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03 07:45:10| 人氣3,811|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硬頸症候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看來客家人所謂的「硬頸」可能兼具身心疾病。

不知從何地、何時及為何,「硬頸精神」是指客家人引以為傲之刻苦耐勞、勤奮、不屈不撓的精神?
台長所在的美濃,至少在四十幾年前的鎮中心用語,「硬頸」是負面的「固執」「硬拗」「不聽大人的話」。

「硬頸」是同一生理現象(咬牙切齒、臉紅脖子粗、爆筋)常見的正負評價吧!
在反國府運動下,台灣客家人的傳統價值判斷,不少(比如義民、原鄉意識)也跟著被翻轉了。

有「硬頸」現象,小心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KingNet 08-09-19

客家人所謂的「硬頸精神」,一般是指客家人引以為傲之刻苦耐勞、勤奮、不屈不撓的精神,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但有「硬頸」現象,小心有可能是致命性的急性心肌梗塞所引起的疼痛,不可不小心!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陳憲青醫師表示,近日一位54歲男性計程車駕駛,由於後頸非常緊、非常硬且劇痛,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幾天,原以為是職業引起的痠痛,因此到中醫診所施行針灸及拔罐,但是,後頸疼痛依舊;又以為是牙齒舊疾復發所引起的疼痛,於是至牙科診所就醫,但並非牙科所引起的問題,並建議至耳鼻喉科就診,然而後頸疼痛更加劇且冒冷汗,甚至喘不過氣來,最後到新竹醫院急診室就醫,所幸急診醫師為患者做了心電圖及抽血,發現是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緊急送加護病房,由心臟內科蔡貴嶔醫師安排心導管治療,發現三條血管堵住,並放了心臟支架,後頸疼痛才改善,並脫離險境。

陳憲青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一般臨床表現以胸痛持續30分鐘以上或胸部有壓迫感,胸痛會延伸至左肩、下巴、頸部,比較特別是病人通常還會合併有冒冷汗、噁心嘔吐感等現象,這位病人很特別的是以「後頸」疼痛為表現,據患者的主訴,後頸非常緊、非常痛,甚至想要一刀砍斷。而有這樣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肌梗塞的位置不同所引起的反射痛,這位病人除後頸痛外,胸痛、胸部壓迫感、冒冷汗也是有的,只是沒有像後頸疼痛那麼痛。陳憲青醫師指出,急性心肌梗塞若未能及時搶救,死亡率高達30%以上,故呼籲大家,身體如有不適及異狀,可千萬不能硬撐,要及早就醫。

從「硬頸」和「花啦嗶啵」談客家話的時代意義
【文/藍清水(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1988 年客家「還我母語運動」之後,客家意識抬頭,客家話除了在家庭或私人聚會中被使用,也逐漸在公領域中出現,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硬頸」這個詞彙,而這個詞彙儼然已經成為客家人自詡且強調的一種族群的核心性格之一,而其他族群也以「硬頸」來稱讚客家人的堅毅性格。   
   筆者在進入客家學院就讀之前,雖未直接參與客家各項運動與活動,但卻也關心客家未來的走向,因此每當聽到「硬頸」兩字作為客家性格或某種內在精神的象徵時,對我這個年過半百的客家人而言,卻完全超出個人對這個詞彙的了解,根據我對「硬頸」的了解,是說一個經勸阻而仍一意孤行的人,或被要求做某事卻執拗不從的態度,如:天氣很冷,叫你多穿衣服,你為何那麼「硬頸」不去穿呢?甚至領導太平天國的客家人洪秀全,在要求拜上帝會的部隊遵守十誡時有過「回心信實天父皇上帝終有福, 硬頸 叛逆天父皇上帝總有哭」(太平叛亂,頁 123 ;轉引自史景遷, 2003 ,太平天國上冊,頁 162~3 )的詩句,這兩個例子所要表達的意義,完全看不出是一種堅毅卓絕的精神,反而是有一點冥頑不靈、不知變通或是頑固、違逆的意思;但不知是何許人將「硬頸」當作客家族群精神的象徵,一時之間到處都說「硬頸」是客家人的特色,也許是「硬頸」從貶義詞而被賦予正面的意義,客家鄉親似乎就接受了(欣然或勉強?),時至今日客家鄉親也就見怪不怪地大方使用,但也有少數的學者,如范振乾就曾在與筆者在 E-mail 中討論過,他主張用『硬直』代替「硬頸」,但似乎也沒得到應有的注意,當然台灣的客家人也就一直「硬頸」下去了。      
   雖然客家人很「硬頸」地用『硬頸』來表示客家人的個性或精神,我個人卻期期不以為然,假若要表示客家人,面對艱困環境與外來壓力時,客家子弟秉持祖先所傳承下來的堅毅與執著的精神去面對挑戰並予以克服,則用『硬直』比用「硬頸」更符合前述的意義,不過根據《地球國語大辭典》的解釋,「硬」是「剛強」,「直」則是「行為或性格坦白、爽快」之意,用『硬直』來形容客家人面對惡劣環境的艱苦卓絕的精神,似乎還不是最妥適的說法,依我個人對客家話的領略,覺得應該用『硬執』比較妥切,因為『執』是「堅持」的意思(地球國語大辭典),則『硬執』就是「既剛強且堅持」的意思,如此既能還原『硬頸』的本義,又能適切的表現客家人「堅毅卓絕」的精神,而更可避免誤將「冥頑不靈、不知變通、違逆」當作客家本色!   
   另外「花啦嗶啵」是近兩年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舉辦客家文化節的 slogan ,兩年兩次的座談會筆者均與會,第一年有一位客籍的退休校長及一位年約八十的客家耆老對以「花啦嗶啵」作為客家文化節的 slogan 深不以為然,認為: 「花啦嗶啵」這個詞,客家鄉親耳熟能詳,有時候說成「非裡花啦」,原意是「凌亂不整」,使人看了「眼花撩亂」。常聽大人們說小孩:「你寫介脈介字,花啦嗶啵看毋識!」或者「你同壁畫到花啦嗶啵,看你愛仰般?」,所以它基本上是一個貶義詞,拿來當作客家文化節的主題名稱,本已有爭議,今年名稱還連用,難怪社會批評聲浪不斷 (徐貴榮, 2004 ,客家雜誌 173 期 44~45 頁),第二年所引起的責難就更激烈了,文化局謝局長回應說:「這個 slogan 是你們客家人提議的,假若不妥應該是客家人彼此要溝通好。」,現場有約四十歲左右的客籍出席者,則認為 「花啦嗶啵」是可以表現色彩豐富與熱鬧繽紛的意思,在場的 閩籍來賓則認為活動的內涵重於外在的表現,但是六十歲以上的客籍與會者卻嚴正駁斥,有一位客家大老見場面僵持就說:賦予一個新的意義好了,當然更引起一陣爭議,最後在沒有結論也不可能有結論情況下散會了。
  詞彙有其固定性和變異性,就程度上來講,有些容易變化,有些則根深蒂固,就像「風流」,古今大不同;「走」至今,閩客語都是「跑」的意思 (徐貴榮, 2004 ,客家雜誌 173 期 44~45 頁), 「花啦嗶啵」這個詞是否會從貶義詞,衍化成另外一個全然不同意義的新用法,目前還無法得知,但是未來幾年桃園的客家文化節若繼續用為 slogan ,在媒體的不斷報導與印刷品的大量流通之下,相信 和「硬頸」一樣,也將 約定俗成地 成為日後客家人(特別是四十歲以下的客籍人士),以新被賦予的意義使用。
   但是,改變原先老祖宗傳下來對 「硬頸」的傳神用法之後 ,日後要說一個人很 「硬頸」,要如何表達才好,似乎一時之間也沒有更好的說法,不知客籍的語言學家:羅肇錦、范文芳、何石松、鍾榮富等幾位大師,對此現象做何看法? 
 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48/06_09.html

客家硬頸精神>鍾肇政

  近日偶然拜讀到〈狂愛客家個旅南六堆美濃同鄉會〉一文(廖金明作,見客家雜誌第45期、94、2),述及今年年初,台南地區的美濃同鄉如何為台南市的市議員候選人李金億鄉親助選的經過,頗令人擊節,也令人感動。
  廖金明先生大文提到,旅南美濃同鄉會於一九七七年成立,起初成員只有「四桌」,十幾年來已發展成每次會餐時聚來七十桌的大組織,陣容之大,穩居台南市類似社團的「手指公」--第一把交椅,這是因為此會能擴大包容,舉凡全台客家鄉親旅南者均來者不拒,儼然成了台南市的客家會之故。去冬,在一次幹部的聚會場合上,一位理事偶然提起有一個會外的鄉親將出來競選市議員,幹部們竟然不管這位出身中壢市的李金億鄉親對大家來說還是個陌生人,而只因他也是「自家人」,便眾議一決,無條件給予全力支持,還當場紛紛慷慨解囊義助,使臨時被邀來的李金億鄉親感動得目汁雙流!
  這以後,鄉親們展開一連的募款、造勢活動,配合著辦起來的「年終餐會」,席開七十桌,連許信良鄉親也應邀到場。接下來的拜票、拉票,直到投票當天的監票,都大規模動員參與。可惜李君得票數雖然不算低,卻仍成了「落選頭」,未能上榜。
  根據廖君大文所述,李金億鄉親不但非會內朋友,除了少數一二人之外,大家都陌生,李君還是少小離鄉,旅居台南多年,自家的語言說起來都「腔頭毋正,剃剃突突」的。另外,他又是民進黨創黨黨員,曾任市黨部主委,因而被鄉親們稱許為「標準型硬頸客家人」。似乎是這樣的鮮明反對色彩,更凝聚、激發了鄉親們的向心力,於是不少老弱婦孺之輩也熱心投注心力,為他助選。
  這件事,給了我們不少啟示,值得略予評述。
  眾所周知,吾台客家,歷來都由於居絕對弱勢,恆常被認為是容易「西瓜倚大邊」的族群空有「硬頸」的自許、自誇,實則早已成了欠缺骨氣的軟體動物。旅南鄉親在遍地都是不同族群中,能夠堅決擁護反對陣容的候選人,這份正氣凜然的硬頸客家精神,彌足珍貴!環顧吾台各大城市裏的客家社團,為數不知凡幾,卻多數只做一些聯誼活動,類似一年一次或兩次的拜拜,對民主的追求、族群認同,往往是冷漠的。就這一點來說,旅南鄉親有此表現,委實令人無限讚佩。
  前面所提客家社團的聯誼活動,鄙意並無反對或排斥的意思,旅居在外,大家藉聯誼以增進連帶感,謀求互勉互助,確有需要,但社團的功效,應該不僅如此而已。採取更積極的姿勢,以期對現今處在變革中的台灣社會有所貢獻,或許更有必要。就此以言,旅南的鄉親們確實提供了一個可喜的範例。
  由此不禁聯想到有些動機不純的人士,往往假社團名義來夤緣或求取進身之階,乃至謀取一己私利的情形。特別是在現今已淪為「貪婪之島」的台灣,參加一些社團,無非為了提升自己身價,目的純然只是為了功利兩字而已。並且這種情形,還是海內外如出一轍,視原應該是奉獻的社會工作、社會運動的原始目標如糞土。
  台灣客家的危機意識被提出來,已歷有年所,尤其近幾年來客家運動蔚起,從街頭的「還我客語」運動到各種團體的風起雲湧推動各種活動,看似一片熱鬧,實則仍不免有時冷時熱之憾。而冷漠者依然冷漠,客語流失之勢亦少見遏止跡象。在這樣的當口,倘使有人還是耽於自私自利,台灣客家滅亡之期已不遠。
  擇善而固執,該就是客家人所說的「硬頸」;為今之世,我想應該再加上團結與奉獻,這才是當今客家硬頸精神的真髓;而欲挽救客家,該也只有靠這樣的精神了。願我們客家鄉親不分海內外,大家同心合力來為我們的客家努力以赴。
http://cls.hs.yzu.edu.tw/hakka/author/zhong_zhao_zheng/zhao_composition/zhao_onlin/essay/essay_29.htm

恰克.馬丁著《硬頸管理》(美商麥格羅‧希爾,2005)

「硬頸」是一種固守原則、努力不懈、為理想而執著的堅毅精神,即使商場環境再艱困、工作壓力再巨大,身為成功主管的你只要秉持此精神,將無往不利、帶領公司員工達成亮眼績效!
  只要是對的,就硬頸到底吧!今日的職場挑戰異常嚴苛,本書將告訴你,在商場上哪些事情真正重要,還有哪些方法真正管用。只要秉持著硬頸精神,管理員工不是難事,也沒什麼目標是達不到的。
  《紐約時報》商業暢銷書作家恰克‧馬丁把抽象難懂的理論留給了學者專家,另外創造了實用的方案來解決你每天所面臨的職場挑戰。本書歸納出七個主管必知的硬頸準則:
 1.清楚的溝通。
 2.催生高難度決策。
 3.把焦點集中於成果。
 4.保持彈性。
 5.向公司證明你的價值。
 6.促進同心協力的精神。
 7.推動硬頸管理,但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難搞的人。  根據NFI研究公司的調查數據發現,絕大多數的企業主管和經理人目前正承受著前所未見的沈重工作壓力,但作者深信,也唯有艱困時期才可能孕育出世界最頂尖的企業領導人。因此,在這本開創性十足的新書裡,馬丁提出一套適用於
  今日職場且實證有效的全新基本管理方法──硬頸管理──將帶領你完成更多的工作、實現更棒的成果、創造更高的績效,但同時把壓力降到最低的管理準則。

作者簡介恰克.馬丁(Chuck Martin)《紐約時報》商業暢銷書作家,也是國際知名的企業策略專家。現職為NFI研究公司的董事長兼執行長。他積極促進全球2,000多家企業的高階主管和經理人進行意見交流,這些主管來自超過50個國家的1,000家企業,其中還包括50家《財星》雜誌100大企業。你可以上網(www.nfiresearch.com)或寫信(info@nifresearch.com)和他聯絡。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9396

