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4 09:21:18| 人氣1,166|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戰爭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陸直接譯自克勞塞維茨德文(手稿有三千多頁)的《戰爭論》(臺北:貓頭鷹,2001),二大本,真不知從何讀起?

是嗎?那同是城邦集團出版的日人是本信義所著《戰爭論圖解》(臺北:商周,2003)如何?

如本臺<評三種圖解漫畫哲學書>所言,我不信充滿恩辯的《戰爭論》能用圖解!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84/20051223073327

真難陪讀!鈕先鍾的《戰爭論精華》(臺北:麥田)總可悅讀了吧?

再懶,就看下我的貼文:
 

《戰爭論》被奉2西方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克勞塞維茨本人也成2了西方軍事理論的鼻祖。
克氏身處新舊兩種時代的更鉈伝薄G舊時期指1648~1789年,即三十年戰爭結束至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盛行於歐洲的王朝戰爭,戰爭服務於君王貴族,有職業軍人為君主政府效力,人民不必積極參與。新時期是1815~1914年,即拿破崙敗亡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世局日漸發展成總體性的戰爭;以愛國心和民族意識為原動力的國民軍取代了雇傭被動的職業軍人,積極強迫的普遍徵兵取代了消極的募兵制,戰略上也強調主動、機動和殲滅性,來取代遲緩的消耗戰略。這便是克氏體認此鉅變過程而寫下《戰爭論》的時代背景。
  在當時,哲學是日耳曼的主流,除了他的老師沙恩霍斯特的影響外,在潮流衝擊下,孟德斯鳩、康德、黑格爾的思維都對他產生啟發。但他又不企圖建構一套死板而龐大的理論體繫,而強調戰爭必須面向經驗,靈活應用,透過對戰爭史例的研究,才能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戰爭理論,並符合時代的需要。
全書共分三卷,共計8篇124章。第一卷(四篇):「論戰爭的性質」、「論戰爭理論」、「戰略概論」、「戰鬥」;第二卷(兩篇):「軍隊」、「防禦」;第三卷(兩篇):「進攻(草稿)」、「戰爭計劃(草稿)」。最後並附錄了克氏為王太子殿下講授軍事課程之內容提要。
全書共8篇,100餘章,基本觀點可以總結如下:
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的母體是政治。
二:戰爭的目的即是消滅敵人。因2政治鬥爭的目的便是消滅敵人,戰爭是這一目的最直接的表現。
三:戰略要素包括精神、物質、數學、地理、統計等方面。
四:數量上的優勢是戰略戰術上最普遍的致勝因素,集中優勢兵力是戰略上最簡單有效的准則。
五:戰爭中攻防相互轉換,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六:戰爭理論生長在以往戰史中,研究戰史將得到最2有效的指導原則。
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的未完成作品,在其生前僅整理好了其中六篇,第七、八篇的草稿由其遺孀整理,全書在他身故後由他的遺孀于1832年出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98%E4%BA%89%E8%AE%BA

《戰爭論》中的軍事思想局限性(楨:相對於一般亂捧,本文算亂批)

盡管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資#階級軍事思想的精華,但他的觀點現在看來,有些已經過時,有些不夠全面甚至是錯誤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是沒有揭露戰爭和政治的階級本質。該書只看到“戰爭無非是擴大了的搏鬥”沒有看到戰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物,錯誤的認2政治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只是對外政策,不包括對內政策;
二是過分擴大戰爭的概然性和偶然性。這本書認2戰爭是概然性的計算,只要再加上偶然性,戰爭就變成賭博了,而戰爭是不會缺少偶然性的,這樣,就把戰爭的概然性和偶然性誇大了;
三是誇大將帥個人的天才,對士兵和群F的作用估計不足。認2有些人具有軍事天才,甚至可能從未接觸過軍事活動,在擔任將帥時也能建立豐功偉績;
四是錯誤的認2戰爭是由防禦的一方引起的。作者在書中寫到:“因2入侵引起了防禦,而有了防禦才引起了戰爭;進攻和防禦相互作用的起點是在防禦方面;戰爭的概念不是隨進攻而是隨防禦一起#生的”;
五是只看到防禦的優勢,沒有看到進攻的優勢 。認2防禦易于利用有利地形,能夠得到民F的支持,以逸待勞,所以“防禦是比進攻優越的一種形式”;六是主張利用民F武裝,但又害怕民F武裝。克勞塞維茨把利用民F進行戰爭放在防禦部分論述,認2開展民F戰爭僅僅是對付國外敵人的一種手段,只適用于防守,不適用于進攻;七是否認進攻中的防禦行動。認2進攻中的防禦,“是一種不得已的下策,是一種妨礙前進的阻力”,“是進攻的致命傷
http://bbs.tiexue.net/post_2934527_1.html

《戰爭論圖解》

類似「幫你讀經典」、「xx本非讀不可的xx學經典」這類的書,我通常都是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然而,整本書總共1000多頁,著實是厚了點,叫人望之而生懼,才想說偷個懶先讀一下是本信義所寫的這本《戰爭論圖解》,稍稍品嚐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值得一讀。果然!人還是不能偷懶的,經由別人演繹過之後,我真的沒辦法從那些條列式的解說當中,追覓到克洛塞維茲的思想脈絡是什麼,這樣的嘗試毋寧是失敗的。
這本書除了內容平平之外,翻譯和校對同樣教人有些無言,比如說 P.154 竟然能將鼎鼎大名的豐臣秀吉錯翻成豐"田"秀吉,實在有些不可思議。而詞彙用字上的統一也有些問題,像是戰爭論的原作者 Karl Von Clausewitz 到底是要翻成克勞塞維茨還是克勞塞維茲,這不都是在開始進行翻譯時就該確定的嗎?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出現莫名的"?"(如P.76第8行, P.161第9行等多處),我在猜那應該是在更動字型的過程中,忘記考慮到日文字的問題,才發生掉字(如P.161第9行的墨?,查了一下應為墨俁)。在在都可以發現這本書在翻譯和校對上的不認真。
http://arthurjc.blogspot.com/2007/11/blog-post_23.html

