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24 06:30:15| 人氣3,035| 回應72 | 上一篇 | 下一篇

SU-3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SU-27家族
 
苏联/俄罗斯苏-27“侧卫”战斗机家族
(上:單座型蘇-27SK、雙座型蘇-27UB;下:俄羅斯蘇-27SMK)
 
苏霍伊总裁:中国新型歼-11B不是俄战机复制品
中國剛剛生産完成的殲11B
 
(上:中國蘇-30MKK、中國蘇-30MKK2;下:印度蘇-30MKI)
资料图:印度空军苏-30MKI战斗机
俄海军苏-33舰载战机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滑跃起飞。
苏-33型舰载机飞行中。
SU-33
中國殲15
 
SU-34
 
SU-35
 
SU-33(請點文末網址有多圖)

蘇-33是俄羅斯海軍航空母艦裝備的主力艦載作戰飛機,在美國海軍的F-14戰鬥機退役後,蘇-33將成2目前世界上裝備的惟一的一種重型艦載戰鬥機。作2俄羅斯海軍最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蘇-33竭力維護著實力已經嚴重萎縮的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最後的尊嚴。 

  在上世紀70年代,面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蘇聯海軍在國家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的需求下,開始裝備“基輔”級中型航空母艦和“雅克”- 38垂直起降戰鬥機,同時又提出了研制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艦的計劃。新發展的航空母艦計劃裝備采用彈射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艦載作戰飛機,並2此對“米格” -23戰鬥機進行了艦載化的改進。2了進一步提高海軍艦載作戰飛機的技術和戰術性能,蘇霍伊設計局在1973年提出了在研制中的T-10(蘇-27)的基 礎上設計更2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的計劃。 

  由于後來蘇聯在發展航空母艦彈射器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術困難,短期內無法 制造出可以實際應用的彈射器。在彈射器的研制進度嚴重落後于航空母艦艦體的建造進度的情況下,蘇聯海軍被迫在第1批生#的使用常規艦載機的航空母艦上取消 了彈射器設計。蘇霍伊設計局根據技術條件發生的變化,開始研究蘇-27采用滑躍甲板起飛的可行性。在蘇-27生#型1981年4月首飛1年後的1982 年,隨即開始用T-10-3原型機進行地面滑躍甲板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試驗。進行艦載機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蘇聯在黑海克裏木半島的新費得羅夫卡機場建設了被稱2“銀針”的地面模擬甲板試驗系統。“銀針”系統完全模擬航空母艦的甲板制造,由起飛滑躍甲板、“斯維特蘭娜”攔阻系統和“電阻”無線電著艦引導系統組成。蘇-27上艦前的地面試驗工作都是通過“銀針”的地面模擬甲板試驗系統來完成。 

  1982年8月21日,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K首飛成功,T-10-3在8月27號也從牽引系統上起飛成功,並于8月28號完成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首飛的滑跑距離不超過230米,起飛時速達到了232千米,起飛重量218200千克,如果遇到航空母艦上甲板風的作用,T-10-3可以在142米的距離內完成起飛。這時期的T-10-3與普通的蘇-27在外形上基本相同,當新生#的T-10- 25號原型機在1984年開始投入試驗工作後,蘇-27艦載型的型號名稱也正式被確定2蘇-27K。 

  1983年,“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開始建造,T-10艦載機的試驗工作進一步加快。1986年開始正式使用帶前翼的 T-10-24和雙座型T-10-Y2進行工廠試驗。
T-10-24除了進行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外,還初步進行了彈射器的試驗,2後續采用彈射起飛方式進行了前期准備。在1989年9月“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開始試航前,蘇-27K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全部的設計和試驗工作,並對飛機起飛、著艦、空中加油和機翼折疊等技術進行了相當充分的試驗。1989年11月,蘇-27K首次在航空母艦上著艦,被命名2蘇-33型艦載戰鬥機。1993年開始交付的首批蘇-33艦載戰鬥機,組建了俄羅斯海軍第一支先進艦載機作戰部隊,使俄羅斯海軍首次具有了可以和美國海軍艦載機在質量和戰鬥力上相抗衡的海上空中作戰力量。
從預研到#品定型交付部隊,蘇俄用了20年的時間,十年後的今天,以蘇-332基礎的艦載機改進仍在繼續,這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蘇/俄強大的國防工業科研和制造體系。

  結構特點和重量
蘇-33的結構和蘇-27S基本相同,2了改善飛機的升力特性,提高短距離起飛性能,對蘇-33專門進行了改進設計。
該機的機身結構與蘇-27基本相同,都由前機身、中央翼和後機身組成。2了滿足艦載機采用攔阻方式著艦時所需要承受的5g縱向過載,對蘇-33機身主要承力結構進行了加強。前起落架支柱直接與機身主承力結構聯接,加強了前起落架的結構強度,並且改用了雙前輪。主起落架直接聯接在機身側面的尾梁上,通過加強的 結構和液壓減振系統,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艦上攔阻著陸時6~7米/秒的下沈率。尾組件安裝在強化的中央桁梁上,2保證飛機在大迎角狀態下在艦上起、降的安全性,縮短了尾錐的長度,用電子設備代替了蘇-27尾錐中的減速傘,尾連杆設置在尾錐的下方。 

  機翼部分改動比較大,蘇-33增加了主翼的面積,並且把蘇-27後緣半翼展的整體式襟副翼改2機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在機翼靠近翼尖部分設置有副翼。通過增加的雙開縫增升襟翼,提高了蘇-33的機翼升力。在外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之間的位置上安裝有機翼折疊機構,通過折疊機構把外翼分2固定翼段和可折疊機翼2部分,通過布置在機翼折疊機構開縫處後段的液壓做動筒控制機翼的打開和折疊。
當初試驗時,采用與蘇-27相同氣動外形的T-10-3雖然可以在航空母艦上降落,但是由于加強飛機的結構和改進了防腐蝕措施,使飛機的結構重量比蘇-27增加了11%左右。這樣造成雖然T-10-3在航空母艦上的最大起飛重量有H噸,但除了飛機本身的重量外,燃料和彈藥的裝載重量只有4噸,這樣是根本無法進行作戰的。如果要提高有效負荷就必須增加滑跑距離。2了在航空母艦起飛甲板距離有限的情況下解決這個矛盾,必須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來提高蘇-27艦載型的整體升力。 

  蘇-33從後期的原型機開始就增加了可動的前翼結構,蘇-33新增加的前翼設計十分出色,前翼的偏轉角度2+7°~-70°,只能同向偏轉而不能差動,前翼與主翼安裝在相同平面上。通過加裝的前翼和使用數字化電傳操縱系統,使蘇-33的縱向安定度放寬到15%平均氣動弦長,比蘇-27的5%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小型的前翼與邊條共同作用可以形成一個可控渦系,提高飛機的俯仰操縱性能。通過增加的前翼形成的可控渦流的作用,把蘇-33的升力系數在蘇-275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近0.2(意味著短距起降能力有所提高)。 

  與瑞典“薩伯”-39以及類似的采用鴨式布局的戰機相比,蘇-33的前翼設計並不具備鴨式布局飛機的氣動特點,只能同向偏轉的前翼所起到的是可控邊條的作用。蘇-33的邊條翼面積較大,並且提高了翼身融合度。2了充分利用前翼和邊條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有利于擾,蘇-33在設計中對前翼的位置和控制方式都進行了長時間的試驗。 

  蘇-33 的垂直安定面高度比蘇-27略有增加,提高了飛機的方向安定性,使蘇-33在側風條件下的起降性能有所提高。水平尾翼布置位置和結構與蘇-27相同,2了 保證艦上使用對空間的限制,水平尾翼在與主翼折疊處相同的位置也設置有折疊機構,可以在艦上與主翼一起折疊起來,主翼和尾翼折疊後的寬度相同,減少了蘇-33在航空母艦甲板上所占的面積,相應增加了甲板上的戰機容量。大家知道,受航母甲板面積的限制,不可能將全部戰機都停放在飛行甲板上,大部分戰機被停放在艦體內,一旦需要,這些停放在艦體內的戰機可通過升降機提升到飛行甲板,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對艦載機采用折疊機翼可在甲板上盡可能多的布置戰機數量,有利于緊急戰備情況下有更多的飛機能夠升空作戰。另外,必要時蘇-33的機頭雷達罩也可以進行折疊。 

  航母甲板的起飛距離有限,因此對艦載機的發動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蘇-33采用了和蘇-27相同的,在陸基使用的發動機的基礎上增加了推力,使蘇-33單臺發動機的最大加力推力達到12800千克。采取這些措施後,蘇-33在艦上起飛的最大重量達到26噸,最大有效載荷達到8000千克左右,地面起飛的最大重量達到33噸。 

  雖然相對而言,蘇-33的機動性能較好,但因飛機結構重量的增加,蘇-33在飛行速度、升限和最大過載值上與蘇-27相比,均有所降低,尤其在垂直機動性上與蘇-27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過數字式電傳系統的使用,蘇-33在飛行靈活性和水平面機動性能上有明顯的改善,綜合機動性能基本保持了蘇-27的性能水平。在目前裝備的艦載作戰飛機中,蘇-33的機動性能與法國的“陣風”M相當,超過了美國的F/A-18E/F。蘇-33裝備俄羅斯海軍航空母艦後,使俄羅斯海軍作戰飛機在性能上達到了可以對抗美國海軍艦載機的要求。
2了避免在航空母艦上使用時,海上高濕和鹽霧等環境對蘇-33的結構造成不利的影響,蘇-33在保持蘇-27良好的外場維護性能的同時,進一步對機上的結構進行了加固,蒙皮和口蓋也進行了以防腐蝕和防水2目的的改進設計,對飛機蒙皮接縫處進行了于涉鉚接,對機身表面的接口和口蓋進行塗膠密封。 

  機載雷達電子設備
蘇- 33的雷達和主要電子系統與蘇-27基本相同,雷達采用了蘇-27的N001雷達的改進型,與蘇-27S使用的雷達相比,提高了雷達對水面目標的探測能力。與美國同類飛機裝備的雷達相比較,蘇-33采用的N001雷達對空作戰模式少,只具有簡單的對海作戰模式。在對空作戰中可以使用中距離空空導彈進行攔截作戰或者使用短距離導彈進行空中格鬥,在對海上目標作戰時可以控制Kh-41導彈對驅逐艦以上規格的水面目標進行攻擊。
蘇-33的光電探測裝置與蘇-27采用同樣的結構,因2機頭左側安裝了伸縮式空中加油管,蘇-33的光電探測裝置偏向右側。由光電二極管組成的紅外接收系統可 以探測距離60千米內的尾後目標,對目標迎頭發現距離不超過20千米。激光測距儀的最大有效作用距離27千米。蘇-33上采用的頭盔瞄准具是通過頭盔上表面的紅外發光二極管和座艙內的光敏元件進行定位。 

  瞄准具

單目簡單光環式,只能顯示簡單的瞄准和鎖定信號。機上紅外格鬥導彈導引頭可以隨動于頭盔瞄准具,采用頭盔瞄准具擴大了蘇-33在近距離格鬥時的導彈離軸發射範圍。2了適應海上無地標情況下的精確導航需要,蘇-33的導航控制系統比空軍裝備的蘇-27S要完善得多,采用了精度較高的組合式慣性導航系統。機上還增裝了與航空母艦配套的自動著艦引導裝置,通過這套裝置可以保證蘇-33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在自動引導裝置的引導下采用自動或者半自動的方式將飛機降落到航空母艦相應位置的一個直徑9米的著艦區內,自動引導裝置提高了蘇-33著艦的安全性和在惡劣條件下的全天候作戰能力。 

  蘇-33的電子對抗系統由SPO-15LM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控制的主動于擾機和誘餌彈投放器組成。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可在360°範圍內探測大部分頻率上的脈沖雷達和頻率捷變雷達,在座艙內顯示輻射信號的類型並且由飛行員控制投放誘餌彈,機上采用的主動幹擾機和在機翼翼尖處外挂的主動式電子幹擾吊艙,可用連續波或者脈沖的方式進行雜波幹擾和地形反射幹擾。如果在擔負伴隨幹擾任務時,機翼下的挂點還可以挂裝吊艙式電磁幹擾系統。
蘇-33座艙顯示系統比蘇-27有所改進,換裝了改進型的平視顯示器,可以顯示導航、瞄准、飛行姿態信息和雷達/紅外探測系統的信號。座艙內部的飛行儀表仍然是常規儀表,右上角的單色多功能顯示器可以顯示雷達和紅外系統得到的信號圖形。總體上看,蘇-33的顯示系統和人機工程設計方面與蘇-27相差不大。
在飛行控制系統和飛行性能方面,蘇-33采用了四余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代替蘇-27S上采用的模擬式系統。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和前翼的使用使蘇-33的敏捷性有所提高,飛機操縱更加輕巧靈活,解決了蘇-27模擬電傳系統中存在的滯後現象。這意味著,蘇-33的空戰能力較蘇-27大提高。 

  蘇-33的雷達和紅外探測系統的型號與性能基本和蘇-27S類似,N001雷達在空軍蘇-27S型使用的同類系統基礎上提高了對海面目標的探測能力,對驅逐艦大小的目標應該具有200千米左右的探測距離,基本上能夠滿足使用 Kh-41超音速大型反艦導彈作戰的要求。從技術上來看,蘇-33的雷達與蘇-27的雷達在對空方面性能類似,在對地作戰能力上存在同樣的問題,對雜波幹擾較強的地面目標進行探測的能力不足,可以認2蘇-33的雷達系統可以比較好地完成對空和對海作戰的仟務,但是對地面目標的探測和攻擊能力明顯不足。而在未來由海向陸的作戰模式下,提高對地探測和攻擊能力是蘇-33必須彌補的重要環節。
2007年8月,俄羅斯海軍表示包括蘇-33在內的多種艦載作戰飛機將重新開始執行艦艇起降任務。
http://www.airforceworld.com/fighter/su33.htm

 
俄稱中國認蘇-33現有航電落後要求俄方升級08年12月09日東方網
 
  編者按:中國是一個擁有18000公裏海岸線的,“頻海”大國。因此發展現代化的中國海軍,是中國國防建設未來的新的亮點。縱觀中國周邊鄰國,航母已經不再是一個傳說的神話。而作2中國海軍發展航母,保衛自身海洋資源這本身就是無可爭議的國家責任!而中國海軍未來艦載戰鬥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不小的謎團,究竟中國會選擇那一個是國#殲10戰鬥機的改進版?還是引進俄羅斯的SU33艦載戰鬥機?這一點目前已經成2中國未來航母的一個新的焦點話題。前不久加拿大《漢和》防務周刊也做了有關中國要打算引進SU33的報道。以下是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在這裏並不做證實與否定,僅僅提供大家作2參考。
  解放軍海軍未來的航母艦載機是:SU33型艦載戰鬥機;依據俄羅斯軍備業內有關人士透露說:俄羅斯已經與中國解放軍海軍接近達成有關未來采購中國航母艦載機的合作方案。
  俄羅斯有關人士說,中俄雙方根據中國方面需求,在中國與俄羅斯之間已經舉行了數次間歇性達到數年的持續談判,這些談判還包括了共青城的AMURE航空生#協議(KNAAPO)的企業相關人士的參與。中國方面當時主要還是在考慮確定要購買一個型號的SU33艦載戰鬥機,還是繼續修改改進其自身發展的殲10型戰鬥機,作2未來的中國航母艦載戰鬥機。
  根據目前的提議,俄羅斯將會重新開設SU33生#線,並且在最短周期內投入生#。同時俄羅斯方面還需要應中國要求,對中國航空作戰人員,地面操控人員提出14個有關SU33艦載戰鬥機的維護,培訓的計劃于方案。並且俄羅斯還承諾了中國,我們可以在最短的交付周期內,交付這批SU33戰鬥機,且幫助中國盡快使其形成必要的作戰力量。
  他表示說:在我們之間的下一步談判計劃,是就中國方面提出的,俄羅斯進一步現代化其現有的SU33型艦載戰鬥機計劃。這種戰鬥機是20世紀80年代晚期,由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研制的生#。中國方面認2目前現有的SU33艦載戰鬥機的機載航電系統,已經不能再適合中國空軍未來發展的戰術需要。
  來自AMURE航空生#協議(KNAAPO)的一位代表宣稱說,在中國本年度舉行的二年度一次的大型航空展會上,我們提供了多種最新的有關SU33艦載戰鬥機內部機載設備的改進計劃。這些新的雷達與航電系統,將會組合成一個“嶄新”的SU33戰鬥機作戰系統。這裏還包括了整套航電設備,座艙儀表現代化改進等。目前這個現代化SU33計劃,主要是根據SU30MK2的系列化新型裝備給出的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2-09/0821533863.html 
 
SU-27家族關係 2007-10-10 兵器知識。專家:江雨。主持人:藍白

  記:前不久,蘇-34進入俄軍服役,聯想到前幾年俄打算出口的蘇-32FN及已出口的蘇-30MKK2等,蘇-27系列的複雜定位至今仍會讓很多人感到費解,本次就談談這方面的問題。先談談蘇-27與其它機型系列的關系。蘇-27最早是爲蘇聯防空軍設計的,在技術性能上雖力求壓制F-15,但在戰略戰術定位上仍是靠地面指揮引導進行防空攔截而非在進攻戰中爭奪制空權。那麽蘇聯當時作爲”前線戰鬥機”的米格-29,同爲攔截機的米格-31與蘇- 27,這三種機型在任務定位、作戰地域及性能上的差異是什麽?如果說蘇聯前線空軍對戰鬥機指揮控制範圍很有限,因而米格-29的航程和載彈量沒必要很大,那麽蘇-27如前出太遠同樣得不到信息支援,但它在機身大小和航程上遠超米格-29的目的是什麽?
  江雨(以下簡稱江):蘇-27和米格-29幾乎同時研制和先後裝備蘇聯空軍的情況,很容易讓人理解成這兩種飛機是與美國F-15和F-16類似的高低搭配。不過根據蘇聯航空兵傳統的裝備思想和米格-29與蘇-27的性能看,兩者間並不存在類似F-15和F-16高低搭配的考慮,而是對整體戰鬥力的優化。米格-29在設計時並沒把當時只能使用AIM-9的晴天型F-16A/B作爲對手,而是把F-15作爲作戰目標,米格-29因此被設計成具備超視距攔射和全天候能力的中型戰鬥機。
  蘇聯防空軍在冷戰期間始終將西方的轟炸機和偵察機作爲主要的攻擊目標,但是隨著遠航程的F-15的大規模裝備,可進行空中加油的F-15開始爲入侵蘇聯的攻擊機護航,蘇聯早期攔截機忽視空戰能力的設計思想已經無法維持,因此防空軍發展了米格-31和蘇-27這兩種互相配合的新一代戰鬥機。米格- 31作爲擁有先進雷達和遠程導彈的純粹攔截機替代舊式的米格-25、雅克-28和圖-128,蘇-27則作爲兼顧了防空攔截和空中優勢的新機型取代防空軍的蘇-15和米格-23。米格-31主要用來擔負蘇聯國土上缺乏地面雷達和防空導彈保護空域的防空,主要目標是侵入蘇聯國土的轟炸機、偵察機和低空巡航導彈,它的空戰能力很差。蘇-27部署的位置相對靠近敵方與蘇聯國土接近的區域,在擔負與米格-31類似防空任務的同時還要准備與敵戰鬥機爭奪制空權。可以認爲,蘇-27的出現是蘇聯防空軍由純粹國土防空向有限攻勢防空轉變的結果。
  蘇聯空軍的攻勢作戰是依托在機械化兵團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基礎之上,因此必須與陸軍機械化兵團配合作戰。冷戰期間的蘇聯空軍並沒建立起北約式的獨 立空中攻勢的思想和戰術體系,戰鬥機作戰基本被局限在戰役範圍之內。蘇聯空軍前線戰鬥機在戰鬥中基本是依靠地面指揮系統引導作戰,而500千米幾乎是蘇聯戰術航空兵指揮系統的覆蓋極限,因此蘇聯空軍的蘇-27也不可能超過這一範圍作戰。在考慮米格-29和蘇-27區別時還要注意到蘇聯對空軍和防空軍的不同 定位,其中一個非常大的特點是蘇聯先後發展的圖-126和A-50預警機都是用來裝備防空軍而不是空軍,從這可看出蘇聯對空軍的戰鬥機更偏重于利用地面指 揮引導,對于在廣闊領土範圍執行防空任務的戰鬥機則提供了更靈活的引導措施。蘇-27裝備蘇聯空軍並不是爲了遠程制空的攻勢作戰,而爲圖-22M和蘇- 24這些采用低空突防戰術的攻擊機護航對蘇-27來說也意義不大。蘇-27對蘇聯空軍的意義,除了可在性能上壓制F-15(米格-29只能對抗卻在技術上存在差距)外,其載彈量多和航程遠的優勢也可提高蘇聯戰鬥機的持續作戰能力。蘇-27在戰鬥力上毫無疑問要超過體積小和航程有限的米格-29,但其高昂售價卻不符合蘇聯空軍戰鬥機適應大規模作戰的要求,因此蘇-27的性能優勢無法動搖米格-29在蘇聯空軍中的主力地位。
  記:蘇-27不適合在進攻戰中爭奪制空權,是否僅指電子設備及空空導彈的差距而不包括機體平臺性能?
  江:現代化空戰中,能否得到有效且系統的信息支持和指揮引導,比飛機本身的性能更重要。蘇-27在氣動和結構設計上即使現在與西方第三代戰鬥機相比也不落後,但是蘇聯時期開發的雷達火控和電子設備已遠遠落後。蘇-27的改進型蘇-35/37采用了三翼面布局和推力矢量技術,並且有條件裝備比蘇- 27更先進的機載雷達和導彈,但經過改進的蘇-27即使在雷達和導彈上能達到甚至超越F-15,仍難以和美國F-15一樣完成攻勢制空任務。美國空軍是以預警機、電子戰機和戰鬥機形成戰鬥力的整體優勢。現代空戰中信息的單向透明會在戰鬥中形成技術上的極度傾斜,只要F-15在戰鬥中仍然可得到這個系統的支持,那麽缺乏系統對抗條件的蘇-27無論怎樣改進都無法在攻勢中獲得制空權。
  記:蘇-30當初也是作爲蘇聯防空軍的攔截戰鬥機設計的,攔截戰鬥機用雙座機型的必要性是什麽?
  江:蘇-30的目的是提高防空攔截的自主作戰能力,蘇聯防空軍不可能在整個國土上部署完善的警戒雷達、防空導彈和攔截戰鬥機,所以必須要擁有能獨立搜索和攻擊的攔截機填補這個空隙。這類攔截機不需多好的飛行性能卻必須有完善的雷達和足夠大的航程,雅克-28、米格-25、圖-128和米格-31都是爲滿足這一要求而發展的專用機型。
  蘇-30的出現只是爲利用增加的後座雷達系統操作員提高飛機的獨立搜索能力,用來填補單座防空戰鬥機和地面引導系統的空隙。蘇聯防空軍在上世紀 80年代有一個裝備更新計劃,其中攔截機的發展是以米格-31和蘇-27替代大量早期機型。防空戰鬥機的性能改善不但能降低所需戰鬥機數量,而且采用先進機載雷達還可降低對地面雷達的引導要求,將攔截線前推以對抗西方航空兵。雙座機增加的雷達操縱員所起到的作用與原本的地面防空引導員類似,米格-31可依靠後座雷達操縱員和數據鏈構成的寬正面警戒雷達搜索區域,而單座蘇-27卻難以擺脫對地面引導的依賴,雙座的蘇-30在這時就有條件獨立承擔作戰任務,或者在國土防空作戰時作爲空中引導站來協調和引導多架單座蘇-27。
  記:蘇-30後來又被改進爲蘇-30MK多用途戰鬥機,目的是什麽?
  江:蘇聯解體後的條件迫使俄空軍不能按計劃裝備蘇-30,迫使蘇-30的設計和生産單位必須靠出口來生存,因此出口前景看好的蘇-27/30系列就轉而以國外市場爲重點。最初的蘇-30是完全按蘇聯式防空要求發展的攔截機,專用性太強,對其它國家難有吸引力,而蘇-24戰鬥轟炸機對于迫切需要縱深攻擊力的國家又顯得過時和落後。因此俄羅斯開發了蘇-30MK這型以對地爲主的多用途戰鬥機,出口目標是需要重型戰術攻擊機又不容易從西方獲得的國家。但在改進中産生了很多問題。
  記:印度蘇-30MKI的雷達在使用中就出現很多設計上的問題。
  江:俄羅斯在困頓的情況下將軍火出口作爲生存基礎,在很多裝備技術的出口工作中完全放棄了蘇聯時期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通過比較俄大肆推銷的蘇 -35/37、蘇-34/32FN和S-400這些裝備出口推銷的時間和真正完成試驗的時間,可以感覺到俄高技術裝備出口過程中存在的技術風險。蘇-30MKI和蘇-30MKK是出口蘇-30系列的兩個主線,雖然蘇-30MKI和蘇-30MKK在火控系統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蘇-30MKK在可靠性和技術成熟性上明顯超過了蘇-30MKI,效費比更高。
  俄羅斯對于可動前翼與推力矢量這些技術缺乏完善的應用試驗,印度目前接收的蘇-30MKI在機體設計上是比較可靠的,但航電設備和推力矢量不成熟卻帶來了層出不窮的麻煩。如按蘇聯時期對裝備技術性能和飛機後勤保障的要求看,性能低于預期的蘇-30MKI更適合作爲技術驗證機。三翼面和推力矢量導致結構重量增加,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這些措施的作用,而且對飛機的可靠性和維護性造成很大麻煩。俄羅斯空軍在發展自己裝備的蘇-27SM時采用的是蘇-27的基本設計,三翼面和推力矢量並沒得到俄空軍和大多數國際用戶的接受。
  我們可以注意到蘇-30MKI在裝備印度後相當時間裏配備的武器仍以對空爲主,而印度空軍也始終將蘇-30MKI作爲重型制空戰鬥機來使用,這就給人矛盾的感覺。如果印度想獲得空中優勢戰鬥機則應選擇綜合戰鬥力更好的單座蘇-37,如果想獲得攻擊機那麽蘇-30MKI的前翼和推力矢量價值並不大。矛盾的思想導致蘇-30MKI在性能和戰術應用上都無法達到最優化。印度空軍在裝備規模上接近三個大國,完全可采用不同類型的作戰飛機以獲得整體戰鬥力的最優化。印度如果采購80架蘇-37和60架蘇-30MKK,將會比140架蘇-30MKI戰鬥力更強也更便宜,這也正是三個大國在裝備重型戰鬥機時采用的方式:F-15C、F-15E;蘇-27SM、蘇-34;蘇-27SK、蘇-30MKK。通過印度與這些國家在裝備規劃上的不同可以看出印度空軍裝備思想的稚嫩。
  記:不過從目前的通脹趨勢看,戰鬥機只會越來越貴,軍費購買力只會越來越低,因此大規模空軍也應以多用途戰鬥機爲主,來最大限度地挖掘裝備潛力。
  江:是否選擇多用途戰鬥機要看威脅環境。在航空兵規模較小的情況下采用多用途戰鬥機,對提高裝備效率和統一後勤保障有利,但如果面對比較嚴重的安全威脅時,則提高專業化更有意義。多用途戰鬥機確實提高了使用彈性,戰鬥機部隊可承擔一定的攻擊或偵察任務,而攻擊機部隊也可在必要時作爲戰鬥機使用,但是這些”多用途”是作爲專用機型的輔助或應付突發情況,企圖使其執行各種任務,在戰術和人員訓練上都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很容易事與願違。而作戰飛機專業化可明顯提高執行每一任務的戰鬥力,也方便指揮機關根據情況變化迅速進行作戰組織。過多的任務很容易因任務轉換上的疏忽導致貽誤戰機甚至是失敗,日本中途島戰役期間炸彈換魚雷的教訓也許可說明這點。
  記:多用途戰鬥機的效能比專用戰鬥機具體差在哪裏?
  江:飛行員在訓練上很難兼顧各種任務的要求,這個影響隨著飛機性能和機載系統複雜度的提高還在增強。美國海軍F/A-18C戰鬥機由一個平顯和三塊多功能下顯組成的顯示系統,在正常作戰條件下就需要62幅不同的顯示畫面和675個縮寫符號,其中的177個縮寫符號還可根據顯示要求采用4種不同的顯示尺寸。僅僅這四臺光學顯示設備所提供的信息組合形式就已超過1000種,而要在戰鬥中對這些複雜的信息內容進行迅速判斷、歸類並做出正確處理,飛行員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才能基本掌握相關的技能。飛行員雖然在整個服役過程中進行持續的飛行和戰術訓練,但是在其有限的”黃金時間”裏很難掌握全部作戰所需技能和戰術。強行去要求只能是”樣樣通無一精”,因此飛行員必須要按裝備類型和預先計劃有重點地進行訓練才能鍛煉出真正的”高手”。
  多用途戰鬥機最簡單的理解是能執行對地攻擊等任務,依靠目前的航空技術不可能完成真正的全能戰鬥機,所以多用途戰鬥機在使用中要受很多限制。戰鬥機在對地攻擊時不僅需要較大的外挂載荷,而且要在機載武器、飛行性能、航程和突防能力方面獲得一個平衡點。現役和發展中的第三代,包含三代半和三代改戰鬥機大都可被稱爲多用途戰鬥機,但它們在挂載對地武器時飛行性能都會明顯下降,因此必須要有至少局部的制空權或戰鬥機護航才能保護自己。雖然它們理論上可以在受到攔截時投棄外挂進行空戰,但是作爲攻擊機使用的多用途戰鬥機在投彈前丟棄載荷等同于作戰任務失敗,從這個角度上說多用途戰鬥機並不比戰鬥轟炸機有優勢。國外戰鬥機具備多用途能力是個大的趨勢,原因一是航電設備有條件適度兼顧不同任務,二是飛機的氣動和結構設計具備滿足多用途的條件。采用同樣機型滿足不同任務要求可以節約資金並簡化後勤保障,但機型上的統一(主要表現在歐洲國家的”三”風)並不能改變飛機裝備後在飛行訓練和任務重點上的不同。
  記:拿蘇-30MK和蘇-34來比,對地打擊力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地形跟隨飛行品質及大載彈量時的航程上。即只差在攻擊途中,但攻擊時的效能應差距不大。
  江:攻擊機在戰鬥中最危險的就是向目標飛行的這段航程,既然對手在攻擊機性能下降的進攻航線上都無法阻止攻擊機的突防,那麽依靠飛機本身的飛行性能、電子對抗和護航戰鬥機的掩護就可基本保證返航的安全。蘇-30MK載彈航程和突防能力不如蘇-34,但機動性能優勢使其在面對攔截時的生存力要比蘇-34好。不過目前它在火控系統上的缺陷限制了縱深對地打擊力,獨立作戰的蘇-30MK在使用精確制導武器時還會在導引方式上存在限制,可以說蘇- 30MK等于是在蘇-27UB強化的機體上簡單加裝了蘇-24M的武器。即便說蘇-34能用的武器蘇-30都能用,蘇-34能探測的目標蘇-30也都能探測,但是蘇-34的對地攻擊力卻不是蘇-30MK能比擬的。因爲蘇俄空軍自己准備替代蘇-24的先進戰鬥轟炸機是蘇-34,而在開發中途將蘇-30轉變爲戰鬥轟炸機是爲出口需要,但是俄羅斯在設計蘇-30MK時沒有合適的多功能雷達,設計單位爲趕時間就只能對現有雷達修補湊合,這就造成了蘇-30MK名不副實。
  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並沒有真正可靠的多功能機載雷達,當時只有用在蘇-24M和圖-22M3上的對地雷達能滿足攻擊機需要,而美國和歐洲國家在同期也沒有完善的多功能雷達。歐洲開發的”狂風”的攻擊型和防空型采用了不同雷達,美國F-15E、F/A-18和F-16這些多用途戰鬥機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同樣需要利用導航/瞄准吊艙來輔助機載雷達。可以看到俄在推銷蘇-30MKI和MKK時經常拿雷達的對空功能和R-77導彈作爲賣點,對地武器雖然有Kh-31等戰術導彈卻沒有較爲系統的導航/瞄准裝置,目前也提供不了可供改進的電子設備。用戶在使用蘇-30MK系列時也暴露出其在低空突防和雷達對地功能方面的缺陷。而今年服役的蘇-34上才裝備有真正滿足需要的機載雷達。
  記:對蘇-34來講,它基本無空戰能力,所挂空空導彈是格鬥彈還是中距彈?它的雷達能否支持這兩種空彈?
  江:蘇-34在戰術要求上是和蘇-24類似的戰鬥轟炸機,所裝空空導彈只是像步兵的刺刀一樣的自衛手段。蘇-34的設計特點決定了它在戰鬥中主要用低空高速方式突防,爲它添加過多的空戰能力等同于畫蛇添足。蘇-34挂R-77沒問題,就像F-111B在理論上也能挂”不死鳥”,但意義都不大,它們的效能不可能和蘇-27和F-14相比。
  記:蘇-34較之蘇-30MKK的性能優勢還體現在其它一些方面,如在加強的主起落架支柱上采用了多輪縱列小車式機輪,可在更前線的機場上重載起飛,甚至能在壓實的雪地跑道上起飛。蘇-30MKK爲什麽不能用這項起落架技術?
  江:蘇-30MKK是利用攔截戰鬥機的基礎設計半道出家,在外挂載荷、航程和機場適應性方面無法與蘇-34相比。蘇-27UB機體的設計難以安裝蘇-34尺寸的起落架,結構重量也過大。蘇-30MKK的起落架雖在野戰機場重載起飛的適應性上不如蘇-34,但也能滿足在前線機場作戰的要求。
  記:蘇-34(包括”狂風”IDS)的高翼載荷優勢使其在地形跟隨飛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上優于蘇-30MK、F-15E和”幻影”2000D等,但如果攻擊機已不再將低空高速突防作爲主要突防手段,那麽蘇-34這項優勢就沒意義了。
  江:低空高速突防到現在仍是攻擊機在密集防空火力攔截下突防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于非隱身戰鬥機來說更是關鍵。美國攻擊機在攻擊伊拉克和 南聯盟的戰爭中大都采用中空投擲精確制導彈藥,而采用低空高速突防戰術的”狂風”IDS在突襲伊拉克機場時付出了較大代價,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給人一種低空突防開始過時的印象。但可以看出,美國廣泛采用中空投彈的關鍵是絕對的制空權,對手的戰鬥機和地面防空系統被完全壓制。面對只剩小口徑高炮盲射彈幕和紅外導彈的對手,中空突防和投彈確實要比低空突防更安全也更利于戰鬥力發揮。但如果對手仍具備爭奪制空權的能力或系統的防空火力,那麽低空高速仍是攻擊機主要突防手段。
  記:蘇-34在作戰半徑和有效載荷上已接近圖-22M3,飛行性能又超過後者,但是由于蘇-34無法對抗多用途戰鬥機,還要戰鬥機護航,因此它比中程超音速轟炸機高出來的”戰鬥”性能就沒什麽意義。蘇/俄空軍將蘇-34作爲戰術攻擊機和中程轟炸機之間的手段,其實中程轟炸機自身就可涵蓋這段打擊範圍。
  江:蘇-34戰鬥轟炸機名稱中的”戰鬥”並不等于有條件和戰鬥機正面抗衡,而是依靠良好的飛行性能和一定的自衛火力增加逃脫攻擊的機會,攻擊機面對戰鬥機攔截時進行規避永遠比對抗要容易,機體小又靈活的蘇-34在突防和規避時要比圖-22M更加有效和安全,在迫不得巳時甚至有機會反咬對手一口。
  蘇-34的8噸載彈量和4000千米航程確實已接近常規中程轟炸機的標准,但要注意這兩個指標對蘇-34來說不可能同時具備。挂載8噸載荷時會導致航程大幅度減少,低空突防時此矛盾會更大。蘇-34攜帶的武器類型和規格還受到機體尺寸限制,圖-22M3挂載的大型戰術導彈在蘇-34上不能使用,而圖-22M3在同樣外挂條件下的航程也要遠超蘇-34。雖然俄空軍在發展蘇-34時宣稱要用其取代蘇-24和圖-22,但蘇-34在性能指標上根本取代不了圖-22。
  另一方面,中程轟炸機和戰鬥轟炸機同樣執行縱深打擊任務,但是使用靈活性差和目標明顯的圖-22M3的成本和維護工作量都太大,並不適合打擊裝甲車輛等戰術目標,去它去執行戰術攻擊機的任務在資源上是嚴重的浪費,因而它難以取代戰鬥轟炸機的地位。
  記:蘇-30MKK和蘇-30MKK2的機動性遠高于蘇-34,您爲什麽認爲它們仍應算攻擊機而不是F-15E那樣的多用途戰鬥機?
  江:雖然F-15E和蘇-30MK屬于同級別的多用途戰鬥機,但是蘇-30MK爲獲得多用途能力在性能上所造成的影響比F-15E要大的多。F-15E是爲接替F-111而在F-15D基礎上發展的強化攻擊型,在技術指標和系統綜合方面比較平衡。F-15單座和雙座型結構上的差異在飛行性能上的表現並不明顯,F-15E改進後的增重問題也被發動機推力的增加所彌補。但是蘇-27UB/30雙座艙巨大的體積在飛行性能上的影響非常明顯,俄羅斯航空發動機技術的停滯也使蘇-30缺乏改進性能缺陷的條件。蘇-30MKK因氣動上的變化導致機動性比單座蘇-27SK明顯降低,它的水平機動性靠氣動布局還保持在一定的標准,但對于阻力和推重比變化較敏感的垂直機動性指標上則有了明顯下降,無論迎頭超視距攻擊還是近距格鬥性能與單座蘇-27的差距都比較明 顯,在格鬥機動性能上只處于二代到三代之間的位置。蘇-30在同樣外挂載荷下的機內油最大航程也比蘇-27有明顯下降。
  蘇-30MKK保持空戰能力是靠先進的導彈,而這些導彈裝在單座型蘇-27SK上會有更好的效果。俄羅斯在改裝米格-29M2雙座艙時在修改前機身的措施上與F-15E類似,在氣動性能上的代價遠小于比蘇-27S增加一個乘員的蘇-27UB。這就可以看出俄羅斯完全有能力在蘇-27的基礎上發展出同時保持對空和對地能力的改進型。但是將單純對空的蘇-30改進爲蘇-30MK的市場迫切性沒給俄設計師留下發展空間,這就導致與F-15正在性能上出現了本質差異
不過從另一方面講,雖然F-15E和蘇-30MK都具備空戰能力,但俄羅斯和西方國家都不鼓勵用F-15E和蘇-30這類飛機去執行制空任務,也沒有一個國家真正放棄戰鬥轟炸機這個機種。俄羅斯不可能用蘇-34去執行空戰任務,也不會讓它單獨面對防空戰鬥機的攔截,因此專用設計使蘇-34在突防和對地攻擊戰鬥力上達到了最優化。
  記:蘇-30MKK上的雷達采用了H001的改進型H001VE,增加了雷達的功能和制導主動雷達導彈的能力,那麽早期蘇-27SK的雷達是否可加裝這些功能?還是需要整個更換雷達?
  江: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對于雷達火控的要求比半主動制導導彈要寬松,西方國家在原本采用半主動制導導彈的戰鬥機上改裝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並不需 要大的更改工作量。但是蘇-27SK所使用的H001火控雷達在技術水平上只相當于蘇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標准(美國70年代中期),將它改進以滿足發射R-77不存在大的困難,但在使用效果上仍無法滿足要求。與其浪費人力、物力、資金和時間去改裝H001還不如用新一代多功能火控雷達取代,而且用新雷達整體更換還可直接解決系統兼容等方面的軟件問題。現在爲H001進行改進要看是否值得。
  記:蘇-30MKK2是以對海攻擊爲主,其雷達的性能是否比H001VE低?
  江:蘇-30MKK2在技術性能上應該說要比蘇-30MKK更先進也更完善,這一方面是因爲蘇-30MKK2在機載航電設備上有所改進,另一方面也是因爲經過了蘇-30MKK磨合。蘇-30MKK2確實在使用上更偏重對海上目標的攻擊能力,不過這是由使用方的作戰任務決定而不是受到其它因素的限制。蘇-30MKK與蘇-30MKK2在總體性能上沒本質區別,時間較早的蘇-30MKK在火控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上不如蘇-30MKK2。
  記:對于另一種對海型戰鬥機蘇-32FN,其宣稱的反潛能力是否屬于市場欺騙行爲?它的機組人員數量就無法從事反潛工作,而且高速戰鬥機的飛行特點也不適合反潛。或者說蘇-32FN就是一個市場調查工具。
  江:蘇-32FN在出現時被宣傳成具備反潛能力的 超音速攻 擊機,不過按照俄羅斯常規反潛機的裝備條件可以發現,目前的蘇-32FN基本不可能安裝任何俄羅斯現有的反潛系統,而蘇-32FN這樣的飛機去反潛在效果上也無法與常規反潛機相比較。根據俄羅斯在展出蘇-32FN時所展示的裝備和飛機的基本條件,可以認爲它仍是較傳統的戰術攻擊機。其在反潛方面的戰鬥力即便不是虛假宣傳也沒什麽實際意義。
  記:蘇-27這些後繼型號都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市場行爲,假設蘇聯還在,蘇-27系列的發展走向應是什麽樣?
  江:蘇-27是蘇聯在實用型戰鬥機發展上的最高成就,假設蘇聯沒解體而按照慣性預測蘇-27的後續發展,可以確定它會改變蘇聯航空兵的發展模式,但不會顛覆蘇聯傳統的戰鬥機裝備思想。按照蘇聯解體前蘇-27最後的發展情況來順序預測,蘇聯空軍和防空軍將會按自己的要求獲得不同的改進型。空軍會裝備一定數量的蘇-27S作爲核心,當時正以蘇-27M(蘇-35)爲編號的蘇-27S改進型將會在90年代中期批量裝備蘇聯空軍,用以應付西方國家在 2000年前後開始裝備的新型戰鬥機的威脅。蘇-34可在90年代末完成試驗投産取代蘇-24,蘇-33也會成爲主力艦載戰鬥機。防空軍將會大量裝備蘇-27P以替換蘇-15和米格-23,同時也會按一定比例生産和裝備蘇-30雙座防空戰鬥機與單座機配合使用。這樣,在2000年前後蘇聯只會生産蘇-27M(蘇-35)、蘇-30、蘇-33(蘇-27K)、蘇-34(蘇-271B)和執行訓練任務的蘇-27UB。雖然蘇聯解體改變了這個發展,但按照當時的情況和後來的發展卻可做出兩個准確判斷:一是蘇-27系列不可能出現目前這樣琳琅滿目的改進型號;另一個就是蘇聯絕對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大規模出口蘇-27,蘇-27可能和它的前輩一樣成爲蘇聯獨自使用的戰鬥機,而米格-29更不會在國際市場上被它壓得擡不起頭來。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0-10/0739467072.html
 
