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18 08:30:13| 人氣4,591| 回應26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巴頓芬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為何一般人眼中的前評《紅磨坊》只有妮可基嫚之視覺效果,而館長則聯想到《巴頓芬克》:一部描述好萊塢劇作家巴頓芬克的詭異荒謬之黑色喜劇?
   內行人看門道啦!

《巴頓芬克》Barton Fink(1991)

導演:柯恩兄弟(Joel Coen & Ethan Coen) 
演員:
約翰特托羅(John Turturro)
約翰古德曼(John Goodman)
茱蒂戴維斯(Judy Davis)  
 柯恩兄弟再次以詭異而荒謬的黑色喜劇風格,讓本片觀眾不由自主地被劇情吸引,並贏得坎城影展1991年的金棕櫚獎。1941年,紐約一位優秀的劇作家巴頓芬克(約翰特托羅,「謀殺綠腳趾」)來到好萊塢為新劇創作劇本。
 巴頓待在一家氣氛詭異的旅館裡試圖專心寫作,卻碰上了寫作瓶頸。住隔壁房的推銷員查理(約翰古德曼,「小魔星」)好意想幫忙卻無功而返,其後還發生一連串奇怪的事情而無法專心創作。
  舞臺劇作家巴頓?芬克剛剛在紐約成名,他的新劇很受歡迎,于是他接到洛杉磯國都電影公司的邀請,高薪聘請他到好萊塢作電影編劇。在稍稍地遲疑之後,巴頓還是被薪水和待遇的優厚以及事業的野心所吸引,答應了下來。
  巴頓被安排住在一家寬大而又顯得有點冷落的旅館裏,電影公司管事和總裁極度熱情的接待讓巴頓有點惶惑,同時也感覺到他們笑臉背後的虛僞。電影公司要他在短時間內完成一部摔跤電影的劇本,巴頓還沒明白過來就已經被打發出來了。對于這樣一個陌生的領域,巴頓感覺十分陌生和無助,一時不知如何下筆。旅館鄰居不停吵鬧,巴頓過去抗議,認識了鄰居查理。查理自稱是個推銷商,巴頓向查理也講起了自己“要寫描繪普通人生活的戲劇”的人生理想、志願和現在的內心矛盾,兩個人成了好朋友。
  巴頓遇到了自己曾經十分崇拜的小說家、劇作家孟標,同時也對孟標的女秘書奧黛麗産生了好感。現在的孟標雖然外表仍舊不凡,但經常因爲寫不出東西而酗酒,酒後就嘔吐、打人、發酒瘋,奧黛麗實際上也是他的情婦。巴頓和他們吃了一次野餐,見識了這位名人的現狀。
  巴頓還是寫不出東西,被公司安排看了無數的摔跤爛片,到了晚上巴頓還是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巴頓找來奧黛麗幫忙,兩人也就順理成章地上了床。等到巴頓醒來,發現奧黛麗身上有一只蚊子,他一掌打下去,卻發現奧黛麗身下湧出大量的血來,奧黛麗已經死了。巴頓大驚之下亂了手腳,好在有查理幫忙,才把屍體分塊運出旅館。
  巴頓以爲是自己殺死了奧黛麗,雖然十分恐懼,但還是裝作若無其事。很快,他被叫到警察局,在一間奇怪的審訊室裏接受審問。在巴頓的極力控制下,警察一無所獲,但巴頓也得知了“瘋人”孟德爾的作惡事迹。晚上,巴頓正在屋中提心吊膽,查理,也就是“瘋人”孟德爾闖進門來。孟德爾舉手之間就殺了兩名跟蹤巴頓的偵探,一邊大罵巴頓這些“帶著打字機”的過客,一邊放起火來,他要爲這個世界點一把“地獄之火”、“淨化肮髒世界的火”。
  巴頓仿佛被一切驚呆了,他望向牆上的那幅畫,好像他也走入了這個畫中的世界,在沙灘上陪著那個美好的背影遙望著藍色的大海。
  這部描寫紐約編劇到好萊塢生活工作的黑色影片,爲科恩兄弟擺脫了以前作品中的小城生活描繪的套路,開始在更廣闊天地中馳騁自己獨立的想象。相對于紐約悠閑但不無舒適和自由的藝術生活,好萊塢顯得雜亂、緊張、到處充滿金錢味道,巴頓自以爲“高尚”的創作在受到了束縛的同時,也被黑暗的生活所詛咒。來自紐約藝術社區的人生經驗,在這個黑暗得難以想象的城市裏全無作用,巴頓的生活和創作經驗等于在好萊塢重新開始。
  這部影片同時也是科恩兄弟影片中技巧最成熟的作品,沒有下一部作品《赫德薩代理人》中精致得閃閃發光的雕琢感覺,卻比《血迷宮》時期的生硬艱澀進步了許多,飄忽詭異的鏡頭在幻想、黑色幽默與陰郁的現實之間自由逡巡。和《撫養亞利桑那》相似,主人公最後也走進了“一切美好”的幻境,把所有現實世界丟在腦後——也許這就是電影最大的魅力吧!
http://ent.163.com/edit/011130/011130_108668.html

感想亂說:

看不太懂它一些隱喻的表現,不過我想這是一部想像空間很大的電影,所以沒能輕易想通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可否認的是~它絕對是部好作品,拍與演與講故事的方式都相當棒,它鏡頭推移營造的氣氛、詭異的運鏡,一個小小的房間裡~被拍的好像很大的一個空間似的,所有物品看起來都像是有什麼玄機在,這樣的一個作家設定與營造的氣氛上,有點像庫柏力克的"鬼店",我很喜歡這種氣氛,很能輕易就掉進那空間裡。
另外它傳來的聲音是相當小~卻是很真實的,一般電影處理這類聲音會更清楚點,耳朵靠的越近就越清楚,但它處理的還是很模糊,這也比較接近一般在隔牆中聽到的聲音。
由於編劇也是柯恩兄弟,所以我想這位巴頓芬克就像是在講他們自己在編劇時的困惑及對好萊塢的不滿吧!!!最後那個海邊的景色(也就是房間裡桌前的照片),我想那是主角脫離這片壓力下所希望進入和擁有的美好場景及女伴吧!!!當然也也許是柯恩兄弟所希望的。所以最後那畫面應該不是真實的~(我猜啦)
至於查理的部份與死去的女子,這些都像個謎,想像空間是比較大的,最後飯店火燒的部份我是最不瞭的,不知道導演想講什麼,看到有不少人解釋為地獄般的空間,可是為什麼要用火表現!?而如果說是地獄般的話~那可能是想說巴頓芬克所處的好萊塢及老闆所給他的創作空間和思考都像是陷入地獄嗎!?這樣想我自己比較能感到合理點。
而死去的女子究竟是誰殺的!?我在網路看到很多它的許多可能性解釋,其實我覺得都滿合理的,不過我對查理和女子又有自己的觀點,原因是我看的時候~想到歐容的"池畔謀殺案",所以我想用類似的解釋在"巴頓芬克"中,這樣一切我就能更感到合理了!!!
首先我認為那女子並非是他殺,而是巴頓芬克殺的,那他為什麼完全不知情!?因為創作壓力已經讓他焦慮、心理、精神都時常呈現在無法正常的狀態,他顯然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殺的,所以我根本認為查理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說我上面講的也沒有,因為可能連女子過來找他都是沒有發生過的,首先查理的出現可能是巴頓孤獨時所希望陪伴的人物,那些隔壁的聲音可能是他的幻聽,從那時候開始~幻想就開始出現在他的創作生活上,這些人物的進展,都隨著他的幻想在改變,那同時也都是他劇本創作裡的人物。
至於那盒子是什麼!?如果這一切都是幻想,盒子當然不是假的,因為後來他一直拿著,這盒子有可能也是他自己弄的(在無知覺的精神狀態下弄的),如果殺人是真的,當然有可能是女子的人頭,如果不是~其實我也想不太到什麼可能性,還是在暗喻那是好萊塢留給它的包袱!?哈~~(隨便說說)
其實我應該是會更喜歡這部片的,但由於我理解力偏弱,不知怎麼的去更愛它的表現,但絕對能肯定這是柯恩兄弟在藝術上的驚人之作。還有不可不提的是約翰特托羅,他演的太棒了!!!(有拿坎城佳男耶)
柯恩兄弟過去幾部作品裡面,好像都有固定幾個演員在演出,真有趣。
看完這部片後~我變的像巴頓芬克那樣的在觀看著自己小小的房間,房間的所有東西、甚至牆壁,都開始有種微妙的感覺,哈~~
http://www.wretch.cc/blog/ltk0228/22880873

《巴頓芬克》:網易娛樂>暈瘋
 
  還是一部科恩兄弟的片子,這應該算是他們最早爲人知的作品,91年戛納得了三個大獎,不知道戛納評委們爲什麽這麽喜歡這兩個玩黑色電影的哥倆,讓他們十年時間得了三個最佳導演,儼然一幅九十年代電影大師的氣勢。
  《巴頓?芬克》(Barton Fink)講述的是一名事業小成的編劇在好萊塢自我抗爭的故事。估計有很多感受來自這對擅長編劇的導演兄弟親身經曆,所以表現起來得心應手。
  影片的風格仍是那種不聲不響地敘述人在環境下的無助與改變,最大牌的制片人、最權威的小說家在科恩的表現下都有種歇斯底裏的荒謬,而對巴頓最好的朋友也是巴頓唯一信任的人——卻是一個殺人狂。科恩兄弟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劇本結構把挖掘諷刺和埋下懸念結合起來,也讓主人公和觀衆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其中。科恩兄弟最喜歡給平鋪直敘的劇情加上轉折,所以一件莫名其妙的血案發生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除了劇本外,本片的聲音空間有很多地方處理得很好。巴頓所在的房間經常能聽到鄰居哭、笑甚至是做愛的聲響,而本片另一位男主人公就是通過巴頓聽到牆外一系列由小到大的聲音,最後是大聲的拍門而出場,這就在聽覺上形成一個重音,大大加強了塑造人物的感染力。相比之下,不少影片對人物出場的處理實在是太簡單了。另外,片中的轉場基本上都是用聲音做最後一個結束元素。在影片的最後一場戲,海浪擊石成了一段戲的開頭,而這也是影片裏最響的聲音,用來暗示一個還算光明的結束。
  另外要提一下影片的開頭對空間的處理。就一個鏡頭,卻表達出了一個完整的立體空間。一開始是從上往下搖,展示一個舞臺上方的帷幕拉繩,搖下來是一個人在工作,這展示了一個“上與下”的空間,背景聲是一個演員在念臺詞。隨著一個人向鏡頭走來的動作慣性,攝影機往後移,巴頓?芬克從鏡頭右邊入畫,微側面朝觀衆,眼睛盯著鏡頭的右後方,這又表現了一個“前與後”的空間,有人在念臺詞,背景聲響較響。隨著畫外音臺詞的進行,攝像機向右後方移動,展示出一個舞臺的全景,臺上的演員向左方的觀衆鞠躬示意,而左邊的觀衆響起熱烈的掌聲,這就展現了一個“左與右”的空間,聲音也達到很響的程度。
  就這樣短短一個很簡單的鏡頭,很獨特表現了多種空間關系,給觀衆一個立體的身臨其境的感受。而且聲音和布光都是由弱到強,領起了一個小高潮,這也符合巴頓在紐約獲得過不小的成功,爲劇情進一步發展交待了背景。
  對視聽元素的重視體現在很多場戲裏,在最高潮的殺警察戲裏也比較明顯,而用火來營造地獄的氛圍,用聖經來暗示某種宿命的安排,這就是科恩兄弟的拿手好戲了。
  由于只看了一遍,所以很多元素沒分析到位。不過可以看出,科恩兄弟是絕對熟練地掌握了電影的表現手法,這也是他們致力成爲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爲止最出色導演的重要本錢。
http://ent.163.com/edit/020911/020911_133693.html

《巴頓芬克》幕後制作

  關于影片

  《巴頓芬克》是科恩兄弟正式走上國際影壇的揚威之作。1991年,這部電影一舉拿下金棕櫚、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令世人矚目。這是一個充斥象征性符號的影片,科恩兄弟在考驗觀衆的理解能力。影片講述是一位作家在好萊塢的靈魂之旅,充滿了匪夷所思的經曆、黑色幽默的暴力,命運失控的恐懼……科恩兄弟帶領觀衆在一個的奇幻夢魘中旅行。這部電影隱喻了自由意志被壓制與反壓制的鬥爭,它也諷刺了好萊塢的商業與墮落,表現了藝術的艱難與複雜。
  在這對非主流兄弟導演的作品中,人物、性格、故事,這些好萊塢電影至關重要的元素都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而成爲科恩兄弟描述環境和曆史的砝碼。人被環境、人被社會、人被曆史禁錮,是科恩兄弟一貫的主題,人已經不再重要了--雖然科恩兄弟還是保持著對人的關懷和期待,但事實是,人已經不重要了。在這個黑色而荒謬的世界中,人即使有心也會變得無力。人在社會中掙紮,如同失氧的生命,在黑暗中逐漸枯萎。
  在《巴頓芬克》中,不多的人物和場景都是提煉自生活,經過誇張處理,明顯帶有魔幻色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是自卡夫卡以來的現代派思潮在90年代電影領域的體現,形成科恩兄弟影片最大的特色。巴頓?芬克在空曠寂寞的房間裏惡夢般的經曆,仿佛就發生在卡夫卡作品的某一頁,而其中帶著幻覺的荒誕性描繪又與薩特不謀而合。同時,整個片中還是營造了希區柯克式的懸念氛圍。所有這些都爲這部影片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盛譽,科恩兄弟從此躋身世界級大師名導行列。同時,這一對編、制、導全面合作的兄弟組合,更以其近乎傳奇的合作方式,爲他們的成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關于導演
  美國當今聲名最爲卓著的獨立制片旗手,當屬喬爾?科恩、伊桑?科恩,這對科恩兄弟了。當習慣于好萊塢大公司娛樂作品的觀衆們最初看到他們作品的時候,一時間很難明了影片在說什麽,是在講一個詭異的故事,是在揭示邊緣人物的生活狀態,還是表達一種卓爾不群的思想,還是關于政治曆史的隱喻?而科恩兄弟作品帶著魔幻色彩的黑色風格、與好萊塢娛樂片截然不同的敘事手法、誇張變形的人物和情節,營造了一個獨具魅力的個人影像世界,與好萊塢主流電影也有著天差地遠的區別。
  這對兄弟不僅以出色的作品證明了兩個人之間合作的親密無間,而且他們的工作方式也顯示著兄弟組合的非同尋常。從演職員名單中,非常明確哥哥喬爾是導演,弟弟伊桑是制片,兩人合作撰寫劇本,但現實工作中卻難以這樣明確區分。科恩兄弟兩個總是一起策劃、一起寫劇本,一起去看電影,片場上經常看到他們竊竊私語,交換著只有他們才懂的意見,甚至在生活中他們都共同撫養一個他們收養的孩子。顯然,這一對兄弟的合作甚至要比雙胞胎兄弟之間的合作還要密切和諧。
  出生在1954年的喬爾?科恩是哥哥,三年後出生的伊桑?科恩是弟弟,他們共同生活在美國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州,這也是科恩兄弟到念大學時才離開的家鄉。喬爾?科恩在著名的紐約大學攻讀電影,而伊桑?科恩則是在德州大學簡短的中轉以後才從普林斯頓畢業的。
  1991年的《巴頓芬克》,是科恩兄弟正式走上國際影壇的揚威之作。從這部影片開始,科恩兄弟步入了他們高度風格化的影像世界。
  精彩花絮
  約翰?托爾托羅(John Turturro)飾演巴頓?芬克(Barton Fink)。在《黑幫龍虎鬥》(Miller's Crossing,也是科恩兄弟導的)裏,他演的角色在一座名爲"The Barton Arms"的房子裏遇到了一個男人。
  故事是科恩兄弟是看完電影《嬰兒炸彈》(Baby Boom)的途中寫的,那時他們《黑幫龍虎鬥》的寫作正遇到了瓶頸。
  第一部在戛納電影節同時獲得金棕櫚、最佳導演、最佳演員3項大獎的電影,並且還是評委們一致通過的。
  巴頓?芬克的故事來自劇作家克利福德?奧狄斯(Clifford Odets)的軼事。
  巴頓房間裏的壁紙只有當約翰?古德曼飾演的角色進入或離開房間時才會脫落。
  這是科恩兄弟第一部沒用巴裏?索南菲爾(Barry Sonnenfeld)做爲攝影師的影片,但巴裏出現在巴頓?芬克在餐館一幕中。
  片中嫌犯的小名叫"Madman Muntz"。1940至50年代的洛杉磯有一個以當時看來很暴力的電視廣告而聞名的汽車銷售商,他的名子就叫"Madman Muntz"。
  影片結尾小鳥跳入大海的鏡頭不是故意拍攝的,而是鳥兒誤闖鏡頭,科恩兄弟非常喜歡,便把鏡頭保留了下來。鳥兒們在《黑幫龍虎鬥》裏也同樣幫了導演的忙。
  W.P. Mayhew 的原型是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福克納跟好萊塢的第一部片約就是一部關于摔跤的電影。
  穿幫鏡頭
  巴頓跟查理說完話,走出房間以後,Mastrionotti 和Deutsch警長的屍體有變化。
  巴頓的房間應該在旅館六層,但當他乘電梯下樓跟兩位偵探見面時,電梯經過的樓層數多于六。
  Chet用于阻止鈴響的手前後不一致。
http://baike.baidu.com/view/613539.htm

