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20 06:06:12| 人氣1,102|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嗜書癮君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湯姆.羅勃《嗜書癮君子》(邊城,2006)第四章<書籍簡史>簡直不能與《書籍的歷史》或《印刷書的誕生》比。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66265/20070322100819/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108/20060420065455/

<書籍簡史>根本是一「歪」史,那能與人家「正」史比,甚連《放屁史》《髒話史》也不能比,頂多類似《挖鼻史》的下文: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12/20060209075617/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6440447/20070517073208/

原以為《挖鼻史》(三言社,2005)和前評《放屁史》類似,是本介紹西方挖鼻屎的史書,不料真是本《挖鼻屎》的歪書,化名加州聖鼻毛大學胡彈教授的歪文與海恩的歪畫而已。
別老嚐又臭又長的「史」,誰規定拉「屎」一定要長條狀結構了?後現代的史觀可是一沱一沱的解構!
可《挖鼻史》也未免太會掰了,你看看首章<一部被壓抑的挖鼻史>是如何解放男性的?它仿女性主義的女性解放運動史,假設原始「男人就會挖鼻屎(但女人從不承認自己會挖鼻屎)」(作者掰了個考古出土古埃及木乃伊以食指挖鼻屎的插圖故事),但從古希臘羅馬開始便遭禁,作者將英法美等國的民主革命史改編成爭取挖鼻屎的天賦人權鬥爭史,甚至說「隨著蘇聯解體,其他國家也才對蘇聯威權統治下,挖摳掏摸如何盛行,有更進一步了解……我們不免期望,不久之後,中國大陸會師法蘇聯……想想看!逾十億人口獲得解放、擺脫束縛,終於能夠釋放出多年來的鬱積,縱情大挖特挖。」(p.28)
這簡直是門「挖鼻屎政治學史」!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96/20060410063637/

是嗎?那湯姆.羅勃的<書籍簡史>就可算是部「暢銷書反諷史」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282/20061008072435/

湯姆.羅勃太概與書商有仇,不然怎會在《嗜書癮君子》首章<患者自白>以幽默的筆調揭露其黑暗面,訴說書癮如何耗盡他的家財、損及健康、斷絕人際交往呢?

黑色幽默罷了,湯姆.羅勃雖是個嗜書癮君子。但也靠著在波特蘭、緬因、聖地牙哥的報館工作,以及在丹佛擔任編輯與自由撰稿人賺來的錢來買書。

別八卦了,來看《嗜書癮君子》的各章大意吧:

第二章 病症剖析。
嗜書癮君子有以下主要病症(特徵):兩眼昏花(長期長時間用眼)、不修邊幅(寧可把握時間看書而懶得打理門面)、居住環境小(因為空間全留給了書)、生活品質差(對於買書慷慨大方,其他花費則非常小氣)、找藉口逃避並合理化自己的買書行為(心存罪惡感但打死不認)、嗜書癮君子畢生奉行的座右銘是:「寧可餓肚皮也要買書,寧可買書也不願添購衣物.」因此之故,嗜書癮患者常招來旁人的異樣眼光,甚至被視為異類,連帶也使其人際關係、男女交往等受到嚴重影響,除非你和他是同一國的,不然你們很難和平共處同一個屋簷下.
第五章 書癡乎?愛書人乎?
嗜書癮君子又分成兩大族類:書癡和愛書人.但兩者長久以來都處在對立的狀態下,互看不爽.其根本的原因是,愛書人打從心底欣賞書的質,而書癡只知用手掂書的量,前者買書精挑細選喜惡分明,對書本的內容念茲在茲;後者買書唯數是尊、注重皮相,卻從來看也不看一眼自己買的書,例如:18世紀法國藏書家波拉擁有佔滿7棟屋子,為數60萬至80萬本之間的藏書,他壓根不曉得自己擁有哪些書.不過兩者之間也有少數幾個例外的,比如19世紀英國藏 家李察.賀伯除了買一屋子書外也會閱讀,其畢生精力都花在研究書本學問這件事上頭,而且對書本有著異乎常人的執著,同一本書非買2、3本不可,去世時,為數20萬至30萬的藏書佔滿了8棟屋子,遍及英國和歐陸各地.
第六章 收藏癡
收藏癡算是書癡的近親,想當此族類的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為了能夠通曉各類書籍,首先必須要飽讀詩書、機關算盡,還要上知天文ˋ下知地理.要將某珍本書據為己有,隨時要有縮衣節食慷慨赴義的崇高精神.一旦鎖定某本書,馬上就要有一擲千金面不改色的氣魄才行.除此之外,收藏癡對於收藏書籍的標準也很講究:書以「稀」為貴、唯書「品相」是問、百書「首版」為先,夢幻三書品:「簽名」書、「落款」本與「題字」本、「訛誤」至上.
第七章 旁症博癮書癡
還有其他比較誇張的遠親:無可救藥的讀癮(好讀書不求甚解)、鎮日魂不守舍的守書奴(貪得無厭不斷買書)、孜孜不倦的學究(一味鑽研高深學問)、愛書至死的葬書狂(把書本帶進棺材)、慘絕人寰的書劊子手(毀書不倦)、不可理喻的書「吃」(吃書、啃書).
第八章 僞癮君子
與嗜書癮君子成反比的是偽癮君子,這種人可能家中沒擺多少「像樣」的書,卻愛打腫臉充胖子,向旁人裝出一副自己學富五車的樣子,是最等而下之的族類,但羅勃主張每個人有時都會碰到有感學識使不上力的情況,因此學習如何當個偽癮君子也是很重要的,就算不能學得精,至少也要裝得像.家中書籍如何擺放?該擺哪些書?書籤要分布在哪種書上頭?與人談論書籍時話要怎麼說?當你身處書店中要表現出何種姿態?逛書店時手上要拿什麼樣的書逛大街?如何向書店人員偽裝自己是作家?這些都是學問中的學問.
第九章 什麽人買什麽書
 “控制消費總額上限”型。 “控制單價成本”型。 “反正便宜絕不會吃虧”型。 “打落牙齒和血吞”型。 “不上長城非好漢”型。 “見風轉舵”型與“身先士卒、一馬當先”並發症。 “衆人皆醉我也醉”型。 “雖千萬人吾往矣”或“早別人一步洞燭先機”型。 “有志堪勵直須勵”型。
第十一章 閱讀百態
進餐用膳。如廁出恭。臥榻就寢。行進移動。工作辦公。置身非癮君子家中。
羅勃在第三章還提供了「成癮評量表」,供愛書諸君自行檢視嗜書癮到何種程度.以及跟你分享他心目中的夢幻書店須具備什麼條件,縱使他知道這樣的地方永遠不可能會存在.
此外還教你如何解決一些對愛書人來說至關緊要的問題:在何種情況(比如上班時間)下如何展讀手上的書?(<閱讀百態>);如何防止心愛的書被一借不還?(<借、不借,學問大>);如何攜書入家門而不被家人發現?萬一被發現應有何種說辭?(<患者自白>);在本書的後話中,羅勃也對即將來臨的數位時代對書籍的生產,以及取得方式所帶來的若干問題(<後話>),做了一番探討,並對此提出他個人獨到的觀點.

