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民粹
有完沒完,不是已貼過<民主與民王>,還貼啥<民主與民粹>?
豈只!我還<民主形式萬歲><天下民主一般黑>,不管李陳時由上而下發動的國族性民粹、或馬被政媒民由下而上的媚俗性民粹所挾困,全都是民粹。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9707525/20080818070930/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4287311/20080307070253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4989081/20080324061714
<民主與民王>
難得看到媒體敢批其食衣父母!
成千上萬則的新聞和評論中才偶見,有屁用?你比如,媒體、名嘴、名手等,每當天災發生,就批政府(人禍)放任百姓濫墾、濫建、濫抽地下水。但政府要強力取締時,他們又大播民眾的抗議,不但不批民眾的抗議、反批政府不顧民眾的利益。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431421/20080927061047/
<台灣人要騎那種馬?>
問題是冷酷的經濟理性(前已分析)和政治理性(如馬不再嚴守憲政體制和自覺地拒絕錢權遊戲,而順從上述名嘴名手的建議,難免有重蹈「隱性復辟黑金」的危機。)豈能依「柔情性民粹」行事?故馬團隊不能改變冷酷的本質,只能在表達或溝通上柔情些,不然就本未倒置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8947376/20080716060250/
蔡扁拚人氣 馬怎疏通民粹【聯合報╱朱立安/教(嘉義市08.10.26
台灣人變了嗎?以往兩岸嚴重對峙的時代,民眾對龐大軍購的浪費都極不滿,如今,不必也不能言戰的時代,卻舞動拳頭把對岸來客推倒在地;甚至於弊案纏身的前總統上街反嗆政府,還仿照中東恐怖組織「烈士基金會」對魯西迪下達追殺令,煽動民眾「抓共匪」;令人想到日前有高中生集體作弊,被檢舉的學生未自我檢討,反而對「抓扒仔」發出追殺令!是否這個無法從大環境找到自己位置的社會,越來越想不清楚什麼時機該做什麼事了?
一○二五遊行名義上的東道主—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想邀請的大牌天王請不動,想擺脫陳水扁,反而被他搶盡光彩。遊行表面上是為了「反黑心商品」—當然反的不包括日本的毒杯麵或台灣自己的毒米酒—但實質上卻是蔡、扁人氣拚場,連嗆馬都是聊備一格。
蔡英文把掌控街頭活動的責任卸到所謂本土社團,以為如此便可保持溫和的無辜形象,就更給陳水扁挾深綠勢力翻雲覆雨的本錢,也讓台灣越來越找不到理性的從政者。
令人遺憾的是綠營理性聲音不彰,現在蔡、扁拚場,都以挑起兩岸仇視為主軸。如果綠營看不清世界大勢,歐美倒是看得很清楚:亞歐高峰會在大陸舉行前夕,美國財政部長寶森和法國總統沙克吉都公開大捧中國,強調中國在重塑金融體系過程中不可或缺。
在最近金融危機中,也陸續傳出南韓、巴基斯坦向中國求援。未來如亞洲國家推行共同貨幣政策,人民幣定是要角。彼強我弱,摧毀台灣最短的捷徑就是挑起兩岸戰爭,難道喬治亞的教訓已經很遠了嗎?
有民粹式的簡化思考庇佑,陳水扁只要保住「愛台灣」三個字就是無本的純利,怎麼可能自己繳械投降?結果,這遊行和台南的暴力事件一樣,有如二流電影,大家談論的都是誰打人、誰現身這些本來該剪掉的枝枝節節;張銘清在南台灣的經歷甚至有旅遊業者打算包裝成暴力之旅以招徠遊客!民進黨自願被喧賓奪主,相當諷刺。
當枝節取代核心論述,還能期盼民主正常運作嗎?面對全球經濟風暴,馬政府的內外危機如此之多,而陳水扁所到處盡成焦點的人氣,正可以警惕馬政府和其謙謙君子的內閣,民粹、理性都還是票票等值,底層民眾的想法不能全盤否定。
看看東南亞各國的例子,民粹並非完全無解,只不過不能對兵用秀才的解法;學者內閣必得思考與草根民眾溝通的方式。
現在,馬政府想的或許是繼續在選舉贏得中間選民的信任,但民進黨和其支持者著力的卻是在國會路線之外煽起更多革命火燄,而台灣恐怕在街頭的聲嘶力竭之中已無法冀望在野黨理性的進行對話,唯有看執政者如何疏通民粹的局勢了
傾斜的世界 如何維持理性【聯合報╱朱立安/教(嘉義市)08.10.02
九月卅日見報紙頭條「美紓困案,首輪否決」,心想:慘了!果然亞股一開盤就殺得昏天黑地。
CNN「你的錢,你的選票」特別報導,罕見地聽到連線記者和主播亢奮到微微顫抖的聲調,那不是聽到一首動人的交響曲時從脊背傳來的輕微高潮,而是猛然發現自己走在萬丈深淵上的玻璃橋那種令人發軟的不確定感。
做為投資人和知識分子,此不確定感不僅來自帳戶裡突然消失的數字,也來自數字後面更大的議題。共和黨若無法在幾天內扭轉美國大眾乃至全世界千夫所指的責難,歐巴馬大概穩當美國總統了!而他的勝利若非來自社運派人士所想像的族群文化戰的勝利,而得歸功於一場荒誕的國會運作和瞬間爆發的民怨,豈不諷刺?
