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01 07:09:05| 人氣5,802| 回應18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藥廠黑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的健保有「藥價黑洞」,美國則有「藥廠黑幕」,讀過安卓的《藥廠黑幕》(商周,2006)才知地不分東西、制度也不論公私,天下藥價都一般黑貴。

你這就一桿子打翻全天下人了,台灣的健保給付根本不屬「公」而是被各大藥商和醫院所把持,美國的製藥產業非但不是「自由企業經濟的典範」,相反「可說是完全依賴由政府提供的獨占優勢,即專利權和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核可的專賣權。」(p.29)

是嗎?作者不是說「這個產業並不是特別的美國化;它的本質是全球企業。全球約有一半的大型藥廠都設在歐洲。」(p.29) 而且即使到2002年美國總體經濟持續衰退,「財星五百大」十大藥廠的總收益也還有359億美金,超過了其它490家公司加起來的總和(p.41)。

醫藥那麼好賺,難怪成長型國際基金很愛醫藥股票。不過話說回來,就是因為利潤高,所以才能激勵大藥廠投資在救全球人命的創新藥上。

全是藥廠的宣傳。藥廠高舉研發之名,事實上卻是生產「同質藥」,也就是拿已經上市的藥,在成分上稍做改變,再申請一次新藥專利。作者指出,市面上有77%是同質藥,沒有超出原來藥品的效果。十大藥廠投注營業額的11%在研發項目,比例最高的卻是「行銷與管理」項目36%,幾乎是研發預算的三倍。

什麼「行銷與管理」?除了媒體廣告外,最主要的還是投注在贊助醫(學)院的研究或教育訓練上,說服醫生相信新藥比舊藥有效。

那當然!決定用啥藥的是醫生嘛!針對醫生下手,行銷才有效。

問題是由藥廠自行研發的新藥很少,大多數是與大學、研究中心合作。以1998年為例,引述臨床藥物專利申請的學術論文,有54%來自學術界,13%來自政府部門,15%來自藥廠。可見公家贊助的醫學研究,是新藥的主要來源,私人企業往往在後期的製造與銷售才接手。

例如1983年,國家癌病署成立篩檢小組,開始從已有的抗病毒藥物尋找治療愛滋病的藥方,其中包括寶威藥廠的AZT。篩檢小組與杜克大學發現AZT可以有效抑制愛滋病毒,之後,寶威藥廠馬上申請愛滋病藥品專利,聲稱自己對醫藥的貢獻良多。事實上他們不願接受愛滋病患的檢體,卻只想以研發的名義,收取每年約一萬美金的藥費。
而且醫藥的開發當然也不是任意的,必須在市場上有夠多的消費者,還是能付得起錢的消費者,像熱帶地區的瘧疾、昏睡症等,毫無利潤可言,大藥廠自然不值得開發新藥。

那安卓在末章提議的醫改計劃也只是拯救美國藥廠自己的沈淪了:把焦點拉回創新藥,恢復FDA的正常功能,設立藥品臨床試驗監督中心,限制專賣權的不當壟斷,藥廠全面退出醫學教育,資訊透明化,藥價合理化,結合政府和民間力量戰勝大藥廠。

乾脆學中共廿次強制藥商大降藥價算了。

另參本館:中國醫療體制改革   兩岸社會保險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尿毒新國病  末代健保    醫政一家親    醫幫   《誰將生存?》
 
 
藥廠黑幕書評 【科學人2006年9月號  王道還】
每個人類社會都有醫療體系,可是只有源自古希臘的西方醫學自19世紀起逐漸散佈到全球各地,成為一切醫療體系的判準。許多人認為,西醫最大的長處就是以科學為基礎,而在20世紀出生、成長的國人,震於科學昌明、日新月異的經驗與印象,很難想像這套科學醫學目前已面臨種種問題,在西方正飽受批判。本文評介的兩本新書《藥廠黑幕》、《別讓醫院殺了你》,與幾年前出版的《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時報, 2002)、《發明疾病的人》(左岸,2004)各有重點,共同的焦點是對大藥廠的不滿。筆者認為,追根究柢,那些不滿源自現代生物醫學的困境。
其實,直到19世紀初,西方生物醫學的臨床價值都很可疑。金納(Edward Jenner)在18世紀末從事以牛痘預防天花的研究,為醫學史開啟了新頁,70年後由巴斯德(Louis Pasteur)接棒。可是直到20世紀初,能以這種方法預防、治療的疾病並不多。好在這時化學療法已露曙光:1910年,治療梅毒的特效藥606(砷凡納明)問世;1930年代末,科學家發現苯磺胺可以當抗菌藥,治療常見的傳染病(包括淋病)。緊接著就是抗生素盤尼西林,完全改變了人類的疾病經驗。從此我們就期待,生物醫學會源源不絕地供應同樣的「魔彈」。對生物醫學的投資也不斷增加,現在美國公私部門投入的資金,一年達500億美元以上。
然而,根據這四本書,過去半個世紀中,大量的研發經費並沒有帶來更多新而有效的藥物;製藥業的研發成績更差。
《藥》、《別》、《一》都是美國人寫的書,《發》作者是德國人,他們有志一同,提醒我們現代大藥廠並不是生物醫學的創新研發中心,而是惡棍。他們指控大藥廠以強大的金錢實力,創造莫須有的疾病,使健康的人都必須終身服藥。最可惡也最可怕的是,現代大藥廠還大力收買醫界,以及生物醫學的相關學界,公然造假,為大藥廠背書。總之,現代大藥廠儼然是人民公敵。這四本書揭露的事實,最重要的是:
第一、大藥廠非常賺錢,利潤極為豐厚;在美國,處方藥的營收,一年至少2000億美元,全球4000億美元,獲利至少是營收的兩、三成;
第二、大藥廠的研發開支比獲利少;它們最大的花費在管理、銷售,包括廣告以及各式各樣的收買、賄賂,一昧吹噓研發成本,目的在混淆視聽;
第三、現代生物醫學的突破,主要是公部門(案,美國國衛院今年預算278億美元)與非營利私部門(例如民間基金會)的成績;
第四、幾乎所有大藥廠的創新藥物,研發都出自公部門與非營利私部門支持的研發機構(例如國衛院、大學裡的實驗室)。
最令美國人痛心疾首的是,美國花在研發上的經費最多,大藥廠在美國賺到的錢最多,美國的藥價卻最高。同一藥廠生產的藥,在加拿大、墨西哥的售價都低很多。美國的藥價問題中,有一個臺灣也有,都是因為政府健保單位不統籌與藥廠議價的事務,放任藥廠與醫院、診所各自談判,結果就是所謂的「藥價黑洞」(藥廠賣給醫院的價錢比健保局的撥付款低很多),健保成本因而提升。
1990年代,美國針對健保改革進行了大辯論,題材從具體的興革事項,到醫學的本質,無所不包。進入 21世紀後,由於國會通過的改革方案不如人意,批判、檢討的聲浪越來越壯大。《別》、《藥》分別是美國的記者與醫師寫的,呼籲美國人影響國會,為下一步改革佈局。我們讀起來,由於對許多細節缺乏切身感受,往往不容易進入狀況。但是若與《一》、《發》一齊讀,就可以看出它們頗能互相發明。
這四本書揭露的另外兩個事實,更值得我們深思。原來大藥廠的研發經費大多花在同質藥(me-too drug)上,也就是暢銷藥物的仿製品。以1998~2002年這五年為例,美國FDA核准了415個新藥,77%是同質藥,只有133個是新分子藥物,其中療效比市面已有藥物好的,不到一半(58個)。換言之,真正有效的創新藥物,在藥廠端出的研發成果中,只佔14%;這個比例一直在下降。
更令人驚訝的是,以先進生物醫學研發出來的昂貴創新藥,有時療效比起傳統藥物還差。例如美國國衛院心肺血液研究所主持過一個大規模研究計畫ALLHAT,比較了三種1980年代上市的降血壓創新藥與傳統的利尿劑,發現利尿劑才是控制高血壓的良藥,經濟又有效。這個結果在2002年年底發表,轟動一時。(《藥》,第130~131頁)
創新藥少。創新藥不見得更有效。那麼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為什麼?
這四本書的作者瞄準了大藥廠的生意經:指責它們將大量資源投入開發同質藥,只用一小部份搞創新。至於這到底是果,還是因,則沒有討論。他們似乎假定,要是大藥廠「玩真的」,撥較多資源致力於真正的創新,一定會有令人驚豔的成果。
筆者認為這個假定天真了些。回顧科學醫學在20世紀的藥物突破,無論苯磺胺、盤尼西林都出自意外,而不是有計畫的研究方案。一些關於抗生素的基本問題,至今仍沒有答案,例如微生物為什麼會演化出抗生素,它們拿抗生素做什麼?只有極少數微生物演化出抗生素,會製造抗生素的真菌與細菌,幾乎都出自同一屬;而在自然狀態中,它們分泌的抗生素簡直微不足道,看不出對它們的生存有什麼幫助。
開發新藥並無王者之道,無法事先理性規劃。紫杉醇是另一個例子。
美國科學家從1963年開始研究紫杉醇,幾乎所有研究都在公家機構完成,花了納稅人近兩億美元。 1992年FDA核准它為治療卵巢癌的藥,成為史上賣得最好的抗癌藥。然而金錢不是主要的研發障礙。真相是:不同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平行而分散,由機運、遠見、毅力串接後,才產生原創性的發明(參考《一》第六章)。難怪大藥廠那麼依賴生物醫學界,何況有的是錢。
可是自1980年代起,大藥廠與生物醫學界發展出來的複雜共生關係,使得追求客觀知識的純淨理想,越來越受金錢以及社會、大眾心理的影響。以研發成果申請專利,以「科技轉移」掩飾追求私利,學風因而變化。有識之士憂心生物醫學界已陷入道德危機。
自1990年代以來,生物醫學獲得的公私資源遠超過其他科研領域,每一筆資源都代表一分期許,研究人員遲早要直接面對「無法交出世人期盼的成果」的問題。現在大藥廠受到的抨擊,在某個程度上,只是代人受過。也許實事求是、反璞歸真是唯一的出路。科研成果的確可以濟世活人,只不過個別科學家,甚至個別研究單位,無法事先規劃。
http://sts.nthu.edu.tw/board/read.php?f=8&i=2724&t=2724
 
(澳)雷莫尼漢(加)阿蘭卡塞爾《藥禍》(2007)
 
內容提要

  世界制藥業巨頭默克公司的CE0亨利?加茲登曾表示,他希望默克公司像生産口香糖的箭牌公司一樣,能夠爲健康人生産産品——因爲這樣一來,默克公司就能把藥品賣給所有人,而不僅僅是病人。
  有一種治療常見腸胃問題的藥,居然導致一些患者因嚴重便秘而死亡。然而,遇到這種問題時,政府監管部門似乎更有興趣保護制藥業的暴利,而往往忽略了應該擔負的保護公衆健康的職責。
  這本書揭露了世界頂級醫藥公司爲了獲取額外的利潤,而采用的種種蒙蔽公衆的“營銷手段”。醫藥公司違背治病救人的醫學理念,重新定義疾病,擴大疾病範圍,使得更多的民衆需要依靠藥物來緩解日常“症狀” 。
  書中特別設置了國內醫藥相關行業的新聞鏈接,提醒讀者要認清究竟哪些才是真正危及健康的疾患,遠離“藥禍”的威脅。
導語

  中國每12分鍾就有一種新藥誕生,它們治什麽病?19次藥品降價,藥價卻越來越高,錢進了誰的口袋?藥監局原局長受賄落馬,揭開怎樣的利益鏈和關系網?無數療效不明、副作用大的藥流入市場,你肯定吃過!以前,藥品只賣給病人。而現在,藥品已成爲健康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本書是一本藥廠不希望你看到的書,也是一本想要健康活著的你不得不看的書。從制藥商五花八門的活動中揭露其最新的營銷把戲。通過對一個個把戲、一種種疾病的考察,我們就會發現一種制藥商用以改變我們的疾病觀念、謀求藥品市場擴張的模式。書中不僅會涉及已被過度吹噓、泛濫成災的疾病,也會談及我們身邊正在出現的最生動、最引人注目、最新鮮的疾病。只要你熟悉了制藥商的這種操作模式,你就可以看出商業炒作的伎倆,就會發現疾病營銷的妖術無處不在。
目錄

  序言“禍”從口入 /001
  第一章 高膽固醇——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病人 /001
  藥品銷售奇迹源自“恐嚇” /005
  醫生與制藥公司原來都是一家人/006
  對醫生進行新藥的有酬“教育” /009
  “名流病人”是最佳說客/011 ’
  膽固醇定義被一再誇大/013
  疾病優先權的扭曲化/018
  他汀類藥品引發的。腎功能衰竭症/02l
  第二章 抑郁症——49*/o的人患有精神病 /027
  商業宣傳與藥性本身的背離/029
  收到黑錢就坑人/032
  醫生與制藥商的私密關系/034
  人人都有“精神病” /036
  滿足根本不存在的需求/039
  抗抑郁藥會增加青少年的自殺傾向/041
  拒絕“有病必用藥”模式/045
  第三章 絕經期——被虛構的“荷爾蒙缺乏症” / 051
  喜歡我就要喜歡我代言的“病” /053
  將正常生理變化虛構成疾病/057
  制藥公司操縱的病人教育活動/064
  荷爾蒙替代療法的致癌風險/068
  第四章 注意力缺陷障礙症——莫須有的“成年人多動症” /073
  健康維護團體爲制藥商服務/075
  ADD病症的模糊定義,078
  健康維護團體與制藥商裏應外合/08 1
  爲疾病命名的藝術/085
  “康複病人”的現身說法/087
  “興奮劑”的副作用竟然是精神病/092
  讓成人也加入ADD行列/095
  第五章 高血壓——被妖魔化的致病風險 /099
  誇大患病風險的統計學花招/101
  “僞高血壓”導致藥品銷量增長,106
  高血壓診療指南背後的金錢交易/ 108
  高血壓總比無血壓好/109
  測過血壓就成病人/113
  藥效相同,新藥價格翻幾番/116
  第六章 經前焦慮障礙——被誤導的日常狀況 / 123
  日常生活醫療化/127
  模糊而靈活的誤導概念,134
  喚起健康人的“疾病意識” /135
  像宣傳藥品一樣去宣傳疾病/138
  停藥後的斷癮症狀/140
  第七章 社交焦慮障礙——假想的“自領流行病” / 147
  讓“病人”成功地自我診斷,149
  重塑公衆“有病”的觀念/150
  培養買藥市場的成功步驟/152
  伴隨終身的帕羅西汀/155 ’
  選擇疾病名稱的行銷學/157
  爲疾病命名失敗的羅氏公司/160
  藥商的利潤取決于疾病的假想流行程度/161
  名人吃的藥錯得了嗎? /163
  服用帕羅西汀後自殺傾向明顯/167
  第八章 骨質疏松症——制造中年健康女性的恐慌 / 173
  推廣女性骨測是一個營銷活動/175
  威脅4400萬美國人的“衰弱症” /177
  骨測預測不了未來骨折的發生/182
  長期服用強勁藥物會腐蝕內髒/186
  預防骨折比治療更安全有效/188
  第九章 腸易激綜合症——小毛病變成重大疾病 / 193
  羅腸欣藥品的毒副作用引發FDA失職案/195
  FDA成員上報受到內部打壓/200
  由制藥商操控的藥品聽證會/202
  FDA高層與制藥商的勾當/205
  媒體揭露監管醜聞/207
  FDA在公正性與傾向性之間博弈 /210
  如何讓小病變成“重大疾病” /212
  FDA加速“藥禍”的到來/215
  第十章 女性性功能障礙——女人也需要“偉哥” / 219
  一半的婦女患有性功能障礙? /221
  前景廣闊的“生活方式藥物” /224
  非公開會議正式定義“女性性功能障礙” ,228
  等待開發的女性“偉哥”藥品市場 /229
  誰有資格處理性問題? /231
  誇大事實等同于擴張藥品市場/235
  不快樂的健康人:有病的人? /239
  結語  制止“藥禍”刻不容緩 /243
前言

