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3 07:08:25| 人氣1,79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1977年世界國力評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同樣類似以軟性性能的指數加權方式來加乘硬性性能,為何前評《戰爭之道》能正確地下調蘇聯以量取勝的戰力。
而雷‧克萊恩(R.S.Cline)的《1977年世界國力評估—列強策略遊動演算書》(臺灣商務,1978)卻錯誤的高估了蘇聯(含臺),低估了中共?

這個嘛!以外表的穩定與否所定的策略目標、貫徹意志等加權指數,是很主觀、不可靠的(美蘇中臺分別是:0.9,1.3,0.7,1.6)。比如前評《文明衝突》便指出:

現代化論者認為提高社會的開放性格、世俗化、高識字率、普及教育、都市化、大眾傳播、政治參與、工業化、和國民所得,會增加政治民主、安定、結構分化、和國家整合。
Huntington1968年的《轉變中社會的秩序》反批,認為反會造成社會挫折、政治不安定、政治腐化、軍人幹政、貧富不均、城鄉對立、價值紊亂、疏離頹廢等。
杭氏論斷雖獲得二個時代(六七0年代、八九0年代)二組對照(第三世界與NICs、蘇東與中共)之證實。
但杭氏因太過於重視秩序和衰退,故忽略了表面看來秩序良好、凝結力高的國家如共產國家,其危機正是太過極權僵化,以致問題爆發,結構即瓦解。

1977年美國雷‧克萊恩(Ray S. Cline)撰寫「世界國力評估」(World Power Assessment),研究國家國力要素以及國際各區域間該要素相對重要性,並制定衡量國力的公式如下﹕
Pp=(C+E+M)´(S+W)
國力=(基本體積+經濟能量+軍事能量)*策略目標+貫徹意志)
此公式反映國力是組合有形的人力、物力及軍力,透過無形的國民共識,發揮認知力量,已達成明確的國家策略目標。

根據1980年Cline的「世界軍力趨勢和美國外交政策」(World Power Trends and U.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1980s)研究結果,中華民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所處環境分述如下﹕
基本國力具體因素
就有形的人口、領土、經濟及軍力衡量結果如下:
(1) 基本體積(人口及領土)、列居第31位(中國大陸列居第4位)。
(2) 經濟能量(GNP、能源、礦產工業、食物及貿易),列居第39位(中國大陸列居第7位)。
(3) 軍事能量(戰略武器、傳統軍力)列居第9位(中國大陸列居第3位)。
(4) 總合上述3種構成國力具體因素,在77個國家中,中華民國之國力列居第25位(中國大陸列居第3位)。
國家利益因素
就無形的國家明確策略目標、以及貫徹策略的意志考量:
(1) 國家策略目標明確:消極的防禦臺澎金馬領土,積極的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2) 國家意志堅定:領導中心一貫追求國家策略目標,國民動員資源及能力支持貫徹國家意志。
本項中華民國國家利益係數與以色列並列首位,而較一般國家更能發揮基本國力具體因素的效能,致國力總體積分提前至第12位(中國大陸第7位),超過以色列之第18位。


綜合國力近代研究的進程

世界各國的國家領導人、大企業家、銀行家等正在探索國際競爭條件下的社會經濟活動新體系的內涵,通過全方位的國際競爭,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觀念及其社會經濟運行體系,從而建立卓有成效的社會分工和資源利用機制,加速技術進步,促進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謀求可持續發展。2了推動這項工作,許多國家相應成立綜合國力競爭委員會,以便推動有關綜合國力及其國家競爭力的科學研究。各種蠾V表明,綜合國力評價和分析將加速信息化、知識化和全球化。
人類要研究綜合國力的出發點首先就是國家。沒有國家,也就談不上國力或綜合國力。而國家作2人類曆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物,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始終把維護和發展國家利益作2其最基本和最根本的職能。國家利益將伴隨國家的曆史,始終成2每個國家追求的唯一目標。

一、近代綜合國力研究的四大學術流派

1 . “國勢學”國力論首次將國情國力闡述上升至系統化和理論化的高度,其有關國勢研究的要素體系已經與現代綜合國力的構成框架極2近似。
2 . “政治算術學派”國力論是西方近代以較系統的數量分析手段對國情國力進行比較研究的先驅。
3.“重商財政學派”國力論則從財政金融實力的角度提出了一種所謂的強國致富論。
4. 十九世紀末 ,地緣政治學派從戰略的角度系統地提出了一種強國稱霸的學說。

