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03 08:11:49| 人氣5,957|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木の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好像少見有關木雕之書?竹雕、根雕反而有!

是你少見,朱銘等木雕大師的圖冊不是很多。

你誤會了我的意思,我是指像礦石、陶藝之類,介紹各種木頭性質與木雕技法間的關係,最好有歷代木雕代表,以及木頭標本。

又不是建材行。

可是礦石甚至酒都有。

乾脆去開家標本模型店,從煙酒茶、木竹根、礦石寶石化石、汽車飛機、各式美食、人偶等全都賣。

太俗了吧?

怎會,模型在柏拉圖哲學和寫實主義那裡可有深奧意含。

又太形而上了。

不然要怎樣?

能怎樣?當然談些有市場的。

說到市場,我就不懂,憑什麼中國的「竹藝品」價就高,臺灣的「竹製品」別說沒價、根本就沒人用了。

這就對了,實用品,民俗館才有興趣,一般人要的是雅致可把玩觀賞的竹藝品,比如筆筒、臂擱、香爐、尤其各式竹片雕。

都是中國文人雅士的玩物,那有臺灣民間竹製品豐富,從家具(椅、凳、床、桌、櫃、蓆、簾),農具(笠、篷、箕、耙、籠、簍、篩、筐、筌),籃(提籃、謝籃、搖籃),食器(筷子、筷筒、飯匙、麵撈、蒸籃、鼎蓋、桌罩、菜櫥、碗籃),還有竹屋、紙傘、扇子~等等應有盡有。

你很懷念是嗎?那就到藝品店買些小模型回來懷舊吧!

你還沒了解,我的意思是~

哦?我了,文化產業是嗎,不就是文物的政治化,可這在文物自由市場行不通的。

少來了,連號稱最抽象最自由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市場,也是在美國民族主義操弄下形成的,不然單憑那些連猴子都會塗的「鬼畫符」也值高價收藏?

對!對!臺灣所謂的前輩畫家的三手繪畫,也是在島內本土化、臺灣優先、臺灣至上等的臺灣民族主義下抄作出來的,不然憑他們來自日本印象派(二手)的油畫,就藝術的原創性來看,根本不值一顧,更遑論花百萬千萬新臺幣的收藏。

中國豬!那所謂國畫呢,歷代模仿的不知幾萬手了,還在文物市埸上招搖撞騙。

莫明其妙,扯到咱中國畫幹嘛,國畫重神不重形,氣韻生動懂嗎?

各位!何必爭的眼紅耳赤、口出穢言呢,藝術嘛如談戀愛,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各有所好而已,文雅些如何?

就是嘛,像咱竹藝就是隨明清文人畫而生,所以特重「雅」,連江蘇嘉定派刻的立體、鏤空的高浮雕、透雕、圓雕,一般人雖喜其凸出,但文人仍嫌其俗,而傾向南京金陵派的凹陰淺雕。尤其「留青」(在竹子青皮上淺微雕,竹分三層、外皮最硬最難雕、中肉、內黃次之)「貼黃」(在竹藝品外表貼上竹子內層的黃皮)技藝發展出來之後,更顯竹藝之雅,你只要瞧瞧「臂擱」便知。

什麼東西嘛,一塊黃黃、表面刻些細紋的竹片,竹子成本幾塊錢、卻要價幾千甚至上萬,還說雅,簡直比奸商的「一本萬利」還貪。

藝術無價,旣然你嫌竹藝太雅,那來點「根雕」之「醜」。

又來了,還不是玩石之「醜」的那套。根雕可是嚴重的殺生和破壞生態,專挑惡地、長瘤畸形的木根下手。還是咱臺灣的「漂流木藝」來得環保又有創意。

「山老鼠」盜伐和濫墾下的產物吧!

看來「無邪」的藝品背後往住充滿「邪惡」。


原木的本色

眞是株高聳雲端的蒼天古木婀
砍倒  剝皮  拋光  保持原色
哇達日本人的神社之天神喜歡
鋸倒  包皮  上油  滑溜溜的
阮宜蘭人的搶孤之野鬼才喜歡
伐倒  去皮  磨光  上色題字
涯屏東人的義民廟客魂更喜歡
全倒  削皮  上金  雕龍刻鳳
咱大清的紫禁城之皇帝很不爽
一群南蠻東夷叛臣賊子跟朕爭
不就一根木頭讓我莊周來評理
旣要原色又要加味添香有嚼勁
要不在原木正面包塊題字木匾
兩側鑲上繞柱飛舞的龍鳳呈祥
底部塗上防水防蟲防腐的柏油
什麼亂七八糟的一柱擎天良木
原木本色早就被莊周寓言毀了

竹子的氣節

真是根有節有守的搖擺竹子啊
鋸節 留皮 微雕 保持原色
我們讀書人的文房之臂擱愉悅
挖筍 去皮 留心 鮮嫩無比
咱們大飯店的廚房之食客愛吃
砍段 削皮 編織 柔韌彈跳
阮粗魯人的閨房之竹夫人爽快
禁伐 留皮 存肉 生態保育
我們原住民的祖先之竹箭斷了
一群外來政客和熊貓搶食嫩竹
不就一根竹子讓我蘇軾來評理
旣要原色又要加味添香有彈性
要不在臂擱表面切盤沙拉竹筍
前面擺個充當充氣娃的竹夫人
裡頭套層會漏氣保險套的竹笙
什麼東倒西歪的中空竹節美竹
竹子氣節早就被東坡肉給煮了

樹根的骨氣

真是塊皺漏瘦透的奇醜樹根啊
挖出 留皮 稍飾 保持原色
他們根雕家的工房之刻刀喜歡
掘出 曬乾 放火 斬草除草
他們開墾者的寮房之斧頭歡喜
鋸斷 風吹 雨打 泥石齊下
他們開發商的工人之電鋸利落
禁採 留根 存莖 寸草不生
我們土地廟的土地神之心碎了
一群山老鼠肆無忌憚吃我老本
不就一塊樹根讓白居易來評理
要不在盆裁裡種棵千年老古柏
土裡埋著不絕如絲的鬆根苟活
根莖纏著節食瘦身的鐵絲求榮
樹根骨氣早被白居易野火燒了


另參本館:

我的相簿:木雕/竹藝 《藝術大師朱銘傳》《民族藝師李松林》《亨利摩爾藝術全集》《國外後現代雕塑》 木の藝

木雕>百度百科  

李松林

作品欣賞 

左進燈尊者右觀經尊者

 

伏虎尊者

 

老子騎牛

 

人生四暢-伸腰者

 

人生四暢-撫鼻者

 

進果尊者與達摩尊者

 

壽星

 

進花尊者與慎思尊者 

〈民族藝術的薪傳者-黃龜理〉


 

黃龜理紀念館代表圖片

台中樂成宮的小木作

 

