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伴隨者:中國海軍大型遠洋補給艦 2010-07-28 新華圖片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新型遠洋綜合補給艦已具備為航母編隊進行遠洋補給的條件。但與西方,日本等傳統海軍強國的補給艦相比,噸位偏小補給量很有限。另外一點就是新型補給艦在航速上偏慢,這在編隊航行時補給艦將嚴重影響到整個編隊的航速。
福池級綜合補給艦首艦千島湖號(AOE-886)。福池級是中國海軍第一種真正的現代化遠洋綜合補給艦。
2008年12月26日,“微山湖”號綜合補給艦伴隨“武漢”號和“海口”號導彈驅逐艦從海南三亞啟航,赴亞丁灣和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微山湖”號是我國新型綜合補給艦的首制艦之一(另一艘為“千島湖”號),因為這次史無前例的海外行動,而為廣大民眾所熟知。艦隊綜合補給艦是海軍艦艇係列中一個重要的艦種,其用途是作為海上機動作戰編隊的一員,伴隨航母、驅逐艦、護衛艦等作戰艦只,在航渡中及作戰海域為主戰艦只補充燃油、滑油、噴氣燃料、淡水、食品、備品、給養和各類彈藥等消耗物資,使主戰艦只的作戰半徑和在任務海域的有效作戰時間成倍擴大和延長,因此各海軍強國在發展各類作戰艦只的同時都投入較大力量積極發展綜合補給艦。
由微山湖號(877)上拍攝的反海盜護航編隊,居中為海口號(171),左側為武漢號(169)。
上世紀70年代隨著我國導彈武器向遠程化邁進,我國出于試驗遠程運載火箭的需要,中央軍委決定研制一支實施海上保障活動和跟蹤測量的船隊。這個計劃需要一型遠洋補給艦,來承擔整個特混編隊的油水補給任務,以保障整個活動的順利進行。這艘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代補給艦,由大連造船廠負責設計建造,這是我國海軍的第一代遠洋補給艦,至80年代前期共建造4艘“太倉”級(北約代號福清級)補給艦,其中的一艘在80年代末出售給了巴基斯坦。該型艦分屬北海、東海、南海3個艦隊,其中兩艘艦于1980年5月作為特混艦隊成員執行了我國首次向南太平洋海域發射洲際運載火箭的試驗任務,歷時365小時,航程約8810海裏,實施海上補給64次,總補給量約14000噸,圓滿完成了編隊的保障任務。以後又伴隨戰鬥艦只執行海軍編隊多次出訪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3艘補給艦只能稱為油水補給艦,雖然它們也能補給一些幹貨,但補給量有限。
“太倉”級(北約代號福清級)補給艦在1980年伴隨洲際導彈試驗護航特混艦隊,先後為艦隊提供了64次補給,保障了行動的成功進行。圖為此次護航行動中的051型驅逐艦。
“太倉”級遠洋綜合補給艦主要任務是伴隨驅逐艦,護衛艦遠航編隊途中補給。該級補給艦採用傳統布局,上層建築分前後兩部分,中部設有4個油水補給站和2個幹貨補給站,艦體尾部設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可以實現垂直補給,但未設機庫。可一次攜帶燃料10550噸,輕柴油1000噸,補給水200噸,飲用水200噸以及冷藏食品50噸。該艦另裝備4座76式雙聯37毫米高炮用于自衛。可補給三級燃油,桶裝柴油,淡水,軟水和部分冷藏食品。該艦長168.2米,型寬21.8米,吃水9.4米,最大高度36.2米,滿載排水量22000噸,設計航速18.5節,服務航速18節以上,可以連續航行18000海裏,續航力90晝夜,能任何裝載情況下,在12級風力下安全航行。
福清級補給艦的洪澤湖號(881),在2003年之前艦名為太倉(北運575)。 “太倉”級國內雖稱其為綜合補給艦,但是實際上是以油水補給為主,僅裝載少量的冷藏食品。“太倉”級雖然可以提高艦隊的遠洋航程,但是無力為軍艦補給遠洋作戰中最重要,也是消耗最多的──彈藥,對提高軍艦遠洋作戰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其雖安裝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具備一定垂直補給能力,但是又未設機庫,對補給直升機的保障能力極差,嚴重影響直升機出勤能力,遠洋中自身可提供的垂直補給能力幾乎為0。其單主機設計作為軍艦也是欠妥當的。軍艦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作戰,而作戰就不可避免的會有人員的傷亡和裝備的損壞,其單機單漿推進設計,使其推進係統一旦受到攻擊遭到損害,將嚴重影響到軍艦的航速甚至完全喪失航速,繼而影響到整支艦隊的作戰能力。這對作戰使極為不利的。而艦艇在作戰時除了消耗油水之外,還消耗掉大量的彈藥,需要彈藥的補給,“太倉”級已不能完全滿足中國海軍遠洋化的需要,因此研制綜合補給艦迫在眉睫。“太倉”級首艦于1979年服役,現在服役的只剩下了1號艦“太倉”號(北運575,現更名“洪澤湖”號,舷號881)和2號艦“豐倉”號(東運615,現改舷號882)共2艘。
福清級的南倉號(南運950)除役後改裝為民間油輪海浪號,現停留在旅順軍港內。
航行中的洪澤湖號,此時艦名還是以前的北運575,舷號也還是575。
隨著我國海軍現代化建設的加速,海軍急需具備完善油水彈藥和備件補給能力大型綜合補給艦來實現中國海軍走出去的迫切要求,而新設計的自主技術大型綜合補給艦,因為海軍對這艘艦給予的期望非常大,除了補給各類軍需品外,還要求具有醫療功能,能起到部分醫院船的作用,並且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經過反覆協調最終研制項目通過了當時的評審。但是,如果全部實現上述目標,在當時海軍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其造價將非常高,大大突破了海軍方面的期望值,于是該項目面臨下馬的命運。
正在海軍舉棋不定的時候,前蘇聯解體,已獲獨立的烏克蘭有一艘半完工的補給艦願以低價出售。當時舾裝中的該艦的主機、發電機已經進艦,但管路、電纜還未鋪設完畢,艦體建造品質非常好。經過初步考察和數次技術洽談,中國有關方面認定該艦具備在中國完成續建的可能。由于該艦的補給裝置在聖彼得堡研制,因此中方又派人趕赴聖彼得堡進行談判,洽談購買補給裝置的可能性。最後經上級決策于1992年11月6日在烏克蘭簽署了購艦合同,將原為綜合補給艦預留的經費用于買艦,因此海軍第二代大型綜合補給艦自研項目下馬。
中國海軍第一艘功能較為完整的綜合補給艦南倉號(南運953),在2004年更名為青海湖號(AOR-885)。
