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譯名也該統一了,差點又像前評《凱蕯琳大帝》:
因用臺灣譯名「凱蕯琳」而找不到,要用大陸譯名「葉卡捷琳娜」(由此可見兩岸網路誰較有料了。)
《齊瓦歌醫生》Doctor Zhivago《日瓦戈醫生》亦復如是:
日瓦戈醫生Doctor Zhivago
導演 大衛連 (詳參【圖博館】:大衛連:名導演30)
監製 Carlo Ponti
編劇 帕斯捷爾納克(小說)
羅伯特鮑特(劇本)
主演 奧馬沙裏夫,茱莉姬絲蒂,
音樂 莫裏斯?賈爾
攝影 Freddie Young,Nicolas Roeg
剪接 Norman Savage
發行商 米高梅公司
上映日期 1965年12月22日
《齊瓦哥醫生》(英文:Doctor Zhivago)是1965年由大衛·連執導的愛情史詩式電影,改编自俄國作家鮑里斯·巴斯特納克的同名小说。
故事主要圍繞1905年至1921年的動蕩時代發生,由1905年的血腥星期日及第一次俄國革命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俄國革命、俄國內戰、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及蘇聯成立。而敘述住事的情節則發生於1950年代中期至後期,不過電影中並沒有提及明確的日期。
茱莉·姬絲蒂在電影中飾演的Lara Antipova電影敘述齊瓦哥醫生的同父異母哥哥-Yevgraf Zhivago(亞歷·堅尼斯飾演)尋覓弟弟的情人-Lara Antipova(茱莉·姬絲蒂飾演)及女兒,Yevgraf其後在一項水壩工程項目中找到一位名為Tonya Komarovskya(麗塔·塔欣厄姆飾演)的年輕女子。Yevgraf相信Tonya就是他的姪女,並向Tonya憶述其作為詩人及醫生的父親-齊瓦哥的故事。雖然憶述往事的場面在電影中偶爾出現,但卻與往事中的其他角色沒有太大的迴響。
Yevgraf告訴Tonya有關齊瓦哥醫生的一生。齊瓦哥自小父母相亡(電影的序幕就是齊瓦哥醫生母親的葬禮),只遺下一個巴拉拉卡琴。自此齊瓦哥與舅父-Alexander Gromekos(拉爾夫·理查德森飾演)、舅母-Anna (Siobhán McKenna飾演)及他們的女兒-Tonya(成年後由潔洛汀·卓別林飾演)同住。因為Gromekos是一名居住在莫斯科的退休大教授,所以年輕時的齊瓦哥可以在醫學院中跟隨教授-Boris Kurt(Geoffrey Keen飾演)學習醫術。雖然此時的齊瓦哥已是一位薄有名氣的詩人,但齊瓦哥認為當詩人不足以維生,所以決意成為一位醫生。與此同時,跟Lara同住當裁縫的母親(艾德里安娜·科里飾演),與有政治背景的律師-Victor Komarovsky(洛·史泰格飾演)有着非比尋常的關係;而Komarovsky亦是齊瓦哥醫生父親生前的朋友及生意上的夥伴。
Lara的朋友-Pasha Antipov(Tom Courtenay飾演),一名理想主義的年輕人。Pasha在一次和平抗議集會中,被一個哥薩克人以軍刀所傷,並在臉頰上留下一道明顯的疤痕。Pasha讓臉上這道疤痕伴隨他一生,一半是因為男子氣概,另一半是因為他低微的社會地位,沒有機會接受治療。就在Pasha受傷的同一個晚上,Komarovsky把Lara帶到一家優雅的餐廳(Lara代替了生病的母親),並誘姦Lara。
Lara對Komarovsky變得無法自拔,直至她母親得知她跟Komarovsky的關係,並試圖以服食碘自殺。Komarovsky發現Lara自殺的母親後,隨即找來教授Kurt及他的助手-齊瓦哥幫忙。這次亦是Lara跟齊瓦哥的第一次相遇。
其後Pasha投身俄國革命黨,並告訴Komarovsky希望迎娶Lara。Komarovsky勸阻Lara及把她強姦,更指她的熱情舉動証明她是一個自甘墮落的女人。Lara為了報仇,帶同手槍跟蹤Komarovsky到一個聖誕派對(齊瓦哥與Tonya在此宣佈訂婚),在派對中Lara射傷了Komarovsky的手臂。Kamarovsky堅持不作追究並叫人把Lara帶走。最後Lara在Pasha的陪同下離開;Pasha其實早已跟隨Lara進入派對,並因而得知Lara的放浪與不貞。
劇情轉到1914年8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Yevgraf因希望停止戰爭並把努力都放到革命上而從軍;齊瓦哥(此時已與Tonya結婚)及教授Kurt成為軍隊的醫護人員;Pasha則投身志願軍,並成為了軍隊中的英雄人物。當第二次俄國革命爆發,Lara為了到前線尋找Pasha而成為護士,但傳聞Pasha已經戰死沙場。隨後俄軍出現大規模的逃亡。
在Lara與一群逃兵逃亡期間,遇上了正趕赴前線的補給部隊及齊瓦哥。補給部隊叛變並殺死了軍官而成為逃兵,齊瓦哥邀請Lara幫忙照顧傷者。二人在鄉村建立了一家臨時醫院直至戰爭結束,二人亦在這時分開。
齊瓦哥回到莫斯科,才知道舅母Anna已經逝世,而舅父Gromeko的住所被革命政府分配給二、三十個不相干的人。不過齊瓦哥亦終於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兒子-Sasha,並在當地的醫院繼續以前的工作。某一個晚上,因為家中的糧食及燃料短缺,齊瓦哥打算偷一些木籬笆回家生火取暖,就在此時被Yevgraf發現並與他一起回到家中。Yevgraf告訴齊瓦哥,齊瓦哥寫的詩被政府判定為敵對的意識形態,除了齊瓦哥本人,齊瓦哥的家人亦有可能因而受到牽連。所以Yevgraf安排齊瓦哥一家乘火車前往烏拉山脈的"Varykino",到Gromeko的祖家暫避。
齊瓦哥與妻子Tonya、兒子Sasha及舅父Gromeko登上一列守衛森嚴的運牛火車;火車上還有包括無政府主義知識份子-Kostoyed Amoursky(克勞斯·金斯基飾演)在內,被政府徵召的一群工人,以及以及一大隊士兵。火車經過一條曾被紅軍砲轟,名為"Mink"的村莊,而紅軍的指揮官-Strelnikov竟是傳聞已經戰死的Pasha。火車在村莊停下,齊瓦哥便下車四處徘徊及走到Strelnikov的火車附近,因被懷疑是刺客而被拘捕。事後齊瓦哥被帶到Strelnikov面前,二人對話後,齊瓦哥想起曾在自己宣佈訂婚的聖誕派對中見過Strelnikov。Strelnikov告訴齊瓦哥,Lara在一個被白軍佔領,名為"Yuriatin"的市鎮生活。最後Strelnikova派人把齊瓦哥送回火車上,而之前與齊瓦哥同樣被拘捕的人,大部份經過Strelnikov審問後被當場射殺。
齊瓦哥一家抵達"Varykino"後,發現Gromeko祖家的大屋已被政府充公並貼上封條。恐防被定為反革命份子而被處死,齊瓦哥一家不敢進入大屋,只在一間細小的木屋中居住。齊瓦哥一家生活到翌年的春天,齊瓦哥前往"Yuriatin"尋找Lara,而Lara亦在當地的圖書館工作。二人相遇後重新了解對方,並發生了性關係。齊瓦哥對妻子Tonya感到十分內疚,直至Tonya懷孕,齊瓦哥再次前往"Yuriatin"及與Lara一刀兩斷。在返回"Varykino"途中,齊瓦哥被遊擊隊俘虜,並被編排到Liberius(Gerard Tichy飾演)的部隊工作。
