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29 07:20:07| 人氣8,069|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火爐燈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火爐燈光

本展主題是光學還是太陽崇拜?

有差嗎?反正都反映了人對太陽的思怨情仇,要照明點火時崇拜,普羅米修斯甘冒被罰反覆推石上山而去盜火,太熱乾旱時又編出後羿射日神話。

現代人對火爐燈光似乎只剩實用性的照明取暖和娛樂性的燈光十色。但古人還有更多的宗教和社會意含,這還殘存在鄉間的竈神信仰或許燈會煙火也算。可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火塘文化」而言,人一生中的生老病死、婚喪節慶都少不了火塘,火塘蘊含著火神和祖靈的香火,分火塘代表分家。以火塘為中心,一家人在食坐睡時的不同位置就代表了不月的身分地位及男女有別。

那就搬個「火塘」來展吧!

想火燒圖博館嗎,吊個人工火盆,風扇吹動尼龍市在紅燈照射下,有火舞之感就好了。

還不如銅暖爐或銅水壺(水龜)實用,旣能取暖又有歷史文化意義。

你說的是明代銅暖爐,上頭有各式格狀網蓋、內燒無煙木炭、以通氣發熱,確實精巧,可惜和折扇、灑金漆器一樣都是從日本傳回的,日本人從古至今都擅長用「輕薄短小」方式來創新、模仿自他人的東西。銅暖爐就是一位姓潘的從小被倭寇捉到日本學回來的,故有「潘銅」之稱。

那還得感謝倭寇了?日本的太陽比較大圓是嗎?潘銅只是當時名家之一,其他還是中國原產的啊!

那當然,日本國旗就是太陽旗!

太陽崇拜的殘餘而已。

爭這些幹嘛,來瞧瞧「長信宮燈」吧,這同樣席地而坐的日本人可沒創新一番了。

漢代銅燈可說是中國(世界算了)燈具史之頂盛,具有「功能合理、結構科學、造型生動、裝飾富麗」等之優越性。

就那些長滿銅銹的破銅?

別小看,以「長信宮燈」為例,它出土於河北漢代中山王劉靖墓,由「陽信家」「長信」的銘文加上歷史文獻,可知此燈最早為陽信侯劉揭所有,後歸景帝時居長信宮的皇太後竇氏所用,竇太後是劉靖祖母,劉靖和竇綰(太後親族女)結婚時、此燈為禮送綰,不幸後來靖涉政變被處死,綰傷心而亡,燈也陪葬,二千多年後出土才得以大放光明。

半米不到的「長信宮燈」能大放光明?當枱燈也不行吧,漢代可沒宋之後的高桌子。

同樣也沒宋之後的高椅子啊!漢人席地而坐,宮燈置於一二十公分高的矮幾,光線剛好與人跪坐時的眼睛平齊,此即漢燈功能合理之一的「尺度適宜」。

除枱燈外,另有一米「立燈」,一二十公分的「豆燈」,以及出外用「行燈」和可吊的「吊燈」。有些燈還能「消煙除塵」(將宮女高舉的右臂充當導煙管入底部水缶中,此構件還能拆洗)「擋風調光」(可轉動的燈罩)。有些則造形生動(各種祥禽瑞獸)和裝飾富麗(各種吉祥圖案及上漆、錯銀、鎏金)。

漢代不是已有臘燭?長信宮燈還有支釘可插臘燭。

漢代的臘燭是天然蜂臘而非油脂提煉臘而且是插在中空支管裡,所以「長信宮燈」的支釘所插是「火把燭」(用植物去皮內莖數根綑綁成束再浸油而成)。

可惜貴館仿品無法呈現漢燈之美。

還好吧?尚可略窺一二。不然賞花燈如何?

更不足為觀!

那現代燈具和燈飾總有幾件可看了吧。

隨便啦,會亮有彩就算了。

長信宮燈

窗前一盞明燈 可就
不知迷途知返 還是
引來飛蛾撲火 據說
蛾本遠離火光 無奈
致命的吸引力 難拒
想成者為王的 劉靖
撲向另盞政治 火把 
勝過宮燈熱情 竇綰
眼看宮燈光暗 入土

冠螺觀音

冠螺臉皮太厚了
有求必應之觀音
猶抱琵琶半遮面
隨手拈來一把刀
削薄拋光現玉容
不料面子又太薄
不堪頑童之毛手
手指一彈皮便破

另參本館:我的相簿:火爐燈光 

銅暖爐 

銅水壺


中國古代的燈

 

   人類自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式之後,即通過篝火的燃燒火焰的光亮來照明。人類燃起的第一堆篝火,其實就是人類制作的第一盞燈。

   最初的燈即爲火炬,從考古證據來看,距今四千多年新石器時代建築遺址中已有發現,寧夏海原菜園村一處窯洞內壁上,發現了多個孔洞,孔洞周圍的壁土已有大量因火烤而變色的痕迹,說明這些孔洞是用以供插放松枝做的火炬,而這種火炬,在先秦文獻中多有記錄。

   《詩經.小雅》雲:“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孔穎達疏:“庭燎者,樹之于庭,燎之爲明,是燭之大者。“

   《周禮•秋官•司烜氏》記:“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鄭玄注:“墳,火也,樹于門外曰火燭,于門內曰庭燎,皆聽以照衆爲明。”

   《禮記•曲禮上》雲:“燭不見跋”,孔疏:“跋,本也,本,把處也,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爲燭也。”

   《儀禮•燕禮》:“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宮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大燭於庭,閽人爲大燭於門外。”鄭注:“燭,燋也。”

   《禮記•檀弓》: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執燭。”

   這裏的庭燎、燭、燋當都爲火炬的意思,若解釋得細一點的話,大約沒有點燃的火把稱作“燋”;用手執的小火把稱爲“燭”;插在地上的大火把稱之爲“燎”;樹于庭院中的稱之爲“庭燎”。

    然而火把雖然可以照明,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燈,有盛燃料的盤盞,配以供燃燒發光的燈芯,那就是最簡易的燈,俗語雲,高燈下亮,爲擴大光照範圍,將燈盞放高高支起,這用以支燈的柄柱,稱爲“檠”,最早且最爲普遍的燃油燈,當爲豆形燈。“豆”本爲上古時代的一種盛食器,其上爲圓盞盤,中間爲或長或短的直柄,最下爲喇叭或圓足形底座,陶制的豆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是種流行器物,其上部盞盤原用于盛放肉羹一類的吃食,後來換之以燈油,配以燈芯,就成爲一盞照明的燈,《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由于不同材質,豆又有不同的名稱,而不少博物館中的長柄小盞的豆,其實就是上古先民用的燈。

    陶豆燈

陶豆灯 

    除了豆燈之外,一望便知是燈的燈具,直到戰國才多有發現,所以有人認爲,三代早期,中國是沒有燈的,其原因是先民完全遵循自然規則,“日出而坐,日落而息。”夜間就寢,自然不必有專用的燈具,到了三代晚期,社會生産力大爲發展,人們開始在黑夜從事生産活動,用來照明的燈隨之成了必須物,這種識見,多半只是自娛自樂的捏鼻子空想,要知道作爲人造光明的燈,對抗的不僅是黑夜,更是黑暗的對抗,處于原始社會晚期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中,有一處建築物面積有130平方米;河南偃師二裏頭夏或先商的王室殿堂更是面闊9間、進深3間、面積達二、三百多平方米的巨大建築物;河南安陽小屯大規模的建築物遺址更多,無法想象這些具有廣大空間建築物內部,是沒有燈火照明的,在以木爲柱、以茅草爲頂的房屋中,又不大可能大規模地安放火炬,而這時候若是有燈,那又是如何一種燈?!

    按照孫機先生的說法,點燃油脂的燈具在早商就已經出現了,點油脂和燃枝火炬不同,第一,它須有盛油脂的容器;第二,須有支承燈炷、使燈火不至延燒及油面的裝置。而充當燃火燈炷的材料,有硬有軟,硬的如用剝去麻皮的麻稭之類,軟的則可用各類纖維。若用軟燈炷,盛油的容器內須有一突起如柱狀的小臺,才能將軟燈炷搭上點燃,根據這些特征就能找到早商時代的燈,如1982年在鄭州商城東南角一商代窖藏內出土了一件青銅渦紋中柱盂。

河南博物馆藏商青铜涡纹中柱盂灯 

河南博物館藏商青銅渦紋中柱盂燈 這件青銅盂通高12厘米,圓口口徑29.5厘米,盂中柱頂徑8.2厘米,盂中的柱作爲即爲放搭軟燈炷;在商代青銅器只能是一件禮器,其紋飾或也應該與“明燭”有關,渦旋紋即冏紋。冏在《說文》中作囧,許慎還引賈逵說以爲囧“讀與明同”,將冏紋傘帽上所搭之軟纖維制成的燈炷點燃,也當是可視爲一盞“明燭”。

    這類青銅盂形器在商代後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多件,殷墟婦好墓也曾出土此類銅器,到了戰國時河北平山三汲一座中山國國王的墓出土了一件銅鳥柱盤。

战国青铜鸟盘灯 

戰國青銅鳥盤燈 此青銅鳥盤通高47.5厘米,口徑57厘米,盤中立一圓柱,柱頂立一展翅的飛鳥,鳥頭昂起,鳥背、鳥尾與雙翼水平,形成一個臺面,盤外壁有四枚鋪首銜環,下爲高足,圓形底座鑄出鏤空的花紋,圓柱上所立飛鳥,當爲象征神話了的太陽的陽鳥,孫機先生在他的名篇《中國聖火》中動情的說到:“當盤內盛滿油,並將浸透了油的燈炷搭到鳥背上,再用反光的陽燧鏡引下‘明火’點亮它,這件鳥柱盤就成爲照耀祭品的‘明燭’、燃燒著聖火的神燈了。”

青铜鸟盘中阳鸟细部 

青銅鳥盤中陽鳥細部

    不過這類燈具畢竟是重器,事實上,三代早期的燈具確實稀見,根本的原因還是社會生産力落後,用以燃燈的燈油珍貴,我國古代供燃的燈油,最初用的是膏,膏者,脂也,是用動物脂肪制成的油脂,脂肪多的動物往往用來肉食,加之取脂工藝並不成熟,所以燈油也有稀少了,燈具自然不會發達,其形制也主要爲豆形燈。

 

戰國玉勾連雲紋燈,通高12.8厘米,燈盤徑10.2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此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制成,玉料局部有赭褐色浸痕,全燈由燈盤、燈柱和燈座爲三塊玉分體雕成後在粘合爲一體。燈盤爲正圓形,盤面平滑,壁外側遍飾一周勾連雲紋,盤心凸起五瓣花形燈臺,既是裝飾又是置讓軟燈柱的小臺,爲圓柱形燈柱,上粗下細,中部內束三條線紋,上半部雕三葉紋,下半部飾勾連雲紋,底座爲覆圓盤形,座面雕琢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足底凹進,亦通飾勾連雲紋。

  這件玉燈是現在所能見到先秦燈具的精華之作,而留存至今玉制豆形燈,也僅此一件,堪稱絕品,而豆形燈則是後世一直盛行的燈,其形制也在之後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什麽什麽變化,秦始皇陵出土有秦代鐵制豆形燈,而西漢的豆形燈,存世更多。

满城 汉墓出土西汉”椒林名堂“铭青铜豆形灯 

滿城 漢墓出土西漢”椒林名堂“銘青銅豆形燈

   河北鹿泉高莊西漢常山王劉舜墓出土銅燈的銘文中自名爲“燭豆”,也再次說明在古人看來,豆即燈也。

铭文为“永巷行烛豆般重……”及“常山宦者铜金行烛豆……”

銘文爲“永巷行燭豆般重……”及“常山宦者銅金行燭豆……”

    先秦的燈分爲無檠燈有檠燈,無檠燈形式簡單,往往只是一個燈盞,而有檠燈幾乎都是豆形燈的發展和變相,而檠,也成爲了燈代稱,以至于現代作家魯迅與弟寄詩唱和還有“最是令人淒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句,

  古代的有檠燈設計各異,多以人物或爲鳥獸爲造型,往往有其寓意,已不再僅僅是照明的工具,而轉化爲一件華貴精致的藝術品,成爲帝王顯貴及官宦大家身份的象征。

战国坐人铜灯 

戰國坐人銅燈,1974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通高48.9厘米 燈盤徑23.7厘米,現藏河南省博物館。

     此燈由坐人、燈柄和燈盤三部分組成,坐人偏髻、束冠、身著長袍,腰系寬帶,以帶鈎扣合,兩臂平伸,手握丫形燈柄,柄上托一環形燈盤,盤內立燈釺三個。不少有關燈的描述,都說持燈人的姿態是“跪坐”,或“跽坐”,其實都不妥當,古時“跪”和“坐”本是兩種絕然不同的姿態,所謂的坐,指的是雙膝曲而接地,臀部順勢貼坐在兩足跟上;跪,則爲雙膝接地,但臀部並不下坐,而是挺身直腰,使臀部與兩足之間保持距離,這種跪姿即稱爲“跽”,也叫長跪,和坐是不一樣的姿態,這件燈具中的人物,其臀部正貼坐在兩足跟之上,是不折不扣的“坐”也。

战国楚烛俑铜灯 

戰國楚燭俑銅燈,通高16.3匣米,銅人高7.1厘米,燈盤口徑8.6匣米,湖北荊門包山2號楚墓出土,現藏湖北荊州市博物館。

    包山2號楚墓出土的遺策記此燈名爲“燭俑”,由燈盤和銅人兩部分組成,銅人頭挽右髻,發髹黑漆,寬額直鼻,濃眉大眼,左手捫胸,右手執下細上粗的兩段圓形燈柱,柱上端有四分蟠螭紋柱座,再上爲一圓淺燈盤,盤中心有高1厘米的錐狀燈釺。

战国楚烛俑铜灯结构线图 

戰國楚燭俑銅燈結構線圖

   銅人身著深衣,先秦時人們所穿服裝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上下不相連的“上衣下裳”;另一種則爲上下一體的長袍,這種服裝稱爲“深衣”。衣服穿上之後皆右衽,所謂右衽,即衣服有兩前片,左邊那片包蓋右邊那片之上,也就是說領子看上去猶如應字母y形。此燭俑即爲深衣即爲右衽,廣袖博帶,深衣下擺錯以紅銅勾連紋。

战国楚烛俑铜灯细部 

戰國楚燭俑銅燈細部

   與包山楚墓“燭俑”燈時代相近、形制相似的還有一件青銅人擎燈,2002年棗陽市九連墩1號墓出土,此燈通高24.8厘米,銅人高12.3厘米,盤徑12.2厘米,銅人直立于圓形底座上,右手執曲柄燈杆,左手托飛鳥。現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2年枣阳市九连墩1号墓出土青铜人擎灯 

2002年棗陽市九連墩1號墓出土青銅人擎燈

   楚地出土的人形燈,人物比例適宜,鑄工精細,是楚國青銅鑄造技術精湛如實反映,人物發式佩戴和衣著,更是秦一統七國前楚人的真實風貌,小小燈具,如有此許多珍貴而可靠的曆史信息,又怎能不爲之贊歎?!

