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09 06:20:54| 人氣3,816| 回應17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別讓我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來《別讓我走》(商周,2006)是布克獎、惠特布萊德獎、契爾特納姆文學獎得主、《長日將盡》作者──石黑一雄,睽違五年最新力作!它描寫一群複製人,生長在海爾森學校之中,當他們漸漸長大之後,才發覺周圍的世界原來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而他們的未來沒有任何的可能,注定要成為一個器官的捐贈者,默默步上死亡一途……。石黑一雄透過不疾不徐的筆法,縝密的寫實技巧,情節絲絲入扣,布置緊密,不但充滿了懸疑和推理的魅力,更被讚譽是他寫作迄今以來,最為真摯動人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巧妙融合了推理、懸疑、科幻與愛情元素的傑作。

原來是部描寫一群複製人的科幻小說,那我不讀。

別對科幻小說有偏見,依你前書評<科幻?魔幻?神怪?>所言,科幻奇幻小說也並非全是著重科技和魔幻內容的描述之硬科幻,像三大科幻經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和《華氏451度》都是社會科幻,而且是具有深度的軟科幻。

二位別爭,有興趣者可點下列相關書評來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97/20060102073030/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98/2006010307210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00/20060105073523/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04/20050917191710/

重要的是「石黑一雄不是科幻小說家,他寫出《別讓我走》,與其說是在探討複製人問題,不如說他更大的意圖,他更大的意圖,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蔡詩萍<推薦序>)

難怪書中沒有隻字片語在描述複製人和器官捐贈移植的生技,不錯!是本反科幻奇幻小說的佳作!

不只!依郝譽翔的下文<導讀>,石黑還是位不靠販賣自己身份出名的作家:

一九五四年,石黑一雄出生於日本的長崎——這是一個多麼具有象徵意義的地點啊,自從近代以來,長崎就是一個因為海上貿易發達,而激盪出多元文化的無國界的地方。一九六O年,石黑一雄移民英國,他在那兒成長,接受教育。雖然擁有日本和英國雙重的文化背景,但他卻是極為少數的、不專以移民或是國族認同做為小說題材的亞裔作家之一。即使評論家們總是想方設法,試圖從他的小說中找尋出日本文化的神髓,或是耙梳出後殖民理論的蛛絲馬跡,但事實上,石黑一雄本人卻從來不刻意去操作亞裔的族群認同,而更以身為一個國際主義的作家來自許。

對石黑一雄而言,小說乃是一個國際化的文學載體,而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現代世界中,要如何才能突破地域的疆界,寫出一本對於生活在任何一個文化背景之下的人們,都能夠產生意義的小說,才是他一向念茲在茲的目標。也因此,石黑一雄和並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的魯西迪、奈波爾,便顯得大不相同了。不管是魯西迪,還是奈波爾,總喜歡在小說中借用大量的印度文學、宗教、歷史等元素,或置入殖民的政治批判,但石黑一雄的作品卻不然,從他獲得布克獎、描寫英國貴族官邸管家的《長日將盡》、以移居英國的日本寡婦為主角的《群山淡景》,到描寫二十世紀初期上海的《我輩孤雛》,到這本以複製人為題材的《別讓我走》,他的每 一本小說幾乎都在開創一個新的格局,橫跨了歐洲的貴族文化、現代中國、日本,乃至於一九九O年代晚期的英國生物科技實驗,而屢屢給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驚喜。

不過……石黑一雄其實用相當含蓄、幽微的筆法,在小說中埋藏了一條共同的主旋律,那便是:帝國、階級、回憶,以及童真的永遠失去。

回憶,是石黑一雄最偏愛採用的敘事方式,《別讓我走》也不例外。在小說的一開頭,便透過複製人凱西的回憶,緩緩揭開了她住在海爾森學校的童年歲月,那是 一個已然失落、不可再得見的世界,唯有留存在凱西的回憶之中。由於回憶,《別讓我走》便能不滯留在寫實的表面,而散發出一股如夢似幻、虛實難辨的迷離美感來。而透過這一趟追溯記憶的旅程,凱西不但是在重新確認自我,認識他人,經歷啟蒙,同時也在縫合起生命中不經意散落的片刻。而當回憶之時,已然啟蒙的敘事者,用一雙清明之眼,再度回顧當年的懵懂、愚昧和無知,才終於領悟到青春已然失落,純真已然玷污,而傷痛已然銘刻在身體的深處,無可消除,而自己卻只能無能為力的站在一旁,目睹靈魂和身體的敗壞,無可言喻的悲哀,遂從此油然而生。

正如書名所暗示的《別讓我走》——一個在「別讓我走」這首歌曲中獨舞的小女孩,緊緊閉上雙眼,彷彿雙手永抱著過去那個友善的世界,一個她內心明白已經不再存在的世界,而她還是緊抓不放,懇求那個世界不要放開她的手,但事實上,純真的童年卻在不斷的萎縮、消失,而樂園已逝。

於是在《別讓我走》中,石黑一雄看似開闢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新題材:生物科技,但其實也是他過去所一向反覆書寫、反省的主題——帝國和階級的延伸。石黑一雄曾在《長日將盡》中,借管家史蒂文之口說:「對你我這樣的人而言,殘酷的現實是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將我們的命運交給那些身處世界之軸心、雇用我們的偉大紳士。」而這不也正是《別讓我走》中凱西、湯米和露絲這些複製人的命運嗎?而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不也正是被一小群人所無情的主宰,以及實驗之中嗎?透過複製人的故事,石黑一雄是卻在對於現代文明,以及主宰文明發展的一小批傲慢當權者,提出了最為深沈的批判。

在石黑一雄的小說世界中,人一生下來,便注定要被孤伶伶的拋擲到這個世界上,被龐大的社會機器所控制,情感被壓抑了,於是就連性、愛與夢想,這些人類最為美好的本能,也都被剝奪的一乾二淨。甚至就連文學、藝術的創作,都有可能被權力所污染,而不是出自於靈魂深處最真實的吶喊。在這個缺陷重重、必定要邁向毀壞的世界,無疑是令人悲觀的,然而,石黑一雄卻肯定了愛的力量,將會使人類的罪惡和軟弱,都獲得救贖懺悔,而悲哀也因此昇華。在《別讓我走》的末了,凱西與湯米終於重拾愛的勇氣,即使它的到來,為時已晚,但它不是一時的肉體激情,它是靈魂上永恆的平和與寧靜,也是任何人都不能帶走的回憶。

郝導讀未免替小說套上販賣愛情萬歲的偶像劇式尾巴了,另外就下段所引的小說的文字魅力特色而言,石黑一雄的文字也極具,靠外物描述,來凸顯(日本)人內心的細膩情感和(英國)人內在的拘謹戲謔(參見前評《瞧這些英國佬》):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1889800/20070731054643/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說不定我有些地方記錯了……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我們一大群人從中央樓梯上樓接受檢查,卻正好遇到另一批剛做完檢查的人下樓。樓梯間人聲鼎沸,我頭低低地上樓,緊緊跟著前一個人的腳步,忽然聽見一聲:「凱西!」
原來湯米正在下樓的人群當中,他在樓梯間停住,臉上帶著開心、率真的微笑,看了就教人火冒三丈。因為這種表情是我們年紀更小時,也許,早個兩、三年,當我們在路上遇見喜歡的人,才可能會露出的表情,可是當時我們已經十三歲了,而且還是一個男孩在公開場合遇到一個女孩。我真想對他說:「湯米,你怎麼還那麼幼稚?」但是這些話沒說出口,取而代之的是:「湯米,你擋住大家的路了,害得我也是。」
湯米看看上方,果真樓上的人全停下了腳步,他緊張了一下,趕緊擠到我身邊的牆壁,讓其他人至少能夠勉強上下樓。
然後他對我說:「凱西,我找妳好久了,我想向妳道歉,我是說,我真的非常非常抱歉。那天我真的不是有意要打妳。我從來不會打女生,就算要打,也絕對不會打妳。真的很不好意思。」
「沒關係啦,那是個意外,就這樣。」我對他點了點頭,示意離開,而湯米開朗地說:「那件衣服已經沒問題了,洗得乾乾淨淨。」
「不錯啊!」
「妳不會痛吧?當我打到妳的時候。」
「當然會啊!可能已經頭骨碎裂、腦震盪什麼的,搞不好連烏鴉臉都會發現喔,如果我上得去的話。」
「凱西,說真的啦,妳不會生氣吧?我真的很抱歉,真的。」
這時,我才終於對他笑了一笑,不帶諷刺地說:「你聽好,湯米,那件事是個意外,而且我也全忘了,完全沒有記在心上。」
他還是不太放心,但是這時有幾個年紀較長的學生在背後推他,催促他往前。他朝我輕輕一笑,拍拍我的肩膀,像對小男生一樣,才又擠回人潮當中。當我開始上樓時,還聽見他從樓下大喊:「凱西再見!」
我老覺得這件事讓我有些難為情,幸虧沒有引來他人的嘲笑或閒話;老實說,要不是那次在樓梯間相遇,接下來幾個星期,我大概就不會對湯米的問題那麼有興趣了。湯米的狀況我自己親眼見過幾次,不過大多都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每當我聽人說起湯米的事,我一定追問到底,直到我大概得到一個較為完整的描述為止。湯米經常對人發脾氣,譬如他曾經在十四號教室抬起兩張書桌,將裡面的物品全倒在地上,班上其他同學全部逃往平台,同時堵住大門,以免他出來。還有一次,…(引自第二章,還有更多不及引)
 