我聯想到泰國的政局,前總理被示威群眾逼下台,竟也是因為他在電視節目上炒了幾盤菜而被憲法法庭踢出政壇!但,示威群眾不是反對這部軍政府通過的新憲嗎?怎麼,他們討厭的人依新憲下台就一切合理化了呢?
制度越紊亂,理性越不彰,民粹就越出頭了。在位的人迫於情勢,會盤算要深謀遠慮處理問題,或是奉承迎合洪水一樣不確定的民意。
泰國新的教育部長一上任就把加強愛國教育和傳統教育列成重點,類似的戲碼每當政情不穩就上演一次。當年泰愛泰黨掌權時,西方觀點曾被稱做「黑暗影響」;這次,教育部長也認為泰國民眾受西方觀點荼毒,不瞭解泰國之美和泰國歷史。他舉了個歷史小故事佐證:去年泰國雖有三部史詩電影大賣,可是小學和中學學生仍鮮少人知道古代有名小官潘泰替國王駕船時不小心撞上一棵大樹,雖然無人傷亡,潘泰為了負起政治責任,自願被砍頭,仁慈的國王只好百般不願地成全了潘泰被砍頭的願望!
在國家紊亂到連憲法能維持多久都是未知數的混沌時刻,這種類似電影的情節竟然得到許多草根民眾共鳴,成為泰國將雨過天青的想望裡!
所以說,世界恐怕不僅是平的,而且是傾斜的,斜得各地的影響力與重要性不均,這其中的分別正在於有否積極向外尋覓的方向感。
美國現在夠衰了,但其大潮流的領導力還在;面對鉅額紓困案又碰上選舉,他們知道全世界都在看,看的不僅是這個民主櫥窗如何在顧及公平正義的邏輯下去防止金融機構收手信貸,造成全世界經濟連環爆,也看所謂民主先進的人民能否稟承理性的原則去面對這麼險峻的危機,或者是倒過頭來訴諸當年九一一事件後的民粹感性。
台灣位於美國和泰國中間,號稱民主燈塔的我們在這傾斜的世界裡,究竟向哪方移動?看了最近政府處理毒奶事件與電子媒體血脈僨張的叩應節目,我也不禁陷入迷亂的懷疑,究竟這個學者內閣應拿出更多的數字、事實和科學化的標準,還是學電影喊一聲「X你媽的理性」,設法炒作民氣以解決燃眉的難題?
打開電視,共和黨與民主黨政治人物仍然在螢光幕上互罵;想起CNN日前專訪溫家寶,透露中國可能出手協助美國救市的訊息 —這世界的確越來越傾斜了!