战国楚人骑骆驼铜灯 

戰國楚人騎駱駝銅燈,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2號墓出土。

   此燈分爲長檠燈盤與燈座兩部分,燈身與燈座可以拆開,爲分別鑄造,其燈座造型的爲一騎駱駝的奴仆貌人物,長檠燈盤插入此人手執的圓管銅圈中,淺腹燈盤中心有一高1.6厘米的尖形燭釺。

   銅人昂首直腰騎坐于駝上,頭大臉圓,面視正前方,兩手屈肘前伸托住管形銅圈,雙腿屈膝彎足貼于駝身兩側,燈座之人與駝分別鑄制,然後用鉛錫合金焊接成一體,整個燈呈素面黑褐色,高19.2厘米、燈盤徑8.8厘米。

   駱駝頭前伸,弓背垂尾,四足立于長方形銅上,駱駝頸下及前腿上有斜線紋,是爲駱駝絨毛的表現。

战国楚人骑骆驼铜灯细部 

戰國楚人騎駱駝銅燈細部

    駱駝又稱爲駱駞、駱駝、橐他、橐駞等,《史記•大宛列傳》作“橐它”,而《匈奴列傳》作“橐駞”,當源于外來語的音譯,駱駝生活于南亞中東及非洲北部等熱帶地區,其肢長趾大,鼻孔能夠閉合,視力與嗅覺敏銳,能在沙上與雪上行走,而最大的特色是背上有可以儲存脂肪的駝峰,充足飲水之後,能數日不進食,性情溫和又能負重,所以是沙漠幹燥地區人們必備的家畜,駱駝又分爲單峰和雙峰兩種,雙峰棲息于亞洲中部高地,地近中國,故而中原文物中,駱駝大多雙峰。

   中原地區並無沙漠地帶,所以在早期中國,駱駝是一種珍奇異獸,《山海經》雲“其獸多橐駝”,郭璞注曰:“有肉鞍,善行流沙中,日行三千裏,其負千斤。”雖然前秦文獻中明白無誤地早已記錄有駱駝,但其確切的形象,在漢代畫像石來有發現,不少人也因此斷定中國漢代才有駱駝,而江陵望山人騎駱駝銅燈的出土表明早在戰國時代,中原已能見到駱駝,也說明那時候的楚人,與西南西北異域已有深入的交流。

   這件燈具或爲先秦時代僅見駱駝造型之文物,可謂珍貴至極,然而我們在欣賞一件文物的時候,當要細致周詳,不能人雲亦雲因其價值而忽略其他,此燈的造型並不完善,持燈人大而駱駝小,可能匠師對于駱駝並不十分熟悉,也可能因爲是工藝上的局限,將坐執燈型的人物直接安置與駱駝之上才導致人與駱駝比例這樣的不協調,此燈現藏于湖北博物館。

战国银首人形铜灯 

戰國銀首人形銅燈,1976年河北省平山縣三汲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擎燈者立于方座之上.銀質人首,發髻工整細致,發頂蓋幘,所謂的幘,即爲包發的巾,蔡邕《獨斷》曰:“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服也。”此巾于頭後右側上部打一花結,系巾的纓帶結于頷下,粗眉,短須、高鼻,嘴角微上翹,雙目嵌黑寶石,炯然有神。

战国银首人形铜灯面部 

戰國銀首人形銅燈面部

   擎燈人著深衣,說深衣,就不得不提一下“裾”,《孔叢子•儒服》記:“子高衣長裾,振褒袖,方屐麓要見平原君。”這裏的長裾本是長袍的統稱,而深衣分爲“直裾”和“曲裾”,如果衣襟是直的邊,穿上深衣以後,衣襟有一條邊垂直于地面,就是“直裾”;如果衣襟的邊構成尖角狀,穿衣服時將衣襟在腰間盤曲纏繞後再用腰帶固定,就是所謂“曲裾”,而此擎燈人所穿,與包山楚墓燭俑燈銅人相同,當爲“直裾”深衣,另外衣帶上有帶鈎,以卷雲紋爲衣服飾紋,並填以朱、黑色漆。

战国银首人形铜灯细部 

戰國銀首人形銅燈細部

    此擎燈者兩臂張開,右手握一蟠螭,所謂蟠螭,《廣雅》曰“無角曰螭龍”,《漢書•司馬相如傳》雲“赤螭,雌龍也。”總之是上古一種龍蛇形神獸,此螭口銜錯銀燈柱,柱上繞以浮雕一小螭龍,另還有一攀援之猴,由下至上呈龍逐猴狀,燈柱頂爲一豎有三個燈釺的燈盤。

灯柱上攀援之猴及由下至上之龙逐猴 

燈柱上攀援之猴及由下至上之龍逐猴

   其左手也握一螭尾,螭翹首承托一燈盤,其下另有螭,臥于最下最下兼爲底座的最大燈盤中,左側兩盤上下並非垂直重疊,而是各自外移,略有交錯,每個燈盤中也都有三個燈釺。

战国银首人形铜灯细部 

戰國銀首人形銅燈細部

    如此一來,整座燈三盞燈盤高低錯落。在一定燈空間內,光照亮度因而均勻,三燈九釺,點燃後共有九個火柱,其火光絢麗當能使滿室生輝。

战国银首人形铜灯 

戰國齊人形銅燈,1957年山東諸城葛埠口村出土,通高23.9厘米,盤徑11.5厘米,燈的造型爲一家奴狀男子,頭頂光平,圓眼闊口,頗有神勇之貌,身著短衣,腰束寬帶,配帶鈎,其立于鏤空盤龍圓座之上,雙手各擎一屈曲帶葉竹節形燈柄,其上爲燈盤。燈盤與下面的盤柄以子母榫口插合,可根據需要拆卸。

战国齐人形铜灯 

戰國齊人形銅燈

    擎燈侍者兩手舉高低不一,所以左右兩個燈盤上下錯落,彎曲燈柄使兩個燈盤拉開距離的同時,又增強了燈體的支撐力和穩定性,整體造型頗見匠心,現藏國家博物館。

战国齐人形铜灯 

戰國齊人形銅燈

   有的長檠燈並不是只有一盞燈盤,其燈柱長檠上有規律的依次分出多枝以安置多個燈盤,這種形制的燈稱爲連枝燈,有幾根燈枝幾盞燈盤就爲幾枝燈,戰國連枝燈中最豪華的一件同樣出土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

战国中山十五连枝灯 

戰國中山十五連枝燈

    燈通高達84.5厘米,主燈柱似茂盛的大樹的樹幹,從下至上共分出十五枝,各枝頭各頂一盞燈盤。燈柱分大小八節,榫口各不相同,安裝起來方便而穩固,上端有一螭龍盤繞,有五猴在燈枝上嬉戲,另有二鳥似在鳴叫呼應,樹下有二裸身人,一手托食物,一手向上抛食戲猴,燈座由三虎承托,虎口銜環,燈座上鏤雕夔龍紋。鳥、猴、人、虎造型活潑,情態各異,與燈樹動靜對比,使整座燈妙趣橫生,富有濃厚的山林情趣。

战国中山十五连枝灯细部 

戰國中山十五連枝燈細部

 中山國在戰國時代只是一個“千乘之國”的小國,經濟實力遠不能與其他雄國相比,然而現在所見的中山國帝陵遺址也好,曆年來出土的中山國文物也好,都在向我們展示另一個中山,《史記•貨殖列傳》記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銀首銅燈和這件戰國十五連枝燈,正是太史公這段文字的最好注解。

   到了秦漢之際,連枝燈更爲盛行,《西京雜記》記漢高祖初入鹹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作蟠螭,從口銜燈,燈燃,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而盈寶焉。”其中的青玉五枝燈,當爲五連枝燈。1976年廣西貴縣羅泊灣1號西漢墓出土有一件十連枝燈,燈的主幹爲圓柱形,通高85厘米,下端做成寶瓶狀,底座爲覆碗形,底徑20厘米。燈柱主幹上分三層向外伸出共9根支幹,每支的頂端托置一盞桑葉形的燈盤,最頂端置一鳥形燈盞。

广西博物馆藏贵县罗泊湾1号西汉墓出土连枝灯 

廣西博物館藏貴縣羅泊灣1號西漢墓出土連枝燈

   《山海經•海外東經》記,“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正與此燈造型相合,冉冉燈火,也成爲太陽的象征,《漢武帝內傳》記:“西王母遣使謂帝日,七月七日,我當暫來,帝至日掃除宮內,燃九光之燈。”西王母只是傳說,而九光之燈,應該就是如扶桑樹燈一樣的九連枝燈。

贵州省博物馆藏东汉连枝灯 

貴州省博物館藏東漢連枝燈   1987年貴州省興仁縣出土一件東漢連枝燈,通高96厘米,寬60厘米,底座寬34厘米,蟠龍底座一人踏龜而立,躬身撫琴,其頭頂樹燈主幹,枝幹上有藤纏繞,上下兩層共伸出向下彎曲成弧形四枝,每枝枝頂安置一帶柄行燈,行燈底部鑄有空卯,插合在枝上同燃爲燈樹,取下時卻能作爲四盞可以手持的小燈,枝上鳥雀棲息。整座書也該是傳說中的神樹,而漢代連枝燈中最爲精美的,當爲1969年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十三枝燈。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十三枝灯 

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十三枝燈    燈樹高112厘米。燈呈樹形,主幹分爲三段,燈杆爲圓碧形和鏤空人形圖案葉片,上下三段依次套插而成,段與段銜接處各置一十字形架托,猶如燈樹之分枝。十字托之橫向四出,各立插透雕鸞鳳纏枝紋葉片。每只葉片末端撐起一小燈盞,盞邊沿插飾葉形火焰。主幹最頂端爲一大立環,環上飾鏤雕騎鹿仙人,仙人高舉雙臂,擎托最大一盞燈盤。

 顶端一大环、雕骑鹿仙人、仙人高举双臂等细部。

頂端一大環、雕騎鹿仙人、仙人高舉雙臂等細部。燈柱主幹中部三層十字分枝,每層有盞四只,自下而上依次遞小,加上主幹頂端的大盞,全樹共承燈盞十三枝,故又稱十三盞連枝樹燈。

     魏晉以後,連枝燈仍爲時人喜好的豪華之物,以至于制成名器放入墓葬,武威十六國前涼旱灘坡墓葬出土過一件高120厘米,寬80厘米的松木十二連枝燈。

武威十六国前凉旱滩坡墓葬出土十二连枝灯 

武威十六國前涼旱灘坡墓葬出土十二連枝燈

    這座燈爲松木造,由座、柱、枝和盤四部分組成,燈枝上施紅’白’黑’藍二彩繪,燈座呈方形覆鬥,燈柱主幹爲八棱形,上下三層,每層四枝共十二連枝,每根橫枝上雕刻出一只尾向內、頭向外的鳳鳥,枝頂設燈盤,盤中豎燈釺。

十二连枝灯细部 

十二連枝燈細部

    因爲欲火易然,所以制作燈具一般不以木爲材料,再仔細觀察這座連枝燈的燈盤和燈釺,一則平底燈盤無法貯積燈油;另外燈盤中的三角片狀燈釺也無法燈燭,這燈盤和燈釺只是形似,因此這件連枝燈只能是明器了。

    五胡亂華之際,晉室倉皇南渡,國力全然無法與兩漢時相比,這時的燈也不再如以前盛世時奢華,但連枝燈依然是廣受歡迎,南京市博物館藏有一件通高68厘米三枝銅燈,此燈有三個盤均高2厘米,口徑9.8厘米的燈盤,排列錯落,顧愷之在《列女圖》之“衛靈公夫人識賢”部分中畫有一站三枝燈,與南京市博物館藏所藏三枝燈頗爲相似。

南京市博物馆藏所藏三枝灯 

南京市博物館藏所藏三枝燈

宋摹顾恺之《列女图》“卫灵公夫人识贤”图中3枝灯影像 

宋摹顧愷之《列女圖》“衛靈公夫人識賢”圖中3枝燈影像

    先秦除了連枝燈之外,尚有其他形制的燈。

战国秦鼎形铜灯 

戰國秦鼎形銅燈,1974年甘肅省省平涼廟莊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燈口徑11.3厘米,收合時高16.7厘米,呈鼎形,下有三足,鼎兩側附耳,耳上側有鍵槽,兩側穿孔,中貫鐵柱。打開時,先旋蓋,使頂蓋上的兩個鴨頭離開雙鍵,然後將雙鍵頂端合攏後,蓋孔扡入鍵頂,一個“人”字形支架將圓形鼎蓋支起即成爲燈盤,成爲高30.2厘米的燃油銅燈。

   不用時放下雙鍵,旋動蓋間雙鴨頭部即緊銜扣上,將鼎蓋封閉,由于設計精巧,加之做工精湛,一旦閉合後,封口合縫嚴密,鼎身所儲燈油不會外溢,以至于兩千年多年之後,出土時鼎內尚存泥狀燈油,實爲罕見。 

器形灯

    器形燈

        與鼎形銅燈類似,器物一半蓋掀起以移軸爲支持,翻在另一半蓋之上成爲燈盤的燈,又稱爲軲轆燈,漢代時最爲流行,有的爲方簋形,有的爲耳杯形等,而最有特色的是臥羊銅燈。

满城汉墓出土之西汉羊形铜灯 

滿城漢墓出土之西漢羊形銅燈,燈通高18.6厘米,長23厘米,1968年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河北省博物館。此燈作臥羊形,羊昂首、雙角向前卷曲、身軀渾圓、短尾巴,通體無紋樣裝飾,羊的背部和身軀分鑄,用燈時,提拉羊臀上的小鈕,翻開羊背平放于羊頭之上成爲燈盤,燈盤略呈橢圓形,後端有小流口,羊腹中空,可能用以儲存燈油,當燈置而不用時,可將燈盤內剩余燈油由小流嘴注入羊腹,羊背再順勢翻回原位。

灯盘展开时 

燈盤展開時

    羊本爲六畜之一,是上古人們肉食的主要來源,先秦大夫之祭,牲羊,稱“少牢”,商代青銅禮器上多有羊的形象,上古時“羊”常用作“祥” 的假借字,《釋名•釋車》曰:“羊,祥也;祥,善也。”羊也就具有吉祥之意,羊型器物漢代深受人們的喜愛,後漢李尤《金羊燈銘》記:“金羊載耀,作明以續。”就是當時人們人祈吉求善的意願的確切反映,且除了羊之外,尚有多種祥瑞之獸成爲燈的造型。

满城汉墓出土之西汉朱雀灯 

朱雀燈1968年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高30厘米,盤徑19厘米,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

   朱雀昂首翹尾,嘴銜燈盤,踏于身軀卷曲盤龍燈座之上,龍首上揚。而朱雀展翅若飛,嘴銜環形凹槽狀燈盤,燈盤內分三格,每格各有一燭釺。

朱雀灯灯盘 

朱雀燈燈盤

   仔細查看,朱雀的嘴和足兩處均有接鑄的痕迹,說明朱雀、盤龍、燈盤是分別鑄成後再鑄接爲一體,朱雀源出于鳳凰,爲四神之一,傳說能它能給人世帶來祥瑞,工匠在鳥的雙翅和尾部陰刻以纖細的羽毛紋飾,使此朱雀造型更爲優美生動,而整個燈體又顯得厚重平穩。

大云山汉墓1号汉墓出土之鎏金铜鹿灯 

大雲山漢墓1號漢墓出土之鎏金銅鹿燈

    漢燈同樣可分爲有檠燈和無檠燈,無檠燈中以行燈和卮燈可作代表。

    一般將沒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燈盤下設三矮足,在燈盤一側裝扁鏨以供手持的燈稱爲名拈燈或行燈。

