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12 06:38:15| 人氣14,022| 回應2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錯!茶的祖國之中國留學生滕軍,在日本留學並獲日中兩地博士之後,再寫出《日本茶道文化概論》(北京:東方文化,1992),目錄和概要如下:

引言茶道解
第一章茶道的歷史(上)
第1節平安時代的貴族茶。第2節鐮倉時代的寺院茶。第3節室町時代的門茶。第4節室町時代的書院茶
第二章茶道的歷史(下)
第1節茶道山開山者——村田珠光。第2節茶道之先導者——武野紹鷗。第3節茶道之集大成者——千利休。第4節近現代的日本茶道
第三章茶道的內容
第1節茶事。第2節點茶。第3節茶點心·茶食·茶花
第四章茶道的建築
第1節茶室。第2節茶庭。第3節三千家探防
第五章茶道的道具(上)
第1節壁龕用茶道具。第2節燒水用茶道具第3節添炭用茶道具
第六章茶道的道具(下)
第1節點茶用茶道具。第2節茶碗。第3節茶事用茶道具
第七章茶道的禮法
第1節主與客·客與客·人與物。第2節無聲禮·有聲禮·約定禮。第3節位置·順序·動作
第八章茶道的思想——茶與禪
第1節茶道與禪宗的法嗣關係。第2節茶道與禪的內在關係。第3節茶室中的禪語與禪畫。第4節茶禮的形成與禪宗
第九章茶道的美學
第1節茶道美的出發點——wabi。第2節茶道美的特色


  引言 茶道解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規範,是日本人心靈的寄托。如今,有五百年曆史的茶道迎來了空前的繁榮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會已成爲各種文化活動中的一個主要項目;千姿百態的茶道具成爲日本美的象征。有關茶道文化的電影、電視片、美術展、著述比比皆是;從事茶道活動的人口達五百萬之多。
  日本在經濟上制造奇迹,在世界上引起了人們對其文化背景的探求。同時,日本爲增進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也積極的宣傳自己的文化,日本人首先向外宣傳的便是茶道。茶道是我們了解日本文化,理解日本人的一條捷徑。但是,茶道對于外國人實在是一種難解的文化現象。沒有接觸過茶道的人不理解茶道是理所當然的。即使參觀過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裏霧中,找不出說明它的合適語言。茶道爲什麽難以理解?我試圖將此歸納爲三個原因:容括性、無形性、局限性。茶道的內容是豐富的,她幾乎將東方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囊括在一個小小的茶室裏。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陰陽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築、庭院、書畫、雕刻、禮儀、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飪、縫紉等內容。茶道被稱爲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化了的生活。茶室中間展現的是一個活龍活現的“小東洋”。由此,我們很難給它下一個定義。而且,茶道是一種活的藝術,我們很難抓住它的形體。茶道藝術是通過茶事來成立的,但茶事一完,一次藝術的創作就消失了。研究茶道,我們不可能象鑒賞一副繪畫那樣靜觀和思索,我們必須隨著茶事的進展去捕捉瞬間的現象。但在瞬間與瞬間之間不僅留下了許多空隙,而且,我們常常會被那一個個細小的現象迷住,很難勾勒出茶事的全貌。再有,茶道與音樂、舞蹈、繪畫等常見的藝術形式不同,表演者與鑒賞者和合成一體的、不能區分的。要是真正體會茶道的妙處,必須親自參加茶事。但是當好一個主人需要常年的修行,即使相當一個客人也是很不容易的。茶道修行重視實踐,反對依靠書本,這就要求每個茶道研究者必須是茶道藝術的實踐者。這就給外國人對于茶道的理解設下重重難關。
  由于茶道不同與其他藝術的自賞性格,使茶道自己一直缺少自稱爲藝術的自信。多少年來,致力于茶道實踐的人層出不窮,而作爲旁觀者,冷靜的思考、研究于茶道藝術的人卻十分罕見。給茶道下定義,全面地論述茶道,是近年來才有的新事物。下面就介紹幾位大家的論述。
  1977年,谷川徹三發表了《茶道美學》一書,他以藝術的隔離性爲根據,將茶道定義爲:以身體作爲媒介而演出的藝術。他指出:所謂藝術的隔離性是有意識的與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開由此來確立藝術世界的自身的獨立性。油畫的畫框,水墨畫的裝裱,雕刻作品的臺坐,舞臺的帷幕,都是藝術隔離性的表現。而在茶道裏。同樣的喝茶卻不能象平常喝茶的那樣隨便,而要求按規定的動作喝;同樣是行禮,不能隨自己判斷行禮,而要求在規定的時機行規定的禮,說規定的話,甚至一個塌塌米(草墊)走幾步都有規定的禮。由此茶道不能不屬于藝術範圍。谷川徹三先生將茶道的內容歸納爲四個因素:藝術因素、社交因素、禮義因素、修行因素。
  這四個因素是相素關聯、融爲一體的。藝術因素是淩駕于其他三個因素之上的,它是通過滲透到其他三個因素之中而體現出它的職能的。盡管在形式上四者缺一即不成其爲茶道,但除藝術因素以外的社交因素、禮儀因素、修行因素是可以在不同的場合得到特殊的發揮的。如在莊嚴的獻茶式上,禮儀因素就占了主要位置;在熙熙攘攘的大茶會上,社交因素就取得了主導地位;當一個茶人自點自飲時,修行因素就獲得了重大發揮。如用圖1進行說時的話,對四邊形裏的任何一個頂點加力,都會使其頂點突出出來,並且不會破壞四邊形的基本結構。谷川徹三先生的這一學說,受到了日本茶道界的尊理。
  谷川徹三先生從藝術的角度對茶道進行了闡述,另一位大家——久松真一先生(1889-1980)從宗教的角度對茶道進行了分析。他給茶道下的定義是: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爲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茶道文化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茶道文化的內核是禪。主張“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十分重視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運河讀經,而要求在起居飲食的修煉上下功夫。茶道忠實地實踐了禪的這一思想。茶道對禪進行了一次宗教改革。它把禪從寺院伽藍中解放出來,回複到露地草庵(茶庭茶室的別稱);把遠隔世俗的禪僧脫化爲在家的茶人。茶道使禪無庶民生活相結合,創造了新的禪文化。這個新的禪文化生活包括了人間生活內容的全部。喝茶、吃飲等極其尋常的生物裏包含著不尋常的宗教。久松真一贊賞茶道實現了真正的禪的理想。久松先生將茶道聯系起來研究以及對茶道所做的“綜合文化體系”的定義,受到日本茶道界大多數學者的贊同。
  另一位學者熊倉功夫先生,從曆史學的角度對茶道進行了分析。他主張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是日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ta它人體的修煉來達到個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它與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不同,它不提供供人欣賞的作品。它的一次藝術制作在完成的同時便消失。它有極大的包容性和伸縮性,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藝能活動,只要自己在其中自得其樂便是成功。日本的藝能包括茶道、花道、香道、劍道、弓道,能樂、俳句、歌舞伎、相撲等,可分爲三大種類:舞臺藝能、民俗藝能、室內藝能。茶道屬于室內藝能。熊倉功夫先生指出:室內藝能只能在私人生活的居住空間或其類似的空間裏才能進行的藝能。它不僅要求結集在室內的人都參加表演,而且要求室內本身就是一個藝術空間。。室內的一舉一動都是要求格式化,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活動,室內藝能的氣氛是高密度的,緊張的,熊倉功夫先生還指出了特異的室內藝能之所以在日本産生的原因,他指出:有兩個理由,一個是由于日本藝能的結座性(即易于建立行會組織的性質),人們聚在一起就希望確立一種和睦、平等的相互關系,因此藝能演出是不分演員和觀衆的,兩者的身份是相互交換的。第二個原因是有座敷(由精致的草席鋪滿地面的客室)的誕生。這種客室沒有桌椅,主客都必須跪坐,在這種沒有家具遮掩的情況下,坐下站起來時幅度很大的身體動作就十分引人注目,自然就産生了新的禮儀。熊倉功夫先生是日本茶道研究領域的中堅,他的研究結果受到學術界內外的注目。
  “道”的意思,在日本有一個演變的過程。“道”字和大陸文化一起傳到日本,平安時期,“道”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偏重于學術、技能方面。如明經(經書研究)、記傳(史學研究)、明法(法律研究)、算(算學研究)之四道,詩歌、管弦、書畫等諸道。可是到了中世,隨著日本自身的藝術觀的形成,“道”字的含義發生了變化。“道”成了通向澈悟人生之路、之行程。首先大歌人藤原俊成的兒子藤原定家制定了歌道的理論,在其代表作《和歌大觀》中,定家提出了“漢詩言志,和歌唱情”的理論,指出了日本文化的特點,給其後的“道”觀以極大的影響。繼歌道之後,便有連歌之道、能樂之道,接下來,便把茶湯也稱作茶湯之道。這些道綜合在一起,稱之爲“藝道”。
  另一位日本學者倉行洋先生在他的藝道論《藝道的哲學》中指出:“茶道”包含的兩個意思。一個是以點茶吃茶爲機緣的深化、高揚心境之路的意思。另一個則是被深化,高揚了的心境爲出發點的點茶吃茶之路的意思。接著說下去的話就是: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如用圖表示就成爲“茶心”。這裏的心是絕對的“真心”,與佛教的“空”“無”相通的。並且心到茶的含義,已經超出了茶道的範圍,成爲了“人生之路”。簡而言之,茶道是宗教的一種存在方式。倉行洋先生的茶道藝道論觸及到了日本茶道的深層。
  綜上所述,谷川澈三先生爲茶道所下的“以身體爲動作爲媒介而演出的藝術”的定義,久松真一先生爲茶道下的“以吃茶爲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的定義,熊倉功夫先生爲茶道下的“室內藝能的一種”的定義,以及倉行洋先生對茶道所進行的“茶心”的解釋,都從各種角度對茶道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角度不同,結論當然會有差異,但相互之間並非是矛盾的,對茶道這樣一個深奧的多姿多彩的文化遺産,也許正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解剖。但是目前,把日本茶道作爲綜合文化體系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筆者也認爲此定義比較穩妥。
  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入門知識
日本茶道是室內傳統藝術、這種茶是在與日常生活完全隔絕的特殊場所,在特定的時間內舉行的藝術儀式,必須通過極其繁瑣的手續,使用特定的手法才能完成。
  除了講究特殊的手法以外,日本茶道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日本茶道的茶不是個人的茶,而是集體的、大家共有的。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聚會。所有參加茶會的與會者通過茶通的途徑,都可以擺脫現實社會的制約,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內心深處變得融洽起來。
  日本的茶道包括一種精神主義,即強調清、靜、和、寂。在茶道的曆史上,有不少重名的人,爲求心之道花費了一生的時間。茶道正是建立在與世隔絕的基礎上的。所以它很自然地追求一種獨特的精神境地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即所謂的求道性。
  與此同時,茶道也具備趣味性,具有遊樂的性質。當然不排除一些人是出于娛樂的目的參加茶道儀式的。實際上,茶道的求道性與趣味性並不矛盾,它們同時並存于茶道之中。
茶花是茶道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說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茶會才能舉行。首先,茶會是人們的聚會。人們一邊品茗,一邊開誠布公地把自己的心聲透露出來,以求心境的統一。對談的感覺往往決定茶會的成敗與否。再則,茶會十分講究搭配。主人與客人通過茶道用具與茶具的合理搭配,將自己置身于協調的茶室空間之中。最後,茶道的具體禮法。主人接客時嫻熟、麻利的動作往往使茶會的興趣達到高潮。每一份茶都包含著主人的心意。
  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者只稱席。茶室內設壁龕、地爐。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內席子的鋪放方式。一般說來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邊稱爲順手席。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一邊稱爲逆手席。客人經茶室特有的小出口進入茶室,傳說這種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澱川小舟上的窗戶設計的。
  主人根據茶道的禮法,在規定的位置上,按規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順序制茶。爲了使茶會獲得成功,茶道的禮法表演至關重要。正是茶道禮法將喝茶這一平俗的日常生活習慣藝術化,成爲茶道。禮法分三種即炭禮法、濃茶禮法、淡茶禮法。禮法的不同主要基于地爐(室內)與茶爐(室外)以及有無擱板決定程序的不同。表面上看起來既複雜又枯燥無味的操作程序,無論是位置、動作、順序、工具均按照科學的安排盡可能地合理,以避免各方面的浪費。
  爲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准備炭的程序稱炭禮法。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與後炭禮法。炭禮法的程序分爲准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或茶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點香。
濃茶是茶道當中最鄭重其事的一項儀式。主要必須穿黑色的帶白色紋飾的和服。禮法進行期間,主人與客人幾乎不進行對話。學習茶道一般先從學習變通茶和薄茶開始。薄茶是茶道最基本的禮法。除薄茶、濃茶之外,由于流派的不同,有關器具的准備、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其起泡沫)的使用、小綢布的疊法、茶杓的處理、搗茶葉末的方法都不盡相同。
  茶道藝術中,器具的藝術欣賞占了很大的比例。”拜見器具”的說法本身以可以證明這一點。茶道用器具可分爲四類: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內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見面的器具即鑒賞物品。而院內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則是消費品。通常前者是作爲茶具,後者是作爲雜器爲人使用的。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這些器具的種類及用途。
  接待用具包括壁龕處懸挂的軸字、軸畫、吸煙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裝飾壁龕的用具。有關炭的禮法的用具,茶道禮法用具。懷石餐用具。
茶席用具包括壁龕裝飾器具、挂軸、花瓶。
炭禮法用具包括:釜、茶爐、香盒、灰器、炭鬥。
  茶道禮法用具包括擱板、水碗、茶碗、茶葉罐。茶器、茶杓、蓋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後不要的水的容器。多爲陶器制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圓盒)。
  懷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種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裝米飯和大醬湯)、碗(飯碗、大醬湯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種陶瓷器小缽,盛膾物用)、八寸(一種約24公分、四方形杉木質的器皿。用來盛酒肴)、烤物缽(一種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內用具包括草履、圓形座墩、院內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處),用具包括銅鑼、水壺、茶巾盆、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日本茶道分幾個流派,它們分別以各自的家元(家主)爲中心,使自家的傳統得以傳承。家元(家主)擁有許多弟子,經過從師從藝階段,獲得家元(家主)發給的證書,凡獲取准師範、師範證書的人都接受過茶道的啓蒙教育。
  今天日本的茶道流派很多,從最古老的擁有400年曆史的利休派到近幾年才誕生的新流派,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從茶會的組織法、茶道禮法的規矩看各有千秋。下面簡要介紹幾個流派。
 千家流派的始祖是千利休。千利休的孫子宗旦(亦稱千家中興之祖)隱居時期,千家流派分成了三個系統。表千家。始祖爲宗旦的三兒子江嶺宗左。家元(家主)總稱”不審庵”。表千家繼承了千利休傳下來的茶室、茶庭,保持了正統的閑寂茶的風格。裏千家,是由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開創的流派。裏千家繼承了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在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爲個千家,今日庵則成了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始祖爲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命名的,藪內流派。始祖名藪內儉仲。當年藪內曾同千利休一道從師于武野紹鷗。藪內流派的座右銘是”正直清靜”、”禮和質樸”,善長書院茶和小茶室茶。遠州流派。始祖名小堀遠州。以書院茶爲主。
按照茶道的規矩,必須吃過飯後才能喝濃茶,這樣茶有可能更加美味。正式的茶會在喝濃茶之前,必須吃一頓簡單的飯菜,這種飯菜稱懷石餐。傳說懷石餐出自古時候的一個故事。相傳禪院的修行僧爲了忘掉饑餓,便在懷中揣上一塊有溫氣的石頭。懷石餐爲素食,所以它不是以濃味佳肴爲主的豪華菜肴 。
http://teaw.com/release/1273.html

日本茶道的精神

茶初次傳到日本是在奈良時代,由遣唐使們帶回來的。然而茶道從“唐風茶禮”變爲“倭風茶湯”,即形成具有和風的茶道,卻是數個世紀後的室町時代的事了。
  十五世紀末,曾爲足利義政茶人的村田珠光,吸收禪院茶禮,以樸素、淡泊爲主,屏棄一味崇尚中國茶器、追求豪奢的作法,創立了具有禪理的茶道。經武野紹鷗等人的完善,最後由千利休集大成,確立了日本的正宗茶道。從此,飲茶由單純的趣味性、娛樂性發展成表現日本人審美情趣和道德觀念的文化藝術活動。這一流派自十六世紀後,演化爲“裏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派,一直流傳至今。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爲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爲一爐,成爲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爲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曆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爲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爲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佗”字上。“佗”日語音爲”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佗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郁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義逐漸演變爲“靜寂”、“悠閑”的意思,成爲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産生,有社會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蕩、改組時期,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郁,文風“幽玄”。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佗”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閑寂爲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爲“佗茶”,“佗”有“幽寂”、“閑寂”的 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裏,邊品茶邊閑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挂,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 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爲茶道的真諦所在。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占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鐮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爲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熱心于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爲本國産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 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幹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准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爲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爲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http://teaw.com/release/1108.html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

