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楨:不知誰先點評<美軍華而不實的高科技兵器>,但由鄉民憤青噴子糞青的噴糞,也可反思出美/蘇在冷戰時如何富/窮兵黷武,美比蘇富且多未量產、故勝。中國不管因實力不如人或以美蘇為鑑,重視武器的創造性模仿和性價比效費比,反較可取!以上詳參【圖博館】:蘇俄建軍原則 《戰爭之道》蘇俄與中共《俄羅斯關於蘇聯劇變問題的各種觀點》中國山寨經濟 《模仿是為了創新》)
美軍華而不實的高科技兵器 DDG1000排第一?
回應
吃不到葡萄諷葡萄酸,一味貶低對手只能說自己虛弱。
你這2 B那裡看出是在貶低了?
華而不實還不是貶低別人,你語文課要回校補補
沒有貶低,這是事實,上面出現的武器沒一樣大量生產使用過
什麼叫華而不實 那都是技術儲備
他們的技術儲備對他們來說是儲備,對我們來說多少也能算一點儲備,我們再搞要節約不少成本,少走很多彎路。
不管美軍這些裝備是否具有強大戰力,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技術絕對一流,即便某些裝備由於某些原因下馬或者服役期間表現不足,至少他們做了嘗試,他們敢於嘗試,這些技術積累是不可估量的。
嘗試就是不斷的提供大量投入,百分之九十的投入全部打水漂,只有一部分可以出成果,對於我們這個世界排名中下的窮國何必這樣學美帝?人家嘗試過了我們再搞,節約大量的金錢,否則必定被軍備競賽拖死。
小編是一根筋,不定型不裝備就不意味著是垃圾,在這些下馬的裝備裡有許多設計理論和有益的嘗試,一旦有需要這些東西會馬上變成真正的戰鬥力。天朝下馬的東西也不少難道都是垃圾?現在的主力戰機殲10如果木有殲9的基礎,那還得多走一大節彎路(詳參【圖博館】:殲9之敗)。 很簡單,有些是過於複雜了,美軍裝備的傳統,不喜歡過於複雜華而不實、效費比不高的先進性。像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造價奇高,作戰效能比伯克高不了多少,肯定不會大量裝備,最多是做一個技術儲備。例如科曼奇,般直升機是超低空飛行,在這樣的情況下雷達本來就不容易發現的,搞隱身效果不明顯,另外,最大的雷達反射源旋翼又不好隱身。投入與效果不成正比,科曼奇就下馬了。但一些成果應用在了新一代隱身的黑鷹身上,就是突襲本拉登那次出現的黑鷹。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646_26704.html
盤點:美軍華而不實的高科技兵器2013-11-12環球網
美國海軍迄今為止最大的驅逐艦“朱姆沃爾特”號10月28日在緬因州下水。這艘外形科幻的海軍艦艇在一開始建造時就惹來紛紛爭議。有人說它將會是人類迄今為止打造的最強戰艦,會讓美軍如虎添翼;也有人說它只是華而不實的美軍“新玩具”,真打起仗來只能挨揍。盡管褒貶不一,但這艘萬噸級驅逐艦的悄然下水,還是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一家新聞網站報道,建造“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夢想始于20世紀90年代,被設想為1991年出臺的“21世紀驅逐艦”計劃的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防部宣布要建造32艘新級別驅逐艦,該計劃最初被命名為DD21,後改名為DD(X)。 但建造這些驅逐艦的成本越來越高,于是五角大樓縮減了計劃下水的新型驅逐艦的數量。2003年,五角大樓稱,它將購買16艘新型驅逐艦,後來又說是7艘。到2008年,變成了3艘。2009年,這一數量幾乎減少到了零,因為每艘驅逐艦的成本超過50億美元,違反了《納恩-麥柯迪修正案》。該修正案規定,單件裝備成本超出最初預算15%的防務項目必須擱置。當年,為了保證該計劃能夠繼續進行,國防部官員將首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成本降低到了33億美元,後續驅逐艦的成本降到大約25億美元。
《防務新聞》稱,工程師們並不確定“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能否經受住大浪的考驗。
“朱姆沃爾特”號驅逐艦體積龐大:長185米,飛行甲板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排水量14564噸。據美國《軍隊時報》報道,它比其他美國海軍現役驅逐艦長出約30米。盡管體積龐大,但隱蔽天線和一個令其比現役驅逐艦更不容易被雷達發現的斜角式結構,令“朱姆沃爾特”號成為隱身驅逐艦,並且火力兇猛。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報道,它的“先進艦炮係統”射程超過100公裏,是現役驅逐艦艦炮射程的3倍,而且極其精準。它的大規模供電能力預計可以支撐未來的激光武器。
但正如之前所指出的,空前規模的艦艇會有一個問題:工程師們說,一個擊中該艦尾部的大浪就可能導致沉船。這是因為這種驅逐艦採用的是一種新型的幹舷內傾的設計,這種設計雖然可以讓它們隱身移動,卻不太穩定,而傳統驅逐艦採用的是幹舷外飄的設計。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13-11/12/c_125686866.htm
俄媒批判DDG1000:昂貴玩具難對中國構成威脅2013-11-09新浪軍事
據俄羅斯《觀點報》11月5日報導,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巴斯鋼鐵造船廠建造的DDG1000型“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首艦近日在夜間悄然下水,沒有舉行隆重的儀式。此舉既是為了掩人耳目,防範他國間諜衛星和偵察機的刺探,又是為了節約資金。這種戰艦的優點和劣勢非常明顯,雖然性能優越,卻在實際上逐漸成為一種昂貴而稀少的玩具,很難對海軍實力僅次於美國的俄羅斯和中國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以現代視角來看,DDG1000極不尋常,特別強調隱身性能。當然,所有現代化戰艦在設計建造時都被賦予減少有效散射面積,提高雷達隱身性能的要求,並不是什麼秘密。實際上,早在蘇聯研製“基羅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時就曾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隱身要求。美軍新型導彈驅逐艦長183米,排水量14500噸,採用斧削式平滑艦島結構,配備各種新型無線電電子設備,外形上酷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裝甲戰列艦或裝甲巡洋艦。與其說它是驅逐艦,不如說是巡洋艦更為貼切,它比大批量裝備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大得多。
DDG1000在尺寸上接近於巡洋艦,在造價上則更接近於航母。自研發以來,該艦結構不斷簡化,排水量不斷減少,戰術技術性能逐步壓縮,戰鬥力持續縮水,但是造價卻持續上漲,量產數量大幅減少。美軍最初計畫量產32艘,後來縮減到8艘、11艘、7艘,最後減少到2艘,經過多方遊說後才勉強增加一艘,最終確定為3艘。在成本方面,僅專案研發費用就耗費了大約100億美元,加上試驗設計、建造和測試費用,不算全生命週期使用費在內,每艘戰艦的造價約合70億美元,而用這些錢完全可以建造1艘核動力航母或2艘核潛艇。
美軍DDG1000採用Mk.57新型通用垂直發射裝置,每個分段件由4個發射單元組成,總共20個分段件和80個發射單元,遠遠低於原計劃的117-128個發射單元。但是發射裝置在配置方面採用原創技術方案,不再部署在艦島前後兩個地方,而是平均分佈在全艦周圍,從而提高了發射井和導彈的生存能力。該艦主要使用各型海基“戰斧”式常規裝藥巡航導彈,用於對地面目標實施打擊,也能使用ASROC-VLS反潛導彈。在防空反導武器方面的配置稍微複雜一些,計畫使用SM-2MR、SM-6執行戰區反導和區域防空任務,使用SM-3攔截導彈實施反導防禦,為此配備兩部較為強悍的雷達系統,主要是AN/SPY-3 型和AN/SPY-4型高空和近太空目標探測雷達。在反艦導彈方面,主要使用“魚叉”家族各型亞音速反艦導彈。在艦炮方面,主要使用155毫米AGS艦炮。
俄羅斯海軍擁有多種現代化水面戰艦,配備各型可與美軍產品相提並論的防空、反艦、反潛導彈。俄軍正在設計新型導彈驅逐艦,雖然暫時尚未開始建造,許多細節鮮為人知,但是有消息稱,首艦可能會在2015年前後開建,其排水量約為1.2-1.4萬噸,與美軍“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大體相當,比俄海軍現役1164型導彈巡洋艦稍大一些,將來很有可能仍被視為巡洋艦。