 江苏徐州东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明光宫“铜行灯

江蘇徐州東洞山西漢楚王墓出土“明光宮“銅行燈,燈高9.3厘米,口徑10.7厘米,銅燈有柳葉形燈柄,可供行走時手持,手柄背面刻“趙姬家”三字銘文。

灯盘大小及灯钎位置 

燈盤大小及燈釺位置

   行燈的燈盤中一般只豎一枚尖錐狀燈柱,這樣的燈柱上是用來插放硬性燃火燈炷的,上古硬性硬燈炷一般以剝去麻皮的麻稭、束葦竹薪,松木,樺樹皮等物充當,即《淮南子•說林訓》所稱“麖燭”,《說文•丶部》:“主,鐙中火主也。”火主即燈盤中的支釘,此物或稱爲燭釺或燈芯燈撚,桓譚《新論•祛蔽篇》中說:“余後與劉伯師夜燃脂火坐語,燈中脂索,而炷憔禿,將滅息。……伯師日:‘燈燭盡,當益其脂,易其燭……火隨脂、燭多少、長短爲遲速。”大意爲燈將燒完熄滅,爲繼續點燈,應當添加燈油、更換新的燈柱,而燈要浸在燈油中。雲南昭通桂家院子東漢墓出土一件行燈的燈盤裏殘存有燭渣和一小段尚未燒完的燈燭,此燈柱爲八九根細竹條外面纏上一層3毫米的細纖維物質做成,直徑約1.4厘米,是現在所能見到最古老的燈柱。

   不過行燈燈盤較淺,容油少,如果以卮狀器作爲儲存燈油的燈體,燈火就能持久燃燒,這種燈即爲卮燈。

江苏徐州市博物馆藏西汉豆卮组合铜灯 

江蘇徐州市博物館藏西漢豆卮組合銅燈  高7.8厘米,直徑8厘米,由兩個豆形燈和一個卮形燈體組成,兩燈盤可旋開分別使用,亦可同時點燃。卮形燈體可以儲存燃料,卮底有一孔以插板鎖閉,開啓後可以承接燃料。合成後也爲一卮燈,集燈和儲存燃料功能幹一體,便于出行使用,而河南密縣打虎亭1號漢墓中的“觀牘圖”石刻畫像中人物所手持的燈,正是這種卮形燈。

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中”观牍图“石刻画像中卮灯影像 

河南密縣打虎亭1號漢墓中”觀牘圖“石刻畫像中卮燈影像

   除了連枝燈、行燈、器物形燈和動物形燈之外,漢代盛行各種人形燈。

四川出土西王母陶灯 

四川出土西王母陶燈

   四川曾發現過多件漢代陶質西王母燈,這件西王母雙盞油燈,高23公分, 西王母高髻,正坐于龍虎座上。龍虎座的兩側各有一燈盤。西王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仙之首,是仙山昆侖之神,昆侖上有不死之藥,傳說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駕馭的八駿拜訪過西王母,這引起過無數漢代人無數美好遐想,此件西王母陶燈,正是漢代人好仙思想的生動體現。

河北省博物馆藏西汉“当户”铜灯 

河北省博物館藏西漢“當戶”銅燈

    西漢“當戶”銅燈,1968年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墓出土,高12、燈盤徑8.5、盤高1.6厘米,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此燈爲一胡人擎燈造型,胡人左手按左膝,右膝著地,右手上舉支擎燈盤。燈盤和人俑分體鑄成,在胡人右臂之上用銅釘鉚合。

当户灯细部 

當戶燈細部

    漢人著衣皆右衽,即衣服有兩前片,左邊那片包蓋右邊那片之上,也就是說領子看上去猶如應字母y形,稱爲右衽;而少數名族著衣皆爲左衽,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也就是衣服右片包蓋左邊,此擎燈人身穿短衣而左衽,正爲胡人。

当户灯线图 

當戶燈線圖

    燈盤壁上刻有銘文:“禦當戶錠一,第然于。”這裏的“錠”就是燈的意思,“當戶”則爲匈奴的官名,《史記•匈奴列傳》雲: “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 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漢書•宣帝紀》:“詔單于毋謁,其左右當戶之群列觀。”孟康注曰:“左右當戶,匈奴官名。”由此可見,這件銅燈表現的是匈奴官吏爲奴仆舉燈的形象,衣尾束長狀拖曳于地,以穩定燈座不致傾倒。

云南省箇旧市博物馆藏东汉铜俑灯 

雲南省箇舊市博物館藏東漢銅俑燈

    與匈奴“當戶”燈類似,1989年雲南省箇舊市黑馬井村出士一件東漢銅俑燈,其人爲西南少數民族人物的相貌。

云南汉铜俑灯细部 

雲南漢銅俑燈細部

    此等高40.5厘米,裸體坐狀,尖臉大眼,高額骨,連鬢胡,頭上用斜格紋帶束發,《史記•西南夷列傳》有夜郎、滇、邛都的人皆魋結;嶲、昆明的人皆編發的記載,由此可人物正是西南夷民,此俑雙手各平舉擎一燈盤,頭亦頂一燈盤。

东汉人形吊灯 

東漢人形吊燈

    1974年在湖南長沙征集,燈高29厘米,燈長28厘米,由燈盤、貯油箱和懸鏈三個部分組成。燈盤呈扁圓形,盤心立燈釺;燈釺旁有小口,當燈盤中燈油過多時,燈油就會由這個小口倒流回貯油箱。貯油箱爲人形,其身裸體,卷發、深目、高鼻,作頭昂匍伏狀,雙手前伸托燈盤,人體中空貯油。

    作爲吊燈,其吊鏈由一覆碗垂吊三條銅鏈組成,下端分別系住裸人的雙肩和臀部,三條吊鏈長度和位置恰到好處,吊燈因而處于平衡狀態。覆碗形蓋頂上立一鳥,展翅開屏,其上方還有一條吊鏈和吊鈎用以懸挂整個吊燈。匠人在制作這件吊燈時,對燈的諸多結構做了精密的布置,燈蓋與燈盤不在同一條垂直線上,所以,燈蓋不會直接受到燃煙的熏染,另外三條吊鏈並不與燈盤相連,燈火燃起時,吊鏈不會檔光而産生投影,其整體設計,讓後世人大爲贊歎,此燈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西哲亞裏士多德有雲:“關于制造過程,一部分稱爲”思想“,一部分稱爲”制作“——起點和形式是由思想進行的,從思想的末一步再進行的功夫爲制作。”漢代的人形燈之人物形象,大多都爲奴仆和俘虜或蠻夷屈從服務的姿勢,顯示著漢人權貴的一種驕橫跋扈,甲骨文的中“光”字作如下圖字。

甲骨文及金文中的“光”字 

甲骨文及金文中的“光”字

    爲一跪著的人頭頂火焰之狀,頭和頭發都不能燃燒,頭之火應該是一盞燃油的燈,這是奴隸時代的典型畫面,而到了漢代,燈具中還能見到這種形象,在南方廣東廣西一帶的漢墓中,出土過多件人俑座燈,這些燈都屬于明器,而人俑形象與“光”本形幾乎一樣,可見人類是多麽難以擺脫野蠻!

广东汉墓出土明器人俑灯 

廣東漢墓出土明器人俑燈

   帶煙管的燈爲漢代新創,煙管有單管和雙管兩種,其功能是將沒完全燃燒的油煙和灰燼導入貯水的燈體內部,從而保持室內的清潔,另外還能加強空氣對流,使燃燒充分,增大光亮。《釋名•釋車》:“釭,空也;其中空也。”釭也指中空的管狀物。所以這種中空有導煙管的燈就叫做釭燈,或直接簡稱曰“釭”,《漢書•外戚傳》記趙飛燕成爲皇後“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銅遝黃金塗,白玉階,壁帶往往爲黃金釭。”這裏黃金釭,指的就是這種燈。晉夏侯湛《釭燈賦》雲:“隱以金翳,疏以華籠。融素膏于回槃,發朱輝于綺窗。”金翳、回盤都是現在所見到的漢代釭燈上的構件,又雲:“取光藏煙,致巧金銅。”而藏煙,也正是釭燈的特性。

西汉三足鼎形带罩单管釭灯,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西漢三足鼎形帶罩單管釭燈,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三足鼎形帶罩單管釭燈,鼎腹內壁有薄薄一層白色水堿,證明其中原曾貯水,燈煙溶在水中,可使室內減少煤炱而保持清潔。這件燈的燈盤有兩層盤壁,插置兩片弧形屏板作爲燈罩,燈蓋如覆缽,套于2燈罩之上,燈蓋頂伸出煙管,彎曲與下部鼎身聯通。

西汉江都王墓出土双管釭灯 

西漢江都王墓出土雙管釭燈

   古代的燈都是燃油燈,點燃時間過長,釭燈煙管內廢氣充溢,空氣對流就受到影響,相比于單煙管,雙煙管燈的功能更具完善。這類燈具大多分體鑄造後在組合套裝,其煙道和燈座燈罩等部件,也大多可以拆卸,以便清洗和攜帶,而燈的造型,也有動物及人物等多種樣式。

“长信宫”灯1 

 “長信宮”燈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整座燈由青銅分體鑄造,鑄成之後通體鎏金,鎏金也稱火鍍金或銀鍍金,大致的工藝流程是先將金與汞合金齊塗抹在金屬器物表面上,之後烘烤器物,汞遇熱化退,金則留存于器面,現存早期的鎏金器物爲戰國的帶鈎,到了漢代,鎏金工藝已極爲成熟精湛,“長信宮”燈可謂其中典範,二千多年的時間使燈上的金箔多有剝落,然而在燈光照射下,整個燈依舊金光閃閃,華貴非常。

   燈型爲一坐執燈宮女,著內衣,外罩交領右衽寬袖長袍,衣袍緊身、曳地、寬袖、交領,此爲漢代典型的曲裙深衣,實物可見馬王堆漢墓出土物。宮女面容長眉細眼,鼻正嘴小,梳髻覆簂,《釋名•釋首飾》雲:“簂,恢也,恢廓覆發上也。”此簂亦即所謂的巾幗。

“长信宫”灯巾帼(采自豆瓣一相册,具体哪位不记得了,致谢!) 

“長信宮”燈巾幗(采自豆瓣一相冊,具體哪位不記得了,致謝!)

   整座燈分爲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內體中空,各部均可拆卸,宮女右臂高舉,袖口爲燈頂,整個右臂與燈罩上方的煙道相通,形成煙管,“長信宮”燈爲單管型,因燈火燃燒而出的煙,由煙管進入燈具中空內部,從而避免燈火燃煙薰黑室內。燈罩由兩片弧形屏板合成,置于有槽的燈盤上,可以開合,猶如門扉,以調節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燈盤有一方銎柄,座似豆形,燈盤中心有一豎針型燈釺,可插蠟燭,各部件組合在一起時無法窺見內部,而長信宮燈出土時各部件散落一地,從當時的發掘現場的照片中當能看到燈盤與燈釺。

“长信宫”灯出土时状况 

“長信宮”燈出土時狀況

   燈座燈盤上刻有銘文9處,總計65字,分別記載了該燈的容量、重量及所屬者,諸多銘文刻于不同時期,其中有“今內者臥”、“長信尚浴”, 今內指的是皇帝,長信即皇太後居住的宮殿“長信宮”,所以此燈定名爲“長信宮”燈,燈上另有有6處“陽信家”銘文,在滿城漢墓的考古報告中,學者將“陽信家”定爲西漢陽信侯劉揭之家,1981年5月,陝西漢武帝茂陵無名塚從葬坑出土了一批西漢銅器,其中有16件也刻有“陽信家”銘文,研究者認爲“陽信家”爲漢武帝劉徹之姊陽信長公主之家,故而“長信宮”燈最初也爲陽信長公主之物,最後才歸中山靖王,成爲其妻竇綰陪葬品。

“长信宫”灯侍女之坐姿及跣足(采自豆瓣一相册,致谢!) 

“長信宮”燈侍女之坐姿及跣足(采自豆瓣一相冊,致謝!)

   “長信宮”燈持燈宮女是端正的坐也。

    古時跣足是在君前示敬之意,身份低下者登堂入室內都必須赤腳,《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記:“衛侯爲靈臺于藉圃,與諸大夫飲酒焉。褚師聲子襪而登席,公怒,辭曰:“臣有疾,異于人。若見之,君將之,是以不敢。”公愈怒,大夫辭之,不可。褚師出,公戟其手,曰:“必斷而足。”褚師聲子即因沒有赤腳而差點被殺,後世直到《隋書•禮儀志》仍要求雲“極敬之所,莫不皆跣。”此持燈侍女正是跣足,加之頭部微俯,整個身姿也因此給人以一種卑微而恭謹之感。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不少學者都說“長信宮”燈和其他類似燈具一樣,宮女中空的內部盛水以容納煙炱,其實此燈底部有大孔,並不能貯水,他們之所以因襲舊說,恐怕是從未近距離周詳地觀察過這座名燈的原因,治學不同于泛泛的欣賞,只有踏實地深入,方能淺出,不然稍不留神,種種特例就這樣不客氣地讓我們出洋相。

     燈通高48厘米,寬30厘米,重15.78公斤,如此之大之重的燈具實爲稀見,加之銘文記錄,可以斷定這件燈具只能是皇家才能使用的奢華重器,現存的漢代的青銅燈具爲數不少,唯長信宮燈結構最爲複雜,結構也最爲精巧,同時宮女的面目和表情刻畫細膩,人物整體線條與合理的比例。又使此燈成爲一件優秀的人像雕塑,故而故而“長信宮”燈一直自出土複原後,即被奉爲漢代藝術品中的巔峰之作,是一件獨一無二稀世珍品。

国家博物馆藏彩绘鸿雁衔鱼铜灯 

國家博物館藏彩繪鴻雁銜魚銅燈,高52.6厘米,長34.6厘米,寬17.8厘米,1985年山西省朔縣城西照十八莊一號墓地出土。

    這座燈的造型爲一佇立的銜魚水禽,水禽如雁,《說文•鳥部》記:“雁,鵝也。”《廣雅•釋鳥》雲:“鳧,鴨也。”古時鳧、鴨、鵝、雁之名相通,這些水禽常連類並稱,所以人們又稱此燈稱爲雁魚燈。

    燈的所有部件都由青銅鑄成,雁額頂有冠,兩眼圓睜,頸長體肥,雁喙大張,回首銜魚一條。燈座設在雁身之上,一側有柄,燈罩由二塊弧形屏板合成,上部插入魚腹,下部插入燈盤圈壁沿中,可左右開合,轉動燈盤即能調節燈光,魚身爲燈罩,而雁首和雁頸中空與雁身相通,爲燈的導煙管,雁腹內盛水,燈炱由魚腹經雁頸煙管溶入雁腹水中。

彩绘鸿雁衔鱼铜灯 

彩繪鴻雁銜魚銅燈

    雁身兩側鑄出羽翼,短尾上翹,雙足並立,掌有蹼,蹼大而平,以承載並穩定整個銅燈。這件燈具並沒有鎏金錯銀,而是施以漆彩,青銅器上的漆彩工藝,源于上古陶器漆物彩繪,西漢時更爲發達,雁冠繪紅彩,雁、魚通身施翠綠,並在雁、魚及燈罩屏板上,用墨線勾出翎羽、鱗片和夔龍紋,雖曆經兩千多年,但銅燈出土時,燈上的這些色彩仍然豔麗異常。