台長: 阿楨
人氣(1,102) | 回應(1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我的藏書票之愛》
此分類上一篇:《如何讀西方正典》

收藏癡書癡僞癮
CEO的藏書和讀書

‧聯合文學 2007/09/28奈特的學習,與Nike吃香亞洲有無直接關連?蘋果電腦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堪稱知識科技點子王,最近賣了藏書。脫手以前,據云對十八世紀英國神祕派詩人布雷克(William Blake)「興趣無窮」。【文/彭淮棟】

筆者忝占《聯合文學》寶地一角,美其名曰「注視國際文壇」,頗犯「假象過大」之忌,其實真正眼觀天下而熟諳國際文壇,復能妙筆論介的方家何可言少,並無區 區弄斧之地,半年來所賣文章,不過掇拾國際媒體報導之見諸中文報章或網路者,觀覽之餘,惜其好題壞作或大事輕描,手癢補漏或續貂而已。
眼前復有一例,是《國際前鋒論壇報》文化版七月下旬一篇文章〈執行長:由其藏書觀其人〉,談歐美幾位企業名人如何愛書或讀書。憶及袁中郎〈黃生借書說〉有 言:「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淺見覺得〈執〉文頗有一點意思,這裡介紹一 下。
報導以摩里茲(Michael Moritz)開頭。摩里茲是美國創投資本家,是當今美國首要創投集團「紅木」成員,巨眼識才,洞灼商機,先後資助雅虎、Google、YouTube及 PayPal起家,如今坐擁十五億美元身家。這麼一個人,天生應該和當紅媒體最搭軋吧?結果他日夕縈心的是舊媒體的核心象徵:書。他在舊金山灣區的大宅整 個是一座萬卷樓。盈牆堆案,舉目盡書,妻子戲稱他是「書中伊美黛」,方之以伊美黛之戀鞋,其書癖可知。據他自言:「一本書只要進了我們家,就在我們生活裡 永保一席之地。我從來一卷一帙不忍捨,於是他們像沉積物般累積起來。」
文中未提摩里茲是否特嗜異書,因此他或非如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婦「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然觀其自道「日就月將,漸益堆積」,確是「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執〉文作者Harriet Rubin是美國知名出版人兼作家,此文明顯做了不少功課,她下一按語,點題甚精:「認真的領導者而兼為認真讀書人者,其個人藏書旨在增益思考,初非從中採擷爭鋒角勝之道。」事涉讀書之道與讀書之用,人各盡妙。
他們守護這些藏書,有時嚴如禁臠,以至性生活、資產數目皆不畏人言,而書樓極祕不宣。運動產品大廠Nike創辦人奈特(Phil Knight),在公司總部辦公室背後另設天地,凡人得入洞府,須脫鞋如入清真寺,而且非但足下清淨,還得低眉頂禮:來至此中,天花板壓低,氣氛私密,只 有一種態度是恰當的:畢恭畢敬。
奈特並非托大之輩,此中所藏是何等書籍,要他人如此對待其藏書?亞洲的歷史、藝術與詩。這些書也不是藏而不讀的清供。奈特已非Nike執行長,但他說:「這個書房當然還在。我永遠在學習。」
奈特的學習,與Nike吃香亞洲有無直接關連?蘋果電腦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堪稱知識科技點子王,最近賣了藏書。脫手以前,據云對十八世紀英國神祕派詩人布雷克(William Blake)「興趣無窮」。喬布斯每有創意,輒喜神祕其事,蘋果產品Pixar,以及最近令消費者中風狂走,有「天機」之稱的iPhone,靈感起源與喬 布斯的布雷克癖關係如何,有待好事史家追索。
美國醫學會(AMA)一個部門的執行長里奇(David Leach)說,執行長級人物,學習有一要義,此即「勿師汝師,師汝師之師」。這是讀書的擒王論,里奇自己師其師之師,卒至師及西方思想開山宗師:他有個 退藏之所,是北卡羅來納州一處森林小木屋,屋中堆滿亞里斯多德著作。
此亦所以識得里奇藏書讀書之道的執行長,書房裡看不見一般專講畫謀致富,擴大市占率的工商暢銷書。摩里茲說,他讀書如修營養學,不專主一味,且所讀小說多 於非小說。他極少讀企業書籍,例外也有,是Intel創辦人Andy Grove的名著《游向彼岸》Swimming Across,此書談的主要非經商營業,而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必須具備的情緒底子。勞倫斯(T.E. Lawrence)那本《智慧七柱》,摩里茲隔時一讀再讀,「這是講勇為、敢做的精美抒情之作,寫一個人如何周旋於陌生奇境,如何發揮想像」。食古能化, 是真知讀書者。
Rubin套了一個醫學字眼,形容權勢人物的藏書向來是可以用以觀察其權力的「組織切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枕籍羅馬史家之作,還親自翻譯其中許多篇什,以精其營構帝國之策。她更有一本法文版馬基維利《君王論》,這本權謀經典高論如何傾人之國與保己之權,非但朝中只有她通法文,她還一 心確保獨享獨見之明,將此寶笈藏之寢室,專櫃深鎖。
邱吉爾以救國功臣之尊,一九四五年敗選失權,他退藏書房療傷,韜光六年,還朝執政。
慈善企業家兼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Michael Milken)專看伽利略傳,凡以伽俐略為主題的劇本、小說與論文,無不傾力蒐羅。伽俐略因其真知繫獄,而歷史還其公道。屈於一時而伸於千秋,米爾肯可是心有戚戚?
