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1997《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和2007巴厘路線圖(Bali Roadmap)的減碳原則,已開發/開發中國家本來就有依總量/碳密度之別(這才合污染者付費化例原則)。減碳遠低於已開發國家平均值的美國,竟敢對減碳遠高於開發中國家平均值的中國說三道四。真是老大當久忘了自己是誰!
詳參本館:綠能產業(一) 綠能產業(二) 《氣候經濟學》 氣候政治學 不乾淨的乾淨能源 中國石油大戰略 《煤礦》 《石油世紀》 《石油耗劫》 中國崛起(一) 中國崛起(二) G2 馬能源政策
暖化不逾攝氏兩度 大國拍板、小國不認【聯合報╱編譯朱小明2009.12.20
經過十三天的馬拉松式談判並加開臨時會,聯合國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氣候峰會總算在昨天宣告落幕。峰會主席祭出罕見的會議程序強渡關山,讓大會通過不具法律約束力、且被小國斥為遭到出賣的「哥本哈根協定」。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坦承協定無法獲得全體共識,許多盼望峰會通過強力決議對抗氣候變遷的人士也必然很失望,但通過一個協定總比什麼都沒通過要強。
為產生共識,美總統歐巴馬前天二度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美、中、印度、巴西、南非五國終於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這個共三頁的協議版本獲歐盟國家同意,但數個開發中國家起而反對,認為被排擠,呼之欲出的「哥本哈根協定」表決因此暫停數小時。
由於任何協定必須獲得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一九四國全票通過,才能成為聯合國條約。吐瓦魯等幾個開發中國家痛批黑箱作業,大會主席採取「注意到」(take note of)哥本哈根協定的方法,裁定形式上通過,但仍非聯合國正式條文。
美、中等主要國家並未具體承諾排碳量要減多少,雖承諾把全球暖化控制在不高於超過攝氏兩度的範圍,卻略過「工業革命前」的暖化標準字眼,意即暖化程度計算的起始點,未來將成另一爭議。
比較正面的成果是富國承諾未來三年提供三百億美元,二○二○年起每年提供一千億美元,以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化的衝擊。
歐巴馬稱此結果為「空前突破」,不過他也表示各國仍需更多磋商,才能產生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正式條約,磋商的第一步便是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間建立互信。
峰會對談美中對槓 爭利益假對抗【聯合報 2009.12.20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十八日經過一整天的僵持、各執己見、退席和擺臉色的戲劇性發展後,總算在深夜取得有限度的共識。折衝過程中最精彩的,莫過於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總理溫家寶的直接較勁。
不過,德國明鏡周刊點明,別被美中不和的表相給騙了。實則哥本哈根會議仍是「中美國」(Chimerica)對抗全球其他國家,亦即兩國集團(G2)對抗一九○國集團(G190)的一次「經濟」會議。兩國不同意,會議即不可能端出成果。
同時,只要兩國經濟共生的「中美國」關係不瓦解,全球暖化等國際議題即受到兩國宰制。
周刊說,只有在兩國成為綠色科技的競爭對手,氣候協議符合兩國最大利益時,強有力的國際氣候協議才可望達成。
為不讓會議徹底破局,歐巴馬與溫家寶十八日會面兩次,一次僅兩人,一次另有印度與南非領袖在場。
歐巴馬在兩人會面時,公開堅持中國承諾的碳減排必須接受國際查證,讓溫家寶非常不爽。歐巴馬後來發表談話,稱若無國際查證,「任何協定都只是空談」。
歐巴馬態度強硬,令溫家寶受不了,憤而離開會議中心,返回下榻的旅館,且後來僅派低階官員代表他出席。
歐巴馬發現談判對手換人,他變成「上駟對下駟」時深感受辱。他火大地說:「找個能做決策的人才談得下去。」不過,雙方趕在深夜再度緊急進行外交努力。
一直到深夜,中美仍有兩點相持不下:全球長期的碳減排目標,以及中美對如何查證個別國家是否遵守承諾的「透明度」問題。中國對這兩點堅拒讓步,迫使與會人士不得不打消原來的鴻圖壯志。
各方原來希望讓歐巴馬等全世界最有權勢的政治領袖共聚一堂,能夠打破氣候會議兩周來的僵局,達成有意義的廣泛協定。結果會議仍無法擺脫開幕以來出現的立場歧異和互不信任,甚至還鬧到檯面上,使中美這兩大排碳國直接衝突。
峰會協定 美贏面子、中贏裡子【聯合報/王麗娟 2009.12.20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針對減碳達成「哥本哈根協定」,由於未能達成既定的長期目標,美國總統歐巴馬於這次峰會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而悍拒讓步的中國,則是丟了面子,贏了裡子。
這次峰會歐巴馬積極參與,最後卻僅能對外宣稱贏得有限的勝利,儘管如此,峰會端出協定,仍讓歐巴馬可藉此遊說國會通過氣候法案。歐巴馬此次的最大收獲,是他首度讓開發中大國如中國、印度、南非於國際場合承諾減排二氧化碳。
此外,哥本哈根協定可讓共和黨籍國會議員閉口,停止要求白宮不對美國公司設限。共和黨籍議員一再表示,中國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卻不受約束,將導致美國更多就業機會外移,美國不應通過氣候法案。
不過,歐巴馬陣營欲通過氣候法案,需靠多方因素配合。健保改革法案遲不拍板,重心難轉移。同時,認為經濟已在復甦的美國人,明年必然期待就業機會增加,若非如此,國會討論氣候法令將招致反感。
中國在查證與透明化兩問題上擺出不妥協態度,導致富國齊聲譴責,一致認為是談判最大絆腳石。中方堅守城池,雖成功捍衛國家主權,但國際形象也嚴重受損。
專家認為,在哥本哈根,中國錯失了向國際展示中國在對抗氣候變遷上也能積極貢獻的一次大好機會。
中國不讓 減排不甩他國【聯合報 2009.12.20
中國總理溫家寶十八日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表示,中國政府確定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是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是對中國人民和全人類負責的,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無論本次會議成果如何,中國都將堅定不移為實現、甚至超過這個目標而努力。
此言顯示,儘管西方國家強力施壓,中國在減少排碳方面仍無意作更大讓步。
新華社引述溫家寶的發言指出,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為因應氣候變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開發中國家,也是近年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截至今年上半年,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比二○○五年降低百分之十三,相當於少排放八億噸二氧化碳。中國也是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最快、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溫家寶坦承中國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減排確有特殊困難,但始終把因應氣候變化作為重要戰略任務。
溫家寶說,本次會議必須堅持不能模糊聯合國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基本原則,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統籌安排,重點放在完成近期和中期減排目標上,放在兌現已做出的承諾上,放在行動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國際合作因應氣候變化的核心和基石,應當堅持。
中國並在同日首次發表中國節能投資公司主編的大型年度藍皮書「二○○九中國節能減排產業發展報告」,藉此向全球說明中國節能環保產業落實國家因應對氣候變化承諾的行動已全面展開。
中:溫室氣體減排 2020逾40%2009-11-27 中國時報 王銘義
中國減碳額度 將佔全球四分之一【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2009.11.27
中國減碳四成 年代價三百億美元2009-12-03 中國時報 連雋偉
減排抗暖化 北京學者:中國告別Mr.No形象 2009-12-07 中央社
減碳/美加印度很頭痛 中國拒當絆腳石【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 2009.12.07
美中壓力/減碳大逆轉 印度也點頭【聯合報╱編譯王麗娟2009.12.03
澳洲參院二度否決減碳法案2009-12-03 中國時報 諶悠文
中國劃哥本哈根談判底線:堅持巴厘路線圖2009-12-09廣州日報
美國要提出相對於2005年,2020年減排17%的目標,但這個目標顯然不是“顯著地減排”。公約明確要求2020年發達國家要回到1990年的水準,美國從1990年到2005年排放增長了16%,現在提出的指標與1990年相比,減排目標只多了1%。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zgysj/200912/09/t20091209_20580504.shtml
中:減排方案 連棺材板都買不起2009-12-10 中國時報
丹麥當地時間八日下午,中國氣候變化中方首席談判代表、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召開記者會,猛烈抨擊歐盟減排不力,對日本和美國也提出批評。蘇偉說,按歐盟等已開發國家的挹注計畫,「連棺材板都買不起!」
蘇偉首先針對歐盟等已開發國家計畫一○年至一三年,每年支付百億美元幫助貧窮國家應付氣候變化說,「這筆金額分到發展中國家,按人頭平均每人分不到二美元,這二美元,在物價昂貴的丹麥,甚至買杯咖啡都不夠。」
他說,「因為氣候變化涉及生死,我可能聽力不好,可能誤聽有些同事的說法,他們認為,這兩塊美金連買棺材板都不夠,因為coffee(咖啡)同coffin(棺材)的發音是非常相近的。」
蘇偉表示,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則是「共同但有區別」,「已開發國家卻試圖放棄有區別,只強調共同應對,如今,發展中國家也準備好要和已開發國家算一筆歷史環境帳了。」
他說,歐盟將其減排二○%和中國單位GDP減排四○%相較,是不合適的。「○八年到一二年,歐盟承諾減排八%,相當年均減二.四八%;如今,歐盟提出從一三年到二○年八年減排二○%,年均減排一.○五%,還不到第一承諾期的一半。」
針對日本的減排計畫,蘇偉亦不客氣說,「日本承諾的二五%什麼都不是。因為日本是以美國做出大幅減排承諾為前提,日本清楚美國不參加京都議定書。」至於美國表明二○年減排一七%方案,他也認為遠遠不夠。
全球議題 中國霸權確立【聯合報╱陳欣之/成大政治系副教授2009.12.20
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第十五屆締約國會議,最終以一分大國政治交換的最終聲明而作終,這分遷就美中利益的大會最終聲明,引發諸多道德暨情緒性的撻伐,更為未來全球人類的發展前景蒙上一片陰霾。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有三個殘酷卻不能不正視的現實。第一,自然科學應對氣候變遷的「應然」,必須讓位於全球政治利害糾葛的「實然」。應對氣候變遷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自然科學問題,它涉及各國經濟成長與現有國家權力地位的全球政治課題。本屆氣候變遷會議的最終聲明,在美中等強權的最終定案後宣告出爐,中、美、歐、印度等各有所得,而最大的輸家,一如早先的預料,果然是氣候變遷受創最深的落後國家暨小島國家。
第二個殘酷的現實,是個別強權的私利永遠凌駕全球的整體福祉。美中在氣候大會上的爭執有三,分別是一、兩國是否應承受具拘束性的減排二氧化碳承諾數額;二、此種減排承諾應否受到監督;以及最後,經濟先進國應付出多少錢援助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最深的落後國家。
在第一點上,中美是全球兩大排放國,中美均不願多減排,但中國以歷史責任為由,要求歐美大量減排,卻不願受到國際制度的束縛,承諾一定的減排量。在第二點上,美國反制中國的富國減排訴求,要求中國的減排應受到國際監督,此點中國大陸堅守不從。最後,要求富裕先進國拿出錢來資助落後國家,證明又是口惠而實不至。中美兩強利益的角力,最終使三項爭執焦點一無所成。
美中兩強實質上已擁有全球議題的否決權,是最後一項殘酷的現實。企求全球公民社會與非政府組織可以箝制強權橫行天下,再次證明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幻影,被迫接受美中兩強的強勢論點,全球淪為美中相互維持權力平衡的可消費性籌碼。
雖有論者認為,美中受制彼此意識形態與普世價值等課題的巨大差異,兩強共治全球的合作前景並不樂觀,不過中美在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議的舉措已證明,不必大聲說「不」,中國的沉默與堅持不作為,就足以左右全球議題的發展方向。中國已取得決定全球發展進程的最終否決權。
德媒:強勢中國 氣候峰會見證世界新秩序【中央社2009.12.20
聯合國主導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昨天落幕,德國媒體指出,中國在這次會議展現的強勢作風,見證世界新秩序的誕生。
據「德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報導,儘管美國總統歐巴馬一向被稱為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不過為了避免會議破局,他還是得離開會議中心兩次,到中國總理溫家寶下榻的旅館和他親自談。
知情人士透露,溫家寶在歐巴馬第二次來訪時,還讓他等了超過半小時,理由是正與其他人談話。
此外,溫家寶只到會議中心一次,說明中國的立場,與歐巴馬、德國總理梅克爾、巴西總統魯拉不同,溫家寶也沒參加25國協定的磋商,他的代表甚至消失了好幾個小時。
多年來,中國積極與130多個發展中國家組成的77國組織(G77)建立關係,該報指出,許多非洲國家現在相當仰賴中國外援,現在的中國就像是1970、1980年代的美國和蘇聯,到處吸納衛星國。
歐洲的外交官因而研判,蘇丹在這次會議上對主辦國丹麥不假辭色,背後一定是中國主導。
德國金融時報認為,哥本哈根會議見證了世界新秩序。強勢的中國,讓美國身為全球領袖的形象相形失色,哥本哈根會議後,中國不再只是強權,而是終於躋身世界強權。
針對中國在氣候會議扮演的角色,梅克爾在會議結束後的記者會也指出,這個世界正處於「過渡期」,在哥本哈根看到的是「自信的中國」。
雄起:中國在哥本哈根的表現用牛氣沖天來形容
ZHANGLUO110評論:在此認爲,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在記者會上宣布,美國願意與其它發達國家一起在2020年之前,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資金,用于援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減排計劃,條件是參與各方,包括中國要接受減排監察。隨後中國馬上就表示(回應稱),(在國際義務之外)發展中國家自行(也就是說在自願原則上)進行的減排行爲不需要受到國際社會的監督(對此想要說得是,以美國爲首的發達國家你們以爲每年用1000億美元就可以監督包括中國在內發展中國家的減排量,從而可以實施陰險手段對包括中國在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進行阻礙和破壞了嗎?!以美國爲首的發達國家你們簡單就是在白日做夢!)。而幾乎就在與此同時,正在哥本哈根參加世界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會見巴西總統盧拉時說,發展中國家的減排不能犧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0今天中千在央視新聞更是驚訝的看到,中國總理溫家寶居然以一對三的形式同時與英國首相布朗、德國總理默克爾、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一起舉行會談。對此想要強調的的是,中國這一下擺得譜真是夠大的啊!因爲我們要知,英國、德國、日本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國家(讓英國、德國、日本這三個世界重要國家爲一方與中國單獨爲一方進行一種變相的雙邊會談,這自然而然的就在很大程度上無形之中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而象這種中國總理溫家寶以一對三形式同時與英國首相布朗、德國總理默克爾、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一起舉行會談的重要性和分量,是東盟(這種東南亞小國)和中國10+1會談所絕對不能相提並論的!另外,接下來中國總理溫家寶還將要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變化大會上,就世界氣候變化、減排、中國立場等議題發表重要演講(這是我們非常期待的)!!
再加上,此前中國在哥曬哈根世界氣候變化大會上已經做出的強硬動作,比如第一、中國先後相繼兩次帶領發展中國家堅決反對並最終否決掉,經發達國家私下秘密協商擬定並由丹麥出面提出來的世界減排協議草案!
第二、中國在發達國家提供給發展中國家減排援助資金問題上與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展開了非常激烈的較量(發達國家尤其美國想要賴錢不給或者是少給,只要我中國不答應就沒門)!!
第三、爲強烈抗議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在世界減排問題上的態度,中國帶領135個發展中國家集體拒絕出席世界氣候工作組會議(這足已經顯示了中國的影響力和中國作爲世界發展中國家領袖的地位!當然,這裏面還有發展中國家在世界減排問題上利益是一致的因素)!!
第四、中國決定把自己所獲得(發達國家提供給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援助資金讓給其它的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承諾每年提供給發展中國家的1000億美元減排援助資金分攤到每一個發展中國家頭上的時候,也就只有幾十億美元了!而這對擁有22000多億美元外彙儲備的中國又算得了什麽呢?!反而中國把減排援助資金這一讓,就更加體現出了中國作爲世界大國和世界發展中國家領袖的氣度與胸襟)!!
在最後對此還想要說得是(綜合上述情況來看),這次中國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變化大會上的表現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牛氣沖天(這才才一個正在迅速崛起世界大國之中國應該有的表現和氣勢!這才是一個即將成爲世界第二大國之中國應該有的表現和氣勢!這才是一個對未來和世界有著雄心壯志世界大國之中國應該有的表現和氣勢)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52876
溫家寶:中國減排目標不與任何國家掛鉤【中央社 2009.12.18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天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發表講話指出,中國政府確定的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目標,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
綜合新華網報導,溫家寶表示,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難,但仍始終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戰略任務。中國政府確定的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不附加任何條件。
溫家寶指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國際合作因應氣候變化的核心和基石,應當始終堅持。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是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基礎和行動指南,必須加倍珍惜、鞏固發展。
他說,應對氣候變化既要著眼長遠,更要立足當前。
溫家寶也強調,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也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中國還是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接受監督 中國態度軟化【聯合報╱編譯陳世欽 2009.12.19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十七日抵達哥本哈根後隨即聲稱,美國準備與其他富裕國家在2020年前,每年為窮國籌措一千億美元,協助他們因應氣候變遷的威脅。這是美方首次提到具體數字,卻遠低於部分窮國期望的數字。
希拉蕊同時強調,提供這項金援的前提是,與會的193國必須敲定一紙更廣泛的協定,包括透明度的問題。言下之意是中國必須同意接受監督,以確認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減排進度。希拉蕊表示,如果中國拒絕接受監督,各國將「無從展開迫切必須的一致行動」。
中國對希拉蕊提議的初步反應可稱正面,立場亦略有軟化,表示願就中方控制碳排放的行動提出解釋與澄清。
一名孟加拉代表卻認為,一千億美元不足以濟事,「金額不夠,我們希望的總額是六千億美元。」
最後協定採共識決。部分小島國與非洲國家很容易因為乾旱、洪澇、熱浪及海平面升高而受到嚴重衝擊,堅持絕不接受力道不足的協定。
穩健減碳 中拒當冤大「頭」2009-12-19 中國時報 亓樂義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接近尾聲,中國隱然已成為開發中國家的龍頭。但這是中國首次參加全球制定行事規則的大會,因此格外謹慎,既不願當頭,又要掌握好話語權,以確保崛起之路不受干擾。
中國深知,本次大會不論成敗,已然預告「低碳經濟」時代的來臨。會前便先發制人公布其單位碳排比到二○二○年,將比二○○五年減少四五%,遠高於美國的一七%,以示其「負責大國」形象。
本次大會開始就不順利,丹麥提出新協議試圖取代既有程序框架,首先遭到巴西反對,中國並不出頭,而是與印度聯手和七十七個開發中國家集團取得一致行動,共同面對西方先進國家,據理力爭。
此時有人提出,中國何不順勢扛起「發展中國家領袖」大旗,但這種聲音很快消失,說明中國忌諱當頭,當頭意味責任和義務,也流露某種與西方對抗的潛意識。
為不與西方交惡,中國建議大會發表「簡短政治性聲明」,以利後續談判,兩邊都不得罪。
其實,中國看出開發中國家的意圖也不單純,這些「窮兄弟」支持把減排標準訂得很高,試圖把中國擠到開發中國家之林,以取得中國更多資金援助。所以,當頭絕非好事,中國不可能當冤大頭。
中國總理溫家寶飛往哥本哈根時說,中國承諾減排四五%的目標係根據科學論證,但當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時,減排容易達成,否則就有困難。這既是務實也是取巧,如果減排承諾會衝擊經濟發展,中國怎麼可能執行?中共一切都不以衝擊經濟發展、不干擾中國崛起為基本前提。
留言和迴響
記者應把資訊搞清楚,不要誤導民眾。中國減的是“碳密度",也就是碳排放量和GDP的比值,如果以每年8%的經濟成長率來估算,到2020年中國的GDP約為2005年的317%,減掉45%“碳密度“,它的碳排放還增加74%,比美國減的碳排放量17%差的太多了。(楨:依1990標準美只減1%)
GDP的增速不高於碳排放的增速,那麼發展中國家永遠也達不到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發展中國家永世不得翻身,梁鑫鴻,你說的是這樣嗎?梁鑫鴻,你老子是窮人,你世世代代就應該永遠是窮人,你覺得合理嗎?而且,全球氣溫上升,是發達國家排放二氧化碳已經三百年造成的結果,發達國家應該承擔他造成的歷史責任,而不應該推給發展中國家。
中國首次暗示將減排金援讓予窮國【中央社 2009.12.16
中國於正在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首次暗示擬放棄從已開發國家獲得資金,而是讓予窮國,協助達成碳減排目標。
上海「東方早報」報導,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昨天表示,中國願意透過「南南合作」、雙邊合作的形式為小島國、非洲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支持,「我們有獲得資金的這個資格,但是不跟窮哥們(貧窮的好兄弟)爭。」
昨天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也引述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的話表示,來自富裕國家的資金應該流向更貧窮的國家。
何亞飛說,「對發展中國家(對抗氣候變化)的努力提供財力資源是一項法律義務」、「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會拿走一部分--大概不會」、「我們沒有期望來自美國、英國(和其他國家)的資金會流向中國」。
金融時報據此認為,這是身為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主要參與國的中國首次做出明顯讓步。
17日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天與會議主席國丹麥首相拉斯穆森(Rasmussen)通電話,後者承諾,哥本哈根會議的成果應建立在遵循「峇里路線圖」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基礎上。這也是開發中國家的普遍要求。
解振華昨天說,關於資金問題,上週部長會議上已經討論,已開發國家提出3年內提供每年100億美元的快速資金,但2012年後的還沒有落實(資金來源未定)。中方的觀點是,眼前的不夠,以後的必須落實,在今後的談判中要有數量。
有國家提出,中國也應為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但中國表示,在公約框架中,提供資金的出資人只能是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並不承擔義務。
對於中國的減排目標,解振華說,已開發國家希望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承擔相應的減排目標,目前中國減排40%至45%的指標是經過專家反覆論證的結果,已經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氣候大會上的陰謀2009-12-16 中國時報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暴露了國際間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陰謀詭計。
廢棄《京都議定書》是第一個陰謀,京都議定書未將開發中國家列入有義務減排行列,已開發國家非常後悔,認為美國拒簽是對的。美國這次與會,盡力否定京都議定書,歐洲聯盟則想修改,於是想辦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上動腦筋,可否將兩者合併,沖淡京都議定書。大會主席康妮.赫澤高建議開發中國家先談大會的長期行動計畫,再談京都議定書,就是暫時擱置京都議定書的討論,以拖待變。
另一個陰謀是策動一些太平洋小島國與開發中國家唱反調,向這些小島國洗腦,強調中國威脅論,說中國的發展是以犧牲其他開發中國家,尤其是小島國利益為代價的,而中國、印度這些排放大國理應予以強制減排,於是這些「小朋友」便組成聯盟,拒絕在「七十七國集團」的「基礎四國方案」(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中簽署。小島國雖然不反對保留京都議定書,但也主張建立另一個具法律約束力的議定書,將某些開發中大國也加以硬性限制。
第三個陰謀是將首要打擊目標置於中國,如能擺平中國,七十七國集團就缺乏推動力。這個打擊是由美國先出手,強調中國應從開發中國家畢業,美國代表說,若依能力原則減排,那中國的外匯儲備、經濟總量已經很高,須承擔責任,同時表示絕不給予中國補償。
中國這次與美國針鋒相對,中方說不放棄權力,但補償金將讓予窮國。中國當然看不上區區補償金,問題是不能失去開發中國家的資格與地位,中國是開發中國家的領導者,而美國則無時無刻不想把中國拉離開發中國家,使它喪失影響力。
第四個陰謀是搞亂談判局面,將一些開發中國家難以接受的條件推出來,丹麥提的草案其實就是攪局,最後把大會開不成功或結果毫不理想的責任都套在開發中國家頭上。丹麥草案根本就是歐盟與「傘形國家」共同支持的東西,卻放出謠言說中、印等國也曾參與本案
哥本哈根大會真有帝國主義氣息2009-12-15 中國時報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若說是帝國主義與受剝削國家的鬥爭會議,似乎過於情緒化。但西方工業大國在問題爭論上,卻處處顯示帝國主義的面貌。
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工業化生產排放二氧化碳二百年了。這歷史責任要一筆抹殺嗎?現在卻居然在排放基準年上做文章,一般說是應從一九九○年開始,而美國竟要從二○○五年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說:我們從什麼年起,你們也應如此,表面公平,其實將「歷史債」完全賴掉了。
發達國家已步入後工業化時代,二氧化碳排放已接近歷史高峰,今後有逆減的可能,但發展中國家正走上工業化之路,排放量必然增加,不冒煙,水泥鋼鐵怎樣生產?這公平嗎? 《華爾街日報》有篇文字算有良心。它說,世界上大多數MP3播放器是中國製造,那裡的能源多來自煤炭,生產一個MP3會增加十七磅的碳排量。iPod同數以千計其他中國工廠產品一樣,如果美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出口,被歐美的消費者使用,中國政府應該為這排放量負責嗎?事實上歐美跨國公司將產品交由發展中國家生產,自己賺大錢,然後將排放量算在發展中國家頭上,這公平嗎?
