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16 06:44:11| 人氣4,910| 回應54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藝術遇上經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相對於前評《藝術經濟學》,和文建會贊助的同一書系的另二本書《文化創意產業》《藝術﹑經濟與文化政策》,《當藝術遇上經濟》(典藏,2003)雖才280頁(定價也280元,就有官方贊助而言,算貴了點)但卻有更多創見,挑戰了許多當今公認的看法。

是嗎?但願不會像漢寶德在<序二>所言:「(台灣)文化界習慣上不談經濟;躲避政治…有人甚至因怕政治污染文化,不主張政府有文化政策。其實這種想法是很幼稚的,只反映了文化界人士的天真與無知而已。他們為什麼大多主張改文建會為文化部呢?豈有政府設有部會,居然沒有政策的道理?」

其實真正天真與無知是漢老,他們反對的是國府的中國文化政策,他們當然會主張台獨文化政策。

算了!別老跟台灣文氓界哥哥豬,還是來看看作者布魯諾‧費萊有何創見:

首先是雖然「要使藝術蓬勃發展,典章制度就要保障『藝術自由』…但若說藝術只能在民主的環境不存在,這樣的假設則過於單純。其實很多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在威權體制下產生的…像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就能很自由的和名家掌權者談判恊議,誰能提供最多的藝術自由與相等比例的資助津貼,他們就為這個掌權者服務或創造出特定的藝術作品。(p.21)」

這令我想起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是死於雅典的民主法庭,還有現代的墨西哥壁畫家里維拉1933年為紐約洛克斐勒中心創作壁畫、因列寧頭像而遭解約。

你誤解了作者,作者更加強調資本主義民主和市場機制對藝術的作用,他說:「一般大眾以及大多數的藝術專家與愛好者,似乎都認為市場的因素促使劣質藝術產生…這種觀點是有所誤解。這不純然是因為何謂『劣質』或『優質』藝術,我們找不到固定的答案…因為市場同樣能夠產生優質藝術(p.22)」

另外「絕對不是所有的藝術家都是很貧窮,梵谷與高更是例外,也絕非常態。高收入藝術家的作品也未必品質一定差。許多頂級的藝術家收入很高。(p.35)」

經實証研究,富裕與藝術之間存在著悖論:「特展和音樂節的蓬勃發展和遭經濟困境的歌劇院、交響樂團以及美術館形成對比,這種狀況使藝術經濟學家受到了挑戰。(p.86)」

作者分析特展和音樂節之所以能蓬勃發展,其因有:高收入效應、吸收新客群、焦點集中、具有新聞價值、低廉的行銷和製作成本、避開政府和商工會的規定、帶來更多的贊助(p.87-99)。

作者以市場的供需原理分析,藝術中的巨星現象(「消費者不會為了較低廉的費用而選擇光芒較弱的展品或表演」),其因有:

經濟因素上「近十年來,由於運輸費用降低和現代媒体的影响,比較藝術家表演優劣的成本大幅降低。」而且表演規模愈大,供給者的成本也愈低。

認知限制上「通常在一個領域裡,一般人頂多只會記住兩到三位頂尖的表演者。」

共同参與上「巨星現象是一集體的社會行為。」(p.67)
 
西方美術館的第三波:美術館經營方式的轉向
 
繼兼併紐約當代藝術中心P.S.1之後,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於日前又對外宣佈與英國泰德美術館聯盟!不過,這次聯盟的方向將朝向網際網路的結合,也就是說,英、美兩大美術館將共同投資建立一個新的電子網站,投資金額將達五千至六千萬美元,折合台幣為十五至十八億之間。而且,事實上,與泰德的聯盟只是第一步,MoMA已經計劃將聯盟的對象擴大到歐、美各國的重要美術館,企圖與更多美術館結盟,以建立一個龐大的美術館網路王國。MoMA館長羅瑞(Glenn Lowry)甚至語出驚人地說,「上市股票並非我們的目的,但是,我們也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從九七年畢爾包古根漢分館開館以來,美國美術館管理階層可以說發揮了最大的想像力,無所不用其極地想盡各種辦法,試圖利用美術館現有的資源創造新的財源,並且擴大美術館的勢力。花樣五花八門,從技術轉移、美術館藏品出租,到兼併以大吃小,一直到網路結盟,一招勝過一招,而且招招出人意料,美術館始祖─歐洲還來不及出招應變,美國美術館又換了一招,看得是目不暇給,眼花撩亂。古根漢美術館先是來了一個大反撲,把美術館蓋到祖宗的土地上,先是威尼斯,繼之西班牙畢爾包,後是柏林,將法國團團包圍。MoMA也不甘示弱,先是兼併,後是合縱政策,現在連英國公立美術館泰德也被吸納,加入美國式的美術館陣線,成為盟友之一。
不管是兼併也好、聯盟也罷,美國美術館所出的每一招都可見其「師承」,那就是來自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民營企業的影響。而這就是筆者所謂的西方美術館第三波的最大特徵:經營產業化、手法企業化。產業化甚至已經從早期隱約可察的若干可疑現象,變成現今歐美美術館界普遍的事實,諸如:國際巡迴大展、美術館商店、產品種類與行銷多元化、出租收藏、連鎖式美術館、美術館擴張、美術館網路結盟等等。產業化之目的當然是為了更有效地經營美術館,將其資源運用發揮到極致,並借由其工作成果換取相對的報酬。而企業化經營與管理則是達成產業化的手段。
從純情的、理想式的市民文化領域走向產業化的經營形態,美術館歷經了兩百多年的思索與演變,由第一波為美術收藏立館,開放供民眾觀賞;到第二波美術館教育功能的肯定與落實,美術館定位的確立;一直到最近的第三波,美術館的改革方向已經由美術館本質的質疑,轉向美術館經營手法之上。而這三波又以最後一波最為波瀾壯闊,其勢最快又最猛烈,快是因為相對於第一波將近一百年左右的發展歷程,從第二波到第三波之間幾乎僅僅相隔四十至五十年的時間,並且從蘊釀到發生僅有十年至二十年的時間;而其勢之猛,是因為此變革恐有背棄美術館立館精神之嫌,甚至威脅了美術館的本質,許多位處波浪邊緣地帶的美術館除靜觀其變之外,亦不免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應付美國美術館掀起的這次波瀾,更不知在這餘波的牽引下,它又將美術館帶向什麼樣的未來?
 
蓄勢待發的第一波
 
十八世紀末,歐洲王室、教廷收藏紛紛對外打開了大門,有的是借此炫耀個人的財力與品味,有的則是感時勢之所趨,因為此時正值法國「啟蒙時代」、德國「浪漫主義」的興起,知識份子的求知欲望越來越炙,因此開放收藏的風氣在王室的競爭以及外界的渴求下,逐漸在歐洲皇室之間漫延開來。義大利、德國、奧地利紛紛成立博物館或美術館,英國第一家博物館─牛津阿西摩倫博物館在1677年誕生,大英美術館則是於1753年開放,德國甚至在1769年為了藝術收藏、展示之故,特地在卡塞爾(Cassel),亦即當代藝術「文件大展」的主辦城市中,蓋了德國第一座公立美術館;而法國則是在法國大革命的炮火下,才為法國人打開了法國首座的公立美術館─中央美術館,也就是日後的羅浮宮,時值1792年。
這一時期的美術館充滿了濃厚的政治味,並且被套上了各種符合國情的標籤。對於仍是君主專政的德國,美術館雖然暗示民主的擴張之外,它同時也是展現王權的視窗,以及強化君王身為文化法定繼承人的媒介;之於大革命之後的法國,它則是君主專政的挫敗、民主時代來臨的象徵。「美術館它將可以提升我們精神的層次,使我們的靈魂得以昇華,它,將是展現法國共和精神最強而有力的方法。」
即使美術館難以免除來自政治階層的干預,美術館主要的存在目的並非全然只為服膺於政治的意識型態,或是做為政治運作的籌碼;其最終的作用還是為聯繫觀眾與藝術的橋樑,藝術欣賞與研究的殿堂。「對於公立美術館而言,將作品以最理想的展示方式呈現,以期將我們國家的財富提供做為藝術家研習以及協助藝術發展的工具,並且成為知識份子、文藝愛好者聚集的場所,讓他們得以享受自然的甜美,並且在這些自然最美麗的複製品中找到無限的魅力…。」這段話就是當時有志之士對於美術館最基本的認知與定義。
在這個草創的階段,美術館經營仍局限在「保存」之上,美術館人員的工作通常也被劃定在這個範圍之內,這也就是在法國美術館員之所有稱之為保管員(conservateur)之故。
當時的美術館員來自各個領域,從書店老闆、圖書館員、畫家、甚至是律師、工程師、醫生、教士都有,其中還有夾雜了少數特權份子。除了後者之外,其中多半是對藝術研究懷抱濃厚興趣的飽學之士。但是,到底美術館人員究竟需要具備何種資格?這個問題還是引起廣泛的討論與爭議,在法國甚至還出現了藝術家與畫商之爭,兩者都以為這個職位非己莫屬。這個現象說明了美術館初期對美術館員身份定位之混亂。
除了保存工作之外,對於羅浮宮的美術館員而言還多了一項任務,那就是清點聚集在羅浮宮之內,由全國各地亂民手中救回來的藝術品,包括來自前王朝的收藏、以及來自教堂的寶藏,清點之外還要從事藝術品的分級、整理、登錄等等。
 
強取豪奪的收藏史(楨:另參本館:故宮與黨產)
 
至於美術館「採購」這還是國家或是君王的事,這些歐洲國家元首甚至將此看做是個人或國力的象徵。所以,歐洲美術館的第一百年之中,最大的工程應該在於收藏之上,而收藏持續的累積正是奠定這些美術館日後國際聲譽的基礎。不過,這個時期收藏除了可以透過購買這場正常管道之外,更多時候更是訴諸予武力,把藝術品當做是戰爭的籌碼、強者的象徵。
殖民主義的興起提供了歐洲王室另一個競逐的場域,歐洲人開始向外擴張自己的勢力與版圖,王室與王室、國與國之間開始了一場海外擴張競賽。為了顯示自己的皇威與國勢,這些戰士在燒殺擄掠之際,也不忘為自己的戰績留下一些可茲炫耀、紀念的戰利品,也因此當拿破崙上戰場時,仍不忘攜帶當時的拿破崙美術館(亦即羅浮宮)館長Vivan Denon同行,當前者在前方奮戰之際,後者已經開始忙著與即將戰敗的敵軍商討戰利品的清單。這些象徵威權的信物就是這樣一件一件地被送進歐洲美術館之中,接受本國民眾的膜拜。
一段描述戰利品送回巴黎的情景是這麼記載的:「這些作品借由水道送到巴黎,在貝希(Bercy)岸邊上岸。作品隨之被搬上帶有葉飾的車輛,由頭戴長春藤花冠的牛隻拉著。從河堤一直到戰神廣場(Champs de Mars)到處可見夾道歡迎的民眾。所有廣場上的樂團無不反覆演奏愛國的曲調…,這些儀式目的就是為了突顯法國爭戰中極具《涵養》的一面…。」
與此同時開始的是考古熱潮,其中包括希臘、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遺址。英國在1810年左右,就是得力於其駐外使節愛爾欽伯爵(lord Elgin)的幫助,才得以將希臘巴特儂神殿上的浮雕一塊塊卸下,運回英國,添做大英美術館的收藏。1816年在國際輿論的圍剿下,英國才不得不出資買下了這些已經在館內展示中的作品。而這位愛爾欽伯爵對中國也不陌生,因為他正是在中國肆虐,下令火燒圓明園的禍首。
在這一百年中歐洲美術館之爭幾乎完全是建立在收藏品的質與量之上。隨著收藏品的增加以及經驗的累積,美術館對其人員的要求提升,美術館人員的工作也在時間的累積之下變得更加清晰,而美術館的運作也漸由早期土法煉鋼式走向專業化。1882年羅浮宮成立專門培訓美術館員的學校─羅浮宮學院就是這段歷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美術館這個機制甚至在十九世紀末得到新興國家─美國的肯定與認同,1870年在當地有心人士的推動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及芝加哥藝術中心紛紛成立。然而,將出乎歐洲人意料之外的是,這個出自歐洲的產物卻將在彼岸開花結果,並且將美術館發展推向另一個高峰。
當1831年Alexis de Tocqueville在來到美國之時,藝術在這裡還是一片貧瘠,歐洲對這個新興國家的負面印象一直延續到百年之後,一直到1926年,當年輕藝術家Willem de Kooning到達紐約,才發現這個地方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不毛之地,畫廊、美術館四處林立,十幾年之後,就是和當地的一群美國藝術家,他們共同創造了美國的第一個重要的藝術流派:抽象表現主義。
然而,歐洲美術館在美國的繼承人並非美國政府,而是新興的資產階級。這些民間的私人收藏家之所以投入這項慈善事業的因素十分複雜,其中夾雜著個人的驕傲,正如同歐洲王公貴族,同時也充斥著國族榮譽感,借由美術館這樣的機制,他們希望傳達的是,美國人與歐洲人一樣具有高貴的涵養與品味。此外,對於這些企業家而言,美術館還是展現美國這個新興國家在財經與政治實力最佳的櫥窗。
所以,一開始美國美術館從建築硬體到收藏品的類型、甚至觀眾群及美術館的定義幾乎完全延續歐洲的傳統,除了美術館的法定身份之外,原因是多數的美國美術館是由民間主動發起,所以多為私人機構,而不似歐洲美術館,以公營美術館為多數。這樣的差異在當時並未引起太大的注意,事實上根本也沒有人預知,公私立之別將成為美國美術館發展上的重要關鍵。
 
專業化、制度化的第二波
 
歐洲大戰的陰影將提供美國美術館一個追趕與歐洲國家落差的最好時機。借由這段期間的努力,使得美國美術館能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迅速趕上歐洲美術館領導的地位,M.Hamlin水牛城科學博物館館長也才得以延續法國歷史學家Henri Focillon於1926年提出的建議,以號召人的身份,邀請所有博物館界的同業,不分學科、不分國界,共同成立國際美術館評論會(I.C.O.M),完成全球美術館初步整合的工作,並且制定美術館的規章,明定美術館的功能與定義。為美術館由第一波草創的階段帶入了專業化、制度化的第二波。
與此同時,亦即1941年,羅浮宮學院在三年的藝術史課程之外又增加了「博物館學」課程,博物館學的學制化正式將美術館經營導入了學術的領域。從此時開始,美術館員才漸漸擺脫「美術館看門人」的刻板印象;美術館學也將得力於此開始加速發展的腳步。
這時,國際政治局勢的改變將再一次改寫美術館的定義與功能。基於民主意識的抬頭,美術館將強化其社會教育、服務之功能,由過去一個服務少數精英份子的場所變成是學校的延伸,全民教育的工具。這個改變同時也反應在美術館建築之上,宮殿式建築結束,起而代之的是講求功能性與創造性的美術館建築。
此外,美術館間的競爭也將從收藏質、量之爭轉向展覽品質的競賽。展覽的品質與方式、甚至展示的空間、動線及語言均受到最科學的研究與討論。這方面的研究又以北美,包括加拿大與美國最為發達。美術館員的專業度甚至成為美術館競爭的另一項決定性因素。北美在這方面的優異成就逐漸獲得歐洲同業間的肯定,歐洲人至此已經不得不放棄以往優越的姿態,並且承認他們在這方面的突破,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兩大洲交流的增加,包括從學術到行政的平行交流,至今不曾間斷。
但是,更令歐洲人尤其是巴黎人沮喪的是,它向來引以為豪的「藝術之都」榮銜也將在六○年之後為美國這個後生之犢所奪。這個恥辱讓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成為所有文化界攻擊的箭靶,對驕傲的法國人來說,美國之所以可以贏得這個美稱有一大部份因素正是因為美國現代美術館的突飛猛進,如果不是他們與紐約藝評界、藝術家及畫商同心齊力,如果不是他們的美術館在收藏與研究方面顯著的發展,甚至已經超越法國現代美術館的水平,法國藝術也不會遭受這莫大的恥辱,而就是因為這外來的衝擊才引發法國文化界全面的總檢討,也才有今日龐畢度中心的構想。
換言之,美國美術館將取代歐洲美術館在戰前的領導地位,並且與歐洲美術館成為全球美術館的兩大指標。
然而,在這發展過程中,美國美術館也有感到吃力的時候,特別是景氣蕭條之時。民營美術館與公營美術館的差別隨著經濟的搖擺變得明顯而尖銳。景氣好時,美術館跟著吃紅,但是景氣一吃緊,依靠民間捐款的私人美術館也不得不跟著勒緊褲袋。這種看天吃飯的生存模式嚴重影響美術館的正常發展,所有的計劃都受制於一個外在,而且無法掌握的因素。面對自然界生存殘酷的現實,美國美術館養成了較為靈活、善於應變時局的風格。
公營美術館其實也好不到那裡去,刪減預算同樣也時有所聞,不同的是,環境再如何艱難,美術館還是可以守成,還不至於像美國私人美術館有倒閉之虞。所以,相對於後者,公立美術館則顯現了踏實、守成的性格。
美國美術館靈活又善於應變的性格讓它對外界的發展更加敏銳,也更易於接受來自其他學科的啟發,其中又以來自大眾傳播學、企業經營與管理、行銷與企劃以及民意調查等社會及經濟學科的影響為甚,因為它就是身處於這些學科發展的中心。這些學科的注入,首先改變的是美術館的管理概念,這也是美術館學首次將研究的中心由藝術史及傳統的美術館研究架構,如保存、展示,轉移到美術館的經營與管理方式之上。
 
企業化與產業化的第三波
 
第三波的源頭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分水嶺,似乎經過第一波收藏的累積,以及第二波專業能力的提升之後,第三波的發展已經是順理成章。再說,在初期也沒有一個美術館膽敢高張產業化的旗幟。換言之,產業化發生的過程是低調而隱諱的。但是,隨著這暗潮而來的卻是驚濤與駭浪。
除了外來學科的影響之外,觀光事業的興起同時也將發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它除了為美術館帶來另一批新的群眾,觀光客對美術館的青睞同時也將美術館推向了觀光產業的輪軸之中,成為觀光事業中重要的一環。美術館的地位隨著觀光事業的發達更形鞏固,並獲得政府機關的肯定與重視,於是,從七○年代開始,全球開始吹起了「美術館風(瘋)」,上至國家、下至城鄉,許多政府單位甚至民間團體無不把興建美術館看成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甚至是振興地方產業的法門。
然而,美術館自身的產業化卻是充滿著曖昧與遲疑,就是在整個文化產業之中包括出版、音樂、劇場、電影等藝術領域,都沒有像美術館面對產業化所顯現的這般矜持。而且產業化所遭遇的第一層阻礙並不是來自外界的批評,相反地,卻是美術館內的研究人員。無需外界的質疑,敏感的美術館員首先對產業化的某些可疑現象發難,其一就是美術館商品種類以及商店面積的增加。關於這方面的辯論在歐洲公立美術館中更是嚴重,美術館員甚至不惜將產業化視為美術館發展中的大危機。
美國美術館在產業化過程中所遭遇的阻礙顯然比起其歐洲鄰國小的許多,而其主因正是因為美國美術館多為私人機構,沒有像歐洲公立美術館這麼龐大的社會包袱。對他們而言,美術館只是諸多產業形式之一,而且更視產業化為美術館未來永續經營的保障。在這方面意識型態上的差異將使美國與歐洲的美術館發展展現出兩種不同的風格。
 
管理與研究的分工
 
美術館產業化最為外顯的特徵就是美術館內部的人事變動。美國美術館從此在原先的展覽、研究部門之外,多出了一個新的部門,名曰「發展部門」(development),事實上其性質完全等同於一般商業界中所謂的行銷部門(marketing)。連向來作風大膽的美國美術館都還要如此拐彎抹角,從這裡就不難想像美術館界普遍對於行銷的敵意。
除「發展部門」之外,還有公關部門的出現,負責美術館對民眾的關係。在部份美術館之中,這兩大部門及管理人員的人數甚至有逐漸超越美術館研究員的傾向。
此外,美術館館長的資格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以MoMA為例,該美術館曾經出現美術館館長從缺一年的狀況,一直到1994年,才找到羅瑞,即現任館長接替,但必須注意的是,其專長並非現當代藝術,而是伊斯蘭藝術,而他之所以能脫穎而出的主因,也與其所學無關,那是因為過去他曾為多倫多的安大利歐藝廊(Art Gallery of Ontario)爭取到五千八百萬美元捐款的募款能力。從第一任的MoMA館長巴爾(Alfred Barr) 以藝術專業見長,到現任館長羅瑞,以公關能力與領導能力取勝的局面,這項事實召示的是,美術館研究員與管理階層分工的開始,研究人員從此將交出管理的棒子,全心全意地專注於研究及展覽領域的發展。
法國在1990年開始,也開始重視到美術館管理的問題,在羅浮宮學院之上又成立了「國立文化資產學院」(Ecole nationale du Patrimoine),專門訓練這群已有藝術史及美術館學基礎的學生行政方面的課程。這其中不無來自美國的影響。但是,不同於美國的是,法國的管理階層並不是交由一群來自企管領域的專才,而是原來同一批的美術館研究員。
這些轉變將在美術館的表現上持續發生效用,其中包括展覽。展覽的思考邏輯不得不將民眾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背負全民教育使命的公立美術館是如此,私人美術館更是如此。不管背後的出發點為何,如何吸引人潮成為公私立美術館共同的憂慮。大展的出現就是這個問題最具體的答案。事實上,大型展覽並非這個時代的產物,從十九世紀就有世界博覽會的出現。但是,美術館將從大展上面發現了美術館尚未發掘的潛力,那就是因為人潮所帶來的商機,這個認知將帶動美術館商品的蓬勃發展。許多超大型的國際展甚至還可以幫助少數美術館解決經濟危機,光是這一點,就叫美術館無法抗拒,況且,民眾的回響就是持續辦展的最佳理由。展覽將因此步上其他文化產業的後塵,成為文化商品的一支。
在這產業化的過程,雖然在歐洲公立美術館遭到極大的阻力,但是,這並未阻礙產業化在歐洲美術館的產生。不同的只是產生的過程更為曲折,手法更為含蓄。而這種保守的作風將更加凸顯美國在這方面的大膽與活潑。
 