該艦于1996年5月8日由大連造船廠續建完工,現服役于南海艦隊,舷號885,被命名為“南倉”號(後來改名為“青海湖”號)綜合補給艦。通過該艦的續建,使我們了解了上世紀90年代蘇聯綜合補給艦的設計思路、技術關鍵、重點係統及設備的原理和配置等很難獲取的寶貴資訊,在後一階段國產大型綜合補給艦的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4年後完成更名的“青海湖”號補給艦,舷號已是885。 “青海湖”號擁有4個油水補給站和2個幹貨補給站,艦艉設置有伸縮式機庫,可載直-8直升機1架,具備同時進行左舷(幹、液)、右舷(幹、液)、縱向(液)、垂直(幹)四個方向的補給能力。同時還設置了6部吊車,擁有很強的錨地補給能力。全艦共裝載燃料9630噸,以及彈藥、食品、醫藥等共計23000噸。青海湖號全艦有800多個艙室,共設有46個自動化係統,使人員編制大大減小,特別是青海湖號橫向補給裝置第一次採用了“作用筒式的張力補償裝置”。該裝置可根據補給艦于接收艦之間的鋼索拉力在風浪中的變化適時調節鋼索的張力,使之受力保持恒定。極大得提高了補給效力和環境適應力。
青海湖號補給艦在航行途中為168艦實施橫向補給。
在從烏克蘭購進補給艦續建工作進展的過程中,1993年1月我國接到泰國政府為其海軍採購一艘能為其即將擁有的“差克裏‧納呂貝特”號輕型航母和護衛艦編隊實施遠洋伴隨補給的新型綜合補給艦的招標邀請。這個時候,我國正在熟悉引進的前蘇聯補給技術,基本已經掌握了蘇聯海軍綜合補給艦的一些設計理念和思路,在此技術上加上中國已經掌握的補給技術,于是參與了這個投標工程。這次國際投標過程,經過與國際上知名的法國DCNS、荷蘭斯凱爾德、南韓現代、義大利芬坎蒂尼和西班牙巴讚造船公司等重量級對手的艱苦比拼,我們最終贏得了此項國際招標的勝利,並與泰國海軍簽署了合同,這是中國通過國際招標獲得的第一個政府間軍船出口合同。依托我們前階段綜合補給艦的論證和設計經驗,以及引進烏克蘭補給艦的技術基礎,出口泰國補給艦的設計建造工作進展十分順利。幾乎與自行改造烏克蘭補給艦一同進展,經過3年時間于1996年8月12日正式完工交艦,同年9月12日駛抵泰國,艦名為“錫米蘭”,舷號871。“錫米蘭”號的成功研制使我們對綜合補給艦的設計能力和水準躍上了當代國際先進水準,為我國自行研制同類艦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意義十分重大。
出口泰國的“錫米蘭”號補給艦
與查裏克.納呂貝特號輕型航艦(右)並行的錫米蘭號綜合補給艦,注意其外觀與後面福池級的區別。
時序即將進入新世紀,中國海軍水面艦艇的大型化和遠洋化進程加速,而且也引進了俄羅斯的大型驅逐艦,海軍走向遠洋化的步伐需要同樣具備遠洋綜合補給能力的大型綜合補給艦來保障。于是,在2000年初,經中央軍委批復,做出了以“錫米蘭”號為母型建造兩艘新型綜合補給艦的決策。由于我們經歷了885艦引進續建和“錫米蘭”號全過程成功研制的經驗,使我們在該型艦的設計過程中進展順暢,少走了許多不必要的彎路。
2004年4月有兩家造船廠分別建造的同型艦幾乎同時交艦,分別被命名為“千島湖”號(舷號886)和“微山湖”號(舷號887),這就是中國海軍被北約組織命名為“福池”級的我國新型綜合補給艦。該級艦是由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二代遠洋綜合補給艦,也是中國海軍第一種擁有真正現代化構型的綜合補給艦。據簡氏艦船提供的資料顯示,“微山湖”號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最大補給艦,艦長171.4米,寬24.6米,吃水深度9米,排水量23000噸,可同時為兩艘以上(應該是兩縱一橫三艘艦船同時補給)艦船補給,主要用于遠洋多艦同時補給。“微山湖”艦就像是一個海上大後勤基地,龐大的艦體裝著三級燃油、桶裝柴油、淡水、軟水和食品,甲板可起降貨物補給直升機。887艦運載的食品可保證編隊官兵在執行任務期間吃上新鮮蔬菜,因為對要在海上連續長時間巡航的官兵們來說,新鮮蔬菜非常重要。除此之外,887艦還能攜帶680噸左右的彈藥,用于對艦艇的消耗彈藥進行及時補給,這對于保障海上持續作戰能力來說十分重要。
福池級綜合補給艦二號艦微山湖號(AOE-887),多次參與中國海軍的遠航訪問。
直升機懸停接受補給船的垂直補給 “福池”級的艦尾設有一個直升機庫與飛行甲板,能攜帶一架中國海軍最大的直-8運輸直升機,或者兩架直9直升機,有效遂行垂直補給作業。此外,“福池”級每側有兩個小型快艇挂架,除用于救生外,還能實現機動固定物資或人員運送。武裝方面,“福池”級擁有四門76F型雙聯裝37毫米艦炮,分別位于艦橋前方兩側與直升機庫上方兩側,用于自衛。76F型雙聯裝37毫米快炮擁有封閉式的炮塔外殼,具有自動與人工操作兩種模式,最大射速180發/分,射程8.5千米,不過艦上並未設置配套的火控雷達(可能只配備簡單的光學電子射控係統),故缺乏夜間作戰和反導能力。外界先前推測中國將至少建造五艘“福池”級,加上原有的“青海湖”號,使中國海軍的綜合補給艦數量達到六艘。三大艦隊各可分得兩艘。在2007年7月24日,“福池”級的“微山湖”號(AOE一887)與052B導彈驅逐艦“廣州”號(DDG-168)啟程遠航至俄羅斯、英國、西班牙、法國進行訪問,並與英、西、法海軍進行海上聯合搜救演練,整個遠航為時87天,這是“福池”級第一次出遠門的紀錄。
中國向柬埔寨贈送9艘巡邏艇的交接儀式,巡邏艇的主炮是中國76F型雙37毫米速射炮。“福池”級綜合補給艦也是安裝了4座該型艦炮。
據報道,目前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已實現了航行中的縱向、橫向和直升機垂直補給。中國自主研制的艦艇夜間航行補給配套係統已經應用到海軍最新型綜合補給艦上。這套係統由夜間標識、區域照明、艦船橫向距離測量和夜間補給信號設備四部分組成,亮度高、可視性強、對海水及雨霧穿透力、抗海水腐蝕能力強,並具備動態精確測量兩艦船橫向補給距離、危險距離報警、引導接收艦船快速進入和保持補給陣位等功能,從而為夜間航行補給作業的安全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保障。
7月25日,“千島湖”號綜合補給艦在航行途中為第三批護航編隊實施橫向補給。圖為“千島湖”號綜合補給艦上的油管和水管慢慢滑向“舟山”號導彈護衛艦。
