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健保有「藥價黑洞」,美國則有「藥廠黑幕」,讀過安卓的《藥廠黑幕》(商周,2006)才知地不分東西、制度也不論公私,天下藥價都一般黑貴。
你這就一桿子打翻全天下人了,台灣的健保給付根本不屬「公」而是被各大藥商和醫院所把持,美國的製藥產業非但不是「自由企業經濟的典範」,相反「可說是完全依賴由政府提供的獨占優勢,即專利權和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核可的專賣權。」(p.29)
是嗎?作者不是說「這個產業並不是特別的美國化;它的本質是全球企業。全球約有一半的大型藥廠都設在歐洲。」(p.29) 而且即使到2002年美國總體經濟持續衰退,「財星五百大」十大藥廠的總收益也還有359億美金,超過了其它490家公司加起來的總和(p.41)。
醫藥那麼好賺,難怪成長型國際基金很愛醫藥股票。不過話說回來,就是因為利潤高,所以才能激勵大藥廠投資在救全球人命的創新藥上。
全是藥廠的宣傳。藥廠高舉研發之名,事實上卻是生產「同質藥」,也就是拿已經上市的藥,在成分上稍做改變,再申請一次新藥專利。作者指出,市面上有77%是同質藥,沒有超出原來藥品的效果。十大藥廠投注營業額的11%在研發項目,比例最高的卻是「行銷與管理」項目36%,幾乎是研發預算的三倍。
什麼「行銷與管理」?除了媒體廣告外,最主要的還是投注在贊助醫(學)院的研究或教育訓練上,說服醫生相信新藥比舊藥有效。
那當然!決定用啥藥的是醫生嘛!針對醫生下手,行銷才有效。
問題是由藥廠自行研發的新藥很少,大多數是與大學、研究中心合作。以1998年為例,引述臨床藥物專利申請的學術論文,有54%來自學術界,13%來自政府部門,15%來自藥廠。可見公家贊助的醫學研究,是新藥的主要來源,私人企業往往在後期的製造與銷售才接手。
例如1983年,國家癌病署成立篩檢小組,開始從已有的抗病毒藥物尋找治療愛滋病的藥方,其中包括寶威藥廠的AZT。篩檢小組與杜克大學發現AZT可以有效抑制愛滋病毒,之後,寶威藥廠馬上申請愛滋病藥品專利,聲稱自己對醫藥的貢獻良多。事實上他們不願接受愛滋病患的檢體,卻只想以研發的名義,收取每年約一萬美金的藥費。
而且醫藥的開發當然也不是任意的,必須在市場上有夠多的消費者,還是能付得起錢的消費者,像熱帶地區的瘧疾、昏睡症等,毫無利潤可言,大藥廠自然不值得開發新藥。
那安卓在末章提議的醫改計劃也只是拯救美國藥廠自己的沈淪了:把焦點拉回創新藥,恢復FDA的正常功能,設立藥品臨床試驗監督中心,限制專賣權的不當壟斷,藥廠全面退出醫學教育,資訊透明化,藥價合理化,結合政府和民間力量戰勝大藥廠。
乾脆學中共廿次強制藥商大降藥價算了。
另參本館:中國醫療體制改革 兩岸社會保險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尿毒新國病 末代健保 醫政一家親 醫幫 《誰將生存?》
藥廠黑幕書評 【科學人2006年9月號 王道還】
每個人類社會都有醫療體系,可是只有源自古希臘的西方醫學自19世紀起逐漸散佈到全球各地,成為一切醫療體系的判準。許多人認為,西醫最大的長處就是以科學為基礎,而在20世紀出生、成長的國人,震於科學昌明、日新月異的經驗與印象,很難想像這套科學醫學目前已面臨種種問題,在西方正飽受批判。本文評介的兩本新書《藥廠黑幕》、《別讓醫院殺了你》,與幾年前出版的《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時報, 2002)、《發明疾病的人》(左岸,2004)各有重點,共同的焦點是對大藥廠的不滿。筆者認為,追根究柢,那些不滿源自現代生物醫學的困境。