 《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在總結以往戰爭特別是拿破侖戰爭的基礎上寫成的,全書共3卷8篇124章;另有說明、作者自序,及作者在1810年至1812年2普魯士王太子講授軍事課的材料、關于軍隊的有機區分、戰術或戰術學講授計劃和提綱等附錄,約70余萬字。第一篇,論戰爭的性質;第二篇,論戰爭理論;第三篇,戰略概論;第四篇,戰鬥;第五篇,軍隊;第六篇,防禦;第七篇,進攻(草稿);第八篇,戰爭計劃(草稿)。
盡管該書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勞塞維茨注意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考察戰爭問題,因而闡發了諸如:"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等一系列在戰爭理論中引起一場革命的主要思想。

戰爭只能根據概然性的規律推斷

克勞塞維茨在探討戰爭的屬性問題時認2,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2一種盲目的自然沖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2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作2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2一種純粹的理智行2。這三個方面,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他說:"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同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著不同的作用。"(《戰爭論》,第1卷,46頁,商務印書館,1982,以下凡引自該書只注明卷次和頁碼)
他在探討戰略和戰術區別的問題時指出:"戰術和戰略是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相互交錯,但在性質上又不相同的兩種活動,如果不精確地確定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內在規律和相互關系"。(第1卷,110頁)
他還在把所謂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聯系起來考察的基礎上指出,由于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裏:所思考的對象"是一場自行其是的、除了服從本身內在的規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規律約束的那些力量的沖突",(第1卷,28頁)因而它導致了戰爭的行動在經常不斷的相互作用下趨向極端。
要根據概然性的規律推斷戰爭,必須依靠情報。他指出:"情報是指我們對敵人和敵國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們一切想法和行動的基礎。(第1卷,93頁)由于戰爭是一種敵我雙方互相欺詐的行2,一方2取勝對方,總要千方百計地隱蔽真實企圖,制造出種種假象,互相誘騙,因而使得在戰爭中所獲得的情報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絕大部分是不確實的。

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戰爭的特性:

首先,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戰爭是充滿著艱難險阻的活動,當一個人接觸到程度不同的危險時,只具有普通的勇氣是不夠的。要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須具備巨大的、百折不撓的、天生的勇氣、強烈的榮譽心或久經危險的習慣。
其次,戰爭是充滿勞累的領域。在戰爭中,勞累是暗中束縛人的智力活動和消磨人的心理狀態的許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勞累所壓倒,就需要有一定的體力和精神力量。2此,指揮官應要求軍隊和部下,在戰爭中自覺鍛煉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三,戰爭是充滿不確實的領域。在戰爭中,一切行動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結果,戰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3/4好像隱蔽在雲霧裏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實的。人們對隱藏著的敵情,只能根據不多的材料進行推測,同時也很難每時每刻都確切地了解自己的情況,從而增加了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困難。
其四,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地盤。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戰爭事件的進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斷出現,就會不斷發生預期計劃與戰爭實際不符的情況,它直接影響到作戰計劃的實施。
克勞塞維茨通過闡述戰爭特性,指出了戰爭認識的特殊性,他說:"在實際生活裏本來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動都符合實際情況,在戰爭裏,就更難做到了。在戰爭同人類其他活動中比較起來,人的認識顯得更不完善,人們會遇到更大的危險和更多的偶然現象,因此,戰爭中的貽誤……也必然要多得多。"(第2卷,707頁)
然而,他又過分誇大了戰爭的不確實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說:"戰爭中的一切情況都很不確實……一切行動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下進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雲霧裏和月光下一樣,輪廓變得很大,樣子變得稀奇古怪。這些由于光線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須靠才能去推測,或者靠幸運解決問題。因此,在對客觀情況缺乏了解的場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運了。"(第1卷,121頁)

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克勞塞維茨在探討什蓮O戰爭的問題時,仿效黑格爾以所謂'絕對觀念'構建理論體系的方法,把戰爭區分2"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兩種形態。並通過分析"絕對戰爭"認2,不應該把戰爭看成是一種單純的暴力和消滅敵人的行2,不應該根據這種簡單的概念,按邏輯推出一系列與現實現象不相符合的結論,而應把絕對戰爭作2整個社會的一部分,放到現實生活中去進行考察。
在現實戰爭中,總是存在著某種足以促使作戰的緊張程度趨向緩和的客觀因素。這種客觀因素在克勞塞維茨看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戰爭決不是孤立的行2。戰爭不是突然發生的,它的擴大也不是瞬間的事情,相反,它需要一定的准備,它同戰前的國家生活密切聯系,是由一定時期內各種錯綜複雜的社會政治關系引起的。
第二,戰爭不是短促的一擊。整個戰爭是由一系列邊疆的軍事行動組成的,由于交戰雙方都可以把對方前一行動及其一切現象,作2衡量下一行動的尺度,因而軍事行動向極端發展的趨勢又會得到大大的緩和。
第三,戰爭的結局也不是絕對的。戰敗國往往把失敗看成是在將來的政治關系中還可以得到補救的暫時不幸。
2了簡要說明戰爭與政治的這種內在聯系,克勞塞維茨明確地做出了"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經典表述。在此基礎上,克勞塞維茨進一步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作了具體的探討。

一方面,政治決定戰爭,它又表現2如下三點:

