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07 10:22:41| 人氣3,27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巴頓將軍》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巴頓將軍》又是部好萊塢迎合當時冷戰所需的英雄主義電影,對巴頓的複雜性——勇敢和怯懦,溫柔和粗獷,詩意和粗糙,無法無天和恭謹虔誠等,雖也有著墨,但更醜化了蒙哥馬利。至於巴頓在二戰中的戰術天才也不如其粗暴的指揮能力。

這樣才是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好萊塢電影啊!

《巴頓將軍》Patton (197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dasOoKesU

喬治史考特精采傳神演出,法蘭克林沙夫納執導,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場景佈置 、最佳剪輯最佳、原著劇本、最佳錄音七項大獎。

劇情簡介
一九四三年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鬥,結果美軍遭到慘敗﹐陷入了困境。
為了扭轉戰場形勢﹐重振美軍力量,美國當局派喬治.巴頓將軍前往第二特種部隊任司令官﹐有才華的布萊特雷少將為他的助手。年逾50的巴頓,雄心勃勃,一上任就整頓軍紀,製訂了極嚴格的訓練計劃。
經過雷厲風行的整頓,巴頓的官兵們,一掃悲觀畏戰的情緒,成為一支紀律嚴明、鬥志昂揚、驍勇善戰的部隊。不久,巴頓率領第二特種部隊,與德軍隆梅爾的軍團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德軍大敗。巴頓部隊乘勝追擊,把殘兵敗將趕出了非洲戰場。
1943年7月,英美聯軍分別在西西裏島南部和東部登陸。但由於德軍防禦主力的頑強抵抗,蒙哥馬利部隊無力攻破敵軍防線,最高指揮部就命令巴頓管轄下的第二特種部隊讓公路給英軍前進,然而特種部隊的德軍猛烈炮火下讓路,傷亡很大,指揮部又命令停止前進,而巴頓還是全速行進,趕在蒙哥馬利部隊前面,攻克了敵軍防線,後來巴頓在記者招待會上興奮不已。
巴頓部隊繼續攻克墨西拿,但由於德炮火猛烈反擊﹐加上巴頓一意孤行的作戰方案,部隊推進遲緩﹐傷亡慘重。巴頓不得不親自往前方偵查。在視察隨軍醫院時,他動手打了一個已被戰爭折磨得疲備不堪的士兵,引起震驚,但士兵們還是服從命令﹐以慘重代價攻佔了最後一個德軍據點墨西拿。
巴頓贏得了〃血膽將軍〃的美譽,但由於他對蒙哥馬利不友好態度,以及粗暴毆打士兵,引起各方不滿。在艾森豪嚴令下,巴頓無奈地向各方公開道歉。最後被解除了軍職,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巴頓又被艾豪威爾起用。但在這次戰役中,巴頓只是〃聲東擊西〃的配角。使他委屈、苦惱、憤恨。
戰爭末期,巴頓因作戰有功,胸前掛滿勛章,還被任命為巴伐利亞軍事司令。德國投降後後在美、蘇軍隊慶祝勝利的宴會上,巴頓竟然冷漠、仇視俄國人,並宣稱希望和俄國人打仗!艾森豪大為惱火,巴頓再次被撤了軍職,從此結束了戰爭生涯。一九四五年年底﹐他在德國駐地附近的一次車禍中身亡。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Patm0594001

《巴頓將軍》

  一九四三年在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鬥,結果美軍遭到慘敗。陷入了困境。爲了扭轉戰場形勢,重振美軍力量,美國當局派喬治?巴頓將軍前往第二特種部隊任司令官,有才華的布萊特雷少將爲他的助手。
  年逾50的巴頓,雄心勃勃,一上任就整頓軍紀,命令夥房必須准時開飯,官兵服飾整齊,不准女人裸體畫帶進軍營,還制訂了極嚴格的訓練計劃。經過雷厲風行的整頓,巴頓部下的官兵們,一掃悲觀畏戰的情緒,成爲一支紀律嚴明、鬥志昂揚、驍勇善戰的部隊……
  他曾在WW-I期間,率領的坦克旅聖?米哈依爾戰役中立下戰功,WW-II中,他領導的第三集團軍更在第二戰場上屢建戰功,甚至連傳奇中的101師(目前熱播《兄弟連》的E連所屬部隊)也曾在巴斯東被他們幫忙解圍(當然E連的兄弟並不承情)。
  雖有如此戰功,他卻是個性矛盾的人,也曾因毆打患炮彈休克症的士兵而被媒體圍攻甚至勒令道歉,然而在大多數人心中,他仍被認爲是美國唯一能夠打硬仗的指揮官
  《巴頓將軍》劇情簡介
  美國導演福蘭克林?沙夫納1970年作品,喬治?斯科特主演,影片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在內的八項奧斯卡大獎,片長170分鍾。《巴頓將軍》是國內觀衆相當熟悉的一部好萊塢經典巨片,八十年代曾在內地轟動一時,影片以傳記的形式描繪了巴頓將軍的傳奇經曆。
  《巴頓將軍》根據《巴頓:磨難與勝利》和《一個士兵的故事》兩部回憶錄改編,編劇是當時年僅30歲的弗朗西斯?科波拉,他因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並由此走向了更大的成功。導演福蘭克林?沙夫納在二戰期間曾以海軍中隊長的身份參加了巴頓指揮的西西裏島登陸戰,這種特殊經曆使他在影片處理上顯得遊刃有余。 
  扮演巴頓的演員喬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稱經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這位桀驁不遜、威嚴傲慢的傳奇將軍。盡管奧斯卡將影帝桂冠授予了喬治?斯科特,可這位性格古怪的“銀幕巴頓”卻毫不買帳,不但拒絕到場領獎(他是奧斯卡曆史第一個拒絕領獎的人),還特別發表聲明以表達自己對奧斯卡的蔑視:“奧斯卡頒獎典禮是一場兩小時的肉食動物的表演……讓演員們彼此競爭,實乃墮落的表現。”個性鮮明的喬治?斯科特還主演過《江湖浪子》、《奇愛博士》、《簡愛》等片,都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9年12月這位影壇硬漢在洛杉磯郊外的寓所悄然離世,整個好萊塢都爲之陷入悲傷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379.html?tp=0_11