中國同樣也在多快好省地建造各型現代化戰艦,儘管艦艇研製能力通常與建造實力大體相當,中國卻沒有大肆宣揚,比如在051C、052B和其他一系列驅逐艦方面。中國最新型導彈驅逐艦052D非常可能也是這種情況。據悉,中國目前正在建造4艘052D型驅逐艦,另外8艘同型戰艦正在排隊等待建造。這是一種相當大型的戰艦,排水量約8000噸,配備兩套通用垂直發射裝置,64個發射單元,可以發射各型反艦和防空導彈。在防空武器方面,主要是“紅旗-9”的海軍版“海紅旗-9A”,總共48枚,由中國根據自身要求在俄羅斯S-300MPU-1防空導彈基礎上進行適應性改裝、精加工後研製而成。在反艦導彈方面,主要是中國在借鑒俄羅斯KH-55巡航導彈和美國“戰斧”導彈各種戰術型號技術特點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鷹擊-62”亞音速導彈。中國“海紅旗-9A”防空導彈採用俄式轉盤發射裝置,中國此前型號的052C型驅逐艦也使用這種導彈發射裝置,目前該型驅逐艦已經建造了6艘。外國專家認為,中國上述所有戰艦估計都不是美軍的DDG1000直接競爭對手,但是它們能夠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一較高低。總之,中國海軍在戰艦研製建造方面相當務實,不像美軍那樣投入巨額資金建造不太實用的大型戰艦,勞而無功。
http://www.junhun.net.cn/bencandy.php?fid=4&id=748
中國專家看DDG1000:美軍科幻戰艦好看不中用
前不久,外形頗為科幻的美國“朱姆沃爾特”號DDG-1000驅逐艦正式下水。這種新型水面戰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美軍官員聲稱,它“超強的隱身能力,強大的聲吶系統,猛烈的打擊能力,較低的人員配備和其他先進性能是未來戰艦的新标準、新標桿和發展方向”。
美軍在海灣戰爭后根據未來海上戰爭的需要制定了“21世紀驅逐艦”計劃,決定建造32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但這種新型戰艦也有不少軟肋,比如造價昂貴——預算成本高達50億美元,抗風浪能力差,美軍最終被迫將建造數量縮減為3艘。
對於DDG-1000,美軍寄予厚望。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上將就公開表示,“朱姆沃爾特”號符合美國的戰略新重點,能夠強化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實力,應對亞洲不斷增強的經濟影響力和中國的崛起。
DDG-1000的五大強項光彩照人
DDG-1000是一艘集復古、科幻於一體的多功能戰艦,被稱為“科幻戰艦”。其空前先進的技術使該艦具有以下突出優點:
一是全艦隱身能力強。現役的戰艦多采用局部隱身技術,DDG-1000卻採用了全隱身技術。其外觀設計、涂層材料、武器設備、電磁設備,甚至是動力系統都與隱身掛上了鈎。
與此同時,它還採用了多項聲隱身技術,是目前全世界最安靜的驅逐艦,號稱“看不見的戰艦”。艦體採用新型干舷內傾的斜角式結構,其側壁向內傾斜,尤其是艦艏,就像100年前的裝甲戰列艦或裝甲巡洋艦一樣向內傾斜,可將雷達波集中反射到一個無關緊要的方向。
同時,艦殻自吃水面以上越來越窄,形成稜角分明的低矮外形,光滑而扁平,並涂有雷達波吸收材料,能有效降低雷達反射截面。全復合碳纖維材料上層建築也向內傾斜相同的角度,斧削式平滑艦島外形看起來雖然簡單,卻很“酷”,宛如游弋於太空中的未來宇宙戰艦,避免了向下反射的雜波。
全艦電子設備大都採用平板天線,貼合在上層建築的側面,相當於把天線隱蔽起來。艦上火炮炮塔也進行了隱身設計,連炮管都可以收起。整艦雷達截面積僅有一艘數百噸漁船大小,是現役驅逐艦的1/50。
DDG-1000還採用了“穿浪式”船體結構,當波浪划過船側時,會帶動橡皮製的被動式空氣冷卻器來減低全艦熱量,使軍艦更難被紅外線偵測到。軍艦的燃氣輪機、電動機等噪聲大的設備安裝在橡膠減振筏上,以降低機械噪聲。據稱,DDG-1000的噪音水平與洛杉磯核潛艇后期型相當,約110分貝,顛覆了過去水面艦艇總是比潛艇嘈雜、潛艇總是能在遠距離先聽到水面戰艦的觀念。
二是火力打擊能力強。DDG-1000具有強大的對岸、對艦攻擊和防空、反導能力。艦艏的兩門AGS “先進艦炮系統”採用155毫米火炮,具有射程遠、精度高、火力猛的突出特點。發射對陸攻擊的GPS制導增程彈藥,射程可達160公里,而普通艦炮的射程只有40公里。AGS持續射速為12發/分鐘,半小時即能發射600發炮彈。在下水前的多次試驗中,該艦炮的射擊精度都達到米級,比要求的20~30米精度更理想 。
位於兩舷側裏的20座四聯裝全新MK-57垂直發射系統共80個發射單元,可發射對岸攻擊導彈及海“麻雀”等多種防空反導導彈。DDG-1000可以部署更大直徑的海基防空反導攔截彈,容納更多的導彈,其防空反導能力無疑比“宙斯盾”上的現有标準導彈更強。
三是對空探測能力強。DDG-1000採用SPY-3有源相控陣雷達,設有3個固定陣面,可進行360度探測,單個陣面尺寸達到2.7米×2.3米,共裝有3000多個收發單元。與目前最先進的艦載“阿帕”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SPY-3收發單元數是后者的3倍,單個單元功率更高,多目標能力更強。人們估計其最大探測距離在300公里左右,這一距離是“阿帕”的兩倍。
這樣,“朱姆沃爾特”號發現敵機的距離,可能比敵機雷達發現它的距離更遠,能夠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這恰恰是現有“宙斯盾”戰艦辦不到的。而且,一座SPY-3雷達就可完成探測、跟蹤、照射的全部任務,能引導艦上的各型防空反導導彈實施作戰。
四是水下作戰能力強。DDG-1000的水下探測系統包括裝在球艏裏的SQS-60中頻和SQS-61高頻主/被動聲吶,1部寬頻主被動變頻聲吶LBVDS和1部SQR-20低頻被動拖曳陣列聲吶。這是全球首款可以兼顧深、淺水反潛探測、掃雷探測的聲吶系統。有人估計其掃雷能力比現有驅逐艦提高了10倍。
五是供電能力強。DDG-1000的動力系統採用了全電設計、大規模供電方式。艦上共有兩台最大功率36兆瓦的燃氣輪機和兩台功率4.5兆瓦的輔助燃氣輪機,有着比現役驅逐艦大數倍的供電容量。這種全電動力能夠滿足艦艇最大功率的需要,將驅逐艦推動至30節的最大航速,並能夠為未來安裝電磁炮、激光等定向能武器提供足夠的電力保證。
此外,該艦還有自動化程度高、安全性好的突出特點。由於大量運用先進的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系統,其船員數量僅140人,約為現役驅逐艦船員數量的一半。
DDG-1000三大缺陷不容忽視
DDG-1000驅逐艦籠罩着“革命性”、“劃時代”的光環,被稱為是一款像“隱形的銀色子彈”的 “完美裝備”,但它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以至於沒少“挨噴”。批評者認為該艦的缺點十分突出:
首先是價格昂貴。由於整合了太多先進技術,該艦造價飆升,足以“秒殺”其他所有美國海軍驅逐艦。
數據顯示,這種驅逐艦單價約為38億美元,如果加上研發費用,3艘艦將一共砸進去200億美元。不算全生命周期使用費在內,每艘戰艦的造價約合70億美元!美軍現有同類軍艦的造價約為12億~18億美元,用這些錢完全可以建造一艘核動力航母或兩艘核潛艇。
因此,該艦是迄今為止美國海軍建造的最昂貴的驅逐艦。盡管隨着生産規模的擴大,成本會有所下降,但也不會下降太多。正因如此,該艦在研製過程中險些被國會“砍掉”。后來,在多方博弈和妥協下,最后才保留了3艘。
其次是抗風浪能力差。與傳統驅逐艦干舷外飄設計方式相比,該艦干舷內傾設計方式的最大缺點是犧牲了部分穩定性以換取隱身性能,所以,航行時容易造成艦體的不穩定。一些工程師認為,“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很可能難以經受住大浪的考驗。
最后是體積龐大。DDG-1000驅逐艦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驅逐艦,艦長約183米、寬24.6米,吃水8.4米,排水量14560噸,飛行甲板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由於體積過於龐大,造船廠不得不耗資4000萬美元建造了一座高32米的建築,以便將各個部分組裝到龐大的船體上。