民主與民王>中時08-09-18中時小社論
過去一年來,國際景氣蕭條,寒流一波接著一波,間而夾雜個別重大金融災難事件。世界各國政府,莫不繃緊神經,謹慎應對,推出各種因應措施。然而,同樣是對抗景氣蕭條,不同國情,不同政體,也有不同的風貌。
譬如台灣,已經全面民主,上頭的總統,中間的立法委員、院轄市府會,下頭的各縣市府會,都由全民普選產生。年年有選舉,歲歲都投票,於是,黨為了繼續執政,黨員為了繼續從政,就得時時刻刻拉攏選民。
於是乎,就出現了許多怪現象。譬如,民眾要求政府廉潔,痛斥政府貪汙,但等到政府真的採取行動,硬性訂出限制送禮、送花的規定之後,民怨就來了。民眾抱怨,政府限制送禮,打壓消費,花店、餐廳都沒了生意,讓經濟更蕭條。
譬如,節能減碳已成風潮,政府打算放個煙火,卻被罵到臭頭。不過,等到中秋節,政府呼籲民眾不要烤肉,民怨就來了。民眾抱怨,政府呼籲中秋不烤肉,使得豬肉賣不出去,讓烤肉工具滯銷,讓經濟更蕭條。
民主之後,民眾不但成國家之主,並且,還是國家之王。民主成了民王,政治人物只能拚命討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於是,搶救景氣大行動,就成了炒短線鬧劇。於是,政府主動撤守證交稅防線,還是拉不動行情,賠了指數又折稅收,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楨:毒奶事件亦然,後貼)
另參本館<台灣毒奶症瘊群>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818343/20081021070652/
風險溝通 也要名嘴級?
【聯合報╱孫寶年/台灣食品科技學會榮譽理事】 2008.09.27
近日毒奶粉事件造成群情沸騰,衛生署林芳郁署長辭職,換上葉金川接任,兩位都是一時之選,但見報心中仍不免有股莫名的悲哀。
林署長曾任台大醫院院長,備受尊敬,若不是為健全台灣醫、藥、食品管理的制度,何苦來哉?結果卻因一樁突發事件下台,真是他的錯需下台以平息眾怒嗎?他下台了,對林署長本人可能是一種福,但對百姓呢?
在電視上看見林署長神色凝重的接受質詢,若比起政論節目中名嘴抑揚頓挫的表達,林署長應不得不甘拜下風。此次事件顯示,務實的政府也需要名嘴級的發言人作風險溝通,但名嘴批人的角色如何甘願變成被批的公僕?有喚起短暫激情的能耐,但如何轉化成長期默默固守人民健康,去面對經濟道德淪亡,輿情譁然的環境?
我過去的學生畢業後在衛生署工作,給我看了他們的工作日誌,自標準檢驗局遠端系統搜尋,主動比對進口名單、查廠、封場、抽樣,上自行政院長以至經濟部、陸委會、地方衛生局、檢調單位人仰馬翻,披星戴月,在壓力緊迫下,難免表達有欠周到之處。在宣布「不得檢出」,後改為二.五ppm時,許多人不明白何以三聚氰胺會在奶粉中出現,包括身為國立大學教授,執教食品化學卅二年的資深食品科學博士,也是初次得知。
國際間食品產品大量流通後,摻偽與汙染之事層出不窮。美國亦曾發生三聚氰胺汙染事件,FDA建議每日飲食中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六三毫克為容許之安全限量,若體重五十公斤,每日攝入卅一.五毫克,不致造成危害。因此衛生署以食品中有二.五ppm以上之含量為標準。
「零檢出」會因使用方法與儀器之靈敏度而異,藥檢局與民間認證實驗室均可檢測出ppb(千萬分之一)含量的化合物,即不是零檢出。但在較傳統的儀器方法則檢測不出,因此若嚴格執行零檢出,賣場上將空空蕩蕩,使經濟蕭條的市場更顯低迷,是老百姓之福嗎?
三鹿奶粉是以添加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質,過去以傳統的方法檢測飼料或食品中蛋白質含量,只測出總氮量而後換算成蛋白質,才有摻偽而不被查出的可能。如今得知有三聚氰胺的混入,以精密儀器檢測即可檢出微量三聚氰胺化合物。
對消費者或奶粉下游廠商而言,零檢出或二.五ppm三聚氰胺意義相同,因為摻偽的添加量不會是ppm,會是百分比(%)。不幸的是許多發表言論的人因二.五ppm與香港相同,而香港屬大陸,於是又變為台灣人不如中國豬,政治意識操弄。美國FDA的容許量比台灣高又怎麼說呢?台灣人為什麼這麼沒有求知、求真、求長久幸福的眼光和氣度呢?
