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30 08:55:28| 人氣4,18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橘子紅了》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你之前所評:「公視的文學大戲果真如我在<《人間四月天》之後呢?>所言,再無佳作?」有問題!《橘子紅了》就是佳作:

「李少紅改編琦君的原著的清靈秀雅的淡淡筆觸﹐與攝影總監曾念平(柏林影展最佳視覺效果獎)及藝術造型總監葉錦添(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共同創造出另一種視覺美學。鏡頭語言以油墨色彩的濃郁筆觸﹐令人眩惑地揮洒。配樂有近似低限主義風格的單音延遲﹐或空靈的梵唱式吟唱﹐又加以西方宗教清唱劇式的頌歌﹐將音樂也當成了悲劇人物的救贖之一。故事最終的死之輓歌與生之靈歌﹐交錯蔓延在橘園空中。多少人在橘園裡來來去去﹐而橘園始終冷眼無言﹐只安靜等待著季節賦予它生命裡唯一的色彩。然而這表層熱情的澄亮橘色背後﹐卻隱藏了舊時代女性等待一生的幽冷寂寥心情。」

李少紅創造婉約唯美風格的法寶並不僅僅在驚豔照人的服裝和髮型,還有煙霧、大雨、配樂:

『在《橘子紅了》中,煙霧首先出現在每集片頭的字幕上,當一行行文字化做一縷縷煙霧而去時,李少紅高超的唯美手段,你就可以略見一斑了。接下來在劇中,無論是描寫虛幻的夢境,還是現實的橘園、河畔、山野,那繚繞其中的白色煙霧就是帶著觀眾進入這個淒美故事的紐帶。』
「大綿綿細雨、淅淅瀝瀝的雨、瓢潑大雨都能寄託無限的情思,更何況江南本就多雨。在《橘子紅了》中,下雨的戲特別多,二十多集中幾乎沒有哪一集不下雨的。大雨滌蕩著這個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故事,也將全劇的唯美風格沖出個水落石出。」
「《橘子紅了》中最能打動觀眾心弦的唯美手段應該是充滿現代感和戲劇性的配樂。在全劇中,伴隨著劇情的配樂有的是一段女聲低沉的吟唱,有的是一陣急促的鼓聲鑼聲,有的是鋼琴與洞簫的合鳴……十八般樂器通通上陣,中西合璧,妙趣橫生。而且,這些別具特色的配樂往往出現在突出人物內心活動和情感衝突的戲中。雖然有時會讓人感覺氣氛詭異,甚至不寒而慄,但認真體會,反倒令人回味無窮,覺得恰到好處,從而更體會到李少紅用心良苦的唯美追求。」
《橘子紅了》每一集耗資約50萬人民幣,當然可在蘇州東山桔園中,密密麻麻掛滿了地從外地運去的幾千斤紅桔,人工營造了一派火紅的豐收景象。還有人「曾經仔細地觀察過人物的服裝,從衣服的款式、顏色到裝飾,哪怕是一件首飾、人物的髮飾都絕不是在小攤上信手拈來或是在服裝庫中隨便借過(?我就在攤上買過劇中用的金釵、銀鏡、鈿盒…)。」「《橘子紅了》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服裝的考究以及光的細膩。單說秀禾結婚時的那件金線刺繡的紅襖,據說手工就相當複雜,上面的鳳形盤扣和金色龍紋刺繡要花幾天的時間才能縫製完成。鏡頭用在服裝上的時間太少,叫人可惜了(拼得過《花樣年華》葉錦添的旗袍秀嗎?)」
 
可是它將原著所沒的「容耀華的二太太和三太太都懷孕,他卻被查出根本不能生育。」有人戲評:什麼“橘子紅了”,整個一“帽子綠了”!這「可以追溯到李少紅在電視劇《雷雨》中不惜違背曹禺原作的精神追求,一邊對舊式女子周蘩漪通姦亂倫的變態情愛予以辯護,一邊又要把這位弱勢女性極不人道地置於死地。一位自以爲反抗強權的女導演,偏偏只會編造出一部又一部的男權迷夢,足以證明電視藝術所需要的並不單單是精美的構圖和詩意的煽情,更需要有一種建立在”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質”前提之上的解放觀衆靈魂而不是污染觀衆靈魂的人道追求。揭穿了說,《橘子紅了》無非是央視動用國家強勢資源所推出的又一部包裝精美、滿帶毒素的精神垃圾。」
「《橘子紅了》和《大明宮詞》劇情一樣拖遝和沉悶,一兩集就能演完簡單故事,像扯面一樣地扯上二十多集。看李少紅的作品,最適合邊打盹邊看,要是三五集沒看都沒關係。」
「這兩部作品的主題也簡直讓人噁心。《大明宮詞》是用一種極度的同情和理解,在充分展示權勢灸人的女人們如何包養男妓。武則天被改寫成一個在權力和感情中徘徊的女人形象。雖然最終是權力戰勝了感情,但是,她作為女人的特徵並沒有改變。而《橘子紅了》是在用最冠冕堂皇的讚美鼓勵小叔子偷把他養大、視如己出的兄長的老婆,與嫂嫂偷情。難道女權主義者竟然可以這樣地為婦女爭取這樣的“權利”嗎?」
「電視劇《橘子紅了》(2002年叫好又叫座)是大年初一端上來的一道美餐,這是評論家說的。看過該劇後,在我的感覺中,《橘子紅了》就像翠花端上餐桌的酸菜,帶著一股腐酸之氣。江南小鎮,深宅大院,紅木家私,三妻四妾;十裏洋場,燈紅酒綠,俊男美女,偷情亂倫。在美輪美奐的鏡頭語言下,是一群畸形的人物在表現自己的醜陋,所有的人都在為自己的欲望而苦苦地掙扎。」

以上全是與文藝不相干的道德政治性評論,還是白先勇以下評論比較中肯:
「琦君著力描寫秀芬這個苦命女以及她與六叔那段淒美的愛情,但據我看這個故事中,伯媽這個三從四德看似平凡的舊式婦人最是特殊,她自己做了槁木死灰的棄婦還不算,又拉一個年輕的生命跟她陪葬。替丈夫納妾生子,其實出自她自私的動機 :希望把丈夫從交際花身邊奪回來。秀芬之死,伯媽要負責任的。然而在琦君的筆下,伯媽又是那樣一個「豆腐心腸」的大好人。其實大伯按傳統標準也沒有不好,三妻四妾是社會容許的。琦君作品中這些 「好人」卻往往做出最殘酷最自私的事情來。這才是琦君作品中驚人的地方。論者往往稱讚琦君的文章充滿愛心,溫馨動人,這些都沒有錯,但我認為遠不止此。往往在不自覺的一刻,琦君突然提出人性善與惡、好與壞,難辨難分,複雜曖昧的難題來,這就使她的 作品增加了深 ,逼使人不得不細細思量了。」
琦君本人更温情:「琦君說,大媽始終有著「無後為大」的想法,當時大伯在外邊已經娶了二太太,但是也沒有生下一兒半女,因此大媽希望能為大伯娶個三太太,生下小孩,拉回丈夫的心。琦君說,當時的處境其實大家都很痛苦,不只大媽,她相信二太太也是這樣的。」
 
25集電視劇《橘子紅了》(2002)
 

