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身》片中雖以小女孩娜迪雅天真爛漫之眼,毫無知覺地看著自己和樂的家庭因爲母親的舊情人闖入而遭到迫害,是一部政治寓意濃厚而感人的作品。但似少了點《城南舊事》中,小女孩英英由天真到領悟的淡愁。
1994《烈日灼身》Burnt by the Sun《毒太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GEM685X-8
導 演: 尼基塔?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
編 劇: 尼基塔?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Rustam Ibragimbekov
主要演員:米契柯夫 Oleg Menshikov/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
1936年的蘇聯夏天,密迪亞回到瑪露莎的家。密迪亞已經十年沒有見到瑪露莎,如今她已嫁給寇托夫,並育有一女娜迪雅。密迪亞的身份是一名秘密警察,爲蘇聯政治獨裁者斯大林工作,在這個漫漫的豔陽天,爲何他突然像個火球一般地出現?而密迪亞又會爲瑪露莎一家人的生活帶來什麽樣的改變?
《烈日灼身》由真實故事所改編而成,以1936年斯大林清黨前夕的蘇聯爲時代背景。藉由小女孩娜迪雅的眼中,看見自己和樂的家庭因爲母親的舊情人闖入而遭到迫害,是一部政治寓意濃厚而感人的作品。本片俄羅斯導演尼基塔米亥科夫風格相當特殊,其作品擅長以一般人的生活爲引,間接反映出其對國家的看法。本片榮獲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95年蘇茲維茲狄最佳男配角及94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並提名該年坎城金棕櫚獎。
http://baike.baidu.com/view/422945.html?tp=3_01
《烈日灼身》的片名很美, 翻譯的也(楨:比《毒太陽》)很好, 內容大致是敘述一位前蘇聯退伍軍官, 雖已卸下軍職, 仍得到人民的敬重, 卻在妻子的昔日戀人因為執行政治上的任務(他是特務身份)中被清算鬥爭以致喪命, 該片是透過軍官的女兒眼中所看到的家人而做的論述, 用孩子的眼光看政治和生命的糾葛, 是我最愛的片型.
在民族主義至上的年代, 效忠國家、服從領袖與個人恩怨仇恨的糾葛, 交織而成一幅豔陽高照, 光芒四射的單色系畫, 光芒直刺人心, 唯見象徵威權, 之熾熱發光體仍執意地繼續散發光與熱, 意圖指引茫然的祖國人民走向唯一且必須遵循的道路, 整個片子所呈現的鵝黃色調, 全片畫面如此溫馨, 好像曬著暖暖的冬陽, 到了結局, 才發覺自己已經被烈日灼傷.
我喜歡秘密警察對小女孩講故事那幕, 因為大時代的無奈讓他最後失去一切, 當他訴說這個感傷而充滿隱喻的故事時, 也是他要帶走軍官的時候, 整段 (其實是整部片) 看似輕描淡寫, 但卻是非常感傷而動人.
http://nettikmovie.wordpress.com/2005/11/16/burnt-by-the-sun-russian/
烈日灼身,洶湧如猩紅之海。
如果不是在好萊塢抱了一個大獎,「烈日灼身」的票房可能和導演米亥科夫前一部作品「蒙古精神」一樣,草草上映,匆匆下片。
乍看之下,「烈日灼身」的故事線與「蒙古精神」完全不同。前者發生於約六十年前,史達林要開始展開恐怖的大整肅前夕,後者是最近二十年來,中國實施一胎化政策,在化外之域被波及的蒙古人家庭生活點滴。「烈日灼身」以一名六歲女孩看這個殘酷肅殺的政治風暴,在暖暖八月的陽光裡,父親與她共度最後一段難以忘懷的夏日之旅(相信觀眾看到小女孩在父親被格別烏的特務挾持之下,還興奮的說要開特務的車穿過屋前一段蜿蜒的道路時,都會難過得像喉嚨打了一個大結)。在「蒙古精神」中,一名心性單純的蒙古漢子,騎著駿馬遊進城內,也同樣用純真的眼光梭巡這個繁華世界,因而忘記了進城最重要的任務,是購買節育用品。
在這兩部電影中,米亥科夫都處理了一個兩難的問題:對於主政者毫不留情的規範與懲罰,應該屈從,還是反抗?我們需要一輩子活在教條的世界,還是自自在在的,過著原來的「urga」(蒙古人在大草原上做愛時豎立的旗杆,也是「蒙古精神」原片名)生活?外在世界急促的變遷,對於世世代代安居樂業的升鬥小民,是大有可為的發展契機,還是加速原有傳統的衰敗毀滅?「烈日灼身」沈靜地描述了一個的特務毀滅(楨:片尾割腕自殺於莫斯科自家公寓浴缶,一缶紅水與片頭烈日、片中火球之意象首尾呼應),因為他選擇了服從,但是觀眾也目睹選擇反抗的上校的死亡,導演還不忘加上一個遇上無妄之災的卡車司機,莫名其妙的一併被特務解決掉。前者也許懦弱,後者也許愚勇,但看來應該是殊途同歸吧?