   漆彩是指以采自天然漆樹的樹脂,也就是將生漆髹飾于銅器表面,待其稍幹後再施以丹砂等礦物顔料和靛青等植物顔料與原漆調和成的各種色漆,色漆幹後器物表面即形成各種色澤合成的紋飾,在青銅器物上施以漆彩,不單單是爲了色彩紋飾以作裝飾,其還有防止銅器鏽蝕,與現代金屬器材表面噴漆防腐防鏽類似。楚墓中漆彩多以紅、黃爲主,紋飾流行氣雲紋。

    雁魚燈在漢代十分流行,雁是季節性遷徙鳥類,冬南夏北,古代人視之爲一種信鳥,傳說能保平安,另《儀禮•士昏禮》記:“昏禮,下達納采,用雁。”《儀禮•士相見禮》雲:“下大夫相見以雁,飾以布,維之加索,如執雉。”,由此可見古人以雁作爲締結婚姻的納彩或大夫相見的贄禮,官宦大家奉之爲吉祥的瑞禽,有的燈僅僅以一只雁足爲燈。

雁足灯 

雁足燈

以雁爲造型的青銅器爲數不少,曆年來出土的雁魚燈也不止一件,論造型生動、設計精巧、工藝考究,以山西省朔縣出土的這件爲最。

        除了羊燈之外,六畜中的牛也是漢代釭燈的常見造型。

西汉刺庙牛灯 

西漢刺廟牛燈,通高50厘米,長40厘米,寬25厘米,1949年湖南長沙桂花園出土。

   燈體似如一水牛,雙耳下垂,體肥腿短,牛身中空,從肩背兩側作圓管狀向上豎延後向內折曲,與一帶喇叭狀罩扣合,牛身背馱帶柄圓燈盤,盤中立燈釺,邊緣設槽,用以安放屏板, 腹部右側刻有“刺廟牛鐙四,禮樂長監制”銘文,或爲漢景帝劉啓四世孫,也就是劉邦七世孫長沙王刺王建德宗廟之器,此燈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東漢雲紋銅牛燈,1975年江蘇睢寧劉樓出土。

牛燈中最精美的一件是1980年江蘇邗江縣甘泉2號東漢墓出土錯銀銅牛燈。

 

東漢錯銀銅牛燈

整個燈爲一佇立之牛,通高46.2厘米,牛身長36.4厘米,牛背馱小圓亭形燈座,其上爲帶短小把手的燈盤,兩片弧形豎菱形鏤空屏板構成燈罩,燃燈時金屬屏板往往燙手,所以屏板上多設了個小紐環,可代以工具,根據風向和使用者的需要,移動屏板開合,鏤空的菱形格狀孔,又使燈更爲散熱和透光。

   整個燈由器座、燈座、燈盞、燈罩、煙管五部分組裝而成,各部分均可拆卸,以便移動和清洗,最上部爲穹窿覆碗形燈罩,覆碗的中央即爲導煙虹管,下通牛首,牛腹中空儲水。以納由煙管導入的燈炱。

   此牛體型肥碩,蹄足短矮,雙目圓睜,雙耳聳立,低首作嘶鳴狀,牛尾卷曲螺旋上揚,通體錯銀,飾以流雲紋、螺旋紋,並雜以龍、鳳、虎、鹿、鷹等瑞獸,紋飾飛動流暢、精致飄逸,從而更承托出整個燈的富麗華美。

东汉错银铜牛灯错银纹饰及结构图 

東漢錯銀銅牛燈錯銀紋飾及結構圖

錯金銀又稱金銀錯,是古代金屬細工的裝飾技法之一,戰國開始流行,先在青銅器表面預先鑄出或鏨刻出圖案、銘文所需的凹槽,然後嵌入金銀絲或者金鋪片,打牢堅固後再用錯石將其打磨光滑,利用金屬不同的顔色光澤來突出圖案和銘文,以達到特別的裝飾效果,這件錯銀銅牛燈可謂是當時錯金工藝的造極之作。

东汉错银铜牛灯细部 

東漢錯銀銅牛燈細部

與牛燈一起出土的還有“廣陵王璽”金印及 “山陽邸”銘雁足銅燈,可知這座錯銀銅牛燈原主人爲是光武帝劉秀第九子廣陵王劉荊,故而此燈與長信宮燈一樣,同爲皇室大族所用的奢華之燈,工藝如此考究精細,也就順乎清理了。現藏于南京博物院,爲該院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把消煙除塵的煙管與燈體造型的完美融合的設計絕非易事,同類燈具中,雁魚燈以雁頸爲導煙管,長信宮燈以宮女衣袖手臂自然導煙管,都顯得流暢自然,而南京博物院藏的牛形錯銀青銅燈牛頭上多了一條煙管,湖南博物館藏刺廟牛燈牛的雙角上翹長彎,都顯得不協調。

    釭燈是漢代燈具在功能方面最先進的發明創造,在世界燈具史上處于領先的地位。西方的油燈知直到十五世紀才達芬奇發明出鐵皮導煙燈罩,18世紀時法國人肯開和瑞士人阿幹德進一步用玻璃燈罩代替鐵皮燈罩,並完善了油燈和燈罩的一系列設計,從而初步解決了控制油煙污染的問題,不過中國釭燈發明雖早,但以後並沒有普遍流行,甚至幾近于沒落,探其原因,恐怕還是光照角度和光照有其局限性,工藝繁複,制造成本又大大超過其他燈具,尤其受到瓷器的影響。

    漢末魏晉之時,瓷器開始廣泛代替青銅器,各種形制的瓷燈也大量出現。

    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特性堅固耐用而造價低廉,瓷器一般以高嶺土爲胎。高嶺土是矽酸鹽礦物質.與普通的粘土的主要區別在于,氧化鋁含量高而氧化鐵含量低,氧化鋁質地堅硬,能提高使胎骨的硬度;氧化鐵的減少,呈色元素低而使瓷胎較爲白澤。釉是瓷器表面光亮順滑那一層東西,不僅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更能夠保護胎體不受外質污染損壞,最早的釉中有鐵元素,所以早期瓷器的釉色多呈青色或黃色,早在商代,先民就已燒制出原始青瓷,但由于胎土是未經充分淘洗,部分器表尚現砂粒,燒制溫度也不能達到要求,所以原始青瓷胎色灰黃,胎壁厚薄,局部有氣孔、氣泡,春秋時期燒瓷技術提高之後,瓷器的成色和質量才有所發展。

 

上海博物館藏漢綠釉陶熊燈,高46.5厘米。

魏晉之後,一些青瓷已經相當完美,胎細釉淨,通體一色,叩之能有清脆的金屬之聲,1958年,在南京清涼山三國時期吳墓中出土的兩件青瓷器,就是其代表作品。其中之一的青瓷熊燈高11.5厘米、口徑9.7厘米,它的燈盤底部刻劃一行草書;“甘露元年五月造”,甘露是吳帝孫皓的年號,其年代當公元265年。

国家博物馆藏东吴甘露元年此灯 

國家博物館藏東吳甘露元年此燈

南京博物院藏东晋青瓷褐斑油灯 

南京博物院藏東晉青瓷褐斑油燈,1955年南京趙士崗東晉墓出土,通高9.5厘米,口徑10.1厘米,底徑9.1厘米,由燈盤、燈柱、承盤三部分構成,在盞內注油點燃即可,燈盤盤口沿點染鮮明突出的褐色釉斑。

福建省博物馆藏南朝青釉莲花灯 

福建省博物館藏南朝青釉蓮花燈  南朝青釉蓮花燈,高21.2厘米,盤徑14.7厘米,福建省閩侯縣南嶼出土。

    佛教自漢代傳入後,對中國的各種器物造型裝飾等方面都有極大影響。南北朝之際,燈具開始出現各種上有明顯來自于佛教的裝飾。

山西省博物院藏北齐徐显秀低温青瓷灯 

山西省博物院藏北齊徐顯秀低溫青瓷燈

   其中彙集中西文化交流因素最顯著的燈,當爲北齊婁睿墓出土的這盞青瓷燈。

山西省博物院藏北齐娄睿墓出土的青瓷灯 

山西省博物院藏北齊婁睿墓出土的青瓷燈 此燈通高45.5、盞徑17、底徑19.5、柄長工5.9厘米。用高嶺土制作,器壁厚拙,釉色厚。蓮瓣、忍冬和寶珠等花飾用手捏制而成,在制成器物雛形後,再逐個將花飾貼于器的各個部位,接著再刻劃紋飾,然後上釉燒制。燈盞口沿附近有兩周弦紋,弦紋間有一周聯珠紋。腹部由忍冬、摩尼寶珠、旱蓮等紋飾組成圖案,在每組圖案旁用較大的忍冬葉紋襯托,盞斂口,圓唇,唇外有棱,棱下一周聯珠紋。

  圓腹,平底,底部起棱一周,腹璧上貼有忍冬、蕉葉、佛家背光和月牙寶珠等花紋,接于底部棱上,花紋上部高出器口一寶裝蓮辦,辦間又陰刻蓮辦,上覆圓蓋,底部邊緣有一周聯珠紋。通體施黃綠釉,略泛墨綠,火候較高.質較堅硬,顯得晶瑩,並有細冰裂紋,這座釉陶燈,造型端壯大方,花紋細膩絢麗。關鍵是這些紋飾圖案常見于中亞伊朗和阿富汗器物上,這件燈具也就成爲迄今考古發掘中極爲特殊的珍品。

河南芝田唐墓出土莲花灯 

河南芝田唐墓出土蓮花燈

   我國古代供燃的燈油,最初用的是膏,膏者,脂也,是用動物脂肪制成的油脂,《楚辭•招魂》雲:“蘭膏明燭,華鐙錯些。”句,其中的蘭膏,當爲這種油脂中攙入香料,點燃後即能散發芳香,是一種特別華貴的燈油。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出過一件殘留的渣塊的燈具,燈內一件燈具出土時燈內,經鑒定和灼燒試驗,似爲牛油之類的脂膏,顔師古注《急就篇》曰:“鐙,所以盛膏夜然(燃)燎者也。”古人也就將燈油稱作膏,而 “膏火”亦爲燈火的代名詞,後世杜甫詩 “不是無膏火,勸郎勤六經。”蘇軾詩 “十年讀易費膏火,盡日吟詩愁肺肝”中的膏火,都是燈火的意思。

   《潛夫論•遏利篇》雲:“知脂蠟之可明鐙也。”漢墓出土的銅燈內曾發現有殘蠟,說明最遲在漢代,除了以動物油脂作燈油之外,已開始以蠟代膏爲燈油,這漢代出現的蠟,乃是蜂蠟,亦名黃蠟,由工蜂分泌,人工收集後略作加工稱之爲燈油,與現代所說的蠟並不相同,《西京雜汜》雲“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枝。”《急就篇》也記載有“蜜燭”,晉範堅《蠟燈賦》記燃蠟的燈:“列華槃,鑠凝蠟。浮炷穎其始燃,秘闈于是乃闔。”可見蠟燈內的燈油是融化後的蠟。

    大約到了東漢晚期.墓葬中出現燭臺,說明蠟已有了相當的改進,出現了細長柱狀的蠟燭,也就是現代蠟燭的雛形,用以安插這種蠟燭的燭臺也就隨之出現,不過這種蠟燭極爲珍貴,蠟燭燈也就十分少見,直到漢代燭臺較少見。直到魏晉之後,蠟燭在中國才逐漸普及開來。

山西省博物院藏北齐库狄回洛墓出土鎏金青铜烛台 

山西省博物院藏北齊庫狄回洛墓出土鎏金青銅燭臺,通高13厘米,由三支蓮花燭臺、燭座,及一長方形案子組成。發現時,蓮花燭柱的圓筒內還殘存有木質燭蒂。

    而在現存的唐墓壁畫中,有不少侍女捧持燭臺的形象。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申王)每夜宮中與諸王貴戚聚宴,以龍檀雕成獨鬟童子,衣以綠衣袍,系以束帶,使執畫燭,立于宴命之側,目對燭奴。”當時的詩人,也多有吟詠蠟燭之句,如溫庭筠的“玉爐香,紅蠟淚”;皇甫松的“錦筵紅蠟燭”;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等。

    敦煌莫高窟現存唐代佛教壁畫中,也留有多幅有關燈的影像,如開鑿于初唐的220窟藥師經變菩薩點燈。

莫高窟初唐220窟北壁东侧菩萨点灯图 

莫高窟初唐220窟北壁東側菩薩點燈圖

    此爲洞窟北壁東側的一座五層燈輪,一菩薩蹲在地上,忙于點燈,另一位菩薩則正在往燈架上擺放小燈,燃燈在佛教中是對佛的一種供養。此窟北壁下方有三座燈輪,正中一座最爲宏偉華麗,其建于水池中央,有虹橋與陸地相連,此燈輪是敦煌壁畫中所有燈輪中最豪華最高大者,《朝野僉載》記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千余婦女在燈輪下踏歌,220窟中的這座巨大等輪,當爲這種時代風尚的變相體現。

莫高窟初唐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下方正中灯轮 

莫高窟初唐220窟北壁藥師經變下方正中燈輪

   到了宋代,京師“每一瓦隴中皆置蓮燈一盞”、“向晚燈燭熒煌,上下映照”,從五代起,中國的陶瓷業蓬勃地發達起來,各名窯都有制各具特色的陶瓷油燈,而始于唐代的省油燈開始廣爲流行。

四川博物馆藏邛窑省油灯 

四川博物館藏邛窯省油燈

   五代和兩宋燒制省油燈的瓷窯很多,但以四川成都附近邛窯燒制的省油燈最爲人稱道,陸遊《老學庵筆記》中有雲:”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尋常盞爲火所灼而燥,故速幹。此獨不然,其省油幾半。”也即使一個淺碗形燈,有夾層,上層如豆燈,爲燈盤,下層空心可裝水,燃燈時油料遇熱後會揮發,而通過這種腹內蓄水來降低燈油溫度設計,燈油遇熱揮發就相應減小,也就能夠大爲省油了,此時南北各地,蠟燭也越來越普遍,用以插放蠟燭的燭臺,形制工藝較之以前,也有了各種進步。

辽女仆托盘铜烛台 

遼女仆托盤銅燭臺,高29匣米,此銅燭臺構思奇特而別致,在葉形三足上頂一鏤空銅球,其上爲水波中升起的龍柱,上托仰蓮,內半跪一女僕,高髮髻,身穿圓領長袍,雙手托起一盤,內有燭托,這是一件藝術價值很高而少見遼代藝術品。

     因爲個人的興趣止步于遼宋,所以中國古代的燈的介紹,暫且至此告一段落了,事實上宋後也幾乎沒有特別值得一說的燈,文物是古人技能的反映,也是其審美、思想、精神的反映,古人很多能力,已經隨著他們的隱入曆史而永久消亡了,而這一件件器物所負載的他們的這些審美、思想和精神,當能給今天的我們以力量吧。

http://www.douban.com/note/235241271/

花燈>百度百科  

花燈flower-lantern song-dance元宵節是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勝芳花燈多以亭臺禽魚蟲花卉的題材制做。雄縣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制成,鮮豔奪目。
  花燈,又名"彩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産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曆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爲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花燈起源于漢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我國曆代花燈的制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雲:“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滾滾,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遂逐漸發 展爲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唐朝治世因社會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 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亦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 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爲元宵節的重要標幟。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爲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曆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臺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制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於閩南語「燈」與「丁」同音, 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爲人丁旺盛的佳兆。臺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於燈下 ,祈求來年得子(男)、添丁;在臺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裏,男丁從農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挂燈,稱爲「起燈」;諧音「起丁」,爲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涵意深遠流長。
  花燈通常分爲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它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紮、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制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

