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太懂它一些隱喻的表現,不過我想這是一部想像空間很大的電影,所以沒能輕易想通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可否認的是~它絕對是部好作品,拍與演與講故事的方式都相當棒,它鏡頭推移營造的氣氛、詭異的運鏡,一個小小的房間裡~被拍的好像很大的一個空間似的,所有物品看起來都像是有什麼玄機在,這樣的一個作家設定與營造的氣氛上,有點像庫柏力克的"鬼店",我很喜歡這種氣氛,很能輕易就掉進那空間裡。
另外它傳來的聲音是相當小~卻是很真實的,一般電影處理這類聲音會更清楚點,耳朵靠的越近就越清楚,但它處理的還是很模糊,這也比較接近一般在隔牆中聽到的聲音。
由於編劇也是柯恩兄弟,所以我想這位巴頓芬克就像是在講他們自己在編劇時的困惑及對好萊塢的不滿吧!!!最後那個海邊的景色(也就是房間裡桌前的照片),我想那是主角脫離這片壓力下所希望進入和擁有的美好場景及女伴吧!!!當然也也許是柯恩兄弟所希望的。所以最後那畫面應該不是真實的~(我猜啦)
至於查理的部份與死去的女子,這些都像個謎,想像空間是比較大的,最後飯店火燒的部份我是最不瞭的,不知道導演想講什麼,看到有不少人解釋為地獄般的空間,可是為什麼要用火表現!?而如果說是地獄般的話~那可能是想說巴頓芬克所處的好萊塢及老闆所給他的創作空間和思考都像是陷入地獄嗎!?這樣想我自己比較能感到合理點。
而死去的女子究竟是誰殺的!?我在網路看到很多它的許多可能性解釋,其實我覺得都滿合理的,不過我對查理和女子又有自己的觀點,原因是我看的時候~想到歐容的"池畔謀殺案",所以我想用類似的解釋在"巴頓芬克"中,這樣一切我就能更感到合理了!!!
首先我認為那女子並非是他殺,而是巴頓芬克殺的,那他為什麼完全不知情!?因為創作壓力已經讓他焦慮、心理、精神都時常呈現在無法正常的狀態,他顯然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殺的,所以我根本認為查理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說我上面講的也沒有,因為可能連女子過來找他都是沒有發生過的,首先查理的出現可能是巴頓孤獨時所希望陪伴的人物,那些隔壁的聲音可能是他的幻聽,從那時候開始~幻想就開始出現在他的創作生活上,這些人物的進展,都隨著他的幻想在改變,那同時也都是他劇本創作裡的人物。
至於那盒子是什麼!?如果這一切都是幻想,盒子當然不是假的,因為後來他一直拿著,這盒子有可能也是他自己弄的(在無知覺的精神狀態下弄的),如果殺人是真的,當然有可能是女子的人頭,如果不是~其實我也想不太到什麼可能性,還是在暗喻那是好萊塢留給它的包袱!?哈~~(隨便說說)
其實我應該是會更喜歡這部片的,但由於我理解力偏弱,不知怎麼的去更愛它的表現,但絕對能肯定這是柯恩兄弟在藝術上的驚人之作。還有不可不提的是約翰特托羅,他演的太棒了!!!(有拿坎城佳男耶)
柯恩兄弟過去幾部作品裡面,好像都有固定幾個演員在演出,真有趣。
看完這部片後~我變的像巴頓芬克那樣的在觀看著自己小小的房間,房間的所有東西、甚至牆壁,都開始有種微妙的感覺,哈~~
http://www.wretch.cc/blog/ltk0228/22880873
《巴頓芬克》是科恩兄弟正式走上國際影壇的揚威之作。1991年,這部電影一舉拿下金棕櫚、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令世人矚目。這是一個充斥象征性符號的影片,科恩兄弟在考驗觀衆的理解能力。影片講述是一位作家在好萊塢的靈魂之旅,充滿了匪夷所思的經曆、黑色幽默的暴力,命運失控的恐懼……科恩兄弟帶領觀衆在一個的奇幻夢魘中旅行。這部電影隱喻了自由意志被壓制與反壓制的鬥爭,它也諷刺了好萊塢的商業與墮落,表現了藝術的艱難與複雜。
