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Hall,U.)著的《英國皇家女人與她們憂都的愛情》(月旦出版社,1993)舊了些,來不及戴安娜王妃之離婚與死亡。
那我就來貼些戴安娜、王室醜聞與王室的命運:
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英文姓名:Diana FrancesLady Diana Frances Spencer,1961年7月1日-1997年8月31日),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太子的原皇後。1996年正式離婚。1997年,在巴黎的交通事故意外死亡。英國王位第2位和第3位繼承者威廉王子及哈裏王子的親生母親。 2002年BBC以過去的「偉大的英國人」投票第3位。
身世
戴安娜,安娜出生于英國一個貴族家庭,她是斯潘塞伯爵四個孩子中的老三。她的父親曾任英王喬治六世及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侍從官,母親擔任過王太後的女侍從,父親是子爵在1975年繼承了第8代伯爵爵位。
1967年戴安娜父母開始分居(由于斯潘塞不道德的男女關系),1969年正式離婚。父親婚後不久再婚,父母的離婚給予了戴安娜姊妹很大的傷害。8歲的戴安娜開始了寄宿學校的生活,不過,成績很不好,只擅長鋼琴、騎馬和遊泳。16歲的時候進入瑞士的一家新娘學校學習。
結婚
從瑞士回國後戴安娜開始涉及社交界,1978年11月在白金漢宮的查爾斯王太子的生日在聚會第一次與將來的丈夫會面。當時邀請戴安娜參加的sera正在和王太子交往中(1977年到1978年)。1980年7月戴安娜再次遇到查爾斯,並開始了交際。但是,一般認爲是查爾斯原戀人卡米拉-克向查爾斯推薦戴安娜的。1981年2月24日查爾斯王太子和戴安娜訂婚。
1981年7月29日,戴安娜和威爾士親王查爾斯?菲利普?亞瑟?喬治(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結婚。1982年長男威廉・阿瑟・菲力普・路易斯出生,1984年次男亨利・查爾斯・阿爾波特出生。但是,查爾斯跟卡米拉的交往暴光,這個緣故導致戴安娜爆飲。全世界的宣傳媒體戴安娜王妃,「我說不定在吃二份飯」「第三次懷孕嗎?」的報道被全世界刊登了,人們都在懷疑著是否第三次懷孕。
離婚與死亡
在查爾斯和卡米拉的交往傳遍後,把這個做爲時機的戴安娜與王室各種各樣的男性公開地也開始交往。1992年12月9日查爾斯王儲和戴安娜王妃分居,英國首相梅傑在議會宣布雙方正式分居。分居後的戴安娜心力交瘁,與皇家衛隊少校、她的騎馬教練休伊特發展了一段戀情,後者竟爲300萬英鎊將兩人的關系公諸于衆。在1995年的一次電視記者采訪中,戴安娜公開承認了這一戀情。對于一個女人來說,這的確需要極大的勇氣,也再一次證明了戴安娜真實和自然的生活准則。
1997年8月31日下午,英國王妃戴安娜與其男友、埃及億萬富翁之子多迪?法耶茲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聖托貝度假一周後回到巴黎。午夜過後,他們在巴黎裏茨飯店用完晚餐後准備前往多迪在巴黎16區的私人住宅。爲擺脫7名騎摩托車的攝影記者的追逐,他們乘坐的奔馳280SE3.5型豪華轎車時速高達150公裏以上。31日淩晨約零時30分,汽車行至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的阿爾瑪橋下公路隧道時突然失去控制,撞在隧道中央的一根分界水泥柱上,汽車被完全撞壞,多迪和司機當場身亡,戴安娜與她的保鏢身負重傷,被送進醫院搶救。追蹤戴安娜的7名攝影記者隨即被警方拘留。淩晨4時,戴安娜因胸部大出血在醫院逝世,年僅36歲。當晚,她的遺體在查爾斯王子和她兩個姐妹的護送下由專機運送回英國。
1997年9月6日葬禮,安葬在她的家族墓地,北安普敦郡(Northamptonshire)的奧爾索普(Althorp)。 上午,戴安娜的葬禮在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當靈車駛向大教堂時,百萬群衆肅立沿途,向"人民的王妃"告別。全世界十幾億人通過電視觀看了葬禮。白金漢宮降沒有下降半旗的事「王室沒哀悼戴安娜的死」指責開始出現。送葬行列前面的是丈夫查爾斯和二人的兒子。3人不是喪服穿著藏青的套裝。許多人彙集在沿途,哀悼神狄安娜的死。伊麗莎白女王也站立在沿途,棺通過眼前的話垂下了頭。 葬禮結束後,戴安娜被葬在故鄉奧爾索普的斯潘塞家族墓地。整個世界都爲戴安娜的早逝歎惋。舊金山舉行了萬人燭光遊行;湯加人用傳統的守靈方式懷念她;巴黎人在出事地點放滿了鮮花和悼辭,經過這裏的車都要放慢速度以表示哀悼;澳大利亞的土著孩子舉著橫幅悼念王妃,上面寫著:"你溫暖了我們的心靈"......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獲悉這一噩耗後發表聲明,表示:"戴安娜的死使世界的貧困者和老弱病殘者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人道主義的聲音"。戴安娜就這樣離去了。她宛如上帝的天使,帶著仁愛與至美來到人間,爲充滿鬥爭和惡行的世界帶來一束善與美的玫瑰色光輝。如今她已經完成了上帝的使命羽化而去,將一個迷人的美麗形象永遠定格在人們心中。
別了,英格蘭的玫瑰(環球時報)
她從倫敦聖保羅教堂走來,又從那裏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離去。16年的風雨曆程,悲歡榮辱從此劃上了句號。一朵光彩照人的玫瑰就這麽凋謝了,一個曾給人以同情、愛心和理解的王妃就這麽離去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外,成千上萬的人爲她祈禱,她的靈柩經過的77英裏道路上灑滿了鮮花。
許多人難以忘懷,因爲他們曾是16年前那場“世紀婚禮”的見證人。1981年2月29日,同樣的萬人空巷,迥然的氣氛情緒,倫敦是歡樂的海洋。那一天,戴安娜披著7米多長的婚紗,在聖保羅教堂與英國王儲查爾斯立下永生相愛的誓言,那情景恍如昨日,白金漢宮陽臺上的“世紀之吻”仍曆曆在目。如今曲終人去,天上人間!
“灰姑娘”邂逅王子的那個舞會是在查爾斯30歲生日的晚會上。盡管戴安娜只是個湊數的賓客,甚至沒機會與王子共舞一曲,但故事畢竟開了個頭。隨後,最重要的章節要數戴安娜那番關切的話:“你在教堂的走廊上顯得非常悲傷。這是我見到的最悲傷的情景。我看到你悲傷,我的心也在爲你流血。我想這不公平。你太孤獨了,應該有個人來照顧你。”他們談的是不久前查爾斯的叔叔蒙巴頓的葬禮。那天是1980年的7月,當時兩人坐在朋友莊園的幹草堆上聊天。這番話令查爾斯對這個小姑娘刮目相看。以後的事就順理成章了:約會、訂婚、半年後結爲百年之好。
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最華美的篇章。然而好景不長,新婚燕爾,爭吵接踵而至,隨後便是猜疑、不忠、分居和離婚,戴安娜最終因車禍慘死塞納河畔。一則美麗的童話故事最終因車禍衍變爲一場人間悲劇。
故事是殘酷的,但細想起來也在情裏之中。他們畢竟生活在20世紀的現代化時代,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各自的喜怒哀樂、成長背景和價值觀念。應該說,戀愛時的玫瑰、蠟光晚宴以及查爾斯的地位、王室生活的富貴,對戴安娜的愛情的確起到了某種催化作用。當然這也無可厚非。哪個少女不向往美好生活,哪個姑娘沒有夢見過白馬王子?