國勢學國勢學的創始人是德國著名學者康令 (1606-1681 )。他在比較分析了當時歐洲各國的人口、土地、財政、兵力、社會秩序、立憲、行政、國家組織與結構等方面的國情國力狀況的基礎上 ,還從亞裏士多德關于國家“四因論”的觀點出發 ,進一步論述闡發了決定國家重要事項的四個因素 ,即國家的土地與人口 (質料因素 )、國體與政體 (形式因素 )、國家的財政和軍事力量 (動力因素 )、建設國家的目的 (目的因素 ),並且解釋了這些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不僅是首次將國情國力闡述上升至系統化和理論化的高度 ,而且其有關國勢研究的要素體系已經與現代綜合國力的構成框架極2近似。不過 ,康令的這些研究大都以文字敘述2主 ,這在表述上至少是籠統的或是模糊的。另一國勢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是德國的阿亨瓦爾 (1719- 1772 ),他繼承和發展了康令的觀點 ,認2在考察一個國家的強弱時 ,凡是能影響國家繁榮富強的事項 ,均可稱之2“國家顯著事項”,而研究一國或幾個國家的顯著事項的學問則是治理國家者所必須懂得並掌握的技術。阿亨瓦爾在其 1749年出版的《歐洲最主要各國新國勢學概要》一書中 ,分別記述了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荷蘭、俄國、丹麥、瑞典 8個國家的領土、人口、物#、國境、殖民地、工業、貿易、貨幣、度量衡、社會階層、軍事力量、政治經濟制度、氣候等的情況 ,並盡可能地與德國的國情國力進行比較。在阿亨瓦爾的國勢研究中 ,盡管第一次提出了一些數字對比的實例 ,但其比較研究的方法卻仍然是文字記述式的和靜態的。阿亨瓦爾的學生斯勒茲(1735~1809),不但將國勢學的比較研究方法從靜態拓展至動態 ,而且還建立起一個類似具有現代動力系統學思想的嶄新的研究體系 ,他主張從“基本力”、“結合”、“行動”三方面來進行國情國力的考察。基本力是指土地、人口、生#物和通貨四方面的情況; 結合是指國家政權如何結合這些基本力的情況; 行動是指國家政權在一定目的下實際運用這些基本力的情況。斯勒茲研究體系已具備了現代綜合國力論的基本雛形。

政治算術學派政治算術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創始人威廉?配第(W. Petty)(1623-1687)。當時的英國在對外擴張過程中面臨荷蘭和法國兩大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的挑戰。2了知己知彼 ,實現其大英帝國爭奪殖民地、擴大世界市場和掠取更多原料的戰略目標 ,客觀上迫切需要有專人來搜集和分析研究荷蘭和法國國情國力方面的統計資料並予以理論上的指導。配第的《政治算術》(1690)與《愛爾蘭的政治解剖》(1691)即在這種背景下相繼問世。在這兩部著作裏 ,配第以統計數據2基礎 ,運用一系列分析手段和計算方法 ,通過對荷蘭、法國和英國三國的現實力量和潛在力量的分析比較 ,指出了英國的富強之路 ,並最終得出英國能夠超過荷蘭和法國成2世界頭號強國的結論。配第是西方近代以較系統的數量分析手段對國情國力進行比較研究的先驅。

重商財政學派重商財政學派的領銜者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先驅亞當?斯密(Adam Smith) (1 723-1790)。與“國勢學派”和“政治算術學派”的全面比較分析體系所不同的是 ,“重商財政學派”主要是從財政金融實力的角度提出了一種所謂的強國致富論。1640年英國資#階級革命後 ,歐洲國家間爆發了多次耗資巨大的戰爭。當時的一些西歐國家2支付戰爭費用 ,發展了一套複雜的銀行和信貸系統 ,建立起一套支撐近代早期世界經濟的國家和國際的信貸體制。後來的事實證明 ,戰爭的大贏家總是屬于那些更有能力保持信譽並能持續獲得給養的國家。正因2財政金融實力和強權政治間存在著這種至關重要的聯系 ,才有人將這種財政信貸實力作2衡量一個國家相對的耐久能力的尺度 ,並認2決定一個國家國力強弱的主要因素是財政金融能力。斯密于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一般被視2重商財政學派國力論的代表作之一。

