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5 06:50:42| 人氣1,06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總體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搞了半天,原來臺灣的全民國防和希特勒的納粹,全源自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自古以來便有總體戰之事實吧,只是魯登道夫將之突顯出來(本要用「理論化」,但魯氏開宗名義:「我並不想撰寫一本戰軍理論的書…我是一切的敵人。」)

總體戰是一個國家動員所有能夠運用的資源,摧毀另外一個國家參與戰爭能力的軍事衝突型態。總體戰的實踐古已有之,但在19世紀中後期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0%BB%E4%BD%93%E6%88%98

秦的總體戰 

 總體戰理論是現代人的發明,德國人埃裏希‧魯登道夫集其畢生經驗于1935年寫成《總體戰》一書。他把現代戰爭看作是全民族的戰爭,把戰爭看作是民族存亡、國家興衰成敗的關鍵。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戰爭的影響,並且置身其中。戰爭不僅僅是政府與軍隊單方面的責任,戰爭是包括軍事、民事、物質、精神等多方面的混合物。戰爭的勝負與一國經濟實力密切相關。 
根據魯登道夫的總體戰思想,總體戰是消耗戰、持久戰。總體戰的指導思想就是把盡量多的人送上戰場,年滿20歲的男子就應入伍,接受軍事技能的訓練,編入正規部隊或後備役部隊,直到規定期滿之後方可退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實行“輔助勤務法”,把17歲到60歲的男子都作2戰爭的動員對象納入到總體戰體制中。舉國參戰成2戰勝敵人的有效保障。總體戰在戰術上強調集中兵力,重點進攻,在局部形成優勢,並且要動員強大的後備役部隊作2戰略預備隊,隨時隨地加入戰局。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類似總體戰的戰略早已在各諸侯國中實行了。每個諸侯國都動員全國一切資源2它們的命運作最後的一搏。秦國是如此,其它六國也是如此,人無分老幼,地無分南北,把能參與戰爭的一切人都推到了戰爭前線。 
傳說2姜太公所著的《六韜》中也有類似的說法,認2“用兵之具,盡在于人事”,把種田、養畜、紡織看作是富國強兵之道,實現寓兵于農,兵農合一就是那個時代的總體戰構想。 
中國古代曆史上的另一位偉大軍事家孫武寫了一本兵法,後世稱之2《孫子兵法》,在這部2000多年後仍然2人們所重視的書中講到了戰爭的全方位性。他從五個方面總結舉國之戰的成敗,即“道”、“天”、“地”、“將”、“法”,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天時、地利、人和、將領才幹和法令制度,他把敵我雙方幅員大小、物#多少、兵員的多寡、力量對比的強弱、基于雙方實際情況的勝負判斷等五個要素視2一個國家進行總體戰勝負的關鍵。 
孫子說:“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就是說一定的土地面積,可以出一定的物質資源,而一定的物質資源,可以出一定的軍隊,一定的軍隊就構成了實力的對比,那蝴磥O的對比決定了戰爭勝負的最後歸屬,從這點上看,秦國對土地的貪婪就是使它成2霸主的必由之路。 
2了消滅對方的實力,爭霸各國是不擇手段的。古代就已經有了春秋無義戰的說法,在交戰的各方中沒有普通平民百姓與軍人的區別,小戰殺人“盈城”,大戰殺人“盈野”,每一方都以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與戰爭潛力2目標。秦趙長平之戰,秦軍俘虜趙軍40萬人,盡數坑殺,一方面是消滅趙國的作戰勇氣,更主要的就是使趙國喪失再戰的能力。 
戰國末期,秦國盡起全國60萬大軍由王翦率領伐楚,楚國也盡發全國之兵,與秦軍對峙,楚軍的失敗不是由于士兵不勇敢,更不是統兵將領無謀略,然而楚軍卻在這場決定自己命運的戰爭中非常令人不解地失利了。 
從當時的曆史記載中,我們發現楚軍的失利,竟是由于楚軍動員人數過多,造成後勤供給發生困難,軍糧無法得到可靠的保證,難以支撐下去,才被迫東走,2秦軍趁機擊破的。秦國的強大不僅僅是軍隊本身締造的,秦國全民的總體戰體制使秦軍的軍糧、武器等軍隊必需品的供給得到了與其它六國相比更2有效的保證。 
西方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有一句名言“戰爭是政治以另一種手段的繼續”,不過在秦國那裏並不適用。秦國所做的一切更像是魯登道夫所講的,只不過是2戰爭服務。從今天掌握的曆史資料來看,秦國實行總體戰最2徹底,在十年統一戰爭期間,以500萬人口卻動員100萬的軍隊,在正常情況下,按照秦國的人口是不可能動員如此多的軍隊的。2了與六國作戰的需要,秦國不斷擴張軍力。根據《商君書?兵守》的記載,秦國三軍分別2“壯男2一軍,壯女2一軍,男女之老弱者2一軍”,實際上秦國除了招募壯年男子從軍外,還大量招募了女子、老弱2兵負責守城,擔任運輸、養馬、做飯、救護等後勤補給工作,以便把盡量多的精壯男子送上前線。 
在一統天下之後,秦國並沒有停息下來,而是繼續保持其戰爭時期行之有效的國家總體戰戰略部署,繼續擴充軍隊,中央政府掌握的軍隊一度達到160萬人之F,這還不包括2數F多的負責皇室安全的禁衛軍,以及由各地材官統率的各郡國兵。 
秦國以西垂一小國在春秋之際就敢于東出與晉、楚等傳統意義上的強國一爭短長,進入戰國以後更是不斷東進,陸續擊敗東方華夏諸強國,不能不說其全民動員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諸多史家認2的那樣,秦雖無道,而秦國的確開了此後2000多年來連綿不絕的典章制度的先河。 
http://tieba.baidu.com/f?kz=122782776