原著:琦君
導演:李少紅
攝影:曾念平
美術:程廣明
造型:葉錦添
主演:歸亞蕾(飾大媽)、周迅(飾秀禾)、黃磊(飾容耀輝) 、寇世勳(飾容耀華) 
劇情介紹
  這是一個發生在中國清朝末年的江南小鎮上,由容家大太太和佃農秀禾爲代表的傳統女性,以自身的經曆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演繹的有關覺悟與抗爭的動人故事。
  大媽由于不能生育,被年輕的大伯冷落在鄉下的桔園。當大媽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城裏同一個交際花嫣紅打得火熱時,大媽決定爲自己的命運作點什麽。于是,秀禾出現了,這個佃農的女兒由于同大媽的青年時代長得出奇地相像被大媽一眼相中。它決定把秀禾娶進容家,如果她還能爲容家生個孩子,那麽她將大伯永遠留在自己身邊就再也不是夢想了……
  堂弟耀輝替代大伯充當了婚禮的新郎!然而就在掀開蓋頭的一刹那,耀輝愛上了秀禾。從此,一切事情都遵循著一條足以令大媽絕望的途徑發展著。
  每一個人都在痛苦的兩難中抉擇,秀禾愛大媽,卻不願陷入大媽爲自己安排的沒有愛情的生活!耀輝愛秀禾,卻沒有勇氣顛覆形同父親的大哥新獲得的愛情,更沒有勇氣同善解人意的、一直愛著自己的未婚妻嫻雅分手!這一系列的人物命運將戲劇推向最終的高潮。
  嫻雅雙目失明;秀禾懷孕了,卻不幸流産;而嫣紅肚中的“容氏後代”卻有著令人心驚的秘密……
  大媽終于覺悟了,她痛下決心幫助秀禾,選擇自己追求的幸福,不再爲傳統禮教做殉道者。 
分集介紹
  第一集
  桔園,榮耀華的大太太一覺醒來,殘破的夢境令這個清晨更顯淒涼。與此同時,榮家在城裏的豪宅正舉辦一場盛大的酒會,而二太太余嫣紅恰在此時得知自己懷孕的熱望又一次落空,這爲晚會蒙上一層陰影……
  大太太近三十年的婚姻帶給她的只有冷遇。她把這一切的不如意都歸罪于在自己不爭氣的身子——它不能爲容家生育。
  一次意外的稅租糾紛,爲她的生活帶來了新的生機,秀禾——一個貧困的農家女的女兒幾乎和她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一個完美的計劃開始在她心中醞釀。
  她首先說服了回鄉度假的六弟容耀輝,然後又減免了秀禾家欠的所有債務,最後,她付出一大批彩禮,由弟弟替大哥代娶的婚禮舉行在即。
  似乎是命運的捉弄,婚禮前夕,兩個年輕人意外相逢了,並且一起渡過了一個完美的下午,某種溫馨的情愫在兩個人之間暗中湧動。他們誰也沒有坦白對方的身份…… 
  第二集 
  險惡的命運打碎了這對生活並不奢侈的企願——當意味著容家的又一個小妾産生的蓋頭被耀輝輕輕掀起,他驚呆了。由此,悲劇拉開了序幕。
  新婚之夜,大太太奇怪的表現就令秀禾恐懼。她對她身體過于熱切的關懷使一個少女對婚姻本能的恐懼更加激化。面對新房中無處不在的老爺留下的氣息,她無法入眠,乃至逃至容府漆黑陰冷的走廊中渡過了漫長的新婚之夜……
  第二天,由大太太親自主持嚴格的訓練就開始了。她要把秀禾培養成一名合格的小妾……與此同時,受過新式教育的容家遠方侄女宛晴由于對這場婚姻的蔑視而成爲秀禾在桔園的另一位“敵人”……
  在進入容家最初的不適應過程中,唯一給她帶來溫暖與安慰的是耀輝的關懷。耀輝不明白秀禾這樣美麗,聰慧的女子爲什麽甘心給人作妾的命運,同時,他也爲自己親手造成的不幸陷入深深的自責。城中,二太太余嫣紅由于屢次懷孕未果經受著同大太太類似的命運,然而,她的反應卻與大太太截然不同。大偉,容家老爺的下屬恰時闖入了她的生活……
  爲了培訓秀禾,大媽強迫耀輝裝扮成大伯,兩個人在這一過程中都意識到了某種微妙的情愫…… 
  第三集
  秀禾不經意讀到一本新文藝小說引發了一場家庭沖突,同時也改變了三個女人之間的關系……
  大媽向秀禾坦露了心扉,秀禾發現她一生都在愛著老爺,她要用秀禾把自己的丈夫從城裏的太太身邊奪回來,她讓秀禾明白,這是老天的安排。
  秀禾的善良與聰慧漸漸改變著宛晴對她的態度,兩人的關系開始出現了良好的轉機。
  在城裏,老爺和二太太嫣紅的關系變得愈發緊張,他仍未原諒嫣紅制造的假懷孕的詭計。
  爲了進一步了解自己未見面的三太太,容老爺命令弟弟容耀輝回鄉下拍一些老家的近況,大太太意識到老爺實際想看的是秀禾的容貌,她看見了希望……
  由于不能懷孕而幾近絕望的嫣紅在馬場碰到了容氏公司的職員大偉,這個癡情的青年已經愛上了她很長時間,他對她和自己老板的關系的深刻分析讓她吃驚。她不得不全新打量這個看不似爲事不恭的青年以及自己……
  秀禾的善良使宛晴進一步體諒了大媽的痛苦與不幸…… 
  第四集
  秀禾從母親墳上移植回來的素心蘭使耀輝和秀禾兩個年青人也重加接近,更加了解對方。耀輝對秀禾命運的同情裏滲入了某種讓他自己也不明白的情結……
  他決定幫助秀禾盡可能地獲得快樂,他說服大媽讓他教秀禾讀書。
  一場大雨打折了秀禾精心種植的素心蘭,這花實際上寄托著她對母親的思念,是耀輝的努力讓這花獲得了新生,兩個人的心更加接近了……就在他們深情地看著對方的時刻,頑皮的宛晴不經意地把兩個人拍了下來……
  由于大媽對照相技術的無知,這是唯一一張能讓老爺看見秀禾的照片,照片送到了老爺的書房,他看著,陷入沈思,然後燒掉了它…… 
  第五集
  耀輝開始爲宛晴和秀禾上課,在這一過程中,他漸漸發現了秀禾的聰慧以及豐富、細膩的心靈,使他更加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代娶行爲扼殺了怎樣的一個優秀女孩。
  與此同時,宛晴與秀禾已經變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友,對新文藝小說的共同愛好使的兩個人的關系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她決定幫助秀禾擺脫牽籠。
  她說服耀輝和自己一起完成這個計劃,耀輝經過痛苦的抉擇,答應了下來,即使這將非常傷害他最敬愛的大嫂。
  被愛情小說激發了對未來生活向往的秀禾開始憧憬美好的生活,這憧憬化爲最具體的一種感情:對耀輝的愛情。種種迹象給她産生了錯覺——逃跑的計劃是耀輝對自己愛情的結果,他們兩個人將共同奔向新生活……然而逃跑以秀禾的自動放棄而告終,因爲她在車站碰見了耀輝的女友:嫻雅,既然沒有了愛情,她就失去了動力以及未來的方向……
  第六集
  大伯終于回來了,從他見到秀禾的那一刻起,某種複雜的情感便占據了他,正式的婚禮如期舉行……
  大媽終于等來了圓房的時刻,她站在走廊中等待著奇迹的發生,等待著上天通過秀禾
  把幸福重新帶回到這個家中。
  她等待的結果是秀禾哭著從新房中跑了出來。
  大伯決定帶秀禾到老陶的小屋去度假,他忍受不了大媽無處不在的目光。耀輝回到城裏,在和自己的女朋友嫻雅的交談中不經意地透露出自己對秀禾的癡心牽挂,他們這對相戀數年的情人之間第一次出現了裂痕……
  第七集 
  山間的日子使大伯漸漸愛上了秀禾,他在她身上不斷發現一些新奇的魅力。秀禾也第一次感受到成熟男性的關懷,以前想象中對大伯的恐懼慢慢消解了,他們終于完成了被打斷的圓房……
  大伯決定帶秀禾去老友葉先生家聚會,這使大媽非常傷心,因爲每年只有這個日子是屬于他們兩個人的,而同時,她又感到喜悅,盡管滲透著一絲傷感,因爲這說明大伯已經承認了秀禾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最起碼,她試圖把丈夫留在桔園中的計劃已經實現了第一步。
  爲了解決自己良心的牽挂,耀輝也趕到了葉家。在踏進葉家大門的那一刻,他還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麽……秀禾看到耀輝之後,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平靜,從未喝過酒的她喝醉了,大醉使她讓大伯非常掃興。他命令耀輝送她回家……
  第八集 
  回家的路上,兩個都喝醉了的年青人第一次忘記了禮教和規則,他們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天,同時坦露出對方愛幕的心聲。這是兩個人終生都會銘記的快樂日子。
  一個人留在葉家的老爺顯得心神不寧。他對秀禾的愛越來越深……
  在城裏,同時發生著一件本應更讓大伯心神不寧的事情:嫣紅忍受不住老爺的冷漠和負心,想和大偉發生關系來報複自己的男人,大偉拒絕了她……
  入夜,兩個年青人清醒了。他們都想起了各自的身份和職責。秀禾堅決地拒絕了耀輝勸其出走的說服,她要對得起大媽對她的恩情。
  上山進祭的大媽與宛晴在第二天早上回到府裏,發現秀禾已經提前回來,而且是耀輝送她回來的,大媽産生了不祥的預感……
  第九集 
  大偉出于盲目的愛情,開始幫助嫣紅設計奪回自己的丈夫的計劃,他教嫣紅英文以及作生意的竅門,他要讓嫣紅成爲容家事業不可缺的支柱,而不僅僅是一個交際花,他使嫣紅明白,要贏得愛情的首要是先贏取對方的尊重……
  他們在咖啡館頻繁的約會被嫻雅無意中撞見……
  大媽試圖對耀輝和秀禾兩個人獨處很長時間的掩飾反倒引起了大伯的懷疑。他經過反複觀察和試探,似乎發現了什麽,他決定回擊兄弟對自己地位的挑戰,他是一個從來不認輸的男人。他首先要證明自己仍舊年輕。
  秀禾由此對大媽充滿了歉意,她明白自己正在奪去她最敬愛的人的丈夫……
  大媽甘願損失一切,只要秀禾能夠懷孕,能夠補償她對容家的歉疚,她能爲秀禾作任何事情……
  三天之後,大伯上山去找耀輝,他開始了對耀輝的考察。考察的結果並不能讓他放心,更大膽的一個計劃在他心中醞釀著……他讓老陶把秀禾也接到了山上……
  第十集 
  他的計劃就是誘使秀禾和耀輝單獨會面,同時給兩個人造成可以獲得自由的錯覺,而他卻藏在另一個房間裏竊聽。
  這場會面的結果證明了秀禾對自己丈夫的忠心,卻暴露出耀輝對秀禾的愛意,秀禾已經認命了,而耀輝卻仍在勸她爭取自由,這使老爺既傷心又感動,他對秀禾的忠心感動,對自己兄弟的背叛傷心……
  第二天,大伯決定和秀禾再舉行一次正式的婚禮,以此來對耀輝宣稱自己對這個女人的權力……
  婚宴上,耀輝和大伯喝醉了,兩個互相不服氣的男人開始叫勁,他們都要戰勝對方。最後,兩個人決定比賽爬山……
  大伯已經上了年紀,在山上摔斷了腿,在耀輝的背上,大伯袒露了心聲:他是第一次這麽深地愛一個人,他希望自己的六弟不要破壞這對他來說也許是最後的一次愛情……耀輝被打動了……
  而在城裏,嫣紅在痛苦和癡情地守望著對大伯的愛情,她從嫻雅那裏獲悉的有關鄉下的消息使她深受傷害……
  第十一集 
  大伯決定回城了,出于對大媽的理解和感激,他把秀禾留在了鄉下,交給大媽。
  一切矛盾都解決了,在一家團圓的歡宴上,秀禾以敬酒的方式向對耀輝的戀情訣別……一個大家庭的融洽和睦是兩個年輕犧牲自己的感情所換來的……
  第二天一早,大伯出發前發現了秀禾剛剛做好的一個香袋,他還以爲是送給自己的……
  同時,在山上的耀輝也收到了一支同樣的香袋……
  大伯回到城裏,發現嫣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不僅幫老爺簽下了和英國人的訂單,同時也變得更加體貼和善解人意,他們兩個人的關系似乎出現了轉機……
  這一景象很快被一封秀禾在家鄉懷孕的信所打破。大伯的激動與喜悅說明了他對鄉下的三太太已産生了深深的戀情……
  不堪忍受冷落之苦的嫻雅出乎意外地來到了山間木居。她決定把握自己愛情的命運。耀輝不忍心再傷害她,向她提出了求婚,兩個人陷入到對未來的憧憬中。他們只能以這種辦法忘卻各自的苦惱,這苦惱對耀輝就意味著對秀禾的思念,對嫻雅就是:她無法感知自己愛人真正的心情……
  第十二集 
  當嫻雅的到來爲平靜的鄉下生活帶來了新的快樂,大媽替他們安排了一場晚宴,而這歡快的氣氛卻被秀禾打破,因爲她告訴大媽,自己又來紅了,懷孕只不過是一場假相……
  嫣紅與大偉終于發生了關系。兩個人都感到後悔和恐懼……
  嫻雅出于對秀禾的同情讓耀輝單獨勸勸她。兩個人的這次單獨見面使耀輝明白了香袋的含義。這是秀禾對耀輝帶給她的有關愛情的快樂的謝意,她終生都將感謝耀輝賜予了她和所有其它那些女孩一樣的初戀的感情,這對一個作妾的女人尤其寶貴。
  耀輝被震撼了,他感到自己的怯懦辜負了一個如此美好的女孩……
  第二天,他在回城的車站上發現忘記了香袋,他飛奔而去,把嫻雅一個人留在站臺上,當他找回了香袋,列車已經遠去,嫻雅感到異常的失落……
  在爲耀輝嫻雅回城而舉行的接風晚宴上,耀輝說出了秀禾沒有懷孕的事實,這對大伯的打擊很大……
  同樣,大媽也正在受著煎熬,她擔心自己的命運同樣出現在秀禾身上,兩個女人抱頭痛哭,她們經過這場磨難,心已完全連接在了一起……
  大伯對秀禾未孕的假相並未産生很大的震怒,反而理解她,擔心她,這使嫣紅明白,大伯真的愛上了這個鄉下女孩子了……然而,此刻真正困擾大伯的是自己的弟弟,他知道,耀輝並沒有象他自己表白的那樣徹底忘掉秀禾……
  容氏兄弟二人的關系出現了裂痕,這令大伯很傷心。耀輝掙紮在感情的漩渦中,他一方面在嫻雅面前否認自己真實的愛情,一方面卻絕望地感到自己無法中止對秀禾的思念……兄弟二人進行了一次長談,耀輝終于明白了,秀禾對于哥哥絕不僅僅意味著另一房小妾,她實際上負載著容氏家族的名譽與指望……他同時意識到,自己的大哥正一步步邁向衰老,他不斷抖動的手便是證明……他開始同情這個被各種責任壓迫的男人……
  嫣紅經過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鄉下的容園。她首先輕易地擊退了宛晴的挑戰。但當她面對大媽的時候,卻感到了無法逾越的壓力和障礙,她要帶回秀禾的計劃輕易就被大媽回絕了。
  第十三集 
  秀禾的態度也令她驚異,她發現這個女孩非常堅定,非常有心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鄉下丫頭,她再次碰壁,三個女人聯合起來使嫣紅的下鄉之行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失敗的結局……
  嫣紅又氣又累地回到葉家,她病倒了,但郎中檢查的結果卻使她大喜過望……第二次重返容家……
  大媽與秀禾、宛晴的慶賀戰勝嫣紅的晚宴被一陣幽怨的歌聲打斷,嫣紅又回來,並且帶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消息——她懷孕了……
  夜裏,大媽被徹底的失敗感折磨著。她終于向秀禾講出了她與大伯相戀的故事,他們曾經熱烈地相愛過,不顧兩家人的拼命反對而走到了一起,他們的沖動得到的結果就是今天的命運:她不能爲大伯生一個孩子,她將徹底失去自己的男人。尤其是現在,嫣紅將懷上大伯的孩子,她最後的一線希望都要破滅了,她們還能怎麽辦?
  第十四集 
  大媽在帶著秀禾在送子觀音面前求得了一個上上簽之後,下了最後的決心,她要把秀禾送進城裏,這將成爲她反敗爲勝的最後一個險棋,在祖廟的靈位前,她把秀禾交給了嫣紅。
  得到嫣紅與秀禾一起進城的消息,大伯抑制著激動,他不能表現出有違一個大家族家長風度的喜悅,他命令耀輝去接秀禾……
  在火車站,秀禾與耀輝經過長久的分離又見面了,他們只能用冷漠的表情來控制內心的不安與激動。
  秀禾被城裏容府的氣勢鎮住了,她顯得手足無措,嫣紅對她的百般體貼中隱藏著某種令人不安的目的。她把正房讓給了秀禾與大伯……大伯下班之後回到家中,他終于見到思念已久的人,不善表達的他還是讓秀禾感到了這個男人對她的深深的思念……
  晚上,爲兩位夫人接風的舞會變成了嫣紅一個人出風頭的場所,因爲她莊重地向大家宣布了自己懷孕的消息。而一身鄉下的打扮的秀禾卻被客人們當成了傭人……酒後闖入的耀輝正好碰上一個客人調戲秀禾,他和那個花花公子打成一團……
  入夜,大媽被噩夢驚醒,她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她把所有的好事都想在一起了,而沒有考慮到最關鍵的一點:秀禾不是一個有攻擊性的女人,她鬥不過嫣紅,她半夜闖入宛晴的房間,讓她馬上給城裏去信,她在信中要求秀禾馬上告訴她城裏的情況,以免讓她擔心,她深深地關切著親如女兒的秀禾。
  耀輝痛苦地勸秀禾回到鄉下,秀禾堅定地拒絕了他,因爲她是帶著一個莊嚴的使命來的,她一定也要懷孕,她身上負擔著兩個女人的終身幸福……
  大醉的耀輝被嫻雅送回家中,他在醉中的大呼小叫更透露出自己對秀禾的關愛,這進一步刺傷著嫻雅的心……
  這個夜裏,還有另一個被失望折磨的人,那就是對嫣紅一往情深的大偉,他孤獨地在夜總會花錢買醉……
  第十五集 
  耀輝一覺醒來,意識到自己的失態,他找到嫻雅認錯。他爲了讓她高興,帶她去放風箏,但這一切的努力只能讓他更思念秀禾,嫻雅已經洞悉了他的心事,她告訴他,自己需要的是事實,而不是美麗的謊言。
  嫣紅把秀禾帶進城裏的目的就是讓她出醜,讓她在大伯心中喪失地位……
  一個叫古沛帆的男孩住到了鄉下容家,他是葉先生的侄子,因爲鬧學運而被上海的學校開除,他一來就和宛晴發生了矛盾。
  隨著時間的推移,秀禾漸漸意識到她無法完成大媽交給她的任務,因爲她不忍心奪去另一個女人的希望,每天目睹大伯與嫣紅的爭吵,讓她更深深地同情嫣紅,而更主要的,她在城裏不斷接觸的事物讓她漸漸對自己有了更心動的把握。她不甘心再把自己的感情與命運全部交給別人,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另一個善良的女人——嫻雅……
  在給大媽的信中,她大膽地坦露了心聲。她告訴大媽,她將爲容老爺生一個孩子,這是她離開容家前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對大媽恩情的報答。
  宛晴得到了秀禾的信,她按捺不住好奇心,和古沛帆拆開了信,信的內容讓她大吃一驚,信中,秀禾決定不再對大媽唯命是從。古沛帆和宛晴決定把這封信隱瞞下來,兩個本爲就互有好感的青年人一起享有一個秘密,他們開始相互走近了……
  嫻雅告訴秀禾她將離開一段日子,因爲她需要讓耀輝冷靜地思考自己的選擇。她要的是真正的愛情。如果耀輝愛的不是她,她也希望自己的愛人得到幸福。
  第十六集
  處在孕期中的嫣紅的神經越來越緊張,她已經鬧得大伯心力憔悴,大伯只好躲到辦公室去,在辦公室,他又目睹了嫻雅向耀輝的辭別,同時發現了耀輝有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香包,耀輝慌亂的編造了這個香袋是他偷秀禾的謊言,大伯半信半疑……這個家中沒有一件事讓他省心,他決定帶秀禾到上海清靜幾天……
  在上海,大伯沈浸在歡樂裏,而秀禾卻在思念著另外一個人,她拒絕說出大伯要求聽到的那個愛字,這激怒了他,也嚴重地刺傷了他的自尊心……
  嫣紅感到難以忍受的失落與憤怒,上海之行意味著她在和秀禾的競爭中全面失敗,她只能去找大偉尋求安慰,卻意外地在大偉處碰到了一個歌女,她的歇斯底裏地爆發了,把大偉的床單撕得粉碎……
  大媽終于接到了秀禾的信,同時得到了滿意的答複,但是她卻從信封裏找到了另外一張紙。這是秀禾給宛晴的,她感謝宛晴對她的理解以及幫助。大媽追著宛晴念信上的內容,古沛帆機智地順口編了一些內容,替宛晴解了圍。
  秀禾的信進一步刺激了大媽對幸福的幻想,這是宛晴感到恐慌,因爲只有她知道真相——秀禾不可能愛大伯,大媽希望用秀禾奪回自己愛情的計劃已經落空。又是古沛帆安慰了她,他們都不由自己表達出對對方的深情……
  第十七集 
  不快的上海之行後是更不快的事情:嫣紅已經不辭而別了。大伯所有的惱怒和積郁都發泄在秀禾身上,他命令秀禾把嫣紅請回來。同時逼著耀輝對偷香包一事向秀禾承認錯誤。耀輝的抱歉深深傷害了秀禾……
  在嫣紅的住處,秀禾意外地碰到了大偉,這使本來氣勢洶洶的嫣紅一下就萎頓下來,秀禾並不想利用這一點,她的正直與善良讓嫣紅陷入沈思……
  耀輝約見秀禾,向她解釋自己那天爲什麽會傷害秀禾的感情,爲什麽要說謊,他所有的理由就是不忍心傷害自己的大哥,他滔滔不絕的解釋並不能說服秀禾,甚至不能說服自己。秀禾的沈默讓他慌亂,而秀禾的追問更讓他不知所措,他明白自己愛秀禾,卻不敢說出來。秀禾失望地起身離去。這在咖啡館發生的一幕被大偉意外地碰上了,他鼓勵耀輝應該象個男子漢一樣去把握自己,同時把握自己的感情,耀輝追了出去……
  耀輝追上秀禾,在霏霏細雨中,兩個年青人再也控制不住這火山般被壓抑了太長時間的激情,他們緊緊擁抱在一起……
  嫣紅逼著大偉向大伯講述咖啡館中看見的情景。
  第十八集 
  大偉對嫣紅這種舉對非常吃驚,大伯不能相信自己的弟弟會背叛自己,而耀輝卻勇敢地承認了,並且要求大伯成全他與秀禾的愛情,受到過分刺激的大伯心髒病突發……
  在鄉下,大媽和宛晴發生了沖突,她不許自己的侄女和充滿反叛的古沛帆相好,一封急電打斷了兩個人的爭吵,大伯病危的消息使她非常害怕,她決定進城,這是三十年來的第一次……
  城裏的氣氛非常古怪,大伯拒絕見任何人,只讓大媽向大家宣布遺囑,大媽感到城裏一定發生了可怕的事情……
  她無意中看到耀輝與秀禾的相會,一切都明白了,她感到五雷轟頂般的痛苦。她終于從宛晴口中追問出秀禾寫給她的信的真實內容,她完全慌了,這對她意味著容氏門風的敗壞和一切徹底的失敗,她現在唯一能作的就是體罰秀禾,每打一下秀禾,就象打在她自己的心裏……
  第十九集 
  在大伯出院之前,她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一步不離地看著秀禾,不讓她和耀輝見面……
  秀禾、耀輝也都在道德與感情的旋渦中掙紮、痛苦……
  固執的大伯不顧衆人的勸阻還是做了風險極高的手術,而且成功了,他決定重新控制這個家庭。他要把問題一一解決。他首先要拆散著一對擁有真摯愛情的年輕人,其次,他要把嫣紅接回家中。
  第二十集 
  大偉被多疑的大伯發配到了天津,他驟然傷感地與嫣紅分離,他們都知道這也許是兩個人一生中的最後一次見面。
  嫣紅回到家中,迎來的是大伯關切的目光和對她肚中孩子的關注。但是曾大夫的拜訪之後,一切都變了,她被逐出了家門並被當衆宣布取消對大伯財産的分配權……大伯被診斷爲不孕,而所謂男人的尊嚴迫使他不願向家人坦白自己的病情。然而,愧意打擊著他,他絕望地認識到嫣紅在背叛他,而大太太所承受的一切不公原來全部來源于自己的缺陷……
  第二十一集
  大雨之夜,大伯向耀輝坦白了實情,他沖動地跪在地上向耀輝提出了一個交易,他淚流滿面地請求耀輝同秀禾爲自己秘密地生一個孩子,這樣,他不孕的事實就會永遠地不被外人察覺。耀輝拒絕了他,他宣稱自己同秀禾要的是愛情,而不是偷情……突然衰老的大伯回到家中,得到的消息幾乎使他崩潰:秀禾懷孕了……他決定帶秀禾和大媽回鄉,並向所有人
  隱瞞秀禾懷孕的消息……
  第二十二集 
  大媽終于如願以償地同大伯——自己一生的愛人以及秀禾——自己的年輕時代共同回到了鄉下,這正是她一直盼望的結果。然而,最初的喜悅很快被疑惑取代,她不明白大伯突然對自己煥發的巨大柔情以及秀禾不斷加重的所謂“病情”,她更不懂得是,當大伯終于告訴她秀禾懷孕的消息時寫在臉上的幾乎是痛苦的表情……城裏,不甘失敗的嫣紅不聽大偉的勸阻鋌而走險,她竊取了大伯的病例文件,于是,她終于弄清了大伯突然對自己變臉的緣由……嫣紅決定進一步報複,爲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她辭別了狂喜的大偉,又一次來到鄉下……
  第二十三集 
  桔園,嫣紅威脅大伯如果自己得不到財産,那麽,大伯不孕的事實將很快做爲報紙頭條公布于衆……大伯終于屈服了,向大媽坦白了隱藏在秀禾懷孕背後的一切秘密。大媽的答複出奇的果斷,她遵循的是貫穿自己一生的邏輯:對于大伯毫無保留的愛情,爲了保全自己愛人一生的名譽,她決定答應嫣紅的要求……懷孕的消息瓦解了秀禾剛剛鼓足的追求愛情的勇氣,她決定認命,並寫信請求耀輝徹徹底底忘掉自己,可她至今不知道,自己懷的恰恰是耀輝的孩子——真正愛情的結晶……嫣紅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然而奔波卻令她流産。 
 第二十四集 
  大偉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盡管得到的有可能是後半生衣食無憂的生活……他決定徹底離開嫣紅……城中,耀輝接到信後發瘋一般地趕到了鄉下,然而等待他的是跪在地上的兩位蒼老的長輩,他們淚流滿面地懇求她不要告訴秀禾實情,這關系到所有人的名譽,否則,容家將被世人恥笑爲亂倫的溫床……
  耀輝與秀禾相擁長泣,他們不得不爲這個家族放棄一生的幸福。
  第二十五集 
  耀輝帶著無盡的愧意回到城裏,嫻雅回來了,兩人緊緊的擁抱,耀輝象個孩子一般痛哭著,他在用似乎是無窮盡的眼淚向自己的愛情訣別。他無望地感到當愛情同道義相遇時,它表現的是多麽的脆弱與無助……在宛晴與古沛帆在家中舉辦的聚會上,耀輝喝得酩酊大醉,他懺悔的醉話使宛晴洞察了真相……桔園,秀禾終于臨産,大出血令她命在旦夕,大伯和大媽的良心在這一刻再也經不起任何折磨,他們懇求郎中放棄拯救孩子的努力,然而,秀禾平靜地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冒著生命的危險,她決定生下這個孩子……理由只有她自己清楚,她的手中握著來自宛晴的一封信,她原來已經知道了全部事實,她要用孩子來奠基自己同耀輝千瘡百孔的愛情……與此同時,耀輝同嫻雅的婚禮如期舉行,當聖歌嘹亮的響起時,耀輝聽到的卻是一首關于一場死去愛情的挽歌……在那個時代,受傷害的永遠是愛情……
相關內容
  《橘子紅了》是2002年開年呈現在觀衆面前最精美的電視劇,可它卻在各種爭議中播完。有人戲評:什麽“橘子紅了”,整個一“帽子綠了”!這個比喻絕妙而惡毒,容耀華的二太太和三太太都懷孕,他卻被查出根本不能生育,尤其這個事情發生在民國時期意味著什麽?但僅當成“帽子綠了”,又確實有點辜負李少紅導演和一幹藝術人士的詩情畫意。
  在這個充滿失意的故事,家大業大的容家大老爺要兒子的沒兒子,才情滿華的容家二少爺要愛情沒有愛情,三個曾經的如花美眷也只剩下一個大太太。該劇延續了《大明宮詞》的風格,對美的追求達到了極致。一部電視劇被賦予了電影的精美,令那些對故事本身表示難以置信的觀衆欣賞起服裝、音樂、燈光都感到一種快慰,更使那些粗制濫造的電視劇落荒而逃。
  在李少紅的精心安排下,周迅一步步走向事業的頂峰,就算一個佃戶的女兒“秀禾”也要擁有“小太平”的靈秀,擁有“戀愛中的寶貝”應有的呵護。一部精致的電視劇是不會忽略任何細節的,包括演員,《橘子紅了》的幾位主演,放到其他任何一部戲裏都可稱得上獨當一面的領銜主演,他們卻都薈萃在一部戲裏,讓它無法不吸引觀衆的目光。2002即將結束時,主演寇世勳又憑此劇獲亞洲電視劇節最佳男演員稱號。對劇中感到顔面盡失的“容耀華”而言,當然是大大的驚喜。
http://baike.baidu.com/view/3921.html?tp=0_11
 