登上DDG-1000,最顯眼的就是兩座AGS先進艦炮,他們佔據了整個艦體的前部。由於過度追求隱身性,它犧牲了艦體內的空間,這不僅壓縮了人員居住空間,還縮小了佈置武器的甲板面積,其垂直發射系統僅有80個單元,比“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96個單元少很多,更少於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128個單元。為了配備更多的導彈,不得不把導彈放在艦舷邊,這很容易被反艦導彈擊中,導致毀滅性的殉爆。
此外,體積空前巨大的戰艦,未來防海水腐蝕問題也將越來越突出。
DDG-1000不是美國未來水面戰艦的核心艦種
當前,世界各地熱點頻繁出現,美國航母戰鬥群一再削減,很可能忙不過來,這就為DDG-1000提供了用武之地。
“朱姆沃爾特”號不僅能夠滿足“先生存,再打擊”的戰略意圖,而且可以在離海岸不到100海里處,用艦炮進行密集打擊,這比航母上的艦載機轟炸省錢多了,而且不必擔心飛行員被俘。
所以,美軍認為該艦能夠全天候對岸上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和全方位開火,是令敵人生畏的戰爭機器。不僅能提供獨立的前沿存在和威懾,還將成為海上、岸上聯合以及聯盟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美國震懾亞太的“撒手鐧”,還能破解中國的“反介入”戰略,鞏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主導地位。
目前,“朱姆沃爾特”號的部署範圍還沒有準確消息,但人們普遍認為,“朱姆沃爾特”號以及另外兩艘姊妹艦很可能都會部署在美國西海岸的聖迭戈基地,負責維護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尤其是監視中國海軍力量的活動情況。
不可否認, DDG-1000驅逐艦可以威脅中國沿海主要城市,也可以控制中國的必經水道,還可以出其不意抵近中國近海對中國的沿海重要目標,包括機場、軍港、導彈基地等採取閃電般攻擊,這將對中國構成嚴重威脅。
然而,從DDG-1000的性能特點看,我們認為它很難找到十分合適的作戰區域。如果脫離了航母的掩護,DDG-1000難以在高威脅海域裏有所作為。如果將這樣一艘昂貴且複雜的戰艦放到低威脅海域做一點輔助性的任務,又顯得大材小用,因為瀕海戰鬥艦就足以勝任那樣的任務。
所以,DDG-1000比較適合在中等威脅海域執行多種通用任務,而這種任務對現在的美國海軍來说並不是特別有用。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驅逐艦實際上是航母編隊的一部分,那麼,DDG-1000搭載的對岸火力顯然多余,其防空反導能力與“宙斯盾”戰艦相比也沒有重大的突破性優勢。
此外,僅僅3艘的建造計劃表明DDG-1000不可能成為美國未來水面戰艦的核心艦種,DDG-1000隻能是一種試驗艦。區區3艘試驗艦不可能對中國海軍構成太大的威脅。(國防大學 梁波 李偉)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military/sinacn/20131114/17205170024.html
170驅逐艦
052C型導彈驅逐艦170/171號于2003年中旬下水,爲中國海軍新一代防空型導彈驅逐艦,目前共建2艘,分別是170號和171號,主要作戰使命是負責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作戰以及配合其它艦艇進行反艦攻擊,總設計師爲潘鏡芙。
概述
052C型鳥瞰圖在外形上,艦體很明顯是由先前的167號驅逐艦發展而來,只不過設計的更加緊湊、平面化罷了。和中國以往的艦艇設計總喜歡參照蘇俄的相比,052C型驅逐艦在設計上可謂是獨具一格,帶有十分濃厚的德國MEKO風味;艦體修長而豐滿,首部爲大角度飛剪艦首,不帶任何外飄,水線以上無折角線,上層建築物采用了一體化的設計,尾部設有小契形尾;和80年代設計的艦艇相比,052C型驅逐艦雖然在試航性和穩定性上有所欠缺,但這種新穎的設計方式可以大大提高052C型驅逐艦的快速性、抗浪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艦艇在高速航行時的産生的興波阻力;其機動靈活,快速性好,可以說還是適應未來作戰需求的。
動力系統
052C型驅逐艦的煙囪周圍可見燃氣輪機軍艦特有的大型空氣過濾窗口,主機是1995年開始在烏克蘭生産的DA/DN80,這是除美國WR-21外目前世界最先進的同類主機,但壽命和維修時間有待觀察。DA/DN80主機全長4.6米,重16噸,轉速3000-3600轉/分,最大功率可達26680.5千瓦,熱效率36.5%,性能相當先進。但輔機仍以中國MTU20V956TB90爲主。
隱身性
052C型驅逐艦安裝的100毫米隱身艦炮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海軍在艦艇設計方面都開始追求隱身方面的要求。由于有了先前167號的設計經驗,故在170號上,中國海軍采取的是進一步加以完善的方法,外形上一改167號半封閉的設計方式,首次采取了全封閉式的外形設計,用曲面板代替平面板,側壁的傾斜角度更大,折角處都采用了圓弧形表面和棱,以避免鏡面強反射。而各種暴露在外的武器設備也都力所能及的實行了隱身化的改裝;比如主炮采用了隱身化設計,反艦導彈附加了雙面擋板,防空導彈使用了垂直發射裝置,將整個機構都深埋于艦體內部等。對于水面艦艇來說,紅外輻射具有明顯的可探測特征。其紅外輻射源主要是煙囪、主機艙及其排出的廢氣和熱水、燈光、艦體表面的熱輻射等。在170上,針對紅外特征較強的煙囪,分別采取了冷水降溫,隔熱擋板、塗絕熱層、防熱墊以及把柴油機工作時産生的廢氣通過內部管道排放至水裏的多種方法來抑制紅外輻射;在聲隱身上,052C型的艦體表面采用了消聲瓦、消音塗層以及高效率的5葉大槳來防止來自水下的聲納探測。以上種種防護措施的結合,使得052C型的隱身能力十分突出,據稱滿載排水量7000多噸的052C型在雷達顯示屏上的信號僅相當于幾百噸艦艇的大小。
艦炮
052C型驅逐艦在12管反魚雷深彈發射器後部,安裝有一門法國克勒索.盧瓦爾公司研制的單管100毫米緊湊型艦炮,主要用于攻擊海上目標以及防空,也可反導彈和執行對岸轟擊任務。炮殼采用了隱身設計,初速870米/秒,身管長5500毫米,射速10~90發/分,對海上目標,最大射程17500米,有效射程12000米;對空目標的最大射程爲8000米,有效射程6000米;炮重17000千克,具有結構緊湊、重量輕、射速高、反應時間短等優點。在20000米距離上對目標的單發命中概率可達0.7~0.8。該炮很可能是中國引進法國專利後的國産化産品,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就向法國購買了2套該裝置,其中的1套便裝在了反潛加強型的“江湖”級護衛艦544號上使用。而根據使用的效果看,中國海軍對該炮的性能還是十分滿意的,隨後便同法國簽定了引進生産線的合同,並由法國方面提供技術支持繼續對該炮作進一步的改進,以裝備新設計的大型水面艦艇上。由于052C型未來將主要用于中國南海巡邏,面對實力弱小的東南亞各國海軍,以該炮在射擊、反映速度快、命中精確度高、威力大的優勢還是能很好的完成其作戰使命的,畢竟某些時候炮彈的作用還是要大于導彈。
防空導彈
導彈發射筒作爲一級以防空爲主的驅逐艦,052C型上裝備了中國第一種艦載遠程防空導彈,型號爲“HHQ-9”,由陸基HQ-9A發展而來。導彈爲無翼式,最小作戰高度0.5公裏,最大作戰高度30公裏,最小作戰距離6公裏,最大作戰距離120公裏,最大飛行速度大于4.2馬赫。導彈全長6.8米,彈徑0.47米,彈重1300公斤,彈頭重量超過180公斤。導彈的發射方式爲垂直冷發射,6聯裝,共有48枚HHQ-9A導彈。發射筒類似于俄羅斯海軍使用的左輪式,但SA-N-6的發射系統8枚導彈共用一個發射口,而中國的海紅-9則是每個導彈單獨使用一個發射口。相比較,海紅-9的發射方式更爲可靠,且發射速度更快,安全率也高。但由于該導彈的最低射高只有500米,顯然無法滿足艦隊防空的要求,故在執行編隊防空時還需要其它艦艇的密切配合才行。
反艦導彈
由于052C型的設計思想是以防空爲主,反潛爲輔,故該艦的反艦作戰能力不如近年來中國海軍新服役、改進的驅逐艦(通常搭配16枚反艦導彈),但也安裝有8枚C-803/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導彈發射筒也革命化的設計成了圓筒式的,這樣更有利于發射時的穩定、精度和保障問題。C-803導彈延續了C-802的彈體氣動布局,長度似乎較C-802的6.4米更甚,最大射程爲250公裏左右,其上保留了C-802的小型渦噴發動機結構,彈頭整流罩較前者略爲尖細,采用新型固體火箭發動機,末端速度達到了2.3馬赫,並可做高難度的蛇行窺弊機動;此外,折疊式彈翼的前面還有一接收資料鏈的天線,可接受艦艇、直升機、甚至衛星的導引,以此進行超視距攻擊。C-803可以說是現代反艦導彈的代表之作,其突出的性能必將在未來的海事戰爭/沖突中發揮出令人生畏的作用。
