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10 10:32:40| 人氣1,7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設防的城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同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有關二戰法西斯的導演與電影,前評維斯康提《納粹狂魔》的畫面彩色華麗、表演誇張;而羅塞里尼《不設防的城市》的畫面黑白粗糙、表演業餘,但都兼具影音魅力和真實感(所謂寫實不是膚淺的外在文字影音描述,而是能直指內心之實)。

1945《羅馬,不設防的城市》Roma,Città Aperte

  導演:羅伯托?羅西裏尼 Roberto Rossellini
  主演:Aldo Fabrizi 安娜?麥蘭妮 Anna Magnani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在《不設防的城市》上映之後宣告誕生。它真實地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在法西斯德國占領時期的生活與鬥爭。導演把演出場地搬到戰爭瘢痕累累的大街上,在實景中拍攝,産生強烈的真實感。影片中的角色,除去個別的以外,全部是非職業演員,由于他們都親身經曆了這場戰爭,有著深刻的體驗,所以演來自然真實。影片第一次集中體現了新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劇情簡介:
  根據塞吉歐?阿米迪的原著改編,描述二戰結束前夕,占領羅馬的德軍仍大肆搜捕遊擊隊。意大利的地下反抗組織領袖,工程師曼發弟遭德軍追緝。在平娜的幫助下見到了唐?皮得羅神父,請他將一筆巨款轉交給黨組織。弗蘭西斯科爲了掩護他而被捕,平娜也中彈身亡。後來曼發弟仍被一吸毒女人密告,被納粹逮捕入獄。納粹故意在神父皮得羅面前嚴刑拷打曼發弟。最終兩人都在敵人的酷刑和槍彈下英勇犧牲
  幕後制作:
  導演羅西裏尼以極寫實的手法,生動地呈現意大利人在納粹鐵蹄下英勇抗暴的壯烈事迹,部分鏡頭爲戰爭狀態下偷拍完成,故畫面粗糙,卻具有逼真的親切感和直截了當的真實感。本片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首開先聲的代表作,但有人批評片中的人物刻畫太臉譜化,非黑即白,缺乏深度和客觀性。
http://baike.baidu.com/view/324465.html?tp=3_11

