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02 06:25:41| 人氣3,247| 回應4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死一線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紀欣(美國法學博士,美國加州執業律師,東吳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的《生死一線間》(商周,2003)是少見由國人首撰的有關安樂死合法化運動及廢除死刑之著作,雖探討對象是以美國為主,只在二篇的末章比較了中美的安樂死及死刑之法律。作者自序道:

安樂死合法化運動及廢除死刑運動在二十世紀末成為世界各國引人注目的焦點。這兩個議題同樣涉及生命權的討論,是當代社會最引人爭議、最敏感的話題。雖然安樂死合法化及廢除死刑的訴求剛好相反,主張安樂死合法化者希望政府允許人提前結束生命,而主張廢除死刑者則希望保存犯人的生命,但是對安樂死及死刑的辯論,都涉及人們對生命的看法,國家、法律與人的關係,更直接挑戰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宗教觀。
另外,社會對於安樂死及死刑的意見分歧且兩極化,而支持和反對安樂死合法化者,與支持和反對廢除死刑者,兩派人馬不僅涇渭分明,更大張旗鼓,向政府進行遊說,並且大力抨擊對方立場。
美國各界人士對二問題之辯論不止多元、豐富且具啟發性,世界上大部分事情並非對錯分明、非白即黑,法律所要解決的事務通常屬於灰色地帶,因此政府在制定法律及推動政策時,應更謹慎小心;法律對人的宰制是全面性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該提供人民完整資訊,人民為保護自身權益,亦應勇於表達意見﹔法律應發揮生活法功能,隨時反應變化多端的社會生態,並兼顧理想與現實;政治人物及法律人責任重大,在立法及執法時,不能隨個人主觀意志而行,而應認真聽取民意。
台灣社會環境演變快速,死刑制度雖已有所改革,但改革幅度顯然不夠,不少國人表示我國應制定安樂死法律,以解決絕症末期病人或植物人,及照顧者的痛苦,但政府因顧慮後遺症太大,始終不願立法。民間對這些議題雖有討論,或因缺乏完整資訊,始終不夠廣泛深入。
作者不以為美國安樂死及死刑制度完美無缺,可作為我國立法或修法時之藍本,但我國在安樂死及死刑議題上,與美國有不少相似之處:兩國均保留死刑且持續處決人犯,兩國民意均高度支持死刑,亦均面臨改革死刑制度的壓力;兩國均有進一步制定安樂死法律之社會條件,但均擔心安樂死逐步合法將帶來各種後遺症,因此,美國在該二議題上的法律演變,及民間對二議題的蓬勃辯論,值得國人參考。
在死刑部分,美國法院及各界人士對於何種罪行方應求處死刑、死刑是否太過殘忍及不人道、民意為何支持死刑、死刑是否有嚇阻犯罪之功能、死刑判決如何能符合程序正義、及死刑是否可由其他方法取代等議題的討論,顯然可供我國在考量死刑存廢問題,或進一步改革死刑政策時參考。在安樂死部分,美國對於安樂死是否合乎道德倫理、醫界如何看待安樂死、法律應如何規範安樂死、究竟何種形式之安樂死應被允許、何種形式安樂死應嚴加禁止、及如何避免安樂死合法化後產生弊端等議題的討論,應有助於國人對安樂死議題的認識

旣然「社會對於安樂死及死刑的意見分歧且兩極化,而支持和反對安樂死合法化者,與支持和反對廢除死刑者,兩派人馬不僅涇渭分明,更大張旗鼓,向政府進行遊說,並且大力抨擊對方立場。」
那麼我主張:法律及社會應從個人撤出,所有不實際且直接傷及第三者的個人自願行為,均不應立法禁止及輿論批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65/20050917181309
故不應立法禁止安樂死,如果有人主張禁止,那麼這些人(而不是全社會)應負担瀕死者的醫療照顧。

愛說笑!有人就自認有替天行道的權利,至於醫療照顧嘛,就交給健保和家屬吧!

算了!反正法律即強權,會如何立法,取決於當時當地的權力結構,至於下述(先貼安樂死)無解的爭辯,就當作辯論遊戲吧!

安樂死(euthanasia[1])是一種給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無痛楚或盡其量減少痛楚地致死的行為或措施,一般用於在個別患者出現了無法醫治的長期顯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對病人造成極大的負擔,不願再受病痛折磨而採取的了結生命的措施時,經過醫生和病人雙方同意後進行,以通過提前死亡的方式減輕痛苦。
目前醫學界對「安樂死」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不過在操作層面,主要可分為「主動安樂死」和「被動安樂死」兩大類,前者是按病人要求,主動為病人結束生命(例如透過注射方式);後者是按病人意願停止療程(例如除去病人的維生系統或讓病人停止服藥),使其自然死亡。
以荷蘭為例,目前荷蘭要執行安樂死,須出自病人意願,且有醫生證明病人正處於「不能減輕」和「不能忍受」的痛苦中,醫生和病人之間也得先達成共識,確認安樂死已經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安樂死在許多國家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例如美國的特麗·夏沃的案)。目前已立法容許安樂死的地方有荷蘭、比利時、美國奧勒崗州等等。
主動安樂死不斷有人在討論,被動安樂死則長久以來都有人在做,甚至為人所接受(如拔除絕症病人維生的機器)。自願的安樂死也是常見的例子,如醫生尊重一位耶和華見證人或基督教科學會信徒的意願,而沒有為病人輸血救命等。
  有些人反對任何形式的安樂死,理由是有些晚期癌症病人被宣判在三個月內就要死亡後,病人仍然活了下來,安樂死會導致醫生放棄控制疼痛和發展臨終護理措施的努力,但是大多數人認為某種形式的安樂死是醫務界已採取的常規措施。1973 年 12 月 4 日,美國醫學會在國會的代表聲明說:「一個人有意結束另一個人的生命——無痛苦致死術——是違反醫業本性的、違反美國醫學會政策的。
安樂死會有相當多的好處,一般來說,安樂死的對象僅局限於腦死或不可逆昏迷病人或死亡已不可避免、治療甚至飲食都使之痛苦的病人。對於這些病人來說,或者作為社會的人已經消失,或者生命價值或生命質量已經失去,有意義的生命已不存在,延長他們的生命實際上只是延長死亡、延長痛苦,因此,實行安樂死是符合他們自身利益的。
  安樂死有利於死者的家屬。家屬對家庭成員負有照料的義務,但是為了一個無意義的生命去消耗有意義的生命,是過份的要求。對於上述種類的病人,家屬已承受極大的感情或經濟壓力,他們處於十分為難的處境,安樂死可把他們從這種壓力和為難處境下解脫出來。
  從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來說,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這類病人將越來越多,社會有義務分配相應的資源去救治鰥寡孤獨、殘疾及年老體弱者,但是維持這些越來越多的無意義生命,終有一天將使社會不堪負擔。安樂死可使社會將有限資源合理使用於急需之處,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基本上,反對主動自願的安樂死有四種說法。其一是這違反自然定律,我們有權保護生命的天然傾向,主動的安樂死違反了這種傾向。第二個理論是,主動自願的安樂死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違反了生命尊嚴的原則,只有上帝才能取走一個無辜的性命,我們生存之權利是不能被免除的。第三個理論是滑坡理論——如果我們允許安樂死,就會導致它被濫用。第四個理論的支持者經常在「殺死」和「任其死亡」之間找區別,因此,被動安樂死有時候可以說得通,主動安樂死則不然。
IV. 個人立場
反對主動自願的安樂死有四種說法是非常薄弱的。首先,自然定律不能用來批判自殺或安樂死,假如我們嚴格遵守自然定律,就必須禁止使用藥物。認為主動自願的安樂死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這其實是一種輕蔑的說法,假如造成人們死亡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那麼,使用藥物避免人們死亡也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故此,這一論點也不成立。至於滑坡理論,我們不難發現有太多的東西是可以被濫用而傷害我們的(如:刀子、汽車、藥物等),但我們卻不會立法去阻止人們使用。對於最後一個理論,我們可以發現「殺死」和「任其死亡」之間的界線很難劃分得清楚,故此,也很難定論。
  安樂死是否可接受呢?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應從醫學的角度入手,一般來說,醫務人員有職責為病人提供醫療和照顧,但是,在某種情況之下,病人雖然還有些生理活動,但已不再有人的生命,因此,醫務人員的職責已經中止,繼續為病人治療只會增加病人及其家屬的痛苦,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病人主動要求的安樂死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為了避免安樂死被濫用,筆者認為,允許安樂死必須具備某些特定的情況,包括了:
治療無效。在這個情況下,病人無論接受甚麼治療都不可能痊愈,並且會很快死亡,提供營養和補充水對病人非但無益,反而會直接增加痛苦。
無治療益處。有些被診斷為持久喪失意識的病人,包括無腦兒、植物人和臨終前昏迷的人,我們很難知道醫療對這些病人是否有益,因為他們不可能有任何經驗,維持他們的生命主要是為了他們的親朋戚友。
負擔不成比例。對於某些病例,正常的營養狀況或液體平衡可以恢復,但對病人的負擔非常沉重。並且這種恢復也不能使病人的疾病好轉,不給這臨終病人人工營養和補充水,病人更好過一些,因為接受治療可能發導致其他併發症。
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pastoral/euthanas01.html

<安樂死制度存在的問題> 作者:謝秉錡律師

在安樂死制度是否應存在的爭議中,涉及了憲法人權及醫學倫理上的核心問題,這些問題存在已久,本文將之整理如下:
( 一 ) 在肯定安樂死存在的論點為「 安樂死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結束病患因為病痛所帶來的痛苦。「痛苦」本身無法測量,而我們也沒有辦法用道德來加以評斷。每種痛苦的程度對任何人所代表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再加上,病患除了面對疾病本身的疼痛外,還必須忍受因為生病所帶來的心理挫折,例如:因為生病而使得身體功能損失、意識喪失以及逐漸感受到失去生命尊嚴等。也因此,一些受不了病痛的癌末病人多會尋求安樂死以求解脫。…再者,安樂死所強調的是一種「自我主宰生命、人生而自由」的理念。雖然法律賦予每個人自由平等的權利,而在此概念下,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自己可以擁有「生的權利與死的尊嚴」 。
( 二 ) 可是上述的論點卻出現了許多盲點,茲說明如下:
1 、就憲法層面而言,雖然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生與死,但是卻不容許第三人決定自己的生與死,這此是一些主張廢止死刑國家的論點,這論點認為國家也沒權利決定人民的生或死。而主張安樂死的人士雖認為人民可以自己決定生死,可是安樂死的實施卻必須藉由第三者 ( 通常是醫生 ) 來操作,這時卻變成醫生來決定患者的生死,這已違反了「不容許第三人來決定自己的生死」的憲法規範。一個國家如果禁止死刑存在,卻又同意安樂死,這個國的憲法基礎就有衝突。
2 、再來,就植物人言,常是家人受不了精神及金錢的付出,而請求安樂死,這時又成了第三人決定自己的生死,這種情形是否亦屬實施安樂死的範圍,亦成問題。
3 、就醫學倫理方面言,傳統的醫學教育下,死亡與疾病是醫生的最大敵人,醫療的目的即在於預防、治癒疾病、免除死亡、延長生命。安樂死的概念則在挑戰傳統醫學的基本哲學以及道德判斷。其在某種程度上有「終結生命」的意味,所以,當醫師在執行安樂死處置、拔掉病患身上的呼吸器時,常容易產生自我價值的混淆。而醫師到底是疾病的治癒者還是生命的終結者,也相對的影響了傳統的醫病關係。
4 、更甚者,許多人亦擔心,若開啟安樂死的例子,將造成日後條件將不斷放寬,而越來越多弱勢團體想要透過安樂死來尋求解脫,這會使社會階級的對立越來越明顯,由於有這些考量,所以安樂死的問題到現在仍是一個困擾許多人的爭議。
( 三 ) 但安樂死制度雖不可採,惟卻可以採緩和式安樂死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安寧照護制度」:
1 、 安寧療護「是一種有別於一般傳統醫療,由一組醫療專業人員以完整的醫療來緩解癌症末期各種不適症狀,並以愛心陪伴癌症末期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提供身、心、靈的全人照顧,協助病人及家屬面對死亡的各種調適,真正做到生死兩無憾的境界!」因此相較於消極性的 " 等死 " ,安寧療護更多了一份尊嚴與無憾。
2 、以目前的統計數字看起來,近年台灣地區因癌症死亡的人數每年超過三萬人,相對影響的是三萬多個家庭!一般人面臨家人生病,特別是癌症末期病患家屬,往往因為醫療照護的專業性不足,而不知所措,病患因病痛的痛苦,看在家人的眼裡更不知道應該如何讓病患在生理或心理上取得平靜,尤其是當積極治療已經被判無效之時,參與安寧照護制度之人員即認為「安寧病房的成立,更深化了醫院管理意涵,就是讓病人的生命活出尊嚴。具體一點講,無法積極治療並不代表等死,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因身體病痛或強制治療而不得善終,病人和家屬都痛苦;若轉換一個角度的想法,透過安寧緩和醫療服務,而讓病人往生得有尊嚴,未嘗不是另一種積極的想法。」
3 、安寧照護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支持安樂死與反對安樂死的爭議第三條出路,他並不碰觸憲法上生存權的核心問題,也避開了醫療倫理盲點。就憲法上生存權問題來說,因為安寧照護制度肯定人有自己決定生死的權利,所以病人可以請求停止無謂的治療,僅提供減輕痛苦的必要醫療,質言之,病人尋求解脫的方式,都是在病人自主決定的情形下為之,他人並不假手或介入。
4 、就醫療倫理面而言,安寧照護制度的存在,也不挑戰醫學的價值觀,因為醫生雖有救人的義務,但病人也有拒絕接受治療的權利,若病人拒絕接受治療,醫生就不應該強要求病人接受治療。
5 、安寧照護制度唯一無法解決的問題是植物人的親屬請求實施安樂死的問題。因為在這種情形下,安寧照顧制度無法適用,不過,照顧植物人的親屬,常係因壓力太大而有情緒上或金錢上的困難,政府似應透過社會福利制度來協助這些人。
安樂死制度,向來都是世界各國非常難處理的爭議所在,雖然世界各國的民間成立許多促進安樂死合法化的組織,但多數國家並未正式准許安樂死。台灣目前並未有安樂死的法案提出,但是在民國八十九年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保障人民的善終權。筆者以為,安寧照護制度的存在,為這爭議解套的另一選擇。
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27/topic1_1_1.htm

台長: 阿楨
人氣(3,247) | 回應(4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雖然他們是無辜的》
此分類上一篇:《刑罰社會學》

顯示全部40則回應

阿楨
八旬翁釘死久病愛妻【聯合報記者袁志豪2010.12.27

工程師退休的老翁王敬熙疑似不捨患有帕金森氏症的愛妻王孫元平為病所苦,昨天在家用鐵鎚將整支螺絲起子敲進妻子的前額頭頂端,並摀住她的嘴巴釘死後,再向警方自首。王十分冷靜,直到被依殺人罪移送台北地檢署偵辦時,還神情自若,對著鏡頭連聲說:「好」,檢方已將他聲准羈押。
昨天上午八時,王敬熙(八十三歲)在台北市三福街家中, 拿了五、六顆疑為FM2藥物,向坐在餐桌旁椅子上的妻子王孫元平(八十歲)騙稱是胃藥,讓她服下;王等妻子熟睡後,將座椅轉成面向窗戶,再拿出一支長約十五公分的螺絲起子與鐵鎚出來。
將近九時,王敬熙站在王孫元平面前,將螺絲起子對著她的前額頭頂端,再拿鐵鎚狠狠釘下,妻子第一下痛醒,但王摀住妻子的嘴巴,繼續搥第二下、第三下,直到整支起子沒入頭蓋骨內才停手。
王敬熙確定王孫元平已沒氣息,上午九時廿分打電話向警方自首殺妻,並冷靜坐在家中沙發旁的椅子,看著妻子遺體,等著警方上門勘查;他全程配合警方調查,並在媒體詢問時,向鏡頭說:「為什麼這麼做,都寫在部落格裡了。」
王敬熙供稱,妻子患有帕金森氏症,只要發作,嚴重時四肢至全身都會不斷震顫,外加搖頭和言語不清;而妻子在中秋節前還摔斷腿,裝了四支鋼釘,行走不方便。他並不是不願意照顧妻子,但看她這麼辛苦的活著,實在很捨不得。
王敬熙供稱,他與老妻十多年前就決定要安樂死,還協議先死的人是福氣,因此要讓妻子先死,而他有責任讓老妻死亡;昨天他突然想起這個承諾,決定付諸實行,在未告訴老妻情況下,讓她先走。
檢警相驗時,螺絲起子緊緊插進王孫元平頭蓋骨,連法醫都無法拔出,檢警決定剖驗, 釐清致死部位。檢察官指示警方通知兩老人在美國的兩個兒子返台,詢問家屬意見再決定如何處理遺體。
警方指出,王敬熙的說法只是片面之詞,不代表他與妻子真有協議,因王有透露將隨妻子一起死的念頭,檢警已將他聲准羈押。
延伸閱讀》
‧「王老頭」的部落格
‧王老頭夫婦決定要安樂死
‧王老頭:獨居老人的惶恐
‧釘死妻 老翁曾PO文:活夠了
‧耶誕悲劇…照顧者,最需要被照顧
‧「我殺了老婆」 致電警察牧師
‧釘死老妻 卻百般護妻遺體
‧兩兒在美 平安夜獨唱聖歌
‧冷眼集/愛到深處 豈忍心奪命
‧王怕人虐妻 趕走幫傭
‧「我來就好」子女別聽信
‧重病雇主發飆 受不了就逃
‧江宜樺:強化喘息服務
‧新聞辭典/帕金森氏症 常併失智
2010-12-27 10:10:38
版主回應
西班牙恐怖護理員 1年殺11老人 【聯合報2010.12.02