事實上,這一婚姻的浪漫色彩更多的是由善良的人們演繹出來的。從根本上講,它一開始就包含諸多的現實考慮。在查爾斯漫長紛雜的尋妃道路上並不是沒有心儀的姑娘,只是作爲王妃,未來的王後,她們總有這樣那樣的不盡如人意之處。最後相中戴安娜,是因爲她基本能滿足王室的苛刻條件。首先,她年輕,貌美,出身貴族,家族信仰新教。其次,她的家庭與王室相熟,她本人就象鄰家女孩那樣爲王室所熟悉。更重要的是她從未交過男友,是個處女,不會有人說東道西,丟王室的臉。在她之前查爾斯的多個女友都因爲這一點而未能進入王室。也有人說這裏面還有更重要的,即當時英國的經濟形勢嚴峻,失業、罷工等使王室的威望江河日下,王室希望通過迎娶這位當過幼兒園教師的平民女子來取悅人民,拉近與人民的關系。當時年僅19歲的戴安娜當然不可能想到這些,但是後來她確實起到了這一作用她的風采、她的行動給王室注入了活力。這當然也是她本人始料未及的。
走進深宮之後,戴安娜對王室的生活從霧裏看花到切身感受。繁文縟節,清規戒律,隔閡冷漠令她這個初來乍到的年青女子備感緊張、孤獨、無助。可她的丈夫沒有給她以適當的幫助。盡管她嫁給查爾斯多少有點圖慕虛榮,但在她內心深處最渴望的依然是真愛,是有人能關心她。童年父母離異,失去關愛,這種創痛時時刻刻追隨著她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對親情、對愛的渴求與日俱增。查爾斯是她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她全身心地愛著他,一片癡情。她的理想是象童話故事中說的“從此她和王子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白頭偕老。
戴安娜雖然不受王室歡迎,但卻受到百姓的愛戴。她親切和藹,熱心公益事業,贏得了廣泛贊譽。無論自己的婚姻生活有多麽不幸,她在大衆面前總是笑容可掬,把熱情和體貼帶給那些不幸的人們。她與英國100多個慈善團體有聯系,是6個慈善團體的主席及英國紅十字會的顧問。她富于愛心和同情心,與艾滋病患者和麻風病患者握手,在津巴布韋爲難民分發食品,在薩拉熱窩訪問戰爭致殘的兒童,在紐約拍賣自己的服裝爲抗艾滋病和抗癌協會籌款……就在去世前的三個月她還訪問了波斯尼亞,身穿防護服走在插有骼髏標記的雷區旁的小路上,爲國際性禁止地雷運動作宣傳。這一切使她贏得了"和平王妃"的尊稱。
http://baike.baidu.com/view/30428.htm
黛妃與女皇 The Queen (2006) UK
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
編劇:彼得摩根
演員:海倫米蘭/詹姆斯克隆威爾/Alex Jennings/Roger Allam/席薇雅辛絲
劇情簡介
當黛安娜王妃意外死亡的消息傳出後,世界一片震驚。世人對英國皇室產生了懷疑,皇室信用急速下降,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這時並沒有公開露面,而是和家人躲到了度假城堡裡。首相布萊爾一上任就要面對國人日益高漲的反皇室情緒,壓力很大,他必須盡快找出方法,令女王和人民的關係改善……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以他最拿手作家導演的敘述手法,流暢又細膩的表現出女皇面對這位讓她頭痛不已的媳婦死亡事件的內心煎熬和天人交戰。而劇本則出自史蒂芬佛瑞爾斯有多次合作經驗的編劇彼得摩根,他利用各種管道取得王室內部不為人知的資訊,編寫出這部充滿人性掙扎的劇本也因此獲得金球獎的青睞;而演出女皇的海倫米勒則在人母與一國之母的角色扮演上,表現得可圈可點。
《黛妃與女皇》將帶領觀眾深入一個震撼20世紀的國際事件,揭開悲劇發生時的權力核心面貌,瞥見引人省思、刻薄嘲諷、感人肺腑和高潮迭起的高層內幕。這個真實事件的虛構故事背景設在1997年8月,也就是英國黛安娜王妃突然意外身亡的時間點,揭露英國皇室和英國政府之間的秘密互動。悲劇一發生,以英國女皇(海倫米勒 飾)為中心的保守傳統英國皇室,與機智重形象的新任首相布萊爾(麥可辛 飾)彼此之間缺乏共識,結果造成激烈明爭暗鬥的情景,雙方周旋於秘密和公開、責任和情感、因循和行動等對立態度。同時,沈浸於悲傷情緒的英國人民也冷眼旁觀英國皇室對於此一事件的反應。
《黛妃與女皇》在創作電影劇本時,曾訪問許多相關人物,投入大量調查工作,收集各方可靠情報,並根據所有資訊創造出最真實的事件情境,精心描摹維妙維肖的現代當權人物。英國女皇身為當今世界上少數僅存的君王,此片即生動刻劃其不為人知的一面,描述她在黛安娜王妃驟逝後,遭逢前所未有的媒體攻擊、公關操弄以及民眾的反動情緒,以及此一低潮期表現出來的脆弱人性。
黛安娜王妃是全球公認最知名、最受愛戴的女性之一。1997年8月,她因嚴重的撞車意外身亡於巴黎街頭。這個震驚世界的消息一傳開,紛紛成為各國際媒體的頭條新聞。在英國國內,民眾沈浸在深切悲痛情緒的同時,面對英國政府與皇室搖擺不定的態度輿論界也開始出現撻伐的聲音,使得皇室內部動盪不安。
這個轟動的悲劇事件對於權力核心的影響與一般社會的反應截然不同。檯面下,新成立的英國政府和英國皇室展開激烈的秘密對峙,雙方斡旋於黛安娜王妃過世的善後處理。黛安娜王妃未離婚前已經是高度爭議的公眾人物,但她和查爾斯王子分手之後仍維持公開形象,頻繁出現在報章媒體,使得皇室對她的言行十分不滿。現在黛安娜王妃驟逝,女皇帶領的皇室一如往常表現出對於家族悲劇的低調態度,隱蔽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Balmoral)城堡中,仍然過著平靜不起波濤的皇室生活迴避大眾目光,直到新政府領導人的首相布萊爾出面說服皇室對人民發言表態。
電影內容就是以震驚當代英國社會的轟動事件為主題,精彩描述皇室在黛安娜王妃過世後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及情緒激動的廣大英國人民之間的衝突互動關係,這現象反映了皇室權力的快速消退,首相地位的提高,以及英國步向民主、開放新形象的轉變動力。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qen20436697&channelid=CH57
不負責任影評:《黛妃與女皇》(The Queen)
說實話,我比較喜歡本片一開始的譯名:《女王陛下》。雖說女「王」與女「皇」有其定義上的差別,但《女王陛下》至少翻出The Queen背後所代表的權勢地位與王室正統性。現翻成《黛妃與女皇》不但分散了焦點,原先「女王陛下」的氣勢似乎也消失無蹤。
西元1997年8月,搭載英國黛安娜王妃的轎車為了躲避狗仔隊的追逐,撞毀於巴黎的地下道。黛安娜王妃傷重不治死亡。因黛妃本人的話題性以及皇室與媒體的惡質關係,黛妃死訊一傳出,除了震驚全世界外,關於皇室陰謀論的諸多揣測也甚囂塵上。《黛妃與女皇》就是以黛妃死亡後的七天內,英國皇室的代表人物伊莉莎白二世與新首相東尼布萊爾所領導的工黨政府,二者之間微妙的政治角力與拉鋸關係。
由於黛妃之死距今僅十年,在所有評論尚未蓋棺論定,以及當事人皆還健在的情況下,編導不但在史實的考證下得格外小心(因為稍有閃失,劇中人物都可以活著跳出來告你毀謗),還得排除政治力的壓迫,以戲劇的手法來詮釋這段七天之內不為人知的宮緯秘辛。因此看完《黛妃與女皇》後,首先不得不對導演Stephen Frears豎起大姆指,肯定他拍片的道德勇氣。聽說這部片是他花了許多力氣,訪問皇室周遭的相關工作人員,收集到許多非官方的小故事,再輔以媒體的相關報導,大膽側寫皇室內部對於黛妃之死的冷淡背後的原因。
《黛妃與女皇》從一名畫家與女皇的對話中展開。那天是英國首相選舉的投票日。白金漢宮外頭人聲鼎沸,英國現任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卻好整以暇地端坐宮內,擺pose做模特兒。在女皇與畫家的對話中,觀眾得知了女皇雖然擁有整個大不列顛帝國,卻連最基本的「投票權」也沒有。(這是由於英國的政權由首相內閣及國會掌握,君主的實際角色則限於非黨派功能)象徵英國女皇只有虛名,沒有實權。除了在爵位勳銜的頒授上可以論功行賞,卻無法在政治決策上做出貢獻。
即便如此,英國女皇仍然以舊有的傳統自居,高貴且自信地活著。出生於1926年的伊莉莎白二世,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並在1952年(26歲)加冕成為女皇,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伊莉莎白二世這個角色,在海倫米勒的詮釋之下,活脫似從現實生活裡走出來的人物似的。電視裡的伊莉莎白女皇略顯老態,而電影裡的海倫米勒則是神采奕奕,一舉手一投足間皆散發出女皇的貴氣與尊嚴。光是看她收放自如的演技與散發出來的不凡氣質,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對照於海倫米勒的威嚴莊重,她身邊的二個男人-菲力浦親王和查爾斯王儲就顯得卑微不堪。美國老牌演員James Cromwell飾演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力浦親王,在母權社會的制度下,他在女皇邊的叨叨絮絮全變成八婆式的碎碎念。若說伊莉莎白二世是個尚能接受現代化的保守派女皇,那菲力浦親王根本就是食古不化的老頑固。所有女皇所做的決定,他都有意見。可惜他所娶的是母儀天下的英國女皇,無論再怎麼不爽,檯面上也沒有他說話的份量。 而在電影中,由Alex Jennings所飾演的查爾斯王儲更變成一個懦弱無能的軟腳蝦。他對於母后的命令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就算是前妻意外喪生,連喪禮是否要公開或私辦都要看母后臉色,敢怒而不敢言。最後好不容易找到新任首相東尼布萊爾當做擋劍牌,卻連打電話給他的勇氣也沒有。所有事情都要靠身邊的私人秘書打電話來傳達。顯見導演對於查爾斯王儲這個角色極為不滿,因為電影中的查爾斯王儲,除了對母后的唯唯諾諾外,就只剩在辦公室裡對屬下的擠眉弄眼。不禁讓人對這位英國的下一個國王感到好氣又好笑。