現在發達國家人口佔全球二○%,其排放量卻佔七五%,發達國還對開發中國家說三道四,這公平嗎?
發達國家掌握了環境保護及新能源開發技術,但卻以此作為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商品,鼓動發展中國家向其訂購,準備大大地賺錢,它毫無無償轉讓技術之意,另一方面又壓迫發展中國家快速進行環保,這公平嗎?
既然規定發達國家應在二○二○年前每年拿出若干錢來補償發展中國家的損失,為什麼歐盟只肯撥未來三年的錢,另外十餘年的錢怎辦?是否搪塞三年就算了?錢數又遠不如發展中國家所提,美國甚至說中國在抑制排放量做得不夠,所以不能拿補償金,這就難免使中國大怒,出席大會的副外長何亞非直指美國首席代表斯特恩說:「我不想說這位先生是無知,但我想他缺乏常識,或者十分不負責任」。哪一個國家做了多少,是由根本不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美國來決定的嗎?
處處都可看到帝國主義的表現。
氣候峰會命懸一線 專家稱中國不用害怕威脅 2009-12-18
據12月18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 正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將在北京時間周六淩晨走向終點。之前兩個星期它就像一個高潮叠起的連續劇,大量媒體認爲,只有丹麥盛産的童話才能挽救會議走向破裂。
兩個懸念同時籠罩著眼看就要散夥的哥本哈根峰會。首先是打成一團的峰會還能不能達成協議。另一個懸念是如果峰會失敗,誰來承擔責任。《印度時報》稱,誰是罪魁禍首?這是各國領導人將不得不面對的大問題。法國《論壇報》17日稱,哥本哈根峰會失敗的陰影似乎前所未有的濃厚,並將之“尤其歸咎于”中國方面的不妥協。美國《達拉斯晨報》網站對氣候峰會的總結總結是:“哥本哈根總結:美國=好,中國=麻煩制造者”。
對于西方的批評和指責,中國環境問題專家龐軍說,中國不需過度擔憂。他說,西方說的最多的是如果峰會失敗,西方將推動碳關稅,中國出口的20%可能都會受影響。“碳關稅其實是打著環保旗號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應該堅決反對。不過,中國不會束手待斃,中國也有自己的手段來應對,可以發動貿易反擊。西方國家應該牢記,任何貿易戰都是一柄雙刃劍,他們猝然大大減少對中國産品的進口,勢必提升本國産品的價格,西方國家的百姓中,碳關稅的直接受害者要遠遠多于直接的獲益者,政府必然受到反噬。”
中國強大的財力不會再經濟問題上屈服于西方
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卻因富國與窮國之間“非信任”的“厲害關系沖突”而頻頻陷入“責任論”的爭鬥之中,雖說這種“非信任”的“厲害關系沖突”過程反而有可能促進“可信任”的“利益協商關系”朝著有關減排的共同目標邁進。但是也要看到,如果因種種原因而導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失敗的話,那麽,“大會失敗誰該承擔責任”的問題,就很有可能演變成又一個難以解開的哥本哈根之謎。
“大會失敗誰該承擔責任?”筆者雖然不確定這是不是一個僞命題,但想必這又是一個與會各國都不得不做好需要向世人(至少是向本國公民)回答的問題。不過,筆者總有一種感覺,假如“大會失敗誰該承擔責任”這個問題真的發生了的話,極有可能找不到任何一個責任人(國家),原因非常簡單,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承認自己就是導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失敗的責任人!
據有關報道得知,在15日下午的會議上,“基礎四國”(具有共同“利益協商關系”的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之一的印度代表的發言,已經“提前”對有關假如“大會失敗誰該承擔責任”這個問題表示出了“我們不承擔責任”的態度。印度代表是這樣說的:“我們四個國家幾乎每個小時都在協調立場,我們將用團結的方式來反對任何企圖操縱和劫持哥本哈根意願的行爲。我們的行爲很重要,我們將會和非洲國家和77國集團甚至和其他發達國家一起,堅持雙軌制,達成有實際行動的成果。……如果哥本哈根不能達成完善的協議,我們不承擔這個責任,因爲我們做了最大的努力。”由此可見,如果需要面對“大會失敗誰該承擔責任”這個問題作出回答的話,只要是“我們做了最大的努力”,理所當然就能夠成爲“我們不承擔責任”的理由。
“基礎四國”率先作出假如“大會失敗”“我們不承擔責任”的表示,不知道對與會的其他各國會産生什麽樣的“先發制人”的心理影響。不過筆者認爲,即便是富國與窮國之間在“非信任”的“厲害關系沖突”過程中因各種原因阻擋都難以朝著“可信任”的“利益協商關系”的減排目標邁進的情況下導致了“大會失敗”的話,相信除了“基礎四國”外的所有國家,同樣都會“後發制人”地表示“我們做了最大的努力”,對于“大會失敗”“我們不承擔責任”。道理更爲簡單,所有的與會國家都不會無視“氣候危機”這一危及人類生存的共同利益,他們都會做出應有的努力,即便是發生了“大會失敗”的結果,也很難分清“大會失敗誰該承擔責任”的責任問題。因爲,這原本就是一個找不到責任人(國家)的哥本哈根之謎。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52388
哥本哈根會議都是美國害的 2009/12/20
哥本哈根會議,不會有什麼結果,本在意料之中。小量減二氧化碳,不難,隨手關燈、冷氣啟動溫度調高一些、資源回收‧‧‧等,但是要想大量減二氧化碳,就相當困難了。冷某認為,減碳,其實就是生活──食衣住行──方式的改變。長久以來形成的生活方式,豈是說改就改得了的,然而您知道全世界哪個國家最不容易做到呢?有個國家的人,以肉食為主,以各種汽車做為移動身體的方式,住的是中央空調的大房子,我想,您應該猜到了,那就是美國。
在速食業的興風作浪之下,美國人的主食,變成了牛肉,有關美國的牛肉可以參考這個網站http://www.usbeef.org.tw/trade/sell_data/s_product05.asp。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牛肉生產國,以及第二大輸出國,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截至二零零九年七月一日的大小牛隻總數為一億零一百八十萬頭。以乳牛為例,牠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四公噸,那麼,所有的美國的牛隻一年要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呢?其他的豬、羊、雞,尚未計算在內,請不要忘了。
美國的飲食文化,不像台灣的飲食文化,肉素(簡直巧奪天工)並行,因此,若要我們改變,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美國人不吃肉,他們活得下去嗎?其次,美國人口逼近三億,居住得相當分散,少數人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多數人都開車,有的家庭還有兩輛車,因此,說美國是個建立在汽車上的國家似乎一點也不為過。汽車是種會排放二氧化碳的機械,只要是燒汽油,不管燃燒效率有多好,一定會產生二氧化碳,即使油電混合車,仍然會排二氧化碳,除非是電動車,除非要美國人不開車,否則減碳也是有限。
曾經有個說法是:吃中國菜、娶日本老婆、住美國房屋。為何住美式房屋?因為大又舒服。舒服是怎來的?當然是耗費能源來的。根據日本繼安藤忠雄之後,最有潛力的建築師隈研吾的說法:西方人對於舒適的概念和日本人不同,西方人非得把整個房子的所有房間的溫度都達到某個程度,才叫做舒服,但是,日本人只會在客廳點一個煤油爐,大家取暖,或者把下半身和雙腿伸入暖桌(四方桌蓋上薄棉被,上面再放置桌面,而桌下有一盞燈,可以加溫),而頭部依然暴露在冷空氣中,可是,日本人認為這就很舒服了。換言之,包括美國人的西方人,要他們改變對舒服的概念,豈是一個會議就能決定的呢?
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僵持不下的原因。當然也就是哥本哈根會議無法產生具有約束力之協定的基本原因。要減碳嗎?請從改變生活方式做起吧。
http://blog.udn.com/lawrenceoftw/3605954
誰才會是地球表面暖化爭執中的贏家 2009/12/19
今年的哥本哈根國際氣候變遷會議已經演變成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明爭暗鬥,這次中國自認站在道理一邊,態度特別強硬,聯合開發中和貧窮國家,把人為地球表面暖化現象全部歸罪於已開發國家,譴責他們過去工業化時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今日的地面暖化,後果卻是貧窮國家遭受最大傷害,因此現在貧窮國家減碳所需費用必須由已開發國家負擔。世界各國也認為歐巴馬總統要在2020年從2005年碳的排放量減低17%的承諾,其實比1990年只減少不到4%,不足以舒緩嚴重的人為地球表面暖化現象。
已開發國家深感心虛,雖正值經濟緊縮,也不得不慷慨答應,募捐巨額資金幫助貧窮國家用來減碳,但是國與國之間也使出各種政治手腕,利用國際壓力相互角力。美國柯林頓國務卿很清楚即使不是故意欺騙,基於不健全的政經制度,中國和印度等國家所提供碳的排放量數據是不可靠的,為了利誘其他開發中國家靠向美方,口頭上答應只要符合美國要求,也就是說每一國家的承諾都得經過國際確認,美國就會號召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到1000億美金協助他們減碳。柯林頓並沒有具體說明這些錢要從什麼地方來。可笑的是擁有美國國債達八千多億美金的債權國家卻使用國際輿論壓力,逼使經濟幾乎被戰爭拖垮,面臨破產的美國答應捐獻鉅款,資助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最大戶的債主來減碳。
會外遊行不斷,抗議會內達成的條文遠不足以應付日趨嚴重的地面暖化,但歐巴馬強調簽訂不完全的協議總比沒有來得強。問題是沒有真正效力的協議即使勉強通過也只是各方為了顧及面子,只會淪落為形式,就像京都議定書一樣,除了宣傳作用之外毫無具體成效可言。現在大家了了草草簽約,還不如等待明年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氣候變遷會議再定奪,先等美國、中國和印度等排放大戶獲得共識,其他國家大概也樂得支持。
世界近兩百國家要在牽涉到經濟發展的議題上,達成共識是何等困難,與其等待他們解決紛爭,國家之間不如競爭研發綠色能源和節能新科技,誰能開發出足以實用的綠色新能源和節能科技,誰就是真正的贏家,他不只能幫助人類舒緩地面暖化效應,自己也能賺到大錢。能源是一年幾萬億美金的龐大產業,只要能搶到幾%市場,獲益就夠驚人。現在被看好的綠色能源是太陽能和風能,但是這些都是已經追求幾十年的科技,能否在效率和噪音上突破極待考驗。
美國有自信在綠色能源新科技研發上取得領先地位,但是歷史告訴我們,真正能左右人類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的不是新科技,而是利用它開發出最實用的產品。半導體和資訊產業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先端科技由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發出來,真正開發出商品而成功賺到大錢的卻是新力(Sony)等日本半導體公司。台灣在綠色能源的開發上應該有十足的競爭力,而中國更有和美國加日本,以及歐盟三足鼎立的實力。
http://blog.udn.com/tsongtt/3603072
美中歧見氣候峰會協議難產 英相擬推B計畫【中央社2009.12.19
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因美國與中國的歧見,協議出現難產。英國首相布朗說,出席的各國領袖正草擬將中國排除在外的「B計畫」國際協議。
經過二週針對遏制全球暖化的討論,各國領袖仍無法就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成協議,癥結是美國與中國有歧見。北京拒絕美國要求中國的排碳必須被獨立監督,同時不支持在2050年前,全球排碳量需減半,峰會幾乎因此癱瘓。
媒體報導說,雖然部分領袖準備明天再繼續討論,但包括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等人,今晚已陸續離開哥本哈根。
布朗(Gordon Brown)坦承,華府與北京的爭議可能導致無法在哥本哈根達成全球協議。
他說,「如果我們無法達成協議,對我及其它人而言,推動其它協議取得進程,是正確的做法」。
布朗表示,「如果我們無法達成協議,我將有其它進一步推動協議的提案」。
布朗說,除了中國的障礙,192 個與會的多數國家都同意應達成氣候變遷協議。
根據在會中傳閱的哥本哈根協議草案,高峰會與會國同意氣候升高的溫度必須控制在攝氏二度。
不過,布朗表示,出席的領袖不願就時間表做出具體的承諾,將哥本哈根宣言在未來12個月轉換為完整並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氣候撲克賽歧見拉近 協議難產【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2009.12.19
聯合國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歷經十二天馬拉松式談判後,儘管美、中設法縮小分歧,決議依舊難產。峰會原定十八日落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要求與會各國領袖加開臨時會,針對協議草案中2050年之前全球減碳百分之50,以及2016年之前,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進行磋商,希望做最後努力。
這場被喻為「氣候撲克大賽」的會議,莊家是富國領袖,籌碼是未來十年援助開發中國家的數千億美元。十八日風塵僕僕趕抵哥本哈根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一臉疲憊與不耐,呼籲各國對「雖不滿意但須接受」的會議結果埋單出場。
歐巴馬直言,「沒有任何國家能得到想要的全部東西」,不完美的協議總比會議陷入死胡同好。
歐巴馬說,他知道有些國家抱怨美國的減排不夠,但他也暗批中國對於減排始終不肯讓步。
他說:「如果我們不能互享資訊,怎能達成國際協議,這實在說不通。」歐巴馬與中共總理溫家寶十八日曾闢室密商近一小時。
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嘲諷歐巴馬的提議:「皇帝半夜摸黑而來,背著所有人偷偷用非民主的方式想要炮製協議,我們是不會接受的。」
為了回應中國要求氣候變遷協定內容不應干涉主權,歐巴馬呼籲各國建立一項「不侵犯主權」的機制,以檢討各國能落實減碳承諾,並用透明的方式,交換資訊,「但必須確保協定有效執行,各國也都能遵守義務,否則協定就只成空言。」
眼看會議進行至丹麥當地時間下午四點,協議仍未達成。潘基文緊急召開臨時閉門會議,為簽署協議做最後努力。
丹麥擅提新案 中三度拍案抗議2009-12-18 中國時報 亓樂義
由於主席國丹麥臨時提出一份未經各國代表討論的協議草案,試圖取代既有《京都議定書》,引起開發中國家強烈不滿。中國代表團一位官員表示,這份新協議草案不符程序,內容明顯偏向發達國家,中國代表三次拍案反對,不認為大會能在一周內達成一份可行的協議。
據路透報導,一位出席峰會的中國官員透露,中方已告知其他與會國,認為本次峰會已無可能達成一份可操作協議。不過,中國建議大會發表一份「簡短政治性聲明」,為今後達成協議鋪路,目前相關談判仍持續。
這次大會的引爆點是在十六日當天,由丹麥首相拉斯穆森接任大會新主席後,竟違反程序將一份私下擬訂的協議草案交予大會討會,引起與會國的激烈交鋒。按程序,大會應按《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特設工作組分別提交一份報告,作為高層會議階段討論的基礎。
拉斯穆森突如其來的動作,首先遭到巴西的反對,中國、印度、南非等開發中國家隨之跟進,中國代表團副團長、氣候談判中方首席談判代表蘇偉在大會三次拍案而起,他向大會主席拉斯穆森直言,「這一舉動將嚴重影響哥本哈根大會的成功。」
新華網引述蘇偉的話說,拉斯穆森拋出新的協議草案,絕非程序性問題,而是實質性問題,大會主席不能未經各國代表討論,「憑空拿出一個草案」,這種做法不符合透明原則,是對與會各國的不尊重。
中國官員私下指出,大會想通過一份新的協議以取代《京都議定書》,並將美國納入,而該協議規定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一樣,都必須接受溫室氣體強制性的減排碳目標,其內容明顯地偏向已開發國家。
尤其是偏向美國的利益,因為已開發國家對氣候變暖負有歷史責任,應率先大幅減排碳並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而開發中國家為消除貧窮,如果接受強制性減排碳措施將無法發展。
中國氣候能源專家王克指出,如果中國到二○二○年實現國務院制定的單位GDP減排四五%的目標,將使中國GDP損失近六千億元人民幣。總理溫家寶十六日飛往哥本哈根途中亦稱,減排四五%的目標係經大陸八大科研機構論證而成。
不過,當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時,溫室氣體減排容易達成;當經濟發展速度放慢時,碳強度的降低就會面臨更多困難。
氣候變化 溫家寶重申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中央社 2009.12.17
到丹麥參加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天在會見丹麥首相拉斯穆森時,重申了中方對因應氣候變化「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堅持。
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晚間新聞聯播報導,溫家寶對丹麥為籌辦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做出的積極努力表示讚賞。
溫家寶說,哥本哈根會議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各國必須著眼大局,立足現實,照顧彼此關切,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鎖定已作出的承諾,迅速凝聚共識,有效推進談判,達成一個顯示國際社會共同政治意願、體現各國因應氣候變化努力、為各方所接受的成果文件,為未來的國際合作提供新的動力。
溫家寶表示,中方將繼續堅定支持氣候變化大會東道國 (丹麥)的工作,與各方密切溝通協調,爭取獲得最好的結果。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稍早指出,溫家寶將於18日上午在氣候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發表講話,闡述中方有關因應氣候變化的政策。
兩高一資 前進中國不准碰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 2009.12.18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受惠大量外國資本,但也承受沉重的環境壓力,成為外資高汙染產業的樂土。氣候變遷帶給地球沈重負擔,「修補地球」是當務之急,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全球第一,承受國際強大減量壓力,要求外國投資者減少在中國的高耗能、高汙染事業的投資。大陸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說,「如果有偷偷上的,一旦查出,絕不輕饒。」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為吸引外資,給予稅收、土地許多優惠,甚至降低環保要求,出現許多高汙染、高耗能外資企業。
因應氣候變遷及節能減碳,中共二○○七年公布國家方案,並成立國家級工作小組,由溫家寶擔任組長,從中央到地方、企業到民間團體,全面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外資企業當然也不能置身事外,高耗能、高汙染的外資企業更是首當其衝。
大陸曾統計,一九九五年到中國投資高耗能、高汙染產業的外商,占外資企業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二○○五年這個數字上升到百分之八十四點一九。
高耗能、高汙染外資企業前進中國近兩年改觀。去年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表示,限制或禁止高耗能、高汙染及部分資源性的「兩高一資」的外商投資案件。
二○○七年以後,中共就以行政和市場等手段,大力限制外資投資「兩高一資」產業,對這類產業的產品出口,加徵出口關稅,並取消上千項商品的出口退稅等。
此外,為加強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社會責任,大陸環保部門和環保團體也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監督和曝光。「綠色和平組織」曾發表調查報告,包括殼牌、雀巢在內的十八家企業未能坦承在中國製程的汙染情況,這些跨國公司甚至逃避最基本的環保法規,遭到中國社會的指責。
去年五月以來,列名「世界五百強」和「中國一百強」的公司所屬的廿五家工廠因排放汙染物,遭到大陸環保部門在網上公開,其中有八家跨國公司的九家工廠。
對於中國因應節能減碳的諸多措施,廣東順德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湯偉立坦言,低耗能和環保是外資進入中國必須的核心指標,他說,「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了,企業必須適應」。
中國的碳政治戰爭【聯合報╱汪莉絹 2009.12.13
以拯救地球為名的哥本哈根會議在全球矚目下召開,但在這場可能改寫全球經濟遊戲規則的大會上,富國與窮國的較勁空前激烈。
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大的國家,中國承受巨大的壓力。會前,中國宣布減排計畫,一方面紓緩國際壓力,一方面也作為自己的談判籌碼。中國官員一再強調,目前提出的減排計畫已是中國的極限,若再提高,成本將遠超過其承受能力,影響經濟發展,進而影響社會安定。
中國若想持續和平崛起,在國際舞臺扮演名實相副的大國,不僅不能缺席這場由西方發起的「碳政治」,還必須要積極參與「碳政治」遊戲規則的制定,護衛自己的國家利益。因此,中國在這場會議上積極發聲,合縱連橫,異常活躍。
會議舉行之前,中國就與代表開發中國家的「七十七國集團」聯手組成統一戰線,提出共同主張,堅持已開發國家對全球暖化有歷史責任,必須率先達到減排目標,並提供發展中國家資金和技術,而不是以應對氣候變化為藉口,謀取其經濟利益和競爭力。
中國代表的作為讓人矚目,不僅在各代表團間穿梭,更一改以往保持距離的作法,天天向全球媒體發表意見。同時,接連重砲抨擊已開發國家「開空頭支票」、「不厚道」、「援助窮國的金額平均不到二美元,還不夠買棺材」,儼然以發展中國家發言人自居。
面對美國和歐盟的施壓,中國官員更針鋒相對回應:「美國做到二○○二年減碳百分之四十,中國就奉陪。」中國在哥本哈根爭奪話語權的強勢作為,展現出其參與新型國際遊戲規則制定的企圖心,也反映北京意識到這場沒有槍砲的「南北戰爭」,牽動著中國未來發展。
非洲國家杯葛 G77附和 2009-12-16 中國時報 江靜玲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已進入倒數計時,與會各國間仍充滿歧見。減排和財政資助兩大議題依然是貧富國家間最大爭議。與會國家同意加入非正式協談,以期雙軌並進突破歧見,在十八日會議閉幕前,達成搶救地球的新政治共識。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部長級會議從十五日晚間展開。這項會議原希望以過去一周與會國家代表團和資深官員的會談為基礎,進行協議,並為十八日的峰會聲明內容鋪路。
然迄至目前,整個會議卻充滿不確定性。非洲國家集團十四日憤而退出協商,抗議主辦國忽視發展中國家的主張。非洲國家的杯葛行動,受到以中國為領導的開發中國家七十七國集團(G七七)的廣泛支持。代表四十三島國協商財政支援的巴貝多公使則直接表示,「沒錢、就沒有協議。」