漫談頸肌膜炎(硬頸)症候群>恭醫院醫學副院長戴德炎醫師

  所謂頸部肌膜炎症候群是由於頸部肌肉在常期之壓力下產生勞損,輕則產生僵硬微痛或後腦杓重重之症狀,或產生急性頭痛或常年頭痛,重則產生嚴重昡暈、噁心、嘔吐、胸口不舒服、人悸心慌、血壓昇高常被誤認為高血壓造成之症狀,還有一些病人會向醫師說非常疲倦、視力模糊、眼睛張不開整天想睡,這種症候群有經驗之醫師可經由手之觸診加以診斷。
  這些病人經常在一側或兩側頸部有壓痛點,此一壓痛反應相當激烈病人常會叫一聲「啊!是……」,因此中醫稱之為「阿是穴」,有的病人被壓到痛點時會有要跳起來的反應,有時壓痛會反射到頭上或手臂,用手輕輕解摸往往可發現有一珠珠狀,甚至大塊僵硬之肌肉硬塊。由於它與客家人之「硬頸個性」有若干巧合,因此謔稱它為「硬頸症候群」。
  頸肌膜炎症候群,對止痛劑及肌肉鬆弛劑之反應往往不理想,往往需做「病灶內注射」才能奏效,所謂「病灶內注射」以前是類固醇(所謂美國仙丹)加上少量麻藥打入創傷之肌肉點,現在只是用麻醉藥加上蒸餾水打入病灶,因此病人大可放心接受此一療法。
  在某電視廣告上之廣告說「脖子硬梆梆、血濃、血路不通……」,此一說法是錯誤的,其實頸部僵硬與血濃或血路通不通完全無關,而是肌肉無法鬆弛之故,此疾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
  過去生活清苦時期,老一輩的人在年輕時常要歪著脖子挑擔子或提重物,造成頸部肌肉之損傷;其實,此一症候群並不是老年人才有,現代人由於開車、打電腦、看電視或長時間低頭工作,也容易造成頸部肌肉壓力而造成創傷。
http://www2.kuas.edu.tw/gov/secretary/33simplenews/9-4.htm

心肌梗塞

一、前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幾年來冠狀動脈心臟病已躍居台灣地區十大死因前三名,而冠狀動脈心臟病以併發急性心肌梗塞為最可怕,且心肌梗塞患者與日俱增趨勢,故著手於國人心肌梗塞致病危險因子的分析與探討,以期能早期預防,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並配合居家之適當照護,助病人早日康復,以延長壽命及提高生活品質。

二、心臟構造及功能:1.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2.左心室收縮:將血液供應全身;右心室收縮:血流至肺部進行氣體交換
3.心臟肌肉本身血液之供應:左冠狀動脈、左前降枝、左迴旋枝;右冠狀動脈、後降枝

三、什麼是心肌梗塞?指營養心臟肌肉的冠狀動脈,突然阻塞以致於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流和氧氣突然中斷,心肌因血流受阻、缺血、缺氧,而發生局部或廣泛的組織壞死,謂之心肌梗塞。

四、急性心肌梗塞之致病因子?

1.抽煙
2.吃太鹹
3.膽固醇高
4.血壓高
5.睡眠不足、脾氣不好
6.生活壓力大
7.缺乏運動
8.體重過重
9.血脂高、糖尿病

五、急性心肌梗塞的徵象:

1.胸痛:幅射至左肩、頸部、下巴、背部
        休息無法解除
        持續疼痛超過30分鐘
2.全身出冷汗、臉色蒼白、四肢冰冷
3.噁心、嘔吐
4.全身虛弱無力、呼吸困難甚至休克等

   心肌梗塞症狀

胸痛持續疼痛30分鐘以上,或胸部有壓迫感
胸痛會擴散至左臂、頸部及下巴
覺得頭暈、冒冷汗、十分疲倦
若您有以上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將上述症狀告訴醫師

六、心肌梗塞在加護中心之處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冠狀動脈內壁粥狀硬化形成的硬塊破裂,使得大量血栓形成,並迅速阻塞血流,所以當心臟病發作時,必須爭取時效儘快就醫,因心臟只要缺氧,每一分鐘都可能造成永久且無法回復的傷害,其可能的處理措施如下:

1.血栓溶解劑  Streptokinase Urokinase--tPA

  血栓溶解,其主要作用是使胞漿原受激動而變為胞漿,使纖維蛋白分解,即可將阻塞血管的物質分解,針對急性心肌梗塞病患行冠狀動脈攝影時,發現在急性心肌梗塞後6小時內者,其與栓塞有關之冠狀動脈90﹪均完全阻塞,而延至12~24小時則有60﹪之完全阻塞,證明血栓的形成乃是心肌梗塞之主要原因,之後發現於完全阻塞之冠狀動脈內注射血栓溶解劑,可使血栓完成溶解,所以當您在心臟病發作後6小時內必須儘速就醫,醫師會視您的病情及需要給您血栓溶解劑治療,因其最大副作用是出血,所以並非每個人都適用,醫師會視您的病情而決定是否能使用,使用後須注意出血情形,若您有咳血痰、解血便或傷口出血不易止血,就需報告醫護人員,若您有抽血、打針需注意壓迫止血,並小心勿碰撞防出血。

2.抗凝劑  Heparin Calciparine

  其可預防動脈栓塞及預防心肌梗塞範圍的擴大,且可減少血栓溶解治療的血管早期再阻塞,但使用後需注意其副作用出血。

3.血管擴張劑  Isordil  NTG

  其可使血管擴張,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減少心肌受損,使用時可能會有頭痛、頭暈的情形,若要下床活動時需小心防跌倒。

4.血管加壓素轉換脢抑制劑  Caopen

  心肌梗塞後血管增壓素系統會被激活,致左心室壁張力增加,導致左心室內徑逐漸擴大,進而使心室功能衰退,此藥不但可以阻止這種惡性循環,且可以改善左心室功能以及增進運動的耐力,其副作用是乾咳、起立性低血壓、食慾不振、噁心、嘔吐。

5.心導管檢查術

  通常患有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醫師會視您的情形安排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術,以確定冠狀動脈阻塞之程度及情形。

6.氣球擴張術

  當您做完心導管檢查後,若有血管阻塞的情形,醫師會視您的檢查結果再決定是否做氣球擴張術,其目的是使阻塞的血管打通。

七、心肌梗塞病人日常生活應注意事項

(保健之道一)戒煙戒除癮君子惡習,促進健康延年益壽

  為什麼要戒煙?因為香煙內含焦油及碳氫化合物等致癌化學物質,易罹患肺癌、支氣管癌、胃潰瘍、心臟血管硬化等疾病。
  香煙內含尼古丁,易使心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律不整等現象出現。
  香煙內含一氧化碳,會降低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致使血管阻塞或痙攣的血管缺氧更嚴重。
  由報告中得知男性成人抽煙者,比男性非抽煙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高達百分之七十。
  抽煙者因心臟病發作而突然死亡的機率,是非抽煙者的2~4倍。

(保健之道二)採低脂肪、低膽固醇、低鹽、高纖維的飲食

  為什麼要採上述飲食呢?因為食物中脂肪種類會影響血中膽固醇的含量,若血中膽固醇高,易使血管堵塞或狹窄,而產生動脈粥腫樣硬化,致心肌梗塞或中風。
  食物中的脂肪,可分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若飽和脂肪酸攝食量過高,血中膽固醇易升高,使血管阻塞;常見含飽和脂肪酸過高的食物,如動物性食物:肉類、豬油、牛油等,故又稱為不好的脂肪。
  不飽和脂肪酸含較好的脂肪酸,不易使血管阻塞,故又稱為好的脂肪酸;常見為植物性食物:大豆油、沙拉油、玉米油等。
  攝食過多的鈉(鹽份)易使水份滯積,血壓上升,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
  多攝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幫助消化,保持排便通暢,以免因便祕用力排便,增加心臟負擔。

以下提供作為您的參考

1 食物脂肪酸含量比較:

  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黃豆油、花生油、沙拉油、葵花油、紅花子油、麻油。
  含飽和脂肪酸多的食物:豬油、牛油、人造奶油。

2 低鈉飲食選擇:

  可以選用的食物:水果類òò新鮮水果、鮮純果汁;蔬菜類òò新鮮蔬菜;油脂類òò植物油如沙拉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子油;五穀類òò米飯、麵食、河粉、地瓜、芋頭、冬粉;肉、魚、蛋、豆、奶類òò新鮮肉類、魚蝦、水產、乾豆類、黃豆製品如豆腐、豆乾、豆漿、新鮮蛋、奶類。

  避免選用的食物:水果類òò罐頭水果、蜜餞、蕃茄汁、楊桃汁;蔬菜類òò醃製蔬菜如榨菜、酸菜、梅乾菜、醬瓜、蘿蔔乾、泡菜、雪裡紅、鹹菜、筍乾等;油脂類òò動物油如豬油、牛油、其他油類、如瑪琪淋;五穀類òò速食麵、速食粥、鹹麵包、炸薯條、麵線、蘇打餅;肉、魚、蛋、豆、奶類òò火腿、香腸、臘肉、熱狗、板鴨、肉鬆、肉脯、肉乾、肉醬、鹹水鴨、雞、肉燥、鹹魚、蝦醬、魚鬆、罐頭魚、鹹蛋、皮蛋、豆乾等。

3 膽固醇高之食物估量:

 不含膽固醇的食物:雞蛋白、豆製品、五穀類、蔬菜類、水果類、天使蛋糕、植物油。
 膽固醇含量(毫克/100公克):鮪魚65g、一般淡水魚60~80g、香腸60g、海扇53g、蛤50g、香草冰淇淋50g、一般海水魚50~60g、白帶魚55g、鰻魚189g、鮑魚182g、墨魚180g、魚干80g、蟹82g、雞胸肉80g、全脂奶14g、鮮奶10g、全脂調味奶8g、脫脂奶2g、豬三層肉75g、羊後腿肉70g、草魚85g、龍蝦85g、海蜇皮85g、人造奶油54g、鱒魚50~60g、比目魚50g、巧克力蛋糕47g、金線魚45g、沙魚40gg、魚肉製品40g、巧克力冰淇淋40g、鮭魚35g。
中國人每日如攝取一個平衡飲食,膽固醇食入量平均300~500毫克。
建議多選用魚、家禽,少吃牛、羊、豬肉等。
估計酒席大餐,一餐膽固醇量約800~1500毫克。

(保健之道三)控制體重

  維持體重於理想範圍,避免額外增加心臟負擔。
  理想體重: 男性(身高-80)×0.7±10﹪
              女性(身高-70)×0.6±10﹪
控制血糖、血壓之穩定
  要維持其穩定,需定期檢查並按時服藥,配合適當飲食及運動。
  正常血糖值:空腹在80~120毫克。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高血壓所下之定義,指收縮壓大於160,舒張壓大於90
  毫米汞柱之血壓稱之,故應維持小於140/90毫米汞柱。
  高血糖及高血壓均易使心血管阻塞的發病增加,以及罹患腦出血中風或其他併發症,故應好好治療。

(保健之道四)

 心身獲得良好調適,避免影響自主神經系統,間接增加心臟負擔
1.多表達心理的感受,並分析原因。
2.尋求醫護人員、家人親友、信仰之支持。
3.養成早睡早起、規律運動的習慣。
4.調整生活或處事型態(若有競爭;時間的緊迫感;緊張易怒;求好心切;不耐煩;挑剔等性格需重新調整)。
5.學習放鬆心情的方法:
 避免太興奮,緊張或具壓力的情境。
 生氣時閉上眼睛,深呼吸避免發怒。
 不安緊張時閉目休息,逐一鬆弛各肢體,放鬆全身。
 在忙碌中安排適當休息或度假。
 必要時尋求心理諮商或使用輕微的鎮定劑。

(保健之道五)適度的運動及運動原則

  心肌梗塞後若無合併症,應採適度、漸進性運動,以利血循,增加運動之耐受力。

1.運動的好處:

    促進身體健康增加血液循環,消除壓力,降低抑鬱,降低心跳速率及血壓、血糖,減少壓力反應,增加氧之攝取量並增加運動的耐受力。

2.運動前應注意事項:

 心肌梗塞後若無合併症,在醫護人的指導下,採漸進活動。
 第一次從事新的活動時,應測量脈搏。
 避免閉氣用力及部份運動(如舉重、提重物、憋氣、氣功等)。
 運動前後必須包括5~10分鐘的暖身,及暖身活動。
 運動最好時間是飯後2小時以後。
 感冒未癒,身心疲勞時,請勿運動。

3.何時停止運動?

