虛構的人物身上證明在實驗室新獲得的結論。他相信,人性完全決定于遺傳,缺點和惡痹是家族中某一成員在宮能上患有疾病的結果,這種疾病代代相傳。一旦弄清楚了原因,便可以用醫療與教育相結合的辦法予以克服,從而使人性臻于完善。這就是貫穿于《盧貢—馬卡爾家族》中的主要觀點。
  左拉從1860年代中期開始提出自然主義創作理論,主張以科學實驗方法從事文學創作,按生物學定律描寫人,無動于衷地記錄現實生活的一切方面。他強調深入體察社會,大量掌握生活素材,所遵循的基本上還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在轟動一時的猶太血統的法國軍官德雷福斯被誣向德國出賣軍事機密的案件中,左拉于1898年1月挺身而出,在《震旦報》發表公開信,開頭一句是“我控訴”,他揭露法國總參謀部陷害德雪福斯的陰謀,結果以誹謗罪被判徒刑,只好逃往英國,次年6月才回到法國,對奉行民族沙文主義的資産階級政府進行了長期鬥爭。在流亡期間開始寫《四福音書》:《繁殖》(1899)、《勞動》、(1901)、《真理調》(1903)、《正義》(未完成)。在藝術上,左拉的作品以場景壯闊,氣魄宏大,文體粗獷遒勁,喜作誇張描寫和大量的細節描寫著稱。
  《萌芽》(1885)是左拉的代表作。小說以煤礦工人罷工爲背景,描寫了礦工的悲慘生活。
  左拉在巴黎死于煤氣中毒(有說他爲政敵所害,但終因無根據而作罷)。死後舉行公祭,遺體移置先賢祠。左拉生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的作品被具有保守思想的公衆視爲淫書,尤其是1887年他的作品《土地》出版時,更遭到輿論的非難,終其一生,未能進入法蘭西學院。
  1908年,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以左拉生前對法國文學的卓越貢獻,爲他補行國葬,並使之進入偉人祠。
  1898年,法蘭西發生了軍政府迫害猶太軍官德雷福斯事件,由于軍國主義蓄意誤導加上民衆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德雷福斯身陷冤獄。著名作家左拉發表了《我控訴》,痛斥軍方和司法不公,以自己晚年的安寧作代價,爲一個素昧平生的小人物伸張正義。爲此他曾被迫流亡英國,但他的聲音通過傳媒終于喚醒了民衆的良知,要求平反冤案的呼聲此伏彼起,使德雷福斯在蒙冤22載後被宣告無罪,使正義之光昭示天下
  左拉生前與文學界的許多名人爲友,在初中的課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中他就于福樓拜、伊萬?屠格涅夫、都德、爲摯友。
  【創作年表】(不完全)
  1868,《泰來絲?拉甘》,左拉第一部自然主義小說;
  1869—1893,《盧貢—馬卡爾家族》,自然主義大型系列小說,含:
  1875,《穆雷教士的過錯》;
  1877,《盧貢家庭的家運》;
  1877,《小酒店》;
  1880,《娜娜》(《小酒店》續篇);
  1885,《萌芽》;
  1891,《金錢》;
  1899,《繁殖》;
  1901,《勞動》;
  1903,《真理調》;
  《正義》(未完成
http://baike.baidu.com/view/2798.html?tp=0_11

《追憶似水年華》

   這次肯定是要評普魯斯持的小說原著《追憶似水年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而非那部宣伝什麼曾在坎城影展參賽過的同品電影。
   人家志在參加而非得名嘛!
   拍成那樣也好意思去參賽,乍看之下狀似普魯斯特穿梭於十九世紀末巴黎上層社會的交際宴會中,但普氏原著想要表達的對「往昔消逝時間之追憶的當下感」,全沒了。
   我以為導演太受限於普氏伝奇一生了,豈不知「追憶似水年華」的氛圍不能用實際的場景來表達的,人家費尼里(是雷奈!費尼里的類似電影是8又1/2)早在幾十年前的黑白片《去年在馬倫巴》(精確些!是1961年威尼斯金獅獎)就已用男女主角出神遊魂般的鏡頭、配以低沈吟詩般的聲音,表達出類似的氛圍了。
   問題是普氏原著長達二百多萬字,要念到何時。
   即使念得完也沒意思,普氏的文字很奇特,單就一句或一段,似乎讀不出有何文字魅力可言,但只要幽靜地順著他的文筆,你自然就能感受到他所想表達的整頁整章整卷整部小說的氛圍了。
   對!普氏的小說雖長,但不像英國長篇小說是供中產階級念給家人消譴娛樂的,而是要一個人悠悠地來閱讀。
   你的意思是《追憶似水年華》只能用文字來讀而不能影音化了?
   不是這樣的,我以為要能逃脫原著大量文字篇幅在追憶描寫眾多人物及場景,而將鏡頭運於自言自語的男主角之出神遊離狀,甚至不惜改變普氏的階級認同,將本是消融愉悅於上層社會的男主角,改編成異化、對立、旁觀、且略帶唾棄的參與者,如此才有創意,有別於費普二氏。
   那就向你認同了?
   我那有那麼偉大,只不過不藏私而已。
   只怕會害人破產,這種電影誰看?
   那就當實驗電影拍吧,反正現在DV很普及,找一個長的有點像普氏或卡夫卡的演員,用各種身份滲入名流宴會,如此便能省下所有場景和演員服裝道具費用了。
   只怕還沒開拍就被趕出來了。
   你這樣怕東怕西,怎麼拍電影啊,趕出來有啥關係,剛好可入鏡,當做電影內容之一。
   我看我還是幹自己可獨自掌握之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15/20050929095923

