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美台海陸AAV7A1)
新型ZBD-04履帶式步兵戰車
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行。
ZBD-04型步兵戰車是按照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要求,從90年代後期開始研制的履帶式步兵戰車。履帶式戰車負重能力高、越野通行能力牆。
該車的炮塔有著濃重的俄羅斯色彩,采用了和BMP-3相同配置的 100毫米 主炮和一門同軸並列的30毫米機關炮,強大的火力和遠中近射程相銜接的武器配置,該車底盤外形較爲高大、流線型好,爲全焊接車體,采用動力艙前置,中部爲炮塔,後部爲載員艙,載員艙後安裝一扇向左打開的後門。采用較窄的挂膠履帶和六對小直徑雙輪緣負重輪以及三對托帶輪,車尾門下方兩側具有兩個噴水推進器噴口。
ZBD-04型步兵戰車火力配制參照俄制BMP3,配備100毫米口徑2A70火炮和30毫米口徑2A72自動機關炮。其中2A70火炮可以發射標准的100毫米口徑彈藥和射程爲4公裏的9M117反坦克導彈。30mm2A72副炮上下雙路供彈,采用傳統的彈鏈供彈,容彈量500發(258發榴彈、242發穿甲彈),在主炮右側同主炮並排安裝,主炮左側還安裝有一挺7.62mmt同軸機槍,火力配置可謂強大。之所以采取這種火力配置,結合該車擁有的較佳的兩棲能力這一點來看,在渡海登陸作戰環境中,單車的火力性能應該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夠對付遇到的各種軟硬目標,包括坦克、裝甲車輛、永備共事和有生力量等,有利的支援登陸部隊進行作戰。
http://slide.news.sina.com.cn/c/slide_1_493_9911.html
ZBD-05式兩棲突擊車方隊出發准備受閱
2009年10月01日兩棲突擊車方隊通過天安門接受檢閱,該方隊是來自南京軍區硬骨頭六連所在師的裝甲團。該師是我軍第一個兩棲機械化步兵師。作爲解放軍第一支兩棲作戰部隊,改制十年來,曆經兩次換裝。這次參加國慶閱兵的第二代新型兩棲突擊車是兩年前才列裝部隊的,陸海機動性能優越,火力配系強大,信息化水平高。它的列裝標志著解放軍兩棲作戰裝備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我軍新型ZBD-05式兩棲突擊車采用線型更優秀的車體、配備99A式坦克的1500馬力大功率發動機、加裝大面積的前後滑水板,水上行使速度超過40公裏/小時。加高的車體改善了載員艙乘坐條件,載員較長時間乘坐也不會像老式裝甲車一樣感到明顯不適它的出現可將中國兩棲裝甲部隊的航渡速度提高3倍,使中國機械化登陸部隊能夠以最快速度沖過無掩護的登陸場,攻上地方灘頭陣地,可以有效減少人員傷亡。
裝備性能:ZBD-05式兩棲突擊車全重26噸乘員爲車組3人加載員8人,水上速度可達30-40公裏/小時,發動機功率高達1103千瓦。
武器配備:裝備105毫米低後坐線膛坦克炮。是在63A水陸坦克的同口徑火炮上改進而來的。這種火炮和陸軍105毫米坦克炮相比,通過增加炮口制退器、改進反後坐裝置降低了火炮後坐力,使輕型兩棲突擊車能夠承載並在水中安全發射。中國的105毫米坦克炮自80年代從西方引進以來,經過20余年的消化吸收,性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近年來最新研制的彈芯長徑比接近30:1的新型脫殼穿甲彈2000米距離垂直穿深達到500毫米水平,足以對付M60A3和M48H坦克。
http://slide.news.sina.com.cn/c/slide_1_493_9742.html
AAV兩栖戰車逐步退出 EFV遠征戰車成主角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仍在使用1971年開始服役的AAV7系列兩栖裝甲戰車,但隨著美國新型EFV兩栖遠征戰車的批量生產,AAV系列戰車將逐步被取代。
美軍使用兩栖裝甲戰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當時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將海軍部隊從船塢登陸艦上安全運送到海岸,因此兩栖裝甲戰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抵制機槍、炮彈的打擊。現在海軍陸戰隊使用的型號已是1979年開始服役的AAV7A1兩栖突擊戰車。該戰車由三人駕駛,可以承載25名海軍陸戰隊員,並且該戰車還裝備了一部12.7mm機關槍和40毫米口徑半自動榴彈發射器,它的陸地最高時速為72公里,水中時速為13公里。如今,為了滿足當前戰爭的需要,美軍已花費了大約250萬美元將AAV7A1兩栖突擊戰車改裝了相對較輕的輕型裝甲,這是因為現在兩栖突擊戰車最重要的任務是輸送陸戰隊員,附加的重型裝甲可能會使戰車過重而沉入海底。
(上圖為美海陸EFV)
近段時間以來,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經開始使用另一種新型的裝甲戰車-兩栖遠征戰車(EFV)。該戰車也是由3人駕駛,可以承載17名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隊員。兩栖遠征戰車在陸地上的最高時速為72公里,在水中的最高時速可以達到46公里,是過去兩栖突擊車的3倍。並且,它裝備有火力更為強大的30毫米口徑機關炮(chain gun)和同軸7.62毫米口徑機關槍。隨著該戰車的批量生產,不久將會完全取代目前正在服役的AAV7A1兩栖突擊戰車。
但是,兩栖遠征戰車作為裝甲戰車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它當初的設計是計畫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相配合使用,因此它根本無法抵制像BMP-2或法國的AMX-10步兵戰車的火力,更不用說坦克的襲擊(甚至連100毫米T-55火炮的都不能抵擋)。當然,在保護性能上兩栖遠征戰車與AAV7A1兩栖突擊戰車相比還是取得了較大的提升。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5-11/02/content_3718141.htm我國陸戰隊新寵兒──AAV7A1兩棲突擊載具【張立德/青年日報94年12月5日第3版】
拂曉的海面上,陸戰健兒駕著一輛輛看起來像方形大鐵塊的LVTP5登陸戰車,一面開砲、發射機槍,一面向岸上挺進;甫一上岸,登陸戰車前方艙蓋紛紛掀起,車內的陸戰隊員瞬間殺聲震天地衝了出來,隨即迅速向敵營進攻而去……。
這是我國海軍陸戰隊一向給人的印象,但這即將改變!2001年4月,美國售予我國AAV7A1系列兩棲突擊載具,目前已陸續運交,將替換陸戰隊半數現有服役已達50年的LVTP5登陸戰車。往後的「聯興」登陸演習,很快就可以看到這批外型流線,且火力、防護力與機動力更強的生力軍,加入衝鋒陷陣的行列。
一、國軍登陸作戰生力軍
(一)研發源起:1950年代服役的LVTP5,性能雖然較以往的LVT優異,但美軍仍希望下一代的兩棲登陸戰車,除了運載陸戰隊員自兩棲登陸艦泛水機動至灘頭外,還要如同裝甲運兵車一般,能搭載與支援陸戰隊員遂行長距離的地面機動作戰;於是,在1964年提出下一代登陸戰車的需求,希望其具備更快的水面航速、盡量縮短泛水時間,並擁有更佳的陸地機動性能。
(二)首度量產:1966年,FMC公司的設計案獲選,並陸續研製出15輛原型車交由美軍陸戰隊進行測試;1969年9月全部測試工作完成,並於1970年6月開始量產,1971年8月移交首部量產車型,並命名為「LVTP7型履帶人員登陸載具」,總計生產了942輛。
(三)提升改良:1977年,FMC公司又開始進行LVTP7的性能提升計畫,包括換裝新式發動機、增設駕駛與射手的夜視系統、PLARS自動定位暨回報系統、換裝保密通信系統,並改良滅火系統;此一改良型車款稱為LVTP7A1。改良作業進行的同時,美軍陸戰隊又新增預算添購約400輛全新的LVTP7A1。自1983年8月起,新造與改良的LVTP7A1均改稱為「AAV7A1兩棲突擊載具」(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
二、車體可抗機槍穿甲彈
(一)重量減輕卻更堅固:AAV7A1的體型與重量較LVTP5縮小,採用鋁合金焊接車體而非LVTP5的鋼製車體,可抵禦7.62mm機槍穿甲彈。
(二)造型流線空間增大:AAV7A1的車首採船形設計,浮游時可減少阻力並抬高車首;發動機設於車體最前部,兩側履帶系統的驅動輪在前、惰輪在後,每側各有6個承載輪;駕駛席設於車首左側,車長席位在駕駛席後方,射手槍塔則設於車首右側相對於車長席的位置;車體中後段為乘員艙,長4.11公尺、寬1.83公尺,可容納25名全副武裝士兵(早期型),或運載4,500公斤貨物。