另外一位靈魂人物-也就是英國當今首相Tony Blair-則由英國性格演員Michael Sheen所飾演。Tony Blair在電影裡頭是個討喜的角色,不但周旋於查爾斯王儲與伊莉莎白二世的母子關係之間,還必須成為政府與皇室之間的潤滑油。關於Tony Blair在片尾的態度大轉變,從反君主制度到擁護伊莉莎白二世,甚至排除眾議替女皇說話,編導提出一個模糊的論點。在某場戲裡,Blair的妻子質疑丈夫,從反對君主制度到擁護女皇的原因是因為,Tony的母親跟伊莉莎白二世是同年代的人(註:Tony Blair出生於1953年,正好是伊莉莎白登基後一年)。因此他比較能夠以母親的角度,將心比心地替伊莉莎白二世設想。
除了演員精湛的演技外,編導功力亦令人讚賞。我很喜歡導演利用「公鹿」做為傳統皇室有權無勢的象徵。在英國宮廷裡,打獵是很尋常的戶外活動。被獵殺的公鹿頭會被製作成標本,懸掛在走廊邊,象徵皇室的權勢。某日,女皇的車在溪邊拋錨,孤力無援的情況下,累積數日來的情緒終於爆發,一向喜怒不形於色的女皇竟在溪邊暗自啜泣起來。忽然間,她見到一頭有十四根角的公鹿,雄糾糾氣昂昂的站在她眼前。
那公鹿昂然挺立的姿態,喚醒了女皇身上所流的高貴血統。女皇於是將眼淚擦掉,催促公鹿離開,以免遭到獵人的捕殺。諷刺的是,就在女皇決定採納Blair首相的決定,回到白金漢宮向已逝的黛妃致意時,才得知公鹿被射殺的消息。離開Balmoral Castel之前,她特地到了射殺公鹿的莊園。當她走進密室,先看到被斬首的公鹿屍首,再看到被切割下來的鹿頭與角。所有親王/王子們都在追尋的公鹿(皇宮權力),竟然死在爆發戶槍下,這無疑是對皇室威權被資本家去勢所做的最大諷刺。
看完《黛妃與女皇》後,不得不配服導演Stephen Frears的道德勇氣。這部電影是他花了多年力氣,訪問皇室周遭的相關工作人員,收集到許多非官方的小故事,再輔以媒體的相關報導,大膽側寫皇室內部對於黛妃之死的冷淡背後的原因,而創作出來的劇本。黛妃之死距今僅十年,在所有評論尚未蓋棺論定,以及當事人皆還健在的情況下,編導不但在史實的考證下得格外小心(因為稍有閃失,劇中人物都可以活著跳出來告你毀謗),還得排除政治力的壓迫,以戲劇的手法來詮釋這段七天之內不為人知的宮緯秘辛。
不過,隨著最近黛妃死因報告的出爐,勢必再度引起世人對於黛妃之死的好奇與想像。關於種種皇室暗殺黛妃的陰謀論,在電影裡並無多加著墨,只是加了一幕狗仔隊為了搶新聞,枉顧人命飛車追逐的不堪畫面。黛安娜王妃的名氣,可說是成也媒體,敗也媒體。不過也拜影像科技所賜,《黛妃與女皇》裡使用大量的新聞資料畫面,忠實地呈現黛妃過逝的七天內,舉國哀悼的悲傷氛圍。英國皇室對世人來講,本來就是一個比任何宗教更神秘的組織。透過電影鏡頭的呈現、近乎真實的人物側寫,以及紀錄片式的新聞影片,讓觀眾能夠以全知觀點,揭開皇室的外衣,一窺這神秘家族背景,不為人知的真實人性。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22809
評《黛妃與女皇》
這部電影應取名《黛安那的喪禮(Diana’s Funeral)》比較貼切。
電影拍得很細緻。人物刻畫生動:首相布萊爾、女王伊莉莎白、王夫飛利浦、……,都讓人如見其人。皇家獵場的風景拍得很美,配樂也很對味。電影將王室對黛安那(車禍死亡前已與查爾斯王子離婚)的不屑表露無遺,不過也無形中也替女王申了冤。是一部會讓人想看第二遍的好電影。
對劇情感觸最深的是,整個政府的決策,全都跟著大聲的媒體走,讓人不曉得是媒體治國,還是政府領導人治國。從這點看,台灣和英國沒甚麼兩樣。這就是為甚麼好多看不下去的公務員提早退休的主要原因:無法好好的為社會做點事,只能被迫跟著首長讓媒體牽著,像無頭蒼蠅般的團團轉。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23006
再談「黛妃與女皇」
對於女王而言,黛安娜所代表的一切簡直是對她所有價值觀的一種羞辱與否定。
女王自年輕時代接任國家元首職位開始,便認定「責任優先,個人其次」,她說「這是我唯一知道的原則」。進入皇室成為王妃的黛安娜,卻否認自己政治人物的角色,並表示她不想做真正的女王,只想做大家心中的女王。
王室身為國家精神象徵,成員身份自然代表著責任,戴安娜不願意接受新身份所帶來的束縛,自然與王室所有堅持的價值相衝突。戴安娜「個人優先,責任其次」的表現,在媒體盛行的時代,卻也正好成就她個人無限的魅力。布萊爾為她獻上諡號「人民的公主」,的確恰如其分!
和戴安娜的受人歡迎相比,女王的自我約束就顯得陳腐不堪。
女王所有對戴安娜喪事的考慮都與媒體及民眾的期待相違背。但對於女王而言,一生不曾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戴安娜,沒有任何道理享有崇高奢華的喪禮,唯一的道理就只有媒體及民眾的期待。
在媒體庶民當道之時,政治人物所堅持的價值,是否還能延續維持、發光發熱?至少在戴安娜事件中,政治領袖是敗的一塌糊塗。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23674
「黛妃與女皇」看後
昨晚去看「黛妃與女皇」,看完後感受相當複雜。
電影描寫英國王室1997年所面臨的一次危機,王室的對應與處理過程。類似以真實危機處理為題材的電影,還有描寫美國甘乃迪政府1962年古巴危機的「驚爆13天」。「驚」所面對的危機如若處理不當,冷戰對峙的兩大超級強權將有開戰的可能,情節因而安排的緊湊明快。「黛」的危機則為王室對黛安娜過世的反應不如人心預期,故不涉及王室外的風險,電影表現的是女王的心理轉折,節奏自然緩慢沈重。
王室一直無法理解「黛安娜魅力」,這樣一位前王妃,從未領導國家或為國家做出任何卓越貢獻,為何會讓民眾為她如此痴狂。
或許戴安娜現象反映的是一種夢想,普遍存在於庶民心底不敢言說的期待:有一日我也能翻身變成王子或公主。而戴安娜成為王妃後,仍不願受王室的傳統規範羈絆,也因而保有庶民的氣質,在媒體盛行的時代,這樣的氣質具象成為一種親和力,因而受到民眾的愛戴歡迎。 其實現在各民主國家的領袖,又有誰不努力表現得親民愛民,批評別人民粹的人,自己不也常遂行同樣的作為,誰能例外,誰敢例外。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23619
《黛妃與女皇》風雨漂搖,不只維音嘵嘵?生命的堅強與脆弱
今年奧斯卡季非常看好的一位最佳女主角候選人,就是《黛妃與女皇》〔The Queen〕中飾演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她精采的演出,在威尼斯影展首映之後,讓全場起立鼓掌長達五分鐘。
中文片名翻作《黛妃與女皇》,不知道是故意要賣黛妃還是怎樣,英文明明就只有「The Queen」,《黛妃與女皇》這部片子,要談的就是伊麗莎白二世,如果真的要「誰與誰」的話,不如來個「女皇與首相」還比較貼切。片中沒有任何黛妃與女皇的互動,所有的黛妃都是用記錄片的型式呈現,在《黛妃與女皇》裡,黛妃是一個「事件」,不是一個角色。
《黛妃與女皇》講的,是在黛妃的車禍事件之後,皇室不公開回應的作法、英國當時的社會文化(人民對黛妃的愛戴)、以及政治的牽扯。觀眾對背景要有足夠的了解,因為這不是一部「狗仔飛車追逐黛妃」的極速動作片,而是傳記類的政治電影。
首先,你要了解英國的內閣體系,有皇室,有首相〔Prime Ministor〕的制度,以及他們在英國所扮演的角色。再來,對黛妃的過去也要有所了解,電影沒有多著墨去做回顧,把這些設定為已知的常識,你要知道她是嫁入皇室的平民,你要知道她和查理王子〔Prince Charlies〕的關係並不好,你要知道查理王子有另一個女友,而黛妃自己也傳過不少劈腿醜聞讓皇室很頭痛,你要知道英國人民仍相當喜歡這樣的黛妃(或許是對追求真愛有較為開放的態度)。你要知道伊麗莎白二世很年輕時(二次大戰時)就從父親手上接下重責大任,最好對整個皇室血脈有所認識(片中還有詹姆士康威爾〔James Cromwell〕用英國腔演出菲利普〔Prince Philip〕)。
這些背景的知識,會有助於你了解電影要拍的是什麼,讓你更懂得片中的爭議、片中的壓力、片中的感動。受到責難的傳統皇室與受到肯定的新任年輕首相兩邊互動,揭開了伊麗莎白二世在看似不盡人情的表相之下,充滿人性的一面。題材很嚴肅,卻還蠻好看的,火行者從來就不哈政治電影,也是看得津津有味,因為黛妃的事,我們都經歷過,曾在電影機前感到震驚,切身的感覺,會讓你想更了解,這事件對背後的皇室有著什麼樣的衝擊。
《黛妃與女皇》中也有小部份譏諷型的對白幽默,和很多很棒的演講詞(She was people's princess… 寫得多棒!)。更重要的是,《黛妃與女皇》很專業。看一部電影時,螢幕上的東西要能吸引你,總得有些你會好奇想知道的成份(大家看A片的第一次通常就是因為好奇不是嗎?疑?扯遠了),如果螢幕上呈現的材料不夠專業,還不如自己看看新聞就好了。而《黛妃與女皇》表現出非常的專業感,怎麼看都像是真的在看皇室與政治人物的生活,說服力十足。
編劇彼得摩根〔Peter Morgan〕獲奧斯卡提名當之無愧(我說不定下注會賭他贏,不過還要再觀望一下),《黛妃與女皇》中的人物都還在,要拍一部描寫這重大事件的電影,所採用的角度非常關鍵,再怎麼刻意避免,電影中勢必還是會帶著批判(《華氏九一一》〔Fahrenheit 9/11〕是此類電影中的批判極端:「擺明我就是要批到你死」等級),彼得摩根的處理很得宜,剛開始,我還以為他是和人民與媒體一樣,對女皇的冷淡表現充滿執疑,但透過首相的諫言與交流,我們得以看見伊麗莎白二世的真情流露面,她對她的人民有錯誤的認知,但她的認知卻讓我不忍給予任何的責難。面對危難所展現的韌性,必需藏在內心深處的感傷,都讓伊麗莎白二世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女皇,變成和你我一樣的血肉之軀。在她身上,可以同時看到生命的堅強與脆弱。
看到成千上萬花束上的小卡時、或是一個小女孩獻上花束時,伊麗莎白二世那複雜的心情,又怎是光看批評皇室沒有出面的新聞所能夠了解?