頤養天年的退休之家竟成了絕命終結站。西班牙一間退休之家的護理員承認,曾經利用漂白水、過量胰島素或混合藥物等方式讓11名老人「安樂死」,問題是沒人要求他協助。
45歲的維拉在東北小鎮奧羅特的卡利塔退休之家工作,10月18日遭逮捕,他承認殺死3名年長住戶,「結束他們的痛苦」。
維拉告訴法官,去年以來,他還殺了另外8人。維拉給予其中2名受害者過量胰島素,另外6人則施以混合藥劑,這8人都被退休之家的醫師登記為自然死亡。但醫師在1名上月去世的85歲老婦嘴巴和喉部發現灼傷後起疑,向警方報案。維拉坦承,該名老婦與另外2名死者被他強灌漂白水。
維拉去年殺害2人,第1起在去年8月,今年9人遇害。他表示受害者都很喜歡他,他要幫助他們結束折磨,包括阿茲海默症、發燒與其他慢性病。維拉工作5年期間,共59人死亡,其中有27人是在他上班時去世,他只承認殺害11人。

死刑藥缺貨 竟用動物安樂死藥!【聯合晚報2010.12.17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16日用動物安樂死藥處決一個殺人犯,創美國首例。批評者擔心這個做法成為先例。
58歲的杜提被以戊巴比妥 (pentobarbital)處死。這本來是獸醫才用的動物安樂死藥物。處決過程從當地下午6時12分開始,犯人在6時18分確定死亡。
總部在華府,專門觀察死刑的「死刑資訊中心」證實,杜提是第一個被以戊巴比妥處決的死刑犯。
注射藥物執行死刑的首選藥物硫噴妥鈉 (sodium thiopental)在美國只有Hospira藥廠生產,目前缺貨,好幾個州這幾個月來苦尋無獲。Hospira要明年初才繼續生產硫噴妥鈉,有些州只好暫停執行死刑,有的則向政府申請從別州或海外進口。
奧克拉荷馬州上月獲得法院裁可,使用戊巴比妥,裁可的理由是法官認為使用的劑量「足以使犯人陷入無意識狀態,而且可能使大多數犯人致命」。
死刑專家則警告,戊巴比妥未經適當審核,可能不足以使受刑人在接下來的注射階段保持無意識狀態。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伊莉莎白‧席梅爾表示,「第一劑藥很重要,如果施用得當,第一劑藥就能夠使受刑人進入無意識,而對第二、三劑注射無感,但是,使用從來沒用過的藥,你無法確定藥劑調配是否恰當,以及獄方有無足夠知識技術來使用」。席梅爾和批評者認為,應該等到硫噴妥鈉恢復生產再執刑。
杜提蹈犯強暴、搶劫、開槍殺人未遂,被判三個死刑,2001 年,他勸同室囚伴懷斯假扮人質,好讓他獲得轉入單獨囚禁,他捆綁懷斯雙手後,將懷斯活活勒死,然後寫信給懷斯的母親,詳細描述懷斯死狀。杜提是今年美國第46個、奧克拉荷馬州第三個伏法的死囚。

動物收容所成墳場 73%遭安樂死2010-12-08 公視

國內的動物收容所一直遭到動保團體的批評,他們指出進入收容所的貓狗,被安樂死的比例高達七成三,目前的收容所並不是扮演中途的角色,而是很多流浪動物生命的終點。
為了改變形象,農委會最近恢復了評鑑制度,希望鼓勵做得好的收容所,也讓表現不好的能迎頭趕上。
保護動物不是口號,農委會展現實際行動,頒獎表揚給優秀的公立動物收容所,包括台北市和台中市,因為管理做的好等等理由,得到特優的獎勵。
不過農委會也坦承,還有十多個縣市表現的不太好,名單先不公開,國內的動物收容品質,的確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動物社會研究會多次深入調查,發現國內的公立收容所問題很多,包括把流浪犬貓當成垃圾、交由清潔隊來捕捉,有些縣市捕捉的數量高過於收容數量,動物不明死亡或失蹤的數量高達四成,而動保團體也拿出農委會統計的數字指出,從八十八年到九十七年這九年間,有高達七成三的動物被送入收容所之後,下場就是安樂死。
動保團體批評,在台灣因為一般民眾認養的比率過低,進入收容所,對於多數流浪動物來說、其實就是生命的終點。
2010-12-27 10:29:15
阿楨
母親多次陳情 讓王曉民安樂死【聯合報2011.01.05(另參本館:《生死一線間》 假日孝子

人生能有幾個四十七年?漫長的床側照顧,王曉民家人忍受的辛酸、折磨,非局外人能體會;她母親趙錫念在世時,最怕身後無人照顧女兒,多次向總統陳情讓王曉民安樂死,引來無數同情,但迄今都未能獲法律允許。
趙錫念民國八十五年胃癌去世;病故前,她還是躺在病床上,一字一淚地寫下希望愛女安樂死的原因,並寄給熟識的記者;一位母親臨死前的陳情書,引發社會各界討論,星雲法師、證嚴法師都曾發表看法,並探視王曉民。
「女兒永遠是我心中的寶貝,守著青春已消褪、容顏已枯萎的女兒,我也曾掙扎、埋怨過,直到罹癌,我仍得忍著癌細胞的侵蝕,要為女兒堅強的活下去。」趙錫念在陳情書裡寫出愛女情切。
但她也哀怨地說:「王曉民日日都得靠抽痰度過危險,甚至每隔十五分鐘就得抽痰一次,這對一個母親來講,沒有比天天都得面對孩子受到窒息的威脅還要痛苦的事了。」
王雲雷、趙錫念夫婦疼愛王曉民,女兒變成植物人後,兩人對女兒的愛更濃烈。退休多年的原高雄縣大樹鄉公所社會課長蔣世源說,趙錫念即便臥病在床,仍時刻掛心女兒安危,樓上樓下裝了很多監視器,「她自監視器觀察女兒狀況的情景,至今都常在我腦海裡浮現」。
他說,王家長期雇看護、廿四小時輪班看護王曉民,除定時抽痰、翻身,還會為王曉民全身按摩,避免她長褥瘡及肌肉萎縮,「王曉民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皮膚比嬰兒還細嫩」。
民國八十八年三月王雲雷過世,蔣世源曾去看過王曉民,並記得那天王曉民一直張著嘴,眼角噙著淚,每次他喊著「曉民」時,王曉民就會眨眼,從那時,他才真的相信王曉民「是有知覺的植物人」。
王曉民的妹妹王曉嘉曾經對媒體說,外界都以「植物人」形容姊姊,但姊姊有喜怒哀樂,「我們全家都不認為她是植物人!」
也因為這個緣故,趙錫念雖然希望政府立法讓王曉民安樂死,但她丈夫及另三名女兒都反對,曉民的父親王雲雷還邀記者到家裡「見證」女兒會對他笑,要求媒體不要再討論女兒的安樂死!
相 關 新 聞
‧17歲車禍成植物人,躺47年 王曉民走了
‧親情、外援支撐 王曉民存活47載奇蹟(楨:長照者之畸刑!)
‧拔管「安寧死」 植物人不適用(楨:惡法!)
2011-01-05 10:17:47
版主回應
陳長文的卑微請求 立院協商破局【聯合報 2011.01.05

紅十字總會長陳長文籲修正就業服務法,延長外籍看護在台居留期限,立院朝野昨天中午進行協商,民進黨立委陳節如與黃淑英表達反對,強調此舉會排擠本國勞工,堅持不准延長。朝野協商宣告破局,本會期確定無法完成三讀。
依照議事規則,朝野協商未過的法案,從提案發起日起有一個月的協商期,此案已確定無法在此會期通過;熟悉議事運作人士表示,新會期一開始將進行總質詢,最快也要三月才審法案,陳長文的外籍看護五月即將離台,修法恐怕來不及。
陳長文日前以「一位極重度殘障兒子的家長」的身分,多次奔走國會請命,並拜訪立法院長王金平、藍綠立委,希望修正就業服務法第五十二條,延長外籍看護在台期限。報導一出,引發社會熱烈回響。
得知協商破局,陳長文昨晚淡淡地說「又多一些挑戰」,一個父親卑微的請求,卻被外界認為是矯情,這確實「始料未及」,他更無法認同反對立委的言論,畢
據透露,朝野協商過程氣氛不佳,陳節如一開始就表明反對立場,認為陳長文來立院遊說,此風不可長,延長外籍看護年限也不能解決問題,草草吃完便當後,旋即離開,讓在場立委一片錯愕。
提案修正的國民黨立委鄭麗文對此表示「非常遺憾」,搖頭嘆息無法接受結果。
鄭麗文表示,外界對延長外籍看護可能引發的問題,她都解釋過了,也一再強調延長外籍看護不會排擠本勞,更不影響外勞額度,「不懂反對的委員在想什麼」。
相 關 新 聞
‧立委陳節如:照料重障兒不靠外傭
‧陳節如:我兒比陳長文寶貝還慘
‧外籍看護延長12年 林益世:各界支持
‧聘非法外勞、超收費用 停業最長1年

一國兩制 長不出長照【聯合報╱王品/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2011.01.05

陳長文提出外籍看護工作年限延長為十二年的議題之後,很多人都在問:外勞便宜好用,那本國的長照體系怎麼長得出來?如果政策一直是讓外勞更易申請,那結果不是形同把台灣的長照整個「外包」給鄰國了?
外勞「好用」,表示外籍看護勞動處境確實需要改善;不過就「便宜」而言,不僅現在便宜,將來外勞若納入長照的一部分,也仍舊會是相對便宜的。所以邏輯上來說,外勞「便宜好用」不是造成我國長照體系長不出來的原因。(楨:邪者偏見!)
我國長照體系長不出來,是因為這個惡性循環:
一、現行申請外籍看護的資格、程序與評估方式,是假醫學之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造成一國兩制。申請外勞走的是「醫院—醫師—診間評估」的程序與標準,而申請政府的居家服務,走的是「長照中心—照顧管理專員—家訪評估」。這兩種服務,都有服務到「極重度」失能的人,為什麼前者不需要家訪就能評估「需要二十四小時照顧」?
二、因為申請外勞有這個方便門(漏洞),導致資格標準與評估機制容易作假。日前發生弒妻悲劇的王老先生,就在他的部落格上說,資格不符的人想請仲介弄到資格的行情價是三萬元。花三萬元就能買到之後九年的二十四小時照顧服務,這個鼓勵作假的誘因強不強?
三、不管是勞政、社政、衛政單位,都毫無「抓作假」的節制管道。徐薇濫用外勞被查,是因為她大剌剌在電視上談「外傭打掃經」,勞委會被動去查。但是對於評估時就作假、使用上也作假、被照顧的人已經往生了仍然作假繼續使用外勞的,政府何曾制度性地去查?相反的,如果使用政府的居家服務,每個個案、每天的服務,服務員都被要求填寫服務內容與花用時間。想想台灣怎麼做到「騎機車戴安全帽」、「垃圾不落地」、與「捷運站裡不准吃喝」這三件世界奇蹟。哪有什麼台灣管不了的事?是不為也。
就是因為這三環節的惡性循環,導致台灣的外籍看護每年成長一萬人,目前有十八萬外勞在台灣家庭照顧身心障礙者與虛弱老人。
政府居家服務呢?每年永遠只服務二萬多人,每年只維持四千多個照顧服務的就業機會(含全職、兼職)。為什麼這麼少人在使用政府的居家服務?就是因為申請外勞有「不公平的方便」,所以才容易申請,才把「未必需要二十四小時照顧」的人也吸引去使用外勞,造成居家服務長不起來,而政府竟然打算在幾年後就推出長期照顧保險。
如果這種一國兩制繼續下去,政府的服務能量持續沒有成長,請問長照保險到時候要怎麼服務大家?最後長照保險是不是變成「強迫儲蓄」的騙局一場,強迫人民年輕時儲蓄,到老,再發錢給你請外勞、請太太、請媳婦、或請子女照顧?
2011-01-05 10:25:13
阿楨
末期病人昏迷 家屬同意可拔管【聯合報╱記者錢震宇2011.01.11

不讓臨終成為痛苦的延續,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案,日後已插管的末期病人意識不清時,可由最近親屬提出終止施行心肺復甦術要求,經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後,即可拔管,停止救治。
同時,健保IC卡中的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註記,可視為意願書正本,與意願書同具效力。截至去年一月止,已完成註記的三萬四六一○人將可立即適用。
依現行條例規定,病人在進行插管治療前,家屬可決定做或不做;一旦插管,除非家屬能提出證據證明病人在意識不清前,曾表達不接受插管等心肺復甦術,否則醫師不能終止或撤除心肺復甦術。
新法讓「安寧死」規定更加明確,但有意願執行安寧死的病人,必須先由兩位醫師診斷為不可治癒末期病人,且病人須自行簽署意願書,若已昏迷,則由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代替。
所謂的最近親屬,依序為配偶、成年子女、孫子女、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及一親等直系姻親。
最後還要由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召開審查會,審查會必須包含醫學、倫理、法律專家及社會人士,其中倫理、法律專家及社會人士的比率,不得少於三分之一;通過審查後,才能終止或撤除心肺復甦術。
提案立委侯彩鳳認為此法修正後,可避免每年十萬餘末期病人得不到善終所成的悲劇。立委陳根德說,為讓末期病人安詳尊嚴地善終,同時不要造成家屬痛苦,修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對家屬、病人、醫師都好」。
健保IC卡在二○○六年七月增列安寧緩和意願註記後,至今有六萬多人簽署安寧緩和意願書,超過三萬人健保IC卡已註記。但有些末期病人送醫時,因未帶健保IC卡或無法出示意願書,醫師在有疑慮下,仍進行救治。
2011-01-11 09:16:18
版主回應
觀察站/安寧條例三讀 細節付之闕如【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2011.01.11

為求一個善終,真的有這麼難嗎?急重症患者一旦插管,就得等到死亡,才能拔除維生系統,這點早被醫界及人權團體所詬病批評。儘管立法院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但實際查閱相關細節,卻發現想要善終,仍是充滿障礙與困難。
僅3萬人簽安寧醫療意願
衛生署統計,目前國內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註記」只有三萬多人,但每年死亡的有十幾萬人,大部分急重症患者都沒有事先簽署,未在健保卡上註記,萬一發生不幸,仍要經家屬同意放棄急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等嚴苛條件,幾乎很難善終。
許多人將善終視為人生的福份,但修正草案中仍預留重重障礙、關卡。例如,病人如果想拔管,首先得取得父母、配偶及子女等三方的同意,其中只要有一人反對,就無法拔管。
標準嚴苛 善終仍有關卡
衛生署訂出嚴格的標準,目的在於防範醫療糾紛,但過於嚴苛的標準,還是讓善終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子女如在國外 ,臨時無法聯繫上,如何解決?如果為了爭奪遺產,不孝子女不肯簽字,讓老父老母在病床上苟延殘喘,這又該怎麼辦?
儘管衛生署認為這是國人醫療改革的一大步,提供每個人第三次求取善終的機會。但似乎為德不卒,因為只要牽涉到遺產或親情等問題,就可能出現太多的變數。
平心而論,求個善終,應是人類最卑微的請求,但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人身上插滿管,一心求死,卻仍痛苦活著。政府不應以今天的修法成果為滿足,更應突破限制,讓更多人免除許多不必要的阻礙,身後一路好走。
2011-01-11 09:17:20
阿楨
無效醫療改革 邱文達:罕病癌症先討論【聯合報2011.04.17