  30年前,世界制藥業巨頭默克公司的cE0亨利?加茲登退休時曾表示,他對默克公司的市場策略感到擔憂,因爲他們對潛在市場的定位僅局限于病人。言下之意,他希望默克公司像生産口香糖的箭牌公司一樣,能夠爲健康人生産産品——這是他多年的夢想,因爲這樣一來,默克公司就能把藥品賣給所有人,而不僅僅是病人。他這個雖不光彩但毫不隱諱的觀點,被刊登在當時的《財富》雜志上。30年過去了,亨利?加茲登雖然已經去世,但他的夢想卻實現了—— 現在,世界上所有頂級制藥公司的市場策略都瞄向了健康人群,結果就是:情緒起伏被說成是精神錯亂;平常多發了幾句牢騷抱怨被視爲患了可怕的病症……越來越多的正常人被制藥公司變成了病人。制藥商們通過發掘和利用我們內心對死亡、衰老和疾病的恐懼,發動了大規模的營銷運動,5000億美元的制藥産業正在改變人們的生存觀念。制藥巨頭們仍打著 “治病救人”的幌子,但都不再滿足于僅僅把藥物賣給病人,因爲他們這些華爾街的商人們非常明白,只有讓健康人相信自身有病、需要吃藥,。

  他們才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今天,當我們過著比祖先們更長壽、更健康甚至更有活力的口子時,無處不在的廣告宣傳和陰險的“喚起疾病意識”的運動正在“把緊張的健康人變成愁苦的病人”。于是,身體上輕微的小問題往往被渲染和誇張成嚴重的疾病:害羞被視做“社交焦慮障礙”;月經前的緊張表現被說成是一種名爲“經前焦慮”的精神病;正常的性問題被看做“性功能障礙”;自然的生理變化成了“更年期激素缺乏症”;心煩意亂的辦公室白領更被認爲患有“成人注意缺陷障礙”……就這樣,可能本來僅僅是一種致病風險,到制藥公司這裏就被說成了一種疾病。于是,健康的中年婦女僅僅因爲年齡問題就會“患上”一種莫名其妙的骨病,叫做骨質松疏症;而同樣健康的中年男人也會“患上”一種伴隨余生的疾病,叫做高膽固醇病。
  對于那些確實處于患病邊緣或的確有高致病風險的人來說,被視爲有病並配以適當的藥物治療是很有好處的。然而,對于那些健康的、距離致病風險還很遠的人來說,若也被貼上某某病名標簽並配以藥物治療,不僅會給他造成極大的不便,帶來巨大的花費,有時甚至會産生致命的副作用。但對制藥商而言,這正是商機無限的地方。把億萬健康人變成潛在的患者就可以形成新的全球性大市場,而這個被他們“創造”出來的市場現在已成爲制藥工業數10億美元的營銷預算的重要目標。
  擁有多家世界頂級制藥公司的美國是各種藥物營銷活動的中心,也是本書談及的各種營銷行爲的主要舞臺。人口不到全球5%的美國生産包裝了占全球市場近50%的處方藥。美國人的醫藥花費持續增長,僅6年時間就增長了近100%,這個速度比其他國家要快得多。這不單單是由于藥價的不合理上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醫生爲病人開的處方藥越來越多。
  在美國,治療心髒病和抗抑郁症是營銷力度最大的處方藥,銷售量突飛猛漲,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美國人在這類藥上的花費已經翻番。在許多其他國家,這種趨勢也是一路高漲:1990—2000年間,澳大利亞年輕人在抗抑郁症藥物上的花費增長了10倍,加拿大人在降膽固醇新藥上的花費也驚人地增長了300%,。當然,有許多處方藥的確能夠治療疾病、延長壽命、提高生命品質,但人們逐漸發覺太多的人並非真正出于必要的原因而吃藥,而完全是受到誤導性廣告的不良影響。就像制藥公司本身在向全球擴展一樣,靠誤導性廣告把健康人拉到藥物消費群體的營銷策略,現在也已經徹底全球化了。
  在曼哈頓工作的文斯?帕裏就處在全球藥物營銷的前沿。作爲廣告營銷專家,帕裏很擅長用最老于世故的方式銷售藥品——與制藥公司合作“發明”出新的疾病。最近,在《爲疾病命名的藝術》這篇讓人瞠目結舌的文章中,帕裏透露了制藥公司“促動發明”疾病名稱的種種方法:他們有時對罕見病症予以新的關注,有時將已有的疾病重新定義或重新命名,有時幹脆“發明”出一種全新的人體機能障礙。其中,帕裏個人最贊賞的幾種發明包括:勃起功能障礙、成人注意缺陷障礙和一種頗有爭議的、許多研究者甚至認爲根本不存在的疾病——經前焦慮症。
  帕裏以罕見的直率透露了制藥公司是如何牽頭捏造那些抓人眼球的的藥名的,如百憂解和偉哥,同時,爲了給這些藥創造出巨大的市場,他們是如何定義相應的病理症狀的。在制藥商們的引導下,麥迪遜大街上像帕裏一樣的營銷大腕們招集了衆多的醫學專家,不斷地“發明”出新的疾病概念。用帕裏的話說,這樣做的目標就是“給全世界的醫藥消費者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其最終目的就是把消費者的身體症狀與藥品的性能聯系起來,以最大限度地擴大藥品的銷量。
  制藥商促動發明出新的疾病?也許很多人會對這一觀點有些不解,但對制藥界的業內人士來說這實在是太司空見慣了。近期《路透社商業觀察》 (Reuters Business Insight)上一份專爲各制藥公司的領導層設計的研究報告認爲:“創造新的疾病市場”的能力正在給已經突飛猛漲的藥品銷售帶來數不清的巨額利潤。報告稱,制藥公司一個主要的營銷策略就是改變人們對普通小病的思考方式,使正常的生命過程“醫療化”。于是人們開始相信,他們本來以爲只是給生活帶來一些不便的小問題——如禿頂、皺紋、性功能問題——現在已被視爲“應當醫療介入”的疾病。報告對像“ 女性性功能障礙”等新發明的疾病的利好市場深感振奮,同時對制藥業的經濟前景非常樂觀: “未來幾年的醫藥市場,將會證明制藥業通過發明疾病,給醫藥産業帶來了多麽巨大的功績”。
  制藥工業的這種不良影響已經演變成一個全球性的醜行,這種行爲正在根本性地扭曲醫療科學,腐蝕了醫學實踐,毀壞公衆對于醫生的信任。
  最近在意大利和美國,就先後發生了一連串的尷尬事件——封殺關于抗抑郁症藥品對少兒不利的研究、關于抗關節炎藥對人體危害的論文以及對賄賂醫生案的調查。特別是在美國,醫藥消費的大幅增長導致健康保險費支出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因而也激起了人們對制藥業的強烈憤怒。于是,許多醫生、醫學家、健康權益促進組織、政治家和醫學刊物編輯正行動起來,設法扭轉制藥商對于醫藥科學研究和醫生開具處方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所以說,現在是時候了解這種不良影響如何直接滲誘刮疾病宗義討程了。
  在藥品營銷過程中,制藥公司並不需要親自坐下來直接制定診斷疾病的規則,但他們會站在制定這些規則的專家背後越來越有力地掌控著他們。制藥業每年都會例行贊助許多重要的醫學會議,目的是討論或更新一些疾病的定義。後面我們會了解到,有時候制藥商能否獲得可觀的利潤,依賴于醫療規則的標准如何制定。
  而制定規則標准的專家們是從制藥商手裏拿了錢的,“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于是,你的性功能問題是否應被定義爲性功能障礙、你胃部小小的不適是否應被視爲嚴重的疾病、日常的致病風險是否應被描繪成致命性疾病……凡此種種,僅僅取決于想賣藥給你的制藥商支付了多少酬勞給那些高級專家。當然,可能有些時候,制藥商支付給專家酬勞不一定是“ 收買”,但在旁觀者看來,醫生和制藥商的關系的確是走得太近了。
  其實要判斷許多醫學症狀反應出的是健康還是疾病,很難找到一條清晰的分界線。“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這條分界線,往往有很大的彈性,甚至在不同國家,這種分界存在著戲劇性的差異,在不同的時間也會有不同的標准。顯然,在定義一種疾病時,你將疾病的界限定義得越寬泛,潛在的病人群體也就越大,制藥商的市場空間也就越大。如今,那些司職劃定界限的專家們每次參加會議所需要做的就是拿起藥商給的筆劃出藥商想要的界限,結果就是將這些界限劃得越來越寬泛。
  根據這些專家劃定的界限,90%的美國老年人“患有”高血壓;近一半的女性“患有”所謂的性功能障礙;超過4000萬的美國人需要吃藥降低膽固醇。媒體也一味追求新聞頭條效.應,不斷地推波助瀾,于是新發明的疾病就會被渲染成普遍的、嚴重的同時又有藥可治的一種病。雖然偶爾也會有人提出對藥品或疾病的不同看法或質疑制藥商所宣稱的患者數量,但這些聲音往往也會淹沒在制藥商們瘋狂的促銷廣告的狂轟濫炸中,引不起公衆的注意。
  在制藥商的操縱下,定義疾病的邊界被擴展得盡可能地寬泛了,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導致這種莫須有疾病的病因卻被他們描述得盡可能地狹隘了。在藥品營銷業內,像心髒病這樣一種由于很多因素導致的常見的健康問題,往往僅僅被歸因于人體膽固醇含量或血壓的不正常;要預防老年時臀部骨折,健康女性要做的就僅僅是在中年時提升骨質密度;而憂郁症則僅僅被歸因爲大腦中複合胺含量的化學性失衡……事實上,這些都是再過時、再狹隘不過的解釋了。
  今天,像衛生保健領域發生的大多數事情一樣,在全球藥業巨頭的強力影響下,我們的疾病觀念也正在被按需塑造。隨著病因關注點的狹隘化,我們已越來越分不清什麽是健康?什麽才是疾病?個人或團體往往要爲此付出昂貴的代價。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說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那麽與其耗費數十億資金購買昂貴藥品來降低健康人群的膽固醇,還不如把這些錢花在促進減少吸煙、加強運動、改善飲食等倡議運動中更有效。
  在販賣疾病的過程中,制藥商有許多種不同的營銷策略,但所有的策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兜售恐懼——利用女性對心髒病發作的恐懼兜售更年期是一種荷爾蒙缺乏症狀的觀念;利用人們對過早死亡的恐懼兜售高膽固醇需要藥物治療的觀念。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被大肆宣揚能治療某種疾病的藥品有時恰恰會導致這種疾病: 長期的激素取代療法會增加女性患心髒病的風險,抗抑郁症藥品則有增加少兒自殺傾向的風險。至少有一種曾經名噪一時的降膽固醇藥已經退出了市場,原因居然是它會有導致死亡的風險。最可怕的一個案例就是,有一種治療常見腸胃問題的藥居然導致一些患者因嚴重便秘而死亡。然而,遇到這種問題時,政府監管部門似乎更有興趣保護制藥業的暴利,而往往忽略了自己應該擔負的保護公衆健康的職責。
  制藥商和支持者們爲其營銷行爲辯解說,他們這樣做是爲了讓公衆了解疾病,並爲公衆提供針對這些疾病的最新藥品信息。于是,他們利用各種廣告向公衆灌輸誘導、花大價錢請名人在雜志和電視上做專訪並聲稱這是爲公衆做健康狀況教育。我們不否認,在制藥商發動的所有活動中也有一些是有價值的,有時也能促進公衆對某種疾病的了解並幫助他們做出必要行動,比如在防治艾滋病領域。然而,在艾滋病之外的案例中,這些活動幾乎毫無教育價值,都是老一套的營銷伎倆:誤導我們對于病因的理解,扭曲我們對于藥品的認識,在誇大藥品療效的同時又淡化它們的副作用和花費。
  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美國開始放寬對藥品廣告的限制,結果針對正常人群的藥品營銷變得空前泛濫,現在每個美國人平均每天要看10多個藥品廣告。同樣地,新西蘭人也在遭受著相同程度的藥品營銷。在世界其他國家,制藥商們也正在爲爭取這種廣告特權而瘋狂地活動著。在支持者看來,這種營銷是一種有價值的服務;在批評者看來,這種營銷正在將疾病植人人們的生活中心。它不但將真正的病人推向範圍有限的最昂貴的藥物治療方案,同時還令數以千萬計的健康人開始擔心身體壞掉、功能紊亂、缺這少那、機能衰退。這種販賣疾病的惡劣行徑是在利用我們的恐懼心理牟取暴利,是對公衆集體意識的強奸。現在,這種營銷已經不是暗地裏進行的陰謀.而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強取豪奪。
  《藥禍》旨在從制藥商五花八門的活動中揭露其最新的營銷把戲。通過對一個個把戲、一種種疾病的考察,我們就會發現一種制藥商用以改變我們的疾病觀念、謀求藥品市場擴張的模式。書中不僅會涉及已被過度吹噓、泛濫成災的疾病,也會談及我們身邊正在出現的最生動、最引人注目、最新鮮的疾病。只要你熟悉了制藥商的這種操作模式,你就可以看出商業炒作的伎倆,就會發現疾病營銷的妖術無處不在。
  在本書中,有些營銷策略可能已爲大衆所熟知,但仍有些卑鄙的暗箱操作也許會令讀者感到震驚和憤怒。當然,《藥禍》一書無意于敗壞整個制藥業的名聲和那些有價值的藥品,也無意于貶損大型藥業公司中那些有道德良心的優秀醫藥工作者和那些爲了研究發展安全有效的新療法而辛苦工作的人們,本書只是爲了揭露出制藥業爲了擴張藥品市場正在利用強大的營銷機器將太多的正常生命圈人到虛假編造的疾病當中。
  30多年前,一位見解獨特的思想家伊凡?伊利希曾警告說,不斷膨脹的醫療體系正在使生命本身“醫療化”,正在削弱人類應對現實痛楚和死亡的能力,正在把太多的正常人變成病人。他批評說,醫療系統“不僅企圖掌控身體健康的人和無望治愈的人,更有甚者,對有些病人,即便醫生和親友都已經束手無策,他們卻還是不願意放過”。10年前,醫學作家林恩?帕耶描述了一種她稱之爲“販賣疾病”的過程:爲了看到更多的病人,爲了銷售更多的藥品,藥廠聯合醫生一再無端地擴大疾病的界限。多年以後,這些觀點變得更加切中時弊,制藥業營銷的喧囂聲變得更大了,對衛生保健體系的控制力也更強了。
  尤其是過去的10年,藥品銷售的飛速增長使制藥業成爲.全球最賺錢的行業,醫藥業的股東們因此獲得了巨大回報。但另一方面,由于醫療費用一路猛漲,爲公衆醫藥花費買單的政府或私營保險公司對醫療體系的投入卻難以隨之持續增長。這也就難怪,醫藥業的不良影響會變成許多國家政治爭論中的一部分。近期,澳大利亞和美國在藥品的自由貿易談判中就爆發了爭論。隨著公衆對制藥業影響疾病定義和創造“新的疾病市場”等醜行了解得越來越多,疾病銷售行爲也就離政治爭論的中心越來越近。
  如同科學探究的最大作用就是引發更大的發明成果一樣,本書所論及的只是販賣疾病這一話題的一部分。這一話題還有待于我們和朋友、家人、醫生以及其他衛生保健工作者、同事、衛生官員和選舉代表們繼續深入探討,一起討論如何抵制藥業促動的疾病銷售行爲,一起探究界定疾病和理解疾病的新方法。同時,這一話題的延續依賴于全球獨立研究者和健康維權人士的齊心協力,倡導一種更理性的、更有見地的人類健康觀念,以共同抵制制藥業爲了銷售藥品而一味兜售恐懼的醜惡行徑。
http://baike.baidu.com/view/2027266.html?tp=7_01
 