自幼跨科技遍閱哲學、科學、歷史、文學,「於書無所不觀」的信用卡之父霍克(Dee Hock),一九七六年鎔老子哲學、亞當斯密經濟學、傑佛遜民主信念於一爐,創辦Visa公司,在Visa幾乎成為全球貨幣之後,一九八四年離開商界,飄然遠引,在加州巴沙的納山頂豪宅增建二千坪的書房,埋首書海,沉潛六年,提出驚動世界的全新組織理念,並結合chaos與order二字,自鑄新詞「亂序」(chaordic)描述他從Visa以來與日俱精的未來組織模型。
我們說「萬物皆備於我」,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曾說,人求知無窮,以及累積書籍,是因為心想天下必有一書,「萬書備於此卷」。又如江湖盛傳,有一祕笈盡含天下武學之要。霍克認為有一本詩 集盡括他所讀一切書的精義,是奧瑪開嚴的《魯拜集》,他置諸座右,每日必讀。
據Rubin觀察,愛詩的CEO不在少數。哈曼(Sidney Harman)專營豪華汽車、劇院、機場的音響系統,他有三窟,在華府、加州威尼斯、科羅拉多州艾斯本,三窟都闢書樓,又常囑咐部屬,要從詩人裡物色經 理。多年求不得,哈曼於是自己當詩人經理,職場言論出古入今,莎翁、丁尼生、亞瑟米勒《推銷員之死》、卡謬《異鄉人》,隨手援引。他說:「詩人是富於原創 性的系統思考者,最複雜的環境,他們都能看出取精用簡之道。」
哈曼也讀小說,近兩年來E.L.Doctorow的《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從不離手,緩讀細琢,出門必攜。他說:「我讀的一切,科學、詩、政治學、小說,都有用益。對知識論和學習,我始終興趣盎然。我那些書幫我在事業上發 展出一種有批判精神的思考方式。我的藏書裡俯拾即是我可以倚為奧援的東西。」
奧美環球廣告集團(Ogilvy &Mather)董事長兼CEO雪莉拉瑟璐絲說,她和丈夫搬新家,是一棟一七四○年建的房子,進門赫見一間空蕩的大書房和一具地板到天花板的梯子,心想何年 何月才能塞滿偌大空間,誰知沒多久就增蓋一間書樓:「我每讀一本書,都留下來,成為我身心一部分。」她說,身為全球公司的領導人,她成為胃口無底的讀者,關於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問題的書,無一不讀,「我為讀者的樂趣而讀書,並且從中尋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不同角度」。廣告大師奧格威(David Ogilvy)有句名言,廣告是個浩大的場域,萬事萬物在這裡無不有其用場,拉瑟璐絲說,「於是我什麼都讀」。
談過企業CEO讀書,收尾提一位政治CEO。柯林頓有人說是美國史上讀書最多的總統。一九九八年,他在白宮招待文化圈,哈佛大學人文教授葛林布拉特 (Stephen Greenblatt)陪當時的美國桂冠詩人品斯基(Robert Pinsky)同往。柯林頓致詞,說他和詩的最早接觸是初中時代教師要同學熟記莎翁悲劇《馬克白》,馬克白昧於野心和權力而自作孽,柯林頓打趣說,他的政 治興趣以此劇起始,不似吉兆。
葛林布拉特去年在《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寫一篇談權力的長文,以此往事起首。在場眾人依序與柯林頓握手寒暄,葛林布拉特握手之際請教柯林頓,認不認為馬克白其人「野心包天,強迫症一般 做他心知政治上和道德上都會肇禍的事」,柯林頓答道,「我想,《馬克白》寫一個人將包天野心用在一個有虧倫理的目的上,是偉大之作」。
總統而能深談莎劇,葛林布拉特聞其見解,興趣油生,問柯林頓還記不記得當年所背內容,柯林頓還握著葛林布拉特的手,當眾肆口背出這麼一段:
If it were done, when `tis done, then `twere well It were done quickly:if th`assassination Could trammel up the consequence, and catch With his surcease success;that but this blow Might be the be-all and the end-all -here, But here, upon this bank and shoal of time, We`d jump the life to come. -But in these cases, We still have judgment here;that we but teach Bloody instructions, which, being taught, return To plague th`inventor……
柯林頓背至此處,微笑而止。語見《馬克白》I.7.1-10,是馬克白弒君前的獨白,葛林布拉特說,他察其所安,心照不宣,自己在腦子裡續完這段名文,就 是馬克白自知野心難制,但預見自己到頭可能像騎士跳越障礙,一躍過高,雖然過關,卻失蹄墜地。這整段文字,筆者不敢妄譯,藏拙為是,煩請讀者自取中譯本查看。
當時柯林頓和白宮實習生陸文斯基的口交醜聞在華府已滿城風雨,最後以國會通過彈劾柯林頓收場。柯林頓以一國之CEO,精熟《馬克白》若此,仍如強迫症般幹那件政治上、道德上的禍事,而又自知此事倫理有虧。讀書和做人行事的關係,端的複雜。
作者簡介
彭淮棟,一九五三年生,新竹縣竹東鎮人,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肄業,現任報社編譯。譯有薩依德《鄉關何處》、以撒‧柏林《現實意識》等書。
2007-11-20 07:44:11
版主回應
遭隔著語言障礙的文學電影─《我的瘋狂書迷》 文:葉伶芳