會議雖然在中止五小時後復會,但發展中國家堅持,已開發國家必須帶頭兌現京都議定書承諾。經過討論,主辦國和聯合國官員同意G七七集團要求,另闢一條非正式協商軌道,分別就減排和長期財政補助問題進行協商。
面對會議陷入困境,美國和中國主談官員均已提前抵達丹麥。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秘書處,未來三年,對抗地球暖化每年需要一百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之後,還需要更多的資金。
針對上述財政需求,歐盟同意分擔三分之一。美國尚未有具體承諾,僅表示願分擔合理數目。中國則已表態,將不會接受這筆補助。
一般認為中國不接受已開發國家財政支持的立場,將有助於美國簽署哥本哈根最後達成的協議。因美國參議員不願給予可能成美國經濟勁敵的國家任何金錢援助。不過,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開發中國家,也拒美和其他已開發國要他們接受國際標準進行排減確認和查核的要求。印度認為這有如允許外人入境勘查武器和國防設施,不能為獨立國家所接受。中國則強調這是國家原則問題。
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在氣候問題上立場一致
中國週二在與印度、巴西和南非聯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發達國家應根據《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和巴厘路線圖(Bali Roadmap)的要求﹐在此次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達成新協議。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91216/bch084921.asp?source=UpFeature
暖「話」凍僵 各國憂失敗收場2009-12-18 中國時報 江靜玲
哥本哈根會議十七日進入倒數第二天,談判卻仍陷入僵局。美國總統歐巴馬預定於十八日清晨抵達丹麥,與全球一二○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長共同舉行峰會。不過參加會議的各主要國家愈來愈擔心,這次會議可能以失敗收場,要達成一項能為各國接受的協議,可能得等到明年。
峰會進入倒數計時,美積極尋求新興工業國家在減排方面做出讓步,歐盟則對會議停滯不前表達關切。
10年內美將邀工業國集資千億
為打破僵局,出席峰會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十七日宣布,華府將邀其它工業國家在二○二○年前籌集一千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應付氣候變化,但前提是大會須達成一項美國認為公平合理的協議。
來自富裕國家的援助是開發中國家的一項關鍵要求,特別是那些面對海平面上升威脅束手無策的小國。
然而由於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之間對某些議題相持不下,達成協議的希望似乎愈來愈渺茫。儘管與會各國仍在繼續討論,一些國家的領袖對會談能否取得任何實質成果,已不再抱任何希望。
在談判中,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開發中國家一直反對美國和其它國家所提,堅持對所有國家的減排措施進行監督、報導和確認的要求。
希拉蕊暗批中國,她表示:「很難想像,我們做出像我剛剛宣布的司法或財政承諾的同時,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在減排問題上卻缺乏透明度。」希拉蕊說,中方如果連尋求強化透明度的承諾都不願做出,對美方來說無異於破壞交易。
中不願承諾 希拉蕊批破壞交易
在此之前,一位參加峰會的中國代表團成員表示,看不出有任何可能,能在本周達成一份可行協議。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已於十六日晚抵達哥本哈根。美國總統歐巴馬預定十八日上午抵達。全球一二○多個國家的領袖將在十八日聚集一堂,進行最後協商。
然而從眼前的爭議和僵持局面來看,不僅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彼此存有很深的歧見,各主要國家間的需求也不同,美國與中國等大型新興經濟體間的較勁才剛開始,會議的結果,仍不得而知。
新約允實行貿易制裁 我出口添變數【聯合報╱特派記者薛荷玉 2009.12.18
全世界正在關注二戰之後,最重要的世界領袖集會─哥本哈根會議是否將簽署協定,還是只有政治宣言?工作小組力促大會能夠簽署兩項協定,帶給全世界一份環保大禮。
能否促成協定,美國總統歐巴馬和中國總理溫家寶的態度是關鍵,美、中面臨的國內外壓力極大。工作小組目前草擬完成的,包括「京都議定書修正案」(AWG-KP)及公約架構下的「長程合作行動」(AWG-LCA)兩份文件。前者是應開發中國家要求,要「附件一」國家(明確訂有減量承諾的國家,包括德、日等三十九國)完整履行京都議定書承諾,過去沒給的錢、沒減的碳,不該一筆勾銷,而應將舊約原本二○一二年到期的期程,延至二○一七年或二○二○年。
且公訂的溫室氣體,也將從傳統認定的二氧化碳等六項之外,再增加三氟化氮,即半導體及TFT-LCD薄膜製程中使用的清洗劑。
「長程合作行動」則將擴大參與,將一百九十二個締約國都納入,且除國家、準國家,包括地方政府、私人企業、公民社會,及青年、婦女全都包括,展現全面參與及人權的觀點。
新約針對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訂出雙軌制,京都議定書的「附件一」國家必須訂出明確的減量承諾,除訂出二○五○年的長程目標,比一九九○年減百分之七十五、八十五、或九十五以上,還必須有每四年檢討一次的中程目標;開發中國家則採自願性減量,可將目標設定在二○二○年減百分之十五至三十,且可得到來自富國的財務協助。
這其中對台灣影響最大的,即新約中的貿易措施條文,它將允許美國等以關稅、邊境稅、碳稅等方式,實行貿易制裁,對台灣出口產品投下變數。
另一項迫在眉睫的影響是,新約規範對象從國家延伸到私人企業,未來可能以產業形式管制碳排放,如限制全球航空業、海運業、鋼鐵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台灣產業無法置身事外。且台灣無法以開發中國家名義自公約取得財務協助,企業未得補助、還是要盡義務,對國內企業壓力特大。
從工作小組連夜加班情況觀察,大會及各國還是希望在最後一刻「丟出救生圈」,讓一百十九國領袖參與的會議不致破局;本屆大會主席康妮‧海德嘉(Connie Hedegaard)臨時下台,希望平息開發中國家批判此次會議偏袒已開發國家的聲浪。
而對最後登場的兩大巨星,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總理溫家寶來說,毀約、空手而歸都是最糟的選擇。尤其是剛為了「還未做的事」而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歐巴馬,在哥本哈根代表美國做出延緩全球暖化的承諾,應該就是那件「還未做的事」了。
氣候峰會 恐沒協議可簽2009-12-17 工商時報 蕭美惠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進入倒數衝刺階段,但因美國及中國為首的工業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僵持不下,整個大會圓滿落幕的夢幻場景已告破滅。多名高階官員和元首發表悲觀談話,聯合國氣候官員甚至帶著救生圈召開記者會,令人擔憂本周五全球百餘國領袖齊聚時恐怕沒有協議可簽。
聯合國氣候官員德布爾(Yvo de Boer)周二召開記者會時帶著一個橘白相間的救生圈進場。他要表達的是「立刻行動。拯救生命」的急迫性,但這個象徵性的求救舉動正好凸顯出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岌岌可危的氛圍。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主持人丹麥氣候部長海德嘉女士周二在部長級會議展開時警告,除非各國代表願意在最後磋商階段妥協,整個峰會將宣告失敗。她說:「成功依然在望,但我們可能失敗。」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周二在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亦暗示,聯合國已體認兩大陣營不可能消弭有關減排及融資的歧異。根據周二主持有關融資會議的英國氣候部長米利班表示,歐盟提議工業國家在2020年以前提供每年220億到500億歐元的融資,但是「G77加中國」集團則要求工業國家GDP的0.5%,約為每年1,720億歐元。
金融時報指出,這意味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最理想的夢幻場景已不可能實現,亦即貧窮國家同意減排二氣化碳,富裕國家則每年慷慨捐輸數百億美元。
加劇大會悲觀氛圍的還包括在會場四處散播的大會協議新草案,有關減排目標和融資金額的項目均標示「有待詳述」。這份新草案是在「G77加中國」集團周一自會談出走,抗議工業國家企圖封殺京都議定書之後,由大會發布的。
而在周二,歐盟與美國亦發生齟齬。歐盟要求美國提高減排的承諾,以協助達成協定。代表歐盟的瑞典環境部長卡格倫在記者會重申要求之後,美國氣候特使史騰在另外的記者會指出,若以2005為基準,美國承諾減排的目標已高於27國的歐盟。他說,按此標準,美國在2020年將比2005年減排17%,歐盟則只有減排13%。歐盟的承諾則是2020年比1990年減排20%。
談判草案倡延續京都議定書 開發中國家歡迎2009-12-13 中央社
一份昨天出爐的聯合國氣候談判草案延續了京都議定書只要求已開發國家明確減量的機制,今天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開發中國家顯得比已開發國家歡迎這份草案。
進入第六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方會議今天討論雙軌進程之一的主席版草案。這份草案是由馬爾他籍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AWG-LCA)」主席庫塔賈爾(Michael Zammit Cutajar)於昨天提出,將幾個月前還有200多頁的案文精簡到只剩七頁。
中國和美國都只簡短發言表示要趕快再把重心擺在非正式磋商,對實質著墨不多。歐洲聯盟則直截表達了多項不滿。
草案指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應控制在攝氏1.5度至2度之間,但歐盟輪值主席國瑞典的代表指出,「草案對於我們如何能停留在2度以內,充滿了不確定」。
他說,草案要求已開發國家明確減排溫室氣體,但針對開發中國家卻只勾畫了寬鬆的框架,「這將導向一個只涵蓋不到全球排放量三分之一的局部協議」。
瑞典代表並說,草案沒有講出要如何形成並執行全球性的具法律拘束力協議,「這是不可接受的」;「一個僅僅基於京都議定書的新拘束性協議,不是歐盟的選項」。
相對地,「77國集團加中國(G77 and China)」由巴西代表發言,則表示對這個130多個開發中國家組成的集團,「最重要的事,就是延續京都議定書」。
巴西代表說,這份草案,對於在接下來的有限時間內達成協議,能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
印度代表也緊接著附和,他還拿出一個小木盒,是他1997年出席締結京都議定書那次UNFCCC大會的紀念品,強調「京都議定書是最重要的(氣候)條約」。
日本代表顯然沒被這個小動作打動,明白指出「單純延長京都議定書,是我們不可接受的」。在他之前,澳洲代表也說,在減量上,「我們需要所有國家的努力,一切作為都必須數量化、清楚明確」。
京都議定書具體規定已開發國家的個別減量義務,第一階段承諾期由2008年到2012年。這次哥本哈根會議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制定2013年起的減量計畫。
但開發中國家希望在京都架構下進入第二階段,一樣只具體約束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則希望模糊化這兩類國家之間的義務區別,尤其對準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
昨天出爐的草案要求已開發國家以採行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承諾,在2020年時總體比1990年時減量25%至45%(含數個選項並列)。
案文草案是談判進行中的階段性文件,做為下一步協商的基礎。本週的談判主要由資深官員進行,下週則依序進入部長級跟領袖會議。對於全球氣候新協議,目前一般的預測是18日大會閉幕時最多能達成政治協議,在明年才能完成法律協議。
排碳草案外洩 窮國怒:偏袒富國【聯合報╱編譯朱小明 2009.12.10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8日才進入第二天,一分外洩的協議草案已惹惱了開發中國家,他們認為,這分由富國主導的草案明顯偏袒已開發國家,與「京都議定書」精神背道而馳,不但讓已開發國在未來氣候變化談判上擁有更大控制權,並削弱聯合國在氣候變遷經費分配的角色。最令他們不滿的,是草案對已開發和未開發國家設下不公平的排碳量,已開發國家每人平均排碳量幾乎是未開發國家的兩倍。
這分草案外洩給英國衛報,該報報導,這一分所謂「丹麥草案」是由少數人組成的「小圈子」草擬,包括英國、美國及丹麥人員,在11月27日定案之後只交給少數國家過目,預料將於下周提交各國代表簽署。
衛報指出,丹麥草案背棄京都議定書原則。根據京都議定書,主要排碳國,也就是富國,應做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承諾,窮國則毋需強制減排。由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提出的另一草案(稱為BASIC草案),希望延續京都議定書精神。
丹麥草案也將對抗氣候變遷的撥款大權交給由西方主導的「世界銀行」,讓已開發國可根據「開發中國家的減排行動」,決定是否提供資金援助,這項做法削弱聯合國在處理氣候經費的角色。
而最令開發中國家忿忿不平的是,草案規定在2050年以前,已開發國每人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得超過2.67噸,開發中國不得超過1.44噸,無異限制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化。草案並新增一個「最脆弱國家」的組別,企圖加深開發中國家陣營的分裂。
一名開發中國家外交官說,這項草案未經協商,富國暗中獨斷獨行,目的是讓美國總統歐巴馬及其他已開發國領袖下周開會時可強行推動有關協議。
草案中多項數據仍然空白,有待各國領袖協商再決定,但提出把暖化限制在攝氏2度,以及2012至15年每年以100億美元援助貧國對抗氣候變遷。
美國代表試圖淡化這項文件的重要性,表示丹麥草案有多種版本,這只是其中一種。
英國官員也說,預料未來幾天非洲集團、島國、低開發國家也會提出不同的版本。
大陸嗆聲歐美 要當開發大陸家龍頭 2009-12-09
在哥本哈根所舉行的全球氣候會議中,目的是要全世界國家共同重視溫室氣體所造成的環境效應,共商如何解救地球所面臨的環保危機,卻沒想到場內的政治火藥味比環保意識更加濃厚,大陸就狂嗆美國,表示大陸到2020年一定會完成減碳40%目標,並砲轟美國僅減碳17%,根本沒有誠意。
http://video.chinatimes.com/video-cate-cnt.aspx?cid=1&nid=22679
哥本哈根救氣候 中國官員駁斥美代表言論【中央社 2009.12.12
出席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11日抨擊美國首席談判代表的言論「不是缺乏常識,就是極不負責。」
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史登(Todd Stern)日前聲稱,美國無須為碳排放作補償,美方也不會向中國提供減排援助。正在哥本哈根出席會議的何亞非對有關言論感到震驚。
何亞非說,中國對減排的承擔不比已開發國家少。他促請史登翻閱美國總統歐巴馬上月訪中時,中美領袖就氣候變化問題發表的聯合聲明,指中美兩國有責任按照國情採取不同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史登表示,對此前拒絕向中國提供氣候融資的言論感到遺憾。不過,他重申對援助的立場不變,只會對最有逼切需要的國家提供氣候融資。
據鳳凰網報導,何亞非在吹風會上表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這是繼國家主席胡錦濤9月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後,中國領導人再次與各國領導人共商應對氣候變化大計的重要活動,這顯示中國對氣候變化問題和哥本哈根會議的高度重視。
對於氣候變化領域「中美共治」一說,何亞非認為,氣候變化需要各國攜手應對,美國是已開發國家,中國是開發中國家,兩國分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件一和非附件一國家,責任和義務有本質區別;將中美兩國相提並論,沒有法律基礎,也不符合事實。
他說,中國以積極、建設性、負責任的態度參與談判進程,將以最大誠意,盡己所能促進各方增加共識、減少分歧、增強信心,同國際社會一道,繼續共同為推動哥本哈根會議成功做出不懈努力。
中美針鋒相對 壞了氣候峰會【聯合報╱編譯王麗娟2009.12.13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舉行前,美國與中國相互稱許,而會議開鑼之後,兩國卻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使峰會陷入極端負面的氣氛之中。
國際專家早已指出,此次峰會成也美中,敗也美中,12日新加坡「海峽時報」再次為文指出,唯有美中能找到共同的基礎和政治意願,會議才可望出現有意義的成果。
氣候變遷會議的核心是金錢和公平,但兩者無法兼得,而美中透過媒體互批,更讓衝突尖銳化。「海峽時報」認為,峰會能否成功,端視美國總統歐巴馬於峰會最後一天出席時帶來什麼禮物。
目前,在減碳分攤、是否由立場獨立第三者認證、美國是否積欠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氣候債」等主要議題上,這兩個全球最大汙染國均針鋒相對。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堅持,「發展中國家的要務仍是去貧,仍是發展經濟」。美國雖認為富國對氣候暖化負有歷史責任,但堅持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仍須做出更大貢獻。
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史登11日甚至以強硬語氣表示,如果主要發展中國家不多做努力,美國也不會對任何協議做出承諾。但中國也說,美國應做更多承諾。
針鋒相對公開化,代表會議情緒激動。專家則說,這同時反映出在重大議題上雙方之間仍有鴻溝。
中印等135國退出會談抗議歐美:中國網民大贊!2009-12-15
在減排問題上中國該不該接受富國資助這幾天成爲西方炒作的話題,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的牛新春研究員認爲,從解決全球性問題的角度上看,在這個關鍵時刻炒作“中國該不該拿錢”的問題,把中國推到風口浪尖上,西方的態度既失公允又沒有任何意義,無助于解決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王逸舟研究員認爲,這次氣候大會不是個別國家之間的會議。中國所希望的是大會能按照路線圖要求,建立一個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機制,希望發達國家在減排方面做出更多承諾,這是代表多數發展中國家提出的。但美國卻單獨把中國提出來,把中美雙邊的事情攪進來,非常不合時宜,是混淆視聽,模糊焦點,更何況中國以往也沒有單獨對自己的資金援助提出要求。
王逸舟還認爲,中國不是一個很小的國家,能夠獲得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當然好,但即便沒有,中國照樣要減排。但問題的關鍵是,中國減排要按照自己的時間表,按照中國社會對環保的需求推進,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是不會被人按著頭幹環保的。
中印等135國退出會談抗議歐美:中國網民大贊!!
抗議、抵制歐美日逃避責任和自擬協議,發展中國家團結起來,我們也是地球的一份子,我們也有發言權我們不怕它們。
從《京都協議》誕生之日,美國就一直耍無賴不要在上面簽字!(其實它簽了字不執行也比比皆是。無賴的嘴臉是他本性!)十幾二十年了!有哪一件它美帝負過責任?
難道發達國家的人命更值錢,他們發展靠的是侵略與掠奪,而今魔鬼搖身變成了上帝,總愛打著民主、自由的幡子招搖撞騙,而他們的醜惡嘴臉一刻也沒有改變過,那就是侵略與掠奪,現在的世界那裏有美國英國的影子那裏就會遭殃,就會成爲他們的武器試驗場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4號進入第二周,會議一度陷入僵局:包括中國、印度,以及廣大非洲國家的135個發展中國家,抵制當天召開的非正式工作組會議,抗議發達國家企圖扼殺《京都議定書》,逃避負起減排責任,經大會斡旋後,才同意下午複會。
氣候變化大會14號上午複會,192個國家的代表原定展開諮詢,尋求辦法解決主要分歧,達成緩和全球氣候暖化的新協議。
不過以非洲國家爲主的135個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拒絕派代表出席會議。他們指責發達國家企圖扼殺《京都議定書》,以逃避應負起的減排責任。
七十七國集團代表迪亞平:“我們不會害怕,我們知道發達國家已作出決定,他們要扼殺《京都議定書》,以改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義務的比重。這是77國集團成員國絕對不能接受的。”
而非洲國家代表更批評,《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的兩位主席,上周提交談判報告前,根本沒有征求非洲國家的意見,非洲國家在談判中完全被邊緣化。
發展中國家的抵制行動,獲得會場內環保和非政府組織代表的支持和聲援。而發展中國家最後同意下午複會。
針對發展中國家的抵制抗議,氣候大會主席反駁稱,已經和77國集團進行過諮詢,又警告說時間已經無多。
氣候大會主席:“我想每個人都知道,時限所余無幾,他們必須完成任務。”
另外,近年致力于環境保護工作的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當天在會議上發表報告,指出新的科學數據顯示,在未來五至七年之內,北極圈內的冰蓋,有百分之75的機會,在夏季完成消失。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51279
吃3天閉門羹 中國代表抗議【聯合報 2009.12.10
中國9日在全球氣候會議上提出強烈抗議,指稱他們的代表團團長解振華過去3天3度在進入會場時遭到攔阻。解振華現任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率中國代表團參加這次哥本哈根峰會。
中國主要談判代表蘇偉9日在全體會議上說:「昨天我很不高興。今天更是極不高興。為什麼?我們尊敬的代表團團長在會議的第3天,仍遭到擋駕。我們的團長一再被摒於門外,實在令人無法忍受。中國有句話說,有一就有二,但事不過三。」
蘇偉說,解振華頭兩天出示的兩張登記證件,都遭到拒絕,到了第三天,兩張證件全被保全沒收。聯合國氣候問題最高官員德布爾說,,無人告知他此事,他保證此事不會再發生。
氣候峰會舉行時,所有人均須讓安檢人員 掃描身上證件,解振華進不了門,可能是技術故障。原因之一為,辦理證件時,拍攝的照片未同時上傳到大會的安檢系統,導致安檢人員的電腦資料與解振華的證件不合。
救地球,還要分貧富?【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 2009.12.09(楨:貧富本有別!)