降價死>百度百科

基本概述
市場狀況
問題實質
産生原因
預防措施
相關介紹
 
基本概述

  降價死,指國家政策規定的“降價藥”在市面上消失的現象。國家指定的藥品降價後,代理商停止進貨、醫院停止開方、藥廠停産,“降價藥”新瓶裝舊酒,經過改名變新藥,高價再上市,藥品“降價”變成了“漲價”。
市場狀況

  降價藥遭市場“非正常淘汰” ,老百姓需要的都是些“老藥品”,如阿莫西林、頭孢曲松鈉、酵母片等,其中大多爲政府明令降價的藥品或者價錢便宜、療效明顯的藥品,于是藥房決定成立一個“老藥櫃臺”,以滿足百姓吃普通藥的願望。 可是藥房到市場采購後發現,70%的“老藥”特別是降價藥早已沒有了貨源,“老藥櫃臺”一問世就處于難以爲繼的窘境。 這是藥品代理商在作祟:調低價格降低了代理商的利潤空間,而每個藥企都有許多個代理商,他們的慣用手法是“停止供貨”和“藥品重生”:隨著降價藥消失,一夜之間又生出了很多“新藥”,如已經不常見的普通紅黴素藥品,“重生”後市場上有47種名稱,價格是普通紅黴素的10倍。
問題實質

  “老藥”變“新藥”的背後,實質是“老藥”變“新價”。比如一種名爲巴米爾泡騰片的藥品,其實就是阿司匹林改的,但價格卻從幾分錢一片變到了1塊錢一片,“老藥”“新藥”一字之差,價格卻相差幾十倍。 就其本質,恰是制度設計的缺陷。與一般消費品不同,藥品的特殊屬性決定了藥品的生産、流通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質,不能完全靠市場調節,藥品價格也不能完全走市場化道路。即使在高度市場化的國家,也有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作爲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支撐。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就是由國家按照安全、有效、必需、價廉的原則,制定基本藥物目錄;政府招標組織國家基本藥物的生産、采購和配送,保證基本用藥,嚴格使用管理,降低藥品費用。用形象的比喻,就是以“有形之手”從源頭上把基本藥物的價格管住。
産生原因

  壟斷經營
  我國有6000多家藥品生産企業,在生産領域已經處于一種完全的市場競爭狀態;但在消費環節,85%的藥品仍然被醫療機構所掌控,醫療單位既是買方市場的支配主體,又是賣方市場的支配主體。上遊的市場競爭和下遊的壟斷經營存在沖突,壟斷經營就像個過濾器,過濾掉了充分市場競爭給百姓所帶來的好處。
  利益驅動
  藥品價格越低,越是賣不出去,這是因爲老百姓對于藥品的消費一直處于被動狀態,由于有回扣、利潤誘惑,醫生自然開那些利潤高的藥品,價格低、利潤小的藥品也就很少能爲百姓使用。代理商和醫療機構不進降價藥、低價藥,藥品生産企業也就只好停止生産。
  當前實行的“醫藥不分”的體制,使藥品銷售與醫療機構和醫生之間發生了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這種利益把藥企和醫生拉向了“價重于效、價高于效、價先于效”的道路,促使他們向利益傾斜,不改變這個體制,百姓仍要吃高價藥。
  審批不嚴
  我國每年幾乎都要批准1萬多種新藥。一種新藥的申報資料至少要1米多高,如果1萬種都是新藥,資料厚度就有10公裏高,審批人員不可能在一年內看完這麽多的資料,目前所謂的‘新藥’並不是新研發的藥,而是老藥換了身新衣服。
預防措施

  1.處方藥政府定價
  中國現行的藥品定價機制,一是市場定價,再一個就是政府定價。即納入醫保目錄的藥品屬于政府定價的範圍,由物價管理部門制定最高零售價;沒有納入醫保目錄的藥品,價格由生産者說了算,企業怎麽說,物價部門就怎麽定。而納入政府定價的藥品數量僅占我國全部上市藥品數量的10%,其余的基本上屬于市場定價。價格虛高的藥品大都屬于市場定價藥品。處方藥政府定價,至少有兩大好處。首先,禁止了藥企亂定價、亂報價,使藥價逐漸回歸理性。其次,切斷降價藥“變身”後路,有利于避免藥品“降價死”。
  2.體制改革
  政府定價也只是制定最高限價,在“以藥養醫”體制下,15%的加價權仍在誘惑著醫療機構偏愛高價藥。由于不同企業加工工藝、劑型、包裝、質量品牌、生産成本不盡相同,相互之間在進入醫療機構時又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因此藥價最終不僅有差異,而且可能差異很大。即使藥價透明了,醫療機構用藥不合理、選擇高價藥的矛盾也沒有徹底解決。
  “以藥養醫”還可能導致藥企不正當、無序競爭,産生醫療腐敗之禍。爲使藥品順利進入醫療機構,這樣那樣的提成、回扣勢必增加藥品的成本,而這部分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無一例外地還得落在患者身上。所以要讓藥價真正體現其價值,仍須痛下決心,改變“以藥養醫”的醫療體制。
相關介紹

  第1次降價1998年5月21日,國家計委決定放開維生素C、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4種藥品價格。
  第2次降價1998年12月11日,國家計委下發通知,決定對青黴素鈉鹽粉針實行政府指導價格。
  第3次降價2000年10月26日,國家計委調整氨苄青黴素和羥氨苄青黴素口服制劑等部分中管國産藥品零售價格。
  第4次降價2000年11月21日,國家計委按照藥品通用名稱提出乙類藥品的零售價格指導意見。
  第5次降價2001年4月19日,國家計委公布了阿莫西林等69種抗感染類藥品價格。
  第6次降價2001年12月12日,國家計委公布383種藥品最高零售價格,降價金額約30億元。
  第7次降價2001年12月15日,國家計委辦公廳下發通知,制定了30種抗感染類藥品定價方案。
  第8次降價2001年12月15日,國家計委制定了4種抗感染類藥品補充劑型規格的價格。
  第9次降價2002年5月24日,國家計委辦公廳下發《關于制定公布262種藥品補充劑型規格價格的通知》。
  第10次降價2002年9月24日,國家計委辦公廳決定適當調整制定鹽酸布桂嗪等4種麻醉藥品和一類精神藥品的價格。
  第11次降價2002年12月10日,國家計委辦公廳制定了阿司匹林等24種藥品單獨定價方案。
  第12次降價2002年12月12日,國家計委公布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內最後一批西藥的最高零售價格。
  第13次降價2003年9月19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制定公布107種中成藥價格的通知》,此次公布價格的107種中成藥均爲國家醫療保險藥品目錄中的品種。
  第14次降價2004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會降低包括阿莫西林等共24個品種藥品價格,最高降幅達到56%,降價金額約35億元。
  第15次降價2004年7月15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制定了18種藥品的單獨定價方案。
  第16次降價2005年4月15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調整部分計劃免疫藥品價格的通知》,決定調整卡介苗等部分計劃免疫藥品的含稅出廠價格。
  第17次降價2005年9月28日,國家發改委在醫藥企業的激烈反對聲中宣布,從10月10日起,降低22種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
  第18次降價2006年6月5日,國家發改委降低67種抗腫瘤藥品的零售價格,同時規定醫療機構銷售這67種降價藥品的實際加價率必須嚴格限制在15%以內。
  第19次降價2006年8月28日,國家發改委對青黴素等99種抗微生物藥品的零售價進行調整,共涉及400多個劑型規格,平均降價幅度30%,最大降幅76.8%。
  第20次降價2006年11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華蟾素注射液等32種中成藥腫瘤用藥實行最高零售價格。
  第21次降價2007年1月26日,全國藥品零售機構開始對354種藥品執行新價格。10類354種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平均降幅20%,最大降幅85%。
  第22次降價2007年3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278種中成藥內科用藥的零售價格進行調整,平均降價幅度15%,最大降價幅度達到81%。
  第23次降價2007年4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制定追風透骨片等188種中成藥最高零售價格的通知共涉及600多個具體劑型規格品,降價幅度最大的爲52%降價金額16億元左右。
http://baike.baidu.com/view/2123551.html?tp=3_01
 
 
看病難>百度百科  
 
時下流行的一個詞"看病難",什麽是看病難呢,看病難的現狀、原因和對策是什麽呢?

  看病難分兩方面:

   一、病人看病難:

  現狀1:病人找不到正確的醫院看病,現在醫療廣告太多,醫托太多,一不小心就中招,花了大錢,還延誤了病情,即使到了正確的醫院卻也找不到正確的地方看病,醫院那麽大,小老百姓一進去就暈頭轉向,看到了醫生,醫生說你的化驗檢查是外院的不行,要再做一次,與是開了化驗,動跑西跑,找不到化驗檢查的地方,找到了又要排隊等候,搞了半天,病看沒看到,人家醫院下班關門了,于是去吃了飯,等下午開門。
  現狀2:另一個看病難的是看不起,現在醫藥費用相對太貴,看一次小則幾十,多則幾百,上千,住院就幾千,幾萬,老百姓一說起看病就是難啊,難啊,難啊,沒錢啊,看病恐懼症在不少農村百姓中出現,談看病色變,看一次小病,三月沒肉吃,住一次院,三代人省一年。
  現狀3:還有一個看病難,難在住院回家要辦酒請客。以前住院回家,親戚朋友來看一下,送點禮,吃頓便飯就走,有時候人家還不來吃,一般住院回家不需要再花錢,現在很多地方要打辦酒宴,農村則互相攀比,越辦越大,越辦越氣派,越辦越要辦,買了面子,丟了票子。我見過一個病人住院看病用了3000,回家辦酒宴用了5600,那麽這次看病總共花了8600.

  二、醫生看病難:

  現狀1、醫生性質三個時期的改變:60年代醫生是技術人員,90年代醫生是技術服務人員,21世紀醫生是服務行業者。消費者協會也來管醫療了,醫療是服務,是消費。有一天一個做小姐的來看病,看著醫生不爽,說:“有什麽了不起的,還不是和我一樣是搞服務行業的,客人就是上帝,客人滿意就給錢,不滿意就不給錢,我還去消費者協會告你。”
  現狀2、官司多多,對于難惹的病人,疑難的病症,能不看的盡量不看,不得不看的,也要找人分責任。天下太平第一,飯碗不丟第一,什麽創新,什麽改革,與我無關。
  現狀3、病人看壞了打醫生,醫生被打還挨罵。是醫生就沒有不出錯的,不出錯的不是醫生,人體那麽複雜,疾病那麽複雜,能一看就知道的那是鬼神。
  現狀4、累死大的,餓死小的。大醫院病人太多,醫務人員忙到過勞死,有錢也沒時間花;小醫院病人寥寥無幾,無聊郁悶,工資獎金只比民工好一點,餓不死算你運氣。有一天院長說了,工資暫時發不了,你們先熬一熬,我砸鍋賣鐵也給你們飯吃。

   發生看病難的原因:本人認爲根本原因是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力不夠發達,體制不夠完善。
  1、醫療費用基本上是從病人身上拿的,現在的病人有幾個是很有錢的?特別是農村,很多人還省吃儉用,談不上享受,談不上好好看病。
  2、醫院收入基本上是自己賺的,不賺就沒飯吃,那就不得不做業務。
  3、以藥養醫,不開貴藥,沒的賺。
  4、商業運做,大量醫藥代表出動,送回扣,做業務。只要騙騙病人,那就你賺,我賺,大家賺。
  5、還一個是不得不用新藥,貴藥,因爲大家都用好藥,一般藥物療效越來越差,沒有哪個醫生願意人家說他水平差的,爲了能快速治療疾病,往往開新藥--新藥效果基本上都比老藥好,副作用少,這個是肯定的。
  6、政策與經濟規律好奇怪,一心降藥價,結果降一次,老百姓負擔增加一次。那是因爲忽略了醫生生存問題,爲了維持一天100元的收入的話,100%的利潤,那麽他只要開200元的藥就夠了,如果10%的利潤,他今天必須開1000元的藥,開1000開不起來那開個500還是要的,不然都回家喝西北風。那麽一來,藥價降10倍,老百姓負擔至少增加5倍。藥價降降降,百姓負擔增增增!!!

