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何時從平民的市場、向上提升到咖啡館了?不然菲利普斯怎會取名《蘇格拉底咖啡館》(麥田,2005,三刷)?
別望文生義,克里斯多佛‧菲利普斯Christopher Phillips是個帶有使命的男人,那就是復興蘇格拉底久遠以前在古雅典所啟發的問題之愛。受到魅力領導式的樂觀主義與熱情理念的驅使,他在美國各地旅行,在書店、老人中心、小學、大學與一間監獄裡聚集民眾參與蘇格拉底的咖啡館。他是個教育家、自由作家,同時也是非營利哲學探問學會的創辦人(
www.philosopher.org)。
《蘇格拉底的咖啡館》混合了哲學與故事情節,他激勵了每一個好奇的心靈開始去問問題,並啟發每一位讀者更全然地過著受到審視的人生。本書生動地描述了菲利普斯的旅遊,他在書中回想是什麼促使他展開這場傳播理念的熱情,並重建其中一些最激勵人心的時刻。這些哲學性的交流時時顯露出驚人的,常常是對愛、友誼、工作、老化的意義,以及人生大哉問的深刻醒思。
又來了,如同前評《評三種圖解漫畫哲學書》《蘇菲的世界》,每當看到這類「掛懸疑小說頭,賣哲學史皮」的媚俗作品及其文宣,我就本能直覺性地敏感起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84/20051223073327/
你才是如傅佩榮在《蘇格拉底的咖啡館》<導讀>所言:「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
的相反吧!「親近這類人生哲學導師,哲學才是空洞的;親近這類追求真理的哲學,人生才會被盲導。」
你怎可如此批判哲學之父蘇格拉底及其徒子徒孫?
甩開對殉道者迷思吧!讀過我在《緣現論》對蘇格拉底的析判,便知我為何在非《蘇菲的世界》會說:蘇氏所自認的「神諭我是雅典最聰明的人」「智者上課不但收費還自以為無所不知,我是哲學家上課不但不收費還自以為一無所知。」根本就是假仙講反話,蘇氏是雅典帝国的共犯,當然不必收費謀生也不可能去質疑帝国的价值觀,智者則相反。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Philosophy/ZXYuanXianLun.mht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87/20051224074414/
看來你不只不爽菲利普斯言必稱蘇格拉底了,對其美化美國獨立宣言(p165)和不能沈默以對「屠猶」(p131),亦然了?
那當然,菲氏沒同時(如本館多處所)析判美國的獨立宣言、革命和憲法,以及沈默以對「猶屠巴」,《蘇格拉底的咖啡館》算啥哲學反思?
人家不是說「咖啡館」還是了嗎?如同,《藝術治療》《兒童故事治療》,當哲學想成為如下文的療傷安慰劑時,哲學還能反思啥?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268/2006092706560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0732578/20070715070454
如此地反思豈非與人己過不去?還是當療傷安慰劑較有市場!
<哲學諮商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探> 楊淑婷
摘要:
人生中諸多疑難、困頓、不安、恐懼等遭遇,人們身處諸如此類的困境時,通常直覺地求助於心理治療,藉此找出「病因」並「治療」之;事實上,解決這些困境的根本之道,是改變錯誤的思考方式、去除遭錯置的信念,改以哲學深刻的思考角度,反思問題的各面向,培養正確的思考方式,此正是1980年以來,由德國哲學家Gerd B. Achenbach所發起的哲學實踐運動,此後經傳播至歐美各地,則以「哲學諮商」(philosophical counseling)一詞稱之,取其「忠告」(counsel)之意,企圖提供人們哲學的慰藉。
本文將辨明哲學諮商與心理治療、哲學實踐之關系,進而論析哲學諮商之起源、理論基礎與方法,複次試圖將哲學諮商帶入教育場域中,希冀達到以下預期功效:其一、以哲學的角度幫助教師、學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活中遭遇的困境,針對問題進行究極性、原則性的探討,協助教師及學生解開問題之症結。二爲由 實際的教育場域中發現實質的教育問題,並將之帶回教育哲學的研究領域,進行辯證式的思考,以使教育哲學生機沛然,扭轉教育哲學走向純然玄想式思考的可能危險,希冀透過哲學諮商以結合教育哲學的理論與實踐,發揮教育哲學的行動力量,開創教育哲學的新紀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人生有各種困境與兩難,在在考驗人的智慧與勇氣,諸如婚姻觸礁時,該如何處理?面臨工作或學業的選擇時,如何在他人期望與自己興趣間下決定?親友自殺時,該如何面對自責與悲傷的情緒?我們面臨疑惑、兩難時,經常感到受挫、沮喪或茫然,一般人通常向朋友、師長、心理諮商師或其他可信賴者尋求思慮 的澄清及問題的解答,希冀獲得支持的浮木,克服當下的難題並繼續規劃、進行其人生;但關於人生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其他更深刻、更核心的選擇?
