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26 10:40:19| 人氣13,092| 回應522 | 上一篇 | 下一篇

PLA四代機之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環球網2014-1-18新版殲-20改進隱形性 外媒:已經基本定型:這架編號為2011的新殲20,採用類似於F-22的灰色迷彩塗裝,明顯不同於2001號殲20的黑白塗裝和2002號殲20的黑色塗裝。新殲20在外觀上至少有8到10處與殲20前兩架驗證機不同,其中主起落架蓋板的尺寸明顯縮小,並取消了鋸齒狀結構,另外,殲20戰機的邊條翼做了較大修改。新版殲20座艙蓋內加裝加強筋肋是增強結構強度,加強筋肋在座艙蓋透明體裡面,對外表連續性無影響,不影響艙蓋隱身效果,而且可以實施前後變厚度銜接設計,減輕艙蓋重量和提高中區可視性,製造難度和使用壽命都能改善,這種做法已經在F35戰鬥機上得到應用,中國的殲20是世界上第二種採取類似處理方式的戰鬥機。  新版殲20的發動機尾噴管縮短幾乎完全被腹鰭遮擋,有利於其側向隱身,請注意新版殲20的進氣道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完全不同與殲20驗證機。  新殲20還採用新的衍射平顯代表了當今世界軍用航空器的最高航電水準。關於這種新的平顯,參考美國有關資料,其重量更輕,顯示效果更佳清晰,目前,世界上只有如歐洲颱風等少數戰鬥機採用類似設備。  消息人士稱,在氣動外形和總體結構上,殲-20戰機的第01批次原型機只要不發現比較重大的問題,基本上就不會再有大的改動。所以,第01批次也可以理解為殲-20戰機的全狀態原型機批次。

殲-20/31/F-35的EOTS激光瞄准红外成像系统

新殲20發動機鋸齒狀結構

(上图为2011号歼20 下图为2001号歼20)

隱形戰機對比圖

殲20原型機安裝新型相控陣雷達罩後 2012.11.01首次試飛殲-20戰機2013-7-6飛赴西安 試飛進入定性階段:所謂定型試飛,又稱鑒定試飛,是指全面鑒定新型飛機是否達到設計技術指標,考核飛機的飛行性能、可靠性和調整試飛時所採取的各種措施的可行性,以決定其是否可投入成批生產。一般來說,進行定型試飛需要5至10架的原型機同時進行。2日中午2002號機進行1個小時的試飛,並首次展示了主彈艙。網上流傳的殲-20主彈艙敞開的圖片。F-22戰鬥機的彈艙內可掛載6AIM-120C8導彈,請注意其導彈是按照位置錯層掛載的,為一前兩後排列,這與殲-20的掛架點不同,但兩者都可攜帶6枚中距空對空導彈。
英國全球飛行網站2013-4-8美軍第六代戰機F/A-XX曝光 F/A-XX第六代航母戰鬥機概念圖波音公司最新展示的第六代战机模拟图美國波音公司在華盛頓舉辦的美國海軍聯盟海空天會議上表示,這種新型戰鬥機的設計採用雙引擎,無垂尾外形,並且在機頭有美國海軍艦載機從未有過的鴨翼佈局。從公開的數據來看,新款的第六代戰鬥機除了具備全向隱形、超音速巡航等特徵外,還採用了DSI進氣道,美國海軍可以選擇有人機和無人機雙模式操縱。按照規劃會在2030年左右代替使用壽命超過9000小時的F/A-18E/F戰鬥攻擊機和EA-18G電子戰飛機。  相關新聞美第六代戰機概念圖引熱議 專家對其技術頻潑冷水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4-23/4754555.shtml
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已現端倪 或超越美國2013-3-7東方網 網傳第六代戰機效果圖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中國除實施四代機(即俄羅斯所謂的第五代戰機)計畫外,也沒忽略五代戰機(國外現在稱第六代)的發展。其實,外媒的報導並非捕風捉影,沈飛公司過去一個型號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週期是10~15年,而今已經縮短到3~5年。而殲-31,軍方要求高,進度又緊,沈飛開發這款戰機的原型機僅用了19個月,因而創造了新的中國和世界紀錄。其實這也不奇怪,這很符合中國軍工一直堅持的“生產改進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主要航空裝備發展思路。(另參本館:中國的太空快速反應武器:快舟一號    美軍能靠SR-72、X-37B、X-51A打遍全球?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2013-6-11稱中國正研發隱形轟炸機疑似中国隐身战略轰炸机模型曝光最新的這一款隱形轟炸機像是以下幾種機型的混合體:俄羅斯PAK DA隱形轟炸機模型、T-50飛機,以及美國YF-23戰鬥機原型機。它有可能是一款滲透性的轟炸機,能夠躲過敵人的雷達並用巡航導彈攻擊敵方基地與艦隻,從而達到使敵人遠離中國海岸的目的。有人曾猜測中國的殲-20飛機(它的體型對於戰鬥機來說十分龐大)就是作這個用途的,和F-111戰鬥機類似。新設計的隱形轟炸機可能身長91英尺(約合28米),翼展72英尺(約合22米)。這比美國和俄羅斯的所有戰略轟炸機型(比如B-1或者圖22M轟炸機)都小,但是比美國的F-15E戰鬥機略大。據傳,該機型的作戰半徑將近2000英里。  回應  名副其實的殲轟機型!未來的空中戰場,近距格鬥恐怕已成歷史,在預警機的引導下,甚至老式轟炸機攜帶遠端空對空導彈,也是現役三代或四代機的致命殺手!  偷和寨出來的東西(另參本館:山寨經  這個你又知道?哇,比那些間諜還厲害,一看就知道是偷的!國家沒發現你 讓你去做間諜真是可惜了!  又在自己強姦自己。再好的東西。沒有傲氣有毛用。別拿老子的稅不當錢花。不要諷刺、美國行的中國一樣行、只是中國還有許多時間要走  先把貪官全殺了,家產沖軍費開發。別說飛機。航母也有兩編隊了。  不知道我們的評論總是有人說到貪官身上,居心何在。(楨:偽愛國的憤變糞青愛國賊!另參本館:海龜  那些每個評論都跟貪官說一起的人,如果給他當官,估計貪的更恨!整天在哪裡說貪官貪官的,自己有沒有做好!就是那些人每天沒事做!天天在網上發牢騷!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6-13/0948727884.html

美軍第六代隱形戰機方案(回應:山寨沈飛的暗箭無人戰鬥機)

暗箭無人攻擊滯空半徑1000km,時速2馬赫,高度?m10噸 (彈艙可挂1.5制導炸彈/空空導彈)

暗箭攻击型高机动性与低信号特征设计水平较高

美國B-2 隱身戰略轟炸機

图文:美制X-47B无人轰炸机实体模型

美國X-47B無人攻擊機,將在航母起降,翼展19m,加油滯空50航程3800km,時速km,高度m,載重kg (彈艙可挂2制導炸彈/空空導彈)

美X-47B隱形無人機2013-05-14航母首飛

美軍發展隱身無人攻擊機擺明瞭就是針對中國(回應:任何武器都有優點和缺點,無人機也不例外,只要找到其缺點或幹擾其指揮控制系統就可以降低其危害。無人機確實能隱身,但是格鬥能力很差,只要中國加強預警巡邏,他能這麼輕易完成目標?還是打衛星,二是打加油機!再就是打航母了!相關新聞:地下空軍基地數陸世界NO.1

利剑无人机完成滑跑试验 用俄制动力隐身受影响

中國首款隱身無人機利劍2013-5-20亮相 反制美航母威脅

利剑无人机

俄媒稱中國研遠端無人戰機作戰範圍可覆蓋關島利剑无人机5

美媒猜中國利劍無人機模仿X-47B 技術差距不大

利剑无人机2

利劍無人機完成滑跑試驗 用俄制動力隱身受影響(回應:現在是測試階段,一款戰機研究費用是很高的,像F35就達到104億美元,為了節約成本,戰機測試階段,為了達到不同性能目的,有些部位做的是不夠完善的,就像現在你測試的是氣動外形佈置,用什麼發動機還沒最後確定,發動機可以不用遮的那麼好。有問題可以隨時拆下來維修和更改,這樣可以大大節約成本。到你完全定型了,一些細節做工可以再做精細點)

利劍無人機艦載版(回應:航博大賽的航模,期待是可以的!)

File:RQ-170 Sentinel impression 3-view.png

美軍哨兵無人機

哨兵無人機

英国国防部12日公开展示研发中的最新无人战斗机(UCAV)“雷神”。

英國雷電之神無人攻擊可跨洲攻擊

2009巴黎航展法國神經元無人攻擊

俄羅斯鰩魚Skat無人攻擊航程4000km,機重10噸2噸詳參【圖博館】:俄羅斯無人機 中國無人機   無人機 


外媒稱殲20掛霹靂13 為打F22量身定制:
霹靂-13導彈的長3.0米,直徑170毫米,翼展500毫米,超過目前世界上現役所有格鬥導彈,接近于兼顧中程攔截的法國米卡導彈,有一大型紅外引導頭,很可能是中國先前展示過的256*256單元的焦平面成像引導頭,相比之下,美國AIM-9X導彈的引導頭由於導彈體積直徑限制,只有128*128單元。更多的成像單元意味著更高的靈敏度、更好的解析度、更強的抗干擾性能。由於F-22為代表的典型第四代戰鬥機具備紅外隱身特點,採用這種引導頭的目標不言而喻。  相關新聞大批中國在研發動機曝光:首次確認WS-15存在殲20戰機使用兩台外形不同發動機試飛俄新社2013-6-18俄五代機T-50新款發動機已造好 將裝備下批戰機俄軍工信使網2013-6-17印度嫌T-50複合材料少  將獨自研製五代機(AMCA) 印度國產LCA戰機複合材料已達43%(楨:LCA都無法量產夭折了還想AMCA?另參本館:印度LCA戰機
西飛隱身JH7B已試飛成功2012-05-10日前據西飛透露:新型隱身飛豹JH-7B已經試飛成功並已經定型,新殲轟-7B是一種發雙雙座雙垂尾翼氣動佈局的全天候隱身殲擊轟炸機。由於新型發動機的進氣量和單位推力比原發動機增強了近75%,所以新飛豹3不能簡單的沿用和放大原飛豹的機體!(新型發動機比原勞思賴斯發動機直徑大,而且也短!)因此,有關科研人員對原機的氣動外形以及內部機體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其工作量之大之複雜,絕不亞于從新設計1架新飛機。   殲轟-7B採用DSI蚌式S形進氣道設計,並在進氣道內噴塗新型納米吸波塗料,以減少飛機雷達反射截面積和紅外線信號特徵。大量採用新型複合材料,機重輕、機體強,座艙蓋邊緣,武器內置且武器艙門邊緣等處採用鋸齒狀的結合線條,可以有效的降低雷達波的反射。機體增大使機內燃油量大幅增加作戰半徑,加油方式已經改改進為內藏伸縮軟式加油設備,以此來進一步加強整機的隱身性。下圖為原JH-7
中國最新艦載機殲-18(紅鷹)亮相:西方质疑“歼18”真伪:中国人没设计能力(图)蘇聯雅克-141另參本館:中國新建航母與081兩棲艦之謎繼中國滑躍式艦載機殲-15試飛成功以來,關於中國是否在研製第四代艦載隱身戰鬥機的傳聞就不絕於耳。英《簡氏》2013-06曝光了數張中國最新艦載機殲-18的照片,據網友爆料稱,中國軍方證實殲18已成功試飛,是中國大陸繼殲20、殲31戰機之後所謂最新研發的第三種五代的隱形戰機。美國《防務新聞》還報導說,殲18還安裝了鐳射主動相控陣雷達,同時有完善的空中加油系統,作戰半徑可以達到2200公里。據悉殲-18是一款具備垂直起降功能的戰機,但目前尚不清楚該機的升力風扇由一台(類似美國的F-35B戰機)還是兩台(類似蘇聯的雅克 -141)發動機為其提供垂直升力。據推測,除了應用於航母外,殲-18會裝備在081型兩栖攻擊艦。情報顯示,解放軍秘密試飛的殲-18戰機,擁有超音速的巡航能力,可以按照任務的不同,分為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模式。  相關新聞俄媒稱中國核航母2020年後服役 可能配殲-31殲31噴繪2013-6-17現身第50屆展巴黎航空展:中航稱參展產品皆可出口
PLA四代機之爭
針對中國空軍副司令員聲稱中國第五代戰機將在2009年底試飛及10年內部署,「漢和防務評論」創辦人平可夫今天表示,中國第五代戰機首飛最快在10年後實現,完成裝備至少在15年後。

空軍指揮學院戰略教研室主任王明志大校在接受《環球時報》2009.11.12記者采訪時則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來不說虛話,中國能按照何爲榮副司令員宣布的那樣完成第四代戰機的研制和裝備任務,這是毫無疑問的。

對此,連大陸網友也分二派。有人甚至猜想這次PLA一改以往保密作風而高調宣揚4代機的另一種可能:

我國反制4代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已找到F22命門,于是故意放出衛星給美國看,讓美國再次重啓F22生産線,大規模裝備F22,陷入我國圈套。

  館長時評如下:

1平可夫由於一貫的反中貶PLA之偏見,加上無法到大陸親視武器、而只能依賴俄烏等方面對PLA的看法、以推斷PLA武器之研制/裝備/生産/性能,故看似言之有据,但可能被假數据自欺欺人。

平可夫以F22四代戰機(俄式則稱五代)量身定制的4S高標准:超機動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超視距空戰能力和隱形能力,斷定PLA的WS-10發動機連俄式四代AL31FN都不如(遑論15000公斤級加力推力,採用矢量推進技術的五代發動機)、沒有能力生產四代戰機超視距空戰使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即使三代無源相控陣雷達也沒有能力生產)、目前真正具備生產第四代複合隱形材料的國家只有美國。

2.其實四代戰機(如F-35)未必都達到F22的4S高標准,故PLA四代機可以仿F22/35外型(隱身主要還是靠此)和隱身材料(材貭可能差點)、再加WS-10的升級(美俄四代發動機也是由三代升級的)、至於PLA相控陣雷達有/無源之爭(由中製航電系統優於俄製,故不再續購SU27/30而自製殲11和空警2000之有源相控雷達,可知平謬)。(PLA空軍2009-11-23表示:媒體所稱四代機系殲10改進型)

3.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崛起,PLA的軍武宣傳已從之前的保密低調、到兼具西方為爭取國內預算和嚇阻外敵的高調,中共的威權體制或許更有利於打軍武的心理/情報戰,那天說不定連國家地理/探索頻道也會播出【PLA軍武】,而不再是獨宣美軍。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329253

 

平可夫:中國四代機8年內首飛就停辦漢和雜志(楨:平輸了,漢和停刊吧,眞賴皮!另參本館:PLA四代機之爭 《僵局》 賴皮黨 )

  平可夫豪賭:一旦中國的四代機(俄稱五代機)在8年之內首飛,中文版漢和防務評論就正式停辦(英日文版繼續保留)!
  KDR平可夫專電:中國空軍負責人近期關于“不久”試飛四代機的表態嚇壞了東京和華盛頓、莫斯科的航空專家。似乎還嫌不足,還有中國軍方人員聲稱四代機可以在“一兩年之內”試飛。最新的人民網卻引述空軍官員的話更正聲稱 “四代機”是指J10改良型。並且聲稱俄羅斯也把Su35稱作“四代機”。
  越說越離譜、越說數字越大!越說時間越快!是剛剛不過30年前中國式大躍進運動的遺産,人們尚且記憶猶新。這個文化背景其頭腦極端容易發熱,然後惡性膨脹。
  什麽是美式四代機、俄式五代機?國際上是擁有統一標准的。的確俄美稱呼不同!西方稱作四代機、俄羅斯稱作五代機。不存在“中國特色的四代機”!J10就是不折不扣的三代機(俄稱四代機)再怎麽改,也是俄式的四代機、歐美式三代機,今後加裝AESA雷達,就變成俄式4+代機(美式3+)、再爲J10追加TVC噴管,就變成俄式4++代機(美式3++代)。這是典型的國際化分標准。因此Su35在俄空軍的定義是4++代機!而不是西方稱呼的四代機!也不是俄式五代機!不要偷換概念!
  標准的俄式五代機、美式四代機指必須使用低可探測性複合材料達到30%以上,RCS不能超過0.0001平方米,Su30MKK的RCS幾乎接近4平方米;其二、裝備至少達到14500-15000公斤級加力推力的發動機,實現超音速巡航,同時安裝二維或者360度TVC噴嘴。其三、必須使用 AES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說到AESA雷達,請不要把大型預警機的AESA雷達與戰鬥機用的AESA雷達技術混淆。後者的研制難度要大很多。有能力開發預警機AESA雷達的國家包括瑞典、法國、俄羅斯,但是說到戰鬥機用AESA雷達,上述國家尚在最後沖刺階段,瑞典Gripen戰鬥機使用的AESA雷達由意大利開發。爲何?因爲戰鬥機用AESA雷達的最大難處是超小型的體積,直徑不超過800毫米,必須集中1000個以上的T/R模塊!如何冷卻?是最大的技術難關。這方面的新聞參看KDR采訪ZHUK-AE AESA雷達總設計師Yuri Gushkov專文。
  目前只有中國、俄羅斯、美國開發四代機(俄稱五代機)至于歐洲,徹底放棄了開發4代戰鬥機計劃,其動向顯然是直接向第五代(俄稱第六代)無人駕駛攻擊機的方向直接買進(參看本期漢和防務評論杜拜航展新聞)。
  平可夫認爲從中國空軍目前使用的WS10A 13200公斤加力推力的發動機技術指標判斷,即使以循序漸進的改良方式,要達到14500-15000公斤級加力推力的標准,至少需要兩個階段的改良!其時間再用10年完成已經是超過國際速度的!
  在此,本刊宣布:作爲國際上認可的遠東相當有效率的情報雜志-《漢和防務評論》月刊,如果連中國四代機(俄稱五代機)的預測都出現重大失誤,那麽,一旦中國的四代機(俄稱五代機)在8年之內首飛,中文版漢和防務評論就正式停辦(英日文版繼續保留)!
  必須說明的前提是假設上述試飛真的在5-8年內完成,中國版四代機(俄稱五代機)必須達到國際公認的上述標准,而且是每一項標准。同時不能使用俄式發動機!
  回應
  空軍領導也沒有說不是俄羅斯的四代機啊!平可夫同志你急著跳出來幹什麽?
  高層領導還是要謹言慎行,不可信口開河,家中有利器,也要捂得住,不要太聽美國話,說透明就什麽都透明。
  不透明的時候罵,現在透明了還是罵,中國人還是走自己的路讓他們說去吧
  平可夫自己心裏也沒底,所以附加了不少條件。有一條是絕對沒問題的:即使我們的4代機在此時間內首飛,這個流氓也不會停刊物的,他會找出各種理由說你不是4代機,就像當初用了別人的資料耍流氓不付費一樣。一個流氓,別拿他當真。
  搞技術的人迂腐,能打贏就行唄!非要比照美國的那些指標,有什麽用?真搞笑!
  咳,國際上關于四代、五代都沒有明確的定義,平可夫這條狗自己定義的這麽明確?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平總編輯對中國調查了解多少?靠采訪,小道消息來糊弄大家,哎,要是別人,早跳廁所淹死算了。
  平可夫很聰明,知道中國的四代機不可能跟美國的F22一摸一樣。所以才敢這樣豪賭。
標准都是可夫定的,所以中國四代機就算出來,也不會符合他的標准
  兵者,詐也。穿草鞋跑過汽車輪子,小米加步槍打得過飛機大炮。你搞你的,我玩我的。
  平可夫大家都知道他是四川人,他是中央外派的軍事戰略的雙重間諜,爲什麽這樣說?但中國要出高技術軍事設備,平可夫就會幫中國使用障眼法,幫助推說時間沒有這麽快,不讓外界知道中國的軍事項目已經到了成功的後期!另外這樣他可以取得美國人的信任,現在美國人幫我們養平可夫這爲大家還不了解的雙重間諜!美國人牛肉吃多了頭腦也變笨了!真可笑
  八年內若實現首飛,平可夫應該停止呼吸,還活個什麽勁?你的中文版早該停刊,那叫什麽豪賭?
  算了吧 就算成功了 那狗也不會停辦的
  貧狗夫在耍賴!既便中國明年飛出四代機,他也可再定個“標准”說你未達到!再者《漢和》停不停辦也根本不是這條狗能決定的!在洋主子面前他算老兒!
平狗,有種你連英語和日語的也一起停辦
  他造就覺得辦不下去了,找個臺階下驢。
  你辦不辦雜志關我們鳥事!!!莫名其妙~~~~
  此賊在炒作他的雜志,老子就不買!
  借問屎口何處有,牧童遙指平可夫。
  平可夫根本就活不了八年,所以就讓他噴吧!
  如果平可夫猜對了,他以後說的話就更多西方人相信了.如果猜錯了,把中文版停掉,沒中國人看他的評論,也沒那麽多人罵他,爹娘少遭罪!哈哈,一舉N得!
  平可夫就是地道的漢奸走狗,它是在試探我們的四代機的秘密,再說國際的標准四代你們聽說過是什麽標准嗎?他就是當年被法國鬼子強奸日本妓女的雜種,是在爲老美做走狗的,不要相信它。他一定會死的很慘的,它狗日的怎麽不敢說要是有四代把它的家當捐給我們自己就去跳樓啊。
  罵平可夫的你們用自己腦子想雷達、極低可探測性和發動機這三點對戰鬥機意味著什麽了嗎?這三點不行,你用什麽打得過F22?靠吐沫噴死人家?自己不動腦子一看別人說中國不行,就開罵,連點教養都沒有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37895&extra=&page=1

漢和稱殲20使用國産航發不能超巡 未提停刊(楨:果然賴皮!)

  東方網2011-1月4日消息:漢和評論創辦人平可夫2日表示,中國于2010年12月亮相的四代機是真實的。他表示,這一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文化宣傳部門並未對這種飛機的亮相做出嚴格限制。
  平可夫認爲,這是相當成熟、有創造力的設計,相關研制企業是成功者,具備了真正的實力,“勝利者是不應該受到批評的”(斯大林語)。
平可夫認爲中國四代機的出現,徹底結束了中國戰鬥機工業的仿制時代,使中國航空工業開始成爲世界航空工業的重要一極。
  平可夫表示,“中國四代機的全動式垂直尾翼、切面全動式三角翼、邊條的設計,促使中國四代機具備了空前的機動性,尤其是橫向機動性、低速機動性、低空機動性,這爲彌補缺乏矢量推進發動機技術的不足做的補償。但是三角翼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隱形性,盡管如此,四代機研制企業也是務實的,在隱形材料技術達不到F-22的標准的情況下,以高機動性獲得某種補償,這樣的設計是合理的”。
  文章稱,平可夫認爲高度值得注意的是J-20試驗機使用了國産的發動機,沒有加裝矢量噴管,證明WS10得到了認可,也是國際航空史上的創舉,新飛機在試飛階段使用新發動機。
  平可夫還表示說,大型化的機身設計,主要是加長內置式彈倉的需要,這樣J-20實際上是多用途戰鬥機的類型,在加裝空中加油管之後,有能力以遠程巡航導彈攻擊關島的目標。同時未來換裝大推力發動機時候,後部機身還需要適當擴大,以容納更大的風扇,因此這一設計也擁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平可夫也認爲無論是隱形性、還是巡航速度上,四代試驗機無法達到美俄四代機的標准,是典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四代機。依照J-20的空重和中國國産發動機的加力推力,目前的J-20要達到超音速巡航能力是不可能的,同時也沒有矢量推進技術,僅此一項,就不是美國和俄羅斯四代機的標准。此外早已立項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制時間尚需要至少7、8年以上(楨:?),這也大大遲延了J-20戰鬥機的服役時間。
  盡管如此,平可夫在文中認爲中國將通過大約10-15年的努力(楨:?),在15000公斤加力推力的大型渦扇發動機(關鍵是材料)、有源相控陣雷達裝備J-20之後,J-20完全就有能力達到俄美四代機的標准,而且在機動性方面甚至更好。
http://tom.news.huanqiu.com/Observation/2011-01/1393903.html

世界第二!高清照片解密殲-20先進電子系統

2011年5月1日,近日一張高清晰殲-20戰機照片在各軍事論壇引起極大轟動,軍事論壇稱照片顯示殲-20可能已經安裝了EODAS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圖中箭頭所指,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類似窗口的東西可能是殲-20的共性天線),這套系統估計與F-35的AN/AAQ-37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類似,如果一切屬實,那麼這將是自F-35之後,第二個裝備該系統的戰鬥機,而F-22則缺乏這种先進的電子系統。隨著更多殲-20細節照片的曝光,殲-20戰鬥機的一些技術能力已經逐漸清晰,我們可以看到,殲-20戰鬥機在氣動設計、電子系統設計和武器系統集成方面絕對稱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第五代戰機。從目前來看,殲-20戰鬥機絕不是所謂的隱身轟炸機或者多功能隱身戰鬥機,這是一種可以與F-22一決高下的空優戰機。從一系列圖片來看,它的氣動設計和戰技特性更多是針對F-22而專門設計的,未來,即便周邊國家和地區換裝F-35,也要面對空戰實力超群的殲-20改進型號,殲-20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國家空軍形成了技術代差,其意義極為重大。
F-35 的 AN/AAQ-37 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EODAS),EODAS 由 6 個分佈在機身各處的光電感測器組成,它們與機身設計融合在一起,並不需要外置一個專門的設備艙。六個紅外感測器被埋置在 F-35 機身四週的不同的部位上,這樣就可以為飛行員提供一個圍繞飛機機身的全景視野,飛行員能夠“看透”飛機的底部和側面,沒有任何觀察死角。
據美國《航空周刊》報道,諾斯羅普.格魯曼研制的AN/AAQ-37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系統在BAC-1-11載機空中態勢感知試驗中, 成功探測並跟蹤到90公裏外迎面飛來的F-16,去年9月,EODAS在試驗中成功地跟蹤了一枚1280公裏外的兩級火箭。
http://174.120.145.163:82/gate/big5/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col_id=11&news_id=169399

大陸研發垂直起降戰機 4月上旬試飛【聯合報╱記者陳思豪 2011.05.03
 
大陸中央電視台前天再度引述美國防務新聞周刊,有關大陸研發短距離垂直起降戰鬥機殲-18的報導。
內容指出,這架被命名為「紅鷹」的起降戰鬥機,已在四月上旬試飛。
文章刊出後,央視《環球視線》報導,外媒對中國軍力的一些猜測,無非是想利用中國威脅論,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
按照《防務新聞周刊》的說法,這款殲-18戰鬥外形與蘇-33相似。它具有超隱形的特性,而且配備了雷射主動相控陣雷達、內置武器艙以及兩個大推力向量發動機,並且強調這些都是美國的F-22戰機所不具備的性能。
除了殲-18外,大陸的新型戰機殲-20也在成都再度試飛,在一個半小時的飛行中,它的性能展現受到外界關注。另外美國華盛頓智庫、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副主任理查.費舍爾也提醒,不能忽視殲-16,它也要在今年夏天進行首飛。
央視特約評論員宋曉軍認為,會有這些消息與美國內情有關,因為有些人不滿美國總統歐巴馬之前表示,準備從2012年開始,進行十年的四千億美元軍費裁減計畫。
另一位評論員尹卓認為,即使殲-20在幾年後服役,美方的空軍實力還是遠遠優於大陸。畢竟美國到時很可能會有高達180架的F-22重型戰機。十年後,美國F-35數量也應該突破千架。
他也強調,雙方戰機技術成熟度也有落差,F-22到那時服役的已經超過十年,F-35也飛了一陣子,就連下一代的X-47B、X-37B空天飛機(太空戰機)也都已經開始準備投入戰場。
此外日本《外交家雜誌》網站也有不同解讀,它們認為大陸研發殲-18,是為了因應台灣採購美國F-35B垂直起降戰機。
解放軍研發同類戰機,有可能是對此做出回應。

F-35 的電子戰系統  錢錕 刊載于 2006 年 22 期《國際展望》
文章的主要資料來自美國的《AVIONICS》刊物,圖片通過不同渠道收集

F-35 上的分布式孔徑系統工作示意圖。F-35 的 AAQ-37 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與機身設計融合在一起,六個紅外傳感器被埋置在F-35機身四周的不同的部位上,這樣就可以爲飛行員提供一個圍繞飛機機身的全景視野,飛行員能夠“看透”飛機的底部和側面,沒有任何觀察死角

  據 BAE 系統公司 F-35 項目的副總負責人丹.格布爾(Dan.Gobel)介紹:“F-35 的電子戰系統在發展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可支持性的要求,在項目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制定了研制目標,當項目進入關鍵設計評審(CSR)階段時,我們研發的電子戰系統的結構重量比預計的目標輕了 10%。”去年,BAE 系統公司證實其開發的電子戰系統的重量僅爲 185 磅(84 千克)。
  在 F-35 的電子戰系統開發過程中,英國 BAE 系統公司借鑒了許多以前的成熟技術和經驗,例如,BAE 系統公司曾開發了 F-22A 戰鬥機上的 AN/ALR-94 雷達告警器和其他電子對抗子系統,在 F-35 的電子戰系統開發過程中,BAE 系統公司充分借鑒了在開發 F-22A 電子戰系統中得到的經驗。德雷克說道:“F-22A 和 F-35 戰鬥機的電子戰系統不僅存在著繼承性,而且存在著關聯性,所以其發展是互相借鑒、互爲補充的,我們從 F-22A 的試飛和發展過程中得到的經驗會用在 F-35 電子戰系統的開發之中,當然,F-35 電子戰系統技術上的突破反過來也會用于改進 F-22A 的電子戰系統。
  F-35 的電子戰系統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易于生産性,可支持性和低成本性,這樣,能夠極大地降低 F-35 電子戰系統的生産成本和風險性,並能提高系統可靠性。
  F-35 的電子戰系統采用開放式架構設計,便于日後和其他系統的綜合和升級。該系統多采用工業標准部件,其軟件采用 C++語言編寫,F-35 的航電系統設計者在系統硬件中更多的設置了可插拔部件,並增設了許多預留接口,以便于日後系統硬件的升級。
  F-35 的航電系統中很多傳感器是相互交聯的。比如 F-35 的 AAQ-37 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EODAS 由 6 個分布在機身各處的光電傳感器組成,它們與機身設計融合在一起,並不需要外置一個專門的設備艙。六個紅外傳感器被埋置在 F-35 機身四周的不同的部位上,這樣就可以爲飛行員提供一個圍繞飛機機身的全景視野,飛行員能夠“看透”飛機的底部和側面,沒有任何觀察死角。因此 F-35 的座艙沒必要象其他空優戰機那樣把座艙過分突出(目前的 F-35 後向視野較窄),也能獲得比其他戰機更好的飛行員視界,空戰時飛行員能通過頭盔顯示器得到周圍 360 度的空情信息。EODAS 在紅外範圍內工作,它能識別並跟蹤逼近飛機的有危險目標,比如敵方的導彈或者戰鬥機,它極大地增強了飛行員對戰場的全方位感知能力。雖然 EODAS 並不是 F-35 綜合電子戰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其強大的探測功能有助于電子戰系統發現敵方危險目標,由于電子戰系統的雷達告警器探測的是射頻雷達信號,而 EODAS 探測的是紅外信號,因此 EODAS 和電子戰系統結合使用,將使 F-35 擁有“射頻-紅外“(RF-IR)雙重監視能力,這將極大地提高了 F-35 的戰場生存能力。
  布朗楊說道:“在戰場上,飛行員必須對敵我雙方的目標保持連續的監視。而電子戰系統和 EODAS 的結合使用可以減小飛行員的工作量,但是最後還是要由飛行員來決定不同敵方目標的威脅級別。在遠程偵查情況下,飛行員就會有更多時間來判別不同目標的威脅等級。只要 F-35 的綜合電子戰系統和其他傳感器在持續工作,F-35 的飛行員就有能力在敵人發現自己之前,作出決策:或者規避,或者首先向敵方目標發起攻擊。”
  當 F-35 的飛行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機載綜合傳感器系統爲飛行員提供戰場的實時監控是非常重要的。當然,F-35 的飛行員掌握戰場態勢並不僅限于機載傳感器(機載雷達、EODAS 系統和綜合電子戰系統),實際上他更多的倚賴于美國龐大的信息情報系統,例如爲其提供情報的 E-3“望樓”預警機、E-8C“聯合星”監視飛機、與空中和地面情報系統連接的數據鏈,和其它戰鬥機連接的數據鏈,甚至來源于太空和海基的情報收集系統。當然所有這些戰術/攻防情報信息是經過 F-35 的機載綜合核心處理器(ICP)處理後,才以最簡潔明了的方式顯示到飛行員面前的大型平板顯示器上的。
  在航電系統綜合化方面,JSF 團隊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技術概念,例如 JSF 團隊提出的以一種最簡潔最直接的方式向飛行員提供大量的信息的概念,以確保 F-35 的飛行員在面對任何對手的時候,都能掌握戰術上的主動權。另外,F-35 的航電系統采用開放式架構設計,使用民用現成元器件(也被稱爲“商業貨架式産品”),這樣既降低了航電系統的成本和維護難度,並且便于日後的系統升級,這同樣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http://www.afwing.com/intro/f35/3.htm

沈四粽子機 殲-31與殲20和F35的性能初步比較! 

 

歼31首飞成功新图曝光成中国航空工业“井喷”标志

殲31首飛成功2012-10-31央视


  2012-9月15日,粽子機真身照在網絡曝光。這在東海釣島爭奪之際對于全國軍迷是一個振奮,這對于即將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不啻一個警示性的示強,這也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科技人才實力都全面質變的有一個新例證。現根據已經曝光的照片對比,作粽子機與J20/F35的初步性能對比如下:

  一、正面RCS----殲兩零不利因素多于粽子機。需從材料技術等多方面克服。但殲兩零隱身性的升級潛力大于粽子機

  正面隱身性,粽子機和殲兩零比較,似乎占據一定優勢。除了都是DSI進氣道之外,正面投影,殲兩零多了:(一)鴨翼。(二)鴨翼和機體之間的凹腔反射。(三)腹鰭。 而粽子機少了或者暫時不確定的,是座艙蓋是否采用黃金鍍膜整體式座艙蓋。這個對外貿易中是選項。如果不采用,座艙的凹腔反射面積很大。如果采用了,則殲兩零比粽子機多了三對、六處反射源。殲兩零不利因素多于粽子機。即便鴨翼和腹鰭采用透波和吸波複合材料降低RCS,也屬于亡羊補牢有所損失。具體數據如何,目前不得而知。

  就發展潛力而論,殲兩零機身大動力強,未來不排除配備等離子隱身等措施,這個,相比之下,粽子機機身小動力相對偏小,這方面的升級潛力不如殲兩零。

  而同F35比較,粽子機氣動布局和F35的流派一樣。正面RCS大小,除了現有初步的圖片測算顯示F35機身寬度比粽子機大、還要看粽子機能否比F35細節更優化。F35機體表面凸起物過多、隱形性並不非常突出。粽子機有望勝出F35。

  二、側面RCS

  側面RCS比較,殲兩零的不利因素在于:上反鴨構成反射源、機身長度很大超過粽子機四五米長度、腹鰭構成反射源、尾噴的非腹鰭遮蔽部位構成反射源,等等,側面反射源多。粽子機的不利因素在于:平尾全動過程中構成反射源、大外傾垂尾反射源較大、無腹鰭的尾噴絕大部分構成反射源,側面反射源也不少。綜合起來看,兩者都不理想。不排除殲兩零因爲機身長大等因素,側面RCS大于粽子機。

  同F35比較,由于粽子機采用F22那樣的大垂尾,不排除側面RCS大于F35。機尾部分更不用說。

  J20與粽子機側面對比圖,上爲粽子機。

 

  三、敏捷性

  正常式布局,公認敏捷性不如鴨翼布局。這一方面,目前爲止大家都不用矢推的情況下,J20占據優勢。雙方都采用矢推之後,可以接近,仍舊殲兩零有一定優勢。

  敏捷性與F35比較,同樣流派的氣動布局,敏捷性可能在同一數量級。未來粽子機采用矢推之後,雙發矢推可以差動,敏捷性可以勝過F35.這是未來粽子機的一個重要賣點。

  四、低速性及亞跨音速性能。

  粽子機采用機頭棱邊和小邊條的複合渦技術,主翼翼展大據測算達到11.5米超過F35、主翼面積較大,采用寬扁升力體機身,同時采用了偏小後掠角的主翼,據稱37度後掠角,這樣總的翼載荷可以認爲較小、整機升力特性較高,略勝F35,標配發動機到位之後,亞跨音速性能可以超過F35,但是在發動機推力達到19噸級以上前,亞跨音速性能則仍有一定不如。低速性及亞跨音速性能與F35比較,總體在同一數量級。

  而殲兩零采用鴨翼邊條翼複合渦流技術,渦升力超過正常式邊條翼布局,同時采用了窄機身升力體,但是主翼面積小、主翼後掠角大據測算達到48度。突出了高速性更多、兼顧的是亞跨音速性能、犧牲的是低速性。不排除粽子機的低速性和亞跨音速性能,優于殲兩零的可能性。還有待數據證實。

  五、超巡和高速性能

  就氣動布局而言,粽子機主翼後掠角小,馬赫錐角度大,而殲兩零馬赫錐角度小、主翼後掠角大,氣動利于追求超巡和高速性。但都受到發動機推力能否到位的影響。標配發動機不到位的話,雙方的高速性和超巡能力都會受到制約。在標配發動機到位後,可以認爲殲兩零高速性和超巡性能遠勝粽子機。

  但是同樣氣動布局的模式,粽子機主翼後掠角大于F35的34度,超巡和高速性不排除略強于F35。

  六、大迎角性能

  粽子機采用了很大的外傾垂尾,類似F22。有人戲稱粽子機是F35的頭加上F22的尾。其垂尾遠大于殲兩零的全動尾翼。這是其追求大迎角控制能力的一個證據。而J20采用了全動垂尾、固定腹鰭、加上鴨翼,共六個翼面參與大迎角性能的控制。在雙方都沒有矢推的情況下,大迎角狀態下機身遮蔽垂尾作用的部分或者大部的時候,殲兩零得益于不被遮蔽的鴨翼和腹鰭,大迎角操控性有勝出的理由。

  大迎角性能與F35比較,可能略優于F35。這是側面RCS大于F35代價換來的。尤其是未來矢推發動機到位之後,大迎角性能勝出F35沒問題。

  七、航程和載彈量

  粽子機由于是中型機采用雙發,比起同樣中型機的F35A多一個發動機,因此,載油量和航程,不能同F35A比較,應該去同增加了一個垂直起降風扇的F35B去比較載油量和航程。那就是850左右公裏的作戰半徑。前半程攜載保形隱形繭倉式的副油箱的話,不排除作戰半徑達到1100公裏左右。另外可以配備內置式收放式的加油頭用于增加作戰半徑彌補內油量。

  載彈量有認爲內置四發的。這同殲兩零不是一個等級。殲兩零據稱內置八到十發導彈、作戰半徑弱于SU27的1500公裏。至于載彈量和航程與F35比較,不排除弱于F35A型。至于外挂,由于粽子機翼展長,長達11.5米左右,可以展向布置的挂點較多。非隱形作戰模式載彈量,在單邊三、四個挂架(其中一個重載挂架一個翼尖挂架)、機腹一個重載挂架的情況下,粽子機的載彈量可以在外挂三油箱的情況下,達到內置四枚、外挂四到六枚的戰力。這還不算機腹其他非重載挂點的可能性。

  外挂狀態下,粽子機有作爲攻擊機使用的潛力。

 

  八、航電、雷達

  目前粽子機和殲兩零都做不到飛火推一體化。最多做到飛火一體化。但是,粽子機機身小、未必能夠像殲兩零或者F35那樣全面布置光電傳感系統。從現有圖片看,粽子機機鼻短小,確定不能配置J20那樣size的相控陣雷達。這樣,不排除雷達、光電雷達等感知系統,落後于F35和殲兩零。

  綜合上述,認爲粽子機是雙中推中型機、內置狀態中等載彈、中等航程、突出亞跨音速性能略兼顧高速性,正面RCS爭取小于F35、大迎角性能略勝F35弱于J20,敏捷性弱于J20未來勝過F35,隱形狀態作空優機使用,非隱形狀態作爲攻擊機使用,雷達和光電雷達感知系統弱于F35和J20的低價機型。外銷市場上可以憑借低價、隱身性、大迎角性、未來的敏捷性等多個賣點,等贏取一定的市場份額。

  最後,作爲軍迷,我慶幸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我們有幸耳聞目睹了J20、粽子機、DF21D、DF41、塢登艦、052系列驅逐艦、神州、蛟龍等一系列現代化軍備的問世。我們還會目睹大運、大客機、次軌道飛行器等等振奮人心的消息井噴而來。我們親眼見證了高科技軍力現代化軍隊的跨越式發展。我感謝改革開放富國強軍經濟科技人才實力日益雄厚的時代。再也不是運十因爲三千萬試飛款都要總理級審批的困窘時代。

  我們堅信:一個高科技戰力井噴的上升途中的大中國,一定會把下坡路途中的小日本擠出釣魚島、擠出東海海溝線。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532933

 

美媒稱中國在美防長訪華之際炫耀新隱身戰機 殲-31

 

  據美國《連線》雜志網站2012年9月16日刊文稱,在中國成飛公開中國首架隱形戰機J-20原型機21個月之後,沈飛披露了另一款隱形戰機J-21(粽子機)。該戰機的照片本周末開始在網上流傳,恰恰趕在美國防長即將到訪中國的當口。文章認爲,這是中國政府有意利用披露照片的方式來炫耀自身在軍事研發的發展。

  文章指出,中國正在同時研制兩款甚至更多的隱形戰機;但最後有幾款能夠服役還難以斷定。作者稱,“可能”是因爲還不確定這兩款戰機試飛均能順利完全研發、測試、完全量産等一系列過程並最終服役。文章以美國空軍爲例楨:能比?),對此進行了說明。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研制出了不下四種隱形戰機原型機;但最終只裝備了不到兩百架(6個中隊),這些戰機的造價非常昂貴。

  于周末對外披露的J-21外形上與J-20比較類似,均采用雙發動機、雙尾翼、大梯形主翼和大角度棱面。從這個角度看,會讓人聯想起美國第一批隱形戰機原型機——雙尾、雙發YF-22(洛克希德-馬丁)和YF-23(諾斯羅普)之間的競爭。最終,YF-22贏得了合同;在經過重大改進以及花費了700億美元之後,成爲F-22“猛禽”並開始服役。十年之後,五角大樓又在X-32(波音)和X-35(洛克希德-馬丁)之間的競爭中選擇了X-35,成爲仍在緩慢發展的F-35項目。

  目前還不清楚,北京是否希望通過J-20和J-21的競爭中選擇一種,兩種戰機都有可能量産。可以想象,兩者都在接受嚴格的試飛程序。有專家則表示,中國只能負擔起研制一款隱形戰機的費用,並可能會被迫在這兩者之間做出選擇。不過,上述分析只是推測。對于外人來講,有關中國隱形飛機的方面永遠是疑問比答案多。

  此外,如果周末披露的是J-21,那麽它是否就是今年6月份在網上流傳的“粽子機”呢?後者剛出現之時,有觀察家認爲它就是J-21;當時是運往機場進行組裝和試飛。但周末披露的飛機和“粽子機”差異較大,還需要進一步求證。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披露了第二款隱形戰機,但可能還有第三款也在研制當中,其中可能有一種或一種以上最終服役。

  同時,文章也對中國兩款新型戰機的隱形性能提出了質疑。雖然兩者的外形都與F-22類似,但其隱形設計不僅僅是依靠外形。特種雷達吸波材料、先進的熱吸收系統、“靜默”的電子設備,以及超高的速度與高空性能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賦予了F-22規避敵人防禦系統的獨特能力;而中國是否掌握了這些技術,或是否正在試圖掌握都還很難說。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9-19/0926701401.html

 

 俄媒稱中國粽子機酷似美F-22 或發展艦載型

 

據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2012年9月17日報道,中國沈陽飛機制造公司研制的一種新型隱形戰鬥機的照片日前被發布在了互聯網上。此次公布的隱形戰機編號爲31001,外形與美國的F-22非常相似。

  有消息人士透露,這種隱形戰鬥機(此前曾被人們稱爲F-60或殲-31)將與去年1月份首飛的殲-20展開競爭,以爭奪中國空軍的訂單。殲-20由成都飛機制造公司研制,目前已有多架原型機參與試飛和地面測試。

除此之外,有專家認爲,F-60可能還會被發展爲艦載戰鬥機,用于裝備中國未來的國産航空母艦。目前,中國研制的艦載機只有仿制自俄羅斯蘇-33的殲-15——這種戰機同樣由沈陽方面制造。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9-18/0959701301.html

  相關新聞

  漢和稱中國粽子機外銷無對手 巴空軍非常關心

  簡氏:中國“粽子機”或已運到閻良做地面試驗

 

殲-31很山寨「抄F-22加F-35」 蘋果日報 2012-09-18

 

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Leon Panetta)訪中前夕,中國第五代戰機殲-31的照片前天在網路上曝光,網路盛傳它今天就要進行首次試飛,形同向來訪的帕內塔進行武力展示。

  由於殲-31在今年端午節期間進行公路運輸時,已被眼尖的網友發現蹤跡,因此中國軍事迷多將其暱稱為「粽子機」。從前天曝光的照片看來,尾翼標明「鶻鷹」(鶻音同胡)字樣的殲-31,根本就是美軍F-22與F-35戰機的山寨混合體。其中雙發單座、DSI進氣道的設計彷彿F-35,但前移的菱形垂尾設計又與F-22相似。由於發動機與機身間的空隙過大,也有人懷疑是否能如期試飛。

  曝光時機敏感

據「西陸東方軍事」論壇的中國網友推測,殲-31的翼展雖比F-35略長,但機身的厚度比F-35略薄。因此殲-31在飛行的機動性上可能佔有優勢,但是載彈量與載油量可能略遜於F-35。由於F-35有F-35C的艦載機型,不少網友推測,殲-31未來可能會在中國的航空母艦上現身。不過殲-31的實際性能究竟如何,現在恐怕都還言之過早。

   針對殲-31的曝光時機,有中國網友稱:「上次(殲-20)震懾了(美)售台武器,這次是要震懾美帝包庇鬼子」,「現在是和鬼子爭奪釣魚島的敏感時刻,此時曝光意味深長」。台灣網友ispy03532003戲稱:「老美(勒住F-35&22):說!你們是不是在外面偷漢子!?」

  回應

這樣快速的研發過程~~令人驚訝~~但是最重要的是~~能否經得起戰場考驗~~印度買800多架米格機~~20年來摔掉400多架~~1982年貝卡山谷之役~~以色列美造戰機一口氣幹掉82架俄製戰機~~戰機好不好~~自己說不算~~敵人說了才算~楨:連中C801都能打破以艦!)

  山寨iPhone幹掉iPhone了嗎?沒有?很多東西不是長的像就可以的好ㄇㄟ!

  從老共發展殲 31看全世界 老共又發展了殲 31,老共超強的國家,又多了一項新產品,他無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都深深地影響到整個世界,老共人多,他們有13億人口,地大物博,又肯努力學習西方世界,留美的人數世界第一,連老美都要學中文,可見一斑我們在軍事上怕老共,在科技上又不如老共,在經濟上要依賴老共,在政治上要看老共的面子,台灣留美人數比過去少很多,我們目前經濟困頓,又沒有發展新型的飛機,所謂弱國無外交,真叫人擔心台灣人何去何從

  不怕不怕!我們台灣也有好多年以前引進的F16..還有幻像2000.....^^

  確實是好多年了~ 老爺爺機~ XD

  還有IDF經國號戰鬥機!一架可以頂他們好多架殲-31...

  自古天下文章一大抄,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重點是要能用。

  支那沒有研發能量,科學技術大多抄美帝或偷國外的,很不意外啊!!!

  我們武器買不到,靠自己嗎? 就靠中科院哪幾個閉門科學家努力發明. 這國家不完蛋才怪.

  除了盜版什麼都不會的白爛民族......

得了吧中國人!山寨的爛飛機經的起實戰嗎???就會吹牛自大,其是是最自卑的民族,可憐!

  中國發動機技術還落後很多,從中國發射的太空火箭就可以看出.

  對呀!世界第三個把太空站送上太空完成人工對接技術的國家..

  還能發射飛彈靶衛星直接打下來咧...