由SU27到殲十一

解放軍空軍曾擁有包括殲-6、殲-7、殲-8現役主力戰機約5000余架,現役戰鬥機數量上爲世界第一。正如在之前的頁面中我們看到的,即使是最先進的殲-8系列與美俄戰鬥機相比,也有著相當大的技術差距。實際上殲-8系列與美俄第二代典型戰鬥機,如米格-23、F-4等相比,某些方面還遠遠不如,例如對地攻擊能力。89年政治風波促使了西方對中國的軍事孤立和包圍,蘇聯瓦解、東歐巨變使得中國必須獨自支撐社會主義的大旗。海灣戰爭更令中國領導層認識到,科技是戰鬥力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89風波、蘇聯解體和海灣戰爭之後,西方開始將頭號敵人由蘇聯轉爲中國,我國周邊形勢也越見吃緊。在我國周邊,以美國爲首、部分國家參與,形成了一個實際意義上的包圍圈。臺獨勢力走上前臺,進而臺獨思想成立了臺灣政治的主調。臺灣軍方分別自美、法引進150架F-16A/B和60架幻影2000-5戰機。韓國、朝鮮、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國,也分別引進F-16、F-18、米格-29等高性能戰機。此時若不再想想辦法,解放軍空軍如果離開廣闊的國土,恐怕會真的不堪一擊。但另一個有利因素也相應出現,那就是蘇聯與中國關系解凍,戈爾巴喬夫訪華,重開中蘇交往之門。隨後俄羅斯經濟惡化,急需硬通貨,大量抛售先進武器裝備。而我國經濟起飛,一拍即合也是很自然的。1992年俄獨立之初,俄中在軍事技術領域的合同總額就已達到了18億美元。
  1990年9月17日,包括多位高級將領在內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參觀了莫斯科城外的庫賓卡空軍基地。此基地是俄羅斯軍事航空的重要試飛基地。當時傳媒中吹得神乎其神的米格-29做了飛行表演,不想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一架米格-29做低空特技時突然墜毀,機毀人亡。據傳當時蘇聯拒絕了中國購買蘇-27的要求,極力推薦米格-29。但中國人清楚的知道米格-29和蘇-27相比只不過是一個低檔前線戰鬥機。蘇-27采用模擬式電傳操縱系統,雖然比不上西方數字電傳操縱,但比起米格-29的液壓操縱有質的飛躍。蘇-27使用的AL-31F渦扇發動機也比米格-29使用的RD33推力更大,在推重比和使用壽命上更是遠勝後者。中國絕對不會要差勁的米格-29,而是選擇一定數量的優秀的蘇-27,配以研制中的國産中等性能戰鬥機,形成21世紀中國空軍戰鬥機的主力。
  中國人一向相信凡事只有“靠自己”才是真正可靠的,而且中國國土遼闊,對戰鬥機數量要求大,沒有那麽多錢購買大量的進口貨。中國希望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自 行研制,或者只購買少量的樣品,只有在緊迫的情況下才會成批大量引進外國戰鬥機。因此中方與蘇聯/俄羅斯洽談引進蘇-27一開始就立足于引進其生産線。當然無論從學習、掌握的角度看,還是從應付緊迫局勢的角度看,首期購買一定數量的蘇-27也是非常必需的。1990年11月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雙方終于達 成關于引進首批蘇-27SK戰機的雙邊協議,這是自建國以來數額最大的引進行動,也是蘇-27首次對外出口。消息震動了西方,“中國威脅論”一時間鬧得有眉有眼。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蘇-27戰鬥機,其中包括8架蘇-27SK單座型和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于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空軍蕪湖基地。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1992 年11月8日,所有訂購的戰鬥機全部交付,並額外得到了兩架供研究測試使用。之後中俄之間繼續蘇-27的貿易,包括上述12架蘇-27在內,中國共有蘇-27SK和UBK共26架。1995年中國采購第二批,但型號變爲更先進的蘇-27SMK,共24架。另一個說法是到此時中國獲得蘇-27SK和UBK共48架。
  根據客戶的意見,蘇-27SMK飛機作了三方面的改進。一、增加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挂副油箱,空中加油管裝在機身左側,不用時可以收放以減少飛行阻力。機翼下3號和4號挂架可各挂一個500升副油箱。機翼內油箱容積也稍加大,油量增至9965千克,這樣SMK即使不進行空中加油,在帶副油箱飛行、用完投掉的情況下,航程可達4390千米,這個距離相當于從北京可直飛新加坡。如只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可飛行5200千米。最長留空時間約7小時。二、SMK增加了對地攻擊能力。最大外挂重量從S型的40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可使用多種空對地導彈。例如每枚重量330千克的無線電指令制導的X-25PD型,每枚重量640千克的電視制導的X-29TD型,每枚重量680千克的反輻射導彈X-31P以及每枚重量875千克的電視制導的X-59K型等。也可以挂 KAB-500KR激光制導炸彈和多種非制導炸彈、火箭等武器。增加使用R-77先進空空導彈的能力。仍裝有GSH-301 30毫米航炮,150發炮彈。三、導航和電子設備改用最新改進型號,可以根據客戶要求換裝西方電子設備,如法國儀表著陸系統、多功能彩色顯示器。
  隨後軍方與航空制造部門之間展開了仿制蘇-27的爭論。空軍認爲用蘇-27替換殲-6、殲-7機群是非常有效而快捷的辦法,而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戰鬥機短期內無法裝備服役。但對于航空工業部門,研制自己的戰鬥機意味著保持國家航空科研的實力,更重要的是關系到自己的飯碗。因此航空工業普遍希望將蘇-27上獲得的先進技術用于改進國産戰鬥機,如用AL-31F發動機裝備殲-10戰機,用R-27、R-73空空導彈裝備殲-7、殲-8。因此航空工業部門認爲仿制蘇-27將直接影響到國內的項目。此外,航空行業內部還存在著畏難心理,部分人員甚至抱著殲-8II不放,認爲無需仿制蘇-27。之後中央作出了“兩條腿 走路”的決心,既要獨立研制新一代戰鬥機,又要盡快將蘇-27國産化。國産化的蘇-27將命名爲殲-11。
  俄羅斯其實不想出售生産線,只想出售成品賺錢。中方談判時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得不到生産線,采購量將不超過48架。1993年,雙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術,幫助中國企業聯合生産蘇-27,基准型號爲蘇-27SMK,引進設備金額約1.5億美元。1993年10月中央軍委將蘇-27正式列入空軍裝備發展序列,由沈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仿制生産。1993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與解放軍總參裝備部聯合發出關于仿制蘇-27與AL31F渦扇發動機的文件。蘇-27戰機的改裝仿制工作正式全面展開。
  沈飛工業公司是國內最早成立、規模最大的戰鬥機生産基地,被稱爲“中國殲擊機搖籃”。可惜沈飛後勁不濟,在獨立研制的新戰鬥機的競爭中敗給了後起之秀成都飛機工業公司。這當然有國家扶持創業相對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的成飛的原因,但也有沈飛內部的原因。沈飛的拳頭産品殲-8系列戰鬥機外銷工作非常差勁,而成飛公司的殲-7M/P則賺了不少外彙。
  沈飛上述局面的原因是複雜的,但公司內缺乏拼搏向上的精神是主要原因,總是希望國家給予項目投資,而不是自行打開市場大門。其殲-8系列可以說是這一精神狀態下的代表作,性能非常的一般化,交差思想嚴重。其改進型一改再改,性能流于平淡,結果軍方根本看不上,外國人更是只考慮殲-7系列。即便在我國航空軍用電子設備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反複改進的殲-8II系列仍未能成功外銷。
  獲得國産蘇-27的主導權,讓沈飛公司絕處逢生。根據協議俄方分三年提供120套散件,由沈飛公司負責組裝,並按20%的年進度將蘇-27國産化。俄方將提供技術支援與人員培訓,並與中方合作改建沈陽飛機工業公司。
  蘇-27的國産化是分多個步子走的,開始時進行進口組裝,之後不斷提高國産率,最後仿制雷達、發動機,全面實現國産化。最初將采用散件組裝的形式,至2002年根據公開報道判斷,組裝已獲得成功。此後進而謀求提高國産化程度,逐步加入自己的産品和改進,例如優于俄羅斯相應産品的國産電子設備等,最終徹底提高國産殲-11的技術水平。1996年,俄羅斯正式批准了向中國出口200架蘇-27SK戰鬥機生産許可證的合同,總價值25億美元(一說60億美金)。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關于蘇-27的中俄協議分兩部分,一是改造沈飛,引進生産線仿制;二是俄羅斯向中國提供蘇-27SK的成品及散件,總數量爲200架。先引進24架蘇-27SK成品,後由中國組裝進口散件。此外有一條很重要的補充協議,當中方國産化進度跟不上時,由俄羅斯提供成品機補上。臺海形勢也要求立即裝備更多的先進戰鬥機。國內率先裝備蘇-27的部隊包括負責模擬主要假想敵的“藍軍”部隊,此前“藍軍”由于缺乏先進戰鬥機,模擬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影響練習效果。還有一種說法是俄羅斯送到中國的部分蘇-27是直接從防空軍現役部隊中過來的“二手貨”,據說但因爲俄廠家全新生産的蘇-27質量水平有波動,雖然蘇聯解體前裝備的蘇-27到我們手裏就等于“二手貨”,但卻比全新生産的要好用。
  蘇-27的機械制造技術是我國未曾體驗過的,需要一個全新的學習、掌握過程。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先行對蘇-27的制造技術開展分析研究並形成指導文件,翻譯編寫了《飛機結構工藝初探》、《飛機機體關鍵制造技術分析》等大量資料,加快了沈飛具體學習、掌握制造技術的步伐。
  經過努力,第一次在國産蘇-27飛機主承力結構中大量采用了鈦合金焊接結構;獲得了整體壁板壓彎成形、防塵隔柵電火花加工、鈦合金化銑、電子束釺焊散熱器等科研成果;完成了電子束焊接起落架項目,爲國家和用戶節約了資金,也使電子束焊接設備及工藝技術上了一個臺階。總體來看,從組裝轉變到自行生産殲-11,這一過程是迅速而有效的。
蘇-27的國産化研制工作中,導彈武器仍需不斷的向俄方采購。爲解決這一問題,上海航天局八部在中距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武器方面提出對國內現有的霹靂11導彈作適當的改進,用來替代原有的中程導彈。由于兩種導彈的差異,原用的導彈彈射裝置無法滿足兩彈的需要。爲此,需對該裝置進行少量的改動,使其既能彈射俄式導彈,又能彈射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
1998年9月1日國産化的蘇-27首飛,12月16日由付國祥駕駛完成正式定型試飛。誠然,這批産品的國産化範圍僅限于組裝,但已能叫上殲-11。傳聞 99年1月到2000年12月,沈飛共生産了14架蘇-27。1999年,中國再度進口28架蘇-27UBK雙座殲教機,到2002年底全部交付。
  在組裝仿制和國産化中,在我國出廠的蘇-27逐個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機進口的蘇-27也不斷得到改進,尤其在電子設備方面。相信依靠我國現有某些遠遠優于俄羅斯的電子技術,國産殲-11最終將采用四余度電傳操縱系統,安裝多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改進電子對抗能力,增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發動機和雷達一直是解放軍空軍的軟肋,甚至殲-10戰鬥機也在使用AL31F的改型AL-31FN。所幸我國最新研制的渦扇-10(FWS -10)渦扇發動機的成果顯著。據稱,FWS10推比達7.5,渦輪前溫度1747K,加力溫度2100K,淨推力77.6千牛,加力推力132千牛。相 比之下,AL31F推比7.1,渦輪前溫度1665K,加力溫度2050K,淨推力72.8千牛,加力推力125千牛。
關于渦扇-10的來曆:在與西方交惡前,據說我國獲得了美國第三代戰鬥機的渦扇發動機核心機,以此開始了國産渦扇-10發動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根基太差,該渦扇和渦扇-6、渦扇-9的研制一樣,過程極爲曲折艱難,基本無法滿足戰鬥機研制進度的要求。于是90年代起相 關部門開始轉向俄羅斯尋求幫助。1998年3月某西方駐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裝配俄制AL-31FN渦扇發動機的殲-10已經完成了組裝並剛剛首航成功。但可以肯定,殲-10最終將采用專門爲其改進的渦扇-10A渦扇發動機,性能與F-100、F-110等美國三代戰鬥機的發動機相近。渦扇10是我國第一臺按照GJB241-87規範研制的推比8一級、大推力、雙轉子、混合排氣、加力式渦扇發動機,作爲殲-10、殲-11系列飛機的動力裝置,該機遵循核心機 派生的策略進行系列化發展,將成爲我國未來二十年航空動力的主要型號。
  1987年沈陽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在引進CFM56核心機的基礎上,以F110發動機爲仿照對象,采用半研半仿的技術途徑研制。進入九十年代,隨九〇六工程的實施引進了俄制АЛ-31Ф系列發動機,研制單位又借鑒了相關型號的設計技術。1989年渦扇10驗證機上臺架車,1997年進入PFRT階段,2002年6月6日裝J-11WS首飛,2003年底進入定型試飛階段。由于渦扇-10系列研制進度嚴重滯後,因此必需引進AL-31系列應急。爲此俄羅斯AL-31的設計局專門演化了AL-31FN型,機匣外觀改變以適應殲-10現有設計。該發動機推力122.5千牛,長度5米,直徑1.18米,進氣口直徑0.91米,耗油率0.699kg/DaNh,重1759千克,這些數據與Al-31有一定差別。此外俄方還在2002年航展上演示了用于AL-31FN的矢量噴口改進型號。
  正如之前所說,殲-10要用不同的發動機,就必定要改變機體設計,後機身外形也改得頗爲怪異。這種中途改變,必然要付出性能上的代價,其嚴重程度則難以估 量。機身內部結構也必然要發生變化,難免有“削足適履”的難處。可以確定的是殲-10的發動機推重比應達到8.5左右,整機推重比明顯超過1。這裏要強調一點的是,殲-10在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機後很長的時間裏,都面臨著只有洋人發動機可用的尷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經完成了爲期兩年的向中國出口AL-31FN發動機的合同,共提供了54臺AL-31FN。原計劃2002年國産渦扇將順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國産渦扇發動機方才傳來捷報,殲-10終于有望獲得一顆“國産心”。
  2005年,渦扇-10A發動機通過初始壽命試車考核,標志著該發動機順利完成設計定型的全部考核試驗。這型發動機研制曆時18年,凝結著兩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設計定型持久試車在六○六所試車臺正式啓動,經過85天的試車考核、完成規定的長試科目,9 月27日渦扇10設計定型持久試車順利通過航定辦評審,全部定型考核項目計劃于2005年完成。特別是中國一航成立後,該重點型號發動機被列入重點工程,各參研單位激情進取,受挫不餒,超常拼搏,突破重重難關,終于實現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研制能力質的突破。我國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繼“昆侖”、“秦嶺”發動機之後又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該發動機爲解決風扇喘振裕度問題,先後論證、設計了8種風扇方案,經過多次試驗才確定了目前使用的方案。該發動機已研制了15 年,共試制了 24臺發動機,平均每年也不到2臺。該發動機的渦輪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2~15個月,而俄羅斯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僅爲4~6個月;該發動機1級風扇葉片 (帶凸肩大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0~12個月,而英國RR公司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爲6~8個月。”
  2002年6月,付國祥成功完成了配備一臺渦扇-10發動機的蘇-27的試飛。但目前渦扇-10尚不堪實用,因此作戰部隊仍然只能用AL-31F。此外據說我軍的AL -31的大修還必需送回俄羅斯進行,費時費錢,令空軍相當痛心。雷達方面,盡管我國地面雷達的水平相當高,但機載雷達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當然,與老毛子的雷達相比,我國在電子技術上仍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可以利用俄羅斯雷達的核心部件,如發射管,配以中國的處理芯片、電子元件和運算方法等等,提高雷達的整體性能。
2006年2月,在一航集團發動機事業部的工作會議上,渦扇-10項目終于對外正式宣布研制成功,按有關技術要求完成了全部地面考核試驗和空中試飛任務,實現了設計定型。渦扇-10定名爲“太行”。總設計師爲一航動力所的張恩和。
  總的來看蘇-27的引進、組裝、仿制和國産化,極大的提高了我國空軍的戰鬥力。但其中帶出的發動機、雷達等技術問題尚待解決。某些先進技術對殲-10的研 制也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將引進的和我國自己的先進技術轉爲高性能戰鬥機的生産力和戰鬥力,達到抗衡和戰勝敵對勢力的最終目的。
  2001年底中航一集團614所的某型發動機大修線竣工。該配套建設項目于1998年3月啓動,2001年5月竣工。614所通過三年努力達到了設計要求。該項目爲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彙。之前該項目已通過了環境保護、消防、勞動安全衛生、財務決算審計、節能、大修線驗收、檔案管理等各單項驗收工作。據信此項目即AL-31F的大修線。
  同時,國産的蘇-27/殲-11模擬器也已經由沈陽某學院研制成功。據稱采用了“空間立體三維成像”技術,以進口的SGI圖形工作站爲系統核心。2003 年4月,經過100小時安全飛行驗證之後,完全依靠解放軍自身力量對進口蘇-27進行的大修順利通過質量檢驗。這標志著空軍航空修理系統已經初步具備了對蘇-27自主修理、持續保障的能力,開始了由主修第一、二代機向修理第三代機的曆史性跨越。隨著空軍航空武器裝備科技含量的提高,特別是三代機等新型裝備 服役時間的延長,客觀上要求自主修理、持續保障能力與之相匹配。
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志著該型號的研制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新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系統與蘇-27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爲優秀的國産産品。至此國産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只欠國産渦扇即可基本實現全面國産化。
  在2003年9月閉幕的第十屆北京國際航展上,俄羅斯努力推銷其蘇-27現代化改造方案。但俄方表示,負責生産蘇-27及安裝儀器的中方工廠的領導堅決反對簽署這一合同,如果在他們所生産的飛機上安裝最新的俄羅斯航空電子系統,這些工廠今後就不可能繼續爲這些設備提供維修和養護服務了。展會期間通過磋商似乎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中國一飛機維修企業的經理認爲,蘇-27的現代化改裝不應該在得到授權的那些企業進行,而應在飛機維修企業進行。站長認爲,由于殲-11的自行改進計劃較爲順利,甚至在部分領域優于俄羅斯的改進方案,我軍很可能選擇性的在國內廠家和俄羅斯廠家各自提出的改進方案之中抽取最 爲有效的部分,融合爲殲-11最終的改進方案。
  2004年,蘇霍伊提出的最新升級改裝建議爲,以蘇-27SKM型爲基礎對中國的蘇-27SK進行改裝,從而延長飛機壽命,具備在任何天氣條件下晝夜完成任務的能力,確保其多功能的運用,增加使用的武器品種,提高機組人員的工作效率。蘇-27SKM是在研制和使用蘇-30MKK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因此是對蘇-30MKK的進一步發展。從完成打擊空中和地面目標任務的角度來看,同其原型相比,蘇-27SKM的效能提高了60%以上。蘇霍伊公司已經決定在2004年年底以前在北京開設代表處,開展售後服務,以確保用戶的飛機能夠無故障、有效而安全地使用。
  2006年,沈飛在國産化殲-11基礎上發展的殲-11B的圖片開始在互聯網上出現。據信該型號采用了國産飛火控電子設備及配套武器,作戰威力較電子技術水平日漸落後的蘇-27SK有明顯改善。據稱該型號最大的外形區別是雷達罩改爲側方開啓,並使用了黑色塗料。
http://www.airforceworld.com/pla/j11_2.htm
 

傲氣雄鷹,殲11戰機WS-10及航電已兼容!