在這對非主流兄弟導演的作品中,人物、性格、故事,這些好萊塢電影至關重要的元素都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而成爲科恩兄弟描述環境和曆史的砝碼。人被環境、人被社會、人被曆史禁錮,是科恩兄弟一貫的主題,人已經不再重要了--雖然科恩兄弟還是保持著對人的關懷和期待,但事實是,人已經不重要了。在這個黑色而荒謬的世界中,人即使有心也會變得無力。人在社會中掙紮,如同失氧的生命,在黑暗中逐漸枯萎。
在《巴頓芬克》中,不多的人物和場景都是提煉自生活,經過誇張處理,明顯帶有魔幻色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是自卡夫卡以來的現代派思潮在90年代電影領域的體現,形成科恩兄弟影片最大的特色。巴頓?芬克在空曠寂寞的房間裏惡夢般的經曆,仿佛就發生在卡夫卡作品的某一頁,而其中帶著幻覺的荒誕性描繪又與薩特不謀而合。同時,整個片中還是營造了希區柯克式的懸念氛圍。所有這些都爲這部影片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盛譽,科恩兄弟從此躋身世界級大師名導行列。同時,這一對編、制、導全面合作的兄弟組合,更以其近乎傳奇的合作方式,爲他們的成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關于導演
美國當今聲名最爲卓著的獨立制片旗手,當屬喬爾?科恩、伊桑?科恩,這對科恩兄弟了。當習慣于好萊塢大公司娛樂作品的觀衆們最初看到他們作品的時候,一時間很難明了影片在說什麽,是在講一個詭異的故事,是在揭示邊緣人物的生活狀態,還是表達一種卓爾不群的思想,還是關于政治曆史的隱喻?而科恩兄弟作品帶著魔幻色彩的黑色風格、與好萊塢娛樂片截然不同的敘事手法、誇張變形的人物和情節,營造了一個獨具魅力的個人影像世界,與好萊塢主流電影也有著天差地遠的區別。
這對兄弟不僅以出色的作品證明了兩個人之間合作的親密無間,而且他們的工作方式也顯示著兄弟組合的非同尋常。從演職員名單中,非常明確哥哥喬爾是導演,弟弟伊桑是制片,兩人合作撰寫劇本,但現實工作中卻難以這樣明確區分。科恩兄弟兩個總是一起策劃、一起寫劇本,一起去看電影,片場上經常看到他們竊竊私語,交換著只有他們才懂的意見,甚至在生活中他們都共同撫養一個他們收養的孩子。顯然,這一對兄弟的合作甚至要比雙胞胎兄弟之間的合作還要密切和諧。
出生在1954年的喬爾?科恩是哥哥,三年後出生的伊桑?科恩是弟弟,他們共同生活在美國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州,這也是科恩兄弟到念大學時才離開的家鄉。喬爾?科恩在著名的紐約大學攻讀電影,而伊桑?科恩則是在德州大學簡短的中轉以後才從普林斯頓畢業的。
1991年的《巴頓芬克》,是科恩兄弟正式走上國際影壇的揚威之作。從這部影片開始,科恩兄弟步入了他們高度風格化的影像世界。
精彩花絮
約翰?托爾托羅(John Turturro)飾演巴頓?芬克(Barton Fink)。在《黑幫龍虎鬥》(Miller's Crossing,也是科恩兄弟導的)裏,他演的角色在一座名爲"The Barton Arms"的房子裏遇到了一個男人。
故事是科恩兄弟是看完電影《嬰兒炸彈》(Baby Boom)的途中寫的,那時他們《黑幫龍虎鬥》的寫作正遇到了瓶頸。
第一部在戛納電影節同時獲得金棕櫚、最佳導演、最佳演員3項大獎的電影,並且還是評委們一致通過的。
巴頓?芬克的故事來自劇作家克利福德?奧狄斯(Clifford Odets)的軼事。
巴頓房間裏的壁紙只有當約翰?古德曼飾演的角色進入或離開房間時才會脫落。
這是科恩兄弟第一部沒用巴裏?索南菲爾(Barry Sonnenfeld)做爲攝影師的影片,但巴裏出現在巴頓?芬克在餐館一幕中。
片中嫌犯的小名叫"Madman Muntz"。1940至50年代的洛杉磯有一個以當時看來很暴力的電視廣告而聞名的汽車銷售商,他的名子就叫"Madman Muntz"。