縱觀中國武器的發展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小步快跑,而中國綜合補給艦的發展史也恰恰是海軍“小步快跑”的一個成功縮影。從上世紀70年代末為了保證運載火箭發射試驗而趕制的“太倉”級,使中國海軍第一次接觸了遠洋補給艦。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太倉”級補給艦的建造是成功的,它讓中國海軍第一次掌握了艦艇海上補給的技術,並對垂直補給進行了摸索。而隨後的“南倉”號大型綜合補給艦,則是中國海軍對綜合補給艦引進和借鑒技術基礎上不斷探索開發的結果,同時還進行了艦用自動化設備以及對垂直補給的進一步探索。隨後為泰國建造的“錫米蘭”號,就是我國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前提下,開始進行專門設計軍用綜合補給艦的開端。而且“錫米蘭”號的特點還決定了中國已經開始接觸針對航空母艦的綜合補給艦的設計,以及西方艦船補給的部分技術。在上述情況下,經過綜合平衡並針對我海軍的補給新任務,就誕生了現在的“福池”級新型綜合補給艦。新型補給艦結合了之前各型國產補給艦的綜合優勢以及各種設備試驗的成果,是目前中國最成功的具備未來為航母編隊進行遠洋補給的大型綜合補給艦。
中國海軍“福池”級綜合補給艦進行兩縱一橫三艘艦船同時補給。“福池”級綜合補給艦已具備了為航母編隊進行遠洋補給的條件。
“福池”級新型綜合補給艦結合了之前各型國產補給艦的綜合優勢以及各種設備試驗的成果,也具備了未來為航母編隊進行遠洋補給的條件。但中國的綜合補給艦與西方的傳統海軍強國的補給艦相比,噸位仍然較小補給量仍很有限,同時中國的具備真正綜合補給能力的綜合補給艦數量仍然過少。中國需要的是更多的完全具備為大型航母編隊進行綜合補給的新型號大型綜合補給艦。
美國補給級戰鬥支援艦的極地號(USS ARCTIC AOE-8)。該補給艦具有26節的高航速。這樣可讓整個編隊維持一個較高航速。
日本海自目前最新型的油彈補給艦──摩周號(AOE-425),噸位遠比日本以往的補給艦大。
維多利亞堡級快速戰鬥支援艦的二號艦喬治堡號(RFA Fort George,A-388)。該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36585噸。
下面是“福池”級綜合補給艦與上面幾型補給艦的性能對比:
下表是網易軍事對“福池”級綜合補給艦的排名及國產化率評估,5星為滿分: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10-07/28/c_12383068_2.htm
補給艦
補給艦,顧名思義就是用以向航母戰鬥編隊或艦船供應正常執勤所需的燃油、航空燃油、彈藥、食品、備件等各種補給品的軍艦。自60年代研制成多種物品航行補給船“薩克拉門托”號以來,共建造兩級綜合補給船,即“薩克拉門托”級(1964~1970年服役,4艘)和“威奇塔”(wichita)級(1969~1976年服役,7艘)。爲加強艦隊航行補給能力,80年代初美開始研制一級新綜合補給船,這是美海軍自1976年完成“威奇塔”級最後一艘船“羅諾基”(roanoke)號以來首次建造綜合補給船。中國目前一共建造過三型7艘補給艦,包括“太倉”級(北約代號“福清”級,共4艘,現役2艘)、“南倉”級(共1艘,現役1艘),以及新型補給艦(具體型號不明,已知2艘,服役情況不祥)。
美海軍的補給艦
美海軍一般給每個航母戰鬥編隊配一艘綜合補給船,自60年代研制成多種補給船“薩克拉門托”號以來,共建造兩級綜合補給船,即“薩克拉門托”級(1964~1970年服役,4艘)和“威奇塔”(Wichita)級(1969~1976年服役,7艘)。若按35年服役期計,“薩克拉門托”級將在1999~2005年先後退役。爲加強艦隊航行補給能力,80年代初美開始研制一級新綜合補給船,這是美海軍自1976年完成“威奇塔”級最後一艘船“羅諾基”(Roanoke)號以來首次建造綜合補給船,1981年12月開始可行性研究,1983年6月開始合同設計,1984年12月完成合同設計。1987年1月定購第一艘船“供應”號,1989年2月開始施工,1994年2月服役。第二艘和第三艘船分別在1990年5月和1991年12月開始施工,都在1995年服役,總計建造4艘船,第四艘1998年服役,均由國家鋼鐵和造船公司(NationalSteel&ShipbuildingCo.)建造,每艘費用356.4百萬美元(1990財政年度)。
中國的補給艦
中國目前一共建造過三型7艘補給艦,包括“太倉”級(北約代號“福清”級,共4艘,現役2艘)、“南倉”級(共1艘,現役1艘),以及新型補給艦(具體型號不明,已知2艘,服役情況不祥)。
“太倉”級補給艦
“太倉”級補給艦7該艦長168.2米,型寬21.8米,吃水9.4米,最大高度36.2米,滿載排水量21750噸。,員編制180人。主機爲一臺柴油發動機,總功率15000馬力,單軸推進,設計航速18.5節,服務航速18節以上,續航能力18000海裏,自持能力力90晝夜,能任何裝載情況下,在12級風力下安全航行。
“太倉”級補給艦采用傳統布局,上層建築分前後兩部分,中部設有4個油水補給站和2個幹貨補給站,艦體尾部設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可以實現垂直補給,但未設機庫。可一次攜帶燃料10550噸,輕柴油1000噸,補給水200噸,飲用水200噸以及冷藏食品50噸。該艦另裝備4座76式雙聯37毫米高炮用于自衛。 “太倉”級1號艦于1979年服役,4號艦于1987年賣給了巴基斯坦(舷號47,加裝機庫,可裝載直-8直升機1架),3號艦“海倉”號(南運950)于1989年改裝成了一艘民用油船(“海浪”號,舷號X950),現在服役的只剩下了1號艦“太倉”號(北運575,現更名“洪澤湖”號,舷號881)和2號艦“豐倉”號(東運615,現改舷號882)共2艘。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太倉”級國內雖稱其爲綜合補給艦,但是實際上是以油水補給爲主,僅裝載少量的冷藏食品。稱其爲油水補給艦更合適,而簡氏艦船年鑒上正是將“太倉”級劃爲油水補給艦(OS)的行列中的。而改裝爲民用油船的3號艦也證明了這一點。這說明,“太倉”級雖然可以提高艦隊的遠洋航程,但是無力爲軍艦補給遠洋作戰中最重要,也是消耗最多的――彈藥,對提高軍艦遠洋作戰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其雖安裝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具備一定垂直補給能力,但是又未設機庫,對補給直升機的保障能力極差,嚴重影響直升機出勤能力,遠洋中自身可提供的垂直補給能力幾乎爲0。其單主機設計作爲軍艦也是欠妥當的。軍艦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作戰,而作戰就不可避免的會有人員的傷亡和裝備的損壞,其單機單漿推進設計,使其推進系統一旦受到攻擊遭到損害,將嚴重影響到軍艦的航速甚至完全喪失航速,繼而影響到整支艦隊的作戰能力。這對作戰使極爲不利的。
“南倉”號補給艦