美術館產業的外銷
 
若以產業化的方向思考,西方美術館最大的本錢就是在於美術館收藏的資源,以及美術館專業的管理概念。如何能夠善用這兩種現成的資源,讓它們成為美術館生財的管道這就是產業化最終極的目的。即使歐洲美術館不願意面對產業化的事實,但是,他們仍然不能否定美術館資源確實有待利用的事實,因為多數美術館通常能展出的數量有限,放在庫房中的藝術品無疑就像放在銀行睡覺的現金一樣,發揮不了作用之外,還要花錢照料。因此,如何善用這筆前人留下的資源是一項迫切的問題。適巧,來自國外尤其日本邀展的請求絡繹不絕。這就給予了西方人以展品換取捐款的點子。而其中更不乏歐洲美術館,以台灣為例,國際大展的主要借展國並非美國而是法國。
但是,美國私人美術館的身份將提供美國美術館更高的自由度。這個自由度就是美國美術館在發展美術館產業中的另一個助力。挾持著這樣的條件,美國美術館館長才得以盡情地發展這個尚未完全開發的新型產業,甚至因此為美術館發展掀起一場狂風巨浪。
繼國際大展之後興起的是展覽外銷,不過,美國美術館做得比歐洲美術館更為徹底,由展覽外銷開始,擴大到美術館收藏長期的外借,例如波士頓美術館於名古屋開設分館長期展出。收藏品的開發到一個階段之後開始的是另一部份資源的利用,此即美術館管理經驗的移植,如MoMA將協助日本營造業鉅子Minoru Mori興建現代美術館,並且提供技術諮詢。但是,這些手法與古根漢美術館的國際擴張計劃一比,就像小巫見大巫,因為它做得比任何美術館都更為大膽而且極端。原因是古根漢美術館館長克倫思(Thomas Krens)做的不只是藏品與技術轉移,他是更進一步將連鎖經營的理念帶入美術館中,把古根漢當成商品標籤,而其商品就是美術館的收藏資源與管理概念,而他就一如總經銷一樣,等候其他國家的邀請,四處興建掛有古根漢之名的分館,而且越做事業越大。至此,我們以為美術館的產業化已經到了極限,再也不會出現比這個模式更具有商業色彩的了,熟料不出多久的時間,MoMA竟然宣佈與P.S.1當代藝術中心合併,跌破了眾人的眼鏡之外,又創下了第一個美術館兼併的案例。
美國美術館在全球四處攻城略地的強勢擴張政策,以及企業式的產業邏輯看在許多歐洲同業的眼裡簡直就是離經叛道,對這些自視為美術館正統的傳人而言,美國美術館的經營手法已經開始威脅到美術館在第二波時延續至今的定義,特別是美術館「非營利」的本質,情形一如美術館商品規模開始擴大、行銷概念開始在美術館出現之時一樣,歐洲美術館再度以美術館的護衛者姿態對美國同業展開口誅筆伐,後者於是被套上「文化帝國主義者」或是「美術館商人」各種「罪名」,尤其是針對古根漢美術館。但是,其結果仍然沒有發生實質的嚇阻效用,原因是缺乏強而有力的立足點,因為歐洲美術館雖然沒有公然產業化,但並非因此就表示完全沒有產業化的徵候,只是作風不同罷了;再者,在這些評論之中並沒有提出任何解決財政問題的有效方法。至於「文化帝國主義」這樣的論點即使真的足以斷絕美國美術館擴張的政策,但是斷絕不了的恐怕將是了來自其他國家源源不斷的邀請。所以,換句話說,歐洲美術館員對於產業化的敵意並無法有效阻止美術館產業化的事實。而現在產業化的領導人之一MoMA館長又搞起網路合併,甚至把歐洲公立美術館也拖下了海,這意味的是,扮演反對者的歐洲美術館可能又將失去一名鬥士。而如果真如MoMA館長所願,成功地與其他歐、美重要美術館結盟之後,那麼這是否將會是產業化之爭的終結?
其結果雖然難以預料,但是,可以見得的是,美術館事業已經不再像二十世紀初般的單純,純情與理想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的美術館面對的是更為嚴苛的考驗。出現在西方美術館第二波之末,第三波之始的台灣公立美術館,收藏還沒有建立,專業尚未養成之際,馬上就要面臨美術館產業化的興起,台灣美術館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腳步,面對美國與歐洲已經興起的這一波,到底應該是往波心靠近?還是遠離?亦或是隨波逐流…?這恐怕是台灣美術館將在不遠的將來必須面對的迫切問題。
http://www.arts.com.tw/advanced/2000/000615-2.htm
 
誰需要麥當勞化的美術館? 吳金桃,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隨著2002年六月底台中市政府和美國古根漢美術館簽約,進行古根漢在台中開設分館的可行性評估,胡志強競選市長時的文化承諾,又往前邁了一步。贊成、追求古根漢美術館來台中設館的人,認為台中一旦擁有古根漢的分館,台中「馬上」可以一躍成為亞洲文化之都,甚至是全球的文化首都(胡市長語),何況光只是台中加入「一百多個」城市競逐古根漢的分館,據報導,不但此事「已引起亞太地區國家的廣泛矚目」,更有「國際媒體在報導」。這些所謂的榮耀,如果真的要實現,除了台中目前所編列七千萬元的規劃費,將來如蒙古根漢的青睞,願意到台中來,再投資個五十億台幣,也不為過。
這些支持的意見,往往以古根漢在西班牙畢爾包分館成功的例子為由,各自在數字上作文章,大談用文化來救經濟。譬如說,投資「三十億」台幣興建的畢爾包分館,每年吸引「數百萬」的觀光客,幾年之內有「兩百億」的周邊收入,使畢爾包從一個衰敗的工業城,搖身一變成為歐洲文化觀光的重點。在眼前這些支持聲浪中,國內媒體自吹自擂、不無「膨風」的報導,以及欠缺「客觀」的數字遊戲裡,我們對畢爾包灰姑娘的故事,真的了解多少?我們對古根漢跨國連鎖經營的美術館策略,又有多少認知?如果我們真的成為古根漢美術館的一員,那在全球文化的舞台上,又意味著什麼?
對於外人,畢爾包看起來好像在一夕之間變成了美麗的公主,而古根漢在當地的分館正是那點石成金的魔法棒。可是畢爾包所在的巴斯卡地區政府,自從一九八○年從西班牙政府得到半自治區的身分後,就一直專注於整個地區的改建,不斷改善教育、健康、公共運輸系統等公共資源。巴斯卡更投入十五億美元(超過五百億台幣)的都市重建經費來改造其首府畢爾包城,其中包括聘請了歐洲著名的建築師造橋、設計音樂中心和地下鐵等,來美化市容,古根漢的分館雖然是這整個計劃的龍頭,但畢爾包之能有今天,決不是一般政客功利的短視操作。
投資興建一座像畢爾包的古根漢分館,到底需要多少經費呢?從最保守的估計一億美元(約三十多億台幣)到二億五千萬、三億六千萬美元 (約八十七億多至一百二十多億台幣)不等,因為在巴斯卡政府和古根漢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裡,禁止該政府對外公佈確實的數目。除了巨額的建館費用,當地政府還要付古根漢二千萬美元(約七億台幣)的經銷「權利金」,外加約五千萬美元(約十七億多台幣)購買藝術品的費用(作品的選擇,由紐約總部的古根漢決定,畢爾包只能無條件接受)。這些天文數字,還不包括當地政府每年必須補助畢爾包分館七百至一千四百萬美元(約二億至四億多台幣)的經費,畢館才能運作。
相較國內媒體的「膨風」報導,認為全世界都在注意台中在爭取古根漢,畢爾包分館的執行長維達特說:「有了這個獨特的空間和這個重要的收藏,至少我們可以在邊緣裡,扮演一份角色。」連投資無數心力、財力的巴斯卡政府,在一九九七年底畢館開幕前,也只預估一年四十萬的訪客。畢爾包開館後,獨得媒體的鍾愛,炒作造勢,每年一百萬的訪客,這些其實不是任何文化經濟學者所能準確預估的。換句話說,畢爾包分館可以說是個大賭局,輸贏之間,遠非當事人所能預料、控制。
畢爾包此時此刻的風光,使得許多人忘了在畢爾包一砲而紅之前,古根漢有多少計劃中的分館都半途夭折。不無反諷的是,當六月下旬,台中的市府、議員團隊,由市長親自領軍,急切地到畢爾包朝聖取經,灑下大筆納稅人的血汗錢和古根漢簽約的同時,「紐約時報」報導,古根漢由於經費拮据,取消了幾個計劃中的大展。該報更指出,嚴重的財務危機,使古根漢今年的年度經費由去年的四千九百萬美元刪減為二千五百萬美元,被迫解雇了七十九名工作人員(佔員工總人數的五分之一),連在曼哈頓蘇荷區的分館也遭到關閉的命運。
一個城市是否具有文化藝術的成熟度,需要的不只是一棟出名的建築物,尤其以古根漢本館的「鴨霸」作風,凡事要主導一切,更讓任何有文化自尊的人和城市,望而卻步。畢爾包分館並沒有駐館的策展人,維達特只是一個行政主管,一切有關藝術方面的決策,都是由古根漢總部在操縱。就算古根漢是座美國文化的萬神殿,這種百分之百輸入的美國文化,又如何表現畢城人文化藝術的成熟度呢?藝術界裡的時尚,變化無常,當媒體轉向下一個更酷、更新奇的藝術新寵時,無根、無在地文化的畢爾包分館,能夠維持今天的風采到幾時呢?
在古根漢的跨國路線裡,最根本的動機,即著眼於經濟利益,目的無非在維持紐約本館的生存,償付它每年所需至少六百五十多萬美元的債款。我們最終真正關心的是:古根漢所推行的這種全球經銷制度,將會對美術館的未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像商場上的連鎖店一樣,古根漢靠著它的註冊商標(即古根漢)和策展服務,在世界各地開設分館,牟取厚利。除了上面提過的畢爾包及蘇荷分館,古根漢在柏林、威尼斯、賭城拉斯維加斯也都設有分館。難怪批評古根漢的人,創了McGuggenheim這個新字,把它比喻成麥當勞。這種海外文化據點的攻城掠地,無可避免的讓人想起「文化殖民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就像美國流行文化的麥當勞、可口可樂,橫掃了全世界,跨國的古根漢集團所代表的,是不是也正是美國菁英文化征服世界的野心呢?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33/journal_park282.htm
 
古根海姆博物館最大股東辭職 2005年01月24日 東方早報  
 
古根海姆博物館已經像星巴克般成爲一個國際連鎖品牌,日前,其最大股東兼古根海姆董事會主席彼得?B?劉易斯(PeterBLewis)以“對博物館未來發展方向看法不同”爲由宣布辭職。
 
  發展方向存在分歧
 
  劉易斯自1993年以來就資助古根海姆博物館,最近當選爲博物館董事會主席。他先後投給古根海姆博物館近7700萬美元,幾乎是任何一名股東投入資金的4倍以上,成爲博物館建館以來最大的投資者。1月19日晚,古根海姆博物館衆董事集聚在一起開了長達3小時的圓桌會議,劉易斯在此正式宣布辭職,並稱他本希望博物館應該“紮根于紐約本土而不是快速在其他國家建立分支機構”。
  古根海姆博物館館長托馬斯?克倫斯(ThomasKrens)素來主張國際化戰略。數年來,劉易斯與克倫斯一直由于對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方向持不同意見而互生間隙。但最近幾年,古根海姆基金會衆議員都非常支持克倫斯的做法。
  目前克倫斯拒絕對劉易斯的離職作出任何評論。這些年來他一直努力把古根海姆博物館分館建立到許多其他國家。他所籌辦的展覽也有違于博物館的傳統形象,使其變成了一個娛樂場所。不僅舉辦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展,還組織了由寶馬公司主辦的摩托車展覽,以及阿瑪尼的時裝秀。
 
  資金可能存在巨大漏洞
 
  該博物館在1998年所得的捐助爲5600萬美元,到如今已經大大縮水。克倫斯的發言人表示,如今參觀人數已經得到了顯著的增長,每年將至少有90萬人次會來博物館參觀。
  自從加入古根海姆基金會後,劉易斯就一直非常關注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財政問題,他也毫不掩飾對于克倫斯“大手大腳”做法的不滿。2002年他曾經資助古根海姆1200萬美元,當時他就給克倫斯下了最後通牒:要麽削減博物館預算,要麽另外去找“新工作”。
  克倫斯在最近的幾個項目中也都盡量讓劉易斯滿意,如在去年6月花費1500萬美元修葺賴特的螺旋型建築。但是劉易斯還是堅決退出了。雖然去年克倫斯已經新吸納5名董事以資助古根海姆的發展,但是他們的資助是否能夠與劉易斯的投入相提並論還不得而知。
 
  國際化戰略需商榷
 
  克倫斯一直倡導國際化戰略,試圖把博物館商業化。古根海姆發言人稱博物館目前已經爲其國際化戰略籌措了3000萬美元。
  國際化戰略的其中一步就是請世界頂級的建築師建造新館。最有名的一座建築莫過于弗蘭克?蓋瑞的西班牙畢爾巴鄂分館,該館自1997年落成以來每年都吸引至少100萬人次參觀。但並不是所有的全球化戰略都是成功的。臺灣建立分館的計劃就遭到了一定阻攔,臺灣分館的設計師是紮哈,該計劃目前正在遭到可行性的質疑。但挫敗並不能阻止克倫斯,他正向墨西哥瓜達拉哈拉探索另一處的可行性方案,該方案的設計者可能是努韋爾、漢尼?羅許(HaniRashid)和恩裏克?諾頓(EnriqueNorten)中的一位。
  古根海姆的國際化戰略措施中還有一些以失敗告終,如位于紐約SOHO區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分館因經營不善最終關閉;其位于拉斯維加斯的由庫哈斯設計的分館也在開館15個月後關閉。同時失敗的還有其本具有“國際化”眼光的網上博物館。
  克倫斯總想在全世界各地建立分館,卻否決了劉易斯出資在曼哈頓建立分館的提案。
  “9?11”事件以後,古根海姆博物館和紐約其他博物館一樣,參觀人數驟減60%,門票收入至少減半。目前古根海姆的處境可能要回到“9?11”剛過的那個低潮時期了。
http://arts.tom.com/1002/2005124-19421.html
 
 世界著名建築師受金融危機影響一起過"冬" 11-19-2008中國經濟網
 
如果你恰好是一位建築師,併為近些年來那些刺激視覺,充滿了大膽挑戰的設計計畫而週遊世界,那麼杜拜、阿布達比、印度、俄羅斯、南美還在召喚,但是,誰能保證,這一場越來越兇猛的金融風暴不會把這些地區一起捲入呢?連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都說:“誰都不能保證將來。”
“在我經歷的第一次金融風暴中,我沒有丟失工作,”著名建築師扎哈·哈迪德說,“因為當時我沒有得到任何工作。”她指的是1970年代早期,一週工作三天,“我在冰窖般寒冷的工作室裏用蠟燭照明。現在聽起來不可思議吧?如果說我從中學習到了什麼的話,那就是什麼都可能發生。今天,我們在杜拜的計畫現在尚未捲入金融風暴的旋渦,但誰能保證以後呢?”
 
法蘭克·蓋瑞:被迫停工
 
上周,另一位著名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在英國的首個大計畫受到次貸危機影響導致資金鏈斷裂被迫停工,成為金融危機的犧牲品——750套位於英國布萊頓碼頭的海景房計劃看起來充滿了戲劇效果,發展商卡利斯在荷蘭銀行ING大幅度虧損後,再也找不到新的資金支援,黯然撤走。如果連蓋瑞——這位曾以“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設計影響力挽救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的建築師都被金融風暴中小心翼翼的銀行所拋棄,更不用說那些名聲不如他的建築師了。
“房產商們急著減少計畫,”《建築設計》雜誌編輯阿曼達說,“同時,銀行取消了給小型的新建築事務所的貸款,因為那些事務所明顯懷著利用房地產泡沫掙錢的目的。”
英國皇家建築研究所負責人森納德·普拉賽德回憶:“1990年代早期曾經是建築業的難關,建築師們被迫拓寬思路,許多人開始了新的職業生涯。當建築業的好時光再度來臨,幾乎整整一代設計師都不見了,把他們找回來,可頗費了些時日。”
 
諾曼·福斯特:哪有工作就到哪去
 
過去,無論在英國、整個歐洲,或者美國,公共事業的興建都讓建築師們不斷有新的工作機會, 1933年和1944年羅斯福當政期間,有16個宏大的建築計畫諸如水力發電站為工程師、承包商提供了數以千計的工作機會。但在今天,公共建設計畫在歐美顯然已經衰落,銀行和市場的生存掙扎,讓這些大投入的公共計畫也感到了寒冷。
“我們得到的四分之三的計畫來自公共事務,”著名千禧年畫廊的建築設計師約翰·普林戈說,“我們不能輕易休息,很多新事務所本來希冀著在瘋狂建設大潮中等待建造奢華而結構複雜的新房子,但突然間,合同和資金都消失了,他們也必須加入競爭,面對官僚系統。”
在金融風暴的日子裏,建築師們只能四海為家,哪有工作就到哪去,不再挑挑揀揀。曾經高傲高價的諾曼·福斯特說,“我在22個城市裏得到了工作,但是得到多少佣金已經不能保證。我們的名字被世界各大城市規劃者和建造者所知,得到香港和上海的銀行建造計畫,時刻準備著哪有工作就到哪去。”
 
華爾街:從奢華到低調
 
皇家藝術學院建築系教授Nigel Coates告訴學生:“現在金融風暴來了未必是件壞事,在泡沫年代有太多無趣和平庸的建築物。現在也可以說是一個學習的好時光,有閒暇為下一個建築時代做新設想。”金融風暴對於泡沫型增長的全球建築業來說,也許是一個在野心和謙虛、現代性和傳統中尋找平衡的良好時機。在英國,那些木結構的房屋物盡其用到每一平方英寸——樓頂改造成了儲藏室,花園外加了一間屋,每一個節約能量的方案都不放過。
接下來的幾年裏,華爾街或許將被憂傷點綴,終於可以讓財大氣粗的大亨們謙虛低調些了:辦公室開在小庭院裏,比摩天大樓更可親;超市開在地下,不再大搖大擺地入侵歷史小鎮;學校可以扮演藝術中心的角色;2012年奧運會巨大的場館建設計畫也將採用低成本運作。(來源:東方早報)
http://www.archifield.net/vb/archive/index.php?t-3820.html
另參本館:
 
馬列《藝術經濟學》 藝術市場的虛實 當代中文藝術文物收藏投資書  不怕買到假骨董 《當藝術遇上經濟》 表演場費也漲 雲門自生自滅 文化能公辦民營?《生態博物館》 故宮想變新宮? 《博物館能量》 <淺談博物館行銷> 不合時宜的憂思 《文化很好賺》 《博物館行銷策略》 故宮真的變新宮
 
 

台長: 阿楨
人氣(4,910) | 回應(5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藝術文物 |
此分類下一篇:《數位內容》
此分類上一篇:《生態博物館》