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1930)書中,討論不幸福與幸福的原因,舉述不幸福的原因有競爭、疲勞、嫉妒等,幸福的原因如情愛、家庭、工作等(Russell, 1930/1991),並以哲學角度分析各個問題,以深刻的哲學觀點剖析造成幸福與不幸福的概念,重新反省錯誤的偏見與先前假定,厘清思想的盲點,進而邁 向幸福之路,此正是人生追求之鵠的。哲學爲愛智之學,透過智慧的詰問、分析、統合等方法,提供人們更究極、更統觀的思考方式,藉由思想指導行動的力量,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理想;哲學諮商是爲致力於實踐智慧的活動,具有豐富、專業哲學素養的哲學諮商師,協助困惑的人們由哲學觀點思考問題的本質,層層檢視本身持有的信念、習俗、習慣,全面且深入地詮釋其人生觀,分析各種人生抉擇之可能後果,使當事人自行選擇最合宜的道路。
簡而言之,哲學諮商系以哲學爲根柢,透過具有專業哲學素養的哲學諮商師,與當事人一同針對主題或其世界觀進行互爲主體的哲學對談,於哲學諮商的的過程中, 哲學諮商師協助當事人思考問題的核心本質,雙方一同尋找解決問題之道,以獲得心靈的平靜,因此可謂哲學中關懷心靈之傳統的具現。
或有人認爲「關懷心靈」並非哲學諮商的獨門專賣,心理治療、心理輔導早已在心靈的園地中耕耘有時,哲學諮商的必要性受到質疑與挑戰。心理治療雖已行之有年,並被視爲一種可以解除人類心靈苦痛的專業,其專業性已得到公認,但心理學諸多預設均有待深入地再檢驗。首先,就心理學發展史而言,心靈問題原屬哲學範疇,直至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德(Wilhelm Wundt, 1832-1920)模仿自然科學成立心理學實驗室,追求科學心理學,至此心理學方從哲學旁出,自成一門學科,此後,心理學爲求其專業性,愈發強調科學的特性,直至1970年到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倡導極端的行爲主義而達到高潮,而人性的價值與尊嚴亦在此時受到空前的貶低,與白老鼠、狗等動物不相上下。物極必反,在不甘於人性價值遭受貶低,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反動,重新倡導人性的可貴,強調尊重、關懷、真誠、同理等特質。然而,雖然心理學將聚光燈放置於人身上,但不可不留意的是 心理學所謂的「人」,呈現何種樣貌?心理學對人的基本預設爲何?在在會牽涉到心理治療如何處理人的問題。
心理治療的基本預設,是將前來求助的人均視爲帶著精神方面的疾病,因此需要加以治療,透過這副有病的眼鏡,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心理健康」這個本應爲平常的狀態,反成爲高懸的目標。曾有報導指出,南部大學生有憂郁傾向者達53%,意指兩人中便有一人有憂郁傾向,但事實上那些「不正常」的人,確實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嗎?抑或是衡量正常與不正常的尺規出現 問題?不可否認地,某些人確實需要精神治療的協助,藉由醫藥使其生理狀態恢複至平衡的狀態,但無論精神治療或心理治療,均系以「正常」與「不正常」之二分,評定個體是否爲心理健康的主體;若暫且摒棄正常與不正常的判准,直指問題的本質進行探問(inquiry)和分析,探尋造成當下問題的思想症結爲何, 或許可以更實際地檢視人生面臨的困境,而此正是哲學諮商的旨趣所在。