“南倉”級是我國制造的第二代補給艦,也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補給艦,南海艦隊的旗艦。主尺度長188.9米,寬25.33米,吃水10.41米,滿載排水量37000噸,人員編制125人。動力系統爲一臺柴油機,總功率1060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6節,續航能力45晝夜。 “南倉”號擁有4個油水補給站和2個幹貨補給站,艦艉設置有伸縮式機庫,可載直-8直升機1架,具備同時進行左舷(幹、液)、右舷(幹、液)、縱向(液)、垂直(幹)四個方向的補給能力。同時還設置了6部吊車,擁有很強的錨地補給能力。全艦共裝載燃料9630噸,以及彈藥、食品、醫藥等共計23000噸。“南倉”號全艦有800多個艙室,共設有46個自動化系統,使人員編制大大減小,特別是“南倉”號橫向補給裝置第一次采用了“作用筒式的張力補償裝置”。該裝置可根據補給艦于接收艦之間的鋼索拉力在風浪中的變化適時調節鋼索的張力,使之受力保持恒定。極大得提高了補給效力和環境適應力。 “南倉”號是1993年從烏克蘭購買的一艘未建成的油船,1996年經大連造船廠改裝爲補給艦後于南海艦隊服役。1997年3月,1998年,2000年5月“南倉”號分別參加編隊遠赴美洲,大洋洲和南非。目前“南倉”號以改名爲“青海湖”號,改舷號“885”。
“南倉”與“太倉”的比較
比較“南倉”號與“太倉”號的最大區別就是,“南倉”號體現了均衡裝載的特點,運載的補給品中包括燃料、彈藥、食品、醫藥等多個方面,而且數量分配上合理。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綜合補給艦,而且全艦的自動化系統非常先進,其滿載排水量較“太倉”大將近一倍,補給設備大大增加,但是人員編制卻減少了近30%。即使這樣,“南倉”號依然不是一艘合格的遠洋綜合補給艦,其最早爲一艘民用油船,作爲軍艦是半路出家,雖經過改裝,但是種種設計之初並非適應軍艦的要求,很難改變。“南倉”號雖裝備了伸縮式機庫,垂直補給能力較“太倉”級有很大改觀,但是伸縮機庫的航空保障能力差強人意,遠不及固定機庫,這依然會嚴重影響直升機的出勤率。而單軸單漿的情況也沒有改變,其主機功率較“太倉”還小,最大航速僅16節,這樣的速度跟隨遠洋艦隊恐怕會很勉強。最後,其上未裝任何自衛用的武器系統,這可能與其民用油船設計有關,沒有合適的位置可以安裝。作爲軍艦,最基本的自衛能力還是需要具備的。
新型補給艦
新型補給艦其艦體外形與“太倉”有些許相似,但是外形設計卻簡潔許多。回想中國制造的補給艦中,新型補給艦上可以找到出口泰國的“錫米蘭”號的一些影子。先從軍艦體積上分析,通過公布的新艦作業時照片與周圍軍艦大小對比看,新艦尺寸排水量應該與“太倉”、“錫米蘭”相當,比“南倉”要小。而從其煙囪來看,該艦采用了與“錫米蘭”相同的雙軸雙槳推進,速度上不應該低于20節。而機庫方面采用了固定機庫,龐大的機庫門說明它可以裝載1架中型以上的直升機,如直-8。武器方面設置4座雙聯37毫米高炮,具備了基本的自衛能力。補給設備上面看有2座油水補給站和2座幹貨補給站,同時還具有縱向油水補給能力。從舷窗的數量看,新艦遠遠多于“錫米蘭”號,可能它的人員編制要多于“錫米蘭”,自動化水平要低一些。至于關鍵的裝載能力和裝載補給品分類時最難猜測的,這個只能依靠對“錫米蘭”號的數據進行推測,估計兩者數量相差不會太大。“錫米蘭”號裝載爲柴油7970噸、航空煤油2500噸、淡水1095噸、滑油70噸、其他貨物680噸,總裝載量12315噸。考慮到,泰國定購“錫米蘭”號時配合其購買航空母艦計劃,“錫米蘭”號裝載補給品中,航空煤油占2500噸。所以,考慮我國的情況,新艦總裝載量應該與“錫米蘭”號相當,但是裝載分配上航空煤油的載量絕對不會那麽多,中國沒有航空母艦,少量的艦載直升機消耗不了那麽多燃油。所以新艦的艦用燃油裝載量不會小于“錫米蘭”號,但也不會大于“南倉”號,彈藥、食品、醫藥等物品裝載量應該較“錫米蘭”大,估計不會超過2000噸。
新型補給艦比其他補給艦先進
雖然沒有具體的數據,但是從可以判斷的情況看,新型補給艦較“南倉”號又是一次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固定機庫的采用使艦載機航空保障能力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真正保證有效的垂直補給能力。雙軸雙槳的使用一改過去單軸單漿速度慢受攻擊後容易喪失動力的弊端。自衛武器的恢複,保障了作爲軍艦自身基本的防衛能力。
“小步快跑”地研制補給艦
中國武器的發展有一個特點――小步快跑,而三軍中“小步快跑”最成功的有非海軍莫數,而中國補給艦的發展史有恰恰是海軍“小步快跑”的一個成功縮影。從爲了保證運載火箭發射試驗而趕制的“太倉”,使中國海軍第一次接觸了遠洋補給艦。從這個意義出發“太倉”是成功的,它讓中國第一次掌握了艦艦海上補給的技術,並對垂直補給進行了摸索。而隨後的“南倉”號,則是中國對綜合補給艦的探索的結果,同時還進行了艦用自動化設備以及對垂直補給的近一步探索。這就可以解釋,爲什麽“南倉”號選用一艘油船改造,這樣可以大大降低試驗的成本。
軍用綜合補給艦的研制
隨後的泰國“錫米蘭”號就是我國開始進行專門設計軍用綜合補給艦的開端。而且“錫米蘭”號的特點還決定了中國已經開始接觸針對航空母艦的綜合補給艦的設計。最後一點好處是,這個試驗的風險讓泰國替我們承擔了。最後,就誕生了現在的新型補給艦。可以說,新型補給艦結合了之前各型國産補給艦艦的優勢以及各種設備試驗的成果,是目前中國最成功的補給艦。當然,我們依然不能滿足于現狀,新艦雖新,但還不完美。在武器裝備的發展史上也永遠不會出現完美的東西,只會有更新更先進的型號的出現。
發展方向
中國以後補給艦的發展方向依然是遠洋綜合補給艦。其特點已經無需過多重複,簡單一句就是單艦可以保證艦隊各方面補給需要。未來補給艦的依然會在886、887基礎上,加強艦體減少舷窗的數量,將有利于“三防”能力的提高。保持雙槳雙軸的推進結構,航速增加到25節以上,與艦隊航速相適應。自衛武器應該選擇以630/730爲主的火炮,也可以配合一定的短程導彈和“軟殺傷”設備。畢竟老式的雙37已經很不適應現代高技術戰場了。由于“錫米蘭”的幫助,中國已經開始接觸航空母艦的補給艦,有了這個基礎,相信中國離航空母艦戰鬥群技術的成熟又跨進了一步。
http://baike.baidu.com/view/243056.html?tp=0_11
臺軍油彈補給艦防衛能力不足 武器仍以目視瞄準 2009-08-27
據島內媒體報道,傳說已久的台灣海軍第二艘大型油彈補給艦終於進入規劃階段。今年,臺軍將斥資26億新台幣,用2年時間設計建造第二艘大型油彈補給艦。
報道稱,2005年11月,9100噸的基隆級導彈軀逐艦成軍,成為海軍耗油量最大的軍艦,由於其補給需求大,“武夷”艦海上整補能量力不從心。此時,傳出海軍要建造1艘新型油彈補給艦。但由於經費問題不了了之。