降龍羅漢

 

孟母教子

 

孔子師項橐

羅狀元返鄉遊

木雕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沈香、紅木、龍眼等。采用自然形態的樹根雕刻藝術品則爲“樹根雕刻”。木雕有圓雕、浮雕、鏤雕或幾種技法並用。有的還塗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戰國和漢代即有大量木雕俑和動物雕刻,唐宋時有人物、仙佛、鳥獸等木雕。明清時代小型木雕擺件、建築木雕裝飾和木雕日用器物大爲發展。並形成地方特色,如東陽木雕、廣東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等。建築裝飾木雕,出現不少以民間傳說、戲曲、曆史故事爲題材的作品;玩賞性木雕則注重發揮木質本身的美感,相形度勢,因材得意,成爲人們喜愛的藝術品。

  雕塑工具

  工具是雕刻家從事創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侶。在木雕的工藝制作過程中,雕刻刀及其輔助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話說:“人巧莫如家什妙”、“三分手藝七分家什”。看一個人的手藝如何,只須觀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曉,而工具的保養修飾,也能證明勞動者素質的高低。在木雕創作中,工具齊備,會磨會用,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技巧,使行刀運鑿洗煉灑脫,清晰流暢,增加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雕刻刀的種類有很多,基本分爲二大類。一類是“翁管形”的坯刀、俗稱“砍大荒”、“毛坯刀”,一類是“鑽條形”的修光刀,主要用于掘細坯和修光。最寬的鑿有4-6厘米,最窄的鑿只有針尖那麽點兒。初學木雕者在選擇刀具時,首先要了解它們各自的用途,然後再到産地、廠家或鐵匠鋪裏定制購買。坯刀以浙江東陽、溫州樂清和蘇州光福出産的爲好,有些地方的美術材料用品商店裏也能買到比較合適的木雕工具。如果在不方便或買不到的情況下,可以學會自己做,自己做的好處還在于無論刀的種類、大小形狀,都可由自己選擇決定,可根據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隨時添置得心應手的工具。不過自制刀具只限于修光用的“鑽條形”。也有人試過用鋼板銼改制成坯刀。像福建用的坯刀和修光刀都是直接用鐵條或鋼條打制而成,因其鐵柄的上方呈四方形,不用裝木柄也好打坯。下面就將木雕刀的種類與用途及其制作方法逐一介紹。
  圓刀:刃口呈圓弧形,多用于圓形和圓凹痕處,在雕刻傳統花卉上也有很大用處,如花葉、花瓣及花枝幹的圓面都需用圓刀適形處理。圓刀橫向運刀比較省力,對大的起伏、小的變化都能適應。而且圓刀的線條不肯定,使用起來靈活且便于探索。根據不同的用途,圓刀的型號應有所區別,大小範圍基本在5厘米-0.5厘米之間。做圓雕人物的刀口兩角要磨去,呈圓弧形,否則雕衣紋或其它凹痕時,不但推不動,還會破損凹痕道的兩旁。倘若做浮雕時,則應保留刀口兩角,並利用其角尖的功能雕刻地子角落處,因此要配備二種。圓刀還有正反之別,斜面在槽內、刀背呈挺直的爲正口圓刀,它吃木比較深,最適合做圓雕,尤其是在出坯和掘坯階段。斜面在刀背上,槽內呈挺直的爲反口圓刀,吃木比較深活,能平緩的走刀或剔地,在浮雕中用途更大。圓刀的形狀還可根據需要做成鐵杆彎曲形,以便伸進較深的部位挖雕鏤洞。
  平刀:刃口呈平直,主要用于劈削鏟平木料表面的凹凸,使其平滑無痕。型號大的也能用來鑿大型,有塊面感,運用得法,如繪畫的筆觸效果,顯得剛勁有力,生動自然。平刀的銳角能刻線,二刀相交時能剔除刀腳或印刻圖案。瑞典和蘇聯的木雕人物就多用平刀,有強烈的木趣刀味。
  斜刀:刀口呈45度左右的斜角,主要用于作品的關節角落和鏤空狹縫處作剔角修光。如果刻人物眼角處,斜刀更好用。料刀又分正手斜與反手斜,以適合各個方向。在上海的黃楊木雕中刻毛發絲縷通常使用斜刀,用扼、擰的方法運刀,刻出的毛發效果比用三角刀刻得更爲生動自然。
  玉婉刀:俗稱“和尚頭”、“蝴蝶鑿”,刃口呈圓弧形,是一種介乎圓刀與平刀之間的修光用刀,分圓弧和斜弧二種。在平刀與圓刀無法施展時它們可以代替完成。特點是比較緩和,既不像平刀那麽板直,又不像圓刀那麽深凹,適合在凹面起伏上使用。
  中鋼刀:刃口平直兩面都有斜度。也稱“印刀”。傳統雕刻認爲:中鋼刀鋒口正中,用它打坯可保持鋒正直往,使周圍保留部分不受震動。中鋼刀還用于印刻人物服飾及道具上的圖案花紋。
  三角刀:刃口呈三角形,因其鋒面在左右二側,鋒利集點就在中角上。制作三角刀要選用適用的工具鋼(一般用4-6毫米的圓鋼),銑出55度-60度的三角槽,將兩腰磨平,其口端磨成刃口。角度大,刻出的線條就粗,反之就細。三角刀主要用于刻毛發刻裝飾線紋,也是版畫與水印木刻藝術制版時常用的一種工具,操作時三角刀尖在木板上推進,木屑從三角槽內吐出,三角刀尖推過的部位便刻畫出線條來。
  在選擇使用以上刀具時,要注意掌握刀頭厚薄在用途上的區別。所謂刀頭,就是實際使用的那段刀面。刀頭越薄越鋒利,但牢度也越差。根據這種情況,開毛坯的刀頭可適當厚些,以經受錘子的敲擊和用力掘撓;修光用的刀則薄些,所謂薄刀密片,方可將木料刻得光潔不隙。總之,工具選擇配置,一定要嚴格依照工藝性質,不能隨意替代,而且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應有所保證,在傳統的工藝雕刻中,木雕工具往往多達百余件,工藝一般的至少也要30件,當然,經常使用的只是一小部分,有的只是偶爾使用一下。
  木雕的輔助工具:主要是指敲錘、木銼、斧子、鋸子。斧子的用途是配合出坯大量砍削木料,注意砍削時不宜用力過大,不可直上直下砍,斧刃應與垂直的木紋保持在45度左右,否則,木料會開裂。木銼的用途主要是在圓雕的細坯階段,可代替平刀將刀痕鑿迹銼磨平整以便修光;又可代替圓刀或斜刀作鏤空處理。木銼的作用還在于能大面積迅速地調整造型結構,並能與雕刻刀結合使用,將人物衣紋的輾轉翻折處理得生動流暢,虛實有致。木雕敲錘的形狀以扁、平、寬、方爲好。錘面尺度可掌握在7×5.5×2.5厘米左右。太窄或太厚,都會影響錘子著落點的准確與力的均勻。敲錘分木制與鐵制二種,木制敲錘一般采用木質比重大的硬木,如紅木、黃楊、檀木、櫸木及果樹木料等,其規格可掌握在長27厘米,寬55厘米,厚45厘米左右;握柄部位呈圓形略扁一些,大小以握在手中適宜爲准。
  木雕的輔助工具還包括小型電動木工抛光機和電動手槍鑽。抛光機的用途僅在于作品完成後的表面處理,可以代替手工作大面積的磨光,比較省時省力,但只限于大中型的體積較爲平展的作品使用,手槍鑽主要用手鏤空打洞,做大型雕刻時,可用它打點切輪廓。
  木雕的操作設備:主要是指帶交叉拉條的特別穩定堅固的工作臺和木鉗臺,上面可安置臺鉗和G字夾。臺鉗用于鑿圓雕,鉗口必須配備軟木以防止雕刻木料及工具被夾損。G字夾用于鑿浮雕粗坯用。初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設置一些經濟簡便的工作臺,如坯坯凳等。大件作品可放在地上或站著或蹲著靈活操作。