來一片巴頓芬克:電影裡的作家>曾偉禎   

 在文字的殿堂裡隨風舞著,孤獨絕然的靈魂們,用文字引燃觀者的影音聯想,將這世界連結成獨一無二的電影院。
 擁有這樣能力的人啊,是誰說的,不管是小說家,詩人,散文家,編劇,只要是文字的駕禦者,都可以是最完美的政治家。他們的文字還誘導著人們,把這些文字化成的虛擬電影,將之拍攝下來具像在賽璐璐底片上,還原到銀幕上,讓更多人一起在戲院裡,把腦袋連起來,讓人與人,無距離,讓世界可以,大同。
 可是,偏偏有好事者覺得用文字幻化現實及想像的作家是有趣的人類,本身就是頗可以入味的菜色;於是把他們化為電影元素,變成主角人物,放在大銀幕上,還分門別類,讓人品頭論足一番吶。有趣的是,這些電影還真不難看啊。
 於此龐雜的電影類型又多了一個分類:作家電影。而其電影類型,多元龐雜,有文藝,可驚悚;有黑色,可喜趣;可古裝,可歌舞;更可和恐龍在一起拚命,也可以只有一個人面對鏡頭喃喃自語到底。
 想看好看的作家電影要先看那些呢?選片這事兒,可令人頭疼。
 我的建議是,偏好電影又黑又喜的,就先來片《巴頓芬克》(Barton Fink)吧。片名本身就活像個藥丸兒的名稱,這可是導過《撫養亞利桑納》的美國兄弟導演檔,柯恩兄弟的經典黑色喜劇作品。凡有作家障礙(writer's block)者服用之後,立即見效,頭不但不疼了,還可狂飆在荒謬突梯情境中,快意不已。事實上這也是柯恩兄弟在寫電影《米勒叛幫記》(Miller's Crossing)劇本面臨寫一半寫不出來的困境,自己所服的藥方,結果成就了一部堪與大衛林區《藍絲絨》相比的絕妙作品,還在坎城得了三個獎。
 影片是描述美國一九四○年代,一位正經八百悲天憫人,以「平凡人戲劇」為志的劇場作家,由約翰特托羅主演,因劇場作品受到好評,由經紀人介紹到好萊塢去發展當編劇,住進了一個三流飯店,接著和電影製片人開會。沒想到的是片廠老板只聞其名根本沒看過他寫的劇本就和他簽約,並且開口就要他寫摔跤英雄電影。回到這個橄欖綠色和咖啡血色的飯店房間後,作家努力妥協要寫出真正平凡人精神影片,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自我懷疑兼後悔懊惱,神經緊繃無法釋懷。幸賴鄰房住的一個樂天知命,旅行全國的胖胖保險員的開導,作家到了生命出口,並以保險員的性格為藍本,靈感開始如泉湧。然而,就在劇本快完成時,這保險員卻率先精神崩潰自殺了,這不打緊他原來還是連續殺人犯,還放火差點燒了整間旅店。全片神經質又好笑,保證笑到流下的口水,可以和酒店房間壁紙因天熱黏膠溶解,一坨一坨地流焉下來,一樣多。作家之脆弱並容易受騙,這是第一例。
 作家類型中,要又怪又苦又可得生命勇氣獎章的代表,非《我的左腳》(My Left Foot)的主人翁莫屬。由,英國丹尼爾戴路易斯主演的又瘸又憋的怪咖傢夥,這個演過《布拉格之春》的風流醫生,《以父之名》愛爾蘭小混混,《大地英豪》民族英雄,《敢愛敢鬥》拳王,及《純真年代》貴族而聞名世界的英國演員,可把這個真人角色演活了。他可以用他的左腳把唱片從唱片封套裡夾出來,緩緩放在唱盤上。待他喘口氣後,他才氣定神閒地按下開關,聽將起來。這部吉姆謝瑞登執導改編克利斯帝布郎自傳小說的電影,描述克利斯帝自小因腦性麻痺而言行不同常人,在藍領階級家庭長大,一路行來,他的學習成長過程,除了和海倫凱勒一樣可以賺足觀眾熱淚外,他還因古怪發音與脾氣,讓人在抹淚之外還得再騰出一隻手捧腹。全片最棒的部分當然是編導毫無剝削弱者之嫌地呈現殘障人士和正常人一樣有心理與生理上愛的需要。作家抗壓骨氣逼人,此是一例。
 最能揪住觀眾心緒,體會緊張刺激娛樂效果的,通常以驚悚片為最。有警匪介入的,更是好看。不過有些賣座電影總會讓驚悚加入辣味兒的情色元素,例如莎朗史東在《第六感追緝令》(Basic Instinct)演的連續殺人嫌犯小說家,美豔性感,雙瞳迷離惑人。她在警局裡接受偵訊時,交叉雙腿而坐,讓包括麥克道格拉斯等所有男警探血脈賁張;這個女作家可是一個性對象可男可女,危險的殺沙豬嫌疑犯啊。
 然而一般而言,驚悚電影裡的作家,通常以男作家為多,且境遇都常是乖張奇特,甚至淒慘無比。遭遇淒慘第一名的作家一定是曾經在《教父》裡演長子的詹姆斯肯恩,在《戰慄遊戲》(Misery)中所演的暢銷小說家。一次旅行時車禍被人救起,幸運的是這個女人竟是他的書迷。起先,她專心伺候他,要他在腿傷復元前,安心在這裡完成系列小說的最新作品。沒想到的是,小說家寫的結局竟讓這系列的主角死去,這可激怒了這個書迷,原先的好康不再有,她蓄意軟禁作家要他改結局。作家發現不對勁,想逃走,卻被抓回因而遭受更恐怖的對待:她拿起大槌,用力敲斷了他的腳踝。這回他可逃不了。作家被綁架兼虐待,緊張好看又難耐,除了原著史帝芬金本來就是暢銷小說家,故事本身賣點即佳,最成功的角色當然是那可愛又恐怖的女書迷,胖胖的凱西貝茲把變態書迷演得入木三分,現實夢幻不分,自認就是書中的女主角。作家淪為刀俎上的肉,這是通俗經典中最有名的。
 作家為刀俎上的第二塊肉,選的是《鵝毛筆》(Quills)中的薩德。原是十八世紀末瘋人院的高級院民,因為駐院牧師德政,希望以書寫淨化靈魂作為治療,讓薩德擁有自己的書房,偶還可以到酒窖中取酒,平時還可寫書,由凱特溫斯蕾演的洗衣婦偷渡文稿,還可以出版。但由於他寫的內容,淫穢駭人,被拿破崙政府當局覺得該院過於寬鬆,遂派醫生,來到院中整頓他,並把薩德賴以為靈魂藥劑的鵝毛筆沒收,把他關到地牢去。如此薩德失去了他可以抒發靈魂積鬱的工具,還被施以各式治療瘋人的極刑,整個人淒慘無比。在生命被禁錮黑牢的末期,沒有了鵝毛筆,最後只得用自己的血與大便來書寫對邊緣性趣的狂熱。比起詹姆斯肯恩在《戰慄遊戲》中後來的否極泰來,傑佛瑞洛許可在《鵝毛筆》中可是死得難看淒慘。但是作為一個作家,他可也是奠定了書寫尊嚴的範例。這部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導演菲利普柯夫曼改編的作品,雖被史學家認為與薩德本人際遇在時空事件上均大有可議之處,但演員強力組合,讓這部電影有極佳可看性。
 要看觀眾成為作家刀上俎的,要看《顫慄黑洞》(In the Mouth of Madness)。一個從頭到尾都沒出現的小說家,寫出一個預告全世界瘋狂的小說,而所有讀過該書的人均一步一步成為書中人物,進入暴躁自虐虐人的瘋狂不歸路。包括保險公司派來負責調查失蹤小說家的偵探,在查訪過程中,一邊讀他的小說,也終於掉入其精神地獄。在《侏儸紀公園》系列電影中演恐龍專家的科學家兼作家山姆尼爾,就是這代表凡夫眾生的俎上肉塊之一。
 至於作家成為自己作品的受害者,那可多了,從丹佐華盛頓的《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er),到《異形》女主角雪歌妮薇佛在《兇手就在門外》(Copycat)都是,他們都是犯罪學專家,也是此類的作家。他們寫的犯罪研究書,都成為精神犯者在作案時的藍本,還回頭加害於他們。好萊塢片廠在驚悚片的競拍上,從來不軟手,變態殺手一個比一個看起來都是再平凡也不過的一般人,但到了片尾,卻發現他們才是不折不扣的精神患者。
 至於作家本身精神崩潰,要看導過《2001太空漫遊》、《發條橘子》、《金甲部隊》大師導演史丹利庫柏立克,所拍的經典恐怖片《鬼店》(The Shinning)。影片是關於一個小說家受僱到老牌渡假飯店代守冬日淡季所發生的故事。演過《飛越杜鵑窩》的傑克尼克遜可以是史上精神崩潰小說家第一名。影片中他就演出這個遭受寫作困境(writer's block,又來了),決定接受這奇特差事的小說家,希望換環境有助靈感,沒想到那是命中注定無法回頭的旅程。片中他那個具有靈媒體質的五歲兒子,就看著作家父親受飯店裡鬼魂驅使一步一步發狂,不但在酒吧和空氣講話,還砍了定期來檢查安全的守衛。他得在爸爸要砍死大家前,想法和媽媽逃離這冰封的山谷,真是緊張又恐怖。看過《大法師》覺得恐怖又好看的人,一定也會喜愛這部風格獨特的鬼片。片中那對長得一模一樣,漂亮卻面無表情的雙胞胎,站在住房樓層走廊底,然後漫天漫地的血漿撲來,絕對經典驚悚駭人。然而最嚇死人的,還是傑克尼可遜本人的臉。驚人的陰鬱的邪氣,令人不寒而慄。片末一張酒吧中的照片,還技巧點出了影片的輪迴觀點。
 離開驚悚類型,來到心理劇層次的電影作品。談到心理劇電影經典,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的多部電影,他的所有作品影響影壇後輩無數,美國的伍迪艾倫,他可說一生作品至少一半以上都受他影響。他的《另一個女人》(Another Woman)可就是向柏格曼致意的好電影之一。本片雖少了他一向擅常的自我嘲諷式喜劇調調,這部影片可是冷冽自省如《我心深處》,但也多了些親和。以中年女性為主角的電影並不多見的,何況是作家;而伍迪艾倫最愛自嘲及嘲諷知識分子,他的名言之一「關於知識分子:他們是絕頂聰明卻總搞不清楚狀況的最佳證明」。在這部片中,也緊鎖這個主題。在裡頭我們作家女主角珍娜羅蘭可是大學教授,一向規律嚴謹,意志如鐵,自認生命無礙無憾,其實是冷漠孤僻,令人聯想起柏格曼《野草莓》的老醫生。暑假到來,她決心租下一棟小公寓,專心完成自己的新書。然而空調氣孔卻總是幽幽傳來一個女子的聲音。原來隔壁是心理醫生辦公室,那個懷孕女子正對著心理醫生叨叨絮絮自己的問題,自覺生命美好卻空洞。對方的脆弱開始敲醒她的靈魂,她忍不住好奇開始跟蹤這個神祕又美麗的女子,還隨她一頭栽到中國草藥裡不可自拔。如此她的內在開始被翻掏出來,靈魂一一震成碎片,不知該如何所以的悲感昇起,終於醒悟原來自己是一個不快樂的人卻不自知。作家之自我盲點,此是其一。
 不管快不快樂,精神健康或變態,完整將作家行業裡人性黑暗面作品,票選榜首絕對是伍迪艾倫《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這部贏得影評的青睞及七項奧斯卡提名的片子,滿口戲劇經典的劇作家,處心積慮要讓自己的作品登上劇場。因此答應了黑幫老大,讓老大的情婦演出主角。然而這個情婦是個彆腳的三流演員。他心目中可以演出這個角色,是曾有過劇場女皇之名的女演員。隨後卻發現,情婦身邊的保鑣比他還懂戲,幫他把一齣空有理念沒有生命的劇加了分,這還不打緊,保鑣最後還索性把情婦殺了,只因為她是糟糕透頂的演員。而愛慕的女演員原來不過是一個酗酒又愛搞身段搞緋聞的女人。男主角約翰庫薩克,高頭大馬卻永遠娃娃臉的他,這回演劇作家,以稚氣的臉反諷地暴露劇場創作是充滿私心、剽竊、利害衝突的行業。
 至於作家所寫小說內容就是電影本身,到片末才讓觀眾搞清楚怎麼回事的電影,也不少。剛因為演出《神鬼奇航》的海盜而成為全球性感男星,酷酷又怪怪的《愛德華剪刀手》強尼戴普,就在新片《祕窗》中,演出因為戴綠帽而精神崩潰的作家。他因有人前來挑釁他多年前所寫的小說是剽竊的,開始一路證明及查訪。觀眾到片末才發現整部電影最大的弔詭是,電影內容是他自己在寫新作時,現實發生與想像交叉對應的故事;而原來他就是自己杜撰的那個壞人,還親手把妻子給殺了。而這類影片,國片有一部拍得比這部還厲害的,就是楊德昌的《恐怖分子》。只是這回作家不是精神患者,而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擁有平凡人身分的精神性「恐怖分子」。由繆騫人演出的作家,在婚前曾在廣告公司上班,婚後因無法懷孕,遂開始寫作,作品頗受矚目。但隨時間過去,她很難再超越自己,因而陷入寫作困境;這時,一通惡作劇的電話,使她崩潰,以為丈夫有了外遇,因此婚姻開始破裂。之前公司主管又來找她回去上班,她遂決定與先生分居。他的先生眼見莫須有的事件讓他幸福生活破滅,心性逐漸發狂,一樁殺人事件就要引爆。到了片末,當上膛的槍,扳機被扣,「碰」的一聲……。作家醒來,沒事。原來劇中一切都沒發生,一切都只是作家的得獎小說的內容。繆騫人和李立群演活了這對夫妻。誰才是恐怖分子,是那個打惡作劇電話的混血兒女生,還是在腦中想像這一切劇情的小說家,還是螳螂身後的那兩隻黃雀,這部電影的編劇及導演?玩弄虛實以及挑戰觀眾觀影注意力的影片,好看得不得了。
 上述了一堆精神上不快樂的作家,讓我們轉轉氣氛,作家還是有怪怪又可愛的類型,《怪咖一族》裡的葛妮絲派特蘿,是那個永遠黑眼眶偷偷在廁所抽菸的女作家,連夏天也要穿著假皮草大衣。《莎翁情史》裡,也有個看不出祝英臺是女人的梁山伯,這梁山伯還是個史上有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亞,他雖然窮,但文思泉湧從不間斷,還是個迷人的大情聖。
 講了這麼多作家,花花綠綠地別說他人,連自己都要眼花撩亂。但是但是,若要是心目中作家電影冠軍人選,那一定是,一定是,天才無敵第一名的《蘭花賊》莫屬啦。尼可拉斯凱吉一人飾兩角,演出同是劇作家的孿生兄弟,其實兩人都是本片真正編劇查理考夫曼的分身。影片哥哥查理是《變腦》的劇作家,是滿口電影編劇理論,其實是個裹足不前、患得患失的中年微禿發福作家,他的下部作品受製片人之托要將《蘭花賊》一書改編成劇本,問題是這本書根本是報導文學缺乏故事性,他又不願流俗編織出警匪槍戰、兒女私情、勵志感人等討好情節,絞盡腦汁不知如何改編成劇本。而雙胞胎弟弟唐納是個受好萊塢編劇正統課程教育下的新手,相信擦槍走火、變態殺人、人格分裂是吸引觀眾的好題材而樂此不疲創作劇本。查理與唐納的對話,正是本片的編劇設計出來關於劇本創作的基本辯證。尼可拉斯凱吉將查理本人,也代表一般作家,其內在充滿矛盾的世界,演得入木三分。他在片中不斷夢囈般的獨白,哀嚎,深深地扣住同樣被創作慾念及理念折磨的作家觀眾,好笑,但笑得心酸。更好笑的是,原本想要徹底摧毀好萊塢賣作公式,《蘭花賊》的結局卻莫名其妙出現傳統式的槍戰、飛車追逐、抱得美人歸光明收場,乍看像是自打嘴巴,卻是將最陳腔濫調的結局安排在最不可能發生的另類劇本上,好笑到不行。絕對是編劇和演編劇的人一起可以手牽手上臺接受眾人鞠躬的好電影。
 還有不能忽略的詩人作家,在電影中如呼吸般自在地吐出迷人的詩句,豐富了整部電影的感性層面。誰能忘記《郵差》(II Postino)裡智利流亡詩人聶魯達,以及送信的馬利歐,在風光如畫的化外小島上,兩人的忘年之交。還有《紅磨坊》(Moulin Rouge)這可是歌舞片代表,在英國片《猜火車》裡的浪蕩男伊旺麥奎格,在片中一轉身成為寫詩的癡情男,與妮可基嫚盪起鞦韆,一同唱著愛情流行歌曲來吶。澳洲來的導演巴茲魯曼是個放蕩不羈的電影美學浪子,前作《羅蜜歐與茱麗葉》,都拍得極後現代,以MTV式的風格重新詮釋莎翁名劇。梳著飛機頭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飆著跑車追著茱麗葉的表哥,搖滾音樂為背景的吵雜下,每個演員的臺詞都是原汁原味的莎劇對白。《紅磨坊》也不例外,叛逆地拼貼流行歌曲作為己用,還把二十世紀英國歌手艾爾頓強或史汀的歌曲,放到十八世紀去當主題曲。
 而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的《永遠的一天》,是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作品,則是一部優美深情,關於詩人在喟嘆自己生命所遺失的永恆。本片是在描寫一位即將面臨死亡的詩人亞勒山卓斯,他的回憶與他的獨白。他是希臘裔卻生長在義大利的詩人,他漂流一生,為的是希望能用母語寫出那首因詞窮未完成的詩歌〈解放受困的人〉,而這個希望卻也讓他忽略了家庭。詩人的妻子死後,某日決定離開那棟濱海的老房子,選擇去旅行時,發現了一封塵封已久的信,發信人就是他的太太。詩人發現自己的太太安娜曾經是那麼愛他,但安娜生前對於他的要求竟然只是「請給我一天」。而詩人妻子的文字,卻幾乎是全片最深情的詩句。
 我醒來時,你仍在沈睡
 你手輕輕一動,彷彿在找尋我
 眼皮微微顫抖,又沈沈睡去
 汗珠從你眉間流下……
 我在海邊寫信給你
 一次又一次……當你偶爾想起這一天
 請記住
 我全神凝望著它
 我熱切地撫觸著它
 我站在這裡等你,全身顫抖著
 給我這一天!
 片末,亞勒山卓斯回到海濱故居,他又看到了窗外猶若天堂似的海灘。他奔向天使般妻子,兩人深情相擁。亞勒山卓斯興奮地說:「過了明天,我們就可以永遠聚首。到時候,異鄉人會用相同的音樂歡迎我。永遠會有人賣字給我……我可以用文字帶妳重遊舊地,曾經望眼欲穿的舊地。」
聽完這席話之後,天使般的愛妻用柔憫的手輕撫他的臉,然後逐漸的遠離他。亞勒山卓斯趕忙追問:「明天到底是什麼樣子?」妻子說:「明天,明天就是永遠,再加上一天。」亞勒山卓斯不懂今天即是永遠,只是喃喃地自語著,「局外人,局外人……。」妻子走了,天堂也消失了。作家為了創作卻把自己與永恆幸福切割了,只剩下被雨霧濕了黑風衣的老詩人,獨自站在陰霾的海灘。
 延續深情的主題,不由得想起一個人。那個有著堅若磐石永恆深情的眼神,永遠揪住女觀眾的眼、她們的身、她們的心的……。是的,問我有哪個男作家,永遠會讓女人想開門歡迎他進來,甚至想取代張曼玉在《花樣年華》當那個餵他吃麵的女人?那那,那那,那只有永恆的梁朝偉啊!他在《花樣年華》裡當報社編輯,而後在《2046》改以作家的身分出現,雖然演過無數部電影,沒有人會分不出他那雙電眼在《無間道》裡當臥底警探的矛盾脆弱,或《天下無雙》當俠客的搞笑無厘頭,在《悲情城市》裡啞巴攝影師透露出文人般的沈穩氣質,或《春光外洩》裡的多情卻無義……那和《花樣年華》及《2046》裡,壓抑卻無限迷人的眼波,是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是王家衛創造了華人電影中最揪人情愫的男性模樣,但那也是梁朝偉本人詭譎多變的內在特質,造就了華人女性心底永恆的情人形像。
 啊,在作家電影的羊腸徑上寫文章,卻在結尾處露餡兒變成對演員的迷戀,這可是完全料想不到的結局,而這讓人也真的頭疼起來。就此打住,得去找片巴頓芬克,吃了再說。
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410/storyb4.htm