  解決辦法:

  短期內絕對無法解決,大家就不要期望太高了。只有等我們的生産力進一步發展,政策進一步完善。要解決看病難,根本的辦法是發展生産力,再發展生産力,讓農民致富,百姓錢袋鼓起來,醫藥分家,醫生靠技術吃飯;公立,私立醫院分看不同病人,公立醫院籌集資金免費看窮人,私立醫院高價服務有錢人贏利。
  學習國外,讓富翁捐款說不定也可以。可惜中國富翁不夠多,不夠大方。
http://baike.baidu.com/view/66973.html?tp=5_01
 
醫療體制改革>百度百科
 
  1 醫療體制改革必須政府支持、法律保證、人民擁護

  要對現行醫療體制進行改革,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必須統一思想,必須逐漸出臺一些關于醫療體制改革的一些條例,適當提供醫療體制改革所需要的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在醫療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由于涉及到團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這些人必設阻力,甚至搞一些違法行爲,對這樣的人該撤職的撤職、該開除的開除,對于違法者要依法制裁。醫療體制改革有可能打破傳統習慣和觀念,有許多改動的地方不能立即適應廣大醫患的要求,因此,大家要有耐心,逐漸完善體制改革、逐漸學會在新的制度下從事醫療行業的工作和就醫。媒體宣傳要引導全民充分理解和支持醫療體制改革,真正使政府、醫院及市民意識到醫療體制改革是全國的醫療體制改革、是全民的醫療體制改革。

  2 成立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群策群力,協調進行

  醫療體制改革必須要先成立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必須由主管副市長和衛生局局長親自擔任,由主管副市長親自擔任組長,常務副組長由衛生局長擔任。同時由各縣、區政府選拔人員加入醫療體制改革小組,形成全市統一步調,市屬、區屬、鄉屬及私人醫院均一起參加醫療體制改革,也可從醫療系統外選拔人才加入進來,與相關行業和部門同步進行,否則,醫療體制改革不徹底、互相扯皮、互相牽制。醫療體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特別是城鄉,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制訂不同的方案,要先試行,後普及。

  3 醫療體制改革首先要制定醫院收支兩條線的細則

  醫療體制改革小組設有各醫院專有賬號,各醫院的收入進入各自的專有賬戶,並附有明細,醫療體制改革財務組詳細審核收費是否合理,醫療保險公司更應該嚴格審核;醫院在支出費用時,也要先報費用明細,醫療體制改革財務組要嚴格審核所支出費用的情況,發現違法、違規及不合理的支出,要堅決查處,杜絕醫務人員的收入與醫療收費挂鈎現象。通過對醫院資金的監管,就能清晰地知道醫院資金的所有流動情況,對醫療改革起到關鍵的指導作用。

  4 資源共享

  全市醫療行業的醫療技術及設備資源要網絡化,共同享用。凡現存的醫療行業,必須安裝網絡電腦,各院需有電腦輸入員,將患者的信息先輸入電腦,信息條碼以患者的身份證號碼爲准,記有患者症狀、化驗檢測項目、診斷結果、用藥數量及處理方式等。智能網絡化,在醫治過程中如有偏差,均可得到電腦提示。對于多余的檢測項目、多余的用藥及過高的醫藥費,患者有權提出退賠,對違規者,醫療監察部門視情節有權處罰。全市醫療資源可以共享,便于動態觀察,提高服務質量。對大型醫療設備和非常見昂貴的檢驗項目,全市集中成立檢驗中心,需要這些項目檢查的患者到中心來,一方面可降低單價,另一方面便于收回設備投資成本,同時也降低各院的費用支出。網絡經費全部先由政府出,後核銷在醫療設備賬目裏。

  5 統一采購,按需領取

  全市醫療設備及耗材要由采購中心統一采購,各院根據需求領取。以省或市爲範圍成立一個醫療采購中心,今後所有生産廠家必須先到采購中心登記備案,將自己産品目錄及價格上報,采購中心專門有價格分析師,他們必須搞清每個産品的價格組成,清除不合理的組成部分,制定出所購産品的起拍價,從高向低起拍,從中選擇物美價廉的産品來,國外有許多産品均采用這種方式拍賣,這種采購方式的引進,將會對醫療采購市場産生重大的震動,廠家會根據市場的這一需求進行改變經營理念,過高投入到流通領域的費用將會明顯降低。醫院成本降低了,患者也會受益。
 
  6 加強宣傳,推行技術人才流動

  技術人才要全市流動,患者到任何一家醫院治病均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患者想花錢少,又想到大醫院看病,大醫院的人才費用和設備費用相對高,這是一對矛盾,這個矛盾是市場體制下的必然産物,要完全解決這個矛盾是不可能的。要改還得從人事體制上改,全市醫療行業就是一個大醫院,所有技術人員均可在這個大醫院流動,有的是一年一流動,有的是半年一流動,有的是一月一流動,也有的是按需流動。醫生已不是哪一個醫院的醫生,而是全市這個大醫院的醫生,患者也用不著到哪個大醫院看病才是最好的,當然要達到這個目的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實現的,需要醫、患及社會的理念逐漸轉變。

  7 社區醫療是方便患者看病的重中之重

  社區醫療應該是最方便廣大患者就醫的場所,但爲什麽患者舍近求遠、舍廉求貴呢。在患者眼裏,社區醫療水平低下,怕耽誤了自己的治病時機。摒棄這一觀念,除前邊已講到技術資源網絡化、人才資源統一流動外,還要加大社會宣傳。有條件的家庭可與社區醫院聯網,實行非急診患者首先到社區醫院電腦錄記病情信息,初步診療,降低小病大醫率;社區患者也可根據著名教授流動會診的日程,預約就醫。總之,發展社區醫療是醫療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它的社會性和福利性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8 藥品采購要品種歸類、優勝劣汰、分批拍賣

  藥廠營銷是純粹的市場經濟,藥價高不能單純責怪藥廠,它是一個市場經濟鏈。比如醫院100元進藥,醫院加價15%,患者115元買,這對醫院沒有違規。醫藥公司賣給醫院100元藥的價格組成是這樣的:醫藥招標費用18元(主管藥的副院長、申報藥的病房主任、藥房主任),醫生開藥得回扣27元(含藥單統計每單1元),醫藥代表得勞務費13元,醫藥公司加價13元,藥廠納稅14元(營業稅加支付現金所交的所得稅),藥廠占15元(含技術成本、原料成本、包裝成本、銷售成本,廠家利潤應該是7元)。通過價格組成可看出許多項目明顯不合理,甚至違法。一般說來,醫院進該藥的合理價格組成是:藥廠占12元(成本加稅爲8元,純利爲4元),流通環節的醫藥公司應加價7元,共計19元;醫院按國家規定加價15%後,患者買藥的價格是21.85元,比原來的115元降低81%。雖然,藥費降下來了,但醫院收入也極大地降低了,因醫院收入70%來自于藥源,從市場角度講,這個降低是合理的,是價格回歸,政府也無需爲此而提供資金補助,但有時藥價合理了,醫院經費就緊張了,醫院的發展又成了問題。這時市場需要醫院加價增高,這樣就打破國家制訂的醫院加價不超過15%的加價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假如醫院加價的絕對值不變,加價15元,患者買藥的價格爲34元,比原來的115元低81元,也就是比原來的藥價降低70%,而降這70%的藥價,完全在不影響醫院利潤和藥廠利潤的前提下通過改革而降低,這樣醫院保證了利潤,市民看病醫藥費用也降低70%,兩全其美。通過以上分析,藥品降價,是醫療費降低的關鍵,這也是醫療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藥品采購必須實行拍賣,首先將藥品歸類,同類藥競拍,從高向低競價,選擇物美價廉、簡易包裝的藥。讓藥廠知道,今後必須適應這種采購藥的市場形式,重新制定營銷方案,將精力投入到藥效和廉價上。醫院加價應按照改革前的比例計算出絕對加價值,作爲改革後醫藥加價參考依據。

  9 限價與定價醫療要逐漸推廣

  全國已有幾個城市實行限價與定價醫療,他們已取得相當豐富的經驗,應當盡快推廣,各市應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而試行。逐漸在全國範圍內,形成規範,積累更多的經驗。

  10 醫療體制的改革方向

  醫療體制改革的方向不僅只是爲了降低醫療價格,更重要的是研究出適合中國特色的醫療體制。醫療行業運營,有市場經濟的屬性,又有社會福利的屬性,對于固定資産、大型設備、網絡設備經費和特困患者的醫療費由政府承擔,其他全部由市場決定,政府制定嚴格的行業管理條例,長期監督管理,不但要合理降低一些收費,同時也應調高過低的醫生診療費和技術操作費。
 
  11 改革方案要集群衆的智慧

  醫療體制改革關系到每個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多爭取醫務人員和市民的意見,讓他們寫出醫療體制改革方案,提出妙計,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集大家的智慧,制定出最佳的醫療體制改革方案。

  12 結論

  對于地級市,醫療體制改革必須有政府支持,建立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實行醫院財務收支兩條線;實行藥品歸類制度;醫藥、醫療設備及醫療耗材要由市級采購中心統一采購,由高向低拍賣;醫藥加價應以改革前加價的絕對值爲參考標准,逐漸過渡到國家規定加價率的15%;市級要建立昂貴醫療檢驗項目中心,全市各醫療行業技術及設備資源要網絡化,共同享用;逐漸實行限價及定價醫療;要大力發展社區醫院,實行非急診患者社區醫院首診制度;全市醫療技術人員實行全行業流動;通過醫療改革實踐,要找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醫療衛生工作健康發展的道路。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3277.html?tp=2_01
 
 
 
 

台長: 阿楨
人氣(5,802) | 回應(1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最高法院的兄弟們》
此分類上一篇:《醫學遇見民俗》

中國白老鼠
歐洲最大製藥廠 上海設研發中心

【聯合晚報╱編譯夏嘉玲/綜合報導】2007.07.05

歐洲最大製藥集團英國葛蘭素史克藥廠宣布將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葛蘭素史克副總裁尼森表示,上海研發中心將著重研發抗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 病藥物,第一年預算即可達4000萬美元(約台幣13億元),未來規模將達到甚至凌駕總部英國倫敦與美國費城兩地的研發中心。
葛蘭素史克上海研發中心將從頭開始完整研發藥物,而非僅負責部分研發工作。尼森指出,該中心第一年預定招聘50到100人,十年內增至1000人,與倫敦、費城的研發中心規模相當,成為該公司全球最重要研發中心之一。

上海研發中心由最近出任高級副總裁的神經學者臧敬五主持,已開始運作但尚無專門的研發基地。臧敬五指出,研發中心正在選址,較有可能選在浦東地區。

葛蘭素史克目前在12國設有32個研發中心,研發人員超過1萬6000人,研究經費去年達50億美元,僅次於輝瑞藥廠。

中國時報 2007.07.06 林克倫/台北報導

癌患覓生機 捧錢求延命 中國成最大抗癌藥實驗工廠

寬鬆的藥品上市檢查制度,以及漏洞百出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正讓中國變成全球最大癌症藥物實驗工廠。中國藥商迂迴竊取核准中的國外抗癌藥物進行大規模生產,外國罹癌病患則捧著鈔票遠赴北京希望能延長生命,中國抗癌藥物已悄悄挑戰著生命與醫學倫理。

罹患鼻咽癌的美國休斯頓商人韋森伯恩,現每隔數日接受治癌藥物「今又生」(Gendicine)的注射療程,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至今尚未核准使用的「今又生」,在中國被視為本土基因工程趕超西方的最新成果,代表中國能開發出全球頂尖藥物,但背後卻糾纏著智財權與臨床運用爭議。

報導指出,繼仿冒手錶、DVD等產品後,藥物已成中國轉變仿冒價值產業鏈的新產品。「今又生」據稱由「中國基因治療之父」賽百諾公司總裁彭昭暉所開發,於○三年經中國官方批准上市,成為中國與全球第一個基因治癌藥物。

但美國Introgen公司則指控,該藥物製程原理剽竊自十五年前的研究成果,賽百諾的「今又生」侵犯Introgen的專利權。彭昭暉則否認侵權並辯稱,西方國家總是對新上市基因療程藥品抱持懷疑,「今又生」與其他產品截然不同,「唯一相同者僅癌症關連基因的名稱」。

「今又生」反映出藥檢國情差異,Introgen公司開發的基因治癌藥物,現仍在進行臨床實驗還未上市,且實驗期間還因病人出現不良反應而中斷。總裁南西坦承,「療效因病人而異,我無法保證對所有人均有效」。但「今又生」在中國早已上市四年之久,有五千名病患使用過。

外國罹癌病患現在蜂擁至北京海淀醫院基因治療中心,接受「今又生」的基因移轉治療,人數估計超過三百人。儘管彭昭暉無法提出完整初期實驗報告佐證療效,但對已接受手術侵入性治療與化療無效後的病患來說,「今又生」是維繫生命最後希望。

拯救生命的代價高昂,「今又生」一個月療程索價二萬美元、折合六十多萬台幣。韋森伯恩去年秋天接受兩個療程後,醫生診斷癌細胞消失,但今年複檢時卻發現癌細胞又出現了。對此,醫院辯解稱,「罹癌病患到院時均已晚期,院方無法保證每個人都能治好」。
2007-07-07 10:31:38
挾專利自重
<藥廠挾專利自重 病患難逃的惡夢>中時07/07/27 言山水(文字工作者)

「癌症標靶治療新藥一個月藥費近十萬元,民眾無力負擔盼納健保給付」、「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立法通過,生物科技類股飆漲」,這兩則看似毫無關聯的新聞,卻可能讓新藥專利權與民眾生命權的衝突越來越嚴重。

隨著人類壽命延長,醫學診斷技術日益進步,各種早期與晚期癌症難逃醫師法眼的今日,診斷出癌症後,如何有效治療,成為北半球富國最關注的課題,全球各大跨國藥廠競相研發標靶治療藥物,只希望能研發出下一個像肺癌標靶新藥「艾瑞莎」一樣火紅的新藥。

這些癌症新藥所訂出的天價,大概只有北半球有醫療保險的富裕國家人民才能負擔,但如果少了醫療保險給付,這些國家的中產階級也只能望藥興嘆。

在地球的另一端,南半球的非洲大陸,許多愛滋病患因為買不起抗病毒藥而死亡,這些人的年齡,年輕到還不必擔心癌症的問題,但他們面對的惡夢,其實跟北半球 的癌症病人一樣──跨國藥廠挾專利權自重,訂出相對於民眾收入宛如天價的新藥價格,不顧公共利益,只為獲取最大利潤的結構性問題。

台灣為了搭上生物科技產業與新藥研發的熱潮,夢想再創如同台積電與聯電帶動的半導體經濟盛世,仿照美國鼓勵研究人員創業與技術轉移的拜杜法 案,在今年六月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法條開放新創生技新藥公司的主要技術提供者,如果為政府研究機構研究人員時,有公務員身分的研究人員經任職機構 同意,得持有公司創立時百分之十以上股權,並可擔任創辦人、董事,不受公務員服務法公務員不得經營商業或投機事業的制。

國內生物科技學術界的大老也表示,美國1980年代初期通過拜杜法案,對美國生技新藥產業引發巨大效用,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也將對台灣生技新藥產業發生「爆發性推動力」。

但是,這個爆炸性推動力,是讓國家資助的新藥研究成果流入私人口袋、讓新藥價格越來越高?還是會造福所有台灣人民,讓民眾能用公平的價格享受國家資助的新藥研發成果?