  喬治?巴頓著《狗娘養的戰爭:巴頓將軍自述》
 
  巴頓在這本書中對自己二戰時遠征北非,蕩平西西裏、橫掃歐洲進行了回顧,並同時表達了自己對戰爭的一些看法。
書名緣于巴頓將軍的口頭禪。他習慣于用“狗娘養的”來衷贊和呵斥。對于戰爭,他在熱愛至極的同時又不忍面對它的慘烈,如此矛盾的用調方式和迥異的情感組合到一起,對視覺和心理的撞擊力是不小的。中國的讀者不會有何接受障礙,只能激發強烈的好奇,至于巴頓將軍的在天之靈嘛,讓他笑罵一句“狗娘養的”好了。
  巴頓不僅是將軍也是文人;是一個具有政治、軍事、哲學頭腦的人;更是一個最具個性和人性的人。使之成爲第二世界大戰中一顆耀眼軍事明星。
  本書中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是嫻熟而傳神的,不論是勾畫晨曦中的大漠風光還是講述嚴冬怎樣“使戰死沙場的士兵的臉孔很快變成了一種紫紅色”。他以日記和書信當畫板,也以之抒發情懷。在本書中,巴頓對盟軍所作的那幾個令軍史家困惑了50年之久的戰術戰略決策表示了不滿。他常對那些他認爲縮手縮腳的沒能在漫無邊際西部的凡爾賽包圍住德軍,致使他們逃跑並卷土重來。作者對艾森豪威爾的讓第3集團軍在法國東部放慢推進速度的昏招表現出最強烈的憤慨;這位最高統帥喜歡所謂的“長戰線”推進——英軍在北,美軍在南——使得德軍有時機加固防線,使得希特勒在阿登地區也就是人們所知的凸出地帶大發淫威。今天看來,他痛斥“重大戰爭失誤”時的義憤是多麽的可悲。
內容提要
  每一個渴望成功和偉大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它告訴你一個人怎樣不斷戰勝自我和環境走向輝煌的人生之巔。
  大概每個人所說的關于巴頓一生的件事都是真的,這個名字因其主人的軍事天才,桀驁不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取得的勝利而被人們牢牢銘記。一般人都會認爲巴頓粗暴怪僻,張揚自吹,而這種印象事實上掩蓋了他的軍事本天才,巴頓對于科技的發展一直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並能准確地預測新型武運用于作戰的作用。
名家贊語
  “他有一種非凡而又殘酷的推動力。如果他的縱隊因遇到敵人的布雷區而不能前時時,巴頓則像在北非的隆美爾一樣,親自穿過停止前進了運輸車隊和坦克車隊,不慌不忙地走過敵人的布雷區,以此來鼓舞他的部隊。他堅信,命運之神是不會讓他倒下的。”——艾森豪威爾
  “布雷德利將領導這次登陸(諾曼底登陸),但他是個只著眼于有限目標的將領。我們一旦行動起來,巴頓才是那種有魄力、人創造性、迅速果斷、敢于迎著危險上的人。”——馬歇爾
  “巴頓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傑出的戰術天才。我至今仍將曾與他對抗看做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和難忘的經曆。”——德G集團軍指揮 赫爾曼?巴爾克
  “戰爭是簡單、幹脆和無情的,因此需要一個既簡單又無情的人把戰爭進行到底。”——喬治S 巴頓
名家評點
  一將成名萬骨枯”,在二次大戰的硝煙淡去半個世紀後,回眸凝望看到的仍只有那幾顆將星閃爍。談及二戰,就不能不提到巴頓將軍。但當我抱著探索這位偉大戰將的心情翻開《狗娘養的戰爭》這本書的時候,失望還是失望。一定是因爲商業原因,出版商將這本應該稱爲《巴頓將軍書信集》的書改頭換面,叫做《狗娘養的戰爭——巴頓將軍自述》,讓我這樣的軍事曆史愛好者上了“圈套”。翻看全書,除了那奪人眼目的書名外,能激起我閱讀興致的就只有附錄2的巴頓名言了。
現摘錄如下: 戰爭是人類最壯觀的競賽!戰鬥中,強者勝,弱者亡。
戰爭是簡單、幹脆和無情的,因此需要一個既簡單又無情的人把戰爭進行到底。
珍惜傳統、喜歡刺激和渴望榮譽。如果你拿走了這三種東西,生活還有什麽意義呢?
一品脫的汗水可挽救一加侖的鮮血!
不僅要做好要求你做的,還要樂于做更多的沒有要求你做的。
偉人之所以偉大,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效忠于他們的下屬。
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將永遠不會激發別人的自信。 許多人失敗的原因不在于爲人所知而在于默默無聞。
不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成不了大器。 我從來就不在乎是否和別人一樣。
成功的將軍常常是讓自己的作戰計劃適應環境,而不是創造環境適應自己的計劃。
人類最偉大的研究是對人自身的研究。
我一生中最大的悲劇就是從最後一場戰爭中幸存下來,在那次戰爭中戰死沙場一直是我計劃中的事,我真是應該在快結束的時候死掉,但是,一個人總不能跑去自殺吧!
巴頓將軍在1945年二戰結束時因車禍去世,自然不會有什麽回憶錄。而且想來巴頓將軍也不會在晚年舞文弄墨去寫書,而會奮勇沖殺在朝鮮甚至越南的戰場上。時間磨滅了一切,當人們回憶巴頓將軍時,或許也僅僅能記住他的那些粗糙而正切的名言了。 世上再無巴頓將軍,否則當他看到這本書時會跳腳大罵“這個狗娘養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981884.html?tp=3_11
 
馬丁布拉曼生(Martin Blumenson)《巴頓將軍:美國的閃擊英雄》(麥田,1995)

本書主要在闡述巴頓將軍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做了些什麼,以及他對他那一代人與後世有什麼影響.