木雕工藝制作流程及雕刻技法

  (一)木頭的特性及選材

  木頭有的松軟、有的粗硬,一般木頭松軟的易雕,粗硬沈重的難雕。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的稱之爲硬木,如紅木、黃楊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適合雕刻結構複雜的、造型細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受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只是雕起來比較費工夫、容易損傷刀具。
  比較疏松的木質適合初學者用,如椴木、銀杏木、樟木、松木等。這類木材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的需要著色處理,以加強量感。有些木紋比較明顯而且變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紋的流暢、木紋的肌理,作一些較抒情的作品。一般說來,造型起伏越大,木紋的變化越豐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狀動態越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材的造型設計應是以高度概括爲主,過于複雜和過于小的體積,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所以在創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對木材有所認識,選擇適合于所表現的材料十分重要。

  (二)木材的幹燥處理

  1、人工幹燥:將木材密封在蒸氣幹燥室內,借蒸氣促進水分蒸發,使木材幹燥。(根據木材的大小、厚薄,如4cm板材烘幹時間一般需要一個星期),幹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僅達3%。但經過高溫蒸發後的木質發脆失去韌性容易受到損壞而不利于雕刻。通常講原木幹燥的程度應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2、自然幹燥:將木材分類放置通風處(板材、方才或圓木),擱置成垛,垛底離地60cm左右,中間留有空隙,使空氣流通,帶走水分,木材逐漸幹燥。自然幹燥一般要經過數年或數月,才能達到一定的幹燥要求。
  3、簡易人工幹燥:一是用火烤幹木料內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料中的樹脂成分,然後放在空氣中幹燥或烘幹。這兩種方法幹燥時間可能縮短,但侵水後的木材容易變色,有損木質。

  (三)刀具的應用

  刀具是從事木雕創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侶。在木雕的工藝制作過程中,雕刻刀及其輔助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刀具齊備,會磨會用,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技巧,使行刀運鑿洗練灑脫,清晰流暢,增加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雕刻刀的種類有很多,以下介紹幾種主要的刀具及用途。
  1、平刀:刃口呈平直,主要用于鏟平木料表面的凹凸,使其平滑無痕。大型號用來鑿大型的木雕,有塊面感,運用得法,如繪畫的筆觸效果,顯得剛勁有力,生動自然。平刀的銳角刻線,有強烈的木趣刀味。
  2、圓刀:刃口呈圓弧形,多用于圓形和圓凹痕處,在雕刻傳統花卉上也有很大用處。圓刀橫向運刀比較省力,對大的起伏、小的變化都能適應。而且圓刀的線條不肯定,使用起來靈活且便于探索。
  3、斜刀:刃口呈45度左右的斜角,主要用于作品的關節角落和鏤空狹縫處作剔角光。如果刻人物眼角處,斜刀更好用。斜刀又分正手斜與反手斜,以適合各個方向。
  4、中鋼刀:刃口呈三角型,因其鋒面在左右兩側,鋒利集點就在中角上,因此用裏推壓越重,三角刀刻出的線條就粗,反之就細。三角刀主要用于刻毛發、刻裝飾線紋,操作時三角刀尖在木版推進,木屑從三角槽內吐出,三角刀尖推過的部位便刻畫出線條來。
  木雕的輔助工具主要有敲錘、斧子、鋸子、木銼。斧子的用途是配合出坯,大量砍削木料,注意砍削時不宜用力過大,不可直上直下砍,斧刃應與垂直的木紋保持45度左右,否則,木料會開裂。木銼的用途主要是在圓雕的細坯階段,可代替平刀將刀痕鑿迹銼平整以便修光,又可代替圓刀或斜刀作鏤空處理。

  (四)雕刻技法

  所謂技法,就是木雕創作中作者對于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地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在“脫殼而出”的快感。甚至因木質的特性或用力過猛會減去不該減去的地方,而感到驚心動魄,但如處理得當,也可能因險象環生而喜悅。同時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運用過程中産生的特殊韻味,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産生新的意韻。因此,在木雕藝術創作中,是心理多變而複雜有意義的過程。優美的刀法之所以形成,是技術達到純熟的表現。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張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與筆觸,因爲筆觸是作者心靈與技巧的産物,刀法也如此,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並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于自己的刀法。那種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圓刀排列、平刀切削……它們所表現的藝術語言,其魅力是其他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

木雕步驟:


  1、通常要畫創意稿,再用墨線勾畫放大到木材上;
  2、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鑿粗坯:可從下到下,從前到後,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一層層地推進。鑿粗坯時還需注意留有余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適當的放寬。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複肥,內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鑿細坯:先從整體著眼,調整比列和各種布局,然後將具體形態逐步落實並成形,要爲修光留有余地。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 條已趨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表現力;
  3、修光: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致完美。要求刀迹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准確地表現出來;
  4、打磨:根據作品需要,將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要求先用粗砂紙,後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的纖維方向打磨,直至理想效果;
  5、著色上光:用一枝硬毛刷、一枝小硬毛筆、一只調色缸。著色的顔料一般是指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或皮鞋油。它們的特點是覆蓋性小,有較強的滲透性。油畫的丙烯顔料不宜使用。
  木雕著色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木質和花紋在顔料的覆蓋下還依然可見,有些木紋通過著色更加清晰。所以在調配顔色時不宜過厚,顔料與水的比列是30:1,要適當的稀薄,呈透明狀。這樣即使多上幾遍,木質也不會被覆蓋住,如果顔色調配得當,上色的刷筆含水量不宜過多,不要急于求成,否則有些深凹處積澱顔色易産生不均勻的效果。
  著色不僅是爲了彌補某些木質的不足或缺陷,而且還能起到豐富材料質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上色時要酌情而定,要求盡量體現出作品內容形式的需求,並符合天然木質的種種美感。
  木雕上色不要馬上擦光。一定要等幹了(約12小時後),用一塊幹淨的布使勁擦拭直至産生均勻的光澤,達到手感光滑。有的作品可以視情況擦漏一些,使木的底色稍有顯露,形成豐富的色彩感覺,同時也加強了作品的層次感。
  當我們雕完了一件作品,從緊張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看到自己親手制作的作品,有如孕育生命的誕生,會有一種成功和收獲的快感,細細品味似經曆一次死與生的過程,這便是創造的魅力,但是真正感受到它的這種無窮魅力,但要真正感受到它的這種無窮魅力,需多雕多練,多琢磨,熟能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風格。