凝聚全民國防共識 發揮總體戰力07/03/17 記者廖銘瑞∕屏東報導

 屏東縣衛生局昨日下午三時三十分在屏東醫院四樓大禮堂實施一小時「九十六年全民國防在職教育巡迴宣導」講座,該局所屬屏北地區衛生所醫護人員兩百多人參加,國防大學空軍學院教官蔡海璋上校以「全民國防例證與省思」為題,透過生動幻燈片課程介紹闡述實施全民國防教育的意義,希望大家凝聚全民國防共識,獲得與會人員熱烈回響。 蔡海璋表示,全民國防是一個國家總體戰力的表現,它就是要運用國家整體資源、軍民一體,結合有形和無形的力量。他引述孫子所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孔子則說「以不教民戰是為棄之」,所謂全民國防,從字面來解釋,就是全體百姓,全方位包括軍事非軍事,在這塊土地上所有民眾都能堅定信念維護領土主權、生命和財產,而不主動挑起戰端。
 我國國家安全政策之目的在維護國家的綜合性安全,軍事戰略是武裝部隊的建軍與用兵問題,在全民國防理想的形貌,蔡海璋提出精闢看法,包括基於防衛作戰需求、基於國家財政規劃需要、有效結合民力落實國防整備、強化全民國防理念及優良的動員能力等;又說,國防法第二十九條,中央及地方政府各機關應加強全民國防教育。
蔡海璋並以以色列國家以後備動員是該國核心,七十二小時可動員六十萬大軍,瑞士僅三千三百職業軍人,但四十八小時也可動員後備軍人三十五萬人,還有全國六百一十萬個「全畢堡」(掩蔽設施)提供全國九成人口戰時使用,也說明中共七大軍區規劃,及全民國防從小學生做起,向下紮根值得借鏡。
http://news.gpwb.gov.tw/news.php?css=2&nid=10300&rtype=2

魯登道夫著有《我對1914一1918年戰爭的回憶》、《我的軍事生涯》、《總體戰》等書,《總體戰》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共7章,約8.5萬字。第一章,總體戰的本質;第二章,民族的精神團結是總體戰的基礎;第三章,經濟與總體戰;第四章,軍隊的兵力及其內涵;第五章,軍隊的編成及其使用;第六章,總體戰的實施;第七章,統帥。該書較系統地闡述了總體戰理論,要求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平時就服從戰爭准備的需要,主張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極端野蠻的手段進行戰爭。

