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石雕藝術家林淵
七十歲的鄉野老農林淵,憑藉著天生的創作心靈,刻鑿許多古拙渾厚的石雕作品,在國內外的藝術界,激起一串串的漣漪。
時常有人問起:「你是怎樣發現林淵石雕的?」我回答說:「因為有了埔里鄉情雜誌,才發現了林淵」。
埔里鄉情雜誌,是地方上熱心公益人士,為了致力埔里、魚池、國姓及仁愛等四鄉鎮社教事業,以提升鄉土文化,進而促成地方團結,繁榮地方經濟的贈閱性社區刊物。幾年來,除了為文呼籲維護自景觀,美化生活環境,協助社團開展藝文活動之外,也做了不少文化資源的發掘工作:諸如霧社事件史實的報導、山胞抗暴遺蹟的探勘、石城谷及新瀑布的發現、國性鄉南港化石的尋找、愛蘭石器遺址的調查、大埔城肇建始末的研判、鄉賢遺澤的表揚...等等。
如今,鄉情雜誌在林淵的創作歷程上,也一樣榮幸扮演著發掘和鼓舞的角色。為了使林淵摒棄雜俗,專心創作,雜誌社細心照顧、鼓勵他、在他最寂寞的時候,給予信心和勇氣。終於讓林淵發生靈性的光輝,雕刻了無數優異的作品。
林淵的石雕以及最近的圖畫,造型簡潔拙樸,手法天真自然,格調奔放不羈,洋溢著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原始風味,獲得了藝術界諸先進不斷的關懷及愛護。
尤其是得到國內各雕刻名家肯定讚賞之後,逐漸在國內外藝壇與一般社會裡傳揚。法國現代畫家杜布菲更是對他推崇備至,瑞士洛桑原始美術館特地要求提供幾件林淵作品珍藏陳列。
林淵本人在人生旅程的勤奮精神,與強有力的執著信念,將給年輕人一種良好的啟示。人到六十六歲高齡,才開始拿起鑿刀發憤創作,創頑石昇華活現起來。相信他這種沈浸在藝術境界裡不懈的努力,足以滋潤我們的社會,淨化人心。
為了妥善保存彌足珍貴的地方文化財,我們在埔里鎮牛耳藝術渡假村佈置一座「石雕公園」,陳列林淵數百件重要作品。希望喜愛藝術的朋友們,對林淵有多一分瞭解及關注,在雕刻界注入一股清新純厚的力量。同時期待各界更加關切鄉土藝術的薪傳,對於像林淵這般埋在田土裡的明珠,在發掘之餘理當給以支持和照顧。
洪通
洪通,(1920年3月29日-1987年2月23日),臺灣臺南縣北門鄉鯤江村蚵寮(今臺南市北門區鯤江里蚵寮)人,又名洪朱豆,知名素人畫家,50歲時開始學習作畫,於1972年嶄露頭角,1976年舉辦個展成為全臺焦點人物,受媒體後炒作之久。曾被譽為「東方的畢卡索」。洪通隱居後速被大眾遺忘,窮困終老。其畫作元素多元,神祕的文字畫與用色豐富的畫風至今仍為人稱道,因作品的特殊風格,洪通又被稱為「靈異畫家」。
早年生活
洪通1920年生於日本統治時期臺灣臺南州北門郡北門庄大字蚵寮(戰後改為臺南縣北門鄉,即今臺南市北門區鯤江里,俗稱南鯤鯓),由於父親於出生前辭世、母親亦於其四歲時過世,洪通從小主由祖母與五叔帶大,家境貧困,年小便替人放牛、打雜賺取微薄生活費。青年時期的洪通甚至赴高雄打零工維持生計。從小無緣求學,因而不識字。1945年,25歲的洪通回鄉後與臺南市劉來豫結婚,育有三子二女,與其妻仍以打零工維持家計。在1970年以前的洪通諸如漁民、乩童等工作皆曾從事,鄉人以「朱豆伯」稱之。「朱豆」之稱的由來可能是因為其姓「洪」音近「紅」(「朱」色),且個子矮小之故。
嶄露頭角
1970年生日當天,50歲的洪通突然對繪畫產生極大的興趣,跪在妻子面前要求答應他能專心投入繪畫,其妻允諾他每個月以1000元購買畫具,閉門研究繪畫,其間也常至臺南市拜訪畫家學習作畫,並曾至曾培堯畫室作畫前後長達一年半。當時洪通作畫是把自己鎖在昏暗的房間裡拚命作畫,左鄰右舍見他突然如此,有人甚至覺得他瘋了,或覺得他是在鬼畫符,而成名之後有人附會說南鯤鯓代天府供奉的范府千歲原是唐代名畫家,因生辰八字與洪通相符才附身其上作畫。
