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18 07:05:05| 人氣12,905| 回應15 | 上一篇 | 下一篇

紀德艦是否符合台海作戰需求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资料图:台军基德级导弹驱逐舰基隆舰和苏澳舰
基德级导弹驱逐舰基隆舰和苏澳舰
 
小引:接下將不逐艦逐文地引介,藉由交錯地軍文比較,或許更能全面。

從作戰效益角度分析紀德艦是否符合台海作戰需求  作者:鄭壽康

2002年10月底台灣立法院國防委員會以兩票之差,初審通過海軍紀德艦採購預算,雖然在野黨指責執政黨發動不當奇襲,揚言到院會再戰,但這筆總額高達 284億台幣的預算到底該不該花?朝野爭論已久,各說各話完全沒有交集,且常常流於口舌之爭,對問題重點均未提及。既然立法院無法發揮應有功能,筆者根據 海軍總部對籌購紀德艦說明資料,從作戰效益角度,看看這筆錢花的值不值得。

採購大型作戰艦艇之決策考量因素
軍事武器裝備採購之考量因素,主要是看有沒有作戰需求,而作戰需求則是依敵人對我的威脅而訂,筆者依據海軍總部對籌購紀德艦說明資料,得知海軍所宣稱需採購大型作戰艦艇之作戰需求,主要是在維持海上交通線暢通,遂行聯合反封鎖與截擊作戰。而要滿足如此作戰需求,筆者將所需性能歸納如下。
能同時對付彈道、巡弋飛彈、戰機等空中威脅及水面、水下威脅。
具有海上機動作戰能力。
具有聯合防空能力。 具有聯合反潛能力。
戰場管理能力。
系統處理能量:空中目標、水上、下目標接戰系能提供威脅預警、威脅評估、威脅航跡等相關數據,提供至其它飛機與軍艦,執行攔截。
對聯合作戰有貢獻,而非需其他武器系統保護。
前面提到作戰需求是依敵人威脅而定,要了解敵人威脅就必須針對中共對台作戰構想與所使用的武器裝備進行分析。
從海軍宣稱紀德艦任務為「維持海上交通線暢通,遂行聯合反封鎖與截擊作戰」即可知道,國防部認為中共犯台將先封鎖台海週邊海空域,切斷台灣對外航運與經 貿,再以兩棲登陸佔領台灣本島,而海軍的任務則是突破封鎖、護航以及對中共兩棲登陸艦艇實施截擊,依據2002年版國防報告書,其面對的武器裝備威脅可分 為空中、水面、水下分別整理如下。
※空中部分:中共空軍共有33萬人,東南沿海的南京與廣州軍區共有戰機1,650架。其中戰機部分中共空軍及海航部隊共有SU-27SMK、SU-30MK、殲8、殲轟7、轟6與強5攻擊機等型戰機(還有殲10...等),具備對海攻擊能力威脅較大。
※巡弋飛彈:巡弋飛彈部分,以中共自製C-601、C-801、C-802(還有C803...等)等空射反艦飛彈與俄製AS-17飛彈及俄製SS-N-22日炙反艦飛彈為主要威脅。
※彈道飛彈:中共部署於江西樂平地區之東風十五與部署於福建地區之東風十一戰術飛彈對海軍執行任務影響最大,且到2005年部署數量可達600餘枚(現近千枚了)。
※水面艦艇:中共東海艦隊擁有各型船艦820餘艘為對台作戰主力,而北海與南海艦隊也可支援對台灣週邊海域實施封鎖;其中旅大、旅滬及旅海級巡防艦與購自俄國之現代級驅逐艦都是中共對台灣海上封鎖的主力。
※水下潛艇:中共近年來由俄國獲得的基洛級潛艇,與數量眾多的各型舊式柴電潛艇(還有新式的宋,元級...等),亦為台灣海軍重大威脅。

紀德級艦構型及作戰能力分析

依國防部判斷中共近海防禦戰略指導,以及近二年來演訓情況,推斷中共若對台實施海上封鎖,應以東海艦隊兵力為主,北海與南海艦隊為輔,首先必以彈道飛彈及巡弋飛彈突襲空軍與海軍基地,以奪取制空權,並圖一舉消滅大部分海軍戰力於港內,並部署潛艇於港外,伺機襲擊守軍,並分別對海上航道與港口進行佈雷。待獲 得制空與制海權後,再組成護航船團,掩護兩棲登陸船隊航渡,對台灣本島實施三棲登陸。
基於以上分析,紀德級艦作戰能力必須滿足防空、制海與反潛作戰需求,我們就分別依不同作戰型態,分析紀德艦武器裝備是否能滿足需求。
防空作戰
據海軍籌購紀德艦說明資料,宣稱紀德艦經「新威脅提升NTU」後,具有可於500公里內追蹤256個目標強大作戰能力,另外標準二型彈可有效攻擊153公里內數個攻擊目標,比較成功級艦配備之射程40公里之標準一型彈,可大幅提升艦隊防禦空間。
但是問題有這簡單嗎?紀德艦所使用之三維對空雷達應指ITT廠 生產的AN/SPS-48E對空搜索雷達,該型雷達主要操作頻率為2.9至3.1GHz,首座系統於1987年裝設於美國海軍貝爾克納級飛彈巡洋艦上,搜索距離約為220海浬(407公里),對戰機目標最遠搜索距離為150海浬(278公里),對反艦飛彈大小目標最遠為17海浬(31公里)。
另外還有成功級艦所使用的AN/SPS-49對空搜索雷達,搜索距離約為150海浬(278公里),所以對海軍說明資料的第一個疑問是:既然紀德艦對空最遠搜索距離為400公里,而且對戰機目標最遠搜索距離僅278公里,如何具有可於500公里內追蹤256個目標強大作戰能力?而且一般雷達偵測由於雷達波係直線傳遞,再加上地球曲度影響,不可能對低空飛行之戰機目標有500公里的追蹤能力;而其防空火力主要來自標準二型飛彈,依據海軍宣稱具有153公里射程來看,海軍隨紀德級艦所獲得的標準二型彈應為SM-2 BLOCK II(RIM-66G)或BLOCK III(RIM-66K),但是依據詹氏年艦,紀德級艦原配備之標準飛彈為SM-2 BLOCK I(RIM-66C)射程約為40海浬(73公里),其導引模式為半主動歸向導引,除須靠對空搜索雷達提供目標資料,到飛彈最後攔截目標前,尚須 AN/SPG-51射擊控制雷達對目標實施連續波照明,飛彈再循反射波束歸向目標,達到摧毀目的。
如同前述,雷達視線與地球曲度影響,以及AN/SPG-51射擊控制雷達之功率限制,標準二型彈能否接戰153公里半徑內所有不同大小、高度目標不無疑問。
由於紀德艦執行防空作戰所面對的威脅來自空中,主要可分為彈道飛彈、戰機及巡弋飛彈三部分,我們就依紀德艦武器系統配備對各個威脅分別分析如下。
※彈道飛彈:紀德艦本身不具任何反彈道飛彈偵測與攔截能力,故海軍在說明資料的結語中提到,神盾系統艦仍為海軍籌建目標。不過筆者倒不認為中共彈道飛彈會以紀德艦本身為目標,反而是以左營、基隆、蘇澳等軍港為目標,由於台灣軍方尚未建立對彈道飛彈預警能力,若可於紀德艦泊港時一併將其摧毀於港內當然最佳,不然將軍港設施摧毀,使得紀德艦無法進行補給維修,也有可能。
※戰機:中共空軍及海航部隊所擁有之SU-27SMK與SU-30MK均具有對海攻擊能力,另外殲轟7及轟6由於可攜掛反艦飛彈,對紀德艦也構成威脅,就如前面談到的,以上數種戰機續航力強,作戰半徑遠,若海軍想單以紀德艦標準飛彈就可獲得153公里半徑的安全保護傘,實在是太過樂觀,雖然上述戰機若以機砲或炸彈攻擊須接近至一定距離,紀德艦尚有兩門MK45 Mod 0型5吋砲及20公厘方陣快砲可以接戰,但依筆者推斷中共應以反艦飛彈攻擊為主,而不須靠近至艦上火砲射程內實施攻擊。
※巡弋飛彈:巡弋飛彈部分,中共殲轟7與轟6機皆可攜掛C-601、C-801、C-802等空射反艦飛彈,其中除仿製飛魚飛彈MM-38之C-801 外,射程均超過100公里,而C-802彈道採超低空掠海飛行,據了解海軍的官員認為,只要能於中共反艦飛彈載機發射反艦飛彈前將其擊落,便可達到防範遭其攻擊的目的。但是前面已經說明,以AN/SPS-48E與AN/SPS-49對空搜索雷達及AN/SPG-51射擊控制雷達性能限制,對低飛目標的偵測 與接戰距離是否能如預期,不無疑問。
英、阿福克蘭戰役為最明顯戰例,另如美海軍史塔克號也裝有AN/SPS-49對空搜索雷達,雖然說其搜索距離最遠為150海浬(278公里),但直至伊拉克空軍幻象F-1戰機距艦70浬處才第一次接觸目標,因此海軍說明資料中實在過於樂觀。另外說明資料中亦稱「除可有效反制攻船飛彈外,亦具備有條件的反制攻陸巡弋飛彈能力」更是值得商榷,就以最具威脅的SS-N-22、北約代號日炙反艦飛彈為例,該型飛彈最大射程達160公里,速度高達2,800公里/ 時,而且可以掠海低飛,高度約為5至7公尺。
由於其導引方式為慣性加指揮中段導引,故不一定要由艦載雷達發現目標,舉凡中共陸基海面搜索雷達、戰機、無人載具甚至衛星都可以提供目標位置發射飛彈,到接近目標前5公里才開啟主動尋標器鎖定目標攻擊。由於其速度快,又可以掠海飛行,所以偵測困難。前面提到,SPS-48E對空搜索雷達對反艦飛彈大小目標 偵測距離最遠僅31公里,以日炙反艦飛彈超音速飛行速度計算,從SPS-48E發現目標至飛彈擊中,僅有約39秒預警反應時間。而紀德艦上各型武器系統,對攔截這種超音速目標效果有限,一旦遭受各型反艦飛彈飽和攻擊,存活率堪慮。另外,中共據聞已獲得俄製AS-17空對面飛彈,該型飛彈有兩種構型,其中 Kh-31P為反輻射飛彈,射程超過150公里,若中共先以反輻射飛彈摧毀紀德艦雷達設施,或是迫使其關機,屆時標準飛彈將無用武之地,不知海軍使否有將這種可能納入考量?因應戰法在哪裡?

制海作戰

海軍的主要任務本來就在制海,依據國防報告書海軍的任務為「維護台海安全及維持對外航運暢通為目的,平時執行海上偵巡、外島運補與護航等任務;戰時反制敵 人海上封鎖與水面截擊,聯合陸、空軍遂行聯合作戰,以確保制海。」而依海軍說明資料紀德艦主要運用魚叉飛彈對130公里內水面目標進行超水平線攻擊,並利用資料鏈路傳輸目標資料,協力友艦進行攻擊。另配有兩門5吋砲,具中距離打擊能力。由於紀德艦執行制海截擊作戰所面對的威脅,除空中戰機與巡弋飛彈外,主要就是中共旅大級,旅滬及旅海級驅逐艦(還有052C,054A...等)與購自俄國之現代級驅逐艦等水面艦艇,現在就依紀德艦武器系統配備對各個威脅分別分析如下。
中共自製的旅海與旅滬級驅逐艦,是中共海軍由近海防禦走向遠洋的第一步,兩者的主要武裝皆為鷹擊82、83系列反艦飛彈,最大射程超過200公里,另有雙連裝100公厘艦砲兩座,有效射程約為15公里;而購自俄國之現代級驅逐艦之主要武裝為俄製日炙反艦飛彈,最大射程達160公里,另裝有雙連裝130公厘 艦砲兩座,有效射程約為29.5公里;而相較於紀德艦射程130公里的魚叉飛彈,及射程23公里的兩門5吋艦砲顯然火力較差。
而海軍所宣稱的「運用魚叉飛彈對130公里內水面目標進行超水平線攻擊」立論,還是未將雷達波直線傳遞的物理限制,與地球曲度影響納入考量,依據詹氏年 鑑,紀德艦所使用的海平面搜索雷達應為SPS-55,其工作頻率為9.05至10GHz,搜索範圍自50公尺至雷達視線平面距離,可偵測水面艦艇、低飛戰 機或直升機,甚至潛艇之潛望鏡或呼吸管等小型目標,但限於雷達設置的桅竿高度,搜索距離不大可能超過40公里。因此,若要以魚叉飛彈進行超水平線攻擊,就必須以其他如SH-60艦載反潛直升機,或P-3反潛機進行目標獲得,但在距台灣本島較遠,無絕對空優情況下(海軍所預想作戰海域,也是他們需要紀德級這類大型作戰艦艇的理由),是否能夠順利達成制海截擊作戰的目標,不無疑問。

反潛護航作戰

其實嚴格來說,反潛護航作戰屬制海作戰的一環,依海軍說明資料紀德艦主要運用「艦上配備與神盾艦相仿之AN/SQS-53艏裝聲納偵測35公里半徑範圍內 之水下目標。」而紀德艦執行反潛護航作戰所面對的威脅,主要為俄製基洛級潛艇與中共製宋級與明級柴油動力潛艇,紀德艦反潛武器系統除AN/SQS-53艏裝聲納外,尚配備有兩座三管324公厘魚雷發射管,可發射射程約11公里的Mk46魚雷,另外亦可由Mk 26發射架發射ASROC。
此外,還可能利用SH-60艦載反潛直升機,執行反潛作戰。但其對手為噪音極低的基洛級潛艇,該型艦配有各型533公厘線導魚雷,射程約15至20公里,是極為難纏的對手,但若紀德艦能以艦載直升機與P-3反潛機配合,執行海空聯合反潛作戰,應可以在中共潛艇進入其魚雷射程前將其擊毀。但是作戰海域的空優 誰屬將決定,海軍是否能如預期的進行海空聯合反潛作戰,依照海軍說明資料:「標準二型飛彈並可提供艦載反潛直升機或長程定翼反潛機153公里之大區域防空掩護,使該等反潛機因安全活動空域增大,而能大幅延伸反潛作戰區域」。似乎認為就依靠標準二型飛彈一種武器系統就可以保持局部空優,實在是對標準二型飛彈的性能有太超高的估計了,原因前面已經提及,這裡就不再贅述。
效益分析 延伸與擴大監偵範圍,增加預警反應時間。其實紀德艦與成功艦相比,其所使用的對空搜索雷達除AN/SPS-48E三維對空搜索雷達外,仍沿用成功級艦所使用同型的AN/SPS-49對空搜索雷達,前者搜索距離雖較遠約為407公里,但對戰機目標最遠搜索距離同為278公里,當然AN/SPS-48E能偵蒐到反艦飛彈大小目標較為優越,但是面對日炙超音速反艦飛彈,是否具有實質意義;另外對海面搜索也是使用與成功級艦相同的SPS-55海平面搜索雷達,搜索 範圍自是相同。既然使用的雷達裝備與搜索距離皆相同,何以能夠延伸與擴大監偵範圍,增加預警反應時間?
至於作為陸基作戰中心與戰管中心遭受損毀時之備援防空指管任務,遂行聯合制空、制海作戰方面。據資料顯示,紀德艦裝有Mk 74射控系統導引標準二型飛彈,Mk14武器控制系統整合艦上各項武器,除此之外,並不具有任何功能強大到可取代海軍作戰中心與空軍戰管中心的指、管、通、情戰場管理系統。且以單艦的雷達系統如何能取代所有海、空軍陸基雷達的偵蒐涵蓋,資料鏈如何傳遞,通信裝備與人員是否足以執行海軍作戰與空軍戰管任務?都不無疑問。
尤其是海軍認為支隊各艦可將藉由紀德級強大作戰能力而增加支隊整體防空、反潛、反水面之防禦縱深,並提升遠程作戰能力,當部署於有利海域,可延伸戰略縱深 與擴大作戰半徑部分:前面已經分析與成功艦等二代戰艦相較,紀德艦除標準二型彈的防空射程較遠外,其他魚叉飛彈射程甚至不如成功艦的雄二反艦飛彈,反潛武 器亦為相同的Mk 46魚雷,如何能增加支隊整體反潛、反水面之防禦縱深?且所謂部署於有利海域,是否指在台灣本島岸基雄風飛彈或防空飛彈掩護距離內?又或者未來將以紀德艦 組成支隊在敵港口外阻敵船團出港,否則以台灣海峽固定距離,何謂延伸戰略縱深與擴大作戰半徑?

結語

以上僅就各種不同角度分析,採購紀德艦是否滿足台海作戰需求。其實要滿足特定的作戰需求,對各種不同構型武器系統組合,分析其限制與效益,實在是一門大學 問。一般而言,作戰效益分析,必須就不同構型武器系統分析其對作戰需求、戰時存活率、獲得期程、投資成本、技術風險、戰略價值之效益。再選擇其主要考量因 子進行比較,才得出結論,確定是否需要採購某項裝備。以採購船艦為例至少須考量其對敵各項威脅的單艦主、被動防護能力,執行防空、制海任務不同構型船艦之 隊組成配置,遠程部署能力,海上機動位置,老舊船艦的後勤支援能力,以及獲得期程之急迫性與獲得途徑。最後則是投資成本效益與技術風險,與戰術、戰略價值衡量。
這次海軍為了讓紀德艦預算護航過關,準備了詳盡的說明資料,讓軍購公開固然是好事。但軍方每次要增加預算採購武器裝備,總是理由一堆,結果是買了二代艦不到10年,卻捨許多更好、更能有效達成任務的武器裝備不買,又要花上百億「天價」購買過時的二手裝備,實在令人懷疑國防部採購紀德艦決策過程,該不會跟華航購機案一樣,政治考量大於專業判斷吧。
http://www.diic.com.tw/mag/222-1.htm

臺軍基德艦所駐軍港不能滿足要求欲移師臺北2009-12-30 中青在線
 
  基隆港是臺灣海軍在臺島北部最重要的基地,戰略價值甚高。然而,臺灣軍方卻在早些時候放出風聲,稱由于基隆港不適合部署大型艦艇等原因,計劃從明年起將常駐港內的艦只撤出,逐步移防至條件更好的臺北港。這一方案的可行性如何?11月出版的臺灣《全球防衛雜志》載文進行了分析。
  最強“紀德”難尋落腳處
  目前,臺灣海軍在基隆港的主要兵力爲第131艦隊及港務分隊,其次爲負責向馬祖島運送補給的第151艦隊及執行搜救任務的第192艦隊,偶有其他艦艇進駐。文章稱,第131艦隊在規模最盛時,曾編有包括7艘驅逐艦和21艘巡邏艦在內的數十艘大小艦只,如今臺灣海軍兵力已縮水不少,基隆港按理不該出現因空間不足導致運作困難的狀況。
  事實上,真正令臺軍感到困擾的原因,在于前兩年購自美國的4艘“紀德”級驅逐艦。該級艦排水量9000噸以上,吃水深達10米,對港口設施要求較高。自成軍以來,它們僅在2005年底在基隆港靠泊過一次,此後就從未在這裏現身過。
  文章指出,“紀德”艦瞧不上基隆港有充分的理由。基隆港區整體呈漏鬥狀,最窄處只有220米寬,港內最大水深僅15米左右。因此,2005年“紀德”艦造訪時,爲避免聲呐和推進器觸底,在選擇進港航路時頗費了一番周折。到離港時,由于擔心擦撞航道中設置的浮標,體型龐大的該艦不得不以一路倒車的方式退到外港,才得以掉頭離開。
  此後,港務部門雖然對航道采取了疏通措施,但水深的限制,仍然令“紀德”艦無緣再次造訪基隆港,蘇澳的中正軍港遂成爲其在臺島北部惟一的落腳點。問題在于,中正軍港內適合該艦的碼頭也僅有一座,爲滿足後勤補給和快速反應的需要,臺軍不得不額外花錢,向蘇澳港務局租借民用碼頭以備不時之需。
  抗風能力是臺北港最大軟肋
  在這種背景下,臺灣海軍打起臺北港的主意,甚至考慮將131艦隊全部從基隆港遷走,亦有一定的合理性。據了解,臺北港碼頭水深可達14米,航道深度則普遍在14米以上,如建立“軍事專業區”,足夠讓包括“紀德”艦在內的所有主力艦常駐。
  當然文章也強調,除去施工費用不提,臺北港相比基隆港確有先天不足之處。首先,基隆港從1886年啓用至今,經過日本殖民當局和國民黨政權的大力建設,港口設施的完善程度堪稱一流;加上在周邊山區設置的對空及對海防禦火力,安全性在島內數一數二。反觀通過圍海造地建成的臺北港,在地形上既無天然港灣帶來的縱深,附近也不易部署防衛兵力,港區整體安全性難以確保大量軍艦在此常駐。
  其次,自“紀德”艦成軍以來,每逢有臺風襲來,停泊在蘇澳港的該艦大多會選擇繞過臺島北部,再南下前往臺中港避風。值得注意的是,這段航程雖然途徑臺北港,但軍方卻從未讓“紀德”艦就近在此處躲避,寧可消耗更多燃料也要去臺中。文章認爲,軍方之所以舍近求遠,考量的主要因素就是臺北港的抗風能力無法滿足要求。
  此外,經過幾十年的摩擦和協商,臺灣海軍與主管基隆港的民間業者早已形成默契,艦艇在此運作對民船活動無甚影響。再考慮到軍方不時舉辦的開放展示活動,基隆港反而從中獲得了商機,與軍方形成了實質上的互惠共生關系,自然不樂見艦隊遷走。從這些角度講,雖然現有的港口條件確有令人不滿之處,但綜合權衡下來,是否必須要讓艦隊“搬家”並啓用臺北港,仍是必須慎重考慮的議題。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12-30/0956579125.html
 
臺基德艦面臨零件匱乏危機 軍演戰績均爲慘敗 2008-10-18 國際在線
 
  臺軍砸8.75億美元從美國購買的4艘“基德艦”,恐怕要趴窩了。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這批“基德艦”返臺成軍不到3年,卻因艦上戰鬥系統零部件早已停産,出現零部件短缺和維修危機,恐怕很快“連導彈都打不出去了”。針對這一報道,分析人士指出這並非空穴來風,自2005年10月“基德艦”開始交付以來,有關它的醜聞和爭議從未停止過。
    “廢銅爛鐵”老到沒法修
  2001年4月,美國不顧中國大陸強烈反對,決定售臺4艘“基德艦”,並于2005年10月和2006年8月分兩批交付。接納“基德艦”後,臺軍視若珍寶,將其編爲4支艦隊,宣稱依靠這種先進的導彈驅逐艦作主力,就可以掌握臺海“制海權”。但實際上,臺軍花大價錢買的寶貝並非新武器,而是封存20多年的“古董”。
  據透露,這4艘“基德艦”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爲伊朗巴列維國王的皇家海軍生産的,後因巴列維國王被推翻,購買合同泡湯。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叫囂擴軍備戰,美國趁機將這4艘“老爺艦”改造,以8.75億美元的天價賣給臺灣。
  由于太過老舊,無論美軍怎樣修補,“基德艦”的弱點還是顯而易見。據披露,當年“基德艦”在改造時,艦上戰鬥系統多數是從美軍已退役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上拆卸設備來拼裝。系統起初運行還算不錯,但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早已退役,零部件也隨之停産,“基德艦”維修起來只能靠美軍“拆東牆補西牆”,目前有些零件已被拆光,很快就會鬧“零件荒”。同時,艦上防空雷達等戰鬥系統裝備,也因零件停産隨時可能罷工。一旦如此,不要說導彈射不准,連射出去都成問題。臺海軍官員坦承正在尋求解決之道,已要求臺“中科院”加緊研發相關零部件。
  此外,“基德艦”的窘況遠不止缺零部件。當初臺軍購買“基德艦”時,因預算被“立法院”刪掉15%,導致艦上配備的標准-2型防空導彈只買了一半,嚴重影響戰備。由此種種,2006年陳水扁主持成軍典禮後不到1個月,“基德艦”就偷偷進了船塢接受大修。
    停在商港的“作秀艦”
  “基德艦”吃水約10米深,超出臺灣所有軍港碼頭的安全深度。因而,臺軍2001年簽下訂單後,一度面臨有錢買船、無地可泊的窘況。後經反複研究,決定先租用蘇澳商港深水碼頭供“基德艦”使用,同時啓動左營軍用深水碼頭建設,建成後再行“搬遷”。
  2006年8月“基德艦”全部交付後停泊在蘇澳商港,4艘軍艦緊靠在一起,仿佛《三國演義》中龐統建議曹操把所有戰船相連在一起的場景。島內很多人擔心,軍艦如此集中停泊在一個繁忙的商港,一旦遇襲,恐怕插翅難飛,只能成爲活靶子,重演“火燒連營”的劇本。   花了這麽多錢,“基德艦”除了停在商港“守護”商船,還幹點啥呢?據稱,除了拉出去參加演習,這些老爺艦最大的任務就是作秀。今年2月,走到末路的陳水扁要登南沙群島,想借“宣誓主權”拉擡慘淡人氣。臺軍幾個死硬“扁家軍”心領神會,立即將F16戰機和“基德艦”派出護航,引發島內輿論抨擊。6月初,臺灣漁船在釣魚島附近遭日本自衛隊欺負,引發島內抗議,臺軍聲稱要派“基德艦”前往護漁,但最後不了了之。有傳言說,“基德艦”太耗油,臺軍吃不消。
    軍演中全部被“殲滅”
  被臺軍奉若珍寶的“基德艦”,戰力究竟怎樣呢?其實不用逐一分析該艦性能指標,單從它在曆次臺軍演習中的表現,即可見一斑。自2002年起,臺軍爲顯擺軍備成就,將“基德艦”納入“漢光”演習兵棋推演,但每次都敗得很慘。
  第一年參加兵棋推演,兩艘參演艦全遭“紅軍”擊沈,且被殲滅的速度相當快。這一結果讓臺軍很失望,有關“基德艦”的議論再起。2003年臺軍“漢光”兵棋推演,爭議中的“基德艦”沒有參加。到了2004年,“基德艦”被調整了參數後,再次披挂上陣,但很快便遭“敵軍”殲滅。
  2005年,臺軍再次修正“基德艦”參數,使其戰力大幅“提升”,但結果仍有1艘遭擊沈,另1艘“迅速逃離”。到了2006年,爬到“國防部長”的李傑體察上意做了手腳,自此“基德艦”再也沒被擊沈過。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0-18/0838525949.html
 