二、治療師要「改變」當事人的作風,因此哲學諮商並非治療。而其他哲學諮商家如 Marinoff、Raabe、Lahav、Schuster等人均普遍認爲哲學諮商不同於治療,因在哲學諮商的過程中,並不將當事人的問題視爲「病徵」,亦未預設當事人所應「痊癒」的水准,故不符合「治療」的目標,此爲哲學諮商與心理治療區別之一。然而,哲學諮商雖非治療,但卻有治療的功效,此治療的功效亦普遍受到哲學諮商師與當事人的認同。
哲學諮商與心理治療之分野雖非尖銳對立,兩者間仍存有許多交會融通的地帶,有待日後深入進行探討,但兩者對「人」之基本形上預設有異,因此而其所關注的焦點便不盡相同,形成哲學諮商與心理治療之區別所在。以下精要討論哲學諮商之適用對象的特性。Marinoff(2001)認爲「對於無法滿足心理或精神治 療、甚至持反對態度的人來說,現在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哲學諮商」,它可提供當事人另一種思考方式、另一種視角(perspective),進而改變想法,甚或改變情緒。然而,誰適用哲學諮商?亦即哲學諮商的對象是誰?
其次,關於哲學諮商適用的對象方面,根據Raabe(2001)及Marinoff(2001)的闡述,哲學諮商的對象可以是婚姻或愛情中的伴侶、學校情境下的學生或教師、監獄裏的囚犯、吸毒或酗酒者、受虐者、失業者等各種遭逢人生難題而心靈困頓者,均可求助於哲學諮商,得到思考上的協助,習得「思考技巧」以察覺錯誤的前提及假設,並改變世界觀,進而達致「心靈的轉向」。然而,哲學諮商與心理治療並非對立的面向,哲學諮商認爲某些人的確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諸如多重人格、躁郁症或強迫症等,需要藉助心理治療或精神治療進行醫療上的診斷及協助,但絕大多數人的問題是起源於思考上的症結,心理治療或精神治療的醫藥診斷並沒有辦法正中鵠的解決問題,透過哲學諮商師與當事人互動的哲學探究下探問問題的本質,改變錯誤的思考方式,除可協助當事人解決當下的問題外,另培養其哲學思考的技巧,使當事人日後有處理問題的能力,此亦爲哲學諮商之首要目標—當事人的獨立自主。
在哲學諮商的各種對象中,研究者最關切的莫過於哲學諮商於教育場域中的應用,Susan Elinor Wright(2001)將哲學諮商應用於輔導學生方面,她結合諮商技巧與哲學技巧,認爲諮商技巧有助於學生托出心中所思,哲學技巧則有助於使學生澄清自己對情境的觀點。Wright並用封閉性及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暢所欲言、解釋及摘要學生所談論的內容並對其想法加以挑戰,而她最常問的問題便是:「你能告訴我你的意思嗎?」或「你認爲這裏跟你先前所說的有沒有沖突?」藉由這些問題,使學生以哲學式的論理澄清問題本質。Wright認爲自己在此扮演教師(tutor)的角色更甚於諮商師,哲學諮商可協助她在輔導學生時,協助學生更容易澄清問題的本質。
哲學諮商除應用於學生輔導外,更可關懷教師。教師在教育情境中面臨許多難題,如面對家長無理的要求、教學日久産生無力感、處理學生問題時的自 我調適、自我角色沖突等各種問題,均是教師無論在學校情境或生活中常遭遇的矛盾。然而傳統以來教師總被視爲「全知全能」,教師在背負著「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重擔底下,自己內心的困惑卻鮮少有管道可供抒解,長久壓抑的結果,對問題習以不思不想的態度敷衍應付,或以約定俗成的方法處理之,缺少反省思 考的習慣,更甚之則失去對教育、對生活的熱情,變成冷漠的人。試問,一個冷漠的教師如何帶給學生熱情?此外,若教師缺乏哲學式深思反省的態度,則對教學情 境中的隱含意識型態、偏見、錯誤假設均習焉未察而直接傳達、教導給學生,如此便失教育的本質,容易淪於另一種「灌輸」而不自覺。哲學諮商能提供教師的協助 主要爲兩面向,其一爲當教師面臨教育場境的問題時,能以哲學的觀點助其解決當下的難題;其二爲協助教師發展哲學探究的技巧,培養哲學傾向 (philosophical disposition)以對日後或周遭的問題進行深刻的省察。