其一,政治是整體,戰爭是部分,政治#生戰爭。他認2,在考察戰爭與政治這兩個相互矛盾著的因素時,既應注意對它們進行分別的研究,又應善于把它們結合成2一個統一體,進而從總體的意義上認識戰爭的起因問題。
其二,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或政治是頭腦,戰爭是工具),政治操縱戰爭,軍事觀點從屬于政治觀點。
其三,政治貫穿于戰爭的全過程,不因戰爭的爆發而中斷。在探討這個問題時,克勞塞維茨批判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認2戰爭在爆發之後,就會脫離政治而成2一種獨立的東西,一種按自己路線發展的東西。
另一方面,戰爭反作用于政治。克勞塞維茨認2,盡管戰爭是由政治目的引起的,戰爭必須服從戰爭意志的支配,但政治目的並不"因此就可以任意地決定一切,它必須適應手段的性質"。(第1卷,43頁)因2戰爭雖然是一種政治交往,但它又是一種與人類其他政治交往不同的活動方式,"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如果說戰爭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第1卷,43一44頁)
他還在論述戰爭手段的特殊性時指出:"戰爭是一種巨大的利害關系的沖突,這種方式是用流血方式進行的,它同其他沖突不同之處也正在于此。"(第1卷,135頁)
他論述說,如果政治提出戰爭所不能實現的要求,就會違背政治應該了解它想使用的工具這一必不可少的前提;如果政治能正確判斷戰爭事件的進程,就會同戰爭的目標相適應。如果政治期待從某些戰爭手段和措施中,得到同戰爭的性質不相符合而又不可能得到的效果時,政治就會通過它的決定作用對戰爭發生有害的影響;而如果政治與戰爭的目標相一致時,就能夠對戰爭#生有利的影響。

消滅敵人軍隊的企圖是戰爭的長矛

克勞塞維茨既認2政治意圖是目的,戰爭是手段,同時又認2,戰爭的政治目的不能任意地決定一切,而必須適應手段的性質,並由此探討了戰爭自身所要達到的目的,亦即戰爭的目標。
他認2,要確有把握地達到戰爭的政治目的,就必須使敵人無力抵抗。就是說,戰爭中的目的必然始終而且只能是打垮敵人,也就是使敵人無力抵抗。在他看來,這是從所謂"絕對戰爭"的純概念中推出來的抽象的戰爭目的。
按照克勞塞維茨的看法,打垮敵人這個抽象的戰爭目的,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二是占領敵人的國土;三是征服敵人的意志。因2敵人的抵抗力量是由軍隊、領土和意志組成的,所以不摧毀這三個要素,則不可能將敵人打垮。在三個要素中,首先應消滅敵人軍隊,然後占領敵人的國土,最後迫使敵人情和。但這個順序並不是絕對的,因2這三個要素往往是相互影響的。
他還提出,在現實中,並不是到處都有打垮敵人這個抽象的戰爭目的的地位,因此決不能在理論上把它當作一個定則。也就是說,在戰爭中可以達到目標的方法很多,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只限于打垮敵人。如消滅敵人軍隊,占領敵國領土,占據敵國地區,入侵敵人地區,破壞敵方同盟,消耗敵人力量,等待敵人進攻等都是方法。這些方法都可以用來挫傷敵人的意志,但哪種方法比較有效,則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在論述戰爭目的的過程中,克勞塞維茨突出強調了消滅敵人軍隊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關于消滅敵人軍隊的含義,他除在打垮敵人的意義上理解外,還包括以下兩層意思:一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並不是僅僅指消滅敵人的物質力量,而且還包括摧毀敵人的精神力量。"(第1卷,61頁)二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主要是指敵我雙方在"相互殺傷和破壞過程中直接取得的利益。"(第1卷,255頁)
克勞塞維茨還曾對消滅敵人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的關系作了精辟的闡述,他寫道:"消滅敵人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這兩種企圖是相輔相成的,因2它們是相互影響的,它們是同一意圖的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第1卷,63頁)
他在論及消滅敵人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的地位及其作用時說:"消滅敵人軍隊這一企圖具有積極的目的,能#生積極的結果,這些結果最後可以導致打垮敵人。保存自己軍隊這一企圖具有消極的目的,能粉碎敵人的意圖,也就是說可以導致單純的抵抗,這種抵抗最後只能是延長軍事行動的時間以消耗敵人。"(第1卷,63頁)從行動的表現上看,具有積極目的的企圖能夠引起殲滅性的行動,具有消極目的的企圖則只能等待殲滅性的行動。
但他緊接著又說,保存自己軍隊這一具有消極目的的等待,"不應該成2絕對的忍受,而且在等待時所采取的行動中,消滅正在同我們作戰的敵人的軍隊,同其他任何對象一樣,也可以作2我們的目標。因此,如果認2有了消極意圖就只能尋求不流血的方法,就一定不把消滅敵人軍隊作2目的,那翩A他就在根本觀念上大錯特錯了。"(第1卷,63頁)
固然,當消極目的占主要地位時,它會促使人們采取不流血的方法。但這種不流血的方法,決非迫切希望保存自己軍隊時的當然手段。如果這種方法不適合當時的情況,那翩A反而會使自己的軍隊遭到覆滅。實際上,"當消極企圖占主要地位時,它的唯一的必然的作用是推遲決戰的時間,使人們等待決定性的時刻。(第1卷,63頁)也就是說,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可以通過推遲軍事行動的時間,去變換軍事行動的空間。但這種時間的推遲是有限度的,如果無限制的一直推遲下去,就會使保存自己軍隊這一消極目的的優越性完全喪失掉,繼續讓位給消滅敵人軍隊的積極目的。"