一份外洩的文件讓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出現壁壘分明的狀況,在開議第二天就開發中國家已經覺得遭到欺壓,會議定18日閉幕,未來的10天恐怕長路漫漫。
在英國「衛報」揭露被稱為「丹麥草案」的協議草案後,短短13頁文件立刻引軒然大波,雖然地主國丹麥和聯合國官員都企圖淡化其重要性,表示這只是非正式的「工作」文件,僅提供少數國家參考之用。但窮國和環保組織卻反應強烈,對他們來說,丹麥草案代表窮國和富國的重要歧見,讓彼此的鴻溝擴大,甚至可能讓氣候高峰會觸礁。
77國組織 (G77)輪值主席平恩率先發難,抨擊地主國丹麥草擬的政治性協議提案是「威脅哥本哈根談判過程成功與否的重大妨礙」,將危及試圖完成減碳歷史性協議的峰會。他並向丹麥媒體指責丹麥總理「選擇保護富國」,身為地主國未能保持超然立場。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變化負責人卡斯騰森指責「丹麥草案」只顧取悅富國和強權國家,而不是為大多數國家服務,不是有遠見的公正方案。他特別指出,草案中似乎刻意降低「京都議定書」的重要性,文件的存在更凸顯出丹麥政府「不透明」的作風。
許多開發中國家認為條文內容在減排目標和籌款上都過於偏袒富國,讓他們承擔無法負荷的減排責任,而處於不利地位。對於丹麥官員的解釋,他們認為,丹麥草案根本不應該存在。
國際樂施會會長希爾說:「窮國就像螞蟻處在擠滿大象的房間裡,隨時可能被擠出氣候會談。」
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蘇偉雖然表示尚未看到丹麥草案,但已對相關內容表示反對,指出文件中所定的排放量時程超出貧窮國家的能力。蘇偉並直指美國和歐盟承諾的減排目標不足,日本則為減排設下不可能的條件。
中方雙軌制 槓上單軌制2009-12-10 工商時報 林殿唯
在哥本哈根出席全球氣候變遷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昨(9)日表示,歐盟將已開發國家的減排義務與開發中國家相比,讓人感到非常失望。中國代表團的團長解振華更提出四大焦點問題,代表發展中國家表示應實施「雙軌制」。
蘇偉認為,氣候變遷問題主要是已開發國家在過去的200年間造成的,這些國家本來就必須承擔較多的減排義務,中國先前主張根據GDP來減排40%的標準是國家內部的目標,但歐盟卻將他們應承擔的國際責任與開發中國家的內部目標相比較,「是不厚道的」。
而解振華也認為,本次大會有四大焦點問題,如果雙方未能先在這四點取得共識,則此次會議很難獲得具體成果。
首先就是單軌或雙軌制的爭論要先解決。已開發國家希望能施行單軌制,就是以京都議定書做最為減碳標準的基礎,或是拋棄京都議定書另立新規,讓所有國家共同遵循。但開發中國家,包含中國,則傾向雙軌制,也就是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為共同基礎來進行談判。
其次,已開發國家的減排目標必須要明確訂定,因為他們是造成氣候變遷的元凶,負有率先減排的責任與義務。接下來就是已開發國家必須先提出援助開發中國家的具體計畫,不能再像過去一般開空頭支票。
最後就是減排是否只有一個標準的問題。中方對此則明確表示要按照「峇里島路線圖」執行,也就是開發中國家的減排目標不用像已開發國家般明確。
對於歐盟所提出2012年前拿出100億美元(下同)資金支持開發中國家的計畫,蘇偉認為根本沒有展現積極態度,因為100億美元聽起來好像很多,但若以全球總人口的角度來看,也不過就是每人2元,這樣的金額在丹麥的哥本哈根連買杯咖啡都不夠。
解振華認為,西方國家要求中國提高減排目標是不科學的,而且中國還處於工業化的過程中,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減排義務根本不合理。
中國與許多開發中國家對於減排標準的基本相同,也都維持一致的強硬立場,都希望以開發國家能承擔更多減排義務,但是在法國與德國卻有不少人對中國的內部的減排目標表示懷疑。這些人認為中國的GDP計算方法並不可靠,再跟減排目摽掛鉤,反而讓人無法弄清楚哪些GDP與減排有關、哪些無關。
中:減排方案 連棺材板都買不起2009-12-10 中國時報
丹麥當地時間八日下午,中國氣候變化中方首席談判代表、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召開記者會,猛烈抨擊歐盟減排不力,對日本和美國也提出批評。蘇偉說,按歐盟等已開發國家的挹注計畫,「連棺材板都買不起!」
一如外界所料,哥本哈根會議主要陣營美國、歐盟和中國發生爭拗。瑞典環境大臣兼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卡格倫說,美國和中國所提減排目標速度太慢,「在歐盟眼中,根本算不上(相應行動)。」他說,中國的新目標是國內目標,到國際談判桌應拿出更大幅減排指標。
針對歐盟說法,大陸國家發改委氣候司長蘇偉反擊說,歐盟拿他們應承擔的國際義務,和中國國內自主減排行動相比,是不厚道的。
蘇偉首先針對歐盟等已開發國家計畫一○年至一三年,每年支付百億美元幫助貧窮國家應付氣候變化說,「這筆金額分到發展中國家,按人頭平均每人分不到二美元,這二美元,在物價昂貴的丹麥,甚至買杯咖啡都不夠。」
他說,「因為氣候變化涉及生死,我可能聽力不好,可能誤聽有些同事的說法,他們認為,這兩塊美金連買棺材板都不夠,因為coffee(咖啡)同coffin(棺材)的發音是非常相近的。」
蘇偉表示,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則是「共同但有區別」,「已開發國家卻試圖放棄有區別,只強調共同應對,如今,發展中國家也準備好要和已開發國家算一筆歷史環境帳了。」 他說,歐盟將其減排二○%和中國單位GDP減排四○%相較,是不合適的。「○八年到一二年,歐盟承諾減排八%,相當年均減二.四八%;如今,歐盟提出從一三年到二○年八年減排二○%,年均減排一.○五%,還不到第一承諾期的一半。」
針對日本的減排計畫,蘇偉亦不客氣說,「日本承諾的二五%什麼都不是。因為日本是以美國做出大幅減排承諾為前提,日本清楚美國不參加京都議定書。」至於美國表明二○年減排一七%方案,他也認為遠遠不夠。
氣候峰會/中特色減碳 台配套在哪裡?【聯合報╱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副教授 2009.12.10
哥本哈根會議前,中國國務院宣布於二○二○年每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二○○五年時下降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此宣示引起各界關注,雖然環保團體仍不滿意,但歐盟、UNFCCC均表示歡迎,認為將有助於哥本哈根會議之進展。
中國其實是謀定而後動,每一個步驟都是經過審慎評估,並且反映出中國應對國際環境公約的幾個重要基本原則。
第一,強調國家主權和國情特色:中國認為實施溫室氣體減量,發展低碳經濟,各國的轉型路徑和方式均不相同,中國會堅持尋求符合本身國情,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
其次,參考工業化國家的經驗:中國科學院的報告指出,歷史上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碳排放存在三個倒U型曲線階段:
第一階段,碳密集度的倒U型曲線,根據過去工業化國家的碳密集度發展趨勢,都是從成長到降低。
第二階段,人均碳排放量的倒U型曲線,工業化國家人均排放量趨勢,各國不同,但也是從成長到下降。
第三階段,碳排放總量的倒U型曲線,工業化國家碳排放總量下降的時間最慢,幅度亦最小。
主要工業化國家從碳密集度高峰和人均排放量高峰之間,所經歷的時間平均約為五十五年左右。因此中國認為工業化國家應以人均和總量減量指標為重點,而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減量行動,則應以提高碳生產率或降低碳密集度為目標導向。
第三,因應國際情勢,主動出擊,減少壓力:美國希望在哥本哈根會議中有所突破,勢必需要中國做某種程度的承諾。因此最近幾個月,美國華裔能源部長、商業部長相繼訪問北京,進行協商。在APEC會議及歐巴馬訪問北京期間,雙方領導人都做了意見交換。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前提出密集度減碳目標,對美國來講,雖不滿意但可接受。歐巴馬的碳交易法案雖躺在參議院,但藉由美國環保署將六項溫室氣體定為管制汙染物,對國際有所交代。中美雙方在氣候政策上態度之轉變,可減少兩國過去屢遭各國及環保團體批評的壓力。
最後,尋求開發中國家G77的支持:中國事前和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取得默契,如要開發中國家減碳,已開發國家應事先提出具體資金、技術援助的行動計畫,以取得G77國家共識,增加它在哥本哈根會議主導地位。
我國耗能工業所排放之二氧化碳佔總二氧化碳排放之百分之廿,高於OECD及鄰近新興工業國。同時由於金融危機造成失業率上升、低收入戶增加,政府亦希望推動各項重大投資計畫,節能減碳需考慮台灣本身條件,亦要有配套之綠能經濟措施。中國所訂定碳密集度目標係建構在參考工業化國家過去之發展經驗,並納入國家社會經濟特色考量。這種作法或可供我國參考。
哥本哈根峰會 科學家:一場災難2009-12-04 中國時報 江靜玲
廿年前率先呼籲全球重視氣候變遷,成功說服各國政府針對溫室效應研擬對策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韓森(James Hansen),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七日開幕之前,公然唱衰這場會議,韓森並且表示,為了地球和下一代,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最好崩盤。
目前擔任美國太空總署(NASA)高達德太空研究中心(GISS)主任的韓森,早在一九八○年代,便致力推動政府和決策者關注溫室效應問題,敦促採取行動,因此被公認是全球氣候變遷的科學先驅。
溫室效應先驅韓森 公然唱衰
然而在「拯救地球最後機會」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峰會即登場前夕,現年六十八歲的韓森卻昭告英國媒體,哥本哈根峰會若真的達成協議,將會是人類的一場大災難。
韓森表明反對各國積極推動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並指出目前全球對抗溫室效應的策略和方式,基本上是錯誤的。他認為,與其在一個錯誤的框架中錯上加錯,不如讓框架完全瓦解,另尋起點,重新出發。
韓森強調,氣候變遷對世界領袖,應如同奴隸問題之於美國總統林肯,納粹主義之於英國首相邱吉爾一般,是不能打折扣和妥協的議題,不是透過協議可以減少四○%或五○%,而是必需徹底貫徹執行,韓森說:「可惜,我們看不到敢講真話,能在這個重大議題上發揮領導力的領袖。」
若再達成錯誤協議 禍延子孫
如果哥本哈根峰會再產生一個類似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的共識,韓森擔心恐怕會再歷經像《京都議定書》般,耗時八年才完成立法程序的冗長過程。而繼《京都議定書》落實後,從二○○五年開始的碳排放交易,迄今已被證明未能達成減碳目的,反而成為全球金融伺機炒作的新產品。
韓森認為,目前的情況是,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已開發國家不圖改變,希望一切如常;開發中國家則希望從碳排放交易中獲利。彼此在市場上各取所需,結果卻無助於全球溫室效應。
韓森批評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內的世界領袖,認為這些政客未能善盡他們在這個世代中的道德挑戰責任,未能走上對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正確軌道。韓森認為,哥本哈根會議如果失敗,對地球和下一代子孫,反而是萬幸之事。
美國科學研究指生質燃料恐升高溫室氣體
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2009年10月23日報導,美國專家警告,現存的生質燃料(Biofuel)生產管理規則鼓勵濫伐森林,因此意味此科技在減低溫室氣體排放上,是「錯誤」的方法。
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10月24日刊出的研究報告,13位科學家呼籲廢除這個有漏洞的管理規則,因為所有生質能源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無論原料為何,都可免責。
率領這項研究的普林斯頓大學學者提摩西‧瑟沁澤(Timothy Searchinger)說:「這是嚴重錯誤,但可立即修正。」
該研究呼籲,世界各國應在12月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討論這項議題。各國都抱著在哥本哈根簽署新氣候協議、取代京都議定書(Kyoto Treaty)的希望。
科學家指出,包括美國能源部研究報告在內的多份分析報告發現,此漏洞「在碳排放上限更嚴格之際,將導致全球多數天然森林消失」。
科學家丹尼爾‧卡門(Daniel Kammen)表示,1997年制定、2005年實施的京都議定書中就有上述條文。京都議定書具法律約束力,來規範37個已開發國家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n Berkeley)學者卡門指出,歐洲聯盟的排放交易制度(Emissions Trading System)及本年度美國眾院議員通過的氣候法案,也啟用有相同漏洞的規定。
這項研究指出,這表示「任何原料生產的生質能源,甚至砍光全世界林地生產出來的生質能源,在減低溫室氣體排放上,是廉價卻錯誤的方法」。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World Wild Fund)所公布研究指出,每年全世界有1300萬公頃林地被砍伐殆盡,相當於每分鐘有36個足球場消失。
這個環保組織指出,砍伐森林產生全球近20%的溫室氣體。
暖化被誇大?聯國急滅火2009-12-07 中國時報 楊明暐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前夕,若干人士利用最近傳出的「氣候門」(Climategate)事件大作文章,質疑科學界對全球暖化的研究有嚴重瑕疵。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則鄭重反駁,堅稱全球暖化危機確實存在,溫室氣體排放正是元兇。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長德布爾承認,氣候專家的信件遭駭客曝光,確實傷害了暖化研究的形象,但他也表示,二千五百多位科學家的相關研究,絕對經得起考驗。
全球氣候變遷研究重鎮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郵件伺服器上個月遭駭客入侵,該校氣候研究小組數百封電子郵件曝光,內容顯示氣候專家意圖操弄數據。
領導該小組的瓊斯教授在一封郵件中,要求排除某些研究論文,不讓其出現在聯合國的氣候評估報告之中。對氣候變化存疑的人士據此質疑,溫室氣體導致暖化的理論是否可靠?
東安格利亞大學已針對此事展開調查,瓊斯教授也停職以示負責。
IPCC第一工作小組的史托克和秦大河兩位教授除了譴責將私人郵件曝光的行為,還強調地球暖化是無庸置疑,宣稱這是根據全球許多獨立機構對陸地、大氣層、海洋及冰河變化所作檢測所得出的結論。
丹麥超環保? 垃圾量最大!【聯合報╱編譯田思怡 2009.12.07
洛杉磯時報報導,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地主國丹麥其實也有不環保的一面,它是歐盟國家中個人平均製造最多垃圾的國家,且大部分電力仍由火力發電廠供應,令丹麥環保人士感到很漏氣。
丹麥自豪是全球最環保的國家之一,有傲人的風力發電和很高的垃圾回收率,這也許是丹麥獲選主辦聯合國氣候峰會的主因。但丹麥也有「不願面對的真相」,丹麥人製造大量垃圾,2007年平均每人丟掉800公斤垃圾,居歐盟27國之冠,高於荷蘭的630公斤、英國的570公斤和法國的540公斤。
丹麥每人丟的垃圾甚至比公認最愛亂買東西的美國人還多,2007年美國人每人丟767公斤垃圾。以人均垃圾量來看,丹麥堪稱全球最浪費的國家之一。
但以垃圾內容和丹麥人處理垃圾的態度來看,丹麥人還是很環保。丹麥的垃圾大多是園藝垃圾,而不是汽水瓶之類廢棄物。丹麥的收回率很高,焚化爐不只燒垃圾,也把垃圾轉換成能源,僅5%垃圾進了掩埋場,美國則有54%。但批評者說,丹麥從未推動垃圾減量計畫。
另外,丹麥是全球風力發電的先驅,但大部分發電廠仍使用煤炭的火力發電廠,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丹麥電力約20%來自於風力發電,比起其他國家算高的,但仍與丹麥人認知有差距,大部分丹麥人以為他們的電力多半來自風力發電。丹麥環保人士李德加爾德說:「很多有關丹麥的環保成就其實只是神話,沒錯,我們擅長風力發電,但比起火力發電,只是一小部分。」
減碳/美加印度很頭痛 中國拒當絆腳石【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 2009.12.07
美國代表可能是目前立場最為難的與會代表。美國總統歐巴馬已表示支持任何國際排碳架構,但減碳法案卻在參議院面臨掣肘。美國代表在哥本哈根會議的言行將影響國內參議院決議,而國會尚未通過氣候法案,也使美國政府難以擬訂減碳目標。
排碳大國中國近來頻釋善意,並預定2020年以前減碳40%至45%。但變數是,已開發國家希望中國能把減碳立法,並加入國際減碳架構,但中國尚未允諾。此外,中國希望富國援助窮國的減碳支出,但富國卻希望經濟實力強大的中國自行承擔。儘管如此,身為太陽能模組和風力機出口大國的中國,勢必將因各國減碳受益,而且中國料將不願成為絆腳石。
和中國在減碳議題同聲相應的印度,這次處境較為艱困。印度認為,應負起大部份責任的先進國家向來口惠而實不至,因此要求富國提高減碳標準,並援助窮國。但若印度阻礙進程、甚至退出協議,很可能重傷國內崛起中的綠能產業,這也多少影響印度的立場。
歐盟是少數朝減碳目標邁進的經濟體。歐盟預定2020年以前減碳20%,若各國跟進,減幅將增至30%;歐盟也是唯一為提議以45億至224億美元援助窮國的與會國。
日本為京都議定書推手,向來大力推動減碳,但對自稱為全球最會節能的日本企業來說,想再提高減碳幅度是一大難題。加拿大政府也很頭痛,因為開發油田是未來成長主力,但石油卻是高排碳量的能源。
非洲國家上個月才為抗議先進國家金援窮國金額太少,退出氣候會談。
非洲排碳量雖少,卻受暖化影響最鉅。與非洲同為開發中國家的沙烏地阿拉伯,則為自身利益多次阻撓協議的進程。
對俄羅斯來說,由於京都議定書以1990年為減碳的基準,隨俄國共黨1990年垮台,企業節能效益大幅提升,讓俄羅斯得以達成減碳目標,預料歐盟和美國將積極爭取俄羅斯加入減碳陣營。
減碳數字遊戲 各國藏鬼胎【聯合報╱編譯夏嘉玲 2009.12.07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7日至18日舉行,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共總理溫家寶、印度總理辛哈、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等全球192國1萬5千名代表將出席。會中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討論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然而,各國卻各懷鬼胎,會前公開承諾的減碳目標,不是玩數字遊戲就是暗藏玄機,或是附帶一堆條件,深怕自己減碳量比別人多。
歐盟算是最有減碳誠意,宣示2020年前將比1990年減排20%,不過歐盟力推環保綠能,和其綠能產業領先全球、可藉機擴大市場不無關聯。
第二大排碳國美國在各方壓力下,歐巴馬總統最近承諾,到2020年減碳量要達17%。這個目標乍看下跟歐盟的20%減碳量差不多,然而美國是以2005年排碳量為基準,而非聯合國中期目標1990年,若以1990年為基準,則美國實質減幅僅約4%,只有歐盟的五分之一。
最大排碳國中國也以2005年為準,承諾2020年前減排40%到45%,這個百分比聽起來很驚人,但中國要減的是所謂「碳密度」,意即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碳排放比率(楨:已/開發中國家本有別!)。換言之,只要中國GDP繼續快速成長,即便排碳總量增加,只要增加幅度比GDP小,「碳密度」仍可能顯著減少,因此到了2020年,中國總排碳量可能不減反增。
全球第三大排碳國俄國宣稱2020年要比1990年減排15%,俄國總統麥維德夫最近還說有意將減幅提高到25%,條件是其他國家也比照辦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至少美國就絕不會同意,讓俄國的承諾有如空話。
碳排量第四的印度也學中國,不但減的是「碳密度」,且比中國還小氣,用2005年當基準,「在國際社會支持下」,到2020年碳密度只減20%到25%,約是中國的一半。
碳排量第五的日本宣稱,2020年要比1990年減排25%,但前提是中國、美國也必須大幅減排,這一些國家若做不到,日本將降低減排目標。
各國擔心過度減排會提高工業生產成本,傷害本國經濟,是抗拒減排的主因之一。以電力而言,目前高碳排放的火力發電每度成本約台幣2元左右,而環保的太陽能發電技術還不夠成熟,每度成本是傳統發電方式的3倍。
眼見這些排碳大國缺乏誠意,開發中國家集團當然拒絕訂定減碳目標。這也是環保人士憂心這次峰會難以達成實質突破的主因。
減排抗暖化 北京學者:中國告別Mr.No形象 2009-12-07 中央社
哥本哈根全球氣候會議今天召開,會前中國提出碳減排40%至45%的目標。北京學者說,為實現這個「跳起來才能搆得到」的目標,中國可能犧牲GDP1%,但將可擺脫以往Mr.No(說不先生)的形象。
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9月22日在紐約舉行,與會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承諾中國將「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這是中國首次承諾2020年前削減「碳密度」。
研究國際氣候外交的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張海濱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關於量化減排指標,相關組織展開半年的論證,並提出各自方案,從20%、25%到40%都有,最後確定的40%至45%,是較高的標準,但越難才越能體現中國的誠意。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擔任人大「能源與氣候經濟學項目」負責人,項目主要目的之一是根據經濟學模型和不同的情景構想研究,分析中國實現碳減排30%和50%目標所需要的經濟代價。
鄒驥說,「現在中國確定的目標是40%至45%,從經濟和技術可行性分析,以佔GDP1%左右的代價來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他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跳起來才能搆得到」的目標,不是很容易實現,因為許多容易的減排都已做到,未來會更難,減排潛力會越來越小。
張海濱表示,綜觀中國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的立場和政策,初期以強硬為主,後來又逐漸體現出柔性合作的一面,現在則是兩面同時發力,「軟的更軟,硬的更硬」。
他說,所謂的軟,就是積極改變氣候談判中Mr.No形象,主動向外界宣傳在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新能源發展方面的工作成效,體現合作的誠意和責任意識。
所謂的硬,就是堅持中國是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在聯合國框架下,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張海濱並稱,節能減排是中國改革的契機,如果中國抓住這個機遇,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香港文匯報:中國重視氣候變化含戰略衡量
http://www.cdnews.com.tw 2009-12-07 張達智/整理
香港《文匯報》7日刊文說,中國宣佈了碳密度減少的中短期目標,向世界展示了對抗全球變暖的“中國決心”,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國氣候戰略出現顯著變化,並積極推進節能減排舉措,除了大國責任考慮,還有基於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環境安全及軍事安全的國家戰略衡量。
文章摘編如下:
被稱為“拯救地球最後歷史機會”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今日召開。此前,中國宣佈了碳密度減少40%至45%的中短期目標,向世界展示了對抗全球變暖的“中國決心”,為全球對抗氣候變化的行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北京專家認為,為實現這個“跳起來才能夠得到的目標”,中國或付出占GDP1%左右的代價;但與此同時,節能減排亦為中國改革帶來一個新契機,可謂挑戰與機遇並存。
此前的9月22日,在為哥本哈根峰會預熱的紐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國家主席胡錦濤承諾中國將“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這是中國首次承諾2020年前削減“碳密度”,被外媒視為中國積極主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大亮點。
有北京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國氣候戰略出現顯著變化,並積極推進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等節能減排舉措,除了大國責任考慮,還有基於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環境安全及軍事安全的國家戰略衡量。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張海濱對本報分析稱,首先,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高能耗,中國資源稟賦較差,卻要支撐以高投入、高消耗為支點的快速增長,這樣的發展難以持續。近年來,在全國範圍內出現的“缺電”現象是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週期將遭遇能源瓶頸的重要信號,能源安全不容忽視。
其次,糧食安全。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正影響到全球的糧食生產。中國作為糧食生產大國和人口大國,這一危機更為緊迫。相關研究初步發現,溫度升高、農業用水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將使中國2050年的糧食總生產水準比2005年下降14%至23%。
再次,環境安全。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導致了全球升溫、持續暖冬、極端天氣增加等氣候異常現象,中國亦不能倖免,近年來國內出現的太湖藍藻氾濫、南方雨雪冰凍災害、“血鉛”事件等都是例證。
另外,軍事安全也不容忽視。張海濱援引解放軍總參謀部近期發佈的一項研究稱,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威脅到軍隊人員、裝備和設施安全,影響武器裝備效能發揮及部隊作戰行動,制約部隊戰鬥力的形成和提高。此外,氣候變暖造成的海平面持續上升,還直接影響島嶼和沿海軍事戰略部署及戰場建設。
中國減碳額度 將佔全球四分之一【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2009.11.27
中國政府26日宣布,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40%或45%。國際能源總署 (IEA)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表示,中國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占避免全球暖化所需減排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比羅爾說,要把地球暖化程度限制在攝氏2度以內,估計全球需減排二氧化碳38億公噸,而中國宣布的計畫預計減排10億公噸,使中國在對抗氣候變化上一馬當先。
10年 中國將砸4000億美元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計算,中國為實現減排計畫,今後十年需投資能源行業4000億美元,但中國也將深蒙其利。
比羅爾說,中國的減排計畫可說是「一石擊三鳥」的上策,既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又改善能源安全和能源基礎設施,同時並把自己提升到「綠色產業」領先地位。
比羅爾並引用鄧小平的名言「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來形容中國減排計畫,能同時達到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終極目標。
美國比中國早一天宣布,2020年將比2005年的標準減排17%、2025年減排30%、2030年減排42%、2050年減排83%,這項分階段減排計畫也得到比羅爾的稱讚。
中國和美國是全球第一、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41%。比羅爾指出,中、美兩國的承諾「非常重要、非常積極」,將使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的討論氣氛和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在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參加哥本哈根會議後,中國也宣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出席。來自192個國家的代表將在這次高峰會中試圖達成新的國際公約,以取代「京都議定書」。