(三)設計更為便捷安全:人員進出乘員艙係利用車尾可收放之登陸板,登陸板左側另設有一個小艙門,方便乘員出入;乘員艙頂部另設有一個3片式大型艙蓋,萬一車輛故障,陸戰隊員可迅速打開車頂艙蓋逃生,而車頂艙蓋亦方便自登陸艦甲板直接將貨物吊入登陸戰車乘員艙內。在敵火威脅下,陸戰隊員自AAV7A1車尾出入的方式,較LVTP5自車首出入的方式安全。
三、陸面機動性能優異
(一)馬力大可變速:AAV7A1的動力來源為1具康明斯公司(Cummins)的VT400 V8四衝程水冷式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馬力400hp,並搭配FMC HS-400-3A1變速箱套件。在陸上行駛時,變速箱可將動力經過兩側傳動器分送至驅動輪,駕駛手操作液壓方向盤即可做出無段曲率轉彎。
(二)行程高耐障礙:AAV7A1的最高路速可達72.4km/h,在以48km/h的速率巡航時,最大行程可達480公里;而其越壕寬度為2.4公尺,垂直越障高度為0.91公尺,陸面機動性能相當優異。
四、水中浮游可達7小時
(一)噴水推進航速超高:在水面航行時,HS-400-3A1變速箱上端另有一副PTO動力轉換器,可將動力切換至兩邊萬向接頭連桿,傳動到車尾兩側履帶惰輪上方的噴水推進器(Water Jet)上,其係由履帶上方吸入海水並向車後噴射,每具噴水量達每分鐘14,000加侖,可推動AAV7A1以每小時13.5公里的最大速率航行(LVTP5則只靠履帶撥水前進,最大航行速率每小時10.9公里);噴水推進器尾端導管可由駕駛控制方向,以操控AAV7A1轉向及後退,噴水推進器尾管在不用時可180度折收,以保護出水口。
(二)浮游時間久且耐高浪:AAV7A1仍可以履帶撥水前進,前進速度為每小時7.2公里;亦可合用噴水推進及履帶撥水,但速率並不比單純使用噴射推進來得快。以每小時10公里的巡航速率航行時,AAV7A1可在水中持續浮游7小時,並可承受最大3公尺高的湧浪。
五、射控、夜視、裝甲系統強化
(一)射控暨夜視系統強化:早期LVTP7/AAV7A1配備的武裝,為車體右前方一座裝有1挺M85 12.7mm重機槍的槍塔,並配有1,000發彈藥。至1986年後,多數的AAV7A1均換裝凱迪拉克公司的UGWS強化槍塔,槍塔上裝有1挺M2 HB 12.7mm重機槍(200發備射彈藥,1,000發儲存彈藥)及1挺Mk19 40mm榴彈機槍(96發備射彈藥,768發儲存彈藥);以後者而言,其射速與威力相當於每秒可將6枚手榴彈扔到1,500公尺外,若選用高爆穿甲彈,還可貫穿6公分以上鋼板,可有效攻擊人員、車輛與除主戰車外的多數裝甲車輛,火力大幅強化;其射控與夜視系統亦予以加強。後期的AAV7A1更置放有864發40mm榴彈與200發 .50機槍彈。
(二)裝甲防護力增強:在換裝武器的同時,陸戰隊也於1986年起為AAV7A1改善裝甲防護力。初期,少部分AAV7A1採用平板狀的外掛式P900型附加裝甲;之後多數的AAV7A1則改用EAAK強化適形裝甲套件,其為一種波浪狀的間隙裝甲,可防禦近距離射擊之12.7mm AP穿甲彈,與15公尺外爆炸之155mm榴彈破片之能力。
六、衍生車型
除了AAV7A1登陸運輸車型外,此系列還有以下兩款衍生車型。
(一)AAVC7A1登陸指揮車:此型車的乘員艙內配有9個幕僚乘員席,以及10具各型無線電機、圖桌及圖板架等,車外天線林立;但並未設置槍塔,其武裝僅有1挺7.62mm機槍(配彈量1,000發),此為指揮車型與運輸車型在外觀上最大的兩個差異。AAVC7A1通常作為營級以上部隊之活動指揮所,亦可當成無線電中繼載波臺來運用。
(二)AAVR7A1裝甲救濟車:此型車也沒有槍塔,只配備自衛用7.62mm機槍。其車頂設有可360度迴旋的液壓伸縮式吊桿,最大吊重2,700公斤,可吊起AAV7A1車系的發動機進行維修;車尾設有絞盤並透過車首掛鉤進行操作,絞盤鋼纜長85公尺,最大出力13,600公斤,若加上本車行駛的牽引力道,最多可拖動22,000公斤的物件,可拖救所有的AAV7A1車型。此車型的乘員艙可搭乘5人,配備包括工作檯、工具、空氣壓縮機、電池充電器、小型工兵機具、發電機和全套切割燒焊設備等。
七、改裝重建車型
(一)高效除雷登陸工兵車型:在AAV7A1基本型的車首加裝除雷犁,再結合車頂上方的M58/59(MICLIC)除雷套件,即可成為臨時的登陸工兵車型。其中後者可由火箭牽引射出一條長達550 公尺的導爆索,遙控引爆後可炸出一條寬約14公尺的安全通道,除雷效能達80%以上。
(二)性能重建超大馬力車型:近來,美軍挑選了680輛AAV7A1,於1997年起開始進行一項稱為RAM/RS的性能重建工程。其項目包括承載懸吊系統改裝、變速箱翻新等;其原本計畫換裝出力達525匹馬力的VTA 903 T 525新式發動機,然似乎並未執行(國軍購入的AAV7A1是否換裝新發動機,則有待觀察)。完成RAM/RS的AAV7A1將可延役至2010年以後。
八、未來願景
我國海軍陸戰隊引進AAV7A1後,未來的「聯興」兩棲登陸演習場景,應仍可見到老當益壯的LVTP5-H6砲車英姿,但跟著砲車之後上岸的,將是新一代的AAV7A1兩棲登陸戰車;而這批AAV7A1上岸並奪占灘頭堡後,將載著英勇的陸戰隊員們持續機動深入內陸,朝敵方重要目標攻擊挺進。
http://www.youth.com.tw/una/Military/M94.12.28-E.htm
大砲鴨之後…..(LVT-P5H6砲車後繼)
photo 1: LVT-P5H6
photo 2: AAV-7A1
目前海陸水鴨子(LVT)最重要的支援火力,即是同樣具備兩棲浮游能力的LTV-P5H6,雖說在AAV-7A1(LVT-P7)服役後,由於無類似火力支援車型,再者其手上亦無更強大的直射支援火力,可以掩護載運人員的水鴨子群,故LVT-P5汰除,限於人員運輸型(LVT-P5A1)及指揮車型(LVT-P5C1),LTV-P5H6及工兵車型(配備除雷鏟及爆破索),因AAV-7家族無相同車型,仍予保留,但LVT-P5H6砲車服役超過半世紀,早已到了尋找替代裝備的時候。
考慮到直接移植LVT-P5H6砲車的105mm砲塔至AAV-7A1上的不可行(AAV-7A1使用較小的單人砲塔,砲塔環尺寸明顯較LVT-P5H6砲車為小,後者砲塔重量更是超過前者),在不大幅破壞原有車體結構前提下,在AAV-7車身後段改裝小型多管火箭發射器,或許是可行辦法(註1);若能再向陸軍爭取移交20架左右的AH-1W(於AH-64D服役後,陸航可能會多出一批AH-1W),則可完全取代並充實LVT-P5H6砲車退役後的支援火力空缺。
為何AAV-7家族缺乏砲車型?? 主要還是在於設計當時(1960年代),攻擊直昇機(AH-1)及反裝甲飛彈(TOW ATGM)發展日益成熟,使得兩棲支援火力更形多樣且精準(邁向立體化的支援火力),砲車型的發展反顯得多餘。
(註1)
之前海陸在LVT-P5A1上改裝工四火箭<射程15km>,成為LVT-P5RL(如下圖)
(註2)
LVT-P5是美國於二戰後開發/服役的水鴨子,開發當時,美國海陸除攻擊機及艦砲外,編制內只能倚賴砲車型的LVT,提供載運人員的水鴨子火力支援。
阿楨回應
為何AAV-7家族缺乏砲車型? 主要還是在於設計當時(1960年代),攻擊直昇機(AH-1)及反裝甲飛彈(TOW ATGM)發展日益成熟,使得兩棲支援火力更形多樣且精準(邁向立體化的支援火力),砲車型的發展反顯得多餘。
…………………………
可見適合己用的武器得自己發展,比如攻擊直昇機不足且江南多河下的老共各式裝甲車,不只突出兩棲能力也強調車上武器,而不像老美兩棲裝甲車只當成高速運兵車。
版主回應
可見適合己用的武器得自己發展
========
是阿,尤其是兩棲艦艇更明顯
http://mypaper.pchome.com.tw/f14tomcat/post/1321252233
韓國國産K-21戰車設計有缺陷兩次出現沈沒事故
據防務新聞網站2010年7月29日報道 7月29日,一輛K21兩棲步兵戰車(IFV)在模擬渡河的演習中沈沒,同時一名韓國士兵死亡。陸軍官員說,事故顯然揭示了重達25噸的K21步兵戰車的設計缺點,該車由國防發展和Doosan DST的國家資助機構開發的。
自車輛經過10年的發展,自去年11月投入服務以來,這已經是K21的第二次沈沒。據悉,K21首次部署的一個月後,其中一輛在漢城以南的渡河演習中沈沒。
調查人員說,水流入該車輛發動機的進氣軟管,他們推測空氣吸入噴頭可能被裝得太低。
根據軍隊消息稱,最近的事故發生在下午1:50,Doosan的技術人員正在教第一堂課——沒有提供第一個姓名——和另一個士兵,在漢城西南部約320公裏的培訓範圍內操作該車輛。
當它進入水庫時,士兵們和技術人員都在K21裏面。Doosan官員和士兵逃出。救援人員打撈車輛3個小時後,發現裏面的NCO死亡。
K21經常被稱爲是該國在未來幾年的主要出口項目,因爲其擁有高性能和價格競爭力。