木雕的保養

  木雕工藝品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好的工藝品能體現出雕刻師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雕刻技術。對于收藏工藝品的人來說,收藏自己喜歡的工藝品,能陶冶情操,能給自己繁忙的空間注入無限的活力,同時給自己創造出豐富的想象空間。
  如何讓自己喜歡的東西能永葆青春,永遠散發著生命的活力,那就和如何有效的收藏保養工藝品有很大的關系了。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一些淺薄的體會來談談木雕工藝品的保養。
  一、木雕工藝品不宜長時間放在烈日下暴曬而開裂。
  木雕工藝品就像人一樣,暴曬,容易“中暑”的。所以在擺放的時候,就應該有意識的去注意,特別是不要把他們擺放在窗口。
  二、木雕工藝品不宜放置在極潮濕或者極幹燥的室內。
  在很潮濕的環境裏,部分木雕工藝品就會長“毛”。例如綠檀工藝品就會吐出銀白色的絲出來。雖然那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但是據我了解還是很多人不太喜歡的。
  太幹燥的環境,木雕工藝品有的可能會部分出現開裂的現象。況且大家現在的生活水平比過去要高的多了。最簡單的就是體現在北方的生活冬天有暖氣,夏天可以吹空調。因此就要注意木雕工藝品不要對著空凋風口直吹。也不要把他放在暖氣管的附近。
  三、木雕工藝品不宜放置于明火、火牆、火炕、火爐的附近。
  四、不宜用帶水的毛巾擦拭,宜用含蠟質的或含油脂的純棉毛巾擦拭爲佳。
  平常根據室內幹淨與否,經常用幹棉布或雞毛撣子將木雕工藝品上的灰塵撣去,以顯示其自然之美,如果發現木雕工藝品的光澤不好時,可以用刷子將上光蠟塗于木雕工藝品的表面,用抹布擦一下抛光即可。當然也可以用純棉毛巾蘸一些核桃仁油輕輕的擦在木雕工藝品的表面也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不過切忌的是,不要用帶水的毛巾擦拭,這樣會使木雕工藝品過于潮濕,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還傷害了他們。
http://baike.baidu.com/view/62380.html?tp=0_11

竹雕>百度百科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我國也由來已久。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成爲一種藝術,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爲人們所識,並受到喜愛。竹雕發展到明清時期大盛,雕刻技藝的 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國工藝美術 史上獨樹一幟。

  竹雕早期通常是將宮室、人物、山水、花鳥等紋飾,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制品也很少,目前所見的多爲明清兩代的傳世品。明清時期的竹雕制品,雕刻技藝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樸、構圖飽滿。刀工深峻,而且線條鋼勁有力,圖案紋飾布滿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帶有明代的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爲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並用。
  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簡練、古樸大方,有的精工細作、紋飾繁密,變幻無窮,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陰線、陽刻、圓雕、透雕、深淺浮雕或高浮雕等。

  竹雕的起源及發展

  我國的竹雕藝術源遠流長,我們的學術、考古界一直認爲,遠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先民們已經學會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記事。這種最原始的竹雕,應該先于甲骨文。因爲,甲骨文已經具備書法藝術的三個要素,而所謂竹刻記事,最初刻的僅僅是符號。遠古時期,我國中原、北方地區不生長竹子,所以用獸骨來刻寫,南方盛産竹,就將符號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難保存,比不上獸骨。所以,經過漫長的歲月,我們今天還有幸看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遺物,卻很難再見當時的竹雕作品了。但根據古代文獻上的記載,中國竹雕藝術的源頭,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現,這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我國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用竹制造生産和生活用具。出于愛美的天性,在竹制品上施加裝飾,與雕花的玉、石、骨、木器原無差異。因此若在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有雕飾的竹器,不足爲奇。惟竹材易壞,很難保存至今。

  先秦的竹雕

  作爲一種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時已經形成。據漢代戴聖《禮儀?玉藻》記載,西周君臣朝會時手中所持的芴(又稱手板),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凡有指畫于君前,用芴。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芴”。只是官位不同,芴的材質也不同,“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牙),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木象可也”。士大夫所持芴,均系竹制狹長板子,這種芴,上面還都刻有一些紋飾,雖然還談不上是一種工藝品,但畢竟反映了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重視對竹子的使用,並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簡單的成品。與芴幾乎同時出現的還有竹簡。在考古發掘中,這類用語記載文字的竹簡多有發現,如《孫子兵法》、記載醫藥處方的竹簡等。除此之外,竹扇、竹制筆杆、竹制槍杆、竹籃、竹席、竹盒等等,也應有盡有。
  戰國時期,漆器盛行,漆雕藝術繁榮。漆器的器胎,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竹片或積竹制成的,受漆雕藝術的影響,後來竹器本身的制作也萌生了藝術化的傾向。湖北出土的獸蹄式連蓋竹制漆盒,就是這種藝術化傾向的産物,它先用竹雕琢成帶有獸蹄樣的支架的圓盒,然後在髹漆。這件有雕工的竹盒,是今天我們研究竹雕史的珍貴資料。