中國政府表示,將透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鼓勵節能、提高能效、增加有關科技研發投入等措施,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並增加森林面積,來實現減排目標。
「美國減排承諾 不明確」
但比羅爾表示,美國的減排承諾並不明確,未釐清2020年減排17%到底是國內減排量、還是投資開發中國家的「綠計畫」?根據京都議定書的碳補償貿易,富有國家的減排承諾可用對開發中國家的投資來取代。許多專家質疑碳補償貿易的效果,比羅爾認為,美國的減碳計畫必須集中在國內。
中:溫室氣體減排 2020逾40%2009-11-27 中國時報 王銘義
在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昨敲定至二○二○年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中國宣示:到二○二○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二○○五年下降四○%至四五%,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畫,並制定相應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昨日宣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出席於下月七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他說,中方期望哥本哈根會議能按照「峇里路線圖」的授權,達成公平、合理的安排,促進公約和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可持續實施。
盼公平授權 促《京都議定書》實施
聯合國九月在紐約總部舉行「氣候變化峰會」,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中發表演說時,就已公開承諾中國將對減排目標做出具體規畫,國務院常務會議昨天決定的減排行動目標,將對「發達國家」形成壓力,並可能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產生積極示範作用。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之前即呼籲各國共同努力,盡快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等達成協議。發達國家更應率先行動,確定二○二○年前的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也應採取措施,在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同時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他並說,哥本哈根會議達成協議將對全球貿易、能源、安全和衛生合作產生良性輻射效應。
雖然中國已承諾未來十年減排目標為下降四○%至四五%,但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中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能源需求還將繼續增長,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巨大壓力和特殊困難」,實現上述減排行動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國務院決定 發展再生能源核電等
國務院強調,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將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基本框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主張嚴格遵循峇里路線圖授權,加強公約及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統籌考慮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國務院並決定,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推進核電建設等行動,到二○二○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十五%左右;通過植樹造林和加強森林管理,森林比二○○五年增加四千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十三億立方米。
事實上,這是中國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也是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哥本哈根救氣候 美中陸續公布碳減排目標
http://www.cdnews.com.tw 2009-11-27 陳淑娟/整理
法新社巴黎26日電:世界兩個最大碳排放國所提出的減排計畫,可能為聯合國氣候會談注入生機,但科學家說,這些計畫不足以避免嚴重的全球暖化。
中共是全球最大的碳污染製造國,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它在今天首次提出減排目標。
中共承諾,依照2005年的碳強度(carbon intensity)標準,在10年內減少排放40%到45%。碳強度是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這項目標是由各國自行訂定。在此之前不到24個小時,美國也首次向國際提出他們的具體減排目標。美國是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美國政府宣布,2020年以前,他們將以2005年的排放量為基礎減少排放17%,到2025年減少30%,2030年減少42%,最終在2050年減少達83%。
聯合國的氣候會談將於12月7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舉行,目的在針對全球暖化問題研擬出可持久的因應之道。到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都已經公布減排目標,唯一的例外是印度。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領導人波爾(Yvo de Boer)說,美國和中國剛公布的立場,「可能為達成全面協議開啟最後的兩道門」,但還需要更多工作。
法國氣候談判官員和政策分析家杜比安納(Laurence Tubiana)針對中國的提議說:「這些是很遠大的目標。」
她在電話中表示:「從工業化國家的經濟成長和能源消耗之間的關係來看,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脫鉤的情況。」
她說,美國和中國的宣布合併起來看是「非常正面」,並且使拖延已久的氣候談判達成協議的機會增加。各國的目標,是使氣溫不會比工業化之前高出攝氏兩度以上。
但英國丁道爾氣候變遷研究中心(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能源計畫共同主持人華森(Jim Watson)表示,達成協議的機會雖然增加,但幅度不夠大。
他說,中國的計畫「是個重大的努力,但必須記得,它也符合歷史軌跡」。
他說,中國在過去15年,已經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獲得長足進步,但原因跟全球暖化沒什麼關係。
他說:「如果你看看(中國)能源強度目標的進展是靠什麼來驅動,就會發現是跟能源安全有很大關係。」特別是減少石油進口、國內對煤炭的需求和重工業浪費能源的現象。
華森並說,美國的數字,遠低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認為美國需要做出的貢獻。IPCC認為,工業化國家在2020年以前必須使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25%到40%,才能達成防止氣溫升高攝氏兩度以上的目標。
依照這個計算方式,美國公布的2020年目標,只等於是減排4%。
中國減碳四成 年代價三百億美元2009-12-03 中國時報 連雋偉
大陸總理溫家寶日前宣布,中國到二○二○年將減少四成碳排放量,由大陸專家最新做成的研究顯示,大陸為此承諾,每年需要為此新增三百億美元投資,相當每個中國家庭每年要多負擔六十四美元(約合二○四八元台幣)。背後更隱藏大規模失業、貧困人口增加等社會問題,將是史上最大、也最艱苦的減排行動。
研究還強調,如果把新承諾造成的潛在宏觀經濟損失、特定行業的失業,及提高貧困和弱勢群體的生存成本等計算在內,則中國需付出的代價更巨大。
這項研究由前中國氣候談判代表、現為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率領的團隊完成。中國於十一月廿五日向世界宣布旨在應對氣候變暖的減排計畫表,承諾到二○二○年時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比二○○五年降低四○%到四五%。
中國承諾公布後,一些國外機構稱,這一目標只相當於十一五計畫時期(二○○六到二○一○年)的基準線。鄒驥對此觀點反駁。他計畫在下周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公布他的上述研究成果。
根據鄒驥及其團隊完成的這份題為《關於中國未來低碳發展路徑和技術選擇的情景研究》的研究報告,二○○五年中國共排放溫室氣體五十六億噸。
如果到二○二○年時碳排放強度比二○○五年削減三三%,則二○二○年中國將排放一○九億噸二氧化碳。「如果目標是三三%,那麼我們只需要延用現有的措施就可以了」,鄒驥解釋說,但即便是在這樣的基準線上,中國付出的代價也極為巨大。
關於這點,一位不願具名的氣候談判專家透露,為達到GDP能耗下降兩成的目標,十一五期間,中國需要關停五千萬千瓦的小型火力發電廠,頭三年已關停了三千多萬千瓦,這已造成數十萬人失業。「中國在十一五期間的行動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節能減排行動,用艱苦卓絕形容都不為過」,大陸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研究室主任姜克雋對此總結說。
藉碳牟利?聯合國暫停批准大陸風力電廠2009-12-03 中國時報 朱建陵
由於懷疑中國藉「清潔發展機制」(CDM)謀取私利,聯合國掌管碳交易的機構日前暫停批准數十家中國風力發電廠,但中國國務院氣候變遷主管部門官員表示,中國仍將依靠自己的力量繼續興建。
CDM的設計,是為每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定出額度,而後允許這種溫室氣體排放額度在市場上交易。此機制企圖透過市場運作的手段,把富國的資金導向發展中國家,以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估計,中國現已獲得一.五三億碳信用額,市場價值超過十億美元。此外,中國還利用CDM機制中的「額外性」規定,獲數百萬美元資助。
所謂「額外性」規定,即申請者如果能夠證明沒有外來資助就無法進行建設,即可獲得資金補助。位於波昂的CDM理事會認為,中國故意降低對風力發電的補貼,以使這些項目具備申請CDM資金的資格。
預料下周的哥本哈根會議中,CDM機制將成為一個重要議題,許多歐洲政府希望改變這項機制,因為此機制無法降低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快速增長。目前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對於CDM理事會的決定,中國國務院掌管氣候變遷問題辦公室官員汪舒(音)批評說,這些人根本不了解中國風力發電產業的真實情況。不論CDM理事會是否批准,中國仍將自力興建風力發電廠。
大陸業者楊智良也表示,中國政府在制定補貼政策時還有其它考慮,例如要遏制風力渦輪機行業的產能過剩。他說:「中國政府不會僅僅為了獲取CDM資金而調整補貼政策。」
哥本哈根 三大陣營的合縱連橫2009-12-03 旺報 記者盧葦
評論解讀將於12月7日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被輿論稱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它將決定由誰來承擔責任,亦關係到各國的發展與財富,環球瞭望的文章深入評析美歐中三大陣營的內部情況,及其對會議的影響。
一直以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群雄逐鹿、多方紛爭的局面,正在逐漸被以美歐中為代表的三種利益訴求所取代。不過由於各國情況的巨大差異,三大陣營的內部也並不是鐵板一塊,在此次哥本哈根大會上,「跨陣營」的「小合作」或許將會影響會議最終的「大走向」。
三強的主導地位是多種因素促成的。從當前的氣候地緣政治格局看,美國、歐盟和中國無論是人口總量、經濟總量,還是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都占了全球相應份額的很大比重。這雖然給三強的減排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也使它們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
與美國站在一邊的國家,形成了所謂的「傘形集團」,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當前來看,這個集團對應對氣候變化的認識有所提高,態度已趨積極,但極力推脫自身減排的責任,要求發展中國家接受約束性減排義務,積極在公約之外構築外部應對機制以掌握氣候談判話語權。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歐盟不僅制定了自身的積極減排目標,而且對發展中國家的立場表示理解,它們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政策是典型的「胡蘿蔔+大棒」。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歐盟將會繼續用一個聲音說話,繼續成為氣候地緣政治的三強之一。
與中國站在一邊的國家,形成了完全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77+1」的陣營。中國不但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代言人,而且發揮重要協調作用。
幾個因素正在促使發展中國家陣營出現分化。首先是發展中國家的內部差距日益拉大。以該陣營兩個最大的國家——中國和印度為例。到2006年,中國排放總量是印度的4.5倍,人均排放是印度的3.8倍,單位GDP能耗是其1.45倍。如此大的差距,必然導致減排壓力和利益訴求有所不同,差距越大,分歧也越大。
第二個因素是受氣候變化影響各不相同。對於像馬爾代夫、孟加拉這樣的小島國和低海拔國家來說,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對它們有直接的生存威脅。因此,它們支持歐盟提出的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的目標,關心的重點是減緩氣候變化。
第三個因素是社會體制的不同。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大多為典型的寡頭壟斷國家,它們更擔心全球減排會影響到國際石油市場,一般對減排不積極,而強調國際社會應幫助它們改善經濟結構。
第四個因素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為有限的氣候資金進行爭奪,為了經濟利益產生矛盾。
當然,作為發展中國家陣營的「77+1」集團也擁有一個重要的共識,即發達國家要為人為的氣候變化負上主要責任,它們必須承擔強制性的減排義務,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援助。共同的國際正義觀和發展權、排放空間的要求,注定了發展中國家陣營的基石不會輕易就會破毀。 可以預見,一場以美歐中三方為基本格局的合縱連橫大戲即將在哥本哈根上演。 (摘錄自《環球瞭望》2009-12-1,作者曹榮湘為中共中央編譯局研究員、《氣候變化與人類發展譯叢》執行主編,原題為《哥本哈根美歐中三大陣營的合縱連橫》。)
澳洲參院二度否決減碳法案2009-12-03 中國時報 諶悠文
澳洲國會參議院二日以四十一票對卅三票否決工黨政府提出的「碳汙染減量計畫」(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CPRS)相關法案,使總理陸克文遭受重大打擊。
這個配套法案曾在八月遭參議院封殺,經過修訂的新版本法案再度受挫後,依法陸克文有權解散國會參眾兩院,提前於明年初改選。而民調顯示,如果提早改選,陸克文領導的工黨將大勝。
但澳洲副總理茱莉亞.吉拉德淡化外界對於提前解散國會的揣測。她表示,政府將在明年二月三度將法案送交參議院表決,讓反對黨有最後一次機會克服內部分裂投贊成票。政府可能希望夏季熱浪與野火會加強輿論支持在遏阻碳排放方面採取強硬行動。
澳洲政府「碳汙染減量計畫」設定的目標,是在二○二○年前將澳洲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二○○○水準減少五%至二五%,比例視本月舉行的哥本哈根聯合國全球氣候變化會議採取的行動而定。
陸克文原本希望,他下周出席聯合國全球氣候變化會議之前,澳洲為減少碳排放而設計的總量管制與交易(cap-and-trade)計畫能夠完成立法而樹立典範。
美中壓力/減碳大逆轉 印度也點頭【聯合報╱編譯王麗娟2009.12.03
美國與中國近日相繼宣布減排二氧化碳計畫,正促使印度也採取行動。為不讓美國與中國專美於前,印度不僅將承諾減緩排放的目標,且將帶著不是隨口喊喊的減排提案參與哥本哈根高峰會議。根據印度官員,印度最快本周即會宣布新的碳密度目標。
印度的行動,代表印度在國際氣候談判政策上,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直到最近,印度仍強悍指出,已開發國家自作孽,即應自行承擔減碳後果,不干新興國家的事。
美國與中國公布減排計畫,並將減排規模與經濟體大小掛鉤。美國總統歐巴馬誓言在2020年前減排17%,中國則承諾降低碳密度40%。美國官員說,兩國的舉動,對印度形成非預期的壓力。
參與氣候談判的一名印度官員說;「歐巴馬宣布減排計畫,代表美國已在國際減排談判中『登船』,而中國也表達『伸出脖子』的意願,印度因此也願盡一己之力,中國式的。」這名官員表示,美「中」的發展,代表氣候談判的全球政策已從坐而言,變成起而行。
印度之前堅持富國必須協助開發較低的家減排,但是這名印度官員表示,新提案屬於國內建議,將不仰賴國際提供金援或技術支援。
在上周末的一項會議中,印度、中國、巴西、南美洲、蘇丹決定,若是國際不提供經費與科技,他們不會接受具法律約束力的減排協議或是接受國際減排認證。
環保人士指出,承諾減少碳密度仍嫌不足,印度應宣布減排計畫。
印度提出2020年以前減碳20-25%的目標 2009-12-04中廣新聞/夏明珠
印度承諾未來十年,進一步減緩碳排放,它打算在2020年以前,把廢氣排放強度減少到比2005年低兩成到兩成五。
哥本哈根會議下星期一就要登場,印度也是排碳大國中,最後一個提出減碳目標的國家,相較於亞洲另一個快速成長的經濟體中國,印度所提出的減碳幅度遠遠遜色。
中國承諾在2020年以前,達成把排碳強度降低四成到四成五的目標,碳強度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國內生產總值,這表示,在經濟成長的狀況下,這些國家排碳總量還是會繼續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會減慢。
度環境部長表明,印度不會接受哥本哈根會議訂定強制性的減碳目標。印度是全球第五大排碳國,地球上人為排放的廢氣,有百分之4.7是印度貢獻,前四名依序是美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尼。
印度排碳總量雖然排名全球第五,不過它的人均排碳量,卻低於許多工業國家,而且只有美國的二十分之一。美國提出的減碳目標只有百分之十七。
保護氣候 德承諾2020年前減排40% 2009-12-04 中央社
全球氣候峰會下週將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德國國會今天通過提案,承諾2020年前,較1990年的基準減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此舉將讓德國的減排量在國際上名列前茅。
德國執政的基督教民主黨(CDU)、基督教社會黨(CSU)和自由民主黨(FDP)黨團在提案中表示,為了將氣溫暖化控制在攝氏兩度內,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晚2020年必須達到高峰,然後在2050年前至少減少一半。
德國執政黨因此承諾在2020年前,相較於「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基準年1990年,減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確保德國在全球氣候保護的領先地位」。
不過提案中也強調,未來與各國談判時,各國承擔的義務必須公平,競爭的條件也必須一致,以「阻止工廠外移到沒有保護氣候的國家」。
德國環境部長洛特根(Norbert Roettgen)在國會表示,為了達到減排目標,產業政策必須從根本改變,讓能源的使用與經濟發展脫鉤。
他強調,7日揭幕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攸關我們的「生活方式、經濟怎麼發展、到底能不能存活下來、以及國家安全」,氣候保護代表的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化的過程,與經濟發展不相違背,因此哥本哈根峰會有機會成為「最重要的經濟會議」。
立法遲未過 減碳待努力2009-11-29 中國時報 【黃馨儀/台北報導】
哥本哈根高峰會即將登場,許多國家均有提出減碳量目標,但台灣溫室氣體減量法仍躺在立院,至今一讀尚未通過,讓政府、企業想動卻「動不了」。扮演台灣經濟政策火車頭的經濟部,數年前就大力推動節能減碳政策,但至今效果仍「差強人意」,經濟部官員指出,未來勢必要再加把勁,才能為全球暖化盡心力。
從八十九年至今,經濟部陸續推出許多節能減碳政策,如能源局在十年前祭出補助太陽能系統裝置與熱水器措施。不過,當時因再生能源躉售費率過低,對民眾、企業毫無誘因,迄今國內太陽系統裝置量僅有七.九萬瓩,與明年目標卅一萬瓩仍「差很大」,遑論是二○一五的三百廿萬瓩目標。但能源局官員指出,現已在積極討論躉售費率,盼年底前即可確定,應會大幅提升民眾安裝誘因。
在碳排放量減少上,九十三年時經濟部即與鋼鐵、石化、水泥、造紙、人纖及棉布印染等六大產業,簽署自願減量協議,至去年底累計五百卅四萬公噸碳排放量,暫時超越預期目標四百零三萬噸。
關心世界 勿自我邊緣化2009-12-03 中國時報 艾咪/高雄(楨:歹人只關心歹灣正名)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日前指出,海平面可能於二一○○年時上升一.四公尺,屆時印度洋的馬爾地夫和太平洋的吐瓦魯群島均會被淹沒,紐約、倫敦、上海等沿海大都會則將會為治水付出重大代價;而即將舉行的哥本哈根會議,更是攸關地球的未來,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大事在台灣並未獲得大眾關注。
國際事務對於大多數台灣民眾而言,似乎是遙不可及並且事不關己,即使像全球暖化,這種對於全人類具有重大影響之現象,也只見特定團體人士為此憂心。有人甚至開玩笑地說自己只能活到二○一二年(馬雅預言的世界末日)。而我國參加哥本哈根會議,更僅是被在野黨當作是政治砲轟的標靶,真正值得檢討的減碳相關政策卻是乏人問津。
這種狹隘的視野,在現今地球村的時代並不可取;更重要的是,倘若從個人到政黨都抱持這樣「自絕於世」的心態,勿須中共打壓,台灣就已先自我邊緣化。當許多人拚命要在各種國際場合爭取主權的同時,請先冷靜想想自己是否真正關心及參與
台灣如何面對碳交易2009-12-03 中國時報 【蔡育岱、譚偉恩】
國際社會自二○○七年以來對於氣候變遷的關注明顯攀升,其中有關碳排放的議題更是夯的不得了,許多媒體也開始介紹減碳與綠色科技一類的議題。然而由於國際市場目前的碳交易類型有兩種機制在同時運作,而彼此參與者的身分略有所別,因此頗易致使人們混淆。
以碳做為交易標的之機制始於一九九七年通過(二○○五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第十七條,該條文允許有剩餘排放額度的附件B國家將其碳排額賣給超額排放的其他附件B國家。至於所謂的「附件B」國家,係指在《氣候變遷框架公約》附件一所列舉的工業先進國家(但亦有少數的市場經濟轉型國家)。在京都機制以外,尚有一種自願性的碳交易制度,主要是透過國際碳交易協會所訂定的標準值,一般稱之為「自願性碳標準」,來確保所有經過查證之自願減碳額度可做為碳抵換或交易的商品。
我國由於還未能加入及批准《京都議定書》,因此僅能參與上述第二種的碳市場交易型態。也就是說,目前台灣可以用「產業」或是「民間團體」的身分進入國際碳市場。對此,政府目前唯一可以使得上力的,應是盡快設法於國內建立一套溫室氣體減排的認證制度,以提高產業減碳與節能的經濟上誘因。
至於相關的國內立法工作,像是《溫室氣體減量法》和《能源稅條例》等,我國目前的實踐情形似乎與美、澳兩國近似。也就是國會的立場似乎還是傾向保守或偏重於經濟考量,沒有太大的意願或動機在第十五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15)前做出明確的「立法表態」。而是認為在國際協商未達到具體的後京都(post Kyoto)共識前,暫不將自己國家減碳的目標或期程明確化,以保留日後在國際層面的運作彈性。
以美國為例,十一月五日在參議院環境和公共工程委員會中以十一:一表決通過的《潔淨能源安全法案》於過程中受到共和黨七名成員的全面抵制,抗議法案沒有進行足夠的經濟成本分析,因此最後是在共和黨成員不投票的情況下才讓這項法案被通過。美國國內的減碳立法可以說已蒙上陰影,前途坎坷難行。參議院極有可能要到明年十一月國會選舉之後,才會就上述法案進行全院投票。屆時,若民主黨在參議院席次的角逐失利,法案通過成為正式美國聯邦法律的可能性就會劇減。此一事實也恰足以說明為何歐巴馬選在十二月九日出席COP15(翌日即前往奧斯陸領和平獎),而不是在十七日或十八日與多數國家領袖共同與會。
回到台灣本身,減碳節能的政策還十分模糊,政府與民間的溝通也不夠充分,加以碳排的估算目前還是列在中國排放量之中,因此,未來如欲在國際上爭取氣候外交的自主活動空間和碳市場上的談判籌碼,必須至少要確立一個減碳節能的產業轉型理念。盡早進行國內經濟結構的修正,才可能獲得國際上的支持與碳交易市場上的合作機會。(蔡育岱為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譚偉恩為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博士生)
環署:若用去年數據 我名列前茅2009-12-16 中國時報 江慧真
國際組織公布各國政府保護氣候績效,在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全球列入評比的五十七國中,台灣排名從原第卅二名,降到第四十七名(前三名均從缺)。行政院政務委員梁啟源澄清,能源價格與能源密集度有關,應如實反映能源成本並搭配配套政策;發言人蘇俊賓強調,這是二○○七年的數字,並非馬政府上任後的政策指數,「我方不能接受」。
環保署長沈世宏也說,若非新政府氣候政策排名第七,整體成績還會被拉到「掛車尾」。梁啟源說明,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燃料燃燒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國內能源消費量、能源密集度與能源消費增加率等數據,在新政府上台後都有顯著改善,若用去年數據,我國的節能減碳評比應名列前茅。
梁啟源說,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在二○二五年會回到二○○○年的水準,現在要用再生能源替代核能發電有困難,「政府勢必要重新思考核能發展,包括應考量、評估核四興建後運轉,核一、核二與核三在安全範圍內是否延役。」
對於發展核能政策的時間表,梁啟源說明,必須在國民有共識的前提下,且核能安全與核廢料要有妥善安排。政府有責任重新考量核能政策,但也要得到民眾贊同與共識。梁啟源強調,馬新政府上台後,能源價格上漲,造成能源使用效率好,排名就較好。今年上半年能源價格偏低,與去年同期比較,能源密集度表現就較差,是影響排名的重要因素。台灣的氣候政策排名不錯,節能減碳不能只看單一指標。
環署:台灣每人年排碳量 限1噸【聯合報╱記者曾懿晴2009.12.20
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協定雖未通過,但各國同意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兩度內,是此次會議最大成果。台灣未來每人每年排碳量需控制在一噸以內,溫減法需盡快通過。
沈世宏表示,台灣雖然不是哥本哈根協定的簽署國,但減碳目標向來比照國際。呼籲企業應盡早將碳權管理納入經營策略,增加未來的競爭籌碼。
環保署指出,我國優先進行境內溫室氣體減量,其次才是在境外以一定比例抵換上限取得碳權。透過國際碳交易,將我國在境外實質減量的額度,用在履行減量承諾的抵換需要,還可協助開發中國家加速減碳,促進當地就業機會。
清大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指出,台灣能源高度仰賴進口,減碳成本比美國高,企業即早因應國際減碳規範。
環保團體認為,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減量法未訂定減量目標,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形同再生能源「產業補助」條例,減碳效果令人高度懷疑,而且台灣的減碳目標離各國減量承諾差距太大,「只是做做樣子」。
前環評委員詹順貴認為,環保署期盼企業能「自主」申報、盤查和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實現「自主管理」的減量目標,但企業對減碳盤查反彈大,如果政府連基本的強制盤查都做不到,要怎麼談具體的減量成果?