1972年一次南鯤鯓代天府廟前攝影比賽機緣,洪通攜其作品,懸掛於廟牆上展出(一說為樹下)。看似神祕的文字畫與用色豐富的畫風,意外獲《ECHO Magazine of Things》(《漢聲雜誌》前身)記者刊登報導。往後的2、3年中媒體相繼大幅報導,使得70年代掀起一股「洪通狂潮」。1973年,雄獅美術四月號出版「洪通特輯」,藝術界開始討論和研究洪通其人其畫。
1976年3月13日洪通在臺北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舉辦首次個人的畫展,展出作品一百多幅,為期13天,參觀人潮絡繹不絕,震撼臺灣藝壇,使洪通熱潮推至到最高點。據說曾有華南大飯店陳姓董事長願用700萬收購洪通這次所有展出的畫作,但為洪通所拒。同年5月27日高雄大統百貨八樓展出作品兩百多幅,同樣造成轟動。據說有法師在觀完其畫作後聲稱洪通應藉鬼神之筆完成畫作,描繪作品亦非「凡人」,洪通便常被稱為「靈異畫家」。
回鄉隱居
短短幾年內完成三百十二幅畫的洪通不堪名利而充滿困擾,畫展過後洪通回到南鯤鯓與家人分居,單獨租屋並閉不出門,整日作畫,期間仍訪客不斷,但他拒絕接待。洪通未能獲得臺灣藝術界主流的肯定,加上他堅持不賣畫的風骨,使他仍待在破舊房子內,生活未獲改善。
1986年資助其繪畫的妻子辭世,令其精神飽受打擊,而媒體狂熱報導的洪通熱潮大約在此時已到了終點。
1987年2月23日凌晨一點多洪通於南鯤鯓的家中睡夢中去世,享壽67歲,留下畫作約300餘幅。同年3月31日於臺南法華寺舉行告別式,由臺南市長林文雄擔任治喪會主任委員,日後與妻子劉來預合葬於。
身後事跡
生前各國友人曾力邀洪通參加畫展,均被其以擔心遺失為由拒絕,1987年9月,美國文化中心藝術家雜誌社舉辦了洪通遺作回顧展,展出作品70餘件。被譽為「東方的畢卡索」。
同年10月,臺南縣立文化中心肯定洪通是位素人畫家,及他在鄉土藝術的地位,典藏了他的三十幅作品,舉辦特展和出版專輯。
1997年2月,洪通之子洪世保為紀念其父,籌設洪通美術館基金會,並在臺南市立文化中心舉辦洪通逝世十週年紀念個展,再次燃起素人藝術的話題。同年10月臺南縣立文化中心應邀至紐約華人文化中心展出洪通個展。
2007年9月老翁張清松因仿已故的洪通作品而被捕,直至21世紀,洪通作品在市場仍具有一定價值。
畫作特色
洪通作品畫面透露靈性、畫面流露出強烈精神力量、筆觸濃密、紋理纖細、形式繁瑣、無師自通的繪畫技巧。用色彩顏料,取材自然物,自行研磨混合,自製而成。材質以底材為主,分甘蔗板、紙、畫布三種。據知洪通創作畫作時除了以慣用手的右手為主外,有時會以左手、雙腳、生殖器具等身體部位輔以作畫。
洪通畫作元素多以人物、花鳥、樹木、船舶、飛機為主題,創作風格充滿童趣的風味,甚至有時一些宗教陣頭、廟宇建築、布袋戲、歌仔戲等日常生活表現及民間諺語、籤詩更是他繪畫拼湊結構組成的來源。洪通繪畫技巧用色多變且鮮明,不拘泥實體比例,創作風格超脫現實且自由,極具想像能力;畫作樸拙簡單的圖像,但卻能呈現出均衡且對稱的藝術美感。
由於早年的洪通做過乩童,讓他的生性思維受到信仰影響,五十歲時他開始專心畫畫不工作,繪畫中的花草樹木與符號等,均受過去生活背景經驗影響,繪畫中充滿熱鬧、神幻、宗教信仰的意象。
洪通早期畫作整體結構與道教畫相似,道教畫分多層,幾層「天」幾層「地」,整張繪滿符籙花樣,而洪通畫的分層結構代表他自我意識世界的秩序和事物各自的本位,所以洪通畫的是人、萬物與天地的關係,且因為不識字,所以他的自創圖像字與文字畫,充滿自我意識的圖像字,畫中的簽名更是一絕,洪通的洪字像哥倆好,有時除簽下洪通外,還畫出洪朱豆,簽出的圖樣各有不同。
專家認為英國畫家史考第•威爾遜(Scottie Wilson)的密集線條畫中老是隱藏著一隻隻窺視的眼精,與洪通的玩偶面孔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玩偶式的而孔或人類的形像,是靈異畫家所熱愛的主題,英國女畫家吉兒有些畫中佈滿了玩偶的面孔,處理手法幾乎與洪通出於同一路線。