紀德級:維基百科

紀德級(Kidd class)是美國海軍已除役的一級驅逐艦,原本是由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時代的伊朗王國(Shah of Iran)訂購,根據伊朗方面的需求,由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en:Spruance Class)的艦體演進出來的系列。艦上裝備標準防空飛彈系統替換了斯普魯恩斯級的近程防空飛彈,以供波斯灣的防空任務。根據1974年簽訂的合約共建造四艘,由美國英格爾斯造船廠建造,首艦1978年6月開工。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因美國與伊朗關係惡化而解除了合同,軍艦無法交貨,所以只好以便宜價格賣給美國海軍,並在美國海軍服役,稱為紀德級(Kidd Class)。因為紀德級上配有高效能的空調系統以及其他設備,使其適合在中東之類(特別是波斯灣)的炎熱天氣下運作。
紀德級的一個暱稱為「Dead Admirals」(陣亡將軍)級,因為這一系列用以命名的美國海軍將軍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死於太平洋戰場。DDG-993 Kidd(紀德)以美國海軍少將Issac C. Kidd命名,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中,他在旗艦「亞利桑那號」的艦橋上陣亡。DDG-994 Callaghan(卡拉漢)以美國海軍少將Daniel Callaghan命名,1942年11月13日第一次瓜達康納爾海戰中,他於「舊金山號」上陣亡。DDG-995 Scott(斯科特)以美國海軍少將Norman Scott命名,第一次瓜達康納爾海戰中,他於「亞特蘭大號」上陣亡。DDG-996 Chandler(錢德勒)以美國海軍少將Theodore Chandler命名,1945年1月7日,在旗艦Louiville上,他因前一天日本神風特攻隊突襲而受重傷,不治死亡。
因為美國海軍裝備了專門的為艦隊提供防空能力的軍艦,故紀德級在美國海軍中難以凸現重要作用。1980年代末,紀德級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改進了部分電子設備,防空系統升級為標準二型防空飛彈。艦上的武器比經過現代化改裝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少了攻擊性的戰斧巡弋飛彈。
美國海軍在1990年代末將紀德級驅逐艦退役封存。希臘曾表示興趣購買,但終打消採購計劃。2001年4月美國政府批准向臺灣出售紀德級驅逐艦。美國軍方向臺灣交付的紀德級驅逐艦的雙臂式發射裝置只能發射防空飛彈,反潛武器另由MK112發射器發射,總售價為7320萬美元[1]。 「紀德艦採購案」即「海軍光華七號計劃」,最初美方報價新台幣347億元,後根據雙方協商,全案經費243億9544萬6000元,其中人員訓練花費7億 9589萬1000元,啟封與性能提升141億6604萬8000元,另外編列67億2646萬6000元採購標準二型飛彈,魚叉飛彈12億7612萬 3000元。在完成啟封和改裝後,於2005年開始交運給中華民國(臺灣)海軍。這一系列中的兩艘艦體,995及994,於2005年12月抵達臺灣,分別命名為「基隆」(DDG-1801)與「蘇澳」(DDG-1802)。993及996艦體於2006年10月25日抵達臺灣,並被命名為「左營」(DDG-1803)與「馬公」(DDG-1805)。依據命名軍艦級別的傳統,中華民國海軍對其的正式命名為基隆級驅逐艦。
‧ 滿載排水量9574噸,艦長171.7米,艦寬16.8米,吃水6.2米。
‧ 動力:4座燃氣輪機,功率86000馬力;航速:33節;續航力:6000海里/20節
主要武器裝備
‧ 兩座雙聯裝標準二型防空飛彈發射器
‧ 兩座四管魚叉飛彈發射器
‧ 一座八管反潛火箭發射器
‧ 兩座五吋炮
‧ 兩座二十厘米方陣快炮
‧ 兩座三管魚雷發射器
‧ 直昇機飛行甲板
艦載直昇機
‧ 兩架S-70C反潛直昇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9%9A%86%E7%
B4%9A%E9%A9%85%E9%80%90%E8%89%A6
 
倒帶15年 我擬向美購二手艦 打造小神盾2010-01-11 中國時報 吳明杰
 
     權威消息透露,海軍準備今年向美提出採購八艘二手派里級巡防艦的計畫,並同時爭取美方售台縮小版的神盾戰鬥系統和垂直發射系統,以仿效西班牙、南韓和澳洲等國,也自行打造台灣版的「小神盾」,用以取代八艘艦齡逾三十年的濟陽級艦。
     由於這項購案,與十五年前海軍打造成功級第八艘田單艦時就著手與美方合作在成功級艦上改裝ACS(先進戰鬥系統),並續造四艘號稱「小神盾」的計畫如出一轍,差別只在於把縮小版的神盾戰鬥系統裝在國造成功級或美造派里級的載台,因此整個計畫可以說是「舊案大復活」。
     當年海軍在美方協助下打造八艘成功艦,最後一度曾衍伸出的國造小神盾計畫,後來因造艦投資每艘預算恐破三百億,被批為錢坑,加上一九九五年兩岸關係緊張、台美軍事合作也隨之緊繃,美方因而縮手,整個ACS小神盾計畫才被迫胎死腹中。
     據了解,當年力推這項國造小神盾計畫的前海軍總司令劉和謙,卸任後還特別交待後續的總司令必須把此案交接下去,來日必定要實現,不過包括莊銘耀等總司令並不贊同此案,因此這項計畫在海軍內部遂成為歷史。
     軍中人士認為,海軍這項計畫在歷經十五年、海軍十任不同總司令後居然能起死回生,可能與現任海軍司令高廣圻曾任劉和謙辦公室主任有關,高廣圻的建軍思維應深受劉和謙影響,因此在接掌海軍兵符後便積極規劃此案。
     海軍內部評估,在作戰需求上,由於八艘濟陽級(諾克斯艦)艦齡已超過三十年,加上艦上動力是採老式的蒸氣鍋爐推進系統(海陽艦曾有失去動力在海上漂流的記錄),因此必須急覓八艘艦艇汰換。
     不過在預算財力上,因為海軍還有潛艦案的排擠,因此不可能有高額預算再採購新艦,因此早就看上美國共打造五十一艘的派里級巡防艦中較新的一批,最吸引海軍的是,由於派里級與我國成功級系出同門,後勤維修可以一體化,也節省成本。
     另預計每艘二手艦價格只要新艦的兩成,還算買的起,海軍希望挑選目前已退居美國海軍二線負責海岸防衛的八艘派里級熱艦,可以直接返台服役。
 
汰換濟陽艦 美近岸戰鬥艦也列選10-01-11中時(楨:美已嫌貴台反要買
 
     海軍汰換艦齡三十年濟陽級艦的計畫,除有意以收購美國二手派里級艦並改造成小神盾的方式外,權威消息指出,爭取美國海軍最新服役的近岸戰鬥艦(LCS)也是選項之一,不過因美軍自己共有五十多艘LCS的需求,若要排隊等候採購恐緩不濟急。
     據了解,由於LCS每艘造價約一百五十億台幣,符合我方緊縮的預算考量,加上這型最新的船艦是美軍設計用於近岸防衛用,屬防禦性裝備,所以敏感性較低,海軍評估符合「二代二級艦」的作戰需求。
     屬防禦裝備 符合二代二級艦需求
     不過也有軍中人士認為,若海軍採購美軍已經汰除中的二手派里級艦,豈非把原本需要的「二代二級艦」拿「一代二級艦」來充數,形同走回頭路,一定會遭致反對,若是計畫採購美軍最新的近岸戰鬥艦,應該較能獲得國防部支持。
     不過海軍將領則認為,採購美軍二手派里級艦的目的,主要在於同時爭取獲得縮小版的神盾戰系和垂直發射系統,派里級艦只是載台,只要買的是服役中的熱艦,翻修後狀況就不會太差,美方若願意售台LCS,海軍當然也樂於接受,但因LCS是美軍最新裝備,相較下可行性較低。
     美軍自需55艘 採購恐得排隊
     LCS是美軍針對反恐需求所打造的最新型艦艇,是採柴油動力引擎及渦輪加速,因為吃水淺,時速都飆破八十公里,適合在近岸進行防禦戰鬥,美軍計畫訂製五十五艘。
     軍方指出,十餘年前海軍雖然就曾有外界號稱「小神盾」的成功級改裝「先進戰鬥系統」ACS(Advanced Combat System)的計畫,不過現今科技更發達,電腦更微型化,海軍未來要採購的縮小版「小神盾」戰鬥系統,絕對會比當時的ACS功能更強大,體積也更小,改裝在三千多噸的派里級艦上可行性很高。
     軍方官員指出,西班牙早在兩千年就已成功將神盾戰鬥系統縮小,同樣以派里級為藍圖自行改造成F-100神盾巡防艦,是現今「小神盾」的最成功案例,連過去台灣看不起的南韓,最後都打造出KDX-3神盾艦,只有台灣海軍至今連神盾都還沾不上邊。
 
美國瀕海戰鬥艦計劃因成本過高受到重挫(組圖)

由于未能就承包合同的修改條款,與美國國防部承包商通用動力公司達成一致意見,美國海軍于2007-11月1日宣布取消第4艘瀕海戰鬥艦(LCS 4) 的建造計劃。
  據簡氏防務周刊網站11月1日報道,在11月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承包商要求增加額外成本,美國海軍則試圖維持此前合同規定的價格,雙方無法就此達成協議,于是10月31日傍晚,通用動力公司被電話告知,第4艘瀕海戰鬥艦的建造計劃由此取消。
  海軍方面說,與海軍准備預付的價格相比,通用動力公司的最終出價確實相當高昂,但海軍的瀕海戰鬥艦計劃依然會進行下去。
  此前,美國海軍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訂的建造第3艘瀕海戰鬥艦合同, 因故于今年4月份取消,這樣以來,按照海軍最初的計劃,總共將建造6艘瀕海戰鬥艦,如今只剩下兩艘原型艦,原本預計這兩艘原型艦在2008年交付,但受終止建造第四艘戰艦事件的影響,交付時間很可能延遲。
  美國海軍說,關于瀕海戰鬥艦計劃,2008年之前做出新決定的可能性不大,他們希望能夠在2009年做出最終抉擇。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1-03/1131470344.html
 
美國海軍再訂購3艘近海戰艦

據《簡氏國際海軍》2008年4月刊報道 美國海軍的近海戰鬥艦(LCS)計劃麻煩不斷,但最近美國海軍卻爲該計劃發布了采購三艘艦的招標書(RrP),希望在2008財年和2009財年開始建造。這對于近海戰鬥艦計劃來說,無疑是久旱逢甘露。
  然而,美國國會給出了一個4.6億美元的成本上限,如果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認爲該計劃並不具備經濟性,那麽這會導致無人應標的尷尬境地。
美國海軍上將希望采辦總計55艘近海戰鬥艦,這些艦構成了2020年313艘艦隊的一部分。然而,2008年2月4日,由于受到諸多問題的幹擾,美國海軍把2009財年采購11艘新艦減少到7艘。 美國海軍發言人說發布招標書並不是對近海戰鬥艦采辦計劃的“重新啓動”,因爲美國海軍從來沒有想過要停止近海戰鬥艦計劃。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4-25/0719497070.html
 
亞太海軍神盾化 台灣最落後2010-01-11 中國時報 吳明杰
 
     曾幾何時,台灣海軍戰力曾是亞太地區排名在前的佼佼者,不過就在十五年前海軍錯失藉台美聯手打造成功級艦、順手取得「小神盾」的機會後,亞太各國海軍反而陸續趕上「神盾化」,現在不僅日本、南韓和澳洲海軍都擁有神盾艦,連共軍號稱「中華神盾」的052C驅逐艦都早已服役,唯獨台灣海軍「神盾化」最落後。
     有高階將領就不諱言,擁有服役超過六十年茄比級潛艦等一拖拉庫老舊艦艇的中華民國海軍,現在已可以算是「全世界最老的海軍」,隨便一條艦艇艦齡都二、三十年,老美的茄比級潛艦是躺在夏威夷珍珠港內當博物館觀光用,我們的還在服役訓練官兵,不要說和他國軍備競賽,連基本戰備都有危險。
     對於海軍十餘年前原本有機會一舉踏進國際上的「神盾俱樂部」,最後卻擦身而過,至今海軍內部仍相當扼腕,甚至不諱言,當初為了採購法國拉法葉艦而放棄「小神盾計畫」,結果買了六艘昂貴卻連防空戰力都沒有的漂亮軍艦回台,過程黑幕重重不僅是海軍之痛,在建軍上更是錯誤的決策。
     一轉眼,當初採購的拉法葉艦,在服役十幾年後,沒想到現已開始出現零附件斷炊的危機,當初的夢幻軍艦現在反成為維修累贅,海軍倒頭來又必須走上追求神盾的回頭路。
     這一來一往之間,耗的不僅止於海軍自己建軍的心血和時間,賠上的還有台灣的國家安全和百姓的血汗錢。
     希望海軍這次採購八艘二手派里級艦和決心打造「小神盾」的規畫,是經過完整的建軍和戰略規畫,而非像採購拉法葉艦的決策般是在一夕翻盤,甚至最後還證明是錯誤的選擇。
 
拉法葉艦關鍵零件停產 維修難2010-01-11 中國時報 吳明杰
 
     權威消息透露,海軍拉法葉(康定級)艦返台服役不到十五年,和空軍向法國採購的幻象戰機一樣,也出現關鍵零附件恐將斷炊的窘境。軍方官員坦言,很多拉法葉艦戰系零附件法軍現在自己都不用了,因此拉法葉艦的後勤維修越來越困難,現在只能靠國內中科院研發自行解決。
     至於服役十七年的空軍幻象戰機去年一度因零附件欠缺和F—5發動機葉片裂痕問題,導致戰機妥善率大幅下降,飛官訓練也跟著縮水。空軍高層表示,去年底相關問題已獲解決,不僅妥善率已回升到六十五,飛官訓練也回到每月十五小時的水準。
     據了解,海軍六艘拉法葉艦遭遇的零附件斷炊問題,主要在艦上的射控戰鬥系統,由於法方已經不生產相關零附件,海軍只好委託中科院自行研發替代零附件,不過有些關鍵零附件還是無法「逆向複製」,只好在國際上尋找替代貨源,但風險極高。
     不過中科院為此也摸透了法製的拉法葉艦,因此海軍考量,可能將原本有意讓法方承包的拉法葉艦性能提升案,轉由中科院接手,不過其中最困難的垂直發射系統,中科院仍無法突破關鍵技術,因此拉法葉艦防空性能提升的部分,恐怕還是沒有著落,而海軍也表明不可能去採購法製的天價Aster防空飛彈。
     對於拉法葉艦零附件的斷炊問題,軍方官員說,海軍和空軍相比,至少沒有安全問題,拉法葉艦可能戰力會受影響,但不會因此無法出海戰備,但空軍幻象戰機的零附件沒補,戰機出航就有危險性,只能在機棚連動都不能動,戰力等於是零,對台海空防影響非常大。
 
另詳參本館: 
臺灣康定級巡防艦 成功號與諾克斯級驅逐艦 紀德艦是否符合台海作戰需求
中華俄式神盾艦051C 從美DD(X)驅逐艦看170的差距 052C垂直發射系統之爭議 美海軍專家對中華神盾的性能分析 台軍眼中的052C蘭州號神盾艦 中國最新型052C神盾艦解密?
新購現代級驅逐艦之議 評述137現代級導彈驅逐艦 日美評138現代級驅逐艦 光榮級與基洛夫級巡洋艦 中國要買四條“無畏II”級?
052B 旅海級的167 與168 從旅大級到旅滬級 
中國巡防艦發展史 中國輕型反潛護衛艦的發展構想 中國054巡防艦 054A、KDX2和高波艦 隱形軍艦  神盾艦1  神盾艦2  《現代軍艦》
美國伯克級神盾艦 瀕海戰鬥艦(LCS) 韓國的大洋海軍夢 日本“八‧八艦隊” 日本金剛與愛宕神盾艦 挪威南森級神盾艦 英國45級神盾艦PK法意地平線級 
 
 

  楨: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動輒以美國近萬噸級神盾艦96單元垂射VLS,中國七千052C/D的(48/64)太少。其實噸位不足,再怎麼改進,頂多像052D將052C艦舯16單元32單元。至於艦首730位,像美密集陣置於艦首尾,在無法像134米長的054A置於艦兩測,長154米的052C/D也必須置於艦首尾之限制下,為取得大射角,又須高凸,位之處不可能改裝成VLS。再說軍武間之質量須配套,美國9升噸級神盾艦配10萬噸級航母,中國7神盾艦配6萬噸級航母,剛好,不然可能重蹈<韓國的大洋海軍夢>。中國大驅得待052E或055了,真要求全,本館<PLA最急需的武器>甚言「全能艦」:

  在「和平共享」的<中國大戰略>下(習近平未來應會調整胡錦濤的「和諧社會」為「和平共享」),研發出能在大洋上先看/打到美國航母和F22/35匿迹戰機的武器。

  這就不能單靠PLA現有的陸上預警雷達/防空/反導系統和東風21/東海10反航母飛彈,或海上傳統的神盾驅逐艦,而必須在大洋上有:

  多顆低軌偵察衛星、同温層預警飛艇或超地平線預警艦(052C/D米波雷達的探距已有350km)、以及配有遠程反航母/反艦/反潛/防空(反衛/反導)/攻陸/發射衛星等之飛彈的全能型巡洋艦。

  如此,即使解放軍PLA沒航母也不怕老美了,若再有航母和兩棲攻擊艦,就更能支持中國的「和平共享」大戰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東海/南海/藏南,中國沒必要與日越印等國爭占不毛之島/地,而是全力開發油/水(引藏南水北調黃河)資源,若日越印等敢搞破壞、就趁機痛宰之。

  這樣一來,全球尤其亞非拉美的眾多開發中國家,便會信服於中國軟(如中國動輙上百億美元的經援非洲/東協)硬(如上述軍事戰略)兼施的「和平共享」大戰略了。

  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坦克發動機 美早知中反衛星 《航空母艦及其克星》 巨浪1與東風21 中國巡弋飛彈研發史 中國航母 共軍能阻美救台 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中國雷達 中國衛星 中國無人機 飛艇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保釣再起? 《海權論》 中國與東協 中國與印度 中國與非洲 中共十七大 中國大戰略 《和諧社會導論》 中國崛起

  另外在詳貼052D前,先依051-6之序整理中國海軍各級驅逐/護衛艦。

052D下水倒計時 新型驅逐艦六大強力升級解析中日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海軍驅逐艦發展路線圖,我們從中可以大致了解到中日兩國海軍主戰裝備發展的脈絡,日本海軍在冷戰結束後極大地加強了海軍建設投入,在上世紀最後十年先後開工了金剛級、村雨級和高波級驅逐艦,建造數量接近20艘。而中國海軍驅逐艦從2000年之後才開始有了比較大的發展,這一階段是中國海軍摸索新型驅逐艦技術的初期階段。進入2010年之後,開始大規模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有三個標誌:1、052C型驅逐艦的量產,標誌著我軍第三代導彈驅逐艦逐漸成熟。2、052D型驅逐艦的量產,顯示中國海軍裝備建設正式進入量變範疇。3、055型導彈驅逐艦的研製,作為我軍第四代導彈驅逐艦,055型導彈驅逐艦是我們2020年-2030年時期的主力裝備,具備和美軍DDG1000和阿利伯克III相當的作戰能力。
052D

资料图:网上流传的中国正在建造的052D导弹驱逐舰。

052D(滿載7000噸),172?江南號2012-8-29下水,改良052C→052D:48 x紅旗964具通用垂直發射系統; 1 x 100mm雙用艦炮 1 x 130mm單管砲; 氣+液冷式弧形外罩相控陣雷達純液冷式平面外罩相控陣雷達: 新型的RUB煙霧顆粒4 x 18管誘餌火箭幹擾系統;未來有可能改裝 8 x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 射程400km。

052C(滿6800),2003年170蘭州/171海口號下水後、不像054A量產、2010之後才再下水4艘,數据:長154/寬17、吃水6.1米、57000shp馬力柴油燃氣交替輪機、4500海浬/18節、乘員250人、1架Ka-28或直9/無人機、氣+液冷式弧形外罩相控陣雷達 探距400km、48 x紅旗9防空飛彈VLS 射程200km(海/紅旗9彈長徑粗故射程有增加空間,故美國標3/俄S400)、8 x鷹擊62(C602)反艦飛彈 射程3-400km、6 x 324mm魚雷管、1 x 100mm雙用炮、2 x 30mm 七管近迫防衛快炮、4 x 18管誘餌火箭。詳參【圖博館】:從美DD(X)驅逐艦看170的差距 韓國的大洋海軍夢 美國伯克級神盾艦 日本金剛與愛宕神盾艦 神盾艦

  (中國海軍軍艦命名規定簡要如下(詳參【圖博館】:兩岸軍語):航母(如16遼寧號)、巡洋艦以行政省(區)命名,驅逐艦、護衛艦以大、中城市命名,核潛艇以“長征”加序號命名,獵潛艇以“縣”命名,船塢登陸艦、坦克登陸艦均以“山”命名,步兵登陸艦以“河”命名,補給艦以湖泊命名。

  艦艇編號

  1字頭爲驅逐艦(其中105-116屬北海艦隊,131-139屬東海艦隊,160-171屬南海艦隊);

  2字頭、3字頭爲常規潛艇;

  4字頭爲核潛艇;

  5字頭爲護衛艦;

  6字頭爲反潛護衛艇(獵潛艇);

  7字頭爲導彈護衛艇;

  8字頭爲補給艦、掃布雷艦;

  9字頭爲登陸艦。

  500噸以下的小艇以X字頭開始,X1字頭爲導彈艇,X2字頭爲魚雷艇,X3字頭爲護衛艇,X5字頭爲登陸艇。)

  現代級驅逐艦——蒸氣輪機推動驅逐艦

(標準6500滿載7300噸),系列分別有:現代II型 (136杭州/137福州號),取消I型的後座AK-130雙聯裝130公釐艦砲、改為前後兩座SA-N-7牛虻艦空臂射系統、共48枚、射程25公里。現代II 改進型138泰州/139寧波號,9M317艦空導彈射程45公里,SS-N-22日曬超音速反艦飛彈、由原來射程120公里的3M-80E升級至240公里的3M80MBE。詳參【圖博館】:日美評138現代級驅逐艦 評述137現代級導彈驅逐艦 新購現代級驅逐艦之議

  051——蒸氣輪機驅逐艦,系列分別有

051旅大級,又分I,II,III,V級(標3250滿3670噸),1971至1992年、共造15艘,先後經多次改進,但2007之後已陸續除役。6x海鷹-2(C201)反艦飛彈 射程95km,166艦已換成8xC802 射程120km 。(中國海軍各型軍艦反艦飛彈多有類似的升級:如由射程50km的C801射程120km的C802射程250km的C803射程400km的C602)。詳參【圖博館】: 從旅大級到旅滬級