根據該公司消息稱,DST和國防采辦項目局說,該車輛跟美國陸軍M2A3和俄羅斯的BMP-3相比,它可以提供更好的火力,機動性和生存能力。340萬美元的價格比可以充分選擇的美國制造的布拉德利和德國彪馬IFV更便宜,布拉德利和彪馬IFV的單價是400萬到450萬美元之間。
K21步兵戰車擁有750馬力的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和40毫米自動炮,旨在擊落緩慢移動的直升機和飛機。它具有數字通信,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器和車輛間的數字鏈接功能。
根據陸軍發布的消息稱,車輛在鋪設的道路上可以每小時70公裏的速度移動,在噴水推進系統的幫助下,能以7.8公裏/小時的速度穿越河流。
據悉,韓國陸軍計劃在未來10年獲得約450 輛K21。
更多關于韓國戰車的新聞
組圖:韓國制作K2坦克K21戰車協同作戰精美海報 2010-03-23 11:28
韓國K21戰車配備反坦克導彈號稱火力全球最強 2009-12-01 09:19
組圖:韓國開始批量生産最新型K-21步兵戰車 2009-11-30 10:56
韓國軍方裝備近500輛國産新型K21步兵戰車(圖) 2009-01-27 15:02
韓國近500輛新型步兵戰車交付 將裝備機械化師 2008-04-17 06:37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8-01/0910603670.html
俄擬放棄法國"西北風"級軍艦 轉而購買南韓軍艦(另參本館: 071、大隅與獨島
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
獨島號兩棲攻擊艦
中新網2010年7月16日電 據俄新網15日報道,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公司為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Mistral)找到了替代品。15日出版的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說,造船集團建議國防部採購類似的南韓軍艦“獨島”號(Dokdo)。集團承諾,三年內在俄羅斯建造完成該艦,但國防部對聯合造船集團履行合同的能力表示懷疑。
《生意人報》表示,該報獲得了聯合造船集團公司總裁羅曼·特羅岑科寫給俄羅斯國防部長阿納托利·謝爾久科夫的信件。聯合造船集團在信件中提到,國防部計劃招標採購兩起直升機攻擊艦。謝爾久科夫此前表示,計劃購買法國的西北風級軍艦。特羅岑科在信中建議謝爾久科夫放棄法國軍艦,轉而購買南韓的“獨島”號軍艦。
獨島號軍艦由南韓大宇造船和海運工程公司(Daewoo Shipbuilding& Marine Engineering- DSME)設計建造。該公司同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簽署了成立合資公司的協議。特羅岑科說,聯合造船集團可以向大宇造船公司購買獨島號得建造許可,並在俄羅斯造船廠建造(具體地點未定)。他表示,合同能夠在三年內完成。聯合造船集團估計,獨島號的造價約為6.5億美元(法國西北風軍艦造價為4至5億歐元)。信件還附上了獨島號和西北風戰艦的特性比較。《生意人報》表示,聯合造船公司拒絕對此信件發表評論。
獨島號長200米,寬32米,吃水深度6.5米,排水量1.93萬噸。續航力1萬海裏,速度22節。可載400人(20名軍官)。可容納16艘登陸艇、720名登陸兵和6輛坦克,或者7艘登陸艇和10輛載重汽車。該艦還可搭載10架各類直升機。
西北風級軍艦長199米,寬32米,吃水深度6.2米,排水量2.13萬噸。續航力1.1萬海裏,速度19節。可載160人(20名軍官)。該艦可容納60輛裝甲車、450名登陸兵和13輛坦克,或者70輛汽車。該艦還可搭載16架虎式直升機或者12架NH-90直升機。
這是聯合造船集團向國防部提出的第一個有關購買法國軍艦替代品的建議。國防部此前表示,西北風級軍艦並不是唯一的方案--可能允許荷蘭和西班牙造船廠參與競標,他們分別能夠建造約翰·德維特級(Johan de Witt)和胡安·卡洛斯級(Juan Carlos)兩棲攻擊艦。同時,國防部對俄羅斯造船廠的建造能力一直表示懷疑,國防部強調,在俄羅斯建成此類軍艦需要7至10年。
俄羅斯國防部15日表示:“聯合造船集團公司的建議得到了關注,將在合適的時候發表聲明。”聯合造船集團已經向聯邦反壟斷局提出申訴,表示國防部不希望本國造船廠參與招標。但聯邦反壟斷局並未研究申訴,而是將其轉交給了國防訂購局。反壟斷局表示,沒有裁決武器的國家定購的職能。
《莫斯科國防摘要》(Moscow Defense Brief)主編米哈伊爾·巴拉巴諾夫認為:“對於國防部來說,獨島號將是個有趣的建議,因為其在等級和主要性能上同西北風級類似。”專家表示,獨島號擁有更先進的無線電和防禦武器,但整個系統是西式的,包括美制裝備,因此“俄羅斯的方案顯然不會有這些”。他認為,從整體上,獨島號主要用於近海,而西北風戰艦用於遠洋。巴拉巴諾夫說:“一切都將取決於國防部準備如何使用軍艦。”他表示,在俄羅斯用三年建成該艦將很困難,但在資金充裕的條件下是可以實現的。
國防部消息人士表示,國防部仍更可能購買法國軍艦。儘管負責該軍艦採購的政府工作組由反對購買法國軍艦的副總理、聯合造船集團董事會主席伊戈爾·謝欽領導。俄羅斯總理新聞發言人德米特裏·佩斯科夫表示,目前尚未做出採購法國軍艦的決定。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qqss/201007/16/t20100716_21621807.shtml
俄盼“西北風”意在買技術 灘頭登陸轉向兩棲突擊 2010-07-30 國際線上
大型坦克登陸艦駛抵灘頭,BTR-80戰車高揚著炮管登岸作戰……這種場景一直是俄羅斯海軍陸戰隊慣於演練的經典登陸模式。但是現在俄軍已下決心改變這種落伍的傳統登陸模式,法制“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有望成為俄軍新一代投送平臺。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7月23日報道,法國總統薩科齊當天表示,法國將至少為俄羅斯海軍建造2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
學會設計重於學會使用
儘管法國的北約盟友對向俄羅斯出口軍事技術存在疑慮,但俄羅斯一直在就購買4艘以上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與法國進行協商。薩科齊近日在法國西部的造船廠表示,目前法俄兩國尚未正式敲定購艦合同,但法國方面繼續推進該項軍售的意向是明確的。另據美國合眾國際社7月26日披露,俄羅斯海軍司令弗拉基米爾·維索茨基上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獲得關鍵性技術”是俄海軍購買“西北風”級戰艦的主要考慮,否則這項交易將毫無意義。
目前,俄羅斯海軍確實急需遠洋投送平臺。但從長遠考慮,獲得大型兩棲攻擊艦的建造技術才是解決俄軍“腿短”問題的良方。俄羅斯(前蘇聯)的造船廠建造過世界上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先進的航空母艦,但從沒有設計過兩棲攻擊艦這類“西式”裝備。想要熟悉結構複雜的兩棲攻擊艦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此次,俄羅斯欲借買船之機兼取技術,正是希望利用最短的時間摸清兩棲攻擊艦的底細,為未來發展本國的兩棲戰艦打基礎。但法國同樣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希望俄羅斯多買戰艦,然後再談技術轉讓。俄羅斯要想如願也並非易事。
灘頭登陸轉向兩棲突擊
俄羅斯海軍繼承前蘇聯“紅海軍”衣缽後,擁有了一批“蟾蜍”級、“鱷魚”級坦克登陸艦。這些軍艦雖然看上去威武雄壯,但登陸模式仍與二戰時期如出一轍:先靠近灘頭水域,然後打開前艙,讓裝甲部隊慢悠悠地泛水登陸……如能完全控制灘頭陣地並奪取制空權,這種作戰模式尚可忍受,但要想跨海對敵發動突襲,這種傳統套路無疑會帶來巨大傷亡。正因如此,俄羅斯海軍才急於引進具備“海空一體化”投送能力的“西北風”級戰艦。
公開資料顯示,“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可運載和部署16架直升機、4艘登陸艇、多達70輛裝甲車(包括13輛主戰坦克),及450名艦員。