奇蹟,別讓我走!2007-01-14 
 
經過了忙碌的工作與流行感冒的折磨,今天好不容易把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給看完!
不要描述故事,因為其實還滿想推薦大家看的,故事大綱說起來其實挺可怕的,可以拍成科幻片,而也似乎已經拍成了科幻片,2005年的《絕地再生》THE ISLAND講的幾乎是同一個Concept:複製人再類似烏托幫的地區裡成長,其實他們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給他們的本尊做器官移植。只是【別讓我走】裡的關係比較複雜,因為這些人雖然經歷跟一般正常人一樣的成長過程,但是他們隱隱約約了解自己是誰、存在的目的是什麼,也因此多了很多思考的空間。
我還是說出了大綱,看來不碰地雷是很難說出我的想法的,想看書又不想先知道內容的人就別看了吧! (其實知道了也沒啥關係就是了)
其實這本書前9/10都是再講這群複製人年輕時生活的點點滴滴,主要三個主角之間的關係,作者太會描述,看的時候其實很難想像他們其實是被複製出來的,這應該也是作者的用意,要讓我們知道生命即使被複製,也是一個真實的生命,最後即使他們接受自己的命運,你也很難接受竟然必須殘殺一條生命去維繫另一條生命的道理,最後主角的眼淚也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要說的主題不是這個。片中有兩個謎樣的女人,到故事最後才得到解答:兩個為了證明複製人也是生命,為他們搏鬥、建立生存空間的人,最後竟也敵不過社會扭曲的價值觀及人性的懦弱,他們為複製人所建立的烏托幫終於潰堤,最後這兩個女人,一個憤世嫉俗,表面上認為這群複製人永遠只生活在他們的小圈子裡,看不清楚外面的壓力,只會對他們提出請求,要他們實現願望,卻無法看見她們對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外表如此,內心卻十分關愛他們,稱他們為「孩子」,有如自己的孩子;另一個女人,到生命的盡頭,還是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直得的,即是最後計畫失敗,複製人得要重新面對文明人的現實與殘酷,但是當她看到她所教育出的複製人們是深信藝術的存在、喜愛人性的光明面、了解愛的價值時,她知道她所堅持的一切雖然無法成功,但是都是正確的!這兩個女人所承受的掙扎與壓力,並不輸給複製人本身承受必須捐贈器官的命運殘酷。
很奇怪,我想到了《奇蹟的夏天》裡的那群孩子!
有時候我想自己是否太誇張,明明影片拍攝完畢上映都已經將近四個月了,我還是無法放下他們!當聽到他們的消息,還是不免關心,甚至難過。我之前也學過紀錄片製作,自己也拍攝了一部畢業作品,再拿起攝影機拍攝的那一剎那,我才發現原來拿著攝影機的人才是最殘酷的,因為他必須拍下每個畫面,那是人的隱私、人的生活,說真的要如何拿著攝影機紀錄,卻不涉入?這對我而言太難了!我無法看著這事情發生,卻無法現場有所反映!我無法把紀錄下來的東西拿給別人看,卻無法永遠關心我所拍攝的人。所以那部我所拍攝的影片,很多人說拍的不錯,我卻深深了解問題所在,與影像中的人物比起來,我寧可相信與我相處、談天、真實存在的那些人,這支帶子即使有受到讚美,甚至被法國的母校老師作為文化研究的教材,卻仍然被我束之高閣,應該永遠不見天日!
為什麼我想到那群奇蹟的孩子?我第一次看到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是從影片中。影片中他們的樣貌開朗、認真,我們看了影片,好像他們就是自己的朋友,自己很了解他們,但是在見到他們本尊的時候,我才赫然發現,他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單一的生命個體,真實的力量是很強烈的,我永遠記得那次在花蓮首映時看到他們的感覺,我忘了我是在心中呼喊,還是有對身旁的導演小聲說:「天啊!這些就是本尊了!他們就是本人了嗎?」還是有那種難以置信的感覺,他們不是銀光幕上投射出的光分子,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煩惱、痛苦、哀傷、喜樂,你看著他們,好像認識他們,卻很難接近他們,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不認識我,我跟所有其他路上的人一樣,是陌生人,即使有人跟他們說:「同學們,這是電影公司的姊姊喔!」這個姊姊也是陌生人,即使自己好像已經為他們的存在奮鬥了一段時間,他們也沒有任何的機會可以知道。(話說回來,那個「存在」不過是影像上的存在!) 而且,就算你想要努力了解他們、接近他們,也沒有任何的機會,沒有人能夠因為一兩次見面就成故知的,所以他們在我們面前,要嘛靦腆、要嘛冷漠、要嘛恐懼,這些反映在當時甚至現在的我們眼中看來,像是一大盆冷水澆在我們頭上:「反正我們努力了再久,他們也不會知道我們的存在吧!」不只一次,我跟其他同事曾經這樣說過。
看到【別讓我走】,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書中的艾蜜莉小姐與夫人,所有的耕耘都是默默的付出,對他們而言,我們的存在其實只是名字,跟本尊比較疏離的人,反應就比較像夫人(「他們永遠不會知道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根本尊比較有相處的人 (如導演們),就比較像艾蜜莉小姐。
寫到這邊,突然有點悲從中來,我想這也必須要有經驗的累積,才能夠學會去接受處理這種類似的狀況。下週我們要去花蓮了,心理面的感覺很複雜,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觀眾和銀幕裡主角之間的關係一樣親近,另一方面卻深深了解,當天到了現場,我們之間永遠有很大的隔閡,最近的接觸,不過是把帶來的DVD交給他們,而他們的反應也頂多是一句謝謝,或甚至不好意思說出,也許這種反應會讓到時候的我十分不滿,但又能如何呢?試想自己16歲的時候,能夠有多開朗?
這種感覺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夠消失?也許下一趟花蓮行之後就可以了結,也許還要幾個月吧!

別讓我走 書評-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當我闔上書的那一瞬間,突然我有很多話想說,卻也發現我一句話都講不出來,從來沒有看過這樣一本書,可以把這麼濃鬱的情緒、驚人的澎湃心情用如此清淡、緩慢的文字表達出來,無疑地,本書的節奏相當緩慢,慢到有如黑洞把閱讀的百感吸納進去,然後讓讀者久久無法釋懷,我對於作者能夠用十分瑣碎的緩慢情節,而且可以慢慢地一步步藉由讀者的不耐去操弄他的企圖的創作能量,而感到十分佩服。
        本書情節是一群「複製人」,他們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不斷地捐贈身體上的器官給正常的人類,但別以為本書會大灑狗血似的鋪排情節,或宛如科學怪人般地荒誕起伏,沒有,石黑一雄平鋪直敘地從幾個主角的校園生活說起,用細微的校園瑣事與看似強說愁的少年心事細節,緩緩地訴說著這群有血有肉的複製人的靈魂,其空虛、認命與毫無希望的悲微人生。
        說坦白的,除非是耐得下性子且有點文學閱讀底子的讀者,否則是無法撐過這本書前半段的沉悶鋪陳期,到了這本書的後面三分之一之後,作者才把創作的格局略為放大,直到最後的篇章才一口氣讓讀者的情感宣洩出來,命定的殘酷、世界的無助、對愛與性的卑微渴望….都是這些複製人的宿命,他們只能在不會有結果的愛情中,在藝術的創作上吶喊著…別讓我走。
        別讓我走,他們沒有追求生命價值的權利,別讓我走,他們沒有創造生命的能力,別讓我走,他們連夢都沒有辦法作下去,讀到最後,我都好想跳進故事中對他們大喊:「你們為什麼不逃亡?」問題是,逃到哪裡?為何逃亡?為誰逃亡?
        本書探討的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探討的是人的靈魂之所在,人的生命倒底可不可以被限定存活的目的,人的價值到底是在於「自由的靈魂」,還是命定的奉獻。
        作者石黑一雄是位日裔英國人,本書獲得英國布克獎的殊榮,值得一提的是,石黑一雄是以英文作為創作文字,且毫無一絲日本風格,本書完全是一本融入英國氛圍的作品,這在全球文檀上十分罕見。
        也許我可以用「喝白開水卻得到麻辣鍋的嗆鼻」來形容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心得,如果你像我有耐心再看第二遍的話,這本書將會帶給你無比的心靈震盪,當然,如果你的閱讀耐心與時間不太充足的話,就暫且先別進入石黑一雄的世界。
        最後,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Never let me go」即將於2010年8-9月在歐美上映,至於台灣會不會引進那就難講了,畢竟,這種高文學性題材,以及石黑一雄在台灣並不具有高知名度。
 
別讓我走
 
1.  石黑一雄
九零年代的英美作家多半分享了一個共通的特色:文字密度高,敘述細緻描摹詳實。然而這些文字卻能在真正的大師手中營造出一種彷彿覆蓋了夢幻薄紗的觸感,為真實的世界打上蘋果光。然而,龐大紮實的文字只是為了隱藏在劇情背後的真實主題鋪路。
石黑一雄與之前提及的Ian McEwan便是此種文類的佼佼者。二者的文字都具有強烈理智與冷硬感,優雅、略帶批判而近乎沒有情緒性字句,頗具後現代作家的風範。
然而就石黑一雄來說,那份優雅與理性怕是當代近乎無人能及了。他的批判少,隨著文字流瀉的情感較Ian McEwan為含蓄,較少衝突與大轉折──即便是在劇情中的重大事件,那份情感的衝擊也似乎就要被理性的文字蓋過。例如在其另一篇作品「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中主角在處裡重大交際場合時忽逢喪父惡耗,在執業的尊嚴與親情的煎熬下完成工作。文中那近乎以第三人稱情感來描述的第一人稱經歷想必會讓初次閱讀的人感到錯愕。然而,也就是這種「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敘述能讓人玩味再三。
第一人稱、過去的光景與沉穩內斂的文字,這是作者最主要的三個寫作特色。而情感的表現上卻則充滿了「遺憾」。「落日將近」中錯過的愛、「我輩孤雛」裡失落的童年、「別讓我走」中注定沒有未來的人及其對未來的渴望,「遺憾」這個主旨幾乎貫串了石黑一雄作品的全部,隨著文字,伴著美妙風景,慢慢地滲入讀者心中。
石黑一雄是日裔英國人,1954年生。他是貨真價實的異類,不論是在日本移民中或是在文學界都如此。不凸顯日本文化、不處理移民議題,單刀直入地用西方人的文字寫西方事,用數不盡的描摩烘托一段段不完美的人生。
2.  複製人
    自1997年的桃莉羊起,「複製人」的可能性已被一再地探討、爭論。各國相關的規定法令一改再改,宗教團與道德團體和科學家們展開無休止的辯論角力。即便這個引起軒然大波的源頭桃莉羊已於2003年過世,年齡不及真正綿羊的一半。複製技術,這個牽涉多層面的新希望與新爭端,依然吵得火熱。
  對於一些相關的爭議與細節,在此就不做詳述,因為可以做爭論的部份過多,在這裡,我們單就人性本質的觀點去看待這件事即可。
  當一個新的理論、新的科技被發展出來時,該物能否存續的關鍵,就是對人類全體有沒有益處。或許這對於機械等無生命的東西感覺沒有如此明顯,但當牽扯生命時,情況就有所差異了。「生物多樣性」這個在90年帶之後被廣泛討論的議題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但關於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則在於「保存珍貴的遺傳因子以幫助人類的永續發展」。
  這並沒有什麼不妥,畢竟生命的延續的重要性遠遠超乎於其他形而上的價值,即便一些同學在唸到高中生物課本上的這句話時難免有些失落,我們還是不能否認,當道德價值與生存利益衝突時,所謂的選擇其實已經脫離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標準,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對與錯。
  人造人的議題即是一個更直接,衝擊更大的例子。支持複製技術的人多半都相信延續這項發展足以讓人類的幸福邁進一大步。若複製技術得以施行,需要器官捐贈的患者再也不需煩憂,醫學實驗的進展也可加快,很多疾病可以獲得解決,延長人類的壽命或品質亦非難事。這麼大的利益,這麼好的遠景,何以不為?
  此時,將目光著眼於道德價值的人便這麼問:「請問複製出來的人該怎對待?」
  雖然對整體人類有益,但偏偏這是一項關於「人」的技術。或許我自認為萬物之靈,在處理其他生物的部份上可以不需多所顧忌,但是這次情況一點都不單純。
  石黑一雄也看到了這個狀況,於是用他自己對於社會的觀察與體悟,寫下了「別讓我走」。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文史哲出身的人是如何來看待這項劃時代的新發展。 
3.  劇情大綱
那天我看到妳跳舞,我看到的是另一個故事。我看到新的世界很快就要來臨,更加地科學化,更加地有效率,是的。針對舊有的疾病將會有更多的治療方法,這是好的,但同時這也是個嚴厲的世界。我看到小女孩緊緊閉上雙眼,雙手擁抱著過去那有上的世界,一個她內心明白已經不存在的地方,而他還是緊抓不放,懇求那個世界別放開她的手……
這是小說《別讓我走》的意象,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意象,《別讓我走》是書名,也是女主角凱西珍藏的錄音帶──這捲錄音帶曾經消失,卻又在一家位於傳說中「所有遺失物集中地」的諾維克(這是一個校園傳說,我們都曾經擁有過)二手書店裡買到,最後一個意象則是凱西自己的詮釋:不易生育的母親在獲得了新生命後的喜悅──這對於天生不能生育的凱西及眾主角而言或許格外地諷刺。凱西幸運地找到了她的錄音帶,身旁的一切卻漸漸地失去:凱西的好朋友露絲、情侶湯米、幼時的寄宿學校海爾森,教導他們一切的監護人、無數在被鼓勵之下生出的藝術創作,以及有關「夫人」與「藝廊」的神話。最後失去的,則是感受美好生命的希望。
在小說裡,主角及海爾森寄宿學校的同學們都是複製人。而對於正常世界的人來說,複製人的存在約莫等於器官儲藏室。在這裡就讀的學生們,長大以後只能作為其他複製人的看護,等到時機來臨,看護也會開始將身上的器官一個個捐出去,直到自己撐不下去為止。
然而就一個器官儲藏器而言,海爾森的學生們算是幸福的一群。他們過著富足快樂的生活,像一般小孩子一樣上學,交朋友、運動、搞小團體,惹惱別人後努力討好對方,長一點的學生就開始談戀愛,爭風吃醋。這些描述都在主角凱西的回憶裡出現。如果把整個故事的沉重背景拋開,這些片段相信會讓許多人回憶起自己國小國中時與同學相處的點點滴滴。
海爾森寄宿學校有個很有趣的習俗,就是鼓勵學生們創作。這些藝術結晶會定期在跳蚤市場上交易,讓學生收藏其他人的作品。然而,對這些小藝術家而言,最大的光榮莫過於被選入「藝廊」了。當同學們的作品累積了一段時間,就會有一位「夫人」出現。穿著灰色套,看起來精明幹練的「夫人」來到學校,挑選裡面最好的幾件藝術品帶回「藝廊」收藏。然而,沒有人知道「藝廊」在哪裡。凱西曾經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遇見「夫人」,當時的她正隨著「別讓我走」這首歌默默起舞,被夫人瞥見。過了好多年以後,這個景象成了那個想要擁抱舊世界的小女孩──本章節的開頭就是「夫人」與女主角對談的片段。
     那是一個絕望的場合,訴說著海爾森成立的緣由、藝術創作被鼓勵的目的以及海爾森學院的負責人們這些年來的努力:期盼大眾不要刻意忽視這些複製人們的存在。給這些孩子一個機會,他們能證明自己也擁有靈魂,證明自己會愛也需要被愛。當然,最後所有的努力都失敗了,複製出來的東西怎可容許有一絲的機會取代本尊的地位?在這個虛構的英國裡,複製人只是因需要而製造,並沒有被當成「人」的機會。
    海爾森學校的學生們並沒有被隱瞞自己要成為「器官捐贈人」的真相,他們一直以來都知道大部分的事實,卻沒有人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提到「捐贈」時就在餐桌上假裝將自己的內臟取出,哈哈大笑之後繼續討論自己將來想從事的職業。知道不代表了解,就像我們從小就知道社會險惡,卻不了解「險惡」的意義。也因此,成長會造成失落,當「真相」的意涵代表著被逐漸剝奪的生命與人權時,複製人們的失落究竟是如何地不可承受?
    本文用第一人稱回憶的筆法貫串全文,從即將失落的人生前夕開始回想那個夢幻美好的童年,石黑一雄再度將那股對事物的遺憾深埋於讀者的心中。 
問題討論
1.    請簡述你對於複製技術的想法與希望。
2.    請思考複製技術濫用可能帶來的後果。
3.    請對照科學怪人一書,簡述一下人們對於「創造新生命」的態度與觀感在這兩百年內有沒有什麼改變?
參考資料
1.    石黑一雄著,張淑貞譯。《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台北,商周出版,二零零六年。
2.    石黑一雄著,林維正譯。《我輩孤雛》(When We were Orphans)。台北,大塊文化,二零零二年。
3.    石黑一雄著,于而彥譯。《長日將盡》(The Remain of the Day)。台北:皇冠出版,一九九二年。
4.      金柏利安德魯著,新新聞編譯中心譯。《器官量販店》(The Human Body Shop)。台北,新新聞文化,一九九六年。 
延伸欣賞與閱讀
書籍
1.石黑一雄著,冷步梅譯。《群山淡景》(A Pale View of Hills)。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四年。
2.石黑一雄著,于而彥譯。《長日將盡》(The Remain of the Day)。台北:皇冠出版,一九九二年。
3.石黑一雄著,謝瑤玲譯。《浮世畫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台北:皇冠出版,一九九四年。
4.石黑一雄著,林維正譯。《我輩孤雛》(When We were Orphans)。台北,大塊文化,二零零二年。
5.李.希爾佛 (Lee M. Silver)著,莊安祺、李千毅譯。複製之謎──性、遺傳和基因再造(Remaking Eden : Playing God in a Brave New World)。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七年。
6.吳惠國著。《我家也有桃莉羊》。台北,幼獅文化,二零零零年。
電影
1.      The Remains of the Day (1993)                                      
2.      Clone(TV series,2008)
3.      Shadow Fury (2001)
4.      The Island(2005)
 