 心跳增加超過平常20次以上。
 覺得呼吸困難、胸痛時。
 臉色變蒼白,流汗過多時。
 過度疲勞時。
   若有上述情況發生時,就必須終止現在的活動。

(保健之道六)

避免過冷、過熱的刺激,以防心絞痛的發作,如太冷的天氣外出,應注意保暖;避免過燙的熱水,使血管擴張致血壓下降、暈眩等意外發生。
保持排便通暢,多進食易消化及含纖維質高的食物,如青菜、水果等。
性交宜適當,以免引發意外及不適。
定期檢查、按時服藥,並接受適當之指導。
隨時攜帶硝化甘油藥片及小卡片(上註明地址及緊急連絡人姓名、電話號碼及患有什麼病)。

含硝化甘油藥片應注意事項:

1.注意藥物應置在避光瓶內,打開瓶後三個月即失效,未開封及避光可保存六個月,並應置放於乾燥處。
2.胸痛發作時置一藥片於舌下,最好坐下或躺下服用,防血管擴張致血壓下降、頭暈等副作用發生。
3.若含服第一顆五分鐘後無效,可每間隔五分鐘含第二顆、第三顆;最多不超過三顆,若疼痛仍未改善或消退,就應立即找醫生或叫救護車到最近的急診單位求治。
http://www.gandau.gov.tw/nurse/inout%20nurse/heart/h002.htm

 

客家人_互動百科

  “客家”一詞,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戶”之意。《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爲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
  慨述
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福建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後期(9世紀末)因戰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於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山歌別具風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習俗傳統,婦女均天足,參加勞動生産,不受封建陋習約束,勇於進取。近代,太平天國之亂失敗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廣闊的地區,有的轉徙臺灣、香港,或僑居南洋一帶。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爲客家主體構成爲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爲“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産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于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爲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爲嘉應州、贛州、汀州。
  來曆
目前關于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種: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3)南方土著融合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裏,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曆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客家人之根在漢族。
客家人之源,傳統的觀點認爲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河。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遊、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洛陽。“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官話,很象中州的河南話。根在河洛並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範圍應包括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漢水流域以東、淮河以西的中原舊地,其核心在河洛。
  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爲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曆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
  A.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爲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爲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遊學、經商.
⑤爭鬥,包括政治鬥爭,經濟鬥爭等。
  B.與移入地有關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開發早,南方開發遲。面積遼闊,人口稀少而戰亂又少的南方有著南遷漢人定居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如廣東梅州在南宋時,“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加上唐宋時期在南方百越地區推行“毋賦稅”政策。這些對北方逃難的漢人看來,可謂“世外桃園”,而紛紛定居于江南、嶺南地區。
  C.與介入障礙有關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從河洛、中原遷至江南、嶺南地區,就交通條件,雖極爲困難,但也不是無路可走。從秦代起,就有驛道;從隋代起,就有運河水道,特別是東南道路和嶺南道路;從宋代起,就有“塘鋪”等。
東南道路以大運河爲主幹,把關中、淮南、東南連接起來,並延伸至今贛、閩等地。入嶺南道路有4:一由荊襄道路南下湖南,經湘水、靈渠、桂江、西江進入珠江三角洲;一由湖南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長江、贛江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粵東。道路的暢通爲曆代客家先民南遷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封建政府的拓墾,如康熙23年的“遷海複界”,康熙51年的“湖廣填四川”等,也爲客家人的再遷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D.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爲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如把身體矮小者稱爲“末朝人”的實質。 
  客家人 - 遷移過程與路線
北方漢人南遷曆史記載很多,但客家人先民由中原大批南遷始于何時,學術界衆說紛紜,有人認爲始于秦,也有人認爲始于漢或三國、或東晉、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遷移有“二次說”、“三次說”、“五次說”、“六次說”、“九次說”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說遷移,莫衷一是。一般認爲客家大規模爆發式的遷移有5次,其遷移模式和路線總的來看是從北到南、自東到西,從平原到丘陵、山區,沿著河流到核心地區,由國內走向國外,散居世界各地。
  兩晉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影響,北方漢民大量南遷。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等地,沿潁、汝、淮諸水流域,向南行動,到達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贛沿長江北岸。
  客家人遷移證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及藩鎮割據等戰爭影響,南遷者遠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更徙至閩南;近者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
  兩宋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農民起義的影響。宋末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失敗後,爲躲避元朝的追捕誅連,形成空前的大遷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的特點,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區居民的特征。元末明初的戰亂,又觸動了客家人的遷移。遷出地多爲福建,遷入地則集中在嘉應各地。主要原因是嘉應各地位于嶺南東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較多的低窪丘陵地區可供開墾,加上在抗元過程中一度變爲廢墟,即響應“文陸號召從軍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盡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從他邑遷來重新組合。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遷入嘉應一帶,從而使嘉應成爲客家腹地,成爲客家的聚居中心,擁有“客都”的地位。總之,這一時期的遷徙是在第二期基礎上由贛南、閩西遷至粵東、粵北地區。
  明末清初
遷徙原因一方面是內部人口的膨脹,另一方面是滿州貴族入主中原的影響。由于山多田少,人口與耕地矛盾的越來越激烈,不斷有人往外遷徙,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清
  客家人的文化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爲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複界”時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臺山等地,“湖廣填四川”時遷往四川、廣西、雲南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舉兵勤王失敗後,爲避株連,多隱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隨鄭成功遷到臺灣。
這一期的遷徙路線是:主要由第二、三期舊居,分遷至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及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臺灣等地,還有小部分從閩西、粵北、粵東回遷至江西贛南及贛中贛北西部羅霄山脈兩側,而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同治年間
  由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遷徙。
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資助下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爲主體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參加起義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殺,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象契約華工一樣,被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地從事苦役勞動。這一時期主要由廣東中部、東部遷至西部、南部及海南與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並不是每次遷徙都是客家的遷徙,而是有嚴格區分的,一般認爲南宋以前的遷徙是客家先民的遷徙,南宋以後才是真正含義的客家人的遷徙。客家的遷徙不是象水波一樣,一波接著一波,也不象射箭一樣,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而是無組織的非常煥散的遷移。
  客家人 - 形成
目前的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時期;明代中葉以後;清代中葉以後。
  1.一般認爲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爲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模。到明代中期,已經人數衆多,成爲一大社會勢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爲增強,在社會舞臺上表現很是積極、主動。客家在南宋時期形成的主要依據是什麽?
客方言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志。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相當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無所謂民族、民系。對客家人口的曆史估量,難以用統計數字表示,但可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治數量作分析。
  2.以羅香林《客家源流考》中所列純客縣爲依據,按明代的行政區劃爲界限,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江西的南安府、贛州府,福建的汀州府、漳州府,廣東的潮州府、連平州、韶州府、南雄府。這八府州以前是地廣人稀的山區(潮汕沿海地區除外),縣治少。到宋之後,縣治逐漸加多,明代增加的縣數達12個。添設縣治,無疑是要加強統治,但必須以居民聚落衆多、生産開發已達到很高水平爲基礎。在這些縣治設置之前,這裏必然已經有很多人居住。即在南宋時期,聚居于閩粵贛邊區的北方漢人經過數百年與原住居民的融合演化後,已站穩腳跟,並擁有一定的人口規模。
  3.共同的地理環境。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爲多山密林地區,交通閉塞,交往困難,十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農耕經濟,爲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
b.小盆地造成的風俗習慣。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閉性的地理條件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原有的方言、習俗在與原住居民融合後得以保持下來。
  4.共同性的社會行動。這是客家人爭取自身利益的表現,是群體意識濃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爲一個獨立民系的重要依據。贛閩粵客家居住區聯成一片,彼此的經濟往來頻繁,被壓迫者進行的反抗鬥爭相互呼應。相對應的封建王朝實施統治時也將這片地區當作一個特定政治單位來處理。經濟來源方面如南宋時期贛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農田等。政治鬥爭方面如南宋時範汝爲、陳三槍領導的農民起義往複進出于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贛諸州領導的抗元鬥爭等。
  5.客家形成地域與過程,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陽湖平原;贛南:石城;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梅州:梅縣;贛閩粵邊區。
(1)客家基地、大本營:贛閩粵邊區.
(3)客家錨地:贛州.
(4)客家驛亭:石壁.
(6)客家腹地:以梅州爲中心的十幾個縣
(7)世界客都:梅州。
  6.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區最廣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國國內有客家聚居的地區,共19個省區,265個縣市,其中純客或基本純客縣市41個,總人數約5500萬。另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臺灣約460萬.國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500萬。
  客家人 - 遷移
關于“客家”,史學界一般認爲:客家是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由于受到邊疆部族的侵擾,客家先民從中原輾轉遷到南方。以後,繼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遷徙,形成客家散布許多地區的局面。
  第一次大遷移(公元317~879年間),是由五胡亂華侵擾割據所引起。爲避難,自晉代永嘉以後,中原漢族開始南遷,當時被稱爲“流人”。逐漸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後,遠的到達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則仍徘徊于潁水淮水汝水漢水一帶。
  第二次南遷(公元880~1126年間),由唐末黃巢起義引起。十幾年動亂,中國各地人民都分頭遷徙。這次遷徙,遠者,少數已達惠、嘉、韶等地,而多數則留居閩汀州,還有贛州東部各地。
  第三次遷徙(公元1127~1644年間),宋時,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遷徙。這次由于文天祥等組織人馬在閩粵贛山區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處成爲雙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閩贛的中原氏族再分遷至粵東粵北。而與此同時,流入汀州者也爲數日多。
  第四次遷徙(公元1645~1843年間),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內部人口已不斷膨脹,另一方面,滿洲部族入主中國。在抵抗清的入駐無力之後,民衆再次分頭遷徙,被迫散居各地。相當一部分人,遷入四川等遭兵火毀滅之地,重新開辟墾殖。是即第四次遷徙,“移湖廣,填四川”。康熙皇帝爲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臺灣。一向以客家人爲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遷徙發生于太平天國起義末期(在1866年以後),當在清後期。這可以說是一次世界範圍的遷徙。人口日多,山區條件差,不足養口。于是,客家人分遷往南至雷州、欽州廣州潮汕等地,渡海則出至香港澳門臺灣南洋群島,甚至遠至歐美等地。
  經過多次的輾轉遷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終至今日成爲中華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客家人 - 曆史
臺灣客家人婚俗自唐明皇開元年間置汀州至清末的1000多年間,長汀都是州郡路府治所。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福州長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東,福州西,光龍洞等處檢責得諸州避役百姓三千余戶,又開福,撫二州山峒,奏請設置汀州,于九龍水源長汀置長汀縣。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汀州建置完成,州治在新羅,初轄長汀、新羅、黃蓮三縣。建置時,縣境東接沙縣,西接江西于都,東南接龍岩縣,西北接江西虔化,東北接寧化縣,西南接廣東海陽程鄉二縣,包括現今長汀、武平、上杭、連城等縣及清流西南部分地區。唐天寶元年(742年)汀州改名臨汀郡,郡治遷長汀村。
  大曆十四年(769年),福建節度使李承昭奏請遷州治于汀江上遊長汀白石鄉東坊口,大曆二十四年(779年)又遷臥龍山陽,縣治一同隨遷。當時,汀州已成爲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宋代,大量南遷漢民進入閩粵贛邊。南遷的中原民衆一批一批湧來,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贛南到汀州寧化的石壁寨(現名石壁村)一帶,然後繼續移遷汀州郡各屬地。汀州寧化石壁,百姓先祖在此生息、繁衍、播遷、是漢人南遷的主要聚居地和播遷地。入汀的中原民衆與當地百越族的閩越及佘族逐漸融合。從而,同化了土著,形成了漢民族支系,成爲閩西客家人。宋《臨汀志》載:“迨宋朝承平日久,生聚日滋,《元豐九域志》已載主戶66157,客戶15299,視唐既數倍。慶元舊志載主客戶218570,主客丁453231,視元豐又數倍……”。可見宋時南遷入汀者日多。經唐,宋,元曆代,汀州管轄區域和稱謂多次變更,至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汀州府管轄長汀、寧化、清流、歸化、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八縣。清順治三年(1646年)11月清兵入閩,置府縣仍如明制,版圖如舊。故明清兩朝汀州府管轄八縣。民國初年廢府建置,長汀縣屬汀漳道。民國二十四年設第八行政督察區,後改爲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在長汀,管轄長汀、連城、清流、明溪、寧化、建寧、泰寧、武平八縣。長汀在漫長的歲月裏,人文稱盛,不減江浙中州。汀州有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汀江流域的水路交通,有州府治所所在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故而成爲客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心,各地紛紛在汀州建會館,如曆史上曾有廣東會館、湖南會館、杭永會館、江西會館、龍岩會館等,汀州八縣的生員到汀州考秀才,汀州仁人志士薈萃,商賈工匠雲集。由于這些曆史原因,汀州自然成爲客家首府。
  “天下水皆東,唯汀獨南”,汀江是閩西最大河流,也是連接客家人南遷的兩個中轉站----福建閩西寧化和廣東梅州的唯一河流。客家人入閩後,沿著汀江兩岸定居,汀江流域成爲客家人的大本營。汀江孕育了客家人,逐步發展壯大了客家民系。汀江流域,成了海內外客家人心中的“麥加聖地”!
  客家人 - 方言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廣東東部北部叫客話、客家話;在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湖南瀏陽叫客姓話;在四川叫土廣東話。但通稱客家話。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一,客家人和非客家人都用,向來通行,是很好的說法。
  方言的分布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大陸的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部分地區。其中主要的區域是廣東東部和北部,廣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粵閩贛邊區一帶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區。在海外,臺灣和香港有部分地區講客家話。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以及美洲華僑、華裔中也有不少講客家話的。
  廣東的客家方言幾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粵東、粵北地區。其中純粹屬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爲主的縣市有: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蕉嶺、平遠、龍川、和平、始興、連平、新豐、河源、豐順、紫金、南雄、翁源、連南、英德、惠陽、曲江、博羅、寶安、惠東、揭西、仁化、樂昌、廉江、乳源。此外饒平縣、揭西、海豐、陸豐、龍門、從化、花縣、新會、化州、四會、陽江、鶴山、三水、高要、開平、信宜、珠海、深圳龍崗、東莞等廣東的其它地區的一些縣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話分布。據最新調查資料統計,在粵西的湛江、茂名、陽江三市約有190萬人講客家話,分布區域約爲6400平方公裏,具體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電白、陽西、陽春等縣。
  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閩西的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寧化、明溪等縣。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縣的九峰、長樂,詔安縣的秀篆、官陂,龍岩西北部萬安(舊名溪口鎮)等地說的也是客家方言。
  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贛南的興國、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尋鄔、安遠、全南、龍南、定南、信豐(不包括縣城嘉定鎮和城郊的部分農村)、大余、崇義、上猶、南康、贛縣、于都等十七個縣和西北部的銅鼓縣、修水縣的大部分鄉鎮。此外,萍鄉、廣昌、永豐、吉安、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高安、武寧、橫峰等縣市的部分鄉鎮均講客家方言。
  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較爲集中的一個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區東山一帶、新都、金堂、廣漢、什方阝、彭縣、雙流、新津、簡陽、仁壽、資中、威遠、安嶽、富順、瀘縣、合江、宜賓、廣安、儀隴、巴中、通江、達縣、西昌等縣市的局部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客家方言分布全區90個市縣中的79個市縣,占所有市縣的87.78%。就鄉鎮而言,全區1364個鄉鎮中,583個鄉鎮有客家話,占所有鄉鎮的42.74%。廣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陸川、博白、浦北南部與合浦東部;其次是防城、欽城與靈山相連的一片地區;以貴縣爲中心,沿鐵路東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賓陽地區;此外還有來賓、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陽朔等。
  湖南省的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攸縣、茶陵、酃縣、汝城、桂東等縣的某些鄉村,還有瀏陽、平江縣的某些鄉村。江永、江華等地也有少數人說客家方言。
  臺灣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園以南各鄉鎮和中壢、新竹、竹東、苗栗一帶鄉鎮以及屏東縣一部分鄉鎮、高雄縣的美濃鎮。
  客家方言在海外的分布可分爲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五個地區。其中亞洲講客家方言的共有350萬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家。非洲的客屬華僑華人共有5.4萬人,分布在毛裏求斯、留尼旺、南非等12個國家。在美洲約有46萬人講客家方言,分布在秘魯、美國等21個國家和地區。歐洲、大洋洲的客屬華僑華人有16萬和4.4萬人。
  客家人 - 人物
  曆史名人
張九齡.袁崇煥.李世熊.楊時.黃慎.伊秉綬.宋湘.黃遵憲.洪秀全.韋昌.輝丘逢甲劉.永福.宋應星.肖朝貴.馮雲山.楊秀清李秀成.石達開.丁日昌.宋嘉樹.羅明.羅芳伯.
  陳寅恪(史學大師)鄧小平(中國改革設計師)郭沫若(詩人,史學家)韓素音(作家)胡文虎(實業家)胡文豹(實業家)胡耀邦(原中國共産黨總書記)黃琪翔(抗日將領)廖仲愷(國民革命家,國民黨左派領袖)李登輝(原臺灣總統)李金發(現代派詩人)李光耀(原新加坡總理)李震歐(書法家)李惠堂(足球明星)李顯龍(父親李光耀)劉亞樓(福建省武平縣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盧嘉錫(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羅香林(史學家,客家學先驅)彭嘉衡(飛虎隊成員)丘成桐(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宋美齡(蔣介石之妻)宋慶齡(民國國母)素帕差(原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孫中山(國父)王力(語言學家)吳濁流(臺灣本土作家)肖揚(中國最高法院院長)薛嶽(抗日將領)葉劍英(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葉喬波(世界速滑冠軍)葉挺(名將)曾憲梓(實業家)曾國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鄒魯(國民革命家,國民黨右派領袖)鍾理和(臺灣作家)鍾肇政(臺灣作家)朱德(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他信(泰國總理)吳伯雄(臺灣內政部長)楊成武(福建省長汀縣宣成鄉下xie村人,原名楊能俊。1955年,他被授予共和國上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全國政協副主席)陳丕顯(福建省長汀縣南陽鎮人,解放後南陽鎮劃歸爲上杭縣。曾任上海市市委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雯娜(2008年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女子蹦床冠軍)林丹(2008年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羽毛球男子單打冠軍)張湘祥(北京奧運會男子舉重62公斤級冠軍抓舉143公斤、挺舉176公斤、總成績319公斤).
  客家人 - 習俗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爲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婚姻禮俗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紅婚帖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定親
  也叫“行大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爲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門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擡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家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擡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擡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挂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只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璧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谷豐登,財丁興旺。
  客家人 - 傳統習俗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幹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嶽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百歲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爲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壽誕禮儀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爲普遍。從十歲“啓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爲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爲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梁時,要張燈結彩,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客家人 - 特色建築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爲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爲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曆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曆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整體布局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爲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爲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淨化池..
  房舍建築
正中爲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爲“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制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于采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于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爲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豔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承傳。據考古資料表明,處于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爲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複蘇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臺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爲,他們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遊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于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內住戶按輩份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靈。
  客家人 - 飲食
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曆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
客家菜特點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爲突出,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即須爬山,生産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鹹、油”。長期的遷徙流離及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客家人艱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備鹹菜、菜幹、蘿蔔幹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飯並抑脹氣,出門可配野菜充饑,這便形成了“鹹、熟、陳”的特點。從上述特點的形成,也可見客家人適應環境能力特強,並創造了有特色的飲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傳承祖居地傳統,又能吸取遷徙所經之地諸多飲食特色,更善于與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這便形成了客家飲食的豐富性。客家人的食譜,既有吳越地區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廣地區的辛辣食品,更有閩粵地區的醬醃味菜。又由于客家人雖則平日粗茶淡飯,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視節令喜慶飲食,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飲食習俗,飲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美食中比較有特色得菜有釀豆腐,肉丸(包括魚肉丸,揮丸),東坡肉,釀香菇,釀春卷,白切雞,醬鴨等;還有簸箕粄,峹芽粄等民間小吃![1]
  客家人 - 現代
客家人到現在,有人估計,海內外客家人約有一億二千萬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華人是客家人;在臺灣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內地,除閩、贛、粵三省外,湖南、廣西、四川等省都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在海外,東南亞各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從衆多的珍貴史料和族譜資料中,可以看到,幾乎每地每姓都把最早遷抵閩西的先祖尊爲南方始祖,把閩西作爲客家先民在文化裏程中告別中原的終點和成爲客家人的起點。
  客家人 - 境外客家人分布
  亞洲
中國 7000萬人 印度尼西亞 120萬人 馬來西亞 125萬人泰國 60萬人 新加坡 60萬人 菲律賓 0.68 萬人 越南 15萬人 緬甸 5.5萬人 柬埔寨 1萬人 印度 2.5萬人 老撾 0.5萬人 沙特阿拉伯 0.22萬人 日本 1.2萬人 文萊 0.9萬人 巴基斯坦 0.2萬人 尼泊爾 0.24萬人 斯裏蘭卡 0.017萬人 科威特 0.017萬人 朝鮮 0.1萬人 韓國 2萬人 土耳其 0.05萬人 孟加拉國 0.05萬人
  美洲
美國 28.4萬人 牙買加 10萬人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0.6萬人 巴拿馬 0.5萬人 哥倫比亞 0.01萬人 危地馬拉 0.01萬人 多米尼加 0.12萬人 加拿大 8.1萬人 玻利維亞 0.01萬人 秘魯 20萬人 巴西0.24萬人 智利 0.12萬人 圭亞那 0.6萬人 阿根廷 0.05萬人 古巴 0.81萬人 厄瓜多爾爾 0.02萬人 蘇裏南 0.41萬人 委內瑞拉 0.02萬人 墨西哥 0.01萬人
  歐洲
法國 3萬人 荷蘭 0.21萬人 俄羅斯 0.12萬人 丹麥 0.12萬人 挪威 0.03萬人 英國 15.2萬人 德國 0.5萬人 意大利 0.1萬人 瑞士 0.1萬人 比利時 0.043萬人 葡萄牙 0.05萬人 瑞典 0.24萬人 前南斯拉夫地區 0.24萬人 捷克 0.01萬人 奧地利 0.05萬人 冰島 0.01萬人 西班牙 0.02萬人 盧森堡 0.02萬人
  非洲
馬達加斯加 0.02萬人 莫桑比克 0.03萬人 尼日利亞 0.02萬人 塞拉利昂 0.006萬人 贊比亞 0.006萬人 加納 0.02萬人 留尼旺 1.8萬人 毛裏求斯 3.5萬人 肯尼亞 0.01萬人 南非 2.5萬人 民主剛果 0.02萬人 安哥拉 0.02萬人 塞舌爾 0.05萬人
相關文獻萬方數據期刊論文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 - 遺傳學報 - 200330 ( 9 )
萬方數據期刊論文廣東客家人 G6PD基因突變型研究 -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 - 200421 ( 5 )
萬方數據期刊論文梅州客家人植物崇拜的調查研究——以五華縣爲例 - 安徽農業科學 - 201038 ( 36 )
http://www.hudong.com/wiki/%E5%AE%A2%E5%AE%B6%E4%BA%BA