中國不僅是茶、茶文化的故鄉,而且千百年來創造了最爲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不過若論將茶與宗教情操、藝術修養、社會生活融爲一體,形成一種和睦鄰裏、提升人品,爲廣大民衆喜聞樂見的飲茶藝術,當屬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大家知道,茶是從唐代即傳入日本,但在日本種植並爲社會所接受,還是在公元1189年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入華求學之後,他將茶樹茶籽帶回日本予以栽培,被尊爲茶葉栽培的開山鼻祖。1192年榮西禪師寫下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他在序中說:”茶者,養生之仙藥也,延壽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天竺唐土均貴重之,我朝日本曾酷愛矣,古今奇特之仙藥也……。“由于他的鼓吹提倡,中國的茶文化在日本得到發揚光大。”
  日本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他國文化並根據自身特點予以創造的民族。將飲茶上升到”道“的高度,形成爲一種專門的茶道藝術就很能體現日本民族的特點。據記載,日本最著名的茶道祖師是豐臣秀吉時代的高僧千利休(1521~1591),他集茶道之大成,創立了最大衆化的“一派茶道”或“千家茶道”,其子孫分爲三派,影響至今。茶道的宗旨可用四字概括,即“和敬清寂”。和、敬,小而言之,表示主客之間和睦共處,互相尊敬;廣而言之,則寄以社會安定、國家和平的願望。清、寂,表示茶室環境的清淨幽雅與陳設的古色古香,暗含隔絕塵世、清心潔身之意。根據以上宗旨,茶道對于茶的質量、色澤,茶的烹煮技巧,對水的要求,茶具的色澤、質量,茶室的環境、設施。水果點心的配置、尤其對賓主間的語言、禮節、儀式等等都有不少講究。據說一名大家閨秀要學好整套禮儀,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筆者曾有幸在80年代初在蘇州寒山寺接待過一個日本茶道參訪團。該團多爲身穿和服的女士,看到她們專心致志、畢恭畢敬、陶然自得的表演,頗令人感動。她們用的茶具爲咖啡色瓷器,小巧玲瓏。點茶仍持著我國唐代傳過去的煮茶法,茶呈未狀,可當時對這種茶尚不習慣,心境也難與之協調,體會不出其中的真趣。但我總覺得,茶道是一種高雅的修心養性的藝術,日本人民能在不斷發展現代文明的同時,仍能執著地保持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做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並進,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國人民學習借鑒的。 
http://teaw.com/release/73.html

少年仔,來去茶室飲茶。

你是大陸客(中國豬?)嗎?不知茶室在臺灣是指有女人陪宿陪酒的性交易場所嗎?

臺灣到底怎麼了,是遭日本殖民化還是自作賤,怎會將「茶室」弄成「妓院」、「賓館」成為「炮館」。

少見多怪,連「公主、少爺、小姐、理容、按摸、馬殺雞、SPA、三溫暖~」等上流用詞全成為下流的色情行業用語。

這能怪下層民間嗎,是官逼民「正」,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下,下民只好「向上提升、攀緣」、借用上層用語來「掛羊狗賣狗肉」。這是時尚界常有「下者恆上,上者恆下。」現象,現在上流的各種暴露時裝,不是源自下流的性產業嗎,更不用說民族風或嬉皮風。

等一下,本展是<茶>還是<情與色>?

別如此潔癖,中國古代的茶室早已存在各式顏色了,其中也有黃的,跟日本的藝妓差不多,賣唱賣肉皆有。

你不能如此混淆主從,黃色茶室只是末流而已。就好比吾人說中國飲茶方式可分三時期,唐代「研磨團茶用壺煎煮」,宋代「研磨團茶用碗沖泡」,明代「直接泡散茶於茶壺」。你不能以唐代也有散茶、明之後仍有團茶,來以偏反全。

那也不能說日本茶道的「抹茶」(將未發酵的綠茶磨成粉「末」再用熱水沖泡於碗)是來自中國了。

客家的「擂茶」也一樣,是客家人逃難到南方山區後,從當地住民學得。
要追根溯源是嗎?那日本茶道的僵硬儀式也不合中國禪茶的自然率性了,徒有空寂幽靜之名而無其實。

恐怕你連中國禪茶也不了解吧,唐代禪茶的主流可是主張枯坐的北禪、而非口頭禪狂彈的南禪(咱南北禪都抗議!不合咱原意。是嗎?那來看唐人怎說。)《封氏聞見記》雲:

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倣效,遂成風俗。

原來和咖啡一樣都是提神「毒品」。

大不同!不論形神都不同,禪茶造成寂靜退隱(空靈幽美?)精神,咖啡則是積極奮發(向外侵略?)的資本主義精神。

那只是中國禪,日本的禪茶可有助於武士道和商道(軍國財閥主義?)

那明清的心學、新道家和禪茶也有資本主義的萌芽。

全是亂用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還是回到純吃茶。

對!茶的主要成分是兒茶素,而且是愈沒發酵愈多,愈能抗氧化防癌。

所以日本人的癌少是嗎?可日人的胃癌怎又多呢?吃多了生冷、醬菜?壓力大吧!這還不是與茶道的僵硬及綠茶的傷胃有關。

喝茶又不是要吃苦,什麼綠茶抗氧化(抗氧化乃深色植物對付陽光之自保本能),那「豬菜」(地瓜葉)更抗氧化,所以豬和鯊都不長癌(豬是還來不及長癌就被人殺食了。)咱臺灣人偏好烏龍茶之茶香(透過半發酵使丹寧之苦澀變甘醇)。

那何不喝「香片」「花茶」?

怎能比?一內一外、一純一雜。要說茶藝之純、臺灣工夫茶世界第一(啥第一?長舌!純吃茶、儘聊天)。日本茶道還夾雜著茶食插花(人家可自誇為眾藝之綜合。我還眾藝節目呢,中國茶館還可邊喝邊吃邊看戲邊聊天)。港式飲茶葷素不忌,更是英式茶之下流。

你們東方去吵就罷了,扯到咱大英帝國幹嘛?咱英國茶來自印度紅茶,早與中國茶無關了。咱加咱牛奶,配咱鬆餅、三明治、奶油蛋糕,用咱描金骨瓷(相傳在瓷土中加入骨粉。亂加一通,難怪會得狂牛症。),是種一天到晚要喝一二十杯的「奶茶」(但咱科學,睡前改喝小酒助睡),連水都與中國茶不親,咱偏好含鈣鎂之硬水(雨水「天泉」是軟水之外,其餘泉水、井水、河湖水都是硬水,但所含雜質遞增愈不適泡中國茶、因茶面會浮沬),可加強奶茶香濃。

能跟咱藏人此嗎?咱一天可喝二三十杯,除了「咎巴」(青稞粉和奶油)之外,全靠奶茶維生。

那種長了黑黴又加鹽的東西還叫茶嗎,藥湯還差不多。

不懂就別亂說,那是利用一種益菌發酵的「普弭茶」,可助消化,上品一點也不會黴臭。

要說集茶食之大全,非臺灣莫屬,單單「珍珠奶茶」(奶茶中加珍珠粉圓再以粗吸管吸食,逛街邊喝邊嚼、解渴又充飢,是臺灣唯一風行全球的食品)就可喝掉六千億的軍購特別預算,更不用說各種茶糕、茶菜~

陸羽復活,必在《茶經》中力批!

何必神化陸羽,各有偏好而已,不這樣,茶可得讓位給咖啡了。

要我來說,除白開水拒喝其它,連蔬果汁(美名精力湯)也不行,又沒生病牙齒又好,怎可偷懶又浪費果渣製造垃圾。

紫砂

明人紫砂壺紅的發紫
火紅的售價惹紅了商人的雙眼
模灌的壺底蓋上名家紅印
新壺售價可上漲百千倍
仿古壺裡塞滿發黴黑茶
舊壺售價更可飈千萬倍

鐵壺

唐人黑鐵壺紅的發黑
火紅的木炭燒紅了廢鐵的熔汁
模鑄的壺面貼上粗糙顆粒
新壺鐵溫可上升千百度
拋光壺裡磨的細膩滑溜
水溫冒出二泡便可煮茶

黑碗

宋人黑瓷碗黑的出油
火紅的煤炭燒紅了龍窰的胎釉
黑釉的碗裡滴滿白色油毫
襯托出鬥茶的白色泡沫
傳到日本成了天目茶碗
流落鬼市烏漆抹黑一團

樣品茶

身穿藍衫的客家婦女 端坐
手握木棍 磨著
五果雜糧的擂茶 在
滿是溝紋的茶缽

身穿和服的日本婦女 跪坐
手握竹把 攪著
青澀苦腥的抹茶 在
滿是粗面的茶碗

身穿藏袍的藏族婦女 彎立
手握木杵 打著
黑茶黃油的奶茶 在
滿是黑垢的茶筒

身穿洋裝的英國婦女 靠坐
手握茶壺 沖著
紅茶白乳的奶茶 在
滿是描金的茶杯

另參本館:我的相簿: 《走進中國茶的世界》《中國茶文化史》《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中國古代茶具》 

茶>百度百科 
 
茶樹學名Camellia sinensis
File:Camellia sinensis - tea - from-DC1.jpg
File:Malaysia-tea plantation.jpg
制茶過程圖
File:TeaprocessingZh.svg
世界生產茶的國家.
File:Teaproducingcountries.svg
排名 採收面積(公頃)     年產量(噸)  平均產量(噸/公頃)
1
中國 943100中國861000玻利維亞8.47
2
印度 500000印度850500辛巴威3.67
3
斯里蘭卡 210600斯里蘭卡303000喀麥隆2.58
4
肯亞 140000肯亞295000馬拉威2.50
5
印尼 116200印尼173448秘魯2.21
6
越南 102000土耳其153800模里西斯2.11
7
土耳其  76640越南108422肯亞2.11
8
緬甸 72000日本95000巴西2.10
9
孟加拉  54000阿根廷64000日本2.02
10日本  47000孟加拉55627土耳其2.01

  1.茶之起源
  茶屬于山茶科,爲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植株高達1-6米。茶樹喜歡濕潤的氣候,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有廣泛栽培。茶樹葉子制成茶葉,泡水後使用,有強心、利尿的功效。茶樹種植3年就可以采葉子。一般清明前後采摘長出4-5個葉的嫩芽,用這種嫩芽制作的茶葉質量非常好,屬于茶中的珍品。 
  中國曆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麽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爲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于茶樹的最早原産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爲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産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種類及特色:  
  忠于原味純淨無瑕,祁龍泡屬不發酵茶類,祁龍泡再細分主要是炒菁茶,如瓜片、碧螺春和毛尖等,另一種是蒸菁茶,如煎茶和玉露。這兩種是標准不同,如果您要認識祁龍泡,至少要記住祁龍泡主要可分成炒菁茶和蒸菁茶兩種。炒菁茶是中國大陸主要産制之茶葉,而蒸菁茶主要是日本特産。祁龍泡的加工,不論從加工層次或加工手法來論。祁龍泡之加工是采新鮮茶菁嫩葉,不經任何發酵處理,進廠後就立即殺菁(殺死酵素活性,使茶菁化學成分不再進行氧化作用)而制成,所以保留了新鮮茶菁最原始之風貌。 
  祁龍泡含豐富的氨基酸和維生素C,氨基酸含量愈高,品質愈佳,這已明確被證實,維生素C的含量可做爲祁龍泡品質好壞的間接指針。祁龍泡品質特點是講究新鮮自然、忠于原味,茶湯務必要甘甜鮮爽,同時帶清清淡淡的青草香或熟栗香,由于祁龍泡含豐富氨基酸,所以茶湯遠較其它茶類鮮爽甘甜,又大部份的成份皆保留了原始風貌,未經氧化,所以綠茶呈現出「青湯綠葉、新鮮自然」的典型特征。如何形容祁龍泡的品質特征,只有一句純真自然,忠于原味宛若潔淨無瑕的「純真稚子」足堪形容。喝了祁龍泡有一種令人返璞歸真,恬淡自適天人合一的氣息,這也就爲什麽日本人特別鍾情于煎茶,同時衍生出日本茶道那種「和、敬、清、寂」幽曠深遠的意境,如果您有興趣喝祁龍泡,應該慢慢去體會那種幽曠清寂又自然原始的意境,祁龍泡隸屬部份發酵茶類當中的半球型包種茶,這種茶是目前本省産制最多也是最主要的茶類,它的發酵程度較文山包種茶稍重(成熟),外觀呈緊結墨綠之半球狀,加工過程繁複精細,極耗人力。祁龍泡像全然不經世事的純真稚子,所以保留最原始新鮮純淨的風味,呈現清揚奔放的氣息純真,發酵程度已達30%左右,所以呈現較成熟也世故和矯揉虛情的風味。 
  所以祁龍泡品種制造出來的包種茶制成者通常價格較昂貴,其次爲金萱或翠玉,再次爲四季春。總之,如果您到茶區或茶行、茶藝館選茶買茶,記得金萱茶帶天然奶香,翠玉茶俱清揚的野香,四季春則具濃烈的清香,但滋味稍苦,而青心祁龍泡是滋味醇和、香氣馥郁、高品質高價位的茶。
  鑒定茶葉好壞的九項指標  
  外形五項:整碎、色澤、嫩度、條形、淨度;
  內質四項: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2.飲茶的發源時間
  神農有個水晶肚,達摩眼皮變茶樹,中國飲茶起源衆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爲起于上古,有的認爲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衆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于神農、起源于秦漢等說法。 
  1、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于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爲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幹幹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爲“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爲茶的起源。
  2、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産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爲主要依據。此文撰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鼇。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爲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爲婦女求脂澤。販于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爲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爲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4、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于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爲起于“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爲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于“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1)達摩禪定: 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不支終于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于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采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采食的樹葉即爲後代的茶,此乃飲茶起于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2)孫皓以茶代酒: 根據《三國志?韋曜傳》中說,吳國皇帝孫皓率群臣飲酒,規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韋曜酒力不勝,只能喝二升,孫皓便常密賜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國時代,當時上層社會飲茶風氣甚盛,同時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3)王肅茗飲: 唐代以前人們飲茶叫做「茗飲」,就和煮菜而飲湯一樣,是用來解渴或用來佐餐的。這種說法可由北魏人楊銜之所著洛陽伽藍記中的描寫窺得。書中記載說當時喜歡「茗飲」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則多飲用酪漿,書中尚記載了一則故事:北魏時,南戶齊朝的一位官員王肅向北魏稱降,剛來時,不習慣北方吃羊肉、酪漿的飲食,便常以鯽魚羹爲飯,渴則飲茗汁,一飲便是一鬥,北魏首都洛陽的人均稱王肅爲“漏厄”,就是永遠裝不滿的容器。幾年後,北魏高祖皇帝設宴,宴席上王肅食羊肉,酪漿甚多,高祖便問王肅:“你覺得羊肉比起鯽魚羹來如何?”王肅回答道:“莒附庸小國,魚雖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蘭秋菊各有好處。只是茗葉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給酪漿作奴仆了。”這個典故一傳開,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別名。這段記載說明了,茗飲是南人時尚,上至貴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須品,而北人則歧視茗飲。其次當時的飲茶屬牛飲,甚至有人飲至一斛二升,這與後來細酌慢品的飲茶大異其趣。 
  3.飲茶的起因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人類最早爲什麽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爲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爲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爲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爲茶“最初是作爲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爲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爲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爲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爲藥料飲用。
  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爲飲茶的習慣。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爲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4.茶的廣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爲大衆所熟知。 
  5.茶樹的發源地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于茶樹的發源地,有這麽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産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麽西南說就成立了。
  3、雲南說:認爲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衆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爲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爲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爲發達的地區,曆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6.中國十大名茶
  中國茶葉曆史悠久,各種各樣的茶類品種,萬紫千紅,竟相爭豔,猶如龍鳳撒下的光輝,使萬裏山河分外妖嬈。中國名茶就是在浩如煙海諸多花色品種茶葉中的珍品。同時,中國名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名茶,有傳統名茶和曆史名茶之分。 
  1、杭州西湖龍井 ,居中國名茶之冠。産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爲《觀采茶作歌》。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爲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2、江蘇蘇州洞庭碧螺春,位居第二。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産于江蘇省蘇州吳縣太湖洞庭山。當地人稱“嚇煞人香”。碧螺春茶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沈,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目前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幹。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幹工序。
  3、太平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産于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雲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茶樹天天沈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爲茶中的上品。黃山茶的采制相當精細,從清明到立夏爲采摘期,采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制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産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征是:外形細扁稍卷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4、安溪鐵觀音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産于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幹清雍正年間(1725~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姹紫嫣紅,冠絕全國。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爲最佳。鐵觀音的制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酵,再經炒揉烘焙,曆時一晝夜。其制作工序分爲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複烘、烘幹9道工序。品質優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重如鐵,芙蓉沙綠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余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豔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 
  5、嶽陽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幹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爲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清代,君山茶分爲“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爲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沈,再升再沈,三起三落,蔚成趣觀。君山銀針茶于清明前三四天開采,以春茶首輪嫩芽制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制作銀針。制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複攤涼、初包、複烘、再包、焙幹等8道工序。 
  6、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茶樹分爲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其制作方法爲亞發酵青茶制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複揉、再堆發酵、初幹、再揉、烘幹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爲藥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雲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于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布。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
  7、廬山雲霧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據載,廬山種茶始于晉朝。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爲“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廬山雲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采制技術。采回茶片後,薄攤于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淨。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撚等九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8、信陽毛尖
  産于河南信陽車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震雷山、黑龍潭和白龍潭等群山峰頂上,以車雲山天霧塔峰爲最。人雲:“師河中心水,車雲頂上茶。”成品條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醇;葉底芽壯、嫩綠勻整。
  鑒別方法:産于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爲卷曲形,葉片發黃。 
  9、安徽祁門祁紅 在紅遍全球的紅茶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稱。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爲工夫紅茶中的珍品。祁紅生産條件極爲優越,真是天時、地利、人勤、種良、得天獨厚,所以祁門一帶大都以茶爲業,上下千年,始終不敗。祁紅工夫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聲譽,芬芳常在。祁紅向以高香著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爲砂糖香或蘋困香,並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爲〔祁門香〕。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著名綠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單片嫩葉炒制而成的産品,堪稱一絕。産于安徽西部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産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它最先源于金寨縣的齊雲山,而且也以齊雲山所産瓜片茶品質最佳,故又名“齊雲瓜片”。其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齊山雲霧瓜片”之稱。
  在齊雲瓜片中,又以齊雲山蝙蝠洞所産瓜片爲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圍,整年有成千上萬的蝙蝠雲集在這裏,排撒的糞便富含磷質,利于茶樹生長,所以這裏的瓜片最爲清甜可口。但由于産量的制約,很多茶客對“只聞其名,未見其容”。六安瓜片的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與其他綠茶大不相同,沖泡後,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之功效。如此優良的品質,緣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也離不開精細考究的采制加工過程。瓜片的采摘時間一般在谷雨致電立夏之間,較其它高級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葉制“提片”,二葉制“瓜片”,三葉或四葉“梅片”,芽制“銀針”,隨攀隨炒。炒片起鍋後再烘片,每次僅烘片2-3兩,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後趁熱密封儲存。果如宋代梅堯臣《茗賦》所言:“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品
   7.茶葉的種類
  1、 綠茶: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裏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 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湧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幹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日照清茶。 
  2、紅茶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于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3、黑茶:是曆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産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爲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學者將優質普洱茶的滋味特點概括爲:甘、醇、順、滑、活、厚、漿;産地環境、陳化年限不同,則香氣各異。
  4、 青茶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于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爲喝工夫茶。 
  名貴品種有:武夷岩茶、鐵觀音、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 

