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假名媛之名?名媛自始即假!
小辭典》名媛的源起【聯合報07.09.04陶福媛】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T.Veblen的研究,「名媛」的產生背景,源自於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的工業革命。當時出現一群不具貴族血統的新富階級,因投資金融事 業一夜致富,這些暴發戶的妻子女兒為了向世人炫耀財富,身著華服出入社交場合,躋身上流社會,由於不具有伯爵夫人、公主等貴族稱謂,被統稱為「名媛」。
台長太落伍了吧!如今不只有「台灣名媛經濟學」而且還全球化到「全球名媛瘋」
名媛經濟學》多金貴族女 和名牌相幫襯【聯合報╱記者袁青、馮復華】
也不過五、六年光景,孫芸芸從怯生生的少婦變成台灣第一名媛,快速成名的歷程,比起其他「名媛」,她家世好、婚姻美滿又保養有道的形象,讓她贏在「符合社會期待」;但伴隨而來的利益,也使人不禁要問,「名媛」是不是台灣三百六十行之外,另一項新興的「賺錢」行業?
原本「名流」對台灣生澀的社交環境來說,只是聊備一格的娛樂新聞,但挾著國際精品進駐台灣的速度,配合上近年來傳媒八卦化,爭相追捧與包裝後,哪家品牌請得動哪幾位名媛,已經比品牌活動的本質,更能決定第二天媒體版面大小。
資深音樂人姚嫌觀察,社會上突然熱中「名媛」,其實也反映了這兩年台灣貧富不均的「M」型社會現象。當金錢變成一種階級,身家好、多金又美麗的名媛彷彿和成功畫上等號。說得露骨一點,吃香喝辣的「名媛現象」某種程度正是一般民眾「逃避貧窮的一種心理投射」。
也有人直指傳媒八卦化正是一大助力。「有人愛看,就有人會演。」一名資深時尚人指出,「沒有那麼多跑趴的版面,也不會成就那麼多名媛。」
名媛效應所帶動的人氣也讓精品業食髓知味。一名精品公關表示,找名媛站台,看中的是其代表的「貴族血統」和名牌之間的幫襯作用,因此不少企業第二代小公主 們,眼看孫芸芸的「成功案例」也有心加入,希望為自己的時尚事業加分。但是「公主幫」要如何拿捏分寸,還有一連串的行銷課要上。
趨勢專家詹偉雄也表示,「名女人」在古今中外都是眾人矚目的焦點,女性「無害、溫柔」的特質,也能讓消費者容易對被連結的商品產生好感;名媛因身為大家閨秀,舉止自有反應社會階級的行為與品味,再結合美麗、富有、有地位、無害等特質,更容易喚起消費者的認同及購買意願。
名媛現象見仁見智,但若干名不副實的名媛卻造成了「笑貧不笑娼」的負面示範。值得深思的是,當台灣社會一路「消費」名媛的同時,也讓人憂心這種只重表象、不管內涵的流行風潮,會誤導年輕人。
全球名媛瘋》賣臉蛋家世 跑趴建立商機【聯合報╱記者陶福媛/台北報導】
全球近幾年颳起名媛風,穿戴華服、貴鑽、名表、經典包的名媛成為時下年輕人競相模仿、崇拜的偶像,形成病態的名媛「瘋」。
在傳統父權時代,名媛閨秀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自主意識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與壓迫。如今,時下的千金名媛都是受過高等教育、見過世面的新女性,雖脫離了父權的束縛,卻甘於淪為精品操控的美麗傀儡。
這些國內外名媛光靠著漂亮臉蛋、時尚品味和家世背景,就能輕鬆賺進大把鈔票。連品性不佳、吃過牢飯的派瑞絲希爾頓(Paris Hilton),也因頂著「希爾頓家族」的顯赫家世,就能年收入逾千萬美元、身上行頭都由精品名牌免費供應,如此錯亂的價值觀,讓衛道人士莫不憂心忡忡。
紐約時報也曾報導,這些名媛晚上去派對就像去建立商機的平台,藉著自身知名度來建立品牌與衍生事業,像一些高級珠寶、休閒服飾、家具等。名媛們希望在遺產花完或豪門婚姻泡湯之後,還能有些現金可用,或者滿足個人成就感;所以她們更積極地跳上紅地毯、為攝影記者精心打扮。
「名媛風」從西方吹進台灣後,這幾年如雨後春筍冒起,攻占了電視、報紙及雜誌版面,但國內的時尚品味及正確的價值觀,並未因名媛風而向上提升。日前,八卦媒體爆料名媛出席時尚盛會,並非出自真心喜愛該品牌,或是欣賞服裝設計師的才華,而是純為賺取豐厚的「出席費」。
名媛,是膚淺名人時尚文化下的產物!揭開名媛背後的商業操作機制,名媛就像是擁有美麗軀殼的傀儡娃娃,見不到深度的靈魂!