在遊擊隊中以醫護人員的身分工作了差不多兩年,齊瓦哥成功逃脫,但此時他的家人都已經移居法國巴黎。他重返Lara在"Yuriatin"的家,而Lara亦讓他留下。二人重新開始他們的關係,但好景不常,Komarovsky在一個晚上來訪,並說因為Lara是Strelnikov的妻子(Strelnikov此時在政府已經失勢),所以他們正被俄國共產黨監視。雖然Komarovsky提出協助他們逃亡,但是他們斷然拒絕。二人帶同Lara的女兒Katya到"Varykino"居住,齊瓦哥在這裡再次開始寫詩,日後令他成為著名的詩人外,更招來政府的不滿。這時Komarovsky再次出現,說Strelnikov已經在行刑前自殺;由於一直沒有拘捕Lara,只為令Strelnikov跌進陷阱,所以現在Lara有即時的危險。起初齊瓦哥未有理會,只是Komarovsky說出Strelikov在"Varykino"五哩之外的公路上被捕,齊瓦哥才答應讓Lara跟Komarovsky離開。此時Komarovsky已被委任為蒙古的司法部長,但齊瓦哥最後仍留在"Varykino"。
數年之後,病弱的齊瓦哥回到莫斯科,Yevgraf替他找到一份醫院的工作。在齊瓦哥上班的第一天,他坐在電車上看見街上的一名女子就是Lara,他隨即下車並走在Lara後面。齊瓦哥在街上因心臟病發倒下,Lara沒有見到他,也沒有聽到他的叫喚。之後Lara來到齊瓦哥的喪禮,驚訝之餘,更是傷心欲絕。之前Lara在蒙古因革命爆發而與她及齊瓦哥的女兒失散,在Yevgraf的幫助下,仍然是徒勞無功。當Lara見過數百名孤兒後,使決定放棄。與此同時,齊瓦哥的著作因為政黨改變方針而獲準發行,齊瓦哥的葬禮亦引來大批民眾出席。
電影開始,齊瓦哥的母親去世(電影的序幕就是她的葬禮)並遺下了一個巴拉拉卡琴給齊瓦哥。齊瓦哥的養父跟他說:「這是母親給你的禮物。」在電影中經常提到齊瓦哥的藝術天份,而齊瓦哥最後亦成為著名的詩人。在電影的末段,Yevgraf向Tonya Komarovskya說出了齊瓦哥的一生,Tonya否認是Yevgraf的姪女,並與男朋友離開。此時Yevgraf察覺Tonya背上都有一個巴拉拉卡琴(琴收藏在匣子中,無法知道是否齊瓦哥的紅色巴拉拉卡琴),當他得知Tonya雖然從未學習過,但卻擅長彈奏巴拉拉卡琴;Yevgraf說Tonya的天份是一份禮物。他肯定Tonya就是齊瓦哥跟Lara在蒙古失散的女兒,電影亦於這時終結。
背景
這齣由大衛·連執導的著名電影得以面世,是基於多個原因。鮑里斯·巴斯特納克的原著小說舉世知名,電影監製Carlo Ponti更是希望她的妻子-索非婭·羅蘭可以藉演出此電影展示她的才華。導演大衛·連在執導《沙漠梟雄》(1962年)一片後並獲得空前成功,卻因《沙》片以動作及冒險為主,所以決意拍攝一齣浪漫愛情電影。曾在《沙》片中飾演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的左右手-謝里夫·阿里一角的演員奧瑪·雪瑞夫,在得知大衛·連決定開拍《齊》片後,因為喜歡原著小說而自薦飾演劇中Pasha Antipov一角(最後該角色由湯姆·卡特尼飾演)。而因在《沙》片中飾演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的演員彼得·奧圖拒演齊瓦哥一角,大衛·連建議由奧瑪·雪瑞夫飾演齊瓦哥,奧瑪·雪瑞夫本人亦因此感到訝異(馬克斯·馮·西多及保羅·紐曼亦曾在大衛·連的考慮之列)。亦因馬龍·白蘭度及詹姆士·梅遜先後拒演Viktor Komarovsky一角,最後由洛·史泰格飾演。柯德莉·夏萍曾被考慮飾演Tonya Gromeko,電影編劇羅伯特·鮑特同時遊說亞伯特·芬尼飾演Pasha一角。不過,大衛·連卻以索非婭·羅蘭「太高」並適合飾演Lara Antipova,成功說服Carlo Ponti(並且透露羅伯特·鮑特無法接受索非婭·羅蘭在早段電影中飾演一名未婚女子);除此之外,Yvette Mimieux、莎拉·米爾斯及珍·芳達也曾被考慮。基於茱莉·姬絲蒂在電影《說謊者比利》(1963年)中的表現及約翰·福特(茱莉·姬絲蒂參演電影《鵑血忠魂(Young Cassidy)》的導演)的推薦下,Lara一角最終落入茱莉·姬絲蒂手中。
當時原著小說在蘇聯被禁,所以電影大部時間在西班牙拍攝,並長達十個月。整個莫斯科的佈景在馬德里外搭建;而齊瓦哥跟Lara Antipova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的臨時醫院,以及Alexander Gromeko的祖家-"Varykino",則在索里亞拍攝。由於在西班牙無法拍攝漫天風雪的情景,電影中部份冬季的情節(主要是外景),以及齊瓦哥從遊擊隊中逃脫一幕,都是在芬蘭拍攝。至於齊瓦哥一家乘坐火車到烏拉山脈的情節,則是在加拿大拍攝。
在"Varykino"的「冰宮」同樣在索里亞拍攝,只是把冰凍的蜂蠟填滿屋內。遊擊隊衝鋒橫渡結冰的湖面的一幕,是把鐵板放在乾涸的河床上,再加上大理石的粉末作為假雪。電影中大部份冬季的景像都是在溫暖的氣候中拍攝,部份時間溫度更是高達攝氏三十二度。
電影與原著小說不同之處
這齣電影一般來說可算是忠於原著,主要情節未有刪改,而故事亦只從小說中作出少量的修改。但是雖然有些細節尤其是小說中的歷史及政治方面,都經過掩飾或修改。小說中差不多一半的角色未有在電影中出現,部份角色的出場機會亦明顯被刪減(尤以Anna Gromeko, Pasha Antipov及遊擊隊指揮官Liberius為甚)。其他只在電影中出現的角色(革命黨的Kuril、遊擊隊的逃兵、Commissar Razin及"Varykino"的土地管理員Petya)均是合併小說中的角色而來的原創人物。甚多影評家指電影中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描述,被刪減至只有五分鐘的片段;以及齊瓦哥在遊擊隊中擔當醫護人員的情節,雖然在小說中有差不多七十頁的描寫,但在電影中並未有花太多的時間敘述。
這些情節上的刪減應該是導演大衛·連的主張,在編劇羅伯特·鮑特的劇本中即使以簡略的方式處理歷史及政治背景,卻有更深入的描述。齊瓦哥身處遊擊隊的情節中,小說中曾提及Liberius殺害瀕死的遊擊隊隊員。齊瓦哥在逃脫後,他的馬匹被一群無家可歸的小孩殺死作為食物。當齊瓦哥經過一群小孩之中,小說亦曾暗示這群小孩吃掉他們父母的屍體。
在電影跟小說中變化最大的角式,相信是Pasha一角。在小說中,Pasha是一名對革命一知半解及厭惡政治的軍事領袖,他最終失勢亦因為他不是真正的革命黨員。不過在電影開始時,羅伯特·鮑特把他描寫成一個革命黨的中堅份子,儘管隨故事發展,他變得比以前無情。小說中失勢後回到"Varykino"的Strelnikov,與齊瓦哥見面後自殺身亡。羅伯特·鮑特本想把這段情節搬到電影,大衛·連卻刪減了這一幕,改為把Strelnikov的結局由Komarovsky道出。
而故事發生數十年後,Yevgraf與Tonya會面的情節,亦是在電影中加插,用以帶出對往事的敘述。奧瑪·雪瑞夫事後亦笑言加插這段情節,是為了安慰觀眾齊瓦哥與Lara最終成為一對,即使觀眾要在電影開始後兩小時才得知這結果。
外界反應
儘管電影在票房上取得驕人成績,被提名奧斯卡金像獎並獲得多個獎項;但亦有大量影評人抨擊電影過於冗長,以及電影中對齊瓦哥與Lara Antipova之間的浪漫戀情。在試映會後,電影被批評冗長及步伐緩慢;導演大衛·連在正式公映前從原長超過220分鐘的影片中,剪掉十七分鐘的片段,而被剪掉的片段最終不知所蹤。大衛·連認為這些批評都是針對性,並表示餘生不會執導其他電影。幸而,數名評論家-包括Richard Schickel及Anna Lee為電影平反,而票房的成績亦令對大衛·連的批評不擊自破。大衛·連其後於1970年執導電影《雷恩的女兒》,餘下只有1984年他最後的電影《印度之旅》。