沒有海倫米蘭當媒介把伊麗莎白二世的心境轉變傳達給觀眾,這麼好的劇本也無法發光。
"Tradition Prepared Her. Change Will Define Her." 這是《黛妃與女皇》的 tagline,沒什麼能比這幾個簡單的字,更清楚說出電影的意涵了。
在風雨漂搖時局動盪之時,伊麗莎白二世展現出了她絕不只是維音嘵嘵的韌性。
導演史帝芬佛萊爾斯〔Stephen Frears〕的作品,我最喜歡《失戀排行榜》〔High Fedility〕,它給了愛情電影非常不同以往的風貌與感動,不久前的《裸體舞台》〔Mrs. Henderson Presents〕我有寫過,也是一部感人感得很另類的奇特佳作。而這部《黛妃與女皇》,仍帶著相當的風格,他抹除了片中所有的血腥味(車禍的部份),就連事後去醫院看屍體時,也把房門關上完全靜音。黛妃的存在,電影蜻蜓點水地帶過,黛妃的不存在,電影則刻骨銘心地描摹。
只要你曾關心過這個事件(或至少願意現在再去了解),《黛妃與女皇》都很值得一看。
http://blog.nownews.com/firewalker/textview.php?file=0000048457
黛妃與女皇 The Queen
【黛妃與女皇】的中文片名雖然把已逝的黛安娜王妃擺在前面,其實內容的重點卻是1997年黛安娜因車禍猝逝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依她的教養、經驗、以及主觀,決定選擇低調處理、沈默以對,沒想到英國人民的激烈反應,以及新上任首相布萊爾的對策,在短短幾日內竟對女皇為首的英國皇室帶來莫大的衝擊。
英國編劇彼得摩根在去年交出了兩個優異的好劇本,除了【黛妃與女皇】由他原創,還有改編自小說的【最後的蘇格蘭王】,兩者皆以真人真事為基礎,摩根的一貫手法乃是透過兩個勢均力敵的人物來豐富看似質樸的劇情,只消幾個事件的你來我往,即可凸顯出角色的深層性格以及轉變的層次,技法熟練深刻。尤其【黛妃與女皇】在缺乏足夠的時間距離下(況且女王現今仍在位),拿捏的難度可想而之。
但我相信無論英國女王或是首相布萊爾,如果看過本片,應該都會滿意電影對他們的詮釋(不高興的恐怕只有他們各自的另一半)。因為兩人並沒被塑造成城府深重的敵人,影片雖然諷刺了皇室體制某些迂腐的傳統、不切實際的效率,也對布萊爾幕僚精於修辭卻無法體諒女王心境的尖酸聰明,不假詞色。而女王與首相反而透過意見往返,從不以為意到緊繃狀態,進而逐步建立起一股迷人的默契。
黛妃之死,確實考驗了新上任的執政團隊的應變能力,也差點危及英國皇室的形象。但媒體的緊迫盯人加上搧風點火,非但成為黛妃香消玉殞的原因之一,也在消費了她的死亡後,挑動民眾的情緒與英國政治頂層的矛盾。當女王悠悠嘆道時代變了,疑慮的不只是人民對她的期待究竟是什麼,也驚訝於媒體的壓力與影響。諷刺的是黛妃生前與死後既飽受媒體的騷擾,卻也透過媒體建立了她超越皇室的魅力形象。
因此,女皇獨處時的飲泣,或是哀悼被獵殺的美麗雄鹿,都有了雙關或暗喻的意義。而當她決定重返眾人與媒體面前,目睹了滿片花海所象徵人民對黛妃的情感,以及悼念卡片上對皇室無情咒罵的字眼,那份自持鎮定下的舉步維艱,甚至當她要幫一個小女孩把花拿過拒馬卻遭拒絕,然後女孩表示花是要獻給她的峰迴路轉,直把女王如何受到衝擊又力圖挽回民心,以及英國人民對皇室不滿卻又同時充滿孺慕的矛盾,描繪得絲絲入扣。
手法嫻熟的英國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不以扒糞、而是藉此呈現人性與政治角力、媒體操弄的細微變遷,拿捏得恰到好處。而有賴海倫米蘭毫不誇張,但維妙維肖又精湛生動的演技,讓這部電影透析出緊張、睿智、哀襟卻又不時帶著一股幽默的魅力。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870&c=BA0001
黛妃與女皇:為誰哭泣
觸景生情,總是格外讓人感傷,誰讓女王有物傷其類的感懷呢?
做皇帝的人,對於鹿都很敏感,羅卓瑤電影《誘僧》的開場戲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手下在射鹿大賽中互較長短;香港作家西西則是寫過一本長篇小說「哨鹿」,重現乾隆皇帝「木蘭圍場、習武綏遠」的「秋瀰」盛況。
英國導演史蒂芬.佛萊爾斯(Stephen Frears)執導的《黛妃與女皇(The Queen)》中,經常在皇家林園中出沒的十四角麋鹿也是最鮮明的皇權象徵。
鹿,為什麼有這樣的魅力呢?司馬遷在「史記」的「淮陰侯列傳」上這樣寫著:「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這匹鹿,有的人解釋為帝位,有的人則認為是祿,有的人認為那就是皇家飼養的麋鹿,它是皇權的象徵,只有皇室可以圍獵狩射,有一天皇家麋鹿跑出圈養地,被諸侯或百姓看見了,紛紛拔箭追獵,因此引伸成為對皇權的挑戰。
《黛妃與女皇》的電影故事發生在1997年八月,主要場景就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與王夫菲力普親王、查爾斯王子及兩位王孫避暑的所在地巴爾莫勒爾城堡(Balmoral),事件焦點就在於英國皇室聽聞黛安娜王妃意外喪身巴黎後如何麻木不知應變的故事。
位於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是十九世紀維多利亞女皇建造的夏宮,其中有一座長廊大廳盡是頭角崢嶸的鹿頭標本,眾所週知,鹿科動物的鹿角,是彼此較勁與炫耀的工具,其中的麋鹿角不但會呈現出巨型手掌狀的雄偉造型,有的更巨大到三十公斤重,整座大廳盡是鹿頭標本,意謂著主人獵術高明,即使是有巨角又善鬥的麋鹿也只能乖乖俯首稱臣。
然而,鹿頭鹿角如果只是用來做皇權展飾的裝飾用品就未免太暴殄天物了,史蒂芬.佛萊爾斯悄悄用了糜鹿來隱喻了英國皇室。
首先是菲力普親王受不了英國媒體在黛妃過世後,鋪天蓋地地以黛妃和皇室矛盾做為報導焦點,決心要帶皇孫出外狩獵,理由就是「到草地野外走走」都比困居在夏宮好。接下來,我們就看到了一片草原中,一隻頭掛十四結分叉角枝的麋鹿昂首闊步地傲立在草地上,遠處則是親王和王孫在下風處埋伏,伺機射捕。
電影中的菲力普親王是不食人間煙火,同樣也不知人間疾苦的貴族,但是賞鹿知鹿還頗有一套,雖然沒有打到鹿,皇權不能伸張,卻不忘回宮後向伊莉莎白女王誇耀他遇到一頭帶有十四結分叉角的巨鹿。沒想到後來女王御車野外故障,在等待救援的時候,卻意外看見了這頭巨鹿,女王看呆了,不禁輕聲歎叫了起來:「美極了(Beautiful)!」
此時遠方有人聲雜遝,也有槍聲嚮起,女王急了,連忙叫喚這頭鹿:「快走!」生怕美麗就會毀在她眼前當下,就在她張目四顧尋找獵人蹤跡的時候,麋鹿果然一溜煙就不見了。
鹿還在,美麗就還在,女王鬆了口氣,飾演女王的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在這場戲中,不但是女王,同時也是母親,她祈求器宇軒昂的這頭麋鹿不要死於子彈之首,在王室備受批評的時機,因而有了多元的意義,此時的鹿不再是皇權的獵物,而是女王認同的皇室之美了。
但也正因為王室成員一直避居夏宮,不肯對黛妃之死發表意見,引發了強烈民怨,新上任的英國首相布萊爾一再分析建議下,女王終於同意從夏宮回到白金漢宮,正式對黛妃之死發表悼詞。
然而,就在女王離開夏宮之前,親王心有不甘地告訴女王,他沒有獵到那頭麋鹿,因為那頭鹿竟然被一位銀行家給射死了。
海倫.米蘭這時再度展示了「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精彩演技,表面上,她只是哦了一聲,知道有這件事,但是觀眾卻都感受到她的心揪了一下,她不動聲色地繞到農莊去探視已經身亡的這頭鹿的遺體,只是瞄一眼,摸一下,淡淡地傷悼那已經從她手中遠離的青春和美麗。
原本是皇家的鹿,如今死於平常百姓之手,原本是皇族一員的黛妃,卻選擇了離異,卻和回教徒有了感情糾葛,伊莉莎白所捍衛和深信的皇族傳統,不也正像是那頭鹿的下場一般,正被「凡夫俗子」所踐踏、蹂躪和挑戰嗎?
