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31 07:15:12| 人氣2,25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神奇的殉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楊福泉真善變,前評《尋找祖先的靈魂》還特別强調明清政權和漢族父權文化、對納西族殉情文化的主要影響力,在《神奇的殉情》(香港三聯,1992)則說:

「如果僅從社會政治制度、婚姻制度、烏托邦式的宗教信仰等某一方面片面地探討殉情之謎,那很難得出滿意的結論,因為有很多民族都有過如納西族一樣因傳统文化習俗與外來文化的衡突而引起的社會變遷,有甚於納西族的包辦婚等婚俗制;天國、淨土等靈魂歸宿地和死後新生命空間的觀念也存在於不少民族中,但沒有一個民族像納西族這樣因這些因素而產生過如此嚴重的殉情悲劇,形成奇譎神秘的殉情文化。」(p.3)

書的性質和出版地的不同,內容當然就不同了,《尋找祖先的靈魂》強調的是納西民族主義而且是在台灣出版。

殉情又不是殉道殉國,與政治何干?再說中國二千多年來的婚姻一直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少見「梁山伯與祝英台」。

要是漢族男女也和納西族「婚前戀愛自由,婚姻不自由」(p.66)一樣的話,殉情之事就不會少見了。

可見任何一可行的制度,都要有其配套,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所以能實行二千多年,那是有套「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

照你這麼說,現在的「性騷擾防治法」就不可能實行了,因為女人盡可能地騷,又禁止男人性騷動,這簡直是性虐待狂。

怎又扯到性別議題了?再扯連「強姦、女人自己有問題」的女巫、狐狸精之論都會出來了。

這也不是現代人才有,「納西人把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多歸咎於風鬼所為…達勒烏莎命等七個殉情女性就逐漸被說成風鬼之母。以祭殉情者為主的東巴教儀式被稱為『祭風』…『風』在納西語中兼有『風流、風騷、浪蕩、不正經』等貶意。」(p.107)

由古今中外都存在「風鬼、女巫、狐狸精」現象,可知將女人性替罪羊化,是有其先天的性別基因之因素的。

全是父權社會的合理化!

不只!「舉行『哈拉里肯』(大祭風儀式)所得的豐厚報酬使東巴們(智者、上師、大師)生活優裕,因此,保持高的殉情他們率符合的利益。於是,他們在輕信的人們中進行巧妙而狡猾的宣傳,把殉情的願望解釋為是人生重大問題的解決辦法,他們極力地描述殉情者所在的無人之地是何等快樂。他們的這種宣傳果然很成功。」(p.127)

這倒很值得現代殉情文化產業參考!嬰靈、寵物靈…所有賺死人錢者。

谷雪兒《納西人的最後殉情》
 
  一部追溯古老殉情的田野實錄,一次參與靈魂探險的盛宴狂歡,一曲千古傳唱的經典裴歌,一條永恒愛情的涅磐之路。《納西人的最後殉情》與其說是一部長篇紀實文學,倒不如說它是一本研究人類學的著作。作家谷雪兒曆經兩年零七個月,徒步田野調查,跨越兩省,步履艱辛,面對禁忌文化,她本著求實求真的原則,搜集整理了解放後三百多例殉情實例。爲了找尋納西人與“殉情”之間存在不可言說的神秘關系,雪兒更是跟隨馬幫進入到閉塞的有著四百年曆史的俄亞大村,尋找殉情情結的根源。全書以調查實錄的敘事手法,尊重紀實原則,深度采寫案例,其間更有大量如馬幫殉情、一個家族的殉情、一個家族的情史等以往納西文獻中從未記載過的案例,爲研究納西人殉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堪稱納西殉情文化只上一部經典著作。(“納西人”在本書中特指漓江周邊地區的納西族,不涵蓋全部的納西族。)
  【作者簡介】 - 納西人的最後殉情
  谷雪兒,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詩人、作家;廣東省文學院簽約作家;曾出版《谷雪兒詩集》、《谷雪兒詩選》;長篇小說《翻臉》、《生命在于折騰》;長篇紀實文學《納西人的最後殉情》。
  【圖書目錄】
  自序 憂傷劄記
  小引 學者的聲音——證據的力量
  夢引
  第一章 殉情與東巴教
  第二章 尋找殉情之毒——草烏
  第三章 不怕死的納西女人
  第四章 東巴殉情
  第五章 靈魂狂歡的故鄉
  第六章 尋找最後的殉情
  第七章 四十年後的殉情
  第八章 縣委書記的情死
  第九章 一個男人和七個女人的情死
  第十章 馬幫殉情——茶馬古道上活著的化石
  第十一章 家族殉情
  第十二章 一個家族的“情”史
  第十三章 情死之鄉
  第十四章 最後的原始群落——神秘的俄亞婚情
  後記 一次靈魂盛宴的遊曆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1071.html?tp=4_01
 
 
殉情>百度百科

納西族的殉情現象

  殉情是麗江納西族婚姻關系中突出的現象,麗江納西族的民風是:男女在結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種節日和大小廟會,青年們相約同去遊玩,小夥子也結隊出門,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據傳統風俗,姑娘要帶些米花糖,糕餅之類在身邊,以分贈給向自己討吃的小夥子。男青年在姑娘門路過失,向自己看中的姑娘討東西吃,介詞達到交往的目的。節日夜晚,男女青年相約到和變相會,並通過彈口弦,唱調子,表示情意。但男女不能面對面和肩靠肩坐在一起,一般需要隔一道水溝或一簇茨蓬,至少也要相隔兩三米才能交談或唱和。 情投意合的男女常常私訂婚約。
  然而,納西族的婚姻在1723年的改土歸流之後,婚姻由父母包辦,本人無選擇配偶的權利。法定夫妻,不是老頭陪著妙齡少女,就是包辦的故舅表兄妹,雙方沒有任何感情,于是一些熱戀著的男女青年,在無法獲得婚姻自由時,便産生了“生不同眠,死時共穴”的想法,相約在風景優美的地方殉情自殺。徇情的方法:用一根繩雙雙吊在一起,或在一棵樹上各自吊死;兩人用繩子緊緊拴在一起,互擁著跳水而亡;或吸鴉片自殺等等。
  許多的東巴文化學者已經對納西族中突出的自殺現象作出了種種解釋,洛克和顧彼德認爲,漢人輸入麗江的孩童定婚制和勞務繁重的艱苦生活以及“哈拉裏肯”儀式中對自殺的浪漫表述是導致青年女子自殺的原因,他們特別譴責了東巴田園牧歌般的描繪死後的生活來鼓動年輕人自殺。傑克遜認爲,納西族的自殺是漢人輸入的法定父系制和納西母系制之間發生沖突的結果,他對洛克和顧彼德認爲納西婦女的權益在漢人統治之下極端受壓,而東巴處于在儀式中謀取經濟利益而慫恿納西婦女自殺的說法提出了異議。
  美國學者招生華人爲納西人的自殺是本土文化的“劇本”和漢文化的“劇本”的沖突而引起的。趙省華從漢族價值觀的滲透,納西社會兩性角色的轉換分析了納西婦女情死的原因。
納西族的殉情文化探究

  納西人( 在書中特指麗江周邊地區的納西族 )的殉情無疑在宣示“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悲壯之舉,因此被中外研究納西文化的學者們冠以“悲劇的民族”,稱麗江爲“殉情之都”。殉情不是納西族渴望追求的常態,只是拒絕愛情被摧毀的無常性或者是理所當然性的極端行爲。但也說明了麗江周邊地區受漢文化影響頗深的納西族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諸多與殉情相關的因素不斷擾亂殉情曆史的其他必然因素,常見的過多強調的因素有:由于東巴教過盛的大祭風儀式推崇,導致殉情;更多的一再譴責1723年“改土歸流”後,納西族青年男女婚姻不自主和買賣婚姻導致殉情盛行一時。
  一、1723年清朝政府極力推行漢文化帶來的封建禮教思想和婚姻制度。
  1723年清朝政府在麗江改土歸流後,強制性實施“以夏變夷”的大文化專政主義,極力推行漢文化帶來的封建禮教思想和婚姻制度。納西人原本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時代被吃人的禮教生硬地取代,瞬間變成了戀愛依舊保留自由權、但婚姻不能自主。這麽突然地消解一個民族的遺傳文化,勢必會造成一種民族文化在向另一種陌生文化過渡轉型的過程中産生另一種極端文化的現象。對于當時麗江地區的納西族來說,“情”字不可輕視,更不可被褻瀆和冒犯。當深愛著的納西青年男女懷抱的愛情得不到認可、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到惡意排斥,他們想到的就是爲愛情找個歸宿,歸宿最理想的地方莫過于東巴們吟誦的《 魯般魯饒 》中的描述。強烈渲染的天堂般環境,那是個可以讓愛情永恒的靈魂聖地、使痛苦得到解脫的世界 —— “玉龍第三國”。
  1723年只是起到了把“殉情”推向高潮的罪惡作用,並不是唯一的發明者和制造者。
  二、由于東巴教過盛的大祭風儀式推崇,導致殉情
  早期提出這些觀點的研究者首先忽略了很重要的邏輯:東巴教過盛推崇的大祭風儀式,是因爲有過盛的殉情發生;大祭風儀式是必須在有殉情的基礎上才能實施的一種祭祀行爲。沒有一個東巴主動前往有殉情的家庭,必須經過殉情者親屬的請求,祭司東巴才得以實施大祭風儀式。然而另一個邏輯就是,由于殉情的普遍才給了東巴們有效推廣《 魯般魯饒 》的機會,才有了兩者之間不解的恩怨。
  和志武先生有過深究。據史料描述:殉情開山祖久命和羽排産生殉情故事的地點,在《 魯般魯饒 》一書中早有記載,即在今麗江的金沙江流域,書中稱爲naqjjiq( 納西水 ),與唐?樊綽《 雲南志 》把金沙江稱“磨些江”相一致。書中又稱金沙江爲“laler”( 大地 )、“haiq”( 金 )、“yibbiq”( 江 ),即大地金沙江。書中還提到的牧奴們“從繞雲雪山( 玉龍雪山 )走去,來到無雲雪山( 文筆山 )”,以及牧奴們修船、過溜索和制革皮囊渡江的地方,也在大地金沙江流域,這也符合了唐代以來有關漢文志書記載的納西族曆史活動史實。
  以上是關于《 魯般魯饒 》中兩個主人公殉情的地點依據,他們殉情的年代始終是個謎,無法從史料中准確得知。這麽重要的環節一直被研究者忽視、回避。和志武是麗江納西人,從小誦習《 東巴經 》。他在《 祭風儀式及木牌畫譜 》中小心翼翼地碰了一下這個不解之謎,把殉情開山祖産生的年代以及故事形成的具體年代,做了簡短的分析:約在吐蕃奴隸制王朝統治滇西北的公元7世紀到8世紀末這段曆史時期,吐蕃在今麗江金沙江上遊的talzzaiq( 塔城 )設置過神川都督府,江上架有一座著名的鐵索橋,故文獻上稱塔城爲“鐵橋城”。據樊綽《 雲南志 》載,當時磨些( 納西 )“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飲酒歌舞 …… ”記載中強調當時納西的社會私有制,與《 魯般魯饒 》中反映的社會背景和主題思想有契合之處。除了上述核實的時代背景有相似之外,《 魯般魯饒 》中還有一段直接可以證明曆史年代與殉情開山祖産生時期相似的文字。牧主欺騙牧奴說:“要把牧主的福壽賜予牧奴們”。牧奴們憤怒地回敬:
  人生遼闊地,
  人生啊人生,
  人生沒兩回!
  藏神管納人,
  喇嘛治牧奴;
  青春無兩度,
  牧奴無青春!
  藏神是當時管理納人( 納西族 )的執行者,喇嘛又聯合納西族牧主統治廣大牧奴,這正是唐初吐蕃王朝南下統治雲南西北部的年代。
  在《 魯般魯饒 》一書中開篇就有與其極爲相似的一段文字描寫:
  在那遙遠的年代,
  人生遼闊地,
  只見牧主遷徙來繁衍,
  沒有牧奴幸福和自由。