影片結尾小鳥跳入大海的鏡頭不是故意拍攝的,而是鳥兒誤闖鏡頭,科恩兄弟非常喜歡,便把鏡頭保留了下來。鳥兒們在《黑幫龍虎鬥》裏也同樣幫了導演的忙。
W.P. Mayhew 的原型是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福克納跟好萊塢的第一部片約就是一部關于摔跤的電影。
穿幫鏡頭
巴頓跟查理說完話,走出房間以後,Mastrionotti 和Deutsch警長的屍體有變化。
巴頓的房間應該在旅館六層,但當他乘電梯下樓跟兩位偵探見面時,電梯經過的樓層數多于六。
Chet用于阻止鈴響的手前後不一致。
http://baike.baidu.com/view/613539.htm
比預期更好看的奇幻旅程【午夜.巴黎】
之前對《午夜.巴黎》(100/7/29 首輪上映)這部片沒有太大興趣的我,是在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看到它榮獲”最佳原著劇本獎”,而得獎人”伍迪艾倫”又沒親自前去領獎,才吸引我去看的。
原本以為本片會是描寫美國人眼中的巴黎,想不到越往下看卻越覺得好看……
劇情描述男主角(歐文威爾森飾)和未婚妻一家人一起去巴黎旅遊,途中遇到未婚妻好友&她的男朋友也剛好來巴黎觀光。
大家一起在餐廳吃過飯後,好動的未婚妻和好友們一起去跳舞,喜歡在巴黎街道散步的男主角,便決定悠閒的走路回飯店。微醺的男主角,再加上對路不熟,走著走著似乎總在原地打轉!?後來他索性坐下來休息,順便欣賞巴黎街道的風景。突然間響起午夜12點的鐘響,男主角也清醒多了。在二、三輛車子經過後,眼前突然出現一輛復古造型的骨董車,車子還停了下來,車上的人熱情的邀請男主角上車,跟他們一起去派對狂歡!男主角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一場午夜巴黎的奇幻旅程就此展開了~
年輕時期原本想成為作家的男主角,後來陰錯陽差地成為好萊塢的著名編劇,賺進了大把鈔票。可是他還是懷抱著年少時的作家夢想,想寫書出版。
在午夜骨董車的帶領下,男主角見到了他所憧憬的美好20年代的各個名作家、藝術家,包括海明威、畢卡索、達利、費滋傑羅、布紐爾…等人。
當男主角想回飯店拿自己的作品給海明威過目,一走出小酒館想再走回去時,小酒館卻變成了洗衣店?
整夜未歸的男主角,隔天興奮的告訴未婚妻他的奇遇!未婚妻以為他在做白日夢,不然就是頭殼壞去了~晚上男主角拿著自己的作品,帶著未婚妻來到他昨晚的奇遇地點等待著。可是左等右等,卻遲遲不見那輛骨董車出現?未婚妻等到不耐煩就先回去了,剩下男主角還繼續在等待…終於又響起午夜12點的鐘響,骨董車也再次出現,迎接男主角去體驗午夜巴黎~
未來的岳父看到男主角常常徹夜未歸,擔心他是不是有外遇?便聘請私家偵探去跟蹤男主角。私家偵探也和男主角一樣等到午夜12點的鐘響,看到那輛骨董車,便一路開車跟下去…結果最後這個偵探卻”失蹤了”?原來是他轉錯了方向,跑進古代的法國宮廷,還被國王叫來士兵要追殺他呢!
我原本猜測那些20年代的人物,只是男主角的南柯一夢!想不到劇情越來越精彩,古今交錯的情節彷彿是金庸小說的世界般,同樣都是那麼的不可思議~最後男主角終於遇到了和他有相同品味的女孩子,一起漫步在浪漫的午夜巴黎雨景中…看到這一幕,讓我想起由黛安蓮恩&約翰庫薩克所主演的《愛狗男人請來電》,那種找到”心靈相契合的朋友”所擁有的無比喜悅!
歐文威爾森飾演的碎碎念男主角,應該就是年輕時伍迪艾倫的寫照吧!?
片中還請來法國第一夫人:卡拉布魯妮客串一角;奧斯卡影后瑪莉詠柯蒂亞也在片中飾演畢卡索的情婦呢!
【午夜.巴黎】諷刺每個身在自己年代的人,總是對自己的現況不滿,而緬懷起過往的美好年代!
Miner本身也滿喜歡看伍迪艾倫的作品,比較喜歡的幾部是《情遇巴塞隆納》、《愛情決勝點》、《遇上塔羅牌情人》…等。
本片保有伍迪艾倫一貫的幽默、諷刺、毒舌風格,句句一針見血,看來還真是過癮呀~
【午夜.巴黎】能榮獲本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真的是實至名歸!