洪通使用了原始裝飾藝術中常見的幾何紋樣。鋸齒形的線條,格子式的編織幾乎是他的基本的手法。而在豐富的色彩與形象之中,他善於使用圓形的統合力,成為現代、原始趣味一種巧妙的綜合。
洪通被認為是線條結構的天才。在他的素描中,具一種高度的秩序感,統合感,然而又有一種生命的活力。可欣賞他的線條圖的紋理與組的美,以及阿米巴自由形態的造型。他的天才證實了在美術的基本原則上所追究的,確實是人類心靈中先天存在的秩序。
他所使用的艷麗的色彩雖然幾乎都可自民間色彩中找出源頭,但是他把這些色彩使用在抽像的模式上,無疑的出於他個人直感的創造。而他用色的手法,多彩多姿,除了承認他潛在的色感之外,同時也說明了色彩學的原則已在他心靈的掌握之中,隨意賦彩,都有令人激賞的效果。
線條與色彩兩者構成他的作品中最精彩的部份。所以他的最好的作品乃是線條畫賦彩的一類。其素描使用硬線條構成者,遠勝過表達毛筆感覺的構圖。
洪通的作品並沒有脫離任何一位素人畫家作品共有的原型,繁複及制式的技巧,呈現時間與勞力的堆積,其次,由於缺乏邏輯與形上學思考,作品本身多層重複,與民俗藝術間有強烈的類似性;最後,素人畫家在作品表現上的神祕造型及豐富色彩,基本上反應了畫家世界的完全自我性及生活性,而這種自我性及生活性的完成,恰巧基於素人畫家不具備任何知識,所必然導致的個人素樸認知。
時代意義
70年代的臺灣社會,由於美軍協防、美援以及大批技術官僚、知識份子幾乎多是在美國完成高等教育,因此,臺灣社會基本上瀰漫著全面性的西方主義,而這種西方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又窄化為美國主義,從流行音樂、日用品、生活外來語、學術走向以至文學、藝術風潮,皆為如此,發掘了洪通,實際就是當年社會在潛意識上,對全面美國文化的一種反彈及投射;而肯定洪通,自然而然具有肯定素人文化,肯定民間本土活力,肯定民族文化在全面美國文化凌駕之下的最後尊嚴的某種意義。洪通熱潮期間,藝評家陸蓉之曾撰〈臺灣樸素藝術的美學〉表示說:「臺灣地區對『樸素藝術』名詞的認識,恐怕要歸功於洪通的崛起。」。
但是不幸的是,媒體消費了洪通後便視如敝屣,不再報導關於洪通的任何消息,對於洪通晚年的窮困境遇亦未有人實際伸出援手。在高中課本泰宇版教材中一段落述道:「... ...媒體炒作素人畫家洪通的熱潮,亦屬曇花一現。」
洪家語錄
洪通---
「我的畫是給人看趣味的。用頭腦去欣賞的。」
「這個畫圖呀,並不是要每一點都畫出,只要讓大家知道是這個人就行了,何必畫得太像?畫得太像就不像畫了。」
「是這樣的,我看到小鳥在啄地上的樹葉,我覺得很可愛,就把它畫了下來。我又看到小鳥在啄池塘裡的魚,所以也把它畫下來,就是這樣啦。」(記者會時有人問他怎麼突然想畫畫。)
「人頭是最重要的目標,世界上任何事都是人創造的。」
「我的畫是一家人,不能被分散,要一起收藏。」
洪妻劉來豫---
「畫圖是很好,可是家裡的環境一直很艱苦。」
「洪通脾氣很好,只有向我要錢買顏料時,我沒錢他就發牌氣。至於他的畫,我沒時間去看,看也看不懂,我要出去做工養家。」
洪子洪世保
「我小的時候,我印象中是沒什麼親戚啦!可能是我不知道,有人暗中在幫助我們,可能我不知道,不過就是說,等我父親成名以後,這個親戚朋友,太多太多。」
「在畫畫裡面他是自我,他有他自己的生活圈,只要他自己快樂就好。」
吳李玉哥
一九六○年,一位名不見經傳,上了六十歲的女性──吳李玉哥,在台北市新生報大樓舉辦個展。會場不時傳來觀眾的驚嘆聲與評論聲,「這……大人畫得像小孩似的,不管人物大小比例、 也不管景物立不立體,這樣能算是藝術嗎?!這也能展覽嗎?!」
吳李玉哥的畫作,引來熱烈的討論與報導,媒體甚至為她冠上「中國的摩西(婆婆)」、「祖母畫家」,以及「無師自通女畫家」等封號。更令人驚訝的是,當時掛在會場入口的讚辭,是由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監察院長于右任等要人,為她題字!