  不過還是我們台灣強!我們台灣的飛彈有人工智慧!愛打不打.不然就是會自己亂飛去打別的地方! ^^

 

楨: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 很酸!詳參【圖博館】:山寨經濟學 中國山寨經濟 PLA四代機之爭 中國手機的虛與實 專利權大戰 《矽谷紅衛兵》

 

2013年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全球第一 2012-09-13中國經濟網  

 

 據易觀智庫資料顯示,到2012年底,中國手機終端市場銷量將超過2.6億部,其中智慧手機銷量佔比將達到49.1%,預計2013年中國的智慧手機銷量將超過非智慧機,中國智慧手機市場也將隨之成為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第一的市場。

   預計,千元智慧手機將在未來繼續成為推動中國手機市場銷量增長的主力。隨著智慧手機廠商對市場份額的爭奪日益激烈,低端智慧手機的價格戰將持續,國內廠商生產的享受運營商補貼的智慧手機將進一步支援手機用戶向智慧手機的遷移,從而帶動智慧手機出貨量的增長。預計到2014年,手機用戶向4G網路的遷移將成為智慧手機市場增長的另一個驅動因素,到2015年智慧手機銷量將佔中國手機終端市場整體銷量的90%以上,整體手機市場將被智慧手機覆蓋。

  易觀智庫預計,未來智慧手機需求將向三級以下城市市場轉移。在經歷了持續高速增長後,一級城市市場的智慧手機增長速度將有所減緩。相反,由於對低價機型和象徵尊貴地位的高端機型的需求十分強勁,使得三級以下城市市場的智慧手機增長速度將有所加快。

 

聯想智慧手機 Q2陸市占第3 中央社 2012-08-22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DC)調查,聯想智慧手機今年在中國大陸市場表現佳,第2季市占率成長加快已達11.1%,超越中興(市占8.7%)、華為(8.8%)等製造商,逼近第2名的蘋果(12.3%),成為市占率第3大品牌;第1名的三星市占率為17.7%,略有下降趨勢。

  相關新聞

iPhone5亮相 iPhone4S 16G降價3千

科技網:硬體升級 創新不如對手

iPhone5沒新梗 預估仍大賣

經銷商看好 8成粉絲願掏腰包

少了賈伯斯的發表會「看到想睡覺」 

各方毒舌 批愛瘋5

蘋果最怕的是...敵營大螢幕

iPhone5 平淡發布蘋果或將陷入創新困境

iPhone5 評價兩極概念股沒「漲聲」

iPhone5加持 鴻海Q4賺爆

新機迎戰iPhone5 宏達電飆17元

4G專利 三星高層暗示告蘋果

三星控侵權 蘋果再勝一局

iPhone5預購銷量佳,三星廣告狂連環批

IEK:蘋果宣示邁向星雲體系

Google施壓 宏碁阿里A800雲手機 上市生變

阿里雲的教訓 中時短評 2012-09-17

這件事看出台廠依靠國際大廠的局限性,韓國三星雖然主推安卓產品,但其實已悄然發展自己的作業系統;大陸廠商也開始走上這步,阿里雲就算是一個新嘗試。但台灣卻連第一步都尚未跨出去。

阿里巴巴馬雲:淘寶營收向10兆人民幣前進

  大陸加速推4G 概念股拉風

 

深度剖析中國四代隱形戰機J-20   鳳凰網

 

2009年11月,中國空軍副司令何為榮在空軍成立60週年之際接受的採訪中,最早預告了中國四代“很快要”進行首飛。如今一年過去,空軍副司令的預言如約兌現。在成都拍攝的新戰鬥機實拍圖,網上如潮涌一般,從模糊進化到高清,引發了大陸軍迷們海嘯般的歡呼,引發了國際軍事界的極大關注。

  不過,對於殲-20來說,爭議最大,非議最多,質疑最猛的,無疑就是其延續了殲-10的鴨翼佈局。儘管這種佈局具有升阻比大、氣動控制強悍等優點,但大部分似懂非懂的“軍事專家”都認為,這也要付出隱身能力下降的代價,甚至有人認為其難以隱身。事實確實如此麼?我們將對此展開深度的剖析。

    整體佈局觀察

在此預言成真的時刻,我們根據網路上流傳的照片,對這種中國第四代重型戰鬥機(外界一般將其稱之為殲-20,可能是取殲-10下一代之意,我們也暫時以此為稱呼),以外觀為基準,進行一個概觀性的分析。

  首先,殲-20延續了殲-10的鴨翼加切尖三角翼佈局,其實中國軍方人士早已在去年就透露,稱中國四代機將是一種殲-10的重大改型。這一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甚至預料得到的——美國F-22就可算作F-15的隱身大改型,俄羅斯T-50就可算作蘇-27的隱身大改型。各國空軍的機型設計,大多帶有一定的延續性,這是因為一是設計單位有著自己的技術底蘊、設計特點和方向,二是在戰機背後代表的是該國空軍對空戰的理解和規劃,這兩點都是素有淵源和傳統的。

  其次,整機線條平直,沒有多少複雜曲線起伏,類似F-22;菱形機頭,折線機身,大量運用傾斜面,具有非常明顯的隱身特徵。整體機身瘦長、鋒銳、犀利,總體機身正面略顯偏窄,側面看機身稍顯厚實,為升力體機身。由於機身較長,其中有巨大的空間可以佈置內置彈艙和油艙。其他主要特點還包括,採用V型全動垂尾;具有菱形機頭邊條和機翼前小邊條;和確認服役的三種四代機(F-22、F-35、T-50)一樣採用上單翼,但翼展相對最小(學名為“小展弦比”)。

   殲-20究竟是四代機還是五代機

在各國軍方、專家學者、新聞傳媒中,存在著對戰機代次的不同定義和劃分,而由於不同叫法中新老代次的錯迭,進而導致了更大的混亂。比如說,中國的這種新型戰鬥機到底是四代機還是五代機,四代機是指像蘇-27這樣的還是指像F-22這樣的戰機,一直難以統一,甚至還進一步分化,連很多軍事迷都說不清道不明。

  為此我們在此不得不在此花些篇幅追根溯源,解釋清楚這一問題。首先,關於二戰後噴氣式戰鬥機的代數劃分,有著兩個略有差異的劃分辦法標準。而原先美國所採用的劃分標準是:

  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生產于戰後的上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典型戰機有美國的F-80、F-86、F-100和蘇聯的米格-15、17、19。

  第二代戰鬥機興盛于1960年代,典型戰機有美國的F-104、F-4和蘇聯的米格-21、23,特點是追求更快的速度。

  第三代戰鬥機在此後不足十年即開始面世,一直興盛至今,美國的F-14、F-15、F-16、F/A-18,蘇聯的蘇-27、米格-29,法國的幻影-2000,中國的殲-10都在其列,其特點是轉為追求更強的機動性,配備了中遠端空空導彈,超視距空戰成為基本作戰樣式。

  F-22宣告了第四代戰鬥機時代的到來,它也定義了四代機的四個標準——隱身、超音速巡航(四代低檔戰機做不到,如F-35)、超機動性和資訊能力。

  俄美面子之爭加劇的混亂

而在原蘇聯的劃分辦法中,又將美國標準的第一代戰機根據能否超音速飛行,劃分出前後兩代,形成了五代戰機。第一代是F-80、F-86和米格-15、17這種亞音速戰機,第二代是F-100、F-101和米格-19這種超音速戰機。由於這種劃分過細,沒有必要,中國並不採用此辦法,而是習慣採用美式的劃分。

  不過,由於近年來俄羅斯處於市場宣傳的需要,竭力將自己的T-50稱為第五代戰機,將蘇-27改進型稱為四代半戰機;美國覺得自己比俄式戰機都先進的F-22隻稱為第四代,實在是氣勢上吃了虧,於是近兩年也改用了俄式的劃分法。於是乎,俄美、新舊不同的辦法交織在一起,造成了極大的混亂。

  而中國則堅持繼續採用四代劃分法,也就在國際傳媒中遭遇了美國前些年的困擾。不過,中國軍事迷們並不以為意,親切地把黑色的殲-20稱之為“黑四代”,簡稱“黑絲”。這倒也是一種鮮明的區分。

  第四代戰鬥機 F-22,當下的絕對王者

第四代戰鬥機是目前正在研製的最先進的戰鬥機,它的技術戰術指標是根據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實戰經驗提出的。

  現代戰爭已經由過去的單一兵器的對抗轉變為海、陸、空軍三位一體全方位的較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制空權的爭奪。由於通訊手段和電子雷達、預警設備的發展,使現代戰爭的戰場空前擴大,為了適應這一變化,飛機的作戰半徑也應該相應增加,為此對第四代戰鬥機提出了超音速巡航的要求;而為了應對敵方強大的電子雷達系統和防空導彈的威脅,飛機具有隱身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隱身無疑提高了飛機的生存率,為了保證生存下來的飛機的出勤率,於是對飛機又提出了短距起落和可靠性的要求。

  第四代先進多功能戰鬥機兼有戰鬥和突防能力,使它的進攻範圍空前擴大,能打擊戰爭中全縱深的目標。

  第四代戰鬥機的“4S標準”

美國提出的第四代戰鬥機的戰術技術性能要求通常稱為4S標準,因為這四個標準的英文單詞都以S開頭,即

  Super Maneuverability

  Super Sonic Cruise

  Stealth

  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翻譯成中文就是“超機動性”、“超音速巡航”、“隱身能力”和“高級戰役意識和效能的航空器”(直譯)。

  關於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國內有一些譯作“高可維護性”、“超視距打擊”等等。

  按照F-22的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官方文檔的解釋,更傾向於解釋為“高資訊優勢”,也就是“網絡中心戰情況下的戰場意識能力”。即讓戰鬥機成為網絡中心戰的一個結點,與其他作戰單位共用戰鬥情報,讓戰鬥機飛行員更充分的了解自身所處的環境。

  至於STOL,也就是短距/垂直起降,這是對某一機型,比如F-35陸戰隊型號的特殊要求,不是對所有第四代戰鬥機的要求,因此不能成為4S標準之一。

   研製出來但未能服役的三種四代機 

(上起)X-32、YF-23、1.44 

在三種已確定服役的第四代戰機之外,都有一一對應的失意者。

  與YF-22競爭美國高檔重型四代機失敗的是諾思羅普公司的YF-23,其設計理念過於偏重遠距導彈攔截,近距格鬥性能不足而落選。不過由於其造型科幻,比F-22更深受航空迷的喜愛。

  與X-35競爭美國低檔中型四代機失敗的是波音公司造型肥碩、怪異的X-32。

  而米格設計局的1.44其實本來才是蘇聯80年代中期確定發展的下一代主力戰鬥機,無奈蘇聯解體,俄羅斯在90年代也無力繼續發展,特別其配套的功率強大的AL-41發動機拿不出手,最終不幸夭折。

  雖然這些戰機最終未能服役,但都從不同角度探索了戰鬥機的設計理念和發展方向,留下了有益的探索經驗。

  已確定將服役的三種第四代戰機:F-22、F-35、T-50

F-22戰鬥機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的21世紀初主力重型制空戰鬥機,主要用於替換美國空軍現役的F-15戰鬥機,在美國空軍武器裝備發展中佔有最優先的地位。1990年原型機首飛,1997年樣機首飛,已經于2005年服役,目前預定建造的180架已經全部交付空軍,但美國空軍希望能擁有380架,而最早的裝備計劃更是多達750架。

  F-35是由洛-馬公司設計的中型戰鬥機,目前正在試飛,預計2014年開始裝備美國空軍、海軍和陸戰隊,其總體佈局就像縮小版的F-22,但與F-22相比較為低端,隱身能力無法與F-22相媲美。為了相容陸戰隊型號的垂直起降要求,不但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甚至最大時速不過1.6馬赫,是最近50年來的戰鬥機中最慢的,非常不利於空戰。其設計目標和執行的任務70%是對地攻擊,30%是制空任務。將成為美軍以對地攻擊為主的多用途戰鬥機,替代退役的第三代戰機。此外還將作為惟一一款可購買的高端戰機出口到美國的諸多盟國。

  T-50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剛剛推出的第四代戰機,總體基礎在大獲成功的蘇-27的基礎上改進,2010年1月29日上午首飛。預計將在5-6年後裝備俄羅斯和印度空軍。   

    氣動特點和升力特性

殲-20採用了“鴨翼+邊條翼+升力體”綜合佈局結構,把全動鴨翼、邊條翼、升力體三者結合一起。

  殲-20鴨翼的主要作用,和殲-10一樣,是為了產生的脫體渦,對主翼上翼段形成有利干擾,改善主翼的升力特性和操控性能。不過殲-20的鴨翼還帶有上反角,這是因為為了隱身,鴨翼和主翼根部只能設置在同一個平面上,因此、需要拉開一段距離,發揮鴨翼的增升作用。殲-20既具有菱形機頭的菱線機頭邊條,在鴨翼後和主翼前還見縫插針安排了一段邊條翼。

  而美國F-22、F-35、俄國T-50都只有變形的、大小不等的邊條翼,擁有完整的鴨翼和邊條翼的殲-20,在全球已有的四代戰鬥機中,升力特性最好、升力系數最高。這意味著中國四代有著更短的起飛距離和更優秀的穩定盤旋能力。

具備DSI鼓包的“梟龍”  

具備DSI鼓包的殲10改進型 

殲-20將可調擋板(黃圈內)結合DSI

DSI的開創者——F-35  

   比F-22更先進的DSI進氣口

DSI意為無分離板超音速進氣口,Diverterless Supersonic Intake,首創者是美國F-35的研製承包商洛-馬公司。它巧妙地採用一個經過流體力學計算設計得出的、形狀複雜的三維鼓包,將邊界層的呆滯氣流層從中間一剖為二,引向進氣口兩側的邊角泄放,而不影響主要的“乾淨”氣流層穩定地進入發動機。

  這樣,DSI 避免了F-22所使用的進氣口邊界層分離板,避免了前向隱身的一大隱患,而且還能對進氣道形成一定程度的遮蔽,減輕了機身結構重量,一舉多得。

  之後成飛迅速于2006年在“梟龍”飛機的改進上也應用了這一先進的進氣道技術,既而又在2008年運用到殲-10的改進上。和洛-馬公司成為全球掌握並應用該技術的兩家公司之一。

  DSI進氣口的局限性

不過DSI的鼓包儘管經過精心計算,但是不可調的。這意味著採用這種進氣道的戰機,儘管得到了減重、提高發動機效率的優勢,但這種優勢只能固定在某一速度範圍,主要是高亞音速附近。也就是說它們的超音速性能受到了制約。

  F-22使用傳統的進氣口邊界層分離板,保證了較高的超音速飛行性能的需要。而DSI進氣口一般只能適用於飛行速度比較低的戰機,如F-35和“梟龍”。這兩種飛機都是近50年來飛行速度最慢的戰鬥機,最高使用速度僅為1.6馬赫。

  殲-20採用了獨創的“可調DSI進氣道”

殲-20獨創的“可調DSI進氣口”,做出了新的創新,解決了DSI高速性能不佳的難題。殲-20進氣口鼓包固定但是進氣道側面有可調擋板,可有效隨速度變化改變進氣量,從而達到從低到高各個主要速度段的優秀的進氣控制能力,令發動機更為澎湃地工作,也將意味著更好的加速性、爬升率和超巡能力。同時可調擋板重量輕於傳統的進氣口邊界層分離板,也不影響隱身性能。

    機身細長,橫截面小 

從照片上可以看出,殲-20的機頭較窄,兩側的進氣道也不寬,甚至對飛機座艙的高度也嚴加控制;雖機頭正面同為菱形,殲-20卻比F-22的肥大的正面要小不少。而且後機身兩台發動機緊緊並列,整個機身細長,橫截面小,彈艙和油艙則利用較長的機身在縱長方向安排。

    機翼不寬,鴨翼彌補 

在迎風阻力小的細長機身上,殲-20又配備了小翼展、較大後掠角的主翼,主翼面積明顯偏小(因此而生的機翼單位載荷過大等問題,則靠鴨翼和邊條所帶來的增升效果來解決)。另外一個引人注意的設計是面積相對較小的全動V型尾,這也儘量減少正面迎風截面積的一個措施。

    升力體機身,極致增升 

瘦長、鋒銳的機身,窄小的機翼;總之,該機的每一個主要氣動外形設計,都為了超音速下的減阻增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正面雷達反射截面。殲-20的構型顯然具有比F-22、T-50更小的超音速阻力,更佳的升力系數,在保證隱身的前提下將氣動佈局做到了極致。

    殲-20的氣動設計極其重視超音速性能

美國人仰持強大的發動機和長期領先他人的技術優勢,一貫對氣動設計不夠上心、較為保守,傻大笨粗是美國空軍主戰戰機自二戰以來給人的一貫印象。短粗的F-22和和為了兼顧垂直起降更為肥碩的F-35就是典型。俄羅斯T-50的機身設計扁平而寬大,這種構型的亞跨音速升阻比較好,但是超音速下會有巨大的阻力。

  成飛設計的殲-20機身令人容易想起米格-31、1.44甚至殲-8、蘇-15這種追求速度的截擊機造型,或者從某種意義來說,這就是成飛70年代所設計的2.6倍音速的殲9的重生。

  它採取了略顯激進的、重視超音速性能的設計。這是對發動機暫不如人的一種彌補(有樂觀的估計認為,甚至只使用中國現有的“太行”發動機或者其改型,殲-20也能實現超巡),也體現了中國空軍一以貫之的追求速度的決心(實際上,殲-10的高速性能就相當突出,具有截擊機的特點)。

   邊條及其對戰機的意義  

邊條:指附加於機身或機翼機身結合處的水準狹長翼片,包括機身邊條和機翼邊條兩種。

  機身邊條位於飛機頭部兩側左右兩側,主要用來控制機身頭部在大迎角時的渦流,改善飛機的橫側穩定性。

  機翼邊條則是位於機翼與機身結合的根部前緣處,加裝的後掠角很大(65度~85度)的、一般近似三角形的細長翼條,也叫邊條翼。

   邊條翼的發明   

邊條翼是60年代中期.美國諾斯羅普公司對F-5戰鬥機進行改進以提高其機動性時發明的。本想是是機體橫截面的變化更均勻,使之更符合面積律的要求,減小跨音速時的激波阻力,。但結果驚奇地發現,採用邊條翼設計不僅減小了飛機跨音速時的波阻,而且大迎角時升力還增加10%左右,大大改善了飛機的暫態轉彎性能。後來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升力增量是由邊條翼前緣產生的渦流影響了機翼翼面氣流所致。

  後來,除了諾斯羅普公司設計的F/A-18外,採用邊條翼或者機身邊條設計的還有美國F-16、俄羅斯的米格-29和蘇-27等,它們都是80年代以來在氣動設計上最有特色和大迎角機動性十分突出的優秀戰鬥機。

    邊條翼的效能   

邊條翼的氣動特點是,在亞、跨音速範圍內,當迎角不大時,氣流就從邊條前緣分離,形成一個穩定的前緣脫體渦稱為邊條渦,在前緣脫體渦的誘導作用下,不但可使基本翼內翼段的升力有較大幅度的增加,稱為渦升力,還使外翼段的氣流受到控制,在一定的迎角範圍內不發生無規則的分離,從而提高了機翼的臨界迎角和抖振邊界,保證飛機具有良好的亞、跨音速氣動特性。

  在超音速狀態下,由於加裝邊條後,使內翼段部分的相對厚度變小,機翼的等效後掠角增大,可明顯降低激波阻力。因此,這種機翼也具有良好的超音速氣動特性。

  邊條翼的缺點是,在小迎角範圍內,飛機的阻力增加;它的力矩特性也不理想,力矩曲線隨迎角的變化呈非線性,飛機需要配備數字飛控系統。

    邊條翼的發展   

邊條翼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初始階段,這時邊條翼不管是協和客機的S形、F18的波浪形、還是蘇27的三角形。都是後掠角很大,很細長。面積相當小,因為當時對邊條的研究還不夠透徹。所以不敢過於冒進。

  二,以F/A-18E/F“超級大黃蜂”的哥特式大邊條為代表。邊條面積大,拉出的脫體渦流強勁。但這種大邊條不適合高速。一般在2馬赫以下。所以在四代重型機中我們沒有找到他的影子。

  三,以F-22、T-50和F-35為代表的第四代戰機。邊條與機身,進氣道融為一體。在F-22、F-35上我們找不到傳統意義上的邊條翼和機身邊條。但他的菱形機頭的折邊,進氣口上沿、進氣道與上表面之間的棱邊就行使著邊條的作用。

  T-50的邊條設計特點與F-22、F-35類似,不過還進一步創新出了“可動邊條翼”或者“一體化鴨翼”的可動佈局。

  F-22三段式棱邊邊條

  “令人糾結”的鴨翼?似懂非懂的“專家”?

對於殲-20來說,爭議最大,非議最多,質疑最猛的,無疑就是延續了殲-10的鴨翼佈局。儘管這種佈局如上所述具有升阻比大,氣動控制強悍等優點,但大部分似懂非懂的“軍事專家”都認為,這也要付出隱身能力下降的代價。

  從直觀的感覺上來看,似乎確實如此,由於鴨翼安排在主翼之前,從正面看過去是一小塊複雜的形狀,又不像常規的水準尾翼一樣能夠為主翼所遮蔽,因此擔心其成為雷達回波的主要反射目標是很自然的。因而廣大軍事迷、眾多媒體也都紛紛人云亦云,認定中國殲-20的性能肯定不如F-22,甚至不如採用了“隱形鴨翼”的T-50。此言差矣!

  實際上,在真正洞悉雷達隱身原理的人眼中,這根本就不是問題。一個好的隱身飛機要處理好上百個問題。所謂鴨翼問題,只不過是個極為普通的次要問題而已。要理解這一點,就必須了解雷達和隱身的原理。

    雷達眼中的物體特徵和物體幾何形狀完全不同

雷達是靠接收己身發出的電磁波照射到目標上返回的回波來探測目標的,削弱雷達回波的強度和穩定性是隱身處理的入手關鍵。

  理論上說,假如雷達電磁波恰好垂直照射到一塊板上又直線返回,這是最理想的雷達工作模式,但實際上這樣的機會微乎其微,照射到平面上的電磁波大部分會像光線照射到鏡子上一樣,按法線折射原則轉向其他方向。

  從雷達原理來說,雷達實際的反射信號中最強的部分,是當雷達波照射到飛機的、尖銳、縫隙、邊緣等突出或凹陷(學名將其稱為角形結構和凹腔結構)的外形不連續處時,經過兩次反射產生的180度轉向返回的反射信號,這種信號才是回波能量的主體。

  也就是說,雷達電磁波所“注意到”的物體特徵,和實際的物體幾何特徵差別是很大的。它對“尖銳”、“凹陷”的小構件很敏感,而對大塊的平面相對很“無視”(除非恰好垂直)。

   從雷達波長看,鴨翼並非重點反射目標

至於何為“外形不連續、尖銳、縫隙”,則與對方雷達的波長量級有關。與雷達波長相近的物體,就是強反射目標。當雷達波束的波長接近於飛機的構件尺寸時,這些構件就像鏡子一樣,強烈的反射無線電波。而構件尺寸是雷達波長的兩倍的時候,產生諧振效應,反射最強。

  對於機載的的釐米波(電磁波長為釐米量級)雷達來說,“外形不連續處”指的主要是飛機上的各種艙門(起落架艙、彈艙、維修開口等)縫隙,天線基座,突起狀物體等。

  目前隱身飛機和半隱身飛機電磁處理的第一要務,就是處理這種效應,而其處理方式也較為簡便——儘量簡少外置天線、機身艙門即可。

  美國海軍的F/A-18從沒有考慮隱身處理的A/B型,發展到考慮隱身設計的E/F型“超級大黃蜂”,儘管整體外觀沒有變化,正面雷達信號卻下降了一個數量級。當然,更進一步的優化還包括將必不可少的縫隙、艙蓋等邊緣處理成鋸齒狀,以求雷達波能折射和散射到其他方向。

  物件對不同的雷達有不同的反射特性

而對於地基遠端警戒的米波(波長為米一級)雷達來說,鴨翼、機翼、尾翼等翼面的體量與其波長相近,都算是“外形不連續處”,這也就是米波雷達反隱身能力較強的原因。當然,米波雷達的精度較差,只能提供早期預警和方向指引。

  從這個視角,控制翼面是在機翼前面(鴨翼)還是後面(常規水準尾翼),對釐米波雷達來說差別不大,因為翼面和波長差別較大,不屬於最強的反射特徵;對米波雷達而言差別也不大,因為都屬於強反射特徵,而由於照射角度問題(一般都是從下側方入射),翼面無論在前還是在後都會被照射到。

    鴨翼佈置問題實在不值一提 

在工程實踐中,如果鴨翼整體使用的是吸波材料,隱身就不成問題;而哪怕仍然是金屬材料,實際也影響不大。

  實際上,主翼前緣襟翼影響隱身的問題,比鴨翼複雜得多。前緣襟翼橫跨整個機翼前緣,體量又恰好接近於釐米波雷達,在襟翼變化角度時,與機翼產生的凹腔結構,導致雷達反射大大增強,這個問題處理起來要棘手的多。

  要處理襟翼對釐米波雷達的隱身,只有特定波段的吸波涂層或者特種複合材料,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相比而言,鴨翼佈置的問題實在是不值一提。

    研製隱身材料是真正難題 

而要滿足隱身要求,消除“外形不連續處”,除了要處理好機身表面的開口,更需要處理好機身內部的發動機正面渦扇葉片、尾噴口,以及機載雷達、座艙設備等零碎部件對敵方雷達波的遮蔽問題。

  其中發動機渦扇葉片可以用彎曲的S形進氣道遮蔽並在進氣道涂上吸波材料,尾噴口可以用尾部延伸的尾撐遮蔽,機載雷達遮蔽可以用單向透波材料製作的雷達罩解決,座艙可以用座艙蓋鍍金的辦法解決。

  這些特殊材料、工藝和辦法,才是製造隱身戰鬥機真正的、回避不了的難題,這涉及到諸多工業行業的硬實力。

    總體外形隱身其實較為次要 

除了角形結構和凹腔結構的強反射信號,雷達隱身處理中還要考慮鏡面垂直反射,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靠外形設計,也就是大部分隱身飛機的典型特徵——外形由儘量少的幾塊面和線構成,以把飛機的垂直面信號特徵控制在幾個有限的方向,錯開主要威脅角度。而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計算設計出良好的過渡曲面,實現外形隱身的目的。

  這一點大家都較為熟悉,不再詳述。只不過大部分人都不會料到,這種隱身飛機最為直觀的、總體外形上的隱身,在隱身處理的考慮順序和難度上,其實是被排在較為靠後的位置。

  鴨翼對戰機的意義  

鴨式佈局:飛機前部兩側有兩個較小的前翼,後邊是一個大的主翼。早期的鴨式佈局飛起來像一隻鴨子,“鴨式佈局”由此得名。採用鴨式佈局的飛機的前翼稱為“鴨翼”。

    鴨翼的發明   

自從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第一架飛機以來,飛機設計師們通常將飛機的水準尾翼和垂直尾翼都放在機翼後面的飛機尾部。這種佈局是現代飛機最經常採用的氣動佈局,因此稱之為“常規佈局”。

  但早在二戰前,前蘇聯已經發現如果將水準尾翼移到主翼之前的機頭兩側,就可以用較小的翼面來達到同樣的操縱效能,而且前翼和機翼可以同時產生升力,而不像水準尾翼那樣,平衡俯仰力矩多數情況下會產生負升力。

  當飛機做大強度的機動如上仰、小半徑盤旋等動作時,鴨式佈局的飛機的前翼和主翼上都會產生強大的渦流,兩股渦流之間的相互偶合和增強,產生比常規佈局更強的升力。

    鴨翼的作用   

戰機的鴨翼有兩種,一種是不能操縱的老式鴨翼佈局,一種是從80年代以來出現的、由數字化飛控系統操縱的可動鴨翼的戰機。目前有歐洲的“颱風”、法國的“陣風”、瑞典JAS-39和中國的殲-10等。

  這些飛機的鴨翼能通過己身位置的變化對渦流進行主動控制,產生更強的操縱性能,還用於改善跨音速過程中安定性驟降的問題,同時也可減少配平阻力、有利於超音速空戰。

  鴨式佈局和邊條都是靠其引發的脫體渦流,對主機翼的翼面氣流產生有利影響。它們仿佛汽車技術的“渦輪增壓”,投資小,見效快,性能提高顯著。而兩者的主要問題都是由於使氣動力中心大幅度前移,氣動焦點產生變化。因此採取此類佈局的飛機通常是縱向靜不穩定(其實也是優點之一),需採用數字化的主動飛行控制系統來加以解決。

   中美俄第四代重型戰鬥機對比 

  氣動特點和升力特性

按隱身原理的要求,我們從整體到細節逐一檢視殲-20所採用的隱形措施。首先,整體表面平滑,毫無贅物,甚至到座艙蓋,也是和F-22一樣的一塊玻璃一體成型,沒有了前風擋框架的反射。這樣一個細節無疑強烈顯示了成飛追求隱身性能的決心。而發動機尾部,殲-20也和F-22一樣,基本做到了完全遮蔽,與後半部幾乎敞露的T-50完全不同。總之,在外形隱身上,殲-20與F-22採取的措施是完全等同的。

  機身整體隱身設計明顯

首先,殲-20的菱形機頭,斜側而簡潔、上下表面非常平直的機身,都是非常明顯的隱身設計,這減少了不連續平面帶來的雷達反射。機翼、鴨翼前後緣考慮了前後平行的折射考慮。而大外傾,面積較小的V尾和腹鰭,也是有效的隱身措施。

   發動機進氣道符合要求

對於非常重要的發動機遮蔽上,首先DSI鼓包就是遮蔽措施,而從機身兩側的進氣口到尾部並列緊靠的尾噴口,說明進氣道有明顯S形設計,可有效阻擋發動機葉片的雷達反射,這比T-50那個直筒狀、僅有很少遮蔽的進氣道效果有天壤之別。

    開口嚴格遵循隱身標準

而在同樣重要的減少“外形不連續處”上,殲-20大大減少了維護口蓋數目,明顯可見的只有採用了鋸齒形邊緣的起落架艙。而且主起落架艙蓋較大,這是一個將必不可少的起落架艙和檢修窗口合二為一,減少開口的巧妙設計。

  目前出現的殲-20的顏色是綠灰色的,完全不同於三代機殲10、殲11,以及俄羅斯T-50齣廠時的黃皮(金屬防銹漆)機,而是複合材料和隱形材料的顏色,表明隱型塗料已經完全噴塗到位、並大量使用了複合材料。可以估計,單向透波雷達罩也將會成為殲-20的隱身措施。

   F-22大量使用複合材料

 最終隱身值:無法獲知的機密,但應與F-22處同一層級

之前所列的種種看得見的隱身措施,可以將戰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RCS)從10平方米以上降至1平方米的量級,但要進一步降低,就進入隱身塗料的比拼範圍。根據美國空軍內部資料披露的數據,F-22的正面RCS為0.1平方米,這些都仰賴隱身吸波塗料的貢獻。

  但是,對唯一不能量化評估的,也就正是殲-20的隱身塗料和複合材料的吸波效果究竟如何。對於隱身戰機而言,這是不願為外人所知的高度機密。而且,隱身塗料、隱身材料的敷設使用量,也與戰機成本息息相關。如B-2為保證對地基米波警戒雷達也實現隱身,噴塗了厚厚的吸波涂層,整機單價也為此高達20億美元。

  在外形隱身措施和F-22毫無二致,RCS已經降至1平方米的前提下,殲-20在隱身塗料上或許會出於控製成本而減少用量,或許研製功底與美國尚有差異(但也應相去不遠。中國對此也有30多年的跟蹤研究)。

  我們在此只能推測,殲-20的最終隱身效果,應與F-22處於同一量級。若F-22的RCS為0.1平方米,殲-20最佳應能達至0.3平方米,最差也不會大於0.6平方米。無論如何,都會遠勝T-50的1-2平方米。

      殲-20 / F-22 對比  

需要注意的是,F-22 的 CARET 進氣道的分離隔板恰好是一個標準的凹腔結構,對雷達的強反射遠勝於所謂殲-20的鴨翼的影響。雖然可以用吸波塗料加以緩解,但仍是F-22 隱身的軟肋。

    T-50 隱身缺陷  

T-50由於氣動佈局照搬蘇-27,難以設計出S型進氣道,因此有著不小的隱身缺陷。

   比殲10更高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大仰角能力

殲-20的基本佈局繼承于殲10,而殲10就是一種機動性、敏捷性和大仰角能力非常突出的戰機。

  可以預計,殲-20繼承了殲-10的高速瞬盤角速度,並進一步放寬了靜穩定度,同時採用了獨一無二的“鴨翼+邊條+前後襟翼+全動尾翼”的綜合氣動佈局來提高飛控能力。

  殲-20的鴨翼差動和全動小垂尾同步偏轉更是獨門絕技。再加上將來具備更大推重比和三維向量推力控制能力的新型發動機,將獲得比殲10更高的靈活性和大仰角能力。

  滾轉速率及控制能力遠勝F-22及T-50

殲-20大舵效的全動垂尾可提供足夠的航向操縱力矩,進而提供較大的滾轉速率。

  而F-22畢竟是1990年試飛的機型,採用的是80年代(實際更早)的氣動理念,連全動尾翼都沒有,靠的是二維向量噴管與襟翼的共同作用,僅能有限控制俯仰和轉向而已。

  T-50也採用全動垂尾和三維向量推力,但只有“可動邊條”(或者可稱“一體化鴨翼”)和常規平尾,在大迎角、過失速機動等極限情況下的控制能力低於中國殲-20。

    氣動特點和升力特性

不論亞音速、跨音速、還是高音速狀態下,殲-20的俯仰、側滑、橫滾、盤旋的能力和大迎角操控效率,也就是戰鬥過程中的“佔位”、“搶位”能力,均超過T-50,遠勝F-22,可以輕鬆做出種種不符合常規、超乎想像的恐怖動作。

  在接敵過程中,殲-20的機頭可以迅速指向敵機,加上未來配備的可大角度離軸發射的導彈,則可先敵發射,先敵脫離,優勢不言而喻。

T-50氣動電腦模擬分析圖   如圖所示,邊條與前緣的主要作用是拉出有益脫體渦流。而殲-20有更強的鴨翼。

大迎角氣動力分析   在大迎角下,尾翼被遮罩,只能依靠脫體渦來實現氣動控制,以及優化機翼氣動特性。 

    融合全球多種優秀戰機的精彩設計于一體

從目前已經曝光的照片分析,殲-20作為中國第四代重型戰鬥機,融合全球多種優秀戰機的精彩設計于一體。這些技術包括:

  美國F-22的菱形機頭和整體式黃金鍍膜艙蓋(殲-20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升力體設計);美國F-35的DSI進氣道改進型(殲-20採用可調式DSI進氣道);中國殲10的鴨翼的改型(中國四代採用了上反鴨翼,與下反主翼等翼面配合,共生渦升效應);多種三代機(如美國F/A-18)採用的大邊條及翼身一體設計的改型;俄羅斯T-50的全動垂尾、三維推力向量(實為殊途同歸);俄羅斯米格1.44的後機身設計(窄間距雙發動機噴口,寬間距外傾雙垂尾及腹鰭等——都屬於超音速減阻措施)的改型等等。

    全球戰機氣動設計的集大成者

綜合就是創造,這些優秀設計經過消化吸收、經過綜合、最終匯集到以高速為特點、隱身毫不遜色、機動性極為突出的殲-20之上,可以說,中國的第四代重型戰鬥機集全球優秀三代機和四代機的精粹于一體,是採用現有優秀技術最多、綜合最為完善的機型,是目前全球戰機氣動設計的集大成者,可謂冠蓋群芳。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mil/special/j20/

 

漫談隱形戰機(IX):回答七個問題

   甲. 問題一
隱形戰機的外殼真的很容易就設計出來嗎?
回答:不。
   A. 問題的原由
這個問題是由台灣「中國時報」酸溜溜的評論所引發的。它的論點是:
大陸的科技很差,隱形戰機必須的強力渦扇發動機和先進的航電配備是解放軍最大的弱點,絕非短短五年、十年就一蹴可就的,但是要製造一個“看起來不錯”的隱形戰機的外殼,並不困難。
看到沒有?台灣先否認大陸有設計和生產隱形戰機的能力,等到大陸成功展示了這個能力就說大陸做到的那個部分其實不難,真正難的部分大陸還做不到。這是典型酸葡萄的心理和反應。
YST 先不談發動機和航電設備,就只談隱形戰機的外殼。
YST 首先要指出的是,「中國時報」的評論完全錯誤,剛好把話全部說反了。四代戰機最關鍵的部分不是發動機和航電設備而正是「隱形」。有趣的是,「隱形」的關鍵設計恰恰就是「中國時報」號稱“並不困難”的外殼,外殼至少佔整個「隱形」效果的九成。
   B. 設計戰鬥機的外型非常困難
設計飛機的外型從來不是容易的事,只要懂一點點科技的人都知道設計任何飛行物,不論是飛機、導彈還是太空船,都需要經過「風洞實驗」,這是設計過程中非常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一個工程項目。
流體力學中的問題絕大部分在數學上是解不出來的(沒有analytic solution),更何況複雜的飛行體要建立數學模型談何容易,所以「風洞」就成為設計飛行體必不可少的工具。
全世界有「風洞」實驗室的國家只有中、美、俄、歐。其中以美國、俄國和中國的「風洞」群種類最完善。歐洲的「風洞」散處多個先進國家,並不在一處。其他任何國家,譬如韓國與日本,設計飛行器的時候都要到國外的「風洞」吹風。
   C. 設計隱形戰機的外型超級困難
飛機的外型設計固然困難,如果設計的是隱形戰機,那麼“外殼”的設計就更複雜和更困難了,其困難的程度增加不止十倍。為什麼?
答案是:隱形戰機外型的設計除了要經過「風洞實驗」還要經過RCS的「理論計算」和「實際測量」,這三件事都非常困難,都需要非常昂貴的設備和非常專業的知識,尤其是「理論計算」,它是阻擋隱形戰機設計最大的一塊石頭。
隱形戰機的外型設計先是根據理論計算作出模型,然後再經過「風洞」吹風修改,最後是實際測量RCS畫出「閃爍圖」驗証理論數據。如果改動過多,上面的三個步驟就有必要重複。最後製造出真實的飛機還要重複做一遍,所以整個過程是非常繁複的。全世界能在國內完成整個過程的國家只有美國、俄國和中國。
所以,不誇張地說,隱形戰機的外型是超級計算機算出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第一代的隱形戰機是由多面體構成的,因為它最容易計算。
從第二代開始,計算的就是曲面了,但是只能計算非常簡單的曲面,所以只能設計不需要複雜機動能力的轟炸機。
隨著數學理論的突破和超級計算機的飛躍進步,工程師終於可以計算有許多複雜控制面的飛行體的RCS,這才有能力設計具有高機動能力的隱形戰鬥機,於是進入到第三代。
今天中國的超級計算機世界第一、數學能力世界一流,沒有什麼數學計算問題是中國科學家無法勝任的,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三個製造出第四代(俄國定義的第五代)戰鬥機的國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其他的國家設計不出隱形戰機也是科技水平沒有達標下的必然。
中國能夠跳過第一代和第二代直接進入第三代隱形戰機,那是因為中國在設計J-20的時候國產超級計算機的計算水平已經超過美國九0年代的水平,不需要走美國經驗的彎路。
   乙. 問題二
J-20的隱身性能真的不如F-22嗎?
   A. 主流說法
這些人中有一位台灣知名的軍事家宋兆文,他的理由非常有趣,他說一分錢一分貨,J-20的造價是F-22的四分之一,所以J-20的性能比F-22差遠了。
宋兆文的說法過分輕佻,有失軍事專家的身份。其實價格與品質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YST舉個例子來証明。
YST 個人認為J-10的性能要比F-16CD好,尤其是機動性比F-16CD高出一大截。
F-16CD Block 52 的單價在六千萬至七千萬美元之間;J-10的單價不到四千萬美元。
F-16CD性能不如J-10但是售價幾乎是J-10的兩倍,「一分錢一分貨」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C. YST 個人的看法
YST 個人認為大陸在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 Design)和超級電腦的應用上是不在美國之下的,尤其是後者,中國數學家設計的平行計算要比美國先進不止一點。大家都是用超級電腦的計算來導出最佳RCS的曲率,美國並沒有優勢,20年前的美國更沒有優勢,所以J-20的外型設計應該和F-22在同一水平。
至於重要部位的一一比較,YST唯一沒有把握的是J-20的座艙蓋有沒有鍍金,這是絕對有巨大差異的。如果J-20的座艙蓋也鍍了金,那麼J-20的隱身性能應該和F-22在伯仲之間。
決定隱身性能的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雷達吸波材料(RAM)。這方面YST不能評論,因為RAM是高度機密的,各國都有自己的竅門,大陸在納米材料的研究上很先進,追蹤先進國家的發展不遺餘力,RAM的成果沒有人能下定論。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中共透過F-117A的殘骸取得F-117A的吸波材料,而且聽說F-22所用的RAM與F-117A是一樣的。如果這是真的話,F-22在隱身塗料上也不具有優勢。
網路上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說法,那就是J-20的隱形不如F-22因為J-20的鴨翼(canard,也就是前翼)增加了雷達截面,甚至號稱美國航空界還有一個說法是「鴨翼最好的地方就是安置在敵人的戰鬥機上」。這種沒頭沒腦的流傳非常令YST困惑,連「漢和」的總編平可夫都這麼說,台灣的立委林郁方更是拿洋大人的這句話如獲至寶到處瞎嚷嚷來貶低J-20。
YST 的回答是:沒有。想想看,「鴨翼」是一個平面體,是最好的隱形體,第一代的隱形戰機就是這麼設計的,怎麼到了J-20身上就成了隱身破壞者了?
最簡單的物理學和幾何學告訴我們所有照射到平面的雷達波都反射到另外一個方向,除非「鴨翼」正好和雷達波垂直,而且即使發生這種情形回波也就是一閃而過。更何況「鴨翼」可以用透波材料來製造,如果「鴨翼」的轉軸部分用了金屬,那也不成問題,因為體積這麼小可以做成多面體降低反射面再塗上吸波材料,RCS的增加小到沒有影響。
事實上,大陸已經公佈 J-10的「鴨翼」和「腹翼」都是用複合材料製成的,這是透波材料,對RCS不造成任何影響,見下圖。
圖23:J-10的「鴨翼」、「尾翼」、「襟翼」和「腹翼」是用複合材料製成的。
「鴨翼」的功用在改變空氣對機身所產生的作用力,這跟機翼上的襟翼的作用是完全一樣的。如果「鴨翼」破壞隱形,那麼襟翼也破壞隱形不能用,飛機沒有襟翼還能飛嗎?
「鴨翼」破壞隱形的說法屬於無稽之談,眾人以訛傳訛,尤其用來貶低中國就更賣力宣傳了,於是「鴨翼」好事變壞事。
「鴨翼」在飛行上的好處是提供非常有效的上升力。空氣動力學的原理告訴我們飛機在飛行時升力中心會後移造成機頭下垂,普通飛機為了抵消這股下垂的力道就改變尾翼的角度也產生向下的力道來平衡機身,這跟蹺蹺板的原理是一樣的。讓我們回顧第六篇中一張F-22的圖片:
從上面這張照片我們清楚看到F-22左右各有一片襟翼向上翹,這就產生一股向下的壓力使機頭抬起來,不過這樣機身雖然平衡了但是免不了損失了一部分上升力。
但是如果飛機有了「鴨翼」,這個「鴨翼」就位於駕駛艙的下後方,稍微調節「鴨翼」的角度就可以產生更多的升力來抬高機頭而不是用下墜力來壓機尾。所以「鴨翼」比尾翼或襟翼對飛行更有效、更有好處,用飛機設計師的行話說就是裝有「鴨翼」的飛機上升係數更高。
「鴨翼」在機動上的另一個好處是利用左右「鴨翼」的差動可以快速改變機頭的方向,這對近距離格鬥(「狗鬥」)非常有幫助。
其三,根據J-10首席試飛員雷強的評語 J-10做「眼鏡蛇動作」比Su-27更輕鬆,「鴨翼」在有效控制飛機姿態上肯定有很多好處。
   讓我們回到隱形問題。
沒有人同時看過F-22和J-20的「雷達閃爍圖」,大家都只能猜。
在假設J-20的駕駛艙也鍍金的情況下,YST猜J-20與F-22的隱身性能在伯仲之間。
http://blog.udn.com/YST2000/5346917
 
漫談隱形戰機(X):回答七個問題(下)

丙. 問題三
J-20的隱形設計是“山寨”F-22嗎?
回答:不可能。
有這種想法很自然,因為J-20的機頭正面看起來和F-22很像。事實上,已經出現的四個隱形戰鬥機它們的機頭長得都一個式樣。這並不奇怪,第七篇文章我們說過這種上下兩個略扁的半橢圓錐形合成體是雷達隱形的最佳設計,這是由物理性質決定的,誰來設計都一樣。就像隱形護衛艦的樣子都差不多,艦身下體外傾、艦身上層建築稍微內傾,於是在船舷處形成一條明顯的折線,第六篇中法國的拉法葉護衛艦(圖07)和中國的054A護衛艦(圖08)都是設計成這樣,其他國家的隱形護衛艦也是一樣。其實這條「折線」和四個隱形戰鬥機機頭和機身上的「折線」,它們的設計原理是完全一樣的。
不過四個隱形戰鬥機形狀雖然相似但是細節是不同的。這就像不同種類的老鷹長的樣子都差不多是同樣的道理,因為牠們是那個空間能夠生存的最佳造型,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那樣的造型就被自然淘汰了(達爾文物競天擇的進化論)。
每個國家研發的電子儀器不同、發動機不同、武器系統不同、作戰思想不同、作戰任務不同,所以同樣是隱形戰鬥機它們的外型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對雷達波來說,由於波長非常短,譬如X波段的波長只有三公分,只要機身稍有改變,譬如改變超過波長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三毫米,所產生的RCS就可能有顯著的不同,所以必須各自進行理論計算。
   丁. 問題四 
J-20的隱身性能好過美國的F-35或俄國的T-50嗎?
回答:很可能。
   A. 技術上的判斷
有些美國的軍事家評論J-20的隱身性能在F-22與F-35之間,YST 認為這雖然也是猜測但是有支持它的理由。
首先,J-20的座艙罩是整體單一氣泡,這一點的確要優於F-35 與T-50。整體單一氣泡不但視界比較好,而且雷達截面也比較小,這兩項好處是肯定的。
我們進一步假設J-20的座艙罩是鍍金的而F-35與T-50都沒有,J-20的隱身性能好過 F-35與T-50就更加肯定了。
其次,T-50隱身最大的缺點在進氣口,見下圖:
我們從上面這張照片可以清楚看到T-50發動機的葉片,這對隱形戰機來說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幾乎可以說是致命的。就憑這一點,T-50正前方的隱形性能肯定是目前所有隱形戰機中最差的。YST不敢相信俄國工程師居然沒有採取S進氣道。據說是因為俄國工程師為了發動機的緣故必須繼承Su-27進氣道的設計,沒法採取S進氣道,YST不能瞭解這些細節和理由。不管怎麼說,T-50的設計讓發動機的葉片暴露是一大敗筆,這在比較先進的三代戰機都已經避免了,因為「噴氣發動機調頻」(Jet Engine Modulation)在雷達設計理論中早就是透徹瞭解的一件事。
   B. 政治上的判斷
從政治上判斷J-20的性能也會高於F-35和T-50。
對美國而言,F-35是大量外銷的機種,美國自然不願意把它設計成能力所及的「最佳設計」(state of the art),一方面也是為了降低成本。F-35在隱形功能上自然向下調整。
對於俄國而言,T-50是與印度聯合研發的,這情形跟F-35又大不相同了,俄印在T-50是合作關係而非外銷關係。俄國需要印度提供的資金,印度需要俄國的技術,理論上雙方是平等的。不過出技術的可以使詐,出錢的則不能,實際上印度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
印度在航空工業上的能力和中國有很大的差距,中國在研發四代戰機(俄國定義的五代機)之前已經獨立研發出J-10、FC-1和JH-7等優秀的三代戰機,而印度的輕型戰機LCA搞了三十年最後是用政治高壓強迫軍方接受,和「阿瓊」坦克一模一樣,是非常失敗的例子。
印度在本身研發能力嚴重不足的情形下和俄國共同研發五代機是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能力的,錢照樣出,俄國給甚麼設計印度就接受甚麼,你想想,俄國會使出看家本領嗎?
以過去的歷史來看,俄國不可能拿出最好的東西和印度分享,印度出再多錢也是個凱子。YST認為俄國在研發過程中必定會留一手,然後把印度送來的錢研發出來的最好的技術用來設計另一型自用的隱形戰機,把次等技術用在T-50。基本上,T-50不過是一款「釣魚機」讓印度來送錢。
同樣地,F-35也是個次級貨,不過購買者有很多是工業先進的國家,不是印度這樣傻傻的凱子,所以美國拿出來的貨色不會太差,也不敢太差,否則像英、德、日這樣在航空和傳統科技上的先進國家不會接受。
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美國以往賣給盟國的戰機和本國使用的有所不同,至少在雷達和發動機上都不一樣。我們合理地推測美國自用的F-35要比盟國的F-35性能要高,高多少就不知道了。不過隱形的能力主要在外型,美國如果要在隱形上內外有別只能在塗料上做手腳了。   
   庚. 問題七
天弓三型配合一個好的雷達真的可以反制J-20嗎?
回答:這是說了等於沒說的廢話。
2011年03月21日,中華民國國防部長高華柱表示,中科院天弓三型飛彈系統目前正在測試中,只要有好的雷達系統,應該足以反制中共殲-20戰機。
高華柱的說話是非常有技巧的,他把讀者關注的重點引到台灣自行研發的天弓三型飛彈上,其實「天弓三」並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在「有好的雷達系統」,因為如果沒有「好的雷達系統」任何飛彈都是瞎子什麼也打不到。但是「好的雷達系統」根本就不在國軍的掌握之中,高華柱甚至不知道這個「好的雷達系統」是否存在,後面的「足以反制殲-20」就成了一句空話。
http://blog.udn.com/YST2000/5357654

漫談隱形戰機(XV):隱形戰機的戰術

F-35的對地攻擊能力非常強大:
1.用衛星和慣性制導的滑翔炸彈攻擊預先設定的地面固定目標:
2.用激光制導的滑翔炸彈攻擊臨時發現的地面目標:
3.用毫米波和激光制導的空對地導彈攻擊地面移動目標,譬如裝甲車輛。
上面的2和3都是F-22不具備的,其中3在現代的城市戰爭中尤其重要。
YST個人認為F-35的空戰能力不行,但是對地攻擊的能力極好,在制空權的爭奪中F-35所扮演的角色遠比F-22重要。任何小看F-35的國家在作戰中會吃大虧的。
J-20
YST的猜測J-20的長度介於20米與22米之間,是一種對空、對地、對海的全能戰機,強調遠航程,至少能夠攜帶空對地和空對海導彈(不是炸彈),能夠對地面或海面的移動目標進行攻擊,它的作戰半徑也會比一般戰鬥機大很多,至少1500~2000公里。
中國與美國的國情不同,美國有多種轟炸機和攻擊機,所以可以不必要求F-22有太多對地攻擊的能力。但是中國沒有像B-2這種有強大深入穿透能力的轟炸機,所以解放軍要求J-20有較強的對地攻擊能力就非常自然了。
F-22為了達到極度隱形在通訊能力上作出犧牲,J-20大概不會這麼做。
YST猜想J-20和J-10、J/H-7、空警2000肯定都能交換訊息,和蘇式戰機(Su-27、Su-30)有沒有這個能力就不知道了(YST的猜想是沒有)。
不管怎麼說,J-20在戰術的運用上要比F-22更靈活,對F-35則是全面壓制。F-35面對J-20能夠生存的機率很低。
http://blog.udn.com/YST2000/5440899

漫談隱形戰機(XI):風洞和J-10

甲. 風洞的發明和應用
……………
乙. 中國的風洞設備
……………
2008年11月13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基地慶祝40周年,在紀念大會上基地負責人王希山介紹,該基地擁有52座風洞,是亞洲最大的風洞群,其中有八座屬於世界領先。風速從低速、高速、超高速構成銜接,能夠進行從低速到24倍音速,從水下、地面到94公里高空,覆蓋氣動力、氣動熱、氣動物理、氣動光學等領域的空氣動力實驗能力。研究的課題從各型戰機、神州系列飛船、「和諧號」高速列車、還有上海三百多米高的東方明珠塔等等。
中國的風洞群完善的程度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僅次於美國與俄國。
美國與俄國的優勢是風洞的直徑很大,可以把整架飛機放進去。
……………
   丙. J-10的例子
飛機是一個外形複雜的物體,它在高速飛行時所產生的種種問題非常複雜,不可能有理論模型,「風洞實驗」可以解決大部份的問題,但是仍會有漏網之魚。譬如中國J-10戰機即使經過無數次的「風洞實驗」,在試飛的時候發現機頭部分有震動的情形,是「風洞實驗」沒有看到的。最後解決的方法是在進氣口和機頭下方用六個“小棍子”連在一起(見圖25)。
大陸很多網友最初以為六個“小棍子”是因為機身結構不夠堅固所採取的加強措施,台灣也有網友也跟著發出惡意的批評說J-10的結構有問題。後來發現這些“小棍子”其實是方向不同的薄片,它們的作用不是加固結構而是改變氣流的方向,避免引起共振。這個實際例子告訴我們設計戰鬥機的外型是一個非常細緻和困難的工作,即使經過風洞實驗也會有未發現的問題。
   丁. J-10B 的誕生
任何戰機都是不斷改進的,譬如美國的F-18從AB型到CD型再到EF型,價錢也不斷地攀升,最新的F-18EF價格接近一億美元。每次改進只要機身有改變就一定要通過風洞試驗,譬如F-18EF的機身是加長的。
大陸的J-10戰機也是一樣,服役後改進的工作一直在進行。
讀者在圖18看到的是J-10A。2009年04月,J-10B出廠了,見下圖。非常顯著的改變引發一陣轟動和熱烈的討論。
J-10B不是小修改,而是包括外型在內的巨大改進。看到沒有?J-10A進氣口上面的幾根“小棍子”已經沒有了。J-10B的外型非常漂亮,但是更重要的是性能,YST 個人認為J-10B 的性能超過美國最新型的F-16CD,是三代機中的佼佼者,部分跨入四代機(俄國所謂的五代機)。
   J-10B 的主要改進如下:
   A. 進氣道
進氣道的設計對高性能戰機非常關鍵,因為戰機在不同的高度、速度和姿態來飛行需要不同的進氣量進行燃燒,必須和發動機有緊密的配合才能得到最佳的燃燒效率,它直接影響飛機的動力,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搞不好甚至會造成發動機空中停車,這是非常危險的事,高空啟動發動機有高度風險,很多飛行員因此送命。
J-10B採用了最先進的DSI進氣道(又稱“蚌”式進氣道),見下圖。讀者在J-10B的進氣口上方可以清楚看到一個鼓包,那就是“蚌”式進氣道的設計。這個鼓包的形狀是可調節的,用來控制空氣的進口量。
DSI進氣道有兩大好處:
a. 屏蔽了發動機的葉片,大大地降低了雷達截面和雷達特徵;
b. 節省了進氣道和機身的隔片,J-10B因DSI進氣道減重一百八十公斤。
DSI 進氣道是美國最早發明的,但是只用在F-35上而且是不可調的。中國立刻跟進而且將它發揚光大,成為可調的“蚌”式進氣道,提高了超音速飛行的效率。成都飛機設計公司已經把這種先進的進氣道成功應用在J-10、FC-1(「梟龍」)和J-20,比它的發明者,美國洛馬公司,有更多應用的經驗。
   B. 有源相控陣雷達(Active Electronically Steered Array,簡稱AESA)
「有源相控陣雷達」一般被定義為四代戰機的標準配備,所以J-20一定會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
今天已經証實J-10B裝備了中國國產的相控陣雷達,顯然大陸計畫把這個先進的電子產品先在J-10B做實驗。
中國的周邊國家已經開始或即將換裝相控陣雷達,譬如法國的「陣風」、歐洲的「颱風」、俄國的蘇愷-35S、印度的蘇愷-30MKI、就連韓國的F-15K都計畫要換裝美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而日本早在2000年就裝備了自己研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這些3.5代(西方標準)或後四代(俄國標準)的戰機對中國構成威脅,無論是J-11B或J-10A的電子系統都面臨壓力,所以J-10B裝備了中國國產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是很自然的事。   殲10B相控陣機載雷達(詳參【圖博館】:-10  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蘇-35是雞肋?   