一個來自布爾喬亞階級的四十歲女作家,寫過兩本不算暢銷的小說,有一天突然陷入憂鬱,覺得人生乏味之餘,不但放棄寫作,也把同居男友趕走了。就在她人生最低潮的時刻,突然出現了一位年輕的瘋狂書迷…。
《我的瘋狂書迷》是一部門檻很高的法國電影,它的高門檻在於對白的意境飽含文學典故,俏皮、幽默又引經據典,難怪它在巴黎獲得影評及藝文人士極高的讚揚。
只可惜文化與文化之間,往往隔著語言的障礙。對於必須靠著對白觀賞法國電影的觀眾,加上文學典故的難以翻譯,本片的緩慢節奏可能會讓人難以進入,而難以領略故事的幽微。
我家先生常說,法國電影的原型是舞台劇,劇戲的靈魂和魅力泰半來自於對白,因此法國電影通常在對白部份用力很深;相對的,就會比較缺乏「動作」(action)。想來確有幾分道理。
這部電影的故事,是敘述一個來自布爾喬亞階級的四十歲女作家,寫過兩本不算暢銷的小說,有一天突然陷入憂鬱,覺得人生乏味之餘,不但放棄寫作,也把同居男友趕走了。
就在她人生最低潮的時刻,突然出現了一位年輕的瘋狂書迷,她仰慕女作家,希望女作家能繼續提筆寫作,並以她為創作題材。小書迷為了達到目標,不惜跟蹤她,窺探她的隱私,入侵她的生活,還循線找到作家的前男友,並居中牽線試圖讓兩人復合。
就在作家與小書迷衝突連連的互動之中,作家慢慢地對人生恢復了知覺,也開始嘗試提筆寫作,然而這時,小書迷卻慢慢離她而去…。
由於故事的主人翁是個出身中上階級的作家,她的同居男友自然不可能是胸無點墨的阿貓阿狗,她的瘋狂書迷顯然也是個文藝少女,在這樣的文學氛圍裡,他們的對話自然引經據典,充滿精英色彩,而不是阿貓阿狗用來交代劇情的白話文。
可惜越是引經據典的對白,就越是難以翻譯,除非女作家打開筆電,在螢幕上打出第一行字的時候,你一眼就能看出那是波特萊爾的詩句,否則在相對較缺乏action的緩慢節奏裡,觀眾可能覺得坐在五里雲霧之中,難以領略全片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飾演女作家的齊雅拉馬斯楚安尼,是義大利前天王巨星馬塞羅馬斯楚安尼和法國天后凱瑟琳丹妮芙的女兒,本片幾乎就是由她撐起來,這位陷入生命低潮的女作家由她演來,真是入木三分。
對於那些法文造詣極佳的法國文化迷,我會給予本片四顆星的評價,值得一看;對於那些只能依靠字幕理解劇情的觀眾,我只能給予三顆半星的評價,畢竟,語言的障礙有時真的難以穿越。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52&eid=v252109
2010-01-01 12:17:56
草蝦
被世人約定成俗地解釋為
分析 探討 紀錄 或表現某種議題或是形式的書
總算也可以成為被分析 探討 紀錄 或表現的主體