  5、 黃茶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于黃茶,黃茶的制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 
  6、 白茶 :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制成的。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 
  茶的種類很多,.
  以采取時間而得名的有:純社茶、谷雨茶、或雨前茶、白露茶等。
  以産地而得名的有:浙江龍井茶、福建武夷茶、安徽六安茶、雲南普洱茶、湖南君山茶、臺灣凍頂茶等。
  以象征事實或吉祥文字而得名的有:龍鳳茶、龍團茶、雀舌茶、碧螺春、壽眉茶、鐵觀音等。
  以色澤而得名的有:綠茶,紅茶、白毛尖茶等。
  以味道而得名的有:甘露茶、古茶等。
  以香氣而得名的有:香片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
  以形式而得名的有:團茶、沱茶、塊茶、梗片等。
  根據茶葉的外形可以分爲三種:即一扁平形,如龍井茶、大方茶、旗槍茶等;二是長形茶。如眉茶、雨茶、毛峰茶等;三是圓形茶,如珠茶、貢熙茶,蟹目茶等。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將上述幾種常見的分類方法綜合起來,中國茶葉則可分爲: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 
  8.六大茶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爲人們日常生活必需的飲品:茶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也形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茶文化。按照其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分爲六大類: 
  1、綠茶: 這是我國産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制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撚一幹燥的過程。由于加工時幹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爲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清綠茶。 綠茶是我國産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全國18個産茶省(區)都生産綠茶。我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數萬噸,占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70%左右。我國傳統綠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2、紅茶: 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雲一部分水分,再揉撚(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3、青茶(烏龍茶): 屬半發酵茶,即制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爲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4、白茶----是我國的特産。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幹或用文火烘幹,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産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5、黃茶: 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潙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6、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 
  9.再加工茶類
  再加工茶以各種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稱爲再加茶,包括花茶、緊壓茶,液體茶、速溶茶及藥用茶等。 
  藥茶: 將藥物與茶葉配伍,制成藥茶,以發揮和加強藥物的功效,利于藥物的溶解,增加香氣,調和藥味。這種茶的種類很多,如“午時茶”、“姜茶散”、“益壽茶”、“減肥茶”等。 
  花茶,這是一種比較稀有的茶葉花色品種。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種産品,在我國很受喜歡。一般是用綠茶做茶坯,少數也有用紅茶或烏龍茶做茶坯的。它根據茶葉容易吸收異味的特點,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花品種有茉莉花、桂花等好幾種,以茉莉花最多。 
   10.我國茶區分布  
  1、西南茶區位于中國西南部,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東南部,是中國最古老的荼匾,茶樹品種資源豐富,生産 紅茶綠茶、沱荼、緊壓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國發展大葉種紅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雲貴高原爲茶樹原産地中心。地形複雜,有些同緯度地區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差別很大,大部分地區均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熟,茶區土壤:四川、貴 州和西藏東南部以黃壤爲主,有少量棕壤;雲南主要爲赤紅壤和山地紅壤。土壤有機質 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區豐富。 
  2、華南茶區位于中國南部,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海南等省(區),爲中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品種資源豐富,有喬木、小喬木、灌木等各種類型的茶樹品種,生産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産大葉種紅碎茶,茶湯濃度好。除閩北、粵北和桂北等少數地區外,年平均氣溫高達攝氏19~22度,最低月(一月)平均氣溫爲7~14度,茶樹年生長期10 個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國茶區之最,一般爲1200~2000毫米,其中臺灣省雨量特別充沛,年降水量常超過2000毫米。茶區土壤以磚紅壤爲主,部分地區也有紅壤和黃壤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
  3、江南茶區位于中國長江中、下遊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蘇 南、鄂南等地,爲中國茶葉主要産區,年産 量約占總産量的三分之二。主要生産荼類有 綠茶、紅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質各異的特種名茶,諸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峯、洞庭碧螺、君山銀針、廬山雲霧等。茶園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帶,少數在海挾 較高的山區。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 15~18度,冬季絕對最低氣溫一般在-8度左右。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 秋季乾旱。茶區土壤主要爲紅壤,部分爲黃壤或棕黃壤,少數爲沖積土。
  4、江北茶區位于長江中、下遊北部,包括河南、陝西、甘肅、山東等省和皖北、蘇北、鄂北等地,爲中國北部茶區。主要生 産綠茶。茶區年平均氣溫爲15~16度,冬季絕對最低氣溫一般爲-10度左右。年降水量較少,約爲700~1000毫米,分布不勻,常使茶樹受旱。茶區土壤多屬黃棕壤或棕壤,是中國南北土壤的過渡類型,但少數山區,有良好的微域氣候,故産品質量亦不亞于其他茶區,如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等。 
  11.國外飲茶大觀
  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爲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斯裏蘭卡:斯裏蘭卡的居民酷愛喝濃茶,茶葉又苦又澀,他們卻覺得津津有味。該國紅茶暢銷世界各地,在首都科倫坡有經銷茶葉的大商行,設有試茶部,由專家憑舌試味,再核等級和價格。 
  英國:英國各階層人士都喜愛飲料。茶,幾乎可稱爲英國的民族飲料。他喜愛現煮的濃茶,並放一二塊糖,加少許冷牛奶。 
  蒙古:蒙古人喜愛吃磚茶。他們把磚茶放在木臼中搗成粉末,加水放在鍋中煮開,然後加上一些鹽巴,還加牛奶和羊奶。 
西藏奶茶
客家擂茶
  泰國:泰國人喜愛在茶水裏加冰,一下子就冷卻了,甚至冰凍了,這就是冰茶。在泰國,當地茶客不飲熱茶,要飲熱茶的通常是外來的客人。 
  新西蘭:新西蘭人把喝茶作爲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許多機關、學校、廠礦等還特別訂出飲茶時間。各鄉鎮茶葉店和茶館比比皆是。 
  馬裏:馬裏人喜愛飯後喝茶。他們把茶葉和水放入茶壺裏,然後燉在泥爐上煮開。茶煮沸後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們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錫罐燒水,投入茶葉;任其煎煮,直到同時煮的醃肉燒熟,再同時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較特別,先將陶壺燙熱,放一茶匙茶葉,然後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鍾,再將茶葉傾入另一熱壺供飲。通常加入乳酪與糖。 
  俄羅斯:俄羅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檸檬一片,也有用果漿代檸檬的。在冬季則有時加入甜酒,預防感冒。
  埃及:埃及的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熱茶,裏面放許多白糖,只喝二三杯這種甜茶,嘴裏就會感到粘糊糊的,連飯也不想吃了。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歡在綠茶花裏幾片新鮮薄荷葉和一些冰糖,飲時清涼可口。有客來訪,客人得將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禮貌。 
  南美:南美的馬黛茶。南美許多國家,人們用當地的馬黛樹的葉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他們是用吸管從茶杯中慢慢著品味著。
  〖來源〗 山茶科山茶屬植物 茶Camellia sinensis O Ktunze [Thea sinensis L.],以葉、子、根入藥。葉春夏秋均可采集,焙制。根全年可采。
  〖性味歸經〗 葉:苦、甘,微寒;子:苦,寒、有毒;根:苦,平。
  〖功能主治〗 強心利尿,抗菌消炎,收斂止瀉。
  葉:用于腸炎,痢疾,小便不利,水腫,嗜睡症;外用治燒燙傷。
  根:用于肝炎,心髒病水腫。
  〖用法用量〗 葉3~5錢;外用適量研末,加麻油調敷患處。根:3~6錢。 
  12.喝茶的好處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可食部
100
水分(克)
99.8
能量(千卡)
0
能量(千焦)
0
蛋白质(克)
0.1
脂肪(克)
0
碳水化合物(克)
0
膳食纤维(克)
0
胆固醇(毫克)
0
灰份(克)
0.1
维生素A(毫克)
0
胡萝卜素(毫克)
0
视黄醇(毫克)
0
硫胺素(微克)
0
核黄素(毫克)
0
尼克酸(毫克)
0
维生素C(毫克)
0
维生素E(T)(毫克)
0
a-E
0
(β-γ)-E
0
δ-E
0
钙(毫克)
2
磷(毫克)
1
钾(毫克)
1
钠(毫克)
3.9
镁(毫克)
3
铁(毫克)
0.1
锌(毫克)
0.03
硒(微克)
0.08
铜(毫克)
0.01
锰(毫克)
0.12
碘(毫克)
0
  茶的最早發現與利用,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晉張華《博物志》也同樣有“飲真荼,令人少眠”的說法。陶弘景《雜錄》中所說“茗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其實對丹丘子飲茶的記載還有早于此的漢代的《神異記》: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棲之余,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丹丘子爲漢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個道家人物,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爲産茶名山。因此“大茗”與“仙茗”的記載亦完全一致。這幾則記錄中的“荼”與“茗”,也就是今天的茶。更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早在晉代郭璞在注解《爾雅》時,即解說:(茶)樹小如梔子,冬生葉,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謂“蜀人”之記載,即可視爲飲茶習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還有西漢壺居士在《食忌》中所說:“苦荼,久食羽化。”都說明茶開始時被利用是和藥聯系起來的。
  荼與茶通,是唐顯慶年間蘇恭、長孫無忌等人詳注《唐本草》定荼爲茶以前茶的異體字。有關荼的最早的正式文獻記載是《詩經》,其中共有多處提到荼字,如《邶風。谷風》中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鄭風。出其東門》中的“有女如荼”,《豳風。七月》中的“采荼薪樗”,《豳風。鴟鴞》中的“予所捋荼”,《大雅。綿詩》中的“堇荼如飴”,和《周頌。良耜》中的“以薅荼蓼,荼蓼朽止”,意思分別爲苦菜、茅花和陸地穢草,與後來用于飲用的茶並無非常明顯的聯系。茶之進入飲食的確切事實當在漢代,王褒《僮約》中有“武陽買荼”、“烹荼盡具”語,烹當然是爲了食的。此外據《太平禦覽》卷八六七引,成書于三國魏的字書《廣雅》中有這樣的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可見茶之最早進入飲食,正如後來陸羽所說是從加入蔥、姜、橘皮等物煮而作茗飲或羹飲,形同煮菜飲湯,用來解渴或佐餐,飲食兼具,還不是單純的飲品。所以唐時尚有“茶之爲食物,無異于米鹽”的說法。茶成爲純粹的飲品大抵是在唐中期陸羽《茶經》之後,由于陸羽及其《茶經》的提倡和引導,人們在茶中的添加物才逐漸減少,茶也才慢慢地變成單純的飲品。可見,茶最初進入飲食是食飲兼具或藥用的物品,而當茶用作食物時,與禮等廟堂文化毫不相幹。
  茶在英國人是: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我國被譽爲“國飲”。現代科學大量研究證實,茶葉確實含有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生化成份,茶葉不僅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清心除煩、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濕等藥理作用,還對現代疾病,如輻射病、心腦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藥理功效。可見,茶葉藥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廣,是其他飲料無可替代的。茶葉具有藥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堿、脂多糖等。具體作用有: 
  1. 有助于延緩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據有關部門研究證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對人肌體有害的過量自由基的效能相當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類物質。茶多酚有阻斷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據日本奧田拓勇試驗結果,證實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維生素E強18倍。 
  2、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對人體脂肪代謝有著重要作用。人體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內壁脂肪沈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後形成動脈粥樣化斑塊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兒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産物茶黃素等,有助于使這種斑狀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強的纖維蛋白原降低,凝血變清,從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3、有助于預防和抗癌 
  茶多酚可以阻斷亞硝酸銨等多種致癌物質在體內合成,並具有直接殺傷癌細胞和提高肌體免疫能力的功效。據有關資料顯示,茶葉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兒茶素類化合物),對胃癌、腸癌等多種癌症的預防和輔助治療,均有裨益。 
  (附):茶葉中含有哪些有益成份? 
  茶葉中所含的成份很多,將近500種。主要有咖啡堿、茶堿、可可堿、膽堿、黃嘌呤、黃酮類及甙類化合物、茶鞣質、兒茶素、萜烯類、酚類、醇類、醛類、酸類、酯類、芳香油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和氨基酸。氨基酸有半胱氨酸、蛋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茶中還含有鈣、磷、鐵、氟、碘、錳、鉬、鋅、硒、銅、鍺、鎂等多種礦物質。茶葉中的這些成份,對人體是有益的,其中尤以錳能促進鮮茶中維生素C的形成,提高茶葉抗癌效果。它們的共同作用,對人體防病治病有著重要意義,故有“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4、有助于預防和治療輻射傷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産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質鍶90和鈷60毒害的能力。據有關醫療部門臨床試驗證實,對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輕度放射病,用茶葉提取物進行治療,有效率可達90%以上;對血細胞減少症,茶葉提取物治療的有效率達81.7%;對因放射輻射而引起的白血球減少症治療效果更好。 
  5、有助于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較強的收斂作用,對病原菌、病毒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對消炎止瀉有明顯效果。我國有不少醫療單位應用茶葉制劑治療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愈率達90%左右。 
  6、有助于美容護膚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質,用它洗臉能清除面部的油膩,收斂毛孔,具有消毒、滅菌、抗皮膚老化,減少日光中的紫外線輻射對皮膚的損傷等功效。 
  7、有助于醒腦提神 
  茶葉中的咖啡堿能促使人體中樞神經興奮,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8、有助于利尿解乏 
  茶葉中的咖啡堿可刺激腎髒,促使尿液迅速排出體外,提高腎髒的濾出率,減少有害物質在腎髒中滯留時間。咖啡堿還可排除尿液中的過量乳酸,有助于使人體盡快消除疲勞。 
  9、有助于降脂助消化 
  唐代《本草拾遺》中對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記載。我國邊疆少數民族有“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因爲茶葉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當今時尚語言說,就是有助于“減肥”。這是由于茶葉中的咖啡堿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幫助消化,增強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謂“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這裏。 
  10、有助于護齒明目 
  茶葉中含氟量較高,每100克幹茶中含氟量爲10毫克~15毫克,且80%爲水溶性成份。若每人每天飲茶葉10克,則可吸收水溶性氟1毫克~1.5毫克,而且茶葉是堿性飲料,可抑制人體鈣質的減少,這對預防齲齒、護齒、堅齒,都是有益的。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小學生中進行“飲後茶療漱口”試驗,齲齒率可降低80%。另據有關醫療單位調查,在白內障患者中有飲茶習慣的占28.6%;無飲茶習慣的則占71.4%。這是因爲茶葉中的維生素C等成份,能降低眼睛晶體混濁度,經常飲茶,對減少眼疾、護眼明目均有積極的作用。
  綠茶是曆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幹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制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制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綠茶爲我國産量最大的茶類,産區分布于各産茶省、市、自治區。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産量最高,質量最優,是我國綠茶生産的主要基地。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綠茶占國際貿易量的70%以上,銷區遍及北非、西非各國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綠茶銷量占內銷總量的1/3以上。同時,綠茶又是生産花茶的主要原料。 
  13.“茶”字及飲茶習慣的由來
  荼茶二字之轉變
  《九經》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亦無燈字,古用燭以爲燈。于是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爲茶也。不獨《九經》無茶字,《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爲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東漢以下,音宅加(音歇)切,讀若磋;六朝梁以下,始變讀音。唐陸羽著《茶經》,雖用茶字,然唐岱嶽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梁始變,茶之體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于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爲“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爲“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顔師古注爲: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衆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于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爲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于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産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14.喝茶的好處
  1、喝茶可以減肥
   茶葉所含的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堿、肌醇、葉酸、泛酸等多種成分,在綜合作用下,有預防和抑制肥胖的功效。在日本,特別喜歡中國的烏龍茶。因爲烏龍茶對分解脂肪的作用較強,可以幫助解除油膩,幫助消化,有減肥作用。法國巴黎聖東安尼醫學系臨床主任卡羅比醫生研究證實,常飲雲南産的普洱茶,可降低人體中的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法國婦女,特別是女青年很講究形體美,她們把普洱茶稱爲“減肥茶”。法國醫生用普洱茶作了試驗,受試者每人每天飲三杯普洱茶,堅持一個月,結果有的體重減輕了,有的血脂降低了。法國醫生還用雲南陀茶對40名男女肥胖者進行實驗,讓他們每日早、午、晚各飲一杯陀茶,連用一個月後,有40%以上人的體重有不同程度的減輕。這是法國人喜歡喝雲南茶的一個原因。根據茶能減肥的作用,茶葉成爲“減肥茶”、“健美茶”的主要原料。
  2、喝茶可預防蛀牙
  飲茶或用茶漱口、刷牙,不但能除口臭,還可防治齲齒。據報道,北京市口腔醫院醫學博士周大成,從70年代即開始研究茶葉在預防齲齒方面的功效、飲茶、用茶湯漱口、刷牙,或者用含茶的牙膏均可,但以茶湯刷牙爲最好。這是因爲茶中含有氟,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種較難溶于酸的“氖磷灰石”。就象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提高了牙齒的防酸杭齲能力。利用茶防齲是牙齒保健的途徑之一。因此,可在兒童中推廣用茶湯漱口、刷牙和飲茶。低氟地區,提倡飲用一般低檔茶(高檔茶和名茶含氟量較低),可以防止齲齒。每人每天飲用10克茶葉沖泡的茶湯,即可滿足人體對氟的需要。含氟量較高的茶葉有福建“烏龍茶”、雲南、“滇紅”、浙江“杭綠”、江西“茉莉花茶”和貴州“茯磚”等。
  3、茶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飲茶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有人通過臨床實驗證實,一個月中日喝三碗沱茶的人,他們的血脂下降了13%,膽固醇也有所減低,對80名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試驗,結果有30名患者經用綠茶進行五天治療後,有的血壓下降,有的恢複到正常;有人還對喝茶與冠心病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爲不喝茶、偶爾喝茶、常喝茶三個組,發現不喝茶的冠心病發生率爲3.1%,偶喝茶者患病率爲2.3%,常喝茶者爲1.4%。由此可以看出喝茶對預防冠心病的效果。
  4、茶葉是腸道疾病的良藥
   醫聖張仲景說:“茶治便膿血甚效”。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茶是腸道疾病的良藥。茶中的多酚類物質,能使蛋白質凝固沈澱。茶多酚與單細胞的細菌結合,能凝固蛋自質,將細菌殺死。如把危害嚴重的霍亂菌、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等,放在濃茶湯中浸泡幾分鍾,多數會失去活動能力。因此,中醫和民間常用濃茶或以綠茶研末服之,治療細菌性痢疾、腸炎等腸道疾病。方法是茶葉3克,水一碗,煎服,一日三次;或用濃茶一杯,醋20毫升,混合服下,一日三次;也可用茶葉、薺菜花各15克,煎服,一日三次,飯前服用。其次,用水泡茶時,如果飲用水不潔,茶葉能吸收水中的雜質,並使之沈澱,有淨化、消毒作用,這對預防腸道傳染病有好處
  5、古書上的功效
   《中藥大辭典》中記載:茉莉花有“理氣開郁、辟穢和中”的功效,並對痢疾、腹痛、結膜炎及瘡毒等具有很好的消炎解毒的作用。常飲茉莉花,有清肝明目、生津止渴、祛痰治痢、通便利水、祛風解表、療瘻、堅齒、益氣力、降血壓、強心、防齲防輻射損傷、抗癌、抗衰老之功效,使人延年益壽、身心健康。
  注意:常喝濃茶會引起鈣質流失
  濃茶裏面的咖啡因會增加鈣質的排泄,所以喜歡喝濃茶的朋友應該注意鈣的補充
   15.喝茶的正確方法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于新茶剛采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堿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才可能使用。平時情緒容易激動或比較敏感、睡眠狀況欠佳和身體較弱的人,晚上還是以少飲或不飲茶爲宜。
  另外,晚上喝茶時要少放茶葉,不要將茶泡得過濃。喝茶的時間最好在晚飯之後,因爲空腹飲茶會傷身體,尤其對于不常飲茶的人來說,會抑制胃液分泌,妨礙消化,嚴重的還會引起心悸、頭痛等“茶醉”現象。另外,隔夜的茶是不能喝的。
  16.茶葉的選購
  茶葉的選購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葉,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各類茶葉的等級標准,價格與行情,以及茶葉的審評、檢驗方法等。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但是對于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只能觀看幹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幹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更加不易。這裏粗略介紹一下鑒別幹茶的方法。幹茶的外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看,即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淨度。 
   1.嫩度 
  嫩度是決定品質的基本因素,所謂“幹看外形,濕看葉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葉,容易符合該茶類的外形要求(如龍井之“光、扁、平、直”)。此外,還可以從茶葉有無鋒苗去鑒別。鋒苗好,白毫顯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條也無鋒苗和白毫。但是 不能僅從茸毛多少來判別嫩度,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極好的獅峰龍井是體表無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葉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斷依據,只適合于毛峰、毛尖、銀針等“茸毛類”茶。這裏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鮮葉,也得一芽一葉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因爲芽心是生長不完善的部分,內含成份不全面,特別是葉綠素含量很低。所以不應單純爲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2.條索 
  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一般長條形茶,看松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圓形茶看顆粒的松緊、勻正、輕重、空實;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規格。一般來說,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說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優;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並有煙、焦味,說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劣。 以杭州地區綠茶條索標准爲例: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五級 六級 細緊有鋒苗 緊細尚有鋒苗 尚緊實 尚緊 稍松 粗松 可見,以緊、實、有鋒苗爲上。 
   3.色澤 
  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有密切關系。各種茶均有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均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如果色澤不一,深淺不同,暗而無光,說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質劣。 
  茶葉的色澤還和茶樹的産地以及季節有很大關系。如高山綠茶,色澤綠而略帶黃,鮮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澤深綠有光。制茶過程中,由于技術不當,也往往使色澤劣變。 購茶時,應根據具體購買的茶類來判斷。比如龍井,最好的獅峰龍井,其明前茶並非翠綠,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黃。這是獅峰龍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澤上明顯區別于其它龍井。因獅峰龍井賣價奇高,茶農會制造出這種色澤以冒充獅峰龍井。方法是在炒制茶葉過程中稍稍炒過頭而使葉色變黃。真假之間的區別是,真獅峰勻稱光潔、淡黃嫩綠、茶香中帶有清香;假獅峰則角松而空,毛糙,偏黃色,茶香帶炒黃豆香。不經多次比較,確實不太容易判斷出來。但是一經沖泡,區別就非常明顯了。炒制過火的假獅峰,完全沒有龍井應 有的馥郁鮮嫩的香味。 
   4.整碎 
  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爲好,斷碎爲次。 比較標准的茶葉審評,是將茶葉放在盤中(一般爲木質),使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下,依形狀大小、輕重、粗細、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重實的集中于中層,斷碎細小的沈積在最下層。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爲好。上層一般是粗老葉子多,滋味較淡,水色較淺;下層碎茶多,沖泡後往往滋味過濃,湯色較深。 
  17.茶文化知識
  茶葉的品質好壞,在沒有科學儀器和方法鑒定的時候,可以通過色、香、味、形四個方面的來評價。而用這四個方面來評定茶葉質量的優劣,通常采用看、聞、摸、品進行鑒別。即看外形、色澤,聞香氣,摸身骨,開湯品評。
  ①色澤----不同茶類有不同的色澤特點。綠茶中的炒青應呈黃綠色,烘青應呈深綠色蒸青應呈翠綠色,龍井則應在鮮綠色中略帶米黃色;如果綠茶色澤灰暗、深褐,質量必定不佳。綠茶的汽色應呈淺綠或黃綠,清澈明亮;若爲暗黃或混濁不清,也定不是好茶。紅茶應烏黑油潤,湯色紅豔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紅茶,其茶湯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黃色的油環,俗稱“金圈”;若湯色時間暗淡,混濁不清,必是下等紅茶。烏龍茶則以色澤青褐光潤爲好。
  ②香氣----各類茶葉本身都有香味,如綠茶具清香,上品綠茶還有蘭花香、板栗香等,紅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烏龍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氣低沈,定爲劣質茶;有陳氣的爲陳茶;有黴氣等異味的爲變質茶。就是苦丁茶,嗅起來也具有自然的香氣。花茶則更以濃香吸引茶客。
  ③口味----或者叫茶葉的滋味,茶葉的本身滋味由苦、澀、甜、鮮、酸等多種成分構成。其成分比例得當,滋味就鮮醇可口,同時,不同的茶類,滋味也不一樣,上等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則淡而無味,甚至澀口、麻舌。上等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低級紅茶則平淡無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飲後口有回甜。
  ④外形----從茶葉的外形可以判斷茶葉的品質,因爲茶葉的好壞與茶采摘的鮮葉直接相關,也與制茶相關,這都反應在茶葉的外形上。如好的龍井茶,外形光、扁平、直,形似碗釘;好的珠茶,顆粒圓緊、均勻;好的工夫紅茶條索緊齊,紅碎茶顆粒齊整、劃一;好的毛峰茶芽毫多、芽鋒露等等。如果條索松散,顆粒松泡,葉表粗糙,身骨輕飄,就算不上是好茶了。   
  18. 茶藥與茶療  
  茶文化與中醫藥,兩者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而且都與神農氏這一傳說有關。 
  由于祁龍泡茶葉有很好的醫療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藥”(見代宗大曆十四年王國題寫的“茶藥”)一詞;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藥也”的論斷。可見,茶就是藥,並爲藥書(古稱本草)所收載。但近代的習慣,“茶藥”一詞則僅限于方中含有茶葉的制劑。 由于茶葉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內外婦兒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藥,而目是如同唐代陳藏器所強調的:“茶爲萬病之藥”。 
  茶不但有對多科疾病的治療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壽、抗老強身的作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6312.html?tp=0_11
 
