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法國學者,佛雷德里克.巴比耶的《書籍的歷史》(廣西師範大學,2005。台北‧達人館,2006年有繁體版),不同於前評費夫賀、馬爾坦的《印刷書的誕生》(猫頭鷹,2005)。 當然不同了,《印刷書的誕生》可是以年鑑學派特有的「長時段」時間研究法,費夫賀、馬爾坦在書中大量引用1450-1800年間印刷書的史料,其目的就在透過一般正史所不記載的地方行業史料,來突顯傳統史學的事件史「短時段」之不足。而《書籍的歷史》只是泛論:
「上起上古文字產生,下達電子媒體普及的當代,追溯了人類書籍的起源,介紹了以法國為重點的世界各地書籍的產生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並預示了當代圖書業的最新發展趨勢。」
難怪《書籍的歷史》的<第二部分‧古登堡的革命><第七章‧文化和政治:書和人文主義>和<第十章‧大眾的崛起:出版業和啟蒙時代>會依歷史常識強調印刷術對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決定性影响。而《印刷書的誕生》則透過長時段詳實的印刷書統計數字認為:
「將宗教改革的肇始與發展,過度歸功於印刷書或伝道人,則失之偏頗……本書的宗旨,也不是為了讓『印刷為宗教改革之母』的荒謬命題借屍還魂。」(p.365)
不論是《印刷書的誕生》或《書籍的歷史》都忽視發明紙和印刷術的中國。
還好!《書籍的歷史》在第五章<2.3遠東的印刷術>施捨了段:
「我們知道書籍的印刷傳統在遠東出現遠早於西方,其文字系統、整體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使用的技術與穀登堡時期完全不同,這就是木版印刷術, 它於7世紀末被用於第一批圖像的印刷,9世紀它被應用於所有種類的文章(掛曆、各種各樣的條約、文學作品和佛教或儒教的文章)的印刷上。今日保留的最古老 的中國木版印刷品是《金剛經》(868)。這項技術大大提高了效率,因為它在必要時可以同時印刷幾萬本書的印刷品,直到移動活字的發明,文章可以分為一定 數量的標準化活字的原則才開始實施。用來製造活字的材料首先由黏土構成,它的耐用性不強,不利於印刷機的工作。王禎對其進行了第二階段改進:人們將活字刻 在小木塊上,並且將它們放在繞軸旋轉的分隔開的格子裏(13世紀末)。印刷的過程通過磨壓完成。
問題是,為什麼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沒有得到深度發展。我們很自然地注意到貝特朗‧吉耶論證中的兩點:一項新技術的成功是由其市場保證,然而,在中國,從長遠角度來看,那些能夠拓寬書市的條件並沒有被集中利用,只有擴大書市才能維持生產的機械化。官僚主義和中國社會凝固的特點阻擋了書籍體系的發展。然而,在中國書還是有市場的:官方版本由欽定的印刷局印刷,出現了大批富有的珍本愛好者和收藏家,而且中國的圖書市場在出現危機之前,於十五六世紀已達到其鼎盛時期——人們並不確切地瞭解其衰退的原因。」
不知所云的猜想,關鏈在漢字不利於古代活字印刷,木雕印刷不但更能表現書法美、印量也已夠市場所需。
英國《衛報》:2008年世界十大最佳書店(楨:沒誠品?)
台北車站站前地下街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信義旗艦店:2006-1-1開幕,總營業面積7500坪中,書店面積便占了3000坪。1樓專櫃引進國際設計品牌。像義大利頂級皮件品牌ILBISONTE、經典品牌C. P. COMPANY和THREESIXTY全臺首家概念店等等,充滿時尚味;2樓書店囊括旅遊、語言、商業等書類,還有電腦精品、美容保養櫃,逛累了可到eslite cafe 休憩 ;以博物館為設計概念的3樓空間,陳列人文、文學、理工等書類,食譜書區並設有輕食廚房,Eslite Tearoom擁有挑高的空間、典雅的裝潢、精緻的餐點,是書香中的美食館;4樓為日文 書店、藝術書店、音樂館、文具館、美髮沙龍、香氛、保養櫃等;5樓 則網羅與兒童相關的商品,兒童書店、兒童探索博物館、石尚自然探索屋;6樓泰市場為泰式海鮮自助餐 及1010新湘菜; 地下1樓販售運動、流行服飾,金色三麥餐廳提供好喝的啤酒喔!地下2樓小吃街集合 各式各樣的異國美食、禮品特產店等。
(1)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的「教堂書店」(Boekhandel Selexyz Dominicanen)
入選首位的荷蘭馬斯特里赫特教堂書店,由建築師吉羅德把廢棄的多米尼加教堂改造而成,去年聖誕節前剛剛開張。吉羅德盡量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只在內部裝飾上作了些許變動,添加了現代元素,令整座教堂煥然一新。在一排排書架間穿行,頭頂是高大美麗的教堂穹頂,難怪有人把它稱為「天堂書店」。
http://www.flickr.com/search/?q=Selexyz+Dominicanen&w=all
(2)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雅典人書店」(El Ateneo Bookstore)
這家書店由一座古老劇院改造而成。雅典人書店之後是葡萄牙波爾圖的萊羅書店,開張於1881年。雅典人書店共有3層,營業面積逾2000平方米,為南美之冠。書店前身是大光明劇院,設計出自建築名家之手。劇院內部裝潢典雅,穹頂壁畫由意大利畫家納薩雷諾‧奧蘭迪繪制,表現了經歷過戰爭的人們對和平的期盼。劇院於1919年5月落成,一度成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地標性建築。2000年2月,雅典人書店所屬的ILHSA集團與大光明劇院簽署為期10年的租賃合約,聘請名設計師,投資300萬美元對劇院重新裝修。在完全保留劇院原建築風格的基礎上,將其改造成為頗具品味的豪華書店。舒適幽雅的劇院包廂被改成小閱覽室,大舞台變成提供精美點心、上等飲品的咖啡廳。咖啡廳「菜單」照樂譜編製,點點滴滴體現出設計師的獨特匠心。
http://argentinastravel.com/268/el-ateneo-in-buenos-aires-a-bookstore-to-end-all-bookstores/
(3)葡萄牙波爾圖的「萊羅書店」(Livraria Lello)
與前兩家不同,萊羅書店生來就是一家書店,開張於1881年。書店中央有一個漂亮的木製樓梯,一直通到樓頂。讀者可以透過玻璃樓頂,360度仰望天空。樓梯四周書架上擺滿各種好書,那裡才是「書蟲」們流連忘返之處。
http://www.360portugal.com/Distritos.QTVR/Porto.VR/vilas.cidades/Porto/a5_lello.html
(4)美國洛杉磯的「秘密總部」卡通書店(Secret Headquarters Comic Bookstore)
這家店名叫「秘密總部」,坐落在好萊塢以東一群創意小鋪中間。如果說萊羅書店像一個富有層次感的蛋糕,「秘密總部」則像一塊可愛的甜餅。它有其他創意書店無可比擬之處:專賣卡通書。此外,它還被熟客公認為全球最整潔、最友善的一家卡通書店。在加拿大科幻作家科里‧多克托羅眼中,這家小書店「舉世無雙」。
http://secretheadquarters.bigcartel.com/
(5)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的「邊界書店」(Borders Books)
「邊界書店」位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市中心的「皇家匯兌廣場」(Royal Exchange Square),書店前身是蘇格蘭皇家銀行,一棟在1827年由建築師阿奇博爾德·埃略特(Archibald Elliot)設計的新現代主義的雄偉建築物,「邊界書店」於2000年改裝後開幕,書香取代了從前的「銅臭味」,很快的成為當地的著名景點,人們坐在書店外面的台階上看書的畫面,已經成為格拉斯哥市著名的風景之一。邊界書店是一家超大型的國際連鎖書店,總部設在美國密西根州,格拉斯哥市的「邊界書店」只是它的一家分店!