書當然也有本身的靈魂(形而上學)囉~
要不怎會讓嗜書癮君子如此無怨無悔
2007-11-20 09:58:15
版主回應
如從形上學的Meta(後設)-physics(物理學)語源分析
那論書之書也是種很會令人上癮的形上書
2007-11-21 07:22:36
24小時書店
書店24小時不打烊 夜貓子好去處>華視08-04-04

  台中的夜貓子有福了,因為台中市終於開設了第一間二十四小時書店,地點就在熱鬧一中商圈,強調不打烊的服務,讓喜歡閱讀的民眾相當高興!
  原本車來車往熱鬧的一中商圈,過了半夜十二點,馬上變樣。冷冷清清的街道,一間招牌還亮著的書店,特別顯眼。
  員工熱情招呼,走進一看,上百坪的書店,還真不少夜貓子,看看牆上的時鐘已經十二點多了,有學生穿著制服坐在地上看書,有人戴著安全帽,看得渾然忘我,還有人穿著拖鞋就來了。半夜看書,民眾似乎看得特別起勁,最辛苦的就是服務員,從晚上九點上班到隔天早上八點,只好放搖滾樂提神。
   這是台中第一間不打烊的書店,業者說不計成本,純粹做口碑,讓睡不著的民眾,多了去處。(記者詹季燁 張春峰報導)
2008-04-05 13:24:24
圖博館
讀書誤我又一年 2016.8.12馮唐

  2002年的讀書讓我更加懷疑讀書的意義,感覺上比寫書更加荒誕。寫書至少反映自戀,至少意淫,至少宣洩。讀書好像聽房,心理陰暗而沒有新意。2002年的讀書,聽到的聲音嘹亮而不淫蕩,古怪而不靈動。
  也就是說,多數是垃圾。
  第一種,洋垃圾。《魔戒》《哈利·波特》,從洋文翻譯過來並不證明不是垃圾。就像古龍抄襲《教父》寫了《流星蝴蝶劍》,我不知道《魔戒》有沒有抄襲《西遊記》。可是好萊塢就是霸道,就著一本沒頭沒尾的書,拍了一部沒頭沒尾的電影,一大群人看了之後,沒頭沒腦地找那個不存在的頭和尾巴,電影沒出來,於是買書看。我問老婆有什麼觀感,老婆說:魔戒耶!然後和我講解鑽石的4C,然後上網貨比三家,然後要我的信用卡號碼,然後沒兩天大鑽戒就戴在手上,然後說,拔不下來了,魔戒耶!
  第二種,畫垃圾。《幾米繪本》《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你今天心情好嗎》,不說話並不證明不是垃圾。書商拿捏人性弱點,讀圖省力省心,半小時一本,“不能說我沒讀書呀,不能說我沒提高呀”。街上很多美女從讀圖悟出真理,臉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頭髮散開來順順滑滑的,可以美目盼、巧笑倩,就是不開口說話。男生看上去省力省心,不用談人生談理想談國際國內形勢,直接談價錢就好。更噁心的是配上文字的圖畫書,比如曹聚仁的《湖上》、沈從文的《邊城》。原文不錯,至少明麗乾淨,圖也不差,至少是山水。但是配在圖片旁邊的文字實在是太差了,讓人想起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江地區出的日記本,紙通常呈肉粉或屎綠色,封面印著“溫馨”、“真情”之類的文字,每頁都有一句悶騷的話,比如:“你的心海是我的湖泊,每個夜晚我泛舟蕩漾、淺吟低唱,每個清晨你會記得昨夜的夢嗎?”
  第三種,肉垃圾。“流星花園”、“周渝民”、“周杰倫”、“河莉秀”,還有借人體藝術名義出版的各種人體畫冊。“流星花園”最偉大的社會意義是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讓人們認識到,男色,和紅色、綠色、黃色、女色一樣,也是一種顏色。愛美無罪,好色有理。
  可能是年紀大了,越來越死吃兩三家小館,一周兩次,不醉不歸。越來越守著十幾年的老朋友,兩週一次麻將,不“立(方言,即輸光)”不歸。越來越貪戀反复讀過的老書。宋人說,半部《論語》安天下。閒的時候自己拉了個書單,十部而已,堆在床頭,睡前翻翻。將來留給兒子,告訴他,讀熟領會後,就能行走江湖,闖些浮名,掙些散碎銀子。
2016-08-15 07:15:00
圖博館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在廁所看書?2016-08-13