非常推薦本片給喜歡看幽默、諷刺劇情,以及喜歡穿梭古今題材的朋友來觀賞喔!
http://cat1204cat.pixnet.net/blog/post/44339908
讓人驚嘆為何有人的創造力可以如此豐盛傑出 2012/4/5
伍迪艾倫又一部令觀眾讚賞不已的影片,每次欣賞他的作品,總是會讓人驚嘆為何有人的創造力可以如此豐盛傑出。
就像這部影片,藉由男主角在與未婚妻的巴黎行中遇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眾多赫赫有名(或當時默默無名但即將會赫赫有名)的作家、畫家、電影創作者,將十九世紀巴黎人文薈萃、追求心靈充實的景像穿插在二十一世紀充滿附庸風雅、功利現實心態的現今社會,形成強烈反諷又幽默的對比,完全展現了伍迪艾倫的大師功力。拿下金球獎及奧斯卡獎的最佳編劇絕對是實至名歸。男主角歐文威爾森的演出表現令人刮目相看,真像是一個活生生複製的小伍迪一直在螢幕上碎碎念。^_^
觀賞這部電影如果對劇中提到的藝文名家(ex.費茲傑羅、海明威、馬諦斯、畢卡索、達利、布紐爾、高更、竇加)有所了解的話,看起來會更覺有趣。影片最後有一句台詞令我不禁笑出聲來,男主角對著背叛他外遇又想掩飾的未婚妻說:”你可以騙得了我、但你騙不了海明威。”真是令人絕倒,因為海明威作品的特色及他一再強調的作家本分就是對周圍的人要有敏銳的觀察力。
不過就算對劇中出現的人物不熟悉也沒關係,除了伍迪艾倫的天才令人驚艷之外,這部片子還會讓人興起一股追求自己理想的悸動。這部電影絕對是一部不看會後悔、非看不可的影片。
http://www.wretch.cc/blog/cfsjhs/28480854
浪漫, 超浪漫!! 懷舊, 超懷舊!! 而且一層不夠, 要二層, 三層... .2012/2/23
是《開羅紫玫瑰》的男主角走出來?還是想做《阿凡達》的你走進去? 這次, 已經七十歲的伍迪艾倫, 時空穿梭, 把觀眾從開羅帶到了巴黎之不同年代, 讓我看得五味雜陳百感交集. 可說是藝術與商業的微妙平衡, 也可說是人類空虛不滿後之寄情異想.
http://es871402.pixnet.net/blog/post/38947506
《愛上羅馬》荒謬絕倫的人間鬧劇文:馬來魔
《愛上羅馬》和伍迪艾倫的其他電影一樣,都有許多大咖演員參與演出,就連伍迪艾倫自己都再度犯了戲癮,下海軋一角,並且依然發揮他的鬼才喜感,雖然少掉很多「口白式的幽默」,卻增加許多「情境式的趣味」。
藝文派的評論者大都不太能接受嬉鬧式的喜劇,所以很多人花了20年的時間才把周星馳的地位從「不入流」變成主流,喜劇才子的漫漫長路,走來辛酸。相較之下,伍迪艾倫是讓文青們比較能夠認同的喜劇創作者,主要原因在於他的喜劇比較不傾向於瘋瘋癲癲,反而帶著一點藝文色彩,就連那嘮叨的口白都能夠廣受讚揚,甚至成為風格,但是從《命中注定,遇見愛》開始,這種碎嘴路線已經開始令人感到厭倦,所以現在這部《愛上羅馬》看得出在口白上的收斂,終於沒有太多的叨叨絮絮,而把重點放回故事本身,真是可喜可賀!