http://www.borders.com/online/store/Home
(6)英國劍橋皮克區的「斯卡廷書店」(Scarthin&squots Bookstore)
斯卡廷書店以樸實取勝。它開業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既賣新書也賣二手書。它有好幾個堆滿了新書和舊書的房間,還有一間怡人的小咖啡館和一個展覽廳。這家書店深受當地人喜愛。不忍釋卷的「書蟲」甚至可以在店中過夜。
http://www.bookstoreguide.org/2009/05/scarthin-books-cromford.html
(7)比利時布魯塞爾,波薩達書店(Posada Bookstore)
它位於布魯塞爾聖瑪格達倫教堂附近一座老房子內。書店裝潢美妙,與擺放的大量藝術書籍「氣味相投」。書店有時舉辦小型藝術展覽。
http://www.posada.be/
(8)墨西哥墨西哥城的盧加爾‧德拉曼查書店(El lugar de la Mancha)
它一直被認為是墨西哥城內最佳避暑地之一。書店為開放式建築,植有亭亭綠樹,適合午後遠離塵囂。這家書店內的咖啡與好書一樣聞名遐邇。
http://www.lamancha.com.mx/libros.html
(9)日本京都,惠文社書店(Keibunsya Bookstore)
有人喜歡它的燈光,有人喜歡它牆上比例勻稱的架板,還有人喜歡它錯落於書架間的「小型畫展」。許多讀者一致認同,惠文社靜謐、高貴的氣氛為書店中罕見。
在這裡,你可靜享日本藝術書籍和部分英文讀物。
http://www.keibunsha-books.com/
(10)英國倫敦的「哈查茲書店」(Hatchards Bookstore)
位於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皮卡德利)的哈查茲書店堪稱英國最有年頭的貴族書店。它誕生於1797年,是英國女王的書籍供應商。英國政治家班傑明‧迪斯累里、詩人喬治‧戈登‧拜倫、文豪奧斯卡‧王爾德都曾是此地常客。
http://www.hatchards.co.uk/
世界十大圖書館
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早在公元前3000年時,巴比倫的神廟中就收藏有刻在膠泥板上的各類記載。最早的圖書館是希臘神廟的藏書之所和附屬于希臘哲學書院(公元前4世紀)的藏書之所。我國的圖書館曆史悠久,只是起初並不稱做“圖書館”,而是稱爲“府”、“閣”、“觀”、“臺”、“殿”、“院”、“堂”、“齋”、“樓”罷了。如西周的盟府、兩漢的石渠閣、東觀和蘭臺、隋朝的觀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庫全書七閣等等。“圖書館”是一個外來語,于19世紀末從日本傳到我國。據《在辭典中出現的“圖書館”》說,“圖書館”一詞最初在日本的文獻中出現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國文獻中出現,當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擬設簡便圖書館說》,時爲1894年。
一、美國國會圖書館(2600萬冊)華盛頓
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United States)建于1800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曆史,是美國的四個官方國家圖書館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圖書館之一。美國國會圖書館是在美國國會的支持下,通過公衆基金、美國國會的適當資助、私營企業的捐助及致力于圖書館工作的全體職員共同努力建成的,它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聯邦文化機構,已經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寶庫,是美國知識與民主的重要象征,在美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保存各類收藏近1億2千1百萬項,超過三分之二的書籍是以多媒體形式存放的。其中包括很多稀有圖書、特色收藏、世界上最大的地圖、電影膠片和電視片等(除農業技術和臨床醫學方面的信息分別由國家農業圖書館和國家醫學圖書館收藏外,其它信息均被國會圖書館收藏)。
二、俄羅斯國立圖書館(1760萬冊)莫斯科
俄羅斯國立圖書館是歐洲第一大圖書館,藏書總量僅次于擁有2.1億冊/件藏書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居世界第二位。該館始建于19世紀60年代。1862年魯緬采夫博物館由彼得堡遷往莫斯科,遷入由著名建築師巴熱諾夫設計,坐落于克裏姆林宮旁的帕什科夫樓。同年,作爲該博物館一部分的莫斯科第一所免費公共圖書館開放,名爲莫斯科公共博物館及魯緬采夫博物館圖書館,通常稱魯緬采夫圖書館。該館當時藏書基礎是著名國務活動家魯緬采夫伯爵豐富的藏書。魯緬采夫伯爵于1826年在聖彼得堡去世,出于“有益于祖國和教育”的目的將其藏書捐贈。從1862年建館之初,便開始接受繳送本。十月革命後,1918年3月,蘇維埃政府遷往莫斯科,魯緬采夫圖書館成爲國家主要圖書館。1921年被賦予國家書庫職能;1925年2月根據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的決議,改名爲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列寧圖書館的藏書迅速增加,規模超過了始建于1795年的謝德林圖書館,在蘇聯圖書館界占據了中心地位。1973年,在蘇聯文化部批准的圖書館章程中,第一次以條文形式規定列寧圖書館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國家圖書館”。1992年,根據俄聯邦總統1月22日第38號“關于建立俄羅斯國立圖書館”的命令,俄羅斯國立圖書館在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的基礎上建立,並成爲法定繳送本保存館。
三、中國國家圖書館(1590萬冊)北京
中國國家圖書館位于北京市海澱區白石橋南長河畔,紫竹院公園旁。坐落在中關村南大街33號。國家圖書館1987年落成,總館占地7.24公頃,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國家圖書館的主樓爲雙塔形高樓,通體以藍色爲基調,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樓采用雙重簷形式,孔雀藍琉璃瓦大屋頂,淡乳灰色的瓷磚外牆,花崗岩基座的石階,再配以漢白玉欄杆,地上書庫19層,地下書庫3層,書庫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設計藏書能力2000萬冊。裙樓分布在主樓兩側,並形成兩個面積甚大的天井,天井內爲花園,形成樓中有園的獨特景致,群樓地上5層底下1層,分布著圖書館的各個功能單元,設有個各具特色的閱覽室46個,其中開架閱覽室23個,日均可接待讀者六、七千人次。該建築還曾被評爲“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築”榜首。
四、俄羅斯國家圖書館(1362萬冊)聖彼得堡
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原名爲薩爾蒂科夫-謝德林國立公共圖書館,系前蘇聯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國家館,蘇聯解體後1992年3月更名爲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作爲俄羅斯兩個國家圖書館之一,隸屬于文化部由政府撥款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負責保存全部俄羅斯的印刷品,手稿和其它文獻如科學會議錄等,以確保公民利用文化科學遺産和免費使用信息。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享有接受1冊俄羅斯聯邦每種印刷品的權利,同時它從國外購買各式各樣資料。通過捐獻和饋贈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藏書日益豐富。俄羅斯國家圖書館是俄羅斯圖書館學、目錄學以及圖書學研究領域的中心。
五、大英圖書館(1300萬冊)倫敦
大英圖書館(亦譯作不列顛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學術圖書館之一。根據1972年頒布的《英國圖書館法》于1973年7月1日建立。它由前大英博物館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外借科技圖書館以及英國全國書目出版社等單位所組成。該館的參考部收藏1,000萬余冊印刷本圖書、12萬冊手寫本圖書、10萬件印璽及3,000余冊紙莎草紙上的抄寫本和其他資料。外借部約有圖書1300萬冊,現有期刊、報紙92,000種和縮微膠卷文件350萬件,以及300萬份錄音資料。英國國家圖書館。1973年7月由原英國博物院圖書館、全國中央圖書館、全國科學發明參考圖書館、全國科學技術外借圖書館、英國全國書目公司合並而成。1992年底藏書1500萬冊(件),其中圖書1200萬冊,縮微資料100萬卷,科技報告160萬件,手稿15萬份,期刊5萬種。該館以收藏英國文學、古版書、珍本書爲特色。經費80%由英國議會撥給。設有外借部、參考部、研究和發展部等。另外還有報紙圖書館、手稿部、東方手稿和印本書部、圖書館協會圖書館等。1977年建立了英國圖書館情報服務系統(BLAISE)。出版物有《英國國家書目》、《英國印本書總目錄》、《不列顛圖書館連續出版物目錄》等。
六、哈佛大學圖書館(1100萬冊)馬薩諸塞
哈佛大學圖書館是美國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藏書最多、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有5位美國總統、30多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曾在這裏學習過。1638年,學校校務委員約翰·哈佛病逝,他把一半遺産和私人藏書捐獻給學校。學校就以哈佛命名,哈佛的捐獻成爲當時圖書館的主要財産和資料。經過300多年的發展,哈佛大學圖書館的藏書達1000多萬件,設有100多個分館。不僅學校的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圖書館,而且還有各類專業圖書館。分館大部分設在哈佛大學校園內,有的遠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市,甚至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其中燕京圖書館收藏有中國的珍貴圖書;拉蒙特圖書館是世界上第一個供大學本科學生專用的圖書館;魏德勒圖書館是哈佛大學藏書最多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有一個目標。就是要使學校達到“教育的珠穆朗瑪峰”,占據世界第一流的位置。他和國內外100多家的計算機數據庫建立了聯系,熱情周到地爲師生提供各種資料。
七、法國國家圖書館(1100萬冊)巴黎
法國國家圖書館是法國最大的圖書館,也是屈指可數的世界大型圖書館之一。它是由皇家圖書館發展起來的,其曆史可上溯至查理五世(1364-1380年)爲收藏曆代王室藏書而建立的國王圖書館。後經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楓丹白露重建,稱皇家圖書館。1720年路易十四時期該館遷入黎塞留(因原爲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的府邸而得名)街,1786年館藏達15萬冊。除印本圖書外,還開始收集錢幣、徽章、浮雕等。1789年制憲會議頒布充公法令,將該館收歸國有,成爲國家財産。1792年更名爲國家圖書館,向國民開放,藏書30萬冊。那個時期接受了大量被充公的圖書,其中有當時被查封教會、流亡貴族和其他流亡國外者的圖書、法國修道院和貴族圖書館的藏書等。短短幾年內館藏猛增到60多萬冊。隨著政府更叠圖書館幾度更名。
八、萊比錫圖書館(屬于德意志國家圖書館)(900萬冊)萊比錫
德意志國家圖書館(Die 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是聯邦德國的國家圖書館之一。做爲非借閱圖書館,德意志圖書館承擔著從1913年以來所有德語出版書籍的保藏工作,除此之外該圖書館還負責制定德國國家書目。萊比錫國家圖書館:主要負責珍貴圖書的保護與收藏。
九、日本國會圖書館(727萬冊)東京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有兩個源流。一是設立于1890年、隸屬于舊憲法下帝國議會的貴族院衆議院圖書館,另一則是設立于1872年、隸屬于文部省的帝國圖書館。其中帝國圖書館經曆了自書籍館(1872年)、東京書籍館(1875年)、東京府書籍館(1877年)、東京圖書館(1880年)至帝國圖書館(1897年)的變遷。1947年改稱爲國立圖書館。由于帝國圖書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是接受繳送本的圖書館,因此,其藏書包括了明治以後日本出版的所有出版物,兩個圖書館的藏書成爲NDL藏書的重要基礎。該館是以美國國會圖書館爲模式建立的,1948年6月5日正式向一般讀者開放。
十、法蘭克福圖書館(屬于德意志國家圖書館)(700萬冊)法蘭克福