051B旅海級(滿6000噸)、只有167深圳大卻只配海紅旗7短程防空飛彈八聯裝發射器一座,軍迷期待趁大修改裝052B臂射系統或054A垂射系統,但2007亮相仍是海紅7,其因似開腸破肚不利身結構。詳參【圖博館】:052B 旅海級的167 與168

051C旅洲级(滿7100噸)、只有115沈陽/116石家莊051C取消051B直升機庫改為32單元SA-N-6C /S300PUM1 遠程(150km)防空反導射系統VLS詳參【圖博館】:中華俄式神盾艦051C

  052——柴油燃氣交替輪機驅逐艦,系列分別有

052旅滬級(滿4200噸)、只有112哈爾濱/113青島首B砲位裝有一座法國Thomson八聯裝海響尾蛇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詳參【圖博館】: 從旅大級到旅滬級

112艦的二次改裝:HHQ-7導彈仍會被沿用

052B旅洋級(標5200滿6500噸)、只有168廣州/169武漢號,前後各安置1座SA-N-7臂射系統、共48枚、射程25km。詳參【圖博館】:052B 旅海級的167 與168

  053——柴油輪機護衛艦

系列分別有A,B,G,H,HG型 (1700-2500噸)雖已陸續除役,但2011年完成最後6艘053H1G型升級將服役至少10年,其出口型F-22巴基斯坦已購4艘購4艘2012年擊敗俄20380型奪得阿爾及利亞3艘輕護艦訂單詳參【圖博館】: 中國巡防艦發展史

(上圖為江衛Ⅱ型053H3)A:FQF-2500反潛火箭裝置2座 B:100毫米/56口徑雙聯主炮1座 C:六聯裝HQ-61M艦空導彈1座 D:三聯裝YJ-1(C801)艦艦導彈2座 E:機庫 F:直-9反潛直升機1架 G:37毫米/74口徑雙聯自動防空火炮4座 H:水雷

  054——柴油輪機護衛艦,系列分別有

054(標3500滿3900噸)、有526馬鞍山/527黃埔,配有:363S型2D雷達 探距150km、1x海紅7防空飛彈、8xC803(C802A)反艦飛彈 始中端次音速+未端超音速 射程250km、1x單管100毫米緊湊型艦炮、4xAK-630型近程防禦武器系統CIWS。詳參【圖博館】:中國054巡防艦

054A(標3900滿4400噸),首艦530徐州號2006-9-30下水、至2012已有15艘,改配:382型3D雷達 探距320km、32單元海紅旗16中程(50-70公里)垂射艦空飛彈、1xAK176型 76毫米主炮、2x7管30毫米730型CIWS詳參【圖博館】:054A、KDX2和高波艦

未知型号的驱逐舰。根据相关企业提供的资料显示,这种驱逐舰长140米,排水量4500吨,最大航速28节,装备1门76毫米口径的舰炮,配备反舰武器、近防武器和鱼雷,主要作用是攻击水面大中型战舰、对付潜艇和参与护航行动。

出口型054A

  056——柴油輪機護衛艦

056 vs 054A 一半不到

(標1500/滿2000噸),2012年6月首下水後、下餃子般量產,056短小精悍,能反艦、反潛、防空、巡護、掃雷,配有:四枚反艦導彈、甲板能停直9反潛直升機/尾拖曳陳列聲納/首反潛火箭、76毫米主炮/兩門30毫米遙控艦炮/8聯裝FL3000艦空導彈、機庫能放二架無人直升機/尾小艇/掃雷具。詳參【圖博館】: 056艦 中國輕型反潛護衛艦的發展構想

052D型驅逐艦 维基百科

052D型驅逐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正在建造的新型飛彈驅逐艦,為052C型最新改良型。

在2012年8月從長興島江南造船廠拍攝的照片判斷,配備國產最新130毫米單管艦砲,相控陣雷達已換裝為早些時候畢昇號試驗艦所測試的改良型,為052C型所配備的國產相控陣雷達的最新改進型,新相控陣面積較大,且取消了原本風冷系統的弧形外罩[1]。最新的照片顯示,052D拋棄了052C型上的海紅九垂直發射系統,而裝備了64具新型通用型垂直發射單元。美國軍事新聞網站(StrategyPage.com)認為052驅逐艦的一系列改良代表解放軍的驅逐艦設計在過去10年中大幅進步,並使中國海軍擁有性能類似於美國在20年前開始服役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水平之艦艇。 [2]

裝備

相較於早先的052C型驅逐艦,052D型的上層建築傾斜角度更大,提供了更好的隱身性能;同時直升機機庫位於艦身左側的設計在052D型上變更成了設置在艦艇中軸線上;機庫兩側增設了一對小艇收納庫,類似於054A型護衛艦上的設計;517型對空雷達移動到了艦尾。

由於上層建築的傾斜角度增大,052D艦上有更多的空間用以安裝新型的相控陣雷達[來源請求]。此型雷達於2012年6月在中國海軍的畢昇號試驗艦上面進行測試時被首次曝光[3]。與052C型的相控陣雷達相比,新型雷達矩陣面積更大,因此合理推測該陣列應該配備了更多的單元;而且雷達罩由052C型的弧形變成了平面,意味著新雷達可能捨棄了原來的風冷/液冷混合系統而採用了純液冷系統。

艦載垂直發射系統

052D型驅逐艦所搭載的新型垂發系統能夠發射對空飛彈、巡弋飛彈、反潛飛彈與反艦飛彈。與052C型驅逐艦的垂發系統相比,新型垂發系統由轉輪式圓形發射筒改成了方形發射筒,且可能具備冷發射和在一個發射筒內裝填多枚飛彈的能力[來源請求]。052D型驅逐艦似乎並不具備054A型護衛艦所搭載的飛彈燃氣流排放系統,許多網友據此推測052D型採取了冷發射模式。根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052D型驅逐艦上的垂發系統依照GJB5860-2006標準研發製造,意味著其具備發射多種不同型號飛彈的能力。網上流出的GJB5860-2006標準說明文件[4]顯示,新型垂發系統的研製「採用系列化設計,按高度分為大型發射模塊、中型發射模塊、小型發射模塊……大型發射模塊可以裝載長度不超過9000mm的筒彈;中型發射模塊可以裝載長度不超過7000mm的筒彈;小型發射模塊可以裝載長度不超過3300mm的筒彈。」且「貯運發射筒直徑不應大於850mm……(發射筒)應有良好的密封性,充入一定壓力的乾燥空氣或氫氣,在規定的貯存期內,筒內壓力應高於周圍環境的大氣壓力。」 同時,新式垂發系統「(每個發射模塊的)發射架體一般有8個隔艙,一個隔艙可裝1~4枚筒彈。」每個發射模塊由一個發控單元控制,發控單元的要求為「能同時控制4發不同類型飛彈的發射……(而且)應具備快速自檢、機內測試功能。」從GJB 5860-2006標準的描述來看,新垂發系統與多國海軍採用的美國Mk41垂直發射統有很多相似之處,許多網友據此推測中國可能有著將來出口銷售該新型垂發系統的打算[來源請求]。

艦炮

比起052C型驅逐艦,052D型的另一改進之處為其新式單管130毫米H/PJ38艦炮。該型艦炮由鄭州機電工程研究所(即中船重工713研究所)研發,由內蒙第二機械製造廠製造[來源請求]。H/PJ38艦炮實際上是蘇聯AK-130雙管130毫米艦炮的仿製版[5],總設計師陳汀峰此前曾設計過79式雙管100毫米艦炮,210式100毫米艦炮,以及HPJ26型76毫米艦炮。H/PJ38艦炮所用彈藥的設計者為周炳武。相較AK130,H/PJ38艦炮既可以發射分裝式炮彈,整裝式炮彈,以及多種次口徑炮彈(即炮彈直徑小於炮管直徑的炮彈)與制導炮彈。[來源請求]

數據鏈

網際網路上有消息認為052D型驅逐艦配備了最新的全軍綜合數據鏈系統。[來源請求]該系統據說相當於美軍的Link 16戰術數據鏈系統[6],比起052C型驅逐艦使用的HN-900系統要有明顯的提高(後者相當於美軍的Link-11/TADIL-A系統)[7]。全軍綜合數據鏈系統的總設計師為解放軍總參謀部某研究所所長王建新,開發過程涉及300多個研發機關與8000多名科研人員,並最終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8]。

「中華神盾」

中國政府,軍方以及媒體多次把052D型驅逐艦稱為「中華神盾」。許多西方軍事觀察家質疑這種說法的準確度,並認為「神盾艦」一詞應專指搭載美軍研發的神盾作戰系統的艦隻(在美國、日本、韓國、西班牙以及挪威海軍中均有這樣的軍艦服役)。不過也有說法認為,將中國的新一代防空驅逐艦稱作「神盾艦」,就像將20世紀初各國海軍模仿英國無畏號戰列艦建造的主力艦都統稱為「無畏艦」一樣,是無可厚非的說法。

參考資料

1.^ China building new Type 052D guided missile destroyer. Taipai Times. 29 Aug. 2012 [29 Aug. 2012].

2.^ Chinese Aegis Destroyer Evolves. strategypage. 4 Sep. 2012 [4 Sep. 2012].

3.^ 中國試驗艦測試新型相控陣雷達.

4.^ 我國水面艦艇導彈通用化垂直發射裝置通用要求.

5.^ China Steals Another Russian Success.

6.^ 我海軍已裝備全軍綜合數據鏈 應對更嚴酷作戰環境. 2011年11月.

7.^ 解放軍網戰建設. 2012年6月.

8.^ 總參某信息化研究所:一切為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 2012年4月.

http://zh.wikipedia.org/wiki/052D%E5%9E%8B%E9%A9%85%E9%80%90%E8%89%A6


俄海軍光榮級導彈巡洋艦SA-N-6垂直發射系統

美國USS San Jacinto (CG-56)號的垂直發射器
美國神盾系統

日本自衛隊金剛級神盾艦的垂直發射發出標准三型導彈SM-3
韩国第二艘KDX3舰11月下水配有32枚巡航导弹
韓國自行建造的首艘KDX3宙斯盾驅逐艦“世宗大王”號
英國45級神盾艦
法意地平線級神盾艦
法國佛賓級神盾艦

法意FREMM神盾艦

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艦:挪威海軍南森級
 
美軍終止DDG-1000驅逐艦項目相關公司損失巨大

設想圖
據波斯頓網站2008年7月24日報道 美海軍昨天作出了一項令人震驚的決定:終止200億美元的新型驅逐艦“朱姆沃爾特”級(DDG-1000)采購項目。這一決定使雷聲公司最大的防務計劃陷入混亂,而且使得長期備受關注的緬因州巴斯鋼鐵船廠的命運問題舊事重提。
  由于單艦成本增長50%達到30億美元,使得該驅逐艦計劃成本太高,無法達到海軍313艘艦艇的整體目標。目前海軍擁有280艘艦艇。
    阿利?伯克驅逐艦的成本只有DDG-1000的一半,它的作戰系統是由雷聲公司的競爭對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産的。停止采購DDG-1000、重拾DDG-51可能會把雷聲公司的作戰系統工作轉到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7-28/0856513567.html
美國海軍簽訂最後兩艘DDG-1000驅逐艦建造合同
  [據海軍時代網2011年7月26日報道] 美國軍事委員會成員蘇珊科林參議員稱,海軍與巴斯鋼鐵公司已經達成了第二和第三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DDG-1000)的建造合同,這兩艘艦將在位于緬因州的船廠建造。
  海軍已將“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建造數量削減爲3艘,因此每艘艦的合同對船廠來說都很重要。“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采用複合材料、電動推進、非傳統艦體和射程達100公裏的155毫米艦炮。
  完成這2艘驅逐艦的建造後,巴斯鋼鐵公司將繼續建造改進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韓國宙斯盾艦敗筆設計可讓中國軍工汲取教訓(另參本館:韓國的大洋海軍夢 )

  2007年5月25日,韓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KDX一3級首艦“世宗大王”號在蔚山現代重工造船廠下水。當天,韓國 《朝鮮日報》報道稱“宙斯盾”驅逐艦配備了具有強大功能的雷達,可以發現並攔截遠在數百公裏外的敵機或導彈,被譽爲現代戰爭的寵兒“夢幻艦艇”,這意味著韓國海軍正式進入了“大洋海軍時代”。在此前一天,韓國軍方消息人士表示:“‘世宗大王艦’的系統比今年3月進行實戰部署的日本最新型‘愛宕’級‘宙斯盾 ’驅逐艦還要先進,配備了大量導彈,打擊能力突出。”種種迹象表明,韓國海軍對這艘新造的“世宗大王”充滿了自信和驕傲,將其看作是韓國海軍走向大洋的標志。那麽,“世宗大王”號導彈驅逐艦性能究竟如何,是否真象韓國人所標榜的那樣是“除美國同類艦艇之外性能最強大的驅逐艦”?筆者試圖通過本文來對此作一 番評析。
……………
  從上述介紹我們可以看到,爲了追求性能的全面先進,“世宗大王”號可以說是不惜血本,所有武器設備只要有條件,都一定要用性能最好的、價格最昂 貴的。而且從單項性能來說,不論是防空、反潛、反艦還是對陸攻擊,“世宗大王”號都可以說是非常強大。正因爲這一點,韓國不論是軍方人士還是新聞媒體都表 現得極其亢奮,對“世宗大王”號抱著極高的評價和心理期盼。那麽,“世宗大王”號究竟是否真的像韓國人所標榜那樣先進?韓國擁有“世宗大王”號是否標志著 在海軍實力上遙遙領先于鄰國呢?下面筆者將對這些問題作一些個人的評價和探討。
  首先,在武器裝備選擇上,韓國人犯了一味炫耀國産化率而不惜犧牲總體兼容性的錯誤。美國MK4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除了發射速度快、備彈量大外, 另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兼容性強,只要是尺寸相近的導彈,理論上都可以統一布置在該垂直發射系統內。這樣一來既節約了甲板面積和艙室容積、有利于集約化安 排艙室,又能在噸位不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增加導彈裝備數量。因此,既然是安裝了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軍艦,其導彈武器的選擇本應該圍繞著該系統的兼容性開 展。韓國人在設計“世宗大王”號時,爲了盡可能在各個領域體現出“韓國本國的技術能力”,不惜破壞武器的兼容性,強行選擇戰鬥部口徑特殊的“紅鯊魚”作爲 反潛武器,造成其無法統一布置在MK41垂直發射裝置內,只能另行布置兩套專用垂直發射裝置。這樣的設計嚴重浪費了甲板面積和艙室容積,增加了許多不必要 的麻煩。“紅鯊魚”如此,“天龍”也是如此。爲了追求對陸地縱深目標打擊能力,韓國人硬要在“世宗大王”號上安裝“天龍”巡航導彈,而且也要求垂直發射。 結果又因爲“天龍”不能被MK41系統兼容而不得不再布置一套專用垂直發射裝置,在同一個問題上連續兩次走了彎路。
  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如果說爲了增強民族自豪感非得使用國産武器,那麽韓國本來是可以做到既用上國産武器,又照顧到兼容性的。例如在反潛武器的 選擇上,韓國本可以將口徑與MK46魚雷一致的“黑鯊魚”輕型反潛魚雷作爲“紅鯊魚”反潛導彈的戰鬥部,這樣一來“紅鯊魚”反潛導彈尺寸就與“阿斯洛克” 反潛導彈相近,被MK41系統兼容也就不會有什麽大的問題。而對于艦體側面用魚雷發射管發射的近程反潛魚雷,倒可以選擇口徑較大的“白鯊魚”。這樣一來既 滿足了使用國産武器的心理需求,又不破壞兼容性方面的設計,豈不兩全其美?!而現在韓國人這種本末倒置、自找麻煩的設計真不知道能帶來什麽好處。從這一點 上看,韓國軍事工業在系統整合方面還是顯得經驗不足。
  更重要的是,從“世宗大王”艦的設計思路上我們看到了一種貪多求大,片面追求全面先進、全面強大、全面領先的急躁冒進思想。從國家實際需要來 看,韓國海軍真正需要的是一款擁有較好遠洋能力、能承擔起艦隊區域防空任務的大型防空艦,這也是KDX一3計劃本來的面目。這樣一來,以防空爲主的KDX 一3型艦與偏重反艦反潛的KDX一2型艦配合使用,能達到比較好的作戰效果。這種思想與我國海軍將170號、171號防空艦與168號、169號多用途制 海艦混編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在實際設計中,爲了追求所有性能統統達到高標准、每一個單項都要全面超越其他國家的同型艦,KDX一3的設計方案被一 改再改,噸位從最初的7000噸級猛增到現在的13500噸,原本偏重防空的設計也被改成了防空、反潛、反艦和對陸攻擊“通吃”,追求所有性能全面領先的 “超級軍艦”。
  在這種近乎瘋狂的思路中,我們可以覺察到韓國海軍視KDX一3爲全能軍艦、終極武器追求單艦擁有普通一個艦隊全部作戰能力斌圖以—艘性能全面強大的單艦對抗敵方一個艦隊的作戰思想。其實這種思想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上並不是第一次出現。 二戰中, 納粹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和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都是這種“終極軍艦”思想的産物。實戰結果表明,這種妄圖用一艘“終極軍艦”單槍匹馬挑戰敵方整個 艦隊的戰術根本行不通。如今,韓國恰恰是在火急火燎地追求擁有遠洋海軍和過分的民族自大心理驅使下,重拾這種不理智的海軍思想,在一艘原本是防空艦的軍艦 上硬是堆砌了各種高檔豪華昂貴的武器裝備,指望就此壓倒對手。我們可以試想如果單艦對單艦對抗,也許東亞地區沒有一艘水面主力艦艇能比得上“世宗大王” 艦。但是如果它面對的對手是日本一個、兩個甚至更多個“八?八艦隊”,或者面對我國海軍兩個以上的機動編隊呢?“世宗大王”艦還能保證取勝嗎?
  建造軍艦、特別是利用國外技術建造軍艦,有時候就好比組裝電腦,在財力允許的條件下盡量追求真正需要的實用性能,對于其他一些方面則可以在不影 響使用的前提下稍許放低要求,以節約資金。更重要的是,選擇配件還必須考慮各部分之間的兼容性。如果說爲了追求各方面性能都要全面領先、不惜血本地選擇各 種高檔配件,什麽都要最好的,也不管是否兼容強行裝在一起,顯然是不聰明的舉動。更何況一個人有了一臺電腦也就夠了,而軍艦還得追求一定的數量規模,過分 昂貴的“配置”會使建造成本大增,使國家無法建造更多數量的同型艦以達到數量規模。憑韓國的經濟實力,這樣昂貴的“終極軍艦”他們又能造幾艘呢?
因此,雖然在各方面性能上“世宗大王”號有著無數耀眼的“配置”,很多單項性能也的確非常出色,但盲目追求某些單項國産化的做法嚴重破壞了全艦 的整體兼容性。更不可取的是,片面追求全面領先、追求各種任務全能通吃而一味堆砌豪華裝備的冒進思想,使得“世宗大王”艦從一柄防空利刃變成了一塊顯得有 些食之無肉的“雞肋”。相信從“世宗大王”號的一些敗筆上,我國軍事工程人員倒是可以汲取一些有益的教訓,避免今後在設計大型艦艇上犯類似的錯誤。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0-22/0825468569.html
 
