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的《裝甲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可說是英書德用: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曼斯坦、隆美爾和古德林(參本臺前後評),個個都是裝甲閃擊戰高手。
《裝甲戰》要義
J.F.C.富勒(1878一1966)是英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史學家。他一生出版46部軍事專著,且涉獵廣泛,從軍事理論到軍事曆史,從戰略到戰術均有獨到的研究,而《裝甲戰》則是較早論述機械化戰爭論的理論著作,據悉,德國陸軍曾將之視爲坦克兵的"聖經"。
富勒一生著述頗豐,而《裝甲戰》則是其機械化戰爭理論的代表作。此書寫于1932年原名爲《野戰條令(三)講義》。1943年于美國再版此書時,富勒根據當時正在進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經驗,對原書的一些內容以注釋的方式作了補充說明。(楨:在各式反坦克武器尤其武直之20世紀末1991年波灣戰爭之後,更多處需修改了。)
全書共15講,分13章,另有一個前言和序言,及4個附錄。從第1講至14講的標題分別是,第一章,武裝部隊、部隊指揮與軍事原則;第二章,戰鬥部隊及其特點和武器裝備;第三章,參戰的戰略准備;第四章,作戰;第五章,情報;第六章,防護;第六章,防護(續);第七章,進攻;第七章,進攻(續);第八章,防禦;第八章,防禦(續);第九章,夜間戰鬥;第十章,不發達國家和半開化國家中的戰爭;第十五講下設的3章是:第十一章,海運、陸運和空運;第十二章,命令、指示、報告和電函;第十二章,內部通信聯絡。約10萬字,用富勒本人的話說,該書"是第一本完整地寫機械化部隊作戰的書,"它"不是一本作結論的書,而是一本啓迪思想的書,如果通過學習這本書,軍隊中一些年輕人的思想更加活躍,那麽就達到了出版此書的目的。"
富勒的《裝甲戰》于1932年首次出版時,幾乎無人問津。但隨著戰爭的發展,尤其是經曆戰爭實踐的檢驗後,其理論價值逐漸爲人們所了解和認識。在40年代前期,《裝甲戰》被前蘇聯軍隊當作軍官的"日常讀物"。在德國,古德裏安、隆美爾等著名將領都將之視爲戰爭"聖經"。在英、美等國,不僅把它作爲准則使用,而且把它視爲一種具有明顯實用價值的論述戰爭的文件。戰後,各國仍十分重視對《裝甲戰》的研究。並認爲,該書在核戰爭條件下仍有重要的戰術價值。但由于《裝甲戰》所主要探討的是戰術問題,其中的一些觀點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或正在失去意義,並且,其機械化戰爭理論的局限與不足,也須在新的戰爭條件下得以變革和完善。
軍隊機械化必將引起戰爭的全面改變
富勒認爲,在軍事史上,蒸氣動力的采用,明顯地擴大了軍隊的規模,增大了武器的射程和破壞力,增強了軍隊後勤補給和戰略機動能力。而內然機的出現,導致飛機的發明和摩托化車輛的使用,明顯地加快了軍隊的運動速度,大大提高了軍隊的運輸能力,使各國軍隊在戰略戰術、組織編制、軍隊指揮等方面,面臨著陸戰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它相當于或可能超過用于海戰的蒸氣動力的革命,必將引起戰爭的全面改變。
首先,它引起戰略戰術的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汽車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裝甲車,進而又發展了履帶裝甲車和坦克。一方面,裝甲車增大了偵察距離,擴大了當時炮戰的規模。增大了後勤運輸的範圍等,因而影響到戰略;另一方面,當時只有火炮和威力不大的反坦克武器可以對付坦克,用子彈打裝甲則毫無用處,因而又對當時的戰術産生很大影響。