巴頓將軍的傳奇人生>解維漢

  1935年,一位50歲的美國陸軍中校在夏威夷撰寫了一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的論文,指出日本軍隊可能偷襲珍珠港是潛在的危險,並預言這種偷襲對美國將是災難,但他的預言並未受到足夠重視。6年後珍珠港事件讓美軍遭受重創,這位中校就是巴頓。在全球紀念二戰勝利60周年之際,[美]斯坦利?赫什森在占有大量從未在美英公開的秘密資料的基礎上,解密巴頓,從巴頓的家族史、西點軍校的發迹,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努力進取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彪炳戰績,同時也描繪了他在二戰期間如西西裏暴行等頗有爭議的行爲。這部新出版的《巴頓將軍》傳記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巴頓。
  二戰使許多美國將軍聲名顯赫,巴頓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名聲主要來自于他作爲戰爭指揮官的技巧和決策。巴頓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軍人世家,曾祖父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位准將,祖父和父親都畢業于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巴頓19歲進入西點軍校。從步入軍界起,他就把傑克遜的一句名言作爲自己的基本格言:“不讓恐懼左右自己”,他認爲這是軍人能夠勇猛無畏的根本因素。
巴頓的英勇善戰聞名于世界,他在戰鬥中勇猛而殘酷無情,善于用他那極富特性的粗俗語言激發士兵的鬥志,屢建奇功,威震敵膽。他曾說:“贏得戰爭靠兩樣東西,那就是膽量與鮮血。”因而又被譽爲“血膽將軍”。
他在領導坦克兵團訓練時十分嚴酷,士兵和軍官每天從天亮到天黑,都要完成一套固定的訓練計劃,晚上則聽軍官訓話。巴頓向軍官傳達的信息是“前進,再前進”,那些參加過訓練的人給坦克兵團起了一個綽號“自殺俱樂部”。
巴頓極爲自信,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觀點。一次,巴頓在營地巡視時,看到軍官帳篷旁的一道道壕溝,便大爲不悅,他不希望高級將領跳進壕溝躲避德國飛機轟炸。巴頓問陪同的艾倫:“哪一個是你的?”然後走過去,給裏面撒了一泡尿,說:“現在你來用吧。”
諾曼底登陸戰役開始後,巴頓的部隊于7月集結在柯騰丁半島上。巴頓的任務本身是向西攻占布列塔尼地區,但是,他的進攻精神和運動戰速度終于把局部的突破變成了全面運動戰,迫使德軍全面撤退。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挺進塞納河,堵住了殘余德軍的退路。隨後再度進攻,突破齊格菲防線,搶渡萊茵河,長驅直入德境。此後,德軍全面崩潰。巴頓終于搶在蒙哥馬利的前頭,爲美國人及其軍隊贏得了戰場上的榮譽。
  巴頓的性格中有暴躁沖動的一面,被稱爲“美軍中的匪徒”,這給他的一生帶來不少麻煩。他在西西裏戰役訓話中告訴士兵怎樣對付德國人:“我們要強奸他們的女人,掠奪他們的城鎮,把那些懦弱的狗崽子趕到大海裏去。”“不管在哪裏發現了敵人,都要把他們殺死,殺,接著殺,現在殺得越多,後面要殺的就越少,關押的囚犯越多,要我們供飯吃的人就越多。只有一種德國人是好人,那就是死了的德國人。”
巴頓嗜殺成性的指令導致了五次屠殺事件發生,一卡車德國戰俘下車時遭到重機槍掃射幾乎全被殺死,另一批60名意大利戰俘以同樣的方式被射殺。
巴頓在美軍醫院裏發現未受戰傷的士兵(其實患有炮彈休克症)而大發雷霆,動手打了這名士兵的耳光,並揚言要槍斃他。此事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巴頓被艾森豪威爾將軍責令作出公開道歉。巴頓的暴躁性格對自己的前程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害,險些斷送他的高級指揮生涯。
  巴頓實際上是一個戰爭狂人,他說:“戰爭的曆史實際上是勇士的曆史,盡管其人數少而又少……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堅忍不拔地追求勇士精神,頑強不屈地追求勝利或是光榮的犧牲。”巴頓具有荷馬史詩式的英雄本色,具有不可冒犯的威嚴,也表現得專橫任性。軍人的天職永遠在戰場。一俟硝煙散盡,英雄恍覺無用武之地。巴頓的一句話可看作他苦惱的心聲:“爲我悲者,不知我也。和平是我的地獄。”巴頓一生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1945年二戰結束,巴頓也因車禍結束一生,遺體被安葬在盧森堡哈姆的美軍公墓。他的一生似乎是爲戰爭而生,又爲戰爭結束而死。
  同以往對巴頓將軍的描述不同,作者在《巴頓將軍》中描述的不是一個純粹的飽含英雄主義色彩的將軍。他概括出了人物的的複雜性———勇敢和怯懦,溫柔和粗獷,詩意和粗糙,無法無天和恭謹虔誠。巴頓的性格是鮮明而立體的,有脆弱,有固執,也有無情。巴頓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畢生都在爲成爲一名偉大的將領而作准備,最終如願以償。他的一生,呈現出十分鮮明的個人性格特點,並引起世人的不同評論。很多人認爲他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和“二十世紀的拿破侖”;也有人認爲他“勇猛有余、智謀不足”、“驕傲自大、華而不實”。專門研究巴頓的學者則精辟概括:“作爲統帥人物,巴頓將軍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勵部下,用他的個性去影響部下在戰場上奮勇向前。”
http://www.xawb.com/gb/news/2005-08/19/content_639971.htm

