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搞不懂李錦旭怎會譯捧,杭特左批衝突論、右評功能論(如下貼教育社會學)、主張解釋論(韋伯主義)之《教育社會學理論》(桂冠,1987)?
据杭特《教育社會學理論》結論:解釋論兼具教育「互動」微觀和「衝突」巨觀之長,而無「功能」保守和「鬥爭」激進之短,一句話「開放多元」(p.434)。
韋伯主義「開放多元」?瞧下我館《緣現論》第五章 三 WEBER的解釋社會學、和《台灣共犯體》第六章 近代中國與台灣(五)韋伯論儒教社會與資本主義(六)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對韋伯主義之析判吧!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Philosophy/ZXYuanXianLun.mht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如台灣教改的「一元之多元」、懂嗎?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203068/2007041506332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72/20060317074146
教育社會學(sociology of education)
研究教育的社會性質、社會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組織、教育發展規律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
産生和發展
隨著西方工業社會的發展,尤其是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現代教育在提高生産、促進經濟發展方面顯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更加密切。這使得西方教育學家逐漸把目光轉向更廣闊的社會,西方社會學家也希望借助教育來解決社會問題。教育社會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産生和發展起來的。最早從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是歐美社會學家。1883年,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在《動態社會學》一書中探討了教育與社會進步的關系,並首先使用了“教育社會學”一詞。1889年,美國教育學家J.杜威在《學校與社會》一書中將學校視爲一種社會制度,論述了學校與社會的關系;1916年,他又在《民主與教育》中進一步肯定了教育的社會功能。
教育社會學的創始人是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他于19世紀末對教育社會學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指出了運用社會學方法研究教育的必要性。他在《社會分工論》(1893)、《社會學方法的規則》(1895)、《道德教育論》(1902~1906)、《教育與社會學》(1922)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教育社會學理論。他在《教育與社會學》中指出,教育的性質、起源和功能是社會性的,社會學家應該:①研究教育的現狀及其在社會學意義上的功能;②研究教育與社會變遷和文化變遷之間的關系;③對不同類型的教育制度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④把課堂和學校作爲一個不斷發展的社會系統來研究。該書被視爲早期教育社會學的經典。
20世紀上半葉,歐美社會學家主要從事“傳統的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它強調爲教育工作者提供社會學知識,強調解決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帶有較強的實用性質。從20世紀30年代起,以研究社會爲中心的“新興的教育社會學”興起。教育社會學家逐漸把研究重點從教育本身轉向分析教師在師生關系中和與社區的關系中的角色地位,分析學校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社區狀況與教育系統行使其功能的關系,並從單純用社會學的理論緩解教育中的問題轉向研究如何增進人們對教育和一般社會行爲的理解,研究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以及教育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教育事業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內日益受到重視,教育社會學也逐漸被公認爲一門重要的教育基礎理論學科。50~60年代,教育社會學研究開始從注重應用向純理論研究轉變,並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在理論和方法上取得了新的進展,社會學家與教育學家的相互影響和合作增強。當代教育社會學已成爲教育科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的研究領域已從研究中、小學教育擴大到高等教育和各種成人教育,從微觀研究發展到宏觀研究,跨國、跨地區的比較教育社會學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視。而且,由于政治學、經濟學等多種學科的滲透,教育社會學已成爲一個十分活躍的跨學科研究領域,並在教育決策、教育立法、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評價等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教育社會學理論流派
西方的教育社會學主要分爲兩大派:①和諧理論學派。主要由社會學中功能主義的支持者組成,其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國的H.斯賓塞、法國的迪爾凱姆等;當代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T.帕森斯和R.H.特納,英國的B.伯恩斯坦和E.霍珀,法國的P.布迪約等。代表作有:斯賓塞的《教育論》(1854)、帕森斯的《班級作爲一種社會系統:它在美國社會中的幾項功能》(1959)、特納的《贊助式、競賽式流動和學校系統》(1960)、伯恩斯坦的《社會階級和語言發展:社會學理論》(1961)、布迪約的《教育、社會和文化中的再生産》(1970)等。該學派認爲,社會猶如一臺機器,它的各個組成部分都互相關聯,任何一個部分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其他部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社會的和諧和進行篩選;主張通過學校進行道德教育,以使個人社會化,成爲一個社會的人。當代和諧理論學派的研究主要表現出兩種傾向:一是關心社會階級地位與教育成就的關系,將家庭和階級背景納入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範圍;二是將功能主義理論用于對教育與經濟、教育與社會流動、教育與政治秩序的關系以及學校組織的研究。
②沖突學派。代表人物有美國社會學家W.沃勒、S.鮑爾斯和H.金蒂斯等,代表作有鮑爾斯和金蒂斯合著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1976)。沖突學派認爲,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功能是再生産資本主義的生産關系,即再生産未來的勞工被異化了的意識;資本主義的教育和經濟之間有一種互惠關系;教育制度正是通過一種貌似公平、客觀的英才教育機制把人們安排到不平等的經濟地位上,從而使經濟不平等合法化。70年代以來,在歐洲、特別是英國,又出現了“新教育社會學派”,代表人物有英國的M.F.D.揚,他主編了《知識和控制:教育社會學的新方向》一書(1971)。這一學派在教育知識、教師的作用和西方教育制度等問題上持激進態度,也被劃入沖突學派的範疇。它主張從階級利益和群體利益的角度研究教學內容。
蘇聯等國的教育社會學把教育系統視爲社會上居統治地位的社會經濟關系系統、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思想統治權力的産物,是作爲該社會的一種社會制度而發揮功能並取得發展的;認爲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教育系統才能促進社會差別的逐步消除,促進社會一體化的形成。他們著重研究教育系統中的實際問題,以及現行教育制度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情況;強調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爲制定教育政策和規劃提出建議;重視群衆性調查、經驗總結、社會統計與測量等研究方法。
研究內容
主要有:①教育與社會結構的關系。包括教育與經濟發展、教育與政治統一、教育與社會階層化、教育與社會變遷、教育與文化的關系。②教育與社會化過程的關系。教育可分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教育社會學研究各類教育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的功能,並對有關的角色結構進行分析。③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即學校與外界環境的關系,如校方與家長、學校與社會的關系等。④學校自身的結構和組織。教育社會學把學校作爲一個正規組織,把班級作爲一種社會系統,對學校內的等級結構和各類教育群體的相互作用及功能、校內亞文化、課程設置和課堂上的師生行爲等進行研究。
與教育學的關系
教育社會學是介于教育學與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它和教育學都以教育作爲研究對象,但二者又有區別。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及自身規律的一門科學,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質、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教育社會學則將教育作爲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系統,研究它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並分析教育的社會過程。它兼收教育學與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並吸收了教育哲學、教育經濟學、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學、教育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知識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
教育社會學在中國
中國對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的研究是有傳統的。古代許多思想家都有關于環境對教學的影響的論述。20 世紀 20~40年代,多數綜合性大學的教育系和師範院校都開設了教育社會學課程。一些受當時的西方教育社會學影響的知識分子開展了基本上屬于“傳統的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如陶行知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論,並創辦“鄉村工學團”、“自然學團”,反映出他十分重視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陶孟和的《社會與教育》(1922)一書,對開展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産生了積極影響。1979年中國恢複社會學研究以後,教育學界和社會學界對建立中國自己的教育社會學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並付出了很大努力。
http://baike.baidu.com/view/18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