其次,它引起軍事組織形式的改變,武器是因文明的變化而變化的,促使戰爭發生的是經濟因素,我們現時的文明主要體現在經濟上,而其核心是機器,由于文明國家的主要産業已不是農業,而是機器工業,當今的時代是機器時代,軍事組織將直接受社會狀況的影響,"因而可以斷言軍事組織形式也會隨之改變,軍隊將逐漸以機器改變軍隊的編制裝備(《裝甲戰》,中文版,解放軍出版社,以下凡引自該書只注頁碼)。
這意味著,軍隊將改變長期以來從農業人口中征召士兵的做法,而將平時直接接觸汽車等可直接用于戰爭的機動工具的人作爲征募兵員的主要對象;由于工業是機械化的基礎,因此將來只有工業國家才能成功地進行有組織的戰爭,即擁有裝甲裝備多的國家比裝甲裝備少的國家會具有更強的實力,而缺乏工業、制造能力和機動車輛的國家將無力抵抗外國的入侵,由于組建機械化部隊費用大,其規模將受到限制,因此將使國家現有軍事力量發生很大的變化;爲適應作戰的需要,在平時保持足夠的機械化部隊,應組建受嚴格訓練的職業軍隊,取代由短期服役的應征兵組成的部隊。
再次,它還改變了軍隊的指揮。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部隊的編制將縮小,産生一種更加完整的師。其中,遂行戰鬥的師,需由一名行政領導者和一個具有嚴密的行政參謀機構進行控制;遂行占領任務的師,則需由一名具有機斷行事的將軍和一個小型作戰參謀機構進行指揮,而將軍必須"親臨戰場指揮作戰,而不是置身于戰場之外。(7頁)
由于軍隊的摩托化和機械化改變了組織戰鬥的程序及思想方法,遊擊戰這種初級的作戰形式可能再次廣泛采用,進行這種作戰需有高度的積極主動性,這就要求組織嚴密的部隊指揮官必須具有這種重要的素質。
由于除攻城戰外,各種作戰的成功秘訣不僅是作戰方法,更重要的是機斷行事,因而"指揮官的作戰計劃必須簡明扼要,並具有靈活性,計劃應當有充分余地,使下屬指揮官能機斷行事。"
又由于現代作戰要靠快速運動才能取勝,因而應廢除制定詳細作戰命令的做法。"作戰計劃的核心是在不失去控制的情況下充分發揮積極主動性,並以各種作戰方案爲基礎實施指揮,作戰計劃的執行必須遵循機斷行事和履行職責相結合的原則,而不是以單純按命令行事爲准則"。(9頁)
不過,在富勒看來,盡管摩托化和機械化引起軍事組織形式及指揮方面發生大的變革,但節約兵力、集中、突然性、安全、進攻、機動和協調等原則仍是適用的。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絕對新的東西,摩托化和機械化只是改變了戰爭的條件,而上述具有普遍運用性的軍事原則,仍是我們在研究現在和未來戰爭時所必須學習和遵循的。
當然,應善于根據變化的各種情況運用上述軍事原則,其中主要的是機動和防護力這兩個戰爭條件的變量,即速度的提高和裝甲防護的加強。
當雙方只有部分機械化部隊時,起主要作用的是節約兵力的原則,但在運用軍事原則時應注意根據地形正確部署兵力。
當雙方都是機械化部隊時,突然性、機動和集中兵力兵器攻擊目標等原則將起主要作用,進而運用安全、協調進攻力量等原則,以取得節約兵力的效果。
組建以坦克力主的新型機械化部隊
富勒提出,爲了適應機械化戰爭的需要,英國應組建一支小型的機械化部隊。這支軍隊必須具有快速機動能力,應像救火機那樣在火災未發生前就能迅速予以撲滅。
他指出:"部隊摩托化和機械化的優點就在于:以節省時間來縮短空間,換言之,我們運動的速度越快,我們所要防禦的地區範圍就越小。在戰略上,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正如戰爭曆史一再表明的,只在短時間內停留在一個地點的部隊,要比長時間(二十四小時以上)停留在同一地點,兵力比之大九倍的部隊對戰爭的作用更大。"(28一29頁)