 

沙河表演的殲-11,注意紅框之中的顯示器

在人民空軍60周年飛行表演中,我國空軍殲-11型飛機以矯健的身影在空中演繹著完美的飛行動作,展現了飛機和飛行員優秀的戰術、技術性能。揭示空軍殲-11機隊強大的作戰能力。

不過展示的飛機有個小的細節許多人可能沒有注意,那就是表演的殲-11的座艙平顯右邊多了一個顯示器,如果我們能夠找一張我國早期的蘇-27SK/殲-11座艙照片來對比的話,就會發現這個區別,那麽這個顯示器是幹什麽用的?空軍自己給出了答案;在空軍公布的殲-11機載武器系統的圖板中出現了R-77E、KH-29E、KAB-500KR這些武器中,而我國早期的殲-11只能發射R-27E、R-73E等空空導彈,不具備對地攻擊能力,所以這表明做爲空軍作戰能力的中堅和骨幹,我國空軍一直在對殲-11進行改進和升級,以適應新時期的戰場環境和威脅。

早期的蘇-27,注意紅框的位置上沒有顯示器

蘇-27的座艙,紅框處是其外挂管理系統,注意右上角顯示器只有一個

注意圖板上的殲-11座艙有兩個顯示器

1992年我國從俄羅斯采購首批蘇-27SK戰鬥機,該機以其航程遠、威力大、機動性能好而深得空軍青睞,特別是其填補了空軍超視距能力的空白,讓我國空軍可以擺脫物質條件的束縛,探討新時期空戰戰術,所以我國又陸續引進此型戰機,並在1997年與俄羅斯簽署協議,引進蘇-27SK的生産專利,開始自行生産蘇-27SK型飛機,不過隨著使用的深入,我國空軍也發現蘇-27SK也存在許多缺點,比如航電系統相對簡單、座艙界面比較落後,不具備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和對地攻擊能力。因此進入新世紀周邊國家和地區空軍司令陸續裝備了幻影-2000-5,F-16A/B-BLOCK20、米格-29N、蘇-30等先進戰鬥機,這些戰鬥機都具備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能力,因此對我國空軍殲-11機隊形成較大的挑戰,另外作爲我國主要的遠程作戰平臺,在現階段缺乏遠程戰鬥轟炸機的情況下,我國空軍也希望殲-11具備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以增加其用途,提高現有殲-11機隊執行任務的靈活性。

殲-11的主要武器是R-27和R-73空空導彈

殲-11早期的空地武器以非制導航彈及航箭爲主

我國引進及授權生産的蘇-27、殲-11系列是標准的蘇-27SK,其采用的是SUV-27機載火控系統,該系統包括;RLPK-27機載雷達綜合瞄准系統(包括NO01E雷達、TS100計算機、敵我識別系統)、OEPS-27機載光電瞄准系統、SEI-31顯示系統(包括ILS-31平顯和IPV下顯)、SUO武器管理系統等組成,系統采用俄羅斯F OC TI 8 9 7 7總線相連,這個總線與美國的ARINC429數據總線相似,是一種單向低速的數據總線,只能支持火控、導航系統的交聯,因此蘇-27SK這個火控系統總體上與F-15A相近,比不上三代機普遍使用的1553B數據總線爲骨幹的火控系統,蘇-27SK裝備的NO01E雷達對于米格-21大小的目標(RCS=3)前視搜索距離爲100公裏,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對威脅最大的目標優先射擊,實際上前蘇聯在研制這套火控系統方面遇到了其微電子技術落後的障礙,相關技術問題到上世紀90年代才基本搞定,因此不可避免的其帶有許多先天的不足。根據我國空軍對于SUV-27的分析,其主要缺點在于機載信號/數據能力不足,其采用的TS-100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只有17萬萬次/秒,存儲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處理數據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難以實現一些快速的信息處理算法,如快速傅立葉算法,因此在單位時間內難以處理更多的信息,因此造成的結果就是該系統不能同時攻擊多個目標,缺乏對地探測及引導攻擊的能力,這樣也限制了蘇-27SK的作戰能力和用途,由于數據處理系統的限制,SUV-27在鎖定一個目標後就無法跟蹤其他目標,因此外部空情信息指揮系統提供目標分配與指示,並協助飛行員掌握空情,這也將意味著蘇-27SK仍然需要完善的截擊引導系統協助作戰,由于裝備初期我國缺乏相關的指揮引導系統,所以相當影響我國蘇-27SK機隊作戰能力的生成和提高。

升級後的殲-11具備發射R-77和KH-29空地導彈的能力

實際上前蘇聯也認識到SUV-27的局限性,在80年代後期研制出了TS101計算機,運算速度提供到40萬次秒-與F-15A的CP-105計算機相近,升級後的SUV-27具備同時導引兩枚R-77導彈同時攻擊2個目標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雙目標火控系統,但是與當時西方第三代戰鬥機綜合火控系統、玻璃化座艙差距仍舊十分明顯,因此在短時間難以完成對機載火控系統全面升級的情況下,俄羅斯采用分階段、小步快跑的辦法來提高SUV-27火控系統的能力。做爲整個系統的核心,研制的NO01雷達斬俄羅斯儀器儀表研究院-NIIP分兩步對其進行改進,第一步采用附加的方法,保留雷達全部設備,增加一個信息處理通道,由該通道處理雷達新增加的功能和武器,這個通道采用的是BAGET-54火控計算機,其采用了MIPS R3081處理器,主頻50MHZ,采用32M內存,配備該計算機的NO01雷達編號爲NO01VE,其最大探測距離有所增加、可以同時攻擊多個目標,並具備多普勒銳化、合成孔徑成像、地形跟隨等對地模式,可以支持R-77空空導彈、空地制導武器、反艦導彈的投放,該方法簡單易行,而且該通道易于更換,便于升級,在空軍修理廠就可以進行,但缺點是與原有的計算機系統交聯少,不能充分利用原有資源,同時在機載火控雷達中爲其找出相應的空間亦是一個困難。新、舊系統交聯少還衍生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新的武器不能在老的武器控制系統上進行顯示,蘇-27雖然也有外挂管理系統,但其並不是數字式的,其預留的空間也比較有限,因此需要在原來的座艙增加一個武器顯示器來控制這些武器,這顯然增加了座艙設備的體積和重量。因此可以看做一種應急或者過渡的措施。

官泄的殲-11武器系統,表明殲-11經過改進已經由單純的空優戰機發展成多用途戰機,可以對比下上圖

機載武器的增多,需要外挂管理系統-SMS配合,圖爲SMS工作畫面

雖然將NO01E升級到NO01VE,解決了殲-11發射R-77E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和空地制導武器問題,但是其並沒有從整體上解決殲-11系列航電系統落後的問題,從空軍擔負的作戰任務來看,殲-11機隊需要遠赴戰區執行空優作戰任務,因此在對方區域作戰,戰機面臨著多重的威脅,需要戰機能夠爲飛行員提供更加完整的戰場態勢感知,飛行員需要的戰場信息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本機的探測器,包括雷達、電子戰、光電系統,但是現代戰場日益廣闊,任何戰機的傳感器的探測範圍都是有限,況且爲了作戰隱蔽性,戰機並不是隨時都開啓自己的探測系統,因此需要外部空情信息的支援,包括地面雷達及指揮系統、空中預警機及友機,顯然要想處理這樣海量的信息需要更加強大的計算機和更大屏幕的顯示器,但是戰場上的信息是如此衆多,飛行員並不是什麽信息都需要,比如作戰時他需要知道目標的位置、航向等信息,而在飛行時則需要知道本機的坐標、油量等數據,這樣機載航電系統網絡更加複雜,容納的設備也更多,其傳輸速率也更快,目前戰機普遍配備的航電系統多采用1553B數據總線(我國相應的軍標爲GJB289A,俄羅斯標准G o S r I 2 6 7 6 5.5 2-8),與ARINC429相比1553B可以雙向傳輸,速度也更快,系統的核心是任務計算機,其主要負責各分系統的及數據鏈傳遞來的信息進行處理,完成飛機狀態的收集、然後進行綜合處理和顯示,隨著系統設備的增多,衍生的問題就是不可能爲每臺設備配備一個顯示器,另外飛行員在不同的階段需要的信息也不是同的,如在作戰時需要目標數據,飛行時需要飛機的信息,因所以出現了多功能顯示器的概念,即在顯示屏上安裝多功能按鈕,飛行在需要的時候按動不同的按鈕從而調出所需要的系統信息,但是現代空戰瞬息萬變,飛行員在空戰中高度緊張,因此許多信息難以進行必要的綜合和處理,有時需要航電系統對信息做出一定的綜合,然後再向飛行員做出顯示,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現代戰機采用彩色多功能顯示器,通過不同的色彩來將不同的戰術信息疊加在數字地圖上,從而形成較爲完整的敵我態勢,讓飛行員對整體戰場形勢有較爲明確的掌握,從而做出正確的戰術決策。

現代化的戰機需要先進、良好的人機界面

並且能夠提供整體戰場態勢感知

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以拉緬斯基設計局爲首研制出配備蘇-27系列新型航電系統及玻璃化座艙,該系統采用多層多條1 G o S r I 2 6 7 6 5.5 2-8數據總線將各系統等有機相聯,形成信息的綜合處理和顯示,系統的核心是BTSVM-486任務計算機,采用INTEL486DXCPU,座艙采用多塊MFI-10多功能顯示器,在雷達改進方面NIIP也采用新的處理系統來替代老的系統,並重新用C/C++語言編譯相關程序,在提高雷達性能的情況下,降低了雷達的重量,根據本世紀戰機雷達相控陣的趨勢,NIIP還爲NO01研制了PERO無源相控陣雷達替代原來的機械掃描天線,以此升級成NO01VEPF無源相控陣雷達,根據外電的消息PERO一共有兩部樣機,一部供俄羅斯空軍測試,一部交付中國空軍進行測試。本世紀俄羅斯空軍用這套航空電子系統改進了自己的蘇-27S戰鬥機,也就是升級到蘇-27SM,並且以蘇-27SKM的編號對外推銷,該機曾經參加過我國珠海航展,顯示俄羅斯希望我國蘇-27SK、殲-11機隊以此標准進行升級。

曾來華展示的蘇-27SMK,俄羅斯希望能以此標准來升級我國的殲-11機隊

蘇-27SMK的玻璃化座艙

不過隨著我國經濟技術實力的不斷增加,航空電子技術也有了飛躍起的提高,國産航空電子系統的水平日益月異,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可以用國産系統來改進殲-11系列戰鬥機,已經沒有必要繼續采用俄羅斯的相關設備,早期引進蘇-27及殲-11生産之際,我國已經有意識的逐漸爲其添加國産航空電子及武器,如爲蘇-27加挂國産航彈及導彈、在殲-11的生産根據我軍的要求做了相應的改進等,以便爲全面國産化打下基礎,同時也爲現在的中期延壽升級,特別是我國在蘇-27SK的基礎上研制兩型試驗機,一個是蘇-27渦扇發動機試驗機,完成了WS-10發動機的兼容性試驗,另外就是蘇-27航電系統試驗機,試飛英雄李中華同志在其上面完成了國産衍射平顯、光電雷達及座艙綜合顯示系統的試飛,根據飛機的圖片來看該機已經用國産綜合航空電子系統全面更換了原來的設備,不但爲國産航空電子系統提供一個試驗平臺,還爲空軍殲-11機隊的延壽升級提供豐富的經驗。另外今年我國沈陽飛機研究所也完成了殲-11型飛機的定延壽項目,這意味著我國殲-11飛機將進行自主延壽,同時也表明殲-11機隊的升級也將由我國自己來完成.

我國空軍圖板上特意表明2003年有一批新的殲-11試飛成功,而這批殲-11采用的是全黑色機頭這表示其已經換裝國産雷達及航空電子系統-原裝的殲-11的機頭有個明顯的弧形缺口中,這意味當時新生産的殲-11的航電系統已經完成升級,這些都爲現役裝備的飛機升級打下了基礎,隨著殲-11新改型裝備部隊,這意味著空軍殲-11、蘇-27機隊出現了俄制航電系統與國産航電系統並存的局面,這無疑帶來的了後勤支援、訓練操作方面的難題,尤其是飛行員轉換,當飛行員從早期殲-11充滿指針式儀表的座艙坐進殲-11新改型玻璃化座艙顯然難以適應,尤其是國産KJ-2000預警機服役以後,已經可以用數據璉與殲擊機形成聯合網絡空戰系統,由通過數據鏈向殲擊機發送整體的戰場態勢,飛行員可以從座艙顯示器得到整體的戰場態勢,這樣如果早期殲-11和蘇-27不經過改進顯然難以整合進我軍聯合網絡空戰系統中去,另外一方面在我國三代機數量仍舊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改進現有的殲-11顯然是一條迅速、經濟提高空軍整體作戰能力的捷徑。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飛機都可能得到改進,飛機使用環境不同、訓練強度不同因此使用壽命也不同,象我國早期的蘇-27因此訓練強度大,飛機使用壽命已經耗盡,已經退役。改進的可能服役時間並不長殲-11機隊,從現在公開的照片來看,我國空軍已經開始有計劃的對殲-11進行改進,其最明顯特征就是用黑色的、帶防雷條的雷達罩替代原來的雷達罩,座艙平顯也由原來的簡單的雙玻璃組合平顯替代成了衍射平顯,這批飛機與新型殲-11B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其機頭下面仍舊保留有原來的三角形,這是識別其的重要特征。可以預見,隨著我國機載航電、武器系統的不斷提高,殲-11系列的改進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極有可能出現配備AESA的殲-11,形成我國的“金色智龑”。

我國航空工業和空軍已經建立完善的蘇-27維護、後勤支援體系,實現了自主延壽和升級

可能是我國殲-11升級的樣機,注意機頭

官泄我國在2003年完成殲-11配套國産航電系統的工作,注意機頭

殲-11已經開始中期延壽、升級,注意其衍射平顯

從依靠別人到自主壽命、升級,這反映了我國航空工業及相關領域在近年來的飛速進步,也是我國綜合國力提高的最好反應,不久的將來,我國航空工業不但對我國空軍的戰鬥機者改進、升級,也爲其他國家的戰鬥機進行升級。

  回應

J11的內部經過了全新設計,只是氣動外形還和原來的SU27一樣,我們的航電系統和電傳操作系統、數據鏈等不比毛子差,J11並不是那些糞青所謂的山寨産品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48636

 

中國殲11B戰機非仿制品 性能與蘇27有本質不同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2009年 2月13日,俄羅斯霍伊公司負責人在印度班加羅爾航展上的一番話,引發各方關注。這家武器制造公司的負責人稱,“中國仿制俄制戰機並不非常成功,蘇系列戰機中最好的産品只能是蘇-35。”  
  殲-11B並非仿制
  1995年中俄簽署協議,授權中國組裝200架蘇-27戰機,中方代號爲殲-11。據外電報道,中國很快發現早期蘇-27性能不理想,于是在組裝半數殲-11後開始國産化創新改進,之後便成了殲-11B。
  自主創新有三種形式: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中國生産的殲-11B在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基礎上融合自己的原始創新成果,整個過程不是低技術含量的仿制,從戰機性能即可看出。
  《簡氏防務周刊》分析,殲-11B比蘇-27提高了隱身性能,雷達反射面積由15平方米減少到4平方米;采用新型複合材料,機體壽命比原來增加1萬小時,重量減少700公斤;殲-11B能同時探測20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6個,而早期蘇-27只能對付2個;殲-11B比那些進口的蘇-27增強了對地攻擊能力,從而成爲真正的多功能戰機。在火控、電傳、玻璃化座艙等方面,兩者也有本質不同。
  中國做法合情合理
  軍工産品的知識産權,對于中國和俄羅斯來說,都是一個新概念。冷戰結束前,大多數國家不是通過戰場就是通過盟友援助獲得武器,不存在知識産權問題。前蘇聯國營體制下軍品知識産權保護意識沒有西方集團那樣強。
  回看蘇-27對華授權生産問題:直到中俄簽署授權生産文件三年後,俄聯邦才出臺有關軍品知識産權的明確法令。而兩國第一份軍事技術合作領域知識産權保護協議遲至去年12月才簽署。既然俄方本來缺少法令,且雙方協議中未規定,中方又是在按協議付費生産,發現性能不理想時自己改進更新,于情于理都很正當。這也是俄官方始終沒有說中方侵權仿制的一個原因。
  中俄軍工合作需要新模式
  如今,俄羅斯已經開始在軍品知識産權保護方面采取措施,這對中國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過去年代那種爲意識形態或戰略利益而進行的粗放型軍工合作,經常伴隨後遺症,還是“親兄弟明算賬”式的明晰合同更務實,更踏實。
  中俄都是學習市場經濟與適應全球化的後來者,在軍品領域亦如此。事實證明,中俄雙方在軍品知識産權保護與運用上都需要摸索和提高,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磨合與合作。有了這個理性和務實的基礎,未來中俄軍工合作才能更加健康和穩定地發展。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19/1053542759.html
 
蘇霍伊總裁:中國新型殲-11B不是俄戰機複制品
 
  環球時報•環球網 2008年06月11日 消息:最近,境外一些所謂“軍事專家”四處散布“中國剽竊俄羅斯蘇-27等軍事技術的知識産權,使中俄軍事技術合作陷入停頓”的謠言,6月9日,俄蘇霍伊飛機制造企業總裁伯格站出來針對這種言論直接進行了澄清和回擊。
  據鳳凰臺消息,俄羅斯蘇霍伊飛機制造企業總裁伯格向9號表示,有媒體表示中方仿造蘇霍伊戰機的說法是純屬外行,因爲早在1996年俄方就向中方出售了蘇-27SK的知識産權。
  據報道,伯格向星期一表示,他不同意中俄軍工技術合作所存在困境的說法。伯格向強調,俄中雙方正在積極接觸,商討簽署新合同的可能性。
  伯格向認爲,國際軍事技術發展迅速,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中方一直是俄羅斯軍品的主要買家,中國不僅希望購買現代化的武器,同時也需要購買知識産權,這種要求也必須符合俄羅斯國防與軍工的利益。
  在國際軍火出口方面,伯格向認爲中國還沒有成爲俄羅斯的競爭對手,在兩國的軍機市場的合作上,1996年中俄簽署協議,中國有權組裝200架蘇-27SK,在組裝完95架蘇-27SK後,中方同時開始對自己生産的蘇-27進行了分析,伯格向指出,2007年中國推出了新型殲擊機殲-11B,但這不是蘇-27,而是中方的綜合型戰鬥機。
  伯格向強調,俄羅斯官方也從來沒有對中方提出過“仿造質疑”。伯格向說:“我們堅信中方戰機當然有自己的技術成分和國産部件。美國等’專家’也許想在俄方售給中方的知識産權上做文章。我希望我們中國同行堅定自己的立場,不要被挑撥離間所左右。”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6-11/1007504824.html
 
蘇霍伊總經理稱中國仿制俄戰機項目並不成功
 
  東方網2009年2月14日消息:據俄新社報道,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總經理米哈伊爾?波戈相13日在印度航展上表示,中國仿制俄制先進戰鬥機的工作並不非常成功。
  波戈相指出:“如果從戰略上說,我們相信飛機的複制品永遠也不會超過其原品。中國試圖以某些俄制飛機爲基礎開發自己的版本,並對它們進行現代化改裝,但這些仿制品永遠都比不上俄羅斯在此前多年經驗基礎上研制的新産品。”
  他強調稱,蘇-30系列戰鬥機的最佳後續産品只可能是俄羅斯生産的蘇-35。
  波戈相認爲:“我可以這樣說,在改進蘇-30方面,最好的産品只能是蘇-35,因爲它的創造者最初曾研制出了該系列戰鬥機的所有基本型號,非常了解它們的各種優缺點。”
  他認爲,這種現象同樣也存在于“米格”系列戰鬥機的研制領域。目前還兼任米格飛機制造公司總經理的波戈相指出,米格-29系列戰鬥機唯一合乎邏輯的繼承者只能是米格-35。他表示,俄羅斯目前與中國在航空工業領域的合作均基于涉及保護知識産權的規範性文件,是一項非常具有前景的事業。
  波戈相強調稱,俄中兩國已在2008年12月簽署了有關聯合保護知識産權的協議,這一舉措有助于雙方在航空工業領域的關系更爲透明和合理。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15/0942542156.html
 
漢和:中國殲11B戰機性能與蘇27SMK相當(組圖)
 
  環球時報環球網2008年02月28日消息: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月25日 中國仿制俄羅斯蘇-27SK戰機的文章稱,蘇-27SK對中國來說已經落後,中國正在生産國産化率極高的“中國蘇-27”——J-11B,這種飛機的性能已達到俄羅斯蘇-27SMK的水平。
  文章稱,以俄制蘇-27SK爲原型,中國研制出了自己的國産化型號J-11B多用途戰鬥機。到2006年已經有三架J-11B的原型機生産出來。完成廠家試飛後,這些飛機已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評估使用。
  中國軍工來源的消息確認今年將展開J-11B的預生産。消息來源稱:“我們不必再去組裝蘇27SK戰機了,這種俄國型號對我們來說已經是落後技術。”
  J-11B與俄羅斯的原設計相比産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航空工業的來源稱,除了俄制發動機,J-11B上90%的主要系統都已經實現國産化,甚至包括機載火控雷達和光學電子系統。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已經完成J-11B使用的機載火控雷達的測試。這種戰機的武器系統將實現國産化。
  雖然就象中國一名具有20多年飛行經驗的飛行員評價的那樣,蘇-27是一種“非常好飛”的飛機。但是,中國軍工方面的認爲,蘇-27SK上某些部件的壽命很短,並導致了很高的事故頻率。比如,由于機上的紅外搜索與跟蹤(IRST)系統由于其高故障率而在日常訓練中就被限制使用。
  殲-11B上的中國國産IRST系統已經研制完成。它看起來是OLS-31E的升級仿制版,其性能與俄制OLS-31E相當。事實上,現在整個J-11B的性能都已經達到俄羅斯的蘇-27SMK戰機的水平了。
  J-11B的火控雷達系統爲機械掃描,采用了模塊化設計並整合了更多的功能。J-11B爲了能使用全套國産化的精確制導武器及PL-12空空導彈,火控系統和座艙內設計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座艙內有三塊大屏幕及兩塊小屏幕多功能彩色顯示器。
  最近數年,中國機載設備的進步步伐飛快。J-10B戰機的座艙相當前衛,其後座安裝了四塊大屏幕及兩塊小屏幕多功能彩色顯示器。
  另外,J-11B還將使用中國國産的捷聯式慣性導航系統,三軸數據系統,動力支持系統,緊急動力單元,刹車系統,液壓系統,環控系統及機載分子篩産氧系統。
  事實是中國生産的J-11B國産化率極高,到J-11B第二批次生産階段,俄羅斯進口部件將大幅下降。同時,其中一些子系統和設備J-10A和J-10B戰機也會使用。
  J-11B的飛控系統也是中國自己研發的,中國單方面終止了俄羅斯授權下生産蘇-27SK/J-11的合同,這曾讓俄羅斯方面感到困惑,而J-11B飛控系統的國産化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2-28/1030487715.html
 
有消息稱中國J-11B戰機國産化率已達到90%(圖)08-12-16 東方網
 
中國曾于1996年宣布將采購大約200套用于組裝蘇-27SK的全套部件(中方組裝的蘇-27SK被稱爲J-11)。然而,到了2004年,北京方面突然宣布,將只會采購可組裝大約100架J-11的部件,其理由是中國企業已能夠自行生産所需的全部配件。2007年,中國展示了首批國産的J-11B--其外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俄制蘇-27SMK。有消息稱,J-11B的國産化率已達到了90%。另有報道稱,J-11B將裝備中國制武器系統和國産的WS-10A航空發動機。種種迹象表明,盡管中方已廢除了有關與俄方聯合研制J-11戰鬥機的協議,但俄官方至今仍未對此進行公開譴責。或許,中方的舉動可以用來解釋,爲什麽俄羅斯會選擇與印度在2007年10月份簽署有關聯合研制和生産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的協議。雖然俄方曾與北京討論過類似的計劃,但去年與印度簽署協議的舉動表明,俄羅斯似乎更願意將某些最現代化的武器系統甚至是技術提供給印度,而非中國。
  與此同時,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主席德米特裏耶夫日前透露,俄中今後將進入新的軍事技術合作階段--聯合研制高技術武器裝備。
  他認爲,今日在北京舉行的俄中第13次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會議將成爲雙方邁上新的合作階段的一個裏程碑。該階段的一大特點就是聯合研制高新技術、新概念武器和軍事技術。德米特裏耶夫指出,中方對單純進口俄制武器和技術裝備已不再感興趣,因爲“該國現在完全有能力在缺乏我們幫助的情況下獨立生産這類裝備”。他表示,在此次會議上中俄雙方已就一系列問題達成共識,尤其是,中國不但同意將繼續根據俄方的許可生産蘇-27和蘇-30戰鬥機,而且將在所有的“蘇”系産品上俄方進行合作,其中也包括最新式的蘇-35。
  不過,在北京會議期間,中俄雙方仍未簽署任何采購合同。俄軍事工業整體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已表示希望先采購3-5架蘇-33艦載戰鬥機,之後將再購買14架。而俄方則堅持要中方采購更多的數量。除此之外,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中方還表達了采購性能超過S-300PMU2的俄最新式防空導彈系統S-400的意願。至于雙方之前簽署的有關38架伊爾-76運輸機和伊爾-78加油機的采購合同是否仍會遭到凍結,據悉,中方希望采購數架配備有D-30發動機的伊爾-76,但D-30發動機的生産工作目前已處于停滯狀態。有分析人士指出:“中方的舉動意味著相關談判已經終止。中國人現在更希望生産自己的軍用運輸機。”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大致判斷出,俄對華武器出口總量下降和中方訂貨減少的趨勢今後仍將保持下去。這一態勢其實在前些年就已有所預示--俄羅斯國防産品出口公司和俄領導人從總體上並未采取有效措施以維持俄作爲中國主要進口武器供應國的地位。2007年12月底,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主席米哈伊爾?德米特裏耶夫曾宣稱,俄企業目前掌握著總價值達320億美元的武器銷售合同,但對這一數目做出重要貢獻的卻是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委內瑞拉等國。時間將證明,來自這些國家的訂貨是否能夠彌補對華出口萎縮所造成的損失。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2-16/0743534972.html
 
美稱中國殲11B用光電系統能遠距發現美軍F-22A
 
  2009年第二期的《航空知識》上有一篇《美國人的三款隱身戰機忽悠了誰》的文章,該文作者以較客觀的角度冷眼解讀了美國航空武器裝備發展戰略,並對美國人的三款隱身戰機F-117、F22、F35進行了較客觀的分析,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美國的F22並不像想象的那樣強大,受此啓發,筆者深入的想了想,中國的三代機可不可以與美國的四代機一決空戰呢。筆者認爲可戰,並在戰術運用得當的話亦可以勝之。下面筆者就從專業的視角進行分析。
  講空戰,有好多種空戰模式,有單機對抗,雙機對抗,多機對抗,還有大機群作戰,還有是在預警機指揮下的作戰。每種作戰的數學模型都不同,分析方法也就不同。筆者在此也不想給大家講數學,那樣的話就會使大家失去對本文的興趣。筆者在此只是找一種簡單的定性的能說明問題的單機對抗模型就行了,因爲單機對抗模型是基礎,其他的對抗模型是建立在此模型之上的分析結果。這單機對抗模型就是重型機對重型機,中國的J11B對抗美國的F22A。讓我們先從對抗雙方所攜帶的空戰裝備入手。
  要點二:中國三代機和美國四代機的空戰裝備
  大家都知道用于空戰的裝備有機載火控雷達和空空導彈,這兩樣裝備是中美空軍戰機都必須裝備的,除此之外中國的J11B戰機還裝備了用于破解隱身戰機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和光電瞄准系統(美國人稱之爲EOTS)。這就爲J11B戰勝F22A尋找到突破口。
  要點三:三代機對四代機的空戰對抗
  限于電子技術水平的限制,機載火控雷達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J11B恐怕也難和美國的F22A對抗,正面交鋒肯定占下風,但是,是不是就是不可以一戰呢,也不是的。據美國智囊機構蘭德公司在2008年8月完成的題爲《空戰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文章描述,中國的機載雷達水平對隱身戰機F22A的探測距離可達46.3千米。而空空導彈的不可逃逸距離大都是30千米。我們姑且認爲這一數據的正確性,這是我們談空戰的基礎。當F22A與J11B正面對抗時,F22A的機載雷達首先發現了J11B,然後進入戰鬥預警,在遠距空空導彈的有效射程內,啓動發射,F22A的遠距離空空導彈在機載雷達制導下,向J11B戰機直奔而來。這時J11B戰機還不知道面臨的威脅,待J11B與F22A距離46.3千米時(注意此時還沒有達到空空導彈的不可逃逸距離30千米),我方雷達發現了F22A,然後發射遠距離空空導彈,中國的空空導彈也會直奔F22A而來,一切順利的話,美國的F22A發射的空空導彈在擊中J11B時中國的空空導彈也會擊中F22A,除非雙方都是采用幹擾破壞以及避規的戰術,這樣雙方就都有可能逃避攻擊。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從J11B戰機的機載雷達探測距離的46.3千米到30千米的空空導彈不可逃逸距離的這段時間段內,留給中國戰機從發現F22A到發射中國自己的空空導彈的響應時間很短,因爲一進入30千米的距離內,J11B再怎麽機動規避和幹擾也很難逃厄運了,筆者的疑問就是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能否保證中國機載雷達火控系統能有效發射空空導彈呢?我們不得而知,這也是絕對的軍事機密。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J11B和美國人F22A正面對抗我們肯定是占下風,或者如果中國解決了從46.3千米到30千米的這段響應時間的話,雙方空戰的結果就是都難逃厄運了。
  令人倍提精神的是,中國戰機還裝備了用于破解隱身戰機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和光電瞄准系統,據美國智囊機構蘭德公司在2008年8月完成的題爲《空戰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文章介紹。中國的J11B戰機裝備了新型號OLS-35紅外搜索跟蹤和光電瞄准系統,能在92.6千米外發現發射空空導彈的F22A,這就保證J11B戰機有充足的響應時間調整戰法了,也就與F22A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雙方勢均力敵了。所以筆者認爲只要戰術得當的話,也是可以戰勝F22A的,從而徹底打破了四代機不可戰勝的神話。
  要點四:結論
  J11B和F22A,都是現役裝備,武器裝備的參數也肯定是一個迷,筆者這裏引用的是美國智囊機構蘭德公司的數據,暫且認爲其正確性吧,這樣雖然不可見三代機對四代機空戰的全貌,但也可見一閃光點了。通過此文,我們可以得出,三代機是可以和四代機一戰的,只要戰術得當也有可能是三代機戰勝四代機。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1-23/0846539819.html
 