   C. 超音速巡航 

大約一年前YST曾經看到報導J-10可以做短暫的超音速巡航(好像是15分鐘),YST猜想也許是試驗新研發的渦扇-10II(WS-10B)達到的。
J-10B的空重只有8.6噸,如果裝備「太行」發動機肯定有能力進行超音速巡航。
   D. 隱形
J-10B在外型上有顯著的改變,網上洩露的消息是RCS降低了一個數量級。其實J-10A在設計的時候已經有隱身的考量(譬如翼身融合),RCS不會超過3m2。如果J-10B的RCS降低了一個數量級,那麼它的RCS就應該在0.3m2左右。依照YST的定義,RCS小於1的戰機稱為隱形戰機,所以J-10B可以列入低端的隱形戰機了。
   戊. J-10B將成為一個低端的五代機
……………
中國大陸的J-10就像美國的F-16,量產後的J-10每一批都不同,不斷地修改和演變進行性能提升,現在已經顯露的徵兆是J-10B將滿足「4S」至少成為一種低端的四代機(俄國定義的五代機)。
YST非常認同「成都飛機公司」這種做法,不追求極致性能,要求均衡發展,始終把價格控制在能夠持續生產的範圍,這才是正道。
追求戰機在某個特定方面的極致性能是非常不智的,譬如F-22在隱身能力上不顧一切的追求。戰機作戰不是一對一的單挑而是多方協同的作戰。如果中美真正打起來,在空中預警機、衛星和各種長程地面雷達支援的複雜環境下,昂貴的F-22A對上便宜的J-10B未必具有優勢,這要看雙方戰術的運用。面對J-20的情況,F-22A的優勢就更渺茫了。
http://blog.udn.com/YST2000/5371111#ixzz1QXEYnIdF

漫談隱形戰機(二十一)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 

「有源相控陣雷達」(Active Electronically Steered Array,簡稱 AESA)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它的好處非常多,不但在傳統的雷達模式,譬如多目標的跟蹤,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而且具有某些特殊運作能力是傳統雷達不可能做到的,譬如多模式快速交叉運行,使得雷達的功能倍增。

  「有源相控陣雷達」在網路上曾經被廣泛討論,但都是“專家”們高來高去說一些故弄玄虛的話,令絕大多數的讀者莫測高深以此來炫耀他們的學問,這是“專家”們的通病(希望別人崇拜而又不願意透露一丁點自己的知識)。大陸網站多的是這類裝神弄鬼而又言語刻薄的“專家”,造成許多軍事愛好者的困擾,尤其是對入門者。YST有點看不下去,於是決定藉此機會對這個非常重要的軍事技術有所交代。

  今天YST就從系統工程的角度來介紹並分析「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其實一點也不難,YST將用最簡單的幾何與三角函數來揭開這個簡單的、不值錢的「謎」,讀者只要沒忘了高中數學必定一聽就懂了。

  甲. 何謂「有源相控陣雷達」?

所謂「有源相控陣雷達」就是由一群很小的能夠發射電波和接收電波的組件(Transmit and Receive Module,簡稱 T/R Module)排列而成。這些T/R組件可以從幾百個到超過一萬個,它們排列的形狀可以是圓形、橢圓形、距形或任何因實際情況而決定的形狀,非常具有彈性。

  電子工業在最近的三十年有飛躍的進步,「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原理雖然很簡單、歷史也很悠久,但是真正達到令人矚目的應用是最近十幾年的事,因為工作在X波段的T/R組件可以成功製作在拇指大小的晶片上,這就非常了不起了。

  「有源相控陣雷達」最關鍵的技術就在如何製造T/R組件上,這其中產生功率的大小和製造的成本尤其重要。目前的技術每個T/R組件的發射功率只有幾個瓦特(大概5瓦特左右,不會超過10瓦特);製造成本YST不太清楚,以前要數千美元一個,這種天價大概只有美國裝備得起,現在也許降到幾百美元一個,應用就開始大眾化了。

  讀者不要小瞧了這種只有幾個瓦特功率的T/R組件,「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厲害就在“螞蟻啃骨頭”,發揮的是“群眾力量”。你想想,一個T/R組件只有幾瓦特,但是一千多個T/R組件排列起來就可以發射接近或超過一萬瓦特的電波,這個雷達功率就非常驚人了。更重要的好處是這些T/R組件可以任意組合形成多“波束”分別對付不同的目標或從事不同的工作,而且有這麼多隻“螞蟻”傷亡幾隻也無所謂、效能雖然差了一點但是照樣完成任務,好處實在太多了!

  對系統工程師而言由千萬個T/R組件所構成的雷達系統真是太好用了,隨時「化整為零」也可以隨時「化零為整」,可以玩出很多花樣,想出很多招數對付敵人,應了毛澤東的話:人多好辦事!

  江青算什麼,科學家和工程師才是最瞭解「毛澤東思想」的。

  不開玩笑,讀者如果看過毛澤東時代大陸發表的科學論文就知道,「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技術如果是發明在上世紀的五0年代或六0年代,一定會被譽為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的活學活用,因為它們有著非常相似的哲學基礎。

  乙.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基本原理

  在「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的系列中YST曾經對電波的「相位」(phase)有清楚的敘述,此處不再重複。

  電子硬件中有一種非常簡單的元件叫做「移相器」(phase shifter),它可以改變電波的相位,譬如正弦函數的電波(sine wave)經過「移相器」把相位增加90度,如此出來的就是餘弦函數的電波(cosine wave)。電子儀器中經常會用到「移相器」,雷達中它更是不可少的元件,是雷達工程師進行校正(calibration)工作時必須調適的電子元件。

  「有源相控陣雷達」最重要的性質就是可以透過相位的設定來改變天線方向。

  所以每個T/R組件都包括一個「移相器」(phase shifter),可以在接受指令後非常迅速地(不到一微秒)把電波的相位移動到指令所下的角度。也就是說,「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維持天線的位置不動(physically是靜止的),然後在不到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把天線的實際指向轉到前半球面的任意一個角度,這就是所謂的「電子轉動」(electronically steered)。

  問題是:怎麼透過相位的改變來改變電波發射和接收的方向呢?

  下面我們做一個非常簡單的說明。

  電子轉動陣列(electronically Steered Array)的原理非常簡單,但是很抱歉,YST沒有掃瞄器不能張貼手畫的圖片,所以只能在MS Word上面用editor畫最簡單的幾條虛線來說明天線的電子轉動,如果這些直線發生彎曲現象、如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看起來並不垂直,請讀者多包涵,你需要有一點點額外的想像力來看下面這張圖。

  圖片貼出後,網友wannaknow看不下去,好心地畫了下面這幅準確的圖相贈,YST欣然接受並表達感謝。

 

圖28:相位陣列天線從AB電子轉動到AC。

  假設A和B是兩個T/R組件,天線排列的方向是AB,也就是說天線發射或接受電波的方向是指向正右方的水平方向,也就是AF和BG的方向。

  現在天線固定不動,我們要把天線發射或接收電波的方向逆時針轉theta角度,也就是說虛擬天線的位置是AC,角度BAC = theta,轉動後發射或接受電波的方向是指向右上方,是水平角度逆時針轉theta的方向,也就是AD和BE的方向。

  注意:直線AC垂直於直線BE,也就是說,角度ACB = 90度。

  BC與AC是垂直的,所以只要theta一決定C點就決定了,也就是說C點是B點在天線轉動theta方向的垂直投影。

  B與C的距離我們用d來代表。

  對從右上方來的電波而言,經過長遠的距離,電波擴散的球面已經接近平面(半徑非常、非常大),所以電波到達A點和C點時相位是相同的。

  但是這個電波到達B點時多走了距離d,所以相位就增加了,增加了多少呢?

  這個答案很容易,如果Lamda是電波的波長,那麼

  電波走了距離d所增加的相位 = 2*pi*d/Lamda (radian)

  pi = 3.1416(圓周率)。

  現在問題全部明瞭了,如果我們讓B的相位比A的相位提早2*pi*d/Lamda(也就是移動 -2*pi*d/Lamda),那麼AB接收到的電波就相當於AC接收到的電波。

  看到沒有?你不必轉動天線就可以接收到與轉動後一模一樣的電波。

  Hurrah!工程師跳起來歡呼!電子轉動的問題解決了。

  如果你把A與B中間的每一個點都看成一個T/R組件的話,它們與直線AC的垂直距離分別為d1,d2,...dn 等等,那麼工程師只要在每一個T/R組件下指令移動相位

  -2*pi*dk/Lamda, k = 1,2,....n

  那麼雖然天線AB根本就沒有轉動,但是實際上電波發射和接收的方向卻已經逆時針轉了 theta 角度。

  這就是電子轉動天線(Electronically Steered Array,簡稱ESA)的原理!

  簡單吧?高中生一聽都懂,一點也不神祕。網路上故作高深莫測的“專家”們可以休息了,中學生的玩意兒一點兒也不值得賣弄。 

  丙. 無源相控陣雷達(Passive Electronically Steered Array ,簡稱PESA)   細心的讀者一定會問:電子轉動天線是跟「移相器」有關,跟T/R組件沒什麼關係呀?

  回答:是的,一點也不錯,電子轉動天線其實只需要「移相器」就可以完成。於是根據這個道理一個相對便宜很多的相控陣雷達就可以設計出來了,這就是「無源相控陣雷達」。

  如果每個單位組件不能主動產生電波,只能被動發射電波、接收電波和改變相位的陣列,我們稱這種雷達為「無源相控陣雷達」。

  這裏所謂被動發射電波是指由一個統一的高功率發射器(high power transmitter)產生強力電波然後由導波管(waveguide)分別輸送到每個單位組件發射出去。這個高功率發射器通常使用「行波管」(Traveling Wave Tube,簡稱TWT),跟普通傳統的雷達完全一樣。

  T/R組件中,那個“T”代表的發射部分是研發工作中最困難的,所以「無源相控陣雷達」比「有源相控陣雷達」簡單多了,但是功能也差多了,是一個省錢和技術不到位的妥協。

  美國早期的神盾驅逐艦都是「無源相控陣雷達」,到了「伯克」級才升格為「有源相控陣雷達」。所以從「無源」到「有源」是科技發展的一個自然過程,但不是必然。中國大陸發展機載雷達就是從平面雷達(planar array radar)直接跳到「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省掉了(PESA),這就是所謂跳躍式發展。 

  丁.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優點 

  A. 多目標的追蹤與鎖定

  無論是有源還是無源,「相控陣雷達」最大的好處就是快速指向目標。前面說過,改變移相器的設定是非常快速的,這種簡單的電子設定用不到百萬分之一秒,比人的“一眨眼”快一萬倍(人的眨眼大約10毫秒)。也就是說,電子轉動幾乎是立即的(instantaneous),在不到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就可以把天線轉向對準任何方向,不論轉動量的大小,這是機械轉動天線不可能辦到的。

  想想看,天線是有相當質量的,機械起動、加速、減速、停止都需要時間來克服動量(momentum),不是說動就動、說停就停的,尤其是大型天線。

  上面說的不到百萬分之一秒是指理論上移相器設定所需要的時間。在實際應用時,計算機需要計算每個移相器的指令所下的相位數值是多少,然後把這些指令送到每個移相器的的記憶體裏面,這是需要時間的,但是無論如何在今天的高速計算機控制下,實際運作的電子轉動可以在不到一毫秒(千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完成。相較之下,機械驅動的天線如果要大角度轉動,譬如轉動一百度,需要一秒鐘的時間。一秒鐘在多目標的追蹤模式中太長了,嚴重拖累整個雷達的運作,通常不被系統工程師接受。雷達作業所有被追蹤的目標都依照威脅程度的大小而排列,這時候計算機的軟體就必須作出決定降低追蹤目標的數目,放棄次要目標。

  電子轉動並沒有實質的轉動,所以沒有動量需要克服的問題,因此又快又準,這使「相控陣雷達」真正做到多目標追蹤和多目標鎖定。

  以前那些機械轉動天線的雷達號稱可以同時追蹤二十幾個目標其實是有點灌水的,這個能力是指在理想狀態下。在目標散得很開的情形下,依靠機械轉動天線的雷達根本沒有辦法應付這麼多目標。想想看,空中目標的機動性都很高,如果要保証追蹤目標需要每個目標很快就觀察一次,天線沒法轉這麼快;如果很久才觀察一次,目標一機動很容易就跑掉,下次再觀察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了。

  電子轉動天線的雷達就完全不同了,多目標追蹤是顯然的,二、三十個目標每秒鐘看一次當吃白菜,而且目標照射非常的準確,跑不掉的。更厲害的是可以多目標同時鎖定,這是因為「相控陣雷達」可以把相控陣列分割成好幾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照射一個目標,因此輕鬆地做到同時鎖定(連續照射)多目標。

  B. 可靠性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另一個優點是工作非常可靠,可靠性比非相控陣雷達高出三、四倍。普通雷達的無故障工作時間(Mean Times Between Failure,簡稱MTBF)不到三百小時,AESA的無故障工作時間超過一千小時。

  更重要的是,AESA如果發生故障是優雅地性能逐漸降低(gracefully degraded)而不是突然完全停止工作。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通常有超過一千個T/R組件,即使有10%T/R組件壞掉雷達仍然能夠正常運行只不過性能稍為降低而已。對比之下,傳統雷達或「無源相控陣雷達」只要高功率發射器發生故障,整個雷達就立刻停止作業了。

  C. 多模式快速交叉工作(mode interleaving)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第三個優點是可以進行多模式快速交叉工作。「多模式快速交叉工作」在實際雷達作業中非常重要,YST 用實際例子來說明。

  譬如說大陸的解放軍參謀總部決定對某國發動戰略突襲,J-20被任命深入敵人領空攻擊某個地面戰略目標。

  為了躲避敵人的地對空搜索雷達,J-20採取貼近地面飛行,這時候J-20的雷達系統可以把相控陣列天線劃分為上下兩部分:

  上半部的T/R組件在天空掃瞄,進行空對空搜索:下半部的T/R組件進行對地掃瞄,進行地形跟蹤。

  這樣J-20可以藉著地形跟蹤的雷達模式(terrain following mode)進行貼著地面飛行以躲避敵人的雷達探測,同時也進行空對空搜索對可能出現敵人的攔截飛機保持警戒。如此一來,J-20對地和對空兩方面都兼顧而做到萬無一失。

  在只有一個中央電子計算機的情形下,上面這兩個雷達模式被快速交叉(mode interleaving)執行就像是同時工作一般,這道理和電腦的「分時概念」(time sharing)是一樣的。

  D. 分佈式的天線

理論上,戰機的T/R組件並不一定需要是整齊地排列在同一個平面上、然後關在雷達罩裏,而是可以把有些T/R組件裝置在機翼的前緣,只要我們測量了它們的相關位置,自然就可以計算出電波到達這些機翼前的T/R組件的相位是什麼、和雷達罩裏面的T/R組件的相位差是多少,計算機輕易地就把所有的T/R組件聯合成一體(「化零為整」)。你看,這樣一來天線的面積變大了、天線發射的功率也增加了,性能自然就顯著提高了。

  YST不清楚這種分佈式的天線目前是否有任何國家採用,但是它是未來「有源相控陣雷達」發展的趨勢。 

  戊.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缺點 

很多網友把「有源相控陣雷達」過份神化,認為它無所不能、在每一方面都超越普通雷達,這是不正確的。世上沒有盡是好處而不必付一點代價的東西。

  「有源相控陣雷達」最大和最重要的缺點就是在電子轉動天線時損失天線面積(antenna aperture 或 array aperture)。當電子轉動的角度太大時,天線的有效面積會嚴重減少,直接導致雷達探測能力的降低。

  讓我們回頭仔細觀察圖28。

當我們下指令電子轉動theta角度,天線的有效面積從AB變成AC ,AC = AB*cos(theta)。所以我們得到下面的公式:如果ESA從正前方電子轉動theta角度,那麼

  ESA的有效面積 = ESA的實際面積 * cos(theta)

當theta = 0, cos(theta)= 1,這是ESA唯一沒有損失天線有效面積的時候。所以,只有在沒有電子轉動的情形下不會損失天線有效面積,只要有了電子轉動就要付出代價。

  當theta = 60度, cos(theta) = 0.5,ESA的有效面積只剩下天線實體面積的一半,這是雷達工程師願意接受的極限。

  當theta = 90度, cos(theta)= 0,ESA的有效面積為0,雷達完全失去探測能力。

  「相控陣雷達」的所有優點都是以付出損失天線有效面積作為代價。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瞭解相控陣列雖然不需要轉動,但是只能探測前方的半個球而且離開中心軸越遠探測的能力就越差,到了距離中心軸上下或左右接近90度的時候就完全失去探測能力了。

  所以如果要求水平方位(azimuth angle)有三百六十度的探測能力,譬如空中預警機,那麼就需要三個相控陣列,每個負責任120度,這樣就可以把天線有效面積的損失限制在50%。中國的空警-2000就是這麼設計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只用一面相控陣列,這樣就必須在水平方向轉動,電子掃描只負責高低方向(甚至不做高低方向的掃瞄而以扇形波束取代),這樣一來在目標追蹤上的系統效果(system performance)就大大降低了,但是不損失雷達天線的有效面積。美國的E3空中預警系統就是這麼設計的。

  美國和中國的設計各有各的考慮,它們的選擇是在各種雷達指標的考慮下所做的妥協。 

  己. YST 個人的一些考慮 YST是屬於比較保守的人,對損失天線面積的容忍度很低。記得學習機載雷達的時候老師開門見山就說:設計機載雷達的第一件事就是盡可能裝上最大的天線。

  老師這句話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科學道理,也是所有設計機載雷達的工程師們都遵守的原則。這就是為什麼F-16的雷達無論怎麼提升都不可能超過F-15,因為F-15的頭比F-16大得多,可以安裝更大的天線。

  事實上,所有具備高功能雷達的戰機都是大頭。也就是這個緣故,損失有效天線面積是一個很嚴重的事。讓我們把注意力專注在雷達艙的RCS上。

  在AESA出現以前,「平面天線」(Planar Array Antenna 或 Slotted Array Antenna)是最先進的天線,見下圖。 

圖29:美國F/A-18的平面天線雷達,美軍編號 APG-73。

  對平面天線而言,YST確信在不使用的時候可以把它轉到朝上,譬如向上轉30度或更高,可以取到降低RCS的好處。這樣做沒有任何損失,因為等到使用的時候再進入正常位置。

  相位陣列天線的道理也應該一樣,YST的想像是在不用的時候固定在一個朝上的方向,用的時候回復到正常運作的方向,也就是固定在機頭的正前方位置。戰鬥機的雷達掃瞄通常只有上下左右各30度的範圍,這樣做就使得ESA電子掃描的天線有效面積的損失限制在14%,這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AESA實際的裝置跟YST的想像有相當出入,我們在下一篇看幾個實際的例子,然後做進一步的討論。
http://city.udn.com/3011/4663320#ixzz1Rf54d2SM

 

(二十二)各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最早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是使用在空中預警機上,譬如以色列的費爾康、英國的Wedgetail、中國的空警-2000等等,美國的E-3目前用的是平面雷達,但是有計畫在未來升格為有源相控陣雷達。這些空中預警機使用的AESA頻率為L波段(1.2~1.4GHz),波長大約21~25公分。

隨著電子技術飛躍的進步,X波段(頻率8.5~10.7GHz,波長大約3公分)的AESA在上個世紀末成功研發出來,T/R module 可以製作成拇指大小的晶片,這就掀起機載火控雷達的革命,AESA開始大量走入戰鬥機。 

甲. 日本的AESA 

在戰鬥機中,最早裝備AESA的是日本的F-2(一種日本與美國聯合研發的戰鬥機,是將F-16稍微放大的戰機),代號為J/APG-1,時間是2000年。 

圖30:全球第一個戰鬥機「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日本F-2的J/APG-1。

  日本雖然憑藉著強大的電子工業搶先拔得戰鬥機AESA的頭籌,但是日本在雷達上的基本功夫不行,屬於勉強出手搶頭彩。雷達的系統工程不是這麼簡單的,無論理論還是經驗日本和美國有相當大的距離,差的不是一點點。日本單憑電子元件優秀就要搞雷達還是不行的,更何況在T/R組件上日本的研發也比美國落後,所以F-2的J/APG-1整體性能不佳。F-2的AESA除了拔得頭籌沒有什麼值得說的。 

乙. 美國的AESA 

A. F-15C的AESA

  第二個裝備AESA的是美國的F-15C,時間大約是2003年,裝備的型號是AN/APG-63(V)2,有1500個T/R組件,見下圖: 

圖31:全球第二個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的戰鬥機,美國的F-15C。

  上面F-15C裝置的AESA與YST的想像稍有不同但還算比較接近,那就是「有源相控陣列」被固定在正前方的位置。我們都知道,在所有空對空的模式雷達工作的範圍無論高低方向(elevation)還是左右方向(azimuth)天線的掃瞄都限制在正負30度,所以除了四個角落損失稍微高一點,天線有效面積的損失都被控制在小於14%,這是可以接受的。

  F-15的雷達應該都有對地模式,這時候電子轉動的角度很可能大於30度,所以天線有效面積的損失肯定會增加,有可能達到50%。

  F-15C是搶奪制空權的空優戰機,對地攻擊的能力弱一點也就算了,這可以諒解。

  不過如果F-15E的AESA也是這樣安置就很難令人接受了,至少如果YST是軍代表就不會同意。 

B. F-22的AESA 

  美國戰機第二個裝備AESA的就是具有隱身能力的F-22,時間是2004年。F-22裝備的AESA美軍代號是AN/APG-77,有多少個T/R組件眾說紛紜,YST看到的資料是1500個,每個的發射功率是4瓦特。在第七篇文章我們有一張照片展示F-22的有源相控陣列(圖22),下面這張照片則是展示它在F-22上的安裝: 

圖32:F-22裝備的AESA,美軍代號AN/APG-77。

從上面這張照片我們清楚地看到F-22的AESA不但位置是固定的而且是向上斜置,其目的就是降低雷達艙的RCS。

C. F-16的AESA

F-16的AESA跟F-22的AESA一樣都是諾索普-格魯曼(Northrop-Grumman)生產的、時間也非常相近。不過有趣的是這個全世界最先進的F-16不是美國自用的,而是特別為外銷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簡稱 UAE)設計和製造的。這個外銷給UAE的F-16編號為F-16E/F Block 60,裝備了編號為AN/APG-80的AESA,有1000個T/R組件,這就比美軍自用的F-16C/D Block 52高了半代,見下圖。 

圖33:F-16裝備的AESA,美軍代號AN/APG-80。注意,它是固定和斜置的。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批訂單是80架F-16E/F Block 60,暱稱「沙漠之鷹」(Desert Falcon),簽約的時間是2000年初,首架交貨則是2004年。

  F-16E/F Block 60在外銷上被稱為「F-35的經濟版」。

  裝備了AN/APG-80的「沙漠之鷹」比裝備AN/APG-68(平面天線)的F-16雷達功率更高、探測距離更遠、旁瓣更低(更不容易被干擾)、妥善率更高,當然最重要的是有著電子轉動無與倫比的速度和準確以及形成多波束的靈活與變化多端,這些都是機械轉動的AN/APG-68完全無法相比的。

  YST 有一個預感,美國在大陸強大的壓力下不會出售F-16CD給台灣,但是在提升台灣F-16AB性能的包裹中會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AN/APG-80。美國這麼做台灣得了實惠(電子性能比F-16CD還高),大陸的面子也顧到了,刀切豆腐兩面光。 

D. F/A-18的AESA

F/A-18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戰機,其重要性不亞於F-15,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是一定的。F/A-18EF裝備的AESA由美國雷神公司(Raytheon)設計和製造,美軍代號AN/APG-79,其設計隊伍是老牌的雷達設計製造商,前休斯公司。 

圖34:F/A-18EF裝備的AESA,美軍代號AN/APG-79。

  AN/APG-79有1100個T/R組件,單位價格兩百八十萬美元。首部APG-79在2005/01/13 送達波音公司,2006年09月裝備首架F/A-18EF,目前已經進入低速量產。

  我們看得很清楚APG-79是固定和斜置的,而且雷達的下部和側面都經過隱形處理呈光滑的多平面體防止外來電波的窺視。 

E. F-35的AESA

F-35是美國下一代的主力戰機,也是美國外銷盟國的主力戰機,不論是軍事、經濟或政治都是一個重要的產品和棋子,影響之大非同小可。美國對F-35的宣傳重點就在它的機載電子系統,聲稱比F-22的電子系統更先進。雷達是機載電子系統中的重中之重,F-35的雷達自然是AESA,美軍編號AN/APG-81,性能的先進可想而知,見下圖。 

圖35:F-35裝備的AESA,美軍代號AN/APG-81。注意,它是固定和斜置的。

  F-35是偏重對地攻擊的戰鬥機,AN/APG-81有1200個T/R組件,工作的模式有空對空、空對地、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簡稱SAR)、地面移動目標的探測與識別(Ground Moving Target Identification,簡稱GMTI)等等,還有電子作戰,堪稱是無所不能、盡善盡美。

  根據最新的消息,F-35入役美軍的時間是2018年。這個時間有點太晚,如果J-20按照預定計畫在2017年成軍,那麼美軍至少有一年的時間處於理論上的空中弱勢,這種情形在美軍近代歷史上從未出現過。 

丙. YST 的考慮 

在上一篇文章YST就說過在系統工程上自己是非常保守的,對天線有效面積的損失容忍度非常低。YST不能容忍F-15的大頭裝上AESA後就變成F-16的小頭,如果這麼搞那麼還製造重型戰機做什麼?

  A. 機械轉動的裝置不能放棄

  YST始終認為雖然ESA是電子轉動的,天線可以不動,但是為了維持天線的有效面積不致過度損失,保留機械轉動的裝置還是有必要的。YST考慮的理由有二:

  1. 校正(calibration)

像雷達這種複雜和精密的電子儀器在使用前都需要經過校正(calibration)。現代的電子儀器各種「校正」工作都已經自動化,雖然使用者並不知道,但是實際上它們已經被執行。

  不比機械轉動,電子轉動是看不見和摸不著的,戰機起飛前我們怎麼知道電子轉動沒有問題?我們怎麼知道每個T/R組件和移相器都會正常工作?

  如果AESA仍然保留機械轉動的裝置,那麼我們就可以用「機械轉動」來校正「電子轉動」,很快就能夠把有問題的移相器找出來。

  那些認為AESA不需要機械轉動裝置的網友們也許有天線專家,那麼請問你們AESA是怎麼校正的?或者你們認為AESA永遠不需要校正。

  2. 對地模式和對空模式的巨大差異

「校正」的問題也許是YST孤陋寡聞,AESA也許有什麼不為外人所知的校正方法,或者AESA也許真的神奇到永遠不需要校正。真正使YST堅信AESA仍然有必要保留機械轉動的裝置是因為雷達對地模式和對空模式在天線的要求上差異過大。

  在對地模式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式叫「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簡稱SAR),它是雷達地面成像解析度最高的,即使像F-15這樣的戰鬥機解析度都可以達到一米(大面積成像可以達到10米),這對攻擊戰略性的目標(譬如跑道和橋樑)有非常關鍵的幫助。如果戰機沒有SAR的能力那麼攻擊地面的能力將會大打折扣。

  「合成孔徑雷達」的作業需要側視(side looking),也就是說雷達天線的照射方向與飛行方向需要成90度,否則解析度就會降低,這是物理性質,不能改變。我們看到,除了F-15是固定在正前方,美國的F-22、F/A-18EF、F-35都是把AESA不但固定在正前方而且是向上斜置的,斜置的角度至少20~30度。這樣的安排是不可能進行「合成孔徑雷達」模式的,因為有效天線面積已經損失殆盡了。

  美國很多武器廠商所作的宣傳廣告有很多不實的地方,譬如下面這張為F-35宣傳的圖片: 

圖36:諾索普-格魯曼(Northrop-Grumman)為F-35所做的宣傳圖片。

  上面這張圖至少有兩個不實之處:

1.雷達照射正前方對敵人的機場跑道進行高解析度的「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模式,這是不可能的。戰機進行SAR的時候,雷達必須側視(side looking)。請觀看上一篇文章中的圖29,天線至少要轉到這種程度才能有效進行SAR模式,以目前美國所有的AESA固定的位置,當電子轉動到這個角度時有效天線面積幾乎是零,不可能有任何探測能力。

2.F-35有一束電波向下照射坦克,波束標示「地面移動目標探測」(Ground Moving Target Detection),但是照射角度早已超過電子轉動極限的九十度(讀者必須記得F-35的AESA是向上斜置的),此時F-35雷達的有效天線面積為0,已經失去所有的探測能力。

  YST的結論是:

如果戰機想同時具有對空和對地的能力,那麼雖然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但是機械轉動的裝備仍然必須保留,否則SAR和GMTI的能力是不可能的。

 

B. 設計背後的哲學不可取 

我們看到美國戰機AESA的安裝都是固定和斜置的(只有F-15沒有斜置,但也是固定的)。

  YST個人非常不認同這種安置,因為雷達天線有效面積的損失太大了,為了獲得隱身上的微小利益這麼做完全不值得。

  F-22隱身掛帥,為了隱身不惜犧牲一切,甚至犧牲雷達性能,即使天線的有效面積損失一半以上也不在乎。這在YST看來非常的不智,為什麼?

  回答:科技在不斷地進步,探測飛行物體的手段日新月異,在今天複雜的電磁環境中F-22過度依賴雷達隱形是得不償失的。

  想想看,為了讓敵人變成近視眼,不惜自己也成了近視眼,忘記作戰的目的是什麼?這是甚麼軍事指導哲學?

  戰爭的目的就是摧毀敵人,令敵人屈服,這中間的過程說白了就是殺人。所以軍人必須有血性,而且還不是一點點,要會殺人同時也肯犧牲,這樣才能打仗。高科技戰爭絕不等同於打電動玩具,照樣要準備付出血的代價。回顧歷史,美軍也不是全靠武器打贏二戰的。奧馬哈海灘是諾曼底最險峻的部分,美軍為自己選擇了最難進攻的奧馬哈海灘是何等英雄氣概,美軍在硫磺島浴血奮戰的勇猛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那裏去了?

  YST並不鼓勵美軍飛行員有「黃繼光堵槍眼」的精神,但是「零傷亡」的作戰哲學如此發揚光大而又無處不在與無孔不入,軍人的血性何在?

  如果美國設計高科技武器的目的就是要把戰爭變成像打電動玩具一般地安全,這仗就不要打了,美軍必敗無疑,因為美國的財政負擔不起。

  美國的軍費就是在這種「科技至上」和「零傷亡」無限上綱的指導原則下惡性膨脹,終於拖垮了國家的財政。

 

丁. 美國戰機雷達艙的RCS 

我們現在再回到雷達艙的RCS問題,因為這是隱形戰機最關鍵的地方,也是美國神化F-22的地方,所以不能輕輕放過。

  YST知道有些網上“大神”看過一些有關F-22的天線罩的神奇報導,號稱F-22的天線罩有Band Pass Filter的功能,只容許本身發射的電波進出,其他的頻率則一律被被阻擋在外。“大神”因而故作神祕,自以為懂得很多,輕易地就相信F-22 RCS的神話。

  其實,工程上的東西沒有什麼神祕的,任何filter,不論是high pass、low pass還是band pass,都有某種filter frequency responce可追尋,不可能是滴水不漏的完美濾波器。“大神”有本事就畫出attenuation的曲線,大家討論;若是畫不出來,就不要宣傳神話。

  YST 認為上面 Band Pass Filter 的說法乃無稽之談,因為有三點是說不通的:

1.F-22的雷達罩如果真能夠只容許本身發射的電波通過,那麼何必把天線斜置?

2.F-22宣傳它的雷達有電子戰的功能,電子戰最基本的功夫就是從事非常寬頻的噪波干擾(white noise jamming),這個噪波如何通過F-22神奇的雷達罩?

3.F-22號稱可以被動探測敵機,也可以收集電子情報,如果F-22的雷達罩是很窄的 Band Pass Filter,那麼這些訊號都被雷達罩過濾掉了根本接收不到,哪還有甚麼探測與收集的能力?

  讀者難道看不出來美國宣傳這些神話的內容是處處互相矛盾的嗎?

  不要告訴YST F-22有一個電鈕,飛行員按一下雷達罩就是 band pass filter,再按一下就不是 band pass filter。

  做為知識分子要有獨立分析和判斷的能力,而不是胡亂接受訊息或相信什麼權威,更糟的是故作神祕假裝知道什麼“內情”而高人一等。

  美國的科技先進,但不是神,軍事科技沒有神話。

  我們如果比較圖29的平面天線和圖30~34中的AESA就可以發現AESA凹凸不平的程度遠勝於平面天線,所以AESA散射的程度也遠超過平面天線,斜置天線能夠收到多大的效果值得懷疑。從下面圖片中國設計和製造的AESA來看,AESA的外表形狀幾乎都是一樣的,材料也都是用砷化鎵(Gallium Arsenide)製造的晶片,沒有任何理由F-22的AESA的RCS就比別國的產品低兩個數量級(20dB),這是怎麼也說不通的。

  美國空軍的報告明白宣稱F-22正前方的RCS為0.0001~0.0002平方米。這個數字是不可能的,屬於欺騙性質的宣傳或是玩弄詐術的心理戰,反正不是什麼光明磊落的正道,不該是一個處處以領導者自居的大國所做的事。這種行為看似小事,其實不然,它正在不斷侵蝕美國極力塑造的全球無敵的可信度,因為真正有自信的國家是不會浮誇和虛張聲勢的。

  F-22處處都有問題,當初大肆吹噓、到處嚇人,如今全面無限期停飛,所有製造的神話不攻自破。

  空中武力是非常重要的軍事指標,美國的空中優勢也就剩下二十年。

  美國的軍事霸權正隨著它的自信在消逝,退出亞洲的勢力範圍是遲早的事,新加坡已經開始恐慌,美國自己也知道。 

戊. 日美歐俄戰機裝備AESA的時間 

全球目前已經或預計裝備AESA的戰機有:

日本的F-2(2000年);

美國的F-15C(2003年)、F-22(2004年)、F-16EF(2004年)、F-18EF(2005年)、F-35(2018年);

歐洲的戰機目前沒有裝備AESA,未來預計是法國的「陣風」(2013年),德國和英國的「颱風」(2015年),「颱風」的AESA號稱將有1500個T/R組件,這也許太樂觀了一點;

俄國準備在2014年為Su-35裝備「無源相控陣雷達」,這和「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有顯著的差距。 

己. 中國大陸的AESA 

「有源相控陣雷達」是第四代戰機(俄國的第五代)的要求之一,中國大陸也為她的四代機J-20研發了AESA,而且提前用在J-10B上鍛鍊。

  YST知道的訊息是J-10B的AESA有1000~1200個收發單元,對3平方米RCS目標的發現距離是160~180公里。如果是真實的,YST認為這個數據相當先進,完全跟上當前美國最先進的雷達。

  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中國大陸的雷達技術緊跟美國,把其他國家都拋在後面。雷達技術是電子技術的指標,中國在軍用電子技術上應該相當先進,與歐美在同一梯隊,尤其是電子戰的技術應該也是緊跟美國,不會有太大的落差。YST不願意談電子戰,一方面這屬於機密範圍,另一方面這玩意兒也沒個標準,可以各說各話,只有打起來才知道。

  最近有網友公布下面的照片引起一番討論,質疑J-10B的雷達相控陣天線不是有源而是是無源的。 

圖37:J-10B和他外露的雷達天線 

 

圖38:J-10B雷達天線近照(特寫)

  圖38上面中間那一排八個紅色物體是「敵我識別」(IFF)天線。質疑的網友聲稱這是無源相控陣天線因為有源的上面都不會裝IFF天線。

  YST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也看不出來IFF天線和無源相控陣天線有什麼必然的關係。有天線專業的網友請補充說明。

  YST知道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大陸的南京電子研究所在2008年就做出來了,沒有理由今天在J-10B裝無源的,性能降低太多了。如果這麼做,YST能夠想到唯一可能的理由是省錢,不過省這點錢對今天的中國而言意義實在不大。

  YST個人認為PESA可以用在FC-1(梟龍)上,但是不適合用在J-10B上,即使不為了幫助J-20提早成軍也不適合這麼做。

  J-10是一線戰機,任何一線戰機,譬如J-10、J-11、JH-7等等,都應該裝備有源的相控陣雷達,不能為了省錢而降低關鍵性能,否則會因小失大。 

http://blog.udn.com/YST2000/5407106#ixzz1Rf6gEFiH 

美媒體稱不應以舊思維分析中國殲20隱形戰機

  環球網記者仲偉東2011年12月31日報道,美國《航空周刊》30日發表文章稱,對待新出現的中國殲-20型隱身戰機,不應再抱以老眼光和舊的思維定勢與偏見來分析,否則就無法對殲-20作出貼近事實的判斷。
  文章開篇稱,現在最後的一小撮懷疑論者都不得不轉變態度,承認殲-20不是十幾歲的中國孩子使用圖像處理軟件合成的玩意,而是一種真實的飛機。現在網上充斥著有關這種戰機的研發計劃、技術和能力的猜測。但是,很多對于殲-20的猜測和討論都是誤導性的、並且言之過早,這是由于分析、政治與偏見等多方面的錯誤導致的結果。
  文章稱,西方分析對手的武器系統時最大的問題就是“鏡像思維”。比如,前蘇聯圖-22M轟炸機與美國的B-1轟炸機是兩種飛機,但美國空軍就是想把圖-22M說成B-1那樣,前蘇聯的米格-25戰鬥機也是如此,雖然米格-25看起來外形與美國空軍在1960年代設想的空中優勢戰鬥機非常相似,但是他們並不是一種飛機。而實際上同樣的道理,不能因爲殲-20的前機身與F-22看起來相似就把它當成F-22的克隆型號。
  和“鏡像思維”一塊的一個毛病是一種潛在的思維定式。總認爲別人和你自己面對的挑戰是一樣的。舉幾個反例:冷戰時俄國人從來不擔心密集林立,層層疊疊的地對空導彈威脅。而美國人也不會考慮去面對一個擁有強大航母軍力的敵人。
  文章稱,另一個相關的錯誤是:總是企圖利用中國或者俄國新出現的武器裝備做爲美軍不甘心放棄的武器裝備複活的理由。但你們一會兒爲了誇大威脅以得到更多軍事花費,不管中國或者俄國的新武器真的規劃是怎樣,把這種武器描述成下周就會服役,並且將以每年100架的速度生産;但一會又跑到另一個極端說這種武器只是一個初始的驗證型號,還處于很原始的技術狀態。而真實的答案肯定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但以這樣的方式是肯定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的。
  文章稱,在冷戰時期,西方總是堅持認爲共産黨是沒有創造力的,所以他們也不可能發明出任何創新。但是從1991年東西方恢複交流後,大量的事實證明了這種偏見的錯誤:美國的AIM-9X近距格鬥導彈就是在前蘇聯配合使用的頭盔瞄准具與大離軸發射角近距格鬥導彈的啓發下産生的,美國的間諜衛星也得使用俄國的RD-180火箭發動機。
  文章稱,中國的軍工界的工程師和規劃者們在去過幾十年一直在仿制升級前蘇聯血統的武器,而不是發展全新的作戰平臺,這種行爲也加深了上述的錯誤印象,但是沒有人願意認識到這個事實:哪怕是中國的HQ-2型防空導彈,除了外形,再也沒有一處與前蘇聯的S-75型防空導彈有類似的地方了。
  文章最後稱,在中國現階段的軍事現代化開始後,新型的創新型武器層出不窮,雖然有所謂以色列的技術支持,但殲-10戰鬥機仍然獨樹一幟,而殲-10B與以色列就更加沒有關系了。在其他領域,像022隱身導彈艇這種武器系統,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外國武器型號可以與之類比了。那麽,這種戰艦是不是促使美國軍方發展新型反艦導彈的原因?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01/0831626397.html

外媒稱曝光殲20 是中國大陸宣示國家利益新方式
(另譯:美稱中國J-20作戰半徑遠能搭載重型攻擊武器)

    環球網2011-01-03報道,美國《航空周刊》12月30日文章對中國殲-20的性能和發展狀態進行了比較詳細分析,並稱這種戰機的出現使得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對中國不可能在2020年前擁有可以作戰的隱身戰機的語言遭到了質疑,而殲-20的曝光方式也反映了中國使用和控制信息來宣示其國家利益的方式。。
    文章稱,中國首架隱身戰機剛剛從秘密發展的狀態中走出,到上周,這種編號為殲-20的戰機已經進入到了高速滑跑試驗階段,它的尺寸比預想的要大,所以大家猜測這是一種具有更大航程和載彈量的飛機。
    這種戰機的出現使得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在2009年的預言開始遭受質疑,蓋茨宣稱中國不可能在2020年前擁有可以作戰的隱身戰機,基於這個判斷,蓋茨關閉了F-22戰機的生產線。
    殲-20的首次披露是在2009年,當時中國空軍副司令何為榮空軍中將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表示,中國第一種四代戰機將在2010到2011年間首飛,並且將在2017到2019年服役。
    文章認為,殲-20是一種單座,雙發的重型戰機,比蘇霍伊的T-50和美國的F-22要更大更重。通過與地面保障車的尺寸對比,這架飛機長約75英尺(22.86米),翼展超過45英尺(13.72米),在無外部掛載的情況下起飛重量約為75000磅到80000磅(34噸到36.3噸),這意味著殲-20具有可觀的內部載油量,機體長度與1960年代的美制F-111戰鬥轟炸機相當,F-111載油量為34000磅(15.4噸)。 文章稱,殲-20採用於殲-10類似的鴨翼加三角翼布局,有兩個類似T-50的全動垂尾及兩個小面積的腹鰭。隱身機體外形與F-22類似。沿著機體兩側是傾斜的雙垂尾,機翼與機身平滑過渡,前部機身包圍著尖銳的邊緣,機身表面的傾斜角度要比F-35還大,無邊框整體式的座艙與F-22類似。
    另外,發動機可能屬於的AL-31F家族的型號,最終生產型將採用尚在開發中的國產發動機。進氣道採用無附面層隔板超音速進氣道(DSI)技術,最先被F-35採用並也被用於成都的J-10系類最新型號J-10B和中巴聯合研製的JF-17雷電戰機。
    在發動機艙前是類似F-22的內置武器艙,機身與地面的距離比F-22高,這意味著在機腹下可以掛載更大型的空對地彈藥。在2010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國的工程師也表示空對地武器要滿足殲-20的掛載要求。
    文章認為,殲-20的後機身特點並不完全符合隱身標準,包括機翼舵面凸出的整流罩以及軸對稱發動機排出的廢氣及腹鰭設計,所以殲-20的隱身性能低於全方位隱身的F-22戰機。這種情況可能有兩種解釋:要麼這只是服役型號之前的初步設計,要麼中國對於機身後方的隱身性能要求不高。
    文章稱,殲-20肯定將在一到兩年內進行首次試飛,但殲-20到底是一架類似T-50狀態的生產型號的原型機,還是一架類似1990年時YF-22狀態的技術驗證機。研製一種有戰鬥力的多用途隱身戰機要比單純的研製一個機體要難的多,在不暴露自己位置的前提下,這需要一整套包括數據處理,信號發射控制及低攔截率的數據鏈的機載探測系統。
    文章認為,如此快速的研製計劃對於中國戰機研製與製造業界來說是一個挑戰,除此以外現在中國航空工業還正在研發殲-10B、梟龍、沈陽殲-11B戰鬥機,以及殲-15艦載機。
但是中國軍用航空工業技術在殲-10的成功後有了巨大的進步,這獲益於中國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和解放軍在各個領域的現代化的需求驅動。在殲-10之前,中國唯一的國產型號的戰機只有沈陽的殲-8戰鬥機和殲轟-7殲擊轟炸機,而它們都是基於1960年代歐洲和俄羅斯的技術研發的。   
文章稱,中國的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滯後於機體的研製,據報道被用來裝備殲-11B,替換俄制AL-31F型發動機的國產WS-10型發動機,正在慢慢的達到可靠性與壽命的標準,但這並不稀奇,高性能的渦扇發動機技術就是建立在專門的合金技術和其他專門的高級技術的進步上的。
(另譯:中國的發動機研發已經滯後于機身的發展。據報道,即將取代俄制發動機裝備J-11B的沈飛WS-10發動機,在達到可接受的可靠度和耐用度方面已經落後了。考慮到采用專用合金加工處理的高性能發動機技術並無其他用途,故中國發動機研發的滯後也就不足爲奇了。(楨:可能非中國軍工不如俄,而是對俄之軍政經做戰略性甚至暫時回饋性的採購!)
    而航電系統的進步可以從殲-10B上看出來,殲-10B機頭的傾斜雷達罩意味著它裝備了一種主動電子掃描陣列天線,殲-10B還裝備了一個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和一系列新型的電子戰天線。
    文章最後稱,殲-20的曝光方式也反映了中國使用和控制信息來宣示其國家利益的方式。殲-20的試飛機場的位於成都,保安措施並不嚴密,周圍有許多可以讓公眾觀看的地點。拍照從技術上講是不允許的,但手機拍照則更容易。
    12月25日到29日,現場照片陸續被發布在中國的網絡論壇中,在經過開始的試探後,照片發布者們開始逐漸的提高發布照片的清晰度。這樣,在沒有任何中國官方的披露行動下,大量對殲-20的國際關注形成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50205453/132011010300490.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02/0950626525.html

美國媒體稱中國五代隱形戰機研發速度令人驚訝(楨:J-10/J-11/高鐵/超級電腦……等即已如此!老依西驗,不準!另參本館:《中共研究方法論》兩岸高鐵 超級電腦 )

  東方網2011年1月2日消息:美國防務新聞網12月30日文章稱,最近在中國互聯網論壇上出現了一組新型戰鬥機圖片引發了軍事界人士的廣泛討論,因爲曝光的圖片首次表明北京離擁有自主生産的五代戰機已爲時不遠,而這一切僅僅發生在俄羅斯第五代戰機T-50試飛一年之後。
  文章稱,毫無疑問的是中國會研發國産的五代戰機,令人驚訝的是項目進展的速度。最新的美國情報機構評估還稱中國的五代戰機要到2018年才能准備就緒。
在2010年12月的早些時候,印度和俄羅斯簽署了一筆高價值的交易,該交易是有關兩國聯合研發和生産五代戰機T-50的改進型戰機。然而,印度期待俄羅斯能在2017年交付戰機,那麽服役最早也要等到下一個十年了。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02/1014626528.html
更多新聞
針對中國?美軍在沖繩部署15架F-22
美軍前將領要求2011年增産F22反制中國J20
日韓等國爭購F35戰機應對中國殲20
臺軍因殲20遇尷尬 專家稱購F-16C/D已無必要
中國五代機研制領先歐洲 對華武器禁運已無價值
美稱中俄五代機危及F35空中優勢
俄專家稱不排除中國先于俄列裝第五代戰機可能
俄擬2018年後出口T50 東南亞國家有望最先購買
印度稱中國J20戰機部署西藏可輕易打擊印度空軍
俄擔心印度采購五代機後可能仿效中國仿制出口
印度稱中國五代機項目落後印度2020年前難實現

印稱將很快著手研制第六代先進中型戰鬥機(楨:印度聖牛又吹牛了!)