大衛·連執導的電影《齊瓦哥醫生》經歷時間的考驗,電影對流行文化及時裝留下持久的標記,時至今日仍是一齣著名電影。電影中莫里斯·賈爾讓人縈繞於心頭的配樂-特別是"Lara's Theme",成為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配樂之一。事隔多年,電影已經獲得高度殊榮,在今時今日與大衛·連執導的電影《沙漠梟雄》、《相見恨晚》及《桂河大橋》被受讚揚,更被譽為大衛·連的最高傑作之一。
電影同小說在在蘇聯同樣被禁,直至1994年才在俄羅斯上映。
美國電影學會百年系列
美國電影學會百年百大電影第三十九位(1998年,但於2007年重選中跌出百大之外) 美國電影學會百年百大愛情電影第七位(2002年)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導演(大衛·連,提名)
最佳改編劇本(羅伯特·鮑特,獲獎)
最佳男配角 (Tom Courtenay飾演Pasha Antipov,提名)
最佳藝術指導(John Box、Terry Marsh及Dario Simoni,獲獎)
最佳攝影(Freddie Young,獲獎)
最佳剪接(Norman Savage,提名)
最佳混音(提名)
最佳配樂(莫里斯·賈爾,獲獎)
最佳服裝設計(Phyllis Dalton,獲獎)
金球獎
最佳戲劇影片
最佳劇情影片導演(大衛·連,獲獎)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奧瑪·雪瑞夫,獲獎)
最佳編劇(羅伯特·鮑特,獲獎)
最佳原創音樂(莫里斯·賈爾,獲獎)
最佳女新人(潔洛汀·卓別林,提名)
坎城電影節
金棕櫚獎(提名)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
最佳電影(提名)
格林美獎
最佳影視原創專輯(Album of Best Original Score Written for a Motion Picture or a Television Special)(羅伯特·鮑特,獲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7%93%A6%E6%88%88%E5%8C%BB%E7%94%9F_(%E7%94%B5%E5%BD%B1)
《日瓦戈醫生》是蘇聯當代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
尤裏‧日瓦戈是西伯利亞富商的兒子,但很小便被父親遺棄。10歲喪母成了孤兒。舅父把他寄養在莫斯科格羅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讓他同女兒東尼婭一起受教育。
日瓦戈大學醫科畢業後當了外科醫生,並同東尼婭結了婚。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瓦戈應征入伍,在前線野戰醫院工作。十月革命勝利後日瓦戈從前線回到莫斯科。他歡呼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多麽高超的外科手術!一下子就嫻熟地割掉腐臭的舊潰瘍!直截了當地對一個世紀以來的不義下了裁決書……這是從未有過的壯舉,這是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後的莫斯科供應極端困難,日瓦戈一家瀕臨餓死的邊緣,他本人又染上了傷寒症。這時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葉夫格拉夫?日瓦戈勸他們全家搬到烏拉爾去,在那兒至少不至于餓死。
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動身到東尼婭外祖父的領地瓦雷金諾村去。這裏雖然能維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沈悶。他既不能行醫,也無法寫作。他經常到附近的尤裏亞金市圖書館去看書。他在圖書館裏遇見女友拉拉。拉拉是隨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裏亞金市來的。巴沙?安季波夫參加了紅軍,改名爲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紅軍高級指揮員。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見面。日瓦戈告訴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舊軍官出身,不會得到布爾什維克的信任。他們一旦不需要黨外軍事專家的時候,就會把他踩死。
不久日瓦戈被遊擊隊劫去當醫生。他在遊擊隊裏呆了一年多之後逃回尤裏亞金市。他嶽父和妻子東尼婭已返回莫斯科,從那兒又流亡到國外。隨著紅軍的勝利,黨外軍事專家已成爲鎮壓對象。首當其沖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隨時有被捕的危險。他們躲到空無一人的瓦雷金諾去。坑害過他們兩人的科馬羅夫斯基律師來到瓦雷金諾,騙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這兒來尋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騙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絕,開槍自殺。瓦雷金諾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爲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見弟弟葉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醫院裏當醫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髒病發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
關于電影
有人批評《日瓦戈醫生》對帕斯捷爾納克的原著和俄國革命進行了曲解,影片刻意將原本的政治意識浪漫化,將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平面化和圖解化,最終僅僅講述了一段蒼白的羅曼史,使本片較像一部以大時代爲背景的愛情片。無論如何,當我們看到排成長隊的蘇聯工人在一顆巨大的紅星下魚貫而行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小日瓦戈手捧一束白花看著一襲白衣的美麗母親被釘入棺材的時候,當影片結尾水庫上方出現一道彩虹的時候,我們的確感受到了影片中博大而深沈的對人、對最渺小個體、對生活的關愛和熱情。
波蘭作家貢布羅維奇說:“我覺得任何一個尊重自己的藝術家都應當是,而且在每一種意義上都必然是名副其實的流亡者”。《日瓦戈醫生》講述了一個流亡的故事,一個關于流亡的理想和流亡的愛情的故事,當廣袤的俄羅斯平原的冰雪融化後,它們最終彙成一曲奔湧的壯麗史詩,這是屬于大衛?裏恩的史詩。
影片的主人公,飾演日瓦戈的奧瑪?謝裏夫在大衛?裏恩的另一部名作《阿拉伯的勞倫斯》中扮演阿拉伯王子。他在影片中的表演“全心投入而不知所云”( 《芝加哥太陽報》),或許也正是這種“不知所雲”充分表現了日瓦戈內向、敏感、多情而善良的複雜性格特征。