求 關于作家的電影~不要大陸的~謝謝

只要主角是作家或編劇即可,內容不限~
以下我看過的,就不要推薦了~
1.南海十三郎
2.秘窗
3.才子夢驚魂
4.紅磨坊
5.成爲簡奧斯丁
6.天使
7.改編劇本
8.尋找夢幻島
9.戀愛中的莎士比亞
10.鵝毛筆
11.偵查
12.時時刻刻
13.閃靈
14.贖罪
15.1408幻影凶間
16.心太羈
謝謝大家~問題補充:

       最佳答案
 心靈訪客/尋找佛羅斯特 Finding Forrester(2000)
勞勃布朗是一位領獎學金的體育系學生,當他與知名作家威廉佛瑞斯特結識後,威廉佛瑞斯特發現他在寫作方面的天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教導勞勃並激發出他潛藏的寫作長才。
隨心逐流/滑流 Slipstream (2007)
好萊塢編劇家費利克斯?波恩霍弗一直在現實生活和劇本角色中彷徨,觀衆跟隨他的思想展開奇異之旅......
插畫情緣 Dedication (2007)
一名不擅與人爲伍充滿怪癖的童書作家,在他長期的合作夥伴並且是唯一朋友魯迪身故後,被迫與一名女性插畫家合作
盡善盡美 As Good as It Gets (1997)
作家梅爾文烏達爾是個怪脾氣的老頭,他沒有家庭也沒有朋友,成天關在屋裏趕寫他的第62部長篇小說,哪怕有一丁點兒騷擾都會令他大發雷庭。偏偏他的鄰居西蒙比肖普是個生性活潑的年輕畫家......
一團亂麻 Delirious(1991)
Jack是一部成功的肥皂劇的主創人員,一天,Jack的頭部受到猛烈的撞擊,
他發現自己在Ashford Falls,他的肥皂劇中的一個場景...
她書寫謀殺 Murder, She Wrote (1984-1996)
Jessica Fletcher,一名有能力解謎的著名神秘作家。有無數的命案發生在她周圍......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1507258.html

