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18 06:35:14| 人氣3,7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巨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怎在《墨西哥萬歲》之後插評以大明星著稱的《巨人》

難道你沒看出導演在片中,透過伊麗莎白泰勒的幾段表演,想表達的:反(美)侵略(墨)、反性別和種族沙文主義之大課題嗎?

我還歌頌牛仔和農場文化、批判石油爆發戶呢!任何課題在好萊塢電影的愛情故事和明星光環前,都會暗然失色。

1956《巨人》(Giant)


導  演: 喬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
演  員: 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
丹尼斯霍柏(Dennis Hopper)
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洛赫遜(Rock Hudson)
 
 入圍九項奧斯卡,包括由詹姆斯狄恩和洛赫遜共同角逐最佳男主角,並由喬治史蒂文斯贏得最佳導演,本片可說是1957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巨人”,亦是影迷心中永遠的”巨人”。這是一部敘述兩個德州家族的恩怨故事,年輕的德州牧牛大亨畢克(洛赫遜,「枕邊細語」、「地老天荒不了情」)前往馬裏蘭州欲購買一匹得獎賽馬,不料卻和馬主女兒萊絲莉(伊莉莎白泰勒,「埃及豔後」、「朱門巧婦」)墜入情網而後閃電結婚。
 隨畢克返回德州的萊絲莉,在這塊美墨衝突、特權與貧窮對立的廣袤土地上,成為丈夫與其對頭傑特(詹姆斯狄恩,「天倫夢覺」)的最愛,令兩個男人之間的衝突更添火藥味…傳奇巨星詹姆斯狄恩在本片的後製期間,便因車禍而英年早逝,讓影迷對他和他這部最後遺作留下永難抹滅的懷念與無限唏噓。
故事開始於二○年代初期,洛赫遜飾演的德州莊主到東部採買馬匹時,娶了美麗的伊莉莎白泰勒。洛赫遜精明的姊姊,為平白冒出個弟媳取代她成為女主人而充滿敵意,甚至為了馴服泰勒的駿馬而摔斷脖子。她立的遺囑裡有一小塊地送給詹姆斯狄恩飾演的工人,他是個孤僻的年輕人,雖然替洛赫遜做事,卻不怕跟他起衝突,要不是洛赫遜的姊姊欣賞他,早就被開除了。
洛赫遜原想用錢買回狄恩繼承的土地,以便日後將他打發,沒想到狄恩卻執意開發這塊光禿禿的小地方。或許是皇天不負苦心人,狄恩竟然在地下挖出了石油,瞬間成了暴發戶,加上經營得當,幾乎變成德州傳奇。
多年以後,洛赫遜與泰勒的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狄恩卻依然未娶,意外的是他們的小女兒竟然愛上足以作他爸爸的狄恩。但是在一場酒後吐真言裡,她才發現狄恩一直愛著她的媽媽伊莉莎白泰勒,他一切的努力只是為了超越洛赫遜,但最後什麼也沒得到。
雖然以本片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喬治史蒂芬斯在片中塞了一堆反戰、反性別和種族沙文主義的大課題,但都比不上詹姆斯狄恩幾場動人的表演更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戴著牛仔帽斜坐在車內的姿態,或是扛著來福槍昂然而立的氣概,詹姆斯狄恩都讓自己顯得與其他男人格格不入,他的神秘與孤獨,幫助角色成為一個悲劇人物。
劇本其實並沒有站在他這邊,正式的男主角也應該是洛赫遜,但他用表演使角色昇華,對比出洛赫遜坐享其成的美滿人生,而他的苦心即使賺足了全世界,也得不到一顆心,更悲情的是連他愛的人都不曉得他的心意。
至於誰才是這部電影的「巨人」呢?洛赫遜、詹姆斯狄恩?最後謎底揭曉:誰也不是!本片所指的巨人原來是「德州」。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023&eid=1023007


伊麗莎白泰勒

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1932年2月27日- ,又譯作伊莉沙伯泰萊),美國電影演員。年青時因爲她的美豔而贏得“玉女”的稱號;不過在歲月催人及八次婚姻失敗的影響下,她的外號已經變爲“玉婆”。
泰勒1932年生于英國倫敦,7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好萊塢。1942年,年僅十歲便登上銀幕,拍攝了《每分鍾出生一個孩子》;翌年轉米高梅公司,其後在該公司從藝將近20年。泰勒幾十年來一直身踞好萊塢頭號女星之列。她容貌秀美、氣質高雅、演技精湛,長于不同人物特性的刻畫,常飾多情任性的浪漫女性。在幾十年的銀幕生涯中,她與衆多的好萊塢明星合拍了不少名片,曾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巴特菲爾德8號》、《誰怕弗吉尼亞?伍爾夫?》),三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她有“好萊塢的常青樹”和“世界頭號美人”之稱。目前,她投身于慈善事業,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的公益事業。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爲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7名。
步入晚年的伊麗莎白泰勒身體狀況漸差,在2005年當她出席公開活動時,因行動不便而須坐輪椅。在2006年4月末,有消息傳出伊麗莎白?泰勒已經病入膏肓,進入彌留狀態,但她的發言人對此加以否認。