顯示全部54則回應

阿楨
參觀人數的迷思2010-08-28 中時短評

 重量級藝術家陳界仁炮轟台北市立美術館「徹底票房化、商業化」、「失去美術館應有的功能」,話說得很重,也說出了很多美術界人士的心聲。擁有豐沛資源的北美館,應該在提升台灣文化自信上做出更多努力,不能再沈溺於媚俗的國際展覽與參觀人數了。
 北美館近年汲汲於舉辦皮克斯、蔡國強等國際性展覽,的確帶來了非常可觀的參觀人潮。表面上看起來,能夠有這麼多民眾走進美術館、培養藝術氣息,應該是件好事,北美館應該獲得很多掌聲才對。但是,北美館的策展方向卻招致兩極評價。去年獲得國家文藝獎桂冠的陳界仁,這次利用在北美館展出的機會宣布「告別北美館」,就是來自圈內人批評聲浪的最強烈表現。
 陳界仁痛心提問:「廿多年來,北美館培養出哪幾位可以端上國際檯面的策展人?建立多少台灣藝術家的資料庫和深度研究?」他更不客氣指出:「『皮克斯』即使在鐵皮屋展出,也會有四十萬的參觀人潮。美術館不能一味媚俗,需要耐心與長時間溝通」。
 北美館對於「國際文化加盟店」的抨擊一定感到委屈,但陳界仁念茲在茲的「從在地經驗生產出在地的知識與論述」,確實是北美館近年被認為不足之處。
 這種質疑或許刺耳,但何妨再深思檢討一下,別再被參觀人數沖昏頭了 。

留言和迴響
陳界仁應深思在地藝術何以不受在地人歡迎?自己作品差,還怪別人不捧場!。(楨:凡夫看不懂也不愛看的後現代錄影裝置藝術啦!另參本館:《身體與行為藝術》)
台灣的悲哀-台灣人自己沒本錢,卻要強出頭.原來是一群惡霸,打著台灣名號,欺騙壓榨台灣百姓.
陳界仁算得上是重量級藝術家?太抬舉他了吧!有本事就跳上國際舞台參展啊?如果陳某的東西上的了抬面,能吸引觀眾,早就被搶著參展了,真是酸葡萄心裡。而沒水準的更是寫短評的記者。(楨:終時短評一貫的霉體毒手啦!另參本館:自作孽的中時)
2010-08-28 13:31:58
版主回應
回應陳界仁北美館:吸引人潮 是培養藝文第一步2010-08-28 中時

 台灣藝術家陳界仁日前批評台北市立美術館近年展覽過度商業化,且殆忽在地藝術知識生產之責,昨日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謝小韞、北美館代館長陳文玲召開記者會,回應陳界仁的質疑。謝小韞表示,北美館是綜合性美術館,以培養藝文愛好者為主;不過,台灣視覺藝術資源不足,她已向市府提出設立第二美術館的可能性。
 謝小韞並表示,北美館培養國內藝術家與策展人不遺餘力,包括每年以新台幣四千萬的典藏預算購買國內藝術家作品,去年還撥款給包括陳界仁在內的多名策展人和藝術家,前去參觀威尼斯雙年展,「北美館對於現在檯面上策展人和包括陳界仁在內藝術家成就是有貢獻的,現卻被一筆抹殺。」
 代館長陳文玲指出,北美館的義務是培養藝文愛好人口,「吸引人潮是第一步,再來就是教育推廣。」她說去年參觀人數有一一五萬,是二○○八年的三倍。「美術人口的培養需要階段性的作法,吸引他們到美術館看原作是第一步。」
 陳文玲以《藝術家雜誌》策畫「二○○九十大公辦好展覽」票選活動中,北美館推出的「皮克斯動畫廿年」、「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蔡國強泡美術館」和「生命之渺:方力鈞創作廿五年」與「叛離異象:後台北畫派」一舉囊括前五名,證明美術界人士也持肯定的態度。
 陳界仁提出告別北美館的聲明,館方表示尊重。對於館方的反駁,陳界仁不表回應。

陳界仁創作理念

通過對影像/權力、拍攝者/被攝者、記憶/歷史、真實/虛構、混雜/差異的辯證,重新審視影像的敘事形式及意義,並進一步探討「影像與敘事」新的可能性。透過這些方式深入當今生活於邊緣區域的人與社會,試圖傳達他們的生命經驗與精神的內在狀態。
經歷
陳界仁生於臺灣桃園(1960~ ),是臺灣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臺灣解嚴前後,曾積極參予表演藝術創作。1996年開始,他以電腦修改歷史刑罰照片的方式,創作了《魂魄暴亂》(1900-1999)系列作品。2000年又以直接拍攝的形式,開始了探討「虛假未來」的《十二因緣》系列作品。他對歷史和影像與權力的思考,通過犀利並令人驚駭的影像,迅速引起關注。他曾參加過1998年台北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00年里昂雙年展、光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2002年台北雙年展,2004年西班牙攝影節等。2001年個展於巴黎網球場國家畫廊,曾獲得2000年光州雙年展特別獎。2002年開始以錄影裝置的形式創作《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加工廠》等。錄影裝置中的影片,以時空交錯混雜的形式,與無聲的影像,探討殖民主義、全球化與邊緣區域過去、現在、未來的關係。
……………
http://artists.artouch.com/profile.aspx?uid=CJChen
2010-08-28 13:32:46
阿楨
張大春: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 PO文回應淡大生 2010-11-17 中國時報

 張大春在個人部落格貼出「答大學生──關於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一文,以「詐騙集團」、「惡性腫瘤」比喻他根本不承認存在的「文創產業」,他指出:「文創產業的來歷是一群寄生蟲般的人物……他們的興趣和職責就是媒合政商資源,看起來充其量不過就是一種兼領經紀人和營銷者身分的幫閒份子。」
 這篇文章的源由來自一名自稱淡江大學學生的留言,這位學生表示校內開設「文化創意產業學分學程」,來自業界的老師,卻藉課堂為自己事業宣傳,因此質疑學界是否該應業界需要而改變學術方向。這位學生也轉貼在淡大任教的台灣文創公司董事總經理陳甫彥的演講文連結,希望張大春為他解釋這篇他「聽不懂的演講」。
 張大春的答覆火力全開。他表示,有一群沒有創作與研究能力的人,闖入出版、表演等傳統領域,虛構出「文化創意產業」一詞。「創作者拉不下臉來談生意,就需要他們。他們生意談大了,就回過頭來指導創作者。創作者要是沒出息一點,就等著被這種人掌控、消費或淘汰。」而淡大設立的這種學程是「建築在臺灣集體幻覺上的一個單位」。他力勸大學生「不要浪費生命,趕快遠離這個學程。」
 張大春昨天接受採訪時表示,他不否認文化界應該要有好的出版業、優良的影視、健全的經紀人制度、充分的技術資源,但作家跟音樂家、舞蹈家跟畫家等跨界合作早已不知進行多少年,現在卻發明出「文化創意產業」一詞,名為鼓勵,其實卻是一個政府補助的名目。
 張大春說:「這個名詞是空泛的,就像『創意總監』這個詞也是空的一樣,我只是指出國王的新衣,以及台灣社會的虛幻與百無聊賴。」
 他認為文創產業是個空泛的名詞,更對於文創產業進入學院成了一門學程,直言是「學院的墮落,低級得要死」。
 他表示,一門學術必須在教育系統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足以形成,但有的大學卻趕時髦,跟著語詞起舞,疊床架屋地搞出一套學院論述,「就像老鼠會一樣,不瞭解的人被騙進來,然後就繼續騙人,發展出一套論述,非常離譜。」
相關新聞
王榮文:作家特權就是可以亂講話
小檔案-今年1月 文創立法
淡大:課程多元 選修人數爆滿
王偉忠:不至於狗屁不通吧!
2010-11-17 10:21:57
版主回應
(另參本館:《閒置空間‧新造化》 藝術市場的虛實 《當藝術遇上經濟》 文化能公辦民營? 故宮想變新宮? <淺談博物館行銷> 不合時宜的憂思 《文化很好賺》 《博物館行銷策略》 故宮真的變新宮)

留言
充其質最多只能算是文化行銷, 但卻將它冠上文化創意.
台灣出一些,連自己都養不活吃不飽的[文化創意產業]是很可笑的事
這個人常常說一些令人不解,聽不懂的東西
張大春是不是一個狗屁作家?
如果張大炮要批的是政商關係,就直接指明便罷。但如果把政府補助都算政商關係,那麼補助藝文活動又是哪回事呢?藝術創作的層次與格局有高低是沒錯,但有沒有市場,如何進入市場,能不能養活自己和更多的人又是另一回事。人間的善並不是孤獨的創作者就能獨攬和壟斷解釋權的,許許多多的中間環節,包括米麵茶碗湯湯水水的包裝者、說故事者、傳譯者和文案圖像設計者,他們所行之善恐怕都遠過於孤獨的創作者吧!
張先生真是不食人間煙火,大家也不過是為了賺錢,別把自己形容的太高級,把別人形容的這麼不入流,他們只是比你會鑽錢罷了
張大春一向有骨氣向公共資源說不,但所謂的政商關係的背後大約就是公共資源分配的問題。這又讓人不免聯想:這議題莫不又是一些「純藝文人」在和「非純藝文人」在爭奪公共資源?又或者,這一切無關乎資源,而無非是「誰才是文化盟主」的名份權位之爭?
張大春談論公共事物總是挾泥沙俱下,有耐心的人就耐心地從他的話裡披沙瀝金吧,反正他也總以萬斗泥中的一粒金沙自傲,不是嗎?
別光罵而無作為. 否則會被認為老狗技窮
張大春眼界停留在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的那種所謂"文人",應該有的刻板印象,他應該出國走走、見見世面,就知道文化創意產業是全世界所有現代化國家的共同趨勢,更是韓國為什麼能在近年快速崛起的關鍵因素。張大春,多充實自己吧,你不懂文創並不代表全台灣文化人都不懂文創,你落後這個時代已經太多了!
台灣本土市場太小了啦 !韓國、日本市場都比台灣大, 還能有效開拓亞洲市場 !
台灣文化人或自居「文化人」最大的迷思之一,就是只有創作和學術研究才是最高價值,對於產業如何形成、如何鍊結、甚至如何營生都一概漠視,而自限於邊緣,脫離產業生活。產業知識的缺乏至少產生了如下的弊病:教育目標與手段的扭曲、盲目的升學主義、社會新鮮人跌跌撞撞、相關部門決策、立法及執行等都脫離現實、文化人和知識人的批評不食人間煙火,終於使得社會發展更加艱辛。該是讓這些邊緣而高傲的發展多嚐一點人間味了。
它們「...媒合政商資源,看起來充其量不過就是一種兼領經紀人和營銷者身分的幫閒份子。」 說得好!只是,符合這個標準的還有社工和環保,張大爺要不要也給個說法?!
台灣文創產業有2種,一種創意十足,足以在世界上居領導地位,這種人根本不需要政府補助,另一種寄生文創,只靠政商關係以政府補助為生,讀者不見全國各地辦的活動,不管是鮪魚節,金魚節,還是什麼碗糕節,活動內容千篇一律,無聊當有趣,藍綠執政都一樣,因為這些傳播公司背後的老板都是同一批人,所以創意也就一抄再抄,根本發展不了地方特色,以這個觀點,台北花博算辦的不錯,錢雖花的多,至少創意十足,其他很多活動,錢雖然花的比較少,但無聊又沒意義,一年幾百場下來花的錢跟花博也差不多
鬼島 鬼媒體…每天不是 李李仁熬夜操陶子啦~ 就是 蕭薔倒立救老奶啦~ ㄚ不然就是 致中幹妮可啦~文化創意產業??? 俺就ㄧ個字… 呸 …
滿街 師父、上人、大師 和鬼法師啦~到處 鬼廟、鬼宮、鬼寺 和鬼道場啦~上至執政掌權者 下至平民百姓…人人 占星交鬼、算命卜卦、改名改姓改風水啦~
您說 這…這…是鬼島不? 文化創意產業??? 檳榔西施啦~ 跳電子三太子啦~ ㄚㄧ堆流氓 抬個鬼媽祖 說叫做…繞境啦~您說 這…這…垃圾不?
台灣有創意喔 真是大笑話,最大的創意就是孫文的三民主義,因為就是一堆屁話言的真該被打屁股
沒有當年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和革命,您哪想有今天的自由?當然,若您想當奴才,那就另當別論。
最有創意的就是民進黨的黨綱,還有口口聲聲說要獨立, 執政了8年也不敢獨立,因為就是一堆屁話!
2010-11-17 10:26:38
阿楨
政風處查證謝未違法 藝文界抗議 2011-5-23公視(楨:綠獨的私視!另參本館:公視怎麼了)

目前正在北美館舉行的莫內特展,日前引發圖利特定策展公司的風波,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被檢舉,涉嫌接受招待,雖然政風處查證後,表示沒有違法,但這結果,卻有藝文界人士無法認同,今天到北美館前發起抗議行動,還提出謝小韞女兒,就在策展公司上班的證據,對此謝小韞鄭重反駁,絕無此事,還說對於不實毀謗,將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
大批民眾,排隊要看莫內特展,但在廣場上,卻有藝文人士套上廣告立牌,以行動抗議,北美館的特展,已淪為藝術界醜聞,因為先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被指控接受招待,圖利特定策展公司,雖然政風處查證後,並無違法,但抗議人士再度拿出、謝小韞女兒就在策展公司上班的證據。
吳牧青質疑公家資源被資本化,北美館的基本使命,也被商業圖利抹滅,擔心藝術的生態變形,包括知名策展人徐文瑞以及國際知名藝術家陳界仁,也到場聲援。
而面對指控,謝小韞再次強調,整起策展,絕無不法,對於不實指控,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儘管謝小韞提出反駁,卻無法得到藝文界人士認同,他們呼籲檢調介入調查,徹查北美館和文化局相關人員,釐清真相。

當代藝術界的危險關係‧當代藝術新聞 2011/06/02

兩岸當代藝術生態,都在玩險招。台灣的美術館事業不再講究研究,卻充分去反應市場的品味,進而納入美術館的展務系統運作。大陸的美術館同樣也患有這慣性。【撰文/鄭乃銘】
兩岸當代藝術生態,都在玩險招。
台灣的美術館事業不再講究研究,卻充分去反應市場的品味,進而納入美術館的展務系統運作。大陸的美術館同樣也患有這慣性。美術館的權威性與專業性徹底在大陸無法形成社會顯學,市場品味成為眾人的藝術品味,學術走在市場後面,但市場的變動性又是最難估算的恆定值,日子久了;好像學術只能淪為市場背書的單位,而且還是得靠著市場的臉色來領打賞!
當代藝術生態,怎會淪為此番田地呢?……
2011-06-02 11:23:00
版主回應
過去,當你會考慮到美術館或博物館參觀,你所持的基本心理素質到底是什麼?有可能會是因為特展的內容、也有可能是某個藝術品所具備的學識含金量…,這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誤吧?
  現在,當你特別勻出時間到美術館或博物館參觀,也許不太會在乎到底特展或作品所具備的背後因素,有可能會是宣傳大力鼓吹這當中的市場重量與展品總價位是多少個億…。
  似乎,這個社會或者整個環境所瀰漫的氛圍,都在鼓勵人文的價值取決於金錢的總額,而不再是對於文化本質上的一份起碼的尊重。
  美術館事業,是在那個時候對於自身的專業性與權威性;不再那麼的在乎了呢?
  這個懸念也許不會令市場人士格外好奇,只是如果放任這樣的發展,也許不必等到十年;所謂的美術館充其量只是藝術圈擁有比畫廊還要大的量販店,是在為市場服務、是用錢可租到檔期、是用人情可以贏來展期、是藝術家拿來增加個人履歷的註記…。上個世紀美術館所塑造的領導形象,在這個世紀好像已經完完全全被推翻,過去是美術館在為藝術下註解、作定義,現在萬般諸事皆可以假當代藝術之名來加以顛覆。假若這樣的發展是朝更好面向來走,固然是令人慶幸,事實卻與想像有所違背,當代藝術所夾帶彷如海嘯般商業價值,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已經大大超越傳統對於美術館文化、藝術的本質…等倫理的建立,使得當代藝術不再被視為一種純粹的人文素質,卻成為可以稱斤論兩來買賣脫手的架上貨品,在一切都必須朝「錢」看齊與丈量價值體制之下,整個社會不再認為藝術家在創作突破表現是重要的。衡量藝術家的存在價值,竟然演變成為拍場的行情指數!
  美術館的力量不彰,發言權不再受到重視,這樣的現象應該在上個世紀末就出現端倪,只是在那個時間點並沒有受到社會重視。
  由於,受到世界經濟景氣的影響,眾多國際美術館在接受財團或企業贊助的比率節節下修,有錢人對於拿錢出來買社會地位的這種做法,因為個人本業的縮縮脹脹,而打壞了胃口,進而興趣缺缺。再者,有錢人從最早對於把多餘錢才放到美術館事業贊助的這項風氣,在上個世紀末開始透露出不同思維模式。也就是說,財富的再運用,逐漸分散到對於生化科技攸關個人健康的關注,接著又把這個關注點轉移到對教育、生態的投入,美術館事業的全心挹注,自然就不會再成為這些人唯一的選項。這種風氣的潛移很直接就衝擊到財團對於藝術品收藏的看法,過去這些人買藝術品,並不會太去思索轉手的問題。可是當新世紀所帶來藝術新思維影響,社會對於藝術所抱持的態度不再像過去那般保守,拍賣公司大力興起、畫廊對於展務的純粹依歸也出現猶疑,這些無形中加速藝術品成為新世紀最為方便兌換的貨幣,多少都在造成美術館的基石被掏空嫌疑。而當美術館原有的贊助經費受到抽動,西方美術館又多數是自負盈虧,很自然就會在專業人員的配給與展務的質地上出現縮水。雖然西方美術館已經盡量維持著舊有的榮光,但從這個世紀開始,中國經濟實力的強大、中國當代藝術成為國際共通條碼,有多少西方一線的美術館都想盡辦法要與中國當代藝術掛上鉤,甚或至擺低姿態來尋求中國財團的奧援。這也就能夠拿來解釋為何西方美術館,在這些年很普遍都祭出中國當代藝術家聯展或個展。如果,不要去掀開對於藝術本質追根究柢的潛規則,單就表面的繁榮盛景來看,這股運動確實令人神往,且令中國以外的不同區域藝術家為之艷羨。
  過去,台灣的美術館事業充分主導藝術品味與藝術研究氛圍,對於台灣本土前輩美術家所建構的回顧展(楨:台灣意識重於藝術/研究吧!);帶起整體性藝術生態能夠充分尊重到前輩美術家的社會價值與社會地位。同樣道理,美術館事業對於早些年台灣當代藝術的鼓倡,也讓台灣當代藝術與藝術替代空間能夠蔚為風尚。但誠幾何時台灣美術館事業似乎都講求票房、講求奇巧,不再時興做任何研究工作,卻時興對上級長官逢迎,以參觀美術館的總人數來支撐一個美術館是否能存續的唯一業績考量,這種以商業體質來做為營運的美術館作態,大大把台灣過去美術館的純淨與權威推到河裡進行人工滅頂。現在,台灣的公家美術館處處在跟商業做妥協、事事都以偷懶來做為表率,昔日以研究見長的美術館研究組,在今天都已經難以出現聲音;也難以再找到對於前輩美術家會心生好奇而去研究的年輕世代。如果,當代藝術的發展是為了要鼓勵我們必須放棄舊有對傳統的尊重與理解,那麼;我絕對不相信懷抱這樣心思的人,又如何能夠對當代藝術的變化產生基本的包容呢?
  我不反對商業所鼓動之下的藝術風潮。但是,那應該是藝術行為的一環;並非唯一的品味。各有所養、各有所長,也許是該被再拿出討論的藝術生態策略。
2011-06-02 11:25:47
阿楨
(楨:呆歹彎一群見不得人好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另參本館: 馬文化政策 《數位內容》 《閒置空間‧新造化》 《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劇場筆記》 誰的國慶? 誰的跨年 2012大選
本館文化邏輯如下:
1.國家最好不要有任何意識形態政策,故宗教/教育/文化…部皆應廢!
2. 要的話也不應均養一群文化廢物/流氓,而應依藝術/市場機制優勝劣敗!)

盛情相挺丟官 賴聲川卻神隱旁觀 2011-11-19 中時

 賴聲川目前人在大陸帶領劇團巡迴演出《寶島一村》,昨天下午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宣布下台的同時,賴聲川剛貼了文談到劇團瀋陽演出大受歡迎,歡喜之情溢於言表。相對於他在台灣拿納稅人的錢,辦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盛會,讓當初尊重創作自由的政務官倉皇下台,卻滑溜溜地晾在一旁,宛如路人甲,著實讓人看傻了眼。
 盛治仁如此情義相挺,賴聲川徹頭徹尾像忍者龜一般,僅委託劇團經理說自己「不碰預算、只管創作」,或發布一封形同打空拳的公開信,不針對外界疑慮加以說明,而是牽扯已逝作曲人陳志遠,末了還來上一句「台灣要加油!」
 即使盛治仁最後落得被高層示意辭官,難堪至此,賴聲川還是不願出面說明,照例透過妻子發言,將爭議導向大選政治,試圖脫身。
留言:
「夢想家」2夜2億燒掉的豈止是盛治仁的官帽?藝文界被操弄成這樣的反應,損失的只有盛治仁?藝文活動本來就是要燒錢的,過去政府單位對這方面是比較小氣,老農津貼有選票而且區塊非常清楚,所以每逢選舉就成了要脅的籌碼,連排富都不必了!藝文界就不同啦,有明顯的區塊而且各懷鬼胎,人人都想多分一點,人人都妒嫉別人多分了一點,現在好啦!以後的文建會可好幹啦!管你是聖賢才智貧庸愚劣,通通一樣多,沒人再爭啦!藝文界?活該啊!