  現代戰爭是全面的總體戰爭

  在魯登道夫看來,由于當時猶太民族和羅馬教廷日漸突出的爭霸鬥爭等政治的變化,和隨人口不斷增長而實行的普遍義務兵役制,以及使用殺傷力日益增強的武器裝備,現代戰爭是全面的總體戰爭。其表現,從戰場的範圍看,總體戰"已經擴展到了作戰國的全部領域",(《總體戰》,中文版,5頁,解放軍出版社,1988。以下凡引自該書只注頁碼。)作戰國的全部領土都將變成戰場。
  從參戰的人員看,"總體戰不單單是軍隊的事,它直接涉及到參戰國每個人的生活和精神,"(4頁)不僅軍隊,而且人民都程度不同地直接承受著戰爭的苦痛,受到糧食禁運和宣傳等活動的間接影響。
  由于總體戰不僅是針對軍隊的,也是直接針對人民的。它將使各種作戰手段都2這一無情的現實服務,敵對雙方在寬大戰場和海域作戰的同時,也需要對敵國人民的精神和肉體施以攻擊,以達到瓦解其精神,癱瘓其生命的目的。
  所以,要想贏得戰爭,全民都必須決心投入戰場,每個人都必須不遺余力,奉獻全部身心。"總體戰的本質需要民族的總體力量,因2總體戰的目標是針對整個民族的。"(11頁)
  與此同時,魯登道夫還認2,克勞塞維茨在看待戰爭與政治的關系時,只看到了處理國家相互關系、宣戰和媾和的所謂對外政策,只認2戰爭和戰爭指導是緊密依賴于對外政策的。而2了發揮一個民族在總體戰中的最大力量,政治必須提出維護民族生存的理論,總體政治必須在平時就2戰時民族生存的鬥爭做好充分准備,加強這種鬥爭的基礎。
  但由此他竟錯誤地提出,總體戰使戰爭的本質發生了變化,政治的本質發生了變化,政治與戰爭的關系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克勞塞維茨關于戰爭與政治的全部理論應被推翻。戰爭和政治都服從于民族的生存,但戰爭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體現。因此,政治應2作戰服務。
  他還據此認2,人民越是有強烈的種族意識,人民的種族意識越是受到激勵,人民對其生存條件越是有清楚全面的認識,就越會從自身#生一種謀求民族生存和理解總體戰需要的政治。這種政治將直接成2種族政治並自願2作戰服務,因2兩者具有同一目標,維護民族生存。

  民族的精神團結是總體戰的基礎

  魯登道夫從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教訓中意識到,人民是實行總體戰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並強調"一個民族的精神團結現在是、將來仍然是領導總體戰的基礎。(25頁)
  他認2,在總體戰中,"人民"這個詞彙及其實體,已經被推到了第一線。同時,民族精神在平時,尤其在危難時刻,對于維護民族生存的意義已2大家所認識。雖然在總體戰中保衛國家與民族生存密不可分,但在總體戰中作戰的畢竟不是國家而是人民。人民的每一個成員都應將其全部力量奉獻給前線或後方。
  由于軍隊紮根于人民,是人民的一個組成部分,總體戰的中心是人民。因此,總體戰的領導必須考慮人民這一因素,總體政治應2總體戰領導提供人民的力量並2維護民族生存而服務。
  魯登道夫還認2"人民的力量表現在其體力的、經濟的和精神的力量上,並決定了軍隊在總體戰中的力量強弱。"(13頁)其中,精神力量可以使軍民團結如一,休戚與共,是維護民族生存的鬥爭中必不可少的。
  當時,雖然所有國家都高度重視軍隊的武器、訓練和裝備,但最終決定總體戰結局的則只能是民族的精神團結。依靠這種精神團結,人民可以不斷向艱苦搏鬥的軍隊輸送新的力量,甘2軍隊服務,甚至在戰爭艱辛和敵人的攻擊下,也能始終保持克敵制勝和不屈不撓的信念。

  他還就總體戰的領導2推動民族的精神團結應采取的特別措施認2:
一是實行嚴格的新聞檢查,嚴懲泄漏軍事機密者,封鎖與中立國家的邊境交通,禁止集會,逮捕"不滿者"的首要分子,以及監督鐵路交通和廣播進行等。
  二是掌握新聞、廣播、電影。各種出版物及其他可利用的手段進行精神動員。
  三是將戰爭的情況向人民作及時和如實的公布,避免2造謠惑F者提供可乘之機,一個成熟的民族要求其政府講真話,而政府並不能每時每刻向公F公布真實消息,因2敵人將會從中獲取重要情報,但一些戰事的最後結局及其所造成的影響,應如實公諸于民。
  四是在平時創造一個根據民族宗教意識塑造生活的基礎。

  總體戰是無情的,它要求男人和婦女都要不遺余力奉獻一切。一個精神健康、身強力壯的民族,能堅忍不拔,持續作戰摧毀敵人的意志;能在前線、後方甚至敵占區泰然承受戰爭帶來的苦難;能識別各種危險,並不因戰爭的延續而#生絲毫動搖。
  魯登道夫雖然意識到人民及民族的精神團結對實行總體戰的重要作用,但避而不談其進行戰爭的目的與人民利益的矛盾性,卻竭力鼓吹種族主義、反猶太主義,並把宗教意識作2戰爭動員的基礎等,這些都與無#階級的人民戰爭理論大相徑庭。

