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果然是「全球造假中心」,連礦泉水也造假。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0662691/20070714060901
這個嘛!康師傅的人造礦泉水之技術,依貴館<啥是深層海水>下言,可能是源自祖國台灣。
從礦泉水到深層海水,台灣還有啥水不假、能喝?
從活性碳到逆滲透,台灣誰家還用自來水(連買水也常不合格)?
政府深層海水政策 立委批「一場騙局」【聯合報07.10.09許玉君
治癌水1瓶200 農產公司推薦?【聯合報07.10.17詹三源、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7229348/20071022070746
自來水冒充好水 重創康師傅【聯合報╱記者汪莉絹08.09.10
台資頂新集團大陸知名品牌「康師傅」生產的礦物質水(礦泉水),日前被民眾爆料,以自來水冒充優質水源,欺騙消費者;經大陸中央電視台報導後,「康師傅」公開道歉,但大陸媒體調查,逾半受訪者表示不會再買「康師傅」飲用水,「康師傅」品牌形象與商譽受重創。
事件源於七月二十四日,一篇名為「康師傅:你的優質水源在哪?」的網路文章,作者自稱潛入康師傅杭州水廠探秘,發現附近根本沒有優質水源,唯一的自然水源就是汙染嚴重的錢塘江;而康師傅礦物質水廣告中聲稱的「選用優質水源」,其實是自來水。
文章引起大陸網友與消費者廣泛回響,網上出現對康師傅礦泉水水源的質疑和討論。康師傅立即出面澄清,並發表嚴正聲明,表示康師傅生產的礦物質水,是以純淨水為基礎,水質完全符合大陸國家標準。
康師傅的澄清並未平息大陸消費者的質疑,負面報導隨之而來,官方工商部門、質量監督檢察部門和消費者協會介入調查。八月七日,康師傅停播被質疑的廣告,推出新的標籤和打造新的瓶身,希望平息這一事件。
八月底,大陸中央電視台節目評論「水源門」事件,再度炒熱話題,康師傅陷入誠信危機;九月二日,康師傅首度向大陸消費者公開道歉。
「康師傅」飲品總經理黃國書表示,究竟何為「優質水源」,是此次事件的關鍵。他承認,「康師傅礦物質水及大部分飲料行業及瓶裝水行業選用的水源,皆為公共供水系統(自來水)」。
康師傅公開道歉,似乎未能挽回消費者的信心。大陸最大入口網站新浪網針對「康師傅水源門」事件的一項調查顯示,八成網友表示,不再信任康師傅品牌。北京中國青年報調查也顯示,百分之五十七點三的受訪者表示,不會再買康師傅的飲用水。
【記者彭慧明/台北報導】康師傅副總經理錢為家昨天說,大陸康師傅瓶裝礦物質水一直都註明原料是「純淨水和礦物質」,但必須尊重消費者認知和製造業者不同;康師傅已改標籤,不再強調「優質水源」,仍會繼續生產,不會下架。
康師傅從二○○三年跨足包裝水市場,當時大陸的第一水品牌是娃哈哈,根據AC尼爾森的調查,去年起康師傅的包裝水已成為第一大水品牌,今年預期仍是第一名
知名品牌 很多都加「人工礦粉」【聯合報╱記者汪莉絹08.09.10
大陸網友檢舉康師傅生產的「礦物質水」的水源是自來水,事實上,許多大陸廠商都是以自來水為水源,這種做法符合大陸國家標準。
不只是康師傅將自來水凈化,添加人工礦粉製造「礦物質水」,大陸許多知名品牌所謂的礦泉水都是如此生產。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院長、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全厚接受人民網採訪時指出,目前符合大陸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水源有兩種:一是天然礦物質水或者天然飲用水,另一就是取自公共供水系統的水(自來水)。
宋全厚表示,自來水通過公共供水系統凈化處理,符合大陸國家飲用水規定,屬於「穩定的水源」。
他表示,根據「飲料通則」的規定,包裝飲用水可分為飲用天然礦泉水、飲用純凈水、飲用礦物質水等六個分類。除了標有來源地的天然礦泉水或天然飲用水外,其餘的飲料廠生產的純凈水、飲用礦物質水等,來源都是自來水。
他說,近幾年對小瓶裝水的抽驗,每次的合格率都在九成以上,品質相對穩定得多。
康師傅事件,主要是廠家對各類水的生產過程宣傳不夠,消費者無從認知,只能被動接受。他建議企業應調整宣傳重點,讓消費者放心消費。
揭秘“康師傅”品牌背後的“隱身人”
在中國普通老百姓眼裏,康師傅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名詞;但提到魏應州,卻沒幾個人能立刻把他與康師傅聯系起來。盡管康師傅品牌的廣告從未離開過人們的視野,但這位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和他的兄弟們卻顯得默默無聞,同其他早期進入大陸投資的臺商一樣,不事張揚、爲人低調。
一碗面起死回生
在“好吃看得見”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面紅遍大江南北之前,恐怕魏應州自己也沒想到,他的食品王國是從一碗方便面開始構築的。
1954年,出生于臺灣彰化的魏應州,是魏家四兄弟的老大。4歲時,父親魏德和在臺灣創立鼎新油脂加工廠,主營蓖麻油、棕櫚油等。1978年,魏德和去世後,鼎新由四兄弟接管。
由于在臺灣島內的發展始終磕磕絆絆,20世紀80年代末期,魏家兄弟帶著1.5億新臺幣到大陸試水。從1989年到1991年的3年時間,魏家在北京、濟南、秦皇島、通遼等地開辦了4家合資企業,先後嘗試過“頂好清香油”、“康萊蛋酥卷”和蓖麻油等産品。盡管産品質量出色,但當時大陸市場消費者的購買力卻不足,1.5億新臺幣的本金也虧損過半。
此時,康師傅食品王國的開國功臣——方便面,以一個非常偶然的姿態從天而降。在康師傅公司內部,坐火車吃泡面的故事爲工作人員津津樂道。1991年,魏應州的四弟魏應行在火車上泡吃從臺灣老家帶來的方便面,香味引來衆人旁觀,不時有人詢問哪裏能買到這種方便面。“大陸這麽大,坐火車的人那麽多,方便面的市場該有多大!”即使是後期加入康師傅的職員,也樂于繪聲繪色描述當時魏應行的興奮之情。
但經過市場調查後,卻發現大陸市場已經有不少方便面企業,同樣來自臺灣的統一集團也已經有了10多年經營方便面的曆史。當然,失望之余也有希望,當時方便面産品兩極分化明顯,品質和價格適中的終端産品留有大片空白。于是,原來准備在天津生産餅幹的計劃改成了做方便面。
1992年8月21日,康師傅投資了800萬美元在天津開發區成立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康師傅”第一碗紅燒牛肉面誕生,適合國人的口味加上1.98元一包的價格,使得“康師傅”幾乎一問世便成了國人心中方便面的代名詞。1994年開始,“康師傅”相繼在廣州、杭州、武漢、重慶、西安、沈陽等地設立生産基地,並在全國形成了一個區域化的産銷格局。
“抓住了先機,就搶到了‘第一品牌’形象。”頂新集團高層人士李家群總結說。
悄然擴大的康師傅王國
“我們的對手是雀巢、可口可樂這樣的國際集團。”在問及康師傅的市場布局時,頂新集團杭州頂津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道忠曾經如此定位。不知不覺中,康師傅已經不再是用一碗紅燒牛肉面就可以概括的了,而是悄然升級爲頂新國際集團。自1992年“康師傅”進軍方便食品以來,1995年開始在天津開發區生産糕餅,1996年又開始在杭州生産飲料。
康師傅的版圖究竟有多大?細細數來,恐怕讓人大吃一驚。
目前,頂新國際集團的業務主要分爲三大塊:負責飲品事業的頂津、負責糕餅事業的頂圓、負責方便食品事業的頂益。一位康師傅職員笑稱,爲了分清越來越大的集團構架,只好這樣聯想:“餅幹大部分都是圓的,所以我們生産餅幹的部分叫頂圓。”
但這三部分遠遠不是康師傅的全部。1996年,頂新國際集團購並德克士,開始涉足餐飲連鎖行業,“德克士”西餐、“有樂和食”拉面皆被其納入旗下;1997年,在上海成立樂購超市,現在仍持有10%的股權;1998年,購並在臺灣有50年曆史的第二大食品集團味全,並在上海成立冷藏事業部,正式進軍乳業;2004年,又與日本朝日啤酒株式會社及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結成戰略聯盟。
或者這些還不夠直觀,那麽漫步在上海街頭,口渴時可以去與康師傅結盟的全家便利店買瓶康師傅冰紅茶;走在陸家嘴金融區,還可以去康師傅私房牛肉面館吃一碗不再是方便面的牛肉面。隨處可見的康師傅品牌産品幾乎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8年7月,魏應州對媒體表示,除了計劃今年底動土興建上海集團總部外,還有可能在臺灣興建總部大樓,初步規劃投資金額爲1億美元,約合新臺幣30億元。未來,康師傅將聚焦消費性産品、流通及資産三大産業。其中,未來頂新集團開發的房産將只租不賣,一方面爲手上充足的現金找到投資出路,一方面看好中國房産未來長期增值潛力。
當然,康師傅版圖的擴大並不代表魏應州將要走上迅速擴張之路。相反,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康師傅都將維持保守的投資策略,短期將著重企業管理及人才培訓上,追求獲利重于擴大企業版圖。
從大陸紅回臺灣
2002年底,“康師傅”返臺生産及銷售,被島內媒體譽爲“衣錦還鄉”、“從大陸紅回臺灣”。
而在此之前,康師傅也曾在臺灣有過大動作,卻遠沒如今的風光。1998年4月,頂新集團以每股70元新臺幣的價格並購了臺灣第二大食品集團味全公司,獲得經營管理權。1999年,頂新集團再度增持味全股份。然而,味全股價從70余元新臺幣一直狂跌至4.55元新臺幣,引發了康師傅的財務危機。業務拓展過快以及對固定資産投資的增加,使得康師傅的現金流開始周轉不靈,財務報表亮出紅燈,股價的暴跌使財政狀態進一步惡化。迫于無奈,魏家兄弟只能決定出售康師傅持股權以獲得救急資金。同年7月,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同意以高于股價的價格,用1.4億美元的現金收購康師傅33.1889%股權,魏家兄弟依然享有經營管理權。
這段經曆直接導致了魏應州此後十年“cash on hand” 的審慎態度,衍生出他的並購“三不買”政策:“不是100%不要買”、“走下坡的企業不能買”、“即使有錢,本身沒有管理能力的也不能買”;也讓他更重視嚴密的前期市場調研、銷售渠道的精耕細作。杭州頂津食品有限公司負責市場的一位職員認爲:“老板清楚全國各地的狀況,如果我們說的不對,他馬上就會聽出來,說你亂講。”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68&subid=0&fid=163558&tbid=471
瓶裝水的迷思> 中國時報 2007.11.20林子淩
近來,飲用水問題似乎成為台灣消費大眾關切議題。先前海洋深層水事件喧騰ㄧ時,近日又有奈波水事件發生。不管是公部門或是業者為什麼ㄧ波波的為了ㄧ個很簡單的「水」,而大費周章呢?