為避免過多的「無效醫療」導致健保與醫療資源的浪費,衛生署長邱文達表示,首波抑制無效醫療的改革方案,可能先討論罕見疾病與癌症治療。
立法院一月初已通過二代健保法首度增列拒絕無效醫療的相關條文。邱文達指出,不只針對急救無效、癌末等重大疾病者,進行無謂救治可能引起無效醫療爭議。藥品、醫療器材在臨床實驗上把關不嚴,無法給患者帶來最佳療效,「也是一種無效醫療」。
邱文達表示,這項改革方案應納入公衛、臨床醫療與社會倫理等多方意見討論,並考量社會觀感,才不致引起爭議。
邱文達強調,沒有人願意自己的親人被醫療資源放棄,未來無效醫療的改革,除了衡量成本,還需納入社會觀感與社會責任。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建議,無效醫療定義涉專業的技術評估,應邀集科學、社會、人文等專家共同討論,再報請健保委員會決定。
中央健保局局長戴桂英表示,無效醫療定義,涉及專業判斷與醫學倫理問題及如何改善資源不當耗用,詳細實施日期還有待行政院公告。她認為,解決無效醫療缺失,不光只是為了替健保省錢;對於臨終患者,在不涉及倫理爭議的前提下,幫病人求「善終」,才是醫療真正目的。
相 關 新 聞
新聞辭典/無效醫療→搶救無益
人工延命30天 排擠五人住加護
葉克膜救命? 柯文哲:多是無效醫
到院前已死亡 還是救給家屬看
「活著」的意義 面對生死總要有人當烏鴉

(另參本館:《誰將生存?》 白色巨塔的謊言 醫政一家親 假癌症之名 《生死學》叢書 《生死一線間》
2011-04-17 10:50:15
版主回應
葉克膜救命? 柯文哲:多是無效醫療【聯合報記者張嘉芳2011.04.17

國內使用「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搶救生命成功的個案愈來愈多,名氣愈來愈大,讓許多瀕死傷病患家屬都指定「葉先生」救治;不過,台大醫院統計一百多名緊急心肺復甦患者發現,使用葉克膜救活病患成功率僅百分之廿六,每人花費四百七十五萬元,平均只能延長卅天生命。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指出,這類救護很多都是「無效醫療」,患者多活一個月,卻不見得能善終。
監察委員黃煌雄昨與台大公衛學院舉辦「第三波健保改革研討會─醫療資源分配正義的探討」。柯文哲應邀談論國內「無效醫療」現況。他說,台大每年光是葉克膜的耗材費就要一億元,這還未包括藥材等其他費用,人工延長患者生命,卻不一定是有意義的生命。研究發現,急診患者死亡當天,逾半數還在抽血、照X光、洗腎、強心針等一連串醫療處置,統計死者生前一個月的醫療花費高達廿八萬元。他說,急診常見患者全身腫脹、四肢發黑,心臟還在跳,這時候急救也不見得會活。
「你怎麼知道不會活?」柯文哲指出,患者即使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擔心醫師與家屬溝通不良,醫療不確定性,及日後衍生醫療糾紛等問題,通常醫師都會幫病患急救,或應家屬要求裝置葉克膜。柯文哲就曾看到,有醫院患者已簽署DNR(放棄急救書),醫院還是使用強心針急救,他問護士為什麼?結果對方回他,「給下一班護士收拾。」
柯文哲說,民眾從小到大,課堂上從未上過生死教育課程,醫護人員即使心知肚明,知道病患救了,也不見得會活、難善終,不想承擔醫療不確定風險,不知道如何向家屬開口,加上昂貴醫療處置可獲得不錯健保給付,所以就繼續不必要的無效醫療處置。
「溝通是第一步。」柯文哲說,國人缺乏醫療生死學教育,面對無效醫療,醫師只會跟病患說「讓我們再拚拚看」這種話。患者每天要燒掉三萬元,這種醫療處置是否必要?值得民眾深思。

到院前已死亡 還是救給家屬看【聯合報記者陳俐君2011.04.17

「醫師,你一定要救他!花多少錢、用什麼特效藥,盡量用,只要能救活他!」這不是連續劇場景,而是每天急診室上演的人性與理性的拔河。
台北馬偕急診醫學科主任張文瀚說,這類到院前死亡的傷病患,醫師還是會盡力的救治半小時。
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陳建生,收治過一名五十歲男病患,工作時昏倒,到院前已無心跳呼吸。老母親要求強心針、心臟按摩,「肋骨都按壓到骨折、斷裂才放棄。」
張文瀚指出,患者若在廿至卅分鐘內急救無效,「就算救回,近半數也會變成植物人。」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蔡維謀觀察,家屬眼見親人瀕死當下,常會驚慌、不知所措,但若有完整參與急救過程,理解醫師已經盡力,多半會「放手」;少部分家屬則會要求繼續救,還會「罵救護車太慢、怪醫師不積極」,糾紛因此產生。
陳建生認為,醫師進行無效急救,撇除強心針、氧氣、電擊等機器資源耗損,「人力才是最大的消耗」。
張文瀚指出,若患者已死亡,卻應家屬要求「救下去」,對其他待救治患者不公平。
蔡維謀則表示,談「資源浪費」對患者家屬太沉重,建議給家屬一點時間,平撫親人辭世的衝擊,充分告知急救內容與結果,降低無效醫療,讓病人「好死」,協助患者家屬心裡「好過」,「婉轉說事實,給家屬時間」,才能有效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活著」的意義 面對生死總要有人當烏鴉【聯合報記者張嘉芳2011.04.17

生命徵象停止,到底要不要繼續救?這個話題雖談論多年,但國人普遍存在「家屬為大、必須體諒」的心態,即使醫護人員知道病患「下場」會很慘,但沒人選擇當烏鴉,反正埋單的是家屬與健保局,造成國內每年的醫療浪費高達數百億元。
「別人做的,是浪費,自己做的,是必要。」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說,正是這種心態,所以面對無效醫療,當事人家屬往往覺得理所當然、理直氣壯。
不過,若有一天親友或家屬出事,因無效醫療患者占床,加護病房沒病床,面臨生命危急關頭,才開始如熱鍋上的螞蟻乾著急。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家人最重要,誰也不想讓出病床。
台大醫院五年前要求第二年住院醫師,必修八學分「急重症生命末期生死教育」課程,之後才能繼續第三年住院醫師訓練,醫師都踏出第一步,但民眾卻沒有機會上生命教育課程,往往親友一出事,就亂了手腳,因為不捨、沒做好心理準備,所以要求醫師一定要讓親人一直「活著」,即便沒有意識,只能靠呼吸器或體外維生系統延續生命。
這樣真的有意義嗎?看著無法說話的親人,強心針、插管、洗腎…,自己看了都痛苦。擺盪在親情與理性間,也許該有更大愛的抉擇。
2011-04-17 10:51:21
阿楨
母親多次陳情 讓王曉民安樂死【聯合報2011.01.05(另參本館:《生死一線間》 假日孝子

人生能有幾個四十七年?漫長的床側照顧,王曉民家人忍受的辛酸、折磨,非局外人能體會;她母親趙錫念在世時,最怕身後無人照顧女兒,多次向總統陳情讓王曉民安樂死,引來無數同情,但迄今都未能獲法律允許。
趙錫念民國八十五年胃癌去世;病故前,她還是躺在病床上,一字一淚地寫下希望愛女安樂死的原因,並寄給熟識的記者;一位母親臨死前的陳情書,引發社會各界討論,星雲法師、證嚴法師都曾發表看法,並探視王曉民。
「女兒永遠是我心中的寶貝,守著青春已消褪、容顏已枯萎的女兒,我也曾掙扎、埋怨過,直到罹癌,我仍得忍著癌細胞的侵蝕,要為女兒堅強的活下去。」趙錫念在陳情書裡寫出愛女情切。
但她也哀怨地說:「王曉民日日都得靠抽痰度過危險,甚至每隔十五分鐘就得抽痰一次,這對一個母親來講,沒有比天天都得面對孩子受到窒息的威脅還要痛苦的事了。」
王雲雷、趙錫念夫婦疼愛王曉民,女兒變成植物人後,兩人對女兒的愛更濃烈。退休多年的原高雄縣大樹鄉公所社會課長蔣世源說,趙錫念即便臥病在床,仍時刻掛心女兒安危,樓上樓下裝了很多監視器,「她自監視器觀察女兒狀況的情景,至今都常在我腦海裡浮現」。
他說,王家長期雇看護、廿四小時輪班看護王曉民,除定時抽痰、翻身,還會為王曉民全身按摩,避免她長褥瘡及肌肉萎縮,「王曉民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皮膚比嬰兒還細嫩」。
民國八十八年三月王雲雷過世,蔣世源曾去看過王曉民,並記得那天王曉民一直張著嘴,眼角噙著淚,每次他喊著「曉民」時,王曉民就會眨眼,從那時,他才真的相信王曉民「是有知覺的植物人」。
王曉民的妹妹王曉嘉曾經對媒體說,外界都以「植物人」形容姊姊,但姊姊有喜怒哀樂,「我們全家都不認為她是植物人!」
也因為這個緣故,趙錫念雖然希望政府立法讓王曉民安樂死,但她丈夫及另三名女兒都反對,曉民的父親王雲雷還邀記者到家裡「見證」女兒會對他笑,要求媒體不要再討論女兒的安樂死!
相 關 新 聞
‧17歲車禍成植物人,躺47年 王曉民走了
‧親情、外援支撐 王曉民存活47載奇蹟(楨:長照者之畸刑!)
‧拔管「安寧死」 植物人不適用(楨:惡法!)
2011-05-24 11:05:02
版主回應
以死亡、安樂死為主題的書籍與電影2011/05/16

正面面對死亡:

最後的邀請(書:帝奇亞諾.坦尚尼,時周,2009)
潛水鐘與蝴蝶(電影/書,尚-多明尼克,鮑比,大塊文化,2006)
卡蜜諾(電影)
最後12天的生命之旅(電影/書,艾力克‧埃馬紐埃爾‧史密特,方智,2004)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電影/書,米奇.艾爾邦,大塊文化,2006)
最後的美麗(電影)
一路玩到掛(電影)

痛苦面對死亡:

伊凡.伊里奇之死(書:拖爾斯泰,志文,1997)
小氣才奴葛蘭岱(書:巴爾札克,高寶書版,2006)
一顆心的淪亡(書:收錄於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 茨威格,商周出版,2005)

陪伴死亡:

長路將盡(電影/書,約翰‧貝禮,天下文化2010)
影子大地(電影/書,道格拉斯‧葛萊遜,立緒,2004)
明日的記憶(電影/書:荻原浩,商周出版,2007)
陪妳到最後(電影/書,瑞,科倫,商周,2010)
然後呢(書:紀優、穆索,皇冠叢書 2009)

死亡權與安樂死:

點燃生命之海(電影)
我不是殺人犯(書:弗雷德瑞克、 蕭索瓦,先覺,2006)
死亡醫生You Don’t Know Jack(電影)
生命的自主權(書:朗諾.德沃金, 商周出版,2002)
死亡的臉(書:許爾文.努蘭, 時報出版,2009)
如何死在俄勒岡(紀錄片)
在瑞士的日子(A short stay in Switzerland)(電影)
死亡的權利(HBO 紀錄片)

死亡之後:

PS我愛妳(電影/書:西西莉雅.艾亨,時報出版,2008)
當綠葉緩緩落下(張老師文化,2006)

死亡在醫院:

心靈病房(電影)
醫師與生死(書:趙可式, 寶瓶文化,2007)
安寧伴行(書:趙可式,天下文化,2007)
好走 – 臨終時刻的心靈轉換(書:凱思林.辛,心靈工坊,2010)
最後的擁抱:來自資深安寧護士、撫慰病患和家屬的溫暖叮嚀(書:瑪姬.克拉蘭&派翠西亞.克莉,野人,2011)
http://tw.myblog.yahoo.com/nieotechlawinnet-bioriskwtohealth/article?mid=957&prev=968&next=954
2011-05-24 11:05:27
阿楨
法院拒政府請求 加國女子再獲醫生協助自殺權

 中新社多倫多2012-8月10日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上訴法院10日回絕了加拿大聯邦政府的請求,維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等法院此前做出的一項判決:64歲的格洛麗亞•泰勒可以立即要求醫生幫助其安樂死。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等法院今年6月做出的一項裁決說,禁止醫生幫助病人安樂死的法律違法了人權憲章。高等法院的法官授予此案當事人格洛麗亞•泰勒可以立即要求醫生幫助其安樂死的權利。
 現年64歲泰勒女士長期經受肌肉萎縮硬化症的痛苦,但按加拿大目前的法律,任何醫生都不能幫助病人死亡。
 法官琳•史密斯在長達395頁的裁決中闡述了作出此判決的理由,同時給予聯邦政府一年的時間來考慮對現行法律的修改。但法官判定泰勒可以不受現行法律的限制,以便她能在今年內尋求協助自殺。
 此後,加拿大聯邦政府於7月13日宣佈對此裁決提出上訴。政府認為,醫生可協助自殺的裁決違反加拿大法律。
 加拿大總檢察長羅布•尼科爾森說,根據“加拿大刑典”規定,禁止醫療專業人員向自殺者提供援助是符合憲法條款的。
 尼科爾森在一份聲明中說,制定有關安樂死和協助自殺的法律,就是為了保護所有加拿大人,包括那些病患、老人和殘疾人士等弱勢群體。
 上訴法院的法官喬安•布勞斯在書面裁定中說,禁止泰勒安樂死會對泰勒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泰勒被損害的利益超過聯邦政府所獲得的利益。
 布勞斯承認,泰勒在安樂死的案例中已經成為一個象徵。但布勞斯同時認為,泰勒也是一個不應該為所謂“更大利益”而犧牲的人。
2012-08-19 11:09:57
版主回應
選擇死亡的權利 2012-08-19 中國時報 【江靜玲】

 昨晨閱報,一張中年男子坐在輪椅上,崩潰大哭的新聞照片,吸引我的目光。圖片的主角,心碎絕望的痛苦神情,如影隨形,鎮日圍繞在我的腦海中。
 這名叫做湯尼.尼克林森的五十八歲英國男子,七年前到雅典出差時嚴重中風,成為罕見的閉鎖症候群患者。儘管神智清醒,但是脖子以下完全癱瘓,無法說話,也無自主行動能力。他向英國高等法院提出請求,要求法官准許醫生以注射方式結束他的生命,但他的請求遭到駁回。他聞訊後,當庭崩潰,嚎啕大哭。
 過去兩年,尼克林森一直要求選擇死亡,並向英國法院要求協助他安樂死的醫師能夠免除謀殺罪名,但從地方法院到高院請求均遭駁回。尼克林森傷悲絕望的神情和案例,讓人類到底是否應有選擇死亡的權利這個爭議多時的議題,重浮檯面。
 尼克林森透過電腦表示,法律不允許他帶著尊嚴死亡,只有讓他繼續沒有尊嚴的悲慘的活著,「我想要結束這種悲慘的生活,自己卻辦不到。」尼克林森已無法吞嚥,因此他連想要以服藥的方式了結生命的能力都沒有。
 英國法官並非沒有看到他們的苦痛,但在法律上,法官坦承,賦予同情之餘,還有其他更重大的問題需要考量,擔心一旦特許尼克林森安樂死,未來所要面對的將不只是一、兩個個案的問題而已。絕望的尼克林森痛責法官和政客沒有兩樣,「都不敢面對實際問題。」
 對於以「活在惡夢裡」形容自己生活的尼克林森而言,他的「實際問題」是人應該有選擇死亡的權利。也就是說,如果無法有尊嚴的活著,至少應有選擇有尊嚴的離開的權利。但法律不允許尼克林森安樂死,他剩下的自我了斷方式只有絕食,活活餓死自己。而這個過程,對他和身邊的親友,都將是一段更不堪的過程。然而,除非英國國會修法,安樂死在英國依然等同謀殺。
 目前全球只有歐洲的瑞士、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四國安樂死是合法化的,美國國內則有三個州允許安樂死。近年來這個議題在英國媒體出現的實際案例和討論,已愈來愈頻繁,在此之前,一名罹患多發性硬化症(MS)的英國婦女柏迪曾到高院爭取自己選擇死亡的權利,挑戰英國一九六一年頒布的《自殺法》,她要求界定,若親人協助無行動能力的她到瑞士安樂死,是否可免除法律制裁。
 英國的一位母親也坦承自己協助長期受病痛之苦的女兒自殺死亡,她表示自己深愛女兒,如此做是讓女兒真正「自由」了。這位母親的告白,透過英國廣播公司播出後,獲得高達百分之七十三受訪者支持,認為親友應可協助受病痛之苦的絕症患者自殺。
 二○一○年二月,英國皇家檢察署公布了英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協助自殺守則,但仍堅持協助自殺在英國屬非法行為,最高可判十四年徒刑。這項自殺守則,引發爭議。反對者認為,生命應受絕對尊重,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都沒有結束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權利;但贊成安樂死的人認為,選擇和協助尊嚴死亡,也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方式。
 沒有一個人擁有選擇出生的權利,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有選擇死亡的權利呢?這個問題沉重難解,但一如尼克林森反問法律拒絕他尋求有尊嚴的結束自己的生命後所言:「你可能是下一個我,而你會樂意像我這樣的活著嗎?」
  回應
如果社會不許他死,就必須無條件依他的要求照顧他,同時必須不計成本讓他可以回復自立之身。可惜很少有人想到後面這兩個該有的推論。
  相關新聞
安樂死不能成為窮人死亡方式
2012-08-19 11:10:42
阿楨
影展觀後感《死亡處方箋》