《羅馬,不設防城市》 

    早晨,羅馬,屋頂……一組搖鏡頭伴隨著悠揚的小提琴曲,這讓人想起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維瓦爾第和他優美的琴聲。但這一幕很快就過去了,馬路的地道裏傳來嘹亮的歌聲,這是德國兵在高聲唱著行軍曲,他們的歌聲打破了早晨的寧靜。納粹黨衛隊開始進行住宅搜查,一個男子在女房東的提醒下悄悄地從屋頂逃走了。這就是《羅馬,不設防城市》的開篇,它體現了羅西裏尼電影的特點,包含了許多相互矛盾的因素: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德軍佔領時期羅馬和羅馬市民遭受的苦難以及他們英勇反抗法西斯統治的故事,應該說是一部很嚴肅的電影,但同時它又為觀眾製造著樂趣。例如,在搜查住宅時,那些全副武裝的德國兵卻被幾個老太太捉弄得團團轉,這不禁讓人想起劉別謙的《生死問題》裏的那場化粧舞會。
    《羅馬,不設防城市》的先期工作開始於1944年10月,戰爭和納粹的統治已接近尾聲。對於劇組所有人來說,電影反映的就是他們在德軍佔領時期的經歷,這段慘痛的經歷剛剛過去,所以他們記憶猶新:蓋世太保頭子赫伯特·開普勒在羅馬建立恐怖政權,靠實施酷刑、流放、槍殺人質、大搜捕和建立臨時軍事法庭來進行殘酷統治。1944年3月,為了給在一次襲擊中被殺死的33名德國兵報仇,開普勒下令將335名義大利人殺害。舞蹈演員海瑞·法斯特扮演的馬約爾·伯格曼就是以開普勒為原型的。牧師多恩·吉烏澤普·茂若斯尼,由於幫助過逃兵而被德國臨時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並於1944年4月1日殺害,所以影片中就有了牧師多恩·皮特羅這個角色(由阿勒多·法勃裏齊飾演)。1944年3月2日,法勃裏齊曾親眼目睹一個孕婦被槍殺的慘景。這位孕婦名叫特雷薩·古萊克,是一個有五個孩子的母親。她是在一次示威遊行中,在警察兵營(德國佔領軍的監獄)前被德國兵殘酷殺害的。安娜·瑪格納妮扮演的皮娜這個角色,讓人馬上聯想到這位母親。瑪麗亞·米奇在影片中飾演一個吸毒的女人瑪麗娜·瑪麗,她背叛了自己的情人——反法西斯組織的領導人吉奧爾吉奧,將他出賣給德國人。但在現實生活中瑪麗亞·米奇是一個富有正義的人,在德軍佔領期間她將自己的房子交給反法西斯組織,用作非法印刷的反法西斯報紙的倉庫。影片中皮娜的愛人是一個印刷工人,他所在的地下印刷廠實際上是一個反法西斯的秘密組織,牧師皮特羅冒著生命危險將該組織的資金轉交給遊擊隊。該片劇作者塞吉歐·阿米迪,在現實中確實遭遇過納粹黨衛軍的抄家行動,但他成功地逃脫了,這段經歷被他編進了劇本。他的女房東在影片中扮演以自己為原型的角色。
    影片的真實性還表現在拍攝地和演員上,部分鏡頭為戰爭狀態下偷拍完成,畫面雖然粗糙,卻具有逼真的親切感。在故事原發地進行拍攝,啟用業餘演員,這使《羅馬,不設防城市》成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但影片給人的第一印象卻恰恰相反,因為當時資金匱乏,室內的場景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攝影棚裏拍攝的。演員中有兩個羅馬的當紅明星:安娜·瑪格納妮(飾皮娜)和阿勒多·法勃裏齊(飾多恩·皮特羅)。法勃裏齊還為劇組聘用了另一位天才人物費德里克·費利尼來參與編劇工作,使法勃裏齊扮演的牧師皮特羅這個角色更加豐滿,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三個人的加盟就像一股恰當的推動力,使影片沒有陷於場面滑稽的俗套。
    ●直到1961年,《羅馬,不設防城市》才在德國上映,發行公司認為必須在片頭字幕上寫上:本片並不是對德國士兵的控訴。
    影片實際上分為兩部分:現實生活和戲劇性的故事。圍繞皮娜和兒子居住的房子展開的故事,直觀地反映了德軍佔領時期羅馬人的現實生活。食品配給、大家庭中無休止的爭吵、可憐的孩子,他們每天只能玩那些用破布拼湊的小裝飾畫。皮娜的死,使影片從現實生活轉向了戲劇。兒子和鄰居們眼睜睜地看著皮娜被打死了,這一幕讓人想起戲劇的結構。從圍成圈的人群裏,皮娜喊叫著衝了出來,衝到了人們的焦點——圈的中心,載著囚犯的大卡車剛剛從這個焦點開走。接著車上傳出一陣槍聲,皮娜倒下了,倒在剛好路過這裡的牧師皮特羅的懷裏,然後閉上了雙眼。這個從中心視角拍攝的肅穆的鏡頭非常適合做結局,但是影片並未停下。接下來的故事,發生在蓋世太保總部和瑪麗娜·瑪麗(反法西斯組織領導人吉奧爾吉奧的情婦,她背叛了他,將他出賣給德國人)的住房裏,這些審訊和盤問的場景讓人想起墨索裏尼時期的娛樂電影。與《羅馬,不設防城市》相比,那些影片簡直就是一些讓人作嘔的拙作。 