美國升級"宙斯盾"系統 打造海上反導攔截網(組圖) 2007-06-25 環球時報

美軍近期拉開了在全球部署新型“宙斯盾”軍艦的序幕。配置“標準-3”型攔截導彈的最新型“夏伊洛”號宙斯盾巡洋艦將在本月末部署到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美軍宣佈,在太平洋的新“宙斯盾”軍艦將增加到6艘,全球的新“宙斯盾”軍艦近一段時期將增加到18艘。美軍認為,隨著導彈技術的擴散,美國面臨的導彈威脅更加嚴重,因而加緊部署目前最具實戰能力的海上導彈攔截系統——宙斯盾軍艦。但實際上,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部署,將打破原有的力量平衡,可能給世界帶來更多動蕩。
  新“宙斯盾”艦數量超過預想
據美國《海軍時報》報道,目前美國海軍正加緊對“宙斯盾”戰艦實施現代化升級改造,以使最新型“宙斯盾”戰艦全部具備跟蹤和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而截至今年年底,將有6艘戰艦完成最新型“宙斯盾”系統的升級改裝。在這六艘“宙斯盾”艦中,包括三艘“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夏伊洛”號、“伊利湖”號和“羅亞爾港”號。另外三艘是“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斯特塞姆”號、“迪凱特”號和“柯蒂斯·威爾伯”號。這些新型軍艦均配備最新型的“宙斯盾”雷達系統,以及垂直髮射系統。兩套系統同時工作,就可以發射“標準-3”型導彈對來襲彈道導彈實施跟蹤,並予以擊落。
分析人士指出,美海軍近期目標是裝備18艘最新型“宙斯盾”巡洋艦和驅逐艦,但實際上美軍最終實現升級的“宙斯盾”軍艦數量要遠遠大於該數字。因為目前僅現役的“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就有22艘,美軍計劃在2015年全部升級。再加上48艘驅逐艦和新建造的其他艦艇,屆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的主戰軍艦都將成為具備導彈防禦能力的新型“宙斯盾”戰艦,美軍海上導彈防禦系統也隨之初具雛形。
  新“宙斯盾”能力更強
根據美海軍的計劃,新“宙斯盾”戰艦作戰系統經過了多方面的升級。如為了配合美海軍從“遠洋作戰”向“由海向陸”戰略的轉變,新型“宙斯盾”巡洋艦將配備先進的聲吶設施、改進垂直髮射的“戰斧”巡航導彈等,以提升對陸攻擊、近岸水下作戰和支援兩棲作戰能力。為打造“網絡中心戰”能力,新型戰艦融入協同作戰系統,使多個裝備該系統的水面艦艇和戰機成為一個整體。而更關鍵的是,新型“宙斯盾”戰艦裝備了“標準-3”攔截導彈,其導彈防禦能力遠遠超過了此前配備的“標準-2”導彈。
從射程來看,“標準-3”導彈更遠,至少可達到425公里,而“標準-2”導彈的最大射程只有180公里左右,射程的增大意味著防區範圍更加廣闊。從攔截方式來看,“標準-2”導彈採用攔截導彈自身爆炸,用導彈碎片殺傷來襲彈頭。這種攔截方式容易造成來襲導彈的爆炸,對於攜帶核生化彈頭的導彈來說具有很強的危險性。而“標準-3”攔截導彈撞擊來襲導彈的方式對其截擊,不容易引爆來襲導彈。從引導方式來看,“標準-2”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而“標準-3”則增加了GPS制導,攔截精度更高。
渲染“導彈威脅”不利於維護世界穩定
美軍認為,隨著全球導彈技術的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掌握了製造或採購導彈的能力,這對美國構成了潛在威脅。美國會研究服務局的研究報告顯示,全世界大約有4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彈道導彈。而在巡航導彈方面,現在全球大約有130多種巡航導彈散佈在75個國家和地區中。特別是伊朗、北韓等美國視為敵人的國家,導彈的研發能力在不斷增強。導彈構成的對美現實威脅超越了其他任何武器,評論指出,美國將其他國家擁有導彈,不問青紅皂白就看作是威脅,美國這種渲染“導彈威脅”其實是一種追求絕對安全的集中體現,不利於現有世界的平衡和穩定。而隨著導彈技術越來越普及化,美追求絕對安全的反導成本遠遠大於導彈成本,到頭來也許是越反越不安全。
  “宙斯盾”的由來
“宙斯盾”原本是神話裏的一種武器。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有一面雕有蛇發女妖頭像的盾牌,這是其護身法寶,誰見了此盾牌就會變成石頭。“宙期盾”就由此得名。
“神盾”系統又叫“宙斯盾”作戰系統。20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的蘇聯為了打擊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而研究制定出了一種新的戰術——“飽和攻擊”——即在同時(或以秒計算的極短時間內)發射大量的反艦導彈,攻擊水面作戰艦艇,以使其有限的對空防禦火力通道“撐不下”,達成反艦導彈突防命中目標的目的。這就如日常遇到的排隊現象,當許多人同時去購買車票,而售票窗口又有限時,就需要排隊等候。但對“飽和攻擊”而言,排隊等候的反艦導彈數量,就是已完全突防的反艦導彈數量。由此不難看出,反艦導彈本身所具有的速度快、有效截面積小、被發現的距離近等特點,在過去就已經使得水面作戰艦艇傳統的對空防禦系統漏洞百齣,如果今天再面對成群反艦導彈構成的“飽和攻擊”,更是難以提供“優質服務”。
1964年,美國海軍為了解決蘇聯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對航母戰鬥群構成的威脅和海上對空防禦問題,提出了“先進艦用導彈系統”(ASMS)的要求,並在1969年12月將其命名為“宙斯盾”(Aegis)系統(全稱為“全自動作戰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Aegis原是希臘神話裏的主神宙斯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使用的盾,上面雕繪著一個蛇發女妖像,誰見了就會變成石頭,故被視作一種護身法寶。在美國海軍看來,“宙斯盾”作戰系統就是可對從四面八方向艦艇同時襲擊的敵方大量導彈組織有效防禦反擊的美國艦隊的堅固盾牌。
“宙斯盾”作戰系統從1969年12月起正式開始研製,1973年完成樣機,于1981年正式裝艦。該系統體現了美國80年代的科技水準,並在此後,一直與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步發展。“宙斯盾”作戰系統(不含導彈)每套造價約2億美元。自1983年至今,該系統已裝備美國全部27艘“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從1991年7月起,它又開始裝備“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此外,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南韓KDX-3級驅逐艦及西班牙海軍F100級護衛艦也配置了從美國採購的“宙斯盾”作戰系統。
  系統的組成
“宙斯盾”作戰系統主要由6個分系統組成,它們分別是:
MK1指揮和決策分系統
它包括四機櫃AN/UYK—7電腦、AN/UYA—4顯示控制設備、變換裝置、RD—281記憶體和數據變換輔助控制臺等。該分系統是全艦的指揮和控制中心。它負責建立戰術原則,顯示並處理來自艦上各感測器的資訊,作出威脅判斷和火力分配,協調和控制整個作戰系統的運行。
MK1武器控制分系統
它由四機櫃AN/UYK—7電腦、“宙斯盾”綜合裝置、MK 138射擊開關組合件和數據交換輔助控制臺組成。該分系統負責按照MK 1指揮和決策分系統的作戰指令,具體實施對武器系統的目標分配、指令發射和導彈制導等功能。
AN / SPY - 1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分系統
該雷達是“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心臟,是“宙斯盾”戰艦的主要探測系統。它由相控陣天線、信號處理機、發射機和雷達控制及輔助設備組成。它能完成全空域快速搜索、自動目標探測和多目標跟蹤。該雷達工作在S波段,對空搜索最大作用距離約為400千米,可同時監視400批目標,自動跟蹤100批目標。
MK99火控分系統
它包括AN/SPG—62目標照射雷達、MK 79導向器和數據轉換裝置。該分系統負 責按照MK 1武器控制分系統的指令,隨同AN/SPY—1A雷達一起工作;用AN/SPG—62雷達照射目標,以便對已發射的導彈提供末制導。
MK41或MK26導彈發射分系統
MK 26為雙導軌旋臂式發射裝置,用於發射“標準 2”中程艦空導彈或“阿斯洛克”反潛導彈。MK 41則是一种先進的垂直髮射裝置,它包括61具導彈發射箱,可發射 “標準”、“戰斧”、“魚叉”和“阿斯洛克”導彈等。上述兩種導彈發射分系統均由MK 1武器控制分系統的電腦實施控制。
MK1戰備狀態測試分系統
該分系統由一台AN/UYK—20小型電腦和若干AN/UYA—4顯控臺、主數據終端、遙控數據終端和輔助設備組成。它與“宙斯盾”作戰系統各主要分系統相聯,完成對整個作戰系統的監視、自動故障檢測和維護。
目前美國海軍還計劃增加第七部分,即作戰訓練系統。
  工作原理和特點
“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工作是從AN / SPY - 1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開始的。該雷達發射幾百個窄波束,對以本艦平臺為中心的半球空域進行連續掃描。如果其中有一個波束髮現目標,該雷達就立即操縱更多的波束照射該目標並自動轉入跟蹤,同時把目標數據送給指揮和決策分系統。指揮和決策分系統對目標作出敵我識別和威脅評估,分配攔截武器,並把結果數據送給武器控制分系統。後者根據數據自動編制攔截程式,通過導彈發射分系統把程式送入導彈。導彈發射後,發射分系統又自動裝填,以便再次發射。在導彈飛行前段,採用慣性導航,武器控制分系統通過AN / SPY - 1A雷達給導彈發送修正指令。進入末段後,導彈尋的頭根據火控分系統照射器提供的目標反射能量自動尋的。引炸後,AN / SPY - 1A雷達立即做出殺傷效果判斷,決定是否需要再次攔截。該雷達採用邊跟蹤邊掃描方式工作,始終對全空域掃描以發現新目標。在整個作戰過程中,戰備狀態測試分系統不斷監視著全系統的運轉情況,一旦發現故障,立即採取措施,以確保作戰系統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宙斯盾”作戰系統共有4種工作方式:自動專用方式、自動方式、半自動方式和故障方式。後三種方式都需要人工參與控制。只有自動專用方式不需要人工控制,整個探測、攔截過程全部自動地進行,它在任何時候都是有效的。當發現有威脅程度不同的多個目標時,該系統能自動暫時放棄威脅較小的目標,而對付威脅較大的目標。
  “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功能特點是:
1,反應速度快。主雷達從搜索方式轉為跟蹤方式僅需50微秒,能對付作掠海飛行或大角度俯衝的超音速反艦導彈。
2,抗干擾性能好。可在嚴重的電子干擾(包括無源干擾和有源干擾)、海雜波和惡劣環境下正常工作。
3,作戰火力猛。可綜合使用艦上的各種武器,同時攔截來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多目標,具有抗敵方飽和攻擊的能力。
4,編隊防空能力強。該系統實施全天候、全空域作戰,能為整個航母編隊或其他機動編隊提供有效的區域防空。
5,系統可靠性高。能在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在海上連續可靠地工作40~60天,系統的大修週期為4年。
系統基本結構的演變
“宙斯盾”不是單獨型號的作戰系統,它已經形成了一個作戰系統系列。迄今為止,“宙斯盾”作戰系統系列已包括7種型號(即0~6型)基本結構,目前正在開發7型基本結構。“宙斯盾”作戰系統系列形成過程就是美國海軍“宙斯盾”作戰系統基本結構不斷改進(或升級),使之一直處於世界先進水準的過程。
基線0型是“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原始基本型。包括AN/SPY—1A雷達、旋臂式MK 26導彈發射系統、LAMPS MKIII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和AN/SQS - 53A聲納等設備。該型系統最先配置在1983年交付使用的美國“提康得羅加”級CG - 47艦和CG - 48艦上。在對0型基本結構略加改進的基礎上產生了1型基本結構。1型基本結構採用AN / UYK - 7電腦和LAMPS MKIII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等。該型基本結構作戰系統已配置在CG 49、CG 50和CG 51等3艘“提康得羅加”級艦上。原先配置在CG 47和CG 48艦上的0型系統經改進後已升級為1型。
  基線2~基線4型
基線2型以AN/SPY—1A相控陣雷達、MK41導彈垂直髮射系統、“戰斧”巡航導彈和AN/SQQ 89聲納為核心。與1型相比,2型的火力明顯得到增強,反潛戰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CG 52~CG 58的7艘“提康得羅加”級艦上已配置了該型系統。基線3型採用了AN/SPY—1B相控陣雷達、AN/UYQ 21顯示器和CDR作戰通信機等裝備。AN/SPY—1B雷達是AN/SPY—1A雷達的改型,它改善了對干擾環境下低飛的小雷達截面導彈的跟蹤。基線3型的電腦程式已由0型的82萬行增加到100萬行以上。基線3型已配置在自1989年2月服役的CG 59~CG64的6艘“提康得羅加”級艦上。基線4型的主要改進設備AN/SPY—1A(V)雷達(裝在“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上)或AN/SPY—1D雷達(裝在“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AN/UYK 43/44電腦(代替早期的AN/UYK 7電腦,程式增加到接近400萬行)、C(D MK2通信和數據設備(裝在“提康得羅加”級艦上)或ADS MK2高級數據系統(裝在“阿利·伯克”級艦上)以及AN/SQS 53C聲納等。該型基本結構作戰系統已經配置在CG 65~CG 73等9艘“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和DDG 51~DDG 56等6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 從0型基本結構發展到4型基本結構,“宙斯盾”作戰系統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作戰系統865個部件中,有429個更換了,部件數也從865個增加到924個,作戰系統的重量從610噸增加到656噸。與0型相比,基線4型的作戰能力已經大大增強了。
  基線5型和基線6型
基線5型的主要改進包括增加“標準SM 2 BlockⅣ”增程艦空導彈、聯合戰術資訊分佈系統16號數據鏈戰術數字資訊鏈新型作戰測向器和具有很強戰術圖示能力的先進的彩色圖形顯示器等。其電腦程式增加到650萬行以上。基線5型已配置在DDG 57至DDG 78等2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 基線6型的改進主要包括適合近海作戰的AN/SPY—1D(V)相控陣雷達、改進型“海麻雀”導彈垂直髮射系統、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先進的AN/UYQ—70顯示器、附加的處理機以及改進識別系統和提高協同作戰能力。此外,該系統採用局域網互連系統,對各種不同的局域網實施最佳綜合。經過上述改進後,作戰系統反高速、低空機動目標的總體性能大大增強。預定配置基線6型的艦船平臺有自DDG 79以後的多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即將裝備的基線7型
2004年3月,第7代“宙斯盾”武器系統(即基線7型)安裝在美海軍最新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鐘雲”號上完成了海試,該系統反映了“宙斯盾”作戰系統基本結構的最新進展;其主要改進包括輔助感測器、改進型“戰斧”導彈、寬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和先進的電腦處理系統等裝備的升級。
試驗期間,美海軍用收集的關鍵數據對“宙斯盾”武器系統的性能進行了評估,其中包括該系統配備最新型雷達--SPY-1D(V)。SPY-1D(V)雷達系統是基線7型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備自動的自適應雷達模式控制能力和更加強大的抗電子干擾能力,提高了雷達在瀕海環境中的作戰效能。
基線7武器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艦載的AN/SQQ-89水下作戰系統,該系統中集成了洛·馬公司研製的遠程獵雷系統。AN/SQQ-89水下作戰系統進一步增強的艦艇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它可以為航母和遠征打擊群提供建制探雷能力,同時還提高了艦艇各部門間的協同作戰能力。
基線7系統還首次採用了完全來自商用現貨供應(COTS)的先進處理計算結構。把原來的AN/UYK—43一類美國海軍標準電腦徹底轉向COTS的計算環境增強了系統的效能,同時也是向開髮式結構轉變的關鍵一步。開放式結構可以使系統的過程更簡單,速度更快。
基線7型系統將裝備在最新建造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上。
http://big5.china.com.cn/news/txt/2007-06/25/content_8435828_5.htm
日本自衛隊第五艘宙斯盾艦“愛宕”號服役
【星島網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新型宙斯盾艦“愛宕”號(排水量7700噸,人員編制約300人)日前建造完畢,15日由長崎市的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交付給了海上自衛隊。該艦將部署在京都府的舞鶴基地。  
“愛宕”號是日本已經服役的第五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據悉,“愛宕”號是改進型的“金剛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屬於日本新一代主力戰艦,也是日本彈道導彈防禦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在2018年前會裝備八艘宙斯盾驅逐艦,其中有五艘部署在面向日本海與東海的基地,目的是對付包括北韓在內的亞洲大陸射出的彈道導彈的威脅。  
根據日本防衛省制定的攔截彈道導彈的導彈防禦計劃,宙斯盾導彈驅逐艦將承擔起利用高性能雷達發現彈道導彈,並在距地面兩百至三百公里的大氣層外進行攔截的任務。  
“愛宕”號的建造工作由日本最頂尖的軍工單位參與,三菱重工的長崎造船廠用亞洲最好的八萬噸級船臺進行封閉式 造船,來自東京的三菱電氣公司和日本航空電子公司也首次完全撇開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新型宙斯盾系統製作軟體和有關發射部件。由於外觀設計與海上自 衛隊現有的四艘“金剛級”驅逐艦大同小異,以致被許多人稱為“新金剛”。不過有賴眾多嶄新設備的加盟,使得“體大、眼聰、手長”的“愛宕”級驅逐艦“青出 於藍而勝於藍”。  
所謂“體大”,“愛宕”號標準排水量達7700噸,比7250噸級的“金剛級”驅逐艦更重,可攜帶更多武器裝備。MK.41導彈垂直發射井的數目也比“金剛級”多了6個,達到96個,與美國最新式“伯克”級驅逐艦持平。艦艉則新添了一座機庫,可容納兩架SH- 60J反潛直升機,主動反潛作戰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可為整個艦隊提供水下防護。此外,“愛宕”號艦上的煙囪、桅桿的形狀都經過修改,隱身性能非“金剛級” 艦所能媲美。  
至於“眼聰”,“愛宕”號所配備的宙斯盾綜合作戰系統更新到最高檔次的Baseline 7版本,雷達搜索範圍延伸到五百公里左右,可同時捕捉十個以上的導彈目標,反應速度比“金剛級”提高了十倍。“金剛級”的宙斯盾系統因服役時間較早,只能及時探測到像“飛毛腿”一類的近程低速彈道導彈,而“愛宕”號的新版宙斯盾系統則能夠早期發現射程比較遠,末端速度很高的導彈。更關鍵的是,“愛宕”號艦 的指揮模組端口已換上日本元器件,可隨時加裝巡航導彈制導模組,一旦日本認為需要,“愛宕”號可方便裝備“戰斧”等巡航導彈,從事遠程打擊作戰。  
“愛宕”號最令人矚目的地方當屬它的“攔截長臂”——“標準3”導彈。該導彈由美日聯合研製,裝有三級火箭發動機。能在大氣層外摧毀敵方彈道導彈。與“金剛級”現有的“標準-2”攔截導彈相比,“標準-3”作戰半徑從原有數百公里擴大到一千(真的?)公里左右,防護的範圍 將成倍擴大,攔截北韓“飛毛腿”、“勞動”系列導彈時的成功率將提高到60%-70%。  
日本前防衛廳長官透露,“愛宕”號配備的“標準-3”導彈將同日本航空自衛隊正在建設中的“愛國者-3”陸基反導系統及新型警戒管制雷達共同構成海陸空一體的警戒系統,預計到2011年底,該系統第一階段(彈道導彈防禦網)可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
http://www.singtaonet.com:82/glb_military/200703/t20070315_490962.html
日本金剛級雷達低空性能差 建造秋月級添補空白 2011-05-25 世界新聞報
日本國産秋月級首艦秋月號迷你型宙斯盾驅逐艦下水現場 記者/魏東旭
  日本最新型的“秋月”級驅逐艦首艘艦“秋月”號去年10月的下水,開啓了日本獨立打造“宙斯盾”戰艦的先河。“秋月”級驅逐艦具備較強的防空與反潛能力,勢將成爲日本自衛隊未來“制海作戰”的主力艦種之一。
  與“宙斯盾”各有所長
  雖然“秋月”級艦被一貫“示弱”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稱爲“平成19年護衛艦”(19DD),但實際上,該艦長150米,寬18.5米,航速30節,滿載排水量6800噸,裝備1門127毫米口徑艦炮、2座“密集陣”近防武器、8枚90式反艦導彈和1套32單元Mk-41垂直發射模塊(混裝反潛導彈和“改進海麻雀”防空導彈),再加上2座HOS-303型324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系統和1架SH-60K型反潛直升機,絕對是一艘火力強大的驅逐艦,而非其主人口中的“護衛艦”。
  與裝備美制“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戰艦相比,裝備FCS-3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秋月”級只能算迷你“宙斯盾”艦艇。“秋月”級裝備的FCS-3型雷達是由“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上的雷達改進而來,采用4片式安裝在艦橋雷達組件上,最大探測距離爲200公裏,可以同時掌控300個目標。由于FCS-3型雷達比美版“宙斯盾”系統更小、更輕,因此可裝備在更高的位置,獲得更好的視野。
  填補艦隊火力空白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中已擁有“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和采用單面陣雷達的“村雨”級驅逐艦,表面上已構成了高低搭配、較爲完善的艦隊防空火力,但實際上以上兩級艦都有自身的弱點,而戰力全面且均衡的“秋月”級正好彌補了艦隊的“火力空當”。
  裝備“宙斯盾”系統的“金剛”級驅逐艦雖然性能先進,但應對低空和超低空目標時能力不足。因爲“宙斯盾”系統中的SPY-1型相控陣雷達重達5噸,無法安裝在較高的地方。據悉,美國海軍的“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對飛行高度5米的反艦導彈的探測距離還不到30公裏,“金剛”自然存在類似問題。
  “村雨”級驅逐艦在桅杆上裝備了OPS-24型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配合“改進海麻雀”,可起到低空補盲作用。但無奈其單面陣雷達無法兼顧各個方向,應對飽和攻擊的能力較差。而“秋月”級迷你“宙斯盾”加上“改進海麻雀”的配置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可爲艦隊提供全面的防空掩護。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5-25/0830648865.html

歐洲神盾列傳(上)-撕裂的地平線>FLAK全球防衛255期(2005年11月)