死亡處方箋探討的議題就是現在非常的夯的...安樂死,身為一個醫學生,我其實不反對安樂死,我相信安樂死與安寧照護是兩個不可分的事情....
影片中Dignitas尊嚴死亡基金會目前已經協助超過1000名末期病患執行安樂死,其會員數逐年的增加,申請數量也是年年上升。而一個申請的案件需要經過層層的審核才會進行到最後一個步驟,醫師開立處方箋,提供dignitas的人員去購買pentabarbitol。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過醫師的諮詢,而醫師這個行業是一個救人的行業,我們一直被這樣的教導著,這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開下這殺人的處方箋。我們到底何德何能可以判斷一個想要死的人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中還有訪問一對父子,他們親眼看著自己的母親按下那顆結束自己生命的按鈕,心中的感情到底是如何?是悲傷、難過?還是解脫?抑或那個震撼太大,已經沒有任何的感覺可以形容?我在影片中看不出他們的心情.....
回到影片的主角,她決定在自己的生日當天進行安樂死,而在前一天的時候,她卻顯得歡樂無比,她說「我有什麼好難過的?」
執行安樂死的當下,她還有說有笑的,彷彿只是一場聚會,大家都很開心。她朋友放了音樂,她哭了出來,但是他說「我是因為音樂而哭,不是因為要死了才哭」,我相信他,因為在這整個過程中,她一直都認為死亡是她最好的選擇,也是對他人最好的選擇。當她把藥物喝下去的同時,便無法回頭了,我眼睜睜的看著影片中的女人閉上眼睛,雖然影片在這邊就黑掉了...但是我知道,她已經結束了他的生命,而我卻什麼都不能做。這對我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尤其是我知道這是真實的事件...我想,我即使是支持這件事的,我還是無法看著她的發生....
這部片子看完後給我很大的衝擊,一個人的死亡,不管是不是你親密的人,都是一個令人不捨的事情。殺人不對,協助他人死亡又正確嘛?我的腦袋到現在還是很混亂,無法去思考。
我更想知道的是,除了當事人以外,她的家人真的認同這件事情嘛?抑或他們極力的反對但是她還是執意孤行呢?
安樂死與自殺只是一線之隔,這條界線到底在哪?
我不知道
我的腦袋中無法處理,至少在現在,我無法處理這樣的情緒....
這次的解放禁忌.....真的,不是蓋的....
http://blog.jimmyfu.twgogo.org/2012/12/blog-post_3115.html
2013-04-26 12:30:19
版主回應
國防部解釋蘆山賑災初期未出動更多直升機 2013-4-26南方都市報

  昨日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解釋,面對這樣的自然災害,我們必須要從滿足搶險救災急需出發,合理確定兵力規模,這樣才能確保救災行動有力有序有效。此次抗震救災中,就是根據震區高山峽谷地形、救援作業面窄等實際情況來安排相關兵力的。
  此前,成都軍區官方微博“雅安蘆山抗震救災”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表示,山區救援影響直升機飛行安全的較大因素是低能見度和跨山電線。直升機不但難以在瓢潑大雨中飛行,雅安常見的毛毛細雨同樣威脅安全。直升機飛行速度為每秒幾十米,山谷中不時有跨過山谷的高壓電線,而細雨就像雲霧一樣阻礙飛行視野,等到發現前方有電線時,反應時間很短,非常考驗飛行員的技術。
  該微博稱,救災運輸直升機對降落場地有嚴格要求。首先,需要至少一個籃球場大小的空地,以防碰撞主螺旋槳和尾槳。其次,坡度最好不大於3度。此外,對周圍地貌、地物高度都有要求,在災區一般只能在學校操場、公路等少數空地起降。

國家減災委:蘆山地質條件不穩不能高標準重建 2013-4-26新京報

汶川地震後,有一些老百姓盲目搞農家樂,貸了很多款,結果泥石流一沖,比災民還慘,因為地震時國家還有救助,現在這些百姓卻成了債民,沒法償還了。”國家減災委委員程曉陶說,蘆山在幾個月後面臨的危險甚至更大,而且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記憶體在地質條件不穩定的狀況,因此當地的山區根本不能高標準重建,否則損失會更大。

四川震區水廠百餘條金魚死亡 經初檢系鋁超標

  中新社雅安2013-4-25電(記者劉忠俊) 記者25日從天全縣抗震救災指揮部獲悉,該縣思經鄉水廠生物觀測池內上的百條金魚死亡,經初檢系鋁超標。
  事件發生後,當地供水站立即停止供水將情況上報,取6份水質樣本送四川疾控中心進行水質檢測,工作人員迅速對制水設施及生物觀測池進行清洗消毒。
  “重新投放了一批金魚,到現在沒有出現什麼情況。”雅安市政府辦公室主任何衛平表示,已對思經鄉供水站進行第二次水質監測,檢測結果還未得出。
  相關新聞
四川雅安恢復近6成受影響人群生活供水
四川震後部分村民因直接飲用山泉水現腹瀉症狀
四川蘆山縣城開始全城大消毒
四川震後蘆山垃圾日輸送量逾百噸

中國地震局:蘆山地震烈度圖繪製工作基本完成

  新華網北京2013-4-25電(記者余曉潔、崔靜) 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司長趙明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表示,蘆山地震災害的烈度圖繪製工作已基本完成,很快就會在網上公開發佈。
  據悉,為了儘快繪製這張指導應急救援和災後恢復重建的烈度圖,中國地震局在4月20日蘆山地震發生當天就派出了330人的現場工作隊。截至目前,工作隊累計行程3萬多公里,對災區的房屋、建築、生命線工程進行了全方位調查。此外,對災區的233個滑坡點和126個居民點進行了衛星遙感影像的災害解譯。
  他表示,2008年以前,蘆山震中的三個縣都是7度設防,汶川地震以後,寶興縣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調整,提高到8度設防。從專家普查的初步結果來看,汶川地震災後重建項目,特別是公共建築,是完全按照標準進行設計和施工的。
  “從這次專家普查的初步結果可以看出,災後重建專案沒有一個是全部塌下來的,所以說它的主體結構是好的。”邱建說,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專案在此次蘆山地震中經受住了考驗,特別是人群集中的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沒有垮塌,保住了人民的生命。
  回應
看到那群人在電視上瞎叫,真讓人腦沖血啊
2013-04-26 12:53:22
阿楨
《死亡處方箋》 探討生命另種出口 2013-05-23 中國時報

 英國知名奇幻作家泰瑞.普拉契特(Terry Pratchett),二○○七年得知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開始思考以「安樂死」方式離世,引發爭議。導演查理.羅素(Charlie Russell)執導的BBC紀錄片《死亡處方箋》(Terry Pratchett: Choosing to Die),尾隨這位作家踏上「尋找另一種出口」的心路歷程。
 普拉契特是一九九○年代英國的暢銷小說家,作品《真相》(Truth)和《第五頭大象》(The Fifth Elephant)被公認是科幻小說經典,也被譽為繼莎士比亞後四百年來的奇才。視書寫為生命的他說,「等我不能寫作的那一天來臨,我不確定自己是否還想活下去。」
 安樂死在英國仍是違法,但在瑞士、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卻合法,瑞士甚至是唯一可協助外國人安樂死的國家。瑞士導演梅努(Jean-Bernard Menoud)的紀錄片《死亡處方箋》(Dignitas Death on Prescription)探討合法協助外國人安樂死,可能替瑞士招來「死亡旅遊」惡名,影片去年十二月曾於台灣放映。
 羅素的《死亡處方箋》二○一一年在英國首播,曾創下一六○萬人收看的高收視率,引來「BBC在鼓勵自殺」的輿論批評。
 影片跟隨普拉契特拜訪多位罹患致命疾病並決定接受安樂死的病人,如英國富翁、漸凍人症患者史梅利決定接受安樂死,及最後前往瑞士執行安樂死機構「尊嚴」(Dignitas)簽署文件、吞服毒藥死亡的全部過程,全程花費約一萬英鎊。
 普拉契特思考「人是否有決定死亡方式」、「一旦開了閘門,會不會造成無法控制的殺戮」等問題,當他全程陪伴史梅利安樂死後,選擇放棄,「我要活著看到安樂死可以在英國妥善地被執行。」
 另一令人深思者,就是向「尊嚴」申請安樂死獲准的會員,高達七成的人最後拒絕安樂死。《死亡處方箋》廿四日於公視播映。
2013-05-24 11:47:37
版主回應
每個人應該都要有機會在那之前說聲我愛你

日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在立院接受質詢時說到「替癌末病患插管、電擊,是浪費生命、也浪費醫療資源,應該讓病患有尊嚴的走」。此話一出,引起社會輿論一陣
嘩然與批評。
而在政治人物相互叫囂、主流媒體競相重複剪接『浪費生命』、『浪費醫療資源』這些個字眼的同時,我們可以思考:文明與民主社會的進步是否就是建立一套標準__-醫療資源應該優先分配給 “有希望活下去的人”,那麼70%或60%終究因癌症步入死亡的病人,又該如何有尊嚴的走完人生的旅程?
又有誰願意回過頭來聽聽癌末病人的心聲與病患家屬的需求?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7/5(週二)晚間10點播出的的新作品《在那之前我愛你》,將與觀眾一起深入探討這個議題。
目前在台灣,癌末病人如放棄積極侵入性治療,可以選擇安寧照護作為另一種醫療取代。然而,因為大多數的台灣人對於談論死亡非常的忌諱,並且認為轉去「安寧病房」就是等於「等死」,造成了「安寧照護」推廣上的困難。有的家屬根本不讓病患得知他是罹患癌症,導致病患一直到過世,都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甚至有病患家屬挑明了說「安寧醫療團隊是死刑宣判官,會帶來霉氣,請不要過來我們這裡」。
其中受訪者黃曉醫師就表示「首先就要跟醫院的醫療單位進行安寧療護的推廣,因為醫生很怕讓病人以及家屬失望,把病人轉去安寧單位,好像是提前宣告死期」。
另外一位血液腫瘤科韋至信醫師也認為「台灣的醫療觀念一直是希望能戰勝死亡,但醫護人員的天職應該是盡力去緩解病人的痛苦。」
這樣的醫療觀念是否挑戰了台灣醫療體系的價值觀?對於癌末病人來說,「活下去」比較重要?還是「有尊嚴的走」比較重要?
如果說「死亡」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結局,那麼每個人應該都要有機會在那之前說聲我愛你。台灣的醫療水準技術是世界等級的,但台灣的癌症醫療觀念,是不是有值得討論的空間?紀錄觀點《在那之前我愛你》試著透過導演的紀錄與觀察,與觀眾一同辯證死亡與尊嚴。(作者為本片導演)

7/14/2010在那之前我愛你

"台灣的醫療觀念一直是希望能戰勝死亡,但醫護人員的天職應該是盡力去緩解病人的痛苦。" - 紀錄片在那之前我愛你。
或許是東方人對於死亡的忌諱,造成了對保險、遺囑、甚至安寧療護都逼之唯恐不及。但是看到紀錄片中,意識清楚的病患居然到死前都不知道自己死於肝癌,只因為家屬不想讓他知道而騙他只是肝發炎,不免覺得難過。難道,病患沒有權利知道自己的病情嗎。當然,有些話不一定要等到臨終才能說,但難保有些事情、有些話,患者在確認來日無多時才特別想做、願意說,為什麼家屬要剝奪他選擇的權利。而且,這樣的家屬還不少呢。
片中另一位醫生說到,在加護病房中,延續生命其實不困難,只是,消耗這些資源,值不值得。我在想,如果只是延續生命,等待奇蹟,這樣的醫藥、人力資源肯定是很可觀的。如果是我,即使我的親屬負擔得起,我也會希望能把這些資源,拿來讓其他生命有機會過得更燦爛(一千元能救一眼,兩千五可以吃一個月營養午餐,還有一群沒錢上學的台灣小孩),而不是拿來守著風中殘燭啊。
如果,這一切的出發點是因為親屬的愛與不捨。我想,當我愛這個人的時候,即使不能讓他帶著微笑離開,我也不願意看到他被各種搶救折磨的痛苦樣子。
這篇新聞提到: "根據調查,約有7成癌末病患在臨終時不願接受插管、電擊過度急救,但到今年5月底止,事先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的民眾僅4萬多人,且許多人雖然簽署了意願書,卻未必隨身攜帶,因此有些人可能來不及表達,而接受了不必要的醫療"。關心這個議題的人,就一起持續關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案吧。
  回應
如果有天醫療進步到怎樣的絕症都能靠機器多撐二三十年,有家屬也負擔得起這樣的費用,那真的被困在床上有意識卻不能自由活動的病人,不是很可憐嗎...我覺得,病人的尊嚴、無痛應該比家屬的不捨重要耶,不然也不會那麼多人對病患用到"解脫"這個字眼了。
http://blog.alanchen.net/2010/07/blog-post.html
2013-08-20 09:38:12
阿楨
瑞士「自殺觀光」 人數5年來倍增 2014年08月21日

瑞士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少數可合法實施安樂死的國家,因此愈來愈多外國人赴瑞士尋求協助自殺,「自殺觀光業」愈來愈夯。根據CNN報導,自2009年以來,赴瑞士的自殺觀光客倍增,從每年86人倍增到172人。
根據統計,2008至2012年,共611名「自殺觀光客」前往瑞士尋求協助自殺。這些觀光客來自31個國家,其中德國與英國人最多,平均年齡為69歲。

詳參【圖博館】:《生死一線間》 《自殺的權利》《選擇自殺》《人類自殺史》
2014-08-22 09:17:02
圖博館
消基會:逾9成民眾贊成擴大善終權2015-11-25 聯合報

立法院日前初審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草案,讓末期病人、不可逆的昏迷者、植物人、重度失智者、因疾病痛苦但無法治癒者,可預立善終醫療指示;但部分爭議條文被保留到院會朝野協商,增添變數。消基會昨公布問卷調查結果,呼籲立委正視民意需求,盡速協商、完成立法,回應病人需求。
消基會說,調查顯示,有九成九民眾贊成擴大拒絕維生治療適用範圍,九成五民眾贊成生前簽署善終指示,九成七同意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屬出任、醫師執行病人醫療指示可免除法律責任。
漸凍人病友袁鵬偉昨出席記者會,透過太太發表心聲說,漸凍人病程退化到最後只剩眼球可動,一躺就是一、二十年,整天只能望著天花板,「有何生存意義?」希望自己能有選擇死亡權利,優雅轉身、尊嚴死去。
消基會醫療糾紛委員會召集人、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尚文說,依據健保資料庫統計,臨終病人過世前一個月,百分之五十二點九都是無效醫療,無效醫療費占加護病房費八成;台灣使用呼吸器人數更是美國五點八倍,無效醫療比率高。
消基會醫療糾紛委員會委員、台大醫學院退休教授陳榮基也說,台灣有「搶救到底」的文化,過去曾有醫師因為尊重病人意願卻反挨告「加工自殺」,若草案能三讀,可讓醫師判斷回歸專業、讓病人能選擇尊嚴死亡。
現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民眾可預立意願書選擇安寧緩和醫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但對象僅限醫師判定不可治癒、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的末期病人。
立委楊玉欣等人提案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將預立醫療指示生效狀態納入上述五種對象,但爭議條文包括善終權適用範圍過大、無效醫療判定缺乏標準、預立醫療指示缺乏第三人機制確認病人真實意願、醫療委任代理人限制不足等。
消基會強調,衛福部可透過施行細則建立標準,不能因爭議條款就致整個法案立法延宕,並要求衛福部應對草案公開表態,回應社會疑問和需求。
2015-11-25 11:07:22
圖博館
立院三讀 5種病人可依預立醫療決定善終 2015/12/18 中央社