第四節 哲學諮商的方法
哲學諮商旨在透過當事人習得哲學探究的技巧後,達到獨立自主的狀態,因此哲學諮商師與當事人間的關系並非依賴性,而是「平等的哲學對話夥伴」,而如何協助當事人達到平衡自適的心靈狀態,則有賴於哲學諮商方法之使用。
Raabe將哲學諮商方法劃分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並依當事人的需要及諮商師的觀察進而設定不同的情境。研究者暫以Raabe所提出之方法爲基礎,輔以采用其他哲學諮商方法加以說明,期對哲學諮商方法有概要的認識。
壹、 自由漂浮(free-floating)
諮商師與當事人在初始階段時,首要之事便是雙方均對此關系感到舒適而不具壓力。哲學諮商師必須先了解當事人的需求與願望,諸如希望以哲學的方式解決問題, 或擺脫當下的困境等,但通常當事人難以明確表達他們的想望,諮商師必須加以鼓勵、引導,使用「助産術」的方式使當事人的問題浮現。
第一階段是開放性、無方向性的,哲學諮商師應使用現象學及詮釋學方法,對當事人本身及其困境有全然的了解,切勿意圖探究現象背後的意義。此時諮商師的傾聽應是不帶判斷、接納、同情的,並使當事人放松使當事人能暢所欲言,表達所欲表達之事。Raabe的第一階段類同於 Marinoff的P階段(述說問題)、Prins-Bakker的第一階段(告訴我…),均強調讓當事人自由表達,使當事人問題的焦點逐漸明晰,並且諮商師在此階段應扮演好聽衆的角色,不帶任何判斷與批評,其任務僅在於協助當事人闡述問題,以利接續問題的處理。
Raabe認爲第一階段的結果可能有四點:一、當事人藉由暢所欲言而發泄情緒;二、當事人可能會要求學習「如何在生命中以哲學家的方式思考」,由此則導向 第三階段;三、當事人可能會表達對哲學問題的好奇,或以更整全的方式看待生命;四、當事人要求討論當下的問題,開始聚焦於特定的議題,而此便進入第二階段。值得注意的是,每個階段並沒有明確的時程,而是在哲學諮商師與當事人互動的過程中,決定接續的進展。
貳、 即刻問題的解決(immediate problems solution)
當事人與諮商師在第一階段使問題浮現後,接續進入解決問題的第二階段。哲學諮商師必須從當事人於第一階段所描述的各種問題或情境中,在當事人言說的內容中 找尋線索,並將焦點置於某一問題或面向。諮商師於此階段以哲學的觀點協助當事人解開問題的結,厘清生活中問題的各種層面,並檢視其交互關系,使問題以容易 了解的方式重新擺置。哲學諮商師與當事人在此階段尚未達到「平等的對話夥伴」,諮商師被賦予較大的「權威」(authority),而權威的來源一爲諮商 師優於當事人的論理能力(reasoning abilities)與其哲學洞見,另一個權威的來源爲諮商師能采取較客觀、完整的角度解析問題。
此時哲學諮商師不僅在幫助當事人澄清問題,有時甚或要挑戰之,讓當事人探索思想與意向的對立,並知其何以如此。現象學方法於此階段相當有助益,它能幫助當事人准確地描述其經驗、問題、挂念而不帶任何成見或預設立場(Raabe, 2001:144)。諮商師與當事人在針對問題的推論過程中,可使解決問題的方法漸漸浮現,但推論的進程必須在完善的前提或理由之上,以謹慎的推理獲致結論,但此過程並非直線性的,當事人可以接受或反駁諮商師的想法,雙方由不同的角度檢視問題。