殲11B成功植入KH10系統 可挂載空射巡航導彈2009-12-11

 

英國《簡氏》周刊,最近刊載了中國空軍宣布殲11B型重型制空戰鬥機成功。《簡》周刊對此做了比較詳細的報道。而美國《防務周刊》也在隨後對于殲11B 重型戰鬥機,進行了報道與評論。但是,評論的有些過高,按照國內網絡一般看法,應該屬于“威脅論”。而《簡》周刊報道還算是比較客觀一些。

  《簡》周刊報道:中國解放軍空軍,日前正式宣布殲11B研制成功。並且隨後將進入批量生産。此次中國在原有SU27SK基礎上,做出了很大的修改內容。比較明顯的一點,在殲11B型重型戰鬥機的腹部進氣道前端,加裝了雷達波屏蔽裝置,同時進氣道內也增加了反雷達的吸波塗層。由于中國加裝了多種隱身手段,殲 11B從原有15㎡,雷達反射橫截面,下降到僅有5㎡。其特征要小于一架起飛重量8噸的輕型飛機。極大的增加了殲11B的生存指數。中國與俄羅斯簽署的引進協議中,原計劃生産200架,沈飛公司僅生産95架SK戰鬥機後,就提前終止生産。隨後進入改進階段。目前,按照中國軍方預期計劃,殲11B可以至少許可生産105架。同時,進入國産化後,中國可以大批量生産。

  美國防務周刊報道則是會使你感到吃驚與意外。:中國解放軍最新的重型制空戰鬥機殲11B戰鬥機,近期中國軍方機構才遲遲正式宣布出來。殲11B型重型制空戰鬥機,是中國在俄羅斯SU27SK基礎上,研制成功的。這種戰鬥機,中國軍方對他抱以很大的期望。中國把自己的隱身研制能力,盡可能應用在他身上,使得殲11B型重型戰鬥機,獲得了只有5㎡的雷達反射截面。

  中國空軍在與俄羅斯簽署了引進協議後,僅生産了95架原型Sk戰鬥機,即開始進行殲11B重型戰鬥機研制。其後按照合約開始秘密生産與裝備這種戰鬥機。但是,一直到2007年5月中國才對外公開正式宣布。

  除了對于隱身能力的一些改進,中國還對殲11B進行了座艙系統的改進。原型機中,Su27SK戰鬥機缺乏視屏化作戰系統。大量采用老式儀表系統。而全新的中國殲11B座艙,安裝了3塊彩色顯示器。據悉這種顯示器,是中國與烏克蘭公司聯合制造生産。烏克蘭顯示技術公司,應經參與了中國解放軍多項軍事應用顯示器制造。同時,殲11B爲了體現其“多用途”計劃,加裝了水平對地攻擊顯示。另外,中國研制了一種戰鬥機使用的“KH10發射操作系統”並且成功植入與殲11B重型戰鬥機,使其具有了可以搭載並且發射1枚KH10型空射巡航導彈。他的最大搭載能力可達11噸以上。而這種導彈在縮減版情況下,可以減少到8噸。射程縮減到800公裏。

  中國在殲11B系統上,增加了更多的武器攻擊自動系統。這使得殲11B可以獲得接近Su30MK系列的能力。殲11B具備的SU27特性。以及增加了先進對地攻擊打擊系統。使得殲11B重型戰鬥機。具有了真實的多用途性能。

  但是,SU27系列戰鬥機均屬于俄羅斯産第三代戰鬥機,特並不能適合未來隱身與超音速作戰的戰爭特色。而殲11B出現,已經使得中國解放軍主力戰鬥機跨越了半個級別。殲11B按照目前流行的評估標准,他已經屬于3.5代戰鬥機。雖然他並不具備4S的全部第四代特性,但是他與歐洲目前流行的3.5代的差距已經很小。

  而今後解放軍空軍在其所爲“殲14”設計中,很可能將會大量使用融合Su27系列的外觀以及殲11B的多用途特色。附加隱身能力與長行程超音速打擊能力。目前解放軍正在1開始殲11早期生産型進行現代化改進。同時105架許可生産的數量,中國早已開始進入使用。目前解放軍至少裝備了大約240架不同型號的Su27戰鬥機其中包括95架殲11。另外還有大約50架SU30MK

  美國說的肯定一些人看了不太舒服。太過于“表揚”這肯定是屬于威脅論範圍。殲11B成功。我們還是應該看到,面對F22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的壓力,我們並沒有值得更多的“驕傲與自滿”不但如此,我們更加應該抓緊時間,利用我們現有的資源與能力,把中國第四代重型殲擊機FJ-14盡快推出。而關鍵問題,是我們要把放在風洞以及地面試車的機體,做出來。而不是一再修改設計原方案。原型機是驗證技術。因此,我們可以按照殲10的經驗,不斷制造多個驗證機。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49967

 

裝備航母? 中共研製殲-11BS戰機 中時09-04-16亓樂義

 

 據大陸《中國空軍網》消息稱,中國已研製一種新型殲-11BS戰機,為殲-11B雙座衍生型戰機,近期在西安閻良試飛中心進行展示。消息指出,殲-11B的衍生型戰機,有可能作為中國日後發展航空母艦的艦載機。

 報導指出,殲-11B被認為是俄製蘇-27SK的複製品。目前,中國的科研人員正以該機為基礎,力圖研製一系列衍生型號,其中包括用於裝備航空母艦的殲-11型戰機,技術將借鏡蘇-33,而後者正是目前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現役艦載機。

 據報導,殲-11BS是一種雙座型多用途戰機,研製工作將於今年內全部結束,二○○七年六月,一架殲-11BS的模型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展示。該型戰機為殲-11B衍生型戰機,是否就是中共日後發展航母的艦載機,至今未有權威性說法。

 去年九月曾有消息指出,解放軍高層基本剔除殲-10作為航母艦載機的可能,入選者為殲-11戰機,且不排除從俄羅斯引進蘇-33,搭配成為中國發展航母的兩把利劍。不過,究竟是哪型戰機雀屏中選,各界眾說紛紜,一個比較可靠的說法,應為二○○六年三月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汪致遠中將披露,中國航母艦載機基本上由中國現役軍機改型而成。

 據稱,殲-11BS很可能安裝國產WS10A(太行)新型渦扇發動機,以及新型機載火控雷達、機載電子設備和國產新型武器裝備。專家認為,該型戰機的用途和性能可能非常接近美國F-15E戰機。

 

毫無疑問:J-11B和J-15絕對優于原版

 

記者:“你飛過多種飛機,你認爲裝了‘太行’發動機的殲10比裝俄式發動機怎麽樣?”

雷強:“‘太行’發動機比俄羅斯的AL-31F更先進,推力大了700公斤。(”這似乎意味著裝上“太行心”,殲10可增加1噸的武器和油料,戰鬥力更強。

記者:“既然‘太行’和殲10都這麽優秀,應該可以飛出眼鏡蛇機動和尾沖機動,爲什麽沒在航展上表演呢?”

雷強:“殲10的確可飛眼鏡蛇機動和尾沖,沒有表演是動作編排的原因。殲10的眼鏡蛇機動可以比蘇27飛得更好,因爲殲10的可控性更好。蘇27是靠速度來控制,我們是自己控制,想如何就如何,想多大速度就多大速度。我們的迎角可以拉得更大。”他飛過172次尾沖,44次眼鏡蛇機動,成爲中國試飛員中深諳這一秘訣的第一人。

記者問:“開殲10和蘇27,哪個感覺更棒?”

雷強:“中國人的身材不太適合蘇27,而殲10是爲中國人設計的(爲什麽我們不進口而是自己制造J-11B與J-15的原因之一)。”  羊城晚報記者再問:“數據鏈能使我們次一級的戰機提高作戰能力嗎?”國外有的,我們有些已經擁有,有些正在研制。”

另外就是大量使用我國近年在航空領域研發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複合材料和鈦合金大量地應用在J-11B與J-15身上,從而大大地減輕了機體的重量,實現更好的隱身能力,

  綜合上述幾點推測J-11B與J-15:

新材料的應用使飛機自身重量得以大大地減輕(據說減輕了700公斤重)再加上“太行B”發動機的推力比AL-31F增加了700公斤,操控性更好(航電性能更新,國産全權限數字式三軸四余度電傳飛控系統),單從這三者綜合相加,就可以想象整個飛機的性能提升了相當大的水平,飛機推重比更大的結果,就是載彈量更大,航油更多,航程更遠,或意味著在相同載彈量和航油的前提下對于要上航母的J-15而言就更容易從航母起飛(個人相信J-15至少相當于超級大黃蜂F/A-18EF或陣風-M)。 如果整個J-11B與J-15的機體又比SU-27與SU-33要小一點的話(不直接對比靠遠距離我們的肉眼是很難看得出的),即使外形相似(估計機身結構也重新設計和優化過),但確實按中國人的身材設計制造的,增加了中國的理念和設計元素,更適合中國人,可以推測J-11B與J-15跟SU-27與SU-33絕不在同一檔次上,並非所謂的克隆。而且據聞中國的AESA已研制成功,這樣的組合將使J-11B與J-15更加優異,是SU-27,SU-33根本無法比擬的,同時繼續向F-15沈默鷹那樣進行改進。

這樣的山寨也是除外形之外,非蘇式或俄式的完全中國化的中式理念設計,飛豹A,J-10,J-11B與J-15開創了中式理念,形成了中國式的飛機設計方向。

  山寨與克隆的不同在于:

克隆是完完全全的不加任何改進的原版抄襲(最初的J-11組裝就是克隆)

山寨是僅僅在外觀方面形似,但産品整體與原版是完全不同的,內涵完全的不一樣,他絕不是抄襲,他是增加了自己的元素和理念的産品。山寨的結果可能是比原版更好也可能差過原版。(顯然J-11B與J-15都勝于原版)

  綜述理清J-11B與J15

1 機體結構經過重新設計和優化

2 複合材料與隱形材料及鈦合金的應用,大大地降低了飛機自身的重量,具有更好的隱身性能

3 太行B發動機(大量使用我國近年在航空動力研發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推力比AL-31F增加了700公斤(未來可能是帶矢量噴口的)

4 新型的航電和操控系統

5 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

樂觀估計(2011年及後批次生産型應達到三代半):

J-15 的綜合實力與超級大黃蜂F/A-18EF或陣風-M相當,處于同一檔次。

J-11B的綜合實力與F-15SE,SU-35,陣風及EF-2000相當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240301

 

俄稱中國網友建議將國産殲15艦載機返銷俄羅斯

 

  東方網2010年8月6日消息:據俄羅斯軍事平等網8月4日報道,一位不失機智的中國記者8月2日發表文章稱,建議用向俄羅斯出口殲-15艦載殲擊機的方法解決仿制俄式飛機的問題。他認爲,這個想法雖然現在看起來可能有點瘋狂,但是誰又知道明天會怎麽攤牌呢。

  這位記者不久前了解到,中國提議幫助俄羅斯改進爲中國JF-17“梟龍”戰機進口的RD-93發動機性能,可能是指聯合制訂向第三國市場銷售發動機的再出口方案,中方不久前在“範堡羅-2010”航展上曾經表示過。因此爲什麽不能向俄羅斯銷售殲-15艦載殲擊機呢?他認爲,如果俄羅斯同意,這樣做至少會有4個不容置疑的好處:

  1、中俄將會分攤殲-15研發費用,可以爲沈飛推動自己的項目掙來外快。

  2、聯合項目能夠改善中俄關系,首先是消除俄羅斯在知識産權方面的問題。盡管俄方的抱怨很少讓中國難堪,但是畢竟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還是受損。中國可以向俄羅斯出口殲-15,俄羅斯人可以裝配自己生産的發動機,改進機載雷達。

  3、增加中國航空裝備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

  4、如果殲-15銷到俄羅斯,那麽在其他市場上的任何限制都將消除。況且,中國可以建造常規動力中型航母,殲-15將成爲主力艦載機,而且可以銷往外部市場,甚至是俄羅斯。

  另外,俄羅斯可以利用蘇-35技術改進殲-15的性能,特別是發動機、相控陣雷達、L波段襟翼雷達,隨後向國外出口,包括西方市場。在此情況下,俄羅斯版殲-15的性能可能會超越中國樣品,在空戰能力上將和美國的F-35C艦載殲擊機處于同一檔次,甚至可能更強。殲-15國際版將有助于恢複外部市場對中國的信任,部分銷售收入應當用于支付使用蘇-27氣動外形的組裝專利費用,以平息俄羅斯在知識産權方面的怨氣,鞏固國家威望,恢複信任,從而爲中國增加軍事裝備和武器的出口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爲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的方針是大幅增加軍火出口,潛在客戶的信任問題非常重要,雖然殲-15和蘇-27使用完全不同的機載設備,但是整體外形上的相似性卻是不爭的事實。

作者在結束這個多少有點幻想色彩的話題時再次強調,向俄羅斯銷售殲-15能夠消除知識産權保護領域內的所有問題,這樣中國就可以不受挑剔地進軍其他市場。面對當前的問題,沈飛公司應當有戰略眼光和必要的雄心壯志。當然,向西方市場推銷殲-15會非常困難,但是誰又知道明天的牌會是什麽呢。他建議沈飛選擇殲-15而不是殲-11B用于出口,因爲從血緣關系上看,殲-11B與蘇-27的關系距離最近,肉眼都能看得更清。另外由于俄羅斯不能自主組織生産完整型的蘇-33艦載機,又難以改制蘇-35艦載機,被迫選擇米格-29K作爲航母主力戰機,因此中國可以提議聯合生産和出口殲-15艦載機。

  相關新聞

俄稱中國産蘇33艦載機仿制品無法與俄真品相比 2010-07-21

中國艦載機引猜想 美媒稱中國航母子系統已實測 2010-06-20

俄專家斷言中國不可能爲艦載機造出可靠發動機 2010-06-12

俄羅斯認爲中國在05年就已具備改造艦載機能力 2010-06-12

美國稱中國殲15艦載機裝國産發動機已完成首飛 2010-06-09

俄稱中國殲15艦載機性能不高可能會再求購蘇33 2010-06-07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8-06/0928604587.html

 

俄官員說公道話稱中國仿俄武器産權已不屬于俄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1年2月25日報道,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局長德米特裏耶夫近日在接受《生意人報》的采訪時宣布,去年俄武器和軍事裝備得到的訂單總額高達480億美元,其中出口額超過了100億美元大關。至于中俄軍事技術合作規模持續下降的問題,主要是由知識産權爭議和中國軍事工業快速發展造成的。

  對于俄方是否積極努力解決中國仿制俄制軍事裝備的問題,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局長德米特裏耶夫回答說:“確實,這是知識産權問題。2008年我們和中國在司法部系統簽署了特別協議。我們會向中方提出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相當複雜,其中也包括對我們而言。以前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二戰後以及蘇聯時期,我們向中國供應了某些産品的整條生産線,當時沒有要求簽署什麽文件,我們在此方面沒有任何文件,現在無法提出嚴肅的意見。因爲我們只是簡單地供應了産品和技術,而他們在其基礎上制造出了自己的産品,對它進行了改進,加入了自己的部分。這些産品已經不是我們的了,而是在中國軍事工業認真參與下制造出來的。中國人認爲它們是自己的産品。在此方面很難達成一致。不過,這個問題仍然有自己的迫切現實意義。現階段我們將繼續在現行國際法准則框架內解決這個問題。目前俄羅斯和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因爲中國工業迅速發展而滑坡,中國已經有能力獨立自主地保證自己的許多需求。”

  德米特裏耶夫局長同時指出,俄羅斯和前華約國家也存在著相同的知識産權問題,蘇聯時期向東歐國家供應了大量武器和軍事裝備,也提供過相應的技術,但是沒有提出知識産權保護問題,結果現在産生了較大的矛盾。俄方正在積極采取措施解決這些問題,現在已經和匈牙利簽署了相關許可生産協議,目前還正在和斯洛伐克、捷克、波蘭、保加利亞談判簽署類似協議。

  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局長坦承,雖然俄羅斯在整體上暫時保持住了在國際武器市場上的主要優勢,即相對不高的價格和令人滿意的質量水平,但是由于近期生産和配件成本上升,導致軍事産品漲價趨勢明顯,俄軍事産品出口價格隨之不斷上漲,在現有裝備質量和售後服務水平下,必然會對俄國防産品的競爭力産生負面的影響。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2-28/0946635079.html

 

俄專家稱嚴重低估中國軍工仿制蘇-27能力 2009-08-23 中國軍網

 

  據俄新網報道,俄羅斯國防産品出口公司總經理阿納托利?伊賽金近日在“MAKS-2009”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展上宣布,俄方今後將采取更爲嚴格的措施來改變俄制武器屢屢遭非法仿制的不利局面,這其中也包括對中國涉嫌非法複制蘇-27戰鬥機一事的調查。

  阿納托利?伊賽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方無疑複制了蘇-27的外形。這一點,俄方之前已經提到過。不過,戰鬥機是一種複雜的系統,外表雖然可能看上去一樣,但內部裝備卻會是另外一個樣。”他同時指出,目前蘇霍伊公司正在聯合其他組織對有關中國是否非法複制了蘇-27一事展開調查。

  2008年初有消息稱,中國已憑借著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對俄羅斯重要的出口武器——蘇-27進行了複制。中俄雙方于1995年簽署協議,規定中方可以根據許可利用俄方提供的部件生産200架蘇-27SK。該協議的總價值爲25億美元。相關生産工作由沈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而飛機所用航空電子設備、雷達與發動機均由俄方負責提供。中國自産的蘇-27SK在國內的編號爲J-11。然而到了2003年,在中國從俄羅斯購買了95套用于組織蘇-27的組件後,其突然宣布將不再進口剩余的105套蘇-27組件。

  有俄羅斯專家承認,先前俄有關部門估計中國要到2013年才有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對蘇-27實施全面複制,但事實卻是,中國國防工業所具有的巨大潛力使得這種仿制在很短時間內便完成了。

  相關新聞

俄稱中國戰機與蘇27只是外形相似內部可能不同 2009-08-21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8-23/1440563487.html

 

俄媒稱中國承諾不再私自複制俄制武器(組圖)08-12-15 東方網
 
  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中俄最近三年來的首次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會議已于近日在北京順利舉行。俄方代表團團長、國防部長阿納托利?謝爾久科夫與中方負責人簽署了有關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保護知識産權的協議。消息人士透露,中方已承諾將不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複制俄方技術成果。
  俄外交部官員表示,俄方之所以要在會議期間堅持討論有關保護知識産權的問題,主要是因爲中國方面近些年來明顯侵犯了俄方的知識産權。中方生産的侵權産品包括:C-602反艦導彈、WS-10“太行”航空發動機和J-11戰鬥機等。專家們認爲,C-602與俄制X-55巡航導彈非常相似,而WS-10則仿制自“蘇霍伊”戰鬥機裝備的AL-31F發動機。除此之外,中國目前還在根據俄方的授權許可從事米-171多用途直升機的組裝工作。衆所周知,米-171是目前世界上最爲暢銷的俄制直升機産品。因此,俄方不希望在未來的直升機生産上遭遇到中國版米-171的競爭。
  俄方認爲,中國對俄制蘇-27戰鬥機的仿制是近年來的最大一起“非法複制”事件。1995年,中俄雙方簽署了有關授權中方在沈陽組裝200架蘇-27SK(中方代號爲J-11)多用途戰鬥機的協議。在1998-2004年期間,中國總共獲得了大約100套用于組裝的整套部件。但在此之後,中方卻拒絕按照協議接收剩余的部件。其原因在于,中國的飛機制造廠商已掌握了利用國産部件組裝J-11的技術。中國當地媒體甚至還報道了有關配備國産發動機和機載雷達系統的J-11B戰機已投入生産的消息。分析人士指出,一旦今後J-11B投入大批量生産,俄羅斯的“蘇”系戰機將有可能遭遇到激烈的競爭。
  盡管已與中方簽署了保護軍事技術知識産權的協議,但有俄部分專家卻對該協議的重要性表示了懷疑。來自俄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的專家康斯坦丁?馬基延科就認爲,雖然協議的簽署是俄方取得的一項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此舉卻未必能阻止中國人繼續非法複制俄方技術。他指出,俄羅斯無論如何都必須尋找有效的方式以便采取更爲強硬的談判立場。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2-15/0854534820.html
 
 
中俄軍事合作由技術合作取代武器買賣
中國在冷戰結束後已經逐步上升爲美國頭號打壓的目標,中日關系也日益複雜化,對歐盟又無法建立軍事合作關系,在全球範圍內可尋的真正有實力、有資格的戰略合作夥伴,只剩下了俄羅斯。
 
俄專家稱殲11B使蘇33/35售華可能性大幅下降
 
  環球時報•環球網2008年04月19日消息:俄羅斯專家表示,中國生産殲-11B戰機計劃會影響中俄軍售,蘇-33和蘇-35出口中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是俄羅斯如果想就殲-11B問題制裁中國,也難以影響此型飛機的生産計劃。
  俄塔斯社軍事網莫斯科4月17日報道,中俄兩國聯合生産運輸機伊爾-76出現問題後,中國生産殲-11B戰機又成爲兩國軍事合作又一阻礙。
  很多莫斯科航空技術專家認爲,殲-11B毫無疑問會影響俄羅斯向中國的武器出口。俄羅斯剛剛評估出中國武器市場對于俄羅斯國防工業的重要意義。另一些專家認爲由于與中國合作在價格上得不到好處,希望將武器出口到別的國家。有鑒于此,出口到中國的殲擊機蘇-35和蘇-33可能性極大降低。
  但是俄羅斯如果想就殲-11B問題制裁中國,也難以影響此型飛機的生産計劃。主要原因是,中國已得到包括發動機在內該項目所需的一切東西。而且,中國會因生産殲-11B而與白俄羅斯加強聯系。
  “珠海-2006”航展上透露的中國造殲-11B生産計劃證實,中國已掌握該型號飛機80%的零件的生産。
  俄羅斯現最擔心的是原本向賣給中國的蘇-27SK無法出口到第三國。而且有聲音認爲中國在建立自己的殲-11出口市場,已經威脅到了俄羅斯的戰機出口。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4-19/0932496124.html
 
中俄重啓軍售會談 俄欲對華出售蘇33/35戰機
 
  中俄第13次軍事技術合作政府間聯合委員會會議2008年12月11日在北京閉幕。兩國軍方領導人討論了軍售項目、新的軍事演習計劃以及如何聯合應對美國將在亞太地區建立的反導防禦系統等。俄媒體認爲,這標志中俄兩國軍事技術合作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沈寂後再次活躍。
  據俄新社報道,俄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10日抵達北京,隨同他來訪的俄軍方代表團陣容龐大,包括負責俄羅斯武器出口的高級官員、蘇霍伊飛機制造公司的總裁、俄負責亞洲事務的副外長、俄國防部副部長波波夫金上將等。
  俄軍方代表稱:“會議主要討論了俄履行向中國提供飛機、防空裝備及海軍技術的現有合同。同時還討論了俄向中國出口新的武器合同問題。”另外,俄方消息人士透露,謝爾久科夫與中國國防部部長梁光烈討論了兩國國防部代表團互訪以及明年進行聯合反恐演習等問題,“會談還涉及美、日、韓、澳和臺灣參與建立的亞太地區反導系統”。會議結束後兩國簽署了一份備忘錄以及有關保護軍事技術合作知識産權的協議。
  俄國內對這次會議普遍關注。俄軍事評論家利托夫金表示,上次俄中兩國防長會晤並主持召開該聯合委員會會議是在2005年,地點是俄城市索契。當時雙方討論了中國向俄購買數十架伊爾-76運輸機及伊爾-78空中加油機的合同。此次聯合委員會會議召開表明俄中准備擺脫近幾年來雙方軍事技術合作停滯的局面。
  蘇霍伊飛機制造公司總裁波戈相也表示,聯合委員會會議已經好幾年沒舉行了,俄方希望此次會議能極大推動現有合同的實施,並達成新的合作項目。他說,中國是俄航空裝備的主要客戶,目前在中國空軍服役的俄蘇-27和蘇-30戰機超過200架。他還進一步透露,聯合委員會將研究在中國進行蘇-27和蘇30飛機的許可證生産等問題。
  “美國之音”援引俄媒體報道稱,中俄目前正討論的一系列新的武器交易項目包括:俄方向中國出售目前最爲先進的蘇-35戰鬥機以及用于航空母艦的艦載蘇-33戰鬥機。俄方消息人士稱,中俄雙方還有意重新恢複履行伊爾-76軍事運輸機以及伊爾-78空中加油機的合同。由于俄方一直沒有履行這項2005年簽署的軍售合同,甚至提出漲價,中俄兩國的武器交易近3年來一直停滯不前。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2-12/0835534444.html
 

俄稱中俄蘇33談判仍在進行 中國嘗試破解其技術

 

  東方網2009年3月18日消息:據俄羅斯《紐帶》網報道,俄國防工業綜合體的一位消息人士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莫斯科和北京之間有關出售蘇-33艦載戰鬥機的談判目前仍在繼續,這項交易的成功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他強調稱:“此前有關談判已經終止且合同被廢除的報道是不實的。”不過,他同時也認爲,中國的專家現在正嘗試破解蘇-33的生産技術。

  中俄兩國有關出售蘇-33型艦載戰鬥機的談判已持續了數年時間。

  之前曾有報道指出,由于擔心關鍵技術遭到泄露,俄羅斯已終止了有關向中國出售蘇-33戰鬥機的談判。由于擔心蘇-33的生産技術遭到中方“克隆”,俄羅斯已決定拒絕按照中方的條件進行談判。

  除此之外,北京還曾多次向莫斯科提出購買14架蘇-33的請求。不過,由于擔心技術秘密遭泄露和認爲經濟上並不劃算,俄方要求中方的采購量不應少于24架。

  在此之前,中國還曾成功地從烏克蘭購買到一架T-10K--蘇-33的原型機。不過,該機並不具備飛行能力。雖然如此,有專家仍然認爲,通過這架T-10K,中國專家將有可能了解到折疊機翼、制動裝置和其他系統的結構,從而仿制出與蘇-33類似的艦載戰鬥機。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8/0841545787.html

 

關鍵時刻要買蘇35中國到底想幹什麽! 2012-03-08

 

從采購SU35傳聞管窺中國未來四代機的時間節點、規模和發展戰略

  三月六日俄報關于中國采購48架SU35的消息流傳,在網上引起很大爭議。國內軍迷偏激、罵買辦罵有關飛機制造廠的都有。其實這事如果冷靜分析,是可以有所收獲的。需要分析一個問題:采購SU35到底會打包采購什麽?

  SU35作爲SU27系列戰機,號稱絕殺所有三代和三代半戰機,主要技術優勢在于超遠程空空彈、相控陣雷達、矢推發動機117S(或者AL41)。這些,對于中國最重要的、肯定會打包采購的是矢推發動機117S(或者AL41)。這是可以配備四代機的發動機。其相對成熟的矢推是可以填補中國空軍的空白。通過采購SU35案大量打包采購117S發動機及以後的升級增推型,用之于中國的四代機,這可以爲中國的四代機發展規劃,提供雙保險:一重保險是我們自己研發的WS15。一種保險是外購的117S及其以後的增推型及其國産型。

  目前我們的WS15,還處于實驗室階段。按照網絡資料,WS15正在進行各種試驗。暫無定型消息傳來。即便今年2012年能夠定型的話,從實驗室生産轉爲生産線生産,包括建成生産線,至少要三五年的功夫,那已經是2015到2017年的時間了,三年的話就是奇迹了。而從生産線批産,到有效度過澡盆曲線,至少又要二三年的時間,那已經是2017到2020年的時候。WS15的量産型如果在2015~2017年順利裝機並且度過澡盆曲線,那已經是奇迹。但如果是到了2020年之後才有效裝備四代機,較之于美日印,時間上還是晚了。

  更何況WS15研發生産過程中可能還有大量不確定因素、不可測因素。從這個角度看,空軍要盡快形成四代機戰力,不能完全吊死在WS15一棵樹上。爲了四代機早日入役,發動機供應必須至少有雙保險。

  這樣看的話,我們看看:如果今年采購SU35,SU35及其117S發動機到貨時間大約是2015年。也就是2015、2016年年左右。這樣,通過采購SU35打包采購117s,J20的發動機2015~2020年時段的供應問題,可以解決。這條路,同J10先用俄發再用國發的路子,其實是一樣的。 那麽,到了WS15量産之後,是不是就不需要俄發了?我認爲不一定,可能還需要俄發。假定量産四代機300架(相當于美國裝備數的一成五),就需要600臺發動機。加上備份,就接近900臺。這個供應量,WS15生産線按照一年幾十臺到一百臺的産量是肯定一時半時無法滿足的。因此,未來比較長一段時間,還會像AL31與太行發動機並行一樣,進口的117S發動機及其升級增推型會與WS15並行一段時間甚至較長時間,直到WS15産能完全自給自足。未來第一個一千臺四代發動機的供應量當中,不排除俄發占據一半以上(三代發動機俄發AL31系列占據大部分遠超一半)。

  未來中國四代機的裝備數量達到美國2000架左右的3成,600架,安裝雙發計算,那需要的發動機及其備份發動機就是大約1800臺。這麽多數量,就必須有兩條以上供貨渠道保證了。

  如果加上未來的出口型(例如出口巴基斯坦用于抗衡印度的T50),所需要的發動機就更多。

   回應

  買幾架研究研究,順便表個態支持俄羅斯産業。鞏固下中俄關系罷了。 確實是這麽個理。你一架都不買毛子貨的SU35,習主席新上任後到莫斯科訪問臉上也不光彩,再說老毛子還卡著400型防空導彈沒賣給我們呢。做人太摳門是不行的,給普京一定程度的支撐,對于瓦解西方反華聯盟是有政治意義的

中國買了那麽多波音,買點蘇35算什麽,爺有錢,想支持一下毛子的軍工,你Y有脾氣賣F22給爺啊。。。。哈哈哈哈。。。。。。

   如果美國人願意的話中國倒想買F22,可是人家不幹啊!現在武器尤其是戰鬥機研制的費用越來越高,涉及的技術越來越複雜,很多國家要麽是聯合研制,要麽根本無力研制,只能出錢購買,而對中國來說,發展自己獨立的軍工業固然重要,可是如果能購買一些外國先進的武器的話,一方面可以引進吸收別人已經發展成熟的技術,一方面還能有效降低自己的研制成本,加快軍事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何樂而不爲呢?俄羅斯的武器雖然有不少缺陷,但很多方面不說比中國,放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有著自己獨到優點的!中國軍工現在缺的不是錢,而是時間和技術,外購武器是彌補這兩個缺陷很好的方式!