琦君>百度百科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縣人。1917年7月24日生于溫州的瞿溪鄉,現當代臺灣女作家。浙江甌海瞿溪人。14歲就讀于教會中學,後畢業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她的名字總是與臺灣散文連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包括《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裏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等。她也是著名電視劇《橘子紅了》的原作者。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沈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爲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臺的大陸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爲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一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並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爲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一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生。
作品
  論述
  《詞人之舟》 民國七十年,純文學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散文
  《溪邊瑣語》 民五十一年,婦友月刊社
  《琦君小品》 民五十五年,三民書局
  《紅紗燈》 民五十八年,三民書局
  《煙愁》 民五十八年,光啓出版社;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三更有夢書當枕》 民六十四年,爾雅出版社
  《桂花雨》 民六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從桂花雨中,體諒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細雨燈花落》 民國六十六年,爾雅出版社
  《讀書與生活》 民國六十七年,東大圖書公司
  《千裏懷人月在峰》 民國六十七年,爾雅出版社
  《與我同車》 民六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留予他年說夢痕》 民六十九年,洪範書店
  《母心似天空》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燈景舊情懷》 民七十二年,洪範書店
  《水是故鄉甜》 民七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此處有仙桃》 民七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玻璃筆》 民七十五年,九歌出版社
  《琦君讀書》 民七十六年,九歌出版社
  《我愛動物》 民七十七年,洪範書店
  《青燈有味似兒時》 民七十七年,九歌出版 (民九十三年十月,重排新版)
  《淚珠與珍珠》 民七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母心‧佛心》 民七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民九十三年十二月,重排新版)
  《一襲青衫萬縷情》 民八十年,爾雅出版社
  《媽媽銀行》 民八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萬水千山師友情》 民八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書》 民八十五年,洪範書店
  《永是有情人》 民八十七年,九歌出版社
  《春酒》民九七年,浙江文藝出版社
  小說
  《菁姐》(短篇) 民四十三年,今日婦女雜志社; 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百合羹》(短篇) 民四十七年,開明書店
  《繕校室八小時》(短篇) 民五十七年,臺灣商務印書館
  《七月的哀傷》(短篇) 民六十年,驚聲文物供應公司
  《錢塘江畔》(短篇) 民六十九年,爾雅出版社
  《橘子紅了》(中篇) 民八十年,洪範書店
  合集
  《琴心》(散文、小說) 民四十二年,國風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爾雅出版社
  《琦君自選集》(詞、散文、小說) 民六十四年,黎明文化公司
  《文與情》(散文、小說) 民七十九年,三民書局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 民八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金手表》 民九十年,九歌出版社
  《夢中的餅幹屋》 民九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兒童文學
  《賣牛記》 民五十五年,三民書局
  《老鞋匠和狗》 民五十八年,臺灣書店
  《琦君說童年》 民七十年,純文學出版社
  《琦君寄小讀者》 民七十四年,純文學出版社; 民八十五年,健行文化出版公司
  《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改版) 民九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桂花雨》主要回憶了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字裏行間彌漫著淡淡的思鄉情懷和對故鄉美好生活的回憶。 
生平
  琦君于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裏,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愛之深教亦嚴,父親潘國綱雖出身農野,久曆戎行,身爲師長,卻酷愛中國古典文學,盼她成爲才女,就請一位姓葉的家庭教師教她。于是:五歲,認方塊字;六歲,學描紅;七歲,讀詩經、唐詩、習字;八歲,讀女誡,孟子;九歲,讀論語、唐宋古文、左傳,學做古文;十歲,她就過目能湧,揮筆成文了。十二歲,隨父母遷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于古典文學根基好,加之父親的書房裏有許多古今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她常偷讀。暑假中,飽看新文學作品,外國小說則偏愛《簡愛》、《約翰克利斯多夫》、《小婦人》,等等。她從古典文學、新文學及外國文學佳作中吸其精華,因此作文比賽,常得第一,被同學們封爲“國文大將”。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黃狗》,自此,她立志當文學家。高中畢業時,她以優秀的成績直接升入之江大學,成爲我國“一代詞宗”夏承燾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詩詞造詣極高,其中又以同更獲贊賞。大學畢業後曾在上海彙文女中及故鄉永嘉縣中教書。1949年去臺灣,服務于司法界,任高檢處記錄股長及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等職,同時在大學任教,並擠出時間寫作。1964年獲臺灣文藝協會散文獎,1966年代表臺灣婦女寫作協會訪問韓國。1970年《紅紗燈》散文集獲中山學術基金會散文創作獎。1972年應美國官方邀請訪問夏威夷及美國本土參觀各大學,與教授作家們交換教學、寫作意見。1969年在臺灣司法部志願退休後,在臺灣的中央大學及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專心教課與寫作。後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職,她也隨任作“閑妻”而又閑不住,仍常給報刊寫稿。1985年《琦君寄小讀者》獲臺灣新聞局金鼎獎,1986年《此處有仙桃》散文集獲臺灣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是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紐約舉行的有大陸、臺灣兩地作家參加的第四十八屆國際筆會學術活動。在臺灣作一個暢銷作家並不難,但從事真正的純文學創作而作品暢銷的作家卻極少,琦君就是這極少數作家中的一位。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最近臺灣對三十年來圖書出版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統計結果,作品最暢銷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來她筆耕不輟,出版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詞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選入中學課本,作品被譯爲英、日、朝鮮文,深受海內外讀者歡迎,被譽爲“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
  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而她現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總是與臺灣散文連在一起。從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算起,先後出版的《煙愁》、《琦君小品》、《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裏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水是故鄉甜》、《母心似天空》、《此處有仙桃》、《燈景舊情懷》、《玻璃筆》、《琦君說童年》、《琦君寄小讀者》、《青燈有味似兒時》、《琦君自選集》、《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琦君在自己寫的大量散文中,盡情地抒發十分真摯熱烈的感情,這裏有對故鄉山水和童年生活詩一樣的回憶,有對父母師長摯友深沈的懷念,有對在臺灣生活的敘寫,又有對異國旅遊的觀感,此外是讀書心得,創作雜談,以及專給小讀者寫的小散文,但寫的最好最多的,是懷鄉思親的散文。正如《煙愁》後記中寫的:“每回我寫到我的父母家與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這一份情。像樹木花草似的,誰能沒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麽可能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爲她的根紮在故鄉,紮在祖國。雖然年紀大了,常常丟三落四,可是故鄉的景、事、人卻永遠印在心裏,忘也忘不掉。那剪不斷的故鄉之情,理還亂的親友之思,以它的真摯、深沈、執著和熱烈,構成了請君散文抒情美的基本特征,“我們從大陸移植來此(“移植”一詞,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將三十年。生活上盡管早已能適應,而心靈上又何嘗能一日忘懷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鄉的好,雞魚鴨肉是家鄉的鮮。當然,風景是家鄉的美,月是故鄉明”。“蕁茱鱸魚長入夢,他鄉雖好總添愁。”戀鄉的人,終于忍不住喊出:“故鄉,我們哪一天回去?家鄉味,我們哪一天能再嘗呢?”(《家鄉味》)這種感情,是琦君所有懷鄉思親散文中的血液,就如年年中秋,年年吃月餅。臺灣是産糖的地方,有各種餡的美味月餅,可請君一想起家鄉的月光餅,那又香又脆的味兒好像還在嘴邊呢。”(《月光餅》)即使是水,也是故鄉的甜。琦君去臺旅歐訪美,喝過各種各樣的水,也愛喝礦泉水,但又懷疑外國的礦泉水不是天然的,而且,“說實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礦泉水,飲啜起來,在感覺上,在心靈上,比起大陸故鄉的‘山泉’來,能一樣的清洌甘美嗎?”(《水是故鄉甜》)在《鄉思》裏,作者寫得更懇切:“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日裏想,夢裏思,“昨夜夢魂又飛歸故裏,躺在雙親的墓園中,擁吻著綠茵覆蓋的芬芳泥土,望著悠悠出岫的白雲,多年抑郁的情懷得以暫感舒松,可是短夢醒來,淚水又濕透枕邊,美麗的家園啊!它依舊是海天一角,水闊山遙”。她多麽盼望海天連成一片,山水連成一線,能回到故鄉“享受壯闊的山水田園之美,呼吸芳香靜謐的空氣。我渴望那一天,難道那一天還會遠嗎?”(《寫作回顧》),這裏寫的。不只是她個人的心願。那夢,那渴望,是屬于許許多多去臺人士的,也是屬于神州大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
  有人說琦君不善于寫遊記,這種說法不確切。遊記有各種寫法,有的偏重于寫景,有的偏重于記事,有的偏重于述懷。琦君是生活在人情中的人,無疑偏重于述懷的,但常常與記事寫景結合在一起。她的《西湖憶舊》、《故鄉的江心寺》、《何時歸看浙江潮》,雖是追憶而寫的,實是絕好的遊記。這些地方,她離開了許多年,卻寫得一往情深,景、人、物——如在目前,再一次說明她愛之切,憶之深。在她筆下,“西湖似明眸皓齒的佳人,令人滿懷喜悅,古寺名塔似遺世獨立的高人逸士,引人發思古幽情。何況秋月春花,四時風光無限,湖山有幸,靈秀獨鍾”、“令人留連忘返”,“若把西湖秀麗景物移到臺灣,都成奇景”。對于“占世界風景最佳四大學的第二位的”母校之江大學,因爲有“千變萬化的錢塘江水”,“我愛之勝于西子湖”。清晨,“晨曦自紅霞中透出,把薄霧染成了粉紅色的輕紗,籠罩著江面。粼粼江水,柔和得像紗帳裏孩子夢中帶笑的臉……我們赤足在潺氵爰的溪水中揀石子,夏老師依檻閑吟,詩成後傳誦一時”(《何時歸看浙江潮》)。這簡直是一幅色彩分明、人物鮮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故鄉母校遊樂圖。但更引起作者思戀的,是遊子喝了“不忘本土”的“回旋井水”,因而盼望“再飲江心寺的回頭水,更願此身幻化爲井底清泉,回旋地回到故鄉”(《故鄉的江心寺》)。
  這種對故鄉熾熱的思念,正是作家熱愛祖國的真誠表現。尤其令人難忘的,作者每看到異國他鄉的山川景色稍似祖國風光時,又會引起豐富的聯想,傾注她對祖國灼熱的愛。如她遊美國愛荷華城時,看到萬縷千條柳絲,隨風飄拂,她就“手牽著柔細的柳條,悠悠然真有置身大陸江南之感。臺灣也有柳,但垂柳沒有這麽柔,這麽長。愛荷華的柳很像杭州西子湖堤上的柳,自有一份魅力,引人無限鄉思”(《靜謐的大學城》)。她應邀訪問韓國時,所以“使我驟一見就立刻愛上了她”,是“那一份似大陸北國又似江南的情調,與亞熱帶的臺灣迥然不同。”在瞻仰漢城故宮的勤政殿的屋脊上的飛簷時,她覺得“仿佛置身于北平故宮中,頓然發思古之幽情”。作家對祖國母親的眷念,是那樣刻骨銘心。在這些篇章裏,作者不是一字一句地來描述這一切,而是用整個心胸來擁抱這一切,那深沈渾厚的感情,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心弦。
  琦君忘不了故鄉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鄉人,忘不了親愛的父母、尊敬的老師、異姓姐妹,甚至長工和乞丐。她把她的滿腔思念,一片至情,溶鑄到每一篇作品裏。不同的是,一般作家是一篇文章寫一個人,她是一篇文章一個重點,通過許多篇章,集中許多重點,寫活一個真人。這種效果,表現在寫母親時最爲成功。如《母親新婚時》,寫母親的愛情和婚姻,她與丈夫雖是“親上加親”,愛情卻發生在婚後,突出母親的嬌羞、溫柔和順從。《母親那個時代》,寫她一天到晚爲一家子忙,想得到丈夫的愛而不能,突出她的勤勞和容忍;《母親的偏方》,敘母親能用各種偏方治病,簡直是一位“全科醫生”,而這一切都是從外祖父那兒零零碎碎學來的,說明母親的聰明幹練;《母親的手藝》表現母親的多才多藝;《母親母親》述母親對女兒既嚴厲又溫和的教育方法;《髻》寫母親的幽怨,因爲做官的丈夫把本應給她的愛轉移到姨太太那兒去了;《毛衣》寫母親對女兒的慈愛。《母親的教導》寫母親如何注重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教導自己的女兒。除了這些專外,在其他散文中,在寫別人的同時,也給母親一些側寫。如寫母親待長工和待家人,她甚至幫阿榮伯成了家,並讓他們夫妻雙雙住進潘家(《阿榮伯》);她也善待奶媽,把一對金手鐲分贈給奶媽的孩子和自己的女兒(《一對金手鐲》);即使對乞丐她也充滿了同情心(《三劃阿王》)。讀者可以從專篇或其他別篇有關的側面描寫中,多角度地發現她勤勞、刻苦、節儉、善良、容忍、慈悲的品德,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和三從四德和舊式婦女的形象,活脫脫地站在我們面前。這種連環畫式的寫法,不啻是對散文藝術的一種創新。對外祖父、老師、阿榮伯的描寫,也采用同一手法。《外祖父的白胡須》中的外祖父,既是私塾老師,又是義務郎中,對一切人都親切和氣,甚至連螞蟻蟲類都要“保護”,他抓到小偷也不打罵,反而送小偷兩塊銀元叫他做生意以改邪歸正。爲了“最蹩腳”的戲班子能演下去,他特地帶外孫女頂風冒雪去“捧場”,“拼命拍手叫好”,最後還給戲班子一塊銀元,“讓他們買壺酒,買斤肉暖暖腸胃,天太冷了。”《紅紗燈》則著重通過外祖父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希望把染有壞習慣的五叔教育成爲力求上進的青年,突出外祖父不同凡響的智慧與熱切心腸,我們也從這些不同的篇章裏,看到了這位活神仙的方方面面。在懷念老師的散文中,《春風比雨》、《鷓鴣天——懷念夏承燾師》這兩篇文章,將風流倜儻的大詞人及與人迥異的教育方法與教育實踐,寫得絲絲入扣,而《一生一代一雙人》則體現老師對師母的理解與體貼,從另一,角度顯出老師的高尚人格,心地善良;《吾師》,把三個老師爲教、爲文、爲人層層襯出,突出三人不同的學識、個性和風格。把一個雇工和官家小姐的美好關系寫得那麽動人,華人作家中只有琦君。如《第一雙高跟鞋》、《阿榮伯伯》,阿榮伯伯的“學得能幹點,要自己打天下”的叮囑,倒不像雇工對小主人說的話,而是長輩對小輩的關切。怪不得他“仁慈慷慨樂于助人的性格,給我少年時代不少的啓迪”了。
  國內有些評論文章,只字不提琦君父親寫的散文,只是在別的文章中提及父親對母親的無情。其實琦君也很愛父親,專文有《父親》、《油鼻子與父親的旱煙管》,在其他寫母親或母親、父親、姨娘三角微妙關系以及父親對“我”的摯愛之類散文中,父親的形象也是親切鮮明的,如《小梅花》、《楊梅》、《酒杯》、《鮮牛奶的故事》、《喜宴》等等。琦君通過兒童的視角,將父親棄官退隱後的心態,以及對種田人純真的友誼(《油鼻子與父親的旱煙管》),晚年對母親的理解、深情和愧疚(《楊梅》),以及對“我”的摯愛(《喜宴》),寫得那麽細膩,那樣鮮活,那樣生動。而《父親》的構思尤其獨特。文章一開始,作家就爲父親造型:“每回聽到馬弁們一聲吆喝:‘師長回府啦’”孩子們遠遠偷看到的是一個威風凜凜的父親。“我”和哥哥,只是怕他,不敢親近。待父親因反對軍閥內戰而自動退隱閑居以後,父親不再穿軍裝而著一身藍色長衫,不像顯赫的軍官而像詩人學者時,“我”就感覺親近多了。尤其是哥哥死後,父親從北平回到杭州,“我”也由遠遠的“偷看”到“靠在他懷裏”,爲痛悼哥哥而與父親相對痛哭。在這裏可看出作家組合素材的高超:從形式上實質距離的拉近到感情距離的拉近,承接得天衣無縫,同時也借此將父親的顯赫、威武、悲愁、慈愛一一展出,既樹起父親的高大形象,又寫出父親豐富的內心感情。
  在寫人的單篇散文中,有人把《一對金手鐲》當成小說,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爲它有鮮活的人物形象,嚴謹的結構。事實上琦君寫人的散文,都小說化了,如《父親》、《髻》、《紅紗燈》等。所以這也是一篇小說化了的散文傑作。因爲它是絕對真實的。琦君是獨女,母親愛之如掌上明珠,怎肯交與他人?據說是因爲她一頭濃發,聽人說送與奶媽撫養才會健壯成長,迷信的母親就讓她與乳母之女阿月同吸乳汁。一歲半後,她被母親接回,母親拿出一對金手鐲,一只套在阿月手上,一只套在她手上。七歲時,這一對小姐妹又見面了,一樣童稚,一片天真,並不感到她們有什麽不同之處。可是十八年後,當她們再見時,阿月竟當面喊出:“大小姐,多年不見了!”如同魯迅的《故鄉》中的閏土喊“老爺”一樣,震顫著作者與讀者的心。“魯迅以他超越常人的冷漠,以極度悲憫所壓縮成的冷漠,維系他古典的節制;琦君則以她靜謐的詩詞含蘊將悲憫擴散在時空以外”(楊牧:《留予他年說夢痕?序》)。這一聲喊,一下子拉開了她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點出她們不同身分地位。正因爲琦君“將悲憫擴散在時空以外”,她對這“大小姐”的喊聲也作了與魯迅別樣的處理,她不許這樣喊,而且當晚,這位官家小姐、女大學生還執意與帶一小女兒的貧苦農婦睡在一張床上,暢談別後詳情,關心她的命運。直到現在,她與阿月一別半個世紀,還念念不忘這位異姓姐妹,足以透示作家善良美好的心靈,溫柔敦厚的個性。很可惜,作者只爲阿月的貧困歎息,卻無法找出阿月貧困的根本原因,卻是她思想上的局限。情真意切是這篇散文的靈魂,這表現在文字方面,是作者不露痕迹地將她在古典詩詞上深厚的造詣溶合于一篇白話文裏,轉成質樸的語言,抒寫她的深情與眷戀。僅就流淚場面,就有七次之多,但沒有雷同的。其中,有乳娘見到長大成人的“我”的喜極而淚,有“我”面對兩“鬢已斑”的母親和摸到乳娘“粗糙”雙手而流的傷感的淚,有“我”與阿月話別時感到一對異姓姐妹“生活環境裏離將日益遙遠”而流的無奈的淚……除了寫淚,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將失落之情,也寫得如在目前,如當“老師講到馬克?吐溫的雙胞弟弟掉到水裏淹死了,馬克?吐溫說‘淹死的不知是我還是弟弟’,全班同學都笑起來,自己想起阿月……心理就有點悵悵惘惘的。”這種對比,既鮮明又有新意。全文顯得纏綿徘惻,動人心弦。比起憶舊文章的凝重情深,來臺以後的生活寫照的散文,則多幽默詼諧。當然不能說她寫來臺後的生活散文就不帶感情,那是不可能的,因爲琦君信奉“感人心者,莫善于情”(白居易語)這句名言。她是用“情眼”看世界的,在她的筆下,處處都是愛,萬般都有情。我說她憶舊文章更凝重,更情深,只是比較而言而已。請看《我的另一半》、《我的另一半補述》、《三如堂主人》、《梨膏醬油》、《與我同車》寫得多麽幽默而又一往情深。至于《孩子快長大》、《孩子慢慢長》、《捕兒住校後》等等,也寫盡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心,《家有怪妻》、《再做閑妻》則更是妙趣橫生!
  除了寫人,她的筆也離不開她心愛的小動物。她寫貓(《家有五貓》),寫狗(《寂寞的家狗》)、寫猴(《再見呆呆》),甚至寫老鼠(《人鼠之間》)、小蟲(《靜夜良伴》)等等。她自幼愛小動物,她的處女作就是《我的好朋友小黃狗》。在所有寫動物的散文中,我認爲《我家龍子》最出色,它不僅表現作家對動物的愛,更突出一顆慈母心。因爲那只貓是兒子雨夜拾回來的“愛寵”、拜托“我’代爲照顧的,于是母子間的情愫得以溝通。而這聾了的小白貓所以不叫聾子而叫龍子(這名字還是最不喜歡小動物的父親取的!),也表現做父母的對兒子的期望——望子成龍。結尾處“我抱著龍子,喃喃地對龍子訴說心事…但想想(已經遠行的)兒子,他又何嘗聽得見,聽得懂呢?”那種對兒子的擔心和愛心,是每個母親都有,卻不是每個母親所能言傳的。
  琦君寫身邊瑣事的散文常富哲理,如《倒帳》,全家賴以生息補貼家用的一筆錢,被一位朋友倒掉了,怎麽不難過呢?但“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由此“使我們懂得如何安貧守拙,更懂在貧與拙中,如何來享受無邊的家庭樂趣”,“豈非‘得大于失’”?又如《財富和愛情》說明夫妻生活中,愛情和友情才是永恒的財富,給讀者多少啓迪!此外如《恩與愛》、《生與死》、《有我與無我》、《有甚閑愁可皺眉》等都是極富哲理與情趣的精品。有些身邊瑣事則寫得富有人情味,如《課子記》,她嫌她先生對兒子太苛,“誰知輪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動火”,寫做爸爸的輔導兒子功課時一下子叫“乖兒子”,一下子罵“笨東西”,聲態笑貌,躍然紙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畫,一出富有詩趣的小喜劇。通篇作品生氣盎然、真實,真是使人神遊而意會的好作品。
  琦君給小讀者寫的散文,充滿迷人的色彩,既有淺顯的哲理,又富有兒童情趣,是很適合兒童閱讀的無韻詩篇。如《蒙娜麗沙的微笑》、《魔筆》、《孔雀錯了》、《講幾個笑話聽聽》、《一同來讀詩》等等。
  琦君的評論文章,不管是書信式的(《讀〈移植的櫻花〉——給歐陽子的信》),雜感式的(《真?善?美——讀〈世緣瑣記〉雜感》),論文式的(《猶有最高枝》),實際上都是散文佳構,是散文式的評論,中肯、敏銳、暢達、優美,是這些散文的共同特色。可貴的是作者在評論別人的作品時,常常把自己擺進去,仿佛與作家娓娓長談,共同研究,比起某些學究式的評論來,顯得既親切又深刻。
  對于別國的風土人情,社會風貌,作者既贊揚其美好的,如《佛老心》、《美國人的親情》;也抨擊其醜惡的,如《驚心動魄》、《黑吃黑》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3921.html?tp=0_11
 