地緣政治學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隨著各資本主義列強競爭的日趨激烈,西方對綜合國力的研究已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國情國力的對比分析,而是從戰略的角度系統地提出了一種強國稱霸的學說。地緣政治學派便是此階段的必然#物。19世紀末,美國曆史學家、地緣政治學者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 Mahan)(1840~1914)在其發表的著名的《海軍戰略》一文中,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出發,將一國憑借其實力奪得制海權作2衡量世界強國的標准,並提出了奪取制海權所必須具備的 6項條件 (地理環境、自然環境、領土、人口、民族素質及政府機制)。阿?馬漢認2,英國之所以能成2當時全球最強大的“太陽帝國”,其原因就是它建立了海上霸權。阿?馬漢的這一理論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得到了驗證,他本人也因此而成2西方近代重海權國力論的開創者。另一地緣政治學者英國的麥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1861~1947)則提出了重陸權的國力論 ,他在1904年發表的題2《曆史的地理樞紐》的文章中認2,被稱之2世界“心髒地區”的大片內陸區域,人口F多,幅員遼闊,具有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 ,政治、經濟、科學技術較發達,加上鐵路、公路網等陸上交通工具的迅速發展,從而使大陸國家重新占據優勢,具有較強的國力。麥金德還將曆史上馬其頓人戰勝雅典人、羅馬人打敗迦太基人,以及20世紀大英帝國的衰落,作2海權國家沒落、陸權國家崛起的例證。麥金德將地緣政治因素作2決定國力的一個重要變量來考慮,用曆史唯心主義和庸俗進化論的觀點來觀察社會經濟與政治生活,顯然與國力的本質不相符合。劃分國力類型是研究國力問題的核心課題。人文地理學家拉采爾(F. Ratzel)1897年在《政治地理學》專著中首創國力分類的理論,他根據面積大小,人口多少將國家分2大、中、小三種類型。1972年科爾(J.P. Coll)在《世界國情地理》中提出以面積、人口、鋼#量、能源#量、生#總值、軍事力量等6個變量劃分國力。

二、現代和當代綜合國力研究的全盛時期

20世紀2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關綜合國力研究的理論與應用大致經曆了以下4個發展階段。

1.一戰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條件下的“大戰略”理論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得爾?哈特 (1895-1970)在其《戰略論》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大戰略”概念,便是其中較具代表性的闡述綜合國力問題的理論之一。所謂大戰略,就是指通過調節和指導一國或數國的所有資源來實現原來只有訴諸武力才能達到的政治目的的那種國家戰略。其要點是綜:合運用國家的各種力量來實現國家政策所規定的政治目標。也就是說,大戰略理論要在注重軍事力量的同時,還要更加重視綜合運用整個國家的其他各種力量,諸如國家政治和政策、軍事、經濟、外交、民族素質、思想、道義以及各種精神因素等。哈特強調在有效地動員這些資源用以保障武裝力量的作戰行動的同時,還要充分估計到國家的精神力量;並認2具有高度的精神素質的國民,其重要性並不亞于作2鬥爭工具的物質。哈特的關于大戰略概念的理論比傳統的只強調軍事實力的早期綜合國力理論更具有廣泛而現實的意義。

2.二戰後“雅爾塔”體系框架下的“重控制作用”理論
美國德裔學者漢斯?摩爾根教授(Hans?J.Morgenthar)(1904-1980)是“重控制作用”國力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摩爾根在1948年發表的《國際政治、權利與和平》一書中,對以往的各種綜合國力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概括了近代綜合國力的性質和各種構成要素。摩爾根指出,國際政治實際上就是各國間的權力鬥爭,而權力鬥爭又可歸結2保持權力、顯示權力和擴大權力3種形式。各國2實現各自的國家利益,就必須提高國家實力即綜合國力,綜合國力是實現國家利益的手段。他還進一步提出一個國家的實力應由3大部分9個要素構成:一是物質因素構成(地理和自然資源);二是人力因素構成 (人口、國民性、民心、外交質量和政府質量);三是人物結合因素構成 (工業實力和軍備)。摩爾根十分注重非軍事要素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認2其他要素是對軍事要素的必要補充,並且還強調應將綜合國力作2一個國家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基礎。摩爾根是西方近代和現代綜合國力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觀點對以後的綜合國力理論研究#生了重大影響。
法國曆史學家阿隆(Raymond Aoan)把國力歸結2三大基本要素:某一政治單位所占據的空間;資源(包括物力和人力);集體行動能力,涉及軍事組織、社會結構和質量等。