  國家經濟對總體戰有重要影響

  魯登道夫認2國家的經濟因素和人民及民族的精神因素一樣,對總體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它們雖然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實際上又互2影響,是總體戰領導考慮制勝問題時缺一不可的。
  他說:"經濟不是死東西,它可以#生力量,也可消耗力量。"(56頁)一方面,農業、工業和勞動力,及其他許多經濟部門是戰爭的支柱,它們可以滿足人民和軍隊的需求,使後方的經濟秩序得以維持,使成百萬工人有機會掙錢養家,從而減輕國家的經濟負擔。
  但另一方面,由于它占用成百萬工人,其中大部分具有作戰能力,從而使軍隊失去一大兵源。此外,國內交通和對前線的運輸要保持暢通,大部隊靠鐵路進行機動的計劃要能隨時付諸實施,都需要大批工人。如果加上這些因素,那蝨A于服役而未能服役的德國人的數量還要大得多。總體戰領導對這些問題應高度重視,並經常給以關注。
  魯登道夫鑒于德軍總參謀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只著眼打一場短期的戰爭,忽視長期戰爭的經濟准備,結果使德國軍民在長達4年的戰爭中,備受經濟匱乏之苦的教訓,提出每個國家在整修經濟領域包括財政領域應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則,"無非是人民和軍隊的供應要充裕,必須確保戰爭的進行。"(36頁)
  他認2,在經濟領域,軍隊和人民構成一個強大的統一體,總體戰領導在平時應認真審查的重大問題是:依靠國內力量能2全民的生活需求(包括軍隊尤其是作戰)提供什蔚O障?需從外國進口哪些戰爭原料,以及戰爭爆發後能否繼續維持?國家出海口是否仍能暢通,是否會因海戰或敵國封鎖而被封鎖等。在戰時應審查的重大問題是:國家的金融狀況,以及國家2戰爭動員和作戰將要采取的財政措施。
  並由此提出:
其一,必須選擇適宜的財政動員措施,同時補充采取其他經濟措施。
  其二,力爭戰爭所需的各種物資需求自給。
  其三,必須重建和擴大德國的軍備工業。
  可以預料,在下一場戰爭中,兵員需要越多,對軍事裝備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制造裝備的原料和勞動力,以及現金或外彙,以便在必要和可能時,于平時和戰時從國外進口原料或直接進口軍事裝備,以滿足軍隊所需的各種軍事裝備。
  此外,他還否定了集中管理的統制經濟,倡導自主性,主張調動和發揮每個人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感,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魯登道夫對經濟與總體戰的論述雖大多限于一些具體的措施及事例,但作2資#階級軍事家,能對此問題進行集中而突出的闡述尚不多見。