李少紅>百度百科
 
  李少紅,1955年7月出生,山東文登人,中國電影第五代的女導演代表。1969年到四川軍區獨立第2師當兵。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2年分配到北京電影制片廠任導演。
電影作品
  1983年《包氏父子》副導演
  1983年《出門掙錢的人》副導演
  1984年《清水灣,淡水灣》副導演
  1988年《銀蛇謀殺案》導演
  1990年《血色清晨》導演,獲1991年上海影評協會“最佳影片獎”、1991年臺灣《中時晚報》“優秀影片獎”、1992年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獎”、1993年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獎”。
  1992年《四十不惑》導演,獲1992年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影評人獎”
  1994年《紅粉》導演,獲1995年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1995年全國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5年上海電影協會、文彙電影時報“十佳影片獎”、1996年第27屆印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金孔雀獎。
  1997年《紅西服》導演,獲1998年中國政府最佳影片“華表獎”、上海影評協會文彙電影“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獎”。
  2004年《戀愛中的寶貝》導演,
  2006年《門》導演,獲第26屆金雞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電視電影
  《絕對隱私》系列 監制、出品人,合作出品人:高小平。10部數字電影分別是:《生死劫》、《兄弟》、《幸福從邪惡中穿行》、《人在北京》、《渴望一份真愛的感覺》、《絕對隱私》、《陳越的婚紗》、《馮齊的懺悔》、《別提過去別問將來》、《趙軍的秘密》。
電視作品
  1996年《雷雨》導演
  1998年《大明宮詞》導演,榮獲第十八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電視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照明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美術獎”;第21屆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最佳美術獎”
  2001年《桔子紅了》導演
  2004年《買辦之家》導演
  2007年《紅樓夢》導演 
藝術特色
  許多人認爲,女導演都很男性化,李少紅應該也是這樣的,如果這樣認爲就錯了。生活中,她笑起來很女人,害羞時很女人,她說的話題很女人,她抽煙的時候也很女人……身爲女人兼導演,李少紅覺得自己有許多感情優勢。女人是感性動物,男人是理性動物,女人以感性的視角介入以男性爲主體的影視藝術,應該既有艱難,又有優勢。在李少紅執導的影視作品裏,人們總是能夠明晰地看到她對女性意識的強調和一種個人化的、女性化的對于社會、對于人生和對于女性自身的認識。正因爲如此,她才能在《血色清晨》中將異國作品與中國情境完美融合,講述了深刻的現代中國寓言;她才能在《桔子紅了》中又以古典唯美的筆觸書寫幽幽情殤。
  李少紅的“女人味”是從她大氣、爽朗的舉止中透出來的,正是這種內斂的“女人味”,成就了她的事業。
http://baike.baidu.com/view/251863.html?tp=0_11 
 
葉錦添>百度百科

  葉錦添遊走于服裝、視覺藝術、電影美術、當代藝術創作間的著名藝術家。
  葉錦添畢業于香港理工學院高級攝影專業。自1986年參與第一部電影《英雄本色》起,20年來,參與了多部電影、戲劇的美術、服裝制作。他的合作對象包括吳宇森、李安、蔡明亮、田壯壯、李少紅、關錦鵬、陳國富、陳凱歌、馮小剛等知名導演,以及臺灣著名表演團體雲門舞集、當代傳奇劇場、漢唐樂府、太古踏舞團、優劇場等,創作足迹遍及中國、奧地利、法國、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他在《樓蘭女》《橘子紅了》《誘僧》《雙瞳》《韓熙載夜宴圖》《八月雪》《長生殿》中的服裝、美術,亦受到國際矚目。
  葉錦添最早在全世界推行他的“新東方主義”的美學理念,是讓世界瞭解到東方文化藝術之美最重要的藝術家。2002年開始,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時代的容顔》服裝特展,在法國波席文化中心及西班牙舉辦特展,正式向西方世界傳達他注釋的東方藝術之美;2004年參與《雅典奧運會閉幕典禮》與北京奧運會交旗儀式的美術與服裝設計工作。近年在紐約、北京、上海舉辦各種個人藝術展,2005年受美國肯尼迪中心邀請,參與《中國紅》展覽,及後于2007年假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個人藝術展《寂靜‧幻象》;曾以中英法等多種語言出版了作品集《不確定時間》《繁花》《流白》《中容》《ROUGE – L′ART DE TIM YIP》《寂靜‧幻象》《神思陌路》等十多種。
  2007年開始,葉錦添投入吳宇森執導的大型史詩電影《赤壁》,深入研究三國時代的生活風貌,嘗試難度極大的複古美學,期望協助導演建立中國戰爭電影及曆史再現的新模式。
電影作品
  1986 吳宇森 《英雄本色》 執行美術 (香港)
  1987 關錦鵬 《胭脂扣》 執行美術 (香港)
  1988 王穎 《吃一碗茶》 執行美術 (哥倫比亞公司)
  1989 關錦鵬 《三個女人的故事》 執行美術 (香港)
  1990 邱剛建 《阿嬰》 美術指導,服裝造形設計 (臺灣)
  本片入圍1991年金馬獎之最佳造型設計
  1991 羅卓瑤 《秋月》 美術指導,服裝造形設計 (日本)
  本片獲1992瑞士盧卡洛電影金豹獎
  1992 羅卓瑤 《誘僧》 美術指導,服裝造形設計 (香港)
  本片獲1993年金馬獎之最佳美術設計
  1995 陳國富 《我的美麗與哀愁》 場景美術指導, 服裝造型設計 (臺灣)
  電影 《夢境花園》
  1996 何平 《國道封閉》 服裝造型設計 (臺灣)
  本片入圍1997年金馬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1999 李安 《臥虎藏龍》 美術指導, 服裝造型設計 (美國哥倫比亞)
  雙項入圍奧斯卡,英國電影金像獎, 香港金像獎及金馬獎
  2001年因本片獲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之最佳藝術指導, 英國電影金像獎之最佳服裝設計
  2000 蔡明亮 《你那邊幾點》 美術指導, 服裝造型設計 (法國Avena Film)
  本片獲得第三十七屆芝加哥影展評審團大獎及最佳導演
  第四十六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
  第五十四屆坎城影展競賽片
  2001 陳國富 《雙瞳》 美術指導, 服裝造型設計 (哥倫比亞公司)
  2001 田壯壯 《小城之春》 服裝造形設計 (北京)
  本片榮獲威尼斯國際影展聖馬可獎之最佳影片
  2002 李少紅 《戀愛中的寶貝》 美術指導, 服裝造形設計 (北京)
  2004 蔡明亮 《天邊一朵雲》 制作顧問 (臺灣)
  2004 陳凱歌 《無極》 美術指導, 服裝造形設計 (中國)
  2005 吳宇森 《桑桑與小貓》 美術指導, 服裝造形設計
  此短片爲聯合國兒童緊急救援基金會與世界糧食組織與位于意大利羅馬之MK電影制作S.R.L.公司聯合制作
  2006‭ ‬陳奕利‭ ‬ 《天堂口》 美術指導‭, ‬服裝造形設計 (中國)
  2006 馮小剛 《夜宴》 美術指導, 服裝造形設計 (中國)
  本片榮獲2006臺灣電影金馬獎之最佳美術設計及最佳造型設計
  ‬2007亞州電影獎之最佳美術指導
  第二十六屆金象獎最佳美術指導及服裝造形設計提名
  2007 吳宇森 《赤壁》 美術指導, 服裝造形設計 (中國)
電視作品
  1999年《大明宮詞》 導演:李少紅
  2008年《紅樓夢》 導演:李少紅
舞臺服裝
  1996年赴奧地利葛拉茲歌劇院爲林懷民導演之歌劇《羅生門》擔任服裝及造型設計;
  1997年再度應邀返葛拉茲歌劇院德國名導演Lutz Graf爲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擔任服裝與道具設計。
  雲門舞集《焚松》、《太陽懸止時》
  無垢舞團《醮》、《花神祭》
  漢唐樂府《豔歌行》、《儷人行》、《荔鏡奇緣》、《梨園幽夢》
  臺北越界舞團《天國出走》、《蝕》、《騷動的靈魂-天堂鳥》
  優劇場《雲腳臺灣》、《海朝音》
  當代傳奇劇場《樓蘭女》、《奧瑞斯提亞》
  複興劇團《羅生門》
  太古踏舞團《生之曼陀羅》、《詩與花的獨言》
  光環舞集《移植》
  江之翠南管實驗劇團《南管遊賞》
  香港城市當代舞團《創世紀》
  新古典舞團《曹丕與甄宓》、《黑洞》等等
室內設計
  喜酒館
  清香齋茶人衣服(京都交流會)I &II。
廣告作品
  意識型態廣告公司合作案:
  《中興百貨》-《巴掌篇》,《紫色司迪麥》,《紅色司迪麥》-《張震篇》,《TOSHIBA》-《蝴蝶篇》等等。
  其它:
  《先施百貨》-《楊紫瓊篇》,《今生金飾》,《CHANEL V》-《媒體封神榜》。
http://baike.baidu.com/view/580310.html?tp=0_11
 