巴頓將軍>曉峰     

      “他是個狗娘養的瘋子!”
  “不!他是個血膽將軍,戰無不勝,用他的膽,士兵的血。”
  其實,他不過是個名叫喬治的男人,一個玩偶軍神。
  從沒有一部傳記片像《巴頓》,有八項奧斯卡獎的殊榮,卻飽受爭議。從沒有一個軍人像巴頓,有著蓋世戰功,卻只能肩扛四星,橫死街頭。
  它本應是部更經典的影片;而他本應成爲元帥,被“戰爭結束前的最後一顆子彈”結果。遺憾的是,巴頓和《巴頓》像兩枚極爲稀有、彌足珍貴的經典郵票,不幸因被政治郵戳蓋銷而價值驟貶。

扭曲的傳記

  通常,正傳有兩種。一種是後人出于對曆史人物的景仰,爲其樹碑;一種是現實需要曆史人物穿越時空,服務當代,故爲其歌功頌德。一代傳記文學大師歐文?斯通的《梵高傳》、《傑克倫敦傳》及電影《左拉傳》屬前者,而《巴頓》及後來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甘地傳》同爲後者。
  談一部電影,就不能抛開它拍攝的曆史背景。60年代的美國是焦頭爛額的美國,幾乎可以同它短暫曆史上的南北戰爭、經濟大蕭條相提並論。其時,內政醜聞、暗殺不斷,政府的信任危機空前;對外不僅冷戰升溫,而且深陷越戰泥潭的腿也無法自拔,民衆反戰情緒高漲。
  那是呼喚英雄的年代,也是個英雄貧乏的年代。連拳王阿裏都因拒服兵役而入獄,還能指望誰呢?好在美國人不是數典忘祖之輩。順理成章地,曆史上的英雄便成了刺激民衆繼續支持政府窮兵黷武的興奮劑。巴頓,這位在二戰中名噪世界的傳奇英雄自然成了首選。
  好萊塢從來不是什麽美國政府的禦用喇叭,但好萊塢也有一條“不同的政府國策相左”的律條。在票房調節一切的比弗利山莊,投機者和投資者都明白,《巴頓》的拍攝不但是曆史的需要,而且也是民衆的需要,有了需要才會有滾滾而來的財源。于是,可憐的巴頓,在被政治玩弄置死的25年後,再一次被攝影機扭曲了一回。
  在巨大的星條旗下,身挂綬帶勳章、腰插象牙把左輪的戎裝巴頓,左手持馬鞭,右手肅然軍禮;犀利、決絕的目光絲毫不遜于頭頂鋼盔上的四枚將星之亮。
  禮畢後的5分鍾演講場面,被後世一再翻炒,稱爲經典中之經典。以至于一提到《巴頓》,很多人最先想起的就是那面碩大的旗子。公允地說,如果抛開他演說的主題,這場戲無論從斯科特出神入化的表演,還是導演手法和鏡頭運動速度、角度的設計均爲上乘之作。
  看著這幅寫意式的構圖,聆聽著斯科特極富沙啞的音調,觀者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聽報告會的情緒中。
  在本是一場無緣無故的訓話中,斯科特極盡能事地宣揚著美國人是多麽地好勝,多麽地不能容忍失敗,特別是軍事上的失敗。言外之意,越戰失敗了,恥辱大家夥都有份兒。這裏既有原汁原味的巴頓式尚武精神和中古浪漫騎士風采,又有人爲的主題思想闡述——值此國家興亡之際,好兒郎當投筆從戎、報效祖國、血灑疆場、馬革裹屍,而不是在家裏涮馬桶。
  “我願意在任何時候,任何戰場上,率領你們中的任何人去戰鬥。”面對這樣的豪言,誰能不血往上湧呢?
  那是一段嗜血好戰、宣揚武力,洋溢著軍國主義色彩的開場白,恰當地、隱諱地傳遞了美國的霸權思想,在衆多以戰爭爲題材或背景的電影中,算得上是獨樹一幟的片段。此類經典片段還有——艾爾格塔之戰的略寫後,祭奠陣亡副官的一場感情戲;西西裏戰役中強攻墨西拿時與師長的沖突、面對士兵抱怨佯裝熟視無睹的尷尬戲;以及勝利後與蘇軍聯歡時的黑色幽默戲。這些閃爍著巴頓個性光芒的浪漫情節,無疑是打動觀衆及奧斯卡評委的關鍵。

男人的故事

  關于巴頓,史冊如是說。喬治?史密斯?巴頓,1885年11月11日生于加利福尼亞豪門,1909年畢業于西點,1916年任潘興將軍的中尉副官,兩年裏軍銜至上校。1917年隨潘興赴法參戰,組建了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1939年授命組建裝甲旅,晉升爲准將。1942年任第一裝甲軍軍長、少將軍銜,同年8月率4萬鐵騎渡大西洋登陸北非。1943年與蒙哥馬利聯手肅清了北非德軍後,晉升爲中將,任第一集團軍司令,指揮了西西裏戰役。1944年任第三集團軍司令,作爲第二梯隊參加諾曼底登陸,並率軍橫掃歐陸,直至奧地利。9個月間,所部殲敵140萬,解放大小城鎮13000座,且相對傷亡最小。戰後擢升四星上將,任巴伐利亞洲軍事長官,15集團軍司令。1945年12月9日,打獵途中遇車禍不治,歿于海德堡。