快樂的小女孩隨著樂團哼唱「烈日灼身,洶湧如猩紅之海」,令我回想到首次看「蒙古精神」時,懷鄉的卡車司機脫掉衣服,露出背面的音符刺青,要蒙古人的女兒以手風琴演奏家鄉的俄國民謠,並一面打節拍,一面忘我的歌唱著。米亥科夫的作品常有一種沈厚的力量,透過音樂傳達他的影像訊息。
而這些歌謠所帶來的震撼,相信要比追根究底去了解片中火球的意義,應該要有趣多多吧?
附註:烈日灼身導演米亥科夫紀錄片"安娜成長篇",記錄大女兒從六歲到十八歲的成長歷程,今年於金馬獎外片展中放映。
http://ad.nccu.edu.tw/hhsun/wisconsin/movie/sunburn.htm
尼基塔米亥科Nikita Mikhalkov
尼基塔米亥科夫1945生于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是作家兼翻譯,哥哥Andrei Konchalovsky亦是名導演,後來轉往好萊塢發展。尼基塔米亥科夫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攔截高速火車》呈現出色影像,富于節奏的表現手法,已可一窺他日後作品的特色。《愛的奴隸》(Slave of Love)開始具有較強烈的醒世色彩,而《失聲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則令他揚名國際,《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烈日灼身》1995年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1996年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演員作品
不感恩的人 Persona non grata (2005)
安娜成長篇 Anna: Ot shesti do vosemnadtsati (1994)
烈日灼身 Burnt by the Sun (1994)
極光下 Pod severnym siyaniyem (1990)
Zhestokij romans (1984)
兩個人的車站 Vokzal dlya dvoikh (1983)
導演作品
情留西伯利亞 Barber of Siberia, The (1998)
烈日灼身 Burnt by the Sun (1994)
安娜成長篇 Anna: Ot shesti do vosemnadtsati (1994)
烏爾加 Urga (1991)
黑眼睛 Oci ciornie (1987)
Bez svidetelej (1983)
歐布羅莫夫 Neskolko dnej iz zhizni I.I. Oblomova (1980)
失聲琴 Neokonchennaya pyesa dlya mekhanicheskogo pianino (1978)
編劇作品
情留西伯利亞 Barber of Siberia, The (1998)
安娜成長篇 Anna: Ot shesti do vosemnadtsati (1994)
烈日灼身 Burnt by the Sun (1994)
烏爾加 Urga (1991)
Bez svidetelej (1983)
歐布羅莫夫 Neskolko dnej iz zhizni I.I. Oblomova (1980)
失聲琴 Neokonchennaya pyesa dlya mekhanicheskogo pianino (1978)
http://baike.baidu.com/view/295460.html?tp=0_01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譽爲是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于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亦是詩人,哥哥同時也是俄羅斯名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善于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敘事傳情,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俄羅斯人道主義關懷。《失聲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揚名國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許多影迷們對米哈爾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開始,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並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的《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于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