茶道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爲(拼音:chá dào 英語:tea ceremony)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爲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爲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爲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繼承唐宋遺風。
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複興。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爲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反之,是爲“三不點”。明代爲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爲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爲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茶道之本質
儒道佛教與茶文化發展密切相關,三家思想的統一形成了今天中國茶道精神,“道”一般是指事物的來源、本質和規律。中國茶道是指飲茶過程中的技藝、美學觀點以及茶禮儀中的哲理和道德原則。三教合一,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結合茶葉栽制,飲用的變革和審美觀點的變化發展,規定和影響著我國茶文化的發展。中國茶道的內在本質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統一。
  茶道形式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最早記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說。流行于唐代。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葉經烘幹後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唐朝的飲茶文化
http://www.zsgy.com/Knowledge/page.aspx?ID=586
法門寺出土茶器
第一個步驟:准備工作——烘幹茶餅  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
第二個步驟:燒水 唐壺門高圈足座銀風爐
唐系鏈銀火筋
第三個步驟:碾茶  唐鎏金壺門座茶碾
第四個步驟:篩茶 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銀茶羅
第五個步驟:調茶 伎樂紋調達子
三足鹽臺
第六個步驟:點茶   秘色瓷茶碗
唐鎏金飛鴻紋銀匙
  鬥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爲茗戰,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工夫茶
清代 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爲講究。
 紫砂壶
  茶道用具
1.置茶器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 茶漏(鬥):放于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幹香。
⑤ 茶擂:用于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于通壺內網。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壺嘴。
⑤茶刀:取、倒茶葉。
3.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産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滌潔器
①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于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幹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幹;其次用于抹淨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6.其它
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爲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 壺墊:紡織品。用于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⑤ 茶拂:置茶後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
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
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
⑧ 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茶道發展
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詞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准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爲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于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爲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于中國。
  中國的茶道出現很早,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不過茶道來源于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爲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爲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于複雜或是過于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于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各國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File:Tea ceremony performing 2.jpg
兼六園中的茶室
File:2002 kenrokuen hanami 0123.jpg
File:Portrait of Ikkyū by Bokusai.jpg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制造茶葉。到明代,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爲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爲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複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爲缺乏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平安時代初期,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鐮倉時代,神僧榮西創造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制造出優質茶種到日本傳播,他于公元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朝鮮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系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裏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麽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爲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爲人效中的生活准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載于《農業考古》1997年2期)。後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爲“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韓國
File:Lightmatter korean tea ceremonytable.jpg
韓國的飲茶史也有數千年的曆史。公元7世紀時﹐飲茶之風已遍及全國﹐並流行于廣大民間﹐因而韓國的茶文化也就成爲韓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在曆史上﹐韓國的茶文化也曾興盛一時﹐源遠流長。
在我國的宋朝﹑元朝時期﹐全面學習中國茶文化的韓國茶文化﹐以韓國“茶禮”爲中心﹐普遍流傳中國宋元時期的“點茶”。約在我國元代中葉後﹐中華茶文化進一步爲韓國理解並接受﹐而衆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爲時興﹑普及。
20世紀80年代﹐韓國的茶文化又再度複興﹑發展﹐並爲此還專門成立了“韓國茶道大學院”﹐教授茶文化。
現韓國每年5月25日爲茶日﹐年年舉行茶文化祝祭。其主要內容有韓國茶道協會的傳統茶禮表演﹐韓國茶人聯合會的成人茶禮和高麗五行茶禮以及國仙流行新羅茶禮﹐陸羽品茶湯法等。
和日本茶道一樣﹐源于中國的韓國茶道﹐其宗旨是“和﹑敬﹑儉﹑真”。
“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間敬重﹑禮遇﹔“儉”﹐即生活儉樸﹑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誠﹐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
我國的近鄰──韓國﹐曆來通過“茶禮”的形成﹐向人們宣傳﹑傳播茶文化﹐並有機地引導社會大衆消費茶葉。
韓國的茶禮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類型區分﹐即有“末茶法”﹑“餅茶法”﹑“錢茶法”﹑“葉茶法”四種。
  中國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余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于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爲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爲人。具體內容爲: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彙。
美——名品爲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系。
敬——敬人愛民,助人爲樂,器淨水甘。
大約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啓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志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 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爲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雲:“廬山雲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于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梁組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兩位專家還認爲:中國的茶,能用來養性、聯誼、示禮、傳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適應各種階層,衆多場合,是因爲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華民族的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愛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揚茶文化的優良傳統,弘揚中國茶德,對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臺灣的範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儉、靜、潔。”範先生的茶藝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雖未加以詳細解釋,但其含義仍不難理解,與前述幾位專家的意見相去不遠。更早一點,在1982年,臺灣的國學大師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爲“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爲“茶道四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爲,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氣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要調和。從潔身、正心,至于環境、器具,務必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升華,否則茶功敗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是治茶的大本。茶葉必精選,劣茶不宜用,變質不可飲;不潔的水不可用,水溫要講究,沖和注均須把握時間。治茶當事人,本身必健康,輕如風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權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勞。茶爲健康飲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無疑問的。推廣飲茶,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國健康,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性——養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與茶之性相近,卻因爲人類受生活環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積垢與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樹生于靈山,得雨露日月光華的灌養,清和之氣代代相傳,譽爲塵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尖,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發揮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參悟禪理,得天地清和之氣爲已用,釋氏所稱彼岸,可求于明窗淨幾之一壺中。
  倫——明倫是儒家至寶,系中國五千年文化于不墜。茶之功用,是敦睦聳關系的津梁:古有貢茶以事君,君有賜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湯以事父母;夫唱婦隨,時爲伉儷飲;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來,以茶聯歡。今舉茶爲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誼、君敬、臣忠),則茶有全天下義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
此外,臺灣的周渝先生近年來也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爲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
  以上各家對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歸納,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
  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爲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産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爲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著: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和儉、和美、和愛、和氣、中和、和諧、寬和、和順、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和、順利)、和光(才華內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開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爲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愈)、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請相信: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核、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香港的葉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說,認爲“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道家影響
  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爲修身養性的途徑,借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爲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正因爲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裏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于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于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爲“三才杯”。杯托 爲“地”,杯蓋爲“天”,杯子爲“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爲“三才合一”。
  貴生
貴生是道家爲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
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爲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坐忘
“坐忘”是道家爲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爲“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爲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爲“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處世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臺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爲、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爲:“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采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産出好茶。行爲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爲美,以樸實爲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爲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爲,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無我”的境界。
  茶道要素
中華茶道,就其構成要素來說,有環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
  (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淨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松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臺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挂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熏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禮儀,法即規範、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陸羽《茶經》“五之煮”)此爲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于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爲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複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爲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頗爲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爲規範,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範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侯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爲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爲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爲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臺灣工夫茶藝、臺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于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于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作爲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臺表演。因此說,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爲,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爲“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于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于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爲著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于修行。修行是爲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2]
  茶道內涵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爲載體,依存于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于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我們這裏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文化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爲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爲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爲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于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綜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結論: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爲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由于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故中國對于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爲“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39397.htm