  關于巴頓,別人如是說。曆史學家:他是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悲劇英雄,一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浪漫的騎士。
  艾森豪威爾:在巴頓面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他就像傳說中的大力神海格裏斯,不會被戰爭重負壓倒。在二戰中,沒有任何一位將領有像他那樣神奇的經曆和戰績。
  布萊德利:我們打仗是必須,他打仗是因爲他喜歡。
  蒙哥馬利:他應該生活在拿破侖的年代,他會成爲拿破侖手下的一位傑出的元帥。
  赫爾曼?巴爾克(德國G集團軍群指揮官):巴頓將軍是二戰中最傑出的戰術天才,我一直以曾與他較量過而感到榮幸。
  布徹(美海軍中校):一旦他和艾森豪威爾之間有任何分歧意見,他都能以一種恭敬的態度默許最高司令官的意見。他是個馬屁精。
  奧爾?普倫(美軍中士):像上帝一樣,一旦工作中出現了偏差,他准會出現;但又與上帝不同,他能涉水趟過小河,憑著他的咒罵就可使陷入泥濘中的坦克和不知所措的坦克手爬出困境。

  關于巴頓,我如是說。他不過是幹了在那種時刻,一個男人應該做的事。幸運的是他有一個適合的時間,適合的地點及適合的位置去向世界展示什麽是軍人,什麽是男人,僅此而已。至于他的暴戾、粗話和毆打士兵的壞習慣;他的政治盲區帶來的不幸;以及他對親人的眷戀和對愛人的纏綿,都是人之常情、血肉本性。

畫中的玩偶

  好萊塢需要一個注有條形碼的巴頓。一個男人中的男人,英雄裏的英雄。所以《巴頓》中的斯科特,以主觀的、略帶戲說的當了一回巴頓。甚至他更多地是在演自己,以致于後來布萊德利的扮演者卡爾?馬爾敦說:“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我願意在斯科特的部隊裏打仗。”更以致于,在奧斯卡面前斯科特很男人地說:“我的對手與我之間根本就不存在競爭。”基于此,我們很難說,電影是把巴頓美化了還是醜化了。
  有一點是肯定的,作爲傳記片,《巴頓》的虛構成分多了點兒。北非戰場上的風光者本該是蒙哥馬利,而電影把蒙蒂醜化成了個張牙舞爪的小癟三,且巴頓那時並不是中將,盡管他得意洋洋地要三星軍銜時毫無愧色;西西裏戰役中的巴勒莫之戰也本是計劃之中,並非巴頓的靈機一動;還有以前提到的演講更是不知出處。電影能姑妄言之,我們卻不能姑妄看之。
  自然,作爲八項奧斯卡的得主,電影的成功之處是不會少的。其中猶應稱道的是細節刻畫和鏡頭表意語言的運用。
  整肅軍紀的三件小事,是馬鞭所到之處的輕描淡寫;手槍與飛機的對射是英雄無畏、子彈有眼的頌歌;牽著小賴狗招搖過市及珍珠鑲管、象牙嵌把的槍是對美國公子哥的嘲諷。其他諸如對下級軍官催戰時的各種手段、對蒙哥馬利謹小慎微的蔑視、及對傷亡將士的柔情,所有這一切細微之處的雕琢均可謂見功力之作。
  吝嗇的對白和易于解讀的動作語言加上少得可憐的背景交待(穿插于彩色中的黑白片段),使紛雜戰爭中的巴頓形象即親近又容易被接受。需要他高大時,鏡頭基本是仰角拍攝(如面對聆聽者、同僚、對手及士兵);需要他渺小的時候,鏡頭也很少用俯角或平視拍攝(如古戰場的憑吊、解職後布萊德利的探訪及面對亡者、教皇的真情流露)。這些手法的運用在心理上給了觀衆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巴頓的形象即使在壓抑、落破時也是高大的。
  戰爭是無情的,無恥的。不管是正義還是非正義戰爭,都是政治家信用卡上的最後一筆透支款。談判桌,酒席筵或床上解決不了的事,在戰場上都能見分曉。略強于其他政治手段的是,戰爭中的人性是赤裸裸的,不會也不可能隱藏起來的。在各種條件和能力的開發都接近極限時,所有人性的閃光點和黴斑都不可避免地被最大化了。用電影、文字來再現戰爭及戰爭中的人,本來就是徒勞的管豹窺斑,而編導卻有意淡化其他東西,其手法既大膽又有心計。看完全片,如果是個戰爭曆史盲,你不會知道更多關于二戰的故事,但你決不會在以後的歲月裏忘了巴頓是何許人。
  巴頓是個成功的戰士。他似乎是爲了戰鬥才來到人世的,像片中德軍情報人員把他的照片投入火中時說的:戰爭結束了,他也該結束了。的確,他不懂政治,在戰後世界需要短暫和平時,仍大放反蘇厥詞,欲與蘇軍一決雌雄。其結果必是兔死狗烹。片中幾個喻意深刻的鏡頭也充分傳達了這種內涵,如孤獨的倫敦寓所裏的倒影、聖誕節被解職的夜思場景;還有片尾他孤獨地穿過空曠門廊、牽著狗從斷垣廢墟中走去,向著遠山與風車爲伴的畫面。
  每一次戰役中,巴頓都竭力追求最大的勝利與最小的傷亡,只不過他的方式值得推敲。不過話說回來,若沒有他獨特的戰爭哲學、沒有他“進攻,進攻,汽油用完了,再他媽的開步走”的叫罵,他的輝煌還會那麽耀眼嗎?
  巴頓是失敗的人。我們可以這麽說:巴頓這個人不等于巴頓這個戰士。與他的成功同源,他的失敗也來自他的狂放不羈、好戰孔武的個性。對于他背後的美國而言,他們更喜愛作爲軍人的巴頓,因爲在戰爭中,Patton與勝利是同義詞;而在政治舞臺上,巴頓的名字則是砸鍋的意思。
  巴頓爲了能在自己喜愛的沙場馳騁,不惜低三下四地恭順上司而獲得指揮權。每每又在造成各種政治影響後遭到打壓,輾轉于權力夾縫郁郁寡歡。看上去,他更像一只諸葛亮手中的木牛流馬,不用加油就能沖鋒陷陣。
  偶像與玩偶,誰能真正分清二者間的實質區別。《巴頓》爲後人塑造的巴頓,大概是一種混合體。你需要他是偶像,就對他崇拜去吧!你需要砸碎他時,也不必吝惜。因爲相對于被汽車撞斷脖子,巴頓更願意被坦克碾爲齏粉,所以他不會在天堂裏咒罵你是個狗娘養的。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70032.htm
 