德意志國家圖書館(Die 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是聯邦德國的國家圖書館之一。做爲非借閱圖書館,德意志圖書館承擔著從1913年以來所有德語出版書籍的保藏工作,除此之外該圖書館還負責制定德國國家書目。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承擔整個德意志圖書館網上書目(OPAC)的改進和編輯、圖書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負責德意志圖書館的構建和領導。除此之外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還提供國家圖書書目服務。
世界十大最美圖書館
10.科英布拉大學和其圖書館
科英布拉大學最有名的建築當屬圖書館。它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已經有700多年的曆史,屬于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館內裝飾金碧輝煌,氣魄宏大而典雅。屋頂有將近5米高,分爲上下兩層,房屋采用拱狀結構。館內屋頂用各式挂毯和瓷磚畫裝點,反應了宗教、戰爭和曆史的主題。圖書館分爲多個小館,每個館陳列著不同主題的書籍。各個小館中間用一條長長的走廊將整個圖書館連接起來。爲了長久的保存館內的圖書,圖書館多采用木質建材,有人常年定期對圖書館進行維護。圖書館藏書10萬余冊,如今架上的圖書只能作爲展品,但可以在新館找到相應的複寫本閱讀。
9.德國沃芬布托的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
Herzog August Library 是德國典藏、修繕古籍的國家級圖書館,古籍典藏的數量以及修繕維護的技術皆是歐洲之冠,近幾年來更是順應世界潮流,逐步將館藏的古籍典藏推向數字化發展的境界。放眼亞洲,臺灣的國家圖書館的古籍典藏及其精進的修繕技術亦讓人有大開眼界的驚豔之感。如果可以藉由此次演講和德國 Herzog August Library 展開日後專業經驗的交流觀摩等相關計劃,相信將是兩國圖書館之間未來發展所樂見的成果。
8.捷克布拉格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神學圖書館
斯特拉霍夫修道院是一個保留著中世紀風貌的古老的修道院,現在作爲民族文學博物館。
7.加拿大國會圖書館
俯瞰渥太華河的一系列銅頂石砌哥德式建築物,便是國會大廈(Parliament Hill),是渥太華乃至整個加拿大的象征。坐落于國會山上,它以格外引人注目的和平鍾塔爲中心,中間爲中央大廳,兩側佐以東廳和西廳。前面著名的鍾樓上飄揚著加拿大國旗。
6.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圖書館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立博物館是荷蘭最大的博物館,宮殿式建築氣勢恢宏,藏有大量世界知名的藝術珍品。該館最引人注目的收藏莫過于17世紀“黃金時代”的荷蘭繪畫,其中包括倫勃朗、韋梅爾、弗朗斯·哈爾斯以及揚·斯滕等人的藝術傑作。而博物館中最負盛名的無疑是倫勃朗的巨幅油畫作品《夜巡》。此外,博物館還陳列著衆多其他引人入勝的珍貴藏品。
5.傑伊.沃克的私人圖書館
傑伊.沃克曾兩次被《時代》雜志譽爲是“數字時代最有影響力的50位商業領袖”之一,沃克本人還擁有200多項發明專利,此外,沃克還擁有一個面積達330平方米的私人圖書館,該圖書館的收藏真可謂包羅萬象,從人造衛星、動物模型、天文望遠鏡,到最古老的紙本《聖經》以及各種珍奇的玩意。
4.梅爾克修道院圖書館
梅爾克修道院高居山頂,俯瞰多瑙河,這個本篤會修道院,莊嚴地聳立于該地區的優美風景之中,無論是乘車還是乘船從老遠就影人眼簾。修道院堪稱巴洛克式建築的傑作,由雅格布·普蘭陶爾(Jakob Prandtauer)在1702年至1738年間建造。穿過主教庭院,遊人可以登上裝飾豪華的皇帝臺階,沿著長約200米的長廊前行。長廊兩邊挂著奧地利統治者的畫像。接下來可以看到圖書館,圖書館頂上是保爾·特羅格(Paul Troger)繪制的壁畫,整個圖書館藏書9萬余冊。從修道院的平臺上俯瞰多瑙河壯觀之景,盡收眼底。
3.聖三一學院圖書館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是1592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下令興建的,到18世紀已基本形成目前的規模。學院占地42英畝,各時期的建築自成方陣,頗具時代特色。該院圖書館久負盛名,藏有大量的珍貴著作,其中由修道士于9世紀完成的“凱爾特經典”(The Book of Kells)極爲珍貴。這部書源于中世紀早期教會發展的黃金時期,以拉丁文寫成,是愛爾蘭古代曆史上最完美的手寫巨著,記述了當時的宗教、文化、藝術等發展情況,其中包括耶酥、聖母與聖子、聖約翰和聖馬休的肖像插圖。
2.巴西國家圖書館
巴西國家圖書館原名皇家圖書館,成立于1810年10月29日。同時頒布飭令宣告皇家圖書館作爲皇室財産,供宮廷及大臣使用。爲了能向學者進行咨詢,逐漸向學者開放。首批藏品包括圖書、手稿、版畫、地圖、錢幣和勳章總計60,000件源于葡萄牙宮廷,是1808-1809年葡萄牙王室逃往巴西時帶去的書籍。
1:瑞士的聖加侖修道院圖書館
瑞士的聖加侖修道院圖書館它在歐洲以“學問中心”而著稱,尤其是修道院附屬學校和圖書館更爲出名。圖書館收藏有大量中世紀(8-12世紀)的手寫本,也有拉丁語書德語版。現在雖已不再是修道院,但它卻作爲加洛林王朝時期完美的造型的修道院,以珍貴收藏品自豪的圖書館,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設計圖而被評爲出色的文化遺産。在約10萬多本藏書中,約有2000本寶貴的中世紀手寫本。
三大國際書展
第十九屆北京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國際圖書博覽會(2012.8.29-9.2)
第64屆德國法蘭克福展覽中心國際書展(2012.10.10-14)
第20屆台北世貿中心國際書展(2012.1.30.-2.4)
著名舊書店
2012第53屆東京神田舊書節
神保町舊書店
茉莉二手書店
世界上三大古老私家藏書樓
第一是意大利貴族馬拉特斯塔(?—1465年),1452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切澤納(CESENA)設立一所圖書館,名叫馬拉特斯塔圖書館
第二是意大利佛羅倫薩共和國的統治者柯西莫•美第奇(1389—1464年)和其孫洛倫佐•美第奇(1449—1492年)建立了舉世聞名的美第奇家族圖書館。1808年,美第奇家族圖書館合並到洛倫佐圖書館,現在的名稱是美第奇洛倫佐圖書館
第三是範欽1506~1585年建立的天一閣藏書樓. 天一閣位于浙江寧波市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天一閣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
亞洲1566年以前成立的,至今仍然存在的圖書館有3所,它們是日本橫濱市金澤區的神奈川縣立金澤文庫,日本木縣立足利圖書館,中國寧波市的天一閣。
金澤文庫是公元13世紀由北條實時所創建的日本最古老的武士圖書館。據傳說,北條實時知識淵博,畢生致力於收集書籍。其兒子繼承父志繼續收集書籍,金澤文庫一直繼承到第4代。神奈川縣於1930年重新興建了金澤文庫,現在的樓房是1990年新建造的。金澤文庫保存有包括國寶、重要文物等在內的古書(特別是佛教典籍)13000多冊、古文書4000多件以及美術工藝品3000多件,併向一般公眾公開。此外,還有北條實時等興辦金澤文庫的4代人的肖像(國寶)。
足利学校:日本最古老的綜合性大學,關於它的創建時間有平安初期(8世紀初)、鐮倉初期(12世紀左右)等說法。室町時代(1336〜1573)前期曾一度衰落,後來成為足利領主的上杉憲實(1410〜1466)大力對其進行了恢復。對學校進行整修,捐贈書籍,並招聘了校長以培養學生。在天文年間(16世紀)的鼎盛時期,學生人數達到3000人,據說開設了儒學、醫學、軍事學等課程,這一情況由弗朗西斯科•沙維爾介紹到海外。1872年學校被關閉,後來在1990年被復原成江戶中期(18世紀左右)的樣子。位於學校範圍內的足利學校遺跡圖書館裡,收藏有自上杉憲實以來的古文書(包括眾多國寶、重要文化遺產)。下圖是日本最古老的孔子庙
中國善本書
善本是一種關於古籍、手稿、文獻等紙質出版物的概念。在書稿流傳中,常常會出現多種不同的版本;而其中經過仔細的校勘、抄寫、印刷等修繕所得到的珍貴、優秀的版本,即稱爲「善本」,有比較高的收藏、流傳的價值。經名家校正的善本,更是讀書人、藏書家爭相搜購的珍品。有些學者更會記下校讎經過,撰成「校勘記」,附於定本末後,是後世治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中國古籍形制
中國古籍外在形式依時代先後有:簡冊、帛書、卷軸、旋風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
現代書籍裝幀設計
世界(中國活字)印刷術
西元7世紀,唐朝初期出現雕版印刷。沈括《夢溪筆談·技藝》:「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9),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1241年至1250年楊古為忽必烈的謀士姚樞用活字版印刷朱熹《小學》、《近思錄》和呂祖謙的《經史論集》等書散布四方[1]。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
中國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於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元朝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
明朝時期,出現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
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1397-1468)發明鉛活字版。
十九世紀初期,改良鉛活字製作技術並傳播至世界各地。
1804年,英人士坦荷(Earl of Sta nbope)針對活字版弊,發明泥型鉛版印刷術
1829年,法國人謝羅發明紙型鉛版印刷術。
1855年,法國人M.Cillot發明照相銅鋅版印刷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凸版印刷術。
1871年,美國人B.B.Blackwell改良紙型鉛版印刷術,創用薄鉛版,墊以木底印刷。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發明照相網版印刷術,將照相製版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西元868年唐代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現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實物:1103年《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殘頁
元朝王禎著作《農書》裡所繪的印刷活字盤。
1215-1216年金朝貞佑寶卷」五貫八十足陌拓片,其中字料行有銅活字「輶。
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本直指心體要節,1377年
1490年華隧銅活字印本 《宋諸臣奏議》。
1719年徐志定瓷活字《周易說略》
清乾隆年間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從書》書頁
藏書票
藏書票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最早的一張藏書票是1470年由德國人Johannes Knabensberg制作的,署名勒戈爾(Lgler),由一款畫有刺蝟銜著野花腳踩落葉的木刻畫構成。
不過類似這種圖畫構成的藏書票,在早期是極爲罕見的。一直到17世紀末期,藏書票多以表示貴族身份的紋章作爲圖案。由于當時只有貴族或修道院才收藏得起書籍,紋章藏書票往往象征權勢和地位,並不流行。如17世紀中葉,英王查理二世的藏書票,以兩頭獅子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紋章爲圖款,是典型的紋章藏書票。
到18世紀,隨著教育普及,出版業發展,藏書不再是少數貴族的專利,許多中産階級也都收藏圖書,藏書票也就平民化,由原來注重由紋章顯示地位,轉而用圖畫來表示收藏者的個性與喜好,藏書票趨向個性化,也更追求藝術的意味,如18世紀中葉英國布利牧師以自己書房一角的書堆作爲藏書票的構圖,表示收藏者的一種情趣。這個時期還時興寓言形式的藏書票,似乎要寄托更多的文化旨趣。如荷蘭畫家邁克爾·伯格斯設計的寓言票,所繪是一對天使騎在凶猛的老鷹背上,一手抓住老鷹,一手護衛牛頭,其寓意耐人尋味。
藏書票的黃金時期出現在19世紀的下半葉。歐洲的文人幾乎都自己動手或請人設計屬于個人的藏書票,有些書店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制作藏書票。當然藏書票的審美風格也有時代性。當工業革命的巨浪鋪天蓋地沖擊歐洲各國時,人們厭煩機械的僵硬的幾何圖案,于是以彎曲變化的植物枝葉爲構圖的藏書票便得以流行。如1897年德國人克萊朵夫設計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爲背景,加上飛翔的天使的藏書票,那流暢的筆觸傳達著浪漫主義的韻味。所以藏書票的發展,經曆了由純粹實用性到逐步注重個性化和藝術鑒賞性的一個過程。