科幻片《別讓我走》揭幕倫敦電影節 看英國未來的科技社會2010-08-06 新浪娛樂
 
英國電影學院一直堅信“變化讓生活更有情趣”,去年舉辦的英國倫敦電影節上,風格獨特的定格動畫《了不起的狐狸爸爸》(The Fantastic Mr. Fox)擔任了開幕影片,今年電影學院將此殊榮交給了科幻片《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英國時間10月13日,《別讓我走》將為本屆倫敦電影節正式揭幕。
  《別讓我走》是根據英國日裔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小說改編,小說一經初版就好評如潮,電影將故事時間設置在不遠的將來,探討了科技社會對英國帶來的巨大影響、暴露出的深刻社會問題、現代社會的人性以及對待科技的責任感。
  故事梗概
  安德魯-加菲爾德(Andrew Garfield)在片中飾演海爾斯罕學校學生湯米(Tommy),扮演他好友凱西(Kathy)與露絲(Ruth)的分別是女星凱瑞-穆裏根(Carey Mulligan)以及凱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他面臨著一些有關他接受的教育本質的嚴酷事實,同時在這個英格蘭的田園角落一個巨大的秘密將被揭露出來。擔任導演的馬克-羅曼尼克(Mark Romanek)實力雄厚,經他手打造出的影片一定能在視覺效果上展現影片所要反映出的本質思想。
  第54屆英國倫敦國際電影節將於10月13日到10月28日在英國倫敦舉行。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564/2010/08/06/4945s2946809.htm
 
《別讓我走》:人性的冷鋒  文:藍祖蔚
 
生命中如果有人指點迷津,人生的腳步會更輕快容易,但是誰來指點《別讓我走》的三位主角點一道美食?誰看到了他們眼中的迷惘?
飼料雞離開了農莊,必定難以存活,因為它沒有了放山雞的野性能量,喪失了謀生天性;生下來就是孤兒的孩子,想不想知道自己的父母長成啥模樣?美國導演Mark Romanek在他執導的《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中,提出了這兩個殘忍的問題,他提供的解答,同樣讓人泫然。
《別讓我走》的主戲在凱莉.穆里根(Carey Mulligan)飾演的Kathy,安德魯.葛菲(Andrew Garfield)飾演的Tommy和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飾演的Ruth三人身上,他們同樣是「海爾森」(Hailsham)學校的同學,一起長大,一起接受複製人的宿命,從入學到成長全都聽著校方的號令與供養,不必規畫未來,也不愁吃穿,只要時間到了,器官成熟了,順利捐贈,人生就圓滿了。
簡單來說,他們的單純歲月,平靜得有如飼料雞一般,一旦有機會外出,反而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因應。《別讓我走》的未來世界沒有複製人反抗或者潛逃的議題,所有的複製人都是馴伏的飼料雞,乖乖接受制度的安排,差別在於有一天,他們終於在學長的帶領下,得以出外旅行,然後到了一家餐廳用餐。
大吃一頓,飽滿口腹之欲,原本是人生一大樂事,三個人卻是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麼點菜才是。看似誇張荒誕的情節,卻是《別讓我走》最靜默的一計生命重拳。
 三個人最後點的是同樣的菜色,同樣的飲料,服務生沒有多說話,點完菜就走了,複製人或許長相各不相同,卻同樣都沒有主見,都不知道生命可以有其他選項,他們就像是化學配方指揮下的飼料雞,只會照著既定的模式與框架前進。
這樣的複製人與真人有多大的差異呢?Mark Romanek只要這麼一場戲,就道盡了他們的蒼白與困頓。
難得外出,難得見到了花花世界,學長跑來告訴Ruth說在一家美容裡似乎看見了Ruth的本尊,於是大家興奮地展開了一場認祖尋根之旅。
複製人的世界裡大家都無父無母,都是試管嬰兒,不識親情,也不在乎親情,知道本尊是誰,也不能改變他們分身的本質,但是他們畢竟還是有好奇心:「就看看本尊長成啥模樣吧?看看複製人究竟有多像本尊吧?」
 幾個孩子就站在玻璃橱窗外,用手遮住反光光影,努力尋在屋子裡的本尊模樣,這時候的Ruth說了一句讓人心酸的話:「算了,我們的本尊不會這麼高貴的,不是妓女,就是…」人,生而平等,其實是美麗的口號,真實的情境是:人生是有階級之分的,不只是富貴貧窮而已,不只是聰明愚笨之別而已,複製人的本身就是二等公民,就只是肉身機器而已,無需智慧,亦無需才情,只要器官堪用即可,所以複製凡夫俗子就更容易,就不浪費社會資源,也更不會有折殺英靈的心疼難過了。
絕望的認命,其實是最無力最蒼白的呻吟,《別讓我走》避開了戲劇化的激情衝突,就得能突顯二等公民的歎息;用區區兩場小戲,就完成了卑微人生無處話淒涼的論訴,看似小品卻能有大撼動,這就是功力。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95&eid=v295107
 