台長: 阿楨
人氣(14,022) | 回應(26)|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總統的親戚》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古代茶具》

悠悠
這次去日本
有排一個歐媽桑茶道表演
泡出來的抹茶超苦
2008-03-12 22:08:53
版主回應
親嚐日本茶道美學了吧
2008-03-13 06:56:50
阿楨
電影─鬪茶(另參本館:《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中國古代茶具》 《中國茶文化史》

在製作期中報告時意外發現一部相關電影"鬪茶",推薦大家看^^
這是一部結合中日茶道文化(日本的茶道是從中國取經的)的電影,電影中的黑金茶,是真的存在喔!
以下為百度百科所搜尋到的資料,感謝百度百科提供。
“黑金茶”是老種台灣茶的做法之一,台灣老茶客並不叫它“黑金”,而是叫武夷老種茶。
它是以上等的台灣烏龍茶全發酵,存倉。每年以龍眼木(桂圓木)的嫩枝去烘培,存倉越久,味道越好,口感越佳,粘舌放香。由於此類茶製作成本高,工藝複雜,資金轉換慢,基本也無人去製作了。後出現了“東方美人”,“老烏龍”等類茶,也和“黑金”屬於同種發酵,但是製作的過程卻遠不如“黑金”,實際口感也有差距。後期也無人製作了,市場上便出現大量假“黑金”。黑金茶”不是黑茶,是紅茶類 。
http://tieba.baidu.com/f?kz=650492101
但是公母之說就不得而知了,應該是掰的............
相劇情介紹
相傳古代有種茶叫「黑金茶」,該茶有公母之分。 宋時,醉心於母黑金茶的日本人八木宗右衛門的一句嘲弄,竟導致公黑金茶族屠殺母黑金茶族,並放火燒了茶田。
時至今日,八木宗右衛門的後代八木圭,整日無所事事。女兒美希子得知父親自暴自棄不再碰茶的緣由是世代流傳至今的黑金茶詛咒,決定前往台灣,尋找黑金茶。她認識了楊哥,並被他俊秀的外表與和善的行為所吸引。而相信詛咒的八木圭為了救回女兒也前往台灣,巧遇柔情似水的如花,如花百般親近示好,八木圭不禁心神蕩漾。
為了解開自身家庭的親情困頓和流傳多年的家族怨懟,這四個因「黑金茶」而相遇的人,彼此捲進一個大漩渦而不自知。
http://jpculture.cute.edu.tw/japan/?q=node/308

《鬪茶》還是珍珠奶茶最好 2008-09-02 嘉頓 Garden

在【夏日國際電影節】中看過《鬪茶》(Tea Fight),在搜索資料時,才發現人稱這位台灣新導演王也民為已故名導楊德昌門生,原來他曾參與《獨立時代》、《一一》及製作動畫片,又到楊導的公司工作。至於王也民獲第一筒金拍此片的主因,才知道因為與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拜會日本資金財團,最後因魏德聖的二億導演夢落空而由王也民的《鬪茶》劇本頂上。結果在2008年的台北電影節中,《鬪茶》為閉幕片,而《海角七號》也為開幕片,魏德聖與王也民的「導」遇經歷有所不同,但終究殊途同歸。
2010-08-22 11:21:03
版主回應
像《鬪茶》這樣把茶漫畫化的題材,大搞fusion茶文代層面,本身幾有噱頭,奈何拍不出鬥茶的厲害,只有香川照之、周渝民、張鈞甯裝模作樣,我怎樣也看不到雌雄黑金茶與八木綠茶的神奇之處。
台日跨境的大製作,京都的靜、台北的華,再加上仔仔與阿炮黨羽橫行,八木圭與美希子的咒怨,如花埋身色誘八木圭,耍鬼馬笑料,金士傑要說茶經兼茗茶,曾志偉又神神秘秘。太多茶葉(劇情枝葉),並不能泡出一杯好茶。《鬪茶》茶葉未露真味,或許仍帶點懾人的氣勢,奈知真身一現,不夠厲害,劇情王也民不懂取捨,顧此失彼之時,欠了火候,即時令內容而失溫。最敗筆之處是過於包容,終極的鬥茶結果只草草了事,千年來的茶劫只換來「鬥茶先贏自己」、「茶本身沒有罪」的理由來解圍,這場雌雄、台日鬥茶眼高手低。我也明白不一樣的(日本/中國/西洋)人,喝不一樣的(綠/中國/紅)茶,但這杯fusion《鬪茶》還是不是味兒。
在台北,還是喝一杯珍珠奶茶最好。
http://movie.pchome.com.tw/movie_blog/review.htm?no=1310018238&sid=amyyym&type=1

鬪茶:台灣電影的大問題(另參本館:中國金馬獎

台灣早就沒有電影工業了!從某些「悲情派」的導演,以及某些「情慾派」的導演(請自行對號入座)一再的用「逆向包裝」的宣傳方式,將一些沒人要看的電影包裝成「藝術」之後,台灣就只剩下三種電影觀眾!一種是「不懂也要裝懂,才能證明自己有藝術涵養」的「藝文派觀眾」;而另一種,就是轉而投向外國片懷抱的「務實派觀眾」;還有一種,就是抱持著「支持國片」的心態,努力咬緊牙關,勉強看完一部國片的「善良派觀眾」。
國片即使逐漸式微,但仍然有許多苟延殘喘的電影創作者,繼續前仆後繼,甚至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努力爭取外資協助。『鬪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底下所創造的出來的跨國製片模式,由台灣和日本互相合作,可說是誠意十足。但是電影其實是一種「結果論」的東西,觀眾不會管你花了多少心力或誠意,只在意電影好不好看。『鬪茶』為了討好年輕觀眾,不但搬出偶像明星以及日本漫畫式的內容,更非常「寓教於樂」的搬出「君子無所爭」的茶道哲學,本來有條件成為一部還不錯的電影,但是亂七八糟的敘事方式以及毫無力道的角色刻畫,卻大大的削減觀賞意願,看不到一半我就意興闌珊了!
這就是國片的問題所在!一天到晚故作高深的搞藝術,不然就是透過精巧的算計,去迎合年輕觀眾,卻顯得太刻意而不自然。即使資金或技術可以和國外尋求合作,但是基本的說故事能力如果不加強,一切都是枉然。
『鬪茶』有一個充滿傳奇性的故事,也有一個「阻止戰爭,尋求和平」的良善立意,更強調著不同族群與文化之間,互相包容諒解的正面價值。可惜導演王也民雖然是楊德昌的弟子,但敘事技巧仍顯青澀,劇場導演出身的他,竟然在電影裡加入大量實驗性的的劇場元素,刻意力求前衛,卻忽略觀眾感受(又是台灣電影人一貫的自我沉溺),導致劇情過度疏離,使得觀眾毫無融入空間。所以即使劇中人大哭大鬧,愛恨糾結,但是銀幕下的觀眾卻感受不到任何情緒,整個電影對觀眾而言,變得不痛不癢,只有一種「關我屁事,怎麼不趕快結束」的感覺。即使”戶田惠梨香”真是超可愛;即使張鈞甯真的氣質出眾;即使周渝民(仔仔)也發揮了該有的偶像魅力,但是在一個失去焦點、虎頭蛇尾的劇情裡面,即使再多的明星撐場面,也都只是浪費人力資源而已。
……………http://mypaper.pchome.com.tw/wyp2221/post/1309371327

一杯清香的《菊花茶》

影片《菊花茶》是導演金琛繼獲國內外七項大獎的處女作《網絡時代的愛情》後的又一力作,敘述的是一名曾經曆感情挫折而冰封自己的鐵路工人馬建新與一個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青年女教師李衛華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相戀繼而結爲夫妻的真實感人的故事。影片在西部冬季的嚴寒和人心的溫暖相交融的背景下再次探討了生與死、愛與性的深層含義,在更深層次上詮釋了生命的可貴。
影片在結構和節奏的安排上獨具匠心。片頭,用男女主人公新婚之夜卻老老實實、客客氣氣地各自就寢的情節形成懸念,采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手法。女主人公李衛華愛好“節氣”,影片以天文學來解釋各農曆節氣並配以水墨動畫來將故事分段,突出環境和人物命運的各個進行時態中的狀態,與人物的命運和發展緊緊相連,更通過“節氣”這一古老的文化將全片的藝術氣息提升。同時影片的音樂和冷暖相融的攝像風格也更體現了影片的獨到和新意。分別代表著男女主人公的鋼琴和弦樂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嚴寒與人物內心尋求溫暖的對比給了觀衆極其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沖擊,但這種對比並不顯得唐突。 http://www.dyddy.com/html/movie_article/1/1085.html
2010-08-22 11:27:58
圖博館
何宗儒

何宗儒 ,1970年生,廣東湛江人,工商管理碩士(香港商學院MBA、北京大學後EMBA);社會職務:中國櫻花產業協會執行主席 ,廣東省僑聯常委,廣東省希賢教育基金會發起人兼理事,廣東華商會副會長,廣東省食品生產技術協會副會長、廣東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等。從1996年至今,作為“中國櫻花第一人”,何宗儒已為中國的櫻花事業奮鬥了18年。為了更好地推動櫻花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2013年發起成立了中國櫻花產業協會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櫻花保護與發展專項基金等公益性組織機構。曾獲得廣東省僑聯“先進個人”、2014CCTV“十大三農創業致富榜樣” 、2015年第六屆“光彩事業國土綠化貢獻獎”等榮譽及獎項。
  目錄
1 主要事蹟
2 社會影響
3 生態慈善
  天適集團
復原櫻花的真實歷史,提出“ 中國櫻花,享譽世界 ” [1] [11-12] 的目標,傳播“國櫻崛起”夢想,並總結、提煉出中國櫻花產業發展與復興的理論體系(目標、路徑、方法等);總結提出櫻花是“引爆人潮的' 核武器 ' ,新型城鎮化的' 助推器 '”的觀點;借助櫻花這個美麗的載體,營銷和傳播時代最需要的“ 團結、奉獻 ”的價值觀,並賦予櫻花能夠為普羅大眾帶來好運等文化內涵,從而讓文化可消費;通過聯合社會各界力量,成立“中國櫻花復興顧問團”,使櫻花的“ 團結、奉獻 ”精神成為影響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讓櫻花的複興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典範與見證!
  2010年為發展中國櫻花創辦了廣州天適集團 ,現公司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全國種植基地超過3萬畝)、名優品種最齊全(擁有適合全國各地環境的櫻花品種達數十種)、種植技術最專業的行業知名企業。
  2013年發起成立了中國櫻花產業協會 及中國首家櫻花種植技術研究院 ,使用領先國際的克隆技術攻克新品種等培育難題,組織專家自費對全國的野生櫻花種源進行全面普查,填補我國在種質資源信息和保護的空白。同時,發起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櫻花保護與發展專項基金、廣東省希賢教育基金會。
2015-11-01 09:22:40
圖博館
成立中國櫻花協會
由於十八年來執著於櫻花事業的發展,何宗儒得到李長春、張德江、汪洋、胡春華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肯定。 汪洋副總理還曾寄語何宗儒:“美麗的櫻花原產於中國,希望天適集團用美麗櫻花美化祖國山河,為祖國母親做一件漂亮的服裝。當中國櫻花享譽世界時,全世界人民都會來賞中國櫻花,了解中國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
  相關訪談及媒體報導
  2012年4月3日,全球發行量最大、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媒體《讀賣新聞》記者慕名採訪了何宗儒。之後,中央電視台CCTV-7的《美麗中國鄉村行》、《致富經》等欄目,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新華網、中國僑聯《華人啟示錄》、廣東衛視、南方衛視等多家媒體也對何宗儒為櫻花而書寫的人生做了專題報導。
  專家媒體座談會
  櫻花原產地之爭
2015-3-29,針對日韓爭奪櫻花起源地的說法,中國櫻花產業協會在廣州召開新聞發布會,執行主席何宗儒通過全國中央媒體、地區知名媒體,向全國宣告發布“ 櫻花真正的起源地是中國” 。此舉不僅引起了國內輿論熱議,有超過10萬令網友紛紛為中國櫻花產業協會的及時發聲和所做努力點贊,更引發了眾多海外媒體的持續關注,中央及地方媒體、港澳台媒體、國外知名媒體等都爭相進行了轉發和報導。
  最佳商業模式
創新商業模式,把櫻花這種單一植物發展成一個多產業匯集的商業平台。“ 櫻花園商業模式”不僅獲得2014CCTV-7年度的“ 最佳商業模式 ”獎,並成為南開大學商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商學院等高校的教學案例。獨創了面向三農的“櫻花扶貧”模式,和麵向高校及相關公共事業機構的櫻花公益模式。
  歷屆櫻花節
從2008年開始,以廣州為發源地,在廣東、四川、山東、安徽等地舉辦了數屆影響空前的櫻花文化節活動;2014年開始,與全國知名景區合作,全面開啟“ 櫻花園 ”, “中國櫻花小鎮 ”、“ 中國櫻花新城”、“櫻花美麗鄉村 ”等一系列合作模式,使中國櫻花產業的發展全面駛向快車道。比如櫻花節、櫻花主題景區、櫻花廣場、櫻花小鎮等等,並可以拓展為花卉展示、生態觀光、節慶體驗、戶外運動等旅遊綜合產業。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55027.htm

另詳參【圖博館】:兩岸花節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假日經濟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2015-11-01 09:23:55
圖博館
《宋茶》序言 2016-02-26