在得到更多的榮譽與贊許後,米哈爾科夫放慢了故事片創作的腳步,而于1993年推出了兩部紀錄片:《回憶契訶夫》與《安娜》。其中後者是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大女兒安娜?米哈爾科娃從6歲到18歲成長經曆,時間跨度長達十二年,影片獲突尼斯兒童電影節金獎。
米哈爾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一個聲名顯赫的文學藝術世家,家庭濃厚的藝術氛圍爲米哈爾科夫以後走上藝術之路創造了一個良好環境。米哈爾科夫的父親——謝爾蓋?弗拉吉米羅維奇?米哈爾科夫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蘇、俄國歌的詞作者,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功勳藝術家。他出身于貴族,是俄羅斯文化的代表人物。米哈爾科夫的外曾祖父蘇裏科夫是19世紀俄羅斯偉大的畫家,巡回畫派最著名的兩大代表之一,外祖父尤特?岡恰洛夫斯基是傑出的後印象派畫家。米哈爾科夫的母親——娜塔麗亞?彼得羅芙娜?岡察洛夫斯卡婭也是作家、詩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在哥哥安德列?米哈爾科夫—岡察洛夫斯基的啓蒙帶路下,米哈爾科夫從小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和藝術氛圍的影響,對文學和藝術有著特殊的偏好。
米哈爾科夫的小學生活是在莫斯科第二十專門學校度過的。八年級時轉入一所普通中學,同時考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話劇院演員班學習。
早年從藝
14歲初涉電影,米哈爾科夫在哥哥安德烈的年級作業中拍了一個女人離去的鏡頭。當時安德烈剛入前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學習,拍年級作業時,因女演員臨時不在現場,便急中生智,讓跟他前來看怎樣拍攝電影的弟弟米哈爾科夫穿上女人的大衣和高跟鞋在大街上行走,拍攝離去的背影。從那以後,米哈爾科夫開始進入哥哥的成人圈子,經常參加安德烈的同學聚會,聆聽剛剛邁進藝術殿堂的年輕人:塔可夫斯基、什巴裏科夫、烏爾班斯基、古拉亞等對藝術的高談闊論,爲他們跑腿買煙。這些人後來都成爲前蘇聯電影界的著名人物。與電影界人士的交往使米哈爾科夫中學畢業時便下定決心要當一名演員。
米哈爾科夫先後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話劇演員班和瓦赫塔戈夫劇院的史楚金戲劇學校表演專業學習。1963年米哈爾科夫背著家庭考入史楚金戲劇學校。入學前,他已經在格奧爾基?達涅裏亞的影片《我漫步在莫斯科》中扮演了討人喜歡的小夥子——地鐵建設者柯裏亞一角。 在史楚金戲校學習期間,米哈爾科夫因繼續參加影片《呼應》和《不是最成功的一天》的拍攝,從而違反了學校不許學生拍片的規定,被迫退學,但很快便考入前蘇聯國立電影學院,直接插入著名導演米哈伊爾?羅姆的二年級班學習導演(米哈伊爾•羅姆也是米哈爾科夫哥哥的恩師)。學習期間,先後在《貴族之家》(安德烈?岡察洛夫斯基執導)、《紅帳篷》、《曼舒克之歌》、《萬尼亞舅舅》等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米哈爾科夫很快步入蘇聯戲劇和電影明星之路,1971年拍攝完成畢業作品《戰爭結束時平靜的一天》後,米哈爾科夫順利地從國立電影學院畢業。
隨後,米哈爾科夫被分配到莫斯科電影制片廠工作,很快獲得獨立拍片的資格。然而,當他完成第一部長片的案頭工作就要投拍時,卻突然應征入伍。這一舉動源于莫斯科電影制片廠的一次黨委會。會上討論名人的孩子不去服役一事時,也提到了米哈爾科夫。聽到這一消息,米哈爾科夫主動報名參軍(前蘇聯是義務兵役制),一周後,便到了遠離莫斯科的堪察加半島的海軍艦隊,在核潛艇上當了一名水兵。
開始執導
1968年米哈爾科夫導演了自己第一部短片《我要回家》。1970年,作爲畢業作品,他導演了短片《戰爭結束時平靜的一天》。1974年導演和編劇了自己第一部故事長片《戰中有我,我中有敵》,影片大膽創新,運用風格化電影語言,采取新穎的電影手法與技巧,一開始便確立了藝術與商業並重的理念。
初獲認可
1976年,米哈爾科夫的第二部故事片《愛情的奴隸》爲他確立了國際聲譽。其中對浪漫理想與政治現實碰撞的描繪、精致的技巧和“契柯夫式的機智”獲得了贊譽。米哈爾科夫憑借此片獲得了德黑蘭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傑克?尼克爾森在看完影片後,將自己的一張照片贈給米哈爾科夫,贈言是“送給影片《愛情的奴隸》的導演,我已成爲該片的奴隸。”
接下來,1977年完成的《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強化了與契柯夫的聯系。影片主要基于契柯夫的第一個劇本《普拉東諾夫》和其他幾部小說改編而成。《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在蘇聯取得巨大成功後,又在聖塞巴斯蒂安、芝加哥、佛羅倫薩等國際電影節上頻頻獲獎,進一步擴大了米哈爾科夫在西方的影響力。