獎項

1956年獲得金球獎傑出貢獻獎
1957年因《戰國佳人(Raintree County)》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提名
1959年因《夏日癡魂(Suddenly,Last Summer)》獲第十六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
1960年因《青樓豔妓(Butterfield 8)》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1966年因《靈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1967年因《靈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獲得英國金像獎英國最佳女演員獎
1973年獲金球獎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1984年獲金球獎肯尼迪藝術成就獎
1993年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
1997年獲得SAG終身成就獎
1998年獲電影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1999年獲英國電影學院授予她終身成就獎
2000年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勳章

影視

1940年代
1942年 《每分鍾出生一個孩子(There's One Born Every Minute)》
1943年 《靈犬萊西(Lassie Come Home)》
1944年 《簡愛(Jane Eyre)》,《多佛絕壁(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玉女神駒(National Velvet)》
1946年 《戰火曆險記(Courage of Lassie)》
1947年 《伴父生涯(Life With Father)》,《乳燕飛(Cynthia)》
1948年 《玉女嬉春(A Date With Judy)》,《玉女傾城(Julia Misbehaves)》
1949年 《小婦人(Little Women)》,《陰謀者(又譯作玉女情魔 Conspirator)》
1950年代
1950年 《The Big Hangover》,《嶽父大人(Father of the Bride)》
1951年 《暴君焚城錄(Quo Vadis?)》,《玉女弄璋(又譯作:父親的微薄紅利 Father's Little Dividend)》,《陽光照耀之地(又譯作:郎心如鐵 A Place in the Sun)》,《冒牌英雄(Callaway Went Thataway)》
1952年 《愛情至上(又譯作:玉女求凰 Love Is Better Than Ever)》,《劫後英雄傳(Ivanhoe)》
1953年 《玉女雲裳(The Girl Who Had Everything)》
1954年 《狂想曲(Rhapsody)》,《象宮鴛劫(Elephant Walk)》,《浪子回頭(Beau Brummell)》,《魂斷巴黎(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
1956年 《City of Stars》
1956年 《巨人(Giant)》
1957年 《戰國佳人(Raintree County)》,《Operation Raintree》
1958年 《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又譯作:朱門巧婦 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9年 《夏日癡魂(Suddenly,Last Summer)》
1960年代
1960年 《巴特菲爾德8號(又譯作:青樓豔妓 Butterfield 8)》,《Scent of Mystery》
1962年 《Lykke og krone》
1963年 《埃及豔後(Cleopatra)》,《大飯店(The V.I.P.s)》
1964年 《On the Trail of the Iguana》
1965年 《春風無限恨(The Sandpiper)》,《一代情侶(The Love Goddesses)》,《The Big Sur》
1966年 《誰怕弗吉利亞?伍爾夫?(又譯作:靈欲春宵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1967年 《馴悍記(La Bisbetica domata)》,《金眼的反映(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孽海遊龍(The Comedians)》,《浮士德遊地獄(Doctor Faustus)》,《The Comedians in Africa》
1968年 《Around the World of Mike Todd》,《富貴浮雲(Boom)》,《滄海孤女恨(Secret Ceremony)》,《On Location: 'Where Eagles Dare'》
1969年 《安妮的一千日(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
1970年代
1970年 《人間遊戲(The Only Game in Town)》
1972年 《愛情你我他(Zee and Co.)》,《奇男奇女奇情(Hammersmith Is Out)》
1973年 《守夜(Night Watch)》,《春回情斷(Ash Wednesday)》, Under Milk Wood
1974年 《The Driver's Seat》,《娛樂世界(That's Entertainment!)》
1976年 《青鳥(The Blue Bird)》,《娛樂世界續集(That's Entertainment, Part II)》
1977年 《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
1979年 《冬季殘殺(Winter Kills)》
1980年代
1980年 《破碎的鏡子(The Mirror Crack'd)》
1981年 《融洽(Genocide)》
1983年 《Montgomery Clift》
1985年 《North and South》
1987年 《撲克俏佳人(Poker Alice)》電視
1988年 《Il Giovane Toscanini》,《太空城(Moonwalker)》
1989年 《共同的線索(Common Threads: Stories from the Quilt)》
1989年 《濃愛癡情(Sweet Bird of Youth)》電視
1990年代
1994年 《石頭城樂園(The Flintstones)》
1997年 《The Fifties》