《別讓我走》:科幻的冷鋒  文:藍祖蔚
 
科幻電影的終極目標都在提供世人省思當下的契機,《別讓我走》的反省能量,強大到讓人不寒而慄。
科幻電影不一定要有外星人,亦也不一定要有電腦,名家出手的科幻片可以深沈,也可以冷酷,但是能夠把科幻片拍得這麼安靜,美國導演Mark Romanek執導的《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絕對夠格拿第一了。
 安靜,是從《別讓我走》的第一場戲就開始的,凱莉.穆里根(Carey Mulligan)飾演的Kathy,就站在手術檯的玻璃窗外,靜靜看著安德魯.葛菲(Andrew Garfield)飾演的Tommy躺上了手術檯,是手術,是器官捐贈手術,不過,Tommy不是受贈人,Tommy是捐贈者,他活在人世間的唯一目的與功能,就是把自己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給世人使用。
《別讓我走》改編自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同名小說,描寫的是天下有一群複製人,他們出生的目的就是養成自己的器官,捐贈給他人使用,電影完全不想浪費篇幅告訴大家相關的生物科技為何?亦不想介紹複製人是怎麼誕生出來的?而是直接跳到結論:當科技已成常態,當複製人已不再是新鮮話題時,當複製人的生死早已成為人類社會常態,沒有法律或道德的問題時,還會有人在意他們是不是有靈魂?會不會愛?算不算是個人嗎?
抽掉科幻的元素,科幻電影還能夠成為科幻電影?還能夠勾引出讓人不寒而慄的震動嗎?《別讓我走》的答案是肯定的,《別讓我走》的選材與美學示範,因而也有了發人深省的空間。
動人的寓言故事通常毋需標新立異,只要採用世人熟悉的形式,就有本事講出世人習焉未察的生命道理,平淡如水的尋常人生,正是《別讓我走》選擇的形式;套用大家每天奉行搬演的生活準則,提煉出想都沒有想過的底層本質,更是《別讓我走》能在極靜的狀態下匯聚山海能量的關鍵所在。
離開手術檯之後,《別讓我走》透過Kathy的回憶,回到了她和Tommy曾經共同經歷過的「海爾森(Hailsham)學校」,一開始沒有人確知那是什麼學校,看起來像貴族供養的寄宿學校,男女學童都長得清純可愛,校長殷切教誨他們要運動,要創作,要繪畫,循規蹈矩地長大成人(凡夫俗子的教育體系不也都這樣教導著孩子嗎?),差別在於也們沒有明天,亦沒有夢幻,他們就像人們在農莊裡飼養的肉雞、肉豬或肉羊一樣,完成了器官捐贈,就算回饋社會,即已不負此生(其實,世人賴以學習成長的教育體系,多數都像「海爾森」學校一樣,以美麗的口號與信念,做出單向傳播,有多少學校能夠指引學生做出獨立思辨,抗拒既定理律,質疑或推翻現成體制?)。
 愛吃炸雞或漢堡的世人不曾對「捐贈肉身」的肉雞或肉牛有太多的同情或者對話,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殺生以養生」的弱肉強食邏輯;如果有人活在世上的的意義就是「捐贈器官」,你又會有多少的同情呢?石黑一雄的冷酷與犀利就從這個設定的前題上,做出反思,《別讓我走》也因為跳開了科技的框架,回到最單純的人性呼喊,因而得到了更讓人打寒顫的結論。
《別讓我走》與科技主題連結最深的焦點在於:既然外表相似,器官相同,複製人與一般人到底有多少差別? 石黑一雄最吊詭的設計就在於海爾森學校的校長不時鼓勵孩子做畫,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優秀的作品不但會選入董事會的畫廊裡展出,學生們還可以領到代幣,在易物節上交換他們渴望的小物件與小玩意。美麗的教育口號,如果別有居心,另有所圖,年輕學子又如何分辨呢?唯一向孩子說出真相的老師很快就被調職了(人世間的類似戲碼不是每天都如此搬演著嗎?),他們一如被圈養的人群,乖乖聽著牧人的指令,往既定的人生道路上前進,別問,問了也得不到答案。
Tommy就像一般任性的孩子一樣,該好好畫畫的時候,沒有全力以赴,等到需要用畫作証明自己有靈魂,有愛,才聽信傳言,極力爭取自己得與Kathy避開宿命,暫緩捐贈的空間(同樣是青春懺悔錄,Tommy的覺醒卻只換來絕望的歎息)…人生所有的真相都是無情的,他們不能扭轉自己的命運,連簡單的祈願都無力達成,《別讓我走》最動人的一場戲就在於三位最要好的同學一起到海邊嬉遊,美麗的沙灘上有著一艘擱淺的廢船,美好與絕望同時並陳,所有能說的,不能說的,全都停靠在那艘廢船上,既是暗示,更是明示了。
 不訴諸聲光特效,不靠聲嘶力竭的情緒吶喊,《別讓我走》只是站在你我身旁,訴說著主角的夢想與恐懼,他們的挫敗與認命,其實是許多靜靜奉獻,卻又默默逝去的紅塵生靈的歎息,導演就因此處理得這麼安靜,那種透心涼的無奈,宛如不動聲色就來到生活四周的冷鋒,讓我們不自覺地渾身起了雞皮疙瘩。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95&eid=v295106

台長: 阿楨
人氣(3,816) | 回應(1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幻色江戶曆》
此分類上一篇:《彼岸大師》

念情
最近專注於文學評論嗎
2007-09-09 10:29:29
版主回應
剛好讀到罷了

楨某讀評書像吃火車壽司
轉到那吃到那
2007-09-10 07:17:52
塵俠
ㄚ楨大哥是孔子的信徒囉
子不語怪力亂神---
就像他一樣
只講究對社會人心具正面價值的觀點或議題

那可以把科幻導正於教化之途
使它具有警世的意涵...
-----------------------------------------
記得前一陣子有報導說
世界一些豪富為求數十年之後仍擁有年輕
與生技公司洽談
以自體的幹細胞進行胚胎複製
俾便將來可以一圓長生不老的夢---

有錢真好
2007-09-10 11:01:39
版主回應
非不語怪力亂神
而是不耐煩與小說藝術不相干的東西

複製生技也有階級問題
2007-09-11 07:05:14
人造生命
人造染色體製出 人造生命近了【聯合報╱田思怡07.12.19
 
美國馬里蘭州科學家已創造全球第一個完全人造的染色體,此一重大突破,被視為以人造DNA創造新生命形式的大躍進。
華盛頓郵報報導,科學家首度在試管中製造DNA已是五十年前的事。當時是把尋常的化學成分連接成生命中最不尋常的分子。但直到最近,連最先進的實驗室也只能製造出DNA的一小部分,例如製造一兩個額外的基因,植入玉米作物,有助於玉米抵抗蟲害或忍受乾旱。
著名的基因學家、馬里蘭州「人造染色體」公司執行長凡特已製造出全球第一個人造染色體,是在實驗室製造的一長串DNA,比之前製造的DNA長許多倍,含有微生物維持生命和繁殖所需的所有指令。
製造人造染色體的詳細過程可能在明年初才會對外發表,但凡特已示範能把一個天然的染色體植入一個細胞內,讓細胞產生生命。如果人造染色體也能移植到一個細胞內,並產生生命,第一批用百分百人造染色體組成的活細胞可望於二○○八年底之前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來。
凡特將把這些活細胞用於製造替代燃料,像是乙醇和氫,以供應估計達一兆美元的市場需求。
雖然第一個人造染色體完全抄襲天然染色體,科學家也著手製造其他前所未有之生命形式的染色體。
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同意,用人造DNA創造生命體將是重大分水嶺,使生物和人造生物的界線變模糊,迫使人重新思考生物代表什麼意義。
柏克萊加州大學人類學家拉比諾說:「這引起有關什麼是天然,或天然可能變成什麼的嚴肅問題,進化過程不再是神聖和不可違背,實驗室中的人可以為了不同目的著手改進。」
科學家對造物的掌控不僅引起道德問題。科學家、恐怖分子或其他有創意的人究竟會造出什麼樣的有機物?如何抑制這些會自己複製的有機物?誰能擁有用於人造生命的基本工具的專利權?
部分專家擔心一些公司已壟斷控制人造生命的核心「操作系統」,可能成為人造生物產業中的微軟公司。
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安迪說:「我們正邁向寫DNA程式的時代,就像電腦程式發展初期一般,但誰將擁有這些程式的版權?」
人造生物學新掘起的核心技術是高速的DNA製造機,能用基本的化學材料,像是糖、氮基化合物和磷酸鹽來製造長串的基因物質。
2007-12-19 07:59:18
克隆兔
大陸/上海誕生世界首例轉基因克隆兔
http://www.cdnews.com.tw 07-12-19 謝志岳

 中新社上海十二月十九日電:世界首例轉基因克隆兔日前在滬誕生。上海新華醫院昨天首次正式宣佈,一隻轉基因克隆兔已於三月前降生,這是世界首例轉基因克隆兔。據介紹,這只可愛的小兔子目前已通過分子生物學“身份鑒定”,它在生理習性上和家兔沒什麼區別,愛吃青菜、蘿蔔。由於這只轉基因克隆兔攜帶綠色螢光蛋白基因,將為今後大規模建立轉基因兔動物模型、定向研究人類疑難雜症奠定基礎。
 據此間媒體介紹,轉基因克隆兔渾身雪白,存活已滿三個月,體重達到一千四百克,目前生活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科學部。此前,研究人員也獲得過好幾隻轉基因克隆兔。但有的剛生下不久就死去,有的沒能熬過易生病的斷奶期。
 新華醫院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陳學進博士表示,體細胞克隆兔是個世界性難題。由於兔子克隆胚胎發育率低、懷孕率低、出生後死亡率高,導致培育轉基因克隆兔難度較大。自克隆羊多利誕生以後,世界多個小組開始克隆兔研究。此前,法國一家研究所在二○○二年用顆粒細胞克隆了一隻兔子,但生下來後很快就死亡了。這次上海研究小組提前進行多項學科準備。為防止幼兔夭折,研究組工作人員還為它找來了剛分娩過的健康母兔作為“乳母”,同時把“乳母”的幾隻兔娃與克隆兔放在一個籠中飼養,以提高其成活率。為了保證不生病,克隆兔一般吃的是按照一定的營養標準配製而成的營養餐。這只克隆兔從出生到現在沒得過病。
 陳學進透露,兔子與人的生理比較接近。克隆兔的出現,可將其作為幫助人類篩選藥物、研究遺傳學疾病的“動物模型”,有助於研究一些人類遺傳疾病,尤其適合研究心血管、眼科疾病和一些遺傳疾病。 
2007-12-21 08:45:41
複製肉
複製肉 美:安心吃【聯合報╱編譯夏嘉玲08.01.17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15日再度確認部分複製動物肉、奶與後代的食品安全無虞,為美國上市行銷複製動物產品掃除最後障礙,也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核准複製動物肉品與奶品上市的國家。不過,美國農業部仍要求畜牧業與複製動物業在「過渡期」不要讓複製動物進入食品供應鏈。
FDA公布的複製動物食品安全最終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未發現食用健康複製牛、豬或山羊會有任何隱微的危害」,證實與2006年的初估一樣安全。歐洲聯盟歐洲食品安全局11日公布的初步報告也說複製動物產品應可安心食用。
複製動物每隻成本要1萬到2萬美元(約台幣32.3萬到64.6萬元),食品商較可能採用複製動物的後代而非複製動物本身,基於成本考量,複製動物食品可能還要四、五年才會出現在美國市場。
FDA結論無法平息公眾疑慮。美國最大肉品製造商泰森食品公司當天就宣布當前並無計畫採購複製動物,Dean、Hormel 等大型食品業者也表達相同意見。美國參院也有法令要求FDA對複製動物產品安全性做更多研究,才可放行上市。
美國主要複製動物業者Viagen與Trans Ova Genetics已為美國育種業者培育出600多隻複製動物,鼓吹複製動物者主張複製可孕育生殖力強之後代的動物,讓複製動物後代成為優良食品來源,但畜牧業與消費者普遍心存疑慮。
畜牧業者行銷肉、乳製品時自動避免打複製動物廣告。酪農業部分業者認為複製動物產品會嚇跑消費者,有的認為複製動物產品安全性未有定論前不宜推出,也有人基於道德或宗教理由反對複製動物。
2008-01-17 09:09:42
人獸胚胎
人獸混合胚胎 英核准培育【聯合報╱編譯陳世欽08.01.19
 
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HFEA)已經允許科學家培育供研究用的人獸混合胚胎,盼為來日幹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等重病奠定基礎。
HFEA已經批准倫敦國王學院與紐卡索大學的申請案,並發給兩校為期一年的研究許可,兩校準備幾個月後展開研究。
紐卡索大學研究團隊的阿姆斯壯(Lyle Armstrong)教授說,牛隻的卵子似乎可發揮近似人類卵子的功能,取得也比較容易,採用它們順理成章。阿姆斯壯曾於2005年與工作夥伴共同培育出全球首見的複製人類胚胎。
研究人員必須將含有DNA的人類細胞核注入幾乎已經摘除所有基因密碼的動物卵子,培育而成的胚胎成分有99.9%屬於人類,0.1%屬於動物,最後形成可化為各種組織的幹細胞。
一旦除去DNA,並以人類DNA替代,幹細胞實際上等於人類幹細胞,唯一留存的「動物」元素是儲存於線粒體內的少量DNA。如此培育而成的胚胎,將使科學家得以掌握足量的幹細胞。