皇權的衰頹是女王心頭無法言宣的痛,她不能哭,不能哀嚎,只能默默承受,好電影更不適宜用任何文字或旁白直接告訴觀眾女王的心事,史蒂芬.佛萊爾斯選擇了麋鹿來做代言人,女王最後看到的那頭鹿被獵人倒懸在農莊上,身首異處時,物傷其類的悲憤因而有了內外交迫的聚焦符號,沒有文字,無需言語,意境卻是一清二楚, 《黛妃與女皇》的影像處理這就是般高明。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7/01/post-800.html英國王室官方網站上的英國王室成員列表:
女王陛下
愛丁堡公爵殿下(王夫)
王儲(威爾士親王)和康沃爾公爵夫人(女王長子及妻子)
威廉王子殿下(王儲長子)
哈利王子殿下(王儲次子)
約克公爵殿下(女王次子)
比阿特麗斯公主殿下(約克公爵長女)
尤金妮公主殿下(約克公爵次女)
埃塞克斯伯爵夫婦殿下(女王幼子及妻子)
路易絲溫莎小姐(埃塞克斯伯爵夫婦之女)
長公主殿下(女王之女)
格羅斯特公爵夫婦(女王堂弟及妻子)
肯特公爵夫婦(女王堂弟及妻子)
肯特的邁克王子夫婦(女王堂弟及妻子)
亞曆山德拉公主,尊敬的Ogilvy夫人(女王堂妹)
最近逝世的王室成員:
格羅斯特公爵夫人愛麗斯王妃殿下(女王的嬸嬸)
伊麗莎白太後陛下(女王母親)
瑪格麗特公主殿下,斯諾頓伯爵夫人(女王之妹)
威爾士王妃戴安娜(王儲前妻)
外圍王室成員名單:
皮特‧菲利普斯,紮拉‧菲利普斯(長公主子女)
林利子爵(瑪格麗特公主之子),子爵夫人,子爵之子女
莎拉‧夏托夫人(瑪格麗特公主之女),其夫,其子女
阿爾斯特伯爵夫婦(格羅斯特公爵之兒子兒媳)
達維娜‧溫莎小姐,羅絲‧溫莎小姐(格羅斯特公爵之女)
聖安德魯伯爵夫婦(肯特公爵兒子兒媳)及其子女
海倫?泰勒夫人(肯特公爵之女),其夫,其子女
詹姆斯‧奧吉維夫婦(亞曆山德拉公主的兒子兒媳)及其子女(亞曆山大‧查爾斯和弗羅拉‧亞曆山德拉)
尼古拉斯‧溫莎勳爵(肯特公爵幼子)
瑪麗娜?莫瓦特夫人(亞曆山德拉公主之女)及其子女(與前夫所生的克裏斯蒂安?亞曆山大和澤諾斯卡‧梅依)
海伍德伯爵(喬治五世女兒,長公主瑪麗之子),他的第二個妻子,及其子女
傑拉爾德‧蘭利 (海伍德伯爵之弟)之遺孀及其子女
法夫公爵(愛德華七世之曾孫)及其子女
薩爾托恩(Saltoun)夫人(維多利亞女王第三子,亞瑟王子(Prince Arthur, Connaught)康諾特公爵之孫Alexander Ramsay of Mar遺孀及其子女
緬甸的蒙巴頓女伯爵(第一任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斯‧蒙巴頓的長女,愛丁堡公爵的表妹),其丈夫及子女
漢諾威王子夫婦(喬治三世的曾曾曾曾孫)。雖然他們和現在英國王室關系很遠,但他們是喬治五世以前,漢諾威王室僅有的嫡系傳人。他們宣稱自己是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子王妃,但這一稱號並未得到英國王室承認。
這些人並無王室頭銜,也不幫女王執行王室公務,也不從王室內庫中支取薪資。但女王會邀請他們參加非官方的儀式,也會參加一些官方的儀式,如女王生日時的閱兵禮,女王的金禧紀念,王室成員的葬禮等。
在世的王室成員前配偶列表:
約克公爵夫人莎拉(約克公爵前妻)
馬克?菲利普斯(安妮公主前夫)
斯諾頓伯爵(瑪格麗特公主前夫)
年金:執行公務的王室成員每年有資格領取一筆年金(相當于工資)
愛丁堡公爵,35萬9千英鎊
約克公爵,24萬9千英鎊
肯特公爵夫婦,23萬6千英鎊
安妮公主,22萬8千英鎊
亞曆山德拉公主,22萬5千英鎊
格羅斯特公爵夫婦,17萬5千英鎊
埃塞克斯伯爵夫婦,14萬1千英鎊
1993年起,女王同意爲所得和資金收益付稅,同時宣布以後只有女王,菲利普親王,太後會收取王室專款。
然而,其王室成員並沒停止支取王室專款,他們支取後,女王會返還相同數量到國庫。這只是一個掩蓋停止付款後管理和立法上難題的折中辦法,但女王每年因此少繳納53萬6千所得稅,這些稅會從她應付的所得稅中扣除。
http://ent.sina.com.cn/s/2007-08-29/00291693569.shtml英國王室醜聞不斷,民衆支持率跌至15年最低點
中國日報02年11月20日 站消息:最新的民意測驗顯示,由于英國王室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頻頻爆出醜聞,英國公衆對王室的支持率跌至15年來的最低點43%。
英國《衛報》委托ICM民意測驗公司進行了這次測驗,大約1000名成年人于上周接受了此次調查。31%的被調查者認爲沒有王室英國的情況會更好,與今年年初相比高出了5個百分點,26%的人對是否有英國王室持無所謂的態度。
調查發現,導致王室支持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查爾斯王子的仆人搞同性戀派對,黛安娜王妃生前男管家保羅‧伯勒爾偷盜審訊案風波以及他後來吐露出大量對王室不利的秘密消息。
今年年初英國王太後葬禮舉行後,當時的統計結果顯示,英國王室的支持率是59%。(孫玉慶)
http://news.sina.com.cn/w/2002-11-20/10362096s.html戴安娜王妃魂斷已十載 英國王室變求存改進形象07.08.30
1997年8月31日,英國韋爾斯王妃黛安娜魂斷法國巴黎,終年僅36歲。香港《文匯報》報道,10年後的今日,這位“人民王妃”在英國人心中仍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黛安娜由當年初入王室的羞赧小新娘,蛻變成熱心公益的大慈善家,她的叛逆生涯不僅改變了自己,也影響了整個英國。尤其是她的英年早逝,更沖擊了一向高高在上的英國王室,逼使其不得不與時俱進,深入民間並走向現代化。
該報援引《時代周刊》等媒體的消息稱,民意調查公司MORI自1969年開始調查英國人對帝制廢存的意見,一直隻約有18%的人支持廢帝制,不過黛安娜10年前香消玉殞,支持廢帝制的人在隨後的一個星期急增。
王室棄冷漠趕朝流
王室從戴妃的死明白到,帝制的廢存其實是取決於民意。面對公眾的遷怒,王室被迫加速推行“現代化”的改革,如英女王同意改革王位繼承法,讓女性有同等登上帝位的權利。黛安娜生前希望兩名兒子可過正常人的生活,查爾斯亦按照她的意願,以“非王室”的方式養育兩位王子。
十年來,英國王室逐漸拋棄了從前高高在上的冷漠與疏離態度,默默轉型為更熱情、更開放、更人性化及現代化的王室,甚至允許兩名小王子身穿牛仔服舉辦搖滾音樂會。
黛安娜的王室生活推陳出新,不止於此,她還“教我們做個新式英國人”,這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評語。
解放英式內斂迂腐
英國人處事素以內斂寡言見稱,王室家庭可想而知更為保守,黛安娜的行事風格卻與王室截然不同,她在探訪老弱傷殘者時總是真情流露地擁抱或親吻對方。她的死訊傳出後,習慣把哀傷憋在心中的英國人在她的王宮外獻花,形成一片花海,出殯當日更是萬人空巷,群眾高呼︰“我們愛你,黛安娜!”當日可說是英國人改變宣泄情感方式的轉折點。
黛安娜從不掩飾自己的問題,從患上厭食症、體重暴增暴降,以至與查爾斯的婚姻破裂,她的一生反映了普通女性面對的困擾。她的坦率讓人明白王妃也會過肥,美人也會留不住丈夫的心,消除了一般女性在遇上這些問題時產生的挫折感,有作家更形容她解放了保守迂腐的英國。
慈善事業深得人心
去世10年,黛安娜在防治艾滋病和反地雷活動中的突出貢獻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1987年,她與一名艾滋病患者拉手交談的那一刻消解了大眾對艾滋病的恐懼,在那個對艾滋病並不了解的年代,她用行動告訴了世界艾滋病患者需要的不是隔離,而是熱心和關愛。
對於戴妃的評價長久以來分成兩派,一派贊許她改變了王室、提升人們關注艾滋病和致力打擊地雷﹔另一派則譴責她自我炒作,是自戀的交際花。無論如何,10年後的這朵“英倫玫瑰”芬芳依舊。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89885/6190487.html全球最紅王室子弟 英國威廉王子名列榜首