  地方戲曲【花燈】

清乾隆中葉,由于昆明商業發達,外省會館、行業會館紛紛建立,各地流行的戲曲聲腔和戲班也隨之而來。爲適應地方語言習俗,經曆代藝術的加工改造,明清小曲與民歌小調逐步結合,形成了昆明花燈。早期演出是與會火(社火)結合。會火由燈會(燈班)組織舉辦,于春節、元宵等節日期間活動,演出前要舉行"迎燈神"儀式,並由管事向各處投送燈帖。演出隊伍由寫有"太平花燈"的大燈和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的各形彩燈領隊,隨後依次是過山號和文武樂隊、獅燈龍燈隊、武術雜耍隊、高蹺、旱船、跑驢、秧歌、秧老鼓、霸王鞭及彩裝的劇中人物或"鷸蚌相爭"、"大頭寶寶戲柳翠"等故事人物,沿途表演,向接了燈帖的人家祝賀。此種"賀燈"邊走邊演,稱之爲"過街燈"。以後發展爲在村鎮街道廣場演出,被稱爲"簸箕燈"。節目有本地的花燈小戲《打棗竿》、《金紐絲》、《倒扳槳》等,以及移植的明清小曲《城鄉親家》、《瞎子觀燈》、《打漁》、《朱買臣休妻》等劇目。經整理,已挖掘出傳統曲調1200多首,大體包括情節簡單的舞蹈、歌劇、小故事劇三種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劇目不斷創新。在抗日戰爭時期組成農民救亡燈劇團,演出《張小二從軍》、《新四郎探母》等新題材劇目。如今,新劇目同傳統劇目穿插演出,成爲群衆喜聞樂見的地方傳統戲曲。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115.html?tp=0_11

從古至今的火

  火是飲食烹飪任之根本。應該說,有了火,才有了飲食文化。在火沒有誕生之前,先民們只能過原始的、禽獸一般的生活。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韓非子》所說:“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自火誕生後,才使“炮生爲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火之發明者,中國一致的傳說是鑽燧取火的燧人氏。考古者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

  《屍子》:“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爲火。”按陰陽五行說,火生于木,故燧人用木取火。《路史》中說,燧人是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鑽燧。“辰心”,按古人所說爲“心宿”,即“大火星”。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爲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作鑽燧取火後,其鑽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于是又有“木燧”和“陽燧”之分。《淮南子》記:“陽燧見日則燃而爲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吹之則得火。”《古今注》:“陽燧以銅爲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
  在漢以前,用陽燧取火,稱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稱作“國火”。按《周禮》中《大祝》、《大司寇》的說法,陽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蔔與祭祀時用之。木燧取之于五木,近于人也,故烹飪用之。漢以後,用金屬與石相擊,也可摩擦得火,于是,簡單的鐵片就可成爲陽燧。人們一出門,一般腰間都左佩陽燧,右佩木燧,以隨時取火用。另備有艾加上硝水制成的火絨,當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絨上燃燒時,再用“發燭”接引得火。所謂“發燭”,是用褪皮的麻稭做成的小片狀,長五、六寸,流硫磺于首,遇火就燃。
  有了火後,就有了竈。創造竈者,一說是炎帝,《淮南子》:“炎帝于火而死爲竈。”注:“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祀于竈神。”一說是黃帝:《續事始》:“竈,黃帝所置。”于是《事物原會》就稱:“黃帝作竈,死爲竈神。”而火神,按一般說法是祝融。《淮南子•時則》注:“祝融吳回,爲高辛氏火正,死爲火神,托把于竈。”《史記•楚世家》:“董黎爲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竈,祭先師。”原始的竈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竈,爲雙連地竈,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一坑爲進柴處,一坑爲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竈門。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曆史,其發明者,當應是炎帝而不應是黃帝。據推算,黃帝主政的時間,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黃帝之前傳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約距今六、六千年。至戰國時,竈的制作已非常完美。《曾連子》記:“一竈五突(突:煙囪),分煙者衆,烹飪十倍。”
  以火而烹飪,古人馬上注意到了火候對于烹飪之重要。古文中首次談及火候對于烹飪之重要的,是《呂氏春秋•本味篇》。其中伊尹這樣告訴商湯:“凡味之本,水最爲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爲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禦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放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味,酸而不酷,成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這段話翻成白話的大意是:大凡味之根本,水爲第一。依酸甜苦辣鹹這五味和水木火這三材來施行烹調。鼎中九次沸騰就會有九種變化,這要靠火來探制調節。有時用武火,有時用文火,清除腥、臊、膻味,關鍵在掌握火候。只有掌握了用火的規律,才能轉臭爲香。調味必用甜酸苦辛鹹這五味,但放調料的先後和用料多少,它們的組合是很微妙的。鼎中的變化,也是精妙而細微,無法形容,就是心裏有數也難以說得清楚。就像騎在馬上射箭一樣,要把烹技練到得心應手。如陰陽之自然化合,如四時之自然變換,烹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而不敗,熟而不爛,甜而不過,酸而不濃烈,成而不澀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膩口。
  袁枚後來在《隨園食單》中,專門有一節關于火候的論述。他認爲,烹飪食物,關鍵是掌握火候。煎炒必須用旺火,火力不足,炒出來的東西就會疲軟;煨煮則必須用溫火,火猛了,煨成的食品就會幹癟,要收湯的食品,應該先用旺火,再用溫火。如果心急而一直用旺火,食物就會外焦而裏不熟。他認爲,腰子、雞蛋這類,越煮越嫩;鮮魚、蚶蛤這類,則稍多煮就會不嫩。豬肉熟了就要起鍋,這樣,顔色紅潤,起鍋稍遲就會變黑。做魚要是起鍋晚了,則活肉都會變死。烹飪時,開鍋蓋的次數多了,做出的菜就會多沫而少香。如果火滅以後再燒,則菜就會走油而失味。袁枚說,傳聞道人必須經過九次循環轉變才能煉成真丹,儒家則以既不做過頭,又要功夫到家爲准。廚師要正確掌握了火候,謹慎操作,才算基本掌握了烹調。掌握了烹調的廚師,做出來的魚,應該臨吃時還是色白如玉,肉凝而不散,這種肉是活肉。要是色白如粉、松而不粘者,就是死肉。
  古人認爲,火有新火、舊火之分,溫酒炙肉做菜用的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gāi)火 (麻荄火:用麻根燃燒的火),氣味各自不同,清人《調鼎集•火》中,就列舉種種火配以種種食物烹制:“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鴨及肉等,能令極爛,能解一切毒,穢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飯食,安人神魂到五髒六腑。麥穗火:煮飯食,主消渴潤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飯,壯筋骨,煮茶不宜。櫟柴火:煮豬肉食之,不動風,煮雞鴨鵝魚腥等物爛。茅柴火:炊者飲食,主明日解毒。蘆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補藥。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濁。糠火:礱糠火煮飲食,支地竈,可架二鍋,南方人多用之,其費較柴火省半。惜春時糠內人蟲,有傷物命。”
  而元人賈銘在《飲食須知》中,卻告知:“宜用陽燧火珠,承日取太陽真火,其次貼鑽槐取火爲良。”他認爲,“其戛金擊石(即用鐵器擊火石生火),鑽燧八木之火皆不可用。八木者:松木難瘥(瘥:疫病,意思是:用松木之火,得病難愈),柏火傷神多汗,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內吐血,桔火傷營衛經絡,榆火傷骨失志,竹火傷筋損目也。”
  顧炎武也反對用石取火,認爲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但他認爲,應按四時五行之變取木之火。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複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于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
  古人稱火爲“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河圖•汴光篇》:“陽精散而分布爲火。”古人把人稱爲五行之一,認爲它有氣而無質,可以生殺萬物,神妙無窮。古人認爲,獨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謂二者,是指火有陰火和陽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有天火、地火、人火三種,認爲天火有四,地火有五,人火有三。天之陽火有二;太陽,真火;星精,飛火。天之陰火有二:龍火(稱龍口有火),雷火。地之陽火有三;鑽木之火,擊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陰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稱油貯存到一定數量會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稱江湖河海,夜動有火)。人之陽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腸的所謂離火),人之陰火有二,命門相火(謂起于北海,稱坎火,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味之火(純陽,乾火)。總共陽火六,陰火也六,共十二。
  中國取火之工具,一直非常落後。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使用原始的“發燭”,到唐宋問,發展以松木制成比較精致的“發燭”。《委巷叢談》:“杭人削松木爲小片,其薄如紙,鎔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宋以後,又稱“火寸”。《清異錄•器具》:“夜中有急,苦于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松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貸者,易名‘火寸’”
  據說南宋時,就有專造“火寸”的作坊。日本人因此而早時稱火柴爲“磷寸”。發明火柴者,據說是瑞典人。1833年,他們開始用黃磷作摩擦火柴。但黃磷有劇毒,且易自燃,不安全。1855年,有倫塔斯脫姆發明用赤磷代替黃磷,從此有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火柴從1880年起進入中國,當初英國人理查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個火柴經營處。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個火柴廠“瑞商洋行”。中國第一種生産的火柴的商標印有慈禧半身像,據說出中國第一合火柴時正值慈禧六十大壽。因爲火柴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人就稱之爲“洋火”。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05.html?tp=0_11

火神 

拜火教

太阳崇拜的图腾 

广西宁明县花山岩画

三星堆出土的太阳轮形器

铜鼓

火神 是中國神話中火神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中華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但是,漢族古史記載和各民族傳說中的火神形象和來曆行事差異甚大,相關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區別,甚至在火神崇拜緣何而起這一關鍵問題上,專家學者們的觀點也互有分歧,相爭不下,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在我國北方信奉薩滿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稱爲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靈、火源等。如鄂倫春族傳說:一位婦女晨起烤火,因搗動火,觸犯了火神。無論她家搬到哪兒,怎麽也升不起火。後來她向火神婆婆請罪,得到了寬恕,回家再點火時,火就著起來了。據烏丙安先生介紹,在這個傳說中所體現的火神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不僅貫穿于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獵、放牧的生産習俗中,也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通常情況下絕對禁止用腳踩火、騎火、跨火,不允許說火的壞話或直接辱罵火。在尊重火給人間帶來的恩惠的同時,人們又把森林草場的火災以及病人發燒、小兒夢魘等疾病視爲火神發怒的結果,愈是對它崇敬,也就愈發畏懼它對人的懲罰報複。因而火神遠比其他自然神更經常受到崇敬和供牲
  滿族神話傳說,少年英雄托阿從天火庫盜來一葫蘆火種,他把石塊鑿出洞,然後把火種一一裝入石塊,帶回人間,並告訴人們用碰磕石塊的辦法從中取火。就這樣,人間有了火種。從此,人們祀托阿爲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還要舉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儀式(同上)。
  西南少數民族的火神崇拜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火神形體人格化不同,他們大多把燃燒的火焰視爲火神的化身(或把鍋莊石、火塘竈等視爲火神的象征),並奉其爲恩賜火明和財富,使家族繁衍興旺的保護神。
  漢族的火神崇拜,同樣有"流派"區別。以形象和來曆言,一般都以祝融爲火神,據說他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本名重黎,也叫吳回,帝嚳(即高辛氏,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當政時,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乃命曰"祝融",死後爲火官之神。又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殺鯀于羽郊(《山海經?海內經》);成湯伐夏桀時,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墨子?非攻下》),幫助成湯滅夏。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現,稱"祝融夫人"。此外,民間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爲火神的說法,如謂遠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使人類進入熟食階段,後人尊爲火神,又稱火德真君,定時祭祀。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崇拜並無具體來曆,或稱南方火帝君,或稱種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與行事言,各曆史時期和各地區的風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時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漢晉以降,這一傳統以夏季祀竈的方式得到延續。又如,四川等地以夏曆四月初八爲火神"生日",屆時士農工商進香並祀神或演戲娛神。魯南地區以正月初七爲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全體會員還要聚餐兩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凶狠,三頭六臂,並有風火輪、火葫蘆、火印、火劍、火弓等火器配備,酷似神話傳說中"哪吒"的變態。
  與民間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現代學人對傳統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問題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爲西南一些地區以燃燒的火焰或火塘作爲火神的化身或象征,當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連同相關的儀式、祭詞和禁忌在內,其中所包含著的觀念內涵體現了人們對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懼的雙重認識,因而更多地保持了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風貌。至于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戰國以後才被創造出來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種火老母之類,均出于更往後人的編造。
  也有人不同意此說,認爲華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個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團,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爲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號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于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正是火神之別號"。又辛同薪聲,《說文》:"薪,蕘聲。從艸,堯聲。"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讀堯。所謂炎帝高辛氏,其實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堯"。再參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辭?遠遊章句》)、"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鑽燧生火"(《管子?輕重篇》)、"炎帝死而爲竈"(《淮南子?汜論訓》)等記載,可以說,"炎帝族團本來是一個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義也正是火神"。從以泰山爲天下之中的觀點看,炎帝的活動區是比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産生了《初學記》卷九所謂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說法(何新《諸神的起源》,三聯書店,1986)。准此,以炎帝、祝融爲火神的古史傳說和以火神爲"南方火帝君"並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實發展的軌迹可尋。
  還有人認爲民間火神信仰的源頭,是初民對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傳》載炎帝"以火紀",其實是指借助對大火星運行變化的觀測以確定季節;而祝融擔任的"火正"是專門觀測大火星的運行變化以確定季節的官職。此外,《太平禦覽》卷八六九引《屍子》:"燧人上觀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爲火也。"這種把火的發明歸功于燧人對心宿的觀察的說法,存在著本末倒置的錯誤。因爲人類先發明了對火的利用,然後用"火"爲"心宿"命名(稱火星),以此表明星宿對農事的指導作用有如同火對于人類的生活一樣重要。由此可見,火星之火與燃燒之火原不相關,由于後人的錯誤理解,導致"火神"概念由星宿崇拜訛爲火焰崇拜和關于炎帝、燧人、祝融的火神崇拜。此說與前述何新之說的根本區別在于,何氏認爲炎帝族團所崇拜的"火"包含自然之火與大火星宿兩層涵義,此說認爲自然之火的崇拜完全是因後人的誤會才衍生出來的。
  圍繞著一些與火神崇拜相關的現象,學者們亦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認爲火崇拜具有與日月、光明崇拜密切相聯的特點,有人則認爲火神崇拜與太陽神崇拜是不同的神祗崇拜;有人注意到火神形象中有突出的女性化現象,以爲這包含有原始的先妣崇拜的因素,有人則以爲這種現象並無共性可征,等等。
  祝融,名重黎(簡稱黎),又稱祝誦,祝和。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爲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爲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在希臘神話裏火神是赫淮斯托斯是希臘十二主神之一,羅馬名字伏爾坎(Vulcan),是宙斯與赫拉的兒子。他是長得最醜陋的天神,而且是個瘸腿,但卻娶了最最美麗的女神阿佛洛狄忒。他是火神,亦是諸神的鐵匠,具有高度的技巧,制造了許多著的武器、工具和藝術品。阿波羅駕駛的日車,厄洛斯的金箭、銀箭都是他鑄制的。文字
  “火神”機炮 (M61 20mm Cannon)
  該型機炮是二戰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根據“火神計劃”(Project Vulcan)研制開發的一種20毫米高速旋轉6管加特林(Gatling)機炮,射速最高可以高達每分鍾7200發。采用6管設計的目的不但可以提高射速,更能夠起到降低開火時的熱量,從而延長炮管的使用壽命。在結構設計上,采用了水壓或撞擊空氣驅動,電力控制和無連接彈藥裝填系統。該機炮可以裝填普通彈藥、破甲彈、高爆燃燒彈等,可用于近距(小于2000英尺)空中格鬥和俯沖掃射等任務。
  M61機炮自從50年代被美軍正式裝備以來,已經被空軍的F-104、F-105、F-106、F-111、F-4、B-58、F-15、F-16、F-22以及海軍的F-14、F/A-18等衆多機型所采用。
  M61機炮主要分爲M61A1和M61A2兩種型別。M61A2在前者的基礎上減薄了炮管厚度,從而減輕了自身重量。
  火神是采用加特林自動原理的武器,算是現代的加特林。
http://baike.baidu.com/view/168481.html?tp=0_11