  這顆星球上有一種神奇的植物,它的名字叫做“茶”。
茶,一不能充飢,二不能禦寒,好像沒什麼用。可是當你著急上火的時候,一碗茶衝下去,火氣就消了;當你抓耳撓腮的時候,一碗茶衝下去,靈感就來了。由此可見,茶是有靈性的,也是有神性的。
  可惜庸夫俗子不懂這個,就算懂了,也不一定能跟茶結緣。為啥?因為喝茶是需要條件的。首先你得填飽肚子,其次你得擁有閒暇,假如碰上兵荒馬亂,連小命都保不住,哪還有工夫去喝茶啊!
  以上這些話很樸實,很有見地,可惜不是我說的,而是宋徽宗說的,它是徽宗名作《大觀茶論》裡的一段序言。當然,徽宗說的是文言文,我把它轉換成了白話文。
  徽宗還說:
自從大宋立國以後,喝茶的好時代就來了。第一,天下好茶輩出;第二,人民安居樂業;第三,製茶工藝和品茶之道遠遠超過了此前的任何一個朝代。由於宋朝具備這三大優勢,所以宋朝的茶人特別多,茶風特別興盛,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頭百姓,幾乎人人都喜歡喝茶。不光喝茶,宋朝還流行鬥茶,幾個書生湊到一塊兒,拎起茶壺就比賽,比賽誰的茶湯最香醇,誰的茶具最精緻,誰的手藝最高超。一個人如果不喝茶,一個家庭如果不藏茶,簡直都不好意思出門。
  我們聽完宋徽宗這些話,然後再翻看宋朝人留下來的筆記、日記、書信、詩詞、話本、戲曲,會發現他沒有吹牛,他說的都是事實。宋朝人過日子,無論是消愁解悶,還是走親訪友,無論是起房蓋屋,還是談婚論嫁,都離不開茶,以至於老百姓把素菜館叫作“素分茶”,將小費稱為“茶湯錢”,管日常飲食叫“茶飯”,並給酒店服務生取了一個相當高大上的名字:茶飯量酒博士。
  茶風興盛到這個地步,宋朝茶人自然免不了要驕傲一下了。
  中國茶史上最出名的人物應該是陸羽吧?他是唐朝人,被尊為“茶聖”,自唐以降,世世代代的茶人都供他為祖師爺,可是宋朝人卻不把他放到眼裡。
聽聽宋人如何評價陸羽吧。
  北宋大臣蔡襄說:陸羽泡茶的時候,把水燒得咕嘟嘟冒泡,水泡的形狀跟蟹眼似的,這種做法並不可取。水泡一旦大如蟹眼,那水就老了,就不適合泡茶了。(蔡襄《茶錄》)
2016-02-28 10:37:40
圖博館
宋仁宗時的進士黃儒說:假使陸羽起死回生,嚐嚐本朝新近推出的高級茶餅,體驗一下那種綿柔醇厚的奇妙芳香,他一定會爽然若失,後悔自己早生了幾百年。(黃儒《品茶要錄》)
  南宋評論家胡仔說:陸羽以懂茶自居,在《茶經》裡枚舉了許許多多他所認為的好茶,其實他哪裡品嚐過什麼好茶呢?把《茶經》裡的茶拿到本朝,充其量都是些檔次不高的草茶而已。(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這些人之所以膽敢瞧不起陸羽,並不是因為他們比陸羽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有幸生在了宋朝。宋朝的國力不一定比唐朝強盛,但宋茶卻一定比唐茶講究得多,甚至比現在的茶都要講究。
  唐朝人喝茶,喝的是“煎茶”:把茶葉焙乾,碾碎,篩成粉末,撒到鍋裡,咕嘟嘟燒開,喝那鍋茶湯。這鍋茶湯很香,但也很苦,簡直像藥湯。為了減少苦味,或者說為了壓制苦味,唐朝人會往茶湯裡放鹽、放姜、放花椒、放胡椒、放核桃仁,結果又把藥湯變成了菜湯。
  現代人喝茶,喝的是“泡茶”:把茶葉放到茶壺或者茶杯裡,用熱水直接沖泡,泡好開喝,喝完把茶葉渣兒倒掉。跟唐朝的茶湯相比,現在的茶湯沒那麼苦,小口細品,舌底生津,就算苦,也是先苦後甜,就像世間所有的勵志故事。
  宋朝人喝茶,喝的是“點茶”。這個點茶的“點”,可不是下館子點酒點菜哦,它是調製茶湯的一種方式:把茶葉蒸熟,漂洗,壓榨,揉勻,放進模具,壓成茶磚,再焙乾,搗碎,碾磨成粉,篩出細末,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攪勻,打出厚沫,最後才能端起茶碗細細品嚐。麻煩不 ​​?當然麻煩。好喝不?絕對好喝!因為宋朝的茶湯幾乎完全沒有了苦澀,只留下甘甜厚滑的芳香。我們說宋茶講究,指的就是這種不厭其煩的喝茶方式,以及這種甘香厚滑的奇妙口感。
  說到不厭其煩,有的朋友可能會想到日本抹茶。沒錯,日本抹茶跟宋茶非常相似:都需要蒸青,都需要磨粉,都是把茶粉放進茶碗,然後用熱水調湯。但是抹茶比宋茶少了一道最關鍵的工序——做茶時沒有經過壓榨揉搓,葉綠素和茶多酚倒是沒什麼損失,可是卻苦得很,所以日本喝抹茶之前,一般都要吃一些甜點。
  說到甘香厚滑,有的朋友可能還會想到英國紅茶,或者想到泰國的拉茶。但是請大家注意,英國紅茶和泰國拉茶之所以甘香厚滑,是因為加了牛奶,有時候還要加糖加咖啡,如果沒有奶和糖的幫忙,它們的味道立馬打折。而宋茶就不一樣了,完全不需要別的東西,人家單槍匹馬上陣,就能征服天下茶人。
2016-02-28 10:39:10
圖博館
如果大家不嫌肉麻的話,那我還要繼續誇宋茶。宋茶真的非常好喝,同時又非常單純。日本抹茶當然也單純,但它太苦,像賣火柴的小女孩;泰國拉茶當然也好喝,但它不單純,像拍寫真的外圍女;唯獨我們宋茶才能兼具甜美的口感與純粹的茶香,清新可喜,玲瓏透剔,就像為七個小矮人收拾屋子的白雪公主。
除了好喝,宋茶的品相也相當可愛。
  宋朝成品茶既不同於今天的綠茶,也不同於日本的抹茶,它是將蒸青、碾磨和入模壓製完美結合,加工出千姿百態的精巧茶磚。現在的茶磚個頭偏大,我在成都買過康磚,在赤壁買過花磚,最小的都有巴掌大小,重達一斤,危急時刻可以拿來當防身武器。而宋朝的茶磚呢?或“八餅重一斤”(歐陽修《歸田錄》),或“二十餅重一斤”(同上),一枚只有幾十克或者十幾克。現在的茶磚形狀單一,要么方形,要么圓形,而宋朝的茶磚卻能呈現出扇形、環形、玉玦、玉圭、月牙、花瓣等複雜造型,茶磚表面還能壓出遊龍戲鳳和五色祥雲等吉祥圖案。
  宋朝人喝茶,講究把茶湯打出厚厚的並且經久不散的泡沫,上層是雪白鬆軟的雲朵,下面像青黑幽靜的深潭。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宋朝茶道中還有一種名為“分茶”的絕活兒:不需要藉助任何工具,僅僅憑藉水流的衝擊力,就能使茶湯表面浮現出千奇百怪的詩句和水墨畫,比現代咖啡館裡的拉花表演更有技術含量,也更具中國山水之美。
  好喝,好看,這就是我為什麼要用這本書來向大家推薦宋茶的理由。
如果您本來就是愛茶之人,那麼我建議您嚐嚐宋茶。您喝過紅茶,喝過綠茶,喝過白茶,喝過黑茶,但您未必喝過宋茶。宋茶的做法跟現在的發酵茶和不發酵茶統統不一樣,宋茶的味道也跟現在的功夫茶和瓶裝綠茶完全不一樣。
  如果您並不喜歡喝茶,那我更要建議您嚐嚐宋茶。您原先不愛茶,或許是因為拒絕接受現代茶的味道,可是當您品嚐到真正的宋茶以後,您將從此與茶兩情相悅,誓不分離。
OK ,我的廢話到此打住,下面請您翻開正文,耐心閱讀,一步一步走近宋茶。
2016-02-28 10:40:08
圖博館
回應

 說得好像你在宋朝喝過茶一樣
看看唐朝出土的茶具,你也應該知道唐朝人是怎麼喝茶的了,煎湯菜湯那屬於地方風味,並不是代表唐朝人喝茶的習慣。尤其是陸羽,陸羽用沸水煮茶,是對的,宋朝人說沸水太老,就如同我們今天說的泡綠茶需要7080度溫水一樣,但實際用不足百度的溫水泡綠茶,是無法完全釋放出綠茶的香味的,所以,我現在依然用沸水泡綠茶,賞茶葉舒展之美,醉茶中如玉如翠,最重要的是,只有沸水能泡出綠茶的香氣,徹底而甘醇的口味。所以茶聖絕非浪得虛名!喝了這麼多年的茶,嘗試了不同的水溫,不同的茶具,不同的喝茶方式,不同的配茶方式,這20多年的總結下來,不得不嘆服陸羽是對的!置於宋朝人喜歡喝溫茶,與現代人喝80度的茶,這只能說是你們自己的愛好與獨特口味。而不是茶標準的泡法。怎麼喝你自己喜歡那是你們自己喜歡的味。實踐時間歲月凝結成真正的經驗與體會。
2016-02-28 10:41:12
圖博館
南方人,別笑北方人愛喝花茶
陳小六 獨立撰稿人 2016-07-30

  南方人到北方,最頭疼的是喝茶。北方人沏上一壺花茶,南方人頭上直冒黑線,花茶也叫茶?在南方人眼裡,花就是花,茶就是茶,混在一起喝能喝出個什麼味兒。這簡直是在糟蹋茶!
  北方人愛喝花茶,南方人覺得不可理解。有什麼不可理解的呢?往源頭上來看,北方人愛喝花茶,還不是南方人教的。
  花茶最早源於唐朝。唐代的陸羽《茶經》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其中,餅茶主要供城市富貴人家和官僚貴族飲用。達官貴人為了區別了市井小民,顯示出自己的獨特、尊貴,總愛在吃喝上面也顯示出個性出來。於是,當時的人們在製作團茶、餅茶時,會在茶中加入一種叫做“龍腦香”的香料,將茶熏制,如此普通的茶葉就有了異香,還把這種茶葉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帝。加了龍腦香的團茶價格自然十分昂貴,低者幾千,貴的三四萬錢。不僅民間人少知道,就連一般顯貴之家也難以得到。只是龍腦香入茶效果並不好,喝了之後會讓人頭悶心煩,皇帝不怎麼待見。此後,這種用香料入茶的路子就沒有發展起來。
  到了明代,老農朱元璋喝茶沒這麼講究,他不喜歡餅茶、團茶,而喜歡散茶。皇帝的一張嘴能引導了天下飲茶的風尚,民間大量出現炒青、烘青、曬青綠茶,為花茶生產奠定了基礎。明朝顧元慶(1564-1639年)《茶譜》的“茶諸法”中對花茶窖制技術記載比較詳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橘子、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香氣全者,量茶葉多少, 摘花為伴。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 ”這法子說來也簡單,就是把花與茶混合起來窖藏,讓茶葉里面浸潤花香。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茉莉可薰茶”的記載,可見明代已經生產茉莉花茶了。
  清朝,花茶得到大量的生產和銷售。清雍正元年(1723年),蘇州茉莉花茶批量運銷東北、華北、西北市場。花茶較為大量的生產始於1851年至1861年的清咸豐年間。到1890年花茶生產已較普遍。花茶是中國特有的茶類。大約在清朝咸豐年間,福州開始有大規模的茶葉作坊生產茉莉花茶。福州的茶號大規模地將茉莉花茶運往華北,特別是京津地區。花茶深受京津地區市民的喜愛,湧現出不少福州人開的茶莊,以銷售茉莉花茶為主。如前門大街慶林春茶莊、東四大街的吳裕泰茶莊,天津正興德茶莊等等。後來,江蘇蘇州、浙江金華兩地的茉莉花茶也發展迅猛,與福建福州一同成為三大茉莉花茶加工地。
2016-07-31 08:57:48
圖博館
那麼,為什麼北方人愛喝花茶呢?
有人說是因為北方人飲食偏好口重,氣候較南方乾燥。而花茶具有其他茶類所沒有的,滋味鮮香醇厚,耐衝耐泡,泡上四五泡仍有餘香等特點。但北方人飲食再重也重不過草原民族,殊不知草原上的牧民喜歡喝的是發酵茶,而不是茉莉花茶這種不發酵茶。
  要理解北方人喝花茶習慣的形成,還要深入當時的技術條件與歷史背景。
先說半發酵茶、發酵茶的問題,這類茶一般苦味太重,容易加強人身體的新陳代謝,引發飢餓感。北方本來食物就不如南方富足,喝茶再促進消化、勾起食慾來,更是得不償失。所以,發酵茶、半發酵茶不適合大部分的北方人民。草原人民食物較為油膩,難以消化,喝黑茶這種發酵茶剛好起到去油膩、補充維生素的作用。
花茶多由綠茶製成,而綠茶是不發酵茶。花茶既保留了茶葉的爽口濃醇之味,又具有鮮花的清香。花茶性溫,春季喝花茶,可以將北方人冬天鬱積於體內的寒氣散發出來。
  花茶能將茶葉中不溶於水的蛋白質降解成氨基酸,減少茶的苦澀,還能讓茶味道醇厚。此外,茉莉花有護肝明目的功能,天氣乾燥的北方民眾需要茉莉花的藥用價值。
  總之,北方人選擇花茶是一個歷史的選擇。至於到底是什麼樣的誘因,使得北方人形成根深蒂固的飲用花茶的習慣,現在已經難以論定。習慣成自然,要問習慣是怎麼來的,許多人多半回答不上來。好在,當南方人瞧不起北方人喝花茶的時候,北方人可以坦然說一句,這花茶還不都是南方人發明的?
  回應
 沒聽說過喝茶跟喝花茶還有南北之分,也沒聽說過南方人不能理解北方人喝花茶
 茉莉花茶在南方很常見,根本不存在什麼南方人不喝花茶的事。
 這個作者從沒頭沒腦的一句話扒拉扒拉說了些什麼呀,一個地圖炮打翻半個中國,喝什麼吃什麼都是個人喜好,請不要被他的言論所蒙蔽
 別聽他瞎扯,南方喝花茶的多,中國主要的花茶產地也都在南方。
 我是南方人,我沒說過這種話,也沒聽誰說過這種話,好奇這種話到底是誰說的呢? 喝花茶只是和個人喜好有關,跟地域有什麼關係個人認為像這種隨便編的文章,觀網就別發了,辣眼睛.
2016-07-31 09:01:04
圖博館
德媒:為什麼英國茶在中國受追捧?

德國之聲網站2016.9.11發文詢問,為什麼英國茶在中國受追捧?文章稱,在中國喜歡英國茶的人越來越多,受《唐頓莊園》等英劇的影響,他們認為英國茶代表高檔與上乘的品質:
25歲的白領紀(音)小姐坐在舒適寬大的沙發上,用小茶勺輕輕地攪動面前的一杯茶,這家位於北京的維多利亞茶沙龍是典型的英國風,裝潢考究、環境優雅,頗有些英劇《唐頓莊園》的風采。
紀小姐是一名HR,像她這樣喜歡英國茶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對紀小姐來說,英國茶代表高檔與上乘的品質:"我認為,英國人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有一種古典的韻味。"她表示自己的英國茶情結也是受了《唐頓莊園》、《神探夏洛克》和《權力的遊戲》這些電視劇的影響。
英國人消耗的茶葉量十分可觀,大約三個世紀以來,亞洲和非洲國​​家都為英國人提供茶葉,每年向英國的出口乾茶葉,金額達數百萬英鎊。而今這種趨勢發生了變化。尤其是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英國茶粉絲激增。
提供一些知名英國進口茶葉品牌的中國的超市、餐廳菜餐、網上賣家越來越多。
在中國大型城市,英國茶館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5年前,提供英式茶點的安薇塔英國茶屋在中國各地擁有約10間店面,近幾年來,他們的生意幾乎擴展了十倍,更多的分店也在計劃當中。
英國茶葉公司向大陸和香港高級茶葉的出口數額扶搖直上。英國皇家稅務與海關總署(HMRC)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英國的茶葉出口到香港的金額是兩年前同期數字的近三倍。
茶起源於中國,幾千年來都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到17世紀,英國人才接觸到茶葉,從此,茶葉在那裡受到歡迎並發展成適合當地人口味的一種飲品。
歐睿信息諮詢公司分析師Hope Lee表示:"之前,中國消費者更容易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比如麥當勞或者好萊塢風格的東西,這幾年,英國劇受到追捧,許多中國人都追求英倫風。 "
德媒稱,深陷安全醜聞困擾的中國食品業也是進口英國茶葉愈發普及的另外一個原因。
  回應
 不知道中國一年產多少茶葉!中國有幾個喝英國茶啊。滿嘴謊言 崇洋媚外
 因為哪些人不喝茶,喝的是矯情
 喝的不是茶,是雞湯
 都是不懂茶的,喝的是情調,感覺喝個英式下午茶就是體驗英國貴族生活了。
 所謂“英國茶”其實產自印度、斯里蘭卡......
2016-09-13 11:42:10
圖博館
德國佬就不要談和吃有關的東西了!1,英國全國不產茶(緯度擺在那裡),文中提到的產茶小鎮是假的,人家就是買來茶自己包裝一下。英國所有茶商都這麼幹。許多還標榜自己沒有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專屬茶園。
2,建議大家不要買英國茶。本人花費銀子無數,得出的血淚教訓是:買茶葉要買第三世界國家自產品牌的——哪怕是三哥的,不要買發達國家轉手的。否則開包後,各種後悔!茶葉聞起來象過期的是最常見的(英國本土就這樣),有發霉味的也不稀奇。最氣人的是:不管你花多少錢,絕對買不到真正的產地茶!勞資買過N回大吉嶺,各種品牌和批次,只有印度買的那次是有葡萄味的真貨。
3.英國茶就是紅茶和加了香料的過期紅茶。所謂的品質是靠各種茶混合來保證的,就是把各種口感好的、口感壞的茶拼湊成口感一般的。真正的好茶是斯里蘭卡或印度的,人家的質量偏差值在咱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加了香料的茶,口味不一定適合中國人,尤其是一些香料,喝完後 ​​杯子難洗的很!
4.英國茶是紅茶。紅茶的好處是可以大口灌,刺激胃和提神的作用不強烈。建議大家買斯里蘭卡的——便宜又優質,喜歡口味重或泡奶茶的,可以上三哥的。國產的正山小种红茶,口味和質量還行(用我那被斯里蘭卡茶寵壞的嘴巴來評價),缺點就一個——貴!畢竟,人家的紅茶產量比我們的大兩個數量級。
AKBAR(阿客巴)紅茶,1號店之類的網購,紅色盒裝的,非常大眾。AKBAR我喝過金色包裝和紅色包裝的,結論是金色的淡,紅色的濃。紅茶似乎濃的好喝。
你不要把它當成喝了能長生不老的聖水,就當它是大碗茶,就會覺得很好喝。平均4毛錢一包的茶(1號店現在有團購促銷,更便宜點),咱確實不能希望它有神奇的功能對吧?
袋泡茶是被有意設計成只能泡一次的,或者說第一泡就盡可能釋放全部可溶物(沒人希望開會的時候反复添水是不?)一般第一泡你喝到杯底,第二泡就可以免了。除非像我這種摳門的,喝一半去加水,還能多喝幾杯。
想起了咖啡。咖啡最早傳入歐洲的時候,各家各戶都是自己買咖啡豆自己炒自己磨了喝。後來有人發明了速溶咖啡以後,一些企業開始大量生產速溶咖啡,並大肆宣傳自己在家炒咖啡是很low的,很不時尚的一件事,結果速溶咖啡一下就起來,也沒人磨咖啡喝了。而速溶咖啡和這布袋子泡的茶,僅僅是一種飲料,談不上品味和享受。
2016-09-13 11:44:08
圖博館
中國藝術繁縟,日本藝術簡素,你怎麼看? 2016-09-18