丁乃竺:選後說明 檢調資料解夢 2011-11-19 中國時報    

 丁乃竺表示,整個團隊承受很多壓力與誤解,賴聲川會選擇沈默,並非心虛,「因為現在台灣一碰到選舉期間講什麼都會被過度解讀或引發更多誤會。」加上過去這段時間以來,外界提出的輿論批評,「讓我們感覺沒有人願意溝通、傾聽我們,感覺說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我們也是背負很大的委屈與勇氣選擇沈默。相信在選後,等我們說明白,大家也能明白的。」
 此外,對於賴聲川聲稱「不管預算」遭到議論一事,丁乃竺說:「請同情一位一直專心創作的藝術家吧,他不是不管,是真的不懂,所以劇團內部才需要分工啊。」
2011-11-21 09:34:40
版主回應
台灣藝文界(的廢物/流氓):李仁芳接文建會主委 是瞧不起這個專業2011-11-19台灣英文新聞(楨:自由報系!另參本館:自由造假)

對於代理主委李仁芳,不少藝文工作者都抱質疑態度,指李從企管學界出身,有著學者的「傲慢」,他是因應馬的競選政見文化創意產業而來文建會,但他對文化更不理解。張鐵志表示,主委繼任人選將是他們監督重點。
策展人胡永芬表示,李仁芳是非文化出身,這種任命思維根本就是瞧不起這個專業,且「盛治仁下台未對其他訴求作說明,看不到馬團隊真正的反省。」

曾志朗救得了火?藝文界疑慮多 2011-11-20 中國時報

 行政院緊急指派政務委員曾志朗接任文建會主委,藝文界褒貶不一,普遍而言疑慮多於支持,除了曾志朗所學並非藝文專業,懷疑他對台灣藝文環境現況了解不多。
 在眾多疑慮聲浪中,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對曾志朗的出任予以肯定,「曾志朗很好,他當過教育部長,歷練夠、能明白文化薪傳和教育養成的關係。

重振形象 藍3部曲轉守為攻 2011-11-19 中時

 大選進入最後兩個月之際,馬英九高舉著亮眼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從挨打一個月的泥淖中掙扎站起。這是國民黨重擺陣式的第一步。以公布不分區名單做為起手式,國民黨先擦亮訴求清新改革的旗幟;緊接著的老農津貼大逆轉,以「打不贏就加入」的戰術,為國民黨止血。
 接下來的第三階段,也是這波戰略的關鍵,則是以盛治仁請辭獲准為開場的「部隊重整」,搭配不分區名單進行內閣人事調整,並強化政府改革的決心與形象,藉此重塑行政團隊,進入作戰狀態。

藝文界:開始檢討文化政策 2011-11-19 中國時報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連署活動由「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推動,發起人包括鴻鴻、作家張鐵志、策展人徐文瑞、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等人。
 在活動網頁上,有人雖然加入連署,但也表示並不全然贊同連署內容,因此也不斷出現新的意見訴求及進行辯論。    
回應
現在是要限縮文化產業的補助是嗎? 奇怪,文化事業受補助,非文化圈的人認為文化補助浪費就算了,文化圈內人居然也在鬥爭被補助多的,沒想過藉此來整體提高文化補助的水平? 像極了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我沒錢也要讓你沒錢,卻不是你有錢我也要跟著有錢?...
相關新聞
盛治仁下台 藝文界搶文化預算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
【連署宣言】
這些年來,政府的文化政策一貫偏重硬體建設,更越來越走向煙火式、節慶式的空洞活動,「瘋園區、飆節慶」以人潮表象替代文化紮根,缺乏國家長遠文化發展的認真思考。這表現在越來昂貴的煙火秀、美術館以參展人數作為主要標準。「建國百年活動」將這個邏輯發揮到淋漓盡致,《夢想家》更淪為只是一場超級昂貴的政治秀,缺乏深層的藝術價值。
再者,過去十年,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讓市場產值成為衡量藝術價值與公共資源分配的主要標準;文化政策逐漸從創造力培植轉變為以人數和產值取向為主要目的。
我們對台灣文化政策提出九大要求:
1. 要求現任主委下台
2. 要求文化預算提升至4%
3. 要求三黨候選人針對文化政策進行辯論
4. 要求補助正常化
5. 要求正視藝文多元性,均衡藝文預算分配
6. 要求文化政策重視「培養文化生產者」
7. 要求文化政策制定與執行均受全民監督
8. 要求暫停並全面檢討所有文化園區發包案/文創院的組織與功能
9. 要求終結文化建設的閒置浪費與畸形發展
http://renewtwculture.blogspot.com/

楊照:避菁英、品味唯恐不及的選戰2011.11.19聯合報 楊照(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台灣的選舉,持續朝著更加「民粹」的方向發展,這是個清楚的事實。最能夠顯現這項事實的,弔詭地,正就在於今年選舉中很少見到「民粹」兩個字,很少聽到對於「民粹」的批評。
別迷信菁英,用一種平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社會,不是壞事。不過選舉選到這樣迴避菁英唯恐不及,顯然也不是什麼健康的好事。
第二樁可惜的,是如此全面擁抱「民粹」,必然敗壞社會的基本文化品味,並且壓縮文化藝術精緻發展的空間。「夢想家」事件最根本的肇因,其實就在品味,主事者以為有大型活動,讓很多人可以參與熱鬧,就可以合理化兩億多的預算,背後是再「民粹」不過的邏輯,並且先入為主覺得只要在「民粹」邏輯上站得住腳,藝文界的菁英意見、品味批判就不足為恤。

(楨:熟令馬民粹?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致之!賴劇叫好叫座雅俗共賞,反之者自己叫爽而已!另參本館: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民粹亡臺 庶民經濟)
2011-11-21 09:43:52
阿楨
故宮只能當文創吸金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廖凰玎】

 故宮國寶圖檔被內部人員盜賣事件,已有著作權學者撰文說明《龍藏經》是古人著作,屬於「公共所有」,數位影像圖檔僅是古物的複製品,不是創作,無法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楨:那全球博物館館藏皆然了?另參本館:《著作權保護了誰》 《數位海盜的正義》 故宮真的變新宮)。
 一直以來,故宮利用這些國寶數位影像圖檔進行授權,建立「商業授權模式」進入市場,被媒體稱為「文創吸金機」,被政府列為「六大新興產業」政策中,定位「打造故宮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甚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立法理由中更明白指出,要以故宮豐富文化價值,供文化創意事業利用,進而創造產業經濟價值。這樣立法,強調「故宮複製」,是最佳說明的例證。
 但是,故宮國寶圖檔既屬於「公共所有」的範疇,那故宮究竟是對外在授什麼權利?這些國寶圖檔有什麼權利可授給別人?進而收取高額的授權金?而且還要創造產業經濟價值?所謂「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為何會成為專屬故宮所有?
 國寶圖檔是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下,進行藏品數位化,依據數位典藏計畫早已揭示,是以「保存和紀錄為出發,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為目的。換句話說,將數位圖檔進行授權賺錢或是產業經濟價值等等,並不在數位典藏計畫目的之內,這就有挪移他用的情形。另外,究竟故宮把國寶圖檔進行授權賺錢和開放給全民共享的比例是如何?
 依據《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規定,除保存文物外,「擴大社教功能」是故宮重要的行政任務。再從一個國立博物院所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而論,實令人無法理解故宮把「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當作專屬所有,還建立商業授權模式,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故宮國寶圖檔於學術上使用或是著作權合理使用的部分,完全被漠視,則「擴大社教功能」何在?
2011-11-25 10:40:50
版主回應
 最近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其中所質疑以市場產值、人數等取向為主要目的文化政策。從以下事例可說明這樣的質疑,非空穴來風:一、將原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列為產業政策一環,要打造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二、漠視《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關於「擴大社教功能」規定。三、以立法方式,鼓勵、強調、施行「故宮複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二十一條公有文化創意資產出租、授權的規定,可說是把「公共所有」的國寶數位圖檔,拿來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侵蝕「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目的與「公共所有」範疇。
 維持國立博物館的公共性與文化性價值,以及尊重公共領域的自由使用,皆涉及人民文化權利的議題。在標榜文化立國或是強調文化軟實力者,對於深化人民文化能力的事務,應更加鼓勵與扶植,不應以產業經濟價值的追求,反侵蝕原涵養文化能力的範疇。(作者為執業律師,臺灣文化法學會籌備處代表)

夢想家危機 文化發展轉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漢寶德】

 由於《夢想家》事件,藝文界終於發聲了。他們提出了九點要求,是多少年來少見的動作。盛主委在他們的壓力下辭職了。可見在大選的前夕,文化界雖為弱勢,似乎也發生了一些作用。
 我認真的讀了他們的九點要求,整體的感覺是正面的(楨:正面?那怎會困惑?漢太鄉愿了!)。有很多意見是文化界積壓多年的心聲,與現政府的政策無關。比如文建會對藝文的補助政策,各文化園區的經營方式,過分重視一時的票房價值等等,都是自文建會成立以來,延續至今,繼續執行的政策。文化行政機關與其他政府單位一樣,常常因預算與人事的連續性,不加思索的承繼一些常態性作業。由於主事者沒有明確的施政理念,這些早就應該徹底檢討的工作,卻一直持續下去。文化界人士只是搖頭嘆息,即使政黨輪替也無濟於事。
 在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也看到一些藝文界的困惑。他們提到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應受全民監督。這表示他們感覺政府施政,藝文界無法插手的煩惱。可是用什麼制度來監督政府呢?在民主國家,除了議會質詢與預算控制之外,並沒有別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麼英美都不主張政府干預文化的原因,美國至今不設立文化部。藝文界的困惑是,他們既希望得到政府的經濟支持,又不希望以政策主導分配。這種立場其實是正確的,只是應該如何實施,卻涉及很難解決的政治問題。
 同時他們也主張重視藝文的多元性,希望能均衡藝文預算的分配。這就是希望利用公權力來公平的分配預算,以免再次出現這次事件的現象。可是這種困難是政府可以解決的嗎?政府官員只會編列與消化預算,對於文化的價值判斷是不擅長的,藝文界未免期望太高了。
 他們的宣言中,顯然不贊成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可是又主張政府健全文化產業結構,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他們似乎把藝文產品當成文化產業,把藝文工作者當成文化生產者。從文化經濟的角度看,藝文產品當然可以視為產業,但大家不要忘了,談產業就要談產值,就要談獲利,就與文化的本意脫勾了。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政府重大推動項目之一的原因。政府辦理產業發展是理所當然的,但對藝文發展除了補助之外,卻不知如何下手了!藝文界真的主張把藝術家視為「文化生產者」嗎?英國設立文化部,目的不在文化治理,是在發展文化與創意產業,我建議藝文界不要把發展前途寄望於文化部。
 使我略感不安的,是這份聲明顯然就是以藝文界的利益與觀點發言。藝文界當然有這種權利表達自己的立場,但是他們也知道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公器,政府的文化政策應該以服務全民為目的,不只是為了培養「文化生產者」。藝文界以自己為本位,常常以為文化就是藝文,文化發展就是培植藝文人士。這當然是文化政策的重要任務,但如果認為政府的文化工作就是為藝文界整備環境,那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為此,我非常同意在大選中三黨把文化政策說明白。即使沒有《夢想家》事件,即使文化界的意見對選情極少影響,三黨也應該藉此機會,重整一下文化政策綱要。
 沒有多久,文化界所期盼的文化部就要成立了。回頭看文建會幾十年來的工作,我們能對文化部期盼些什麼?如果政府的領導人覺得只要為文化人安排了理想的位置,提高了預算,就真盡了文化發展的任務,到時候恐怕文化界就更加感到失落了。
 這確實是徹底檢討政府對文化所負任務的適當時機。這樣看,目前執政黨所面臨的《夢想家》危機,反而是值得歡迎的轉機。希望朝野共同掌握這個機會,把未來的文化發展定出明確的方向。
 (作者為建築學者,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2011-11-25 10:41:17
阿楨
美樂團倒閉潮 大陸1年裁併300團【聯合報記者何定照2011.04.18

費城管弦樂團聲請破產,樂迷震驚。樂評焦元溥在臉書上感嘆「曾經,是全世界最好樂團的費城管弦樂團……」,北市交響樂團團長黃維明也說他非常喜歡該樂團,「它世界一流,弦樂很多都來自寇蒂斯學院,沒想到遭此命運!」
美國自金融風暴以來,不少樂團、歌劇院遭破產威脅。檀香山交響樂團、紐約雪城交響樂團、黃維明待過的哥倫布交響樂團都已宣告破產,旅美男高音李文智前年還因巴爾的摩歌劇院宣告破產,已排好的演唱計畫遭取消。
黃維明指出,這波樂團倒閉潮,是因美國樂團主要靠企業財團贊助,一旦財團不穩,就容易出狀況。加上美國樂團給薪高達台灣樂團三、四倍,福利也好,成本相對大。
相比下,台灣主要樂團大多享政府補助,國家交響樂團雖非政府完全支持,但屬財團法人,政府支撐仍多;國台交、北市交更都靠政府預算支持。只有長榮交響樂團,可說是民間唯一的職業大型樂團。
張榮發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認為,美國樂團倒閉潮,說明樂團光靠企業贊助衍生的問題。
以長榮交響來說,一年成本約一億,人事成本占一半,「光靠基金會實在太危險」。因此長榮近年積極發展商業演出、電影配樂演出、開發影音商品等「多角化經營」。
大陸近年也積極裁併樂團,從官方、學術界聽來的數字都是「一年裁併三百個」。

金錢霸凌?北一女樂儀隊低調不答 不讓樂隊虧錢 建中:商演有必要 2011/4/17(楨:啥都嗆的呆歹彎人!另參本館: 北一女爭褲權 )

因為無法承受樂儀隊接太多商演活動,北一女團員私下投訴媒體,過了一天,北一女樂儀隊參加建國百年樂儀隊嘉年華活動,表演依舊精采,似乎沒受到團員爆料影響,不過面對鏡頭,北一女同學低調不回答,疑似被下達封口令。
整齊的步伐,高難度的拋槍動作,面對挑戰,北一女儀隊同學臉上總是表現出,自信的微笑。
精湛演出內容,絲毫沒受到團員爆料影響,不過想要進一步了解練習的狀況,同學幾乎能躲的躲逃的逃,一度被下達封口令。
疑似不滿樂儀隊商演活動接太多,團員私下爆料,認為根本就像是金錢霸凌,不過看在建中樂旗隊學生的眼中,商演活動的確有存在的必要性。
一團表演人數將近兩百人,短短二十分鐘花費就要三十萬,雖然因為企業要求商演,掀起波瀾,不過辛苦練習所換來的全場掌聲,一切不愉快,或許也暫時拋諸腦後。
2012-06-03 10:57:57
版主回應
表演藝術團體的「補助」與「投資」【聯合報 朱宗慶2012.05.28(北藝大校長)

享譽國內外的優人神鼓宣布暫停創作三年,雖然震驚各界,但對於許多表演藝術團體而言,這絕不是特殊個案,且類似的問題時有所聞,因為財務壓力如影隨形,兼差、借貸、抵押財產情事屢見不鮮。表演藝術的製作成本不會因為工作人員經驗豐富而降低,有時為了突破與創新,成本反而不斷墊高,形成更大的惡性循環。優人神鼓的決定凸顯台灣藝文環境的沉痾,所透露出的警訊值得重視。
  囿於創作過程、組成元素及演出呈現場域等特質,全世界的表演藝術團體很難單靠票房收入支應開銷,精緻、藝術型的節目場地通常不大,即使觀眾滿座,仍無法損益兩平。表演藝術是勞力密集的手工業,無法在短時間內量產和複製;「生產」和「消費」同時進行,當演出結束,產品的生命週期也同時告終。表演藝術的非營利屬性和市場限制,造成它必須依賴外部資源的挹注,無法和其他產業相提並論,公、私部門的扶持與贊助,是促成良性循環及衍生供需價值鏈的活水源頭。
  誠然,藝文團體在藝術專業和組織經營絕對需要自我精進,並思考團體定位和存在價值的問題、創作和觀眾的關係等;政府則必須檢討補助機制,擬訂具體政策,把文化資源的餅做大,並打造出鼓勵民間企業支持藝文活動的大環境。
  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政策一向是從「補助」的概念出發,政府與藝術工作者的關係往往侷限在最簡單的「贈與」和「收受」,短暫又單一。先不論「贈與」的金額是否符合期待,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種最表面且淺層的關係,並不足以產生深刻及對社會大眾造成影響的力量,更無法成為產業發展或型塑柔性國力的基樁。
  然而,政府與文化藝術界的關係應該是「投資」,而非「補助」。從人才培育、教育深化、通路建構、市場擴大、立法推動,到產業獎勵等面向,長期且全面的考量。政府如果能確實體認到文化藝術對於國家發展所能產生的貢獻,那麼,在心態和思維上必須調整,以長期「投資」取代施捨性的「補助」。當然,投資者與被投資者都必須清楚地了解自己能夠為社會回饋、貢獻什麼,形成永續、富含生命力的有機體。
  台灣的表演藝術多元、豐富、充滿創意,也因前人的耕耘,而經歷了開枝散葉、蓬勃發展時期。不過,表演藝術團體的成立與發展有很多不同的階段,市場區隔和藝術性質的殊異也彰顯現行的補助政策不宜用同一機制去評估,應兼顧藝術團體的發展進程。初期應給予舞台、演出機會;中階則應協助建立制度,朝專業的路途邁進;有一定成就具規模的團體則可視為文化國力的延伸,參與國際藝術節演出,成為國家品牌代言人,也可帶小團相輔相成,經驗傳承,促進藝文生態健全發展。
  文化軟實力的概念風行全球,表演藝術作為重要的文化財,沒有理由不把它視為發展文創的策略性槓桿,乘風順勢而起。以文化底蘊為傲的台灣,在此趨勢及國際和大陸的競爭壓力下,已非我們願不願意的問題,必須趕快脫離喊口號的階段,落實具體政策,否則台灣將喪失優勢,被取代、邊陲化之日不遠。

(楨:夢想家的「投資」不敵「補助」,故讓文化自生自滅吧!另參本館:雲門自生自滅 《當藝術遇上經濟》馬文化政策)
2012-06-03 11:00:55
阿楨
王偉忠文創投資自肥? 文化部:審議嚴謹【聯合報 2012.12.12

立委李應元、林世嘉昨天開記者會指出,文化部砸上億元國發基金挹注文創產業,節目製作人王偉忠陸續拿國發基金投資旗下公司華星娛樂、魔法胡同娛樂公司,取得總金額高達八千三百萬元,有撈錢自肥之嫌,文化部也怠於監督。文化部回應說,投資過程作業審議嚴謹。
文化部表示,該契約規範文化部得向專業管理公司「推薦」董、監事人選,而非直接推派董、監事人選。
李應元說,文建會先前編列百億元國發基金,委託十二家創投公司執行「加強投資文創方案」,至今完成十四個投資標的,總金額約三億元,王偉忠接受的挹注就將近三分之一。
李應元說,台灣文創一號公司投資同樣由王偉忠擔任董事的華星娛樂兩千兩百萬元、南方島公司三千五百萬元,及魔法胡同公司一千八百萬元,若加上另家吉富文創投資華星娛樂的八百萬元,他一人獨拿八千三百萬元,「由娛樂酷斯拉獨享文創奶水」。
出席記者會的馮光遠表示,很多文化人苦盼資源,不知道錢要從何而來,但有些文化人、娛樂人永遠有辦法拿到很多經費,文化部資源分配不該如此不公。(楨:這些文化廢物流氓又來了!)
王偉忠澄清說:「我在華星娛樂與魔法胡同娛樂公司擔任法人代表,被指派為總經理,負責執行計畫,該職是經過董監事委任通過,也解除競業禁止條款,無自肥之虞,況且我個人從未領取薪水。」
王質疑說:「這些都是投資案,而非補助案,難道文創不用賺錢嗎?找會的人來執行不就是要賺錢嗎?」
  回應
貪腐集團又想藉著栽贓抹黑,毀掉台灣文創了
王偉忠 賴聲川 不用政府補助 他們也能找得到錢 尤其會賺錢
  相關新聞
王偉忠:我就是什麼都做
文化部:被投資公司須相對出資
獨厚王偉忠? 龍應台澄清
2012-12-13 11:56:30
阿楨
美術館經濟學‧典藏今藝術 2013/03/01連俐俐