  三、“改土歸流”與“魯般魯饒”的影響分析

  以下這段文字或許給了尋求答案者一個啓示 —— 資料來源于麗江向外推介東巴文化的一個網站( 麗江之窗 ):納西族曆史上一些突出的社會問題也融進了東巴教的教義和儀式系統中,如納西族的殉情風尚在東巴教中形成規模宏大的祭殉情者儀式 —— 祭風,並由此産生了膾炙人口的敘事長詩《 魯般魯饒 》等東巴文學中的悲劇作品,由于特定的宗教思想對處于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環境的納西人心理上的影響,東巴教後來亦成爲促使殉情成爲社會風尚的一個因素,從中充分反映了宗教與社會生活相互影響的一面。如根據上段文字的說法:先有殉情,再有祭風儀式,然後才有了《 魯般魯饒 》這個源于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文學創作的淒美愛情的悲劇故事,最後成了殉情者效仿的天堂。效仿的人多了,傳播的機會也隨之增加。“東巴教後來亦成爲促使殉情成爲社會風尚”的傳播者,也就是說不是需要1723年單一承擔責任了。
  由于“改土歸流”造成納西族傳統文化的流失與殉情現象的複辟,1723年確實起到把社會沖突推向高潮並故意毀壞他人文化傳承的作用。清政府在建構開辟自我欣賞的文化體系時,沒有顧及對原本文化的尊重,沒有強調社會的人性關懷,一味修正、摧毀他人文化的生活習慣。在不知道如何借鑒的時候開始主觀進行毀滅性的傷害,其本身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其實,現在看來很簡單,就是銷毀異性文化,目的就是強制統一文化。

  四、殉情的內在因素

  和志武老先生的主張較爲客觀,他將導致殉情的內在因素在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1、社會原因。
  在存在階級壓迫和剝削的社會裏,從古代到近代,殉情者大多數爲農村和山區勞苦大衆之子女。
  2、曆史傳統的影響。
  納西族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第一個統治階級牧主和奴隸主,對廣大男女奴隸實行強制配婚,即《 東巴經 》所記載的“不愛配婚苦”( 沒尼孜垛辛 )。
  3、漢文化與傳統文化矛盾的影響。
  麗江“改土歸流”,客觀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産得到了進步,並打破了木氏貴族壟斷曆史的局面,文化教育方面有了相應的發展。但同時漢族封建文化也深入影響到納西族,統治當局曾采取過強制性同化的若幹措施,比如火葬改爲土葬,改穿裙子爲長褲等等。尤其在婚姻制度上更是竭力推行“三從四德”,婦女社會地位越來越低下;“父母之命”“門當戶對”“媒妁之言”等一些漢族封建禮教的包辦買賣婚姻,徹底剝奪了納西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
  4、民國時期抓壯丁的影響。
  雲南的曆史戰爭不斷:護法戰爭、軍閥戰爭和抗日戰爭,諸多戰爭中麗江一直是雲南重點調兵區之一。文獻中有以下幾個數字足以證明殉情與當兵的緊密聯系:從1915年護國戰爭到唐繼堯統治雲南期間,僅麗江縣就出兵三千四百二十人;龍雲統治雲南時期,麗江不僅是其“護衛營”的重點調兵區,還肩負著抗日軍隊的重點調兵區;1942年麗江縣政府爲抗日陣亡的將士鳴槍追悼大會上,就出現了二百八十個靈位。僅民國期間就有五千多人被抽去當壯丁,回來的僅是少數人。這些數字極大沖擊了戀愛中的納西青年男女。戀人們用這種數字推算後,認爲與其死在異鄉不如在抽去當壯丁前雙雙殉情。有的戀人已經被抓去戰場的,姑娘見心愛的人遲遲不歸,斷定犧牲,就與他人殉情或參與殉情。還有的得知心上人死于戰場後就在娘家殉情。
  5、《 遊悲 》—— 殉情調。
  納西語叫“dvq篤”,即忠誠的意思。殉情從古代到近代,一直被社會所同情。這種行爲會得到上輩人的憐惜、同一代人的敬仰,加上民間盛行青年男女社交自由的風尚,殉情大調在民間口傳極爲流行,膾炙人口。殉情調內容淒婉,曲調悲涼,一問一答的方式,反映了歌者活生生的現實遭遇,對封建制度買賣包辦婚姻作出了血淚的控訴,唱出了對一個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理想樂園 —— 玉龍第三國的向往。清代余慶遠在《 維西見聞紀 》夷人麽些條中記載:“閑則歌男女相悅之詞,曰‘阿舍子’,詞悉比體,音商以哀,彼此唱和,往往奔舍于山間深林中。”《 民國中甸縣志稿 》麽些歌謠條,仍有更詳細的記載:“殉情曲:麽些族男女,最重戀愛,每因婚姻不稱己意,輒于婚嫁之前,男女相偕如山,偎依自縊,或吞金仰藥而自殺之,初必相對唱曲,以自訴其痛苦 …… ”
  由此說來,殉情産生是多樣性所致。社會多重的意識形態重壓納西文化,對本來神秘化的納西族來說,無法回到傳統文化的心靈中去。驅除恐懼的解釋便是追求想象中的美好生活,宗教提供的美好神話聖地 —— 玉龍第三國,爲殉情搭建了推動的平臺,也應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
  1723年不是導致殉情的唯一因素,其被譴責的原因是因它掌控的曆史長,強權剝奪了納西族本性文化,使得納西族堅守了幾百年傳統的“情愛自主”文化殘忍地消亡。對剛烈的納西族來說,對付這個無法選擇的文化混亂時代中的痛苦體驗,便是奮力與這個時代抗衡和宣戰。在1723年之後的兩百多年裏,多次出現十幾對一起“殉情”令人不寒而栗的場面,就不再是什麽令人驚訝的現象了。那麽後人對1723年的憎恨和恐懼也在情理之中了。
  五、包辦婚姻把私訂婚約的戀人逼上絕路
  納西青年男女在戀愛期間必須是個好歌手,他們用對唱的方式來判斷對方是否有智慧。所以初期對唱能否被對方欣賞非常重要,唱詞內容和調子是否優美決定了對方的選擇。在約定的地點,只要一方開口,另一方必須馬上應對,除了表達內心愛慕之情外,最好要難倒對方。自然有時會出現冷場,這時他們邊想邊唱邊用手掰樹葉,待兩人的關系確定後,約會地點四周的樹木會光禿禿的。這種下意識動作說明了納西族另一種文化體現:害羞和解放並存。當他們之間的距離拉近,戀愛才正式開始。這一過程可長達幾個月,直到愛慕的一方通過唱詞打動自己心上人,他們才停止這個儀式,進入到熱戀。
  熱戀持續的時間往往更長。首先必須等到結婚年齡,在等待成長的歲月裏,他們在父母的暗示下,相約幾對夥伴以放牧的名義在高山草坪開始長達一個季度的或更長時間的紮營。這種戀愛的方式在當時很普遍,熱戀到一定程度後有的青年男女就進入野合階段。他們夜夜歡歌,或在山巒窪谷、或在清澈的湖泊河流之畔,當然此時還要附上四周茂盛稠密的殉情花 —— 杜鵑花。杜鵑花因長期與殉情有著密不可分的糾結關系,被當之無愧地封爲“殉情花”。
  這麽一個田園詩意的環境,發生任何事情在當時都認爲是理所當然。當女孩發現自己已懷有心愛人的身孕後,便下山羞澀地哀求父母,提出和心上人結婚的要求,希望得到父母的諒解和成全。但由于包辦婚姻,父母卻往往把帶著身孕的女兒強行嫁給由他們做主的未曾謀面的男人。這種匆忙的帶著蒙羞的草率,爲的是免得對方退婚。“退婚”在納西族的家庭裏是一件非常醜陋的事情,會遭到村裏人的指責與羞辱,令整個家族擡不起頭來。如果哪家的兒女被退回來,再也沒有人願意提親。女人未婚先孕的事永遠不能再提,只有家族中幾個重要的長輩知道,他們一輩子爲此守口如瓶,這個秘密從此爛在肚子裏。
  到了戀愛後期,性情奔放的青年男女愛得死去活來的時候,對唱調子越唱越深,如泣如訴,唱詞越唱越哀怨,期待父母能成全他們的婚事。
  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常常私訂婚約。納西語稱此爲“命若貨”。
  正在熱戀的青年男女看到一對對被拆散的先例之後,懷孕的女人便與自己心愛的人秘密地協商,與其不能結爲夫妻,不如死在一起。“女方已身懷有孕的時候情況尤其如此,因爲養下私生子使人太丟臉。無論如何姑娘要被父母誅滅( 人性 ),唯一的出路就是殉情,其中從道義上講她的情人是必須參加的。”( 顧彼得《 被遺忘的王國 》第230頁 )1958年在麗江西部的白沙鄉( 舊時稱爲“白沙裏”,納西語稱“伯使” ),當時也是殉情的重災鎮。村民楊妹與鄰村的男子相愛之後,發現懷有身孕,雙方便向各自父母提出結婚的請求,均遭到父母的極力反對。楊妹和戀人秘密約到後山,商量用殉情來達到他們永遠在一起的目的。然而那個男子表示出畏懼死亡,後來又拒絕與楊妹約會。楊妹用盡所有說服手段,幾天幾夜的唱詞也沒打動對方,楊妹最終灰心絕望,一個人跑到後山的核桃樹上自縊。她的家族決定告那個男子。可當時法律和醫學沒那麽健全與發達,無法定罪,最終不了了之。後來很多熱戀中的青年男女怕遭到對方的拒絕,更怕被父母強行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根本不與家人商量,直接走向殉情的絕路。“對于一個不愛自己丈夫的姑娘來說,結婚就是她的黃金時代的結束。”( 顧彼得《 被遺忘的王國 》)
  漢文化封建禮教的惡性摧毀,是對納西傳統文化“性情”的一次徹底粉碎。女子婚前性關系會遭受小到家族、大到社會的譴責,她們會因此而喪失名譽。尤其未婚先孕的女子,一旦傳出去會被視爲是件非常丟臉的事,不但自己被唾棄,也會牽連整個家族。
  六、納西殉情史,女人的悲歌
  在納西殉情史上,臨場退縮的多數爲男人。女孩便用最淒婉的唱詞,顫抖的聲音,類似哭訴的節奏,吹起口弦,規勸對方堅定死亡意志。有時要經過漫長而哀怨的表述,用盡所有的魅力和智慧,傾訴自己的情感。如果對方還是不想死,女孩積極用調子調動對方産生情死的欲望,當口弦和唱詞極盡哀婉直到女孩忠貞的愛情打動對方、雙方達成殉情的共識後,兩人便著手准備殉情。到古城或其他集市購買大量生前所不能如願的衣物和食品,還有殉情者食用的草烏。准備殉情最長的時間需要一個月或更長。這個過程中決定殉情的男女一直處在極度興奮和甜蜜的精神狀態下,他們在選擇好的殉情地搭起漂亮的“遊吉”( 指帳篷,納西人稱殉情之房 ),盡情地歡愉,直到殉情前的一刻。殉情地一般會選擇接近“玉龍第三國”所描述的場景 —— 高山、草坪和杜鵑林,三者缺一不可。曾出現過幾對、十幾對情侶結伴殉情,事前全然沒有接近死亡的迹象。選擇殉情的時間少則幾天,多則十幾天或更長。殉情的女人懷有身孕的現象極爲普遍。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生命的孕育暗示著另一個生命的結束。
  在殉情者當中,出現逃脫的一般男人爲多。假若一方死一方未死,就會引起打冤家,會造成新的悲劇,隨後帶來的是更大的痛苦。受漢文化影響較深遠的一些地方,殉情未死者,不但會受到社會的歧視與法律的懲罰,令本人終生擡不起頭來,甚至殃及他( 她 )們的子孫後代,幾代人都要爲此付出被冷落和侮辱的代價。
  納西女人主宰著情死並不是一句“情死”便可以了結的宿願,這裏面呈現最多的還是生命的厚重與固有文化的暴力壓迫,是女人爲天、女人爲大的尊貴代價。
  七、殉情的常見模式:雍容赴死、從容赴死、友情殉情
  