千年客家 (如果出版社 2010)

  內容簡介
  第一本帶有世界觀的客家史!
  客家人真的是中原傳人?
  客家人也參與了海洋貿易?
  客家人的移民足跡遍布了全世界?
  客家人是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資本經濟發展的幕後功臣,讓我們循著這條不曾有人走過的軌跡,重新發現客家,認識客家。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作者湯錦台耗時五年,親自走訪中南半島、祕魯等地,實地拜訪當地的客家後裔,考察當地留下的客家史蹟,寫下了客家人海外發展的歷史軌跡,是認識客家人必讀的歷史佳作。(另參本館:《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印象裡,客家人總是依山而居,但他們若不是海上的民族,為何能順著海洋足跡,來到台灣,甚至遠抵南洋、美洲各地?就連史上留名的劫掠海盜中,也有客家人的蹤影?
  本書作者不僅破除許多傳統上對客家歷史的誤解,更親自前往南洋與美洲各地進行田野調查,讓我們除了台灣的客家,更進一步認識世界上的客家。
  過去,有客家人是北方正統「中原傳人」的說法,但事實上,客家人是經過千年以上的歷史演進才逐漸形成的民系。它主要是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由漢、畬兩族的山區居民,為了共同反抗統治者壓迫,經過數百年的戰鬥,慢慢融合而成的團體。
  這種艱難的生存環境,形塑了客家剽悍的民風。加上南宋的文天祥曾在此召集民兵,以寡敵眾,力抗元軍,因此後人對當地的忠勇史蹟,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客家人素有忠義之名,不過台灣史上幾次重要的民變民反中,客家人雖然也都身居要角,卻因為彼此之間立場不同,甚至在政治操弄下相互仇殺,寫下了台灣移民史極為不幸的一頁。
  近代之後,客家人開始出現往國外移民的大趨勢,除了東南亞為主要的外移地區之外,在鴉片戰爭之後,更有數十萬客家農民簽下賣身契,如浪潮般流向帝國主義下的殖民地充當勞工,在異國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客家人是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資本經濟發展的幕後功臣,讓我們循著這條不曾有人走過的軌跡,重新發現客家,認識客家。
  作者簡介
  湯錦台 苗栗公館人,大學畢業後赴美唸書,後考進聯合國總部任文件譯審三十一年。公餘喜讀書論政,自一九七三年起常訪問大陸,探索兩岸問題。
  近年潛心研讀早期中西交流史,先後出版了《大航海時代的台灣》、《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和《閩南人的海上世紀》等書。
  目錄
第一章 回到孕育客家先民的時空
閩粵贛結合區的早期住民∕從三苗向畬族的過渡∕唐代以前北方漢人的南下∕唐末向閩粵贛結合區移動的最早期客家先民
第二章 漳州設州置縣 畬族縮退閩粵贛邊
王審知建立閩國∕陳元光與漳州的設治∕從北宋到宋室南渡漳、汀兩州人口的增長∕兩宋之交的第二波移民潮∕南宋時期的漳州畬漢勢力的消長及其影響
第三章 在武力抗爭中共同成長的漢佘山民
宋元兩朝閩贛交界處的私鹽販賣與武裝活動∕南宋時期虔、汀武裝活動的升級∕南宋末年文天祥的抗元行動∕從宋到元閩粵贛邊漢畬山民的武裝鬥爭∕宋末元初贛汀人口的外移
第四章 明代潮漳兩州人口的流入與社會動亂
元末明初汀州對梅州和潮州人口的外移∕從汀州到漳州∕
明代初期與中期的閩粵贛邊亂事∕倭寇與私商∕葡萄牙人東來初期閩粵結合區的寇亂∕閩粵交界區的山寇之亂
第五章 一個「漢族」新民系的誕生
明朝中葉粵東畬族人口的增長∕王守仁贛南平亂∕俞大猷漳潮剿寇與閩粵贛邊區漢畬界限的消失∕進入全球貿易大循環時期的閩粵贛結合區∕明末程鄉的動亂與鄭芝龍粵東平亂∕一個「漢族」新民系的誕生
第六章 破繭而出
清初遷界 人民流離∕從粵東山區向外擴散∕「土、客」摩擦∕「客家」與「客家人」稱呼的出現∕從紅巾作亂到土客械鬥∕客家稱呼的普及與客家覺醒運動的出現
第七章 東渡台灣
海寇與漁獵者組成的早期移民∕荷據與明鄭時期的到台商民與移民∕清初渡海禁令與客民渡台∕地域性人群間的矛盾∕義民功能的擴大∕自南向北和自西向東的人口擴散∕福佬化、土客通婚和客家稱呼的出現
第八章 血汗澆灌了美洲與南洋大地的苦力大軍
華工契約苦力的源起∕淚灑西印度群島∕血染安第斯山山腳的海岸縱谷∕流向南洋大地∕在檀香木之島
第九章 在動蕩年代的全球大流動
客家人大批初下南洋∕發生在沙撈越的古晉慘案∕在北婆羅洲沙巴拓荒的太平天國遺民∕馬來半島上的客家移民∕新加坡的開埠∕在北蘇門答臘的熱帶種植園∕環印度洋地區的流動∕二十世紀後半期客家移民類型的多元化
第十章 峇峇與娘惹的世界
源遠流長的南洋土生華人∕早期海峽殖民地社會中的峇峇與娘惹土生華人∕海峽殖民地客家峇峇人群的出現∕北蘇門答臘的客家土生華人∕西印度群島、拉美與夏威夷的另類混血客民後裔∕美國本土客家
第十一章 三個客家人的故事
吉隆坡的開拓者葉亞來(1837-1885)∕從太平軍戰士的後代到民國利益的維護者陳友仁(1878-1944)∕熱愛台灣的讀書人戴國煇(1931-2001)
第十二章 客家路漫漫
維繫客家集體認同的無形力量∕處境與對比∕另類思考∕客家路漫漫
  作者序
  客家人在全世界分布很廣。在中國大陸南方多個省分,到處都有客家人的身影存在;在台灣曾經有一半左右的人口是客家人;在東南亞、印度洋諸島、西印度群島和南北美洲,也都聚居著數量眾多的客家華人。目前,全球客家人總數,估計達六千至八千萬人之多。
  這個為數眾多的客家人群,曾經是近代中國和世界一些重要歷史事件或過程的發動者與參與者:康熙晚年和乾隆中期台灣先後發生的朱一貴和林爽文事件中,客家人在清政府與福佬造反民眾之間扮演的「義民」角色,對清代的治台政策和後世台灣閩南與客家人群間的關係,影響深遠。清末客家人發動的太平天國反清運動,奠定了孫中山最後推翻滿清王朝的基礎。甲午戰後,台灣北部客家人率先打響了反抗日軍占台的第一槍。在海外,客家移民是早期開發馬來半島的主力與功臣,更是工業資本主義勃興初期,開發西方殖民地的重要勞動力來源。
  在現代社會中,客家人群的影響面也不可低估,主要是表現在文化、商業與學術方面。
  文化方面,「土樓建築」只是其中一項而已,在文學、山歌、戲劇、信仰、風水堪輿、移民文化(峇峇與娘惹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有其獨特的魅力。
  在學術方面,客家人歷來注重子女教育,學者、文人輩出,在許多領域都有傑出代表性人物。國際著名的數學大師丘成桐,是在香港成長的梅縣客家人;著名量子化學家潘毓剛也是梅縣客家人,祖父與丘逢甲結為親家,全家遷台後,畢業於台灣大學,後到美留學研究。
  商業方面,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客家商人即已名聞東南亞,在檳榔嶼、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人物有張弼士、張煜南與張鴻南兄弟、葉亞來和胡文虎等。當代客家代表性商業聞人更多,傳奇人物如領帶大王曾憲梓,文化大革命時期自梅縣移居香港;在印尼、香港致富的人造皮革大王田家炳,是抗戰前移民越南的大埔縣人。這些商業聞人的特點是樂善好施,但都保持客家人的儉約本色。後者曾捐鉅資在台灣設立田家炳文教基金會和交通大學光電中心等。
  在台灣,著名的客家代表性人物,有早年的文學家吳子光、丘逢甲、吳濁流、賴和(自承是客家人,但不會說客家話)、鍾理和、林海音、龍瑛宗,醫學家徐傍興、邱仕榮,作曲家鄧雨賢和英年早逝的客家流行音樂先驅涂敏□、吳盛智與林子淵,台灣史學者戴國煇等。目前在各個領域中活躍的有作家李喬、鍾肇政、黃娟、鍾鐵民、張典婉,文史學者陳運棟,法醫楊日松,考古學家劉益昌,電影導演侯孝賢,陶藝家李茂宗,美術家曾富美、書法家詹秀蓉,九次世界大賽金牌廚藝家詹煌君,企業家李阿青(台灣資生堂)、吳仁春(萬家香醬油),藝人羅大佑、羅時豐、胡瓜和奧運跆拳道金牌得主朱木炎等。
  然而,客家人常被罩上一層神祕的色彩。以往,不論是在大陸或是台灣,客家人的存在以及客家歷史文化的發展,並沒有受到社會應有的關注與平等對待。在中國大陸政治掛帥時期,突出方言人群,成為政治上的禁忌,客家人處於噤聲狀態;在台灣戒嚴時期,客家方言人群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受到了來自政治上強勢的外省人群與享有經濟優勢的閩南方言人群的兩面擠壓。因而,兩地客家母語在客家人群中快速流失,客家文化淪為隱性文化。這種局面直到上世紀八○年代後期,才開始改觀。
  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中國大陸交通建設的加速與觀光資源的開發,原來封閉的閩粵贛交界區不再遙不可及,客家祖地豐富的原生態客家文化開始靚麗地呈現在世人的眼前,大陸民眾對客家人與客家文化的興趣不斷升溫。與此同時,在解嚴後的台灣,客家人的客家意識也水漲船高,客家運動方興未艾,就如何推動客家人的權益與維護客家母語及客家文化,強烈挑戰當局。經過了長期的抗爭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大學客家研究機構、客家電視台和各地客家文化園區等先後設立,大大提高了客家人在台灣的能見度。
  伴隨這種轉變而來的是兩岸客家學術研究的空前活躍,客家研究論文大量湧現。尤其是有一些大陸學者,他們超越前人,突破自清中葉以來幾乎為所有客家人接受的中原傳人理論,從地方考古、人口動態、畬族(唐宋以後與北方漢人南下移民幾乎同時出現在閩粵贛交界區的少數民族)研究到族譜調查等多個層面,提出新解,為兩岸學界的客家研究開拓了全新的思路。
  遺憾的是,這些研究多局限於學術界的範疇,且多側重在個別地域或專門領域(如民間信仰、習俗、語言考證、政策討論等)。迄今為止,除了上世紀末有大陸學者以客家是漢、畬兩族融合的新觀點,推出介紹客家源流或歷史考證的數本著作外,對想要通盤瞭解客家的普通讀者來說,不論他們是客家人還是非客家人,都不容易找到一本綜合介紹客家歷史與現況的通俗讀本閱讀。
  此外,客家人在全球各地分散居住,他們與住在台灣和大陸的客家人一樣,都源自共同的祖先,只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移居他處。迄今市面上也同樣缺少介紹他們總體情況的論述。近年來全球客家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日趨頻繁,對這些海外客家華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遠景,也值得瞭解。