巴頓將軍 【鑒賞】

      《巴頓將軍》是好萊塢有史以來耗資最多、場面最宏大的一部戰爭題材影片。
    本片爲巴頓將軍塑造了一個既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藝術形象。影片有意把鏡頭幾乎永遠對准巴頓,巧妙地讓人們從巴頓的威力中看到敵軍、甚至盟軍的無能。影片一開始是全副武裝、胸前挂滿勳章的巴頓趾高氣揚地站在占滿銀幕的一面美國國旗前向即將開赴對德作戰前線的士兵們訓話。訓話長達五分多鍾,其氣勢如泰山壓頂,這種奇特的開場也是頗富新意的。巴頓所體現的是一種美國式的自大狂:他“酷愛戰爭”, 爲了贏得同盟軍配合,無論傷亡何等慘重。
    《巴頓將軍》在美國公映時,正是美國在侵越戰爭中節節敗退,難以自拔,國民對美國軍力發生嚴重懷疑之時,因此,巴頓的形象便引起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反應,一種評論認爲巴頓的形象是反映了美國軍人最惡劣的一面,它使美國人喪失自知之明,視驕橫爲美德,低估對手,自陷于災禍之中,另一種評論則悲歎在越南參戰軍的中間,巴頓式的人物竟不可得,足見美國軍人素質江河日下。
    “演員第一”的信條實際上也是使《巴頓將軍》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70031.htm

關于《巴頓將軍》

        美國故事片《巴頓將軍》是一部以真人真事爲依據的軍事傳記片,根據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頓:磨難與勝利》和奧馬爾?N?布萊德雷所著的《一個士兵的故事》兩書內容所創作。這是近十幾年來,美國所拍攝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爲背景的重要影片之一,獲4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7項獎。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人物與情節基本上忠實于曆史。巴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譽參半的經曆,包括毆打士兵、發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論等都得到了如實的反映。該片屬戰爭題材,且不乏雷霆萬鈞的戰鬥場面,如坦克大戰等,但同樣也用了許多筆墨描寫了人與戰爭的關系,將巴頓這個“暴戾的軍神”的個性寫活了,全片緊扣主人公,精細刻畫出他的性格、脾氣與內心矛盾,而沒讓他淹沒在一大堆裝甲和隆隆的履帶聲中。影片不但歌頌了巴頓將軍,而且也通過對巴頓這個人物的刻畫,肯定了美國在打敗德、意結束歐洲戰爭中的作用。
  《巴頓將軍》在攝影上有一定的特色,它運用高級寬銀幕技術,使影片的畫面顯得相當漂亮,許多巨大場面拍攝清晰而集中,其中沙漠裏的戰鬥和巴頓將軍在隆冬越過法國的場面,格外令人贊歎。導演還借助于綜合的移動鏡頭完成了由點到面的空間展示,先用整體環境中的一個局部造成突出的效果——戰爭的殘酷性,然後再讓觀衆帶著這個由局部造成的強烈的印象,去領會場戰爭的規模。
  由于美國官方的大力宣傳,《巴頓將軍》公映後獲得好評,連連獲獎。軍事題材影片過去是一向受冷落的,但在一九七O年度奧斯卡評選中《巴頓將軍》卻戰勝了由大名星主演、高成本的《愛情的故事》、《航空巷》等片,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美工、最佳剪輯與最佳音響七項大獎。
  本屆頒獎典禮最“經典”的是在電影《巴頓將軍》中巴頓將軍的扮演者喬治?斯科特的拒領。當時,已爲世人矚目的喬治?斯科特在頒獎典禮即將開幕之時,從千裏之外的西班牙發來一紙電文,文字簡單,態度卻頗強硬:“我本人將不接受這一提名獎勵,藝術家們都應是朋友,不必卷入竟爭的提名、評獎的旋渦。”原來,他一方面對奧斯卡的評選方法不滿,另一方面對巴頓這個有爭議的人物持保留態度。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70030.htm

巴頓將軍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1885. 11.11~1945.12.21),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美國軍事統帥。
  軍階受銜日期
  少尉,美國陸軍:1909年6月11日
  1909年尚未有少尉階章
  中尉,美國陸軍:1916年5月23日
  上尉,美國陸軍:1917年5月15日
  少校,美國陸軍:1918年1月26日
  中校,美國陸軍:1918年3月30日
  上校,美國陸軍:1918年10月17日
  上尉,美國陸軍:1920年6月30日
  (戰後複員戰前軍階)
  少校,美國陸軍:1920年7月1日
  中校,美國陸軍:1934年3月1日
  上校,美國陸軍:1938年7月1日
  准將,美國陸軍:1940年10月1日
  少將 美國陸軍:1941年4月4日
  中將,美國陸軍:1943年3月12日
  上將,美國陸軍:1945年4月14日