近年來,台灣當局有意派軍艦到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3700噸的“拉法葉”艦配有反艦導彈及76式快炮,搭配艦載直升機,護航應該勝任有餘。但不巧的是海軍唯一一艘油彈補給艦“武夷”艦目前正在大修,若海軍要執行遠洋任務,除非在沿途尋找港口補給,否則海軍需有備用計劃。
據海軍規劃,第二艘大型油彈補給艦2009年立項,2年後服役。尺寸比“武夷”艦稍大,長、寬、高、吃水分別為196、25.2、12、8.6米,滿載噸位2萬噸上下,可搭載1萬噸油料與1000噸物資。
“武夷”艦成軍前,臺海軍大型軍艦補給主要依靠1946年下水的古董級補給艦“玉臺”艦,其滿載排水量約為1.6萬噸。因“玉臺”艦年事已高,裝備故障率高,補給能力不足,故臺海軍決心建造專業的快速油彈補給艦。
島內媒體報道稱,“武夷”艦服役後,海軍發現不少問題。除馬力不足之外,還傳出艦身結構不佳、傳動齒輪與操作不良等問題,新的補給艦將進行改進。
第一,自衛武器方面,“武夷”艦上並未裝置方陣快炮這類的防衛性武器及電子戰系統,而且“武夷”艦現有武器皆以人工操作、以目視瞄準,不適應現代戰場。再者海軍並沒有充足的防空艦為其提供完整保護,新型油彈補給艦在這方面將有所改善。
第二,“武夷”艦上沒有直升機庫,臺海軍目前也沒有專職補給的運輸直升機,垂直運補能力有限。若未來有專職補給的運輸直升機購入或是軍種聯合作戰演習時,將可立即大幅提升海上垂直運補的能力。
第三,大船在港區內的操作並不靈活,尤其是每年遠航出訪的部分“邦交國”港區小航道窄,港灣水文複雜,再加上補給艦本身體積大、噸位重,在操作上往往需要豐富的經驗及高超的船藝,因此,建議在艦艏裝設輔助推進器,增加艦艇操作靈活度。
報道還稱,新型油彈補給艦補給燃油搭載量必須超過1萬噸,因此,新型補給艦絕對比“武夷”艦大,其直升機甲板面積及航行穩定性也優於一般作戰艦艇。
台灣海軍稱,“武夷”艦是維繫海軍遠洋戰力的重要艦艇,雖有些小問題,但整體還算不錯,尤其萬一台海爆發戰爭,基隆級驅逐艦離開容易遭受攻擊的海港,長期停留在海上進行威懾、防禦,其補給就要依靠“武夷”艦了。因此,即使新的油彈補給艦加入艦隊,“武夷”艦也不會因此退役。
http://big5.huaxia.com/thjq/jsxw/tw/2009/08/1548635.html
意爲印度所造3萬噸補給艦下水 2010年底交付
2010年2月12日印度自意大利訂購的2艘綜合補給艦首艦在意大利下水,預計年底交付印度海軍。
印度新型補給艦艦長175米, 寬25米,高19米,滿載排水量達27500噸,動力系統采用2臺10000 kW柴油機進,可調螺矩螺旋槳,最大航速達20節。補給艦配置中型多用途直升機,可同時爲4艘戰艦補給,搭載250名船員及海軍陸戰隊員。
http://news.qq.com/a/20100216/000377.htm
韓國“天池”級補給艦>百度百科
天池”級補給艦天池級艦隊補給艦由韓國現代精工蔚山造船廠建造,首艦“天池”號和2號艦“鎮海”號分別于1990年和1995年服投。
“天池”級補給艦艦長:130米,艦寬:17.8米,吃水:6.5米,排水量:9180噸(滿載),航 速:20節
裝 載:4200噸燃料和水、450噸其它物品,
武器裝備有二座雙管40毫米(或30毫米)和二座20毫米火炮
“華川”號
“天池”級補給艦 “華川”號是韓國自行建造的天池級艦隊補給艦的3號艦,1998年服役,舷號59
“華川”號標准排水量7500噸,滿載排水量12390噸,可裝4200噸油料和450噸貨物,艦長133米,艦寬17.8米,吃水6.5米,動力設備爲兩臺柴油機,9.41兆瓦,最大航速20節,續航力4500海裏/15節,編制人數35人。
主要裝備
主要裝備爲兩座雙聯裝40毫米艦炮,射速300發/分鍾,最大射程8.37公裏,有效射程4公裏,射高6900米;兩座20毫米火神密集陣艦炮,射程4.5公裏,射速3000發/分鍾。
該艦兩舷各有一個油補給點和幹貨補給點,補給時艦艉縱向補給,兩舷橫向補給。艦艉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可供中型直升機起降。
日本“十和田”級補給艦>百度百科
在“相模”級基礎上發展的第三代補給艦,其戰術技術性能得到全面改善,提高了適航性能和海上補給作業的安全性。首艦1987年建成入役。該級艦長167米,滿載排水量15850噸,最大航速22節,艦員140人。裝載能力5700噸物資,艦載直升機1架。
簡介
日本“十和田”級補給艦爲了減少研制風險及加快研制進度,"十和田"級基本上沿用了"相模"號的總體布局,同樣爲短首樓艦型,通長甲板。橋樓設在中部稍後。但其幹舷比"相模"號高出近一倍,可以有效防止海浪沖擊到甲板上而影響補給作業的安全。艦體明顯外飄,在起到抑制海浪作用的同時也增加了艦體內部空間。艦體不設開口,采用了全封閉設計,適航性及耐波性都有了較大提高。與"相模"號相比,"十和田"級的艦體明顯加長加寬,艦體更爲豐滿,裝載能力也較前者有了較大提高,補給能力大爲增強。
補給設施
該級艦中前部仍布置各種補給設施,與“相模”號完全相同,但自動化程度明顯提高,補給品全部實現了自動化傳送。由于尺寸增加,“十和田”級的裝載能力也有了提高,可裝載艦用燃油6500噸,航空燃油200噸,滑油150噸,糧食、蔬菜等生活補給品600噸。彈藥庫中可以裝載150噸的導彈、魚雷、炮彈等武器,彈藥補給裝置具有一次輸送1.5噸的能力,可以滿足導彈、魚雷等各種彈藥的補給需要。彈藥庫和燃油艙內安全設施齊全,可有效防止危險事故的發生。艦體尾部仍只布置直升機起降平臺,仍沒有設計機庫,相對于"相模"號其垂直補給能力並沒有提高。
動力裝置
“十和田”級的動力裝置仍爲柴油機,爲了在增加噸位後不降低航速,采用了2臺大功率的16V42MA增壓柴油機,最大輸山功率達到23950馬力,雙軸、雙槳推進,這樣在噸位增加近5000噸的情況下仍然達到了與"相模"號相同的航速,可滿足跟隨作戰艦艇進行快速機動作戰的要求。同時,由于載油量增加,其續航力比"相模"號增加了15%,在18節時可達到11000海裏。
性能數據
"十和田"級艦長167米,艦寬22米,吃水8.1米,標准排水量8150噸,滿載排水量15850噸,最大裝載能力8000噸,最高航速22節,續航力8500海裏/20節,艦員143人。
目前數量
由于"十和田"級的裝載能力大,性能較爲先進,造價也不高,因此在1987年3月首艦"十和田"號服役後又陸續建造了2艘後續艦,並于1990年3月同時服役。這樣,加上原有的"相模"號,海自的4個護衛艦隊就各擁有一艘綜合補給艦,實現了當初的目標。
日本“摩周”級補給艦>百度百科
日本海上自衛隊迄今噸位最大的艦船“摩周號是一艘噸位達13500噸的新型補給艦,比此前日本海上自衛隊所擁有的最大的同類戰艦,又大了5000噸左右。這艘斥資約380億日元建造的大型艦船,全長221米,艦寬27米,定員145人。艦內設備裝置也進行了改良。服役後配備于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艦隊,以位于京都府的舞鶴基地爲停泊母港。