家庭
父親:弗朗西斯?泰勒(Francis Lenn Taylor,1897年 - 1968年),畫商
母親:薩拉?泰勒(Sara Taylor,1896年 - 1994年),話劇演員
哥哥:霍華德?泰勒(Howard Taylor)
丈夫:
1950年5月6日至1951年1月29日,尼克?希爾頓(Nicky Hilton)
1952年2月21日至1956年10月4日,邁克爾?威爾丁(Michael Wilding),演員
兒子:Michael Wilding Jr., 生于1953年1月6日
兒子:Christopher Wilding, 生于1955年2月27日
1957年2月2日至1958年3月23日,邁克爾?托德(Michael Todd),制片人
女兒:Elizabeth Frances Todd, 生于1957年8月6日
1959年至1964年3月6日,艾迪?費歇爾(Eddie Fisher)歌手、演員
1964年3月15日至1974年6月26日,理查德?伯頓(Richard Burton)演員
女兒:Maria Carson, 生于 1961年,1964年 被收養
1975年10月至1976年夏,與理查德?伯頓(Richard Burton)複婚
1976年10月4日至1982年11月7日,約翰?華納(John Warner),參議員
1991年10月6日至1996年11月,拉裏?福坦斯基(Larry Fortensky),司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4%B8%BD%E8%8E%8E%E7%99%BD%C2%B7%E6%B3%B0%E5%8B%92

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

去年是好萊塢傳奇明星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逝世五十周年紀念,他只演過三部電影,所塑造出的叛逆形象卻長存每個世代的年輕人身上,每個在好萊塢初出茅廬的新男星,都以能被媒體捧為「詹姆斯狄恩接棒人」為榮。
狄恩自一九五五年起,在兩年內演過三部戲《天倫夢覺》(East Of Eden)、《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及《巨人》(The Giant),每部都有他個人成長的縮影,別的男星扮演桀驁不馴的年輕人,可能是演出來的,狄恩卻是用灼熱的生命投射到角色身上,也因此更深入人心,久久難忘。
狄恩一九五五年死於車禍意外,得年僅二十四歲,卻廣為影迷哀思與懷念,和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並列美國影壇三大傳奇人物。他生在一個小家庭,為牙科技師之子,與他最親的母親在他十歲時過世,自此養成了沉默寡言的個性,長大後叛逆性格不變,儘管投身好萊塢,暴力醜聞也屢見不鮮;他的形象不佳,造成初戀情人被媽媽逼迫下嫁他人,他因此愛上飆車的快感,種下日後車禍車亡的主因。
一九五五年九月三十日,他在《巨人》殺青前,抽空為美國交通局拍攝一系列宣導安全駕車廣告,諷刺的是,他拍完沒多久,就因接到初戀情人結婚消息而心情不佳,並駕著保時捷跑車在高速公路急速疾行,最終發生車禍而死。《巨人》劇組因此緊急找了替身,瓜代他最後的幾場鏡頭,才完成了電影。他也終於以《巨》片獲得最後一次的奧斯卡影帝提名。
他在電影中,經常以一襲牛仔褲、T恤與紅色牛仔夾克出現,而他陰鬱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更反應出他叛逆、矛盾的個性,對比他短暫卻閃耀如花火的一生,儘管逝世已五十年,卻仍留下一個鮮明的形象,對他而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他的三部遺作去年重新發行DVD,完整收錄他的傳奇故事。在《天倫夢覺》中收錄他靦腆的試鏡鏡頭;《養子不教誰之過》則有長達一個多小時的紀錄片,對他的迷人特質、同志疑雲有著精采的探討;至於《巨人》(The Giant)披露幕後選角經過,原來狄恩取代蒙哥馬利克利夫(Montgomery Clift)、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取代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兩人才獲得演出機會。
這張法國版的單曲唱片發行於一九七二年,收錄了狄恩主演過三部電影的四首主題旋律,由法國饒富名氣的演奏家Eddie Barclay與他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奏。
http://blog.roodo.com/stefonline/archives/2357660.html