  強大的軍隊是總體戰的支柱

  魯登道夫認2,總體戰領導要力爭盡快結束業已開始的戰爭,防止民族團結的渙散,防止在長期戰爭中人民及軍事當局都難以忍受的經濟困難危及戰爭的結局,就必須在戰前"將由全民力量組成的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和編制合理的軍隊提供給軍事當局。"(58頁)
  他還就如何建立這支軍隊作了具體的闡述。
  一是訓練良好。"良好的軍事訓練包括體魄和意志的鍛煉,加之精良的裝備,可以提高部隊的戰鬥力"。(60頁)盡管各國都比過去更加注重軍事訓練和優質裝備,但總體戰領導仍可通過優于敵人的訓練,以求略勝敵人一籌。尤其在數量上居劣勢的軍隊需要比敵人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是裝備精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事技術不斷得到完善。作戰器材方面,從射程達數公裏的大口徑火炮,到近距離投擲的手榴彈,多種多樣。機動方面,除鐵路運輸外,又出現汽車運輸。海上,有裝甲戰艦遊弋;水下,有潛艇航行;空中,有飛機砘鴃C軍事技術的意義在戰爭中愈益被人們所認識,並且戰爭時間愈長,這種認識就愈加清楚。
  要力爭在戰場上以強大火力消滅敵人。同時保存自己,就要求部隊不斷增加新式裝備。于是,又出現了重機槍、速射槍,研制出不同口徑的迫擊炮、火炮,以及裝備機槍和輕型火炮的裝甲車,種類各異的飛機及其投擲的炸彈、爆破彈和燃燒彈等。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魯登道夫指出,盡管2應付世界大戰的技術裝備會戰,必須奮起直追,以彌補德軍裝備狀況差的不足。"但是,最終還是要看掌握技術輔助器材的人。技術和人,或者更確切地說,人和技術這兩個因素構成了軍隊的實力。然而人總是處在第一位的。雖然是沒有生命的裝備將人運往前線,但裝備卻是由人來操縱的。並由人賦予它以消滅敵人的力量。"(63頁)一種新的技術器材的發明將會對戰爭結局#生巨大作用,但士兵始終處在第一位。
  總體政治的義務就是,既要將有作戰能力的人征召入伍,赴敵作戰;同時還要使部隊裝備保持最佳狀態。並且,平時就應裝備各種用于戰勝敵人、保存自己和保護人民的技術器材,采取多種措施搞好裝備的制造和維修。
  三是精神堅定。在總體戰中,戰鬥的本質要求極大地增強士兵在獨立行動中的精神力量。要使士兵在戰鬥中履行其莊嚴的義務時,在冒著生命危險消滅敵人時,在敵人火力下,或執行某項特殊任務時,造就自己堅定的精神,培養在緊張的戰鬥中承受巨大負擔,堅韌不拔,果敢無畏的精神力量。
  四是軍紀嚴明。"在依靠軍紀加強的軍隊中,重要的事是要訓練士兵的獨立作戰能力和責任感。軍紀不應扼殺個性,而應發展個性。軍紀應當引導大家擯棄自我私念,整齊劃一,向一個目標邁進。這個目標就是勝利。"(66頁)
  五是編制合理。2在總體戰中戰勝敵人,"除有強大的陸軍之外,還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和強大的空軍。"(74頁)他尤其強調各軍種間的相互協同,並在分別論述了陸軍、空軍和海軍各自的編成後指出:"軍隊是個龐大的組織。軍隊的各個部隊並不都直接參加作戰,但須合力擊潰敵人的抵抗,決戰時刻尤其如此。"(80頁)
  總之,"軍隊數量、訓練和裝備是一支軍隊的外表,只有精神的和道德的內涵才能賦予軍隊以力量,使其堅持曠日持久的總體戰。"(73頁)

  進攻是總體戰最有效的作戰手段

  魯登道夫認2,在運用大規模軍隊的戰鬥中,防禦似乎"強"于進攻。因此,作戰雙方的弱者,或處于戰場某一局部的弱者,往往選擇防禦戰,目的在于爭取時間,牽制敵人,使己方遠程武器和摩托化部隊在廣闊的戰線上投入戰鬥。
  同時他又闡述道:"但無論怎蝠﹛A能夠決定會戰勝負的作戰樣式始終是進攻。如果防禦者有可乘之機,也會發動進攻。進攻蘊藏著一種居優勢地位的自豪感和無法估量的力量,它能使施以正確指揮的進攻發揮巨大威力,可以戰勝在數量上占優勢的敵人。"(89頁)
  當然,由于總體戰提出了舉不勝舉的任務,因此不可能在整個戰線或同時在各條戰線發動進攻,只能在某些地段實施防禦和加固陣地。平時也須根據未來的戰爭態勢,在邊境構築工事或要塞,以牽制敵人部分進攻兵力或迫敵采取使我有隙可乘的作戰行動。在形形色色的作戰樣式中,工事和依托陣地的防禦的確肩負著重大使命。但是,"防禦者只有從防禦轉入進攻,才能奪得決戰的勝利。進攻始終是決定性的作戰樣式。"(90頁〕
  同樣,面對頑強抗爭的敵人,可回避其挑戰,暫不尋求決戰,而在寬大的正面以遲滯的形式實施防禦會戰。"但勝利只有靠進攻取得,進攻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最有效的作戰手段"。
  魯登道夫還特別強調,應在關鍵地點和主要方向實施進攻。他說:"總體戰要求決戰,因而要求指揮者在關鍵地點實施進攻。"(86頁)因2在多面作戰以及綿亙的戰線上,不可能處處都實施進攻,戰爭指導的藝術在于,"在陸上、空中或海上,利用己方兵力兵器的優勢,構成主要突擊方向,對薄弱部位的敵人實施進攻,一舉將敵擊潰。"(87頁)
  他還在論述戰略展開的問題時說,在F多的敵人面前,首先擊敗哪一個將會決定戰爭的勝負,也就是說,應設法找出哪一個是"最危險的敵人"。因2"作戰時,指揮官需首先確定主突方向,爾後攻敵弱點,從而取勝,這便是指揮者作戰用兵的藝術。同樣道理,在戰略展開時,必須選定'最危險的敵人'2主要進攻方向,將軍隊主力部署于此,同時力爭戰爭在敵國土上進行。對付其他敵人只需少量兵力,以阻止這些敵人對主戰場的行動施加影響。"(103頁)
  又說,對于戰略展開,應在尋求決戰的地段投入最大兵力。必須從開始就毫無顧忌地投入"最後的一兵一卒",而對其他地段只以必要的兵力應付。一旦定下軍隊主力尋求首次決戰的決心,就必須在決定性方向上集中兵力,以備進攻。
  並且,無論陸上、海上還是空中,只要進攻取得勝利,就應立即實施追擊,促使敵人的失敗變成潰逃。武器裝備的發展更加有利于追擊者,即飛機可從空中突擊戰敗者,摩托化部隊和裝甲部隊可超越敵人,或從翼側及正面攻擊敵人。2通過追擊而取得全勝,應投入更大的力量。就海上和空中而言,尤其要發揮軍艦和飛機的最大速度,促成決戰的實施,以便全殲敵人。