皮膚細胞 複製出人類胚胎【聯合報╱編譯陳世欽08.01.19
 
美國加州Stemagen公司17日表示,該公司科學家以兩名成年男子的皮膚細胞複製人類胚胎,可望為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絕症的幹細胞治療帶來突破。
研究人員以「細胞體細胞核轉移」的技術複製人類胚胎。他們移除健康年輕婦女成熟卵子的細胞核,再植入成年男性捐贈的DNA。實驗的DNA取自皮膚切片的纖維組織母細胞。
部分改造後的卵子繼續發育,成為正常的胚胎,其中3個胚胎含有與捐贈者相同的DNA。研究人員在透過《幹細胞》期刊網站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研究首次證實,細胞體細胞核轉移技術可用以複製人類囊胚。」

複製肉上桌有違倫理【歐洲日報/張興合編譯08.01.18
 
歐洲科學與新科技倫理團體(EGE)向歐盟執委會提出的一份報告,發出對複製動物肉品的道德疑慮,給歐洲關於「科學怪物食品」(franken-food)的辯論火上加油,儘管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於日前批准此種食品上市。
該團體向歐盟執委會提意見說:「EGE對於複製動物以供食用合不合乎倫理道德一事深感疑慮。」
由歐盟支持的該團體,十六日晚上向歐盟執委會提出意見書,並於十七日公布。意見書中說:「以複製動物及其所繁衍出來的後代製造肉品,委實沒有令人信服的道理。」
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上周表示,健康的複製牛與豬所提供的乳和肉,或許可以安心食用。但是,歐盟執委會女發言人帕帕杜拉琪說,EFSA的結論只是「初步報告」,歐盟執委會在今年五月做出結論前一定會先問過歐盟人民的意見。
EFSA報告公布後,義大利農民協會十四日馬上表示相反意見,認為複製動物的乳與肉對消費者可能構成「無法接受的風險」。該協會會長馬里尼在其網站上發表看法說:「我們準備強力動員起來,阻止這種嚇人的東西上餐桌,這種東西不是歐洲食品企業要的,更不是歐洲廣大消費者要的。」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十五日不顧倫理和衛生團體的強烈反對,批准複製動物的乳和肉上市。該局官員魯特在華府的記者會上說:「複製牛羊豬及其後代的乳肉,與傳統飼養的動物的乳肉一樣安全。」
雖然英國搶先美國在一九九六年率先複製出哺乳動物(被命名為桃莉的綿羊),但美國搶在歐洲前面,批准所謂的「複製食物」。

美科學家複製自己 胚胎活5天>中時08.01.19 尹德瀚

     美國科學家山謬爾.伍德(Samuel Wood)最近創下一項世界第一的紀錄:他在實驗室中複製了自己。這是首次利用成人體細胞複製而成的胚胎,雖然複製只進行到胚胎階段即予銷毀,伍德的複製人胚胎只存活了5天,但此舉在醫學界已經引發極大的道德爭議。
     利用複製羊技術製成
     伍德是加州幹細胞研究企業「Stemagen」的創辦人,這家公司採用當初英國科學家複製母綿羊「桃莉」的技術,將年輕婦女捐贈的若干卵子摘取細胞核,並將伍德及另一名男子的皮膚細胞DNA植入卵子,之後以微量電流刺激,兩者融合發育成胚胎。
     這批胚胎係第一批利用成人體細胞複製而成的胚胎,雖然它們只存活5天,在還只有針尖大時就被摧毀,過程中也未從胚胎中擷取幹細胞,但仍被視為發展阿茲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療法的一個里程碑。伍德已將這項研究發表於《幹細胞》期刊。
     訂製幹細胞為未來計畫
     伍德說,從複製人胚胎擷取幹細胞是他未來的商業計畫,「我們相信這是未來的趨勢-為病患訂製幹細胞。」而病患如能利用取自自身複製胚胎的幹細胞進行治療,不用擔心產生排斥的問題。
     但是從複製胚胎擷取幹細胞的研究,在美國遭到布希總統等人士的反對,他們認為摧毀任何人類胚胎都是錯誤的。有些人擔心,這項技術可能被人利用來複製嬰兒,更有人痛批這是把奇蹟般的人類生命貶抑為零件工廠。
     幹細胞遍佈人體各個部位,負責更新組織和血液細胞,如果是取自人類早期胚胎的幹細胞,其功能更為強大,可以發展成人體各種部位的組織,未來取自複製胚胎的幹細胞可能用來修補受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傷損的細胞,或是治癒遺傳性糖尿病。
     曾以成人細胞複製胚胎
     伍德擁有醫學、心理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物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學位,之前他在一家大型助孕診所服務,注意到不孕婦女在進行試管受孕過程中剩下很多卵子,而卵子正是複製人類胚胎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他靈機一動,在2005年成立「Stemagen」公司,並創下全世界第一例以成人細胞複製出人類胚胎的紀錄。
     之前由神祕教派「雷爾運動」(Raelian Movement)成立的「複製協助」公司宣稱已複製出全世界第一個複製人,是個女孩,並暫名「夏娃」,但該公司迄仍未提出任何可信的證據。另外,英國紐卡索大學已於2005年率先複製出人類胚胎,但使用的細胞取自胚胎,而非成人。
     有掌聲也有人斥不道德
     學界有人對伍德的突破表示支持,但也有人痛斥這是不道德的行為。領導Stemagen公司研究團隊的幹細胞複製專家法藍區說,在初步獲得突破之後,他的團隊目前只使用來自捐贈的胚胎製造胚胎幹細胞,要等技術達到完美之後,才會再度嘗試以成人細胞複製人類胚胎
2008-01-19 11:34:12
救人寶寶?
救人寶寶 台大「做」出亞洲第1個【聯合報╱詹建富08.02.21  

亞洲首例訂製的「救人寶寶(Rescue baby)」上月底在台大醫院誕生。一對帶有乙型地中海貧血基因的夫妻,為搶救患有重度地中海貧血的兩歲長子,決定藉助醫學科技再度生育,在胚胎著床前先接受基因診斷,成功懷孕並產下健康女嬰,未來將取用新生妹妹的臍帶血救治哥哥。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蘇怡寧指出,這對同為地中海貧血帶因者的夫婦都約廿八歲,兩年前第一胎生下重症男孩,看著兒子必須天天輸血、打排鐵劑,在苦尋不到適合的骨髓移植或臍帶血移植的機會下,燃起孕育「救人寶寶」的念頭。
由於類似案例,在國內外都有不少醫學倫理爭議,也是部分國家嚴格限定家長訂做「救人寶寶」的原因。
「這個期待已久的願望,終於夢想成真了!」台大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任陳思原昨天引述這對夫妻的話說,這對夫妻歷經胚胎著床失敗、配對不合,第三次才找到與病兒同型的組織抗原,又著床成功。
婦產部主任楊友仕表示,台大在胚胎著床前先做基因診斷,先確認植入的是健康胚胎,還要有配對相合的臍帶血做幹細胞移植,才能救治哥哥。
另外,現有胚胎篩檢並非百分之百,無法完全排除再度懷上病兒的風險,以及罹患其他晚發性疾病的可能,使得有這類先天疾病的家長難免要面臨痛苦的抉擇。
所幸,蘇怡寧採取創新研發的「全基因放大」技術,應用於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先後篩選十六個胚胎,才找到三個HLA(人類白血球抗原)同型且為帶有地中海貧血基因的胚胎,「雖然這名女嬰仍然是地中海貧血的帶因者,已能救治兄長,這是退而其次的選擇」。
陳思原估計,這對夫婦共接受三次取卵周期的治療,累計花費達六十萬到一百萬元之間,但台大提供專案補助,實際只花不到廿萬元。但他建議,「訂製」救人寶寶應是尋求別人捐贈的臍帶血配對失敗後,不得已的選擇。
◆生下「救人寶寶」的機率只有十六分之三,怎麼算出來的? 台大婦產部主任楊友仕說,手足間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HLA)相符的機率是四分之一,而父母同為帶有乙型地中海貧血基因者,產出健康寶寶的機率是四分之三。
兩個條件都要相符,也就是四分之一乘以四分之三,救人寶寶出現的機率只有十六分之三。

「量身打造 破壞自然法則」【聯合報╱記者陳惠惠、

該不該訂製救人寶寶?衛生署認為若涉及器官捐贈、危及救人寶寶生命,就有倫理爭議;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所所長蔡篤堅認為,救人寶寶因為挽救另一個人生命才被生下來,違反生命自由、等值觀念。
另外,蔡篤堅也認為,醫療是很私密的事,台大醫院以開記者會的方式說明訂做救人寶寶的技術及過程,做法「有點粗暴」,廣告意味太濃,保守一點比較好。
台大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蘇怡寧和台大生殖內分泌科主任陳思原則認為,國際間已誕生的「救人寶寶」至今只有十來例,但由於家長已經過倫理諮商過程,而且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並不會傷及胚胎本身,收集臍帶血也不像骨髓移植有手術風險,已使爭議降低許多。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則表示,為了生出健康寶寶而在胚胎植入前進行基因診斷,較無倫理爭議,此次重點是這名健康寶寶將如何挽救哥哥的生命。他認為,若捐贈臍帶血或骨髓,不致造成後遺症,但若是要捐贈器官,或可能帶來健康風險,甚至危害生命,就有倫理爭議。
蔡篤堅說,生命本來就是物競天擇,若是透過基因技術,量身訂做一個救命寶寶,形同破壞自然法則,他更擔心,若一個人是為了挽救另一人才被生下來,違反生命自由、等值的概念。
他說,在美國等國家政府並不支持這類研究,英國則是採獨立監護人制度,保障這類訂製的救命寶寶的自由等相對權益。蔡篤堅認為,國內這方面的討論仍不足,也缺乏相對的配套。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江東和也說,該院曾為五十多名地中海貧血的病童進行臍帶血移植,成功率達九成,但多數家長都選擇自然懷孕,而未經刻意的人工挑選胚胎,多少還是考慮倫理上的爭議。

美國小說》護姊13年 沒命沒了腎【聯合報08.02.21
 
台大醫院透過基因診斷技術量身訂做救人寶寶,情節好比美國暢銷書「姊姊的守護者」的台灣版,不同的是,書裡是虛構故事,台灣卻是如假包換的真實人生。
在茱迪‧皮考特所著的「姊姊的守護者」(台灣商務出版)一書裡,一對父母為了挽救罹患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的女兒凱特,利用基因診斷技術,生下跟凱特有完美基因配型的安娜。
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安娜就成了凱特發病時的特效藥,從臍帶血、骨髓到血液、白血球等,最後甚至提供了腎臟。
為了隨時待命,十三歲的安娜從來無法遠行,連她最愛的曲棍球訓練營都無法參加,無法享有獨立個體應有的自由,甚至覺得自己只是一個供應姊姊身體所需的工具。
姊姊不想自己受苦,更不想看妹妹為自己受苦,安娜為了捍衛自己身體權,也為了完成姊姊心願,決定聘雇律師,控告父母親剝奪她身體的使用權,矛盾地完成姊姊的心願。
書中凸顯高度的醫學倫理爭議及法律見解的辯論,然而,整起故事的結局卻出人意外,就在安娜官司剛獲勝,擔任消防隊員的父親在一場意外事故的出勤裡,發現身陷車禍事故中的竟然是自己的女兒安娜,她的腎臟最後還是捐給了姊姊,成了挽救姊姊的救命藥,之前的掙扎全是一場空,就如同她十三年的人生。
2008-02-21 09:15:31
版主回應
Jodi Picoult:姊姊的守護者