  漢唐的竹雕

  漢唐時期的竹雕,目前見到較早的器物,是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木的雕有龍紋的彩漆竹勺。這件浮雕龍紋髹漆竹勺,全長65厘米,以竹爲胎,器表髹黑、紅兩色漆。勺柄近頂端一段爲紅色,浮雕一條烏黑的龍,形象生動古樸。
  及至晉代,出現了竹制的筆筒。據古書記載,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所用的斑竹筆筒就十分精致。王獻之的這只筆筒,外形酷似鍾——古代用于盛酒的一種圓形壺,竹器表面有斑紋,就像是裘皮,王獻之稱之爲“裘鍾”,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這也反映出當時所制的竹筆筒上,還未普遍出現人爲的雕刻工藝。
  南北朝時期,據《南齊書?明僧紹傳》介紹,齊高帝蕭道成曾將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筍籜蔻”,賞賜給當時的大隱士明僧紹。北周文學家庚信《奉報趙王惠酒》詩中,“野驢然樹葉,山杯捧竹根”,也提及用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說明南北朝時期,已出現根雕藝術。
  竹器的形象雕刻工藝始于唐代,其中最有名的是刻有任務花鳥紋的竹制尺八。尺八是一種豎吹的管樂器。因管長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現存日本國正倉院的中國唐代竹制尺八,長43.6厘米,吹口口徑2.32厘米,三節,遍體紋飾。正面有壓孔5個,背面1個。這件尺八,采用留青刻法,施陰文淺雕,壓孔四周及節上下,均有圖案花紋。管上分布仕女、樹木、花草、禽蝶等圖像,刻畫極爲精致,具有唐代風格。
  另據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唐時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支毛筆,竹制的筆管“稍粗于常用筆管,兩頭各出半寸,中間刻軍行一輔,人馬毛發、亭臺雲水,無不精絕;每一事刻《從軍行》詩兩句,如‘庭前琪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還’是也,似非人功,其畫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辯之,雲用鼠牙雕刻,故崔鋌郎文集中有‘王氏筆管記’,體類韓退之記畫”。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唐時期的竹雕,在整個竹雕史上,還處于藝術初創階段,它的特點是注意外在的造型,因此,根雕在那個時候産生,但器表紋飾的雕刻,基本上還是單一的表現手法——線刻。

  宋元的竹雕

  趙汝珍《古玩指南》中說:“竹雕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爲紙耳。書畫之難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難當更逾書畫也!按,古人削簡爲書,治竹久爲國人所長,刻竹爲文物,或許古時亦有行之者,只以治之未精,爲者無名,是以往昔無傳焉!”這段話,主要是講宋代之前的竹雕情況。
  到了宋代,中國的竹雕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曆史上文化最發達的時期,已經形成一支龐大而又有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藝術審美思想與要求,帶動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內的整個雕刻工藝領域的發展。這時,竹被文人們視爲純潔、正直的象征,經常出現在詩書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詩人田園的“心虛異衆草,節盡愈凡木”就更將竹擬人化了,正因爲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藝備受重視。其二,竹雕出現藝術化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藝人被廣爲頌揚。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南宋時有藝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鳥籠“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毫具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可見其竹雕技藝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儀情不自禁地贊揚詹成:“求之二百余年,無複此一人。”

  明清的竹雕

  縱觀中國竹雕發展的曆程,我們看到宋代的竹雕業已初露頭角,明清時期,竹雕藝術達到了鼎盛,出現了百花爭豔的景象。明清兩代,文人士大夫寫竹、畫竹、種竹、刻竹蔚然成風,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這時,文化畫的勃興,促使了竹雕與書畫、雕塑藝術的結合,導致竹雕藝術的空前發展。據清代金元鈺《竹人力凡例》介紹,當時竹藝“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南京)濮仲謙,一始于嘉定(吾邑)朱松鄰”。作爲雕刻家,朱松鄰、濮仲謙等人,還不局限于在竹材上施藝,犀角、象牙、紫檀木也是他們常用的材料。對各種材料的性能和各種技法的把握,使他們的雕刻有如神助。作爲工藝美術家,他們又長于書法和印章篆刻,構圖繪畫無所不能,兼具文人畫家的素養才能。所以,他們的竹雕作品富有創意,書卷氣十足而無匠氣;他們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態,刪繁就簡,襯托出竹的本質特征和文化寓意,作品遂爲文人士大夫所接受,並流傳至今,成爲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財富。
  據史料上記載,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間刻山水、人物、樓閣、鳥獸、淺雕、浮雕、圓雕並用,刀法精巧,藝術造詣深湛,爲時人所賞識,爭相請爲奏刀。因此,嘉定竹雕藝術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續到清中期,後繼者有數十人之多。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書畫見長,與嘉定派華麗的竹雕風格相比較,顯得古樸雅致。但金陵派傳承不旺,延及清代,能充分體現風格的高手匠人已寥寥無幾。
  清初,嘉定派竹雕興盛,到清中期達到頂峰。乾隆、道光年間,金陵派潘西風、方諸家就以淺刻見重,成爲清代竹雕的殿軍。除此之外,張希黃、尚勳的剔地陽紋的留青技法,極具文人氣質,亦名燥一時。
  康熙、乾隆年間,造辦處創竹黃雕刻,以黃楊木爲胎,用竹之內皮雕成各種紋飾,貼于器表,名曰“貼黃”。稍後,嘉定、黃岩、邵陽、江安、上杭等地均有制作。乾隆以後,造辦處還創制仿青銅器竹雕,刀法畢肖古銅器形狀和紋飾,裝柄、提梁諸器尤見巧思。
  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逐漸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動蕩,經濟衰敗,中國的城鄉手工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也導致了竹雕藝術的衰落。這一時期的竹雕作品,多以陰刻、淺浮雕爲之,深雕、圓雕等技法很少應用,因此顯得單一、平淺。雕刻者中雖也有能書善畫者,但大部分人只能假借他人之畫稿再行雕刻,既無創意,作品層次亦少,因此缺乏藝術感染力,畫面也呆板,刀法缺少飄逸流動。于是,具有文人氣質的竹雕藝術,又很快回到原來的匠人作品。這是災難的歲月,蕭條、凋敝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早期的竹刻制品遺存很少,至今所見多爲明清傳世品,一般渾厚古樸,構圖飽滿,布滿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線條剛勁有力,轉角出棱。品種以筆筒、香筒爲主。
  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爲多樣,淺刻、淺浮雕、留青、圓雕等同時並行;品種擴大,除筆筒、香筒外,臂擱、竹根人物、動物與山石具備,制作精致工整,細巧秀雅,而像張希黃的留青山水樓閣、鄧渭的淺刻小字行楷等,都是個人風格特征十分鮮明的作品。