近程防禦系統
海軍052C級艦海紅旗9遠程艦載防空武器垂直發射系統052C型上的近程防禦系統爲中國最新研制的7管30毫米“火神”速射炮,在艦橋下方以及機庫偏右上各設一座。從外形上來看,該炮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荷蘭的“守門員”防禦系統。該系統于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制,爲降低成本、簡化後勤,和雙37系統一樣,采用了俄羅斯AK-630上的現成炮管,但數量有所增加,爲7管,速度達到了5800發/分,其反應速度快、可靠性好、命中精度高、威力大,整體性能超過了目前各國海軍普遍使用的“密集陣”、“守門員”等近程防禦系統,具有很強的反導能力。伺服系統采用運算發達器,功率放大采用數字脈寬調制系統,並首次應用閉回電路的射控技術,可休整彈著偏差,推動系統爲交流電式。與“守門員”不同的是,該炮沒有搜索雷達,缺乏跟蹤掃描多目標追蹤能力,其1/K波段多普勒追蹤雷達可以自動切換來消除鏡象反應,而ODF-730光點追蹤儀反時間應低于3秒,測量精度0.3米位。而采用一前一後布置的方式也使得兩炮能在危急時刻進行協同作戰,以提高毀傷概率。
反潛系統
052C型的反潛能力十分齊全,主要裝備有1座3聯裝改進型“白頭”型反潛魚雷系統以及1架卡-28反潛直升機。“白頭”魚雷是中國于上世紀80年代仿意大利A-244S白?魚雷設計的一種輕型反潛魚雷。該雷長2.75米,口徑324毫米,射程15公裏,航速35節、最大下潛深度500米,采用鉛酸電池做動力。該魚雷即可由水面艦艇攜帶,也可以由反潛直升機挂載。在反潛聲納方面,設有球鼻首聲納以及拖曳聲納。聲納的布置方式較爲特別,一改以往正尾拖放的方式,轉而采用側尾布置。聲納工作時絞車從左/右側尾升出,缺點是聲納布置/回收困難,精度較差,且工作時受海況影響較大。170號采取此種聲納的布放方式似乎有點耐人乏味。
自動化指揮系統
艦載C3I系統網絡包括艦船上指揮中心內部的局域網和指揮中心之間的互連網,普遍使用共享介質、總線形式的網絡拓撲結構,總線使用的速率也從低速的1Mbps到中低速的標准10Mbps帶寬發展。中國海軍新型大中型水面艦艇普遍采用的是仿意式IPN-10的作戰系統。該系統用MHIDAS多路高級綜合分布結構系統。該總線系統采用模塊化結構,分爲主線和支線,主線可達50米,兩個終端設備之間最遠可達400米。總線數據傳輸率可達10Mbps/秒,用戶數量最多可達256個,可滿足中大型艦艇對于傳輸距離,傳輸速率和終端數目的要求。
配置了一套517型“八木天線陣”對空/對海遠程預警雷達052C還配屬了新一代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七院第七0九所研制的ZKJ-5作戰情報指揮系統,爲中國第三代作戰情報系統,和第二代相比,整體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該系統提速到100M快速以太網(交換式),在實時性能、網絡容量、網絡分析建模、可靠性等方面又有了相當的提高。152C據信將采用中國海軍首型海上編隊戰役、戰術型自動化指揮系統(H/ZBJ-1)。該新型指揮系統采用功能更強、速度更快的數據總線,更先進的旗艦數據顯示中樞,采用以光纖數據總線爲基礎的以太網局部網絡和開放系統互連結構。該系統結合支持戰鬥群各分隊之間的綜合通訊、導航和敵我識別,用于交換聯合戰術數據鏈,對艦隊直轄艦和岸基、空基偵測平臺進行有效的指揮管理和協調。目前704所還在設計研究航母艦隊指揮系統和南京軍區對臺軍事鬥爭的某型戰區封鎖系統。
電子設備
052C型上的電子設備主要是一套中國自行研制的“板磚”相控陣雷達系統,布置方式類似于美日的阿利.伯克級和金剛級驅逐艦,是繼美、俄、荷、日之後第四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該系統由4面雷達發射面成四邊形安裝在艦橋的四個方向上,雷達搜索距離在450-500公裏之內,工作模式爲有源式,外形爲箱體,通過前後左右四個面固定安裝起來,以格柵固定。波段爲主動的s波段,陣面于艦體側切平面結合成的角度爲80度左右,總重在1.25~1.3噸左右。
存在問題
主炮口徑偏小
發射反艦導彈中國的早期主力驅逐艦,都裝備了改良自前蘇聯的雙130毫米主炮,雖說這型艦炮是人工操控射擊,但是存在火力猛烈,近距對海對陸攻擊威力大等優點。但是,052C型驅逐艦卻裝備了單管100毫米全自動高平兩用火炮,雖說這款改良自法國同型的火炮自動化能力強,有專用火控雷達指揮射擊,火炮射速和反應能力大大加強。但是,作爲主力艦艇特別是未來中國航空母艦的護航艦艇,該型火炮的口徑和火力卻有些偏小。我們也可以看一下世界先進主力艦艇的主炮,美國的阿裏.伯克級“宙斯頓”驅逐艦的主炮是Mk45Mod4型127毫米火炮(日本、中國臺灣的新型驅逐艦也用美國的同型艦炮),俄羅斯的“現代”級的主炮是AK-130型130毫米火炮,英國的驅逐艦裝備的是維克斯114毫米主炮,這些主炮的威力和口徑都比我們的052C型驅逐艦的主炮要大。從作戰和防衛的角度來看,我們都要換裝新型大口徑火炮,換裝的新型艦炮應該是我國新的全自動雙130毫米隱形艦炮。這樣,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艦載主炮的火力,還可進一步提高主炮的打擊密度。
防空導彈偏少
該型艦作爲一款以防空爲主的主力艦艇,主要作用是爲整個航母編隊提供遠程防空能力。考慮到美國的航母艦載機一般都是80架左右,再加上美國航母編隊護航艦艇和艦載機所攜帶的大量反艦導彈,我們的防空型驅逐艦每艘至少也應該攜帶70-90枚防空導彈。但是,052C型驅逐艦上只是攜帶了48枚防空導彈,相對于它應該執行的任務來說,數量是缺口很大。即使是2艘配置在護航艦隊中,也僅相當于美軍一艘的功能,如果配備4艘,則費效比就大大不劃算了。改進的重點應該放在艦體的中後部,即將煙囪後部加高,以直升機庫高度延伸至煙囪,形成艦後部直通型平甲板,並與煙囪和後桅杆融合在一起。這樣,雖說艦體有所增高,但也進一步加大了可利用面積。比如可以將四組幹擾火箭發射器前移至相控陣雷達之下,空出來的位置就可以方便的布置較多數量的垂直發射裝置,根據這部分的面積來看,至少可以橫向布置6-10組發射裝置,將會大大提高防空導彈的單艦攜載量。從世界艦載防空導彈發展的前景來看,中國和俄羅斯的這種圓筒型發射裝置(冷發射型,這從該發射裝置略微偏向舷外的角度就可以看出來,可以防止導彈在空中點火意外後掉落在甲板上引發連鎖反應)顯然不如美國的MK-41方井型發射裝置(熱發射型,美國的阿裏.伯克級可載導彈96枚、韓國的新型KDX-3“世宗大王”宙斯頓驅逐艦可載128枚導彈)載彈量多,結構緊湊。因此,建議中國今後的艦載防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在技術成熟後,也研制裝備類似MK-41方井型的發射裝置。
雷達位置偏低
052C型防空導彈驅逐艦作爲一款以防空爲主的導彈驅逐艦,相控陣雷達無疑是全艦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核心。而相控陣雷達的位置高低,也決定了它的探測作用距離遠近。從畫面中我國驅逐艦相控陣雷達的高度與美、日兩國相比,明顯存在我國的相控陣位置偏低的問題。且不說雷達性能上的差距,單純雷達位置來看,就不可能比美、日相控陣探測距離遠。當然,中國的這型驅逐艦以隱身性能突出而著名,但是強調隱身也不能忽略自身的主要作戰性能,就像美國即將退役的F-117隱型飛機一樣,單純強調隱身能力而忽略了自身的機動性,那是很危險的。因此,052C型驅逐艦的首樓還要再加大高度,以提升相控陣雷達的位置。
近防炮太靠前
我們知道730炮的主要作用是近距防空反導,前後各一布局的好處是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有2門炮集火攻擊來襲的導彈或飛機,增加攻擊成功的概率。但是前730炮因爲太注重向側後方的攻擊角度,而人爲地向前突出布置,這樣無形中加大了該平臺的延伸距離(從後部直升機庫頂上的730炮所占用的面積來看,根本用不著這麽大的平臺),看起來有些不倫不類。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在提高相控陣雷達的高度後,加大相控陣雷達的內傾角度,減小首樓前平面的橫向寬度。這樣一來,即提高了相控陣雷達的有效探測距離,,收縮了730炮平臺的突出距離,也進一步加大了前甲板防空導彈的靈活布設能力。
救生筏不合適
在收縮了730平臺後,這兩個小平臺顯然進一步加大了,相控陣雷達的位置也提高了,這裏應該放置上面提到前移的四組幹擾火箭發射裝置。我們知道軍艦上的幹擾火箭可以發射箔條幹擾金屬絲彈(幹擾敵方的探測雷達)、煙幕彈(幹擾敵方的激光探測制導裝置)、紅外幹擾彈(幹擾敵方的紅外探測制導裝置)等,火箭彈可以發射到軍艦的側前方,才能起到幹擾敵人掩護自身的作用。因爲在現代海戰中,艦艇在作戰時要保持一定的高航速和機動能力,如果幹擾火箭發射的幹擾彈位置偏後(火箭發射裝置不宜位置偏後),高速機動中的軍艦很可能很快就沖出幹擾彈的有效作用範圍。而部署在軍艦的中前方,幹擾火箭發射向軍艦的側前方,高速機動中的軍艦立刻就會沖進幹擾彈所形成的幹擾雲霧中,且能持續相對較長的時間,有利于軍艦自身的防衛保護作用。而且,位置升高後的相控陣雷達,也不易受到火箭發射時産生的煙霧的影響。