名媛代言搶錢 口袋麥克【聯合報╱記者袁青、陶福媛/台北報導】
除孫芸芸外,最近崛起的紅豆食府千金蔡依倫,先生林靖倫的倫華集團旗下有公關、影視創投等企業。家世背景強、外貌甜美的蔡依倫,則是倫華公關最具賣點的紅星。
一名不願具名的精品業者指出,要想請到蔡依倫出席活動,必須向倫華集團買足「公關套餐」,除了委託公關活動外,還得付錢邀請倫華旗下藝人香月明美等一同參加。表面上蔡依倫是免費出席,不過大把鈔票最後還是會流進蔡依倫與夫婿林靖倫的口袋裡。
此外也有名媛直接任職時尚產業,例如華南金控董事長林明成千金林宛嫻,曾任香奈兒珠寶部總經理;演藝大老王羽千金王美怡,目前任職浪凡(Lanvin)品牌經理;現任Just Gold 公關經理的朱曉蓓,也曾是出入時尚派對的富家名媛。
4類話題女 派對催化劑【聯合報╱袁青】
台灣名媛好比「雙棲動物」,伴隨著不同身分背景可分成四類,都是派對上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各有各勝出的條件和生存之道,但也有其受限之處。
一、家世背景佳:含著銀湯匙出生的好命、好運是天生。這類「沾祖上有德的光」的名媛,見識廣、但經驗少、主動性低,不能期待扮演炒熱場子的要角。在時尚派對裡屬於「好看、不中用型」。
二、新富階級第二代:因為財富躋身名媛的企業第二代,雖然放過洋,出入派對的禮儀和穿著都比較上道。但卻有時受限家族企業接班人,偶爾也有放不開的顧忌,且少不更事,閱歷有限,厚度不夠,對品牌加分有限。
三、嫁作豪門幫:有好老公作靠山的名媛,出來露臉,多少有點幫夫站台的意味,但相對已是為人婦的身分,出場難免有所顧忌,多半身邊不是老公護駕,就是助理或好姐妹隨行;但問題出在一夜致富,表裡不一,最常見的是穿著品味和舉止流露「暴發戶」心態。
四、「效」想飛上枝頭:這類希望借著出席派對「跑趴」,爭取曝光攀上名人的「假名媛」,常以傳緋聞或穿著走光搏版面。但有時因手法不夠細膩,或過度曝光,常曇花一現、上不了枝頭。
假名媛被踢爆…更難堪(真名媛倒時呢)【聯合報╱記者陶福媛】
名媛人人稱羨,許多懷春少女滿心期盼有一天也能躍上枝頭,成為鎂光燈下的名媛。但如果沒有三兩三,或易從天堂落入凡間,或淪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議論對象。
被八卦媒體捧紅的江承澐,自被封為「名媛」,不但攻占雜誌的封面,更是黃金檔綜藝節目爭相邀請對象。最紅時,參加時尚派對的出席費高達二十萬元。但被媒體踢爆「只是南部牙醫太太」後,似乎已從時尚圈消聲匿跡。
過去愛炫耀全身都是名牌的許純美,被揭露行頭並非真正名牌貨後,已被逐出時尚圈。
台灣炫耀、膚淺、盲從追逐流行的消費文化,雖造就一票「名媛」,但也有不少的「假名媛」隱匿其中。在媒體放大鏡的檢視下,一些被抓包的「假名媛」,下場更加難堪。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