  作為一個長期住在國外的台灣客家人,一直以來面對客家人由何而來、往何而去的困惑,我在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在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上,操筆寫出一本客家歷史通論以解答自己的疑惑的念頭。我也相信,我並不是唯一有這種困惑的人,很多客家人,包括非客家人在內,都會想知道客家人真正的來龍去脈。
  幾年前為了撰寫《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和《閩南人的海上世紀》,我曾經下了一點工夫,研究福佬人移民南方的歷史,發現他們和客家人在唐朝末年時本來就是一家人,只是從北方流亡到南方福建後,因住在不同地區而出現分野。移居沿海地區的變成了福佬人,留在閩粵贛山區的變成了客家人。但最後到了台灣,又都住在一起了,不過,許多客家人已被福佬化了。
  在對明代海洋貿易史和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研究中,給了我更多的啟示,即是明朝中葉以後,一連串的中外海上接觸及相關歷史事件,不但塑造了福佬人在台海兩岸的強勢經濟地位,也實際上促成了客家人走出山區,成為一個成熟的民系。
  有了這樣的基本理解,在《閩南人的海上世紀》出版後,我開始著手撰寫現在這本《千年客家》。為了更翔實理解客家人的活動蹤跡,也同時在數年時間內,陸續重點考察了閩粵贛三省客家祖地和多個海外客家人活躍的地方。因此,本書的完成,比以往所寫的幾本書用了更長的時間,但我認為這是必要而且值得的。
  本書一開頭,借用了生命科學界學者的研究成果,探討客家人的漢族血統和其他民族的血統,結論是漢族血統居多。
  關於客家人形成的過程,本書敘述的時間跨度長達千年以上,涵括了客家先民從唐末而非東晉五胡亂華時期開始向南方移民的歷史。但是直到明朝中葉以後,才開始在閩粵贛交界區形成客家民系。而「客家人」稱呼的出現,則是在清朝初年粵東客民向珠江三角洲方向遷徙以後,到鴉片戰爭後始在西洋人傳教士當中流傳。本書對這段客家形成歷史過程的說明,與許多學者有關客家是在宋朝時期就已形成的立論,有所不同。
  尤其是本書著重於明代以後中西接觸過程中,海上貿易對客家地區的經濟衝擊及其對客家民系的形成的影響。其中最直接的衝擊是嘉靖末年饒平張璉的作亂及其所帶動的畬族作亂。
  明代畬族的動亂也是本書討論的重點,平遠、鎮平(今蕉嶺)與平和等縣都是亂事平定後安頓投降亂民的新設縣地,也都是形成客家民系的重要縣分,由此說明了畬族的動亂對這些地區漢、畬族人民融合而為客家人的影響。
  清康熙平定台灣後,立即解除了沿海遷界令,粵東和閩西客家人開始陸續移民台灣和廣東境內客家以外地區。這是清代第一波以程鄉(今梅州)客家人為主的國內移民。清中晚期後,又有往東南亞和西印度群島及南美洲的另一波國外移民,這波海外移民以嘉應州(雍正十一年由程鄉升格改名)和惠州兩地客家人為主,其中包括許多契約勞工,即俗稱的苦力在內。事實上,史上著名的豬仔(即苦力)貿易,是以被騙售海外的客家勞工為主,其中包含了不少太平天國亂事結束後,逃亡海外的太平軍戰士。
  十九世紀的這些苦力,和成千上萬前往海外尋找生活出路的自由客家移民在海外的發展,以及客家男子與土著婦女所生混血客家華人後代,在本書中也做了系統論述,以展現全球客家人的完整輪廓。
  本書結束前,以三個客家人的故事來展示不同時空下客家人的奮鬥人生。其中葉亞來是開發吉隆坡的功臣,在熱帶叢林中結束了華人客家移民間的爭鬥,並奠定了吉隆坡成為現代城市的基礎。流亡千里達太平軍戰士的後代陳友仁,拋棄了美好的生活,回到中國加入了孫中山的革命陣營,在巴黎和會上爭取中國的權益,並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從英國手中收回了九江、武漢租借地。台灣平鎮市的客家人戴國煇,則是以知識人的真情,回報他一生熱愛的台灣。留學日本時期,他選擇以研究台灣史來探索台灣的前途,後來應李登輝總統之邀,離開居住了四十二年的日本,在其身邊為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獻策。終因理念不合而受排擠,不久病世,但求仁得仁。
  本書最後以探索客家人的前途結束全書。其中建議客家人師法猶太人,以新的思路永續客家人的生命力,包括放棄以通曉客家話作為認定客家人身分的標準,並以中文和英文作為客家人的共同書面語文,以利全球客家人的相互溝通。此外,可設定全球客家人日,將客家精神傳承下去,在全世界發光發熱。
  在寫作過程中,本書力求言而有據,但因所涉史實數量繁多,如有疏漏或錯誤,尚煩讀者指正。
  內容連載
  「客家」與「客家人」稱呼的出現
最早以「客」提到閩粵贛邊外移移民的大概要屬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的江西《南安府志》。該書卷八〈禮樂紀〉中記載:「僅崇義(縣)粵、閩界聯,乃多僑客。」
  但是「客家」名稱最早大概出現於康熙初期沿海復界之後。康熙十五年(公元一六七六年),當時的贛州興國知縣黃惟桂謂:「興邑地處山陬,民多固陋,兼有閩、廣流氓僑居境內,客家異籍,禮義罔聞。」
這段話的背景涉及明朝開國初期,贛南地曠人稀,但到中期以後,閩、粵流民開始不斷湧入,至清初達於高峰。當時的興國知縣認為縣民固然頑固粗陋,而閩、粵籍的移民,也一樣粗鄙無禮,因此說了上述的話。
  然而,不論是《南安府志》中「僑客」,或是黃惟桂口中的「客家」,應是泛指相對於當地居民的外來者而言,並不是針對這些與江西為鄰的閩、粵兩省移民所用的專門稱呼。
  中國歷代有關「客」的用法極為普遍,最早是用於對來訪者的客氣稱呼,《禮記‧曲禮下》稱:「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後延伸為旅居他鄉,杜甫《去蜀》詩云:「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又被用於受到主人尊聘的謀士如「客卿」,或寄食於貴族豪門之人如「門客」;再用於為他人奔走活動的人,如「說客」、「掮客」;也用於與「主」相對而言,如「客觀」,或非專業的,如「客串」但是在用於外來者時,常帶無平起平坐地位的含意,因此唐代身分較婢女略高的婦女稱為「客女」;漢魏以來大批逃亡在外的流民,常依附於官僚地主或門閥豪族等「主戶」,成為其佃農,稱為「客戶」,後來宋朝的人口統計即按此區分;到了明清,即將寄居本地的外地人稱為「客籍」,以相對於「土著」。歷代用兵,則往往使用外省「客兵」或少數民族的「狼兵」和「土兵」,以有別於本地的「鄉兵」。
  但是,在「客」的稱謂被廣泛使用的同時,直到明代,卻未見任何文獻提到「客家」或「客家話」的稱呼。即使王守仁、俞大猷和鄭芝龍的三次平叛行動是集中在後人所稱的客家搖籃地帶,但相關的的歷史文獻,不論是王守仁的喻民告示,俞大猷的文書往來,或是鄭芝龍等將領平亂後的官府報功奏疏,都不見任何提到「客家」甚至是「客民」的文字。即使是明朝滅亡之後,也還有鄭成功在漳、潮一代的客家地區發動過猛烈的軍事行動,均未見任何奏疏或地方文獻以「客家」或「客家人」稱呼受到軍事爭奪衝擊的地與人等。因此,可以判定,到明朝覆亡,甚至到清初鄭克塽在台政權滅亡為止,「客家」的稱謂都還未出現。
  康熙復界以後,廣東各地湧入了大批粵東移民。這些外來者,如江西興國的閩、粵移民一樣,被冠上了相對於土著或本地人的「客」的稱呼。這種稱呼,顯然並不是當作「客人」的尊稱,而是有如「客女」或「客戶」等帶有貶義的稱呼。嘉慶《增城縣志》開宗明義提到:「客民者,來增佃耕之民也。」這個定義與漢魏以來稱無土無地佃農為「客戶」的傳統意義相同。
  到了清初,圍繞著這些佃「客」,首度出現了「客」字之後加上「家字」,即「客家」的稱呼。康熙二十六年(公元一六八七年),知縣張進籙修、屈大均纂《永安縣志》(永安縣即今紫金縣)卷一〈地理五‧風俗〉內載:「琴江(地名,在該縣東南琴江發源地)好虛禮,頗事文學,民多貧,散役逋賦,縣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閩、潮、惠諸縣遷徙而至,名曰客家。」就是說,琴江一帶之民稱為「客家」,甚為貧困,常常逃避徭役和稅賦,先人多是好幾代前(即約明朝嘉靖年間發現鐵礦時期)自江西、福建和潮、惠兩州遷徙而來。
  但是,這時的「客家」稱呼顯然還不普及,且並非是對粵東一帶移民及其後人的唯一稱謂。事實上,康熙年間在台灣的一批粵東移民,就被封上「客子」、「山客」、「客仔」、「客民」和「客」等各種稱呼,但此時「客家」之名尚未在台灣出現。據當時的文獻記載,「廣東饒平、程鄉、大埔、平遠等縣之人,赴台僱傭佃田,謂之客子。」「(諸羅縣,即今嘉義縣)各莊佃(原文作「佣」)丁,山客十居七、八,靡有家室;漳、泉人稱之曰客仔。」「(諸羅縣大埔莊在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亂後)有居民七十九家,計有二五七人,多潮籍(按:當時尚未立嘉應州,潮民是泛指饒平、程鄉、大埔、平遠等縣之人),無土著,……其田共三十二甲,……招客民墾之也。」「佃田者,多內地依山之獷悍無賴下貧觸法亡命之徒,潮人尤多,厥名曰客。」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康熙年間官府或較早到台的漳、泉之民,對於租佃其田地的粵東移民,仍因襲傳統對佃農的稱呼,以「客」的相關貶義稱謂來稱之。嚴格而言,到這時為止,即使是在台灣,也未出現對整體粵東移民的完整「客家」概念,因此就沒有「客家人」或「客家話」的說法。作為對粵東移民的籠統概念,頂多是把他們所住的村莊統稱為「客莊」,並冠以從廣東延伸至台灣的負面印象而已,所謂「自淡水溪以南,番漢雜居,客莊尤夥,好事輕生,健訟樂鬥,所從來舊矣」,即是這種傳統的負面描述。
  在此同時,各地對移居當地的「客」民,也不一定就以與「客」相關的用詞稱呼。如前述克朗牧師對新安縣地區的描述,當地居民也有以「崖佬」或「山裡人」稱呼他們的(「佬」字是廣東話的「獠」字演化而來)。「崖佬」是諷刺粵東移民以「崖」稱呼自己。另據康熙二十八年(公元一六八九年)的《東莞縣志》,本地人(即說廣府話的廣府人)當時就已稱呼粵東移民為「崖佬」,到康熙五十九年(公元一七二○年)版本的同一縣志,更進一步改稱為「流崖」(即崖人流民),甚至將「崖」字加上「犭」字偏旁,以示對粵東移民的輕蔑。
  除了上述稱呼外,不同地方對粵東移民還使用了「棚民」和「來人」等稱呼。棚民是因移民搭棚而居,故以名之,主要是贛西南、贛北、湘東、浙江和皖南一帶對閩、粵客民移民的稱呼;「來人」則是廣西貴縣(今貴港市)僮族和循州(今河源、龍川)一帶對粵東客民的稱呼。珠江三角洲一帶也喜歡把客家方言稱為「麻介」話,因為客家話中把「什麼」稱為「麻介」(ma-gai),聽在本地人耳中,感覺刺耳,故以「麻介」話反諷之。
  然而,「客家」的稱呼最後還是占了上風,並且得到了客家人本身的認同。同樣是據康熙五十九年的《東莞縣志》,到這個時期,住在東莞的粵東客民已開始自稱「客家」,這是他們自認為「客家人」的開始;也是客家人從「客」、「客戶」、「客民」、「棚民」、「崖佬」等各種外在稱呼逐漸向統一的「客家」外稱和自稱轉型的開始。