立法院院會今天三讀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5種類型病人可透過預立的醫療決定,決定自己在特定醫療情境下是否接受治療。
  三讀條文規定,意願人為預立醫療決定,應符合經醫療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經其於預立醫療決定核章證明;經公證人公證或有具完全行為能力者二人以上在場見證;經註記於全民健康保險憑證。
  條文規定,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醫療機構,其資格、應組成的諮商團隊成員與條件、程序及其應遵循事項的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機構或醫師在什麼樣情況下可以協助病人善終?條文規定,病人符合5項臨床條件之一,且有預立醫療決定者,醫療機構或醫師得依其預立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
  這5項臨床條件根據條文規定,包括末期病人;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
  條文並規定,應由兩位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的醫師確診,並將緩和醫療團隊至少兩次照會確認。此外,為避免衍生醫療糾紛,條文也規定,醫療機構或醫師執行這項業務不負刑事與行政責任;因此所生的損害,除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且違反病人預立醫療決定者外,不負賠償責任。
  民進黨籍立委田秋堇會後發言表示,這部法絕對不是安樂死也不是協助自殺的法律,只是希望讓病人自然回歸終點,不要加工延長生命,如果法早日通過,她的父親不需要受到這麼多痛苦,她也不需要這麼自責。
  提案人、國民黨籍立委楊玉欣表示,這部法是台灣保障病人權利上重要的里程碑,第一部以病人作為規劃主體,保障病人權利的法律,這是開始,更讓人深刻了解尊嚴與自主的內涵。
  她特別感謝台北市長柯文哲、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的臨門一腳,及柯建銘國會辦公室主任何佩珊的全力協助,讓這部法可以順利完成三讀。
  相關新聞
馬偕院長罹癌後告白:想推動安樂死
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無效醫療不是我的選項

另詳參【圖博館】: 《生死一線間》 末代健保 《誰將生存?》 假日孝子 《生命的自主權》 《自殺的權利》 《選擇自殺》 《人類自殺史》 《揭開老化之謎》 《生死學》叢書
2015-12-18 22:55:47
圖博館
沈富雄臉書貼「準遺言」 林濁水也按讚2016-04-19 聯合報

前立委沈富雄,今天在臉書貼了「準遺言」,直言如果往生,「不設靈堂、不設牌位」,「不發訃聞、沒有告別式」,讓他「大哭而來,靜靜地走」。他還強調這套做法「沒有版權」,「歡迎如法炮製」。
這帖「準遺言」從上午貼出後,八個小時已有兩千多臉友按讚,包括過去常跟沈富雄「答嘴鼓」的前立委林濁水。對於有臉友質疑何出此言,沈富雄親自回覆:「盡最後之力,望有社會教化之功。」還有臉友問他「墓誌銘怎麼寫」?他也爽快答稱:「墓都沒了,哪來的墓誌銘。」
有「沈大砲」之稱的沈富雄,向來快人快語,他表示,有些人因為生前交代不清楚,留給後人不少麻煩,特在FB上留下遺言如次:
1.不插管、不氣切、不電擊、不可成為植物人。
2.斷氣後,即移冷藏庫,不淨身、不換衣、不化妝,擦臉梳頭兩下即可。
3.不設靈堂、不設牌位、沒有遺像、不拜、不拈香及其他任何宗教儀式。
4.不發訃聞、沒有告別式;大哭而來,靜靜地走。
5.於最短時間內,以市立殯葬處提供最簡易廉價的選項火化。
6.骨灰回歸大地,不留痕跡,花葬、樹葬…均可。
7.遺物丟棄,有價遺產除另有交代者外,依法處理。
8.無魂無魄,所以不Say bye bye了。
2016-04-19 23:30:50
圖博館
比利時安樂死人數大增 不少非絕症老人2016-09-16 中央社

比利時通過安樂死至今,執行安樂死的人數大增近8倍,而且研究發現,不少人並非絕症病患,選擇安樂死成長最多的,是年齡超過80歲、未罹患絕症的老人。
比利時帕運金牌選手福沃特(Marieke Vervoort)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因病魔纏身長達20年,逐漸退化的身體機能讓她必須長時間臥床也難以入眠,考慮在帕運後進行安樂死。
她並透露,早在2008年就已經取得醫師同意,隨時可以執行。福沃特的訪問立即在國際體壇引發討論,也讓安樂死話題再度浮上檯面。
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Association Journal)一份最新研究顯示,從2003年到2013年間比利時執行安樂死的人數成長8倍,其中成長最多的是年齡超過80歲、未罹患絕症的老人。
比利時在2002年通過安樂死相關法規,允許民眾在提出申請,並經過醫師評估,確定身體或精神面臨難以忍受的痛苦時,得以執行安樂死。身體疾病不必然是絕症,如果病症無法治癒導致身體難以忍受疼痛,亦得以申請安樂死。
過去14年來,共有8752人執行死刑,人數每年穩定成長。2003年僅235個安樂死病例,佔當年死亡人數的0.2%。到2013年時已經達到1807人,佔死亡人數的比重升高到1.7%。
2013年執行安樂死的病例中,罹患癌症者占總人數的69%,另外年齡低於80歲的比重達到65%。報告指出,請求安樂死的民眾人數增加,且多半對安樂死的相關規範有一定的瞭解,加上願意執行安樂死的醫師人數變多也更有經驗,社會也逐漸接受安樂死觀念,都是安樂死人數增加的主因。
目前包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與哥倫比亞可以執行安樂死。瑞士、德國、日本、加拿大則可以進行由醫師協助的自殺行為,美國也有5個州通過醫師協助自殺行為合法化。
2016-09-17 08:01:36
圖博館
銀髮悲歌 「阿信」作者求安樂死2016-11-18聯合報

曾寫出「阿信」、「冷暖人間」等長青劇集的劇作家橋田壽賀子今年已經高齡91歲,是日本文化界的國寶級人物。隨著年事漸高,她今年推出新書後,投稿給知名月刊「文藝春秋」,提到自己想要安樂死。
橋田壽賀子希望有尊嚴地走完人生。圖/摘自日網雅虎
她的丈夫27年前過世,兩人膝下無子,也沒有跟親戚往來。她現在獨居在靜岡縣的熱海市,遠離都會塵囂。雖然現在仍可筆耕,她也不確定什麼時候會開始罹患失智症、老人癡呆症等病。為了不要造成他人困擾,更不想在不認識親友的狀態下活著,因此才提出安樂死的概念。
橋田壽賀子並非貿然提出這個想法,她在投稿的文章中分析安樂死的優點,並參照瑞士的安樂死團體,建議日本應該設置相關法令。「有很多人雖然躺在床上,但已經喪失求生意願。」她自己也在兩年前邁入「終活」,開始為臨終做準備。她在女星泉平子的幫助下,把手邊的物件全部都整理出清。最後留在她身邊的僅有愛犬小櫻,今年6月也已16歲的高齡過世。
橋田已經想好自己過世後要如何安葬,現在考慮到的就是要離開人世。她不斷強調臨終不想造成別人困擾,上網作功課後,得知瑞士有替人安樂死的團體,費用約需70萬元日幣,同時也為外國人服務,完全符合她的需要。
她進一步了解後,對安樂死過程也大致上掌握。在經過醫生診斷後,會開出足夠致死的麻醉藥量。病患只要靠自己打開點滴栓,短短20秒就能在睡夢中死去。在2008年至2012年間,有31國共611人求助於安樂死團體,由於需求人數漸增,目前提出申請後,至少還需要等上3個月。
由於在安樂死前病患必須保有個人意志,因此橋田壽賀子希望,在自己腦部退化前能完成這樁心願。若是未來真的開始出現痴呆症狀,就會立刻前往瑞士踏上安樂之路。
2016-11-19 08:36:30
圖博館
被死神遺棄 146歲最老人瑞:我想死2017-01-09聯合新聞網

根據《Mail Online》報導,印尼人索迪米約(Saparman Sodimejo)據稱已經146歲。他的身份證上寫著1870年12月31日出生,如果日期屬實,將刷新122歲過世的法國女人卡爾芒(Jeanne Calment,1875-1997)的紀錄,成為全球最老人瑞。
索迪米約在去年12月31日剛過完146歲的生日,他的親友與4任妻子都早已過世,目前由曾孫及玄孫輩照顧。雖然近年來索迪米約的身體機能慢慢衰退,但他的家人表示,他還能夠單獨用枴杖行走,也幾乎什麼都能吃。
  不過,隨著年紀漸漸增長,他面對無數的死亡,失去了10名兄弟姐妹、4任妻子,以及所有兒女。根據《The Independent》報導,索迪米約曾被媒體問到長壽秘訣時,他只說了一句「忍耐」,並透露「其實我最想要的,就是死亡。」
  索迪米約在122歲時,就已經準備好棺木墓地,連墓碑都已經刻好,但如今已經過了24年,這些東西還是派不上用場,似乎被死神遺忘。
  不過,也有人對索迪米約的146歲高齡抱持著質疑的態度。由於1870年資料難以追查,因當時並沒有人口統計記載,許多老人的出生日只是依據當事人的記憶所及。因此印尼人口普查後,也曾經出現過多位年逾140歲的人瑞。
  據報導,世界上也存在號稱比索迪米約更老的人,包括奈及利亞的詹姆士(James Olofintuyi)自稱已經171歲、衣索比亞的艾巴(Dhaqabo Ebba)則宣稱已經163歲。不過,並沒有確切證據能證明他們真正的年齡到底是幾歲。
2017-01-10 12:29:33
圖博館
重度失智插不插鼻胃管 醫師分析利弊2017-05-02中央社

作家瓊瑤丈夫平鑫濤因失智住院,瓊瑤不滿平鑫濤子女讓父親插鼻胃管,引發爭論。失智症權威甄瑞興今表示,插管怕增加感染風險、不插又怕患者餓,坦言站在家屬立場,確實兩難。
  失智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的疾病,根據過去經驗,失智從診斷到死亡平均餘命約5到9年。插管雖然有機會延長患者生命,但很可能因反吐、嗆到等原因,併發吸入性肺炎機率大大提高,恐惡化成敗血症。
  甄指出,他以前非常反對不救失智患者,但後來接觸到很多重度失智患者,他們雖然心肺功能正常,但已完全忘了自己是誰….
  不過,家人的不捨、親戚的輿論壓力等家庭層面、人心層面,站在家屬立場該怎麼選擇,真的很兩難,但坦言,「如果今天我是病人,我也會選擇不插管」,與其吸入性肺炎引發其他感染帶來的痛苦,寧可自然離開,也讓他從原本堅持每個都要救的想法,轉而推動失智安寧工作。
  回應
乾脆立法,重症或嚴重失智失能者、確定是植物人者 ,直接按,樂死算了!採普遍強制執行,這樣最省醫療資源與病人家屬滷蛋,誰都不要怨,總有一天輪到你!

插管爭議… 究竟為了不讓誰痛苦?2017-05-03聯合報 張濱璿醫師

2016.1.6公布,但2019.1.6才施行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第十四條規定於病人符合末期病人、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以及其他經公告之病人病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無合適解決方法時,醫療機構或醫師始得依病人所預立之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生治療或人工營養。立法院於附帶決議,應由各相關醫學會依據專業建立具體判斷標準與程序。也就是說,因為「極重度失智」或「極度痛苦」等情形的認定仍存在許多爭議。
…..
  回應
 99%的失智不可能恢復,只會變成植物人。這樣不安樂死,是跟誰過不去?除了醫師可以賺錢,誰得到快樂?該死就死,連死都不會嗎?
 或公或婆說法都有理,但都未必是當事人的意志,還是以當事人能自主時預先和家屬建立的共識為憑。
 是的。本例的爭議在醫生違反病人意願。在美國醫生會被吊照的
2017-05-03 12:21:53
圖博館
「我們一再隱忍」平鑫濤女兒:無端牽連到侯文詠2017-05-02聯合報

瓊瑤因夫婿平鑫濤插管一事風波不斷,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鑫濤女兒平珩,今天在臉書貼文公開弟弟平雲寫給繼母瓊瑤的信,表示父親一向極注重隱私,很遺憾父親的病情現在變成公開討論的話題。她指出,他們兒女本來對瓊瑤阿姨一直以禮相待,但為了顧全父親的體面,一再隱忍,可是事情的發展已讓他們不得不站出來澄清,尤其無端牽連到侯文詠及許多醫護人員,更讓他們過意不去。平珩全文如下:
●一封沉重的公開信
瓊瑤阿姨:
自從3月12日您發表寫給中維、琇瓊的公開信後,這一個半月來一路看您的發文,心情也從一開始的體諒與理解,逐漸轉變成心痛與不解。儘管您在文章中所述有許多地方跟事實有所出入,基於我們對於父親的尊重,一直隱忍至今。但看了您4月28日的發文甚至不惜動用三字經開罵,考慮良久,覺得還是需要代表我們三個子女表達一下我們的立場。
  您要表達您對安樂死的支持,我們一向尊重。您要追憶過往跟父親的恩愛,我們沒有意見。您要藉由貶損、醜化我們來凸顯您照顧父親的偉大,我們概括承受。但我們不能接受的是,父親的病情被炒作成有如連續劇般的題材。看到一群並不清楚事情來龍去脈真相的網友跟著批評、指責,讓我深深有一種荒謬的感覺。他們講的不是什麼陌生人,而是我們的父親啊!當這些事不關己的網友在拚命按讚、分享之際,他們也彷彿在責備我們:「怎麼不早點讓我們的父親去死,要讓瓊瑤受這種苦?」這原本是我們的家務事,卻被迫將父親的生命送上公審的祭台(而且似乎大家都告訴我們應該判父親死刑),對身為子女的我們來說,這是一件多麼殘忍又令人感到心痛的事!
  您一直念茲在茲插鼻胃管的事,但其實真正的重點始終不在於究竟要不要插鼻胃管這件事,而是我們跟您對於父親值不值得繼續活下去的認知不同。父親的遺囑寫得很清楚:「當我病危的時候,請你們不要把我送進加護病房。我不要任何管子和醫療器具來維持我的生命。更不要死在冰冷的加護病房裡。所以,無論是氣切、電擊、插管、鼻胃管、導尿管......通通不要,讓我走得清清爽爽。」開宗明義的前提就是「當我病危的時候」,但問題是:所有醫生自始至終從來都沒有判定過父親病危或陷入重度昏迷,他只是失智而已。
2017-05-03 12:35:21
圖博館
您真正一直無法接受的其實是父親「失智」這件事。對於您來說,父親得了失智症,不再記得您,無法對您說愛,就是「沒有靈魂的肉體」,就不值得活下去,不如去安樂死。但對我們來說,即使父親得了失智症,不記得我們了也沒有關係,只要他在自己的世界裡好好地活著就足夠了。他不記得我們,但我們對他的記憶還在,不會因此影響我們對他的敬愛。
………
  原本可以引起社會大眾對於長照議題的正面討論,可惜最後卻流於個人情緒的負面發洩。父親50年來對您的照顧總是盡心盡力、無微不至,我們很感謝這一年多年來您反過來對父親的照顧,但比起台灣百分之六十多長照家庭必須完全靠親人自己照料的辛苦,您有1個秘書、2個看護、1個佣人可以使喚,您有兒孫,父親也有自己的子女,您並非孤立無援。
  我們也很感謝雖然非親非故,但一年多來放棄休假、真正24小時一直在病房裡陪伴、照料父親的印尼看護。我們十分願意照顧自己的父親(但之前平瑩提議說要把父親接回她家照顧,您卻馬上一口回絕),我們也很樂意見到您放下心中的重擔,出去散散心,籌備新戲、寫新的小說,更衷心希望,關於這件「家務事」的紛紛擾擾,能夠到此為止。
以上,如有冒犯之處,敬祈見諒。
也祝您 身體健康 寫作順利
平雲 敬上
  回應
人就要死了,家屬就出現了。
可以想像,老先生走以後,將來遺產也有機會吵個不停吧﹖
羅生門 ,這下理不清了
瓊瑤啊,期望妳別利用這個愛你的男人他的剩餘價值去完成自己的商業價值!
主張安樂死是個人的思維,雖符合醫學時代進步的潮流,但不能剝奪他人的生存權,除非他立有醫療決定的授權書?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0/2438048

