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28 05:38:38| 人氣1,761| 回應19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楊寬的《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我的是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雖然文獻和考古資料都很豐富,但難讀哩!

無妨,一般人只要看下目錄大綱,便能知其大概。至於想初探中國古代都城者、可讀下劉慶柱在(央視“百家講壇”講座)的<解讀中國古代都城>,想深究者可依徐泓: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城市史)授課計畫表。

楊寬的《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以文獻資料結合豐富的考古發掘成果 , 並經過許多次的實地考察 , 系統地研究論證了中國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發展演變 , 其中多所創見。作者認為先秦到唐代是實行封閉式都城制度的歷史階段 , 在西漢、東漢之際 , 都城制度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 , 整個都城的格局由“ 坐西朝東“ 變為“ 坐北朝南“(楨:此為楊寬獨見), 在唐宋之際 , 都城制度發生了又一次更大的變化 , 即由封閉式變成了開放式(楨:此已為一般通識)。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劇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引起的變化。本書對中國古代都城都作了詳細的考察研究 , 並配以大量的圖片資料以資說明。

上編 中國都城的起源和發展
一 前言
二 都城的起源
三 以東北為“重心”的商代都城佈局
四 商代“大邑商”及其別都的制度
五 西周都城市佈局的發展
六 魯國都城曲阜的“坐西朝東”佈局
七 春秋戰國中原諸都城的西“城”東“郭”連結佈局
八 楚都郢、鄢和燕下都
九 秦都咸陽西“城”東“郭”連結的佈局
十 西漢長安的西南“城”區和東北“郭”區
十一 東漢、北魏洛陽“城”和“郭”的佈局
十二 東吳都城建業和東晉南朝都城建康
十三 唐代長安、洛陽的“城”“郭”佈局
十四 都城市局的變化和禮制的關係
附錄 西漢長安佈局結構的再探討
三論西漢長安的佈局結構問題

下編 宋代以後都城制度的變革及其重要設施
一 封閉式的唐以前都城結構
二 唐宋之際都城制度的重大變化
三 北宋東京的新結構和新街市
四 南宋臨安(杭州)和街市的分析
五 遼金都城結構的變遷
六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佈局結構的變化

楊寬,1914年生於上海青浦白鶴江鎮。1936年畢業于上海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同年參與上海博物館籌建工作。1946年起任上海博物館館長,1953年任復旦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1960年調至上海社科院歷史所任副所長.1970年專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1986年赴美國邁阿密大學講學並定居,2005年9月1日去世。代表著作有《中國上古史導論》、《墨經哲學》、《中國歷代尺度考》、《古史新探》、《呂氏春秋集釋》(與沈延國合作)、《戰國史》、《西周史》、《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楊寬古史論文選集》、《歷史激流——楊寬自傳》等。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台長: 阿楨
人氣(1,761) | 回應(1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
此分類上一篇:《城市的歷史》

百家講壇
解讀中國古代都城(央視“百家講壇”講座)劉慶柱
    
  中國古代都城,實際是中國古代曆史的縮影。應該說是既然是曆史的縮影,中國曆史不管從廣度和深度都是很大、很深的。因此作爲一個講座來說,我很難給大家講清楚,我只能就我現在所感到的幾個重要的問題,跟大家在這裏談談,我個人多年來在這方面治學的一些看法。
  第一個要講一下爲什麽要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因爲大家知道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國家的曆史。曆史呢,既有淵源,也有流變。就是說比如講中國,什麽時候有中國?我們在曆史學有個叫史前曆史,一個叫曆史時期曆史。它的分界線在于出現國家。我們說我們國家有幾千年的文明史,這個文明史是指什麽呢?是指我們有國家以後的曆史。但如何去尋找國家曆史的源頭呢?這就是我們要找一個研究問題的切入點。問題的切入點在什麽地方?我覺得呢,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大家認識到:一個國家的都城,不管是中國,是希臘,是羅馬,還是非洲的埃及,以及像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這些世界幾大文明的國家,它的最主要探討國家曆史的淵源,國家曆史的起源,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從都城開始的。中國古代都城從曆史文獻記載,從夏代開始以來,大約有217座。我統計過一個數,但是呢絕對不止217個王朝。統一的王朝沒有,有的就是分裂王朝。
  其中包括邊疆地區。比如包括像黑龍江和吉林交界的渤海國,在公元七到九世紀的渤海七八九世紀的渤海國。還有像我們雲南的南詔、大理這些國家,還有新疆地區地方性的,當時也叫國。其實“國”的概念不一樣,可能到現在我們把“國”理解爲非常嚴肅的東西。我們現在“國”就跟地圖上畫的這個一樣,是公雞。其實在最早的時候,就比這個相當于中心地區就中原和現在華北、華中北部、華東的北部、西北的東部這一帶,據曆史記載,當時有萬國,萬邦萬國。當時那個“國”實際比現在縣還小,幾乎相當于一個鄉。那時候實際還不是我們現在理解意義的國、國家。真正我們從曆史上理解爲已經進入國家的這個時期的都城,已經有217座。既包括傳統的大一統帝國的內地的這些都城,也包括周邊地區的一些地方政權的都城。
  根據建都時間長短,現在一般認爲建都時間最長的,在中國這217座都城裏,最長的就是西安,現在的西安。我們總說古都西安,北京的一條街,最主要的一條街長安街。實際就是以西安的古名命名的,它建都大約在一千年以上。
  其次就是接近于西安的建都在九百年以上就是北京,這是建都時間第二長的。第三個就是洛陽,洛陽建都也在八百多年以上。再以下其他一些都城時間都比較短了,從第三名到第四名一下差了一倍,剩下都是三四百年或者一二百年,有的是幾年。應該說中國的最主要的都城,建都最長的千年以上的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是洛陽。
  根據建都時間的長短,現在從20世紀初,中國提出了一個叫“五大古都”。“五大古都”呢,我們知道就是西安、北京、洛陽、南京和開封。就是傳統所說的“五大古都”。“五大古都”一直流傳了很長時間,大約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開始在學術界流行,在群衆中也開始宣傳。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有了“六大古都”之說。“六大古都”加了個誰呢?加了個“杭州”。杭州就是現在南宋時期的臨安。到了八十年代,又加了一個叫“安陽”,河南的安陽。它是安陽殷墟,我們說殷墟的首都,建都一百多年。當然後來曹操它的附近,有個三臺叫銅雀臺。曹操的都城實際也屬于安陽附近,但那不是統一帝國的首都。這也就形成我們現在所說的,大家在市場上經常看到的一本書上寫的“中國七大古都”。
  在“七大古都”裏頭,占統一王朝都城的王朝年代裏頭,最多的也是西安、洛陽和北京。大家有時間你們可以查一查中國的曆史年表。你算一算統一王朝年代一共多少?作爲都城的年代多少?作爲都城就是王朝那個年代是多少?比如西漢王朝從它建立到它滅亡也就是都城的存在時期,這樣的話你可以計算出來它所占的百分比。應該說“七大古都”裏有三大古都在中國曆史上又具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這也就是我們多年來曆史工作者、考古工作者爲什麽對西安、洛陽、北京,當然也包括我們早期從事研究的安陽,這些古都特別重視的原因。工作開展應該說也是比較多的。
  中國古代都城應該說有了國家就有都城,這樣的話中國第一個都城也就是第一個王朝的首都。第一個王朝是夏王朝,根據現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的年表,夏王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據現在應該說是4702年,確切數。但實際上“2070”也不確切,是個約數,也就是說據現在四千一百年左右。它的都城現在夏代都城,一開始應該說比較多。在這個地方建都幾年,由于可能國內的政治形勢、軍事形勢又遷都到另一個地方,直到它統治比較穩定的時候。大約到夏王朝的中期,也就是公元前19世紀才在現在的河南鄭州的西部。偃師市一個村莊附近,叫二裏頭這個村子名字,在這個地方建立了它的首都。二裏頭遺址作爲首都,一是考古發掘在這兒發現了宮殿,古代的宮殿。通過發掘的宮殿裏的建築物和宮殿附近的墓葬,考古工作者根據墓葬出土的器物,判定這個地區的墓葬和宮殿建築的時代距今大約是公元前17到18世紀。也就是夏王朝的中期以後開始建立這個都城。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中國最早的都城。可能有機會你們旅遊參觀的時候,到了這個村子附近,有一個題詞叫“天下第一都”,現在這個名字應該說現在還沒有誰能夠代替它。當然隨著我們考古工作的開展,也許比它更早的都城我們還會發現。
  大家看到這個圖片,這是在上個世紀20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這個地區發掘的一個宮殿遺址的複原模型。當時這個宮殿應該這個樣子的,面積大約是一萬平方米,108米乘100米,約一萬平方米。大家看到周圍是個圍牆,南面是個大門,北邊是個大殿,是個宮殿。這時候還沒有瓦,蓋房子還用茅草,但是長方形的大宮殿大家已經看得很清楚,周圍是廊。這個都城遺址呢要比我們後代的都城小得多。根據現在的初步調查,大約有四平方公裏。它的宮殿呢,宮殿建築基本在現在我們所了解的都城範圍的中間,中央部位。這個夏代都城的確立,應該說在中國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古代的曆史被國際學術界承認,應該說二裏頭遺址是個非常重要的發現,我們的文明史呢也就向前大大推進。