《 橘 子 紅 了 》 劇 本 
 
 《 橘 子 紅 了 》 改 編 自 琦 君 同 名 小 說 ﹐ 小 說 與 改 編 戲 劇 間 原 就 存 在 許 多 盲 點 ﹐ 如 何 將 文 字 用 影 像 呈 現 並 非 容 易 的 事 ﹐ 尤 其 每 個 讀 者 對 文 字 所 保 留 的 思 考 空 間 不 同 ﹐ 導 演 的 掌 握 分 寸 拿 捏 若 有 所 偏 差 ﹐ 難 免 招 來 一 陣 非 議 。 這 一 點 ﹐ 與 張 藝 謀 ﹑ 陳 凱 歌 並 列 大 陸 第 五 代 導 演 的 李 少 紅 ﹐ 無 疑 是 成 功 的 。
琦 君 的 原 著 小 說 ﹐ 以 清 靈 秀 雅 的 淡 淡 筆 觸 ﹐ 描 摹 出 一 段 封 建 時 代 裡 ﹐ 典 型 的 愛 情 悲 劇 。 在 戲 劇 手 法 上 ﹐ 李 少 紅 蛻 去 改 編 原 著 的 負 擔 ﹐ 與 攝 影 總 監 曾 念 平 ( 柏 林 影 展 最 佳 視 覺 效 果 獎 ) 及 藝 術 造 型 總 監 葉 錦 添 ( 奧 斯 卡 最 佳 藝 術 指 導 ) 共 同 創 造 出 另 一 種 視 覺 美 學 。 鏡 頭 語 言 以 油 墨 色 彩 的 濃 郁 筆 觸 ﹐ 令 人 眩 惑 地 揮 灑 ﹐ 戲 劇 氛 圍 又 長 似 莎 翁 筆 下 壯 烈 的 悲 劇 性 。 除 了 影 像 ﹐ 在 配 樂 的 選 擇 上 ﹐ 有 近 似 低 限 主 義 風 格 的 單 音 延 遲 ﹐ 或 空 靈 的 梵 唱 式 吟 唱 ﹐ 又 加 以 西 方 宗 教 清 唱 劇 式 的 頌 歌 ﹐ 將 音 樂 也 當 成 了 悲 劇 人 物 的 救 贖 之 一 ﹐ 更 顯 導 演 強 烈 風 格 的 展 現 。
故 事 最 終 的 死 之 輓 歌 與 生 之 靈 歌 ﹐ 交 錯 蔓 延 在 橘 園 空 中 。 多 少 人 在 橘 園 裡 來 來 去 去 ﹐ 而 橘 園 始 終 冷 眼 無 言 ﹐ 只 安 靜 等 待 著 季 節 賦 予 它 生 命 裡 唯 一 的 色 彩 。 橘 子 紅 了 ﹐ 成 熟 的 色 彩 猶 如 梵 谷 筆 下 永 恆 澄 亮 熱 情 的 耀 眼 金 橘 ﹐ 然 而 這 表 層 熱 情 的 澄 亮 橘 色 背 後 ﹐ 卻 隱 藏 了 舊 時 代 女 性 等 待 一 生 的 幽 冷 寂 寥 心 情 。
http://www.geocities.com/guiyalei_jzhl/index.htm
 
《橘子紅了》(免費網文)
http://online.bookcool.com/ysyz/jzhl/index.htm 
 
淺談琦君〈橘子紅了〉所呈現的意義臺灣卷
 
前 言 
我們所認識的琦君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至於她的小說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橘子紅了〉是琦君難得的小說作品,這篇將近四萬字的中篇小說,原載於民國76年6月號,第32期的《聯合文學》,但隨著電視劇的改編而聲名大噪。〈橘子紅了〉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老爺在外當官娶了個交際花當二房,誰知她也像大太太一樣,久婚不孕。大太太遵從老爺的指示,為他尋覓了一個鄉下女孩,這個買來的女孩的重責大任就是要為他們家傳宗接代,這事讓家裡接受新式教育的六叔和姪女十分不苟同。在等待老爺回鄉圓房期間,六叔和三太太之間產生了一段若有似無的情愫。老爺回到城裡不久,三太太懷孕的喜訊也隨著傳到。二太太親自下鄉,要將三太太帶回城裡,表面上是要照顧她,實際上是想監控她。三太太嚇壞了,流產了,她對大太太感到愧疚,最後抑鬱而終。〈橘子紅了〉是琦君以追敘的方式,以紀念逝世的親人長輩的心情所寫成的小說,曾被改為廣播劇,今又被改編為電視劇演出,可見相當具有戲劇張力。
〈橘子紅了〉的敘事觀點是屬於限知觀點裡以第一人稱配角敘事的。限知觀點,顧名思義是有所限制的,它不像全知觀點那樣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它必須受限於敘事人的角度。第一人稱的敘事者,是作者化身為小說中的主角或配角,用第一人稱「我」的形式,親身去演述整個故事的進行,並參與小說人物的交談、動作和對話。第一人稱的角度所以常用,是因為它是最容易藉以去講述故事的一種觀點,其特色就是作者已被揉合於故事中,變成小說人物的一份子,成為推演故事的媒介,除了講述小說裡的「我」對人物事件的所見所聞外,更可以把「我」本身的思想感受、心理活動或對主要人物的看法和感覺,直接而細膩的告訴讀者。
這一類以配角作第一人稱「我」敘事的小說,是表現主角的視點和手段,在這種敘述模式下,作者透過配角這個「我」的觀察和思想去展現有關主角的故事,而建立起讀者對這個「我」的同體感。而這個「我」只能告訴讀者他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有關主角的一切種種,雖然使用此種觀點固然有所限制,但比起其他觀點來,還是僅次於主角敘事較容易引起讀者的親切之感。〈橘子紅了〉是琦君就她的年少經驗寫成的小說,琦君化身為故事中十六歲的秀娟,以她「純真」的眼睛去看主角令他們難懂的世界。這個受過新式教育的女子秀娟,慶幸自己不過和秀芬相差兩歲,但卻有著天壤之別的命運。她同情秀芬「要跟一個像她父親一般老的男人過一生世,卻又不能經常在一起,我心中又不由得為她擔起沈重的心事來。也有點怪大媽,她一廂情願地製造這麼一件古裏怪氣的事,安排了一個年輕女孩的命運,究竟是憐惜她,還是害了她呢?」
 
以下我們便從秀娟的角度來看看〈橘子紅了〉所呈現的意義。 
(一)傳統女性的悲情 
長久以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錯誤觀念一直深植民心,傳統的女性因為沒有機會接受教育,思想封閉,沒有自己的想法;她們無法發掘所長,在沒有一技之長的情況下,當然也無法從事生產,自然經濟就不能自主,一切都要寄生於男人,出嫁前,父親代表著權威;出嫁後,丈夫成了她的天;丈夫死後,兒子又成了她的寄託,在男系社會權威的控制下,身為從屬地位的女子是卑賤的。琦君說秀芬「是好幾個舊時代苦命女孩子的揉合。我狠心地讓她承當了更多的苦難。」
無知的女人其實是最可悲的,小說裡的女人,不論是主張:「女人家一定要做一個賢妻,成全丈夫。」的大媽;為了保有丈夫而耍手段的交際花;還是像秀芬一天到晚忙進忙出,伺候大伯的起居飲食,無微不至,因為大媽要她好好服侍老爺,她說「侍候」兩字,還顯出一副死心塌地的神情。
這三位女性共有一位丈夫,各有各的悲情。傳統觀念的迷思,讓大媽自認為是自己的肚子不爭氣,沒有資格氣丈夫討二房。她遵從丈夫的口信,找一個清白的鄉下姑娘,身體要好,早點給他養個兒子。大媽說:交際花「不會養兒子,再漂亮的花又有甚麼用?」「早點給他養個兒子,我也安下了心。再說,那個交際花也威風不起來了。」雖然大媽像疼女兒般地疼惜著秀芬,但秀芬不過也只是大媽利用的一個工具。女人與女人之間勾心鬥角的戰爭,也是處在兩性不平等的社會中的另一項悲情。認命的宿命觀,也是傳統女性的可悲所在,其中還涵蓋了一些迷信的成分。十八歲的秀芬,小學沒念畢業就休學了。她娘是填房,爹死了,娘就改嫁了。娘死後,跟著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嫂在一起,日子很難過。哥哥嫂嫂甚麼事都叫她做,還嫌她在家吃閒飯。又嫌她命硬,訂了親,新郎不久得痢疾死了。這樣的望門寡,連做填房都沒人要,只有做偏房的。大媽打聽了她家左鄰右舍都說她又勤快又規矩,就叫人去說媒,她哥嫂一聽就願意了,說好五百銀元當禮金,以後兩家就不來往了。「算命先生說她八字太硬,做新娘一定要從豬欄邊進來,對男家才會吉利。新娘衣服外面還得罩件黑布衫,跨進豬欄邊門,把黑布衫脫在門外,晦氣也就攔住在後門外了。」
當然從小說的結局來看,這個所謂的化解的方法,也是沒什麼效果。在秀娟的眼裡,秀芬「對自己沒有一點期望,只是依順著命運的安排,無怨無尤。」
秀芬並不抱怨老爺的來去匆匆,「他是當差使的人,公事忙。我哥哥對我講過,凡事都要忍耐。」秀娟的家教先生對秀娟說:「真可惜了,她沒有你命好,可以讀書。」
他指的是秀芬只能做大伯的偏房。秀娟覺得家教先生是個有學問的人,怎麼也相信命呢?「當初我肯來你們家,是因為記著娘改嫁時對我講的話,娘說:『女人家的命就捏在男人手裡,嫁個有良心的男人,命就好,嫁個壞良心的,命就苦。』我想你們大戶人家的男人總是好的,做小有甚麼要緊?況且一看見你大媽,我就放心了,我原不知還有個姨太的。」
先生常講一些三從四德的故事給秀芬聽,為的就是要她認命,傳統的女人本該認命嗎?秀娟對於一向自作主張,從城裡回來一共不過半個多月的權威大伯。在心中提出了質疑:她到我們家來,就是要給大伯生孩子,不生孩子,大伯不會再要她,大媽也會不喜歡她了。我心中萌起對她無限的同情。我與她只差兩歲,但我們的處境完全不一樣,我可以無憂無慮地讀書、玩樂,在大媽跟前撒嬌。但她得天天像個大人,一個千依百順的婦人,命運都繫在生不生孩子上面。然而她要的是愛,她已經在愛大伯了,但大伯會愛她嗎?
女人不但擅長等待,還容易滿足,因為她們的生活範圍狹隘,丈夫便是其中心與重心。大伯給大媽的信,仍舊是簡簡單單幾句,最後加了「秀芬均此」四個字,秀芬看了後和大媽看見「賢妻妝次」嘴角笑咪咪是一樣的。作者在小說中還利用「物件」和「夢兆」做了細節描寫:大媽到廟裡為秀芬求了一個磁娃娃,秀芬懷孕後,二太太到鄉下說是要把秀芬帶回城裡,秀芬嚇得逃回娘家,被娘家拒絕,回到家後才發現她帶在身上的磁娃娃在她跌跤時給砸碎。有一次,秀芬夢見在一間空空的屋子裡轉,找不到一扇門,好容易看見一扇邊門,卻又被一枚大釘子釘住,拉不開門閂。廟裡的法師說,門上有枚釘子是個好兆頭,表示家裡要添丁了。秀芬流產後,耿耿於懷,覺得對不起太太:「觀世音菩薩給了我娃娃,我不當心砸掉了。我還記得在廟裡求的夢,那扇厚門上給一枚大釘子釘死了,明明是個不吉利的夢,老法師還說是添丁呢,現在不是不準了嗎?」
這個情節設計,為迷信之說,不攻自破。家教先生得知秀芬小產生病後表示:「世間事,都不是人的力量能挽救的,秀芬是個好姑娘,菩薩會保佑她的。萬一有甚麼,也是她前生數定。你也十六歲了,讀了一些書。世上許多事,看去都是不公平的,但我們也不能抱怨。這都是佛家說的因果,都是數定的。」
而同樣接受新式教育的六叔,在秀芬死後卻對秀娟說,不可相信前生數定,「命運是靠自己奮鬥的,幸福是要自己爭取的。先生年紀大了,唸經拜佛,思想古老落伍了。現在是個新的時代,你可不能這樣想法。我不是帶許多新書給你看嗎?我認為拜佛是幫你增加自信心和勇氣,不是依靠佛。」
小說中的三位太太的悲劇在於她們不自覺地認同了男性中心意識對女性的價值期待,甚至不曾對於封建包辦婚姻產生質疑,當然也談不上有勇氣提出反擊,甩脫傳統包袱。在這裡我們見到了在傳統婚姻角色扮演下,喪失自我的女性,她們受到傳統觀念的捆束,甘願淪為男性的附庸,為男性的需求去調整自己,充滿了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不確定感。儘管一直到五四時期的女性高舉著反傳統、反封建的大旗,其自我意識逐漸被鼓吹、被喚醒,但是她們仍舊有著共同的普遍重視傳統的時代特性,宿命地把愛情和婚姻視為生活的重心,可以想見她們在開闢這條女性解放的道路時,是何等地艱難和狹窄。 
(二)女性受教育的必要 
秀芬雖然只念到小學四年級就被退學了,但是卻認得不少字,她一直背著哥哥嫂嫂偷偷看書,有一次不小心被嫂嫂看見了,嫂嫂把書都燒掉了。老爺知道秀芬會認得一些字很高興,他要秀芬再跟著秀娟讀書寫字,他說會寄些淺的故事書給她看。男人喜歡有見識的女子,卻又害怕女子有見識後,就會有主張。大媽雖然不反對秀娟教秀芬讀書認字,但卻對秀芬說:「說實在的,女人家少認幾個字也好,像我這樣的,心裡頭清靜,甚麼也不想了。」14這話卻是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了讀書識字的重要性。男人說話沒有女人插嘴的餘地,因為女人沒有受教育,沒見識。女人一旦接受了教育,有了自我的主見與看法,首先大亂的一定是她心中的疑惑,她必定要和過去傳統根殖在她心中已久的傳統約制交戰,心裡頭當然是「不清靜」了。鴉片戰爭以後,西風東漸,有些人開始意識到中國各方面的落後,與婦女的不受教育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清如在〈論女學〉一文中開頭就說:「女學興廢,綜其關繫大要,約有五端:一曰體質之強弱,二曰德性之賢否,三曰家之盛衰,四曰國之存亡,五曰種族之勝敗。」
梁啟超先生更是語重心長地說:「推極天下積弱之本,則必自婦人不學始。」這兩段話確實言之有理。女性人口占了全國總人口的半數,怎可等閒看待!
自光緒20年,甲午戰爭之後,才有興辦女子學校的運動;江蘇金一的《女界鐘》,在光緒29年出版,是一部鼓吹女權與革命的書,書中極力宣傳女子應受教育及其受教育的重要性。辛亥革命爆發後,女權運動隨即趁勢展開,而中國女性教育的解放,也因為該運動的鼓吹與推動,而大見效果。中國女性的生活在此時有了很大的轉變,而「五四」是一個相當重大的關鍵。受到「五四」思潮的影響,女作家筆下出現了接受教育洗禮,而正視自我存在價值意義的女性,在那些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為什麼許多鼓吹應該重視女子教育的人會認為:「『教育』是解決『女子問題』,達到『婦女解放』的根本。」
冰心在關注女性命運的問題上,直接點出了封建性的根源,告訴讀者唯有「教育」才是解放女性的途徑。 
(三)婚姻當以愛情為基礎 
六叔,周平,二十歲,現在是城裡師範學校的學生。以前和秀芬兩人念同一所小學,秀芬低他兩屆,有一次秀芬在學校後山採山楂果跌下來,跌破了額角,流了不少血,是六叔看見把她帶回家,還幫她擦藥。秀芬說六叔是全校學行兼優的好學生,加上他對學弟妹都很和氣,所以大家都很喜歡他。有一次在橘園裡,六叔給秀芬一個梨,說不要跟她分梨。秀芬對秀娟說:我怎麼不難過?我們怎麼能不分離呢?有一天晚上,大媽對六叔說希望大伯早一點回來和秀芬成親,以免秀芬心不定,六叔了解大媽的意思,馬上表示以後不會常回鄉下來了。秀芬夾在老爺和六叔之間,對於愛情她感到疑惑。她對秀娟說:「你大伯來了,我起初真想逃走。沒想到他待我也那麼和氣,他那滿口的濃茶與香菸味薰到我臉上,我就作不了主了。躺在他被窩裡,就像躲在一個沒有風、沒有雨的山洞裡,暖和又安心。但是一到白天,爬出山洞,他就像高高站在山頂上,看也不看我一眼了。那時,我就會想念六叔。若是跟著他,就完全不一樣了。他會教我讀書寫字,帶我爬山釣魚下棋。那該多快樂。但我那裡會有那樣好的命,我的命已經捏在你大伯手裡了。因此我只好一心一意地等生孩子,等他回來,等孩子長大了過平平安安的日子。那裡想到胎會掉,他也不再理我了!」秀娟在心中又怨起逍遙在遠方的大伯,「他可曾想到他的冷漠與自私,給予秀芬精神與肉體上的折磨有多大?他收到我的信後,究竟會不會兼程趕回?純潔的秀芬,她貢獻了全部的愛,真個抱著一夜夫妻百夜恩的癡情。而大伯只不過是要她為他生個男孩,回去以後,連一封信都吝惜地不給她寫,秀芬為這樣一個陌生的薄情人,病到這步田地是值得的嗎?而六叔?明明對秀芬一見鍾情,卻是相見已晚,單是在橘園裡他對她的注視神情,就可看得出來。但因彼此礙於身分,不得不強自壓制。我知道秀芬的心情是非常複雜,也非常迷茫的。她可能自己也分不清愛的是大伯還是六叔,為甚麼她盼望大伯回來,又那麼希望見到六叔呢?」秀芬迷失在愛情與婚姻的徬徨中,也許正因為不曾談過愛情,所以也就不明白婚姻的基礎是愛情。秀娟在生氣大伯之餘,也不免怪大媽。如果她不把秀芬討進來,她可能會遇到一個心愛的如意郎君,一夫一妻,生兒育女。秀芬往生後,秀娟在收拾她的東西,發現木箱裡有六叔送給她的一本筆記本,第一頁上寫著:「給秀芬寫生字,一天認兩個字也好。」第二頁是六叔用鉛筆畫的自畫像。
清末以後,西方婚姻自由的觀念傳入中國,到了五四時期,知識份子接受新思潮的激盪與影響,開始對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質疑並反抗,他們要爭取的是自由的戀愛婚姻。在當時的女性小說中,我們見到知識女性因為受到新思潮──「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反抗不自由的舊式婚姻,退婚、逃婚或以生命抗議的事例層出不窮,父母代定的專制或買賣式的婚姻,往往造成無愛的婚姻以及有愛情但不得結婚的痛苦,因此受到嚴重的抨擊。為彌補舊式婚姻的缺陷,戀愛自由便成為她們追求的目標。當時瑞典女作家愛倫凱(Ellen Key)所主張的戀愛理論,高唱以戀愛為主的婚姻,影響了中國的婚姻觀念:「無論怎樣的婚姻,有戀愛的便是有道德,即使經過法律手續的婚姻,沒有戀愛總是不道德的。」
女性的生活與地位受到傳統婚姻制度的束縛,其不幸絕大部分來自婚姻與家庭。我們要要求所謂的男女平等,就必須改變女性在婚姻生活的不合理的情況。當時的知識女性有變革自己命運的決心,婚姻自主成為女性解放的重要課題。在當時為著經濟利益而結婚的女性還算不少,當然女性依賴男性的傳統性的社會心理,和女性無法在經濟上獨立,有著直接的關係。把婚姻當成交易,把自己的幸福寄託在男人的金錢上,這種金錢婚姻,是會使女性徹底的物化、俗化,而這也一直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婚姻的主要特徵。在過去有太多因為長輩代訂、政治因素、甚至是利益輸送而結成的夫妻,這種婚姻一定是痛苦的,作者似乎有意在小說中直接或間接地宣揚志同道合的愛情的重要性──唯有有著共同語言的終身伴侶,才能在生活與事業 
 