其實,這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瓶裝水」背後龐大的商業利益,而且這個可以說是低成本高利潤的穩賺生意,不要說整個地球村,只算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如果ㄧ個人每天ㄧ瓶就好,那就有多少商機。ㄧ瓶海洋深層水製成的瓶裝水成本接近個位數,但是市面上的售價卻高到幾十塊新台幣,而奈波水更高達百元的天價。
其實,根據國外的調查,全世界瓶裝水消費量驚人,並以每年近十%的速度遞增。二○○四年全世界瓶裝水消費達到了一五四○億升,而每年用於購買瓶裝水的花費高達一千億美元。光是美國人在二○○六年就喝掉了三一二億升水,銷售經金額高達到一○八億美元。
儘管業者做足了宣傳號稱瓶裝水比自來水更衛生、更利於健康,事實上,很多瓶裝水源於自來水,僅有的區別就是在其中加入了對健康沒什麼明顯益處的礦物質。連可口可樂都承認他們所販賣的瓶裝水只是ㄧ般的自來水,就可見ㄧ般了。
除了水的問題,裝水的透明瓶子問題更大。裝水的塑料瓶通常是從石油中提煉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噴塑而成,全球瓶裝水每年消耗二十七萬噸塑膠,光是美國用於瓶裝水的塑料原料每年就超過一五○萬桶石油,相當於十萬台轎車一年的用油量。更讓人驚訝的是從生產線到達消費者手中,包括輪船、火車、飛機或汽車等運輸工具所消耗的能源。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每升進口礦泉水都需要耗費二五○毫升石油。也就是說,你每喝一瓶進口水都等於喝掉四分之一瓶石油!
當水喝完後,瓶裝水所產生的塑料瓶垃圾更是令人頭痛。雖然可以經由回收制度去回收空瓶,但根據美國容器回收研究所統計,八十%的塑膠水瓶沒有回收而形成了九十萬噸垃圾,以焚化方式,它們會產生諸如氯氣等有毒物;以掩埋方式,則需一千年後才會產生微生物分解效應。
台灣享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在便利商店就可以很容易買到瓶裝水,卻不知道ㄧ瓶瓶裝水背後所將會帶來的環境災難。台灣公部門卻還在為瓶裝水穿上「藍金產業」的糖衣,迷或消費大眾,卻不知效法美國舊金山市禁止政府官員使用財政資金購買瓶裝水,而鹽湖城的市長更要求官員不得在政府會議中提供瓶裝水。而紐約市百萬居民更發起街頭運動,號召居民使用該城著名的公共水源。 (作者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
拒喝瓶裝水 帶水正流行【聯合報07.11.24連線報導
選舉熱潮近了,一箱箱瓶裝水幾乎和喇叭、汽笛一樣,是競選熱場拚人氣的重要配備。大街上、會議室,人手一瓶方便的瓶裝水,已成台灣人解渴的習慣答案。
今年夏季,在減碳理念下,「拒喝瓶裝水」運動在國外方興未艾。因為,瓶裝水的清澈水液代表黑色的石油消耗:寶特瓶身是由石油提煉而來、越洋跨海運送的能源消耗,都讓地球暖化雪上加霜。
環保團體指出,全球瓶裝水每年消耗廿七萬噸塑膠;光美國一地用於瓶裝水的塑料原料,每年就超過一百五十萬桶石油。
在台灣,也開始反省「瓶裝水之惡」。「我們真的需要飲用瓶裝水嗎?」曾每天記下自己「碳足跡」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專員張楊乾,目睹會議中討論排碳議題, 卻人手一瓶瓶裝水,諷刺的場景讓他寫下「瓶裝水的罪惡,你喝不出來?」文章貼在部落格,被轉寄千餘次引起共鳴。很多台灣人才知道,原來喝一瓶水會助長溫室 效應。
行動跟著反省而來。今年七月起,台達電停止採購瓶裝水,換上玻璃水壺和瓷杯,以白開水待客。台達電公關處長周志宏說,許多員工外出洽公也會自備水壺或水杯,支持生活減碳運動。
在台灣,呼籲國人用開水取代瓶裝水,除環保外,還有更實際的理由。環保署規定自來水的檢驗項目多達五十五項,一般包裝水只有十項;要有更放心的水質,喝開水吧。
公眾人物也扮演推手。作家王文華及歌手王力宏都公開提倡,隨身水瓶對自己健康好,也對地球好。
許多學校也積極推廣喝白開水運動,除環保外,也減少小胖子和蛀牙。例如竹北市十興國小不設販賣機,沒有福利社,鼓勵學童自備水壺,到走廊的開飲機裝水喝;老師向學生宣導:喝白開水最健康。
本報記者訪查發現,許多政府機關開始飲用開水。新竹縣政府發給官員鍍有姓名的保溫杯,供開會使用。台南市政府今年起停供瓶裝水,環保局戶外辦活動,也改用大桶開水,提供民眾公用保溫杯。
M型兩端 都在猛灌瓶裝水【聯合報╱記者周小仙、
油價飆高,人人喊苦,但現在一公升的油錢只能買半公升進口礦泉水,形成水比油貴的奇特現象;但加油站又可拿到免費的台產瓶裝水。不論M型社會的哪一端,大家都愛瓶裝水。
開瓶量 去年11億支
當「拒絕瓶裝水」等進步觀念正發酵時,國人擁抱瓶裝水熱度不減反增,開瓶量屢創新高,去年喝掉十一億四十萬支瓶裝水,每人一年喝掉四十八瓶水。
所有瓶裝飲料的包材寶特瓶都是由石油提煉而成。台灣人喝瓶裝飲料,去年就用掉四十五億八千五百萬支六百西西的寶特瓶,串起這些寶特瓶可繞台灣兩百二十三圈、地球六點三圈。
名牌食品總經理特助陳芸甄指出,目前瓶裝茶市場最大,營業額是瓶裝水的三倍。但今年瓶裝水成長率首次超越茶飲料,增幅一成二;進口礦泉水市占率也增兩個百分點,瓶裝水市場仍看好。
有場子 它一定出現
瓶裝水為何賣得這麼好?方便、顯示品味之外,整個社會習慣在公開場合提供大量瓶裝水,也是主因。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專員張楊乾曾描述這樣的場景:正討論企業碳排放交易的會議,桌上整齊放著瓶裝水;兩個小時後會議結束,開封的水大半沒有喝完,喝剩的水將一如往常沖到下水道去。
表身分 貓都喝名牌
飲用進口礦泉水,似乎也成身分表徵。許多國際明星來台,總會藉著媒體透露「一定要喝某某牌礦泉水」,甚至連泡澡都指定使用進口礦泉水;高明的公關操作讓民眾將進口礦泉水與「偶像」、「品味」產生聯結,喝礦泉水也成為認同的一部分。
有名科技女強人平日非某牌進口礦泉水不喝,連她的貓也都是喝同個牌子。
喝送的 家裡免煮水
個人之外,會議、贈品、招待客人,都是瓶裝水的用處。中央政府雖有環保署以身作則,拒用瓶裝水,但中選會等少數公家機關,開會時仍提供瓶裝水。飯店、加油站免費贈送,更是瓶裝水消費大戶。在台北市政府任職的任小姐說,光是喝加油站送的瓶裝水,在家幾乎不必煮開水。
加油站幾是瓶裝水的最大通路,中油六百家直營站一年曾送出八百萬瓶水,但前年九月已喊停。但另有一千兩百多家加盟的加油站仍用瓶裝水促銷。
加油站 促銷卯勁送
連鎖規模一百零三家的全國加油站表示,為了打開市場占有率,仍會繼續送瓶裝水;每年送出約卅一萬瓶水。
台塑集團直營的台亞加油站,目前全台約有一百六十六站,從今年七月開始也已取消送瓶裝水的促銷活動,改以積點換贈品。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認為,大型災難發生時,瓶裝水的確解決群眾的飲水需求,但在白開水唾手可得時,是否要耗費大量能源喝瓶裝水呢?揭露商品背後的碳排放資訊,讓消費者心中常存「減碳」觀念,多想想環境的負擔,消費就會更理性。
寶特瓶用量新高 4年增3.5萬噸>中時08.04.21林倖妃
國際正吹「拒喝瓶裝水、多喝白開水」風潮,但環保署最新統計發現,台灣寶特瓶使用量和回收量都在去年創歷史新高,冷飲用的PP杯和保麗龍杯也不遑多讓。環保署坦承,寶特瓶絲毫沒有源頭減量的傾向。然而在地球暖化愈趨明顯下,製造一個寶特瓶,會生產九三公克的溫室氣體。
近來倫敦、舊金山市長都呼籲市民「抵制瓶裝水」,國內也有不少人自備水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研究專員張楊乾的一篇〈瓶裝水的罪惡,你喝不出來〉更在網路廣為流傳。
拒喝瓶裝水運動看似風起雲湧,但實際成效呢?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會統計發現,去年寶特瓶回收量達九萬七二九八噸,較九十五年整整高出六千噸。以國人最常攜帶的六百西西寶特瓶計算,回收瓶身數量高達四十二億支,可堆疊出三座以上一○一大樓。
製一瓶身 產生九三克溫室氣體
基管會指出,細分寶特瓶使用對象,以往以碳酸飲料最多,如今以茶飲料成長最快速,回收的寶特瓶十之三四都是茶飲用,國人即使不喝瓶裝水,但茶飲料喝得更凶,寶特瓶用量仍成長迅速。
寶特瓶原料用量也有飆漲趨勢,基管會執行秘書林建輝表示,民國九十三年以前,每年約十萬噸左右,之後一路漲,去年已有十三萬五千多噸,絲毫看不出「源頭減量」─即國人減少購買寶特瓶飲料的跡象。
除寶特瓶飲料外,林建輝坦承,茶飲店最常用的盛裝容器原料有增無減,多數茶飲連鎖店使用聚乙烯材質PP杯,去年和前年均維持在高水準,約七萬五千噸到七萬七千噸。其中「發泡PS」(保麗龍杯)節節高升超過萬噸,研判和茶飲店有密切相關。