另一個有用的哲學方法是概念分析法。使用分析哲學的探究方法,可以將問題化爲數個掌握的議題,並可檢視當事人的個人理論及世界觀,使當事人容易掌握問題的本質並加以處理。此外,哲學諮商師在此階段不應急於給當事人明確的答案,如此會失去哲學諮商的主要目標—當事 人之獨立自主;亦即若此一來,則無法培養當事人的哲學思考與論理能力,則日後遭遇其他人生問題時,容易陷入相似困境。
參、 教學爲意向性的行爲(teaching as an intentional act)
Achenbach認爲哲學諮商師不應有改變當事人的企圖,但 Raabe認爲哲學諮商之目的在於透過提供思考工具使當事人原有錯置的思考對象、價值觀等産生轉變,因此若堅持哲學諮商的企圖不在改變當事人,那哲學諮商的目的又該爲何?於是諮商師有意向地教、當事人有意向地學,便使哲學諮商含有教學的意味。
哲學諮商師教當事人思考方法或提供當事人思考工具,但問題在於何時教、哪裏教、及如何教?事實上哲學諮商曆程中並不直接包含教學,正如同從諮詢醫師的過程中不會學到醫學專業技術一般。當事人本身需要對諮商曆程中的想法全神貫注,並向諮商師解釋其困境、想法及感受,而教學僅在當事人將關注的焦點由特定的問題上抽離,並將注意力置於學習諮商師使用的技術時才有可能,因此在哲學諮商的過程中,十分強調當事人的主動性及積極性,並肯定當事人之理性能力,對人性本質抱持樂觀的態度。
然而,哲學諮商的教學有三個規准:第一、意向性(諮商師有意向地教,當事人有意向地學)第二、呈現主題(諮商師必須積極地呈現哲學推理的技巧,而非僅談論當事人的問題)第三、當事人必須在認知及情緒上,做好於討論時超越當前問題的准備,此時當事人習得自我診斷的能力,因爲他能發掘、學習哲學探究的技巧和策略,如分辨推論(reason)的好壞、建立推論、評估論點等,均有助於當事人理性能力及智性勇氣的發展。
Raabe認爲第三階段的教學,突顯出哲學諮商與心理治療的不同點。心理諮商在對當事人「教學」方面,有兩個問題:一、當事人不了解自己「被教」;二、心理治療師並不協助當事人在論理方面變得更獨立自主,而哲學諮商並不希望諮商師與當事人成爲互爲依賴的關系,也不將當事人視爲無力無能運用理性進行理性論證的人;協助當事人最終達到獨立自主,正是哲學諮商所意欲達成自我解放的目標,亦即康德對啓蒙所下的注解,「啓蒙就是勇敢地運用你的理性吧!」
肆、 超越(transcendence)
在第四階段,當事人必須更清楚其生命情境的獨特性,並將生活置於更大的社會、曆史及普遍脈絡下予以審視,超越現實經驗的想像與記憶。它使當事人不受未經反省的經驗或習慣所拘束,並提高其辨別好壞的能力及知識,繼而選擇最合於良善生活的信念及行動。在此間必須找尋倫理問題的實踐答案,並考量其後 設倫理基礎。質言之,當事人於此時已經具備論理能力,足以與哲學諮商師成爲「平等的對話夥伴」,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深刻的探討,擺脫表象的束縛,而達到自我解放。
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第四階段,有兩個可能因素促成當事人達到此階段:一、當事人希望以更整全的態度達到問題的減緩,二、當事人希望挖掘事物普遍的抽象概念或意義,超越實用問題的哲學探究,進而關注人類或個人的存在。由是,當事人必須主動積極才能促成第四階段的進行,哲學諮商師無法也不能單面地加以強迫。當事人於此時已是自主的行動者,能以富哲學洞察力的思考方式對自身的世界觀、前提、偏見等進行檢視,並進行實質行動的改變,而此便達成哲學諮商的最終目標。