  說的很有道理啊 頂

我至今還是認爲,中國購買俄羅斯的48架蘇-35在沒有我們官方確認之前,都是俄羅斯媒體的一廂情願的宣傳,當不得真的。因爲蘇-35相對于我們正在研制的J-11B系列的後繼改進型來說,性能只會落後,最多持平而已。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463312

 

港媒:中國戰機裝上先進發動機【中央社 2012.04.27

即將出版的香港鏡報報導,中國大陸已建成全天域空軍,而空軍戰機都用自行研製的先進發動機。此外,大陸正研發5代戰機的發動機。
鏡報今天向中央社提供的5月號文章指出,今天的大陸空軍已能遨翔於全中國的所有天際,包括能夠在號稱飛行禁地的西藏高原升降,徹底改變中國大陸的安全環境。
報導引述中國軍網指出,今年2月,解放軍空軍就在西藏進行實彈對地攻擊演習。
報導指出,這次演習有兩大意義:
一、證實中國空軍已經部署在西藏,改變了中國西南無空防和空中打擊力量的尷尬。
二、證實中國的新型殲擊轟炸機達到很高的技術水平,能夠承受雪域的嚴寒氣候,並且可在空氣稀薄的高原起飛執行作戰任務。
報導並表示,參與這次演習的殲10戰機已發展成一戰機系列,包括雙座型殲10S,以及殲10A、殲10B等。
據說,大陸國產渦扇發動機WS10已安裝上殲10,將來全面取代俄羅斯的AL-31F型航空發動機;中國4代隱形戰機殲20的第2架驗證機(原型機)安裝的便是WS10增強型。
報導表示,WS10推重比優於俄製AL-31F,試飛表明這種發動機可滿足超音速巡航和大仰角機對動力的要求。
但據透露,真正為大陸4代機設計的是渦扇15(WS15)發動機;渦扇15已於年前完成高空試車平台的試驗,證明設計水平、材枓工藝、技術性能等都完全符合4代機的要求,並留有提升餘量,可作為未來設計5代機的備用動力。
報導指出,渦扇15發動機採用大量新材料和新工藝,例如粉末冶金、單晶葉片、無餘量精密鑄造以及全權數控等試驗體系。
渦扇15的總體技術水平不但超越俄羅斯的AL-31F、AL-41F、117S,甚至超越俄羅斯所謂的4代發動機117A。
另外有傳聞說,中國大陸的軍工部門正著手研製用於裝備未來5代機的5代航空發動機渦扇20(WS20)。
如果這個傳言屬實,今後世界上能夠生產先進航空發動機的只有中美兩國,因為無論俄羅斯、日本或者歐洲的英國、法國和德國等,絕對沒有能力、財力和技術研發5代航空發動機。

 

分析稱我國擁有J20 /J15楨:J10/J31)兩張王牌將丟掉軍購拐杖

 

  根據《航空周刊》2012-03-27文章,2008年,沈陽飛機公司開始交付配備國産發動機、雷達和武器的殲-11B戰機,這被視爲中國現役“最強大的國産戰機”;2003年至今,成都飛機公司已生産超過200架單座的殲-10A型和雙座的殲-10S型戰機,同沈飛殲-11B型戰機構成“高低搭配”;與此同時,中國空軍與海軍已接收約170架殲轟-7雙引擎戰鬥轟炸機。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一支裝備1000架戰機的現代化空軍。

  在轟炸機方面,與美軍升級轟炸機的思路類似,中國轟-6K轟炸機也換裝了功率更大的引擎,重新設計過的機鼻內換裝了先進雷達和光學設備,此外,升級版還可挂裝6枚對地攻擊巡航導彈。

  除戰機和轟炸機,中國還發展出一系列空中預警平臺,其中高端型號“空警”-2000和以運-8運輸機爲平臺、采用平衡木雷達天線的“空警”-200都是中國軍隊自用型號。另一種采用碟型雷達罩的ZDK-03型預警機則是爲巴基斯坦設計的。

  在升級、改進第三代戰鬥機的同時,中國還緊跟隱形戰機潮流。《航空周刊》猜測,成飛的殲-20隱形戰機首飛後,沈飛仍在自籌資金研制中型隱形戰機,可能稱爲“殲-60”。

  前段時間,有一則關于中國將從俄羅斯購買48架蘇-35戰機的消息被俄羅斯媒體炒得火熱,但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隨即否認了相關傳言。不可否認,中國的軍用飛機制造業確實曾長期受惠于俄羅斯(前蘇聯),但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今天的中國已經發展出一整套完善的軍用飛機研發、制造體系,基本擺脫了對外依賴。也就是說,即便中國空軍現在需要購買戰機,也可能僅是出于補充數量或應急需要(楨:或回饋中俄戰略伙伴!),並不是非買不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3-27/1818686064.html

 

軍事工業世紀超越,本末倒置俄看中國臉色 2011-07-22 中華網論壇

 

衆所周知,中國和印度的軍事裝備淵源均來自老毛子,所不同的是,印度依賴進口俄羅斯裝備的曆程是由淺到深直,發展至今這一依賴已讓印度軍事離不開老毛子;而中國則是,從進口到仿制甚至趕超。近日,有日本具有科學根據的情報透露:大量事實已經證明,俄羅斯軍工開始慢慢不如中國,中國雖然在目前還落後俄羅斯,但目前來看,中國進步很快,而俄羅斯任然在吃盡前蘇聯的老本,從T-50跟中國的J-20相比來看,俄羅斯已經開始落後。 從J-20的多次試飛可以看出,中國的確在發動機制造方面已經開始有所突破,而且這個突破將不再受制于俄羅斯。

而印度卻遭到淒慘的命運,T-50的研制俄羅斯遲遲不能按期交貨,並從2008年的交貨日期推遲到2012年,從幾十億美元提高到230億美元來看,俄羅斯已經讓印度開始感到徹底失望。盡管俄羅斯目前還有比中國先進的地方,但照此下去,用不了十年,俄羅斯軍工就會全面落後中國,中國不再大量成品進口俄羅斯武器裝備來看,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據,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進口比自己落後的産品。中國的進步,表現在中國人的勤勞智慧,體現出中國人思維能力遠遠勝于印度人,同時,與中國強大的經濟體制上升有著緊密關聯,財大氣粗,有錢能使鬼推磨......

事實上,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RD-93發動機從來就沒有接受過維修,很有趣的是,RD-93航空發動機的維修合同卻是烏克蘭“西契發動機”公司與中國簽訂的。除了對RD-93發動機維修,烏克蘭還向中國出口AI-222K-25發動機(用于裝備L-15教練機)。當然,作爲合作的交換條件,中國同時對烏克蘭的國家整體建設付出了相應的支持,也可以說烏克蘭軍工企業是振興國家經濟的支柱。

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向中國提供的航空發動機有四種型號,根據西方情報透露:都將面臨著被中國仿制的命運。前兩年曾有俄羅斯軍方報道,烏克蘭斯奇發動機公司建議與中國聯合生産第5代航空發動機(中國第四代),聯合研制和生産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飛機。另外,烏方目前仍在世界坦克制造領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中國陸軍MBT-2000型坦克上裝備的6TD2型發動機就是由烏方提供的,據來自烏克蘭特種裝備出口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中國目前已經停止進口6TD2型發動機,由此看來中國已經仿制成功。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3/27/20110722/16662363.html

 

瑞典智庫稱中國對俄武器依賴降低外交姿態變強

 

  環球網記者朱盈庫報道,據法新社2011年10月3日報道,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3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對俄羅斯武器和能源進口的依賴已經降低,這將導致俄羅斯在處理與中國的關系時的姿態變弱。

    報告指出,改變(中俄關系)動態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中國“如今主要的興趣在于獲得技術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因此,他對俄羅斯制造的武器的需求已經減少。報道稱,莫斯科已經表明不願向北京出售最尖端的武器系統,因爲他害怕中國會複制這些技術,進而出口自己的産品。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負責武器轉讓項目的保羅•霍爾特姆(Paul•Holtom)說:“武器轉讓關系的本質將會更加體現在競爭上,而不是合作上。”該研究所還補充道,中國在中俄關系上的姿態已經進一步加強,因爲他對俄羅斯原油的需求在過去5年已經下滑。“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和阿曼。”此外,隨著中國成功找到其他天然氣供應國,俄羅斯在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談判中的優勢也嚴重弱化。

報道認爲,盡管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冷戰”時的盟友通常在國際外交中被看作夥伴,特別是在反對西方主導的對他國的制裁上,但是這兩個國家之間的互信卻是有限的。

 

俄羅斯,爲何說俄空軍不如中國 2011-09-30

 

當“俄羅斯《軍工信使》報道,俄羅斯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副所長亞曆山大-赫拉姆奇欣撰文指出,雖然俄軍飛機和防空導彈系統性能先進,具有較強競爭力,但是俄空軍和防空部隊建設缺乏明確而清晰的戰略構想,計劃采購的新武器裝備數量極其有限,未來作戰實力不容樂觀……如果說用來對付格魯吉亞這樣的小國完全綽綽有余的話,那麽一旦遇到美國或中國這樣的軍事大國,就絕對無力應對。”

 

俄總統表示要購買中國梟龍 (2011-07-19 )

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贊揚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梟龍項目,認爲該機裝備俄羅斯發動機,俄羅斯可以考慮引進一些,令俄羅斯輿論嘩然。
中國出口“梟龍”戰鬥機時,曾發生過俄羅斯方面以發動機爲由進行阻撓的事情,給世人一種俄羅斯人敵視“梟龍”的印象。但從裝備技術角度講,最應該裝備“梟龍”的也許恰恰就是俄羅斯。
  從空軍裝備情況看,俄羅斯缺乏一種真正可以大量裝備的低檔戰機。俄羅斯擁有世界最廣闊的國土,應該在數量上達到相當規模,才能保證領空的安全。新型的蘇-35或T-50造價高昂,在俄羅斯經費有限的情況下,10年內裝備數量最多達到200架,作爲空中力量的核心尚可,保衛全國的領空則顯得捉襟見肘。
  俄羅斯第三代戰鬥機中,米格-29雖然造價最低,但卻非真正的低檔戰鬥機,而且現有的大量米格-29、米格-31和蘇-27也開始老化,未來10-20年必須有新的飛機進行替補。米格公司曾在1980年代提出過單發戰鬥機米格-33計劃,該計劃效仿美國F-16的設計思路,作爲低端戰機,在數量上彌補高價戰鬥機的不足。
  米格-33計劃雖然夭折,但“梟龍”卻相當于米格-33計劃在中國的重生。“梟龍”和米格-33設計思想幾乎如出一轍,氣動布局非常類似,均采用一臺米格-29的RD-33發動機(“梟龍”的改名爲RD-93)。“
“梟龍”最大的缺點,是現有型號不夠先進,只相當于米格-29SMT的水准,無法勝任21世紀中葉的需要。但俄羅斯在發動機、雷達方面仍擁有大量技術積累,可以和中國進行技術合作,共同打造專爲俄羅斯空軍使用的隱身版“梟龍”。由于“梟龍”的技術平臺和生産線比較成熟,隱身版“梟龍”裝備俄軍的時間可能還會早于T-50。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近日曾表示,如果國産武器定價過高,俄羅斯國防部可以購買外國軍事裝備。這一聲明顯示,俄羅斯現有國産裝備在性能和價格上都已逐漸缺乏吸引力,而且“西北風”級的進口,也證明俄羅斯官方爲武器進口已經打開大門。
  最後要強調的是,近年米格公司已經面臨消亡的境地,如果大膽引進“梟龍”生産線,甚至將“梟龍”重新命名爲米格-33,也許米格公司尚有重生之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e36d230102dqug.html?tj=1

 

俄稱中國網友建議將國産殲15艦載機返銷俄羅斯

 

  東方網2010年8月6日消息:據俄羅斯軍事平等網8月4日報道,一位不失機智的中國記者8月2日發表文章稱,建議用向俄羅斯出口殲-15艦載殲擊機的方法解決仿制俄式飛機的問題。他認爲,這個想法雖然現在看起來可能有點瘋狂,但是誰又知道明天會怎麽攤牌呢。

  這位記者不久前了解到,中國提議幫助俄羅斯改進爲中國JF-17“梟龍”戰機進口的RD-93發動機性能,可能是指聯合制訂向第三國市場銷售發動機的再出口方案,中方不久前在“範堡羅-2010”航展上曾經表示過。因此爲什麽不能向俄羅斯銷售殲-15艦載殲擊機呢?他認爲,如果俄羅斯同意,這樣做至少會有4個不容置疑的好處:

  1、中俄將會分攤殲-15研發費用,可以爲沈飛推動自己的項目掙來外快。

  2、聯合項目能夠改善中俄關系,首先是消除俄羅斯在知識産權方面的問題。盡管俄方的抱怨很少讓中國難堪,但是畢竟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還是受損。中國可以向俄羅斯出口殲-15,俄羅斯人可以裝配自己生産的發動機,改進機載雷達。

  3、增加中國航空裝備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

  4、如果殲-15銷到俄羅斯,那麽在其他市場上的任何限制都將消除。況且,中國可以建造常規動力中型航母,殲-15將成爲主力艦載機,而且可以銷往外部市場,甚至是俄羅斯。

  另外,俄羅斯可以利用蘇-35技術改進殲-15的性能,特別是發動機、相控陣雷達、L波段襟翼雷達,隨後向國外出口,包括西方市場。在此情況下,俄羅斯版殲-15的性能可能會超越中國樣品,在空戰能力上將和美國的F-35C艦載殲擊機處于同一檔次,甚至可能更強。殲-15國際版將有助于恢複外部市場對中國的信任,部分銷售收入應當用于支付使用蘇-27氣動外形的組裝專利費用,以平息俄羅斯在知識産權方面的怨氣,鞏固國家威望,恢複信任,從而爲中國增加軍事裝備和武器的出口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爲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的方針是大幅增加軍火出口,潛在客戶的信任問題非常重要,雖然殲-15和蘇-27使用完全不同的機載設備,但是整體外形上的相似性卻是不爭的事實。

  作者在結束這個多少有點幻想色彩的話題時再次強調,向俄羅斯銷售殲-15能夠消除知識産權保護領域內的所有問題,這樣中國就可以不受挑剔地進軍其他市場。面對當前的問題,沈飛公司應當有戰略眼光和必要的雄心壯志。當然,向西方市場推銷殲-15會非常困難,但是誰又知道明天的牌會是什麽呢。他建議沈飛選擇殲-15而不是殲-11B用于出口,因爲從血緣關系上看,殲-11B與蘇-27的關系距離最近,肉眼都能看得更清。另外由于俄羅斯不能自主組織生産完整型的蘇-33艦載機,又難以改制蘇-35艦載機,被迫選擇米格-29K作爲航母主力戰機,因此中國可以提議聯合生産和出口殲-15艦載機。

俄稱中國産蘇33艦載機仿制品無法與俄真品相比 2010-07-21

中國艦載機引猜想 美媒稱中國航母子系統已實測 2010-06-20

俄專家斷言中國不可能爲艦載機造出可靠發動機 2010-06-12

俄羅斯認爲中國在05年就已具備改造艦載機能力 2010-06-12

美國稱中國殲15艦載機裝國産發動機已完成首飛 2010-06-09

俄稱中國殲15艦載機性能不高可能會再求購蘇33 2010-06-07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8-06/0928604587.html

 

印度稱蘇30MKI墜機主因是長期受暴曬致“中暑”

 

  據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2012年1月20日報道,近日有參與印度空軍蘇-30MKI戰鬥機墜毀事故調查的專家指出,長期暴曬和過高的氣溫可能是導致墜機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印度調查人員發現,印空軍現役的蘇-30MKI戰鬥機大多長期停放在露天環境下。由于印度是一熱帶國家,紫外線輻射強烈,直接處于陽光照射下不但會灼傷人體皮膚,還會加速軍事裝備的老化。他們指出,持續的高溫環境可能會對機載設備的性能産生不良影響。而要想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必須將戰機停飛在專用的機庫內。

  在高溫的熱帶國家,一旦關閉戰鬥機上的冷卻系統,機載設備的溫度很快便會上升到非常危險的水平。雖然目前還不清楚蘇-30MKI戰機上的哪些部件會因高溫受損,但不能否認的是,高溫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可能誘發設備故障。

  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當年在設計蘇-30系列戰鬥機機載設備的過程主要關注了它們的耐低溫性能。需要指出的是,在過去幾年中,俄制軍事裝備曾多次在印度等熱帶國家中發生“中暑”事件。

  另一可能導致蘇-30MKI墜毀的原因則是機體部件(尤其是AL-31F噴氣發動機)的質量。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已在印俄記錄到多起因發動機故障引發的事故。AL-31F發動機的單價高達350萬美元,目前主要用于裝備俄制蘇-27/30和中國的殲-11/10系列戰鬥機。目前,印度還在根據俄方的許可自行組織該型發動機,同時還培訓了數千名相關的技術人員。不過,印度現在仍未掌握生産發動機主要部件的技術,而正是這些部件最容易在高溫高壓情況下受損。此類部件現在仍由俄方提供。除此之外,蘇-30MKI的墜毀也可能是因印度空軍低劣的技術保障導致的。

該機的整體性能非常接近美國的F-15E戰鬥轟炸機。但蘇-30MKI的單價還不到4000萬美元,還不到F-15E的一半(楨:都已不只!)。蘇-30MKI可攜帶超過8噸的武器載荷,作戰半徑超過1500千米。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1-21/0839680654.html

 

俄擔心中國大量生産殲11B爭奪蘇-27市場(組圖)
 
  美國國防新聞網2009年2月13日報道稱,最近,俄羅斯方面聲稱中國侵犯了俄方知識産權,“生産了蘇-27SK戰機的仿制機型”。對此,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總經理米哈伊爾?波戈相2月13日在印度航展中表示,“我們正在就該問題與中方展開討論。”
  報道介紹說,中國與俄羅斯曾在1995年簽署了關于利用“試用生産許可證”生産200架蘇-27戰機的協議,總價值爲25億美元。相關生産工作由沈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而飛機所用航空電子設備、雷達與發動機均由俄方負責提供。2006年,由于發現中國正在研發蘇-27SK戰機的仿制機型——中國將其命名爲殲-11B,配備有中國制造的航天電子元件系統——所以俄羅斯將該項目的數量削減爲95架。報道引用據漢和防務中心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平可夫的話稱,中國當時共制造了6架J-11B試驗機,盡管中方試圖研制出可以取代俄制發動機的新型發動機,但由于存在技術難題,所以其戰機配備的仍然是俄羅斯的AL-31F發動機。
  對于中國仿制俄式戰機的影響,報道引用平可夫的話稱,俄羅斯方面擔心中國可能會大批量生産價格便宜的蘇-27出口型戰鬥機,並將其推銷到國際市場;而中國方面則害怕俄羅斯會取消未來兩國之間購銷先進武器系統的合同,如中國航母項目中所涉及的俄制蘇-33艦載噴氣式戰鬥機。而且,中國違背用戶協議的舉動,尤其讓俄羅斯的長期戰略夥伴——印度感到心煩意亂:如果巴基斯坦購買了中國産的蘇-27改進型戰鬥機,他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
  不過,文章稱,身爲蘇霍伊公司總經理的波戈相並不重視中國的仿制戰機。他表示,中國的仿制戰機不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戰機,並稱,“如果我們討論的是仿制飛機的問題,我認爲,在這種情況下,原版戰鬥機會一直優于那些經過稍許改良的仿制型戰機。由研發該産品的設計人員制造的原版戰鬥機總是占據著優勢。而且,與其仿制戰機相比,設計與研發人員啓動一個新項目則是一個更好的開端。”此外,波戈相還表示,購買仿制戰機的話,便很難克服在使用戰機過程中所遇到問題,而最初的研制的人員則以自身經驗爲基礎,知道如何應對這些問題。
  報道稱,波戈相曾于2008年12月隨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訪問了北京,並參加了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第13次雙邊會議。在此期間,中俄兩國簽署了軍事技術合作領域保護知識産權的協定,同意停止仿制俄式武器裝備。對此,波戈相說:“我想,這使今後雙方就該問題的討論朝著更爲透明、更爲嚴謹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9-02-18/0729542575.html
 
美國稱中國殲11B將裝國産發動機出口非洲(圖)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王啓超2008年12月25日報道:美國合衆國際社19日刊發文章,稱中國武器裝備質量十年來獲得飛速提升,而且價格低廉,中國殲十和殲-11B戰機有望出口非洲。
  文章稱,中國在爲殲十戰機換裝國産WS10A發動機後,很可能會向非洲國家推銷這款武器。此前,中國借助珠海航展向全球推出殲十戰機。該機現在裝備的是俄羅斯AL-31FN渦輪噴氣發動機,價格比WS10A發動機高出很多。殲十戰機與美國現役的F-16 BLOCK40戰機性能類似,但價格要便宜至少1/3。
  文章稱,中國已經開始在俄羅斯的蘇-27SK基礎上,研制下一代戰殲-11B。不過,中國否認殲-11B是俄羅斯戰機的複制品,中國在對外推銷這款戰機時,不必受限于中俄簽訂的蘇-27戰機出口許可協議。殲-11B可能將安裝中國國産的WS10A發動機,並對非洲國家出口。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12-25/1233536367.html
 
中國武器物美價廉不附加政治條件受非洲歡迎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殷娜報道:2008年7月17日出版的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刊登了簡氏財經專家馬修?史密斯的文章,分析中國與非洲的軍品貿易前景,稱中國現在在非洲武器市場上只是“小角色”,但由于中國武器性能的迅速提高並且不像其他武器出口大國那樣附加政治條件,非洲國家將越來越希望與中國進行軍品貿易方面的合作。
  文章稱,中國國防工業實力迅速發展,並且“希望在全球範圍內施加政治及經濟影響力”,因此,“不可避免的結果是,中國的軍品出口將會迅速增加,而中國也會發現自己將與其他武器出口大國展開日益激烈的競爭”。
  報道稱,一項對未來潛在軍火市場的評估認2,非洲國家的技術實力及預算狀況和中國的地緣政治目標,使得非洲成2中國軍品未來合適的出口市場。“作2一片幅員遼闊的大陸,非洲被視2未來武器市場並不奇怪,但其中緣由比較複雜。”報道說。
  報道分析說,西方國家一直與自己在非洲前殖民地國家保持緊密的聯系,而這些非洲國家石油資源豐富,例如法國就將摩洛哥和利比亞作2其出口先進武器的目標市場。同時,俄羅斯占據了非洲低端武器市場,利用武器交易鞏固與非洲國家的關系,以對抗美國霸權。
  文章認2,“中國也認識到非洲的能源價值”,正在大力發展與非洲國家的經濟關系,並將與非洲進行能源與經濟合作視2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而中國與非洲軍品貿易也將幫助雙方更順利的實現經濟合作。
  另外,各種各樣的武器禁運也造成了非洲現在軍火市場群雄割據的局面,給了世界各武器出口大國無限的機會。
  非洲最富有也最舍得在武器上花大錢的國家,如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主要從俄羅斯購買武器裝備,法國也渴望從中分一杯羹,埃及、摩洛哥及突尼斯則更青睞美國和歐洲的武器。其他得不到美國軍事援助資金、自己又囊中羞澀的非洲國家只能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性價比高的武器來源。
  “中國到現在2止在非洲的武器市場中只是一個小角色,並沒有實力與美國、歐洲和俄羅斯這些可以提供先進武器的軍火大國競爭。”報道說,相反的是,中國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願意與中國進行能源和經濟合作的“窮國小國”,中國正在蘇丹和坦桑尼亞這些國家大力投資。但報道稱,隨著中國軍品出口能力的增強,“當中國國內經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更加迫切時,情況將會發生變化”。
  報道稱,在最近的聯合國武器出口報告中,中國2006年出口過軍品的亞非國家包括剛果共和國、加蓬、約旦、納米比亞、尼日爾、巴基斯坦、坦桑尼亞、泰國和津巴布韋等。中國還向埃及和肯尼亞出口過飛機。據簡氏防務的預測,中國軍機(例如K-8教練機和JF-17多用途戰機)的潛在客戶包括阿爾及利亞、博斯瓦納、埃及、肯尼亞和摩洛哥。
  報道說,JF-17“梟龍”戰鬥機雖然與俄羅斯蘇霍伊戰機和美國二手F-16戰機的定位不同,但這種戰機將使中國在軍機出口市場上成2俄羅斯和美國的強勁對手。
  報道引述中航技公司副總裁楊鷹2月19日在新加坡航展上的話說:“JF-17將不僅出口巴基斯坦。我們從一開始就准備將JF-17出口到全球,尤其是亞洲和非洲的國家。亞非地區的很多國家裝備的第二代戰鬥機馬上就要到退役年限,所以我們覺得這對JF-17來說機會很多。我們知道現在我們很多客戶在盯著F-16和蘇霍依戰機,但我們也了解JF-17的獨特優勢;‘梟龍’比其他的競爭對手都便宜的多。它的價格只是F-16的三分之一。”
  報道認2,中國軍品價格低廉並且不附帶政治條件,對于非洲國家將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對非洲國家來說,與中國進行軍品貿易,不但有著能夠獲得性能和質量越來越好的武器的前景,還意味著與迅速崛起的新興超級大國能夠保持親密的關系。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7-21/0928512363.html
 

中國空軍蘇30維修經驗最豐富 馬來西亞向華求助 2009-07-22 中青在線

 

  由于國土被大海一分爲二,馬來西亞特別重視空軍建設,在短短數年內就購買了數十架先進戰機。不過,馬空軍戰機的來源非常雜,既有美制F/A-18,也有俄制米格-29和蘇-30MKM。其中技術最先進、性能最好的當屬18架蘇-30MKM。這種以俄羅斯蘇-30爲基礎研制的戰鬥機號稱達到“四代半”水准,可以對抗世界上任何一種先進戰鬥機。

  然而,新裝備的到來並未讓馬空軍高興幾天。他們發現,這些高科技武器的確先進,但也特別難伺候,否則就只能“趴窩”。更麻煩的是,美制武器和俄制武器從設計思想到後勤體系的差異都很大,馬空軍必須准備兩套維護班子,相應支出也增加了不少。經過一番分析和研討,馬空軍認爲僅憑自己的能力無法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必須尋求外部幫助。

  據馬《吉隆坡安全評論》網站報道,日前,馬來西亞國防部長納吉在答複國會議員的提問時稱,解放軍空軍司令許其亮上將曾在今年4月訪馬期間,表示中國准備與馬進行國防工業合作,其中包括蘇-30戰鬥機維修和操作方面的內容。納吉表示,盡管中國空軍使用的是蘇-30MKK,與蘇-30MKM有差別,但中國空軍擁有的經驗肯定會讓馬方受益。

  他還強調,蘇-30MKM去年的維修費是770萬林吉特(約合1500萬元人民幣),今年初至5月的維修費是1370萬林吉特(約合2700萬元人民幣),隨著俄羅斯原廠商對戰機維護的保證期結束,今後的所有修理費均需由馬方承擔,尋找可靠而便宜的維修供應商迫在眉睫。

  中國空軍“玩轉”蘇-30

  馬來西亞空軍之所以向中國同行尋求幫助,而不是其他蘇-30系列戰鬥機的用戶,其中有很大的必然性:

  首先,在全球所有蘇-30系列戰鬥機的用戶中,惟有中國空軍的使用和維修經驗最豐富。中國空軍的蘇-30雖沒有印度多,但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包括原産國俄羅斯),較大的機隊規模使得中國空軍能更快地積累使用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空中力量》雜志2008年曾披露,馬來西亞的鄰國印度尼西亞當年1月同中國簽署了組建TNI-PLA軍事合作委員會的協議。同年10月底,印尼空軍的4名飛行員來到中國空軍某訓練中心受訓一周,受訓科目可能包括蘇-30戰鬥機的模擬操縱。印尼軍方甚至表示,中國的模擬訓練設施比俄羅斯的還先進。毫無疑問,印尼此舉對馬來西亞有很大示範性。

  其次,中國空軍的自主意識很強,不願依賴俄羅斯維修飛機,而是靠著自己的艱苦努力與紮實的航空技術實力,最終掌握了蘇-30的幾乎全套維修技術。

  相比之下,俄羅斯雖是蘇-30生産國,但由于俄空軍無錢裝備該型戰機,所以無法積累使用經驗,維修技巧也無從談起。至于印度空軍,雖有龐大的裝備規模,但因爲一味追求技術領先,導致該國的蘇-30遲遲不能形成戰鬥力。直到今天,印度空軍蘇-30的發動機大修還得靠俄羅斯幫忙。馬來西亞空軍正是經過調查,才放棄了尋求印度幫助的念頭。

  此外,俄羅斯媒體曾稱贊,中國空軍是世界上使用和維修蘇-30戰機最熟練的國家。來自該機出生地的贊揚,無疑爲馬來西亞空軍最終決定尋求中國幫助,再添一個分量十足的砝碼。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7-22/0851559748.html

 

蘇霍伊:馬來西亞若讓中國維修蘇30後果自負

 

  環球網實習記者關翔報道:據《吉隆坡安全評論》2009年12月10日報道,日前,俄羅斯蘇霍伊公司警告馬來西亞,如果馬來西亞執意向沒有蘇-30MKM維修手冊和文件的中國尋求後勤和維修支援,一旦出現任何問題,所有後果必須由馬來西亞和中國自行承擔。

  馬來西亞的首架蘇-30MKM于2007年交付,其保修期已結束,現由馬來西亞空軍自行保養和維修。日前有報道稱,馬來西亞除了從俄羅斯原廠商蘇霍伊公司獲得零件和支援外,也不排除向印度和中國尋求支援。

  馬來西亞國防部長阿末紮希于10月28日在國會解釋說:“廠商的專業意見是馬來西亞應該向原廠商獲得零件,而不是其他國家。但國防部的看法是,印度和中國已獲得伊爾庫茨克公司或蘇霍伊設計局的授權生産某些零件,而這些零件既然是獲授權生産的,那馬來西亞會根據適合性進行使用。”

  另有消息稱,蘇-30MKM是印度蘇-30MKI的衍生機型,除了航電系統外,發動機和許多部件都幾乎相同。現在,中國與印度是戰略對手,在邊境上存在分歧,更曾因此在1962年開戰。因此,蘇霍伊公司擔憂中國會像從烏克蘭那裏獲得蘇-27的文件和資料一樣故技重施,利用參與維修蘇-30MKM飛機的機會獲得一些敏感資料,從而引起印度的不快。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12-11/1503577026.html

 

印尼防長稱其蘇30飛行員在中國受訓效果顯著

 

  據2010-10月出版的《漢和》報道,印尼國防部長尤斯吉安托羅在新加坡出席國際會議時透露,“我們前後派出10名蘇-30MK2戰鬥機飛行員,去中國接受模擬飛行訓練。他們回國後,表示中國的訓練水准很高,而且貼近實戰。”

  報道稱,印尼空軍現有10架俄羅斯蘇霍伊系列戰機,分別是兩架蘇-27SK、兩架蘇-30MK、3架蘇-30MK2和3架蘇-27SKM。而在整個東盟範圍內,采用俄制蘇-30系列戰鬥機的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前二者有一點相同,那就是相關人員訓練並非由俄羅斯負責,馬空軍邀請印度同行幫忙,印尼空軍則選擇了中國。

  尤斯吉安托羅表示,赴華受訓的印尼飛行員主要學習航空理論和模擬駕駛。據這些學員反映,中國的蘇-30戰機模擬器比俄式模擬器更好,感覺相當逼真。一些人甚至聲稱,他們在中國的模擬器上練習後,就可以直接在實機上操作了。印尼空軍選擇赴中國訓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方的要價比俄羅斯低很多,“幾乎只掏住宿費和電費就夠了”。

  俄軍官抱怨“生意被搶”

  一般而言,戰機銷售國會全盤負責購買國的人員培訓和裝備維護,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買賣。而今,中國承擔起印尼蘇-30飛行員的訓練任務,自然會被某些俄羅斯人視爲“搶生意”。但俄方也不好公開表態,畢竟印尼沒有違反任何合同規定。一位俄軍官私下向《漢和》抱怨,“搞不明白爲什麽會如此,戰機是我們造的,飛行員卻不是由我們來調教!”