簡介
日本“摩周”級補給艦作爲日本海上自衛隊新世紀裏最重要的海上補給力量,"摩周"級對日本海上力量的遠洋作戰具有極爲重要的影響。"摩周"級的出現,標志著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遠洋作戰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爲1000海裏甚至更遠的海上保交、護航作戰提供了有力的後勤支援,是未來日本海上自衛隊新型機動艦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體布局
日本“摩周”級補給艦日本“摩周”級補給艦采用了長首樓、平甲板、方尾設計,艦體比前兩代補給艦更爲豐滿,水線以上部分明顯外飄,並有明顯的折角線,艦體最寬處到艦尾末端等寬。這種設計不僅增加了內部空間和甲板面積,同時也有利于艦上設備的布置。艦首部首次采用了球鼻首,不僅可以提供更大的浮力,而且有利于減小艦首的興波阻力,提高推進效率、縱向穩定性和航速。
艦體采用商船規範設計,在保證艦體結構強度的基礎上,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縮短了建造周期。艦體首次采用雙層設計,不僅提高了抗破損能力,還可以避免燃油艙破損而對海洋産生無可挽回的污染。全艦共分爲15個隔艙,在第5到第9隔艙之間布置了雙層結構的燃油艙、淡水艙和壓載水艙。艦首設有-層首樓,可以有效減少海浪對航行及補給作業的影響。爲提高穩定性,在艦體下部還裝有3條舭龍骨,具有很好的耐波性、穩定性和適航性。
在艦體布局上,“摩周”級仍然應用了前二代補給艦的布局形式,艦體中前部全部爲各種補給設施,中後部爲巨大的艦橋,內部共分爲7層,艦員全部居住1至5層。前部專門留有一處面積達540平方米的空場,可以放置30個40英尺標准集裝箱。爲提高隱身性,艦橋側壁向內傾斜,桅杆也采用了低反射截面的整體式設計。艦體後部爲帶有紅外抑制裝置的煙囪,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紅外信號強度。全艦設有海水噴淋系統,用于防化洗消和降低紅外信號強度等目的。艦尾部爲長度近40米的巨大直升機起降平臺,固定式機庫可以停放一架海自裝備的任一型號的直升機。艦上布置了模塊化設計的醫療艙室,包括手術室、X光室、牙科治療室、集中治療室以及病房等,最多可安置100名傷員接受治療。
動力裝置
“摩周”級的動力裝置較“相模”號和“十和田”級有了很大的變化。由于日本海上自衛隊對補給艦的航速要求較高,因此對于近3萬噸的“摩周”級來說,柴油機的輸出功率已無法滿足海上自衛隊所提出的24節航速的要求。
“摩周”級采用了先進的全燃動力系統、雙槳、雙舵,在位于艦橋中後部的動力艙內裝有2臺“斯貝”SM1C燃氣輪機,單臺輸出功率達到40000馬力,通過傳動軸驅動2具5葉可調螺距螺旋槳,完全可以達到24節最高航速的要求。22節航速時的續航力爲7500海裏,如果航速降爲18節,則續航力可超過10000海裏。實際上,對不到3萬噸的“摩周”級來說,其功率有些偏大,但這也使“摩周”級動力系統的剩余功率較大,在高海況下仍可以獲得理想的機動航行性能,僅次于美國海軍裝備的“供應”級綜合補給艦(25節)和“薩克拉門托”級補給艦(26節)。2臺燃氣輪機被分別布置在兩個相互隔離的艙室內,每臺發動機安裝了各自獨立的減速器和泵站,可以避免一臺主機損壞而使全部動力裝置癱瘓。動力艙實現了無人化,動力裝置的控制可在中央主機控制室進行,實現了遠距離操縱、控制。艦首處還裝有一小功率側推進器,以提高低速航行及離、靠岸時的機動性。
此外,在采取了必要的防爆措施之後,艦上首次使用電動泵替換了上一代補給艦上較爲落後的蒸汽泵。由于對電力的需求增加,艦上共安裝了4臺大功率發電機組,其中3臺燃氣發電機,1臺柴油發電機,可以爲全艦提供高達6000千瓦的電力。爲了降低噪聲水平,“摩周”級的動力裝置采用了大量的減震、降噪措施,主發動機、減速器及發電機等全部安裝在減震基座上,各種傳動機械也使用了柔性聯結,可大幅度減少機械震動的産生與傳播。由于航行噪聲較小,“摩周”級在與作戰艦艇編隊航行時不會過早被敵方發現,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
補給能力
“摩周”級艦橋前爲3座巨大的補給門架,每個門架左右各有2個補給站,中部的補給站負責千貨補給,前後兩座補給站負責液貨補給。補給站上方爲多個巨大的存儲艙室。“摩周”級由于艦體尺寸及排水量增加,其裝載能力也有了巨大提高,總共可以裝載各種補給品近16000噸,是“十和田”級的2倍多,其中艦艇燃料10000噸,航空燃料650噸,彈藥450噸,滑油180噸,糧食、蔬菜等生活補給品1200噸,淡水850噸。艦橋前還專門留有一處空場,可以放置數十個標准集裝箱(可以是彈藥箱或醫療品艙)。如此大的補給能力使得1艘“摩周”級即可滿足一支“八八艦隊”所有艦只長期在海上作戰時對燃料、彈藥、糧食及其它物品的補給需求。
"摩周"級的彈藥庫布置在艦體中部靠前、中部幹貨補給站下方,自第2甲板至第4甲板,每層甲板各兩處,各層之間有升降機相通。彈藥庫下方爲補給用燃料艙,兩側爲雙層殼體設置的平衡水櫃和補給用淡水艙,它們可以對彈藥庫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除6座補給站外,艦上還設有4部吊車,主要用于錨地或並靠補給時吊裝各種幹貨及彈藥;艦體後部的大型直升機機庫及寬大的起降平臺可以存放、起降日本海自的各型直升機,而且機庫中有較爲完善的保養、維護設備,可使直升機常駐艦上,保證了直升機在海上長期執行任務的要求。此外,該艦還具有搭載MH-53E執行遠洋掃雷任務的能力,可作爲海上掃雷編隊的旗艦,指揮整個掃雷編隊的海上作戰,同時爲整支艦隊提供海上後勤及航空支援。
級上設有直升機機庫並具有搭載10噸級艦載直升機的能力,一般爲SH-60J,載重量爲5.5噸,因此具備相近的垂直補給能力。
“摩周”級可以滿足爲10艘驅逐艦補充2次燃油及至少40天淡水和食品的保障需求。早在80年代初組建的"八八艦隊"中就已擁有了8架反潛直升機,它們除了使用載艦上所攜帶的數量有限的航空燃油外,還必須要依靠隨隊補給艦的及時補充。而隨著直升機母艦的開工建造,未來搭載直升機的數量會猛增到10架以上,對航空燃油的需求也將成倍增加。這就是爲什麽“摩周”級的航空燃油攜帶量比第二代“十和田'級增加了1.5倍的原因所在。
武器、電子設備
