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只投資潛力與實際投資成反差,也表現在其它如觀光上(世界經濟論壇WEF評比指出,台灣觀光旅遊競爭潛力在全球124個國家地區中排名30,居亞洲第四,但實際)潛力無法成實績,我以為關鍵當然在政治,而不只是下文所說「國家經濟發展定位不清」。
【經濟日報2007.04.28社論】<投資潛力第六、投資實績100>:
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在2007年第一次的「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指出,台灣的投資環境評比總分為72分,排名全球第六,分數及排名均與去年相同,在亞洲排名則是第三,次於新加坡及日本,而中國大陸及韓國則分列全球第17及21名。
BERI的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一年分三次針對跨國企業角度評估投資獲利程度,分為營運風險指標、政治風險指標及匯兌風險指標等三大指標,台灣這三項指標的此次全球排名分別為第三、15及五。
從BERI的投資環境評比的結果來看,台灣的確是屬於最高的1A等級,低風險、適合進行投資的國家。但我們知道,近年來除了2006年之外,外資來台的金 額總與期待有落差…以台灣的投資環境評比排名來看,不管是4億或三十幾億美元,與其他國家或本國實力相比,都算是少的。UNCTAD的每年世界投資報告,除了彙整公布各國FDI外,也公布FDI「潛在指數」,這個指數是彙整包括每人GDP、GDP成長率、出口占GDP比率、電訊基礎建設、科研經費占全國總收入比率等12 要素,評估一個國家吸引外資的能力,台灣在此項排名雖然不似BERI名列前茅,但也大都在前20名之內。
不過,倘若把台灣實際FDI在全球占有率除上台灣GDP在全球占有率,UNCTAD稱此為FDI表現指數,則台灣時常落居100名之後;這樣潛力強,實際表現較差的現象,每每發生在台灣在全球競爭力評比上。由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這樣的現象最可能原因是,國家經濟發展定位不清所致。
不過,2006年似乎有了不一樣的情形;投審會的FDI數據近140億美元,而UNC- TAD初估的台灣FDI也達到60億美元左右,應該可以排入亞洲前六名,而這一年韓國的FDI卻只有5億美元。…主要是許多併購案的產生,包括凱雷、麥格里等機構投資媒體、通訊等業;新僑、野村、奇異融 資、美國人壽及英商渣打等投資金融保險業。但單從這些併購案來看,台灣是否真正走出長期外資低表現的陰霾,恐怕還不能樂觀太早。就像韓國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也引起一陣外資以債換股的併購風潮,結果如今韓國2006年的FDI只剩5億美元。因此,我們仍須以更開放的胸襟歡迎外資的來臨,無論他是公募還是私募,而在環境上也應塑造更友善外資的經營環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