歐洲防空艦簡史

歐洲第一艘使用電子掃瞄雷達建造防空艦的國家是荷蘭。1971年,荷蘭海軍建造了Tromp級防空艦,以巨大天線罩中的SPS-01雷達作為主要的核心。又稱為「多目標追蹤雷達」(MTTR ,Multi Target Tracking Radar)的SPS-01其實是由五具天線組成的複雜系統,兩具背對背的拋物線天線進行2D掃瞄,偵測到目標後,電腦會下令另外兩具背對背的頻率掃瞄天線測量目標高度,第五具天線則是下方的敵友識別系統。
法國雖然在1965年就建造了兩艘同樣有大型天線罩的Suffren級防空艦,不過使用的仍然是機械式的3D天線,精確度比不上電子掃瞄的形式。但在1985年建造的兩艘Cassard級巡防艦則使用DRBJ 11被動相位陣列雷達,使用單面天線並以每分鐘15轉的速度旋轉,但雷達可以電子方式進行垂直與水平方向的掃瞄。
1981年,荷蘭建造的兩艘van Heemskerck級防空艦改用SMART 3D雷達。與相位陣列雷達的原理不同,SMART雷達是發出與2D雷達同樣的單道扇形波束,但由16具接收器去接收。16具接收器各自的接收角度會與相鄰的接收器部分重疊,當目標出現在重疊部分時,共同接收的兩具接收器可以比對彼此訊號強度的差異,從而進一步判斷目標精確的角度。因此實際用來測量高度的是16具接收天線之間的12道重疊波束。
在歐洲,建造數量最多的防空艦是英國著名的42級驅逐艦,使用從1971年到1982年共為皇家海軍自己建造了14艘之多,並在1972-1974年建造了兩艘外銷到阿根廷(註)。
(註)有趣的是,作為42級防空驅逐艦唯一的外銷國,阿根廷卻在1982年攻佔福克蘭群島,並在阻止皇家海軍奪回群島的海戰中,其空軍擊沈了英國兩艘42級驅逐艦。
42級驅逐艦使用過兩種雷達,早期是992型2D雷達,1990年代中期,英國訂購23級上配備的996型3D雷達來改良42級防空艦。996型雷達與SMART雷達類似,都使用多波束天線達到3D偵測能力。
1987年,北約各國商討建造下一代的標準防空艦:NFR-90計畫(NATO Frigate Replacement -90),有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與美國參與,希臘、土耳其與比利時則在觀望。這計畫由於各國的軍火工業都想分一杯羹,而各國海軍都堅持其特有的需求下,終告破裂。
然而,除了美加之外的歐洲六國並未放棄自製防空艦的計畫,於90年代紛紛展開其各自的下一代防空艦,首要之務便是取得自己需要的「神盾」戰力。
地平線計畫
1992年,英法義三國決定共同開發自己的神盾艦以因應日漸嚴重的飛彈威脅,稱之為「通用新一代巡防艦」(CNGF,Common New Generation Frigate),又稱為地平線(Horizon)驅逐艦計畫。後來,英國始終無法與法義兩國就武器配備與工作比例達成協議,決定退出該計畫並自行生產45級驅逐艦。
法義兩國主要的需求是航空母艦的護衛艦,所以各只需要兩艘防空艦。雖然他們希望新一代防空艦能夠如同美國的神盾艦一樣抵擋反艦飛彈的攻擊,然而,一方面嫌四面相位陣列天線太貴,一方面要加強在「地平線」邊緣攔截極低空反艦飛彈的能力,他們決定仍然採用單面被動相位陣列天線作為主要的射控雷達。
面對現代掠波飛行的反艦飛彈,現代電子科技的發展可以製造出強力的數位濾波器,利用高速目標(飛彈)與低速目標(波浪)因為都卜勒效應導致回波頻率偏移大小的不同,可以精確地濾除掉波浪而留下飛彈的回波。70年代後,除了專業的防空雷達靠都卜勒濾波器加強低空目標的偵測能力之外,許多原本就以低角度掃瞄水面目標的平面雷達也加入了高速目標的偵測能力以增加飛彈預警的「眼睛」。
然而,再如何強大的訊號處理科技,也不能「穩定」地讓雷達波轉彎(註),去偵測地平面另一邊,也就是低於地平線高度的目標。但所謂的「登高望遠」,表示雷達天線只要擺得夠高,其地平線就會比低位置的雷達天線更遠。舉例來說,美國DDG-51的四面相位陣列雷達天線需要裝置在艦橋結構上,使頂端的海平面高度約為16公尺左右,到地平線的視線距離為14.3公里左右,但紀德級的單面雷達天線卻可以擺放在後方天線塔的頂端,估計高達37公尺,到地平線的視線距離就增加了50%達到21.7公里之譜。
註: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當海面高壓氣團造成壓力不連續的逆溫層時,海面上空的水氣會將雷達波折射往下,使雷達波在逆溫層與海面之間來回反射,成為所謂的「大氣導管效應」。這時候,雷達波是有可能順著導管繞到地平面的另一邊偵測目標並反射回來的。前蘇聯曾經在反艦飛彈的射控系統中運用這種效應偵測船艦與進行飛彈與母艦之間的通信,但這種效應只在波羅地海、東地中海、波斯灣、阿拉伯海與南中國海比較容易出現,在大部分海域仍然是相當罕見。不過,據說美國的神盾雷達系統有特別的程式可以利用現有雷達天線就應用導管效應偵測目標。
這就是為什麼,經過NTU改良加強低空目標偵測能力的紀德級飛彈驅逐艦會宣稱對抗掠波目標的能力與神盾艦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神盾艦的四面天線提供了360度零時差的多目標偵測能力,但天線與相關系統的龐大重量使其只能安裝於艦橋較低的位置,以免使戰艦「頭重腳輕」。相反地,輕得多的單面天線卻可以擺放到較高的位置,延伸了極低空目標的偵測距離。
既然都已經命名為「地平線」計畫,歐洲國家顯然非常看重雷達實際可發揮的地平線距離。因此,雖然三個國家各自發展其所需的射控雷達,但都決定要將其天線擺放到艦橋的最頂端,首要之務便是減少雷達天線的數量與衍生的重量。
   EMAPR雷達
義大利發展的EMPAR雷達使用單面相位陣列天線來減輕系統的重量,並放置於艦橋的頂端。然而,與傳統單面3D雷達不同的是,它並非使用僅能垂直掃瞄的頻率掃瞄天線,而是使用移相器,可以水平與垂直跳躍掃瞄的被動陣列天線。
也就是說,當他們的被動陣列天線固定的時候,與神盾雷達的單面天線一樣,都可以掃瞄上下左右各數十度的廣泛空間。但要達到360度的全方面掃瞄,仍然無法省略360度的旋轉機制,那麼增加天線水平方向的電子掃瞄能力究竟有何意義?
答案是:其實海戰中艦艇要陷入360度的火網包圍並非易事,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威脅的方向都是已知並有限角度的。以福克蘭島作戰為例,當英國征服者號潛艇擊沈阿根廷巡洋艦後,嚇阻了阿根廷水面艦隊出海活動(註),阿根廷可能威脅英國航艦戰鬥群的便剩下從本土機場起飛的超級軍旗攻擊機。因此皇家海軍防空哨戒艦的主要防衛方向就剩下面對南美洲海岸的巨大扇形。
註:但阿根廷的水下兵力:兩艘潛艦,仍在沒有空中與水面武力掩護的情況下英勇地試圖攻擊皇家海軍。
在多數的情況下,威脅可能來自的方向都是敵軍的艦隊或地上火力基地,所以防空艦通常可以劃分出需要警戒的有限角度。以俄羅斯的光榮級飛彈巡洋艦為例,其飛彈射控雷達也是單面被動相位天線,根據當時戰術狀況專注在可能的威脅方向上警戒並指揮飛彈作戰。
然而,對於擁有潛射飛彈或長程航空兵力的高級威脅而言,仍然是可能從水下躲過或繞到艦隊的後方發動偷襲,甚至是360度同時攻擊的。因此義大利的單面雷達天線雖然與光榮級飛彈巡洋艦一樣可以在固定方位的情況下接戰,但也可以0-360度的角度範圍中來回快速轉動,以擴大其有效的警戒範圍,而不像光榮級的雷達不論面向哪個方向,都暴露了更多的角度給對手(但靠其他360度旋轉的雷達仍然能夠提供預警)。即使是Kirov級戰鬥巡洋艦配備了兩具3D射控雷達,同時間內仍然只能提供共120度的接戰角度。
另一個原因是,類似紀德級的SPS-48E雷達的單面頻率掃瞄天線,雖然可以偵測到目標完整的3D座標,但是確認目標接觸而不是鬼影,往往需要三道以上的有效回波,如果在雷達快速掃過目標的時候,因為干擾或散射而沒有蒐集到足夠的回波作為「證據」,雷達只能先把資料放在暫存區,等到下一圈掃瞄到的時候,再比對暫存區的資料看回波是否仍然存在,才能確認為目標並有效追蹤。這表示雷達天線的轉速仍然可能拉長了目標獲得的時間差。
然而,利用兼具水平電子掃瞄能力的被動相位陣列天線,當天線「疑似接觸」時,便可以電子方式驅動波束「回頭」確認。又由於波束可以瞬間「跳躍」,所以並不會影響原有的掃瞄。這使得歐洲的單面被動掃瞄陣列天線可以保證天線只要掃過目標一次,就可以確定完成目標獲得與追蹤的程序,使其360度偵測能力超過傳統頻率掃瞄的單面天線,達到接近四面雷達天線的神盾水準。
雖然在資料更新率上永遠無法超越四面天線的神盾雷達,但考量到節省三面天線的成本,以及減輕重量所提升的天線高度,機械旋轉+單面被動陣列雷達仍然是相當划算的「廉價神盾」。
  主動飛彈導引
相位陣列雷達可以用電子方式瞬間將波束「跳躍」到想要的地方,因此雷達不但可以同時執行長距離的預警與中距離的追蹤工作,理論上也可以執行飛彈的射控動作,如此一來,不就可以整併掉戰艦上其他雷達的工作,成為戰艦統一的耳目。美國第一代艦載相位陣列雷達:SPG-59便企圖要包山包海,利用「經由飛彈追蹤」(TVM)的技術,雷達提供飛彈全程的導引協助。但由於飛彈終端彈道需要的精確度與波束持續性非常高,提高了整個系統的複雜性。
到了發展SPY-1神盾雷達的時候,雖然電子科技使運算速度與精確度都有長足的進步,但廠商仍然決定讓雷達專門追蹤目標就好,飛彈導引的工作讓專門的SPG-61射控雷達來進行,這使得神盾艦雖然有強大而多工的相位陣列雷達,仍然需要三到四具機械轉動的平面天線雷達才能進行接戰。
但將飛彈導引雷達獨立出來,其實有另外的好處。因為雷達的波長越長,經過大氣的衰減率比較低,這表示雷達波可以偵測比較遠的目標。然而,使用的波長越長,就需要「孔徑」比較大,也就是比較寬的天線,才能維持波束的聚焦而不至於散開。戰艦由於海面的承載力遠比路面來得大,可以安裝尺寸達數公尺的巨型天線,但飛彈的鼻錐可只有幾十公分的空間可以裝尋標器天線而已。
所以飛彈尋標器喜歡使用波長為公分級的I/J波段,但戰艦雷達卻喜歡使用幾十公分的S波段到L波段。如果飛彈尋標器必須要接收戰艦雷達照射的回波,兩者適合的頻率就有很大的衝突。
解決方法之一是妥協,飛彈勉強使用較長的波長,犧牲天線解析度的代價,雷達則用較短的波長,犧牲偵測距離。例如美國陸軍的愛國者飛彈與MPQ-53雷達便同樣使用中間值的C波段,不過因為陸基機動雷達車也承受不了太大的雷達,所以還算合理。
而蘇聯的S-300族系防空飛彈則迎合飛彈的尺寸,使用I/J波段,付出的代價便是雷達本身的偵測距離將會縮短。不過考量到S-300家族又有陸射型也有艦射型,則可看出海軍被迫使用較短的波長,以讓陸上機動雷達車滿足道路承載能力的限制。
地平線計畫使用的Aster家族飛彈,則是使用MICA空對空飛彈的AD4主動雷達尋標器,也就是說,飛彈尋標器本身就發射雷達波照明目標,省略了母艦照明的需求。這解放了母艦雷達波長與飛彈尋標器波長的衝突,Aster飛彈使用波長1.5-3公分的J波段,而EMPAR雷達則使用5-7.5公分的G波段。
Aster防空飛彈
廠商在宣傳飛彈的機動性時,通常是宣稱其最大能夠達到多少的G值。轉彎時的G值代表物體向心力的強度,向心力與轉彎半徑成反比,也與角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G值越大表示飛行物能夠轉更小的彎,或是轉向的速度越快。
對戰機空戰而言,這就代表戰機能夠轉進敵機的內圈,或是取得角度上的優勢,成為衡量戰機機動性的一個標準。對飛彈而言,這代表接近敵機的時候,飛彈是否能夠咬住轉彎脫逃中的敵機。
然而,濫用G值卻可能造成誤解,因為超音速飛彈只要有些微的攻角,彈體本身就可以偏折氣流而產生巨大的升力。所以飛彈的速度越快,升力/重力得到的G值也就越高。當然這還要考慮到高速飛行下,彈體結構能不能承受衍生的應力,但值得注意的是,G值相同時,速度與角速度是成反比,所以靠速度提供轉彎的向心力,結果可能是轉得更慢。
另一個可能造成誤解的是,轉彎的角速度高不代表轉向的反應快。以目前最流行的尾翼控制而言,轉向是靠尾翼朝反方向打,產生反向的升力後,由於尾翼在重心後方,反而產生一個正向的力矩讓飛彈偏離氣流方向而產生攻角,藉由氣流偏折而產生升力作為向心力。其中尾翼偏折到氣流產生完整的反作用力,與彈體偏向到升力的產生,都需要一段極小的時間。對於攔截一架次音速的戰機而言,這氣流作用的延遲時間可以忽略,但如果一枚三馬赫的飛彈要攔截一枚2.5馬赫的反艦飛彈時,雙方以每秒1,500公尺左右的速度交會,1/100秒的誤差可能就造成3-10公尺的誤差,而離開近發彈頭的爆炸範圍。
許久以前,科學家就知道利用噴嘴的高馬赫數氣流可以比尾翼的反應更快,但其缺點是一旦火箭停止燃燒就失去動力。現代防空飛彈為了要趕快加速去迎擊目標,必須使用加速快,效力短的固態火箭,無法使用效力較長的液燃火箭,甚至是衝壓引擎。這表示防空飛彈通常在發射前幾秒就把燃料用盡,靠著高速慣性完成攔截,而在接近目標的最後階段,是完全沒有火箭動力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Aster飛彈率先採用「直接推力控制」(PIF,Pilotage induit en force)。飛彈分成助推段與主彈體,但不像一般的飛彈是助推段小而主彈體大,Aster飛彈的助推段相當巨大,在3.5秒內將飛彈加速到1,400m/s(Aster 30,Aster 15則是2.5秒內加速到1,000m/s)便行脫離。主彈體中僅有小型的續航引擎(所以特別小),根據雷達的中途導引信號,以尾翼控制飛彈指向目標。最後接近目標的時候,啟動彈體中的小型引擎,但方向不是朝後,而是向側方噴射,直接將飛彈推向目標的預計撞擊點。雖然「直接推力控制」實際上只能提供12G的側向加速度,遠低於尾翼轉彎的50G加速度,但因為「直接推力控制」直接作用在重心上去推動飛彈,不需要也不會去改變彈體的攻角,所以在最後關鍵的1/100秒內,反而能夠「凌波微步」地讓15公斤重的指向彈頭去摧毀目標。
因此,雖然Aster飛彈一開始並沒有將反彈道飛彈作為目標,但由於飛彈的精確度之高,甚至可能超越美國星戰科技所衍生出的PAC-3飛彈,因此已經開始這方面的研究。Aster飛彈目前只有兩種形式:Aster 15與Aster 30,前者310公斤重(主彈體僅有100公斤重),對付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射程僅有10公里(攔截慢速巡邏機時,最大射程為30公里),但因為助推火箭脫離得早,因此最小射程僅有1.7公里,主要是提供自身防衛之用。Aster 30飛彈則重達510公斤,對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射程達15-20公里,接近地平線的邊界。對戰機的射程為35-45公里,對慢速巡邏機的射程則為100公里。
「地平線」防空艦原先裝備六組八管Sylver A50垂直發射器,可自由混搭Aster 30中程型或Aster 15短程型,不過在研發過程中遭遇垂直發射器過重問題,遂將發射管數目降低到48管。每組垂直發射器可以0.15秒的間隔發射飛彈,使其具有一秒發射六枚的驚人防空火力。

  45級驅逐艦

英國一直是西歐國家中最重視海軍的,從多達三艘輕航艦,14艘防空艦的壯盛軍容就可以看出。因此,90年代也積極尋求42級驅逐艦的繼承者,但與其他歐陸國家始終無法達成共識,最後還是選擇自己興建。
由於英國也是歐洲唯一在二次大戰後發動過大規模海戰的國家,在福克蘭島戰役中因空襲導致相當的傷亡,因此對防空戰力更加重視。在NFR-90期間,就不能理解為何北約其他國家容許戰艦不裝備近迫防禦系統。
而與法義兩國合作「地平線」防空艦期間,一開始就為基本噸位爆發爭議。法義兩國都是所謂的「地中海海軍」,主要的國家利益是風平浪靜,陽光和煦著稱的地中海,因此兩國海軍習慣建造較小的船艦,或是在同樣大小的船艦上塞入不成比例的強大武裝。但英國則是在風急浪高,嚴酷的北大西洋環境作戰,需要穩定性較寬裕的大型船艦,英國要求防空艦的噸位應在6,500噸以上,而法義則希望在4,000噸左右以降低成本。
雖然「地平線」計畫的噸位如同英國需求地成長到6,500噸左右,但英國對其上的武裝也是相當不滿意。法義兩國建造防空艦的主要目的都是擔任航空母艦的貼身護衛,對頭攔截那些朝自己而來的反艦飛彈,所以對飛彈與雷達接戰距離的要求相當地低,義大利甚至假設其海軍作戰範圍不會超過空軍掩護的地中海。對於「毋忘福克蘭」的皇家海軍而言,防空艦則是要保護整個獨力作戰的艦隊,所以不但要正面迎戰來襲的飛彈,還要從側面攔截那些威脅到友艦的飛彈。
由英國海軍定義的前三項關鍵需求,可瞭解其特別的作戰環境:
1. 在半徑6.5公里的保護圈中,需於N秒內攔截8枚超音速掠波反艦飛彈,攔截率達到X%。
2. 監控1,000個空中目標,並允許每小時有500個目標加入或移出。
3. 指揮四架或四群固定翼戰機接戰。
為了延伸偵測距離與擴大防禦縱深,英國不願意使用義大利的EMPAR雷達,而堅持整合自己的Sampson雷達。由於射控雷達是整艘船艦戰系的核心,連雷達都不同,雙方設計的共通性就相當低,而飛彈系統也必須多整合一種雷達而增加成本。1998年,英國研究利用發展中Aster 45的設計,再加大助推火箭以在兩萬公尺攔截3,000m/s的彈道飛彈(相當於射程1,000公里級中程飛彈),稱為Block 2並預計在2010年服役。不過Block-2只有陸基型,英國希望再發展可由45級防空艦發射的Block-3(垂直發射管需換成加長版的Sylver A70)。
Sampson雷達
Sampson雷達的前身是「多功能電子掃瞄適應性雷達」(MESAR,Multi-function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daptive Radar),在1985年,英國「防衛測試與研究署」(DERA,Defence Evaluation & Research Agency)資助Plessey公司進行主動相位陣列天線的研究,第一代的MESAR雷達天線每面應該要有916具鎵化砷射頻元件,但由於成本關係,只有156具。主要的性能目標是利用電子掃瞄波束達到同時執行多種任務的功能,以及利用「適應性」科技製造出不受干擾的雷達。
電子干擾常用的手法是在雷達天線的旁波瓣方向灌入強大的信號,使雷達誤以為是真正的目標回波,甚至是信號強過主波瓣方向的回波,使雷達失去偵測目標的功用。而由於相位陣列天線利用電子方式能夠較精確地合成波束,使波束「聚焦」效果比一般機械雷達來得好,這也表示其旁波瓣遠比一般雷達來得小,就降低了敵人利用旁波瓣干擾的可行性。
但如果雷達「主動」去挑戰雜訊干擾器,則抗干擾的效果可能更好。有些雷達會加裝一具副天線,專門接收旁波瓣方向的訊號,但在主波瓣方向反而接收不到訊號,因此敵人施行干擾時,副天線便會持續收到干擾訊號,直到主波瓣對準干擾源時,則反而是沒有信號。利用比較主天線與副天線的訊號,可以標定出干擾源的精確方向,既然雷達功率無法壓過它,只好「棄車保帥」:濾掉干擾源方向的信號。
這具副天線通常稱為「Guard頻道」,某些機械天線上只能加裝一到兩具這樣的副天線,但被動相位陣列天線只要切割出部分接收器就能成為獨立運作的副天線。
主動相位陣列天線則讓這種電子反反制的技術達到了極致,由於被動相位陣列天線仍然是利用天線後的發射機產生電磁波,再由精密的導波管將電磁波傳遞到天線上發射出去,所以天線上的元素只是電磁波的「噴嘴」,藉由控制噴嘴發射的時間延遲來控制合成波束的指向。主動相位陣列天線則是由天線上的射頻電路自己發出電磁波,所以只要用軟體指令就可以控制某些電路不發射信號,或以不同的時間或頻率發射電磁波。因此主動陣列天線能夠更彈性地動態建立出偵測旁波瓣用的副天線,MESAR便宣稱能夠最多使用16具「虛擬的」副天線來濾除干擾源。又由於主動相位陣列天線能夠更精確地控制波束,因此英國宣稱可以非常精確地濾掉干擾源,但仍然保留相當「接近」的目標回波。
由於主動陣列天線的偵測能力大幅加強,使其目標已經不限於傳統飛機與反艦飛彈。1992年,DERA開始MESAR第二代計畫,以展示其偵測彈道飛彈的潛力。除此之外,第二代天線使用印刷電路製造射頻元件並以四個一組的方法製造,除了降低成本之外,也讓射頻模組形成容易抽換與維修的元件。
MESAR的偵測能力甚至連美國也有興趣,2001年英美合作計畫下,將MESAR二代的測試雷達搬到白沙飛彈試射場。製造商表示,測試目的除了觀察雷達追蹤彈頭的實際情況之外,也協助發展從彈頭重返大氣時分離的碎屑中分離出彈頭回波的方法。
   45級 VS. 地平線
為了使用不同的雷達,英國成立了UKAMS公司來提供Sampson雷達,並負責向法義的Eurosam公司採購並整合飛彈,但三個國家之間的心結已經浮上檯面,導致專案計畫不斷因為無法達成共識而延遲。最後「撕裂」地平線計畫的關鍵是作戰管制系統的選擇,法國計畫從SENIT作戰管制系統衍生出來,英國則計畫從23級的CMS(Combat Management System)系統進行發展。英國國防部在國會報告中指出,不同國家的戰艦可以藉由Link 16來協調,但作戰指揮中心裡面卻必須使用自己的作戰管制系統,否則就得建立兩種不同的訓練體系。在軍方與工業界的強大壓力下,英國決定「停止」繼續與其他兩國繼續地平線計畫,「和平」地分手。
雖然如此,45級除了保持Aster飛彈的垂直發射系統之外,也繼承了地平線計畫特別的艦塔特徵:將雷達天線舉起到最頂端,以延伸其看到的地平線。不過一方面藉由Sampson主動陣列雷達的強大訊號處理能力,一方面是雷達轉速較慢(註),偵測距離不但數倍於較簡單的EMPAR雷達,同時追蹤目標的數目達到1000個以上,足堪比擬美國數倍重量的神盾雷達。英國人甚至表示,荷蘭APAR雷達雖然也是主動陣列,不過因為波長較短(APAR使用I/J波段,Sampson使用E/F波段),偵測距離也短上許多。因此「歐洲最強神盾」的稱號,Sampson雷達當之無愧。
註:Sampson雷達轉速為EMPAR雷達的一半,為每分鐘旋轉30次,所以多一倍的時間可以等待遠距離的回波。但Sampson雷達因為背面多了一面天線,所以每分鐘掃過目標的次數仍然是60次,資料更新率與EMPAR雷達相同。
45級仍然沿用地平線計畫的S1850雷達。原本地平線計畫使用的是法國的Astral雷達,但在1994年重新選擇預警雷達,競爭的有荷蘭的SMART-L、義大利的RAN-32L與英國Marconi的Martello雷達,不過最後選擇的是荷蘭SMART-L的天線與Marconi公司的後端系統,成為新的S1850雷達。又由於Marconi公司與義大利的Alenia在冷戰後的併購風潮中合併,荷蘭的Signaal則被法國的Thomson-CSF公司合併,所以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在其他武裝方面,英國與法義兩國仍然維持了極大的差異。法義兩國選擇配備各自的反艦飛彈,但由於其反艦飛彈都無法垂直發射,所以安裝於獨立的垂直發射管。而英國雖然在噸位空間上保留安裝反艦飛彈發射管的彈性,但在目前階段居然決定不裝備反艦飛彈,讓45級成為名副其實的「專業防空艦」。
在福島戰爭之後,英國對專門的近迫防禦系統就有創傷後的固執,但法國喜歡用低成本的西北風短程飛彈,義大利則偏愛中口徑快砲。義大利的地平線防空艦安裝三門76公厘超快砲(前二後一)兼差岸轟與防空,法國則融合了各自的風格,前方安裝兩門76公厘超快砲,但後方維持SADRAL西北風飛彈六聯裝發射器。由於76公厘超快砲所需的空間比原本計畫的127公厘艦砲來得小,所以A砲位的垂直發射器還有擴充空間。45級原本要安裝了兩具封閉迴路的方陣快砲,但在成本削減的考量下,可能也暫不安裝。
http://www.diic.com.tw/mag/mag255/255-74.htm