源頭減量失敗 大家愛喝瓶裝水
林建輝說,國人的塑膠容器使用量有增無減,未回收的遠超過已回收的部分。最重要的是「源頭減量」觀念未落實,目前礦泉水比汽油還貴,但很多人還是願意花錢買水、買飲料,顯示國內源頭減量仍有很大努力空間。從寶特瓶到冷飲店用的PP杯、保麗龍杯都有大幅成長趨勢,尤其去年寶特瓶使用量和回收量都飆到歷史最高峰。
德國採重複使用減量 環團促效法>中時08.04.21林倖妃
國際大力倡導「少喝瓶裝水、多喝白開水」,國內卻反其道而行,寶特瓶用量又創新高,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認為,環保署應比照德國提供誘因的作法,鼓勵寶特瓶重複充填。
劉銘龍說,國人即使不喝瓶裝水,也可能受廣告影響改喝茶飲料,茶飲料大打健康牌,標榜可瘦身、清腸、去油脂,難怪大行其道。既然國人從源頭難以減量,環保署就應考慮從制度著手,鼓勵業者使用寶特瓶消毒後重複充填。
劉銘龍進一步表示,德國多年前就重複再利用寶特瓶,以目前的消毒技術應不成問題。環保署該做的是提供誘因,例如,重複裝填就不需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甚至給予補貼,並教育民眾接受重複充填的寶特瓶產品。
此外,台達電子基金會研究專員張楊乾寫的〈瓶裝水的罪惡,你喝不出來〉一文在網路上廣泛流傳,在最近又寫了一篇〈瓶裝水請留步,搭纜車讓水壺去就可以了〉,他指出,台北市政府之前對搭貓纜的遊客免費提供造型礦泉水,根本是走「回頭路」,令人不解。
張楊乾文中提及,英國倫敦市長Livingstone公開呼籲市民抵制瓶裝水,改喝倫敦市提供的飲用自來水;義大利威尼斯樞機主教籲請教友省下買瓶裝水的錢,以協助泰國沒有水的偏遠村落興建自來水系統。
張楊乾表示,現在瓶裝水行銷愈來愈高竿,形塑喝瓶裝水是流行和時尚。尤其很多大明星都標榜非某法國品牌的礦泉水不喝,更帶動風潮,連帶很多高級餐廳都對客人送上一瓶礦泉水,讓消費者更熱衷喝瓶裝水。
張楊乾說,不論喝白開水會或瓶裝水,對健康的影響都差不多,只要人人都能帶水壺或杯子,實在沒有必要喝瓶裝水。
瓶裝水噩夢>讀者文摘 2008/04/01
可還記得原本隨處可見,讓你解渴而且免費的飲水器?那似乎已成了絕響。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各地辦公室、飛機上、商店、住家和餐廳無所不在的瓶裝水。僅二○○六年,我們便喝掉超過八十億加侖的瓶裝水,較二○○五年增加了百分之十。這種水清爽、沒有熱量、便於攜帶,比起有些地方的自來水好喝,且遠比加糖汽水有益。不過,漸漸也有人質疑瓶裝水及其容器是否衞生,或者是否最起碼比自來水衞生;此外,是否值得為了方便而承受環境所遭受的衝擊。
瓶子裏裝了什麼?
瓶裝水的商標名稱讓人產生美好聯想,標籤上描繪田園景色,讓我們深信這種水是周遭最純淨的水。NRDC(一個致力保護健康和環境的非營利機構)專家艾瑞克.高德斯坦說︰「其實,不應該就這麼認定瓶裝水比自來水受到更嚴格的規範,或有更好的處理,或者更安全。」
的確,有些瓶裝水產自冒氣泡的泉水和其他天然原始的水源。但有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的瓶裝水其實來自城市供水系統。這些水經過處理、淨化,然後賣給我們,價格往往漲了一千倍。
今年起,百事可樂旗下的Aquafina開始在標籤上注明它賣的水來自公共水源。雀巢公司的Pure Life瓶子上,也將標示分別來自公共、私人,或是深井水源。可口可樂旗下的Dasani在網站上公開承認產品取自本地水源,標籤上卻未注明。
品牌標籤頂多造成誤導,最糟的情況則是欺騙消費大眾。美國一件惡名昭彰的案例是︰某一口井位在有害廢棄物處理場附近,業主將井水賣給許多瓶裝水業者,而這些瓶裝水公司至少有一家將產品標示為「泉水」。另一個案例則是一種標榜「純淨冰河水」的產品,實際來自阿拉斯加某個公共自來水廠。
明尼亞波利斯市民麗莎.雷維吉(三十八歲)幾年前便不再喝瓶裝水,部分原因是她發現許多品牌的瓶裝水來自都市供水系統。她說:「一加侖瓶裝水的價格比一加侖汽油還貴,而你幾乎可以免費從水龍頭裏得到一樣的東西。我既然抱怨汽油太貴,為什麼還要花這個冤枉錢?可怪了,從來沒聽到任何人抱怨瓶裝水的價錢。」雷維吉說,她現在只喝過濾的自來水。
此中爭議不單是自來水與瓶裝水的比較;大部分人兩者都喝,都知道應該多喝水。但他們也許不知道,有些瓶裝水不像他們所想的那樣純淨。NRDC一九九九年對分屬一百零三種品牌的一千多種瓶裝水做了測試,是近來針對瓶裝水衞生規模最大的測試報告。該組織說,大部分瓶裝水沒問題,但他們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品牌,都至少有一種產品樣本含有超過政府或業界標準的細菌或化學污染物,其中包括致癌物。報告發表以來,相關規定並未出現重大變革,而瓶裝水業者也未徹底改變他們的作業方式,因此危險仍可能存在。
NRDC發現,有兩種品牌的樣本遭到鄰苯二甲酸鹽的污染,其中一例超過美國環境保護局對自來水所設的標準。這種用來讓塑膠變軟的化學物質,在化妝品、香水、浴簾,甚至兒童玩具裏都找得到,而且越來越引人關注。鄰苯二甲酸鹽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素,意即會妨礙或模仿荷爾蒙,從而影響身體正常運作。加上暴露在到處可見的種種化學物質影響之下,效果會加劇。
雄性胚胎在重要發展階段,若暴露於高劑量的鄰苯二甲酸鹽下,可能造成生殖器官畸形,包括出現隱睾症。有些專家認為,鄰苯二甲酸鹽與男性精蟲數量過低有關。
裝水的瓶子本身不含這種化學物質,因此NRDC測得的鄰苯二甲酸鹽可能是裝瓶過程中進入,或是原本水源就含有這種物質(某些地方的自來水也曾發現鄰苯二甲酸鹽)。
在美國,瓶裝水的確有安全規範,執行起來卻不容易。環境保護局負責規範自來水,瓶裝水則由聯邦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監督。然而據NRDC指稱,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管不到在同一州內包裝、銷售的瓶裝水,因此有大約六至七成瓶裝水(包括冷飲機所使用水罐的內容物)都不受該局規範。因此,檢測工作就得靠各州,但NRDC發現各州往往沒有適當資源來監督瓶裝水,有一個州甚至連一名負責這項工作的全職人員都沒有。
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要求瓶裝水業者定期檢測水中的污染物,但該局認為瓶裝水屬於低危險產品,因此這類工廠不會每年都受到檢查。
塑膠的問題
大部分瓶裝水裝在「聚對苯二甲酸乙烯酯」瓶子裏,瓶底標示數字「1」、PET或PETE。美國化學學會環境化學部門前任主席肯恩.史密斯博士說,這種瓶子大體上還算安全。但也有專家認為,這種塑膠瓶在炎熱或溫暖的溫度下儲存,可能釋出化學物質進入水中。
新澤西州居民布蘭達.戴克過去常大量購買瓶裝水,並存放在房子地板下方的空間,因此暴露在高溫環境中。一位經營天然食品店的朋友最近警告她,說塑膠瓶可能釋放出化學物質。為此,戴克已停止購買瓶裝水,回過頭來飲用自來水。「自來水必須再處理,但我寧可這樣做,以確保孩子健康。這就是最大的原動力。」
存放空間溫度過高並非唯一潛伏的危險,還包括周圍存放的其他物品。專家建議不要將水存放在車庫裏,或是瓦斯爐、殺蟲劑等化學物品附近,因為這至少可能會影響水的味道。
如何攜帶瓶裝水也要注意。許多人把放在熱烘烘汽車車廂裏的瓶裝水拿起來便喝,這種做法也暗藏危機。
史密斯說:「把瓶裝水留在車子裏會改變化學平衡,導致塑膠物質進入的速率加快。」紐約州二十二歲大學生艾美.道雷得知上述風險後非常擔憂。她說:「我從不喝瓶裝水,因為我知道自來水既乾淨又衞生,但我過去常用原本裝汽水或果汁的塑膠瓶裝自來水帶在身上。」現在她使用不銹鋼水壺,或以杯子在水槽裝水。「無論如何,能減少使用塑膠總是好的。」
「這些化學物質是不是有害?」聖地牙哥化學安全顧問詹姆斯.卡平說:「絕對是。」但正如其他種種有關爭論,化學物質對健康造成的危害迄無定論。「長期暴露在化學物質下,對健康究竟造成什麼影響,一直沒有黑白分明的答案。我希望有朝一日科學界的意見能趨於統一。」