好萊塢劇作家罷工 金球獎典禮簡化成一小時記者會>美國之音記者奧沙利文

原定2008-1月13號星期天舉行的金球獎頒獎儀式標志著好萊塢頒獎季節的幵始。不過,好萊塢劇作家協會持續兩個月的罷工讓金球獎主辦方改變了計劃。
去年的金球獎頒獎吸引了眾多的好萊塢明星出席,有的前往領獎,有的是頒獎者。收看上屆金球獎頒獎典禮的觀眾多達2000萬人。今年的金球獎頒獎典禮將被簡化成一小時的記者會。很多影視明星都表示,他們不會越過罷工作家設置的糾察線。
女演員尼基.布朗斯凱在音樂劇《發膠》中飾演的角色獲得了金球獎的提名。她說:“這就好比是最後一刻取消高中畢業舞會。你已經准備好了禮服、首飾和鞋子,也已經約好做頭發和化妝。”
  有人懷疑、有人關注
金球獎的主辦方是由85人組成的好萊塢外國記者團。盡管有人懷疑金球獎的價值,但確實有不少人關注,即使批評人士也承認,金球獎頒獎典禮很好看。
原本要出席這屆金球獎頒獎典禮的明星包括安吉麗娜.朱莉和丹澤爾.華盛頓。喬治.克魯尼、盪姆.漢克斯、凱特.布蘭切特和約翰尼.德普都獲得了金球獎提名。
金球獎被認為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好萊塢每年的亮點是奧斯卡頒獎儀式,今年定于2月24號舉行。奧斯卡頒獎晚會是否能如期舉行如今也成了未知數。
  奧斯卡頒獎會如期舉行
美國劇作家協會拒絕允許其成員為奧斯卡頒獎晚會寫稿。不過,晚會導演吉爾.凱茨表示,無論如何,2008年的奧斯卡頒獎晚會都會如期舉行。
好萊塢劇作家從2007年11月5號幵始罷工。劇作家和制片商關于互聯網節目收入分配的談判上個月破裂。到目前為止,雙方還沒有計劃舉行新的談判。
罷工的劇作家取得了一些小的收獲。演員盪姆.克魯斯持有部分股權的聯美電影公司與劇作家協會達成協議,允許作家為該公司的影片寫劇本。劇作家協會還與晚間秀節目主持人戴維.萊特曼達成協議。其他晚間秀的主持人傑.雷諾、柯南.奧布萊恩和吉米.基梅爾等人的節目也恢複了正常,但是沒有作家為他們寫臺詞。另外,滑稽演員喬恩.斯圖爾特和斯蒂芬.考伯爾星期一也幵始播出新節目,但是他們的節目也沒有作家寫稿。
好萊塢許多影視劇的拍攝目前都處于暫停狀態。在電視系列劇《波士頓法律》裏飾演角色的克裏斯蒂安.克萊門松希望糾紛雙方能達成協議。他說:“我是演員工會會員。從根本上說,我必須與作家站在一起。可是,我非常希望罷工結束。我想,好萊塢的每個人都希望罷工結束。”
  波及當地經濟
好萊塢老資格的公關人員沃倫.科文認為,罷工已經幵始對當地經濟產生波及效應。科文為許多好萊塢大牌明星當過經紀人,他們中有伊麗莎白.泰勒和保羅.紐曼等。科文說,好萊塢是由更多知名度不高的人組成的,這些人的利益正在受到傷害。
科文說:“酒宴承辦人、公關公司、電視網、廣告商和電影工作室等都會受到影響。當然,還有一點誰都沒有提到,那就是罷工和金球獎頒獎典禮等各類晚會的取消也會讓影迷們受到影響。”科文說,他希望糾紛雙方能在奧斯卡頒獎晚會前達成協議。
有經濟學家估計,迄今為止,這場罷工已經給洛杉磯帶來了14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http://lateline.muzi.net/news/ll/fanti/1492494.shtml?cc=10298&ccr=

我看好萊塢劇作家大罷工

好萊塢的劇作家可以那麼有種的站起來爭取自己的權益,臺灣的編劇們~你們都在幹什麼?只要能混口飯吃隨便交差就行了?還是現在的臺灣社會根本不需要更高品質的劇作?
或許當今的臺灣社會真的不需要太過精緻的劇作,需要的只是能帶給電視臺穩定收入、拍一集算一集的八點檔,但是此外,提昇臺灣戲劇水準,我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個人一直認為,一部戲最重要的是觀眾、接著是演員,然後就是編劇,當然所有的職位都有其不可或缺和辛苦的地方,但總覺得臺灣的編劇是特別畸型的一群。看看當今臺灣號稱高水準的戲劇製作,電視劇大多是改編知名小說或日本漫畫,舞臺劇則都是西體東用、東拼西湊。原創性的東西不是沒有,而是可能品質不足或乏人問津。
的確,在臺灣的演藝社會,編劇往往是不被重視的一群。比起可以趁連續劇推出再版原作再削一次版權費的漫畫或小說出版商、以及可以受眾人仰慕的演員外,編劇,敢問各位,你能背出你愛看的那些偶像劇的編劇是誰嗎?大部分都只知道演員、厲害一點的可能還會知道原作者,編劇~是誰呀?
(漫畫也有這種情況,例如大多數人都知道「魯夫」但是稱呼尾田榮一郎為「航海王的那個作者」……。)
好萊塢的編劇們,加油!讓所有人知道劇本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吧!
http://blog.udn.com/w854105/1354369

另參本館《當代好萊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156/20060605071826

劇作家>維基百科

劇作家,又稱編劇,是指專門從事專門從事戲劇文學寫作的作家。這些作品可能是為舞臺表演而創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臺劇本,或是只以劇本對話形式的純粹文學創作。
英語裡的「編劇」一詞(playwright)首先出現於英國劇作家本?瓊森的諷刺詩《致編劇》(To Playwright)。[1]Play-wright一詞有「表演的工匠、修理工」的意思,暗諷當時在劇場裏工作的二流散文作家。因為當時的劇作家多數採用格律詩體裁,並自稱為詩人,這種做法一直延至19世紀早期。
儘管如此,現代「編劇」(playwright) 一詞已沒有貶意。
  西方劇作家
西方現有作品流傳下來的最早的劇作家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時期。當時希臘一年一度的酒神節的重要內容便是盛大的戲劇比賽。每個參賽的劇作家都要提交一個悲劇三聯劇和一個內容相關的羊人劇作為參賽作品。這個比賽的勝利者,現在還有作品流傳下來的只有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及喜劇作家亞裏士多芬尼斯。他們創作的戲劇形式到今天仍然為劇作家採用。
在戲劇史上被大多數人認為最偉大的劇作家則是威廉?莎士比亞。他生於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之間的英國,但他的正悲劇、喜劇和歷史劇令當時仍處於黑暗時代的戲劇藝術突然躍進高峰時期。
在他死後的四百年間,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和學院研究。
  中國戲劇作家
中國的戲劇發展過程與西方戲劇迥異。最早的劇作家因資料很少,已不可考,可知的是自隋代開始有管理百戲的制度,而最早的劇本為南宋時期的《張協狀元》。這齣劇本作者有一說為南宋溫州的九山書會。到宋元朝流行雜劇,關漢卿、王實甫(或說鄭光祖)、白樸、馬致遠為代表人物,合稱「元曲四大家」。到明朝末年劇作家湯顯祖因與莎士比亞同期,被現代人稱作「東方莎士比亞」。
  現代編劇
隨著表演理論、舞臺科技和多媒體的發展,舞臺劇作家的地位正逐漸被導演取締。劇作家亦逐漸轉移至電影、電視或電臺的編劇工作。再加上舞臺劇需要的資源遠比其餘媒體多、在很多城市的政府資助減少、業餘劇團都是依靠票房的收益成為收入的主要來源;這些情況令很多劇團都明顯減產。在美國紐約百老匯外的著名劇院 Playwrights Horizons在 2002-03年季度只上演六齣戲劇,比起1973-74年的31套記錄有明顯減少。在百老匯,甚至百老匯以外的地方,現代既大型、又有機會重演的製作大都為音樂劇。這些因素都令劇作家難以單靠編劇維生,除非是非常成功的劇作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A7%E4%BD%9C%E5%AE%B6

14082007年出品
導演: 麥可伊恩布萊克 ( Mikael Hafstrom )
演員: 約翰庫薩克 ( John Cusack ) 山繆傑克森 ( Samuel L. Jackson )
編劇: Matt Greenberg Scott Alexander Larry Karaszewski劇情:
 
本片改編自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短篇同名驚悚小說。故事描述一位個性鐵齒、只相信自己直覺的名恐怖小說家麥可恩斯林(約翰庫薩克 飾),某晚來到了一家旅舍,負責管理旅社的歐林經理(山繆傑克遜 飾)告訴恩斯林這家旅社有間鬧鬼的禁忌1408房,只要住進1408房的旅客都再也沒活著退房過,不信邪的恩林斯不顧旅社經理的勸告,執意要住進1408房。
當恩林斯打開這間禁忌之房的這一刻開始,一切完全超出他原本所預期的詭異許多,這間房門將永遠被鎖上,而房內無法預測的恐怖異象將不時襲擊,恩斯林開始發現這個夜晚將會是個漫漫長夜……
 
1408電影《第1408号房間》的原版書籍

《第1408号房間》的原版書籍。庫薩克扮演一名揭穿賓館怪異現象真相者,有一天,他住進了經常"鬧鬼"的海豚賓館第1408号房間,沒成想真的遭遇了令人恐怖的經曆
1408,一個暗含凶數13的數字;1408,一間殺人無赦的禁忌凶屋。像所有的恐怖片一樣,如果你不相信鬼神亂力,如果你對玄妙莫測不屑一顧,那麼《幻影凶間》順應恐怖規則的結構(比如主角“天堂有路不走,地獄無門偏闖”的愚蠢找死行為,以及不能分析個子醜乙卯的簡單鬼故事),自然也不會顛覆你的神鬼價值觀,就像電影裏一大堆死亡案例也嚇不退堅信眼見為實的小說家一樣。 而如果你屬于容易受到驚嚇的人群,那不妨跟隨男主角踏進奪命鬼屋。收音機自動開啟、廁紙開始異動、床鋪枕頭上多出物事,這等小事還屬于自欺欺人的範疇,可從被弄得滿手鮮血、鬧鐘打亂倒計時一小時的那一刻,電影就從開始的疑神疑鬼直入亡命的主題。“地獄無門”的俗語被直接語言化,1408幻影凶間真的變成了一旦進入就毫無退路的密室,不管主角怎麼試圖逃離都只是徒勞而已! 這是一樁“沒有”凶手的密室殺人事件。各種視效出眾的驚嚇場景,既可能是夢境也可能是幻覺也可能是真實還可能是頭腦發狂,總之不論是哪項,迷迷糊糊之間男主角的驚嚇恐怖感覺都格外真實。這有大半要歸功于個性帥哥約翰·庫薩克,不管是幽默、憤世嫉俗、哀怨、悲傷、恐慌還是歇斯底裏,整部影片中幾乎完全唱獨角戲的他都絲絲入扣。像大部分斯蒂芬·金的作品一樣,這是惡魔在身邊的驚恐一夜,從正常到發瘋只有一線之隔而已!
http://blog.sina.com.tw/sunday1314/article.php?pbgid=44619&entryid=572929