影片改編自俄國作家鮑裏斯?帕斯捷爾納克創作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憑借這部作品,鮑裏斯•帕斯捷爾納克在1958年被授予了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他“爲當代抒情詩歌和俄羅斯散文作家的文學傳統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但作家在自己的祖國遭到了嚴厲的批判,並被迫放棄了這個獎項。
《日瓦戈醫生》是大衛?裏恩金像三部曲的收關之作(另兩部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和《桂河大橋》),該片獲十項奧斯卡獎提名,並最終獲得了最佳改編劇本、電影配樂、攝影、服裝設計、藝術指導五項大獎。
關于導演
大衛?裏恩無疑是一個古典主義者,他導演的《日瓦戈醫生》也宏偉壯麗得如同一部古典主義戲劇。影片有長達六分鍾的序曲,分場分幕,幕間休息還要加入幕間曲,幕間曲都是拿白樺林的油畫做底子。大幕一次次開啓,又一次次閉上,反複地入戲、出戲,合著影片中主人公的悲歡離合,又有莊嚴的調子,滿浸了塵世的喜悅和哀傷,最後終能夠超然其上,如同一次精神洗禮一般。實際上,在他的所有影片中都蘊含了某種帶有宗教色彩的情感。
大衛?裏恩是如此迷戀形式,他對自然、四季和環境的重視程度簡直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有的人說他“只會擺弄一些粗線條的簡單玩意兒”,而喜愛他的人,也只是一些“看到舞臺上有會流動的河水、有一匹看起來像真的的馬,就會莫名興奮起來的家夥”。這麽說可真是刻薄極了,怪不得裏恩聽到這些評論,憤怒地宣布自己永遠也不會再拍片了。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影片的確,的確提供了“會流動的水和看起來像真的的馬”,裏恩在布景上可謂不遺余力,展現出了俄羅斯油畫一般深沈浪漫的四季景色。
關于配樂
《日瓦戈醫生》中,一把俄羅斯三弦琴作爲線索貫穿了全片。這是一部關于吟唱的影片,是音樂讓塵世間的苦難升華,沈澱爲一筆關于民族和人本身的巨大財富。洗落鉛華,曆史的動蕩悄然退居其後,唯一閃光的是生命和愛。
無論發生了什麽,無論在什麽時候,總會有人撫琴輕輕吟唱。正如影片結尾,拉娜和日瓦戈的女兒冬妮婭擁有彈奏三弦琴的才華一樣。吟唱,冬妮婭的男友說:“她有那種天賦。”
本片的配樂在當年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的大獎。影片使用的背景音樂非常豐富,有軍樂、俄國民謠、爵士、華爾滋……,其中最爲大家所熟悉的旋律莫過于後被填上歌詞的“Somewhere, My Love”,在片中曲名是《拉娜之歌》( Lara's Theme),專爲日瓦戈醫生的愛人拉娜所作,旋律優美舒緩,漫溢對生活的熱情。配樂的作曲與指揮是法國人莫裏斯?賈爾( Maurice Jarre),後來,他還爲大衛?裏恩的電影《雷恩的女兒》的擔任配樂,1990年的《第六感生死戀》的配樂也出自他的手筆。
http://baike.baidu.com/view/44354.html?tp=0_11
帕斯捷爾納克(1890 - 1960)
鮑利斯?列奧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蘇聯作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雲霧中的雙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他因發表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于195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帕斯捷爾納克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父親列昂尼德?奧西波維奇?帕斯捷爾納克是莫斯科美術,雕塑、建築學院教授,著名畫家,曾爲托爾斯泰作品畫過插圖。母親是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的學生。與父母過從甚密的奧地利詩人裏爾克啓發了他對詩歌的愛好,是他一生喜愛的詩人。童年時代他受到鄰居、俄國著名作曲家斯克裏亞賓的影響,立志當音樂家,在音樂學院教授指導下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1909年。他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後轉入曆史哲學系,1912年夏赴德國馬爾堡大學,在科恩教授指導下攻讀德國哲學,研究新康德主義學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回國,因健康原因未服兵役,在烏拉爾一家工廠當辦事員。十月革命後他從烏拉爾返回莫斯科,任教育人民部圖書館職員。1913年,他開始同未來派詩人交往,在他們發行的雜志《抒情詩刊》上發表詩作,並結識了勒布洛夫和馬雅可夫斯基。他以後的創作受到未來派的影響。1914年,第一部詩集《雲霧中的雙子星座》問世,1916年,他出版第二部詩集《在街壘之上》,步入詩壇。在1922年至1932年的10年中,出版了詩集《生活啊,我的姐妹》(1922)、《主題和變調》(1923)、敘事詩《施密特中尉》(1926)、《一九〇五年》(1927),還發表了中短篇小說《柳威爾斯的童年》(1922)、《空中路》(1924)、自傳體散文《安全證書》(1931)。
二十年代後期,帕斯捷爾納克受到拉普(俄羅斯無産階級作家聯合會)攻擊,很難發表作品,轉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他翻譯了許多西歐古典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麥克白》、《奧賽羅》、《亨利四世》、《李爾王》,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瑪麗亞?斯圖亞特》等。
1934年在蘇聯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上,布哈林樹帕斯捷爾納克爲詩人的樣板,以他取代馬雅可夫斯基和別德內。但帕斯捷爾納克並非時代弄潮兒那類作家,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一年後又被逝世的馬雅可夫斯基所取代。
195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在現代抒情詩和偉大的俄羅斯敘事文學領域中所取得的傑出成就”,他感動的致電瑞典皇家學院:“極爲感謝!激動!榮耀!驚訝!慚愧。”(“Immensely thankful, touched, proud, astonished, abashed.”)伊萬諾夫、丘科夫斯基等鄰居都向他祝賀,四天後由于蘇聯衆多輿論的反對,被蘇聯作家協會開除會籍,甚至有人舉著標語遊行要求驅逐出境:“猶大——從蘇聯滾出去!”他只好拒絕領獎,致電寫道:“鑒于我所從屬的社會對我被授獎所做的解釋,我必須拒絕領獎,請勿因我的自願拒絕而不快。”他又一一簽署致《真理報》和致赫魯曉夫的信文,並“在痛苦與孤寂中度過他苦難一生中的最後兩年”。