1979年的《奧勃洛莫夫—生命的幾天》改編自伊萬?岡察洛夫被譽爲“俄羅斯對世界文學的重要貢獻之一”的名著《奧勃洛莫夫》。這部影片濃厚的俄羅斯韻味再次得到西方的青睞,獲得了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此時米哈爾科夫開始暫時擱置起對曆史的追述描摹,通過曆史題材間接探討“現代性”轉而與現實直接“相聚”。1978年的《五個夜晚》,米哈爾科夫頗爲有效地捕捉了蘇聯第20屆黨代會召開時的時代氣憤,基本采用室內劇的形式,以心理刻畫見長。同年,他還是哥哥的史詩片《西伯利亞敘事曲》中扮演角色。
米哈爾科夫認爲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藝術標志,今天迫切需要的是關于善與惡的交談,是對妨礙我們生活的人與事的直接揭露。爲此,他連續拍攝了《親戚》(1981年)和《沒有證人》(1983年)。《親戚》從城鄉差異、冷漠的人際關系、愛與親緣關系的失落等角度入手,以幽默的方式探討“”親情“主題。《沒有證人》采用了與《五個證人》相近的戲劇風格,是一部純粹的室內劇,通過離異夫妻一夜的對話,對人性進行了層層剖析。
國際聲譽
1987年,米哈爾科夫另一部裏程碑式作品《黑眼睛》,又使他回到了他所熱愛的契科夫作品。影片以契科夫的《帶哈巴狗的女人》爲基礎改編而成,意大利影星馬爾切洛?馬斯特羅尼亞扮演了一個建築師,講述自己當年同一個他永遠無法忘懷的女人之間的浪漫故事。馬斯特羅尼亞精湛的表演使他獲得第40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同時提名當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黑眼睛》是米哈爾科夫第一部獲得外國投資的影片。之後,他組建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即“3T”公司,由“創作”、“勞動”和“合作”三個詞的第一個字母構成,從事電影的制作和放映。米哈爾科夫之後的幾部電影均由該公司和其他公司合作出品。
米哈爾科夫1991年拍攝了《套馬竿》,影片在中國內蒙古草原拍攝,畫面精美,考察記錄了邊緣地區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其人類學價值可堪輿弗拉迪哈的《北方納努克》相媲美。影片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米哈爾科夫再一次到達頒獎典禮現場,遺憾的是敗在《印度支那》手下,未能獲獎。
1993年,米哈爾科夫拍攝了《回憶契柯夫》和《安娜:6—18歲》兩部紀錄片,憑借《安娜:6—18歲》獲得第三屆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金獎,該片在記錄安娜成長過程的同時,穿插了大量時政紀錄片片段,,展現了這十三年間蘇聯、俄羅斯政治風雲的變幻,通過女兒的成長表現曆史對個人的影響。
米哈爾科夫電影藝術的輝煌勝利可以說在1995年到來。當《烈日灼人》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時,他和8歲的小女兒成了典禮的中心,他激動地將將女兒舉到了頭頂,留下了一個感人至深的場面。米哈爾科夫清楚地表明,他把奧斯卡看作“成功”的標志,盡管《烈日灼人》之前在藝術聲望更高的戛納電影節獲得了評審團大獎。有了奧斯卡的光環,米哈爾科夫輕松地同索尼影片公司簽定了《烈日灼人》在北美的放映合同。這部贏得評論家強烈贊揚的影片在加拿大和美國獲得了超過兩億美元的票房。
理發師的意外
1998年米哈爾科夫呈現給觀衆的是一部“視覺盛宴”,即號稱俄羅斯版《亂世佳人》的史詩巨片《西伯利亞的理發師》,它創造了俄羅斯電影的奇迹。米哈爾科夫本人指出:“我公司付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努力制作了一部世紀之交俄羅斯全景式故事片。影片圍繞一個軍官學校士官生經曆了愛情、背叛、嫉妒、競爭、決鬥等各種磨難,但仍保持對祖國的熱愛及根生蒂固的尊嚴,這是當代人以基本喪失卻有待恢複的品質。”這一部融藝術性和商業性于一體的愛情史詩巨片,既吸納了美國商業片的諸多技巧,又葆有俄羅斯文化傳統及其藝術電影敘事的基因,同時呈現出米哈爾科夫電影迷人的個性。影片耗資4600萬美元,由一個國際化團隊打造,體現了米哈爾科夫在全球化語境中開拓民族電影發展道路的嘗試,把高水准的藝術精品推向世界時市場,但它卻遭到國內衆多媒體和影評人的炮轟。
作爲導演米哈爾科夫受到歡迎有多方面因素,與同時代的其他俄羅斯電影導演不同,米哈爾科夫的電影既不是塔科夫斯基、索科洛夫式的個人獨白,也不是對好萊塢的消極模仿,而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達到國際性與民族性,商業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與此同時,米哈爾科夫也沒有放棄表演生涯,不時在諸如《呼應》、《曼舒克之歌》、《紅帳篷》、《兩個人的車站》,《殘酷的羅曼史》以及他自己的影片《戰中有我,我中有敵》、《愛情的奴隸》、《親戚》、《烈日灼人》、《西伯利亞的理發師》中扮演角色,從而確立了自己“演員導演”的聲譽。米哈爾科夫說他在拍攝現場即興創作,“就像伯格曼那樣,也就是說,在長期精心的安排之後我能提供給攝制組、特別是演員的只有他們所需要的自由。我發現無法爲一部電影准備一個完整的藍本。一部分原因是我無法確定我想做的是否正確,另一部分原因是電影永遠是有生命的,我需要時常確認這一點。與其是要去‘制作電影’,毋寧說那是發生在我和電影之間的事情,其産物是影片。”