90年代多國合作的北約標準防空艦計畫:NFR-90雖然告吹,但其中的主要成員國除了英法義合作的「地平線計畫」之外,荷蘭與德國也於1993年另起爐灶,共同研究下一代防空艦。1994年初,德荷聯盟吸引了西班牙加入,正式成立「三國巡防艦聯盟」(TFC,Trilateral Frigate Cooperation),形成西歐的第二個神盾艦自製計畫。
四面固定天線
與「地平線」計畫不同的是,「三國巡防艦聯盟」的結構較為鬆散,主要目標是要盡可能開發共用的科技以減少各自造艦的成本,而不像「地平線」計畫一樣要共同造艦。此外,德荷西三國與美國的關係較密切,不像英法有光榮的歷史,亟欲擺脫美國海軍的陰影。因此,德荷西三國一開始便願意使用美國已有的飛彈系統而不像法國開發自己的紫苑飛彈家族。另一方面,三國決定採用神盾系統最傳統的四面固定天線架構,而不是單面或雙面旋轉天線。
傳統的機械天線雷達必須進行360度的旋轉才能達到全方位的防護,如果天線旋轉速度過慢,則反艦飛彈利用速度與隱匿性還是有可能像躲避探照燈一樣,從雷達掃瞄的空隙中逼近戰艦。但如果加快天線的旋轉速度呢?則照射到目標的時間便會相當有限,考量到一般雷達需要三個以上的回波才能確認為目標接觸而非鬼影,以及脈衝重複率的限制,則雷達只能夠處理近距離的目標,對於太遠的目標回波就會因為來不及處理而放棄。
這使得一般戰艦都會裝備兩具機械天線雷達,一具以每分鐘5-6轉的速度搜索遠程目標,一具以每分鐘30-60轉的速度搜尋近距離目標。這表示遭遇飛彈威脅時,戰艦必須以長程雷達先監視目標,再轉由高轉速雷達接手追蹤。但神盾作戰系統則不相同,利用四具大型的固定被動相位陣列天線,改以電子方式瞬間轉動波束,便能同時利用四道雷達波束進行360度掃瞄。這使得雷達偵測距離便跳脫了轉速的限制,可以即時掌握多個空中目標的接近,並指揮飛彈系統接戰飛機或飛彈,成為水面戰艦的究極防護。
不過,四面天線帶來的最大問題是天線本身的重量,天線與相關的設施必須裝置在接近水線的高度以維持船隻浮航穩定,這使得「地平線」計畫選擇單面或雙面的旋轉天線,以將雷達天線放置到艦橋的最頂端。但如果飛彈導引方式需要持續的雷達照明,則旋轉天線的方案可能就不符需求。
半主動雷達導引
「三國巡防艦聯盟」選擇的美國標準防空飛彈家族,由於在終端彈道需要持續的雷達照明,不適合使用旋轉天線進行導引。與紫苑飛彈家族相較,其導引方式顯然較為落後。但標準防空飛彈家族與之前的區域防空飛彈相比,仍然有相當的進步。之前的區域防空飛彈主要使用兩種導引方式:指揮導引與雷達乘波導引,前者靠母艦的雷達追蹤目標與飛彈,並比對兩者的誤差,後者的母艦只追蹤目標,由飛彈自己比對雷達波與自身的誤差。後者的導引方式對母艦較為簡單,但共通的缺點都是隨著母艦的雷達波束在遠距離會漸漸擴散,飛彈與目標的誤差也會跟著擴大,這使得攔截目標只限於高空直線飛行的中大型轟炸機。
半主動雷達雖然一樣由母艦發射雷達波,但飛彈改由前面接受目標「反射」回來的雷達波,使飛彈越接近目標時,反射波的強度增加,而且波束的誤差反而越小。這使得防空飛彈可以攔截體積更小的反艦飛彈,或是動作更刁鑽的戰術戰鬥機。為半主動雷達導引進一步提高戰力的是單脈衝尋標器,接收天線劃分出四個波束來接收反射波,由於四個波束之間有固定的些微角度差,所以彼此接收的強度會略微不同,而比較其中的差距就可以得到更精細的目標角度。面對新一代掠波又難以偵測的反艦飛彈,1980年代起,美國就在標準一型(Block 6)、二型與海麻雀飛彈(RIM-7M)上安裝單脈衝半主動尋標器以對付小型而刁鑽的目標。
因此對於與反艦飛彈一對一的決鬥中,紫苑飛彈的主動導引與標準飛彈的半主動導引並沒有太大的技術差距。但考慮到不同方向同時多枚飛彈的攔截時,依賴母艦提供照明的半主動雷達導引就需要母艦更多的支援。又由於美國SPY-1神盾雷達採用的是偵測距離較遠的E/F波段,不能直接支援標準飛彈I/J波段的尋標器,因此除了原本就龐大笨重的四具相位陣列天線之外,還得需要額外的照明雷達。
由此可知,美國神盾系統架構最大的兩個問題就是:1.低天線高度,2.額外的照明雷達。荷蘭主導的APAR雷達計畫提出了一個解決之道:使用I/J波段的主動相位陣列天線。由於I/J波段的波長短,所以發射/接收元素本身的尺寸與體積都相當小,大幅減輕了天線的重量,即使四面天線的組合也可以放置到特別設計的艦橋頂端。其次,由於天線頻段與飛彈尋標器相同,因此可以直接提供照明之用,不需要額外的照明雷達。
這麼簡單的方法為何其他國家不用呢?主要是短波長的雷達波,被大氣吸收的損耗也比較大,因此影響到雷達的偵測距離。但是面對掠波高度的反艦飛彈時,受限於地球曲面的限制,雷達的視線距離頂多只有30-40公里之間,則考慮300-400公里的偵測距離就反而不切實際。
另一個彌補的方法是使用主動陣列天線,前文提到主動陣列天線利用更佳的適應性技術與精確的波束可以克服電子干擾與海面的雜訊,便增加了雷達的偵測距離。這對APAR雷達一樣有效,雖然不能達到Sampson雷達的250公里級,但APAR雷達的150公里偵測距離仍然比波長更長(C波段)但使用被動陣列天線的EMPAR雷達來得好。
德國跟荷蘭都一致同意當時荷蘭聯訊公司主導的APAR雷達計畫是搭配美國標準飛彈家族的最佳設計,成為「三國巡防艦聯盟」的最佳選擇,但西班牙卻在1995年因擔心全新雷達的開發成本決定撤出計畫。不過這計畫在1995年吸引了加拿大的興趣,使APAR雷達聯盟仍然維持三個國家。
APAR雷達使用鎵化砷半導體積體電路製造的發射/接收元件,每面天線具有3,424個模組,一具波形產生器與兩具負責飛彈資料鍵與照明的波形產生器。波形產生器只負責調控波形使脈衝的頻率與發射間隔不停地變換,實際波束則由主動陣列元件產生。
傳統上,半主動雷達導引需要持續的照明,所以傳統的神盾戰系是用多具機械天線提供終端彈道的照明。由於接戰多少會有時間差,所以每具天線雖然一次只處理一個目標,但可以完成幾秒鐘的照明後,再接續下一個目標的照明。然而,APAR雷達不能停止其他目標的監視與追蹤任務,使得專注在任何目標上一秒鐘都不能接受。因此,後來被法國泰利斯合併的聯訊公司開發了特別的「間斷連續波照明(ICWI)技術」,可以極短的間隔內在搜索與照明工作間切換。雖然「分時多工」一直是所謂的「機動波束」雷達的特色,但泰利斯公司仍然是世界上第一個實作成功的廠商。由於這個技術的成功,雖然日本為自己的下一代護衛艦使用自製的FCS-3主動陣列雷達,但仍然向泰利斯公司購買了「間斷連續波照明技術」的軟體技術。
利用「間斷連續波照明技術」,每具天線可以同時照明四個目標,但由於每面天線只能以電子方式控制在左右60度間的角度中跳躍,因此雖然理論上共可照明16個目標,但必須分散在四個象限上。另外,飛彈尋標器也要修改才能支援「間斷連續波照明」,美國特別修改了標準二型飛彈Block III A的尋標器,至於多國合作的ESSM飛彈則因為較晚發展,設計時便支援傳統的連續波與「間斷連續波照明」模式。
標準二型飛彈與ESSM飛彈
標準二型飛彈是美國艦隊防空的主力武器,與前身標準一型飛彈的差距在於使用兩段式導引:中途導引由母艦計算最有效率的角度爬升並飛向目標大概的方向,終端彈道才由照明雷達接手,飛彈會緊追著照明信號方向,雖然消耗能量但卻能精確命中目標。因此兩段式導引不但讓母艦可以藉由輪流照明來同時攻擊多個目標,也能增加了60%的射程。Block II型開始使用更強力的Mk 56火箭發動機,使得射程再加倍,達到80公里以上。Block IIIA 則是利用數位科技強化低空偵測能力,並使用指向性近爆彈頭提高小型目標的摧毀率,也是美國外銷的主要彈種。至於更新與更長程的Block IIIB與Block IV則僅供應美國海軍。
標準二型飛彈射程超過現有的紫苑飛彈家族,而且未來還可以升級到具有彈道飛彈攔截能力的Block IVA(雖然生產計畫已經停止)或標準三型的潛力,所以英國在發展45級時一直考慮換裝具有發射標準飛彈能力的Mk 41垂直發射系統(註)。
註:由於45級還預留16管發射器的空間,所以日後可能在升級計畫中加裝。但標準飛彈需要照明,變更設計並加裝照明雷達的成本可能不比資助更長程的紫苑 Block 3來得划算,除非改用主動雷達導引的標準六型飛彈能夠發展成功。
但回到防空艦主要面對的反艦飛彈威脅,超過30公里的射程似乎相當多餘,反而是標準飛彈中途導引的爬升過程,可能拉大了攔截目標的最短距離。因此,標準二型飛彈主要的目標是發射反艦飛彈的戰機,或是提供目標指引的固定翼巡邏機或直升機(APAR雷達與其他新一代半神盾雷達都有特殊的軟體偵測直升機的旋翼回波),而反艦飛彈必須由ESSM飛彈負責。
北約國家在上個世紀就根據美國的麻雀飛彈聯合發展了艦射型的「北約海麻雀」(NSSM),作為對抗反艦飛彈的主要武器。由於多管旋轉發射器指向目標就可以射擊,因此反應速度比需要裝填的單臂或雙臂發射器更快,射程也比快砲或短程飛彈來得遠。仿效標準二型的模式,ESSM飛彈一方面藉由加粗到10吋的火箭發動機來增加動能,另一方面又藉由中途導引製造出高拋射的彈道來用位能儲存火箭的動能,使射程延長到30公里左右。
但ESSM飛彈特別之處在於節省了主翼,只保留四片尾翼,其翼展比原本的海麻雀飛彈短了15公分,折疊後能夠塞進1/4面積的Mk 41發射管中,這使得戰艦的飛彈火力可以立即增加到4倍,應付可能的飽和攻擊。
加上ESSM飛彈的射程延長,逼近雷達地平線的距離,與上一代區域防空飛彈:標準一型的差異不大,這使得ESSM飛彈模糊了區域防空飛彈與點防空飛彈的界線,尤其是對抗掠波威脅時,受限於地平線本來就無法發揮雷達50公里以上的偵測距離,ESSM飛彈的射程恰巧滿足了海平面的空間,成為反反艦飛彈的最佳武器。不過ESSM飛彈單價相當高,甚至超過標準一型飛彈,這使得採用Mk 41的國家無法盡情採購ESSM飛彈來塞滿戰艦的彈箱。
另一方面,美國海軍已經決定發展主動雷達導引的標準家族:標準六型飛彈,利用當初為了反彈道飛彈而發展的高動能Block IV彈體,標準六型飛彈能飛越上百公里的海面,並以由AMRAAM改良而來的主動雷達尋標器瞄準戰艦地平面以下的目標。雖然這種方式解決的跨地平線的導引問題,不過戰艦仍須要地平面下方的遠距離預警能力。對於美國海軍而言,這可以預警機與友軍雷達透過資料鍵來指引目標,不過對於缺乏航艦的德荷兩國而言,實際的效用將相當有限。
德國F124防空巡防艦
冷戰時期,西德聯邦海軍的主要任務是確保波羅的海航線的暢通,以接收北約聯軍的補給,而主要的威脅就是前蘇聯潛艇與轟炸機。因此在90年代時,聯邦海軍開始兩階段的新一代巡防艦計畫:第一批的4艘反潛艇取代漢堡級巡防艦,第二批則是防空巡防艦以取代美國DDG-2的呂金斯級。但由於西德政府決定參與北約NFR-90造艦計畫,所以第二批的防空艦便以該計畫取代之。
如前所述,NFR-90計畫夭折,冷戰威脅不再。但德國政府仍然擬定了F124防空艦計畫,理由是來自東面的威脅雖然遠不如以往,但德國需要參與北約聯軍的全球軍事活動以鞏固本身的國際地位。因此防空艦的存在主要是保護遠征艦隊與遠方投射的灘頭堡。
德荷西的「三國巡防艦」計畫在1995年重新調整成為德荷加的聯盟,雖然過程中的德國一度要追隨西班牙的腳步改用美國的SPY-1神盾雷達,搭配自製的TRS-3D預警雷達,但最後還是接受鬆散的「三國巡防艦」計畫主要架構:荷蘭的APAR雷達與SMART-L預警雷達,搭配美國的標準飛彈與ESSM飛彈。
F124艦體則是以F123反潛艇為基礎,加上MEKO的模組化觀念,全艦包含APAR雷達與SMART-L雷達在內共有58個模組,但推進系統則改用較複雜的「燃氣渦輪與柴油複合」系統。其作戰系統則也是荷蘭製造的Sewaco FD,除了指揮APAR進行防空作戰之外,也控制全艦的反艦、反潛、電戰、導航、資料鍵與通信系統。作戰系統也將成為汰換F122巡防艦的F125巡防艦的基礎。
荷蘭LCF巡防艦
荷蘭在二次大戰後卻建立了不容小覷的造艦能量與艦用電子科技,在冷戰期間,荷蘭艦隊的能力就足以與英國皇家海軍聯手抵擋前蘇聯北海艦隊與支援挪威的增援行動。而在NFR-90計畫期間,荷蘭雖然實力不比英法德來得差,卻不像這些「傳統強權」一樣有這麼多「身段」,而願意全力支持聯盟。然而當團結破滅,荷蘭才展現出實力主導了「三國巡防艦」計畫,其聯訊公司發展的APAR雷達與SMART-L預警雷達成為計畫的核心,也展現出歐洲另一個有能力自製神盾戰系的實力。
如前所述,APAR雷達的先進不只是主動陣列天線科技,還有革命性的「間斷連續波照明技術」,因此,荷蘭第一艘LCF防空艦:瑟芬省(De Zeven Provincien)號於2003年11月在荷蘭外海進行的首次試射就格外引起注目。第一次的試射是由兩架Iris次音速靶機模擬入侵,分別由一枚ESSM飛彈與一枚標準二型飛彈在其最短與最長射程處(據信超過100公里)進行攔截。APAR雷達準確地追蹤目標並導引飛彈進入照明階段,並自行完成攔截評估的任務(飛彈在近爆半徑內通過,並未真的摧毀目標)。另外在系統測試中,荷蘭也宣稱完成單面天線同時對六個目標進行射控的測試科目(雖然公開的帳面數據仍然是四個目標)。
後續的O-3測試科目中則是連續攔截兩架Iris靶機,前者在81公里處先以兩枚標準二型飛彈攔截一架靶機,再於在45公里處以兩枚ESSM飛彈攻擊另一架靶機,全程都只由其中一面APAR雷達天線進行指揮導引與照明的工作。
2004年8月,德國第一艘F124防空艦:薩克森號則到美國加州外海進行更複雜的測試科目。測試由美國海軍支援,主要以BQM-34作為靶機,除了基本的一對一攔截外,也首度進行了單面天線同時照明兩個高低空目標,分別模擬遠處盤旋的攻擊機與低空來襲的反艦飛彈,導引一枚標準飛彈與一枚ESSM飛彈分別攔截。
美國也以極速達4馬赫的AQM-37C空射靶機進行超音速攔截測試,靶機從高空發射,以30度瞄準薩克森號數公里處的空曠海面俯衝,標準二型飛彈除了必須在「相當高度」攔截目標之外,薩克森號也故意進行了轉向動作,使得導引工作必須中途從一面天線轉移到另外一面。最後則由德國海軍航空隊發射鷺鶿反艦飛彈作為目標,其中一個項目中,兩枚ESSM飛彈分別要在遠距離攔截兩枚反艦飛彈,首度由單面天線同時(而不是交錯地)以兩道資料鍵替兩枚飛彈中途導引。
如前所述,APAR雷達因為波長較短而縮短了偵測距離,但因應地平面距離的目標仍然綽綽有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反艦兵力為了克服地平面的限制,多會派出固定翼飛機或直升機在中高空「俯視」地平面上的艦艇。因此,就算不能擊落,監控這些「哨兵」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德國的F124艦與荷蘭的LCF艦都安裝了一具SMART-L預警雷達,提供數百公里遠的預警情報。在試射中,預警雷達便展示了監控靶彈的發射機接近與整隊的過程,在實戰中也替APAR雷達與防空飛彈提示攻擊可能方向而縮短反應時間。

西班牙神盾:SPY-1D

在歐洲這波神盾建軍潮中,西班牙也是造艦國家中,唯一願意沿用美國整套SPY-1神盾雷達與標準飛彈的國家。雖然其海軍歷史相當悠久,但在90年代以前,西班牙主要防空艦便是由五艘美國諾克斯反潛巡防艦換裝SPS-52C 3D雷達搭配一座Mk 13單臂飛彈發射器而成的巴力萊斯級,主要反潛巡防艦也是美國的派里級。因此在NFR-90計畫失敗之後,西班牙一度追隨德荷兩國的三國巡防艦計畫,但最後仍決定向美國採購SPY-1D雷達安裝在自己的F-100巡防艦上。
SPY-1D是美國為了DDG 51防空驅逐艦開發的輕量化神盾雷達,雖然天線的尺寸與陣列數不變,但由於四面天線以艦身中線外偏45度角的方式,集中到同一個艦塔中由一組發射器供應雷達波,而不像CG 47巡洋艦是分配在兩個艦塔上,而得要兩組發射器分別作為兩個艦塔上的雷達波源。為了進一步降低重量,利用輕量化的技術與緊緻化的電子科技,艦塔內部的電子設備也從CG 47的兩層艙間濃縮到一層艙間。
不過,西班牙卻希望SPY-1D安裝到6,500噸的艦身中,不但比DDG 51的9,000噸輕得多,而且18.6公尺的舷寬也比DDG 51的20.4公尺短一些,這使得西班牙想要保持天線尺寸不變,雷達高度也不變就有相當的技術困難(註)。
<引文>註:以中共海軍同樣是四面相位陣列天線的170艦為例,受限於艦體大小,與歐美艦艇相較,其天線就安裝在相當低的位置,以維持穩定。
西班牙IZAR船廠與美國洛馬公司合作下,將SPY-1D的內部設備重新拆裝成兩個艙間,發射機安裝在下層,天線則安裝在上層以維持足夠的高度。但分離的結果表示發射機產生的雷達波要經過垂直的導波管才能供應給上層的雷達天線,如果艦橋結構受到波浪的衝擊而搖晃扭曲,則導波管些微的變形就可能讓電磁波相當地不穩定。但在美西兩國通力合作成功地解決垂直導波管的工程問題,並於2002年就讓第一艘F-100防空艦服役,領先採用APAR雷達的德荷兩國,也是全歐洲最早服役的新一代神盾艦,西班牙政府將這歸功於SPY-1D成熟的設計。
另外,雖然在技術上SPY-1D雷達落後西歐其他主動陣列雷達10年以上,不過西班牙的SPY-1D雷達並不是美國勃克級的縮小版,除了利用垂直導波管將設備分散到兩個艙間之外,天線的功率與尺寸都與Burke級沒有差異,因此西班牙的F-100巡防艦的偵測距離仍然超過其餘歐洲自製雷達,並在未來可搭配美國發展中的標準三型反彈道飛彈或標準六型跨地平線防空飛彈。
西班牙F100巡防艦
與德荷兩國相同,西班牙也採用標準防空飛彈與Mk 41垂直發射系統,不過其發射管達48管,比德(32管)荷(40管)兩國都來得多。發展途中還曾研究塞入更多發射管,但由於其美製Mk 45 127公厘主砲的艙底結構佔掉太多空間而放棄。
如前所述,SPY-1雷達的頻率使其無法直接幫防空飛彈照明目標,因此需要額外的照明雷達。F-100沿用DDG 51的SPG-62照明雷達,但只安裝了兩具。美國神盾系統的大腦:Mk 7作戰系統也安裝在F-100防空艦上,不過其中比較敏感的功能則被移除:例如戰斧飛彈的控制程式。
除了整套的神盾防空系統與艦砲都來自美國之外,反艦飛彈也是美國的魚叉飛彈。少數的自製武器系統是一具Meroka Mk 2B 12管機砲近迫系統與自製的電戰系統。前者有獨立的追蹤雷達,但原本是搭配義大利的RAN-12L/RAN-30X搜索雷達作為指引,但由於並沒有安裝在F-100防空艦上,所以西班牙在美國協助下設計軟體介面,由SPY-1D雷達直接指引Meroka近迫系統。
最新成員:挪威南森級巡防艦
近乎世外桃源的挪威,在冷戰時期的海軍主力是五艘60年代的Oslo 級反潛巡防艦,排水量僅1,950噸,火力也相當貧弱,連自保都有點勉強,但在冷戰結束後,卻希望能對北約聯軍提供貢獻,毅然決然地向西班牙採購五艘5,100噸南森級反潛巡防艦,是歐洲神盾艦中最小也最新的成員。
西班牙擔任造艦的主要承包商,美國洛馬公司則負責神盾雷達。由於的體型實在過於迷你,因此美國提供的是台灣小神盾計畫採用的SPY-1F雷達。
SPY-1F的陣列模組只有1,856個,而不是SPY-1D的4,350個,這使得其天線直徑也從3.7公尺縮小到2.4公尺,而能夠維持在30公尺高艦塔的上部。照明雷達則換成兩具挪威自製的「整合指引群」(IDG)也就是由美國洛馬公司提供固態發射器的照明雷達。
雖然SPY-1F的偵測距離與能量都比不上其他歐洲神盾艦,但就水平面高度的低空防禦而言,應該還是一樣綽綽有餘。但有趣的是,挪威鉅資採購了四面天線的神盾雷達,卻不當它是「區域防空艦」,只在艦上安裝了八管的Mk 41發射器,防空飛彈也只有中短距離的ESSM飛彈,而不採購長程的標準二型飛彈。
事實上,挪威海軍當它是「近岸作戰」的反潛巡防艦,四面相位陣列天線雷達的主要用途居然只是自衛,而主要武器卻是NH-90反潛直升機與CAPTAS主動拖曳聲納。另外,自製的NSM反艦飛彈由於配備可攻擊陸地目標的影像紅外線尋標器,與127公厘艦砲一樣都具有相當的攻陸能力。最後是利用Link 16與空軍的F-16戰機及北約盟國建立聯合作戰能力。
結語
隨著歐洲七個國家以自製或外購的方式建立神盾級的防空戰力,使「神盾」一詞也成為新一代艦隊的防空標準。然而神盾級射控雷達的開發成本過高,歐洲各國都投資了相當的開發成本,在新的世紀中勢必積極搶奪美國神盾雷達的市場,以作為補償。
255期第75頁上圖垂直發射之飛彈為海狼飛彈,誤植為紫苑飛彈,特此更正。
http://www.diic.com.tw/mag/mag256/256-72.htm

澳大利亞未來防空艦選定西班牙F100拒絕美國
   
法國航宇防務網2007年4月27日報導 正如國際預測公司(Forecast International)早就預測的一樣,西班牙F100防空型驅逐艦將被選為澳大利亞防空型驅逐艦專案的勝出設計方案。澳大利亞國防能力和投資委員會(即國防部頂層的政策諮詢委員會)上周舉行會晤,批准了由西班牙國有造船廠納凡蒂亞集團提交的F100設計方案。這意味著國防能力投資委員會拒絕美國吉布斯與考克斯公司開發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改進型設計方案。   
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關鍵的考慮是F100的建造費用比美國方案便宜10億澳元多,並能夠提前兩年交付3艘艦艇。對西班牙納凡蒂亞集團與美國吉 布斯與考克斯公司(Gibbs & Cox)的投標方案進行評估,結果表明澳大利亞在所有關鍵標準上都滿意西班牙的設計。   
據一位高級的澳大利亞國防知情人士稱,雖然支持美國吉布斯與考克斯公司DDG-51設計方案的人士推崇其設計中的較大武器裝載能力(包括64個,而不是48個垂直發射管,以及兩架而不是一架直升機),但F100的優勢實在是太明顯了,因此這兩個設計的擁護者之間完全不需要展開爭辯。   
選擇F100所獲得的財務效益如此之大,使澳大利亞能夠再投資第四艘防空驅逐艦(一些預測認為澳大利亞幾乎完全可能採辦第四艘防空驅逐艦)。澳大利亞內閣的國防安全委員會將考慮採辦第四艘F100驅逐艦的選項,將在6月份之前做出關於這個專案的最終決定。   
美國吉布斯與考克斯公司方案最大的不足是它提交的軍艦方案僅僅停留在初步設計階段,會增加本地造船廠的技術風險。而澳大利來在以新型、未經驗證 的設計方案建造 “科林”級潛艇時就有慘痛的教訓。F100仍並不是這個競爭的最終贏家,但是國防安全委員會推倒先前決定的可能性不會太高。  
澳大利亞的防空型驅逐艦計畫於2013年服役,將成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最大、最先進的軍艦。該項目價值70億澳元,將是澳大利亞未來10年第二大的國防項目,第一大的國防專案是140億澳元的空軍的聯合戰鬥機計畫。(中國船舶資訊中心陳練)
http://mil.news.sina.com.cn/2007-04-29/0840442133.html