作家電影

“作家電影”概念,既不同于上個世紀法國的“左岸派”,也不同于過去中國其他導演提出的概念,法國的“作家電影”還是沈悶晦澀的“藝術片”,探索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過去中國其他導演的“作家電影”也是老、少、邊、窮,注重殘缺的民族元素;看這些電影不耽誤睡覺,一覺醒來,相互都沒損失什麽。
   簡介
即左岸派電影,使法國新浪潮運動中的部分年輕導演創作的電影
   創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內心現實與外部現實結合,表現人的內心與現實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輯上采用跳剪,循環剪輯等手法,破壞影片的時空;重視自然音效、臺詞和音樂;采用舞臺職業演員;攝影講究構圖與布光。電影帶有強烈文學、戲劇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倫 雷乃《廣島之戀》(1959)《去年在馬裏昂巴德》(1961)高爾比 《長別離》
   90後作家
   莫名,真名黃朝林,曾用筆名繼宏。三星堆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小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會員,四川省記協會員。華文出版社簽約作家,《華夏文藝報》簽約作家,《小作家選刊》簽約作家,晉江文學社專欄作家。曾出版作品《天使沒有翅膀》。
   名詞解釋
即左岸派電影,是法國新浪潮運動中的部分年輕導演創作的電影。“作家電影”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的無聲電影時期,而真正形成卻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法國。始作俑者是法國電影的“新浪潮”,其誕生的標志作品是1958年特呂弗導演的《淘氣鬼》和夏布洛爾導演的《漂亮的塞爾日》。“新浪潮”理論來自法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巴贊,他創辦的《電影手冊》集聚了後來成爲“新浪潮”主將的衆多年輕影評家。其中的代表人物幾乎都是業余作家和影評家,沒有上過專門的電影學校或受過專門訓練,對電影的認識和學習主要是靠在資料館裏看片得來的。“新浪潮”主將戈達爾曾聲言“拍電影,就是寫作。”他們的影片也酷似作家的寫作,大多專注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且多有自傳色彩,制作上則往往集編劇、導演、音樂,甚至制片于一身,更多地表現出個人的創作風格特征,因此被稱爲“作者電影”或“作家電影”。
   與“新浪潮”並起的“左岸派”也被稱爲“作家電影”,他們與“新浪潮”有著共同的愛憎,更接近人們理解的“作家電影”——即作家直接參與電影制作。其代表作有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去年在馬裏昂巴德》,亨利?高爾比的《長別離》等。後來,“新浪潮”和“左岸派”的主將幾乎都成了職業導演,人們也就不再稱他們的作品爲“作家電影”。
   中國式作家電影
韓三平表示,所謂“作家電影”,是生活閱曆豐富,對社會具有深邃洞察力和卓越表現力的作家(也包括部分導演),在現實生活中捕捉到爲大衆廣泛關注的生活熱點、社會話題,用質樸的電影手法加以表現。他還特別強調,“近年來一些國産商業大片創造了高票房,但在炫耀大場面、高科技的同時,也引發了觀衆對蒼白無趣、遠離現實的故事本身的質疑和抨擊,針對這一窘境,中影集團計劃今年團結一批作家,以他們爲龍頭,拍攝一系列不靠明星和特效,靠故事本身打動觀衆的小成本影片。”
   中國首部作家電影的作者劉震雲表示:這一“作家電影”概念,既不同于上個世紀法國的‘左岸派’,也不同于過去中國其他導演提出的概念,法國的‘作家電影’還是沈悶晦澀的‘藝術片’,探索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過去中國其他導演的‘作家電影’也是老、少、邊、窮,注重殘缺的民族元素;看這些電影不耽誤睡覺,一覺醒來,相互都沒損失什麽。二,好看不等于胡扯,好看不等于沒內容。什麽內容呢?首先是當下的生活,眼前的中國人,不能讓西方再認爲我們還生活在秦朝和唐代;其次,‘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卓越的表現力,’揭示當下生活的深刻內涵,或者叫熱點,電影要跟看電影的人息息相關,看後要有強烈的共鳴;三,顛覆大片的概念,不能說花錢多場面大動刀動槍就叫大片,真正的大片是人內心的洪流,洪流有多大,作品就有多大。”
編輯本段創作特征
作品大多把人的內心現實與外部現實結合,表現人的內心與現實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輯上采用跳剪,循環剪輯等手法,破壞影片的時空;重視自然音效、臺詞和音樂;采用舞臺職業演員;攝影講究構圖與布光。電影帶有強烈文學、戲劇色彩。
   被禁的作家電影
  由法國兩位女導演維吉妮.德彭特(Virginie Despentes)和柯拉莉.鄭軾(Coralie Trinh Thi)執導的新片《強我》(Baise-moi,英譯Fuck me)于2000年6月28日開始在法國影院正式公映,第三天即被國家行政法院列爲X級色情片(即中國人所謂“三級片”)而打入冷宮。各大影院被迫撤下該片宣傳海報,停止上映。這是自1966年雅克?李維特執導的《修女》(La Religieuse)被禁以來,時隔多年第一部在法國被禁的“作家電影”。影片本身固然有爭議,但這一電影審查事件在法國引起軒然大波,許多藝術家驚呼“道德主義”的新聞檢查又回來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1409.htm

作家電影和作者電影的區別(另參本館:《電影作者》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意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余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爲“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法國電影新浪潮-特點:是其主要成員以前是電影評論人,都來自封面黃色的著名雜志《電影手冊》,由安德列•巴贊和雅克•多尼奧-瓦克羅茲于1951年創辦。在拍攝長片和短片之前,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艾裏克•羅梅爾,雅克•裏維特都曾爲雜志寫作大量評論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曆史特點就是它是業余愛好者的活動,熒屏人們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導演。這些年輕的作者是在影迷俱樂部開始喜歡上電影的。
     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作品   
有克羅德•夏布洛爾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爾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緊接著有特呂弗的《四百下》 ,阿蘭•雷乃的《廣島之戀》 ,後來,1960年及以後,又出了讓-呂克•戈達爾的《筋疲力竭》 ,艾裏克•羅梅爾的《獅子座》 ,最後有雅克•裏維特的《巴黎屬于我們》 。
     【重點】他們的區別是:
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幹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裏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裏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裏斯,馬克一人。不同的經曆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爲誕生的日期。而“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瓦爾達也于1954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
3.在年齡上著: 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特呂弗和路易,馬勒是26歲,戈達爾和夏布洛爾是28歲。而“左岸派”的導演們在1958年大多數已經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裏葉是36歲,高爾比和馬克是37歲,杜拉是44歲。他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有的當過遊擊隊員,有的被捕過、流放過,死裏逃生。僅這一條,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導演的經曆與閱曆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複雜,他們對生活有著更爲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而作家電影則較多采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采用人稱來敘事;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5.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于“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曆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範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于影片主題的不同,“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爲廣泛,足迹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7.從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而“左岸派”導演卻是以仔細琢磨的方式拍攝電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較長,常常是好幾年才拍攝完成一部影片。
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于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順利地通過放映(除戈達爾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電影由于背景比較複雜,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煩。比如:雷乃和馬克拍攝的《雕像也會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長達12年之久。雷乃《廣島之戀》原定參加戛納電影節正式比賽,結果中途被撤下來,只獲得一個評論獎。馬克拍攝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寫罷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見》 1967年)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藝術家采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幹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衆的情感與選擇,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國電影中尚不多見。“左岸派”電影是對商業電影的一次強有力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講,“左岸派”導演的作家電影是法國五、六十年代“先鋒派”。“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117690.html

自然主義文學

 