近年動向
2005年9月,米哈爾科夫暫時離開影協領導崗位,休假拍攝《烈日灼人》的續集《烈日灼人2》。
2005年米哈爾科夫受第58屆戛納電影節組委會邀請,擔任該屆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和電影基金會單元的評委會主席。
2007年米哈爾科夫新作《12怒漢》入選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它是一部翻拍經典的影片。
電影之外
米哈爾科夫三度擔任蘇聯及俄羅斯電影委員會主席。1992年米哈爾科夫成爲俄羅斯文化基金會主席團成員,1993年被推選爲該基金會總裁至今。1995年米哈爾科夫成爲全世界俄羅斯大教堂主席團成員,同年莫斯科及全俄大牧首(總主教)阿列克西授予米哈爾科夫俄羅斯東正教最高獎——謝爾蓋?拉多涅日斯基一級獎章。也是在這一年,米哈爾科夫成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俄聯邦委員會成員。同年莫斯科大學校長維克托?薩多夫尼奇給米哈爾科夫頒發了莫斯科大學獎章。
1998年米哈爾科夫被推選爲俄聯邦電影協會主席,2005年第三次連任。作爲俄影協主席,米哈爾科夫自然而然地成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的總裁。在他的積極努力下,從2000年起,莫斯科電影節改爲每年舉辦一次,此前兩年舉辦一次,真正地接近了“A”級電影節。如今,參加莫斯科電影節的世界著名導演和演員越來越多,電影節參賽和展映的影片水平越來越高。用一位評論家的話說,電影節不再是萎靡不振的“自己人”的聚會,而是真正的世界A級電影節。擔任影協主席期間,米哈爾科夫成立了專門向美國奧斯卡推選影片的俄羅斯“奧斯卡”委員會,創辦了俄羅斯電影藝術科學院,設立了俄羅斯電影“金鷹獎”,並加入歐洲藝術科學院。
2004年,米哈爾科夫獲得意大利國家授予的大十字騎士獎章及獎金。2005年11月23日,他又獲得俄羅斯最高社會獎——亞曆山大?涅夫斯基“勞動和祖國”勳章。
米哈爾科夫從事電影創作和社會文化活動,取得豐碩成果。然而,“槍打出頭鳥”,當他處在事業的頂峰時也引來不少人的嫉妒、爭執甚至反對。尤其是在影協的工作,因經濟問題發生的一些沖突,多年來的創作合作者伊勃拉吉姆別科夫(《西伯利亞理發師》的編劇)與他分道揚鑣;而“金鷹獎”與已經存在的 “尼卡獎”出現競爭的局面也使梁贊諾夫和他分手。過多的社會工作無疑也影響了他自己的創作。
私人生活
米哈爾科夫的私人生活就如同他的電影一樣多姿多彩。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大名鼎鼎的女演員Anastasiya Vertinskaya,他們于1967年3月6日。他們的第一個兒子Stepan Mikhalkov,出生于1966年9月。
第二任妻子Tatyana曾是名模特,他們有三個兒女,分別是Artem (born December 8, 1975) and daughters Anna (born 1974) and Nadya (born September 27, 1986)。Anna是紀錄片《安娜成長篇》的主角,而Nadya在《烈日灼人》中出演小女兒。
瑣聞趣談
傑克?尼克爾森看完1976年的《愛情的奴隸》後,將自己的一張照片送給米哈爾科夫,贈言是:“送給影片《愛情的奴隸》的導演,我已成爲該片的奴隸。”
2005年10月21日,在米哈爾科夫60周年生日之際,總統普京不僅發了賀信,還親自到米哈爾科夫家表示祝賀。賀信對米哈爾科夫的創作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說道:“您,具有鮮明而非同尋常的思想的人,富有才華而慷慨大度的人,這些年來成果累累。作爲一位傑出的,集演員、導演、編劇于一身的專業人才,您通過電影成功地體現了自己豐富的潛力。您的影片具有幸福的命運,它們獲得各種最具威望的獎項,觀衆熟悉並喜歡它們。您的富有責任的公民立場,積極的教育活動和社會活動受到真誠的尊重。”普京到米哈爾科夫家裏時送給米哈爾科夫一幅畫有教堂風景的畫,並祝酒說道:“我和俄羅斯成千上億的人一樣,喜歡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喜歡他的創作,喜歡他本人。他是我們的偶像之一。當然,他出身于俄羅斯最大的藝術創作之家,但是,他做的一切都是他本人做的。這正是他獲得所有勝利的主要長處。”在其生日之際,普京還簽署總統令,“因對祖國文化和藝術的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因多年來的創作活動”授予米哈爾科夫“對祖國貢獻二級勳章”。俄羅斯各媒體也紛紛發表文章、談話,對米哈爾科夫表示祝賀。
http://baike.baidu.com/view/987064.html?tp=8_01
斯大林