由于第二項中提到的軍艦煙囪後是一大型平臺,對于軍艦後部的電子設備和武器裝置的布設産生了極爲有利的影響,而且也很有利于艦挺自身的隱形設計。這樣寬大的大型平臺,不但可以對防空導彈的部署數量産生極大影響,還可以進一步加大艦載反艦反潛導彈部署數量。雖說052C型驅逐艦是一款以防空爲主的艦艇,但由于現代艦艇都強調綜合作戰能力,因此其反艦反潛能力也不能忽視,區區8枚YJ-12甲型超音速反艦導彈似乎說不過去。在改進型的後部大型甲板上,就可以再加裝2套發射裝置,其中可以加入4枚反潛式導彈,和反艦式導彈混裝,這樣就使得該艦的綜合作戰能力獲得大幅提升。另外,從前部撤出來的氣漲式救生筏,也可以設計放置在直通大型甲板的外側,分開布置,防止被擊中後出現被動局面。
054A型護衛艦的下水,關于該艦武器裝備的配置迅速成爲廣大軍事愛好者的熱門話題。其中,054A爲何棄用100毫米單管艦炮而使用76毫米單管艦炮的原因一直衆說紛紜。在此,筆者就兩種口徑艦炮的優劣作一個簡單介紹,並試著從中找出054A型護衛艦棄用100毫米艦炮而選擇76毫米艦炮的原因。
背景淵源
上世紀60年代後,隨著科技的發展,反艦導彈成爲軍艦的頭號殺手,世界中小口徑艦炮發展的重點漸漸轉向加強防空反導能力。在大力發展小口徑高射速近防武器的同時,中口徑艦炮向著高射速、多用途、適裝性好的方向發展。環顧上世紀60-7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有:意大利OTO 76毫米艦炮、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俄羅斯AK176型76毫米艦炮等3型艦炮。
……………
我國新型中口徑艦炮研制步入快車道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後,經過幾年的技術摸索基本搞清楚了兩型火炮的技術特性,研制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新100毫米艦炮和新76毫米艦炮。新100毫米艦炮和新76毫米艦炮都采用了目前國際流行的低可探測炮塔,總體來說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然而,隨著我國海軍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不得不考慮合理分配資源,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更加需要的裝備上。基于這個考慮,我國必須對于在功能上有很多重疊的100毫米艦炮和76毫米艦炮做出選擇,將其作爲未來海軍中小型軍艦的主力艦炮。
三者比較
如果要說清楚到底應選擇哪一種口徑的艦炮,就必須從頭說起,搞清楚這幾型艦炮的研制背景和技術特點。
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發展100毫米口徑作爲主力中口徑艦炮的國家並不多,法國人這樣做的原因之一就是其100毫米艦炮具有悠久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爲了避免重新選擇口徑造成浪費,精明的法國人將其延續了下來,從53型到64型、再到68型,其在射速、可靠性、全自動等方面上均有顯著提高。100毫米艦炮因此成爲法國海軍大中型艦艇不可缺少的武器裝備,可以完成對艦作戰、對空防禦和對岸火力支援等多種使命。
就在68型100毫米艦炮大量裝備的同時,爲了適應中口徑艦炮輕型化發展的需要,法國開始研制更輕的100毫米艦炮。在與意大利OTO76毫米艦炮對比後法國人發現68型艦炮存在諸多的問題,如重量和體積偏大、適裝性差、發射率低、供彈系統落後,如果要更換彈種必須將供彈線路上全部28發彈藥全部推出才可以進行,大大影響了火炮的火力靈活性。針對這些缺點,克勒索-洛瓦爾公司在1978年推出了緊湊型100毫米炮。新的火炮在保證主要性能不變的前提下減輕重量,提高發射率、可靠性和精度。重新設計了火炮自動機循環過程,縮短火炮發射循環時間,將發射率從原來的60發/分提高到90發/分。在火炮各個部分大量采用輕質材料,使其系統重量由原來的24噸降到20噸,在不增大伺服系統功率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瞄准速度。采用了設計新穎的供彈及彈藥管理系統,使其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
……………
總體來說,法國100毫米緊湊炮算得上世界先進的艦炮。從口徑上來說,100毫米介于76毫米和127/130毫米之間,法國人的初衷就是希望100毫米可以兼顧76毫米的防空能力和127毫米的對海對地打擊能力。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面面兼顧有的時候反而面面都不精,與76毫米炮相比,如果達到相同的高射速,100毫米艦炮的重量要數倍于76毫米炮;和127毫米炮相比,其射程和威力相差很多。
意大利OTO76毫米艦炮意大利和大多數歐洲國家一樣同時裝備76毫米和127毫米兩種口徑艦炮,76毫米艦炮側重于防空兼顧對海性能。上世紀70年代初,奧托-梅萊達公司在奧托MMI76毫米艦炮的基礎上,推出了緊湊型76毫米艦炮,全重7.5噸,射速85發/分。該炮一經推出就倍受西方國家海軍的青睞,它適于裝備護衛艦等中小艦艇,具有很好的防空能力。在當時的軍火貿易出口市場上,76毫米緊湊炮贏得了很多用戶,甚至世界海軍第一強國美國也于1975年引進了76毫米緊湊炮並作爲“佩裏”級護衛艦的主炮。雖然緊湊型76毫米炮的射速已經達到了85發/分,但是意大利人並不滿足。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意大利著手研制射速更快的艦炮系統,1985年首次展出射速爲100~120發/分的快速型76毫米艦炮系統,並于1988年4月開始在“勇敢”號驅逐艦上進行海上實驗。之後,又繼續改進出射速120發/分、精度更好的超速型76毫米艦炮。
……………
在上世紀80年代西方軍火市場上,奧托76毫米緊湊型及快速型艦炮和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在中口徑艦炮裏很有代表性,一樣代表了世界中口徑艦炮的發展方向。說到這裏,我國在80年代引進法國100毫米炮而不是76毫米炮的原因已經很清楚了。首先,在我國赴歐洲開展技術交流的時候,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已經比較成熟,而意大利的快速型艦炮還停留于方案中。奧托76毫米緊湊型艦炮在射速上略低于法國緊湊型100毫米炮,而後者的威力要更大。其次,當時我國軍艦對于主炮重量的要求並不是很嚴,雙管100毫米艦炮的重量是緊湊型100毫米炮的三倍,所以其適裝性已經足夠。第三,當時我國第二代艦載中口徑炮裝備的是76式雙管100毫米炮,以緊湊型100毫米炮爲藍本研制我國第三代艦載中口徑火炮,至少在口徑上擁有繼承性。
……………
口徑選擇
我國未來的中口徑艦炮必然是在以100毫米緊湊艦炮爲藍本的新型單管100毫米艦炮和以AK176M76毫米艦炮爲藍本的新型單管76毫米艦炮這兩者之中作爲選擇,所以這裏主要對比AK176M和100毫米緊湊艦炮。
100毫米和76毫米口徑之爭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是否要兼顧對海對陸性能。100毫米炮彈的彈丸重13.5公斤,幾乎可以達到76毫米彈丸的兩倍,在威力上有不小的優勢。然而,真正能給100毫米炮彈發揮優勢的機會並不多。
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渡海作戰中,裝備76毫米艦炮或100毫米艦炮的海軍主戰艦艇擔負封鎖海域、打擊敵海上兵力的任務,根本沒有機會參加到對岸炮擊的戰鬥中。100/76毫米炮的最大射程只有不到20公裏,如果要進行對岸炮擊的話,就會完全暴露在敵人岸防火力下。在敵岸防部隊10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和反艦導彈的威脅下,即使是100毫米艦炮也無法有效壓制對方火力,相反自身還會受到不必要的損失。而且100毫米炮彈由于威力過小,並不能保證有效摧毀敵方工事或者火力點。在某次演習中,一個經過加固的水泥工事在數發152毫米榴彈直接命中後依然保持完整。試問100毫米炮如何能將其摧毀呢?既然做不到摧毀敵方目標,那麽其彈丸威力的優勢還有意義嗎?