裝備該級艦後,俄羅斯的卡-32直升機、卡-50武裝直升機、BTR-80戰車、水陸坦克等裝備便可以“西北風”級為母艦,對敵方海岸發動突襲。尤其是,“西北風”寬大的直通甲板將賦予俄軍前所未有的垂直登陸能力,保證登陸作戰的突然性,減少登陸部隊的傷亡。
AAAV與新的解放軍海軍陸戰隊
(上圖為中國海陸AAV)
解放軍海軍陸戰隊,在以往主要的承擔任務是,登陸敵方所佔據的島嶼前沿灘塗,利用“苦戰”來維持登陸地點的穩固。以等待後續增援部隊到來。而近些年,解放軍在面對台海問題上,修改了它們的以往早期的戰術,AAAV中國產海軍戰車的出現,使得這些作戰理念已經成為現實。
中國在原有的77式裝甲車基礎上,研製了AAAV型海軍陸戰突擊戰車。他的主要武器為1門中國產25mm速射炮。1挺7.62mm制式機槍。可以一次性搭載15名全副武裝的陸戰士兵。而其裝甲防護得到了根本的改觀。T63A型海軍陸戰突擊戰車,則是安裝有1門最新改進的105mm火炮,這是中國已經試驗成功地較為先進的火炮系統。它與早期應用於T79坦克的105mmL7英國著名火炮,是一個延續發展的關係。
作為海軍陸戰突擊部隊中,以往解放軍並不在採用與美軍海軍陸戰隊相似的“裝甲化突擊”其主要應用的77式水陸裝甲車僅僅作為運載灘塗登陸作戰部隊使用。而並不作為後期延續裝甲突擊集群使用。
原有的77式裝甲車,是在前蘇聯老式的T50裝甲車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他的裝甲頂部極為薄弱,不足以抵抗近距離7.62mmAK步槍的直接攻擊。而兩側裝甲也僅可以抵禦中距離的12.7mm穿甲彈的打擊。因此,一直以來只能被用作臨時灘塗登陸使用。而不能進入持續裝甲推進作戰。被稱作“海灘計程車”
而最新的中國產AAAV突擊戰車,雖然形式上延續了已有的外觀佈局,但是,大量加強了其裝甲性能。改變了原有77式裝甲車的前端雙觀測塔機構,頂部增設了一座單人/自動炮塔,並且可以用於安裝25,30mm自動火炮,同時增設一部40mm榴彈發射器。據介紹其原有步兵搭載模式,也出現很大的變化,由原來地1個海軍陸戰加強班,提升到約2個,配置1具單兵使用的HN5N或者FMN防空低空導彈。1個PF40發射組,配屬1具中國最新產單兵火箭筒。其近距離 500-800米可以擊穿目前臺灣陸軍使用的M41M前主裝甲。可以擊穿M48H“勇虎”的側部裝甲。各備彈2-4發。
剩餘11名步兵中,均屬於作戰部隊,可以執行下車作戰。其新的AAAV突擊車,具備了可以在走出登陸區後,實施部分裝甲掩護於防禦。這樣中國原有海軍陸戰隊的裝甲部隊,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裝甲作戰”。
同時該車可以增加外置的附加外掛裝甲,以增加其防護。改進了其原有的動力系統。以類似MTU公司的柴油渦輪增壓動力,取代了原有的老式前蘇聯裝甲車發動 機。在公路機動於越野能力都得到了加強。增加於修正了原有的89,88車載內部電臺。增加了GPS地面導航/通信裝置,內部設置1台可以移動式軍用專用筆記本電腦,作為終端鏈結。因此,可以看出該車內部據有了“戰區區域地圖”指示顯示系統。這極大的提高了原有解放軍海軍陸戰隊的,單車組獨立作戰導航能力。
但是,這種AAAV突擊戰車,於中國其他大多數裝甲車一樣,依舊存在諸如“夜視觀測”能力不足,作戰指揮聯通機制不足等弊端。而原有的老式佈局,沒有得到完全的改觀。因此,其最大可增加防禦能力,目前來看已經到達該車承載結構的極限。因此,該車目前在全裝甲防禦下,最大僅可以抵禦中距離20mm穿甲彈攻擊。而在配有普遍的25mm速射加農炮的台軍前沿一線的防禦部隊面前,其裝甲防禦依舊不能完全滿足。
但是這些都不能阻擋解放軍建立“主動打擊模式”的海軍陸戰隊,修改以往原有的“佔據--防禦”的海軍陸戰模式。這可能是一個全新的登陸作戰理念的開始。而使得解放軍海軍陸戰隊成為,可以被當作主力突擊輕型裝甲部隊來使用,這是解放軍多年來希望獲得的手段。因此,面對這樣的戰略修改,應該對於解放軍海軍陸戰隊今後的登陸戰戰略,引起必要地重視。
mk800:中國海軍陸戰隊,成立於80年代,實際上目前還是處於基礎發展階段,原沒有美國這些評估專家說得如此神奇,這應該是中國各軍網的普遍認同。而美國一再宣揚解放軍新的登陸裝備以及理念,很顯然他又需要臺灣購買更多的“高價武器”。
中國AAAV戰車,目前剛剛進入部隊幾年,而美軍AAAV戰車已經有了不同的2次改版,同時,經歷了2次伊拉克戰爭洗禮,相比之下的應用經驗,與使用實際效果可見一斑。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去作出任何的盲目樂觀,甚至驕傲自滿。要看到無論是T63A與AAAv都沒有完全擺脫出前蘇聯設計的影子。而美軍對於前 蘇聯老式裝備的“瞭若指掌”以及在打擊伊拉克時期的大量與II76遭遇中的經驗,足可以使我們產生很大的威脅感。這應該是我們今後彌補的主要缺陷。不走出原有的仿製路線,拿出自己的全新底盤,全新結構。所謂隱秘型安全是不存在的。
http://bbs.news.sina.com.cn/?h=/g_forum/00/04/03/view.php%3Ffid%3D39553%26tbid%3D5236&g=1中國新型兩棲突擊車領先美國EVF首先裝備部隊09-01-27現代兵器
因爲衆所周知的問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就異常重視兩棲渡海作戰裝備的發展。從1958年起,先後發展了63式水陸坦克和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使我國成爲世界上較早掌握噴水推進兩棲裝甲車輛設計經驗的國家之一。但是作爲63系列兩棲裝甲車輛發展原型的前蘇聯PT一76水陸坦克主要作戰地域是內陸河流、水網地域,海上性能並不突出,和美軍LVTP系列兩棲突擊車相比航速、儲備浮力和抗風浪能力都較低。我國在文革前後兩次試圖研制新型水陸坦克,但均因種種原因而以失敗告終。進入90年代以後,我們對63式水陸坦克陸續進行了多項改進,使其火力大幅提高,兩棲性能亦達到與美軍LVTP7相當的水平。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有77-1和77-2兩種型號,前者可運送一門122毫米榴彈炮、85毫米加農炮或者120毫米迫擊炮及炮班人員和一個基數彈藥;後者可運載16名步兵。77系列兩棲裝甲車因爲動力艙後置,乘員和武器只能從側面上下車,因而防護性能較差,難以擔當主攻突擊任務。早在80年代後期,美國HWSTD樣車剛剛進入原理開發階段之時,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就已經敏銳地捕捉到滑水型高速兩棲裝甲車輛技術的相關信息,適時開展跟蹤研究。在經過10余年不聲不響地發展之後,國産高速兩棲裝甲突擊車族居然領先美國EVF遠征戰車一步首先投入現役,個中原因,絕對值得玩味。
由于“國産AAAV”(坊問對新型兩棲裝甲突擊車的流行稱謂)的具體技術細節尚未公開,筆者只能通過外型識別展開合理推測,剖析其技術特點。
首先,從車體外型上來看,國産兩棲裝甲突擊車車體的體積明顯小于EFV遠征戰車——顯然後者30余噸的車重遠遠超出我們的使用需求和技術實力範圍。國産兩棲突擊車車首有一組小型浮箱,車首滑板折疊後覆蓋其上,形成一個尖銳的楔形結構,這一點和EFV一樣,都是爲了優化車輛從登陸艦下水時的入水角度,提升車輛的入水穩定性,相對較大的車首浮力還能抑制車輛低速航行狀態下的首傾。
另外,國産兩棲突擊車滑板展開後的外型也與EFV有所不同,並非如前者一樣的弓形(首滑板前後兩部分傾角差較大),而是成較大傾角的平直狀態。這一點,從兩者履帶懸挂系統的差異上可以找到答案。EFV采用結構複雜的全收放式履帶行走系統,完全張緊收回的履帶被車脊滑板覆蓋後,寬大的車底將形成一個完整的滑行結構,在超大功率動力系統的推進下,只需要面積相對較小的首尾滑板配合就可進入滑水航行階段。此時,EFV弓形結構的兩塊首滑板只有下面一塊被水淹沒而産生升力,上面一塊滑板則完全脫離水面只起到防浪板作用。因爲弓形滑板在排水航行階段反而會産生較大阻力,所以滑板只有在准備加速進入過渡航行狀態時才會展開。對于國産兩棲突擊車來說,最大的技術簡化就是放棄了全收放結構履帶,高速航行時很可能僅通過後移誘導輪張緊履帶來減小阻力。因爲車體較小且不能形成封閉式車底,國産兩棲突擊車將更加依賴輔助滑板的擡升作用,因此才采用了與車體相對面積較EFV大很多的首尾輔助滑板(特別是尾滑板)。從滑板張開後的傾角來看,即使車輛處在低速航行狀態,車體大部分沒于水面之下,首滑板10余度的小傾角也不會産生很大航行阻力。