  雍容赴死、從容赴死,也是納西青年男女不可言傳的公開習俗和秘密。在我調查的殉情案例中,60年代,離麗江古城不遠的一座山坡上有棵老樹,樹上吊著一對男女,當解救人員把他們從樹上放下來就地火葬時,發現男人竟穿了七套衣服。女人的年齡不過二十歲,從裏到外四套嶄新的衣服。樹下零散地堆放著殉情前吃剩的食品。也許來不及全部吃完,或者急于奔赴他們理想的天國。女孩的肚子裏還帶著至少四個月的身孕。當講述者高一聲低一聲描述細節的時候,我不住地打顫,身體不能控制。顧彼得在《 被遺忘的王國 》裏寫道:“打算殉情就必須身穿盛裝,猶如應邀赴宴一般 …… 或許爲了永生,穿著不整潔不適當,那將是愚蠢的。此外,遲早會有一個後代,衣衫襤褸地進入天宮,祖先會怎麽說呢?”
  從容赴死,也是每一個殉情者奔赴靈魂盛宴享受的過程。爲了達到情死,達到與自己心愛的人永遠在一起的目的,殉情者們不惜花上幾個月的時間計劃死亡。“殉情調”《 遊悲 》中就詳細描寫了殉情男女主人公串街買紅頭繩、彩色腳帶、象牙梳子、紅青金圈帽、羊皮披肩、口弦、竹笛、長刀等納西族青年男女平素喜愛的衣物用具的過程。這個情節的描述給後來尋找心靈自由者們提供了很好的效仿模式。傳統殉情者事先買好各種彩色布、絲綢,然後趕到麗江、大理的集市采購殉情所需一切用品。路途遠的,需花費幾天或者十幾天時間,采購結束後,帶上糖果、糕點、瓜子、錢等用品,一路前往事先選好的殉情地。殉情地一般會選在玉龍雪山附近或風景優美、貌似“玉龍第三國”渲染的那樣能看見雪山,有草坪、杜鵑花,隱蔽不易被人發現的地方。然後是辛勤勞動,用樹枝搭起漂亮的“遊吉”( 殉情房,象征結婚新房 ),再用絢麗的布綢圍飾“遊吉”,並采來各種山花把它裝飾得漂漂亮亮,勝過結婚的新房。活生生一幅張羅喜事的畫面。對准備殉情的戀人們,這的確是個值得他們慶祝的喜事。在搭好的“遊吉”裏面他們晝夜盡情地彈口弦,盡情歡樂歌唱,唱殉情調《 遊悲 》,互訴衷情,各人剪下一縷頭發,送給對方,將其珍藏在貼身衣服內。“遊舞”( 指殉情 )時,他們約定穿上最心愛的新衣,食用購買來的各種食品,將吃剩的糖果、瓜子、錢等撒在四周後,才“從容就死”。
  野合的過程,表示兩人在生時結合了,生生世世將永遠在一起,就算到了“玉龍第三國”也是以相愛的夫妻身份出現。
  雍容赴死、從容赴死,這兩種殉情的常見模式,一直跟隨《 魯般魯饒 》沿襲下來。麗江周邊納西族固守不變的習俗,對原生態文化的看守和不抛棄,其實是基于對靈魂信仰的珍視,或許還摻雜對被嘲諷的精神力量的救贖。
  殉情多數爲熱戀中的納西青年男女爲爭取婚姻自主權而作出的沿襲祖先文化的一種悲劇行爲。主要以情侶爲主,一對一,或集體情侶殉情。除了情侶之間的殉情外,另一個現象 —— 友情殉情,也在殉情中較爲常見。
  “友情殉情”在納西殉情文化當中也曾重彩描繪過,殉情者當中也存在一定的比例。上世紀50年代末,巨甸就出現幾次爲友情而死的,多數爲女孩陪死,有時多到幾個女孩,相對來說男孩爲友情而死的數量上明顯少于女孩。有一例比較例外。這是一片離村幾公裏的密林,每當春節前後,漫山開滿杜鵑。因沒路,比較偏僻,平日很少有人到。當家裏人發現孩子失蹤兩天以上,父母就會尋找,擔心可怕的殉情發生。有一次十四家失蹤孩子的父母找遍了能想到的地方也沒下落,沒想到一個星期以後,村裏人聞到一陣陣腐屍傳來的味道,令父母們擔心的事終于發生了。其實他們早就已經有了心理准備,直接帶上孩子的遺物順著味道尋找屍體。當找到以後,所有人被眼前淒慘的一幕驚呆了。六對情侶分別吊在六棵樹上。離他們不遠處的兩棵樹上分別吊著一男一女,他倆生前不是情侶,只是六對殉情者當中的好友。十幾具屍體挂在樹上,場面淒楚,不忍描述。顧彼得在《 被遺忘的王國 》中對爲友情而死的事件有詳細的分析:當一個男孩和女孩失蹤兩天多時,其父母總是懷疑這種可怕的事實。于是立即組織人徹底搜尋,幾天之後,就會在某個遙遠的地方找到不幸的兒女,父母們嚎啕大哭,頓足捶胸,並且開始安排做“哈拉裏肯”儀式。從父母的悲傷來判斷,他們是多麽希望能在殉情前把他們抓回來啊!然而,殉情者一旦被活著抓回來,會被衆人侮辱,或者被父母或者被鄰居打個半死,所以他們在選擇殉情地點的時候非常小心,絕不能活著被發現。
  爲“殉情”而死的男女青年,就地火化或掩埋,不能異地火葬。納西族火葬的曆史從古代就有記載。景泰《 雲南圖經 》卷五載:“磨些蠻死者無棺,以竹簣舁之山下,貴賤一所焚之,不收其骨,侯冬擇日走馬到焚所用氈覆地呼死者之名,隔抓之,或骨或灰,但得一塊,取之以歸家祭之,祭畢送至山澗棄之。非命死者別焚之。”“土官死,則置于床,陳衣服玩好鷹犬于前,妻子無哀則殺牛馬,焚屍之際,亦把死者生前的一些衣物玩好付諸于火。”到清代“改土歸流”後始用棺葬,死無喪服,仍沿舊俗火葬,但各地略有不同。乾隆《 麗江府志 》載:“士人親死既入棺,夜用土巫名刀巴者殺牛羊致祭,親戚男女畢集,以醉爲哀。次日送郊外火化,不拾骸骨。至每年11月初旬,凡死人之家,始詣焚所拾灰燼全物,裹以松枝疫之,複請刀巴念夷語,徹夜再祭以牛羊,名曰葬骨。”最後根據家族意願請東巴念經超度。
  納西人信奉靈魂不死,直接可以追溯到東巴教的普及納西文化中對靈魂不死的神秘闡釋。認爲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者他的靈魂經過東巴“教路”儀式,都將被指引到該去的地方。正常死亡者的靈魂被超度到祖先的居住地,也就是北方一座叫“居那什羅”的神山;而非正常死亡者,他們的靈魂不能歸祖認宗。通過東巴隆重的大祭風儀式“哈拉裏肯”對殉情者的靈魂進行慰藉,指引他們到美麗的“玉龍第三國”—— 殉情者的天堂。
  八、經典創作對殉情的影響
  《 魯般魯饒 》中第一個殉情女開美久命金殉情後,她的靈魂告訴祖布羽勒排:“ …… 不需把我擡到祖先火化場,我沒有祖先的身份了,不要送我到祖先的故土!請求把我送到‘十二歡樂’坡( 後人譯成“十二岩子坡”與“玉龍第三國”同義 )。”納西族第一對情死者從情死鬼頭目變成愛神,“十二岩子坡”是情死鬼魂的歸宿地,也演變成雪山情國( 霧路遊翠郭 ),並把情死國描繪成不同境界的三個國。經過東巴教的不斷傳播,民間又形成口傳的長詩《 遊悲 》,其故事說:女主人公從小在山上放羊,孤單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沒有份,就上山打獵。二人相會在深山,互訴苦情,于是相愛,但他們燒香問蔔,都難于成婚,便去准備情死的用物,接著雙雙爬上雪山,經曆“樹上盤惡峰,石上長尖刺”的“遊翠第一國”和不長草木的“第二國”,過了獨木橋,到了“金花不會謝,金果不會落”、沒有蒼蠅蚊子的理想樂園 —— “霧路遊翠郭”( 第三國 ),過上了“白鹿當耕牛,斑虎當騎馬”的自由生活。因而情死,在納西族地區,被更多地說成他們去了“玉龍第三國”。
  納西人有著連死都不畏的重情傳統,使麗江成爲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殉情之都”。所以對那些既仇視社會婚姻制度又沈迷于想象中的靈魂世界的納西青年男女來說,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年齡奉獻給向往的樂園,在他們可謂是件快事。
  《 魯般魯饒 》不但保留了納西族殉情悲劇的第一首悲歌,也反映了納西族的悲劇命運。在體現東巴文化悲劇精神的同時,更多地給納西子民以自古與悲劇糾纏不清的傳承。在被悲劇文化籠罩的過去年代裏,凡是在現場聽過東巴吟誦《 魯般魯饒 》的青年男女,無不受其感染。加之東巴神秘的神情、玄妙的音樂、迷幻的氣氛、空靈而單調的舞步,很多有同樣遭遇的青年男女,在東巴吟誦後,竟成雙成對地效仿作品裏的情節而殉情。“民國元年,麗江地方政府曾一度下令禁止《 魯般魯饒 》在白天吟誦,違者斬。”此後,東巴們確實把超度儀式安排到深夜。楊福泉《 秘笈古韻 —— 東巴文化藝術殿堂漫遊 》第20頁中:“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麗江納西族殉情悲劇頻頻發生的漫漫歲月,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每次大型的‘祭殉情者’儀式之後,就有一些在場聽《 魯般魯饒 》吟唱的情侶步男女主人公的後塵去殉情,因爲他們的面前亦橫亙著與長詩主人公那樣‘戀愛自主,婚姻不自主’的慘痛命運。在民國元年,當地政府竟下了命令,禁止東巴吟唱這部經典。”楊福泉還在“悲風泣月的殉情”一章裏,沈痛敘述道:“一首首長長的悲歌,竟然能促使無數青年男女去殉情,這裏固然有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特質等多種因素融合形成的原因,但作品巨大的藝術魅力對殉情青年的強烈感染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出于靈魂不死的信仰和對主人公的浪漫愛情追求的渴望,經東巴活靈活現的渲染,他們對殉情故事有堅信不移的信賴。對戀愛中的納西青年男女來說,整夜守候,專心聽東巴吟誦《 魯般魯饒 》就成了他們見習殉情的過程。盡管東巴們把儀式挪到深夜,回避青年男女的視聽,並沒有改變他們對堅貞不渝的愛情以及義無返顧的爲情而死的追求,殉情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劇增。清朝政府再一次出面幹預,後來東巴們用擊鼓的方式企圖淹沒音樂及唱詞。有的父母只要聽見東巴擊鼓,便把自己的兒女關在家裏,鎖上門窗。然而熱戀中的納西青年男女,沖破各種障礙,跑到儀式現場,集體撲到鼓上,一定要聽清吟誦的內容。可見《 魯般魯饒 》神化的魅力效果,對納西青年男女影響程度之深之遠。