 2009年印度航展上展出的先进中型战斗机(AMCA)模型

2009年印度航展上展出的先進中型戰鬥機(AMCA)模型
  環球網記者李宗澤2011年01月05日報道,據谷歌在線百科工具“knol”披露的消息稱,印度軍方已經開始進行20噸級的第五代戰機研發項目。此外,六代機研發工作也將很快啓動。
  消息稱,早在2009年印度航展期間,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即展出了用于測試該國雙引擎“先進中型戰鬥機”(AMCA)的風洞模型。據了解,印度AMCA還配備了具有隱身效果的內置武器艙門。印度國防部長顧問、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首席科學顧問納塔拉吉(M Natarajan)曾在2009年印度航展期間表示:“即便我們沒有類似的(五代機)項目,我們也已經自己著手研究先進中型戰鬥機。我不願意稱之爲‘五代機’,但如果我們能將隱身系統融入該飛機,那它的性能就非常接近五代機。”
  報道稱,按照蘇布拉馬尼亞姆的說法,在戰機的噸位上,先進中型戰鬥機項目將銜接起印度“光輝”(Tejas)LCA輕型戰鬥機與蘇-30NKI戰鬥機之間的空白,俄羅斯和美國主要專注于30-35噸級的戰機研發,20噸級的戰機市場尚屬空白。另外,印度航空發展局將很快准備著手第六代“先進中型戰鬥機”的研發。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05/1033626911.html

日本國産下代心神隱身戰機計劃2011年試飛
 
2006年5月,日本防衛廳公開了ATD-X全尺寸RCS(雷達反射截面)測試模型的照片,隨後宣布將于2010年以此爲基礎研制先進技術驗證機“心神”。2007年9月至11月,該模型機進行了40次飛行試驗,以確認高機動性條件下的飛控系統性能。試驗結束後,防衛省要求將此前分散進行的各項先進技術研究統一在驗證機項目下,于2010年開始實機研制,最早于2011年實現首飛。此外,發動機和操縱系統的研制預計于2009年開始。ATD-X全長14米,翼展9米,起飛重量8噸,小于同是單發飛機的F-35。目前,根據研制計劃,日本制造了兩架第五代戰鬥機原型機,但是都沒有進行首次飛行。預計,日本第五代戰鬥機的飛行樣機將在2014年以前准備好。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260_6480.html#p=1

美稱中國瓦良格搭載艦載機性能將超過美軍(另參本館:中共建構航艦之研析

東方網2011年1月7日消息:美國航空周刊5日文章稱,中國21世紀20年代打造五艘航空母艦的計劃將隨著瓦良格航母的完工下水而加速推進。據信瓦良格航母搭載的蘇-33艦載機將安裝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五代空對空導彈和射程可達600多公裏的YJ-63遠程反艦導彈,性能在很多方面將超過美軍F/A-18E/F大黃蜂戰機。
…………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07/1018627286.html

殲-20VS.F-22 棋逢敵手2011-01-12 旺報 記者慶正

     中國自行研發的第4代隱形戰機殲-20試飛成功,由於單機可以執行:遠程/持續攔截、遠程空戰和護航、戰區攻擊、遠程戰區監視、電子攻擊以及作為反衛星武器發射平台等六大戰略性任務。整體戰鬥力,幾可與美國F-22「猛禽」戰機匹敵,勢將加速改變美國戰略及全球軍事部署。
     殲-20、F-22戰機同為單座雙引擎隱形戰機,設計方面,殲-20採取全動垂尾鴨式設計,DSI兩側進氣,具備可動式前翼、三角形主翼,以及後方一對小面積「腹鰭」,F-22則採常規設計,沒有前翼。
     殲-20的飛機長度和翼展,比美國F-22、F-35來的長,不過它的無掛載最大起飛重量達3.4萬公斤,也是3種先進戰機中最具重量的。
     F-22引擎噴口設計採用矩形,容易隱身,F-35是單尾噴口,尾噴口無矢量設計,可向下轉動95度,具備垂直起降的靈活性,較殲-20略勝一籌。
     東方網昨天報導澳大利亞防務專家卡羅.庫珀在《空中力量》雜誌專文的觀點,認為殲-20戰機的設計特點,可執行六大戰略任務:
     一、遠程/持續攔截任務:負責封鎖進入第二島鏈的空中路徑,攻擊來襲攻擊機及其護航戰機。
     二、遠程空戰和護航任務:通過破壞防禦戰機、巡邏機、預警機等資產,打開敵軍空中防禦缺口,護衛空中加油。
     三、戰區攻擊任務:如同F-22一樣,利用巡弋飛彈或多彈頭核彈,攻擊水面目標。
     四、遠程戰區監視任務:如同RF-111C/D、RA-5C和F-14/TARPS戰機一樣,收集雷達、圖像和電子情報,而隱形更是躲避雷達偵查的利器。
     五、電子攻擊任務:利用機上武器倉攜帶干擾設備,反制敵軍雷達和通訊。
     六、反衛星武器發射平台:運載並發射反衛星導彈。

J20首飛,但和T50的首飛完全不一樣 2011-01-12

根本就不是像T50一樣的首飛。而是因爲J20可能馬上就要裝備部隊了,至少這次飛行就意味著定型了。這次一看哪兒是首飛嘛。明明就是給領導些們的彙報表演。彙報表演的目的可能有下:
1、和J10一樣,即將要裝備部隊或已經少量裝備,已經沒法保密了;
2、真正國産J20的首飛;爲什麽這樣說,因爲真正的首飛可能用的是俄羅斯的發動機,而這次是用的國産發動機;
3、還或許是給老美看的,但絕對不是威懾,而是告訴美國我們的軍事透明度慢慢越來越高;
理由有下:
1、還有觀禮臺,首飛會有這些嗎?F22和T50首飛的時候有這些?
2、就讓我們這些迷在132隨便拍照、攝像?
3、這麽高調是中國人的做事風格嗎?
4、等。太多不可能是首飛的理由了。
我把這次飛行叫爲:
1、在首長面前的首飛;
2、定型首飛;
3、彙報表演的首飛;
4、曝光的首飛;
5、國發首飛。
總結:和一般意義上講的驗證機首飛,哪怕是一點點的關系都沒有!!!!
回應
真能馬上裝備部隊就好了!又一中國速度
希望在來一個J10的速度裝備部隊。實戰檢驗我們的J20。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8784

中國絲帶可以上艦,起飛距離250米!  2011-01-12

今天看了首飛的視頻,驚訝于在這麽短的距離居然可以起飛!我目測估算起飛距離大概在250米左右!這麽短的距離和那麽龐大的身軀真的很不相稱,真是驗證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古訓啊。
      既然250米可以起飛,而航母一般都在300米左右,上艦是完全可能的!今天沒有帶武器和更多油料,以後如果帶了武器和油料,起飛距離肯定會長一些,但是航母上有滑躍甲板或者彈射器可以幫忙。所以我覺得少帶些油料(楨:可加油!),只帶空中格鬥武器,完全可以在艦上起飛。
      看起來這個J-20是個多面手啊--空優、轟炸、艦載,這樣的話海軍也要掏錢了!好好培養培養,我看好它了。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8708

 視頻精確比較J10 J20四代機起飛距離 2011-01-12

根據目前的視頻截圖,精確比較了J10 J20的起飛距離,發現J20發動機馬力強勁,不開加力,也比J10的起飛距離短很多。
  雖然從視頻來看,J10起飛的跑道離拍攝者的距離要比J20起飛的跑道近。但通過地面參照物,基本可以比較出二者的起飛距離。
詳情請看下圖:
……………
回應
觀察仔細
沒錯,我也注意到了。J10起飛距離大約爲200-250米,J20大約只用了150米,大概爲J20的5-6個身位。這從側面說明氣動設計非常優秀,爲飛機提供了強大的升力。發動機基本接近超音速巡航能力。 
但是這次飛行載油肯定沒裝滿,也不可能帶武器的。應該是WS10A吧
瞎起哄,現在的殲20是試驗飛行,內部肯定只是維持飛行的就好,估計總重量會大打折扣的,而殲10是護飛,可能有特殊裝備,也就是說殲10總重量不一定比殲20輕,且發動機只有1臺呀。一切結果現在不能定的。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8821

用計算來分析J20發動機型號2011-01-19

J20推力計算過程: 物理公式:
    S=(1/2)at^2             a=(F-f)/m
     所以 
    S=(1/2)at^2=(1/2).(F-f)/m.t^2
     (F-f)=2Sm/ t^2=2*210*20000/81=103703N 
有類似計算,阻力約爲推力的 24/110=21.8%
    (F-f)=(F-0.218F)=103703N
     F=132612N 
    單臺推力=F/2=66306N
    因爲計算的是平均推力,所以發動機推力大于平均推力,按平均推力的120%計算實際推力(估算):
     J20單臺發動機推力=F/2*1.2=79600N 
    (那麽不開加力推力一般是發動機最大推力60%左右,太行13200*0.6=7920daN=79200N.)不開加力推力在66KN到80KN的發動機有哪些,根據網上發動機參數表,AL-31F、太行最接近。
例子:一架戰鬥機的質量是15000kg,發動機的推力是111000N起飛速度是88m/s滑跑距離是671m求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
一架新型的噴氣式戰鬥機的質量是15000kg,發動機的推力是111000N,起飛速度是88m/s,滑跑距離是671m。若不計空氣阻力且將飛機的運動過程看做是一個勻速直線運動,試用動能定理計算飛機在滑跑時受到的平均阻力?
最佳答案:
初速度Vo=0 末速度V=88m/s
m=15000kg F=111000N
S=671m    V=at
S=(1/2)at^2

t=61/4 (15.25)
a=3872/671 (約5.8)
再由F-f=ma得
平均阻力f=(約24000N)
起飛滑跑距離S=200-210m,起飛滑跑時間t=9-10秒
以平均推力F、阻力f來計算:
a:加速度  m:飛機質量(試飛,載油量較小,按大小相近SU-27的空重16000公斤+栽油,取20000公斤)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11424

透明、量多 陸媒大方談殲-20 旺報2011-01-13(另參本館:中國式媒體監督

     被稱為新一代的中國戰鬥機殲-20極富戲劇性登場;外界雖對其技術能力抱有懷疑,但由中國國家主席親自向到訪的美國防部長蓋茨證實,即意義非常。大陸媒體連日來高度透明地大量報導,夾雜民間「軍武愛好者」的照片在網路流傳,殲-20以不同以往的方式亮相,令人咀嚼再三。
     殲-20的照片大約在兩周前就在網路上流傳,由於今日的網路謠言實在不可勝數,這批照片和消息最初並未受到太大的關注。直到試飛後由胡錦濤親口證實,世人驚呼聲才脫口而出。
     網路媒體 帶頭開跑
     消息被證實的當天,雖然大陸的酷六等視頻網站已提供了現場拍攝畫面,但新浪、搜狐、騰訊還是足夠謹慎,直至試飛當天傍晚,頭條標題用的措辭還是「媒體稱國產殲-20戰機首飛成功」。「媒體」是誰?來自環球網的報導,稱係引用《飛行國際》報導,而《飛行國際》是「根據大量的網絡消息」證實此訊。
     相較而言,鳳凰網、網易要直接得多,編輯們直接宣布「中國五代隱形戰機殲-20完成首飛」。
     在環球網頭條推薦的專題中,編輯引用了一段毛澤東語錄作為導語:「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新聞聯播》變低調
     不過當天稍晚,這種氣氛在《新聞聯播》開始前就發生了變化:新浪向人民網、新華網看齊,把殲-20的字樣從新聞首頁要聞區撤個一乾二淨,相關訊息只殘留在軍事頻道中。搜狐網易也放棄推薦那些眾說紛紜的實力評估,選擇只用頭圖來傳遞這則熱聞。
     央視畫面裡,沒有殲-20,有蓋茨。中國最高領導人希望「中美兩軍培育和增進戰略互信,尊重和照顧彼此重大關切」,《參考消息》和《環球時報》似乎小心地為胡錦濤訪美暖身,「中美防長會談凸顯諒解氣氛」、「中美為『軍事競爭』降溫」。嗅到的是善意;後者刊發專文向美喊話:「圍觀中國將會拖垮美國」、「中美應超越挑戰與被挑戰」。
     對美示威?巧妙澄清
     除了試飛曝光恰是蓋茨訪中期間,最讓人聯想的,莫過於「為什麼中國的戰鬥機無密可保?」中國之聲華語廣播網的軍事觀察員梁永春公開質疑,「在最提倡新聞自由的美國,它的F-117,包括F-22這些超級戰鬥機,當初首次試飛的時候都是在嚴格保密狀態下進行的」「殲-20首次試飛被曝光這件事這一幕是不應該發生的,這種戰鬥機還遠沒有達到成熟的狀態就被公之於眾受到熱炒,實際上對中國沒有任何好處,它只是為敵對勢力製造中國威脅論補充了炮彈而已。」
     梁永春將試飛時機巧合外界聯想成對美示威斥為「冷戰思維下的無稽之談」,「美國F-22早在1990年就完成了試飛,比我們第四代戰鬥機提前了至少20年時間,我們現在公布這樣一款飛機難道對美國還能起到示威的作用嗎?」
     綜觀大陸媒體報導,大致可分為幾個層次:一是官方傳媒主流消息,主要強調「證實」試飛成功,但「沒有任何針對性」,引述如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副主任關友飛的談話。
     其次是性能比較,這部分主要是網路上以「軍武愛好」「網友」等身分,進行推估、分析和評比,與殲-20外形、性能、配備、材料甚至飛行和停放時的照片搭配,大量採用外電外媒消息比較分析,被拿來相比的包括美、俄、印、日等國的新一代戰機。
     專家發聲 暗藏玄機
     第三種就是署名的專家,例如梁永春,他就直指「中國殲-20原型機的出現,注定是要讓世界嚇一大跳」「它安裝了兩台國產大功率的發動機,動力性能要比空軍現役的殲-10飛機強很多,但是它能不能具備西方稱的第四代戰機俄羅斯稱第五代戰鬥機所應該有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現在還沒有經過驗證」「在高性能發動機和特種航空材料方面,中國和美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些方面如果突破不了的話,我們還談不上真正擁有第四代戰鬥機。」這是相對持平且較專業的聲音。
     電子媒體鳳凰衛視訪問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孟祥青大校,則將殲-20的出現拉高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統一」層次,對於「隱形能力」則是避重就輕,「這個領域見仁見智,很難進行簡單類比,不過中國國防現代化落後美、俄20、30年,近來解放軍在人才儲備、現代工業製造上可謂後來居上。」
     太平洋軍事網站則是在大量報導殲-20的圖和文中,夾著一條簡訊:「四代機首飛,日本某些機構派出3名『記者』現場蹲守,租的川A牌照汽車,在拍攝時被當場拿下。其使用的是可衛星傳輸信號的攝像機,相信過幾天會有更多消息披露出來。」
     對於殲-20的報導,陸媒此次最異於以往的,就是消息源「兵分多路」,最初甚至是由不具官方身分的「民間」網友傳出,試飛過程更是幾乎半公開,對此,軍武網站上的文章說:「蓋茨不是一再要求中國需要保持軍事透明度嗎?這次中國就來猛的,就把傳說中的中國五代機給你透明了,不僅僅讓美軍看個夠,也讓全球看個夠。」至於這有多大程度是官方所「默許」?則只能存乎一心。

傳大陸研發第4代戰機雪鶚2011-01-16 旺報 記者陳景婷

     繼殲-20戰機後,大陸網友透露,大陸已研發出另一種名為「雪鶚」的第4代戰機;這種戰機外型較輕,類似美國與盟國合作的聯合攻擊戰鬥機F-35。
     據香港《星島日報》指出,大陸中央電視台日前在一個有關中國發展隱形戰機的節目上,背景圖片除了殲-20外,還出現一架從沒有曝光的銀色戰機。報導刊登了相關畫面,並表示這架戰機的設計和殲-20完全不同,採用三翼面的鴨式布局,固定式垂直翼,菱形發動機噴口,尾翼有中國空軍的軍徽。
     有大陸網友表示,這可能是瀋陽飛機公司(瀋飛)研發中的殲-15「雪鴞」戰機,這種戰機類似美國F-35的輕型隱形戰機。
     F-35是聯合美國、英國、荷蘭、加拿大等多國合作生產的戰機。
     據網上資料顯示,瀋飛正在研發的一種先進戰機,其設計外觀與上述報導差不多,且也稱為「雪鴞」,採用三翼面鴨式布局,體型較輕。
     除了殲-20和「雪鴞」外,日前大陸報章也曾報導中國已研發出可跨越大氣層的「空天飛機」。

軍迷長期蹲守成飛機場曝光J20隱形戰機首飛 2011-01-16 北京晚報(另參本館:海龜與烏龜

 在樹上翹首以盼四代機的軍迷
  我國的殲20隱形戰機是這段時間軍事領域最熱的話題。而該機從曝光到首飛,是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呈現的:網民不斷上傳大量文字、照片和視頻,隨後傳統媒體跟進,最後官方再進行確認。這一過程也將中國網絡世界一個特殊群體——“軍迷”再次推上前臺。事實上,不僅僅是殲20試飛,從中美南海對峙到中國是否建航母,這些熱點話題背後都有軍迷的身影。
圍觀殲20長期蹲守一包泡面解決中飯
……………  
終于起飛 軍迷的眼淚也在飛
……………
  三代劃分互聯網軍迷成長起來
  在中國,對于軍迷這個特殊的群體,媒體有一個所謂的“三代劃分”。
  第一代軍迷:
  新中國成立之後,當時軍事對峙的緊張局面以及義務兵役制、民兵制的推行,將普通中國人和軍事、國防緊緊聯系到了一起。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第一代“軍迷”應時而出,其中以退伍軍人和軍人子弟爲主要力量。
  第二代軍迷:
  中國第二代軍迷誕生的裏程碑式事件就是海灣戰爭的爆發。海灣戰爭中先進武器的魅力征服了當時無數在校的中國青少年。戰斧導彈、F-16戰鬥機、F-14戰鬥機、M-1坦克、航空母艦……成爲這一代軍迷追捧的明星兵器。
  第三代軍迷:
  出現和互聯網的誕生緊密相連。在1998年網絡艦船軍事頻道和1999年艦船軍事論壇相繼成立後,中國軍迷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以及多元化的組成特點。由于前兩代軍迷也融合進來,無論是在職業範圍,還是學曆、社會階層方面,第三代軍迷成分都更豐富。現在,中國軍迷在網絡時代中,早已不是傳統媒體時代的單向閱讀者,他們在網上成立“軍迷前線”等俱樂部,表達自己的意見,上傳自己的“收獲”,甚至希望通過線上輿論和線下行動影響軍國大計。
  軍迷規模數量不亞于正規軍
  正如大多數男孩子都會喜歡手槍、車輛、機器人玩具一樣,許多男性網民都會對軍事感興趣。如果把對軍事感興趣作爲起步標准,則中國這個軍迷群體至少會有上億。
  如果把每期固定購買“三大知識”(《艦船知識》、《兵器知識》、《航空知識》)和《世界軍事》作爲核心軍迷的標志,則按這四本刊物的發行量,中國核心軍迷也應有百萬之衆。這是一群數量不少于正規軍,身處在求學生涯中和事業“戰場”上的“大男孩”。
  引導熱情小心“網特”在釣魚
  軍迷的熱情有時也缺少理性制約,從而給國家、社會和個人帶來一些麻煩。軍迷們急于維護國家利益而自發獻計獻策或呼籲軍事行動,有時給外界制造“中國威脅論”的口實。軍迷們爲了顯示中國的強大和自己的見聞,有時還造成泄密。
  在軍事論壇中,“猛圖”點擊量往往很高。這些有關武器、軍事行動的圖片有些就是網民在生活目擊中拍到的,有時甚至是專門去相關場所拍攝的。2005年,一位軍迷就因爲在四川某軍事基地拍攝大量戰機活動照片,並大量在網上分享而被以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
  此外有報道稱,個別軍迷們爲了吸引點擊量,有時還不惜編造假消息。除軍迷自身問題外,軍迷中一直流傳著“網特”的傳說,意思是某些國家的軍事情報人員和意識形態特務專門在網上刺探情報,挑撥是非。經常有人會在軍事論壇上發帖詢問中國軍事實力情況,或者故意刺激別人,說他們對中國的軍事問題絲毫不懂,受不住挑撥者憤然回應,結果往往將內部情況暴露于網上。遇到這種情況,有經驗的軍迷就站出來說:別上當,“網特”在釣魚!
  發展之路軍迷與軍事部門需實現互動
  許多人都開始注意到,對網絡軍迷,需要在保護其愛國熱情的前提下進行善意引導。
  其實,與其用帶有官方色彩、顯得生硬的“引導”這個詞,不如用“開發”更加貼切。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多數國家在軍事決策上對網絡軍迷的“開發”,主要辦法可以按當時的軍事透明度,加強與網絡軍迷的“互動”。“互動”將使軍迷在了解情況後自覺維護國家安全,並提出寶貴的民間建議。2007年美國出臺的《21世紀海上合作戰略》,就在制訂過程中吸收了網民意見。
  隨著中國軍事透明度的提高和戰略決策支持體系的完備,未來中國網絡軍迷在不涉及國家機密的前提下與軍事部門實現互動未爲不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6/1557628400.html

俄稱中國研制推力18噸發動機與美F-35動力相當

  據俄羅斯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網站2010年12月29日報道,中國航空工業在研制第五代戰鬥機方面遇到的一個主要障礙依然是缺乏性能可靠的發動機。到目前爲止,中國在戰鬥機用發動機方面依然無法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有消息表明,中國現在仍缺乏可用于裝備第五代戰鬥機試驗機型的合適發動機。
  目前,中國正在努力消除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落後局面。位于沈陽的黎明發動機公司已克服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並開始量産推力爲12-13噸的WS-10A型發動機。與此同時,成都發動機公司還在研制推力超過15噸的WS-15型發動機。2009年底,中國開始著手研制一種推力達18噸、與美國F-35戰鬥機上F-135型發動機推力相當的動力裝置。2009年8月,有來自烏克蘭的消息人士透露,烏方的西契發動機廠正計劃與中國聯合實施一項研制推力爲15噸的新型航空發動機的計劃。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2-30/1011626097.html

 十年艱辛:中國有超俄羅斯的航空發動機!(2009-12-15 )  

图文:太行性能数据与外国主力发动机对比
太行發動機性能數據與外國主力戰機的發動機對比
 
    美國環球戰略網載文稱,中國相信在未來5到10年內將脫離對俄制軍用發動機的依賴而實現獨立。
  文章說,當今中國從俄羅斯購進兩種發動機:價值350萬美元的AL-31 (配備蘇-27/30、殲-11、殲-10)和價值250萬美元的RD-93 (一種米格-29戰機所用RD-33發動機的升級版本),RD-93用于中巴聯合研制的類似美國F-16級別的JF-17戰機。
    文章提到,同時,中國工程師們已經努力掌握發動機的制造技術,研制一種類似AL-31F的航空發動機,中國研發WS10A發動機,還研制WS-13發動機以替代RD-93型發動機。中國引進吸收外國(發動機)技術已經有些年月,雖然(這種努力)不總是成功。
  文章接著說,近十年來,中國投入大量資金發展一種發動機制造能力,同俄國人當年發展發動機設計能力和工程技術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一樣,類似的問題中國人同樣遇到。
  美媒的文章還總結說中國研發航空發動機具備幾大優勢。首先,中國了解當年俄國人犯過的錯誤,從而能夠避免很多類似錯誤;其次,中國還擁有獲得西方制造技術的更好途徑;最後,中國擁有當年的蘇聯所不具備一個條件,那就是可以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國發展自己的發動機制造能力,與蘇聯受到70年指令經濟(計劃經濟)的羈絆不同,市場環境讓中國研發發動機更有效率。 
國內媒體的報道也驗證了這個消息:
    中國一航航空報國傑出貢獻獎、航空報國科技尖兵、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他所獲的獎項可謂多多。
   榮立航空航天部一等功多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他在我國航空事業上傾盡心血。
  他就是張恩和——太行發動機的總設計師。
  1978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春天,國家大力外派人員出國學習。1981年,42歲的張恩和成爲當時國家公費派出的第一批訪問學者,開始了兩年在美國紐約理工學院研修航空機械工程專業的經曆。多年後,當“中國戰鷹”終于有了強勁的“中國心”時,作爲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太行發動機的總設計師張恩和,盡管年近古稀,依然在爲發動機的後續研制工作盡心盡力。他那航空報國的赤子情懷,40多年來從未改變,太行發動機足以見證。
  1965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發動機設計專業的張恩和來到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從事設計工作。入所十幾年,張恩和在發動機總體室參與了多個發動機型號的研制和攻關,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1983年11月,從國外回來的張恩和繼續在發動機總體室擔任結構組組長,從事一線的科研工作。1985年起,升任爲副所長的張恩和擔任“運七”飛機用渦槳五甲1發動機降油耗工程的總設計師,在與國外技術專家的配合下,張總領導團隊,實現了降油9.4%%的目標,獲得國內適航證並裝“運七”飛機投入航線使用。張恩和榮立部級一等功,獲得金質獎章。此外,民品開發也是張恩和在升任副所長後主管的業務,在以後的8年時間裏,張恩和領導所的民品産業逐步開創出一番紅火的景象。
  由于在軍機和民品領域的突出成績,1987年太行發動機正式立項時,張恩和被任命爲行政副總指揮。1991年,他正式擔任“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2005年12月28日,太行發動機通過設計定型審查。2006年3月,發動機正式定型。這標志著我國在自主研制航空發動機的道路上實現了從中等推力到大推力,從渦噴到渦扇,從第二代到第三代的三大曆史性跨越,使我軍武器裝備躍上一個新臺階,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最具標志性的重大成果之一。
  太行發動機定型以來,張恩和積極推動太行發動機的系列發展,繼續帶領總設計師隊伍解決技術難題,推動太行發動機正式形成部隊裝備,實現了技術成果向裝備的轉化。
  2007年,太行發動機工程榮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當年10月,張恩和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然而他卻毅然將20萬港元的獎金全部捐贈給研究所的青年科技創新基金,鼓勵青年一代激情進取、勇于創新。
新浪網友:
不行啊,雖說看參數上是超過了,可是咱還是沒有人家發動機的可靠啊
我們的太行已經超越了俄羅斯的發動機,我們爲什麽還要買俄羅斯的發動機?
太行發動機咋不跟俄羅斯的AL-41F比較呢?跟別人20年前的東西比較,羞恥,而且太行的壽命是AL-31的十分之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34a5030100gpyf.html?tj=1
 
中國技術最先進的軍用航空發動機已試制交付2臺

中航工業紅林各單位齊心協力確保某重點型號産品研制 ,一時間捷報頻傳,2009年8月31日,中航工業紅林在用戶規定節點前完成某重點型號第一臺産品的研制生産任務後交付驗收;11月10日,兩個月後該重點型號第2臺産品完成裝配調試順利出廠交付用戶,至此,由該公司動控所設計四室年青的設計團隊從研制生産到順利交付完成了2臺目前國內技術最爲先進、功能最爲複雜的某重點型號産品。
中航工業紅林動控所設計四室是一支年青的設計團隊,也是一支充滿激情與活力的集體,而正是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6歲,沒有設計實戰經驗的年輕人,承擔著目前國內技術先進的重點型號産品研制任務。
該型號産品設計、加工難度大,部分零組件結構複雜,殼體鑄造、冷熱加工、裝配調試與其他産品相比有相當大的難度,該型號産品也是設計四室在順利完成某型號産品研制任務後,承擔的又一重大研制任務。
此次型號項目研制得到了中航工業紅林領導高度重視,短時間交付任務迫在眉睫,該公司動控所領導親定由設計四室擔此重任,成立重點型號保障組,建立專題攻關小組,逐項解決問題。
爲滿足型號産品的研制需要,該所設計四室在仔細研究了産品功能特性的基礎上,按照國軍標、航標以及其它有關標准的規定及主機的要求,對産品的轉速、計量穩定性、電氣布局等嚴格設計。
特別是在殼體結構設計過程中,由于其結構緊湊、流道複雜,加工難度大,設計人員利用工業上某種先進的掃描技術以及某設計軟件平臺建立三維模型,確保殼體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
同時,設計人員還充分利用UG軟件建模功能,對某項形狀複雜的零件工作型面開展設計,經過設計人員的集智攻關,通過采集該零件工作型面上的數據點,將所有數據點進行擬合,通過一次次曲線組的擬合和驗證,解決了産品研制中的瓶頸。 爲抓緊時間,搶幹進度,該所設計四室技術人員加班加點,白天配合現場,晚上抓緊時間完善資料、分析數據,通宵奮戰在試驗一線,尤其是10月4日、5日、6日連續三天,爲配合調試,該所設計四室的同志們輪流24小時值班,平均不間斷工作34小時,確保按照公司要求,順利推進該型號産品項目研制。
在此次型號項目研制過程中,中航工業紅林軍品熱表分廠領導周密部署,廣大員工認真開展工作,在項目生産過程中,分廠表面處理的賀文紅同志白天趕制産品缺件,下班剛到家又接到某零件的返修通知,工作一天的疲勞還沒有得到緩解,又拖著疲憊的身體加班到淩晨一點,爲趕制零件,這樣加班對她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由于多項重點型號任務在該分廠高度交叉,爲了不影響公司整個型號研制進度,熱處理的同志們在白天幹高鹽零件的情況下,晚上接著加班幹型號産品所需的工裝,即使在廠房抽風出現故障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堅守在生産一線,其中,劉愛華就是他們其中傑出代表。
9月24日,由中航工業紅林軍品熱表分廠加工處理的最後一項産品提前入庫,比公司要求集結時間提前了6天完成,油泵部分也比公司要求集結時間提前了8天完成,在軍品熱表分廠員工的共同努力下,該分廠主制完成任務63項,熱表協作處理192項、工裝404項;表面處理完成246項、工裝625項,爲型號的研制完成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産品進入裝配、調試的關鍵環節,中航工業紅林軍品裝配分廠領導給予了高度關注,無論是從計劃下達,還是如何更好地安排産品的裝配調試,而不與其他型號産生沖突,影響公司交付節點。
從項目研制一開始,該分廠領導就開始思索如何確保産品的順利交付,分廠領導深知越是到最後環節,決不能出半點馬虎,質量和進度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前期准備工作必須做紮實。
在人員安排上該分廠以1:4的比例(即1大型産品的裝配配備4名裝配工人、大型試驗器的調試配備4名操作人員),並且在産品裝配調試人員的選拔配備上打破班組與班組的劃分界線,通過班組混合、技術強手聯合、以老帶新等方式,確保型號的首臺裝配調試任務在分廠的順利完成。
中航工業紅林軍品裝配分廠在做好各項技術、生産准備工作的同時,按照並行作業的原則,由該分廠工藝人員提前對上挂FTP的設計圖紙消化理解,並組織分廠裝配、調試人員對裝配調試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分析,提請工裝和所需的試驗器。
與此同時,在正式裝配前該分廠還組織有關人員對新工裝進行試用,用産品樣件對試驗器進行校驗等,確保零組件集結到位後進行正式裝調。
8月26日晚,産品零組件集結完畢,晚上7點開始裝配調試産品,該分廠只用了不到4天,隨後附件進行了分解、再次運轉、調試等各項工作,均達到設計要求,8月30日經主機所確認性能合格後,該型號産品在公司規定的8月31日節點前完成了交付驗收工作。
正是有了中航工業紅林動控所設計四室、軍品熱表分廠、軍品裝配分廠等單位紮實的工作作風和廣大員工敬業的工作態度,才有該重點型號産品第二臺 2個月交付驗收的新記錄。
 
圖片局部放大:新型發動機模型 
中國軸對稱矢量噴管(2000年珠海航展披露) 
江澤民視察軸對稱矢量噴管預研情況(2004年珠海航展所披露視頻) 
 
俄五代戰鬥機和蘇-35S都將采用AL-37FU(117S)發動機,具備三維矢量噴管 
 
對117S發動機進行測試的俄空軍蘇-27M戰鬥機
 
美國F-22“猛禽”戰鬥機配備的F-119發動機,使用二維矢量噴管
 
F-35戰鬥機配備的F-135發動機,也可以加上向下彎折的矢量推力噴嘴。但是這個噴嘴只有在垂直起降的場合使用,可以大大地縮短起飛/降落距離。其他F-35則不使用這項設計。
http://bbs.tiexue.net/post_4150669_1.html


(楨:中俄蘇-35採購案一波三折,各種猜想都有,但多從中想買但俄不急售分析,這種分析欠全面性析判。
1.中俄領導人考量的是兩國的戰略關係,而不只是軍方的單一武器問題。
2.即使是蘇-35本身,中方此時也非急需,買更多是為了部分技術之參考。
3.了解上述二點,頭腦便能較清楚,而不會陷於網上噴糞!
4.以上詳參【圖博館】:Su-35  SU27殲十一  SU-27家族關係  SU-34  SU-33  Su-30  SU-27

蘇-35

2009年8月莫斯科航展,蘇-35專用117S型發動機
蘇-35戰機用有源相控陣雷達
俄展示的苏-35战机用有源相控阵雷达

價格談不攏 中俄今年簽署蘇愷-35合同無望2013-11-20旺報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3月訪問俄國時,雙方曾就俄售中蘇愷-35戰鬥機進行討論。不過,俄羅斯技術集團總裁謝爾蓋‧切梅佐夫19日出席杜拜航空展時透露,因雙方價格談不攏,今年將不會簽署中國購買24架蘇愷-35戰鬥機的合同。
據俄羅斯新聞網報導,按飛機的配套零件及搭載武器,目前國際市場上,蘇愷-35的價格約在5000萬至1億美元,也就是說,大陸購買蘇愷-35的單價,最高要6億人民幣(約29億台幣)。
  相關新聞
中俄蘇-35合同年底前起草完畢 優於歐洲所有戰機
中國推遲蘇-35採購:要求提供定製版 最快明年底交付:載入自己的資料鏈,敵我識別、器系統等
克里姆林宮決定對華售蘇35背後的關鍵因素

俄羅斯衰了!中國購蘇35和拉達級竟是援助普京 2013-03-19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採購蘇-35以及阿莫爾級(楨:潛艇案是俄中合作!詳參【圖博館】:中國AIP潛艇)是中俄近期最重要的兩大軍事合作專案,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關於中俄的這兩大軍事合作,國內外評論眾口紛紜,一些國外輿論聲稱是中國技術仍依賴國外的鐵證,一些國內輿論則聲稱毫無必要引進蘇-35。
  首先,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發動機”這個說法毫無邏輯可言。117S發動機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千牛和125千牛。相比之下,用於俄羅斯T-50的117發動機(AL-41F)正式版推力在157千牛以上(未來計畫180千牛)。所以說,所謂先進的117S發動機,仍沒有脫離三代機引擎的水準,推力增量很有限。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可能時間表,獲得117S發動機的時間最快也在五年後,完全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另外,阿莫爾級計畫更是俄羅斯潛艇直接引入中國技術設備,對難產的“拉達”級潛艇的全面完善。可見,由於行業持續性衰退,俄羅斯軍工企業不僅資金人才缺乏,技術進一步更新換代也出現嚴重問題,已經開始需要中國軍工技術的反哺。俄羅斯軍事技術長期吃老本的狀況已瀕臨末日。
  所謂先進的蘇-35戰鬥機、拉達級潛艇乃至伊爾-476等等,無一不是前蘇聯時期技術遺產的後代,如果沒有新鮮技術血液的融入,根本談不上“滿足未來需要”,甚至很多企業隨時有徹底破產垮臺的可能。俄羅斯大型軍艦、運輸機、潛艇幾乎都已經面臨無米下鍋的況狀。其他幾個關鍵行業,即使有俄羅斯本國訂單,但由於新一代武器研製費用高昂,新型號研製進程也舉步維艱。如沒有外來資金的支援,蘇霍伊公司的T-50戰鬥機甚至難以順利推進。俄羅斯海軍甚至依靠印度護衛艦訂單,才能確保同型號的護衛艦在本國服役。
 儘管中國軍事工業進步飛速,但實際上距離西方先進水準仍然有很大差距。無論如何,俄羅斯在未來幾乎仍是中國軍事技術交流和借鑒的唯一視窗。如果俄羅斯軍工垮臺,中國軍工的很多領域可能真會陷入閉門造車的狀況,對中國肯定是弊大於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持活力的俄羅斯軍工,也有利於促進中國軍工的發展。事實上西方的軍事發展,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歐洲和美國防務企業間的不斷交流和合作。盲目自滿和排外,不能真正縮短和西方的差距。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587605-1-1.html
  相關新聞
外媒猜 殲-20將換裝蘇-35引擎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
  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雖然J7MF可用自製引擎還包括渦噴WP13FⅡ、渦噴14昆侖發動機、甚至渦扇9秦嶺發動機(依此,中巴合作FC1所用引擎,即使俄在印度抗議下,仍會提供RD93,其因是FC1不只有中國引擎可用,法、以等國也想搶食。)  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之所會如此,除了中方想引進更佳引擎科技、俄方不願使去市場、尤其中俄間旣合作又競爭的戰略關係外,也體現了唯有自主自力發展,才有可能與他人談判(不只引擎如此、其它領域亦然),這對台軍IDF的雙小引擎應也些啟發吧!(詳參【圖博館】:IDF()雄鷹?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3580434

國產直升機三大優勢:全壽命成本不到進口貨1/5 2013-9-4環球時報

  中航工業昌河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昌飛)向來以生產直-8、直-11系列直升機而聞名,近年來該公司推出的AC311和AC313新型直升機也得到國內公安部門的青睞。該公司總經理周新民在第二屆天津直升機博覽會前夕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人習慣上認為國產民用直升機不如同類進口產品,但事實上,國貨在三大領域具備明顯優勢。
  他認為,中國民用直升機的第一個優勢是性價比。價格分為兩方面,即單機售價與全壽命價格,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中國單機售價的優勢明顯。人們通常提到的國產民用直升機存在差距,其實是指全壽命週期及可靠性方面的差距。根據調研,中國產品的可靠性雖然可能不及進口貨,但是對方的備件、維修價格卻高得多。比如中國產品的翻新週期是1500飛行小時,對方是3000小時,但每次翻修的價格是中國產品的2-3倍,如此算下來,中國產品至少與對方旗鼓相當。從備件角度而言,中國產品的優勢更明顯,國內外價格差距不只是2-3倍,而是達到5-10倍。
  回應
  說什麼維修壽命短還便宜!盡扯淡,打仗要求的低維護高可靠高出勤,你連戰備值班都不能連續進行,等著挨揍吧
  真打起來,武器壽命就沒什麼用了,沒多少武器是善終的,最後還得是性價比最牛,打得起、打得贏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楨:正因壽命短和穩定性不夠、故平時多用俄發動機,這不只合性價比、也可維持自己的研發能量和維持中俄戰略關係!)

俄通社-塔斯社2012-4-17俄宣布售華蘇-35戰機談判曆時一年半已終止

  環球網記者胥文琦報道 據俄通社-塔斯社2012-4-17日消息,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代表表示,俄中關于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售蘇-35殲擊機的談判已經終止。

俄羅斯蘇愷-35 售予中國24架 2012-11-22 旺報

 據俄羅斯「紐帶」新聞網、《導報》20日報導,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已經和中國國防部就供應24架蘇愷-35戰鬥機達成協定。而合約本身將會在一、兩年內簽署,飛機將從2015年起開始交付,合約的金額超過15億美元。 
 2004年中國拒絕繼續履行蘇愷-27戰鬥機許可生產合約,只生產了合約規定的200架中的105架,隨後開始生產以蘇愷-27為基礎、未經許可的殲-11型戰機。透過「逆向工程」的研發,中國軍方完全掌握蘇愷-27的各種性能。 
 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認為,中航工業集團公司幾乎沒有為自己仿製的蘇愷-27戰機做過宣傳,說明中國仿製品可能存在大量技術難題,俄方不必擔心中國會很快仿製蘇愷-35戰鬥機(楨:啥仿不出?蘇-27→殲-11;蘇-30→殲-16;蘇-33→殲-15;蘇-35→殲-?  詳參【圖博館】:中國 《模仿了創新》)。
  相關新聞
俄專家:蘇-35非常精密中國無法技術複製 
平可夫警告俄高官:最多8年俄將為售華蘇-35流淚
美國《防務新聞》2013-7-6憂大陸靠蘇愷35和S400 讓大陸周邊地區的戰機升級努力歸零(詳參【圖博館】:紅旗-9與S-400反隱能力)
漢和稱蘇-35戰鬥機將賦予中國空軍十年優勢(回應:漢和真是放狗屁,蘇35是三代至四代機,又沒隱形能力,人家F22可能一部就搞掂他幾部,這只能算是暫代品,有好過無!平可夫 詳參【圖博館】:《僵

中國購蘇-35系過渡非對殲-20殲-31失去信心 2012-11-22 環球時報  

  俄媒稱,具有“4++代”水平的蘇-35戰鬥機在中國空軍眼裏具有難以抵禦的誘惑力(楨:?)。俄方在航展期間提供的資料宣稱,這種戰機將在未來十年內成爲俄空軍的主力,首批6架將于今年加入俄空軍服役。它不僅繼承大名鼎鼎的蘇-27戰機的特性,而且還最大限度吸收了俄第五代戰機T-50的新技術。俄羅斯《航空艦隊》雜志披露,蘇-35與之前的型號相比,最突出的改進是擁有采用推力矢量控制系統的117S型發動機,比F-22的發動機更先進(楨:?沒魚蝦也好!)。此外它裝備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與F-22的AN/APG-77雷達性能相當(楨:?詳參【圖博館】: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F-22   仿F-22  PLA四代機之爭 ),而強大的抗幹擾和武器挂載能力讓它在電磁幹擾的特殊環境下比F-22更具優勢。
  一名中國軍事專家認爲,中國選擇引進蘇-35戰機並非對國産戰機失去信心,而是在現役第四代和在研的第五代戰鬥機之間搭起戰力過渡之橋。他表示,鑒于美國加速在中國周邊擴散F-35戰機,美軍獨享的F-22更頻繁地進出關島和日本沖繩基地,使中國空防壓力明顯增大。而中國研制的殲-20、殲-31等隱形戰機尚處于技術論證階段,離實戰有很長時間,因此選擇國際市場上最有可能與美國隱形戰機抗衡的蘇-35是明智的選擇。澳大利亞空中力量研究所曾評估過世界戰機市場上的幾大名角,經過對14項關鍵性能對比測算(包括超音速巡航、隱形、超機動性、可控推力矢量和超音速飛行時使用武器能力等),結論是蘇-35的得分比F-35高出一大截(楨:?詳參【圖博館】:F-35-JSF)。因此中國選擇引進蘇-35也存在現實的合理性。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1-22/1021707446.html

大批中國在研發動機曝光:首次確認WS-15存在2013-5-7北京新浪網

中國在研的各型發動機性能

中國在研的各型發動機性能2
中國在研的各型發動機性能表(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動機研發史
  在2013年中國航空推進技術高峰論壇的英文版網站上,有一個中國航空發動機項目匯總表。其中曝光了幾個關鍵資訊。1.官方首次確認疑似為殲-20准備的WS-15發動機存在。2.武直10未來可換裝大功率發動機。3.現在有多款大型直升機正在研發中。
  文中透露的資訊相當豐富,其中以WS-15發動機為核心研製的SF-A型發動機推力達到13噸,並將配備給大型運輸機運-20,WZ-16功率1500KW,將配備給武直十和直15,在型號右欄,還顯示有Y-21(運-21,可能為ARJ-21的運輸機版本)和Y-19(渦槳飛機)型號存在。另,功率達1800KW的WZ-10型發動機將配備國産20噸級直升機。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military/sinacn/20130507/19044521517.html

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2-3-1報道:殲20將裝備WS15發動機 推力18噸\
美國研發變循環發動機計劃2020年配備F-35:據美國《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2012-9-24報道,美國正著手發展新一代的戰鬥機發動機,除常規渦輪風扇發動機的高壓核心機和低壓涵道氣流外還有一個第3氣流,外部流路能夠打開和關閉。起飛時,第3氣流關閉減少涵道比和轉移更多的空氣流進入到核心機增加推力。巡航時,第3氣流打開,增加涵道比減少燃料消耗。第3氣流能夠冷卻用于發動機熱端部件熱管理的冷卻空氣、用作飛機系統熱沈的燃料、加力燃燒室和噴口的壁板。這種構造還能夠減少飛機的阻力。進氣道是按起飛時最大空氣流量狀態設計,但在巡航時捕獲的氣流大于發動機的需要,便會造成溢流。第3氣流便能夠旁路額外的空氣,減少溢流阻力,並且增加的流量能夠用來填充飛機尾錐部,減少底部阻力。將會比F-35所用的F135發動機改善發動機的燃料效率25%,增加飛機的作戰半徑25-30%,留空時間增加30-40%。 
newmaker.com
图文:太行性能数据与外国主力发动机对比
渦扇10太行  的尾噴口,外層磷片是輪流疊壓的結構,各片磷片都首尾相連的部分疊壓在前一片身上,尾噴口在外觀上是由大小形狀一致的磷片組成的。

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国产“太行”涡轮风扇发动机侧后视摄影:门广阔

而AL-31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磷片采用每兩片大磷片夾一片小磷片的結構,在外觀上,大磷片和小磷片交錯組成圓形的尾噴口。

首次降落遼寧艦的552號是俄製發動機,554號是太行發動機。(詳參【圖博館】:中國

 我国歼-15飞鲨舰载机成功在辽宁号航母上完成起降

J10B的試飛機,05號機是用WS10A ,01號機是AL31N


消息稱中國殲16戰機已小批量產 配國產發動機2013-11-2環球網

渦扇WS-10太行發動機,是由中國一航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軍用渦輪扇發動機,研究過程長達近20年。中國計畫在殲-11B/BS上全面使用渦扇10,以替代俄制AL-31發動機。
  回應
  體制不改,難有作為
  別什麼都往體制上扯,同樣的體制,為什麼經濟增長遠超美歐?為什麼航太搞的很好?
  和體制有毛關係 全球只有美俄英能獨立設計製造軍用發動機
  別和他說那些了,這些人永遠不會明白的。
  渦扇發動機的最難處是渦輪每分鐘上萬轉的轉速和1300-1700C的渦前高溫。轉速和渦前溫度越高,推力越大。除了高溫強度,渦輪葉片高溫蠕變(逐漸變長)直接影響發動機的壽命和穩定性。美英的發動機用的是無晶界的單晶葉片,我們可能用的是低一檔的定向凝固鑄造的平行多晶葉片。歸結為一句話,造一台發動機不難,但造一台頂尖發動機太難。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1-02/0902747566.html
  相關新聞
從噴零件到空中停車 中國太行到底行不行
外媒猜 殲-20將換裝蘇-35引擎
WS-15發動機大突破!殲20(18?)可出垂直起降版  中J-18
新浪軍事2014-1-5運-20國產發動機WS-20測試: WS-20以太行發動機WS-10為基礎,不同於俄制D-30發動機的新型發動機,WS-20短艙和結構類似於美國CFM56-7發動機和GE90發動機。以太行發動機WS-10為基礎,將主要用於運-20大型運輸機,未來,還可作為大型客機、新型雙發中型運輸機、飛翼佈局遠程隱身轟炸機和第二代遠端反潛巡邏機的主要動力,將在未來5至7年內投入使用。至此,我國成為繼美、英、法、俄之後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大涵道比高性能渦扇發動機的國家。(詳參【圖博館】:-20

強力研判:中國殲20新航發爲太行增推改進版!2011-01-09

白菊發動機爲太行14.5噸FADEC增推改進版 !
注意看上圖與下圖尾噴管的三段式結構,仔細看了! 答案是完全一致
   上面的那張圖是2009年8月30日紅林廠向某主機所(大家想一下主機所指的是什麽?)交付的兩臺中國最先進的渦扇發動機(當初WS-15的推測錯了)新聞的配圖。
  附分析:
          下面的這個新聞是2009年8月底的,中國技術最先進的軍用航空發動機已試制交付2臺  內容是紅林廠交付了兩臺中國最先進的渦扇發動機,原來的解讀是FWS-15,現在看來是錯了
          大家注意交付這個詞的用法,還有後面的主機所驗收,我們知道按中國航空工業的慣例,主機所一般是指飛機設計研究所(想想飛機研究所要新型的發動機幹什麽)
         這個新聞的配圖是第一張圖沒錯的話,根據其整體與太行的相似程度(僅在菊花有不同),可以毫無質疑地確認,這就是太行的增推改型,據有關大佬透露,這款改進型上上了太行原定要上卻沒上的單晶葉片,粉末盤,還有FADEC, 我們知道四代的先進航電架構要求是飛火推交聯的,而FADEC是必然的要求,所以以前推測的AL-31上四代從技術驗證的角度看,可行性是很差的,或者說以後是要繞大彎路的。而117又遙不可及的情況下,能滿足足夠可靠性的FADEC版太行,無疑是不二選擇,這對整個項目的節點來說重要至關,關系到能否成功驗證四代的整體航電架構,和完成向WS-15的平滑過渡。
        太行改的交付日期是2009年8月31號,大約在首飛前一年,這一天正是主機所要求的節點,而一年的時間足夠四代與太行改充分磨合了,所以前幾天突然出來的新白菊不應讓人意外。
    PS:以下選擇了三個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僅作參考     
      huzhigen去年預測四代動力暫定太行,
      平可夫在近兩天的觀察中也確認新發爲國發
      北客京華確認爲全國産四妹
    附上相關新聞節選...............................
    中國技術最先進的軍用航空發動機已試制交付2臺 2009-8-31
在人員安排上該分廠以1:4的比例(即1大型産品的裝配配備4名裝配工人、大型試驗器的調試配備4名操作人員),並且在産品裝配調試人員的選拔配備上打破班組與班組的劃分界線,通過班組混合、技術強手聯合、以老帶新等方式,確保型號的首臺裝配調試任務在分廠的順利完成。
中航工業紅林軍品裝配分廠在做好各項技術、生産准備工作的同時,按照並行作業的原則,由該分廠工藝人員提前對上挂FTP的設計圖紙消化理解,並組織分廠裝配、調試人員對裝配調試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分析,提請工裝和所需的試驗器。
與此同時,在正式裝配前該分廠還組織有關人員對新工裝進行試用,用産品樣件對試驗器進行校驗等,確保零組件集結到位後進行正式裝調。
8月26日晚,産品零組件集結完畢,晚上7點開始裝配調試産品,該分廠只用了不到4天,隨後附件進行了分解、再次運轉、調試等各項工作,均達到設計要求,8月30日經主機所確認性能合格後,該型號産品在公司規定的8月31日節點前完成了交付驗收工作。
正是有了中航工業紅林動控所設計四室、軍品熱表分廠、軍品裝配分廠等單位紮實的工作作風和廣大員工敬業的工作態度,才有該重點型號産品第二臺 2個月交付驗收的新記錄。
回應
有可能,WS-15依然不成熟(推測),WS-10已經裝備部隊,改進型也差不多出來了,上殲20還是可以的。不過真正確定還有待時日。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307457-1-1.html

美國專家分析稱中國正在研制兩款新一代戰機
 
  東方網2010年1月5日消息:據俄羅斯軍事平等網1月4日報道,美國著名軍事分析專家理查德?費舍爾日前在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網站上發表文章,對中國新型航空航天武器的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中國目前正在大規模利用國外技術用于研制新一代戰鬥機。
  費舍爾認爲,中國的新一代戰鬥機研制計劃可能已持續了20年之久。他指出,中國成都第611研究所的一位前工作人員曾透露,中國早在1989年便已開始新一代戰鬥機的概念性研究工作。參與該項計劃的除了611研究所外,還包括沈陽的第601研究所。這項絕密研究計劃的代號爲“2-03”。該消息人士還宣稱,中國曾在1993年時與俄羅斯達成了有關吸收俄中央流體空氣動力學研究所和米高揚設計局作爲顧問的協議。611所長期以來也與來自俄中央流體空氣動力學研究所西伯利亞分部的一個顧問小組保持著合作關系。後者不但曾協助611所研制殲-10戰機,可能還幫助中方研發新一代戰鬥機。
  爲了掌握制造新型戰鬥機所需的複合材料的開發技術,611所的一批工作人員還曾在上世紀80年代末被派往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此外,中國還在與波音公司、歐洲空中客車公司和烏克蘭安東諾夫公司的合作中獲取了與制造複合材料有關的部分知識。這些知識和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在制造新一代戰鬥機和其他現代化軍用與民用運輸機領域的進度。
  有軍事專家認爲,611和601所目前正在著手研制能夠與美俄最新型戰機相競爭的新一代重型雙發高機動戰鬥機。此外,他們還相信中國空軍已確定611所提交的新一代戰機設計方案,而601所則充當分包單位。2002年11月,611所曾在珠海航展上散發過一本繪有一種雙發戰鬥機的宣傳冊,其外形與俄羅斯米高揚設計局的1.44戰機有些相似。1999年,當俄羅斯的新型戰鬥機計劃首次引起公衆注意時,俄方曾有意將其出售給中國,但這一消息後來並未獲得證實。
  還有消息稱,中國目前還在研制一種單發中型戰鬥機。2005年初,一位來自中國航空工業界的消息人士透露,611所正在研制一種類似美國F-35的新型戰機。但在2006年舉行的珠海航展上,601所卻出人意料地展示了一種“三翼機”的設計方案。或許,中國的中型戰鬥機可能存在著數個版本,其中有些還能像F-35B那樣進行短距和垂直起降。
  此外,中國還在下大力氣研制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2009年初,殲-10的最新改型--殲-10B開始進行飛行測試。後者的機頭前部經過了全新設計--很可能是爲了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英國《國際飛行》雜志曾在1997年報道稱,俄方已提出向中國出售RP-35型雷達(法紮特隆研究所爲米格-35戰機研制的“甲蟲-AE”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原型機),以便擊敗以色列提供的雷達方案。有俄方消息人士認爲,中國可能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時便已獲得兩部RP-35雷達。來自中國的消息人士則透露,第607研究所在2008年時已完成了一種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制工作。專家們認爲,這種新型雷達是由中國人獨立研制的,但其在研制過程中受到了俄以兩國(或許還包括意大利)技術的影響。如果中國真的研制出了這種雷達,那麽其無疑是中國人在雷達技術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同時意味著,中國的第五代戰鬥機將確定無疑地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
  在2008年舉行的珠海航展上,中國還曾展示過一種用于顯示戰術信息的大型機載多功能液晶顯示屏。該屏幕的設計特點與美國F-35上安裝的非常相似。美國消息人士認爲,這種顯示屏的研制和生産工作非常複雜。而中方展出這種新型顯示屏的行爲,似乎是在譏諷美國在F-35上安裝的同類顯示系統。
  當然,中國還在全力研制用于裝備第五代戰鬥機的帶加力燃燒室的內外涵渦輪噴氣發動機。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發言人曾在2009年8月份宣布,在研制WS-10A發動機(也被稱作FWS-10“太行”)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均已得到解決。不過,他並未透露相關的細節信息。需要指出的是,之前發生的一起殲-11BS戰鬥機墜毀事故很可能是由于發動機渦輪質量偏低引起的。
  但是,在2009年11月舉行的珠海航展上,俄羅斯代表團成員曾承認,中國已能夠獨立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有消息稱,中國還在研制推力超過13噸的WS-12發動機。或許,中方還在以俄羅斯的R-79(專爲雅克-141垂直起降戰鬥機研制)爲基礎研制推力達15噸的發動機。
盡管俄羅斯一直拒絕向中國提供制造帶加力燃燒室的內外涵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先進技術,但其卻一直在向後者提供大量先進發動機。有消息稱,中國已購買了300-400臺AL-31FN發動機,用于裝備國産的殲-10戰鬥機。雖然中國目前還未掌握矢量推力技術,但其已對更大推力發動機表示出了興趣。俄方此前透露,AL-31FM-1發動機的推力可能會由目前的13.5噸增加至15噸。如果本國的發動機研制計劃進展不順,中國空軍可能會在訂購一批AL-31FD。至于俄羅斯爲本國第五代戰機研制的“117”型發動機,由于中國也在研制類似的裝備,因此其不大可能進入中國空軍的采購清單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1-05/0819579575.html 