每年過年照例喜歡和家人到故宮走一趟。那裡,感受上比其他地方更有中國年的氣氛。看看古典的中國圖像、文物,吹吹外雙溪山坡上的冷風。這幾年中國人來得多,故宮裡裡外外都是人,身旁傳來的各地鄉音讓中國味兒更濃了。據說,今年將突破400萬人,將近羅浮宮的半數。不同的是,故宮迷你多了,因此更顯擁擠。故宮商店也一樣,人潮和商品多的幾乎讓人誤以為是百貨公司。那裡大概是故宮銅臭味最重的地方。文化人向來對這樣的事、這樣的地方沒有好感。而今天本文要談的正是這樣的事、這樣的場域,也就是關於博物館生計。
  談到文化生產,一直有個問題至今未解:為何文化人總忌諱談錢?其中又以視覺藝術領域為甚,不管是藝術家或是與它相關的美術館。妙的是在這點上古今皆同,而且不分中外。彷彿藝術家可以超越世俗,跟仙人般不吃不喝,而美術館就是可以自體存在,無需營生。所以,一旦看到藝術家喝起紅酒、開起名牌跑車、穿起皮草就無法忍受;看到美術館門庭若市,熱鬧得跟百貨公司一樣,就滿臉倒足味口,銅臭呀!銅臭。怪的是,本人也是其中之一。
  當然,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已經讓美術館稍稍免除了這樣的審判。人們也開始意識到美術館自營生計對它自身,乃至納稅人都是好事一樁。情況甚至可能開始本末倒置。我們開始要求,凡博物館都需要竭盡全力發展博物館經濟,最好能夠自給自足,以免除納稅人對文化機構難以擺脫的責任與義務。不管理由為何,各國國家或地方財政單位都設法從博物館這項長期的文化投資裡尋找抽身的理由。政策的轉向再加上經濟的不確定性,種種外部因素都將博物館導向經濟自主化的路線。
  在西方,我們確實看到了博物館經濟蓬勃發展的契機,種種新的可能不斷被開發,博物館經濟的界線不斷外擴,及至博物館倫理的疆界亦受到強大壓力的挑戰,乃至棄守。外部的力量牽引著博物館偏離了過去「博物館─學院」的典範,慢慢往「博物館─企業」的新典範靠攏。博物館經濟就是在這樣移動的軌跡下,越來越往經濟靠攏,事業越做越大。
2013-03-06 13:25:54
阿楨
黃色小鴨淹死文創2013-09-25 中國時報 邱祖胤

 黃色小鴨來台灣,民眾看得開心,地方政府搶到版面,周邊商品陸續出籠,廠商賺到大把鈔票,如果這不叫文創,什麼叫文創?但這隻從天外飛來的黃色小鴨,卻也在台灣掀起萬丈巨浪,差點淹死台灣文創。
 第一道巨浪:引進黃色小鴨,暴露政府單位的缺乏創意與便宜行事。看到小鴨在香港火紅的例子,快,先請來再說吧?什麼?台灣早就有更棒的團隊在創造更棒的點子?怎麼沒聽過,可見不紅,再便宜也不予錄用。再說,錢不是問題,先搶到再說,人家就是要黃色小鴨啦!
 第二道巨浪:黃色小鴨帶來話題,也引來山寨、抄襲、跟風。你有一隻黃色小鴨,我有一群黃色小鴨,天下鴨子不都長得一樣?嫌鴨子不稀奇,咱們也來搞一隻汽球狗、米老鼠、多啦A夢,總之愈可愛愈好,愈大隻愈好。
 說我抄襲?創意不都來自完美的抄襲嗎?
 就這樣,台灣近年高喊的文化創意,被狠狠甩了一把掌,就連藝術家在國際間的精采表現,也彷彿被當空氣,君不見台灣藝術家李真的巨人寶寶正在巴黎街頭橫行呢,台灣卻少有人知道。更多在台灣民間默默耕耘的藝術工作者,為在地提供豐饒多元的創意土壤,可惜他們的努力不被看見。
 姑且不論黃色小鴨背後的文化意涵,療癒了誰,PVC成份有多大危害,我們也不必凡事「外國人能,我們為什麼不能」,看到別人賺大錢,就眼紅仇視,然後再酸自己人一頓。但不可否認,文化創意最忌抄襲及一窩蜂,未經淬鍊、沉澱的粗糙商品,跟垃圾並無不同,而黃色小鴨的出現,剛好適時對台灣提出警訊:台灣的文創環境還不夠成熟,普羅大眾仍習慣接受舶來品,政府單位對台灣文化創意內容不具信心,了解也不夠用心。
 顯然台灣文創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怕只怕,經過精打細算之後,各級政府的康樂團隊,發現在水裡丟幾隻超大玩具、汽球、裝置藝術、卡漫公仔的效益,遠遠大過放煙火的稍縱即逝,恐怕會卯起來硬幹,未來10年,我們等著看台灣各大溪流、湖泊、港灣、海水浴場,出現各種千奇百怪的充氣漂流生物,這或者會是另一種文創奇蹟,抑或是國際笑話?
2013-09-25 10:22:18
版主回應
黃色小鴨:「玩這麼大」的兒童鏡像 by路況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漂浮在嬰兒洗澡盆中的塑膠黃色小鴨,有一天突然膨脹放大如一艘船艦,停泊在港口海灣。這不是童話,而是今日的國際熱門新聞,萬眾矚目的世界奇觀。西諺云:「倒洗澡盆的水,連嬰兒一起倒掉!」沒關係,只要留下黃色小鴨,把它無限放大,彷彿倒掉的嬰兒連同洗澡水都一起收回來了!
而這又有什麼意義呢?黃色小鴨真的觸動了某一世代的童年共同記憶?就算是,也只是嬰兒與幼稚園水平的小趣味,不像小叮噹與史奴比的「可愛」包含了許多故事與意義。一個沒有故事,沒有意義的黃色小鴨值得「玩這麼大」嗎?
我知之矣,黃色小鴨的「意義」就在於它的「沒有意義」。它的瑣碎無謂、空洞貧乏更勝凱蒂貓與憤怒鳥。黃色小鴨就是拉岡所說的「小對象」(petit objet α),是吾人無可滿足又無法直面的欲望的一個暫時的「替代物」。它可以是任何對象,並隨時可被其他對象所替代,「濫竽充數」就是它的選擇原理,「窮極無聊」就是它的欲望法則。愈是瑣碎無謂的事物,愈可被一種強迫症的偏執轉化為欲望的固著對象,表現為強迫重複儀式,就如潔癖患者不斷洗手,問題不在手髒,而是藉洗手來轉移掩飾無意識欲望深層無法處理的骯髒齷齪感。強迫症是一種微小差異的自戀狂,透過某個瑣碎對象的無謂重複來轉移焦點,逃避真正的問題與焦慮,一種避重就輕,捨本逐末的轉移逃避策略。
要轉移逃避到哪裡去呢?逃避到兒童鏡像階段,轉移到想像秩序。拉岡說:八個月大的嬰兒尚無法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卻偶然發現鏡中影像可隨自己意欲而動作,乃產生一種操控自如的「自主幻覺」,形成「這就是我!」(C’est moi!)的想像投射的自我形象與主體命名儀式。黃色小鴨作為一個童年記憶的「小對象」,正是一個瑣碎無謂,卻可簡易操作的兒童鏡像,所以可以「玩這麼大」,在想像投射中無限膨風放大,成為強迫症般廉價操作的集體自戀儀式,藉以逃避這世界沒有意義、沒有方向的空虛無聊感。黃色小鴨反映出全世界的智力水平都已退化到兒童鏡像階段,以美其名曰「童真」、「單純」的廉價裝可愛來逃避問題,粉飾太平,完成「自我感覺良好」的主體命名儀式:C’est moi!黃色小鴨就是我!我就是洗澡盆裡的小王子,全世界都是我的洗澡盆!
莫再嘲笑小馬哥,大哥不笑二哥,大家不都在「自我感覺良好」?不管是小馬哥、小王子還是村上春樹,全世界都在追尋一個裝可愛的「小對象」!黃色小鴨更讓這個「小對象」小到不能再小,同時又讓它無限膨風到「殺很大」,教人忍不住想罵一聲「X小」!
http://blog.udn.com/loukwan/article
2013-09-25 11:38:12
阿楨
夏鑄九:文創不能全是吃喝【聯合報2013.10.27

「文創不能全是吃吃喝喝」、「文創也不是櫥窗」,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夏鑄九昨天在新加坡表示,政府以公有地設立文創園區,就不能拿來當房地產操作、收高租金,他強調:「文創園區內最重要的『生產者』,藝術家、設計師不能被高租金逼走。」
夏鑄九昨天應新加坡新躍大學「當代中國講座」邀請,在「都市文化遺產保護:去留與得失」講座中發表「台北經驗」。
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是私有地改成藝術村,夏鑄九還記得李安的電影「喜宴」中金素梅還演畫家。格林威治村有了藝術家進駐、雅痞進駐,小餐館、博物館跟著進駐,但當私人地主漲房租,最重要的「生產者」就因為付不起租金而搬家。
上海也在做文創,速度快得令夏鑄九吃驚,「我原本以為要十年」,但現在也出現類似問題,藝術家難以持續待在文創園區。
夏鑄九說,「要讓文創適度獲利」,也要找出自己的商業模式。他不反對有些吃吃喝喝,但不能反客為主。

悲情城市改變九份 夏鑄九:算文創嗎【聯合報2013.10.27

新加坡聽眾圍著夏鑄九談他們最熟悉的新北市九份時,夏鑄九說:「當初我的研究生想在那裡找麵吃,都沒賣麵的,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上映後,整個九份改觀」,但這代表九份可成為創意產業基地嗎?
新加坡人赴台灣旅遊,九份是熱門「景點」,夏鑄九與新加坡聽眾一問一答,有人回稱:「九份太郊區,很難變文創園區」;夏鑄九也說,九份地區的居民出租房舍給賣土產的,少數畫家也賣畫,但因為遊客多了,「半夜不睡覺」,居民有段時間快發瘋,因為原本的寧靜沒了,而且要面對交通、垃圾等問題。
夏鑄九認為,台北市公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雖經過一番挑戰,後來成為都市中文創園區的模式。他說,「寶藏巖某種程度上是成功的」(楨:?),他補充,「紐約時報來台北,只去兩個地方,一個是一○一大樓,另一個就是寶藏巖」。
寶藏巖讓藝術家及設計師等文創「生產者」進駐,展現出在都市中追求自主性的意向,此地也是「共生社區」,除了進駐的藝術家,也有原本居住在此的居民。
夏鑄九說,寶藏巖在馬英九競選市長時的政見,後來靠文化局長龍應台兌現。
2013-10-27 11:16:14
阿楨
台生果然比陸生有創意

  對比館長前評【選最醜建築?】【土豪的異化】與台生在全球各大發明設計展奪金數名列前茅,可知台生比陸生有創意1。
  問題是大多數台生沒國際觀,連克羅埃西亞發明展的克國在那兒也不知「道」。
  國際觀和背國名無關、好不好!
  問題是不知通往全球之「道」,如何將奪獎的發明設計品行銷全球?
  錢!錢!錢!人家是為設計而設計。
  原來是為藝術而藝術的文青小資!
  怕是為升學成績而發明設計吧,不然畢業找不工作,為何又要政府的文化創意產業2來負責呢?
  有呀!政府不是在各地利用閒置空間3設置了許多藝術村和創意市集4嗎?
  問題是沒生意上門5,文創家設計師只能窮得有品味6。
  不然又要窮得有人養嗎?台灣的文化廢物和流氓實在很理盲濫情很呆歹,呆到不知沒有市場的發明設計是賺不到錢養不活自己的、歹到又要有人養。
  不完全是沒市場吧,而是台灣的教改7強調創意和快樂學習8過頭了,忘了後現代非理性的創意、若沒現代的理性思考和前現代的毅力努力、是很難成為一成功的商品。
  所言極是,教改之「道」本應為解決聯考下、大學生缺乏學習意願和獨立思考,但在快樂學習和創意的民粹9風潮下、走了歪「道」!旣解決不了解決補習10壓力,又在在禁止老師體罰11後產生劣徒霸凌師生!
  誰說歪「道」了?陸生來台12,課堂上陸生的學習意願和發問思辯能力、明顯地強過台生。一批愛台13的邪者叫獸邪生,頭頭是道地反駁說,陸生是在填鴨式教育和未來工作壓力下才如此,不如台生有創意!
  果然是真有創意的反駁,問題是駁的了台生在校在職之競爭力都不如陸生之事實嗎?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329200
2014-04-02 08:58:32
阿楨
中外文物造假

  只不過是2013年9月巧合爆發二件中外文物造假新聞:
中國藏家劉益謙在紐約蘇富比以822.9萬美元拍下蘇軾假畫〈功甫帖〉
紐約畫商承認出售數千萬美元假畫 涉假畫案華裔畫家稱不知情
  你就標題〈中外文物造假〉,莫非想掩飾中國古文物大多造假之事實?
  這、我早在〈不怕買到假骨董〉已指出「中國古玩高達九成五是假貨」,問題是一般藏家誤以為洋畫有一套嚴謹的藝術品鑒定估價標準(USPAP)、出問題拍賣行會退款賠償、而中國文物則不理賠,其實拍賣行也會跟藝術偽造者、經銷商、及鑒定估價專家等合謀。
  最有名的是全美國最高明的藝術偽造者肯.派雷尼在其《騙倒買家!:世紀假畫天才的秘密告白》:「從1967年30年來派雷尼的畫作在紐約和倫敦的主要拍賣會和藝廊被當作真品流通。」
  更令藏家恐慌的是:10年前,FBI調查到一個可能成為紐約和倫敦兩地報紙頭版頭條的藝術界醜聞。調查員追蹤到質量驚人的偽畫,並牽扯到多家藝術品經銷商、知名專家、各大拍賣公司,儘管證據確鑿,這個調查卻莫名其妙地中斷,FBI並將相關文件標示為「免於公開披露」。
  這一切皆因「文化很好賺」之故,「當藝術遇上經濟」,「藝術市場的虛實」就連鑒定專家很也難分。
  我比兩岸三地和全世界的文物專家還厲害,所以「我就不怕買到假骨董」。
  你當然不怕買到假骨董了,因為你從來不買真骨董。
  這就對了!我不只贊成而且鼓勵複製,不論是最古典的骨董或最時尚的精品,這不只是後現代藝術文物「複製」觀(相對於現代藝術的「原創」觀)的問題,而是要「以假攻真」──藉接近百分之百都是仿品,來打擊貪婪邪惡的文物收藏和時尚精品界。
  你還妄想當「文化創意產業」的羅賓漢呢!人家沒把你當仿冒犯的共犯捉起來就算善待你了。更何況仿冒愈多,表示文物精品市場愈火紅。
  所言極是!「文物實在太好賺了」、「有錢能使人造假」!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61468
2014-05-21 10:41:05
阿楨
中國式的國際化‧CANS藝術新聞 2014/04/29

紐約,一個地球上最多民族、最國際化的城市,這個城市融合了人類各個民族的文化,他們彼此共同再這裡生活營造出所謂的國際村。每年三月的「亞洲週」是這個城市為住在這裡的亞洲人或是喜歡亞洲文化的世界人、甚至專門為亞洲藝術前來淘寶的亞洲人的準備活動。而所謂的亞洲人,更多的是中國人;至於「亞洲週」的展覽、活動、甚至拍賣會,則是中國藝術品的天下;為何如此,答案只有一個「中國人多」。
  「中國式的國際化」是近年我對紐約、東京的感觸,原來13億的中國人正對世界發揮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原來沒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東京,現在有了二三家,而且如櫻花綻開路線一般,延著橫濱、大阪、名古屋、京都、奈良延伸,現在的日本大城市幾乎都有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了;而且每年三季四季,幾乎每個月都有大小拍賣,日本藝術市場現在可是徹底中國化了!
  紐約更不用說,從三月初在上城軍械庫開始的當代藝術博覽會就有10幾家來自中國的畫廊參加,然後是比利時青銅女王Gisele Croes在高古軒與曾梵志對話的展覽,還有大大小小的展銷會和拍賣會,整個紐約瀰漫著中國文化。而且各大媒體也關心中國湖南博物館專家來到紐約,想把流落在海外將近一個世紀的〈皿天全方罍〉帶回中國,而這個願望,最後在華人藏家紛紛表態全力相挺湖南博物館私洽〈皿天全方罍〉,佳士得態度終於出現軟化,宣佈放棄拍賣,同意了湖南博物館的私洽方案,終於實現〈皿天全方罍〉回歸中國的事實,圓了「器蓋合體」的百年中國夢。
  「中國式的國際化」將從每個西方大城市的唐人街開啟。一個個埋首耕耘一二百年的唐人街,在城市的邊緣等到了茁壯的機 會,一個遠從清末起始的衰敗富強之路,貧困隱忍的走了百年,終於盼到了中國的富強。一個省市級博物館能花2000萬美元以上金額,把〈皿天全方罍〉私洽帶回中國,這不是富強,這是什麼。如今唐人街、華人社區商業活動欣欣向榮,華人們都能在安和樂利社會下享受富裕之樂。接下來,只要中國能夠持續發展,政治安定、社會平和發展,中國帶給世界的改變會是巨大的,尤其是一個「中國式的國際化」世界的來臨,就在我們可以預見的將來。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10455

詳參【圖博館】:中國後/現代繪畫 中國後/現代雕塑 中外文物造假 藝術市場的虛實 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2014-07-02 12:49:03
版主回應
第二波 中國當代藝術熱‧當代藝術新聞 2014/04/29

以中國為中心點的亞洲當代藝術,2014年以前所未有鋪天蓋地方式狂捲全球各地的大小藝術活動,沒有人能準測預估這股勢力後勢如何?能維持多久?但目前這股熱潮似乎又以燎原之勢在全球蔓延。【撰文/鄭乃銘】
  早在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的藝術家就以千為數量大規模進軍威尼斯雙年展,這是百年威尼斯雙年展歷史首次面對如次數量龐大的中國藝術家參展;再來是2013年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當代中國水墨的過去與現在】,無疑是為2013年的「黃族入侵」在西方柴上加油。
  今年中國藝術大軍又群聚於西方藝術博覽會。紐約軍械庫的【聚焦‧中國】、ART14 London,Art Paris Art Fair都將中國畫廊列為年度貴賓國,10月首屆巴黎【亞洲當下】當代藝術博覽會更把主力鎖定在亞洲80家頂尖畫廊身上。除了這些,最值得觀察的是歐洲已經有為數不少的畫廊,增加經營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比例,這種從定時的活動再到定點的畫廊持續推動,這波中國藝術家似乎又再掌握到中國崛起的優勢,普遍受到國際藝術產業的關注。
  2006年紐約蘇富比 開啟第一波中國當代藝術熱
2006年,一樣是春分三月、一樣是一年一度最受到矚目的紐約「亞洲週」,紐約蘇富比首次推出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246件拍品,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藝術家作品,這是首度將亞洲當代藝術拉抬到紐約的拍場,而促成這項工程是當時紐約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專家張曉明。這場拍賣總計達到的成交額是1322.89萬美元,成交率完成90%。之後紐約蘇富比以亞洲當代藝術為題的專拍,前後共有六次(2006-2008年)之多,不過最後將主力市場返定在香港,原因是市場買家仍以亞洲(尤其是中國)藏家為主,西方藏家勢力還沒有達到普及化。再者,香港拍場比較能徵集到出色的拍品,顯見地區市場的認同及共識乃關鍵。但是,2006年春季由紐約蘇富比所帶起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潮流,確實是帶動2006-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狂飆的最大鼓浪者,這就是所謂第一波中國熱竄燒起來的時機。
  2014年紐約軍械庫、亞洲藝術週 開啟的第二波中國當代藝術熱
2014年,一樣也是春分時節、一樣也發生在紐約亞洲「藝術週」,只不過這次發生的地點是在紐約軍械庫藝術展(The Armory Show),而這回軍械庫藝術節則屬於紐約「亞洲週」前導暖身活動。16家來自中國的畫廊,成為本年度軍械庫藝術展的聚焦國。這16家中國畫廊當中,甚至超過半數都是首度接觸亞洲以外的大型藝術活動!
  再加上,今年紐約亞洲「藝術週」有一項特別的項目,來自比利時青銅器女王Gisele Croes首度跨界與紐約高古軒畫廊合作,推出一項名為【實物與記憶:中國早期藝術珍品】展,兩位在古今藝術各據一方的藝術巨人,透過中國54件中國早期的精彩文物與曾梵志的繪畫作品相互對話。每一年國際藝術界都引頸企盼的紐約亞洲「藝術週」,被譽為是揭開一整年國際藝術活動的前哨站。但今年的紐約卻以不同的禮讚方式來對待中國當代藝術:高古軒的曾梵志與Gisele Croes的中國青銅器、軍械庫藝術展則由16家中國畫廊、20多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來引證出中國當代美術一段精彩歷史;從艾未未、黃銳、王克平…的星星畫會(活躍於1979-1983年)開始談起;然後以1975年後出生的中國新生代藝術家加以延伸來做為對位,企圖為中國當代藝術拉出一個能夠較簡易理解的歷史溝渠。
  嚴格上來講,今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推出以中國畫廊為主軸【聚焦‧中國】,應該只能算是這第二波中國熱比較大的亮點。事實上,早在軍械庫藝術展之前,資歷不算深的ART14 London,同樣也聚集不少家亞洲(中國與台灣)的畫廊,較諸於過去,今年ART14 London似乎也有意發展亞洲這個區塊。而以歐洲為焦點的第二波中國熱,則會真正在法國大鳴大放。3月底在大皇宮所舉行Art Paris,中國則是今年大會的貴賓國,有10家中國畫廊受邀,而整個藝術博覽會與中國有關的畫廊多達33家(參與的畫廊家數達140家)。10月首屆巴黎【亞洲當下-當代藝術博覽會】,乾脆標顯亞洲這個主題規格,只邀請亞洲13個國家、80家頂尖畫廊入列,如果這個市場策略奏效,就等於說以後每年秋季巴黎會有一場以亞洲畫廊為基調的當代藝術博覽會,這恐怕會撼動歐洲未來藝博會性格與格式。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10485
2014-07-02 12:49:46
阿楨
讓新興藝術家猝死的9種方法 ‧典藏投資 2014/03/11