同時,專家也針對某幾類特殊化學物質發出警訊。製造PET所使用的銻便是潛在的毒性物質。去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裝在瓶子裏的水存放越久(無論在商店裏,或在你家裏),產生的銻就越多。高濃度的銻可導致噁心、嘔吐、腹瀉等。此一研究發現的銻含量,都比美國環境保護局規定的安全含量低,不過這個課題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去年夏天,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有個委員會一致認定,聚碳酸酯(用來製造冷飲機水罐、運動水壺等硬塑膠製品,但不同於PET)中的一種化學成分「雙酚A」(bisphenol A),可能導致胚胎、嬰兒,以及小孩神經與行為方面的問題。該院贊助的另一個研究小組則認為「雙酚A」危害比這還大;成年人暴露在「雙酚A」下,腦部、女性生殖系統,以及免疫系統都可能受影響。
此外,瓶裝水對環境也有影響。
環境損害
NRDC專家珍妮.鮑爾斯說:「瓶裝水的生意越做越大,結果是對環境帶來多方衝擊,而這種衝擊只要打開水龍頭就可避免。」我們致力於減少石化燃料消耗,瓶裝水卻令這種消耗增加。製造PET必須用到原油,而我們使用的塑膠瓶越多,便需要更多原油來製造新瓶子。為了裝滿、運輸這些瓶子,還得燃燒更多石化燃料。
有些品牌的水來自數千英里外,運送這些瓶裝水,就造成碳污染流入水中,或排到空氣中。
還有就是水本身的浪費。根據奧勒岡州立大學水與河川流域研究所陶德.賈維斯博士的計算,光是製造空瓶子,全球每年就要用掉七百二十億加侖的水。處理並過濾自來水以便裝瓶出售的工序,造成更多浪費。有人估計過,為了製造你在商店貨架上看到的一公升瓶裝水,工廠就得用掉兩公升水。
瓶裝水吸引消費者的主因之一,正是那些攜帶方便、用過即丟的瓶子。然而,根據容器回收研究所估計,這類瓶子回收再利用的機會不到兩成。其餘都被我們丟棄在海灘、路邊、垃圾掩埋場裏,並待上一千年左右。雀巢等部分瓶裝水業者正嘗試讓自己變得較「綠」,推出較輕的瓶子,減少使用塑膠可達百分之三十。
這是好的開始,但業者──我們也一樣──還得更努力才行。
你也能幫上忙
你也擔心使用瓶裝水的習慣對自己或地球造成危害嗎?請採取以下的措施。
重新嘗試自來水。
若你飲用的水是來自公共水源(不是井水),應該每年從水公司取得一份水質或消費者信心報告。仔細閱讀,要確認你用的水不但全面合格,且污染物從未超出最大許可標準。
買水壺。
將一般或過濾後的自來水裝進可重複使用的不銹鋼(或以不銹鋼為襯裏)飲水容器中,使用前、後應予清洗。
面對辦公室飲水機,請三思。
飲水機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水質,其二就是飲水機的衞生。二○○四年,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曾就辦公室飲水機的水樣本作研究,發現樣本中的總菌落數,由每毫升十六到一千一百個不等。存在於飲水機中的細菌通常不是致病菌,但若因繁殖迅速而數量大增,對抵抗力弱者可能造成影響。但你見過任何人清洗過飲水機嗎?恐怕沒有。
明智地採購。
若非得使用瓶裝水不可,選擇獲有可信機構認證的品牌。亦可聯繫業者,問問他們水是在何處裝瓶?裏面究竟是什麼?
保持清涼。
不要喝置於高溫環境下的瓶裝水(例如,放在你車內的瓶裝水);不要重複使用塑膠瓶。
你需要濾水器嗎?
從你家水龍頭流出來的水可能很安全。
一般說來,飲用水中的毒素不會超出當局的規定,但仍有合理關切的餘地。或許是味道怪異,或許是水管老化產生的鉛污染,你的自來水可能一路上會增添不好的成分。
你使用的水裏有些什麼?
有些地區可能受到特定毒素污染,例如農場流出的污水或工業副產品,好比砷。砷污染也可能在環境中自然發生。
送去檢驗。
擔心的話,把你使用的水送交政府認可的機構檢驗,或者打電話徵詢衞生部門的意見。
選擇濾水器。
可供選擇的範圍很大,從桌上的水容器(例如具備碳濾心的水瓶),到那種將所有進入你府上的水一律淨化的設施。介於兩者之間的,是裝在水龍頭上和水槽底下的逆滲透裝置。
氟鹽二三事
大部分瓶裝水未添加氟鹽(若有,標籤上會注明)。現在的小孩常喝瓶裝水,較少喝添加了氟鹽的自來水,有人說這是近來蛀牙人口增加的背景因素。儘管蛀牙原因未獲證實,小兒牙科醫師瑪麗•海耶斯說:「我告訴家長,如果選擇未添加氟鹽的瓶裝水,就保護小孩牙齒而言便是疏失。我們知道,氟鹽在降低蛀牙的風險方面紀錄輝煌。」
如果你家使用的是沒有氟鹽的井水,只喝瓶裝水,或使用會把氟濾掉的濾水器(濾水器多屬這種),便應請教牙醫師該為小孩補充些什麼。
搶水,引爆新一波國際衝突【聯合新聞網,徐麗玲 2007/12/14
聯合國所發表的一份報告預測,在未來25年間,水資源的取用可能是導致非洲地區爆發衝突與戰事的最主要原因;最可能出現戰爭的地區,將是河流或湖泊為不只一個國家所共有的區域。
地球上可資利用的水源有限且日益減少,已是當今全世界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這不僅將威脅許多地區人民的生存權利,也將成為國際衝突的根源。各國搶奪有限的水資源,不但可能演變為外交糾紛,更嚴重者則會引發戰爭。
聯合國所發表的一份報告預測,在未來25年間,水資源的取用可能是導致非洲地區爆發衝突與戰事的最主要原因;最可能出現戰爭的地區,將是河流或湖泊為不只一個國家所共有的區域。例如尼羅河流經非洲10個國家,但是掌控權卻落在埃及和蘇丹這兩個位居最下游國家的手中,埃及就不只一次威脅說,河川上游的國家若是過度取用尼羅河水,她將不惜發動戰爭。
除了非洲以外,不論以前或是現在,世界上多個地區都因爭奪水資源而引發衝突。在南亞,印度與巴基斯坦為了印度河的掌控權而爭執不下,印度與孟加拉之間也為了恆河的水源而互不相讓,都升高了區域的緊張氣氛。
再如中東地區的水源尤其珍貴,更是決定戰爭與和平的關鍵。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日前終於同意重啟和談,但是水源的掌控卻與中東能否真正達成和平息息相關。據以色列前總理夏隆的回憶錄透露,發生於1967年的「六日戰爭」,爭奪約旦河水源的控制權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以色列不願放棄戈蘭高地,除了軍事理由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是河川的發源地,供應以色列25%的水源。
而以色列另外25%的水源則是來自於西岸(West Bank)山區的含水層,供應以國主要城市的飲用水。以色列於1967年佔領西岸之後,盡情享用這些珍貴的水源,但卻限制巴勒斯坦人取用,以致於出現以色列人的住宅內有大型游泳池等豪華設施,並且每天用灑水器灌溉草坪,但隔鄰的巴勒斯坦人卻連飲用水都難以取得的強烈對比。
未來巴勒斯坦在此建國之後,兩國要如何共享西岸的水源,將是一大難題。即使巴勒斯坦表現出極大善意,願與以色列和平共享,但是為了滿足巴勒斯坦人民的用水需求,供應以色列的水量必然將會減少,水質也將受到影響。而黎巴嫩和敘利亞對以色列四處強佔水源的做法也早已不滿,日後以色列與鄰國間是否會因爭奪水資源而再起紛爭,難以逆料。
在水資源堪稱充裕的北美,同樣也因用水而出現矛盾。美國不僅是全世界耗費能源最嚴重的國家,也是用水最浪費的國家。在藉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取得加拿大的石油供應保證之後,美國現在又不斷施壓,希望經由進一步談判掌握加拿大的水源。
美國的用水危機已經逐漸浮現,中南部多個州都有乾旱問題,不久前喬治亞州、佛羅里達州和阿拉巴馬州還為了如何分享水源而爭執不下。喬治亞州甚至擔心情況若無改善,年底前亞特蘭大的飲用水就將用罄。
在美國眼中,加拿大擁有豐沛的水源且人口稀少,又與美國接壤,自然是最理想的進口來源。然而在加拿大看來,為了滿足美國的能源需求,加拿大的耗水量已經非常龐大,若再要對美國供應用水,將對加國的環境生態造成難以彌補的破壞。
在另一方面,加拿大部分人士也擔心,美、加兩國共有的五大湖區在長期取用和暖化效應之下,水位已持續下降而漸呈萎縮;美國若大量抽取密西根湖的湖水以滿足用水所需,勢必會影響另外四個湖泊及加國境內聖羅倫斯河的水位,並進一步衝擊到魁北克省的用水。
面對世界各地相繼浮現的缺水危機,各國或有必要研商出一套負責任的用水政策,以避免水資源的浪費,並化解種種潛藏的衝突。更何況,人類固然面臨缺水危機,但是地球上並非只有人類需要水資源,還有其他物種生命也需要水。在尋求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不應傷害到其他國家人民、甚至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
水資源,全球市場熱門新品
水和空氣原本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但是水已成為可以販售的商品,全球的水供應正逐漸落入多國籍企業的掌控之中。全球原油、食品價格上漲已令許多國家苦不堪言,未來是否又將承受水價飆漲的壓力呢?