3.與“冷戰”時期威懾戰略相適應的定量分析研究

在從20世紀60年代起東、西方兩大對抗集團對峙日益加劇的形勢下 ,美蘇雙方都需要通過增強各自的綜合實力來取得競爭優勢 ,從而在實際力量的對比方面達到其顯示威懾的戰略目的。因此 ,西方和某些發達國家對綜合國力的理論研究遂開始由定性闡述向定量探索的方向轉化。這一進展標志著當代綜合國力理論研究的一次重大飛躍。

4.與“多元化”時期綜合競爭戰略相適應的定量、定性相結合的分析研究。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隨著東歐集團和前蘇聯的解體 ,“雅爾塔”體系所確立的戰後均勢實際上已不複存在。整個世界的發展格局已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在全球和地區性的多邊關系中 ,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的競爭和影響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2突出和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多元化”時期以綜合競爭戰略2主導的國力論研究背景下,卻出現了一種以“新幹涉”主義2依據的“新綜合競爭戰略”的思潮,可稱之2“四元一體”國力論。所謂四元一體是指:經濟、科技、軍事和文化價值觀的有機統一。該國力研究觀點認2:一國或一集團若欲在全球和地區性的合作、競爭中取得優勢,就必須在綜合運用其各種力量的同時,還要重點突出其經濟力、科技力、軍事力和文化力等四方面力量的巨大功能作用,即以經濟實力2核心,以科技實力2後盾,以軍事實力相威懾,以“民主”文化作滲透或突擊的先導,進而形成一種“對抗與合作”相融、“協調與幹涉”並用的綜合國力競爭戰略的評估體系。
 
“定量分析”理論(1)- 強國公式首次對綜合國力進行系統的定量測定是德國理論物理學教授威廉?富克斯(Withelem Fucks)。他在 1965年發表的《國力方程》一書中,根據自然過程和生物過程的演化原理,認2一個國家的國力發展過程也近似于生物種類邏輯增長的變動趨勢,並由此提出了一個用以測定國家實力動態變化的所謂的強國公式。後來,富克斯在1978年版的《明天的強國》一書中,根據中國從1950到1975年間25年的人口增長、鋼鐵生#和能源消費等方面數據,重新修正了他原來的某些預測,並預言下一個世紀將是中國世紀。富克斯的主要計算結果2:1.美國 2.前蘇聯 3.中國 4.印度 5.日本 6.英國7.西德 8.法國 9.加拿大 10.巴西 11.澳大利亞12.意大利 13.波蘭 14.巴基斯坦 15.墨西哥。
“定量分析”理論(2)- 國力方程20世紀 70年代以後,國際問題和戰略研究學者,美國喬治敦大學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克萊因(Ray S.Cline)在綜合國力的定量研究領域進行了更2廣泛、深入的探索。他分別在1975年、1977年和1980年出版的《世界權力的評價》、《1977年世界權力的評價》和《80年代世界權力趨勢與美國對外政策》三部著作中,以近代地緣政治國力學說的內核2理論基礎,提出了一個用以測度和評估一國國力的數學模式-國力方程,2後來的綜合國力定量研究提供了一個系統評估的分析框架。其關于綜合國力研究的主要排序結果2(1978年):1.美國 2.前蘇聯 3.中國 4.巴西 5.加拿大6.法國 7.日本 8.原聯邦德國 9.澳大利亞 10.英國。

洛桑“國際競爭力”研究模式由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國際管理與發展學院每年發表的《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從國際競爭力和政府作用的層面將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劃分2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環境、基礎設施、管理程度、科學技術和人口結構素質等8大模塊。其中政府作用由如下 5大類一級綜合性指標組成:政府對經濟的影響、法律與法律制度環境、貨幣與財政政策、社會政治的穩定性、政治制度的適應性。洛桑國力學派認2 ,由于一國政府在對其本國發展的諸多方面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 ,特別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國企業競爭的宏觀環境。因此,政府發揮什蝦邞漣@用,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國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的大小。曆年《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的評估結果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洛桑“國際競爭力”模式是目前綜合國力研究中一種較2客觀、實用並兼有很大普適性的分析理論。