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艦:挪威海軍南森級

2006年6月6日,經過5天航行後,由西班牙納凡蒂亞造船公司(原伊薩造船公司)為挪威海軍建造的南森級護衛艦的首艦“弗裏德約夫‧南森”號正式抵達奧斯陸港。南森級護衛艦因裝備有簡化版的“宙斯盾”系統,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艦。
  研製背景  
目前,挪威海軍現役較大的水面艦主要是4艘在1966~1967年間服役的奧斯陸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1950噸,它們的作戰能力顯然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海戰要求和挪威海軍的需要,已到壽終正寢之時。  
為了取代奧斯陸級,挪威海軍於1994年提出了代號為SMP 6088的新一代護衛艦發展計畫,並在1997年3月開始概念設計。1998年末,挪威海軍在全世界範圍內邀請了14家造船廠商參與競標。1999年3月,在競標的最後階段,由當時的西班牙巴贊造船公司(即以後的伊薩造船公司)、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組成的先進護衛艦聯盟(AFCON)戰勝了另外2個競爭對手德國布隆福斯造船公司和英國BAE系統公司,被挪威海軍確定為新型護衛艦的設計和建造商。AFCON提出的方案是以西班牙海軍的F 100型護衛艦為母型,根據挪威海軍的需要重新設計。2000年6月23日,挪威海軍與AFCON簽訂了挪威有史以來最大的武器採購合同,後者為前者設計建造5艘新一代護衛艦,總共耗資15億美元。  
根據合同,西班牙巴贊造船公司作為主承包商,負責新型護衛艦的平臺設計和各分系統的最終集成,並建造其中3艘,後2艘由挪威本國船廠組裝,但艦的主體結構仍由巴贊船廠建造。作為分包商,洛‧馬公司在巴贊公司的領導下,負責整個艦載綜合武器系統的集成,包括所有的感測器、武器、軟體研發、通信和導航等分系統。同時,新型護衛艦還將廣泛使用挪威本國廠商開發的系統和設備,包括挪威康斯堡防務和航宇公司負責開發和生產的反潛系統、反艦指揮系統和導航/艦橋系統,並且挪威還可通過向西班牙轉移部分技術和武器系統來抵銷部分費用。
新艦被命名為弗裏德約夫‧南森級,首艦“南森”號2003年4月9日開工,2004年6月3日下水,2006年4月5日正式服役。5艘艦要到2009年將全部交付挪威海軍。
  總體設計  
南森級護衛艦是挪威海軍裝備的最大的軍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290噸,艦長132米,水線長121.39米,寬16.8米,吃水4.9米。主要使命是搜索、探測、識別和攻擊敵方潛艇,保護挪威的領土、領海、管轄海域以及海洋資源和設施不受侵犯;參與國際海上軍事行動;承擔非戰鬥使命,如搶險救災等。是以反潛為主、可執行多種作戰任務的多用途護衛艦。  
南森級採用模組化設計,全艦由24個模組組成,鋼焊接的單船體結構,有5層甲板和2組上層建築,分為13個水密隔艙。在設計過程中,巴贊公司基於在流體力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對船體在穩性、適航性和操縱性方面進行了優化設計,使得南森級在這三項指標上具有優異的性能,滿足在北歐海域如北海、挪威海惡劣海況下的航行要求。  
高度的生存性也是在南森級設計中要達成的一個重要目標。這一生存性被設計者確定為2個組成要素:即隱身性和抗損性。在隱身性方面綜合採用了多種隱身技術,以減少各種實體信號的輻射,降低被發現和識別的概率。如對外部輪廓、頂部和水線下船體進行了精心設計,幹(乾)舷外飄,上層建築內傾,’且是一體化結構;基於F100型護衛艦的研製經驗,在船體附體和推進裝置方面的優化設計也使南森級擁有很低的水動力雜訊;通過使用多種專用設備,如雜訊遮罩罩、彈性基座、管路上的彈性接頭,把水下雜訊輻射降到最低,從而獲得一級真正的安靜型護衛艦,使南森級能夠勝任其首要的反潛任務。另外,紅外抑止系統、艦面噴淋系統、消磁系統的運用,還減弱了南森級的紅外特徵和磁特徵,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楨:船舶乾舷是指從船中部滿載水線量至相鄰水面的第一層全通甲板(主甲板)上緣,即滿載水線以上未被水浸濕的舷側板,稱為乾舷。)  
抗損性則與排水、抗沉性、系統隔離、冗餘性()、損害預防和損管相聯繫。在這些方面主要通過採取相應的措施,如對關鍵結構採取加固措施以增強抗打擊性,針對被雷彈命中的後果對主要控制艙室採取了專門的防護措施,艦上設置4個損管站,具有核生化防護能力,2個隔艙進水仍具有機動性,3個隔艙進水仍可保證電力供應等,從而使艦的易損性降到最低,保證了在戰鬥中具有高的生存性。(楨:冗餘性一詞來源於英文“redundancy ”,本意是指多餘、冗餘、剩餘等意思,引用於分散控制系統,一般是指控制系統硬件性能或功能的備用能力或富裕度。表示兩個具有相同功能的系統,在任一時間內僅有其中一個真正執行工作 (active),另外一個系統則是在旁待命 (standby),當執行工作的系統發生問題時,待命系統馬上接替作業。通常在重要的網路伺服器或是主機上,都需要有複式工作的系統,例如銀行交易主機、飛行器上的操控電腦、或是網路管理主機等。)  
設計過程中,巴贊公司考慮到綜合平衡自動化操作、人員因素、經濟可承受性、全壽期費用而廣泛使用成熟的商用設備。新技術的採用使南森級具有比同期歐洲幾級新型護衛艦更高的自動化程度,全艦人員編制只有120人(其中26名軍官)。艦上還專門設置了醫療艙,能夠在平時執行非戰鬥任務。  
對現代反潛護衛艦而言,能夠搭載直升機並保障其長期隨艦執行任務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南森級在艦尾設有直升機甲板與機庫,目前選定的機型是海軍型的NH90多用途直升機。
  動力裝置
南森級的動力為柴一燃聯合動力裝置(CODAG),巡航動力為2台巴贊公司製造的布拉沃12V柴油機,單台功率4.5兆瓦;1台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的LM2500燃氣輪機在高速航行時與柴油機聯合工作,功率19.2兆瓦。最高航速超過26節,巡航速度18節時的續航力為4500海裏;雙槳、雙舵,可調距槳。槳機艙實現無人化,在正常工作條件下,可從主機控制艙或艦橋通過綜合平臺管理系統(IPMS)對推進系統進行遙控。另外,在艦首還安裝有1具可收放的電力推進器,功率l兆瓦,使艦在狹窄的水域中具有精確的可操縱性,並且在主推進系統損壞的情況下,首推進器還可作為輔助或緊急動力使用。艦上的電力供應由4台MTU 396 12V柴油發電機提供,單機功率900千瓦。
  武器系統  
南森級主要的反艦武器是NSM反艦導彈,兩座四聯裝發射管佈置在艦橋和主煙囪之間,此外機庫還可儲存6枚供NH 90直升機使用的空射型。  
NSM反艦導彈在挪威國內被稱為“新型反艦導彈”,而在國際市場上,康斯堡公司給這種新型武器取名為“海軍打擊導彈”(Naval Strike Missile),兩個名稱的縮寫都是NSM。該導彈著眼於21世紀的戰場環境而研製,號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反艦導彈,具有一定的攻擊陸上目標的能力。導彈採用慣導/GPS制導/地形匹配系統和末段紅外成像制導的複合制導方式。在設計上採用了多種手段來避免被目標防禦設施探測到,包括外型採用雷達與紅外隱形設計,採用被動工作方式,並可通過預置飛行途經點進行精確導航的方法來利用地形隱蔽從而不被敵方防空系統探測到。設定飛行路線有自動任務計畫和人工計畫兩種模式,前者可根據給出的戰術情況和艦載作戰指揮系統預先設定的戰術標準自動生成飛行路線,後者可由操控人員修改自動生成的飛行路線,或從頭開始制定飛行路線。每枚導彈可以預置最多200個飛行途經點。  
第一生產批次的NSM反艦導彈全長3.96米(包括助推器),寬1.36米,直徑0-5米(彈翼和尾翼折疊),發射重量407千克,飛行重量344千克,配備125千克的多用途戰鬥部。巡航動力採用法國製造的TRI-40渦輪風扇發動機,飛行速度0.95馬赫,有效射程160千米,如導彈發射後即沿著直線單道俯衝攻擊目標,最小有效射程僅為3千米,末段掠海飛行高度約1~3米,可進行末段機動。  
目前,NSM反艦導彈已處於研製的最後階段,即將投入批量生產。在2004年6月15 日的第5次發射試驗中,導彈的飛行距離超過140千米。在2005年6月29日法國的飛行試驗中,NSM導彈完成了複雜的飛行,包括數次急轉彎及高度和速度的變化,最後成功命中靶艦。  
由於南森級的主要作戰使命是反潛,並不追求太強的區域防空能力,因此目前的主要防空武器是32枚點防禦的“改進型海麻雀”防空導彈(ESSM),使用1座8單元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每個發射單元裝填4枚導彈,同時艦上還預留l單元Mk41系統的安裝空間。這樣,在防空方面至少在服役初期還是以自衛防空為主。ESSM導彈由雷聲公司和10個北約國家採用國際合作的方式共同研製,能夠攔截高速反艦導彈。與基本型“海麻雀”RIM.7P導彈相比,具有相同的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和戰鬥部,但採用了小展弦比彈翼加控制尾翼的氣動佈局、新的大直徑單級固體高能火箭發動機和向量推力系統,從而擁有更高的速度、更遠的射程和更好的機動性,最遠射程超過50千米,達到了以前中程防空導彈的水準,最大機動超載則達到了50G,而且不會隨射程的增加而大幅減小。  
反潛武器是英國宇航(BAE)系統公司研製的“鯖魚”輕型反潛魚雷,使用2座雙聯裝魚雷發射管發射。“鯖魚”魚雷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輕型反潛魚雷之一,智慧化程度很高,可利用彈載電腦內儲存的目標資料與聲呐回波信號進行對比、修正航路,使魚雷以正確的入射角在正確的位置命中目標。當然,它強大的反潛戰能力則是體現在優異的安靜性、先進的水聲探測設備、反潛指揮系統和NH90直升機上。
艦炮武器是1座具有隱身炮塔的“奧托‘梅萊拉”76毫米/62超射速炮,射速為120發/分。
  電子裝備  
南森級由鼎鼎大名的“宙斯盾”系統與挪威康斯堡公司研製的MSI一2005F反潛作戰系統、反艦作戰系統構成了綜合武器系統(1WS),系統間通過2個閘道相連接,以非同步傳輸技術(ATM)同艦上各種武器以及火控子系統進行網路連接。IWS能夠控制艦載的各種武器、感測器、火控系統、導航與通信系統,還可管理直升機的操作、進行作戰任務規劃、協調艦載系統的維護和艦員的訓練。與IWS相關的綜合通信控制系統包括11號資料鏈(未來將採用16/22號資料鏈)、北約海上指揮和控制資訊系統、康斯堡北方控制公司的綜合艦橋控制系統,並採用超高頻/甚高頻軍用衛星通信設備。提供“宙斯盾”系統的洛‧馬公司負責綜合武器系統的集成,包括系統中的感測器、通信系統和武器系統。  
既然裝備了“宙斯盾”系統,那麼從外觀看,AN/SPY一1系列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的4個八邊形陣面就成了南森級護衛艦的標誌性裝備。由於排水量較小,上層空間有限,南森級4個雷達陣面的佈局無法象美國的大型“宙斯盾”艦那樣,安裝在高大的上層建築上,而是同F100一樣被安裝在艦橋後方的一個大型塔形建築上。同時,出於節約成本、減輕重量、降低重心以保證穩性的考慮,南森級沒有裝備F100上的AN/SPY一1D型雷達而是裝備了在它基礎上研製的簡化版AN/SPY一1F型相控陣雷達。
與D型相比,F型尺寸較小,重量較輕,雷達陣面的輻射單元由43 50個減少到1 856個,因此信號發射功率隨之降低。從性能上看,簡化了的F型雷達受到了一定的削弱,難以制導“標準”艦空導彈,不過仍保留了D型雷達的大部分功能,包括對艦炮的控制和制導多枚ESSM導彈同時攔截多個空中目標。從這裏亦能看出,至少在硬體上就先天性地決定了南森級只能配備主要用於點防禦的ESSM導彈。
但話又說回來,由於南森級的主要任務是反潛,不是區域防空,而AN/SPY一1F雷達、ESSM導彈與Mk41垂直發射裝置的組合將使南森級擁有很強的防空自衛能力,因此足以符合挪威海軍的作戰需要。對於AN/SPY一1F雷達來說,這也是首次裝艦使用,同時也使挪威海軍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裝備了“宙斯盾”護衛艦、第四個裝備了“宙斯盾”系統的海軍。  
艦上裝備2部Mk82(AN/SPG-62)連續波照射雷達,提供對ESSM導彈的末段引導,VIGY2(~電和紅外探測儀提供被動探測能力,以及利頓公司生產的3部導航雷達(2部x波段,1部S波段)等。  
作為MSI一2005F反潛作戰系統的組成部分,南森級裝備了泰利斯水下系統公司研製的綜合聲呐系統,它包括先進的“卡普塔斯”Mk2 V1組合式主/被動拖曳陣聲呐和MRs 2000艦殼聲呐,可提供遠、中、近水下探測能力。“卡普塔斯”Mk2V1包括1個採用了FFR(Free Flooded Ring)技術的低頻主動拖體,能夠通過1個緊湊的基陣發射和傳送高品質的聲信號,被動拖曳陣聲呐則採用一種3個一組的“品”字型聽音器陣列,能以高精確度對左/右側的信號進行區分。  
電子戰裝備包括EDO搜索與監視系統公司提供的CS一3701戰術雷達監視系統,系統整合了精確電子支援和雷達告警接收機功能。無源干擾則是“特瑪”干擾彈發射裝置,可發射紅外、雷達和水聲等多種幹擾彈。直升機南森級已確定將搭載1架NH90中型多用途直升機,但直升機甲板和機庫的大小、結構強度能夠允許搭載15噸級的直升機。  
NH90直升機是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和葡萄牙等國聯合研製的新一代雙發、中型多用途直升機,重9100千克,最大速度291千米/小時,巡航速度260千米/小時,航程950千米,續航時間5小時,有效載荷2500千克。配備在南森級護衛艦上的NH90作為延伸的感測器和武器平臺,裝備泰利斯水下系統公司“閃光”吊放式聲呐、聲呐浮標、反潛魚雷、反艦導彈和資料鏈等,其主要任務仍是反潛,還能遂行反艦、遠端目標指示、搜索救援和後勤補給等多種任務。  
隨著5艘南森級護衛艦的服役,挪威海軍海上綜合作戰能力將躍升到一個新的水準,海上作戰範圍將得到極大的擴展,海軍在和平時期承擔非戰鬥任務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同時將使挪威海軍在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和常設聯合艦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高了挪威海軍在其中的地位。
2006年6月6日,經過5天航行後,由西班牙納凡蒂亞造船公司(原伊薩造船公司)為挪威海軍建造的南森級護衛艦的首艦“弗裏德約夫‧南森”號正式抵達奧斯陸港。南森級護衛艦因裝備有簡化版的“宙斯盾”系統,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艦。
http://jczs.news.sina.com.cn/p/2006-10-19/0746405400.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12,905) | 回應(15)|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台灣海軍 |
此分類下一篇:成功號與諾克斯級驅逐艦
此分類上一篇:臺灣海軍艦艇裝備

??
考慮海平面情況下,對於戰鬥機大小目標來説,艦載微波雷達對於掠海目標(10米以下)的發現距離一般在97公里左右。
2007-06-18 12:35:07
版主回應
艦載雷達的發現和跟踪距離常受球面和海況的自然因素影响
若再加双方武器和戰術的運用則更形複雜
故會出現各種看似相互矛盾的數据
重要的是掌握「知己知彼」不然要「料敵從寬」之作戰原則
2007-06-19 07:45:07
tomcat
全防這位老兄以反對滴觀點寫文(不贊成)
現有/立即可汰除8艘武進3滴kidds class不要
(4艘戰力遠超過8艘總和)
等神盾來(burke class),老陽早爛光啦
2007-06-19 12:08:24
版主回應
所言極是

沒魚蝦也好

想打啥就有啥武器
難啊
2007-06-19 12:39:05
紀德艦演習密照
<紀德艦演習密照 大陸網站全都露> 中國時報 2007.07.10吳明杰 

多張海軍紀德艦今年五月十四日在海上進行海空綜合操演的照片,七月五日被大陸網友打上「獨家」刊登在軍事網站上,由於海軍未曾邀請國內媒體採訪過紀德艦出海操演,國內媒體不可能拍攝到這些照片,此事一度遭外界質疑這批照片可能是軍方內部資料遭到駭客入侵竊取,甚或遭到刻意洩漏。

經國防部昨天查證,被刊登在大陸軍事網站包括反潛直昇機落艦等訓練的紀德艦照片,比對後是國防部軍聞社所拍,先前也已曾在軍聞社網站刊登過,同時軍方負責防駭的通資室方面,解析這批照片後研判並非大陸駭客入侵所流出。

但據查,這批照片解析度相當高,不同於軍聞社網頁刊登的低解析度照片,應是檔案下載方式所完整取得,然軍聞社照片的下載密碼,因為近期網站維修已經更換,連國內媒體也沒有密碼可以獲得完整圖片。

國防部後來解釋說,由於軍聞社與國內部分民間軍事網站有簽約進行策略聯盟,因此這些網站可以同步取得軍聞社照片,研判這批照片可能是大陸網友從民間網站轉載軍聞社照片後所竊取,軍方已要求這些網站加強安全管理,同時這批照片既曾經由軍聞社公開過,就不算是軍事機密。

據了解,大陸的中華網曾在七月五日突然刊出一組「台灣巨艦紀德級最新動態」照片,其中還混雜了近兩年來包括接艦、成軍等舊照片,不過其中幾張紀德艦進行海上操演的照片,則是國內媒體未曾見過的場面,照片檔案顯示拍攝時間是在五月十四日,經查是當天海軍確實配合「漢光二十三號」演習在西南海域進行海空綜合操演。

不過這批打上「獨家」的照片,在數小時後也罕見地隨即遭到該網站移除,但因已被其他大陸網友轉載,在其他包括新華網等網站仍能搜到(http://junshi.huzhai.com/Detail.aspx?id=14924)。

<水上摩托車隊 巧遇大陸潛水艇> 中國時報 07.07.10呂妍庭 

歷時三天兩夜橫渡黑水溝,勇闖金門的台灣水上摩托車隊,冒著雷雨交加的惡劣氣候,九日傍晚回程順利登陸嘉義布袋港南堤。十二位隊員臉上、身上盡是烈日灼傷的痕跡,即使早已疲累不堪,但大家臉上始終泛著驕傲神情,因為這群志同道合的好夥伴又一次創下五百公里「長征」的新紀錄。

七日上午從嘉義布袋港出發,下午三點半抵達金門復國墩漁港,這群年紀最大六十歲,最年輕廿八歲的「台灣水上摩托車安全推廣協會」成員,昨天再睜著矇矓睡眼,趁著還未日出前,於凌晨四點整裝出發,返回台灣。

領隊李逸群與父親李標是隊伍唯一父子檔,玩水上摩托車兩年來,始終父唱子隨,利用假日與同好陸續跑遍台灣多個離島,目前摩托車隊僅剩馬祖、東沙及南沙尚未拜訪,下一個目標就是馬祖,才剛結束遠征的一行人,在慶功宴上已興致勃勃的開始規畫馬祖行。

五百公里的旅程中,一行人除了有近百條海豚短暫隨行外,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潛伏在深水中的大陸潛水艇,由於潛水探照鏡疑似用保利龍偽裝,貪玩的李逸群、魏聖峰等人還跳下水抱住保利龍,卻被強力拖行近百公尺,嚇得趕緊放開,事後聽漁民解釋,才知道可能是對岸潛水艇,特殊際遇讓大家興奮不已。

好不容易完成創新紀錄的長征,三天來睡不到六個小時的十二位英勇隊員,飽餐一頓後,就驅車北上,各自返回台中、苗栗、新竹及台北的家,迎接明天的工作。

李標說,抱持努力工作,用力玩樂的心態,才是讓這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能一再實踐海上遠征的最佳心情寫照。
2007-07-10 10:48:47
軍購神盾艦?
扁藉持續軍購 向美釋「善意」【聯合報07.08.06盧德允】

海軍秘密進行神盾軍艦採購作業,一怕潛艦購案走不下去,二是搶占國防預算額度。但扁政府在三項軍購和F-16採購都塵埃落定後,再積極推動採購神盾軍艦,打的是另種算盤,是要藉持續不斷軍購,讓美國對綠色執政有所期待。

海軍打算採購六艘,再視情況追加兩艘神盾軍艦,總額最少一千五百億新台幣。外界可能質疑,八艘柴電潛艦的採購還未進入實質選廠階段,怎會另起爐灶,現在就急著要買神盾?

要知美方有股軍工複合勢力,認為台灣的反潛作戰需求不必那麼急迫,不需要潛艦,應轉而加強飛彈防禦,除愛國者三型反飛彈系統,還應該採購美國的神盾戰系軍艦。此一勢力自美國布希總統二○○一年宣布售我八艘潛艦後,一直努力阻止潛艦順利進行。

我海軍內部對於潛艦和神盾,也分兩派。在李傑擔任總司令、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任內,由於他出身潛艦,「潛艦幫」占優勢,海軍優先採購潛艦,神盾一直不能拍板。但目前潛艦購案停滯不前,李傑又已下台,美國和台灣的「神盾幫」遂摩拳擦掌。

客觀情勢已趨有利,因為扁政府依照美方盼望展現自我防衛決心,明年起提升國防預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到百分之三,約有三千五百億。如此一來,軍方對美採購的子彈變得怕用不完,各軍種使盡辦法,要湊齊足夠的軍購額度,好搶占預算大餅,於是被壓抑已久的神盾軍艦,就此重回主流。

按照軍方軍購建案流程,就算軍方鑽漏洞走捷徑,也很難將這批神盾軍艦的經費,編進明(九十七)年的國防預算裡。不過九十七年五月陳水扁總統任期屆滿前,九十八年國防預算已成形確定。如此等於扁政府再向美方釋出「善意」,相對於藍營不斷有人挑戰軍購必要性,傳達扁政府的綠色執政才值得美方期待。
2007-08-08 08:27:02
與民爭港
 
紀德艦與民爭港 換彈也成問題>中時07.10.10夏念慈、

 柯羅莎颱風襲台時,多艘海軍軍艦躲進高雄港避風,引發民間商船不滿軍民搶航道爭議。其中紀德艦吃水深無法停進左營軍港,二年多來經常借泊高雄港二港口民用貨櫃碼頭,不僅增加民間貨輪靠港卸貨時間成本,軍艦飛彈魚雷彈藥換裝,也將成為問題。
 軍方及艦艇軍官則認為,這是老問題了,只要海軍左營軍港水位濬深一日不完成,紀德艦安置及武器換裝難題困擾就不會解決。
 從事國際海運的王姓業者說,高雄港深水碼頭最近幾年大塞車,大噸位貨輪停靠高雄港時間增加好幾倍,他的貨輪從高雄港口駛入停泊,短短距離竟然花了十天之久,實在有些離譜。
 他說,造成高雄港深水碼頭塞車的原因,除了陽明、長榮等國際海運大企業長期租用外,海軍紀德艦不時停泊在此,也是原因之一,導致其他大型海運貨輪可用空間嚴重不足。
 他搞不懂,為何海軍購置紀德艦時,事前卻未考慮船身噸位過重,左營軍港水位較淺,根本沒法承載的問題嗎?連軍港都進不去,軍艦平時停靠在旗津海軍造船廠碼頭,避風或特殊情況只能借停民用商港,難道軍方都沒心想要解決嗎?
 左營海軍艦隊司令部表示,紀德艦吃水深,無法停在淺水位的左營軍港,所以與高雄港務局簽訂互相支援協定,軍艦視需求可合法停駐高雄港民用商港,軍方也將原鼓山新濱軍用碼頭給了高雄市府做休閒觀光碼頭,軍民已是一家親,不該分彼此。
 不過,高雄港軍民船艦搶用高雄港風波,事前就已在海軍軍方基層形成爭議話題。有軍官質疑,紀德軍艦採購前忽視左營軍港承載力不足,直到交船啟航已有一段時日,後勤單位迄今未配合完成疏濬左營海軍軍港航道,仍須借用高雄港深水碼頭停靠,結果是損民不利己。
 而且,紀德軍艦船上配備飛彈、魚雷及彈藥,在一定時程得汰舊換新,維持軍艦火力正常,軍艦進不了左營軍港,到底要在那裡換裝,也是一項問題。
2007-10-10 09:06:39
零附件斷貨
零附件斷貨 維修亮紅燈 紀德艦飛彈 快打不出去>中時08-10-14吳明杰

 消息人士指出,我國海軍主力四艘基隆級艦(紀德艦)返台成軍不到三年,卻因艦上戰鬥系統零附件早已停產,開始出現零附件缺料和維修危機,再沒多久恐怕「連飛彈都打不出去」。不過,海軍強調,目前基隆級艦戰力維持絕對百分之百,我方已協請美方研究解決方案。

 我國向美採購的四艘基隆級艦,雖然是由美國海軍過去使用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Spruance class destroyer)衍生設計出來,但紀德級的型號在世界上除此四艘已絕無僅有,連軍方內部也坦言,美方當時幾乎是用「廢鐵」價格賣給台灣,加上該艦已經封存近二十年,因此內部有些設備老舊也不足為奇。

 美艦已除役 戰鬥系統零件拆光

 然而,基隆級艦在啟封過程中,艦上最重的戰鬥系統,卻多數是從美軍已經除役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上拆卸堪用品來拼裝,因此一時雖然運作得還算不錯,不過美軍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已在二○○五年除役,零附件更早已停產,台灣的四艘基隆級艦零附件,只能靠美軍繼續拆東牆補西牆,不過有些零件已陸續拆光,目前已經開始出現零附件不足的問題。

 消息人士說,紀德級艦的船體和動力的維持比較沒有問題,但艦上使用的NTU戰鬥系統,雖然在我方啟封過程中已經由美方協助予以升級,另包括標準二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架和艦射魚叉飛彈系統,都因為美軍還在使用暫時無須擔心,但包括射空雷達等戰鬥系統裝備,卻因為零件早已停產可能隨時有停擺的危機,不要說飛彈可能射不準,未來可能因此連飛彈都射不出去。

 四戰艦原服役十年 恐怕撐不到

 不過對此海軍艦令部十二日接受查證實指出,海軍保證目前基隆級艦的戰力仍有百分之百,也沒有出現戰鬥系統損壞並缺零件修復的狀況,有關零附件的問題,目前是交由美軍協助調配。海軍證實,基隆級艦的零附件確實是拆卸美軍史普魯恩斯級艦上的堪用品替換,但美軍有一套全球庫儲系統,會從全球其他國家想辦法尋求台灣所需料件,只是比較貴而已。

 據了解,當時海軍評估台灣在獲得四艘基隆級艦後,預期十年內可以繼續獲得四艘神盾艦,以替代可能出現維修問題的基隆級艦,未料台美情勢轉變,不僅神盾艦獲得遙遙無期,基隆級艦恐怕可能因零附件斷貨問題,撐不到十年。
2008-10-14 08:07:46
版主回應
紀德艦海上防空操演 陸上車輛滋滋響【聯合晚報2012.01.19

紀德艦防空戰備操演 綻藍太平洋展英姿 / 洪哲政
國軍101年春節巡弋上午在蘇澳港外海舉行,基隆軍艦出海操練。
記者陳俊吉/攝影
海軍紀德級基隆軍艦上午在蘇澳外海執行重要軍港防空戰備操演,由於紀德艦擁有海軍功率最高的防空雷達,上午兩具對空搜索雷達同時開啟後,電磁波全力放送,連駛近遊覽車上的收音機與麥克風,都遭到干擾,而發出「滋滋」的聲響。由於上午是蘇澳近2個月連續下雨後,最為晴朗的一天,大型的紀德艦航行在綻藍水面上,展現海軍旗艦的英姿。
基隆軍艦海上高線傳遞操演。 記者陳俊吉/攝影
海軍上午在蘇澳中正軍港進行國軍101年春節巡弋操演,出海公布紀德艦各項戰備操演實況。軍艦模擬蘇澳港可能遭受敵人空中飛彈威脅,為保存艦艇戰力,包括基隆艦、馬公軍艦兩艘紀德艦、一艘諾克斯級艦組成的支隊,奉令緊急駛出蘇澳軍港執行海上機動。
海軍紀德艦航行途中,有六艘光六艇掠過艦艇左舷,紀德艦並且採取反潛一級備戰,以指管系統申請空中反潛兵力支援,並依據水文及聲納效能,要求各軍艦展開隊形,由S-70C海鷹直升機進行投放定位煙標,馬公軍艦還與基隆軍艦在海面上進行運送物資的高線傳遞,兩艦在湛藍的水面上航行,萬噸級的海軍旗艦英姿一覽無遺。
S-70C吊放聲納操練。 記者陳俊吉/攝影
上午執行春節巡弋的基隆軍艦,曾在100年度獲得「司令部戰備部隊測考為全軍第一名」、「駐地覆驗成效評比成績獲戰隊部評比第一名」,紀德艦也是海軍艦有設置有海上空中管制戰情室的軍艦,等於是海上機動空中管制中心,所以艦上配備有功率極強的防空雷達。上午的操演防空戰備科目,基隆軍艦上的AN/SPS-49對空搜索雷達、AN/SPS-48E三維對空搜索雷達,全部同時開啟,自蘇澳基地作戰半徑500公里上的空飛行器航跡一覽無遺。而且,因電磁波太強,碼頭上周邊車輛上的電子裝備也受干擾,發出滋滋的聲響。