1986年蘇聯作家協會正式爲帕斯捷爾納克恢複名譽,並成立了帕斯捷爾納克文學遺産委員會。1989年12月10日由其子代領,會中演奏巴赫D小調組曲中的“薩拉班達”大提琴獨奏曲。帕斯捷爾納克曾說過:“當我寫作《日瓦戈醫生》時,我時刻感受到自己在同時代人面前負有一筆巨債。寫這部小說是試圖償還債務。當我慢慢寫作時,還債的感覺一直充滿我的心房。多少年來我祗寫抒情詩或從事翻譯,在這之後我認爲有責任用小說講述我們的時代……”。
鮑裏斯?帕斯捷爾納克生平與創作年表
1890年2月10日(俄曆1月29日),近午夜時,在莫斯科,畫家列昂尼德(約瑟夫)?奧西波維奇?帕斯捷爾納克與鋼琴家羅紮麗婭?伊西多羅夫娜?帕斯捷爾納克(娘家姓考夫曼)家中産下一子,取名鮑裏斯。
1893年2月13日,弟弟亞曆山大降生。
1894年8月,列?奧?帕斯捷爾納克被任命爲莫斯科繪畫、雕塑與建築學校的助教。全家遷至米亞斯尼茨卡亞大街的一套廂房中居住。11月23日,列夫?托爾斯泰來帕斯捷爾納克家中做客。從這一天起,鮑裏斯?帕斯捷爾納克記得自己頭腦中“再沒有大的空白和記憶模糊”。
1895年11月19日,帕斯捷爾納克的母親中斷自己的演藝生涯12年。
1898年春天,列?奧?帕斯捷爾納克著手爲《複活》繪制33幅插圖。4月,列?奧?帕斯捷爾納克結識勒內?瑪麗亞?裏爾克。
1900年2月6日,妹妹約瑟芬娜—約安娜(若妮)降生。5月,裏爾克第二次到莫斯科。與帕斯捷爾納克一家相識。8月,根據針對猶太人的“百分比限額”制度,鮑裏斯?帕斯捷爾納克被第五(傳統)中學拒絕接收,但他們承諾稍晚會直接錄取他進入二年級就讀。
1901年5月,在動物園舉辦了“達荷美的亞馬孫”盛大遊行演出。夏天,全家遷至學校的主樓居住。
1902年3月8日,妹妹莉季婭—伊麗莎白出生。
1903年6月,在小雅羅斯拉維茨市郊外的別墅內帕斯捷爾納克一家與斯
克裏亞賓相識。8月6日,夜間牧馬時鮑裏斯從馬上墜落,摔斷了右腿,因治愈不當,比左腿短了3厘米,致使帕斯捷爾納克今後無法服兵役。
1904年12月,在彼得堡度過聖誕假日,住在姑媽安娜?奧西波夫娜?弗萊登堡家裏。到科米薩爾熱夫斯卡婭話劇院觀看演出。
1905年10月25日,鮑裏斯在街上遭遇哥薩克巡邏隊馬鞭的襲擊。12月底,舉家遷居德國。
1906年8月11日,全家由柏林遷回俄羅斯。
1908年5月,鮑裏斯以優異的成績從第五傳統中學畢業。6月16日,遞交呈文,申請進入莫斯科皇家大學法律系一年級就讀。
1909年3月,帕斯捷爾納克爲斯克裏亞賓演奏自己的奏鳴曲及其他作品。盡管受到贊賞,但他決定終止音樂方面的學習,而改爲研修哲學。春夏之間,開始嘗試散文和詩歌的寫作。
1910年2月,奧莉加?弗萊登堡到莫斯科旅行。受其影響,帕斯捷爾納克決定放棄文學創作和對哲學的深入研究,“以使自己的意識遵章守紀”。夏天,與從伊爾庫斯克來莫斯科的13歲少女葉蓮娜?維諾格拉德相識。10月,在“弗?謝?索洛維約夫宗教與哲學協會”與康斯坦丁?洛克斯相識。
11月7日,鮑裏斯與父親乘車到阿斯塔波瓦小鎮,列夫?托爾斯泰在當地去世。
1911年上半年,在文學小組“謝爾達爾達”結識謝爾蓋?博布羅夫。4月,舉家遷至沃爾洪卡大街9號,在此帕斯捷爾納克斷斷續續地生活到1938年。
1912年4月21日,赴德國馬爾堡。5月9日,帕斯捷爾納克報名進入了以“馬爾堡海爾曼?柯亨”大學爲主的進修班學習。6月16日,向伊達?維索茨卡婭求愛,但她拒絕嫁給帕斯捷爾納克。6月28日,在法蘭克福與奧莉加?弗萊登堡會面。8月3日,帕斯捷爾納克赴威尼斯。8月25日,返回俄羅斯。秋天,“謝爾達爾達”改組爲“抒情詩”文學社。
1913年2月10日,帕斯捷爾納克在“繆斯革忒特”出版社下屬的文學小組做了《象征主義與永垂不朽》的藝術觀研究報告。2月底,處女作發表:出版的《抒情詩》叢刊中第一次收入鮑裏斯?帕斯捷爾納克的五首詩歌。12月,詩集《雲霧中的雙子星座》出版。
1914年1月,創建“離心機”文學社,脫離“抒情詩”文學小組。4月,《盧科諾克》(Руконог)叢刊出版。5月5日,初遇馬雅科夫斯基。
1915年3月,帕斯捷爾納克得到工廠主菲利普的家庭教師一職。
5月28日,在莫斯科發生反德騷亂。菲利普家遭遇破産。在大騷亂中帕斯捷爾納克部分手稿被毀。5月,詩集《繆斯的春天代理處》出版,這是帕斯捷爾納克與馬雅可夫斯基首次一起發表作品。6月,乘車至哈爾科夫看望娜傑日達?西尼亞科娃。10月24日,乘車赴彼得格勒。與勃裏克一家相識。12月,到烏拉爾。
1916年1月至7月,在弗謝沃羅多—維裏瓦化工廠工作,擔任財務報表主管的助理。秋天,著手翻譯斯溫伯恩的悲劇《沙特拉爾》(即英國詩人阿爾傑農?查爾斯?斯溫伯恩〔1837-1909〕創作的關于瑪麗亞?斯圖亞特的話劇三部曲的第一部悲劇《皮埃爾?德?沙特拉爾》(“Pierre de Chastelard”)——譯者注)。帕斯捷爾納克在卡馬河畔靜山市化工廠廠長卡爾波夫家擔任家庭教師。12月,詩集《超越障礙》出版。
1917年2月,帕斯捷爾納克返回莫斯科。春天,與葉蓮娜?維諾格拉德恢複交往。夏天,創作完成未來詩集《生活,我的姐妹》中的大部分作品。6月,葉蓮娜搬到沃羅涅日州的羅曼諾夫卡市。
1918年1月,與拉麗莎?列伊斯涅爾相識。2月,在米?蔡特林(阿馬裏)家的晚會上與瑪麗娜?茨維塔耶娃初次相識。3月,葉蓮娜?維諾格拉德出嫁。寫作組詩《斷裂》。秋天,寫作長篇小說《三個名字》,其中第一部後來改爲中篇小說《柳威爾斯的童年》。而以後的部分被毀掉。計劃寫作《若幹境況》(發表于1922年)。
1919年10月,乘車到卡西莫夫看望母親的親屬。春天至秋天,開始詩集《主題與變奏》以及文集《quinta essentia》的寫作。
1921年8月,與葉夫根尼婭?盧裏耶相識,她後來成爲帕斯捷爾納克的妻子。9月16日,帕斯捷爾納克的父母永遠地離開了俄羅斯,定居柏林。12月27日,帕斯捷爾納克看見列寧,他憑列席證參加了全俄蘇維埃第九次代表大會。
1922年1月初,與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及其妻子相識。1月14日,在彼得格勒,帕斯捷爾納克以正式未婚夫的身份被介紹給未婚妻一家。1月24日,帕斯捷爾納克與葉夫根尼婭?盧裏耶辦理結婚登記手續。4月,《生活,我的姐妹》在“格爾熱賓”出版社出版。4月13日,在屠格涅夫閱覽室舉辦的詩歌晚會上觀衆爆滿,受到熱情歡迎。6月14日,開始與瑪麗娜?茨維塔耶娃書信往來。7月,與弗拉基米爾?西洛夫和奧莉加?西洛夫夫婦相識。8月中旬,在克裏姆林宮與托洛茨基見面。8月17日,帕斯捷爾納克夫婦乘船由彼得格勒前往柏林。
1923年1月,《主題與變奏》一書在“彼得羅波利斯”(柏林)出版社出版。2月,與妻子對馬爾堡進行簡短訪問。3月21日,帕斯捷爾納克在返回俄羅斯前夕與父母見最後一面。9月23日,兒子葉夫根尼誕生。9月至11月,長篇敘事詩《崇高的病》初次發表。12月17日,在勃留索夫五十周歲生日慶祝會上,帕斯捷爾納克朗誦了詩歌初稿《致瓦列裏?勃留索夫》。
1924年1月24日,帕斯捷爾納克與曼德裏施塔姆一起夾雜在成千上萬的悼唁人群中通過列寧的靈柩。2月,著手創作中篇小說《空中之路》。11月,受曆史學者和記者亞科夫?切爾尼亞克的請托帕斯捷爾納克得到了聯共(布)中央委員會下屬的列寧學院的一份工作,用三個月編撰《列寧的國外歲月》。
1925年3月,開始創作詩體長篇小說《斯別克托爾斯基》。秋天,寫作敘事詩《1905年》開頭的章節。
1926年3月22日,帕斯捷爾納克收到父親的書信,信中提到裏爾克熟悉並重視他的詩作。2月至12月,創作敘事詩《施密特中尉》。12月29日,裏爾克去世。
1927年3月,由托洛茨基倡議,左翼文藝陣線與其會面。5月,帕斯捷爾納克與左翼文藝陣線徹底決裂。8月,在《新世界》雜志發表《施密特中尉》,同時還刊發獻給茨維塔耶娃的藏頭詩。