客家的形成與變遷 (交通大學出版 2011)

  內容簡介
  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下,客家族群如何展現、維繫以及轉變?全世界的客家族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經驗和展現他們的客家屬性?
  就時間而言,客家族群的形成與變遷過程中的概念、認同、經驗,乃至情感,不僅呈現於過去,現在與未來依舊將和廣漠的世界,相互脈動。關於過去、微細與日常生活裡的客家經驗與認同,值得仔細而系統地探索;從空間觀察,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不僅在十九世紀到當代的臺灣,也在跨世紀的華南、東南亞,乃至美國與大洋洲的地方社會,持續發生。以臺灣的經驗為例,菁英以文字論述來塑造認同,大眾則在通俗文化實作中體認客家。原本「隱形」的臺灣客家族群,在九0年代的族群運動與多元文化政策的扶植下,逐漸「顯形化」。
  本書的三十五篇文章(分為上下兩冊)皆嘗試將對客家的瞭解與探索,以描述及分析取代本質性的客家論述與詮釋。但不從溯源或「民系」談起,而是探討作為一個過程的客家。除了突顯包含史學、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人文地理學、文學、傳播等不同學術領域,各以其獨特的理論思維與觀點作為描述與分析的主要立足點;每篇文章的作者所著重與採用的研究方法,也攸關客家知識之本質與體系的再現,以及對於過去客家研究、漢人研究與區域研究的反省與直接或間接的對話。
  除了學門與研究方法的多元,本書在空間、時間與人三個軸線上,以較為多元與寬廣的經驗做為描述客家地區、社群與文化形成與轉變的基礎。冀透過本書作者群的書寫,指出針對族群與地方社會之動態性與多樣性的細節與描述,是解讀客家族群文化之特性與建構客家知識體系的必要過程。
  作者簡介
  莊英章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治學兼重史學與人類學,長期投入漢人社會文化之研究,近年則以臺灣、大陸及東南亞之客家社會為主要研究對象,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國科會特約研究員及第22屆吳三連獎「人文社會科學獎人類學類」。著有《家庭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及《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等與客家相關著作。
  簡美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西南中國苗族、華南與臺灣客家之親屬、性別與情感人類學。著有《清水江邊,與小村寨的非常對話》(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與《貴州東部高地苗族的情感與婚姻》(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
 
客家書寫:方志展演與認同 (桂冠 2011)

  內容簡介
  台灣史與當代臺灣展演文化中,客家論述隱而不彰,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為此乃以「客家書寫」為主題,召開兩次論文研討會,本書蒐錄其中20篇論文,分成苗栗客庄、全臺客庄、展演與認同三篇,以探討當前臺灣地方志書與展演中,客家論述的變遷概況。書中呈現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風氣下,地方志書與文化展演逐步由微而顯的現象,進而分析其社會文化意義。本書的出版,強化了客家學界對地方歷史與當代文化現象的詮釋權。
  目錄
一、苗栗客家方志篇
1. 地方生活與歷史主體為方法的敘述:對鄉誌的一些想像  林秀幸
2. 頭份鎮鎮志中客家文化資產書寫與再造之研究   劉煥雲、俞龍通
3. 發現「客家」:《三灣鄉誌》的客家論述談起〉 連瑞枝
4. 全球化時代台灣客家方志之多元書寫與詮釋:以新編公館鄉鄉誌為例   劉煥雲
5. 客家鄉鎮的客家書寫:銅鑼鄉誌的解讀  黃世明
6. 苗栗縣客家地區鄉鎮志與縣志中的客家宗教意象   林本炫
7. 由鄉鎮志解讀後龍溪流域的客家文化及其產業發展  黃世明
二、全台客家鄉鎮方志篇
8. 《新屋鄉志》的編纂及其客家書寫    洪建榮
9.  地方性與族群性的交錯:《湖口鄉志》的客家解讀  羅烈師
10. 評《竹東鎮志.歷史篇》   張藝曦
11. 石岡鄉志和大埔客家  林本炫
12. 鄉鎮誌作為一種民族誌文類:以《美濃鎮誌》中的地方性與客家意識為例  洪馨蘭
13. 客家/非客家地方志書寫觀點的比較:以高樹鄉墾拓史為例  曾純純
14.《 池上鄉志》中的客家意象  陳鴻圖
15. 《富里鄉誌》評介   陳進金、沈玉君
三、展演與認同篇
16. 「硬頸」?客家人:近代台灣客家族群「硬頸」形象的敘事分析廖經庭
17. 微音:找尋臺灣現代劇場史中的客家現代戲劇脈絡   胡紫雲
18. 「魯蠻」與「兔肥」:解構客家電影的符號意象  張玉佩
19. 書寫「地方」:客家文化園區的空間實踐  林筱蓉
20. 族群、文化與認同的形成:從「客庄」教會到「客家」教會    陳胤安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 ~ 1790) (臺大出版 2011)

  內容簡介
  本書以清代南臺灣開發過程中「客家」族群的移墾與定居為中心,從地方社會及其與國家的互動切入,來瞭解清代臺灣「客家」群體形成的原因,及其在臺灣定居的歷史過程。同時對於清代臺灣的閩客關係、「客家」族群在南臺灣開發史上的角色、水田化運動、地方動亂中的族群關係、義民概念的發展、科舉學額及祖籍認同等問題,均提出新的觀點與詮釋。以厚實的史料基礎,刻畫清代統治前期一百年南臺灣的社會實態。
  「客家」族群至少經歷半世紀以上的努力,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獲得應有的身分和權益。臺灣「客家」社會的成立與發展,不只和島內農墾活動、社會動亂、族群建構息息相關,也對應著清帝國的地方控治及華南的商貿活動和經濟發展。研究清代「客家」移民定居的歷史,有助於瞭解清代臺灣社會整體發展的歷史。
  作者簡介
  李文良 1968年生,屏東縣人。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曾獲日本交流協會以及教育部獎學金,兩度赴東京大學訪問研究。現任臺大歷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殖民統治時代林業史以及清代臺灣社會史。著有《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臺灣史料集成提要》(合著),以及論文十數篇。
  目錄
第一章 序言
第一部 從明到清
第二章 「閩主粵佃」與開莊傳說
第三章 請墾制度與鄉村社會
第二部 康熙五十年代社會像
第四章 水田化運動
第五章 番租與田底:下淡水社文書的案例
第六章 方志的「客民」書寫與社會像
第三部 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
第七章 朱一貴事件
第八章 從「客仔」到「義民」
第九章 區域發展與地方控制
第四部 科舉學額與祖籍認同
第十章 科舉學額
第十一章 「我粵」:粵民的祖籍認同
尾 聲
第十二章 林爽文事件與義民信仰
 
客家身影:客家典範人物 (聯合報 2011)

  內容簡介
  聯合報於2008年11月開闢「客家身影」專欄,到2010年底共專訪了111位,有引領風騷的文史學家、藝術家、音樂家;有傳承客家工藝、戲曲、影視的藝人;有硬頸執著、洞察先機的政治人物;有濟世救人、鑑識如神的名醫、名法醫;有刻苦的鐵路達人、石油探採工程師;有創業維艱,回饋社會的企業家;亦有賺人熱淚的撮把戲小丑、盲人歌手。
  從百餘位客家典範人物身上看到艱忍、勤奮、苦學、忠義、硬頸、關懷、包容與創新的客家特質;他們光耀了客家,豐富了台灣,也讓台灣文化更多元、更精彩、更燦爛。
  作者簡介
  何來美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聯合報33年資深記者,著有《笑問客從何處來》、《劉黃演義》上下集、《風霜歲月人情》、《苗栗縣志自治志》、《鄉賢談歷史》、《客家政治與文化》何來美文集上、《走過風霜歲月》何來美文集下。
 
客家政治與經濟 (智勝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我國在2010年1月27日公布「客家基本法」,第七條為政府應於國家考試增訂客家事務相關類科,以因應客家公務之需求。考試院也在2010年3月4日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暨普通考試規則,新增客家事務行政類科,考試科目中包含高考三級的客家歷史與文化、客家政治與經濟;普通考試的客家歷史與文化概要、客家政治與經濟概要。
  本專書內容在客家政經觀點,從「單元論」的政經觀,過渡為政治理論與經濟理論的「二元觀」,進一步拓展成為政治、經濟與公民社會的「多元觀」。在多元觀的政經研究途徑下,本書邀集各個領域的專家,分別就客家政治、經濟與公民社會三大領域撰寫不同主題的專門論述,共分九章,包括: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客家政治與民主發展、客家法律與制度、客家行政與政策、客家社區治理、客家經濟與產業發展、客家文化政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客家數位內容產業、客家企業家精神與倫理。本書是客家研究最佳叢書之一,除了可供政府、學術研究,以及客家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之外,亦可以作為客家事務行政類科高、普考試客家政治與經濟含概要之參考書籍。
  作者簡介
  江明修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所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兼客家學院院長
學歷:
.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哲學博士
  目錄
第1章 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丘昌泰)
第2章 客家政治與民主發展(江明修、吳正中)
第3章 《客家基本法》之分析(鍾國允)
第4章 客家行政與政策(孫煒)
第5章 客家社區治理(陳定銘)
第6章 客家經濟與產業發展(劉阿榮、李世暉)
第7章 客家文化政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王俐容)
第8章 客家數位內容產業(李世暉)
第9章 客家企業家精神與倫理(劉阿榮))
第13章 客家文化生活圈發展模式:以苗栗地區為例(王本壯、劉淑萍)

客家企業家  (江明修 智勝出版 2011)

  內容簡介
  客家企業專書緣起於中央大學客家政經所舉辦2010年全球客家企業家論壇,其主題為:「客家族群的企業家精神」,即是強調客家族群運用本身族群特質的資源,不斷地積累與轉化族群的社會與文化資本,不但有利於客家族群拓展其企業版圖和活絡其經濟收入,並能發揮「創新精神」,來面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本書分為導論與11篇論文,包含台灣、香港、大陸、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客家企業家。內容含括:客家美學經濟、客家經濟網絡、客家飲食文化、客家女性企業家特質、客家特色產業、客家菸草實業與客家社會企業等面向,在在彰顯客家企業家精神、議題的多元性與創新性。另外,敘述海外田家炳、胡文虎,以及清末民初東南亞華僑等知名客家企業家事蹟,也論及馬來西亞檳城中藥業的客家族群產業。
  目錄
導 論 什麼是族裔企業?臺灣客家企業家文化又是什麼?(蕭新煌)
第01章 客家企業家與美學經濟(江明修、高孟婷、黃曉君)
第02章 客家企業家探索:臺灣客家企業家之經濟網絡分析(張維安)
第03章 客家精神與客家飲食文化產業整合行銷策略之研究(丘昌泰、林麗樺)
第04章 客家女性企業家特質之內容分析(陳定銘、李逸婷)
第05章 客家特色產業競爭力之分析:以新埔柿餅為例(周錦宏、鄧閔文)
第06章 成就的兩代類型:臺灣菸草事業中的客家實業家(洪馨蘭)
第07章 苗栗客家社區社會企業之探討:社會資本的觀點(邱連枝)
第08章 行公義、好憐憫:現代儒商企業家田家炳的社會責任(劉義章)
第09章 客家族群產業的制度性脈絡與網絡特性:以馬來西亞檳城中藥業為例(張翰璧)
第10章 清末民初的客家企業家精神管窺:以東南亞梅州華僑為例(房學嘉)
第11章 企業家胡文虎的歷史形象和慈善與文化事業(沈儀婷、黃賢強)

