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營事業的民營化怎會淪為政治化呢?「經濟學台灣」的口號還能用嗎?
還「經濟學台灣」呢?看下兩岸公營企業的改革的比較成績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2033861/2007080206383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16/2006111207121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02/20061113071414
從中油及台鐵看國營事業問題【聯合報07.12.01社論】
中油加盟站賣假油事件,真是讓消費者氣炸了。最近因油價調漲問題,已讓中油成為眾矢之的;這次出事後的處理流程和老大作風,尤其令人看傻了眼。這已不只是中油的金字招牌受傷而已,更且凸顯出國營事業的沈疴。
中油加盟站「恆加」賣油摻甲醇,等於是用黑心商品牟取暴利,加油站無可卸責,尤其從中還有民代關說疑雲;檢調務必查個清楚,不可輕縱。不過,最值得關切的仍是中油內部控管和危機處理能力。如果中油各地的加油站竟有對油品私自動手腳的餘地,則消費者怎麼可能放心?這次恆加假油事件,被中油隱瞞拖延了三個月之 久;而據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已檢驗出的問題加油站尚不只這一家。掛著中油的招牌賣假油,這是單一個案或難道只是冰山一角?
國營事業個個都是老字號的招牌,如今雖未必一家壟斷、唯我獨尊,但老大心態仍令人側目。中油在這次風波引發輿論壓力之後,「道歉但不賠償」,就是一副沒把消費者放在眼裡的姿態;任何一家「把顧客當作老闆」的服務業者,誰敢如此大牌?說穿了這就是「公家單位」常見的顢頇傲慢作風。中油在市場加入台塑這個競爭者之後,雖說服務已見改善;但所謂油價浮動機制本說是希望造成的油價自由化效果,卻乘著國際油價節節上升的風勢,而成了調整油價漲多跌少的護身符,連帶甚至使台塑搭了保護油價利潤的便車,卻未見中油善盡改善經營效率的義務。
中油的問題,是標準的「國營事業問題」。就像最近亦成公眾指責對象的台鐵,不但誤點已幾乎成了「常態」,且還連番發生車廂與月台縫隙造成旅客摔傷,以及車 門關不緊而把乘客摔出車外的嚴重意外事故。若在國外,這會造成天價賠償的訴訟事件;在台灣,竟見站務人員稱「你不是第一個摔傷的人」而頗有指責旅客自己不 小心之意。台鐵如今面臨高鐵的競爭,所思所為不是改善效率、強化競爭力,而是在國營事業的保護傘之下繼續怠惰。二○○三年中秋節,台鐵工會號召司機以集體休假方式欲達成罷工效果,各界不良印象猶存;如今的連番誤點和意外事故,更顯示台鐵泄沓如故,改革無力,也讓不少火車通勤族和鐵道迷失望不已。老字號的招牌難道就此黯淡下去?
中油和台鐵的問題,也就是國營事業的典型問題:要靠市場不夠開放來保護其既得利益,而市場一開放就失卻競爭力。政府宣示國營事業民營化的政策已有近二十年之久,但除了釋股過程並不平順,以及國營事業工會阻撓等因素之外,是否賤賣國家資產、是否圖利財團等問題一直為輿論質疑,所以民營化的步驟走走停停。
到如今,民進黨可說已嚐到掌控國營事業龐大資源的甜頭;民營化的前途猶未可知,而國營事業已成政治禁臠,不可見人之事層見迭出。鄰國日本進行郵政民營化受國際所矚目,本地郵政的最重要新聞卻是違法改名「台灣郵政」以及為入聯蓋郵戳之「大事」。又如區區台糖,董事長由吳乃仁而龔照勝而余政憲而葉國興,難道不是一部「國王人馬雨露均霑」的紀錄?另外尚有號稱已經民營化的龐大產業如中鋼、如中華電信,人事權不都是由執政黨一把抓?當年郭炎土換下王鍾渝、賀陳旦換下毛治國,都曾引發議論;後來林文淵在中鋼董事長任內主導修改公司章程,領取數千萬元員工分紅,引起輿論譁然而下台,如今竟又安穩回任董事長。這種種荒謬情節,發生在已稱民營化的事業體內部,曾被輿論痛罵「百分之四十九的公股,百分之百的毒瘤」。百分之四十九的公股猶如此分贓明目張膽,則百分之百的國營事業如何能免於政治上下其手?又如何可能期望業績提升、效率改善?
中油和台鐵都因消費客群廣大而備受矚目,一出事即成焦點。其他國營事業的黑洞其實更為驚人,有待輿論監督。國營事業習稱作「人民的資產」,反而正映照出人民的無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