自然主義文學自然主義文學作爲西方文學的一個流派産生于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傳至歐美和世界各國。自然主義文學是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發展到極致蛻變的産物,也是生物學、遺傳學等科學理論影響文學創作的結果。自然主義思潮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成就基本只局限于文學領域,盡管“自然主義”一詞本身來自繪畫藝術領域。

  社會背景

  19世紀下半葉,法國處于第二帝國統治時期,經濟和海外貿易有了巨大發展,加劇了殖民擴張的步伐。拿破侖三世在政治上實施高壓政策,迫害共和派,國內知識階層反抗運動如火如荼。1870年,法國在色當戰役中敗給日漸崛起的普魯士,標志著法國在歐洲大陸霸主的地位開始爲崛起的德語國家所威脅。國內矛盾的日益激化直接導致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 在這種社會曆史背景下,實證主義、唯意志論和直覺主義等哲學思潮大行其道,19世紀歐洲文學的兩大支流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紛紛受到質疑,單純的浪漫激情或不遺余力的揭露現實已經無法滿足知識階層對文化新秩序的渴求。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開始更加緊密的跟流行的科學理念、哲學思潮結合,演變成一些新的文藝流派。自然主義就是最重要之一。

   自然主義文學是現實主義文學吸收了實證主義、遺傳學說和決定論的觀點而發生演變的結果。

  理論基礎

  法國哲學家孔德(1789年-1857年)的實證主義是自然主義的理論基礎。孔德是經典社會學的創始人之  埃米爾?左拉

一,他主張只研究具體的事實和現象,而不追究事實和現象領域內的本質與規律性。這種觀點實際上就是自然主義不同于現實主義的最顯著特征。法國文學批評家泰納(1828年-1893年)吸收並發揚了孔德觀點,提出了著名的“種族、環境、時代”三要素說。他強調人受特定時代、特定環境和特定種族的影響,忽略人的社會屬性。泰納的觀點是實證主義哲學在文學理論上的體現。

  自然科學影響

  19世紀下半葉,自然科學得到迅猛發展,其中遺傳學上取得的巨大進展是重要成就之一。遺傳學家呂斯卡的《自然遺傳論》把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病例都歸結爲與遺傳有關,遺傳分爲先天和後天兩種。遺傳可表現在外部相似或內部相似,一個家族成員的過失可以影響整個家族,其作用幾乎包括到社會、政治、世俗等一切方面。這種對遺傳作用的盲目誇大極大的影響到自然主義文學創作。

  決定論的影響

  此外,自然主義文學還受到醫學上決定論的影響。克洛德?貝納爾(1813年-1878年)的《實驗醫學研究導論》以實驗方法來對抗片面的經驗論和唯理論。他把這種方法論稱爲決定論。決定論即指精確決定任何現象發生的條件。決定論認爲自然界的客觀因果具有必然性和規律性。埃米爾?左拉的《盧貢-馬卡爾家族》就是在一理論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編輯本段創立發展及評價創作主張

  自然主義文學家們早期都曾深受近代法國文學中根深蒂固的現實主義的影響,對巴爾紮克、司湯達和福樓拜十分推崇。左拉認爲巴爾紮克描畫了整個世界,創建了現代小說,是自然主義小說之父。而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則被自然主義者尊爲典範,盡管福樓拜本人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自然主義作家主張要像福樓拜那樣,完全消失在敘述後面,做一個冷漠的解剖學者。而自然主義文學的另一位代表作家莫泊桑本人就是福樓拜的得意弟子,師承了福樓拜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1880年左拉發表了《實驗小說》和《自然主義小說家》兩部論文集,正式將這一文學思潮命名爲“自然主義”。在富爾蒂埃爾詞典中,對“自然主義”的解釋是:“通過機理法則解釋現象,不去尋求天生的原因”。左拉將這一概念引入文學,用以倡導一種追求純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從生理學和遺傳學角度去理解人的行動的創作理念。體現在文學作品中,自然主義文學力圖事無巨細的描繪現實,給人一種實錄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自然主義雖然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現實主義的一些理念,但在具體創作中卻與現實主義有極大不同。首先,自然主義忽略典型人物的創造,只追求人物的氣質特點和精神變態心理,這和現實主義原則大相徑庭;其次自然主義文學淡化情節,不追求戲劇性的曲折變化,追求“沒有波折”的境界,只向讀者提供生活的記錄,這也是違背現實主義原則的。自然主義文學對社會異化現象的感知的深度是現實主義文學無法企及的,這一點深刻的影響了20世紀的現代文學。

  發展

  自然主義文學産生于法國。龔古爾兄弟是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先驅。他們自稱是描繪當代生活的小說家,樂于描寫下層階級,偏愛于病理學的特殊病例研究。《修女菲洛梅娜》描寫一個見習醫生得化膿性感染而死,《勒內?莫普蘭》嘲諷資産階級的道德。龔古爾兄弟經常將小說中的人物當作特殊的精神病例來分析。