《姊姊的守護者》所涉及的議題的爭議性很大。主要和基因科技、幹細胞醫療有關。
……………
她一出生,她的臍帶血、胎盤就立刻貢獻給凱特,往後,隨著凱特病情惡化,安娜得持續不斷的供應血液、白血球、骨髓、幹細胞給凱特,安娜和凱特一起經歷大大小小的侵入性手術,唯一的差別是,生病的並不是她。
一直到後來,安娜的母親請求安娜捐一顆腎臟給凱特,儘管凱特的醫生評估凱特可能根本撐不過這個手術……;安娜終於去找律師,要求擁有自己的身體使用權,她對律師說,問題不是捐腎能不能救凱特,而是沒完沒了。終有一天,她母親可能會要她把頭剁下來給凱特,假如凱特需要的話。
故事的結局很撼動人心。在某個程度上,可以視為是Picoult對這議題的選邊站。儘管,每個邊都很為難。(故事裡沒有壞人,只有一群努力想做到最好、但能力卻十分有限的普通人)
而安娜訴諸法律的真實原因,也很讓人欷噓。這在某個意義上,涉及安樂死的問題。我們是否真得那麼努力、努力到無視病人所受的折磨、也強要他們痛苦不堪的活著?
必須說,Jodi Picoult處理得確實很好。兩個漂亮反轉,讓這個故事有了更深的厚度;此外,由於側重的是與當下緊緊相關的醫療議題,也令《姊姊的守護者》不同於一般的寓言式的科幻小說,並不會讓讀者覺得隔閡、遙遠,當安娜說她覺得自己像個「器官豬」,或當媒體形容安娜是個「設計的嬰兒」,讀者和這些專有名詞的距離都是近的,這自然是因為人性深在其中。
而且,其實我懷疑,也許我們都寧願是「器官豬」(科幻小說設想的那種)來提供我們器官,如果這是維持生命所必要的,也不要去製作出一個真實的人、或從第三世界的貧窮國家的人身上摘取器官吧?
http://blog.roodo.com/franwu/archives/2563938.html

姊姊的守護者 MY SISTER’S KEEPER 2009-08-13

一開場,分割、翻閱的鏡頭,以安娜口述嬰兒出生是來自酒精,沒做防護下的產物;或不易受孕者以技術產下。簡單地說,嬰兒的誕生分為意外,以及計畫生育。以此開始簡述她被誕生的緣由。
為了照顧姊姊,媽媽犧牲事業、爸爸失去太太的關注、哥哥語言功能有障礙、安娜則是經過基因配對產下的孩子,自出生起不斷進出醫院捐贈臍帶血、幹細胞、骨髓…。直到她又得捐出一個腎臟時,一個13歲的女孩,如何為自己的身體所有權提出主張,並且一狀告上法庭?
將媽媽的角色設定為律師,頗符合媽媽的強勢心態,她設定好的事,再也不容第二個聲音出現,為了搶救長女,她長期忽略其他家人對愛的感受。即使親見長女的化療之苦,她仍不能放棄這個生命。
電影改編自暢銷書作家茱迪皮考特的小說,原著的議題更辛辣的質疑現代醫學對於生命的選擇、控制,名為拯救生命,卻也讓生命變得不自主,以實用性價值殘忍地考驗人性。抗爭成功的安娜沒能享受她未來的人生;而電影,為了闔家觀賞,終究選擇以溫馨的方式,讓安娜的抗告,是出於姊姊的授意。
一再搶救的生命,是不是真可與死神搏鬥?命既不可挽,難道不能選擇好好說再見?媽媽的愛即使有分別心,其他子女該被犧牲關注之情?
導演尼克凱薩維茲的催淚功力,在《手札情緣》老妻患了失智症,即見到他掌握摯愛深情的特長。這回擴大愛的範圍,依然是重症患者與家人們的互動之情。
催淚攻勢幾乎是每段情節都要撞擊觀眾的心、多段歌曲為影片增加情境。幾位演員互相飆淚眼,以眼神傳達情緒。相較之下,卡麥蓉迪亞稍顯遜色。女法官與亞歷鮑德溫飾演的人權律師,一喪女,一有癲癇症,都是巧安排,以此強化對於『生命』的感同身受。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96&c=BA0004

故事說不完:《姊姊的守護者》讀後
http://urochordate.com/mt2/readers_note/post_324.html
《姊姊的守護者》誰來決定誰可以犧牲? - 火行者的電影部落格
http://blog.nownews.com/firewalker/textview.php?file=0000320082

(楨:《姊姊的守護者》原作和電影都是部假器官捐贈的情理法之爭的美式濫作(不論在敍述的偽後現代性錯亂和好打官司的法律狂上) ,其文字與影音的藝術魅力皆不如《別讓我走》,另參本館:器官捐買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姊姊的守護者》)
2011-02-06 12:54:37
電子皮膚
日研究人員研發可導電橡膠 電子皮膚有望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8-12 陳淑娟/整理

 法新社東京十二日電:日本研究人員今天表示,他們已經研發出一種可以導電的橡膠,這項研發結果為將來做成可以覆蓋在機器人身上,可伸縮的電子皮膚e-skin鋪下坦途,這種電子皮膚可以感覺熱和壓力。
 東京大學表示,這是全世界首次解決金屬所面臨能導電但無法伸展問題的材料;一般橡膠幾乎都無法導電。
 東京大學工學部教授染谷隆夫表示,這項新科技材料和普通橡膠一樣具有彈性,但導電性能卻是含有碳化物粒子的商用橡膠的五百七十倍。
 這項產品如果被用在金屬線路上,可以成為有彈性的積體電路,可以將原來的尺寸拉大到一點七倍,纏繞在彎曲的表面上,不會造成機械傷害或是導電性能的重大改變。
 其中一項應用技術就是用來做機器人的人工皮膚。團隊成員表示,隨著機器人開始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他們全身上下必須要有像人類一樣的感應器。
 他說:「試想,當機器人照顧一個小嬰兒時,他必須要能感覺嬰兒的體溫、熱和壓力,就像普通人一樣,否則就很危險。」
2008-08-13 08:02:04
版主回應
《流星》2010年日本富士日劇

《流星》個人感想:劇本老掉牙!
無可否認流星的劇本舊酒新瓶、故事平淡無新意,一開始在鐵路踏切的警號聲更令本舖仿佛回到 神 的懷抱,請給我多一點時間思考原因!(…經典日劇莫過於此。)
「平凡的男主角(岡田健吾)人生遇上了突如其來的變化,妹妹(マリア)的肝病惡化,需要進行換肝手術,卻未找到合適捐贈者,剛好遇上了準備輕生的女主角(槇原梨沙),男女主角展開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
男女主角兩條毫無關係的平行線相交,奇幻的巧遇似曾相識,昔日的愛情劇就是這麼設定,但老梗沒啥不好,接受不了在鍵盤上按下Alt + F4就可以了,不過這劇卻有兩個元素留着了本舖的心︰優美的配樂與畫面。
優美的配樂與畫面
出色的鏡頭運用加上唯美的畫面,猶如一幅幅詩畫,不論是水族館的水母(新江ノ島水族館)或本栖湖上的富士山,都有一種使心情平和舒服的感覺,《流星》帶來的是秋季的詩意,劇中海藍與昏黃色的主色調更為故事添加一份浪漫氣氛。
劇集另一個特點是穿插很多背景配樂,除了出色的主題曲給人有憂傷感外,柔和的配樂既配合劇中優美的畫面,亦襯托(淡忘)故事的緩慢節奏,這方面可算是劇集最成功之處。
演員表現配搭
很多人都說了竹野內豐的表現很好、上戶彩演技進步等等,本舖反而想說劇集在選角上應記一功,上戶彩飾演的邊緣少女更能討人喜愛,無論表現和外型上都令角色入型入格;型男的竹野內豐,今次飾演一位水族館飼養員,沒有鬚子的他顯得一臉滄桑,成為一位「熟」男,加上不瘟不火的演技,與角色平凡內斂的性格十分吻合。北乃きい飾演的瑪利亞,更是度身量做的角色,前半部擔重的她,表現稱職,成功演繹一位任性不懂事的妹妹,令本舖對她的倔強性格產生反感,用涼太之死來改變她的心理雖是意料之事,但戲情直接不拖泥帶水。
板谷由夏飾演的相澤美奈子,雖說劇份不多,但本舖卻覺得這角色描寫得很寫實,可以說是理解她的痛苦,假如沒有瑪利亞的肝病事件,她和健吾可以平凡幸福地一起生活下去,人總是有自私的時候,美奈子只是無勇氣付出,縱使曾相愛,最終因為這事產生的隔閡而無奈分手。
少許不滿的是松田翔太,無可厚非神谷是一位帥醫生,但說實在第一二集他不登場,我也忘記了他有份演出,存在感低是一個問題,關於他的醫療事件也輕描淡寫胡混過去。再者松田翔太的樣子和說話口吻很不像一位醫生(穿醫袍不似醫生),或者松田需要與他的「牌友」研究做醫生的要訣,假如將他放上拍賣網站拍賣,本舖毫無疑問會給予賣家劣評——「貨」不對辦。
兄妹(流星)之絆!?
雖然故事背景建構在妹妹的絕症以及契約愛情之上,但《流星》更多的是包含着兄妹間的羈絆,某程度上梨沙是因為看到健吾對妹妹的保護和無條件地付出,再比較起自己的哥哥,而漸漸地喜歡上健吾。(如其說修一是妹妹控,不如說梨沙是哥哥控更貼切吧…笑~)
至於修一,由他對傳媒的態度可見,他一直都緊張梨沙,不竟他們是相依為命的兄妹,梨沙是他唯一的親人,就如父親對女兒,不想自己的女兒(妹妹)被別的男人搶走,可惜他自己卻沒有本事不懂愛護梨沙,唯有用金錢來捆綁自己的妹妹在身邊。
在劇中梨沙的生活猶如在一個冰冷無靈魂的水母世界,人生隨處漂泊,用流星來做劇名顯然不對,不過對健吾來說,梨沙就如一夥流星,擦身而過的相遇為健吾帶來了願望。
劇集一直描寫健吾與梨沙是由契約婚姻續漸變為真正的感情,他們的愛情是一起生活、一起共患難而洐生的感情,另一部份本舖卻認為健吾是因為責任而愛上梨沙。
(說笑地說,那一幕梨沙揭開自己襯衣,要健吾記住自己的肚子,就好似要對健吾說︰現在你搞大我的肚子,你要做一個負責任的男人。)
由梨沙搬入健吾家,健吾對待梨沙的態度就好像照顧家人一樣,健吾對梨沙產生的「愛」更像是對家人的愛,尤其健吾是如此責任心重的男人,梨沙對他的付出驅使健吾有責任照顧她,如果說這劇的愛情觀,本舖會說是對愛情的付出與責任,這正是純愛(婚姻)的承諾。
結局溫馨卻有一種平淡感覺,看過後有一份空虛感,像一瓶白開水,雖說貫徹劇集的風格,一個擁抱一句簡單的說話,唯美含蓄,但不夠精彩印象深刻,為劇集殘留一點韻味。
總結來說《流星》的確是一部很說感覺Fu的日劇,劇情推進緩慢,故事簡單、舖陳直接,不過這劇營造的氣氛足以令人不知不覺看下去,這方面配樂和拍攝方式是功不可沒,而劇中男女主角的感情變化描述細膩,愛情表現內斂,但使人看得舒服,全劇流露一份淡淡的愛情,《流星》是一部令人回憶起昔日純愛味道的日劇。
http://jp2spot.blogspot.com/2011/01/nagareboshi.html
2011-07-19 09:07:56
阿楨
另詳參本館:器官捐買