永遠的叛逆小子︰詹姆斯狄恩
 
1955年9月30日,華納電影公司的年度鉅作《巨人》(Giant)剛結束重要主角戲分的攝製,預備開拍其他細緻的內景及群眾場景,導演喬治史蒂芬斯(George Stevens)、男主角洛赫遜(Rock Hudson)、女主角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等,聚在影城裡的放映室,欣賞剛沖好的毛片。一通緊急電話打進了放映間,導演接聽之後臉色一沉,蒼白得連話都說不完整—原來《巨人》的另一位男主角—超級青春偶像巨星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於當天下午駕著他的保時捷跑車發生嚴重交通事故,狄恩當場死亡,終年只有24歲。
愁雲慘霧傾刻間降臨《巨人》全體劇組心中;詹姆斯狄恩—人人都稱他一聲吉米,年紀輕輕,前途無量,第一部主演的電影《天倫夢覺》(East of Eden)才推出就轟動九城,剛剛完成的《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和即將完工的《巨人》更預告了狄恩即將開啟一個完全不同的年輕世代觀影經驗。誰知愛開快車、愛耍怪僻的他,就這麼彗星也似地一閃而逝,留下的,則是一頁永恆的傳奇。在他死後,世世代代都有年輕一輩的叛逆藝術家,將他當做不朽的偶像,奉他為神祇虔誠膜拜頂禮,恨不得將自己的生命也化成霎那間的璀璨光華,永遠地追隨這位「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的叛逆小子。

劇場發跡、電視歷練
 
1931年生於印第安納州的小吉米,自幼便對表演有高度興趣,在五○年代初期,他即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雄心,奮力攀上百老匯舞台,在『造雨人』(Rainmaker)原作者理查納許(N. Richard Nash)早期的劇作『See the Jaguar』裡出飾一角,『See the Jaguar』口碑不佳,只演五場就黯然下檔,21歲的詹姆斯狄恩在這部劣作中搶盡風采,成為評論家眾口同聲的讚許亮點,因此很快獲得業界的注意,1954年年初再下一城,於劇場大亨比利羅斯(Billy Rose)製作、備受爭議的嚴肅話劇『The Immoralist』裡,演出野性、妖媚、淫穢又不矯揉造作的阿拉伯同性戀男僕,周遊在男女主角之間,就像伊甸園裡的那條惡蛇,吐著紅紅的舌信,誘惑戴著假面具過日子的男男女女,在慾望和罪惡的懷抱中解放自己。
狄恩傑出的表演,順利為自己贏得一尊鼓勵新人的「Theatre World」獎座,此時他除了抽空到彼時主宰美國寫實表演流派「正宗」旗幟的「演員工作坊」(Actor’s Studio)旁聽,並客串演出一些實驗性、開創性都很強的新作品,至於主要的收入來源,則已逐漸從舞台轉向電視,在許許多多的電視節目裡演出大小不同的角色。還有史料記載,他也曾在某些益智節目的整人遊戲單元,擔任事前「代玩」的受試者,以便檢查道具是否安全穩固。
在這段期間,影響他最深的演員及表演風格有二,首先是蒙哥馬利克里(Montgomery Cliff)在電影《郎心如鐵》(A Place in the Sun)中的表演;克里夫以銳不可當的明星氣燄壓場,把一個成年男子靈魂裡的那個無助小男孩詮釋得淋漓盡致,他的迷惘、失措、徘徊在夢與現實之間的心理落差,可謂改寫以往三○、四○年代,由克拉克蓋博、亨佛萊鮑嘉、賈利古柏等巨星所建立起硬漢及花花公子式的男主角形象,為五○年代崛起的「反英雄」、「叛逆小子」明星,豎立了全新的標竿。
蒙哥馬利克里夫之外,還有就是同樣自「Actor’s Studio」出身、以《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原版話劇及電影版本震驚全天下的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白蘭度夢囈似的呢喃自語、慵懶的壞男孩形象,以及肉慾橫流的原始獸性味道,在最優雅、均衡、溫馨美滿的戰後美國社會,成為強烈的突出點,詹姆斯狄恩承繼這個形象,將蒙哥馬利克里夫、馬龍白蘭度的成熟男性外貌再拉低一層,將這樣的心情與叛逆情緒附著在16、17歲的青少年角色身上,開創了危險性更高、毀滅性更強烈,但相對顯得更迷人、更衝擊人心的「小子戲路」。