瓊瑤回應平家子女最終篇 「成全你們接回爸爸照顧」2017-05-02聯合報

作家瓊瑤近日因丈夫平鑫濤插鼻胃管一事,與平鑫濤和前妻的子女相互寫信質疑,瓊瑤今晚在臉書貼上一封「給平瑩、平珩、平雲的一封公開信」,稱要請三位平家子女「高抬貴手」,她不會再回應他們,「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如此殘忍和惡毒」。她並稱,平家子女說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她會成全他們。
瓊瑤全文如下:
2017-05-03 12:36:56
圖博館
早上起床,看到鋪天蓋地的新聞,才知道你們對我有這麼大的反應!我向你們三個認錯,我錯了!
1963年不該把我的《窗外》寄給皇冠!
更不該接受你們爸爸的安排,從高雄到台北接受採訪!
然後也不該繼續在皇冠寫《幾度夕陽紅》!
接著又在你們父親主編的聯副寫《煙雨濛濛》!
那些寫作的日子,我幾乎在你們爸爸的鞭策之下,日夜無休的工作,相信也給皇冠帶來了榮景,給你們的父親帶來驕傲!
我再也沒有想到,當你們父親躺在醫院,最後為了我想寫一部呼籲《病人權利自主法》和《善終權》的書,讓我們兩家分裂到這個地步!
  你們捏造的事實,說我說過:「沒有靈魂的肉體,就不值得活下去」等等,讓我欲哭無淚。至於你們杜撰的「對我來說,你們的父親已經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肉體,從今以後,請你們自己照顧,我要去過我自己的生活了!」更是荒謬絕倫,如果我曾經說過那些話,我還會活在每天數日子的煎熬中,一周三次奔赴醫院探視嗎?如果我說過那些話,你們怎麼沒有把父親接回,到四百多天後才提出來?如果我說過那些話,怎麼每次出國旅行的是你們?而我始終守在台北?
  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如此殘忍和惡毒!
你們畢竟是鑫濤的孩子!自從他2002年生病後,身體就不好了,是我在每天照顧他!他能如此長壽,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把你父親送到H醫院,是因為它是一家有規模的醫院,有各科醫生,會照顧得比較周到,總比送到安養中心好。因為你父親插了鼻胃管,需要各種專業照謢,不是我能夠居家照護的。當時,平瑩還問我為什麼不能接回家?讓我當場傻住,我已經老了,我不是神,我也不是萬能啊!
  總之,我錯了,我向你們三個鄭重道歉認錯,我不該認識你爸爸,不該寫出讓你們不愉快的文字,很多很多不該!請你們三位高抬貴手,饒了我吧!(我不會再回應你們,你們無論再說什麼,都算你們對!我錯!)至於你們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我成全你們!雖然現在已經過了「照顧期」,躺在醫院裡的鑫濤,有我訓練好的哈達照顧,有我拜託的院長和護理長照顧,有醫生照顧,你們只要探視就好了!
  另外,在你們父親身邊服務了17年的淑玲,最終也沒有落得你們一句好話,也就不需要她再處理你們父親的大小事了吧!我會讓她把看護的事情交接清楚,讓你們好接手後續工作。
2017-05-03 12:37:48
圖博館
我現在萬念俱灰,也不再相信人間有情,我跟你們爸爸之間五十幾年的感情,在你們的攻擊下,也變得蒼白薄弱!我暫時不會再去探視他了,免得情緒決堤而崩潰!但是,關於你爸爸現在需要的東西,我還是要清楚交待一下:
鑫濤日常所需用品和注意事項
……….
希望你們也能如先前我照顧你們父親,這樣的照顧他到終了,這也就是他的福氣了!言盡於此,各自珍重!
瓊瑤
寫於可園2017.05.02鑫濤住院427日
  回應
沒照顧自己老爸還嘴別人, 真是TMD不孝
別偏聽,看看平家小孩的說法再下斷語吧!清官已很難斷家務事,再碰到善於玩弄筆墨撩動讀者情緒的當事人...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0/2439081

瓊瑤撕心裂肺翻臉平鑫濤子女 都怪這5件事2017.5.3

  (新增:瓊瑤與平家子女說法對照表)
這是一根鼻胃管引爆的家庭悲劇!瓊瑤及平鑫濤曾是文壇的恩愛眷侶,但年老最怕病來磨,平鑫濤如今失智、中風住院,插鼻胃管維繫生命,瓊瑤將心中的萬般不捨盡訴文中,卻因為扯入侯文詠,造成平鑫濤與前妻生的兒子平雲撰文反擊,瓊瑤對外界質疑一一回應,萬念俱灰地決定交出平鑫濤的照顧權,她與平鑫濤子女衝突越發尖銳化,歸結5大事件的對立,造成這個家庭分崩離析的主因:
  一、要不要插鼻胃管:
瓊瑤覺得有負平鑫濤的囑付,「他清醒時明確交代不接受侵入式治療,就包括鼻胃管」,對她來說「加工活著」就是一個悲劇,認為平鑫濤「要轟轟烈烈活著,不要淒淒慘慘躺著,這叫殘忍,可是他們(平鑫濤子女)認為是愛」。
平雲則表示讓父親插鼻胃管是艱難的決定,但父親一直是生命的鬥士,只要有一絲希望,就從來不會放棄,並強調父親不插管的前提是病危,但醫生自始至終從沒判定過父親病危或陷入重度昏迷,「他只是失智而已」。 他強調這事「最後變成一個網路公審,變成我父親該死,兒女不讓他死就是不孝」,為此感到無奈和荒謬。
而醫界則認為鼻胃管是為長遠營養與餵藥維生之用,在失智症生命末期已嚴重退化到近乎植物人時,國外作法建議連鼻胃管都不用,但插管或不插管仍有爭議,沒有誰對誰錯。
2017-05-03 12:42:02
圖博館
二、探視平鑫濤時間長短:
瓊瑤透露平鑫濤住院400天,她每隔1天去醫院探望,她沒去的那1天,兒子陳中維一定要去,堅守至今,並感嘆「那孩子(指平家子女)呢,2周來看一次,待半小時就走了,照顧跟探望是不同的」。
平鑫濤次女平珩指出,平鑫濤住長照中心,有全天候看護照料,她和姊姊平瑩一周最少探望2到3次,弟弟平雲更頻繁,至於瓊瑤則是一周探望3次,每次半小時到1個小時。平雲表示比起台灣60%長照家庭必須完全靠親人自己照料的辛苦,瓊瑤有1個秘書、2個看護、1個傭人可以使喚,她有兒孫,父親也有自己的子女,並非孤立無援。
  三、探視平鑫濤的態度:
瓊瑤表示平鑫濤因為插鼻胃管不能吃固體食物,但他是美食主義者,對食物仍有渴望,她就拿食譜指著蛋塔,假裝拿起來咬一口,丈夫也模仿她的動作,藉此給他精神上的慰藉。某天平瑩帶女兒來探望平鑫濤,看到這場景噗嗤一笑,讓瓊瑤難過想哭,去跟平瑩說:「你那天在笑,我想哭,你爸爸自尊還在,不能這樣嘲笑他。」
平雲則說「我們姊弟一直有默契,看父親時不要愁眉苦臉,以笑容面對他,而不是哀聲嘆氣」。
  四、重掀50年恩怨情仇:
瓊瑤當年跟平鑫濤相識相戀,平鑫濤已有家庭,跟妻子林婉珍育有平瑩、平珩、平雲2女1子,瓊瑤因此背負多年「小三」之名。瓊瑤透露:「我一直在他們面前矮了一截,這50年來的恩怨也就一筆勾銷了。」
她說「他怎麼追我我都沒講過,現在我知道我錯了,我對這3個孩子道歉,我就是不該認識他爸爸,請他們饒了我吧,我也不該在他們的爸爸要衝到懸崖下,趴在引擎蓋上求他,才撿回一條命,我一錯再錯,我跟他們道歉」。
平雲表示「我們從來不曾忘記當年發生過的事情及母親受到的委曲與痛苦。如果一段愛情是建立在傷害另一個人、建立在另一個女人的犧牲上,那麼這樣的愛情並不偉大,也不值得拿來歌頌炫耀」。他說:「媽媽是個溫柔又堅強的女人,也很豁達。」據了解林婉珍現年87歲,她後來再婚的伴侶已過世。
  五、平鑫濤病況出書爭議:
瓊瑤在平鑫濤失智時,自詡擔任「特別護士」,也打算要把這段經歷寫成書出版。她說有去問過平雲要不要出版,但平雲回信「我爸那麼愛你,你為何要出這本書」,但她想說的是,寫作是她的職業,當年也是平鑫濤一直鞭策她不要停止,但在平家子女的反對下,她已放棄此計劃。
平雲明確表明反對瓊瑤出書,「家父很重視個人隱私,不希望生病的事公開」。
2017-05-03 12:44:35
圖博館
人類壽命的上限是115歲?五國研究團隊齊刊文質疑

據澎湃新聞2017.6.30報導,美國一篇聲稱人類自然壽命的上限是115歲的文章,齊刷刷地遭到了五個來自德國、丹麥、荷蘭、英國、加拿大的研究團隊的質疑。
6月28日,這五篇質疑文在《自然》期刊上在線發表,駁斥了原論文的結論,認為其數據難以令人信服、存在循環論證等嫌疑。原論文也是刊發在《自然》期刊上。
  其中一篇提出質疑的論文作者甚至將原論文稱為“在《自然》雜誌見過的最糟糕的論文”。
  同樣強硬的是,原論文作者、美國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遺傳學家揚·維吉(Jan Vijg)領導的研究小組在5篇質疑文中逐一進行了反駁,認為質疑文是對他們研究的“吹毛求疵”和“曲解”,堅持原論文的結論是可靠的。
  “我認為最終還是要讓數據本身說話,它們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揚·維吉暗示,可能因為自己的統計學結論給出了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信息——任何事物都指向有極限的壽命,所以招來諸多批評聲。
  目前,一對五的科學爭議似乎並沒有讓任何一方說服另一方。
  哥本哈根大學助理教授Maarten P. Rozing是其中一篇質疑文的通訊作者,他對英國《衛報》表示,他不僅不相信存在一個限制人類壽命長度的“生物鐘”,而且認為衰老越來越可能被人類所逆轉。
  但揚·維吉將沒有壽命極限的想法和悖論相提並論。“他們想設計一些模型,來證明極高壽者的死亡率會逐漸下降。這比科幻小說還糟糕。”他對《衛報》表示。
  澎湃新聞就該爭議詢問國內研究人類衰老機制的學者,其表示,目前尚且無法證明孰對孰錯,沒法置評,需要科學家進一步消化和研究。
  2016年10月,揚·維吉小組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上,因為具有話題性,隨即成為了全球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隨著醫療衛生、食物的改善,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瑞(年齡100歲以上的人)已經不再是“神話”。
  當人類在設想如何通過日益發達的醫療技術延續長壽“奇蹟”時,揚·維吉小組的統計學報告無意是潑了一盆涼水。
  起初,他們在匯集40多個國家數據的“人類死亡率數據庫”中發現了一個趨勢:老年人的存活率在1980年之前不斷提升,但在1980年後,99歲以上的老人戰勝“死神”的勝算就不再大幅增加了,似乎進入了一個穩定期。
  進一步,他們分析了“國際長壽數據庫”中“每年報告最高死亡年齡”這一項數據,時間跨度為1968年至2006年,所選樣本為法國、日本、美國和英國這4個百歲以上老人數量最多的國家。
2017-07-02 11:01:29
圖博館
他們發現,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最長壽者的存活年限不斷增加,但1995年左右就進入“穩定期”,最長壽者的死亡年齡平均保持在114.9歲左右。
  根據“國際長壽數據庫”中“每年報告最高死亡年齡”(1968年-2006年,法國、日本、美國和英國),揚•維吉團隊認為,1995年後,最長壽者的存活年限進入“穩定期”。
  其中也有一些特殊個例,比如目前記錄在案最長壽的人瑞是法國老太讓娜·卡爾芒,她在1997年逝世時已經122歲。但揚·維吉小組認為,這是離散個例,人類的自然壽命極限應在115歲左右。
  5篇質疑文:人類壽命的“天花板”不會止步於此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Siegfried Hekimi認為,根據揚·維吉小組所使用的數據,多種不同的壽命極限趨勢模型能推演出來,並不單一指向1990年中期後人類最高壽命開始“原地踏步”這一結論。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Siegfried Hekimi在質疑文中指出,根據揚•維吉小組所使用的數據,多種不同的壽命極限趨勢模型(圖a,b,c)能推演出來。
  相反,Hekimi提出,在一種統計得出的假設裡,人類壽命會持續穩步走高,到2300年最高壽命者也許能活到150歲。
  在對數據的處理上,Hekimi認為,揚·維吉小組犯了循環論證的大忌。
  “他們以為自己找到一種符合數據走向的模式了,於是就提出一套解釋這一模式的理論。後來他們發現數據和這套理論的確相匹配,那是當然了,因為理論從數據中推演而得,又用同一數據驗證理論。”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博士生Nick Brown是另一篇質疑文的作者之一,他持有和Hekimi類似的質疑。
  值得一提的是,在統計中,對一串數字序列進行分割,有時會出現誤判總體趨勢的問題。在總體上升的趨勢中,分割的做法可能會過度凸顯一些原本暫時的“穩定期”甚至“下降期”。
  面對“循環論證”的質疑,揚·維吉小組的回應是,他們並不是通過同一個數據庫來提出假設又驗證,實際上是分析了兩個獨立的數據庫。
  “不得不說的是,在統計學裡眾所周知的是你可以看數據。”揚·維吉說:“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統計學家不願意看數據,因為覺得這不客觀。但這種想法過去幾十年裡已經改變了,人們意識到,你就應該看數據,進行推導,然後進行驗證。”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07_01_416064.shtml
2017-07-02 11:04:13
圖博館
傅達仁獲得「尊嚴」機構的綠燈認證,「隨時可如願!」2017.11.16中時電子報

前體育男主播傅達仁,這些日子來一直在替安樂死奔走,更遠赴瑞士尋求知名執行安樂死得機構「尊嚴」(Dignitas),他昨中午透露已和機構醫生會面,沒想到晚間就宣布已經拿到該機構得「綠燈」認證,他稱「隨時可以如願!」
傅達仁昨已經和「尊嚴」醫生碰面,更說自己以「會員、病患、記者的身分」獨家參觀「尊嚴」並訪問他們的主管!強調要為台灣揭開更多有關安樂死的相關知識,昨晚更宣布已經拿到「尊嚴」綠燈通關,更秀出自己的綠燈護照,強調「隨時可以如願」,等同於有了這張通關認證,傅達仁隨時都能到當地執行安樂死。
對於安樂死,傅達仁也再次強調「是不分藍綠、宗教、種族、人倫道德、文化哲學的,有如一場戰爭,戰場上殺人是不犯罪的,這是全人類對惡病菌毒的戰爭!」他更說絕症讓人折磨,因此先進國家就用新藥,「3分鐘無痛深睡而死。」傅達仁大讚「尊嚴」做這大善事20多年了,直呼「讚賞、跟進!」
儘管這趟往訪花費超過百萬,但傅達仁認為諸事已妥,希望能將自己的後事處理好,不過他也說拚了命也要陪家人返家一趟。只是要透過「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其實並不容易,據悉光是加入會員、醫生開出診斷書再到最後執行,至少得花費約一萬美元(約30萬台幣),且想要取得「尊嚴」的「服務」,他們也明確載明「身患無法治癒的疾病、或身體無法承受的痛苦或是失去活動能力等。」加上執行安樂死時,機構人員也僅能提供藥物,無法經手,了結自己生命還是得由病人親自操作。
2017-11-16 11:44:28
圖博館
網友嘴砲「想安樂死的人為什麼不直接自殺?」 他跳出來回文網友讚爆

傅達仁安樂死議題發燒,日前就有一名網友在PPT上嘴砲發起討論串「想安樂死的人為什麼不直接自殺?」一名自稱是醫師的鄉民在底下回文,讓大家推爆。
  自稱是胸腔外科菜鳥醫師Imladris的回文表示,除了死亡之外,對有些人來說,最慘的不是死亡,而是「失能」!所謂「失能」,就是明明呼吸心跳還在,但是卻什麼也不能做,舉例如嚴重中風、植物人、病情達第四級的的心臟衰竭或阻塞性肺病都是,就算撐著一絲氣息,卻只能癱在病床上度日。也因此開始有人提倡,寧願有尊嚴的離開,也不願成日臥在病榻上痛苦。
  Imladris提出反思:「現代醫療在台灣這幾年,增進了每個人好幾年的平均餘命,但是這些年的壽命,是花在遊山玩水含飴弄孫,還是花在醫院給我們換鼻胃管?」他也建議,希望家屬在面對高齡患者或是其他親人需要接受插管等等侵入性治療時,問問醫生病患「失能」的機率是多少。
  Imladris表示,死亡固然非你我所願,但是假如老人家或者其他親人寧可善終也不願從此失去活動自由,甚至面臨「臥床爛瘡在床上慢慢臭掉,耳朵裡都能夾出蛆來。」那麼「想死」便不是不能討論的了。
  他也告訴網友,不要以為做醫生的很愛為病人氣切,因為手術風險高,成功倒好,失敗就要被告。「做好一個3000,失敗一個3000萬!」虧說只要外科醫生腦袋還正常,遇到氣切能推就推。
  網友看完回文後,大推Imladris立論精闢,「自由掛在嘴上,但是不能自由決定自己何時退場是最可笑的事。」、「無法自理那天,會選擇有尊嚴離開。」、「永遠支持安樂死。」
  回應
搞不清楚安樂死跟自殺、謀殺的差別,白目。
要人自殺的人無法體會真正遇過無奈的家庭之痛,我也支持安樂死。
2017-11-16 11:46:56
jsoujsou
趙哲聖》傅達仁留下來的問題2018-06-07中時