1928年7月,出版《1905年》和《施密特中尉》的單行本。夏天,修訂早期的詩歌作品和《崇高的病》。秋天,繼續詩體長篇小說《斯別克托爾斯基》的創作。寫作《故事》。
1929年上半年,開始寫作《安全保護證》的第一部。7月,《故事》在《新世界》雜志發表。8月,《安全保護證》的第一部發表在《星》雜志上。秋天,寫作《斯別克托爾斯基》的結尾部分。結識亨利希?涅高茲和他的妻子濟娜伊達?尼古拉耶夫娜?涅高茲(娘家姓葉列梅耶娃)。12月30日,最後一次嘗試與馬雅可夫斯基和好。
1930年2月,因受托洛茨基和布柳姆金一案的牽連,弗拉基米爾?西洛夫被逮捕後槍決。4月14日,馬雅可夫斯基自殺。7月,與弟弟亞曆山大一家、阿斯穆斯夫婦及涅高茲夫婦赴伊爾片旅行。開始與濟娜伊達?涅高茲戀愛。8月,在基輔至莫斯科的火車上帕斯捷爾納克第一次向濟娜伊達?尼古拉耶夫娃表白愛情。8月至10月,寫作《安全保護證》的第二部和第三部。10月,保羅?亞什維裏訪問莫斯科期間,帕斯捷爾納克與之結識
1931年1月27日,帕斯捷爾納克離開家,第一次在濟娜伊達?尼古拉耶夫娜處留宿。1月至4月,帕斯捷爾納克暫住在鮑裏斯?皮裏尼亞克位于亞莫斯科耶?波列的家中。5月至6月,《安全保護證》的結尾部分發表于《紅色處女地》。5月5日,帕斯捷爾納克承諾返回家庭,送妻子和兒子去了柏林。5月12日,濟娜伊達?尼古拉耶夫娜動身到了基輔。5月28日,在對基輔進行短暫的訪問後,斯捷爾納克隨作家代表團赴車裏亞賓斯克。7月11日,與濟娜伊達?尼古拉耶夫娜和她的兒子阿德裏亞安(阿季克)到梯弗裏斯。7月14日,結識基奇安?塔比澤。10月18日,返回莫斯科。12月24日,葉夫根尼婭?帕斯捷爾納克與兒子返回莫斯科。
1932年2月3日,帕斯捷爾納克打算離開家。2月中旬,作家協會分給帕斯捷爾納克和濟娜伊達?尼古拉耶夫娜一套兩居室的住房,它位于特維爾街心花園號。3月,《安全保證書》出版單行本。4月6日,在蘇維埃作家聯盟舉辦帕斯捷爾納克專場晚會,人們熱烈討論他即將出版的詩集《重生》中的詩作。4月23日,拉普(俄羅斯無産階級作家協會的簡稱)解散。6月8日,受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委員會的邀請,帕斯捷爾納克與濟娜伊達?尼古拉耶夫娜及孩子們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旅行。8月,詩集《重生》在“聯邦”出版社出版。10月11-13日,帕斯捷爾納克詩歌專場晚會在列寧格勒舉行獲得巨大成功。10月,返回沃爾洪卡的家。葉夫根尼婭?帕斯捷爾納克及兒子搬遷到位于特維爾街心花園的家中。11月10日,曼德爾施塔姆詩歌晚會在《文學報》社舉行。兩位詩人爭論藝術自由的問題。
1933年11月,隨作家代表團赴格魯吉亞訪問。
1934年5月14日,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被捕。5月22日,在討論會上針對阿謝耶夫的報告作了《關于抒情詩》的辯論性發言。6月的第二周,帕斯捷爾納克與斯大林進行了電話交談。8月29日,帕斯捷爾納克在蘇聯作家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發言。全體起立歡迎帕斯捷爾納克講話。秋天,《重生》再版,附有給尼古拉?布哈林的獻詞《浪潮》。
1935年2月,由帕斯捷爾納克翻譯的《格魯吉亞抒情詩集》出版。3月至8月,帕斯捷爾納克得了嚴重的臨床抑郁症,失眠,思想糾結。6月,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反法西斯大會爲文學辯護。6月22日,與妹妹若澤芬娜在柏林最後一次見面。6月24日,在大會發言中針對“不聯合”現象向作家們發出呼籲。與瑪麗娜?茨維塔耶娃見面,結識她的丈夫謝爾蓋?埃夫倫和女兒阿裏婭?埃夫倫。7月6日,從倫敦乘船返回列寧格勒。8月,帕斯捷爾納克在莫斯科郊外的博爾舍瓦治療。10月24日,尼古拉?普寧和列夫?古米廖夫在列寧格勒被捕。安娜?阿赫瑪托娃到達莫斯科。10月30日,阿赫瑪托娃與帕斯捷爾納克致函斯大林。11月3日,普寧和古米廖夫獲釋。12月底,帕斯捷爾納克給斯大林郵寄《格魯吉亞抒情詩集》,並附感謝信。
1936年2月10-24日,蘇聯作家協會理事會第三次(明斯克)全體會議召開。2月16日,帕斯捷爾納克發言反對文學創作中的陳詞濫調和整齊劃一。3月13日,在有關形式主義問題的討論中,帕斯捷爾納克嚴厲抨擊了半官方的評論家。6月15日,關于“斯大林憲法” 帕斯捷爾納克做《新的成熟》一文發表在《消息報》上。7月,與安德烈?紀德相見,他來蘇聯是准備寫作有關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著作。帕斯捷爾納克警告紀德要注意“金玉其外”現象和官方的謊言。10月,在《新世界》雜志發表組詩《夏日短章》。
1937年1月,在普希金之家舉行的蘇聯作家協會理事會全體會議上發言。2月27日,布哈林被捕。6月14日,帕斯捷爾納克拒絕在贊成處決圖哈切夫斯基、亞基爾、艾德曼的公開信上簽字。7月22日,保羅?亞什維裏開槍自殺。10月10日,基奇安?塔比澤被捕。12月31日,帕斯捷爾納克的兒子列昂尼德出生。
1938年1月10日,在國家梅耶霍爾德劇院被迫關閉後,帕斯捷爾納克與梅耶霍爾德共進午餐。2月至4月,完成譯作《哈姆雷特》初稿。
1939年春天到秋天,寫作長篇小說《日烏裏特筆記》,草稿于戰爭期間在別列捷爾金諾被毀。8月23日,帕斯捷爾納克的母親羅紮麗婭?伊西多羅夫娜在牛津去世。
1940年春夏間,寫作別列捷爾金諾組詩的最初部分。6月,譯作《哈姆雷特》在《青年近衛軍》雜志發表。
1941年5月,帕斯捷爾納克決定離開家庭,但戰爭的爆發擾亂了他的計劃。7月9日,濟娜伊達?尼古拉耶夫娜帶兒子廖尼亞被疏散到後方。7月至8月,帕斯捷爾納克在位于拉夫魯申斯基胡同自己家的房頂上撲滅燃燒彈,在預備役短期集訓隊練習打靶。8月27日,瑪麗娜?茨維塔耶娃在葉拉布加自殺。10月14日,帕斯捷爾納克被疏散到奇斯托波爾,與阿赫瑪托娃乘坐在同一個車廂。
1942年1月至4月,翻譯《羅密歐與朱麗葉》。夏天,爲劇本《這個世界》擬定最終提綱,後將撰寫的全部內容毀掉。10月2日,返回莫斯科。12月26日,重回奇斯托波爾。
1943年6月25日,全家返回莫斯科。7月,詩集《在早班列車上》在“蘇維埃作家”出版社出版。8月末至9月初,乘車到解放不久的奧廖爾。創作特寫《軍旅遊記》和《解放的城市》草稿。11月,長篇敘事詩《火光》的序詩在《紅星報》上發表。
1944年1月至3月,寫作長篇敘事詩《火光》和軍事題材詩歌。
1945年2月,出版詩集《遼闊的大地》。4月20日,阿德裏安?涅高茲因骨結核病去世。5月31日,帕斯捷爾納克的父親列昂尼德?奧西波維奇?帕斯捷爾納克在牛津辭世。5月到12月,帕斯捷爾納克的系列詩歌晚會相繼在科學工作者之家、莫斯科國立大學和綜合技術陳列館舉行。8月,翻譯尼科洛斯?巴拉塔什維利的全部短詩和敘事詩。9月,結識英國外交官以賽亞?伯林。10月19日,參加在第比利斯“魯斯塔維利”劇院舉行的紀念尼科洛斯?巴塔什維利詩歌朗誦會的演出。
1946年1月,開始長篇小說的創作,後來將其定名爲《日瓦戈醫生》。2月,根據帕斯捷爾納克的譯本,亞曆山大?格魯莫夫主演的獨角戲《哈姆雷特》在莫斯科首演。4月2日至3日,與安娜?阿赫瑪托娃聯合舉辦詩歌晚會。9月,新聞媒體和作家會議發起對帕斯捷爾納克的嚴厲批評。10月,結識奧莉加?伊文斯卡婭。
1947年5月,康斯坦丁?西蒙諾夫拒絕在《新世界》雜志上發表帕斯捷爾納克的詩歌。夏天,翻譯《李爾王》。
1948年1月,25000冊《帕斯捷爾納克詩選》被銷毀,本詩選是作爲“蘇聯文學金色叢書”之一出版的。秋天,翻譯《浮士德》第一部。