在上世紀90年代播出的情景喜劇《宋飛正傳》(Seinfeld)第9季第17集中, 禿酷中年喬治·克斯坦薩在一家書店閒逛時從書架上挑了本法國畫冊帶進廁所,等他解決完畢,想偷摸把畫冊放回書架時,卻被店員發現並要求喬治必須買下它。
“要不是因為上廁所要用,這世上根本不會有書。”喬治氣沖衝的抱怨道。
  廁所閱讀是人類獨有行為中非常特別的一個現象,幾乎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習慣或經歷,卻總是羞於啟齒。或許你還記得自己每一次縮緊菊花,強忍著括約肌在書架前面徘徊巡視,似乎不挑選一本合適的書籍就會被衛生間拒之門外;如果手邊不幸沒有紙質讀物,洗髮水、牙膏皮都能成為救命稻草。上廁所的時候,你總是得看點兒什麼。
  廁所閱讀的流行程度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在2008年關於廁所使用習慣的一項調查中,63%的受訪者會在上廁所時閱讀書籍、雜誌和報紙,而且這種現像在男性和34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更為常見。2014年“雜誌中心”的數據圖顯示,美國人每人每天平均呆在廁所的時間長達30分鐘,75%的美國人會在廁所使用手機發送郵件、短信或使用APP,24%的受訪者承認,沒有書和手機,他們寧願不上廁所。“衛生間讀者”(Bathroom readers)們還將6月設定為“廁所閱讀月”,言下之意,6月的你要是不在廁所讀上點兒什麼,可以說不是人了。
  廁所閱讀不僅流行於普通人中,中外文豪們也頗為欣賞這種奇異的閱讀體驗。歐陽修有言:“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全世界恐怕再沒有比垮掉派先鋒亨利·米勒更喜歡在廁所看書的作家了,他硬是在廁所讀完了其他場合根本看不進去的《尤利西斯》,最愛的如廁雜誌是《大西洋月刊》,亨利·米勒甚至還為不同作家的小說推薦了不同風格的廁所。
...........
  不在廁所讀書的人永遠無法理解廁所閱讀的美妙。反對廁所閱讀的理由無外乎就是那麼幾個:廁所閱讀是對創作者的不尊重;廁所閱讀有害健康。
2016-10-08 08:35:49
圖博館
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院長Val Curtis自己就是一位廁所閱讀愛好者,她認為廁所閱讀的確有潛在的衛生危險,但這種危險建立在如廁前後沒有認真洗手的前提上。而Val Curtis近期一項研究則顯示,在英國,每六部手機中就有一部被排泄物感染過,因為人們往往會在帶書進廁所時認真洗手,而在廁所使用電子設備時放鬆警惕。
  對一個不怎麼講究衛生的人來說,在任何地方看書都是危險的,辦公桌上的油漬與咖啡同樣是污染物。實際上,如果你的廁所已經臟到不適合看書了,在徹底清理之間最好不要使用它,畢竟我們連直接入口的牙刷都放衛生間,一本書為什麼會讓人感到害怕呢?
  至於廁所閱讀流行的原因就太多了。如廁時手持紙製品的安全感使我們握著書卷時會感到由衷的安心;廁所閱讀還能分散注意力,讓我們不要光想著屎,效果就像在高潮來臨前想想上司的臉。“一邊進一邊出”的微妙體驗,將閱讀變成了一件次要的事情,相比令人昏昏欲睡的圖書館,廁所閱讀的學習效率往往更高。
  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裡,廁所更像是個平靜安全的避難所,尤其在多子女家庭中,廁所一度是小時候家裡唯一可以上鎖的房間。對孩子而言,它是一座堅固的城堡,一間安全的密室,一段不被打斷的閱讀時間。或許童年時的你也曾將父母不許看的漫畫書塞進校服,夾在胸前腋下,偷偷帶進廁所閱讀。我們在廁所抄作業,寫情書,流眼淚,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那些無人傾訴的青春期秘密,廁所都全然容納。
  長大後,有時候廁所變成了一天中唯一可以拿來讀書的空閒時間。胳膊與大腿之間形成的微妙而舒適的角度,比昂貴的沙發更能令人感到異樣的親切。我們上廁所時永遠會帶上一本書,也會把看到關鍵處的小說帶進廁所。這個地方像是具有魔力一般,能讓根本不愛看書的人手不釋卷。
  今天,紙質讀物逐漸退出了廁所閱讀的行列,在馬桶上打開微信公眾號和資訊類APP,已經成為很多人清晨起床上廁所時的習慣。有肛腸科醫生接受采訪時表示,最近五年,門診中八成以上的病人是20至35歲的中青年人,超過六成都是久蹲馬桶的“電子娛樂一族”。長時間在上廁所時看書打遊戲,可能會患上提肛肌痙攣症候群,體驗肛門在半夜徐徐抽動;在馬桶上坐太久也會壓迫臀部肌肉,導致局部缺血麻痺,長時間菊花用力更容易患上痔瘡。
  廁所閱讀固然引人入勝,但當你頻繁感到腿麻,需要把屁股從墊圈上撕開時,還是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的蔬菜,縮短上廁所的時間吧。
2016-10-08 08:39:52
jsoujsou
劉仰:圖書館拼的不僅是館藏 2018-08-31 環球時報