  殲-20>百度百科

殲20殲20是成都飛機制造廠研制的中國第五代隱身重型殲擊機,采用兩臺國産渦扇10B發動機、DSI兩側進氣道、全動垂尾,鴨式布局。該機于2010年10月14日完成組裝,2010年11月4日進行首次滑跑試驗。2011年1月11日12時50分,殲20在成都實現首飛,曆時18分鍾,這標志著我國隱形戰鬥機的研制工作掀開了新的一頁。
       簡介
該機由中國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中國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制造的用于接替殲-10、殲-11等第三代空中優勢/多用途殲擊機的未來重型殲擊機型號,使用光傳操縱系統。按中國和西方標准,該機爲“第四代殲擊機/戰鬥機”(注:西方和俄羅斯對戰機代數劃分標准不統一,以F-22爲例,西方稱之爲四代機,俄羅斯則稱之爲五代機),其目的是適合中國空軍2020年以後的作戰環境需要。   
       由于美國已經在2005年將戰鬥機劃代標准由原先的四代劃分法改爲五代劃分法、即與俄羅斯現行標准相同,加之中國在2009年之後的對外宣傳中將“殲-10改”定位爲新的“第四代殲擊機”,所以殲-20在未來的正式報道中亦有很大可能被稱爲“第五代殲擊機”。該飛機開始時(可能)使用AL31F發動機,在1月6日又改用“渦扇10”發動機的改進版,就是國産新一代“太行”發動機的改型。在未裝備“渦扇15”之前,尚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准確劃分應該是4.5代戰鬥機。
  很難預料到,關于中國第四代戰機的討論會來得如此迅猛。一組成飛新型戰機滑跑的圖片點燃了軍迷和專家熱情。12月底,這組由網友拍到的並不清晰的圖片,還只是在一些中文軍事論壇被關注——但很快,美國《時代》周刊網站和《巴基斯坦愛國者》網站的報道迅速引發了全球關注。新華網翻譯了這兩篇外電報道,以中國軍迷熟悉的“出口轉內銷”新聞模式,這組極其敏感而罕見的圖片得以通過主流媒體與外界見面。對新型隱形戰機的關注,讓近期國內各大軍事刊物相繼刊登的海軍核潛艇編隊訓練圖都黯然失色,盡管中華網等軍事頻道都獲得了焦點圖推薦,但未能蓋過四代機的風頭。熱衷于爲兵器命名的網友們爲成飛這型戰機取了一個一語雙關的名字——“黑絲帶”,似露非露又充滿誘惑的戰機恰如黑絲,又契合了這型戰機的機身塗色和“四代”諧音。
  首飛
東方網1月11日消息:據成都網友目擊,中國殲20隱形戰鬥機已于2011年1月11日中午12時50分左右在四川成都進行首次升空飛行測試,起飛時發動機未開加力,滑行約200米左右升空,在13時08分成功著地。整個首飛過程是在殲10S戰鬥教練機陪伴 網友拍攝的首飛照片(12張)下完成的,曆時大約18分鍾,取得成功。在殲-20成功完成首飛落地後,試飛現場內外歡呼聲一片,機場外的圍觀群衆也接連放起鞭炮。   
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副主任關友飛11日晚在回答有關殲20戰鬥機試飛問題時表示,中國發展武器裝備不針對任何國家和特定目標。從時間上看,沒有任何針對性,是正常的工作安排。關友飛強調,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搞軍事擴張和軍備競賽,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
  參數
以下暫爲估算數據。   
空重:16噸  
戰鬥全重:25噸   
燃油:10噸   
最大起飛重量:36噸   
武器裝載能力:10噸   
機身長:21米   
翼展:13米   
最大飛行速度:2.2馬赫   
巡航速度:1.6馬赫   
最大飛行高度:20000米   
航程:4500公裏(帶倆副油箱)   
作戰半徑:1500千米   
主要武器:霹靂21組合動力空空導彈,霹靂12激光制導導彈,霹靂10雷達制導導彈,霹靂8紅外制導導彈,多用途精確制導武器,自由落體炸彈等   
飛行員:1人   
最大過載:10G   
雷達反射面積:0.05平方米   
紅外信號強度:預計和F-35相當
  配置
鴨式對于超巡十分有利,對于超機動也同樣有利。無尾三角翼有利于實現面積律,這是人們早已熟知的。另一方面,由于隱身的需要,機翼後緣不應該是平直的,機翼後緣都帶有前掠可以在相同翼展情況下增加翼面積,降低翼載,並增加翼根長度,改善翼根受力情況,但這使得翼根後緣十分靠後,常規平尾的位置很難安排, F-22 和 T-50 都只得在機翼後緣斜切一角,才能擠進平尾。由于平尾和重心的距離很近,力臂較短,只有用較大的平尾面積才能管用。T-50 的平尾面積縮小,但如果力臂可以拉長的話,本來可以進一步縮小的。但采用鴨式布局的話,鴨翼在機翼前方,不和後延的翼根沖突,比較好解決。四代的鴨翼相對主翼的位置比殲-10 進一步靠前,增大了力臂,增強了效用,所以較小的鴨翼就可以達到很大的作用。     
       四代這樣的遠距耦合鴨翼的優點早已爲人們所熟知,但爲什麽在戰鬥機上只有歐洲“臺風”才使用呢?因爲鴨翼可以有兩個作用:配平和渦升力。遠距耦合鴨翼有利于配平,但不利于産生渦升力。配平力矩強有利于加速改變機頭指向,渦升力強有利于穩定盤旋,兩者各有各的用處,但通過鴨翼的位置很難兼顧兩者要求。另一方面就是飛行員的視界,遠距耦合鴨翼常常遮擋了飛行員側下方的視界,十分不利于空戰格鬥,歐洲“臺風”就有這個問題。但四代的長度很長,鴨翼在飛行員肩膀後的進氣口上唇,對空戰視界的影響很小,因爲鴨翼下的視野早已被機翼擋住了,即使不安裝鴨翼,那片視野也同樣看不到。
據測算,四代的機身長度達到 21.30 米,比 F-22 的 18.92 米和 T-50 的 20.40 米都要長,和米格 1.44 的 21.60 米差不多。四代的進氣口在機身兩側,機體本身較寬大,而機尾噴口是緊密並排的,所以可以肯定四代的進氣道有相當程度的彎曲。加上 DSI 的有限遮擋,發動機正面不暴露在直射雷達之下是可以肯定的。四代機身爲什麽那麽長現在還不清楚,有幾個猜想:   
1、 機內武器艙布置的需要 
2、 進氣道設計需要   
3、 翼面積和遠距耦合鴨翼的需要   
       現在還不清楚四代的機內武器艙的大小和分布,但有了那麽長達的機體,機內武器艙的空間應該比較充裕。F-22 也是彎曲進氣道,但 F-22 的總長要短很多,這可能是因爲美國的進氣道設計水平和發動機長度的關系,也可能是 F-22 采用固定進氣道,而四代采用可調進氣道。
       四代采用了 DSI(無附面層隔板超音速進氣 ),用三維複雜曲面的凸曲面(鼓包狀,用于壓縮氣流)把進氣中的附面層迎面剖開,然後用壓力梯度頂到進氣口的兩角泄放。不過四代的 DSI 有三個特別的地方,一是不對稱,凸曲面的位置偏上,而不像常規 DSI 的對稱設計,這可能是照片不清晰造成的錯覺;二是進氣口側唇口帶有後掠,這是世界上已知 DSI 中絕無僅有的;三是四代的進氣口是可調的,這也是第五代戰鬥機中唯一采用可調進氣口的。   
成飛一定是世界上 DSI 經驗最豐富的飛機公司了,一口氣設計了三架 DSI 戰鬥機:梟龍 04、殲-10B、四代。相比之下,洛克希德-馬丁只有 F-35,研究機不能算。成飛在四代上采用這樣特別的 DSI,是有道理的。進氣口設計需要做 3 件事情:   
1、 分離附面層,保證幹淨氣流進入進氣道   
2、 在大迎角下也保證正常進氣   
3、 在超音速飛行時把進氣氣流減速到亞音速,並增加壓力,也就是所謂的總壓恢複
       四代 DSI 恰好在這三個方面都用最小的折衷做到了。DSI 本來就是用來分離附面層的,DSI 的附面層分離效果好,阻力小,總壓恢複好,但 DSI 只能對一個有限的速度範圍優化,很難做到對很大的速度範圍都高度有效。另外,DSI 的凸曲面設計本來就相當複雜,需要考慮三維流場和壓力分布。爲了隱身,四代的機頭是菱形截面,進氣口是像 V 形一樣向兩側傾斜,在大迎角下流場更加複雜。爲了改善大迎角下進氣口對空氣的“捕捉”效果,進氣口像 F-15 一樣帶一點後掠。爲了不給 DSI 設計帶來太大的困擾,後掠沒有 F-15 那麽大。但 V 形機頭下半部的前機身預壓縮能力不足了進氣口後掠不足的缺憾。另外,正因爲進氣口後掠,下唇位置靠後,所以凸曲面位置偏上,和凸曲面剖開造成兩撇“胡須”的下一半的位置正好對上。
       四代之前,所有隱身戰鬥機都采用固定進氣口。固定進氣口結構簡單,沒有可動部件,雷達反射特征小。從 F-22 開始,固定進氣口幾乎成爲隱身戰鬥機的固有特征,F-35、T-50 都是固定進氣口。但固定進氣口只能對較小的馬赫數範圍優化,F-16 采用固定進氣口之後,盡管推重比 F-104 增加了 40%,但最大速度相當,部分原因就是因爲 F-16 的固定進氣口是爲跨音速格鬥而不是最高速度而優化的,而 F-104 的進氣口是可以通過半錐可調,所以在更大速度範圍內保持最優。在超音速飛行時,進氣口的唇口也造成激波,激波的鋒面好比氣簾,氣流通過激波鋒面的時候得到減速。可調進氣口可以在不同速度下有效地控制激波的形狀和位置,使氣流達到發動機正面的時候爲最優速度、最高壓力。不可調進氣口只能在設計速度做到這一點,在其他速度下,要麽氣流速度依然過高,發動機前面幾級壓縮機非但起不到壓縮機的作用,反而變成風車,使氣流減速到亞音速;或者速度過低,大大增加壓縮機的負擔。
F-22 采用加萊特進氣口,也稱雙斜切雙壓縮面進氣口,或者斜切菱形進氣口,不同的說法,都是一個意思。這個設計比 DSI 超音速性能好,適應的速度範圍更大,但畢竟還是固定進氣口,最終逃不過固定進氣口的限制。好在 F-22 有兩臺變態的發動機,超音速巡航沒有問題。T-50 的超音速巡航性能現在不清楚,T-50 的進氣口和 F-22 有所不同,但原理大致相似。F-35 采用 DSI,只有一臺發動機,盡管推力變態,還是力不從心,最高速度只有 M1.6,超巡就免提了。四代要做到超巡,但中國沒有 F-22 這樣變態的發動機,只有用可調進氣口來幫忙,達到足夠的超巡性能。四代的進氣口上唇可以下垂,像 F-15 一樣,這就是可調進氣口。和 F-15 不同的是,F-15 的可調進氣口是暴露在外的,而四代的可調進氣口是包攏在進氣口結構內的。四代這樣做當然是出于隱身的考慮,但可能造成進氣口唇口較厚、阻力增加的問題。工程設計本來就是得失權衡的過程,只要最終結果得大于失,這就是值得的。不過四代的進氣口上唇下垂如何避免和 DSI 的鼓包打架,這還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有待更多的細節圖片才能解惑。活動上唇和固定外殼之間不可避免的間隙裏,如何避免雜物和塵土嵌進去,造成可調上唇動作受阻,這也是一個具體的工程問題。四代的進氣口可算是 DSI、加萊特和 F-15 那樣的可調鍥形的結合體,這也給了四代正面大青蛙一樣的特征。 有的示意圖上,四代的鴨翼是箭形的,但從正面照片來看,鴨翼是梯形的。按照盡量減少邊緣角度的 edge alighnment 原則,機翼形狀應該和鴨翼一致,機翼、鴨翼前後緣對齊。如果最後證明鴨翼不是梯形而是箭形的,那也無妨,鴨翼和機翼的前後緣不一定需要左面對左面,左面對右面也是可以的。機翼采用 M 形或 W 形雖然也符合 edge alighnment 原則,但增加了內角和凸角,增加後向雷達反射特征,能避免最好避免,只有在前掠後緣導致翼根長于機體長度的時候才不得已而爲之。雙垂尾的形狀估計了鴨翼一致,有利于邊緣對齊。垂尾翼尖斜切一刀,估計機翼、鴨翼也有同樣角度的斜切一刀。米格戰鬥機的垂尾經常有這麽一刀,F-15 的翼尖也是這個樣子,這是爲了躲開翼尖渦流造成的額外阻力。     
       四代的鴨翼是全動的,四代的雙垂尾也是全動的。已知戰鬥機中,只有 T-50 是全動垂尾,F-22 和 F-35 都是常規的固定垂尾加可動舵面。全動垂尾和全動平尾一樣,都是飛控要求和水平提高的結果。傳統的橫向穩定的飛機設計中,後機身的水平方向投影面積應該大于前機身,這樣飛機就像風向標一樣,在橫向是自然穩定的。後機身是指整機重心以後的部分。現代戰鬥機的發動機占了飛機重量的不小的一部分,飛機重心越來越靠後,所以機翼也靠後,造成 F-18 這樣機頭像仙鶴一樣長長地伸在前面的樣子。但這樣,後機身的投影面積就越來越依靠垂尾,一個垂尾不夠,有時還需兩個垂尾。雙垂尾還有額外的好處,可以把舵面差動動作(也就是同時向外,或者同時向裏),充當減速板使用。像 F-18 那樣的外傾雙垂尾的舵面差動動作的話,還可以産生額外的壓尾力矩,幫助飛機及早擡頭,縮短起飛距離。外傾的雙垂尾還有降低側面雷達反射面積的的好處。對于遠處照射過來的雷達,入射角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水平入射,直立的垂尾像鏡子一樣反射,外傾的垂尾就明顯降低了雷達反射特征。不過外傾的雙垂尾在飛控上比較別扭,不光産生偏航力矩,還産生滾轉力矩,要達到飛行員的無憂慮操作,需要較高的飛控水平。四代比這還進了一步,采用了全動垂尾。全動垂尾變被動的自然穩定爲用主動控制達到方向穩定,好處是可以用較小的垂尾,重量和阻力都較小,雷達反射面積也小,壞處是對飛控要求進一步提高。四代采用這樣極端的技術,說明了成飛對先進飛控的信心。
       但四代飛控之變態不在于此,而在于可動邊條。在衆多側視圖中,不大爲人注意的是鴨翼和機翼之間的邊條,有一條清晰可見的縫線,這只能是可動邊條。四代的遠距耦合鴨翼注重配平作用,有助于敏捷的機頭指向,但對于穩定盤旋所需要的渦升力沒有太大的幫助。歐洲“臺風”在鴨翼和機翼之間增設了一對小小的擾流片,用于産生渦升力。四代大大地進了一步,鴨翼和機翼之間的邊條是可動的。由于和機翼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緣故,四代的鴨翼略帶上反。一般說上反翼增強橫滾的穩定性,用于自然穩定性不足的下單翼。四代鴨翼相當于上單翼,上單翼用上反十分罕見,對敏捷性是負面影響,但鴨翼面積太小,這點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鴨翼略帶上反,減少對邊條的遮擋,可以增強邊條的作用。四代的邊條是小小的,比較狹窄,畢竟在鴨翼後面,太寬大了沒用。但這不等于邊條就無所作爲,尤其是邊條可以可控下垂。可動邊條可以強化渦升力,並且可以控制渦流走向。米格-29K 也采用了類似的技術,不完全一樣,但思路相近。米格-29K 的大邊條下有一對可以在起飛著陸是放下的擾流片,這一對擾流片大大增強了渦升力,所以不需要蘇-33 那樣的鴨翼就可以實現航母上的滑躍起飛。不同的是,米格-29K 的擾流片只在起飛、著陸時使用,對機動飛行沒有助益,四代的可動邊條在所有時候都可以發揮作用,這就是全新設計和改進設計的差別,也是飛控的差別。   
       四代比較引人注意的“倒退”(楨:?)是那一對腹鰭。在傳統設計中,腹鰭是後機身投影面積的一部分,是爲了降低過高的垂尾用的,在大迎角垂尾受到機體遮擋時,腹鰭的方向穩定作用也比垂尾更顯著。但四代采用全動垂尾的目的就是用主動控制代替被動的自然穩定性,在用腹鰭在道理上說不通。即使在大迎角垂尾作用受到削弱時,也可以通過副翼和襟翼的差動動作造成不對稱阻力,達成偏航控制。B-2 和 YF-23 就是這樣控制的。事實上,所有第五代戰鬥機中,四代是唯一采用腹鰭的,F-22、F-35、T-50 都沒有采用腹鰭。T-50 或許可以用推力轉向補充大迎角方向穩定性的主動控制,F-22、F-35 可沒有這樣的能力,F-22 的推力轉向只能上下動,不能左右動。事實上,在西方的第四代和四代半戰鬥機中,只有 F-14 和 F-16 采用腹鰭,F-15、F-18、“鷹獅”、“臺風”、“陣風”都沒有腹鰭。蘇聯第四代的蘇-27 有腹鰭,米格-29 也沒有。那爲什麽四代回到已經“過時”而且和主動控制思路相悖的腹鰭呢?有可能這是米格 1.44 的影響,這是可動腹鰭,用于大迎角時的主動控制,或者這只是四代技術驗證機階段的過渡措施,作爲減小面積垂尾的保險。
       媒體
       美國報道
       美國防務新聞網2011年1月6日文章稱,隨著中國軍事技術的飛速進步,包括新型反艦彈道導彈和可能存在的能夠躲避雷達的第五代隱形飛機,正引起五角大樓官員的密切關注。特別是中國的五代隱形飛機的現身,恰好處于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出訪北京會晤中國國防部長之前的幾天。   
       美海軍情報機構負責人、海軍中將傑克?多瑟特昨日表示,五角大樓低估了中國研發和曝光反艦彈道導彈的速度,而該導彈能夠擊中機動性十足的美國航母。他還表示,現在就斷言美國對中國建造第五代隱形噴氣式戰機的能力存在誤判還爲時尚早。   
       多瑟特向防務記者表示,“我們已對大量的評估做出了准確判斷,但也低估了一少部分。”他稱,根據海軍情報機構的分析人員和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羅伯特?威拉德上將的說法,目前東風-21導彈已具備所謂的初步戰鬥能力。   有關報告稱,中國在軍事技術上取得的進步已經引起五角大樓和共和黨控制的國會衆議院的高度關注,特別是當這些技術可能威脅到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支配地位。正當美國國會准備考慮削減國防預算之時,而中國取得軍事技術進步的新聞被曝光出來了。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訪問教授黃景表示,五角大樓此時披露中國最新的軍事消息可能與國會正在討論國防預算問題有關,因爲中國花費大筆國防開支用于新型飛機、導彈、潛艇以及即將下水的航母的研發已經十幾年了。   美國媒體自然也對“殲-20”的消息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有媒體認爲,中國一些主要平面媒體在頭版刊登出疑似“殲-20”戰鬥機的照片和相關文章後,中國各大網站紛紛轉載,而中國官方對此事處理的態度則相對較爲低調,並未出面澄清,因此,這可能是中國軍方有意爲之,希望借此向外界傳遞信息。   
       《紐約時報》的報道表示,“殲-20”的照片悄然浮出水面,似乎在爲美國國防部長蓋茨本周末與北京方面軍事高官的會面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歡迎大會”。美方分析家認爲:“這是中國人的震懾手段,他們想要借這些照片向美國和蓋茨先生展示自己的肌肉。”   
美國福克斯電視臺報道指出,雖然有部分軍事專家認爲照片上所謂的“殲-20”戰鬥機只不過是一個實物模型,而不是具有真正相應功能的隱形戰鬥機,但更多的專家卻對其真實性深信不疑,而且表示這張照片後面傳遞出來的信息是——中國軍方在研發與美國F-22隱形戰鬥機對抗機型的進展方面,正以“超過預期”的速度前進。   
       “正在崛起的力量”   
       黃景教授表示,“一個顯示的超級大國美國看起來似乎停滯不前甚至衰落,與此同時另一個崛起的力量正漸漸浮出水面。這種比較使得整體情況更需要被重視。”   
       多瑟特稱,中國在進行了足夠次數的東風-21D陸地試驗後得出結論:“該導彈系統本身是具備作戰能力的”。然而,黃景也表示,中國至今尚未展示出該導彈在戰爭狀況下的有效打擊能力。   
       “中國威脅論”   
美國防部長蓋茨在2010年9月16日的演說中稱,中國“對反艦武器和彈道導彈的資金投入可能威脅到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打擊能力及其救援盟友的主要方式——特別是對其軍事基地和航母戰鬥群的沖擊。”   有關報告稱,按計劃蓋茨將于下周訪問中國,爲了進行尋求改善中美軍事關系的會談。多瑟特有關東風-21D狀態的評論比去年8月五角大樓公布的有關中國軍事的最新年度報告要更加深入。   
       這份2010年度報告收錄了東風-21D新型導彈的飛行剖面略圖,但並未表明該導彈已具備或接近具備初始戰鬥能力。同時,報告也未提及近來在互聯網被曝光的中國新型隱形戰鬥機J-20。   
       多瑟特稱,美國情報部門在中國研發能夠檢測和攻擊機動性軍艦的技術方面尤其存在誤判。多瑟特現爲包括美海軍情報部門在內的美國信息控制海事操作中心海軍辦公室的負責人。   
       “驚人的進步”   
       多瑟特表示,對于中國人在彈道導彈方面的進步,如果在5年前被問及,“我們當然不會想到他們能走的如此之遠。” 他還表示,“這項技術顯然提高了中國采用導彈齊射方式擊中機動目標的概率。”不過,中國已展示出其能夠有效利用該導彈執行任務的能力,多瑟特稱。他表示,“中國已經進行了該導彈的陸地測試,但據我們所知,他們尚未進行針對機動目標的水面測試。”   
       多瑟特稱,中國擁有“情報、監管和偵察力,他們的軍艦上也裝備了能注入導彈並協助其擊中目標的傳感器。因此,他們能夠開始啓用了嗎?是的,我是這樣認爲的。”他補充到,“中國能否熟練利用該導彈”的打擊能力還尚不明確。 
       “隱形戰鬥機”   
       有關報道稱,J-20的照片在互聯網上曝光後,美國《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周一報道稱,J-20飛機正在進行作爲首次試飛前奏的早期滑跑試驗。該飛機可與美國的F-22相媲美,將是中國的第一架隱形飛機。   
       多瑟特表示,“我認爲時間將告訴我們是否低估了J-20。因爲我還不確定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是否存在誤判。要證明這一點可能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他表示,對他來說J-20的曝光“並不意外”,該飛機何時能具備初始作戰狀態他還不太清楚。   
       有關報道稱,多瑟特表示“他們已經能在軍事制造和隱形飛機領域注資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事實是他們正在這些方面取得進步,這並不讓人意外。”多瑟特稱,“他們還能走多遠?我不知道。顯然他們已擁有最初的雛形。J-20是否先進,在列裝部隊前他們需要經曆多少次的嘗試和試驗?我也不知道。”他表示,J-20要想達到列裝部隊的狀態還需要好多年時間。
       俄羅斯報道
       專家表示懷疑:   
       “俄羅斯方面對于2011年1月3日以來疑似中國研制的“殲-20”戰鬥機照片在互聯網上流傳一事持相對謹慎的態度。雖然各大主流媒體並沒有對此進行正面的報道和猜測,但是俄軍事領域的專家們則在不同場合針對中國五代機進行地面試驗的消息進行了表態和分析。   
首先就有一些專家對中國研制出第五代戰鬥機的可能性表示強烈的懷疑,甚至引用了孫子的“兵不厭詐”來形容這一消息的流傳。他們認爲,中國目前尚不能獨立研制第四代戰機,反而突然研發出更繁雜的第五代戰機,這種可能性很小。持懷疑態度的俄羅斯專家還指出,現在中國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還不能獨立研制符合現代標准的航空發動機,在未來5-10年內中國未必能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也有一部分俄軍事專家不排除中國能夠研制出“殲-20”戰機的可能性。俄專家根據網上披露的照片分析說,中國的第五代戰機可能是俄美第五代戰機的混合體,因爲飛機頭部明顯在模仿美國F-22“猛禽”戰鬥機,而尾部則拷貝了俄第五代戰機Т-50。他們認爲,中國人在國防研發上一直舍得花錢,而且把從俄羅斯和前蘇聯購買的飛行裝置技術運用到了軍事航空領域。中國可能一直在秘密研制第五代戰機,如今正在進行地面試驗,至于第五代戰機的列裝,不排除中國會比俄羅斯更早。
       澳大利亞報道
       澳大利亞防務專家卡羅?庫珀9日在空中力量雜志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了中國J-20戰機的性能及其所可能帶來的戰略性影響。文章稱,J-20戰機的設計特點使其可以安裝不同的電子設備和武器組件,執行一系列戰略性任務:遠程/持續攔截任務、遠程空戰和護航任務、戰區攻擊任務、遠程戰區監視任務、電子攻擊任務以及作爲反衛星武器發射平臺。   
       文章稱,無論殲-XX(殲-20)戰機是概念驗證機,還是量産戰機原型機,它都證明了中國工程師掌握了先進隱形設計技術。該機設計采用了美國此前應用在F-22“猛禽”戰機上的外形設計,而且還具有一些F-35聯合攻擊機的外形特點。不熟悉殲-20戰機背景的觀察員,或許會誤以爲這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的作品。   
       文章指出,成都飛機公司工程師之所以能夠精確複制美國戰機外形特點,可能是因爲其對美國戰機高精度圖片進行了逆向分析。然而,這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問題,例如在這種逆向研究方面,中國是否得到了直接或間接非公開幫助。在隱形設計方面,機身外形設計非常關鍵,是戰機雷達截面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機身外形設計不佳——F-35戰機的機尾和機身下部設計就是實例——無論使用多少雷達吸收材料或塗層,都無法彌補由戰機設計所需重量和體積産生的性能問題。相反,如果機身外形設計優秀——例如B-2A“幽靈”戰機——那麽在使用壽命中,雷達吸收材料或塗層的書逐步改進,就會改良戰機的隱身性能。   
       通過巧妙借鑒同時代美制隱形戰機的外形設計,成都飛機公司的工程師就能夠以最低的風險和代價,開發出優秀的基本機身外形設計,而且,從長遠來看,隨著中國雷達吸收材料或塗層、選頻雷達天線罩、低信號天線和發動機噴嘴技術的日益成熟,中國的隱形設計還有進一步提高的潛力。這就意味著,在2025年生産的殲-20戰機派生機型,與2015年同款機型的機身相比,隱身性能更強。   對于中國國産戰機而言,具備強大隱身性能的外形設計的引入,是一個空前進步。而且,該戰機還開創了中國國産戰機的另外一個新例:該機機身設計明顯意在使之可有效在高空進行超音速巡航。另外,殲-20戰機采用的三角翼鴨式部局並不同于俄羅斯在其“胎死腹中”的米格MFI設計。超音速巡航意味著該機速度較遺産戰機和地對空導彈快,還相當于增加了空空導彈和智能導彈的射程,而且在近戰時還可提供能源優勢。   
       就體積而言,殲-20戰機與美國的FB-22A型戰區轟炸機建議規格相似,後者爲專用轟炸機,機構具備情報/監視/偵察能力,設計用于在超過1千海裏的作戰半徑內,以超音速打擊目標。把殲-20戰機設計稱爲中國版F-22A戰機是毫無意義的,很明顯,殲-20戰機設計用于空戰,三角翼鴨式布局設計可提供足夠的超音速飛行和超音速巡航能力,而且如果配備足夠推力的發動機,還可提供近音速機動性能。在技術戰略方面,隱身性能和超巡航能力的結合,提供了高致命性和高生存能力,超巡航能力可提高出動架次,而其戰機作戰半徑則可提供一種能夠有效扮演冷戰時代F/FB-111戰機和未來美制FB-22家族戰機的角色的戰機。如果可充分利用三角翼鴨式布局,該戰機就能夠有效扮演F-15C和F-22A戰機的角色。
       巴基斯坦報道:
       J20震撼全球航空界 中國將借此控制南中國海   
據巴基斯坦“愛國者”網站1月12日報道,中國J-20隱形戰鬥機震撼了全世界。似乎沒有任何一款戰鬥機像J-20一樣擁有這麽大的影響力。J-20原型機的圖片已經被用于討論是否重新恢複美國F-22戰鬥機的生産計劃。   
       J-20戰鬥機包括兩種版本。一種使用了中國國産發動機WS-10A,另外一種使用了俄羅斯産發動機AL-31FN。當中國研究人員繼續研制尺寸大于F-22的戰鬥機時,他們需要繼續測試國産發動機的性能。這種尺寸較大的隱形戰鬥機的航程達到2400公裏,可以攜帶反衛星導彈。從此以後,中國可以控制南中國海,保護中國文明,防止他人獵取。目前的進展只是初步階段。中國在技術方面的獨立性將加快變化幅度,提高技術能力,從而研發下一代戰鬥機。當美國集中發展無人駕駛飛機時,中國在技術發展上采取雙軌制。   
       J-20隱形戰鬥機將從根本上改變亞洲地區力量均衡。日本和韓國可能選擇研發國産戰鬥機。而印度經過三十年的研發之後剛剛趕上第二代戰鬥機的水平。印度研發的新型戰鬥機可能會在2016年服役。印度沒有研發國産發動機所需的本地研發或生産設施。這使印度在技術上受制于西方國家。美國僅僅向印度提供F-16s戰機。即使美國向印度出售F-22戰機,也要到2020年才可能實現。這顯得十分危險。對于印度來說,唯一的拯救者就是Su-35戰鬥機。印度目前正在期待購買T-50/FGFA戰機。   
       印度從美國購買的F-16s戰鬥機在2020年才能陸續到達印度。這將使印度在今後十年最好的時期內陷入戰鬥機真空狀態,無法擁有合適的戰鬥機保護自己。 巴基斯坦計劃每年生産35-50架JF-17“梟龍”戰機。目前,巴基斯坦空軍已經擁有兩個JF-17戰機中隊。巴基斯坦將在未來十年對JF-17戰鬥機進行修改。巴基斯坦空軍計劃生産500架“梟龍”戰機,並對外出口。從戰機出口中得到的收益將用于研發隱形技術和新發動機。與此同時,巴基斯坦也在與中國合作研發FC-20戰鬥機。與JF-17相比,FC-20戰鬥機擁有更強的動力和尺寸更大的發動機,從而可以擁有更高的航程。中國和巴基斯坦正在合作修改J-10B戰鬥機的設計方案。根據新的協議,巴基斯坦也將投入到空間開發中。空間開發的成果將在未來數年內顯現。巴基斯坦空間和外大氣層研究委員會(SUPARCO)與中國航天局之間的合作非常緊密,正在集中研發衛星。
       專家分析,殲20至少有6項技術世界領先。   
       第一、中國四代重殲的氣動構型決定了,升力特性是目前所有四代機當中最佳   
中國四代重殲采用了“鴨翼邊條翼升力體”綜合布局結構,把鴨翼、邊條翼、升力體三者結合一起的,這是成飛在全世界第一個采用的,在全球已有的四代戰鬥機(F22、F35、俄國T50)當中,升力特性最好、升力系數最高。美國F22、F35、俄國T50都只有變形的、大小不等的邊條翼,而按照有關論文,中國四代重殲采用鴨翼同邊條翼和升力體結合之後,升力系數最大比“單純采用邊條翼的戰機”提高四成,何況F22/F35的邊條都是變形小邊條。這意味著中國四代有著更短的起飛距離、以及大約2015年左右中國WS15發動機到位之後更優秀的穩定盤旋能力以及機動性。   
       第二、中國四代重殲的氣動構型決定了,俯仰、側滑、橫滾、轉向尤其是瞬間盤旋的能力和效率,是目前所有四代機中最佳或者最佳之一   
       目前所有四代機當中,氣動面采用“鴨翼+前後襟翼+全動尾翼”綜合布局提高飛控能力的,四代的差動鴨翼可以和全動小垂尾同步實施偏轉,這目前只有中國四代重殲一家。所有的四代機都有前後襟翼,T50、F35也采用全動尾翼,但是它們沒有鴨翼同全動尾翼聯動,控制俯仰、側滑、橫滾、轉向尤其是瞬間盤旋的能力和效率,低于中國四代重殲。這意味著不論亞音速、跨音速、還是高音速狀態下,戰機的俯仰、側滑、橫滾、轉向的能力和效率,也就是戰鬥過程中的“占位”、 “搶位”能力和速度,超過T50、F35。而F22畢竟是1990年試飛的機型,采用的是80年代的技術,氣動布局上連全動尾翼都沒有,靠的是二維矢量噴管與襟翼的共同作用,可以有限控制俯仰和轉向而已。想想看,在航向基本都未來得及變化的時刻,我們四代重殲的機頭指向已經迅速改變、瞄向敵機,加上我們研發中的大角度離軸發射的導彈,誰先發射攻敵,誰占據先機,不言而喻。而這還只是瞬間盤旋能力(簡稱瞬盤)優秀的表現而已。   
       第三、中國四代重殲采用了獨創的“可調DSI進氣道”   
       在美國F35的DSI進氣道技術上更先進一步美國F35、或者中國梟龍、中國J10B型戰機上面的DSI進氣道,是不可調的。這意味著采用這種進氣道的戰機,盡管得到了減重、總壓恢複比較優、間接提高發動機推力的優勢,但是,局限在于:這種優勢只能固定在某一速度範圍。但是中國四代重殲采用了“可調DSI進氣道”,鼓包固定但是進氣道側等位置可調,有效隨速度變化改變進氣量,從而達到各個主要速度段的優秀的總壓恢複比,在各個主要速度段間接提高發動機的推力。這一技術同未來2015年左右即將實用化的十五到十八噸級推力的WS15發動機相結合,可以確保中國四代重殲在目前所有四代戰機中的動力優勢。澎湃的動力將意味著更好的加速性、爬升率、超巡能力、以及更強的穩定盤旋能力。
       第四、中國四代重殲的主翼後掠角較大,與細長機身等因素綜合支持高音速能力   
超巡能力在發動機到位之後可超越F22從畫圖測量看,中國四代重殲的主翼後掠角較大,達到了47度乃至48度。高于F22。加之細長的機體迎風阻力小,這一構型可以實現高音速能力。在十五到十八噸級推力的WS15到位之後,這一翼型和機型,超巡能力超過F22毫無問題,更不談F35。這意味著更高的接敵速度、以及更高的逃逸速度和生存能力。   
       第五、中國四代重殲的隱身能力達到空軍指標,有消息稱已經采用的等離子局部隱身技術、反無源探測塗料,可以使中國四代重殲隱身性達到和超越F22隱身方面   
       目前中國四代重殲的正面雷達反射面,比之F22多了鴨翼、腹鰭四個反射面。但我們已經看到:1、中國空軍在招標中已經做過各個競標型號的RCS 雷達反射面的微波暗室測算。目前推出的四代重殲是各個招標方案中最優的。2、目前出現的四代重殲的顔色是墨綠色的,完全不同于三代機 J10/J11出廠時的黃皮機,是複合材料和隱形材料的顔色。也就是包括鴨翼和腹鰭也使用了隱性塗料。3、鴨翼、腹鰭同機體的結合部,容易産生爬行波等雷達反射源的部位,有消息稱已經采用等離子局部隱身技術,可以使隱身問題完全彌補。4、更新的塗料可有效抑制無源探測,即在塗料中放入某種特定的磁性材料,傳導電流塗層,從而導致照射到機體表層的電視信號電波、手機信號電波、電臺信號電波,等等,也被吸收,從而實現“反無源探測”(例如名噪一時的捷克維拉雷達)。至于側面反射面積,大家比較一下中國四代重殲同F22的尾翼大小,即可一目了然地知道:F22畢竟是八十年代技術的産品。   
       第六、中國四代重殲的氣動構型,“系統集成”、“技術集成”能力世界第一
中國四代重殲集全球優秀三代機和四代機的大成于一體,是采用現有優秀技術最多、綜合最爲完善的機型。某著名工業國有一句名言,綜合就是創造。從目前已經曝光的中國四代重殲的照片分析,中國四代綜合了全球7種優秀戰機的十種以上的優秀技術于一體。這些技術包括:美國F22的菱形機頭+F22的整體式黃金鍍膜艙蓋(中國四代重殲與此相似度九成以上);美國F35/中國梟龍的蚌式進氣道的中國改進型(中國四代采用可調式DSI進氣道);中國J10的鴨翼的改型(中國四代采用了上反鴨翼,與下反主翼等翼面配合,共生渦升效應);中國梟龍或美國F18的大邊條翼的改型(F22/F35/T50只有變相的小邊條,産生的渦升力有限);中國J10的三角翼的切尖改型(接近梯形翼,有利于高速性);中國J8式的利于高速性的長機身(“長細比”大,有利于高速性);美國F35俄國T50的全動垂尾(中國四代重殲的全動垂尾大小,明顯小于F22);翼身一體技術(中國四代重殲的上單翼同機身一體化無縫銜接,利于隱身)、 俄羅斯米格1.44腹鰭(正好從側面擋住了發動機尾噴口,同時兼顧航向的穩定性)
       噱頭
       最關注中國新式武器的當屬美軍。美國媒體在報道殲-20時,總會將其與美國引以爲傲的F-22隱形戰機進行對比,人爲地造出一個“中美隱形戰機大比拼”的噱頭。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1月7日的文章就以《中國隱形戰機意圖反制F-22、F-35》爲題,渲染中美隱形戰機對抗的氣氛。   
       報道稱,根據媒體透露出的照片顯示,殲-20近來正在進行首飛前的地面滑行測試。對于中國在隱形戰機領域的最新進展,美國海軍情報部門在一則聲明中指出,中國人深知發展本國民用和軍用飛機的價值,他們正在積極研發新一代技術和相關的子系統(包括:雷達、發動機和武器),最近現身的殲-20就是這方面的體現。美國海軍情報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新式隱形戰機的設計,就是被用來“反制”F-22和F-35的。一些美國軍方人士和專家甚至通過對所謂的“殲-20圖片”進行專業判讀來分析這種神秘戰機的性能,進而與美國同型裝備進行比較。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美國海軍頂級飛行員、曾在伊拉克執行過44次作戰任務的馬休?巴克利稱,“它(殲-20)可能會突然飛到我們面前,這確實很令人擔憂。”巴克利指出,殲-20的機身呈現不規則的形狀,同時又沒有副油箱和導彈等外挂系統,因此具備不錯的隱身性能。“我們可以說,殲-20采用了相當成熟的隱形設計,與之相比,我駕駛過的F-18在雷達屏幕上就像一輛有18個輪子的馬車。”美國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網站刊發中國軍事問題專家理查德?費舍爾的猜測稱,配備殲-20的發動機正處于研發之中,其推力有望達到15至18噸,將會超過F-22。費舍爾說:“根據我們了解到的信息,殲-20在某些方面確實優于F-22,甚至可以斷定,它完全強于F-35。”還有一些西方戰鬥機專家認爲,殲-20在超音速巡航和靈敏度方面可能要弱于F-22,但可能裝備更大的武器艙,並攜帶更多的燃料。                 美防長稱中國研發隱形戰機速度超過美方預期?     
應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邀請,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一行將于2011年1月9日至12日訪華。在前往北京的途中,蓋茨又一次表達了對中國新研發的隱形戰機的“擔憂”,並稱美國國防部已對今年的預算做出調整,以“應對中國軍力的發展”。   
       美國《商業周刊》2011年1月8日報道,本周早些時候,美國負責情報信息的海軍副作戰部長傑克-道斯特稱美國“低估了中國武器的研發速度”。他說,中國的彈道導彈“最終將有可能擊中一艘航行中的美國航母”。而蓋茨則在此次前往北京的途中又一次表示,中國研發隱形戰機的速度也遠遠大于美國的預期。“我們知道他們一直在研發隱形戰機。但他們的進程也許比我們情報人員預計的稍微快一點。”   
       報道稱,爲應對中國軍力的發展,蓋茨在6日公布的國防預算修改議案中削減了很多耗資巨大的計劃,將資金轉移至其它領域。其中,海軍將加速研發電子幹擾機,對那些試圖阻止美國介入某片海域或領空的軍事力量進行幹擾。具有投資優先權的領域集中于“反介入項目”。   
       報道還稱,蓋茨認爲中美建立穩定的軍事對話機制,將是中美定期政治與經濟會談的“補充”。“我希望這次訪問將加強中美關系中發展得不夠的部分。”   另具法新社2010年1月8日報道,雖然認爲中國新隱形戰機“到底有多隱形仍是個問題”,蓋茨仍有前往北京的飛機上對隨行記者說:“他們很顯然有使我們的某些能力面臨風險的潛力。我們必須對他們加以留意,並且以行動對此做出恰當的回應。”
       座艙在2010珠海航展上,中航工業展出了國産第四代座艙模擬器,這也是殲20首次的官方曝光,座艙內部裝有兩個連在一起的多功能大屏幕顯示器,這種布局國外是從F-35才開始應用,而中國新一代座艙與之類似,從中可以看出中國航電技術突飛猛進的進步。從圖中判斷,單個屏幕大小應該在12寸左右,兩個顯示器之間無連接框,可以用來合並顯示較大的圖像。多功能顯示器周圍的按鈕基本消失不見,而傳統的多功能顯示器必須依靠外圍的按鈕操作,由此可知,這個顯示器系統應該使用了和F-35一樣的觸摸感應技術。   
不過這兩個屏幕的大小比起F-35的顯示器還略小,且兩側和下方還帶有顯示飛行參數等的小型輔助顯示器,這一方面說明對于新技術的自信還略有不足,不像F-35那樣大膽。另外此方案還保留了平視顯示器,也不如F-35這樣大膽的躍進。F-35已經將所有信息集中在兩個大型顯示器上呈現,連平視顯示器也一並省略。不過中國新一代座艙環境已經優于大部分戰鬥機,如歐洲戰鬥機EF-2000的座艙還使用三臺分離的多功能顯示器,也沒有采用觸摸屏等技術。當代最先進的F-22戰鬥機,因航電系統設計較早,所以也采用了多功能顯示器加按鈕的設計,不過在未來的改進中應該也會采用觸摸感應設計。
       附錄 殲擊系列
       經過60余年的發展和戰火洗禮,目前我國空軍擁有兵力40多萬人,各式飛機3000多架,其中作戰飛機約2000架左右。“殲”字打頭的是這裏面的殲擊機。1955年,沈陽飛機公司開始試制我國首架噴氣式戰鬥機——殲5。1964年殲6試飛成功,這是我國首架超音速戰鬥機,到1986年停産。殲5、殲6均爲第一代戰鬥機,進入21世紀後相繼從我軍退役。   
       1966年,國産第二代戰機殲7試飛成功。至2006年停産爲止,僅成都飛機公司生産的殲7各型飛機即超過1500架,其中約500架出口巴基斯坦等國。1969年,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殲8排除“文革”幹擾首飛成功。殲7、殲8這兩款第二代戰鬥機,是目前我國空軍和海航的主力戰機。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研制第三代戰鬥機——殲10。1998年首飛,至21世紀方才解密。   
       20世紀90年代中國從俄羅斯進口蘇-27戰鬥機生産線,改名爲殲-11,並于1998年首飛。殲10和殲11在60周年國慶閱兵上出現,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這標志著中國空軍正從第二代向第三代邁進。   
       此外,2009年有媒體報道說沈陽飛機公司正在研制第三代艦載機,被稱爲殲15。該說法與近來關于中國造航母的傳言交相輝映,但尚未得到官方的正式說法。   
至于這次盛傳的第四代戰鬥機,其實官方並沒有所謂“殲20”的名號的。此外,因爲流傳照片飛機爲深色,故該機又被網友昵稱爲“黑絲帶”(諧音“黑四代”),或者叫做“殲星艦”(科幻片《星球大戰》中銀河帝國的主力太空戰艦)。還有網友親切地把它叫做“四公主”。   
       中國空軍從作戰飛機數量上僅次于美、俄,但現代空戰質量重于數量,因此廣大軍迷才對我國第三代、第四代戰鬥機分外關切。
       分代問題
殲20充滿網絡時,另外兩個關鍵詞令非軍迷的網友有些困惑。有的文章稱殲20是“第四代”戰鬥機,有的稱是“第五代”戰鬥機。其實,這只是不同體系下的稱呼而已。   
最早的噴氣式戰鬥機,是二戰末期出現的。軍事家習慣把此後幾十年裏出現的各種戰鬥機劃分爲若幹“代”。然而各國劃分這個“代”的標准不盡相同。   
       按照美國和歐洲的體系,第一代戰機是從二戰末到朝鮮戰爭期間出現的跨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主要是機械化戰鬥機。如美國的F-86和前蘇聯的米格-15。  第二代戰鬥機從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研制,可達二倍音速,空對空導彈成爲主要武器。如美國的F-4和前蘇聯的米格-21等。第二代戰機在美俄早已退役,但不少發展中國家還在使用。   
第三代戰鬥機從越戰後開始研制,裝備了多普勒相控陣雷達,並向對空、對海、對地全方位攻擊的“多用途”發展。 第四代戰鬥機更強調隱身(反雷達)、超音速巡航以及超視距打擊能力,是當前最尖端的戰鬥力。   
       俄羅斯對戰鬥機的代次劃分略有不同。大致來說,俄軍把歐美的前兩代戰機劃分成爲了三代,這樣,F-15、蘇-27按俄軍的算法就是第四代,而F-22、T-50、殲20則爲第五代。後來美國在2005年將戰鬥機劃代標准由原先的四代劃分法改爲五代劃分法、即與俄羅斯現行標准相同,加之中國在2009年之後的對外宣傳中將“殲-10改”定位爲新的“第四代殲擊機”,所以殲-20在未來的正式報道中亦有很大可能被稱爲“第五代殲擊機”。其實四代和五代都是一個意思。
http://baike.baidu.com/view/1539547.htm