在動力系統的結構布置上,國産兩棲突擊車和EFV也有明顯差異。EFV保證,可以將車體做大到有些“肆無忌憚”的程度。而國産兩棲突擊車顯然沒有那麽優越的動力(國産2000千瓦級列車用或船用柴油機的體積不比現在的兩棲突擊車小多少),所以在設計上更需要精打細算。考慮到目前已知功率最大的國産戰車用柴油機是99式主戰坦克的12v150ZAL中冷式渦輪增壓四沖程柴油機,其功率爲882千瓦,以此爲基礎,進一步強化渦輪增壓器性能,采用二級渦輪增壓結構,完全可以在基本不增加發動機體積的前提下得到一款最大功率1100千瓦級別的大功率柴油機。因爲國産兩棲突擊車體積只有EFV的2/3,最大航速要求也不及後者苛刻,這個功率水平的柴油發動機已經能夠保證其達到設計航速要求。進一步說,這種新發動機除了滿足兩棲突擊車族的需要外,甚至還可爲國産新一代主戰坦克所需大功率動力源提供技術儲備,完全符合我們“少花錢、多辦事”的設計思想。
EFV從平衡性方面著眼,采用了動力艙中置的布局結構,戰鬥室位于動力艙前,車載陸戰隊員則成u形環坐于發動機周圍,顯然動力艙和載員艙的空間發生了幹涉,影響了戰車的承載效率。國産兩棲突擊車戰鬥艙因爲要連接帶有105毫米坦克炮的大型炮塔以強化火力,顯然不能采用與EFV一樣的動力結構布局,和63式水陸坦克一樣的動力艙後置布局從載員角度考慮也不可取,最終采用的是輕型裝甲車通用的前置偏置動力艙結構布局。因爲發動機體積較大,國産兩棲突擊車的動力艙占據了車首右前方很大一塊空間,動力艙頂部開有兩塊帶可封閉百葉窗的散熱器窗口,散熱窗面積甚至比國産二代步兵戰車(同樣具備兩棲作戰性能)還小。這暗示了國産兩棲突擊車采用了與EFV類似的強制水冷散熱系統。事實上,從已公開的照片來看,國産兩棲突擊車在海上高速航行時首上散熱百葉窗關閉密封,車體右側面後部有一股水流排出,這應該就是動力系統切換到水冷循環散熱狀態的佐證。
國産兩棲突擊車的駕駛員位于發動機左側,後面有較長的通道和戰鬥艙相通(兩棲裝甲戰車型號此處還乘坐有兩名載員)。戰鬥艙和載員艙集中布置在車體後部,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爲一車多型提供方便。適當調整車體後部格局,國産新型兩棲車族發展出了兩棲裝甲突擊車(裝備105毫米坦克炮)、兩棲裝甲戰車(裝備30毫米機關炮)、兩棲裝甲指揮車、兩棲裝甲搶救車等多種型號並且保有進一步變形的潛力。噴水推進系統布置在戰鬥艙地板下方,吸水口應當和EFV一樣處于車體底部,爲了在滑水航行狀態下,車體大幅擡升出水面時保證吸水效率,這樣做顯然是合理的。車尾噴孔與側後方逆向噴孔的大小跟排水型的63式水陸坦克以及二代步兵戰車相比並無明顯差別,看來主要技術改進全集中在噴水推進系統內部了。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國産兩棲突擊車與EFV遠征戰車車尾滑板的收放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者車尾滑板面積較大,采用與車首滑板類似的折疊方式,貼附在尾艙門上。載員上下車時需要先放下車尾滑板,這時它可以起到登車跳板的作用。後者的車尾橫梁滑板面積很小,外型上更類似于跑車的定風尾翼,收起時通過扭杆整體擡升至車尾頂部,這樣無論張開與否都不會影響到車尾跳板門的開閉。當然,兩輛車的車尾滑板是否收放,都不會跟噴水推進器發生幹擾,影響其正常工作。
總之,EFV遠征戰車因爲有充足的動力做保證,可以利用寬大的全封閉車體和更適應高速滑水航行的弓形結構滑板進入最大時速高達46公裏的真正滑行狀態,但是過多先進技術的集中應用也爲車輛可靠性帶來不小的麻煩,以至于很多問題至今無法解決;國産兩棲裝甲突擊車則從自身技術實力出發,更多強調過渡航行狀態到半滑水航行狀態下的良好水上性能。國産兩棲突擊車雖然和EFV相比明顯降低了技術難度,但是在保證全車族研制進度按時順利服役的同時,卻依然可以得到30公裏/時以上的高航速(63式水陸坦克的兩倍以上),技術與性能平衡點的取舍是相當劃算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1-27/1103540091.html
中國兩棲高速突擊車火力強于美軍EFV遠征戰車09-02-01現代兵器
筆者之所以將中、美高速兩棲突擊車火力配置的問題單獨拿出來加以例論,是因爲從這一點可以直接反映兩名設計使用思路的差異,並最終決定了它們在編制體制上大相徑庭的風格。
國産兩棲突擊車族包括兩種主戰車輛,分別裝備105毫米低後坐線膛坦克炮和30毫米機關炮。國産兩棲裝甲突擊車使用的105毫米線膛坦克炮是在63A水陸坦克的同口徑火炮上改進而來的——之所以改叫突擊車不叫坦克,實在是因爲63系列有坦克之名而無坦克之實(防護能力尚不及改進後的62輕坦),況且其主要作戰任務是支援陸戰隊士兵搶占登陸場,壓制敵灘頭岸防火力,並不需要像主戰坦克那樣作爲裝甲矛頭向縱深防禦地帶發展進攻,兩棲裝甲突擊車的名稱顯然更加合適。這種火炮和陸軍105毫米坦克炮相比,通過增加炮口制退器、改進反後坐裝置降低了火炮後坐力,使輕型兩棲突擊車能夠承載並在水中安全發射。該火炮身管長5.356米,最大膛壓509兆帕,正常膛壓441兆帕,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1455米/秒,可在2000米外擊穿300毫米厚的均質裝甲。以上所引用的是90年代國産105毫米坦克炮參加防務展時通用的數據。事實上,中國的105毫米坦克炮自80年代從西方引進以來,經過20余年的消化吸收,性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近年來最新研制的彈芯長徑比接近30:1的新型脫殼穿甲彈2000米距離垂直穿深達到500毫米水平,足以橫掃M60A3和M48H坦克。
63A式水陸坦克落後的光點投射式火控系統嚴重限制了105毫米坦克炮性能的發揮。這種簡易火控系統沒有圖像穩定機構,海上行駛時,車體、物像、瞄准指示光點都在不停地晃動,這種情況下,炮手主要采用的辦法是慣性提前量法,也就是在瞄准指標向目標中心接近到一定距離時果斷擊發。炮手即使經過長時間專業訓練,也只能在正常海況、具備良好通視條件、1500米以內的近距離下才能獲得較高的動對靜射擊精度。而新型兩棲裝甲突擊車在火控設備上發生了質的飛躍,直接配備了國産最先進的上反穩像式火控系統,海上射擊時可以直接參照陸上射擊方法進行,射擊精度和作戰距離明顯提高。因爲這種火控系統具備圖像穩定的熱成像觀瞄通道,國産兩棲突擊車將63A式水陸坦克沒有海上夜間及複雜氣候條件作戰能力的弊病一掃而空。上反穩像式火控系統另一大亮點是可以制導炮射導彈,這就又爲國産兩棲突擊車提供了一種在敵人直瞄火力射程外先敵開火的額外優勢。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即使是先進的穩像式火控系統,其圖像穩定器——兩組單自由度液浮積分陀螺也只能補償車輛角位移造成的圖像抖動。兩棲車輛在海上航渡時,因爲波浪起伏作用,除了角位移外,還有圖像穩定器無法補償的線位移運動。所以國産兩棲突擊車海上射擊精度雖然大幅提升,但並不是沒有限度的,當海況極差時,同樣無法瞄准射擊。
用于運載步兵上陸的國産兩棲裝甲戰車裝備一門30毫米機關炮,該炮原型是俄羅斯BMP一3步兵戰車使用的2A72型30毫米自動炮,90年代隨同BMP-3步兵戰車戰鬥部(炮塔武器站)引進項目來到國內。這種火炮和國産25毫米車載自動炮相比結構更加緊湊,體積和重量均只有後者的2/3不到,火炮總體可靠性極高(特別是自動機,俄方號稱其故障率爲零)。火炮采用單向雙路自動供彈,射速380發/分鍾,榴彈初速960米/秒,配用彈種包括殺傷爆破榴彈、曳光殺傷爆破榴彈和曳光被帽穿甲彈。該炮除隨同國産化的BMP一3武器站裝備二代步兵戰車外,還發展出一種單人30毫米炮塔來替換可靠性很低的國産25毫米頂置炮塔,廣泛用于多種國産裝甲車輛。
事實上,國産單人30炮塔雖然解決了機炮可靠性的問題,但是在總體布置上仍然不甚成熟。該炮塔體積很小(最初是爲了配合傘兵戰車使用),由于火炮沒有采用偏心布置,炮手只能擠在炮尾左側狹小的空間內,以至于炮手觀察用潛望鏡都無法在炮塔內布置,只能突兀地安裝在炮塔外壁上。兩棲裝甲戰車上采用了一種經過重新設計的雙人30炮塔,內部空間明顯加大,車長不再用蝸居于駕駛員後方,更加有利于協調指揮全車作戰。炮塔外壁用螺栓連接有一層附加裝甲,防護能力明顯強于單人30炮塔。30毫米機炮的火控設備相對比較簡單,國産戰車機炮觀瞄設備從最早的25毫米機炮瞄准鏡一路發展而來,外型基本未變,但是體積明顯增大,瞄准線同步模式由早期的四連杆機械同步改進爲電同步;從沒有夜瞄設備到配備二代微光夜瞄鏡;而且很可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穩像觀瞄能力。其實,雙人30炮塔最顯眼的變化並非火控系統,而是在炮身外面增加了四棱形衍架支撐機構,其原因並不難解釋。2A72機炮出于簡化生産目的,並未采用西方小口徑機炮常用的星形截面身管設計,發射時很可能會因爲身管剛度問題(注意不是強度)造成抖動而影響精度。在BMP一3武器站上,30機炮因爲是和100毫米低壓炮剛性並聯而成的,這一問題並不明顯,而當30機炮單獨裝到國産單人30炮塔上時則會暴露出來,國産25毫米自動炮因爲采用了星形身管所以剛度是適合的,單30炮塔設計時設計師顯然缺乏處理這方面問題的經驗。因此,在雙人30炮塔的火炮身管外面增加衍架結構就成爲提高身管剛度、抑制炮口震動最簡單有效的解決辦法。兩棲裝甲戰車除了雙30機炮外還可以在炮塔兩側各攜帶一枚“紅箭”73C反坦克導彈,這種老式導彈改用串聯破甲戰鬥部後威力尚可,而且將有線制導改爲無線制導,只是導彈的安裝結構實在不敢讓人恭維,暴露的發射導軌和電線帶有很強的臨時色彩,不知道在腐蝕性較大的海洋濕熱環境下能否保證其可靠性。
