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紅箭導彈快艇)
鑒於保衛國家海洋權益的任務日益突出,80年代後中國海軍的戰略方針由近岸防禦發展到近海防禦,在繼續加強導彈快艇的建設時又有了新的思路,重點是改進其適航性和導彈攻擊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國設計了0371G和037II導彈艇(紅星),“紅箭”級導彈艇作為後者的改進型於1987年12月簽訂了建造合同,1990年12月下水,1994年5月交付部隊,三年後便在進駐香港時向世界亮相。
“紅箭”有不斷升級潛力
近年來停靠在香港駐軍碼頭上的“紅箭”級導彈艇體態小巧,貌不驚人,其所載武器的攻擊威力卻不低於一艘中型護衛艦或輕型驅逐艦。它下水時的總體技術已達到國際上90年代初期的先進水準。這十多年間改進工作也一直在進行中。
同中國前兩代導彈快艇相比,“紅箭”級導彈艇的排水量有了很大提升,其艇員配備47人,艇長65.4米,寬8.4米,吃水4米,正常排水量465噸,滿載排水量為540噸,最大航速34節。按照世界海軍通行的以500噸位來劃分“艦”與“艇”的標準,它已處在小型導彈攻擊艦的門檻上。此艇排水量的增加大大增強了適航性,續航力也提升到了’800海裏/30節、2000海裏/18節,在一般氣候條件下可以遠航南沙海域。該艇船體的增大,又為日後進行現代化改進提供了必要的空間條件,艇員的生活工作環境也得到改善。此前中國的作戰艇只有風扇沒有空調,在有半年酷熱期的華南再遇陽光暴曬,艇內更是如同蒸籠,彈藥倉出現高溫後只有靠不斷潑水防止引爆。“紅箭”級內安裝了空調設備,這對維護艇員的身體狀況和保障安全都有重要作用。
從外表看,“紅箭”導彈艇採用的是常規排水艇型,艦首外飄,方尾結構,水線下裝有減搖鰭,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其航行的穩定性,可在風浪較大的條件下為艇載武器及人員提供穩定的發射及活動平臺。該艇採用了全封閉設計,可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也可使空調更好發揮效果。該艇機艙實現了遠端遙控監測,提高了自動化程度,其柴油機的煙囪並沒有設置在艇體表面,而是巧妙地設計在艇體水線以上的兩側。這樣不僅使排出的高溫廢氣可利用艇高速航行時所產生的水霧來降溫,也能使艇體上層建築設計比較新穎, “紅箭”級導彈艇雖不是一型真正的隱身戰艇,在雷達探測下卻還具有一定的隱身性能,至少能大大縮短被發現的距離。
導彈艇的威力,主要在於其所載導彈系統。“紅箭”級導彈艇在艇體中後部兩側各佈置了1座呈品字形的三聯裝艦對艦導彈發射架,入港時配備的導彈為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亞音速艦艦導彈“鷹擊”一8的改進型“鷹擊”-8A,其彈長6.25米,彈徑0.36米,翼展1.88米,最大發射重量857公斤。飛行速度為0.9馬赫,射程可達85公里。這種導彈已經外銷到泰國、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據反映其性能超過英阿馬島(英稱福克蘭群島)中最出風頭的法國“飛魚”反艦導彈。當然,想打中視距外的遠端目標,雷達探測引導又是關鍵。
從“紅箭”級導彈艇的外表看,裝備的雷達及電子設備並不很多,但大多是90年代以後研製的新型裝備,不僅體積小、性能先進,而且可靠性、探測性能及抗干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這使“紅箭”級除具備較強的對海探測能力外,還有很強的對空探測及電子戰能力。其艦橋上方所裝的343型火控雷達對海最大作用距離為80公里,正常跟蹤距離為65公里,艇載導彈可在這個距離內自主攻擊敵水面艦艇,發射的全程可由雷達進行引導。如果超過這個距離,就需要由其他平臺(如艦載直升機、偵察機等)指示目標。由於有這種搜索和引導能力,該艇同數千噸或上萬噸的大艦對戰時只要能有效發現和鎖定目標,便可一舉發射6枚反艦導彈,命中一兩枚便可讓對手失去戰鬥力甚至沉沒。
由於“紅箭”級畢竟算是“艇”而非艦,自身結構和防護能力並不強,自衛武器主要有兩種火炮:一種是裝在艇首的1座76A型雙37毫米自動艦炮;另一種是位於艇尾呈縱列佈置的2座69A式雙30毫米自動艦炮。這兩型炮均可高速密集發射,以攔截低空的飛機或巡航導彈,也可打擊來襲小艇。該艇還可裝配輕型的防空導彈,以加強抗突襲能力。不過從總體上看,導彈艇體積小、抗打擊力弱,主要防護方式還是靠隱蔽和機動。