戰爭理論不是死板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

克勞塞維茨通過軍事活動的考察認2,軍事活動具有自己的特點,"企圖2軍事藝術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論,好像搭起一套腳手架那樣來保證指揮官到處都有依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第1卷,121頁)事實上,無論這種死板的理論多蔬戚戚悃魽A都不可能完全解決戰爭理論與戰爭實踐之間的矛盾。
2消除戰爭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理論不應是對戰爭實踐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這種考察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探討,它可以使人們對事物有一個確切的認識,如果對經驗進行這樣的考察(對我們來說也就是對戰史進行這樣的考察),就能深入地了解它們。"(第1卷,122一123頁)也就是說,理論不應當成2一套供戰場上使用的代數公式,不能通過規定死板的原則,2人們指出狹窄的必然的道路。
相反,理論應該"成2通過書本學習戰爭問題的人的指南,到處都2他們指明道路,使他們順利前進,並且能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防止他們誤入歧途";"理論應該培養未來的指揮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確他說,應該指導他們自修,而不應該陪著他們上戰場,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師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發展智力,而不是一輩子拉著他走一樣。"(第1卷,123頁)總之,戰爭理論主要是幫助指揮官和從事戰爭的人們"確定思考的基本路線,而不應像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第1卷,124頁)
只有根據上述觀點,才能消除戰爭的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建立一種令人滿意的作戰理論,即是說,建立一種有目的、切合實際的作戰理論。而且這種理論只要運用得當,就會不斷接近實際,以致消除理論脫離實際的反常現象。克勞塞維茨認2,要考察戰爭,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從研究和思考中獲得,也可以從戰爭實踐中獲得。指揮官應該像蜜蜂從花裏采蜜一樣,善于從戰爭生活中吸取精華。
在克勞塞維茨看來,是否運用戰爭史例是一回事,運用得是否恰當則是另一回事。並認2,能否正確地運用戰爭史例,直接關系到能否正確地說明和理解有關的戰爭問題。還由此扶出了運用戰爭史例的四個著眼點:
"第一,用史例說明某種思想。在論述問題時,當作者的思想不能2人們所理解,或者容易被人誤解的情況下,引用戰爭中的史例來說明自己的思想,以保證讀者能正確理解作者的原意。
第二,用史例說明某種思想的運用。既一般地論述某種戰爭手段有效性的思想,又應注意引用戰爭史例指明使用手段時的各種具體情況。
第三,用史例證明自己的論點。當需證明戰爭中的某種現象或某種行動,可能會#生何種效果或結果時,用過去已發生的事實往往更有說服力。
第四,通過詳細敘述某一史例或列舉若幹史例從中吸取某種教訓。

克勞塞維茨還就此提出了運用戰爭史例的兩條原則:

一是必須詳舉史例。如果敘述某種曆史事實是要證明某種一般的真理,那蓬N必須確切而詳盡地闡述同這個論點有關的一切,必須把史實毫無遺漏地展示在讀者的眼前。"(第1卷,170頁)詳盡地敘述一個事件,往往要比簡單地提示十個事件更2有用。當然,還應注意在詳盡敘述戰爭史例的同時,把握史實的內在聯系,否則,也不可能用史實證明理論上的真理。
二是盡量選擇最近的史例。只要最近的史例是大家都熟悉和經過研究的,就永遠是選擇史例的最好的來源。由于最近的史例往往同現代戰爭很近似,便于我們從中吸取教訓。相反,由于較遠的年代的條件不同,作戰方法也不同,因而它對現代作戰的教育意義和實際意義都比較小,當然,這些較遠年代的史實只要恰當,也並非絕對不能用。
克勞塞維茨在考察了韃靼人出征、古代共和國的戰爭、中世紀的戰爭,直到拿破侖的戰爭的曆史後指出:"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戰爭,各有其特有的限制範圍。因此,盡管到處和時常有人企圖根據哲學原理制定戰爭理論,每個時代仍然保留有自己的戰爭理論。"(第3卷,877頁)即是說,根據戰爭實踐而制定的某種戰爭理論的原則是具有客觀真理性的,但它們並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們總會隨著時代、國家、軍隊和作戰方式的變化而改變。因此,戰爭理論的建立"必須考慮各個時代的特點"(第3卷,877頁)必須符合時代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克勞塞維茨還看到了戰爭理論的發展與社會關系變革之間存在著的必然聯系。他在分析戰爭及其作戰方法變化發展的問題時認2,法國革命戰爭以及拿破侖戰爭所#生的令人驚歎的成果,都是"社會狀況改變的結果"。"在軍事藝術領域內的新現象中,只有極小一部分可以算作新發明和新思想的結果,而大部分則是新的社會狀況和社會關系的改變所引起的。"(第2卷,729頁)