竹雕收藏鑒定

  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由于竹制品不易保存,流傳至今的並不多見,以考古發掘的殘器、殘片居多。 現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兩代制品居多。這一時期,竹雕制品從日常生活用具,逐漸發展爲兼重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工藝品,其中還有一些爲純藝術性的陳設品。明代器物構圖簡淨、飽滿,線條道勁,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爲主,刀工淳厚老到,整體渾厚古樸。品種以筆筒、香筒及人物陳設品爲主。明清竹刻多鐫作者名款、印章,這爲收藏者的鑒識提供了重要依據。真款刻寫自然流暢,秀中有骨,剛而不板,無矯揉造作之感,作者藝術特征顯著。僞款則線條呆滯,運刀乏力,與原作者風格不符,有的雖形似卻無靈氣。贋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識的比較常見。
  清前期承明代遺風,風格仍以簡潔渾厚爲主,但表現技法更爲多樣,往往淺刻、留青、圓雕各種技法同時施行;品種除筆筒、香筒外,臂擱、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制造,制作秀雅有致。清後期雕工較粗,制品較爲淺陋、單一,運刀平而淺。器物種類多爲扇骨、臂擱等。也包括群仙祝壽、三羊開泰等大件題材,同時流行小像寫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銘文詩篇,作品強調再現書畫筆墨。 除年代款識,色澤也是鑒定竹刻制品的依據之一。一般而言,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澤越深,呈琥珀色、暗紅褐色、深棕色或檸檬黃色。經多年不斷摩挲把玩,制品手感瑩潤光潔,色感則溫和有致。年代較近的制品或現代制品色澤較淡,與竹材自身色澤相去不遠。作僞者常將新器加以染色,使之顔色轉深,此類制品色澤上浮,逾而不沈,不似自然色澤之純正。 
 
擴展閱讀:
1.http://www.cctv.com/program/jb/20051115/100935.shtml
2.精美的竹雕藝術:http://special.artxun.com/20080108/292905ac943fdf80ee14cb30ac4392d0.shtml
3.中國明清竹雕交易中心http://www.diaoke999.com

http://baike.baidu.com/view/158758.html?tp=0_11

根雕>百度百科  

根雕,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爲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所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說在根雕創作中,大部分應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爲“根的藝術”或“根藝”。

  根據考古發現,我們的祖先不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貝殼等物制作裝飾品,同時也采用樹根或竹根制作裝飾品。1982年,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戰國時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爲鎮墓獸的這件根雕作品,虎頭龍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蟬等紋樣,富有動勢,顯示出兩千三百多年前我國古代根雕藝術品已達到了自然形態和人工雕琢巧妙結合的水平。西漢時期,孔子的後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彎曲的形態制作拐杖。南北朝時期,已出現了不少利用樹根制作的杖頭、筆筒、佛柄、抓背、煙鬥等實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後,根雕不僅在民間普遍流傳,同時也得到皇室貴族的青睞,據《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嘗取松樛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後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說的是唐時鄴官李泌采用天然樹根,制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一事。韓愈在《題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幹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的詩句。詩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視作“神佛”形象的根藝作品。宋、元時期,根的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流行發展,同時還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在我國的一些石窟和廟宇內,至今仍然保存著根雕的佛像,這些樹根雕刻的佛像,可與泥塑、石雕的媲美。四十多年前被毀的蘇州飲馬橋堍關帝廟內的關帝像,就是用樹幹帶根雕成的。
  明清兩代,根雕技藝已趨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稱的濮仲謙爲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鶴爲代表的嘉定派。根藝家們不僅利用木、竹根創作出供人欣賞的擺設,而且還雕刻具有實用價值的家具及其他實用品。從明代蘇州畫家仇英繪制的《金古圖》、《桃李園圖》、《賺蘭亭》等畫中,可觀賞到畫家細致描繪的樹根太師椅、樹根拐杖等多種根雕藝術品。明代謝肇淛著的《五雜俎》中記載:“吳中以枯木根作禪椅,蓋本于此。”這證明吳地當時根藝制作的水平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蘇州博物館內藏有清代早期的黃楊花幾、筆筒,是巧妙利用天然樹根形態創造的根雕作品。上世紀50年代初,蘇州文管會曾收集到數堂樹根家具,其中一堂樹根椅是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遺物。蘇州昆曲專家顧篤璜先生家藏有一件“郎榆花瓶”,也是明代遺存的根雕精品。由此可見,根雕藝術在蘇州曆來受到人們的珍愛。
  民國時期,根藝制作和生産日漸衰落,許多藝人改行或轉業,根雕技藝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
  建國以後,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末,根藝在全國複蘇並蓬勃發展,從事根藝創作的人超過曆史上任何時期。1980年後,隨著蘇派盆景的發展繁榮,帶動了蘇州的“根藝熱”,出現了一批從事根藝創作的專家和能手,並相應建立了根藝研究和創作的學術團體——蘇州市根雕藝術研究會和蘇州市職工根藝研究會,積極開展各項根藝研究的學術、創作和展覽活動。近幾年,在根藝創作上發揚吳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斷推陳出新,藝術構思不落俗套,造型簡潔明快,傳神寓意,作品注重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和諧結合,産生了一批具有精、細、雅、奇爲特色的優秀根雕藝術作品,如方建慶的《草枯鷹眼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繡球》,王留根的《真正像》、《升騰》,張克儉的《頭像》、《風采》,王良的《婆娑弧影》、《臨寒獨放》等,都曾獲過全國和省級大獎。

  根藝創作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從選材、造型、構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曆時一年半載,甚至更長時間方可完成。
  選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根雕用材必須選擇材質堅硬、木質細膩、木性穩定、不易龜裂變形、不蛀不朽能長久保存的樹種,如黃楊、檀木、櫸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藝造型的上好材質品種。被水淤泥淹沒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經數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陰沈根木,其質堅幾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藝的佳材。
  根材造型的選擇標准可概括爲“稀、奇、古、怪”四種類型,此類素材在自然界極爲難得。一般生長在平原或土層較厚山地的樹根,因水和養分充足,生長快,木質纖維也較松,難以形成奇特形態。只有生長在惡劣環境中的根材,如背陽生長或懸崖峭壁石縫中,並經雷劈、火燒、蟻蝕、石壓、人踩、刀砍而頑強生存下來的樹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養分,久長不大漸漸變形,年愈久,質愈堅,造型也愈奇崛遒勁,是根藝的理想用材。
  根藝創作的構思,必須著眼于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爲藝術的再創造的痕迹需藏于不露之中。構思中應對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觀察,反複揣摩,依形度勢,深思熟慮後方能定型。如構思未成熟一時難以立斷的根材,可擱置一段時間,常有經過一年半載後方能發現意外的收獲。
  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脫脂處理、去皮清洗、脫水幹燥、定型、精加工、配淬、著色上漆、命名等八個步驟.
  根雕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曆史。現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戰國時期的“辟邪”和角形器,是20世紀80年代先後在湖北的古墓中發現的。這表明根雕在古代已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並形成爲一個獨特的藝術門類,受到人們的珍愛。南齊書中有齊高祖贈予隱士僧紹竹根“如意”的記載,同時出現了一些根制實用品、陳設品和家具。唐代詩人韓愈的《題木居士》詩中,也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宋元時期根雕作品在宮廷和民間發展,而且有些畫家也以根雕作品作爲創作的素材。《百樂鼓琴圖》中畫的許多擺放就是根雕作品。明代,根雕作品更加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清代湧現出一大批根雕藝術家,使根雕創作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他們承繼了木雕藝術的傳統,創作了許多優秀根藝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宮、頤和園及上海的豫園中,仍收藏著許多清代的根雕珍品。

