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19 06:38:03| 人氣28,383| 回應124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術市場的虛實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台曾在多篇書評時評剪貼兩岸的藝術市場資訊,貼到最後、有點昏頭轉向了,乾脆單獨立一專文。
 
一件藝術品多少錢是合理價位? 撰文/林株楠 2010-06-28
 
『藝術』的價值曾及何時?以斤論兩!以規格、尺寸計價?
藝術的價值應該不在作品本身的大小,而是在作品本身質量,繪畫技法的體現與構圖的完整度,整體的質量做價值做為評估價標準,才是合理的價位?
不應該以斤論兩,那藝術的價值蕩然無存。
藝術市場常年來的弊病卻一直延續至今!
筆者想跟藝術同好談論的是,明知道這種錯誤又不合理的計價方式為什麼!?
沒有人去質疑『它』?還一直延用?
試問:畫一個小孩放風箏長約十尺長與畫萬里長城十尺長,同價值=合理嗎?
再問?為什麼藝術品的價值不是以市場機制產生而是畫廊或藝術家私下訂定!
非常不公平也不合理?
對熱愛藝術的藏家是一種傷害,一種不合理、不公平的交易,難怪!這些年來一些行家都不再上畫廊買畫,改上拍賣市場買作品,便宜又公平,至少是公開競標,以作品質量及完整度依個人的鑑賞能力及市場機制做為出價的標準是最公平的收藏方式。
所以奉勸喜歡藝術的朋友,買藝術品不要只秤重量也要看質量,買到的作品才是物美價廉的傳家寶。
http://artnews.artlib.net.tw/200/260/cover.html?page=55
 
價錢決定藝術的高低? 2011-07-01  文/江墾畝 
 
價格愈昂貴的畫作,其內涵的藝術價值就一定愈高嗎?
    一般人對畫作價格和藝術價值之間的觀念:「平凡的畫作和傑出的畫作其最大的差別在於藝術價值的多寡,它的多寡決定了金錢價值的高或低。」然而,畫作中內含藝術價值多的作品就賣得了高價嗎?平凡的畫作就一定得低價售出嗎?是誰在評定藝術成分的多或少?是誰在決定金錢價值的高或低?買主和畫家雙方就能夠決定一切嗎?或者是藝術評論家、買賣藝術的經紀人來決定價格和價值嗎?亦或視當時藝術市場供需來決定呢?
    畫家經過心中縝密的思索構圖加上繪畫的技術,用很主觀的方式完成畫作。何者才是寫實的意向:「那就是仔細觀察畫作中的圖像或線條之後,給人們初步的印象到底是什麼」。何者又是象徵的意向:「它的解讀會因人、因切入的角度、因時、因地、因質感不同而有所不同,不一樣的人對畫作所要陳述、表白、寓意的觀感不同,還有每個人的悟性不同,不同的人所體會到的境界自然不同。」但是,畫作中蘊含的寫實精神和象徵意義早就被畫家巧妙地融合成為一體,觀賞畫作的人又怎能客觀的分清楚什麼是寫實什麼又是象徵,只能藉由欣賞畫作來評斷其內涵藝術價值的高與低或金錢價值的多與少;至於觀畫者的喜好或厭惡,全憑個人主觀的認定。
    有人說:「繪畫和文學應該是相容且同時並存的,它們並不會相互抵觸。其實繪畫和文學早已融合成為一體,是分不開的;文學性在畫作中的強弱如何和比例多寡的問題,則會因人而異。畢竟每一位畫家的文學造詣皆不相同,就算是同一位畫家創作相同主題的畫作,但畫作之間還是會有所差別,不會全然一模一樣。」有學者認為:「繪畫是文學性的」。倘若每位畫家在完成一幅畫作的同時,都能附上該幅畫作的導論和詳細解說,那麼後人在欣賞該幅畫作的時候就很容易能夠看清楚畫作中所想要表達的意涵。但是,每一位畫家都是文學家嗎?用文學理論來詮釋繪畫,不見得能夠盡善盡美,而且理論式的思考邏輯,也剝奪了欣賞畫作的樂趣。
    藝術無價或生命無價真的存在過嗎?有人認為:「無價的東西似乎都短暫地存在過,不過會隨著時間流逝和價值觀而改變」。歸屬藝術類的創作成品,絕大多數到了最後都會被貼上一個價格標籤,並且再次利用金錢把作品內的藝術價值給衡量個清楚明白。藝術作品最終決定其內含金錢價格的多或少,它會隨著突發事件、時代背景、地理環境、人文思想等的演變而有所不同。然而金錢數字是象徵,但也同時是現實的;相較於藝術是主觀的,無論是創作或欣賞,都出自於當事人的主觀意識,所以金錢只能是欣賞藝術的其中一個角度,但不能代表藝術作品的全部,藝術還是得能引發人的共鳴,那才能算是好的藝術。
http://artnews.artlib.net.tw/326/388/cover.html?page=22
 
藝術是門好生意? 撰文/土豆  2011-05-06
 
「期許產官學合作以共構美好的發展榮景......」,類似的話時時出現在產業新聞或政府公報裡,你一定不陌生。尤其是在藝文界長久以來必須仰靠政府、企業資源以謀存的情況下,普遍期待這樣的「合作架構」能夠獲得輔導與挹注,協助民間藝文單位從小型組織獲得系統化資源、具規模的投資,成長為能夠自力更生的個體,甚至成為一個真正具有產業規模的「事業體」。
  在這樣的背景下,藝文界一方面有著「產業化」的機會,另一方面,卻又同時背負著一種詭異的社會觀感──追求創作純粹性的藝文人士怎麼能與商業化(被等同於追逐市場)產生了關連?商業化等於腐化,這與傳統觀念中,創作者應該不逐名利而追求純粹創造的邏輯相左,衍生成創作價值的問題,引起不少質疑。
   是的,藝術家身上背負著許多「社會觀感」的問題,特別是不少人把藝術與宗教情感接近的思維,套用在人身上,使的藝術家有時也被以宗教家看待,藝術創作非得說幾口莫測高深的神性語言(當然不是不好!),藝術家則要穿的仙風道骨或破破爛爛,以顯得自己與世俗不同。如果刻意為之,這算不算是一種迎合、一種另類行銷?再進一步,藝術創作既然是一種被認可的「職業」,人藉由職業得到經濟上的提升,又有什麼錯誤呢?
   藝術創作傳遞對真善美的追求與表現,它的純粹不應涉及利害考量,這是創作者的「目的」問題,藝術家本人不應該為商業價值「改變」他的創作理念,但這與藝術作品能帶動某些市場價值、能把創造力變成一個「產業」的能量,經由產業鏈中的其他勞動者將其實現、締造產值並共享,並不能混為一談。如果刻板的把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價值,完全與產業價值對立起來,說實話,也是一件人云亦云,很沒創造力的事情──為什麼不去欣喜國家(或城市)文化素質的成長,能把藝術文化價值與價格之間的換算給透明化了、把消費行為轉移到美好的精神生產上了呢?
   藝術文化的價值,或者說做為產業精神核心的價值,都是無庸置疑的,藝術家與企業合作,或者形成一個新的產業,也正是政府目前大力推動的方向。面對所謂 「社會觀感」的轉換期,藝術家、藝術產業業者應當攜手,一起宣告它的合理性與主體性,告訴社會大眾:我們就叫做文化創意產業!
http://artnews.artlib.net.tw/302/364/cover.html?page=29
 
收藏藝術品的風險 撰文/李博文 2011-05-06
引言:
    中國人常說:「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這就是最簡單的風險概念。風險是意外的,沒有一件事是百分之百的完美,藝術這種主觀的概念更是如此。藝術隨著個人的喜好,隨著時間、環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究竟在收藏藝術品的同時,暗藏著什麼樣的風險?又收藏家如何去避免呢?
  收藏藝術品的風險
  風險一、遲遲不漲。
    有些人購入藝術品是為了想靠增值來賺錢,但所謂的藝術投資增值或賺錢,經常是從「聽說」而來(聽畫廊的老闆說、聽友人說),非自己證實的案例,致使所收藏的作品一直沒有漲勢。就算藝術家舉行一場新作發表,作品價格比往年調漲10%,如收藏家欲把調漲前的作品拿來變現,不但苦無通路管道,即使有,可變現的金額通常也只被當成是回收價,即當初購入價格的3~8折。
   風險二、感覺變了
    看膩了藝術品倘若過於討喜、匠氣、或技術不夠成熟,沒有藝術性,看久了恐怕會厭倦。當然,人也會改變,當初有感覺的畫作,後來可能沒有共鳴。
   風險三、風水煞氣
    自從掛了某件畫作或擺設雕塑,之後家裡就發生了一些事,讓人對所掛設的新作品產生猜疑,看著牆上的那一件作品,愈看愈覺有問題,這亦是一種風險。
   風險四、毀損問題
    藝術品如不妥善安置與保存,當受到外力破壞,程度相當嚴重時,將導致無法修復的結果。
   風險五、賭氣收藏
    收藏藝術品經常是個人的意念與行為,因為藝術審美是主觀性的,自己喜歡的作品,同屋子內的其他人不見得完全認同,家人也許暫時默許,但還是會趁機數落。例如,假使購買一件畫作是認為未來會增值,只怕家人時常調侃:「漲了沒?」。
    因此,收藏藝術品的確風險不小,接觸藝術原本是一件美事,卻造成收藏者感到寂寞而傷神。如何防止這樣的情況呢?除了避免與「不專業、嗜錢」的畫廊交易,還需要「更」常接觸藝術,使自己對藝術的了解達到「深及廣」,這並非是狂買藝術品,而是充實藝術相關知識。人生來對藝術有一定的反應及愛好,只是有些國家社會主攻生計,使得人民得靠自我去找尋藝術,進而去追求及喜愛。
    因此,當我們靠著對藝術的充份了解,使我們有更強烈的信念去喜歡藝術,自然就知道如何導引周邊親友也喜歡藝術,且降低收藏藝術所帶來的風險,提升「增值」的機會。
http://artnews.artlib.net.tw/301/363/cover.html?page=29
 
你相信藝術投資真能賺到錢嗎? 撰文/曾靖喻 2011-10-05
 
    根據業界藝術經紀商多年觀察,當今市場上的創作與賣出的藝術創作,大約只有5%會在三十年後保有市場價值,其他的應該就如下市下櫃的股票一樣,碩果僅存的投資價值,都將消失殆盡。相對於股票或債券的報酬率而言,藝術品較無法像傳統的投資容易操作或預期,其未來價值更是無法真正評估,有些一夕成名隨即水漲船高,有的雖如流星閃爍,卻迅速的消失在藝壇上。面對市場上盲目跟風的投資風潮,往往造成藝術品買得進卻賣不出,藝術市場天價般的大餅多半看得到卻吃不到,市場通路的交易也存在許多風險,你相信藝術投資真能賺到錢嗎?
   媒體渲染下的投資「瘋」潮
  隨著藝術市場的勃興,媒體的藝文報導也有顯著的增加,藝術期刊與雜誌的廣告業務也相對成長,看似藝文訊息在媒體的分量提升,但其實最大的因素並非社會藝術文化的提振,反而是藝術市場被渲染的「投資性」,反客為主掩蓋了「藝術市場」實質性,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不懂藝術也可以作藝術投資」的論調一度甚囂塵上,將股市操作的心態套用在藝術品上,媒體的藝術報導也隨之起舞,大多數都缺少對藝術市場深度了解的專業分析,只是人云亦云或道聽塗說,因此,藝術品炒作、作偽歪風的共犯結構充斥市場。
  ‧藝術品買得進 賣不掉?
      正因藝術學習領域拓展,藝術家崛起速度過快,藝術資訊相對卻不夠公開透明,資訊流通也較慢,這種情況造成藝術投資充滿很多不確定風險,資訊的不對等造成買方賣方之認知落差,也造成藝術作品之市場價值紊亂,等於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勾」,有的畫廊會極力向買家推薦自己所經紀的藝術家,由於價格及利潤空間大,等客戶升級買更貴的畫作時,才發現藝廊的開價不合理或無法脫手而後悔。
   藝術市場大餅看得到 吃不到?
    從世界範圍來看,藝術的增值幅度通常高達30-50%,因此,藝術品的投資作為一種高回報率的投資形式是無庸置疑的。因此台灣畫廊約有1000多家,每家營業額平均一年需賺500萬才足以支付經營成本;國內五家拍賣公司(羅芙奧、景薰樓、金仕發、藝流、中誠)2010年春拍加上秋拍的金額約23億,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佳士得2010年總拍賣金額亦達400多億;畫廊協會張學孔理事長表示,今年台北藝術博覽會5天成交金額上看10億。面對這種藝術品飆高的趨勢,那麼您還只能當個門外漢地駐足觀望?台灣藝術市場要走上國際,除了藝術家(品)自身要具備國際實力,台灣的經紀商與藝術經理人是否有國際操作的眼光與能力,才是重要關鍵。
   藝術投資通路的不確定性
    藝術品的交易不像股票只要掛跌停便可賣出,當藝術家崛起速度過快,而市場作價、惡性炒作時有耳聞,藝術品行情資訊的不對等造成買方賣方之認知落差,使得藝術品市場價值紊亂,造成藝術投資充滿很多不確定風險;實體通路往往存在著巨大成本開銷與經營風險,在融資不易的情況之下,依附市場的喜好、投機或炒短線等情形遂相繼而生,即使拍賣場也非一般人能輕易上手。正因市場機制不健全,挑對標的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上天堂,但買錯標的或是買到贗品,更能讓人跌到比谷底還深的地獄。
  結語
     現今「M型社會」化下,是一個貧富上下集中的狀態,然而「藝術投資」絕對不是富人所專屬,而是普羅大眾皆可投資的權利與機會。目前全球正面臨通膨及負利的時代,如果不投資錢就會縮水,藝術品投資是全球性的市場,同時也有節稅的效果;相對而言,許多藝術品的收藏家也希望藉由各項通路,將手邊的藝術品售出。但是,藝術市場的浩瀚,並非短期即可通達,哪些藝術作品正熾熱或退燒,可能良機稍縱即逝,如何掌握先機,需有良方指引。若自身缺乏對藝術市場的掌握與知識,很容易隨波逐流,因此,慎選學習管道進而培養成自己的專業判斷能力相對重要。
http://artnews.artlib.net.tw/382/445/cover.html?page=7
 
億萬身價–藝術經理人 撰文/曾靖喻 2011-09-18
 
    隨著2010年全球及台灣經濟景氣的全面復甦,2011年開放陸客自由行商機,台灣市場的熱絡,使得參與者更多元化、年輕化、也更普及到一般中產階級,現在已經到了「普羅大眾」都覺得要懂藝術投資的地步了。以前藝術收藏客戶以電子新貴、會計師、律師和醫師以及企業家為主,但現在30到40歲的這一代,不分行業,有不少人都已把藝術投資納入事業規劃當中;除了銀行理專、財富管理VIP客戶有需求外,大學EMBA、富太太的讀書會,也都開始進修藝術投資。對於藝術熱潮的迎接,【全球華人藝術網】將在2011年10月份展開「藝術經理人」課程,提供專業的師資及平台經營策略,帶領您運用專業知識來「洞悉-藝術市場」,從興趣入門、了解市場交易到「掌握-藝術投資方向」,最終進入「藝術市場-經營」實務操作。眾多藝術家中,誰又將會是下一位「億萬身價」者,有待藝術經理人卓越眼光的養成與善用經營祕技。
  l 藝術經理人須具備之專業能力
藝術經理人運用所學的知識能力來對藝術家的挖掘包裝與經營,以及本身對市場資訊與時機點的掌握,讓藝術品成為一種高層次有深度的消費。
   1.〔洞悉-藍海藝術市場〕:
 隨著國際藝術市場的發展,中國大陸因為政經局勢的崛起,亞洲藝術市場急速加溫,台灣及國外畫廊與拍賣公司競相崛起,面對藝術價格飆漲的交易市場,了解整體市場的歷史脈絡與世界的接軌,是成為專業藝術經理人洞悉市場的最 初步關鍵。就歷史脈絡的了解,主要有台灣美術史、現代藝術、當代藝術;就市場層面才說,台灣藝術市場發展生態、台灣藝術市場未來新趨勢、亞洲藝術市場、兩岸三地藝術市場情勢等局勢判斷,可掌握市場的先機;此外,市場通路(畫廊、拍賣、藝博會、藝術網絡、第二市場/隱性市場)的剖析,可以為藝術經理人規避藝術市場風險,進而掌握風向。
   2.〔掌握-藝術投資方向〕:
 面對藝術市場價格的節節攀升,而作價、惡性炒作也時有耳聞,影響藝術品價格的操作機制,連進入藝術市場的投資者都難以掌握了,何況是一般片面遊走或抱持觀望的人,想窺探其中的奧秘與風險的規避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找對進入藝術市場的那扇門,才能學習真正的知識判斷市場投資方向。就投資層面來說,藝術經理人須具備:藝術投資入門觀念、藝術鑑賞能力、藝術品收藏規劃,同時了解藝術拍賣知識與操作、藝術品投資報酬率評估,進而懂得藝術品投資與管理、藝術品流通與市場分析、投資標的物的經營。
  3.〔經營藝術市場-成為藝術經理人〕:
   基本理論的認識是進入藝術市場必備的工具,藝術投資的鑑賞與鑑價能力是避免被炒作或被偽作牽著走。不論是任何市場買賣的仲介角色,若想在市場裡生存與獲利,最終都必須具有實務經營能力;懂得市場經濟又熟悉藝術產業的藝術經理人,若能善用即時且方便的網絡平台經營藝術,來支持藝術市場的銷售達到B2B或B2C概念,在藝術品資訊透明化與藝術家行情公開下,藝術價格的管控與品質的掌握成為市場經營新趨勢。藝術市場基本的經營層面便是︰經營藝術家與開發收藏家、藝術家行情認識、客戶管理與經營、媒體公關運用、合約簽訂實務、交易安全制度與法治。深入的經營技術主要是︰洽談話術與銷售技巧、藝術品行銷攻略、藝術交易價格的設定、文案企劃與執行、藝術市場操作規劃、創意策展與辦展、金流作業、收藏品保存概念,因此,實務經營是藝術市場最關鍵的核心。
   結語   
    實體通路往往存在著巨大成本開銷與經營風險,藝術網絡平台則是低成本且隨身攜帶的經營工具,平台的善用使藝術經理人更快成為買賣雙方的中介者,同時扮演藝術鑑賞家與藝術顧問的角色,為客戶辨別藝術品的價值、缺陷與投資空間。此外,藝術經理人還必須擁有對最新趨勢流行的敏銳視覺與嗅覺,無論是藝術投資者或收藏家的動向,還是藝術評論家們的侃侃而談,都必須考慮在市場變動因素裡面。在這個形形色色的藝術市場迷霧中,如何找到一條最正確的道路,或者說是最賺錢的道路,除了可以藉由專業人士的引領以最快速且準確的學習捷徑入門,個人後續的持恆深耕也決定藝術經理人在市場上屹立不墜的功力。
http://artnews.artlib.net.tw/376/439/cover.html?page=9

給收藏者的一個省思2010-06-09 顧展蓉
明年即將邁入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台灣的美術發展史,在一百年裡經歷了極大的變化。日本殖民時期,引進的西歐文明,變成當時台灣美術的「新傳統」,但卻造成「傳統」與「現代」脫離的現象。早期台灣藝術家只能在官方展裡與日本人爭一席之地,因此作品缺乏了特殊性,無形的牢籠關住台灣藝術家的思想。這個時期,具有天賦的學生通常東渡日本深造,如陳澄波、廖繼春等人,皆受到帝國主義的教化。民國三十四年光復以後,這一代的藝術家,脫離了日本的統治,卻保留了想法、技法,這就是台灣本土意識的藝術家。
  時至如今,一直未被發掘的『新台灣藝術』,幾十年來也一直默默的努力創作著。他們的作品有些共同特點,第一,沒有被革命與大時代背景牽制住思想,因此想法與過去創作者截然不同,作品明顯展露出想法的獨特性。第二,有強烈個人風格。從他們的創作,看得出每個藝術家的反骨與企圖心。而這些藝術新銳中,以學院派與素人的落差最為明顯,他們的時空、環境、想法、教育方式、表現手法皆不同,因此作品也呈現多樣化,共通點則為特色突出,自我風格強烈。
▲ 鄭福成 春光
▲ 平仙妮 受傷的罐頭小辣妹
▲ 徐偉軒 御宅天王
這些藝術新銳的創作技法與繪畫風格都趨於成熟,價位不高極具收藏與投資價值。以股票的術語來比喻,低本利比EPS高是值得投資的標的,作品未經市場炒作,增值空間大,是藝術市場裡的璞玉。
  藝流國際拍賣公司這次專拍 「2010台灣當代藝術新銳」首拍就是特別針對這批劃時代的新台灣藝術家所創。「精、奇、新」是這次拍品的主要的條件,特別值得關注。
  從一個收藏著的角度來看,這些藝術新銳長期被埋沒,作品價值被低估,沒有機會透過正常管道被發掘,這次藉由藝流國際拍賣公司與全球華人藝術網專拍的合作,可望突顯台灣新一代的『藝術價值觀』與這些極具當代藝術、新觀念的藝術家,給藏家們一個省思。
  現在兩岸三地的藝術愛好者、收藏家,也轉趨於投資台灣藝術家。投資者買到一件好的藝術作品,基本條件是要看得到、買得起、賣得掉,而這一批藝術新銳,從台灣最大的藝術入口網站─全球華人藝術網裡4千多位部落格藝術家中透過產、官、學的推選,萬中選一,絕對是藏家首選,精采可期,千萬不能錯過。
http://artnews.artlib.net.tw/198/258/cover.html?page=56

亞洲當代藝術來勢洶洶─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落幕  台灣光華雜誌 2007/07/16 滕淑芬