精神要素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克勞塞維茨所說的精神因素(或精神力量、精神要素、精神素質等),主要是指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等。他在"軍事天才"一章中,專門探討了統帥的才能問題。在他看來,軍事天才是一種擅長軍事活動的高超的精神力量,它不是某一種力量,而是各種精神力量和諧的結合,是各種精神力量的綜合表現。
他還概括道,被稱2軍事天才的人,"與其說是有創造精神的人,不如說是有鑽研精神的人,與其說是單方面發展的人,不如是全面發展的人,與其說是容易激動的人,不如說是頭腦冷靜的人,在戰爭中我們寧願把子弟的生命以及祖國的榮譽和安全委托給這種人。"
克勞塞維茨認2,武德是軍人在戰爭這一特殊事業中所應具有的美德,是一種可以單獨考察的特殊的精神力量。
在他看來,武德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武德不同于單純的勇敢,更不同于對戰爭事業的熱情。普通人的勇氣是一種天賦的品質,而軍人的勇敢則必須服從更高的要求:服從命令,遵守紀律,遵守規則和方法,二是組成武德的晶體,必須依靠軍隊的團體精神才能凝結起來。所謂軍隊的團體精神,應是通過從軍隊這個團體的制度、規章和習慣,把戰爭中的種種精神要素固定下來。這種團體精神如同是把起作用的各種力量在一起的粘合劑。
他還對武德在個人和軍隊的特殊表現分別作了闡述"武德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深刻了解這種事業的精神實質,激發、鍛煉和吸取那些在戰爭中活動的力量,把自己的全部智力運用于這個事業,通過訓練使自己能夠確實而敏捷地行動,全力以赴,從一個普通人變成稱職的軍人。(第1卷,192頁)
他指出:"軍隊的武德是戰爭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第1卷,195頁)它只有在軍隊經曆了一系列戰爭並取得很多勝利,以及軍隊經常經受極度的勞累和困苦的結合中才能#生。一旦武德的幼芽長成粗壯的大樹,就可以抵禦不幸和失敗的大風暴及和平時期的松懈。
針對當時軍事理論界偏重物質因素而輕視精神因素的傾向,克勞塞維茨強調了精神因素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精神要素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它"貫穿在整個戰爭領域,(第1卷,187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驚人的作用,並對"軍事力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第1卷,101頁)在戰鬥過程中,精神力量的損失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雙方物質損失相等的情況下,起決定作用的就只是精神力量。
克勞塞維茨也注意到物質因素的作用。在他看來,所謂物質因素,是指軍隊的數量、編成、各兵種的比例等。他認2,只有在摧毀對方物質方面得到的利益才是確實可靠的,在殺傷敵人、俘獲敵人和繳獲敵人火炮等方面獲得的利益,是"絕對的利益"。
他還闡明了戰爭的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在決定戰爭勝負中的作用的融合互助性。首先,"物質力量的作用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其次,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是相互助長的。在戰鬥過程中,"一方面,使敵人的精神遭受損失,可以看作是摧毀敵人的物質力量從而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繳獲的火炮和俘獲人員的數量也是#生精神效果的一種新的力量。"(第1卷,259頁)
盡管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但又過分誇大了精神力量的作用。他曾作過這樣的比喻:"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的鋒利的刀刃。"(第1卷,188頁)

民F戰爭是戰爭整個發酵過程的擴大和加強

克勞塞維茨對民F戰爭一貫持贊成態度,並對民F戰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
首先,民F戰爭是不容忽視的戰爭現象。他認2,"一般說來,民F戰爭應該看作是戰爭要素在我們這個時代突破了過去人2的限制的結果,看作是我們稱之2戰爭的整個過程的擴大和加強。"(第2卷,671頁)民心和民意是國家力量、軍事力量和作戰力量中一個極2重要的因素,精神力量只有在民F戰爭中才能充分發揮出效果。
其次,民F戰爭是戰爭發展的必然趨勢。克勞塞維茨通過戰爭史的考察認2,早先在韃靼人出征時,幾乎是全體民F參加了戰爭;在古代共和國和中世紀,同樣是多數民F參加了戰爭;然而,到18世紀,民F卻根本沒有直接參加戰爭;法國大革命以後,民F再一次大量地參加了戰爭。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
克勞塞維茨曾對民F武裝的特點作了十分形象的描述,他說,民F武裝如同"燎原之勢"的"熊熊烈火"(第2卷,672頁),從四面圍困敵軍,燒毀敵軍的基地和交通線,破壞敵人的生命線。而敵人則難以對待這股無形的力量,敵人不可能像驅逐一隊士兵那樣趕走武裝的民F,而武裝的民從卻可以十分巧妙地向四面八方散開。他們分散隱蔽,突然襲擊,機動靈活,時隱時現,神出鬼沒地采取一切手段打擊和削弱敵人,使敵人所到之地"處處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處處又都捉摸不到。"(第2卷,673頁)
但他又認2,民F武裝並不是萬能的和無法對付的,而是要受到條件限制的,諸如戰爭須在本國腹地進行,而且有較大的回旋余地;國土須有山脈、森林、沼澤,或耕作地等較複雜的地形;戰爭持續時間較長,勝負不是由一次失敗決定的等。
與此同時,克勞塞維茨還闡述了使用民F武裝的原則:
第一,民F武裝不宜對抗敵軍的主力,只能從外部和邊緣蠶食敵軍。
第二,民F武裝不宜凝結成反抗的核心,但必要時可作相對的集中。
第三,民F武裝的作戰應與正規軍的作戰結合起來。
第四,民F戰爭只是戰略防禦手段,不能用于戰術防禦。
由于克勞塞維茨的曆史觀是唯心主義的,因而反對從政治上把民F戰爭作2一種鬥爭手段,未能從性質不同的戰爭中考察民F武裝的作用,並且還把民F武裝只看作是用于正規軍進行戰爭的自始至終的輔助手段,最終導致了其民F戰爭理論的不徹底性。