  在語言上,他們打亂句法的邏輯因素,以肢解的句子、大膽的新詞和有意的不符合語法的句子來表達短暫的印象。龔古爾兄弟在法國文學史上地位極高,如今法國文學界最高獎就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埃米爾?左拉(1840年-1902年)是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和成就最高者。他的代表作《盧貢-馬卡爾家族》是自然主義文學的豐碑,也是繼巴爾紮克《人間喜劇》之後另一法語小說大系,共包括20部長篇小說。這部巨著在于描寫“第二帝國的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是描繪法蘭西第二帝國的一部編年史似的曆史畫卷。其中優秀的作品包括《娜娜》、《小酒館》、《萌芽》等。左拉從80年代其開始理論著述,系統闡述自然主義主張。以左拉爲中心形成了所謂的“梅塘集團”,是法國自然主義的核心集團。

   除左拉外,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1894年)也是自然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莫泊桑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短篇小說大師,與俄國的契訶夫齊名。莫泊桑是現實主義文學大師福樓拜的弟子,早年在福樓拜的指導下接受嚴格的現實主義技法訓練,因此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結構十分嚴謹。他的代表作包括《羊脂球》、《一生》、 《漂亮朋友》等。莫泊桑的小說重視心理分析和朦朧潛意識的研究。他的美學思想體現在論文《論小說》中。他一方面堅持現實主義的真實論,一方面又認爲作家必須保持無動于衷,“不著痕迹,看上去十分簡單,使人看不出也指不出作品的構思,發現不了他的意圖”。

   1880年代,自然主義超越法國國界,傳至歐美其他國家。

   德國詩人團體“突破”宣傳自然主義,“自由劇場”的創立爲自然主義戲劇提供了舞臺。蓋爾哈特?霍普特曼(1862年-1946年)是德國自然主義文學的重要作家,劇作《日出之前》以自然主義手法表現德國的社會矛盾,把富人道德淪喪的原因歸結爲酒精中毒的遺傳。表現勞資矛盾和工人起義的《織工》則從自然主義轉向現實主義。

   在英國,受自然主義影響而出現“貧民窟文學”,熱衷于表現生活中卑污、可怕的東西。喬治?吉辛(1857年-1903年)的作品描寫倫敦貧民窟中強徒橫行,窮人無法擺脫饑餓和無法克服遺傳的影響。莫利遜的《陋巷故事》描寫有嚴重精神缺陷、像野獸般的貧民生活。   瑞典的劇作家約翰?奧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年-1912年)早期的劇作也屬于自然主義範疇,後來轉向現代主義。

   此外,自然主義在意大利、俄國、美國和日本也有較大影響。

  評價

  自然主義是西方近代文學的重要流派,也是近代文學向現代文學轉化的過渡流派,對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諸思潮産生了深刻的影響。現代主義文學追求非理性、無意識的境界其實就是從自然主義處繼承而來。自然主義作爲連接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橋梁起到了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自然主義否定現實主義的創作技法,又不似現代主義創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因此存在時間很短暫。許多自然主義作家都在後期轉投其他流派。法國的自然主義文學在1870年代-1880年代達到顛峰,之後便逐漸衰落。在法國以外,自然主義思潮影響並不非常顯著,很快就被新興的象征主義和表現主義所超越。盡管如此,自然主義的重要性卻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在西方文學史上將自然主義文學看作是和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並舉的重要流派。

  日本的自然主義産生及發展

  日本近代文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指20世紀初在“自然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的一群作家的創作,主要限于小說。作家有島崎藤村、田山花袋、德田秋聲、岩野泡鳴、正宗白鳥等人。

   日本自然主義文學,是針對“硯友社”的庸俗寫實主義而興起的新文學。自然主義文學揭起了徹底反對舊道德、反對因襲觀念的旗幟,主張一切按照事物原樣子進行寫作;在藝術形式上,他們主張“排除技巧”,在語言上,成功地完成了“言文一致”的革新。

   自然主義文學理論之所以成爲日本現代文學確立時期的主導理論,是由于自明治維新以來資産階級啓蒙思想的不徹底性,使得現代文學遲遲未能形成。隨著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擡頭,社會現實的陰暗氣氛日益沈重,在自然主義文學興起之前流行的“硯友社”形式主義的文學和初露苗頭的追求積極理想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在陰暗現實的摧殘下相繼夭折。日本作家們對時代普遍感到悲觀與幻滅,他們從西方自然主義文學理論和世紀末思想中發現了投合他們興趣的觀念。這就是自然主義在日本成爲風靡一時的文藝運動的緣故。