報導毒奶 多一點建設性>中時08-10-05倪銘均/北市(媒體工作者
最近媒體報導問題奶製品事件,一下子這個奶粉下架,一下子那個食品不能吃,人心惶惶。
大家都知道有問題的奶製品最好不要碰,但是要多少ppm的三聚氰胺,才會危害健康呢,卻不一定了解。陽明大學藥理所劉宗榮教授表示,成年人每天吃下四十罐問題奶粉才會危害健康,幼童要每天喝下六罐才會傷身,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大部分奶製品都是安全的,三聚氰胺在身體的半衰期只有四個小時,換句話說,很快就排掉了,照這樣推估,在人體並不會累積。
這次事件,媒體鮮少從科學角度,報導正面消息,卻常用一些突發事件來嚇大家,不然就是一直報導政治人物的口水與謾罵。看完一則又一則的新聞,除了衝突與害怕,觀眾得到正確的知識了嗎?很多食物都出現問題,毒米、毒奶、毒奶粉、毒粉圓,但一定要冠上「毒」這麼危言聳聽的用詞嗎?
慈濟證嚴法師曾表示,報導報導,媒體要「報」更要「導」,就是要導正社會觀念。但不少媒體則是報「倒」,刻意聳動、要讓政府「倒」,也要把大家對社會的信心擊「倒」。不是只有壞事是新聞,只是好事常常不被媒體當成新聞。期待媒體不要只報導三聚氰胺,也能多報導正面的消息。媒體渲染報導讓人心不安,危害遠遠超過三聚氰胺。
媒體惡質化 莫此為甚!【聯合報記者施靜茹08.09.30
三立大話新聞錯用國外網站資料,指責本報引述專家公布的國外正確數據錯誤,惡意扭曲及抨擊本報的報導。不惜掩蓋科學事實的行徑,甚至惡意誤導觀眾,台灣媒體的惡質化,莫此為甚。
毒奶事件,全世界矚目,媒體的監督不容懈怠。本報根據事實及專家說法公正報導,卻被具有特定政治立場的節目違背事實的曲解,三立大話的做法不僅嚴重違反新聞專業,也應該對觀眾傳播錯誤資訊負起全責。
這些年來,台灣政治藍綠對立,各種事務泛政治化情形嚴重,連攸關民眾吃的安全這件事,也被興風作浪者染上政治色彩,企圖以陰謀論來挑起民眾的情緒。
難怪前衛生署長林芳郁,也有官做不下去之歎,留下「偉大的國家,是看民眾有多少知識與品格,是否相信學者專家」的贈言。
台灣電視談話性節目氾濫,屢遭傳播學者詬病,也引起中央研究院院士們批評。政治立場或可不同,但事實只有一個,現如果連黑的都可說成白的,才真的教人怵目驚心。
另參本館<媒媒相護>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9644223/20080815061338/
專家治國莫與民意脫節>中時08-09-30陳洛薇(楨:民粹吧
相較於扁政府時期的暴衝政策、烽火外交,馬政府當然較重視決策的理性評估,無論在開展兩岸關係或修補台美關係,馬英九始終像個彬彬有禮的好學生,將本分做盡,期待獲得褒揚。不過,國際關係從來不是單向的決策,它牽涉到複雜的成本計算與難以控制的政治行為,馬英九政府「好學生邏輯」很難一概而論。
持平而論,馬政府上任後,重啟兩岸中斷十年的對話,採取開放政策,解除過去的敵對狀態,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確正向且具歷史意義。相較於民進黨執政時,不斷衝撞美中台關係,給美國太多的「意外」,馬政府的步伐保守但穩健。
可是,這樣的用心,顯然與民意的認知有著很大的落差,對於加速向中國開放的政策,台灣社會惴惴不安。「兩岸外交休兵」的論述,對一向支持我們爭取國際空間的邦交國,也有不知如何自處的尷尬。
馬政府堪稱博士專家最多,但大搞「專家政治」、忽略政策溝通的結果,往往讓決策的產出變調。例如,毒奶粉激起民憤,總統卻還在這當頭大談開放大陸學歷認證;問題不在於開放大陸學歷認證的決策良窳,而是政治人物的談話背景,已經與基層民心感受脫節了。