小航母操演 2紀德艦模擬退敵 2012-1-19 自由時報

兩岸交流密切,但軍方戰備一日不可或缺。海軍昨天出動兩艘紀德級軍艦出海操演,模擬我軍遭到敵軍空中飛彈攻擊後我方加以反制,以及透過模擬敵方潛艦在東部海域活動,我方以海空兵力聯合反潛。軍方強調,國家安全絕對不能建立在敵人可能的善意上,有國防才能讓國人有安身立命的基礎。
紀德級軍艦是我國海軍噸位最大的作戰艦艇,滿載時排水量可達一萬零五百噸,昨天多艘「光六快艇」列隊自紀德級軍艦兩旁通過致敬時,更對比出紀德級軍艦的份量。
海軍官員表示,紀德艦擁有絕佳的海上戰管能力,艦上兩具對空雷達的搜索範圍高達二百多海里,可以在本島戰管中心遭到敵方攻擊時,機動出海接替戰管,軍方內部稱其為「小航母」。
紀德艦雷達性能強大 港區電子用品受干擾
由於雷達性能強大,只要開啟系統,周遭一定範圍內的電子用品都會受到干擾,紀德級軍艦一般停泊港區時不會開啟對空搜索雷達,但昨天由於演練港區遭到飛彈攻擊課目,紀德艦因應要塞港口防空需要,因此開啟對空搜索雷達系統,前來採訪的媒體巴士甫進入港區,車內音響就受到干擾,發出吱吱響聲,足見其雷達性能的強大。
軍方昨天除一口氣出動兩艘同級軍艦操演,相關官員也不再排拒透露紀德艦的性能,顯見對紀德軍艦戰力相當有信心。
昨天的操演,先是模擬蘇澳軍港敵方空中飛彈攻擊,紀德級軍艦奉令出海保存戰力,出海後還模擬與敵方多艘飛彈快艇展開攻防戰,並與S70C反潛直升機進行海空協同反潛。
此外,為確保海軍持續戰力,二艘紀德級軍艦還在海上進行機動整補作業,由兩艘軍艦平行行駛,再透過拋射纜索進行物品的傳遞。這項演練的危險性相當高,也實地驗證兩艘軍艦艦長的船技。
2012-02-08 09:21:21
attile
以成本報酬率來看,四艘基隆級艦總價8億美元,國造成功艦每艘造價約合4.3億美元,技術上差距卻是高低配,戰力上發揮的效益不可同日而語,實在很難同意文中一些觀點。

勃克級當然是首選,但一艘造價由10億美元起跳,算盤打一打,在基隆級上加上RAM怎麼看都是較實際的做法,又要神盾、又要潛艦、還要二級艦…,嘿系無可能ㄟ代誌
2010-11-04 13:43:22
版主回應
評估標準之異
2010-11-05 10:09:02
Keyhole
柏克今年的新報價已經要14億以上了~
沒錢就繼續買派里吧 orz
2011-04-20 09:23:07
版主回應
2008以來
美元↓武器↑

美國最新型伯克級戰艦建造成本高達30-40億美元

據簡氏國際海軍2011年12月15日報道 據簡氏獨家報道,美國海軍首艘III型“阿利•伯克"級彈道導彈驅逐艦的建造成本將在30億至40億美元之間。該成本數目已經得到了多家企業和軍方資料的證實。
  “III”型驅逐艦的詳細設計將在2014年招標,按照傳統將由一家建造商負責,海軍方面計劃將在2016年開工建造“III”型驅逐艦的首艦。
  “III”型驅逐艦的防空反導雷達將比計劃裝備在CGX上的尺寸小:從22 英尺減小到14 英尺。雖然“III”型驅逐艦上將要使用的雷達靈敏度低于CGX巡洋艦,但是要比“IIA”上使用的“SPY-1D”對空搜索/火控雷達的靈敏度高。
  此外,防空反導雷達需要強大的電力支援,這也使得該艦將升級全艦電力系統,輸電網將從目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的440V大幅提升至4160V,以滿足10兆瓦的防空反導雷達的正常運行。高電壓可以滿足艦上系統的電力需求,也使得系統運行的更加平穩,但這也會帶來額外的設計和工程費用,使得成本增加。
  一些海軍分析家對于“III”型將比現役“IIA”型造價高10-20億美元的消息感到很震驚。其中最大的疑問在于兩家船廠提供的關于升級電力系統的成本預算上。巴斯鋼鐵公司在建造“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過程中已經掌握了4160V電網的相關技術,而英格爾斯工業卻還只能建造440V的艦上電網。兩家公司卻在建造成本上有很大差異。但這也都在固定價格合同成本風險預算的可承受範圍內。
  按照慣例,美國海軍在采購某級艦首制艦的時候,都采用成本加成合同,軍方將向建造商支付額外的追加保證金以保證承包商的盈利。例如,近海戰鬥艦以及國防部其他項目都出現了成本超支的情況。成本評估中還包括了艦船一次性的工程和設計成本,這將使得追加建造的艦船的單位成本有所降低。
  2009年初,海軍曾打算用用下一代巡洋艦CG(X)替換現役“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但是其成本達到了單艦60億美元,因此該計劃在2010年取消。經過幾年的研究之後,美國海軍決定對 “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進行現代化改裝,目前已經下了三艘訂單。而爲了優化防空和彈道導彈防禦能力,“III”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將在現有“IIA”型設計、“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DDG 1000)設計和原先計劃的下一代巡洋艦CGX概念之間進行折中。“III”型將有可能采用“朱姆沃爾特”級船舷內傾的主船體設計。

美軍終止DDG-1000驅逐艦項目相關公司損失巨大

據波斯頓網站2008年7月24日報道 美海軍昨天作出了一項令人震驚的決定:終止200億美元的新型驅逐艦“朱姆沃爾特”級(DDG-1000)采購項目。這一決定使雷聲公司最大的防務計劃陷入混亂,而且使得長期備受關注的緬因州巴斯鋼鐵船廠的命運問題舊事重提。
  雷聲公司位于沃爾瑟姆,是DDG-1000驅逐艦作戰系統的主承包商,它正在其位于吐克斯伯利和安杜佛的工廠開展上述系統的研發。導彈驅逐艦的裝配工作分別由通用動力的巴斯鋼鐵公司和諾?格公司的英格爾斯船廠承擔。
  僅僅建造兩艘DDG-1000驅逐艦、取消後續建造的決定是緬因州的兩位共和黨議員奧林匹亞J?斯洛和蘇珊 M?柯林斯以及選區在巴斯鋼鐵船廠所在區域的一位民主黨代表托馬斯 H?艾倫共同發布的。這些議員說,他們接到海軍的通知,告訴他們由于單艦成本增長50%達到30億美元,使得該驅逐艦計劃成本太高,無法達到海軍313艘艦艇的整體目標。目前海軍擁有280艘艦艇。
    阿利?伯克驅逐艦的成本只有DDG-1000的一半,它的作戰系統是由雷聲公司的競爭對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産的。停止采購DDG-1000、重拾DDG-51可能會把雷聲公司的作戰系統工作轉到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雷聲公司的發言人稱,公司打算繼續建造已獲資金的兩艘DDG-1000驅逐艦的作戰系統工作。不過他也提議新系統也能在海軍的其他艦艇上應用。
  “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計劃的終止是顯示海軍313艦艇計劃陷入困境的最新迹象。在經曆了建造延期和成本暴漲之後,海軍的造艦計劃正接受國會的嚴格審查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7-28/0856513567.html

美國海軍簽訂最後兩艘DDG-1000驅逐艦建造合同

  [據海軍時代網2011年7月26日報道] 美國軍事委員會成員蘇珊?科林參議員稱,海軍與巴斯鋼鐵公司已經達成了第二和第三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DDG-1000)的建造合同,這兩艘艦將在位于緬因州的船廠建造。   
  完成這2艘驅逐艦的建造後,巴斯鋼鐵公司將繼續建造改進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2012-02-08 09:25:00
CHARLES
既然版主對買KIDD不以為然,能請版主就當時的時空提出更好的方案,但必須是可行的.不然我也會講乾脆跟美國買的兩艘尼米茲外加個八艘神盾艦,最好附送個五艘海狼來跟老共艦隊大決戰好了.
2012-02-08 00:26:42
版主回應
本館貼文,純屬公益。
≠版主看法

手頭緊! 美國海軍考慮放棄增艦計畫 2012-1-20

由於未來10年美國國防預算將至少刪減4,500億美元,使得許多原定的建軍、軍事採購計畫將受到影響。對美國海軍而言,將考慮放棄軍艦由285艘擴建至313艘的增建計畫。
美國海軍作戰部副部長羅伯特‧霍克表示,即是軍艦規模略為縮小,美軍仍然具有數量上的優勢,美國海軍規模仍是世界最大,其擁有軍艦噸位超過12個大國的海軍總合;三分之二的軍艦部署在太平洋與印度洋地區,仍有能夠到全世界執行任務的先進軍艦。
他表示,美國海軍已經裁減了最小和戰力最弱的軍艦,具體而言已經精簡了結構;美國海軍目前噸位最小的軍艦為3,000噸的近海戰鬥艦,美國海軍已經訂購24艘近海戰鬥艦;許多專家認為,美國海軍會縮小55艘近海戰鬥艦的採購規模。
http://www.nownews.com/2012/01/20/91-2778264.htm
2012-02-08 09:57:02
阿楨
紀德艦電腦大陸製 美要送陸修軍方傻眼【聯合晚報 記者洪哲政2012.08.20

海軍在民國97年使用採購紀德級艦案結餘款項,另行建案採購艦上訓練所需的E化教室系統,以電子互動模式訓練官兵。相關人士透露,當年在採購保固期內電腦發生損壞,海軍委由美國廠商依約維修,美方聲稱須送回生產地中國大陸維修,海軍才發覺電腦是大陸產品,受限法令不能交給大陸維修,國內廠商也拒絕維修他廠產品,海軍只好拖過保固期,停止訓練,另外編列經費委由國內廠商維修。
海軍司令部說,目前261戰隊的紀德級艦所設置的E化教室系統均妥善正常。硬體部分是向DELL代理商購買,產品與一般電腦相同,保固期為一年,現已過保固期限,平日維修不需委由DELL公司,海軍可自行維護。至於海軍怎會買到大陸生產的電腦,美商必須送回大陸維修,海軍不願回應。
海軍168艦隊長張鳳強越區操演案,因其當時所指揮的艦艇為紀德級基隆軍艦,261戰隊所屬同樣紀德級蘇澳軍艦,平日多泊靠吃水較深的蘇澳基地,剛被國防部發布為今年國軍楷模連隊。國防部明天邀請媒體參訪國軍模範連隊,首站前往宜蘭,卻刻意避開蘇澳基地,避免媒體接近最近爭議較多的168艦隊。
據指出,海軍當年自美國海軍接收紀德級艦,全案結餘有千萬美元,海軍另外建案對美採購兩套紀德艦訓練官兵用的E化系統,系統電腦在保固期內損壞,海軍依約應能免費送修,美國廠商卻聲稱須送回原產地中國大陸維修,海軍受限國內法令不允許,改而尋求國內廠商協助。但國內廠商也不維修保固期內產品,海軍為免洩密,只好任其損壞,拖過保固期,再行花錢維修。
  回應
  記者洪哲政沒腦,不妨去看看Acer, Dell, HP, Apple, Asus, MSI, 那一家不是MIC?又不是控制船艦的特殊系統!
  其實很多軍品消耗品都是中國制造的,美國只是在中間轉個手就坐收數倍的利潤,在對美軍購的合約裡,美國真得是占盡台灣的便宜,而我們明明贛在心裡卻也只能含淚接受,該是考慮向大陸購買軍品的時候了.
  臺灣人給美國人做狗還要自己買骨頭,真慘。不如繞過美國這個middleman直接找大陸要啦,說不定看在兩岸同胞份上坑你(啊,是拉你)一把。

另參本館:紀德艦是否符合台海作戰需求
2012-08-22 10:15:16
版主回應
紀德艦E化教室 無資安問題 2012/8/20 中央社

國防部今天說,嚴禁採購中國大陸產品;有關紀德艦E化教室系統,初查沒有資安問題。
媒體報導,海軍在民國97年使用採購紀德級艦案結餘款項,另行建案採購艦上訓練所需的E化教室系統,以電子互動模式訓練官兵。電腦於保固期內損壞,卻發現為中國大陸製品,礙於法令無法送修,海軍只好拖過保固期,停止訓練,另外編列經費委由國內廠商維修。
國防部軍事發言人羅紹和晚間受訪時表示,紀德艦E化教室系統初查硬碟為泰國產製,螢幕為墨西哥產品,系統是封閉式網路系統,沒有資安問題,國防部將再進一步鑑定,以釐清事實。
海軍官員說,這套系統雖已過保固期,但運作正常,單位平時可自行維護。「台灣號稱電腦王國」,不可能電腦損壞要送到中國大陸才能維修。

臺基德艦訓練電腦系大陸生産 損壞後訓練暫停

  東南網2012年8月21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海軍最大戰艦“基德”級用于訓練的模擬器的電腦損壞,送修時發現該電腦爲大陸生産。如需送修將被送往大陸。臺軍難堪之下不得不故意拖過保修期後再行維修,在此期間,相關模擬訓練全部中止。
  據報道,臺灣海軍在2008年購買基德級驅逐艦後,又巨資采購美國海軍專門設計的岸上模擬器以便訓練人員。然而近期該模擬器出現設備損壞,臺軍要求美國廠方提供維護服務。然而美國廠房回應損壞的電腦爲中國大陸生産,如要免費維修必須送回中國大陸。臺灣軍方認爲送返大陸可能會“泄密”,所以向臺灣島內的電子廠商請求幫助,然而廠商方面表示該電腦尚在保修期限內,不願冒破壞保修相關法規的風險拆箱修理。此事令臺灣軍方非常尷尬,最後決定停止訓練,等過了保修期再花錢送島內廠商進行修理。而在此期間,這臺價格昂貴的模擬器實際上等于被放棄。
  臺灣軍方今年內由于訓練中接近日本海域引起事件,訓練受到限制。當時出事的也是基德級驅逐艦。該級艦是美國除了“宙斯盾”級導彈驅逐艦外最先進的防空驅逐艦,排水量高達8000噸以上,對于此前只有操作2000噸以下護衛艦的臺灣海軍來說如同宇宙戰艦一般。
  而今實際訓練和模擬訓練因受到島內政治因素影響完全中斷,該艦實際形成戰鬥力的時間將更加遙遙無期。
  背景:基德級驅逐艦美國基德級驅逐艦最初是美國海軍爲伊朗巴列維王朝建造的驅逐艦,設計上該艦結合了防空巡洋艦的防空雷達和武器系統和反潛驅逐艦的反潛聲納和火箭助推魚雷武器。被認爲在美國海軍中除了“阿利 伯克”級和“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型艦外是最強大的防空型艦艇。 2005年美國海軍向臺灣移交四艘該級艦,以應對祖國大陸向俄羅斯采購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爲了避免刺激大陸,美國取消了爲該艦增加“戰斧”導彈的計劃。然而從那時起該級艦艇沒有經過改造,並且由于對于臺灣海軍過于複雜先進,一直在實際使用中問題重重。甚至在今年早些時候發生過訓練中誤接近日本領海12小時無法確定自身實際位置的情況。隨著祖國大陸裝備先進防空導彈和相控陣雷達的大型防空驅逐艦和航空母艦的服役和海試,基德級在臺灣海軍的地位更加上升,但是依然無法改變這四艘已經服役幾十年,各種裝備設備都已經落後世界先進水平十多年的老艦的實際狀態。比該級艦艇更加先進的斯普魯恩斯級和提康德羅加級都已經陸續退役,甚至淪爲靶艦。
2012-08-22 10:18:50
阿楨
美智庫解讀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引起美日不和

052D世界首創的垂射系統?
(楨:果真如此,那就冷發射和熱發射之外的世界首創了!另外補貼些美中俄垂射系統,其餘詳參【圖博館】:052C垂直發射系統之爭議)
052D垂直發射系統獨一無二
CCL發射裝置示意圖。發射筒由兩層同心圓構成,外部環形圈可用於導氣CCL發射裝置示意圖。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405521
2013-12-13 19:16:02
鍾錦波
楨你很臭屁.中共什庅都行.台湾什麽都不行.去死吧。
2014-08-13 16:56:56
版主回應
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只依理性專業事實戲(謔評)論。
2014-08-13 23:42:02
阿楨
055大驅數據公開排水量11000噸 比美科幻戰艦略小 2019-04-24 新浪軍事

  2019-04-23海上閱兵式外形最靚的受閱艦艇055首艦10“南昌號,出現了055的官方資料,艦長約180米,舷寬約23米,標準排水量11000噸,滿載排水量12800噸。
  衡量一艘軍艦的排水量有5個不同的標準。首先是空載排水量,就是艦艇完工,各種設備安裝齊全的重量,不含人員、行李、食品、彈藥及所有附屬品和所有液體載荷。而軍艦的標準排水量是指在空載排水量的基礎上,加上額定人員、食品、淡水、彈藥、液體載荷的排水量,但是不含燃油、滑油和航煤等。
  一般大家都會說標準排水量
  我國軍艦經常使用正常排水量這一說法,就是在標準排水量的基礎上,加上50%續航力及自給力所需的燃油、滑油、給水、航煤和100%裝載時的重量。它一般大於標準排水量,但是又小於滿載排水量。而滿載排水量則是在標準排水量的基礎上,加上100%續航力及自給力所需的燃油、滑油、給水、航煤和100%裝載時的重量,注意它是在標準排水量的基礎上進行計算的。另外,還有一個最大排水量,它是在滿載排水量上加上超載的燃油、滑油、給水和彈藥等的重量。
  一般來說,標準排水量和滿載排水量之間會浮動10%左右,美軍伯克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8315噸到9800噸,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的滿載排水量9800噸,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排水量14564噸、韓國世宗大王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10290噸,日本金剛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9485噸,愛宕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10000噸。可以看出,除了朱姆沃爾特級之外,055比其他的驅逐艦都要大,但是又大不了多少。
  實際上,軍艦的排水量並非越大越好。據說055原先的設計逼近20000噸,差不多達到俄羅斯“基洛夫”級巡洋艦的水準。這樣的體格,雖然看起來聽起來都很爽,但是對於動力系統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同時也意味著艦載各系統的集成化程度不高,設計比較落後,需要更多的艦員。
  正因為如此,055通過改進設計,終於將滿載排水量控制在13000噸以下,不但節省了空間,更重要的是節省了動力,為下一步使用全電推進系統和安裝電磁炮提供了可能。如果要是真的按照之前的設計逼近20000噸大關,那麼要安裝電磁炮等新一代高能武器的話,就必須上核動力了,這對於艦艇設計來說,等於055建造幾艘又要匆匆下馬,再去建造全新的驅逐艦,顯然是一種失敗的做法。(作者署名:鐵翼蒼穹 )
2019-04-25 08:26:47
阿楨
卯起來造航母! 陸兩大船廠合體 2019/07/06 中時

1998年時,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被分割為中船工業和中船重工兩大集團,前者以上海江南造船廠為中心,而後者以大連造船廠為中心。
新世紀中國海軍確定發展航母之後,無論是「遼寧」艦改裝,還是第1艘自製航母建造,都在大連造船廠。其中主要考慮到以下幾點,首先中國的唯一水面艦設計單位701所隸屬中船重工,因此701所是國產航母總師單位,而大連造船廠也屬於中船重工,雙方在同一集團下溝通更順暢。
此外,江南造船廠從上世紀90年代起,負責建造第2代驅逐艦,而新世紀開始建造第3代驅逐艦,再去建造航母,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分工,由中船重工和大連造船廠負責打造航母,而由中船工業和江南造船廠負責護航艦。
不過,航母船廠是重大戰略目標,也是戰時敵方重點攻擊對象。基於系統冗餘和備份,中方和海軍也有意建第二個航母打造基地,而這也有利於促進競爭,提高航母建造速度。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第二艘自製航母003艦並未在大連造船廠建造,而是轉交江南造船廠。這樣就產生溝通協調上問題。

退而不休 處處可艦中國血統 2019/07/07 旺報

前言:隨著各式軍事裝備服役,堪用或者未達服役年限的船艦及各式系統,大陸用來軍援給友好盟國,在南亞/東南亞地區的053系列數量已達16艘。包括緬甸、泰國、斯裡蘭卡都接收各式艦艇。對大陸海軍而言,不僅解決了二手艦的問題,還進一步強化了盟邦之間的關係。早期,台灣也是接收了各式美製的二手艦,到了台灣海軍手裡,經過改裝和增建武器系統成了捍衛台海的「陽字號」,數量多達二十多艘,掌控制海權三十多年。一直到成功艦、拉法葉艦陸續服役後才退居第二線。
2019年6月5日,在拆除了飛彈等武器裝備後,曾經是解放軍海軍的明星艦艇053H2G(舷號:542)正式移交給斯裡蘭卡海軍作為巡防艦使用。除了這艘053H2G,在南亞/東南亞地區的053系列數量已達16艘。
2019-07-07 08:00:25
阿楨
俄羅斯22350型護衛艦3號艦開始海試 2022.11.27

22350型排水量4500噸,主桅杆四面固定式相控陣雷達,艦首28單元垂發,後方垂發16枚紅寶石或布拉莫斯反艦導彈,艦首一門130毫米艦炮,綜合火力強大。
  回應
4000噸艦,中國054A型只有100口徑炮和中程防空導彈(楨:? 紅旗-16 A/ B射程40/70公里,紅旗-16FE達160公里,由中程變為中遠程),而22350型130口徑炮加1500公里巡航導彈。

如何評價俄22350艦? 知乎

性能上,22350型和052D一樣在各自噸位級上都是最強者。
  回應
俄羅斯大武庫不能搞,小武庫也要搞,堅持大賤巨屌1000年不動搖。

50艘對8艘, 054A和22350型作戰效能對比

22350型配合“口徑”和“寶石”反艦導彈,再加上“鋯石”高超音速導彈,在全球現役中型護衛艦沒有敵手。054A相差一截,而054A達50艘, 22350計畫8艘。
  回應
054A應和11356M比,22350本來是蘇聯時代11540計畫的延續,俄乏大型水面艦艇不得不硬塞不符合噸位的武備。看武器只會看指標,而看不懂其在作戰體系裡的定位,這種水準就別給公眾號引流了

比中國054A強也沒用,俄22350是失敗品嗎? 2022-11-29

054A也可以將現有382雷達換成相控陣雷達。為什不換?一是4000噸級裝備“小盾”對戰力提升有限,另一是054A並不是爭奪制海權的主力艦,054A上頭還有一堆大型驅逐艦。俄幾十年沒有建造6000-8000噸級驅護艦,只好在22350型,強行安裝宙斯盾系統。俄不明白其中的局限性嗎?只不過實在是沒錢給鬧的。所以22350作戰能力比54A強有什用?按照作戰理念,22350型對手是美國伯克級,這怎麼可能打得過。而俄又宣稱22350M是8000噸級幾乎是目前22350型的兩倍大,不重新設計能做到嗎?所以, 22350型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件失敗品,不在單艦設計上,而在整個俄海軍水面戰艦體系已快崩潰。一件性能上沒問題的裝備,出現在了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不能解決俄羅斯海軍的困境,那就是件失敗品。
  回應
交給中國來造,每年交付兩艘

俄11356M型首艦2016-03-11終於服役

排水量4000噸,主要武裝為1門100毫米A–190E型艦炮、3組12單元的3S90E垂發(施基利–1),配彈為9M317ME,1座八聯裝垂發可射“俱樂部”“寶石”反艦導彈和新型反潛導彈、一架卡-27級別的直升機。1座12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2具AK630近防炮。2座雙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
2022-12-06 09:10: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