【星島網訊】《福布斯》雜志日前評選出全球“最辣的二十位王室成員”,英國王室第二順位繼承人威廉王子名列榜首。《福布斯》稱威廉王子有“無以倫比的媒體魔力”,結合了“優雅的公衆性格”。
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由專門追蹤豪門財富的《福布斯》雜志日前評選出全球“最辣的二十位王室成員”,這二十大最辣的王室子弟代表了600億美元的財産,以及15個王室血統。名列榜首的是英國王室第二順位繼承人威廉王子。
《福布斯》以“外表、財富以及網絡知名度”爲准繩,來衡度哪些王室子弟最爲火紅。入選者的條件是未婚,且年齡在35歲以下。而在所有20大熱門王室子弟中,英國包辦前四名。
《福布斯》形容現年25歲的威廉王子擁有銳利的藍眼與瘦長下巴,“令人回想起一位電影明星。”而他有“無以倫比的媒體魔力”,結合了“優雅的公衆性格”。
威廉王子與他的女友凱蒂?密道頓的關系,一直是英國新聞媒體捕風捉影的對象。何況,媒體預料兩人已快宣布訂婚了。
名列第二的是威廉王子胞弟哈利王子。哈利一直有“壞男孩王子”之稱,這可能與他經常有些不太“皇家”的行爲有關,例如在夜總會門外與狗仔隊打架,或著身穿納粹軍服參加化裝舞會等。
不過最近哈利似有意改善形象,讓自己變成“英雄王子”,例如今年3月到阿富汗服役。
兄弟倆的親戚,也就是英女王的外孫女莎拉?菲利浦斯與碧翠絲公主,分別名列第三與第四。入榜對莎拉來說,可能是
http://www.singtaonet.com/society_focus/200805/t20080531_788302.html英國王室幾十載的婚姻鬧劇(圖)
英國王室即將迎來王儲查爾斯的大婚。然而,就在這個理應歡天喜地的時候,英國王室傳記作家彭尼‧朱諾卻很煞風景地宣布,即將出書曆數英國王室數十年來的不幸婚姻,書名就叫做《溫莎王室的問題生活》。
不愛江山愛美人愛德華八世開先例
首破英國王室婚姻禁區的要算“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當年,他與美國離婚女子沃利斯?辛普森的戀情震驚全球。爲此,辛普森夫人與第二任丈夫離婚,而愛德華八世則爲“迎娶美人歸”于1936年底放棄王位,只保留溫莎公爵的爵位。就這樣,溫莎公爵揮一揮手,告別了英格蘭,在瀟灑和哀怨中離去。之後,夫婦二人一直居住在法國巴黎,再沒踏入王室半步。
爲挽救岌岌可危的王室,阿爾伯特王子倉促中接過了胞兄的權杖,于1937年5月繼位,始稱喬治六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中,喬治六世夫婦和王後沒有外出避難,而是留在首都,以堅定軍隊和民衆的信心。他們與時任首相的丘吉爾共同成爲英國不畏外敵侵略的象征,備受國人愛戴。這多少爲備受“愛德華八世退位”風波困擾的王室挽回了些許聲譽。
姐姐幸福結婚 妹妹慘淡離婚
二戰後,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盛大婚禮以及女王和丈夫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牢固婚姻一度被英國民衆傳爲佳話。
1947年,當時排名第一的王位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伊麗莎白二世與她的遠房表兄、年輕英俊的希臘和丹麥親王菲利普?蒙巴頓中尉(即現在的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結婚。這一婚事極大地鼓舞了剛從戰爭陰影中走出的英國民衆。
然而,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的愛情生活卻並不如意。她的際遇在博得英國民衆同情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爲王室抹了黑。
在姐姐伊麗莎白二世繼位不久,瑪格麗特便與離婚的空軍上校彼得?湯森墜入愛河,但這一戀情招致包括英國教會和王室在內的一片反對聲。
在愛情和皇室利益之間,瑪格麗特最終選擇了後者,她于1955年宣布不與湯森結婚。1960年,她與攝影師阿姆斯特朗?瓊斯結婚,但兩人最終因各自的婚外情分道揚鑣,最終于1978年離婚。瑪格麗特公主從而成爲英國王室成員中自亨利八世以後第一個離婚的人。
貴爲王子公主 婚姻生活多坎坷
二十世紀80至90年代,英國王室籠罩在婚姻醜聞的迷霧中難以自拔,王室聲譽喪失殆盡。伊麗莎白女王眼看著自己4個子女中,有3個先後出現婚姻危機。
先是女王長子查爾斯王儲在1981年舉世矚目下迎娶戴安娜王妃,但誰也沒有想到,10年之後,這對夢幻般的情侶便同床異夢。
女王次子安德魯王子的婚姻也在無奈中半途而廢。安德魯王子因駕駛直升機參加了英國與阿根廷的“福克蘭之戰”而名聲大振,然而他的軍旅生涯給他帶來榮譽的同時,也給他的婚姻帶來了麻煩。王子在1986年同薩拉?弗格森結婚後,經常數月在外,不能陪伴妻子。薩拉在孤寂中認識了得克薩斯百萬富翁約翰?布萊恩。兩人的幽會照片曝光,最終敲響了王子婚姻的喪鍾。還是那一年,女王唯一的女兒的婚姻也陷入不幸婚姻的泥沼。公主安妮同丈夫馬克?菲利普斯因爲有著共同的興趣而一度被視爲理想的一對。但隨著安妮與情人蒂莫西?勞倫斯之間的情書在1989年公之于衆,兩人最終離婚。
1992年對于女王來說,可算是最焦頭爛額的一年,她的子女離婚的離婚,再婚的再婚。王室也在這一場場婚姻鬧劇中名譽掃地。
http://www.daynews.com.cn/mag6/20050405/ca257310.htm英國曆代王室醜聞(組圖)
喬治四世生活放蕩,揮霍成性,暗地與一個天主教教徒結婚,但被國會宣布婚姻無效,不過,爲了得到國會協助清還巨債,喬治四世同意迎娶德國表妹卡洛林,二人婚後關系名存實亡,卡洛林則在返國後與仆人墜入愛河。喬治四世在婚後維持地下婚姻二十六年之久。
愛德華七世(1841-1910)維多利亞女王長子,擁有十三位情婦,其中一位更是魅力萬千的演員,經常投訴大批平民百姓爲見她芳容,而跟隨她的馬車。另一位情婦卡佩爾,與他維持了十二年關系,這名女子是查爾斯的地下情人卡米拉的曾祖母。
愛德華八世(1894-1972)喬治五世長子。早年在海軍服役,屢戰沙場。父親死後即位,不到一年,迎娶曾經兩次離婚的辛普森夫人,引起全國嘩然。經過仔細考慮,他于同年年尾宣布退位,傳位給弟弟約克公爵,定居法國,之後僅在出席弟弟阿爾伯特和母親瑪麗王後的葬禮而返回英國兩次。
約克公爵夫人莎拉(1959-)1992年宣布與安德魯王子離婚。《每日鏡報》刊登她在法國南部享受日光浴,一絲不挂,而她身穿浴袍的財政顧問男性朋友似在爲她啜腳趾。
王儲查爾斯(1948-) 1992年與妻子戴安娜王妃離婚,其長子威廉爲戴安娜所生,而次子哈裏則被傳爲戴安娜馬術教練休伊特的私生子。查爾斯離婚後,返回他21歲時已鍾情的卡米拉身邊。戴安娜曾接受電視臺訪問說,這段婚姻裏有我們三個人。
http://news.cn.yahoo.com/08-04-/545/2j0vm.html英國媒體大揭古今世界各國王室秘聞(圖)
哈裏王子的納粹軍服事件、查爾斯的地下戀情和婚禮……英國王室醜聞、奇聞不斷。人們也許會認爲,他們是世界上最爲瘋狂的王室家族。但據英國《每日明星報》18日報道,由英國著名史學家內爾?錢德勒撰寫的新書《王室最奇怪人物》當日面世,該書披露秘聞——在曆史上,比英國王室更爲古怪的王族人物大有人在。
1 王宮中開“禦用妓院”
新書《王室最奇怪人物》披露,加利古拉國王生性暴虐———他喜歡構思各種“新穎”的酷刑方法,他最愛的一種是將犯人全身塗滿蜂蜜,然後放一群黃蜂蜇咬。據稱,加利古拉國王最愛的娛樂節目,就是將活著的罪犯喂獅子。而如果罪犯數目不夠,他就會隨即從圍觀人群中挑選幾名倒黴蛋充數。據稱,一名年輕人只因在大街上看了他一眼,也被他送去喂了獅子。