早在2000年,財星雜誌(Fortune)就曾預告:21世紀的水資源將像20世紀的原油一般珍貴。日前,美國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執行長唐諾修(Craig Donohue)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暗示,未來「水」有可能成為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的商品之一,進一步證實水資源漸是奇貨可居,商品化則是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長久以來,人類視取用大自然的水源為理所當然,卻未慮及水源會有枯竭的一天。事實上,雖然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是由水所覆蓋,但其中97.5%是含有鹽分而無法利用。而在剩下的2.5%淡水中,又有68%是在南北極的冰帽和冰河之中,30%是位於地下深層,人類無法取得。所以,只有約2%的淡水是位於地表,而這是全球人類賴以為生的水源。
然而,水源的分配並不平均,有的國家水源充足,但人口稀少。像是加拿大擁有全球最充裕的水資源,約佔20%,總人口僅佔全球的1%。而中國大陸擁有全球20%的人口,只有7%的水資源。至於原油蘊藏量豐富的中東,卻是水源匱乏,靠著全球1%的水源維繫全球5%人口的生存;對於他們來說,水比油珍貴得多。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全球70%的用水是在農業。隨著人口大量成長,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加,對水的需求量會更大。統計顯示,生產1公斤的米需要2千至5千公升的水;1公斤的罐裝咖啡需要2萬公升的水;製造1公斤的乳酪需要5千公升的水;而製作一個半磅重的漢堡需用掉1萬1千公升的水。
中國大陸和印度等地急遽工業化,改變了全球商品需求的模式,不但導致全球原油及原物料價格飆漲,間接也促成水資源的短缺。工業發展需要用水,原油提煉也不能缺少水。加拿大盛產油砂,從油砂中提煉出一桶石油,需要用掉三桶淡水。而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之下,加拿大每天必須對美國出口100萬桶石油。換言之,為了供應美國對石油的龐大需求,加拿大每天所耗費的淡水量已令人咋舌,但美國還希望加拿大的產油量能夠增為目前的五倍。
在油價高漲的壓力之下,多國政府致力於推動生質能源,期望能減輕對石油的依賴。然而很諷刺的,以玉米作物為主要原料的生質能源卻需要大量用水,並且會嚴重影響水質。美國政府鼓勵發展生質能源,促使許多非農業用地改種玉米,或是原本種植他種作物的農地,現在也改種玉米,而玉米的需水量又高於其他作物,以致於整體用水量激增。在此同時,種植玉米所需的農藥與殺蟲劑用量也高於其他作物,嚴重污染周邊的水質。
全球氣候變遷也是影響水源供應的重要因素。近幾年來,澳洲飽受乾旱之苦。在暖化效應之下,全球許多主要河川的水位持續下降,包括中國的黃河、埃及的尼羅河、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中東的約旦河,以及美國的科羅拉多河等。位於美、加邊界的五大湖區是全球最大的淡水區,如今也呈現快速萎縮的現象,水位已降至100年來的最低點,令兩國的專家憂心不已。
就像其他稀有資源一樣,水資源短缺也創造出嶄新的投資機會,商品化、私有化都是目前正在形成的趨勢。水和空氣原本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但是水已成為可以販售的商品,全球的水供應正逐漸落入多國籍企業的掌控之中。在唐諾修不否認水可能成為期貨交易商品之後,許多分析家認為,未來或許可以仿傚碳權交易的模式進行。無論日後如何發展,全球原油、食品價格上漲已令許多國家苦不堪言,未來是否又將承受水價飆漲的壓力呢?2007-12-14 聯合新聞網
台灣人用水 每年浪費1.5座石門水庫【聯合報07/12/14記者許玉君
經濟部水利署最新統計顯示,每人平均每日生活用水量比國際標準高出四十一公升,每年浪費的水量約三千四百億公升,相當於一點五座石門水庫的蓄水量。
水利署說,儘管國人節約用水意識已比往年提高,但許多民眾日常的用水習慣仍有待改善,例如開著水龍頭洗滌物品、洗衣服頻率過高、未裝置省水器材等,都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水資源。
水利署統計,用水量最高的前三名縣市,分別是台北市、基隆市與台北縣。台北人平均每人每天用掉三百八十八公升水,相當於一百九十四瓶兩公升裝汽水;最省用水量則是彰化人的一百九十九公升。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水利署和可口可樂公司,昨天共同發起「惜水樂活行動」,呼籲民眾「水龍頭開一半,水資源長相伴」,每次開水龍頭的水量節省一半,一年就可以省下一座石門水庫、相當於兩千四百億公升的水量。
水利署提出最新統計數據指出,國人每人每天平均用水量為兩百九十一公升,明顯高於合理用水量(國際標準值為兩百五十公升)四十一公升。水利署長陳伸賢說,如果每人每天可以節省四十一公升,全台一年可以省下超過三千四百億公升,相當於一點五座石門水庫。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李玲玲指出,雖然台灣平均年降雨量是全世界平均值的二點六倍,但實際上可利用的水資源只占降雨量的兩成,每人每年分配到的降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七分之一,屬於相對缺水國家。
不過民眾的憂患意識顯然不足。水利署另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五成的民眾認為台灣水資源還算充足,超過七成的民眾不曾遇過自來水供應不足的狀況,還有近九成的國人自認用水節省,顯示國內節水教育仍有待加強。
中國城市地下水 正在枯竭【聯合報07/12/14田思怡譯
在地下深處,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兩百多萬居民的最大水源正不斷枯竭。地下水位每年約下降1.2公尺。該市的水井已用掉當地三分之二的地下水。
在地上,這個華北平原城市正快速擴張。去年經濟成長超過11%。人口也在增加。一個新的高級住宅開發案,打出湖畔住宅廣告,而湖水正是抽自地下。另外,已建了一半的皇家拱廊建築群,則矗立在這個城市地下水位最低的地點之一。
張忠民(譯音)20年來一直致力提高民眾對該市供水問題的危機意識,他說:「買公寓的人不考慮將來是否有水可用。」
過去30年來,無限制的經濟擴張使中國成為世界強權,而維持經濟擴張少不了水。如今,中國疾速飛馳、經常浪費資源的經濟成長,正把國家推向水的危機。全國各地水汙染普遍而嚴重,各地用水需求都在增加,華北的缺水問題則急劇惡化。
中國在全世界搜尋石油、天然氣和礦產來維持經濟機器的運轉,但貿易解決不了水的問題。中國大約擁有全球7%的水資源,及20%的人口。中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也嚴重失衡,大約五分之四的水資源在南方。
中國現在的用水量已是1949年的五倍,各城市、產業和農作爭奪有限且失衡的水資源,使領導人面臨愈來愈棘手的政治抉擇。
以穀物為例。中國共產黨對仰賴進口糧食來餵飽人民素有顧忌,一向堅持穀物要自給自足。但種植如此大量的穀物,消耗華北平原大量的地下水,此地區生產全國半數的小麥。有些科學家說,這個快速都市化的地區農業應受限制,以保護岌岌可危的地下蓄水層。不過,這樣做可能危及數以百萬計農民的生計,並使國際穀物價格大漲。
對中共來說,眼前的挑戰是強迫這個全球最有活力的經濟體去節用和保護乾凈水源。水汙染很普遍。地方和產業傾倒廢棄物,使許多河流的某些河段變得「人體不宜接觸」。
北京和天津這樣的城市在節約用水方面已有進步,但中國經濟持續強調成長,中國產業的用水量比已開發國家高出三到十倍,視產品種類而定。
著名環保人士馬軍說:「我們現在必須把焦點放在節約用水。我們沒有多少額外的水資源,我們的資源相同,經濟成長的壓力卻大得多。」
過去,中共本能地用工程計畫來改善水的問題,如今又回到毛澤東未實現的計畫之一:斥資620億美元的「南水北調」工程,每年從水資源豐沛的長江流域,沿三條路線,把逾45兆公升的水輸往北方。這項工程若全部興建,將於2050年完工。
華北平原無疑需要所有能取得的水。這裡是人口逾兩億的經濟發電機,降雨量有限,60%的供水仰賴地下水。其他國家,像是葉門、印度、墨西哥和美國,也有地下蓄水層因抽取消耗以致水位低到危險的程度。但科學家說,華北平原下方的地下蓄水層也許在30年內就會被抽乾。