  印尼還想買更多中國武器

  事實上,印尼軍隊已引進不少中國武器,如海軍艦艇裝備“鷹擊”反艦導彈,陸軍裝備“前衛”便攜式地空導彈等。假如更多的中國武器出現在印尼軍中,後者未來有望獲得某些技術轉移,乃至向其他東南亞國家轉售,這將使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更多新聞

印尼將大幅增加軍備開支 可能采購中國殲11戰機 2010-11-04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1-06/1105617881.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3,035) | 回應(7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其他空軍 |
此分類下一篇:SU-34
此分類上一篇:Su-30

顯示全部72則回應

圖博館
印度新一代主戰坦克的新設計還有動態履帶張力調節器,這將使得主戰坦克在穿過障礙物和顛簸泥濘的地形時保持抓地力。對於青藏高原地區某些地區的春季化凍情況下的行動,這顯然也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要求。
  此前印度曾要求新一代主戰坦克裝備120毫米主砲。在新的要求中已經確定,新一代主戰坦克將是配備125毫米主砲、第三代反坦克制導武器(ATGW)和一挺防空機槍。
  按計劃,主砲應該具備發射制導彈藥的能力,印度所提到的製導彈藥,國際上認為可能為以色列航宇工業公司的“拉哈特”(LAHAT)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
  印度新一代主戰坦克的其他彈藥還要求需要可編程空爆彈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
  新一代主戰坦克設計為無人砲塔,載員三人。乘員座椅將懸浮設置在砲塔下方,目的是提高對地雷或簡易爆炸裝置(IED)產生的爆炸的防護能力。
  綜上所述,印度新一代主戰坦克提出的幾項要求,要么是坦克大國的獨門絕技,要么就是地球上找不到的天頂星科技。看樣子,是印度方面“眼高手低”的毛病又犯了。且不論這些獨門絕技能不能拿得到,光是以現在的要求,就起碼要中美俄的坦克設計師,以色列的導彈設計師,南非的裝甲車設計師精誠合作。才有可能拿出這麼一款坦克。
  然而,這樣的合作交流恐怕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是印度國防部和那位所羅門博士使出渾身解數,印度新一代坦克計劃也只能是一個空中樓閣,還是把技術指標放的可靠一點還差不多。
  回應
阿三歷來眼高手低,走不出上世紀六十年代被中國擊潰的陰影,想復一劍之仇的心態若隱若現,以中國為敵的思維始終揮之不去!
三哥的目標有點遠大,一般都要二三十年後見成效,到那個時候中國的坦克也許都會飛了。嘻嘻
預祝三哥2100年順利裝備這款坦克
此乃百年大計~~~
技術指標隨便定,二十年內造出來算我輸
可以想像,阿三這個又是一個爛工程!
第一次在兵器知識上看到阿囧還在上小學,現在我兒子都上小學了
哈哈~
1800馬力,一看就是燒神油的。
光是動力系統要自己研發就是個笑話,德國MTU他們的產品幾十年了,在各個領域獨霸天下,本身就說明機械製造非常複雜的,不是跳躍幾步,隨便就可以彎道超車的,中國在這方面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領域,中國費力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堪用(?),阿三,怎麼像當初的中國大躍進啊
2017-02-01 11:15:22
圖博館
楨:太行早期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4000,軍用大修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奇瑞已研發和投產20餘款各類汽車發動機,出口到美意日等發達國家市場,外銷已超過30萬台。
http://mil.news.sina.com.cn/2017-01-31/doc-ifxzyxmt1658833.shtml

印度海軍發出信息邀請函招標艦載機拒絕“光輝”上艦隊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7.1.26報導,印度海軍堅決拒絕了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提供的LCA“光輝”艦載戰鬥機上艦的要求之後。發出了信息邀請書(RFI)尋求一款新的艦載戰鬥機。尋求採購57架艦載戰鬥機來補充印度海軍“維克拉瑪蒂亞”號和“維克蘭特”號航母的艦載機缺口。在2016年12月的海軍會議上原本提議的LCA“光輝”戰鬥機已經被當場否決,因為該機的能力並不能滿足海軍的要求。
  分析印度海軍RIF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簡氏認為可能符合印度要求的是法國的“陣風”海軍型,但是作為印度這樣一個空海軍通用性奇差的國家。空軍選擇“陣風”很可能成為海軍不選擇陣風的理由
  邀請書中提出了要求,選取的艦載機應該具備晝夜全天候作戰能力,各種天氣條件下均可使用;具備艦載防空和空對面打擊能力多用途;能夠承擔夥伴加油,電子戰機,偵察機或者其他未指定的任務角色。交貨預計將在合同簽字後三年內開始,並在未來三年內完成。
  具體的任務要求和性能參數要求,艦載機型號基本型能夠攜帶機砲1門,4發超視距空空導彈和2發全向攻擊格鬥彈。可選的能力包括反艦,對地攻擊,攜帶反輻射導彈,也需要能夠攜帶精確制導彈藥和無制導彈藥。
  要求競標方提供的信息包括是否單雙座還是單雙都有。單發還是雙發,是否可以進行短距起飛-阻攔降落或者是彈射起飛-阻攔降落。飛機是否是已裝備的成熟型號。是否已經廣泛集成安裝大面積顯示屏和頭盔顯示器。是否能夠在陸地機場運用。以及是否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
  與政府的“印度製造”規劃響應,信息邀請書中詢問競標方是否同意在印度建立本土生產中心。該機將成為印度海軍現役米格-29K艦載機的補充。
  回應
 小編。長點心啊。陣風得彈射起飛。阿三家的超日王可沒有彈射器。
2017-02-01 11:16:38
圖博館
這是我見過的黑陣風黑得最高級的一次。你那隻眼見看見陣風不彈射無法從航母起飛的?你是在說陣風推重比很低不如米格29是嗎,你考慮過法國人的感受嗎
 海鷂通過滑躍起飛可以滿載。雅克38M通過滑跑短距離起飛也可以滿載。蘇聯在解體以前就測試過蘇33的滿載起飛,在110米前點起飛點,24節甲板風就可以滿載起飛。在後190米起飛點無需甲板風就可以滿載起飛。陣風推重比超過1,在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上的後起飛點,如果陣風無法滿載起飛,那麼法國飛機設計師真的可以去死了。
 殲15才可以滑越滿載,其他的都不行都是垃圾。殲-15能一腳把三哥家的航母蹬翻了。
 多少給三哥留點面子呀,看在前面那位艦載摩託的面子上。
 大膽!魔笛老仙剛說過,印度軍工要國產
 印度海軍本就奇葩,結果奇葩的海軍還不敢用LCA,可想而知,這個LCA該多爛了。當然了,在印度網民嘴裡,LCA是秒宇宙的
 莫迪老仙,法力無鞭!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7_01_31_392008.shtml

英國與土耳其聯合開發五代機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7.1.30報導,英國和土耳其於1月28日簽訂了一項合同,就英國協助土耳其開發土耳其自主開發的第五代戰機TF-X計劃達成協議。該協議由英國BAE公司和土耳其航空航天工業公司(TAI)在安卡拉簽署,簽署時土耳其總理耶伊爾德勒姆和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場。
  土耳其國防部長伊席克在會議上公佈的土耳其五代機計劃想像圖
雙方簽訂了不具備約束力和保密協定的項目意向書,協議條件的寬鬆為雙方合作鋪平了道路,合同金額為1億英鎊。這也為兩家在項目週期內的更深層次合作奠定了基礎。
土耳其的五代機計劃旨在於開發一款新型的空中優勢戰鬥機來替代土耳其現在的F-16機群。土耳其於2015年底選定了BAE公司為該項目的首選合作夥伴。
  英國此前曾將自己下馬的五代機概念方案和RCS模型打包賣給了日本,而這次很可能也是賣了一次PPT,土耳其的五代機方案從2013年展出後也是屢換夥伴,2015年終於推進到初步設計階段。以合同金額而言,1億英鎊想要開發五代機無異於天方夜譚。即使以BAE公司的盛名也無法承受開發五代機的龐大資金需求和技術需要。五代機的研製只可能是少數國家的專利。
2017-02-01 11:17:37
圖博館
回應
 自從中國研髮絲帶姬後,阿貓阿狗的都覺得自己也行。PPT設計大行其道,國際騙子滿天飛,一個個都科幻的不得了。
 這年頭,是個人都可以研究五代機,怪不得彎彎也覺得自己可以
 俄羅斯人用T50坑印度人,英國學俄羅斯,坑土耳其
 結果英國還是選擇了自己裝備F35。
 大家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嘛!從技術上看,目標定位是空優型,不追求太大航程;發動機有英國打底,美國貨也不是買不到;雷達弄個意大利或者法國的湊合一下;飛控找以色列或者法國;電子設備和武器一堆歐洲貨架產品;然後再弄個殼子,英國跳出來主導,土耳其出錢,三哥肯定會跟進!日韓一看乾脆也加入!這樣一來,歐洲其他國家一看有戲,也來參與一下,過個10幾年也不是成不了事。性能嘛能抗住F31和T50就夠了!
 當前來說戰鬥機機體壽命在3000-4000小時是屬於短壽命的。一架戰鬥機不可能只供一位飛行員使用,如果是兩位或者三位飛行員輪流使用的話,那麼短的機體壽命能用幾年?至於中國的渦扇加力發動機,技術水平和美國、英國差距大,根本達不到3000-4000小時的壽命。在民用渦扇發動機上,和美國、英國的差距更大。要正視現實,既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腳踏實地得追趕。末了,再提一句法國,法國的渦軸發動機很不錯。
 得了吧,2010年的公開報導,5719廠就能把進口的毛子傻大黑粗的AL-31F從900小時延壽到1500小時了,俄毛子同期的原裝貨只能做到1200小時的樣子。這還只是後續維護中的延壽。自用的太行因為是全新設計製造,在部隊磨合了差不多十年,採用了多種先進技術,解決了一系列問題,最後在2009年年底左右性能穩定並正式定型,裝備太行的殲-11B於2010年初投入現役。一般認為太行的壽命是早期原裝AL-31的三倍。你說的“根本達不到3000-4000小時的壽命”,根本就是在強不知以為知的胡扯!
 楨:太行早期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4000,軍用大修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7_01_31_392015.shtml
2017-02-01 11:18:44
圖博館
中國重啟垂直起降戰機研發因一缺陷10年後才能問世2017.02.20新浪軍事

  據莫斯科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中國問題高級分析師瓦西里•卡申表示,中國航空航天工業正在研製一種短距起飛垂直降落(STOVL)的戰鬥機。這對中國海軍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已經開始研製某些短距離起飛垂直降落飛機的重要部件,比如發動機。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兩棲攻擊艦配備了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飛機,這種攻擊艦就可以被當做輕型航空母艦來使用,進一步增強作戰能力。
  由於彈射起飛所使用蒸汽彈射器具有相當大的技術門檻,再加上攔阻索降落方式的危險性。實力不濟的國家要搞出美式的那種航空母艦作戰體系,非常不容易。艦載機的航母起降也是個超高風險的技術,有資料顯示,美國從使用航母至今總共死亡航母艦載機飛行員1000多名,這是因為美國一直在領導世界航母發展的技術最前沿,任何革新和換代都要付出相應的生命代價。所以英國和前蘇聯另闢蹊徑,各自發展了雅克38和海鷂兩種垂直起降艦載機。
  使用垂直起降的好處是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飛和著陸,對跑道條件要求極低,能在前沿和攻擊艦上部署。垂直起降技術並非什麼最新技術概念,起步相對較早,從50年代末期世界各國就紛紛開始發展的一項航空技術,但是受制於飛控、發動機動力、材料等多種因素影響,成功服役的機型相對較少。
  1948年,美國海軍就提出研製能從軍艦甲板上垂直起降的戰鬥機,洛克希德和康維爾分別提出了XFV-1和XFY-1方案。這兩款方案都安裝艾利森YT40渦槳發動機,驅動兩幅寇蒂斯反轉螺旋槳。原型機進行了試飛,成功實現了垂直起降,但操縱性極差,駕駛垂直著陸非常危險。
  法國人則研製了幻影III-V型飛機,在1965年2月首飛,1966年3月首次完成垂直起落到水平飛行的轉換,試飛中最高速度達到2.04馬赫,至今保持著垂直起降飛機的最高速度紀錄。圖為幻影III-V 飛機在懸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機背打開的進氣門。
  意大利在上世紀60年代也研究過垂直起落戰鬥,代號G.95,方案從高亞音速攻擊機到超音速戰鬥機一應俱全,都採用專用升力發動機。
  在冷戰高峰的60年代,西德作為抵禦上萬輛蘇軍坦克和幾千架作戰飛機的前沿,面臨作戰機場在第一時間被全面摧毀的現實危險,著力研製垂直/短距起落作戰飛機,曾有計劃組建一支“全垂直/短距起落化”的空軍。
2017-02-21 16:40:07
圖博館
西德按照北約大規模核報復的要求設計了VAK-191和VJ-101垂直起降攻擊機。VJ-101下馬以後,在美國支持下下,轉入先進垂直攻擊機(AVS)項目。AVS不僅能垂直起落,還具有可變後掠翼,其重量可想而知。
  在AV-8B之前,XFV-12一度是美國最接近實用的垂直/短距起落戰鬥機。
  蘇聯對垂直/短距起落戰鬥機具有和西方同樣濃烈的興趣,雅科夫列夫設計局在雅克-36驗證機之後,設計出一系列垂直起降戰鬥機。此外米格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也設計了諸多垂直/短距起降型號,由此誕生了米格-21PD、米格-23PD和蘇-15VD等多個垂直起降戰鬥機。
  蘇聯解體前,雅克設計局研製出雅克141艦載機,這是蘇聯研製的性能最完善最實用的垂直起降戰鬥機,可惜項目隨著蘇聯解體夭折了。
  垂直起降戰鬥機的主要優點:
  1、隨時可以和地面部隊機動轉移,可以在狹小的地方起降,也可以在破損的機場起飛,必要時可以在公路,建築屋頂起降,在地面容易偽裝,不容易發現,所以戰場生存率大大提高。
  2、由於可以垂直起降,所以在航母部署時可以增大載機數量。
  3、具有超級飛行能力。垂直起降戰鬥機介於普通戰鬥機和直升機之間,可以在空中做特殊機動動作,例如空中懸停,倒飛,原地轉彎等其他飛機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必要時可以通過懸停躲避導彈。
  4、垂直起降戰鬥機在起飛時省去了跑道的準備,作戰反應速度大大提高。
  垂直起降戰鬥機的主要缺點:
  1、耗油率高到令人心疼,不具備遠程飛行能力。例如海鷂戰機,僅僅在垂直起飛階段,就要耗掉總油料的三分之一。早期的鷂式戰鬥機,如果採用完全的垂直起飛和垂直降落,那麼作戰半徑只有110公里,還不如武裝直升機。
  2、載彈量太小。例如鷂式戰機的載彈量只有1噸,蘇聯雅克38艦載機載彈1噸時的作戰半徑只有240公里,幾乎只能繞著自己的航母飛。
  3、操縱性很差,飛行員不好訓練。英國在馬島戰爭時就有5架鷂式因為操作失誤而墜毀。
  4、發動機在全負荷運轉的時候對環境要求高,一旦有因為起飛掀起的沙土被吸進運轉中的發動機就有可能發生不可估量的後果。
  5、維護頻繁,地勤維護時間要比常規戰鬥機多得多。
  垂直起降戰鬥機的主要弱點是受限於發動機的動力,導致航程不行,載荷不行,空戰又不行。主要技術指標無法與常規戰鬥機相比。
2017-02-21 16:40:47
圖博館
另外還有個軍種競爭問題,當年鷂式的爸爸——英德美三國聯合研製的茶隼問世的時候,就引起了美國空軍和陸軍的齷齪,美國陸軍想要定制一款陸軍型茶隼,從而跨入踢開空軍的垂直起降噴氣式陸軍時代。然而1964年3月,美國空軍獲得了一項重大勝利,說服五角大樓做出決定,美國陸軍不得擁有用作近距支援的固定翼飛機,從而保住了空軍的天空。
  除了尚未見到實戰效果的美國F35B,目前最成功的垂直起降戰鬥機是英國海鷂和美國AV8B,海鷂曾經是英國海軍最為自豪的海軍航空兵象徵,該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首先服役於英國海軍航空兵,在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的馬島戰爭中大出風頭,儘管海鷂的飛行性能十分有限,作戰半徑較小,不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不過英國在戰爭中出動的28架海鷂攜帶美國提供的AIM-9L空空導彈,起飛2376架次,以0:21的戰績,擊落阿根廷海空軍各型戰鬥機21架。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海鷂戰機衍生出一個龐大的家族。1991年海灣中,美國AV-8戰機先後出動3000餘架次,飛行4000余小時,有效打擊了伊拉克部隊。
  垂直起降艦載機並不很安全。使用雅克38的蘇聯在70、80年代發展航母時也付出了150多位飛行員的生命。英國印度等國的小型航母,能用海鷂且相對容易和安全,也摔了40多架。實際上,垂直起降戰機的操作比常規飛機複雜多了,事故發生率也要高很多。
  美國海軍陸戰隊1971年從英國引進海鷂,發展出AV8,在非作戰情況下共發生了300多起事故和900多起險情,導致45名飛行員喪生。AV-8A型的一級事故率高達31.77起/10萬飛行小時,是F-16的5倍。所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飛行員也給這架戰機取了個“寡婦製造者”的綽號,與美製F-104的“飛行棺材”齊名。
  在32年裡,美國海軍陸戰隊的397架AV8先後損失了三分之一,當然,這個成績要比印度海軍好得多,印度從英國引進的海鷂損失了三分之二。
  垂直起降技術雖然存在一些重大弱點,但這些弱點正在得到明顯改善,前景非常看好。只有飛行控制技術和發動機技術都發展到一定水平,垂直起降技術才能夠獲得比較大的應用,這個代表應該是美國的F35B,能夠攜帶6噸武器,而且是隱形飛機。在垂直起飛模式下,F-35B可攜帶武器的重量為海鷂的兩倍,作戰半徑約為800公里,大約也是海鷂的兩倍。
  F-35B很大程度上依靠升力風扇的冷氣流,F-35B只用一台發動機,兼顧提供升力風扇動力。
  雅克-141的兩台升力發動機噴流略向後偏,主發動機噴口可轉到95°來平衡。
2017-02-21 16:41:30
圖博館
中國在六七十年代搞過垂直起降戰鬥機。出於國土防空需要,1968年7月11日,空軍向國防科委上報《關於三五期間我國飛機發展問題的建議的幾點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盡快解決STOVL的問題。隨後國防部六院根據空軍的指示,下達了短距起落戰鬥機的研製課題。1969年初,六院一所(601所)將短距起落噴氣襟翼可變機翼飛機列入專題科研項目。但由於技術儲備不足,該項目只能列入預研項目。
  1969年3月,中蘇邊境發生了珍寶島事件,中國一下子被推到了戰爭的邊緣。在準備大打打核戰爭的大背景下,601所的STOVL項目成了高於一切的重點工程,變成頭等任務,同年9月份正式下達型號研製任務,代號為四號任務,該機以殲6為基礎,設計新的飛行平台,加裝升力風扇發動機,能夠實現垂直起降和超音速作戰。按研製計劃要求在1971年七一首飛。由於受技術、材料及發動機等限制,四號任務進度非常緩慢,同時嚴重影響殲6、殲7、殲8的研製和生產。1971年9•13事件後,四號任務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決定四號任務不列入國家型號發展計劃,仍為先期研究科研項目,至此四號任務下馬。
  海軍少將尹卓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曾表示,中國未來的075型兩棲攻擊艦的噸位會是日本出雲級直升機母艦的1.5倍,噸位將達四萬噸,採用燃氣輪機動力,這與美國海軍最新型的美國級旗鼓相當,可搭載10架以上的艦載戰鬥機,20架直升機,確保在沒有航母時能夠掌握一定區域的製空權,以及使用直升機向登陸地域輸送兵力。
  中國目前對STOVL也有研究,很多軍事分析專家認為中國新一代的STOVL基本是美國F-35B的複刻版。在2015年3月20日《中國航空報》一則新聞,強烈暗示著中國開始研製STOVL,正在打造升力風扇。中航工業成發與中航空天發動機研究院就短垂項目加工合作簽約儀式。STOVL推進系統項目(簡稱短垂項目)是針對提高海軍兩棲作戰能力,填補該類武器空白而進行的探索項目,有分析認為,該部件很可能是類似美國F-35B上F135-PW-600發動機所採用的升力風扇部件,這也標誌著中國可能已經重新啟動了STOVL研發計劃。未來可以部署於國產兩棲攻擊艦。
  儘管中國的STOVL項目以動力研究作為先行牽引,打破了以往中國航空工業只注重飛機型號研究,動力研究落後的舊觀念。但由於中國對於STOVL升力風扇系統毫無技術儲備,預計中國的STOVL需要花費十年以上時間才能面世。(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20/doc-ifyarrcf4996174.shtml
2017-02-21 16:42:58
圖博館
巴西聖保羅號航母退役,有航母的國家為何越來越少? 2017-02-18 席亞洲

……….
不過我們還是讓時光稍微回流一下,世紀之交前,世界各國海軍出現了一股“航母熱”,這確實是事實。
……
  到2000年左右的時候,世界上就總共有11個國家擁有航母了,其中除了美、俄、法外,所擁有的都是輕型航母。
  然而時至今日,這個曾經長達12個國家的航母擁有國名單卻迅速“縮水”,原因也很簡單——“鷂”式過時,而後續的F-35B過於昂貴且為美國親密盟友專用……
  馬島戰爭中,英國遠征軍沒有陸基飛機的空中支援,除了一次大費周章的“火神”轟炸機突襲之外,所有的空中作戰完全要靠“鷂”式來進行。
  與傳統的說法和想像不同,阿根廷空軍在馬島作戰中,最畏懼的不是“鷂”式的攔截——由於飛行速度慢,鷂式其實從未成功攔截到過阿軍的超音速飛機——而是英國艦艇上搭載的“海標槍”防空導彈,當時的阿根廷空軍幾乎沒有電子對抗能力,也不了解海標槍的性能特徵。以至於有多次阿軍飛機為了躲避想像中的海標槍攻擊(事實上海標槍並不能攻擊低空目標,用不著飛得那麼低)拼命超低空飛行而墜海的事情。
  換句話來說,阿空軍是在用起碼落後英國20年的武器裝備為主來進行戰爭。
  而馬島海戰中實際上“海鷂”幾乎不能在阿根廷空軍展開攻擊之前進行攔截,由於機載“藍狐”雷達性能不理想,海鷂主要還是靠艦載雷達指示目標,外層截擊能力上的缺陷導致英軍不得不將“謝菲爾德”等艦外派作為雷達哨戒艦,被攻擊的危險大大增加,這也是英軍艦艇損失慘重的原因之一
  至於F-35B會不會讓輕型航母再迎來一波“發展高峰”呢?日、韓這樣的國家會不會去發展類似“伊麗莎白女王”級那樣的航母呢?或許吧,但考慮到F-35B的價格,筆者只能說,進入21世紀以後,窮國就真的——別老惦記航母了,甭管是什麼航母。
  回應
 因為航母已經變成更多具有像徵性而非實戰意義的工具,也因為從軍事意義上看空天控制權對今後的戰爭才是決定性的。
 航母沒實戰意義?你有了空天控制權你拿啥去打人?你準備如何對付陸基戰鬥機夠不到的目標?03年打伊拉克的時候各式炸彈導彈一共扔了近兩萬枚,沒有航母你用什麼武器去投放這麼多彈藥?就算是全用轟炸機你也得有戰鬥機護航。你要打算全都交給遠程導彈甚至八字還沒一撇的空天戰鬥機,那我只能說你真有錢
 航母不能沒有,但要下餃子就是個戰略錯誤。
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7_02_19_394975.shtml
2017-02-21 16:44:14
圖博館
國產航母4天后下水為其配套的新版殲15B艦載機曝光2017.4.19新浪軍事

  有最新拍攝到到的國產航母照片顯示,001A型國產航母已經完成刷漆並拆除了腳手架,換上了海軍塗裝的17號“山東”艦非常帥氣,就讓我們靜靜地期待週末4月23日的下水盛典吧!
  中國航母戰鬥群的全部陣容都包含在內
  如果按照現在的判斷,17號“山東”艦裝備的是比16號“遼寧”艦更為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其艦載機也將是更先進的使用主動相控陣雷達的殲- 15B型艦載機,同時在護航艦艇上也由16號“遼寧”艦的以052C為主054A為輔,升級為17號“山東”艦以055為主以052D為輔,這樣整個中國首艘國產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無疑是最強的,如何合理編組的話,相信不會落後美軍“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多少。而現在中國首艘國產航母的最大短板就是就是無彈射器且艦載機數量和品種較少,且在航母動力上也是非核動力,中國要想改變這一局面,據稱已開工的002型常規動力彈射型航母還達不到,必須等到基本設計完畢的003型核動力航母才能實現。現在,001A型即將下水,002型已進入模塊化組裝前夜,那麼,003型還會遠嗎?(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19/doc-ifyeimqy2588560.shtml
2017-04-19 22:20:44
圖博館
殲15戰機造價4億元究竟貴在哪這4個因素致成本上升

2017.8.17,《中國青年報》網站“中青在線”發表題為《當鴿群撞入殲-15發動機之後》的報導,詳細介紹了海軍某艦載戰鬥機團飛行二大隊副大隊長袁偉在一次駕駛殲-15戰機的飛行中,飛機意外撞鳥,最終在機場成功迫降的事蹟。關於袁偉的英勇行為,已有很多媒體報導,本文不再累述。反倒是“中青在線”報導中透露的另一個重要信息頗為引人關注。報導稱:“為保住這架價值4億的飛機,袁偉放棄跳傘……”
  這很可能是首次有官方媒體透露國產第一代艦載戰鬥機殲-15的單機價格(為了方便閱讀,以下均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目前,全世界與殲-15屬於同類的現役艦載戰鬥機大致有美國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法國的陣風M、俄羅斯的蘇-33。
  其中F/A-18E/F已出現單架4990萬的“成本價”,只不過這是波音公司為吸引美國海軍採購而提出的報價,並非成交價。此前美國海軍採購的F/A-18E/F單價約為7000萬。在特朗普以轉而大量採購F/A-18E/F為威脅逼迫洛克希德·馬丁降低F-3價格之後,美國海軍已於今年6月啟用了一個由波音公司提供的計劃,即用新的“先進超級大黃蜂”戰機來支撐海軍的艦載戰鬥機部隊。波音公司為此開出的單機價格是7900萬。
  再看看我國向俄羅斯採購的蘇-35。據俄羅斯媒體透露,中國與俄羅斯在2015年11月簽署了關於購買24架蘇-35的合同,總價值達20億。但是這個合同價格還包括了俄方提供地面技術支持和備用航空發動機的費用,所以不能簡單認為我國採購的蘇-35單價就是8300多萬。
  經過這樣的大致比較可以看出,殲-15單機價格貌似高昂,實則正常。隨著現代空戰環境的日趨嚴酷,要想保持己方空中優勢,就必須擁有裝備眾多精密探測傳感設備、武器系統,擁有良好氣動佈局和可靠強勁發動機的先進戰機。滿足了這些條件,戰機的成本和採購價格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採購蘇-27的合同單價已超過3000萬。於1998年實現首飛,目前已是解放軍空軍絕對主力戰機之一的殲-11B,10年前的出廠單價也接近3000萬。在殲-11B之後出現的採用數字電傳飛控系統的殲-11BS雙座戰機,價格顯然更高。
2017-08-19 10:42:13
圖博館
那麼相對於殲-11B,殲-15究竟貴在哪裡呢?由於我國在固定翼艦載機領域毫無實際型號積累,2003年從烏克蘭獲得的T-10K-7樣機整機狀態已經很差,不僅無法飛行,甚至其外形尺寸都產生了形變。比如在飛控系統方面,硬件只能“僅供參考”,軟件程序則完全需自行研發。這些是無法從殲-11B研發經驗中直接照搬的,所以,在研製設計這一塊,殲-15的前期成本必然會增加。
  至於為完成滑躍起飛、阻攔著艦而加強的機體結構,為適應海上潮濕多鹽等環境而應用的不同材料,為實現反艦、攻陸等多用途能力而開發的火控系統等,無一不是導致殲-15成本上升的因素。
  殲-15標準數量為24架,總共需要超過14億。這僅僅只是戰機採購價,不包括機載彈藥等費用。至於常規訓練起降架次所需的航空燃油費用、保養檢修費用,發射機載導彈、航炮砲彈費用等,就屬於保密範疇了
  目前殲-15Block2批次、殲-15彈射型原型機已下線。據稱換裝了與殲-16多用途戰機一樣的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將可以使用我國新一代空空格鬥導彈PL-10、中距攔射導彈PL-15,也可能具備使用鷹擊-12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能力。但這一型號不具備彈射起飛能力,未來將主要在遼寧艦、001A型滑躍起飛式航母上使用。
  殲-15彈射型顧名思義,將是國產彈射型航母002型的艦載機。經過這樣的重大改進,殲-15Block2批次、殲-15彈射型的採購價顯然會遠遠超過6000萬。
  隨著我國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科研成本等的不斷上升,包括戰鬥機在內的武器裝備的價格也會不斷攀升。因此,雖然今時今日我們的國力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盛,為建設一支勝戰強軍投入的資源和資金也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勤儉節約、精打細算的優良傳統卻絕不能丟。(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8-18/doc-ifykcqav9838434.shtml
2017-08-19 10:43:12
圖博館
這幾國要購中國FC31戰機?第一個買主或快將曝光2017.10.27新浪軍事