  --根雕藝術的特點--

  巧藉天然要貫穿于創作的始終。當選到一塊具有自然形態美和創作價值的根材時,有的可以一目了然,確定創作主題,但這種情況極少。大多數是第一印象覺得其形態美,可以利用來創作點什麽,但究竟創作什麽並不清楚。對于一個七枝八杈、形態複雜的根體。經過作者推敲確定主題後,下一步就是制作階段。在制作時要貫徹“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則,圍繞著主題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計,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對局部作少量的修飾和必要的雕琢外,重點應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態上,如枝、須、洞、節、疤、紋理、色澤、態勢等,盡量使這些天然特點和神韻,在已確定的藝術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體現。在這種創作思想指導下,因材施藝,進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與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結合起來,實現原定的創作設想。由于根雕要巧藉天然,雖經施藝但不留明顯痕迹,使整個作品的藝術風格渾然一體。
  根雕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曆史可謂是源遠流長的。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會雕刻木像做裝飾品。在1982年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清理馬山一號楚墓時發現了我國戰國時期的根雕藝術作品《辟邪》。據國家文物部門考證,該文物制作于戰國晚期,約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間,距今2300年。其形爲虎頭、龍身、兔尾的四足怪獸,極富動勢態神韻,色彩古樸典雅。到了隋唐時期,根藝的發展已經趨于繁榮。
  清代時期的根藝作品《玉玲瓏麒麟》、《鳳凰》等等更是在上海豫圓陳列至今。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藝作品的神韻表現得一覽無余。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藝也到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而且已在全國各地發展了四十多個根藝團體。福建、浙江、安徽、江蘇等省的根雕藝術廠家不斷增加,根藝生産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根藝的創作水平更是達到一個新的頂峰。並且,它以其獨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藝術感染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根雕藝術品的保養:

  根雕藝術保養,是使根雕作品長期流傳的措施,必不可少,須注意以下幾點:
  1、防止根雕作品陽光下直接照射更忌陽光長期照射,過強的光照會使作品顔色褪化, 表面蠟層熔化,漆膜老化而脫落,甚至出現材質開裂等現象。
  2、防止根雕作品在過陰暗潮濕環境中存放,濕度過高,易滋生黴菌和病蟲害,造成黴變、蟲蛀、産生腐爛空洞現象。根雕作品一般不宜水洗,更忌水中浸泡,注意空氣流通。
  3、防止化學物質腐蝕性的東西接觸根雕作品,以免發生化學反應,引起根雕表面保護膜毀壞或起殼等現象。
  荔枝木,常綠喬木,屬無患子科植物。是一種硬木,是上乘木材,它的抗酸性很強。材質硬重,堅韌耐用,不怕水的浸泡,是木雕、家具良材。凡百年以上的老荔枝木,其樹根盤纏樹結造型好,比一般紅木更具觀賞價值。
  雞翅木即“鸂鶒木”,又寫作“杞梓木”,是木材心材的弦切面上有雞翅(“V”字形)花紋的一類紅木。雞翅木以顯著、獨特的紋理著稱,曆來深受文人雅士和廣大消費者喜愛。福祿源的雞翅木作品注重呈現雞翅的紋理及自然色澤,既名貴又情真意切,不失爲送禮、收藏之佳品。
  樟木別名香樟木,全株具香氣。産于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廣大地區,處處山谷有之。樹皮黃褐色略暗灰,心材紅褐色。質重而硬,木大者數抱,肌理細而錯綜有紋。切面光滑有澤,油漆後色澤美麗,幹燥後不易變形,耐久性強,易于雕刻。福祿源香樟木雕,均選用百年以上整塊良材,無任何拼接,作品幹淨美觀,大方動人、栩栩如生。並散發出淡淡香樟氣味,具有驅蟲殺菌,淨化空氣的效果,是家居擺設,饋贈親友的上乘之選。
  千年難長黃楊木,黃楊木生長緩慢,一般要40-50年才能長到3-5料高,直徑不足10厘料,因其難長固無大料,所以只適合雕刻小型人物。但它質地堅韌,紋理細膩,硬度適中,色由豔麗,有的呈蛋黃色,經精雕刻細磨光之後能與象牙媲美。隨著年代久遠,其顔色由淺入深,古樸美觀。在中國民間黃楊木一直被奉爲百毒不侵,鎮惡辟邪,平安吉祥上品。
  榧木,又稱香榧木,乃千年成材之名木,豆杉科。産于日韓及中國雲南四川橫斷山脈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之顛,材質堅實牢固,紋理細密通直,色澤金黃悅目,氣味芳香怡人,實爲制造根雕工藝品珍稀良材。
  花梨木,其木紋有若虎皮紋,亦類狸斑,又名“花狸”,霸氣十足。老者紋拳曲,嫩者紋直。木結花紋圓暈如錢,色彩鮮豔,紋理清晰美麗,可做家具及文房諸器。
  緬甸三大國寶:黃金樟、玉石、柚木。緬甸黃金樟從生長到成材最少經50年,生長緩慢,硬度高,不易磨損。同時,它還含有極重的油質和鐵質,這種油質和鐵質使之保持不變型、防酸堿,防潮耐腐,更爲神奇的是它打磨刨光後的顔色經過光合作用而氧化成金黃色,且顔色隨時間流長而越加高貴,是極品雕刻材料。也正因緬甸黃金樟具有如此優良特性,而成爲高檔木材中的首選極品。
  紅豆杉又稱紫杉、赤柏松,是第四紀冰期孑遺的古老樹種。紅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具有獨特的抗癌機制和較高的抗癌活性,能阻止癌細胞的繁殖、抑制腫瘤細胞的遷移,被公認是當今天然藥物領域中最重要的抗癌活性物質。紅豆杉一般成樹要生長100∽250年,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珍貴植物,我國已將其列爲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紅豆杉經過細心打磨,呈現出自然的木紋及色澤,日久色深,造型古樸,含有厚重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是收藏愛好者不可多得的選擇。
  檀香木質細致,甜而帶異國情調,余香嫋繞。自古以來便深受歡迎,許多古代的廟宇或家俱,都是由檀香木所做。檀香不僅具有防蟻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清血抗炎的功效。它獨特催情的特性,可驅散焦慮的情緒,有助于增加浪漫情調。檀香對身體也有抗痙攣和補強的功用,能帶來放松和幸福的感覺。
  紫檀質地堅硬,色澤從深黑到紅色,變幻多樣,紋理細密。紫檀奇重,比重幾乎是水的兩倍。生長速度緩慢,5年才一年輪,要800年以上才能成材,硬度爲木材之首,系稱“帝王之木”,非一般木材所能比。
  中國人酷愛紫檀木,商周以來,即爲車轅及宮廷上好家具材料,爲世上頂級家具材料。據史料記載,紫檀先從安南(今越南)進口,明後期,明皇朝爲顯示宮廷尊貴,曾從南洋進口大量紫檀藏入皇宮。到清朝開始,用紫檀制作各類家具。明代紫檀家具傳世極少,進入清代紫檀逐漸成爲宮廷新寵,紫檀家具幾乎爲宮廷所壟斷。它代表了中國古典家具的最高制作水准,集能工巧匠智慧之大成。
  海南黃花黎屬于國家一級珍稀植物,別名降香黃檀,僅産于中國海南島海拔350米以下的山坡。據史料記載,海南花黎在唐朝時就已經是海南貢禦皇宮的特産。從明至清的幾百年間,海南花黎以行雲流水的木紋紋理、如玉般圓潤剔透的質感,引發了文人士大夫們的狂熱追逐,繼而征服了北京紫禁城的主人。明朝天啓皇帝甚至爲此放棄管理國家的天職,躲在後宮裏當起木匠,史稱“木匠皇帝”。在明清兩代,用花黎木制作出的家具,不僅成了皇家專享的貢品,也成爲封建統治等級制度的象征。 
擴展閱讀:
根雕專題:http://special.artxun.com/20080708/527212fa5b5574a8adb42e9b0437b977.shtml
根雕精品新品展示:http://shop35061590.taobao.com/