從美國拜杜法案通過後,跨國大藥廠大肆收購官方資助的大學與實驗室專利新藥,新藥價格居高不下。美國暢銷書《藥廠黑幕》的作者馬西亞‧安卓 也指出,「大藥廠自行研發的新藥日益稀少,藥廠愈來愈倚賴學術界、新成立的小型生化科技公司,以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拜杜法案無疑是天外飛來、送給大 藥廠的大禮」。因此,到底台灣在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通過後,對民眾來說,是福?是禍?答案已呼之欲出,民眾維護自身健康的生命權,只有等著被大藥廠專利權宰割的分。

二十一世紀的人民,似乎早已擺脫國家巨靈的陰影,但橫亙在我們眼前的另一個巨靈,依舊是十九世紀哲學家馬克斯早已分析透徹的資本主義,這個 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結構,不但操控我們的工作型態,也透過跨國大藥廠的專利新藥,操控我們的健康與生命,如何解套?或許只有透過人民永不放棄 的抗爭與革命,影響國家政策、透過公共領域的力量,要求大藥廠公開研發成本、訂定合理藥價,來制衡這隻貪婪而不知自制的資本主義巨靈。
2007-07-28 10:16:53
疫苗
肺炎鏈球菌疫苗 4年內成為史上第一個破10億美元疫苗

‧生技醫材報導 2007/09/03 人類文明史上,首度使用疫苗來控制傳染病,始使於1798年,利用牛痘疫苗來控制天花感染,200多年來,疫苗一直是在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上的一大利器。近年來,國際恐部活動紛起,疫苗也儼然成為國防工業重要的一環。【文/《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月刊8月號》】

根據Kalorama Information統計報告指出,在全球疫苗市場在2005年,市場約為30.9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全球疫苗市場值將為51.6億美元。
人類文明史上,首度使用疫苗來控制傳染病,始使於1798年,利用牛痘疫苗來控制天花感染,200多年來,疫苗一直是在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上的一大利器。
近年來,國際恐部活動紛起,疫苗也儼然成為國防工業重要的一環。雖然在公衛及國防上,疫苗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疫苗產業卻面臨著許多挑戰。
過去,疫苗的使用偏重在小兒市場,且採購者多為政府等官方單位,使得疫苗製造者多為政府固定的委託廠商或是隸屬於相關衛生機關,一般的藥廠也受限於製造法規與研發門檻,缺乏動機與誘因跨入疫苗研發的領域。
近幾年來,Merck、Wyeth 與GSK相繼推出改良型小兒疫苗,使得民眾自費施打的意願提升,疫苗產業才逐慢活絡起來,尤其Wyeth 推出的肺炎鏈球菌疫苗-Prevnar,在推出4年後,便成為史上第一個破10億美元的暢銷疫苗排行榜,亮麗的銷售佳績間接刺激疫苗市場的景氣,前景備受 各大藥廠期待。
成人疫苗市場的四大主力 肝炎、感冒、肺炎及旅行用疫苗
根據Kalorama Information統計報告指出,在全球疫苗市場在2005年,市場約為30.9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全球疫苗市場值將為51.6億美元。
肝炎、感冒、肺炎及旅行用疫苗是成人市場中的四大主力。其中,流感疫苗在疫苗中市場值最大、成長率也最高,在2005年,市值約為16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市場值將為29.2億美元,平均年複合成長率為12.1%。
成人疫苗比兒童疫苗市場為41:59,成人疫苗市場相對比例正在攀升中,預計到2010年,將為46:54。雖然,疫苗產值佔整體製藥市場相對較小,但成長率看好。
自2000年來,在美國FDA 的傳統生物製劑審查單位CBER(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申請上市的疫苗,在2005年以前,平均以1年1個品項的速度問世。
且申請上市的產品,如:白喉、破傷風與百日咳三合一疫苗-Daptacel,或白喉、破傷風、百日咳、B型肝炎與小兒麻痺混合疫苗-Pediarix,仍是以原小兒需求疫苗市場的為主。
由小兒市場轉移至公衛焦點
2005年以後,上市速度增加為每年三項,且上市產品則轉為目前公共衛生上最關注的焦點,如:腸病毒疫苗RotaTeq、流感疫苗Fluarix和子宮頸癌疫苗Gardasil。
而申請的廠商也具高度集中性,多是由目前全球疫苗龍頭Aventis Pasture、Merck、GSK和Wyeth所開發製造(因合併與收購因素,現登記之製造商名稱有差異,前文所提為目前合併後的名稱)。
除了疫苗市場的成功開拓、民眾健康意識的提升,後續的恐怖攻擊事件以及禽流感的肆伏,使得政府單位願意在法規上及採購價上提出多種優惠,提升藥廠開發意願。
接著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5月,於日內瓦召開會議,提出了「全球動員計劃」(Global pandemic influenza action plan to increase vaccine supply, Global Action Plan),以補足流感疫苗數十億劑的缺口,並訂定出短中長期的行動方案。
此計劃有三大方向:第一,增加疫苗施打人數以刺激產業;第二,增加疫苗產能;第三,研發新穎技術,預計2008~2009年,目標產能可以達到23.4億劑。
開發新佐劑、製法與疫苗接種法為發展新方向
在技術研發上,則往開發新的佐劑、強效疫苗以及開發新的製法與新的疫苗接種法等幾個方向著手。
佐劑的使用可以強化疫苗的效果,即以較少的劑量達到相同的功效,然而佐劑的添加往往是過敏的起因。目前常用的為氫氧化鋁,開發新式、不易引發過敏反應的佐劑便是重要的開發方向。強效疫苗可從增強疫苗效價、研發廣效及長效疫苗著手。
在製造方面,以流感疫苗為例,目前的製造主流為雞胚胎培養法,意味著疫苗製造是依賴鷄隻的飼養,在禽流感爆發稽之來源短缺的狀況下,疫苗供應將更顯短絀,使用細胞培養法、合成DNA序列法及運用類病毒免疫法都是可能的替代方式。
目前,雞胚胎疫苗成本一劑為3~7美元,而細胞培養法則有可能降到0.1美元。新的接種法,如流感疫苗鼻內噴劑-FluMist,不但較不具侵入性,在疫情爆發時,即使沒有醫護人員就近照護,民眾也可自行使用。
疫苗產業剛突破需求的瓶頸,在技術及製造上也正逐步突破中,然而環境的建置才是疫苗產業能否興盛的重點。
從全球疫苗的發展軌跡上,不難看出法規對疫苗產業的影響力。基於民眾健康、國防考量以及產業發展上,需大家共同協力,才能解決疫苗產業的困境。
2007-09-04 10:10:55
沒利潤?
沒利潤 重要藥物難求【聯合報╱林樸/醫08.01.18
 
筆者是重症科醫師,最近發現醫院少了一個臨床上非常重要的藥物solu-cortef。這個藥對敝科而言有幾個時機非常重要:一是腎上腺功能不全或腎上腺危症時,是教科書建議的第一線救命用藥。二是嚴重敗血症合併有敗血性休克時,常見存在相對腎上腺功能不全的情形,有大規模研究顯示,solu-cortef在這樣的時機有其角色。三是氣喘急性發作時solu-cortef是作用快、療效佳的良藥。
納悶之餘,向醫院藥師詢問得到的答覆,是健保藥價一直下壓導致原廠廠商沒有合理利潤,因而退出台灣市場,而唯一的本土藥商也沒有能力負荷全國所有醫院的需求。
雖然不是完全沒有替代用藥,但solu-cortef在上述時機確實有其重要性,臨床上少了這個藥對重症醫療品質當然會有影響,重要藥物竟會發生這樣一藥難求的情形,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筆者並非健保藥政專家,無法理解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現象,也不知道該怎麼改善,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筆者擔心如果未來越來越多重要藥物因為欠缺合理利潤,而消失在台灣市場,醫師再怎麼想守護民眾健康恐怕也力不從心!
一棵樹的葉子掉光了來年會再新生,民眾的生命健康受損了卻是再也無法挽回的遺憾,盼有關單位能思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並協助改善!
2008-01-18 08:59:17
維他命迷思
維他命的迷思

‧讀者文摘 2008/03/03 上網用Google搜尋英文vitamin(維他命,或譯維生素),可以找到五千萬條資料,還有天馬行空的說明。數量之多,幾乎是Brad Pitt(美國影星布萊德.彼特)的六倍,而誇張程度也令人咋舌... 【撰文/NEENA SAMUEL】
有的維他命補充劑可以促進健康,有的也許反而有害。
上網用Google搜尋英文vitamin(維他命,或譯維生素),可以找到五千萬條資料,還有天馬行空的說明。數量之多,幾乎是Brad Pitt(美國影星布萊德.彼特)的六倍,而誇張程度也令人咋舌。點入這些多如繁星的網站,可以發現維他命補充劑有「增強精力」、「刺激腦功能」和「改善性慾」的功效,宣稱可以「逆轉癌症」,或把動脈中的「血凝塊排除」。由此不難明白美國維他命的營業額為何每年高達七十五億美元,只因為大家都想延年、去百病。
但最新的研究不但否決了許多此類說法,也發現部分維他命或許有害:
.《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二○○七年二月號刊出報告,發現服用抗氧化維他命反而令個人死亡風險提高百分之十六。
.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二○○六年五月做了一項研究,發現抽菸者服用高劑量維他命E十年以上,罹患肺癌風險略有提高。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男性每天服用多於一顆的綜合維他命,得攝護腺(前列腺)癌的風險較高。
抗氧化劑的矛盾
這些研究結果,不但出人意表,也激發熱烈的爭辯。抗氧化劑如維他命A、胡蘿蔔素(另一種形式的維他命A)、維他命E、維他命C等,向來以抗病聞名;在大眾心目中,這些抗氧化劑可以保護人體,對抗殺害細胞並加速老化的自由基。但在涵蓋十八萬一千名成年人的四十七項隨機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服用維他命A、胡蘿蔔素、維他命E者,無論單一服用或混合服用,個人死亡機率會增加百分之十六。
這些新發現雖然轟動一時,但無法令所有人信服。若干頂尖健康專家,例如美國農業部人類營養研究中心「老化抗氧化劑研究實驗室」(設於塔夫脫大學)主持人布蘭波格博士,就對《美國醫學協會期刊》的報告大加撻伐。他認為這項研究偏倚不當,因為所引用的研究案例類別龐雜,難以比較,而且其中引用的死因無所不包,非僅心臟健康問題而已。
美國國家衞生局前局長希利醫生(亦曾任美國紅十字會會長)基於這些缺陷,認為該項研究危言聳聽,不合常理。話說回來,還是有人要問︰既然可以從超市賣的蔬果或農夫直銷市場獲得所需營養,為什麼還要冒險服用補充劑?
該篇報告資深撰稿人,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格魯德醫生說︰「除非醫生診斷特別指示你需要補充劑,否則沒有必要服用。」
綜合維他命的問題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對攝護腺癌的發現更為驚人,因為禍源正是無害的綜合維他命。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多於一次的男性,和不服用綜合維他命的男性相比,罹患晚期攝護腺癌的風險多百分之三十二,而且致命風險加倍;其中又以有家庭病史,同時服用硒、胡蘿蔔素或鋅補充劑的人風險最高。
話雖如此,許多專家仍一致認為每天服用一顆綜合維他命是明智之舉,特別是不常吃全穀和新鮮蔬果的人。不過,若打算大量服用某些補充劑,最好三思而後行。
服維他命C治感冒?
有的維他命就算無害,也可能無效。譬如一般人認為吞服維他命C可治感冒,但有一篇針對三十項研究報告(其中包含一萬一千多名每天至少服用二百毫克維他命C的研究對象)的評論發現︰維他命C對大部分人縮短感冒時間或減輕徵狀的功效有限。該評論作者說,維他命C對某些人的確有效,例如馬拉松選手和滑雪者,因為他們有時承受高壓力,但一般人其實可以不必服用。
高劑量的危險
大部分人認為維他命是天然而安全的藥品,因為不需醫生處方就隨處買得到,包括健康食品店。許多消費者以為好東西吃得再多也沒有壞處;其實不然,維他命吃多了也會出毛病,尤其與處方藥同時服用的話。
以維他命E為例,對於服用心臟病藥的人(如血稀釋劑),維他命E劑量過高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早在二○○四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就做過分析,發現每天只要服用維他命E四百國際單位或更多(目前有些市售的產品每一膠囊含一千國際單位),則致命風險較高,應該避免。(有一種理論說,高劑量可能改變自然免疫功能,反而變成有害的助氧化劑)。未經醫生核准服用過量的菸鹼酸(niacin),長久下來,可能導致肝功能損害和其他疾病。服用過量維他命A,則增加患肝癌和肺癌的危險,也可能導致生產缺陷兒和降低骨質密度。
消費者常沒留意,許多加工食品和號稱減肥食物,都是以添加維他命和礦物質「強化」,其中包括脆餅乾巧克力棒。甚至有些瓶裝水、果汁、汽水也添加了維他命和礦物質。這類產品吃喝得多,加上幾顆補充劑,總劑量就可能過高。報告顯示,服用維他命過量會導致不良副作用甚至死亡,雖然病例很少。美國克里夫蘭診所羅意森醫生說︰「維他命服用量若高於『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可能致病,包括骨質疏鬆症在內,原因是維他命A過多。此外,還有神經疾病,如頭痛、顫抖、意識混亂,原因是葉酸過多,而沒有足夠的維他命B6或B12,或是維他命B12過多,而沒有足夠的維他命B6或葉酸。」
政府監督不周
維他命和補充劑不像藥品,沒有政府監督,因而產生認知混亂和隱伏的危險。至於標示是否與藥丸成分相符,消費者其實無從知曉。
ConsumerLab.com是一個補充劑業的監督網站,最近檢驗了二十一種不同品牌的綜合維他命,發現有十一種不符品質標準,包括不符自身標示含量。例如有一種產品檢驗出來的鈣只有標示量的一半,另一種產品卻幾乎高達百分之三百。另外有一種產品發現受到鉛污染。還有三種藥丸溶解度不佳,違反美國藥典規定的三十分鐘溶解時限(目的是令服用的劑量全部被吸收)。
真正的好處
倒不是所有消息都令人喪氣。研究顯示,維他命D在人體吸收鈣和促進骨骼健康方面作用很大。美國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五十歲以下的成人,每天最好吸收一千毫克的鈣,和四百到八百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3(維他命D的一種,是最好的補骨劑);五十歲以上的人,要從食物和補充劑吸收一千二百毫克的鈣,和八百到一千國際單位維他命D3。不過,維他命D的功能不僅於此(見中文版《讀者文摘》二○○六年十二月號〈神奇的維他命D〉),研究發現,維他命D不足與癌症及其他疾病之間頗有關聯,而且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也未見有不良後果。
不僅如此,有的人對某些維他命所需劑量比建議標準還高。懷孕婦女需要補充葉酸以預防新生兒缺陷;貧血的年輕女性也需要鐵補充劑。停經婦女可以服用鈣和維他命D以降低骨折風險。
食物和藥丸的比較
維他命補充劑的真正功能顯然尚無定論。美國國家衞生局的一個小組前年決議,由於證據尚未充足,無法建議民眾是否應服用綜合維他命。不過,羅意森醫生說,有一件事很清楚:靠藥丸攝取維他命和礦物質不如從食物裏吸收有效。為什麼從食物裏吸收的效果較好?原因仍難確定。有一種理論認為,以自然方式製造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均衡天成,非實驗室人工製造所能及。
雖然有證據顯示,從食物攝取的維他命C、E、胡蘿蔔素可以保護心臟,但哈佛大學最近進行了女性抗氧化劑心血管研究(以九年時間追蹤八千一百名有高度心臟病危險因子的女性),發現從補充劑吸收的物質卻沒有這種保護作用。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普遍服用的抗氧化劑,看來不保證有心血管保護的功效。」
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心臟病預防學醫生艾克爾說,治病不要只靠藥丸,健康均衡的飲食更有助於預防。
羅意森醫生說︰「我服用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只是當作保險,用以彌補飲食的不足。」
布蘭波格博士說︰「有關補充劑的研究很多,但過去三十年來所收集到的證據、看法大都一致:吃合乎健康原則的低鹽、低飽和脂肪飲食,減去多餘體重,仍是防病延壽的最佳保證。」
不必服用的十種補充劑
維他命和礦物質對健康和壽命非常重要,但我們不必從藥丸大量吸收,從均衡的飲食攝取維他命,對健康的好處最大,然而只有百分之三的人做得到。因此,除因特別情況遵照醫囑須服用補充劑外,每天一顆綜合維他命便足敷一般人的健康需求。服用補充劑時要詳閱說明,以了解每種營養素的含量。開始服用時應請教醫生,尤其是服用處方藥期間。根據最新研究,有十種補充劑非屬必要:
維他命A
大量蓄積體內可能中毒。維他命A服用過多,將導致視覺模糊、頭痛、嘔吐,也會導致肝、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以及其他疾病。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男性九百微克、女性七百微克。一根十八公分長的胡蘿蔔含有六百微克維他命A。其他食物來源包括強化營養麥片、深綠葉菜、水果、番薯。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乃針對一般成年人而設,懷孕或哺乳中的婦女分量酌增。)
胡蘿蔔素
人體可以把胡蘿蔔素轉換成維他命A。一般民眾不宜從補充劑攝取,吸菸者更應避免,因為經常服用會提高罹患肺癌的危險。另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血液中胡蘿蔔素水平偏高,得晚期攝護腺癌的風險提高三倍。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未定。也可以從深綠、橘黃色的水果或蔬菜攝取人體所需。
維他命C
沒有確切證據可以預防感冒、心臟病、白內障或癌症。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男性九十毫克、女性七十五毫克,抽菸者酌加三十五毫克。喝一杯柳橙汁,即已接近所需的維他命C參考攝取量。
維他命E
大劑量可能稀釋血液,也可能使血壓不穩定者增加缺血性中風的危險。迄今沒有證據顯示可以保護心臟或預防癌症。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十五毫克。三十公克的乾烤杏仁幾乎可提供參考攝取量的半數。