  FC-31“鶻鷹”中型隱身戰鬥機從4月份以來,一直在頻繁試飛。分析認為,FC-31不會被中止,確定會完成最終的設計研發,成為一款可以作戰的飛機。
  雖然社交媒體有傳言稱FC-31已獲得軍方的肯定,但據目前公開的消息,該型戰機還沒有獲得軍方的正式編號。
  從目前信息研判,FC-31依舊是中國計劃對外銷售,殲-20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非賣品。不過,在這過去的幾年,中航工業已經通過各種航展向很多潛在用戶推銷過這款戰機,都沒有得到積極的響應。
  這讓中航工業意識到,這款只花了3個月設計13個月完成建造的FC-31一號機並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經過兩年的沉寂,在去年年底亮相的二號機顯示,FC-31做出了大量的改進,將會安裝國產發動機,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至於隱身設計和塗料、航電系統、傳感器和雷達,已不遜色F-35。
  如果說一號機更像是一架有著五代機外形的四代機,那麼二號機的頻繁試飛要達成的目標就是達到完整4S標準,所謂的4S是指隱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機動能力、超級信息優勢。
  這意味著中航工業將向他的潛在客戶再次推銷FC-31,之前傳說的可能的買家包括沙特、巴基斯坦、泰國、委內瑞拉、土庫曼、哈薩克、非洲傳統友好國家等等,這些國家中,誰最有可能成為FC-31第一個買家?
  根據這些國家面臨的安全局勢分析,最大的可能是沙特和巴基斯坦。沙特有迫切需求,因為以色列已經裝備了F-35,沙特求購五代機無門,目前只能買薩德和S-400來防空,如果有一款能夠同F-35的匹敵的五代機可買,土豪會毫不猶豫的支付現金。
  巴的威脅有來自印度,按照俄宣布的五代機交付進度,印度或許在2020年就將裝備蘇-57,一般情況下,巴不太能夠忍受同印度空軍戰機存在代差,巴想快速裝備五代機,FC-31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除了沙巴,因韓國將KF-X項目從五代降格到四代半,印尼為此非常不爽,之前印尼計劃投入71億美元,有分析稱,印韓的合作中止後,或將同中國共同研發FC-31。(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FC31拿什麼超越F35?
你要是真懂,看看FC31機腹彈倉,再看看F35兩側彈倉就清楚啦,兩側式導彈局限性很大。而中腹將有很大空間和彈性。
f31應該是發展航母艦載機
說的有理,單發F35比不上雙發殲31有潛力。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27/doc-ifynfvar4368083.shtml
2017-10-28 08:40:39
圖博館
殲7家族中鮮為人知的艦載戰機專為彈射航母型設計2017.10.27新浪軍事

  眾所周知,中國第一種航母艦載戰鬥機是在“遼寧”號航母上起降的殲-15,而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對建造國產航母進行過認真的論證工作,同時向當時的國內飛機廠招標提出艦載機設計方案。其中沈飛、成飛均在已有的殲-8II和殲-7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艦載機方案。
  而與大尺寸的殲-8II相比,對於當時希望上馬的4萬噸左右中型航母來說,還是小尺寸的殲-7更加適合,能夠保證一定的載機數量。
  為此,成飛​​在參加了多次艦載機研討會後,形成了自己的殲-7艦機設計方案。
  成飛在殲-7II基礎上,充分吸收借用殲-7C外貿戰機的成果,開始了艦載戰鬥機的設計。
  這裡要強調的是,此時的殲-7C並非是後來編號統一後的殲-7C,早期的殲-7III全天候戰鬥機被改稱殲-7C,改進型殲-7IV被改稱殲-7D。
  而在上世紀80年代,後綴帶英語字母的往往是外貿機型。而這個殲-7C就是成飛自主研製的一種新型外貿機型。在此基礎上,中美巴三方開始了“佩刀-II”項目的合作,促成了當時在國際市場上有著更響亮名稱的超七(Super 7)。
  而在超-7研製的同時,成飛再將西方技術反哺殲-7C項目,即使後來美方停止了佩刀-II後,成飛仍然能夠將殲-7C與超-7項目合二為一,最終和巴一起,打造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FC-1/JF-17“梟龍”。
  圖片:美國格魯門公司當年的材料,注意觀察殲-7M、佩刀II和超-7三個方案的差別。
  所以,當時的殲-7C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使用國產航電雷達設備的超-7,而超-7是一種使用美國雷達航電設備的殲-7C。
  回到艦載機的研製上。
  由於是我軍自用型飛機,所以成飛是在殲-7II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的。
  首先是改變了機翼平面形狀,加大了機翼面積,採用了高增升裝置,提高飛機在低空的機動性,滿足艦載機起降速度要求。同時重新設計機體,改善海上環境適應能力,提高飛機使用維護性能,延長海上使用壽命。
  第二是重新設計了起落裝置,包括起落架、彈射掛點、著陸尾鉤等,滿足艦載機起降要求。
2017-10-28 08:42:51
圖博館
這裡要注意的是,由於當時海軍希望建造的是彈射型航母,在80年代中西方蜜月的時候,拿到美製、英制航母彈射器(如墨爾本號上的英制米切爾布朗BS5型蒸汽彈射器)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所以當時的艦載機設計都是按照彈射型航母標準來設計的。畢竟在殲-7艦載機研製的年代,滑躍起飛的航母只有英國的輕型航母,而蘇聯的“第比利斯”號(即現在的“庫茲涅佐夫”號)還在鐵幕後被重重保護起來進行建造呢!
  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是著陸尾鉤,由於當年和中國一起搞超-7的是美國海軍艦載機御用設計公司格魯門,F-14就出自該公司之手,所以在超-7設計中就根據美軍使用習慣在機身下方加裝了著陸尾鉤。
  第三是重新設計了兩側進氣道。這就是充分借鑒了殲-7C的研製成果,為安裝機頭多功能雷達等騰出空間。
  第四是提高了武器的掛載能力,從殲-7II的4個翼下掛架增加到6個,並能夠攜帶PL-7、PL-8空空導彈和鷹擊-8反艦導彈、激光制導炸彈等。同時將殲-7II的兩門單管機砲,換成了一門“23-3”型雙管機砲。同時,改裝平視顯示器,加裝慣導和電子對抗裝置等,滿足了海軍提出的“殲/攻合一”要求。
  第五是換裝大推力的WP-13B或WP-14發動機,並增大了機內燃油,改進燃油系統以擴大作戰半徑。按照殲-7C的設計,其加裝脊背油箱後,機內燃油由殲-7M的2385升提高了到3000升,有效提升飛機作戰半徑,而不是像蘇聯那樣設計製造雅克-38垂降機這種作戰半徑僅200(空對空作戰)-500(高空偵察任務)公里的短腿貨。
  當然,最終殲-7艦載機的設計只停留在了紙面,由於國產航母遲遲不能立項,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殲-7改裝艦載機的設計已經不再吸引人了。(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27/doc-ifynhhay6410314.shtml
2017-10-28 08:43:33
圖博館
中國又掌握一項艦載機關鍵試驗技術全球僅兩國吃透2018.1.3新浪軍事

  殲-15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仿製的蘇-33艦載機的原型機T-10K,一方面原因是這種機型相對成熟,另一個方面是我國另起爐灶研製艦載機花費的時間多,技術風險大,對艦載機的結構強度沒有很好的把握。美國之所以能夠研製出高質量的艦載機,長期對結構強度的認知和積累貢獻不小。而這些積累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進行艦載機的全機落震試驗。
  全機落震試驗的難度非常之大,多年以來掌握這種試驗技術的國家僅僅有美國一家。而我國航空工業強度所已經在2017.12.15.完成了對某型飛機的全機落震摸底試驗,從規劃到完成僅僅用了4年的時間。
  艦載機的全機落震試驗就是要在實驗室的環境之下進行大型的動態全機試驗,模擬艦載機的真實著艦環境,以及著艦時的姿態控制、下沉速度模擬、航向速度模擬和機翼升力施加等等因素,並記錄相關數據,從而為保證艦載機的結構強度服務。這個試驗的原理看起來很簡單,但實現起來非常困難。
  首先是模擬艦載機著艦時的升力存在著巨大的技術難點,主要需要滿足三個要求,即艦載機下降過程中不能因為施加升力而影響艦載機的著艦姿態、機翼升力大小應當保持恆定不變、施加機翼升力不能降低飛機接觸測試平台瞬間的垂向速度。其次是艦載機著艦時的下沉速度不好掌握,而這個速度直接會影響到飛機承受的垂向衝擊能量的大小,也直接關係到進行的模擬有沒有實際參考價值。第三個方面是模擬艦載機航向速度的技術困難,起落架的機輪轉速必須達到近似於艦載機在航母上著艦的轉速,否則同樣不具備實際意義。而僅僅是獲得艦載機在航母上著艦的轉速參數,沒有長期的實踐經驗和積累是根本無從談起的。
  正是由於上面的這些原因,很多國家都沒能掌握艦載機的全機落震試驗。我國能在短短四年時間裡掌握這種試驗技術,足以見得中國的科學家們有多麼了不起。而全機落震試驗技術的掌握,僅僅是中國掌握的諸多航母艦載機基礎應用技術的縮影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我國科研人員能夠在越來越多的艦載機研發領域取得更大的成果。(作者署名:雲上的空母)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03/doc-ifyqcwaq7357147.shtml
2018-01-04 11:05:59
圖博館
外媒稱中國殲15戰機產量不足很多零件仍是手工打造2018.1.15新浪軍事

  近日,加拿大媒體《漢和防務評論》報導稱,根據最新空中、地面觀察的結果顯示,2017年殲-15艦載戰鬥機沒有進入批量化生產階段。
  漢和還稱,除了技術能力和產能的問題之外,殲-11D和殲-15的問題可能還包括高昂的價格成本,目前仍然有很多殲-15的部件是手工打造的,這也是殲-15為何沒有量產的原因。
  其實,漢和報導中提到的殲-15零件手工打造的消息,是源自央視的視頻。報導中提到的方文墨是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廠的一名高級鉗工。視頻中介紹了他手工打造殲-15高精度零件的故事。
  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在工業化時代,儘管大多數戰機零件都可以自動化生產了,但是有的戰機零件因為數量少、加工精度高、難度大,還是需要手工打磨。
  在加工特別複雜或者小批量的零件時的成本和效率問題。在這些情況下,採用鉗工製造某些零件仍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方法。新型飛機的研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結構問題,因為飛機結構龐大而復雜,設計初衷與實際使用情況肯定會存在差異。一旦有個別零件在實際上與實際裝備中出現了一定偏差,就需要對單個零件進行加工修改。
  而從效率上來看,肯定是鉗工師傅們比數控機床快的多。因為數控機床進行零件加工,一般都是針對大批量生產的,一兩個零件用數控機床加工反而是費時費力的。
  實際上,漢和的評論存在一系列問題,首先,24架艦載機對於中國來說,這實際上已經是滿編的狀態。其次,從目前的狀態來看,這樣的飛機架數已經足以滿足中國艦載機的科研訓練任務需要,對遼寧艦來說同樣如此。而對首艘國產航母來說,由於還未舾装完成並且沒有開始海試工作,所以確實暫時不需要更多的殲-15艦了。最後,對於殲-15的生產廠家沈飛來說,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是生產海軍空軍都更為需要的殲-16,因此暫時擱置殲-15的生產只是策略性原因,而並非產能的問題。(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加拿大的漢和僅僅是漢奸平可夫的妖孽產物,污衊我方不足為怪
用手工打造零件,絕對誤誤民,與舊石器時代先人用打造工具的方法相同,這樣的大國工匠寧願不要!
這話說的,戰機部分零件當然是手工打造的,美帝亦是如此,能拿這個說事的就是個外行。你這種想當然的想法才是誤國誤民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15/doc-ifyqrewi2739738.shtml
2018-01-16 09:41:44
jsoujsou
遼寧艦空中加油機罕見亮相 保障殲15在千里之外作戰
2018年04月27日 12:08 新浪軍事

  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於4月26日結束長達10多天的遠海實兵對抗訓練,返回青島航母軍港。這次在西太平洋、南海、東海等海域組織的對抗訓練中,1架特種艦載機罕見亮相,這就是掛載夥伴加油吊艙的殲-15空中加油飛機。海軍航母艦載機部隊此次首次在第一島鏈以外的遠海組織殲-15空中加油訓練,對艦載戰機的實戰能力是極大提升。採用夥伴加油技術,可以使殲-15半油或少油起飛,並掛載更多導彈武器,變身“導彈卡車”。
  111號殲-15掛載夥伴加油吊艙,變身艦載空中加油機。
  殲-15從原型機開始就在驗證夥伴加油技術。
  遼寧艦航母由於採取滑躍起飛方式,沒有安裝彈射器,所以對殲-15的起飛載重有嚴格規定。一般來說,殲-15如果要滿掛導彈武器、滿油起飛的話,需要從位於飛行甲板中後部的195米遠點起飛。而遠起飛點只有一個,所以殲-15載起飛的出動效率就會很低,這顯然不能滿足高強度作戰需要。
  殲-15繼承了蘇-27大載彈量、大航程的技術特點,最大航程約為3000公里,武器掛架約有12個。但是遼寧艦在實際訓練中,往往為了提高出動效率,會讓殲-15少掛導彈、多帶燃油,並從兩個短起飛點起飛。這樣的方式在日常訓練中並無不妥,但在實戰中卻會影響殲-15的火力持續性。一般來說,殲-15在訓練中只會掛載4枚導彈,分別為2枚PL-8、2枚PL-12空對空導彈,或是2枚PL-8空對空導彈、2枚鷹擊-83K反艦導彈。
  圖中殲-15掛載了2枚PL-8、2枚PL-12訓練彈。
  少掛導彈訓練彈,多帶燃油,可以使殲-15一個起降架次之間有更長的留空時間,訓練更多科目。但這種載重方式導彈數量偏少,任務靈活性也較差。所以,中國海軍參照俄羅斯海軍航母部隊的辦法,也發展了自己的艦載夥伴加油技術。殲-15夥伴加油機攜帶的加油吊艙型號為UPAZ-1A。
2018-04-28 09:28:26
jsoujsou
公開資料顯示,UPAZ-1A加油吊艙的油管直徑為52毫米,長度約26米,輸油速度為2300升/分鐘。一架殲-15可在自身滿油,再加掛4個大型副油箱情況下合計載油約16噸。滿載油料的殲-15可從195米遠點起飛,為2架滿彈少油起飛的殲-15每架供應6噸-7噸油料,然後再自行返回航母。
  這樣,殲-15可在掛滿12枚導彈武器的前提下,通過夥伴加油,還能保證正常的、超過1100公里的作戰半徑。
  考慮到滑躍起飛航母的先天劣勢,遼寧艦航母從交付中國海軍前後就開始了對殲-15夥伴加油技術的測試。由於殲-15的伸縮式空中加油管與蘇-30MKK等俄系一樣,所以其加油吊艙也採用了俄羅斯研製的UPAZ系列。不過,也不能排除我國軍工對該型吊艙進行了仿製和改進,現在殲-15使用的可能為國產加油吊艙。
  此次在西太平洋等遠海訓練期間,111號殲-15除了對進行訓練的殲-15進行空中加油之外,111號殲-15還有一項重任,就是配合兩架掛載空對空導彈實彈的殲-15戰備值班機共同值守。這是為了在一旦有異常空情出現時,兩架戰備值班機能獲得充足燃油,在空中與外軍飛機周旋更長時間。
  中國海軍航母配屬殲-15夥伴加油機將不會是權宜之計,因為遼寧艦、首艘國產航母均為滑躍起飛式航母,它們的艦載戰機部隊對空中加油的需要是一樣的,也是長期的。所以如果是執行重大任務,那麼這兩艘航母都會搭載1-2架殲-15夥伴加油機。雖然這樣會佔用本就數量有限的艦載戰機編制,但能夠較大增加戰機載彈量,延長空中飛行時間,也算物有所值。(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4-27/doc-ifztkpip1263247.shtml
2018-04-28 09:29:47
jsoujsou
殲-15事故多(楨:?) 中共空軍副司令:正研發新艦載機替換 2018-07-05中時電子報

中共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張洪賀向香港媒體表示,由於目前使用的航母艦載機主力殲-15事故頻傳,已經開始研製新型艦載戰鬥機來替換。
香港《南華早報》引述軍方專家的話說,在歷經多次的機件問題引發墜機事故後,中共已經開始研製新型艦載戰鬥機來替換殲-15。可能以測試中的第5代戰機FC-31為基礎,來研發新一代的航母艦載機。
報導說,殲-15是仿製俄羅斯蘇霍伊(Sukhoi)的蘇-33,屬於30年前的設計,由瀋陽飛機工業集團製造。殲-15目前在大陸唯一的航母遼寧艦上服役,其起飛重量為33噸,是目前全球最重的艦載機。
而FC-31是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尚在研製的雙發動機單座中型第5代戰鬥機,目前還在測試階段。鶻鷹戰鬥機採用常規氣動佈局,配備DSI進氣道、梯形主翼、傾斜雙垂尾及內置彈倉,具有典型的隱形戰機特徵。
中共海軍專家李傑表示,隨著中國對全球事務參與更加深入,中國必須研發出適合的艦載機型,以提供計劃中至少4艘航空母艦的艦載機。
報導說,共軍消息人士透露,殲-15是一個問題機型,飛行控制系統不穩定是導致兩年前兩起墜機事故的主要原因。這兩次墜機事故讓共軍將殲-15停飛了約3 個月,並進行詳細的調查。而到目前為止至少已發生4次墜機事故,其中2次已見諸媒體報導(楨:1次?) 。
  回應
空軍副司令員張洪賀職權有限,哪會談論海軍殲-15?很可能是張洪賀對香港南華早報記者說空軍和海軍已共同研製新戰鬥機,記者添油加醋變成「殲-15事故頻傳,已經開始研製新型艦載戰鬥機來替換。」新戰機研發費用非常高,空軍和海軍合作才能省錢,所以美國空軍海軍陸戰隊共同研製F-35分擔成本費用!
有點意外,解放軍給我的印象應該沒這麼敢說,特別是說在開發新的…不過既然敢說殲15故障多,就代表新飛機快開發完了吧?
這在中國一點不意外!
2018-07-07 08:58:02
jsoujsou
中國殲15已進行萬次彈射試驗 電磁彈射技術是否超美 2018-07-19 新浪軍事

  但從現在的報導來看,中國已經在陸上電磁彈射裝置上進行了數萬次的電磁彈射起飛試驗,這證明中國的陸地彈射試驗已經十分成熟,很有可能第3個艦載戰鬥機團已經做好了上艦的準備。再來算一下數萬架次電磁彈射的意義,這幾乎就是說中國進行電磁彈射的數量已經超過2萬架次,如果有36架殲-15T進行電磁彈射試驗,那麼,就意味著每架艦載機已進行了超過600次的電磁彈射起飛。這樣來看,中國在電磁彈射技術和經驗的掌握上,應該超過了美國。
  電磁彈射+核動力+殲-31是004航母的標配
  分析認為,暫時先不管中國已進行了數萬架次的電磁彈射試驗的具體資料準確與否,002航母如果能海試順利年底服役的話,那麼一個滑躍起飛訓練成熟的新艦載機團將在第一時間進駐並在不久後就形成戰力。如果003航母現在已進入模組化組裝階段初期的話,那麼,其將有望在2020年初下水,在當年底交付海軍,而隨即進駐的第3個彈射起飛艦載機團將保證該航母迅速形成戰力。到了004航母,就是與“福特”級不分伯仲的檔次了!(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尹卓在央視的原話是殲15已經進行了上千次電磁彈射試驗,到新浪先是成了數千次,後來是上萬次,到今天終於成了數萬次。呵呵,拿腳趾頭想想也不可能,001能滿編就挺好了,還能額外搞這麼多彈射型做測試?我看小編自己都覺得快編不下去了吧
 但願下次看到時不是幾十萬次。先不說是否已經有了36架殲15T,就算有了,每架飛機600多次的彈射起飛對飛機的使用壽命也會是較大的影響。個人認為,上千次的彈射起飛測試也就兩架左右飛機,這是比較正常的數字,而不會因為測試就消耗掉36架飛機的寶貴使用壽命。
http://mil.news.sina.com.cn/dgby/2018-07-19/doc-ihfnsvza5728109.shtml

瓦西裡卡申:殲-15的缺陷微不足道 未來將成為強大的艦載機 2018-07-19 新浪軍事

最近一些主要來自西方的報導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對其殲-15表現感到沮喪,並試圖在不久的將來讓其退出該平臺,以便讓更可靠和更輕的飛機上艦。然而,對殲-15計畫的分析表明,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戰鬥機計畫,也是解放軍繼續大力投資並對未來寄予厚望的計畫。飛鯊在2013年投入使用後,由瀋陽飛機公司根據蘇-27側衛戰鬥機的機身開發,解放軍有豐富操作該型飛機的經驗。
2018-07-20 09:37:13
jsoujsou
中國軍隊是世界上最大的側衛式戰鬥機的運營商,包括殲-11B, 蘇-30和從烏克蘭獲得的蘇-33原型T-10K都被整合到殲-15上,以產生一個尖端的載體平臺。
  殲-15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航程,最大高度和推力/重量比,繼承了先進的側衛機身,與美國海軍的精英F-18E超級大黃蜂相比,其推力/重量比提高了10%,機翼載荷降低了25%。由於美國海軍在沒有合適的替代品的情況下重建了其F-14雄貓,並且俄即將退役其蘇-33,殲15將擁有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航母戰鬥機高得多的作戰高度 - 並將是使用重型空中優勢機身的唯一基於航母的戰鬥機。雖然飛鯊已經發生了多起事故,已有三丟失了,這種損失實際上對於新型戰鬥機來說並不罕見 - 特別是基於航母的平臺。在建造的712架美國F-14中,有160多架在事故中被摧毀 - 儘管美國在運營艦載戰鬥機方面的經驗遠遠超過中國 - 中國在2013年之前沒有航母。中國的殲-15遭遇了在前五年中,美國的F-14在事故發生的上半年遭遇了近40起事故。然而,F-14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艦載戰鬥機之一。
  除了新的航母之外,還在殲-15機身本身的升級上進行了大量投資,殲-15D / J-17電子攻擊機的開發,其原型機於2018年首次出現,這將使中國航空母艦打擊群可能。世界上唯一相當於美國E / A-18G - 儘管速度更快,射程更遠,飛行速度更快。未來的殲-15,廣泛應用下一代生成技術,包括隱形塗層,三維推力向量和AESA雷達到其殲-11D - 一個平臺也基於側衛空氣優勢機身將於2018年投入使用。新的殲-15有可能整合類似的技術。部署最新的空對空導彈,如PL-15和PL-12D,該機堪可能在很多方面優於俄的蘇-35。最終,殲-15不太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退役 - 而且它不僅要保持可行性,而且要變得越來越特別,因為它演變成一個更有能力的航母戰鬥機。
  筆者認為在未來殲-15不僅不會下崗,而且將會同殲-31形成類似美軍的F-18E/F和F-35C高低搭配的形式,存在於中國大型航母之上。

中國網友噴死! 殲-20竟然不能上航母? 2018-07-19 新浪軍事

專家認為,殲-31比殲-20更適合發展成艦載機。
在殲-20這類大型飛機基礎上發展艦載戰鬥機,在技術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雖然殲-20戰機綜合作戰能力強大,但航母可攜帶的殲-20數量有限,這會造成航母綜合作戰能力下滑。
而殲-31採用雙發佈局,在海洋上空飛行時更穩定,體型適合可攜帶數量規模更大。具有隱身、高速、火力強等優勢,改裝成艦載機本身就具有優勢。
2018-07-20 09:39:46
jsoujsou
002航母的艦載機要用殲31?兩大優勢殲20比不了,但有一重要前提 2018-07-19 新浪軍事

2018-07-17,《南華早報》關於中國002航母的艦載機進行了分析,報導表示,目前中國航母使用的艦載機依然是殲15但是這款戰機明顯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中國需要更強的艦載機,中俄專家都表示,殲31上艦的可能性更高。因為殲31有兩個優勢是殲20所比不了的。
第一個優勢是體積,我們知道,殲20的起飛重量比殲31要重不少,並且機翼的長度也要大出許多,這就意味著如果殲20上艦,那麼航母的載機量會大大減小。目前我國002航母的載機量大約在40-50架左右,如果換上殲20,那麼002航母的載機量就只能減少到30-40架,很顯然,這是不划算的。第二個優勢就是海上優勢,殲20和殲31的設計差別很大,這意味著兩者具有一定的偏向性,殲20適合陸戰,而殲31則適合海戰。由此可見,殲31上艦的可能性還是更大一點。
不過俄媒指出了殲31上艦的重要前提,就是航太發動機。目前殲31使用的是俄RD93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最大的弱點就是推力不足,殲31上艦後如果不更換發動機,很可能產生飛機墜毀事故(楨:?),所以我國製造出大推力的發動機是殲31上艦的前提。

殲15已全部停產,新型艦載機終於有新動作,權威人物話中有驚喜? 2018-07-19 新浪軍事

據央視的消息稱,目前我國的殲-15已經全部停產,將量產新型的隱身化(楨:?)殲-15B。對此,權威軍事專家李傑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稱在未來的3-5年內,我國四代機或將登上航母,而到那時,中國的海上能力將完成一次質的飛躍。
目前殲-20已經有部分換裝的渦扇-10發動機,下一代艦載機應該搭載的就是“海太行”發動機。
雖然很多人看好殲-31上艦,但實際上改進版殲-15B上艦的好處,要比殲-31多的多,單從換裝以後的磨合度來時,殲-15B幾乎就可以實現無縫銜接,這就可以讓我國海軍近乎實現無損戰力的換裝。當然,這一切都還只是猜測,具體情況我們也只能等到公佈的那天才能知曉。

中美六代機研發競逐初現端倪:中國突破3項關鍵技術 2018-07-19 參考消息

  在目前各國披露出的六代戰機專案中,美國的方案啟動時間最早,可能應用的先進技術最多,新型作戰系統概念的滲透最為廣泛,但也因此帶來諸多技術困難和研發路徑的不確定性。這型戰機的空中優勢也將依靠其對航太、電子和網路作戰能力的整合來獲得。
2018-07-20 09:40:24
jsoujsou
美軍未來戰機系統或許與F-22和F-35等五代戰機不同,並不局限于將功能集成在一個單一的機體的方案,而可能由兩到三種承載不同功能的機型協同構成。這種組合不僅能應對未來的各種空中威脅,也可以適時將現有的第五代甚至第四代戰機整合進這一體系中,實現“以新帶老”,提高空中力量的運用效能。此前,美空軍已經提出了F-35與F-15或F-16協同作戰的方案,以及未來的第六代戰機與新一代無人機協同作戰的方案。而根據參與六代戰機預研的技術專家的說法,未來的空中作戰系統將不局限於有人-無人飛機的協同——這意味著其他更有突破性的方案可能也在討論當中。
  不過,由於計畫大量採用新技術,並且試圖在設計理念和體系結構上“標新立異”,美國的第六代戰機研發項目勢必將耗費極大的成本。事實上,在目前六代戰機尚“無影無蹤”時,美國空軍就計畫為此投入數十億美元,在2020財年則將攀升至14億美元,在2022年更可能高達31億美元。過高的成本很可能使美軍不堪如此的重負。
  除成本外,計畫將航太、網路和電子作戰能力集成到未來戰機之上的設計思路,勢必會導致各軍種對未來作戰任務劃定的爭議,以及對第六代戰機的歸屬權的爭奪。尤其是在特朗普和部分議員一意推行太空部隊獨立建軍的背景下,融合空天網作戰能力的第六代戰機將成為未來空軍和太空部隊作戰任務的“交集”,進而引發軍種利益衝突。如果有關利益劃分的衝突難以化解,又會導致第六代戰機的研發遭遇延宕甚至擱淺,進而影響美國空中力量的發展。
  與概念先行,以打造壓倒性優勢為目標的美國第六代戰機研發規劃不同,中國的第六代戰機研發項目似乎更為低調,專案進程也更加腳踏實地,其中包括變迴圈發動機、新型綜合航電系統和太赫茲雷達等關鍵性技術。
  在新型航電系統方面,中國則可能將目前裝備在殲-20的多感測器融合技術與物聯網技術整合,進一步提升信息集成能力和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使六代戰機不僅成為一個個體的先進作戰平臺,也能作為空中合同作戰體系(如作戰機群、防空系統和雷達/監視偵察系統構成的體系)的重要指揮控制節點,在未來空中作戰中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另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稱,中國在可以探測空中隱形目標的太赫茲雷達的研發領域也進展迅速,可能在未來應用於第六代戰機上。(文/馬騏騑)
2018-07-20 09:42:30
jsoujsou
波音搶俄生意:F18也能滑躍起飛 印度航母放心用 2018-07-25 新浪軍事

  前不久,印度媒體曝出了“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將於2020年海試”的新聞。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艘航母上究竟該用哪款艦載機?國產的光輝戰鬥機海軍版本是不可能的了,早在2016年底印度海軍就因性能問題否決了該機;米格-29K是現役超日王號上唯一一款戰鬥機,可印度海軍對該機的性能也不太滿意,因此在2017年1月份發出57架多用途艦載戰鬥機的資訊徵詢書。
  印度“經濟時報”7月24日報導,經過詳細的能力研究和模擬分析後,美國航空航太製造商波音公司表示,該公司的F/A-18“超級大黃蜂”Block III可以安全的在印度航母上運行,擁有“顯著的”武器載荷。另外,法國陣風M艦載機預計將成為競爭對手。
  米格-29K在今年初墜毀了一架,目前還剩44架
  印度海軍如果想要更換其存在技術問題的俄制米格-29K就必須解決一個問題:無論是超日王號,還是維克蘭特號,都是為搭載俄制飛機設計的。它們都被設計為滑躍起飛航母——戰鬥機從呈一定角度的滑躍式甲板上起飛。美制艦載機採用的卻是彈射起飛的方式,借助彈射器使得戰鬥機達到起飛速度。
  不過波音卻表示,超級大黃蜂能夠通過滑躍起飛進行操作而無需對航母或艦載機本身進行任何修改。這擺明瞭是來搶俄羅斯生意的!波音還承諾,如果F/A-18 Block III能夠拿下印度海軍57架艦載機和印度空軍116架新型戰鬥機訂單的話,該公司會在印度打造一條世界級的生產線。
  波音能否順利拿下訂單目前來看還為時尚早。曾經的海鷂式、當前的米格-29K,以及未來的F/A-18,印度在艦載機上也快要湊齊美俄歐全部產品了。(作者署名:攔阻著艦)
  回應
實事求是,只要推重比高的艦載機型號,都可以實現滑躍起飛,阻攔著艦隻要調整好阻攔裝置的參數安全降落也不是問題。
http://mil.news.sina.com.cn/world/2018-07-25/doc-ihfvkitw4125179.shtml
2018-07-26 08:28:39
阿楨
東方強國艦載機實現夥伴加油,四大優勢或讓航母戰力倍增 2019-03-20 新浪看點