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加利古拉國王性欲奇特———曾和他的3名妹妹以及動物發生性關系。一次當他出席一個婚禮時,看到新娘非常可愛,竟立即將她抓回宮並使之成爲其第4名妻子。此外,他還在王宮中開了一間“禦用妓院”供自己享樂,而妓院中的職員竟全都是他的妹妹。據說,當時人們對他是否正常很是懷疑,直到後來他任命自己的一匹愛馬作爲地方執政官時,周圍的人才確定了自己的認識是對的。
2 278名王妃沈入河中
據稱,伊柏拉罕一世身世坎坷。當他的哥哥穆拉德四世在位時,伊柏拉罕因被控意圖殺兄篡位而被囚禁長達20多年,直到大哥去世他才終于重獲自由,而此時他卻因長年與世隔絕而變得幾近癲狂。
據稱,伊柏拉罕一世的後宮內共養有多達279名王妃,後宮所有房間從地板到天花板全部挂滿了珍貴毛皮,奢靡至極。而伊柏拉罕尤爲喜愛肥胖型女子———他最寵幸的愛妃塞其婭?帕拉(“蜜糖塊”之意)重達92公斤。令人發指的是,一次,當“蜜糖塊”向國王投訴後宮中有一名妃子與外人偷情之後,伊柏拉罕一世盛怒之下,竟然將278名涉嫌偷情的王妃全都綁上石塊裝入麻袋,沈入河中淹死。
3 13名情人“上崗”前需測試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個出色的統治者,贏得無數場戰爭,同時她也是個極懂得享樂的女子。據稱,她和彼得大帝三世的婚姻並不美滿,性無能的彼得三世無法滿足妻子的要求,惟有命貼身侍衛代替自己與妻子“圓房”。
當彼得三世神秘死亡之後,葉卡捷琳娜二世正式成爲國家統治者。據稱,以性欲旺盛著稱的她,一生擁有至少13名情人。而所有這些情人,都必須先經過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閨中密友———女伯爵布露斯的“床上測試”之後,才能正式爲女沙皇服務。
4 17年造城堡只住172天
據稱,路德威格二世嚴重脫離現實,終日沈迷于幻想中。他最癡迷的事物有三樣:瓦格納的歌劇、童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據稱,路德威格二世將黑夜白天徹底顛倒———他每天晚上7點起床,午夜12點吃“午餐”,然後他會在淩晨頭戴板球帽、駕駛雪橇在群山之間穿行,享受美好的“下午”時光。
他經常將自己假想成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只存在于他想像中的法國客人談笑風生,令身邊侍從覺得毛骨悚然。他花了17年建造一座童話般美麗的城堡,而自己僅在其中住了172天。晚年的路德威格二世日趨瘋狂,甚至邀請他最愛的馬匹共盡晚餐。1886年當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後不久,路德威格二世自殺身亡。
5 每天殺一人令自己“清醒”
據稱,奧圖一世是路德威格二世的弟弟,他的精神狀態比哥哥的更糟糕———甚至當他成爲巴伐利亞國王之前,他就已被當作瘋子被關了整整8年。
恐怖的是,當奧圖成爲國王之後,爲了控制自己的精神病不發作,他決定每天早上槍殺一名農民。奧圖認爲,這個辦法可以讓他“保持清醒”。爲了避免他傷害任何人,侍從惟有每天早上悄悄將其手槍中的子彈換成假子彈,然後讓保鏢假扮成農民,每當他開槍時便倒地裝死。
6 只給朋友半支煙的守財奴
從1900年到1950年期間,可汗一直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他擁有價值1億美元的金銀和價值4億美元的珠寶。但同時,他也是“全球最吝嗇的守財奴”。
據稱,可汗的夾克總是污迹斑斑,因他不舍得花錢洗衣;他總是在去公共浴室搓澡時帶上白色套裝,因爲這樣可充分利用澡堂內的蒸汽將之熨好,從而省下大筆洗衣費。據稱,可汗酷愛抽雪茄,一次會見客人時,他破天荒地主動掏出一支雪茄請對方抽。但正當旁人爲其大方意外時,可汗卻拿出一把剪刀將雪茄剪成兩半,只給客人半支。
據稱,一次,可汗的廚師因疏忽令數百桶香油變質發臭,他心痛得暴跳如雷。但後來,可汗還是讓這些香油變廢爲寶———按照印度習俗,任何從君主那裏接受禮物的人都必須交一些錢表示感謝。因此,之後數年裏,可汗將數百桶變質香油全當禮物送了出去,而他也大賺一筆。
7 “神偷國王”連丘吉爾也敢偷
號稱“花花公子”的法魯克一世喜歡美女、賽車和賭博已是盡人皆知,但他還有一大鮮爲人知的癖好———偷竊。
據稱,爲了學習偷竊技藝,法魯克曾拜一名蹲了多年大牢的“頭號神偷”爲老師。而他也迅速成爲“掏包高手”,多次在各種王室聚會時從其他名人處成功盜得手表、錢包、打火機等物件,被圈內人稱爲“開羅小偷”。據稱,甚至二戰期間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慘被他偷走一塊懷表,幸虧丘吉爾及時發現,當面嚴詞向他討回。而伊朗國王當年隨身攜帶的儀式劍、腰帶和勳章等物,也曾不幸被他偷。
此外,法魯克一世怪癖多多。一次,他心血來潮任命一名新的司法部長,而原因只是他認爲後者的八字胡很帥氣。他酗酒無度,一天可喝下30瓶啤酒。他沈迷賭博,一晚竟可以輸掉2.5萬英鎊。1952年,當埃及國內發動政變之後,法魯克一世倉皇逃離,人們在他的寓所內發現了他留下的1000來套名牌服裝和大量色情讀物。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19/content_2849581_1.htm英國王室何時廢除? (2006-04-24 )
英國女王80歲了,在她過世之後,我能成爲英國國王嗎?當然不能,因爲我不是英國人。但是,如果假設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出生在英國,成長在英國的英國公民,我有可能成爲未來的英國國王或者女王嗎?還是不能!
前幾天,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度過了80歲的生日。在她戴上王冠的54年時間裏,雖然經曆了無數重大曆史事件,有些事件甚至攸關英國的命運,但是,女王的地位巋然不動。世界各國媒體對此紛紛作了評論,所以,我也想針對英國王室說幾句話。
在英國女王80歲的生日上我看到的不是女王地位的巋然不動,而是英國王室世代延續的巋然不動。英國王室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大約1500年前。在這個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不同血緣的家族以武力的或和平的方式,使得英國王冠多次易手。在那個年代,國王難保終身制,國王的血脈也難保千秋萬代。
但是,1688年英國資産階級“光榮革命”之後,君主立憲制被憲法確立,英國王室居然獲得了一種徹底的安全,以前隨時可能被推翻的擔心不見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憲法居然保障了英國王室可以永遠高高在上,享受任何一個普通英國公民絕對不可能享受的特權地位。從此,民主制度中的君主立憲制,成爲對民主制度本身的最大嘲諷。
在民主制度之前,對于每一個英國人甚至外國人來說,至少在平等的意義上說,還存在著一絲一毫成爲英國國王或者女王的可能,例如,帶領軍隊打敗國王,或者在國王無道時,號召民衆廢黜他。但是,君主立憲制度使得每一個英國公民絕對失去了這種可能性,英國王室的特權有史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獲得了無可動搖的法律保障,連當年君權神授時都沒有這麽牢固!所以,即使我是一個純粹的英國人,我也不可能成爲英國國王。
對于今天的英國公民來說,有一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王室成員爲什麽比普通人特殊?當年資産階級爲了獲得社會地位的肯定而與英國王室的交易——君主立憲制——爲什麽要讓現代英國人繼續承擔不平等的義務?爲什麽要用納稅人的錢,供養一個除了醜聞什麽也不能爲社會作貢獻的王室?