中國最早的藏書票 “關祖章藏書票”。
至于國人何時開始使用藏書票,至今未有明確的說法。不過較早的有留美學生關祖章的書票,畫面是一位古代書生在書房搜尋圖書,滿地都是線裝書,還有寶劍等飾物,頗有古風,上署“關祖章藏書”五個字,大約是1914年前後制作的。
中國最早的文學人藏書票———葉靈鳳“鳳凰”票。
這枚書票是30年代上海的著名作家葉靈鳳1933年親手繪稿刻印的。他思想進步,和郁達夫積極推介西方文化包括藏書票,並親手制作了這枚書票,印出後,他寄贈書票給日本友人太田臨一郎。後來李樺、賴少其等一些青年木刻家積極制作藏書票,不能說沒有受到葉靈鳳等人的影響。這枚書票有史料和藝術雙重價值。
最早由外國人在中國制作的藏書票 “飲水思源”藏書票。
這枚書票是民國時期金陵大學西文教授裴德安氏1928年制作的,畫面上一位僧人在專心致志抄寫經卷。圖案古樸自然,氣氛肅穆,人物形像栩栩如生。據發現者和收藏者賈俊學介紹,這枚書票是他淘書所得,已發舊褪色,經由中國藏書票藝委會主任、著名版畫家梁棟先生鑒定確認爲套色版。這枚書票晚于“關祖章藏書票”,早于葉靈鳳的“鳳凰票”和李樺的書票,彌足珍貴。
藏書票的五大類型
第一類稱爲“手繪藏書票”。是畫家一幅一幅繪制而成的,這類書票並不多見。
第二類稱爲“版畫藏書票”。版種則可分爲凸、凹、平、漏四種。凸版的版材有麻膠、石膏、塑料等,但以木版最大量、最普遍。凹版最理想的版材是銅版,但也有鋅版、鉛版等。平版的版材是石版。漏版,又稱孔版、絲網版。而在這四大類型中,制作技法也是多種多樣。目前,國際書票聯盟已發布了20余種通用編號,用以區別和規範書票制作的版種和技法。
第三類便是可以大量印制的複制品,似可稱之爲“通用藏書票”或“複制藏書票”。這類書票在我國尚屬罕見,但在國外,都已上市銷售了。這類書票因爲不是專用,所以不標明票主,但在票面上應留有一定的空白,作爲書主簽名的地方。有的還像郵票一樣,打上齒孔,背面有膠,只要買來隨手撕下一張,貼在書的扉頁中,簽個名或者蓋個章就完事了。
第四類藏書票,則是“電腦藏書票”了。它可以大量生産,方興未艾。這後兩類書票均與現代科技聯姻,爲藏書票的廣泛普及走入千家萬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第五類藏書票是剪紙藏書票。它是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剪紙與藏書票的完美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藏書票。
立體書
立體書的大致歷史及起源:最早的立體書起源可追溯到13世紀,它一開始並非是為小朋友設計的,而是讓大人方便學
習,主要是有關科學方面相關(歷史,天文,人體醫學)的東西。一直到19世紀由於工業革命發展,印刷技術進步以及競爭激烈,這時才開始以兒童為對象,形成了立體書的第一次黃金期,直到一戰爆發,漸漸衰落。戰後的20世紀中期,由於將立體書技巧廣泛應用在雜誌廣告上,大受歡迎,於是迎來了立體書的第二次黃金期。如今,21世紀的立體書,又將會是什麼一番新面貌呢?這就是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立體書的異想世界展覽想要述說的故事。
迷你書
是吉林文史出版社推出的一套256開本的圖書,其大小僅相當于普通32開本圖書的八分之一,目前這套“迷你書”已出39種,分4大系列:詩詞系列包括《詩經》、《唐詩三百首》等;名著系列包括《道德經》、《孫子兵法》等;語言文字系列包括《袖珍字海》、《難字字典》等;外語系列包括《小學英語900句》、《日漢小詞典》等。孫寶文說,他們還將拓寬選題,精益求精,計劃將“迷你書”出到80至100種。
2006-3-9 倫敦佳士得拍賣公司。這本微型書長寬約5x5 毫米,堪稱世界最小,內容由基督徒的主禱文編排成一本精美的書。
夜光書
這個全球第一本夜光書,是克羅地亞Adris Group公司在發布公司年度創意時的一本合集,並不是一本真正意義上面向大衆閱讀的普及讀物。何謂“熒光書” 就是在夜晚不用任何照明就能看書。讀書者在黑夜下不用借助照明物就可以看清書上閃閃發光的字,好像看夜光表一樣。它是由紙、字、夜光膜構成。其特征在于夜光膜安裝在紙的上部位置。是一種很具有實用價值的一種新型夜光書。
書籍>百度百科
書籍在狹義上的理解是帶有文字和圖像的紙張的集合。廣義的書則是一切傳播信息的媒體。
【書籍 - 正文】
書籍 - 正文 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原指典籍。圖書包括書籍、畫冊、圖片等出版物。書籍是用文字、圖畫和其他符號, 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清楚地表達思想,並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爲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隨著曆史的發展,在書寫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裝幀形式,以及形態方面,也在不斷變化與變更。
俄文的書籍книга,來源于古斯拉夫宗教語кънигы,是字母、文字、書信的意思。德文的文籍Buch,意思是寫了字的書板,是指刻寫的或准備刻寫的木板或木條。拉丁文的書籍 liběr,最初的意思是用作寫字材料的樹皮或紙莎草莖,以後作爲契據登記簿,還包含有文學著作、論文的意思。
書籍的起源和發展 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于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 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于現代書籍的概念。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于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制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 統稱爲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幹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爲“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秋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出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爲帛書。《墨子》有“書于帛,鏤于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制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制成蔡侯紙 (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爲書籍的主要材料, 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軸。公元10世紀,中國出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卷軸,成爲目前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活字印刷術在世界上最早産生,並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了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了書籍的生産進程,爲歐洲國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制造了一種經濟、美觀、便于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出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18世紀末,由于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了紙的生産, 並爲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制插圖的平版印刷的出現,爲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臺印刷機的出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 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書籍的功能和作用 從書籍的産生和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它在逐步得到輕便、耐久,易于記載、複制文字和圖畫的材料上, 通過不斷完善的技術手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傳遞信息,具有宣告、闡述、貯存與傳播思想文化的功能。書籍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進入20世紀,書籍已成爲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除了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産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 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
【曆史】
迄今爲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制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家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只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谷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才作爲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路的普及書已經擺脫了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爲未來書的發展趨向。
【發展曆史】
今天,人們能夠了解中國三千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這一切,都有賴于古代的書籍。
我國最早的書籍,出現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合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面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爲“簡”。簡上通常只寫一行字,如果寫錯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現在的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爲“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爲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了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現在表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于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爲少。東漢又出現了紙書,紙書輕便、易于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晉朝,紙書完全取代了竹木簡書和帛書。
http://baike.baidu.com/view/54602.html?tp=0_00
印刷術>百度百科