水力學家李察.伊凡斯說:「沒有疑問,水位下降速度很明確,並有完整記錄。如果繼續以目前的速度下降,他們會把地下水用光。」伊凡斯在中國工作20年,並擔任世界銀行和中國水資源部顧問。
後果顯而易見。
今年四月一個下著毛毛雨、空氣汙染嚴重的早晨,王寶生(譯音)駕著他的大陸製運動休旅車,離開北京西邊的購物中心,準備往南方開三小時車程,進行華北平原的水危機之旅。
王寶生每個月到石家莊出差幾次。他是當地的總工程師,監督南水北調計畫中一條五公里長的中央輸水道工程。小雨灑在擋風玻璃上,他背誦有關春雨對農人貴如油的中國諺語。他的車子穿過漫天塵土、光禿禿的河床時,他也注意到一條接著一條乾枯的河流:永定河、易水河、夏河,最後是滹沱河。
他說:「你看這些河上都有橋,但河裡沒有水。」
科學家說,大約一個世紀以前,華北平原還是個健全的生態體系。農人掘井,不出2.5公尺就會挖到水。
今天,這地區已成焦土。根據一項研究,大約六分之五的溼地已乾枯。科學家說,大部分天然河流和溪水已消失。幾條過去可航行的河流,現在大多成了塵土和樹叢。
這是怎麼回事?禍因有一長串,包括失當的政策、非蓄意的結果、人口爆炸、氣候變化,最重要的,是持續不斷的經濟成長。
毛澤東對於北方向長江借水的願景太過於簡化,但工程師和科學家對這項計畫辯論了幾十年,政府才在2002年批准,有迫於情勢孤注一擲的成分。今天,北方的需求更大得多,而南方水的品質急遽惡化。
棘手的政治抉擇似已無可避免。
現階段,石家莊就像大陸其他大城,首要目標是儘可能快速成長。
石家莊水資源保護局高級工程師王永利(譯音)說:「我們有缺水問題,但我們必須發展,而發展將放在首位。」(取材紐時週報)
全球500大河 過半乾涸汙染【聯合報07/12/14編譯田思怡
聯合國於2006年3月公布每三年一次的「世界水開發報告」,內容指全球五百大河流過半數嚴重乾涸和受到汙染,大陸的黃河幾乎已無水入海。
這分報告對「正在形成的災難」提出警告,指全球大河流的枯竭已達驚人程度,將對人類、動物和地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報告指出,從尼羅河到黃河,一些全球最大的河川受到極大的壓力,河水經常無法流入大海,或在流入大海的途中受到干擾。
全球最長的廿條河流均被大壩阻斷,五分之一淡水魚類不是面臨絕種,就是已絕種。
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和有「亞洲尼羅河」之稱的巴基斯坦印度河下游水量銳減,尼羅河下游水量以前每年有三百廿億立方公尺,現在只有廿億立方公尺;巴基斯坦印度河過去六十年水量減少百分之九十;澳洲的墨瑞河每兩年會出現一次流不到大海的旱象。
在歐洲,德國的易北河有時因水位下降無法通航;英國一百六十條河流中,有四分之一快要乾涸。
世界第五大河黃河和美國的科羅拉多河,全年大部分時間沒有水流進大海,過去卅五年黃河大部分時間河水流不到大海。
聯合國報告警告各國政府,全球的河川、湖泊和其他淡水系統的惡化情況驚人。報告警告說,「我們大幅改變全球河川的自然秩序」,最大元凶是大壩和全球暖化。大約四萬五千座大壩阻斷河流,儲蓄百分之十五的河水量,這些河水原本會流入海中。
報告指出,水壩的需求「會持續增加」,但建議目前尚未建水壩的河流應禁建水壩
達富爾發現地下水 是福還是禍?【聯合報07/12/14田思怡譯】
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本月宣布在達富爾北部的不毛之地下面發現廣大的地下湖,令人燃起無限希望。過去4年來受到戰爭蹂躪,這塊土地除了吮吸鮮血外是焦土一片。
這項發現最終能為這場毀滅性的衝突帶來解脫嗎?這場衝突至少造成20萬人喪生,迫使逾250萬人逃離家園。
希望建立在一個論點上,聯合國今年6月公布的報告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華盛頓郵報上的投書都提出這個論點,認為環境惡化和地球暖化的徵兆,是達富爾危機的根源。
達富爾 生態瓦解導致社會崩潰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說:「土地劣化(退化)、沙漠擴大與達富爾衝突之間大有關聯。」報告指出,達富爾北部的降雨量在過去80年減少了三分之一。報告說:「指數型人口成長和相關的環境壓力創造了衝突的條件,由政治、部族和種族的差異引發並延續衝突。」報告接著說,達富爾「可以看成生態瓦解導致社會崩潰的悲慘例子」。
利用一千口鑽入地下湖的井來汲出更多的水,可以一舉解除危機的想法,非常誘人。棘手的非洲衝突,從剛果到賴比瑞亞,從烏干達北部到安哥拉,總是想盡辦法也解決不了。相反地,一年年痛苦地拖下去,越拖越複雜,越無可救藥。給問題一個科學的解釋(環境惡化),以及一個高明的科技解決辦法(灌溉),可以滿足現代人道主義的心態。
然而,蘇丹慘痛的歷史是由內戰、饑荒、政變和專制統治譜成的,也因此令人大有理由持懷疑態度。
研究蘇丹氣候變遷影響的學者艾力克斯.德.瓦爾說:「就像所有資源一樣,水可以善用,也可以惡用。」他曾目睹1984年到1985年的饑荒,那次饑荒經常被指為緊緊扼住達富爾的生態危機的開始。
他說:「這可以是上帝的恩賜或詛咒。如果政府作風不改,設法在沙漠中建立某種綠洲,並控制哪些人可以在綠洲上定居,這簡直就是危機的延續和擴大,而非解決。」
在1980年代緊扼住蘇丹的旱災,以及旱災造成的人口遷徙和其他社會變遷,無疑是導致衝突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們使得以非阿拉伯人為主的農人,與多為阿拉伯人的牧人對水和土地的爭奪更為激烈。
然而,要不是有人類強而有力的手把它引到那個方向,環境災難也不會變成一場暴力動亂。
德.瓦爾說,「這些更廣泛的環境因素本身對衝突的形成並沒有影響,問題在於如何管理這些因素」。
水可載舟 亦可覆舟
事實上,雖然不同區域和社群遭受極大苦難,蘇丹整體來說,卻有豐富的資源可供使用,有石油、肥沃的土壤,甚至水源。的確,歷史可為殷鑑,這個新發現的湖,可能成為衝突的來源,也可能成為解決流血衝突之道。
蘇丹歷任政府和更早的殖民時期政府採取的農業政策,幾乎都無可避免地導致衝突。他們偏愛由政府及其盟友控制的大型機械化農場和複雜的灌溉計畫,放棄用雨水灌溉的小型農場,這些農場才是蘇丹大部分地區農村經濟的骨幹。
在蘇丹東部,地方叛亂已醞釀多年,自20世紀上半葉英國和埃及聯合統治蘇丹以來,貝亞人積怨已深。在他們的統治下,商業性農業的灌溉計畫剝奪了貝亞人的主要牧地。
後殖民時代政府早年得到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贊助,以農業發展的名義徵收大片大片土地,把自耕農轉變成國家及其盟友雇用的受薪勞工。
部分蘇丹人甚至被完全趕出他們的土地。1990年代初,努巴人被趕到村莊,為機械化農場提供了穩定的廉價奴工。
在其他地區,包括達富爾的部分地區,由政府和不注重保持地力之必要的投資人經營的密集機械化農業,留下大片大片的貧瘠土地。
美國進步中心和國際危機組織為剷除種族滅絕大屠殺和大規模暴行而推動「受夠了計畫」,計畫創始人之一約翰.普倫德加斯特說,在達富爾北部大致無人居住地帶推展新的龐大農業計畫,很可能落入這種毀滅模式。
研究蘇丹20年的普倫德加斯特說:「氣候變遷和缺雨的重要性,遠不及蘇丹政府提倡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發展策略,這些策略的重點是密集的農業擴張,耗盡地力,留下很多不能用的土地。這大概是達富爾衝突爆發之前的幾十年裡,達富爾內部人口大量遷徙的主要推動力。」
控制資源 成衝突根源
在那些年裡,政府利用爭奪水源和土地的緊張關係,以達到自身的目的,鎮壓非阿拉伯部族的叛亂,他們起事是為了分得更多蘇丹的財富和權力。
蘇丹政府供應部族民兵武器,以便和叛軍作戰,這些民兵殺紅了眼,根據布希政府和許多其他人的說法,最終會演成21世紀第一場種族滅絕大屠殺。
國際司法聯盟去年公布一分報告,分析石油和機械化農業在蘇丹人權侵害案件中扮演的角色,結論是:「蘇丹衝突的最大根源,是落入蘇丹中部政治和經濟精英手中的農村(最近已都市化)窮人遭到有系統虐待所導致的不穩定。」
這篇分析報告指出,達富爾衝突的核心,如同蘇丹的所有衝突一般,是爭奪資源控制權和財富的戰爭,然而這並不是農人與牧人,北部人與南部人,基督徒與穆斯林,或是阿拉伯人與非阿拉伯人之間的戰爭。
這是那些位居國家權力中心的人,也就是一個半世紀以來控制蘇丹及其財富的精英分子,與乞求分得一些從大餅邊緣掉下的屑屑的赤貧者之間的戰爭。
許多分析家認為,在這種關係狀態改變之前,其他一切都不會改變。(取材紐時週報)
別喝瓶裝水!?-關於瓶裝水的深層省思
Bottlemania : How Water Went on Sale and Why We Bought It
作者:伊莉莎白.羅緹
原文作者:Elizabeth Royte
譯者:褚耐安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18日
內容簡介
喝一口瓶裝水,不只是方便、解渴這麼簡單。
向侍者點一瓶進口水是高尚品味的象徵?原來,我們都中了商業行銷的計!