如今,在英國的法律中,政府官員還是由國王或者女王來任命。但是,王室的這個權力只是名義上存在,在實際過程中,根本不能發揮作用,因此,這個形同虛設的王室還有什麽存在下去的價值呢?王室的存在對于法律來說,造成一個難堪的局面:雖然法律確認國王或者女王也是自然人,但是,如果國王或者女王觸犯了法律,能否成爲被告?至今,英國法律對此也沒有明確認定。
英國王室的存在還帶來一個宗教與世俗社會的嚴重矛盾:世俗法律規定國王或女王是與普通國民一樣的自然人(雖然規定與實際有著明顯的自相矛盾),但是,在王室和教會以及一部分英國人的心中,國王或女王是上帝挑選的。這個矛盾對于接受君主立憲制的人來說,永遠無法自圓其說。
今天大概還有一半的英國人希望保留英國王室,雖然這種主張更主要的是對傳統的留戀,但是,他們永遠無法走出法律上嚴重的自相矛盾和對立。對此,我到有一個建議:如果英國人依然想保持君主作爲擺設,不如通過一項法律,讓每一個國民都有可能借助選舉成爲國王。(選舉這個東西真的那麽有百利而無一害嗎?)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已經存在了300多年,面對上述種種無法解決的自相矛盾,要求徹底終止君主制的呼聲在英國從來沒有停止過。如今仍然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在上個世紀90年代,由于遭遇戴安娜王妃的變故,以及王室成員接連不斷的醜聞,更加面臨取消王室的持續呼聲。2005年,英國議會破天荒地對英國王室的經費使用情況進行了審核,英國王室的地位再次遭遇嚴重挑戰。已經有人斷言,英國王室的存在從現在算起,不可能再延續100年。
君主立憲制度是民主制度中最難看的一個爛補丁,不僅英國如此,其他如西班牙、瑞典、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國家都面臨同樣的局面。相對于歐洲社會對王室存廢的議論不斷,亞洲國家例如日本,對這個問題似乎沒什麽反應。但是,我相信,君主立憲制度對于民主制度的嘲弄不可能一成不變地延續下去,未來的結局有兩種可能,一是徹底放棄,二是改變王位的世襲制度。如果是後一種狀況,那麽到了那一天,如果我真的是一個老不死的英國人,就會快樂地看到自己終于也有了一種平等權利,一種榮登王位的可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04ds.html陸克文訪英 矢言推動共和制廢君主制
【星島網訊】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7日在與英國女王見面前幾個小時矢言,他將推動澳大利亞成爲共和體制,讓英國國王不再擔任澳大利亞元首。去年11月上任以來首度訪問英國的陸克文明確地說,他“一日爲共和體制派,終身爲共和體制派。”
有分析指出,澳大利亞1999年曾就是否成立共和舉行公投,結果未通過。有人將公投未通過的原因歸結于當時的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是支持君主制的死忠派,他在公投議題的設計上巧弄手腳,導致選民産生混淆。
據《中國時報》報道,陸克文在唐寧街10號拜會英國首相布朗時說,爲澳大利亞君主制的存廢舉行公投並非當務之急,但他也強調,成立共和體制是澳大利亞工黨明確表達的政見。工黨去年選舉期間發表宣言說:“工黨認爲君主制不再反映澳大利亞賴以立國或實施多元化的基本民主原則。”
陸克文說,未來一年有關君主制問題的論辯過程將會加速,但他也會遵守去年選前對此問題的承諾,不會把廢除君主制當成優先議題。
陸克文日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專訪時表示,對于何時就君主制舉行公投他沒有時間表,但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還在位時大概不會舉行。陸克文這番表態讓英國王室暫時松口氣,但王室已經在擔心,
http://www.stnn.cc/euro_asia/200804/t20080409_759962.html英國王室制度面對生存危機仍將延續下去
瞭望東方周刊05年1月11日訊 至少在將來20年內,王室制度將延續下去,因為『國家運行仍然需要』
英國媒體近日報道,英國政府正秘密准備查爾斯王子的加冕禮,而且登基儀式將有一些重大改革。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關查爾斯的婚姻安排:查爾斯王子與卡米拉可能通過『世俗手段』而非宗教儀式完婚。也就是說,如果英國王室最終『放行』卡米拉,兩人將於不久後的某一天與所有普通情侶一樣,去婚姻登記處登記結婚。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英國史專家洪郵生教授指出,此事一旦成真,『查爾斯和卡米拉邁進婚姻登記處』將成為英國王室歷史上具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具有符號意義的,不僅是王室戒律的松弛,更是最矜持的英國王室徹底接受平民化婚姻形式這一轉變。
不僅是白金漢宮。日本皇室不久前也宣布考慮修改皇室繼承規則,允許女天皇即位。
『種種的改弦更張,凸顯了代表傳統的王室謀求「現代化」的努力。』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室主任張祖謙研究員說。
新一輪『王室危機』
整個2004年下半年,歐洲王室都被傳媒搞得很煩。12月12日,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的父親貝恩哈德親王去世。但『多事』的記者們公布了一份他生前接受的秘密采訪,使這位廣受尊敬的王父『走下神壇』。原來,貝恩哈德親王有過兩次婚外情和兩個私生女,並因此差點跟妻子朱麗安娜女王離婚。
更讓荷蘭王室難堪的是,貝婭特麗克絲女王的侄女、現年32歲的瑪加麗塔·波旁公主不但自己登報宣稱要與丈夫離婚,還向記者抖摟出女王經常酗酒和祖父有婚外情等『猛料』。
11月25日,飽受『八卦』新聞困擾的瑞典王室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放下王室尊嚴,將專門編寫各國王室故事的德國克蘭布特印刷公司告上了法庭。
繼續成為花邊新聞的焦點,代表『傳統』和『神秘』的王室與無孔不入的現代傳媒矛盾日益激化,這些無疑構建了新一輪的王室危機。
應當說,王室危機始於戴安娜時代。平民女子戴安娜嫁入英國王室,標志著王室『平民時代』的開始。而戴安娜遭遇的婚姻痛楚和後來的離經叛道,直到最終引起的軒然大波,體現了平民與王室之間艱難的磨合。戴妃之後,又傳出日本的皇太子妃雅子精神抑郁的消息。
王室與傳媒爭斗的結果,是王室逐漸走出神話,被迫接受平民道德規范的評判。歐洲最平民化的瑞典王室甚至不得不借助平民的訴訟方式,跟傳媒對簿公堂。張祖謙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這場危機是王室在『平民化』和『現代化』過程中要遭遇的必然之痛。
形象危機還是制度危機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專家們意見紛紜。但他們都不否認,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王室仍將具有不可取代的存在意義。
盡管戴安娜王妃在1996年就與查爾斯勞燕分飛,但很多英國人仍對二人1981年的盛大婚禮『舊情難忘』。不久前,一名『王室迷』花了234英鎊買下了保存在特殊容器裡的當時的一塊婚禮蛋糕,另一個王室追星族則以1000多英鎊的高價買下婚禮所用的一瓶香檳。
對英國人來講,除了懷舊意義之外,王室還是日不落帝國的民族象征。從撒切爾到梅傑再到布萊爾,政府可以更迭,但最『正統』的王室卻只有一個。在歐盟日益一體化的過程中,王室的存在,對於保持英國獨立的『民族身份』將更加不可或缺。
此外,王室也是政府最好的外交官之一。2004年11月2日至4日,伊麗莎白女王出訪德國,到柏林亡者紀念堂裡向所有戰爭死難者獻花圈,並在柏林交響樂廳舉辦大型音樂會,邀請名流1850人為修建德累斯頓聖女教堂募捐。女王的這趟舟車勞頓沒有白費,德國媒體稱其為『撫平了英德二戰恩怨的和解之行』。
和普通人相比,王室成員多半生活奢侈。2004年底的全球元首『財富榜』上,伊麗莎白女王2004年的皇室費高達1188萬歐元,荷蘭貝婭特麗克絲女王2005年皇室費為387.9萬歐元。
在平等觀念盛行的全球化時代,王室能否繼續成為『特權孤島』?曾出版過《英國王室透視》一書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叔平把王室和政府稱為『僱傭關系』——國家出錢、王室出力。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至少在將來20年內,王室制度將延續下去,因為『國家運行仍然需要』。
洪郵生則認為,君主立憲制要維系下去,必須應對兩個挑戰:即現代社會是不是還需要他們?作為維系傳統和現代的特殊紐帶,王室成員該如何擔當新的責任?
『演變』為了生存
面對可能威脅生存的危機,王室不得不放下矜持,應對『外面的世界』。
陳叔平認為,王室,尤其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面臨『女王困境』:既不願放棄『尊貴』的王室行為方式,又不得不適應平民的道德規范。
因此,人們看到了戴安娜事件中女王尷尬的眼神。因此,女王纔會對威廉和哈裡王子買票去看『痞子阿姆』演唱會大動肝火。
而王室做出的種種『調整』和『改變』其實是『生存技巧』。飽受傳媒之苦的戴安娜王妃曾告訴五歲的哈裡,面對鏡頭,永遠記住揮手微笑。
伊麗莎白二世不但主動要求納稅,還在去年底提出自掏腰包在泰晤士河上修建一座價值90萬英鎊的水電站為溫莎堡供電。一旦建成,將意味著政府不再需要燃燒礦物燃料為已有900年歷史的溫莎堡提供電力。伊麗莎白二世因此贏得了『環保分』。
『最為保守的日本皇室很有可能引進女天皇制度,並在財政預算方面逐步削減皇室特權。』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姚文禮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專家指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王室將會越來越平民化,社會與王室的『差異感』也將逐漸縮小。所有這些都可以被稱為『王室現代化』。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王室『緋聞』,但『王室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的觀念會深入人心。
盡管加冕禮已在籌備中,但今年56歲的查爾斯更像是一位過渡性的人物。在英國王室現代化的過程中,將扮演關鍵角色的,可能是平民女子戴安娜的兒子——威廉王子。
沒有人知道威廉會是個怎樣的現代化君主。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他的弟弟哈裡將不會高高在上,也不需要做出江山美人的痛苦選擇。也很有可能,他決定自願放棄壓抑的王室生活,尋求做平民的快樂。(真的?)
http://news.big5.anhuinews.com/system/2005/01/11/001101560.s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