周迅>维基百科
周迅(Zhou Xun, Jue,1974年10月18日-),中國浙江衢州人,著名女演員、歌手。畢業於浙江藝術學校。1991年初登大銀幕出演處女作《古墓荒齋》。1998年主演中國第六代導演婁燁的成名作《蘇州河》,獲得2000年巴黎國際電影節影后桂冠,得到從影以來首個電影獎項的肯定。1998年至2000年先後出演《大明宮詞》《人間四月天》《像霧像雨又像風》等熱門電視劇,獲得國內影視界和觀眾廣泛肯定。2000年左右與章子怡、趙薇及徐靜蕾一同被媒體稱為四小花旦。
2006年,周迅憑電影《如果愛》先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及台灣電影金馬獎等多個電影頒獎禮的女主角獎。2009年憑電影《李米的猜想》獲得大陸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至此周迅成為華語電影界中第一位包攬兩岸三地最高電影獎項影后桂冠的人。
周迅多次與香港導演合作,並在2001年香港導演陳果的電影《香港有個好萊塢》中以粵語對白出演過。她的表演極富魅力,憑精湛演技得到眾多導演賞識,深受華人觀眾歡迎,也是中國電影界舉足輕重女演員。2009年,周迅憑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獲得香港居民身份。
2008年4月21日,周迅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任命為首位中國親善大使,致力於推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啟動了「OUR PART我們的貢獻」環境意識推廣項目。周迅多次在各種場合提倡並率先實行「禮服REUSE、隨身攜帶水杯、減少乘車、購樹抵碳排放、節水」等環保生活方式。2010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聯合國授予周迅「地球衛士」獎,以表彰她在積極參與宣傳環保、倡導綠色生活方式上做出的貢獻。周迅是全球演藝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也是歷屆獲獎者中的第二位中國人。周迅在頒獎典禮上表示她希望全世界年輕人努力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將環保生活方式感染和帶動周邊的人,相信一定能促進世界的改變。同時還將聯合國頒發的4萬美元獎金捐贈給此前發生地震的青海玉樹災區,希望災區人民重建綠色家園。[1]
電影
1991年:《古墓荒齋》(謝鐵驪導演)飾演嬌娜
1994年:《女兒紅》(謝衍導演)飾演花雕
1995年:《風月》(陳凱歌導演)飾演小舞女
1995年:《小嬌妻》(史蜀君導演)飾演洋洋
1997年:《刺秦》(陳凱歌導演)飾演小盲女
1998年:《花橋榮記》(謝衍導演)飾演羅姑娘
1998年:《蘇州河》(婁燁導演)飾演牡丹、美美,獲第十五屆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獎
1999年:《那時花開》(高曉松導演)飾演歡子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
2000年:《自行車》(又名《十七歲的單車》,王小帥導演)飾演紅琴
2000年:《海南海南》改名為《如果沒有愛》,張元導演)飾演蘭蘭 合作演員:朴樹、袁泉、羽泉、柯藍
2001年:《香港有個荷里活》(陳果導演)飾演東東/紅紅(2002年第39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1年:《停車暫借問》(又名煙雨紅顏)(劉德凱導演)飾演趙寧靜(獲2002年第2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2001年:《巴爾扎克與小裁縫》(戴思傑導演)飾演小裁縫
2004年:《戀愛中的寶貝》(李少紅導演)飾演寶貝
2004年:《鴛鴦蝴蝶》(嚴浩導演)飾演小語
2005年:《如果·愛》(陳可辛導演)飾演孫納(憑此電影獲得2005年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女演員、200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2006年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2006年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
2005年:《生死劫》(李少紅導演)飾演嫣妮 電視電影《絕對隱私》系列
2005年:《美人依舊》(胡安導演)飾演小菲
2006年:《夜宴》(馮小剛導演)飾演青女(憑此片獲得2007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2007年:《明明》(區雪兒導演)飾演明明╱Nana
2008年:《畫皮》(陳嘉上導演)飾演小唯(2009年第28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8年:《女人不壞》(徐克導演)飾演歐泛泛
2008年:《李米的猜想》(港譯:《愛失償》)(曹保平導演)飾演李米(第三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第十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
2009年:《風聲》(陳國富、高群書導演)飾演顧曉夢(2009年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2010年:《孔子》(又名《孔子:決戰春秋》)(胡玫導演)飾演南子
2010年:《蘇乞兒》(袁和平導演)飾演袁英
電視劇
1993年:《三言二拍之鄭月娥從良記》(謝晉導演)飾演鄭月娥、姚滴珠
1997年:《紅處方》(董志強導演)飾演沈佩
1998年:《大明宮詞》(李少紅導演)飾演少女時代的太平公主(榮獲2000年首屆中國電視金鷹節最受歡迎女主角獎)
1998年:《太平天國》(陳家林導演)飾演石益陽
1999年:《綠衣紅娘》(許同均導演)飾演范小萱
1999年:《人間四月天》(丁亞民導演)飾演林徽因
1999年:《開心就好》(張一民導演)飾演譚格格
1999年:《緣來一家人》(盧倫常導演)飾演陶陶
2000年:《像霧像雨又像風》(趙寶剛導演)飾演杜心雨
2000年:《金錢本色》(又名《都市情緣》,鄭基成導演)飾演Mandy
2000年:《心網》(劉婷導演)飾演那妞
2001年:《橘子紅了》(李少紅導演)飾演秀禾
2002年:《射鵰英雄傳》(張紀中導演)飾演黃蓉
2003年:《海灘》(王丁導演)飾演阿童
2003年:《買辦之家》(曾念平導演)飾演蘇伯媛(夏荷)
音樂作品
2003年:第一張個人專輯《夏天》
2005年:第二張專輯《偶遇》
2007年:單曲《伴侶》
2007年:單曲《看看》
2008年:單曲《窗外》
2009年:單曲《愛恨恢恢》
2010年:單曲《走馬看黃花》
MV
陳明《幸福》
周杰倫《四面楚歌》
陳奕迅《倒帶人生》
朴樹《我愛你再見》
電影獎項
1998年:第十五屆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蘇州河》
2001年:第2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停車暫借問》(又名煙雨紅顏)
2006年:第十二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最佳女演員《如果·愛》
2006年:第二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如果·愛》
2006年:第十一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最佳女主角《如果·愛》
2006年:第四十三屆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如果·愛》
2007年:第二十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女配角《夜宴》
2008年: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最佳女配角《夜宴》
2009年:第三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李米的猜想》(《愛失償》)
2009年︰第16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李米的猜想》(《愛失償》)
2009年:第九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主角《李米的猜想》(《愛失償》)
2009年: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李米的猜想》(《愛失償》)
公益事業
2008年
4月21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北京任命周迅為首位中國親善大使,致力於推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啟動了「OUR PART我們的貢獻」環境意識推廣項目。
4月22日,出席由國家環保總局與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綠色中國—紀念地球日」主題公益晚會。
6月,推出「OUR PART TIP「(我們的貢獻環保小貼士)活動,通過TIMEOUT雜志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輕松調頻雙管道推廣環保小貼士並出任TIMEOUT雜志客座主編。
6月14日,響應上海國際電影節碳中和號召,自願購買樹苗以抵消她因參加此次活動所產生的碳足跡。並號召抑制明星出席公眾場合頻繁換衫的奢華風氣,實現二次使用(REUSE),在該電影節的活動上,周迅出席三天四場大型活動,只搭配了兩身服裝。
6月21日,出席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日本TBS商業電臺聯合發起的「亞洲熄燈兩小時節能行動」。
7月17日,亮相北京地鐵10號線拍攝宣傳片,推廣「綠色奧運綠色出行」。
7月16日,和其他幾位熱衷環保的人士一同參與橫穿北京不開車活動,從天壇到鳥巢,體驗步行、地鐵、出租車、公交車和自行車五種交通方式。
7月27日,新加坡花園節組委會與新加坡蘭花協會共同命名一款新品種蘭花為「周迅石斛蘭」,以表彰周迅的電影成就以及為環保事業所作出的努力。
9月,通過中國電影集團以購買電影票贈環保小貼士書簽的方式繼續向影迷推廣環保意識。
12月起,邀請許多年輕的著名漫畫師一起在優家畫報推出漫畫專欄,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推廣環保。漫畫中的主人公名叫Miss O(字母O),是以周迅為藍本所創造出來的漫畫形象。
2009年
3月9日,攜手攜程旅行網倡導低碳生活,購買238棵樹用於抵消她2008全年飛行旅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4月17日這些樹被種植於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
5月,出任上海世博會「綠色出行大使」,再次認購233棵樹,用以抵銷她個人用的保姆車行駛68000公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6月,榮獲「綠色中國2008年度公益人物」稱號,成為演藝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10月26日,周迅與鄧亞萍等一同作為傑出青年代表出席聯合國在華三十周年紀念活動,並向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介紹了自己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的環保項目「OUR PART我們的貢獻」。
2010年
3月4日,為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監製的史上投資最大的環保紀錄片《家園》 (《Home》)中文配音。這部紀錄片之前已經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在87個國家上映。
3月24日,參加中國婦聯主辦的「低碳家庭·時尚生活」啟動儀式。
3月29日——31日,周迅和OUR PART我們的貢獻團隊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新華社之邀,來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位於內羅畢的非洲總部參觀、交流,並探訪了當地小學和大象孤兒院。
4月15日,周迅與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馬雲共同走進新浪聊天室;雙方分別作為「樹綠家園」形象大使與發起人,共同倡導種樹抵消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在韓國首爾,聯合國將表彰環境領導力的最高榮譽「2010年地球衛士獎」授予周迅等六人,用以表彰他們在世界範圍內以行動、靈感、個人承諾和創造力促使各國向低碳、資源高效型新世紀綠色經濟轉型。[2]周迅在頒獎典禮上將聯合國頒發的4萬美元獎金捐贈給此前發生地震的青海玉樹災區。[3]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周迅出任大學生電影節短片大賽環保短片單元的評委會主席,積極推動大學生們關注環保,成為世界地球日的一份特別禮物。[4]
5月開始,周迅率OUR PART攜手利樂集團,以OUR PART文字TIPS為藍本,主要倡導再回收再利用的低碳生活方式。
參考資料
1.^ [1],新華網
2.^ [2],美通社(亞洲)
3.^ [3],新華網
4.^ [4],中國日報網
外部連結
IMDB
OUR PART我們的貢獻
三言
歷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名單(新華網)
香港電影金像獎官方網站
周迅星窩
華納音樂線上音樂雜誌/周迅-夏天
周迅英文Blog
周迅工作小組官方Blog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1%A8%E8%BF%85
生死劫 Life and Death Plunder (2005)
 
導演: 李小紅
主演: 周迅 吳軍 蔡明
故事大綱:
胭妮(周迅飾)的母親是知青,插隊時嫁給了當地一個農民。不到一歲就被母親送回到北京的姥姥家。胭妮從小就感覺到自己是個多餘的人。這樣的家庭讓胭妮漸漸變成了一個緘默孤僻的孩子。胭妮意外驚喜地收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邁向新生活的胭妮,與小貨車司機木玉(吳軍飾)巧遇,沒想到劫難在一天悄然地拉開序幕……胭妮沒有想到,木玉對她的百般寵愛只是施展了愛情騙術,利用她為自己生孩子,並用孩子去換取金錢。她並未因受到生死劫難而放棄生活的勇,而是變得更堅強了,反擊即將開始…… 詳細介紹在這:
http://211.147.225.32/gate/big5/www.cnave.com/productdetail.php?pid=111768
 這部片子很平實的敘述一個故事, 沒有誇張的劇情與華麗的服裝, 讓我們很容易專心在劇情裡...
每次, 聽到女人問男人:" 你會永遠愛我, 不離開我嗎?"  我覺得問得好傻, 愛情會永遠嗎? 再怎麼浪漫, 都是得要面對生活, 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阿..當一切都回歸到現實面的時候, 爭執與意見不合的戲碼就每天上演, 原本的浪漫都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想不透的誤解....這時候就是另一種學習, 不再是愛情了, 而是生活的學習與體諒.
當然大陸的生活背景與環境下產生這樣的女主角心態, 是很無奈的. 而每每看到女人為愛情像飛蛾撲火般的投入, 我都覺得好心疼她們的專情與傻勁, 再看到她們為愛遍體遴傷後, 堅強面對與走出情傷的勇敢與覺醒, 深感佩服!! 就像劇中的女主角拿刀要報復他, 而在剎那間醒了  " 眼前這樣的男子, 曾經帶給我快樂, 也傷透我的心, 根本不值得我殺他, 因為過去他可以傷害我 ,但無法傷害眼前的我與未來的我..." 多痛的醒悟, 身心疲憊後還得走出傷痛, 真是殘忍....
當然不相信愛情的背後, 是不是表示根本沒愛過 ??  你說呢??
http://micfan2222.spaces.live.com/Blog/cns!1pNcIINiDOdjeINzsANK8BmA!830.entry
 