  對殉情的納西青年男女來說,一直流傳在民間的長詩《 遊悲 》那酷似哭腔的美麗傳說,深深地吸引著他們。這個殉情調子經過東巴傳神的刻畫和描繪,已經在麗江納西青年男女中廣爲傳播。其實,真正爲殉情者起到煽動性、引導性作用且影響深遠的還是東巴經悲劇文學作品《 魯般魯饒 》。它是文學中最具思想性、藝術性的愛情悲劇敘事長詩,與《 東巴經 》中《 創世紀 》 《 黑白戰爭 》一道,被譽爲“東巴文學三大名著”。人、鬼、神同處于納西青年男女神往的“玉龍第三國”這個虛幻的世界。在《 魯般魯饒 》中有這樣的煽動和蠱惑的描寫:
  可憐的開美久命金呀,快來上吊情死吧!在那人世間,苦死一輩子,不得吃不得飽;擠奶一輩子,不得喝個足;放牧一輩子,不得穿的暖!好眼來看好山景,好手來擠好鮮奶,住到白雲繚繞的山國 ……
  這一靈魂居住的地方:沒有蒼蠅和蚊子,野雞報晨鳴,獐子當家狗,日月做明燈;白鹿當耕牛,紅虎當坐騎;彩霞當織錦,生命永遠年輕;戀人永遠相愛,與野獸爲友,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一日勞作終生享受的神話境地和殉情者的天堂樂園 ……
  《 遊悲 》 《 魯般魯饒 》兩部作品爲殉情者提供了一個合理結束生命的借口。殉情者帶著美好的信念和幻想投奔永遠的“天堂”,只爲了達到和心愛的人永遠在一起的目的。納西人從骨子裏是樂觀的,追求安逸的生活,連結束生命都以歌唱和歡愉的形式。但生活在這樣充滿神話色彩的國度裏,真實生活的可信度已經被神化的秘境吞噬著。所以當真實不再得到信任的時候,悲劇便會沈迷其中,並流連忘返。推崇悲劇文化,制造悲劇氛圍,在早先的納西民間似乎成了一種慣性的習俗。
  而《 魯般魯饒 》這個帶有強烈悲劇色彩的神話作品,主要是東巴們用來爲情死者進行“大祭風”超度儀式時吟誦。其目的是將亡靈超度到“十二岩子坡”情死者的聖地。由于調子和唱詞極富藝術感染力,能夠收到安撫亡靈的效果,由于氛圍和環境上極度誇張,人們很容易陷入悲愴且向往的情緒裏。
  《 魯般魯饒 》中強烈渲染一個觀點:殉情者殉情時的年齡,在“玉龍第三國”將永遠停留在那個美麗的年齡,兩個相愛的人永遠在一起,只有來到“玉龍第三國”才能實現。
  早在1723年以前,第一對殉情者出現之後,是否曾經出現過普遍殉情?如果是,怎麽就斷代了?如果不是,那麽就與1723年之後出現大量的殉情之間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了。這些疑問可能就只限于這本書中,我也找不出堅實的論證。如果構不成普遍殉情的原因,應該是之前這裏情愛自由、性愛自由、婚姻自主。相傳麗江周邊地區,青年男女每年約定一個習俗:在規定的時間裏,青年男女相約來到一個地方,尋求一種自由,其中包括性自由。他們盡情地歡喜,唱情歌,在搭起的“遊吉”中集體式一對一地野合。這種方式一般都是秘密進行,只是好友間的相互約定,因活動多了慢慢地在青年男女中廣爲流傳。活動進行兩三天,地點大多選擇在玉龍雪山附近或高山上,約定的地方一定有草坪,有漫山的杜鵑花,有水,擡頭可見雪山。選擇野合的環境與東巴經《 魯般魯饒 》中描繪的非常接近。
  東巴祭司依據當時發生的情死悲劇情況,創作東巴經典《 魯般魯饒 》( 牧奴遷徙記 ),並把它作爲超度情死者的經書,在道場儀式中反複吟誦。是誰撰寫了《 魯般魯饒 》?在大量的文獻中無法找到准確的依據或相對的結果,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納西人民經過無數次曆史風波之後,創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民間文學。其中創世史詩《 崇般圖 》( 創世紀 )、悲劇長詩《 魯般魯饒 》( 牧奴遷徙 )和英雄史詩《 東岩術岩 》( 黑白戰爭 )被譽爲東巴文學的三大名著。
  《 創世紀 》是用納西古歌調子形式,敘述天地混沌時代人類的起源故事。一個納西男祖從忍利恩與天女組紅保白命曆經艱難成婚後,生下三子,然而都不會說話。精明智慧的白蝙蝠飛上天庭,偷聽到天父天母的對話後,返回家園,把所聽到的告訴主人以後,納西始祖夫妻立刻舉行了隆重的祭天儀式,之後,三兄弟分別說出了藏語、納西語和白族語。故事本身說明了納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與鄰族之間渴望友好的願望。
  如果說《 創世紀 》講述的是納西民族願望的話,那麽《 黑白戰爭 》則是一部描寫淒婉浪漫愛情的神話。故事演繹了古代納西版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 》。在古納西白部落與黑部落的持續爭戰中,白部落的王子與黑部落的公主深深地相愛,然而,並不能因兩個年輕人相愛而削弱雙方部落的仇恨。“董若阿璐啊,他身負董的天地,手持董的日月,是董部落的棟梁。可如今,他不是走進親戚家,而是跳進仇人家了,不是走進五谷房,而是鑽進毒藥房了!”這段是白部落王夫婦聽到阿璐被殺的噩耗後,飲食不進,痛哭失聲發出的呼喊( 引自楊福泉《 秘笈古韻 —— 東巴文化藝術天堂漫遊 》)。廝殺決鬥,你死我活的鬥爭,令兩個年輕人試圖用痛苦的方式平息仇恨。盡管他們把愛情作爲生命的代價,最終也未能換取兩個部落之間的和平。莎翁的《 羅米歐與朱麗葉 》的悲劇性怎能和納西青年男女的愛情相比,納西人骨子裏就具備慘烈的個性,連文學作品也大都充滿了悲劇色彩。
  1939年,《 魯般魯饒 》這篇敘事長詩被美籍奧地利學者洛克譯成英文版本後,在國外引起了極大反響,納西殉情文化在國際上産生了轟動效應,麗江也因此被冠名爲“殉情之都”。
  這個帶有強烈神話色彩的民族,能留下來的除了悲劇,便是伴隨悲劇而來的民族傷痛。
  《 魯般魯饒 》的名字遠比它的漢譯名《 牧奴遷徙記 》更爲人熟知。在納西曆史上,因社會制度因素曾約束一向重情的納西青年男女,産生戀愛自由婚姻不自由的社會極端現象,殉情也就是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誕生的悲劇文化。納西從此和“悲劇”實實在在地糾纏了幾百年。
  這三部史詩作品從不同的角度敘述了納西先民的剛烈性格和倔強的浪漫,概述了納西族原始文化,把本是看重靈魂不死的民族,用原始的神話故事、簡單的敘事手法,讓自己的子民對故事加深了信仰。本來就充滿神秘的民族,加上被神化了的文化和相信神話故事的人們,無意中給後人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傷痛影響,也給納西曆史文化添上重重的一筆在白和黑之間的過渡色彩文化。
  東巴吟誦最多的便是《 魯般魯饒 》,吟誦的次數與殉情的次數成正比。東巴徜徉于環境凝重、人神鬼之間矛盾又虛幻的世界裏。吟唱時速度緩慢,唱調高亢縹緲,旋律悠遠空曠,以抒情語調表達納西族人民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同情、理解和對生活的追求。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9453.html?tp=0_01
 