再例如,馬英九在接受墨西哥太陽報專訪拋出「非國與國的特殊關係」後,引發外界譁然,決策者援引中華民國憲法,認為相關說法只是描述我分裂憲法的「現況」,但卻忽略了兩岸論述若無嚴謹的策略布局,很可能淪為被各方解讀甚至嚴厲檢視的政治語言。何況這部憲法早已在扁李執政廿年後出現劇烈轉變,過度想當然耳的說法當然突兀,也顯得未理解台灣普遍的民心感受。
兩岸關係從來不是單純的兩岸關係,它牽涉到對岸的決策產出變數,與台灣內部更複雜的政治因素;馬政府在看待美國政府遲送台灣軍售案時,如果未能全面觀照美中台三邊關係,以及台灣本身錯綜複雜的政治情緒,未來的政治決策恐將失準。
另參本館<馬國防外交兩岸>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136108/20080909062529/
學者治國 不知民間疾苦【聯合報╱呂宜哲/教08.10.02(楨:討好選民吧
一連串事件重創政府團隊,政府理應回應民之所欲,但是劉內閣對十月電價卻依然堅持調漲,可見執政團隊真的病了,完全不了解人民生活狀況,確實反映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形。
學者治國並非壞事,唯一壞事的是這些官員們彷彿不知民間疾苦,對他們而言,油價、電價、民生物資的漲價不算什麼。然而對於每日汲汲於工作的升斗小民而言,這些漲價所導致的切膚之痛是難以形容的,因為薪水有限,面臨到需要從口袋中多掏一些錢出來應付所需時,那種痛苦足以讓英雄為之氣短。
也許這些學者對於治國的問題有他們宏大的理念與目標,但人民是國家的主體;按理而言,執政團隊應該放下身段,真正深入人民生活,如此才會明白民之所需與所苦
另參本館<民可使由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9900148/20080827062834/
台灣必須擺脫自我沉陷的漩渦【聯合報社論08.10.15
外有國際金融風暴激盪,內有扁家貪腐疑雲纏繞,加上新政府施政難孚民眾期待,使台灣陷入經濟與政治的雙重低迷。但撇開非操之在我的國際因素不談,以台灣人民一向的拚勁和智慧,豈會無法超越此一困境?
台灣當前的政經情勢,距離人民對三月政黨再輪替的期待甚遠;其中,除了新政府的表現不如人意,其實有更深刻的因素值得我們省思。第一,政治虛無主義氣氛瀰漫,使朝野陷入無休無止的對立和拉扯;政治無法解決眾人的問題,反而成為人們苦惱的根源。第二,在政治操弄下,社會情緒變得憤世嫉俗,動輒譏誚謾罵,拒絕理解,也缺乏同理心。結果,冷嘲激盪熱諷,徒然製造更多忿懣。第三,社會中間地帶表現得相當疏離,理性、中道的聲音無法浮現,使得社會互信不易建立,也使傾斜的價值難以匡正。
觀察目前的政治景象,有點像回到當年民進黨執政前的狀態:朝野僵峙,多數黨缺乏方向感,少數黨採取粗暴的杯葛,看不到就事論事的理性問政。從毒奶事件的反覆不休、葉金川細故遭到勒頸,到民進黨杯葛所有兩岸政策,乃至陳水扁天天下鄉煽惑群眾挑戰司法,可以說台灣儼然處在一個自我下沉的漩渦中,無法自拔。試想,扁政府的八年積垢未清,台灣政治如果又墜回過去的覆轍,那麼人民這八年的煎熬豈不是全白過了?
稱這是個「下沉漩渦」,因為它只會把台灣帶向更令人窒息的境地。對照八年前後的變化,台灣的經濟出路更窄,族群的包容彈性更小,民眾不滿一切的情緒更強烈,社會共識的凝聚更為不易,政治上解決問題能力也更薄弱。攬鏡自照,別說台灣的民主形象已殘破不堪,人民會滿意國家目前的情景嗎?
更別忘了,八年前陳水扁當選總統,是靠著「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的訴求而受到民眾付託;結果,他不僅未把台灣帶向更開闊的境地,反以個人貪腐失德將台灣拖著與之俱沉。至今,陳水扁還在利用他濫權取得的情資煽惑群眾,恫嚇司法。就算民進黨無力與扁切割,有主見的公民能眼睜睜看著國家顏面和民主正義,皆被他踩在腳下嗎?