​比較中國的藝術與日本的藝術,總的來說,中國的藝術宏大、遒勁、豪宕、沉重和濃密,而且是理知的、意志的、寫實的、客觀的、立體的、現實的和沈重的;而日本的藝術則纖細、優美、柔和、輕妙和淡白,而且是情感的、感傷的、寫意的、主觀的、平面的、象徵的和裝飾的。一言以蔽之,中國藝術煩縟,而日本藝術簡素。
—— 岡田武彥(1908~2004),當代著名思想家、儒學家、日本“九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大陸藝術的日本化受容
一般常以為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同文同種,其實兩者有著根本性的差異,這點切不可忘記。中國美術研究專家李澤厚教授在京都與我對談時,也曾明確指出過這個問題。我沒想到會從中國學者那裡聽到這種意見。當時我說,若把日中兩國的文化加以對照的話,那麼可以說,日本文化是情感的,而中國則是理知的;日本文化是情感中有理知,而中國文化則是理知中有情感。因為藝術是以情感為中心的,所以若就此而言,那麼似乎可以說,中國藝術是情感中有理知,而日本藝術則始終都是情感的。如果知道了兩者的特色,那就容易比較日本的大陸繪與中國的宋元畫之差別了。
  這是因為,大陸繪是寫意的、感覺的,並且優美、溫和而流麗;而宋元畫則是理知的、嚴格的、深刻的和寫實的。
  下面,我以日本的寺院建築和室町時代的繪畫為例,對大陸藝術的日本受容以及其後日本藝術的發展過程作一概要論述。
  奈良的法隆寺據說是由聖德太子建造的。法隆寺的伽藍全體之配置雖完全根據中國樣式而設計,但大陸之建築樣式是嚴格左右對稱的,而​​法隆寺從中門進入後,右手是金堂,左手則配置寺塔,明顯地打破了左右對稱的樣式。不可思議的是,當時日本的寺院基本上都固守中國樣式,而唯有法隆寺打破了這種傳統。從法隆寺的建築結構中,我們看到厭棄中國樣式的技巧性和規則性,而在不均衡和不規則中發現餘韻餘情的日本手法被採用的現象。這也許反映了注重於自然融合的日本人的氣質。
  到了平安朝以後,這種日本意識逐漸趨於強化,而且由於與山岳佛教的關係,伽藍建築的不規則性更加明顯,與自然融合的態勢亦更趨緊密。這也許也是簡素精神的一種表現。
2016-10-07 11:18:08
圖博館
從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特別是到了室町時代,宋元繪畫大量輸入。至宋元時代,胚胎於唐代的水墨畫業已完成。但水墨畫甚至可以說是精神繪畫,所以與唐代的華麗色彩畫比較,它似乎可以說是重視內面的精神表現,並以簡素精神為宗的。該繪畫有北宗派(北畫)與南宗派(南畫)二派。北宗派的畫是所謂院畫體,南宗派的畫是所謂文人畫。大體上宋代以北宗派為主流,而元明時代則以南宗派為主流。
  室町時代中期的禪僧雪舟等楊(1420~1506)從學於明朝浙派畫家李在(?~1431),練習南宋馬遠、夏珪的北宗派的畫,但其畫與幽蒼、銳利、周密、遒勁的馬、夏畫比較,則顯得溫和、濕潤、明淨、率直和簡潔,顯示出日本式的風格。這不僅表現在雪舟的畫裡,而且還表現在雪舟的老師周文(生卒年不詳,畫僧,俗姓藤倉氏)及週的老師如拙(生卒年不詳,室町時代畫僧。水墨畫隨禪宗傳入日本後,由相國寺的如拙將其闢為日本畫壇一單獨領域)的畫風裡,就連雪舟的後輩雪村(1504?~1589,畫僧,稱雪村周繼)和桃山時代的畫家長谷川等伯(1539~1610)的作品中也有表現。在此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日本人簡素化的現象。
  在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傳入日本的中國畫家中,最受日本人喜愛,也最受日本畫家尊敬的,是南宋的南派畫家牧溪(?~1281)的水墨畫。牧溪的畫豐潤而柔和,因而頗合日本人的趣味。所以,牧溪的畫就連茶人也十分喜歡。不過,牧溪的畫在中國卻不免有“粗惡而無古法”的壞名聲。這大概是因為不太適合中國人口味的緣故。日本人喜歡牧溪的畫,與中國人看重逸脫法度而無問題的禪僧書法即註重墨蹟的趣味如出一轍。從中也能看出日本人對中國美術的受容態度。
  一般來說,日本人喜歡南宋的南宗畫。但南宗畫裡仍內藏著骨氣,而模仿南宗畫的長谷川等伯的畫則沒有這樣的骨氣,所呈現出的倒是瀟灑淡白的風格。不僅如此,等伯還描繪了充滿日本人口味的裝飾性極強的金碧畫。
  文人畫的發展
日本人先天多愁善感,其情感纖細而深凝,這樣的民族性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因此可以說,日本文化是含有哲學思維的情感性文化,並自始至終傾心於情感的表達。相反,西洋文化則是理知性的文化,而中國人在思維上也帶有類似於歐美人的理知性特徵。所以,日本人似乎可以說是先天的藝術性民族。
  日本人是情感性的民族這種觀點,即使基於日語有動詞之活用,且助詞非常發達,故極為適合表達情感這點也能察知。
2016-10-07 11:19:53
圖博館
由於日本人在情感方面細緻並發達,所以在繪畫上所描繪的東西皆為自我心情之表現。因此,即使在外觀上用客觀的寫實手法描繪時,那也不外是徹底的內在心情之表現。藝術一般來說是性格的顯現,而日本人則在性格被主觀性所貫徹的過程中顯示出了特色。若借用西洋流行的說法,則可以說日本人是把感情移入物並予以顯現。所以即使聽到秋蟲的聲音,也並不認為僅僅指的是蟲鳴聲。我以為,這便是“あはれ”(移情)。
  若眺望月亮,便會把各種各樣的心緒移情於月亮。從這一點考慮,日本人的畫即使嘗試著用客觀的寫實的手法描繪,實際上也是精神主義的,是除了內在心情之表現以外什麼都沒有的。就此而言,日本的繪畫可以說是以簡素精神為宗的。若徹底貫徹這種精神主義,那麼重視情緒的精神主義的南畫或文人畫的盛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不過就其內容來說,中國式的文人畫與日本式的文人畫之間有相當的距離。這是因為,中國的美術是在情感中內藏理知,而日本的美術則是把單純的情感貫穿始終。
  中國的繪畫至宋代成為精神主義的繪畫,這與那個時代的禪學在知識階層中廣為流行,以及哲學的新儒學之興起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即使所謂精神主義的繪畫,也是通過物的客觀的寫實的描寫而表現內面之精神的。所謂北畫即院體畫,是與為追求內面精神的直寫而輕視並簡化客觀的寫實的描寫的南畫即文人畫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院體畫是專業畫家所畫的畫,而文人畫則是非專業畫家的文人們所畫的畫。前者在宋代成為主流,而後者在元明時代成為主流。毫無疑問,這顯然是與時代風潮密切相關的。兩者雖然都給日本以極大的影響,但由於後者更適合日本人的審美情趣,所以被日本人所喜愛。
  日本的文人畫到了後來,也開始一邊學習中國的技法,一邊使之純化,池大雅(1723~1770)為其最高峰,浦上玉堂(1745~1820)、田能村竹田(1777~1835)、富岡鐵齋(1837~1924)等則比中國的文人畫還要傾向精神主義。他們的筆法奔放逸脫,毋寧說玩弄的是天真爛漫的無技巧的技巧。於是產生了一大批富於易簡、率直、瀟灑和脫俗之風韻的文人畫畫家。這些畫家的畫,均很好地發揮了書畫一體的妙境。而這種傾向走向極端的標誌,就是下面將要講到的叫作白紙讚的繪畫。
  象徵性與精神性
中國的禪林畫也傳到了日本。禪僧是通過繪畫來表現自我精神的。禪林畫據說是從中國宋代的畫僧石恪(生卒年不詳)和牧溪開始的。
2016-10-07 11:20:32
圖博館
禪之精神是超越所有言語的,所以表現這種精神的繪畫也不能不自發地成為像徵主義的和精神主義的符號。其極端之形式,便是使不畫之畫成了主流,也就是說,使畫變成為無視繪畫性的抽象的東西。但它仍有別於普通的抽像畫,它是顯露禪之心境的繪畫。結果,其表現形式便趨於極端的簡素化。中國的繪畫卻沒有像日本的繪畫那樣走向極端。
  江戶中期的禪僧仙厓(1750~1837)畫有一幅叫作《秋月圖》的圓相圖。該畫所描繪的是投射在什麼也沒有的空白(白紙)中的秋月,並寫了以下一首贊詩:
  太虛舍影見,斷念秋月夜。
這首詩把秋月比作自我,表現出徹底捨棄自我,與空為一體的絕對自由的心境。
  仙厓還有一幅《○△□》圖。該圖在他的禪畫中是獨一無二的,據說歐洲也介紹過。因為該畫是禪林象徵畫的開端,所以具有很大反響。乍一看,與其說它是畫,倒不如說它是符號更為貼切。所以對該畫,便有了各種各樣的詮釋。
  據衛藤吉則氏說,鈴木大拙是這樣解釋該圖的:此乃無○中生有△,合而為□之圖也,亦即展現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圖。但衛藤氏認為,仙厓的這幅圖,若順著仙厓的筆跡,則應按□△○的順序排列,然後才能作出解釋。若從圓相圖的角度考慮問題,這一看法也許是對的。因此,如果只去欣賞仙厓的禪體驗而不進行自我體驗,也就難以理解該圖的真意。
  若從標榜不立文字的禪的立場出發,在禪林畫中,也許理所當然地會產生拒否一切表現的白紙畫。矢代幸雄氏在其名著《日本美術的特質》一書裡指出:受到禪僧和禪精神影響的茶人,把一張不作任何描繪的白紙視為最高的名畫,並為此而作白紙贊。但這種思潮的源頭卻可追溯到中國。矢代幸雄氏還引用了蘇東坡的詩:
素紈不畫意高哉,倘著丹青墮二乘;
無一物處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
  該詩說明蘇東坡與陶淵明所謂的“無弦之琴”和宋白磁的“無文之文”具有同樣的取向。​
  本文摘自
簡素:日本文化的根本(插圖增訂版)
作者| 【日】岡田武彥
譯者| 錢明
出版時間| 2016年9月
2016-10-07 11:22:12
圖博館
菊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5/08/01
  內容簡介
《菊與刀》是二戰后期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國政府之命,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調查分析報告,旨在為美國管制戰敗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據。
「菊」本是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以「菊」與「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並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為「恥感文化」,認為它與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強制力在於外部社會而不在於人的內心。
本書自1946 年出版以來,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已經成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讀書,並被認為是社會科學研究直接運用於政治實際操作的傑出例證。
  魯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早年學習英國文學,故其作品文筆高妙,並善於作詩以及細膩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與《菊與刀》最為著名。盡管她論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論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與關注。

神風特攻隊、櫻花與民族主義--日本歷史上美學的軍國主義化
作者: (美)大貫惠美子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6/10/01
  內容簡介
二戰末,盡管日本正面臨戰敗,為什麼一萬多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兵」自願加入「神風特攻隊」?在這部關於象征主義和美學在日本極權主義意識形態中扮演的角色的出色研究中,作者展示了國家如何通過操縱日本歷史悠久的櫻花的象征意義來說服人們,為天皇「如美麗的飄零的櫻花」那樣死去是一種榮耀。
作者依據學生兵的日記,描述了這些年輕人的痛苦,乃至他們對帝國意識形態的反抗。這些神風特攻隊員熱情地向往世界主義的知識傳統,因此他們不是以軍事眼光來看待櫻花,而是視之為一種痛苦的美麗以及他們悲劇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結的象征。
作者以日本為例,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實際動作。
2017-04-13 23:46:17
圖博館
大貫惠美子,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以歷史人類學、象征人類學研究見長。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多次獲古根海姆獎等學術獎項。着有《作為自我的稻米》(1993)、《神風特攻隊、櫻花與民族主義:日本歷史上美學的軍國主義化》(2003)、《神風特攻隊日記:反思日本學生兵》 (2006)等。
  短評
神風特攻隊員並非(?)信仰軍國主義,為天皇含笑赴死的頭腦簡單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他們大多是出身重點中學、頂尖高校的學生兵,各自擁有一份令人敬畏的閱讀清單和追求愛、純潔、美麗、理想的信仰世界。這些青年的理想主義遭到國家意識形態借助櫻花美學意象的操縱和愚弄,最終把他們送上死亡之路。
知識精英們能夠輕鬆識別(?)出軍方和政府的帝國主義思想的灌輸,但是終究卻輸在了自己追求的東西上了。當他們追求的理想和美學被潛移默化地操縱影響了之後,他們也開始走向了自己的悲劇之路。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作者: 孫隆基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1-6
  作者簡介
孫隆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先後獲明尼蘇達大學及斯坦福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美國堪薩斯大學、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和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現任教於美國田納西州猛菲斯大學。著有《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未斷奶的民族》等。
  短評
所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結構主義之類大詞,實可拋棄不用。反正以後要寫關於“中國人劣根性“”文化優劣“之類的文字,盡可從此書摘抄。別的似乎沒什麼好說的。