作爲非作戰艦艇早期的補給艦,很少會配備大量艦載武器。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反艦導彈和高性能攻擊機的大量應用,不僅作戰艦艇的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而且補給艦等對艦隊持續作戰有重要意義的輔助艦船也會成爲敵方重點打擊目標。因此,80年代後,各國開始在補給艦上裝備各種防空火炮、防空導彈及近防武器系統,以提高其戰場生存能力。
“摩周”級級在艦首及艦尾各裝有一座"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並且是最新的Block 1B型,它在原1A型的基礎上增加了紅外搜索跟蹤裝置,可提供24小時被動搜索和多光譜探測、跟蹤能力,對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等目標具有更高的攔截能力。
Block1B型的優化炮管比1A型的M61A1炮管更長,更重。新系統通過簡化炮彈的散射模式和使用新型的炮口抑制系統提高了近防系統的射擊精度,並且可使用新型"增強毀滅性彈藥"。在發射初速不變的情況下,打擊目標時提高了近50%的貫穿動能。這樣,“摩周”級防空自衛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可以減少對護航艦艇的依賴,甚至還可作爲整個艦艇編隊防空體系的一部分。此外,該級艦還可根據需要安裝多座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在電子設備方面,“摩周”級裝有基本的海上航行設備,如對海搜索雷達、導航雷達、直升機引導雷達、全球定位系統、衛星通信系統等。艦上還裝有簡易無線通信系統,可在艦內各個位置方便地進行無線通話聯系。此外,艦上裝備了電子偵察系統及4座MK36幹擾彈發射裝置,具有一定的電子戰能力。艦尾部還裝有1具拖曳式魚雷誘餌幹擾裝置,以提高反魚雷能力。
結語
日本綜合補給艦的發展都經曆了從單一的油水補給艦到綜合補給艦的過程,並且由此使得日本開始具備了遠洋航行和作戰的能力。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性能及數量的不斷增加,對綜合補給艦的性能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由此促使了性能更爲完善的第三代綜合補給艦的産生。從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高速發展的情況看,日本很可能還會繼續建造更多、更好的補給艦,以便與未來的遠洋作戰戰略相適應。
美國“薩克拉門托”級補給艦>百度百科
其主要使命是伴隨航空母艦特混艦隊一起活動,對編隊艦艇提供燃油、彈藥、糧食、備品等各種消耗品的航行補給,使艦隊能夠長時間遠離基地堅持在海上活動,隨時執行任一指定任務。這就是世界首級綜合補給船,迄今它仍是世界最大、航速最高的綜合補給艦。“薩克拉門托”級共建4艘,除第2艘由紐約造船廠建造外,其余3艘均由普吉特海峽海軍船廠建造。
簡介
美國薩克拉門托級補給艦50年代初美海軍的航行補給船都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留下來的船只,這些船雖能提高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的機動作戰能力,但尚有不少缺點,首先航速較低,不適于隨航空母艦特混編隊一起航行,其次每艘船攜帶的補給品品種單一,戰鬥艦艇要補足所需補給品,必須分別與多艘補給船會合,這令戰鬥艦艇長時間離開“崗位”,接受補給期間艦艇又被多根纜索、軟管連接,使艦艇處于易遭敵方攻擊的被動狀態。爲此,美海軍50年代末著手研究、試驗發展一種航速高、補給快的補給船,60年代美海軍研制成多種物品航行補給船“薩克拉門托”級,它把一艘油船、一艘軍火船和一艘軍需船的使命全部集中到一艘船上,美自稱其爲“高速戰鬥支援艦”。
技術特點
1.“薩克拉門托”級雖然已建造多年但仍在服役,它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綜合補給船。其結構布置便于補給作業。上層建築分設在船前、後兩部分,駕駛室、軍官住艙、醫院設在前部上層建築內,士兵住艙、火控室、機庫等設在後部上層建築內。前、後上層建築之間是補給作業區,艉部有直升機平臺。船上可帶3架UH―46“海上騎士”直升機,通常配備2架UH―46E“海上騎士”直升機用于垂直補給。01甲板是補給甲板,爲全平甲板,貨物集散區在此甲板,甲板上沒有管系、門檻等妨礙貨物搬運的障礙物。02甲板是絞車甲板,所有絞車控制站分設在甲板的左右兩邊,對補給區有良好的視界。貨艙由兩個縱艙壁分隔成三部分,中間裝幹貨、彈藥,兩邊裝燃油。船內貨物搬運方便快捷,一般幹貨利用升降機、輸送機、叉車等機械設備搬運。爲便于貨物搬運集散,集散區是遮蓋式,兩邊各設五扇大門通往各補給站,從集散區到直升機平臺也有叉車通道,以將貨物直接運到直升機平臺,保證垂直補給貨源。導彈可通過專用搬運設備搬運。
2.船上設多個補給站,可同時進行幹、液貨補給。補給作業區有6個補給門架,全船有7個幹貨補給站,6個液貨補給站,此外還有3個雙軟管燃油接受站,5個單軟管燃油接受站。所用輸油軟管口麽爲178mm,每管每小時可輸油約500t。有的補給站采用雙軟管雙探頭加油系統,可同時向航空母艦傳送船用油和航空用油。船上配置2部5t起重機,1部15t起重機。
3.航速26kn是當今航速最高的綜合補給船,能伴隨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編隊航行。具有較強的自衛能力。
4.“坎登”號已作爲改進海上補給設備的試驗船。
性能數據
輕載排水量:19200t
滿載排水量:51400至53600t
船長:241.7m船寬:32.6m
吃水:12.0m
2.性能
航速:26kn
續航力:6000nmile/25kn,10000nmile/17kn
艦員:601人(其中24名軍官)
3.動力裝置
主動力系統:2臺蒸汽機,100000馬力,4臺鍋爐,雙軸。
螺旋槳:2個
4.武器
艦炮:2座MK15型20mm“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4挺12.7mm機槍。
導彈發射裝置:1座MK29型八聯北約“海麻雀”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
5.電子設備
對空搜索雷達:AOE1、2艦上裝SPS40系列、SPS58A,AOE4艦上只裝SPS58A,AOE3艦上裝MK23TAS。
對海搜索雷達:1部SPS10F雷達。
導航雷達:1部LN66雷達。
火控雷達:2部MK95雷達;1套URN25戰術導航系統
電子戰系統:1座MK36六管SRBOC幹擾火箭;1套SLQ32(V)3電子戰系統。
6.裝載能力
液貨:177000桶燃油幹貨:2150t彈藥、500t幹貨、250t冷凍貨。