說到這裏就産生了一個問題,兩棲裝甲戰車爲什麽不直接使用二代步戰的炮塔呢?顯然國産化BMP-3武器站的綜合性能是強于雙人30炮塔的,但問題恰恰出在多出的這門100毫米低壓炮上。有很多人都把BMP一3上的這門100毫米低壓線膛炮當成迫榴炮一樣的間瞄壓制火炮,實際上,100毫米炮因爲膛壓很低,殺傷榴彈初速只有250米/秒,最大射程爲5公裏,這個初速和射程甚至比國産82毫米迫擊炮還要小(遠程裝藥初速311米/秒,射程5700米)。俄國人在最初設計100毫米低壓炮時采用同心反後坐裝置自由後坐行程技術,力圖以“強度換精度”的思想來提高火炮精度,但是這種結構模式只有在25。以下的小射角時才能做到利大于弊,1OO炮在45。以上角度射擊時精度並不理想。事實上,100毫米低壓炮最終還是以直瞄、半直瞄射擊爲主,幹的是跟105毫米突擊炮一樣的活兒。可是有兩棲突擊車105毫米坦克炮堂皇之陣在先,哪裏還有100毫米低壓炮的位置?兩棲裝甲戰車裝備二代步戰炮塔不過是價格昂貴的重複建設罷了。
美軍只把EFV當成高效登陸工具無需加裝重武器
國産兩棲裝甲車族的武器配置介紹完了,再來看看美國EFV遠征戰車就會發現它的火力實在簡單——只有一個安裝MK44型30毫米機炮的小型雙人炮塔。雖然該炮塔的設計遠比國産雙人30炮塔老辣,但是本身並無太多標新立異之處,唯一出彩的就是火炮只需更換5個零件就能升級爲40毫米身管提升一檔火力。美國之所以將EFV的武器配置簡單化,並非自身無法設計更大威力的戰車炮,完全是由其用途來決定的。美軍自恃有世界第一位的海空對陸打擊火力體系,二戰以來經曆的大小衆多登陸戰役鮮有敵手能夠在突擊上陸階段阻止其行動,太平洋戰爭後期的登陸作戰中甚至發展到被對手放任自由上陸再行阻擊的程度。以此爲基點,美軍在戰後集中發展高效能海空立體登陸換乘工具,力圖在發起登陸行動的第一時間突擊投送盡可能多的兵力上岸開辟並鞏固登陸場。從這一意義上來說,EFV遠征戰車並不等同于陸軍手裏的M2步兵戰車,其本質與LCAC氣墊船、MH53“海種馬”直升機一樣,不過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手裏的另一種高速高效登陸換乘工具而已,既不需要發展複雜的車型系統,也不需要配置強大的壓制火力,高速是它唯一需要突出的技術優勢。美軍規劃中的EFV兩棲突擊營配置有多達192輛運輸型EFVP和15輛指揮型EFVC,戰時作爲純運輸支援單位配屬陸戰師,根據任務需要爲團級登陸部隊提供兩棲運輸、戰術機動、通信支援與戰鬥支援服務。這種堪稱豪華的“運輸大隊”編制,世界上恐怕只有美帝國主義才能負擔得起。
我國所面臨的兩棲渡海登陸作戰問題和美軍並不相同,就作戰環境來說無疑是世界上最爲複雜的登陸戰場。海峽兩岸經過50余年的軍事對峙,任何戰略上的進攻突然性都早已煙消雲散,高喊“決戰境外”之曰號把海岸防禦體系建成刺蝟一樣的對手顯然也沒有將解放軍放上岸再關門解決戰鬥的誠意。面對首戰即決戰的嚴酷形式,國産新型兩棲裝甲車族並未放任航速和運力方面的過高指標,而是將火力配置提升到與前者同樣高的位置,在與EFV同級別的30毫米機炮之外還配備了性能足以橫掃對手灘頭大部分防禦工事和所有裝甲車輛的高性能坦克炮。國産新型兩棲車族嚴格按照陸戰隊機步旅編制要求成車族化發展,此次向康威公開的就是其基本作戰單位:陸戰機步營。全營包括5輛兩棲裝甲突擊車、12N兩棲裝甲戰車(運送兩個連的陸戰隊員)和若幹輛兩棲裝甲指揮車及兩棲裝甲搶救車。更換新裝備後的陸戰隊機步旅從火力支援、人員運輸、戰場指揮到裝備保障功能一應俱全,完全可以作爲拳頭力量獨立擔負首輪沖灘作戰任務,即使上陸後受到敵人二線梯隊反沖擊,也能憑借手中優勢火力在海空軍的配合下堅守灘頭陣地直至第二批陸軍重裝部隊上岸。
在美國EFV遠征戰車尚未解決全部技術問題的情況下,我國具備滑水航行能力的新一代兩棲裝甲車族已經開始批量服役並初具戰鬥力,但是並不能因此否定EFV技術上的優勢和先進性。我們接下來應該做的是進一步提升國産兩棲突擊車的水上性能,使之早日成爲真正的“高速滑行艇”。對于EFV實用化進展我們仍然要保持足夠的關注程度,避免今後國産兩棲突擊車改進時發生類似的問題。部隊對新型裝備應盡早轉變觀念,盡早擺脫63系列兩棲車輛的使用模式,以現代化、信息化的視角讓新裝備真正做到人一機融合,讓中國海軍陸戰隊這支龍虎之師在新世紀更加勝任“捍衛祖國和平統一”的神聖使命。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01/0855540372.html
中國推出最新型03P水陸坦克進軍國際武器市場>08年04月18日兵器知識
最新型03P式水陸坦克
03P式水陸坦克進行水上試驗
03P型水陸坦克是我國最新推出的新型水陸坦克,具有強大的火力、一定的防護能力和良好的陸上、水上機動性能。它可裝備于兩棲機械化部隊和海軍陸戰隊.主要用于海上登陸、抗登陸作戰,也適合于內陸江河、湖泊、水網稻田地域使用。
主要性能
03P型水陸坦克具有較高的機動作戰能力,可由鐵路、公路、艦船等運輸工具載運。陸上最大速度不低于5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超過400千米。最大可爬36。縱坡、30。的側傾坡.可越過2.9米的壕溝,過0.8米的垂直牆。水上最大速度超過14千米/小時,最大航程不小于90千米,能夠在四級海況下正常航行。
03P型水陸坦克配備的105毫米低後坐力坦克炮,采用身管全膛鍍鉻,火炮線膛式身管.可發射北約國家制式105毫米坦克炮彈.也可發射國産105毫米坦克炮彈。配備穿甲彈、破甲彈和殺傷爆破彈等彈種,彈藥基數爲38發。在2 ooo米距離上可擊穿460~500毫米厚度的均質鋼裝甲,能擊毀敵軍的主戰坦克和1~1.5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工事,能有效地壓制、消滅4 ooo米以內暴露和隱蔽的敵岸防殘存火力點和有生力量。新型光點式火控系統使車輛具備靜對動射擊和夜間精確射擊能力。03P型水陸坦克在國內首次采用交流全電炮控系統,與傳統的液壓炮控系統相比,具有穩定精度高、可靠性好、體積小、重量輕的優點。
03P型水陸坦克的炮塔正面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可防25毫米穿甲彈.車體正面裝甲在lOO米距離上可防12.7毫米穿甲彈.後面和側面裝甲在lOO米距離上可防7.62毫米穿甲彈.頂部裝甲可防7.62普通彈。整車具有綜合防腐蝕能力,采用了抛射式煙幕裝置、隔音隔熱裝置,防近紅外迷彩塗料等綜合防護措施。
借助于配備的車長微光晝夜觀察鏡、炮長微光綜合瞄准鏡、駕駛員微光夜視儀,03P型水陸坦克具備晝夜機動和戰鬥的能力。配備駕駛員海上輔助觀察儀,可有效擴大駕駛員海上駕駛視野,減小死角。
總體結構
03P型水陸坦克戰鬥全重22噸.乘員4人。車長9.2米,車寬3.3米.車高3.15米,車底距地高0.4米。采用全裝甲焊接車體,可有效保護乘員與設備的安全。整車從前到後分爲駕駛艙、戰鬥室和動力艙三大部分。駕駛艙安裝有駕駛員座椅、駕駛儀表和各種操縱裝置。戰鬥室安裝有炮塔、火炮、火控系統、通信設備等,車長、炮長和二炮手在此完成戰場觀察、戰鬥、通信聯系等任務。動力艙安裝有動力、傳動等裝置。
安裝先進的雙功率發動機,可迅速完成水陸功率轉換。傳動裝置主要由主離合器、變速箱、分動箱、轉向機等組成。可分別實現動力的陸上傳動和水上傳動。陸上有五個前進檔、一個倒檔及空檔,水上有前進檔、倒檔及空檔。水上推進裝置采用新式軸流噴水推進器.使坦克具有強大的推力和良好的動態尾傾角。水上轉向裝置采用新型電液控尾舵式水上轉向裝置,通過方向盤進行電控液壓操縱,可方便地實現車輛在水上的轉向和倒航,具有水上轉向半徑小.操作輕便、靈活的特點。
懸挂裝置爲高強度扭杆式懸挂裝置,由每側六只高強度中空挂膠負重輪、履帶、主動輪、誘導輪、履帶調整器、平衡肘、扭力軸、緩沖器和限制器等組成。輔助武器爲一挺12.7毫米車載機槍和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
由于整車內部空間較大,並具有較高的浮力儲備,因此,在底盤不做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即可改裝成兩棲裝甲補給車、兩棲裝甲搶救車、兩棲裝甲指揮車、兩棲裝甲救護車等車型。
03P型水陸坦克作爲我國新研制的兩棲突擊坦克.在繼承成熟的水陸坦克技術的同時,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如全電炮控系統、新型電液控尾舵式水上轉向裝置等技術,在國內外兩棲坦克中均屬首次運用,從而使03P型水陸坦克在世界兩棲坦克的行列中保持了較爲先進的性能。隨著該車推向國際市場,也必將在外貿市場上煥發新的光彩。