太陽崇拜  

世界上的太陽崇拜有五大發源地:中國、印度、埃及、希臘和南美的瑪雅文化。
  根據《山海經》記載,中國的太陽崇拜起源于山東東部沿海的日照一帶。
  《山海經.海外東經》曰:“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裏,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山海經.大荒南經》寫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淵”。
  湯谷即“暘谷”,神話傳說中太陽升起之處。與虞淵相對,虞淵指傳說中日落之處。
  根據史料記載,湯谷位于山東東部沿海地區,是上古時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陽神的地方,是東夷文明的搖籃,也是我國東方太陽文化的發源地。
  晉人郭璞在爲《山海經》“甘淵”作注時說:“水積則成淵也。”珂案:大荒南經雲:“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據宋本改)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經文“東南海之外”,北堂書抄卷一四九引無南字,無南字是也。大荒南經此節疑亦本當在此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之下,乃簡策錯亂,誤脫于彼也。此經甘淵實當即大荒南經羲和浴日之甘淵,其地乃湯谷扶桑也。海外東經雲:“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鳥國建都之地。屍子(孫星衍輯本)卷上雲:“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謂此也。則所謂甘淵、湯谷(扶桑)、窮桑,蓋一地也。
  據《尚書.堯典》記載,羲和浴日的湯谷(暘谷)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孔安國注雲:“東夷之地稱嵎夷。”
  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爲界,其北爲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那時膠東半島尚屬于海島。因此嵎夷包括濟南、淄博、濰坊、日照、青島等地區,而東部沿海只有日照和青島地區。
  日照莒縣博物館蘇兆慶先生在“夷人崇日與秦始皇東巡琅琊”一文中說:“特別是東夷民族對太陽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曆史傳承,不少有關太陽來曆的神話故事廣爲流傳于民間”,“主要崇拜太陽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湯谷(亦稱暘谷)一帶,是太陽神賜福下民的聖地”。“用史迹和考古資料對這些古代神話進行印證,可能湯谷就在東海之濱的琅琊一帶。這裏的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斷四時,並將這種原始曆法用于發展農業和航海事業”。
  古時的琅琊包括臨沂、日照、青島和濰坊的部分地區。但日照似乎與太陽崇拜有著更密切的聯系。日照在大汶口時期和龍山時期有當時最大的都城淩陽河、段家河、兩城和堯王城古國,夏代爲九夷之一,商代稱人方,屬青州姑幕國。春秋時屬莒國,嬴姓少昊、伯益之後。《春秋左傳正義》隱公二年下注曰:“《譜》雲:“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於期于莒,初都計,後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漢書。地理志》載“莒,故國盈姓,三十世爲楚所滅,少昊之後”。王青教授在《從大汶口到龍山: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一文中說:“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曆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爲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兩城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朐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少昊氏的遷移過程是不斷發展壯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曆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到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東夷新崛起的臯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
  日照在西周時屬青州。《周禮》曰:“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在秦時屬琅琊,漢代爲海曲,取其海隅之意。在宋時設日照鎮,明嘉靖《青州府志》載:“以瀕海日出處故名”。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日照縣志》載:“日出初光先照”。隨後,元、明、清皆因之。蘇兆慶先生說在“夷人崇日與秦始皇東巡琅琊”一文中說“祭日活動,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http://baike.baidu.com/view/1840369.html?tp=0_11

祭火塘  

摩梭人的衆多禮俗中,新房落成後的祭火儀式最爲隆重。在摩梭人看來,一個火塘的誕生,意味著這個家庭的興旺與火紅,標志著新生活的開始,因而把火搪看成是房屋的心髒加以虔誠的祭拜。
  新房落成後的火塘十分講究,首先在正房堂屋上方挖一呈方形的坑,然後用石塊圍砌。坑內由達布(女主人)從女神洞中取來泥土墊底,泥土下埋一個陶罐,罐內存火種,故稱火種罐或火膽罐。罐呈方形狀似香爐,罐口由兩條蛟龍盤繞,罐脖處上有十二生肖圖,罐腰嵌刻著日月星雲圖案,罐底刻著雄獅白馬圖,罐內存有銀元、松籽、魚幹、玉石、酥油、豬膘肉以及五谷雜糧及火鐮火石等。把火膽罐埋于火塘中心,然後在火塘上方修砌一平臺,平臺前立一鍋莊石,是竈神或曆代祖先光臨受食的地方,摩梭人稱爲“冉巴拉”,每餐飯食前必先獻之。
  祭火之日,須選一天屬水的時刻祭火,且請來一位屬羊但八字爲水性的男子和一位仍屬羊但八字爲火性的女字。在黎明時分女子到山泉邊背一桶水至新屋前門等候,男子則從達巴手中接過熊熊燃燒的火把在房的後門等候。待到黎明前的曙光泛起時,隨著達巴的聲聲祭詞經文,點燃九響火炮,然後男子和女子同時向堂屋內的火塘邊走來。兩人在火塘邊相遇後,男的將手中的火把交與該家庭的舅舅,女的將背著的水桶交與該家庭的主婦達布,由舅舅先把火塘內的火點燃,然後達布把水倒入鍋內燒煮。稍後隨著達巴的祭詞經文,舅舅又從火塘內取出一根引燃的火種在堂屋潑灑,進行水與火的洗禮,以示除穢祛邪,保持房屋清潔。之後是舉行祭獻鍋莊石儀式。祭鍋莊石無須請達巴主持,每個家庭主婦即可祭獻。祭獻鍋莊石時,先將各種美味佳肴各取一點放在鍋莊石上淋向火塘內。白酒從火塘內引燃至鍋莊石上,同時念“秋朵、秋朵”的祭詞,以示祭祀祖先和獻花祭“冉巴拉”。祭祀完畢,開始殺豬宰羊宴鄉親,刹時筵宴歡歌,歌舞雜遝,余音繞梁,終月不息。
http://baike.baidu.com/view/341998.html?tp=0_01

銅香爐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爲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責成宮廷禦匠參照皇府內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窯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香爐。爲保證香爐的質量,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成品後的銅香爐色澤晶瑩而溫潤,實在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曆史中,宣德爐成爲銅香爐的通稱。宣德三年利用這批紅銅開爐共鑄造出了三千座香爐,以後再也沒有出品,這些宣德爐都深藏禁宮之內,普通百姓只能知其名而未見其形。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爲罕見。銅香爐的曆史劫難
  據曆史記載,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鑄銅爐,合計一萬八千余件,現竟然失落得幾乎無迹可尋,就連臺灣的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四座。其實,當時宣爐除了供禦用外,也用來分賜給諸王、臣下及京內各郊祭壇,甚至于各地的聞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廣泛,然而在改朝換代之際,許多宣爐(包括後仿爐和私款爐),不但失散了,甚至于銷毀,至今宣爐已成爲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後仿爐、私款爐亦珍貴。原因是宣爐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間遭到了多種劫難。
  一、崇禎鑄錢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朝,內優外患,連年戰爭,國庫空虛,崇禎曾將內府庫藏的曆代各種銅器,全數發給寶源局,拿去熔鑄錢幣,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間的銅器。
  二、鹹豐鑄錢
  清代鹹豐年,亦是內憂外患,連年戰爭,國庫空虛,爲了發行錢幣,不惜把皇宮、內廷保存的各種銅器(包括皇室曆代舊藏的銅爐、薰爐、銅龜鶴等)毀掉用以鑄錢。
  三、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做槍炮缺乏銅料,于是在我國各地搜集銅器,熔化後改做槍炮。如北京大慧寺內正殿原有高達十幾米的銅觀音像,在民國時期被日本人毀掉,換成了木制觀音像即是一例。
  四、民間所藏銅爐的三次大劫難
  第一次是在1950~1953年抗美援朝時,戰爭需要大量的槍炮彈藥,便發動民間收集“舊銅”,從各地所收集來的舊銅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銅爐。
  第二次,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時,全民征集銅鐵,老百姓家裏的銅器,如銅盆、銅鍋、銅勺、銅爐等都貢獻出來了。
  第三次,是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各種古舊銅器,包括銅爐,自然作爲迷信品“破四舊”被收集到銅材廠熔掉。雖然後來經文物部門揀選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數。這是建國後三次銅爐大劫難。
  五、銷洋莊
  幾十年來東西方的海外買家都大談考古學,爭相購買明清銅爐,然而有些人只會要求銅質精美,卻不懂欣賞皮色的美麗,一些商人爲了迎合買家,竟把舊爐磨成嶄新的爐,破壞了不少好爐子。
  六、敷色
  有些玩家專門講究爐色的絢爛,于是一些商人又將色皮剝蝕晦暗的舊爐,重新敷上色皮,破壞了原爐的美。
  七、鑿底
  有些好爐,往往厚重,一些世俗的人懷疑是純金鑄造,就鑿底部來化驗,破壞了爐。或有部分銅爐的爐身鍍了數量相當可觀的黃金,人爲地“殺雞取卵”。
  正因爲明清銅爐曆史上經曆諸多劫難,損失慘重,造成今日真宣德爐已成鳳毛麟角,後仿爐和私款爐亦成爲珍罕的曆史文物。
  二、明清私款銅爐鑒賞
  私款即指私家鑄款,是當時官宦人家或富人自用的款識。此種銅爐一般是孤品,亦有後仿。
http://baike.baidu.com/view/181598.html?tp=8_01

潘銅  

潘銅,他的名字已經失傳,人稱潘銅,一作潘鐵,浙江人。幼年時被倭寇虜到日本,他生性非常巧滑,能學習倭寇的技藝,所制鑿嵌金銀倭花樣式,和倭制一樣。他在日本住了十年,後來倭寇失敗,他回到了浙江,又遷居在雲間(今上海市松江縣)。他制的倭式尺極精,價也不很高,這種倭式尺,能在一枝尺內藏十種文具和能摺疊的剪刀,這是古所未有的。其他像銅盒子、彜爐、花瓶等,無一不妙,但以銅爐最爲精雅,時稱“假倭爐”。他的作品,在當時就已不易得到,爲人所寶愛。但文震亨稱他和胡銅所制的八吉祥爐、矮景爐、百釘爐爲俗式,是文房所忌。
http://baike.baidu.com/view/811483.html?tp=0_10

 “燈”字來源

  燈和燈字究竟起源于何時,戰國以前都還沒發現名爲燈的實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見燈、燭之類字樣。西周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燭”應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記載。
  西周時“燭”應是一種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用于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爲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于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于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 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雲:禮器也。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
  豆,是商周時期的一種飪食器,用以盛放醃菜、肉醬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禮器,多用青銅、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在戰國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盤底中央呈*狀突起可插燈芯的細把陶質豆,它就是當時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國古代燈具的主要形式之一。從追溯豆燈的曆史,去理解“鐙”字的産生,我們就不能不看到我們的祖先在創造光明的同時,爲燈具命名的思維性與創造性。

中國古代燈的起源和發展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類文明。數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懂得使用自然之火來禦寒、燒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使用簡單燈具承載火燭,書寫文明史。從粗糙的石燈到青銅燈,陶瓷燈到電燈,燈具的曆史變遷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同時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縮影。

  燈是從豆演變而來

  一個小小的、表面坑坑窪窪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個把手支撐,簡單的造型,粗糙的工藝,放在一般人眼裏,就是一件不值錢的陶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在“萬家燈館”主人卿烈軍眼裏,這可是一件寶貝。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豆’,算是燈的前身了。”卿烈軍一邊把玩著,一邊解釋。
  在石器時代,人類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禦獸,其中還有照明。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爲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制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爲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裏,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于豆,瓦豆謂之登。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出現的照明工具就是豆。“應該是有青銅器的豆,但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過。”
  青銅器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老卿研究認爲,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制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支釘區別豆和燈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燈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但碗底卻多了一個小小的尖錐,這個尖錐就叫支釘,這個小小的改變成了豆與燈的分界線。戰國時期,最早的蠟燭開始出現。可當時的蠟燭和現在的蠟燭不一樣,外形並不是很規則,怎麽支撐使其站立?聰明的古人在豆的底部做一個尖錐,把不規則的蠟燭插在這個尖錐上,蠟燭就能穩穩當當地站立了。從豆到燈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漸演變,這個圓盤大概就是戰國時燈具的雛形,尖錐說明它是當時用來照明的。支釘的出現正式拉開了燈具的曆史,自此,燈具曆史完成了從豆到燈的轉變。
  戰國燈大多由金屬或陶土制成,而玉制燈僅此一件,堪稱絕品。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爲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燈由盤、把手和座三部分組成,分別用三塊玉雕琢後粘合成一體。上部燈盤圓形淺腹,盤中心凸起一個五瓣團花柱。中部把手成圓柱形,上飾浮雕的仰形三葉飾,中間束腰,腰下滿飾勾連雲紋。燈座爲覆圓盤形,並以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裝飾,足底亦飾勾連雲紋。玉勾連雲紋燈
  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爲主體,多爲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于燈類。這類燈爲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爲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爲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遊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爲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爲一個支釺。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爲仿豆、鼎和簋等較爲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錯金銀人型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爲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到漢、魏時,燈的種類越來越多,有銅燈、鐵燈、陶燈等。後來,以紗葛或紙爲籠,點燭其中,稱之燈籠。《南史 ? 宋武帝紀》有"壁上挂葛燈籠之記載。用細篦作骨,糊以油紙。唐、宋時,燈作盛行,每當元宵燈節,奇巧紛呈,競相爭妍。故有"東風夜放花千樹","火樹銀花不夜天"詩句。早在1500年前的梁代,已有走馬燈。在《荊楚歲時紀》中提到:"燈以火運",剪紙爲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轉不休。

  長信宮燈是環保燈代表

  漢代是大一統朝代,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達到了一個裏程碑般的高度。陶瓷技術在漢代突飛猛進,出現了挂釉技巧。“萬家燈館”的展品中有很多漢代的陶燈,造型古樸的豆型燈,帶著高帽子的婦人燈,刻畫匈奴人的陶燈,還有外層挂黃釉和綠釉的塔形燈。造型豐富多彩的陶燈有點讓人目不暇接。
  漢代的思想文化是很豐富的,人物造型燈的出現說明了當時的工匠很注重刻畫生活細節。匈奴人造型燈記載的是當時漢朝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發生戰爭之後,漢朝俘虜的匈奴人被當作官員的家奴。婦人燈以戴著高帽的婦女爲造型,體現了當時社會婦女的地位並不低。挂釉的塔形燈則說明了陶器開始演變爲瓷器,工藝逐漸走向成熟。長信宮燈
  在中國的燈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燈也是出現在西漢。這種燈是供宮廷貴族使用的青銅燈,燈的火苗上方帶有連著煙管的煙罩,燈煙可以經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燈身裏達到“取光藏煙”的環保效果。其中最著名的釭燈就是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長信宮燈(左圖)”。這種燈具在漢代末期因爲戰亂而絕迹,以後曆代宮廷均沒有享受到這一“改革成果”,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唐代出現節能省油燈