  第二個都城就是商代都城。商代首都呢,最早的現在有兩種觀念一種是說在河南偃師我就說二裏頭這個旁邊,有個村子叫塔莊,就是寶塔的“塔”。有的說呢在鄭州,現在的鄭州市。現在搞夏商周斷代工程,我們總說怎麽斷定?比如夏代和商代之間的分水嶺在哪兒?你總要給人家王朝有個斷。比如說你現在是公元2070年成立的,什麽時候滅亡的?比如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什麽時候成立的?1949年。它給那麽個數字。現在比如考古上怎麽斷定這個?因爲現在沒有文獻記載,大家知道我們的文獻,當時的曆史是後來文獻追溯的,當然追溯的口頭曆史也是曆史,不過這些曆史的水分比較多。就需要經過學者更多的工作,但是呢就要求助于考古學。考古學如何解決一個王朝的變化呢?我們考慮來考慮去,覺得最重要的就是都城的變化。古代呢,一個新王朝的建立,必須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都城。就是建都,定都在哪兒?現在是一樣,我們在新中國建立之前,在西柏坡開會,首先要確立我們定都在哪兒?當然我們還是定都在北京,這個可以。比如古代它不會定都在原地方,古代往往是這樣。很少大的王朝夏王朝滅亡以後,還在夏王朝首都。因爲它滅亡以後,往往有一個政治和軍事上的報複,就要摧毀它的建築挖掘它的陵墓。包括它祖先陵墓的挖掘,這實際上是政治報複。我們過去也有這個事情,大家知道一旦幹什麽了,石碑給推倒了。比如秦始皇,秦王朝滅亡的時候,項羽到了當時的鹹陽,他一把火先把阿房宮燒了,一燒燒了三個月。按道理他完全可以不燒的,象征什麽?象征他把王朝推翻了。燒了它以後,所謂的先破後立,破了以後他得立。他要建立國家首都,他有個統治中心,他要建都。建立都城的時候,就應該是那個國家成立的時候。但這個年代很難定在哪一年,就在那個左右的時間。因此呢,我們後來考古工作者在二裏頭的附近發現了我說的偃師市的一個商代城址。而這個城址應該說保存非常完好的一個城址,它不是一個一般的城。因爲那裏頭有宮殿,宮殿的大型建築應該說非常雄偉。這個城建立得很規範。這樣的話呢,就判定了這個城是商代的一個都城。而這個都城裏的時代,經過測定和經過考古研究,恰恰又和夏代的二裏頭的滅亡時代相銜接。就是它這個城不用了,被毀壞了,那個城剛好建立,就是時代相接。也就是這個時候恰恰是夏王朝的滅亡和商王朝的建立,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商代的第一個王朝。
  以後商代又在河南的鄭州建立了更大規模的都城。再以後到了盤庚的時候,就是商代的國王又把首都遷徙到河南的安陽,在那裏建都將近一百多年,直到商紂王荒淫無度,最後把國家給斷送了。這就是剛才我談到的商城,偃師商城。外面是一個大的城牆,一圈,靠裏面還有一圈小的城牆,在最中間有小城,這個城就是所謂的宮城。偃師商城的宮城到偃師商城這個時代,應該說在中國古代的都城曆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對中國以後都城的影響包括我們現在,現在我們說北京城有故宮,故宮外頭還有內城,外面還有大城。一圈套一圈,反正最中間是統治者的所在地,越往外頭重要性越差。它的周圍應該是官府,官府的周圍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周圍就成了墓地了,就這麽一個規律。到了安陽殷墟大家看看,商代最晚一個都城,安陽殷墟。大家看看它這兒北邊是商代中期的一個城址,兩年剛剛發現的四平方公裏,周長約八千米,這是目前發現最大的一個城址。繼這個城址之後,在它的南部大家看看有一條河流。河流的拐彎的地方就是它的宮殿區。這是三十年代,當時國家的考古研究機構在這兒進行了發掘,發掘了將近五十多座宮殿。同時在這個宮殿的西北部,大家看到有一個綠色的東西,綠色的有一些褐色的東西,那地方叫西北崗,地名叫西北崗。這裏發掘了13座大型墓葬,其中有近十座王陵,就是商代國王的墓葬。有了統治者的活動中心,有了死後的埋葬中心,那麽作爲都城它應該是最完整的。就是迄今爲止,在中國古代先秦都城裏頭這是最完整的都城。因爲都城裏邊不能光有宮殿,國王死了還有埋的地方。就跟清朝一樣,你不能光有故宮,清朝的王陵在哪兒呢?有東陵有西陵,東邊在遵化,西邊在易縣。明朝皇帝也是一樣,活著在北京,死了就擱昌平去了,當然昌平也歸北京管。一個完整的都城既要有他生前的宮殿所在地,又要有死後的陵墓所在地,而安陽殷墟是我們目前所知道最完整的一處。
  商代以後周武王消滅了商紂王,因爲商紂王荒淫無度,就成立了西周王國。西周王國大家知道從西方來的,西方是指古代社會,不是現在,就是大西北,就從陝西過來的。可能老百姓都知道“姜子牙釣魚”的那個姜子牙,“願者上鈎”。姜子牙就是輔佐他們一個有名的軍師。就那個時代,他向東進攻,他的大本營在西部,現在陝西一帶。然後取得政權以後,他就在現在的西安,建立了西安地區的中國古代第一個王朝,也叫豐鎬遺址。豐京、鎬京,豐是豐富的“豐”,鎬是一個金字邊一個高,這實際是一個水的名字,一個地方的名字。在建立自己都城,這個地方呢,有過書叫《封神演義》,講到西周的曆史,跟這個地方的關系很密切。這個都城現在發掘了大量的墓葬,有貴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也有發現了當時好多建築的地基。因爲房子都沒了,中國跟希臘羅馬不一樣,跟埃及不一樣。可能出國旅遊過的先生,或者出國去過那些地方的先生,或者你們從電視上見到介紹知道,西方的都是石頭建築,中國都是土木建築。改革開放以前包括農村全是土木建築,現在改成磚了。土木建築一個最大的不足,從保存價值來說不易保存,年代一久就塌了,只留下地基了。比如說阿房宮,那麽有名的一個宮殿,杜牧在《阿房宮賦》裏寫到,阿房宮東西多少米,非常宏偉,應該說世界上最宏偉的建築。它大殿東西一千五百米長,三裏地,南北將近五百米,那都不得了,上面可以坐一萬人,那就是萬人大會堂了。但是它沒保存下來,因爲它是土木建築,只保存臺基。什麽叫臺基?就是打的地基。因爲要這麽大的建築,承載量非常重,地基處理非常好。這樣的話呢,地基打得非常深。我們知道夯土,群衆打夯的土,夯土厚十幾米,在豐鎬這個遺址,周代都城保留了大量的建築遺址。周代以後,到了東周就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戰國時代的都城。這個時代是什麽時代?是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是一個政治上思想非常活躍的時代。因此都城正因爲這樣,它當時各地的王侯,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都是仿造國王去建造自己的統治中心。包括齊國的臨淄;包括楚國的江陵,就現在的沙市;包括現在鄭州附近的鄭韓故城就是韓國;還有像燕下都,河北易縣,北京附近;還有像河北邯鄲趙邯鄲王。他們紛紛效法當時的中央政權,效法他的都城建設自己的首府所在地。而他建造的方法呢,應該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比如說這個城皇帝的房子得多高,大臣的房子得多高,老百姓的房子要多高。我舉個例子,像北京城。當然古代不是這樣,最早的古代,明清時期。它可以用琉璃瓦,可以用黃瓦,老百姓的房子絕對不敢,要用那個做的話就要殺頭的。建築本身是個等級,就跟現在坐汽車一樣,也是一個道理。不過這個不太嚴厲了,甚至有錢你什麽都可以坐。但是只要你是公務員就得按規定辦,過去公務員按規定辦,老百姓也得按規定辦。你蓋什麽房子?建什麽樣的廟?都按照規定走。但是到春秋戰國這個時代,應該說正是一個百花齊放時代,百家爭鳴的時代。思想上的百家爭鳴,也造成了整個建築上一種規劃上的、歸制上的一種社會形態上的豐富多彩。我想因爲它涉及的都城非常多,我這裏就不多談了。
  結束了春秋戰國這個時代呢,是由秦始皇結束的。他所建立的城是秦鹹陽城,秦鹹陽城要根據曆史記載,可不得了。東西二百七十裏,到處都是宮殿。當然我想這是文學家的誇張,或者對秦始皇的一種不滿,把他錯誤的張揚。但是不管怎麽說,秦始皇建的都城,確實是非常大的。它的規模呢,應該說呢,像秦始皇陵一樣,大家知道秦始皇陵是現在我們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當中最大的一座。他的都城如果包括他的離宮也應該是最大的一個。至今考古工作者還弄不清它範圍到底比如東西是多少?弄不清楚主要是我們工作原因;再一個因爲秦始皇得罪人得罪的太多了,對它的破壞太厲害了。當時農民起義軍對他的宮殿、對他的各種設施破壞太厲害了。再有呢,秦始皇所建宮殿的所在地,又是中國曆代周秦漢唐,尤其漢唐時代的政治中心。它重疊性的建築,什麽叫重疊性?原來我在這兒進行生活,後來人繼續生活,這樣的話把前代的建築物就破壞了。因此對研究起來非常困難,但是我們知道秦鹹陽城在中國曆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秦鹹陽城呢雖然時間短,從戰國中期公元前350年到秦代末年,被秦末農民起義軍推翻秦王朝,項羽西入關中。秦鹹陽成也被一把火燒得面目全非。我曾經在遺址上七十年代初進行發掘,本來是一個房子。因爲發掘出來大家可能一看大吃一驚,就跟煉鋼爐一樣,出來都是爐渣了,搬不動。爐渣五光十色的,顯然那個裏頭有金。比如有各種金屬裝飾物,不然的話不會出現那個現象。因此說司馬遷《史記》所記載的“項羽火燒鹹陽宮”看來是屬實的,是被考古發掘所驗證的。而且那個宮廷裏相當富麗豪華,現在我們裝飾一下房子很容易,他的宮殿都是壁畫,走廊旁邊都是壁畫,壁畫經過兩千多年,顔色還非常鮮豔,剛發掘出來。秦鹹陽城在中國古代的都城建設曆史上,應該說創造了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高峰。到了漢代,漢代漢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就在秦鹹陽城。大家知道看到地圖上,中間的地圖上,有條河,東西向的河叫渭河、渭水。渭河北面是秦鹹陽城,渭河南面在秦代的時候,曾經是秦代的離宮。大家知道“荊軻刺秦王”,或者“廉頗藺相如”這出戲。 秦王就在渭河南邊有個殿叫章臺,這章臺實際上是漢代的一個宮殿。漢劉邦的辦公大殿,後來把它當作辦公大殿,也叫做前殿。就是在這個地方,它的都城就建在這兒。
  大家看到漢長安圖,這張圖呢,畫著紫顔色的就是當時的建築物,宮殿建築和市場建築和宗廟建築。這個城,現在已經應該說做了將近五十多年的工作,情況基本搞清楚了。這個城對中國古代影響也比較大。大家看雖然它中間的一條淺顔色的線在裏邊,是道路。雖然不太整齊,但是已經形成中國古代所謂豆腐塊型的城市結構,用道路一塊一塊切成豆腐塊形式。而且在它南面有宗廟,方塊裏頭有十一個小方塊,那就是當時的宗廟。宗廟是什麽呢?就是祭祖宗的,旁邊有個小方塊,在它的西南角下方那是社稷。社稷是什麽?社稷就是祭天的,祈求農業豐收的。一是要祭祖,二是要祭天。祭祖是維持自己,要把自己政權好好地傳下去;祭天呢是爲了保持好的收成,創造一個好的年景。這是古代一個政治思想。一直對後代延續到明清北京城。大家知道現在明清北京城裏也有太廟,也有社稷。不管它的位置,我後面還要講到它的文化內涵,都能體現出這些特點。漢長安城已經築了兩萬五千七百米的城牆。當時這個城牆是漢高祖的兒子,叫劉盈修築的。這城牆一般高十米,底寬十六米,都是拿土打起來的,夯土。它硬到什麽程度?大家如果有可能到西安旅遊,你們看一看那個土一層一層和現在磚一樣,硬度和現在磚一樣。兩千多年了還保存著,應該說呢,這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好的最早的一個城址之一。漢長安城裏頭最重要的核心地方,我們說一個城,講都城是國家的縮影,都城裏頭什麽是最主要的?就是宮城。什麽叫宮城?就跟老北京一樣,老北京什麽最重要?重要地方當然多著了,但是作爲一個首都來說,故宮最重要,因爲皇上就在故宮裏頭。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是圍繞故宮轉的。明清時期應該在北京城裏都是圍繞故宮轉的,包括過去什刹海呀,這些修的各種東西都是圍繞它轉的。如果這裏沒有故宮,也就沒有了頤和園和圓明園。因此呢,我們說一個都城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皇宮。漢王朝的皇宮就是未央宮,大家經常在聽唱戲劇的時候,經常提到未央宮,就是看到圖的中間這個方塊。這個是邊長兩千二百米這麽一個方形的一個皇宮,大約有四平方公裏。在皇宮裏的正中間有個綠色的,就是它的辦公大殿,叫前殿,前是前後的“前”。中國古代管皇帝辦公大殿在周朝叫路寢。路是道路的“路”,寢是寢殿的“寢”,是睡覺的那個“寢”。到了秦朝呢就叫前殿。因此秦始皇修阿房宮的時候呢,管阿房宮叫做阿房宮前殿。到漢朝繼續繼承這個。到了曹魏的時候,曹氏家族曹魏時候呢,就把皇上辦公大殿改名叫太極殿。太極就是練太極拳的“太極”,這個名字一直延續到現在。日本人它們的古代都城也叫這個名字。當然後來我們就像在北京就叫“太和殿”,有的叫“大慶殿”,實際上在以前比較規範的叫前殿。這個殿呢,大家看到正好是在工程的中心,正好在方方正正工程的中心,這就叫擇中而立。選擇正中間,表示以它爲中心,這就是不能多中心,就以前殿爲中心。這個中心既包括東西集中,也基本南北集中。現在去過故宮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你在它跟前不知道,只要你看一看圖,太和殿是不是在東西居中就知道了。而且太和殿前頭沒有殿只有門,這個殿也是一樣。太和殿前面都是門,不管是午門、天安門,前面再沒有辦公大殿了,更不允許有休息用的了,這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未央宮的前殿一樣,前殿之前再不允許有殿,都要在它兩邊或者在它的後邊,前面不能擋著它,這是一種至高無上,一種就是所謂一個國君的一個尊嚴。通過建築的安排,建築物的所處地理位置,來體現出它一個思想。