印刷術(printing)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産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爲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爲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啓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爲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印刷術的起源】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紮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爲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爲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2、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樸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爲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啓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曆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于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曆時8年,全部刻成。成爲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爲流傳。
5、拓片是印刷技術産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幹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迹。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現了。
6、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啓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于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爲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啓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印刷術的種類】
印刷的種類大致可分爲: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絲網印刷)。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的曆史最悠久最普及,版面圖像和文字凸出部分接受油墨,凹進去的部分不接受油墨,當版與紙壓緊時,油墨就會印在紙上。印刷版材主要有:活字版、鉛版、鋅版、銅板,感光樹脂版等。有些書刊、票據,信封、名片等還在使用凸版印刷;需特殊加工的例如:燙金、銀,壓凹凸等,一般也使用凸版印刷。
平版印刷:
這是目前最常見,最廣泛應用的印刷方式。圖像與非圖像在同一平面上,利用水與油墨現相互排斥原理,圖文部分接受油墨不接受水份,非圖文部分相反。印刷過程采用間接法,先將圖像印在橡皮滾筒上,圖文由正變反,再將橡皮滾筒上的圖文轉印到紙上。畫冊、畫刊廣告樣本,年曆等等均可采用此印刷方式。
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與凸版印刷原理相反。文字與圖像凹與版面之下,凹下去的部分攜帶油墨。印刷的濃淡與凹進去的深淺有關,深則弄,淺則淡。因凹版印刷的油墨不同,因而印刷的線條有凸出感。錢幣、郵票、有價證券等均采用凹版印刷。凹版印刷也適于塑料膜、絲綢的印刷。由于凹版印刷的制版時間長,工藝複雜等原因所以成本很高。
孔版印刷:
又稱絲網印,如果在小學時見過老師刻蠟版印卷子,那麽就更好理解此種印刷方式了。利用絹布、金屬及合成材料的絲網、蠟紙等爲印版,將圖文部分鏤空成細孔,非圖文部位以印刷材料保護,印版緊貼承印物,用刮板或者墨輥使油墨滲透到承印物上。絲網印刷不僅可以印于平面承印物而且可印于弧面承印物,顔色鮮豔,經久不變。適用于標簽,提包,T恤衫,塑料制品,玻璃,金屬器皿等物體的印刷。
【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1~2毫米。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將紙從印板上揭起,陰幹,印制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萬次。
刻板的過程有點象刻印章的過程,只不過刻的字多了。印的過程與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紙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過程,有點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陽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陰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紙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見,雕版印刷既繼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術,又有創新技術。
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曆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經過反複討論,大多數專家認爲雕版印刷的起源時間在公元590~640年之間,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裏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末尾題有“鹹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樣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只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的時期。唐穆宗長慶四年,詩人元稹爲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燁賣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燁賣”就是叫賣。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1944年,發現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時期開始印制大部儒家書籍馮道始印“五經”。以後,經典皆爲版刻本。
宋代,雕版印刷已發展到全盛時代,各種印本甚多。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棗木。因此,對刻印無價值的書,有以“災及梨棗”的成語來諷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棗樹木。可見當時刻書風行一時。
雕版印刷開始只有單色印刷,五代時有人在插圖墨印輪廓線內用筆添上不同的顔色,以增加視覺效果。天津楊柳青版畫現在仍然采用這種方法生産。將幾種不同的色料,同時上在一塊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紙上,印出彩色印張,這種方法稱爲“單版複色印刷法”。用這種方法,宋代曾印過“會子”(當時發行的紙幣)。
單版複色印刷色料容易混雜滲透,而且色塊界限分明,顯得呆板。人們在實際探索中,發現了分板著色,分次印刷的方法,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幾塊印刷板分別載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張紙上,這種方法稱爲“多版複色印刷”又稱“套版印刷”。 “多版複色印刷”的發明時間不會晚于元代,當時,中興路(今湖北江陵縣)所刻的《金剛經注》就是用朱墨兩色套印的,這是現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複色印刷在明代獲得較大的發展。明清兩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設立經廠,永樂的北藏,正統的道藏都是由經廠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龍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許多官刻書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後,到16世紀中葉,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活字印刷的發明】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複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家認爲,“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明,未能廣泛應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啓示作用。關于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于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爲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爲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松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爲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麽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爲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有重複時使用。沒有准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簽,以備檢索。畢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脹變形,與粘藥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鑒定爲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曆史見證。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爲濟國公,老年時從沈括那裏學來了畢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點小改動,把鐵板改爲銅板。銅板比鐵板傳熱性好,易使粘藥熔化,但銅板比鐵板價格貴,這對一個公爵來說就算不了什麽。
元代的姚樞(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楊古用活字版印書,印成了朱熹的《小學》和《近思錄》,以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不過楊古造泥活字是用畢升以後宋人改進的技術,並不是畢升原有技術。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饒州推官,集磁戶,造青磁《易經》一部。所謂青磁(活字)據專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燒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東泰安人徐志定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說略》。他將泥土煆燒後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書,采用的仍然是畢升用過的方法。
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述的畢升泥活字技術,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書的想法。他費事30年,制泥活字10萬多個。1844年印成了《泥版試印初編》。此後,他又印了許多書。20世紀60~70年代在涇縣還發現了翟金生當年所制的泥活字數千枚。這些活字有大小五種型號。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升的發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