 
殉葬>百度百科

活人殉葬風氣的盛行
明朝人殉死灰複燃
明英宗廢除殉葬制度
康熙結束清朝殉葬制度
印度的殉夫制度
中國古代婦女的殉葬制度
屈肢葬破解中國最大古墓身世之謎
 
  殉葬又稱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
  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隨同埋葬,也有用俑、財物、器具等隨葬。龍山文化時期(約五千年以前)就出現人殉,商朝男女貴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但沒有夫妻合葬、妻婦殉夫的現象。
  用活人殉葬,是中國古代一項殘忍野蠻的制度,秦漢以後有所收斂,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秦漢以後就很少有人殉葬了。但根據有關野史記載,到明代,人殉之風死灰複燃,朱元璋首開惡例。朱元璋死後曾有很多妃嬪殉葬,葬在哪裏卻是未解之謎。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死,以40多名妃嬪殉葬,這些妃嬪當中,有不少還爲朱元璋生育過子女。劉維才告訴記者,明代的殉葬制比秦漢以前的殉葬多了一層欺騙色彩。對于被殉葬的妃嬪宮女,朝廷從精神物質上給予褒獎。明孝陵的殉葬妃嬪,都得到了在孝陵殿內設置的一個“龕”,供後人祭祀。
  殉葬在其它國家的古代也有存在。
活人殉葬風氣的盛行

  活人殉葬,殷、周君王死後就很盛行,他們死後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豔妾都送到墳墓中去。考古工作者從已經發掘的古墓中發現,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婦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屍骸,全部爲年青女子。周朝那個烽火戲諸侯丟了江山的周幽王,他的墓中有百余屍體,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余全爲女性,都是他的姬妾美人,應該說都是從死殉葬的後妃宮女。
  戰國時期,史籍關于人殉的記載很多。那時的君王老爺死後,殉葬者不但有美女,還有幸臣仆從,准備到了地下,仍舊做君王。秦武公死時,“初以人殉死,從者66人”(《史記秦本紀)。秦穆公死後“從死者77人”(《史記秦本紀》),其中有三位良臣跟著殉葬。秦穆公死前就想讓群臣和他一道同赴黃泉,一次與群臣飲酒,趁大家喝得暈頭糊腦時說:“咱們君臣,生時同樂,死後也要同哀呀。”奄息、仲行、針虎三個大臣不知是死心塌地地忠于穆公他老人家,還是因酒精作怪,亂說大話,竟當場表態,願隨他共死。這一表態不打緊,穆公死後,他們也就跟隨他進了陵墓。
  《西京雜記?卷六》記載,盜墓者掘開晉幽公的陵墓,見其內有百余具殉葬者,橫相枕藉,屍體未腐,除一男子之外,全部是女子,這些殉葬者或坐或臥,甚至還有站立者,衣服膚色不異活人。《史記?晉世家》記載:“幽公淫婦人,夜竊出邑中,盜殺幽公。”也即晉幽公是在出宮與女人鬼混而被盜賊宰掉的。幽公屬于非正常死亡,但他的陵墓中仍有這麽多殉葬者,其他正常死亡的國君,陵墓中的殉葬者數量更多。
  吳王闔閭引透百姓爲其女兒殉葬的手段,更加殘酷血腥,令人發指。《吳越春秋》記載,闔閭的女兒因對老爹有怨氣而自殺,闔閭非常悲痛,在閶門外爲女兒大造墳墓,“鑿地爲池,積土爲山”,又制作雕刻精美的石槨,並用金鼎、銀樽、珠玉待珍寶作爲隨葬品。到了爲女兒送葬那一天,闔閭令人一路舞著白鶴,吸引成千上萬的市民跟隨觀看,到了墓地,闔閭“使男女與鶴俱入門,因塞之”,也就是下令將跟隨觀看的男女全部趕進地宮,然後塞上墓門。這些觀鶴的百姓就這樣被埋進墳墓,成了闔閭之女的殉葬者。而闔閭這一幹法,比後來的始皇帝嬴政還要殘暴。
  齊桓公姜小白陵寢之豪華、隨葬品之多,前文已作介紹。他的陵寢被人掘開之後,發現裏面有殉葬者的骸骨,橫七豎八地躺在地宮裏。姜小白死于宮廷政變,被豎刁、易牙、開方三個奸賊禁閉在寢殿裏活活餓死,死後數十天,直到腐屍上的蛆爬出室外,才被人發現。死得如此悲慘,仍要殺人殉葬,可見當時以活人殉葬,是不必不可少的喪葬禮制之一。
  君王老爺以活人殉葬,王公貴族富豪,乃至太後之類的女強人均爭相效仿,于是以活人殉葬之風盛行一時。不過當時也不少人反對這一殘酷的作法,史籍多有記載。
  《戰國策?秦策》記載,秦國的宣太後與大臣魏醜夫勾搭,並且愛得七死八活。宣太後病重時下令:“我死後,一定要以魏先生殉葬。”魏醜夫得知後,嚇得要死。他的朋友庸芮自告奮勇,去勸太後收回成命。庸芮說:“太後,你老人家認爲人死後還會有知覺嗎?”太後答曰:“當然沒有知覺。”庸芮見她入了套,便說:“像太後您這樣英明無比的人,明明知道死人是無知覺的,爲啥還要讓生前所喜愛的人白白送死,把他和沒有知覺的死人一起埋葬呢?先王活著時就對你很是不滿,如果死人有知覺,那麽你帶了個男人到地下,先王豈不更加恨你,到那時,你可是悔罪都來不及呀!哪還有什麽閑心和魏先生談情說愛呢?”宣太後聽他這麽,只好割愛。魏醜夫這才逃得一死。
  《禮記?檀弓》記載:陳子車死在衛國,他老婆和管家謀劃以活人殉葬,兩人商量好後,陳子亢來了,他們便對陳子亢說:“子車先生是生病而死的,病人到地下無人伺侯,我們打算以人殉葬。”陳子亢說:“用人殉葬,不符合禮制。他雖然有病需要人伺侯,但應當伺侯他的,有誰能比他的妻子和管家更恰當呢?不用人殉葬就算了,如果一定要用人殉葬,我想用你們二位作爲殉葬者最合適。陳子車的妻子和管家大驚失色,再也不提以人殉葬的事。另有個叫陳乾昔的,他病重時把兄弟和兒子召集到床前,吩咐他的兒子陳尊己:“如果我死了,一定要把我的棺材做大,讓我的兩個丫環夾著我。”他的兒子說:“用人殉葬不合禮制,更何況沒聽說有誰把殉葬者與死者裝在同一口棺材的!”在陳尊己的堅持下,終于未將兩個丫環埋進墳墓。
  墨翟先生在《墨子?節葬下》中說:“天子殺殉,衆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衆者數十,寡者數人。輿馬女樂皆具。……此爲輟民之事,靡民之財,不可勝計也。”意思是,君王殺人殉葬,多則幾百,少則數十;將軍和大人殺人殉葬,多則幾十,少則幾個。並且是車馬、歌伎、舞女俱備。這種殘酷的做法,害得人民無法做事,浪費民財更是無法計算。就連主張厚葬的荀況先生,也極力反對殺人殉葬,他在《荀子?禮論篇》中說:“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殺生而送死謂之賊!”意思是,削減死人的隨葬品而增加活人的花費叫做“墨子之道”,減少活人的花費而增加死人的隨葬品叫做糊塗,而殺死活人爲死人陪葬叫做凶殘!
  但是,思想家不是國王,他們的批判並未能改變當時殺生殉死的殘酷習俗。秦始皇大造陵寢,堪稱空前絕後,而他的混蛋兒子嬴胡亥,則把以活人殉葬的“皇家禮制”推向頂峰。
  嬴政死後,嬴胡亥率百官與後宮妃嬪、夫人,護送死皇帝靈車,浩浩蕩蕩前往驪山。到了陵地,一幹人等將棺槨送入地宮,嬴胡亥突然下令:“先帝後宮人等,未生子者,出焉不宜,應該殉葬!”前文說到,嬴政遍掠六國美女,後宮佳麗達萬余人,而妃嬪、夫人等大小老婆,絕大部分未曾生子,故此令一下,衆女號啕大哭,聲震四野。嬴胡亥毫不憐憫,令有子的妃嬪走出墓壙,余皆留在壙內。性情剛烈些的,當即撞牆而死,性情懦弱些的,嚇得昏倒在地。正在衆佳麗魂飛魄散之際,墓壙的石門已被工匠關閉,並用土封死。無數的美女,就這樣到地下繼續陪伴死皇帝去了。
  嬴胡亥這個一刀切的殉葬政策,也堪稱空前絕後。自漢代以後,絕大多數皇帝不再殺生殉死,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遺詔,令放無子的妃嬪宮女出宮。雖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但均不及該家夥殘暴刻毒。直到明朝,人殉才死灰複燃,甚至成爲制度。
明朝人殉死灰複燃