  下面我們再介紹一下東漢洛陽,漢代的。到了東漢就劉秀的時候,就把首都遷到洛陽。農民戰爭,西漢末年農民戰爭起義以後,推翻了王莽政權,把首都建在了洛陽。洛陽城有一個特點,如果在前面我們看到了漢長安城情況的話,我們就看到洛陽城規劃裏頭,南北各一個小方塊,兩個皇宮,不同時期使用的兩個皇宮。早期用的南面這個叫南宮,晚期用的北邊這個北宮。這個時期應該說又進入了一個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一個新的時期。從這個時期開始呢,到了洛陽城進入北魏時代,宮城所謂皇宮的宮城,有幾個就變成了一個。原來都城裏不是一個宮城,好多宮城。比如漢長安城裏頭有未央宮,還有長樂宮。爲什麽有未央宮和長樂宮呢?因爲最開始皇帝當政的時候在未央宮,皇帝死了以後皇後還在,皇後的兒子當了皇帝還在未央宮,皇後上哪兒去呢?皇後變成皇太後了,皇太後就到了東邊的長樂宮去了。因此漢代西漢時候,有“東宮”、“西宮”之稱。東宮就是指太後之宮,西宮指皇帝辦公的地方。而當時呢在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呢,一個封建王朝往往需要外親戚,外戚專政就是需要他娘家人來支持他。他對自己的兄弟不太相信,怕兄弟之間有時候不信任,互相殘殺,這樣外戚勢力非常重。實際上,皇後的家族勢力大部分在長樂宮。你們可能注意一下西漢的曆史,西漢的皇帝都是短命的,西漢的皇後都是長命的,有十幾個皇後當了皇太後,皇太後當了太太皇後,一直當多長時間,實際控制政治勢力。多宮城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從多宮城變成單一宮城,是政治成熟化的一個表現,是皇權集中的表現。從皇帝爲權力,依靠家族變成依靠親戚,皇親國戚,變成自己組織政治力量,這麽一個過程。如果說在洛陽的北魏洛陽城,看不清楚的話,大家看看唐長安城。到了唐長安城,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唐代。綠色的呢是宮殿區,紫色的呢是它的一般的居住區和市場,綠色的南部是皇城,就各部位辦公的地方,在中間的綠色的北部是宮城,宮城就是皇帝辦公的地方。在東北角又一個,大家知道有個電視劇《大明宮詞》,那就是大明宮,東北部那個角是個大明宮。就是從唐高宗、武則天時代,就開始從宮城就把皇宮遷到這裏來了,就在這個殿上叫含元殿上辦公。這是從空中拍的,中間那是大臺子,四周這是發掘時的現場。兩面呢有兩個很像我們北京城現在的午門,你們進了天安門以後,看到的午門兩邊,兩邊出來兩個建築物,中間是個門,最早中間是個殿,兩面出來兩個闕,闕樓。這樣的話呢,應該說午門的曆史從這兒可以找出淵源,當然淵源更早,不止是這兒。
  從唐代長安城,中國古代的都城形成了自己的一條制度。什麽制度呢?一個城市一條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在城市的正中央,然後它的正門,城的正門和皇城的正門和宮城的正門都在一條線上。然後他的老百姓都在皇宮的周圍,皇宮和皇宮的周圍。怎麽住呢?安排的裏坊,切成豆腐塊一樣的模式。大家看一塊一塊的,這樣的格式。一個長方形的方塊裏頭,現在我們叫胡同。到了元大都叫胡同,在元大都以前叫坊,一個土字邊一個方。再早叫裏,現在也有叫裏的,什麽什麽裏就是一裏地兩裏地的“裏”。漢代叫“裏”,洛陽北魏時期叫“坊”,一直延續下來,到元大都就變成了胡同,這是我們中國居民區的變化。而且坊裏頭大家看到了它一般是長方形的,在長安城裏頭有十字路,十字路裏頭分成四塊小的,每四塊小的又有一個十字路。一條路逐漸由城裏的路寬一些,比如城裏的主幹大道,唐長安城寬度到一百五十快到一百五十五米,可能比長安街還要寬,一百五十五米寬。比它小一級的路,另一等級路,可能一百米寬,或者一百米到一百二十米寬,通向城門的,還有更窄一些的路。比如環繞城牆的,可能就是三到五十米寬,在群衆老百姓居住區坊裏的路,主要的幹道就十幾米寬。如果坊裏頭再切成小路就五六米寬。大家我們知道可能你們有時候看到日本的一些文學作品,日本是町。丁是個田字,我們坊分成四分,一個坊有個十字分成四塊,每個小的裏頭再分成四份,共十六份,日本叫十六丁。這個制度一直傳到了日本,不過名稱叫法稍微不太一樣。這套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應該說對中國的古代都城制度延續到明清,基本上變化不大。到了遼金元清應該說從現在說我們少數民族作爲國家統一國家的政權的統治者,但是他們也吸納了中華民族這個先進的文化。在都城建設上,完全也是這套東西。尤其是遼金元,甚至比中國的漢族統治的皇帝還要規範化,還要複古,複什麽古呢?複中華古文化之古,按中國古代有本書叫《周禮?考工記》,按《周禮?考工記》那套模式去仿造,去修建。當然到了明清時期,既延續吸收了遼、金、元北京城的特點,又結合中國曆代都城特點,營建了北京城。北京城也就成爲了中國古代都城一個集大成的作品。我想呢,北京城大家都很清楚,在座的各位,我就不多介紹了。如果呢,對古代都城最好的理解就是從北京城做出發點,由此做起點,去認識中國古代都城,好多東西就很容易地破解。
  中國古代都城我想講一講它所反映的中國古代文化特色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說起來也比較虛、比較大,我只能就我覺得的哪些方面和這個聯系比較多的談談個人一些想法。首先呢,談一下中國古代都城它的選址有什麽特點?就是大家總要問既然中國古代都城這麽多,從古至今,不管是統一的帝國王朝還是亡國王朝,或者說是地方割據的一個政權,大約二百多個都城。它們建都是受什麽條件制約的?我想這個談出來可能對大家認識古代都城、認識古代曆史可能會有所啓迪。
  首先,古代都城選址對自然條件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所謂自然條件,第一就是山水條件。有一種說法叫選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們搞建築。都城是一個建築群體,跟蓋房子一樣。蓋房子要采光、要朝陽。建都城呢,要選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麽呢?面水是爲了生活需要,背山當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對于都城來說非常重要,因爲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慮政治的安全,考慮它經濟的發展,或者正常的一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運作。所以說不考慮基本的經濟條件、基本的環境條件是不行的。
  第二個還要考慮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還是商王朝,它盡量考慮它的都城要能夠便于控制它的國家。但居中這個理念並不完全的就處于整個國土的中間。長期以來,我覺得中國首都,在我統計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陽,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居中的地區,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個中心樞紐。古代人重視交通,首先交通好多路是後人修的,沒有修路條件是不行的。比如秦始皇上臺以後就要修路,實際以鹹陽爲中心的全國交通網,有各種道路,有直道,一直到現在的包頭,從西安到包頭。有弛道,還有各種道路。東邊可以到現在的遼寧綏中,甚至山東半島。西面呢它可以也走的會很遠,南面也修,一直修到現在長江三峽。有的通過棧道連的。因此呢,因爲當時要想對國家行使統治,行使權利,沒有必要的交通設施,那根本沒法達到,沒法滿足你的要求。因此首都在選址當中,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勢、地理位置,都是非常關心的。
  再一個就是人文的和經濟發展條件。人文條件呢,包括它的發家、發展。比如秦人他起于甘肅東部和陝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營。他首都往往定都在長安。我們說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于現在的岐山、扶風一帶。就是寶雞地區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兒。再一個人文背景,這地區相對應該說比較發達的或者比較先進吧,經濟上應該比較發達,不能說經濟上太貧窮或者說自然條件太惡劣。但是最起碼的生活沒法維持,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條件。比如說像秦定都完鹹陽以後,到漢朝爲什麽不定都在洛陽而定都在長安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時長安在當時的人認爲來講,人們把全國的土地分爲九等,上中下三大部分,上中下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六九等,分了九等。而現在的所謂的大西北,渭河流域,關中地區,當初是上上的,被稱爲“天府之國”。現在我們天府之國是指成都平原,當時指天府之國是關中平原。當然這個很重要的原因,和秦始皇在公元前240多年,讓一個非常有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叫鄭國的給他修一條渠,叫鄭國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渠。鄭國渠就是引涇河的水,大家知道有個成語叫“涇渭分明”。就是涇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個清的一個渾的。把涇河水引到叫渭北高原,從而把它的當地産量大大提高,國力大大增強。這也就是爲什麽當時定都特別要注意的地形。産量提高了,糧食應該是最基本的。社會越落後,曆史越久遠,糧食對人們的重要性越大。到現在來說我們應該說糧食越來越大家覺得無所謂了,社會越進步,飲食在經濟所占的比例越小,因此農業來說對一個古代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洛陽,洛陽有伊洛流域,伊河、洛河。這地方呢,應該說各方面條件農業生産相當好。北京這個地區呢。應該說尤其元明清這三個朝代以後,這個時期經濟的發展,因爲整個中國經濟的東移,我後面還要講到這些事情。它不單單是農業,涉及另一個方面的經濟,經濟重心的東移,而造成都城的東移,也是跟經濟有關。我想呢,作爲都城的選址這方面呢,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因素,還有個軍事因素。比如像元代,當然它主要發源地是靠北的,內蒙古或者蒙古。比如清它是東北地區,但是明代爲什麽也立都北京呢?從南京要遷過來呢?應該說在明代的時候,當時作爲軍事的主要的來自軍事外邊的威脅,北面比南面要大得多,南面對它沒什麽威脅,在明代的時候,在元明清的時候都是這樣。這樣的話,把政治中心軍事指揮中心,放在了北京,應該比放在南方,比放在南京更有利。這也就是爲什麽選址在北京。元明清,包括遼的南京,金的中都,它既不再往北走,也再不往南走,很重要的原因是這選址這個問題呢。也不單單是看一方面,要看多方面因素。既有軍事的;也有政治的;也有人文環境的;也有地理環境的;綜合多方面因素。而且不同時代,有不同特點,所謂不同時代有不同特點。因爲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面臨的不同軍事任務,面臨的軍事形勢。比如在漢代,西漢的時候,它的主要的威脅來自于匈奴,從北部和西部來的匈奴。因此它擱在長安,到了東漢的時候就變成洛陽了。相對來說那時候的匈奴威脅比西漢小多了。它更便于指揮了,爲了和匈奴作戰便于指揮放得更西部地區;再一個劉秀家的大本營在南陽,南陽在洛陽南部,洛陽離它更近一些;從他的政治勢力發展來說擱在洛陽更好一些。因此呢,我就說作爲都城的選址,我想不但是中國,可能在古代世界許多國家都是由多種因素所形成的。最後導致這麽一個結果選在哪兒,有時選不好造成王朝的覆亡,曆史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第二個問題就是關于中國古代都城的一些布局特點。我說了我們研究古代都城,從考古學和曆史學角度,首先要考慮到透過它的現象去看它本質。所謂現象是什麽呢?就是說古代的建築,古代人通過它的一些活動,給我們留下了他的一些,比如城牆在什麽地方?宮殿在什麽地方?宗廟在什麽地方?居民區在什麽地方?這些不同的分布地點和它們分布的關系、它們的變化,恰恰反映出它的當時好多內涵的一些文化因素、一些政治因素。比如第一個我們先講一講關于中國古代都城變化的大城和小城。