「簡素」的背後是「空無」(空無?死亡!) 2016-10-30 維舟

在全球化的時代,任何特定的文化類型常常都意味著一種標誌差異的風格。在這一點上,日本文化無疑有其鮮明的特點——哪怕你沒去過日本,但積年累月在各種圖像、文字中接觸到的那些日本的建築、器具和藝術作品,都會讓你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它們內在地具有某種統一的特質;因而,你或許無法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出日本文化的特質,但當你看到時就能立刻明白,這是日本的風格,而不是中國、韓國,更不是英國和美國的。
2017-04-13 23:47:27
圖博館
這種使日本有別於其它文化的特質是什麼,眾說紛紜,新渡戶稻造認為植根於武士道,岡倉天心主張從茶藝去觀察,鈴木大拙推舉禪的精神,而九鬼周造則覺得是在藝伎生活背後的「粹」(洒脫、洗鍊);不過,這些視角往往多是由某一領域的生活實踐為視角,但「文化特質」應是某種更根本的存在,即能夠日常性地產生出所有這些生活實踐的結構本身。岡田武彥認為,這種根本性的精神特質便是「簡素」。
  中國人多多少少也體會過這種日本式的「簡素」——日本的現代設計往往線條簡潔而富於表達,既保守地暗合傳統禪宗精神元素,又往往因其簡潔而顯得相當現代;無論是在裝飾、餐飲還是包裝上,日式風格通常不求華麗,而以簡易平淡為基調,追求本色和原味,即便是東京希爾頓這樣的五星級酒店,和式早餐也多可見野菜和蘿蔔等尋常蔬菜,而不以花式豐盛、滋味濃郁見長;甚至在格鬥中也是如此,日本的劍道極少華麗繁複的招式,相反推崇質樸有力,如「一刀流」。概言之,日本文化蘊含著某種對自然的敬畏(而不像中國人那樣強調「人定勝天」),更注重本色而拒斥過分人為的修飾添加,強調對內在的靜觀和自我抑制,而非自我彰顯。
  岡田武彥在書中說得明白,「所謂簡素,就是表現受到抑制。由於抑制而追求簡素,原有的內面精神則變得愈加豐富、充實以至深化,這就是簡素的精神,這就是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基本世界觀和審美觀。」他在裡面反覆強調,日本人「立足的根基是未分化的世界」,在文化基因里自認相對於「天」和自然是卑微渺小的,採取一種謙抑的姿態,而不像西洋和中國那樣對世界以更為張揚、能動的積極態度來面對。體現在社會關係中,便是日語有繁複到令人頭疼的敬語系統,語言表達曖昧含糊,語句構造不以主語為中心,人際交往中不突出自我個性(張揚自我往往倒是令人討厭的)。他認為,這都是因為日本人對外部世界的基本態度是「崇物」的,即自視為龐大自然的一員而非與之對立的存在,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下,人們對物的把握必然是直觀的,而不那麼強調理性認識。
2017-04-13 23:48:30
圖博館
如果說這種精神特質在日本最為堅韌而突出,那或許是因為日本人所生活的自然環境較為豐足而滋潤——可以想見,對遠古時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說,這個列島上的森林、水產、植被都是相當豐裕的,而與此同時,遠隔重洋、頻繁地震、海嘯和火山噴發,又使人覺得要掌控自然是極難的。在這樣條件下發育出來的人類社會,自然不同於在兩河流域和歐洲文明中那樣強調對嚴酷單調自然的能動征服,也不同於中國那樣對人力干預自然的信念。呈現在思想和生活中,那就是日本人確實比中國人遠為拒斥「人工」。中國文化(尤其是道家)雖然也強調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但同時卻歷來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人為」在中國思想中也並不含有貶義。事實上,中國傳統上很少欣賞純粹的「自然」之美,相反,一個「人文化了的自然」才是美的,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座山值得欣賞,不是因其本身的自然景致,而是因為有了「仙」這個人文性的存在。
  在這一點上,日本文化的確比中國文化能更徹底地揚棄外表,靜觀內在,它變成了一種對本色的最高讚美,強調不去觸動地欣賞事物本身。這意味著這種哲學認為平淡簡素是最高的美,它所看到的不是那個外表,而是外表之下豐實深厚的內在世界——值得補充的是,它之所以格外拒斥外在修飾,恐怕也正是因為在這樣的觀念之下,任何外在修飾都成了妨礙去體驗這種內在之美的存在。這道理也很好理解:如果你喜歡青菜本身的滋味,那麼做菜時放太多醬油調料,就不再是豐富了菜餚的滋味,而變成了干擾你去品嘗其原味的豐富性了。
  不過,儘管岡田武彥一再聲明「簡素」作為日本文化的特殊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所用以舉證說明簡素精神的原文,一如他自己在書中所承認的那樣,「主要還是從中國文獻中引用過來的」。對這種簡素哲學的形成尤為巨大的禪宗精神(日語中常有「茶禪一味」、「劍禪一味」的說法,指茶道和劍道在精神本質上與禪宗是完全一致的),當然也源出中國。至於主張平淡、樸拙、留白有餘味,乃至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在中國文化史上向來史不絕書。如果這樣推想下去,「簡素」二字尚不足以確切地概括這種精神特質,因為「簡素」本身也是表現形式,其內在精神其實是「空無」。毫無疑問,最早將這一思想哲學化的,正是老子在《道德經》所說的「無為」、「有生於無」。
2017-04-13 23:49:45
圖博館
當然,日本文化很早就表現出其推尚自然的特質,在其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中,被歌詠最多的一種花卻是幼小可愛、並不鮮艷的胡枝子,這確實與中國人在對牡丹、梅花、菊花等的偏好中流露出的審美特性迥然不同;但恐怕也是中國思想的引入,才極大地推動了日本文化的形成。日本人或許遠在無文字的遠古就已推崇這種本來之美,但也要到這種新思想的輸入,才能得以形成生活實踐的結構本身。就此,內藤湖南在《日本文化史》中有個著名的論斷:「過去日本學者對日本文化的起源解釋成樹木的種子本來就有,後來只是由於中國文化的養分而成長起來的。我卻認為比如做豆腐,豆漿中確實具有豆腐的素質,可是如果不加進使它凝聚的外力,就不能成為豆腐。日本文化是豆漿,中國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鹽滷。」兩者的確缺一不可。
  雖然書中不止一次舉出托爾斯泰的話說「擁有永久歷史的民族文化,必有其自身的價值,而不應該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較中談論其價值」,但事實是,岡田武彥在論證「簡素精神」時,一直是在與西洋、中國的三分體系內對照來看的;在這個參照系內,他認為中國是在西洋和日本之間,但更偏西洋(理性的、人為的、能動的、華麗的)。即便是水墨畫,他也要強調中日自有不同,而「日本式的繪畫要比中國式的繪畫顯得更為簡素」。他反覆強調中國文化理智、理性的一面,但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以西方為參照系,卻強調中國文化受感性主導。這與其說是事實論述,倒不如說是在什麼坐標系中進行觀察:中國人的比較坐標往往是二元的「中西」或「中外」,而日本則自古是三元參照系(天竺、震旦、本朝),現在只是把「天竺」替換為「西洋」,有時則乾脆直接以西方作為參照系,而自視為東洋的代表。
  其實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包含內在矛盾的巨系統,日本傳統文化遺產中也有不同傾向的事物同時存在(如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就極具裝飾性),而「中國」和「西方」這樣巨大的文明,則更為豐富複雜。如果說到「日本之美」尚可以用「簡素」二字來概括,那麼要以幾個詞來概括「中國之美」,可就要困難得多了,因為中國之美本身就內在地多元,恐怕首先得定義「中國」本身。
2017-04-13 23:50:53
圖博館
「簡素」與「空無」本身也是中國文化的源流之一,只是中國文化的複雜豐富如江河併流,以詩歌而論,所謂「詩分唐宋」(一如歐洲古典傳統中的品達與賀拉斯),可容納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而唐詩中又可分出許多種風格流派,畫也有寫實、寫意,但日本則善於把一端發揮到極致。也正因為「中國之美」太豐富而很難提煉,不幸的結果之一是:現在的「中國元素」往往變成零碎元素的拼貼點綴而不是內在精神的呈現,而不像「簡素」的日本風格仍以強大的內在延續性提供不斷創新的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簡素」並不僅僅等同於某種現代的「簡潔美學」。西方文化中也有推崇簡潔的一面,但那種精神導源於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注重的是數學、幾何的比例分割(如現代的蒙德里安繪畫),即便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奧卡姆剃刀原則,強調的也是去除繁瑣的實體,其內在精神仍是重實存、理性的特質,而不是那種強調事物本來面貌、餘味未盡的感受,那種只能感覺而不可分析的感知,所謂「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其背後是「空無」。
  說起來,這種對直覺、感性的含蓄與餘味的推崇,除了對自然界的態度,恐怕更多地也因為中國、日本都是某種「高語境社會」,在這樣熟人之間互動為主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很多溝通並不依靠直接說出來的話語,有時一個眼神和表情就已會心。這與其說是「自我抑制」,不如說是「不需要自我表達」,因為這種社會關係中更強調「意會」而非「言傳」,說出來反倒沒意思了。從這一意義上說,這真的完全是對「本來之美」、「自然之美」的推崇而排斥任何人為痕跡嗎?不,它只是以「不顯示人為痕跡」為宗旨,就像「化妝的最高境界是看不出化妝」一樣,但本質上,那仍是一種特殊的人為之美,證據就是:人們欣賞的仍是這種文化精神,而非事物本身。
2017-04-13 23:51:54
阿楨
中國為什麼要花2個多億人民幣,從印度進口茶葉?2020-09-11

  一切的高端都離不開品牌
茶葉,起源於中國,可現在,中國和英國、斯里蘭卡、印度等這些原本不產茶的國家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2019年中國共進口茶葉近4.4萬噸,其中,向印度買了超過1.3萬噸茶葉(同比增長28%),花了3124萬美元。
  近七萬家茶企卻比不上一家立頓
改革開放後,憑藉著龐大的國內市場,中國茶葉產量多年佔據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印度高出近一倍。在出口量上,中國也世界前三強,是印度的近1.5倍。
  一切的高端都離不開品牌
中國共有6.7萬家茶企,但產值普遍在百萬級左右,過億的茶企只有7家,5000萬至1億只有4家。英國茶葉巨頭立頓(茶源為肯雅、南亞等地區),紅茶2019年銷售額就達28億美元,高於中國茶企總出口21.75億美元。主原在於品牌建設的差異。中國茶葉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有限。西方更喜歡喝紅茶,對中國茶葉品牌知之甚少。
  回應
 似是而非的鬼扯文章!況且這腔調的文章很早就有了:只強調了立頓茶的品牌和價值,探討了立頓茶的風格、口味、品種了嗎?!中國南北差異之大,飲食的不同造就了喝茶的喜好不同,黑紅黃白綠,個中滋味更是相差巨大!歐洲的要喝綠茶都不知道有否,真讓他們喝不一定消費的起…..
 出口的茶葉均價15元一斤,那不是什麼好茶吧,估中國產的好茶怎麼也得50元以上一斤,人家不認這個價,也分不出好壞,那就別告訴他們。我們正好喝本國產的好茶。
 兄弟喝茶否?50塊的茶對喝茶的人來說只配煮茶葉蛋。不是諷刺你的意思,只是我自己也喝茶,身邊朋友親戚家茶怎麼也得二三百以上。
 立頓茶在國內都淪為抵擋茶了,招待親友,大家都會說,這是我新搞到的龍井,或者是托人找來的上好鐵觀音。誰會說,這是我新買的立頓茶啊,哈哈,那不是笑死人了。
 西方再加媚外華人必然打壓中國文化,這是歷史慣例,好東西也不會給關注,比如污蔑中餐油多。不必太在意西方人的看法,用實力去壓倒西方就是了
2020-09-13 09:23:52
阿楨
疫情炸出萬華「阿公店」違規營業亂象 監委要查 2021-05-21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升高,確診案例人數急速增加,經疫情調查發現,許多確診者曾至北市萬華區茶藝室消費;媒體報導,萬華區百餘家俗稱「阿公店」茶藝室(Sexy Tea),多數登記營業項目為飲食店業,與實際從事有女陪侍之飲酒店業之營業項目不符,相關主管機關卻未積極取締,成為此次防疫破口。監察院21日發出新聞稿稱,監委林國明對此問題甚表關切,申請自動調查。
  相關新聞
萬華阿公店酒池肉林一絲不掛 竟合法 不列八大行業?
阿公店俗又大碗3天炸348確診 老司機曝:敢玩敢脫

轉戰中南部! 傳北部酒店小姐 南下偷接客 @中天新聞 2021-05-22

疫情衝擊,娛樂產業和八大行業全數暫停,雲林有護膚業者,把鐵門拉下私下接客,警方調監視器戳破謊言,另外,外傳北部酒店小姐,整團南下,透過網路接客,其中又以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最為搶手,台中警方還抓到賣淫女子,以三千元代價從事性交易,被發現時披頭散髮衣衫不整。
一般俗稱之「八大行業」,指依「臺北市舞廳舞場酒家酒吧及特種咖啡茶室管理自治條例」管理之舞廳業、舞場業、酒家業、酒吧業、特種咖啡茶室業、視聽歌唱業、理容業及三溫暖業。
2021-05-23 07:23:03
阿楨
抑鬱症會在中國成為“流行病”嗎? 2021-12-17 觀察者網 劉超

日本厚生勞動省2021-12-17資料,日本每100人就有6人曾深受抑鬱症困擾,女比男多1.6倍。1990年,一位年輕男性白領的自殺引起了日本大眾的討論,抑鬱症在日流行的開端。此前,日並沒有“抑鬱症”這個概念。但在美國製藥公司的極力推動下,抑鬱症成為像感冒一樣普通的流行病,均需要看病吃藥。憂鬱:作為一種美的日本傳統
  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只有一個關於抑鬱的精神學術語“憂病”,但它形容的是一種和精神分裂症一樣長期且令人絕望的精神病患。在日常生活中的憂鬱並不是一種病,更多的是與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等社會存在相聯繫。是一種受人尊敬的心靈境界,普遍接受的做法是當事者去尋找自己痛苦中的社會和道德意義。例如日本美學的三大核心便是物哀、幽玄、寂,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源氏物語》“如露降生,如露消散,此即吾生。難波之事,夢中之夢。”的美學價值和藝術感染力正是凸顯的一種憂鬱氣質。在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樹的文中,多體現物哀之情,蘊含著人生的徒然、無端的哀愁以及美的終結——那是孤獨沉思、心靈憂鬱的結果。
  到了20世紀60年代,“憂鬱型人格”被海德堡的臨床心理學教授介紹進日本,是“有高度的秩序感,對自己的成就有著超乎尋常的高要求”。到80年代,當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抑鬱診斷標準作為通行的全球標準時,日本精神科醫生認為,美式的診斷標準根本不符合日本現狀,比如情緒狀態低沉兩周就被診斷為抑鬱症。為此,在21世紀初,美國的醫藥公司採取了一系列策略,而日本的精神病專業的學者是接受了美式的診斷標準,由此,普通人就像得了感冒一樣得了抑鬱症。
  回應
可怕的是“抑鬱症”的市場化。
2021-12-21 08:29:02
阿楨
瑞幸咖啡打敗星巴克 2022.08.21 工商時報

大陸連鎖咖啡品牌瑞幸因財務造假,被紐約交易所打入粉紅單交易、高層大換血,企業生命幾可說跌落穀底。未料才短短兩年,瑞幸就轉虧為盈,甚至門市數超越對手星巴克,打出一場漂亮的翻身戰。
瑞幸2022年第二季,總收入人民幣32.99億元,同比增長72.4%。星巴克中國則為5.4億美元,年減40%。此外,瑞幸門市7,195家,星巴克5,761家。
據美國會計準則(GAAP),瑞幸2022年第二季的營業利潤為2.416億元,遠高於上年同期的9,200萬元,利潤率更超過7.3%。尤其瑞幸的自營門市已連續盈利,第二季利潤為7.122億元,自營門市同店銷售增長率為41.2%(星巴克則是下降44%),利潤率為30.6%。
帶領瑞幸成功逆襲的秘密武器,乃是一款新的飲料。2021年4月,瑞幸推出了生椰系列飲料,該飲料頗受好評,在上市一年後累計銷量1億杯。時隔一年,瑞幸玩起了跨界行銷,與大陸老牌飲料「椰樹椰汁」聯名推出的椰雲拿鐵,再次引爆社交媒體話題熱度,第一周就售出了495萬杯。2022年第一季瑞幸咖啡推出了34款新品,對業績形成支撐。
此外,瑞幸也未停止過開店的計畫,繼續向三、四線城市耕耘。另一項讓瑞幸快速趕超星巴克的主因則是疫情。瑞幸門市多主打外帶街邊店,而星巴克向來以商務社交空間、品牌體驗為其強項。三年疫情下來,白領階層對於上述這類空間的使用大幅縮減,加之星巴克門市較大、又選在高房租的黃金地點,輕資產的瑞幸反而有更多生存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瑞幸咖啡竭力自救的這段時期,大陸的咖啡市場上也出現更多的競爭者,除了NOWWA、Manner、Seesaw等,就連中國郵政、資通訊設備大廠華為、體育品牌李寧都相繼傳出有意跨界經營咖啡市場的消息。據艾媒諮詢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大陸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達3,817億元,預計2022年達到4,856億元,2025年達到1兆元。
  回應
星咖真的價高,工作日自己煮(國產的咖啡豆,性價比超高),休息日就瑞幸,星好久沒喝了。
現在點咖啡一般不會考慮星巴克,除非要去約人。
只有找個地方去坐坐的時候才去星巴克,喝的話一般選擇瑞幸,瑞幸的咖啡味更濃
2022-10-31 07:47:1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