客家城市治理 (江明修 智勝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為提升台灣客家研究在國際客家學術的地位,促進亞太地區對客家研究成果的知識分享,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於2009年8月6日,在台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的經費補助及指導下,規劃全球客家城市論壇以「都市客家的跨國比較」為主題,邀亞太地區從事客家研究的相關學者專家發表論文,分享在地客家學術研究的歷程與成果,本書乃彙整客家城市論壇之論文集結成客家城市治理專書。本書導論為探索台灣都市客家的圖像,以及共分為客家族群政治、客家人文藝術、客家社區網絡、客家產業經濟等四篇十五章。本書是客家研究最佳叢書之一,除了可供政府、學術研究,以及客家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之外,亦可以作為客家事務行政類科高、普考試之參考書籍。
  目錄
導論(丘昌泰)
第一篇 客家族群政治
第01章 戰後台灣客家政治發展——以桃園客家地區為例(江明修、丘尚英)
第02章 近代汕頭城市發展與韓江流域客家族群的關係(陳春聲)
第二篇 客家人文藝術
第03章 當代台灣客家舞蹈的建構與再現(王俐容、林宜蓁)
第04章 從客家電影看台灣大學生的客家意象(李世暉、古佳惠)
第05章 台灣首齣客家歌舞劇中的新客家都會文化:慾望擬像中的城市客家——再現於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段馨君)
第06章 台灣客家飲食運動的緣起、建構與發展:文化經濟取向的社會分析(賴守誠)
第07章 隱形於市,顯形於野:尋找現代都市客家的蹤跡——以成都近郊東山客家為例(陳世松)
第三篇 客家社區網絡
第08章 文化再生與社區發展:以香港粉嶺客家文化館的營造為例(古學斌)
第09章 城市化與宗族變遷:以深圳鳳東客家社區為例(周大鳴)
第10章 走出隱性的陰影:漳州客家人生存狀況調查(謝重光)
第四篇 客家產業經濟
第11章 客家桐花祭政策行銷指標建構之研究(陳定銘、邱秀宇)
第12章 桃竹苗客家社區組織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調查分析(周錦宏)
第13章 客家文化生活圈發展模式:以苗栗地區為例(王本壯、劉淑萍)
第14章 客家鄉鎮地方經濟發展政策與施政滿意度之研究:以苗栗縣企業經營者觀點為例(胡郁寧、周志隆、劉道明)
第15章 苗栗地區客家聚落發展歷程的人文區位重建:戰後經濟、人口與族群分布研究(1951-2006)(李威霆)
摘自第七章第1節:媽媽代表人生早期,是「成長」的絆腳石

視覺藝術教育觀點下的客家文化意涵 (高雄復文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客家文化專題已經是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的重要思考,理由在於透過新的學術態度重新檢視客家傳統意義,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前瞻議題;且在台灣地區,對於落實客家文化美學的地域性主體詮釋、紀錄發展中的客家文化在地風格、透過藝術教育傳承客家文化、透過客家意涵培養視覺藝術教育的關鍵素養,將有正面效益。
  《視覺藝術教育觀點下的客家文化意涵》為國內首部論述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和客家文化的專書,作者為藝術教育學者,近年來致力於從事客家文化和創造力研究,期望透過此書拋磚引玉,位台灣客家就提出美感經驗的新視點。
  作者簡介 劉立敏
  現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南達科塔大學教育博士
  經歷: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助理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杜魯斯校區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美國愛荷華州奧特岡藝文中心美術教師
  研究領域:視覺藝術教育、視覺創造力、視覺空間智能、客家文化美學、鄉土藝術教育
  目錄
導論:客家文化意涵的空谷回音
第壹章  客家文化特質概述
第貳章  客家視覺意涵探索
第參章  客家城鎮在地風格的形塑
第肆章  客家鄉土藝術教育課程初探
結論:客家文化意涵的邊陲顯影

客家歌謠文化與藝術論集 (天空數位圖書 2010)

  內容簡介
  本書以台灣客家歌謠的文化與藝術為探討主脈,共分上、下二編。上編「客家歌謠文化與時代變遷」,關注近百年來客家歌謠文化的內涵與嬗變,包含不同時代中客家歌謠生活的不同樣貌,山歌與女性、性別文化的關係,勸世歌的形式、內涵與接受等面向,下編「客家歌謠與口頭傳統」,跳脫傳統書面文學的批評模式,將客家歌謠重新放置在口頭傳統之中加以探討,透過西方文學中的口頭詩學理論、民俗學之表演理論、民族志詩學、喜劇與笑的理論,探討客家歌謠的口頭創作方式及藝術特質。本書各篇在議題選擇上,大多為前人未見論述之重要課題,資料蒐集豐富,論述完整,足供客家民間文學研究之參考。
  目錄
導言(代序)
上編 客家歌謠文化與時代變遷
壹、客家歌謠研究的回顧 1
一、文獻中的記錄和評價 2
二、日治時期的採集與研究 8
三、光復後的採集與研究 15
四、當代客家歌謠研究及展望 27
貳、客家歌謠生活與社會變遷 31
一、客家人的歌謠生活 32
二、客家歌謠的多種功能 41
三、客家歌謠的時代變遷 48
四、客家歌謠的停滯與老化 61
五、結論 65
參、從山歌小調看女性的愛情、婚姻 71
一、山歌、女性與愛情 71
二、婚姻中女性形象與角色扮演 80
三、禮教制度下的婚姻悲歌 87
四、女性意識與新時代女性 94
五、結論 99
肆、客語勸世歌的形式、內涵與接受 101
一、勸世歌的形式及來源 103
二、勸世歌的內涵及勸善方式 113
三、勸世歌的接受心理 123
四、結論 128
  下編 客家歌謠與口頭傳統
伍、語境、文本與口頭詩學 135
一、語境∕ 表演情境的重構 136
二、文本— 表演中的創作 145
三、口頭傳承表演的消亡 155
四、結論 161
陸、客家歌謠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 163
一、套語的類型及創作模式 165
二、主題創作及典型場景 182
三、套語、地域及文化思維 190
四、結論 195
柒、抒情、想像與歌謠的敘事性 199
一、聯章體歌謠之敘事性 200
二、客家民間敘事詩的雙璧 211
三、敘事與想像的飛馳 220
四、結論 222
捌、說比興雙關—客家歌謠的藝術手法 225
一、比喻與情感的表現 226
二、起興與歌謠的抒情 235
三、雙關─ 歌謠的含蓄美 248
四、結論 253
玖、談客家歌謠的諧謔表現 257
一、諧謔與歌謠的分類 258
二、消遣歌與幽默心理 261
三、戲謔歌中的謔浪笑傲 268
四、相罵歌的來源與機智 276
五、結論 284

臺灣客家人的故事 (蘭臺網路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紀錄各個客家人或是會說客語的朋友在臺灣打拼的故事。
  作者簡介:葉倫會
  大稻埕逍遙遊導覽義工
  (1997~發願走到走不動動止)
  台北城開心攝影導覽義(2010~)
  經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中心講師
  (2001~2004)
  代很我國出席世界海關博物館年會
  (2002~2004)
  主要演講題目
  台北城的故事
  台灣神明的故事
  台灣燈塔的故事
  成勉導覽解說的技巧
  創造歷史與紀錄歷史孰重
  目錄
為客家人留史──溫送珍序  3
為客家開一扇窗──陳石山序  5
紀錄客家人的歷史──葉倫會序  6
2009客家終身貢獻獎得主溫送珍  8
實事求是的陳石山  8
是什麼就是什麼的黃鵬海  17
胸懷客家心的郭春林  20
台灣攝影一哥邱明雄  25
台灣茶業活字典黃正敏  29
謝春祥參與社團經緯  32
從稻米踏入商場的張錦生  36
客家藍杉傳承人謝景來  40
成功不必在我的葉明鋪  43
創造愛心食物鏈的葉芳美  46
人說媽祖婆的葉素榮  49
客家師爺范姜瑞  54
自修向學的民事大律師魏錦芳  58
菇類專家宋細福  62
奉獻鐵路的劉清水  65
膽識過人的張田  70
從學徒到理事長的沈鳳雲  75
走過風霜歲月的何來美77
用愛和希望生活的陳靜珠  80
一年工作四百天的陳俊琳  84
彭煥堂的義民心  88
動靜皆宜的林益童  92
從文盲到編書的蔡坤山  95
氣象達人謝維權  99
四月望雨音樂劇男主角江翊睿  103
學客家話其實不是那麼難──許千蕙經驗談  106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811) | 回應(1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足下鷹爪功
此分類上一篇:不撒不快

硬頸是天生亦或後天呢~~^^
2008-12-07 11:02:45
版主回應
後天多些吧
2008-12-08 07:19:04
阿楨
硬梗領導:客家籍政治領袖的志節與功過 (印刻 2011)
  
  內容簡介
  「硬耿領導」,即是硬直而耿介的領導。「硬直」者,堅決直道而行,不屈不撓;「耿介」者,堅守志節,不與人苟合。
  自古以來,客家籍政治領袖的共同特質究竟有無族群文化基因上的意義?為什麼許多呼風喚雨的政治領袖都被認為是客家人?他們備受客家人景仰,他們究竟是不是真的是客家人?他們是不是具備一些客家人的獨特性格?
  本書以客家人千餘年來從中原輾轉遷徙的歷史為敘事源頭,以文天祥、孫中山、鄧小平、李光耀、李登輝、馬英九等六人為考察核心,將其經國之道與領導風格概括為「硬耿領導」,兼談胡耀邦、蔡英文等客家籍政治領袖。陳國祥以多年豐富的新聞經驗,論述並歸結當代台灣所需的經國濟民之道,並指引讀者細細品賞朵朵燦開的潔白桐花,綻放花朵見證了不苟合於凡俗濁世的卓絕堅持。
  作者簡介
  陳國祥 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班。曾任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現為中央通訊社常務監事、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著有《青年呼聲》、《新青年與現代中國》、《台灣報業四十年》、《透視風雲人物》等書,另編《哭泣的台灣》一書。
2012-05-13 13:38:12
版主回應
陳國祥新書:馬是客家底的新台灣人【聯合報╱記者王光慈2011.06.28

資深媒體人陳國祥新書「硬耿領導」昨天問世,他書中指出,從古今中外六位具客籍背景的領袖行事風格來看,「硬耿」的客家精神,「行直道、不屈服、守志節、不茍合的風範」,就是經國濟民不可或缺的領導素質。
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和中時晚報社長的陳國祥,現為中央社常務監事,長期研究客家歷史與源流,確信民族英雄文天祥、國父孫中山、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前總統李登輝和現任總統馬英九等六位政治領袖都具客家背景,共同的領導特質就是「硬耿」。
陳國祥認為,「硬耿」是硬直而耿介的領導,硬直是指堅決直道而行,不屈不撓;耿介則是堅守志節,不與人苟合。這六位客籍領袖雖或理念有所不同,但都具「倔強」之氣。
「硬耿領導」一書特別對李登輝和馬英九之間性格特質、領導風格及政治信念間的歧異,做詳細而深入的比較分析。陳國祥剖析從李登輝總統任內提出「兩國論」以來,台灣內部分化為「兩國論」和「九二共識」兩條對應中共主權壓力的不同路線,李登輝、陳水扁和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一脈相傳,跟馬英九主導的「九二共識」路線截然對立,構成台灣政治的主要矛盾。
對馬英九的客家背景,陳國祥從「江西說」或「福建說」兩套考證,都確認馬家源流為陝西扶風客家,後輾轉遷到湖南,但馬英九從未待過湖南,而是「台灣製造、香港交貨」的「新台灣人」。陳國祥認為馬英九是都會型、國際化、客家底的台灣新移民之子。
陳國祥分析馬英九的領導特質是對原則和是非堅貞、固執,處事果決但不專橫,習於正面思考,喜於以折衝協商管理衝突,行事穩當。其完善人格和行穩致遠作風,在美國、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大三角關係中暢行順達,開創兩岸經濟大合作、大交流的新世紀,為和平發展打造穩固的百年基業。
2012-05-13 13:38:34
阿楨
美濃「鄉試」 近半子弟比寫家鄉事【聯合報2013.11.10