我們之所以認為台灣「政治虛無主義」氣氛瀰漫,主要就是眼見目前的政治只剩下「權謀」的計算,人民的福祉已被他們拋在腦後。馬政府分明已窘態畢露,卻為了顏面不肯調整內閣職務;民進黨八年執政之失德失能有目共睹,卻以為對馬政府百般譏諷即能反證自己的才德,這是什麼精神勝利法?再說,馬政府對於大陸的開放政策,確有一廂情願之虞,但方向至少是正確的。反觀民進黨的一味杯葛,除了「逢中必反」的原始本能,難道覺得台灣還沒吃夠鎖國八年的苦頭?
從長遠看,民進黨要做的其實不只是和阿扁「切割」而已,而是應重新省思自己從政的初衷,除了追求權力,還剩下多少民主信念和道德理想?比起八年前,民進黨當年擁有的道德形象,如今已經破產;當年標舉的政治號召,如今已泥足難行;當年澎湃的政治動力,如今只剩反中與反藍的躁動。若不能拿出新的作為,再走無限抗爭的老路,還能吸引誰追隨?
民主走到這個地步,台灣人民也應該對政治的本質有深一層的認識。沿街叫賣的民主,只是廉價的民主;不能透過論辯解決問題的國會,不會比菜市場的民意高明;而人民只靠著四年一次的投票,「抽中」理想政府的概率比中樂透彩還低。作為一個現代公民,不僅要能分辨是非黑白,不被政客牽著鼻子走,還要能自我挑戰、自我超越;在國家社會的危機時刻,每一位公民皆應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在哪裡,甚至伸出手給別人一點支撐的力量。
環顧全球亂局,台灣其實沒什麼好自艾自憐。重要的是,從八年噩夢醒來,一身冷汗未乾,大家要互相打氣,千萬別再掉進同一個漩渦裡。
暴走台灣>中時08-10-15中時小社論
檢調系統暴走,週刊才會每期都有偵查內容可以爆料;談話性節目暴走,名嘴們才會代替法官未審先判;陳水扁暴走,民進黨才會被挾持落到這般田地;馬政府暴走,台灣才會缺乏正面建樹只見批鬥前朝。當所有公共系統都失靈,台灣還能不暴走嗎?
日本的暴走族(即飆車族泛稱)是青少年次文化的一部分,台灣公共領域的暴走族,也愈來愈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了。
如果不是檢調系統暴走,「偵察不公開」原則怎麼可能變成「偵察內容請見週刊」、「週刊內容成為通稿」?台灣的司法人權就這樣成為檢調暴走的祭品。
如果不是談話性節目暴走,名嘴們怎麼可能自以為是法官、上帝,動不動就宣布破案、入人於罪?台灣的公共討論就這樣成為名嘴暴走的祭品。
如果不是陳水扁暴走,已經被打到趴在地上的民進黨,怎麼可能還會繼續沈淪、難以自救?台灣的忠誠反對黨就這樣成為陳水扁暴走的祭品。
如果不是馬政府暴走,第二次政黨輪替後的台灣社會怎麼可能毫無願景、只靠前第一家庭洗錢疑案而自high?台灣的國家發展就這樣成為馬政府暴走的祭品。
唯有這些失靈的公共系統都不再暴走,台灣才可能重回正軌。當我們擁有司法人權、公共討論品質、明辨是非的反對黨、負責任的國家願景後,台灣的民主才可能進一步深化。
民調不佳不領年終?研考會主委江宜樺:不是唯一考核標準>中廣08-10-09
劉內閣自從上任以來,民調支持度持續下滑,在立委的質詢下,人事行政局長陳清秀也表示,可以考慮閣員民調不好,不得領年終獎金。
對此,負責掌握政府執政成效的研考會主委江宜樺今天表示,滿意度民調只是政府施政的參考,但不會是考核首長工作表現的唯一標準。
劉內閣上任後遭逢許多困境,讓民眾對部分閣員的施政成效也大表不滿,因此,現在就連執政黨立委也看不下去,建議閣員滿意度若低於不滿意度,就不應該領取年終獎金。
對此,人事行政局長陳清秀,8號在立院答詢時表示支持這樣的想法,還打算在行政院院會中提案,但負責考核政府施政成效的研考會主委江宜樺9號卻表示,政府的滿意度民調,不是評核首長的唯一標準。
而剛剛經歷過斷橋事件的交通部長毛治國則認為,他做工作不是為了年終獎金。
不過也有閣員私下表示,陳清秀難道還嫌劉內閣不夠亂嗎?