美海軍目前裝備4艘“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級綜合補給船:
“薩克拉門托”號綜合補給船
“坎登”號綜合補給船
“西雅圖”號綜合補給船
“底特律”號綜合補給船
德國“柏林”級補給艦>百度百科
2萬噸級的“柏林”號戰略補給艦是目前德國海軍最大的戰艦,用來進行食品、燃料、武器彈藥的補給,還具備戰時醫療船的設施。
簡介
德國柏林級(Berlin)海軍補給艦,也稱702型,是德國海軍目前噸位最大的軍艦。Type 702 柏林級可進行水、食品、燃料以及武器彈藥等物資補給,該艦還配備有醫療設施。現役2艘。
現役艦只
德國“柏林”級補給艦同級艦只:A1411 Berlin 柏林號
服役日期:2001年4月11日
A1412 Frankfurt am Main 法蘭克福號
服役日期:2002年5月27日
性能數據:
艦長: 173.7米
艦寬: 24米
吃水: 7.6米
排水量: 20240噸
動力系統: 2臺MTU柴油機,雙軸
航速: 20節
續航力:
武器系統: 4門Mauser MLG27 27mm艦炮,2套便攜式毒刺防空導彈發射裝置
艦載機: 2架NH-90多用途直升機
運載能力:可運載9600立方米物資、550立方米水、280噸食品、100噸燃料等
電子設備: 導航雷達等
艦員編制: 139+94人
發展規模
由德國呂爾森造船公司領導的集團已經簽訂了建造第三艘“柏林”級(702型)艦隊補給艦合同。
德國議會已經批准了3.03億歐元(約合4.23億美元)的預算用于該項目,隨後還將批准建造第四艘。該艦的船體部分由Peene公司建造,Flenburger Schiffbau-Gesellschaft公司負責建造上層建築,蒂森克虜伯海事集團下屬的布隆福斯北海船廠將負責最後的舾裝,預計到2012年交付。
該艦將增加已服役的兩艘艦的運行、維修和訓練時間,這樣能夠至少保證一艘艦處于工作狀態。第四艘可能在2012年批准建造,2016年服役。
法國“瓦爾”號補給艦>百度百科
“瓦爾”號是法國海軍4艘補給指揮艦之一,可爲海軍航空兵的續航提供後勤支援;該艦通信設施先進,故兼作指揮艦。“瓦爾”號共搭載160名船員,另有多達70名參謀部的人員。
簡介
法國“瓦爾”號補給艦“瓦爾”號是法國海軍4艘補給指揮艦之一,可爲海軍航空兵的續航提供後勤支援;該艦通信設施先進,故兼作指揮艦。“瓦爾”號共搭載160名船員,另有多達70名參謀部的人員。
性能裝備
法國“瓦爾”號補給艦“瓦爾”號補給指揮艦艦長158米,寬22米,滿載排水量18500噸,是法國海軍在印度洋海區重要的的補給艦,主要任務是指揮和後勤支援。
“瓦爾”號是一艘服役20多年的“老艦”,其指揮通信及補給能力較先進。該艦裝有燃油、航空油、彈藥、食品和備件等,可以在海上進行綜合補給,具備同時爲三艘戰艦加油的能力,還裝備有“西北風”防空導彈、小型艦炮等武器,並有一定反潛作戰能力。
“瓦爾”號最高航速19節,以12節的速度可續航9000海裏,自持力45天。可裝備燃油1300噸,柴油8400噸,噴射油1100立方米,淡水250噸,食物170噸,彈藥170噸,備用替換品250噸。
艦上共有200名官兵,其中40名爲印度洋海區參謀部官兵,15名女軍人。
任務功能
“瓦爾號”1979年12月建成,1981年5月9日在布雷斯特港下水,1983年1月29日開始服役。它主要肩負兩個任務:一、指揮艦任務。“瓦爾號”由一名將級海區司令指揮並配備艦上參謀部。這也是它與普通軍艦的不同之處。爲此,它配備了大量的工作間和通信設施;
二、後勤支援任務:艦船補給燃油(燃油,柴油,噴射油),蒸餾水,食品,彈藥,藥品和備用器材。爲海軍航空部隊遠離基地時的續航進行補給。
“瓦爾號”是法國海軍加油艦系列中的第三號補給艦,它一直周遊列國,已經在海上航行了24年。“瓦爾號”與普通軍艦的不同之處是,它由一名將級海區司令指揮並配備艦上參謀部。爲此,它配備了大量的工作間和通信設施。
澳大利亞“成功”號綜合補給艦>百度百科
澳大利亞海軍第一艘船“成功”(Success)號1980年8月開工,但由于勞力和工業問題進展緩慢,1984年末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將訂購第二艘航行補給船,但由于國防預算削減第二艘船的建造計劃推遲。計劃“成功”號1983年底服役,由于建造上的問題直到1985年底才進行海試,1986年2月19日服役。
研制背景
澳大利亞海軍在70年代後期還只有一艘油船用于艦隊後勤支援,且船齡已過20年。當法國海軍在建造“迪朗斯河”級補給船的時候,澳大利亞海軍正在考慮訂購一艘航行補給船,以取代澳大利亞“成功”號綜合補給艦其唯一的一艘油船,新船的使命是向特混艦隊補給燃油、航空煤油、彈藥、食品和備件。鑒于此,澳大利亞國防部海軍局在1979年同法國海軍建造局簽定了一項協議,協議規定由法國提供“迪朗斯河”級的設計,由澳大利亞悉尼科卡圖船塢公司(Cockatoo Dockyard)建造第一艘船,同時還有權建造第二艘船。第一艘船“成功” (Success)號1980年8月開工,由于勞力和工業問題進展緩慢,1984年末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將定購第二艘航行補給船,但由于國防預算削減第二艘船的建造計劃推遲。計劃“成功”號1983年底服役,由于建造上的問題直到1985年底才進行海試,1986年2月19日服役。“成功”號造價約一億七千五百萬澳元(1983年價格)。
性能與裝備
1.主尺度與排水量
滿載排水量(t) 17933
船長(m) 157.2
船寬(m) 21.2
吃水(m) 8.6
2.性能
航速(kn) 20
續航力(n mile/kn) 8616/15
定員(名) 205(其中軍官25名)
3.動力裝置
主動力系統:2臺SEMT-皮爾斯蒂克16 PC2.5V400型柴油機,持續功率15288kW(20800hp),雙軸。
螺旋槳:2個變距槳。
電站:可供電力5400kW。
4.武器
艦炮:2座MKl5型“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
3座40mm炮;4挺12.7mm機槍
直升機:1架“海王”或“海鷹” 直升機。
5.電子設備
雷達:2部1007型導航雷達。
(三)裝載能力:共10200t
液貨:8707t柴油、975t航空煤油、116t蒸餾水。
幹貨:57t食品、250t彈藥(包括SMl導彈和MK46魚雷)、95t備件。
技術特點
采用法國“迪朗斯河”級設計,總體布置與“迪朗斯河”級相同。船體中部設2個補給門架,每舷有2個橫向補給站用于傳送液貨和幹貨,尾部有1個縱向補給站只傳送燃油。船上攜帶1架“海王”/“海鷹”直升機,具有反潛能力,可進行反潛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