周迅|生死劫:一個女人的掙紮與愛情最後的呼吸 2008-09-20 文/楊小孽
 
  我是在一個夏天晚上發現這個電影的,在電視上,因爲周迅的聲音,可是卻沒能看完,母親不喜歡我看這樣的電影,她覺得正在上學的孩子應該看一些陽光明媚的故事,比如挑戰主持人什麽的,可惜我不喜歡。   
  事隔多年,畢業以後逃離了整個家庭,把以前想看或者沒有看完的電影都找來看一看,背著母親,像母親曾經說過的,你大了,我就再也管不住你了。這話聽的人無力而且傷感,就像這電影一樣。     
  (一)
  嫣妮是在一歲的時候被母親送到姥姥家,和小姨她們生活在一起,這就注定了她缺少什麽。第一次見母親的時候是在火車上,一個陌生的女人和並不友善的眼神,嫣妮到火車開走爲止,都沒有叫母親一聲。從小沒有的,在突然得到或者看到之後,就會像嫣妮這樣,誠惶誠恐,措手不及。然而因爲沒有叫母親,被姥姥罰站到牆角不准吃飯,而且被小姨罵過無數次又倔又硬,這是她的童年,和大多數孩子不一樣的,孤單的,空蕩的,真如周迅本人唱過的歌,飄搖如草。   
  再次見到母親,已經是就要高考的日子了。不同的是母親身後跟了個男人,嫣妮的父親,母親看了嫣妮一眼就進屋了,留下父親和自己的女兒,他們的第一次面對面,父親拘禁的提著一堆東西,另一手在口袋裏摸了又摸,想給女兒一些東西,可惜口袋裏什麽也沒有,他或許是忘記了要給女兒見面禮。也或許,他壓根沒有想起過。   
  這是因爲嫣妮的高考而難得得到的一次團聚,其實,按照母親以及姥姥小姨多數人的意見,高考就算了,然而父親這時候起到的關鍵性的作用,父親讓她去考大學。   
  父親走了,留給嫣妮兩個醃蛋,光滑的,捏了又捏,那是一個男人的愧疚與深沈。  
  (二)
  大學是嫣妮的夢想,在她的心裏,她覺得考上大學就可以脫離童年的陰影,站到陽光底下去;在她心裏,她覺得考上了大學,就可以不再是他人眼裏的多余人,也能徹底打翻母親罵她的雞窩裏飛不出鳳凰,也能給那個只謀面一次的父親一個交待。   
  然而,鳳凰飛是飛起來了,只是帶著頭頂上一朵灰色的雲彩飛到另一朵更濃厚的烏雲下去了。   
  (三)
  我始終覺得以撞車的形式交到的朋友並不可靠,因爲撞車並不是什麽好的征兆,比如木玉,他們的生活以及愛情。如果換到上學時候,我和嫣妮的態度一樣,對于愛情,只要兩個人相愛,其他都不會是大問題。然而,現在看,看這種沒有父母同意,而且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無法給與的愛情,是不值得堅持下去的,愛情需要起碼三個保證,兩個人的真愛和起碼一方父母的支持以及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然而,陷在愛情裏的人,通常並不會考慮這些,或者,當一個女人愛上另外一個男人的時候,即便考慮到這些,也會自我否定並且堅信愛情的力量可以突破一切,比如嫣妮,她覺得自己是理智的,然而卻是假相理智,就像一些錯誤,看起來理所當然,只因爲站在了別人的角度上,然而,有些錯誤,只有在一種角度上看,才是對的。嫣妮就是站在這種角度上的,她把自己都給騙了。   
  木玉俘虜嫣妮的過程很簡單,讓我們來數一數,一雙小兔拖鞋,一本書,一個鬧鍾,一瓶潤膚露,一袋鍋巴和面包,還有一點水果以及生日上的一頓飯和只看了一面的粉色自行車。女人在愛情裏面昏頭轉向的時候就只有這些價值。   
  那輛自行車,讓嫣妮發現了木玉是有婦之夫,一個四川女人。而且有個孩子。這些嫣妮都看到而且也能大致感覺到了什麽,然而我前面也說過,這是假相理智,嫣妮去抱木玉的孩子的時候被那個四川女人以爲是來買孩子的,拿著菜刀追趕了半路並且砍了木玉買給她的粉色小車,這是膽顫驚心的,然而卻沒能動搖嫣妮對真情的渴望,對愛的需求,因爲嫣妮也說過,這是唯一一個對她好的人,比如開學第一天就偶遇並且送她上學,比如陪她看露天電影什麽的。   
  這些好,讓嫣妮無法舍棄,雖然對于普通人來講,這些都微不足道,然而對于嫣妮來說,卻格外重要,重要到放棄自己辛苦考上的大學,那是一個懷孕的女老師對于一個懷孕的女學生的對白,老師要學生把孩子流産掉並且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對于一個女人的重要。同樣,這樣毫無誠意的勸勉是沒有任何用處的,而且最後反而變成了警告,嫣妮的性格決定了她不可能被這種態度的老師所馴服,她放棄了大學。   
  (四)   
  和很多觀衆一樣,我覺得很可惜。真正的欺騙並不是撒謊,而是說實話的一半,木玉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出色,比如四川女人這句話是假的,但是孩子送人了這句話是真的;比如他跟四川女人分開了是真的,但對嫣妮說我是真的喜歡你是假的;聲淚俱下像個演員,也因此讓本淡薄了感情這種東西的嫣妮死心塌地的跟著他並且感動著放棄了流産,他讓她看清了方向,只是混淆了南北。   
  離開學校,兩個人住在地下陰暗而且潮濕的房間裏,終日不見陽光,這裏有一臺破掉的黑白電視,有生的青瓜和吃剩的雞肉,嫣妮隔著蚊帳,宛若隔著整個世界,這層蚊帳就像男人的肚皮,讓人看不到愛情的真相。她就在這裏等著給她的男人生下這個孩子,而且七個月了還和木玉做賣田螺的生意,她敵對親人卻疏忽了提防闖進自己生命中的陌生男人,小姨發現她挺著肚子賣田螺的時候,她仍然是冷淡的,那些在她童年並未給與溫暖的親人,她同樣以冷漠回對,不管親人所給予的感情是對還是錯。所以母親再來勸她把孩子流掉跟她回家的時候她仍然是擰著腦袋的,雖然含著淚,她或許不明白的是,同樣是女人,爲什麽既不肯對自己的孩子好也不肯讓別人對自己的孩子好。   
  母親走時,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你會後悔的。這也是母親以前跟我常說的話,比如在我趴在前面看電視的時候,比如我上網成癮的時候,我始終覺得母親讓人很煩甚至總想讓她離自己遠一點,所以我現在近視的很厲害而且也沒有考上一所好的大學,也所以,直到現在,我才開始尊重自己的母親,因爲我終于明白,不管是什麽樣的方式,自己能接受的或者無法接受的,母親提醒的事情多半都是對的,用少半錯的幾率去賭自己的事情,是不值得的。然而,這些,在事情出現結果的之前,是沒有人肯去理會的。就像嫣妮壓根都沒有料到,母親的一點錢就讓曾經對愛信誓旦旦的男人在送子契約上按了手印。嫣妮對此無比憤怒和失望,眼睛裏的淚水像爆炸的火團一樣噴發,她以撞頭的形式去摧毀肚裏的孩子,卻以這種方式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   
  (五)
  孩子最終是給別人了,但不是送的,而是賣掉的,木玉拿了一筆錢,美名其曰營養費,帶著嫣妮的眼淚和惦念,嫣妮掙紮著試圖阻止買孩子的人把孩子帶走的樣子讓我想起前面那個四川女人,我想所有人這時候便能夠明白,嫣妮只不過是在重複原來那個四川女人的命運,這種場面是觸目驚心的,掠奪母親懷裏的孩子是對母親精神上的巨大摧殘,那麽這時候我們可以再來想想木玉最初說過的一些話:
  :但是我會比所有男人都會愛你的。
  :我會一輩子都對你好的。
  :我真的很喜歡你,如果你能接受我的話,是我的福分。   
  這些都可以不攻自破了,我記得木玉在露天電影下對周迅聲淚俱下的時候,露天電影剛好有一句臺詞:幹嗎還要站在這聽這個老家夥胡說八道,可惜嫣妮沒有聽到也聽不到,她堅信木玉的感情,也因此母親問她想過以後嗎,她回答得是以後和現在一樣。不過後來的生活也被她言中,比如滿意又怎麽樣不滿意又怎麽樣,如是,我們無力抗爭。   
  之後的日子,因爲感情的傷害,對于床第之事,已經力不從心,就像嫣妮自己說的,她有時候也想親熱親熱,但是卻沒辦法配合他。   
  沒有安慰,也沒有從前的體貼,沒有婚姻的同居生活搖搖欲墜,又有另外的女人插足到他們的生活裏來。   
  (六)
  插足的女人,氣勢洶洶,卻重蹈覆轍,這個女人同樣是無知的受傷者,不過她卻讓木玉在嫣妮的面前凶相畢露。   
  外面有女人的事情坦白的理所當然卻出乎意料,沒有掩飾,平靜的讓人心寒,一臉酒氣的木玉說:你都知道了,幹嗎還問我?你不是想給我拼命吧,你的命比我值錢。你傷心了吧?你覺得你上當了?受騙了?被我玩兒了一把是吧?我告訴你,就是這麽回事,我不但玩兒了你,用的還是你的錢,你以爲你誰啊?你是大學生?我是個司機,我還是個農民,我是農民怎麽了,我是比你差的很,你不也照樣也送上門來了嗎?我不是大款吧?我不是大款也照樣玩兒你們這樣的女人,還不止你一個呢,你們還得給我生孩子。你能把我怎麽樣?你就是賤,你跟你媽一樣,你們女人都一樣,我嫖了雞,還得給她們錢,我嫖了你們,你們還得給我掙錢。   
  嫣妮因爲子宮痙攣疼痛的縮在地上,那個男人仍然說著這些凶狠的言語,沒有同情心也不知羞恥,但是對于這些,嫣妮能做什麽?也就只能把一只花瓶摔碎在木玉腦袋後的沙發上,可是這能挽回的了什麽?感情?解恨?什麽都挽回不了,和這花瓶一樣,一切都碎了。 
  (七)
  不過我始終覺得這是好事,如果嫣妮能跨出這道檻,她也就能好好生活了,雖然失去很多,但總可以看到一些陽光。   
  嫣妮有像《我愛你》裏面的杜桔一樣想過殺人,得不到的就同歸于盡,但是,她最終放棄了,嫣妮說,雖然他奪走了我太多美好的東西,但是他奪不走我的生命和未來,他不值得我這麽做。在愛情的這種結局裏,能這麽想,是值得慶賀的事情,在地下室進行的愛情是暗無天日的,因爲暗無天日,就注定愛情無法面對陽光。   
  有毒的東西,是洗禮不淨的,木玉有毒,同樣,後來插足的女人,她能走的,仍然會是嫣妮的路,嫣妮可憐她卻幫不了她,因爲最初嫣妮的母親都無法挽回女兒,而現在嫣妮的身份是後來這個女人的情敵。當一個人身處在危險的地方自己卻不願意承認的時候,是任何人都點不醒的。   
  (八)
  電影是以嫣妮對著鏡頭說話的形式結束的,在幼兒園裏,依稀聽到外面孩子的吵鬧聲,那種感覺就像嫣妮在對每一個觀者聊天一樣,她說,我沒有一天不在想我的孩子,因爲除了木玉和我,沒有人能夠真正體會到我的痛苦,所以我想請你幫我一個忙,幫我給那個人打一個電話,問問我的孩子,是不是,是不是很好,是不是也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能...幫我這個忙嗎...謝謝。   
  能真正理解自己痛苦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給自己帶來傷害的人,一個就是當事人自己,然而,作爲旁觀者能做的,只能是警示和盡可能的替當事人緩解來自他人的壓力,完全解決這些,不是他人所能做到的,或者,外人所能做到的,也就只能是幫忙打個電話。  
  陷入與掙紮,愛情最後的呼吸。
  開始與結束,傷爲觀止。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01635/
田壯壯2001年重拍費穆1948年的《小城之春》,少了田式《盜馬賊》、多了點李少紅《橘子紅了》風味!
 
劇情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城裡,鄉紳戴禮言和他的一家,太太玉紋、妹妹戴秀,還有老僕,面對著戰後家宅破敗的局面。太太覺得生活太無聊,與丈夫分床而居,小妹覺得未來茫然,要走出小城,一家之主的戴禮言,則身心疲憊,自覺無力振家業。 戴禮言的舊時朋友章志枕從上海來訪,卻不料已為人妻的玉紋正是自已戰前的情人,故事於是微妙地展開,忠信仁義與愛,錯綜之間又摻入妹妹戴秀對章志忱的鍾情,不斷,理還亂。 戴禮言企圖以藥了斷,章志忱離開小城,戴秀長大成人,玉紋仍在繡花。發乎情,止乎禮,半個世紀前費穆和李天濟的探討靈肉之作,今天田壯壯再次搬演給當代人看。
 
田壯壯 阿城 李少紅 小城之春三人行
 
《小城之春》導演田壯壯,中國電影第五代的代表人物
1981年-1991年,田壯壯拍攝了《紅象》、《九月》、《獵場劄撒》、《盜馬賊》、《鼓書藝人》、《大太監李蓮英》、《藍風箏》等影片。 1992年-2000年,處于准蟄伏狀態,其間監制《長大成人》、《扁擔姑娘》、《巫山雲雨》等第六代影片。 2001年複出,重拍《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改編/藝術顧問 阿城,中國文壇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
重溫經典,田壯壯之所以如此膽壯還在于有阿城親自操刀出任編劇。當年阿城的小說《琪王》、《孩子王》均爲八十年代中國電影崛起並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近年來阿城轉向更廣泛的文化學研究,但在文學創作領域仍屢有驚人之筆。就連一向深得中國文人“狂”之真諦的王朔都曾說過:如果非逼著我追星,我就追阿城。
 
《小城之春》監制/出品人李少紅,中國電影第五代的女導演代表
曾經憑借《血色清晨》、《紅粉》、《戀愛中的寶貝》、《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紅透半邊天的她在這部影片中擔任監制/出品人,田壯壯所以能執導《小城之春》,得力于她的支持和信心,她和制片人李曉婉一直視四壯壯爲執導新版《小城之春》的理想人選。
阿城:到底什麽是電影的當代性,費穆給我們開了個頭兒。
第一,整個劇本的框架是否要動,原劇本的視角是否要變?我在改劇本的時候,感覺到這部電影比較超前。在四幾年時,歐洲當時還仍未做到。例如從《神女》一直到《一江春水向東流》,它們雖然也是寫女人,但它們是屬于手卷式,但這個劇本是屬于瞬間,當時西方的短篇和中篇已經做到了這個程度。中國先進入了電影,之後五十年代,歐洲才進入,美國再進入,去從瞬間找到人物關系。第二,在四幾年時,費穆做的是女性視角,《神女》和《一江春水向東流》實際上還是男性視角。《小城之春》一開始就是玉紋說話,我把旁白去掉揉到了行爲裏,但要不要保留女性視角呢?如果變成我們現在再拍《小城之春》的一個視角的話,它的當代性就出現了。
田壯壯:這一組人物關系的確切定位可以以“暖昧”這個詞來確定。我喜歡前面一段像捉迷藏一樣的人物關系。“暖昧”一詞的解釋是:態度不明確,或是不可告之隱私。其實這三個人每個人都有隱私,都很明白,卻又都不說出來。就在這幾天內,有著非常曖昧的一層關系。比如禮言和志忱,禮言發現志枕與自己的妻子認識,他和志忱是發小,他不能說,所以放在心裏,寬容,而放在心裏又是個事兒。志忱這邊既與禮言是好友,又非常喜歡玉紋。禮言又想維系這種關系,又要把妹妹送給志忱等等,那種交織在一起的暖昧,是中國人一種特有的心態,中國的一種文化心態。它屬于那種拐彎的不清晰的放在心裏的傳遞。
李少紅:現代人怎樣看待這個情愛暗示劇,他們想從這裏看到什麽?什麽能打動他們?這是改編時應該考慮的。
原劇的與衆不同在于它是一部心理暗示的影片,行爲並不複雜。作爲一種情愛的暗示,很多劇情並沒有交待,其實是你自己的一種感受。它也並沒有很複雜的語言。可是文學色彩特別濃。它表現很複雜的情愛過程用的是很簡單的方式和時間,可讓你感受到的遠遠要比表象上的要多。我們現在跳出來想,站在觀衆的角度想:我們重拍它的原因是什麽?因爲這部戲很多人都知道,尤其是我們這一年代的人,搞藝術的人,所以,我們可能主要的對象實際上是給文化人看的。如果說重拍的是和四十年代原模原樣的東西,那大家是不會看的。 
http://life.21cn.com/love/dsjj/2002-08-28/753627.html