國外海軍爲了提高中口徑火炮的對海對陸性能,普遍采用末制導炮彈和增程彈。同口徑艦炮和陸炮相比,初速高近200米、發射過載高30%。我國于上世紀90年引進俄制“紅土地”激光制導炮彈,並成功研制了新型末制導炮彈。但是,將其制導部分集成到100毫米炮彈裏勢必會占用大量有效空間,導致炮彈威力下降,使用增程手段也會帶來相似的影響。總之,在100毫米炮彈上采用末制導和增程手段來提高其對海對陸攻擊能力得不償失。
100毫米和76毫米口徑之爭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對海對空但優先考慮的問題。在未來海戰中,我國海軍可能的作戰對象是具有相當現代化水平的東亞某國和世界第一強國。在與其可能發生的沖突中,我海軍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其強大的海空打擊能力,敵方艦艇進入我方艦炮射程並與發生炮戰的機會很少。即便是發生炮戰,1枚100毫米炮彈或1枚76毫米炮彈的命中並不能使對方有多大的損失。所以主力艦炮必須有一定的對空能力。AK176M在最大射程和射高上與100毫米緊湊炮、OTO76毫米炮相當,但是初速比後者大了不少,射速更能達到120發/分,比後兩者具有更好的對空性能。另外,三者在瞄准速度等方面也旗鼓相當,而重量上AK176M和OTO76僅爲100毫米緊湊炮的一半。綜合考慮,AK176M和OTO76的作戰效能優于100毫米緊湊炮。
對于100毫米及其以下口徑的中口徑艦炮來說,要求其有很好的對海和對地打擊性能非常不現實。但是這類中口徑艦炮擁有較高的射速,配用先進火控系統和制導彈藥,用其完成部分防空任務是個不錯的選擇。法國100毫米緊湊炮爲了達到防空反導任務采用了末制導炮彈,而意大利OTO76采用了具有多功能引信的近炸榴彈。由于同口徑艦炮和陸炮相比有更大的發射過載,對于需要大量電子元件的末制導炮彈來說,在艦炮上應用的難度比較大,例如“紅土地”炮彈發射初速才500多米/秒,所以末制導炮彈並不適合做中口徑艦炮的防空彈藥。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多功能近炸引信,起初准備作爲35毫米高炮的配用彈藥。但是,由于引信小型化和成本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其應用進程開展緩慢。76毫米炮彈與35毫米炮彈相比,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利用,能發揮其威力優勢,其破片具有的能量也比35毫米炮彈大很多,只要命中幾十枚就可以摧毀目標。所以,研制76毫米AHEAD彈藥非常適合我國海軍中口徑艦炮防空反導的需求。
另外,對于高射速中口徑火炮來說,供彈系統和發射系統能否同步是影響其可靠性的關鍵。法國100毫米炮采用了供彈系統速度決定射速的思路,俄羅斯AK-176M則采用了發射速度決定供彈速度的思路。法國艦炮在控制上使用了電氣設備來修正供彈速度以達到同步控制,而俄羅斯艦炮采用了機械結構不需要修正。由于設計思路的差異,導致法國艦炮要配備一個液壓站和大量電氣設備,調節供彈速度過程過于複雜,可靠性差、成本高。而俄羅斯艦炮在改變射速的過程中只使用機械結構,在可靠性方面上較法國艦炮有著很大的優勢。
再者,供彈系統能否方便快速更換彈種關系,也關系到火炮系統能否有效完成防空任務。法國艦炮采用中艙來實現其彈種的轉換,反應時間爲7~15秒。AK-176M通過在彈鏈上混裝不同的彈種,利用加裝的電氣設備來控制彈鏈的步進,達到彈種更換的目的,反應時間達到10秒以內,爲世界先進水平。
回顧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中口徑艦炮發展曆程,其主要改進思路就是提高其發射率、減小炮重、提高系統的適裝性。法國100毫米緊湊炮和俄羅斯AK-176M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就如同加工相同的旋轉體金屬棒,法國人用了一套加工中心,而俄羅斯人只用一臺普通車床。對于我國來說,當年引進100毫米緊湊炮的時候,該型火炮也處于並不成熟的時期。以當時我國的技術基礎要仿制出一套具有全部功能的100毫米緊湊炮有很大難度,即使在今天也不得不簡化其功能。AK-176M型艦炮使用了傳統的機械結構來實現其高性能,這更加符合我國的習慣,也更容易實現。綜合多方面的因素考慮,AK-176M更加適合我國對中口徑火炮的需求。100毫米緊湊炮的技術還是很有價值的,用電氣手段來實現供彈系統和火炮在高射速下的同步性對于76和100毫米火炮來說得不償失, 而在130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火炮上卻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新艦的迷思
爲什麽054A護衛艦放棄了054上使用的100毫米炮而改用76毫米炮,筆者就這個問題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054較053H2G的排水量大了近1000噸,達到了3500噸左右,其船型選擇和全艦布局都體現了我國海軍遠洋化的發展思路,更加強調遠洋作戰能力。525號、526號護衛艦的作用就是在“現代”級驅逐艦的掩護下,與其他軍艦組成編隊來對抗東亞某國,並不強調其艦炮有多強的對海對陸攻擊能力。054A是054的改進型,主要改進包括用76毫米炮替代了原來的100毫米炮、用32單元中程防空導彈替代了原來的8聯裝近程HHQ7防空導彈、用兩座730近防系統替代了原來的四座火網630近防系統;並換裝了“頂板”雷達作爲其搜索/警戒雷達。這樣做的根本目地就是突出054A的防空能力,將其作爲未來我軍大型海軍編隊的前鋒來和敵方航母編隊進行對抗。
32單元垂直發射系統與原來的HHQ7發射裝置相比,在系統重量上和占用空間上都比後者要大很多。爲了保持軍艦的平衡性和盡量減小改動的程度,使用體積和重量都小得多的76毫米炮是明智的選擇。即便在054型上使用100毫米炮的簡化型,也要比76毫米炮重約4噸和一倍多的電氣設備。
054A改進的目的是提高其區域防空能力,但是中程防空導彈對付掠海飛行目標的能力卻相對弱于HHQ7近程防空導彈。雖然近防系統由原來的火網630換爲730系統後攔截掠海目標的能力提高不少,但是在攔截遠界上和054上的HHQ7相比還是要差不少。爲了彌補這一差距,使用76炮來進行5~10公裏的防空/反導任務還是不錯的選擇。在對其反導效果的測試中,采用水幕射擊法來齊射數枚炮彈可以獲得不錯的毀傷概率。
綜上所述,在054A上使用76毫米炮的主要原因就是強調其防空能力。基于同樣的考慮,071綜合登陸艦也采用了76毫米炮和630搭配的組合。
隨著中國海軍現代化進程的加快,76毫米艦炮很可能會繼續改進,發展出一種能滿足中小型艦艇和軍輔船使用的中口徑艦炮。而且利用100毫米炮得到的技術,還可以進一步研制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30毫米甚至155毫米的大口徑艦炮,作爲我國海軍艦艇未來對陸打擊的中堅力量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blog.ifeng.com/article/4725404.html052C型導彈驅逐艦的相控陣雷達是有源還是無源 現代兵器2006-11 張學峰
自從人民海軍170、171號導彈驅逐艦(以下簡稱"新驅")的圖片曝光以來,該型軍艦,特別是其裝備的以相控陣雷達為基礎的新型防空系統就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有關其防空系統性能的分析文章也能經常看到,同時也存在頗多爭議,例如該艦采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還是無源相控陣雷達?雷達表面為何是與眾不同的曲面?又為何采用米波雷達?筆者根據網上披露的有關圖片以及其它已經公開的材料,結合相關知識,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有源還是無源
作為全艦最核心的電子裝備,該艦裝備的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全艦的對空防御能力。目前,香港媒體及國內大部分媒體都傾向於該雷達為有源相控陣雷達(主動相控陣雷達)。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判斷依據是認為該雷達下方裝備了對雷達陣面進行冷卻的裝置(又有水冷和風冷之說),並且認為只有有源相控陣天線表面才需要大功率冷卻裝置進行冷卻。實際上,這種說法缺乏根據。例如,"宙斯盾"系統采用的AN/SPY-1無源相控陣雷達陣面就使用了冷卻裝置,其原理是先用水冷卻空氣,然後再用空氣冷卻陣面。支持"無源"說的依據則是四部雷達采用了類似"宙斯頓"的較為分散布局方式,以方便安裝大型發射機、冷卻裝置等等。其實,僅僅透過復合材料蒙皮掩蓋的外觀及布局方式,很難確定該型雷達到底足有源抑或無源,也不好確定雷達陣面下方管狀裝置的用途。我們不妨從當前我國雷達行業的現狀來分析。
筆者有幸參觀了近年在京舉辦的幾屆雷達博覽會和國防電子展,對雷達行業也只能是管中窺豹。在展覽上可以看到,國內廠家對無源相控陣雷達的設計和生產已經趨於成熟,大量新型產品面世,但是部分關鍵器件,例如鐵氧體移相器的生產技術仍還需要引進。目前尚沒有看到任何有關"有源相控陣"的信息。在去年雷達博覽會中,曾展出用於載人航天工程的大型精確跟蹤相控陣雷達。按理說其研制日期不會早於新驅的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其技術水平應該是有代表性的,而它采用的仍然是無源相控陣技術。根據發展大型防空系統的普遍規律,像新驅防空導彈系統的研制周期應在15年到20年(俄羅斯S-300以及美國"愛國者"防空系統的研制周期都在這個范圍內)。也就是說該型雷達的研制年代應該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在那個年代,中國相控陣雷達的試制還處在手工階段,移相器的精密安裝是由人工完成的。相控陣雷達對於當時的中國雷達行業來說過於復雜了,很難想象在那個時代研制更為精密復雜且昂貴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縱觀我國防空系統發展,在新驅防空導彈系統披露以前,我們通過官方媒體見到的唯一裝備的國產大型防空系統仍然是"紅旗"-2的改進型(KS-1采用了相控陣制導雷達,但是尚沒有該型導彈系統裝備部隊的官方報道)。要想從這種古老的防空系統一步跨越到采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防空系統,恐怕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據此,筆者判斷新驅采用的相控陣雷達為無源相控陣。(楨:?)