  我們最早說城實際只有一個,我們看到二裏頭,最早現在二裏頭還沒找到外面的城。有人說最早的城還比二裏頭還早的。在河南的一個地方,有個叫陽城的地方,有個城才一萬平米,有人叫在考古學叫龍山文化時期的城;有人說是夏代最早的城。如果把一萬平米能當作城的話,我們剛才講到二裏頭宮殿遺址,就是夏王朝那個一號宮殿遺址,已經是一萬平方米了。不過外頭圍了就跟院子一樣,裏頭中間是一個廣場,南面是個大門,北面是個大殿,我倒覺得只有宮殿的這種城,這城裏頭沒有老百姓,只有宮殿,因此大禹的父親鯀說“城以衛君” 。城裏頭就是爲了保衛君,君子的“君”,保衛統治者的。因此老百姓不能進裏頭去,老百姓只能在城外頭,現在我們所謂叫城鄉分化。實際上當時不同的地域因爲它是個政治中心。但是隨著城的發展,統治機構的變大,統治者還有人給他服務的。統治機器越大,國家的機器越大,這樣的話呢,需要服務的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人員越多。統治者居住的城就容納不下了,而且不可能往裏容納。但是呢,你要安全的話,你國王要安全。皇帝說你皇帝安全,丞相也得安全,他一級一級的,但是不同級別有不同級別的保衛措施。但是呢,就像我們後來的比如說皇城,皇城是各種官府,再後來有郭城,爲都城服務的,或者以都城這種爲中心的,各種以它爲生計的,比如手工業者。以國王爲主的統治者你還要生活,你還要消費,還得有人給你生産。這些人要居住在哪兒呢?就後來所謂“郭以居民”。郭是城郭,外面大城,小城外面又一個大城,裏頭住的是其他人。當然這個人分等級,等級越高的,住的離皇帝越近。比如我們講唐長安城,有好多裏坊,上百個裏坊,坊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離皇宮最近的官是呈放射性的,越遠級別越低,遠到最後都是老百姓了,再遠外頭就沒人了,再遠出去就成墳地了。就是這樣的結構,城的結構也是這樣的結構。所謂有宮城,宮城外頭後來有皇城,皇城外頭有郭城,這樣一個發展趨勢。
  在中國古代城裏頭非常重視城門。現在我們看看現在這張圖,這張圖是文獻上記載的,後來人畫的一張圖,根據文獻記載他理解的。看看最外頭一圈是個大城,裏頭還有個小城。然後城上呢,每面有三個城門,這是一個理想化的烏托邦式的設計,實際上很難找到這樣的城。迄今爲止在我們中國的考古發掘中沒見一座這樣的城。這種方方正正的,尺寸差不多的,因爲地形沒有那麽完整的,沒有那麽平平整整的,或者這種理想化的地形。中間是宮殿,一邊三個城門,但是它體現出那種思想,已經在我們的都城建設當中都完全體現出來了。比如城門,一邊三個城門,一共十二個城門。城門呢,每三個城門,對著道路。大家看一條道,那是道路,對著城裏的道路。中間呢,正好是一個宮城,就是國王皇帝辦公的地方,相當于我們現在的紫禁城,或者說我們現在的故宮。當然因爲現在大家見不到城門了就不好理解這個了。大家知道城門和一般門不一樣,城門都是有三個門道,一個城門有三個門道,中間是國王走的,兩邊有的是左出右進的,兩邊是老百姓走的,皇帝是中間走的。你們現在看一看城門也是一樣,北京有保留下來的不是一個,有一個門洞是簡易的。真正皇帝要通過的地方,都不是一個門洞,都要留成有三個門道。而這個制度呢,中國很早以前就出現了。這裏看到的二裏頭遺址,有一號宮殿遺址,這宮殿遺址南面是個大門,一共四個方塊,方塊是什麽呢?方塊是夯土牆,中間是門道,走人的,走車的,有三個門道,門道裏那麽個院子,不大的一個院子,東西才一百米,修那麽大一個大門。大門和殿的寬度差不多,中間留三個門道。它這個顯示出一種制度,誰走哪個門,誰走哪個門道,顯示一種地位差別。進入了國家,所謂社會就分了層次,層次指什麽?指人分了層次,分了等級,哪級人該走什麽樣的門。因此都城是一個級別的産物、社會分成級別的産物。因此在它的城門建築當中要充分體現出來。這種門道制度,在中國都城是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這是唐長安城叫含光門,皇城的,大家看看也是三個門道,也是三個門道。當然也有個別的,到了唐代的時候,唐長安城的正門,其他門是三個門道,城門正門變成五個門道了。更顯示因爲到了唐代,盛唐時期,我想可能也許是當時的皇帝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盛世了,修城的時候,城門五個門道。但是一般來說,都城的城門都是三個門道,這在中國形成一個制度,影響挺深遠的。這個制度的形成,和作爲一個都城,實際是等級社會的一個産物,是直接相關的。
  在皇宮裏頭也是照顧到用路來切割不同的居住區,不同的功能區。路呢,應該說在中國古代,我談到路是作爲切割的。爲什麽我們就像現在地圖一樣,對一個城市,一是要注意它的主題建築,注意它的城門。二是要注意它的路,路是它一個骨架。好像我們搞美術的素描一樣,你要想看一個人,要對一個人的基本了解,首先你要有一個素描,把他骨架描出來,大體的輪廓描出來。我們各位比如到外地出差,或者在北京市,你拿到一張地圖的時候,首先要看路,這個路呢,往往決定了這個城市的結構。同樣在古代,路也決定了一個都城的結構。不同規模的路,你要想找市中心,你找它最主要的路,找最寬的路,古代也是一樣。比如剛才我們談到唐長安城,唐長安城中軸線也就是它最主要的路。中間那條路,軸線是那條路,寬一百五十米,其他路才寬一百米,或者一百多一點。古代中國路的等級劃分是非常嚴格的。在一個都城主要路寬度是最寬的,其次還有次要路,還分成多條道。最後環繞城牆還要有路,在路中間還要分,中間走皇帝的,兩邊比如走其他百姓的。皇帝的路叫什麽?叫馳道,奔馳的“馳”,道路的“道”。只能皇帝走,有時候其他人走,不行。得經過皇帝的恩准,他批准你可以走,一般不批准不能走。
  我給講個故事。漢代的時候,漢元帝的兒子是後來的漢成帝,他兒子原來不住在皇宮裏頭,住在皇帝後妃的宮殿裏頭叫桂宮。那個宮正在皇宮的北邊,隔著一條路。他有一次有急事想讓他兒子過來,他兒子從那個宮裏出來走到這個路邊,其實只要從路上穿過馬路就到皇宮了就可以馬上見他的皇父了。他都不那樣走,他要順這條路,因爲後妃宮殿在皇宮的北邊,這個路呢正好在兩個宮之間。他順著路北一直往西走,走出城門繞過來,再走路南邊再進入皇宮。他就沒越過那個馳道,表示對他父親的尊重。這是個太子,這可不是其他人,而且皇帝有急事要召見他。當然這人也是非常有心地的,他可能也許是故意爲了表現自己。到那見了皇帝,皇帝問他來那麽晚,你不直接過來,他說因爲我是繞著走,因爲這是馳道,我得尊重父皇。當然這個故事說明什麽呢?說明當時古代對道路的要求,比我們現在交通警察管得嚴得多,不能隨便穿馬路。這個制度也反映當時等級森嚴的一種道路管理制度。這個制度越是在大的城市,比如在都城反映得越強烈,體現在都城的另一個方面呢,這是我所謂布局方面。
  再一個它的內涵方面,我們看一看在都城裏頭,都有好多禮制建築。什麽叫禮?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是禮儀的“禮”,制是制度的“制”。爲了宣傳這種禮儀制度,爲了保持禮儀之邦的禮儀,它要修建好多建築物。修建築物目的是什麽呢?通過建築物在建築物的搞些禮儀活動,來灌輸它的禮儀思想。現在反過來了,我們要研究建築物,通過建築物來看統治者的禮儀思想。大家如何理解禮儀建築。比如我舉個例子,明清的北京城。一直保存到現在的天壇、保存到現在的太廟、保存到現在的社稷和地壇是幹什麽用的?這些就是禮儀建築。這些東西既不是當時的公園,也不是現在休閑的地方。顯然它是貫徹一種思想,同樣研究古代也是一樣。我們現在見到的是東漢時期的一個靈臺。靈臺也是一種禮儀建築之一,在東漢和漢魏洛陽城這遺址已經發掘了,當時的靈臺遺址。這個建造我們現在說的北京有地壇,北京地壇應該說是很晚了。這是我們在前幾年在江蘇省南京市中山發現的六朝時期的祭壇,這是一個祭壇的複原圖。爲了讓大家看得比較直觀,祭壇的複原圖。祭什麽呢?祭地的,它有祭天、祭地。
  除了這些祭天祭地的,應該說更主要的還是宗廟,宗廟和社稷,宗廟呢是在中國很早就有。古代人說,要修建房子之前呢,先得修宗廟,“宗廟爲先,宮室爲後”。爲什麽修宗廟呢?宗廟是祭祖宗的,包括我們現在有今天,就是因爲有我們自己祖先的,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自己。因此,中國這個傳統的觀念對宗廟的祭祀非常重視,反而對神廟不是太重視。大家知道西方特別祭祀神廟,神廟特別發達,在我們故宮裏頭應該說主要是太廟。在曆代都城裏頭,應該說宗廟在所有的廟裏是占最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位置。越是久遠,對中國來說,宗廟在中國的位置,在都城裏的位置越重要。比如我們說先秦時期,秦朝以前,我們現在考古發掘,發現的在秦國的首都雍城現在寶雞一帶,鳳翔縣。它的宗廟和宮殿並排,一個在西邊一個在東邊,都在宮城裏邊,兩個是並排的。到了秦朝的時候,宗廟就不行了,到了秦遷都鹹陽以後,到了秦始皇那個時候,登基上臺以後,當了國王以後。他的宗廟老祖先的宗廟,擱在了他原來的首都雍城,新建的宗廟擱在了鹹陽城南邊的渭河南邊。司馬遷在《史記》當中說得很清楚,宗廟已經從宮殿區移到外邊來了。統治者已經意識到,把宗廟當成一種宣傳的東西,實際突出了他的地位,什麽地位呢?突出他執政者當前的統治地位,他是最神聖的。宗廟是爲了證實他的統治的合法性的,因此不是並列的。到了漢代宗廟就徹底擺在什麽位置上呢?擺在了宮殿的南部。所謂左祖右社,一個在它東南角,一個在它的西南角,就是現在的北京城。你們可以看看明清北京城,一直繼承這種做法。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但是太廟和社稷,分別在它的東南和西南,一個好像在勞動人民文化宮,一個在中山公園,它並不是和它並列的。這種位置的變化,也就說明一個統治者他所體現出自己的一個統治理念的變化。這個禮制建築,當然再變化,他還是每到一些重要的事情,還要到宗廟去祭祀,去祈求去,不過那都是一種形式。因爲他已經意識到,這是爲了統治的一種手段,要突出他自己。因此,要突出自己怎麽突出呢?在都城建設當中,就要突出自己執政的辦公的大殿。比如突出太和殿,突出自己中軸線的地位,突出自己居中的地位,居中央的地位。而包括你的宗廟和社稷,都要放在從屬地位。