1949年10月9日,奧莉加?伊文斯卡婭被捕,依據的是刑法第50章第10條(接觸有間諜嫌疑人員)。秋天,翻譯《浮士德》第二部。
1950年夏天,完成長篇小說的第一稿。
1952年10月20日,帕斯捷爾納克患了嚴重的梗塞。11月至12月,在包特金醫院接受治療。
1953年2月,帕斯捷爾納克被送到“博爾舍瓦”療養院。3月5日,斯大林去世。夏天,完成組詩《尤裏?日瓦戈的詩作》。9月,奧莉加?伊文斯卡婭被從勞改營釋放回家。
1954年4月,《日瓦戈醫生》中的10首詩作在《旗》雜志上發表。5月,格?科津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在列寧格勒首演。
1955年7月6日,奧莉加?弗萊登堡去世。12月,《日瓦戈醫生》創作完畢。
1956年5月,在長久拖延和眼見在俄羅斯出版小說前景無望的情況下,帕斯捷爾納克將手稿轉交給意大利出版商代表費爾特裏內利。6月,佩得羅?茨維捷列米奇開始把小說譯爲意大利文。9月,《新世界》編輯部拒絕發表該小說,並寄給帕斯捷爾納克一封退稿信,信中指出小說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存在嚴重不足10月,《文學莫斯科》叢書編委會拒絕在第3期(未出版)刊登《日瓦戈醫生》。
1957年2月,帕斯捷爾納克與法國斯拉夫學者傑奎琳?德?普魯艾雅爾女士相識,爲她簽署委托書,由她負責代理自己在國外的一切事宜。春夏之間,寫作抒情組詩《雨後初霽》。11月23日,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在意大利出版,旋即成爲暢銷書。12月17日,在帕斯捷爾納克的別墅內爲外國記者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在會上帕斯捷爾納克聲明,他不打算脫離與小說的幹系,並對它在意大利的出版表示歡迎。
1958年10月23日,帕斯捷爾納克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10月25日,蘇聯作家協會召開黨委會議。10月26日,《文學報》刊登《新世界》雜志編委會給《日瓦戈醫生》的退稿信。10月27日,作協理事會主席團討論關于帕斯捷爾納克長篇小說在國外發表的事實。10月29日,帕斯捷爾納克不得不致電諾貝爾委員會拒絕領獎。蘇聯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弗拉基米爾?謝米恰斯特內在慶祝共青團成立40周年大會上發言,聲稱蘇維埃政府准備將帕斯捷爾納克驅逐出境。10月30日深夜至31日淩晨,帕斯捷爾納克致信赫魯曉夫,請求不要剝奪他的蘇聯國籍。10月31日,莫斯科全市作家會議將帕斯捷爾納克開除作協,並建議政府剝奪他的國籍。11月5日,經蘇共中央文化部審定,帕斯捷爾納克的信在《真理報》發表。信中包含他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聲明,以及給予他在蘇聯生活和工作的請求。
1959年1月末,寫作《諾貝爾獎》一詩。1月30日,帕斯捷爾納克將《諾貝爾獎》一詩交給《每日郵報》記者安東尼?布勞恩。2月11日,《諾貝爾獎》一詩在《每日郵報》上發表。2月20日,根據蘇共中央的要求,帕斯捷爾納克攜妻子乘飛機抵達格魯吉亞,以使來蘇聯訪問的英國首相麥克米倫不能與之相見。3月2日,帕斯捷爾納克夫婦乘火車返回莫斯科。3月14日,帕斯捷爾納克在散步時被從別列捷爾金諾傳喚到蘇聯總檢察長魯堅科處,帶回莫斯科後受到審問。魯堅科威脅將追究其刑事責任,並要求他停止與外國人來往。夏天到秋天,寫作劇本《盲美人》。
1960年4月初,帕斯捷爾納克出現了罹患致命疾病的最初征兆。5月30日,23時20分,鮑裏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因肺癌轉移至胃部在別列捷爾金諾去世。6月2日,帕斯捷爾納克被安葬于別列捷爾金諾墓地。盡管官方媒體沒有透露舉行葬禮的時間和地點,仍有四千余人自發爲帕斯捷爾納克送葬。
http://baike.baidu.com/view/803066.html?tp=1_11
大衛連
大衛?裏恩(1908年3月25日-1991年4月16日)英國著名的電影導演、制片人和剪輯師,在BFI于2002年評選的“世界頂級導演”中位列第九位。
少年時代
David Lean出生在倫敦郊區並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會計師。Lean小的時候學習很糟糕,讀和寫都有些困難。1922年,14歲的Lean未能通過普通學校的入學考試,只好憑借父親的關系進入一所教會學校。這期間,Lean對自然和攝影的興趣日漸濃厚。可貴的是,學校允許Lean去電影院看電影,娛樂的自由與嚴格的家庭管束相比,爲Lean帶來了絕佳的學習機會。
從茶水員到剪輯師
1923年,Lean 的父母離婚了。三年後,Lean離開學校,爲了能讓母親安心,他主動學起了會計學。但是Lean的阿姨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的狀況:Lean並沒有成爲會計師的才能,他反而更熱衷于電影。雖然在電影行業立足是件困難的事,但是如果Lean能去親身體驗一下也是不錯的選擇。在阿姨的鼓勵下,19歲的David Lean進入了高蒙電影公司,從端茶送水的體力活開始做起。1930和1931年他先後成爲Gaumont Sound News和British Movietone News的新聞片剪輯師,同時還嘗試著成爲一名電影演員。最初,David Lean剪輯了不少低預算的長片,包括Bernard Vorhaus在30年代拍攝的兩部電影,之後他開始剪輯高成本的大片:比如Paul Czinner的《As You Like It》和安東尼?阿斯奎斯的《Pygmalion》。40年代初,跨過而立之年的Lean已在電影剪輯上享有了較高的聲譽。
導演生涯
1942年,David Lean獲得和Noel Coward合作的機會,他們共同執導了戰爭題材的影片《In which we serve》,電影大獲成功,促成了Lean電影生涯中最爲重要的飛躍——成爲一名導演。在Noel Coward的鼓勵和幫助下,Lean與制片人Anthony Havelock-Allan,攝影師Ronald Neame共同組建了電影制作公司——Cineguild。公司制作的前三部電影的劇本均是由Noel Coward創作:《天倫之樂》(Happy Breed,1944)、《快樂的精靈》(Blithe Spirit,1945)和《相見恨晚》(1946)。其中,《相見恨晚》獲得了第一屆戛納電影節的國際電影大獎。這部電影中,Lean運用了富有感染力的音樂,采用了能更好地營造氣氛的布光方式,不追求浪漫的自我抒發,而是嚴肅地對待主題,從而形成了Lean獨特的電影風格,也爲他拍攝史詩片打下了基礎。
接下來的兩部電影《Great Expectations|孤星血淚》(1946) 和《Oliver Twist|霧都孤兒》(1948),均改編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Lean也由此開始和英國具有傳奇色彩的演員亞曆克?吉尼斯長期合作。在努力維持了八年的經營後,Cineguild公司因Lean和Ronald Neame之間發生不愉快的爭執而關閉,Lean爲公司拍攝了最後兩部電影:《熱情的朋友》(The Passionate Friends,1948) 和《瑪德萊娜》(Madeleine,1950),盡管電影中嘗試運用了印象派的手法,但在上映後並未得到評論界和觀衆的贊許。《熱情的朋友》改編自英國科幻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G.Wells)的作品,《瑪德萊娜》則講述了維多利亞時代一個殺人犯的故事。