橫跨不同世代,播報體育新聞風格獨特的傅達仁,因為老年病痛纏身,積極鼓吹安樂死政策,7日他拖著瘦弱的身影,經由瑞士「尊嚴」安樂死機構的成全,走向天堂。
  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寫過《疾病的隱喻》一書,關注人們對於疾病的多樣詮釋。當面對疾病晦暗時,社會總會用「隱喻」思維看待,癌症的神祕感、安樂死的道德感等,人們會賦予疾病想像、多重的意義,卻也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
  蘇珊‧桑塔格的批判觀點,引發我們對此次傅達仁終結生命方式深層的思考。一直以來,病痛的灰暗常是人們面臨死亡時「沉默的隱喻」。在常態的生命學,我們鼓勵病人脫離苦海,遠離死亡,因此總避談死亡;或當走向死亡的階段時,總希望能創造平淡的情境,讓瀕臨死亡者能祥和面對,逝者能入土為安。
  傅達仁忍著胰臟癌末期的痛楚,積極奔波,希望促成台灣安樂死合法化。他導引人們對身體與自我存在進行深刻的省思,很多人對此新聞深覺震撼,因為傅達仁「太不像」隱喻下走向死亡過程的演員,不時走向銀幕,多次出面談安樂死,高調衝撞過往臨終者給人的觀感。
  死亡是自然法則的定律,但「老化過程」卻是相對的概念,選擇死亡的方式能讓每一個獨立人格有自由的選擇權嗎?人雖然無法阻止生老病痛的發生,但可以決定自己的老法和死亡的方式嗎?這是傅達仁推動「安樂死合法化」給我們的震撼,提供人們「另一個面對病苦、選擇死亡」的方式。
  傅達仁之前踏上瑞士的死亡之途並不順利,去年底因為親情難以割捨,捨不得兒子生病與家人牽掛,曾從瑞士返回台灣。瑞士「尊嚴」機構所做的是「陪伴自殺」,這需經過多次審慎評估之後才能啟動,由院方提供器具,意識清醒的病人「自己」結束生命,這與傳統的安樂死是有差別的。
  傅達仁捍衛自主生命權的動作,對於原來台灣體制中緩和的安寧醫療系統是否會造成衝擊,令人關注。而明年1月6日將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因為傅達仁的離去,也許更容易宣導病人擁有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權利,使該法未來更順利推行。
  傅達仁求「善終」的決心,不只是為了讓自己遠離疾病的苦痛,他「捍衛生命權」的意志,更發人深省。願他一路好走!
2018-06-08 08:26:06
jsoujsou
安樂死與「零安樂死」2018-06-12 聯合報黑白集

傅達仁赴海外尋求安樂死,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但醫界及宗教界仍看法分歧。傅達仁生前以自身為例奔走呼籲,最終決定「生命自主」,勇氣令人動容。
台灣對安樂死議題尚無共識,唯其如此,反而更需要討論。如果僅以「社會氣氛尚未成熟」為藉口,拒絕討論,其實是偽善。須知老人社會加速到來,人的「善終權」與醫療資源都是迫切議題,社會學者薛承泰即以傅達仁之例撰文討論「病人本位的思維」。
千古艱難唯一死,人如果怯於面對生死議題,不妨退一步想想對動物掌握生死大權的處理態度。或許有人認為人和動物不能相提並論,但佛教亦有「割肉餵鷹」的故事,或可在「生命價值」的天平上找到參照點。
台灣社會對動物權一向輕賤,過去連公立收容所都恣意對動物施以安樂死,並有獸醫因此悲憤自殺。社會震驚之餘,動物「零安樂死」政策快速上路,但動保團體追問配套措施和資源,卻毫無動靜,很多人預言將是災難的開始。
果然,各地動保所面臨動物暴增、處境險惡的困境,主管機關卻僅以「收容上限」的數字實問虛答,近日更發生新北市動保單位將目盲老犬棄置山區等死的醜事。這不免讓人懷疑,只顧及帳面數字的「零安樂死」其實未必更人道,也凸顯當初始作俑者的偽善。
生死艱難,安樂死或零安樂死都無法一刀解決所有難題。誠實、慈悲、務實之外,更要避免流於偽善!

另附【新圖博館】《實然觀》:
  現代醫藥使人長壽且不易死於「外患」(如病菌/外傷),但人總要死、那只能死於「內憂」(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器官老化衰竭而亡、更多的是被自己的「叛徒」癌細胞/元病毒[正常細胞分裂一段時間後會自我了結而癌細胞則不想死]所殺)甚至「內鬥」(如免疫系統在少了外患、尤其現代生活環境擾亂了免疫細胞的敵我視別能力、而攻擊自己的器官),而這些多是需消耗大量健(醫)保/長照費用、甚至是「生不如死」之病。
  以上帶來四個反思:1.透過現代醫藥無止境地延長人的壽命,雖滿足了醫生救人一命之志和人的求生本能,但在「生不如死」時代、可能是白色巨塔賺錢的無效醫療、只消耗更多的健保長照費用。2.面對「生不如死」之病,是否要有積極性求死本能的「安樂死」、畢竟單靠消極性的安寧照護等已無力解決。
2018-06-13 10:12:36
jsoujsou
人類壽命是否存在上限?超過105歲後死亡幾率會趨平 2018-07-04 新浪科技

  人類延年益壽似乎已不再是夢想。但人類壽命究竟有沒有上限呢?《科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稱,答案是“沒有上限”。並且一旦過了105歲,每年去世的概率便沒什麼差別了。
  1825年,英國精算師本傑明•岡珀茨(Benjamin Gompertz)提出,死亡的概率會隨年齡增長逐年遞增,比如70歲的人的死亡概率會比30歲的人大得多。此後,有人提出雖然死亡的相對概率的確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但在過了一定年齡後,這一增加趨勢卻會逐漸放緩。例如,45歲和35歲的死亡幾率可能差很多,但110歲和100歲卻相差無幾。
  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口統計學榮譽退休教授肯尼斯•沃徹爾(Kenneth Wachter)指出:“之前一直很難判斷這種變化是由於資料收集的缺陷導致,還是真的存在這一現象。不過,如今我們收集的資料已經大為改進。”
  在此次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009至2015年間3800多名年齡105歲以上的義大利人的生存率資料。每年一月,義大利都會記錄一次城市人口情況。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80歲之前的死亡概率的確會隨年齡遞增,但在80歲後增長速度則會逐漸放緩,並在達到105歲後最終趨平。105歲、110歲、112歲時的死亡幾率幾乎沒有區別。“過了105歲,下一年死亡與否的概率就像拋硬幣一樣,兩種結果各占50%。”
  年齡上限真的不存在嗎?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贊同此次研究發現。如2016年《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人類壽命存在上限,而且受自然過程制約。該論文的共同作者布蘭登•米爾霍蘭德(Brandon Milholland)就對此次研究結果持反對態度。
  “我不認為該論文中提出的‘105歲後死亡率趨平’的跡象十分明顯。”米爾霍蘭德表示,“但就算假設這篇論文的結論正確,105歲後死亡的幾率不會有明顯變化,也並不意味著人類壽命不存在上限。”
  他認為105歲後去世的可能性仍然很高。“首先,現在能活到105歲的人並不多,能活到106的人就更少了,107、108更是人數寥寥。”米爾霍蘭德說道,“總有某個歲數是人類難以企及的,就算有人能活到那個歲數,也是千年、甚至萬年一遇。”(目前已知最長壽的人是珍妮•卡爾芒(Jeanne Calment),逝世時為122歲。)
2018-07-11 08:52:44
jsoujsou
回應
 衰老造成的壽命限制是一種疾病自然選擇的結果,衰老更容易使人類患上疾病,比如心腦血管疾病,各種感染和併發症等等,如果人類能治癒各種疾病,衰老構成的疾病自然選擇就不起作用,比如用幹細胞科技給老人一個健康的有活力的免疫系統,老年人的壽命可以極大延長。義大利極端長壽人口多,說明後天生活環境,消弱了衰老產生的疾病自然選擇,延長老人壽命,消弱疾病自然選擇,通過醫學也可以做到。
 人太活長了是一種負累,身體機能衰退,死是一種解脫。


另參【新圖博館】《實然觀》:老

  現代的老年問題大多可從演化來解釋,依前述「經濟性原則」所言:從四肢爬行演化到二肢立行、不會為人特別改造脊柱和關節、畢竟當時人活不過三四十年、原有結構夠用了,只是當時適用的天擇、在人擇的老年化後不適用了,類似很多。比如古代女人壽命約同停經期、畢竟月經成本很高,女人骨盆腔產道口較小較不易生、尤其工業社會從小勞動少、故盛行剖腹產無痛分娩、骨本少停經後易骨質疏鬆(好比食物精緻造成盲腸多餘易發炎、智齒不易長出要拔除),女人為生育、比男人早熟晚死、故「人擇」出「男大女小配」造成「老少配」正常「姊弟戀」反常。又比如人腦雖有1000億(一說萬億)個細胞,但腦只占人體的2%、卻要耗20%以上能量,故自幼沒用的腦細胞以約每日百萬計自了(難怪長大後記不起小時不重要之事和母語等終生不忘),那知人多活了一倍、再加元病毒(變性蛋白)/癌細胞/器官老化等因死得早來不及演化掉的基因,造成了失智症/癌症/器官衰竭。
  還有為傳下基因、生物尤其動物要付出很大的「食色」成本、故演化出「食色性也」之快感、不然誰願付出,這些「天擇」在匱乏的農業社會成了盡可能「食色」之傳宗接代本能、但這些本能在「富裕」的工業社會卻成了大問題:肥胖造成的各種文明慢性病如高血糖/脂/壓、所形成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2018-07-11 08:53:30
jsoujsou
再加現代醫藥使人長壽(所謂的長壽鄉多在出生記錄不明的偏僻之地、依「古代女人壽命約同停經期」的演化實相來看、再怎麼無致命疾病會養生、也很難在一地同時有那麼高比率的人瑞)且不易死於「外患」(如病菌/外傷),但人總要死、那只能死於「內憂」(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器官老化衰竭而亡、更多的是被自己的「叛徒」癌細胞/元病毒[正常細胞分裂一段時間後會自我了結而癌細胞則不想死]所殺)甚至「內鬥」(如免疫系統在少了外患、尤其現代生活環境擾亂了免疫細胞的敵我視別能力、而攻擊自己的器官),而這些多是需消耗大量健(醫)保/長照費用、甚至是「生不如死」之病。
  以上帶來四個反思:1.透過現代醫藥無止境地延長人的壽命,雖滿足了醫生救人一命之志和人的求生本能,但在「生不如死」時代、可能是白色巨塔賺錢的無效醫療、只消耗更多的健保長照費用。2.面對「生不如死」之病,是否要有積極性求死本能的「安樂死」、畢竟單靠消極性的安寧照護等已無力解決。3.面對老年化、如何強制大量勞工必保退休金(老年年金),不然(兩岸的)勞工多與資方共犯、不交錢而要求政府負擔,問題是又不願像北歐多納稅、稅高了又沒生產力競爭力。4.如何強化中國家族主義的養老作用、而避免日本集團主義下的老人孤獨死,日本古代不孝子還得背老人上山等死(如電影《楢山節考》)、如今政府不知「孤獨死」子女便能續領老年年金, 日本人對自己老人的死亡都如此冷漠無情了、遑論不讓座老弱婦孺。
2018-07-11 08:54:05
圖博館
不插鼻胃管 「無管人生」的哀與愁 2019-01-15 聯合報 李莉/長照協會理事

看到報載國人20萬裝置鼻胃管比率高於日本五倍,感觸良多,是醫療的問題?是照護的因素?抑或是政策的影響?筆者從事急性醫療到長期照護服務近卅年,整理出以下影響因素,提供從事照顧服務產官學參考。
  一、急性醫療與居家照護未接軌:病人住院時在急診或病房時就被放置鼻胃管,在出院前,醫護人員沒有重新評估是否有繼續放置鼻胃管的必要性,出院後就帶著鼻胃管回家,家屬也不知道可以移除鼻胃管,就成為長期放置鼻胃管的狀況。
  二、餵食時間過長人力不足應付:不論是居家照護或是機構照顧,協助餵食所花的時間會比灌食長,複雜度也高。我曾經協助家中長輩吃一罐五十CC的燕窩,花了一個小時吃了三十CC,最後只好放置鼻胃管了,在居家一對一照顧的情況下如此,更何況住在長照機構一對多的情況下,沒有足夠的時間協助長輩慢慢進食,所以長者長期放置鼻胃管的機會就會增加。
  三、缺乏專業人員介入吞嚥訓練:長照機構對於放置鼻胃管的長輩都有進行移除管路計畫,希望讓長者及早拔除鼻胃管,但是成效不佳,因為在鼻胃管移除前,需要進行專業的吞嚥訓練,而吞嚥訓練是需要語言治療師協助訓練指導,語言治療師的資源缺乏甚少介入,因此在無專業指導的情況下,沒有吞嚥訓練的技巧,很容易造成個案的吸入性肺炎。
  四、家屬為申請補助款拒絕移除鼻胃管:當工作人員努力協助個案進行吞嚥訓練成功,可以移除鼻胃管時,反而家屬阻止移除長者的鼻胃管,主要原因是:移除鼻胃管後就沒有政府的補助費用了,家屬考量補助款的因素,反而阻擋長者可以移除鼻胃管的機會。
  五、做完胃造廔無法繼續住在原機構:為何台灣推行胃造廔的比率無法與國外相比?除國人對於身體必須要開一個洞的接受度較低外,另外一個主要的問題是:在台灣老人福利機構收置個案類型是有限制的,有造廔口的個案需住在有申請長照床的老人福利機構或是護理之家,所以一般的老人福利機構長者若是移除鼻胃管改作胃造廔,就無法住在原來的機構。站在業者的立場個案就流失了,站在家屬立場要找新的照護機構,所以積極做胃造廔的意願就降低。
2019-01-15 09:16:43
圖博館
不再痛到絕望…「末期病人」鬆綁成癮性麻藥 2019-02-02 聯合報

過去衛福部嚴格管制成癮性麻醉藥品,非癌末期患者若需使用成癮性麻醉藥品止痛,流程繁瑣。衛福部日前放寬管制,明訂「末期病人」使用成癮性麻醉藥品無須再向食藥署列報,讓包括癌症在內的所有末期患者皆有免於疼痛的權利,同步也將用藥同意權回歸給病患本人,不需由第二人同意。
免於疼痛應是基本人權,但有人痛到絕望卻無法緩解,調查曾顯示,有兩成非癌病患,曾經痛到想輕生。
馬偕醫院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暨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說,台灣對成癮性麻醉藥品管控比世界其他國家嚴苛,擔心藥物濫用,讓真正需要使用成癮性麻醉藥品的患者用不到,漸凍人就是一例。
林嘉祥曾說,國人鴉片類藥物用量每人平均十六點四五毫克,是美國每人用量的百分之三、韓國的百分之卅一,彷彿國人根本不怕痛。
一名漸凍症患者長期臥床出現肺水腫,成癮性麻醉藥有助改善他的不適症狀,但由於漸凍人並非癌症患者,需會同精神科、麻醉科等,還要申請安寧療護會診確認後,才有機會使用,程式與公文往返都需要時間,即使通過,因疼痛需要再延長使用,又得重新走一番程式,常讓患者與醫師非常洩氣,降低開藥意願。
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部長謝宜哲表示,依照程式,醫師認定患者需要使用成癮性麻藥後,得先向院內管制藥品委員會核定後,再將檔送交食藥署成立的管制藥品委員會,食藥署會再回函表達意見。如今放寬非癌患者的使用規定,相信可以讓患者得到很大的幫助,並且減少疼痛帶來的痛苦。
食藥署管制藥品科長何淑惠表示,除了非癌末期患者使用放寬,非癌症慢性頑固性疼痛病患延長用藥也回歸醫師臨床決定,食藥署僅針對新個案立案管理。這次修訂成癮性麻醉藥品管理使用,也配合安寧緩和條例,修改使用成癮性麻藥的同意書,過去簽訂同意書由家屬協助決定是否使用,現回歸病患自己決定。
成癮性麻醉藥品包括嗎啡、鴉片、可待因、吩坦尼等,分一到三級控管。避免成癮性麻醉藥品遭濫用,衛福部食藥署原本規定,除了癌末患者,其他患者若需連續使用十四天或間歇使用三個月,累積超過廿八天者,需送交文件審核。但臨床醫師表示,公文往返費時,至少需要七到十五天,無法即時舒緩患者疼痛。
2019-02-03 09:42:05
阿楨
平鑫濤臥床3年享壽91歲2019-06-04過世... 瓊瑤「花葬」最愛:你解脫了、我也放下了