  俗話中常說:“某某某不是省油的燈。”用來形容某些人比較厲害,刻薄。其實,這裏的“省油的燈”在曆史中真正出現過,唐朝中晚期,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窯燒制的省油燈就是真正的節能燈。在宛平城內老卿的寶貝中,有一個碗形的燈具,有夾層,上層和豆一樣,像個小碗,下層是空心的,裏面可以用來裝水。因爲當時主要是用油料燃燈照明,而油料遇熱後會揮發,所以唐朝工匠們采用燈具腹內蓄水來降低燈油溫度,減少油料的揮發。按照燈具的劃分,釭燈屬于立燃式燈具,省油燈則是臥燃式燈具,燈芯在燃燒時是睡臥在燈具中。根據一些測試表明,使用省油燈的確能夠節省燈油25%至30%,小小的奇思妙想真正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在考古中,曆朝曆代都有大量的省油燈出土。

  唐宋出現彩色陶瓷燈

  唐朝是中國古代曆史文化的巔峰之一,各項技術的運用已經相當成熟,其中,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就是最佳代表。其實,在燈具中就已經開始運用彩陶技術。在“萬家燈館”的展櫃中,一些唐代的彩燈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據老卿介紹,這些彩燈是用綠色、黃色、褐色的釉燒制而成,絕對是當時的“奢侈品”,只有貴族才能用得起。
  唐代國力強盛,生活物資十分豐富,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曾作爲一種冥器(陪葬品)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于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一種厚葬之風。據老卿分析,他手上的這些彩燈應該是當時民間用于陪葬的彩燈。
  到了宋代,陶瓷技藝達到了古代的頂峰,白釉燈開始出現,各種青瓷燈、白瓷燈放了整整一櫃子。這個時候的陶瓷燈具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不再爲統治階級所獨有。到了明代,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開始影響燈具的造型,例如文殊菩薩燈,童子燈。清代則以書法、繪畫爲主,花鳥魚蟲出現在燈具表面,外形也逐漸追求一些吉利象征,如壽字形燭臺,獅猴燈,大獅小獅燈。據老卿解釋,獅猴燈取意“封師拜侯”的意思,大獅小獅則是“太師少師”的意思,都是代表升官發財。還有麒麟送子燈,都是爲了討吉利。
  同時,燈具的地域性表現越來越明顯。四川燈以雙盤爲主,顔色以藏青色爲主,花紋和當地的蠟染近似。山西燈以壺形爲主,顔色比較淡,花紋雅致。還有河南燈、湖南燈,都非常具有各地的風土人情。其中,雲貴等地礦燈非常吸引人。燈嘴很長,像前門的大茶壺一樣,這種燈放在礦道裏,不但用來照明,壺嘴還可以用來指路,簡單實用。
  進入二十世紀後,西方科技發展迅速,美國人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不斷增多,電燈也進入了古老的國度,逐漸取代了以蠟點燈的時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國民間古燈逐漸走向衰敗,成爲了見證曆史的古玩。
  明清時期景德鎮燒制青花和彩繪高足燭臺,因以蠟燭照明,故燈的造型變化較大。上有金屬扡以插蠟燭。洗式小扡盤下接以長柄、中間承以洗式托盤再接以高圈足。

近代燈的發展
  
  1809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明電弧光燈,人類進入了利用電照明的時代。1879 年,在美國的加州劇院,人類第一次使用電弧光燈 (electric arc light)。1906年,愛迪生以鎢絲爲燈絲發明了家用電燈泡。以後,白熾燈、日光燈、節能燈、霓虹燈以及當代利用高科技發明的各種高科技燈如雨後春筍般登上照明的舞臺.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産和生活。

   愛迪生對電燈最偉大的貢獻就是燈絲的設計。他在兩年內嘗試了超過 6000 種的替換燈絲,花費 ,000 進行了多達 1200 次的實驗。經過試驗了世界各地的各種材料,愛迪生發現鉑最有效。但是,這種材料非常昂貴並且作爲一種實際的燈絲,其效率有限。最後,愛迪生嘗試了碳化棉線燈絲。1879 年10月19日,星期天的傍晚,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對該棉線燈絲通電並在時鍾周圍輪流觀察。40 多小時後,棉線燈絲仍然在發光,愛迪生知道他已經把問題解決了。
  1880 年開始出現燈泡的銷售,而在倫敦首次全面引入愛迪生照明系統則早在 1882 年的 Holburn Viaduct,通過集中城市電源進行通用電氣照明的時代開始于 1882 年9月4日,地點紐約的皮埃爾大街站。面對記者的提問,愛迪生“我已經完成我所承諾”。

霓虹燈

霓虹灯

LED燈

  時間線

  1911 年 延性鎢燈防震燈絲 可進行汽車和鐵路照明
  1925 年 乳白玻璃燈 S光線更柔和而均勻,適用于住宅和辦公室
  1930 年 照相閃光燈 取代了專業攝影師之前使用的閃光粉
  1934 年 汞燈 第一個高壓氣體放電燈 – 更好的性能和經濟性
  1938 年 熒光燈 第一個真正的低壓放電燈,可以提供白光
  1939 年 密閉式前照燈 優秀的光束控制,隨著使用不會變暗
  1945 年 Circline™ 熒光燈 在小空間裏發出最多的熒光
  1949 年 綿白燈泡 改善的光擴散,並且無眩光
  1959 年 鹵素燈 尺寸小,發白光.
  1961 年 Lucalox® 高壓鈉燈 最有效的常用光源.
  1962 年 發光二極管 (LED) GE 發明。在半導體材料的固體水晶內部,電能轉化爲光
  1974 年 Watt-Miser® 熒光燈 第一個減小功率的熒光燈
  1975 年 精確的 MR16 小型低壓光源 具有精確的光學控制
  1986 年 Biax® 熒光燈 高效節能的 40 瓦熒光燈,適用于住宅.
  1989 年 Halogen-IR™ 燈 第一個鹵素燈炮,具有反射塗層,效率很高.
  1990 年 2D® 獨特的小型輪廓燈,擴展了熒光燈的應用場合
  1994 年 Genura™ 熒光燈 第一個真正的小型“感應”(無電極)熒光燈
  1996 年 ConstantColor® CMH® 新型混合 HID 技術,高效且性能高級.
  1997 年 Starcoat™ 改善的熒光燈塗層,適用于高級流明維護
  1997 年 Ecolux® 減小了汞含量的燈,通過 TCLP 測試,且不會降低燈的性能.
  1998 年 Starcoat XL® 和 Ecolux XL® 高級熒光燈,壽命延長
  1999 年 Pulsarc® 新型金鹵燈系統,在整個壽命期間,性能顯著改善
  2000 年 Halogen IR Silv-IR™ 提供了更多低壓燈選項,增加了每個軌道中燈的數量.
  2000 年 24 伏鹵燈系列 提供了更多低壓燈選項,增加了每個軌道中燈的數量
  2000 年 StayBright® Watt-Miser® Multi-Vapor® 新型節能金鹵燈,與標准燈相比,可提供提高的流明維護
  2000 年 T5 熒光燈 熒光燈直徑更小,在多種應用場合提供了一種節能解決方案
  2001 年 T8 Watt-Miser® 最大節能,且不會降低光線輸出或壽命性能
  2001 年 Diamond Precise® MR16 低壓光束,中等擰入式燈座更簡易而方便
  2001 年 SportStar™ Multi-Vapor® © 新型改進的金鹵燈,在任意燃燒位置操作時具有最高的流明輸出
  2001 年 57QBX & 70QBX Biax® 57W 和 70W 插座,小功率金鹵燈光線輸出
  2001 年 T8 SXL™ 高級長壽命 T8 燈(36,000 小時),可減少維護成本
  2001 年 Spiral® CFL 燈管 相比于標准白熾燈總尺寸減小
  2001 年 Reveal® I白熾燈 釹玻璃將黃光濾出,從而提供更豐富而鮮明的彩色/td>
  2002 年 350 Watt ConstantColor® CMH® SPXX 在較大功率陶瓷金鹵燈系列中采用 350 瓦 ConstantColor© CMH© SPXX 節能設計,從而提供振動彩色
  2002 年 F32T8 高流明熒光燈 T8 燈具有更高的光線輸出
  2002 年 CFL 反射燈 帶有玻璃反射器的節能熒光燈,適用于向下照明和其他應用場合
  2003 年 UltraMax™ 高效,更適應,具有最佳燈性能
  2003 年 28 瓦 T8 熒光燈 功率最小的 T8 熒光燈通常結合 UltraMax 鎮流器使用,以達到最佳節能效果.
  2003 年 Retail HIR 鹵燈 PAR 38 薄膜 HIR 及銀反射片技術比標准鹵素燈的效率高 46%.
  2003 年 300/320 瓦 CMH® 第一個雙功率陶瓷金鹵燈,可在兩個不同的鎮流器上進行操作並具有相同的彩色再現性。

現代燈的種類

  照明燈
  電燈、日光燈、油燈、煤油燈、銅燈、鐵燈、馬燈、壁燈、路燈……
  裝飾燈
  霓虹燈、花燈、燈籠、走馬燈、卡通燈、宮燈
  警示燈
  航標燈、紅綠燈、警燈……
  特殊功能的燈
  無影燈、探照燈、追光燈……
  家居燈飾
  臺燈,吊燈,落地燈,吸頂燈,壁燈,羊皮燈,水晶燈

現代燈的用途與原理

  日光燈

  電源開關剛閉合時,日光燈管內的水銀經燈管兩端燈絲加熱蒸發,形成稀薄的水銀蒸汽,鎮流器産生的高壓加在燈管兩端,使汞原子電離出電子,電子加速後與汞原子碰撞,使氣體迅速擊穿,産生弧光放電,激發紫外線。紫外線再激發塗在管壁上的熒光粉,發出柔和的光。它不含紅外線,所以它的光是很溫和的,不傷眼睛;因爲不含有熱線,用起來比較省電;它也會發出許多美麗有色的光。這就是由熒光粉裏所含的化學藥品的性質來定了,例如塗上鎢酸鎂的,發藍白色光,塗上硼酸鎘的發淡紅色光。 

  蒸汽燈
  是由密封在玻璃管裏的各種蒸汽通過電流而發光。它們的構造,有點像日光燈,由于多個燈泡從不同角度同時發光,就産生無影燈。
  氙氣燈的發光原理
  超高電流,通過沒有鎢絲、只填充氙氣的石英管,使氣體碰撞産生有如白晝般強烈之電弧光,接著再將電壓轉成8,000V,穩定持續供應氙氣燈泡發光。HID燈光的特性比較接近太陽的白光而不是一般鹵素燈(Halogen)之黃光。HID色溫接近白晝的陽光。(陽光色溫爲 6000K,HID色溫爲4300K-6500K,鹵素燈色溫爲3200K-3600K)HID亦免除一般鹵素燈從第一次發亮鎢絲就開始氧化及發亮時間越長,光線就越暗的困擾,同時發亮體集中,照明距離寬而且長。HID更擁有較一般鹵素燈遠3倍的超長視線及超廣角的寬曠視野,但HID的用電量僅需35W,但其光亮度是一般鹵素燈的3倍,使用壽命較一般鹵素燈長約10倍。鹵素燈的發光原理是用鎢絲發熱所致,因此在長久的高熱下,難保不燒斷損壞。而氙氣燈是利用電流刺激氣體發光,基本上不會産生過高溫度,所以只要其中的氙氣還沒用完,它就可以一直正常發光,不易損壞。在正常的用車條件下,一組HID氣體放電燈可用上6年有多。HID的耗電量僅爲35W比鹵素燈的60W更爲省電,因此油費等于間接省下來了,而且越用越亮。

家庭裝飾中燈的種類

  燈具是室內照明的器具,在家居裝修中,除了其實用價值外,在裝飾功能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它既是人工照明的必需品,又是創造優美的家居環境所不可缺少的設備。特別是在需要某種特定氣氛時,燈具的雙重職能對提高家庭的生活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們在居家生活中,有工作、學習、休息、娛樂等不同的要求,所以,對光、色、形、質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使用的燈具自然也不相同。現在的燈具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發展而日新月異,真正是千變萬化,花色繁多。按其位置可分爲以下幾類。
  一、天棚燈具
  1、吊燈 

  (1)杆式吊燈是點線組合燈具,吊杆有長短之分,長吊杆突出了杆和燈的點線對比,給人一種挺拔之感;短杆則突出燈具本身的造型和質感;
  (2)鏈式吊燈,是由鏈條代替直杆作吊具,這種燈具突出了整個房間的富麗華貴;
  (3)伸縮式吊燈,可隨意調節,重要用在餐廳或其它特殊部位。
  2、頂燈
  (1)凸出型吸頂燈,燈具有座板直接安裝在天棚上;
  (2)嵌入型吸頂燈,將燈具嵌入到天棚內;
  (3)投射型吸頂燈;
  (4)隱藏型頂燈,只看到燈光,而看不到燈具的頂燈,一般都是燈槽。
  二、壁燈

  壁燈 有貼壁燈和懸臂燈兩種。
  三、臺燈 

  臺燈是人們生活中用來照明的一種家用電器。
  它一般分爲兩種,一種是立柱式的,一種是夾子式
  四、特種燈具 
  用在特殊部位或特種用途的燈具,如衣櫃燈等,在家居裝修中,其實燈具的配飾和家具的配飾同樣重要,甚至于燈具還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和設計師交談中,前期談到不僅僅是運用材料、選定風格和家具的選擇,提醒大家,同時注意燈具。但是,如何在品種繁多,千姿百態,五顔六色的燈具中選出適合自己的燈具,提出以下四條建議:
  1、燈具的造型是否與整個的裝修風格相協調;
  2、燈具的規格、大小、尺度與整個空間是否相配;
  3、燈具的工藝、材料、質感是否有助于增加整個家居的文化藝術氣質;
  4、不能一味追求豪華,要考慮價廉物美。

參考資料:

字典中燈的解釋 
中國燈史 
近代燈史 
家庭裝飾中燈的種類 
家居燈飾 
http://baike.baidu.com/view/42130.html?tp=0_01

另參本館:3M博視燈  兩岸鬧元宵  爆炸吧!爆竹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8,069) | 回應(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展題 |
此分類下一篇:風の世界
此分類上一篇:色聲香味觸