  作爲都城來說,從禮制建築我們看到這些情況。還可以呢,從都城裏頭的本身自身的一些建築布局,比如我們現在看到都城裏的宮殿。宮殿呢有好多種,比如現在我們說二裏頭宮殿裏頭發現了幾十座。比如北京城的宮殿,故宮裏面還有幾十座,但是哪個是最主要的呢?當然大家知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裏頭太和殿是最重要的。咱們參觀的時候,人有時候從視覺來說不容易看,如果您要看電視片,從高處一看太和殿可能是最高的,最南部的,前頭最無遮擋的。所有的殿的中心就是太和殿,至少一個是東西集中,一個是南部再沒有殿了放在最前面。這個制度在中國很早以前在都城當中體現出來了。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未央宮前殿,這也就是當時漢代西漢王朝十一個皇帝在這兒辦公的大殿。這個大殿在未央宮裏頭東西居中位置,也在基本南北居中的位置。在它南部沒有一個大殿,在它北部皇後的宮殿,在它的東北和西北,各有一群一群的宮殿,但在它的正南部絕對沒有。這種設計理念,實際上突出它的中心位置,突出它的至高無上的位置。而且這個殿還是最高的殿,其他的臺基都在地底下。你們可能有人去過類似西安參觀過其他宮殿,都在現在臺基現在地面以下。因爲經過兩千年,隨著它建築物本身的破壞和剝蝕,它的原來地面建築全沒了,它的原來的地面已經低于現在地面一米甚至還更多。而惟獨這個大殿,不但比現在地面不低,它高出來,高于現在地面15米。你可想而知他以前這個殿多高。他要住在最高的地方,他要住在中間的地方,他要住在中心的地方來體現出他的中心,體現出他的至高無上,這是都城設計當中的一種表現。這個不是單單的爲了一個建築師當時建築師設計這個都城的時候的一個一般的設計思想,是一個統治的理念。在我們通過現有的東西,來把它分析出來。比如現在我們看到的大明宮,根據大明宮基址建築學家複原的這樣的圖,當時看到地基,我提到很像我們北京城的午門,大家看一看像不像午門?這是唐朝從唐高宗以後在這兒進行政治統治中心,叫含元殿,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這樣一個建築。這個建築呢,如果大家要不知道是唐代的,抛去東西兩闕之外,也覺得和故宮的相差不多,它也是唐長安城大明宮裏最高的建築。選的地形是最高的,建的房子也是最高的,又是大明宮裏頭東西居中的,和太和殿有一樣的性質,前面也沒有任何建築,只是在它正前方的東西兩邊,有一些朝堂建築。這些建築呢,應該說反映當時唐代一個建築師是延續了前代的。
  最後一個問題,談一下關于中國古代都城是中國古代曆史文化的中心。因爲古代都城呢,它不但是政治中心,我剛才談到經濟的管理中心,軍事的指揮中心,還是個文化中心。因爲在曆來中國古代都城當中,都是個教育中心。比如最早的太學,太學很早,太學就是大學。“太”“大”是一個意思,就是中央直接辦教。比如在東漢的時候,就設了一個太學。現在說有些學校挺大的,一弄上萬人,當時東漢太學三萬多人,規模也相當大。爲什麽一個都城要辦教育?因爲他覺得教育是他治國,進行統治,灌輸他統治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許多教育家,許多進行教育一些機構,在都城都設立了。曆代都是這樣的,一直到清代的國子監,沒有哪個除了都城之外的城市,比都城的教育規模更大的。這就是我們說,都城是個文化中心在教育方面的一個反映。因此我說呢,都城考古應該說在揭示中國古代文化上,有著特殊重要意義。
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g03/537.html
2008-06-28 06:23:48
授課計畫表
徐泓: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城市史)授課計畫表

一、課程說明
本課程主要在討論中國城市發展的趨勢與特點,並著重傳統城市向近代城市演變的過程。依歷史時期的發展,將中國城市史分為先秦、秦漢隋唐、宋元明清與晚清民國四個時期。每一時期除討論其共同特點外,就城市規劃及影響城市規劃的因素,城市發展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背景,市場制度與商人團體,城市治安與消防管理,城市民變及市井文化等方面,舉個別城市為例說明之
三、課程大綱
1.導論:(1)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分期及其特徵
(2)中國城市史研究的回顧與工具書的評介
2. 城市的起源與先秦城市的發展
3. 中國古代城市的規劃理念:《考工記》的〈匠人營國〉制度及風水理論
4. 漢唐都城布局的變革
5. 宋元明清都城制度的變革及其重要措施
6. 宋元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鎮的繁榮
7. 宋元明清城鎮的繁榮與市井文化的流行
8. 明清城鎮社會結構變遷與城市民變
9. 明清商人團體與城市社會變遷
10. 外力影響下中國城市的近代化:
(1) 以租借區為主體的近代商埠城市:上海、天津、武漢
(2) 沙俄日本先後侵占的東北城市:哈爾濱、大連、長春
四、主要參考書目:
1. 王瑞成(2000),《中國城市史論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 皮明庥(1993),《近代武漢城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何一民(1994),《中國城市史綱》,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4. 邱澎生(1990),《十八、十九世紀蘇州成的新興工商業團體》,台北:台大文學院
5. 茅家琦等(1993),《橫看成嶺側成峰—長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軌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6. 馬 敏、朱 英(1993),《傳統與近代的二重奏—晚清蘇州商會個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7. 馬正林(1990),《中國城市歷史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8. 張仲禮(1990),《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 張鴻雁(1988),《春秋戰國城市經濟發展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0. 陳學文(1993),《明清時期杭嘉湖市鎮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
11. 傅宗文(1998),《宋代草市鎮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2. 賀業鉅(1985),《考工記營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
13. 愛宕元(1991),《中國の城郭都市—殷周から明清まで》,東京:中央公論社。
14. 楊 寬(1993),《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楊素德(1993),《中國近代城市與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6. 董鑒泓等(1984),《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台北:明文書局重排本。
17. 樊樹志(1990),《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8. 魯 威(1993),《市井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 蕭 斌(1993),《中國城市的歷史發展和政府體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20. 戴均良(1992),《中國城市發展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1. 譚天星、陳關龍(1991),《中西城市發展的比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2. 顧朝林(1992),《中國城鎮體系—歷史、現狀、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
23. Skinner, G. William. 1977.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
24. Skinner, G. William & Mark Elvin. 1974.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ford: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5.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與天津市城市科學研究會合編,《城市史研究》,1989年創刊。
26. Wall and Market: Chinese Urban History News. Lexington, Kentuck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from 1996.
27. Steller, Gilbert A. 1995. The Urban Past: An International Urban History Bibliography. Retrieved September 15, 2001,
http://www.uoguelph.ca/history/urban/citybib.html
2008-06-28 06:25:06
圖博館
從經濟上來說,江南向來為魚米之鄉,富庶的經濟條件反給統治者提供了加速腐敗的溫床,使“後主”們沉醉於“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上苑”。除了地理、經濟等外部因素外,定都南京的幾個王朝,都沒有問鼎中原、統一中國的決心和實力。也許正是這種種原因,使得六朝短命而亡。
  事實上,任何朝代的存滅與興亡,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選擇和結果,即所謂"成事在人不在天",與所謂的風水是沒有關係的。這裡舉兩例說明之。
  據《資治通鑑•梁紀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五)載,梁元帝蕭繹稱帝於江陵(湖北境內),在平定武陵王蕭紀後,於承聖二年(公元553年)下詔遷都建鄴(南京)。但有大臣反對,理由是南京已沒有王氣,江陵當出天子。原文是這樣的:
  領軍將軍胡僧祐、太府卿黃羅漢、吏部尚書宗懍、御史中丞劉彀諫曰:"建業王氣已盡,與虜正隔一江,若有不虞,悔無及也!且古老相承雲:'荊州洲數滿百,當出天子。'今枝江生洲,百數已滿,陛下龍飛,是其應也。"
  蕭繹最後接受了這一意見。但蕭繹的皇帝龍椅也未能坐久。公元554年,西魏發兵攻梁,當年十一月攻下江陵,蕭繹被迫投降,不久被殺。
  再說一例,離我們最近的,蔣介石認為南京風水好,認為有長江"天塹",借第一水龍之勢,易守難攻。在後期他便希望藉"天塹"之威,阻止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南下。但最後"共軍"還是順利渡江,佔領了"總統府"。當時,不論從哪方面說,"國軍"都比"共軍"優越,可蔣介石就是未能守住,民國政府在大陸"短命"是因為風水不好?肯定不是,而是因為人心的向背和士氣的高低。
  實際上,中國的幾個古都西安、北京、開封、洛陽、南京等等,都有它天然的地理優勢,其特點都是依山傍水,易守難攻,選擇這些地方的原因無非是為了保障首都的安全,不容易被攻破,和風水到底有沒有關係,實際上這是一個沒有人能說得清的問題。
2017-03-18 10:07:25
圖博館
以習近平為核心黨中央謀劃京津冀協同發展三週年紀實2017.02.26 新華社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市考察工作。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座談會,在講話中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
  3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高瞻遠矚頂層設計,穩紮穩打全面實施,京津冀這方熱土日新月異,正在書寫中國區域發展的當代傳奇,築造著引領時代新發展的歷史性工程。
  著眼全局發展的戰略舉措——大思路、大佈局: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的增長極
…….