文學電影的典範【長日將盡Remains of the Day (1993)】 by聞天祥

《長日將盡》是「文學電影鐵三角」:導演詹姆斯艾佛利、監製伊斯麥墨詮、編劇露絲鮑爾賈華拉,繼【此情可問天】後趁勝追擊,也是他們第十四度的合作。不曉得是否因為偏愛具有歷史的古屋,《長日將盡》和《此情可問天》一樣,故事的起點都是一棟華廈。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房子的總管,隨著世代的變遷,他目睹了二次大戰的盛衰消長,侍奉的主子也由英國侯爵換成了美國議員。然而做為一個歷史的見證者,他卻選擇了沒有意見,僅忠於自己的職守。
這種人生態度,亦延續到他的感情世界。經歷父親的猝逝與曾經愛慕他的女管家的別嫁,別說是一滴眼淚,就連一句惋惜也沒有。帶著冷峻的面孔重回嚴謹的工作崗位,我們除了看到一個理想管家的典型,也將發現這一切的克盡職守與無動於衷,只不過是害怕情感洩漏的一種偽裝或藉口罷了!【長日將盡】把時空定為二次大戰前後,不是平白無故的。列強在這棟大宅所進行的秘密談判,促成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現在盡知;但是有誰在意同時同地一群在歷史上無足輕重的下人,也進行者心靈的拉扯。文學與電影,記錄下這些,讓我們見識到心理疆界上的另一場征戰,同樣慘烈。
從文學到電影,《長日將盡》的成績幾近完美。其劇情是以「現在式」和「過去式」平行發展,現在式是安東尼霍普金斯驅車拜訪離職多年的女管家艾瑪湯普遜,過去式則為他們昔日共事的吉光片羽。兩者交替出現,既表現出電影敘事的緊湊靈活,也令觀者心理有所期待,由於過去的壓抑,教人更加希望兩人能把握重逢良機彼此坦白。奈何時不我予,女管家發現已分居的丈夫才是最需要她的人,加上女兒懷孕也需要照顧,兩人還是再度無緣。
夜色中送別的尾戲拍得極好,平日老脫班的電車偏偏這天準時了,透過大雨淋漓的玻璃,可以瞥見艾瑪湯普森臉上爬滿了淚水,正如她宣布婚訊的那晚;而安東尼霍普金斯還是有禮地揮帽告別,有條不紊。當鏡頭重回大宅,一隻不小心飛進的鴿子急欲闖出,而我們的男主角卻再也解不開這道符咒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058&eid=10580006
2010-03-23 07:08:48
版主回應
長日將盡 (皇冠,1994)

長日將盡賞析 by黃英雄

  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註:另兩人是魯西迪及奈波爾)」之一的日裔英國人石黑一雄在一九八九年以「長日將盡」獲得「布克獎」,並於一九九三年拍攝成電影。
  本片的時空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及之後的二十年光陰,從當年的女僕役長肯頓寫給達林頓莊園主管史蒂文斯的一封信開始,不僅提供了當年的政治氣氛與人心詭異;更詮釋了一名管家的尊嚴與執著,從而引動了一份被壓抑而令人扼腕嘆息的愛情。
  一座古堡或貴族莊園的每日生活作息其實恰好與當今的現代飯店一模一樣,不僅要有客房及餐飲服務,更需要為主人展現一種獨到的華麗。最重要的是主人或客人廿四小時的起居照料乃至最微細的體貼關懷,都是管家所必須要兼顧的。
  我們看到史蒂文斯用尺量出一樣的距離以便使餐桌上的水晶酒杯放置的位置一致;早晨報紙剛送到,必須先用熨斗將報紙燙過以免油墨沾污主人的雙手。除了三餐,下午茶或晚睡前各有一次的茶點都不能疏忽,轉身欲出時永遠是訊問主人或客人尚有何吩咐?
  在許多東方人的看法會對史蒂文斯的職業相當不以為然,但這種專業的管家現今也在大學設置專門學科。真正欲達到史蒂文斯這般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其實是相當不簡單的事。
  戰爭前夕達林頓公爵舉行一場重要的會議,對於會議的內容,身為管家其實應該知之甚詳,卻也是管家的禁忌。好幾次史蒂文斯被訊問到政治立場,他唯一的答案是當時沒有聽清楚,或者是他對政治一竅不通。史蒂文斯的回答不僅是職業道德,更是一種職業尊嚴。所謂「人在其位各司其職」,管家要照料的事在一般人總覺得是雞毛蒜皮之事,但如果在宴會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缺乏管家的照拂,整個莊園的運作將陷於癱瘓。
  能夠適應好管家角色的人其實不多,老史蒂文斯似乎也是個中高手。雖然已經年邁,但始終不忘他的職責。為了一次跌倒的經驗,不時到跌倒之處熟悉高低不平的石板塊。這種執著與敬業,不禁令人感佩萬分。但這種過份的執著似乎也產生了反面效果。
  以史蒂文斯而言,為了達成當管家的條件,必須將自己的情感完全收歛,因為當男女的情愫開始在管家這個行業漫延之後必定會影響工作,說得正確一點,就連正常的家庭婚姻對一名管家而言也是一種拖累吧?這一點就可以解釋為何史蒂文斯一直將自己的感情緊緊鎖閉的真正原因。
  肯頓的能力是絕對肯定的,只是當時保守的風氣使得女人無法貼近宴會餐桌作服務的工作,但她的細心與專業卻受到史蒂文斯的賞識,但似乎也僅止於此。當感情開始在兩人之間浮動穿梭之際,史蒂文斯縱然激動難安,仍如他那套永遠不變的禮服一樣,始終讓人看不見他屬於情感的一面。
  史蒂文斯在工作之餘只有喝一點威士忌、抽雪茄、聽唱片甚至看一些愛情小說。但這些也都潛藏在他的房內。當肯頓剛到時,雖然因為老史蒂文斯工作負擔過重的原因而與史蒂文斯有了衝突,但這並沒有改變肯頓的性格。肯頓閒瑕時會在莊園附近摘取花朵,然後插置在史蒂文斯的房間內。這一點自然有其象徵意義的,這顯示了肯頓除了專業執著之外,尚存有一顆崇尚自然的心靈,這顆心靈往外放射自然也就包含了愛情。
  肯頓曾在花園中撞見查理與莉琪偷情,卻裝作沒看見,因為在她的觀點男女之間的互動就像花在季節到了就會綻放一樣自然。查理最後慫恿莉琪向肯頓辭職,肯頓雖然無法拒絕,但與史蒂文斯談起時不免為查理與莉琪擔心。其實這是史蒂文斯與肯頓自己內心的擔憂與躁動不安,從職業上的專注慢慢侵蝕到情感的釋放,雖然近乎不人道,但戲劇的衝突也正是由此延展而出。
  肯頓過去的上司班恩開始回頭來追求肯頓,或許是一直沒有獲得史蒂文斯一點點的正面回應,於是肯頓慢慢陷入男女的情感泥淖中。嚴格地說,肯頓並不見得鍾情於班恩,她愛的人是史蒂文斯。在即將面臨抉擇的時刻,肯頓連續幾次向史蒂文斯透露,但似乎已如城堡般堅固的自我防衛,讓史蒂文斯違背心意地向肯頓道賀。
  在聽見肯頓決定接受班恩的求婚後,史蒂文斯第一次失手打破了一瓶紅酒。充份說明了他真正的心意與感受,只可惜最後一次走入她房內時還是將想說的話又吞了回去。雖然二十年之後肯頓的來信使得史蒂文斯想彌補之前的錯失,但偏偏班恩向肯頓表示女兒已經懷孕的消息,使得肯頓又打消回莊園服務的打算。於是一場即將重燃的愛情又再度被水澆熄。離別的時候正是天黑之際,當碼頭的燈亮起眾人都興奮拍手,因為晚上才是人們一天的開始。史蒂文斯是用這樣的話來安慰即將離別的肯頓與自己,卻留下永遠的感情與遺憾。
http://blog.yam.com/hero_h/article/5204394
2010-03-23 07:10:12
阿楨
想陪您久一點!兄妹救媽 20年捐2腎1肝【聯合報2011.10.14

郭文偉(左)和妹妹郭淑鈺露出肚皮說:「傷疤不醜 ,是我們和媽媽在一起的幸福象徵!」記者張念慈/攝影
婦人簡敬子命運多舛,廿年前腎衰竭,兒子捐腎救母;八年前腎又出問題,換女兒捐腎;今年六月,簡婦肝硬化瀕死,女兒毅然再捐肝。兒女說「媽媽教育得好,這些事,對我們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六十八歲簡婦,六月獲得女兒捐肝後,健康逐漸恢復,但本月七日突然惡化往生。兒女不後悔器捐,表示「媽媽身體裡有我們,走得時候不會孤單,想到這就很欣慰。」
簡敬子喪夫,與兒女相依為命,可能養家勞累,廿多年前開始洗腎,兩年下來身體日形虛弱。兒女主動提議捐腎,簡強力反對。
「媽媽說,我生你給你東西是應該的,怎麼可以從小孩身上拿東西?」兒子郭文偉回想媽媽的堅持,仍然心疼。
他說,當時妹妹郭淑鈺搶著要捐腎,媽媽天天哭著拒絕,兄妹連哄帶騙才說服媽媽。「我的各項數據比對與媽媽較吻合」,最後由他器捐。
十二年後,簡敬子再度腎衰竭,這次換妹妹捐腎,同樣遭母親強力反對,兄妹倆回憶,他們哭求母親:「讓我們陪妳久一點好嗎?我們不能沒有妳!」母親才淚眼答應。
今年三月,簡敬子因肝硬化出現肺積水、意識不清,醫師說最多活不過八月,除非有人捐肝。郭文偉和郭淑鈺再度搶著要器捐,這次各項比對數據妹妹較吻合,由郭淑鈺在六月捐肝救母。
獲得女兒捐肝的簡敬子原本逐漸好轉,本月初疑因感染陷入肝昏迷,七日過世,兄妹救母心願落空。
郭淑鈺淚眼訴說,「從小媽媽就說我是她的心肝,媽媽走了,可是她身上有我的肝和腎,她也是我的心肝,能陪著她在另一個世界,我覺得好幸福。」
郭文偉掀起肚皮傷口說,很多人佩服他跟妹妹的勇氣,「可是孝順父母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這個傷口是愛的印記。」只要摸著傷口,就覺得「我們和媽媽還是那麼近!」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651126.shtml
2011-10-14 09:53:09
圖博館
《長日將盡》作者石黑一雄 獲諾貝爾文學獎2017-10-06 聯合報

諾貝爾文學獎2017-10-5揭曉,由日裔英國籍的六十二歲小說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獲得殊榮,獎金九百萬瑞典克朗(約合台幣三千三百七十萬元)。此間熟悉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據信已是第八度飲恨,村上與石黑惺惺相惜,曾表達對彼此作品的欣賞。
  儘管石黑得獎呼聲並不高,但這是瑞典皇家學院連續兩年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非典型作家後,總算回歸「常軌」。學院秘書長丹尼斯意有所指地說,經過去年的風暴後,希望今年的得主「讓全世界都開心」。
  學院在頌辭中讚許石黑的八部小說「具有巨大的情感力量,揭露人類與世界相連的錯覺之下的心靈深淵。」石黑的作品最常見的主題是:記憶、時間和自欺欺人,在石黑最有名的作品《長日將盡》中尤其明顯。
  丹尼斯形容石黑的作品是「珍奧斯汀與卡夫卡作品的混合,再加進一些些普魯斯特,然後加以攪拌,但是別太大力,就是石黑一雄的作品了。」
  石黑一雄一九五四年生於日本長崎,五歲時因父親工作緣故全家移民英國。石黑後來說父母親當時並沒有移民的打算,只想在英國待一段時間就回日本,不料卻一直定居於英國東南部的吉爾福德市。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包括曾改編成電影的《長日將盡》和《別讓我走》,前者由安東尼霍普金斯和艾瑪湯普遜主演,叫好又叫座。瑞典學院表示,石黑作品中的角色「無論眼前發生了甚麼事,都小心翼翼地不動聲色。」
  丹尼斯表示:「石黑是很有原則的作家,不隨波逐流,他發展出完全屬於自己的美學世界。」丹尼斯說自己最欣賞的石黑小說是他二○一五年出版的《被埋葬的記憶》,丹尼斯形容《長日將盡》「 開頭是伍德豪斯(英國幽默小說家)的小說,結尾卻有卡夫卡的味道;是真正的傑作。」
  丹尼斯說,石黑對於了解過去很有興趣,「但他不是普魯斯特型的作家,他不是要追憶往事彌補過去。而是要探索人類必須忘記些甚麼,才能活下來。」