   日本自然主義文學最初是由幾個作家按這種文學理論進行模仿性的創作開始的。1901年小杉天外的作品《流行歌》,1902年永井荷風的作品《地獄之花》,都是按照左拉所提出的自然主義理論寫成的作品。小杉在他的作品序言中指出,作品所描寫的內容無所謂善惡美醜,作家的責任就是按照“自然”的現象如實去寫。永井則在他的作品的跋文中,主張作家應該著力去刻畫由“祖先遺傳”帶來的“動物性”。這一時期,作家們對自然主義的文學主張還只停留在對左拉的理論的介紹上。1906至1910年期間,出現了一批自然主義文學理論家、評論家,最有影響的是美學家島村抱月與文藝評論家長谷川天溪,還有片上天弦、相馬禦風、中村星湖、本間久雄等人;鼓吹自然主義,以長谷川最爲熱心,他的代表論文有《幻滅時代的藝術》、《排除邏輯的遊戲》、《現實暴露之悲哀》等。在這些論文中,他提出了“破理顯實”和“覺醒者的悲哀”等口號。所謂“破理顯實”,即主張作家要排除一切理想,客觀主義地、按照事物原樣子去寫“真實”;所謂“覺醒者的悲哀”,即認爲作家在“發現了毫無虛假的現實”之後,“其背後則是深刻悲哀的苦海”,並鼓吹“這種有增無減的背後的悲哀,才是真正現代文藝的生命”。島村抱月在《代序?論人生觀上的自然主義》一文中,從對一切道德、義務和理想表示絕對的懷疑出發,主張作家寫自己來進行懺悔。他說:“摒棄一切虛僞,忘掉一切矯飾,痛切凝視你自己的現實,先是凝視,然後你就懺悔。”島村抱月的這一主張,爲日本文學中形成根深蒂固的“私小說”傳統提供了理論基礎。

   日本的自然主義作家在這種文藝思潮的影響下,産生了種種消極因素。在題材上,他們從自然主義的哲學基礎──實證主義那裏接受了“只有經驗事實或經驗現象才是‘確實的’”這種主觀唯心主義思想,認爲只有寫自己才能保住文學的生命──真實。他們並從島村那裏接受了“自我懺悔”的主張,從而把寫作範圍限制在個人的,平庸的、瑣細的日常生活當中。在創作方法上,由于堅持“經驗”、“感覺”,否認想象力在文學中的作用,甚至否認理性的作用,從而排斥概括、誇張等典型化的創作方法。他們強調生理遺傳或性欲的作用,致力于描寫在這種作用下的黑暗現實,並從“覺醒者的悲哀”的角度,將作品寫得十分灰暗,充滿了悲觀與絕望的色彩。   但是,不能據此來概括日本自然主義作家的整個創作傾向,也不能據此全盤否定具有自然主義傾向的作品。如島崎藤村的《破戒》,田山花袋的《鄉村教師》,都是采用典型化的方法而具有積極社會意義和富于批判精神的作品。島崎的《春》、《家》,山田的《生》、《妻》、《緣》,盡管在創作方法上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但仍有揭示現實、批判社會的一面。至于島崎的《新生》和田山的《棉被》,則屬于描寫個人生活的所謂“懺悔文學”的作品。這說明日本自然主義文學本身具有錯綜複雜的因素。

  代表作《破戒》

  島崎藤村的代表作、長篇小說《破戒》(1906)通過對主人公瀨川醜松從守戒到破戒的發展過程的描寫,反映了消除等級差別、主張人權解放和自由平等的近代觀念與日本社會殘留的封建等級意識之間的糾葛,同時也說明了覺醒並不意味著現狀的改變。在主人公的身上,既表現了近代日本青年對社會的反感、不滿和反抗,又反映了他們的軟弱性。

   這是第一部成熟的、具有日本特點的自然主義的“問題小說”。首先,《破戒》是在實地調查真實事件的基礎上寫成的,小說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原型。第二,在這部小說中,島崎藤村第一次采用直率地告白自己隱私的方式描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構造了基本情節。第三,小說通篇抒發了所謂“覺醒者的悲哀”,體現了日本自然主義特有的纖弱和感傷的風格。因而,它被夏目漱石譽爲“明治時代真正的小說”。同時,《破戒》也在理論上開了一味自我暴露、自我悲哀的自然主義頹廢文學的先河,給日本近代文學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http://baike.baidu.com/view/484479.htm

 

島崎藤村《破戒》 (立村文化 2012)

 

  內容簡介

藉由人性共鳴與反抗社會的訴求,

衝破自我的禁錮,牽動破戒的矛盾!

  「隱瞞」——這原本就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與此戒相比,那佛門弟子嚴守於黑袈裟上的諸多戒律,根本不算什麼。

  捨棄了祖師的佛門弟子,僅被責難成墮落。

  捨棄父母的穢多之子,豈止是墮落,根本就是淪落。

  《破戒》的主人翁瀨川丑松是一位生來即背負著特殊命運、部落出身的青年。任職小學教師的知識青年,必須承受來自周遭的社會偏見,不只是外界的壓迫,還有屈服在這種壓迫之下的自我內心掙扎,讓丑松難以避免地受到雙重傷害。或許,藤村把自己幾經波折的特殊命運藉著丑松,而在文中獲得抒發。

  藤村如此獨特的自我和現實的格鬥,原原本本移轉到《破戒》此種封建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悲劇故事。人類應該是沒有上下之分以及尊卑之別的血淚告白抑鬱地流貫全書。

  本書特色

  ★《破戒》為自然文學主義的先驅,在近代小說史上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

  ★《破戒》曾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藤村把自己幾經波折的特殊命運藉著主角,在文中獲得抒發,也因而吹起一股清新的人性主義風潮。