伊甸園東,天倫夢覺

真正讓詹姆斯狄恩星運大開的轉捩點,是由史詩級的暢銷小說《伊甸園東》(East of Eden)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中譯片名為《天倫夢覺》。《伊甸園東》由名小說家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親撰,以聖經中亞當之子該隱、亞伯爭寵,進而骨肉相殘,最後被放逐到伊甸園以東的情節為骨幹,故事橫跨半個多世紀,從南北戰爭寫到一次大戰,詳細記載加州兩個家庭數十年來的人情恩怨糾葛,電影只從原著第四部第37章開始改編,專注在塔斯克家族中,少子卡爾深嫉長子艾倫處處受到父親亞當的重視,為奪回父親的愛與關注,卡爾展開一連串的爭寵、報復行動。扮演全片靈魂人物卡爾的重責大任,也就落到詹姆斯狄恩身上。
狄恩特立獨行的舉動,以及本能式的表演風格,一方面受到導演伊利卡山(Elia Kazan)的批評,另一方面卻又和卡爾這個角色如此相襯,連原作者史坦貝克在初見狄恩時,都忍不住高呼「他…他根本不用演就是卡爾嘛」!伊利卡山事後回憶起狄恩的表演,認為他很刻意想模彷馬龍白蘭度的氣質與表演細節,然而因為缺乏紮實的訓練和豐富的人生經驗,到最後卻成為在鏡頭前憑本能放手亂演,好險在《天倫夢覺》片中,狄恩與卡爾這個角色有太多相似的氣質,使他在憑藉本能胡闖亂闖時,都能做下正確的美學抉擇,甚至還出奇不意將影片帶上另一個即興而玄妙的高潮,這才讓導演鬆了一口氣。
如何即興而如何玄妙呢?比方在片中有場戲,卡爾意外賺得一大筆錢,急著拿到父親跟前獻寶,卻被父親拒絕,劇本裡的要求是要卡爾憤而回身離開,結果拍攝時,狄恩一時興起,激動地抱住父親吞淚,飾演父親的老牌演員雷蒙馬塞(Raymond Massey)驚訝得不知該說什麼好,只能一個勁兒地叫著兒子的名字。這場意外頓時轉成片中讓人悸動不已的高潮,還就此成為影史經典,教影迷們回味至今。
有趣的是,最早在為《天倫夢覺》選角時,導演伊利卡山原本希望延請馬龍白蘭度、蒙哥馬利克里夫二位影響狄恩甚巨的演員,分飾塔斯克家中的卡爾、艾倫兩兄弟,後來因為二位巨星的年紀稍長(克里夫當時已經32歲,白蘭度也邁入30大關),只好另覓新人。由於伊利卡山主要活躍的舞台仍然是紐約百老匯劇壇,他也甚喜啟用擁有劇場背景的新人,為挑選《天倫夢覺》的要角,劇組特別拍攝了一捲試鏡影片,其中有一對搭檔是最讓人眼睛一亮;兩位都是百老匯新人、兩位的明星氣質與初露頭角的無比潛力,讓好萊塢為之興奮不已—保羅紐曼(Paul Newman)和詹姆斯狄恩。
保羅紐曼同樣出身Actor’s Studio,因為稍早在百老匯經典話劇《野宴》(Picnic)的首本演出中一鳴驚人,因而被華納公司羅致為旗下明星,雖未順利接演《天倫夢覺》,在好萊塢沉浮了幾年,到五○年代後期也逐漸晉身為一線巨星,總算不負眾望。如今我們已很難想像,如果《天倫夢覺》是由保羅紐曼和詹姆斯狄恩搭檔,美國影史是否會就此改寫呢?