富勒還設想,新型的機械化部隊應由兩種坦克部隊組成:一種是裝備機動戰鬥車輛的具有進攻能力的坦克部隊;另一種是裝備車載的反坦克武器的具有防禦能力的反坦克部隊。
富勒還在涉及坦克的功能用途時認爲,設計坦克所遵循的戰術思想應是,發現目標、防護和擊中目標,並據此著重論述了偵察坦克、火炮坦克和戰鬥坦克。
關于偵察坦克,一般不用于近距離偵察,而主要用于實施遠距離偵察,因此應設計一種體積小。速度快。不易遭受攻擊的輕型坦克。
至于火炮坦克,可分爲遠距離作戰和近距離作戰兩種,並裝有遠距離和近距離的戰鬥武器,如具有發射6磅或20磅重炮彈的火炮或其他與此威力相類似的火炮。
實用的戰鬥坦克,應包括中型坦克和類似偵察坦克的追擊坦克。戰鬥坦克比輕型坦克更重要,因爲戰鬥坦克裝甲厚,超越能力強,更有利于提高士氣,如果說裝備一挺機槍的輕型坦克對十氣有很人影響的話,那麽,一輛重16噸、時速20英裏、裝備一門發射3磅重炮彈的火炮和幾挺機槍的坦克具有壓服敵人的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就已充分認識到坦克能使敵方部隊産生恐慌心理。
還應看到,"地面機械化與空中摩托化是密切相關的,事實上,坦克和飛機是相輔相成的"。(22頁〕在作戰中,二者如不能相互配合,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用飛機發現敵坦克,可給己方坦克指示目標,攻擊或壓制敵坦克,從而保護機場。沒有坦克,飛機的後方基本上得不到保護;而沒有飛機,坦克在戰場上基本就會失去打擊的目標,"由此可以推斷:在未來戰場上坦克與飛機的協同將比步坦協同更爲重要。有鑒于此,我們可以預料,坦克與飛機將合編成一種部隊"。(22頁)
概言之,新型軍隊的組織結構,將取代騎兵、炮兵和步兵的傳統組織結構,其構成應是摩托化遊擊部隊、第一線機械化部隊和第二線非裝甲部隊(一部分人員乘摩托車運動,另一部分徒步運動)和航空部隊。機械化部隊是骨幹力量,在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
未來作戰的特點是逐步用坦克代替步兵
富勒在論述作戰問題時指出:"戰略的目的是以武力而不是以文字來維護一種政治主張。這通常以作戰來實現,其真正的目的不是摧毀物質力量,而是在精神上壓倒敵人。"
他認爲,作戰的最終目標在于殲滅敵人是一種有害的觀點,它否定了戰爭的真正目的,即建立更加美好的和平生活。這種理論強調大量使用步兵,因爲在軍事史上,兵力多的軍隊是戰爭中最有破壞力的軍隊。
而要實現戰爭的真正目的,就必須終止使用破壞性手段,即是說,戰爭必須逐步由武力爭鬥發展到智謀與士氣鬥爭的階段,必須用指揮藝術取代暴力,用瓦解士氣或精神上的打擊代替武力爭鬥或肉體攻擊。
爲此,部隊必須高度機動化,並盡可能小型化,部隊小型化,其後勤補給組織就可縮減,其機動性就會加強,就易于防護,其安全保障的困難和弱點也可得到某種程度的克服。"具有一支編配均衡。機動靈活的小型軍隊,一支能適應激烈緊張運動且不經常在固定的交通線上活動的軍隊,指揮官的指揮才能就可得到高度發揮,就能運用智謀指揮作戰,而不是只是把作戰當作一種流血的行動。"(35頁)
其中,較重要的改變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裝甲,子彈能阻擋步兵逼近敵人,迫使炮兵遠離步兵陣地前沿,並使騎兵喪失突擊力。而裝甲則可頂住子彈。由于坦克能頂住步兵的防禦火力,因此,坦克能代替步兵進攻,並能在任何適合于機械化部隊機動的地點攻擊步兵。
二是機動力,在野戰條件下,防護如不與機動力相結合,將會使其作用明顯受到削弱。而機動力的任何改變,尤其是防護機動力的改變,將會引起戰術的改變。
三是地形,裝甲車輛的機動受地形的影響。隨著地區作戰的日益重要,就更有必要聯系地形考慮裝甲車輛的使用,由于坦克和步兵將成爲兩個主要的兵種,因此,戰場可能會分爲坦克易于運動的地區和地形有利于步兵防護的地區。前種地區一般爲開闊、平坦或起伏地,後種地區一般爲叢林、沼澤或山地。