親愛的鑫濤:……
在那漫長的三小時裡,家人們一一到齊,平珩一直在向你報告:「爸爸!可嘉來了!爸爸,可柔來了!爸爸,平安在英國,不能來!爸爸,能來的,全部都來了!」我這時,才忽然驚覺,我問趕到的主治醫師:「醫生,這個『人工甦醒球』,如果不繼續擠壓,他是不是就走了?」醫生點頭說是的,說:「留他一口氣,為了等家人們到齊!」我這才環視陳家和平家的人,悲戚的氣氛籠罩著我們。在這一剎那,我心裡曾有的不平,委屈,憤怒……都悄然而逝。我問你的兒女:「那麼,我們讓爸爸安心的走吧!好嗎?」你的子女都點頭,我才對醫生說:「讓他去吧!」醫生示意護士放手。護士的擠壓剛剛停止,監視器上的數字,心跳瞬間歸零。我握著你的那隻手,變冷了!你在5月23日晚上9點8分走了!我很安慰,最後三小時,我一直握著你的手,如果我曾對你有怨懟,我也原諒你了!
鑫濤,你解脫了!我,也放下了。從今以後,我要活得快樂,幫你把過去三年多的痛苦一起活回來。你若有知,也會含笑於九泉吧!?至於那些對我們不瞭解的人,編出的各種故事,我也希望隨著你的去世,煙消雲散!讓我們用有愛的心,把過去一切的不快,都化為詳和。
你的妻子瓊瑤(陳 喆 )2019年、6月4日
2019-06-05 09:09:03
阿楨
阿爾茨海默病疫苗問世?可能還需十年 2019-06-19 科技日報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郁金泰博士介紹,1905年,德國精神科醫生和神經病理學家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在檢查一位其長期觀察隨訪、名叫奧卡斯特•德特爾的55歲女性死亡病人的大腦切片時,發現她的大腦明顯萎縮,有異常“沉澱物”沉積在腦組織。
  目前,僅有幾種藥物可以部分緩解症狀,沒有方法可以阻止這種疾病的發生,更不用說治癒該病。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以腦內細胞外β澱粉樣蛋白(Aβ)逐漸沉積形成老年斑和細胞內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形成神經原纖維纏結為主要病理特徵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它分為家族性和散發性。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不到5%,主要由APP、PS1和PS2等相關基因突變引起;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一般認為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設計清除Tau纏結的抗體
  據新墨西哥州立大學(UNM)官網報導, UNM分子遺傳學和微生物學系副教授基蘭•巴斯卡博士團隊,使用病毒樣顆粒(VLPs)設計出一種新疫苗注射給實驗鼠時,它們產生了抗體,從實驗鼠的大腦中清除了Tau蛋白,且這一反應持續了數月。
  “但在實驗鼠身上取得一定療效並不意味著人類疫苗很快就會問世。”郁金泰強調說:“無論Aβ疫苗還是Tau疫苗,都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在動物模型上往往均可顯示較好的效果,但進入到人體臨床試驗後往往療效就不明顯了。這主要和阿爾茨海默病的複雜性相關,相關阿爾茨海默病動物模型往往使用轉基因小鼠,遺傳背景單一,病理表現較單純,而真實世界中的阿爾茨海默病病患,無論發病機制還是病理表現都要比轉基因動物模型複雜的多。”
2019-06-20 10:32:45
阿楨
為何家屬寧願送病人去安養機構也不願送去安寧病房? 2019-08-23

  一、資訊不對稱:哪裡有空床?
首先,我應該先介紹一個可以查詢各大醫院安寧病房空床的網站,有需要的網友可以查詢就近醫院的狀況,這是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的「安寧緩和病房空床查詢」,幾乎全台各大縣市的大醫院都有空床。
  二、費用多少?
安寧病床有健保給付的健保床,大部分為三人房,少數醫院的兩人房也是健保床,單人房必須支付差額,費用數千元不等。若醫院的兩人房非健保床時也要支付差額,另外,伙食費及部分健保不給付的部分也要自行支付。
  三、入住資格、居住天數限制、如果穩定了呢?
住院日數大於30天以上必須審查,大部分的病人大概都住15天上下。服務對象為:「指罹患嚴重傷病,經由二位專科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
癌症末期病人
八大非癌末期病人
1.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
2.其他大腦變質
3.心臟衰竭
4.慢性氣道阻塞,他處未歸類者
5.肺部其他疾病
6.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7.急性腎衰竭,未明示者
8.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
若病況穩定後轉安寧居家療護,所以並非一住進去就要「死在裡面」。
  四、台灣人利用安寧病房的比率如何?
據監察院調查,截至去年底,全台74家醫院設804床安寧病床,全年平均占床率只有56.69%,且各家醫院落差大,有的百分百,有的不到百分之一。我在查詢空床的時候也訝異台灣人利用的比率竟如此低。
健保對安寧病房的給付不低,一天近七千元,但醫院一般病房的病床數與護理人力比率是二點五比一,安寧服務卻是一比一,想把安寧做好,勢必賺不了錢,加上有專業、有意願的安寧醫護人力不好找,都是品質低落的原因。若再對照各家醫院投注的人力差異狀況,如成大安寧居家療護團隊有十六名專任護理師,臺北大型醫院的總病床數是成大的三倍,安寧居家護理師卻只有一人,安寧醫療品質良莠不齊也是可預見的。因此,監委江綺雯建議,應該恢復原有的安寧服務專業評鑑,而不是放在醫院整體評鑑裡。
2019-08-24 07:52:15
阿楨
五、令人「恐懼」的安寧療護?
根據聯合報報導,新加坡連氏基金會2010年調查全球40個國家的死亡品質調查,台灣排名第十四名、亞洲第一,2015年調查擴大到80個國家參與,台灣進步到第六名。但安寧之母趙可式揭露「其實是假像」,因為過去都是她帶領調查人員「只看好的樣版」。又如日本安寧病房裡甚至還設有吸菸室與酒吧,讓患者有「享受人生最後一根菸」的機會,而一般胃癌的病人也不可能喝酒,但日本會讓病人先吃嗎啡止痛再喝酒,宗旨就是讓病患過世前完成心願。如果看到相關投訴,那就更令人驚懼:
1. 高雄一名孫先生父親年邁癌末,家人希望轉到安寧病房卻遍尋不著,最後問出某醫院有15床,但平常只開3床,老父親生前大小便失禁,全身臭氣難聞,家人只想讓父親洗個澡,走得舒舒服服,但父親過世前,都沒能排進安寧病房用按摩浴缸洗澡。
2.北部某家醫院設有安寧病房,按規定應設有洗澡機,但有末期病人住進去後,家屬想讓病人洗掉滿身屎尿髒汙,找了半天才發現洗澡機被塞在角落閒置,也有家屬申請宅服務的安寧居家照護,希望減輕長輩癌末痛苦,但護理師沒有協助處理,只會說「這是人死前必經過程,就順其自然吧」,家屬悲痛不已。
3.趙可式舉例,北部有家醫院的安寧病房,是由病房志工協助病患洗澡,而非護理人員,有病患因癌細胞侵蝕骨頭,非常脆弱,志工幫患者洗澡,撞來撞去竟把昏迷病人小腿骨頭撞斷。她也碰過遺體護理時的安寧護理師丟下尿布就走,家屬滿臉錯愕,她只好用手機開視訊,一步步教家屬處理。
4.到去年底,全台安寧病床共804床,但許多醫院不想經營,或找不到人手就關床、減床,甚至有醫院因做得不好沒病人,乾脆全部撤除。
趙可式表示,不少醫院裡的安寧病房排班表有兩套,一套應付評鑑用,一套是實際,很多病房平日沒有病人,有病人再亂抓人來服務,但是家屬多半覺得「人都過世了」,不會投訴醫療糾紛,卻讓更多醫院有恃無恐、亂搞一通。
  六、安養機構「勝過」安寧病房 嗎?
我去親眼看到的那個小型安養機構,其實並不新,也是一人照顧數人,他們對於住民若發生醫療狀況,則是立即叫救護車送到大醫院,我當時跟老友家屬建議,若是住安寧病房直接就有醫生,不是「更好」?但看到相關報導後,原來「內情並不單純」,實在「不要問!很恐怖!」…..
2019-08-24 07:55:02
阿楨
致衛福部長:長照保險不是這樣算(沈政男)2019/09/22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最近提出「每人月繳一個便當錢」的長照保險政見,衛福部長陳時中回應說,「1年只能收到800多億元,不夠用」,既然如此,現行「長照2.0」1年財源300多億元,豈不更加不夠用?陳時中說,「全台家庭聘僱外籍看護與住院費用,1年不只800多億元」,其實住院費用歸在健保,而非長照保險。以目前全台23萬外籍看護、月薪2萬多元來計算,1年500多億元就可支付看護費用。
  【年輕人不用是誤解】
到底台灣長照需要多少錢?以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值來看,約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8%,而台灣1年GDP為6000億美元,因此合理長照花費應為1400億元台幣。另外一個算法是從醫療花費來換算。有長照制度的國家,兩者比例約為1比5,若以台灣1年7000億元台幣健保支出來換算,長照所需財源剛好也是1400億元台幣。
不管採行稅收制或保險制長照,能找到夠多財源的就是好制度,比如採行稅收制的瑞典與法國,政府找到的稅收,以GDP比例來看,是台灣「長照2.0」的好幾倍。陳時中又說,「採行長照保險國家沒人0歲納保」,其實德國就是0歲納保。他也說「日本布建25年才採行長照保險」,殊不知日本在2000年啟動長照保險,當時老年人口比例為16%,而台灣再過2年就會達到這個數字。台灣一向以健保自豪,但學習台灣健保的韓國,早在2008年施行長照保險,他們的口號是「發揚儒家精神,啟動國民集體大孝」。
陳時中說,「讓年輕人繳交長照保險費用是剝奪年輕世代」,意思是年輕人不需使用長照,更是誤解。家裡有失智失能長輩的人都知道,照顧負擔一來,蠟燭兩頭燒,很難不心力交瘁。台灣每年發生好幾起「照顧殺人」,也就是不堪照顧負擔而殺死老人家的悲劇,而這些照顧者大都是青壯世代。蔡政府即使不願推行長照保險,也不應挑撥世代矛盾。
  【健保體系可挪長照】
「長照2.0」雖已簡化給付流程,但相關行政作業仍是第一線人員的負擔。台灣採行長照保險的另一個優點便是現行健保的給付與服務體系,可直接挪用到長照。台灣健保獲得舉世讚譽,長照保險同樣也能成為另一項國際標竿。 (作者為老年精神科醫師,全文刊載於蘋果日報論壇)
  回應
1.沈醫師把這個貼在BLOG是好事,因為蘋果很小氣,要收錢才給人看
2.但願蔡英文連任後能顧慮「世上苦人多」並參考這個意見,不要像現在一樣只是把他們當魯蛇...
2019-09-29 09:32:29
阿楨
天邊孝子症候群
  回應
通常在父母身邊默默照顧的都是父母最不親不疼的小孩
媳婦就是最不親最不疼那個「家人」!
然後還因為住一起有摩擦,父母還越來越有意見。
最疼的大概都王子病公主病養尊處優的 等到父母生病他們可能也不會管⋯⋯
天邊孝子不止在醫院碰得到啊,還有一種是從來沒露面,等到老父親過世才來奔喪(分遺產)的...然後到了現場就開始,那個地方不合禮節啦,哪邊師父請的不好啦,經念得太少啦,最重要的是.....
喪葬費他不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owpRjxU6I

失智症的「天邊孝子」 2015/08/25 • 作者 / 伊佳奇 • 出處 / Web only

最近有人在網路上探討「天邊孝子症候群」,這現象主要是指除給醫療團隊或家庭照護者的困擾外,也經常是推動善終的阻力,於是有家屬在這次失智症支持團體中指出,這現象一樣困擾著失智症家庭中的主要照護者,平常不見人影,久久出現一下,就指責主要照護者,比安寧療護的狀況更加嚴重。
這名稱原本是英文,「來自加州的女兒症候群」Daughter from California Syndrome。是指加護病房的重症病人,經常會突然出現平常不在照護的子女,出現後就批評醫療團隊的治療,責怪平日在負責照顧的家人,埋怨他們為「何要放棄?」,進行安寧療護。
即使是疾病末期,已回天乏術,雖然大家經由多次討論,已決定要讓長者能有善終,但是這位「孝女/孝子」仍「堅持要救到底!」結果讓病人身上插滿了管子,CPR壓得肋骨斷了好幾根、七孔出血……讓長者無法有「尊嚴」的離開。
2020-03-01 09:02:43
阿楨
“解決日本老齡化的唯一辦法是老年人集體自殺”,耶魯大學日籍教授這言論引爭議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12日,紐約時報2023-02-12報導,耶魯大學38歲日籍助理教授成田悠輔(Yusuke Narita)曾公開為日本應對老齡化“出謀劃策”稱,“唯一的解決辦法不就是老年人集體自殺或者一起切腹自盡?”該說法近期在推特上引發爭議後,成田悠輔回應稱,“集體自殺、一起切腹只是抽象的隱喻,我本應謹慎對待這些詞的負面含義,所以經過反省,去年開始,我不再使用這些說法了。”
《楢山節考》。日本人有這種想法不稀奇,因為來自他們的傳統。從側面反映出日本是一個“有小節而無大義”的民族。精日們怎麼洗?
年輕人都在為這個政策歡呼,可是他們為什麼不想一想,自己也會有老去的一天的啊?到時候也希望自己被自己的子孫推往斷頭臺嗎
2023-02-14 09:08:55
阿楨
瓊瑤家中輕生,終年86歲,遺書全文公佈 2024-12-04

各位親愛的朋友知音們:
不要哭,不要傷心,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翩然」的去了!
“翩然”是我最喜歡的兩個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飛翔”,優美而“輕盈”,我擺脫了逐漸讓我痛苦的軀殼,“翩然”的化為雪花飛去了!
這是我的願望,「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也是最後一件「大事」。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
上蒼對於生命的過程,設計得不是很好。當人老了,都要經過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醫院、治療、不治」的時間,這段時間,可長可短,對於必將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萬一不幸,還可能成為依賴「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我曾經目睹那種慘狀。我不要那樣的「死亡」。
我是“火花”,我已盡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將熄滅之前,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我要說的話,都錄在我《當雪花飄落》的影片裡了。希望我的朋友們,多看幾次視頻,了解我想表達的一切。
朋友們,不要為我的「死亡」悲哀,為我笑吧!生命的美好,就在於「能愛,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說、能跑、能動、能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能邪惡如仇,活得轟轟烈烈……」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擁有過了!我「活過」了,不曾辜負此生!
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人和你們。 「愛」緊緊的繫著我心,你們都是我最不捨的。為了讓我的靈魂(不知道人類有沒有靈魂),也能“翩然”,大家為我笑、為我高歌、為我飛舞吧!我在天之靈,會與你們「共舞」的!
別了!我至愛的你們!慶幸此生,曾經和你們相遇相知。
注意,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年輕的你們,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練”,希望你們經得起磨練,像我一樣,活到八十六、七歲,體力不支時,再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但願那時,人類已經找到很人道的方式,來幫助「老人」們,快樂的「歸去」!
親愛的你們,要勇敢,要活出強大的“自我”,不要辜負來世間一趟!這世間,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各種意外的喜怒哀樂!別錯過那些屬於你的精彩!
千言萬語說不盡,最後,祝福大家健康快樂,活得瀟瀟灑灑!
  回應
瓊瑤女士有什麼想不開的嗎
從遺書看,應該是活了86歲,夠了,沒什麼遺憾了,與其幾年之後可能在病痛中毫無尊嚴地逝去,不如自己了斷。也不算什麼想不開。
2024-12-05 05:02: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