製作四瓶水需要耗用一瓶石油,
瓶裝水市場創造出巨大的環境傷害與能源消耗。
礦泉水真的比自來水潔淨、健康?用水的權利是誰的?
透過本書,您將對自己喝的水有不同的感想!
瓶裝水的品牌多得令人眼花撩亂,卻很少人知道僅有少數是真正的天然泉水。瓶裝水在美國銷售已超越牛奶和啤酒,飲用成本卻是自來水的兩千倍。在台灣,瓶裝水擁有年銷60億的市場,平均每人每年喝掉48瓶。全球瓶裝水年銷超過一億五千萬公噸並持續成長,然而消費者漸漸開始質疑對於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
作者藉由本書仔細追尋瓶裝水由深山林澗至超級市場的歷程,爬梳出其間商業和文化背景。她以洞察入微的妙筆,敘述不起眼的「水」如何被經營成獲利最高的「瓶裝水」。書中帶領讀者前往緬因州波蘭泉水泉源地,實際了解鎮民對抗跨國企業的艱辛爭戰,以及隱藏其中的背叛、欺騙和貪欲。在全球水源普遍缺乏的情勢中,類似爭取水權的努力與你我息息相關。
作者親身參訪各種瓶裝水廠,並與「瓶裝水達人」一同品水,邀請讀者一起思考最基本的問題:何人擁有水的權利?企業賣水賺錢是否符合社會正義?製造、運輸、處理寶特瓶對於環境有何衝擊?生飲自來水安全嗎?認為喝自來水不安全的人該怎麼做?水權落入私人企業之手對我們有何影響?
本書特色
台灣瓶裝水及瓶裝飲料市場營業額屢創新高,近來在環保識與水資源的意識提升下,在媒體與網路討論中,不時出現相關討論,已有議題空間。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羅緹(Elizabeth Royte) 自由撰稿作家,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哈潑》(Harper’s)、《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方外》(Outside)、《史密生博物館刊》(Smithsonian)、《紐約客》(New Yorker)。著有《垃圾大地》(Garbage Land)、《貘之晨浴》(The Tapir’s Morning Bath)。
譯者簡介
褚耐安 台大歷史系畢業。撰寫台灣第一本原住民歷史小說《排灣女頭目》(麥田出版),譯有《個人效率聖經》、《創意的管理》、《從需求到設計》、《精實服務》等書數十餘種,電視劇多齣。
目錄
1.森林裡的警報聲 An Alarm in the Woods
水,人類衝突的焦點和權力的來源;近年人們與國際飲料大廠開始就瓶裝水相關議題產生質疑與對抗,首先就從擁有美國最佳水質的緬因州探索起。
2.琳瑯滿目的水世界 All You Can Drink
水,喝起來如何?你有細究過這個問題嗎?世上也有像品酒師一樣的品水達人,來看看瓶裝水達人如何看待飲水。
3.神祕的地下水 Mysteries of the Deep
地下水是人類水源運用的大宗,大部分的水體都經過土地的涵養,地下水與瓶裝水商和人們的三角關係,是如何彼此作用著的?4.薩寇河的搖籃 The Cradle of the Saco
回到緬因州,來看看水商取水對水源地有何影響,又衍生了哪些相關的議題。
5.公共供水設施 The Public Trough
你是否知道家裡自來水的來源?現代公共設施使我們無須知道眾多生活細節:我們不知道自來水如何進入家裡,也不知道廢水何處去。
6.水龍頭裡的祕密 Aftertaste
自來水裡有些什麼東西?經過哪些處理?自來水的運輸與管線又有些什麼問題?
7.逆水行舟 Backlash
瓶裝水比自來水乾淨?喝瓶裝水比較衛生、味道比較好?認識瓶裝水將顛覆你本來的看法。
8.鎮民大會 Town Meeting
水跟陽光、空氣一樣,是生命必需;那麼水是否可以被私有化?世事並非黑白絕對,相關議題引發地球公民踴躍發聲。
9.喝水是基本人權 Something to Drink
了解對環境的衝擊,是減少衝擊的第一步。不喝瓶裝水,然後呢?我們要做些什麼才能讓用水更安全?
致謝
附錄A 相關網路資料連結
附錄B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內文 喝瓶裝水,不只是環保問題
瓶裝水近年成為了熱門話題。每回我翻閱報紙、雜誌或上網瀏覽,都有人指責喝瓶裝水是一種沉淪。但是,這些指責都基於濃厚的環保意識。我很懷疑這股反對飲用瓶裝水的浪潮能持續多久。這些批評大量引用學術單位和環保團體的統計數字,奇怪的是他們的重點其實不是水,而是石油。
抵制飲用瓶裝水的人士指出,製造美國一年使用的瓶裝水寶特瓶,需耗用一千七百萬桶石油(製造寶特瓶還釋出鎳、乙基苯、環氧乙烷和苯。不過現在大眾關心的焦點是地球暖化問題,而不是環境污染問題,所以這些污染元素未受到特別注意)。這些油足供一百三十萬輛車加油一年。
一千七百萬桶石油是大數目嗎?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美國每天耗用兩千萬桶石油。製造寶特瓶耗用的油,遠低於裝瓶和運輸耗用的。據統計,美國每週以船隻、火車、卡車運送的瓶裝水約為十萬瓶(單是二○○七年一年,波蘭泉水公司耗用的石油量為九十二萬八千二百二十六加侖)。再加上儲藏瓶裝水冷凍櫃耗用的能源,以及運送空瓶耗用的汽油,數量相當驚人。
太平洋協會的彼得‧葛萊克估計,製造、運送、處理一個寶特瓶消耗的石油,約為這個瓶子容量的四分之一。瓶裝水業者對於葛萊克的估算並沒有反駁。大家都知道石油是不能回復的資源,而且美國的石油大部分仰賴進口。尋找油源是國際政治動盪的主要原因之一,相關費用相當龐大;何況,石油對環境造成衝擊已是世人的共識。
產製瓶裝水的過程,消耗的自來水量也相當大。處理與裝瓶的程序,約耗用最後生產量兩倍的水(其中大部分用來冷卻製造寶特瓶的機器)。以逆滲透法過濾自來水裝瓶出售的工廠,每生產一加侖水需使用三至九加侖水(視過濾器的新舊和過濾物內容而定)。清洗裝瓶廠也必須使用大量自來水,尤其是生產有香味瓶裝水的工廠。平均而言,進入裝瓶廠的水,最後只有六○%至七○%成為瓶中物,其他都耗損掉了。
當然,瓶裝水業者並非唯一耗用自來水、能源和石油的飲料業者。產製一加侖啤酒必須耗用四十八加侖水;產製一加侖蘇打飲料必須耗用四加侖水;乳牛喝一加侖水才能分泌一加侖牛奶。但相對於透明、不含卡路里和咖啡因的瓶裝水,其他飲料的數量相對較小,而且產品性質差異極大。
瓶裝水沒有想像的潔淨
國際企業責信協會(Corporation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CAI)在暑假出動大批青年軍,在全美各地的公共場所宣導拒喝瓶裝水。他們舉著標語,用塑膠杯分別裝盛自來水和瓶裝水,邀請路過的人品鑑。一如預期,大多數品嚐者都無法辨識何者是自來水,何者是瓶裝水。但是據我所知,味道好不好是一回事,大眾最關心的還是飲用水的健康問題。
每一次,學術界人士、環保團體或政府單位提議進行具體檢測,證明標榜質純健康的瓶裝水是否質純健康,總是遭致瓶裝水業者惡意攻訐。最後,都以檢驗有瑕疵收場(如果檢驗沒有瑕疵,我們不會注意這則新聞)。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於一九九八年,曾進行全面性的瓶裝水檢測,受測樣本包括一○三種品牌的一千瓶水。檢驗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樣本含有砷、溴和大腸桿菌;有些樣本的砷含量和消毒劑副產品含量超過國家標準和工業標準。但瓶裝水業者贊助的飲用水研究基金會(Drinking Water Research Foundation),立即發表另一份檢驗報告,駁斥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檢驗報告。二○○四年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檢驗報告指出,有兩種品牌泉水的高氯酸鹽含量為○‧四五ppb和○‧五六ppb。對於花錢買健康的瓶裝水消費者而言,心裡很不舒服。
一九九四年,堪薩斯市健康及環境保護局曾檢驗八十種品牌瓶裝水,發現其中的百分之十五的塑膠軟化劑鄰苯二甲酸鹽(Phthalates),含量超過聯邦容許值;一半以上樣本含有消毒劑副產品三氯甲烷,約百分之五十含有消毒劑副產品二氯溴甲烷;四分之一含有砷;百分之十五含有鉛;百分之十九含有矽。矽是一種礦物,少量對人體有益,多量則對人體有害,幸好檢測出來的矽含量都不至於危害人體健康。