藝術市場起起伏伏,能吸引目光的永遠是受人追捧的明星藝術家,但被大環境景氣影響或操作不慎而中箭落馬者,不計其數。藝術市場變化多端,非買家或賣家單方所能控制,今日市場上的明日之星,可能因為某個操作環節的疏失而轉眼成為明日黃花。【文/黃文叡】
…………
業界內的合縱聯盟,往往都是為了擁有市場脈動的主導權,擴大影響力。尤其在市場起伏急遽變化的現在,從作品訂價、質量掌控、藏家鋪墊到畫廊的操盤策略等環節,每一步棋都得謹慎為之。但儘管畫廊經理人們為旗下藝術家盡心盡力鋪排市場,仍有可能出現市場價格失控下跌的情況。原因何在?其中關係到畫廊經理人面對市場的態度,態度正確,旗下藝術家便可細水長流,永續生存,價格節節高漲,聲名如日中天;一旦操盤錯誤,即使質優的藝術家,短期內也可能猝死,在市場中消失於無形。有感於此,遂提出讓一個新興藝術家猝死的九種方法,以供討論參考。
  1.買家單一,使得市場受少數藏家操控。當藝術家作品被該藏家大量拋售時,藝術家市場難逃崩盤
…………
  2.作品銷售對象局限於遠離市場機制的收藏機構,停滯藝術家市場走勢
  3.著重眼前現金進帳,不限制作品產量,導致作品質量下降,市場價格崩盤
  4. 拍賣行越位代行一級市場之事,炒高藝術家價格,卻無後續推力跟進
  5. 畫廊長期引導藝術家創作市場接受度大的作品,快速消耗藝術家創作生命
  6. 迷失於燈光酒色間,自我消耗過度,轉型失利
  7. 品牌畫廊強勢高訂作品價格,價格超越美學價值,造成價格崩盤
  8. 代理關係混亂,畫廊間惡性削價競爭
  9. 市場炒作躁進,快速消耗藝術家市場潛力
…………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PROJ_ID=11&f_ART_ID=503207&f_fun=QUY
2014-07-02 12:59:56
版主回應
觀察潛力藝術家的6個面向 ‧典藏投資 2014/04/15

面對市場的停滯,從畫廊到拍賣公司都積極投入尋找新興藝術家的行列,希望能藉由新面孔為信心面普遍不足的藝術市場帶入不同的氣息。對於買家來說,在成名藝術家精品難尋與作品價格仍在上下波動調整的此時,新興藝術家的作品的確是值得關注的焦點。【文/黃文叡】
  1創作是否成系列?
一位值得關注的藝術家首要條件就是作品要好。判斷作品質量的方式很多,基本上可以從創作技巧是否成熟、創作母題能否清晰表達與是否能突破創作上的挑戰等面向觀察,而這些觀察點都必須回歸到藝術家創作是否能成系列的基本問題上。一個系列的完成,代表著一定的作品量與藝術家對於創作母題的階段性討論成果,清楚地反映藝術家對於媒材與創作主旨的掌握度。
…………
  2不同系列間的創作脈絡需有繼承關係
當藝術家的創作成熟到可以分為兩個以上的系列時,接下來的觀察點就在於不同系列作品間的關聯性。每個系列間的關係應該像是對話般的相互存在,其中可以看出藝術家在創作上的挑戰、掙扎、繼承與反叛,這些交互辯證的過程,都應該落在同一條創作脈絡中。
…………
想要能快速抓到藝術家創作的路數,可以簡單地在紙上畫出一條橫線作為時間軸,上面標示藝術家的生平與相關經歷(Life),下方擺上相應年代的創作(Work)。如此上下相互比較,就能很容易配合著藝術家的生命脈動,看出其創作歷程與其間的轉折和思索,也更能掌握作品中的創作語彙。
  3作品需具有獨特性與高辨識度
一位具潛力的新興藝術家除了必須具備高超的創作技巧、分明的系列與作品脈絡相承等幾個條件,主題與風格辨識度高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風格代表著藝術家一貫發展的作品形式,主題反映了內容的獨特性,以藝術家特有的符號運用、構圖形式或媒材展現來提高作品的辨識度。風格所能傳達的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創作軌跡,也反映著創作時代背景的社會脈動。一件具有風格、辨識度高的作品,能讓觀者在眾多作品中輕易辨認出作者的身分與某個特定時期的創作,同時短時間內讀出作品想傳達的訊息(message)。但是辨識度高的意思並非指呆板的符號操弄。平淡而無深度的畫面安排,只會讓人感到媚俗。
  就作品獨特性而言,現在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大型回顧展的中國藝術家徐冰的創作,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徐冰的新英文書法等於是該藝術家的代名詞,看到獨特的英文方塊字,腦中就會自動浮現出徐冰的名字。其作品表現手法不僅僅是書法創作,從1990年代的天書到近幾年的地書,每個時期的作品所呈現出的面貌不盡相同,但是都可以看到藝術家對於文字與符號的深度演繹。徐冰從新英文書法裡討論了不同語言/文化交雜與融合的過程,看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新媒介和文化在不同時代下的樣貌。藝術家在作品與作品中不斷地往一個主題上探索與衝撞,而這一連串的思考脈絡憑藉著藝術家特有的表現風格,讓人能清楚看到作品與藝術家本人生命歷程的關聯。
  4兼顧市場與學術,保有一定的市場流通性
  5畫廊的推力需有效與穩定
  6場價格走勢初步掌握背後操作因素
許多人在選擇新興藝術家作品時,往往跟著市場的價格走,尤其在中國藝術市場,這個二級市場取代一級市場並掌控藝術品制價權的特殊生態下,買家很容易跟著拍賣動向而隨之搖擺起伏。但是單看數字的浮動,很容易陷入炒家陷阱,因為可能影響拍場成交結果的因素太多,加上新興藝術家的市場鋪墊多半仍屬不穩定的狀態,如果沒有掌握充足的市場操作訊息便貿然跟進,很有可能買在炒作出來的價格高點,造成未來出脫上的困難。
  一位藝術家的價格在二級市場的走勢過度陡升時,必須謹慎看待。除非藏家群已鞏固,市場積壓一定程度的買氣,因此拍場久久出現一張質量中上的作品時,當然吸引買家競逐。但是如果是剛在二級市場冒出頭的藝術家,其市場價格呈現直線飆高的情況時,亮麗價格的背後就有可能摻有不少水分在其中,投機成分過多。
  因此,面對新興藝術家市場時,切勿浮躁跟進。我建議還是需要先回歸到對作品本身美學表現的觀察,之後再輔以市場價格作為判斷是否購買與以何種價格買入的參考。畢竟,如果作品品質不佳,市場炒作的推力仍然有限。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PROJ_ID=11&f_ART_ID=508683&f_fun=QUY
2014-07-02 13:02:04
圖博館
中國當代私人藝術館數量居全球第四 2016.01.21 深圳特區報

  雅昌旗下的研究機構AMMA(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和Larry's List聯合發布了全球首份分析《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全球共有317個私人創建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其中,雖然在歐洲擁有全球45%的私人美術館,韓國擁卻有最多數量的當代私人美術館,緊隨其後的是美國、德國、中國和意大利。
  報告也發現,一方面,中國的私人美術館在美術館總數及展出的藏品的品質上不斷地赶超西方;另一方面,當下中國當代私人美術館展覽數量多,員工數量多,運用投入大,場館面積大,但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及盈利機會,缺乏專業的人才以及政策支持。
  雅昌藝術網總經理關予分析指出,至2010年以後中國當代私人美術館迎來第二個發展期,在展覽、學術以及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引起國際上的關注。結合中國政府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對文化藝術產業的支持導向,中國當代私人美術館在現階段的發展態勢以及經營現狀頗有特色。

可以期待中國的超級藝博會了嗎 2016.01.21 新浪收藏

  最近幾個月,藝術博覽會在全國各地輪番上演,不少圈內人士儼然成為“空中飛人”。但是,在一片“繁榮景象”中有人也提出了疑問。“在超級藏家、超級藝術家、超級拍賣行、超級畫廊、超級美術館一個個出現,佔據著越來越多話語權和注意力的時候,可以期待中國的超級藝博會了嗎?”胡湖(知名藝術圈人士、“姐夫拍”創始人)認為,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早已在藝術圈顯現,未來“沒有小而美的藝博會這回事”。
  中國藝術品一二級市場倒掛現象由來已久。胡湖認為,藝術博覽會對一級市場會越來越重要,這也會促使畫廊、美術館在展覽和銷售策略上做很大改變。
  來自《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的數據支持了胡湖的觀點:2014年至少有180場國際性藝術品博覽會,涵蓋美術和裝飾藝術品。美國的博覽會份額最高,為39%,歐洲佔38%,亞洲為12%。排名前22的藝術品博覽會吸引了超100萬參觀者。
  對於國內藝術博覽會遍地開花的局面,胡湖認為沒有必要。
  警惕藝博會同質化、低端化
2016-01-21 10:38:34
圖博館
中國藝術品市場份額全球第三 2016.3.23 和訊網

  儘管2015年市場整體不景氣,但美國市場的銷售額卻逆市上揚了4%,銷售總額達27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進一步確立了其在全球藝術品市場的霸主地位;而英國市場銷售額下跌9%至135億美元;中國藝術品市場銷售額則銳減23%至118億美元。於是,2015年,美國市場以43%的市場份額,蟬聯了全球最大的藝術品市場;而英國以21%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中國則以19%的份額,依然保持全球第三大藝術品市場的位置。
  實際上,近20年,除了在2011年被中國市場短暫超出,美國市場一直保持著全球藝術品市場領軍者的地位。通過數據來看,這種領先地位的確立,主要得益於高位成交的高價藝術品、當代藝術板塊的繁榮以及國際貿易的充分發展。
  2015年,全球藝術品市場兩極化的現象進一步加劇。全球三大藝術品市場幾乎壟斷了所有千萬美元級別的拍品,其中美國市場表現得尤為突出。
  2015年,在超過1000萬美元成交的作品中,美國占了72%,英國為21%,中國為7%。而此外的市場中,以千萬美元級別成交的作品微乎其微。儘管這些高價拍品只佔藝術品拍賣市場總量的0.1%,卻貢獻了28%的銷售額。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間,這一板塊的成長最為突出,整體增幅超過1000%。
2016-03-23 10:50:50
圖博館
中國價值/當代篇2016-10-17

上期在專欄談論到,如果21世紀中國藝術家將引領世界藝術潮流改變,有一種可能就是:從中國傳統精髓出發,將中國五千年文明賦予當代化,例如甲骨文、銅器、玉器、詩詞文學、甚至對中國古琴音樂的當代呈現,讓世界再度感受到中國傳統的神秘與偉大,藉此產生全世界的認同和時髦感。本期專欄想針對這個話題繼續延伸出所謂「中國價值」。
  什麼是「中國價值」?
我認為有兩個層面:ㄧ是五千年中國美術史的傳承價值;二是中國市場將決定未來國際藝術走向的價值。
  如何將中國傳統藝術精髓用當代語彙重新詮釋,並把帶有中國水墨情境的藝術語彙衍生為全球的時尚;讓世界上的人都認為中國當代藝術有意思、具時尚感,這是中國當代藝術未來會受到國際認同的一條道路。尤其現今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不再需要西方支撐,一心可為中國美術史傳承打造,中國文藝復興完全有可能在這個世紀實現。這是所謂中國五千年美術傳承的價值,這在上期專欄已論述過。
  今次欄目,我主要想談論中國市場將主導中國及國際藝術市場走向。其實現今中國對國際藝術市場的引導已逐漸發生。回顧過去ㄧ二年,中國收藏家已在紐約、倫敦國際拍賣場上購得畢加索、梵谷、莫迪里亞尼、傑克梅蒂等高價藝術作品,這些受到中國收藏家青睞的西方大師作品行情被所謂中國收藏家的「中國價值」認同推升了ㄧ把,這些被中國買家收藏的西方大師名字也不斷被中國媒體所提到。
  這是指中國買家插旗的西方大師藝術家行情,至於中國當代藝術家呢?
9月初,曾梵志請來日本知名設計師安藤忠雄在北京尤倫斯美術館舉辦【散步】回顧展,這個展覽成為中國藝壇的ㄧ大盛事,開幕式除被朋友圈刷屏外,藝術圈的人都紛紛前望看展,這個展覽充份體現了所謂「中國價值」。這個價值來自於中國學術界和收藏家對本地藝術家的支持,在此等支助下中國當代藝術還需要西方支持嗎?這點的確讓人省思。曾梵志是一位熟悉西方藝術市場和學術操作的藝術家,這次假自己地盤北京舉辦個人藝術生涯最具分水嶺的展出,他更相中的還是中國當代必需回到自己母體才能獲得更多的認同。
2017-03-07 08:41:55
圖博館
中國自有當代藝術市場以來,中國的當代藝術無ㄧ不面向西方,以西方美術館系統、市場運作為出路,但曾幾何時,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需要已逐漸退燒。這點在紐約、在香港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在拍賣場上逐漸被邊緣化可以看出。不過就在去年,願意幫中國當代藝術買單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因此市場走向就從西方轉向中國內地,以致「中國價值」逐漸成為現今市場主流。在中國收藏家願意買單前題下,藝術家創作也不在以西方品味馬首是瞻;相反的,更具中國特色的當代藝術語言便受到中國藏家的青睞,如水墨題材的創作、具東方禪意的藝術表現,就成為這一年當代藝術的走向。
  二個月前莫斯科的旅行,發現比中國土地大的俄羅斯人口才1.3億,沒有四川人口多;而亞洲次於中國的日本人口也不到2億,可以想像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要比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各國人口加起來還多,中國人足以創造一個與西方品味不完全相同的藝術走向,而這個走向所憑藉的就是「中國價值」。所謂「中國價值」就是中國13億的人所創造的中國財富,再加上中國傳統對文化財的認同,對中國藝術走向品味與看法,這種「中國價值」同樣將影響到西方藝術市場的走向。
  如同過去,不管那一國藝術家要被世界認同,他一定先要被美國藝術圈認同,但未來將不一定如此。前來中國展出、被中國藝術圈認同,將會是各國藝術家成為世界級藝術家的重要一環。這就是「中國價值」,中國將是國際藝術範疇的重要一環。

20世紀華人近現代及亞洲現代 蔚為市場兩大支架2017-02-10

201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假如沒有吳冠中、常玉、趙無極……,真不知還剩下什麼呢。
2016年亞洲藝術品市場,如果沒有出現藤田嗣治,也真不知還有什麼能令人眼睛一亮。
  在今年的西畫拍賣成交十大排行分:亞洲二十世紀和亞洲當代兩大板塊。經〈當代藝術新聞〉與《拍賣年鑑》編輯部商討結論:我們把60-70年代亞洲與歐美互動產生的近現代西畫家作品也歸類到二十世紀範疇。這就包括日本的「具體派」、韓國的「單色主義」、華人的「文人抽象」及東南亞的現代藝術家群。當然,這樣的歸類就大大壓縮了當代藝術拍賣的範疇,以致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只侷限在1980後所產生的藝術創作。
2017-03-07 08:42:19
圖博館
在亞洲20世紀這個大板塊裡面,2016年吳冠中〈周莊〉以2.36億港元的天價成交,超過了趙無極、朱德群及日本白髮ㄧ雄、田中敦子和韓國白南準、李禹煥等亞洲近現代藝術家作品,成為亞洲近現代藝術家群最貴的一件作品。也超過ㄧ直由趙無極保持中國近現代藝術拍賣成交紀錄。〈拍賣年鑑〉資料庫數據顯示,趙無極歷年拍賣最高的價格是出現在2013年北京蘇富比〈抽象〉這件作品係以89以68萬人民幣成交。至於;另一位同樣是長據年度排行的朱德群,2016年秋季香港佳士得〈雪霏霏〉,9182萬港元成交,是朱德群目前市場價最高價紀錄。
  再來看日本藝術家在去年的表現,藤田嗣治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以〈裸女與貓〉締造3940萬港元成交。白髮一雄201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以〈地奇星聖水將(水滸傳108英雄好漢系列:單廷珪)〉作品,達到2084萬港元的成交金額,這個金額還不能說是白髮一雄市場的最高價;他的最高價是在2015年香港蘇富比〈十萬八千本護摩行〉的2408萬港元。草間彌生的作品,依舊是亞洲藝術市場始終不墬的超級明星,她在2016年以〈雲的思考(雙聯作)〉達到1972萬港元的成交金額。當然,這個價錢並不是她市場的最高價,草間彌生作品最高成交金額是在2015年香港蘇富比的〈No.Red B〉達到5452萬港元。
  另外,中國當代年度最高,則是由王懷慶〈足-2〉的5452萬港元所拿下,這同時也是王懷慶個人於市場的最高價作品。整體的市場由20世紀近現代及亞洲現代,貫穿成為兩大支架,在2016年的藝術市場上,似乎沒有其他聲音能夠干擾了!
https://udn.com/news/story/7037/2276337

2016 亞洲當代藝術之最排行榜2017-02-10

  2016年是個信心修復的一年
經濟環境沒有因為所有人的念力,而因此有了大的轉好趨勢。相對的,英國脫歐終於成實,這也是必將會帶領歐洲系統的藝術經濟出現不一樣改變。而隨著各種不同的恐攻事件,巴黎羅浮宮首度發布在2016年參觀人數只達到730萬人次;比起2015年,整整短少15%。台北故宮博物院也好不到那裡!在2016年9月所公布的數據,以8月對比2015年同期來比較,參觀人數就少了14%;整整少了7萬人數。與羅浮宮不同的是,台北故宮參觀人數減少並非出自環境上任何治安警訊,純粹是5月20日政黨輪替之後所帶起的意識形態選擇。
2017-03-07 08:43:35
圖博館
只是,屬於大環境的變數,似乎在2016年並沒有阻礙了藝術界可望往上提振的高度士氣,令人感佩的是在於2016年亞洲藝術圈所展現的強烈改變企圖,都在自己所屬的範疇中發生極高正面回響與作用,並且都會深度影響2017年的整體作為。
  以藝術市場來講。2016年拍賣公司調鬆了被環境緊箍的不舒服感,蘇富比香港透過精實的規劃,以新生代藏家對於國際當代藝術的關切,將這股潮流嘗試性放大到亞洲藝術市場;獲得相當高的正面反應。保利華誼(上海)在上海首拍,開啟的不僅僅是慣例性拍賣內容,而是將西洋經典藝術家作品加進來,以自己的眼光來定調這個拍賣公司的未來性格。北京匡時以張頌仁的後89專場,讓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底部逐漸浮現,基本盤從85新潮到後89,這已經昭示出一個更大的文化宏觀視野,展現的是藝術史而不只是市場。佳士得香港向來是主導藝術宏觀性的關鍵者。2016年的「先鋒薈萃」以15件橫跨中國水墨、油畫、日本、韓國、東南亞的作品為主軸,經由時間軸帶的縱橫剖面來對仗出藝術史本身的空間帶,這種堪稱是美術館可列入策展路向的作為,卻在國際拍賣公司當中顯現。…這都足以說明拍賣公司所主導的趨勢已經翻越了美術館制化的展覽屬性,讓民間更能從經濟的角度來輕易理解美術史的流脈。
  民間所呈現出的高感度與機動思維模式,在2016年絕對是百花盛放的一年。以馮博一為主策展人的首屆烏鎮國際藝術節,已經被列為去年行銷城市最成功的典範。這個國際藝術節與謝素貞為藝術總監的銀川首屆國際藝術雙年展,受到國際最高規格的肯定與讚譽。他們都突破環境本來的不充沛條件,帶領一群善於作夢也樂於追夢的團隊成就了2016年改造城市的最成功推手。上海余德耀美術館把賈柯梅蒂帶進中國,這個展覽好到令人屏氣凝神;不忍輕易移開眼光。至於,旅居法國的黃永砯;這位藝術界的思想家,在巴黎與上海的兩個案子,不僅令人驚艷;而是深刻感動。
  2016年,環境沒有變得更理想。但是,指縫太鬆,時間太瘦,如果任憑時間這樣過,終究難圓出任何的果。這些藝術人所成就的藝術事,徹底做到如何搏時間;為自己闢空間、以立命的企圖。
2017-03-07 08:43:56
圖博館
我國純藝術品市場份額全球居首2017.03.10 9 中國文化報•