1962年發現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1271~1368年)創制了木活字。王禎是山東東平人,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産經驗的著作——《農書》。王禎關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這本書內。他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 萬多個,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這是有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禎在印刷技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材作成一個大輪盤,直徑約七尺,輪軸高三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裏。他做了兩副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副輪盤之間,轉動輪盤即可找字,這就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元代木活字印本書雖已失傳,但當時維吾爾文的木活字則有幾百個流傳下來。
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采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余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于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制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
用金屬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個發展方向。在王禎以前,已有人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難,難于推廣。公元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于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銅活字印刷在清代進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數量達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了,估計用銅活字達100~200萬個。
【印刷術的發展】
北宋仁宗慶曆元年至八年間,即公無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比畢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升制造的陶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夢溪筆談》中關于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翔實可信的。
然而,一些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于谷騰堡。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術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象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于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爲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産生的。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紙和墨的發明爲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複制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顧名思義,印刷術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兩種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這道工序的名稱。從印刷術的命名中已經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緣關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術的兩個淵源。
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戰國時期,私人印章就已經很流行了。那時稱爲“璽”。秦始皇滅六國,得楚和氏璧,鑿國璽,“璽”字從此被封建帝王所壟斷。皇帝的印章才得稱璽,一般人的璽只好稱印稱章。漢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陰文,用于封泥之上,後來紙張流行,封泥逐漸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陽文多起來。印章創造了從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陽文印章提供了一種從陽文反寫的文字取得陽文正寫的文字的複制技術。
印章的面積本來很小,只能容納姓名或官爵等幾個文字。東晉時期,道教興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錄。他們在桃木棗木上刻文字較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面積。據晉代葛洪的《抱樸子》一書中記載,道家有一種刻著120個字的複印。可見當時已經能夠用蓋印的方法複制一篇短文了。這實際上就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
拓碑是印刷術的另一個淵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當時儒家典籍全憑經師口授,學生筆錄。因此,不同的經師傳授同一典籍也難免會有差異。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將重要的儒家經典全部刻在上面,作爲校正經書的標准本。爲了免除從石刻上抄錄經書的勞動,大約在公元4世紀左右,人們發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簡便。把一張堅韌的薄紙浸濕後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張吸水的厚紙,用毛刷輕敲,到紙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時爲止,然後揭去外面的厚紙,用棉絮或絲絮拍子,蘸著墨汁,輕輕地均勻地往薄紙上刷拍,等薄紙幹後揭下來,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這種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質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內凹的陰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陽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陰文正寫。拓碑提供了從陰文正字取得正寫文字的複制技術。後來,人們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從而傳拓。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詩中曾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這和雕板印刷已經所差無幾了。
在唐代,印章與拓碑兩種方法逐漸發展合流,從而出現了雕板印刷術。唐穆宗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詩人元稹爲白居易《長慶集》作序,說到當時楊州和越州一帶處處有人將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售賣或用來換茶酒。“模勒”就是刊刻。這是現存文獻中有關雕板印刷術的最早記載。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據東川節度使馮宿的報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曆版。馮宿在他的報告中說:“每年中央司天臺還沒奏請頒布新曆書的時候,民間私印的曆書已飛滿天下。”可見當時民間從事雕板印刷業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肅敦煌縣千佛洞發現的藏書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剛經》,其末尾題著“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爲二親敬造”一行字。鹹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有確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這書的形式是卷子,長約1丈 6尺,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只樹給孤獨園說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剛經》全文。這個卷子圖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細膩,渾樸凝重,說明當時刊刻印刷的技術都達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
隨著印刷品種和數量的急劇增長,每印一種書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費的人力物力相當可觀。于是,就向人們提出尋求一種更簡便、更經濟的印刷技術。至遲到唐代後期,已經有了用單個佛象印連續重複印制的千佛象手卷。過去英、法、德、日等國家的考古隊在中國新疆各地曾發現過大量的這種千佛像手卷。英國博物館藏有一幅這樣的手卷,全長17英尺,約合5.18米,上面印著468個佛像。另外,在雕板過程中,刻錯字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刻錯一個字就廢掉一塊板太可惜、太浪費了。聰明的工匠們想出一個補救的辦法,就是用鑿子將錯字挖掉,再用一塊同樣大的木塊刻好字補上。這些都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鑒。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升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裏面確實凝聚著前朝曆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
印刷術的發明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麽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爲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麽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麽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曆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産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麽,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複雜,用來印制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啓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複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幹淨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爲“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麽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曆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爲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産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産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裏。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詩人白居易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爲“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爲”模勒“了。