1408電影觀後感

這個1408啊…老實說,有點讓我失望到。我覺得我大概知道它要表達什麼,可惜的是表達得不太好。
這部電影看到主角Mike進到1408之後,就讓人感覺很像某一部很久以前的片叫《撕裂地平線》 加《地動天驚》 的綜合體。但是像《撕裂地平線》的成份較多點。這幾部片都和人的幻想以及內心深處的恐懼有很大的相關性。簡單來說,就是心魔式的恐怖。《撕裂地平線》是一部活的太空船攻擊人內心最深處的恐懼;1408所攻擊的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可能是人類對失去愛人的恐懼;也可能是攻擊親情。老實說,失去愛人這件事還蠻讓人恐懼的。
Mike這個人的人格轉變在電影中表達得很清楚,在失去女兒Katie之後突然有很大的轉變,從一個愛家的人,突變成離開自己的妻子以及父親。而這個轉變的真正原因從到很認真看到尾的話,是可以推論出來的。主要的幾個線索中,最明顯的是Mike在面對冰箱裡幻想的旅館經理時的一段話。
「你沒有任何信仰,對吧?」
「為什麼人們相信鬼?因為那是人們對於來世的期望。」
從開頭的簽書會到與旅館經理第一次碰面的對話可以知道,Mike本身不信鬼,他也不斷的破壞人們對於鬼的想像,告訴大家世上沒有鬼。有鬼這件事是騙人的。而且可以看出他這個態度並不理性,似乎到有點偏激的地步。同時,在1408中穿插的主軸劇情可以看到,Mike非常愛他的家人。
還有,在Katie問到死後的世界,她會不會上天堂。母親的角度是告訴女兒:是的,她會上天堂;Mike則認為不,她會永遠和父母在一起,不會死。而且在Katie死後,父母二個人的爭吵點在於Katie先去了天堂,而且Katie喜歡天堂等等的故事,Mike則認為那全是胡扯,他們要做的應該是全力對抗死亡。由於Mike不信死後世界,人一死什麼都沒了,對於死亡非常的恐慌及排斥。這點連他的女兒都比他成熟,她女兒說:「人都會死的。」
於是,綜合起來差不多可以想像到一件事:Mike其實非常希望再見到他的女兒Katie。為了能夠再見到他的女兒,他去找各種傳說中鬧鬼的地方,希望可以證實鬼是真的存在的。如果鬼真的存在,那麼他就有機會見到她女兒的芳魂。可惜的是,尋找的結果只是一次次的失望。隨著失望的程度加深,他也越來越偏激。一直到他到了1408遇見他女兒才獲得救贖。
最後的結局有二種不同的版本,一個是這個。
這個版本是電影院播放的版本,Mike獲救而且終於把1408這件事做為鬼故事的ending,將來再也不寫了。當然,他在病床上和他老婆說遇見女兒的這件事,他自己應該也半信半疑。其實觀眾也半信半疑,不知道到底在1408所發生過的事究竟是真實還是幻覺。所幸有錄音帶,告訴了Mike, 她老婆,也告訴觀眾。他真的遇見他的女兒了。
另一個是這個。
很多人說這個很爛,Mike掛了,而且結得很沒意義。其實我覺得除了多嚇觀眾一次的這個無意義的爛梗之外,其他還好。最後的錄音帶也證明了鬼魂是真的。而且電影版結局是和妻子團聚,這個結局是Mike死後和他的女兒在一起,二個版本結局有異曲同工之妙。
好了,那這部片爛在哪呢?很明顯的它想要讓這個驚恐片帶出深厚的意義,但可惜很不成功。第一點,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嚇人橋段,天崩地裂、世界末日、拆房子是怎樣?第二點,沒有善用以前的死者。因為看起來1408攻擊的是人的感情,Mike大可以在過程中慢慢發現過去的死者是怎麼死的,然後慢慢讓觀眾知道一些悲傷的故事。至少我注意到那幾個跳樓的人,似乎都是在非常悲傷的情緒下跳樓的。少一點天崩地裂,把幾個人的故事帶一下會很難嗎?;第三、有很多不同的嚇人橋段沒有意義上的串連,感覺像是為了嚇人而嚇人;第四、Mike的爸爸這個梗沒有舖得很好,不知道觀眾應該要怎麼感動法。
結論:這部片可以改名叫《死了都要愛之我愛女兒》。
http://blog.yam.com/raymond4u/article/13600786

比預期更好看的奇幻旅程【午夜.巴黎】

 

之前對《午夜.巴黎》(100/7/29 首輪上映)這部片沒有太大興趣的我,是在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看到它榮獲”最佳原著劇本獎”,而得獎人”伍迪艾倫”又沒親自前去領獎,才吸引我去看的。

  原本以為本片會是描寫美國人眼中的巴黎,想不到越往下看卻越覺得好看……

劇情描述男主角(歐文威爾森飾)和未婚妻一家人一起去巴黎旅遊,途中遇到未婚妻好友&她的男朋友也剛好來巴黎觀光。

  大家一起在餐廳吃過飯後,好動的未婚妻和好友們一起去跳舞,喜歡在巴黎街道散步的男主角,便決定悠閒的走路回飯店。微醺的男主角,再加上對路不熟,走著走著似乎總在原地打轉!?後來他索性坐下來休息,順便欣賞巴黎街道的風景。突然間響起午夜12點的鐘響,男主角也清醒多了。在二、三輛車子經過後,眼前突然出現一輛復古造型的骨董車,車子還停了下來,車上的人熱情的邀請男主角上車,跟他們一起去派對狂歡!男主角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一場午夜巴黎的奇幻旅程就此展開了~

  年輕時期原本想成為作家的男主角,後來陰錯陽差地成為好萊塢的著名編劇,賺進了大把鈔票。可是他還是懷抱著年少時的作家夢想,想寫書出版。

  在午夜骨董車的帶領下,男主角見到了他所憧憬的美好20年代的各個名作家、藝術家,包括海明威、畢卡索、達利、費滋傑羅、布紐爾…等人。

當男主角想回飯店拿自己的作品給海明威過目,一走出小酒館想再走回去時,小酒館卻變成了洗衣店?

  整夜未歸的男主角,隔天興奮的告訴未婚妻他的奇遇!未婚妻以為他在做白日夢,不然就是頭殼壞去了~晚上男主角拿著自己的作品,帶著未婚妻來到他昨晚的奇遇地點等待著。可是左等右等,卻遲遲不見那輛骨董車出現?未婚妻等到不耐煩就先回去了,剩下男主角還繼續在等待…終於又響起午夜12點的鐘響,骨董車也再次出現,迎接男主角去體驗午夜巴黎~

  未來的岳父看到男主角常常徹夜未歸,擔心他是不是有外遇?便聘請私家偵探去跟蹤男主角。私家偵探也和男主角一樣等到午夜12點的鐘響,看到那輛骨董車,便一路開車跟下去…結果最後這個偵探卻”失蹤了”?原來是他轉錯了方向,跑進古代的法國宮廷,還被國王叫來士兵要追殺他呢!

  我原本猜測那些20年代的人物,只是男主角的南柯一夢!想不到劇情越來越精彩,古今交錯的情節彷彿是金庸小說的世界般,同樣都是那麼的不可思議~最後男主角終於遇到了和他有相同品味的女孩子,一起漫步在浪漫的午夜巴黎雨景中…看到這一幕,讓我想起由黛安蓮恩&約翰庫薩克所主演的《愛狗男人請來電》,那種找到”心靈相契合的朋友”所擁有的無比喜悅! 

  歐文威爾森飾演的碎碎念男主角,應該就是年輕時伍迪艾倫的寫照吧!?

  片中還請來法國第一夫人:卡拉布魯妮客串一角;奧斯卡影后瑪莉詠柯蒂亞也在片中飾演畢卡索的情婦呢!

  【午夜.巴黎】諷刺每個身在自己年代的人,總是對自己的現況不滿,而緬懷起過往的美好年代!

  Miner本身也滿喜歡看伍迪艾倫的作品,比較喜歡的幾部是《情遇巴塞隆納》、《愛情決勝點》、《遇上塔羅牌情人》…等。

  本片保有伍迪艾倫一貫的幽默、諷刺、毒舌風格,句句一針見血,看來還真是過癮呀~

  【午夜.巴黎】能榮獲本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真的是實至名歸!

非常推薦本片給喜歡看幽默、諷刺劇情,以及喜歡穿梭古今題材的朋友來觀賞喔!

http://cat1204cat.pixnet.net/blog/post/44339908

 

讓人驚嘆為何有人的創造力可以如此豐盛傑出 2012/4/5

 

伍迪艾倫又一部令觀眾讚賞不已的影片,每次欣賞他的作品,總是會讓人驚嘆為何有人的創造力可以如此豐盛傑出。

  就像這部影片,藉由男主角在與未婚妻的巴黎行中遇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眾多赫赫有名(或當時默默無名但即將會赫赫有名)的作家、畫家、電影創作者,將十九世紀巴黎人文薈萃、追求心靈充實的景像穿插在二十一世紀充滿附庸風雅、功利現實心態的現今社會,形成強烈反諷又幽默的對比,完全展現了伍迪艾倫的大師功力。拿下金球獎及奧斯卡獎的最佳編劇絕對是實至名歸。男主角歐文威爾森的演出表現令人刮目相看,真像是一個活生生複製的小伍迪一直在螢幕上碎碎念。^_^

  觀賞這部電影如果對劇中提到的藝文名家(ex.費茲傑羅、海明威、馬諦斯、畢卡索、達利、布紐爾、高更、竇加)有所了解的話,看起來會更覺有趣。影片最後有一句台詞令我不禁笑出聲來,男主角對著背叛他外遇又想掩飾的未婚妻說:”你可以騙得了我、但你騙不了海明威。”真是令人絕倒,因為海明威作品的特色及他一再強調的作家本分就是對周圍的人要有敏銳的觀察力。

  不過就算對劇中出現的人物不熟悉也沒關係,除了伍迪艾倫的天才令人驚艷之外,這部片子還會讓人興起一股追求自己理想的悸動。這部電影絕對是一部不看會後悔、非看不可的影片。

http://www.wretch.cc/blog/cfsjhs/28480854

 

浪漫, 超浪漫!! 懷舊, 超懷舊!! 而且一層不夠, 要二層, 三層... .2012/2/23

 

是《開羅紫玫瑰》的男主角走出來?還是想做《阿凡達》的你走進去? 這次, 已經七十歲的伍迪艾倫, 時空穿梭, 把觀眾從開羅帶到了巴黎之不同年代, 讓我看得五味雜陳百感交集. 可說是藝術與商業的微妙平衡, 也可說是人類空虛不滿後之寄情異想.

http://es871402.pixnet.net/blog/post/38947506

  

《愛上羅馬》荒謬絕倫的人間鬧劇文:馬來魔

 

《愛上羅馬》和伍迪艾倫的其他電影一樣,都有許多大咖演員參與演出,就連伍迪艾倫自己都再度犯了戲癮,下海軋一角,並且依然發揮他的鬼才喜感,雖然少掉很多「口白式的幽默」,卻增加許多「情境式的趣味」。

  藝文派的評論者大都不太能接受嬉鬧式的喜劇,所以很多人花了20年的時間才把周星馳的地位從「不入流」變成主流,喜劇才子的漫漫長路,走來辛酸。相較之下,伍迪艾倫是讓文青們比較能夠認同的喜劇創作者,主要原因在於他的喜劇比較不傾向於瘋瘋癲癲,反而帶著一點藝文色彩,就連那嘮叨的口白都能夠廣受讚揚,甚至成為風格,但是從《命中注定,遇見愛》開始,這種碎嘴路線已經開始令人感到厭倦,所以現在這部《愛上羅馬》看得出在口白上的收斂,終於沒有太多的叨叨絮絮,而把重點放回故事本身,真是可喜可賀!

  走出紐約之後的伍迪艾倫,開始關注其他的城市,甚至嘗試喜劇以外的陰暗面。《愛情決勝點》把史嘉莉喬韓森變成歇斯底里的女人,徹底粉碎女神形象,卻展露出優秀的演技,但是從帶有驚悚味道的《命運決勝點》開始,我們發現伍迪艾倫不善於執導喜劇以外的電影路線,所以『歐洲三部曲』開始回歸喜劇小品風格,從《情遇巴塞隆納》、《午夜‧巴黎》到《愛上羅馬》,可說是佳作不斷,尤其是《愛上羅馬》在異國情調之下演出光怪陸離的人間群相,浪漫有趣,也暗藏機鋒,是他近期最犀利的作品。

  故事以羅馬為背景,演出好幾段發生在城市之中的人生風景。一對男女決定閃婚,但是雙方的父母碰頭,卻各自懷抱偏見。迷路的人妻遇上仰慕的男演員,卻為了是否和他上床而陷入掙扎,而獨自待在飯店的丈夫卻因為一名開錯門的妓女而有了一段飛來艷福的遭遇,也在無意間改變了對性愛的壓抑態度。一個和女朋友同居的建築系學生,因為一個女演員的介入而陷入感情上的兩難,最奇妙的是一個不知道為什麼而突然走紅的平凡男子,從爆紅到過氣的大起大落,完全演出媒體時代的可悲現象,反而是高高在上的羅馬教廷沒有被當成重點,因為「教條」未必能理解人間事,只有身在人間,才能明白人生的五味雜陳。

  《愛上羅馬》和伍迪艾倫的其他電影一樣,都有許多大咖演員參與演出,就連伍迪艾倫自己都再度犯了戲癮,下海軋一角,並且依然發揮他的鬼才喜感,雖然少掉很多「口白式的幽默」,卻增加許多「情境式的趣味」。像是女主角突然想跟搶匪上床,或者是一個只敢在洗澡的時候唱歌的男高音,乾脆在歌劇院公開洗澡,結果成為獨一無二的「洗澡歌手」。這些爆笑橋段加上很多「吟詩作對」的台詞,或者上流社會的浮誇場景,都成為知識分子的自我解嘲。

  這是伍迪艾倫近期最無厘頭的喜劇,在愛情文藝的表象之下,透出十足的諷刺性,不同於《午夜‧巴黎》的知性浪漫,反而讓文青成為被嘲諷的對象,對名人的挖苦更是切中要害,甚至就連愛情和夢想都成為不滿現狀的寂寞代名詞,只有妓女的角色最單純,也只有性愛最歡愉,名聲和地位反而才是最虛偽的過眼雲煙。整部電影看似荒謬至極,卻也是最精彩絕倫的人間鬧劇。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64/33648042/

 

《愛上羅馬》照妖鏡裡的羅馬,現形吧  文:柿子

 

看完《愛上羅馬》,我佩服伍迪艾倫這樣利用喜劇嘲諷的功能來記錄羅馬的現實,那麼臺灣?甚至臺北?也許來一部"照照鏡子吧!看看你現在是甚麼樣子"的電影,或許可以讓觀眾們在苦哈哈的生活中,得到一點有意義的娛樂吧。

  終於等到伍迪艾倫這位紐約鬼才導演把歐洲三部曲給結束了。第一部《情遇巴塞隆納》描述了不同特質的人彼此相遇產生的火花,把巴塞隆納變得浪漫又多情;第二部《午夜‧巴黎》則是以巴黎那悠遠的藝術歷史為背景,大玩西洋藝術史與現代的交錯,讓觀眾看到巴黎深厚的藝文積累。那《愛上羅馬》呢?我自己從來沒去過歐洲,所有的認識幾乎也就是從書上得知的,要從電影裡面感受到這些城市的美,多少會有些框架限制…但相較於近來兩部日片《羅馬浴場》、《魚干女又怎樣:羅馬假期》所呈現出來的羅馬風情,我更好奇在伍迪艾倫的眼中,羅馬又會是一座怎麼樣的城市呢?