富勒認爲,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從總體上確定未來作戰的特點,逐步用坦克--機動裝甲炮代替步兵。"(37頁)爲了保障越野機動力的安全,強調達成突然化應看到組織環形防護和設置地面及坦克障礙物的重要性,這些因素則是將來發揮指揮才能的基礎。
機械化部隊作戰必須充分利用情報
富勒認爲,情報是戰鬥的基礎,情報工作隨著參戰部隊的特點、武器裝備、機動和防護的手段等因素而變化。
機械化部隊越野能力強,運動速度快,能在較寬的正面和更大的縱深實施機動,能在夜暗掩護下迅速改變其位置。這既有利于自己隱蔽企圖和部屬,也給掌握敵人的情報帶來一定的困難。
在機械化作戰時代,從戰俘和繳獲的文件獲取情報的軍事價值已大大降低,情報應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偵察。
在偵察的手段上,應在傳統的騎兵和步兵巡邏偵察的基礎上,增加飛機、固定偵察氣球、汽車和摩托車。裝甲車和坦克等新的手段。
在偵察的範圍上,也應由過去的外層戰略偵察和內層戰術偵察,拓展爲縱深戰略範圍、前沿防護範圍,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廣泛的戰術範圍。第一種範圍的偵察由飛機實施,第二種範圍的偵察由坦克、騎兵和步兵實施,第三種範圍的偵察利用汽車和裝甲車實施。第三種範圍的偵察極其重要。
偵察必須多種手段交替運用,不間斷地進行。須晝夜保持偵察。作戰中,每個部隊都負有偵察的任務,在機械化戰爭中尤需如此。
他說:"雖然作戰中最重要的是,大量彙集有關敵人的情況,但只有能預見到敵人可能采取的作戰行動並作好對付其行動的准備,這種情報彙集才有價值。"(51頁〕
鑒于過去偵察速度慢及偵察工序繁瑣等情況,富勒提出了機械化作戰時應將所有地圖劃成許多方格,並標有代碼,並特別標明是否適于坦克的運動。
他還認爲,由于偵察和反偵察,以及真假情報同時並存,因此,"在未來戰爭中,計謀和策略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爲部隊運動速度越快,將軍的頭腦須更加靈敏。如同實力強大一樣,足智多謀也會贏得戰爭的勝利。"(54頁)
機動裝甲的防護作用超過了靜止的地形
富勒指出:"在機械化戰爭中,機動裝甲的防護作用超過了靜止的地形,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的運動速度提高了疏開配置的作用。過去攻者必須由運動狀態轉入停止狀態才能戰鬥,現在如同在海上的艦只那樣,行進間就能戰鬥。"(55頁)
防護在不同樣式的作戰行動中有不同的要求,在進攻作戰中,防護應正確選擇適合配置武器的地形:適當配置火炮;反坦克武器應配置在有利于擊退敵人攻擊的地點;坦克應集中在利于發展進攻的地點。整個進攻作戰的組織應包括制定防護計劃和設置防護基地。在防禦中,盡力保持一支強大的預備隊,以能及時從敵翼側或後方反擊敵人極其重要。
關于運動中的防護。在機械化部隊作戰中,應采用像旅群的小型縱隊,以梯次隊形或成箭頭隊形,或成方角隊形行進,一旦受大批敵人攻擊,應組織防禦,等待增援。
關于前衛的防護。機械化部隊前衛的運動,將不是從一個戰術性重要目標向另一個戰術性重要目標運動,而是在主力部隊先頭從一個作戰地區向另一個作戰地區運動。前衛作爲防護圈的一個強大環節,可采取裝甲車在先頭,其後是偵察和搜索坦克部隊的前衛,以及戰鬥和偵察坦克的本隊,最後是反坦克聯隊的部署方式。
關于側衛的防護。在地區作戰中,側衛的編成應與前衛相似,可隨時指定它擔負前衛任務。其行動與前衛相同,即抗擊敵人的進攻,或進攻敵人的翼側,阻止敵人突入己方部隊。