大部分美國人都從飲食中充分攝取到這種微量礦物質。一項新研究發現,從藥丸增加硒含量,可能增加罹患二型糖尿病風險。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五十五微克。可吃一塊鮪魚(金槍魚、吞拿魚)三明治或一把巴西堅果代替。
葉酸
葉酸可以幫助預防胎兒先天缺陷,為孕婦所不可或缺。但新近研究顯示,葉酸對一般人防治心臟疾病、癌症或憂鬱症效果不彰。葉酸和降低老年性癡呆症之間的關係迄今亦無定論。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四百微克,存於深綠色葉菜、強化麥片、全穀麵包中。
菸鹼酸
這種維他命B羣的成員,可治療高膽固醇,但必須在醫生指示下服用,因為有嚴重副作用,包括肝功能損害。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男性十六毫克,女性十四毫克。一顆綜合維他命含二十毫克,有些卻含高達五百毫克。可多吃紅肉、禽肉、魚類、堅果、雞蛋。
茄紅素
最近有兩項研究(其中一項由美國藥品及食物管理局進行),所得結論與過去常見的說法不同︰從補充劑或飽含茄紅素的食物(例如番茄)中攝取茄紅素,其實並無強大的抗癌保護作用。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未定。不過還是應該多吃番茄(番茄醬更好),因為番茄飽含其他重要的營養素。

只有懷孕婦女,或經期流量多,以及診斷為缺乏異常症(例如貧血)者,才需要補充鐵質。鐵補充劑可能與藥物互為作用,其他飲食補充劑和食物也可令潰瘍之類的徵狀加重。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年過五十的女性和所有男性均為八毫克,十九歲到五十歲的女性是十八毫克。紅肉、禽肉、強化麥片、小扁豆(lentils)、深綠色葉菜,都是理想的食物來源。

高鋅藥劑可干擾銅和鐵的身體代謝功能,削弱免疫系統,並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膽固醇)水平。相關研究對這種藥劑治療一般感冒的效果評價不一。鋅補充劑也會和某些藥物(包括某些抗生素、降血壓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交互作用。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男性十一毫克,女性八毫克。紅肉和禽肉都富含鋅,素食者要多吃穀類、豆類、堅果、小扁豆、乳製品。
2008-03-05 09:32:09
2008 生技
2008 生技製藥產業趨勢大剖析

‧生技醫材報導 2008/03/032008年國際生技與製藥產業的發展上,有幾項重要趨勢,第一為新藥開發產量的趨緩。這使得國際大型藥廠或大型生技公司為了滿足本身產品線的需求,朝向中小型新藥開發或生技公司引進Late Stage開發計畫。第二為暢銷產品的專利到期,引發新一波學名藥產品滲透市場。 【文/曾念國】
2006年,全球藥品市場規模為6,430億美元,成長率穩定約達7%,預估2007年將超過6,900億美元。
根據統計,全球藥品市場分佈仍以美國為最大市場,約為45%,歐洲(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與義大利)合計約19%,日本10%,中國佔2%。
其餘亞洲地區(不含日本)佔8%,拉丁美洲5%,而其它區域或國家佔11%。其中,成長最快者為中國市場,2006~2007成長率約為20.5%。
藥品類別的分佈上,主要領域包含:降血脂藥物(約佔市場規模5.4%,成長率約為7.5%),其次為抗癌藥物(約佔市場規模5.3%,成長率約為20.5%),再其次為呼吸道藥物((約佔市場規模3.8%,成長率約為10%)。
其中,新產品開發市場較集中在抗癌藥物的開發,該領域2006年共計有超過380項化合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帕金森氏症皮膚貼布 2007年 全球最受矚目的新產品
全球生技市場在2006年達735億美元,主要領域包含:人類治療用藥、人用檢驗試劑、農業生技產品、特化產品、非醫用檢驗試劑、組織工程、生技服務及藥物傳輸技術。2007年,全球生技產業產值估計為820億美元。
在全球重要新產品上市方面,2007年上市的產品數目較2006年小幅下滑。2007年上市的產品包含:新分子化學藥物以及生技新藥兩大類,共計17個品項。
在各項新產品中,除了癌症相關藥品一枝獨秀外,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疾病、抗感染與血液疾病也有不錯的表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Schwarz BioSciences推出的帕金森氏症皮膚貼布。
2007上半年,我國製藥產業表現,與去年同期相較,呈現穩定成長,整體而言,產值較去年成長7.3%,達到530.6億元。其中,西藥產業與去年比較,成長幅度約為5.4%,估計整體產值約415.7億元。
國內製藥廠商的產品水準獲大廠認可 刺激出口成長
原料藥產業與去年比較,成長幅度最高,約達20.7%,估計整體產值約為65.3億元;中草藥產業的產值較同期成長8.4%,估計產值約達49.6億元。
根據海關進出口資料顯示,進出口中西藥製劑仍佔較高的比例。而我國西藥製劑進口近年均維持穩定成長,2007年進口估計約達397.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約8.0%。
相對的,近3年,西藥製劑出口成長率則有突破性成長,2004年~2006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約達55.5%,2007年,出口估計達55.3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3.6%。
分析出口成長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國內藥品製造的水準提升,以目前國內對製藥先進國家之一日本的西藥製劑出口為例,已由2004年的3.5億元逐步成長至2006年近8億元,證明國內製藥廠商的產品水準獲得認可。
其次,國內製藥廠商在健保總額、藥價調整等市場限制下,轉而以出口來尋求成長動能作為因應策略,也一定程度促動國內西藥製劑的出口成長。
宇昌生技獲Genentech授權 進行TNX–355新藥與抗體開發計畫
2007年,我國生技產業中最受注目的重要事件,非「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通過實行莫屬。
為鼓勵生技製藥產業發展,立法院制訂「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並於6月15日院會通過,由總統府於7月4日公布實施。對國內生技產業短、中期發展,產生相當的激勵作用。
此外,2007年年初,基亞生技的PI-88與寶齡富錦的PBF-1681相繼在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後,也在營收上反應出成果,可以說是國內生技製藥產業階段性研發模式的代表作。
基亞生技在2007年,將PI-88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轉移給Progen後,不但取得2.7億元授權金,也無償取回澳洲Progen公司最初的持股,價值約5億元。
寶齡富錦的PBF-1681目前已經完成Phase II臨床試驗,並授權美國上市公司Keryx Pharmaceuticals(2007年9月Keryx再授權 Japan Tabaco Inc.日本市場開發權,授權金達一億美元)。
這項授權案讓寶齡富錦成為第一個全球性新藥的重要研發廠商。而該公司握有的原料獨家供應權,使得該公司未來具有獲利上的保證。
同時,宇昌生技的成立,也是一項國內十分受到重視的重要事件。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上智生技創投、統一國際開發與台懋公司共同投資「宇昌生技」。
宇昌生技由前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擔任董事長。目前已獲得Genentech授權,未來將針對治療HIV感染之TNX–355新藥及其他相關抗體開發。此項計畫的發展被視為未來國內生技產業的重要標竿計畫。
TuNEX為國內第一項生技學名藥 成功授權海外案例
另外,尚有其他多項生技與製藥業界的重大事件,為國內產業界帶來持續成長動能。
例如:鴻海集團與台大簽訂備忘錄,將捐贈150億元給台大醫院。除了包括100億元擴建一座500床的癌症中心及癌症治療的質子中心。另外,亦投資50億元,與台大合作「生醫工程」,將主攻人體幹細胞移植研究及華人基因工程開發。
其他如,中天生技植物新藥MS-20獲得美國FDA核准,即將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寶血純化與成大生化所合作發展NEGF蛋白質,將發展為糖尿病傷口癒合的蛋白質新藥,2007年起,開始投入1.5億元進行臨床試驗。
台灣醣聯開發的標靶式(單株抗體)癌症藥物GNX-8,將針對大腸直腸癌進行臨床前試驗。以及永昕生物醫藥公司,將一項研發中的類新藥TuNEX,授權給南韓生技廠Bio A&D公司,授權的市場包括:南韓、印度及加拿大等11國,成為國內第一項生技學名藥授權海外的成功案例等。
以代工模式 進入國際學名藥市場
不過,對於國內製藥產業而言,2007年也有一些成長上的壓力。代表性的事件包括:第五次健保藥價的調整。
此項藥價調整衝擊共計5770項國內外產品,於2007年9月1日起調降價格,約5200項左右的本土製藥產品將面受到價格調降的影響,這一點可能對未來本土製藥廠商的國內營收部分產生變化。
其他諸如:「仿單著作權」、「資料專屬權」以及「專利連結」等製藥智慧財產權管理架構的變化趨勢等,也對國內製藥產業造成不小影響。
國際生技與製藥產業近幾年的發展上,有幾項重要趨勢,第一為新藥開發產量的趨緩。
這使得國際大型藥廠或大型生技公司為了滿足本身產品線的需求,朝向中小型新藥開發或生技公司引進Late Stage開發計畫(即進入第二期甚至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產品),確保未來的成長動能。
這樣的趨勢,使得許多中小型生技製藥公司更積極的採取階段性開發的策略,以完成第二期臨床後轉售給國際型公司為目標。
我國生技製藥產業中,也開始出現此類型的公司或開發計畫,基亞生技或寶齡富錦都是這樣的例子。未來,有可能成為我國生技製藥產業在新藥研發或其他生技產品(如檢驗試劑)的重要趨勢。
暢銷產品專利到期 將引發新一波學名藥市場大戰
第二項國際上的重要趨勢,即為暢銷產品的專利到期,將引發新一波學名藥產品滲透市場。
事實上,這樣的趨勢還牽涉到全球各國的公共健康支出中,藥品費用的快速成長,使各國政府開始鼓勵學名藥產品的使用。
我國製藥產業以學名藥為主,長久以來都受限於國內市場,特別是健保市場;此一趨勢將成為國內製藥廠商的重要機會。
在永信、生達、信東等成功開拓美國、日本市場的案例帶動之下,未來國內生技製藥產業以代工模式進入國際學名藥市場也將是重要趨勢。
此外,過去因為科學與法規爭議,市場情況不明確的生技學名藥(或稱Biosimilars與Follow-on Biologics)領域,2006與2007年中,在Sandoz的生長激素與紅血球生成激素兩項產品成功通過歐盟EMEA核准上市的帶動下,為生技學名藥市場開拓出一條發展路徑。
我國過去數年來,一直積極推動蛋白質藥物的製造能力,目前永昕生醫已經有數項產品進入臨床試驗,其他具有相關研發製造能力的廠商,尚有:聯亞生技、賽德醫藥以及神隆生技等,皆摩拳擦掌、準備切入相關市場。
未來隨著市場的不確定性逐步降低,可望提供國內生技與製藥產業的重要機會與發展趨勢。