沒來由的反抗
 
進入五○年代,隨著美國社會在戰後漸轉富庶康強,光燦美夢底下的陰影也逐漸浮現檯面,其中影響最大的,很可能該算是日趨嚴重的青少年犯罪問題。當時有位心理醫生,寫了一分稿件,是他對某位青少年罪犯進行心理分析後所得的詳細結論,全文定名為「沒來由的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由於這個極吸引人的題目,華納公司立刻表示高度意願,希望能購買版權改拍成電影;然而,這分稿件只是些零碎的醫學紀錄,並沒有完整的情節、故事和角色,在其中,為此,這位醫生只好從這些第一手資料中拼湊出一個簡單的短篇小故事,整樁交易這才銀貨兩訖,由電影公司另外雇請編劇寫手,從這個小故事中再去發展出完整的劇本,終於拍成轟動一時的《養子不教誰之過》。
《養子不教誰之過》在原訂的製片計畫裡,只是一部黑白小品,由詹姆斯狄恩延續他在《天倫夢覺》片中的青春叛逆形象,扮演劇中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主人公吉姆史達克(Jim Stark—這個名字其實就是詹姆斯狄恩和《天》片中的卡爾塔斯克二個名字加總的結果),後來因為計畫變更,黑白小品放大成為豪華闊銀幕彩色鉅片,原設計裡狄恩戴眼鏡、掛著棕色夾克捧書猛K的「好寶寶」造型,也就從此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斜僂身軀、嘴角刁著半支煙,臉上泛著蔑笑的狄恩。
《養》片以當代的城市背景,在《天》片「借古喻今」的基礎上再進一層,赤裸裸地剝開「美好五○年代」的外衣,將一個看似和諧、內在卻失序錯亂的美國家庭,以最肥皂劇的手法呈現出來。片中試圖探討的父母角色定位、性別認同問題,在九○年代曾經引起學界的重視,陶醉在這種畸型的敘事空間裡,不斷試圖以正經八百的學說、理論,來合理化這些學者自己對「失序」、「扭曲」、「怪異」、「通俗肥皂劇」的迷戀,也因此,《養》片創作者為達成戲劇張力而經營出的敘事環境,竟被當成標準的基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闡述、分析,終至成為所謂的「殿堂級作品」。 
無論如何,這正是一則電影神話的誕生過程,過分地解讀和過分地陶醉,形成無與倫比的文化勢力,鎔鑄在詹姆斯狄恩迷惘的輕蔑眼神裡,白色恤衫、猩紅夾克、緊身牛仔褲,褲袋裡還藏著一支摺疊小刀;如果說《養子不教誰之過》意圖在反省社會現實,就現在的眼光看來,全片觸及的現象則顯得太過時、太膚淺、太一廂情願了—成年人都是不懂孩子心理的「壞人」,父親都是空有「男子氣魄」軀殼的廢物、骨子裡則是懼怕老婆的「娘娘腔」,母親則是滿口仁義道德、最愛喋喋不休的八婆,狄恩在片中哭著跟爸爸說「你為什麼不挺起腰桿,做一個好的榜樣?」當年據載是賺人熱淚、震驚社會的好戲,如今看來只覺得渾身肉麻。原來好萊塢的「造神」運動太過成功,一部意欲將當年最時髦的社會話題納入情節的重要電影,如今則不敵詹姆斯狄恩的明星魅力;「養子不教誰之過」?從電影裡看來,是父母之過、學校教育之過、社會壓力之過、世俗文化之過,當然還有—好萊塢電影之過。
誰教他們把詹姆斯狄恩的「叛逆小子」形象塑造得如此迷人?

叛逆少年—巨人英雄—銀幕傳奇

從叛逆少年出發,狄恩連續接演了兩部類似影片,到了1955年下半,又被華納公司羅致,成為大導演喬治史蒂芬斯新片《巨人》裡的第二男主角,這回他得從叛逆少年一路演到叛逆中年、叛逆老年,最後喝得爛醉,倒臥在自己千銀萬金打造起來的聖殿、禮堂—墳墓。
《巨人》脫胎自真人真事,先由名小說家艾娜費伯(Edna Ferber)女士撰寫成暢銷小說,再改編搬上銀幕;史蒂芬斯請來當時好萊塢最強的演員陣容,由洛赫遜飾演德州大牧場的億萬富豪班乃迪克,伊莉莎白泰勒飾演自東岸嫁為德州媳婦的美麗少婦,牧場主人自幼父母雙亡,由姐姐撫養長大,個性強悍的姐姐與弟媳相處不歡,摩擦甚多,某次因騎馬意外而不幸身故,姐姐的遺囑裡卻耐人尋味地記載著,要將大牧場裡的一小片荒地贈予牧場上的小痞子、由詹姆斯狄恩飾演的傑特凌克。傑特傾盡一生積蓄,鑿井挖油,頓成巨富,與班乃迪克誓不兩立…
在《巨人》片中,狄恩誠可謂演到一輩子難得遇見的極品角色。也正因此,在《巨人》裡,我們最容易看出他的優點和缺陷;特別影片後段,傑特年老之後的戲分,狄恩表演雖然賣力,卻總給人一種「做戲」的感覺,也無怪他的啟蒙導演伊利卡山當年要做此評論了。不過話說回來,《巨人》前段的叛逆小子戲,若不是狄恩,還真沒人能演得來那種缺乏自信,又得一鼓作氣迎上前去的微妙心情,特別是傑特與班乃迪克夫人在他的小油井邊上品茶絮語的戲,兩位超級巨星硬碰硬的表演,光彩奪目,讓人不敢逼視銀幕。大導演喬治史蒂芬斯調度與帶戲的工夫確實不同凡響。也難怪當年金像獎典禮,在《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環遊世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十誡》(Ten Commandments)等超級大片的夾殺下,《巨人》還能突破重圍,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可敬可佩!