走出紐約之後的伍迪艾倫,開始關注其他的城市,甚至嘗試喜劇以外的陰暗面。《愛情決勝點》把史嘉莉喬韓森變成歇斯底里的女人,徹底粉碎女神形象,卻展露出優秀的演技,但是從帶有驚悚味道的《命運決勝點》開始,我們發現伍迪艾倫不善於執導喜劇以外的電影路線,所以『歐洲三部曲』開始回歸喜劇小品風格,從《情遇巴塞隆納》、《午夜‧巴黎》到《愛上羅馬》,可說是佳作不斷,尤其是《愛上羅馬》在異國情調之下演出光怪陸離的人間群相,浪漫有趣,也暗藏機鋒,是他近期最犀利的作品。
故事以羅馬為背景,演出好幾段發生在城市之中的人生風景。一對男女決定閃婚,但是雙方的父母碰頭,卻各自懷抱偏見。迷路的人妻遇上仰慕的男演員,卻為了是否和他上床而陷入掙扎,而獨自待在飯店的丈夫卻因為一名開錯門的妓女而有了一段飛來艷福的遭遇,也在無意間改變了對性愛的壓抑態度。一個和女朋友同居的建築系學生,因為一個女演員的介入而陷入感情上的兩難,最奇妙的是一個不知道為什麼而突然走紅的平凡男子,從爆紅到過氣的大起大落,完全演出媒體時代的可悲現象,反而是高高在上的羅馬教廷沒有被當成重點,因為「教條」未必能理解人間事,只有身在人間,才能明白人生的五味雜陳。
《愛上羅馬》和伍迪艾倫的其他電影一樣,都有許多大咖演員參與演出,就連伍迪艾倫自己都再度犯了戲癮,下海軋一角,並且依然發揮他的鬼才喜感,雖然少掉很多「口白式的幽默」,卻增加許多「情境式的趣味」。像是女主角突然想跟搶匪上床,或者是一個只敢在洗澡的時候唱歌的男高音,乾脆在歌劇院公開洗澡,結果成為獨一無二的「洗澡歌手」。這些爆笑橋段加上很多「吟詩作對」的台詞,或者上流社會的浮誇場景,都成為知識分子的自我解嘲。
這是伍迪艾倫近期最無厘頭的喜劇,在愛情文藝的表象之下,透出十足的諷刺性,不同於《午夜‧巴黎》的知性浪漫,反而讓文青成為被嘲諷的對象,對名人的挖苦更是切中要害,甚至就連愛情和夢想都成為不滿現狀的寂寞代名詞,只有妓女的角色最單純,也只有性愛最歡愉,名聲和地位反而才是最虛偽的過眼雲煙。整部電影看似荒謬至極,卻也是最精彩絕倫的人間鬧劇。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64/33648042/
《愛上羅馬》照妖鏡裡的羅馬,現形吧 文:柿子
看完《愛上羅馬》,我佩服伍迪艾倫這樣利用喜劇嘲諷的功能來記錄羅馬的現實,那麼臺灣?甚至臺北?也許來一部"照照鏡子吧!看看你現在是甚麼樣子"的電影,或許可以讓觀眾們在苦哈哈的生活中,得到一點有意義的娛樂吧。
終於等到伍迪艾倫這位紐約鬼才導演把歐洲三部曲給結束了。第一部《情遇巴塞隆納》描述了不同特質的人彼此相遇產生的火花,把巴塞隆納變得浪漫又多情;第二部《午夜‧巴黎》則是以巴黎那悠遠的藝術歷史為背景,大玩西洋藝術史與現代的交錯,讓觀眾看到巴黎深厚的藝文積累。那《愛上羅馬》呢?我自己從來沒去過歐洲,所有的認識幾乎也就是從書上得知的,要從電影裡面感受到這些城市的美,多少會有些框架限制…但相較於近來兩部日片《羅馬浴場》、《魚干女又怎樣:羅馬假期》所呈現出來的羅馬風情,我更好奇在伍迪艾倫的眼中,羅馬又會是一座怎麼樣的城市呢?
電影看完後,不知怎麼地,我突然對伍迪艾倫這部電影的片名感到好奇。" To Rome with Love",伍迪艾倫真的覺得羅馬是一座與愛共生的城市嗎?在伍迪艾倫的眼裡,羅馬居然充滿了阿Q式的誤會與矛盾,《愛上羅馬》不同於前兩部歐洲愛情電影,拒絕談論羅馬淵遠的歷史和浪漫的情懷,反而呈現出羅馬這座城市天真到近乎天兵、隨興到近乎隨意的傻瓜個性。明明語帶諷刺,卻又在大螢幕上帶到了宏偉的古蹟和聞名世界的音樂…好像伍迪艾倫這老頭子聳著肩對觀眾說:「看吧,羅馬就是這樣莫名其妙,但是大家還是很開心,我也沒辦法」。這很讓人拍案阿!算是三部曲裡,最鮮明也最合我胃口的一部電影了。
電影主要以發生在羅馬的四段小故事分別交錯而成:莫名其妙成為媒體紅人的中產小職員、因意外而各自發生出軌小插曲的蜜月夫妻、被假文青魔女唬的一愣一愣的出軌男、因兒女的異國戀情而被挖掘出歌劇實力的家庭故事…這四個故事都發生在羅馬,雖然角色不一定全都是羅馬人,但不得不說在滿場義大利文和義式歌曲的傳唱下,故事中那荒謬的情節和矛盾的因果,你會覺得這部電影真的好羅馬!原來在伍迪艾倫的眼中,羅馬竟然充滿這麼多的荒誕戲碼,偏偏…他們卻又都這麼不以為意、理所當然。