進攻和防禦兩種作戰形式是相互交錯的

克勞塞維茨注意運用辯證法把進攻和防禦聯系起來考察,在他看來,進攻和防禦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二者的原則性區別就在于,進攻者希望並采取行動,而防禦者則等待行動。另一方面,防禦的規則以進攻的規則2依據,而進攻的規則又以防禦的規則2依據。
進攻和防禦的相反相成在動態上的表現,必然導致二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進。在戰爭史上,"每一種防禦手段都會引起一種進攻手段",同樣,"一種進攻手段是隨著一種防禦手段的出現自然而然地出現的。"(第3卷,774頁)也就是說,當防禦的方法"一經確定,進攻就針對它們采取對策;防禦研究了進攻所使用的手段,于是又#生新的防禦原則。"(第2卷,507頁)進攻和防禦總是這樣相互作用並得到相互促進的。
克勞塞維茨尤其注意從內在矛盾方面揭示進攻和防禦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關系。他指出:"戰爭中的防禦(其中包括戰略防禦)決不是絕對的等待和抵禦,也就是說,決不是完全的忍受,而只是一種相對的等待和抵禦,因而多少帶有一些進攻因素。同樣,進攻也不是單一的整體,而是不斷同防禦交錯著的,"(第3卷,775頁)"正如沒有一個防禦戰局是純粹由防禦因素組成一樣,也沒有一個進攻戰局是純粹由進攻因素組成的。"(第3卷,847頁)
他更多的是從積極防禦的角度論述這個問題的。按照他的理解,所謂積極防禦是指目的消極但手段積極的防禦,即應在據守中攻擊敵人;所謂消極防禦是指目的和手段都消極的防禦,即單純據守不進行積極的還擊。
克勞塞維茨主張積極防禦而反對消極防禦,他說:"防禦決不能以絕對消極的概念2基礎"。(第3卷,1049頁)盡管有些防禦的主要基礎具有非常消極的性質,但它卻必須具備一些積極的手段,並通過各種方式利用這些手段去應付各種複雜的情況。他還認2,防禦的一條主要原則就是,決不要采取完全消極的防禦,而應采取積極的防禦。
他還闡述說,雖然等待是防禦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優點,但這只是就防禦的總的方面而不是各個部分而言的,戰爭中的防禦不能是單純的忍受。防禦應由等待和行動這兩個性質不同的部分組成,沒有等待,防禦就不成其2防禦;沒有行動,戰爭就不成其2戰爭。要想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在防禦中決不能沒有攻擊部分,攻擊部分能夠而且必然會帶來決定勝利的一切。"防禦這種作戰形式決不是單純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擊組成的盾牌。"(第2卷,476頁)
克勞塞維茨還論述了進攻和防禦的地位問題。他認2,進攻是一種具有積極目的的較弱的作戰形式,防禦是一種具有消極目的的較強的作戰形式。防禦這種作戰形式就其本身來說比進攻這種作戰形式強。
所謂進攻的積極目的指的是"占領",所謂防禦的消極目的則是指的"據守"。而據守比奪取容易。因2防禦可以充分利用許多進攻者無法利用的有利條件,例如,進攻者沒有利用的時間防禦者都可以利用;防禦者可以坐得其利等待進攻者;防禦者可享用地形之利抗擊進攻者;防禦者能較之進攻者更好地獲得民F的支持等等。因此,假定使用的是同一支軍隊,進行防禦就比實施進攻容易。
克勞塞維茨認2,進攻與防禦不僅相互作用,相互包含,而且可以相互轉化。他寫道:"在現實中,進攻活動,也就是進攻的企圖和措施,常常不知不覺地以防禦2其終點,正如防禦計劃以進攻2其終點一樣",(第3卷,779頁)"如果說成功的防禦可以不知不覺地轉2進攻,那蓿i攻也可以不知不覺地轉2防禦。"(第3卷,780頁)
但他又對進攻轉入防禦和防禦轉入進攻持不同的態度,他把前一種轉化看作是不得已的下策。他認2,還擊是防禦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而進攻則不同,進攻行動本身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它本來並不需要防禦。進攻行動中的防禦非但不是進攻的有效准備和加強,反倒是一種妨礙前進的阻力,是進攻的致命傷。這種看法似乎是有失偏頗的。盡管克勞塞維茨反對進攻過程中的防禦行動,但同時又提出了不能超越"進攻的頂點"的思想。
所謂"進攻的頂點"指的是適情停止進攻的時刻。也就是說,進攻者必須掌握時機,量力而行,適可而止。當發現進攻力量已大2削弱,又無法彌補,余下的力量還足以進行有力的防禦,而敵人反攻力量還未形成時,就應當機立斷,立即轉入防禦。否則,若錯過這個時機,就必然會超過"進攻的頂點",陷入難以挽回的不利境地,招致重大損失甚至失敗。
但適時把握"進攻的頂點"又並非易事。由于在很多場合受多種因素的制約,進攻者往往"會在運動的洪流中不知不覺地超出均勢的界限,超過勝利的頂點。甚至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進攻者在進攻所特有的精神力量的支持下,雖然已經精疲力竭,可是他卻像拉著沈重的東西上山的馬一樣,會感到繼續前進比停下來的困難還要少些。(第3卷,848頁)
要依靠迅速而准確的判斷發現"進攻的頂點",作2統帥,必須不被各種表面的現象所迷惑,不因一時的勝利而沖昏頭腦,而應力求全面考慮時刻都在不斷變化的各種情況,以便及時定下停止進攻的決心,適時轉入防禦。
與上述進攻中的防禦因素對進攻是有害的看法不同,克勞塞維茨把防禦中的進攻因素看作是有益于防禦的。他認2,防禦轉化2進攻,"以防禦開始而以進攻結束,是戰爭的自然過程。"(第2卷,477頁)
他論述說:"既然防禦是一種較強的但帶有消極的目的的作戰形式,那翩A自然只有在力量弱小而需要運用這種形式時,才不得不運用它。一旦力量強大到足以達到積極的目的時,就應該立即放棄它。"(第2卷,477頁)
任何一次防禦,一旦用盡了防禦的目的,就應該根據自己的力量轉入進攻。就是說,當防禦者取得顯著優勢時,就等于走完了自己的使命,它如果不自甘滅亡,就必須利用這一優勢進行反攻。應該把轉入反攻看作是防禦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是防禦發展的必然趨勢。"迅速而猛烈地轉入進攻(這是閃閃發光的複仇利劍)是防禦的最光彩的部分。"(第2卷,495頁)