阿楨
光的嬉遊/倫敦國際燈光藝術展‧DFUN設計風尚誌 2013/07/22

  英國藝術家David Batchelor的作品
今年春天,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的海沃美術館(Hayward Gallery)舉辦了名為Light Show 的國際燈光藝術展,展出了25件來自20世紀60年至今的眾多極具視覺效果的燈光藝術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為英國首次舉辦的燈光藝術專題展,其中部分作品距離首次展出已相隔幾十年,有些作品為了參加本次展覽還特意進行了部分修改。
  委内瑞拉裔法籍艺术家Carlos Cruz-Diez的作品
Light Show策展人Dr. Cliff Lauson表示,此次展覽共展出了包括 Dan Flavin創作的極小熒光雕塑、JennyHolze巨大的LED招牌、David Batchelor 的重工業色彩重現、以及Olafur Eliasson爆炸鑽石般的噴泉閃燈裝置等,藉由重新定義燈光與空間的關係,創造出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視覺震撼。此外,本次展覽也特地為參觀者打造了身臨其境的體驗空間,包含投影作品在內的燈光雕塑,帶領觀眾同藝術家一起進入光譜間變幻萬千的魔幻世界。
  深入展覽,DFUN也在此為各位讀者介紹幾位參展的藝術家:一如燈光藝術先驅者Dan Flavin(b. 1933 – d. 1996),他是美國極限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早期受到抽象表現主義及普普藝術影響,並於1964年開始使用他最具代表性的「工業霓虹燈管」作為創作媒介,探索色彩、光與雕塑空間的純粹性與精神性,其審視知覺的本質以及對環境空間的想像,奠定了他日後在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風格與地位。「透過細心組合的燈管,我知道我能展現最真實的空間」Dan Flavin曾如此表示。
  如今,曼哈頓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Leo Villareal,在Dan Flavin的啟發下,以發光二極體和他自行編製的軟體作品,持續在藝術的領域中發光發熱。除了進一步地結合電腦科技的應用、數學邏輯的演算,Leo Villareal更在作品中呈現出都會生活多層次的複雜性與快速變化。而面對其作品中如此抽象之情境轉化,我們也不禁回想起他曾於著名的舊金山海灣大橋(The Bay Lights )一案上,所表示:「我認為觀看者實際上確認你在自然中看到的許多東西,所以你開始將不同的特質歸入作品中。」;「但當你開始獲得它是什麼的想法的同時,它卻開始變化、存在著平滑的特性。每件事情都在變化,但沒有開始、沒有中間、也沒有結尾。」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65827
2013-08-04 12:30:33
阿楨
《致命光害 Lights Out》

  你也許不相信,但是美國康乃迪克大學健康中心癌症流行病學家理查史帝芬斯發現,歐美工業國家乳癌發病率偏高,可能與夜間燈光有關。不僅如此,夜間光線還跟心臟病、肥胖症、憂鬱症有關。而這種夜光,即使非常微弱,例如睡眠時使用的夜燈,也會影響健康!
  紀錄片《致命光害Lights Out》中,一群世界頂尖的神經學家、癌症專家、眼科教授及光研究計畫主持人,經過長時間研究和實驗後發現,人類在夜間入睡以後,大腦會分泌一種褪黑激素(Melatonin),這種神奇的天然荷爾蒙不但會幫助入睡,更能調節人體各類活動,維持生理時鐘規律運轉。但是,大腦必須在黑暗的情況下才會正常製造褪黑激素,而夜間的燈光則會嚴重抑制大腦製造褪黑激素,從而使我們因褪黑激素不足而導致身體病變。
  紀錄片指出,夜班工人在明亮的光線下工作,亮光抑制了褪黑激素的生產,而褪黑激素卻是對抗癌細胞的有效機制,因此夜班工人喪失一項重要的夜間保護機制,以致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幅升高。
  美國湯瑪斯傑佛遜大學光研究計畫負責人喬治布瑞納博士指出,夜班工人除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日班工人高出兩倍以上之外,夜晚工作場所的光線更紊亂了他們的生理時鐘,使得血壓升高、代謝加速、腸胃不適、情緒不穩,進而導致認知能力不足,工作表現較差。如今,夜班工作已經與類固醇、紫外線、柴油引擎廢氣並列人類的高風險項目。
  紀錄片還會告訴觀眾關於睡眠長久以來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例如,半夜睡不著怎麼辦?過去,專家會告訴你,起床,打開電燈,放輕鬆,找本書看,或是看電視,睡意自然會來,然後上床睡覺。但最新的建議是,絕對不可開燈起床!要在漆黑中繼續靜靜的躺在床上,如此我們的生理節奏系統就仍停留在晚上。如果開了燈,生理節奏系統就會誤以為天亮,該起床了,那就很難再入睡。更糟的是,褪黑激素也就停止分泌了。
  另一件跟睡眠有關的事,就是半夜上廁所怎麼辦?當你睡眼惺忪的開燈走進浴室的時候,大腦也就立刻停止分泌褪黑激素了。該怎麼辦呢?康乃迪克大學健康中心癌症流行病學家理查史帝芬斯教授的建議是,「在浴室裝上暗紅色的燈泡,」因為「紅色是天黑之前落日的顏色,是夜裡暖意的來源,已經照亮了150萬個年頭,並且恰好對褪黑激素的製造影響不大。」對此,史帝芬斯教授說,「聽起來也許有點好笑,但我家就有裝!」

詳參【圖博館】:火爐燈光《哀悼乳房》恐癌症
2013-08-31 10:09:40
阿楨
跨年春晚與煙火

  都已煙消火滅,年中才來評兩岸年初的跨年春晚與煙火?
  是早該貼了,稿擠才拖到年中。
  沒差,何時都一樣,反正兩岸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每年都會對跨年春晚與煙火、相互噴糞!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706264
2014-05-05 09:18:36
圖博館
2015上海新年倒计时5D灯光秀

2015上海新年倒计时5D灯光秀在外滩源登场,结合了灯光、投影、真人表演等形式,打造一个全新的投影表演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3hQjwgd9I
  回應
 这次事件本身是因为老外撒美金,造成人群哄抢践踏,撒钱的人才是罪魁祸首。新年搞庆祝活动的本意也是为了让这座城市的市民可以参与以及欣赏精彩的表演,其本意都是好的。只是发生了这样的事,谁也不想的
 首先,撒钱的不是老外,撒的并不是钱,而是有点像美金一样的酒吧代金券。最重要的是这次踩踏与撒钱没有任何关系,事发地里撒钱的地方很远。清晰的近距离事发过程视频已经公开,可以清楚的看到,出事的地方是一个台阶,两股人流一上一下卡住,然后最下面的人摔倒被压,这就是事故的全部过程。
 取消庆祝也未必是好事,反而可以更多人抱怨。要知道去的大多数都是在上海打拼的打工仔,一年到头辛苦赚钱,好不容易看个免费表演,还取消了,他们应该更失望吧
 取消灯光秀也不通知。那么多人的外滩什么配套应急措施有跟上吗?不要说什么没活动所以没管制,政府部门就应该知道会有那么多人,人潮多的地方(尤其事节假日)就应该有事先的部署。 说个不好听的,如果有心人士在人群中喊什么有恐怖分子啦,那会不会造成混乱呢。
 没有说取消灯光秀,只是灯光秀的举办地址改成外滩源,外滩源跟外滩只差一个字,很多人不知道,以为还在外滩,所以还是向往年那样去外滩。外糖由于不再是灯光秀的主办地,所以安保等级下降,这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政府是有责任,但是也不能全怪政府。当时在外滩就已经有几百警力了,他们也很辛苦。有些人群很多都是拦不住的,你去过你就知道,外省人根本不鸟你警察。
 我想说,踩踏事故的主要责任应该归咎于政府管理不当,这么多人的地方应该放多少人,哪些地方容易出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中国每年各种意外伤亡事故还是一再发生,还是会有领导第一时间指示,还是会有感天动地的报道,就是没人做点实事研究如何改进。
 如果把这些用来狂欢费用的钱 拿去帮助那些贫困缺钱治病没钱过年的的边沿人,该有多好,多有意义的事,又不会产生践踏的悲剧。刚刚才看到新闻,山西一个农民妇女因年关近了,追讨被拖欠的薪水,且被警察打死。中国那么有钱且常常见闻官员警察城管欺负贫困乡村农民的事件,真是丢人。
2017-02-24 21:48:03
圖博館
呆湾狗别来黑上海,台湾那么小算什么,而且上海是世界第二经济啊
 我们鄙视的不是台湾人,我们鄙视的是素质低的吓人的台巴子!
 如果中國人這麼排斥台灣人,那請中國人也別來台灣了,曾經我如此的看好兩岸統一,至今只得到仇視.敵意.鄙視,靠軟體跳牆來這裡罵台灣,你們這些人可以說是台獨的生母。
 以前只见过大陆喷子,现在见到了台湾喷子.中国人别来台湾,你搞笑啊吧,事实是台湾人的赖在中国人的台湾岛下贱得不走,还不知羞耻的说我们中国人别来自己国家的土地。
 上海人笑而不语, 表示昨天在时代广场也只不过如此,就是个新年~~~
 看个灯光跨隔年,多开心的事,你们吵个毛啊,我女朋友是台湾人说这个好看我才来看的,都别太煞风景好吗。祝大家新年快乐
 我今年去上海兩次,我相信去過上海的台灣人都肯定上海的繁榮和規劃遠超過台灣,當然台灣也有比上海好的優點,像是服務態度還有地鐵整潔和地鐵治安之類的,希望大家能彼此尊重

上海踩踏事故2年 今年外灘仍無跨年活動2016-12-29聯合報

上海兩年前跨年夜發生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今年跨年夜繼續停辦外灘跨年迎新活動。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微信公眾號「上海黃浦」宣布,今年跨年除了12月31日晚上在新天地太平湖公園舉行2017上海新年倒計時活動外,黃浦區將不舉辦其它室外迎新倒數計時活動。
  「上海黃浦」指出,12月31日晚,包括外灘、外灘源在內的其它地方並無跨年迎新活動,各大標誌性建築也不會舉行燈光表演秀。
  此外,根據「上海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外環線以內區域全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元旦期間,警方將在外灘、新天地、豫園等地標性旅遊區域加強警力配置。
  2014年12月31日晚上11時35分左右,在外灘陳毅廣場一處台階因人群擁擠發生踩踏事故,導致36人死亡。去年底官方未舉辦跨年活動。且在12月31日當天,靠近外灘的地鐵站提早封站以限制客流,並加大警力配置。

光雕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4mn-GKco8ERUFpYmPOKY4iTkbi0y-PW
2017-02-24 21:50:07
圖博館
火的精神分析
作者: (法)加斯東•巴什拉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火的分析,把知識與物質的想象統一起來,從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對普羅米修斯情結、恩培多克勒情結等進行分析,描述了火從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發揚,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熱對人的靈魂的啟迪和升華,直至*高的火的純潔化的生命高度的過程。
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法國20世紀重要的科學哲學家、文學評論家、詩人,被認為是法國進步科學認識論的奠基人。他的哲學思想深刻影響了法國眾多哲學家,而其認識論也在全球范圍內廣受推重。巴什拉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火的精神分析》《夢想的詩學》《燭之火》《水與夢——物質的想象》《科學精神的形成》等。
  目錄
第一章 火與敬重 普羅米修斯情結1
第二章 火與遐想 恩培多克勒情結9
第三章 精神分析和史前歷史 諾瓦利斯情結20
第四章 性化的火51
第五章 火的化學:虛假問題的歷史75
第六章 酒精:能點燃的水 潘趣酒:霍夫曼情結 自燃109
第七章 理想化的火:火與純潔129
結論141
附:燭之火
  評論
  男歡女愛
火的起源被追溯到男歡女愛的層面,男女在相互摩擦中獲得了愉悅,得道啟發的古人類用類似的方式摩擦發現了火。這個過程充滿了性想像的空間,許多人都了解,故不多做描述。
  不要輕易嘗試2011-07-11
我是高2年紀去上海季風書店買到的她。可能是因為我太愛火一生愛著火大家都叫我炎所以我覺得關於火的東西我是無法抗拒的要去了解.也有可能是年少的虛榮心作祟,僅以為讀過些馮友蘭的,弗洛姆的,佛洛依德或者是昆德拉卡爾唯諾博爾赫斯就可以肆意的以為自己能夠嘗試更艱深的文字。我錯了。在這部不知道是翻譯有問題還是我確實讀不懂的作品面前,我放棄了。儘管自己還是堅持看完了前2章,並且做下了筆記,但現在回頭拿起這本書來翻閱的時候,我甚至忘記我看過的所有內容和筆記。總之,本書對火的研究確實不錯,把火的性化和純潔性講的比較清楚,但是我無法理解的是關於詩學方面的研究,還有也許等我再經歷一段時間,才能更深的體會曾經讀過的作品!
2017-04-16 13:00:23
圖博館
詩與認識論2011-02-28

在《火的精神分析》中,詩即知識,我們認識世界,即通過詩創造世界,此世界並非虛幻,相反,主動創造的隱喻世界之外,別無世界。比如,我們在主動尋找隱喻和創造隱喻之前,“火”於我們,只是概念的屍體,即它其實並不存在於我們的精神世界中。
但為什麼是精神分析呢?如果說普羅米修斯情結、恩培多克勒情結、諾瓦利斯情結、霍夫曼情節是確定的火的隱喻標記,那麼,性化的火、火的化學、理想化的火則描述了火的隱喻的增殖。文學提供隱喻,而文學作品的精神分析梳理隱喻的發生系統;同樣,通過對科學起源的精神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火的隱喻是如何發生的,它同文學一樣,是想像與隱喻的領地。
《火的精神分析》中,非常突出的是到詩與科學的同源性,它們共同根植於想像與隱喻。而書中的認識論則建立在這種想像的基礎上,即,詩在本書中,與認識論是同義的。

  火的詩學2012-07-12

按:最近開始為畢業論文著急了,但因上個月工作太忙,消耗過度,目前讀書、寫作都毫無狀態,只好翻翻之前寫的相關文章,找找感覺。此乃大半年前寫的東東,後因論文改了方向,它已沒什麼大用了,而且現在看來也問題多多。
  火的詩學——論加斯東•巴什拉詩學想像中的火
一、巴什拉的想像觀
二、物質想像中的火
三、火的想像現象學
在這種想像的現象學中,火已不再是那個為想像提供其實質和規則的對像元素,也不再是需要進行精神分析的客觀對象,而是迎合夢想者主體意識的對象物。壁爐中的火讓孤獨的人產生夢想,照亮人類最古老的歲月,使人返回心靈最深處的家園。夢想者置身於自身的“可伊托”之中,回到火的本體論形象之中,體驗到一種正在擴大的寧靜宇宙。這些夢想都是安寧的,單純的,令人幸福的。在對火的形象的本體存在論分析中,文化情結式的解釋就被超越了。
這種關於火的現象學分析,在巴什拉最後的一部作品《燭之火》中得到了更加集中的展現。巴什拉主要還是圍繞著火前的夢想進行探討,但對像已從爐中火變成孤獨的火苗。火苗是夢想者的繆斯,火苗的多種形象無一不瀰漫著詩的氣息,傳達著詩的話語。它吸走我們專注的目光,召喚我們遙遠的回憶,我們在它身上看到最初之火的形象,感受到家園的氛圍。
2017-04-16 13:01:05
圖博館
正如巴什拉所說的:“因此,對火苗的凝視使最初的遐想永存。這種凝視使我們脫離塵世,使遐想者的世界擴展。”在《燭之火》中,巴什拉闡述了火的孤獨形象及其所隱含的孤獨存在的本體論、火的垂直性和向上性而生髮出的生機勃勃的象徵意蘊、燭光所產生的“明—暗”相間的美學效果、植物形像中的隱喻之火、燈與燭之遐想的同一性等多方面的內容。夢想中的火的意象所具有的種種意蘊,僅僅依靠客觀的心理分析和理性解讀是不夠的,而巴什拉以其個人意識去尋找創造種種火的意象之主體意識的共鳴,通過自身對火的孤獨、溫馨的體驗,去想像、思考其他主體對火的體驗,從而抵達整個圖景的中心。火,從科學精神所追求的客觀知識對象,到作為精神分析的對象,到作為迎合主體夢想的物體,在巴什拉的想像理論中完成了一套完整的敘事。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42650/
2017-04-16 13:02: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