對照現今新聞媒體報導的義大利蕭條,不知為何…好像伍迪艾倫多少有一點道理。雖然我從未去過義大利(甚至是整個歐洲我都從未涉足),但在《愛上羅馬》的描述裡,羅馬這座城市呈現出來的樣貌,好像並沒有它的歷史這麼厚實。在那位莫名其妙被媒體大肆哄抬的小職員故事裡,羅馬人關心的大眾議題似乎比臺灣人的媒體素養還要低落的多。電影也許誇張化了,但細想這故事的來由,是不是真有可能是義大利的媒體過度娛樂化的結果?或者也能說是在歐債危機下,義大利人們已經無所適從,企圖從虛無縹緲的徵兆裡理解出一條解決之道來?我不知道真相為何,但我在這個小故事裡看到的是羅馬人對一切不確定未來的焦慮。
至於那對來到羅馬度蜜月,甚至打算長住的夫妻就更讓我覺得莞薾。明明就不是羅馬人,到莫名其妙地,到了羅馬這個地方好像就著了魔,人人都能春心蕩漾…一方面諷刺了這座城市悠遠的歷史是如此被娛樂產業重視(走在路上就會遇到有人在拍電影),一方面又嘲諷了羅馬人的上流社會是如此衣冠楚楚卻斯文敗類。迷路的老婆在羅馬街頭遇見電影明星,居然可以寬衣解帶大方獻身,後來連羅馬的旅館搶匪都意外地又帥又浪漫,可以讓人暈頭轉向獻出肉體來瘋狂一下;在旅館等候的老公則跟高級妓女一同出席看似高檔的社交派對,卻發現了這些人的西裝底下其實同樣裝著好色的靈魂…我認為伍迪艾倫傳遞的是,羅馬無可救藥的浪漫,性與情感恣意地奔流…這樣很好啊,你看最後那對夫妻還不是恩愛的很?
那羅馬的歷史呢?《午夜‧巴黎》可是立基在巴黎那深厚的藝術史耶,羅馬這老城市,總會有甚麼的吧…伍迪艾倫這一點絕對沒有讓人失望。他透過一個男孩盲目愛上假文青女孩的故事,呈現出多數人對羅馬這座城市藝術與人文的期待。拜託!你在西元前390年就有文化根基的羅馬耶!你怎麼能不知道凱薩大帝和屋大維的功績、公共浴場和競技場的繁盛、義大利法西斯的崛起和沒落還有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藝術對世界的影響呢?可以輕鬆把歷史和藝術文化說出口的人,在這座浪漫的城市宛如呼出來的空氣都具有春藥的功用,殊不知這些資料都是寫文章前十分鐘google了維基百科查出來的(我對不起我的高中歷史老師)。伍迪艾倫的這一觀點讓我反覆咀嚼還能唇齒留香阿!
而最後一個故事,則是以義大利文歌劇"弄臣"為主題,開了這裝腔作勢的古典文化一大玩笑。一對異國戀情的情侶帶出美國家庭與義大利家庭相處的火花,進而衍生出羅馬人似乎各個都會唱一口好歌劇的錯覺(大家都是浴室聲樂家),看著伍迪艾倫自己下海演出,讓從事殯葬業的羅馬老爸登台一邊洗澡一邊唱歌,大家還都起身鼓掌大喊"Bravo"…這一下我自己覺得伍迪艾倫有些玩笑開過頭了。我猜想這則故事是要諷刺義大利有太沉重的歷史包袱,悠遠的義大利文化成果變成羅馬一成不變的守舊,但…也許多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來說,義大利這一特色並非值得取笑的缺點。在這則故事裡…我反而覺得伍迪艾倫有些自負了。
但不管如何,《愛上羅馬》這部電影充滿了伍迪艾倫對羅馬這城市的輕謬和荒誕眼光,只是同時你也不能說伍迪艾倫不愛這座城市,因為對這座城市沒有愛,又如何能發掘出這些可笑的缺點呢?這麼看下來,就連片名也是伍迪艾倫老頑童式的大玩笑,對熟悉羅馬這座城市的人來說,看了電影之後應該更能感受到其中的無奈和幽默吧。是說…現在的臺灣社會也充滿了矛盾和荒謬,不知道能不能有哪位功力深厚的前輩可以拍一部"我愛臺灣"?看完《愛上羅馬》後,我佩服伍迪艾倫這樣利用喜劇嘲諷的功能來記錄羅馬的現實,那麼臺灣?甚至臺北?也許來一部"照照鏡子吧!看看你現在是甚麼樣子"的電影,或許可以讓觀眾們在苦哈哈的生活中,得到一點有意義的娛樂吧。
電影劇情:★★★★☆
演員演技:★★★★☆
角色刻劃:★★★☆☆
故事氛圍:★★★★☆