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准則是集中兵力

克勞塞維茨指出:"數量上的優勢不論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最普遍的致勝因素。"(第1卷,204頁)並對數量上的優勢作了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的區分。
所謂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也就是把盡量多的兵力投入戰爭。他認2,在當時的歐洲,各國的武器、裝備、組織和編制十分相似,只是軍隊的武德和統帥才能稍有差別。在這種情刑即使最有才能的統帥,也很難戰勝擁有一倍優勢兵力的敵軍。因此,進行戰爭的"首要的規則應該是盡量多的兵力投入戰場",(第1卷,207頁)"以便自己在兵力上占優勢,至少不能讓敵人在兵力上占優勢。"(第1卷,207,208頁)
他還指出:"如果我們不抱偏見地研究現代戰史,那就必須承認,數量上的優勢越來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決定性的戰鬥中盡可能多地集中兵力這個原則,在現在必須提到過去更高的地位。"(第2卷,363頁)尤其是交戰雙方在科學水平、武器裝備和訓練等方面越是處于均勢,兵力的對比就越起決定性的作用。
克勞塞維茨認2,當敵我力量的對比不能取得絕對優勢時,就應力求通過巧妙的使用軍隊,在決定性的地點和時機最大限度地集中優勢兵力,以造成相對的優勢。他還把數量上的相對優勢進一步區分2空間上的兵力集中和時間上的兵力集中。
所謂空間上的兵力集中,應是在主要的方向和決定性的地點上,巧妙地集中盡可能多的優勢兵力。克勞塞維茨指出,在決定性的地點上集中優勢兵力"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在一般情況下,無疑也是一個最重要的條件。"
所謂時間上的兵力集中,就是在關鍵和有決定意義的時機,同時集中使用全部兵力。在克勞塞維茨看來,雖然在戰術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但在戰略上兵力卻只能同時使用。即是說,"一切用于某一戰略目的的現有兵力應該同時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切行動和一個時刻就越好。"(第1卷,227頁)
克勞塞維茨由此概括闡明:"數量上的優勢應該看作是基本原則,不論在什膠a方都是應該首先和盡量爭取的",(第1卷,209頁)"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准則是集中兵力","我們要嚴格遵守這一准則,並把它看作是一種可靠的行動指南。"(第1卷,219頁)
克勞塞維茨還認2,僅僅集中了兵力,構成數量上的相對優勢,還不等于有了現實的勝利。在此前提下,還必須進一步找到敵人抵抗的重心。按照他的解釋,戰爭領域的所謂重心,是指2整體所依賴的力量和運動的中心,亦即敵人整體所依賴的核心、要害、關鍵,及具有決定意義的部位或方面。敵人的重心一旦受到致命打擊,其整體就會失去平衡,趨于失敗。
對此,克勞塞維茨提出了兩條打擊敵人的重心必須遵循的原則:其一,不管所要打擊的敵人重心是什翩A"戰勝和粉碎敵人軍隊始終都是最可靠的第一步,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極2重要的。"(第3卷,880頁)
其二,2了"盡可能集中地行動",應盡量"把敵人的力量歸結2盡可能少的幾個重心,如果可能,歸結2一個重心;同時,把對這些重心的打擊歸結2盡可能少的幾次主要行動,如果可能,歸結2一次主要行動;最後,把所有的次要行動盡可能保持在從屬的地位上。"(第3卷,913頁)他還指出:"集中兵力和分散兵力是兩種相反的傾向,軍隊傾向于這一方面和那一方面的程度取決于軍隊的性質適應于這一方面和那一方面的程度。但是,在最緊要的關頭,適于集中的軍不能始終集中在一起,適于分散的軍隊也不能單靠分散活動取得成果。"(第2卷,468頁)並且,他既承認分散兵力的合法性,又特別強調分散兵力的條件性。
總之,克勞塞維茨不僅把集中兵力作2戰術的原則,而且還從戰略的高度,把它作2整個作戰指導的基本原則,這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但他2了強調集中全部兵力于主力會戰,連戰略預備隊都反對保留的看法,又是不足取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43096.htm

 

 

台長: 阿楨
人氣(1,166)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軍書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總體戰》
此分類上一篇:《1977年世界國力評估》

圖博館
戰爭:從類人猿到機器人,文明的沖突和演變
作者:(美)伊恩·莫里斯 2015 中信出版社

內容簡介

幾萬年來,戰爭一直被視作人類最大的夢魘,但在這本罕見地融合了客觀的學術研究和驚人的智慧的書中,《西方將主宰多久》的作者伊恩?莫里斯進行了顛覆性的思考,他向我們展示了令人不快但又無法否認的事實:從長期來看,盡管戰爭帶來了殺戮和血腥,卻使人類更安全、更富庶。

這本書涵蓋了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進化生物學,以及科技和軍事知識,講述了令人毛骨悚然卻又引人入勝的戰爭故事,歷數從類人猿到機器人的15 000年的爭斗和暴力,從原始社會到古代文明,再到「美利堅帝國」。莫里斯犀利地指出在石器時代,人們生活在爭斗不休的小社會中,有1/10甚至1/5的可能會死於暴力。與之相反,在20世紀,盡管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等大小戰亂,每100個人卻只有不到1個人死於暴力。這都是因為戰爭,也只有戰爭打造出的利維坦式的大型中央集權國家,才能夠確保穩定,從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富庶。

這本書對15 000年人類戰爭史的研究更表明,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期。如果我們可以度過這一階段,那麼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終結戰爭的夢想或許就可以實現。但莫里斯認為,要想知道戰爭接下來會把我們帶向何方,必須先明了戰爭究竟意味着什麼。