由文建會與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的「2007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5月29日落幕。5天展期刷新多項新紀錄,包括5萬多人湧進會場,參觀人次比去年高出1萬多人;台幣4億5千萬元的成交額也創下新高,顯見當代藝術驚人的爆發力,已是亞洲藝術市場一股不能忽視的能量。
5月下旬,來自國內外8個城市、65家畫廊的藝術作品,將台北世貿二館妝點得很有「氣質」,台灣雕塑家楊英風的大型鋼雕、李真的儒道佛雕塑,華裔畫家朱德群、趙無極、劉國松的抽象畫、潘玉良的裸女素描,以及台灣中生代畫家楊茂林、鄭在東、邱亞才,中國畫家岳敏君、劉昕等 人的作品,盡收眼底。
  台灣視覺藝術界盛事──有14年歷史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經歷了2003年SARS風暴的低點,已緩步回溫;受到近年亞洲當代藝術在國際藝壇的火紅熱潮,今年的展品正以當代藝術最受青睞。
  展場上單筆成交價最高的作品為台灣前輩畫家廖繼春的《威尼斯風景》,以1,600萬元台幣售出;而最受收藏家喜愛的則是雕塑家楊英風,個人作品售出15件之多,平均成交價約在200萬元;每家畫廊的平均營業額為500萬元,比去年高出1.5倍。
不可諱言,這股「當代」的能量,其力道來自中國的經濟力。藝術策展人鄭勝天指出,2004年蘇富比和佳士得公司拍賣亞洲當代藝術的總金額約 為2,200萬美元;到了2006年,僅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兩家拍賣公司的亞洲當代藝術成交金額已狂飆到1億9千萬美元,成長了將近10倍。
  影響所及,今年展場內,大陸當代藝術作品也是重頭戲,國際拍賣市場「四大天王」之一的張曉剛,58件限量版畫複製畫,每張售價70萬元,幾天內就被搶購一空。
不過,由於部分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已衝過頭,很難再有新高行情,其它地區的當代藝術有跟進崛起之勢,如台灣、越南、菲律賓等,但能否繼續飆升,要再觀察。也有人認為,近10年來,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都在低檔盤旋,若以投資觀點來看,現在是不錯的買點。
1989至1999年是台灣藝術市場的黃金年代,當時幾乎每周都有畫展開幕,加上國際與本土7家拍賣公司興起,藝術投資風氣大開,台北很有機會取代東京、香港,成為華人藝術市場的交易中心。
  然而中國市場的快速崛起改變了這個趨勢,2000年蘇富比與佳士得轉以香港為華人藝術的主戰場,隨著常玉、潘玉良、徐悲鴻、廖繼春、陳澄波的畫作破億,接棒的趙無極、吳冠中、丁雄泉也不遑多讓,加上中國新生代畫家登上國際展場舞台,張曉剛、岳敏君、方力均等人的畫作價格飆升幅度驚人,華人藝術市場版圖已逐漸成形。
面對全台畫廊從1995年的二百多家,縮減到目前的八十多家,部分主流畫廊也轉往大陸發展的現況,台灣藝術市場的優勢何在?
  觀想藝術中心董事長徐政夫表示,台灣的美術教育普及,畫會興盛,交流頻繁,而且畫廊經營者經驗豐富,近年大陸成立的6家拍賣公司,其中4家為台灣人經營,台灣藝術管理人才的影響力已由島內擴展到亞洲。此外,「台灣收藏家實力和財力一樣驚人,他們有系統的研究,用功程度有目共睹,私人收藏的水 墨畫可以開博物館了。」
去年上任的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蕭耀表示,在中國當代藝術家爆紅、國際買家爭相湧入之際,希望藉著年度藝術界盛會,將更多台灣藝術家推 向國際舞台。藝術市場全球化已是必然趨勢,藝術價值來自藝術家的想像力和作品的原創性,要獲得欣賞、認同,就要經過展覽的檢視,才能屹立於市場。
 
全球化下分歧的洲際論述 >典藏今藝術 2008/11/07  【文/高千惠】

 「今日的藝術趨勢和理論運動的方向是什麼?你能以一種思潮來介紹當代藝術的發展?」這是最近一個華人地區學術界所提出的詢問。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能夠簡答?經過將近20年,藝壇人士共同目擊當代藝術之發展,這樣的問題應該已是個不存在的偽問題。    
「今日的藝術趨勢和理論運動的方向是什麼?你能以一種思潮來介紹當代藝術的發展?」這是最近一個華人地區學術界所提出的詢問。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能夠簡答?經過將近20年,藝壇人士共同目擊當代藝術之發展,這樣的問題應該已是個不存在的偽問題。然而,它的解答竟然還被期待著。當代藝術思潮一如是被等待的果陀,但連創造果陀的山謬.貝克特(Samuel Beckett),至終都不願讓果陀在舞台現身,誰能以一種話語權,來具體地勾勒果陀呢? 
  2007年卡塞爾文件展中,非洲藝術家哈魯梅(Romuald Hazoumé)的《夢》(Dream),利用塑膠油桶編織成船並置於水源短缺的背景之中,不但是對在地生態環境的回應,也是對全球化經濟的指控。(圖/林宏璋提供)  
  進入21世紀,基於政教戰爭、人口遷移、資訊爆炸、物質主義和微型波普蔓延,當代不同角落的人之生存境況,成為許多前瞻和現狀反應性的視覺大展主題,但這些主題並不能代表今日的藝術趨勢和理論運動的方向。事實上,除了隨「市場」自由發展之外,亞洲、非洲、歐洲、美洲、澳洲等區,由於生活條件、社會接觸面、經濟階層、文化宗教上的差異,目前的主流之聲其實已在分歧和合併的多元狀態中。每個地區或族群,都可以用自己的相貌來描繪他們的救世主或不可名狀的果陀。如果說,要以一種思潮來介紹當代藝術的發展,其   結果更可能是:緣木求魚。 
  澳非歐的版圖:消弭和擴張的邊界概念 
今日的藝術趨勢和理論運動的方向,已是多種話語權的製造。回顧近20年來影響當代藝壇的雙年展主題和模式,非主流地區產生主流論述之現象,已說明強勢論者往往奠基於弱勢國度上,非主流即是主流,主流也即是非主流。
從五大洲來說,以非洲之名,便製造了許多話語權的產生。以非西方城市雙年展的結盟和發展為例,第一個與非裔有關的雙年展,始自1984年的「哈瓦那雙年展」(Havana Biennial)。哈瓦那雙年展原先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藝術家和其文化根源為焦點,1986年第二屆開始,擴展到非洲和亞洲,1990年代一度成為非西方國度藝術家的重要凝聚場。而真正屬於非洲城市雙年展,則是南非的「約翰尼斯堡雙年展」(Johannesburg Biennale)和塞內加爾首府的「達卡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Biennale de l'Art Africain Contemporain de Dakar)。
20世紀末,南非內戰甫畢,失業、流亡、犯罪率、教育文盲等社會問題叢生;在這生態下,雙年展之出現,有其優勢和困處。從1995到1997的約翰尼斯堡雙年展僅辦過兩屆便解散,但其策展人卻因此而活躍國際藝壇。2002年,德國「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Kassel)的策展人即是約翰尼斯堡雙年展的策展人,透過文件展的平台,重申了後殖民論述,也大量引介非裔藝術家作品。至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再度以主辦單位角色設立「非洲館」,彌補非洲國家在國家館群中的缺席;但參展者則以散居各地的非裔藝術家為邀約對象,非洲的主體性則被概念化、圖像化。進入21世紀,非洲的視覺藝術之聲幾乎都在海外發聲,非裔移民藝術家更是成為跨國主義論述下的重要經驗者與代言人;但是,非洲仍沒有條件,能支持秉具文化觀光性質的城市雙年展。 
  詹尼斯.庫內利斯Jannis Kounellis│無題 2008雪梨雙年展中,藝術家針對白鸚鵡島的特殊歷史就地發揮,全面概括了本次雙年展主題意識,成功地在現場就地「革命」並且示範其獨特「造反形式」。(圖/2008雪梨雙年展提供) 
   非洲另一個城市雙年展是西非塞內加爾首府的達卡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達卡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始於1990年,原訴之於文學領域,至第二屆才以視覺藝術為重點;而至1996年更進一步,以非洲當代藝術為主軸。2008年的達卡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主題是非洲在世界中所呈現的鏡照,提出非洲大陸生活和境外非洲遷移人口生活的種種現實面相。而採用鏡照,則在於以藝術觀點出發,試圖用現實與想像的雙重觀照,呈現當代非洲視覺文化的自我認同和其在世界上所處的方位。在論述上,針對前–殖民期到今日全球化時代,它提出三個與認同有關的思考方向:被設定的身分、被設定和被接受的身分、被設定和被拒絕的身分。而從視覺呈現的寓意中、被詮釋的多元階段發展中,人類學家、作家、地誌學家、經濟學家,皆在其視覺藝術發展中產生互動作用。針對全球化下的卡漫形式發展,一個重要對應於亞洲的觀點是,在卡漫年代,非洲當代藝術的卡漫內容發展是無法走可愛路線,而它們也不是全球卡漫風潮下的呼應品。面對崛興的諷刺漫畫,非洲人口、非洲研究者、文藝家、經濟學家、新聞工作者亦多介入。從非洲觀點來看,非洲式的卡漫形式是其文化主體的媒介產物,有其文化本源和當下性,不是一種享樂主義下的新世代新藝術語彙。現實不能約減成卡漫虛擬世界,但鏡照也必須超越現實。非洲當代藝術追求地域性、文學性、象徵性、批判性的美學方向,可從2008年達卡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的命題和主題上,看到了一種文化主體的架構。
   澳洲既是洲,也是國。澳洲城市雙年展以亞太為領域,因此,其主題往往不在於現實議題,而多側重抽象的、生活的。以第16屆「雪梨雙年展」(Biennale of Sydney)來說,則以「革命—— 造反的多種形式」(Revolutions-Forms That Turn)為命題,擬爬梳近代在美學的、心理的、空間的、社會的演變下,種種藝術表現形式的革命性研發空間。根本上,澳洲還是傾於西方主流思潮;而近年來的美系主流藝術思潮,又傾於在美學上、形式上、文化上、哲學上作思辯和想像。以2007年歐洲的威尼斯雙年展和德國卡塞爾文件展來說,威尼斯雙年展回顧了觀念藝術的架構;而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展覽理念亦以「現代性」的歷史回顧和當代衝突為軸,取代了前屆後殖民式的吶喊,並提出「形式的游牧」展演,以屬於絲路經緯上的人文和美學交流範圍為證,鋪陳出文化的滲透性。
然而,另一個介於歐亞交界的土耳其「伊斯坦堡雙年展」(Istanbul Biennial),則常成為「文化對話」的象徵據點。然而,伊斯坦堡的亞洲概念和澳洲的亞太概念仍然不同,即便亞洲本身,人文空間也各有疆域。這些凝聚或分離的現象說明,當代有關消弭和擴張的邊界概念,也使洲際間的藝術版圖在全球化下,變成可分可聚的隨機組合了。
  亞洲的崛起:多視線的亞太觀點
  當代亞洲藝壇和亞洲雙年展之蓬勃,可溯自三個非西方雙年展的「亞非連盟」意識。非西方城市雙年展中,始自1984年的哈瓦那雙年展,原先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藝術家和其文化根源為焦點。1986年第二屆開始,擴展到非洲和亞洲,1990年代一度成為非西方國度藝術家的重要凝聚場。哈瓦那雙年展在20世紀末頗受西方藝壇青睞,甚至以哈瓦那雙年展的作品,做為後殖民論述的視覺樣品。加勒比海,一時成為混雜文化的歷史實驗場。
  2008年光州雙年展開幕當晚所舉辦的「春天」遊行,以類似街頭嘉年華會的方式,向光州事件的民主運動致敬。此為羅培茲(Jarbas Lopes)所設計的《CO2 CO2》。(攝影/吳金桃)
  另一個是介於歐亞交界的土耳其伊斯坦堡雙年展。自1995年第四屆雙年展開始,主辦單位以延請外國策展人的模式,為這非西方之雙年展帶來新的「國際」藝術視野,也使伊斯坦堡雙年展成為非西方雙年展群的前衛盟主。其間,亞洲的國際策展人入主伊斯坦堡雙年展時,更是提供亞洲藝術家在異域群起的機會。第三個曾提供亞洲藝壇發聲的是約翰尼斯堡雙年展。1997年第二屆約翰尼斯堡雙年展,進一步由市政府主持,由奈及利亞籍藝評家恩威佐(Okwui Enwezor)和六位國際研究員共同策畫,請60國藝術家圍繞絲路的歷史與地理為主題,創造六個大展。亞洲地區策畫,當時便以「去殖民和地球化」及「轉化」為副題。
  然而,真正的亞洲雙年展始自東北亞地區。東北亞雙年展中,最早的發起城市是東京。1952年,日本即在威尼斯雙年展設國家館,同年亦創立「東京雙年展」(Tokyo Biennial)。在非西方國度,日本是相對性的強勢之國,除了現代化比其他亞洲國度早,在近代則具侵略經驗而無被殖民經驗。面對西方,日本取捨、變造自如,即便面對雙年展熱潮,採取的態度是:多到別人的城邦參展,但不一定要在主辦上做競爭。除了「福岡三年展」(Fukuoka Triennale),東京雙年展辦了18屆,「大阪三年展」(Osaka Triennial)辦了十屆,「京都雙年展」(Kyoto Biennial)辦了一屆,現均已停辦。2000年新起的「越後妻有三年展」(Echigo-Tsumari Triennale)則與一般國際雙年展不太一樣,它的前提是「在地」,基本概念守住「人本屬自然」,作品散布整個地域,反映人與環境的對話。
韓國「光州雙年展」(Gwangju Biennale)則自1995年開始,一起步便以亞洲觀點下的國際大展架構,成為當代亞洲國際雙年展之首。背負城市1980年有名的「光州事件」,韓國光州雙年展對梳理歷史,建設新亞洲文化視野一直有著強烈衝動。它在第一屆因投入1,000多萬美元鉅資而引起轟動,有效地獲得國際注目。沿著「界域之外」、「無地圖之輿」、「亞洲史敘」的脈絡,光州雙年展的藝術版圖亦有所變化。2007,韓國仁川繼2005年首爾的第九屆「國際婦女跨界研討會議」(Women's Worlds 2005: 9th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ongress on Women)之後,舉辦了第一屆「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International Inchon Women Artists' Biennale),這是亞洲地區首次的女性藝術雙年展,以性別做為訴求;雖在起步中,但顯示韓國城市對於相對性的弱勢或特定群群,仍提供可能凝聚的空間。至於2002年開始的韓國「釜山雙年展」(Busan Biennale),基本上是一種城市藝術祭的形式,也是後起的城市雙年展逐漸採用的模式。
   在泛太平洋的東北亞地區中,「台北雙年展」是一個相當可以研究後殖民論述演繹的對象。討論台北雙年展之前提,若沒有爬梳其他非西方城市雙年展和國際主流雙年展的趨勢,則很難勾勒出台北雙年展從「後殖民主義」到「跨國際主義」之路中所擷取吸收的各種游牧模式。從1996年開始,台北雙年展對國際大展主流亦步亦趨,可視為一個國際雙年展脈絡的小縮影,一個國際藝術家的亞洲舞台、一個在地藝術家邁向國際藝壇的渡口,但同時也反映出台北這個城市幻化不定的文化走向。基本上,台北雙年展沒有文化政策方向,但卻有敏銳的藝壇風向感和現實性格。
中國方面,因開放得晚,當代藝術運動乃由下而上地從民間出發,終於促使官方也邁入雙年展行列。以中國的歷史和幅員比例來看,中國雖是非西方國度,但使其面對西方的挑戰,是過去百年的「現代化速度」。經過20世紀的百年流轉,中國面對西方的挫敗,不在文化厚度也不在歷史被詮釋的問題,而是因為「現代化的速度」所造成新進與落後的普遍性觀感,而對西方產生複雜的迎拒態度。
  1996到1998年,中國的「上海雙年展」原稱上海(美術)雙年展,以官方分類的油畫和水墨畫做為主題媒材,藝術家以華人創作者為主。2000年,第三屆上海雙年展則開始採用海外策展人制度,並開放裝置和錄影等形式;在主題上,上海也開始從本土走向國際。上海是具有移民與殖民經驗的大都會,有「十里洋場」和「摩登上海」之稱外,本身已具國際大都會形象。其城市文化性格中的「資本性」和「國際化」,使其具有殖民經驗象徵的上海灘、租界地,也都成為其文化資產,並轉換成生活情調的歷史檔案。因此,她的國際化中,並無沉重的民族情結負擔。第五屆上海雙年展以影像科技為重,第六屆以設計為主,更顯示出以時尚為尖端的國際走向。
  2002年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展稱是:「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研討會是:「地點與模式」。此展以「實驗藝術」指稱正在進行中的中國新世代藝術,以媒材的轉型切入,統稱1990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如果從展覽和城市之間的關係上看,廣州三年展並不彰顯城市的歷史性,而是在發崛城市的現代性。2005年第二屆廣州三年展,主題為「別樣—— 一個特殊的現代化實驗空間」。以全球–在地性出發,此展以珠江三角洲的當下生態和文化為場域,亦提出該場域的現代化過程和現代性問題,將珠三角的文化和生態做為一個研究場域和文化變遷的隱喻。而在2008年第三屆廣州三年展之前,策展團隊曾拋出一個反思,即是「向後殖民說再見」。這是有感於當代藝壇過度濫用了「後殖民」的策略,遂期能走出泛政治–社會意識型態,從現實的經驗與想像中再造新的藝術氣象。
在亞洲所有雙年展中,以國際矚目的首都之市,能動員文化部和外交部支持,卻在民族觀和美學觀上捍守立場的,則是2003年才成立的「北京雙年展」。無論在文化主體上、美學定位上,甚至形式和類別上,北京雙年展在一開始籌畫之際便定調。在第一屆論述中,北京雙年展已標舉出對造型美術的維護,反對觀念和裝置,堅持繪畫和雕塑形式,且提出「藝術創新不在於新媒體或新形式的必要」的主張。此觀點也變成北京雙年展評價的標準,它被期待著,在不依靠新媒體或新形式的必要下,真的能夠也讓人耳目一新。
  北美另類的觀點:天上與人間的連結 
相對於歐亞非從後殖民到跨國主義、從地域性到全球化、從戰爭到和平的論述和藝術展現,美國在近年來亦逐漸蘊釀著一個走出泛社會–政治語境的藝術視野。尤其是位居東西兩岸的中西部,所提出的視界,即是一種異於歐洲和亞洲的新世界觀:把異域放在超自然、外太空、精神分析,讓地球生態危機取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峙,使宏觀和微型世界產生對話,視身體小宇宙一如星際大宇宙,把未來銜接到遠古。
近年來,美國幾個展覽,亦想證實想像力的展現和科技媒材的演進沒有絕對的關係,任何非高科技的、簡單的、手工的媒材,同樣都有可能與難度最高的太空科學進行對話。例如,美國近年來中西部有關「宇宙和生態」的一些藝術展,也多有繪畫性作品,但在藝術和科技之思潮的相互為用之下,仍具有藝術年代感。
  2006年,由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巡迴到肯薩斯聖路易美術館的「遙視:當代繪畫和素描裡的創境」(Reomte Viewing: Invented Worlds in Recent Painting and Drawing),提供了八種智性的創作潛能開發方式。所有的作品,不論平面或立體,全部訴諸「繪畫」和「素描」兩種傳統手工形式。這些作品,延續了傳統或現代繪畫的兩個特質,一是講究繪畫性的必要存在,二是講究藝術與個人生活哲學的認知。在地域美學論述上,「遙視」承襲了美國自然主義一派的超驗式想像美學。美國曾以抽象表現主義崛起於戰後國際藝壇,對大自然、超自然、原生藝術的表現有其獨好,甚至1970年代的地景藝術,也常見這份美學特質。
全球化的另一說法,便是全球都在追求現代化,而現代化的發展,則引發各地不同的現代性問題。2006年秋季,在芝加哥當代館展出的「巨變:全球設計的未來」,便在「現代性」上提出了視覺上和觀念上的突破,其宣言為:「非關設計世界,而是有關世界的設計。」這個也具有烏托邦生活色彩的設計展,以「為未來全球的現代性生活所做的種種設計」為主題,提出無疆域的現代新美學:高科技、高效能、質樸、美觀,具全球環保意識、合乎經濟開發的生活事物改善。至2008年6月,美國藝術新聞雜誌《Artnews》的專輯乃是「生態藝術專輯:藝術家如何拯救地球」,亦將「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視為世界公民共有的護衛立場。在2008年世界各地發生的自然災難下,「地球是我們共有的家」也的確是最足以打破人際和國際張力的一個論點。
  至於2008年5月,五年才舉辦一次的匹玆堡第55屆「卡內基國際展」(Carnegie International),則傾於以宏觀角度,俯瞰近30、40年間,人們在面對現代世界變化中的各種生存異境上的人際距離。它以「火星生命」(Life on Mars)命題,乃認為外星人(Alien)的生活,隱喻的正是一種異己的、敵對的、疏離的、陌生的相對關係。除了現代性的涉入之外,「人性化」和「宇宙哲學」亦是此展的特色。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237&f_ART_ID=158538
 