畫面美感:★★★★☆
服裝化妝:★★★★☆
音效配樂:★★★★☆
剪輯流暢:★★★★★
節奏步調:★★★★☆
影前評價:★★★★☆
綜合推薦:4顆星 (不看可惜)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65/33659806/
情遇巴塞隆納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導演: 伍迪艾倫 Woody Allen
男演員: 哈維爾巴登 Javier Bardem
女演員: 潘妮洛普克魯茲 Penelope Cruz史嘉蕾喬韓森 Scarlett Johansson
伍迪艾倫繼威尼斯、巴黎、倫敦後,這回來到了巴塞隆納。
除了已成為他近年銀幕繆司的史嘉蕾喬韓森外,國內觀眾並不熟悉的蕾貝卡霍爾,也佔了重要的份量。她們在片中飾演一對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但個性卻有天壤之別:史嘉蕾喬韓森喜歡刺激、熱情大膽;蕾貝卡霍爾注重理性、實際而謹慎。兩人相偕去巴塞隆納,卻遇到了邀請她們同遊的畫家(由本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哈維爾巴登飾演),贊成與反對的爭論可想而知,畢竟這個男人大方承認了他的企圖。
要或不要!這個選擇題看似簡單,然而一念之間,改變的不僅是旅程的規劃,也可能是所有角色的人生。
她們終究去了。有趣的不是臉上本來就像寫著「來釣我」的史嘉蕾喬韓森,何況她還因為興奮到喝了太多酒而造成胃潰瘍,反而無法繼續旅程。剩下看似不對盤的蕾貝卡霍爾和哈維爾巴登獨處,而當這個男人展現了他花花公子外的另一面時,原本像刺蝟般的女人也搶在好友之前,率先融化了。
問題是胃潰瘍會好,被蒙在鼓裡的史嘉蕾喬韓森病癒後就迫不及待迎接被耽誤的羅曼史;而早已訂婚的蕾貝卡霍爾則反而被攪亂一池春水,坐立難安。演技精湛的哈維爾巴登在這部電影其實並沒有展現多少「道德」困境(倒是少了前作奇異的造型後,整個人性感了不少),他像塊人體磁鐵般吸引片中每一個女性,而他也自得其樂(這是否代表了伍迪艾倫對時下男性藝術家的看法,或者根本是他的羨慕與幻想)!
伍迪艾倫的劇本自然不會這麼簡單。當史嘉蕾喬韓森如願以償和哈維爾巴登在一起後,卻殺出潘妮洛普克魯茲這個前妻。三人同居一個屋簷下,從對立到相濡以沫的3P情節,要比前面蕾貝卡霍爾搶先「吃」了朋友的「菜」的情節更來得勁爆!潘妮洛普克魯茲雖然在四名主角裡戲份最少,「存在感」卻最強,她看似瘋狂卻又充滿才華,反差之大簡直讓原本以藝術家自居的史嘉蕾喬韓森就像個純樸無知的女學生,反而在對手的導引下發現了前所未見的世界,無論是「性」或者「創作」。而伍迪艾倫讓三個人初識與分手的混亂爭執,以英文、西班牙文交錯出現,也造成突梯的語言趣味,引人入勝。
而另一廂原已認命、準備要作賢妻良母的蕾貝卡霍爾,卻被看穿她心思的親戚推波助瀾,告訴她千萬別步自己後塵。再加上餐桌下一隻伸錯方向的腿,讓她和哈維爾巴登未滅的餘燼,又有了死灰復燃的跡象,直到一場足以澆熄他們激情的意外為止。而這場意外,展露了伍迪艾倫尖酸詼諧的那一面。
對部分觀眾而言,這部喜劇或許有點不可思議;問題不在於片中角色的行為,而是沒出現【出軌】之類好萊塢電影常見的道德報應。而這正是伍迪艾倫更有趣的地方,他讓看似對立的元素:性與愛、理智與感性、放棄或追求,產生了流動的可能,對與錯也就不截然兩分。當事過境遷,史嘉蕾喬韓森和蕾貝卡霍爾都離開巴塞隆納,互相坦承發生過的事情時,並不代表她們的人生就此順利坦蕩,卻多了點聰明與莞爾。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33&c=BA0001
情遇巴塞隆納:不來電(楨:「重情要義」的藍祖蔚不悅喜劇!詳參【圖博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演員不能彼此相吸,他們詮釋的愛情,又如何感動觀眾?