其實,直到19世紀初,西方生物醫學的臨床價值都很可疑。金納(Edward Jenner)在18世紀末從事以牛痘預防天花的研究,為醫學史開啟了新頁,70年後由巴斯德(Louis Pasteur)接棒。可是直到20世紀初,能以這種方法預防、治療的疾病並不多。好在這時化學療法已露曙光:1910年,治療梅毒的特效藥606(砷凡納明)問世;1930年代末,科學家發現苯磺胺可以當抗菌藥,治療常見的傳染病(包括淋病)。緊接著就是抗生素盤尼西林,完全改變了人類的疾病經驗。從此我們就期待,生物醫學會源源不絕地供應同樣的「魔彈」。對生物醫學的投資也不斷增加,現在美國公私部門投入的資金,一年達500億美元以上。
然而,根據這四本書,過去半個世紀中,大量的研發經費並沒有帶來更多新而有效的藥物;製藥業的研發成績更差。
《藥》、《別》、《一》都是美國人寫的書,《發》作者是德國人,他們有志一同,提醒我們現代大藥廠並不是生物醫學的創新研發中心,而是惡棍。他們指控大藥廠以強大的金錢實力,創造莫須有的疾病,使健康的人都必須終身服藥。最可惡也最可怕的是,現代大藥廠還大力收買醫界,以及生物醫學的相關學界,公然造假,為大藥廠背書。總之,現代大藥廠儼然是人民公敵。這四本書揭露的事實,最重要的是:
第一、大藥廠非常賺錢,利潤極為豐厚;在美國,處方藥的營收,一年至少2000億美元,全球4000億美元,獲利至少是營收的兩、三成;
第二、大藥廠的研發開支比獲利少;它們最大的花費在管理、銷售,包括廣告以及各式各樣的收買、賄賂,一昧吹噓研發成本,目的在混淆視聽;
第三、現代生物醫學的突破,主要是公部門(案,美國國衛院今年預算278億美元)與非營利私部門(例如民間基金會)的成績;
第四、幾乎所有大藥廠的創新藥物,研發都出自公部門與非營利私部門支持的研發機構(例如國衛院、大學裡的實驗室)。
最令美國人痛心疾首的是,美國花在研發上的經費最多,大藥廠在美國賺到的錢最多,美國的藥價卻最高。同一藥廠生產的藥,在加拿大、墨西哥的售價都低很多。美國的藥價問題中,有一個臺灣也有,都是因為政府健保單位不統籌與藥廠議價的事務,放任藥廠與醫院、診所各自談判,結果就是所謂的「藥價黑洞」(藥廠賣給醫院的價錢比健保局的撥付款低很多),健保成本因而提升。
1990年代,美國針對健保改革進行了大辯論,題材從具體的興革事項,到醫學的本質,無所不包。進入 21世紀後,由於國會通過的改革方案不如人意,批判、檢討的聲浪越來越壯大。《別》、《藥》分別是美國的記者與醫師寫的,呼籲美國人影響國會,為下一步改革佈局。我們讀起來,由於對許多細節缺乏切身感受,往往不容易進入狀況。但是若與《一》、《發》一齊讀,就可以看出它們頗能互相發明。
這四本書揭露的另外兩個事實,更值得我們深思。原來大藥廠的研發經費大多花在同質藥(me-too drug)上,也就是暢銷藥物的仿製品。以1998~2002年這五年為例,美國FDA核准了415個新藥,77%是同質藥,只有133個是新分子藥物,其中療效比市面已有藥物好的,不到一半(58個)。換言之,真正有效的創新藥物,在藥廠端出的研發成果中,只佔14%;這個比例一直在下降。
更令人驚訝的是,以先進生物醫學研發出來的昂貴創新藥,有時療效比起傳統藥物還差。例如美國國衛院心肺血液研究所主持過一個大規模研究計畫ALLHAT,比較了三種1980年代上市的降血壓創新藥與傳統的利尿劑,發現利尿劑才是控制高血壓的良藥,經濟又有效。這個結果在2002年年底發表,轟動一時。(《藥》,第130~131頁)
創新藥少。創新藥不見得更有效。那麼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為什麼?