這本書無疑將永遠改變我們看待戰爭的方式,並改變我們在未來應對沖突的選擇。對於那些認為戰爭是普世災難的人來說,這本書將改變他們看待歷史的角度;而對於每一個參與戰爭與和平的事業,或是在任何一方面會影響人類命運走向的人,都應當讀讀這本書。
2015-09-04 10:23:44
圖博館
危機四伏的榮耀:全面透析歷史上羅馬、唐朝、蒙古、美國等大國軍事崛起的歷程
作者:(美)弗朗斯 2015 新世界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全面地介紹了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戰爭到海灣戰爭的歷史,深入探究了西方戰爭的起源和現在的快速發展。作者約翰.弗朗斯探討了包括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在內的戰爭經驗,並得出了大膽的結論,質疑了軍事實力的發展,戰爭對文化的影響,未來西方的主導地位等等。通過調查所有文明戰爭開始以來的歷史記錄,弗朗斯發現,盡管各大洲有巨大的文化差異,戰爭卻都以明顯相似的方式推動了軍事革命;在19世紀,各國對戰爭技術的追求也有相似的過程。弗朗斯認為,自那時起,歐洲和美國的文化便影響了戰爭。他警告,目前美國卓越的軍事力量比普遍認為的更不穩定和出人意料。作者的觀點是:戰爭是遙遠的現象只是一種錯覺,我們的文化態度必須發生相應的變化。

目錄

前 言 001
第 一 章 戰爭面面觀 003
第 二 章 文明古國的原始戰爭 019
第 三 章 騎兵和重步兵 041
第 四 章 古帝國的榮耀 064
第 五 章 意識形態與戰爭 094
第 六 章 草原民族的霸權 131
第 七 章 嚴明的紀律 169
第 八 章 軍事革命 202
第 九 章 工業時代的大屠殺 250
第 十 章 世界大戰(1914—1919) 291
第十一章 現代戰爭的新篇章 344
2015-09-04 10:41:19
jsoujsou
周德宇:在美國大學學習安全戰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匹茲堡大學政治學系在讀博士 2018-06-27觀察者網

這學期上了一門名為“Security and Intelligence Study”的安全戰略入門課程,主要是公共政策學院的碩士們在上,但我們國關的博士生也可以算學分,於是我就想去看看美國未來的政策制定者或者執行者們都在學些啥。…
  當西方軍神遇上東方兵聖
我們的老師就很有意思,他似乎對中國軍事,特別是國共內戰有些研究,在講到非常規戰爭如何得民心的時候,討論了毛澤東的遊擊戰,還給學生們講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及“上門板捆鋪草”的歷史背景。除了毛澤東之外,老師講得最多的是孫子兵法。他以西方“軍神”克勞塞維茨和孫子為例,認為東西方在戰爭的認識上有幾個不同之處:
  一是在武力的使用上,克勞塞維茨認為武力是戰爭的基本要素,但對孫子來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如果你真的跟人打起來了,一定是哪裡出了什麼問題;
  二是在軍隊的指揮上,克勞塞維茨認為軍隊一定要時刻受到官僚節制,而孫子則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領在緊急時刻不應當為了君主命令貽誤戰機;
  三是在情報的作用上,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就是迷霧,情報要麼是虛假的要麼是不準確的,沒有辦法利用情報,而孫子則認為戰爭就是情報戰,將領不光能夠利用情報知己知彼,還能借此使用計謀來誤導和欺騙敵人。
  比較有趣的是,老師認為孫子和克勞塞維茨對戰爭認識的差異來自於個人經歷的不同:如果細看克勞塞維茨的人生,會發現他基本是個loser,走哪兒輸哪兒,所以認為戰爭是一團漿糊;而孫子這樣的人生贏家就不一樣了,他身為身經百戰的名將,自然相信戰爭的勝負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才會認為情報是重要的,將領的自主權是必要的。
  於是我就問老師,東西方戰略思維是不是真的存在差異。他回答說,他認為東西方的思維過程是一樣的,關鍵只是在其中加入哪些變數。對於西方戰略家來說,他們更喜歡加入那些有形的可以量化的變數,比如人數啊武器啊,但是對於東方戰略家來說,他們更看重無形的變數,比如計謀啊士氣啊。
2018-06-28 09:11:42
jsoujsou
他舉例說,現在美國人對於俄國有一種非理性的焦慮,覺得到處都是俄國威脅,就是因為他們不擅長思考這些無形的變數,於是看到美國大選被干預,看到俄國人擁有網路戰資訊戰這些難以捉摸的力量,就會不知所措。
  另一個例子則是,他認為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就欠缺孫子所說的“知己知彼”的精神,而是純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揣測對手,把敵人想成脫離了背景的一般個體,而完全忽略了當地文化和傳統這些無形的因素,自然就陷入了困局。
  “川普在替中國辦事”
老師對東西方戰略差異的另一個看法是,他認為東方更擅于長時段的戰略思考,而西方,特別是現在的川普,過於只看眼前不看長遠了。比如此前對敘利亞的空襲,就被他吐槽了半天。…
  總之,老師對川普上任以來的評價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川普這樣反復無常翻臉比翻書快的機會主義行徑,完全透支了美國的信譽,大家都把川普說的話當成段子而不是嚴肅的美國決策。更糟的是,不光是世界各國不能信任現在的美國,即便是川普下臺了,未來的各國也會擔心美國將來會再選上一個川普推翻他們之前的談判和協定。另一方面,是川普現在不停地攻擊既有的世界秩序。而且諷刺的是,既有秩序是美國在中國還很弱小時建立的,本來應該是中國對國際制度不滿意,應該是中國試圖修正現有體系,結果川普就這樣替中國把事情辦了。
  “傻X的軍備競賽”

http://www.guancha.cn/ZhouDeYu/2018_06_27_461561.shtml
2018-06-28 09:12:1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