  五個皇帝陪進去近百嬪妃
  明太祖死後,共陪葬及殉葬40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最後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外,其余38人都是殉葬而死。
  給成祖殉葬的嬪妃人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大明會典》的16人,一種是朝鮮的《李朝實錄》的三十余人。
  仁宗死後有五個妃子殉葬,分別爲:貴妃郭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順妃譚氏和充妃黃氏。宣宗的景陵葬八人,所以一種說法認爲殉葬人數是七個;不過從《明史?後妃傳一》最後的加諡名單來看,又可能是十人。至于景帝,史書上僅記載“諸妃嬪唐氏等”殉葬,具體人數不明。五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嬪妃總數在一百人左右。
  這些殉葬的嬪妃,多數沒有子女或者地位較低。比如宣宗殉葬十人說中,只有一人生前爲妃,其余的生前不過是宮女罷了。不過也有例外。給仁宗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經是貴妃,並且育有三子,似乎不合殉葬者的“標准”。所以《野獲編補遺》中感歎說:“貴妃……例不當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這種“自願”的現象還真是絕無僅有。
  集體自殺朝鮮女子命喪他鄉
  明代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縊、絕食,具體過程鮮見于正史。不過朝鮮《李朝實錄》中詳細記載了給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從殉過程。
  被挑選出來殉葬的宮女嬪妃共三十余人。集體“自殺”那天,是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先讓她們在殿外用餐,吃完後帶到殿內,彼時“哭聲震殿閣”。殿內放了三十多張“小木床”,這些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准備好的繩子,末端結圈,“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在這三十多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爲韓氏,身份大概是宮女;一爲崔氏,封號“美人”。上殿之後,仁宗親自進來與她們“辭決”,韓氏突然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國,因爲家裏還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可是仁宗不爲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命歸黃泉。韓氏臨死時,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別,韓氏回頭對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話還沒說完,腳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轉瞬之間,三十多個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殉葬的“報酬”———朝天女戶
  爲了對這些殉葬人有所補償,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諡號,表彰其行。比如宣宗死後,“嬪何氏、趙氏、吳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諸氏、李氏、何氏皆從死。正統元年,皆追加贈諡。冊文曰:‘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而且“歲時侑食于本陵之享殿,俱得標名沾祭”,也就是可以分得皇帝的一點“香火”。至于其親戚,有時也能得到優恤。有一首明宮詞這樣寫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這首詞中所提到的“朝天女戶”就是得到優恤的殉葬者家屬。
  《明史?後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這些人多爲殉葬婦人的父親或兄弟,他們的“朝天女戶”的身份還是世襲的。不過這種優待究竟持續了多久,很難斷定。
明英宗廢除殉葬制度

  在明朝皇帝之中,英宗朱祁鎮是公認的沒有建樹的皇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九歲登基,短短38年的生命之中,經曆了被也先擄去的“土木之變”,兩次當皇帝,一次當太上皇,一生都受制于人。當景泰帝去世時,他還安排了給他殉葬的嬪妃,似乎也沒有要取消殉葬的意思。可到自己臨終時,卻作出這樣一個決定,這跟周憲王朱有燉有一定的關系。
  周憲王朱有燉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死于正統四年,死時沒有孩子。他死之前,通過某種途徑向英宗表達了死後喪事從儉、不需要殉葬的意思。英宗對此事非常重視。
  朱有燉死後,英宗親自下旨給其弟朱有爝,說起這段往事,並囑咐他“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可惜的是,詔書下得遲了,朱有爝已經按照定制,命令哥哥的“妃鞏氏、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皆殉死”了。英宗無奈,只能表彰她們的“貞烈”、“貞順”。
  大概是受了此事的影響,1464年2月22日,明英宗臨終時作出了一個決定:從他開始,廢除這種制度。他的繼任皇帝憲宗在臨終前也再一次強調不要殉葬,以表達對先帝決定的尊重。兩代皇帝的堅持執行,終于給明初以來的人殉制度畫上了句號。
康熙結束清朝殉葬制度

  史料記載,清初皇室人殉制曾非常盛行。太祖努爾哈赤死後,有大妃烏拉納喇氏、庶妃阿吉根、代因紮殉葬。太宗皇太極死後,妃章京敦達裏、安達裏殉葬。世祖福臨死後,妃楝鄂氏、侍衛傅達裏從殉。睿親王多爾袞死後,侍女吳爾庫尼從殉。
  民間各地官府表揚妻妾殉夫,稱她們爲“烈女”、“節婦”,並修書、立牌坊。康熙時,漢將朱斐上疏請求停止,康熙十二年(1673年)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隨主殉葬,從而結束了清初這一殘酷的習俗。
印度的殉夫制度

  在古印度吠陀時期,寡婦是可以改嫁的,公元2世紀以後寡婦不許改嫁,以後規定日漸嚴苛,必須殉葬,殉葬制度又稱薩蒂(Sati),薩蒂是古印度神話故事中的一名少女,Sati 因家人侮辱 Shiva 而跳入聖火自殺。最早的殉葬行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拉蔚威瑪(Raviverma)王妃殉葬,印度人相信一個殉葬的婦女將能夠升上天堂。殉葬者要穿上當新娘時的全套盛裝,坐上柴堆,然後再點火,可能跟死去的丈夫一起燒化,或單獨自焚。如果死者多妻,則正妻與死夫一起殉葬,其余妻子要單獨自焚。印度教時代在上層和拉其普特人中寡婦殉葬的風俗非常盛行,1817年英國統治孟加拉邦時,平均每天有兩名寡婦自焚。1819年孟加拉邦竟有839名寡婦殉夫。
  1829年寡婦殉葬被英國官方宣布爲非法,印度婦女當時上街示威,要求還婦女以殉夫的權利,殉夫現象屢禁不止,一些偏遠村落仍保有此惡習。今日印度寡婦自焚殉葬事件仍時有所聞,並且受到推崇,但大多數寡婦都是被迫殉葬的。1987年,印度拉賈斯坦邦一村莊有位18歲少婦魯普?坎瓦爾被逼自焚死,印度全境掀起抗議風潮,爲此印度政府曾修訂防止寡婦殉葬的法律,違者將遭到最高7年監禁。
中國古代婦女的殉葬制度