東南亞藝術市場的危機:象徵價值與經濟價值的不平均發展 >典藏今藝術 2008/10/30 
 
東南亞藝術市場正在崛起,是眾所皆知的事情,在今年蘇富比四月東南亞現當代藝術拍賣上,來自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的拍品,締造了近拍前高預估價2倍以上的總成交額,當中馬斯瑞阿迪(Nyoman Masriadi)的作品更拍出超越預估價12倍的成績...   
東南亞藝術市場正在崛起,是眾所皆知的事情,在今年蘇富比四月東南亞現當代藝術拍賣上,來自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的拍品,締造了近拍前高預估價2倍以上的總成交額,當中馬斯瑞阿迪(Nyoman Masriadi)的作品更拍出超越預估價12倍的成績,表面上看來,這個市場的確前景可期,但蘇富比新加坡藝術學院的董事惠塔克(Philip Whittaker)在9月份的CArt雜誌上提出他對東南亞藝術市場的觀察與警訊,重點摘錄如下。
   惠塔克認為東南亞藝術市場近幾年的表現就像是一個「投機、充滿冒險性旅程的起點」,當中有優點也有缺點,以好的方面來看,短期間內,作品還尚未進入如中國當代藝術現今所面臨的「調整期」,有機會可以往長線發展的市場走下去;但缺點是,東南亞藝術作品可能會被市場投機客視為是另一波的「淘金潮」,並會帶來更多「潛在的投機客」投入其中。
  而在一個尚未成熟的市場中,作品快速、大幅度的昇漲,是令人焦慮的,因為從市場的永續性發展來評估,作品價格的暴漲,往往在最後都被證明是導致市場缺乏穩定性的最大因素,而以現下東南亞藝術市場的表現來看,致使作品價格暴漲的原因,「投機與操作」的因素佔了較高的比例,作品的價格提高,並非真的是因為作品本身「象徵/美學價值」增加或有重大性的突破。而一旦這樣的狀況長期持續下去,有一天市場就會還原公道(讓作品顯現原本該有的價格),價格過高的作品將不再有人來承接。
  惠塔克指出,藝術品既然可以被視為資產,那麼就有其價值,可以被買進、賣出,但藝術品與其他有不同之處,第一,比起股票、債卷藝術品的流通率,藝術品相對低;第二,交易所需的手續費高(例如委託拍賣公司賣作品,賣方需被收取10﹪委託費,而買方最高需付25﹪的服務費);第三,進場者資訊獲取的高不對稱性,在東南亞藝術市場表現特別顯著,大部分在市場外圍的買家,無法介入核心掌握資訊的小圈圈,對於正確資訊與知識的嚴重不足,難以判斷作品的市場價格是否合理,因此價格失真、扭曲的狀況比起歐美現當代藝術作品更加嚴重。
  而決定藝術品價格的因素可由兩方面來說,一是象徵/美學價值(symbolic value),一是經濟價值(economic value),惠塔克認為如果作品的象徵價值高,經濟價值就一定會高,象徵價值是透過肯定與賞識而來,比方作品或藝術家的成就受到美術館、公眾的藝術機構、私人藏家、商業藝術世界(藝術基金、畫廊、拍賣公司)的肯定,就會增加作品的象徵價值,但影響的力量以美術館為最大,商業藝術世界為最小;然而後者對於作品的「經濟價值」具有決定性的力量,但惠塔克強調,作品的經濟價值絕非是它「真正」的價值,真正的價格是需要由象徵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相融來決定,但現下它所觀察的東南亞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卻完全取決於它的「經濟價值」,或是一些「表面的、不實的象徵價值」這點是令人憂心的,也就是會造成市場「泡沫化」的最大原因,而對於藝術家而言,若某一類型的作品,市場經濟價值特別高,也會容易致使他們持續朝同一類型作品進行創作,以滿足市場需求,但是這麼做,對於藝術家本身的成就或作品的象徵價值而言,不會有任何的進步,而將只是停滯不前,反而是不良的影響。因此,若在藝術的發展上一定要盡可能兼具作品在兩種價值上的前進發展,而投資人、藝術市場的玩家,也必須多做功課、累積知識來訓練自己獨立判斷作品「真實價值」的能力,才不會身陷險境而不自知。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52794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熱鬧中現玄機>典藏今藝術 2008/10/16  【文/陳沛岑、林亞偉】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於8月29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據主辦單位公布,五天的展會吸引了7.2萬參觀人次,並締造新台幣7.5億元的總成交額,號稱是從1992年以來台北藝博會舉辦至今創下的最佳紀錄...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於8月29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從今年的參展名單(高達111家參展單位中,有48家外地展商)、舉辦地點(在多年之後,再度回到挑高、空間寬敞的世貿一館)、展前大規模的媒體、廣告曝光、並與「上海藝術博覽會」(ShContemporary)、「韓國藝術博覽會」(KIAF)共同推廣招商等面向來說,別具「大復興」的意味。
   藝博會俯視一景,今年參觀人次高達7.2萬人。(攝影/陳沛岑)  
據主辦單位公布,五天的展會吸引了7.2萬參觀人次,並締造新台幣7.5億元(以下金額若無特別註名,則皆為新台幣)的總成交額,號稱是從1992年以來台北藝博會舉辦至今創下的最佳紀錄,然而若理性地觀察分析,在台灣股市直落,房市交易冷清清的當前,Art Taipei是否果真「大開紅盤」?展會又呈現什麼樣的特色與趨勢?
  區域特色品味為主導
印度Sakshi Gallery、紐約Zone:Chelsea Center of Arts以及James Cohan畫廊經理皆不約而同的表示:Art Taipei還是個非常本土、帶有區域性格(regional)的博覽會,國際化的程度不大,若與去年同樣於亞洲舉辦的上海藝博會(ShContemporary)相較,今年在台北顯然並未見太多西方具代表性的畫廊與精品現身,參展者主要以本地及鄰近地區的日本、韓國畫廊為多數,因此不管從呈現的作品或是買家來說,還是以亞洲為主(主要買家甚至可歸納以台灣人為多數),也因此趨近於單一的大宗買家品味,對這次作品的銷售成績有決定性的影響。
而今年雖然來參觀的人數比往年增加許多,但「觀望者多,買氣比去年差」是普遍參展畫廊業者的心聲,就如同畫廊界一位資深經理人表示:「去年是藏家搶著買作品,沒有太多考慮的時間,如果眼前這一分鐘看到作品時決定不出手,下一分鐘,作品可能馬上就被另一藏家買走,但今年明顯感覺『大家有時間可以慢慢考慮、慢慢談』,買家考慮與觀望的時間變長,大家出手時變得更謹慎。」此無疑點明了:整個大環境的景氣對於藝術市場的影響,雖然畫廊的銷售額可能無法在短期間瞬時飆升,但換個角度思考,有更長的時間可以「冷靜、理性的做決定」,對於買家與收藏這個行動本身來說無疑是正面、健康的。
  經典與當代展區 :優勝劣敗 本地作品突圍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指出,這次藝博會一反過去多由中國大陸作品主導,今年台灣本地作品數量大增,在此看到了台灣當代藝術的活力。而畫廊業帶來的當代作品比重增大也是今年的特色,會場上前輩藝術家如趙無極、陳澄波、廖繼春、常玉的作品,除了在景薰樓、藝流拍賣公司展區之外,已不多見。
  就整體展銷成績來看,國內畫廊經營台灣當代有成,旗下當紅藝術家持續開出紅盤。如誠品畫廊展區幾乎就像連建興的新作發表會,帶來他12件新作,其延續過往魔幻寫實的風格,作品在開幕貴賓之夜當晚即銷售一空,可見藏家對連建興的肯定。誠品畫廊表示,五天下來銷售成績高達9成。
  在大未來畫廊展位上,楊茂林醒目的巨型不鏽鋼雕塑作品《螳螂捕蟬》,被元大金控馬家買下。林天明表示,現場如楊茂林、郭維國、陸先銘、林鉅、蘇匯宇等人的作品皆銷售一空,也談成了許多額外在畫廊內成交的生意,為畫廊入帳遠超過千萬元;而印象當代在開幕當天銷售即達八成,黃楫、常陵、楊仁明、黃銘哲的作品受買家歡迎,為此負責人歐賢政相當開心,並認為景氣其實沒有外界想像的差,拍賣公司的成交額雖然滑落了些,但就其畫廊本身而言,感覺影響不大;大趨勢畫廊則帶來吳天章、陳界仁、莊普等人作品,吳天章的《同舟共濟》在開幕當晚即以120萬元成交,整體銷售達六成。
展會中可注意到黃銘哲的作品出現相當多,除了印象當代、大趨勢之外,中部的臻品、南部的梵藝術展位上均有其作,展銷成績也相當好。如梵藝術的黃銘哲大尺幅(362x800cm)《出征》,便由台南紡織總經理侯博明以2400萬元拿下,創整場單價成交的最高紀錄。
而台灣畫廊間,今年最大亮點之一無疑為梵藝術。除了黃銘哲的《出征》創下高價,侯俊明木刻作品《往生極樂》與楊英風的《天下為公》、《鳳凰來儀》則共同創造新台幣2600萬元的成交額。而橘園、月臨畫廊展區中亦有侯俊明的作品,反應也相當熱烈,後者的曼陀螺作品成交金額達540萬元。梵藝術還展出東南亞當紅藝術家Nyoman Masriadi、Agus Suwage等作品,負責人陳阿露採取精兵策略,在博覽會開幕的第二天,他表示高達8成作品已售出。其餘像亞洲藝術中心、東之畫廊、日升月鴻、布查、秋刀魚藝術中心等亦有高成交率,索卡畫廊展區以金額計成交量也達七成。
  新人推薦特區 :首創成功 市場成績亮麗 
這次文建會協辦的「台灣製造——新人推薦特區」,除了形成讓藝術家曝光的平台,其作品市場表現也不差,如賴易志的《空白系列》作品賣出6件(作品價格介於8萬元至20萬元之間)其中一件由國立美術館收藏。而邱建仁以獨特筆法,描繪自我對生活片刻的記憶及與親人相處的回憶,畫面上刻意留下的顏料滴流感與速度感,指射著時間的流逝與記憶的模糊化,其作品《一家五口》在開幕當晚即以新台幣65萬元賣給國內藏家。朱芳逸運用陶燒,結合立體的物件於平面畫布的作品多受好評,售價在16萬至41萬元之間,現場作品也均售罄,並有藏家額外下訂製單。而張恩慈探討甜美童話故事背後的真實性之作品,也引起些許注目。
   在推薦區之外 :仍備受矚目 
除卻新人推薦區,亦有許多作品引人關注,例如韓國麥香畫廊中,法國藝術家Anne-Catherine Becker-Echivard的《我們要生存》(Laissez-nous vivre),她將手製的魚類生物穿上衣物,放置在親手搭建的場景裡拍照,作品中見一群在碼頭邊舉牌的魚工,牌上寫著「抗議水污染」、圖示「反對變成炸魚薯條」,其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訴說一個其實切合當下情境,內含反思性的故事,而不管是談論自己對社會事件的觀感、親情、現實中的孤寂,作品流露出的情緒與思想頗能引發共鳴。而石家豪以另類的思維為古典的水墨帶出新的方向與詮釋,例如古時書畫家多以自然風景的變化來表現「四季」的主題,他卻用現代人物穿以不同的衣著、髮型來表現,但保留書畫中的古色與工筆技巧。
此外,Sakshi Gallery中,才剛從大學(MS University, Baroda)畢業的Prantik Chattopadhyay,在鑲嵌以印度手雕的木框裡,以剪紙、彩繪,黏貼構築出一個個宛如拉起劇場幕簾的舞台,在其中上演的是他對於通俗文化、歡樂的消費世代、政治權利、傳統神話故事的融合與再創新,甚為有趣。
另一方面,北莊藝術中,汪凌長時期以寫實技法刻畫不同世代的《新青年系列》,除了反映世界的變化,從作品中也可見不同時代中人物性格的差異。而黃柏仁將狗與熊貓動物擬人化所做的雕塑則受一般民眾喜愛,往來間總是圍繞著跟作品合照的觀眾,秋刀魚藝術中心表示展位上買氣很旺,除了原本的藏家群收藏外,藝博會中有很多年約30至40歲的新進買家進場,此成績或也透露新世代的品味。
荷蘭畫廊Gallery Delaive中,負責人透過日本藝術家村上隆介紹,簽下曾經在Geisai # 4 、Geisai # 9得獎的日本藝術家六角彩子(Ayako Rokkaku),作品展區總是滿滿的人潮圍觀。開幕第一天所有作品均已遭搶購,詢問度滿點。(但六角彩子的超級買氣,卻沒有拉抬到同展區的丁雄泉作品)。而日升月鴻帶來的天野喜孝、松浦浩之的作品也有佳績。
  日本當代特區 :交易表現 呈現兩極化 
雖然外界認為台灣買家對於日本當代藝術展現了無比的熱情,據主辦單位的資料顯示,日本展區創造了新台幣近億元的收益,但實際探訪發現:日本當代藝術特區中銷售成績是天差地別,有的成績極好,例如Unseal Contemporary Art負責人Hikaru Morioka表示,不僅賣出所有的作品,也透過電腦網路顯示庫存作品,完成許多交易,成交量遠超過預期。又如樁畫廊(Galley Tsubaki)的展區上總是匯聚了許多人氣,畫廊負責人Hiroya Tsubakihara在展會的最後一日表示:銷售成績高達七成,當中山本麻由香(Mayuka Yamamoto)與Natsuko Kitamura以動物為主題的作品特別受歡迎。而展出日野之彥(Korehiko Hino)數幅油彩與素描作品的Galleria Grafica Tokio,則有高達9成以上的銷售率。畫廊負責人明言,日野之彥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中的表現,大力推動了第一市場,但她不希望買家沒多久即送拍,因此對於買家的選擇極為慎重。Gallery IDF帶來的作品則多在新台幣35萬元以下,反應極佳,如Kiriko Iid帶有美麗與青春的憂鬱、不安的人物油畫作品以及深堀隆介(Riusuke Fukahori)的雕塑(價格普遍在20萬之下)均銷售一空。
而有些交易成績則是不甚理想,如野田當代(Noda Contemporary)在展會最後一日接受訪問時,仍尚未售出任何一件作品,但表示其中草間彌生的南瓜作品(美金10萬元)可望成交。山本現代畫廊來台代表指出,銷售的速度相當緩慢,但仍賣出2件日本第六屆Geisei藝術季金獎得主Erina Matsui的作品;帶來諏訪敦、Michiyo Mowa作品的Gallery Kogure負責人小幕洋在最後一天臉上有些無奈與落寞,他表示整天都在苦思下回參展應該帶什麼樣的作品來才能有好成績?展會上中國、香港、韓國的群眾比他所預期的還多,但買家主要還是台灣人,而台灣人似乎只喜歡「可愛」的作品,然而他認為事實上,日本的當代藝術也不單只有「可愛」的類型而已。
即便某些畫廊銷售成績不甚理想,畫廊負責人普遍對台灣市場抱持正面的態度,例如廣田美術畫廊與Rontgenwerke AG畫廊業者認為台灣的收藏產業相當特別,很多收藏家之間的聯繫很緊密,甚至會互相鼓舞對方買自己有收藏的藝術家作品,而如何把自己代理的藝術家打進這個收藏圈,是相當重要的事,表示明年還是會再來參展。
  中韓作品銷售不如預期 
這次主推中國與韓國作品的畫廊,除了傳承畫廊、奕源莊、朝代、琢璞畫廊、凱旋畫廊、昇藝術、紐約中國廣場銷售在水準之上外,其餘幾家來自中國的畫廊表現均不如預期,例如上海紅橋的代表,看著對面敦煌畫廊與旁邊晴山藝術人潮川流不息的展位,不禁自嘲:「除了老弱病殘孕,沒人!不超過五個人問價錢。」連準備好的其它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都不想掛出來了,直言明年不會再來。眼見當中國大陸從股市到房市已然大調整之際,愈是價昂的當代藝術作品,愈是難以銷售。
來自韓國的表畫廊、CAIS以及主經營韓國當代藝術的上海木林畫廊皆同聲表示「搞不懂今年買氣為何會如此」,後者帶來李錠雄、智蕘相(Ji Yo Sang)、高燦圭(Koh Chan Gyu)的作品,除了前者以美金5.5萬元售出外,其餘作品均未成交。
但成交量同樣不如預期的上海華氏文化藝術總監周大為,則持不同觀點。他指出,中國大陸畫廊若要進入台灣這塊新市場,就要有長期耕耘的打算,至少要嚐試三年推廣,才能真正打入。北京藝門畫廊總監馬芝安(Meg Maggio)亦表示:雖然近期景氣不佳,但中國大陸很多有錢人,都還沒開始進入收藏而在藝博會上,最優秀的作品,還沒出來!包括一線天王的張曉剛、曾梵志等人的最棒作品,都還沒真正流出到藝博會上。馬芝安強調,中國大陸的藝術市場雖然正在整理,但此時反而讓炒作過剩的作品露出真面目,還給市場更好的藝術投資環境。
  總論 
總體而言,藝博會的兩大功能:展示與銷售,在銷售方面,中國畫廊來到台北藝博會,大部分皆失利了。這點,與上海藝博會成交狀況不佳,有異曲同功之妙。羅芙奧拍賣公司董事長王鎮華觀察,從次級房貸引爆迄今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全球股市、房地產價格均大幅向下修正,藝術作品的價格,沒有道理自外於這個全球趨勢。更何況,從台北到上海,還有部份中國大陸畫廊,大幅調漲旗下藝術家作品的價格,自然讓藏家用行動抵制──觀而不買。
  王鎮華說:「關鍵得回到價格。不論第一、第二市場,大家把價錢訂太高,在當下的氛圍裡,藏家就難以接受。也許畫廊取得的成本高,但現在必須是畫廊、藝術家必須有共同體認的時刻了。」「其實很多人是願意買的,但卻買不下手或沒見佳作。」王鎮華這樣分析。
而在展示方面,台北藝博會主辦單位展現與國際接軌的強烈企圖心,但或許未來可以設定一個清晰的定位與特色來專注發展,例如是要以「亞洲」為主要取向,或是要求「國際化」可在確立寒舍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定乾說,台北藝博會一年比一年成功,無庸置疑,但若能讓各參展畫廊,在大主題下,依各畫廊旗下藝術家的特色,完整呈現參展主題,將讓藝博會大幅超越「展銷會」的層次。
  而許多畫廊業者均提出,今年布展時間過短,準備不及,在開幕晚會前幾小時,整個世貿展場還是亂哄哄,雖然大家最後在亂中有序中完成布展,但展場規劃如隔版、線路、燈光的處理都能再更加細膩。
  檢視最後攤開的實際成績單,雖有部分展商呈現絕佳的高成交率,但有更多畫廊呈現外熱內冷的狀況,缺乏實際買氣支撐。不少業者坦言:受到景氣影響,購買力不如去年旺,觀望多於實際購藏、一般參觀者多於買家。此外,也有畫廊業者提出:Art Taipei參觀群眾以本地為主,海外的藏家來的不多,就本土畫廊而言,對於收藏人口的擴散作用持有疑慮。
但若回歸最基本的市場法則,只要東西夠好,永遠不怕難以找到買家,只怕沒有好作品!而如何招攬好畫廊參展、展出畫廊是否帶來精品,相信是最重要的事。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52795
 