這四本書的作者瞄準了大藥廠的生意經:指責它們將大量資源投入開發同質藥,只用一小部份搞創新。至於這到底是果,還是因,則沒有討論。他們似乎假定,要是大藥廠「玩真的」,撥較多資源致力於真正的創新,一定會有令人驚豔的成果。
筆者認為這個假定天真了些。回顧科學醫學在20世紀的藥物突破,無論苯磺胺、盤尼西林都出自意外,而不是有計畫的研究方案。一些關於抗生素的基本問題,至今仍沒有答案,例如微生物為什麼會演化出抗生素,它們拿抗生素做什麼?只有極少數微生物演化出抗生素,會製造抗生素的真菌與細菌,幾乎都出自同一屬;而在自然狀態中,它們分泌的抗生素簡直微不足道,看不出對它們的生存有什麼幫助。
開發新藥並無王者之道,無法事先理性規劃。紫杉醇是另一個例子。
美國科學家從1963年開始研究紫杉醇,幾乎所有研究都在公家機構完成,花了納稅人近兩億美元。 1992年FDA核准它為治療卵巢癌的藥,成為史上賣得最好的抗癌藥。然而金錢不是主要的研發障礙。真相是:不同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平行而分散,由機運、遠見、毅力串接後,才產生原創性的發明(參考《一》第六章)。難怪大藥廠那麼依賴生物醫學界,何況有的是錢。
可是自1980年代起,大藥廠與生物醫學界發展出來的複雜共生關係,使得追求客觀知識的純淨理想,越來越受金錢以及社會、大眾心理的影響。以研發成果申請專利,以「科技轉移」掩飾追求私利,學風因而變化。有識之士憂心生物醫學界已陷入道德危機。
自1990年代以來,生物醫學獲得的公私資源遠超過其他科研領域,每一筆資源都代表一分期許,研究人員遲早要直接面對「無法交出世人期盼的成果」的問題。現在大藥廠受到的抨擊,在某個程度上,只是代人受過。也許實事求是、反璞歸真是唯一的出路。科研成果的確可以濟世活人,只不過個別科學家,甚至個別研究單位,無法事先規劃。
http://sts.nthu.edu.tw/board/read.php?f=8&i=2724&t=2724
(澳)雷莫尼漢(加)阿蘭卡塞爾《藥禍》(2007)
內容提要
世界制藥業巨頭默克公司的CE0亨利?加茲登曾表示,他希望默克公司像生産口香糖的箭牌公司一樣,能夠爲健康人生産産品——因爲這樣一來,默克公司就能把藥品賣給所有人,而不僅僅是病人。
有一種治療常見腸胃問題的藥,居然導致一些患者因嚴重便秘而死亡。然而,遇到這種問題時,政府監管部門似乎更有興趣保護制藥業的暴利,而往往忽略了應該擔負的保護公衆健康的職責。
這本書揭露了世界頂級醫藥公司爲了獲取額外的利潤,而采用的種種蒙蔽公衆的“營銷手段”。醫藥公司違背治病救人的醫學理念,重新定義疾病,擴大疾病範圍,使得更多的民衆需要依靠藥物來緩解日常“症狀” 。
書中特別設置了國內醫藥相關行業的新聞鏈接,提醒讀者要認清究竟哪些才是真正危及健康的疾患,遠離“藥禍”的威脅。
導語
中國每12分鍾就有一種新藥誕生,它們治什麽病?19次藥品降價,藥價卻越來越高,錢進了誰的口袋?藥監局原局長受賄落馬,揭開怎樣的利益鏈和關系網?無數療效不明、副作用大的藥流入市場,你肯定吃過!以前,藥品只賣給病人。而現在,藥品已成爲健康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本書是一本藥廠不希望你看到的書,也是一本想要健康活著的你不得不看的書。從制藥商五花八門的活動中揭露其最新的營銷把戲。通過對一個個把戲、一種種疾病的考察,我們就會發現一種制藥商用以改變我們的疾病觀念、謀求藥品市場擴張的模式。書中不僅會涉及已被過度吹噓、泛濫成災的疾病,也會談及我們身邊正在出現的最生動、最引人注目、最新鮮的疾病。只要你熟悉了制藥商的這種操作模式,你就可以看出商業炒作的伎倆,就會發現疾病營銷的妖術無處不在。