  西漢時有個廣川王,常好聚集無賴少年到處遊獵盜墓。一次,他們在盜掘一座古墓時,“見百余屍,縱橫相忱籍”,該墓覆蓋著一丈多厚石堊,一尺多深雲母,挖開時屍體保存完好,“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墓中“唯一男子,余皆女子”。原來這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墳墓,這一百多女子全是爲幽王生殉的妃妾。
  殉葬是一種古老的習俗。早在原始社會,人們便習慣于把隨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生前喜愛的日用品和死者埋葬在一起。到了奴隸社會,奴隸作爲會說話的工具,也被殺死或活埋,用來殉葬,讓他們在“陰間”繼續爲主人效力。當時用奴隸殉葬已成爲一種制度,從對殷墟墓葬的發掘情況來看,人殉的數目少的幾十,多的上千。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婦女淪爲貴族男子的玩物與附庸,在殉葬者中,婦女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商代蔔辭中就有專門殺祭殺殉女奴的記載。當然,殉葬者的身份並非全部是奴隸,也有墓主的妻妾和家臣。
  到了春秋時期,奴隸制瀕于崩潰,人殉的作法開始引起非議。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後用177人殉葬,其中包括三名才能出衆、孚有衆望的良士。國人因此作《黃鳥》詩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對暴君的憎恨。這時在各諸侯國,婦女作爲主人婢妾生殉的惡俗也逐漸受到摒棄。齊大夫陳子車死後,妻子和總管商定用人殉葬。子車的弟弟子亢卻對他們說:“如果哥哥在陰間需人侍候的話,沒有比他的妻子和總管更合適的了,這件事要不就算了,如果一定要堅持,我就准備用你們二位生殉。”子車的妻子與總管只好同意取消生殉婢妾的打算。
  春秋之後,人殉的作法已不多見,基本上改用木制或泥制人形偶像殉葬。戰國時的秦國就曾在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正式下令廢止人殉。但是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卻再次發生了大規模駭人聽聞的生殉事件。
  秦始皇生前爲祈求長生不老,曾派人率數千童男童女出海求仙。同時,還用十來年的時間,動用數十萬人修建規模巨大的陵墓,即酈山始皇墓。秦始皇死後,秦二世正式宣布後宮婦女全部殉葬。這次殉葬的宮女和被害工匠人數,竟多到“計以萬數”。
  秦王朝的一系列暴政激起了人民強烈的反抗,秦末農民戰爭不但推翻了秦王朝,而且教訓了新王朝的統治者。威名顯赫的漢武帝死後,雖然殉葬了大批金銀財物、鳥獸魚鼈、牛馬虎豹,但他的幾千名妃妾宮女畢竟全部保住了性命。隨著人民的反抗和社會的進步,從漢朝到元朝,除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以外,強制婦女殉葬作爲一種制度,已不複存在。
  到了明朝,盡管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以婦女殉葬的作法,卻一度死灰複燃。朱無璋在世時即首開惡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他的次子秦王朱樉死後,以兩名王妃殉葬。朱元璋本人死後,共有46名妃嬪、宮女陪葬孝陵,其中十幾名侍寢宮女全部生殉。1424年明成祖死後,殉葬宮妃多達三十余人。此後的仁宗、宣宗也各以五妃、十妃殉葬。除皇帝外,諸王也間或用人殉葬。最突出的例子是正統四年(1439年),周王朱有死後,因周生前曾上奏折表示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故明英宗特命“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誰料未等聖旨傳到,王妃鞏氏和施氏等六夫人已同日自絕殉身。直到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病危時下遺詔表示“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複爲”,才算最終廢止了宮妃殉葬制度。
  《朝鮮李朝世宗實錄》有一段記載爲我們再現了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死後逼殉宮女的悲慘情景:“帝崩,宮人殉葬者三十余人。當死之日,皆餉之于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繩圍于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其中有個朝鮮選獻的韓妃,臨終時對守候在身邊的乳母金黑連呼“娘,吾去!娘,吾去!”話聲未落,便被太監踢開木床,一命嗚呼,真是慘絕人寰!
  17世紀代明而起的滿洲貴族入關前仍實行人祭、人殉制。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的生母大妃納喇氏,就是在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與另外兩名庶妃一起被逼殉而死去的。但入關統治全國後,這種做法即被廢除。嚴格地說,自明英宗以後中國就不再有帝王用妃妾殉葬的制度。
屈肢葬破解中國最大古墓身世之謎