科學論文的中文姓名危機

‧知識通訊評論 2008/03/03
美國物理學會非常罕見地讓作者自己決定,是否要以中文、日文或韓文列名,再加上英文版的譯名。


【文/知識通訊評論】
中國科學家發表的論文與日俱增,但是他們是否有得到應得的名聲與認同?如果他們的名字被搞混了就不會。
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副院長賈偉對於數百種新陳代謝的路徑嫻熟於心,但是卻被他院內研究生發表的論文搞得暈頭轉向。他有三名學生,分別是王曉豔、王小榮跟王小雪,他們的中文名字完全不同,但是都用同樣的縮寫名字「 X. Wang 」發表文章。賈偉嘆道,分辨論文誰屬大不易。
如果有個約翰‧羅伯特 (John Roberts) 跟珍‧羅伯特 (Jane Roberts) 在同一間實驗室裡共事,並且都用「 J. Roberts 」之名發表文章,類似的混淆也會發生。但是要在以英語發表的論文裡改寫中國字,以及隨著人口成長,幾個大姓使用過度,這些挑戰讓中國學者的認名問題更為棘手。中國公安部估計,有超過十一億人(佔全中國大約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共用僅僅一百二十九個姓。縮寫、姓名排序、以及各期刊譯名不一致等的問題,都讓混淆情況更為加劇。
「分辨論文誰屬大不易。」 — 賈偉
中國學者在英文期刊發表文章時,會透過拼音羅馬文字化系統,利用拉丁字母將其名字轉化成一套能夠代表中文聲音的音譯版本。然而這套做法卻不是雙向的一對一關係,舉例來說,「王」跟「汪」這兩個中國姓氏,都可以被「拼」成「 Wang 」。而中國學者不但同姓,還擁有同樣的名字縮寫的人多不勝數,讓問題更形嚴重。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負責主持管理的生物醫學資料庫 PubMed 上,搜尋由「 Wang X 」發表的文章,結果會跑出八千九百零四項搜尋結果,而這數字幾乎每天都還在增加。
這個問題不是只有中國人才會碰到。宗旨為促進生命科學國際研究,位於法國史特拉斯堡的「人類科學計畫」,其主席伊籐正男 (Masao Ito) 表示,日本與韓國姓名以英文發表時,也會碰到相同的問題。因此學者跟編輯使用搜尋引擎跟論文資料庫時,難以找到亞洲作者,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伊藤正男說,亞洲學者因此比較不會受邀參與合作計畫,或是擔任同儕審查的工作。
出版社處理亞洲姓名的規則變動不一,讓情況更為惡化。舉例來說,各期刊縮寫多音節亞洲姓名的方法便有不同;賈偉說倘若各期刊把名字裡的所有中國字都縮寫,比方說「小榮」寫成「 X. R. 」,「小雪」寫成「 X. X. 」,而不是只寫成「 X. 」,就有助於分辨各學者發表的作品。賈偉表示,他們要評鑑研究者表現或是數人頭時,縮寫問題就會變得特別麻煩。
同樣地,有些期刊堅持要把名字置前,姓氏在後,而其他期刊卻容許作者以母國的傳統呈現姓名。舉例來說,兩名先前於北京清華大學研究奈米碳科技的研究員,分別叫做魏洋跟楊衛;現在任職於杭州浙江大學的楊衛表示,清華大學不但有好幾名研究員跟他的名字一模一樣,還跟好幾名研究其他奈米碳領域的人,有同樣的姓名縮寫。他說你若能找到你在找的學者,算你走運。
這問題已經普遍到有些學者會從中獲益。外科醫師劉輝在自己的履歷表裡,塞進了另一名跟他同姓,名字縮寫也一樣的學者著作,從而在卓越的北京清華大學混到助理院長的職務;不過最後還是東窗事發,北京清華大學在二○○六年三月將他開除。
美國物理學會研究期刊主編史普勞瑟 (Gene Sprouse) 表示,如果連亞洲人都無法分辨他們自己國內的學者,對西方人來說就是難上加難了。他說他詢問手下編輯群為什麼亞洲審查者那麼少,他們回答說這是因為亞洲學者的姓跟名字縮寫相同的太多了,很難找出適合的人。他還補充說,這問題只會隨著亞洲作者發表愈來愈多的論文而愈形嚴重。
中國、日本跟南韓發表論文的數量,近年來成長快速,二○○六年已佔湯姆生科學引用指數 (SCI) 有編目之科學文獻的五分之一,這大約是美國的三分之二。中國大陸作者發表 SCI 有編目的論文數成長特別快速,一九九六年時僅佔百分之二點三,到二○○六年已達百分之八點四。
字裡行間
為了因應這股潮流,美國物理學會非常罕見地讓作者自己決定,是否要以中文、日文或韓文列名,再加上英文版的譯名。史普勞瑟表示這不僅僅是出版問題而已,而是人名確實很重要,此舉意在宣示他們尊重亞洲同事,歡迎他們來投稿。美國物理學會可能會讓阿拉伯文之類的其他語言,也享受同樣待遇。
「你若能找到你在找的學者,算你走運。」 — 楊衛
雖然很多人對美國物理學會此舉表示歡迎,有些人還是懷疑其他出版社是否會急著跟進。要印出外文字母,排字員就必須把每一種外文字母的字體跟代號整合起來,徒增成本。還有人質疑此舉本身會有多少幫助,伊籐正男就說只有在論文資料庫採用這套做法,亞洲作者能夠以母國語言被搜尋到的情況下,才會真正產生作用。
這些事情似乎還沒對 PubMed 這類文獻資料庫造成困擾。「國家醫學圖書館」索引部長馬塞提克 (James Marcetich) 表示,他沒有察覺到搜尋亞洲作者的引用有什麼問題。使用者在很多時候可以利用打入關鍵字或是作者所屬機構,縮小搜尋範圍。不過許多研究者每幾年就會換研究單位,不然就是涉足多領域;縮小搜尋範圍的工作,也可能耗時甚久,令人生畏。
荷蘭科技類出版社「愛思唯爾」 (Elsevier) 北京辦公室經理孫曉鵬(音譯)表示,這一切都跟效率有關,一名作者在十五分鐘內就能夠被找到,跟花上六個小時差很多。他懷疑以本國語言進行搜尋能夠有所幫助,因為研究者要以他們不熟悉的語言搜尋名字極其困難。他說愛思唯爾擁有像是 Scopus 作者辨識器這類的工具,能夠提供另外一種辨識擁有相同姓氏作者的方法,對亞洲跟西方作者都通用。 (請參看《知識通訊評論》第二期〈搜尋引擎三雄爭鋒〉一文)
這套在二○○六年上線的作者辨識器,會給曾經於 Scopus 資料庫所涵蓋的一萬五千份期刊,發表過文章的近兩千萬名作者,每人一個獨特的號碼。有一套演算法會根據作者所屬機構、發表歷史、研究領域跟共同作者,分辨那些相似或相同的名字。 Scopus 系統據稱能夠在其百分之九十五的紀錄中,達到百分之九十九的確定性,並且還給每個作者一個網頁,他們可以從中查看其個人資料,並做出修正。孫曉鵬說,這就好比是研究者的護照,無論他們去到哪裡,都會如影隨形地跟著。
愛思唯爾並不是唯一一間提供這類商業產品的公司。位於美國費城的「湯姆生科學」,在今年一月揭露他們的 ResearcherID 系統,可讓研究者創建個人辨識器,管理他們自己的引用統計數字。這套軟體會在一次性的註冊時,分配一個號碼給研究者。湯姆生產品開發部副部長普林戈 (Jim Pringle) 表示, ResearcherID 解決了所有關於發表作品的模糊空間,為虛擬合作提供了一處安全可靠的環境。這套服務目前有三千五百多名受邀試用的使用者。
口徑一致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圖書員芬格曼 (Susan Fingerman) 認為,愛思唯爾聲稱他們辨識作者的精確度,可能有點吹噓過頭。她表示無論怎麼說,這些做法只能夠部份解決問題,因為作者辨識的問題潛藏在出版業非常上游之處,也就是各期刊處理亞洲姓名的規則根本不一致。她認為各出版社應該一起決定一套統一的作者姓名處理法,唯有如此,作者辨識系統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然而這些目前市面上的產品,並無法提供跨越所有資料庫的作者辨識。由兩千零四十六家學術出版社,其中包括愛思唯爾跟自然出版集團,所推出的 CrossRef 系統,可能是一種解決之道;這套系統想要引進一種類似電子化文章數位物件辨識器 (DOIs) 的 Contributor ID 。 CrossRef 策略方案主任畢爾德 (Geoffrey Bilder) 表示,一般認為 CrossRef 的用意,是要在某個時間點,給所有作者一個舉世通用的 DOI 註冊碼;畢爾德還表示,無論是演算法還是使用者上線產生內容的系統,都難免會有謬誤, CrossRef 卻能提供授權體制,這對於辨識器是否能夠用於專業目的相當重要。
CrossRef 今年稍後會試用一套原型系統,邀請書籍跟學術文章的作者為其著作註冊。這些由作者列出的發表作品,接著就會連線到出版社的網站取得授權。
王曉豔說,若能有一套世界性的作者辨識系統,也許就能有助於釐清這種讓人混淆的情況。全中國一共有九千三百多萬人姓王,所以她工作的場所或其研究領域裡,出現另一個「 X. Wang 」的機會非常高。她擔心這種辨識錯誤的問題,可能會讓她無法跟西方同行在同樣的立足點上競爭,這會成為她科學職業生涯上的絆腳石。
2008-03-05 09:32:43
生技金磚四國
委外研發生產 學名藥競爭 造就生技金磚四國竄起?

‧生技醫材報導 2008/05/09 究竟是怎樣的世界潮流和趨勢,造就生技金磚四國的堀起呢?中國、印度、古巴、韓國分別是在怎樣的氣氛、潮流和環境下,一步步孕育堅強的生技研發實力?還是全球生技醫藥品市場發生如何的版塊移動?讓這些國家能夠擠身強國林立、競爭激烈的國際生技舞台?【文/陳堂麒】

俗語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究竟是怎樣的世界潮流和趨勢,造就生技金磚四國的堀起呢?
中國、印度、古巴、韓國分別是在怎樣的氣氛、潮流和環境下,一步步孕育堅強的生技研發實力?還是全球生技醫藥品市場發生如何的版塊移動?讓這些國家能夠擠身強國林立、競爭激烈的國際生技舞台?
在全球人口結構變動、健康需求意識抬頭、先進技術發展及新興市場崛起的影響下,可以預見的未來,各國政府及生技廠商將更積極地投入生技產業,全球生技產業可望持續加溫。根據Ernst & Young的預測,2010年全球生技市場約可達1,000億美元。
2006年 全球生技藥品 市場規模達6,430億美元
根據IMS Health統計,2006年,全球生技藥品市場規模為6,430億美元,成長率穩定約達5~7%,預估2007年將超過6,900億美元。2007年,全球13個主要藥品市場的銷售額,共計為4,146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成長4%。
根據統計,全球生技醫藥市場分佈仍以美國最大,約為45%,歐洲(英、法、德、西班牙與義大利)合計約19%,日本10%,中國佔2%。
其餘亞洲地區(不含日本)佔8%,拉丁美洲5%,而其它區域或國家佔11%。其中,成長最快、最受矚目的便是中國市場,2006~2007年成長率約為20.5%,讓許多國家都望塵莫及、羨慕不已。
從各國家市場來看,美國生技藥品市場達2,210億美元,日本仍是全球第二大生技藥品市場,銷售額為580.5億美元,兩國藥品市場都有4%的成長率。
歐洲前五大藥品市場(德、法、英、意、西)合計為1,072億美元,其中,德、英、法等國的藥品銷售額成長率僅維持3~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有8%的成長率。
新興藥品市場的拉丁美洲前三大國家(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市場銷售額合計為214億美元,成長率達10%,其中,阿根廷成長率達18%最為突出,其次為巴西的9%。
新興市場將維持兩位數的成長率
IMS Health預估,2008年全球藥品的銷售額將達7,350~7,450億美元,成長率下滑至5~6%,這將是全球生技醫藥產業近40年來最低的成長率,主要原因來自於新藥的匱乏及學名藥的激烈價格競爭。
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羅淑慧表示,2008年,是全球生技製藥市場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首先是美、歐、日等全球7大主要藥品市場,在全球藥品的銷售上,首次降到50%。
預估美、歐市場的成長率僅有4~5%、日本市場為1~2%,其中,美國生技藥品市場在全球生技藥品市場的佔有率,也下滑至三分之一。
反觀前七大新興藥品市場,中國大陸、巴西、墨西哥、南韓、印度、土耳其與俄羅斯等國家,2008年市場將可達到850~900億美元,預估成長率為12~13%,而其疾病治療焦點從感染性疾病逐漸轉向心血管、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等。
預測2015年,美國仍穩居全球第一大生技製藥市場,銷售額達4,440億美元,中國大陸將有機會躍升為全球第五大市場,銷售額達380億美元。亞洲國家中,日本、印度及韓國分居全球第二、第十及第十四大生技製藥市場,市場推估分別為820億美元、200億美元及150億美元。
境外委外服務成為潮流
「藥廠為控制逐年攀升的研發成本,導致委外研發、生產向亞太地區移動的趨勢,造就亞洲國家的新商機,生技金磚四國中的中國、印度、韓國都是這種趨勢下的獲利者。」
而古巴則是因為藉由鎖定行銷疫苗藥品至第三世界國家的過程中,不斷練兵、提升技術水準,以至於逐漸培養研發、生產高品質藥品的實力。」
羅淑慧便指出,近年來,全球藥廠專注於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外包已成為全球的趨勢,再加上為了控制成本、並降低培育醫藥專業人才的支出,全球醫藥委外市場逐漸轉向東歐及亞洲各地。
在新藥研究期的化學合成或製程開發部份,許多跨國藥廠都會將工作委由蘇俄、印度及中國大陸等公司進行。
亞洲市場的崛起,由數家跨國藥廠及CRO、CMO近期的布局可見一般,如中國知名的醫藥服務機構-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公司,客戶包括全球排名前十大的製藥公司,其規模在近3年來,快速成長。
全球最大的臨床前試驗服務供應商-Charles River Lab.在2007年,於上海建置臨床前試驗實驗室,除了市場考量外,亦希望藉由遠低於北美及西歐的成本(幾乎不到三分之一),為客戶提供服務。
跨國藥廠 CRO在亞洲的佈局積極
在臨床試驗方面,跨國藥廠在競爭壓力下,需迅速將藥物推向全球市場,以期在專利保護期限內,創造最大的營收獲利,同時,為符合各國醫藥法規單位的要求,須在藥品上市前提供藥物基因體學的資訊。
因此,許多跨國臨床試驗組織(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s))便在全球各地設置據點,縮短藥品申請上市審核的時間。
相對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日趨飽和的市場,開發中國家的市場潛力相當大。日前,全球第四大CRO公司Parexel便於2003年與台灣的國際精鼎合作,進軍中國大陸等亞洲市場,更於2007年,併購國際精鼎,並以此為其亞太營運總部,對亞洲市場的佈局、用心可見一斑。
在生技藥品的生產方面,全球重量級CMO(Contract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公司Lonza亦於2006年及2007年,在新加坡興建的大型哺乳類細胞生技藥品工廠,可以說明國際CMO公司逐漸向亞洲擴展、移動的事例。
專利藥品到期 學名藥市場競爭激烈
此外,學名藥市場的發展,也是生技金磚四國竄起的原因之一。
學名藥市場的發展機會,與品牌藥專利過期的時間有很大的關連性,2006年,有許多暢銷藥物的專利到期,如:Zocor、Stilnox、Proscar、Pravachol、Lamisil、Flixonase等,因此,可以想見2006年及2011年,是全球重要藥品專利過期的高峰期。
2008年,有年銷售額達200億美元的暢銷藥物即將面臨專利到期,如Risperdal®、Fosamax®、Topamax®、Lamictal®與Depakote®等,預料將帶動學名藥市場成長12%~13%,達到700億美元以上。由於生技學名藥在歐洲上市,預料亦將引發生技學名藥市場的競爭。
此外,中國與印度的學名藥廠的影響力會增加。印度最大的藥廠Ranbaxy已是全球十大學名藥廠之一,而印度藥廠的ANDA數合計已經達80種以上,申請的DMF總數合計則有約160個,這些成果已經對其他的學名藥廠產生競爭上的威脅。
中國的學名藥廠主要的優勢在於低成本與大量製造,由於,製程和品質已慢慢在改善、急起直追,除了在專利與商業機密方面仍有其他考量外,其低價、大量的優勢勢必會在未來慢慢浮現龐大的商機。
乘著學名藥市場的翅膀起飛 創造百億新商機
未來,學名藥產業將面臨獲利下降及競爭加劇的市場挑戰,學名藥廠間的併購將成為趨勢,透過合併使企業擴大規模、降低營運成本、增加行銷通路、強化產品組合等。
目前,中國和印度可以說是全球最重要的學名藥生產國家,他們藉由生產學名藥累積藥品生產、開發、法規動向的敏感度和實力,未來,亦將乘著學名藥市場的翅膀起飛、創造百億新商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24267
2008-05-12 08:45:53
藥仔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osteotruth這兒談及黑幕是筆者親身經驗,有空來坐,請指教
2008-05-26 05:20:12
阿楨
(楨:呆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不想知也不會領情啦!)

不看【評鑑全球健保】不知台灣健保有多好!

本片由美國公視(PBS)節目製作,由華盛頓郵報記者李德走遍各國為其全民健保制度打打分數!
美國:沒有全民健保制度,全球最昂貴的醫療系統,卻有四千七百萬人沒有醫療保障,每年還有數十萬人因醫療費用破產! 總統歐巴馬說了重話:「問題不在人們不想得到醫療照顧,而是在於他們無法負擔!」
英國:健保費大概是美國的一半,但是國家醫療服務保障的是全國人民。
日本:健保只用了國內生產毛額的8%卻擁有一個交出亮眼成績單的醫療體系。日本人的健康平均壽命是全世界最長的,嬰兒死亡率則是全世界最低的。
德國:人人享有健保。健保制度不光是涵蓋基本醫療,還包括心理衛生、牙科費用、視力矯正等,甚至還有另類治療的給付,德國人做水療可由政府買單!
臺灣:使用最先進的資訊科技─就醫攜帶健保IC卡,醫師可用其讀取病人的病史和用藥紀錄。醫療院所透過網路申報醫療費用給健保局,由健保局付款,行政管理成本全世界最低,不到2%!
台灣健保卡還有一個用途,若病人一個月就醫次數超過20次,或三個月內超過50次,中央健保局會派人去”瞭解情況”!
看了本片才發現台灣的健保制度,是國際公認小而美的模範,也是各國來考察取經的對象。
而沒有健保制度的美國,究竟出了什麼大問題?請持續鎖定【美國健保危機】。

七十萬美國人宣告破產的背後原因是?紀錄片【美國健保危機】告訴你!