中國殲20雷達隱身與F-22不相上下:遠超俄國T-50

       首先,從目前的照片可以斷定,殲-20最注重的就是隱身性而且運用了多種手段,幾乎作到了及至。由于目前的殲-20只有照片和視頻可以做參考,我們只能大致從其中管窺其隱身能力。目前的戰鬥機雷達隱身技術,主要就是外形設計和機體材料以及吸波塗料的使用。首先,殲-20單純在隱身外形氣動布局上無疑是成功的,已經超過了俄國的T-50。從照片可以看出,殲-20在很多方面都極力追求隱身效果。爲盡可能的減少雷達反射截面,世界上幾種四代戰鬥機的機翼後緣都不是平直的,殲-20的機翼後緣就是以一定角度前掠的。這樣不僅可以增強隱身能力,而且由于機翼後緣是倒三角形,可以有效增加機翼面積減輕翼載。而殲-20的無尾鴨式布局,使其在設計可以機翼前掠後緣時不用顧忌對平尾的影響。
       殲-20使用了無附面層隔板超音速進氣,又稱“三維鼓包失無附面層隔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DSI。DSI大致就是采用一個三維複雜曲面的鼓包取代以前進氣道中的一、二級可調斜板。即可以對氣流的壓縮,而且可以對發動機風扇葉輪起到遮蔽作用,而這裏戰機的重要雷達反射區。此前,世界上只有中國的JF-17“梟龍”、殲-10B和美國F-35使用了DSI,但他們都是固定式DSI。殲-20的DSI進氣道的鼓包也是固定的,但他的進氣口卻是可調的(靈雲注:不象某些網友所說的鼓包是可調節的)。殲-20也因此成爲世界上第一架擁有可調DSI進氣道的四代戰鬥機。如果從正面看,他的進氣道呈“V”字形,向機身兩側肋傾斜,這點很象“梟龍”。進氣調節裝置被內斂的唇口包裹在裏面,對隱身很有效果。
       靈雲認爲,殲-20之所以使用調DSI進氣道,首先是爲追求超音速巡航能力。DSI進氣道可以在大迎角下保證正常進氣,同時可以在超音速飛行時降低進入發動機的氣流壓力和速度。但他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而可調進氣口則可以成爲有效補充。目前,比較可靠的推測是殲-20的機身長是 21.30 米,而且俯視圖表明他的機身非常寬大,機體內有足夠的空間。而緊密並排的的發動機噴口,與機身兩側進氣道口在位置上呈現出明顯的“S”形有,所以可以肯定殲-20使用了彎曲進氣道。加上DSI鼓包的限遮擋,已經可以確保發動機風扇葉輪避免雷達照射。在這點上,殲-20已經超過了俄國的T-50。
       目前技術下,戰機雷達隱身的主要方法是機體材料和塗料。根據能掌握的權威資料,中國在軍用航空複合材料的技術和應用上,已經取得非常大的成績。例如,國産殲-11BS多通途雙座重型戰鬥轟炸機(靈雲注:關于殲-11BS詳見靈雲ら蒼月之前的《【原創】振翅,鷹擊蒼穹!淺析殲-11BS對空軍的意義》),他的機體就大量應用了中國自己研制的新型複合材料。其中,兩個高大的垂尾有近五分之四的體積使用了複合材料,而全動平尾則是全複合材料。同時還在主翼翼、邊條、進氣口和尾翼以及前緣機動襟翼大量使用複合材料和不導電材料。在一種戰鬥機上如此大比例的使用複合材料,這在目前已知的國産戰鬥機中是極其罕見的。同時噴塗有國産新型雷達吸波塗料。這證明中國在戰鬥機大規模複合材料運用方面,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而這是第四代戰鬥機研制中一項關鍵性技術!因此從殲-11BS身上,我們可以在某方面管窺到中國四代機的部分技術。
       考慮到四代對隱身性的追求,以及成飛在殲-10B上的成果靈雲推測,殲-20機身複合材料使用比例很可能會達到40-50%。這其中主要是環氧樹脂基複合材料和碳纖維,其他部分主要是鈦合金和傳統鋁合金。這已經是非常大的比例了。複合材料主要是做機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皮肉”,而金屬材料則“骨架”。而且從目前的高清照片看,殲-20的外表面非常光滑,沒有任何多余的突起物。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機體外表工藝非常好,鉚釘等都處理的處非常好,而且吸波材料塗層很厚,覆蓋了鉚釘等物件。但靈雲認爲,最大的可能就是殲-20運用了大面積複合材料外蒙皮一體化整體成型、組裝技術!就是首先依照骨架外形,用複合材料制造一整張大面積整體蒙皮,然後整體一次性覆蓋、安裝在骨架上。其優點就是可以盡最大可能減少表面接縫等,可以極大的提高隱身能力。但該技術難度非常高,目前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幾個國家掌握。但是,在之前的珠海航展上,“暗箭”等無人機實際上已經證實,中國已經掌握了這種技術。中國四代戰機計劃,最追求的就是隱身能力。因此,幾乎可以肯定會運用大面積複合材料外蒙皮一體化整體成型、組裝技術。
       同時靈雲認爲,不排除在雷達反射重點部位使用使用蜂窩狀石墨材料。國外始終有一種看法,認爲全動鴨翼會影響隱身效果。但殲-20卻偏偏采用了鴨翼,而這個東西按常理也是會破壞隱身的。全動鴨翼破壞隱身只是片面看法,這是建立在它會大量反射雷達波的前提下。但既然殲-20如此堅定的采用了全動鴨翼,靈雲認爲最大的可能,就是殲-20的鴨翼是純複合材料的!它對雷達波不是反射回去,而是吸收或透波!加之外形的修整不會影響襖隱身能力。
       此外,殲-20的座艙蓋也是一大亮點。而殲-20的使用的是目前世界上頂級的整體式座艙蓋。整體式座艙蓋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消除原有分體式上,風擋金屬框架造成的雷達反射,這對隱身性是非常重要的。生産這種大型整體式座艙蓋,對技術要求非常高。涉及到材料選擇、生産、一次性鑄造成型等多種複雜技術。整體式座艙蓋不僅要求強度、韌性高,而且要求高透明度和無曲光變形,否則將嚴重影響飛行員的視野直接導致作戰失利。還是在不久前,戰鬥機整體圓弧式風檔在中國還是希罕物,材料還需要進口。僅僅幾年的光景,中國已經可以生産世界頂級的整體式座艙蓋,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而且從外觀看,這個座艙蓋明顯散發金屬光澤,證明運用了金屬鍍膜技術。座艙內部很多東西都是很好的雷達波反射體。爲了改變這一局面,就在座艙蓋上鍍一層金屬膜以屏蔽雷達波,效果非常明顯。但缺點是價格昂貴,因爲大部分選用的都是黃金!國外如瑞典或美國等,此項技術早已經實用化。但在中國還是首次應用。這足以證明中國在技術上的飛躍性發展。殲-20在其他對隱身性的維護也做的非常好,而且細化到很多細節。首先,他的3做起落架艙門外緣與機身結合處都是鋸齒形,而且靈雲推測,目前還沒有露面的彈艙邊緣很可能也是如此處理。這是最典型的隱身設計。在發動機尾噴之間,是折疊式減速傘艙蓋。同時,即便是目前的高清大圖中,我們也沒能看出明顯的彈艙位置,整個機體外皮渾然一體。這一方面證明了成飛強大的工藝水平,同時更證明了殲-20強大的隱身能力!
       發動機尾噴口,是破壞隱身的重災區。美國的F-22是將噴口完全包裹在機體內部。這對抑制雷達和紅外信號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技術要求也非常高。俄國T-50,兩個巨大的發動機金屬噴口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挺挺的裸露在外,這勢必嚴重破壞其隱身能力。從高清大圖可以清晰的發現,殲-20發動機尾噴口結構極其特殊。他沒有象F-22那樣包裹在機身裏。但他的外表也沒有金屬光澤,而是很明顯的在金屬噴口外部包裹了一層白色板狀非金屬結構。考慮到尾噴口巨大的高溫,一般複合材料顯然無法勝任。因此靈雲認爲,這很可能是某種耐高溫的特種陶瓷材料。目的一是消除金屬尾噴口帶來的雷達反射,同時可以降低紅外輻射!而這和F-22是將噴口完全包裹在機體內部,其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但技術難度和花費要小得多。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出,殲-20的發動機噴口采用了鋸齒形邊緣。不僅如此,噴口後緣與機體蒙皮接觸處很明顯也是鋸齒結構。這都是明顯的雷達隱身特征!這與之前一些人認爲的,殲-20的發動機未進行隱身處理的論點大相徑庭!只是目前靈雲在所有圖片和視頻中,還沒有發現殲-20的發動機尾噴有其他紅外抑制措施。這很可能會在今後的改進中逐步完善。但已經遠遠超過俄國T-50。
       綜合後靈雲判斷,殲-20在雷達隱身能力上應當與美國F-22不相上下,但至少目前在發動機紅外隱身能力上還有所差距,但經過今後的改進這種差距將會得到彌補。但幾乎可以肯定,目前這個初期版本的殲-20,其隱身能力就已經完全超過了俄制國T-50。目前的殲-20,隱身能力已經可以排名世界第2了
       從目前的照片以及首飛視頻看,靈雲認爲殲-20非常注重機動性和敏捷性。殲-20采用成飛擅長的無尾三角翼鴨式布局,主翼和全動鴨翼都進行切尖處理。無尾三角翼鴨式布局有多種好處。首先是機動性和靈活性很強,非常有利于近距離高機動格鬥。而且采用這種布局的戰機起飛滑跑距離很段。在這方面殲-10已經是很好的範例。同時,無尾三角翼布局本身適合高速飛行,但機動性和穩定性相對差。而前至的全動鴨翼則正好可以有效改善機動性和靈活性。兩者可以有效互補。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發動機功率不足。這證明,中國四代機是非常重視超音速巡航能力的。而這正是世界上四代機一條重要技術標准。
       同時,殲-20的雙垂尾是外傾式,而且也是全動的。這種設計是極其罕見的。在目前世界戰鬥機中,只有俄國T-50和美國F-117是全動垂尾。其他如F-22或更早的F15都是常規的固定垂尾加可動方向舵。全動垂尾對機體材料以及操作控制系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靈雲認爲,與傳統固定式垂尾相比,殲-20的全動垂尾明顯使用了縱向主動增穩主動控制技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追求方向穩定性和對機動性,同時可以有效減小垂尾面積。而較小的垂尾不僅重量和阻力小,而且雷達反射截面小。同時,外傾垂尾可以有效降低雷達反射截面。這已經是多年實踐證明的。而全動垂尾配合全動鴨式布局,則可以有效提高機動性。
       因此靈雲認爲,殲-20之所以采用全動垂尾,主要是出于提高隱身性和機動性的目的。而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全動垂尾的衆多優點,所帶來的是對戰機飛行操控制系統的苛刻要求!世界軍用航空界在研制新型戰機時,無不是以可靠性和實用性爲第一需要,力求穩妥、可靠和安全。因此,往往寧可采取相對落後卻更可靠的技術,也絕不會冒險去采用不成熟的高新技術。美國的YF-23就是用大量當時最新高科技堆砌起來的,遠遠超過了F-22。但正是由于采用了如此衆多的、不成熟的新技術而反倒讓美國空軍不放心,最終導致他輸給中規中矩F-22。而中國在這方面比美國人更甚!全動垂尾即便在現在世界上都屬于高新技術,國內此前從未搞過,對戰機飛行操控制系統的研制提出極高的要求。而成飛居然在如此重要的四代機上采用這種技術,足以證明成飛對相關飛行操控制系統技術的信心。這說明,中國在該技術領域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且已經可以確保可靠性和安全性!
       同時靈雲認爲,殲-20的主機翼也是一大突破!目前,已經有大量高清晰側視照片可以做參考。從照片看,在殲-20主機翼和全動鴨翼間是邊條。邊條的主要作用是增大渦升力。中國此前在多種軍用飛機如JF-17“梟龍”和L-15“獵鷹”等上已經大量使用,按說邊條算不上啥高新技術。問題是這些機型的邊條是固定的,而殲-20的邊條是可動邊條!這在世界上都是極爲罕見的!邊條的作用,是在飛行過程增強渦升力,說穿了就是渦流發生器。珠海航展上,L-15和JF-17在飛行表演中其大邊條翼拉出兩道非常明顯的渦流,證明其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他們的邊條都是固定式的不可控的。而殲-20的可動邊條,則正好改變了這一不足。殲-20的可動邊是活動的,條效率極高,能有效控制渦流走向,從而可以有效強化渦升力。而且這種技術可以有效減小邊條面積,因此我們看到的殲-20的可動邊條,其尺寸遠遠小于JF-17“梟龍”和L-15“獵鷹”!殲-20的遠距耦合的鴨翼主要提供配平力矩,次要提供渦升力矩。而他的棱型機頭有兩道棱邊,這不是簡單的設計,他也可以起到增加渦升力的作用。這點和美國的F-22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首飛視頻中,殲-20起飛滑跑距離不超過300米而且過程非常輕松,這已經證明其強大的升力特性。
       此外,殲-20的每側主機翼下都有兩個類似挂架的突起,這是控制機動襟翼的襟翼作用筒。殲-20的前、後機動襟翼是聯動的。綜合起來,殲-20鴨翼、邊條、襟翼、副翼和垂尾都是可動的,其中鴨翼,邊條,副翼和垂尾還可以差動。如此多的可動翼面,在世界四代機中是獨有的,這非常有助于提高機動性。如果再加上以後將具備的發動機矢量推力控制技術,中國殲-20的將具有超乎尋常的空戰機動性。超機動性是四代機的一個重要指標,F-22采用的是相對保守的氣動布局,他的高機動性很大程度是依靠矢量推力發動機來實現的。而俄國T-50氣動布局也不如殲-20。因此靈雲斷言,中國殲-20的機動性將是世界四代戰鬥機中最強大的!
       靈雲認爲,超機動性對中國殲-20具有極爲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現代化空戰進入超視距時代已經成爲普遍共識。但這種方式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必須可以用雷達探測到對方,然後才能使用遠程空對空導彈進行攻擊。排除電子幹擾等其他因素,四代機之前的機種由于不具備隱身能力,因此雙方的機載雷達都可以遠距離發現對方,可以在近百公裏的距離上相互發起攻擊。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之間的對抗是對等的,但四代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由于具有強大的隱身能力,四代機可以在對方根本發現不了的情況下單方面對敵機發起超視距攻擊。而三代機在此情況下甚至可能還沒有發覺就已經被摧毀。這種作戰方式已經成爲只屬于四代機如F-22自己的“超視距攻擊”,將直接導致空戰呈現一邊倒的單方面屠殺!
       但靈雲認爲,如果中國殲-20可以在隱身能力上達到與F-22相匹敵,那空戰將呈現出一種截然相反的局面——由于雙方機載雷達都看不到對方,遠距離超視距攻擊也就無法進行。如此,雙方只能在沖到近距離後展開近程格鬥。如此,四代機出現之前早已經淡出人們視野的近距離空中格鬥將重新成爲一種重要空戰模式。而這就需要中國四代機必須具備達到或超過美制四代機的高敏捷機動性。只有如此,才能在近距離空中格鬥中占的先機。
       航電系統是現代化戰機的重要組成部分。殲-20航電系統如何目前只能靠推測。首先,他的機載雷達幾乎可以肯定將是國産最新型數字式有源主動電掃描相控陣雷達。成飛的殲-10B使用的就是其變種。該型雷達在2007年通過技術評審驗收2008年正式定型,目前正逐步交付一些重點部門。在座艙設備上,目前可以證明的是有一具綠油油的新型衍射式平顯。至于其他的則有兩中可能。一種是類似現役的殲-10等采用多具顯示器。從目前能得到的照片看,高聳的操作截面有足夠的空間,足以並排安裝3-4具大型多功能彩色液晶顯示矩陣。但靈雲認爲,最大的可能是使用一具國産最新型大型整體式多功能彩色液晶顯示矩陣。這實際上是兩塊顯示器的組合,目前只出現在美國F-35上。中國已經在去年珠海航展上展出過類似的國産貨。而該産品的外觀明顯就是四代的機頭!這是一款非常成熟的産品,四代運並不存在大問題。當然,本次首飛的四代應該是不帶雷達的。
       采用衆多控制截面的殲-20,對操縱系統將是嚴峻考驗,殲-20的操作系統目前只能推測。最大可能,是和殲-11B與殲-10、殲轟-7A一樣,都是國産三軸四余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當然,由于操作要複雜得多,操作軟件會有差異。該系統經曆多種機型長期使用,表現出非常好的可靠性和先進性,是目前最穩妥的的方案。但鑒于殲-20如此衆多、複雜的操作難度,而且其機載設備遠比第三代戰鬥機複雜得多。如果使用電傳,將需要大量電纜等設備,不僅占用空間而且增加機體重量。所以傳統電傳操縱系統已經難以勝任。因此不排除他會使用另一種操作方式,這就是目前新興的光傳操縱系統。光傳操縱系統實際上就是電傳操縱系統的發展型,也是今後主流發展趨勢。是以光導纖維代傳統作爲物理傳輸媒質,以光代替電作爲傳輸載體,傳遞指令和反饋信息的飛行控制系統。電傳操縱系統的致命弱點是易受電磁幹擾及核輻射的影響,而光傳操縱系統不僅可以抗幹擾能力強,而且光線網絡的頻帶寬、容量大、傳輸損耗低,信號傳輸能力數倍于傳統的電纜,可以滿足大量複雜數據的傳輸。而與之對應的,則是其體積和重量以及價格要遠小于電傳操縱系統。
       發達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究光傳操縱系統,現在已經進入實用階段。中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近年來已經取得很大發展。殲-20是否會采取光傳操縱系統,關鍵是中國自主光傳操縱系統的可靠性。研制方是絕不可能在如此重要的戰機上使用一種不可靠的技術的。但有一點可以大致肯定,就是殲-20的所有系統如座艙系統和新型綜合導航系統,和新型機載綜合光電/電子自衛/電子戰系統等會以光纖數據總線網絡爲基本架構實現交聯,構成整體開放式航電網絡系統。開放式航電系統最大的好處,就是整套系統只需通過軟件更新就可以得到升級,無須對硬件進行更換,成本和難度要小得多。這些都是殲-10等機型上已經運用多年的成熟技術。此外,四代首飛後,很多人都抱怨飛行員的頭盔過于簡單,但靈雲認爲這是很膚淺的。
       這只是一次試飛,是不需要配備先進頭瞄的。當正式服役後,可以肯定殲-20會使用國産最新型頭盔綜合顯示系統。該系統不同于以往功能單一的頭瞄,而是一種集成式寬視場雙目綜合顯示系統。與傳統的頭瞄系統最大不同之處,是它采用了有源彩色液晶顯矩陣。由組件式頭盔顯示裝置、增強型顯示電子裝置和頭盔跟蹤裝置組成。除顯示來自紅外/光電探測系統的圖像外,還將其他多種顯示信息如飛控系統、機載武器系統等集成顯示在頭盔上的屏幕上,可以幫助飛行員駕駛和控制機載武器的使用。此外,中國新一代近距空對空格鬥導彈擁有全向越肩攻擊能力。爲配合這一能力,靈雲認爲殲-20會在機身四周以及腹部,分布多具紅外/熱成像/光電探測器,這樣就可以配合頭盔綜合顯示系統爲殲-20提供了360度的全向無盲區零死角視野!配合新一代近距空對空格鬥導彈,四代重殲將具備強悍的近距離格鬥能力!
       武器系統是現代化戰機重要組成部分。靈雲推斷,殲-20的固定武器很可能是23毫米航炮,而不是一些人說的新型25毫米炮。因爲23毫米航炮在殲-7III、殲-8、殲-10、殲轟-7/A和、JF-17和強-5等機型上已經廣泛使用多年,技術成熟可靠而且威力足夠,是目前中國戰鬥機標准制式裝備。戰鬥機武備講的就是可靠性和成熟性,中國空軍不大可能去專門研制一種新型機炮。當然,也可能是30毫米機炮,但這一武器是配套“側衛”系列引進的,目前只有殲-11系列一種機型使用。但也不排除爲追求威力而采用他的可能性。殲-20采用了隱形戰機標准的內至式武器艙。如果放大他的高清仰圖,可以發現前起落架後部機腹,有一條並不明顯的線,靈雲認爲這就是他的機腹彈艙。而兩側龐大的的S形進氣道,則爲側彈艙提供了充裕的空間。機腹彈艙很可能采用雙門對開,長度從進氣道頭一直到住起落架後面,內部空間非常龐大。
       側彈艙主要攜帶空對空導彈,包括近程“霹靂”-10近程空-空導彈和遠程“霹靂”-12。其中,“霹靂”-10就是專爲四代重殲研制的標准配套兵器。爲了適應內至彈艙,采用無彈翼小尾翼的“光竿”布局。具備360度大離軸全向攻擊,性能與美國最新的AIM-9X不相上下。“霹靂”-12的出口版是SD-10,這是世界上第一種主/被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性能相當于美國AIM-120。另外,還可能包括正在研制中的,使用沖壓發動機的“霹靂”-13超遠程空-空導彈。
       機腹彈艙很可能采用雙門對開,長度從進氣道頭一直到住起落架後面,內部空間非常龐大,這裏將主要攜帶體積、重量大的對地/海攻擊武器。如此長度和空間,如果對海攻擊,足以攜帶兩枚空射型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或鷹擊—83亞/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攜帶更大的鷹擊-62則很困難。對地攻擊,則可以攜帶兩枚KD-88遠程空地導彈或反輻射導彈。前提是這些彈藥必須改進爲折疊彈翼。還可以使用“飛騰”和“雷石”系列制導炸彈。尤其一點,是由于內部彈艙空間狹小,爲增加攜彈量,最好能攜帶小口徑彈藥。目前國內已經有現成裝備如“飛騰”-5小直徑精確制導炸彈。此外還可以攜帶未來的中、近程輕型空對地導彈如C-704改進型。此外,如果不執行高難度任務,還應該可以用機翼挂架攜帶武器。
       靈雲認爲,目前殲-20身上最大的疑團首推發動機!而發動機也正是他現在最大的軟肋!通過能掌握的照片對比尾噴口我們可以發現,出場的殲-20樣機發動機明顯不同。一種尾噴口是黑色而且較長,明顯是俄制AL-31系列。而另一種則是白色尾噴口而且長度較短,這是國産發動機。發動機不同,表明很可能有兩架原型機。這很符合中國爲追求穩重的“兩條腿走路”作風。首飛當日,使用的是國産發動機,這已經充分證明這種發動機的可靠性。這款國産發動機和以往型號有很大不同,其尾噴口明顯要粗,甚至能輕松容納一名成年男子。目前,這究竟是什麽型號有很大爭議。很多網友認定這就渦扇-15。但靈雲不這樣認爲。
       軍用航空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一直是中國的弱項。渦扇-10“太行”是目前已知的,可以服役的國産最先進的渦扇。“太行”從開始研制一直到交付部隊,前後經曆了近20年時間。研制過程充滿了坎坷艱辛,可靠性等始終無法滿足需要,直到2009年才達到可正常服役狀態並開始批量投産服役。這足以證明中國在航空發動機技術上的不足和差距。目前已知確實有渦扇-15這一型號。渦扇-15是專門配套四代戰鬥機的,提出的技術要求如推力、可靠性和矢量控制技術等遠遠超過“太行”。根據目前可以得到的公開權威資料,渦扇-15目前依然在研制中。即便已經有樣機,按進度也是處于試驗階段,遠遠達不到裝機服役狀態。現有的殲-20樣機,是比恐龍還珍貴的國寶而不是發動機空中試驗平臺。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決不會在戰鬥機上使用一種性能不可靠,還沒有定型的發動機。殲-20首飛時之所以起飛如此輕松,發動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強大的升力特性,而無尾鴨式布局一個傳統優勢就是起飛滑跑距離短。
       使用何種發動機,直接決定了戰機性能。而四代機作爲極爲龐雜的系統工程,各部分尤其是發動機和機身等,必須是從開始就作爲一個有機整體而考慮和設計的。鑒于殲-20同一機體可以同時使用AL-31和國産型號,說明兩者可以互換。那麽,兩者外形、尺寸等就必須大體接近。通過這一點就可以大致推斷出型號。AL-31是中國現役殲-10和殲-11的標准動力,而目前可靠的、實用的中國國産發動機中,和他尺寸等最接近並可以互換的只有“太行”!
       事實上,國內目前也只有這一種型號可以滿足需求。WS-10A最大加力推力13200公斤,推重比爲7.5,涵道比爲0.8,因此在耗油率上比AL-31F低。于2006年設計定型,2008年在珠海航展首次公開亮相,目前已經開始批量服役,是新型殲-11B、殲-11BS和殲-10B的標准化通用動力系統。“太行”一大特色,就是可以AL-31互換。殲-20使用的改進型的推力很可能有所提升,而且發動機噴口已經做了相關處理。他使用三維噴口,但目前還不能確定其是否擁有矢量推力能力。但是,其推力還是達不到預定要求。而中國之所以在去年首次向俄國提出購買117S矢量推力發動機,靈雲認爲就是爲殲-20准備的。這不僅因爲他是目前在推力上最接近的並擁有矢量推力噴管,更因爲他本身就是AL-31的變種,可以不用改進機身就和AL-31互換。因此靈雲認爲,殲-20首飛使用的很可能是改進型國産渦扇-10G“太行”大推力發動機,或者是“太行”的一種衍生型號,兩者有很深的淵源。大推力發動機是超音速巡航的先決條件。由于動力不足原因,靈雲認爲,目前的殲-20還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這還需要以後動力系統的進步。
       同時,殲-20的機翼面積是很大的,而且是複合材料的整體成型。如果將其設計成傳統結構,不僅可以在裏面部署內至彈艙,而且可以布置機翼大型整體式油箱大幅增加載油量。這無疑對提高載彈量、航程和作戰半徑非常有利,但現在通過照片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殲-20的機翼非常薄,以至于無法將襟翼作用筒容納進去。這樣一個如鋒利的剃刀般的薄機翼,明顯是爲追求超音速巡航而設計的。但如此薄的機翼,不要說內至彈艙,甚至連整體式油箱都無法裝備,所以他很可能就是通常所說的“幹翼”。之所以如此設計,靈雲認爲和中國複合材料技術有很大關系。以中國目前的技術如果要作到擁有整體式油箱,就必須使用大量金屬結構,而這也就會影響到隱身效果。殲-20的複合材料機翼在獲得隱身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同時,卻犧牲了機翼載彈量和燃油,這也是折中選擇。
       但是,殲-20龐大的機體足以滿足大量燃油的攜帶,尤其是該機隆起的背脊全是油箱,而且還擁有可收放式受油管。如果發動機油耗可以達標,航程和作戰半徑還是有保證的。靈雲估計,殲-20不經空中加油,也不使用副油箱僅用機內燃油,其作戰半徑不會低于1700公裏。如果僅使用機內彈艙,載彈量可能會達到6.5-7噸。除空對空兵器外,還可以使用反艦或對陸攻擊遠程導彈或精確制導炸彈進行空-面作戰。如果從中國大陸,將足以壓制整個南海和東海地區。如果經過空中加油,將可以直接威脅到美軍第二島鏈。這已經達到或超過殲轟-7A“飛豹”的水准了。
       靈雲認爲,隨著中國空軍轉向“攻防兼備型”,殲-20在未來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中除本土防空任務,將更多的扮演遠程踹門進攻者者的角色!殲-20屬于最典型的重型多用途隱身戰鬥機,他不僅可以爭奪制空權。還可以依靠強大的隱身能力、先進的航電系統、大航程和大載彈量,在其他兵種如預警機和偵察衛星的支援下,突入敵方大縱深去尋找並摧毀敵方高價值目標,如戰略指揮機構或遠程彈道導彈基地。這將使其成爲恐怖的進攻性空中殺手!未來戰爭是一體化信息戰,需要陸—海—空—天—電磁等各種力量有機、高效、完整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殲-20也只是其中一個節點而已。能否充分發揮殲-20的潛力,將更多的依靠中國軍隊信息化的發展。而著恰恰是目前整個中國國防最大的軟肋所在。
       在第四代戰鬥機上,中國人起步最晚,基礎最差。但所用時間最短,進展和成就最大!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俄國的水平。這不是偶然的。通過殲-10的研制,成飛掌握了現代化航空技術,鍛煉並擁有了一只強大的眼才隊伍。而在逆境中,爲生存自主研發殲-7MG和JF-17“梟龍”並成功打開世界市場,則使成飛建立起一整套靈活高效的研發體制。目前的殲-20只是最基本的樣機,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他的發展起點高,速度快。靈雲估計,如果能如期解決最核心的發動機問題。以現有速度,2018年殲-20將定型並開始量産服役。如此到2019年10月1日,中國空軍殲-20第四代重型隱形戰鬥機與將海軍航空兵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一道飛躍天安門廣場,參加新中國國慶70周年的——大閱兵!
       殲-20第四代重型隱形戰鬥機代表了現階段中國航空技術最高成就!他將中國航空技術曆史性的推進到世界前列。他的出現,使中國成爲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自主研制、生産第四/五代隱形戰鬥機的國家。至此,世界第四/五代隱形戰鬥機領域,中—美—俄三足鼎立局面已經形成。靈雲認爲,殲-20不僅是區區一種戰鬥機這樣簡單,他代表的是一系列諸如新材料和新型發動機的航空高新技術。中國航空工業在上世紀80年代時,只能向軍隊提供殲-8II這樣的落後機型,總體實力落後西方發達國家30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航空工業已經可以生産、改進蘇-27這樣的頂尖戰機,並已經開始研制屬于中國自己的第三代戰鬥機,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已經縮小到20年之內。到本世紀尤其是現在,中國航空科研工作者經過30年的艱辛,已經研制成功足以與西方發達國家同代型號相匹敵的國産三代戰機殲-10、殲-11B戰鬥機和空警-2000重型戰略預警機。經過幾十年的厚積薄發,從2008年起,中國軍用航空開始井噴式的大爆發!尤其是剛剛過去的2010年,中國連續出現了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殲-11BS雙座多用途重型戰鬥轟炸機等多個機型,並在年終展示了震撼世界的殲-20!
      殲-20第四代重型隱形戰鬥機的誕生,使中國作到了與世界航空技術強國俄羅斯和美國處于同一平面。將自己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軍用航空技術差距縮短到10年之內!面對國外尤其是以美國爲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近乎病態的強大、瘋狂、嚴密封鎖,中國航空人在付出汗水甚至是最寶貴的生命後,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短短60年裏就走完了西方國家近100年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不僅是中國,更是世界上的一個不朽的奇迹!殲-20的首飛將注定在中國航空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將永遠向世人昭示著中國巨龍崛起的壯志雄心!!!!〔作者:靈雲ら蒼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ea0b101017mpv.html?tj=1

中國四代機PK美F22結果會怎樣 2010-12-30

  美國人說過,鴨翼最好裝在敵人的飛機上,這個話的目的是說鴨翼在空戰中對隱身的破壞性很大。但是,要是從空戰的主要過程來說,並不是這個道理。我們601所經過10多年的潛心研究,結合空戰的過程和規律,發現了鴨翼對隱身破壞不大的理由。鴨翼一般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候用的最多;其次就是在劇烈機動時候,使操縱面和力度加強,有利于靠氣動的機動。但是現代和未來的空戰,往往不是在起飛和降落時間發生的,以後主要是遠程超視距攻擊,也就是大家都在平穩飛行時候的導彈互相射擊。這個時候鴨翼的使用並不頻繁,美國人不用鴨翼跟他的作戰思維有關系。他們F22編隊,先1個或2個在前面走,側後方面很遠的地方跟著好幾個F22,大家雷達都不開,只有前面的1、2個是偶爾開一下雷達的。
  發現目標後,立刻發射導彈並掉頭,在雷達開啓的瞬間,其他側後方的友機已經得到了前機的所有收到的參數,也可以參與攻擊了,但是前機在發射導彈的時候後機還沒到發射距離,所以前機機動逃跑後,後機才趕到,但是由于其從來沒開過雷達因此不會被發現,而前機逃跑的時候將後機身和側機身已經暴露了,因此會形成一個雷達亮點被敵機跟蹤,但是其跑得快因此敵機無法攻擊,在敵機的雷達上只有逃跑的那1、2個F22,其實前面有更多的沒開雷達的22在等著它。這就是美國人的空戰陰謀。
  說這個的主要目的是告訴大家,F22其實正面的隱身最好,側面和後面根本也不是重點,首先它的尾巴一樣有熱源而且超音速巡航的時候發熱更猛。美國人這樣打仗,也就規避了超機動性,根本不給你格鬥的機會打完就跑了。
  而我們的空戰原則是,4代機除了要打22還要打3代機,打3代的我就不提了,很輕松。主要談我們怎麽對付F22。
  我們的鴨翼在平飛狀態下基本上是不會太破壞隱身的,因爲那時候鴨翼不偏轉角度,根據601的孫所長的意思是我們的4代可以達到前方0.3的雷達反截面,22是0.1左右。
我們要解決2個問題
1、發現距離的問題在一定距離內0.3和0.1意義不大,只有到相當近的範圍內才有意義。
  2、就是在遭到敵前機的導彈攻擊時,如果大機動躲避導彈,那麽本機將側機身暴露在敵後機的攻擊範圍,這就是美國人的陰謀,讓你躲導彈暴露側機身。
  我們的4代機上鴨翼的目的就是在躲避導彈時候能更快更短的完成機動,然後主要攻擊敵後機編隊,如果沒有鴨翼,連前機的導彈都躲避不了,更談不上攻擊後機了。這主要是因爲我們的發動機還達不到全向矢量,必須靠氣動來完成機動。
  我們的戰鬥方式是在國土防空戰鬥中,利用遠程雷達和空中的預警機先發現敵機,然後我們的4代利用鴨翼急速起飛到某空域靜默迎敵,保持平飛在一定的距離內,美國人也一樣發現不了我們,爭取利用梯隊來對付美國的梯隊,在敵前機發射導彈的時候,我們也發射,主要就是看誰的導彈速度快,不管是否擊中,這下可以同步了。只要速度快,肯定先到,逼你機動暴露,暴露側機身;或者在遭遇敵導彈的時候,可以利用鴨翼來大動作躲避,讓後機來對付美國的後機。
  當然這只是最簡單的一種空戰模式,還有多種模式和手段,那就沒必要在這裏討論了。
  以上說那麽多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選擇鴨翼或不選,不是簡單的說好和不好,還要考慮到成本和效能問題,當然科技實力也是回避不了的。因此現在我們用鴨翼是比較合適的,因爲我們的作戰主要是國土防空。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3938

冷靜分析: J20絕對不是F22的對手 2010-12-31
 
而人與人的對決,就是比思維 。 好戰術絕對比武器性能重要.而宏大的戰略思維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戰略>戰術>武器.現未來的空戰 都是超視距的,比的就是 衛星  雷達 導彈!
對機動性都要求不是那麽苛刻了。而是重在隱蔽性 突防力 生存能力.美國有錢有技術選擇了 三種機型 B2 F22 F35 具備了突破敵人 空中壓制和綜合援護的能力。他們有這樣的高低搭配,是靠領先中國20年的技術 財力保障。
鼈是不具備美國這20年的東西, 科學技術是玩不出假和巧的。但是人的思維方式可以改變.與其學俄羅斯向美國拼空優,不如像古代的蒙古騎兵VS條頓騎兵一樣 硬的比不上,我就找軟肋。鼈不和你F22空中糾結,鼈和你對地 對艦 采取高速 高空 隱型 高的續航能力 和大的攜彈量攻擊敵人的軟肋。在和F22對峙的時候 基本就是視距外兩枚空飛 擊中了 幸運。打不到鼈就跑 我只保證你F22追不上我的速度。
我估計 這就是土鼈的思維模式 根據現有的技術(F117的塗料+俄羅斯的發動機)做出擇中方案,以現有水平 只能保持不掉隊 兩個字“維持”
在說美國80年代就開始搞的太空戰機 有技術瓶頸和現在搞的第六代F/A-XX 都一時難成氣候.美國現階段只會考慮 減少傷亡 廉價的無人機。美國F22停産 不是因爲技術落伍。而是要換一種思維模式對抗~
回應
雙方都是隱形機,誰先開雷達誰先暴露。。。如果在美國本土作戰,f22贏。如果在中國本土作戰,j20贏。如果在中立地區作戰,f22贏,因爲它的預警機更好。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4464

殲20絕不是針對F22,而是島鏈狙擊 2011-01-13

前一天,國産殲20實驗機成功試飛,另國人無比振奮,世界各大媒體就紛紛做出猜想,對于有沒有達到美俄五代機標准,衆說紛紜,許多人就認定他就是針對F22而來,還憑空猜想出許多對比優劣,其實國防部長梁光烈就坦言與美還有20多年差距,這是事實,我們才剛出樣機,要到批量還早呢!還需要數千小時的驗證達標,國産的發動機何時能用,這樣才不會因爲依賴而被掐脖子,在隱身和材料,有緣雷達,空空導彈的研發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我不是講我們的四代機就一無是處,中國一直都是堅持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持續發展。
通過上面中俄美戰機對比,我們單從外形上就可看出問題,三種戰機就外表線形和材料工藝來看,F22無疑是完美的,俄次之,殲20稍差,從機頭到機腹,殲20都大出許多,所以殲20沿用鴨翼來彌補笨重帶來的不足(楨:與重輕不相干!),發動機目前是肯定不足,所以超音速巡航是肯定還不行(楨:F22也非一開始就有現今之矢量發動機和AESA雷達!),發動機口雖然做了紅外冷卻,但就隱形來講,卻是大打折扣,F22隱形是千分單位計算,殲20可能是20%(楨:0.05平方米?),除了隱形,雷達與各型空空導彈,都還無法與F22對比,當然對于中國四代機的研發上來說,殲20這也是相當不錯的進步了,所以目前就殲20的問世,他的任務絕不是單一的要去【PK】F22,超大的機身設計,是爲了加大作戰半徑,加裝大型的巡航導彈,看中國武器,一定要看中國戰略發展思路,F22作戰半徑是1500公裏,殲20可能是1800公裏,這樣就符合中國的反介入戰略,配合東風21D,突破島鏈,守住國門就真正實現。
回應
以現有的推斷數據來看,殲20比T-50還短1米,說殲20太大的推斷不成立。要說做工,F-22絕對是第一(楨:殲20全電動翼優!),但我就不明白了,T-50那麽大的鉚釘Lz看不見嗎?殲20上有嗎?沒有吧(楨:T-50的座鏡框劣!)。因此做工殲20比T-50好。至于機尾的隱身,T-50、殲20做得都不好,原因有兩個:兩者最終都要安裝三維矢量推進系統,因此發動機不可能像F-22那樣縮進去(楨:F-22也裝矢量!);兩軍交戰,戰鬥機一般都是正面對飛,這時正面隱身最重要。真暴露機尾了,不是發射完導彈退出,就是進入近距纏鬥,這時F-22雖然好一點(楨:殲20光電系統優!),但優勢並不大,畢竟格鬥導彈也不是吃素的!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309287-1-1.html

給四代機潑涼水:隱身塗料和發動機都不行2010-12-31

       最近四代機的照片在網上瘋傳,國人一片驚呼.大有在過幾年就能趕上老美的趨勢.我自己是從事航空工業的,雖不能自封爲業內人事,但或多或少也知道個大概.我沒親眼看見過真機,但07年了解過幾種方案,網上的照片確實是我知道的一種,不過機頭,進氣道和尾部好象差別很大,長度也大了很多,我不是懷疑其作假,可能是最後沈成兩所綜合的結果吧.按照中國戰機的發展原則,四代的樣機08就應該出來了,但樣機出來了,不代表我們就真正擁有這型飛機,只能說我們剛跨進了門檻.撇開材料,加工工藝和航電以外,我就舉隱身和動力系統來說說我們還有多少路要走吧!
  四代的重要特征就是隱身,對于外型隱身,我一點也不懷疑我們設計師的智慧,我了解那個團隊,有不少天才型的智慧.利用特殊的塗料和材料隱身,我們就差得很多.幾年前我們也像俄國人一樣走捷徑搞等離子驗證.但好象無論是外部開放式或封閉循環式效果都不太好.現在利用機身材料和塗料技術,但各觀講我們國家在這些方面還不發達,西方對一些關鍵技術還在封鎖,所以想達到F22的隱身效果我們至少還有5到10年的路要走.對動力系統來講可能大家多比較清楚,黎明一直在攻關,但在材料和加工工藝上一直達不到要求,連J10的動力還沒完全解決.在動力系統方面我們國家一直在仿制和研究蘇聯的技術,但苦于加工工藝的限制, 我們的水平還處于蘇聯80年代初期的水平.在T50都還在苦苦等心髒的時候,我們又有多少把握呢?我的前輩跟我們講我們絕大部分的軍工設計者們都是在蘇聯圖紙的指引下成長的,思維很難突破那種怪圈.這不代表我們不努力,很多一線設計工作者們一年的休息天數是個位,回過頭來思考,我們依賴的太多.所以高層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近幾來一直走自己的東西,但客觀講想追趕世界水平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潑涼水的目的不是告訴大家我們不行,而是讓大家知道我們跟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多路要走,四代真正走出來最少還要5到8年的時間,讓大家降降溫客觀的注意四代的發展.
  回應
這年頭是個啊貓阿狗都號稱自己是業內人士,從事航空工業的人多,你具體是幹什麽的?給成飛看大門的也可以號稱是航空界人士。
無數據無資料無考證。。機密內容可是你的猜想麽?SB東西?世界的先進技術你知道中國沒有。。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4732

殲20戰機曝光 美網民:好怕中國制造 2010-12-31

剛才在Twitter逛,看到他們在評論中國的新JJ,于是就隨便摘了幾條,翻譯了一下。看看美國的網友對TG新飛機的出現有什麽反應。翻譯水平有限,勿拍。
  中國正在從經濟強國向真正的超級大國轉變。他們正試圖創建一支不但能夠自我防衛,而且還能夠投射力量的軍隊。
  他們正在建造航母,並進行著登陸訓練。他們在部署類似于GPS的全球衛星地位系統。
  現在,他們又開始造隱形飛機了!
  我不會說我譴責中國采取的這些舉措,但這會對未來數十年全球穩定造成影響。灣灣將會是個很好的實例,如果他們想要投射他們的力量,灣灣將會排在首位。美國在那時也將被考驗。一切將會變得很有趣。
  我好怕怕啊。就三個字:中國制造。
  從這張圖中你可以發現這麽幾件事,1。全動平/垂尾2。內置彈倉3。一體式座艙蓋4。鴨翼5。DSI進氣口,意味著超音速
  不要再做那些愚蠢傲慢的評論了。他們能造出任何一個像這玩意一樣的大家夥可不是開玩笑的。
  當然,F-22毫無疑問比這要好,但是中國雞雞也不是蓋的。不是什麽國家都能造出一體式起泡座艙蓋的!
  中國人開始發達了,美國是因爲制造業而富有和強大,現在中國擁有了我們的制造水平,我們的優勢正在喪失。他們現在有錢來發展軍隊,我們如果不改變的話就沒中國牛掰了。
  估計和中國開戰可能是唯一會毀了我這輩子的事件了,希望並祈禱不會發生。
  中國真不需要空優戰機來應對海外威脅,他們有中距離的航母殺手東風21導彈來完成這些任務。也許他們造這玩意是來保護他們海外投資的,比如加州之類的。
回應
離結束美國橫行的日子不遠了。
    真沒想到,黴國竟也有明白人!!!!!!!!!!!!!!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4503

中國隱形戰鬥機試飛?日網民心裏酸溜溜!

    北朝鮮也應該有隱形戰鬥機吧,木質的,雷達不能發現,所以……
    從潛水艇裏發射中距導彈結果發射失敗自爆了但還是要做隱形戰鬥機呢。很厲害丫中國佬?
    首飛就會空中解體,消失的東西……毫無疑問就是隱身啊!
       美國的猛禽,塗料也是日本技術,也把塗料賣給支那好了
    難道沒有可能是山寨日本的心神嗎?
    看起來就好像畫裏面邪惡帝國的戰鬥機一樣啊
    果然按照那種形象來制造的話很難
    連能不能隱身都很可疑
    你還在相信中國佬的實力嗎?太天真了呦!
   爲什麽支那造的隱身戰機和航母 我感受不到一點威脅呢
    即使有技術沒資源的話戰爭也會輸的像德國一樣,中國大大的鄰國有大量資源,鄰國有可能被有鄰國就是我的東西的想法的中國大大吞掉
   用日本對中國的政府開發援助造的吧 真TMD氣人
   美國當老大已經不可能了 自己的州不被搶去就不錯了 要小心啊
   F22 是美國上世紀80年代開發出來的飛機 中國現在搞出來也不奇怪~
   一定是俄國造的吧
   外形來看完全不可能隱形,從機尾部的排氣口設計來看也沒爲隱形考慮,結論只是個山寨型號的隱形飛機
   快來侵犯日本領空吧 就是個被擊毀的笑話
   美國第5代發動機將再2018年前後完成(去年公布的試驗型號還有技術障礙)俄國的T50也急急忙忙現在才交付
   就是個殼是不能隱身的 隱身塗料你們能開發麽?(好像說日本隱身塗料很厲害)
   回應
沒落的島民心態!看著想笑
哈哈,見怪不怪了。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4497

J-20被越南華僑軍迷轉載,一向囂張的越南猴子啞口無言2011-1-1

  真的很可怕,剛剛超過30年的發展,從一個落後的國家,中國才能進步如此之快。
    中國尚未證明和展現了AESA雷達。
我只想說有合適的內部武器,設計可爲一對地攻擊機,在對F - 111或蘇-34級作戰半徑。   
中國這麽快就造出4代機,震驚了世界
   回應
越南也可以做出的,做個類似F-22機身加個su30發動機就可以追上中國了!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5126

美智庫稱中國已經有能力挑戰美軍空中優勢

  東方網 2011年1月19日消息: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戰略院的施密特(Gary Schmitt)17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美國及其盟國的空中優勢冷戰後首度遭到來自中國的挑戰和威脅。中國的J-20隱形戰機已經試飛成功,此外在過去20年,中國持續升級其防空系統,擴大中程和中遠程彈道導彈的部署,且精度不斷提高,對美軍及其盟友目標具備毀滅性打擊力量。
  文章稱,繼美國防長蓋茨訪華期間,中國軍隊測試其新型隱形戰鬥機。美國方面不應忽略這次測試本身,以及該地區的空中力量平衡正逐漸向對中國有利的方向傾斜的重要事實。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及其盟國的空中優勢首度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和威脅。而且,中國測試新型第五代戰鬥機只是該地區力量平衡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存在許多其他促成因素。
  第一,過去20年間,中國不斷升級其防空系統。中國通過購買俄制S-300防空系統,充分增強了自身的防空力量。這一系列的地對空雷達及導彈被視爲全球最有效的地區防禦系統之一,能夠比得上並在一些方面優于美制“愛國者”系統。通過將S-300部署在臺灣地區對面,中國大陸能夠將任何在臺灣海峽附近飛行的美國非隱形戰機置于危險之中。鑒于美國的大多數戰鬥機以及全部加油機和運輸機都屬于非隱形戰機,因此這便成爲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中國廣泛部署了中程以及中遠程彈道導彈。由于具備先進的瞄准性,因此中國大量的彈道導彈庫存能將美國及其盟國位于東北亞的主要空軍基地置于危險境地。由于缺乏保護戰機及控制中心的強化掩體,因此這些基地已經成爲了容易招致攻擊的“軟”目標。
  文章指出,隨著中國不斷采購新一代攻擊潛艇、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各種巡航導彈、定位潛在目標的新傳感器、一款新近投入運行的旨在攻擊遠距離美國航母的彈道導彈,美國在該地區投射兵力以及美國航母與戰機的能力已不再堅如磐石。
  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向臺灣地區附近海域派遣了兩艘航母,他這樣做是因爲堅信中國無力應對這一部署,而且無法讓緊張進一步升級。而現在,美國總統可能再也不會有這樣的自信。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莫過于通過將軍事資産部署該地區之外的基地,暗暗地將這一優勢讓給中國軍隊。例如,創建關島要塞,但是這將會破壞美國與日本、韓國以及菲律賓之間的安全關系的可靠性。而且,這樣一來華盛頓政府根本不可能讓其合作夥伴確信,即使美國在1500英裏之外“也能支持他們”。
  不過至少美國需要與盟友合作,開始硬化該地區現有基地並建立新的基地,擾亂中國的軍事計劃。下一步,由于中國潛艇發展帶來的威脅越來越大,美國將需要擴大自己的潛艇艦隊,增加海軍反潛戰項目的資源,並加快發展新一代機載電子戰平臺,迷惑敵軍的雷達和探測系統。
  同樣迫切的還有,讓日本和韓國等盟國利用隱形戰機來升級他們的空中編隊。目前還不清楚中國新戰機的隱形性如何以及何時進行大規模生産。也就是說,該戰機幾乎肯定與現在美國盟國空軍的大多數戰機的水平持平或更好。
  相應地,五角大樓應該與日本和韓國合作,使其采購F-35隱形戰鬥轟炸機。雖然F-35項目目前存在問題,但正是由于中國彈道和巡航導彈對空軍基地的威脅,使華盛頓必須要發展F-35的垂直短距起降機型。未來幾年中,能夠在短距離跑道上起飛和垂直降落的能力將更加不可或缺。
  最後,國會需要改變華盛頓政府有關總數達到187架後就停産F-22的決定。具備隱形性的F-22“猛禽”戰機不僅是世界上遙遙領先的最優良戰機,而且其在未來多年中仍會保持這一領先,它是十多年中唯一可在中國敵對防空環境中獨立全天候作戰的戰機。
  文章稱,F-22飛得更快、更高,而且它所配備的傳感器組件使得其成爲了比F-35更爲有效的平臺。爲達到最好的效果,美國還應具備遠程、全天候隱形轟炸機能力,以補充F-22的使用。但美國卻並沒有此種能力。而且,F-22數量的減少會使美國處于戰術不利地位。
  當然,所有這些都需要耗費資金。美國政治領導人似乎都決定削減五角大樓的預算,而不是增加預算。這一削減是華盛頓政府及國會內那些精于算計的人所造成的,他們的日常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預算政見推動的,很少或幾乎沒有進過戰略分析。
  文章最後指出,盡管綜合當前的預算來看,維持和平費用不菲,但如果不這樣做,美國所付出的代價將會更大。而且,重拾美國在東亞的空中優勢對確保未來該地區的穩定與繁榮也是絕對必要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9/0845628692.html

殲20試飛的政治意涵2011-01-17 中國時報 【張雅君】

     就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茲訪問中國大陸,同時中共國家主席即將訪美之際,中共十一日在成都成功試飛被認為未來能與美國F22戰機匹敵的殲20隱形戰機,震撼國際。儘管中共國防與外交部門強調試飛行動係按原有計劃,不過殲20隱形戰機等尖端武器研發具高度敏感性,中共未如以往模式謹慎行事,毋寧亦是一種考量計算後的結果。因此試飛行動完全沒有政治意圖是無人相信的,但一般關注的是試飛行動的外部效應,而較忽略其國內效應。
     近幾年來,耀眼經濟成長數據、神舟太空船精準升空、以及奧運、世博的成功舉辦,對照於二○○八年金融風暴以來西方國家經濟的欲振乏力,在在讓中國大陸民眾信心倍增,沉醉於中國復興與世界大國的想像中;但在此同時經濟發展過速引發的社會問題與國外質疑又讓民眾不滿。二○一○年以來,美國藉天安艦事件,釣魚台和南海島嶼主權事件重回亞洲,積極介入中國與周邊國家海洋領土紛爭,繼而與與日本、韓國、越南的軍事演習不但頻繁,且演習規模日盛一日。中國雖然一再警告美國航空母艦不得進入黃海,但美國航母最終不但進入,且未來進出更可能成為常態。
     東亞風雲驟變更深化了中國內部的挫折,也對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產生質疑,要求中共採取強硬行動的聲浪此起彼落,甚至有人撰文呼籲以戰止戰。中共學者亦針對中國和平崛起的適宜性產生爭辯,著名國際關係學者閻學通就公然指出不加強軍事力的和平崛起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也符合中共軍方一向主張唯有強化實力才能確保和平的主張。然自九○年代來,和平發展與睦鄰戰略不僅是經濟發展成功的保證,更是中共與周邊國家互動的重要原則,一旦因領土爭執而與周邊國家,甚至美日發生軍事衝突,美國軍事專家評估可能讓中國倒退一百年。二○一二年中共將面臨國家領導人換屆,未來兩年,如何確保周邊地區和中國內部政治社會的穩定,不但關係到中國經濟是否能夠持續穩定發展,更關係到胡錦濤歷史定位。
     中共當前困境就在於一方面須以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凝聚國家意志,鞏固政府統治合法性;另方面又須降低民族主義引發的挫折感,以確保和平發展道路。中國開放民眾現場參觀殲20隱形戰機試飛行動,無疑就是提升國內對政府信心作為。它讓民眾能對中國作為崛起大國持續進行想像,以便能轉移對政府諸多政策之不滿,從試飛行動成功後現場目睹民眾的激動心情及網路言論就可理解。同時,不論中共試飛行動是否針對蓋茲,但選在蓋茲與胡錦濤見面之際,自然能達到平衡中國內部對中國二○一○年亞太外交戰略失敗的挫折情緒。
     如同奧運、世博,神舟飛船發射一樣,殲20戰機試飛同樣可視為是凝聚內部團結意識的大事件,更有助安撫軍方和內部強硬勢力。但不同於奧運,世博的軟實力屬性,試飛殲20戰機毋庸置疑係硬實力展現;硬實力展現或許可達對鄰國嚇阻威懾作用,但同樣被認為係挑戰亞太權力平衡現狀,也更易引發周邊國家或西方誇大中國威脅之想像,坐實中國威脅論。事實上,亞太國家如印度、日、韓都有意發展或是購買隱形戰機,殲20成功試飛必將加速這種競爭。
     基本上,中國武器裝備發展與西方差距仍大,殲20試飛也只是起步,離服役還相當遠,要能具有與美國同等性質戰機功能,尚須克服許多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公開試飛行動,固然具有短期性作用,是一種本益計算後的策略運用;不過從長期看,亦可能產生不利於亞太和平與中國安全的負面效應。(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三所副研究員)
留言
放屁!連越南等小國都在中國的家門口耀武揚威的時候,中國政府展現實力的舉動不僅有其必要性,更是十分恰當的動作。難道要坐以待斃等到這些宵小侵門踏戶,蠶食侵吞我領土嗎?展示J20不僅讓周邊有野心的國家短期不敢輕舉妄動,長期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以這些國家的奴才性格,自動就會像中國靠過來。作者見識短淺,跟隨西方媒體人云亦云,胡說八道
台灣人的視野也就是井口那么大,坐井觀天,管孔窺豹,寫出這樣的文章,讓外人看來很是可笑
還研究所,如此言論比文盲還不如,有堅強軍力才有資格談—正義和平,另外還不能有賣族求榮的漢奸