高雄美濃「鄉試」是地方大事,有半數學生參加,寫心目中美濃家鄉。記者王昭月/攝影
高雄美濃文風鼎盛,地方人士為延續這項優良「傳統」,八年前發動鄉親捐書,打造「書鄉」,三年前,比照古代鄉試辦作文大賽,磨子弟的藝文軟實力,今年參賽人數創下新高,約有一半美濃子弟參加比試,讓風光明媚的美濃,更增添文化情。
美濃不僅情濃、意濃,文化更濃,這裡產出的博士全台居冠,文風歷年不墜,區內各級學校推動藝文更是不遺餘力,三年前美濃博士學人協會開辦鄉土情懷作文大賽,各校視為一等一大事。
美濃博士學人協會為延續故鄉文風,共祭出「三部曲」,首部曲發起鄉親捐書,第一年共募集到八千冊,成果傲人。二部曲是鼓勵子弟閱讀,並獎勵到外地遊歷,增廣見聞;三部曲是舉辦作文大賽,磨練筆力、同時認識家鄉,「鄉試」連辦三年,應試人數與年俱增,今年多達四百廿五人,比首屆多了一倍。
捐款促成「鄉試」的黃永南,經歷日治時期,當年要讀書都難,他希望美濃的孩子從小就能接觸書香,只要他能力所及,「鄉試」就會一直辦下去。南隆國中校長邱元甫說,美濃文風鼎盛,希望子弟能代代傳承。
「去年的試題取材自南隆開庄百年慶,今年鎖定美濃生態」,博士學人協會祕書長古錦松說,國小低年級組今年題目是「最喜歡遊玩的地方」;國、高中組為「愛戀美濃好風光」、「來,歡迎光臨美濃」,主要在驗收不同年齡層子弟筆下的美濃風情。
曾出版童詩集的邱昱棟,今年也主動報名,邱媽媽說,兒子為比賽,報完名後就泡圖書館全力「備戰」。家長陳金惠則帶三個兒女參加,輸人不輸陣。雄女楊岑萱也返鄉應試,她認為這樣的比賽別具意義。
2013-11-10 09:55:31
阿楨
客委會補助節目 開「粢粑」玩笑【聯合報2013.11.14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天審查客委會預算,發現客委會花錢補助「一袋女王」、「麻辣天后宮」等跟客家文化不相干的談話性節目,用「娶到客家女人上天堂,嫁給客家男人淚兩行」貶低客家人。立委段宜康說:「花錢開客家人玩笑,太離譜。」
客委會解釋,補助「一袋女王」等電視節目兩百萬元,是為了拉近客家文化跟年輕人的距離。
立委陳其邁現場播放一段獲補助的「一袋女王」節目,主持人是藝人曾國城,參與談話的有客家藝人「小鐘」鍾昀呈與侯昌明、曾雅蘭夫婦,標題竟是「娶到客家女人上天堂,嫁給客家男人淚兩行」。陳其邁說:「標題這樣下,那以後誰敢嫁給客家男人啊?」
曾國城節目開場說:「客家人就是粢粑。」粢粑是客語的麻糬,音同台語罵人的「機八」。立委也批評,這有詆毀客家語言的感覺。
立委吳宜臻說,客委會補助的節目用嬉笑怒罵的方式來強化對客家人的刻板印象,只會使越來越多客家人不敢承認自己是客家人。
立委段宜康批評,節目把客家刻板印象當「笑果」,對提振客家文化完全沒幫助,他要求客委會應要求電視台道歉。
客委會主委黃玉振解釋,原本是希望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現效果不彰,會再檢討。
不過也有立委認為,該節目是否詆毀客家人,見仁見智。立委陳超明說,「娶到客家女人上天堂,嫁給客家男人淚兩行」是形容客家女人勤勉,男人在山區工作辛苦,「代表的是當初客家開闢的精神,不要吹毛求疵到這樣的程度嘛!」
  回應
  笨蛋,這不是綜藝節目嗎?立委大人當做是莒光日教學嗎?會對諧音那麼敏感,原因是因為陳其邁當年取笑朱高正的名字,用閩南語是『豬哥症』,而朱高正反譏回去,說是『陳機賣(女性生殖器官)』,可笑,陳其邁這種貨色,真不知道六樓的要感謝他甚麼?
  這是非常惡劣的歧視性語言暴力,對客家族群帶來嚴重傷害。客委會應該嚴重譴責並要求節目組公開道歉,否則透過管道(客籍立委、客籍有力人士)施壓電視台對其做出行政罰,或者提告。 對於立委陳超明振振有詞所謂這是一種「讚美」的辯解,只想問一句,假如有人以此「讚美」你的家族,你還會這樣認為嗎?
2013-11-14 10:37:18
圖博館
男人不愛刮鬍子者 壽命短、易中風2015-10-02 健康醫療網

男人不經常刮鬍子,死亡率上升,為什麼?美國傳染病學期刊表示,這項為期20年的研究中,已有835人死亡。依結果論,非每日刮鬍子的人有45%死亡,而至少每日刮一次鬍子的人則有31%。原因在於,非每天刮鬍子者吸菸者多、生活習慣差、對自己的健康與生活關心較少。目前雖無實證能解釋為什麼他們死亡率較高、中風者較多,但可從小細節看出來,許多疾病與生活習慣有關。
但專家仍強調,此研究是針對日常行為來觀察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並非指所有非每日刮鬍子者、或是不常刮鬍子者的壽命較短或是較不健康,健康與壽命仍與健康、生活作息等行為相關。

健康佳不佳 「面子」露警訊2015-09-11 世界日報

有人說臉才是靈魂之窗,不僅如此,它也可以顯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以下是專家分享臉能透露的健康警訊:
眼、鼻、口的周圍有黃斑。這可能是膽固醇過高的徵兆,除了阻塞血管以外,脂肪也可堆積在眼、鼻、口的四周而反映在皮膚上,形成「黃斑瘤」(xanthelasma)。
皮膚蒼白。全球有16億人罹患缺鐵性貧血,主要症狀為皮膚蒼白、疲倦、沒精力,有時會出現黑眼圈。此類貧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吃太少紅肉。
嘴角裂。也就是口角炎,會發生在缺乏維他命B的人身上,特別是B12和B3。這些維他命有抗發炎的作用,太少會造成皮膚發紅、口角炎和舌頭變厚。吃素者和避吃乳製品、蛋、瘦肉和魚的人較易罹患。深綠葉的蔬菜也是維他命B的豐富來源,所以素食者應攝取足夠。
下巴痤瘡。很多女性的下巴會長粉刺,這個地方特別容易受到荷爾蒙波動的影響,特別在月經期間。但如果很嚴重,你可能有未診斷出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此病導致睪酮增加而長粉刺。
蜘蛛網狀靜脈。喝酒易臉紅的人,若長期酗酒,兩年內血管就會失去張力,使臉部永遠泛紅,並出現蜘蛛網狀靜脈。咖啡因和辛辣食物也可造成這種情況。
深皺紋或皮膚鬆弛。抽菸會加深皺紋,因為傷害使皮膚豐潤飽滿的膠原質和彈力素。抽菸會去氧,皮膚獲較少養分,加快老化。
頸部有暗色圈。頸部有褐色圈或斑塊,表示你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因為身體抗拒處理糖的胰島素,你可能吃太多糖和精緻碳水化合物,或是肥胖。
2015-10-03 17:14:06
圖博館
人在害羞的時候為什麼會臉紅?2017-03-17

  科學已經證實,臉紅是人類的普遍現象,而且也只有人類會臉紅。大部分人在遇到一些尷尬的事情和情緒在極度狀況(如驚嚇)下,都會臉紅。害羞時臉紅是由交感神經系統所控制,並不受我們的意識所控制,因此人們在遇到害羞的事情的時候才會想要躲避或者捂臉等。對於遇到尷尬時面不紅耳不赤的人,人們往往稱其為厚臉皮。
  關於人害羞時為什麼會臉紅,在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方面的專家學者都有過研究。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人們之所以會在害羞或者緊張的時候臉紅,主要受身體的腎上腺素影響。
  科學研究表明,人在害羞或者緊張以及遇到情緒極度狀況,身體就會釋放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是一種天然你的興奮劑,使得人的呼吸和心跳加快,讓人做好逃離危險的準備。這時人的瞳孔會放大,這樣就會看到更多的東西,以此來提高人的警覺性。腎上腺素還會減慢您的消化過程,使能量重新傳入肌肉。您在尷尬時感覺到的顫抖就是所有這些反應共同作用的結果。
  而出現臉紅的原因,就是因為腎上腺素會讓人的血管膨脹(稱為血管舒張),加快血液流動和氧氣輸送,血管會響應化學遞質腺苷酸環化酶發出的信號,使腎上腺素大行其道,臉上的靜脈會擴張,導致更多的血液流過血管,人的毛細血管會擴張,從而導致臉紅。說白了就是當我們感到難為情的時候,正是大腦皮質刺激著腎上腺,分泌出少量腎上腺素的時候,於是臉孔就發熱發紅。
  不光是害羞會臉紅,高興和憤怒的時候,也會臉紅。在極氣憤的時候,臉部就不單是紅,它紅一陣、青一陣,有時轉為蒼白,這是腎上腺一陣陣地在大量分泌,使血管收縮,交替充血貧血或使血管較長時間地處於貧血狀態的緣故。
  不過有趣的是,臉紅是靜脈的一種反常反應,其他類型的血管都會對腎上腺素作出反應,但通常來說靜脈不會這樣。在人體其他部位,腎上腺素釋放時,靜脈沒什麼反應,激素對它們的影響很少,甚至沒有。所以人在害羞或者尷尬時一般只會臉紅,身體的其他地方不會紅,但有時候會看到臉紅脖子粗的現象,就是強烈的腎上腺素刺激的個別現象。
  由於害羞臉紅是由交感神經系統控制,並不有人的意識掌控,所以心理素質不好或者內向的人,往往更容易臉紅。在醫學上可以通過手術方式來控制人的臉紅反應,這種手術叫胸交感神經阻斷術,切除脊柱中控制臉紅的細微神經,以此來抑制人的臉紅反應。
2017-03-18 08:25:56
圖博館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心理學教授雷•克羅澤認為,臉紅是一種強制執行社會規範的手段,人類必須遵守這些規範,使社會能以友好的方式運行。通過臉紅,我們可以告訴別人我們認識到了自己做得不對,我們正為此付出代價。而此時看到我們臉紅的人則可以了解我們在那一刻所經歷的不快感受,臉紅也許就是我們對所犯錯誤表示歉意的身體語言。
  通過研究這種情商的發展,心理學家們發現,因尷尬而臉紅與我們對他人的意識是一起發展的。這進一步支持了臉紅是完全基於社會基礎的觀點。
  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曾將早期社會描述為“骯髒的、野蠻的和短暫的”,如果他的描述是真的,那麼人們臉紅就是在為自己對別人的無禮而真心懺悔。人類也是動物,從動物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侮辱常常會引發暴力衝突。因此,動物發明了表示歉意的方法,告訴別的動物它們對所做的事情很抱歉。比如我們養的狗在惹主人生氣以後可能會乖乖趴到你身邊任你處罰,以此表示懺悔,而人類臉紅,就是一種認錯懺悔的方式。
  不管臉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人們在應付尷尬局面時,除了會出現臉紅這樣的生理反應,還會自我寬慰,畢竟誰都難免遇到尷尬。所以,如果下次您因為做錯事而感到臉紅,還是想開點。記住,一切都會過去的。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些當我們遇到害羞尷尬時緩解臉紅的方法,找個可以放鬆的地方,比如靠椅,然後有規律深呼吸,全身放鬆讓身體處於鬆弛狀態。也可以轉移注意力,看手機或者去衛生間洗個臉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多出入公共場合多交朋友,養成開朗的性格。
2017-03-18 08:27:52
圖博館
極度憤怒的時候頭髮真會豎起來?怒髮衝冠真的存在嗎 2016-12-28

  名將岳飛在愛國名篇《滿江紅》的開句就是「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表達理想與現實發生尖銳激烈矛盾的憤怒之情;同樣是抗擊後金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被後人普遍認為是「衝冠一怒為紅顏」。
   怒髮衝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說的是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交換15座城池,但秦惠王得到和氏璧而不願交出城池,藺相如盛怒之下做出了要砸碎和氏璧的舉動;令人髮指出自《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是孔子的朋友柳下季的弟弟盜跖落草為寇,孔子想去勸誡他,盜跖聽說孔子要來會見自己,表現得很憤怒,頭髮怒起直衝帽頂。
  其實所謂的怒髮衝冠,並非是古人憑空捏造的,而是人類原本的本能。人的頭髮其實和性格脾氣又很大的關係的,一般來說頭髮細軟的人多半溫順;頭髮粗硬者多剛直;色澤光亮者感情較豐富等,學過心理學的朋友對這些肯定不陌生了。
   我們人類身上的毛髮,分為毛乾和毛根兩部分,毛干是露出皮膚之外的部分,毛根是埋在皮膚內的部分,毛根被毛囊包圍,毛囊的一側有一束斜行的平滑肌,稱為立毛肌,它控制著毛髮的活動。但立毛肌並不受我們的意志支配,而是聽令於腎上腺素能交感神經的支配。所以當我們發怒、或者受到驚嚇時或者寒冷等外界刺激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水平增高,立毛肌就會收縮,力圖使毛髮直立,這就是怒髮衝冠的「原理」。
  公雞打架時會豎立起脖子上的毛
由於早期的人類經常受到外界環境驚嚇、寒冷等刺激,立毛肌就會比較發達,怒髮衝冠或者「發指」的現象就比較常見,但人類買入文明以後,這些外界的刺激少了,立毛肌逐漸退化了,收縮的力量不再足以讓頭髮立起來,所以我們今天就很少會看到有人怒髮衝冠的現象了。
   我們人類「怒髮衝冠」的本能是退化了,不過我們平時不管是在看一些動物世界一類的紀錄片時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部分有毛的動物,在面臨「戰鬥」的時候都會出現毛髮豎起來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公雞了。公雞在打架的時候脖子上的毛都會立起來,而身上的毛會收縮,這樣首先感覺對方「變大了」,除此之外還能擋住對方的視線減少身上可以被攻擊的地方。老虎、狗、貓、狼等在打架的時候也會豎起毛髮,尤其是面對敵強我弱的時候,豎起鬃毛露出獠牙,齜牙咧嘴凶像可以嚇到膽小的對手,甚至可以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2017-03-18 08:36:04
阿楨
知名「大衛像」頸部爆青筋 專家:證明瞭這件事 2019/12/28 中時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傑作「大衛像」聞名於世。最近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大衛像頸部出現了只有人類亢奮時頸靜脈擴張的情況,比古代醫學文獻有關記載早超過一世紀,再次印證米開朗基羅有豐富的解剖學知識,而且觀察入微。
東網報導,研究顯示,多數雕塑和活人身上都看不見頸靜脈,而大衛像鎖骨上的血管擴張卻清晰可見。由於雕像描繪這名《聖經》中的英雄即將要與非利士族的巨人歌利亞戰鬥而處於興奮狀態,因此這身體特徵完全符合現代解剖學中,身體健康的人在亢奮時會有暫時性的頸靜脈擴張。
研究作者、心臟病學家格爾夫曼表示指,大衛像於在1504年就雕成,而當時英國著名醫學和解剖學家哈維仍未提出相關理論,醫學文獻最早的有關循環系統記載出現於1628年,兩者相距124年。
另外,同樣出自米開朗基羅、於1505年製成的摩西雕像亦出現頸靜脈擴張,而《聖殤》像中的剛死去耶穌像,頸靜脈則沒有突出。研究結果26日發表美國醫學會旗下刊物。
  回應
硬頸症候群
2019-12-29 09:05:56
夜夜久春藥網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0 00:48: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