David Lean于1952年獨立拍攝了在英國大獲成功的《一飛沖天》(The Sound Barrier),之後又接連拍攝了改編自劇場喜劇的《霍布森的選擇》(Hobson's choice,1954)和與英裔美國人Katharine Hepburn合作的《豔陽天》(Summer Madness,1955),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霍布森的選擇》更是獲得了1954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1952年至1956年之間,Lean一直在爲亞力山大?柯達拍攝電影,而柯達常對Lean的劇本有種種限制。1956年1月柯達去世後,Lean開始與美國制片人山姆?斯皮格爾討論和籌備電影《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電影由上了好萊塢黑名單的劇作家米歇爾?威爾森(Michael Wilson)和卡爾?福曼(Carl Foreman)改編自法國小說家皮埃爾?鮑利(Pierre Boulle)的同名小說,並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拍攝完成。1957年上映後轟動了國際電影界,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七項奧斯卡大獎,也拉開了“裏恩式”史詩片的序幕。
此後,Lean與斯皮伯格開始構思一部雄心勃勃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這部電影是Lean與劇作家Robert Bolt、攝影師Freddie Young和作曲家Maurice Jarre的第一次合作,在約旦沙漠、西班牙和摩洛哥三處選景,曆時20個月拍攝完成。《阿拉伯的勞倫斯》不僅成爲了Lean最傑出的代表作,還開創了史詩片的新風格,緊接《桂河大橋》之後再一次囊括了七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但是Lean和斯皮伯格的合作關系並沒有繼續下去,他與意大利制片人Carlo Ponti合作了下一部電影《日瓦格醫生》(1965),電影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裏斯?帕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的同名小說,由Robert Bolt完成劇本,票房收入頗豐,並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與前兩部的獎項相比少了兩項,因爲同年的最佳的影片和最佳導演頒給了歌舞片《音樂之聲》。 Lean與Robert Bolt再次合作,完成了電影《瑞安的女兒》(1970),拍攝在愛爾蘭持續了一年。雖然影片獲得了兩項奧斯卡大獎,卻在評論界反響平平,甚至連大衆也保持沈默。與之前兩部既叫好又賣座的作品相比,《瑞安的女兒》並沒有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這令Lean很傷心,他整整14年沒有再拍過劇情長片,所參與的影視工作也僅是爲新西蘭電視臺制作了一部記錄片:《一位新聞主播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Anchor ,1978)。
73歲時,Lean與英國制片人John Brabourne和Richard Goodwin合作改編了福斯特(E. M. Forster)的小說《印度之行》,這是一部讓Lean牽挂了20多年的小說,因此他格外享受這部電影的籌備和拍攝過程,Lean不僅獨自改編了劇本,還親自擔任該片的剪輯師。《印度之行》(1984)一上映就大獲成功,成爲當年奧斯卡最有力的競爭者,獲得了11項提名,並最終奪得兩項大獎。 Lean將生命的最後幾年時光也花在了劇本的改編和拍攝工作上,這次改編的對象是波蘭籍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冒險小說《Nostromo-A Tale of The Seanboard》,此外,他還參與了裏查德?哈裏斯版《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拍攝工作。1990年,美國電影學院爲垂暮之年的David Lean頒發了終生成就獎。1991年溫暖的春天剛降臨英國,癌症的長期折磨卻令這位老人奄奄一息,就在《Nostromo》開機之前,Lean長辭于世。
影響
Lean的史詩片引起了許多爭論。一些評論家(比如保琳?凱爾和安德魯?薩瑞斯)認爲Lean的史詩片總體上對于曆史的描述太過簡單、不夠深入,這種觀點一直被嚴厲的評論家堅持到現在。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就曾在對電影《齊瓦格醫生》的評論中,輕蔑地指出Lean的史詩片是“奧斯卡專業戶”。持相反意見的電影工作者(比如Carl Foreman、Michael Wilson和Robert Bolt)堅持認爲Lean的史詩片是值得稱道的,認爲他的史詩片比銀幕上大多數史詩片顯得更富智慧、更有文化、更加可信。正如Lean自己指出(參見Kevin Brownlow: David Lean, p. 483),盡管引起了許多爭論,但他的電影被許多年輕導演當作了電影制作藝術的陳列櫃。事實上,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馬丁?斯科西斯就是Lean史詩片的超級粉絲,兩人在1989年翻拍版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發行後,爲Lean的聲譽再次爲大衆所牢記而做出了貢獻。從近年來的優秀電影如《英國病人》和《泰坦尼克號》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裏恩式史詩片的巨大影響。
作品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 (1970)
萬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豔陽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飛沖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與祖國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編劇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http://baike.baidu.com/view/370620.html?tp=2_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