目錄
序言“禍”從口入 /001
第一章 高膽固醇——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病人 /001
藥品銷售奇迹源自“恐嚇” /005
醫生與制藥公司原來都是一家人/006
對醫生進行新藥的有酬“教育” /009
“名流病人”是最佳說客/011 ’
膽固醇定義被一再誇大/013
疾病優先權的扭曲化/018
他汀類藥品引發的。腎功能衰竭症/02l
第二章 抑郁症——49*/o的人患有精神病 /027
商業宣傳與藥性本身的背離/029
收到黑錢就坑人/032
醫生與制藥商的私密關系/034
人人都有“精神病” /036
滿足根本不存在的需求/039
抗抑郁藥會增加青少年的自殺傾向/041
拒絕“有病必用藥”模式/045
第三章 絕經期——被虛構的“荷爾蒙缺乏症” / 051
喜歡我就要喜歡我代言的“病” /053
將正常生理變化虛構成疾病/057
制藥公司操縱的病人教育活動/064
荷爾蒙替代療法的致癌風險/068
第四章 注意力缺陷障礙症——莫須有的“成年人多動症” /073
健康維護團體爲制藥商服務/075
ADD病症的模糊定義,078
健康維護團體與制藥商裏應外合/08 1
爲疾病命名的藝術/085
“康複病人”的現身說法/087
“興奮劑”的副作用竟然是精神病/092
讓成人也加入ADD行列/095
第五章 高血壓——被妖魔化的致病風險 /099
誇大患病風險的統計學花招/101
“僞高血壓”導致藥品銷量增長,106
高血壓診療指南背後的金錢交易/ 108
高血壓總比無血壓好/109
測過血壓就成病人/113
藥效相同,新藥價格翻幾番/116
第六章 經前焦慮障礙——被誤導的日常狀況 / 123
日常生活醫療化/127
模糊而靈活的誤導概念,134
喚起健康人的“疾病意識” /135
像宣傳藥品一樣去宣傳疾病/138
停藥後的斷癮症狀/140
第七章 社交焦慮障礙——假想的“自領流行病” / 147
讓“病人”成功地自我診斷,149
重塑公衆“有病”的觀念/150
培養買藥市場的成功步驟/152
伴隨終身的帕羅西汀/155 ’
選擇疾病名稱的行銷學/157
爲疾病命名失敗的羅氏公司/160
藥商的利潤取決于疾病的假想流行程度/161
名人吃的藥錯得了嗎? /163
服用帕羅西汀後自殺傾向明顯/167
第八章 骨質疏松症——制造中年健康女性的恐慌 / 173
推廣女性骨測是一個營銷活動/175
威脅4400萬美國人的“衰弱症” /177
骨測預測不了未來骨折的發生/182
長期服用強勁藥物會腐蝕內髒/186
預防骨折比治療更安全有效/188
第九章 腸易激綜合症——小毛病變成重大疾病 / 193
羅腸欣藥品的毒副作用引發FDA失職案/195
FDA成員上報受到內部打壓/200
由制藥商操控的藥品聽證會/202
FDA高層與制藥商的勾當/205
媒體揭露監管醜聞/207
FDA在公正性與傾向性之間博弈 /210
如何讓小病變成“重大疾病” /212
FDA加速“藥禍”的到來/215
第十章 女性性功能障礙——女人也需要“偉哥” / 219
一半的婦女患有性功能障礙? /221
前景廣闊的“生活方式藥物” /224
非公開會議正式定義“女性性功能障礙” ,228
等待開發的女性“偉哥”藥品市場 /229
誰有資格處理性問題? /231
誇大事實等同于擴張藥品市場/235
不快樂的健康人:有病的人? /239
結語 制止“藥禍”刻不容緩 /243
前言