同過去的中國艦艇相比,“紅箭”級導彈艇問世反映軍工部門在改革開放後的巨大進步,特別是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科研相結合,大大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該型艇生產時又採取了向船舶部門招標的方式,改變了國家指令性模式,使採購成本相對較低,並在競爭機制下增強了生產積極性,為中國海軍的艦艇研製開闢了一條新路。
未來海戰導彈快艇是主力
解放軍在革命戰爭年代,採取的是“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根據繳獲的裝備決定戰術。掌握全國政權後並逐步有了配套的軍工生產能力後,中國軍隊的方針變成了“想打什麼仗造什麼武器”,發展裝備服從於對假設敵的鬥爭需求。今後台海鬥爭是中國軍隊的頭號任務,這決定了仍要大力發展導彈艇。
當年中國海軍以發展導彈艇作為水面戰主力,主要設想便是以相對弱勢的力量對抗美國這種有絕對海空優勢的強敵,想發展大艦進行平衡對抗根本不可能。以小艇在近海作戰,既有可能摧毀大型艦隻,其造價低廉也可大量製造,戰時有損失也不太痛心。目前中國海軍雖然建造一些數千噸的驅逐艦、護衛艦,大大提高了遠海作戰能力,不過仍遠比不上美國這樣的強手。美國(還可能聯合日本)一旦介入台海衝突,中方的大艦仍難以相敵。以導彈艇以小搏大的不對稱作戰方式仍是中國海軍的重要戰法。臺灣距大陸只有140-200公里,以“紅箭”級導彈艇的近千公里活動半徑可覆蓋全島周邊海域,能有效擔負封鎖和打援任務。
為了提升導彈艇的遠海攻擊力,中國軍工部門已經研製出一種有隱形外形的雙船體22級新艇,對“紅箭”級的改進也在繼續進行中。由於該艇是一種不錯的搭載平臺,只要電子資訊設備和導彈、火炮予以更新後,很長時間仍不會落後於國際潮流。據報導,90年代末期問世的該級第五艘艇(舷號為774)便去掉了艇首原有的雙37毫米自動炮,改裝了1門俄制AK-176M型76毫米口徑的單管自動艦炮。其最大射速為120發/分,對海最大射程為15.5公里,對空最大射程為9000米該炮火力密集、射程遠、殺傷力大,既可對海又可對空,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原有艦炮對海火力不足的弱點。
在導彈艇上加強火炮,按一般思路會認為意義不大,不過考慮到今後在南中國海保護所屬島嶼及海洋資源時要經常面對外國中小型巡邏艇及導彈艇,而在非大戰的狀態下不能輕易發射導彈,近距離與小艇對峙和交火仍主要靠艦炮。“紅箭”級上原來的37毫米口徑炮的彈頭重不足1公斤,殺傷威力對付百噸級艇都嫌不足。換上彈頭重6公斤的76毫米炮,該艇到南海巡邏並遇到低烈度摩擦和衝突時便可遊刃有餘。對“紅箭”導彈艇的火炮改進,也說明中國海軍未來的作戰考慮日益多樣性。
面對資訊化戰爭的新形勢,對“紅箭”級導彈艇最重要的改進,還是改進搜索追蹤目標和精確引導打擊的能力,為此要換裝新型雷達、資料接收系統和更新導彈。未來強手之間的海戰如同捉迷藏,及時發現目標並進行不間斷的追蹤定位和引導打擊,是克敵制勝的關鍵。目前美國稱霸世界,恰恰在於有全球精確定位系統和對任何一點的攻擊能力。“紅箭”級導彈艇要在今後發揮威力,僅靠自身雷達追蹤顯然已不夠,必須同衛星、無人機等監視裝備相結合。例如中國研製射程100多公里的新型攻艦導彈裝備該艇後,它只要在大陸海岸邊遊弋,衛星或偵察機發現臺灣港口出現目標後及時以資料鏈傳輸,然後就可發射導彈攻擊。
近些年來,臺灣軍方也看到導彈艇在臺灣海峽作戰的威力,也在發展“光華”級導彈艇,不過其它多數性能尚不及“紅箭”。今後台海若發生大戰,大陸和臺灣都可能出現小艇打大艦的比拼,介入的強敵又會著眼於大艦防小艇。中國周邊其他海域或發生衝突,也會有導彈艇亮相。從“紅箭”級導彈艇身上,也可看出中國海軍今後發展方向的一個略影。△
現有5艘。770 陽江號、771 順德號、772 南海號、773 番寓號,改進型774艇於2001年初露面,裝備了1門76毫米主炮。使用情況:1997年7月1日隨駐港部隊進駐香港昂船洲基地。
排水量:542噸
主尺度:長65.4米,寬8.4米,吃水2.4米
動力: 3台柴油機,15000馬力
航速: 33.6節
續航力:1800海裏/18節
編制: 47人
武器: 三聯裝YJ-1(C801)艦艦導彈2座,37毫米/63兩聯全自動艦炮一座,30毫米/65全自動艦炮2座。
雷達: 352E方結對海搜索/火控雷達,用於C801艦艦導彈。340火控雷達,用於37炮。88C光電火控系統,用於30毫米炮。
由廣東黃埔造船廠製造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