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1879─1953),原姓朱加什維利,原蘇聯共産黨和蘇聯政府的主要領導人,馬克思主義者,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活動家,政治家,此外,斯大林還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的締造者之一,以及共産主義五大人物之一。(其他四位爲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毛澤東),其所創立的蘇聯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對20世紀的世界産生了影響。
【生平】
斯大林于1879年出生在高加索 格魯吉亞的哥裏城。他的母語是格魯吉亞語,與俄語有很大的差別,後來他學會了俄語,講俄語時總帶有很重的格魯吉亞口音。
斯大林是在貧困中長大的。他父親是個皮鞋匠,常常嗜酒無度,毒打兒子。約瑟夫十一歲時他就去世了。母親1937年7月去世。兒童時期的約瑟夫就讀于哥裏的一所教會學校。十多歲時進入第比利斯一所東正教中學讀書,1894年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899年他因宣傳推翻政府的思想被學校開除,隨後參加了地下的馬克思主義運動,成爲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黨員。1903年黨發生了分裂,他站立在布爾什維克一邊。從那時至1917年,他一直是個積極的共産黨員,從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間,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監禁,就在這期間,他使用了“斯大林”(鐵人)這一匿名。1912年,斯大林已經進入布爾什維克黨著名活動家的行列。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後,他從流放地返回彼得格勒,領導了《真理報》的工作,並參加了全俄布爾什維克黨第七次代表會議,當選爲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同年七八月間,布爾什維克黨秘密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在列寧不能參加會議的情況下,斯大林代表黨中央做了中央委員會的總結報告和關于政治形勢的報告。10月,黨中央召開擴大會議,通過了武裝起義的決議,斯大林被選進領導起義的黨總部。在列寧領導下,他積極參與和組織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勝利後參加了以列寧爲首的第一屆人民委員會。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俄國開始了反對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戰爭,1918年至1920年在蘇聯國內戰爭時期擔任民族事務人民委員和國家監察部人民委員。斯大林多次受列寧的委派,前往最關鍵的戰線,指揮戰鬥。1918年到1920年間,蘇俄政府致力于對國內反動勢力和外國武裝幹涉作戰,斯大林對戰爭的全面勝利起了關鍵作用。1922年4月,在黨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根據列寧的建議,斯大林當選爲俄共(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此後30年他一直擔任黨的這一最高領導職務。1924年1月列寧逝世後,斯大林成爲聯共(布)的最高領導人。同時他也開始殘酷消除其他政黨和黨內的反對派和政治對手,確保其路線得以全面貫徹施行。他先後展開與左翼反對者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以及右翼反對者布哈林的路線鬥爭。
1925年4月在黨的十四大上,斯大林全力進行工業化,俄共(布)中央提出把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主持召開了黨的十五大,這次大會通過了農業集體化的建議。1936年12月,斯大林在蘇維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關于新憲法草案》的報告。這個憲法草案被通過並被稱爲“斯大林憲法”,而且之後的蘇聯憲法也基本以此爲版本,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斯大林所制訂的經濟政策之一就是實行農業集體化。這一政策在部分農民當中很不得人心,斯大林采是用高壓手段實行了農業集體化的政策。斯大林推行的另一項政策就是加速實現蘇聯的工業化。盡管斯大林的工業化政策還有不足之處,但總的說來是非常成功的。