五十周年紀念
 
狄恩辭世至今正好滿50周年。回顧半世紀前,只有一部由他主演的電影,是在他生前公開上映過(即《天倫夢覺》),《養子不教誰之過》和《巨人》都是在他身故後才推出獻映,由於叛逆小子的叛逆死法驚世駭俗,各界媒體爭相報導的結果,更使狄恩「影壇神話」的地位無可動搖,《天倫夢覺》和《巨人》也分別在1956、1957年的金像獎典禮上,為已故的狄恩爭取到一席最佳男主角的入圍席次,成為影史上第一位享此殊榮的演員。
關於狄恩的死,真是疑雲重重、滿天謎團;由於他駕車出事前兩小時才剛剛接獲一張超速罰單,大家很自然就把愛開快車的狄恩與「超速以致車禍身亡」的悲劇連結在一起。不料幾年前,刑事專家試圖恢復當年的肇事現場,發現狄恩愛車的車速可能根本未超過當地的速限,至於為何會釀成悲劇?超速的是否不是狄恩,而是對向來車?一連串的問題,還是留給大家自己去猜想、去研究、去拼湊吧。

紀念狄恩逝世50周年,他生前唯一主演的三部電影《天倫夢覺》、《養子不教誰之過》、《巨人》,如今由廠商特製為蒐藏型DVD珍品禮盒,每部影片都以雙碟套裝的方式推出,除正片外,尚包括有內容紮實的附錄、紀錄片等,以饗廣大影迷。■本文原載於北美《世界日報》之《世界周刊》電影世界專欄
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ntent.asp?ID=270