  京津冀,涵蓋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和河北省11個地級市,人口超過1億,GDP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三地本應依靠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資源共享,可以實現一加二大於三的效果,然而現實並非如此:
  一面是發達的中心,一面是落後的腹地。京津兩地過於肥胖,大城市病突出,周邊中小城市過於瘦弱,特別是河北發展與兩地呈現“斷崖式”差距,河北人均GDP是京津兩市的40%左右,人均收入是兩地的一半,教育投入隻及北京的三分之一。
  一面是問題交織,一面是難以獨善其身。資源環境承載超限,三地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超採問題突出,三省市年均超採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霧霾頻發,大氣污染成為全國最突出的區域。
  這既是全國諸多城市群存在症候的一個縮影,也是區域不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正是新形勢下引領新發展、打造新增長極的迫切需要。
  大戰略需要理清大邏輯。
……
  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規劃綱要,確定了“功能互補、區域聯動、軸向集聚、節點支撐”的佈局思路,明確了以“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為骨架,設定了區域功能整體定位和三地功能定位。
  ……
2017-03-18 10:44:19
圖博館
3年來,一次次考察,一個個會議,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習近平總書記時刻掛念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情況,在不同時段和關鍵節點給予重要指導。
  春華秋實,三年有成。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體系基本形成。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市的五年規劃,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於2016年發布實施。京津冀空間規劃編制完成,並相繼出台京津冀交通、生態、產業等12個專項規劃和一系列政策意見,形成目標一致、層次明確、互相銜接的協同發展規劃體系,將推動三地實現“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推進,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進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設,交通一體化格局加快構建,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推進,產業升級轉移穩步推進,三地產業互動和經濟要素進入快速融合通道,協同發展實現良好開局。
  協同,既是區域發展的必由路徑,更是響噹噹的生產力——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2016年京津冀交出了一份可觀的成績單:北京經濟增速達到6.7%,服務業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0.3%;天津經濟增速達9%,繼續位居全國前列;河北省經濟增速6.8%,產業實現“健身增效”。
  通州區潞城鎮,佔地約6平方公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建設工地日夜忙碌。
  站在建設指揮部樓頂眺望,一批辦公大樓主體結構已經封頂。2017年年底前,北京市級各大機關及部分市屬行政部門率先啟動搬遷。
  前不久,北京面向國內外50家高水平頂尖團隊發出意向邀請,目前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6個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已通過專家評審,副中心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安排的350項重大工程項目中已有106個項目開工。
  3年來,各個方面針對大城市病對症下藥,牢牢牽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北京“瘦身健體”逐漸顯現成效。
  把好產業入口關,疏解引導政策加緊出台實施——
  有捨才有得。北京市2014年出台全國首個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又在次年進行了修訂,受到禁限的行業佔全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例提高至55%,城六區受到禁限的行業提升至79%,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累計達1.64萬件。
2017-03-18 10:45:09
圖博館
疏解示範項目穩妥有序推進——
  昔日攤位達到1.3萬個、日人流量高峰達到7萬人次的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已煥然展新顏,完成疏解和產業升級面積24.3萬平方米,疏解人口1.5萬人。
  3年來,北京推動一批區域性批發市場、一般性製造業企業、學校、醫院等有序疏解,加快讓“孔雀”振翅而飛。累計調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場370餘家,從業人員21.8萬人;累計退出一般性製造業企業1341家,今年還將疏解退出500家;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新校區加快建設,天壇醫院丰台院區、同仁醫院亦莊院區二期進展順利……
  人口調控成效初顯——
  人口多、車輛堵,首都常被譽為“首堵”。目前,北京市機動車已超過560萬輛,首尾相連可繞地球大半個赤道。治理大城市病,要學大禹治水之法,“光堵不疏不行”。
  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2172.9萬人,按照規劃要求,到2020年力爭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其中城六區爭取到2020年下降15個百分點。3年來,北京堅持制定年度人口調控目標,推動全市常住人口連續兩年保持增量和增速雙下降,2016年上半年城六區常住人口實現了由增到減的拐點。
  交通是協同發展的“先行官”。
  如今,“軌道上的京津冀”已經從一個時髦詞彙逐漸呈現出現實模樣。2016年11月,京津冀地區城際鐵路網規劃獲得批复,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為主軸,到2030年基本形成“四縱四橫一環”城際鐵路網。
  天津至保定縮短至1小時,北京至天津濱海新區縮短至1小時……京津冀1小時交通圈和半小時通勤圈初步形成,異地上班正成為現實。一批高速公路“斷頭路”、國省幹道“瓶頸路段”正在打通或擴容。河北356條公交線路已與京津實現互聯互通。新機場飛行區、航站樓及配套設施項目加快建設,截至2016年底完成投資230多億元……
  生態環境保護,是推進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廣受矚目的民生工程。
  3年來,以電代煤、以氣代煤等工作加緊推進。目前,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區實現散煤“清零”,京津冀區域PM2.5(注:PM2.5為PM右下角加2.5)平均濃度2016年比2013年下降約33% ,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2017-03-18 10:45:57
圖博館
“清水”和“綠化”兩項工作也齊頭並進。
  三地推進水環境污染綜合整治,由於多年網箱養魚造成嚴重水體污染的河北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目前已經全面啟動集中清理工作。京津風沙源治理和太行山綠化、“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推進,三地完成造林1753.8萬畝。
  產業一體化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
  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區尚沒有形成相互銜接的產業發展鏈條。北京一些科技企業定制電腦面板等,苦於周邊地區缺少類似產業配套,不得不捨近求遠,將訂單發到深圳等地。
  3年來,三地聯合推動產業升級實現“1+1+1>3”的效果,努力打造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優勢產業集聚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實施——
  在滄州,北京現代汽車滄州第四工廠2016年10月竣工投產,整車設計年產能30萬輛,發動機設計年產能20萬台;
  在曹妃甸,總投資439億元的首鋼京唐公司二期項目已於2015年開工建設,這將使首鋼成為國內年生產能力最大的單體鋼廠;
  在天津,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管委會於去年底揭牌,已新增註冊企業35家;
  ……
  3年來,河北引進京津資金11041億元,佔全省同期引進省外資金的一半以上;天津引進京冀項目4856個、資金5226.74億元,分別佔全市引進外省份項目和資金的35.6%和44%。僅2016年,北京企業在津冀兩地的投資認繳額分別增長26%和100%……
  以創新驅動為理念,搭建協同發展新平台——
  中關村是創新的代名詞。如今,這一創新的火種已在幽燕大地呈現燎原之勢。
  目前,中關村企業累計在津冀設立分公司2709家,設立子公司3032家,創新資源輻射外溢不斷提速。目前三省市已建設眾創空間200餘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創新的協議。
2017-03-18 10:46:46
圖博館
以重構新機制為抓手,推動市場要素優化配置——
  2015年6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從頂層設計上掃除了因地區間稅收利益博弈帶來的障礙。
  在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兩地利益採用“442”分配方式,入駐企業產生的稅收由海淀、秦皇島兩地政府各得40%,另外20%共同設立產業發展基金,進一步培育新興產業。
  打破舊藩籬,迎來新天地。
  在各地各部門的努力下,國家食藥監總局於2016年7月批復同意京冀協同發展醫藥產業轉移的監管措施,在滄州的“北京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可以由北京市食藥監局異地監管和審批,在全國開了先河。目前,這家產業園已經吸引60多家北京等地的醫藥企業落戶,總投資超過200億元。
  打造試點示範,複製推廣創新經驗——
  過去,由於通關流程的相對封閉和獨立,企業經常需要在屬地和口岸之間奔波。2014年7月1日,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率先在北京海關、天津海關啟動,隨後,石家莊海關加入,區域通關一體化模式逐步拓展至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
  興(隆口)延(慶)高速作為全國首個公開招標的PPP項目開工建設;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推出136項措施;引灤入津橫向生態補償、區域碳排放權交易、亞太經合組織綠色供應鍊等試點深入開展……
  隨著一批先行先試的改革示範項目和舉措不斷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京津冀三地變化猶如春潮湧動。
  3年來,“通武廊”三地密切合作,甘當改革創新協同的“試驗田”。三地簽署了人才合作框架協議,推出了人才綠卡、鼓勵企事業單位間科研人員雙向兼職等10多項先行先試政策;還將設立“通武廊”協同發展辦公室,在交通、生態、產業協作、跨界監測等方面統籌發展。
  教育資源不斷打通,濱海新區設立了“北京班”;醫療機構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津冀43家核心醫院牽頭組建了包含476家合作醫院在內的43個區域醫療聯合體,三地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試點工作全面啟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措施加快落實……
2017-03-18 10:47:25
圖博館
綜觀以美國紐約、美國芝加哥、法國巴黎、英國倫敦、日本東京、中國上海為中心的世界六大城市群,京津冀要躍居為新的世界級城市群,還需要在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效疏解等重點領域上不斷突破發展。
  從京津冀經濟體量上看,目前三地GDP超過1萬億美元,要達到世界級城市群,經濟總量未來要對標2萬億美元,這可能還需要較長時間的奮鬥。
  據測算,多年來北京中關村的科技成果4%在本地轉化,百分之八九十在珠三角、長三角轉化,原因在於京津冀大地上創新後續發展的產業和環境尚沒有及時跟上。
  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抱團式發展方能迎來新生機——
  近期目標——2017年,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進展,一批重大項目得以實施;
  中期目標——2020年,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產業聯動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遠期目標——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公共服務水平趨於均衡……
  屆時,一個新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可期可觀,也將帶動華北地區成為一個有強大競爭力的區域中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帶。
  使命,是對未來的美好嚮往,更是對歷史的鄭重承諾。
  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方法要明確,放眼長遠、從長計議,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鍥而不捨、久久為功。
  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偉大的國家戰略,必將書寫出璀璨奪目的新篇章!
  回應
在習總書記的領導和教育下,黨的路會走得更好的!因為習總書記一直要抓好黨風廉政建設是關鍵
關心百姓、體恤民情,老百姓就會擁護愛戴你!