  ★文中主人翁宿命的陰鬱,以及藤村本身命運的雙重投射,正是近代小說的正統取向,也是《破戒》之所以成為近代小說翹楚的理由。

  ★《破戒》自身所具備對社會偏見的抗議,以及自我意識上的相剋的雙重性,隨著閱讀時所放置的重心之不同,其感受也將有所不同。

  作者簡介

島崎藤村生於筑摩縣馬籠村(現在長野縣木曾郡山口村)。父親正樹,母親縫,是四男三女中的么兒,父親是馬籠地區的仕紳兼地方官。

  六歲時,由父親教導親筆書寫的「勸學篇」、「千字文」。九歲,父親將其三兄弟送至東京求學,開始寄宿生涯。十四歲從木村熊二習得英語,同年其父正樹在故鄉的禁閉室發狂而死等家庭因素,影響藤村後來孤獨、沉潛的憂鬱性格。

  1891年於明治學院畢業。當時故鄉長兄經營事業失敗,家道中落,於明治女子學校任教職。後因與學生佐藤輔子苦戀,傷心之餘辭教職前往關西流浪九個月。

  1893年結識北村透谷參加「文學界」的創刊,陸續有詩作發表。1894年,透谷自縊,為友編集《透谷集》。1896年赴仙台東北學院任教。隔年,處女詩集《若菜集》出版,廣受好評。1899年與出生函館的秦冬小姐結婚。1906年自費出版經七年時間完成的第一部長篇《破戒》,深受漱石等人激賞,成為最受矚目的自然主義文學掌旗手。成功之餘三個女兒卻陸續夭折,1910年妻子難產去世,姪女駒子協助扶育多年,後因與姪女不倫事件,讓他遠走法國,其間亦發表多部作品,三年後歸國任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講師,教法國文學。

  陸續發表自然主義文學頂點《家》、告白文學最高峰《新生》,以及歷史小說翹楚《黎明前夕》等作品。

  1943年8月22日,因腦溢血逝去,葬於大磯地福寺,遺髮與手骨分葬馬籠永昌寺,享年72歲。

 

台長: 阿楨
人氣(1,92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派克夫人的情人》
此分類上一篇:《巴頓芬克》

阿楨
穿透大文豪狄更斯的倫敦想望《遠大前程》 文:Liyi

繼【大亨小傳】後,五月再掀文學電影潮,由曾執導過《驚天爆》與《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的麥可紐威,再度翻拍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經典名著《遠大前程》,時值狄更斯兩百週年誕辰紀念,別具意義。
《遠大前程》憑藉知名編劇大衛尼克的背書,不僅吸引好萊塢名導麥可紐威加入,製片人更找上傑瑞米爾文詮釋孤兒皮普一角,並且在麥可紐威導演的一聲令下,網羅了哈利波特魔法學院多位令觀眾為之熟悉的演員,包括飾演佛地魔的英國演員雷夫范恩斯,與飾演石內卜手下貝拉女巫的海倫娜波漢卡特,為《遠大前程》重新演繹文學經典人物。雷夫范恩斯飾演改變貧苦孤兒皮普(傑瑞米爾文飾)一生際遇的重罪囚犯,海倫娜波漢卡特飾演因婚姻之路嚴重受挫,而導致心理扭曲的富婆哈維森,兩人精湛的演技更因此雙雙得到2013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肯定。
《遠大前程》的電影製作團隊善用大銀幕的特性呈現19世紀初的倫敦光景,除了將泰晤士河畔的沼澤美景躍然紙上,更運用特效同時塑造陰森污穢的城市街景與奢靡豪華的宮庭生活,藉由皮普來回穿梭鄉下與城市並存的變化與對照,引領觀眾感受階級反差,以及娓娓道出皮普從知足常樂的鄉村生活,直到進入神秘莊園一心想成為「上等人」的心理轉折。編劇大衛尼克表示他很喜歡原著的主題複雜性:「皮普希望成為一名紳士,卻不知這牽涉什麼,以及意味什麼的恐怖欲望!《遠大前程》除了承接原本的故事,並在劇本裡添加驚悚片與推理片元素,並借鏡黑色電影、推理片和哥德,但也忠於精闢與尖銳的社會諷刺。」
《遠大前程》如實呈現狄更斯原著的結局,但狄更斯除了片中的結局以外,也曾該部著作寫了另一個結局,在最初寫的結局中,皮普在街上遇到艾絲黛拉,她在丈夫死後再嫁一名醫生。雖然兩人簡短的寒暄,但艾絲黛拉已不再是從前哈維森小姐所培養的冰山冷血美女,看到艾絲黛拉這樣的蛻變,皮普已心滿意足。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96/33962467/
2014-06-15 11:58:28
版主回應
《狄更斯的秘密情史》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 文:雀雀