家族身世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 聖加布裏埃爾(San Gabriel),父親喬治?史密斯?巴頓(1856年 9月30日—1927年 6月)是一名地方檢察官,1877年畢業于維吉尼亞軍校(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簡稱VMI),曾擔任加利福尼亞州聖馬力諾(San Marino)首任市長,之後繼承了威爾遜事業,生活富裕。母親露斯•威爾遜(Ruth Wilson),外公本傑明•威爾遜(Benjamin Wilson)是帕薩迪納市(Pasadena)大地主、洛杉磯首任市長,也是加利福尼亞州最大的葡萄酒和 白蘭地酒制造商。喬治•S•巴頓排行老大,尚有一名妹妹妮達•巴頓(Nita Patton,1887年—1971年)。
  巴頓祖先原爲蘇格蘭人,是蘇格蘭東部亞巴登的地主。巴頓家族第一個從蘇格蘭移民到美國維吉尼亞州的祖先是羅伯特•巴頓(Robert Patton),是一名契約工,後來迎娶安妮•戈登•摩塞(Ann Gordon Mercer)爲妻而晉身上流社會。家族中有多人參與過美國重要戰事與殉職者,其中包括羅伯特•巴頓的嶽父,獨立戰爭中的大陸軍將領, 休爾•摩塞准將。摩塞將軍在 特倫頓襲擊戰中表現突出,之後在普林斯頓之戰中負傷而死亡。
  父親一名朋友, 約翰•史格頓•莫斯比(John Singleton Mosby)是美利堅聯盟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中的騎兵英雄及遊擊戰領導人,經常給巴頓講述南北戰爭中的英雄事迹。巴頓崇拜聯盟國將領 “石壁”傑克遜將軍(Thomas J. "Stonewall" Jackson),家族的多位成員都曾在傑克遜麾下任職。這些人作戰勇敢、指揮有方、充滿自信、戰績赫赫,成爲巴頓效法的楷模。
  巴頓相信靈魂轉世的說法,認爲自己是從迦太基統帥漢尼拔、 古羅馬軍團戰士、拿破侖麾下元帥、古希臘重甲步兵、 東羅馬貝利撒留將軍的騎兵、斯圖亞特王朝的蘇格蘭 高地人等多個著名、善戰、勇敢,不同時代的軍事角色轉世而來。
  年少的巴頓認定自己將來成爲一名將軍與英雄是必然的事情。
  巴頓以及其它家族成員,宣稱曾經明確目睹祖先的靈魂。就讀維吉尼亞軍校前到裁縫店做軍校制服時發現,他的制服尺寸在高度、肩寬、腰圍、胸圍上與祖父、父親都一致,認爲得到祖先的庇佑。
  曾祖父是家族第一個叫喬治•史密斯•巴頓(1833年 6月26日—1864年 9月25日)的人,出生于維吉尼亞州的 菲德堡(Fredericksburg)。1852年以全班24人中的第二名畢業于維吉尼亞軍校,同時也是 卡巴奧發兄弟會(Kappa Alpha Order)的成員。畢業後繼續修讀法律,並在查爾斯頓執業。南北戰爭期間,擔任 聯盟國軍維吉尼亞第22步兵團連長,後晉升爲第22騎兵團團長、上校,參加厄爾利將軍對聯邦首府華盛頓進行的 偷襲戰。1864年 9月在 Opequon戰役( 第三次溫切斯特之戰)中陣亡。
  叔祖父瓦樂•巴頓(Waller T. Patton)在蓋茲堡之役 皮克特沖鋒 (Pickett's Charge)中傷重不治。聯盟國將軍休爾•溫杜•摩塞(Hugh Weedon Mercer,休爾•摩塞孫子)也是巴頓的親戚之一。
  南北戰爭結束後,曾祖母蘇珊•鐸登•格雷瑟(Susan Thornton Glasssell)帶領第二位喬治•史密斯•巴頓等3個孩子(另兩個孩子爲一男一女)來到洛杉磯,1871年改嫁給曾祖父的表兄弟,時任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的喬治•休爾•史密斯(George Hugh Smith,1834年2月2日─ 1915年2月7日)。
  父親原名喬治•威廉•巴頓(George William Patton),生于1856年,爲了紀念其繼父而于1868年改名爲喬治•史密斯•巴頓。
  姨母安妮•威爾遜(Anne Wilson),對巴頓疼愛有加,曾在他就讀西點軍校期間與他作伴陪讀。
  巴頓1909年迎娶阿特麗詩•班寧•艾爾(Bentrice Banning Ayer),生有女兒阿特麗詩•巴頓(Bentrice Patton,1911年)、露斯•艾倫•巴頓(Ruth Ellen Patton,1915年)以及兒子 喬治•史密斯•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1923年)。
  喬治•史密斯•巴頓(原名喬治•史密斯•巴頓四世,George Smith Patton IV),父親小喬治•史密斯•巴頓1945年逝世後,改名爲喬治•史密斯•巴頓。1923年12月24日出生于麻薩諸塞州 波士頓,1946年畢業于西點軍校。曾參與韓戰以及三次到越南服役。1980年退役,官拜美國陸軍少將。曾帶領第11裝甲騎兵團以及第2裝甲師,創下美國軍事史上首個父子先後統領同一單位(第2裝甲師)的曆史。2004年 6月27日,死于帕金森氏症。