在做出上述判斷的前提下,或許我們能夠找到新驅雷達天線下面的管狀裝置的用途。由圖片可以看出,該裝置可以呈打開狀態,此時它非常像采用反射陣雷達的潰源。這似乎暗示該雷達采用的是較為簡單的空饋方式。
◆為什么是曲面
關於艦載相控陣雷達,還有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與眾不同的特征,即其表面為柱面形。這一點在眾多艦載及地面相控陣雷達中較為罕見,有人稱之為"曲面陣"。當然,相控陣天線確有線陣、平面陣、柱面陣和球形陣等多種形式,但新驅上的這個曲面,並非是天線陣面。從材料質感上判斷,它只不過是陣面外的高分子復合材料保護罩,其作用是保護相控陣天線移相器。無源相控陣天線采用的鐵氧體移相器本身就較為脆弱,而且其對安裝精度要求極為苛刻,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造成失效。雖說部分單元損壞後相控陣天線仍能正常運轉,但價格昂貴的移相器也不是能隨便當作消耗品使用的。特別是在環境更為惡劣的海上,為雷達天線制作復合材料蒙皮相當必要。
那么,為什么新驅卻采用制作工藝上更為復雜的曲面罩呢。有觀點認為,這是為內部天線器件留有更大空間,以便采用風冷裝置對天線表面進行冷卻。但是,如果出於此目的,相控陣天線距離整流罩距離不一樣,空氣流量也難免造成不均勻,因此會造成對內部天線冷卻不一致。實際上,若想留有更大空間,更好的做法是整體提升保護罩距離天線電子器件的高度,而不是制作工藝復雜的曲面整流罩。
由公開圖片可見,由於相控陣雷達天線安裝位置較低,其中心線接近730近防系統的炮口高度。當730火炮向兩側射擊時,其炮口距離雷達天線非常之近,產生的巨大沖擊波將對陣面產成嚴重沖擊。此外,由於艦載防空導彈采用了外傾的准垂直冷彈發射方式,導彈會在艦艇側舷上方約20米處點火,這個位置恰好處於雷達陣面的正上方。導彈點火產生的高溫高壓氣流也會對雷達陣面產生沖擊。這種沖擊力是不能低估的。與此類似,俄羅斯S-300地面防空系統的陣地甚至專門為發射裝置建有掩體。這種掩體不是為了保護發射裝置免遭空襲,而是專門阻擋導彈燃氣對周圍建築和設備產生破壞,垂直冷發射大型導彈燃氣威力之大可見一斑。由此可見,國產新驅的大型雷達天線戰時工作條件相當苛刻。而采用曲面外表的整流罩,在抗氣流沖擊方面要比平面整流罩好很多。需要注意的是,曾裝備於970試驗艦上的同類雷達采用的就是平面狀復合材料蒙皮。970艦將該雷達裝於軍艦上層建築一側,不會受到任何氣流沖擊。因此,筆者判斷,外形獨特的整流罩可能是用於抵御強大氣流的。這也從側面表明,國內在高透波率、高抗沖擊的復合材料研制方面還欠缺火候。(楨:?)
◆米波雷達的作用
該艦防空系統的另外一大特點是,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采用了米波警戒/目標指示雷達(非常類似前蘇聯早期裝備的"匙架"雷達),這在當前世界同類艦艇中可謂是獨樹一幟。通常認為,采用這種米波雷達主要是為了反隱身飛機。其實,從原理上講,雖然米波雷達較其它波長雷達反隱身飛機的效果好,但並不意味着隱身飛機在其面前就會失效。米波雷達目前在反隱身方面的優勢,主要是源自當前隱身飛機的吸波塗層針對厘米波段左右的電磁波設計,對米波雷達的吸波效果欠佳。但是,隱身飛機的外形隱身是仍然對普通米波雷達起作用的。而外形隱身,又是隱身飛機最重要、最基本的隱身手段。目前,反制外形隱身效果較好的是天波/地波超視距雷達,其工作頻率在4-5MHz之間,波長和大部分飛行器特征尺寸接近,目標散射處於諧振區和瑞利區,反射面積和飛行器的形狀細節沒有關系,因此外形隱身是無效的。但是,普通米波雷達沒有這種功能。退一步講,即便米波雷達發現了隱身飛機,如果火控雷達不能截獲目標也是無可奈何的。因為米波雷達主要用於警戒和目標指示,無法控制導彈。
從作戰需求角度來看,反隱身飛機作戰似乎並不是海軍的主要任務。目前,美軍隱身飛機主要用於突擊地面固定目標,對海軍艦艇的威脅尚小。而且對於艦艇而言,抗擊攻擊自身的導彈要比攻擊隱身飛機更為容易些。因此,為完成並不急需的反隱身飛機任務而裝備並不可靠的反隱身裝備,卻要占用艦上寶貴空間,恐怕是得不償失的。
那為什么要安裝這種米波雷達呢?從中國海軍艦艇裝備來看,米波雷達幾乎是標准的國產對空警戒雷達配備。近幾年建造的驅逐艦,除112、113以及使用俄式防空系統的幾艘艦艇外,幾乎無一例外采用了類似的米波雷達。甚至早期一些沒有裝備防空導彈的艦艇也裝備此類雷達,用作對空獲取情報。因此,這種雷達的使用恐怕只是中國海軍對以前裝備的延續,主要進行對空搜索,進行早期預警,並可對防空系統進行目標指示。
反觀以美國"宙斯頓"為代表、采用四面固定相控陣天線的防空系統,多以該相控陣雷達完成目標搜索、火控制導等多項任務,無需目標指示雷達。"宙斯頓"SPY-1雷達一旦在海上航行就開機對空搜索,每次執行任務連續開機多達一個多月。而新驅采用昂貴的四面陣設計,還要額外搜索雷達配合,可能表明該雷達的平均無故障間隔以及連續開機時間較短,無法完成長時間不間斷搜索任務(楨:?)。通常來說,多功能火控雷達遠比普通三坐標雷達更為復雜,因為其對目標數據更新率、精度等多項指標要求很高,因此造成其平均無故障間隔相對較短。根據筆者參觀近年國防電子展和雷達博覽會獲得的信息,國產米波對空警戒雷達的平均無故障間隔可達到數千小時以上,而復雜的火控雷達平均無故障間隔大約只有其十分之一。在目前情況下,以保證以多功能相控陣火控雷達完成日常警戒任務可能尚有一定的困難。
此外,采用米波雷達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相控陣雷達作用距離有限(楨:?)。決定一部雷達探測距離的重要因素就是其波長。在平均功率相等的情況下,波長越長的雷達,其探測距離越遠。由於火控雷達需要對導彈進行控制引導,所以波長不會太大,"宙斯頓"系統的雷達波長接近10厘米,相信170艦的火控雷達波長不會超過這個值。因此,如果沒有功率強大的發射機,其探測距離可能會受到相當的限制。
綜上所述,170艦引入米波對空警戒雷達,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大型相控陣雷達尚不成熟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發射裝置的奧秘
看到170艦裝備的垂直發射裝置,就不得不與俄式同類系統聯系起來。由於未見有排煙道,所以判斷該發射裝置采用類似俄羅斯SA-N-6的冷垂直發射方式,並且為了防止導彈出現啞彈砸到軍艦上,采用了外傾約10度左右的設計。它采用8組鼓式彈艙,每組裝彈6枚,總計48枚防空導彈。依據彈筒與施工人員比例判斷,其一枚筒裝彈直徑一米左右。
現在問題的焦點是,該垂直發射方式是否需要旋轉,如果旋轉是整個彈鼓旋轉還是頂蓋旋轉。這一點僅從靜態照片來看很難判斷。但是,一個不需要旋轉的彈艙,是沒有必要布置成甲板利用率較低的圓形,而應是更能充分利用空間的矩形。據此,筆者判斷,可能出於某些技術原因,該圓鼓彈艙仍需要旋轉(楨:?)。但是旋轉彈艙並不意味着會影響發射速率。首先,雷達截獲目標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可由發射裝置利用來旋轉。例如早期"薩姆"-2導彈,盡管發射裝置有充足的待發彈,但是其發射間隔仍然達到6秒,這個時間就主要是用來截獲目標的。又因為該艦總計有8個彈艙,即便一個彈艙只有一個發射口,在首次射擊時整個系統可擁有8發待發彈,算上雷達對導彈的截獲時間,那么這8組彈艙完全可以支持任何形式的連發射擊。
◆綜合性能分析
若分析新驅防空系統的綜合性能,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種導彈的制導方式。我們沒有在新驅上找到類似"宙斯盾"系統SPG-62(用於導彈命中目標前極短時間內照射)的照射雷達,這表明,新驅很有可能舍棄了半主動雷達的末制導方式,而采用TVM或者主動雷達制導。目前,單部雷達制導的TVM防空系統的攻擊目標數是6(俄羅斯S-300PMU1)到8個(美國"愛國者"PAC-2),而采用主動雷達末制導的大型防空系統同時交戰目標數可達到36個(俄羅斯S-300PMU2)。我們假設新驅的四面固定陣采用類似"宙斯盾"系統的兩套發射機和對應的中央處理器,其同時交戰數理論上可達12到36個。考慮到一般防空系統均具備引導兩枚導彈攻擊一個目標能力,因為新驅總共載彈48枚,最多以兩發齊射方式攻擊24個目標。綜合以上因素,新驅防空系統的同時交戰目標數可達到12到24個。當然,這完全是依照目前世界最高水平做出的判斷。考慮到國內實際水平,新驅同時攻擊目標數可能會少於這個數字。