  近日,由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和Artprice聯合推出的《2016年度藝術市場報告》(簡稱《報告》)正式發布,該報告是雙方深耕全球藝術品市場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報告以雙方掌握的市場交易大數據為基礎,梳理了2016年各國家和地區純藝術類的市場規模、中西方各創作主線的行情以及2016年純藝術市場的熱門動向。
  根據《報告》,2016年全球純藝術市場拍賣總成交額為124.49億美元(含佣金),同比2015年減少了23%。中國純藝術拍賣總成交量為9.14萬件,總成交額為47.92億美元,以38%的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一,重新奪回全球純藝術市場的主導地位;美國退居全球第二,市場份額降至28%;英國以17%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三。從純藝術市場的拍賣成交量和總成交額的情況來看,中西方藝術品市場依舊呈現緩慢發展的態勢。
  西方藝術品市場表現活躍
  2016年是紛繁複雜的一年,充斥著政壇的變動與金融市場的徘徊,在這種大背景下,西方藝術品市場卻表現得異常活躍,39.8萬件的藝術品交易量達到史無前例之高, 37%的流拍率也與2015年持平,藝術品交易強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拍賣收入下降帶來的困境。值得肯定的是,拍賣行憑藉更為合適的拍品在成功地刺激了買家需求的同時還保持了拍品的品質。
  美國和英國的藝術品交易量分別增長了24%和27%,從而將貿易活動維持在了最高水平並穩定了藝術品價格。歐洲幾個重要的藝術品交易市場都保持著穩定發展的態勢。法國、意大利、奧地利和比利時四國的成交額均保持穩定,與2015年相比只有上下1%的浮動,而這四國的拍賣交易量都有顯著提高:分別提升了8%、4%、14%和15%。
  不過,也有部分國家未能很好地融入2016年的新局面。德國和瑞士雖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上分別位列第5名和第7名,但年度拍賣收入分別縮水了12%和5%。情況更為嚴峻的是西班牙,2016年其拍賣收入僅為1700萬美元,成交額的下滑比例達到了20%,位列全球排行榜第27位,逐漸與土耳其(3100萬美元)、菲律賓(2900萬美元)、阿聯酋(2300萬美元)等潛力市場拉開了差距。
2017-03-11 10:36:26
圖博館
中國藝術品市場穩中有升
  201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整體來說是一個穩中有升的良好局面:各家拍賣公司深入貫徹“減量增質”原則,徵集那些從未露面的、沉澱在各個藏家手中的精品,供給側從行家貨轉變為深藏不露的藏家貨;39件拍品以超過10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讓市場各方信心均有所增強;以企業收藏和年輕藏家為首的新藏家群體紛紛介入市場,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增加了新鮮的血液和充足的新增資金。可以說,201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朝著一個健康、良性並且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此外,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區域特徵較為明顯。2016年,港澳台地區的成交量同比下降16.22%,成交額卻上升16.67%,表現相對穩定。北京以22.9億美元依然佔據著內地純藝術品市場的龍頭地位,優勢凸顯。從整體上看,京津地區的拍賣市場已經發展成熟,成交量和成交額在佔比方面波動不大,而長三角地區的拍賣市場則呈現出高成交量、低成交額的狀態,說明在發展初期,拍賣行對於精品率的把控還稍欠火候。
  在拍品種類上,中國書畫繼續佔據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絕對主流,這從受藝術市場歡迎的藝術家中就能窺見一些端倪。2016年全球前十藝術家榜單中,中國藝術家佔5席。其中,張大千以885件成交拍品、3.55億美元的總成交額,位居排行榜第一,成為2016年全球最暢銷的藝術家,緊隨其後的是齊白石、吳冠中、傅抱石、崔如琢,分別位列榜單的第三名、第四名、第九名和第十名。
2017-03-11 10:37:17
圖博館
大學剛畢業,我去國圖修古籍2017.01.18中國青年報

  在古籍修復師李屹東和潘菲的帶領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七繞八繞才走到了隱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深處的古籍館文獻修復室。這是一個安靜的空間,說話都不自覺地降低音量。窗外,是北京冬季的陽光,室內,是年輕的修復師和他們手中有著千百年曆史的古籍。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有200餘萬冊古籍,修復師不到20人,80後占到一半以上,最年輕的李屹東和潘菲都是1989年生人。修復師們在大學學的是化學、美術、歷史等各種專業,但一進到修復室,從和古籍打了個照面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有了共同的事業:我在國圖修古籍。
  古籍修復第一課:打漿糊
  修復室門口的地上,擺著一個有些歷史的漢白玉魚缸,游著幾尾紅色金魚。初次來的人都會誇一句,“養得真好”;李屹東則笑著說:“勤換魚就好了。”
  李屹東本科學的是美術史,碩士學的是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對書畫修復算是有一些基礎。但每個年輕人進到修復室後,都要先上幾個月基礎課。
  第一課,打漿糊。
  “別看第一課,很難的,我練了幾個月,才基本學會。”李屹東說,漿糊分兩種,澱粉漿糊和麵粉漿糊,前者多用於修書,後者多用於修畫。市面上賣的澱粉可能有添加的,修復師們不放心,所以,打漿糊用的澱粉是他們從麵粉中手工提取出來的。
  “先把麵粉和麵,然後水洗,洗掉的就是澱粉,洗剩下的那團特別有彈性的東西就是麵筋。”說到麵筋,李屹東也很有研究,“麵筋先蒸,蒸完放冰箱裡凍,凍完切片,和辣椒一起炒最好吃……”打澱粉漿糊的副產品——炒麵筋,大概是專屬修復師們的特殊福利。
  儘管澱粉漿糊步驟繁瑣,但真正考驗修復師打漿糊水平的還是麵粉漿糊,要掌握麵粉和水的比例、水的溫度、沖水的高度、時間、力度……最好的麵粉漿糊應該微微發黃,拿碗一舀就是一坨,不會散,放涼水里一鎮就能用,總之,“比新東方學做菜難”。
  漿糊很稠,李屹東這樣的年輕小伙兒都打得胳膊酸疼,但必須手工,不能用攪拌機。在修復室裡,有很多工具都是“前輩修復師傳下來的”,比如,壓書的鉛砣、大理石磚,儘管有了電器設備,但機器始終沒有手的感覺,力量大小很難控制。
2017-03-21 11:18:18
圖博館
不過,年輕的修復師們並不排斥新科技,有好用的也絕對不放過。“比如,先進的紙張纖維分析系統能夠準確地檢測出原件和補紙的成分,對古籍修復就有很大的幫助。”李屹東說。
  過敏是組病,手機貼膜是“組傳”秘技
  潘菲畢業於金陵科技學院古籍修復專業,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統招的古籍修復專業。她幹這一行,純屬各種機緣巧合。“小時候喜歡音樂,差點學作曲;又喜歡孩子,想學教育;給孩子畫牆畫時,覺得自己動手能力也比較強;高考看到這個專業,就報了,就錄取了,就來了,慢慢就喜歡上了”。
  從不認識繁體字,到考試都得用繁體字答卷,潘菲上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就泡在南京圖書館認字。基本功紮實的她,可以自豪地在同齡人李屹東面前宣布,“打漿糊,我上學的時候就會了”。
  這兩年,潘菲參與了清乾隆藏書“天祿琳瑯”的修復,291部藏書,破損嚴重的有300多冊。“有一冊已經變成'書磚',都粘在一起,就要經過蒸、揭等步驟。”潘菲說,“過敏是組病。”
  李屹東記得,自己上手的第一個任務是一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報紙合訂本——被水浸過,長了黴,一打開書,就能看見煙從書上升騰起來。李屹東戴著口罩捧著書,先把灰小心撣掉,再到室內水洗,前後半個月,才把書修好。
  “還有的書,封底被老鼠咬過,封面有蟲子的屍體……古籍裡什麼臟東西、新奇的東西都有。我們基本都過敏,我手上就經常起皮。”李屹東說,而更讓人擔心的是一不小心,還可能誤除了關鍵性信息。
  前段時間,李屹東修一本印譜,發現附頁上有一塊黑乎乎的東西,“還以為是番茄醬呢”。後來經過高倍放大鏡仔細看,發現是一枚海關燙印,上面還有出入境的字樣,這就透露了這本古籍的一個重要信息——海外回流。
  李屹東參與修復過的最珍貴的古籍,是乾隆時期的《五百羅漢圖》孤拓,原石早已不存,拓片也只此一件。修復小組有十幾個人,年輕人就給老師傅打下手,20多米長的拓片鋪在地上,老少修復師跪成一排,全撅著屁股,足足修了一兩個月。
  除了過敏這個職業病,潘菲透露,修復師們都會有一門頗為實用的技術——手機貼膜。“我們全都自己貼膜,如果乾我們這行不會自己貼膜,那就太奇怪了!”
2017-03-21 11:19:16
圖博館
修一本古籍,與上一代修復師對話
  潘菲在修書時,會和書先建立一種感情,“就像新認識一個人”;修完了,她甚至會輕輕打個招呼,“嗨,我把你修好了”。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潘菲會一邊修一邊看,她發現,有些事兒從古到今都差不多。比如,前兩天修《元版事文類聚翰墨全書》,元代人就提到了“晚婚”,還說“可謂失東隅收桑榆”。這讓潘菲頗有同感。
  李屹東覺得,自己修書時是在和上一代修復師對話。“古代修復師也有不認真的。書頁上有破洞需要補紙,一般補上去的紙就比破洞多出一毫米,如果多太多,一是不好看,二是會不平整。但有的古人拿著一張大紙就糊上去了。”李屹東說,“我們最怕上一代修復師不講究,我們也要防止自己被下一代修復師罵。”
  在過去,古籍修復有嚴格的師承關係,師父耳提面命,手藝代代相傳,每位修復師都能上溯到當年的某位修復大師。這種師徒制度在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文獻修復室仍有儀式存在,每個年輕人進來,都會擇期舉行拜師儀式,指定一位師父。不過,給師父端茶倒水的舊式師徒關係已經消失了,主要是技術和經驗指導;在將來,學校體系教學或將慢慢成為主流。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陳紅彥說:“修復師以前一直被當成工人,不受重視,評職稱難度大,所以造成很多人才流失。現在不同了,年輕人都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大部分擁有碩士學歷,他們一方面跟師傅學,一方面把自己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用到工作中,比如用顯微鏡分析紙張纖維,用化學分析看顏料成分,這是以前做不到的,這是年輕人的優勢。”
  在2006年有一個說法,全國當時約有1000萬冊古籍,修復師約有100人,按這樣的情況,大概需要1000年才能把所有的古籍修一輪。但書不斷修,不斷又有損壞,這個事兒永遠完不了。
  “來這兒是一件幸運的事。”李屹東說,“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裡講到,複製可以做到和原物一樣,但缺少靈氣兒,當你觸摸到實物,紙張的纖維、粗糙,墨是浮在上面還是沉在下面,直接和你肌膚相親,這是複製品無法企及的。有形的東西,你永遠不知道它將來的價值在哪裡,一定要好好保護。 ”
  李屹東小時候想當一個藝術家,藝術家要創新,但現在修古籍不能創新,“你在古籍上創新就是破壞文物”。那會遺憾嗎?“不遺憾,我能把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保護好就已經很成功了。”
2017-03-21 11:20:10
圖博館
我們都是普通人,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走紅,也波及了“我在國圖修古籍”的修復師們,這間修復室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但顯然,人們對這個職業的了解還停留在好奇心的階段。
  每當親朋好友問起,“你的工作到底是做什麼的”,李屹東就答,“修書的”;如果再問,“到底怎麼弄呢”,答,“就是粘吧粘吧”。
  潘菲笑著說,自己是“搞古籍”的,而爸媽是“搞航天”的,雙方處於一種“誰也不懂誰的友好狀態”。有一次帶媽媽去博物館看展覽,潘菲講解,“裱畫的時候要把畫噴濕”,媽媽當時就震驚了。
  工作之餘,潘菲在每週的兩個晚上,都會參加合唱團的排練。團裡成員有金融行業、醫生、老師、公務員……幹什麼的都有。“很多人認為,你幹古籍修復,是不是都'那樣',但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工作和生活是兩回事。同事們有各種愛好,越劇、合唱、鋼琴、古琴、繪畫、足球… …”
  有時候,李屹東也覺得自己和時代有一些脫節。“和大學同學吃飯,人家都在講創業,什麼P2P,C2C,O2O,我聽得云裡霧裡。時代進步挺快的,我們仍然在和最古老的東西天天打交道。”李屹東說,“但北京就這點兒好,圈子很多,總有一個適合我。”
  李屹東住在北京大興區,每天上班單程地鐵需要50分鐘。在地鐵上,他最常做的事兒就是看手機,“工作時看紙質書夠多了,其他時間就看點兒手機吧,別被時代拋棄了”,但看到和古籍相關的內容,還是會格外關注。
  李屹東說:“現在把做修復的都抬得跟世外高人似的,其實就是工作。只是人們太長時間沒有接觸這個職業,就給它貼上了虛幻的標籤,非得和匠人精神聯繫在一起。其實哪行哪業不都得有匠人精神,敬業而已。”
  在這間安靜的文獻修復室,除了古籍,年輕人們也經常討論房價漲了跌了,炒麵筋又有什麼新的做法,話題充滿了柴米油鹽的煙火氣。如果你有志於從事此業,潘菲還透露了一個好消息:“好多人說我們組的人長得年輕,大概是因為修身養性吧。”(文/蔣肖斌)
  回應
在故宮修文物的感覺嘻嘻
媽呀,我才看見這個,帥呆了,100個贊
絕對厲害,藝術家goodgoodgood
2017-03-21 11:20:54
圖博館
全球唯一免費開放 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揭幕2017-05-02經濟日報

  上海世博會博物館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設有8個常設展廳和3個臨展廳,全面呈現1851年以來世博會的歷史。 (新華社)
歷經3年多建設,由上海市政府與國際展覽局合作共建的上海世博會博物館,1日起免費對外開放,初期每天限額4,000人。這是全球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全面展示世博會百餘年歷史、文物和設計的博物館。
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分為八個展廳,由中國大陸、義大利和西班牙三國的團隊共同打造,西班牙籍的國際展覽局專家狄亞茲也全程參與規劃。其中前面一半空間,包含「寰宇舞台」、「進步之路」、「樂觀信念」、「挑戰重重」等四個廳,展示了自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以來,至2008之間歷屆世界博覽會的發展狀況和歷史面貌,遊客可以從中回顧不同時代各國世博會的主題。
展場也運用不少最新科技,包含透過有機玻璃和金屬模型,還原1851年的倫敦水晶宮樣貌,再以立體投射介紹法國巴黎在六次舉辦世博會中,所做的現代化工程等,並將1967年加拿大蒙特婁世博會,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的標誌性建築復原成模型。
第五、第六和第七展廳則重現2010年上海世博會盛況,包含知名的但丁像、蒙古包等,都如實呈現在民眾眼前。台灣館的相關文物則與港澳同列,放在中國館的展區旁邊。
最後一個展廳則呈現了包含2012年韓國麗水世博會、2015年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以及未來幾年即將舉行的幾場世博會。其中,包含米蘭世博會經典的「生命之樹」模型、「世博之牆」等。
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目前有館藏逾1.8萬件,主要由歷屆世博會主辦方和參展各方捐贈,部分早期世博會展品則來自於收購。自5月1日起自6月30日為止,全面採網路預約制,因此是「免費但不免票」,遊客可在官網上預約。但因回響熱烈,5月16日前已被預約一空。
世博會博物館館長劉繡華在受訪時表示,常設展廳的所有展覽將會永久對觀眾免費,但未來亦可能推出收費的其他專題展覽。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2437089
2017-05-02 11:39:52
圖博館
古蹟為何要開餐廳?因…能賺錢2017-09-14聯合報

古蹟活化,為什麼一定要開餐廳?台中市目前有7處活化的歷史建築委外經營,都附設餐飲空間。台中市文資處表示,委外招標沒有限制類型,但開餐廳較易獲利,業者賺錢後,更願意花心思維護,可減輕政府修繕負擔。
文化局長王志誠說,古蹟、歷史建築活化,並非「全面」經營餐廳,餐飲只是一小部分,以台中文學館為例,6棟建築只有1棟經營文學餐廳,其他屋舍仍以推廣藝文、文學為主。台中演武場亦然,它的前身是刑務所,道禾教育基金會標下後,推廣劍道、六藝,只利用小空間賣冰淇淋、餐點。
「古蹟沒有賣吃的,會被民眾投訴!」台中市文資處說,多年前台中放送局曾委外給一家知名的木器廠,業者很堅持不賣吃的,經營文創木器、家具,但民眾、遊客屢投訴「熱得要死,連水都買不到」,「沒東西吃,設計不貼心」,業者經營3年都沒獲利。
今年6月才開幕的北屯區歷史建築「一德洋樓」林懋陽故居,建築融合閩南、日式木造住宅、日式近代洋樓等特色,開幕至今已吸引11萬人次造訪,業者經營文創、餐飲,還有羅布森書蟲房,空間規劃「有吃、有看、能坐、適合親子」,遊客讚不絕口。
文資處表示,餐飲是民生必須,較容易獲利、注入人氣。委外營運就是希望業者協助維護,業者有營收,才願意花錢維護,曾有單位沒賺錢,老房子漏水、補漆都說沒錢修,除草也要文化局協助負擔。
  回應
台灣人到哪都要有賣吃有的,台灣人到哪都要吃,坐下來就是吃.
台中市文資處表示:台中市得了饑荒症候群
2017-09-15 12:16:26
圖博館
故宮跑再熱人民日報:井噴的文化熱情如何安放

  “起大早,排長隊,大門一開衝前位。”這樣的景象,最近發生在故宮。2017.915,故宮年度大展《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拉開帷幕,諸多傳世名作亮相,而堪比《清明上河圖》的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更是備受關注。幾天來,“衝刺”看名畫的“故宮跑”,再次成為熱詞。
  上一次的“故宮跑”,是兩年前的“石渠寶笈特展”,彼時的《清明上河圖》,同樣觀者如雲。從海昏侯墓文物展到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展,近年來火爆的展覽不斷出現,都是遊人摩肩接踵、展區日日爆滿的場景。這樣的情況或能說明,對傳統的興趣、對文化的熱愛,對精神生活的關注和重視,正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從這個角度看,“故宮跑”可謂當前國人文化訴求的自然流露。
  數據顯示,我國博物館總數超過4000家,僅2016年一年接待觀眾數量就達8.5億人次,增長8.9%。與此同時,公眾的欣賞水平、文化需求都在水漲船高,“供給側”的發力同樣需要跟上。以故宮為例,這些年為應對群眾的傳統文化激情想了很多招,“萌萌噠”的文化創意產品,火爆一時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與時俱進的《韓熙載夜宴圖》APP,直至定格成“故宮跑”的大型專題展覽……相比於那些門可羅雀的博物館,故宮的人潮洶湧,確乎是一幅更讓人欣喜的文化圖景。
  不過,空前的觀展熱情,伴隨的是前所未有的接待壓力。“石渠寶笈特展”時,已有不少人吐槽;再次如此,難免讓人嘀咕:公眾都在跑了,管理和服務還停在原處嗎?人們固然知道,那些有著“超級價值”的展覽和演出,永遠是稀缺資源,盧浮宮的“蒙娜麗莎”前面也總是人潮湧動,這種供需不平衡是長期的。誠然,故宮這樣的古建作為展覽場館有著先天不足,但還是可以把預案準備得更充分細緻些,應對措施更人性化些。面對“故宮跑”,一位老故宮人慨嘆,“人民群眾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斷衝破我們的預期”。這種“不斷衝破”,也讓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總結經驗、創新方法,讓遊客與文化的親密接觸,一如故宮掌門人所言,“有尊嚴地享受遊覽的過程”?
2017-09-19 11:51:20
圖博館
有人分析,“石渠寶笈特展”時,《清明上河圖》“神作”的光芒,讓很多同樣有價值的作品,未能更好地走進公眾的視野。此次展覽中的《千里江山圖》,同樣如此。如果能將這樣的“明星展品”單獨陳列,同時引導公眾更好地欣賞其他展品,形成“對讀”“互文”關係,是不是能更好地體現展覽的目的,不至於只是匆匆忙忙地在一幅畫裡管中窺豹?
  詳細分析的話,觀眾的層次、訴求也有不同,有專家學者,有發燒票友,也有普通觀眾。如果能更科學地細分受眾,也能讓一次展覽的價值最大化。在首都博物館的海昏侯墓文物展中,就曾區分專業團體場和社會大眾場,預約制度也讓入場觀眾有更好的觀展體驗。再開個“腦洞”,如果能同時做一個複製品專場,讓小朋友們能現場臨摹,感受色彩的青綠之韻、摹寫線條的筆觸之美,教育功能也可能會更強吧。
  再比如,靈活設計開放時間。很多國外博物館,都有開放至凌晨的經驗。德國柏林的近百家博物館,每年都有兩次“博物館長夜”活動,一直開放到凌晨兩點。有記者曾拍下觀眾坐在沙發上與美術名作默然“目談”的場景,讓人感動。作為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者、管理者,在製度和實體空間建設上不斷完善,用以人為本的思維去滿足受眾的需求,也是保證文博展覽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
  “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活起來的背後,是服務的意識跟上來,是創新的腳步動起來。相信,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的文化重鎮、作為備受喜愛的文化“網紅”,也一定能在展覽理念上引領方向,讓井噴的文化熱情妥善安放,讓更多觀眾更從容、更優雅地欣賞文物、走進文化。 來源:人民日報