關于後衛的防護。部隊撤退時,其後衛的掩護行動與部隊前進時前衛的行動相同,但不能將後衛作爲特遣部隊。只有當敵人被迫以線形隊形通過隘路時,後衛才可作爲特遣隊使用。部隊通過己方領土時,後衛部隊不起作用;進入敵占區時,後衛部隊須隨時做好立即投入戰鬥的准備;當部隊推進時,後衛部隊規模可擴大,可配有用于保衛野戰倉庫和護送運輸隊的部隊。
關于部隊駐守時的防護,警戒部隊的配置應有利于保衛駐守部隊,一般配置在足夠遠的距離,以使駐守部隊有時間准備對付來襲的敵人。在摩托化部隊和機械化部隊的作戰中,警戒部隊必須准備對付裝甲部隊的攻擊,由于裝甲部隊的進攻將使用快速機動車輛,所以警戒線必須設在更遠的距離上,並准備擊退敵坦克的攻擊。
他還認爲,機械化部隊用于戰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塹壕掩護防禦部隊的方式,將被裝甲防護所代替。裝甲不僅可用于掩護防者,也可掩護攻者,這種防禦是使用鐵絲網防禦思想的一種發展。爲了阻止和擊毀戰鬥車輛,將用地雷場代替鐵絲網,用堅固據點網代替塹壕。在機械化部隊作戰中,防護行動將直接影響和改變作戰樣式。
正確的作戰藝術取決于攻防行動的緊密結合
富勒概括指出:"作戰藝術有賴于進攻和防禦之緊密結合,猶如建築大廈少不了磚和水泥一樣。由于防禦是不甚壯觀的作戰樣式往往被人忽視,和平時期尤其如此。但是,防禦對于正確的進攻行動正如弓對于箭一樣是不可缺的。"(110頁)
又指出:"正確的作戰藝術取決于攻防行動的緊密結合,換言之作戰的勝負取決于兩者結合的有效程度,幾乎也可以說,搞好攻防結合就勝利,搞不好攻防結合就失敗。"
據此,他在探討機械化部隊的攻防問題時認爲,一方面必須采取機動進攻行動。機動戰的秘訣在于,打算進攻時,必須首先考慮到進攻的因素。
使用機械化部隊實施決定性進攻時,必須首先抓住敵人,或者減弱其機動力,從而限制其行動自由,決定性攻擊點將是靈活的,其目的不是占有一個位置,而是要在一個地區內機動。進攻的正面並不是一條連續不斷的直線,而是呈箭頭或彎月狀,它圍成一塊半圓形地區,其底線可在必要時由一支獨立部隊加以封鎖;進攻的方法是建立一個自我保護的行動基地,從這個基地投入攻擊力量;進攻的縱深與補給能力成正比,在機動性等進攻中,還必須掌握強大的預備隊,以應付意外的情況。
在機械化戰爭中,遭遇戰將變得更加頻繁,並多采取一系列前進行動,目的是爲預有准備的進攻創造有利的戰略態勢。
另一方面,還必須采取適時的防禦行動,"防禦是進攻的基礎……適時的防禦是勝利的基本保證。"(111頁)人們終歸要有劍又要有盾。在機械化戰爭中,這個盾就是野戰中的反坦克基地,圍攻中的反坦克地帶。
在選擇防禦地區時,必須將地形與防禦目的聯系起來加以認真考慮;防禦障礙物分山脈、河流、沼澤和森林等天然的,和地雷場、反坦克壕和反坦克障礙等人工的兩種;防禦的組織應包括一個反坦克工事體系和一支位于後方、能對敵明顯暴露的翼側實施機動反擊的部隊,防禦地區內部分防禦分隊之間的翼側,應與可能遭到攻擊的前沿成斜角而不是垂直配置;應善于采取誘敵防禦,即防禦一方把對方誘到有利于殲敵之地加以攻擊。
機械化戰爭也會出現持久防禦,但這種防禦是使進攻部隊陷入一個組織嚴密的戰術網,如果對方突破了戰術網,又會發現自己陷入一個更廣闊的戰略網。
http://mil.anhuinews.com/system/2004/12/25/001085479.shtml
富勒:裝甲戰理論開創者晚年入歧途>祖國斌
富勒是英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史學家,以其30余種軍事著作聞名於世。作為裝甲戰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他曾對20世紀30年代陸戰理論的創新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然而他在政治思想上卻非常幼稚。他在晚年的時候,曾加入英國的法西斯聯盟,這無疑給他的傳奇一生涂上了污點。(楨:這樣就算法西斯歧途的話,那羅素等也是了!)