這裏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曆書。這是怎麽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曆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曆法的司天臺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曆,老百姓印的新曆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爲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曆書。曆書關系到農業生産,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麽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曆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曆書的也不止一家。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曆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曆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曆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麽關系呢?”曆書怎麽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曆書。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裏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裏看到好多關于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曆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鹹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鹹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裏還有一段故事。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裏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裏稱爲 “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裏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鹹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家夥。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曆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因爲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爲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候,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爲我國人民所診視。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說起印制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有什麽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曆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于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爲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爲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爲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裏,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采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術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國的匈牙利人蓋斯特泰納。1881年左右,他用塗蠟的纖維紙作爲模版,用鐵筆把要印刷的資料刻于其上,鐵筆刻寫之處,纖維便出現微孔,然後將油墨刷于版上,用滾筒壓緊推動,使油墨透過蠟版,粘附在下面的紙上。
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對孔版印刷進行過研究,他把鐵筆與馬達配合起來,通過控制馬達來使鐵筆在紙上刻劃,制成油印版。雖然這處方法當時未得以廣泛重視,未能投入實用,但其原理卻啓發了後人。
1888年,蓋斯特泰納用打字機代替鐵筆,他將打字機上的色帶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迹在蠟紙上留下痕迹。卸下蠟紙,鋪于紙上,塗墨壓印,獲得了成功。
10余年後,奧地利人克拉博發明了旋轉式油印機,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術──凹版印刷術大約産生于15世紀中葉,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圖文低于空白部分,版面結構類似于我國古代的拓石,只是著墨部位正好與拓石相反。由于用這種印刷方法印刷出來的成品表面墨迹微微凸起,易于辨別,難以模仿,所以多用于印制鈔票,郵票等有價證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爲雕刻凹版,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
雕刻銅凹版印刷是意大利人腓納求賴發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制過地圖。到19世紀初葉,歐洲開始用此方法複制名畫,印有價證券,使凹版印刷術逐漸地發展一種獨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現代膠版印刷與照相凹版印刷:膠版的畫線具有親油性,可吸附油墨;濕滾筒供應水分的非畫線部分則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來印在膠質布卷筒上,再轉印在紙面上的。此即爲膠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銅上有經腐蝕而産生的凹洞可制作畫線,由凹洞的容積來決定畫線的濃淡。先將滾筒塗上油墨,再用刮刀刮過,只留下凹洞的油墨,當壓過時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紙上了。
凸版印刷術──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圖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時,圖文部分塗墨,然後覆紙、加壓,油墨就從印版上轉印到紙面上。
在中國發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響下,公元1445年,德國人約翰?古騰堡制成了鉛活字和木制印刷機械。當時,中國和朝鮮早已出現了鉛活字,但夏天騰堡不僅使用鉛、錫、銻來制做活字,而且還制做了鑄字的模具,因此制做的活字比較精細,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進,他還創造了壓力印刷機和研制了專用于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于古騰堡的一系列創造發明,從而成爲了舉世公認的現代印刷術的奠基人,他所創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紀。
在古騰堡創造了凸版印刷術後,西歐亦有人仍在不斷地爲提高印刷技術而努力,先後創造和完善了紙型鉛版、橡皮凸版等複制版的制作工藝、提高了凸版印刷品的質量、印量和印速。
平板印刷術──平板印刷術按版材的不同可以分爲石版、膠版和珂羅版。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印刷的圖文和非印刷的空白處同處在一個平面上,用眼看上去沒有高低之分。印刷時,利用油水相互排斥的原理,使圖文部抗油親水而排墨,通過擠壓轉印到承印物的表面。
石版印刷是1778年前後由捷克斯洛伐克人遜納菲爾德發明的。他在印刷樂譜時,發現表面有微孔的石板塗上油脂能吸附油墨,而未塗油脂部分因其具有蓄水性而不能吸附油墨。根據這種現象,他發現了油水相拒的原理,從而發明了石版印刷術,並曾著有《石版印刷術》一書流傳于世。
膠版印刷是在石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一種平版印刷技術。1817年,遜納費爾德用薄鋅版代替了笨重的石板,並采用了圓壓筒的印刷方式,解決了石版技術不易套准的缺點。1905年,美國人魯培爾又在遜納費爾德的平版印刷機上加裝了一個橡皮滾筒,使得印版上的圖文經過橡膠滾筒再轉印到紙面上,印版和紙張之間不産生直接接觸,創造了一種間接平版印刷方法。
珂羅版也是一種平版印刷方法,是法國人海爾巴托于1869年發明的。因都用磨砂玻璃作版材,因此也叫玻璃版印刷方法。這種印刷方法可利用照相來制版,能最精確的印刷名人書畫、碑帖、美術作品以及古版書籍。
由于平版印刷術,特別是膠版印刷方法與其它類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具有制作成本低、工藝簡單、磨損小、速度快、適用範圍廣等特點,加之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設備的配合以及制版逐步科學化和印刷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該印刷方法獲得不斷發展,從而成爲今天印刷業的主流。
【隱形印刷術】
正式的隱形文件在國際上還沒有發現,但是,特殊的隱形文件發現過,美、原蘇聯等國家在重要證件和票證上用了這種隱形印刷技術。隱形文字可以用特種油墨印刷,用肉眼看不見文字,閱讀時要專門進行顯示。國外這方面也有報導,稱之爲文字隱秘、無影印刷術,或直稱密寫。小量的文字可以用特殊化學藥品的筆進行寫入。文字的數量大,就采用印刷的方法。國外已報導了隱像傳真紙、隱形印刷(文件)可以制成不同的技術等級。由簡單易行到複雜難解。複印和一般照相對它毫無辦法,可以很好地達到“兩防”要求。
【印刷技術的對外傳播】
中國是印刷技術的發明地,很多國家的印刷技術或是由我國傳入,或是由于受到中國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日本是在中國之後最早發展印刷技術的國家,公元8世紀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經了。朝鮮的雕版印刷技術也是由中國傳入的,高麗穆宗時(998~1009年)就開始印制經書。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經中亞傳到波斯,大約14世紀由波斯傳到埃及。波斯實際上成了中國印刷技術西傳的中轉站,14世紀末歐洲才出現用木版雕印的紙牌、聖象和學生用的拉丁文課本。我國的木活字技術大約14世紀傳入朝鮮、日本。朝鮮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礎上創制了銅活字。
我國的活字印刷技術由新疆經波斯、埃及傳入歐洲。1450年前後,德國美因茲的谷騰堡受中國活字印刷的影響,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根據他從葡萄酒壓榨機改進的機器設計,古登堡開發了使用凸起的活字,從一開始就使用油性墨。
印刷技術傳到歐洲,加速了歐洲社會發展的進程,它爲文藝複興的出現提供了條件。馬克思把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發明稱爲“是資産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中國人發明的印刷技術爲現代社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現代印刷術的産生和演進】
我國發明的活字版印刷術,在國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成爲現代印刷術的主流。對中國古代活字版印刷術,有突出改進和重大發展的是德國人谷登堡,他創造的鉛合金活字版印刷術,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直到現在,仍爲當代印刷方法之一。