究竟這位人們口中的「祖母畫家」,有什麼特殊的背景呢?《懷鄉‧遊藝‧吳李玉哥》一書(文建會策劃、雄獅美術製作),收錄了吳李玉哥一生重要的創作與事蹟,讀者們可以從本書中了解這位無師自通的女畫家,如何在困頓的環境中,發展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創作之路來。
素人畫家地位的奠定
吳李玉哥(1901-1991),福建仙遊縣楓亭鎮人,家族世代從事布坊的染印業,從小學習女紅刺繡。十七歲成親,育有四女、六男,但其中的五個兒子不幸夭折,只剩下最小的兒子吳兆賢。中年,丈夫因病過世,再加上國共內戰,待女兒都嫁人後,她才放下心來,一九四九年攜幼子避難來台,以刺繡女紅為業,並全力支持兒子向何鐵華、張義雄學習繪畫,此舉種下她日後登上台灣畫壇的契機。
孩子吳兆賢長大之後,因工作需要,必須經常出差。獨自一人在家的吳李玉哥,因回憶家鄉人物,觸動畫心,隨性動筆繪製花鳥、人物等畫作,開啟她往後不平凡的創作之路。一九六○年,吳兆賢在何鐵華、張義雄兩位老師的鼓勵下,為母親舉辦首次個展,而他在詩社的長輩,亦是黨國大老的呂無畏,還為這展覽寫介紹文,也因他的幫助,文末還有當時政界大人物,賈景德、于右任等人的簽名:這篇介紹文就掛在會場入口,有鎮展之寶的架勢。
同年,吳李玉哥的油畫﹝碧潭﹞入選台陽美展。之後,她的名聲逐漸傳開。一九七○年代,隨著「素人繪畫」的潮流,吳李玉哥、洪通、林淵等人並列「素人畫家」,受到畫壇重視的同時,也為她奠定素人畫家的代表地位。
沒有遺憾的人生
吳李玉哥七十四歲時 畫了一件長約一公尺、寬約九十公尺的長卷﹝人生之花園﹞,費時一年多完成。這幅畫有三千多個小孩、一百五十棵樹木。就技法來說,是累積數十年來,作畫心得的大作,之後還到德國巡迴展覽。這時吳李玉哥亦開始雕塑創作,八十三歲時,應邀參加「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紀念展」,其中展出的五牛彩繪連作,就是她利用混合紙漿新陶土的質地輕,而製作的大型作品,表面的紙質,在晒乾後亦可以在上面畫畫。
兩岸開放後,在兒媳的陪同下,吳李玉哥 飛往廈門,與家人會面。五天的返鄉之旅,她僅待在廈門,並沒有回去真正的老家,原來經過文革,楓亭的原貌早已不再,家人深怕她見了會傷心,所以沒有讓她回鄉。日夜所繫的美麗楓亭,就這麼飄飄渺渺的晃過。
隔年,吳李玉哥因病過世。她的畫道知音,也是愛子的吳兆賢曾感慨地說: 「她要走之前,有張開眼,對我笑笑……後來我去問一位朋友,他說那是代表媽媽沒有什麼遺憾……」
http://xoops.lionart.com.tw/modules/wordpress/?p=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