  電影看完後,不知怎麼地,我突然對伍迪艾倫這部電影的片名感到好奇。" To Rome with Love",伍迪艾倫真的覺得羅馬是一座與愛共生的城市嗎?在伍迪艾倫的眼裡,羅馬居然充滿了阿Q式的誤會與矛盾,《愛上羅馬》不同於前兩部歐洲愛情電影,拒絕談論羅馬淵遠的歷史和浪漫的情懷,反而呈現出羅馬這座城市天真到近乎天兵、隨興到近乎隨意的傻瓜個性。明明語帶諷刺,卻又在大螢幕上帶到了宏偉的古蹟和聞名世界的音樂…好像伍迪艾倫這老頭子聳著肩對觀眾說:「看吧,羅馬就是這樣莫名其妙,但是大家還是很開心,我也沒辦法」。這很讓人拍案阿!算是三部曲裡,最鮮明也最合我胃口的一部電影了。

  電影主要以發生在羅馬的四段小故事分別交錯而成:莫名其妙成為媒體紅人的中產小職員、因意外而各自發生出軌小插曲的蜜月夫妻、被假文青魔女唬的一愣一愣的出軌男、因兒女的異國戀情而被挖掘出歌劇實力的家庭故事…這四個故事都發生在羅馬,雖然角色不一定全都是羅馬人,但不得不說在滿場義大利文和義式歌曲的傳唱下,故事中那荒謬的情節和矛盾的因果,你會覺得這部電影真的好羅馬!原來在伍迪艾倫的眼中,羅馬竟然充滿這麼多的荒誕戲碼,偏偏…他們卻又都這麼不以為意、理所當然。

  對照現今新聞媒體報導的義大利蕭條,不知為何…好像伍迪艾倫多少有一點道理。雖然我從未去過義大利(甚至是整個歐洲我都從未涉足),但在《愛上羅馬》的描述裡,羅馬這座城市呈現出來的樣貌,好像並沒有它的歷史這麼厚實。在那位莫名其妙被媒體大肆哄抬的小職員故事裡,羅馬人關心的大眾議題似乎比臺灣人的媒體素養還要低落的多。電影也許誇張化了,但細想這故事的來由,是不是真有可能是義大利的媒體過度娛樂化的結果?或者也能說是在歐債危機下,義大利人們已經無所適從,企圖從虛無縹緲的徵兆裡理解出一條解決之道來?我不知道真相為何,但我在這個小故事裡看到的是羅馬人對一切不確定未來的焦慮。

  至於那對來到羅馬度蜜月,甚至打算長住的夫妻就更讓我覺得莞薾。明明就不是羅馬人,到莫名其妙地,到了羅馬這個地方好像就著了魔,人人都能春心蕩漾…一方面諷刺了這座城市悠遠的歷史是如此被娛樂產業重視(走在路上就會遇到有人在拍電影),一方面又嘲諷了羅馬人的上流社會是如此衣冠楚楚卻斯文敗類。迷路的老婆在羅馬街頭遇見電影明星,居然可以寬衣解帶大方獻身,後來連羅馬的旅館搶匪都意外地又帥又浪漫,可以讓人暈頭轉向獻出肉體來瘋狂一下;在旅館等候的老公則跟高級妓女一同出席看似高檔的社交派對,卻發現了這些人的西裝底下其實同樣裝著好色的靈魂…我認為伍迪艾倫傳遞的是,羅馬無可救藥的浪漫,性與情感恣意地奔流…這樣很好啊,你看最後那對夫妻還不是恩愛的很?

  那羅馬的歷史呢?《午夜‧巴黎》可是立基在巴黎那深厚的藝術史耶,羅馬這老城市,總會有甚麼的吧…伍迪艾倫這一點絕對沒有讓人失望。他透過一個男孩盲目愛上假文青女孩的故事,呈現出多數人對羅馬這座城市藝術與人文的期待。拜託!你在西元前390年就有文化根基的羅馬耶!你怎麼能不知道凱薩大帝和屋大維的功績、公共浴場和競技場的繁盛、義大利法西斯的崛起和沒落還有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藝術對世界的影響呢?可以輕鬆把歷史和藝術文化說出口的人,在這座浪漫的城市宛如呼出來的空氣都具有春藥的功用,殊不知這些資料都是寫文章前十分鐘google了維基百科查出來的(我對不起我的高中歷史老師)。伍迪艾倫的這一觀點讓我反覆咀嚼還能唇齒留香阿!

  而最後一個故事,則是以義大利文歌劇"弄臣"為主題,開了這裝腔作勢的古典文化一大玩笑。一對異國戀情的情侶帶出美國家庭與義大利家庭相處的火花,進而衍生出羅馬人似乎各個都會唱一口好歌劇的錯覺(大家都是浴室聲樂家),看著伍迪艾倫自己下海演出,讓從事殯葬業的羅馬老爸登台一邊洗澡一邊唱歌,大家還都起身鼓掌大喊"Bravo"…這一下我自己覺得伍迪艾倫有些玩笑開過頭了。我猜想這則故事是要諷刺義大利有太沉重的歷史包袱,悠遠的義大利文化成果變成羅馬一成不變的守舊,但…也許多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來說,義大利這一特色並非值得取笑的缺點。在這則故事裡…我反而覺得伍迪艾倫有些自負了。

  但不管如何,《愛上羅馬》這部電影充滿了伍迪艾倫對羅馬這城市的輕謬和荒誕眼光,只是同時你也不能說伍迪艾倫不愛這座城市,因為對這座城市沒有愛,又如何能發掘出這些可笑的缺點呢?這麼看下來,就連片名也是伍迪艾倫老頑童式的大玩笑,對熟悉羅馬這座城市的人來說,看了電影之後應該更能感受到其中的無奈和幽默吧。是說…現在的臺灣社會也充滿了矛盾和荒謬,不知道能不能有哪位功力深厚的前輩可以拍一部"我愛臺灣"?看完《愛上羅馬》後,我佩服伍迪艾倫這樣利用喜劇嘲諷的功能來記錄羅馬的現實,那麼臺灣?甚至臺北?也許來一部"照照鏡子吧!看看你現在是甚麼樣子"的電影,或許可以讓觀眾們在苦哈哈的生活中,得到一點有意義的娛樂吧。

電影劇情:★★★★☆

演員演技:★★★★☆

角色刻劃:★★★☆☆

故事氛圍:★★★★☆

畫面美感:★★★★☆

服裝化妝:★★★★☆

音效配樂:★★★★☆

剪輯流暢:★★★★★

節奏步調:★★★★☆

影前評價:★★★★☆

綜合推薦:4顆星 (不看可惜)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65/33659806/

 

情遇巴塞隆納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導演: 伍迪艾倫 Woody Allen

男演員: 哈維爾巴登 Javier Bardem

女演員: 潘妮洛普克魯茲 Penelope Cruz史嘉蕾喬韓森 Scarlett Johansson

  伍迪艾倫繼威尼斯、巴黎、倫敦後,這回來到了巴塞隆納。

除了已成為他近年銀幕繆司的史嘉蕾喬韓森外,國內觀眾並不熟悉的蕾貝卡霍爾,也佔了重要的份量。她們在片中飾演一對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但個性卻有天壤之別:史嘉蕾喬韓森喜歡刺激、熱情大膽;蕾貝卡霍爾注重理性、實際而謹慎。兩人相偕去巴塞隆納,卻遇到了邀請她們同遊的畫家(由本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哈維爾巴登飾演),贊成與反對的爭論可想而知,畢竟這個男人大方承認了他的企圖。

  要或不要!這個選擇題看似簡單,然而一念之間,改變的不僅是旅程的規劃,也可能是所有角色的人生。

  她們終究去了。有趣的不是臉上本來就像寫著「來釣我」的史嘉蕾喬韓森,何況她還因為興奮到喝了太多酒而造成胃潰瘍,反而無法繼續旅程。剩下看似不對盤的蕾貝卡霍爾和哈維爾巴登獨處,而當這個男人展現了他花花公子外的另一面時,原本像刺蝟般的女人也搶在好友之前,率先融化了。

  問題是胃潰瘍會好,被蒙在鼓裡的史嘉蕾喬韓森病癒後就迫不及待迎接被耽誤的羅曼史;而早已訂婚的蕾貝卡霍爾則反而被攪亂一池春水,坐立難安。演技精湛的哈維爾巴登在這部電影其實並沒有展現多少「道德」困境(倒是少了前作奇異的造型後,整個人性感了不少),他像塊人體磁鐵般吸引片中每一個女性,而他也自得其樂(這是否代表了伍迪艾倫對時下男性藝術家的看法,或者根本是他的羨慕與幻想)!

  伍迪艾倫的劇本自然不會這麼簡單。當史嘉蕾喬韓森如願以償和哈維爾巴登在一起後,卻殺出潘妮洛普克魯茲這個前妻。三人同居一個屋簷下,從對立到相濡以沫的3P情節,要比前面蕾貝卡霍爾搶先「吃」了朋友的「菜」的情節更來得勁爆!潘妮洛普克魯茲雖然在四名主角裡戲份最少,「存在感」卻最強,她看似瘋狂卻又充滿才華,反差之大簡直讓原本以藝術家自居的史嘉蕾喬韓森就像個純樸無知的女學生,反而在對手的導引下發現了前所未見的世界,無論是「性」或者「創作」。而伍迪艾倫讓三個人初識與分手的混亂爭執,以英文、西班牙文交錯出現,也造成突梯的語言趣味,引人入勝。

  而另一廂原已認命、準備要作賢妻良母的蕾貝卡霍爾,卻被看穿她心思的親戚推波助瀾,告訴她千萬別步自己後塵。再加上餐桌下一隻伸錯方向的腿,讓她和哈維爾巴登未滅的餘燼,又有了死灰復燃的跡象,直到一場足以澆熄他們激情的意外為止。而這場意外,展露了伍迪艾倫尖酸詼諧的那一面。

  對部分觀眾而言,這部喜劇或許有點不可思議;問題不在於片中角色的行為,而是沒出現【出軌】之類好萊塢電影常見的道德報應。而這正是伍迪艾倫更有趣的地方,他讓看似對立的元素:性與愛、理智與感性、放棄或追求,產生了流動的可能,對與錯也就不截然兩分。當事過境遷,史嘉蕾喬韓森和蕾貝卡霍爾都離開巴塞隆納,互相坦承發生過的事情時,並不代表她們的人生就此順利坦蕩,卻多了點聰明與莞爾。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33&c=BA0001 

 

情遇巴塞隆納:不來電(楨:「重情要義」的藍祖蔚不悅喜劇詳參【圖博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演員不能彼此相吸,他們詮釋的愛情,又如何感動觀眾?

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作品中,太神經的伍迪,或者看不見伍迪的蹤影,都是麻煩事。

  我曾在撰寫《遇上塔羅牌情人(Scoop)》的評論時,曾經嫌伍迪.艾倫的神經質表演讓人焦慮不安,;如今看了他隱居幕後,既不亮相又不獻聲的《情遇巴塞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反而對他有了懷念。

  關鍵其實不在於伍迪的表演有多精彩,而是《情遇巴塞隆納》全片少了敘事魅力,一男三女的多角戀更少了愛情火花與磁吸效應,一個慵懶的夏日,一個未曾讓人流汗與流淚的青春逐愛記。

  從女性的觀點來看,《情遇巴塞隆納》描寫的是美國女郎 Vicky和Cristina結伴到西班牙渡假,遇上了一位曾被愛人Maria用刀抵住胸口的畫家Juan Antonio,結果Vicky和Cristina先後愛上了Juan Antonio,偏偏Maria又回到Juan Antonio的身旁。從男性的觀點來看,《情遇巴塞隆納》可以解讀成Juan Antonio才剛結束了與Maria一段情,就又被Vicky和Cristina的魅力吸引,不但邀請出遊,而且公然表示希望能有三人性愛, Vicky和Cristina的反應各不相同,已有未婚夫的Vicky怒不可遏,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的Cristina卻欣然受邀。然而,因緣際會下,Vicky卻先和Antonio有了一夜情,但是Antonio卻又另外與Cristina雙宿雙飛,被愛情搞昏了頭,卻又同樣被愛情折磨得進退失據的Vicky,於是回頭接受了未婚夫的愛與婚約,只是心頭怎麼也割捨不了Juan Antonio的身影。

  是的,《情遇巴塞隆納》中的愛情習題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或者遇見的,一男兩女原本即很棘手,再加上一位愛恨交織的前妻Maria,變數就成相乘直接跳過了平方,進入了立方,而且Maria和Cristina竟然也在照相暗房中發展出一段同志情,光是「亂」字都無法形容電影中的男女情,昏頭的何只是那一男三女,所有的觀眾也都昏暈了。

  舊約聖經中有著「巴貝塔」的傳說,只說一種語言的世人打算興建直達天庭的巴貝塔,驚動了神明,於是錯亂了世人語言,讓世人不能再同心,其實,只要讓世人成天泡浸在愛情漩渦中,就夠讓世人忙碌,無暇再與神明爭天下了。

   《情遇巴塞隆納》的故事只發生在那年夏天的七八月之間,但是愛情熱能已經夠讓Vicky、Cristina、Maria和Juan Antonio四人暈頭轉向了,激情或許都很短暫,然而留連在胸口和腦海的折磨,卻像魔咒一般盤旋噬人,四段錯亂愛的愛情,其實只是重複唱出了「卡門」那首歌曲曾經唱過的歌詞:「愛情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兒,一點也不稀奇…什麼叫情?什麼叫意?還不是大家自己騙自己!什麼叫癡?什麼叫迷?簡直是男的女的在做戲!」伍迪.艾倫的劇本其實只在重複人間一再上演的五味雜陳亂愛劇,並沒有特別的觀點,人生情愛的各種可能排列組合,早在他的舊作《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和《賢伉儷(Husbands and Wives)》中討論過無數回合了,新意不多,意外不多,趣味亦不多,都是《情遇巴塞隆納》觸礁擱淺的原因之一。

  不過,《情遇巴塞隆納》最大的問題在於伍迪.艾倫採取的敘事觀點。

如果導演是位說書人,他的旁白導言就要有順手推舟的力量,《情遇巴塞隆納》的結構仰賴著說書人的旁白導引劇情前行,但是那位說書人的腔調毫無磁力,也沒有任何尖銳犀利的警世真言,平鋪直敘的結果,就如同閱覽著一部淡而無味的羅曼史,話音一落,男女主角的對話就接隨而上的剪接章法,更讓全片陷入了招式看老的傳統窠臼了。

  至於男主角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也許比較適合惡魔角色,遇上情聖的戲路挑戰時,就覺得渾身不對勁,他直視三位女主角的眼中其實完全沒有火花,一切都只是戲劇要求下的表演而已,愛情的神秘就在於它總是悄悄地改變你的肉身,讓澎湃的情欲再也無法躲藏,如果獨缺愛情,再怎麼詮釋似水柔情,就是不對勁,愛情無法勉強,愛情的戲亦然,《情遇巴塞隆納》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透過演員的失職,正確詮釋了愛情的一個面向,雖然,那是莫大的嘲諷。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1/post-782.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4,591) | 回應(2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左拉傳》
此分類上一篇:《紅磨坊》

圖博館
好萊塢電影編劇揭秘:解密那些夭折大片背後的故事
作者: (美)休斯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內容簡介

是一本既有趣,又有料的書。
閱讀本書將是一次欲罷不能的旅程,它的目的地就是所有編劇、導演和明星都害怕進入的領域:策划期地獄。在這里,人們照樣寫作劇本(然后改寫劇本,再一次改寫劇本……),雇用演員和搭建布景……但你永遠別想開始拍攝電影!在本書中你會看到以下大片的幕后揭秘,以及更多迷失方向的電影項目背后的故事。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那部想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蝙蝠俠》電影發生了什麼事?奧利弗•斯通版本的《人猿星球》又到哪里去了?•為何雷德利•斯科特的《危機地帶》在開拍前數日突然分崩離析?•為什麼詹姆斯•卡梅隆還沒有制作出《神奇旅程》?•尼爾•蓋曼怎麼看那些根據他的系列漫畫《睡魔》改編的電影劇本?•約翰•布爾曼的《指環王》真的會由甲殼蟲樂隊的成員們主演嗎?本書中還有大量作者對相關項目的編劇和導演的獨家深度采訪。讀者可以從這些幕后故事中學到很多經驗,這是那些成功學書籍和電影教程不會教你的。

目錄

1 幻滅
2 耍猴戲
3 迷途末日山
4 我們可以全部重寫
5 跟上瓊斯的腳步
6 被破壞的列車
7 誰想成為億萬富翁?
8 也許只是一場夢
9 《危機地帶》的危機
10 黑暗騎士的起起落落
11 《古墓麗影》編年史
12 難比登天的微縮電影
13 劇本的傳說
2015-08-17 08:53:38
圖博館
梁鵬飛:中國電影明星配得上如此高薪嗎 2016-08-31