軍事生涯

  1911年12月喬治•S•巴頓進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2年夏季參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五屆奧運會,取得五項全能項目的第五名。同年底在陸軍參謀部辦公室臨時任職,一度擔任陸軍 參謀長倫納德?伍德和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的副官。在此期間在《陸海軍雜志》上撰文建議改進騎兵軍刀獲得采納,他設計的2萬把“巴頓劍”被配發到美國陸軍部隊,使他嶄露頭角。1913年夏自費赴法國學習劍術。1916年任 潘興將軍的中尉副官,兩年後升任上尉。1917年隨潘興將軍赴法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戰行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巴頓組建了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他因此獲得“美國第一坦克兵”的美譽。
  1932年畢業于陸軍參謀學院。1932年,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指揮下,當時是少校的喬治•巴頓參與軍隊對酬恤金進軍事件的鎮壓活動。
  1939年授命組建裝甲旅,晉升爲准將。1940年12月晉少將,任第2裝甲師師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參戰之後,巴頓1942年任第一裝甲軍軍長,同年8月率部渡大西洋登陸北非。占領法屬摩洛哥。同年11月作爲北非遠征軍西部特遣部隊司令。1943年率領美軍與英國將軍蒙哥馬利率領的英國軍隊肅清了北非德軍,1943年3~4月任美第2軍軍長。晉升爲中將,任第一軍團司令,7~8月指揮美第7集團軍參加西西裏島登陸戰役。1944年在英國就任美國第3集團軍司令。作爲第二梯隊參加諾曼底登陸戰役,8月1日率部投入戰鬥,突入布列塔尼半島和法國中部。爾後協同盟軍其他部隊在法萊斯戰役中重創德軍,並向洛林方向追擊逃敵。阿登戰役中,奉命率部馳援被圍困在巴斯托涅的美軍,擊退德軍進攻。1945年3~5月率軍突破齊格菲防線,強渡萊茵河,突入德國腹地,占領捷克斯洛伐克西部,進抵捷奧邊境。9個月間,殲敵140萬,解放大小城鎮1.3萬座,且相對傷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擢升四星上將,德國投降後任巴伐利亞軍事長官。同年10月轉任第15集團軍司令。
  西西裏島登陸戰役期間,巴頓因毆打士兵遭到媒體抨擊(即“打耳光事件”),引起盟軍總部的反感。戰爭結束不久,他又在正式場合出言不慎,被媒體加以利用,使他在軍中的地位更受到影響。
  1945年12月9日,打獵途中遇車禍受傷,12月21日歿于德國海德堡。

評價

  人稱:血膽老將、二十世紀的拿破侖
  巴頓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現出鮮明的個人性格特點,粗魯、野蠻是他在戰爭中留給後人的印象,潘興元帥甚至把他叫作“美軍中的匪徒”。引起世人不同評論,很多人認爲他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和“二十世紀的拿破侖”;但也有人認爲他“勇猛有余、智謀不足”、“驕傲自大、華而不實”。軍事學者指出:“作爲統帥人物,巴頓將軍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勵部下,用他的個性去影響部下在戰場上奮勇向前。”。他作戰勇猛頑強,指揮果斷,富于進攻精神,善于發揮裝甲兵優勢實施快速機動和遠距離奔襲,被部下稱爲“血膽老將”。
  艾森豪威爾給巴頓下結論說,他有一種“非凡而又殘酷的推動力”。英國亞曆山大元帥評論說:巴頓是一個推進器,隨時准備去冒險,他應該生活在拿破侖戰爭年代——他會成爲拿破侖手下一位傑出的元帥。德軍的布盧fi特裏特將軍(擔任馮?龍德施泰特的參謀長)寫道:“我們對巴頓將軍的評價極高,認爲他是盟軍中最敢作敢爲的‘裝甲兵將軍’,一個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創造性和雷厲風行的人。他和我們自己的‘裝甲兵將軍’古德裏安很相似。大概是由于他最接近于我們對古典軍事統帥的概念,因而他的作戰指揮給我們的印象尤其深刻。他甚至進一步提高了拿破侖的基本教義——兵貴神速。”赫爾曼?巴爾克將軍(指揮德軍G集團軍群,後來在齊格菲防線對付第3集團軍)坦率地總結道:“巴頓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傑出的戰術天才。我至今仍將曾與他對抗看做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和難忘的經曆。”

榮譽

  • 傑出服役十字勳章加銅質橡葉
  • 傑出服役勳章加2枚銅質橡葉
  • 銀星勳章加銅質橡葉
  • 功績勳章
  • 銅星勳章
  • 紫心勳章
  • 銀質救援勳章
  • 墨西哥服役勳章
  • 一次大戰勝利勳章加5枚 戰鬥勳標
  • 歐-非-中東戰役勳章加銀質和2枚銅質 服役星章
  • 美國防衛服役勳章
  • 二次大戰勝利勳章
  
  外國勳章
  • 大不列顛巴斯勳章
  • 大不列顛帝國勳章
  • 比利時獵豹勳章
  • 比利時十字勳章
  • 法國榮譽勳章
  • 法國十字勳章
  • 盧森堡十字勳章
  • 盧森堡最高阿鐸費 - 拿梭十字勳章
  • 摩洛哥高級功勳十字勳章
  • 捷克斯洛伐克白獅勳章
  • 捷克斯洛伐克十字勳章  
著作
  《狗娘養的戰爭》巴頓在這本書中對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時遠征北非,西西裏、橫掃歐洲大陸進行了回顧,並同時表達了自己對戰爭的一些看法。
其它
  美國多處街道以巴頓爲名,紀念這位將軍。
  • 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巴頓路(Patton Drive)
  • 田納西州 那希維爾市喬治•巴頓將軍路(General George Patton Road)
  • 由巴頓將軍設計的 M1913騎兵軍刀,也稱爲巴頓軍刀(Patton Saber)。
  • 美國 M46坦克、 M47坦克、 M48坦克、 M60坦克均命名爲巴頓坦克。
http://baike.baidu.com/view/768107.html?tp=2_11

台長: 阿楨
人氣(3,279)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不列顛空戰》
此分類上一篇:《奪橋遺恨》

阿楨
誤删了回應:血膽巴頓確實是積極優秀的指揮官,不過他的性格還是扼殺他的官運

性格決定命運
2010-05-11 10:30:0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