到1940年,蘇聯已經成爲工業總産值歐洲第一、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1930年代斯大林在黨內開始進行的稱爲肅反運動的大清洗活動給後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1934年大權在握後,斯大林發動了一系列的清洗運動。引起這些清洗運動的起因是1934年12月1日舍蓋?基洛夫遭暗殺。在隨後的幾年裏,很多共産黨領導人被指控有叛國罪,被判處死刑,清洗擴展後來到蘇聯的全黨和全軍。大量的幹部殺害。例如,在1934年黨的代表會議上當選的中央委員中,有三分之二還要多的人在隨後的清洗中被殺。數以百萬計的人被送進了勞改營。後來被認爲肅反運動對軍隊的清洗導致軍隊素質大降是蘇聯紅軍在蘇德戰爭初期遭到重大損失的原因之一。1941年5月,斯大林擔任了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成爲蘇聯黨和政府的最高領導人。
1930年希特勒掌握德國政權之後開始擴軍備戰,當時西方國家采取綏靖政策,蘇聯在國際上頗爲孤立。爲了保障自身的安全1939年8月斯大林蘇聯與希特勒納粹德國簽訂了著名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當1939年納粹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解放”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幌子下,根據與德國達成的秘密協議,蘇聯紅軍參與了對波蘭的瓜分。隨後蘇聯軍事威脅下,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三個獨立國家,最終歸屬于蘇聯。羅馬尼亞的部分領土也被蘇聯用武力威脅的手段吞並了,芬蘭在威脅面前不肯低頭,蘇聯便發動了入侵芬蘭的冬季戰爭。上述擴張行動常被說成蘇聯需要這些領土來防禦納粹德國的突然襲擊,但是當戰爭已結束、德國被徹底擊敗以後,斯大林並沒有表示要放棄對所占據領土的控制。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向蘇聯發動了閃電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方面稱爲衛國戰爭),斯大林于7月3日發表演說,號召蘇聯人民不僅要消除本國面臨的危險,還要幫助在德國法西斯奴役下的歐洲各國人民。1941年6月他擔任了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總司令。在戰爭初期由于種種失誤蘇聯遭到了巨大的物質、人員損失,斯大林表現出鋼鐵般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性格。到11月初,德軍逼近莫斯科。7日,斯大林照常在紅場舉行閱兵式,受閱部隊從紅場直接開赴前線,極大的鼓舞了紅軍的士氣。取得了保衛莫斯科會戰的勝利,納粹德國閃電戰的神化第一次遭到挫敗,被認爲是“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殲敵33萬人,是役成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之一。在蘇聯衛國戰爭(蘇德戰爭)期間,斯大林作爲蘇聯的最高統帥表現出了鋼鐵般的意志,朱可夫元帥稱斯大林爲“當之無愧的最高統帥”。
斯大林先後出席了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同美、英領導人羅斯福、丘吉爾等人會談,爲二戰以反法西斯力量的完全勝利作出了極爲重要的貢獻,成爲了反法西斯同盟中最著名的領袖之一。1945年5月,蘇聯紅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德國被迫無條件投降。斯大林于勝利後被蘇聯最高蘇維埃授予蘇聯大元帥軍銜。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蘇聯勢力擴展到了大半個東歐,斯大林利用這個機會在整個占領區建立了共産黨政府,變成蘇聯的衛星國。共産主義擴展到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引起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極大恐慌,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標志著冷戰的正式開始。
1946年3月,斯大林擔任了部長會議主席。1952年10月,他又當選爲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和書記處書記。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腦溢血逝世,享年73歲。他的遺體被保存在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中。1961年10月,蘇共22次代表大會關于將斯大林的遺體搬出列寧墓的決議,被掩埋在紅牆旁邊。他的著作編爲《斯大林全集》。
【愛好】