民調決定年終獎金?別鬧了>中時08-10-10林艾明/北縣新店
劉內閣上任近四個月民調始終低迷不振,報載有立法委員提議以民調來決定政務官年終獎金,居然主管人事制度的人事行政局長也附和同意,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民調本身的客觀性及準確性本來就有問題,且民調高低和政績不必然成正比,因此民調結果只能參考而不能當做考績的主要依據。對政務官來說,民調不好就直接砍年終獎金實在有些不公平。傳統的且也比較公平的方式是,表現得好則官位愈做愈大,相反地若表現不好則下台以示負責,而非以民調來定奪。
提議的立法委員,邏輯也有問題。如果要以民調來定年終獎金,那是否全國民意代表包括立法委員也一體適用?以目前立法院的議事效率及委員水準來看,恐怕大多數立委的民調都不及格,都領不到年終獎金吧?如果立委同意以民調來定自己的年終獎金,相信可以為國庫省下一筆錢,民眾一定舉雙手贊成。
民調不佳不領年終?綠委諷:馬劉領不到【中廣新聞/程平】
藍營立委建議民調不佳的部會首長不該領年終獎金,人事行政局長陳清秀更表示會在行政院會中提議,不過綠營立委卻不認為行政院真的會照辦,因為如果真的執行,馬總統及行政院長劉兆玄頭二個就領不到,不過綠營立委也認為,如果經濟再沒起色,首長們應該自己把年終捐出來。
陳清秀同意藍營立委的想法,打算在行政院院會提議民調表現不佳的部會首長,不要領年終獎金,對於這樣的想法,民進黨立委葉宜津打包票,此事一定會無疾而終,因為這樣馬總統及劉揆都會領不到。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則認為,經濟如果搞不好,相關的首長都該把獎金捐出來。
綠營立委也批評,希望高官們不要只是在說笑話,到時後繼續領年終獎金,反而是小老百姓的年終獎金,不知道在哪裡。
民調決定年終獎金?尹啟銘:沒有意見 >中央社
有立委建議以民調作為部會首長、政務次長年終獎金發放標準,經濟部長尹啟銘今天表示,他對此事不太了解,也沒有意見;他不是看民調來施政,民調可以作為檢討改進的參考,對於施政,他心裡很清楚該做什麼事。
尹啟銘今天在立法院答覆媒體詢問時表示,以民調來決定政務官年終獎金,這個設計他不太了解,也沒有意見。
尹啟銘說,他做的事跟民調沒有關係,他不是看民調來決定該做什麼,經濟部最重要的是把基本面顧好;民調高高低低,不是(施政)最重要依據,民調可以作為參考,隨時檢討改進。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昨邀陳清秀報告人事局業務。
廖正井質詢時劈頭就問馬劉支持度低落,他說,新加坡規定若年度經濟成長率未達五%,所有公務員獎金不得發放;他建議在經濟好轉前,所有一級單位中央首長不應領取特別費,「滿意度那麼低,還好意思領特別費嗎?」
馬政府內閣民調低迷,包括媒體或行政院研考會近兩個月內所做的兩次民調,馬英九滿意度掉落只剩兩成多,不滿意度卻高達六成;內閣閣員不滿意度也多高於滿意度。他說,現在老百姓很痛苦,官員卻還在領特別費,他要陳清秀到基層聽聽地方的聲音,「看有哪個人講你們(馬政府)好話?」
聽聞陳清秀說法閣員:要昏倒
陳清秀表示,新加坡制度是績效獎金精神,但該國公務員有「高薪養廉」制度,和台灣不大一樣,「我們薪水很少,」且特別費是因公交際應酬費用,沒有放在口袋。目前的情勢是「黎明前的黑暗」,應該慢慢會變好。
廖正井建議,若年底前滿意度仍低於不滿意度,部會一級首長包括部會首長、政務次長,不得領取年終獎金,以示負責。陳清秀聽了頗為認同,他回答,「如果(滿意度)沒有達到至少四成以上,我覺得你講的有道理。」
稍後陳清秀認為不妥,轉趨低調保守,直說是他「個人」覺得可以研究。目前公務員待遇結構與民間企業相比,已虧待行政首長,若要以經濟成長率或滿意度做為公務員年終獎金發放標準,應待薪資結構合理時,再一併考量。
與其看民調 不如自己砍【江慧真/特稿】