陸生抗議 我變「國家與地區」【聯合報╱記者湯雅雯2009.12.20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甫閉幕,卻傳出台灣學生前往響應環保運動,遭到同行的大陸學生要求不得將台灣列入Country list(國家名單),必須改成Country and region (國家與地區),這讓台灣及國際學生大呼「不公平」,寄信跟陸生溝通才化解誤會。
清華大學經濟系大三學生林子堯本月3日與另八名大學生前往哥本哈根參加「YOUNGO」(聯合國認可的NPO聯盟)舉辦的環保青年運動,大陸也有四十多名北大、清華學生參加,但大陸學生發現大會將台灣列入Country list(國家名單)中,認為台灣不適合被稱為國家,提議要把台灣從Country list中除名,消息傳至台灣學生耳裡很憂心。
林子堯日前返台,接受記者訪問表示,一開始聽說中國學生要將台灣從Country list中除名,很擔心造成雙方關係惡化,決定主動寄信跟大陸學生溝通,雖然後來陸生並沒有在大會中提案,而是私下跟主辦單位反應,「但我們發現,陸生跟台生認知有很大差異,雙方對國籍上的認同感很不一樣。」
他補充,「陸生無法瞭解台灣大部分的年輕人主體意識很強,在國際場合上不喜歡被歸類為中國的一部份」,但陸生卻認為台灣跟中國為同一個國家是「理所當然」。
林子堯說,寄信給陸生後,也得到他們回應,陸生李立回信:「環保不分國界」,陸生莉娜補充,他們並沒有要在youngo list中除名台灣,而是依照UN規定,認為把Country list改Country and region較適合,就可以把台灣放進去。
雖然雙方溝通,但名單仍改成Country and region。林子堯指出,不少國外朋友得知後,直呼「It's unfair!」,認為此舉對台灣「不公平」。
我爭取與會 友邦挺、中力阻2009-12-20 中國時報 潘勛
「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協議」(UNFCCC)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十八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開會,台灣爭取以觀察員身分加入此一組織,甘比亞等九個邦交國表示支持,而中共代表卻在其間插嘴,表示反對。
會議召開時,甘比亞副總統賈莎迪女士表示,台灣是全球大家庭成員,為符合公平正義,應獲准加入一切與聯合國相關的機構。賈莎迪另指出,台灣今年初獲准加入「世界衛生大會」(WHA)成為觀察員,便是可接受的前例,應適用於其他國際論壇。
賈莎迪女士發言後不久,中共官方代表獲會議主席允許而發言反對,該名官員援引北京的「一中原則」,表示若准台灣加入,有傷十三億中國人民的情感。該代表並不像支持台灣加入的九國代表般站到發言台,僅由自己的座位上發言。中方代表發言後,尼加拉瓜外長桑托斯旋即表示,尼加拉瓜支持台灣申請加入UNFCCC。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發言支持台灣加入UNFCCC的友邦有帛琉、聖露西亞、吉里巴斯、布吉納法索、史瓦濟蘭、聖多美與普林西比、聖克里斯多福、尼加拉瓜及甘比亞。台灣向來呼籲UNFCCC考慮讓台灣加入氣候變化會談,因為發生氣候極端變化,地球溫度上升、無法預測的暴風雨,台灣為海島國家,特別容易受害,生物多樣性也會消失。
馬:靠軟實力跨出活路外交2009-12-20 中國時報 秦蕙媛
台灣無法參加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馬英九總統昨天指出,台灣當前最重要的,是貫徹減碳目標,轉化自身優勢後,國際社會感受到我們的影響力,自然就會重視台灣。軟實力就是說服力、就是影響力,以軟實力為台灣找到參與國際的新出路,也可跨出活路外交更大步。 馬英九說,台灣的軟實力不再限政府部門,民間也有很大力量。包括大陸水災與緬甸風災時協助救災的慈濟功德會、認養貧童的世界展望會、家扶等,還有電腦產品在設計或製造上提升能源效率,就是台灣在對抗暖化的投入。
中國劃哥本哈根談判底線:堅持巴厘路線圖2009-12-09廣州日報
哥本哈根會議談判各方分歧仍大 發展中國家呼籲——發達國家應率先大幅減排
儘管哥本哈根會議熱熱鬧鬧地登了場,但是談判各方的分歧依然很大。會議前兩天,歐盟、美國、中國等代表團紛紛表明各自的立場。美國、歐盟試圖取消《京都議定書》,建立一個綁定的協議,將發展中國家納入其中,實施單軌制。這遭到了發展中國家的抵制。在餘下的一週多時間裏,西方發達國家能否作出實質性承諾,促進會議達成協定,讓人心懸一線。
協議機制:雙軌制PK單軌制
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包括其要素的綁定的法律協定
發展中國家:實施雙軌制,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作出決定
在哥本哈根會議的許多會場,經常可見兩個並列的會議室,一個門上標著KP(京都議定書),一個門上標著LCA(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長期合作行動),這是後京都議定書時代典型的雙軌制。一個就《京都議定書》附件一指定減排目標的發達國家制定2012年之後第二承諾期的減排義務進行談判和磋商,一個則是就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廣泛國家的合作行動進行談判。
哥本哈根會議後將形成怎樣的機制?目前南北方國家之間存在很大的分歧。發達國家主張雙軌合併,建立單軌制。7日,歐盟集團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希望哥本哈根會議能在《京都議定書》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包括其要素的綁定的法律協定。其意是希望建立單軌制,通過達成一個新的協議,將兩者合併,並能夠將發展中國家也納入其中。
不過,單軌制的主張遭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反對。當地時間7日下午,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堅持要求實施雙軌制,哥本哈根會議應按照公約、議定書及巴厘路線圖“共同但有區別義務”的原則,分別對公約和議定書作出決定。“如果取消京都議定書進行並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雙軌制是發展中國家的根本要求。”
各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也均表示《京都議定書》不可替代。“我們反對再搞一個具有法律約定的文書,將發達國家的義務和發展中國家的義務捆綁到一起,這違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一原則。”蘇丹代表如是明確表示。
“我們不會讓步,不會忘記發達國家對氣候造成的影響”,阿爾及尼亞代表非洲集團發言時稱,公約不應受到破壞,《京都議定書》絕對不能終止,非洲集團要求舉行透明的、公平的高級別會議。
哥本哈根的產物會是《京都議定書》的替代物?還是《京都議定書》的延續?抑或是《京都議定書》的“同胞兄弟”?對此問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伊沃·德波爾表示,三種情況皆有可能。
目標:40%PK25%
發達國家:作出的承諾離到2020年減排25%的最低目標仍有距離
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至少減排40%
對於發達國家在2012年~2020年的減排目標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歧也很大。
據解振華透露的資訊,目前在兩大陣營的談判中,發展中國家提出,按巴厘路線圖的要求,發達國家必須率先大幅度減排。解振華表示,按照IPCC的建議,到2020年,發達國家至少要減排25%~40%,中國和G77要求發達國家至少減排40%,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小島國則要求發達國家至少減排45%以上。因為發展中國家首先是要發展,要有發展與排放的空間,發達國家必須給發展中國家將來的發展和排放騰出更多的空間。
不過,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作出的口頭承諾仍遠遠不夠,在減排問題上態度比較積極的歐盟的中期減排目標也只有30%,而且還表示不是無條件的。美國方面,總統奧巴馬的承諾估計也是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17%,與1990年的基準相比,則更加低。加拿大方面,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作出任何承諾。
就目前發達國家所作的承諾而言,作為一個整體,離到2020年減排25%的最低目標仍然有距離。
支援:含糊PK行動
發達國家:不願承諾具體的義務,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含糊其辭
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要有切實的行動
氣候變化公約要求,發達國家必須要給發展中國家提供額外的充裕的資金和技術支援,幫助發展中國家國內的減緩和適應提高能力,這也是哥本哈根會議的爭議焦點。
然而,至今為止雙方的談判仍然無法達成妥協。發達國家一方面不願承諾具體的義務,另一方面又想以含糊其辭的承諾誘導發展中國家承諾義務。發展中國家則堅決表示,不再接受任何空頭支票。
“發達國家到底拿出多少錢,拿出什麼樣的技術,建立什麼樣的制度來做到這一點,發達國家至今未作出切實的承諾和切實的行動,此次談判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到底拿多少錢,用來做什麼,怎麼樣管理,怎麼樣實現,搞什麼技術轉讓,要建立一個制度和機制,實實在在地去做。而不是像過去一樣開空頭支票,根本不落實。”解振華表示。
據他介紹,此次中國國家發改委帶了6個行業42項技術來哥本哈根,準備和發達國家就能否進行技術轉讓和技術合作協商,但是對方始終含糊其辭,仍在開空頭支票。
檢測:接受PK拒絕
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減緩承諾也要可報告、可檢測、可核實
發展中國家:自主減排不接受“三可”
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在未得到發達國家資金和技術承諾的前提下,為了促進會議的成功,包括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在內的發展中大國都作出了自己的減緩承諾。
目前,西方國家對此並不認賬,一方面,認可發展中國家的承諾力度很大,另一方面,又想極力促使發展中國家作出更大努力。發達國家還提出,發展中國家的減緩承諾也要參與“三可”(可報告、可檢測、可核實),接受國際社會的監督。
發展中國家則堅持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自主減排不接受“三可”。解振華表示,中國從1990~2005年,單位GDP能耗降低47%,2005~2010年,單位GDP能耗還要降低20%左右。這些都是自主行為,並沒有得到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援。
發展中國家得到國際社會資金和技術支援的減排行動要接受“三可”,但是自主採取的行動不接受“三可”。
代表們應為更高談判奠定基石
在昨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UNFCC)執行秘書長德波爾號召談判代表們在這六天裏,必須為部長級談判及國家領導人的談判提供基石,以確定國家領導人清晰地知道他們應該做什麼。
只有北美氣溫比過去平均氣溫下降
本報訊(特派哥本哈根記者李穎)世界氣象組織8日在哥本哈根公佈報告說,最近10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10年。2009年雖然尚未結束,但很可能會在歷史最熱年份中排名第五。另外四個最熱的年份分別是2005年、1998年、2007年和2006年。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雅羅在哥本哈根提前發佈了“2009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報告顯示,這10年來,只有北美的氣溫比過去平均氣溫下降,其他地區的氣溫都在上升。南亞大部分地區,以及中非地區經歷了歷史上最熱的10年。雅羅詳細解釋說,2009年1~10月,全球海平面及地表空氣溫度,相比1961~1990年平均溫度14℃,高了足足0.44℃±0.11°C。
報告說,氣候變化,尤其是氣溫上升會引發極端氣候現象,包括颶風、洪水、乾旱、暴雪、熱浪、寒潮等,這些極端氣候現象10年來不斷出現在世界各地。今年,極端氣候現象在南非、澳大利亞和南亞出現的頻率超過了以往。
報告顯示,中國正遭受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2009年是中國自1951年以來第三熱的年份,對一些地方來說甚至是最熱的年份。中國部分地區在2009年遭受了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一些河流水量也降到50年來最低點。
“中國”成為最被頻繁提及的詞彙
氣候變化大會已經進入第二天議程。各種邊會和討論正在緊張進行。而在這種熱烈的氣氛中,“中國”成為最被頻繁提及的詞彙,而中國元素也異常閃耀。
在會場一角,來自中國各地的圖片和一張張中國人的笑臉以及寄語,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記者了解到,當地時間9日,還會有中醫現場問診。更有志願者在會場派發京劇臉譜,用紅臉綠臉來讓代表清晰表達對談判進展的不滿或同意。
在許多NGO散發的宣傳資料中,也不乏中文譯本的身影。來自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主持人小雨姐姐特地從中國帶來了300本中英文雙語的小冊子——《節能小先鋒》。“我希望能在這次會議上讓世界聽到中國小朋友的聲音。”這本小冊子,是由小雨姐姐和上千個小朋友共同創作的。
來自中國一個環保組織的鄧文告訴記者,這次國內來了很多NGO,都湊在一個展臺。“這幾年來,參加國際會議,國外機構和組織都很關注中國的情況。”這個目前主要關注長江流域冰川的非政府組織,最初“起家”于深圳,目前活躍的100多位會員中,1/3來自廣東。
世行:可預測性不足制約項目發展
當各國還在就減排標準爭論不休時,如何讓國際減排機制能夠發揮最大效應,則是一些出席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國際性大機構關注的另一個焦點。
根據世界銀行官員昨日發佈會上公佈的數據,在今年中,世界銀行審查過1000多個清潔發展機制(CDM)和聯合市場機制(JI)的項目,但是其中只有一半共526個項目最終被執行。
世界銀行集團官員在昨日的哥本哈根新聞發佈會上表示,CDM和JI是應對氣候緩解、進一步鼓勵私營部門行動的重要工具。
不過,清潔發展機制的可預測性不足,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低碳投資的融資杠桿的潛在障礙。而一個可維持的授權環境和全面的投資氛圍是吸引清潔發展機制投資的關鍵。
該官員指出,有些清潔發展機制的決定,對最不發達國家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環境的完整性對整體的氣候制度和碳市場非常關鍵。但是,由於其固有的主觀性質,附加性仍然是一個挑戰。清潔發展機制的改進,需要擴大規模減排,相關措施已經採取,但是必須持續發展及加強。 本報哥本哈根訊(特派記者方利平、吳倩)當地時間8日下午5時,在哥本哈根會議中心的中國新聞與交流中心,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副團長、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舉行了媒體吹風會。這是會議召開2天來中國代表團的第二次吹風會。由於緊張的談判,蘇偉被迫推遲10分鐘才趕到會場。
蘇偉表示,中國的目標是單位GDP碳減排40%,這是國內目標,而歐盟將他們應承擔的國際義務跟發展中國家的內部目標相比,這是不厚道的。
中國的減排目標完全符合《公約》原則
蘇偉指出,中國提出“單位GDP碳減排40%”的目標完全符合《公約》的原則,也體現了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公約》(包括《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要求是不同的。《公約》明確要求發達國家締約方要率先大幅度地減少排放,這是各國都同意的。《京都議定書》則進一步提出了“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
蘇偉稱,氣候變化問題是過去200年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發達國家的排放造成的。《公約》要求發展中國家做的就是盡可能採取措施減排。中國2007年已經發佈國家方案,不久前又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減排40%”的目標。歐盟代表在發佈會上所提的中國目標與他們的義務是不具備可比性的。對於歐盟來講,五年總共減排8%,現在歐盟又提出20%的目標,還不是國際承諾,這讓人感到非常失望。
又訊在哥本哈根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表示,西方國家要求中國提高減排目標是不科學的。他指出,要求中國在工業化的過程當中承擔更多的減排義務顯然是不合理的
蘇偉如是說 全球人均兩美元 可能不夠買棺材板
大氣的空間和資源是非常有限的,並不是說有錢就能買到排放的空間和資源。這也就是為什麼發展中國家一再強調“發達國家要量化減排指標”。對未來的空間,發達國家就不要再佔了。
在資金和技術轉讓方面,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寄予厚望,發達國家也說拿出錢資助發展中國家,如歐盟說2012年每年提供1000億歐元。根據巴厘行動計劃要求,要在2012年前加強公約的實施,2012年以後也要加強公約的實施。
發達國家說要表達積極態度,在2012年前拿出100億美元資金支援發展中國家,100億美元聽起來很多,其實全球人均也就是不到兩美元。在丹麥,兩美元還不夠買咖啡的。因為咖啡和棺材板的發音在英文中非常相近,也許是我聽力不好,我同事說,兩美元可能還不夠買棺材板呢。
大會談判4焦點
《京都議定書》還要不要
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表示,本次大會談判需要解決四大焦點問題,首先,發展中國家堅持《公約》和《議定書》雙軌談判,發達國家主張單軌制,拋棄《京都議定書》。如果《京都議定書》取消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就不會有實質內容。
發達國家到底減排多少
其次,本次大會要確定發達國家2012年至2020年的中期減排目標是多少。因為根據《公約》和《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要率先大幅度減排。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會議一定要確定發達國家到底要減排多少。
“減排幫扶”如何來落實
第三,按照《公約》和《議定書》的要求,發達國家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額外、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支援。直到今天發達國家並沒有作出實質性承諾和切實行動。“本次會議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發達國家開空頭支票”。
減排是否執行一個標準
第四,發達國家提出應討論發展中國家是否也要作出“可衡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減排承諾或行動(簡稱“三可”標準)。對此,中國明確表示要完全按照“巴厘路線圖”執行。因此,發展中國家自覺採取的減排行動,不必接受“三可”標準。
日本有條件提指標等於沒說
蘇偉說,日本政府有條件地提出了減排25%的指標,它要求美國與發展中國家也提出指標。這樣的要求是違法公約的;其次,它要求美國也要承擔指標。美國只有在參加京都議定書的情況下才會承擔減排25%的指標,但美國不參加京都議定書的立場非常明確,日本把不可能的事情作為前提條件,因此這“減排25%的指標”什麼也不是。
蘇偉還表示,大氣的空間和資源是非常有限的,並不是說有錢就能買到排放的空間和資源。這就是發展中國家一再強調發達國家要量化減排指標的原因,這樣才能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消除貧困提供一定的空間。
美國指標遠非“顯著減排”
蘇偉說,美國能拿出怎樣的方案,對哥本哈根會議能否取得最後成功是至關重要的。昨天的開幕式上,傘形集團說他們帶來了顯著的目標。傳說美國要提出相對於2005年,2020年減排17%的目標,但這個目標顯然不是“顯著地減排”。公約明確要求2020年發達國家要回到1990年的水準,美國從1990年到2005年排放增長了16%,現在提出的指標與1990年相比,減排目標只多了1%。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zgysj/200912/09/t20091209_20580504.shtml
艱難繪出的「巴厘島路線圖」文 ◎ 王靜雯
價之後依然達不成共識,不得不在週六延長一天,最後終於在十五日通過了一項決議案,人稱「巴厘島路線圖」。大會決定在二零零九年底之前完成新的溫室氣體排放協議談判,保證二零一三年新的應對氣候變化協議生效。
這次大會被認為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會議。全世界幾乎所有主權國家都派代表參會,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更是吸引了多國政要出席。由於立場上存在重大差異,美國與歐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展開了激烈交鋒,爭論和妥協貫穿了整個會議。
最終達成的「巴厘島路線圖」主要內容包括:大幅度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未來的談判應考慮為所有發達國家(包括美國)設定具體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應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長,但不設定具體目標;為了更有效地應對全球變暖,發達國家有義務在技術開發和轉讓、資金支援等方面,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在二零零九年年底之前,達成接替《京都議定書》的旨在減緩全球變暖的新協議。
二零零七年三月,由於長期乾旱和奇特的高溫天氣,使美國洛杉磯附近的莫利斯水庫(Morris Reservoir)幾乎枯竭,魚兒不得不在很淺的泥潭裏掙扎。
減排與滅亡
面對日益頻發的颶風、暴雨、海嘯、乾旱等各類災難性天氣,加上遍及全球的暖冬和酷暑天氣,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是由於人類工業的發展,導致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性氣體的增多,從而引發的災難。今年十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溫室效應」理論更成了世界各國討論氣候變化的基石。
早前確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又稱《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以及一九九七年在此基礎上制定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目標都是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儘管《京都議定書》在二零零五年二月十六日強制生效,要求三十八個工業國在二零一二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一九九零年水準上減少7%至8%,但由於美國拒絕執行,以及協議將在二零一二年失效,如何重新議定一份全球性協議成了當務之急。
在此背景下,聯合國在印尼巴厘島(或譯峇裡島)召開了全球氣候大會。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一條道路通向一份全面的氣候變化協議,另一條則走向滅亡,選擇哪一條很明顯。」IPCC預計,假如人類不採取行動,從一九九零年到二一零零年全球氣溫將升高1.4℃至5.8℃,那時海平面將大幅上升,包括上海在內的眾多城市將被大海淹沒,人類生存將受到嚴重侵害。
美國反對有區別的責任制
美國、歐盟和中國是會議中三種不同聲音的主要代言人。以歐盟為主的積極國家強烈要求決議明確規定,發達國家在二零二零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一九九零年水準上減少25%至40%,這一觀點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同時也得到美國的強烈反對,以及日本、加拿大的反對。
作為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量25%的頭號廢氣排放國,美國稱這一減排目標定得太高,將損害美國經濟的發展。美國認為,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該受到協議的制約,而如今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卻不受協議的限制,這對全球總量的減排不利。
中國方面反駁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早就制定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制」。發達國家長期排放歷史和當前高人均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歷史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極少,卻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受害者。比如二零零三年中國人均排放二氧化碳0.74噸,比一九九零年增長了40%,但二零零三年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了5.44噸,接近中國的八倍。
於是「巴厘島路線圖」規定,目前只限制發達國家的排放量,而不限制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的排放量。然而也有評論認為,中國等國將很快成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而損害全球。比如發達國家會把高耗能產業外移到這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環保標準較低、這些產業會在中國製造更多污染物和更多的廢氣。
美國人是廢氣惡棍嗎?