《小城之春》Spring in a Small Town
片長:100分鍾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黑白   
混音:單聲道   
制作公司:上海文華影片公司   
出品時間:1948年
演職員表
導演:費穆 Mu Fei   
編劇:李天濟 Tianji Li   
演員:石羽 Yu Shi .....Dai Liyan   
崔超明 Chaoming Cui .....Lao Huang   
韋偉 Wei Wei .....Zhou Yuwen   
張鴻眉 Hongmei Zhang .....Meimei   
李緯 Wei Li .....Zhang Zhichen]   
攝影:李生偉 Shengwei Li   
剪輯:韋純葆 Cunbao Wei
劇情介紹
    小城之春
故事發生在抗戰勝利後的一座南方小城裏。又一個春天到來了,鄉紳戴禮言和他的一家——太太周玉紋、妹妹戴秀,還有仆人老黃過著一如平常的日子。禮言在戰爭中失去了家産,重病纏身,喪失了面對現實的勇氣,終日郁郁寡歡。妹妹戴秀倒是開朗活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幻想。面對著家宅破敗的局面,太太玉紋與丈夫禮言過著平淡無味的生活,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實則已沒有感情可言。   
這種沈悶的生活被從外面闖入小城的青年醫生章志忱打破了。他是禮言分別8年的朋友,也是玉紋過去的情人,當年他們的感情很好,卻被玉紋的母親拆散了。然而造化弄人,現在玉紋的母親死了,但她卻又有了丈夫。   
章志忱住在戴家,爲禮言看病。他的到來讓玉紋已如止水的心泛起了巨大的波瀾,兩個人常常背著禮言約會,談起往日的歲月都唏噓不已,志忱對玉紋已成他人之妻的現狀無可奈何。他們的感情受著“禮義”和“忠信”的束縛,剪不斷,理還亂。   禮言的妹妹戴秀喜歡上了志忱,禮言和玉紋談起了這件事,想讓玉紋給妹妹說媒,而自己去跟志忱說,但是玉紋從心底反對此事,拒絕了他的要求。在和志忱談話時,玉紋向他透露了這件事,志忱也拒絕了。   
這天正是戴秀的生日,幾個人擺宴慶祝,心情煩悶的志忱和玉紋都喝醉了。禮言通過他們兩人的舉止,對他們的特殊關系猜到了幾分。過後,他經過左思右想,覺得不應該拖累妻子一輩子,于是決定成全他們兩個,而自己吞了安眠藥想自盡。   
經過搶救,禮言重新活了過來。通過這次波折,玉紋也重新認識了自己與丈夫的感情,她選擇了與丈夫重新生活,而志忱也決定離開小城。一個春日的早晨,玉紋、禮言,還有妹妹戴秀在城頭上爲志忱送行,他們目送志忱向外面的世界走去。
幕後制作
  回顧影片的拍攝曆程,我們不難看出它在藝術表現上的一些成功的探索。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電影往往寫事多于寫人寫情,而這部影片獨辟蹊徑,它的人物不多,情節簡單,將鏡頭深入人物複雜矛盾的心靈,揭示微妙的情感關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此外,它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詩情畫意,顯示了費穆導演的藝術特色,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影響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爲第5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田壯壯在蟄伏了8年之後,複出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重拍50年前的這部影片,集結了阿城、李少紅、葉錦添等超級幕後班底的新版《小城之春》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聲譽。在談及這部電影時,田壯壯說:“舊版的《小城之春》好多人都沒看過,但它的光彩在今天依舊閃亮。兩部《小城之春》是中國電影人相隔50年的對話,也是50年來關于人文精神的繼承和延續。”
影史地位
  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中國電影界一致公認的經典性作品;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心理寫實主義、比較完整的散文結構、詩化電影的先河,“放射出讓人目眩心驚的光芒”。   世界一百年電影史上的十部經典名作之一;中國電影九十年的十部經典作品之一。《小城之春》被譽爲“中國電影界一致公認的經典性作品”。香港電影評論界將其推選爲“有史以來中國最佳電影”,著名導演張藝謀稱自己最喜歡的中國電影就是《小城之春》。
名家點評
我最喜歡的片子有一大堆,不能一一列舉,就中國的電影而言,我最喜歡1948年的《小城之春》,我覺得這部影片在當時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我們今天看來,覺得還是不能跟它比較。——著名導演 張藝謀    
關于《小城之春》這部電影,幾乎世界上每一個地方,在我能夠接觸和閱讀到的所有文章和評論中,沒有不對這部影片的成就感到驚訝,感到很大的震驚,證明這部影片本身的成就是可以肯定的。從電影的角度來看,當然它已經是一件發生了的事情,可能是過去型,但從電影敘述的過程中看,又好像是現在型。影片以多重的意義和解釋體現出其現代性,它的主觀和客觀永遠都交錯在一起,這樣複雜的敘述方法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這部電影中很多的電影語言都顯現出極大的張力……我覺得費穆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香港導演 舒琪    
《小城之春》講了一個故事,卻在多種層面上有不同的意味,是很有意思的。雖然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私人化的故事,但在它的影像中處處浸含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家國之思無可逃避。影片中所體現的新與舊,道德與情欲,死氣沈沈與生命活力之間的對抗更爲那個特定的時代做下了意味深長的注腳。——影評人娜斯
精彩影評
《小城之春》:發現玉紋
影片女主角玉紋的形象確乎掙脫了黑白色和年代久遠的銀幕之限,七彩斑斕地站在21世紀的觀衆面前。電影人喜歡說“發現費穆”,而我從觀衆角度講,願意說“發現玉紋”。   
可以說,玉紋是一個被倫常禮教束縛住的紅顔女子,在她身上體現著國性與知性。玉紋的悲哀是無從回避的:從前的情人的歸來掀起了她內心的波瀾,而患病的丈夫一直在替自己著想,他是無辜的。從倫理的角度說,玉紋不應當離棄丈夫,欲望只能泯滅。一邊是人倫,一邊是人欲,玉紋所在的兩難處境很容易勾起千千萬萬中國女人或多或少,或感同身受或耳聞目睹的響應。   
在影片裏,人倫沒有被一昧地批判醜化,人欲也沒有被西方筆法描繪得轟轟烈烈,一發不可收拾,而是切合國情、衆所周知地曲折隱晦。倫理意識的積澱如此厚重,以至上床也未必能解決得了它,一次越矩的交合算不了沖破繭縛。正因爲如此,玉紋采取的聽天由命的態度才真正抓住了國人的痛處。   
玉紋的形象洋溢著的知性美在國內電影作品裏的女人中是罕見的。她的智識首先流露在影片開始部分自言自語裏的一絲自嘲和冷笑;知性更指她對自己的悲劇性處境的深刻自知。事實上,她不抱幻想,出走的願望也並非特別強烈,對自己的命運,她了然于胸。由于了然于胸,她對病榻上的丈夫的堅拒冷感才那麽令人不寒而栗,對舊情人的探試、絕棄才那麽咄咄逼人,含著一絲不易覺察的捉弄意味。   
影片似乎在人倫與人欲之間找到了某種平衡,人倫與人欲沒有相互剿殺吞噬,兩種聲音都有理有節地表達了自己,影片顯出一種平衡周正的美感,規矩方正與春意蕩漾在此互相映襯,互爲表裏,相安無事,相得益彰。至少,它符合人們在情感上的挫折經驗和過著缺乏愛情的婚姻生活的實況。聯想到影片的拍攝背景,1948年,國共戰爭正當如火如荼,而編導置戰火紛飛、風雨飄搖的時局世事于不顧,聚焦于一個抽離了黨派政治的侵襲滋擾的小城一隅,對巨變前夕的若幹中國人進行有如實驗室裏的顯微鏡和手術臺上的手術刀般的細剝慢嚼,實在需要膽量、注意力和天賦。曆史證明,它比那些趨炎附勢的影片更有生命力,強上何止千百倍。在曆史的這個關口,用這樣一個題材來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展示自己的全部電影藝術技巧,說出自己關于人倫與人欲的思考,顯示對政治的不屑一顧,沒有人比費穆的選擇更絕妙,也更偉大的了。
《小城之春》:影壇上永不凋謝的奇葩
《小城之春》是我國著名電影導演、藝術家費穆爲中國電影藝術寶庫貢獻的一部極其優美的電影精品,它爲我國的電影事業贏得了世界性聲譽。影片的突出特征在于以優美、精致的藝術形式,真實生動地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性情感、道德倫理、民族心理和行爲方式。整部影片貫穿著一條情與理的沖突線,然而卻以“發乎情止于禮”終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明曆史,從而也就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人生哲學、倫理原則、道德操守,它以集體無意識的自覺行爲貫穿于人們的整個人性精神世界。影片正是通過夫妻、情人、朋友、兄妹之間的感情糾葛與矛盾沖突,極富于民族文化個性地揭示了中國人的情感與道德風貌。更加可貴的是,在情感與理義的矛盾沖突上,藝術家分寸得當地把握住了高尚的道德意識與倫理的界線,體現出了一種完美的人格和真摯的人性,這正是本片長久的藝術魅力所在。   
《小城之春》從人的內心世界角度,通過情感世界與現實關系的矛盾,揭示了人的道德意識。影片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當性。但影片中的人物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成長的知識人士,不論他們在感情上經受多大痛苦,最終總是服從禮義的約束和道德的規範,這是符合中國文化人的做人准則的,因而也是令人信服的。影片在藝術表現上是細膩的、優美的,體現出了中國知識分子豐富完美的人性美。   
《小城之春》是一部風格化比較強的影片。影片中只出現了妻子、丈夫、朋友、妹妹、仆人5個人物,在小城中再未出現其他人影,這樣的環境表現,表面看似不真實,然而它正體現了一種獨特的淨化的造型風格。這是爲了更突出、更集中、更清晰地體現感情世界的人物關系。影片中多次展現荒涼的小城城頭,既含蓄地隱喻當時的時代背景,也烘托著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使人物的情感與環境渾然一體,産生了一種含蓄幽深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總之,這部影片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堪稱一部藝術精品。
 
田壯壯翻拍版
主演:胡靖釩 吳軍 辛柏青   
中影集團、北京電影制片廠、榮信達影視藝術中心出品   
簡介
二戰後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城裏,鄉紳戴禮言和他的一家,太太玉紋,妹妹戴秀,還有老仆,面對著戰後家宅破敗的局面。   
太太玉紋覺得生活無聊,與丈夫分床而居。小妹覺得未來無量,要走出小城。一家之主的戴禮言,則心身疲憊,自覺無力振興家業。   
戴禮言的舊時朋友章志忱從上海來訪,卻發現已爲人妻的玉紋正是自己戰前的情人。故事于是微妙地展開,忠信仁義與愛,錯綜之間又摻入妹妹戴秀對章志忱的鍾情,剪不斷,理還亂。   
戴禮言企圖以藥了斷,章志忱離開小城,戴秀長大成人,玉紋仍在繡花。發乎情,止乎禮,半個世紀前費穆和李天濟的探討靈肉之作,今天田壯壯再次搬演給當代人看。      
導演自述   
爲什麽把畫外音拿掉呢,第一覺得那些理論研究家肯定是大罵的,因爲很多理論家對畫外音的這些東西都寫過整本的書,就光論畫外音。   
這是一個參照的電影,它不存在有沒有比老版要好的問題,而且,將來它會依附于老版流傳下去,以後人們談論《小城之春》的話,都會同時提起,都會同時拿出來比較、參照。可是,新版又是很獨立的,因爲它采取了一個獨特而獨立的態度。   
影評:激情沖垮溫情脈脈的堤岸   
田壯壯是十分敬重的導演,他對《小城之春》的熱衷也衆所周知。但喜歡一種風格並不等同于自己的藝術氣質適合創造這種風格。盡管在拍該片時他已做到克制又克制,但觀賞時始終擔心,田導的創作激情時時會沖垮戴家那溫情脈脈的堤岸。   
田壯壯很有勇氣——費穆之女盛贊田壯壯   
重拍經典是件很困難的事,田壯壯很有勇氣,在新版中,她看到了很多父親當年的構思,也看到了田壯壯獨特的風格,新版很忠實于當年的版本並加以完善,不必有新舊版本的分別,應該兩部連在一起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267084.htm
 
試析《小城之春》的畫外音
 
一九五一年一月三十日清晨,中國電影導演費穆離開人世。費穆將他的一生繫於他的電影事業。在他四十五年的生命之旅,他留下他一生最重要的遺產──《小城之春》。《小城之春》不單是費穆電影創作生涯之中最重要的作之品之一,也是中國百年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城之春》在評論界已經受到廣泛而正面的支持,而作為一部中國最經典的電影自然有其獨特之處。《小城之春》的獨特性見於了費穆對於敘事的結構上。很多評論對於《小城之春》畫外音的應用特別稱讚。如果要形容《小城之春》的畫外音,我們大可以使用「超乎傳統」這四個字來形容。而本文將嘗試探討有關《小城之春》的畫外音。
自有聲電影發明以來,觀眾便可以聽到角色之間的對白與環境的聲響。有聲電影的出現,不單增加了觀眾看與聽的趣味,亦同時產生了另一種敘事的模式,亦即是以畫外音帶動故事的發展。畫外音的運用在電影其實是並不罕見,許多西方的荷里活電影與藝術電影都有採用畫外音來敘事。而《小城之春》亦有採用畫外音來敘事,但是《小城之春》的畫外音的運用與其他的電影相比是不同的。畫外音《小城之春》令整部電影加添了曖昧與複雜的意味。
《小城之春》的畫外音是以周玉紋的聲音來交待,但周玉紋作為一個畫外音的敘述者並沒有好似傳統的做法以一個在觀眾面前的真實說事人出現[1]。畫外音的周玉紋由始至終都沒有以一個說事人出現過,畫外音並不單是敘述回憶與客觀性的敘述那樣簡單,亦傾向是內心感受的表達,是為一種「外向型的介紹和內向型的心理傾訴」[2],這成為在敘事上的一個重要的空間。
電影一開始是一連串周玉紋在破落的城牆行走的鏡頭。在那一連串的鏡頭之中,觀眾就聽見畫外音的周玉紋交待她自身的處境:「住在一個小城裡邊,每天過著沒有變化的日子,早晨買完了菜,總喜歡到城牆走一趟。這在我已經成了習慣,人在城頭上走著,就好像離開了這一個世界,眼睛看不著什麼,心裡也不想著什麼,要不是手裡拿著菜籃子跟我先生病吃的藥,也許整天不回家了。」這一段畫外音交待周玉紋自身的處境之餘,同時亦傾向表達周玉紋內心的感受。這段周玉紋的畫外音在表面上表達了她作為一個妻子的處境與她經常走過城牆的習慣。另一方面亦表達了她內心的苦悶、日子日日如是的心情。《小城之春》的畫外音通常具有雙重的意義:它既可以是一重客觀性的敘述,也可以是內心感受的表達。此後在電影裡面這種雙重意義的畫外音亦都有出現。
除了畫外音有一種雙重性的意義之外,亦同時具有一種曖昧性。周玉紋作為一個敘述者,她在開首之後說:「家在一個小巷裡,經過一條小橋就是我們家的後門。現在只有一個僱人,老黃總把藥罐裡的藥渣倒在後門口。這是老黃的迷信。」這一段表面是敘述家的位置與老黃的行為,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畫外音通常是不會說一些自己不知或自己不在場的事,亦即是不可以以全知的角度出發。但是,為什麼周玉紋知道「老黃總把藥罐裡的藥渣倒在後門口」?其後,畫外音的周玉紋又知道剛剛出場的章志枕是從火車站來的,而她又會知道他的腳踩著藥渣子,她的旁白幾乎是無所不知的全知型觀點。另一方面,周玉紋卻又對一些事情又表示不知情:當老黃告訴她有一位章姓的客人來時,畫外音有這一段的敘述:「客人姓章……難道說,真的是他來了!」周玉紋在先前對一些事情表示了她的全知,之後又對來訪的客人表示不知情,這正正是《小城之春》畫外音的妙處。周玉紋的畫外音一方面是全知,另一方面又對一些事情不知情,展現了費穆對於畫外音不合常規的應用。費穆打破了第一人稱旁白的客觀性,對於傳統畫外音的應用作出了顛覆。同時,周玉紋又全知又不能全知的觀點則見於章志枕出場的時候。周玉紋與章志枕曾經有一段深刻的情,但因為戰火而被迫分離,而周玉紋下嫁於戴禮言。周玉紋既全知又不能全知反映了她因為章志枕出現而產生的內心矛盾和忐忑不安的心情。
《小城之春》的畫外音同時亦顯示其時態上的曖昧性。《小城之春》的畫外音通常看似是敘述一些往事,或當對過去的情形作出一些敘述和加上個人的感受,時態為過去式。但是,《小城之春》的畫外音在時間上卻有時是現在式。例如周玉紋走到廢園來給戴禮言藥的時候,戴禮言叫她,此時畫外音有一個很短的敘述:「現在,他叫我了。」既然畫外音是敘述一些過去式的往事,為什麼戴禮言叫她的時候,她卻又用「現在」這個現在式的時態呢?《小城之春》的畫外音就是不顧及常規。另一方面,畫外音在時間上作出了省略。傳統的電影在故事的敘述通常用到省略法來去省略時間或一些事情,《小城之春》的畫外音有時會應用於此。當影片中段戴秀找尋章志枕並去到廢園的時候,畫外音便交待時間:「又一個禮拜天,他來了第九天了。」費穆用畫外音將電影內的時間省略至第九日。禮拜天是戴秀玩樂的日子,而費穆將日子推向至第九日為深化章志枕與周玉紋之間的曖昧以及章志枕的離開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小城之春》的畫外音有時是聲畫並行,即是聲音的敘述與畫面是一致的。但有些時候,畫外音給人的感覺卻是過份的一致,例如當周玉紋知道有一位章姓的客人來訪的時候,畫面上我們見到她更換衣服、整理頭髮又在走廊上看一看的情境。而畫外音又有近乎一致性的敘述:「我心裡有點慌,我保持著鎮靜,我想不會是他,換了件衣服,整理一上頭髮,我想是舍普通的客人。站在廊子上,看了一看,看不清是誰。」這一段聲畫真是一致得很,什至給人廢話的感覺。這種似是「廢話」的畫外音是周玉紋內心的一種呈現,這種「廢話」交待了周玉紋焦躁不安的心理狀態,從而暗示了周玉紋對於姓章的客人表示了關注。可見這種畫外音其實不是「廢話」那麼簡單,而是一種心理的反映。
對於《小城之春》的畫外音,正如前文所及是「超乎傳統」的。費穆不單正常的使用畫外音(如介紹地方、位置),另一方面又不顧畫外音的常規,打破了第一人稱的限制。「旁白已經不是動作的分解說明,而是相應於銀幕上事件的回應和感受,它的效果猶如一記強烈的『反應鏡頭』,什至更有感應。」[3]此言甚是。畫外音的非一般的處理,對於深化《小城之春》的內容與形式上有很大的功用,更成為這部電影獨特之處。
————————————————————————————————
[1] 有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於李焯桃先生的《宜乎中國.超乎傳統──試析<小城之春>》一文之中。黃愛玲編;《詩人導演費穆》;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一九九八年,頁二九一。
[2] 陳墨;《流鶯春夢.費穆電影論稿》;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二零零零年,頁四二五。
[3] 參考自陳墨的《流鶯春夢.費穆電影論稿》。全文可見於聞天祥的《孤芳自賞 暗吐清香》,《小城之春的電影美學—向費穆致敬》一書,頁五十九。
http://movie.hkbloggers.org/2006/02/28/%E8%A9%A6%E6%9E%90%E3%80%8A%E5%B0%8F%E5%9F%8E%E4%B9%8B%E6%98%A5%E3%80%8B%E7%9A%84%E7%95%AB%E5%A4%96%E9%9F%B3/
 

台長: 阿楨
人氣(4,186) | 回應(1)|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金粉世家》
此分類上一篇:《我這一輩子》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6 05:33:5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