我來說兩句全國老百姓著到了希望,有發展方向,擁護習主席英明決策
http://news.sina.com.cn/china/xlxw/2017-02-26/doc-ifyavvsk3641470.shtml
2017-03-18 10:48:01
圖博館
明清時期如何疏解北京人口? 2016-11-10

疏解城市人口,古已有之。為調控北京的城市人口規模,明清時期就曾採取過多項措施疏解人口,取得了一定成效,其疏解之策對於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據《北京志•人口志》記載:明初北京城市人口經過自發離散和明太祖強制遷徙,原元大都地區居民大量流失,只有9.6萬。此後人口恢復和增長主要得益於軍衛人口和塞外軍民等新移民的大量遷入。到洪武八年(1375年)為14.3萬。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自南京遷都北京後,依南京之例,將北京城按方位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城。
  隨著移民政策的不斷推進,北京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到嘉靖後期至萬曆初期,北京城市居民計約13.4萬戶,以每戶5口人計,則明代中後期北京城總人口約68萬人。如果加上駐京的軍人及家眷以及居於皇城內外直接服務於宮廷的人員,萬曆六年(1578年)京城人口已達17.9萬戶、85萬人。按照內外城62平方千米麵積計算,城市人口密度大大增加,達13710人/平方千米。
  清代建都北京,基本上沿襲了明代的城市管理制度,包括內城、外城和城屬(京營四郊)三個地域單元,但順治初定都北京即於內城「分八列旗,拱衛皇居」,並遷移內城漢人之官民商賈於外城,推行兵民分城居住。由於大量旗人內遷和北京內城被圈占,以及北京城市的發展,主要是內城八旗戶口的迅速增殖,清初北京內外城人口約11.7萬戶,55.6萬人,其中內城八旗人口計約8萬戶,40萬人。隨著政權的穩定,北京人口不斷增加。據《北京志•人口志》記載:乾隆末年(1795年),北京內外城人口約15.74萬戶,74萬人。至光緒八年(1882年)北京城市人口21.8萬戶,108萬人,人口密度達17419人/平方千米,形成了「戶口日繁,待食者眾,無餘財給之,京師亦無餘地處之」的局面。
  明弘治年間開始外遷駐軍兵力,減輕京城人口供養壓力
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大量衛所軍士遷居京師,導致北京城市人口劇增。為疏解城市軍事人口,加強外圍防禦,弘治年間開始外遷京城及京畿衛所軍士,實行邊戍屯居。在長城沿線設置九個軍事重鎮(亦稱「九邊」),後又在北京西北增設了昌平鎮和真保鎮,統領大批衛、所的官兵保衛邊防。他們大多亦兵亦農,戰時打仗,平時從事種植和畜牧業生產。京郊及周邊地區以「營」「堡」「衛」等而稱的地名,相當一部分與當年的衛所軍士遷離京師、戍邊屯居有關。
2017-03-18 10:48:38
圖博館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開始外遷八旗兵丁及家眷。一是逐步放鬆對京師旗下官兵嚴格集中聚居的管理,按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和鑲藍等旗分別建房於城郊,遷移部分內城兵丁攜眷分駐。至乾隆中期,清政府於四郊建造營房累計達4.8萬多間,派駐京師八旗子弟人口總計約8萬餘,連同家眷共約9萬餘人。如,乾隆十四年(1749年),於香山設立健銳營,常規編制2000多人,另有家眷等。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設藍靛廠火器營,有各種營房、官房1700多間。
  二是外遷閒散旗人移駐京畿或東北屯種。雍正二年(1724年),以京畿新城、固安官地341頃制為井田,令無業旗人屯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再次疏解閒散旗人,原定計劃三千戶,分為六旗,每年派遣一旗,每旗500戶,仍是按旗攤派,而且規定要「擇其族眾,有眷屬者揀派」,眷屬一律不准留京。從《清實錄》記載看,從北京遷往拉林(今黑龍江省五常市)、阿勒楚喀(今哈爾濱市阿城區)的京旗閒散人共有3000多戶,以每戶5口計,共1.5萬人。
  三是將部分漢軍旗人「出旗為民」,占籍州縣。康熙後期,即已准許部分漢軍旗下壯丁「出旗為民」,但數量較少。至乾隆初期,不僅漢軍旗下壯丁,而且連同漢軍八旗兵丁自身在內,均成為出旗為民、占籍州縣的對象。清末,京師八旗人口的貧困化,迫使清政府進一步放鬆對京師旗人的禁錮,規定「八旗准出外貿易及在外寄籍」,且「准與該地方民人互相嫁娶」。對京師旗人「弛寬其禁,俾得各習四民之業,以資其生」的政策,不僅改變了京師旗人「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依賴國家糧餉生計的狀況,而且也達到了疏散內城旗人,減輕清政府財政與經濟壓力的目的。
  總體上看,這項措施為緩解明清時期京師人口壓力,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良好效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應是北京古代城市發展史上的創舉。
  明朝開始勸返外籍流民,整治關廂,嚴控占籍京城
明代朱棣稱帝初期,為鞏固自己的政權,曾實行移民政策,大量屯兵、屯民、屯商於北京,充實京城及京畿人口。但隨著人口膨脹,那些外來移民又成了疏解對象。一是實行較為優惠的政策,鼓勵移民返鄉。如根據每戶的人口數量及路程的遠近,給予一定的盤纏(路費)和安置費等,所以不少人願意返鄉。短短几年就有不少人返回故鄉,其中以來自山西的移民居多。
2017-03-18 10:49:14
圖博館
二是整治關廂,遣散遊民。《明史•食貨志》載:「在地曰坊,近城曰廂。」即城門外大街及其附近地區為「關廂」,也就是泛指城門外兩三里之內的居民聚集地。這些地區也是大量商販和無業游民聚集地。從隆慶年間開始,朝廷令順天府會同五城兵馬指揮司整治關廂內外,並令所轄大興、宛平二縣配合,將整治重點鎖定於永定門、德勝門、西直門、朝陽門關廂,因這四個城門處於京城的東南西北方向,城門內外聚集的人員最多。特別是德外關廂,區域最大,居住人口最多。順天府制定了相應整治政策:沒有「京籍」者,須搬至離京百里之地;房子可以拆走,如願意空手出門,可以領到一些補償款;有「納戶執照」者(即工商執照),「營業者不得超過五人,超者裁之」。經過幾年的整治,到萬曆初期,各關廂內外居民大為減少。
  清代前期,京畿圈地,土地兼并及自然災害等,有大量破產農民等不斷湧入北京謀取生計,致使京城人口迅速增加。清代首先對長期居住在北京的外來人口實行嚴格控制,按流寓人口編定保甲。租住民房的客民,必須有切實可靠的保人,也就是今天所謂的以房管人。「官府按月點卯,酌量分定日期,俾得逐一查照循環號簿,詳細詰問,毋許容留來歷不明之人。」其次就是遣散流民回原籍。雍正初年提出「就食京師流民,清查口數,資送回籍」,此後又規定:「閒散遊蕩,立宜擯逐。惟候補、候造之人,讀書之人,貿易生理之人,方可聽其在北京居住。」直省人民不得入居京師,便滯留、占籍於宛、大二縣,造成「順天大、宛兩縣,土著甚少,各省人民來京,居住稍久,遂爾占籍」的現象。這一方面限制了外城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另一方面卻加速了大、宛二縣人口的機械增長。
  不過,乾隆中期之後,清政府限制直省人口占籍京師的政策明顯改變。乾隆初年,乾隆帝即認識到,「流民資送勢亦有所難行,不如聽其自為覓食謀生」。這是清政府對資送流民問題認識上的重要變化。至咸豐年間,據《清文宗聖訓》載:「流民中謀生者,多系故土並無田廬依倚之人,而必抑令復還,即還其故鄉,仍一無業之人耳。」據此推斷,自乾隆中期開始,即逐步放鬆了對流民的驅逐,也就造成了流民在京謀取職業、占籍北京外城的機會。當時,除京畿移民之外,來自山東、山西以至南京等地的謀生者頗多。
2017-03-18 10:49:53
圖博館
清代限制致仕官員胥吏寄籍京城,鼓勵返鄉養老
清代還有一項針對特定官員胥吏群體的疏解措施。康熙中期規定,凡京官革職、休致、解任,嚴催起程。後來雖對解任、休致、丁憂官有所其自便的寬容政策,但事實上囿於成例,即使留居京師,亦多占籍大、宛二縣。故至乾隆中,「大、宛等縣,多士雲集,土著寄居,不免攙雜」。至於各部院衙門書吏,五年役滿考職後,即嚴催回籍;若潛匿京城或私自來京均要問罪,遂成為一項制度。
  清朝退休制度規定,年滿60歲的官員即可退休。退休官員一般均回原籍養老,僅有少數高級官員可留住京城,但不少人不願離京返鄉。如,廣西臨桂(今桂林)人陳宏謀奉調進京歷任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最後官至東閣大學士,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病且年事已高辭官,但想留在京城久居。乾隆皇帝親自勸其返鄉,並設酒席為其餞行,同時令其回鄉所經過之處地方官員要在20里內料理護行。陳宏謀深感皇恩浩蕩,10日後帶著家眷及傭人30餘口返鄉。乾隆帝此舉使不少退職、辭職官員打消了留京久居的念頭,紛紛離京返鄉。這些出自政治原因的政策,同樣減緩了京師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
  明清時期北京城市人口的疏解之策,有效緩解了城市承載壓力,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於今天我們疏解北京人口,尤其是城區人口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一是要明確人口疏解的重點群體。在中國古代傳統社會,尊崇「士農工商」的社會等級觀念,商業人口相對較少。作為皇城帝都,明清時期拱衛京城的駐軍兵力占京城人口的比例逐漸加重,這成為供養壓力的重要因素。如今的北京,與首都定位不相匹配的功能繁多,相應的人口承載壓力過大、過重,因此要突出去除非首都功能,以產業疏解帶動重點人群疏解。二是要堅持人口疏解的有效路徑。對於人口疏解中行之有效的路徑方法要敢于堅持,不能朝令夕改,不能畏於權貴、因人而異。如對於大批京官革職、退休、卸任,應形成鼓勵返鄉養老、減少久居或寄籍北京的機制,還應當上行下效,形成自覺的習慣和風氣。三是統籌人口疏解的區域協同。古有京城(順天府)與京畿等地區的協同配合,今有建立行政副中心和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搞好區域聯動,方能真正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實現北京人口適度承載,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2017-03-18 10:50:31
圖博館
京津冀人口新動向:北京天津對外來人口吸引力下降2017.03.16世紀經濟報導

  2016年,北京常住外來人口807.5萬,比2015年的822.6萬下降了15.1萬。這是繼上海2015年、2016年外來人口分別持續下降14.77萬、1.45萬後,全國又一個超大城市出現外來常住人口負增長。
  如果梳理最新發布的京津冀三地的統計公報,會發現一些變化已悄然發生。
  北京市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北京常住人口2172.9萬,比上年末增加2.4萬人。但是外來常住人口為807.5萬,比上一年下降了15.1萬。
  這是近17年以來,北京外來常住人口的首次下降。
  同期天津的吸引力也在下降。2016年天津常住人口1562.1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1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為507.54萬人,增加7.19萬人,但是新增數量大幅低於2015年24.17萬人。
  那麼,京津兩地的人口,回流到河北了嗎?