近日,一段中國海軍殲15艦載戰鬥機雙機編隊在空中進行夥伴加油的視頻得到公佈,頓時引發各方熱議
夥伴加油雖然潛藏了一定風險,但也有四大無可忽視的優點:第一,對自持力不足的艦載機可以及時挽救。美軍航母上經常有攜帶加油吊艙的戰機隨時待命,準備起飛和難以完成返航的艦載機匯合,極大降低了艦載機損失率。第二,最大程度發揮戰力。以中國海軍為例,殲15雖然航程遠,但由於滑躍起飛,實際載彈量和航程互為干擾。如果採取夥伴加油,則可以在全副武裝情況下實現遠距離作戰。第三,極大減少航母后勤。航母的空間有限,如果臨時增加專用加油機,不但擠佔了空間,而且會佔用艦載機聯隊中一線戰機的比例。而夥伴加油的熟練運用,則可以有效避免這一難題。第四,提高預警機效率。預警機需要長時間的飛行,如果專門返回航母,無疑會讓預警出現空白時段。如果使用夥伴加油,這種空白時段就會縮短,不但節省了時間,而且對艦隊防空的幫助也很大。
此外,這種夥伴加油技術也能夠運用到無人機領域。目前,中國無人機艦載化已取得喜人成績,如果能夠將這種技術跨機種,那麼中國艦載無人機會在查打一體和隱身設計基礎上實現長時間自持,極大彌補滑躍起飛的不足。
2019-03-21 08:48:25
阿楨
為何艦載機價格迎風漲?殲11B造價2億人民幣 殲15卻直接翻倍 2019-05-12 新浪軍事

  中國武器物美價廉是一大美德,每個小型號之間改進漲價幅度歷來不大,這也使得中國人使用比外國少很多的錢,擁有了更多更先進的武器設備,但是凡事總有例外,一款戰鬥機從陸地機場下海,價格卻瘋漲了一倍。
  成飛的殲10A造價2.1億單發鴨式佈局,沈飛殲11B也是2億,但殲15高達4億人民幣。
  難道沈飛胡亂漲價?乘機黑國家錢財?當然不太可能,因為中國戰機價格是很透明很薄利的,價格審計很嚴格甚至做到分毫畢現,每個零件的用料,加工費,利潤,裝配工時全部都有詳細檔案可查。
  艦載機的價格主要是艦載環境帶來的,首先說機體,飛機在海上飛行,海面鹽霧比陸地重很多,腐蝕速度也高10多倍,中國某型發動機,陸地機場正常使用100小時才檢修,但是在海邊機場,僅僅11小時就發現葉片斷裂的重大險情,所以飛機機體要加強防腐蝕,這是一大筆錢。
  另外一個就是起降,為了起飛和降落,艦載機需要重新設計飛機升力系統,使用了鴨翼,將普通的襟副翼改成複雜的雙縫襟翼,而且還不夠,還將外側副翼增加了下垂功能,提高升力。
  而且為了應對高速降落要求,前起落架支柱做的更強壯,單輪起落架改雙輪,主起落架輪胎沒改,但是增加了胎壓,而且減震器支柱行程更長了,飛機機翼和尾翼都增加了折疊設計,這些設計增加了很多零件,而且還包括液壓折疊裝置。
  艦載機降落通過尾鉤拉鋼索停止,需要增加尾鉤和尾鉤放下和收起裝置,而且增加尾鉤後,必須將尾鉤的幾十噸拉力轉移到機身主框架上,所以還必須加強後機身,否則,一拉就斷成2節,不堪設想。
  艦載機要正常使用,和普通的陸基戰鬥機不同,必須增加另外一套海上導航裝置,這也是一大麻煩,假如沒有海上導航裝置,飛機很可能飛出去就找不到航母,而且這套導航裝置要求精度很高,而且要和陸地導航系統相容。
  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所以,艦載機價格昂貴還是有相當的道理,畢竟一分錢一分貨嘛。(作者署名:大水)
2019-05-14 08:44:33
阿楨
美軍F35C艦載機缺陷太多 中國FC31設計方案或更合理 2019-05-14 新浪軍事

  F-35為了兼顧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的需求,不得不採用十分短粗的外形,機翼也採用了較為保守的梯形翼,優化亞音速機動性。這不僅完全喪失了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速度僅有1.6馬赫。海軍F-35C增加翼展後,超音速性能惡化更為嚴重,只有1.5馬赫。
  美國海軍在淘汰掉F-14、只剩下F/A-18E/F之後,就幾乎喪失了像樣的超音速截擊能力。如果不是為了三軍通用,絕不會仍是F-35C這樣臃腫肥碩、短粗無比的外形,肯定可以騰出技術冗餘來更好地兼顧超音速飛行性能。JSF項目中還有很多跟艦載機不沾邊的性能,比如說取代A-10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也都可以剔除出去,簡化技術、節省成本,得到一種更加出色、也更加純粹的隱身艦載機。
  考慮到在F-35設計的時候,中國還沒有殲-20和航母,美國海軍不用過多考慮截擊性能,才敢聯合空軍搞出肥短的F-35C,沒想到短短幾年就時過境遷,美國海軍將來在海上勢必要面對對手隱身艦載機的威脅;但此時F-35C生米已煮成熟飯,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
  這裡也不是說F-35不好,而是說如果不考慮三軍通用,那麼空軍F-35A可以更好,海軍艦載F-35C也可以更好。事實上,美國國內眾多媒體也不止一次設想,如果美國海軍沒有加入F-35項目,而是選擇單幹,自行研製一種隱身艦載機的話,會是什麼樣?
  如果還是要把成本控制下來,不要太重太貴,最好選擇雙發中推,比如F-414的鋸齒噴口向量改進版,控制全機噸位。然後要擁有更優化的機翼設計,後掠角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搭配隱身修形的進氣道融合邊條翼,強化航母上的低速起降性能。最重要的是,雙發窄間距佈局機體空間本來就比F-35C更充裕些,蜂腰修形、流線過渡也會更加流暢,更好地減少跨、超音速飛行阻力,兼顧優化截擊能力,提高空戰能力。
  於是,這款假想中的隱身艦載機造出來之後——這不就是傳說中的中國殲-31艦載版嗎?(作者署名:烽火君)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5-14/doc-ihvhiews1775787.shtml
  相關新聞
F-35生產量上百 複合材料自動鋪絲機作用關鍵
國產複合材料自動鋪絲機研製成功 殲20/31也能下餃子了
2019-05-15 08:17:02
阿楨
殲-20與殲-31爭鋒 力拚上陸航母 2019/07/20 中時

《南華早報》2019/07/19報導,儘管社群媒體盛傳,殲-31將成為航母艦載機,但消息人士透露,離定案還早得很。一名消息人士指出,由於殲-20與殲-31各有優缺點,因此海軍還沒決定要選哪一款。現有的殲-20長22米,而成飛工程師正在打造短版「威龍」,好讓它們能使用新型彈射系統。相較之下,殲-31長僅17米左右。雖然殲-15比殲-20長了兩米,但它是部署在滑躍起飛,而不是新型彈射起飛航母上。
雖然殲-20與殲-31目前用的都是俄製或改裝的,而未來它們都會用中國自製的發動機。
中方已打造了約50架殲-15,足敷「遼寧」艦和解放軍首艘自製航母002艦所需。由於下一代航母艦載機還在研發,因此殲-15起碼還會再服役10年。

英國新航母又進水:英軍用造船業根基在坍塌 2019-07-21 新浪軍事

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在今年6月離開朴茨茅斯海軍基地進行為期五周的海上試航,但是由於該航母9日發生內部漏水問題,不得不返回基地。

打造陸下代隱形戰機 瀋飛成飛將聯手 2019/07/20 中時

據新浪軍事報導,航空報7月18日刊載了名為「航空工業瀋飛所,奮勇爭先 建功立業新時代」的文章,文中首次提到,瀋飛所(601所)將與「成飛所(611所)開展專案協同」。事實上,殲-20也是兩所共同研製的結晶。2007年成飛所拿下自製第4代戰機專案後,空軍便決定,由成飛所和瀋飛所組成國家隊,推進第4代戰機研製。
瀋飛所和成飛所是中國兩大戰機研製單位,彼此存在著競合關係。從成飛連續拿下3、4代自製產戰機研製項目,應該說在對於未來空戰發展理解、整體設計、氣動飛控,還有品質控制等許多方面已領先瀋飛所。在這種情況下,讓瀋飛所和成飛所再次攜手,應該能加速推進新一代隱形多用途戰機的研製。
2019-07-22 07:44:53
阿楨
陸國產航母配36架殲15艦載機 編制或升至旅級 2019/08/14 中時

據《新浪軍事》報導,遼寧號大約可以搭載24架殲-15戰機,首艘國產航母搭載殲-15是1.5倍。
庫茲涅佐夫號的艦載機搭載方案是20架蘇-33戰機、4架蘇-25UTG艦載教練機、15架卡-27反潛直升機、2架卡-31預警直升機。
遼寧艦搭載方案可能包括4架直-18艦載預警直升機、4架直-18反潛直升機、2架直-9搜索救援直升機,因此遼寧艦還能騰出7-10架直升機空間用來搭載殲-15接近30架並非不可能。
首艘國產航母總體設計與遼寧艦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內部結構有不少改進,主要就是取消了原設計的甲板下導彈庫,擴展了機庫空間,因此艦載機數量增加到36架也有可能。
遼寧艦的24架殲-15是一個戰鬥機飛行團編制,下轄3個大隊,而首艘國產航母36架表明由團升級到旅,此前海軍航空兵岸基部隊已經升級到航空兵旅,每個旅擁有48架飛機,下轄4個大隊,每個大隊12架飛機。
36架若以妥善率80%計算,每天約有28架處於可出動狀態。遼寧艦在最大停機區模式下每個攻擊波大約可以出動12架殲-15。國產航母飛行甲板做了改進,可出動14-15架,28架戰機可以分為2個攻擊波交替出動。以作戰半徑為1000公里計算,殲-15可以搭載2-4枚500公斤衛星導引炸彈,一次出擊可以搭載56枚,考慮到突防能力、對抗干擾等因素,即便命中率只有50%,也能擊中28個目標,打擊能力非常可觀。
2019-08-15 09:32:30
阿楨
為何美國海軍不續用F-14雄貓戰機? 2018/06/01 中時電子報

格魯曼公司(Grumman )的傑作F-14雄貓式戰鬥機(Tom Cat) 2006年全數除役,一直令航空迷難以忘懷,時至今日仍是極速最快的艦載戰機。
  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報導,美國海軍確實有點苦惱F/A-18的短航程與不夠快的極速,但是戰場環境的改變了。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的結束,前蘇聯長程反艦飛彈的威脅消失,雄貓戰機原本的作戰任務「防禦艦隊」就不再那麼必要,這型古老的戰鬥機越來越多地被用於空中優勢,但是F-14原本是一種長程攔截機。而且國防預算的削減,也使美國海軍很難繼續養護,F-14的維護成本是F/-18的2倍。
  另外就是功能性的考量,雖然F-14在後來的改進,已證明也是能勝任攻擊任務(稱為炸彈貓計畫),但是F/A-18做為多功能戰機更顯得得心應手,特別是F/A-18E超級大黃蜂的可靠性和成本效益來的更高。
  不過,隨著中國在海權上的崛起,以及俄羅斯重新推動高速反艦武器,F-14那個時代的威脅似乎重新出現。
  中國正在設計新的轟炸機與反艦巡弋飛彈,可能是轟20,或是其他的海軍戰鬥機。俄羅斯則是量產新的Tu-160轟炸機、極超音速反艦飛彈(由MiG-31攜帶),所以美國海軍將需要類似雄貓戰機那樣的性能,而目前必須由F/A-18E負責,但是如前列所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勉強執行。
  實際上,美國海軍正在研究一種或多種戰機平台,必須提供更快的速度、更長的航程,也就新一代的艦載截攔機,該計畫稱為NGAD,令人想起當年F-14雄貓與AIM-54鳳凰飛彈的搭配。
  儘管速度和航程是重中之重,但是海軍一直對匿蹤技術持懷疑態度。因此,超級大黃蜂的繼任者,在速度和射程方面可能具有類似於F-14雄貓的能力。但是雄貓迷不要想太多,以為這是雄貓21計畫的復活,畢竟F-14在氣動力外型上都是過時的。雖然未來的NGAD可能填補了F-14留下的一些空白,但它不會是另一隻雄貓。
2020-03-05 08:04:34
阿楨
美媒:中國蘇30南海飛行長達10小時 飲料和小吃搶鏡

  美國TheDrive網站2020-08-03文章,分析中國Su-30MKK戰機在南海巡邏記錄,從機組人員進入在中國南方的遂溪-南寧空軍基地等待的噴氣式飛機開始,到進行空中加油(航程可擴大到3,000多英里),再經過南沙群島的渚碧礁,然後返回基地。有趣的是,他們似乎攜帶了各種預包裝的飲料和小吃。
  中國1999年開始分兩批訂購了76架Su-30MKK,近年來,中國對Su-30MKK升級有關,Su-30MKK經常攔截美國巡邏機。
  相關新聞
美E-8C夜探廣東 陸亮蘇30回敬
解放軍11天7度闖我西南空域 專家:圖壓縮我防空縱深
累死了 CNN:去年東海攔截陸戰機675次 日負擔好大
  回應
日台防空識別區劃的過當,縮回來就好了.
飛行10小時就把南海的島礁完了個遍,要上廁所怎麼解決?
拉尿不濕裡。

印度蘇30MKI成本為何遠超中俄 印媒《歐亞時報》給出這兩個理由 2020-08-06新浪軍事

  印度政府表示,蘇-30MKI的成本較高是由於性能規格上的差異、生產規模較小以及支付技術轉讓許可證的費用等因素造成的。
  印度斯坦生產的蘇-30MKI每架約6200萬美元,比俄羅斯的蘇-30高出約2200萬美元。
  蘇-30MKI裝備更先進的以色列航電和電子對抗系統,還可搭載多種導彈,包括俄R73、R77和印度阿斯特拉和布拉莫”導彈。蘇-30MKI還裝備有推力向量發動機,因此比中國的蘇-30MKK機動性更強。
  回應
回扣至少得2000萬美元吧
  相關新聞
中印衝突搧風點火 美秀衛星照片:轟-6K和殲-16戰機出現新疆喀什機場
2020-08-07 08:47:17
阿楨
中國新一代艦載機要上艦了 殲15還有用嗎? 2020-08-06 觀察者網

  殲-31將不是殲-15的替換,而是補充。殲-15還有大用呢。
  在制空作戰中,殲-31、殲-15可以構成某種口袋陣,大量攜帶中遠端空對空導彈的殲-15在口袋底構成阻擊線。殲-31在口袋側構成伏擊線,利用隱身優勢探明敵情,通風報信並狙擊,而殲-15則在袋底用密集火力阻擊。口袋陣只是一個形式,可以根據需要很容易地變化成L形陣等其他陣形,甚至戰列艦時代的T字陣。
  這樣的伏擊與阻擊的結合對非隱身的對手是致命的,隱身對手也不便貿然沖進去。即使隱身對手溜過殲-31的伏擊線,也有被抄後路的顧慮。也可以用非隱身的殲-15前出作為誘餌,把對手引入肥鶻的伏擊圈。
  在對地反艦攻擊時,同樣可以靈活配置。如果對手擁有隱身戰機,或者強大防空體系,殲-31依靠隱身和自護航能力,擔任主攻,殲-15殿后,擔任空戰掩護並提供遠端火力支援,或者掩護撤退。如果對手只有非隱身戰鬥機,或者相對容易對付的防空體系,則利用殲-31開道,隱身突入,掃清障礙,然後轉入空中掩護,伏擊和攔截前來干預的對方戰機;殲-15則作為炸彈卡車,這樣可以極大地增加武器攜帶種類和使用範圍。
  這樣的組合實際上是與美國海軍的F-18E和F-35C組合對標的。
  但如果說殲-31相當於雙發的F-35C,那麼殲-15比F-18E更大、更重,速度、機動性、航程更加優秀,有更大的機內空間,搭載更先進的電子設備的潛力也更大,以補償隱身方面的不足。最新的F-18E Block 3的電子設備能力與F-35C不相上下。
  殲-15的機體還很新,還有大量剩餘壽命,值得考慮對電子設備進行深度升級,重點在LPI/LPD的主動電掃雷達、資料鏈和電子戰系統。在做不到外形隱身的時候,達到一定程度的信號隱身。
  回應
何來的不能滿油滿載!其實遼寧艦有二個近點一個遠點起飛,近點105米,遠點195米,全長304米,平時都是近點105米起飛,起飛30噸時也僅需要120米助跑。空空導彈掛10枚也就1噸多,滿油以9噸多,加空重18噸,也就30噸。至於滿載34噸起飛,遠點起飛也木有問題!殲16最大載彈量達12噸。艦載的殲15S還沒成功,艦載機著艦是加速的,用阻攔索攔截,滿掛著艦很危險,導彈又不能扔掉。殲20被彈倉限制,只能掛6枚空空導彈,是不是就沒有戰鬥力?滿載降低了推重比,會降低了航程和空戰能力。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8-06/doc-iivhvpwx9447175.shtml
2020-08-07 08:52:00
阿楨
台軍2000枚毒刺導彈對我軍威脅有多大?時代已經變了 2020-12-21 環球時報

  在過去幾十年裡,可擕式防空導彈取得最大戰果的地方就在阿富汗。1979到1989年,蘇聯在阿富汗上至少損失了333架直升機和118架其他飛機。其中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毒刺”打下的。
  但之後,可擕式防空導彈再也沒有取得過如此輝煌的戰果。原因有幾:
  1。現代直升機普遍採用了發動機排氣口紅外抑制裝置,再加上紅外誘餌和紅外告警裝置。
  2。毒刺最大射高3800米,最大射程4800米。但實戰中有效射高3000米左右。
  3。從最近的亞阿的納卡衝突可以看出,無人機將在未來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中大型無人機在三四千米之上飛行,可以從容用機載武器對地面目標進行“點名”。而小型的自殺式無人機,紅外輻射小,目標也小,很難被發現,就是被發現了也不好打,打下來也沒關係,成本很低。
  解放臺灣的過程首先是“東風洗地”(楨:? 遠程火箭炮!) ,中國無人機十分強大,大批無人機24小時盤旋“點名”的場景,也許會有個別偷襲成功,但總體上不會給解放軍造成多大麻煩。

美媒CNN:台軍自製潛艇能阻擋解放軍數十年 2020-12-21 環球網

大陸專家表示,該報導鼓吹臺灣潛艇的“優勢”實在過了頭,如果臺灣區區8艘常規潛艇就如此‘了得’,那美國海軍應對解放軍潛艇時,為何還要拼命打造由近70艘核動力潛艇呢?”

殲15網路圖片罕見展示"野獸模式" 疑似掛10枚導彈亮相 2020-12-21 新浪軍事

  估算下來,這架殲-15的外部武器掛載已達4.5噸左右,雖然還未達6.5噸最大載彈量限制(參考蘇-33公開資料),但已頗為驚人。
  蘇-33在105米長的短起點以27噸起飛,內油5.7噸,作戰半徑660公里,滯空時間2.5小時。蘇-33在195米長的長起飛點以32噸起飛,9.3內油,1220公里作戰半徑和近5小時滯空時間。

共軍山東艦穿台海 綠委籲中:不要窮兵黷武 2020-12-20 台視新聞
  回應
買那麼多美國武器就不窮兵黷武了?
綠委不怕!我們的軍頭已經進入衡山指揮所
綠委又來轉移萊豬焦點
航母殺手塔江艦/雄三何在?
快喊美國爹來啊
美國可以穿越,共軍不可以穿越?這是哪國的法?
航母編隊通過臺灣海峽早已實現常態化,臺灣拿來做大內宣恐嚇自己的人民
2020-12-23 06:40:49
阿楨
印度蘇30MKI為何落後於殲16 實力不濟只能啃老本 2021-03-12 新浪軍事

  蘇27是一款有著眾多的衍生型號和改進型。
  殲16使用了大量的新型材料,同時在氣動佈局的細節上,做出了修改。這一系列的舉措就換來了隱身性能提高,空重降低。另外,殲16戰機的航電系統也做出了升級,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普及,使我們掌握了對四代半戰機深度改進的核心,這些都是過去蘇系戰機所匱乏的。到目前為止,俄羅斯的航電工業和材料研發能力還是落後於我們,最新的蘇35S在中國空軍內部的對抗中一敗塗地,就是最好的證明。
  與之對立的是,蘇30MKI在印度空軍內的道路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雖然仍在生產,然後不斷地誇大蘇30MKI向量噴管的作用。但實際上,印度在新機採購上選擇了法國的陣風。
  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一流軍事強國的升級程度是大刀闊斧似的,殲16從最初的殲11B戰機基礎上衍生到這一地步,連機身材料,內部航電都予以了更換,只有這樣的舉措,才能保證戰力的巨大提升。而印俄,拿不出這樣的實力和毅力,更願意躺在功勞薄上,啃老本。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3-12/doc-ikkntiak9432350.shtml
2021-03-13 08:18:28
阿楨
超級大黃蜂賣不出去 印度想拿來對付大陸 2021/08/09 中時

雖然F/A-18E/F「超級大黃蜂」(Super Hornet)戰機產量雖然超過600架,但實際使用的國家卻不多,連最大客戶美國海軍都已表示不想再買新機;不過為與中國爭奪制海權,《歐亞時報》指出,在印度自製航艦「維克蘭號」(IAC-1)即將服役之下,該國海軍可能成為超級大黃蜂的新買家。不過超級大黃蜂並非穩操勝券,包括法國海軍「飆風M型」(Rafale M)、印度海軍MiG-29K,以及印度自行開發中的TEDBF,都是其有力競爭對手。
  相關新聞資料
殲15為什被F/A18超級大黃蜂秒殺!
不想再買超級大黃蜂 美海軍:對付不了中俄
  回應
美國:超級大黃蜂,可賣給台灣,順便要他們多吃點萊豬
  相關新聞資料
美國南方司令部2021/08/09表示,將協助阿根廷取得西方世界製造的戰機,「梟龍」軍售案再遇危機。
  回應
阿根廷要有點智商都不會買西方戰機。馬島戰爭還沒被法國坑怕嗎?
2021-08-09 08:08:33
阿楨
超級大黃蜂再遭重擊 未來更無力對抗大陸 2021/08/28 中時

新聞網站「The Drive」25日報導,在成本、作業時程和實際表現的考量下,美海軍已取消在F/A-18E/F配備適型油箱(CFT)的計畫;該設備是F/A-18E/F第3批次(Block 3)的關鍵能力之一,能讓其航程增加約120海裡(約222公里),以對抗中國等對手的長程反艦武器。波音強調,芬蘭、加拿大等潛在出口客戶仍能採購F/A-18E/F。
  相關新聞
不想再買超級大黃蜂 美海軍:對付不了中俄
超級大黃蜂賣不出去 印度想拿來對付大陸
  回應
殲15推力非常大、推重比高,能短場起飛。F-18推力低、機翼小、必需靠彈射器,印度航母沒有彈射!
F-18雷達電戰系統沒比殲15先進,是美不肯再買F-18主因!呆完笑ㄟ以為裝備AESA雷達的F-16V天下無敵,卻不知大陸早在十幾年前就換裝AESA,甚至外銷廉價JF-17都裝!更可笑是呆完笑ㄟ以為大陸戰機非用台積電代工的消費電子用晶片,卻不知軍用、太空用、超級電腦用晶片完全不同!以AESA來說,需微波高頻晶片,台灣沒能力生產,大陸是最大生產國!

英航母上的F35B戰力 將被以色列F35吊打 2021-08-25 軍迷圈

  F-35I是專為以色列定制的,還計畫增加外部油箱,能打擊2500公里外的伊朗。由於F-35最初並未設計用於掛載額外的副油箱,可能導致的機體疲勞。
  以還可以使用F-35上高度機密的任務控制系統和軟體,使用以自己的航空電子設備,以一直很喜歡將自己的航空電子設備與外國戰機進行融合。此外F-35I內部燃料容量也更大,達到了8380公斤。
  儘管F-35B在發動機、雷達、速度和航空電子設備方面遠遠優於AV-8B(英國鷂式),但與F-35A和F-35C(艦載型)相比,整體性能上仍然落後。

日本想用F22+F35技術對抗殲20 但要等15年 2021-08-25

  2021年7月,美批准出口日本105架230億美元F-35,數量到達147架,成為F-35的最大海外客戶。
  F-35的局限性
  F-35只能在其內部武器艙內攜帶4枚導彈,日本希望通過融合F-22和F-35技術,將耗資480億美元開發雙引擎F-3能帶6枚,和F-35形成高-低互補,將取代空自老舊的F-2和F-15J。原型預計2024年,首架量產2030年,2035年正式服役。
2021-08-28 08:47:05
阿楨
中國隱身戰機取得接連突破 艦載機的好消息也來了 2021-10-29 環球網

  在9月的珠海航展上,殲-15和FC-31的總設計師孫聰曾表示:“大家不用著急,可以再等等,應該在今年,大家就能看到下一代航母艦載機的好消息了。”
  於是,外媒10月29日開始瘋傳中國隱形航母艦載機原型機成功首飛的消息。
  美國“動力”網站29日稱,一架漆著藍綠色底漆的中國隱形原型機當天被拍到在空中飛行,外形與之前公開的FC-31非常類似,但細節處有多處改進,包括機翼採用了可折疊設計、前起落架具備彈射器牽引杆、機首下方配備類似美國F-35的光電瞄準系統(EOTS),以及重新設計的座艙罩等。
  英國《飛行國際》網站29日稱, 10月27日出現的兩座版殲-20隱形戰鬥機的照片和視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兩座隱形戰鬥機的國家。
  報導稱,中國一直傳聞正在FC-31機的基礎上開發用於新型航母的艦載機,它的模型不久前還出現在中國武漢航母測試平臺的“甲板”上。FC-31原型機於2012年首飛,並多次向國際市場推銷,但沒有獲得訂單。第二架FC-31於2016年首飛,它可能由國產WS-13E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取代了早先使用的俄制RD-93發動機。這次出現的艦載型號在FC-31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空氣動力學方面改進,包括重新設計的垂直尾翼、更少棱角的整體外觀和更光潔的表面。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1-10-29/doc-iktzqtyu4334937.shtml
2021-10-31 09:14:08
阿楨
國產五代艦載機外形與FC-31相似?設計理念截然不同! 2021-10-31 觀察者網 王世純

  在航母電磁彈射器最大彈射起飛重量有限的情況下,一切艦載機的指標都要向重量和尺寸妥協,最大起飛重量過大的殲-20顯然就不在選擇範圍之內,更加成熟FC-31構型演化為艦載機專項的21號工程,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從FC-31第一款驗證機開始,如何在有限的空間、氣動外形、有限的發動機推力下提高機內容積和大幅度進行結構減重,提高艦載機升力和減租,就成了整個海五代項目的發展脈絡。
  雖然F-35看起來沿用了FC-31,但明顯胖了一圈。細節上,在機翼後緣、機頭形面、隆起的座艙後部、DSI進氣道唇口形面乃至整個機身方面,都有了較大變化。這是合理的,需要容納更多的電子設備,還需要為艦載需求重新設計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
  根據航空學報論文,海五代的原型機機翼後緣變得更為飽滿並且由平滑過渡變為反彎設計,目的是改善低速氣動效率,滿足艦載起降性能需求。為了減阻,座艙風擋前的過渡段變得更加平順;座艙後部隆起,可以使前機身座艙之後膨脹波強度降低;在DSI進氣道唇口形面等地方也作了相應的減阻處理。實現了10%的氣動減阻增益。
  在滿足升力和減阻以後,另一是減重: 鋁合金加強框-翼梁整體件設計/製造一體化方法,比傳統鈦合金框梁組合結構,零件減少一半,減重超過1/3,從而大幅減輕結構重量,增加裝載燃油,進一步保障了飛機推比和作戰半徑。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1-10-31/doc-iktzqtyu4555172.shtml

不演了 美高官承認日「出雲號」是航空母艦 2021/10/28 中時

美國海軍部長戴杜羅(Carlos Del Toro)近期結束日本訪問,並將已完成部分F-35B戰機運用改裝的海上自衛隊「出雲號」直升機護衛艦(DDH-183),直接在推特貼文中稱為「日本航空母艦」,毫不顧忌日本政府為減輕違憲疑慮和周邊國家反感,持續避免將該級艦稱為航空母艦的宣傳策略。
  回應
狡詐的日本,從未放棄軍國主義的大夢。
  相關新聞
美日航母南海聯演 陸4艦迫近監控
2021-11-01 07:46:23
阿楨
中國徹底吃透了蘇-27嗎,青出於藍勝於藍,蘇霍伊王牌在中國!

2021年珠海航展,殲-16D電戰機公開亮相,是有史以來改裝性能最好的蘇-27血統戰機。
上世紀90年代,我國一共從俄羅斯引進了三批78架蘇-27,其中38架蘇-27SK單座,40架蘇-27UBK雙座。另外還進口100架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還自行組裝了大約70架殲-11A。隨後,中國以蘇-27為基礎升級的改進型號殲-11B和雙座的殲-11BS、殲-11D、殲-16等戰機。後中國又在蘇-33艦載機T-10K-3基礎上發展出殲-15艦載戰機。
蘇-35S取消機背大型減速板,可以靈活操縱襟翼、副翼、垂尾等控制台,節約的空間可安裝機內油箱,蘇-35S的內油量高達11500千克,比蘇-27多22%,而殲-16則仍保留大型減速板。
中國在改進蘇-27時,強調航電水準和武器,綜合戰力要超過蘇-35/蘇-30SM,殲-16配備了國產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而蘇-35還是“雪豹-E”NO35無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一討論軍事就習慣于去黑某些廠和所,我堅決反對 2021-11-02

早在2012年討論基於鶻鷹發展而來的中型四代機能否裝備部隊時,就是有一個不斷黑沈飛和601所的人跟在我屁股後面罵我,不得已我才說要打賭。2021年海四首飛,2017的打賭限定與立項時間相差並不大。不過,今天我看到一些人仍然是那種亂黑,真的讓我瞧不起這些人。
  相關新聞
國產五代艦載機外形與FC-31相似?設計理念截然不同! 2021-10-31 觀察者網 王世純
2021-11-06 09:31:5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