第三章 結論
本研究預期之成效,可分以下五個向度進行加以說明:
壹、哲學諮商理論之釋明
透過本研究對哲學諮商理論的解析與闡釋,希冀一一厘清哲學諮商理論的背景、意義、內涵、性質、對象及方法,此一方面有助於國內各界對哲學諮商的理解,二方面在概念厘清後,則可對哲學諮商理論進行統觀地評析,進而爲此新興實踐理論找尋合宜的定位。
貳、教育哲學新方向之指引
教育哲學應以「教育」爲關照的主體,成爲真正的「教育哲學」(educational philosophy),因此教育哲學必不能脫離教育情境,否則便流於空泛、虛無;在教育上哲學諮商之應用或可在教育與哲學間搭起互爲融通的橋梁,透過哲學諮商可使教育哲學家在與教師、學生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真實的教育問題,並將之攜回教育哲學領域進行深入的探討,爲教育哲學提供新的主題及發展方向,可免於教育哲學陷入固定、僵化的危險。
參、教育哲學實踐意識之建立
哲學必須從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術殿堂重返人間,方能對人生有所助益;教育哲學亦複如是,必須藉由實踐才能對教育有所貢獻;哲學諮商內蘊的行動力量,或能提供教育哲學一條可行的道路,希望透過本研究,喚起教育哲學之實踐意識,走向實踐的教育哲學。
肆、 教導學生具體可行的哲學思考方法
現今學校場域中,許多學生問題系出自於學生缺少哲學反省的習慣,其實學生並非不具學習哲學的能力,而是哲學經常以艱深的樣態出現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望而卻步。若在學校中能以哲學諮商對學生進行團體哲學諮商,除能激發學生思考的面向外,亦可從團體諮商的過程中,安排教授思考謬誤的種類與方法,使學生擁有明確具體的哲學思考技巧,以解決現有的問題。如此一來,除可減輕學校輔導人員的負擔外,亦可創造教育與哲學融通的另一可能,亦即將哲學融入於學校教育,相信必 對學生的生命視野多有助益與拓展。
伍、 生命教育的實踐進路
學校中向來不乏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問題,包括學生的生涯規劃、生活目標、生命意義等項,一般而言均歸由輔導室辦理,多由讓學生填寫量表或與輔導人員面談,作爲處理的手段。然而生命問題實爲哲學問題,人唯有清楚自己的世界觀、辨清自己所持的觀點,方能理出生命所應行的途徑。因此研究者認爲透過哲學諮商師與學生的對談,可幫助學生理清自己哲學架構與觀點,進而尋出生命的出路,實爲生命教育的具體實踐。
陸、小結
我們身處於變動不居的世界,隨時面臨令人痛苦、焦慮、憂傷、恐懼、憤怒的各種人生難題與困境如潮浪般襲來,有時讓人幾近窒息,但仍須選擇去面對它、處理它、或放下它,然而在作行動的選擇之前,尚有更必要的選擇,便是選擇哲學作爲思考支柱,提供行動前深思熟慮、覺察、抉擇的依據,不致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哲學諮商或是一種明確可行哲學實踐的方式,爲人生的困境找尋出路。然而國內目前對哲學諮商進行學術性探究的著作或文章尚付之闕如,希望透過研究者的抛磚引玉,使教育哲學或哲學界重新關注真實生活場域中的哲學實踐,發揮哲學的實質功能。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3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