馬劉團隊的重要智囊陳清秀出招了!陳清秀昨天在立法院被動出擊,面對政府民調低落、罵聲不斷,他認同自家立委建議「閣員不滿意度高於滿意度,不得領年終獎金。」先不論這點子荒不荒謬,做不做得到,但劉揆要真能登高一呼,自砍高官腰包,或許真能讓人終於感到劉內閣「苦民所苦」的魄力。
首長民調差不領年終 人事局:有理【林諭林、江慧真
經濟差,民眾荷包也縮水,政府高官卻仍保障有一個半月年終獎金可領。國民黨自家立委建議,閣員滿意度若低於不滿意度,就不應領取年終獎金;人事局長陳清秀呼應此舉,直說「沒錯、沒錯,有道理!」他將在行政院院會提議辦理。
多位閣員昨晚聽聞陳清秀說法,直呼「我要昏倒了!他是嫌劉內閣現在還不夠亂嗎?」有部會首長質疑,「那政務委員要不要算?民調從來沒做過政務委員啊!」有的閣員聽了哈哈大笑,有的首長搖頭,更有閣員大罵「真的不要鬧了。」
照此議除史亞平外 閣員全落馬
按照陳清秀的四成滿意度標準,劉內閣中除了曝光度、知名度最高的發言人史亞平之外,恐怕各個閣員都會中箭落馬。
史亞平昨晚低調回應,民調只是一種施政參考,每個不同的指標、問法和議題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民調版本多,很難說那個才是對或準的的版本,不大可能真的這樣做。
一位幕僚則鎮定回應說,基本上這在技術層次無法執行。因為過去民調,打電話給民眾時從不會針對卅七個閣員一個一個問,大部分都是針對業務和人民較直接相關的傳統八個部,以及衛生署、農委會和勞委會等。民調無法作為整體統一的標準,充其量只是知名度、曝光率、議題反應的參考指標。
政治作秀成了「必要之惡」【聯合晚報社論08.10.26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倒數,共和黨民調落後,還傳出副總統候選人裴林治裝費花掉十五萬美金的爭議。裴林剛被提名時,從俐落形象到眼鏡造型,都造成旋風,似乎這女性形象牌管用。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她漸漸被譏為只是花瓶,現在果然連花錢治裝也成箭靶。
裴林以極淺的從政資歷被馬侃陣營相中,幾乎擺明了端上檯面專為「作秀」之用。可見,「數人頭」的討好民意時代,加上傳媒無所不在,政治作秀成了「必要之惡」。但究竟該強調其「惡」,還是強調其「必要」,倒是各人解讀不同。
就在昨天的數十萬人嗆聲大遊行之時,馬蕭劉等政府領導人各自下鄉去了。吃海鮮的,泡溫泉的,逛運動會的,買農產品的……,反正都在「刺激消費」,也和民眾搏感情。此時此刻的國家大事,當務之急當然不僅於這種層級,但政府官員也有不得不親身示範的理由。這就屬政治作秀的「必要」那一面了。
馬英九上台,從脫西裝、吃便當開始,展示儉樸作風。當時就有人譏「脫西裝能減多少碳」,認為只是作秀,而環保署長則挺身為這種「以身作則」辯護一番。在此之後,景氣情況使民怨升高,政府官員被迫作秀的場合越來越多。挺害羞的馬英九在鎂光燈聚焦下脫鞋試鞋,不大熟練血拼的劉兆玄討價還價買襯衫,臨危受命的葉金川大口吃麵包保證食品安全。接下來,馬英九被期待之事,從「請總統多買花」,現已升級到「請總統買股票」了。
馬英九在民意壓力下,豁出去做了很多顯非他本人風格的作秀性質的事,結果又被王作榮批評為沒把眼光放遠,專做些「小孩子的事情」。真是兩面為難啊!
馬英九的兩面為難,說穿了就是作秀又「必要」又「惡」的結果。輿論對馬英九買鞋的反應,從「看了很感動」,到「買兩百雙鞋也沒用」的兩極端都有,可見民意多元化。總統買鞋沒什麼不好,但更重要是把政府經費投注公共建設的政策大事做好;幫忙推銷農產品也沒什麼不好,但更緊迫是要把政府「反黑心,顧主權」的決心向民眾解釋清楚。民意基礎無他,唯有扎實的執政成績,這是官員作秀須知。
(楨:如此惡下去,「必要之惡」可多了,欠反思之媒!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01/2005091719145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