事實上,輿論對於中國影視業片酬虛高的問題一向是議論紛紛,搜索一下相關新聞,從國內電影市場達到100億之後的2010年,所謂的廣電總局“限薪令”幾乎每年都有提。
  不過,和前兩年網上流傳不同,最近廣電總局明文要堅決遏制“天價”片酬和明星炫富問題,這可是寫成了白紙黑字。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廣電總局前腳發文,央視居然同步配合,專門製作了一檔專題節目。動用央視進行輿論引導,說明此次行動動真格的了。
  廣電總局何以突然發出“限薪令”?
國產電影產業最近幾年存在很多問題,但市場一直處於高速擴張之中,掩蓋了很多弊病。但是春節檔之後,電影市場突然開啟下滑趨勢,整個二季度全國票房累計約100億,比去年同期下滑約6%,暑期檔延續票房下跌勢頭,作為通常暑期檔的主力月份,今年7月份票房45億,比去年的55億減少了20%,下滑勢頭進一步擴大,8月份的成績比去年略有增加,但整個第三季度恐怕還是遏制不了下滑趨勢。
  國產電影市場自2010年之後一直處於高速增長之中,月票房、季票房數字同比出現下滑,這都是第一次出現。可以說,國產電影市場前幾年高速擴張掩蓋的問題終於集中爆發了。
  對於一個高速擴張的市場,有太多的人和錢湧入,整個行業野蠻生長,泥沙俱下,存在諸多問題很正常。但明星的虛高片酬在諸多問題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話題性。近年來,關於明星片酬“綁架”中國影視的“控訴”不絕於耳,那麼明星片酬到底正常不正常?
  一方面,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擴張,明星報酬水漲船高有其合理性。中國電影市場從2010年突破100億大關,到去年沖破440億,短短5年市場擴容4倍。大環境變好了,從業者的收入自然提高,明星對於電影產業又是稀缺資源,片酬比一般從業者增加多一點,也是市場行為。好比說A股從1000多點漲到5000點,個股自然市值大幅增長。
  對此,明星們認為合情合理。黃曉明在2012年上海電影節上稱:“片酬就像去市場買菜,大蒜賣5塊,如果要賣10塊是不行的,我不可能自己隨便提價,還是要看市場。”
  但問題在於市場也同時具有盲目性和投機性。還是拿A股舉例,大盤漲到5000點,它到底合理不合理,是不是市場常態?
2016-09-01 09:24:40
圖博館
近些年來,國內各種熱錢不停炒作各個熱點題材。隨著《泰囧》、《夏洛特煩惱》以幾千萬的成本撬動了十幾億的票房,加上目前國內其它投資渠道利潤率不夠,引發了熱錢紛紛湧入影視行業。
  資本高度湧入的一個典型現象就是保底發行現象的產生。以目前中國票房總冠軍,春節檔的《美人魚》為例,其背後最大的贏家其實是主要出品方及對賭發行協議的主要保底方和和影業,這家影視新軍成立於2013年,正是影視行業最火爆的時期,其背後的資本是五礦信託。
  保底發行對賭協議的普遍出現,導致投資電影逐漸成為了資本遊戲,典型的代表就是陷入票房造假風波的《葉問3》。對於其投資方快鹿集團來說,拍電影只是一種資本運作的手段,目的是以票房收益作為標的,藉機炒高股價獲益。
  可以說,正是有太多像快鹿這樣的投機性資本湧入,把電影產業吹成了一個大泡泡,有句話說得好,“風口上豬也能飛”,如今的電影產業和去年的股市有太多相似性,這是不正常的現象,也不具有可持續性,長此以往,對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是有害的。
  因此,黃曉明關於片酬是市場選擇的說法有失偏頗。正常的市場下,大蒜就該是賣5塊,是炒作的資金進來才變成了10塊。這種不健康的市場下,獲益的只是少部分明星,但是傷害的卻是整個市場。市場並不是萬能的。
............
  專題 > 中國電影
阿里影業營收增1022%,欲與萬達試比高?  
  回應
 事實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在開拍前,主創們就已經通過贊助,投資,廣告等分贓完畢了。至於電影是否大賣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承擔風險的是讚助商、投資商等出了真金白銀的人。而明星票房虛高也是行規了,拿900萬的硬說拿1500萬,製片方既降低的成本,明星也抬高了身價,兩廂情願的事情.
 只要大家用腳投票,何愁不降下來
 現在的爛片當道就是用腳投票的結果。郭敬明的大爛片的主要受眾不就是小鎮青年嗎,所謂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影片。國家是市場的守夜人,人家郭敬明合法賺錢,這個不能管,但對高票房影片徵收電影發展基金來補貼高雅藝術、對郭敬明徵收高額收入稅是國家的責任。
2016-09-01 09:25:33
圖博館
像我這號文化素質太高的人士,自然是瞧不起、也基本不會看國產影視劇。但我還是認為,對文藝作品的評價是一種完全主觀的意識,我覺得很爛並不排斥有的人看得如醉如痴。所以,所謂的演藝人員是否對得起他的收入是個偽命題。真正需要研究的問題是:如何防範財政支持娛樂業?如何保證演藝明星的收入真實性?如何通過稅收等二次分配方式抑制演藝界乃至社會的貧富不均?
 電影首先是一個工業品,明星制是一個金融手段,價格炒高了和演員基本沒啥關係,他們說了不算,資本家說了算。
 同感
 同意

遏制明星天價片酬,最終還要靠行業自治 2016-08-30 韓浩月

8月25日,在一個影視論壇上,導演尤小剛、劉江等痛斥演員天價片酬。8月26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明星天價片酬專題新聞,進行了點評批評。8月27日,關於廣電總局要向天價片酬開刀的新聞傳遍業界……熟悉影視行業管制性質新聞傳播規律的人,敏感地發現了山雨欲來的味道。
  針對這條消息,行業內以及網民輿論呈現出兩極觀點。一方觀點認為,廣電總局幹得漂亮,明星畸高的片酬,已經影響到了行業的正常發展,應該進行遏制。另一方觀點則認為,明星片酬應該交於市場自行調節,管理部門干預於事無補。但整體上看,支持對明星片酬進行限制的聲音,還是佔了多數。
  即便對廣電總局遏制天價片酬做法不贊同的人,也覺得這幾年明星的個人收入,的確在影視劇製作成本中所佔比例太高。以《如懿傳》為例,男女兩位主角的片酬加在一起合計1.5億元,而影視圈內幾個當紅小生的片酬,一部戲多達8000萬到1.2億。明星片酬的過高,導致製作資金傾向於明星,嚴重影響了編劇、佈景、配音等其他工種的經費。
  對比韓國與好萊塢明星片酬通常只佔總預算20-30%(楨:?),國內演員的片酬多達50-80%(楨:?)的比例,已經讓製作者苦不堪言,天價片酬成為阻擋影視業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影視業對此的抱怨已非一天兩天,但主要的決策者,在抱怨完之後,依然得無奈地加入到高價搶明星的行列中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噁心循環。
2016-09-01 09:26:50
圖博館
明星天價片酬,從大里看,是整個娛樂消費環境導致的:主流觀眾喜愛看一線明星,凡是一線明星出演的影視劇,票房和收視率都會不錯,這導致電影投資機構和各地衛視,不敢冒險啟用新人,以及播出沒有一線明星參與的劇作。而主流觀眾審美趣味的形成,又和娛樂公司的包裝有很大關係,娛樂公司成功地把握住了受眾心理,借助高明的包裝技巧,將明星“打扮”成緊俏、暢銷的消費對象,引領了消費潮流,明星與娛樂公司,成為明星天價片酬的單一獲利者。
  從小里看,明星天價片酬,也是行業內無力糾正影視產品畸形發展的結果。這本來應該是行業內可以自主解決的事情。比如最有發言權的資本,能否犧牲眼前利益,放眼長遠,多培養一些演員後備陣容,不斷為行業輸血?比如製作單位,能否自覺抵制天價片酬的明星,擁有更多的談判條件,把明星身價降下來?比如播出機構,能否不“唯票房論”,不追求收視率,把眼光放在優質作品的發掘上?
  事實上,行業內的哪個環節,都不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也不願意攜手共同來修正行業風氣,在遇到投資壓力大、製作資金緊張的時候,抱怨的聲音多,建設性的行動沒有。可以說,影視行業已經失去了自主調整天價片酬的機會,導致近兩年明星片酬火箭上升的,是行業自釀的苦果。
  廣電總局的遏制,是行業呼喚的結果,也是輿論支持的結果。正是因為行業內無法解決這個難題,廣電總局才“應邀出手”。對於廣電總局發布的這個信號,可以等同於前段時間所謂的“限韓令”看待,它更多是一種指導層面的意見,暫時並不是行政命令式的正式文件。事實上,明星身價究竟多少合適,這也不是行政命令所能詳細規範的,廣電的這個信號,只是為行業內自行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契機,一個氛圍。歸根結底,還是要行業內各個環節坐到一起,商量最終的解決辦法。
2016-09-01 09:28:12
圖博館
她影:論起拍偉光正主旋律,沒人比得上好萊塢
影視,戲劇,文化,關注女性話題微信號2016-12-14

2016年最後的兩個引進片名額終現廬山真面目。不得不說,雖然是引進片,但《薩利機長》、《血戰鋼鋸嶺》還是非常符合主旋律氣質的,和好萊塢的其他妖艷賤貨都不一樣。按行話說,這是兩部非常美國式偉光正的片子。
  兩部片子都改編自真人真事,主角都在危難之際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兩個人也都被美國人民稱為“American hero”。
  《血戰鋼鋸嶺》發生在二戰,講述了一個不願意開槍殺人的新兵是如何憑藉自己的信仰帶來的力量,在戰場上穿越生死拯救戰友的的故事。
  《薩利機長》則發生在和平年代,同樣也是挽救生命,但這一次是一個擁有40年飛齡的老機長在飛機雙發動機停擺的情況下,選擇迫降哈里遜河,挽救了155名乘客。
  兩個故事看起來都在圍繞平凡個體是如何在極端環境下展現出非凡能力開展電影,試圖通過表現普通人身上的神性以達到引起觀眾“崇拜”心理的目的。
但在具體故事的展現方式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
  回應
說出了事物的本質。美式英雄完全產出於他們的信仰:個人主義,基督徒心理,和狂妄自大。這些全是典型的負面的東西,但由於他們的拍攝手法和講故事能力超群,所以能把虛偽的東西排的那麼真實。而我們的影視作品拍不好,主要因為現在搞影視的都沒文化,一像您說的脫離實際,完全不拍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事情和想法。二,沒有核心價值觀。像董存瑞,地道戰,英雄兒女都是即實際又有核心思想的,所以真實可信,感人至深。還有,我們的英雄是符合五千年文明所總結出來的所有優秀品質的英雄。個個都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英雄。可以說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不像西方英雄,自私自利狂妄自大。甚至他們已經發展出了更為極端的黑暗英雄。就是最壞的人,當無人能敵時也被奉為英雄。總之,他們的價值觀是扭曲的,但講故事的能力高超。而我們的影視工作者都沒文化,理解不了我自己文明的最深層的東西,加上不講真實的故事(楨:?),加上講故事能力不行(楨:?),所以導致了我們的電影電視劇沒法入目的情況。好在,最近慢慢的有所改觀
http://www.guancha.cn/taying/2016_12_14_384224.shtml
2016-12-16 10:56:21
圖博館
編劇的核心技巧(修訂版)
作者: (美)尼爾•D•克思
出版社:中國計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為資深編劇、美國多所學校編劇課程教師,他以自己多年的創作經驗為基礎,提出審視故事構想、理順銀幕故事脈絡的十要素,教讀者循序漸進,實現敘事上的合理與完整;他主張從編劇角度、以編劇的思維方式來思考,討論故事的類型,使創作者自劇本寫作之初就能夠對劇本方向有清晰的思考與把握;他探討故事的角色和動機,致力於保證劇本從故事的原始驅動力到文本呈現均保持合理、周詳又獨特。
  本書語言幽默,充滿智慧,是影視劇本寫作入門必讀之書。
尼爾D克思(NeillD.Hicks), 1996年,同時為兩部世界票房大賣的影片做出極大貢獻,分別是美國的《紅番區》,和亞洲的《警察故事之簡單任務》。近來,尼爾同歐洲的電影制作者保持着密切合作,如導演了《部長大人》的北歐影人保羅-安德斯西瑪。尼爾也是戲劇導演,貢獻了多種多樣的作品,如吉爾伯特和沙利文的《帝王》以及莎士比亞的《馴悍記》。
尼爾同時也是UCLA編劇推廣教育課程的資深講師,並在這里榮獲了傑出講師獎。另外他還在西北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加州州立大學、加拿大電影電視理工學院出任客座講師,並且是挪威電影研習中心的顧問。
  目錄
第一章 戲劇就是沖突 
第二章 讓觀眾滿足 
第三章 銀幕故事的要素 
第四章 故事角色 
第五章 銀幕故事脈絡 
第六章 銀幕故事類型 
第七章 劇本寫作方式 
第八章 靜下心來:寫你的劇本 
第九章 編劇這一行 

文學書寫的影像轉身--中國新時期電影改編研究
作者: 趙慶超
出版社:齊魯書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內容簡介
作者不僅在論著的最后一編,通過重點解析《香魂女》、《尋槍》、《高興》三部電影改編的典型個案,分別梳理廓清了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元素的影像改編與生成傾向,進而論析評估了其審美價值和意義,凸顯出可貴的學術研究創新價值,而且在前兩編關於改編的文化主題和藝術審美層面的論述上,對《盲井》、《紅高粱》、《姐姐詞典》、《周漁的火車》、《草房子》、《頑主》、《手機》、《陽光燦爛的日子》、《生活秀》等諸多改編電影的分析也顯得精微獨到。
2017-04-24 14:24:06
圖博館
這種論、述密切結合的行文方式使論著既有效地規避了因空套理論而凌虛高蹈的浮誇傾向,又防止了因材料的堆積而失去脈絡章法的散亂勢頭。
趙慶超,山東菏澤人,生於1976年6月。2010年6月畢業於山東師范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在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影視理論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齊魯學刊》、《小說評論》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目錄
  上編 改編的文化主題學研究
第一章 現實主義色彩的文學作品的改編
第一節 國家意識形態理念的迎合與偏離
第二節 民間現實世界生活的揭示與探究
第三節 過往年代精神意識的找尋與捕捉
第二章 現代主義色彩的文學作品的改編
第一節 精神異化的拷問
第二節 無名焦慮的彷徨
第三節 穿越孤獨的找尋
第三章 后現代主義色彩的文學作品的改編
第一節 解構和顛覆傳統權威
第二節 復制和戲仿平面生活
第三節 臣服和向往感官愉悅
  中編 改編的敘事結構學研究
第四章 敘事元素的比較分析研究
第一節 視點:「誰在看」的言說智慧
第二節 時序:時態轉換的多元呈現
第三節 節奏:情感基調的外在控制
第四節 話語:表現方法的審美演繹
第五章 符號元素的比較分析研究
第一節 物象:靜態個體的深層指代
第二節 人物:生命情感的功能濃縮
第三節 空間:場景造型的風格搭建
第六章 修辭元素的比較分析研究
第一節 象征:由淺入深的曲徑通幽
第二節 隱喻:以此言彼的形象置換
第三節 反諷:悖論語境的含蓄意指
  下編 改編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
第七章 凸顯現實主義元素的典型案例——從《香魂塘畔的香油坊》到《香魂女》的電影改編
第一節 地域文化風貌
第二節 現實觀照情懷
第三節 精英文化反思
第四節 啟示和思考
第八章 凸顯現代主義元素的典型案例——從《尋槍記》到《尋槍》的電影改編
第一節 由開放到封閉的環境設置
第二節 由從容到錯亂的敘事節奏
第三節 由寫實到隱喻的情節建構
第四節 改編背后的啟示
第九章 凸顯后現代主義元素的典型案例——從小說《高興》到電影《高興》的電影改編
第一節 「舊我」蛻變的繁簡處理
第二節 「新我」填充的人工搬演
第三節 主體生成的虛幻色彩
第四節 藝術反思與改編啟示
2017-04-24 14:25:21
圖博館
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
作者: (美)麥基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內容簡介
自1997年初版以來,《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編劇的第一必讀經典,至今,仍屬於美國亞馬遜最暢銷圖書中的Top1%。集結了羅伯特•麥基30年的授課經驗,本書在對《教父》《阿甘正傳》《星球大戰》等經典影片的詳細分析中,清晰闡述了故事創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導意義不應只被影視圈的人所認識,更應得到小說創作、廣告策划、文案撰寫人才的充分開發。
2014年《故事》中文版全新修訂升級,譯者周鐵東擁有深厚的國內外影視行業實踐經驗,文風犀利。新增58條專業術語和背景知識注釋,補充了未被原書整理進附錄部分的劇作資料,同步更新458條所涉及影片、作品的中文信息,采用特殊開本和全新的封面材質。