  1974年,陝西春旱嚴重,驪山腳下許多村民被迫打井抗旱。井底,有人忽然挖到一個奇怪的陶土人頭。當時他們誰都不會想到,這個陶土人頭引出的,是巨大的秦俑方陣。秦兵馬俑就這樣意外地被發現了。
  這一個個形態各異的人俑都是武士打扮,這些武士守護的,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強悍的秦帝國的締造者——秦王嬴政。在此之前,人們對這位始皇帝和秦朝的了解,大多僅限于史料記載.兵馬俑的發現,使人們有更多的資源,去勾勒這個王朝大致的輪廓。
  隨之而來的問題困擾著考古學界,這個帝國從何而來,他們先祖的遺存又在哪裏? 1975年,陝西省考古所一支考古隊來到寶雞市風翔縣,在靈山一帶,這只考古隊曉行夜宿,足迹幾乎踏遍這個關中著名山脈的角角落落。
  他們苦苦找尋的,就是那個強大的王朝——秦帝國,其先祖的足迹。但是,幾個月的艱苦工作,考古隊一無所獲。
  與此同時,在靈山東南30公裏之外,一個叫南指揮村的地方,一位靳姓村民卻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這件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一個引子,一場規模空前的考古大發掘由此拉開了序幕。從1976年到1986年,這次發掘整整持續了10年。一個個難解的謎團,穿越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不斷浮現于人們眼前,一段撲朔迷離的曆史漸漸清晰地展露出來。
  南指揮村坐落在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城南5公裏,離村子不遠有一塊奇怪的荒地,春夏時節,不管雨水多寡,那裏莊稼都長不好。生活在附近的人們對此似乎也習以爲常,沒人想去深究。
  1976年的一天,附近一趙姓村民推著小土車來到這裏,他要挖點土修補自家的院牆。
  鐵鏟揮處,黃土裏帶出一些奇怪的土塊,它們的顔色和形狀與周圍黃土明顯不同,有黃有紅,還夾雜著一些碎石,並且非常堅硬。
  幾天以後,村民閑談中又提及的這件事,很偶然地被陝西省考古所考古專家記了下來,職業的敏感讓考古專家意識到,這裏面必有蹊蹺。
  一支考古隊很快趕來,進行實地勘察。
  那些奇怪的土塊是經過人工夯砸的,初步勘察結果,讓考古隊員震驚不已.他們來自一個巨大的地下工程,這個四方形的神秘地下工程,占地面積被考古隊標出,竟然足足有兩個國際標准籃球場大!
  如此巨大的工程會是什麽?這個問題當時沒人能夠回答,而且不久之後,考古勘察又有離奇發現,工程東西方向有向外的延伸迹象。整個工程呈怪異的“中”字型結構。
  幾個月之後,工程地面以下的大致形制被考古隊摸清.它的主體部分分做三層,在十余米處有一圈二層臺面。而工程深度,竟然相當于8層樓高。如此形制,基本可以確認這是一座古墓。墓葬之大,實屬罕見,擁有如此巨大墓葬的主人,其身份也必定極爲顯赫!
  他是誰?
  正式發掘于1976年開始,田亞歧是當時的考古隊副隊長。
  此前發掘的寶雞魚國墓,許多重要信息都是從出土青銅器銘文中破解出來的,因此,田亞歧也寄希望于大墓可能出土帶有銘文的青銅器,那將會給研究工作帶來極大方便。
  但是此時,從南指揮傳來一個消息,考古現場發現了一些奇怪洞口,那些洞口呈圓形或橢圓形,幾天時間,就清理出240多個。仔細查看之後,田亞歧明白,大墓已經被盜,洞口是盜墓者留下的盜洞.
  采訪田亞歧:當到三層臺這個平面的時候,我們就是很認真的把這個所有的盜洞全部都清理出來了。這個時候確認出的盜洞的總數是247個盜洞,非常多。
  發掘現場, 最讓考古隊員憂慮的,就是大墓是否被盜. 盜墓的破壞,使許多史實,都因此而無法索解.
  采訪田亞歧:當時的盜墓人--進入墓室以後,肆無忌憚,無限的擴張,就跟地老鼠一樣,把下邊無限的擴張,去搜尋,所以盜洞這個破壞是非常嚴重的。
  貴重的青銅器,是盜墓賊首選的對象,田亞歧最初尋找相關銘文的計劃,面對如此嚴重的盜擾.可行性顯然大打折扣。關于巨墓墓主以及年代之謎,考古隊只能寄希望進一步發掘,或許可能發現新的線索。
  但是,接下來的發現,使這座神秘古墓變得更爲撲朔迷離.在大墓第2層臺基處,考古隊員發掘出了一個頭骨,他的嘴大張,死前像是在聲嘶力竭地呼喊著什麽.那天晚上的晚些時候,距離頭骨不遠,人們又發現了一節折斷的胳膊殘骸。考古隊員連夜工作,隨後共清理出人骨遺骸20具。這20具神秘屍骸都無棺無槨,位置雜亂無章。
  屍骸的發現,帶來一系列疑問:這個豪華墓葬裏,爲何埋葬的竟然是這樣一些人?這些屍骨,爲什麽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肢體殘缺?而這一切對破解墓主及古墓的年代之謎,又能提供什麽線索?
  這些疑問,事關古代一種恐怖的喪葬制度——人殉。此前,在河南殷墟商代王陵裏,就曾發現過大量殉人。
  采訪田亞歧:在奴隸制社會的觀念下,他認爲一般都是奴隸主的,包括國家的一切用物,包括人都是奴隸主的,那麽當時人有一種觀念就說是,他的主人死了,那麽作爲他們活著就沒有用了,所以他們就一同要死。還有一個古代有事死如生的這麽一個觀念。就是人死了以後在陰間仍舊跟陽間是一樣的生活環境。所以他們就要一塊去跟他的主人去走。
  神秘巨墓中發現的這20個殉人,是作爲人牲的殉人,他們生前可能是戰俘或者奴隸,大墓封埋時被砍殺用以祭祀,從如今留下的淩亂屍骨,可知當時的場景是何等殘酷。
  殘酷的殉葬制度,自殷商時期開始,以至秦以後都有存在。其中最爲慘烈的就是人牲,而人牲主要出現的時代,是在先秦。
  從已有的考古發現可知,自秦朝建立之後,殘酷血腥的人殉制度,才逐漸被陶俑所替代。這種殉葬的方式,在規模浩大的秦兵馬俑中可見一斑。
  由此可以斷定,古墓應該是一座先秦墓葬.但是,它究竟屬于先秦的哪個年代,人們依然一無所知。
  接下來的發掘工作進行的異常迅速。在這20具骸骨下面的土層裏,考古人員很快又發現了一具棺木。打開棺蓋,裏面赫然又是一具人骨遺骸。
  這樣的木棺,之後又發掘出160多具!顯然,他們也是殉人。
  采訪田亞歧:除過二層臺發現的那批殺生作爲犧牲的戰俘或者刑徒以外,就是說160多具人殉他們都是自願的殉人。
  加上此前發現的20個人牲,這個大墓裏殉人的總數已達186具。如此恐怖而奢華的排場,進一步證明,墓主必定極有來頭。
  不僅如此,進一步清理棺木時,考古隊員又有驚人發現,這些躺在棺木裏的自願的殉人,他們的下肢,全部詭異地蜷曲著!
  考古專家想起了史書上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秦人中盛行屈肢葬,即在人剛死之時,用布帶將其下肢向上卷曲捆紮,然後入棺埋葬。這種獨特的葬式,將目標進一步明確指向了秦人。
  但是,西藏阿裏高原的古象雄文明,和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嶺南早期文化,以及距今約4000年前,黃河上遊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這些古老文明所遺留下來的墓葬裏,都曾發現過屈肢葬。所以由此就論定巨墓是一座秦墓,顯然頗爲勉強。
  那段時間,考古隊員們的心思,完全被這個大墓占據了,一遍遍反複查看那些棺木之後,一個現象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已出土的所有棺木,無一例外,均有規則地東西向擺放.
  采訪田亞歧:墓葬的方向也是判定墓葬的族屬以及時代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說目前在整個關中地區,以及甘肅,發現了幾千座秦墓,但是基本上都是東西向的。
  就在此時,陝西省考古所另外一只考古隊的工作,獲得重大突破。1977年以來,在今鳳翔縣城南,秦國九都之一,秦雍城——包括古城遺址,墓葬和其他居住區遺迹,慢慢浮現在了世人眼前。
  采訪田亞歧:雍城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列國都城裏面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它的城的範圍一共是11平方公裏,城內有寢宮陵園,那麽這個寢宮陵園在南指揮一帶的布局,經過多少年的考古工作,面貌已經很清楚了。
  這個神秘的大墓,就處于雍城遺址範圍之內,而且和這個神秘巨墓同樣中字型的大墓,又陸續出土了18座,由此可以確定,眼前的大墓,是秦墓無疑。
  締造了中華第一個統一帝國的秦人,一直以來都格外引人注目.關于他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王朝時代,秦人的祖先那時還是一個部落,遊牧于廣袤無垠的西北塞外邊陲.
  他們後來來到今天的鹹陽一帶,經過殘酷征戰,最終霸周原、滅六國、統一中華。從秦莊公算起,其間,經30多代統治者,曆時600余年。
  史書的殘篇,勾勒了一個秦人東進的大致路線,但具體走過今天的什麽地方,一直缺乏考古實證。雍城的發現,給人們帶來不小的驚喜,畢竟,這裏曾留下了秦人250年的歲月。現在,這個巨大墓葬,給了考古專家更多的希望。
  確定古墓爲秦墓之後,現在考古隊最想知道的,就是墓主身份了,這最後的謎底,何時才可揭開?這一等就是十年,直到1986年,在墓室中部,主棺棺頂才露出土面。
  構成主棺的東、西壁及棺底、蓋的所有南北向柏木,兩端均有榫頭伸出,在主棺南北兩側,湊成長方形的如同櫃子一般的形制。
  這個不同尋常的木棺造型,讓考古專家想起史料上的記載,按照周禮,南北向各有椽頭伸出的棺葬方式叫“黃腸題湊”。“黃腸題湊”是周朝天子的喪葬規範。
  這讓考古隊員大惑不解,按照周禮,作爲諸侯國的秦,即便是國君,也無權享有這樣的喪葬規範。驟然出現的疑問推翻了先前所有的假設。而一切疑問,也許只能等開棺之後看到墓主才會最後明白。但是,由于盜擾,當考古人員打開棺蓋後,在其主棺內,只發現了一段股骨,除此之外,棺內空空如也。這個神秘的大墓,也許注定要留給後人一個不解之謎。
  但是事態的轉機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生。在大墓底部,考古人員陸陸續續發現了很多石頭的殘片。在主棺棺頂上發現的石頭殘片,拼湊出一雙長約一尺的石鞋底,石鞋底東西向放置,底下是鮮紅的朱砂!
  這雙石鞋的來曆和用意是什麽?
  采訪考古隊員老趙:它這個東西是幹啥呢,它當時是賜給下屬的,他當時是發一雙鞋,這個鞋是特制的,這個鞋底是石的,當然墓主人可能都已經看不見這東西了。但是這個鞋,這個實物在這放著。它的意思就是這只鞋,可以用來保護它的權力。
  對墓主身份的確定,石制鞋底並不能提供更多線索。
  但是接下來的發現就有著突破性的意義。考古隊員清理出的另外一些石頭殘片,發現他們是石磬,一種古代樂器,而且, 在石磬邊緣,竟然有銘文。
  采訪田亞歧:當時大型的音樂活動,往往與某一個慶典,或者是祭祀活動有關。那麽在這個時候可能有專門爲這次活動要做一套樂器,所以上邊也刻,與這一次活動相關的銘文。
  早先試圖在青銅器上尋找的銘文,意外地出現在了石磬上。銘文後來被小心拓印下來.專家破解的結果,認定銘文記載了一次宮廷宴樂活動,大墓的主人,是活動的召集者。銘文裏“共桓是嗣”幾個字,說明了他的身份。這幾個字是什麽意思呢?
  采訪田亞歧:那麽“共桓是嗣”就是說共公和桓公的繼承人,那麽按照這個推測的話,它的繼承人就是景公。
  躺在黃腸題湊內這個巨大棺木裏的墓主,身世終于被人們破解。景公是秦第14代統治者,始皇嬴政的第18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在位40年。
  那時的秦國,已在雍城雄據百年,國力也日漸強大,從景公死後使用周天子才可享用的黃腸題湊葬式,可見秦的雄心,已經超出關中一帶。
  景公墓後來被稱爲秦公一號大墓。至此,這個中國迄今發掘的最大古墓,身世終于大白天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285417.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2,25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蔣家的女人們》
此分類上一篇:《情書》

阿楨
恐怖!印度竟出現頻搶新郎、新娘被活活燒死現象 2015-12-16

  在印度比哈爾邦邦地區,由於男方結婚時索取嫁妝越來越多,許多窮困父母付不起,一些新娘的父兄便鋌而走險,悄悄雇用當地黑社會分子,將一些單身男子綁架後,用棍棒逼迫他們與自己的女兒舉行傳統印度婚禮。根據印度習俗,一旦舉行這種婚禮,當地人就會承認他們是正式的夫妻。
  據報導,印度中產階級單身男子最易成為綁匪襲擊的目標,政府雇員也很搶手,接下來是醫生、商人和公司經理。儘管婚嫁時索取彩禮的做法被印度法律所禁止,但在比哈爾邦邦要巨額彩禮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新娘的父母通常還要向新郎父母支付他兒子的教育費用,新娘嫁出後,得為她的丈夫和家人帶去諸如日用品、電器、珠寶等大量嫁妝。
  如果新娘無法滿足新郎家的要求,那麼她就會受到虐待,有時候,她們甚至會被強行套上一件浸泡過易燃石蠟的尼龍紗麗,點上火活活燒死。在80年代,由於印度經常發生新娘被燒死的悲慘事件,以致於一些反嫁禮陋俗激進人士強烈要求政府修改法律。
  修改後的印度法律規定,新娘如果在7年之內被火燒死,將被視為非自然死亡,她們的丈夫和公婆等將被控以謀殺罪。據官方統計,從1998年到1999年,印度至少發生過12612起由於嫁妝問題而引發的死亡事件,大多數都發生在比哈爾邦邦和鄰近的北方邦。
  然而,反嫁禮陋俗人士和一些非政府組織卻認為,實際死亡數字比官方公佈的還要多許多,他們估計在印度每隔10分鐘就會有1名新娘被燒死。
  光天化日“綁架新郎”,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被綁的男性,但這一切不幸的始作俑者,誰說又不是男權體制下的婚姻制度呢?
  相關新聞
印度少女遭陌生男綁走當「新娘」 2017/09/27
2019-03-05 12:42:5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