    《羅馬,不設防城市》的結局是牧師皮特羅被納粹殘酷殺害的場景,和他一起踢過足球的孩子們親眼目睹了這一幕。當劊子手舉槍向牧師瞄準的時候,孩子們吹起了響亮的口哨。哨聲不成曲調,也沒有特殊的含義,卻透著悲傷和絕望。孩子們一言未發,但這哨聲卻表達了他們的抗議。“對於經歷過那段時期的人來說,這純粹的哨聲,就是對殘酷的和卑鄙無恥的戰爭的控訴。”(路易吉·奇亞裏尼)。因為這個結局,人們一直認為該片不宜在德國上映,所以直到1961年,《羅馬,不設防城市》才與德國觀眾見面。德國的發行商特意在字幕上加上了這樣一段話:本片不針對德國人民,它是對戰爭的控訴,而不是對德國士兵的控訴。
    沒有明星
    我們沒有演員了嗎?我們試圖將那些熟臉兒(明星)埋沒在影片所反映的現實中,只在必要的時候,才讓他們露一下臉。就像《羅馬,不設防城市》裏的法勃裏齊(飾多恩·皮特羅)、瑪格納妮(飾皮娜)和法斯特(飾馬約爾·伯格曼)。現在的世界不需要明星,人們到大街上去尋找演員。
    (注: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一個原則就是反對好萊塢的明星制度,儘量啟用非職業演員。)
    故事的故事
    影片中反法西斯組織的領導人吉奧爾吉奧的驚險經歷:納粹黨衛軍的住宅搜查行動、從屋頂逃走、到郊區工人家裏拜訪、參觀非法報紙機構、德軍的大搜捕……這些我都親身經歷過。影片中瑪麗娜·瑪麗是一個讓人生厭的角色,她不僅吸毒,還將他的情人——反法西斯組織的領導人,出賣給德國人。但扮演瑪麗的演員瑪麗亞·
    米奇卻是我的救命恩人,納粹黨衛軍來搜查我的房子時,是她及時地打電話通知我,我才從屋頂逃脫。影片裏那座被搜查的房子就是我住過的那座房子,直到現在我仍然住在那兒。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44年3月的羅馬:墨索裏尼逃往義大利北部,統治羅馬的是德國佔領軍。弗蘭克斯科是一個印刷工人,皮娜很喜歡他,希望將來能嫁給他。弗蘭克斯科所在的地下印刷廠,是一個反對德軍統治的秘密組織。由於組織的領導人吉奧爾吉奧受到監視,印刷廠的錢由牧師多恩·皮特羅轉交給遊擊隊員。在一次大搜捕中,弗蘭克斯科被捕,跟在車後追趕的皮娜被德軍開槍打死。就在去往蓋世太保總部的路上,獄車被劫,弗蘭克斯科逃了出來。他找到吉奧爾吉奧,兩個人隱匿起來。不幸的是,吉奧爾吉奧那位吸毒的情婦將他出賣了。吉奧爾吉奧和牧師皮特羅都被捕入獄,並被殘酷殺害。
    導演
    羅伯托·羅西裏尼,1906年5月8日出生在羅馬一個殷實的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著名的建築師。30年代中期,羅西裏尼開始涉足電影,先後做過聲音合成員和剪輯師。他最初執導的幾部影片都通過了法西斯政府的審查,成功上映,其中包括那些貌似宣傳片的電影,如根據墨索裏尼的兒子維多利奧的劇本拍攝的《飛行員的歸來》(1943)和《帶十字架的人》(1943)。在這些影片裏,羅西裏尼並沒有宣揚法西斯式的愛國主義,主要角色都極富個性,表現了他們在戰爭中的生存鬥爭。戰後,羅西尼拍攝了關於法西斯的三部曲《羅馬,不設防城市》(1945)、《遊擊隊》(1946)和《德意志零年》(1947)。在這些影片裏,羅西裏尼逐漸形成了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點,即:通過普通人的真實生活遭遇來反映當代社會問題;在拍攝手法上注重真實感,儘量在實景中拍攝,並運用自然光;反對好萊塢的明星制度,儘量使用非職業演員。所以這三部電影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作,羅西裏尼也成為國際知名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大師。但他接下來的作品:由他的妻子英格麗·褒曼擔任主角的《斯特隆波裏火山》(1949)和《義大利遊記》(1953),都沒有涉及到有關政治的現實問題,而這應該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一大特點。1959年,羅西裏尼拍攝了《羅維萊將軍》,該片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金獅獎。羅西裏尼是一個追求變化的導演,他不斷改變自己的藝術風格,嘗試新的製作方法。除了故事片,他還拍攝過紀錄片和戲劇片,甚至還為電視臺拍過一些東西。這位開創一代門派的電影宗師到最後都沒有離開過電影,1977年5月羅西裏尼還受邀擔任戛納電影節的評審會主席,但是影展結束後他就病倒了,並於6月3日在羅馬逝世。
http://big5.ce.cn/kjwh/dssj/lianzai/50dianying/200508/04/t20050804_4426994.shtml