博物館個性化:一館千面也是極好的2017.9.18新浪收藏

  越來越多的人把參觀博物館當成了一種生活態度。無論是“海昏侯”展外浩浩蕩盪排起的長龍,還是“何家村窖藏”展櫃前川流不息的人群;無論是故宮太和殿前長階上摩肩接踵的遊客,還是國博“大英展”地板上席地而坐的少年,這些大型博物館的熱鬧場面,都反映著人們對那些優秀展覽的渴望。
  自從1905年實業家張謇創辦了南通博物苑之後,中國博物館經歷了從歐洲學習,去日本取經,向蘇聯模仿,到美國借鑒的幾個階段,逐漸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但是,數量的快速增長也同時伴隨著質量的參差不齊。
2017-09-19 11:52:38
圖博館
都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博物館展覽需要精美的陳列布展,更需要獨特的內涵挖掘,因為後者才能吸引觀眾長久駐足。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博物館建設不要'千館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內容要突出特色。”可見,博物館的個性化發展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到博物館的外觀建築、陳列展覽佈置,小到展品說明牌內容、紀念品設計,無一不體現博物館的個性與設計者的巧思。陳列展覽的個性設計是博物館成功的關鍵,博物館陳列展覽只有具備個性才能吸引參觀者。
  文物是一個博物館的靈魂,博物館用文物講述歷史。就策展人而言,與其說是策劃者、設計者,不如說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把文物的前世今生擺在觀眾面前,娓娓道來。年初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點燃了國家博物館,所展文物中不乏遠古石器和現代工業產品,但是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是一個完整的信息點,使得觀眾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教育是博物館的主要職能之一,中國生態博物館奠基人蘇東海曾說:“如果不強調博物館教育本身的個性,博物館教育始終只能淹沒在大教育系統的共性之中,顯現不出其獨立價值。”以往,博物館的策展人總是秉持著教育的原則,將展覽置於一個崇高的地位。缺乏觀眾與展品的互動,文物永遠在展櫃中束之高閣,參觀者的感受相應也大打折扣。
  澳門博物館在介紹本地區文化、民俗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設計者充分利用層高,在展廳內按比例複製出各類風格民居的外牆,從小戶人家到西關大屋,從特色騎樓到葡式洋房,穿行其中,儼然穿越了澳門近代百年的嬗變。這正反映了策展者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深刻理解,放棄了說教,以更親和、更平民化的方式,做到了讓躺著的歷史站起來說話。
  每一個陳列在設計過程中,都有自己的目標人群。地方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科普性意味更重;大型博物館的臨時陳列以專題劃分,適合有一定興趣的專業人群。不久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結束的“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發現與再進宮”引起了一大批瓷器迷不小的轟動。展覽讓新發現的上林湖後司嶴窯址與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器,歷經千年之後再會面,這是一次科學的勝利,也是一段情懷的聚首。觀眾終於可以在現實生活中一飽唐代詩人陸龜蒙筆下“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秘色神光,所以盛況空前已在意料之中。
2017-09-19 11:54:00
圖博館
英國V&A博物館永久收藏了微信,作為數字設計重要補充2017-09-18 好奇心日報

世界上最大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倫敦V&A博物館在上週五宣布,將微信正式納入永久館藏。

法媒:微信拓展海外市場困難重重,但已征服華人青年

據法國《世界報》當地時間2017.9.18報導,在中國,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兩個人結識後互加微信(WeChat)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同時,微信在海外華人圈中也非常流行。微信在中國有近10億用戶,並正著手拓展海外市場,努力開發國外用戶。2013年,騰訊就曾宣布微信海外註冊用戶破億。但4年來,這一數字並未有明顯增長。但報導也稱,微信漸漸吸引了那些與中國有聯繫的人,因為他們想要聯繫的對像在使用微信。微信在海外開髮用戶主要有以下優勢:
  得益於不斷增長的出境游客數量,海外越來越多的百貨商店和​​精品店接受中國遊客使用在線支付工具購物,這其中往往包括微信。此外,中國市場的企業、個人與海外企業、商人之間的交流也需要使用微信。但對微信海外用戶增長貢獻最大的,還要數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簡而言之,微信紮根於中國,這是它在海外華人眼中最大的優勢。
  回應
正如外國社交app難進來一樣,我們想出去也難。
其實玩好了華人圈已經是巨大的成功了,已經是前無古人了

英媒:誰山寨誰?美國開始復制中國的賺錢模式!

  英國《金融時報》2017.9.18文章,原題:中國對美國:誰山寨誰?中國新一代科技集團開創了服務和商業模式先河 中國正逐漸擺脫世界科技山寨之國稱號,一些中國公司正在引領服務業和商業的新潮流。這有幾個原因:中國的市場足夠大且受到保護,這既能減少風險也能鼓勵試驗。崇尚創新還反映了中國新一代人的變化。以下是中國引領世界潮流的幾個創新領域。
  共享單車。
  二維碼。
  社交媒體。騰訊開發的即時聊天和社交媒體應用“微信”一直在向商界進軍。如今Facebook旗下的移動通信應用WhatsApp正亦步亦趨地跟隨微信的腳步,幫助企業賺錢和與顧客保持聯繫。
  新零售
  下一步是什麼?還有很多創新有待開發和擴大。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讓美國望塵莫及。
  去年中國培養出的科技、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畢業生是美國的9倍。這表明中國還有很大創新空間。
2017-09-19 11:54:54
圖博館
齊白石《山水十二屏》拍出9.3億成最貴中國藝術品

  齊白石的作品《山水十二屏》在2017.12.17舉行的北京保利秋拍夜場中,拍出9.315億元人民幣。這一價格創齊白石作品拍賣紀錄,《山水十二屏》也成為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
  當晚,該套作品以4.5億元起拍,經過57輪競價,最終以8.1億元落槌,加佣金以9.315億元成交。
  《山水十二屏》創作於1925年,由齊白石贈給北平名醫陳子林,上世紀50年代轉至齊白石女弟子郭秀儀與黃琪翔夫婦秘藏,在其家中珍藏半個世紀。作品流傳過程清晰有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多次見諸展覽著錄,已發現20餘次。
  每一條屏縱180厘米,橫47厘米,分別為《江上人家》《石岩雙影》《板橋孤帆》《柏樹森森》《遠岸餘霞》《松樹白屋》《杏花草堂》《杉樹樓台》《煙深帆影》《山中春雨》《紅樹白泉》《板塘荷香》。該套作品詩書畫印兼備,形制裝裱統一,每屏上均題有自作詩,且鈐蓋齊白石常用印,可謂“詩書畫印”四絕俱全。
  目前存世的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僅有兩套。一套是1932年齊白石為川軍王纘緒所繪,現收藏在重慶博物館。此次露面的這套為民間收藏的唯一一套。根據現有資料,此套《山水十二條屏》首次公開展出是1954年4月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齊白石繪畫展覽會”上。1958年1月1日至1月20日由中國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齊白石遺作展”中,此十二條屏也曾悉數展出。
2017-12-18 11:16:43
圖博館
美媒:中國博物館需求支撐全球藝術品

  美國CNBC網站2018-10-18報導,美國黑石集團副總裁湯姆爾森•希爾說,(全球)藝術品市場將得到增強,部分原因是中國及其未來幾年將要開放的數千個新建博物館。“1949年時,中國只有25個博物館”,希爾說,“你知道今天美國有多少個博物館嗎?3.5萬個。目前中國的博物館不到7000個,卻以每年500到1000個的速度在增加。因此,(它們)對於有趣事物的需求非常大,無論是用來參觀還是用來談論的。”
  這股推動力部分來自於,中國不僅想努力成為世界的經濟超級大國,而且還想成為與美歐比肩的一支文化力量。中國的新博物館願意為高級藝術品支付天文數字價格。
  中國政府還要求很多新房地產開發專案建造博物館,將其作為獲得政府批准的一個條件。隨著中國這股建築熱潮持續,將為(全球)藝術品帶來長達多年的需求。
  對於富人來說,藝術品仍是一種有吸引力的資產。一些有錢人想將其作為把財富帶到海外的一種手段,或者用來避稅。

特朗普為何最終放棄對中國藝術品和古董貿易徵稅 2018-09-26 新浪收藏

  特朗普(Trump)政府推出的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10%關稅,到2019年將升至25%。2018年7月10日公佈的原始關稅清單包括中國畫、油畫、粉彩畫、版畫和石刻、原始雕塑以及100多年古董。
  而在9月17日星期一公佈的中國進口貨物關稅修訂清單上,藝術品和古董不再出現。
  2017年美國市場進口了價值為1.072億美元的中國古董和6660萬美元的繪畫作品,美國藝術品交易商聯合起來抗議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藝術品徵收關稅的計畫這是自麥卡錫時代以來美國首次對進口藝術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大多數企業反對總統的關稅計畫。
2018-10-20 07:46:42
阿楨
文化4.0政策時代 2019-03-05 聯合報 劉維公(東吳社會學系副教授)

  文化4.0來勢洶洶。對創作型態、藝文傳播、經營模式、到人才培育等文化發展各個層面,它都帶來劇烈的衝擊。
  文化4.0的形成與第四次工業革命息息相關。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倡議者施瓦布(Klaus Schwab)的界定,大約在一七六○年到一八四○年期間,鐵路的興建與蒸汽機的發明引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十九世紀晚期到廿世紀初期,由電力與生產線所帶動的大眾生產促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一九六○年代的半導體與大型主機、七○與八○年代的個人電腦,以及九○年代的網路,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工業革命都造成當時人類生活世界根本結構上的改變。來到廿一世紀的今日,施瓦布指出,物理、數位元與生物三大科技領域的大融合(例如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激發出再度顛覆世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參考施瓦布的時間架構,我們可以從很多層面來勾勒文化1.0到4.0的演變。例如,文化的大眾傳播載體從印刷品(1.0)、電視機收音機(2.0)、電腦(3.0)、演變到智慧型手機(4.0),而這些載體是影響人們享用文化的關鍵因素。在文化4.0時代,人們一支手機在手,就可以擁有豐富的藝文內容產品,同時得到更即時以及更多互動的體驗。
  展演方式的虛擬數位元化,是文化1.0到4.0的一大特色。例如:博物館的設立,在文化1.0時期會選擇放在傳統神殿式的雄偉建築,例如倫敦大英博物館;在文化2.0時期仰賴建築師創造新奇的展覽空間,例如古根漢美術館;在文化3.0時期則是致力於閒置空間的活化再利用,例如倫敦泰德美術館;不同於前面三個時期仍以實體空間做為藝術品展出與參觀的主要場域,進入到文化4.0,如何運用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 XR)空間,為人們帶來更沉浸式的藝文享受,將變得越來越為重要,代表性案例是谷歌文化機構(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所設立的藝術與文化網站。
  全面審視文化4.0,是政府當務之急的工作。它將大大改變主事者對文化基本法與文化內容策進院的看法。缺乏文化4.0的視角,是現今台灣文化政策的一大隱憂。
2019-03-05 09:29:58
阿楨
文策院竄起 藝術家GG了?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

文化內容策進院將掛牌,文化部2019-05-27公告文策院第一屆董監事名單。文化人士對此反應不同,有藝術家表示這分名單很明確設定流行影視聽產業,憂心政府對通俗大眾文創投入太多資源,精緻藝術的補助恐被壓縮;也有文化評論者表示文化部應同時公告評估文策院績效的評鑑小組名單,才能表現監督誠意。
根據文策院設置條例,董事會中政府相關機關代表不得少於董事總人數二分之一,因此首屆董事有八位官派,分別來自文化部、經濟部、科技部等。民間董事則有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音樂人陳珊妮、作家暨香港光華新聞中心前主任胡晴舫、數位人暨文博會策展總顧問詹偉雄等。董事長由文化部次長丁曉菁擔任。
文化評論人吳牧青表示,對比國藝會和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中,政府代表只占四分之一,差別太大,如此要自稱是產業政策的有效仲介機構,明顯沒有說服力。
藝術家姚瑞中,表示很明確設定發展流行影視聽產業方向。他說,文策院效法韓國文化內容策進院,但韓國發展20年,題材早已很開放,像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上流》最近才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可是台灣仍守著通俗大眾方向。他不反對文創或文化周邊商品,但認為那麼多文化資源丟進同一個籃子,需要評估。他擔心流行產業不斷擴大下,台灣會越來越市場、娛樂導向,對精緻藝術的補助被排擠。他舉例,要先有梵穀的作品,才能發展出眾多商品,「若沒有精緻文化作核心,如何發展文創?」
不具名的大學藝術系教授表示,這個年代當藝術家滿慘,許多藝術系畢業生畢業即失業,只好去作文創。他說在政府猛推文創下,當代藝術根本看不到著力點,作文創的文策院的資源遠比補助精緻藝術的國藝會高很多,看到年輕藝術家拚命申請國藝會補助,頂多拿個五萬、八萬,實在很替他們心酸。
2019-05-29 09:02:38
阿楨
重慶大學博物館參評專家否認參與鑒定,稱只是簡單參觀

據澎湃新聞2019-10-17報導,由於展出大量被稱為“假得荒唐的文物”,重慶大學博物館這些天持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
曾出席吳應騎捐贈藏品評估會議的一位專家表示,當年出席吳應騎的捐贈藏品評估會議並沒有涉及到鑒定方面,並強調說評估只是簡單的參觀。
捐贈者吳應騎教授的女兒吳曉妮女士15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展品移交給學校之前,吳教授主動要求校方對展品進行過鑒定。但學校何時為這批捐贈品舉行過鑒定程式以及鑒定結果如何,卻不得而知。
上海一位藝術評論家表示,重慶大學博物館館長是吳應騎的兒子,“對於其中出現的大量贗品,如果由他的兒子負責邀請鑒定,這能公正嗎?”
  回應
所謂文物收藏這個圈子的規矩就是,對於凱子收藏的東西,堅決不能當凱子的面說它是假的。重大這個笑話,主要在於凱子把自己收的東西當真了,而原因又多半是沒有任何專家當他的面說他收藏的是假的。補充一下,文物圈的專家,看到大富大貴之人的收藏,無論多假都不會當面說假的,只會說各種客套話,比如“的確是精品(假貨做得好也是精品呀)”“難得一見(這鬼東西歷史就沒有過)”“有價值(你花這麼多錢買的,花的那都是真錢呀)”,總之就這樣。
我是文博專業人士,你的話是以偏概全的,我不能苟同。
2019-10-18 08:25:38
阿楨
故宮上新護膚品了!網友這次慫了……2019-10-19 中國新聞網

對於很多人來說,故宮文創最具吸引力就是產品的設計。“故宮紫檀護膚品”也不例外,瓶子外觀包含很多故宮元素,部分成分萃取自紫檀木,由中國紫檀博物館提供原料。
目前,三件套價格為2380元,五件套為3980元。在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館小程式,三件套已經售罄。
有網友表示,瓶子是真的好看。不過,也有網友評論,價格確實有些偏高。
近幾年,故宮文創可謂火爆,其產品不僅把文物和現代元素融合,還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頗受年輕人的喜歡。故宮文創的種類也一再拓寬,從明信片、鑰匙鏈、包包、服飾等,擴展到了美妝領域。
去年12月,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館發佈“故宮首款彩妝”——故宮口紅。
故宮口紅包含有6個色號,均來自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紅色國寶器物。口紅的外觀設計,則從清宮後妃服飾與繡品汲取靈感,一個外觀設計對應一款色號。目前,口紅價格為199元。
今年十月,故宮彩妝家族又添新成員——氣墊粉底。產品蘊含人參根、蓮花、蜂蜜等提取物,而粉底外觀設計則源于古人品鑒的雅好,目前售價為299元。
幾款產品一經推出,就吸引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稱,故宮出品,每次都是高顏值。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面對文創也要保持理性,價格、品質等因素都應在觀察範圍內。
故宮彩妝版圖不斷擴大,你準備入手嗎?
  回應
三件套2380,一件800了,這比180一杯的宮廷玉液酒還貴鴨。
如果是洋貨,就沒人喊貴了,
所以這也是好事,中國也要逐漸地在高端消費品方面建立自己的話語權。
2019-10-20 09:39:45
阿楨
開不到兩年 誠品深圳店年底熄燈 2020-07-04 經濟日報

誠品中國大陸市場又一挫敗!繼上海中心店破局後,誠品昨(3)日宣布,開幕不到兩年、位於深圳萬象天地的深圳店,將於今年年底關閉,也是誠品旗下有史以來最短命的店舖。深圳店關閉,就僅剩下蘇州店。

閱讀力下滑與實體書店逐漸凋落,政府做了什麼? 2019-09-19 吳政鴻

台灣人的閱讀習慣每況愈下,去年高達四成民眾整年一本書都沒看過,出版產值與書店數量更是岌岌可危。
近來我國文化部針對出版業推出許多政策,例如「公共出借權」、「圖書定價銷售制度--新書售價規範」、「國人購書抵稅」、「公部門圖書採購」、「圖書送存制」與「出版業減免營業稅」等相關政策,但目前只有「公部門圖書採購」與「公共出借權」已經有推行或確認試行時間,其他政策大多還在研議或擱置的狀況。
反觀中國大陸在2012年《關於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2016年11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讓實體書店在土地、資金、租稅、金融與行業租金上提供照顧與保障。2017國務院更進一步通過《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條例中明確規範大陸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在全民閱讀活動中的責任義務與權責,為推廣全民閱讀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

書香北京 資助239家實體書店 2019/11/23 旺報

北京官方發布的《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截至今年9月,全北京市增加285家實體書店,其中有239家北京實體書店獲得2019年度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包括特色書店85家、最美書店10家、最具影響力書店2家,扶持資金近1億人民幣。2019年全北京市實體書店獲得的房租補貼金額高達5300多萬,比2018年增加30%,共有143家書店獲得房租補貼,補貼金額佔書店的房租成本近60%。

成人讀紙本書4.67本 較去年微增0.01本 2019-04-19 經濟日報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顯示,2018年均閱讀紙質圖書4.67本,11.5%成年人年均閱讀十本以上,不過,由於手機和上網普及化,民眾在紙質報紙和期刊的閱讀量均有減少。
2020-07-04 08:38:55
阿楨
又醜又萌的馬踏飛燕玩偶,憑什麼出圈?

醜醜怪怪,可可愛愛。近日,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一款“馬踏飛燕”毛絨玩具,因其酷似“驢踩雞”的醜萌設計,很快被網友送上微博熱搜,並創下甘肅省博物館旗艦店人氣收藏榜、銷量榜的TOP1。同時,該玩偶走紅也帶火了甘肅旅遊業,2022-07-06搜索甘肅省博物館周圍的民宿和酒店顯示均已售完。
  盤點國內外“醜萌”文創
“玩具又醜又怪,怎麼這麼多人買?”其實,美學不僅僅只有“美”這一種形態,還有崇高、荒誕、醜、沉鬱等等。就像中國的傳統戲曲中有一個特殊的行當“醜行”(花臉),在西方 “小丑”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同理,中西方文創領域,創意設計者對文物活化利用的理念也一直隨著時間在發生變化。例如,大英博物館文創產品“賣萌”同樣有一套。2017年,推出一套小黃鴨紀念品,奶凶奶凶的鴨子們或裝扮成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斯芬克司、或身披古羅馬戰士或者維京海盜的鎧甲、或頭戴印第安人的羽毛頭飾,以此來展示大英博物館包羅萬象的藏品。
  近年來,三星堆博物館不僅成為了熱搜“常客”,由三星堆“搞笑”文物為原型的文創產品也成為大家的熱議的話題。從古蜀萌娃微信表情包到青銅縱目面具霜淇淋;從青銅鳥提籠架鳥到三星堆川蜀麻將擺件……僅2021年入館人數就達146.8萬人次,文創銷售超過3000萬元。
  “讓文物活起來”是文博工作在新時代的一項新課題。據統計,我國擁有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全國博物館數量接近5800家,僅國有可移動文物館藏數量更是超過1億件(套)。中華數千年歷史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精神財富,如何讓這些沉睡在博物館裡的超級國寶IP發揮應有的價值,或許甘博式的“萌化”創意就是一個值得探索“偏方”。
  相關新聞
港媒:超900件紫禁城珍品在香港展示,2022年7月門票已售10萬張
兩岸故宮文創PK: 北京故宮文創2019年約新臺幣15億元;臺北故宮預估2020明6.8億元。
史上最慘!收入剩1% 故宮:等疫情趨緩恢復 2020/05/07
故宮南院遊客續縮水 一年不如一年 2018-01-06 聯合報
陳其南要「故宮台灣化」 2018-07-17中時電子報
故宮南院轉型「東亞福爾摩沙」 2018-09-05 聯合報
2022-07-09 08:12: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