新興藝術市場沃土:俄羅斯當代藝術 >典藏今藝術 2008/12/31 【文/陳沛岑】 

 11月初,國際兩大拍賣行佳士得與蘇富比在紐約接連兩週舉行的秋季拍賣正將展開,但連月來的金融風暴,讓拍賣表現蒙上了一層陰影,蘇富比於11月3日首先舉辦的「印象派與當代藝術專拍」,成交率僅35%...    
11月初,國際兩大拍賣行佳士得與蘇富比在紐約接連兩週舉行的秋季拍賣正將展開,但連月來的金融風暴,讓拍賣表現蒙上了一層陰影,蘇富比於11月3日首先舉辦的「印象派與當代藝術專拍」,成交率僅35%(總成交額為2.238億美元,遠低於拍前預估的3.37至4.75億美元)整體氣氛相當低迷;然而,在這場拍賣中,俄國至上主義代表人物馬勒維奇(Kazimir Malevich)一作於1916年,結構嚴謹的抽象畫作《至上主義的構成》(Suprematist Composition),仍在不景氣中拍出6千萬美元的大價,刷新藝術家拍賣高價歷史紀錄,而出價競標者,不是別人,正是來自俄羅斯的買家!
  AES+F《戰慄時空二部曲第12號》(Action Half Life Episode2. No. 12).影像輸出、畫布.150×187.5cm.2004。(圖/蘇富比提供)
  列為「金磚」四國的俄羅斯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國內股市大受影響,負面訊息頻傳,截至11月為止,今年俄羅斯股市累跌67%,再加上全球經濟衰退導致能對能源需求的持續下降,國際油價於11月20日創下近三年半來新低,紐約市場油價以每桶49.62美元作收(油價在今年最高價歷史紀錄為147.27美元),這對於位居全球第二大產油國的俄羅斯也無疑造成衝擊,或許不少人會認為這塊金磚已經變質成為鐵磚,對未來抱持悲觀的態度,而本土經濟的重挫是否會對俄羅斯藝術市場造成影響?有許多的證據與徵兆都告訴我們,尚且不用過分擔心,例如在全球藝術市場信心指數重跌的狀態之下,馬列維奇的作品仍能以高價拍出,此事件顯示了:即使金融風暴對俄國寡頭巨富產生經濟衝擊,但並未使他們對於俄羅斯的重要藝術作品失去興趣或信心;而事實上,俄國本地的藝術與市場發展在近5年間,正經歷著一場劇變。
  整體環境的改善 
雖然仍有不少人認為俄羅斯並不是個適宜發展當代藝術的環境,以歷史來說,他們崇尚古典的寫實主義,當地僅有兩間國家級的當代美術館:特列亞科夫畫廊(Tretyakov Gallery)與普希金美術館(Pushkin Museum),其餘的國立美術館皆著重20世紀以前的藝術收藏與展示,當代藝術家很難在官方機構尋得支持…但近年來情況呈現顯著的改善。
以收藏法國印象派與20世紀初期藝術作品著名的冬宮(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即開放非常設的展覽空間讓藝術家舉辦小型申請展,而在俄羅斯總理普亭(Vladimir Putin)執政的期間,經濟強盛起來的俄國開始追求藝術的發展,政府態度趨轉,2004年莫斯科世界藝術博覽會(Moscow World Fine Art Fair)首度舉辦,2005年莫斯科首屆的雙年展(Moscow Biennale)即經由普亭、俄國文化部長(Russian Cultural Minister)的認可始能舉辦。
雖然政府對於藝術市場所制定的相關政策還不甚完備,目前俄羅斯藝術品的交易稅高達18%,讓許多買家不願意在境內交易,或採取地下交易、偷渡藝術品進出關的避稅手法,而目前俄羅斯政府也尚無調降稅率的意願,當地亦缺乏藝術品估價、保險與鑑定的機制,政府對於藝術的實質補助方案狀況未明,但基本上官方尚以開放、正向的態度面對這一波新興藝術市場的發展。
  新富藏家的投入:資金挹注與私人美術館的成立
而俄羅斯有一批從1990年代即熱衷藝術品收藏的藏家,在俄羅斯整體經濟復甦之後的今日,他們尚且不吝於贊助藝術,例如俄羅斯鎳礦巨頭暨投資公司Onexim Group普羅科洛夫(Mikhail Prokhorov)在今年即資助200萬美元,讓俄羅斯重要戰後觀念藝術家卡巴科夫(Ilya Kabakov)在普希金美術館順利舉辦其大型回顧展。
俄羅斯建築公司Stroiteks的總裁希門尼金夫婦(Vladimir Semenikhin and Yekaterina Semenikhin)在2005年也大力在財政上資助、催生莫斯科雙年展,而希門尼金也以其妻子之名於2007年在莫斯科創立一非營利的「葉卡特瑞納文化基金會」(Yekaterina Cultural Foundation),除了支持藝術家的創作計畫,基金會也定期舉辦當代藝術展、開放檔期讓藝術家舉辦申請展,希門尼金表示,雖然目前基金會的營運,完全靠私人力量,政府並沒有給予任何實質資助,但他仍希望借此能引發更多收藏家為俄羅斯的藝術發展一同貢獻己力。
另一方面,私人美術館近兩年在俄國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如烏克蘭富豪賓須克(Victor Pinchuk)於2006年於基輔(Kyiv)成立賓須克藝術中心(Pinchuk Art Center),俄國塑膠業大亨馬金(Igor Markin)的「ART4.RU」美術館隨後於莫斯科開幕;俄羅斯前首相之女祖科娃(Dasha Zhukova)在2008年也協同其男友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ivich)在莫斯科開了一家占地8500平方米的當代文化中心「Garag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並聘請前倫敦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經理布洛克列豪斯特(Molie Dent-Brocklehurst)到莫斯科坐鎮;祖科娃指出:「俄羅斯新生代藝術家們對於當代藝術求知若渴,然而他們卻只能透過網路來學習」,她企圖直接在中心裡引介西方當代作品,讓觀眾獲得實際的體驗與接觸,也加強俄羅斯藝術家與西方的連結。
   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至上主義的構成》(Suprematist Composition).油彩、畫布.88.5×71cm.1916。(圖/蘇富比提供)
  而今年11月,知名俄國女性藏家暨史黛拉藝術基金會(Stella Art Foundation)負責人凱薩耶娃(Stella Kesayeva)也宣佈其與俄國文化部簽下一協定,將於莫斯科興建一佔地1.1萬平方米的當代美術館,該美術館預計2014年開幕,除了作為視覺藝術的展場,館方將設立俄羅斯第一家當代藝術學院,推動當代藝術教育,凱薩耶娃表示她企圖在俄國建立一個媲美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的當代藝術館,而目前與俄國政府尚在交涉具體官方贊助細節。
這些俄羅斯藏家的熱情介入,使得俄國的當代藝術發展有了前所未有的躍進,他們為藝術家闢開了一扇扇充滿生機的門戶,而也因為許多俄羅斯新富回頭把資金投入在本國的藝術作品上,進而帶動了俄羅斯的作品價格的持續攀升。
  畫廊產業的支持與推廣 
俄羅斯當地畫廊產業事實上為這個新興的藝術市場打下了很好的根基,許多經營當代藝術的老畫廊,從1990年代初期便在當地深耕,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例如莫斯科的基爾曼畫廊(Marat Guelman Gallery)從90年代便持續替許多行為藝術家(如庫里克(Oleg Kulik))、非官方的地下藝術家舉辦展覽;而成立於1992年的Aidan Gallery則為俄羅斯第一家專營當代藝術的畫廊,The Gisich Art Gallery則專推錄像藝術與攝影…,他們基本上在本國推介當代藝術、建立當代藝術藏家群已歷經長達10年以上的時間,而這點事實上是相當可貴的,在早期當行為、錄像、前衛作品都沒有市場時若有人願意進場,那麼他們認識藝術作品,並不是透過「價錢」,必定對於作品有特別的喜愛與感情。在這種過程之中畫廊所建立的買家,或許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藏家」。
或許目前的狀況就如同佳士得俄羅斯藝術部門主管(Alexis de Tiesenhausen)所言:「俄國的藝術市場相當的特別,我並不認為俄國人是基於「投資」的理由在買進藝術作品,在過去五年來,我從未見到任何一張從佳士得拍出的俄羅斯藝術作品回流到市場上來,但相對來說,對於收件是有難度的。」
而近年間俄羅斯新富對於藝術品日益高升的需求與強勁的購買力,也讓俄羅斯本地的畫廊數大增,不少海外知名畫廊,例如美國重量級的Gagosian Gallery即正評估是否到俄羅斯成立分部,而高古軒(Larry Gagosian)在2007年也先把其代理的歐美藝術家作品引介到俄羅斯當地展覽,摩帝富藝術顧問公司亞洲區總裁黃文叡認為,高古軒一舉對於當地的畫廊產業造成極大的刺激作用,俄國境內的畫廊也在思考自己如何與國際接軌,做「全球」的生意,而非「區域單點」的生意,努力地把俄羅斯當代藝術推向全球市場。
  拍賣市場的推波助瀾 
從1988年起,蘇富比連年舉辦俄羅斯藝術拍賣,佳士得、菲利普斯(Phillops de Pury)、倫敦麥克道格拍賣公司(MacDougall Auction House)亦隨後跟進,拍場大部份的拍品以19至20世紀初期的油畫、少量的俄國普普藝術作品為主,但在2007年,蘇富比大膽地在倫敦舉辦了第一場「俄羅斯當代藝術專拍」,蘇富比俄羅斯藝術專家波爾提摩(Lord Poltimore)表示:「全球藝術市場對於俄羅斯藝術的需求量在近年迅速攀升,但若與其它新興藝術市場,例如中國,或印度相較,幾乎沒有人在談論俄羅斯當代藝術市場,然而我們覺得它已經有其強大的需求,因此決定放手一搏舉辦專拍。」
事實上,該場拍賣成交率高達八成以上,總成交金額為263萬英鎊,當天有22位藝術家作品的最高拍賣紀錄被刷新,對蘇富比來說是極大的鼓勵;而該場拍賣中俄羅斯與歐美買家各佔了70%與30%的比例,顯示俄羅斯當代作品還是能吸引非俄裔的國際買家。而拍賣公司在俄羅斯藝術上呈現倍數增長的總成交額,也著實受人矚目,據官方資料顯示,蘇富比於2000年的年度俄羅斯藝術成交總額僅為400萬英磅,但到了2006年竟高達為8200萬英鎊,在六年間有近20倍的增長。也無怪乎2007年蘇富比要到莫斯科成立辦事處,並聘請前莫斯科銀行(Bank of Moscow)董事卡曼斯基(Mikhail Kamensky)來擔任該辦事處總經理,顯示他們欲加強與俄國買家聯繫、服務的關係與全球的重新佈局。
即便目前俄羅斯作品的高價,還是由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的前輩油畫家,例如以畫海景著名的艾凡索夫斯基(Ivan Konstantinovich Aivazosky)、索模夫(Constantin Somov)、庫斯多地夫(Boris Mikhailovich Kustodiev)、貢查諾娃(Natalia Goncharova)所佔據;但當代的部分,表現也不容小覷,例如卡巴科夫(Ilya Kabakov)的作品《甲蟲》(Beetle)在年初以238萬英鎊拍出,瓦西里耶夫(Oleg Vassilieva)的《在日落之前》(Before the Sunset),在今春蘇富比的拍賣上預估價為20萬至30萬英磅,最後以46.8萬英鎊成交,而當紅的俄羅斯當代藝術雙人組:杜柏薩斯基(Vladimir Dubossarsky)與維諾葛拉多夫(Alexandre Vinogradov)的《晚間健身》(Night Fitness)一作2004年的市價為2萬美元,但2007年在菲利普斯7月22日的拍賣上,價格竟飆升至26.4萬美元,漲幅達13倍。
  索科夫(Leonid Sokov)《有著皮毛的鐵鎚與鐮刀》(Hammer and Sickle with Fur Skin).木頭、假皮草.60×60×7cm.1988。(圖/Phillips de Pury提供)
  佳士得也在近年於其俄羅斯藝術拍賣中特別加入了「戰後與當代」的作品,而這一切,為俄羅斯的當代藝術市場扮演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俄羅斯XL Gallery負責人克瑞朋(Sergei Krepun)即在日前指出:特別是在近兩年間,畫廊裡出現了很多新生代的買家,他們來自銀行界、商界,對於當代作品特別感興趣。
總體來說,雖然俄羅斯當代藝術市場離真正的「火熱」還有一段距離,俄羅斯的當代藝術作品整體價格還尚處於被低估的狀態、在國際藝術市場中的市佔率也還相當的低,但俄羅斯的藝術環境與條件具備了相當大的市場動能與主導力,而當一切醞釀成熟,離真正大爆發的一天,將不會太遠。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64670
 
藝術市場art market
 
  以商品形式進行的藝術品交易。出現于17世紀的荷蘭 。藝術家既是商品的生産者,也是商品的經營者。藝術家的畫室也就是産品的制造車間,創作的作品也就由藝術家進行銷售。到了18世紀藝術品交易的規模逐漸擴大,出現了以畫店代銷藝術品的形式。18世紀法國畫家A.瓦托的油畫《拉爾森畫店》就描繪了這種情況。畫店的老板實際上充當了經紀人的角色。藝術家創作的作品送到畫店代銷,作品售出後由畫店與藝術家分成,或直接由畫店按低于作品的銷售價收購 。到19世紀下半葉,隨著西方進入現代工業社會,藝術市場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集展覽、收藏、銷售于一體的畫廊取代了傳統的畫店,藝術市場的範圍也由比較單一的藝術品擴展到工藝美術品。進入20世紀後,由于政府文化部門和大資本家投資藝術市場,形成了由收藏家、藝術博物館收購曆史名畫、古董和當代優秀藝術家作品的拍賣行制度,一些在曆史上主要經營古籍的著名拍賣行開始涉及繪畫領域。索思比拍賣公司成立于1744年,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拍賣公司,總部設在倫敦,拍賣主要在倫敦和紐約進行,世界各地有28個分公司;拍賣品在繪畫方面有各種分類:如巨匠繪畫和素描、19世紀繪畫、1500~1650年的英國油畫、水彩畫和素描等 ,其他還有中國美術、古陶瓷、希臘羅馬時期的美術和日本的古代美術等 。克裏斯蒂拍賣公司創立于1766年 ,拍賣會場遍及世界各地,歐洲有倫敦、羅馬、米蘭、摩納哥、阿姆斯特丹和日內瓦等,美國主要有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處 。拍賣內容首先是繪畫,分爲巨匠作品、印象主義、近代繪畫、19世紀繪畫、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繪畫等。
  在中國,從清末以來就有經營字畫、古董、古玩生意的畫店,但真正按照市場經濟進行藝術品交易的畫廊拍賣公司形成于20世紀80 年代末和90年代初 。中國的藝術市場也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健全的制度。中國的藝術市場主要集中在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文化都市和東南沿海地區,而以北京爲最重要的中心。由于中國與西方及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的不平衡,因此形成了以海外收藏家爲主的買方市場和以國內藝術家爲主的賣方市場,藝術品的銷售形式,包括畫廊銷售、出國辦商業性的畫展和私下的交易等。藝術品的種類 、形式和風格受到一些限制。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藝術市場的買方市場有逐漸轉向國內收藏家爲主的趨向。
http://baike.baidu.com/view/377705.html?tp=0_11
 
藝術市場年終盤點: 08藝術圈冷暖表情 
 
    2008年,從華爾街刮起的金融風暴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全球,遍及石油、股市、房產等領域,近年來頻頻演繹神話的藝術市場也難逃厄運。牽一發動全身,市場引發的當代藝術“崩盤論”,在2008年一整年,冰凍了人們對藝術市場躥紅後急轉直下、“昨夜西風凋碧樹”後的種種復雜表情。
    縱使2008年被人們視為藝術的寒冬,但這並未引來藝術上的肅殺之氣,2008年的藝術圈仍然延續著種種喧嘩與騷動。有例為證,2008年中,廣州、上海、北京紛紛大張旗鼓地展開了自己的藝術三年展(雙年展),大有軋戲叫板之意,但12月份的《紐約時報》報道,原本定于在2009年春天舉行的國際亞洲藝術博覽會被迫取消,下滑的經濟驅散了投資者對于亞洲藝術的熱情。
    從年初的熱到年尾的冷,2008年的跌宕起伏令藝術圈百態叢生,其中種種的冷暖表情極具深味:
    面對人類大災大難,逐漸慣于私人表達的中國年輕藝術家們能否挺身而出,于社會、于民眾昭顯藝術的公共性力量?新時期的藝術在表現重大題材、領導人形象上,是否能完成自我表達的飛躍?
    面對廣築高臺的藝術市場的一夜傾塌,中國迅速崛起的當代藝術板塊,能否反躬自省走出低谷?
    一個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以“大肆放炮”的姿態贏得世人尊重後,他該如何對待自己的藝術和作品?
    以上的種種紛雜是非,2008年的中國藝術家們給出了自己響亮的解答。  
    過去三年,中國當代藝術平均以每三個月翻一番的暴漲速度令人頭暈目眩。2008年,這股眩暈仍未來得及被大多數人消化時,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帶來藝術市場寒流,又帶給所有人一個寒顫。
    恍若“皇帝新裝”的謊言被揭穿,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去3年裏締造的“天價神話”在2008年上半年如臨四面楚歌。年初,紐約蘇富比春季拍賣成交暗淡,張曉剛等中國當代藝術幾位“天價王”作品遭遇流拍;5月份之後,國內藝術評論界興起一場當代藝術“崩盤論”。5月以來,著名評論家朱其在博客上發表《當代藝術是否已經到了拐點?》、《中國當代藝術“謊言共同體”》等文章直陳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生態的種種弊端,其大膽敢言被人稱之為勇士“檄文”,直戳向當代藝術市場的“虛幻泡影”。“中國當代藝術是在‘天價作局’!”朱其預言,中國當代藝術資本市場第一輪整合在2008年宣告終結。作為金融危機爆發後,第一時間將矛頭對準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種種弊端的評論家。朱其聲嚴色厲的指責,並非危言聳聽,2008年下半年藝術市場的急轉直下,市場上種種泡沫現象猶如被朱其尖利的批駁“一針刺破”。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8-12/29/content_10573255.htm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真相(組圖)2008-07-07 
 
  近期,中國當代藝術走入調整,一些人從國際和國內經濟環境找原因,更有好事者無限誇大其中弊端,以偽鬥士的方式揭露其中的所謂“黑幕”,將當代藝術市場置於不可救藥之地。利益失衡是市場化的結果,恐怕也是好事者攻擊的真正原因。作為深在其中的媒體,惡意中傷不足效,全盤否定更是不可取,要的是還原中國當代藝術的真實狀況,讓讀者和各方人士自己去判斷。
  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挖掘,很大程度歸功於不斷從拍賣行傳出的作品價格的攀升。然而,當這個價格記錄在近年屢屢被不斷打破時,有些人就開始認為泡沫自此誕生,甚至質疑成交結果的真假。還有些人將拍賣行與買賣雙方達成的合作看作是一場“利益共同體”的天價作局。
  其實,目前拍賣市場還不够完善,在一些不規範的拍賣公司中,“作局”現象也時有發生,部分藏家、經紀人也的確借助拍賣行的交易平台對一些當代藝術家作品進行“操控”,以拔苗助長的目的。但並不能說整個拍賣市場就已被“作局”充斥,大多數主要拍賣公司的成交都是真實可信的。從最簡單的邏輯分析,如果高成交價拍品均是假成交,那麽拿不到與成交價相對應傭金的拍賣公司該如何維持龐大的公司運營?
  浙商拍賣總經理陳良軍對當前一些言論批及拍賣公司涉嫌炒作當代藝術,以及當代藝術市場價格泡沫嚴重表示憤慨,他認為拍賣公司作為一個交易平台完全沒有必要作假。因為在選擇拍品時就已對作品的質量以及是否具備購買意向作過審評,不符合條件的不會選拍。在拍賣場遇到一些作品價格超過實際價格也是正常的,因為拍賣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當兩個或多個買家爭奪同一拍品時,在現場情緒的刺激下價格很可能遠遠高出人們的想象。
  談到常常有人質疑拍賣場中出現的高價拍品是否真實成交,陳良軍說:“抱有質疑態度的人首先不會在拍場買過作品,因此他就不可能理解買家購買作品的真實體會。今年浙商拍賣有幅周春芽的桃花系列作品,拍出300多萬元的高價,人們又該懷疑是否真的有人買了。其實這幅作品的買家是溫州一位五星級賓館的負責人。另外,今年春拍出現的一張張曉剛作品,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就打算用3000萬元的價格拍回。”在陳良軍看來,中國當代藝術目前的價格仍然保持在正常的範圍之內,他說,中國有那麽多藝術家,而有名的就十幾位,按這個比例來說一點也不高。而且,聽上去幾十萬乃至幾百萬的價格,換算成美金不過幾萬、幾十萬。“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經曆了20多年的曆史,價格是在藏家的追捧下一步步起來的。現在當代藝術是唯一代表中國以平面繪畫的形式進入世界博物館、博覽會等藝術體系的門類。我們應該好好愛惜、看護它。而不能看到市場稍有波動就懷疑是否有泡沫了。”
  陳良軍說,“對當代藝術全盤否定的人,一些是懷著‘仇富心態’,還有一些是在藝術市場發展過程中沒有獲得利益的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6/8/9/7/100689708.html?coluid=6&kindid=30&docid=100689708
 