  統帥是實施總體戰的首腦

  按照魯登道大的看法,"所謂統帥,系指以其頭腦、意志和心靈2維護民族生存而領導總體戰的人。"(119頁)
  並認2指揮作戰的首腦不是總參謀長,更不是第一副總參謀民,而必須是統帥。統帥應按照自己的思想或意志指揮戰爭和下達相應的指令,應賦予統帥以"實施總體戰的首腦的地位和職責",(123頁)其決斷和意志必須在各個領域具有權威。
  魯登道夫鑒于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戰爭指揮的多頭體制而導致失敗的教訓,力主統帥的地位必須像弗裏德裏希二世一樣,無所不包,無所不管。並認2,統帥的職責在于,平時致力于加強人民和軍隊在種族基礎上的民族團結,考察與戰爭有關的各項方針政策,戰時要指導全局等。
  魯登道夫還認2,統帥必須具有很高的素養,包括:果斷決策能力。統帥負責指揮全軍人馬,在危急時刻必須竭盡全力和才智,迅速做出維系戰爭勝負和民族生存的重大決斷,這種判斷是在敵我之間進行激烈對抗,我方要扼制敵人的企圖,敵人不甘束以待斃,反而竭力扼制我之意圖等情況的若明若暗中作出的。
  魯登道夫概括說:"像每一個藝術家一樣,統帥也必須掌握其'手藝',這種手藝便是統帥的藝術。統帥除掌握'手藝'之外,還要靠其天才和創造力,以及有別于藝術家的能肩負重任的力量,以及堅強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和偉人所具備的使人心悅誠服的巨大魅力。當他以高度責任感和全部身心,2軍隊、2人民和每一個德國人盡力時,都表現出他的創造力和意志力,戰史從來不能造就統帥,也無法反映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他們個人的財富,也是在最緊張的時刻展現出來的。(127頁)
  又說,總體戰對統帥的要求可謂無邊無際,對其功績和能力的要求已超過對過去曆代統帥的要求,且統帥在民族的曆史上實不多見。"和平時期的軍隊領導能否成2戰時的統帥,只有戰爭能夠做出判決。只有在總體戰領導的職位上,2維護民族生存奉獻畢生的人,才能被人民尊奉2統帥。從這個意義上說,,統帥和人民是一個整體,否則,統帥對人民來說就毫無意義。(134頁)
  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作了某種程度的反思和總結,並探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軍事戰略,觸及到一些直接關系戰爭勝負的重要問題,且作者站在戰爭實踐指導者的高度談論戰爭,其論述顯得較2通俗和具體,它對于我們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戰略思想及其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研究未來戰爭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魯登道夫作2資#階級的軍事家,該書在政治上有鼓吹法西斯侵略及民族沙文主義等消極的一面,魯登道夫所鼓吹的總體戰,對世界人民來說,就意味著空前災難,因此應注意加以鑒別,批判地吸收其有價值的東西。
http://mil.anhuinews.com/system/2004/12/25/001085484.s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1,06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軍書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戰爭藝術》
此分類上一篇:《戰爭論》

夜夜久春藥網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0 00:20:0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