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業龍頭「蒙牛」 八年投資成長一萬倍算啥?台灣也有「蠻牛」。
今周刊 2007/05/02郭庭昱撰文<中國乳業龍頭「蒙牛」 八年投資成長一萬倍>:
牛根生,出身內蒙古一戶養牛人家的養子。1983年進入當時中國乳業第一品牌伊利,由洗瓶工人一路晉升到副總裁,1999年因人事鬥爭被迫出走,創立蒙牛。短短八年,蒙牛以火箭脫離地心引力的速度登上中國乳業龍頭,市占率達33%,原始投資報酬率更高達一萬倍……
「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這是二○○三年蒙牛乳業(簡稱蒙牛)董事長牛根生獲選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所得到的頒獎詞。
「世界上成長最快的乳品公司,是他領導的蒙牛。」同一年在瑞士召開的「全球乳業年會」上,利樂公司CEO蔡爾柏在全球乳業代表面前,指著身邊的牛根生如此介紹。
速度,對於蒙牛有不凡的意義。這家占有中國三三%乳品市占率的公司,成立至今才短短八年,當時牛根生集資人民幣三百萬元(約新台幣一千二百萬元)創業,如今公司的股票總市值已經高達新台幣一四五四億元,報酬率高達一萬倍以上。
蒙牛創立時,中國人均一年只消耗七‧九公升鮮奶,現在約二十五‧六公升,已經是民生用品中,成長最快的項目,而蒙牛的成長速度,更是萬倍於市場。
因為資金得來不易,「錢花在刀口上」一直是牛根生的哲學。當時內蒙是中國最大的乳源區,但是乳商向農民的收購價卻是全國最低。乳源不成問題,抬高收購價還可以嘉惠農民,於是牛根生把資源全砸在行銷上,不但要背水一戰,還要一戰成名。
一九九九年二月,牛根生籌到人民幣三百萬元,就大膽留下一百萬元作廣告,四月產品問市,五月就與最大的中央電視台簽廣告,以「振興內蒙古民族工業,爭創中國乳業名牌」,搶下全國品牌的地位。
蒙牛資源不足,卻屢屢靠著創意出奇制勝,公司最早與世界包裝業巨人利樂公司合作,如今已經是利樂全球最大的客戶;○四年是第一家到香港掛牌上市的乳業公司;○五年靠著「超級女聲」李宇春的帶動一炮而紅,帶動酸奶在中國的風潮。
除了行銷以外,蒙牛的產銷結構在全球乳品公司中也是一絕。由於中國幅員大,鮮乳運送不易,反而給生產保久乳的蒙牛絕佳的機會,以成本低的內蒙為基地,生產保存期半年的產品,行銷全國。
全中國有四百多萬頭乳牛,內蒙占三分之一,三十多萬戶乳農以養牛為生,這是台商統一、康師傅(味全)切不進的供應鏈,在中國乳源取得不易,反而替蒙牛建立天然的屏障,阻斷外來的競爭。
蒙牛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張振華說:「養一頭牛一年要花上一萬五千元(人民幣),如果牛都自己養,一年得花上一百多億元,還得和農民爭利,蒙牛很清楚,我們是生產牛乳的公司,不是養牛的公司。」
和最大的對手伊利相比,伊利有一半的乳源由自家牧場提供,品質較易控制。蒙牛的乳源都來自於當地農民,自己只有幾個示範性牧場,卻致力於生產流程的改善,並在全國建立收乳的網路,前幾年陸續以低價買下日本森永、義大利帕瑪雷特虧損的牧場。
溫州最大的乳業公司一鳴食品總經理朱立科就說,蒙牛靠著全國品牌的優勢,以保久乳掠奪鮮奶的市場,一旦地區性的鮮奶廠商經營困難,就趁機收購牧場,帶給業者很大的壓力,面臨到「聚焦更高品質產品」或「轉型」之間的抉擇。
從○四年蒙牛上市至今,每一年營收、獲利的成長幾乎都達到五成的水準,而中國乳品市場還以每年三成的速度擴張,蒙牛靠著過去火箭般成長的紀錄,加上乳業龍頭的光環,仍然吸引著投資法人的目光。
目前高階管理層握有三成股權,外資中以Alliance Capital持股四‧九%最高,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都是蒙牛的股東,儘管三十倍的本益比有點高,但是在高成長的誘引下,包括摩根士丹利證券的多家券商,依然給予「增加持股」的評等。
蒙牛以旱地拔蔥的姿態,席捲中國乳品市場,靈魂人物當然是牛根生。他總結自己征戰的心得是「小勝憑智,大勝憑德」,管理十分嚴格,執行力超強。他不讓高層 的直系親屬來工作,以免徇私;禁止員工婚喪喜慶時互相包紅包,認為是「精神賄賂」;卻拿自己的錢給員工蓋宿舍,辦集體婚禮,這樣的精神貫徹到三萬名員工身上,終於成就乳業龍頭的霸業。」
「蒙牛」是中國人民的營養品。「蠻牛」是台灣工人的麻醉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