你可能不知道全世界最富強的美國,沒有健保制度。美國人民因此被迫為了健保福利而找工作;甚至為了健保無法結束婚姻關係,又稱做婚姻鎖定,為了公司提供的健保而不願退休。
美國以營利為目的的健康保險 既得利益者防堵全民健保的推動
美國價值2.2兆的健保體系,充斥著既得利益者(私營保險公司)、利益關係人(醫生、醫院)和說客等等。還沒碰過一個覺得自己賺太多的醫師,而是認為自己賺得太少;沒碰過一個覺得可以不用這麼多錢就能維持醫院營運的醫院主管。沒碰過一個願意犧牲醫療照顧的病人,每一個病人都覺得優質照顧等同於讓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沒碰過任何一個願意少拿一點的人。
2012-10-12 11:27:03
阿楨
二馬二健保二後果

  奇怪耶?美國(歐巴) 馬挾著民粹,強行全民健保;台灣馬(英九)進行健保改革,反遭民啐。這世界還有天理法則嗎?

  見怪不怪,天理自然法是理性人幻想出的,現實的自然是叢林法則,無賴小人老大總得勢。

  難怪美國馬挾著民粹鬥爭內外,台灣馬反被民粹打成政績無能。

  旣然如此、多評何益,摘貼些腥聞、再貼二濕詩、戲謔評論之、足矣!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665959
2014-01-02 10:37:26
jsoujsou
疫苗政經學

(麻疹既已成風暴?何不強制打疫苗呢?
這可是門疫苗政治經濟邪,邪門的很!
另參【圖博館】:疾病政治學 流感政治學 《藥廠黑幕》 )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112067

麻疹風暴2018-04-4劉明哲

麻疹病毒本不是新登場的狠角色,最近卻意外地由一名在泰國遭感染的台灣遊客引發一場病毒風暴,短短40天讓日本沖繩全島戒備,高達38人遭感染;台灣也有5人感染,3013人須健康監控,其中有4人是在飛機上遭到感染。對這場病毒風暴,筆者就多年的經驗建議,在麻疹流行期間,施打疫苗與加強健康防護是非常重要的,為杜絕病毒的空氣傳播,室內空間環境更要注意消毒。

美國母親因“信仰”拒絕讓兒子接種疫苗被判入獄7天

2017年初,國內有公眾號造謠“疫苗有毒”,煽動家長不要給孩子接種,好在大部分讀者有基本的科學認知,相關賬號也被關閉。而據芝加哥論壇報2018-04-14日報導,美國底特律一位母親因“信仰”原因拒絕給9歲的兒子接種疫苗,被判入獄7天,並且失去了撫養權。這些疫苗包括:破傷風、百日咳、麻疹、腮腺炎、風疹、乙肝以及水痘等,常見兒童疾病的疫苗。

接種疫苗爭議-維基百科

接種疫苗的爭議甚至比「疫苗」和「接種疫苗」這兩個詞彙發明還要早80年,至今也仍有相關的爭議。反對疫苗接種的人,質疑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例如疫苗的副作用,以及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也質疑是否有必要接種建議的疫苗。他們也同時質疑強制接種疫苗違反了基本人權,使人們無法自行做出醫療決策,或是認為疾病是神給罪人的懲罰,用疫苗來避免疾病的作法會違反宗教教條。這些反對疫苗接種的論點造成部份社區的疫苗接種率下降,也有一些幼童疾病原本可以預防,但因為疫苗接種率下降而再度爆發甚至造成死亡。
2018-04-18 07:47:58
jsoujsou
國家藥監局:已對長生生物立案調查,涉嫌犯罪的將追究刑事責任

國家藥監局負責人2018-07-22通報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違法違規生產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案件有關情況。
根據舉報提供的線索,7月5日,國家藥監局會同吉林省局對長春長生公司進行飛行檢查,現已查明,企業編造生產記錄和產品檢驗記錄,隨意變更工藝參數和設備。國家藥監局已責令企業停止生產,收回藥品GMP證書,召回尚未使用的狂犬病疫苗。國家藥監局會同吉林省局已對企業立案調查,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按照疫苗管理有關規定,所有企業上市銷售的疫苗,均需報請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簽發,批簽發過程中要對所有批次疫苗安全性進行檢驗,對一定比例批次疫苗有效性進行檢驗。該企業已上市銷售使用疫苗均經過法定檢驗,未發現品質問題。為進一步確認已上市疫苗的有效性,已啟動對企業留樣產品抽樣進行實驗室評估。
另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我國的狂犬病發病率近年來逐步下降。
  相關新聞
李克強批示疫苗事件:必須給全國人民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
人民日報:一查到底,方可紓解疫苗焦慮

康泰生物回應《疫苗之王》報導:報導不實 目前產品品質穩定

康泰生物2018-07-22就網路發佈澄清公告稱,《疫苗之王》文章多處不實,公司與其他疫苗企業沒有股權關係和業務往來,目前該文已被微信公眾號平臺刪除,但仍造成了部分媒體的轉發和公眾的誤解。公司與事件無關,經營有序,產品品質穩定,一切正常。
康泰生物已累計生產超過10億劑乙肝疫苗用於接種預防乙型肝炎,接種人群超過3億人,從未因疫苗品質引起不良反應,安全穩定,保證了中國乙肝防控 工作的順利實施。在包括康泰生物在內的國內同行努力下,我國5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顯著下降。
  回應
以前我還很好奇為什麼那麼多人那麼麻煩,會跑去香港醫院打疫苗。現在才發現,尼瑪真是明智
香港也是假藥眾多,前幾天觀網報導過的,國外的也不見得就是安全,上次乳品大檢查,就是一排的外國品牌有問題
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公司就是國有企業呀
已在當年改革中被私有化。
2018-07-23 09:00:29
阿楨
75%的新藥都沒有更好治療效果 2019-07-12 新浪科技

  在治療疾病和健康保健方面,新藥其實並不見得比老藥效果更好。自2011年起,德國開展了一項針對歐洲上市的216種新藥物的研究。他們研究的資料表明,只有1/4的藥物超越了現有的治療措施,帶來了更顯著的健康效益。而剩下3/4的藥物只有微小效益,甚至沒有效益。一項研究發現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裡,美國上市的72種癌症藥物平均只延長了患者2個月的壽命。
  不過,來自英國製藥工業協會的Richard Torbett駁斥了Wieseler的觀點,並表示:“我們總能看到一些研究採用狹隘的角度去譴責新藥物的價值,但卻忽視了患者的需求。”
  20世紀80年代,在首次發現HIV與愛滋病的15年後,製藥公司開發了三重聯合藥物療法,讓患者擁有了同正常人一樣的壽命。另一個案例則是丙肝,在過去感染了丙肝的話可能會致死,而如今患者只需經過3個月的藥物治療,就能完全治癒。
  這也表明,儘管製藥公司生產了大量的“失敗藥物”,但他們也確實開發了真正改變生命的治療方法。但由於醫療體系主要由稅收和保險支撐,生產這些失敗藥物帶來的經濟損失,仍然會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基於這個原因,英國在1999年成立了國家卓越臨床研究中心(NICE),用於評價新藥的成本。但這個研究中心並不受歡迎,有時還會遭到政府的否定。比如在2011年,政府成立了一個特殊的基金會,來支持被NICE拒絕的新型癌症治療相關的研究。
  新藥除了面臨治療效果的困境,同樣還要應對價格更高的現象。為了節約成本,製藥公司將監管機構視為是藥物生產的阻礙,他們會要求為新藥評估開通“加速許可”的通道,這或許能夠節約流程成本,但也意味著上交更少的藥物測試資料。
  Wieseler表示,政府需要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等藥物監管者一起合作對製藥公司進行監管,只有在他們提供了更好的醫療措施的情況下,國家的醫療體系才會為它們提供回報。他說:“除非我們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只會愈演愈烈。”
2019-08-16 09:31:14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10:15:30
阿楨
一年致死127萬人!抗生素問題很嚴重

  2022-01-20,《柳葉刀》發佈最新研究,試圖量化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
  該研究指出,2019年,全球有127萬例死亡和抗生素耐藥直接相關;約495萬人因耐藥菌感染病逝。這明顯高於此前估計的每年70萬AMR相關死亡數。
  研究稱,AMR是一場“無聲的大流行病”,比瘧疾、愛滋病(HIV)更致命。
  與耐藥性相關的6大死亡病原體,分別為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鏈球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它們導致約92.9萬AMR死亡和約3.57億AMR相關死亡。
  回應
美國天天給飼養的家禽吃抗生素,醫院的抗生素使用收得再緊,解決不了耐藥問題!
我國對抗生素的管理,也才是近幾年的事,且在內地執行並不如北上深等大城市這麼嚴格,本人就經常讓西北來的同學帶些阿莫西林、頭孢等抗生素,內地普通藥店就能購買。
這個報告就是不完整,請仔細去研究因為沒有使用抗生素死掉的是多少。兩個做對比才叫科學。
2022-01-22 08:16:50
阿楨
阿茲海默醫學醜聞:論文造假矇騙16年浪費3億美元 2022/08/13 中時

全球投入無數資源與人力進行研究的阿茲海默症學術研究圈最近傳出重大醜聞,據知名學術期刊《科學》最近發表的深度調查報告指出,一篇發表於2006年的醫學論文涉嫌在實驗數據造假。該論文發表後極受重視,16年來被阿茲海默症研究人員引用近2300次,涉及研究經費近3億美元,將無數的研究人員與資源帶入歧途,最近才被發現證實造假的證據,調查還在持續進行中,可能成阿茲海默研究開以來最大的學術醜聞。
據《科學》雜誌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被稱為此一事件「吹哨人」的范德堡大學教授舒瑞格(Matthew Schrag)是一名研究阿茲海默病的年輕科學家,先前因公開批評一款獲批准上市的阿茲海默病藥物而獲得關注,他應2名神經學家邀請參與調查,發現該論文中有關β澱粉樣蛋白亞型導致失智症的研究使用的數據圖片有被竄改與重複使用的跡象。這篇原先發表於2006年《自然》期刊上的論文,曾經被視為有奠定阿茲默症研究基礎的作用,是本世紀被引用最多的阿茲海默症論文之一,該研究引爆了整個醫學產業爭相投入阿茲海默症藥物的研發,大量學術研究界亦參與其中。
阿茲海默症是德國病理學家艾洛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在1906年發現,他在解剖一名失智症患者的大腦時觀察到了腦中的斑塊與其他蛋白沉積,1984年科學家們才查明這些斑塊的主要成分是β澱粉樣蛋白,後續研究也鑽研於去除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做為治療策略。調查報告指出,數十年來有上百個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臨床試驗先後啟動,大量擠佔了阿茲海默症其他病理研究的經費。直到2006年刊登在《自然》的論文才消除對β澱粉樣蛋白假說的大量質疑,整個病理的理論與研究方向才被確定下來。
發表這篇論文的是知名神經學家凱倫.艾許(Karen Ashe)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她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普辛納(Stanley Prusiner),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建立能生產人類β澱粉樣蛋白的小鼠模型,並觀察到這些動物的大腦中出現斑塊,實驗小鼠也出現失智症狀,這也成為後來阿茲海默症研究常用的研究模型之一。後來科學家注意到一種被稱為「毒性寡聚體」的β澱粉樣蛋白亞型,但未能證明這類物質會直接導致認知能力衰退的失智症狀,而正是2006年發表的論文為此提供了直接證據,認定這種β澱粉樣蛋白亞型能導致動物的認知出現嚴重衰退。這項研究獲得《自然》評論為阿茲海默症研究的重要發現,艾許教授也因此獲得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獎項。
2022-08-13 06:41:39
阿楨
印度仿製藥暢銷全球!為何西方蒙受巨損 也不制裁印度? 2022-07-3日

仿製藥不是假藥,當藥品專利保護期到期後,其他國家和藥廠即可生產仿製藥。(楨:?仿製藥非法!學名藥合法!)
印度每年生產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仿製藥,價值數百億美元,出口全球兩百多個國家,有著巨大的市場影響力。瑞士諾華公司曾因其治療慢粒白血病的首選藥物格列衛,處於專利保護期內被印度藥企大規模仿製而起訴印度政府。除了諾華,還有很多西方藥企因專利藥侵權起訴過印度,但結果不是敗訴就是訴訟被駁回。本視頻將從四大主要原因進行分析:政府的扶持;災難後的賠償;成為試藥基地;罰不責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fjwNLp2l0

醫保局“靈魂砍價”讓更多好藥以更低價格進醫保!背後究竟如何談判? 2022-05-06 08:51

國家醫療保障局在2018年成立後的4年多時間裡,每年都進行了一次談判。全國有500多個藥品品種,通過談判的方式進入了醫保目錄。醫保部門組織了相關專家,對談判進入醫保目錄的產品的價格、臨床應用價值等進行綜合評定,相當於出了一個“底牌”,然後談判的人員就與藥品生產企業,或者供應商進行談判。

“靈魂砍價”之後,醫保又揮起大刀 2022-06-16

在2019年那場著名的“靈魂砍價”中,阿斯利康的糖尿病藥物達格列淨,降價72%,該藥進醫保第一年就增長了200%以上,到第二年前三個季度的同比增幅接近300%,全年已超20億元,挺進了全國口服糖尿病用藥的前三。
協定到期需要續約的獨家品種,降價幅度將與醫保支付情況掛鉤。而且藥品進入醫保目錄以後銷售的金額越高,超出醫保基金預估金額越多,其降價的幅度就越高,即便不需要重新議價,也面臨最高25%的降價。“越是大品種,價格砍得會越狠。”
到2019年,進入醫保目錄的腫瘤靶向藥總數已經增加到了30種。其中,2018年納入醫保的奧希替尼,當年就1468.87%的放量——金額從186.56萬元增至2926.89萬元。
2022-10-10 08:21:03
阿楨
印度藥企或致66名岡比亞兒童死亡,如此多黑歷史還能出口?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10-05警告印度梅登製藥的4款止咳糖漿可能與近期岡比亞66名兒童的腎臟衰竭死亡事件有關。印度新德里電視臺9日稱,這家藥企可謂是“劣跡斑斑”,不僅在國內多個邦質檢不合格,還曾在2011年因品質問題被越南“拉黑”。
1998年春,印度德里附近的某村鎮發現有36名6歲以下的兒童腎功能嚴重衰竭,經搶救後仍導致33名兒童死亡。調查與化驗結果表明,這些兒童服用的祛痰劑中含有17.5%的二甘醇,這是一種用於汽車發動機防凍液的劇毒溶劑,藥品生產商為多賺錢,以廉價的二甘醇來代替載色劑丙二醇。
  回應
“靈魂砍價”我不是藥神
印度神藥便宜是付了高昂代價的,以為歐美跨國藥企提供臨床試驗基地為代價獲得仿製藥默許,便宜是付了高昂代價的,低種姓生命的代價。
2022-10-10 08:24: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