http://baike.baidu.com/view/158748.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5,957)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展題 |
此分類下一篇:漆の藝
此分類上一篇:土の藝

圖博館
家具里的中國
作者: 央視風雲編著 2015

目錄

壹 盛世/001
隱藏在古典家具背后的歷史文化/002
收藏人的故事/006 紫檀/010
黃花梨/012 造型藝術/017

貳 禮儀/021
最早出現的家具——席/022 一張席子上的禮儀/022
幾的出現/024 屏風的出現/027
高坐的椅凳/029

叄 人文/035
圍繞着桌子的聚攏/036 一張桌子里的文化生活/037
多功能的榻/040 逐漸消失的凳子/045
承載着祭祀文化的供桌/048

肆 榫卯/053
別具匠心的木加工工具/054
傳世精品的榫卯結構/057 口口相傳的手藝/059
石與木的結合/064 家具上的裝飾品/066
百般錘煉的魚鰾膠/070

伍 材料/073
千年木千年用/074 紅木的分類/076
中西結合的海派家具/078
明代中晚期的家具/079 古代的漆文化/081
古老的竹家具/085

陸 風尚/089
箱形結構的家具/090 帶托泥的供桌/094
造型藝術的審美/095 文人的香幾/098
帶音箱的琴桌/102

柒 陳設/105
現代家具的陳設/106 流行於清代的一桌兩椅/107
椅子上的禮儀/111 卧室的擺設/116
文人的書房/117

捌 手藝/121
值得修復的古典家具/122 古董商的記憶/122
圈椅/124 交椅/125
沉香/127 充滿人情味的收藏/128
現代家具的設計理念/129

玖 匠心/135
玫瑰椅/136 家具風格的傳襲/137
大漆家具/139 精工細作的匠人/141
工藝精湛的百寶嵌/143

拾 傳承/147
家具的發展與改變/148 官帽架/150
面盆架/150 火盆架/151
現代的工藝與傳承/152 萬歷櫃/154
交椅式躺椅/155
2015-08-23 08:42:47
圖博館
內外之間:屏風意義的唐宋轉型
作者: 李溪 201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屏風是一件易朽之物,它在歷史上的意義 ”在場”並不存留於考古發現中。本書作者通過對屏風存在的場域、圖像、主體身份以及用法四個角度的分析,試圖呈現出其在唐宋這一歷史轉型期的意義變遷。處於內外之間的屏風,透露出歷史發展中場域和話語的應合與沖突。初唐之前,屏風主要是王家的用具。作為公天下的代表,君主始終要承擔”無私”的身份。在儀式的場所,它是帝王光輝形象的映照;在帝王的內殿,它是君王日夜思省的明鏡。帝王不合身份的”目光”往往會招致歷史的苛責。從中唐至北宋,文人的視角滲透入屏風內外,他們以詩畫構建出一個獨我的性靈空間。到南宋以后,由於繪畫價值的提升,屏風逐漸喪失了藝術品主要媒材的地位,轉而成為生活空間里的一件裝飾。然而,文人並沒有因此放棄以屏風作為性靈承載的意圖,他們依然以典故的方式,使它身上的文人意義得以流傳。
2015-08-24 10:02:19
阿楨
重慶716根竹子橋 獲英國建築界奧斯卡獎 2019-12-26 聯合報

重慶一處只有三百人左右的小村子裡,建了一座20米長的小竹橋,遠看甚至有些土,但竟獲得2019年英國RICS中國年度大獎評委會特別獎。
被稱為「建築領域奧斯卡」的RICS(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學會),有著140多年的歷史,更是整個建築行業中專業認可的最高成就。重慶這座看似毫無特色的毛竹橋,獲得大獎的主因是,最普通但也最別致的特點,它取材自村裡隨處可見的竹子,沒有絲毫鋼筋水泥的痕跡,沒有任何橋墩,卻能牢牢地架設於溪水之上。
村裡人經常用毛竹做農具,背簍、竹篩,但用竹子造橋,很多人起初也不相信,甚至認為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這座取名「一心橋」的橋,是用整整716根毛竹搭建而成,不僅屹立溪水上任憑風吹雨打不動搖,而且至少可存活20年
新華網報導,建造這座橋的是一個叫邵長專的年輕人,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北京清華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及重慶大學等研究團隊的成果。十年前邵長專跟著學校到雲南的貧困村發現很多學童都要涉水過河才能上學,而且水流經常湍急非常危險,冬天還得脫下鞋襪在冰冷的河水過河,他心想如何能幫助這些孩童。
邵長專回學校後與團隊開始研究,世界三分之一的竹子都在中國,人們卻總在和木材死磕,相比樹木,竹子只要三五年便長好了,更不用昂貴的運輸。但中國的竹子品種就有250多個,為了找出最合適的竹子,邵長專和團隊花費了整整五年時間,最終找到了毛竹,不僅在許多農村隨處可見,更重要的是,隨風搖擺的毛竹,僅僅巴掌大的小竹筒,能承受15噸的重壓。
此外,為了讓竹子「長命」,不被風蝕、蟲蛀、水沖發黴,他們更是做了無數次試驗,只希望讓竹子活得更久一點,過程中數不清經歷了多少次失敗,在經歷過各種高溫處理後,能毫無傷害地被使用至少20年。且在老師傅們的協助下,讓薄脆的竹子變得像木頭一樣堅實,最終成功在重慶渝北區興隆鎮杜家村搭建這座竹橋。
2019-12-27 08:11: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