國産VN3裝甲車具備水陸兩棲能力(圖) 2008年01月02日 兵器知識
国产VN3型轮式装甲车
国产VN3型轮式装甲车为模块化设计,还可改型为指挥车等
正在进行浮渡的国产VN3轮式装甲车
92式轮式步兵战车,它的装备极大提高了我军快速反应部队的火力和机动力。
我國幅員遼闊,周邊局勢複雜,加上日漸完善的公路網,國産輪式裝甲車完全可以成爲輕型機械化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的主要裝備,承擔起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重任。VN3裝甲車采用國産的增壓中冷柴油機,功率達125千瓦(170馬力)。有了強勁的馬力,VN3裝甲車的最大速度可達110千米/小時以上。不需任何輔助裝置,最大能爬32°的陡坡,跨越0.7米寬的壕溝,越過0.4米高的垂直牆。VN3的發動機可在-43℃-46℃之間的溫度範圍內,正常工作。目前VN3已經經受了寒區與炎熱地帶的考驗,還可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上執行戰鬥任務。
VN3底盤的承載能力達1.4噸,其搭載的武器系統是一個由QJG91式14.5毫米機槍、7.62毫米並列機槍和6具76毫米煙幕彈發射器組成的槍塔。簡易火控裝置,具有晝夜間短停對靜止或運動目標射擊功能。在這個重量級的輕型輪式裝甲車上配備這種武器系統,應該說火力已經很強了。此外,該武器系統還可換裝"前衛"-2地空導彈或者"紅箭"—8反坦克導彈。總體而言,VN3具有與國外先進輪式裝甲車輛同等的裝甲防護能力和一定防地雷和炮彈破片的能力。
國外同類型的輪式裝甲車輛一般只具有涉水性能,具有浮渡能力的僅有法國的VBL、意大利的6616輪式裝甲偵察車等少數幾種,而且只是利用輪胎轉動推進車輛在水上行駛,沒有在車輛上安裝專門的水上推進和傳動裝置。國內在研的輕型4x4輪式裝甲車或越野車基本也都不具有水上性能。VN3裝甲車在車尾的中央下部安裝了一個用于水上浮渡的小型推進器,它采用螺旋槳推進器。該車具有較好的水上靜穩性和水上動力性能,浮渡速度在6千米/小時以上,水陸兩棲特色使該車在衆多輕型輪式裝甲車中尤顯突出。
與國外同類輪式裝甲車相比,我國現有的輪式裝甲車的信息化水平差距較大,而VN3裝甲車則裝備了先進的車輛綜合電子信息系統。指控通信系統是以副駕駛任務終端爲中心,利用數傳電臺、定位定向裝置建立車際信息系統,自動實現多層次信息交換,具備戰場信息管理功能,提高戰場指揮控制和作戰能力;車內信息系統是以主要分系統和部件的數字化爲基礎,利用總線建立車內信息系統,通過整車平臺電子系統的一體化設計,實現結構、信息和功能的綜合。
VN3只是一款基型通用底盤,爲滿足衆多任務需求,VN3可以通過選裝不同的裝備或變型執行不同任務,滿足軍、警、民多方面的需要。通過空投適應性改進,VN3可實現空投、機降,進行大批量裝備的快速部署和轉場,具有良好的戰術機動性。
當然,采用動力前置的VN3還可以發展爲6x6、8x8車型,形成車族化,可以根據不同的作戰對象和使用要求,選擇不同的車載設備和武器,形成輕型輪式裝甲車輛多兵種、多用途、多方案的武器族,滿足突擊、反裝甲、打擊武裝直升機、火力支援的需要。在基型車上加裝偵察設備可變型爲偵察車,擴大乘員艙可變型爲輸送車,加裝天線等信設備可變型爲指揮通訊車,加裝救護設備可變型爲救護車等多種不同功能的車輛。在體現"輕、快、靈"特點的同時,實現多種用途,擔負多種戰術任務。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VN3輪式裝甲車除以其輕靈的姿態馳騁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之外,這位輪式裝甲車的新兵將以良好的性價比吸引國外用戶的眼光。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1-02/0754479301.html
我軍裝甲兵新型 63A式兩棲坦克63C式兩棲輸送車>08年10月26日東方網
圖片說明:63A兩棲坦克駛出登陸艦坦克艙前大門
圖片說明:63C兩棲裝甲車從登陸艦前大門吊橋駛出
中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ZTS63A型水陆坦克
2009-6月30日,駐閩某裝甲旅在海上進行實彈射擊。近年來,這個旅針對海面射擊風浪大,目標難以瞄准和擊中的特點,不斷研究坦克水上射擊的規律,制定出一套在較大風浪條件下准確瞄准射擊的方案,有效提高了坦克水中射擊的命中率。
63A式水陸兩棲新型主戰坦克:是我軍新型兩棲主戰坦克,是我軍兩棲裝甲師和海軍陸戰隊的主要突擊力量,該坦克戰鬥全重大於等於22噸,炮口向前時全長10米,車長9。6米,寬3.2米,高3米,最大水中航速大於等於28千米/小時,發動機功率580馬力,抗風浪能力:5級風,4級浪,裝有一門105毫米低後坐力線膛坦克炮,在2000米距離上發射新型脫殼翼穩穿甲彈時,穿甲能力560毫米均質裝甲鋼板水準。或2100毫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火力點。該炮還能發射我國研製的105毫米口徑炮射導彈,該導彈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輔助武器:W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一挺,[備彈500發];59式7.62毫米並列機槍,航向機槍各一挺[備彈3000發];炮彈基數40發;火控系統:該車採用穩向式火控系統及集成式雙向穩定炮瞄系統,夜戰能力,裝有一種簡單型熱像儀,夜間或複雜氣象條件下,對坦克目標觀察距離達2000米,具備了在晝/夜間于靜止/運動狀態下對運動目標射擊能力;坦克防護能力:炮塔正面100米距離防25毫米穿甲彈。車內裝有高效自動滅火/抑爆裝置,可在10毫秒內熄滅火災;乘員4人。
63C式兩棲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63C式兩棲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是63式的改進型,該車加大了車首傾斜角度,加長了後部車身以增大浮力,而且還在車體外加裝了一個操舟機來提高水上速度。
一、地位與作用
在直升機、氣墊船大量裝備部隊的今天,有人懷疑水陸坦克和其他兩棲裝甲車輛在登陸作戰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力作用。對於上述問題,我們還是來理性地分析一下吧。
我軍面對的敵岸防陣地,有著50多年苦心經營的歷史,可以說是工事堅固、火力完善。面對如此之敵,不講時節地一味投入高速氣墊船登陸未必是好事,因為氣墊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氣墊船一般只能運載輕裝人員和極少量的重裝備,使登陸作戰能力受限,況且它不但缺乏必要的戰鬥力和防護力,而且目標很大,容易被敵火力摧毀。
用直升機垂直登陸也有局限。儘管台灣地區用於垂直登陸的場地很多,但我前期火力準備對敵縱深目標很難實施很好壓制,敵反直升機的力量對我構成很大威脅,這樣我在敵淺近縱深垂直登陸的危險性也就會很大。
而我軍兩棲裝甲車數量多、種類全、系統完善。坦克、裝甲輸送車、自行火炮和搶修車能協同作戰,況且兩棲裝甲不但有很好的防護力,還有強大的突擊力和震撼力。使用兩棲裝甲車輛實施登陸有很多成功經驗可以借鑒。所以說,兩棲裝甲力量應是登陸作戰的中堅力量,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兩棲裝甲登陸戰術
兩棲裝甲車在登陸作戰中的重要地位來源於它敢於“首登用我,用我必行”。當然,兩棲裝甲車只有在艦炮火力、航空兵火力等對敵前沿陣地進行猛烈有效的火力準備的情況下,並且採用好的戰術方法時,才能英雄本色盡顯。在上述條件下,兩棲裝甲搶灘登陸至少有以下四大戰術。
1、步坦協同,逐次衝擊。水陸坦克在水上階段,步兵搭乘在坦克上,上陸後據敵情遠近、威脅大小等情況下車戰鬥。這樣,步兵與坦克能相互取長補短、互相照應。坦克車載武器能為步兵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與掩護,步兵能為坦克炮長指示重要目標,能及時發現和消滅敵人的反裝甲射手。當敵反坦克火器較多、地形不便坦克衝擊時,可採取步兵在前、坦克在後的衝擊隊形;當敵反坦克火器少、地形便於坦克衝擊時,可採取坦克在前、步兵在後的衝擊隊形;當敵情顧慮較大時,可採取坦克與步兵成混合隊形衝擊。