谷登堡創建活字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1440~1448年,雖然比畢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進、脂肪性油墨的應用,以及印刷機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奠定了現代印刷術的基礎。各國學者公認,現代印刷術的創始人,是德國的谷登堡。
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鉛、錫、銻合金,易于成型,制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像這樣的配比成分,甚至到500年後的今天,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在鑄字的工藝上,谷登堡使用了鑄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規格容易控制,也便于大量的生産。谷登堡還首創了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質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至今。谷登堡發明的印書機,雖然結構簡單,但改進了印刷的操作,是後世印刷機的張本。以上這些都是畢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所沒有的,也是畢升活字版印刷術沒能廣泛流傳的技術原因。谷登堡的創造,使印刷術躍進了一大步。
谷登保首創的活字印刷術,先從德國傳到意大利,再傳到法國,到1477年傳至英國時,已經傳遍歐洲了。一個世紀以後傳到亞洲各國,1589年傳到日本,翌年,傳到中國。谷登堡的鑄字、排字、印刷方法,以及他首創的螺旋式手板印刷機,在世界各國沿用了400余年。這一時期,印刷工業的規模都不大,印刷廠多爲手工業性質。
1845年,德國生産了第一臺快速印刷機,這以後才開始了印刷技術的機械化過程。
1860年,美國生産出第一批輪轉機,以後德國相繼生産了雙色快速印刷機,印報紙用的輪轉印刷機,到1900年,制造了6色輪轉機。從1845年起,大約經過一個世紀,各工業發達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印刷工業的機械化。
從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印刷技術不斷地采用電子技術、激光技術、信息科學以及高分子化學等新興科學技術所取得的成果,進入了現代化的發展階段。70年代,感光樹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印刷邁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發展的途徑。80年代,電子分色掃描機和整頁拼版系統的應用,使彩色圖像的複制達到了數據化、規範化,而漢字信息處理睡激光照排工藝的不斷完善,使文字排版技術産生了根本性的變革。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統的推出,表明計算機全面進入印刷領域。總之,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印刷技術也迅速的改變著面貌。
【印刷術的深遠意義】
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篇章,而建立這一偉績殊勳的莫大光榮屬于中華民族。
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對歐洲的思想和社會産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不僅促進了宗教改革和文藝複興,它也有助于歐洲許多民族文字和文學的建立,甚至鼓勵了民族主義建立新興國家。印刷術還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閱讀能力和增加了社會流動的機會。總之,幾乎現代文明的每一進展,都或多或少地與印刷術的應用和傳播發生關聯戶以上這些觀點,雖早已有人提出,但直到最近,才先後有學者做出詳細分析與具體研究。
印本的大量生産,使書籍留存的機會增加,減少手寫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絕滅的可能性。由于印本的廣泛傳播及讀者數量的增加,過去教會對學術的壟斷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戰。宗教著作的優先地位也逐漸爲人文主義學者的作品所取代産讀者們對于曆來存在的對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認識,因而削弱了對傳統說法的信心,進而爲新學問的發展建立了基礎。
印刷使版本統一,這和手抄本不可避免産生的訛誤,有明顯的差異。印刷術本身不能保證文字無誤,但是在印刷前的校對及印刷後的勘誤表,使得後出的印本更趨完善。通過印刷工作者進行的先期編輯,使得書籍的形式日漸統一,而不是像從前手抄者的各隨所好。凡此種種,使讀者養成一種有系統的思想方法,並促進各種不同學科組織的結構方式得以形成。
印刷術的傳人使歐洲宗教改革的主張廣爲傳播。馬丁?路德曾稱印刷術爲“上帝至高無上的恩賜,使得福音更能傳揚”。在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他的抗議之前,人們已經用一些本國的民族語言印刷聖經,使宗教改革的條件日趨成熟。福音真理不再是少數人所專有,而爲普通百姓所能學習和理解。同時也使宗教信仰因國家不同而有變通,羅馬教會再不能保持國際性的劃一形式。新教運動的原始動機是糾正教會的弊端,特別是贖罪券的出售,自從印刷術應用到大量的印刷贖罪券以後,出售贖罪券成爲一種謀利手段。與此同時,新教徒也利用印刷的小冊子、傳單和布告等方式,廣泛傳播其觀念和主張,如果沒有印刷術,新教的主張可能僅限于某些地區,而不會形成爲一個國際性的重要運動,永遠結束教士們對學術的壟斷、克服愚昧和迷信,進而促成西歐社會早日脫離“黑暗時代”。
在印刷術出現以前,雖然已有民族文學,但印刷術對民族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爲深遠。西歐各民族的口語在16世紀之前已發展爲書寫文字,問世紀逐漸演進成爲現代形式,同時一些中世紀的書寫文字已在這一過程中消失。一度成爲國際語言的拉丁文也日漸式微,終于成爲死的語言。新興的民族國家大力支持民族語文的統一。與此同時,作者們在尋找最佳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出版商也鼓勵他們用民族語言以擴大讀者市場。在以民族語言出版書籍越來越容易的情況下,印刷術使各種語文出版物的詞彙、語法、結構、拼法和標點日趨統一。小說出版廣泛流通以後,通俗語言的地位得到鞏固,而這些通用語言又促進各民族文學和文化的發展,最終導致明確的民族意識的建立和民族主義的産生。
印刷促進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書籍價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獲得知識,因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書籍普及會使人們的識字率提高,反過來又擴大了書籍的需要量。此外,手工業者從早期印行的手冊、廣告中發覺印行這類印刷品可以名利雙收。這樣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例證說明,印刷術幫助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們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如在早期德國的教會改革中就有出身鞋匠和鐵匠家庭的教士和牧師。這充分說明印刷術能爲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會處境的機會。
【印刷流程圖】
┏━━━━━━┓ ┏━━━━━━━┓
┃以細紋理木材┃ ┃依照版式規格將┃
┃制成手整木板┃ ┃文字寫于薄紙 ┃
┗━━━┳━━┛ ┗━━━┳━━━┛
┏━━━┻━━┓ ┏━━━┻━━━┓
┃將寫好文字的┣←━┫ 校正寫樣 ┃
┃紙反貼于木板┃ ┗━━━━━━━┛
┗━━━┳━━┛
┏━━━┻━━┓
┃雕刻文字或 ┃
┃ 圖像 ┃
┗━━━┳━━┛
┏━━━┻━━┓ ┏━━━━━━━┓
┃ 刷 印 ┣←━┫ 准備紙張 ┃
┗━━━┳━━┛ ┗━━━━━━━┛
┏━━━┻━━┓
┃將印頁裝幀 ┃
┃成冊(卷) ┃
┗━━━┳━━┛
┏━━━┻━━┓
┃ 成 品 ┃ 雕版印刷工藝流程 ┗━━━━━━┛
【印刷術語】
印前
露 白:漏白,印刷用紙多爲白色,印刷或制版時,該連接的色不密合,露出白紙底色。
打 白:挂網時代的照相制版工藝。爲補救上網圖片深色位感光不足,可移開原稿閃光一次或放一張紙補點曝光,或直接使用flash燈,閃動白光,以增加原稿的深位網,使影像柔化。
爆 肥:暴食當然會肥,菲林銀粒感多了光也會擴大地盤。手工套版更在感光片加隔透明厚膠片中曝光加肥。
補漏白:Colortrapping,分色制版時有意使顔色交接位擴張爆肥,減少套印不准的影響。
實 地:指沒有網點的色塊面積,通常指滿版。
反 白:文字或線條用陰紋印刷,露出的是紙白。
撞 網:不是漁民用網。調幅網分色工藝,網點角度分配出錯,或每一網角距離小于25°,龜紋就開始明顯。
飛 網:鏡頭制版的挂網工藝,正常曝光後取下挂網,補充短暫曝光增加反差。
狗 牙:狗的牙齒是凹凸交錯的。圖片像素不足,放大後邊沿就出現狗牙狀。
玫花點:像花鹿般的網紋。差的叫席紋,更差的是龜紋。
齊 頭:版面排位的指令,以字首作基准線。延伸到拼版、裝訂,指以版頭位爲基准。
散 尾:文字排版的一種。只求字距統一,不求行末文字齊整。
蒙 片:不是迷魂藥。是手工分色時的遮掩片,可用菲林曬制或紅膠片割制,可作退地或修色之用。
藍 版:不是打籃球,也不是RGB的B(藍色),而是CMYK的C(青)版。
印刷
鬼 影:來曆不明的印紋或暗影。多因舊型印刷機供墨不均引起。
瓜 打:不是指水瓜打狗。活版印刷時代「黑手黨」執字粒使用的排版比字面較低的定位鉛粒。
打 鬥:學孫悟空的拿手好戲。底面印刷車有自動翻紙裝置,咬紙口印面,反咬紙尾印底,一氣呵成。
自 反:指一種節約印版的印刷方法。讓紙張先印完一面,乾後把紙左右反轉及底面反轉,稱爲底面自反版,而紙尾當牙口底面反轉,稱爲牙口反版尾。是印版不變,再印紙張背面的工藝。
飛 墨:印刷機轉速快而墨身稠度不夠,離心力使墨液飛濺。
墨 線:在印版上畫一條規線,使剛好印在紙張規位,可一目了然監控針位。
浮污:印版親水不力,變成親油,當然起薄薄的油污,問題多在水鬥水的酸?度不對。
起 炮:炮,滾筒俗稱。橡皮滾筒離開壓印滾筒的動作。
夾 炮:太多紙張夾在壓印滾筒和橡皮滾筒間,安全感應使印刷機停止轉動。
哪 渣:不應印到紙張上的墨污,問題也出在水墨平衡。
打 掣:印刷機停止轉動,原因多爲進紙不順或雙張進紙觸發安全裝置。
針 位:不是打針的位置。印張的擋規邊位。紙張有長短,印刷套色及裁切需有針位來對齊。
連 曬:節約菲林的連續曬版工藝。用套准十字移動曝光。
過 底:印刷事故的術語。指墨層太厚實不及幹燥,污染了壓在上面的紙張背面。
車 頭:上聲,菲律賓稱司機爲車頭。印刷的車頭不是機長,而是指印刷轉速數。
石 數:石印時代對印刷數量的稱謂。紙張壓印一次色稱一石。
二 手:不是指二手貨。指印刷機的副手,或稱睇掣。
打 稿:不是與稿有仇,而是通過打樣機預先印刷一個正式印刷時的樣稿。
飛 達:不是快遞,是印刷機送紙的傳送裝置。
裝訂
出 血:被刀了當然出血。印刷裝訂工藝要求頁面的地色或圖片,須跨出裁切線3mm,稱爲出血。
飛 邊:飛,裁切、去掉之意。飛邊指切除出血邊位,乃裝訂術語。
切 斜:變形,裁切歪了,直角變菱角書,多由紙閘壓力不均或紙柵不正引致。
磨 光:以砑光滾筒處理印張,表面會光滑,此爲加工表面處理工藝。
反手摺:日本摺書機的摺紙。32版摺法第4摺須反摺。
正 版:不是指軟件。書版首碼所在版面叫正版,次碼所在版面稱反版,正反版稱一組、一帖或一框。
紙 閘:不是關紙的門,是切紙的機器。
騎馬釘:書本裝訂的一種方法,動作如跨上馬背。薄本書(6帖以下)套好後,跨放在鐵架上,以穿壓鐵線釘。
豬腸卷:摺書貼的一種方法,動作如卷腸粉,用3個上梭2個下梭可摺32版。
風琴摺:摺書貼的一種方法。書摺摺完拉開如屏風。
反封面:手工裝訂上封面的一種方法,先上封底邊膠定好位,後上書脊封面邊膠,再做一個「反」封面的動作。
毛 書:不是書本長毛,指鎖好線而未上封面裁切的坯書。
篤頭布:精裝書脊上下各一段連結皮殼的布條。起牢固美觀的作用。
火 印:精裝封面的一種加工動作如燙金,濕度較高。
排版
高調:受光多的圖片位當然光亮雪白,日本分色風格喜歡高光位無網點,以拉長圖片層次。
低調:不是聲音微弱,是指圖片陰暗,或稱暗調。
爆機:不是恐怖事件。內存或磁盤空間不夠都會使電腦死火。
磅:不是指重量。是字體排版之量度單位,英文字母最小單位是Point,1英寸分72單位磅。
級:不是指階層,光學照排時代是指文字大小,4級爲1個mm。
號:不是指喇叭,是指鉛印時代字粒大小,最大特號字72磅,最小8號字5磅。
平體:不是指發型,而是指把方塊型以鏡頭變形,使字扁平,平1爲1成(10%),平2爲2成,平3爲3成,平4爲4成。
長體:不是指身型,而是指窄身字,長1窄1成,長2窄2成,長3窄3成,長4窄4成。
噴筆:以壓縮氣的噴色筆,利用氣刷噴畫。DTP時代之前之手工制作漸變色方法。
字節:不是文字的節日,是電腦機器語言的單位Byte,8個bit等于一字節。
http://baike.baidu.com/view/4022.html?tp=0_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