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回歸筆觸細膩小說家2017-10-06 中央社

瑞典學院去年把文學獎頒給美國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外界批評這項決定忽略其他值得獲獎的作家,今年則回歸到較主流的文學詮釋。
石黑一雄也對政治議題砲火全開,在英國公投脫離歐洲聯盟後敵視移民的氛圍中號召起義。石黑一雄還表示,希望諾貝爾獎能成為世界的正面力量。
2017-10-06 11:05:32
圖博館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 竟被太太嫌「寫得太糟」2017-10-05聯合報

「如果讀者想要馬上愛上石黑一雄,應該去讀『夜曲』。」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石黑一雄,作品風格多元,既有慨歎帝國主義命運的「長日將盡」、也有充滿暴龍、食人魔的奇幻小說「被埋葬的記憶」。而小說家吳明益認為,石黑一雄寫愛情更是動人。
  吳明益表示,在科幻小說「別讓我走」中,石黑一雄設計讓院長從院童畫作,便可判斷他是否愛上別人的橋段,奇幻元素中包裹的是永恆的愛情。而「夜曲」中的五個短篇,展現石黑的抒情功力,他指導的學生讀此書,「從來沒有人不喜歡」。五個短篇藉五首曲目、五段音樂與城市的故事,勾勒人生與命運的莫測,訴說淡淡卻雋永的愛情。
  曾瘋狂迷戀披頭四和巴布狄倫的石黑一雄,年少的夢想是當職業音樂家。他蓄長髮、彈吉他寫歌,高中畢業後背著吉他在美國四處旅行,夢想成為歌手。雖然,他最後還是當了作家。但這段對音樂的執迷,深深影響他的作品風格,「夜曲」便展現小說家深藏的音樂功力。
  現實生活中,石黑一雄有一位在人生道路上相知相惜的伴侶。他受訪時透露,2015年作品被「埋葬的記憶」離上一本「別讓我走」足足隔了10年。原因是被「埋葬的記憶」初稿完成後,他拿給太太看,卻被太太吐槽「寫得實在太糟」、還糟到「無法修改、必須重頭開始」。而石黑一雄還真的聽了太太的話,暫時放下寫書計畫,跑去拍電影、寫歌詞,多年後再回來完成這本書。不管大作家是不是真的「怕太太」,兩人之間感情親密錯不了。

石黑一雄為什麼打敗村上春樹奪諾貝爾 專家這麼說2017-10-05 聯合報

石黑一雄和村上春樹,是當今國際最知名的兩位日裔作家。此次石黑一雄爆冷門、踢走大熱多年的村上,想必是日本文壇的熱門話題。雅言出版社發行人顏擇雅認為,瑞典此舉帶著政治意義,希望以象徵多元文化的石黑一雄,反駁歐洲近年興起的極右派認同運動。
  石黑一雄1954年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因應父親的工作需要,全家移居英國。與魯西迪、奈波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他是最能代表多元文化的作家。」顏擇雅指出,石黑一雄生於日本、文學養份來自英國,小說背景卻設定於全球。相較於魯西迪、奈波爾,石黑一雄移民英國不是因為家族曾是大英帝國子民,他所代表的多元文化而是自由意志的選擇,而非命運的撥弄。
  曾有人問石黑一雄,你是日本作家還是英國作家。他回答:「我是國際作家。」
2017-10-06 11:06:48
圖博館
2017諾獎得主石黑一雄寫的科幻小說《別讓我走》是村上春樹最喜歡的作品2017.10.06 科技日報

石黑一雄(1954—),日裔英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隨家人移居英國,先後畢業於肯特大學和東安格利亞大學,並於1982年獲得英國國籍,與魯西迪、奈保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1989年,由他創作的《長日將盡》,榮獲當年的英國布克獎,該書榮登《出版家周刊》暢銷排行榜。主要作品有《群山淡影》《無可慰藉》《浮世畫家》《上海孤兒》《別讓我走》《被掩埋的巨人》等。
  2005年,石黑一雄發表的小說《別讓我走》是一部科幻色彩濃重的作品。早在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村上春樹就曾在採訪中提到,《別讓我走》是他看到的近半個世紀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部,認為它講述了一個悲傷且富有預見性的故事。
  石黑一雄是有現代意識的作家,他的作品更多著眼於對現代人的生活及他們的未來。當前社會,科技無孔不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他寫帶有科幻背景的作品,是面對當下人類共同體的生活,試圖去思考科技介入當下生活而產生的問題,表現的是時代風貌。異曲同工的是,村上春樹的很多作品也有很強的現代性、幻想性,帶有形而上的思考,這兩位作家有共同之處。
  《別讓我走》講的是克隆人的故事:一群孩子在一所“特別”的學校長大,他們活著,是為了向外面世界的人提供器官。但與此同時,學校的監護人努力培養他們進行藝術創作,試圖用優秀的作品告訴外人,這所學校並非一個器官農場,克隆人也並非器官農作物:他們和人一樣,擁有某種類似“靈魂”的東西,進而,也擁有選擇自身命運的權利。石黑一雄讓克隆人充當敘述者,小說雖以克隆倫理為主題,但也是探討人在註定的命運中,如何選擇、如何生存的問題。
2017-10-20 10:50:58
威爾剛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0 14:06:36
阿楨
美國心臟病患者接受豬心移植 成全球首例

美媒2022-01-10消息,一名美國男子成為全球首位從轉基因豬身上接受心臟移植的人。
這名美國男子名叫大衛•貝內特,現年57歲。其主治醫生說,手術在美國巴爾的摩進行,時長7小時,目前病患狀況良好。外媒稱,移植手術中使用的豬已經過基因改造,但貝內特接下來的情況未知。貝內特的兒子也稱,目前一切處於未知狀態。
心臟移植是挽救貝內特生命的最後希望,貝內特在手術前一天也表示:“要麼死,要麼做移植手術。這是我最後的選擇。”手術前,他已臥床六周,處於心臟病晚期,他表示“期待自己康復後能下床行動”。
對於負責手術的醫療團隊來說,這場手術標誌著其多年研究的成果,該成果很可能改變全球許多人的命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在一份新聞稿中提到,這項手術將使世界“距離解決器官短缺危機更近一步”。資料顯示,美國每天有17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時死亡,而等待名單上的人數超過10萬人。
2022-01-13 08:57:09
阿楨
美國一州擬將買賣囚犯器官合法化? 2023-02-13

近日,有網傳消息稱,美國一州擬立法,將買賣囚犯器官合法化。
馬塞諸塞州的兩位民主黨眾議員,裘蒂絲•加西亞(Judith Garcia)和卡洛斯•岡薩雷斯(Carlos Gonzalez),共同提出了一項新法案。囚犯可以自願選擇以捐獻器官或骨髓的方式,換取減刑。如果該提案通過,那麼監獄將允許符合條件的犯人獲得不少於60天,不多於365天的減刑。
問題是這項提案的爭議很大,是否會通過還沒有定數。首先,它可能會違反美國聯邦法律。根據美聯社的報導,美國聯邦法律禁止出售人體器官,或以“有價值的代價”來獲取人體器官。那麼監獄和司法體系,用犯人的自由來換取其器官,是否違反聯邦法律呢?自由能不能在法律上被定義為“有價值的代價”呢?另外更大的問題是,許多監獄是私人監獄,並不是美國政府控制的,而是私人公司控制,他們是否有權經手器官捐獻?
這項提案面臨重重問題,美國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州,使用類似的法律。2007年,南卡羅來納州也推出了相似的提案,但最終只是為囚犯建立了一個自願的組織和器官捐獻專案,並沒有以減刑作為條件。如今,美國監獄中的犯人如果要捐獻器官,受體只能是直系親屬。美國也不允許使用死刑犯的器官,進行捐獻。
提案的發起者裘蒂絲•加西亞表示,提案針對的是健康不平等問題,源於對黑色和棕色人種不公正的監禁,和過度執法的惡性循環。黑人和西班牙裔面臨的健康風險更高,可能需要器官捐獻,而歧視性的監禁率排除了很多可能的捐獻者,導致非裔美國人的等候名單比白人更長。
也就是說提案的發起者認為,非裔和西班牙裔被關進監獄的概率更高,監獄裡這些少數族裔太多了,導致監獄外的少數族裔等待器官匹配的隊伍排得很長。這種邏輯比較奇怪,根據非營利組織捐獻生命的網站資訊,族裔區別不是匹配供體和受體的條件之一。白人給其他族裔捐獻器官,只要配型合適,都是可以的捐獻的。不存在只能是非裔對非裔,或西班牙裔對西班牙裔。
2023-02-15 09:01:00
阿楨
作品書寫「韓版228」 南韓學者看韓江奪諾貝爾文學獎:有點震驚 2024-10-10

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韓江,是第18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也是第一位拿下這頂世界文學桂冠的南韓作家,更是首位奪下諾貝爾文學獎的「70後」作家。引進韓江四本書的漫遊者文化總編輯李亞南形容「每看她一部作品、便被震撼一次」;來自南韓的政大台文所所長崔末順則坦言「有點震驚」、覺得韓江「太早拿了」。
她指出,韓江碰觸歷史議題的作品如「永不告別」在國際頗受好評,在南韓卻引起爭議。但她探索女性處境的作品如「素食者」貼近南韓社會,是兼顧口碑與銷量的經典之作。
韓江1970年生於南韓光州,2016年憑「素食者」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隔年以「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再以自傳體小說「白」入圍布克國際文學獎,「永不告別」則在去年贏得法國梅迪西斯外國小說獎。在奪諾貝爾獎前,韓江已是南韓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作家。她的英國版權經紀公司,旗下還有石黑一雄等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獎委員會形容韓江「直面歷史傷疤」。這些「直面歷史傷疤」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少年來了」,以韓國軍隊對市民進行武力鎮壓的光州事件為題材。另一部長篇「永不告別」則以被稱為「韓版二二八」的濟州島四三事件為背景。濟州島四三事件指的是從1948年4月3日起持續六年半的軍警鎮壓白色恐怖,受害者逾三萬人,卻長期被阻止追究真相,2000年方著手調查。
崔末順表示,「少年來了」在南韓贏得不錯的評價,但「永不告別」卻引起爭議。韓江對南韓歷史事件的詮釋方式在國外贏得讚許,南韓進步派的批評家卻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韓江的角度太過哀悼。崔末順坦言,南韓還有許多「值得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但韓江作品擁有許多國際譯本,是她可以敲開諾貝爾文學獎大門的關鍵。
  回應
諾貝爾獎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含金量
自然科學獎仍然是科學界舉足輕重目前無法取代的重大獎項。至所謂和平獎、文學獎、經濟學獎,那十足十是西方用來表揚對西方精神投降之斷脊之犬的!
物理學獎已經墮落了,找不到候選者了,竟然頒給AI,絲毫不考慮中國物理學家的學術成就
村上春樹又陪跑了!
韓版傷痕文學,非白人,不貶低自己的民族沒辦法的磁磚獎。
推動廢核武日本再獲獎! 「日本被團協」獲諾貝爾和平獎
2024-10-12 03:00:4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