 金融風暴問題‧藝術市場縮影【典藏古美術 09/04/17熊宜敬】
 
 全球金融海嘯方興未艾,全世界各國的「救市」措施不斷的推出,出現在新聞媒體上的頻繁次數已多到令人麻痺。面對這個純粹因為人類貪婪慾望的麻木所種下的苦果,全球正在竭盡所能的希望能亡羊補牢...  
  全球金融海嘯方興未艾,全世界各國的「救市」措施不斷的推出,出現在新聞媒體上的頻繁次數已多到令人麻痺。面對這個純粹因為人類貪婪慾望的麻木所種下的苦果,全球正在竭盡所能的希望能亡羊補牢,盡快止血。許多對於這波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金融衍生性產品」的結構性和操作方式的反省,也成為最熱門的討論議題。
  猶記得十多年前,為因應日益多元的金融服務需求,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創造了「金融超市」的經營策略,以整合資源,集中資訊,集銀行、理財、保險產品於一身,提供如大型購物中心所標榜的「一次購足」方式,使單一窗口式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務大行其道。這種「金融超市」的新業態,在創造綜效、節省成本以及滿足客戶多樣需求上確實起到極大的效能。
  然而,在這波金融海嘯中,由於肇事者與眾多受重創後大幅影響投資人權益者皆為大型金融機構,而這些機構也具備「金融超市」的全方位經營型態,於是在追究責任上也就將「金融超市」與經營風險管理不善劃上等號,而成為表相上的首要戰犯。
  如美國金融業鉅子花旗集團(Citigroup)今年1月中旬時宣布去年(2008)第四季虧損高達82.9億美元,為連續第五季虧損,於是在各方壓力下將集團業務一分為二,由花旗公司(Citi corp)負責傳統銀行業務,花旗控股(Citi Holdings)則經營資產管理和消費者信貸等風險較高的業務,「金融超市」的業態在花旗集團現階段的經營上已被剔除。但是,若正本清源的探討金融海嘯的成因,即可發現真正的癥結是出在金融衍生工具的誤用與濫用,在於漫無節制的財務槓桿與寬鬆放任的監管環境;因此之故,花旗集團經營會陷入泥淖,就與在這波金融風暴中紛紛垮台的華爾街投資銀行一般,將金融創新的風險管理職能,逐步扭曲為金融冒險,將提供金融服務的角色,變成了參與金融投機的角色,鼓勵投資者冒險而忽視避險的金融操作。這種投機風氣,才是這波金融風暴的癌細胞,而「金融超市」的架構,只是這波金融海嘯的代罪羔羊而已。
  不禁令人想到,去年藝術市場的秋季拍賣業績之所以急遽下跌,在病因上確實與眾多大型金融機構在這波金融海嘯中重創大同小異。拍賣公司提供了琳琅滿目的拍品,也提供了買家與賣家眾多花樣百出的「配合條件」,而對於標的性拍品的包裝程度更是極盡豪華之力,一如金融衍生性商品的過度包裝一樣;藝術品拍賣原本單純的交易平台,這幾年無疑已成為「全方位」服務的「藝術品超市」,這個轉變其實是潮流所趨下的市場供需現狀,本無可厚非,但關鍵在於,對藝術品藝術性本身的重視,遠遠不及為衝刺業績而不惜運用各類操作手法以達目的,因之造成了藝術品「投機」風氣的猖獗,也因此才會在這波金融海嘯中隨之亦步亦趨的向下探底,孰令致之?「投機」二字而已!
  當然,不可諱言的,經濟榮枯與否牽繫著藝術市場的興衰,如今中國藝術文物市場在「拍賣會」獨大的市場結構中,更易成為炒作、投機的樂園,而這種「短線」操作的型態,更容易在經濟風暴之中被摧枯拉杇;如果藝術拍賣市場本身結構、體質均佳,即使碰上經濟不景氣,也能夠韜光養晦,安然度過,問題就在於中國藝術文物市場與收藏環境這幾年來確實在整體素質上漸漸偏離「知性」正軌,而岔入「投機」歧途,所以,不論金融海嘯何時止歇,中國藝術文物市場都必須重新整頓,回歸正軌,才是長遠發展之途。
  藝術文物市場的最大後盾,無疑是經濟環境的穩定與否,這波金融海嘯使得「消費力」大減,確實對全球藝術市場產生一定的衝擊,精品業亦復如是,自去年9月金融風暴狂颺之後,屬於高消費的「鑽石」銷量立即大跌,全球鑽石市場占有率高達4成的鑽石生產大廠戴比爾斯(De Beers),去年最後二個月的業績遠遠不如預期,因此將位於非洲波札納的礦區停產至今年4月,使原鑽產量降低逾5成。另兩家重要生產廠商必和必拓與力拓集團,也都減產因應,想讓鑽石價格止跌,但南非業界預測,今年原鑽價格可能再跌59%至63%。
根據戴比爾斯的主管估計,世代累積至今,全球民眾擁有的鑽石總計達5億克拉,比戴比爾斯的每年產量超出50倍,一旦民眾對鑽石的保值失去信心而脫手拋售,沒有業者能擋得住跌勢;而加工廠、經銷商手上估計共有400億至500億美元的鑽石,萬一也進入市場搶售,價格破壞力可想而知。「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廣告標語,在這波金融海嘯中面臨了最大考驗。
  而與鑽石市場所面臨的困境雷同者是這三年來大起大落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當代藝術的市場被「量產化」與過度包裝後,許多創作者成了市場炒作的工具甚至自己也參一腳,如今一夕暴跌,空中樓閣的市場幻影一吹即散,還遠不如鑽石即使市場失色,仍擁有閃閃精光可堪告慰。
  當各國為拯救這波金融海嘯撒下大把鈔票,幾乎掏盡納稅人血汗錢的同時,卻不時傳出大型金融機構執行長及高層依舊坐領高薪及巨額分紅的負面訊息,讓一般大眾對於金融機構的印象更加惡劣。偏偏在這個節骨眼,才陸續向美國政府拿了近1,800億美元紓困金的美國保險業大腕美國國際集團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竟計畫分三部分大發紅利近12億美元給員工,包含造成重大虧損的金融產品部門,而引起憤怒的民怨,從美國財政部長蓋瑟納到美國總統歐巴馬都親上火線大肆抨擊,紐約州檢察長科莫已對AIG發出傳票,強制透露員工分紅明細,但AIG執行長李迪未在期限內提出,科莫已揚言近日要向法院申請強制令,以詐欺罪起訴AIG。而兩度接受美國政府高額紓困的花旗集團,其執行長潘迪(Vikram Pandit)曾聲明在公司轉虧為盈之前,只象徵性的領取1美元的薪水,但花旗集團日前公布的資料卻顯示潘迪去年年薪高達3,820萬美元;當然,就法律的合約保障而言,或許潘迪站得住腳,但社會觀感實在太差,華爾街主管的高薪與巨額分紅的問題,再一次面臨社會的嚴厲抨擊。
  而從AIG與花旗在「非常時期」卻仍讓少數主管及員工大飽私囊的現象,放眼中國藝術拍賣市場,似乎也有點似曾相識。中國大陸就有少數拍賣公司的「老總」,在經營手段上花樣百出,舌燦蓮花的誘引買家、賣家入彀,拍完之後即枉顧買賣雙方權益,拍品成交與否不清不楚,款項支付連拖帶延,當老實的消費者以為其公司確有難處之時,卻又見這老總名牌周身,應酬揮霍毫不手軟,名車豪宅更不在話下,這種畸形現象,實在與華爾街金融機構高層在這波金融海嘯中仍見坐領高薪與巨額分紅無分軒輊;似乎,中國稅務單位或檢察單位,也應該對這少數的拍場「老總」進行瞭解,調查調查;當然,中國大陸拍賣行業空有法令未有執行力的問題,也該為此而重新檢討。
 
另參本館:《當藝術遇上經濟》 《文化很好賺》 中國振興方案  美國振興方案 歐盟振興方案 各國振興方案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8,383) | 回應(124)|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放生?棄養!
此分類上一篇:越老越聽不懂笑話

顯示全部124則回應

圖博館
中國藝術品市場穩中有升
  201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整體來說是一個穩中有升的良好局面:各家拍賣公司深入貫徹“減量增質”原則,徵集那些從未露面的、沉澱在各個藏家手中的精品,供給側從行家貨轉變為深藏不露的藏家貨;39件拍品以超過10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讓市場各方信心均有所增強;以企業收藏和年輕藏家為首的新藏家群體紛紛介入市場,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增加了新鮮的血液和充足的新增資金。可以說,201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朝著一個健康、良性並且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此外,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區域特徵較為明顯。2016年,港澳台地區的成交量同比下降16.22%,成交額卻上升16.67%,表現相對穩定。北京以22.9億美元依然佔據著內地純藝術品市場的龍頭地位,優勢凸顯。從整體上看,京津地區的拍賣市場已經發展成熟,成交量和成交額在佔比方面波動不大,而長三角地區的拍賣市場則呈現出高成交量、低成交額的狀態,說明在發展初期,拍賣行對於精品率的把控還稍欠火候。
  在拍品種類上,中國書畫繼續佔據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絕對主流,這從受藝術市場歡迎的藝術家中就能窺見一些端倪。2016年全球前十藝術家榜單中,中國藝術家佔5席。其中,張大千以885件成交拍品、3.55億美元的總成交額,位居排行榜第一,成為2016年全球最暢銷的藝術家,緊隨其後的是齊白石、吳冠中、傅抱石、崔如琢,分別位列榜單的第三名、第四名、第九名和第十名。
2017-03-11 10:37:40
圖博館
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海外流失文物如何被洗白

如果真的有“博物館奇妙夜”,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0展廳最近一個月一定很熱鬧。 來自世界各地的100件文物齊聚國博,從2017年3月2日到5月31日向公眾開放。 這100件文物中,包括西周康侯簋、東漢青瓷六博俑、唐代三彩文官俑等在內的7件中國文物前聚集了最多的目光,因為這是它們自流失海外後首度回國“省親”。 其實,這只是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中極少的一部分,目前,中國有超過100萬件文物流落在海外,由於歷史原因和市場現狀等客觀原因沒有正常的回流渠道。
  劉陽,80後北京人,中國圓明園學會資料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他用十年時間尋找流失的圓明園文物,把已找到的400多件流散文物集結成《誰在收藏圓明園》一書。 對於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劉陽說:“很多海外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從入藏流程上來說,可以說是合法途徑,但是從中國文物如何出境和入境方面來說,都是不合法的,但是目前已經不可考證了。”
  大英博物館收藏兩萬三千件中國文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6年披露,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還不算各國私人藏有的10倍於這個數字的中國文物),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
  大英博物館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33號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中國展廳也是這裡屈指可數的特別引人注目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所藏中國文物囊括了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樂大典》等超級國寶,可謂門類齊全,時間則跨越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
  大英博物館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文物之巨、質量之高,可以說位居五大博物館之首。 它收藏的很多文物是一個國家頂級的文物,甚至有些文物改變了這個國家歷史。 對這些文物,博物館奉行拒不歸還國外文物原則。
  “這裡面的問題其實很複雜,還有一個客觀的問題是,大英博物館方面說它的很多文物是花錢購買的,或者是別人捐的,這可以說是為自己洗白了。如果我們現在用歸還或者索要這個詞,英國人是不能接受的。我相信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隨著英國的戰爭和大砲到達英國的,但是可能也有一部分真的是英國的企業或個人買了捐給大英博物館的。全都一刀切地要回,確實很難辦到。”劉陽說。
2017-04-05 10:04:30
圖博館
那麼,此次來中國展覽的七件文物又是如何流失到英國的呢? 據劉陽介紹,他專門查了這七件文物的歷史,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全部來自第三方捐贈。 “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說明它們來自哪場戰爭,或者哪位在華的牧師從中國拿走的,全部是捐贈的,所以如果較真的話,也沒有證據。也就是說,它們入藏大英博物館是合法途徑,但是從中國文物流失的角度來講,它們是怎麼從中國出去的,又是怎麼入英國境的,這些已經不可考了。”
  作為墓葬陪葬品的唐三彩成了家中藝術品擺設
據劉陽介紹,因為展覽的主題是“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所以中國文物並不多,但件件是頂級珍品。
  這次選取的七件文物,從年代上說基本貫穿了中國幾千年曆史,每個歷史時期選取了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分別是:良渚文化的玉琮、康侯簋、春秋時代的青銅鎛、東漢青瓷六博俑、隋唐之際白瓷雙龍耳瓶、唐三彩文官俑、元青花瓷盤。
  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長江流域最重要的一支文化,以精緻的玉器工藝聞名。 像玉琮這樣的大件玉器十分罕見,文物價值極高。
  簋在民國時期是流失文物的大戶,也是當時熱門的收藏對象。 這次展覽的康侯簋是商周時期的一種祭祀禮器,本來有一對,但是另外一隻下落不明。   “像這種簋,在我們國家都很少見,所以說它怎麼到了英國,怎麼流失出去的,英國方面也含含糊糊。”根據大英博物館的文物說明,此銅簋出土於河南輝縣,大約在1937年,被一位英國少將所收藏,1977年,大英博物館通過專營中國藝術品的古董拍賣行購得該銅簋。
  青銅鎛是春秋時期的一種禮樂用打擊樂器,常與編鐘、編磬合奏。 大英博物館的這件青銅鎛在同期禮器裡屬於保存得比較好的,據介紹也是合法進入英國的。 民國時期,商周文明所在的河南地區一度盛行盜取文物,軍閥混戰的亂像下,甚至有公開的官方的盜墓行為。 “還有的國家以考察隊的名義,買通當地軍方,由官方或軍方直接配合,拿完東西就走了,還有的直接連偷帶搶,有時候一把好的槍就能從軍閥手裡換件珍貴的文物。”劉陽說,這樣流失出去的文物太多太多了。
  東漢六博俑作為實用器具的模型被埋入墓葬之中,代表了中國古代的博戲文化,關於它的收藏具體時間,大英博物館並沒有確切的說明。
2017-04-05 10:05:15
圖博館
唐三彩文官俑一套有十三個,1936年,大英博物館購入了這批文官俑,此次展覽英國祇帶了其中一個。 “實際上,唐三彩是墓葬裡出土的陪葬品,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最初來歷和用途,把它作為藝術品擺在家裡,其實古人家裡絕對看不到這些文物的。”文官俑1920年出土於河南洛陽的劉庭訓墓,唐代盛行厚葬,其中以人物俑和動物俑塑造最精彩。
  隋唐之際白瓷雙龍耳瓶,現在在國內也不是很多,尤其是像這種沒有經過修補、保存如此完好的就更難得,可以說代表了那個時期瓷器的最高水平。
  曾經有一段時間文物界不承認有元青花瓷,因為市面上的元代青花瓷數量太少了。 “中國文物拍賣市場上第一件過億的拍賣品就是元青花瓷,現在看來,當時真是撿漏了。”劉陽稱。 隨著大家對文物的認知發展,發現元青花瓷無論從工藝、顏色等方面,完全不比明清青花瓷差。 元青花瓷從墓裡出土的可能性不大,一般是作為家裡的擺設使用,如何成了大英博物館的收藏也不得而知。
  流失文物現狀:為了掛電燈在壁畫上鑿窟窿
劉陽告訴記者,和大家一樣,在國博看到這些文物的時候他心裡很難受。 而且因為他本身從事的就是海外流失文物的研究,所以體會更深。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從小在北京城長大的劉陽對圓明園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這個興趣已經伴隨了他十幾年,尋找圓明園流失文物成了他最大的心願。 “我之所以研究圓明園文物,原因之一是我覺得首先我們自己得搞明白我們曾經有哪些文物。但是唯獨圓明園至今都缺乏陳設檔案,想要弄清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國外也變得很難。”
  “現在到底有多少文物流散在外,沒有人說得清楚。圓明園現在保存的文物數量與流失海外的那些奇珍異寶相比,幾乎沒有任何可比性。”劉陽表示。 據介紹,圓明園現存的文物也僅有幾百件,國內流散的圓明園文物以北京最多,僅在北京大學校內就有8件,其中圓明園安佑宮華表,就有一對矗立在北大西門辦公樓前;另一對在國家圖書館分館院內。 台北、澳門、瀋陽等地也有數量不一的圓明園文物,此外,在中山公園、保定、天津流散的文物也頗多,而法國的楓丹白露宮、法國國家圖書館等也有大量的圓明園文物。
2017-04-05 10:05:52
圖博館
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楓丹白露宮。 “大量的中國珍貴文物在那裡擺放得很無序,因為數量巨大,堆得跟倉庫一樣,所以到底有多少文物也說不清。”令劉陽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楓丹白露宮內屋頂上有大量來自中國的精美壁畫,為了方便懸掛電燈,工作人員在壁畫上鑿了一個窟窿,“就為了走電線,文物就這樣被破壞了,時間一長,因為下雨會漏水的緣故,很明顯的能看到污漬。現在也沒法把電燈拿下來修復,最主要的是法國也沒有修復中國文物的技術,他們可能覺得反正時間長了,臟就臟吧。令人痛心的是,如果這樣下去,很有可能這件文物就要徹底被破壞掉了。”
  1995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頒布的《關於被盜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中,規定文物追索的要求“在任何情況下,自被盜時起50年以內提出。”也就是說圓明園文物因為時間久遠,已經不受公約保護了。 由此看來追討圓明園文物已變得不現實,而據劉陽分析,目前可以讓圓明園文物回歸的方法只有個人或國家主動捐贈,或是像猴首、牛首、虎首、豬首從拍賣市場上拍賣回來。

張獻忠沉銀出水文物超萬件 專家:僅冰山一角

大元帥印曾被盜
部分銀錠帶有刻字
剛剛出水的金飾
金冊和銀冊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7-03-20宣布,今年1月開始的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在兩個多月後取得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萬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傳說
1646年,明朝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在岷江主河道和府河交匯處,遭明將楊展伏擊,戰敗船沉。當地幾百年來傳說不斷,稱有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沉於江底,有一句歌謠說:「誰人能識破,買盡成都府」。
  考古
近年來,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施工過程中陸續發現了一些與張獻忠有關的文物,為破解歷史之謎提供了線索。發掘項目於2017年1月5日啟動,截至3月15日已發掘面積1萬餘平方米。專家認為,目前的發現可能僅為江口沉銀的冰山一角。
  現場直擊
文物堆積層約有2米厚
記者20日在現場看到,文物考古單位在岷江河道內圍堰抽水,將發掘環境從水下變成了陸地。考古人員從「陸地」向下發掘約5米,露出了長達數百米的堅硬河床,起伏的褐紅色河床狀似靜止的「怒濤」,文物就散布在「怒濤」凹槽中的鵝卵石和河沙之間,文物堆積層約有2米厚。
2017-04-05 10:06:36
圖博館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介紹,出水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張獻忠分封嬪妃的金冊、銀冊,以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銀錠,戒指、耳環、發簪等各類金銀首飾和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據介紹,僅帶銘文銀錠上的地名就涉及明代的20餘府、州、縣。
  記者現場目擊了一段裝有數枚銀錠的木鞘出水,不少元寶狀銀錠依舊反射出貴金屬的光芒;在考古發掘現場附近的工作站,記者見到部分出水文物,各類金銀器物、錢幣上的文字大都清晰可辨,各種金銀首飾上的花紋依然精緻。
  專家觀點
目前發現僅為冰山一角
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等30多位考古學家現場考察後認為,這是中國傳說中的、記載的幾處皇家藏寶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機構科學發掘出的批量寶藏;出水文物數量之多、等級之高,種類之豐富,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對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和生活史等具有重要意義,可謂展開了一幅中國明朝晚期的社會歷史畫卷。
  本次考古發掘不僅是四川首次開展的水下考古發掘項目,也是中國考古界首次在內水區域開展圍堰考古。運用了大量新技術和最新科技手段。此外還面向全國公開招募了志願者,為公眾參與考古提供了平台。
  據了解,由於發掘只能選擇在枯水期開展,距離今年發掘工作結束還有約一個月。儘管出水文物數量巨大,但專家認為,目前的發現可能僅為江口沉銀的冰山一角。
  警方披露
盜賊學潛水盜寶3億元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省政府新聞辦20日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介紹,江口鎮是眉山市彭山區一個古鎮,岷江從旁奔流而過。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吳天文說,早在2005年,當地修建城市供水工程時在岷江河道挖出7枚銀錠,經鑑定為明代銀錠,屬國家珍貴文物。2010年這裡被確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口沉銀遺址」。
  過去幾年,沉銀遺址曾一度遭到盜挖。眉山市公安局彭山區分局副局長劉良貴說,2013年下半年,巡查人員發現個別區域有盜挖跡象,2014年初,警方獲取線索,有人用專業潛水設備夜間潛入遺址區域,盜挖文物高價倒賣。此案被公安部確立為督辦案件。
  前期偵查在保密情況下進行。專案組民警余海說,經過一年秘密偵查,警方梳理出以沉銀遺址文物為目標的6個盜挖團伙、3個倒賣團伙,涉案人員40餘名,涉及全國10多個省市。
2017-04-05 10:07:25
圖博館
2015年4月收網時機成熟,4月25日,眉山市212名民警組成的抓捕行動隊,分成8個組,在雲南、四川等地對6個盜挖團伙骨幹展開同步抓捕。此次行動12小時內到案31人,扣押「西王賞功」錢幣27個、銀錠39個、各類錢幣逾千枚、其餘金銀雜件逾百個,還扣押大量涉案汽車、潛水服、氧氣瓶、金屬探測儀等。
  據犯罪嫌疑人交代,江口發現銀錠後,起初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和其他村民一樣使用鐵鍬、鋤頭等農具,在岷江灘涂上掏挖、撿拾些價值不大的小銅錢、小銀餅等。2013年開始,在利益驅使下,他們或以親屬關係、或以興趣愛好、或以資源渠道等為紐帶糾集在一起,從各種渠道學習掌握水下考古知識後,購買潛水服、氧氣瓶、鉛塊、「神劍二號」金屬探測儀和成分分析儀等專業工具,到成都、遂寧等地潛水基地學習潛水技術。為了增加潛水時間和深度,以便盜挖到更多、更好的文物,個別盜挖團伙還拉攏了曾從事過潛水職業的人員一起參與盜挖。
  當地警方披露,盜挖團伙之間根據時間先後或勢力大小等因素,對盜挖區域有明確的界線。為防止被文管部門巡查人員發現,他們每次作案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淺水區域就用金屬探測儀進行「掃灘」,發現金屬物品之後,直接進行挖掘。深水區域則通過潛入江底挨個「打圍」,先將淤泥、河沙等雜物清除,再使用金屬探測儀進行探測並盜竊文物。
  警方收網後,追繳被倒賣的文物成為重要任務。專案組民警輾轉10多個省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將千餘件涉案文物全部追回,其中國家珍貴文物100件,包括國家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8件、三級文物54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額3億餘元。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國寶級文物「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
  2016年7月,國家文物局致函四川省政府,感謝全體參戰人員在打擊和防範文物犯罪工作中做出的貢獻。同月,公安部刑偵局也發電稱,「此案抓獲犯罪嫌疑人多,繳獲的涉案文物數量大、等級高、史料價值珍貴,為近年來少有,為古文化遺址保護髮揮了關鍵作用。」
  當地規劃
遺址附近擬建博物館
專家表示,江口沉銀遺址地處幾公里長、開放式的岷江河道,分布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如果僅靠嚴防死守,要實現全面保護難度很大。此案也從一個側面促使文物保護部門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據了解,下一步,當地將本著集約節約、共享資源的原則,在張獻忠沉銀遺址附近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博物館。
https://read01.com/BmaRnJ.html
2017-04-05 10:08:11
圖博館
街頭的金縷玉衣暴露文物市場亂象2017.4.4 新浪收藏

近日,西安古玩市場上出現了不得了的東西:金縷玉衣。 要知道這種金縷編成的玉衣,是漢代皇帝死後才能穿用的殮服。 這樣難得一見的國寶,如今光天化日之下躺在街頭上,自然引發各路圍觀。
  就在幾年前,“金縷玉衣作假案”轟動一時,文物鑑定行業、專家學者乃至市場都收到很大的衝擊,如今這“金縷玉衣”又悄然出現在了城市街頭。 按照商品的原則,肯定是因為有市場、有人購買,才會有人賣,也不想想,金縷玉衣可是國寶,我國目前已經出土金縷玉衣的墓只有八座,你在大街上看到的能是真的嗎? 可是偏偏有人信!
  “文物收藏熱”現像已經出現好多年,熱度一直不曾降下來。 中國人對文物的熱愛由來已久,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文物大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華人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深入骨髓。 除此之外,也與人們生活水平逐漸變好有關,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有餘力去關注文物和文化。 這本是一件好事情,可總是出現一些文物收藏亂象,令我們的文化蒙羞。
  藉此亂象,徒有其名、渾水摸魚者層出不窮,假的令人髮指的文物到處可見,鑑定證書滿天飛,“專家濫”已成氾濫之勢。 那些“金縷玉衣”也就是在身上鍍了一層金而已,並沒有玉的成分,稱不上真正的“金縷玉衣”,有的直接就是竹子做的,作假也用點心好不好! 真假難辨,魚龍混雜,不僅是指文物,還包括整個收藏行業,整個利益鏈條。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天下熙熙,皆為利兮;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文物造假皆為一個字:利。 一方面是假文物、假古董充斥市場,另一方面是文物鑑定機構良莠難辨。 假文物氾濫讓絕大多數民間收藏者做了冤大頭,無疑是一件很“悲催”的事。
  文物市場亂象叢生,根本原因在於法律缺失(?)。 我國民間文物流通始終處於法律的空白地帶,對文物造假牟利行為缺乏法律規範。 眾多的古玩市場、鑑定機構只有工商執照,游離在文物部門監管之外。 顯然,當民間收藏熱如火如荼時,文物市場出現了法律真空,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又不適用古董買賣,收藏愛好者買了假文物,難以通過《消法》維權、索賠。
2017-04-05 10:08:54
圖博館
文物市場亂象亟待道德規範與法律監控雙管齊下。 文物鑑定是一門科學和高深知識,不可缺失嚴謹的治學精神與職業操守。 法律規範是治亂利器,要打造從文物鑑定、拍賣、市場管理、打擊贗品“一條龍”的強有力地監管鏈條,這既是對文物、文化的保護,更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文物專家張欽恭講收藏:市面上的古董不能玩