由於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不少人對美國持負面態度,稱之為廢氣惡棍,然而很多事實卻反駁了這一指控。在美國民眾中,支持減少廢氣排放量的呼聲十分高漲。目前美國55%的人口所在的州已建立了嚴格的強制減排目標。在過去十五至二十年,加州出現了人均能源消費下降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上升的趨勢。上個月美國中西部的九個州宣佈到二零五零年之前實現減排溫室氣體80%以上的目標。東部的十個州也準備在二零零九年之前制定有關發電廠減排溫室氣體的條例,而由加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等州參與的「西部氣候計畫」,則計畫到二零二零年前減排15%。
美國計畫在明年一月召開主要經濟體氣候變化會議,把「貢獻」全球溫室氣體排放80%的十七個排放大國,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召集起來,布什希望在年底他任滿之前達成一項新的減排目標,然後到二零零九年底前通過一項新的聯合國氣候協定。基於這一打算,美國在巴厘島會議上拒絕就減排的具體數字進行討論。
十二月五日,美國參議院環境和公益事業委員會批准了一項里程碑式的法案,意圖在二零五零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二零零五年減少70%。該法案明年將提交給參議院辯論。儘管「後院起火」,美國代表團在巴厘島會議期間一直堅持其固有的反對態度,令大會陷入僵局。
巴厘島氣候大會上,由於美國的不合作,歐盟曾強硬表示要抵制美國計畫召開的氣候會議。面對來自全球的壓力,即使在最後「加時賽」的十五日星期六,美方依然表示不能接受協議上的文字。然而幾分鐘後,美方代表突然改變立場表示願意接受。此外在最後時刻,加拿大也表示接受在二零二零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一九九零年水準上減少25%至40%的目標。這為「巴厘島路線圖」的開創提供了可能。
發展中國家的要求
對於籌委會提交的協議草案,不但美國持負面態度,中國和七十七國集團代表也對其中一個重要條款表示不能接受。這項條款要求發展中國家採取「在國家層面可計算、可報告和可檢測的減排措施」,而對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和資金等只提出了含糊要求。
中方代表強調,要切實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規定落到實處,該建議得到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並最終被採納到該路線圖之中。此外,中國政府提出在未來五年內實現節能20%的目標。
二零零三年以來,歐盟建立了一個排放交易系統,交易配額包括六種關鍵行業:能源、鋼鐵、水泥、玻璃、製磚和造紙,這一交易系統可以幫助那些減排難以達標的國家最終達標。交易價格從二零零五年的四十歐元的每噸廢氣排放,可能上漲到二零零八年的一歐元/噸。根據目前的交易項目可以實現到二零零八年減少4.7%的排放,超過總目標的一半多。
大會各方還同意採取進一步行動,減少發展中國家因森林砍伐而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決定建立《京都議定書》下的「適應基金」,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減排提供融資。基金將於二零零八年開始運作。
對於巴厘島路線圖的產生,潘基文對各國的「靈活精神」表示讚賞,但大家都明白,路線圖只是「第一步」,更艱鉅的任務還在後面,特別是具體減少排放量的百分比,將是未來各方談判的難點。
然而也有很多環保組織對巴厘島大會未能制定更加明確的減排目標感到失望。他們認為目前國際社會制定的標準太低,根本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嚴重危機。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即使各國完全徹底地執行了京都協議,到二零五零年之前也只可能把氣溫的升幅減少0.02℃至0.28℃,這是無濟於事的。
http://mag.epochtimes.com/b5/053/4139.htm
京都議定書的爭議與妥協 永續發展組助理研究員 郭博堯
一、 背景資料
(一)京都議定書的由來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經濟活動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已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速增加,產生愈來愈明顯的全球增溫、海平面上升及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的現象,對水資源、農作物、自然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等各層面造成日益明顯的負面衝擊。為了抑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防制氣候變遷,聯合國於1992年地球高峰會舉辦之時,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對「人為溫室氣體」(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排放做出全球性管制的宣示。為落實溫室氣體排放管制工作,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通過具有約束效力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規範工業國家未來之溫室氣體減量責任。
(二)京都議定書的主要內容
1. 減量時程與目標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附件一國家(係指OECD中除墨西哥外的所有24個成員、歐盟、前蘇聯各共和國及前東歐共產國家,合計37個成員)及摩洛哥與列支敦斯登共39個國家,將人為排放之六種溫室氣體換算為二氧化碳當量,與1990年相較,平均削減值5.2%,同時採差異性削減目標之方式;歐盟及東歐各國8%、美國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蘭6%,另冰島、澳洲、挪威則各增加 10%、8%、1%。減量時程為2008至2012年,並以此5年的平均值為準。
2. 六種溫室氣體中,CO 2、CH4、N2O管制基準年為1990年,而HFCs、PFCs與SF6為1995年。
3. 提出「京都機制」:包含「清潔發展機制」(CDM)(唯一跨越附件一國家與非附件一國家,由工業國對開發中國家進行技術及財務協助其溫室氣體減量計畫之機制)、排放交易(ET)及共同執行(JI)。
(三)京都議定書生效的條件
1. 經各國國內程序批准議定書國家達55國。
2. 批准京都議定書國家中,「附件一國家」成員之1990年CO2排放量須至少占全體「附件一國家」成員1990年排放總量之55%。
3. 達成上述二條件後,則議定書於其後第90天開始生效。
(四)各國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佔附件一國家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
1. 美國36.1%。
2. 日本8.5%。
3. 歐聯24.2%。
4. 俄國17.4%。
5. 加拿大3.3%。
6. 澳大利亞2.1%。
7. 其他國家8.3%。
(五)數字遊戲?-京都議定書生效的關卡
由於使京都議定書能在2002年地球高峰會議十週年時生效的條件,為已批准國家的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附件一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總額的百分之五十五,所以在排放量占百分之三十六的美國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批准行列後,如果目前態度未定的日本、澳大利亞及加拿大也退出,則歐聯、俄國及其它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計僅及百分之五十,離生效門崁還有一段距離。由於日本批准後京都議定書即可順利達到生效條件,因此日本的態度成為關鍵。
(六)近期各重要會議時程
1. 2001年7月16日至7月27日於德國波昂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六次締約國大會(COP6)第二階段會議(其中7月16日至7月18日為與會各國高階官員會議,7月19日至7月23日為與會各國環境部長會議)。
2. 2001年7月18日於義大利熱內亞舉行G8八大工業國外長會議。
3. 2001年7月21日於義大利熱內亞舉行G8八大工業國領袖高峰會議。
4. 2001年10月於摩洛哥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七次締約國大會(COP7)。
二、主要爭議及現階段情勢
(一)地球是否真的暖化?暖化應否歸咎人類?暖化值得憂心嗎?
去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六次締約國大會中,IPCC主席Watson於大會報告中指出,地球上的氣候是否發生變遷,已經不再是問題,而是要問氣候變化了多少?變化速度有多快?及那裡的變化最嚴重?專家研究發現,過去二十年不但是本世紀最熱的時期,其實也是最近一千年來最溫暖的時期。去年11月世界銀行發表報告,強調十年來因溫室效應致使氣候條件改變,海水侵蝕海岸,暴風雨肆虐而造成南太平洋國家嚴重受創,並警告全球乾旱、饑荒、疾病可能隨之俱來。聯合國氣候變遷國際專家小組7月12日公布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氣溫在這個世紀結束前,可能上升攝氏5.8度,幾乎為五年前預估值的兩倍。而7月中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公布的最近公布的模型預測研究顯示,至2030年地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0.5至1.2℃,至2100年地球平均溫度最可能的溫度上升範圍為2.4至3.8℃,而有90%的機會至2100年地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7至4.9℃(路透社, 2001/07/23)。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現有的預測模型已經含蓋各項不確定因素,包括人類影響(人口、經濟成長、技術發展及環境意識覺醒等)、地球氣候系統對人類影響的敏感度、其它空氣污染物(如硫氧化物)、碳匯、海洋循環及輻射等因素,從而認為即使最積極的削減溫室氣體行動也難以阻止地球溫暖化的趨勢(路透社, 2001/07/23)。但麻省理工學院及北卡羅南納大學的學者卻認為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氣候影響及對環境及經濟之衝擊都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所以預測溫度成長是相當困難的。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教授Richard Lindzen就認為高空中原先由濕度形成的卷雲會融入其下方的空氣中,從而增加大氣濕度,較高的濕度會有較明顯的溫室效應(水蒸氣是比二氧化碳更強的溫室氣體),但二氧化碳增加將使積雲層溫度升高,降雨情況會更明顯,減少了大氣濕度,卷雲無法形成,較乾的空氣也降低了溫室效應,所以Richard Lindzen認為二氧化碳增加還可能會抵消溫室效應(Newsweek, July 23, 2001)。由於科學界的存疑聲音,美國布希政府就質疑現有評估溫室氣體增量衝擊的模型之可靠性。
另一方面,由於人類對於氣候的觀察,通常以100年的時間序列為基礎,要論斷溫室效應的上述三個問題並非易事,擬針對此一議題採取國際間齊一行動就更難。由於美國布希政府質疑整個京都議定書減量目標之合理性與公平性,並力主全球溫室氣體減量協議的架構及內容,應建立在充分的科學基礎上,美國布希政府遂以此要求世界應對地球溫暖化的成因、衝擊程度及溫室氣體方式做更進一步的研究。為了彰顯其主張,繼3月宣布不會批准京都議定書之後,布希政府在6月初提出在未來五年以數千萬美元建立氣候觀測系統(CNN, 2001/6/10),在7月中提出將在未來三年投入1億2千萬美元進行碳循環、氣候模型及氣候和大氣化學的關係的研究。
(二)達成減量目標困難程度
京都議定書採取高標準,不但增大其實現目標的困難程度,其為多邊協商的性質更導致共識不易達成。對美國來說,由於1990年代經濟持續繁榮,若按京都議定書行事,估計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約須減少兩成,對其產業、經濟衝擊極大,所以美國在去年的海牙會議中,已經強調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不應危及全球經濟。布希政府上任之後重新評估情勢,以美國十年經濟榮景不再,加州最近且發生電力危機,則其以付諸執行利少弊多,所以希望採取較為寬鬆的規定。各國排放量消長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一 主要國家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百萬噸碳當量)
國名/ 1990年排放量/ 1999年排放量/ 增長率/ 減量目標
美國 1355/ 1520/ 12%/ -7%
日本 269/ 307/ 14%/ -6%
加拿大 127/ 151/ 19%/ -6%
澳大利亞 72/ 94/ 30%/ +8%/
德國 249(1991年) 230 (-8%)/ -21%
英國 164/ 152/ -7%/ -12.5%
法國 102/ 109/ 7%/ 0
義大利 112/ 121/ 8%/ -6.5%
全世界 5873/ 6144/ 5% -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部能源資訊署
可以看出在經濟持續成長的情況下,多數已開發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成長,離減量目標越來越遠,只有德國因東西德合併後的東德經濟轉型效應而降低能源使用量,以及英國因為大量使用天然氣發電及核能發電取代燃煤發電,所以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對美國來說,經濟持續成長加上美國每單位二氧化碳減量成本較高,進行減量工作可能會對其產業、經濟產生極大衝擊,所以美國對京都議定書表現出抗拒的態度。日本也有類似問題,日本環境部七月初聲稱,其每噸二氧化碳減量成本可能高達95美元,欲達成減量目標,尚必須依靠碳匯、排放權交易、再生能源、改變燃料、提高能源效率及其它京都議定書所規範彈性機制等方式(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Reporter On-line Edition 2001/7/4),相對上將付出龐大代價,對其已相當困頓的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反之歐聯European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ECCP)報告指出,歐聯每噸二氧化碳減量成本僅20歐元,約合18美元,欲達成京都議定書,僅會造成歐聯的每年經濟成長率下降0.1%(ENDS Daily 2001/6/11)。所以美國主張如果將一個國家支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費用的能力以及該國減少排放的能力都一併考量在內,全球溫室效應條約才會更公平。目前為了使美國能改變拒絕接受京都議定書的態度,先有荷蘭環境部長Jan Pronk於7月初提出將京都議定書減量目標達成年由2008-2012年改為2010-2014年的建議,後有日本將基準年由1990年改為2000年的建議(ENDS Daily 2001/7/11)。不過在7月23日各國環境部長達成初步協議時,由於歐聯已準備在美國退出的情況下使京都議定書生效,在日本獲得其它對其有利條件下,已不再堅持調整減量目標的想法。
(三)碳匯所占比重:
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這一過程被稱為「碳匯」。但碳匯吸收二氧化碳排放的能力一直缺乏有力的科學分析資料,也一直無法釐清其是否真能減少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數量。英國皇家協會日前指出,目前的研究還沒有發現樹木吸收二氧化碳的確切機制,且與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速度相比,樹木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當有限,甚至隨著溫度的上升,樹木本身還有可能成為二氧化碳的污染源(多維新聞社, 2001/07/09)。在京都議定書中規定,1990年以後所種植的森林始可作為該國二氧化碳減量的績效,以鼓勵各國進行造林,可是美國、日本、加拿大及澳洲等國主張應予許森林、草地及其它農作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以更大比例計入其減量目標中。去年會議中,美國就要求1990年就存在的森林的面積,也可做為美國溫室氣體減量的績效,在去年COP6會議中,美國提出估計透過妥善的森林管理美國既有森林的碳吸收量相當於美國承諾減量目標的50%。惟歐聯對此卻持反對態度,認為此舉將使美國不需任何努力即可輕易達成京都議定書之規範,歐聯亦認為若將碳匯置於CDM計畫中,將降低減量技術移轉至開發中國家。G77及中國也持反對的立場,認為森林所產生的碳匯,僅是短期效果。但日本卻也和美國相同,主張其碳匯應可吸收高達1990年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3.8%(京都議定書規範日本必須比其1990年總排放量減少6%)。為了使日本支持簽署京都議定書,在六月COP6會議主席既荷蘭環境部長Jan Pronk主張考慮予許日本可使用碳匯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抵消其減量目標的3%。在COP6第二階段會議開始時,日本、加拿大及澳洲在7月17日提出一份修正草案,要求可以碳匯抵消更多的二氧化碳減量目標(The Japan Times Online, 2001/7/18)。對於上述的修正案,目前歐聯提出的對案原先是不贊成取消碳匯使用的上限,但允許清潔發展機制中減量額度可運用更高比例的碳匯。在7月23日各國部長達成協議時,歐聯為了獲得日本、加拿大及俄國等擁有豐富森林資源國家的支持,做出了重大讓步,對各國藉由造林植樹吸收二氧化碳達成減量目標方面,雖有使用上限,但大幅放寬可用額度,最高的前三名分別為俄羅斯、加拿大及日本(環保署新聞稿,2001/01/23),此協議將使日本可用碳匯抵消其1990年二氧化碳總排放量額度的3.8%。
(四)開發中國家列入管制架構:
按照美國能源部估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後20年將增加70%,其主要增量來自開發中國家。現在京都議定書只對先進國家設限,但當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前20名,有九國屬開發中國家,包括位居第二的中國大陸及第六的印度。現有的京都議定書管制架構中卻只有規範工業化國家之減量責任,卻完全沒有規範開發中國家的責任。所以美國政府一直希望將中國大陸及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納入京都議定書管制架構中,希望主要開發中國家(中國、印度等國)應自願承諾減量,否則將不會批准京都議定書,目前澳洲也和美國持同一看法。但開發中國家認為現在溫室效應現象係已開發國家多年工業發展歷史所排放累積造成,所以要求共同但有差異之減量原則,即已開發國家應對溫室氣體排放量負最大責任,並要求已開發國家應加強提供額外之財務支援與技術移轉。開發中國家的立場受到歐聯的支持,認為目前要求開發中國家有減量的承諾是不適當的。歐洲人應做榜樣,要知道所有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任意揮霍,其強調已開發國家應優先承擔減量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目前對於開發中國家應在何時大幅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關鍵議題上完全沒有交集。在7月23日各國環境部長達成初步協議時,已擱置此項議題,仍依照原京都議定書的架構,由先進國家先承擔減量責任。
(五)京都機制的使用:
歐聯及歐聯及一些開發中國家認為各國應優先在本國境內進行減量,CDM只能做為本國境內減量行動的補充,必須設限,不能超過本國承諾減量目標的50%。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挪威、蘇聯、烏克蘭及一些開發中國家反對CDM設限。此外,美國提出「排放權交易制度」主要依據是美國國內已成功的實施 SOx和 NOx的發放配額交易制度。研究指出,如果沒有排放權交易制度,至2010年對於GDP的衝擊會達到0.42至1.96之間,但如果建立全球排放權交易制度,則對GDP的衝擊可降到0.09至0.66之間;至於日本方面,如果沒有排放權交易制度,至2010年對於GDP的衝擊會達到0. 2至1.88之間,但如果建立排放權交易制度,則對GDP的衝擊可降到0.01至0.33之間(路透社, 2001/07/24)。美國在四個多月前海牙會議中,就已經強調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不應危及全球經濟,並主張全面透過市場機能買賣排放許可。美國的想法是強調運作應考慮成本有效性,不應設定上限,全球應訂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上限,各國亦有其排放上限,國際間以較寬鬆的架構規範排放權交易制度,使如美國等溫室氣體減量成本昂貴的國家,可以透過排放權交易制度,以較便宜的價格向其它國家購買溫室氣體減量配額,求取以較低成本達到減量目標。但是歐聯一直主張排放權交易制度應設定上限,以避免各國以排放權交易制度躲避其國內的真正減量責任。此外,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建立仍有其困難點:一是如何建立監督估算的機制,二是交易的主體是國家還是企業比較合適。交易事涉金錢往來,額度要能精確推估。目前估算排放量的方式卻尚未被完全接受,國際間也缺乏足夠權威的機構可以審核認可交易行為。再者,排放權額度當作國際流通的商品,尚待確認其價值、投資權益保障及國際間交易公證等問題。此外,協商過程中較受爭議的是hot air(指經濟轉型期國家因經濟蕭條而減少的CO2排放量)是否可以交易?在7月23日達成的初步協議已放寬排放交易的限制,估計俄國每年將因排放交易獲得100億的收益(路透社, 2001/07/24)。另外在7月23日達成的初步協議,允許俄國可用碳匯折抵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配額後,其所增加的hot air將是後續另一焦點。
(六)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基金:
去年COP6大會中,大會主席原提出建立兩種「適應基金」(Adaptation Fund)、「公約基金」(Convention Fund)提供額外財務協助低度開發國家、開發中小島國家及東歐經濟轉型國建立因應氣候變遷之技術轉移、能力建構等事項,並預計在二○○一年起至二○○五年止成立每年十10億美元規模之基金。7月23日達成的協議文件中,則改為將成立「特別氣候變遷基金」(Special Climate Change Fund)用於因應氣候變遷的適應措施之能源、交通、工業、農業、植林及廢棄物管理等工作,同時針對低度開發中國家成立「低度開發中國家基金」(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Fund),並建立「適應基金」(Adaptation Fund)進行特別的適應計畫。可是由於美國退出,基金規模已由每年10億美元的規模大幅縮水至5億5千萬美元(路透社, 2001/07/24),其中歐聯及加拿大、冰島、紐西蘭、挪威及瑞典保證在2005年每年提供4億1千萬美金(AFP, 2001/07/23)。
(七)遵約制度:
第五次締約國會議時多數國家代表要求必須制訂強而有效的遵約體制,附屬機構SB-13 part 1會議上提出文件初稿,希望修改的遵約體制能於去年第六次締約國會議中通過。各個締約國均有共識認為京都議定書必須要有一個對是否遵約的規定及回應不遵約的措施,主要問題是若不遵約該怎麼辦?對於不遵約情形所採取之處罰方式,原先京都議定書中所擬定的項目,包括:發出警告、公佈不遵守之行為、增加下一承諾期之減量責任、喪失參與京都機制之資格、停止享有權利或特權、罰款並成立遵約基金等。在7月23日的協議中,由於日本強列反對針對違約國家採取具法律效力制裁措施之強制履行機制,認為會與各國國家主權相衝突。日本的堅持終於獲得歐聯的讓步,不再堅持具法律效力制裁措施,不過可能會在未來數年造成如美國及日本等難以減量國家的負擔的罰則依然存在,但更進一步的目標細節將必須重新談判(路透社, 2001/07/24)。
(八)核能及清潔發展機制(CDM):
京都機制一直是已開發國家非常關切的議題,它也是最近幾次締約國會議討論的重點,尤其是清潔發展機制(CDM),它是唯一允許附件一國家與非附件一國家協力開發減量計畫之機制,針對CDM目前尚在爭議的論點是核能計畫及與植林相關之sink計畫是否可納入CDM。。核能發電可有效避免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表二 以生命週期評估各種發電技術之溫室氣體排放量
煤/ 生質能/ 太陽能/ 風力/ 地熱/ 核能
總二氧化碳排放當量 (g / KWh)
1050-1114/ 46/ 60-410/ 7-74/ 47-97/ 39
資料來源:UNEP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Vol. 23, No. 3, July-September, 2000