三、中國學者對綜合國力的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致力于綜合國力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結果。
張文奎選擇了面積、人口、國內生#總值、能源消費量、糧食#量、軍事能力七個指標,對世界上14個主要國家的國力進行了對比分析。計算出各個國家的基礎國力、人均國力、地均國力,在此基礎上再把三者得分相加得出各國綜合國力排序。
黃碩風在其關于綜合國力的研究中,建立了由經濟力、科技力、國防力、資源力、政治力、外交力、文教力等7類29個指標構成的綜合國力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建立了綜合國力動態方程和綜合國力盛衰方程及綜合評價法,對13個主要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測算和排序,並對其中的6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對比分析。
王誦芬、陳沙、石小玉等在其關于綜合國力的研究中,建立了由資源、經濟活動能力、對外經濟活動能力、科技能力、社會發展程度、軍事能力、政府調控能力、外交能力等8類85個指標構成的綜合國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結構分析等方法,對17個主要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測算和排序。
王在邦、張興國等也分別對一些主要國家進行了綜合國力對比研究。
http://top.chinaiiss.org/cnp/review02.htm

另參本台《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

 

 

台長: 阿楨
人氣(1,79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軍書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戰爭論》
此分類上一篇:《戰爭之道》

阿楨
俄上將解密俄軍方爲何錯判兩次伊拉克戰爭結果 2012-02-11環球網微博

  ——本文摘自《飈天風暴》(被遺忘的往事:海灣,第一場高科技戰爭系列叢書)一書前言部分 ,劉臨川 肖雲 編著,兵器工業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008年第六期的俄羅斯《空天防禦》(雙月刊)刊登了俄聯邦軍事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前總參作戰總局局長維克托•巴倫金上將就這一年8月爆發的俄格沖突和俄軍事改革等問題的專著。巴倫金上將對于俄武裝力量在這次沖突中的表現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並駁斥了俄羅斯某些軍事宣傳機構所謂“俄軍已經徹底擺脫車臣戰爭陰影”的說法。針對外界批評俄羅斯軍隊在武器裝備和編制體制方面僵化落後,仍然將重點放在使用有生力量進行大規模地面機械化消耗戰上,巴倫金上將指出,俄羅斯武裝力量尤其是空軍很明顯地沒有做到與時俱進。
  巴倫金上將指出,俄空軍在這次沖突中暴露出主戰裝備陳舊落後(差不多95%的航空武器都達到了最大使用年限),而且信息化程度嚴重不足,缺乏精確制導彈藥和現代化的航空技偵裝備。不但部隊的總體裝備水平仍停留在蘇聯解體時的水平,戰術戰法和部隊編成也依然停留在冷戰時代。第一近衛強擊航空兵師的飛行員們,駕駛著上世紀70年代制造的蘇-25強擊機,在沒有得到任何電子壓制力量的掩護下沖向格魯吉亞軍隊的陣地投擲常規炸彈和火箭彈。這種偉大衛國戰爭時期的落後戰法使俄軍的航空兵部隊損失慘重,這也是俄羅斯軍隊戰後首次遭遇防空系統比小口徑炮和可移動地對空導彈系統強大的敵人。
  從進行信息化戰爭的能力角度來看,俄軍顯然還沒有做好准備,冷戰時代的烙印依舊存在。這無疑也顯示出,部隊主官觀念落後,前線部隊信息化戰爭能力尚顯不足,尚未對制造和大規模使用高精度武器打擊敵人的軍事和經濟設施給予足夠重視。
  巴倫金上將指出,從蘇聯解體至今,俄羅斯的軍事戰略走過了複雜而充滿矛盾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是,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特別是在戰略上均發生了急劇而深刻的變化。同樣,戰略的特點是飛躍與迷惑並存、成功與失利同在。在不懈探索新的和非傳統理論的同時,出現了有關武裝力量建設以及戰爭性質、樣式和實施方法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和觀念之間的尖銳鬥爭。
2012-02-12 10:50:43
版主回應
  早在1991年海灣戰爭後,蘇聯武裝力量內部曾經就軍事改革和如何看待信息化戰爭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遺憾的是,由于蘇聯軍隊領導人和其繼任者——後來的俄羅斯軍隊高層墨守陳規、抱殘守缺,俄軍一直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結束後才開始真正反省如何打贏未來戰爭的軍事變革問題。