好劇本如何講故事
作者: (美)托賓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內容簡介
羅伯•托賓所著的《好劇本如何講故事》不僅討論了如何創作出精彩的作品,還解釋了電影經理一直在尋找的結構,以及如何把一個創意轉變成全副武裝的劇本,主要包括:運用七個基礎故事要素,持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通過創作故事背景來開發人物與情節,既要講客觀故事,也要講主觀故事;將你的劇本故事結構搭建好,以便讓電影制作者注意到它;為好的效果做足准備。為了說明方程式的運用,作者講述了一系列故事,向讀者一步一步展示出業內的秘密所在。
  目錄
第一部分 故事的七大要素
1 主角
2 缺陷
3 有利的故事環境
4 反面角色
5 主角的盟友
6 改變人生的事件
7 危險
8 整合故事要素
第二部分 故事結構
9 序幕
10 第一幕
11 第二幕第一部分
12 第二幕第二部分
13 第三幕
第三部分 全局
14 情節概要
15 大綱
16 高概念劇本與低概念劇本
17 改編《泰坦尼克號》

電影敘事節奏 編劇必備的120分鍾設計技巧
作者: (美)克利克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內容簡介
  《電影敘事節奏 編劇必備的120分鍾設計技巧》以巧妙的角度全面分析電影故事的120分鍾,這些時間段如同電影敘事的基因一般,存在於所有成功的電影之中。透過作者細致嚴謹的分析,他會告訴你一些——其它書本秘而不宣的秘訣——以住那些偉大而成功的電影在創作中是如何標注細節的,又是如何組合與構建情節的呢?
2017-04-24 14:26:49
圖博館
“編劇作家榜”是個“假榜”?創始人這麼回應……

  中新網北京2017.5.11電 前不久推出“作家榜百萬天才獎”的“作家榜”團隊,近日又吸引了一次眼球,起因是編劇宋方金的一篇文章,文章中稱“中國編劇作家富豪榜”是個“假榜”,並列舉了一些證據。而“作家榜”創始人吳懷堯則通過工作人員向中新網記者回應:“與事實不符的不做回應。”
  宋方金所說的“中國編劇作家富豪榜”,指的是“第11屆作家榜”的子榜單“編劇作家榜”,該榜單公佈於2017年4月,因為《人民的名義》大熱的著名作家周梅森、著名編劇高滿堂等人都在榜單上。
  2006年,這份榜單創立之初叫“作家富豪榜”,“富豪”兩個字很快招來一陣諸如“用金錢衡量文學”的詬病。不過,該榜也曾獲得上榜作家力挺,易中天在談到這份榜單時便說“作家就該窮困潦倒?”
  2014年,該“作家富豪榜”更名為“作家榜”。與此同時,榜單數量也幾經變化。從最初的一個榜單,到2010年,出現了子榜單“外國作家富豪榜”,然後一發不可收拾,逐步擴展出“漫畫作家富豪榜”、“網絡作家富豪榜”……2013年, “編劇作家富豪榜”出現,隨後又增加了“明星作家榜”、 “企業作家榜”,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不過,雖然對外公佈的名字換了,但是它的微博名稱還是“中國作家富豪榜”。
  一路風波:數據是否權威可信?
  “作家榜”火起來後,伴隨著雪片般的報導而來的,是數不清的質疑:榜單為何如此的不固定?它的增加有科學依據嗎?對此,吳懷堯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曾解釋過,增加的榜單都是經過精心調研和長時間策劃,它們都承擔了自己的戰略任務和角色。
  如果說,關於子榜單與最終獎項的設置還是一些可商榷問題的話,在公眾看來,上榜作家收入數據的準確性則絕不能有假——它可信麼?
  2014年,吳懷堯曾對中新網記者說,榜單公佈的數據準確度至少達到90%,但數據調查確實有10%不太準確的情況,“有時收入會算高。原因在於我們雖然調查到實打實的銷售數據,但截止榜單發布,版稅並未結算;因為一些原因,有時候也會算低”。
  當時,吳懷堯表示,“作家榜”不是譁眾取寵,也不是將文學娛樂化,請一些明星來助陣,也是希望“借助明星的正能量去推廣閱讀”。
2017-05-15 09:10:53
圖博館
最新“編劇作家榜”榜單遭“打假”
  很顯然,創始人的上述解釋沒能讓質疑的人信服。今年“編劇作家榜”公佈後,再次有人對榜單真實性提出疑問,集中在收入數據、評選標準等方面,更直指此榜單連編劇信息都寫錯。
  記者按圖索驥,查詢了排名第16位的陳建忠編劇的情況,他在榜單上“經典代表作”列為《煮婦神探》,但據之前的新聞報導,《煮婦神探》的編劇應為“陳健忠”。
  另外,榜單上編劇們收入那一欄標明是“版稅”,而在榜單最末端顯示,此數據是由作家榜APP調查組完成,採集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中國編劇主要影視作品的稿酬收入。而“版稅”與“稿酬”,是一個概念嗎?
  “一般會把二者歸為一類,但其實有很大區別。”一位出版界業內人士告訴中新網記者,“現在大多數出版社都是支付版稅:先和作者約定一個版稅率,定價*版稅率*印數=支付給作者的錢;稿酬是是出版社和作者按照字數直接約定一個稿費,後續書賣多賣少和作者沒有關係。而編劇費不存在版稅,基本是按集付費,更接近於稿費”。
  創始人回應質疑:一個榜單有爭議正常
  除了以上槽點,宋方金還對記者表示,今年這份編劇作家榜榜單上的朋友告訴他“是假的”,“編劇的年度收入除了自己,其他人不可能知道。陳彤上榜那年是第二,她跟我說是假的。也沒有人通知今年上榜的束煥這個事兒”。
  記者隨即多次撥打編劇束煥的電話,但對方未接聽電話。但他此前在接受自媒體“編劇幫”採訪時表示,自己不知道上了這個“編劇作家榜”,並覺得“這種榜單毫無意義,因為沒有一個數據是對的”。
  另外,今年榜上有名的編劇張佳也在接受上述自媒體採訪時表示,“我之前就有在其列,今年不是第一次,但我從來不知情”,“我張佳個人未收到保密協議,也並沒有任何相關團體和個人向我聯繫、問詢,確認過”。
  “一個榜單有爭議很正常,每一個有影響力的榜單都有自己的調研方法,比如全世界的大學排行榜,登上榜首的大學未必一樣,因為採取的權重係數不一,結果會有差異。”針對以上質疑,吳懷堯對中新網記者說,對作家榜有建設性的批評,作家榜團隊心懷感恩,會汲取改善;對於為了炒作博眼球、那些與事實不符的說法,不想回應。(完)
2017-05-15 09:12:47
圖博館
回應
數據是靠書籍在各電商銷量推測而來,毫無公信力。對於數據造假問題,國家應加強治理。
作家的收入也許可以統計,但編劇的收入據我所知,在目前的影視環境下,除了編劇本人,其他人不可能得到準確數字或接近準確的數字。吳懷堯說達到百分之九十的準確率是不可能的。上榜編劇們都已現身說不准確,不知道吳懷堯老師何以如此自信,難道他比編劇本人還清楚編劇的收入?
http://book.sina.com.cn/news/whxw/2017-05-11/doc-ifyfeivp5573062.shtml

作家該不該熱衷“出鏡率”? 2017.5.9 袁躍興

  看到近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出鏡率'同樣在考驗作家》,很有感慨,值得我們從事文學寫作的人讀一讀。文章分析如今文壇上一些作家為文的心態:“害怕被覆蓋、被淹沒、被遺忘的心理或隱或現地影響著這個時代的文學創作”,“先混個臉熟”成為一些新晉作家的現實策略;而在不少成名作家那裡,維持“出鏡率”亦成為寫作的重要驅動力。半年不發表作品便有恐慌感,可視為新老作家們的集體心理寫照。十天半月趕出一個“活”成為常態,“十年磨一劍”成為讓人感慨、追憶和仰慕,卻無意效仿的“古人行跡”。在一個信息海量呈現、資訊以秒更新的時代,作家的定力受到空前考驗……
  何謂作家的“出鏡率”?這是指,作家經常被文化媒體關注,經常參加自己或他人的新書發行會、推介會,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包裝自己和作品,甚至炒作製造熱點、成為話題人物乃至將自己明星化、娛樂化……在一些作家心中,正是因為“害怕被覆蓋、被淹沒、被遺忘”從而追求“出鏡率”,所以多“先混個臉熟”和“半年不發表作品便有恐慌感”的心態……這些心態,催迫他們熱衷於與文學寫作關係不大的作秀、炒作、娛樂和商業活動。
  對於作家該不該“出鏡”,在文壇上和一些作家中,也是存在爭議的。曾有一位作家對一檔作家出鏡參加真人秀的節目說,追求曝光率並沒有錯,“我認為去評判一個作家的好壞,不應該通過他的社會活動,而要去關注他的作品。一個作家,他的最新作品能不能代表他這一階段的水平,與以前相比有沒有進步,這才是最重要的。適當增加曝光率,可以使讀者看到作家的另一面。”
2017-05-15 09:13:46
圖博館
有一種說法是,當今文壇的作家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擁有讀者的,另一種是擁有粉絲的。擁有讀者的作家基本是以埋首書齋、寫作、出書為主,被我們稱為傳統作家。而擁有粉絲的作家被稱為明星作家,他們不但寫書出書,還包裝自己,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或營銷活動現場,像明星一樣生活在聚光燈下。時下文學圈,前者深居簡出,後者光亮頻閃——頗有一些作家熱衷於“作家富豪榜”,有喜歡在衣香鬢影的商業活動中推介自己乃至頻頻走秀、通過團隊把自己包裝成為娛樂明星的,有在文化行為上甘願把自己歸屬於“做市場化和商業化作家”的,有追求炒作以吸引眼球佔據媒體娛樂版甚至熱衷於掀起文壇“口水仗”來增加知名度的……不怕見光死,就怕關注之光照不到自己身上,很多有點名氣的寫作者對此孜孜以求。
  對於“出鏡率”,無論是國際文壇還是我們的文學界,其實還是存在一個基礎性共識。作家上電視接受訪問、參與簽名售書、參加社會和商業活動本無可厚非,但人們希望作家應該在文學創作方面拿過硬的作品說話,還是第一要義。
  美國著名作家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圍繞作品積累起多個年代成千萬上億的書迷,當然首推龐大的年輕讀者群體,但在塞林格聲譽日隆之後,他卻深居簡出,難得在公開場合露面,並拒絕記者訪問。出版商知道他下筆成金,籲求他多多發表文章,他並不理會,不為時尚、暢銷、“搏點擊率”而寫作,因而被美國文學界看作是“美國當代文學界中最出名的怪作家”,獲稱“美國遁世隱居作家中最極端的一位”。
  我們熟知的米蘭·昆德拉在幾十年寫作生涯中,只接受過一兩次採訪。平時,他除了釣魚和看書就是寫作,這不僅僅是高調低調的問題,而是作家理性看待名利場上不可承受之“輕”的選擇。
  在此當然少不了說到《百年孤獨》作者阿西亞·馬爾克斯,他一輩子堅持在寧靜中生活、在寧靜中寫作,作品也因此有一種寧靜卻巨大的內心力量。
  “'出鏡率'考驗明星,同樣在考驗作家。”希望在這面“鏡子”面前,作家們姿態各異,心曲不同,卻不會忽視最本源的心靈狀態和精神世界,願你們守護應有的安靜心靈,表現出堅定而超拔的靈魂,這是個體超越慾望的選擇,也是人類向上向遠處行進的方向。
  回應
隱則與世無爭,出則華麗一生。
誰不熱衷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2017-05-15 09:15:06
圖博館
唐家三少:網絡文學能超越好萊塢

唐家三少,本名張威,是一位著名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家、中國網絡作家富豪榜榜首,此外,他也是全國政協委員。
中新網2018.3.5報導稱,唐家三少表示:“現在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的網絡文學已經是繼美國好萊塢、日本動漫和韓國電視劇之後的世界第四大文化現象。”
唐家三少稱:“只有我們是做內容的文化現象,未來我們中國的網絡文學甚至會走到更高的位置,甚至會超過它們。因為無論是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它其實是以內容為核心的,才能做出更好的展現給大家的視覺性作品。”
唐家三少還表示:“目前中國已經有超過680萬網絡文學作家,這個數字已經超過其他國家作家的總和。”
  網絡文學市場規模如何?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現實,逐步推進的生態化和嶄露頭角的國際化是網絡文學行業2017 年上半年的兩大主要發展特徵,版權收入有望成為行業營收增長的核心。
截至2017年6月,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3.53億,較去年底增加1936萬,佔網民總體的46.9%,其中手機網絡文學用戶規模為3.27億,較去年底增加2291萬,佔手機網民的45.1%。
  網絡文學海外影響如何?
《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在國際化發展方面,海外讀者對於中文網絡文學的興趣不斷提升,使得網絡文學企業將拓展海外業務列為發展新方向。
海外讀者對於國產網絡文學興趣強烈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國產網絡文學為海外讀者提供了低成本了解中國的渠道,使得網絡文學逐漸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方式之一;
2018-03-08 10:43:55
圖博館
其二,國產網絡文學行業在國內經過長期、激烈的競爭,已經擁有相當高的產業成熟度,作品數量和質量均相比從前明顯提高。
在這些因素的推動下,海外中文小說翻譯網站蓬勃發展,閱文集團旗下起點國際也在今年5 月宣布正式上線,成為其海外佈局的開端。
  回應
 中國網絡玄幻文學,基本上每一本都造就一個神出來。這樣的文化將給一神教文化造成心靈深處的衝擊!
 哈哈,有趣!話說,像中國網絡文學那樣,小說主角統統不崇拜神,一個個卻通過努力加運氣成為了“神”——在國外的宗教人士看來,也許真的很衝擊。
 玄幻類小說完全就是意淫的同義詞 跟文化跟歷史跟現實一點聯繫都沒有 是內容最為匱乏和幼稚的一類小說
 你這話應該跟看日漫和漫威的人說去
 三少的書,我從上大學開始就不看了,人物就像一個 模子倒出來的。他還特別喜歡玩聯動,從這本書串場到另一本書,讓人感覺蠻尷尬的。
 因為三少給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楚,就是高中生以下的讀者,一個成功的商人最關鍵的就是找准目標群體,基本盤都找不對,幹啥都不行。
 雖然三少很水水水水水,但他絕對是網文界的勞模,當個政協委員也算實至名歸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7156
2018-03-08 10:45:08
阿楨
海清呼籲多給中年女演員機會:我們和胡歌一樣便宜又好用 2019-07-29 觀察者網

在28日舉辦的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中國女演員海清代表“中年女演員”發聲,懇求導演製片們給予出演機會,姚晨、梁靜表態支持。
  回應
 其他都不錯,但是姚晨咋回事?
 帶上姚晨,就是敗筆,姚晨三觀不正。
 主要還是影視題材太窄,大部分集中在仙俠、都市青春戀情,反映中老年人生活狀態的影視又都是些婆婆媽媽的家庭倫理劇,這些中年演員戲路也就窄了。
 到了歲數就得服老,你們已經演不了小姑娘了,就不要和不斷湧現出的新生代搶飯吃了,大媽這種角色就挺好的。
 她們是在尋求《人到中年》、《廊橋遺夢》那一類具有演技挑戰性片子,而不是去演小姑娘。現在的片子發揮不了她們的能力,反配為主會砸了片子。
 其實不是年齡的問題,是中國的那些搞文藝的人不瞭解生活、不瞭解人性,到了21世紀的今天還沒能創作出豐富的電影、音樂、綜藝等文藝娛樂作品,這方面真的應該要和美國學習,美國的中老年人一般都有喜歡的娛樂作品,不知道是性格原因還是什麼原因,中國那些文藝創作者通常都比較幼稚,不夠深度不夠成熟,創作出來的作品通常都比較年輕化,不太受中老年人的喜歡.好萊塢的中年女演員有非常多的出鏡機會,適合中年女演員的戲非常多,稍微有點深度的影片需要優秀的中年女演員,市場並不排斥中年女演員。
 現實就是即使在天天高呼性別平等的歐美,中年女性演員也只會在小眾的文藝片裡擔當主演,只要有著票房夢想的影片都會主動啟用更年輕的女性演員,電影是有著商品屬性的文化產品,你不能要求別人賠本支持你,即使有人支援,這種事也不會長久,你說的那種既有藝術性又能有票房的影片又能有幾部?特別是還打著“為女性發聲”的旗號,不要搞什麼道德綁架,很讓人反感,是更年輕的女性搶了你們的角色,不是男性!說到底,還是利益作祟
2019-07-30 07:58:54
春藥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12:17:40
阿楨
編劇起義? 2020年9月16日