2017.4. 3下午,應珠海博研的邀請,文化部中華文促會藝術品鑑定與評估委員會專家委員——張欽恭教授在仁恒濱海中心給博研企業家學員和珠海市民講授了一堂精彩紛呈的藝術品鑑賞與收藏。張教授三個小時內用講授和對談的兩種形式給學員們梳理清楚了這一波“收藏熱”的緣由、收藏的類別、收藏的誤區以及未來收藏的方向。
  收藏的誤區:  不要盲目崇古
  張教授認為,當前很多人在收藏上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盲目追求物件有著足夠長的歷史。不可否認,歷史文化價值是收藏品的一大屬性,但不要忘了收藏品還有另外兩大屬性:稀缺性和審美性。而歷史文化價值這一屬性,恰恰是普通人在專業知識奇缺的情況下難以判別的。
  “看不懂的東西不碰”是收藏活動中避免上當受騙的要訣。收藏是一種需要許多專業知識和長期實踐的活動,認清藏品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極困難的一件事情,很多人因為盲目追求收藏品的歷史文化價值,以至於社會上不少人用盡手段給器物人為地增加年代感。張教授說明,真正的古董、文物基本已不在民間市場上流通,70年代末國家通過收購已將大部囊括在各大博物館中,後來發掘出土的也大多被國家所保有。現階段,普通老百姓“撿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未來收藏的方向:  向藝術品投資
  張教授認為,普通人收藏古董、文物等高歷史文化價值的物件,在現階段已基本不可能。現階段普通人玩收藏的方向應該投向藝術品,畢竟稀缺的審美價值也是收藏的一大方向。
  在與學員的問答中,張教授認為當前藝術品投資的兩大熱門方向:紅木家具和黃龍玉。
  對於紅木家具,張教授認為紅木收藏投資有“形、藝、材”三大評估標準,需同時考慮工藝的精湛性、原材料的稀缺性和造型的優美性,“即使是用珍貴的紅木製作,但是器形、品位不夠好,也不會升值”。而國內消費者往往止步於原材料的稀缺性,認為只要是紅木家具就具有投資收藏價值,這種想法明顯是錯誤的。
2017-04-05 10:10:14
圖博館
對於黃龍玉,張教授表示對於這一新玉種,他很為之抱屈。要是早一百多年發現,可能就不會有翡翠今天的地位。中國歷代的皇家始終在尋找一種玉材能彰顯皇家的富貴與氣度,在傳統文化的心理中,黃色代表富貴,紅色代表吉慶,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發現以紅、黃二色為主色調的玉石,這也是歷來皇家心中的遺憾。
  從物理性質來看,黃龍玉具有田黃般的顏色、翡翠的硬度,又兼具和田玉的韌性。當然,真正有收藏價值的黃龍玉首飾、藝術作品必須基於優質的玉材,普通的黃龍玉前景短時間內尚難看清。

2016中國文物藝術拍賣狀況:減量提質穩中求變

2017年3月29日,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與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在北京聯合發布2016拍賣業藍皮書——《2016年中國拍賣行業經營狀況分析及2017年展望》(以下簡稱藍皮書)。 藍皮書顯示,2016年,在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積極、穩健的背景下,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得以穩步發展,全國共舉行文物藝術品拍賣1857場,成交額317.33億元,較2015年增長13.33%。 “穩中提質”仍是文物藝術品拍賣領域的主旋律。
  “實際上,自2011年市場回調5年來,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基本完成了一輪淨化和淘汰,市場規模穩定在300億元左右,各方參與者更趨務實和理性。'去泡沫''練內功''走國際''提質量'幾乎成為近幾年來市場變化的主路徑。”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歐樹英表示。
  市場規模穩中有升
2016年,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格局基本穩定,據對北京保利、北京匡時、中國嘉德、杭州西泠等10家樣本拍賣公司春、秋兩季大拍的統計來看,10家公司共舉辦403個專場拍賣,上拍64516件(套),成交47162件(套),成交率為73.10%,成交額為195.65億元。 相比2015年,成交量保持穩定,成交額增長了16.23%。
  就單件拍品成交價而言,10家公司的成交均價達41.48萬元每件(套),較2015年的36.54萬元每件(套)有較大提升,這表明“減量提質”繼續成為當前我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的經營策略和市場趨勢。
  在拍品價檔結構上,2016年度100萬元以上拍品份額為6.59%,同比上年提升0.71個百分點,尤其是1000萬元以上拍品,由上年的184件(套)增至265件(套),增長44.02%。
2017-04-05 10:11:34
圖博館
古代書畫成市場亮點
2016年度,10家樣本拍賣公司共舉辦中國書畫拍賣專場149個,上拍19555件(套),成交14713件(套),成交率75.24%,成交額123.85億元。 較上年成交量增加1658件(套),成交額提升26.99%。
  顯然,中國書畫對穩定今年市場整體規模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中,古代書畫拍賣的迅速崛起尤為重要:據統計,10家公司共推出古代書畫專場31個,上拍4276件(套),成交2971件(套),成交率69.48%,成交額46.78億元,較上年成交量增加357件(套),成交額提升75.80%。
  “2016年度,古代書畫可謂集中綻放,1000萬元以上拍品與近現代書畫不相上下,5000萬元以上拍品達11件(套),更有4件(套)成交在1億元以上。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統計,本年度中,至少有曾鞏、宋克、夏圭、吳鎮、惲壽平等10多位古代書畫家作品刷新了個人作品拍賣紀錄,這對整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而言,極具提振信心和風向標意義。”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術品委員會顧問趙榆說,本年度最高拍賣紀錄屬於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經147次競價,最終以3.036億元成交。 “任仁發作品存世極少,這件拍品歷經明代以來朱尚賓、王麟郭、王永吉、梁清標、耿昭忠、耿嘉祚、乾隆、嘉慶、溥儀、盧芹齋、杜博思、侯士泰等知名人物收藏,傳世清晰可靠。2007年侯士泰去世後,其家族於2009年送往香港佳士得進行拍賣,當時以4658萬港元成交。”
  而傅抱石作品則成為近現代書畫主角,成交1000萬元以上拍品共計17件(套),總計6.43億元,佔千萬元級近現代書畫成交額22.55%。 北京保利推出的傅抱石《雲中君和大司命》以2.3億元成為年度成交價最高的近現代書畫,中國嘉德推出的傅抱石《風光好》《山鬼》分別以6612.5萬元、5175萬元成交價位居其次。
  相比之下,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出現一定下滑。 2016年度,10家公司共推出油畫及當代藝術專場38個,上拍2817件(套),成交2099件(套),成交率74.51%,成交額12.37億元;較上年成交量減少136件(套),成交額下調13.13%。
2017-04-05 10:12:27
圖博館
行業政策法規不斷完善
“2016年以來,國務院及政府有關部門對文物保護工作、文物市場流通、文化繁榮發展極為重視,先後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並在相關法律法規的調整上取得重要突破。 ”趙榆表示。
  2016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切實加強文物市場和社會文物鑑定的規範管理,積極促進文物拍賣市場健康發展”。 同年10月,國家文物局印發《文物拍賣管理辦法》,該《辦法》是對2003年《文物拍賣管理暫行辦法》的進一步修訂完善。
  “《文物拍賣管理辦法》對文物拍賣審批權限作出調整,下放至省級文物主管部門,同時取消了對拍賣企業的級別劃分。這些調整能夠更好地激發拍賣企業的活力,減少審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受到市場的充分肯定和歡迎。”歐樹英說。
  去年12月,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2017年關稅調整方案》,明確將包括油畫、粉畫、雕版畫和各種材料製的雕塑品原件等在內的三個稅則號的關稅暫行稅率降至3%。 “關稅下調的象徵性意義比實際作用更大,對於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而言,藝術品來源和文物回流非常重要,關稅下調對促進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歐樹英表示。
2017-04-05 10:13:06
圖博館
潘家園推“督造”叫板假冒偽劣2017.4.10新浪收藏

  貓兒膩多,難鑑別,魚龍混雜的文玩市場讓普通愛好者頻頻上當。為了淨化文玩消費環境,潘家園舊貨市場管理方北京潘家園國際民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推出自營品牌“潘家督造”,首批產品已在潘家園市場內試水售賣。這也是潘家園市場轉型升級打造文創產業鏈邁出的第一步。
  文玩圈兒裡有句行話叫“吃藥”,其實就是形容上當受騙。文玩市場的入門“小白”孫老爺子抱怨說,退休後就愛逛潘家園,但花費十多萬元買回來一堆假貨後,已經被老伴兒禁止再淘文玩了。
  潘家園市場相關負責人說,潘家園官方推出自營品牌“潘家督造”,就是想讓文玩愛好者少走彎路。
  經過兩年籌備,“潘家督造”的第一批產品選擇出擊假冒偽劣的重災區——沉香市場。沉香是瑞香科植物受到外傷或真菌感染刺激後大量分泌的帶有濃郁香味的樹脂。自古以來,沉香就深受中國文人雅士的追捧,既是香料,又是藥材,還被加工成各種把玩手串。但沉香的形成通常需要數十年,供給遠遠趕不上需求,市面上很多高價售賣的沉香都是人工合成的假貨或劣質產品,消費者很難鑑別。
  上週末,“潘家督造”的沉香產品開始在潘家園舊貨市場東廣場擺攤試賣。“沉香的產地不同,味道也不同。這款叫伊利安,來自印尼的伊利安產區,味道清雅,您可以聞聞看。”工作人員拿著點燃的線香,用手輕輕扇動,讓前來諮詢、購買的消費者品香。
  “潘家督造”叫板假貨
  一邊做生意,一邊做科普,“潘家督造”的攤位前聚集了大批市民和遊客。
  “我們製作線香所用的是車完珠子的邊角料,純天然,沒有添加任何人工香料。”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天然的沉香味道不會特別衝,點燃之前更是如此。“如果您一打開沉香盒子就覺得香味撲鼻,很可能是人為添加了香料。”
  “以前我在網上買沉香,味道確實有點兒嗆,這個比較淡雅,正適合品茶時用,價格也實惠。”家住東城的林阿姨說,已經挑了兩款不到百元的線香。
  作為自營產品,“潘家督造”選擇了一批實力雄厚的沉香供應商,由於不經過二手商家,“潘家督造”的產品基本都以出廠價銷售,消費者遇到任何問題,也由潘家園官方提供售後服務。
2017-04-10 10:39:02
圖博館
“即使是入門'小白'也不用擔心買到假貨,針對資深玩家,今後將接受高端定制。”潘家園市場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兩天的調研式試銷後,“潘家督造”的攤位將暫時撤出,很快將再以旗艦店形式正式入駐潘家園市場。除了沉香,“潘家督造”還將推出龍泉青瓷等產品。未來,“潘家督造”的所有產品都將實現網上銷售。
  市場升級探索文創產業鏈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進程中,潘家園市場也面臨轉型升級的重要課題。
  目前,市場經營範圍涉及珠寶玉石、仿古家具、文房四寶、舊書刊等,分為樓宇、櫃檯、地攤三種經營業態。其中,地攤數量達到4000多家,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的現像比較普遍,難以監管。潘家園市場從去年以來規範合同,加大對私下轉租、轉讓攤位及出售假冒偽劣商品商戶的集中檢查力度,引導商品品質低下、違規經營的商戶自行退市,累計有超過1000家商戶撤出,共騰退6000平方米經營面積。
  “潘家園已將文創轉型列入企業'十三五'規劃,將以'潘家督造'為起點,打造一條具有特色的組合產業鏈。我們希望未來能像故宮博物院一樣,擁有一系列帶有品牌烙印的文創產品。”潘家園舊貨市場相關負責人表示。
2017-04-10 10:39:45
圖博館
如何看待藝術品市場的馬雲現象2017.4.12中國經濟網

  打頭陣的蘇富比拍賣行在“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表現尚算平穩。一如既往,媒體的焦點也毫無懸念地落在看似頗為驚人的5.74億港元總成交額、以9850萬港元(卻低於拍前估價)成交的Andy Warhol 《毛主席》畫像和以4228.75萬港元成交的Jean-Michel Basquiat名作《WATER-WORSHIPPER》等。
  但是,認真地問:如果我只是一個單純喜歡藝術而從來沒有想過擁有藝術品的普通人,以上新聞信息對我究竟有什麼用?而如果我是一個無論在知識或金錢上都已經打算購買藝術品的普通人,也就是所謂的潛在藏家,我又應該怎樣解讀以上新聞信息?
  關於前者,我想除了會“哇塞”、“藝術市場真的好像不錯喔!”、“為什麼如此貨色的畫也可以拍到這麼高價錢?!”、“一定又是那些無知炒家來散水(錢)掃貨吧!”之外,也應該不會有其他更有意思或更深層次的智性聯想吧。
  關於後者,我覺得儘管媒體報導好像說了很多,但市場為什麼會對某一類藝術品如此感興趣、或該類拍品的藝術價值(而非市場價格)到底在什麼水平線等等,這些應該更值得探討的問題卻著墨不多。在這樣的媒體生態下,藝術市場會催生更多講求藝術價值多於市場價值的藝術藏家,還是藝術炒家?而長遠來看,兩者對於藝術市場的發展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不是說不應談錢(畢竟香港也是世界知名藝術市場中心),但是媒體可否在報導這些拍賣新聞的時候,加插更多有趣的信息呢?
  以這場“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為例,西班牙畫家何塞–馬里亞•卡諾(José-María Cano)的一幅取自《華爾街日報》專欄小圖的馬雲肖像畫《華爾街100-馬雲》以322萬港幣高價成交(拍前估價為100萬—200萬港幣)。除了拍得不錯的成交價錢,我們或許可以先問:為何這個西班牙藝術家會對中國企業家馬雲感興趣,並以他為創作主題?如果參考一下拍賣圖錄,便會明白,原來藝術家曾經為一眾政商界猛人創作肖像畫,包括艾倫•格林斯潘、比爾•蓋茨、魯伯特•默多克等。《華爾街100-馬雲》以中國企業家馬雲作為當代印記,喚起了神聖感,因為馬雲基本上就是一名將資本經濟奉為圭臬的大眾偶像。如此一來,藝術家不但向社會成功人士致敬,更為社會“神化”商業精英這一現象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反觀活在21世紀初的我們,是如何深陷在媒體、金錢及權力迷惑的超級資本主義世界。
2017-04-13 10:59:07
圖博館
對藝術史比較熟悉的朋友或許會再追問:何塞–馬里亞•卡諾的作品看來有點像安迪•沃霍,其實是否受到他啟發?這時候,又可以在拍賣圖錄中看到這樣的說明:“卡諾擷取媒體中的名人圖像而挪用改成自己作品的手法,與安迪•沃霍的絲網印刷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沃霍,卡諾以照相製版,並透過投影技術將圖像放大到畫布上,因著沃霍對名人如瑪麗蓮•夢露和毛澤東等的迷戀,這些當代偶像得以在沃霍的絹印作品中永垂不朽。然而,沃霍和他的追隨者對於復制深深著迷,卡諾則恰好相反,醉心於將復制回歸原始,特別是運用蠟彩這種高度繁複、耗時費力的作畫方式。卡諾並非單單複制,而是扭轉沃氏畫風中原始與重製之間的關係,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哦,原來如此!
  當藝術消費者在心中有了這種“哦,原來如此”的想法的時候,意味著不管藝術品拍賣了多少錢(正如同台灣收藏家姚謙在其著作《一個人的收藏》中說的,拍賣成交價完全是競投者的個人事情,與別人無關),我們已可不費一分一毫地從藝術品中吸取了豐富的精神養分了,不論是社會性的(如上述作品中的馬雲現象)還是藝術性的(如上述作品中的安迪•沃霍聯想)。
http://collection.sina.com.cn/plfx/2017-04-12/doc-ifyecezv3248561.shtml
2017-04-13 10:59:52
圖博館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重回全球第一2017.8.20 一財網

  經歷兩年調整,中國大陸藝術品市場在2016年有所回升,以48.3億美元的總成交額超過英美兩國,重新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
  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大陸藝術品市場呈上升趨勢,48.3億美元的總成交額主要由千萬元以上高價拍品迅速增長而帶動。其中,中國古代書畫的價格和成交量增幅明顯,成為平均單價最高的中國藝術品門類。與中拍協以往幾次年度報告不同,今年的統計年報還公佈了關於拍賣企業地域分佈、盈利情況、僱員人數、人均創收的數據,清晰地描述了整個行業的情況。報告顯示,去年僅3成拍賣公司實現盈利,近7成成交額在京津地區的拍賣會完成,北京成為拍賣行最為集中的城市。
  大陸藏家專業性提升,收藏口味多元化
  2013年以後,由於市場不景氣,許多拍賣公司選擇了收縮規模、嚴控質量的策略。目前來看,這一策略已經奏效。去年,上拍的藝術品數量減少明顯,為七年來最低谷。但成交額和成交數量卻在上升,整體成交率從2014年的46%上升到去年的51%。
  成交額的回升也得益於高價拍品的帶動。據統計,2016年,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拍品成交總額在總體市場中佔據29%,比兩年前增長逾1倍。Artnet認為,中國大陸市場的這一輪上升,折射出大陸藏家專業性正日益提升,收藏口味也日趨多元化。
  但結算問題依舊是“老大難”。在中國拍賣行業突飛猛進的那些年,高落槌價屢屢在拍場出現,造成了極為繁榮的表象。一些拍賣行也往往根據落槌價來呈報、宣傳他們的業績。落槌價並不等於最終的成交情況,拍後拒付或延後付款的情況屢見不鮮。此後,中國拍賣協會對企業各類繳稅憑證納入統計,才得以把較為切實的市場狀況反映出來。
  此次artnet公佈的報告則顯示,長期困擾中國大陸市場的結算問題在2016年依然存在,且有加重之勢。拍賣行的結算比例從2015年的58%下降到去年的51%。這意味著,假設平均一場拍賣會獲得1億元成交額,拍賣行能夠及時收到僅有5100萬元,其餘4900萬元則面臨長期拖欠,甚至拒付。而在1000萬元以上的高價拍品中,結算比例更低,僅有47%,比上一年下降5個百分點。
2017-08-21 13:45:09
圖博館
隨著中國大陸藝術品價格的攀升,以及國內拍賣行業的成熟,在海外經營中國文物藝術品的拍賣企業正在減少。海外上拍和成交的中國藝術品自2012年來首次下滑,分別下降了13%和17%。這一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北美和歐洲的中國藝術品交易疲軟。一個相反的趨勢是,亞洲(不包含中國大陸)佔海外中國藝術品交易份額則從2011年的66%上升至2016年的78%。這意味著,在海外交易的中國藝術品中,近八成在亞洲完成交易。
  古代書畫均價最高,古籍善本漲幅最大
  在中國大陸市場,中國書畫依然是最為強勢的門類,佔據63.68%的市場份額。其中,中國古代書畫總成交額56.23億元,較上年增長48.36%,為大陸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門類。中國當代書畫成交額為11.81億元,較上年下降39.09%,是所有門類中降幅最大的。同時,大陸市場上的中國古代書畫成交均價也是所有門類中最高的,為43.35萬元/件。近現代書畫為17萬元/件。近幾年來,油畫及當代藝術的拍品數量在中國大陸及海外都呈下降趨勢。但在高端市場的帶動下,油畫及當代藝術的平均成交價卻達到了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約為23萬元/件。
  在去年國內成交價格排名前10位(僅限於2017年5月15日前全款結算)的藝術品中,有9件為中國書畫,另一件為蒙古17世紀的哲布尊丹巴像。其中,中國古代書畫有3件,分別為1.8億元的北宋曾鞏《局勢帖》、8000萬元的《急就章》以及元代大畫家吳鎮《野竹圖》。中國近現代書畫6件,成交價最高的是3.1億元的《趙之謙、任頤、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等名家精品集萃》。
  與中國書畫牢固佔據大陸市場主導地位不同,傳統上,海外藏家更偏愛瓷器玉器等古玩雜項。並且,這一類文物在海外的交易也在法律環境上也更為寬鬆,可交易門類更廣。所以,在海外市場上,瓷玉雜項一直佔據領導地位。可去年的情況看,中國書畫在海外的交易開始急起直追。目前,該門類已經佔據38%的份額,較2011年上升47%,直逼瓷玉雜項40.2%的市場份額。
  在所有拍賣品類中,古籍善本收藏對藏家的知識儲備和審美趣味要求較高,受眾並不廣泛。古籍善本在全球市場中僅佔據1%的份額,但不論在中國大陸還是海外,它卻是唯一多年來持續增長的門類。
2017-08-21 13:46:25
圖博館
尤其是去年,古籍善本在海外市場的成交率上漲了七成,為各門類中漲幅之最。去年,古籍善本在海外的成交均價已經達到4.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4萬元/套。
  3成拍賣公司盈利,人均創收58.6萬元
  中國拍賣行業內部也在面臨調整,資源集中的趨勢漸趨明顯。中國451家拍賣公司中,盈利企業佔比28%,其餘則處於持平或虧損狀態。保利、嘉德、匡時三家公司連續多年成交額排名前三,73.5%的1000萬元以上高價拍品則由六家公司包攬。在地域分佈上,北京成為全球最大的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近70%成交額均在京津產生,排名第二的是長三角地區,成交額佔總體20.42%,主要集中於上海、杭州。其中,北京擁有最多的拍賣企業,為177家;排名第二的是上海,共有57家拍賣公司。
  另據統計,去年,中國大陸拍賣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為9.29億元,主營業務利潤率39%,較上一年增長11.36%。拍賣行業從業者共計6352人,人均創收58.6萬元。
http://collection.sina.com.cn/auction/pcdt/2017-08-20/doc-ifykcypq0676060.shtml