2、坦裝協同,快速突擊。此戰法充分體現了坦克裝甲車輛機動性能強的特點。通常是在敵方反裝甲陣地或火器被我很好地壓制或消滅,攻擊方向天然或人工設置的障礙少且作戰時間緊迫,需要向敵淺近縱深發展進攻時採用。作戰運用中,水陸坦克在前,水陸裝甲輸送車在後,坦克裝甲車充分利用上級火力準備效果和車載火力,邊衝擊邊完成戰鬥隊形的展開。以最快速度衝至敵人陣地前,坦克車載火力殺傷陣地殘敵,掩護步兵下車並展開成戰鬥隊形,搜索殘敵。有時,坦克裝甲車也會根據上級命令,在敵前沿前步兵不下車,直接向敵人縱深陣地發展進攻。
3、正面牽制,側後攻擊。此戰法仍充分發揮了坦克裝甲車輛機動性能強的優勢。當正面之敵防禦能力較強,且地形不利於坦克裝甲正面攻擊行動,敵翼側又有弱點出現時,坦克分隊指揮員就會採取正面牽制、側後攻擊的戰法。使用此戰法時,為迷惑敵人,要對正面之敵進行猛烈的火力打擊,製造強攻的假像,在敵人翼側施放煙幕,遮擋敵人視線。側後攻擊的坦克,要麼搭載步兵,要麼引導裝甲輸送車,從敵人陣地翼側迂迴至敵人防禦陣地後方,打敵人“屁股”,亂敵人陣腳,在正面力量配合下消滅當前敵人。
4、兩翼牽制,越點攻擊。這種戰法就是在敵防禦正面至少有我三個並行的攻擊力量,分左、中、右攻擊布勢。而攻擊行動時,兩翼力量配合中間攻擊力量,體現出火力牽制敵人的特點。這一戰法能迅速擴大登陸場,為後續的“裏外開花”戰術奠定基礎。在運用時,有越點攻擊任務的坦克分隊,或搭載步兵或引導裝甲車輛,在我攻擊部隊的正面上,超越前沿作戰部隊,直奔敵人防禦心臟地帶,沿途除作必要的自衛行動外,一般不戀戰、不停頓。進入敵人心臟地帶後,迅速展開戰鬥,裏應外合,體現前沿縱深同時在打的戰術手段,使敵人陷入顧前不顧後,窮于應付的境地。
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mil.eastday.com/m/20081026/u1a3942279.html
漢和分析中國改良63A水陸兩用坦克
漢和情報評論10月20日平可夫專電:中國再度針對63A水陸兩用坦克進行了改良。改良之后的63A稱作63A-1。63A于1997年通過定型審查。首批63A同年裝備部隊。目前大約300輛坦克已經裝備海軍陸戰隊坦克團、第1集團軍第1兩棲機械化師、第31集團軍坦克團。同時以每年50輛左右的速度繼續生產。計劃在2002年裝備數量達到500輛,東南沿海的第12、42集團軍可能會陸續換裝更多的63A、63A1,以強化兩棲機械化登陸能力。
63A問世不過5年便進行重大改良、加速生產的動向表明中國海陸軍已經把兩棲機械化登陸的課題放到了軍隊建設首要任務的高度。由新近舉行的跨海登島作戰演習中63A的表現分析,海軍陸戰隊、陸軍的聯合登島作戰已經開始具備海上坦克集群實施波浪式反復沖擊的特點。由于運輸工具的限制,目前的海上坦克集群攻擊力量依然停留在營級的規模,將來一旦解決大型兩棲登陸艦船的數量、航速問題之后,63A可能從兩到三個戰略方向同時對臺灣發動多批次、大縱深的師團級規模集群沖擊。
由目前公開的圖象表明,改良之后的63A-1進一步強化了防護能力。炮塔前部加裝了附加雙防式反應裝甲。演習中的63A-1并沒有真正披掛類似裝甲,表明披掛反應裝甲的構想是立足于萬不得已的情形,63A不希望以此犧牲其機動性。在登島作戰過程中,坦克的機動性遠遠比陸地坦克戰更為重要。以63A海上時速28公里的機動性,在5000米左右的登陸過程中,63A暴露在臺軍各式裝甲打擊武器射程之內的時間大致是10分鐘,足以被臺方反裝甲導彈有效摧毀。因此,中國還在計劃對63A進行新一輪的改良,包括換裝更大功率的發動機和噴水推進器。
為減少坦克集群在登陸過程中的戰損率,在戰術上,近來的兩棲聯合登島作戰演習也進行了更多的探討。更加注重海空、坦克與武裝直升機的協調。更多的Z9W武裝直升機以協同作戰方式伴隨63A登陸。以期形成"海空一體"的打擊火力,它事實上是海軍學習美軍"陸空一體作戰"的海上版。以Z9的火力確保63A在5000-2000米海上登島距離內的相對安全性,在這一距離內,Z9可能率先對臺軍反坦克陣地、M63A3、M48H以HJ9等重型反坦克導彈實施先發制人攻擊。同時,中國軍方還在考慮為63A加裝炮射反坦克導彈,使其有效攻擊距離有目前的2000米擴大到4000-5000米。從而形成對臺M系列坦克的非對稱火力優勢。中國十分重視炮射反坦克技術的開發,KANWA在1999年曾經報道過中國已經由俄羅斯進口100mm的Bastian炮射反坦克導彈技術,其相應誘導系統移植到63A、63A-1的105毫米線膛炮發射誘導導彈上并非難事。
此外,在早期型63A的光點式簡易火控系統的基礎上,還給近期生產的63A-1配備了穩像式火控系統、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簡易型熱成像儀,提高其夜戰能力。這一改良措施表明,未來在臺海實施夜間登陸作戰已經稱為現實。中方聲稱通過對火控系統的改良,63A、63A-1在晝間動對動狀況下對坦克目標發射脫殼穿甲彈的首發命中率達到90%。夜間動對動狀況下的首發命中率達到82%。2000米距離內可以擊穿560毫米厚的均質裝甲。M41D/M32K1炮口初速1400m/s,可以穿透2000米距離傾斜57度的垂直放置400毫米均質鋼板,可見火力上的差異。KANWA估計中國最新給63A-1安裝的簡易熱成像系統可能類似出口型的T59簡易坦克熱成像儀。采用32元光導銻鎘汞紅外探測器,對坦克目標的探測距離為3000米,識別距離為2000米。
平可夫斷言,未來臺海坦克戰將首先從爭奪第五空間優勢開始,雙方的武裝直升機是主角。在63A、63A-1與M60系列主戰坦克、M41D發生接觸之前,都會遭到對方武裝直升機反裝甲導彈、火箭彈的反復攻擊。對于63A而言,從登陸艦下海之后距離海岸的7000-2000米范圍內將會遭到Apach的波狀反復攻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質量大體接近的狀況下,未來10年之內,陸軍航空兵可能取得臺海"制第五空間權"。尤其是在戰斗直升機的數量方面。在臺海坦克戰中,2000-1500米范圍內,63A與M60系列坦克在火力上旗鼓相當,63A可以發射現有的所有彈種。M41D落后一段。未來可能裝備臺軍的M1A2將會擁有火力和防護優勢。當然,如前所述,如果給63A-1加裝炮射導彈的話,它也會相對于M1A2取得局部非對稱火力優勢,在3000-4000米范圍內首先開火。除非依托工事,否則在63A裝備了新的火控系統,動對動打擊能力提高的情況下,1500-2000米范圍內63A-1與M60系列坦克在海灘上以對決方式決斗時雙方的火炮火力已經旗鼓相當。以這一方式對決時海灘上的M60系列目標甚至大過在海上航行中的63A-1因此較為被動。因此,過去臺灣媒體經常報道出現的M60系列坦克游弋于海灘對海射擊的決戰方法顯然會碰到更大的麻煩。雙方都已經能夠摧毀對方。由于63A-1的防護能力主要只是針對25毫米脫殼穿甲彈和各式口徑的機關槍,因此,即使同M41D對決,后者依然能夠擊毀63A-1。M41D發射M464脫殼穿甲彈的串通能力在1200米距離是250毫米均質鋼板。
在機動性方面,由前述63A-1的單位功率可以發現,上岸之后其機動性甚至好過M60系列以及M41D。后者裝備最大功率為405馬力的8V-71T柴油機。
再論夜戰能力。M41D裝備CVTTS夜視系統,識別距離1000米。顯然已經落伍給63A-1。M60系列因為是主戰坦克,因此M60A3、M60H都裝備AN/VSG-2熱成像儀。最大探測距離4000米,識別距離2500米,在夜戰過程中,上岸之前的63-1A會被M60系列率先發現并實施攻擊。因此海灘登陸第一擊過程中,M60依然擁有先敵發現的優勢,依據海灣戰爭的經驗,這一點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一旦63A-1上岸切入縱深,與臺裝甲部隊發生混戰,那么雙方的熱成像系統在性能上的差距會得到某種程度的抵銷。在過去的采訪中,美參加過波斯灣戰爭的M1A2坦克成員在巴黎對KANWA記者表示,實戰中熱成像系統的有效使用通常只在1500范圍內進行,必須在發現對方并且用目視認準是敵人之后才可能開火。因此,說明書上的2500米識別距離是不能完全證實戰場真實情形的。換句話說,一旦63A-1上岸,在內陸坦克混戰中,已經具備了與M60系列主戰坦克決戰的能力。
63A-1的提早出現,促使臺灣可能更加迫切地指望及早進口類似M1A2那樣的主戰坦克,以此重新奪回海峽坦克戰中的制勝權
http://forum.dtmonline.com/leo/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71&show=250
另參本館<中國兩棲武力剖析> 中國履帶裝甲車 俄軍履帶裝甲車 美軍履帶裝甲車< 071、大隅與獨島><俄售中大型氣墊船><氣墊船及其分類><俄中水上飛機><中國地效飛行船> <中國輪式裝甲車><中國履帶裝甲車 ><中國越野車><全地形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