二○○○年,某大學檢驗五十七種瓶裝水,並與克里夫蘭的自來水比較,發現十幾種瓶裝水的細菌含量超過自來水的十倍(但自來水是新鮮的,瓶裝水則曾儲藏在密閉高溫、細菌容易滋長的環境)。消費者聯盟(Consumers Union)於二○○六年的檢驗報告,與自然資源協會的檢驗報告相似:某些瓶裝水的細菌含量過高。二○○四年,美國微生物協會檢驗六十八種礦泉水,發現其中的百分之四十含有細菌或菌類,而且其中二十一種品牌可以在實驗室環境中培養細菌。這些細菌的含量都低於容許值,對於健康的青壯年無礙,但兒童、老年人、身體虛弱者則不適合飲用。
瓶裝水檢頻遠遜於自來水
瓶裝水的檢驗結果令消費大眾震驚。根據政府訂定的標準,大多數瓶裝水都合格安全。FDA對於化學物質、微生物、輻射性物質的容許標準,與環保署一樣嚴格。但是,你捧著鈔票去商店購買質純、天然的瓶裝水,卻發現它的安全標準與自來水一樣,心裡難免失望。唯一的差別是,自來水公司必須每年公佈水中溶解物檢測結果;瓶裝水業者卻每年花費千百萬美元,說服消費者無須知道檢驗結果,並遊說立法機構可以不在瓶身標示溶解物含量。
瓶裝水和自來水的另一個不同點為,自來水被要求必須消毒,並檢驗其中的消毒劑副產品和微生物含量。而礦泉水取自地下,因此無須檢驗;瓶裝淨化水和蒸餾水取自檢驗合格的自來水,也無須檢驗。事實上,淨化水工廠雖然擁有先進過濾設備,未必妥適保養。骯髒的濾水器會污染水,而不是淨化水。
自來水公司每年檢驗水質數千次,並向政府主管單位報告檢驗結果。瓶裝水工廠也自行檢驗,並偶爾接受管理當局的抽驗;而且抽檢的時候,只檢驗特定項目,而不是全盤檢驗。
幸好,國際瓶裝水協會每年都對會員的產品進行檢驗,而且檢驗標準嚴苛。不幸的是,並非每個瓶裝水業者都是國際瓶裝水協會的會員(雀巢為會員,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並非會員),而且該協會的規範沒有法律強制性,消費者也無從得知檢驗結果。
此外,喝自來水引發疾病的案例,通常人數眾多而且集中某區域,因此容易引起大眾注意。相對地,喝瓶裝水引起疾病的案例則人數少而且分散(美國約有百次回收瓶裝水的紀錄。非洲、亞洲、歐洲則有眾多喝瓶裝水致病的案例)。
自來水惡化與變貴的惡性循環
我曾在紐約州德文郡(Dutchess)租屋居住。有天晚上我們很晚回家,上樓刷牙時發現抽水馬達沒法運轉。我們請來一個水電工,他說不是電路的問題,而是水井乾涸了。突然之間,我做的關於水的研究應驗在自己身上。水電工去而復返,放下四百六十英尺長的鉛錘,仍然觸不到水面。
然後我們做抽水測試(水電工的工具包括一段水管、一張紙片和一截斷筆),結果測得每個小時只能抽取七‧八加侖(半英吋口徑的澆花水喉,在正常水壓下,每小時能澆五百加侖水)。水跑到哪裡去了?很難說。聽說數英里之外有一家泉水裝瓶場,我懷疑這家工廠影響我們家的水井,但沒有證據。德文郡沒有詳盡的地下水地圖,而且我們住家附近的水井都曾經再鑿深,顯然我們的房東沒有這麼做。我只好去附近商店買兩加侖本地的泉水飲用,當晚並用地下室除濕機內的水擦澡(有點像童子軍露營)。但是新鮮感沒維持多久,再過一個星期租約到期,井水的問題就拋給別人了。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我面對的不是有沒有水的問題,而是水質問題。我和朋友前往長島(Long Island)渡假,住在出租別墅中。這一堆人裡頭,沒有任何一個人喝水龍頭流出來的水。原因五花八門:有人不喜歡井水的味道,有人擔心長島地下蓄水層含有石化原料甲基第三丁基醚(MTBE),有人擔心附近葡萄園使用的肥料和除草劑滲入蓄水層。國際企業責信協會指出,瓶裝水業者的行銷手法,使消費者誤以為瓶裝水是唯一安全的飲用水,並瓦解消費者對自來水的信心。還有,我們對環境污染的了解也助長業者的行銷績效。出租別墅的食物貯藏室裡有許多瓶裝水:二‧五加侖的鹿園泉水,二‧五加侖的波蘭泉水,一公升裝的沛綠雅,以及數瓶聖沛黎洛(全部都是雀巢的產品)。我問朋友們是不是雀巢的股東,他們聳聳肩說不是──純粹巧合。
不到幾天,儲藏室裡的瓶裝水喝完了。我不怕喝自來水,但疑慮孩子們是否能喝自來水。我面臨抉擇,但絕不願意將自己和孩子們的健康交付給一家道德有問題的企業──雀巢公司在非洲銷售嬰兒奶粉,導致母親們不親自哺乳;在象牙海岸的可可農場僱用童工,剝削勞力;在美國侵害城鎮居民的社區自主權。於是我發動我的節能減碳車,前往最近的一家便利商店,從貨架取下非雀巢公司的最便宜瓶裝水。
維護飲用水的量和質不僅是錢的問題,還牽涉分配與使用的問題。不喝自來水的人愈多,支持政府改善自來水系統的力量就愈小。政府必須有充分的民意支持,才會積極地保護上游集水區,取締污染源,制定嚴格的水質標準,汰換老舊管線。習慣飲用瓶裝水的民眾,沒有支持政府調高水費或改善供水設施的誘因(雀巢公司曾針對飲用瓶裝水的消費者做問卷調查,發現七二%的受訪者,贊成政府以納稅人的錢改善自來水設施。但這項問卷調查並沒有詢問受訪者,是否願意以加稅或提高水費的方式,改善自來水設施)。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喝自來水的人愈少,導致自來水的水質愈差,進而使得瓶裝水的需求量擴增。
這種情形已經在印度發生了,印度城市居民飲用自來水的人愈來愈少。失去付水費的人的支持,自來水經營面臨困境。對於有錢人而言這不是問題,因為有錢就可以買到外地運來的水。於是,發展中國家窮苦人家的婦女和少女,每天花數個小時排隊,用遠高於自來水費的價格,買幾桶水飲用。奈及利亞拉哥斯(Lagos)的窮人買飲用水的價格是自來水費的四至十倍,利馬(Lima)高於十七倍,喀拉嗤(Karachi)二十八至八十三倍,雅加達高於六十倍,海地的王子港(Port-au-Prince)高於一百倍。
富人買瓶裝水,窮人拿木桶買水。喝水真的存在階級制度嗎?未來的世界是否將出現百老匯歌劇《尿尿城》(Urinetown)的情景:只有富人有能力買水喝?還好噩夢不會成真。自來水公司了解:送進消費者家裡的水,只有一%至二%用於飲用和烹飪,大部分則用於澆草坪、洗車、沖馬桶、洗澡和洗衣。因此,無須花費千百萬美元提昇水的品質。
「如果我們無須花費上億美元經費(很快就會上兆)汰換管線、過濾、殺菌;是否能將這筆錢用於其他需求?」阿肯色州山谷泉水公司(Mountain Valley Spring Company)總裁伯列克‧史畢德(Breck Speed)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地方政府提昇自來水的品質至瓶裝水的品質,事實上是可能的,但是有這個必要嗎?」環保署於二○○六年十二月,就這個思考方向舉辦一場聽證會。聽證會的主題為:在特殊狀況下,是否可以瓶裝水取代自來水,以符合飲用水安全規範?
不久之前,麻塞諸塞州的衛斯佛鎮(Westford,人口兩○七五四人)飲用取自蜿蜒清澈的畢活溪水(Beaver Brook),無須過濾也不加氯消毒。我以前經常在畢活溪划獨木舟。小鎮的自來水供應處是一棟兩層樓的水泥建築,裡頭只有幾張桌子,一個工作間,以及幾輛卡車。每年一次,鎮公所僱請穿消毒潛水衣的技工,攜帶真空清潔機,潛入九十尺深的蓄水槽清洗。這套供水設施既簡單又功能良好。直到一九九九年,檢測發現鎮上的水含有過量大腸桿菌,衛斯佛鎮立即成為聯邦淨水基金的頭號補助對象。現在,耗資一千四百二十萬的淨水場已經運作,有曝氣塔、綠砂過濾池,以及紫外線殺菌設備。
衛斯佛鎮淨水設備的運作經費每年兩百萬美元。真的有必要花這筆錢嗎?小鎮自來水供應處的主管告訴我,大腸桿菌的菌源從未找著,也沒有任何鎮民因此罹病。伯列克‧史畢德認為,住在淨水費用「太高」的城鎮居民,應該選擇飲用瓶裝水。他的品牌價格便宜,每五加侖只六塊七毛五。我略算了一下:如果買他們的水飲用(不包括烹煮食物),四口家庭每個月將耗費兩百美元(這是依據現在的售價計算。如果乾淨的水減少,需求增加,再加上運輸費用上漲,史畢德顯然會調高售價)。
自然資源保育協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NRDC)的飲用水專家艾瑞克‧葛斯坦(Eric Goldstein)認為:「取用自來水製作瓶裝水販售,社會成本非常高。這種做法不但使人們用較高的價格購買飲用水,而且將導致民選官員和政府決策者不重視自來水,使得自來水質江河日下。」
http://www.books.com.tw/books/series/series9789866369179-5.php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