  「每個人對他人來說,都是個深奧的謎團。」───狄更斯。
作為一個已婚婦女,關於外遇題材的電影,我一向特別喜歡看古裝的外遇電影,因為時代離得夠遠、觀影時便不用背負當下的社會道德枷鎖去評判一份或許會是真愛的感情。或者說,感情在發生的時候總是真誠純粹,不畏輿論、不計較後果,那通常是冀求穩定人生的女人們下半輩子承擔不起的生命經驗。現實人生之中,我們可以堅定地選擇平凡,或許就是因為關於瘋狂的愛情想像,有這些狂愛電影能夠填滿我們腦內渴愛的小劇場,於是真實的生活變得一點都不無聊了。
  上一次體驗到蝕骨般的外遇狂戀戲碼,是在《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翻拍自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描述一個已婚婦女外遇的故事(相關文章影評請參考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另一部描述一對姊妹相爭英國亨利八世(伊莉莎白皇后的老爸)之愛的《美人心機》也是極盡愛欲勾引之能事的重口味愛情故事。我很喜歡直接對「愛」這件事犀利開刀的題材,甚至以為外遇電影總要這樣拍才會好看,但是《狄更斯的秘密情史》讓我看見了有別於愛得死去活來驚天動地另一種可能。
  《狄更斯的秘密情史》是根據英國文豪狄更斯的真實情史翻拍而成。藝術家仰賴豐沛的情感作為創作的養分,不論是男藝術家或女藝術家,他們在結了婚之後又擁有情人是常有的事(這我能理解,但並不代表我就認同他們這樣做),《狄更斯的秘密情史》由《英倫情人》雷夫范恩斯自導自演(當然你也可以管他叫做佛地魔),雷夫范恩斯飾演狄更斯說服力十足,當他念出狄更斯的名言錦句時,你能感覺到他發自內心與文學結合為一的靈魂;而當他不顧一切(卻極其禮貌)地將自己的愛端呈到女主角面前時,想必是女人都會跟著女主角娜莉一樣,說出那一句「我很想說我不愛你!」來告白自己的愛。
  以女主角為第一人稱、第一主角所拍攝的《狄更斯的秘密情史》,講述了她與狄更斯相戀的之前、之中、之後的所有心路歷程。透過情人眼中所看見的大文豪,往往更能幫助觀眾更加認識作家本人、或更為愛慕他們,像是1998年的經典浪漫愛情電影《莎翁情史》也有這樣的效果。或者我們也可以說是因為我們愛那個作家,就像是情人欣賞愛人那般地珍視作家,所以編導切入的角度與角色當然會選擇可以盡情直視作家的親密伴侶視角,這也比較能夠符合觀眾想要淋漓賞盡作家風采的欲求。
  比起露骨大膽的帥男人求愛,在《狄更斯的秘密情史》裡像狄更斯這樣溫文儒雅的老男人含蓄求愛更是讓人怦然心動,這部電影幾乎無法讓我感覺到外遇的「錯」,因為狄更斯愛的如此真誠、如此小心翼翼。說著「人生無伴侶便沒有意義」的狄更斯、說自己「每天七點起床寫作、奮力寫到凌晨三點」的狄更斯,要求女主角艾倫透南告訴自己一個秘密、然後說出「艾倫透南就是我的秘密」的狄更斯(God!這跟《藍色大門》裡面桂綸鎂要求陳伯霖講一個小便會分叉的秘密是一樣的啊!)……雷夫范恩斯所飾演的狄更斯,讓我無法自拔地愛上了狄更斯這位文豪。片中女主角首次參觀狄更斯寫作的書房,情不自禁地拿起狄更斯慣用且展滿墨水的筆輕輕撫摸,已完全透露了自己的仰慕愛意。
  而電影花了很多的篇幅在描述這個非常有主見的女孩因為愛上了狄更斯而受苦的人生,不論是她必須犯下自己不能認同的道德錯誤(當小三)、或是在成全愛情之後卻無法順利擁有家庭的喪子命運。以一種回顧過往前塵的姿態,女主角在她下半子的生活中,必須每天快步散步於充滿冷冽海風的沙灘上讓自己清醒,只因為過去歷歷、無法與任何人分享。她雖然不後悔上半輩子的人生,卻也不能因此放棄下半輩子的平穩生活。對我而言,這位女士的一輩子,是很精采的一輩子。
  《狄更斯的秘密情史》非常純情也很含蓄(在演了一個小時的曖昧之後,才有出現一點點具有情慾暗示的男女主角煽情互動),說是一部純愛電影也不為過,非常適合給中學生去欣賞、去藉此更加認識這一位寫出《孤雛淚》、《塊肉餘生錄》、《雙城記》、《遠大前程》等知名文學作品的歷史重要作家。
  唯《狄更斯的秘密情史》的歷史年代落於狄更斯撰寫《遠大前程》這部小說的時期,電影中狄更斯以《遠大前程》裡頭男女主角的愛情來形容他與女主角之間的愛,所以稍微了解一下《遠大前程》將能更加幫助觀賞《狄更斯的秘密情史》時的入戲程度喔。
  以下為狄更斯在《遠大前程》裡所寫的,男主角對女主角所說的一段告白:
  「你是我身體的一個部分,存在在我閱讀時的字裡行間,是我觀賞大河上漂浮的船帆,是無際的沼澤地,是天空中的雲彩,是白天的光,是夜晚的暗,是那狂風,是那森林,是那大海,是那街道,每一個景色中都出現你的身影,你是我美麗幻想的化身,深藏在我的內心,是我心靈中永遠的伴。」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48/34486910/
2014-06-15 12:02: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