洛赫遜Rock Hudson

作品表
拂曉出擊 Darling Lili (1970)
枕邊細語 Pillow Talk (1959)
苦雨戀春風 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巨人 Giant (1956)
洛.赫遜一生雖是雕刻假面的「幻象大師」,但與他合作過的女演員,如桃樂絲.黛和伊麗莎白.泰勒卻都非常珍惜懷念曾經共事的時光,因為,洛.赫遜很懂得女性心理
例如,他在一九六一年與桃樂絲.黛合拍《愛人回來》時,為了排遣拍戲無聊,他就拚命朝桃樂絲.黛扮鬼臉,鬧得桃樂絲.黛正經不住,笑意頻仍,連吃了十二次NG才完成,這段往事至今仍為她所津津樂道。
例如,洛.赫遜第一位同居密友傑克的媽媽與妹妹,都是他的標準影迷,有一次,她們也擠在影迷人潮中狂聲嘶叫著洛.赫遜的名字,洛.赫遜側頭看到她們,乃排開人群向前和她們握手,還親了面頰,使得她們又感動又驕傲。「洛.赫遜其實並不需要那樣做,」傑克後來回憶說:「但他就是那樣周到,使得我們不能不愛他。」
洛.赫遜讓人懷念的地方,除了他的熱情,就是體貼。
洛.赫遜在油盡燈滅之前,依然興致勃勃地演出了電視影集《朝代(Dynasty)》,而且每次播出第二天,他總會逼問好友是否看了昨天的影集,「我想我演得好極了!我初出道時就是那副樣子!」
可是,很快地洛.赫遜就收到了要他與女主角琳達.伊凡絲親吻的《朝》劇新劇本。
洛.赫遜傻了!怎麼辦?
那時候,接吻被認為是傳染愛滋病的主要途徑,洛.赫遜不可能毫無理由地去要求編劇修改劇本,「好萊塢大情人拒演吻戲?」鐵定會被傳播媒體追根究底地誇張渲染。除了狠心吻下去,否則他只好公開承認他得了愛滋病啦!
經過一星期的考慮,洛.赫遜作出了「事業選擇」--吻吧!洛.赫遜一生向來都是事業第一,愛面予的他說什麼也不肯在真相未明前自揭瘡疤。
拍吻戲的那天,洛.赫遜事先用盡了他所有的漱口水、香水來「消毒」,才披掛上陣。事後,他很洩氣地說,那天是他一生中最悲慘的日子之一。
後來《朝》劇播出時,「密友」喬治反覆仔細看了幾回錄影帶後,他鬆了一口氣。「洛.赫遜真可愛,」他說:「我清楚地看到洛.赫遜緊閉雙唇,側著面頰低吻而下,但是他始終沒有張開嘴伸舌,更別提什麼唾液接觸。」
《朝代》接吻事件後來終於喧騰一時,不少年輕影迷對洛.赫遜死要面子,不惜「傳染」琳達.伊凡絲的不道德行為反應激烈。倒是身歷其境的琳達對於洛.赫遜的「節制」行為了然於胸,雖然還是不愉快,但是畢竟不曾因而染病,只好對洛.赫遜那種「自以為是」的「周到」默默寬容了。
就在洛.赫遜奄奄一息的時候,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人湯姆克拉克Tom Clark回到他身邊來了。
滿懷忐忑心情的湯姆,全身顫抖地走進洛.赫遜的病房,只見洛.赫遜眼睛一亮。隨後,兩人只簡單地互相問好,但是從洛.赫遜的目光和聲音之中,湯姆知道「過去的不快都已隨風飄逝,一切又都恢復從前了」。
從此,湯姆每天早上八點就到醫院陪洛.赫遜,一直待到晚上九點才走。每天,湯姆就負責讀報給洛.赫遜聽,陪他看電視,連哄帶騙兼脅迫地要他多吃東西。洛.赫遜在湯姆面前也馴若綿羊,珍惜短暫的黃昏聚守。
湯姆重回洛.赫遜身旁時,馬克Marc Christian曾經懷疑他別有企圖,特地找他密談,告訴他洛.赫遜預立的遺囑上並未列他姓名,將來他分不到一毛錢遺產。
湯姆則漠然地告訴馬克:「我才不管什麼遺囑或愛滋病,我只想陪洛.赫遜度這段最後的時光。」
洛.赫遜堅持要死就死在自己的床上,所以從醫院搬回家中,湯姆也重返舊巢,日夜相守。白天,湯姆代他過濾訪客,入夜後則上床陪他度過漫漫長夜。「有時候他會握著我的手。」湯姆說:「我想他很了解我,整個晚上我會儘量多找些話題和他聯天,讓他不覺孤單。」
過世前一個月,洛.赫遜特地鼓起精神,在兩位護士的撐持下,手捧蛋糕,主唱「生日快樂歌」為湯姆慶生。湯姆沒有想到病入膏肓的洛.赫遜居然還記得他的生日,整個人為之泫然欲泣!
回家等死的最後一個月前,他的密友懷著複雜難宣的矛盾心情,衝進他的房間,告訴洛.赫遜:「你成了世界英雄啦!」
洛.赫遜不相信,「我沒有做什麼事啊!」他說。
「你罹患愛滋病的消息已經成為轟動全世界的頭條大新聞了。就因為你的知名度,各國政府都撥出大筆專款來研究防治愛滋病了。」
洛.赫遜還是不肯相信。
「我們已經收到三萬封來自各地影迷的信,」馬克說:「你現在的知名度,比你以往主演的六十四部電影時期都要紅。」
洛.赫遜沒有料到他傾全力遮掩的醜事,居然會為他帶來世人好評。他從來不是正義勇士,他從來也不想公開他的私人內幕,但是就在紙包不住火的最後關頭,他不得不承認他是同性戀,也罹患了愛滋病。而世人實在厚愛他,震驚之餘,並未苛貴他,反而多方鼓勵。只可惜時日已無多,洛.赫遜已無能利用此一大好時期「反敗為勝」了。
湯姆曾經數度試著鼓舞洛.赫遜的求生意志,要他像往日一樣再和他攜手並肩作戲,但是洛.赫遜不再堅持作「幻象大師」了,他告訴湯姆:「不必了,湯姆,我已經準備好上路了。」
上路之前,洛.赫遜作了他一生最明智的抉擇--讓真相大白。
他以臨終告白的方式,在過世九個月後刊印了傳記「洛.赫遜的故事」,讓世人看到了被稱為「孽子」的同性戀者的真實面,他們也是人,有欲望,也有膽怯,和懦弱的時刻,卻也有濃情高義、肝膽相照的時候。
洛.赫遜離開人世已經二十年了,他的好友伊麗莎白.泰勒曾經立志要做愛滋大使,為愛滋研究募款,要呼籲世人重視愛滋病患的人權,然而愛滋病和同志之間的關係已非等號,愛滋病的HIV病毒早就透過輸血、共同針頭,或者垂直感染的方式繼續傷害著許多無辜的人們,天主教依舊排斥同性戀,同志電影依舊觸動著世人的敏感神經,創作者依舊要以隱諱的方式探索同志的卑微處境……
對抗愛滋的人士已之誓要在2030年之前擊敗愛滋病毒,愛滋病已受到全球公益人士和醫界關心,致力解開致病謎團,做為早期的愛滋名人,洛.赫遜的誠實告白,解開了許多謎團,撥開了許外迷霧,或許這也是孽子能為世人所做的回饋了。
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russiablue/2006/09/12/2458

 

台長: 阿楨
人氣(3,77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綠巨人》
此分類上一篇:《墨西哥萬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