“醜小鴨”變成“白天鵝”
與其他軍事天才不同的是,富勒從小沒有接受多少正規教育,在上學期間成績就很不好。考慮到這些實際情況和他的未來前途,在富勒18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想方設法給他找了一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的入學考試名額。雖然基礎很差,但經過一年“填鴨”式的文化補習後,富勒居然順利通過了學院的考試,但是這樣還並不能取得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的後備軍官的學生資格。富勒在身高、體重等方面都未能達到學校的要求。已經19歲的富勒這時身高才1.63米,體重也只有51公斤,大家都叫他“醜小鴨”。這時學校雖然允許富勒參加課程學習,但要求他必須在學業結束前達到相關要求,否則將取消他的候補軍官資格。
“醜小鴨”的綽號和學校的種種要求刺痛了富勒的自尊心,也激起了他的鬥志。他決定要一邊鍛鍊身體,一邊發奮讀書。在校期間,富勒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人文學科的著作,哲學、藝術、歷史、文學等方面無不涉獵。其涉獵之廣、數目之多即使在今天來看,也是令人吃驚的。
經過不懈的努力,富勒不僅在學業上達到了學校的要求,而且身體素質也有了明顯地提高。一年後,英國陸軍修改了後備軍官在身高、體重等方面的要求,富勒都達到了標準。“醜小鴨”終於變成了“白天鵝”。
放棄少將軍銜
1918年,富勒被調到英軍總參謀部主管坦克部門的工作。當時他已經40歲了,卻還扛著一副中校肩章。在總參謀部中校無疑是低級軍官。與富勒資歷相同的,有些比他年齡小的都已經升為少將。而以當時富勒的經驗、能力和資歷,他已經具備了少將資格。為什麼他沒有被升為少將呢?
在這年年初的時候,英國陸軍司令部曾考慮過讓富勒出任旅長。這是一個可以提升為少將的職務,但當時總參謀部出於富勒在坦克戰方面的理論建樹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考慮,也準備讓他出任總參謀部主管坦克的參謀,而一個參謀想要提升到少將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面臨選擇時,富勒有些猶豫了,畢竟將軍軍銜對於一名軍人來說是一個極為崇高的榮譽。富勒斟酌再三,還是選擇了後者。因為他很清楚,研究裝甲戰理論,從事軍事歷史的鑽研,才是他一生要為之奮鬥的事業。擔任主管坦克的參謀將會對他的研究有幫助,而出任旅長將會使他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遠。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富勒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不然的話,也許英軍會因此多一名優秀的旅長,但西方軍事史上卻會少一位偉大的軍事思想家。
執迷不悟
還是在年輕的時候,富勒就與一些右翼政治團體的知識界人士關係密切。他參加了他們的許多活動,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影響。1930年富勒退休之後,與這些政治團體的關係又明顯親近起來。1932年,富勒應邀給“新大不列顛聯盟”講課。這是一個具有嚴重法西斯傾向的政治組織。在當時英國民主失衡、四處瀰漫著沮喪氣氛的環境下,這個組織確實也有一定的市場。
1934年,富勒走出了更加錯誤的一步。他正式加入了由“新大不列顛聯盟”改組後形成的“大不列顛法西斯聯盟”。也就是從這時起,他公開認可法西斯主義的一些思想,包括法西斯對猶太人的態度。他在自己的一些文章中也對猶太人進行了譴責。
30年後,富勒為自己這個時期的行為申辯,抱怨人們錯誤地理解了他的政治觀點。他說:“我並不反對民主政治。我反對的只是過於氾濫的選舉,因為這既不負責任,又缺乏良好的組織。我之所以部分認可法西斯理論,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與我一樣都主張建設機械化軍隊。”
此時,富勒依然沒有認清法西斯的本質,只是僅僅看到了法西斯主義很表面的一層,這與他政治思想幼稚、秉性偏激不無關係。像富勒這樣一位著名的軍事思想家,縱然他在理論上有很高的建樹,但他在政治上步入歧途,也會給他的人生歷程留下不光彩的一筆。(張曉軍)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821/2004/11/10/107@355654.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