  據《光明日報》報導,2001年,我國圖書館流通總人次為2.08億,2017年達到7.45億。這篇報導還指出,中國目前公共圖書館的數量為3166家,由此帶來圖書館如何面對“讀者激增”的問題。
  中國人進入圖書館越來越多,當然是件好事。中外比較方面,將差距集中在數量上,往往難以對準焦點。比方說,有人說美國圖書館多,那是把美國中小學圖書館也算進去了。而上述中國3166家圖書館的數字,顯然沒有包括中國幾十萬家中小學圖書館或圖書室。還有人說美國社區圖書館很多,他顯然沒有瞭解從2003年起,中央文明辦和幾個部委發起了一個階段性的項目,每年在全國援建超過一萬家城鄉社區圖書室,連續多年,援建的社區圖書室累計已經超過10萬家。
  因此,說中國人均圖書館比美國少,這個結論多少有點誇張。在我看來,主要問題不在數量而在品質。我國的公共圖書館、社區圖書室在為讀者服務方面很多還不夠積極主動。近年來,每逢節假日期間,有些圖書館確實爆滿。事實上,它並不一定意味著我國的圖書館數量太少。前文所說每年7.45億人次,即便按照3166家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計算,每個圖書館每天的讀者平均流通量也就600多人次,應該在可承受範圍內。之所以有些圖書館擁擠爆滿,應該是他們為讀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務,滿足了大部分讀者的需求,讀者有了更好的閱讀體驗,並通過有效的宣傳,使得某一區域內的眾多讀者集中到某個圖書館,從而造成排隊、爆滿的局面。
  這一現象,既說明讀者對於圖書館的確有較強的需求,也說明還有大量公共圖書館、社區圖書室在吸引讀者方面還處於“愛來不來”的狀態,人頭攢動與門可羅雀形成鮮明對照。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大型圖書館可以通過書刊電子化,與眾多小型圖書館、社區圖書室廣泛合作,以滿足在經費不足、藏書有限的制約下,為更多的民眾提供更多的閱讀選擇。總之,面對中國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國近年來雖在增加圖書館室等文化機構數量上有較大投入,但還應該在維持可持續運轉、提升服務、滿足不同讀者的具體需求上更上一個臺階。
2018-08-31 09:13:10
阿楨
靠手機大神閱讀? 別騙了 2019-03-14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助理教授(桃園市)

聯合報願景工程民調,近四成民眾一年內連一本書也沒看過。「書」這項承載知識與資訊的載具,除了沉重,也在質變,但不讀書本的憂慮,在資訊世界,更加令人擔心。
兒童從小以平板娛樂成長,父母又一股腦給他們科技載具的玩物,再等到學校教育脫離書本,社會氛圍沒人以讀書為榮耀和成就,紙本書怎不會沉睡,隨數位世代而消逝!
  回應
將近20年前我跟某個老師談到電子書包的議題,他興致勃勃充滿期待,我則不那麼正面看待,當時還沒有android平板或ipad, 多是各廠商封閉式系統,但即使到現在,我仍抱持與本文作者相同看法。

實體書店隱憂:第二代不願接手 2019-04-14 聯合報

文化部日前上網公佈委託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執行的「全國實體書店營運調查案」,這是國內首次針對所有實體書店的大型調查,直接派遣訪員登門拜訪一五四一家書店。調查指出,許多空有書店之名,實際仍有陳列一般圖書且有圖書銷售行為的書店,僅八六九家。
三成三書店採複合式經營,七成書店面積小於五十坪,而書店第二代不願接手是最大隱憂。
新書店 期望作倡議平臺
調查指出,相對於傳統書店,近五年才創辦的書店期望以書店作為倡議平臺,包括推廣閱讀、社區營造、打造當地文史、藝文環境等面向。這些新書店已體悟圖書的獲利根本無法支撐經營,多數採複合經營且積極開發在地化的產品與服務,以書店作推動社會議題的基地,發揮書店對社群的影響力。