但由於核能發電具有高度政治爭議,多年來飽受反核人士非理性抗爭,所以雖然全世界核能發電的總發電量持續成長,在去年之前多數國際機構對未來能源供應趨勢預測中,都預測核能使用量在十年後會開始逐步減少:
表三 世界電力生產總量(TWh)
1971/ 1995/ 2010/ 2020/ 1995年所占百分比/ 2020年所占百分比
總量 5248/ 13204/ 20852/ 27326/ 100%/ 100%
固體燃料 2131/ 5077/ 7690/ 10490/ 38%/ 38%
石油 1100/ 1315/ 1663/ 1941/ 10%/ 7%
天然氣 691/ 1932/ 5063/ 8243/ 14%/ 30%
核能 111/ 2332/ 2568/ 2317/ 18%/ 8%
水力 1209/ 2498/ 3445/ 4096/ 19%/ 15%
再生能源 5/ 49/ 154/ 239/ 0.4%/ 0.9%
資料來源:UNEP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Vol. 23, No. 3, July-September, 2000
可是在今年美國及英國重新考慮發展核能做為未來積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而美國及英國核能發電業者都開始考慮設立新的核能發電廠,之後,世界核能發展趨勢似乎開始改變,既然世界各主要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俄國、加拿大及日本)都以核能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工具,連帶使原先在去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六次締約國大會(COP 6)中達成不將核能計畫列入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的協議受到挑戰。本來此次COP 6後續會議中有俄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要求重新檢討將核能排除在CDM之外的協議。(BBC News Online, 2001/7/18)不過在7月23日的協商中,因為歐聯在其它項目做出重大讓步,這些國家已放棄在CDM中允許投資核電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張。
三、協議的影響及後續發展
(一)7月23日各國環境部長達成協議的最重大成就,就是拯救了原本因為美國拒絕接受而面臨作廢的京都議定書。
(二)市場機制如何實際運作、如何監督的機制之重要觀念及現有協議的細節,都還須要在後續會議中繼續討論。
(三)環保團體估計,此次的協議由於做了太多妥協,將使原先至2012年排放量與1990年相較平均削減5.2%的目標僅能達成三分之一,也就是至2012年排放量與1990年相較平均僅能削減1.8%(CNN, 2001/07/24)。另外的估計則指稱,美國如果依照7月23日達成的協議方式運作,至2010年已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會比1990年排放水準高0.3%,但是如果美國拒絕加入減量行列的話,則2010年已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會比1990年排放水準高2.5%(路透社, 2001/07/24)。
(四)達成協議後的減量努力將能減少因為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空氣污染問題帶來的死亡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資助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不能有效減少空氣污染問題,2000年到2020年之間,全世界因為空氣污染問題死亡的累積人數將高達8百萬人,預測光2020年一年就會有70萬人因為空氣微粒污染而死亡。OECD也估計因為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上升所造成的公共健康及農業損失,將可能會在2050年造成GDP減少1%至3%(路透社, 2001/07/24)。
(五)下一步各國努力的重點將是如何讓美國重新回到京都議定書架構之下,在排放權交易制度及碳匯的規範都放寬之後,將可能較有機會使美國不再大力抗拒京都議定書。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24.htm
京都議定書>維基百科
《京都議定書》試圖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京都議定書http://zh.wikisource.org/wiki/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英文:Kyoto Protocol,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1]。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已經預計從1990年到2100年[18]全球氣溫將升高1.4℃—5.8℃。目前的評估顯示,京都議定書如果能被徹底完全的執行,到2050年之前僅可以把氣溫的升幅減少0.02℃—0.28℃,正因為如此,許多批評家和環保主義者質疑京都議定書的價值,認為其標準定得太低根本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嚴重危機。而支持者們指出京都議定書只是第一步[19],為了達到UNFCCC的目標今後還要繼續修改完善,直到達到UNFCCC 4.2(d)[2]規定的要求為止。
[編輯] 概況
京都議定書的參與國
■:既是締約國又簽署了條約的國家
■:締約國並即將簽署條約的國家
■:締約但拒絕簽署的國家
■:態度未定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 [3] ,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3],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4],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件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後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編輯] 目前各國(地區)政府的態度
從1800年到2000年全球的碳排放量地區分佈[編輯] 中國
中國政府於2002年9月3日通過簽署京都議定書。由於中國是條約控制綱要以外的國家,所以也不受溫室氣體排放限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說,「已發展的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然後發展中的國家,好比中國,才必須跟進。
但是2008年初的雪災可能改變中國的態度,因為這雪災很可能是全球暖化的效應之一。
而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對於中國有極大的幫助,例如可以販售溫室氣體排放權。
[編輯] 俄羅斯
弗拉基米爾·普京於2004年12月4日簽署了該協議,俄羅斯於12月18日正式通知聯合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俄羅斯的態度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因為一旦俄羅斯簽署了該條約,條約就會在90天後強制生效(2005年2月16日)。
普京總統早些時候在2004年9月曾經口頭表示過支持京都議定書及與俄羅斯相關的內容[5]。正如大家預期的那樣,2004年10月22日俄羅斯國家杜馬下院通過了簽署該條約,隨後上院也通過了簽署該條約。
京都議定書制定的限制排放量是以1990年的排放水平作為基準的,而自1990年以來,由於蘇聯解體後大多數共和國的經濟都大幅下滑,溫室氣體排放也大幅下降,所以俄羅斯現在要達標會非常輕鬆,俄羅斯目前的排放水平大大低於條約要求,事實上俄羅斯甚至可以通過銷售排放指標給那些達標困難的國家,來獲得不菲的經濟回報。
[編輯] 歐盟
2002年5月31日,歐盟當時的15個正式成員國在聯合國簽署了相關文件, 歐盟的原有排放量大約佔全球排放量的21%,條約規定要把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8%。歐盟一直是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支持者,並一直致力於說服那些立場搖擺的國家加入條約。
2002年12月,歐盟建立了一個排放交易系統,交易配額包括六種關鍵行業:能源、鋼鐵、水泥、玻璃、制磚和造紙,這一交易系統可以幫助那些難以達標的國家最終達標。交易價格從2005年的40歐元每噸會漲到2008年的100歐元/噸。根據目前的交易項目以可以實現到2008年減少4.7%的排放,超過總目標的一半多。
在對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問題上歐盟內部幾乎沒有任何爭議。隨著原東歐共產主義國家新加入歐盟,原有的1990年基準指標也大為抬高,相對其他的已開發國家,歐盟獲得了一些潛在的好處。
[編輯] 美國
美國作為京都議定書的參與國之一,既不簽署該條約也不從條約退出。條約只有得到美國國會的批准才會對美國有效。
在京都議定書的談判之前,1997年6月25日美國參議院就以95票對零票通過了「伯德·哈格爾決議」(S. Res. 98),要求美國政府不得簽署同意任何「不同等對待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的,有具體目標和時間限制的條約」,因為這會「對美國經濟產生嚴重的危害」。但1998年11月12日參加談判的副總統戈爾仍然象徵性的簽了字。考慮到參議院當時的態度不可能通過該條約,柯林頓政府沒有將議定書提交國會審議。
1998年7月柯林頓政府公布了一份經濟顧問委員會的報告,這份報告認為通過和附件I/B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按照清潔發展機制進行排放交易,可以使美國減少原先估計花費的60%就達到京都議定書規定的2012年排放要求。除此之外其他部門的經濟評估,包括國會預算辦公室、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等,卻都認為履行京都議定書有可能會大幅降低美國GDP增長。
前總統布希已經說他不會把條約提交國會批准,他表示原則上他並不反對京都議定書的思想,但是他認為議定書規定的要求太高會損害美國的經濟,他強調目前科學界對於氣候變化的研究還沒有定論[6]。此外,他對條約的一些細節也不滿意,例如,他對把附件I國家和其他國家區別對待表示不滿,他說:
「世界第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是中國,但是中國卻被排除在京都議定書的限制之外。這是一個需要全世界付出100%努力的問題,我們以及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美國還要在對付氣候變化的問題中擔任領導地位,但不願意被需要承擔義務的這一有缺陷條約所束縛。相反,美國政府一貫樂於在有關氣候變化的事務中擔任領導角色。我們現在的做法必須和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這一長遠目標相一致。」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公布的資料,2003年中國人均排放二氧化碳0.74噸,比1990年增長了40%,但與此同時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了5.44噸,將近中國的八倍[7]。全球已有14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京都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
2002年6月,美國環保局公布了《2002年氣候變化報告》。一些評論人士認為該報告已經在部分的支持京都議定書,儘管報告本身並沒有直接認可該公約。同年晚些時候,曾經調查過京都議定書法律地位的國會研究人員建議通過UNFCCC,這樣可以利用美國的影響力減少議定書中包含不利的條款和目標,而且由於總統並不能獨立的履行該公約,國會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單獨的法律[8]。
2005年6月,美國國務院的文件顯示當局認同了埃克森石油公司管理層的觀點,拒絕氣候變化的政策有利於公司擺脫財政困難更好的發展,這其中也包括對於京都議定書的態度。另外遊說團體「全球氣候聯合」(Global Climate Coalition)在此也發揮了一定的影響[9]。
在2005年6月的G8會議上,美國政府正式宣布願意承擔「已開發國家可以做到的實際承諾,但前提是不損害經濟發展」。其實這一承諾和美國政府以前的一貫承諾——到2012年前把「碳密度」降低18%是如出一轍的[10](碳密度並非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而是指以GDP平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人指出「碳密度」降低18%的實際情況是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在增加[11]。
京都議定書的反對者的核心觀點是一旦實施該條約,環境將受益而經濟將受害。儘管這是普通人的正常想法,但卻是荒謬的。事實是如果美國政府對燃油徵收國稅的話,反而會大幅度的刺激經濟增長(大約每年有1000億美元)。因為石油生產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委內瑞拉等)現在正由於高油價而賺去巨額利潤,每桶原油的開採成本大約只有15美元,而市場銷售價高達60美元以上。燃油稅將會大幅降低石油的消費,自然也就會降低油價,同時美國政府每年還可以獲得2000億美元的稅收。消費者現在必須為別的更節能的技術而花錢(例如採用熱泵取暖而不是直接燃油取暖),但是政府可以把徵收的燃油稅一部分返還給消費者作為這部分投資,這樣又可以帶動環保企業的發展,最終會為整個行業帶來1170億美元的收益。高油價以及對替代技術的應用會使石油的消費減少9%,僅此已足以使美國達到京都議定書的排放要求。對此更詳細的分析請參見 [12]。
[編輯] 加拿大
2002年12月17日,加拿大簽署了該公約。與此同時,眾多的民意測驗顯示,對該條約的支持度大約在70%[13][14]。當然也有反對者,主要是一些商業團體、少數氣候研究的科學家和能源業人士,他們大多和美國政府持相同觀點;另外也有一些人,是擔心「美國不受京都議定書影響」會使加拿大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到2005年為止,爭論還僅限於艾伯塔(加拿大最大的石油產地)政府和聯邦政府之間的口水戰。但是,還是有國家分裂的疑慮,尤其是艾伯塔地區。
為了減輕這種擔心,聯邦政府將會爭取更多把燃料賣給美國的指標,尤其是天然氣。
[編輯] 澳洲
澳洲一開始拒絕了簽署京都議定書。前澳洲總理約翰·霍華德聲稱該條約會減少澳洲人的工作機會,澳洲為減排做的已經夠多的了。聯邦中的反對黨——澳洲工黨,卻完全支持京都議定書,這成為澳洲政治中最嚴重爭論的議題。
2005年7月28日澳洲政府和美國在一起簽署了《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夥伴關係》。之後,澳洲為了達到參加2005年馬來西亞東亞峰會的要求已經補簽了京都議定書。2007年12月3日,新上任的總理陸克文代表澳洲正式簽署了京都議定書。
[編輯] 日本
由於該議定書以京都為名,是世界上少數以日本地名命名的國際重要條約,日本官方與民間普遍以此為榮。日本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基本上都是全力支持京都議定書。然而,在實際數據上來說,日本不單沒有達到協議書的要求(削減要求6%),相反的比基準年度的排出量還要高。2007年度(平成19年度)の溫室効果ガス排出量(確定値)について(お知らせ)
[編輯] 印度
2002年8月印度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由於印度是條約控制綱要以外的國家,所以也不受溫室氣體排放限制。[編輯] 普遍但有所區分的責任
一些已開發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態度已經在發展中國家中受到了批評。例如,UNFCCC同意建立一套「普遍但有所區分的責任」,參與國達成了以下共識:
無論從歷史上還是現在來看,已開發國家都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還是很低的;
發展中國家的排放控制應該和他們的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15]
另一方面,中國、印度以及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目前被京都議定書豁免,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在工業化時期大量排放溫室氣體並造成當今全球的氣候變化。
然而,有評論者認為,中國、印度、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將很快成為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國家。同時,如果這些國家不被京都議定書限制,則無法達成溫室氣體的減量,甚至會加速暖化(例如已開發國家的高耗能產業外移到這些國家,甚至可能環保標準較低、因此製造更多污染物或溫室氣體)。
[編輯] 支持意見
支持京都議定書的人強調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關重要,他們認為正是二氧化碳引起全球變暖。參見全球氣候變化分析。
凡是本國國會批准了該項條約的國家政府都是支持該條約的。這當中尤為突出的是歐盟和許多環保組織。聯合國和一些獨立科學研究機構(甚至包括G8國家的科研機構)也都有報告從不同的角度支持京都議定書。
2005年12月3日被提議為國際行動日,也是蒙特婁會議舉行的時間。這一提議已經被世界社會論壇所認可[16]。
[編輯] 美國民間的支持
在美國至少有一個學生組織「Kyoto Now!」致力於發動學生們的影響來支持京都議定書減少排放的目標。 2004年11月15日為止,九個美國東北部的州加入了「區域溫室氣體行動」組織(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RGGI)[20],這是一個州一級的溫室氣體交易機制。有人相信通過州一級的項目顯示即使聯邦政府沒有通過京都議定書也同樣實現減排,這將會對聯邦政府構成壓力。
正式成員:緬因州、麻薩諸塞州、新罕布夏州、佛蒙特州、羅德島州、康乃狄克州、紐約州、紐澤西州和德拉瓦州(具為美國東北部各州,前六個州構成新英格蘭地區,屬於傳統的民主黨州。)
觀察員:賓夕法尼亞州、馬里蘭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加拿大東部省
[編輯] 反對意見
反對京都議定書的國家是美國,而其政府的態度也是基於大多數公眾的觀點。
許多人一向對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關係表示質疑,他們認為京都議定書是一個險惡的計劃,它或者會延緩世界的工業化民主進程,或者會把財富以「全球社會主義」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
某些批評家說關於全球變暖的根本科學問題還未解決。而另一些批評家則認為京都議定書會阻礙經濟增長:
美國首都規劃委員會[21]
美國能源部[22]
紐西蘭國家銀行[23]
1997年萊比錫宣言把京都議定書說成是「危險的簡單化,極無效率的,並且在經濟上對工作和生活水平具有破壞作用」。但是,萊比錫宣言的簽字人大多是非科學家或在氣候研究領域並不擅長的人。
有人認為京都議定書對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做得不夠(紐埃島、庫克群島和諾魯在通過條約時加上了這點[24]),並且標準也定得太低,對延緩氣候變化的趨勢收效甚微。此外,最近對種植「京都森林」或人工植樹造林可以減小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碳排放額度的規定又有了來自科學方面的挑戰。最新的證據表明在小樹苗生長的最初十年會將泥土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不但不會減少二氧化碳,反而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很多工業化國家已經把植樹作為提高碳排放額度的重要方法以盡量避免硬性降低能源消耗減排。這一發現又進一步挑戰了京都議定書的有效性。但是這一研究還表明十年後的樹木對於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還是有益的,支持者認為該研究至多只是為改良排放額度的演算法提供了依據,卻不足以徹底推翻植樹造林對減輕溫室效應的好處。
此外,一些理論家[17]預言,即使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同意按照議定書規定的限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整個世界範圍內的排放量依然不會減少。如果工業化國家為了達標削減對化石燃料的使用,由於供需情況發生改變會導致世界範圍內的煤、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下跌,然後發展中國家就會增加用量,這些理論家預計非附件I國家對燃料(主要是煤)需求的增長會彌補附件I國家的減少量。但是這種預計卻完全出自理論家們的主觀想法,而缺少客觀依據。
也有人認為京都議定書錯誤設定了「可持續性」的主要議題。在一方面同意建立一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先例時,另一方面卻忽視其他的可持續發展課題,例如減緩非附件I國家迅速的人口增長率[18],這顯示京都議定書代表了一種反工業化的議程,而不是確實公平的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但反對該說法的觀點認為京都議定書只負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減輕大氣溫室效應的問題,而其他「可持續性」問題自然有其他相關專業的公約去解決。
[編輯] 成本效益分析
儘管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對京都議定書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還是可能的。有經濟分析認為京都議定書比由此減緩全球變暖而得到的好處更昂貴,而最近「哥本哈根輿論」項目分析發現議定書還有好處的,儘管比不上理想化的二氧化碳稅。協議的支持者們認為不管這次溫室氣體能削減排放多少,這都為未來更大規模的削減排放設置了一個成功的政治先例,他們寄希望於「預防機制」。[19]
[編輯] 參考資料
1.^ (英文)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Convention[京都議定書第二款:目標].於2008年8月21日查閱.
2.^ [1]
3.^ 3.0 3.1 (英文)StatusOfRatification[認可狀態].於2009年8月21日查閱.
4.^ [2]
5.^ [3]
6.^ (英文)David Corn(2001年6月19日).George W. Bush: The Un-science Guy.於2009年8月21日查閱.
7.^ [4]
8.^ [5]
9.^ [6]
10.^ [7]
11.^ [8]
12.^ [9]和[10]
13.^ [11]
14.^ [12]
15.^ [13]
16.^ [14]
17.^ [15]
18.^ [16]
19.^ [17]
參見
溫室氣體
全球變暖
蒙特婁議定書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議定書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京都議定書(中文pdf版本)
京都議定書(英文HTML版本),(PDF版本)
Law-Ref.org網站的材料 - 相關協定和交叉引用材料的索引目錄
[25] - 簽署京都議定書國家的名單(PDF版本)
[編輯] 評論
TOM財經
對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二次驗證源自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這是一個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的氣體排放的綜合評估
中國通過京都議定書
COP6會議的全球悲劇
京都讚歌:工業化國家試圖混淆公眾的隱秘行動 - 2004年1月23日PBS的廣播' NOW with Bill Moyers (RealVideo格式)
京都節快樂 - Jamais Cascio關於京都議定書所寫的文章
京都議定書評估 - junkscience.com的京都議定書成果評估,包括了時間計算
氣候公正 - Anup Shah為globalissues.org網站撰文的解釋為何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不同的文章
法國碳交易新聞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AC%E9%83%BD%E8%AE%AE%E5%AE%9A%E4%B9%A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