揮棒迎賓 歐胡能改變困局?【聯合報╱謝劍/佛光大學名譽教授2011.01.17 
 
上周,中國殲廿戰機試飛,美國國防部長蓋茲正在中國大陸訪問。在此之前,美國派遣了三支航母戰鬥群,浩浩蕩蕩駛向西太平洋,其規模之龐大戰後從未曾有。說是要對付小小的北韓,似乎是殺雞用牛刀。項莊舞劍,目標當然是北京。巧的是北京主政者胡錦濤本周即將前往華府從事國是訪問。
胡錦濤當面向來訪的蓋茲證實殲廿試飛成功,當然有其政治意涵。而美國在對方家門口展示軍力,揮舞大棒,是熱誠迎接到訪的國賓乎?當然不是,一如波士頓大學教授巴塞維奇近著《華府主宰一切:美國邁向永久戰爭之路》所說,亦即是外交軍事化的延續。拋開表面上諸如和平、正義之類的外交辭令,說穿不就是要展示武力迫對方屈服其要求。
雖然說殲廿試飛成功,那也只是「試飛」罷了;三支航母戰鬥群,那可是紮實的大棒。如果說美國有意向北京挑起戰端,此話當然言過其實,但揮棒之舉並非事出偶然,從「維基解密」資料及華府右翼的各種言論,都認為揮棒勢在必行。例如現任駐北京大使洪博培就認為北京從事不公平貿易,中國愈富,美國愈窮。所有向北京的抱怨均充耳不聞,北京獨行其是。
然則問題的癥結究竟何在?表面的理由是要迫使其開放市場,讓人民幣升值,在國際上照西方的規矩行事等等,但更深一層探討,原因可分兩個層次:對中國大陸而言,自八十年代日本右翼提出所謂「中國威脅論」,小至大陸人每年平均多吃了幾兩肉,但他們卻忘了中國還有一億多人尚未脫貧。至於說GDP超過日本,但人均卻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軍費僅是美國的六分之一,但美國軍費在「反恐」和「安全」等名義之下,年年大幅增加,全球維持著五六○個公開的基地,一千三百多個黑基地(包括台灣)尚不在內。甚至我們最關心的台灣問題,美國官方雖一再表示歡迎兩岸和平談判,另方面卻埋怨步伐太快,半官方的研究機構甚至埋怨馬英九未能及時提供談判細節。諸如此類,他們都對北京有芒刺在背之感。
至於美國一方,儘管目前仍陷阿、伊戰場的泥淖,政府負債到三月時將達到十四兆美金的最高警戒線,雖然以鄰為壑,一再寬鬆美元令其貶值,致使其他國家產生強烈通膨。雖國內經濟獲得喘息的機會,但背後掌握實力的軍、工、政複合體,既要美國成為永久性的戰爭機器,致無人敢說削減軍費支出,移作國內其他必要用途。這是一條不歸路,二戰後的實力膨脹,形成一種莫名其妙的英雄主義,尤其是在蘇聯崩潰之後,以巨額經費偵察可能阻其稱霸的潛在敵人。
在大棒揮動之下,國賓尚未到達,傳聞華府已準備了多項議題,作一籃子式的迫使北京就範。歐巴馬一再強調「改變」和「希望」,再加上他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看他究竟能和胡錦濤如何發揮智慧掙脫困局,世人將拭目以待。
 
我試飛員解讀殲20首飛:宣示大國戰略行動自由

 資料圖:徐勇淩
在我看來,“殲20”的首飛所表達的不僅是一種國家話語,它宣示的是大國戰略的“行動自由”。
  “行動自由”是西方戰略理論中秘而不宣的高級理念,我們從他們的文本中讀到的是所謂的“威懾”、“靈活反應”、“全球打擊”,然而,只要我們解讀西方人的戰爭文本,“行動自由”是一個無所不在的幽靈。
  讓我們看看西方大國是如何擠壓他們所遏制對手的“行動自由”的吧:在科索沃戰爭打響之前,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掀起了一場對所謂南聯盟人道主義災難的集體譴責;在伊拉克戰爭之前,美國人制造了所謂伊拉克人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真實謊言”;在東亞,美國人用“輿論轟炸”將朝鮮描寫成邪惡國家。
  “限制行動自由”戰略其實就是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現代版,美國人嫻熟地運用這種戰略技巧,達到了絕妙的效果。俄羅斯人盡管國力衰敗,但始終不忘顯示他們的行動自由,在科索沃戰爭期間,俄羅斯人出其不意地趕在西方人之前空降科索沃的普裏什蒂機場。以上案例是戰場層面對“行動自由”遏制。其實這種“行動自由”博弈不是冷戰的新鮮産物,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西方大國經過一番激烈的口水戰簽署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著名的《華盛頓條約》,企圖用限制裝備“行動自由”的方法,來維持來之不易的和平。但是美國和日本恰恰是用了條約的漏洞,分別發展了龐大的航母力量,由此演繹了太平洋戰場人類曆史上最爲悲壯慘烈的航母戰爭。
  解讀冷戰後的國際戰略格局變化,似曾相識的對裝備領域“行動自由”的限制層出不窮,當然限制的對象不是美國和西方人自己,而是他們覬覦已久的對手。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際核查,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壓制,對印度和巴基斯坦核競爭的恫嚇,以及針對朝核問題的多國博弈,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行動自由”的限制永遠是單向的,而所有那些爲了平息大國怒火而屈服的國家,其結果就是自掘墳墓。反倒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堅守,令西方大國悄悄閉上了嘴巴。
  害怕別國的反彈和大國的恫嚇,是有些國家發展裝備時的一種唱衰思維,但曆史告訴我們一個明顯道理,這種思維所導致的後果是什麽。當然,裝備領域競爭的“行動自由”,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中要依據國力量力而行,當年,前蘇聯正是在美國星球大戰的喧囂中迷失了自我,被美國虛張聲勢的太空訛詐所牽引,與美國進行裝備技術的直接對抗,最終拖垮了自己。
  其實,關乎國家戰略裝備的發展,其行動自由不僅來自于國家意志,更重要的是國家的工業力量和技術力量。當局外人爲中國四代機的研發速度所震驚的時候,他們似乎忽視了中國人近30年的空軍裝備技術追求。四代機相對于三代機而言,的確具有跨代的飛躍,但中國如果沒有在三代機研發中的奮起直追,今天四代機的高速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當有些人還在爲中國三代機的戰略決策反思的時候,我已經清晰地認識到殲-10的猛龍飛天對于中國大國夢的戰略和技術貢獻。
  中國的空軍裝備發展需要穩定而持久的戰略,如果說不稱霸、不制造沖突,是中國國防戰略的價值制高點,那麽,對于技術的不懈的追求,就是維持大國戰略“行動自由”的技術支撐!
  一個失去了“行動自由”的國家是永遠不可能崛起的,因爲“行動自由”就意味著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講,“殲20”戰機的騰飛,是中國向全球宣示自己國家戰略的“行動自由”,而絕不是針對某個特定國家的。這也是我在這個“旭日狂歡”的節日裏,最想闡述的戰略思考。
  作者簡介:徐勇淩,空軍某部副參謀長,空軍試飛專家,功勳試飛員,國內僅有的幾位國際試飛員之一,爲中國空軍殲-10等裝備的成功研制做出過傑出貢獻。曾多次化解各種危險的情況,獲得寶貴的研制資料和數據,榮立數次戰功。 參加過三代戰機導彈靶試,機載雷達測試等工作。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7/1020628446.html

烏克蘭産鎧甲雷達識破美F-22隱形戰機伎倆(圖) 2011-01-12青年參考

资料图:乌克兰铠甲无源雷达

烏克蘭鎧甲無源雷達(另參本館:反F-22  中國雷達  天安艦事件) 
  “我們有一面能讓F-22等隱形戰機現身的鏡子。”在前不久結束的烏克蘭“航空-2010”展覽會上,該國軍工企業黃玉國家股份公司(TOPAZ)在展位上擺出這樣一副廣告牌。觀展者頗爲吃驚:“是什麽樣的新式裝備,令這家神秘企業敢出此大言?”
  F-22也難逃“法眼”
  故事得從去年初夏說起。7月25日,美韓兩國爲因應“天安”艦事件,在東北亞大搞海空聯合軍演,最先進的F-22“猛禽”隱形戰機首次以戰備姿態參演,俄羅斯也感受到美韓聯軍咄咄逼人的氣勢。
  爲充分展示武力,在演習前兩天進行地面武器裝載時,駐紮在日本沖繩嘉手納基地的F-22機群一反常態地離開隱蔽式機庫,直接來到露天彈藥庫附近,將整套作業細節故意暴露給機場周邊的軍事愛好者以及外國情報員。這一招收效明顯,當這批F-22挂載實彈從嘉手納基地升空後,朝鮮、韓國、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的防空單位便開始連續監視和比對它們的飛行軌迹。
  25日那天,多架F-22從萬米高度飛向朝鮮領空,距朝韓軍事分界線僅有12海裏時,才突然掉頭向韓國烏山返航,途中只做了一次空中加油。行動過程中,美軍一直使用未加密的無線電波段通訊,故意讓周邊國家截收。然而,屯兵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軍S-300地空導彈部隊卻察覺到某種異常。
  據俄羅斯“空天防禦-VKO”網站披露,當時,美軍飛行員在通話中宣稱只有兩架F-22在進行“威懾朝鮮”巡航,但俄軍S-300防空系統配備的神秘武器——“鎧甲”(Kolchuga)雷達,卻從看似不起眼的電磁波中捕捉到4個可疑光點,俄軍指揮官起初將信將疑,“難道美國人在耍什麽滑頭?F-22到底來了幾架?”最終,“寧可錯,不可漏”的心理促使俄軍繼續跟隨“鎧甲”雷達的視線,緊盯這4個可疑光點的去向。
  “鎧甲”雷達沒有辜負指揮官的信任,第二天,美軍在烏山基地高調展示F-22戰機,讓韓日等國震驚的是,他們的雷達從頭到尾只發現兩架F-22,當天在烏山卻出現4架!事後,美國空軍第7航空隊司令傑弗裏?雷明頓少將透露,他們的確給東北亞各國防空部隊來了次“小考試”——在25日的巡航過程中,有兩架F-22在正常高度飛行,吸引別國雷達的注意力,另兩架F-22則利用自身極小的雷達反射截面藏在低空直奔目標。顯然,美軍的把戲沒能逃過“鎧甲”的監視,後者的搖籃——烏克蘭黃玉公司自然喜上眉梢。
  俄防空部隊戰力猛增
  總部位于頓涅茨克的黃玉國家股份公司是一家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它成立于1974年10月10日,現有1500名科研人員,專門研發、生産複雜的無線電裝置。該集團包括黃玉無限股份公司和無線電設備特別設計局,兩者緊密結合,可以迅速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爲産品。“鎧甲”雷達就是由無線電設備特別設計局研發的,該設計局1987年組建,在自動化控制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在計算機軟件和微電子技術方面也很有建樹。
  據黃玉公司官方網站介紹,“鎧甲”雷達的研制從1993年啓動,2000年制成首套系統。它本身不發射電磁信號,而是通過接收目標輻射的電磁信號實施探測。現代隱形飛機盡管采用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積等技術,但無法做到百分之百隱身,因爲它要飛行,發動機就不能完全“休克”,機載通信、導航及其他電子系統也不能絕對“休眠”。只要它輻射出一定的電磁信號,被動雷達便能探測到它,並對其進行跟蹤和定位。所以,像“鎧甲”這種技術成熟的被動雷達注定是隱形飛機的克星。
  “鎧甲”雷達能偵察縱深600公裏、寬150公裏範圍內的情況,是目前同類系統中捕捉目標距離最遠的。如果由一輛指揮控制車同時指揮3部“鎧甲”,利用三角測量法,整套系統的探測距離可延伸至1000公裏,同時跟蹤40個目標。該雷達還具有很強的目標識別能力。它備有多目標信號特征數據庫,內存300種無線電發射源信號及每種發射源自身的500種以上的特定信號;數字計算機處理系統則可對40種不同目標信號源的技術參數進行測量比對,並與自儲數據庫比較分析,使雷達能准確識別各種空中、地面或海面目標。
  目前,“鎧甲”雷達已與著名的S-300地空導彈系統集成爲一體,後者無需動用主動探測手段,就能在無線電靜默中獲取“鎧甲”雷達搜集的目標信息,從而大大提高導彈本身的戰場生存能力。更令敵人恐懼的是,S-300系統使用的一種導彈,可攻擊200公裏外的高空目標。難怪有軍工界人士宣稱,有了“鎧甲”雷達的幫助,不僅U-2偵察機、“全球鷹”無人機這樣的高空目標在其射程內,甚至連F-22這樣的隱形戰機也無法全身而退。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2/0843627932.html

美媒稱美軍在中國周邊力量有能力發現隱形戰機 2011-01-19 環球時報

  當外界忙著炒作中國殲-20隱形戰機“性能壓倒美國F-35直追F-22”,會“挑戰美國在亞太地位”時,最早關注殲-20亮相的權威美國航空專業雜志《航空周刊》15日卻撰文稱,美國並非像當前媒體說的那麽擔憂中國隱形戰鬥機,美國在中國周邊的軍事力量有能力發現隱形戰機。但也有分析認爲,與隱形飛機對抗,對各國空軍而言仍是個大麻煩。
  《航空周刊》的報道題爲“易遭攻擊的中國隱形戰鬥機殲-20”,該文被認爲是迄今西方媒體分析殲-20隱形特性最詳細的文章之一。報道稱,中國網絡上的圖片清晰顯示殲-20使用了哪些隱形技術。該機外形與F-35和F-22有些類似,這樣的設計使殲-20前後方向的雷達反射信號非常小,只有機體兩側有限角度的反射相對較多。如果殲-20采用類似F-22的“戰鬥機任務規劃系統”,通過分析敵方雷達部署,專門設計航線圖,可以始終保證戰機反射面最小的方向指向雷達,或者只是讓反射信號極短暫地進入敵方雷達,使它們無法跟蹤。
  不過報道認爲殲-20的隱形設計仍有弱項。“中國隱形戰機設計的最大不確定性”是發動機尾部噴管,裝在原型機上的噴管可能會極大增加後方的雷達反射。該報道還說,現在殲-20的細節情況還不清楚,但它們對隱形效果的影響可能非常大。例如飛機天線必須與蒙皮整合在一起,並用對特定頻率電磁波單向透明的材料覆蓋,需要頻繁開關的系統檢查口也要都綜合到起落架艙和武器艙內,以便在不影響隱形效果的情況下維護,但這會增加額外重量。
  除認爲殲-20的隱形效果並非無懈可擊外,《航空周刊》還認爲,現在美國空軍已經有能力發現隱形戰機,外界沒有必要對中國新戰機如此擔憂。報道說,快速發展的現代反隱形技術正在威脅所有的隱形戰機,尤其是先進的防空系統逐漸使用更大、功率更強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時,現有隱形技術還能“多大程度確保戰機安全令人懷疑”。報道認爲,如果中國殲-20要應對這樣快速發展的反隱形潮流的話,它需要更龐大的發展計劃。
  報道稱,美國對隱形飛機的空中探測已形成作戰能力。2009年,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試驗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測試了一種名爲CATbird的航空電子設備。它裝在波音737飛機上,並與F-22、F-15戰鬥機組成的假想敵進行空戰。結果顯示,CATbird能定位並幹擾F-22的雷達,未來這種設備裝備F-35戰鬥機。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還曾在2009年暗示F-35具備反隱形能力。此外報道還說,美國及其亞太盟友有能力發現隱形戰機,例如部署在沖繩基地的駐日美軍升級型F-15C戰機裝備的雷達就能跟蹤小型、信號非常微弱的隱形巡航導彈,澳大利亞“契尾”預警機上的低頻L波段AESA雷達更大,能在更遠距離上跟蹤隱形飛機。
也有分析認爲,盡管《航空周刊》稱美軍可能擁有探測隱形飛機的手段,但如何擊落隱形飛機仍是難題。在缺乏可靠手段來發現和識別隱形飛機的情況下,各國空軍現有的作戰模式恐怕很難奏效,因爲依靠戰鬥機的雷達實施搜索會暴露自身位置,反而更易遭到打擊。即便在超視距發現目標,現有的中距空空導彈能不能成功鎖定並擊中隱形目標也令人懷疑。未來隱形戰機時代的空戰應該怎麽打,同樣也讓美國空軍困惑。美空軍的研究結果認爲,當前打擊隱形飛機的最好辦法或許是在起飛前將其擊毀于地面。但如果要利用常規打擊手段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龐大的系統和大量支援、壓制手段,而這正是《航空周刊》最擔心的。該報道認爲,殲-20更有可能是能執行這種任務的遠程攻擊機。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9/1036628716.html

美俄正提升反隱形戰機技術 中國研制出先進雷達 2011-01-20 國際在線

资料图:中国反隐形雷达系统

 資料圖:中國反隱形雷達系統 
 资料图:中国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采用多基站布置,各基站都会捕捉到信号,通过计算信号到达各站的时刻差,可以计算出辐射源与各站之间的距离差,进而求出目标的空中坐标。

資料圖:中國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采用多基站布置,各基站都會捕捉到信號,通過計算信號到達各站的時刻差,可以計算出輻射源與各站之間的距離差,進而求出目標的空中坐標。
  中國的殲-20升空,重新掀起了各界對“隱形戰機”這一敏感而神秘話題的熱議。殊不知,反隱形技術同樣是各軍事強國的重要發力點。事實上,美軍的反隱形技術早已呈現出“攻擊態勢”,“發現並摧毀”對手隱形戰機的能力正穩步提升。航空及電子系統專家戴維?福戈1月11日就在美國《航空周刊》網站上撰文稱,F-35早已進行過多次反隱形測試。英美媒體此前還披露過美國空軍“反隱形演習”的蛛絲馬迹。最近,互聯網上又傳出俄羅斯防空部隊依靠“鎧甲”雷達跟蹤到F-22“猛禽”隱形戰機的說法。可見,在隱形技術不斷成熟的今天,各軍事強國已在競相尋求反制手段。
  美用“猛禽”磨練F-35
  《航空周刊》的文章稱,各國的防空系統如今正變得日益強大,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等裝備的性能不斷提升。戴維?福戈稱,2009年,美國空軍在愛德華茲基地測試了探測隱形戰機的技術。“當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貓鵲’驗證機(由波音-737改裝而來)搭載了F-35全套電子設備和雷達,同F-22隱形戰機、F-15戰鬥機進行聯合測試,並成功地跟蹤到了F-22。”負責項目測試工作的F-35項目主管丹?克勞利當時自信地宣稱,“F-35的航電系統是目前世界上同類裝備中最精密、最強大的”。福戈認爲,克勞利的表態足以說明F-35的反隱形能力可有效對付外國新式戰鬥機。這也暗示了F-35可能在設計之初就融入了反隱形技術。
  美國“戰略之頁”、英國《飛行國際》網站也曾披露過一次“反隱形戰例”。據稱,在安德魯斯空軍基地2009年舉行的一次公開展示活動中,有人驚異地發現一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由F-18“大黃蜂”艦載機改進而來)機身上塗有一個F-22圖案。根據美國空軍慣例,戰鬥機駕駛員在作戰中取得戰果後,要在駕駛座艙外的機身上噴塗上擊落敵機的圖案和數量。據該機駕駛員透露,這架EA-18G曾前往內利斯空軍基地參加美國空軍聯合軍演,並在演習期間取得了“擊落F-22的戰果”。“戰略之頁”網站在評價這一戰果時認爲,可能是EA-18G裝備的電子幹擾設備助其“擊落”了F-22。文章同時強調,無論這個戰果是不是真的,強大的電子幹擾系統確實具備壓制隱形戰機的能力。
  美軍琢磨反隱形戰術,顯然是希望在確保己方隱形優勢的同時,削弱對手隱形戰機的能力。考慮到美國空軍經常派出F-22參加強對抗性演習,我們可以大膽猜測,其應對隱形戰機的技術和經驗應該是目前各國中最豐富的。這也說明,一支裝備隱形戰機的空軍更需要加緊演練“反隱形戰術”。
  俄防空部隊靠專用雷達
  在美國努力攻關反隱形技術的同時,俄羅斯也不甘落後。據俄羅斯“太空防禦-VKO”網站不久前披露“俄軍S-300導彈部隊使用‘鎧甲’無源被動雷達偵測到4架F-22隱形戰機”。雖然這則消息真假未辨,但“鎧甲”雷達對隱形戰機的偵測能力卻絕非杜撰。
  與普通雷達相比,烏克蘭生産的“鎧甲”更像是一種電子信號定位系統,它可截獲隱形戰機本身發出的電磁信號,探測距離高達800公裏。據稱,“鎧甲”裝備有多目標信號特征數據庫,內存幾百種無線電發射源信號,其裝備的數字計算機可對幾十種不同目標信號源的技術參數進行測量比對,使雷達准確識別多種空中、地面或海上目標。此外,由于國土遼闊,俄羅斯一向重視防空部隊的建設,加之面臨美軍隱形戰機的壓力,俄羅斯一方面加速隱形戰機的研發工作,于去年放飛了T-50驗證機;另一方面,開發與“鎧甲”相似的無源被動雷達裝備防空部隊,從整體上提升了對隱形戰機的防禦能力。
  另據美國“全球安全”網站披露,2002年傳出烏克蘭要向伊拉克出口“鎧甲”雷達時,美國曾公開表示反對並向烏克蘭施壓阻止交易。美國對“鎧甲”雷達的忌憚也從側面證明了其優良的性能。顯然,在無法用空中力量抵禦對手隱形戰機時,依靠專用雷達提升防空系統反隱形能力也是一個好辦法。
  相關鏈接:中國有能力對付隱形飛機
  要磨練反隱形戰術,一方面,可以像美軍那樣,出動F-22一類的隱形戰機參加聯合軍演,讓其與三代戰機進行高強度的“空中對戰”,從而使己方飛行員切身感受隱形戰機帶來的壓力,並尋求破解之道;另一方面,還可讓隱形轟炸機或隱形戰鬥機嘗試“突破”已方的防空網,以隨時尋找和補救漏洞,美軍就曾進行過類似的演練。
  中國軍隊向來重視國土防空,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提出了“新三打三防”的口號,其中明確指出“要打隱形飛機”。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先進的相控陣雷達、新式防空導彈和國産隱形戰機已經成爲中國軍隊反制隱形戰機的利器。例如,在2009年的世界雷達博覽會上,中國某科研單位就自信地亮出了DWL-002型無源防空雷達,外界有評論指出這是當今世界上極爲先進的反隱形飛機雷達。不久前亮相的殲-20隱形戰機又使人們看到了中國軍隊反隱形實力從陸地到天空的提升、從守勢向攻勢的飛越。我們可以樂觀地猜測,對付隱形戰機,中國軍隊已經心中有底。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20/0953628859.html

韓媒體稱朝鮮部署反隱身雷達能發現美F22戰機  2011-01-19環球時報

  去年延坪島炮擊事件後,韓美軍方一直將隱形戰機作爲應對朝鮮的殺手鐧。而韓國MBC電視臺15日獨家披露稱,朝鮮已裝備能捕捉美軍隱形戰機行蹤的特種雷達,並已部署到朝韓軍事分界線。
  報道援引韓美聯合司令部情報負責人的話稱,朝鮮對購自俄羅斯的雷達進行改造,並于近期部署到靠近朝韓軍事分界線的沙裏院和海州一帶。據稱,該雷達是通過截聽隱形戰鬥機的通訊信號來確定飛機位置和速度。消息人士稱,延坪島炮擊事件後,以“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爲首的美軍與韓軍舉行聯合演習,F-22隱形戰機也從日本飛到朝鮮半島參演。MBC電視臺稱,F-22在朝鮮半島期間朝鮮國防委員長金正日一直躲避在地下掩體內,報道認爲,朝鮮軍方能發現美軍F-22隱形戰機,金正日根據該情報躲進掩體,這一切均得益于新型反隱形雷達。
  有韓國軍事專家認爲,朝鮮開發新型雷達的消息可信度較高。因爲朝鮮每月都會公布美韓偵察機進入朝鮮領空的次數,表明朝鮮雷達探測能力很強。韓國軍事愛好者組織“自主國防網絡”負責人申仁均說,如果朝鮮部署反隱形戰機雷達,美隱形戰機執行任務時需要完全停止通信,或者需要完全關閉機載雷達,作戰威力將大打折扣。韓情報人士還認爲,2010年10月朝鮮在勞動黨成立紀念活動上,首次公開S-300P防空導彈,它可能會根據新雷達提供的情報打擊美軍的隱形戰機。也有人質疑朝鮮開發出反隱形戰機雷達的可信度。韓國《中央日報》稱,如果F-22進入朝鮮,朝鮮的普通雷達只有在極接近的情況下才能探測到,普通雷達一般可在飛機距離400公裏時探測到其位置,而F-22只有在20-30公裏的近距離才能被探測到。
  除研發新型雷達捕獲美軍戰機,朝鮮還爲避開韓美偵察系統的監視網,對核心裝備塗上隱形塗料。韓軍去年獲取朝鮮軍方的作戰指南《電子戰參考資料》。該指南稱,朝鮮軍方將艦艇、戰鬥機、裝甲車等武器塗上能夠吸收雷達電波的隱形塗料,它能吸收95%的電波。韓國軍方根據指南內容判斷,朝鮮已成功研制出隱形塗料。
  朝鮮則對韓日軍事合作發出警告。朝鮮《勞動新聞》16日發表題爲《與韓朝對話背道而馳的軍事合作遊戲》的文章,批評10日舉行的韓日防長會談。該文稱,若韓國重視韓朝關系的改善及朝鮮半島的和平,就應該立即放棄與韓朝對話背道而馳的“軍事合作遊戲”。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9/1432628758.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13,092) | 回應(52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大陸空軍 |
此分類下一篇:運-20
此分類上一篇:石墨炸彈

顯示全部522則回應

阿楨
殲-10C唯一弱點是油量較少,保型油箱那麼香,為何堅決不用? 2021-08-10

8月8日,在空軍“金頭盔-2021”對抗考核中,殲-10C單發中型戰機的對手是殲-16雙發重型戰鬥機,殲-10C以大比分優勢戰勝殲-16。
殲-10C的機內載油量2.9噸,3個副油箱能裝載3.3噸燃油,最大作戰半徑1240公里。對比其他中型戰機,例如俄米格-29K作戰半徑只有殲-10C的一半不到。法國陣風號稱的1800公里是攜帶高達6000升副油箱,實戰中根本達不到。正常作戰半徑是1250公里,機內滿油+3噸多外油,與殲-10C相當。
要提升殲-10C航程,有三個辦法。
第一是殲-10都擁有一套空中受油系統。
第二是攜帶副油箱。
第三是安裝保型油箱。
保型油箱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技術,早在2010年10月,央視就公佈了帶保形油箱的殲-10風洞測試模型。空軍認為這種容量有限的保形油箱對提高殲-10C作戰能力的意義不大,而且油用光後就變成無法拋棄的死重,此外還涉及機身和減速板的重大結構修改,保型油箱並不如雙聯掛架攜帶副油箱簡單高效。

從殲11B被殲20打出108: 0的戰績,再論立即停產殲11系列的必要性 2020-03-18
  回應
作者分析的太片面了,像是鍵盤俠,殲11敗於殲20,不代表殲11差,只說明殲20太強。殲11B相比越印軍機,仍有碾壓式的優勢,君不聞“殲20踹門,殲11.殲10掃蕩”的打法?
日常的巡邏,繞飛,驅逐,護送還是用低成本的飛機比較好,更何況周邊那些小國,高射炮打蚊子太浪費,平時巡邏用殲20正好中了人家的圈套,收集你的信號特徵;
j10是不可能替代j11巡邏的,J10在有土地接壤的國境線上巡邏是最划算的,重型機在航程,掛載等放面有有很大優勢,j11與j16的定位是不同的,人家空軍是有實際需求的。
2021-08-11 08:04:26
阿楨
超級大黃蜂再遭重擊 未來更無力對抗大陸 2021/08/28 中時

新聞網站「The Drive」25日報導,在成本、作業時程和實際表現的考量下,美海軍已取消在F/A-18E/F配備適型油箱(CFT)的計畫;該設備是F/A-18E/F第3批次(Block 3)的關鍵能力之一,能讓其航程增加約120海裡(約222公里),以對抗中國等對手的長程反艦武器。波音強調,芬蘭、加拿大等潛在出口客戶仍能採購F/A-18E/F。
  相關新聞
不想再買超級大黃蜂 美海軍:對付不了中俄
超級大黃蜂賣不出去 印度想拿來對付大陸
  回應
殲15推力非常大、推重比高,能短場起飛。F-18推力低、機翼小、必需靠彈射器,印度航母沒有彈射!
F-18雷達電戰系統沒比殲15先進,是美不肯再買F-18主因!呆完笑ㄟ以為裝備AESA雷達的F-16V天下無敵,卻不知大陸早在十幾年前就換裝AESA,甚至外銷廉價JF-17都裝!更可笑是呆完笑ㄟ以為大陸戰機非用台積電代工的消費電子用晶片,卻不知軍用、太空用、超級電腦用晶片完全不同!以AESA來說,需微波高頻晶片,台灣沒能力生產,大陸是最大生產國!

英航母上的F35B戰力 將被以色列F35吊打 2021-08-25 軍迷圈

  F-35I是專為以色列定制的,還計畫增加外部油箱,能打擊2500公里外的伊朗。由於F-35最初並未設計用於掛載額外的副油箱,可能導致的機體疲勞。
  以還可以使用F-35上高度機密的任務控制系統和軟體,使用以自己的航空電子設備,以一直很喜歡將自己的航空電子設備與外國戰機進行融合。此外F-35I內部燃料容量也更大,達到了8380公斤。
  儘管F-35B在發動機、雷達、速度和航空電子設備方面遠遠優於AV-8B(英國鷂式),但與F-35A和F-35C(艦載型)相比,整體性能上仍然落後。

日本想用F22+F35技術對抗殲20 但要等15年 2021-08-25

  2021年7月,美批准出口日本105架230億美元F-35,數量到達147架,成為F-35的最大海外客戶。
  F-35的局限性
  F-35只能在其內部武器艙內攜帶4枚導彈,日本希望通過融合F-22和F-35技術,將耗資480億美元開發雙引擎F-3能帶6枚,和F-35形成高-低互補,將取代空自老舊的F-2和F-15J。原型預計2024年,首架量產2030年,2035年正式服役。
2021-08-28 08:45:43
阿楨
印媒:俄新型5代機比梟龍還便宜 印度可買來對抗中國 2021-07-28 軍迷圈

  據《印度國防新聞》網站報導,俄羅斯輕型第五代戰機“將軍”很可能具備先進的隱身能力,但其售價將遠低於美國的 F-35。而印度空軍沒有戰機能與殲-20匹敵。因此印度將熱衷於購買,以幫助其在邊界上應對中國。
  預計“將軍”戰機將在2023年進行首飛,並於2026年開始交付。該機採用單引擎設計,採用三角翼和傾斜雙垂直尾翼佈局並取消了水準尾翼。它裝備了推力向量發動機以及至少三個內部武器彈艙。最高速度為2馬赫,航程為3000公里,有效載荷為 7.4 噸。
  與價格至少1億美元的F-35相比, “將軍”只有2500萬至3000萬美元。相比之下,蘇-35超過8000萬美元,而成飛公司殲-10C超過6000萬美元。中巴JF-17梟龍Block3, 5000萬美元。不過一款五代機想達到預定的價格總是非常困難的。例如F-35預估成本也僅為5000 萬美元。
  預計中東、亞太和拉丁美洲國家都對“將軍”有興趣。
  相關新聞
未收到外國採購申請 俄將自行撥款建造新型五代機
美軍方要求下一代發動機可以匹配F35戰機
F35B為何要登日本航母 美媒:就為對抗中國
日本想用F22+F35技術對抗殲20 但要等15年 2021-08-25
  2021年7月,美批准出口日本105架230億美元F-35,數量到達147架,成為F-35的最大海外客戶。
  F-35的局限性……
  回應
看來阿三還沒被毛子坑爽
毛子航母都可以白送,將軍2500-3000萬美元有何不可。只是,想要相控陣版-加錢;想要帶光電塔-加錢;想要內置導彈-加錢……
所有軍火,在別人手裡都打不過布拉莫斯,到了阿三手裡,就賦予仙氣,是世界第一。
  相關新聞
中俄印都有蘇30誰的性能最強 美媒排名
  第一名:蘇-30SM2——俄羅斯
  第二名:蘇-30SM——俄、哈薩克、白俄、緬甸
  第三名:蘇-30MKI/MKA/MKM——印度、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
  第四名:蘇-30M2——俄
  第五名:蘇-30MK2——委內瑞拉、中國、越南、烏干達、印尼
  第六名:蘇-30MKK——中
  第七名:蘇-30K——安哥拉
  回應
最強的應該是殲16.
  相關新聞
蘇35罩門「雪豹-E」被動電掃雷達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的動電掃雷達壓著打
和印度軍演想摸清陸蘇-30底細 日本要以F-15迎戰
2021-09-04 08:01:21
阿楨
中國隱身戰機取得接連突破 艦載機的好消息也來了 2021-10-29 環球網

  在9月的珠海航展上,殲-15和FC-31的總設計師孫聰曾表示:“大家不用著急,可以再等等,應該在今年,大家就能看到下一代航母艦載機的好消息了。”
  於是,外媒10月29日開始瘋傳中國隱形航母艦載機原型機成功首飛的消息。
  美國“動力”網站29日稱,一架漆著藍綠色底漆的中國隱形原型機當天被拍到在空中飛行,外形與之前公開的FC-31非常類似,但細節處有多處改進,包括機翼採用了可折疊設計、前起落架具備彈射器牽引杆、機首下方配備類似美國F-35的光電瞄準系統(EOTS),以及重新設計的座艙罩等。
  英國《飛行國際》網站29日稱, 10月27日出現的兩座版殲-20隱形戰鬥機的照片和視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兩座隱形戰鬥機的國家。
  報導稱,中國一直傳聞正在FC-31機的基礎上開發用於新型航母的艦載機,它的模型不久前還出現在中國武漢航母測試平臺的“甲板”上。FC-31原型機於2012年首飛,並多次向國際市場推銷,但沒有獲得訂單。第二架FC-31於2016年首飛,它可能由國產WS-13E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取代了早先使用的俄制RD-93發動機。這次出現的艦載型號在FC-31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空氣動力學方面改進,包括重新設計的垂直尾翼、更少棱角的整體外觀和更光潔的表面。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1-10-29/doc-iktzqtyu4334937.shtml
2021-10-31 09:13:50
阿楨
國產五代艦載機外形與FC-31相似?設計理念截然不同! 2021-10-31 觀察者網 王世純

  在航母電磁彈射器最大彈射起飛重量有限的情況下,一切艦載機的指標都要向重量和尺寸妥協,最大起飛重量過大的殲-20顯然就不在選擇範圍之內,更加成熟FC-31構型演化為艦載機專項的21號工程,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從FC-31第一款驗證機開始,如何在有限的空間、氣動外形、有限的發動機推力下提高機內容積和大幅度進行結構減重,提高艦載機升力和減租,就成了整個海五代項目的發展脈絡。
  雖然F-35看起來沿用了FC-31,但明顯胖了一圈。細節上,在機翼後緣、機頭形面、隆起的座艙後部、DSI進氣道唇口形面乃至整個機身方面,都有了較大變化。這是合理的,需要容納更多的電子設備,還需要為艦載需求重新設計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
  根據航空學報論文,海五代的原型機機翼後緣變得更為飽滿並且由平滑過渡變為反彎設計,目的是改善低速氣動效率,滿足艦載起降性能需求。為了減阻,座艙風擋前的過渡段變得更加平順;座艙後部隆起,可以使前機身座艙之後膨脹波強度降低;在DSI進氣道唇口形面等地方也作了相應的減阻處理。實現了10%的氣動減阻增益。
  在滿足升力和減阻以後,另一是減重: 鋁合金加強框-翼梁整體件設計/製造一體化方法,比傳統鈦合金框梁組合結構,零件減少一半,減重超過1/3,從而大幅減輕結構重量,增加裝載燃油,進一步保障了飛機推比和作戰半徑。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1-10-31/doc-iktzqtyu4555172.shtml

不演了 美高官承認日「出雲號」是航空母艦 2021/10/28 中時

美國海軍部長戴杜羅(Carlos Del Toro)近期結束日本訪問,並將已完成部分F-35B戰機運用改裝的海上自衛隊「出雲號」直升機護衛艦(DDH-183),直接在推特貼文中稱為「日本航空母艦」,毫不顧忌日本政府為減輕違憲疑慮和周邊國家反感,持續避免將該級艦稱為航空母艦的宣傳策略。
  回應
狡詐的日本,從未放棄軍國主義的大夢。
  相關新聞
美日航母南海聯演 陸4艦迫近監控
2021-11-01 07:46:49
阿楨
中國徹底吃透了蘇-27嗎,青出於藍勝於藍,蘇霍伊王牌在中國!

2021年珠海航展,殲-16D電戰機公開亮相,是有史以來改裝性能最好的蘇-27血統戰機。
上世紀90年代,我國一共從俄羅斯引進了三批78架蘇-27,其中38架蘇-27SK單座,40架蘇-27UBK雙座。另外還進口100架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還自行組裝了大約70架殲-11A。隨後,中國以蘇-27為基礎升級的改進型號殲-11B和雙座的殲-11BS、殲-11D、殲-16等戰機。後中國又在蘇-33艦載機T-10K-3基礎上發展出殲-15艦載戰機。
蘇-35S取消機背大型減速板,可以靈活操縱襟翼、副翼、垂尾等控制台,節約的空間可安裝機內油箱,蘇-35S的內油量高達11500千克,比蘇-27多22%,而殲-16則仍保留大型減速板。
中國在改進蘇-27時,強調航電水準和武器,綜合戰力要超過蘇-35/蘇-30SM,殲-16配備了國產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而蘇-35還是“雪豹-E”NO35無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一討論軍事就習慣于去黑某些廠和所,我堅決反對 2021-11-02

早在2012年討論基於鶻鷹發展而來的中型四代機能否裝備部隊時,就是有一個不斷黑沈飛和601所的人跟在我屁股後面罵我,不得已我才說要打賭。2021年海四首飛,2017的打賭限定與立項時間相差並不大。不過,今天我看到一些人仍然是那種亂黑,真的讓我瞧不起這些人。
  相關新聞
國產五代艦載機外形與FC-31相似?設計理念截然不同! 2021-10-31 觀察者網 王世純
2021-11-06 09:33:33
阿楨
只要3000萬?蘇75性能資料再次補充 基本配置有套路

  迪拜航展2021.11.14-18,俄羅斯聯合飛機公司再次強調了蘇-75基本價只要3000萬美元,比印度光輝輕型戰機4000萬美元還要便宜,這其中顯然是有套路的。
  蘇-75的機體長17.37米左右,翼展11.88米左右,比機體長20.1米,翼展14.1米的蘇-57要小一圈。但是比15.4米的F-35要長,翼展則是介於F-35A/B和F-35C之間,整體來說與F-35是接近的。
  蘇-75和俄軍方沒關係,是聯合公司自籌資金的專案,瞄準的潛在客戶是中東,北非,拉美,南亞和東南亞的國家。設計上為了節省成本和時間,大量使用蘇-57的成熟設備,包括發動機的推力是14.5到16噸,與蘇-57使用的117(AL-41F-1)差不多。有源相控陣雷達對空同時跟蹤目標數是30個,同時交戰數是6個,對地是2個。
  回應
乞丐版配置裸機價, AESA可能就是3000萬刀
2021-11-20 09:31:09
阿楨
下午!遼寧艦開進港口!殲35戰機成功降落甲板,首批艦載機今日正式交付,沈飛直言:已搭載新航發 2021-11-24
  回應
有本事將所謂殲35在遼寧艦起降的視頻放上網,虛假誤導性資訊,已經舉報該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sakaOQLwM
  相關新聞
中國海五代FC31最新場面曝光,成功“降落”航母甲板 2021-07-05 網易
 據消息稱:沈飛研發的五代機成功“降落”在水泥航母的甲板之上,可以說此舉似乎已經坐實了FC31海五代的身份。(文/華強)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E4URM8H0515PPQC.html

美國通貨膨脹F-35A已快養不起 洛馬此舉將讓美空軍更頭痛

《富比世》2021/07/31報導,美國截至今年7月為止,該國通貨膨脹率已達到5.4%;加上F-35A正推進作戰軟體Block 4的更新計畫,將換裝高解析度顯示器、處理速度更快的電腦,以及更先進的光電(EO)感測器等,也讓成本進一步提高;且計畫減少採購數量,導致分攤成本難以拉低。
最新批次F-35A已降至每架7800萬美元,低於飆風、颱風、F-15EX等4.5代戰機的8500萬至1億美元。不過美國國會稽核處(GAO)警告,採購成本僅佔F-35全壽期成本的不到1/4。

陸登陸艦驚傳花蓮外海演練作戰

日本《產經新聞》2021/11/24報導,中國2艘071型船塢登陸艦,本月中旬曾於台灣東部外海進行兩棲作戰演練,可能有意利用花蓮長約10公里的礫石灘地形,突擊對台灣至關重要的佳山基地。
  相關新聞
反制共軍 國軍下令海空軍進駐南北決戰海域操演 2021-11-21
  回應
民進黨別騙人民了啦,笑死人了,中國半小時內清空台海空軍
2021-11-26 08:45:05
阿楨
印度飆風戰機對抗殲20反隱形光學系統 遭鳥擊後發現是塑膠模型 2022/01/16 中時

據《新浪網》引述法國媒體報導,法軍的一架飆風戰機日前在空中發生鳥擊事故,位於戰機頭部的「前磁區光學系統」(FSO)被鳥撞裂開來,戰機雖受損輕微,但卻露出了飆風戰機的秘密——FSO系統的探頭撞掉後,底下沒有線纜和後臺設備,而是白色的發泡塑膠,亦即安裝在這架飆風戰機上的FSO系統,根本就是模型!
報導說,飆風戰機的前磁區光學系統,是一部性能先進的光電雷達系統,整套系統的前端是2個探測頭(一個紅外通道和一個電視通道),後端則深入到機身頭部、位於座艙顯示機櫃前方。FSO系統可以實施遠端搜索、自動跟蹤、精密測距等,可以在雷達系統不開機、或雷達系統無法截獲(對隱形戰機等低可探測性目標)的情況下,對空中目標實施截獲和跟蹤,是一種可以有效反隱形並提高自身電磁隱蔽性的裝備。
但是,報導指出,現實情況是這套被法國軍方高度重視、也被印度空軍認為可以用來探測中共殲-20隱形戰機的FSO光學系統,卻在鳥擊後露出窘態。其實這種「實物不夠模型來湊」的辦法,也不是法軍獨有,很多國家都曾經搞過,比如前蘇聯紅海軍的「天空衛士」雷達與護衛艦上的5P20K雷達,都因為研發進度跟不上裝艦進度,曾拿水泥板暫時應付過去。有些將淘汰的裝備,在服役末期可能面臨老舊裝備停產或缺乏備品,只能用模型替代,例如中共海軍部分051型驅逐艦,在退役之前因為艦上海鷹一型(HY-1)反艦導彈已經停產,只好把發射箱換成模型,湊合著用到退役。
報導認為,從法國飆風戰機的情況看,很明顯並上述兩種因素,FSO系統並非正在研發的裝備,也不是個淘汰裝備,印度空軍還指望著它來對抗中共的殲-20。現在法國把部分飆風戰機的FSO撤除,可能它本來就是「選配」系統,或是這架遭到鳥擊的飆風可能是不支援FSO系統的早期批次。
不過,報導表示,外界討論中是最普遍的猜測則是法國空軍沒有足夠經費,FSO系統只好「選配」,等於是飆風戰機分別成「土豪版」和「窮逼版」的事情居然出現在法國空軍身上,完全超乎外界意料。
2022-01-18 09:59:21
阿楨
直10ME換裝渦軸-9C+長弓+天燕-90 單挑台灣「長弓阿帕奇」 2022-03-30

近日,一張最新款直-10ME武裝直升機的照片,引起外界關注,桅杆頂部則安裝了一部雷達,看起來與美國AH-64長弓阿帕奇很像。
從外觀來看,長弓阿帕奇像的頂個盤,而俄羅斯米-28N則像頂個球。而照片中的直-10比阿帕奇厚一些,但又沒有米-28N那麼圓,可能對這兩種都有借鑒。
AH-64 長弓最大特點是“發射後不管”,射導彈後可以實現自主索敵與追蹤功能,可以不需要駕駛員確定目標,直接撤離戰場,提升直升機的生存率。另外,長弓每6秒鐘就掃描一次,可在8公里的範圍內同時鎖定與區分多達256個目標,並且篩選出16個首要目標。在伊拉克戰場中,將伊拉克龐大的裝甲坦克群以摧枯拉朽之勢擊垮。
而米-28N的 “夜空獵手”是毫米波與釐米波雙波段雷達,能在黑夜、大霧與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照樣能準備識別與追蹤目標。並且配備鐳射測距儀等設備,能以10至15米低空貼地飛行時,及時避開障礙物,並且能在障礙物後方探測前方目標。
直-10ME機頂雷達可能兼具這兩種特性,使其能發揮更好的優勢。在2019年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上,中國的直-19直升機就出現過類似的裝置。
最初直-10,採用加拿大PT6C-76C發動機,但美國制裁,後續直-10採用國產渦軸-9A,造成直-10的航程、起飛重量等難以安裝機頂雷達。而如今已換裝渦軸-9C發動機,為直-10加裝機頂雷達創造了條件。
美國因S-400事件對土耳其進行制裁T-129發動機,巴基斯坦因而轉向中國訂購直-10ME。
  回應相關新聞
003航母即將下水,殲-35艦載機曝光,換裝渦扇-19發動機,單挑美F-35!
2022-04-04 06:52:42
阿楨
運-20U給殲20空中加油?殲20疑似空中加油,還是軟管加油 2022年05月01日

最近國內中文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張比較有意思的新照片,那就是一張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接受空中加油的照片。如果這張照片屬實的話,至少能從中提取出兩個重要信息:
1、由運-20戰略運輸機改裝而來的運-20U空中加油機確實存在並且已經服役;
2、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目前仍然採用軟管加油。
中國空軍和中國海軍航空兵在空中加油機上,就可以不再依賴於從俄羅斯進口的伊爾-78空中加油機和載油量有限的國產轟油-6空中加油機。憑藉運-20運輸機的生產速度,中國海空軍的打擊距離將會有極大的提升。
其次是第二點,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採用軟管加油。在此之前,因為美國的F-22隱身戰鬥機和F-35系列隱身戰鬥機都使用加油效率更高的硬管加油方式,讓很多國內網友認為,中國的殲-20也會採用加油效率更高的硬管加油。
之前設想是軟硬皆有
但中國此前並沒有設計和使用硬管加油的經驗,無論是國產戰機還是進口的俄制戰機,使用的都是軟管空中加油。所以如果從穩妥性方面考慮,使用軟管加油在技術方面確實會比較穩妥一點。
此外,美國空軍的硬管空中加油在實際使用中,被曝出因對接問題,硬管空中加油時,很容易刮壞隱身戰鬥機的隱身塗層,而使用軟管空中加油方式則沒有這個問題。
當然了,軟管空中加油本身也有問題。那就是和硬管空中加油相比,軟管空中加油的結構重量會更大一些,同時因為軟管空中受油裝置主要布置在機頭位置,所以占用了戰鬥機機頭寶貴的空間。
2022-05-01 08:21:17
阿楨
003型航母福建號2022/06/17下水 專家曝為當今美唯一勁敵

福建艦是中製第一艘彈射型航母,採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為8萬多噸。福建號放棄了前兩艘遼寧艦和山東艦的滑躍式甲板,而像美國航母,改採3套「電磁彈射系統」(EMALS)。由於中方發展航母起步較晚,設計師獲益於前人數十年來的研發,結合了許多最新的技術。將搭載殲-35雙引擎戰機,以對應美國F-35C。而中方海軍擁有3艘航母將具備更大的軍力投射能力,並能更頻繁地部署航母戰鬥群。
  回應
可憐哪,又一艘鐵棺材
果然吃了莱猪、核食的绿蛙变身辐射超人,用你那吃屎的嘴打出的炮,击沉它,
還是燒柴油的,跟莫斯科號一樣!
聽說台灣海軍都燒柴的,連個柴油都買不起
003不是核動力嗎,只能用在局地戰
美國航艦採核動力目的就是全球橫行,是霸權心態的表現
以非核動力來說,福建號艦島不大,排煙囪不大,應是以大型燃氣輪機(配中冷循環)搭配柴油機.
恭喜福建,江蘇、廣東也別著急,成為核動力航母的機會來了
第一艘叫“遼寧”(銘記甲午旅大戰爭) 第二艘叫“山東”(甲午威海衛戰爭)第三艘叫“福建”(中法馬尾海戰),民族之恥,從未忘記!
福建號 暗示台灣?抗議!
收復台灣從福建開始
  相關新聞
 福建2022-06-15舉辦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活動 國台辦回應:鄭成功是兩岸同胞共同景仰的偉大民族英雄。360年前,他率部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為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開發建設臺灣作出了重大貢獻。
 普丁2022-06-09在紀念彼得大帝350周年展覽自稱現代「彼得大帝」有責任拿回烏克蘭領土
2022-06-18 07:47:44
阿楨
無人機蜂群上中國航母 2022/06/03

據《動力》(The Drive)網2022/06/02報導,山東艦上的無人機中,有3架看似有前置螺旋槳,還有扁平的T型或H尾翼。另外4架似乎有推進螺旋槳,以及有倒 V 形連接的雙尾翼,就是CW-20,機身長1.8米、翼展3.2米、最大起飛重量為25公斤、化油器發動機60cc,而無線電鏈路範圍可達35 公里。續航時間為180分鐘、巡航時速為100公里、抗風能力7級、實用升限4500米、最高起飛海拔3500米。此外,它能垂直起降,而垂直方向定位精度為3公分,水準方向定位精度為1公分+1ppm,最大任務載荷為2-3公斤。
2019年,南海艦隊052C型驅逐艦搭載了「海騎兵」SD-40型垂直起降無人機。
除了訓練外,這些無人機也能為「山東」艦等航母提供監視威脅,或是額外的狀況覺知力。無人機群,尤其是徹底連線的無人機蜂群,能夠相當快速地掃描周圍廣大的區域。而根據它們確切的航程,或許能為航母和打擊群額外提供一定的監視和偵察能力。
  相關新聞
中國全球首艘無人機母艦“珠海雲”號下水
中國首艘百噸級無人艇完成海試 2022-06-07
中國20噸無人神盾艇下水測試!
2022-06-18 07:59:23
阿楨
KF21的國產化率宣傳65%,實際上有30%就不錯了 202-07-20

殲20國產化率實現100%,KF21的國產化率宣傳65%,實際上有30%就不錯了。
KF-21整體設計都是美國洛馬,韓國只是負責輔助工作。發動機F414-GE-400,是進口配件組裝。AESA雷達是以色列,瞄準吊艙、射頻干擾器、CNI、IRST是洛馬的。機載武器都是進口的,包括M61A2 20毫米機炮。駕駛艙玻璃為漢普森(美國)、駕駛艙增壓和機身冷卻系統為聯合技術(美國)、武器掛架/通信系統/副油箱/供氧系統為科巴姆的產品、TF/TA系統由以色列ELTA提供,部分感測器/起落架/彈射座椅是英國的,緊急制動系統是西班牙的...……
  回應
F35皮版本的F16...KF-21沒有設計內部彈倉,只能用機腹半埋和機翼下掛載的方式,並不能隱身。
五代機這個東西,說難聽點,一個半吊子軍迷都能給你整出個差不多的外形設計出來。問題是,細節和本質都是要到風洞裡面反復吹的,全尺寸超音速自由射流風洞的啟動功率相當於2/3個三峽大壩發電功率,每秒億億次超算全世界就那麼幾個國家有。
2022-07-23 08:50:54
阿楨
FC-31來了!陸航母隱形艦載機清晰照首曝光 2022/07/23 中時