逼單磨單砸單北京收藏品公司三大“絕招”榨乾老年人

據北京青年報2017.8.20消息,近日,北京大望路現代城寫字樓內有許多家收藏品公司,以拍賣升值等說法引誘老年人進行“巨額投資消費”,實則為騙取老年人大量錢財的騙局。
對老年人所設計的這個財富遊戲,一方面是收藏品公司通過逼單、磨單和砸單,榨乾了老年人手裡的最後一分錢;另一方面其產品包裝更趨國際和時尚,營銷策略和手段每天升級換代,更具誘惑力和隱蔽色彩。
記者本週不斷接到熱線,反映大望路現代城有多家收藏品公司,圍繞老年人展開收藏品推介。以一家普通店月收入60萬元測算,年收入700萬;以大望路現代城不低於15家店計算,年收入一個億絕非天方夜譚,是騙子們的神奇銷售術澆灌了一棵棵有毒的發財樹。
.......
目擊:青絲白髮一對一攻關
....
  回應
 國家要多管管啊,現在詐騙老年人的太多了,防不勝防啊
 國家管多了,有人會鬼叫的...現在玩“小政府大社會”的遊戲...
 保健品,文玩收藏品的坑大著呢!
 《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好,引用得好。
2017-08-21 13:47:55
圖博館
文玩界的隱藏殺手還有什麼是塑料不能仿的2017.9.5新浪收藏

  文玩造假可謂是無所不在,這輩子誰沒有幾次“打眼”的經歷!塑料的價格十分廉價,在文玩市場裡塑料仿品尤為多見,且相當逼真。而塑料自身種類也相當繁多,達百餘種,善於飾演多種角色,所以在購買以下品類的時候一定要格外注意。
  文玩核桃
  大小一致、紋路相似,當您看到這麼一對兒完美核桃的時候,就得琢磨琢磨是不是天然形成的了。在文玩核桃中,有一種便是用模具製成的塑料核桃,核桃上塗滿黑色的泥,混淆視線,砸開後裡面只是一個空的塑料球。如果您碰到一對品相賊好,還便宜的核桃,就得掂量掂量了!
  星月菩提
  塑料是萬能的,什麼都能做出來!之前微信朋友圈裡出現的轉發送星月,收到後的就是塑料星月,煞白的顏色、密度低,仔細觀察每顆上面星的大小都一致,裡面還有反光亮點。表面來看,有明顯的膠質感,帶有划痕。從手感上感受,真正的星月菩提屬於木質手串,有一定的分量,塑料的成分拿起來的感覺很輕。
  美國綠松
  松石的仿製品也有不少種,其中有一種是樹脂加石粉仿美松,顏色很像被“渣克理”技術處理的美松,從表面來看,膠質感明顯;放大觀察可以明顯看到塑料的塊狀纖維,手頭偏輕。
  蜜蠟
  如今蜜蠟的市場比較混亂,塑料仿蜜蠟的紋路、顏色都很相似,所以大家在購買的時候要尤為註意。最大的區別是蜜蠟的紋理沒有規律性,而塑料的攪動紋有規律性,放大觀察,可看到塑料的流動性構造,珠子裡面會出現圓形氣泡,孔洞邊緣比較整齊,用熱針試有燒塑料的辛辣味,用飽和鹽水測試會下沉。
  琥珀
  在馬路邊,有一些流動商販拿塑料仿撫順礦珀賣,一眼看上去和煤差不多,顏色黑黑的,燈打可透光,幾塊錢一克,旁邊還放了盆水,可以現場加工磨皮,其實這些都是塑料仿製的。主要特點:手頭特重,密度達到了2.0,顏色呈綠色,熱針試辛辣味。
  藍珀
  塑料仿的藍珀特別像墨西哥藍珀。裡面做進去有絮狀的雜質,很像天然的包裹體;但是放大觀察:裡面有拉長的氣泡,表面有塑料的划痕,邊緣非常鋒利,沒有任何斷茬,琥珀多少都會有。
2017-09-06 12:10:40
圖博館
孔雀石
  本以為孔雀石紋路這麼奇特、價格不算貴的東西不會有人造假,或是一定造不出這樣的紋路。誰成想,還真有用塑料做成的仿製品,而且達到了驚人的相似程度。這些仿製品上手比真正的孔雀石輕,顏色呆板而且紋路之間的顏色幾乎無漸變,而且仔細看孔道處也沒有任何崩碴,有些紋路甚至是天然紋路里不可能出現的。
  珊瑚
  紅珊瑚屬於天然的有機寶石,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瑕疵,如小白點、珊瑚蟲眼等,屬於正常現象。而塑料仿製的通常較為均一,且光澤度不如天然珊瑚,沒有自然的紋理,帶有樹脂光澤,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塑料的流動構造,手頭比珊瑚輕。
  象牙
  塑料以假亂真的本領真是無物能及,可熔制,也可雕琢,仿象牙也是十分逼真,不過紋路上就學不了那麼像啦!而且質地較脆,怕摔。
http://collection.sina.com.cn/cqyw/2017-09-05/doc-ifykpysa3407286.shtml
2017-09-06 12:11:34
圖博館
達利開棺驗屍有結果了:那位西班牙女人並非達利女兒
2017-09-07澎湃新聞

去世近三十年的達利到底有沒有親生女兒?此前紛紛揚揚的達利開棺驗屍一直備受關注。現年61歲的皮拉爾·阿貝爾一直堅稱是達利的私生女,並向法院提出親子鑑定要求。“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獲悉,達利基金會在當地時間本週三宣布,“對薩爾瓦多·達利的屍體進行的DNA測試顯示,提出親子鑑定的西班牙女子不是薩爾瓦多·達利的女兒。”

藏家為何易上當2017.9.7新浪收藏

  美國特拉華州溫特托爾博物館的名聲並不響亮,在它的官網上,博物館的稱號甚至與花園、圖書館並列,但一個名為“審判中的珍寶”的展覽卻讓很多人將注意力投向這裡。展廳中超過40件曾在市場上高價出售的“假貨”亮相,包括偽造的MLB明星貝比·魯斯的棒球手套、仿製的愛馬仕皮包,其中最出名的展品是曾由紐約諾德勒畫廊售出的一幅落款為馬克·羅斯科的油畫。
  事實上,在紐約諾德勒畫廊被迫關門歇業之前,他們曾經於1994—2011年期間通過各種渠道出售偽作,攫取暴利。2004年,收藏家多米尼克·德·索爾用830萬美金(約合人民幣5260萬元),在諾德勒畫廊購買了一幅紅黑色相間的“馬克·羅斯科”的《無題》(Untitled ,1956)。身為蘇富比(微博)集團董事會主席的索爾從事收藏多年,可算是一位行家。但他似乎也沒能擁有火眼金睛,這張“馬克·羅斯科”作品一直懸掛在其家中,並被索爾夫婦視作留給女兒的遺產,直到他憤怒地將它帶上法庭,因為索爾發現這張作品出自一位居住在紐約皇后區的中國畫家——錢培琛。與電視劇《妙警賊探》中風流倜儻的藝術品造假高手不同,錢培琛每畫一張署名為“羅斯科”“德·庫寧”的油畫,只能賺到6000~8000美元,這些偽作進入諾德勒畫廊則立刻會被標價數十萬美元,他模仿的另一幅“波洛克”作品甚至被諾德勒畫廊以1700萬美元的價格賣到了比利時。
  回頭看看這次事件,在各國法律的嚴管之下,人們對於金融產品投資總是顯得異常謹慎。到了藝術市場,為何還會出現這麼多聳人聽聞的藝術品造假、詐騙事件,面對數額巨大的交易,藏家們真的有那麼“愚鈍”?
  也許,盲目的相信是索爾被諾德勒畫廊所騙的重要原因,這家成立於1846年的畫廊在紐約建立起了雄厚的私人和機構藏家網絡。除了金融大亨,它的客戶名單還包括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盧浮宮、英國泰特美術館等。
2017-09-08 11:28:21
圖博館
雖然這次事件已經成為了人們眼中的特例,但它提醒我們,市場監管方面的問題仍然在困擾藝術市場,無論是北美、歐洲,還是亞洲地區。
  “信譽”是諾德勒畫廊案件中經常被提及的一個名詞。索爾相信時任諾德勒畫廊主席安·弗里曼,天真地以為她不會矇騙自己的重要客戶,弗里曼也聲稱這些作品來自於私人藏家,出售作品的畫廊本身也是“受害者”。但案件中語焉不詳、對疑點“視而不見”的專家鑑定書、畫廊與這位“私人藏家”在遭到質疑後仍然持續的交易,以及畫廊在批量收購作品時低廉的開銷,讓人們清醒地意識到諾德勒畫廊的說辭根本站不住腳。
  所謂的“信譽”可能只是為自己開脫的藉口,但那些“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當局者,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如索爾夫婦以及他們的收藏顧問,卻對諾德勒畫廊深信不疑,甚至沒有要求畫廊提供更可靠的第三方鑑定書。
  審理案件的檢察官赫爾南德斯說:“為什麼人們會僅僅根據一家畫廊的聲譽以及一個空頭的保證就支付850萬美元?如果你買的是證券、房子,或是任何遠少於850萬美元的交易,那些交易卻往往更規範,你也會要求更多的保護措施。”他補充說,“但藝術市場是一個極其不規範、有著很強的隱秘性的市場”。如果不是事件的關鍵人物錢培琛被指認,事件仍然會處在真相難尋的輿論漩渦中。
  IFAR(國際藝術研究基金會)的會長莎倫·弗萊謝則認為藏家將根本無法得到足夠多的專業信息。目前,全球各國都沒有建立關於藝術品收藏鑑定的資料庫,並非所有的藝術品研究報告都可以信得過。而那些在報告中給出建議的專家們是否有相應的資格和權威?
  通過技術手段證明諾德勒畫廊售假的詹姆斯·馬丁表示,恰恰是那些專家們給出的研究報告細節,反而成了藝術品造假的教科書。“專家們在描述細節時要更加註意,免得在無意中為造假者提供製造精良藝術偽作的詳細說明書。”同時專家們可不想因為直白地披露藝術品是贗品而吃官司、賠上身家,因此多數專家不願惹上麻煩、出面指證涉偽的藝術品,他們的自保行為可能使得贗品在市場不斷地循環流通。
  據《藝術新聞》報導,目前來看,保護藝術市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障專家學者的權益,因為最終唯一能對藝術市場起到有效監督的還是他們。但保障專家學者的權益這一說法在三年前就在紐約提出,相關法律至今尚未制定。
http://collection.sina.com.cn/jczs/2017-09-07/doc-ifykuffc4151970.shtml
2017-09-08 11:31:00
圖博館
女嬰帶一塊“玉”出生醫生:全世界極為罕見2017.10.1新聞晨報

  下面這塊東西晶瑩剔透,看起來十分溫潤細膩,相信多數人第一眼都會認為是一塊“玉”。
  週女士與丈夫都是土生土長的天台人,這個帶玉出生的孩子是她的第一個孩子。之前產檢一切安好,馬上到預產期了,因為胎兒宮內窘迫,最後選擇了剖宮產。
  等順利結束手術,醫護人員開始細細打量那個“水球”,發現它更像是一塊“美玉”:長寬約四五厘米,厚約0.5厘米,大小和身量嬌小女子的掌心差不多,質地非常柔軟,外壁及其內包含的液體透明澄澈,美麗而神秘。
  這是“腹腔內游離體”
  有護士將這塊神奇的“美玉”的照片,上傳到科室微信群里分享,引起了大家的圍觀和好奇。
  大家一番檢索,解開了這“玉”的身世之謎,基本認定這應該是“腹腔內游離體”。
  關於腹腔內游離體的形成,認可度最高的是炎症等原因,造成腹腔血液供應不順,腸外脂肪組織壞死,纖維化、鈣化形成白色、表面光滑的物質,游離在腹腔內(感覺和珍珠的形成過程無比相似)。
  臨床上常見的腹腔游離體(PLB)一般呈白色,外形橢圓,像蛋一般,材質卻像橡膠一般有彈性。多在剖腹探查或CT檢查時偶然發現的,很難估計發生率,也沒辦法預防。
  值得一說的是,由於重力作用,PLB會隨體位改變、呼吸運動、胃腸蠕動而在體內游走。正因為沒有和周圍的神經、血管和組織粘連,所以這枚“玉”才會在產婦腹腔打開的瞬間,滑了出來。
  PLB多為紅棗大小,患者沒什麼感覺,也不影響正常生活。但當它繼續長大,就會壓迫周圍的神經、血管或臟器了。
  目前全世界有文獻記載的,直徑超過5厘米的PLB僅十幾例,而透明如水球的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極為罕見。
  回應
寶寶起名“含玉”吧
純純的人造“珍珠”
寶玉啊!前世你在書裡是公子哥,今生變個女娃,林妹妹怎麼辦?
http://news.sina.com.cn/s/wh/2017-10-01/doc-ifymkwwk7653271.shtml
  相關新聞
從天價急速隕落的壽山石:曾經800萬如今虧本都難賣
那些年天價的和田玉翡翠
2017-10-02 10:27:31
圖博館
陝西破特大文物盜販案尋回過千件珍寶 幕後黑產業鏈曝光2017-11-19

陝西警方近日偵破一系列古墓文物盜販案,破獲96宗涉及陝西、甘肅、山西等地的古墓盜墓案,追回1000餘件被盜文物,當中包括222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搗破了10個犯罪集團,91名疑犯落網,包括某省一名政協委員。偵查過程中,警方還發現了一條龐大的非法文物交易的黑產業鏈,上中下游分工清晰。文物由盜墓到交易的過程都十分隱蔽,加上現今通訊科技發達,令當局難以提防,暴露出文物保護的困境。
  黑產業鏈角色分工:
底層:苦力,即盜墓者,獲利最低。
中層:腿子,即文物盜掘的「項目經理」,負責組織苦力盜墓。
上層:較高級別的「腿子」或文物商販。
頂層:文物收藏家。
  文物盜販利潤極大 吸引積犯重操故業
據悉,一件文物從被盜後可經四、五個層級轉手,每個環節都有利可圖,文物價格最終可翻至百倍。本案疑犯張某供述,他從兩筆總成交價900萬元的文物非法買賣中獲利150萬元,可見非法文物市場之龐大。
警方指出,本案有疑犯曾因盜墓而入獄10年,但由盜墓利潤極大,出獄後又重操舊業;盜墓者也愈來愈專業,部分疑犯專門研究全國重要古墓葬分佈,密切關注考古界動態,時常「考古隊前腳勘探結束,盜墓者後腳就趕到」。
同時,罪犯的反偵查意識極強,上下層之間大多單線聯繫,互不知曉姓名,彼此以綽號相稱,時常變換手機號碼。為避免留下犯罪痕迹,非法文物買賣都使用現金交易。此外,現代通訊手段的飛速發展,亦讓交易的環節大大簡化,文物流轉速度明顯加快。
  田野文物保護難度大 專家籲引進新科技
文物保護工作者認為,一系列盜販文物案暴露出一些亟須彌補的文物保護薄弱環節。「田野文物保護並不容易。以皇陵為例,有的面積在幾十平方公里,開車巡視一圈就要數小時。盜墓者往往打時間差實施犯罪,甚至破壞監控設備。」淳化縣公安局民警坦言保護皇陵的難處。
2017-11-21 11:41:39
圖博館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稱,文物大省陝西盜墓頻率較高,儘管基層文管所、文物稽查隊更新技術手段及加緊巡查,但無死角覆蓋的難度很大。
業內人士建言,當局可加大人手防盜、技防投入,包括引入無人機巡查等,同時實行層層監管職責,打擊下游非法文物買賣,及切斷文物犯罪的需求源頭。

被盜文物信息平台已採集2200條被盜丟失文物數據2017.11.20三門峽日報

  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台於日前在陝西省西安市正式啟動。該平台由公安部和國家文物局委託全國文物犯罪信息中心建立。該平台的主要功能有採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被盜、丟失文物信息數據,由公安機關和文物部門審核後錄入平台,掌握我國被盜、丟失文物情況;向公眾和國際社會發布被盜、丟失文物信息,先期已篩選發布200餘條,後續還將陸續採集、整理被盜、丟失文物信息數據,分期分批對外發布;公眾舉報功能,群眾如果獲悉涉及被盜、丟失文物去向等有關線索,可在平台內該文物頁面直接進行舉報。
2017-11-21 11:42:24
圖博館
英媒:愛國收藏家助推中國古董市場熱潮興起

  英國《金融時報》2017.11.18文章,原題:愛國收藏家助推中國古董市場繼購買西方藝術品和經典手錶的熱潮後,如今中國古董正成為該國富有收藏家的“必備品” 。他們正在搶購那些被外國人持有的數百年前老地圖、書籍和其他物品。
  交易商們表示,自北京開始強調中國傳承在國家敘事中的作用後,對中國古董的興趣變得愈加濃烈。“一些中國買家感到自己國家過去遭到劫掠,希望買回國家歷史中的一些片段”,倫敦珍本書商、本週末舉行年度活動的香港古書博覽會組織者安德里亞·馬佐奇說,“以前對此感興趣的人主要是香港居民和海外華僑,但近年來中國內地顧客越來越多。”
  佳士得亞洲藝術部主席石俊生表示,中國已具備把幾世紀來被全球買家買走的畫作、雕塑和其他古董帶回中國的“渴望和能力”。新一波買家既受到把珍貴物品帶回國的愛國主義激情激勵,也受到期待這些精品未來升值的願望驅使,“這是中國軟實力的一種表達方式。”
  澳大利亞交易商斯圖爾特說:“來自中國的需求正迅速上升,對高端精品更是如此。”想出售一張中國14世紀紙幣的丹麥書商威廉·施耐德表示,“此類需求受到一種事實助推——這些物品證明中國曾在全球獨領風騷。”在美國交易商巴里·路德曼看來,歷史地圖亦將吸引中國買家。今年他以20萬美元價格把傳教士利瑪竇於17世紀在北京製作的一張世界地圖賣給中國買家,去年該地圖售價僅為2.4萬美元。他說,“近一兩年來,令中國收藏家感興趣的所有藏品價值都呈爆炸式增長。”即便來自墳墓的古玉等曾經被視為不祥的物品也受到中國買家追捧。
  這股熱潮還受到私人博物館在華興起的推動。此外,中國政府也支持此類收購“狂歡”。業內人士說,這與中國崛起有關。北京把藝術和文化視為關鍵產業之一,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作者本·布蘭德,王會聰譯)
2017-11-21 11:43:05
圖博館
佳士得拍賣:多位藝術家創下各自世界拍賣紀錄

  這是創造歷史的一夜。因為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Vinci)的曠世名作《救世主》(SalvatorMundi ),紐約時間2017.11.15晚舉行的佳士得紐約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為全球所矚目,拍賣現場座無虛席。
  擁有500多年曆史的《救世主》甫一登場即成為所有人的目光焦點。這件萬眾矚目的作品以7,000萬美元起拍,整個拍賣過程扣人心弦、高潮迭起。引起全場轟動的幾個高潮分別出現在競價從2.86億美元一躍至3億美元、從3.32億美元躍升至3.5億美元,接著又從3.7億美元直接飆升至4億美元。在經過漫長的近20分鐘的激烈角逐後,這件文藝復興時期的不朽傑作最終以4億美元落槌,最終成交價為450,312,500美元(約合35億港元),不僅成為拍賣史上成交價最高的藝術品,也同時打破了達芬奇作品的拍賣紀錄以及任何古典大師作品的拍賣紀錄。此前拍賣史上最高價藝術品紀錄保持者為2015年5月、同樣由佳士得紐約拍出的巴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阿爾及爾女人》,當時的成交價為179,364,992美元。
  《救世主》為目前流傳於世、獲廣泛承認的現存少於20幅達芬奇真蹟之一,也是當中唯一一件私人收藏的作品,更是1909年以來唯一一幅被發現的達芬奇真跡,珍罕至極。在佳士得此前於香港、舊金山、倫敦和紐約舉行的預展期間,共有近3萬名觀眾前來一睹此作的攝人風采。
  拍品TOP 10
......
http://collection.sina.com.cn/auction/pcdt/2017-11-20/doc-ifynwxum6545048.shtml
2017-11-21 11:44:06
圖博館
齊白石《山水十二屏》拍出9.3億成最貴中國藝術品