登上頭版書店大拋售 8本599元還送春聯書籤 2019-04-08 聯合報

位於臺北市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的時報本鋪書店,在臉書官網公告推出一年好幾度的曬書節,4月8日至22日,每本書99元、4本349元、8本599元。
時報本鋪書店因年節在書店門口貼上「書出不去 人進不來」、「一年四季皆淡季 店員常比客人多」對聯,橫批「門真的沒壞」,登上媒體頭版,引起讀者瘋狂轉貼。
2019-04-14 10:04:27
阿楨
走了金石堂...房東笑納新貴客 租金收更高 2019-04-10 經濟日報

位於重慶南路、已有34年歷史的金石堂城中店,去年6月租約到期後,因無力負擔高房租,關門歇業。書迷不捨,網友認為走了金石堂,房東未必能找到更好房客。不過,該店面空置不到幾個月就找到
新房客港商The Hive ,為新創共用辦公室業者,在香港、曼谷,新加坡都有據點,The Hive Taipei已在今年1月開幕。

書愈看愈少...孩子看不起 大人買不下 2019-03-14 聯合報 文多斌/教(桃園市)

很多在小學努力推動的美好事物,一長大就變化特別快;光是閱讀,小學階段可是推得如火如荼,舉凡每日的身教式安靜晨讀、閱讀課的讀書與討論、小小書評家課程、閱讀認證活動、每年圖書館的添購圖書等,都是大力推動閱讀。無奈升上國中與高中後,孩子閱讀量愈來愈少,大多是功能性的閱讀,有何快樂之有呢?能有看課外讀物的時間,都是奢侈的幸褔。
其次,就買書而言,家中藏書也可怕,又捨不得丟掉,再加上孩子們買的書,愈積愈多。筆者很多藏書,有些都是從教授研究室或家中一車一車載回來的。想想教授們,退休之際想要處理藏書,還真不容易,有些書想捐給圖書館,圖書館還不想收。慢慢的,筆者也開始不太敢買書,能上圖書館借到的就先借,因為愈買愈多,若沒有斷捨離的勇氣,還真的是一場夢魘,能為書而犧牲家中空間的又有多少人呢?
  回應
值得購買的書根本不到一成,能流傳到後世的連1%都沒有,全是垃圾!
書不要買太多是對的。書的屍體和人的屍體一樣,不好處理。有書送人,人家不見得要。賣給舊書店,他們還挑得很,價錢又低得好笑。扔掉,也可惜。有錢不如買好東西吃掉。吃了東西,快樂一下。最後食物變成大便排出,了無很痕跡。這是人生最高境界。買書的當下是充滿了美好的想像,但是惡果在等著折磨你──書屍體如何處理?
2019-04-14 10:04:50
阿楨
上網就有看不完的免費內容,為何我們還是想要買書? 2018-06-22 劉揚銘

  每天醒來先滑開手機的時代,書店開幕比書店關門更像新聞。
  這年頭賣書很難賺錢,經營書店不得不從書以外的地方發掘價值。
  內容印成紙本,至少有三種功能
1. 完整傳達資訊
2. 編輯的加值
每個人都能在網路上寫文章,但出書必須經過編輯與出版社的把關,網路內容當然是免費,但交換的代價是:資訊真假得由讀者自行判斷。
3. 具有某程度的權威
我們願意相信「有人花了心力把關內容,把它印在白紙上」的價值,所以就算網路上有看不完的文章,我們還是會買書。

閱讀到底有什麼價值?——台北國際書展的反思 2018-02-22 劉揚銘

台灣出版業每年最重要的大拜拜──台北國際書展剛結束。今年逛書展遇到好多朋友,一問之下發現大家都是為了聽講座而來。今年參觀人次總計53萬,比去年下滑8.6%,因此銷售買氣也下滑一兩成;不過專題講座達到1180場,成長27%,書展期間平均每天有高達200場講座活動舉行。
  紙本的價值?
你可能會說,出版紙本至少要經過編輯和出版社把關,內容肯定比較扎實、有價值。那就進入下一個層次的問題。
  閱讀的價值?
我算喜歡讀書,還想以寫字賺錢營生,許多朋友也正從事推廣閱讀的行動。即使如此,讀書給我的價值、為我帶來的收穫可能並不會比玩遊戲、看電影或和朋友去KTV唱歌來得高。編輯與出版者能為書的品質把關,玩遊戲看電影也一樣,作品經過許多工作者的心血,沒道理讀書就比較高貴,看爆炸爽片就比較腦殘。
2020-03-30 07:56:0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