隨著第3艘航母福建艦下水,最受關注的隱形艦載機FC-31「鶻鷹」的身影也在網路上瘋傳,而這似乎是第一張高解析的清晰照。這架原型機編號為35003,有灰色戰術塗裝,還有低調呈現的國徽和其他標記。發動機有明顯的鋸齒狀排氣噴嘴和後機身整流罩,渦扇-21有時被稱為渦扇-13X,是渦扇-13E的改進型,取代了第一款原型上的俄製RD-93。
  回應
靠這廢物就想威脅台灣嗎,共媒拜託死回大陸吧,f35山寨版,垃圾還是有垃圾
綠蛙除了噴之外一點辦法沒有,因為他們只是日本這只美國看門狗的一坨屎而已
2022-07-24 07:31:39
阿楨
印媒:中國光學系統能探測300公里外的隱身飛機 2022-09-22

印度《歐亞時報》報導,四川九洲公司工程師團隊近日在中國期刊《紅外與雷射工程》,開發一種新型單光子雷射/紅外共孔徑主被動成像探測光學系統可以對285公里外的飛機進行紅外跟蹤探測,紅外光譜特徵可以清晰的識別出飛機的輪廓、發動機數量、姿態、距離等信息,除了被動接受紅外信號外,該系統還可以主動向目標發射雷射束,可以收集包括飛機窗戶數量在內的更多高價值信息。由於體積小,該光學系統可廣泛應用於車載、機載、星載等平台的偵查、預警以及制導。已經在-40℃-60℃環境下進行了極限測試,除此之外,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也開發出了一種遠程紅外搜索雷達,可以探測225公里外的飛機紅外信號,可以識別和跟蹤1000公里外的國際空間站。
雖然美F-22及F-35隱身戰機採用了包括噴塗鏡面反射金屬塗層在內的多種減少戰機紅外信號的措施,但是依然不能完全遮蔽隱身戰機所產生的熱量。另外,紅外跟蹤與搜索系統(IRST)是被動接收紅外信號,而傳統的機載雷達在發現對手的同時也會暴露自身的大致位置。
美國《Flightglobal》網站顯示,中國殲-20的IRST能發現150公里外的B-2轟炸機的紅外信號,可在110公里外發現F-22,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IRST。新型光學系統可以在近300公里外探測。
由於紅外波在光譜中的能量相對較低,很容易迅速被大氣層吸收,不過中國工程師開發了一種單光子探測技術,進行計數和相關處理。對於快速移動的戰機目標,紅外搜索雷達需要長時間掃描,以獲取遠距微弱紅外圖像,中國在系統內部安裝一套特質的光學鏡頭,通過精確自動調整光束的方向來消除目標的模糊狀態,可以在幾秒鐘內掃描速度比目前使用的大多數紅外雷達更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8elIFIrzw
2022-09-22 08:10:08
阿楨
美媒:中國航母加裝新型防禦系統,可發現隱身導彈 2022-10-02

最近,央視報導中中,遼寧號航母艦島前方出現了一套能夠360度旋轉的神秘光學設備。美國軍事網站《戰區》認為,這應是一套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雖然機載IRST系統也能夠進行旋轉,但無法進行360度的環向探測。“遼寧”號航母上安裝的多台艦載IRST系統,或者是依靠多艘護航艦上的多台艦載IRST聯網,就可以通過三角測算算出來襲目標的定位資料。對掠海反艦導彈的探測距離在8000米以上,對巡航導彈的探測距離為20000米以上,對戰鬥機的探測距離則在30000米以上。可以追蹤不低於30批,並向指控系統提供10批來襲目標的資訊,具備強大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美軍正在裝備大量的隱身導彈,比如AGM-158C隱身反艦巡航導彈就被美國海軍視為未來針對中國海軍水面艦隊的重要武器。但是,這些隱身巡航導彈主要是採用隱身外形設計以及少量隱身塗料來規避常規艦載雷達和探測系統的追蹤,在艦載IRST系統面前,其隱身效果將會被大大削弱。 AGM-158C為0.95馬赫左右,如果沒有隱身性能加持,那麼1130近防炮就可以對其展開攔截。8000米的距離意味著紅旗-10/1130近防炮可對AGM-158C進行2-3次的攔截。
現在五代戰機的頭盔顯示器和機載分散式孔徑系統,已擁有360度的環向視野。而水面戰艦的體積比戰鬥機更大,如果兩者的資訊溝通程度能夠進一步提升,那麼戰艦可以直接為戰鬥機提供火控資料,戰機也可以直接為戰艦提供火控諸元。
2022-10-07 08:17:59
阿楨
全球唯一的雙座版5代戰機殲20將發威 在資訊戰中成為敵方惡夢

《南華早報》2022-11-01報導,原本廣泛認為,雙座版殲-20是用來指揮無人機蜂群,但《兵工科技》指出,近年來由於5代戰機能執行的任務比以往更多,5代機還可以作為戰術電子幹擾機、小型戰術預警機和高速隱形偵察機等,並成為無人機蜂群的指揮機。殲-20的前座駕駛負責飛行,而後座駕駛則負責幹擾。可以解決單一駕駛在飛行時,無法同時和其他戰機駕駛溝通戰術,又執行預警任務的問題。後座駕駛可以負責溝通和指揮,徹底和前座駕駛分工,大大提升雙座殲-20充當小型預警機的效率。
  回應
山寨機 什麼都抄美國的
黴國何來座版五代機?
酸哦~酸死皇民了
1450,塔綠班們又崩潰了。

不是模型是原型!陸殲20無人僚機疑現身

廣東珠海航展11月8-13日登場之際,出現了一架新式隱形無人機,《動力》(The Drive)網報導,各方推測,這可能是殲-20的無人戰鬥僚機首度亮相。採用單引擎,機身中央左側一個大開口,可能是某種彈艙,而機頭大到足以裝置某種雷達、其他感測器,或是飛行系統等。

13個月實現首飛,“鶻鷹”創下國內軍機研製速度新紀錄 2022-11-01 中國航空報

【導讀】3個月完成詳細初步設計、6個月完成全機製造資料集發佈、13個月實現首飛,“鶻鷹”創下了國內軍機研製速度新紀錄。全新的設計思想、數百項關鍵技術攻關、新一代機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瀋陽廠所技術、管理、設計手段以及研發模式借此都實現了跨代提升。
  回應
13個月首飛,然後10年大改?這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和方法嗎?
你不瞭解軍方政策,由於沒有充足的預算同時支撐發,J31不是軍方專案,而是J20!憑藉一己之力且在J11系列任務繁重的情況下自我搞出J31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大改是為了改造成為新一代隱身艦載機!定位和目的不同。J20是重型類似美國F22,而J31為中型似F35。J20偏空優,而J31從一開始就兼顧艦載機的需求。J20採用不計成本的高科技設備,而J31考慮到與J20的高低搭配和外貿需求,性能會有所降低。
2022-11-02 08:26:56
阿楨
中國真的造出MD-22高超音速飛行器,美國人做夢都沒想到 2022-11-07

MD-22寬域實驗飛行器,長10.8米,寬4.5米,起飛4噸,馬赫0-7,最大航程8000km,可重複使用臨近空間,相容不同動力可用自主起飛或火箭助推發射。
在北京懷柔的JF12激波風洞下,可複現25至40公里高空、5到9倍聲速的高超聲速飛行。JF12直徑只有3.5米,長度20米,可產生3200攝氏度高溫,可模擬一切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氣動。此次曝光的JF-22,可實現30倍聲速。

2022年珠海航展 揭示配備自動砲的犬型機器人

美國幽靈機器人公司的武裝機器狗。(圖)
中國也研發了機器狗,裝1挺QBB-97輕機槍,每分鐘650發子彈,射程400公尺。空投到敵區,突擊作戰。還有安裝自動砲的機器狗。

珠海航展,無人裝備無處不在! 2022-11-08

  大小不一的巡飛彈
雖然說翼龍-3/彩虹-7等大型無人機堪稱航展明星,但各種中小微型無人機、巡飛彈,更成標配。特別是巡飛彈在俄烏衝突中一戰成名。其中WS-43巡飛彈長3米,滯空1小時,最遠90公里,呼喚其他火箭彈執行遠端打擊。SR-5火箭炮被稱為中國版海馬斯,飛龍-60巡飛彈引導火箭炮打擊百公里外目標。CM501XA巡飛彈,可打擊70公里目標。單兵攜帶的YS101遊隼,可飛30分鐘,打擊40公里。
  種類豐富的地面無人裝備
VT-5U無人輕型坦克。VU-T10配備30毫米口徑遙控武器站,配備4枚紅箭-12反坦克導彈,載入7.62毫米機槍,相比俄羅斯BMPT終結者火力支援車。另一款無人掃雷車,此外,還有多款小型分別配備了光電偵察設備、鐳射和火箭筒。大牛仿生機器人運載比較重的後勤保障物資,大狗則配備各種偵察和武器完成特種任務。
  殲20的忠誠僚機飛鴻-97A內埋彈艙可攜帶8枚空空導彈,機翼下方和機腹可掛副油箱、空空導彈、精確制導武器和電子戰吊艙等。採用智慧蒙皮天線技術,具備較好的抗干擾能力,低可探測外形和智慧機動規避能力。
  水下無人裝備性能不俗
HS-880-6000是國內首型搜救型無人潛航器,最大工作深度6000米,能3節航行24小時,高分辨低照度照明系統、聲信標定向引導聲呐、水聲探測側掃聲呐等。另一款“守望者”個頭小巧,配備有光學探頭、戰鬥部和通信設備,執行反水雷、排障、海底管道巡檢等任務。
2022-11-08 09:37:43
阿楨
白帝空天戰鬥機,2022珠海航展最令人驚訝的機型

以前叫“玄鳥”,現在叫“白帝”,在外太空真空、無重力環境下,先後完成穿越大氣層試飛、外太空長距離試飛,離子武器掛載試飛等試驗。有點看科幻小說的感覺,中國航空工業絕對有能力讓我們看到更新產品,當年殲-20突然現實就是現實案例。
  相關新聞
珠海航展“六代機”,南天門、玄鳥、白帝細節照片曝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tW3aAv-gg
美發現:中國無人航天飛機將神秘物體送入軌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mFx6hTNUo

空天戰機_百度百科

空天戰機,要求要像普通飛機那樣起飛,但要在外太空飛行和作戰,其速度要達到25—30馬赫,必須可以保持對地球無間隙的通訊能力,可達到發現即摧毀。美國於2010年4月22日試飛X-37B:全長29英尺,高9.5英尺,大小是航太飛機的1/4。

太科幻!白帝空天飛機亮相珠海航展,南天門計畫真開始了?2022-11-09

2022珠海航展的白帝空天飛機,展板上說它在外太空的真空無重力環境下完成穿越大氣層試飛,外太空長距離試飛,離子武器掛載試飛等多項飛行試驗工作,技術上遙遙領先於世界上任何國家現有的任何戰機,同時它也將是全球首架空天戰機,比仍存在於概念中的六代機還牛。實際上它是一款文創科幻產品,並不具有現實實用性,展臺上展出的只是一個科幻模型。
其實在航展上,就已有“鳴鏑MD-22寬域空天飛行器,長10.8米,高1.6米,寬4.5米,重約4噸,可達音速7倍,最大航程8000公里,飛行高度100公里,實也將成為研製白帝、玄鳥、玄女等空天戰機技術上的鋪路石,加快將科幻戰機變成現實的步伐,所以“鳴鏑”才是當下更好更實用的飛行器。
2022-11-09 10:02:07
阿楨
殲-20首次降落地面展示,六代機概念模型同步於珠海航空展出現 2022-11-09

解放軍第六代戰機概念模型,採用無垂直尾翼設計,機身採大型三角翼設計,表露追趕美軍「下世代空優機」NGAD的企圖心,也證實了美國空軍空戰司令部司令凱利上將(Mark Kelly)9月聲明中國六代機計畫進度快速的說法。
  相關新聞
回應美國預定12月推出B21 中國轟20隱形轟炸機快來了
第十四屆中國航展簽約總額超398億美元(第十二屆212億,第十三屆125億)

珠海航展六代機,南天門、玄鳥、白帝細節照片曝光,酷似美科幻電影《絕密飛行》的科幻戰鬥機

這款戰機被命名為白帝,以前叫玄鳥,其實中國人並不缺創意,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就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tW3aAv-gg
  回應
白帝是空天戰機,MD-22是寬域飛行器!
  相關新聞
X-37B無人太空梭航行地球軌道908天結束神秘任務2022-11-12降落在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

殲-20一亮相就“趴窩”,跟遼寧艦一樣冒出黑煙?原來中國軍工還有這樣的高科技!
  回應
 當時我看到一股黑煙時,第一時間就想到這個東西,只是沒想起來叫做APU起動補助發動機
 相比黑煙,美航展更有大片的即視感:德克薩斯州2022-11-12達拉斯航展上有兩架二戰老式飛機(P-63戰鬥機B-17轟炸機)在空中相撞墜毀。
 美國人負責科幻,中國人負責實現,,,這個未來真的會成為常態
 有人說中國發動機的壽命短,其實2015年中國就突破了葉片單晶體金屬拉伸技術,渦扇葉片壽命大大延長,整機達到了9500小時的大修壽命,2020年,中國突破了葉片高碳素纖維複合材料拉伸技術,使渦扇發動機的大修時間延長到1.2萬小時,2023年將正式量產,美國最新的渦扇發動機大修時間為1.5萬小時,中國渦扇發動機的心臟病問題已徹底解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ktvWamuh4
2022-11-14 08:10:25
阿楨
中美經濟,科技,軍力對比 2020-08-22

1.土地:中1045萬平方公里(陸945萬,陸水18.6萬,領海60萬)。美982.6萬(937/20/20,五大湖17萬)。2.人口;中13.95億,美3.28億。3.自然資源;俄1美2中3(90%是稀土和煤炭)。4.中國世界第一產糧,糧自給90%。5. GDP:中14.22萬億美元,美21.34萬億。PPP:中24.449萬億,美21.482萬億。6.2018年美工農產值3.9927萬億,資訊軟體業9319億。中6.4894萬億/9116億。7.人均:GDP中1.027萬,美6.16萬。PPP:中1.794萬,美6.169萬。8.外匯:中3.114萬億,美1532億。9. GNP(國民生產總值):2016中11.37萬億,美18.4萬億。10.政府收入:中國2.672萬億,美3.336萬億。黃金:中1857噸,美8133噸。11.2018年商品零售額;美6.364萬億,中5.7551萬億。12.2018年WTO進出口總額排名第一中國。
  13.科技;科研工程師數量,中470萬、美56.8萬。指數自然論文指數為美60%但年增4%,美年降4%。專利:中國連續四年第一。科研投入:中第二,美第一。五百強:中119家,美121家。獨角獸:中206家,美203家。
  14.軍力;
中現役:200萬人。預備役:85萬人。武警:66萬-98萬人。民兵800萬人。
軍費:1800億美元(美估2100億美元)。
戰略核潛艇:092級2艘,094級6艘。093/AB攻擊核潛艇6艘。
洲際彈道導彈:東風3/4/5/31/41等共200枚。中程:東風21ABD/26:300枚。短程:東風11/15/16/17導彈1200枚。巡航導彈:長劍10/20/100:300--500枚,高超聲速巡航導彈已試7次/中段反導試驗3次。轟炸機:轟六H/K160架。核彈頭:300-500枚(美估1200枚)
 戰略支援部隊:2019年衛星403顆,軍用百顆。紅-19(KT1)/動能KT2反衛星導彈已試射數次。天波相控陣預警雷達數部,地波雷達2部,神光地基鐳射站三座。
 陸軍140萬人,轄13個集團軍,1個空降軍。112個合成旅,2個山地旅,11個特種兵團/旅,3個獨立首都衛戍師。主戰坦克:8500輛。裝甲步兵戰車:6700餘輛。身管火炮:1.1萬餘門。火箭炮:2608餘門。直升機:1100架。
 海軍:航空兵2萬人,海防2.3萬人,陸戰隊7個旅3.5萬人,艦隻754艘。航母2艘。驅逐艦:29艘。護衛艦:58艘。潛艇70艘(常規艇55艘,核潛艇15艘) 巡邏艦:400艘(其中022雙體艇83艘)。水雷艦:53艘。登陸艦:71艘。7艘2萬噸071型兩栖登陸艦。10餘艘072/072II型坦克登陸艦,3艘075直升機登陸艦。氣墊船;野牛級:4艘。大沽級(722-2) 70艘。726A型10艘。海軍航空兵:飛機700架。
 空軍現役39萬人,飛機3200多架。作戰飛機:二代機1000多架。
2022-12-08 09:17:53
阿楨
三代機:1300架。SU-27SK/UBK 50架,SU-30MKK 295架,J-11A:100架,J-11B/BS190架,J-15/15S18架,J-1612架,J10/10A/10S290架,J-10B/C280架,JH-7A260架。蘇35:24架。四代機殲20:70架。
預警機,加油機:空警2000、空警200/500:19架。轟油六機:23架。特種機;基於運-8/9的高新機約30架;4架TU-154; J8II的JZ-8F約48架;40多架JH-7掛載電子戰吊艙的電子戰飛機;J-15/16專用電子機。運輸機:運7/8:181架。大運:伊爾76:36架,運20:30架,伊爾78加油機19架。教練機:352架。無人機部隊裝備翼龍,彩虹等無人機。防空高炮:7700門。防空導彈:1000部。空降部隊:3個空降師(第15空降軍):3.8萬人。
美國;………
  中美主要是存量上的差距,增量上,中國遠遠領先於美國;
表面上,2018年美軍費7160億,中國只有1800億美元,但中國人工武器成本都大大低於美國。
中國一個兵年費3萬元RMB,而美軍達4萬美元。155毫米遠端制導炮彈,美一發5萬美元,中2萬RMB。部分裝備的採購單價對比
1主戰坦克:美m1A2坦克800萬~中99A300萬
2驅逐艦:美伯克級18億~中052D艦6億。
3護衛艦:美瀕海戰艦4.8億~中054A艦3.6億(056衛艦1.3億)
4航母,美一般航母40億,新型福特級140億。中國22億人民幣。
5重型戰機:美國f15/5000萬-7000萬~中國殲11/3000萬
6多用途戰機:美f16/3000-5000萬~中國殲10/2500萬。
所以說,中國能支援長期的戰爭而美卻不能。21世紀後,美軍新武器頻頻失敗;DDG1000、瀕海戰鬥艦失敗,F35問題百出,福特還爬在窩裡好多年了。
1)美軍的技術優勢已弱,失去代差優勢。
美軍現用F22、F35、伯克3、航母、M1A2坦克、精確制導彈藥和30年前沒什變化;中國卻變成J20、055、山東艦、T99A、除艦母其他都失去優勢。中國長劍10/20/100及東風17高超音速滑翔體導彈全面領先于戰斧。
2) 美軍新概念武器:無人機美軍沒有領先,高超聲速武器已經落後。動能武器、鐳射武器也落後的水準。
3) 民用製造業的空心化嚴重影響美軍戰時補給能力。
4) 主力裝備已經逐漸老舊,特別是海軍。
5) 戰術落後。近30年美軍戰爭不斷,美吹總以實戰經驗豐富來吹噓。但天天和遊擊隊,小國弱國。
6) 美軍已經打不起仗了。由於美國軍火商兼併成壟斷,裝備越來越貴
從政治,經濟,工業,科技,軍事上,美已失優勢,我們正在看到中國的全面趕超。
  回應
中國直升機已1780架。轟六已231架。
2022-12-08 09:34:47
阿楨
「閃電航艦」因應台海衝突 美司令:會比中國強得多 2022/12/09 中央社

先前美國官員就曾警告,中國可能試圖在2030年底前以武力奪台。
在美國海軍研究協會和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10月的一場活動中,第7艦隊指揮官湯瑪斯揭露,今年整個夏天,美國海軍和陸戰隊(Marine Corps)都在測試「閃電航艦」的概念,可利用配備海軍陸戰隊F-35B戰機的海軍兩棲突擊艦取代航空母艦,如此就可以用更分散、更靈活的方式投放兵力。最多僅能搭載20架戰機,比可搭載超過50架戰機的艦隊航艦少。不過,輕型航艦不僅運作成本低得多,而且用途也更加廣泛。若採取「閃電航艦」配置,兩棲突擊艦的戰力將遠超過中國2艘現役航艦,殲-15和F-35B閃電II根本沒得比。
去年英國曾出動載有F-35B的航艦到太平洋執行任務;日本也正在改裝2艘直升機航艦,以讓F-35B可以在艦上部署。
  回應
口憐,堂堂號稱第一海軍司令竟要鬼吹雷給自己壯膽,也會窘迫到胡言亂語 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標準作業程序,第一道防線就是預警機,沒有預警機 兩棲攻擊艦那裡都不敢去

F35抗陸超難用 專家痛批「最大錯誤」 力促澳要美退費 2022/12/08 中時

澳洲即將組建第4支F-35戰機中隊,澳洲砸下超過160億美元採購了76架。
然而,據《保加利亞軍事網》和《歐亞時報》報導,澳洲最初採購的興奮喜悅早已煙消雲散。如今洛馬已交付54架F-35,不過,問題卻一一浮現。
首先是維修費。澳洲每架F-35在空中的時間,要比原先預計的少23%。而接下來3年,在地面待更多時間,也會提高維修和保管費。而到2053年,必須為維修F-35A支付110億美元。
更嚴峻的問題,是F-35根本不合用,F-35作戰半徑1,000公里,要到南海,必須加油,才能達到1,500 公里的最大作戰半徑,隨行的加油機很容易成為目標。此外,由於F-35在戰鬥中,需要強制加速或減速,實際耗費的油量更多,因此實際航程只有500公里。
所謂的「超音速」巡航並未反映現實。事實上,F-35的1.6馬赫只能維持90秒。
  回應
民進黨這群垃圾狗官用F35單價買F16才更慘
2022-12-09 08:30:26
阿楨
渦扇15發動機首飛了 殲20還要等多久 2022/12/20 中時

中方軍機引擎設計專案高層顧問似乎不經意透露,專為解放軍最先進殲-20隱形戰機設計的渦扇-15今年已完成首飛。
不過,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9日報導,目前還不清楚,渦扇-15是否在殲-20上測試。而國防專家說,儘管相關新聞暗示,這款強大的發動機即將完成,但要預測它何時會服役還太早。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劉大響11月底在江西南昌中國航空產業大會暨南昌飛行大會上發表演說時,透露了渦扇-15的發展進度。而相關影片上周開始在微信上出現,軍迷四處瘋傳,但因內容敏感,很快就被刪除。
劉大響是中國航空動力工程專家,也是國營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首席顧問,他在錄影中說,「中國第4代軍用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也就是推重比10和以上,要使用在殲-20上的發動機,雖然還未裝備但是已經首飛了。」
儘管他並未說出發動機的名稱,但推重比類似美國最先進,使用在F-22上的普惠F119發動機顯示,那就是渦扇-15。事實上,央視2017年就說,渦扇-15能匹敵F119發動機。中國軍事專家傅前哨說,戰機發動機發展需要歷經5個階段,那就是地面測試、風洞測試、高空模擬測試、試飛,接著為產品驗收測試,進入最後小批量生產階段。他強調,這些測試都很複雜,而發動機必須符合嚴格的標準。1名解放軍內部人士說,渦扇-15要成為可靠成熟的戰機引擎,可能還需要花好幾年。這位因事涉敏感,而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說,基於安全考量,首飛可能是由4引擎運輸機執行,而4具引擎中,有1具就是渦扇-15。「接著這發動機應該要通過另一輪極限測試,包括飛往積雪的山區、沙漠、高濕高鹽的南海和其他地區。」
另一方面,北京為了加緊研製精密噴射引擎,近10年來至少已砸下9000億人民幣(近4兆台幣)。今年9月時,中方空軍說,最新一批殲-20全都由渦扇-10C發動機驅動,中國正以世界級脈動總裝生產線加速交付殲-20先進戰機。
  回應
119是二十年前的美國技術。
WS15與F119(F22使用)同為4代小涵道比(意即涵道比小於0.3的大推力加力型渥渦扇發動機;簡稱為4代大推)。F135發動機(F35使用)的涵道比高達0.57,屬中涵道比發動機。WS15 推重比大於10,加大推力可大於18噸; F119推重比約10.04,加大推力約為15.6噸。
2022-12-22 08:43:56
阿楨
F-22猛禽戰機為何是「短命的空中王者」? 2022/12/22 中時

1997年,首架F-22A試飛,被譽為「絕對的空優王者」,25年過去了,它的時代卻也即將結束,即使規畫了F-22中期升級,卻10年內退役,下一代制空權 (NGAD)計劃,正在推動當中。
蘇聯解體了,美國贏得了冷戰,到2009年,原本750架削至186架。又過幾年,F-35排擠到F-22大部分生產線。F-22的隱身性比F-35還要好;最大運動可達9G,而F-35只能到7G。但F-35有明顯的科技優勢,它的融合感測器和資料鏈管理能力,是F-22問世時所不具備,這使得F-22雖然「決鬥無敵」,但F-35可倚靠「團隊合作」。
F-22中期升級耗資110億美元,包括隱蔽型的外掛油箱,新的超視距空對空武器(如AIM-260),紅外搜索和跟踪 (IRST)筴艙,與新的電子作戰設備。F-22的雷達吸收塗層,屬於上一代的配方,主要的成份是白銀,極易受到高速飛行造成的損壞。維修起來也非常昂貴且耗時。

現役10種最受歡迎戰鬥機 2022/12/18 中時

戰機要考量速度和機動性,以及維護成本和多功能性。全球航空(FlightGlobal)使用大數據分析,列舉了10種現役最受歡迎的戰鬥機。第10名:F-5。第9:殲7。第8:Su-25。第7:歐洲颱風。第6:F-35。第5:MiG-29。第4:F/A-18。第3:F-15。第2: Su-27/30/34/35。第1: F-16。
2022-12-23 07:14:11
阿楨
巴鐵公佈殲-10C參數,渦扇-10推力非常令人意外,“心髒病”治愈 2023-01-03 傅前哨

自中國向巴基斯坦批量出口殲-10C以來,巴鐵就不斷展示其比印度陣風戰鬥機更加優越的性能
  回應
起喜歡這種出口轉內銷、由買家親口說出的好消息,更重要是由巴鐵親口承認的參數;相信不久將來,會看到巴鐵精心製作的殲10CE版本 Top Gun 上演!
航空發動機這都努力了多少年了,發動機獨立成一個公司出成效,從WS10/15/18/19/20。
台灣F-16V最大起飛重量19.2噸,而最大後燃推力不過100KN多一點,殲10C(E)重量多了80公斤,但是卻有一具最大後燃推力145.2KN的渦扇10,F-16V在近距纏鬥包絡線的表現,恐怕就得差上殲10C一大截, F-16的不敗神話,很大概率就要在數年內的台海上空徹底終結,千萬別不信邪。
牛。從WS10/15/18/19/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_P2JzC4Io
  相關新聞
解放軍拚福建艦試航 有望2024服役 電磁彈射內部首次曝光

反超美國GPS,中國北斗獲165國認可,有望拉動3000億的市場 2020-12-15 騰訊網

在北斗之前,全球比較完善的導航系統分別爲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以及歐盟Galileo。其中,美國GPS早在1994年就完成全球組網,擁有高達98%的全球覆蓋率。
2000年開始啓動的北斗系統,終於打破美國GPS的壟斷局面。而北斗系統也不負衆望,獲得165個國家的認可,好評度反超美國GPS。近日,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的標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令GPS失色」數據顯示,北斗的使用遍及165個國家。
那麼,北斗系統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1、短報文通信
2、高精度定位;
3、安全可升級;
據瞭解,北斗系統主要有行業市場、大衆市場、特殊市場三大應用市場,將拉動超3000億元規模的市場。

165國勝負已分!北斗導航反超GPS,印軍服了:確實深謀遠慮

印媒稱,在1996年二炮發射彈道導彈時,曾遭到GPS的信號干擾,最終導致導彈打偏, 1998年首次試射印俄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時,也遭到了GPS的干擾而失敗,然而北斗導航應時而起,甚至和GPS也分庭抗禮,贏得了165國的競爭,這確實是深謀遠慮的長遠佈局。
2023-01-04 08:33:23
阿楨
中國公開殲20長駐青藏高原畫面! 至少12架殲20部署西藏
壓制印度陣風戰機確保藏南制空權! 中國殲20年產量60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ANs-VqMkA4

常駐高原還是空中加油,未來殲20如何赴中印邊境作戰? 2022-12-20

中國在西藏已建拉薩貢嘎、林芝米林、日喀則和平、山南隆子、阿裡昆莎6座的機場,但未能長期駐訓,僅僅輪訓,原因:一,由於高原缺氧,冬季嚴寒,經常有暴風暴雪,機務保障非常困難。二,飛行員和地勤人員都面臨高原反應的挑戰。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空氣中的含氧量已從20.95%降為14.4%。
攜帶4個副油箱,殲20的最大轉場航程6000公里,但從瀋陽到日喀則4400公里,飛行五六個小時再馬上投入作戰,對飛行員是極大的考驗,還涉及到與預警機、加油機的複雜協調問題,特別殲20目前數量有限,很可能要以遠端跨區的方式進行調派。從長遠看,要儘量延長殲20在高原的駐防時間,以保持更長久、更及時的戰略威懾。

能裝殲20可防鑽地彈 陸西部高原頻冒新機庫 2018/05/15 中時

最近大陸軍事論壇衛星照顯示,中國西部高原出現了好幾座機場,其中有座正在打造一條直通深山的滑行跑道。其他幾座也在修建類似南海島礁機場的鋼筋水泥大型密封式機庫,具備抗風沙、防水功能,甚至不排除某些高級機庫還有恒溫恒濕功能可供殲-20駐訓高原時使用。
2023-01-15 07:14:56
阿楨
中國航發總師黃維娜 :殲-35的渦扇-19會比殲-20渦扇-15更早換裝 2023-02-09

黃總師出席2022中國航空推進技術論壇,講題是《數字賦能先進中等推力發動機創新發展》,渦扇-19研發過程採用了數字化技術,五年以來需求滿足率已超過 90%,試製週期縮短 25%,總體進展有望提前。數字孿生技術是研製週期、硬體投入、試驗次數降低的關鍵性因素,因為能在虛擬空間測試航空發動機性能直到滿意,再轉入到實機測試,「這彎路就少多了」
三代中推包括美國F404、英國RB-199、俄羅斯 RD-33、中國的WS-13,法國的 M88-2則屬於三代半。第四代包括美國F414、英國EJ-200、法國M88-3,中國WS-19,推力為10噸級。
中國的中等有兩個技術路線。第一是「吃透了 RD-33之後的WS-13,所以進行深度挖潛出WS-13IPE 增推改進型。第二條路線是先進中推WS-19。
  回應
好醜的山寨垃圾機
殲-35打改裝老爺機F-16V,就像打火雞
2023-02-17 09:05:56
阿楨
“三姨夫”提前退役,中國停購俄制發動機,進入100%國產航發時代 2023-09-01 柯洛廖夫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中國海空軍的主力戰機已淘汰俄制AL-31F發動機,這標誌著中國進入了100%國產渦扇-10航發時代。
殲-20B/35換裝渦扇-15/19後,將可以碾壓美國的F-22/35。
  回應
航空發動機之外,除了光刻機, 高精密度機床才是天花板。
不好意思哈,你口中的天花板早在十年前就被捅穿了。
  回應相關新聞
華為2023-08-29發佈Mate60手機,聯手中芯造出7奈米麒麟9000s+5G 晶片。(回應: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2022俄烏戰爭,美帝皆小敗。)
華為晶片突圍成功,荷蘭光刻機巨頭妥協,宣佈繼續交貨DUV設備
2023-09-03 08:49:04
阿楨
世界最貴武器 美國F-35要價58億 2023/10/04 旺報

美國F-35匿蹤戰機的開發和採購成本,即將打破自己的世界最昂貴武器紀錄,飆升到4380億美元(約台幣14.2兆元)。美國五角大廈最新發布的《選項軍品籌購報告》(SAR)數據顯示,2024年的成本評估相較前一年,將增加6.5%,相當於增加260億美元(約台幣8411億元)。
《選項軍品籌購報告》是美國國防部用於評估和報告國防採購計畫的文件,它提供有關預算、進度、風險和決策的詳細資訊,以確保有助國防採購計畫的透明度。
對比報告的新數據,美國武器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2001年和美軍簽約時的評估金額,僅為2330億美元(約7.54兆新台幣)。《選項軍品籌購報告》提及,每架F-35戰機的售價漲了1300萬美元(約4.2億台幣),從1.66億美元漲到1.79億美元(約58億台幣)。
至於「計畫籌購單位成本」(PAUC)的生產計畫時間是從2044到2049年,涵蓋開發和製造成本,並計入通膨,還有海、空軍及陸戰隊重新調整生產計畫後算出。
《每日郵報》援引美國國會預算處的數據稱,截至去年為止,美國擁有約450架F-35戰鬥機,並計畫在2040年代購買2500架。報告稱,新的評估並不會改變計畫中的飛機總數,其中包括美國的14架研發測試機和2456架量產型戰機。
值得注意的是,在報告發布的幾天前,美國陸戰隊9月17日才在南卡羅來納州發生一架F-35戰機,因飛行員彈射逃生,F-35B戰機持續在「殭屍模式」下航行,最後墜毀的事故。
儘管如此,五角大廈仍證實,F-35戰機在通過對抗中俄等高階戰機效能的模擬測試,達到一個重要里程碑。而這些戰機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於2006年首飛,並於2015年開始在美國陸戰隊服役,但預算已超出80%,比計畫晚了10年。
2023-10-04 07:25:22
阿楨
中國的低成本雙波段雷達

054B把054A的382雷達換成新的雙面陣,但很可能是四面陣,“兩肩”是較小的雙面陣,形成雙波段雷達。
雷達都工作在一定的波段。較長的波長衰減較小,適合遠程搜索;較短的波長解析度和資料率更高,適合用於火控。
在相控陣時代,有兩種思路。第一是近程交戰優先,用高頻的相控陣雷達負責火控,同時,用機械回轉的大型天線負責遠端搜索。第二是遠端探測優先,用中低頻率的相控陣負責遠端搜索,適合應對飽和攻擊。但需要另外配備多台火控雷達提供足夠的火控通道。美國伯克級用SPY-1D相控陣雷達執行遠端搜索,另有三台SPG-62火控雷達負責導彈攔截控制。第三是用相控陣雷達通吃,一組用較長的S波段執行搜索,另一組用較短的X波段執行火控,這就是雙波段雷達。美國福特級航母首艦採用雙波段,,後續艦為了降低成本,回到單一的S波段。055是世上第一種採用雙波段雷達的驅逐艦。054A改造前(上)“頂板”就是背靠背的雙面陣;改造後(下)054B把兩側端面也利用起來,加上了X波段成為四面陣。克級、052D和055的大型相控四陣面,只能降低高度。054B的S波段陣面也沒有那麼大,和X波段陣面共用桅杆頂的位置,有利於探測的視界。這將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雙波段雷達的護衛艦。
2023-11-19 08:33:32
阿楨
重大突破!殲-37垂直起降隱身戰機問世 從075艦到山東艦均可搭載

最近,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公佈成飛專利 “一種雙發串聯垂直起降飛機”,有可能是第二款隱身艦載機殲-37。是在美英俄等的垂直起降基礎上,結合中國自身的技術特點和戰略需求,獨創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
採用了雙發串聯的動力系統,前部負責提供升力,後部推力,可以避免了單發的死重問題,提高了飛機的載荷和續航能力。
採用了一種獨特的分流式升力系統,即將巨大的噴氣分成兩股,導向左右兩側。這樣就形成了三個向下的向量噴管,分別位於機身前部和後部的左右兩側。既保證了飛機的平衡性和穩定性,又增加了飛機的操控性和機動性,可以實現更加靈活的垂直起降和過渡飛行。
後發動機採用了三軸承轉向噴管可以在垂直起降和水準飛行之間快速切換,提高了飛機的反應速度和機動性能,也有利於提高飛機的隱身性能,減少雷達反射面積。
殲-37可在多種航空母艦和兩栖攻擊艦上使用,不僅可以在遼寧艦和山東艦等常規航空母艦上起降,還可以在075型兩栖攻擊艦等平臺上起降,甚至可以在簡易機場和公路上起降,大大擴展了中國海軍的作戰範圍和空間。將使中國海軍在海上作戰方面擁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動,提高中國海軍的戰略機動性和反應速度。
2023-11-30 07:25:42
阿楨
大陸渦扇13引擎生產線就緒 可成為殲31心臟 2021/02/10 中時

大陸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已經完成了「第三代中口徑航空發動機」生產線的建設,這型發動機將可成為梟龍戰機JF-17,和中型5代戰機殲-31的動力來源。
防衛世界(Defense World)報導,這項消息來自《每日經濟新聞》(National Business Daily ),它援引中國航空工業集團(AVIC)旗下航空動力部門的聲明,表示中口徑引擎的生產線,已通過了驗收工作。
大陸軍事觀察家推測,報導中說的引擎是代號「泰山」的渦扇13型(WS-13),據大陸百度百科的資料,渦扇13引擎總長4.14 公尺、最大外直徑1.02公尺,單具重量1135公斤,最大推力86.37千牛頓(kN),也就是19,416.74 磅力(lb)、8,807公斤力(kgf)
做個比對,通用動力F404的最大推力78.7千牛頓,F414的最大推力是97.9千牛頓,勞斯萊斯EJ2000最大推力90千牛頓,賽峰M88最大推力75千牛頓,克里莫夫RD93最大推力81.3 千牛頓。
渦扇13可能將應用在大陸與-巴基斯坦合作的JF-17戰鬥機(大陸稱為FC-1梟龍)和殲-31匿蹤戰鬥機身上,其中又以FC-31較受矚目,因為一直有傳言認為,FC-31將會是大陸下一代航空母艦的艦載戰鬥機,因為它在尺寸上較殲20更為合適。
2024-01-23 02:34:43
阿楨
港媒公佈殲35戰機參數 最大起飛重量超越F22和F35 2024/03/04 中時

香港《文匯網》在連續曝光遼寧艦中期大修與改造的圖片與新聞後,又公布了據來自中航殲-35隱形艦載機性能參數。正面的雷達反射截面積(RCS)大約是0.01平方米,而參考基準是0.1平方米,敵方雷達探測距離下了50%左右。
殲-35的最大起飛重量為35噸,WS-19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超過12噸。殲-15重型艦載機只有33噸。美國F-35C約32噸,屬F/A-18E/F為30噸。殲-35最大載彈量將有8噸,作戰半徑為1350公里,已達甚超過F/A-18E/F和F-35C的水準。殲-35最大速度2.2馬赫,不但超F-35C與超級大黃蜂的1.8馬赫,還超殲-15的2.17馬赫。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殲-35受體型所限,只有機腹設計了大型彈艙,因此在隱形模式下能夠攜帶的武器並不多。要發揮8噸的最大外掛能力,必然要依靠4-6個翼下掛點來攜帶副油箱、各種導彈或偵察吊艙等等。
除此之外,新戰機上配備的先進機載雷達及電子系統必不可少,曾經被提起的先進設備如主動式相控陣雷達、分布式光學孔徑系統、紅外成像制導裝置,都被媒體列為主要裝備,對空導彈仍以PL-15系列為主,可以對抗美國空軍所有的先進裝備與武器。
報導最後說,美媒曾形容殲-35是一架「雙發版的F-35」,但由於殲-35速度快、起飛重量大,其實還更像一架「隱形版的F-14D」,掛載多枚空對空導彈在編隊300公里攔擊線巡邏2個小時以上,或者為編隊提供1000公里以上的打擊距離。如果上述的各項指標能夠達到,那麼福建艦在搭載2個大隊殲-35的情況下,其作戰能力將達到甚至超越美國超級航母,這將是解放軍海軍遠洋作戰能力又一個飛躍。
2024-03-07 02:41:53
阿楨
陸航母遼寧號艦載機數量飆升!退將一看嚇壞:威脅太大 2024/03/07 中時

大陸首艘航母遼寧號在入塢改造1年多後,搶先福建號進行海試,並且攜帶殲-35隱形戰機出海測試。對此,退役少將栗正傑6日就表示,「目前據估計,遼寧號可以裝載到40架的殲-35,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看到遼寧號華麗轉身,對於北約或是日本這些國家,威脅是相當大的」,引發討論。
栗正傑6日在中天節目《Cti Talk》中表示,「目前據估計,遼寧號可以裝載到40架的殲-35,這是什麼概念?遼寧號的數量徹底碾壓日本的出雲號,另外是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皇號,它所帶的飛機也是比改裝後的遼寧號少」,栗正傑接著說,「在這種狀況之下,一艘服役十年的遼寧號,經過改裝之後,他的艦載機帳面上的數量就很明顯的碾壓了日本出雲號和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皇號」。
栗正傑坦言,「因此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看到遼寧號華麗轉身,對於北約或是日本這些國家,威脅是相當大的,緊接著下來,會做類似改裝的,應該就是山東號」,栗正傑最後也說,「福建號已經確定可以上殲-35戰機是沒有問題的,因此這次遼寧號破繭而出、橫空出世,華麗轉身,才是代表大陸解放軍海權的擴張,尤其是後續還有兩艘核子動力航母,已經開始動工了,這才是讓台灣跟美國最擔心的事」。
2024-03-08 02:08:38
阿楨
殲31隱形戰機透露新型號 獨創側面雙導彈艙2024/07/01 中時

據《觀察者網》報導,瀋飛公司發佈視頻介紹公司發展的歷程,最後還以電腦繪圖方式依次列出它研製過的型號,包括殲-11、殲-15和鶻鷹隱形戰鬥機。其中鶻鷹戰鬥機的CG模型上標注了它的編號為J-31B,一般認為是殲-31B的縮寫。
這款最早以FC-31編號亮相的隱形戰機原為出口市場而設計,但最後卻因種種原因被中共海軍航母艦載機部隊選中,在進行一系列改進之後,以殲-35的型號定案。原本外界認為中國的隱形戰鬥機部隊將出現以空軍殲-20加海軍殲-35的組合,但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卻表態將自中國採購殲-31隱形戰機。由於「殲」型號為中共空軍戰機獨有名稱,因此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的表態,無疑證明在殲-20和殲-35之外還有第3款隱形戰機殲-31的存在。
報導說,不少中國網友質疑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可能分不清FC-31與殲-31的差別,後來中航工業卻在中東防務展上展出了殲-31隱形戰機模型。其外形與早期的鶻鷹和殲-35有明顯不同,但很容易看出這3者之間的血緣關係。
跡象顯示,未來殲-31可能是中共空軍自用型號,相比海軍使用的殲-35,它去掉了艦載機彈射起飛的起落架設備,空重略小,機翼外形也有改動。而沈飛這次發佈的視頻證明,殲-31這個型號不僅存在,而且還有殲-31B改進型號。
報導說,從殲-31B的CG模型上可以看出側彈艙裡配置2枚空對空導彈,目前各國隱形戰機大都採用內部彈艙以儘量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其中F-22和殲-20都採用了側彈艙加主彈艙設計,在側彈艙裡容納近程格鬥導彈,主彈艙佈置中程空對空導彈或對地攻擊武器。但這兩種隱形戰機每側的側彈艙都只能裝一枚空對空導彈。也就是說,在執行空對空作戰時,F-22通常採用2枚格鬥導彈加6枚中程導彈,而殲-20則是2枚格鬥導彈加4枚中程導彈。至於美國的F-35隱形戰機則無側彈艙設計。
以往美國空軍認為,隱形戰機主要憑藉隱形優勢執行視距外攻擊,用不上格鬥導彈。但近年來美國空軍在隱形戰鬥機之間的對抗演練中發現,由於隱形技術的應用,戰機火控雷達的探測距離大幅縮減,導致它們發生近距離格鬥的機會猛增。在這種情況下,隱形戰機的格鬥導彈數量不足就比較麻煩。

報導分析稱,從殲-31B各自能容納2枚格鬥導彈的側彈艙看,很顯然就是針對這個問題而強化的設計。殲-31B如果攜帶4枚格鬥導彈加4枚中程空對空導彈,這種空優配置也更符合中共空軍的作戰需求。很顯然地,中共空軍正在為隱形戰機進行空戰做準備。
2024-07-02 03:42:44
阿楨
第15屆珠海航展相關新聞
海軍前艦長呂禮詩航展哽咽提到想讓台灣觀眾知道「我們中國有多強」,引發國防部批評。對此,前立委郭正亮14日表示「呂沒必要道歉,如果要就法律來說,是規定將領,但他是少校,他們主要是要恫嚇軍人」,引發討論。(回應:蔡說過不必為任何認同道歉,還說甚麼言論自由? PLA軍事裝備讓綠營集體崩潰!) 外媒報導我將在川普上任後提出4800億元的軍購清單,國防部長顧立雄13日表示沒有這樣的清單。對此,郭表示「我不認為美國會賣,F-35、神盾軍艦、E-2D空中預警機,台灣跟中國大陸太近,美國認為數據會被搜集」。街訪一面倒,認為「我覺得5000億不值得,賣給我們的都是淘汰的」。

自由時報引述前海軍顧問郭璽:海鯤號明年3月絕對不會海測 2024/11/09國防部長顧立雄稱明年3,4月海測(SAT)。

解放軍潛艦匿蹤技術 小步快走: 039C隱形潛艦搭載鷹擊-18飛彈現身東海。039D服役東海艦隊,擁有獨特的隱形潛望塔,可發射程達1000-1500公里的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飛彈。新型核潛艇093B採用有軸泵推,搭載24具巡航導彈垂發單元。

隱形戰鬥無人艇首曝光: 中國船舶500噸級無人作戰艦艇「虎鯨號」身長58公尺,寬23公尺,最高航速大於40節,續航力超過4000海浬。廣船三體船長60-70米/300-500噸的無人作戰艦。外觀科幻、高隱形性,配四面陣列雷達另有電子戰/電子干擾設施、垂直發射導彈系統,尾部甲板用於無人機起降。能實現多艇協同作戰(或稱狼群戰術),可高效獵殺海上的艦船,提升反艦作戰效率。

殲35 A隱形戰機航展飛行 國產渦扇19轟鳴超震撼:殲-35機腹隱蔽彈倉與殲-20相當,4枚固定彈翼的霹靂-15(PL-15)遠端空空導彈(200-300公里)或者6枚彈翼可折疊的霹靂-15, 機側彈倉2枚近距格鬥導彈。

「全域防空偵測裝備」亮相:跨時代反隱身雷達YLC-2E與依賴低頻段米波雷達的YLC-8E傳統反隱身雷達不同,透過能量與智慧演算法實現強大的反隱身能力。
2024-11-18 01:11:21
阿楨
海軍:殲-15T(電磁彈射)和殲-15D (電戰)艦載機做了起飛著艦改進

中國貨運太空梭「昊龍」 「白帝」太空戰機概念模型亮相中國航展

首次展出!紅旗-19地對空飛彈,每車配6枚「冷」發射,並非紅旗-9的4枚垂直發射方式(為確保殺傷半徑,高爆破片戰鬥部達100公斤),而是一種近乎垂直的大傾斜角發射方式(彈道飛彈進攻方向比較確定,動能攔截戰鬥部只有23公斤,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纏繞式殼體,使用高密度、高燃速的N15B高性能推進劑等,降低重量),可攔傳統彈道飛彈,對抗滑翔機動突防高超飛彈。

無人機亮相珠海:九天最大起飛10噸(美國死神6噸),中國彩虹-6/9有7.8/6.5噸,彩虹7隱身(翼展27.3米,升限1.6萬米,最大航程1萬公里),可攜帶大型巡航/超音速導彈和反艦導彈,有了彩虹-7,轟-20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飛龍300A(ASN-301)反輻射無人機系統,續航4小時,攻擊和長時壓制防空雷達系統。飛龍60A型巡飛彈與火箭砲結合,大幅提升偵察引導、區域封鎖、重點目標獵殺。

回應俄烏戰 VT-4 A1主戰坦採用了多重複合式防禦辦法,首先是多頻譜干擾電波中斷無人機的訊號。不行,就靠主動防護系統APS直接擊落。
DS1電戰系統可對飛彈、自殺無人機、遙控炸彈等威脅。
一場烏克蘭戰爭讓俄式武器原形畢露,俄爹的武器都賣不出去了,哪輪得到土共。俄烏戰場上摔掉的F-16、被擊毀的M1A1 、攔不住毛子超高音速飛彈的愛國者系統、全數脫靶的海馬斯火箭、打不準的美製155榴彈砲、貴桑桑被嫌難用的美製無人機、美製防彈板……等等,就是這些美式武器糗態百出,才讓老共武器有出頭天的機會,哈哈哈……

鈦合金都用來做迫擊砲了,中國為啥這麼豪橫? 鈦合金使整砲僅8.5公斤,傳統22.4公斤的93式60mm迫擊砲,座鈑就重達7.3kg。鈦合金具有比強度高、耐腐蝕、耐高溫和抗疲勞等特點,重量只是鋼的60%,但是加工比鋼複雜得多。全球鈦礦約7.49億噸,中國佔30.7%,世界第一。
  2002年開發的02式14.5毫米高射機槍,採用鈦合金材料,整槍只有73公斤,比75式14.5減重46%,是全球唯一的鈦合金大口徑機槍。
  中國對標美製M777型榴彈砲的AH-4型榴彈砲,鈦合金比例10%,透過綜合減重設計,砲重4.2噸,只比全用鈦合金的M777重了300公斤。
  中國甚至在2019年「奢侈」地為邊境部隊配發了19式鈦水壺。
2024-11-18 01:27:49
阿楨
陸單日試飛2種6代戰機 2024/12/26 中時

全球首架6代戰機試飛畫面,兩者都為6代無垂直尾翼構型,成飛的由殲-20S(J-20S)伴飛,全機採用三發動機,2個機腹進氣道,背面還有一個,無尾翼構型,機尾採用無垂直尾翼構型向量推力,機翼構型為全動翼尖,機頭可塞入非常大的等效直徑雷達,機身還有共形相控陣列天線。前緣後掠翼推測為55度左右主打長航程、超音速巡航以及大載彈量。而隨後曝光的瀋飛專案,雙發動機,而機身比較小,後掠翼機身。

空警-3000首飛 2024/12/28 中時

空警-3000以運-20改裝的,「主動電子掃瞄陣列」(AESA)雷達,渦扇-20發動機提供更大的推力和燃油效率。尾部的隆起暗示整合了先進通信系統的可支持網路中心作戰,鞏固了北京實現綜合空優的雄心,以與美國E-7,或E-2D等最先進的系統相抗衡。

福建號測試空警600起飛 2025/01/02 中時

空警600(KJ-600)空中預警管制機(AEWC),類似美國的E-2D預警機,內置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能實現360度全方位偵測,追蹤多個空中與海上目標,對抗如F-35等5代戰機至關重要。AESA也提升了抗干擾能力與數據處理速度,顯示出高度可靠性。
  相關新聞
新型電磁彈射076兩棲攻擊艦「四川艦」下水

藍擬刪潛艦預算! 顧立雄:會被懷疑「沒決心」
  回應
潛艦預算水很深,可以撈的錢非常多
所以花了大把錢只是買個別人的懷疑決心而已

「海劍羚」作戰測試未過 立委放話:未達標不能收 台視新聞
中科院研製的海劍羚飛彈系統,是軍艦防空最後一道防線,但先前作戰測試時,面臨諸多問題,原先預計2024年底前結案,並進行補測,但海軍坦言,補測結果還有精進空間,立委要求,沒有達標就不能收。另外同樣也是中科院研發的紅隼火箭彈,重量比六六火箭彈還重一倍,單兵使用太重,甚至鑑測時還一度無法擊發,朝野立委聯手要求凍結2億預算。
  回應
不達標不收不是常識嗎?還需要立委講喔!
2025-01-03 03:07:1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