防空系統的射程也是重要參數之一。目前我們尚未見到新型導彈外形,所以很難從導彈方面推測其射程,但可以從雷達系統入手。2005年雷達博覽會上,航空二院曾展出一種與新驅上采用的米波雷達相似的出口型J231米波雷達。該雷達探測距離達到300公里以上,考慮到出口型的性能通常較自用型低,所以判斷新驅裝備的米波雷達應該有350公里以上的探測距離。根據防空系統的一般規律,目標指示雷達的作用距離通常為制導雷達兩倍左右,而制導雷達的跟蹤距離又為防空系統殺傷區的兩倍左右,故判斷新驅相控陣多用途雷達的有效探測距離為200公里左右,而整個系統的殺傷區遠界為100公里左右。從披露照片上顯示的巨大發射筒(直徑約1米)也能從側面印證這個數值。可能這個結果會讓很多人失望,但是相信隨着國內技術的不斷發展,新驅的防空系統也會得到不斷完善和改進。
除上述性能外,綜合中國雷達行業在設計和應用方面的經驗,該相控陣雷達應該具備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很可能采用了諸如單脈沖測角、頻率捷變、動目標顯示、旁瓣對消/消隱等抗干擾技術。在這一點上,該雷達可能具備問鼎世界最高水平的實力。此外,由於新驅未裝備短程低空防空導彈,所以可以認為其大型防空系統的低空性能應該相當出色,也具備很強的反(巡航)導彈能力。
http://www.guan8.net/Java/463863.html美軍終止DDG-1000驅逐艦項目相關公司損失巨大
2007年5月25日,韓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KDX一3級首艦“世宗大王”號在蔚山現代重工造船廠下水。當天,韓國 《朝鮮日報》報道稱“宙斯盾”驅逐艦配備了具有強大功能的雷達,可以發現並攔截遠在數百公裏外的敵機或導彈,被譽爲現代戰爭的寵兒“夢幻艦艇”,這意味著韓國海軍正式進入了“大洋海軍時代”。在此前一天,韓國軍方消息人士表示:“‘世宗大王艦’的系統比今年3月進行實戰部署的日本最新型‘愛宕’級‘宙斯盾 ’驅逐艦還要先進,配備了大量導彈,打擊能力突出。”種種迹象表明,韓國海軍對這艘新造的“世宗大王”充滿了自信和驕傲,將其看作是韓國海軍走向大洋的標志。那麽,“世宗大王”號導彈驅逐艦性能究竟如何,是否真象韓國人所標榜的那樣是“除美國同類艦艇之外性能最強大的驅逐艦”?筆者試圖通過本文來對此作一 番評析。
……………
從上述介紹我們可以看到,爲了追求性能的全面先進,“世宗大王”號可以說是不惜血本,所有武器設備只要有條件,都一定要用性能最好的、價格最昂 貴的。而且從單項性能來說,不論是防空、反潛、反艦還是對陸攻擊,“世宗大王”號都可以說是非常強大。正因爲這一點,韓國不論是軍方人士還是新聞媒體都表 現得極其亢奮,對“世宗大王”號抱著極高的評價和心理期盼。那麽,“世宗大王”號究竟是否真的像韓國人所標榜那樣先進?韓國擁有“世宗大王”號是否標志著 在海軍實力上遙遙領先于鄰國呢?下面筆者將對這些問題作一些個人的評價和探討。
首先,在武器裝備選擇上,韓國人犯了一味炫耀國産化率而不惜犧牲總體兼容性的錯誤。美國MK4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除了發射速度快、備彈量大外, 另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兼容性強,只要是尺寸相近的導彈,理論上都可以統一布置在該垂直發射系統內。這樣一來既節約了甲板面積和艙室容積、有利于集約化安 排艙室,又能在噸位不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增加導彈裝備數量。因此,既然是安裝了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軍艦,其導彈武器的選擇本應該圍繞著該系統的兼容性開 展。韓國人在設計“世宗大王”號時,爲了盡可能在各個領域體現出“韓國本國的技術能力”,不惜破壞武器的兼容性,強行選擇戰鬥部口徑特殊的“紅鯊魚”作爲 反潛武器,造成其無法統一布置在MK41垂直發射裝置內,只能另行布置兩套專用垂直發射裝置。這樣的設計嚴重浪費了甲板面積和艙室容積,增加了許多不必要 的麻煩。“紅鯊魚”如此,“天龍”也是如此。爲了追求對陸地縱深目標打擊能力,韓國人硬要在“世宗大王”號上安裝“天龍”巡航導彈,而且也要求垂直發射。 結果又因爲“天龍”不能被MK41系統兼容而不得不再布置一套專用垂直發射裝置,在同一個問題上連續兩次走了彎路。
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如果說爲了增強民族自豪感非得使用國産武器,那麽韓國本來是可以做到既用上國産武器,又照顧到兼容性的。例如在反潛武器的 選擇上,韓國本可以將口徑與MK46魚雷一致的“黑鯊魚”輕型反潛魚雷作爲“紅鯊魚”反潛導彈的戰鬥部,這樣一來“紅鯊魚”反潛導彈尺寸就與“阿斯洛克” 反潛導彈相近,被MK41系統兼容也就不會有什麽大的問題。而對于艦體側面用魚雷發射管發射的近程反潛魚雷,倒可以選擇口徑較大的“白鯊魚”。這樣一來既 滿足了使用國産武器的心理需求,又不破壞兼容性方面的設計,豈不兩全其美?!而現在韓國人這種本末倒置、自找麻煩的設計真不知道能帶來什麽好處。從這一點 上看,韓國軍事工業在系統整合方面還是顯得經驗不足。
更重要的是,從“世宗大王”艦的設計思路上我們看到了一種貪多求大,片面追求全面先進、全面強大、全面領先的急躁冒進思想。從國家實際需要來 看,韓國海軍真正需要的是一款擁有較好遠洋能力、能承擔起艦隊區域防空任務的大型防空艦,這也是KDX一3計劃本來的面目。這樣一來,以防空爲主的KDX 一3型艦與偏重反艦反潛的KDX一2型艦配合使用,能達到比較好的作戰效果。這種思想與我國海軍將170號、171號防空艦與168號、169號多用途制 海艦混編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在實際設計中,爲了追求所有性能統統達到高標准、每一個單項都要全面超越其他國家的同型艦,KDX一3的設計方案被一 改再改,噸位從最初的7000噸級猛增到現在的13500噸,原本偏重防空的設計也被改成了防空、反潛、反艦和對陸攻擊“通吃”,追求所有性能全面領先的 “超級軍艦”。
在這種近乎瘋狂的思路中,我們可以覺察到韓國海軍視KDX一3爲全能軍艦、終極武器追求單艦擁有普通一個艦隊全部作戰能力斌圖以—艘性能全面強大的單艦對抗敵方一個艦隊的作戰思想。其實這種思想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上並不是第一次出現。 二戰中, 納粹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和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都是這種“終極軍艦”思想的産物。實戰結果表明,這種妄圖用一艘“終極軍艦”單槍匹馬挑戰敵方整個 艦隊的戰術根本行不通。如今,韓國恰恰是在火急火燎地追求擁有遠洋海軍和過分的民族自大心理驅使下,重拾這種不理智的海軍思想,在一艘原本是防空艦的軍艦 上硬是堆砌了各種高檔豪華昂貴的武器裝備,指望就此壓倒對手。我們可以試想如果單艦對單艦對抗,也許東亞地區沒有一艘水面主力艦艇能比得上“世宗大王” 艦。但是如果它面對的對手是日本一個、兩個甚至更多個“八?八艦隊”,或者面對我國海軍兩個以上的機動編隊呢?“世宗大王”艦還能保證取勝嗎?
建造軍艦、特別是利用國外技術建造軍艦,有時候就好比組裝電腦,在財力允許的條件下盡量追求真正需要的實用性能,對于其他一些方面則可以在不影 響使用的前提下稍許放低要求,以節約資金。更重要的是,選擇配件還必須考慮各部分之間的兼容性。如果說爲了追求各方面性能都要全面領先、不惜血本地選擇各 種高檔配件,什麽都要最好的,也不管是否兼容強行裝在一起,顯然是不聰明的舉動。更何況一個人有了一臺電腦也就夠了,而軍艦還得追求一定的數量規模,過分 昂貴的“配置”會使建造成本大增,使國家無法建造更多數量的同型艦以達到數量規模。憑韓國的經濟實力,這樣昂貴的“終極軍艦”他們又能造幾艘呢?
因此,雖然在各方面性能上“世宗大王”號有著無數耀眼的“配置”,很多單項性能也的確非常出色,但盲目追求某些單項國産化的做法嚴重破壞了全艦 的整體兼容性。更不可取的是,片面追求全面領先、追求各種任務全能通吃而一味堆砌豪華裝備的冒進思想,使得“世宗大王”艦從一柄防空利刃變成了一塊顯得有 些食之無肉的“雞肋”。相信從“世宗大王”號的一些敗筆上,我國軍事工程人員倒是可以汲取一些有益的教訓,避免今後在設計大型艦艇上犯類似的錯誤。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0-22/0825468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