斯大林喜歡吃家鄉菜、喝格魯吉亞酒,其中三樣有代表性的格魯吉亞菜最爲他喜愛:香軟可口的“哈恰普裏”奶酪餡餅、風味獨特的加核桃仁的茄子卷、鮮美味厚的“哈爾喬”羊肉湯。他喜歡喝“赫萬奇加拉”和“金茲馬拉烏利”兩種半幹紅葡萄酒,微甜帶澀,醇厚香濃。
【曆史評價】
斯大林作爲蘇聯的實際統治者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他有卓絕的才幹,精力旺盛,堅毅不拔。斯大林個性的突出特點就是殘忍性,沒有一絲一毫的同情和憐憫之心。斯大林是備受爭議、影響深遠、極其複雜矛盾多面的曆史人物。在他逝世50周年之際,一份民意調查顯示,俄羅斯人仍然對這位前蘇聯領導人看法不一。
在20世紀30年代的肅反運動中,由于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導致了肅反擴大化,使一大批黨和軍隊的優秀幹部遭到殘酷迫害;在指導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時,由于他把蘇聯一國的經驗絕對化,忽視了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采取了不少不妥當的做法,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在對待一些國家問題上體現了大國沙文主義。
斯大林的名聲極其響亮,他繼承了列寧的事業,完成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造,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發展有一定貢獻。斯大林對那一曆史時期共産主義勢力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展起了重要作用,多數人都承認斯大林對于蘇聯成立後政局的穩定、以及蘇聯經濟軍事發展的巨大貢獻。他統帥蘇聯紅軍爲打敗法西斯德國以及同盟國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程中,斯大林抓住英法等歐洲國家衰落的時機,籌劃安排戰後的世界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的大國地位在經濟、軍事和國際政治等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的全面加強,最終成爲與美國共同主導世界事務的超級大國,使蘇聯成爲世界最強國之一,共産主義擴展到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同時他也特別專斷,他強行實施的一系列極端的政策給蘇聯的建設留下太大弊端,以至于不同學者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卻沒有人否定他的曆史重要性。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誕辰之際(當時斯大林逝世已經6年)在下院發表演說時說:"對于俄羅斯萬幸的是,在它經受艱難考驗的年代裏領導它的是天才而且堅忍不拔的統帥約’維’斯大林.他是一位傑出的人物,贏得了他所生活的我們這個殘酷時代的敬仰.斯大林精力過人,博學多識,意志堅定,無論處事還是談話,他總是果斷`堅決`毫不留情,連我這個英國議會培養出來的人也不能提出什麽反對意見~~~~~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無比的力量.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的領導人中,他仿佛是無與倫比的~~~~他對人們的影響是不能抗拒的.當他走進雅爾塔的會議廳時,我們大家就好像是聽到了命令似的,站起身來.而且,真是怪事,兩手下垂,放在褲縫邊.斯大林具有深刻的,邏輯性極強的,清晰的智慧,絕不會驚慌失措.他是無人能比的大師,能夠在困難時刻好到擺脫絕境的出路~~~~~他是一個能夠假敵人之手消滅敵人的人,它迫使我們這些被他公然稱爲帝國主義者的人去同法西斯主義者作戰~~~~~
斯大林接受的是還在使用木犁的俄羅斯,而他留下的卻是裝備了原子武器的俄羅斯"
中國共産黨的最高領袖毛澤東對斯大林的評價是:“斯大林不是在所有問題上,而是在大部分問題上犯了錯誤”,“斯大林是七分成績,三分錯誤,總起來還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1956年蘇共20大的“秘密報告”中,赫魯曉夫對斯大林提出批評:提出斯大林應爲殺害蘇聯一些黨和國務活動家負責,是社會主義建設中所犯錯誤的惟一責任人,並且應對衛國戰爭初期的軍事失敗承擔個人罪名;譴責並消除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卡斯特羅指出:"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咎于斯大林是對曆史的簡單化."
斯大林,古往今來最孤獨的人之一,他們無須接受曆史的考驗,因爲他們本身便是曆史的創造者。
http://baike.baidu.com/view/4879.html?tp=5_0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