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作品中,太神經的伍迪,或者看不見伍迪的蹤影,都是麻煩事。
我曾在撰寫《遇上塔羅牌情人(Scoop)》的評論時,曾經嫌伍迪.艾倫的神經質表演讓人焦慮不安,;如今看了他隱居幕後,既不亮相又不獻聲的《情遇巴塞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反而對他有了懷念。
關鍵其實不在於伍迪的表演有多精彩,而是《情遇巴塞隆納》全片少了敘事魅力,一男三女的多角戀更少了愛情火花與磁吸效應,一個慵懶的夏日,一個未曾讓人流汗與流淚的青春逐愛記。
從女性的觀點來看,《情遇巴塞隆納》描寫的是美國女郎 Vicky和Cristina結伴到西班牙渡假,遇上了一位曾被愛人Maria用刀抵住胸口的畫家Juan Antonio,結果Vicky和Cristina先後愛上了Juan Antonio,偏偏Maria又回到Juan Antonio的身旁。從男性的觀點來看,《情遇巴塞隆納》可以解讀成Juan Antonio才剛結束了與Maria一段情,就又被Vicky和Cristina的魅力吸引,不但邀請出遊,而且公然表示希望能有三人性愛, Vicky和Cristina的反應各不相同,已有未婚夫的Vicky怒不可遏,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的Cristina卻欣然受邀。然而,因緣際會下,Vicky卻先和Antonio有了一夜情,但是Antonio卻又另外與Cristina雙宿雙飛,被愛情搞昏了頭,卻又同樣被愛情折磨得進退失據的Vicky,於是回頭接受了未婚夫的愛與婚約,只是心頭怎麼也割捨不了Juan Antonio的身影。
是的,《情遇巴塞隆納》中的愛情習題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或者遇見的,一男兩女原本即很棘手,再加上一位愛恨交織的前妻Maria,變數就成相乘直接跳過了平方,進入了立方,而且Maria和Cristina竟然也在照相暗房中發展出一段同志情,光是「亂」字都無法形容電影中的男女情,昏頭的何只是那一男三女,所有的觀眾也都昏暈了。
舊約聖經中有著「巴貝塔」的傳說,只說一種語言的世人打算興建直達天庭的巴貝塔,驚動了神明,於是錯亂了世人語言,讓世人不能再同心,其實,只要讓世人成天泡浸在愛情漩渦中,就夠讓世人忙碌,無暇再與神明爭天下了。
《情遇巴塞隆納》的故事只發生在那年夏天的七八月之間,但是愛情熱能已經夠讓Vicky、Cristina、Maria和Juan Antonio四人暈頭轉向了,激情或許都很短暫,然而留連在胸口和腦海的折磨,卻像魔咒一般盤旋噬人,四段錯亂愛的愛情,其實只是重複唱出了「卡門」那首歌曲曾經唱過的歌詞:「愛情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兒,一點也不稀奇…什麼叫情?什麼叫意?還不是大家自己騙自己!什麼叫癡?什麼叫迷?簡直是男的女的在做戲!」伍迪.艾倫的劇本其實只在重複人間一再上演的五味雜陳亂愛劇,並沒有特別的觀點,人生情愛的各種可能排列組合,早在他的舊作《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和《賢伉儷(Husbands and Wives)》中討論過無數回合了,新意不多,意外不多,趣味亦不多,都是《情遇巴塞隆納》觸礁擱淺的原因之一。
不過,《情遇巴塞隆納》最大的問題在於伍迪.艾倫採取的敘事觀點。
如果導演是位說書人,他的旁白導言就要有順手推舟的力量,《情遇巴塞隆納》的結構仰賴著說書人的旁白導引劇情前行,但是那位說書人的腔調毫無磁力,也沒有任何尖銳犀利的警世真言,平鋪直敘的結果,就如同閱覽著一部淡而無味的羅曼史,話音一落,男女主角的對話就接隨而上的剪接章法,更讓全片陷入了招式看老的傳統窠臼了。
至於男主角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也許比較適合惡魔角色,遇上情聖的戲路挑戰時,就覺得渾身不對勁,他直視三位女主角的眼中其實完全沒有火花,一切都只是戲劇要求下的表演而已,愛情的神秘就在於它總是悄悄地改變你的肉身,讓澎湃的情欲再也無法躲藏,如果獨缺愛情,再怎麼詮釋似水柔情,就是不對勁,愛情無法勉強,愛情的戲亦然,《情遇巴塞隆納》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透過演員的失職,正確詮釋了愛情的一個面向,雖然,那是莫大的嘲諷。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1/post-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