  巴倫金上將透露說,海灣戰爭結束後,在阿爾巴特軍區(俄羅斯俏皮話:實際指俄羅斯國防部和總參謀部,位于莫斯科阿爾巴特大街)和空軍總司令部之間就曾經就這一問題進行過異常激烈的爭論。衆所周知,伊拉克軍隊長期裝備使用蘇制武器裝備,軍隊建設也與蘇軍類似。蘇聯軍事領導人曾經以爲,盡管美軍將取得最終的勝利,但也將付出重大代價,甚至有可能超過朝鮮戰爭時期。在這其中,唯獨空軍參謀長安德烈•馬柳科夫中將提出截然不同的意見。作爲前任總參謀長尼古拉•奧加爾科夫元帥所倡導“新軍事技術革命”的忠實信徒,馬柳科夫將軍指出,自越南戰爭結束以來,美國軍隊配備了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其空中力量全面換代升級已接近完成。馬柳科夫據此推斷,美軍在這場戰爭中將會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模式快速贏得勝利,而其損失將被控制在近乎微不足道的水平。除非美國人發了瘋,想一鼓作氣占領伊拉克全境。
  最終,戰爭的結果證明了馬柳科夫將軍的預測是精准的。從1991年1月17日淩晨開打並進行了42天的海灣戰爭中,主要以美軍爲首的多國部隊空中力量在前38天進行的空中進攻戰役中,共出動了10萬架次作戰與支援飛機,發射了288枚“戰斧”型巡航導彈、9300枚激光制導炸彈、5100枚“小牛”空地導彈,摧毀了伊軍的防空系統,消滅了伊拉克海軍,使伊拉克空軍失去了作戰能力,基本摧毀了伊軍的指揮與控制系統,使伊軍雷達迷盲、通信中斷、指揮失靈和武器失控。伊軍參戰的43個師中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324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或繳獲(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軍作戰艦艇遭重創或被擊毀。持續猛烈的空襲造成伊軍傷亡嚴重、供應不足、逃兵增多和鬥志衰退、伊拉克軍隊已經因爲喪失士氣而變得不堪一擊。所有這一切嚴重削弱了伊軍的戰鬥力。爲多國部隊在後來的100小時地面作戰中能夠迅速達成戰役目的創造了前提條件。
  一開始,海灣戰場上發生的一切也的確對蘇軍的首長們造成了相當巨大的沖擊,蘇聯的將軍們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爲什麽經曆過8年兩伊戰爭磨練,裝備有大量蘇制現代化武器的伊拉克軍隊會被美國人如刺刀穿透黃油般輕易擊潰。而多國部隊付出的代價,不過是亡378人(其中美軍因作戰身亡的有148人,非作戰身亡的145人。英軍死亡47人,阿拉伯軍隊死亡40人,法軍損失2人)。未等硝煙散盡,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裏•亞佐夫元帥派出一個軍事代表團訪問巴格達,對這場戰爭進行實地調查。而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裏……
  維克托•巴倫金上將指出,第一次海灣戰爭可以被視爲現代戰爭模式發展方向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蘇聯武裝力量長期以來所持的看法是:現代戰爭需要依賴諸軍兵種聯合作戰才能取得勝利,必須以陸軍爲主。而通過這次戰爭,證明了長期以來被蘇軍首長們嗤之以鼻的“空中制勝論”已然成爲對戰爭影響明顯的現實因素。許多軍事專家和戰略家紛紛表示憂慮,他們從伊拉克戰敗的現實中看到的是蘇聯軍事學說的失敗,也昭示著蘇制武器裝備和軍事理論的落後。
  但轟轟烈烈追趕世界軍事改革潮流的景象並沒有出現,除了因爲蘇聯的改革已經進入死胡同,帝國處于崩潰的前夕,無法也無力推行軍事變革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武裝力量內部的強力反對。蘇聯軍事代表團從伊拉克實地考察歸來後,得出的結論是:西方誇大了他們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尤其是美國空中力量和精確制導武器的威力更是被“神化”了。蘇聯軍事代表團發布的報告提出,伊拉克一共擊落了167架聯軍飛機,而不是西方公布的幾十架。戰斧式巡航導彈的威力也並不像美國宣揚的那樣大,而且這種導彈非常容易遭到防空火力的攔截。而蘇聯的防空系統要比伊拉克的完善得多,也強大得多。伊軍的失敗完全是因爲其官兵的素質低下,武器裝備的性能落後和指揮員臨戰指揮水平太差。而蘇聯軍隊在所有重要的方面與美軍相比絕不落後。雖然伊軍大量裝備的是蘇制武器,但絕大多數都是專供出口用的簡化型,在性能上與蘇軍自用技術裝備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蘇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足夠的預算,只要國家能夠滿足軍人們的要求,他們有信心應對任何挑戰。
……………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2-11/1133682034.html

(楨:但美也陷伊戰越戰化!另參本館:伊戰越戰化 《海灣戰爭》《1977年世界國力評估》蘇俄建軍原則《戰爭之道》《車臣跨世紀的反恐戰爭》)
2012-02-12 11:01:5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