  如果說過去幾年中,是汪海林、于正等成名已久的大咖以一己之力撐起了編劇在大眾視野裡的活躍度,2020年夏天的情況則大有不同——
  《以家人之名》編劇惹眾怒、《琉璃》編劇發長文、《皓衣行》編劇回應女演員加戲爭議……熱劇編劇或大或小、或主動或被動,相繼登上風口浪尖。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話劇是演員的藝術。
  然而在我國的影視產業中,編劇似乎成了貢獻與待遇最不匹配的工種,是乙方中的乙方。劇本的完整呈現、自身的相關權益都得不到保障,還時常要為其他環節的“自由發揮”背鍋。
………
  以往編劇話語權低,往往淪為最好用的背鍋俠。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編劇不甘於默默承受,揭竿而起要為自己“正名”。
  從編劇角度講,互聯網令維權變得更便捷、也更容易獲得聲援了。
  回應
 雖然有感于國內編劇群體待遇差,沒有話語權,但現在大部分編劇業務能力低下也是不爭的事實。看看現在國產電視劇,要麼買熱門小說改編,要麼翻拍外國經典或者以前的國產經典,原創劇本鳳毛麟角就不說了,就是拿著經典改編都改不好。別怪觀眾吐槽,也別說“你行你上”,就是吃這門飯的,自己水準不行先提升自己,等自己水準到了,再吐槽導演觀眾製片。
 現狀是編劇沒有作品,導演能加戲,主演也能在戲場加戲,拍好了,編劇也沒撈到多少,因為劇本早賣了。被亂改改爛了,所有人都認為編劇垃圾。
 像美劇那樣邊播邊拍是不可能在中國實現的,肯定還是一錘子買賣。
 劇本是無所謂的,故事由導演把控,根據演員擋期隨時改劇情,有時候拍到一半主演不來了,要把配角變主角,要劇本有什麼用?
2020-09-17 07:24:51
阿楨
金鐘:打倒偶像產業,就能提升中國文娛產業的格調嗎? 2020-10-18 觀察者網

著名編劇汪海林最近在觀視頻發表了一個演講,嚴厲地批評了最近幾年娛樂圈火爆的流量偶像現象。
  雖然我從感情上贊同汪海林編劇對於娛樂行業的批評,但是他提出的否定偶像產業、抵制資本製造流量明星這個運作方式的政策思路卻還是反映了前互聯網時代由上而下的文化管理心態,不能真正解決國內文化產業面臨外來競爭時處於弱勢地位的問題。
  首先,忽略了長久以來國內對於偶像文化產品的龐大需求。90年代的港臺偶像明星風靡內地,到了2000年,國內的偶像市場則是韓國偶像的天下,國內自己的文化娛樂產業的創作群體有段時間在“韓流”的打擊下潰不成軍。
  國內偶像如鹿晗、吳亦凡、王一博、肖戰等人,那時還都默默無聞。但是中國偶像市場在這些人出名之前早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並且發展到相當規模。正是由於國內資本注意到了偶像娛樂市場的巨大前景,中國內地自己的偶像團體開始湧現,比如在2012年,模仿日本偶像團體的內地女子偶像團體SNH48在上海成立。
  從一開始,國內的偶像團體就有非常濃重的日韓痕跡。中國製造業崛起的過程,其實也是走過這樣一個從模仿山寨別人到自主研發創新的過程,連華為剛創業的時候也做過一段時間的“二道販子”。
  在今天發達的互聯網環境下,文化娛樂產品的供給和傳播的成本很小,如沒自己的偶像產品來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外來的就必然會來佔領我們的市場。
  不僅僅是偶像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的競爭中,國內目前在面對海外文化產品的競爭時依然還是攻少守多。其因是國內文化產業還處手工作坊時代,而國外已工業化。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曾稱,國內電影創作和製作的標準幾乎為零,好萊塢有800多個工業標準,不但節省劇組的時間和成本,還可以保障穩定的拍攝水準。
  而在偶像產業裡,韓國偶像產業的流水線製造和工業化運營雖也有不少缺點,但確保了長期輸出大量有市場競爭力的偶像團體和品牌,新的偶像一代代的湧現,還能一直輸出海外搶佔市場。
2020-10-19 08:35:55
阿楨
從瞧不起到真香,網劇為何近年精品頻出?2020-11-23 影視文化學博士聆雨子
  回應
原因是網路平臺在努力擴大題材範圍吸引觀眾,會員費加上超前點播視頻平臺都是虧的。但是本來就掙不到錢了連觀眾都吸引不到對互聯網公司就太虧了。所以年輕觀眾愛看什麼,願意超前點播什麼就是什麼。審不過就改,重剪,審查不嚴了就再試,網站又財大氣粗,再怎麼也要磨下來。這真是現代互聯網公司的力量。換傳統製作公司,可能只能要麼放棄要麼倒閉了。
2020-11-24 07:40:27
阿楨
小說影視化改編為何難成功? 2021-02-03

  1.被選擇的作品,無不是洞悉人性、洞察社會的精品力作
文學文本的敘事媒介是語言文字,其表現手段具有較大的伸縮性、包容性、不確定性;而戲劇和影視的敘事媒介更多的是借助表演和畫面,其表現手段相對局限、固定甚至不可改變。文學語言、舞臺語言、影視語言是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在文學作品舞臺化或影視化過程中,語言轉化問題尤為重要。並非所有的文學名著都適合舞臺化、影視化,根據夏衍的說法,好的文學劇本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要有好的思想內容,作品對廣大觀眾有教育意義,這是先決條件;其次,電影不同於散文、詩歌、小說,要有比較完整緊湊的情節,要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即有矛盾、有鬥爭、有結局。如果作品缺乏這個條件,就無戲可看;最後,要有幾個(至少一個)性格鮮明、有個性特徵的人物。
  2.名作舞臺化不只是修枝剪葉,更要賦予作品新的生命
將文學語言搬上舞臺,不僅要將文字轉化成觀眾可看、可聽、可感受的表演,用舞臺語彙完成文本的轉化,還要賦予作品新的生命。戲劇不是通過舞臺來複述小說故事的說書場,一次成功的改編無異于一次全新的創作。然而在實踐中,同樣經典的文學名作,改編品質卻參差不齊,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作品的命運。
  3.小說影視化要有舍的魄力,但不能丟了原作的魂
文學名作影視化的確要有舍的魄力,但又不能丟了原作的魂。
前段時間,由陳彥小說《裝台》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以及由阿耐小說《大江大河》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熱播,引發觀劇熱潮,而莫言的《豐乳肥臀》、金宇澄的《繁花》、梁曉聲的《人世間》、陳彥的另一部小說《主角》等已經在影視化的路上,嚴肅文學改編精品的春天值得期待。
  回應
“一流作品三流改編” 是作品改編很難突破的魔咒 ,除非原作者能當導演,而且是說話算數的導演。郭敬明成功拍自己的作品就是明證,你別說郭拍的是垃圾,但是人家確實是把自己寫的味道完美還原了啊。
話劇必須“咬文嚼字”,才能讓後排觀眾聽清楚,這就使得口腔和嘴唇產生很誇張甚至扭曲的變形。為了讓所有的觀眾能看清楚他們的臉龐,跟所有的舞臺劇一樣,話劇的劇妝也必須濃墨重彩。肢體語言、舞臺動作都很豐富也很誇張。
2021-02-06 07:26:22
阿楨
老藝術家節目相繼被斃,《春晚》徹底成了流量明星舞臺? 2021-02-04 新浪網

  《春晚》曾經是國人在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娛樂項目。雖然現在各類媒體變發達了,大家未必會把這場晚會從頭看到尾,但是它依然是除夕夜最好的BGM。
  在這樣隆重的舞臺上,主辦方都會邀有知名度、有實績且無黑點的藝人登臺。
  像李谷一、趙麗蓉、趙本山等老藝術家,都曾是春晚的常客。
  不過,為了適應年輕人的審美,近幾年春晚舞臺上青年藝人的比例正在漸漸上升。
  因此,飯圈內2021年春晚舞臺的競爭,成為有史以來最激烈的一年。
  不可否認的是,《春晚》歌舞類節目一直處於相對冷門的位置,如果不是楊麗萍的舞蹈被斃,大家也並不會過多關注到她的節目。
  相關新聞
春晚斃節目,大多數人都忍氣吞聲,楊麗萍是第一個出來剛的吧
楊麗萍牛年主題舞蹈作品將登上雲南衛視春晚
2021-02-06 07:26:58
阿楨
《西虹市首富》被訴剽竊二審開庭,電影編劇及開心麻花影業被上訴

編劇王女士認為該電影抄襲了她的劇本《財產繼承者之有錢了》,比如“電影結局男主為了愛放棄巨額財產”、“男主帶女主去看演唱會”等情節。
  回應
 我覺得《西虹市…》借鑒不算是抄襲!
 不得不承認,相似的地方有些多。
 楨:上百位編導們於奇幻劇《晴雅集》在國內院線和國際奈飛網視同步上映前夕,以郭涉及抄襲一事、聯合呼籲業內封殺郭,結果首日票房破億。其實天下文章一大抄,學術論文只要標示合理引用之出處,就不算抄襲了。但影視不像論文可標示出處、常生爭議,如同專利和商標權一樣,如有爭議交付司法判賠就是了,但在習左北的氛圍下常上綱上線到你死我活。
2021-03-19 09:16:56
阿楨
現在的電視劇苛求劇情戲劇性,從而完全忽略了歷史基礎,《大軍師司馬懿》就是這樣

現在的電視劇都太過苛求劇情的戲劇性,從而完全忽略了歷史基礎,另外也太偏宮鬥路線,都是為了迎合女性的觀劇習慣,男性看到因宮鬥而扭曲的這些人物,就很不順眼。
這部軍師聯盟是為數不多的拍司馬懿的故事,其實這個人我覺得很有意思,吳秀波演的還算到位,但有時候似乎太過,掩飾太過而過於虛偽做作,讓人感覺這司馬懿毫無人臣本心,只是一味迎合皇帝,跟魏宗萬演的司馬懿比起來,少了些許銳氣和霸氣。
  回應
男人為主的歷史演義劇也熱衷宮鬥戲了,《甄環傳》的惡劣影響就在於此。為了迎合無腦的女性觀眾,編劇的腦袋集體進水。
如同三國演義本來就是歷史演義,很多都與史實不符一樣,大軍師司馬懿做些演繹也無妨。
人家本來就是以現代小說做藍本拍的,其實就算三國演義你也不能當歷史看,小說這種東西,劇情邏輯自洽人物行為合理就行,過分強調忠實歷史的話,小說也就不是小說了

就戲論戲,「流浪地球」是慘劇 2019-02 臺灣自由撰稿人雁默

太多大陸朋友問我對「流浪地球」的意見,電影電視劇,我看過的已不計其數(尤其是講太空題材的科幻片),所以我是那種不會被民族情感綁架的戲迷,只會就戲論戲。
電影就三類: 文學性高於娛樂性的;娛樂性高於文學性的;娛樂性與文學性調整得相當平均的。對我而言,第三類是經典之作,能做到這境界電影的非常稀少。前兩類也各自都有上乘之作,所以我看戲不會以文學角度批評娛樂電影,或娛樂角度批評文藝電影,他們應該用不同的標準評論之。
「流浪地球」屬於娛樂性高的電影,標準在於「好不好看」。
朋友們,不好看。我只撐了50分鐘,就看不下去了。
第一個敗筆,知識性敘述說太多了,知識訊息搶了戲,吃掉了可看性。
敗筆之二,就是情感戲的貧乏與八股,不但沒有輔助一個好的科幻點子,反而壞了整鍋粥。
我可不是用好萊塢的眼光批評「流浪地球」,好萊塢的電影99%都是爛戲,就連漫威票房絕佳的眾多科幻片,我也不以為然(神力女超人例外)。你
  回應
寫著不以好萊塢標準評價,滿篇都是用好萊塢電影做對比。用台灣濾鏡歪樓,這事我也見多了
用政治掛帥標籤概括一切不同意見,這事我們也見多了!
2021-07-17 06:24:05
阿楨
汪海林:中國電影要把敘事權奪回來 2021-07-29

好萊塢電影確實好看,在敘事技巧、情感表達、電影技術上都有獨到之處,但需要為英雄找到某個具體的情感載體,比如拯救家人、朋友等等,從不強調英雄為了某種理念獻身。而很多東方英雄是為捍衛忠、義等理念而獻身,比《趙氏孤兒》程嬰出於忠,獻出自己的兒子,替主公的兒子去死。2019年《流浪地球》46.86億元人民幣票房,體現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帶著新野老百姓撤退,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帶著老百姓一起轉移的傳統,是有別于西方方舟的中國方案。

如何客觀評價汪海林的編劇能力? - 知乎

這位編劇老師天天對著年輕演員評頭論足,說實話你的狗shi劇本拿給前述那些演員演你不覺得羞愧嗎?還有人拿《鐵齒銅牙紀曉嵐》來吹他,你知道《鐵》第一二部編劇裡面根本就沒有他嗎?你知道汪的第三四部有多糟多爛嗎?

汪海林-維基百科.評價

汪海林多次處於輿論焦點,是率先批評「IP熱」的影視人士,更是以批評「小鮮肉」演員而聞名的業內人士。是「懷念煤老闆做投資人的日子」等話題的原創者,其大膽的言論風格受到廣為關注。
  另參【圖博館】《實然觀》 習中國夢
郭敬明的青春校園劇《小時代》賣座後,因奇幻劇《爵跡》失利被民氣落井下石,又靠著青春校園劇《夏至未至》《悲傷逆流成河》翻身,汪等上百位編導們於奇幻劇《晴雅集》在國內院線和國際奈飛網視同步上映前夕,以郭涉及抄襲一事、聯合呼籲業內封殺郭,結果首日票房破億。其實天下文章一大抄,學術論文只要標示合理引用之出處,就不算抄襲了。但影視不像論文可標示出處、常生爭議,如同專利和商標權一樣,如有爭議交付司法判賠就是了,但在習左北的氛圍下常上綱上線到你死我活。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2021-07-29 09:20:42
阿楨
女方意外懷孕想結婚,男方用女拳言論來回復 2021-09-18

我自己這段事時間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和他聊完才發現這個人講話就是巧。你想,他說想要,就要負責,人家催他結婚他沒辦法拒絕。他說不想要,人家去墮胎,他也要負責,而且勸女友墮胎這個事情很可能會變成他以後的污點。所以他就是死活不表態,就是只說自己“完全尊重女方的選擇”。
他和我聊天講自己為什麼不願意結婚也是講得很漂亮,就是說婚姻應該是兩個成熟的人一起的決定。他認為自己和他女友都不夠成熟,所以不適合走進婚姻。認為他女友想結婚就是被傳統錯誤的思維束縛,自己和婚姻不應該成為他女朋友的枷鎖。然後再講了一堆婚姻怎樣束縛女性的東西,這種套話我也很熟悉。
我和他談了談孩子出生後的撫養費問題。他講得姿態真的很漂亮。首先底一句話是說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他作為孩子的父親孩子想上戶口他肯定配合做DNA。然後他也願意“拿出比別人更高的比例”去給孩子的母親養育孩子。他說願意拿出一半的遠高於法定的工資去給他女朋友養孩子。
我當時聽了其實挺生氣的。因為我知道這男的家庭條件非常好。他講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他不願意出錢。他父母不出錢,他就拿自己那麼點工資簽合同。現在給的比例已經比法定高了,你打官司也討不到好。
遇到這樣的男的我反正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聽他給我上課,教育我怎麼把話說漂亮。而且我覺得類似這樣的男孩子會自上而下的變得越來越多,根本攔不住他們變多。而且越是這樣的男孩子初始階段對女性越有吸引力,他大學期間別人知道的女朋友就十五六個。傳統思維想要結婚生孩子組建穩定家庭的男性在這些男性面前競爭力很小的。
  回應
女拳配渣男,天造地設的一對

影視劇是否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人們的擇偶觀?
  回應
影響很大。以我身邊為例,當年古惑仔流行的時候,身邊的混混女人緣驚人。而且很多人就算不是混混也喜歡穿那種混混的衣服。然後是F4流行的那會兒,身邊長頭髮的男的,幾乎都女人緣大增,這裡面也包括一些強行留長髮的。
影視娛樂是比九年義務教育的思政課更加強力的思想改造!
 新華社:宣揚暴力、靈異,變味的“劇本殺”引擔憂(回應:又要禁了嗎? 這就是文化產業為什麼好不了的原因。官方一直在看各種文娛產品不順眼,但關鍵是要能提供類似甚至更好的競品。)
2021-09-23 09:44:1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