  常住人口變化的河北省,2016年末常住總人口7470.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5.13萬人,其新增數量高於2015年的41.17萬人,但低於2014年的51.14萬人。
  為何北京、天津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下降?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建民認為,北京和天津這兩個超大城市出現常住人口增長減緩,甚至出現外來常住人口數量減少,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因為大量的產業在從北京向外轉移。產業搬走,按道理人也會跟著走。比如北京撤掉動物園批發市場,會導致批發業者'人隨業走'。”他表示。
  另外,他指出北京居住成本較高,對於有條件買房或租房居住的人影響不大。但是居住負擔能力有限的外來人口就會“待不住”。
  一位大學生告訴記者,在北京最大的成本是房租。“普通的商品房住宅,一間屋子在主城區就需要每月2000-3000元。如果每月到手7000元,租房、吃飯、坐車等費用一扣除,所剩無幾。”
  而天津的情況,與北京有一定相似之處。最新消息顯示,春節後天津租房市場成交量價走高,月租金環比上漲約8%-10%。而選擇在市中心甚至周邊一些的地方租一室一廳,很多地方房租也超過2000元。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牛鳳瑞認為,客觀來說,高房價是調節人口空間分佈的重要槓桿。“如果能在北京買得起房,就能在北京住下去。如果不行,也會選擇自我流動,這屬於市場配置資源。”
2017-03-18 10:51:08
圖博館
在北京大量產業已經轉移到了河北的背景下,為什麼河北常住人口未見大幅增加?
  牛鳳瑞認為,北京產業向外疏解,本來是能促進人口疏解的。“但是很多企業搬到河北後,管理人員過去了,實際一般工作員工可能在當地招募,原先企業的從業人員不一定會跟過去。這些員工可以在北京的其他地方就業,因為在北京的發展空間和前途要比在河北高得多。”
  一些河北戶籍青年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目前河北距離北京最近,但自己選擇在北京工作。“儘管北京房價很高,但離開北京難以有發展的空間。”
  此外,在北京房價高企的情況下,目前北京周邊地區已經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比如河北的燕郊、大廠、香河、涿州和固安。很多人是在北京上班,在河北居住。按道理來說,這應該被統計成河北常住人口,使得河北常住人口數據大增。
  河北大學人口所副所長王金營認為,存在一種可能,即一些非河北省的人口在北京、天津工作,但是居住在河北。“這部分人口北京沒有統計到,河北也沒有統計到。 ”
  他認為,產業轉移會對地方的經濟、就業帶來一些影響,但對人口的疏解不會有那麼明顯的效果。“要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單純地靠人口疏解的手段是不行的,還是要靠周邊的發展,比如產業佈局、公共服務跟上等等。”
  回應
好。北京人歡迎外地人減少

青年科研學者逃離北京王家騏院士:房太貴他們的壓力我懂

就在兩會接近尾聲之際,一篇名為《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的文章,點擊量破了10萬。(全文附後)
文章作者從北大本碩博畢業後進入中科院北京某所工作,最後卻因為買房、子女入學等現實問題,含淚告別中科院的老領導,轉戰南京某高校。
  據微信中國科學報2017.3.14報導,“逃離北京”,並非科研界獨有的話題。和許許多多怀揣著夢想的“北漂人”一樣,那些蝸居在北京的年輕科學家,一邊承受著科研的壓力,一邊遭遇著生活的挑戰。這一問題,正是今年兩會上,科技圈的代表委員們所關心的。
2017-03-18 10:51:44
圖博館
你們的壓力我們懂
當下北京的生活壓力,科學家們都深有體會。“北京的房子太貴了,這個是客觀事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家騏開玩笑,即使用他一輩子的身家,在北京也買不起一間稍微寬敞一點的房子。
  同樣過過苦日子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也在為年輕的科學家們著急:“ 他們的壓力我們懂。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有全國最好的科研資源和國際交流環境,也是全國優秀科研人員集中的地方。但是,北京本身的生活壓力大,確實是大家都能感覺到的。”
  對於“逃離北京”的這位科研人員,王家騏認為應該理性地看待,沒必要過分解讀。這是那個科研人員在對事業、家庭等各方面做出權衡後的一個選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同樣認為,這個“逃離北京”的故事,代表著一種人才的正常流動。“每位科研人員都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權衡一下。有些人可能更適合在另一個地方待。”他說。
  每個時代都有長征路
用現在的標準評判,那時候王家騏的工作、生活條件可以說是苦得不得了。他1963年本科畢業,1966年研究生畢業,一直到1979年才評上助理研究員。那時候,王家騏已經39歲了,在這16年間,他有兩個孩子,全家人擠在一個15平方米的筒子房,做飯是在走廊,衛生間是公用的。1986年當所長,工資也只有200多塊錢。
  不過王家騏說,回想起來,那時候並沒有覺得艱苦。“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長征路,每個人也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要有走長征路的精神。”
  在王家騏看來,年輕人不一定非要留在北京工作。“現在中科院在全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的研究所,對青年人才來說也是不錯的選擇。”王家騏說,“即使他選擇到中科院外工作,也是一樣在為國家科技事業做貢獻,應該更加寬容地看待這個問題。”
  怎麼讓你留下來
在王家騏看來,留人的方式無非有兩種,一種是事業留人,即使目前條件暫時差一點,但是在這裡能夠做出更大的貢獻,就可以考慮留下;一種是待遇留人,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很快,各方面機會也很多,完全可以選擇對自己壓力小一點的道路,“總之,要給人才選擇的自由。”
2017-03-18 10:52:28
圖博館
姚檀棟建議,在此情況下,國家應當加大對青年科技人員的經費支持,根據科研信譽和成果,發掘優秀科研人員,並將其作為“種子選手”加以培養和支持。
  2012年至今,中國科學院持續開展“3H”工程,解決科研人員住房(House)、家庭(Home)、健康(Health)難題,落實後勤支撐體系規劃、解決科研人員後顧之憂、構建創新生態系統。
  針對這一工程,王家騏說,這是中科院以人為本的一種體現,但是也要看到,在資源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其實,北京的條件已經比東北、西北地區優越很多了,全中國就一個中關村小學,人人都想上是不可能的。”王家騏說,“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也至關重要,並不是說進不了中關村小學,你的孩子就沒有前途了。這一點,看看我們中科院出了多少窮苦地方來的優秀科學家就知道了。”
  回應
 中國科學院為什麼一定要都設在北京,中央科技資源為什麼一定要都集中在首都?德國的馬普所、Fraunhof所遍及德國各處,沒見人家的科研力量就”分散“了,反而科研人員去哪里工作都不必擔心生活條件比”首都“差。尊敬的院士:出路是將科研院所、高校向高鐵沿線的宜居小城遷移,如果一時做不到整體遷移,先從分支機構辦起,找有長遠眼光的地方政府合作。
 這個建議太搞笑了,以前多少研究院所,大學往外地搬,最後的結果就是這些研究院大學的水平都下降了。可以參考中國科技大學的發展,還有華北電力學院,現在都策劃著搬回北京. 可以參考日本…,現在都搬回東京.
 中國這麼大,世界也這麼大,但能是北大的本碩博,工作在科學院的,確實是少之又少,沒必要在北京生活,也沒必要硬呆在中國生活,再不甘心的話,可以舉家遷出地球!
 家邊就守著好學校而上不了學,這才是平民百姓的悲哀,是社會的悲哀。
 一般來說,研究所的院士、高級研究員都到了一定年紀,薪水福利待遇不低,科研經費分大頭,房子有了孩子大了,生活壓力相對來說不大,但是對本文作者這樣的年輕人來說鴨梨山大,他扛不住了一走了之.
 你從研究所的角度看未來,有道理。但我就一研究員,孩子十多歲正讀高中,妻子在北京有份工作,你讓我把這些都扔下,去個二、三線城市?我瘋了嗎?
 讓我想起了乾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北上廣深,國企單位應該恢復福利房,留住國有人才.
 是啊,如果像以前那樣,北京的好學校都讓你們這些精英的孩子擠滿了,還有我們這些平民百姓的孩子的活路嗎?
2017-03-18 10:53:08
圖博館
歡迎到小城市去,那裡房子便宜,掙得也少,去嗎?
 所以呢?不是北京人,孩子就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權利?
 不明白為什麼總是受害者之間打架,就沒有人想想怎麼去推翻這種不合理的製度。
 因為很多受害者也是這種制度的得利者,但不是處處得利,想改變的也是自己不得利的方面,但是眾口難調,所以才會打架。
 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生存之道也。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沒啥毛病,你是個北漂,的確為國家奉獻精神可嘉,好歹能拿到1W多月薪。
你不看有多少北京土著,也是為國家奉獻,到手只有3~5K?本科畢業了,跟著父母的腳步,走上了工作崗位。以下都是我的大學同學:有去造飛機發動機零件的廠子裡(國企),3~4K。有去搞工廠信息化的(央企),3~4K。有去搞電商最後一公里的(國企),4~5K。有去北京地鐵的(事業單位?),工人崗2~3K,管理崗5K。在北京家長有房子,我們跟家長住一起,說難聽的我們的工資交完單位旁邊的房租還能剩幾個錢?夠不夠獨立生活的?本質上我們都是在啃老!結婚的話怎麼結怎麼住?拿什麼錢交房租或月供?這群大學同學沒一個傻的,搞金融沒問題的呀,賺的不比這個少?不就是想跟著父母的腳步繼續建設國家麼?肯定有人會說,你沒本事,你從北京出去呀。我們從小到大在北京長大,我們的父母從小到大在北京長大,甚至我們的爺爺奶奶們也是在北京從小到大長大。我們去哪?這是我們的家!
 父母都是北大的本碩博,工作在科學院,孩子就應該享受特殊待遇,你這是舊思維作怪,特權思想作怪。你還真把自己當根蔥啊?
 你忘記說了,這些“北京土著”,都是在北京有一套、甚至兩套房的,在找個“北京土著”聯姻,可謂門當戶對,然後就2~4套以上的房子了,有了這個作支持,哪怕干什麼都會順心如意,無所怨言。
 請不要那這些人和北漂來比!土著的房子天上掉下來的?
 過去的附屬學校,其實也是國家出錢,附屬學校的編制和經費,都在國家下撥給科學院的預算內,怎麼就成了”科學院“私人的一樣了?學區製後社會分配本來就理所應當。既然是社會分配的公立學校,憑什麼按學生資質錄取?真是嚮往”精英“教育又不夠豪,就嫌棄平民也來爭資源了。
2017-03-18 10:53:50
圖博館
別bb了你說的是到手的吧,不包括一系列福利,那在私企那些還用活?加班都沒加班費的,假期福利又少。
 這是到手的,我們沒拿過所謂加班補助,就算週六日上班、晚上乾到11點。沒有過補助。如果加上所有福利每月加600~1000吧。年終獎3倍月薪。出差補助沒算進去,算的話每天100伙食補助,對應的飯費不報銷,沒有別的補助。除了極少數國企工資高,反而大多數私企比國企工資高!你不信看看國企央企裡面碼農的平均工資吧。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家騏開玩笑,即使用他一輩子的身家,在北京也買不起一間稍微寬敞一點的房子。院士享受副部級待遇的精英人士傾其一生積蓄在北京也買不起一間稍微寬敞一點的房子,同理沒有政策等福利部級幹部如國家住建部部長北京市市長,傾其一生積蓄在北京同樣也買不起一間稍微寬敞一點的房子.泡沫繼續吹吧,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傾其一生積蓄都買不起北京大一點的房子,房價泡沫還能吹多大呢?而住房恰恰是人類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之一,在國內,有多少人連這最基本的需求都實現不了呢?
 沒毛病。你只是擠不上公交車的失敗者。我恰好在知乎看到這篇文了……
 知乎說什麼。我都不信,當然如果說自己是騙子,我信!我想起了知乎用戶;海賊王路飛。果然互聯網什麼都不能信,.
2017-03-18 10:54: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