  齊白石的作品《山水十二屏》在2017.12.17舉行的北京保利秋拍夜場中,拍出9.315億元人民幣。這一價格創齊白石作品拍賣紀錄,《山水十二屏》也成為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
  當晚,該套作品以4.5億元起拍,經過57輪競價,最終以8.1億元落槌,加佣金以9.315億元成交。
  《山水十二屏》創作於1925年,由齊白石贈給北平名醫陳子林,上世紀50年代轉至齊白石女弟子郭秀儀與黃琪翔夫婦秘藏,在其家中珍藏半個世紀。作品流傳過程清晰有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多次見諸展覽著錄,已發現20餘次。
  每一條屏縱180厘米,橫47厘米,分別為《江上人家》《石岩雙影》《板橋孤帆》《柏樹森森》《遠岸餘霞》《松樹白屋》《杏花草堂》《杉樹樓台》《煙深帆影》《山中春雨》《紅樹白泉》《板塘荷香》。該套作品詩書畫印兼備,形制裝裱統一,每屏上均題有自作詩,且鈐蓋齊白石常用印,可謂“詩書畫印”四絕俱全。
  目前存世的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僅有兩套。一套是1932年齊白石為川軍王纘緒所繪,現收藏在重慶博物館。此次露面的這套為民間收藏的唯一一套。根據現有資料,此套《山水十二條屏》首次公開展出是1954年4月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齊白石繪畫展覽會”上。1958年1月1日至1月20日由中國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齊白石遺作展”中,此十二條屏也曾悉數展出。
2017-12-18 11:17:00
jsoujsou
法國一博物館“災難”:20年123萬購140幅畫,超半數為贗品

法國一家博物館在20年間,花了16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23萬元)蒐集畫作,卻在近期發現,半數以上的畫都是假的。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018-04-28報導,這家博物館位於法國南部埃爾恩市,是獻給法國畫家埃蒂安·泰魯斯(Étienne Terrus)的,主要收集並展示他的作品。
據悉,這些作品是由埃爾恩政府在20年間陸續購買,共花費約16萬歐元,最近一幅購於2010年。
幾個月前,藝術歷史學家艾瑞克(Eric Forcada)首次對該畫廊提出了繪畫、素描和水彩畫的質疑。他注意到一些畫作描繪了1922年以後才建造的建築,而泰魯斯在1922年就已經去世。
據英國《獨立報》消息,專家委員會已經確認,博物館140件作品中,有82件不是由藝術家創作的,超過了一半。
埃爾恩市長伊夫(Yves Barniol)說:“這是一場災難。”
他向那些前去參觀的人們表達了歉意:“想到所有買門票來這裡參觀,看到假作品的人,不論門票價格多少,設身處地地想想,這是難以接受的。我希望我們能找到為此負責的人。”
目前,當地警方正在調查此事。
泰魯斯1857年出生於法國一座小鎮魯西永,死於1922年,是一名畫家。他在17歲前往巴黎學習畫畫,後又來到埃爾恩市,並在那裡創作了大部分作品。
他被認為是野獸派的先驅之一。野獸派(Fauvism)是20世紀最早出現的新藝術象徵主義的畫派。特點是狂野的色彩使用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常給人不合常理的感覺。
  回應
品格高尚的外國人絕對不會造假,這一點毫無疑問。所以真相只有一個,泰魯斯使用了時光機。
贗品多,搶劫的更多吧
嗯,這就是法國,這只是冰山一角。西方國家的藝術市場,珠寶市場真不敢恭維。
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8_04_29_455310.shtml
2018-05-01 07:31:36
jsoujsou
上海藝品保稅中心 出庫貨值逾330億元 2018-08-14 聯合報

大陸首個專業藝術品保稅倉庫於2013年8月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建成並投入運營。五年過後,上海自貿試驗區保稅區域已成為全國最高效便捷的藝術品進出境通道。截至今年6月底,藝術品累計進出庫貨值逾330億元人民幣。
中新社報導,座落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保稅區域的上海浦東台中南路138號的國藝中心,由西樓的倉儲區和東樓的商業辦公樓兩棟單體建築組成,建築總面積6.83萬平方米,是目前全球建設面積最大、國際安全標準名列前茅的藝術品保稅中心。據悉,今年四季度,國藝中心將全面建成並投入使用。
由於國藝中心位於上海自貿試驗區保稅區域內,來此交易可享受保稅區域內獨特的制度創新優勢。藝術品入庫後,可在保稅狀態下無限期倉儲,緩交各類稅費。如需辦理保稅展示,也祗需繳納押金,物品返回保稅區後押金退還。這可避免此前賣家還沒尋到買家,卻已預繳了各類稅費的尷尬。
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汪嘉名表示,為縮短藝術品的審查審核流程,中心將引入海關、檢驗檢疫等查驗點進行現場辦公,既節約審查時間,也使藝術品可以在一個更優環境中接受審核檢驗。
國藝中心由外至內共採取了六重安防系統。其中,消防採用高壓細水霧模式,高效、安全、無污染,在有效滅火的同時,還能避免藝術品遭受額外污染。
安防系統中包括超聲波震動報警感應系統、物體移動檢測系統、人臉識別系統等;藝術品存儲倉庫的牆體厚達40釐米,最多可承受外力一小時的衝擊。
2018-08-14 09:00:58
jsoujsou
英媒:歐洲博物館失竊,竟能賴上中國

  英國《每日郵報》2018-8-17文章,原題:在歐洲各地博物館,可追溯至明朝的中國珍稀藝術品正“訂購”被盜,有人稱這可能怪北京 近幾年來,歐洲各地博物館的珍貴中國藝術品接連被盜。有專家稱,這些藝術品正最終成為北京億萬富豪們的私人收藏。
  最早一起盜竊案發生在2010年的瑞典皇家“中國宮”,最近一起今年發生在英國的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對收藏家和博物館來說,這些被偷藝術品價值不菲,而對中國來說,它們蘊含著“無價”的文化意義。這些失竊藝術品中許多下落不明,被認為已返回其祖國。
  北京保利拍賣一名執行董事說,在中國精英中,購買遭劫掠的文物已成為一種“高街時尚”。有傳言稱,其中一些盜竊行為是盜賊們收到來自中國新富甚至官員的“訂單”後實施的。但專家表示,儘管中國富人或許不會對購買這些遭竊藝術品感到不安,但這不可能是政府策劃。“中國人無需協同作戰”,藝術品損失登記機構總顧問詹姆斯•萊特克裡夫說,“中國有足夠多資金雄厚的收藏家,他們都渴望獲得收購此類藝術品的自豪感。”
  2015年位於巴黎東南部的楓丹白露博物館中國館的15件東亞“無價”藝術品失竊。今年4月,幾名蒙面男子從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盜走一些珍貴玉器和黃金製品,其中一些可追溯至中國明朝早期。英國刑偵警官馬修•裡德稱,儘管這些東西價值不一,卻具有無法估量的“文化意義”。
  其中,許多被盜珍寶都是英法聯軍在鴉片戰爭期間——尤其是1860年破壞圓明園時——從中國劫掠的藝術品。當時,英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整整燃燒三天三夜。近年來,每當拍賣會上出現當年被劫走的圓明園藝術品時,中國買家迅速將它們搶購一空。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這只是將原本就屬於他們的東西帶回家。(作者薩拉•瑪律姆,王會聰譯)
 相關新聞
港媒:中國崛起效應外溢,亞洲藝術受寵歐洲
2018-08-20 09:28:16
圖博館
德媒: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五大誤讀

  德國藝術線上網2018-10-16有關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五大“迷思”及人們應知道的現實 中國藝術品市場充滿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但其前景並不像看起來那樣光鮮。一些新資料令我們能更準確地探究該市場,以下是相關的五大誤解及現實。
  誤解一:中國藝術品市場異常龐大。現實:並不準確。該市場正增長但僅限於最頂端。儘管中國藝術品市場2017年拍賣額同比增長7%,但仍遠低於2011年,且被認為相當程度上是受到極少數頂尖拍賣品的扭曲。在中國,完成絕大多數拍賣交易的較小拍賣行正艱難度日。去年中國大陸有525家註冊拍賣行(北美僅93家),但其中200多家在“冬眠”。極少數億萬富豪的購買行為導致人們無法看清低端市場的窘境。
  誤解二:京滬藝術品市場趕上香港只是時間問題。現實:這是一場極艱難的戰役。與香港相比,即便是西方巨頭也難以深入中國內地市場。蘇富比拍賣行亞洲負責人說:“要使京滬像香港那樣具有競爭力,我們仍有長路要走。”
  誤解三:中國收藏者常“拍而不買”。現實:這並非全部故事。一些收藏者只是儘量避免買到贗品。對358家拍賣行的資料分析後發現,截至今年5月,去年在中國大陸達成的交易總額中51%款項仍未被完全付清。並非買家不願(或無力)付款,而是中國拍賣行讓買家自己承擔斷定拍賣品是否為真品的責任。
  誤解四:中國收藏者主要對中國藝術品感興趣。現實:這種狀況正迅速改變。例如,今年上半年佳士得的亞洲買家將60%支出用於購買非亞洲藝術品,去年同期該比例為48%。
  誤解五:西方收藏者越來越對中國藝術品感興趣。現實:這仍需一段時間。除了幾位著名當代藝術家,大多數中國藝術家仍鮮受西方收藏者青睞。
  相關新聞
海外搜羅2.3萬餘件藝術品 溫商讓祖國文化瑰寶回家
法媒:全球藝術品售額暴跌 中國重新成世界最大市場
美媒:中國古董藝術品正日益回歸中國 買家全球追尋
2018-10-17 10:23:07
圖博館
美媒:中國博物館需求支撐全球藝術品

  美國CNBC網站2018-10-18報導,美國黑石集團副總裁湯姆爾森•希爾說,(全球)藝術品市場將得到增強,部分原因是中國及其未來幾年將要開放的數千個新建博物館。“1949年時,中國只有25個博物館”,希爾說,“你知道今天美國有多少個博物館嗎?3.5萬個。目前中國的博物館不到7000個,卻以每年500到1000個的速度在增加。因此,(它們)對於有趣事物的需求非常大,無論是用來參觀還是用來談論的。”
  這股推動力部分來自於,中國不僅想努力成為世界的經濟超級大國,而且還想成為與美歐比肩的一支文化力量。中國的新博物館願意為高級藝術品支付天文數字價格。
  中國政府還要求很多新房地產開發專案建造博物館,將其作為獲得政府批准的一個條件。隨著中國這股建築熱潮持續,將為(全球)藝術品帶來長達多年的需求。
  對於富人來說,藝術品仍是一種有吸引力的資產。一些有錢人想將其作為把財富帶到海外的一種手段,或者用來避稅。

特朗普為何最終放棄對中國藝術品和古董貿易徵稅 2018-09-26 新浪收藏

  特朗普(Trump)政府推出的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10%關稅,到2019年將升至25%。2018年7月10日公佈的原始關稅清單包括中國畫、油畫、粉彩畫、版畫和石刻、原始雕塑以及100多年古董。
  而在9月17日星期一公佈的中國進口貨物關稅修訂清單上,藝術品和古董不再出現。
  2017年美國市場進口了價值為1.072億美元的中國古董和6660萬美元的繪畫作品,美國藝術品交易商聯合起來抗議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藝術品徵收關稅的計畫這是自麥卡錫時代以來美國首次對進口藝術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大多數企業反對總統的關稅計畫。
2018-10-20 07:46:28
圖博館
英媒:中國的名畫複製村轉型不容易

  英國路透社2018-12-18中國藝術品複製村努力改變自身聲譽 在中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南方的一個村莊——曾經是藝術複製品的發源地——正在思考自己的未來。
  大芬村是廣東深圳一個人口稠密的村莊,這裡曾是住著300多戶水稻種植戶的偏遠村莊。伴隨改革開放,大芬村一躍成為國際油畫交易中心,並一度佔據全球油畫複製品市場份額的75%。大芬村現在擁有1200家畫廊和藝術品生產企業,行業雇員超過2萬人,2017年油畫相關產業產值達到41.5億元。32歲的馬春燕(音)是該村一位藝術家,他可以在一天內創作出梵古代表作《星夜》的複製品——售價1000元。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市場對藝術複製品的需求不斷減少。當地政府隨後開始實施一項計畫,欲將大芬村轉變為原創作品的生產地。然而,成功似乎遙不可期,市場對大芬原創藝術作品的需求不溫不火,對原創作品感興趣的藝術家也寥寥無幾。為了吸引藝術家,當地已投資1億元建造一座藝術博物館,為讓藝術家安居樂業,當地還建造了268套公寓。該村現在有300名藝術家專注于原創作品,然而,在大芬村工作12年的原創藝術家陳景陽(音)對未來並不樂觀,“大買家都知道這裡曾經因複製品而聞名,這是一個低端市場,所以沒有多少人來這裡購買原創作品。”

大芬村_百度百科

深圳布吉的大芬村,是並不起眼的客家人聚居村落。然而一走進這座占地僅0.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就深深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在這裡,不但可以見到國際上著名油畫家的作品,而且可以瞭解國際油畫市場的走勢。因為這裡不但雲集了全國各地2000多名畫家和畫師,而且200多家畫廊複製的油畫作品都是市場最流行的名畫。大芬村每年生產和銷售的油畫達到了100多萬張,年出口創匯3000多萬元,被國內外的藝術同行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
......
  面臨難題編輯
在大芬村,畫工和畫廊聚集,相關的產業鏈條和貿易規模已經初步形成,但由於原創太少、複製太多、租金飆漲等因素,這個曾經被深圳官方視作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樣板的地方一直飽受詬病,圍繞其是否將沒落的聲音也從未停止。
2018-12-19 09:24:32
圖博館
江西上猶縣油畫產業園建成後,這種聲音越發突出。上猶縣政府網站介紹,該產業園項目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建成後將吸納3000多名油畫創作人員入駐,承接大芬、福建莆田、廈門海蒼等油畫產業成批轉移。大芬村已有180余名畫家搬遷過去。
一些大芬村的老畫工們仍然不願挪窩。在他們眼裡,大芬村雖然面臨諸多問題,但其是自發形成的油畫基地,距離市場最近,短期內大芬村的地位無可取代。
  原創困境
早在2006年前後,大芬村便已興起了離開潮。畫工蕭中說,噴繪技術出現後,門檻降低,價格跌得太厲害,很多人待不下去,走了。
蕭中也是美院畢業生中的一員。“什麼人都可以來畫畫,根本不需要專業背景,只要你會填色。即便不會,兩個月就能學會一種填色技法。”他感歎說。
門檻降低之後,伴隨入門人數增多的是競爭的愈加激烈,以前一幅人物畫畫工至少能拿三四百元。
受過專業訓練的美院畢業生們不得不與毫無美術根基的人搶飯碗,更難堪的是,還未必搶得過。“一些半路出家的人都沒上完學,但專盯著一個系列,比如說凡•高的畫,幾年下來填色速度飛快,美院的畢業生根本比不過,只能離開。”蕭中說,“許多美院畢業生也心高氣傲,不然待上一兩年便能活下來。”
  來自於西洋的油畫在國內市場一直難以打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國外訂單銳減,大芬村生存困難引起各界關注,對 “大芬模式”的思考也隨之四起。部分學者認為大芬村過於依賴複製,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呼籲調整發展模式,原創作品被視為大芬村重新崛起的出路。政府也通過在保障房分配和積分入戶等政策上的傾斜鼓勵轉型。
2018-12-19 09:25:27
圖博館
一夜之間,搞原創的人多了起來,但是市場效果並未如想像中火爆。以大芬村前門入口處一街之隔的盧浮宮為例,這一旨在打造原創藝術精品的展銷中心,開業六七年來,由於租金比村內便宜幾成,曾先後雲集了百余名原創畫家,由於市場冷清,人數流失過。
  大芬村的原創畫作占兩至三成。而今,畫廊也逐漸將視線投向國內市場,畫家們的畫作風格也隨之改變,油畫開始與國畫相融合,很多以花卉和人物為主題的水墨畫改用油畫來表現。藝術形式也逐漸多元化,國畫、刺繡、雕塑等紛紛進駐。
  前景難料
在從大芬村遷至上猶的畫工群體中,鄭洪是其中之一。他告訴記者,上猶的油畫基地會定期派車免費接送,去了之後租金全免,已經去了三四批。
鄭洪稱,那裡包吃住,一月保底工資低的都有2000多元,級別高的畫工保底工資能有五六千元。完成工作量之後,還有提成。
鄭洪去上猶之後感覺競爭壓力不大,不像在大芬村,有上千人在競爭,但他待了一個星期就回來了。他顧慮那裡市場還未形成,人氣不旺,擔心以後畫賣不掉,也無人下單,而離開大芬村太久,老客戶會將他遺忘。
東莞、南京各地也紛紛興建油畫基地,打造集油畫創作、生產、展示、銷售等於一體的綜合型油畫產業藝術基地。但是成功的案例並不多。地方政府介入文化產業時未充分考慮市場因素,有的是為了政績,有的是想做大,但不具有對市場的判斷和把握能力。
2018-12-19 09:26:53
圖博館
科技日報評“故宮首開夜場”:用力過猛

2019-02-19夜,故宮景象經媒體渲染鼓噪,引發一場全民狂歡。且不說文物保護問題,故宮不是青樓,為招徠生意可隨意打扮!試問,光怪陸離中,帝王風範安在?絢麗流華里,禁城威儀何存?把故宮打造成為朋友圈第一網紅。從一票難求到追捧圍觀,期待、狂歡過後,恐怕更多是失望和質疑——四個字簡單來形容:用力過猛。
  回應
媒體就是這樣,不管你做了什麼都要給你挑出個花來
小文青張口來一句“我理解的故宮是……”,其實你理解的啥,除了你自己,沒幾個人關心。故宮的大紅大亮大福字,這其實是典型的中國式喜慶景象,和春晚一樣,圖個熱鬧和喜慶。

美國《華盛頓郵報》:從故宮亮燈到夜晚經濟

  紫禁城歷來在夜間禁止除皇帝、“幽靈”和來訪達官顯貴以外的任何人入內,但在本週二(豬年元宵節)黃昏後,隨著中國慶祝春節結束,該建築群被燈籠和其他燈光點亮。這是紫禁城在94年前化身為故宮博物院後首次在夜間對公眾開放。
  雖然在很多國家,夜間參觀博物館已不是新鮮事,但該創意使已有近600年歷史的故宮更年輕並使傳統文化進一步貼近公眾。中國的電視臺還在播放展現故宮文物修復人員的工作、館藏寶藏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作用的紀錄片。
  相關新聞
兩岸故宮此消彼長: 2018年參觀人數1700/380萬;文創營收70/6億新台幣
何去何從 故宮處境越來越尷尬:政院敲定由獨派台灣史專家吳密察掌故宮,引發外界「去中化」疑慮。
2019-02-21 09:33:32
阿楨
文創難做! 花創慘賠8年閉門掙扎 2019-09-15 聯合報

文創是門好生意,但實際做起來卻虧損連連!文化部前身文建會民國九十六年起,陸續將台灣菸酒公司繳回的舊酒廠土地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全台共有台北、花蓮等五大據點,但花蓮園區營運八年持續虧損,七月初承包商關閉營業場館,所有駐點廠商都被請了出去,地方憂心「是不是倒了?」
花蓮文創園區於民國一百年委由新開公司營運,維護費、租金與權利金每年得繳近千萬。接手時園區內廿二棟歷史建築都是空殼,且沒有建物使用許可,營運團隊花了上千萬元申請,還花一大筆錢加裝空調,第一年就投入八千萬元;合約中規定,十五年營運期間新開必須投入一億多元,但新開在第三年就「達標」。
團隊接手初期,每年固定舉辦花創花酒節,另也與企業合作舉辦超跑、老車聚會等,每年活動多達上千場,吸引不少人潮。後來業者為求盡早達成損益兩平,調整經營方式,近年人氣逐漸消退。去年二○六花蓮地震衍生的高額建物修繕費用,成為壓垮園區的最後一根稻草。
新開公司三月透過立委蕭美琴,向文化部請求協助,園區營業場館也從七月一日起關閉,店家全數撤出。地方熱議園區「是不是倒了?」雙方都否認解約。
不只花蓮文創園區遇到問題,文化部的五大文創園區,除台中文化資產園區屬公辦公營無虧損問題外,民國一○二年委外的台南文創園區,起初經營遇到瓶頸,去年底團隊調整後漸入佳境,才有盈餘。
最「年輕」的嘉義文創園區民國一○五年委外,被文化部定位為傳統藝術創新園區。園區執行長孫育晴表示,因定位本來就非熱門展區,每月需三百萬元營運金,至今收支無法打平。而最賺的華山文創,也是足足花了六年才達到損益兩平。
2019-09-15 07:42:40
阿楨
重慶大學博物館參評專家否認參與鑒定,稱只是簡單參觀

據澎湃新聞2019-10-17報導,由於展出大量被稱為“假得荒唐的文物”,重慶大學博物館這些天持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
曾出席吳應騎捐贈藏品評估會議的一位專家表示,當年出席吳應騎的捐贈藏品評估會議並沒有涉及到鑒定方面,並強調說評估只是簡單的參觀。
捐贈者吳應騎教授的女兒吳曉妮女士15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展品移交給學校之前,吳教授主動要求校方對展品進行過鑒定。但學校何時為這批捐贈品舉行過鑒定程式以及鑒定結果如何,卻不得而知。
上海一位藝術評論家表示,重慶大學博物館館長是吳應騎的兒子,“對於其中出現的大量贗品,如果由他的兒子負責邀請鑒定,這能公正嗎?”
  回應
所謂文物收藏這個圈子的規矩就是,對於凱子收藏的東西,堅決不能當凱子的面說它是假的。重大這個笑話,主要在於凱子把自己收的東西當真了,而原因又多半是沒有任何專家當他的面說他收藏的是假的。補充一下,文物圈的專家,看到大富大貴之人的收藏,無論多假都不會當面說假的,只會說各種客套話,比如“的確是精品(假貨做得好也是精品呀)”“難得一見(這鬼東西歷史就沒有過)”“有價值(你花這麼多錢買的,花的那都是真錢呀)”,總之就這樣。
我是文博專業人士,你的話是以偏概全的,我不能苟同。
2019-10-18 08:25:2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