 羅西裏尼(1906~1977)Rossellini,Roberto

  意大利電影導演。1906年5月8日生于羅馬,1977年6月3日卒于同地。祖父和父親是著名建築家,羅馬聞名的高級住宅區,就由兩人開拓美化。由于家境富裕,羅伯托又是長男,所以倍受疼愛,他好奇心很強,凡他想要的東西,有求必應。他少年時代同前輩一樣,對機械特別感興趣,常埋頭于自己的實驗室。到高中畢業,突然對電影十分熱衷。于是,放棄升入大學,進入電影界,開始在布景方面工作。後來,他學習攝影、剪接。
1934年,他寫了靈感來自德彪西德音樂“牧神的午後”的電影故事,然後,把它拍成電影。因一部分場面過于露骨而未獲審查通過,在意大利未曾上映。在他的作品目錄裏,被列爲1937或1938年的作品。
他從1936年到1940年在一家國營專拍新聞片和紀錄片的公司導了幾部紀錄片,但缺乏資料可查。他的作品目錄一般列他的第二部劇情片《魚的幻想故事》爲第一部。
處女作《牧神午後的前奏曲》創造性運用新鮮的視覺表現芭蕾的手法,但遭到禁映。羅塞裏尼並未灰心,百折不撓地投拍第二部。他在羅馬郊外一處別墅建了一個小影棚,希望把自己的夢想變成影象,企圖把詩的夢幻拍成影象。在該片中,他描述了兩條魚在日常生活中的遭遇的變化和危機。他還建了一個小水族館,搜集各種魚類,並用長頭發縛住魚來控制行動,雖然十分艱難,他仍然貫徹始終,最終使該片于1937年完成,上映十分成功。此後又執導不少短片,到1940年共自資拍攝6部。這些短片手法新穎,尤其《魚的幻想故事》,獲得很高評價。
1938年,應邀撰寫描寫空軍飛行員的戰爭片劇本。1941年海軍司令讓他拍攝一部海戰紀錄片,他前後拍了幾千尺膠片的膠片,覺得作爲紀錄片使用太可惜了,最後決定改爲劇情片,也就是他第一部長片,描寫一艘醫院船裏的人際關系,上映後很受贊美。羅塞裏尼的弟弟倫茲奧配樂,並從此開始合作。
1942年,他執導維托裏奧 墨索裏尼 (執政者的兒子,也是他上部影片的制片人)構想,安東尼奧尼編劇的《飛行員歸來》,描述空軍飛行員從集中營逃走的故事。1943年導演從軍牧師在俄國前線的《帶十字架的人》。之後執導一部描寫妓女生活的影片,因戰火停拍。 二戰期間,羅馬被德軍占領,他在逃亡中決心將這段日子拍成電影。
1945年聯軍一解放羅馬,他就開始活動。當時,意大利被分爲南北兩個,器材又嚴重不足,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他運用紀錄手法拍攝羅馬市民的艱苦,以及由于納粹掃蕩而使市民和孩子們面臨的災難。羅塞裏尼使用勒過去從未見過的手法,把影象作爲真實的現實世界,他在戰前接近現實的作風得以在影片中開花結果。這部影片就是二戰影片最大傑作《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同時又是開創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之作。影片在戛納國際電影節獲大獎,該片成爲新現實主義的開端。它在國際上的成功使新現實主義電影産生了世界範圍的影響。次年他的《遊擊隊》又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此後,他開始導演表現資産階級精神道德空虛墮落的影片,1948年的《德意志零年》(Germany Year Zero)被歐美評論界認爲是他的戰後三部曲之一,也是一部重要的新現實主義傑作。影片主要講述戰爭給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戰爭不僅使人民陷入饑餓貧困,還是兒童的心理産生畸形。影片中的主角是個兒童,他把他那臥床不起、患有心髒病的父親毒死,因爲他認爲父親對社會豪無用處。事後,他又因內心不安而自殺。影片表面上把這個兒童産生殺父和自殺的心理歸咎于一個老師的教育錯誤,實際上則是在揭露德國的納粹主義,認爲他們才是這一切罪惡的根源。 影片在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全盛時代曾引起廣泛而激烈的討論,它在意大利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8年,他與瑞典女明星英格麗•褒曼展開了一段轟動的戀情,當時褒曼被其的名作《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深深感動,並寫給他一封信表示期望能與之合作,羅西裏尼也爲之動容,後來兩人于1950年合作《火山邊緣之戀》(Stromboli)時墜入情網,英格麗•褒曼並懷上了羅西裏尼的孩子,當時她還與瑞典醫生彼得•林斯特龍保持著婚姻關系,不顧大量譽論的抨擊,褒曼很快與林斯特龍離婚,並與羅西裏尼結婚。結果兩人遭到了以好萊塢爲首的電影界的抵制,兩人後來合作的電影大都在業內頗有口碑卻難以與觀衆見面。但是這段感情最終在1958年以離婚告終。而羅西裏尼又與一印度女郎結婚,數年後又離。
1959年羅西裏尼的作品《羅維雷將軍》(General della Rovere)獲得了第二十四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這部二戰題材的影片同時也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反應。60年代的羅西裏尼更是自由發揮,導演的作品大都頗富爭議性,比如1966年的《路易十四的崛起》(The Rise of Louis XIV)就被認爲太過沈悶。不過羅西裏尼並未理會這些意見,而喜愛這種風格的影迷也大有人在。這位開創一代門派的電影宗師到最後都有沒有離開過電影,1977年5月他擔任戛納電影節評審會主席,影展結束後的6月3日,因心髒麻痹而去世。他的作品還有《秘密炸彈》、《自由何在》、《歐洲,51年》、《聖弗蘭西斯科》、《印度1958年》、《羅馬的夜晚》、《意大利萬歲》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53372.html?tp=1_11

 

台長: 阿楨
人氣(1,7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意志的勝利》
此分類上一篇:《納粹狂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