30年前,世界制藥業巨頭默克公司的cE0亨利?加茲登退休時曾表示,他對默克公司的市場策略感到擔憂,因爲他們對潛在市場的定位僅局限于病人。言下之意,他希望默克公司像生産口香糖的箭牌公司一樣,能夠爲健康人生産産品——這是他多年的夢想,因爲這樣一來,默克公司就能把藥品賣給所有人,而不僅僅是病人。他這個雖不光彩但毫不隱諱的觀點,被刊登在當時的《財富》雜志上。30年過去了,亨利?加茲登雖然已經去世,但他的夢想卻實現了—— 現在,世界上所有頂級制藥公司的市場策略都瞄向了健康人群,結果就是:情緒起伏被說成是精神錯亂;平常多發了幾句牢騷抱怨被視爲患了可怕的病症……越來越多的正常人被制藥公司變成了病人。制藥商們通過發掘和利用我們內心對死亡、衰老和疾病的恐懼,發動了大規模的營銷運動,5000億美元的制藥産業正在改變人們的生存觀念。制藥巨頭們仍打著 “治病救人”的幌子,但都不再滿足于僅僅把藥物賣給病人,因爲他們這些華爾街的商人們非常明白,只有讓健康人相信自身有病、需要吃藥,。
他們才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今天,當我們過著比祖先們更長壽、更健康甚至更有活力的口子時,無處不在的廣告宣傳和陰險的“喚起疾病意識”的運動正在“把緊張的健康人變成愁苦的病人”。于是,身體上輕微的小問題往往被渲染和誇張成嚴重的疾病:害羞被視做“社交焦慮障礙”;月經前的緊張表現被說成是一種名爲“經前焦慮”的精神病;正常的性問題被看做“性功能障礙”;自然的生理變化成了“更年期激素缺乏症”;心煩意亂的辦公室白領更被認爲患有“成人注意缺陷障礙”……就這樣,可能本來僅僅是一種致病風險,到制藥公司這裏就被說成了一種疾病。于是,健康的中年婦女僅僅因爲年齡問題就會“患上”一種莫名其妙的骨病,叫做骨質松疏症;而同樣健康的中年男人也會“患上”一種伴隨余生的疾病,叫做高膽固醇病。
對于那些確實處于患病邊緣或的確有高致病風險的人來說,被視爲有病並配以適當的藥物治療是很有好處的。然而,對于那些健康的、距離致病風險還很遠的人來說,若也被貼上某某病名標簽並配以藥物治療,不僅會給他造成極大的不便,帶來巨大的花費,有時甚至會産生致命的副作用。但對制藥商而言,這正是商機無限的地方。把億萬健康人變成潛在的患者就可以形成新的全球性大市場,而這個被他們“創造”出來的市場現在已成爲制藥工業數10億美元的營銷預算的重要目標。
擁有多家世界頂級制藥公司的美國是各種藥物營銷活動的中心,也是本書談及的各種營銷行爲的主要舞臺。人口不到全球5%的美國生産包裝了占全球市場近50%的處方藥。美國人的醫藥花費持續增長,僅6年時間就增長了近100%,這個速度比其他國家要快得多。這不單單是由于藥價的不合理上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醫生爲病人開的處方藥越來越多。
在美國,治療心髒病和抗抑郁症是營銷力度最大的處方藥,銷售量突飛猛漲,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美國人在這類藥上的花費已經翻番。在許多其他國家,這種趨勢也是一路高漲:1990—2000年間,澳大利亞年輕人在抗抑郁症藥物上的花費增長了10倍,加拿大人在降膽固醇新藥上的花費也驚人地增長了300%,。當然,有許多處方藥的確能夠治療疾病、延長壽命、提高生命品質,但人們逐漸發覺太多的人並非真正出于必要的原因而吃藥,而完全是受到誤導性廣告的不良影響。就像制藥公司本身在向全球擴展一樣,靠誤導性廣告把健康人拉到藥物消費群體的營銷策略,現在也已經徹底全球化了。
在曼哈頓工作的文斯?帕裏就處在全球藥物營銷的前沿。作爲廣告營銷專家,帕裏很擅長用最老于世故的方式銷售藥品——與制藥公司合作“發明”出新的疾病。最近,在《爲疾病命名的藝術》這篇讓人瞠目結舌的文章中,帕裏透露了制藥公司“促動發明”疾病名稱的種種方法:他們有時對罕見病症予以新的關注,有時將已有的疾病重新定義或重新命名,有時幹脆“發明”出一種全新的人體機能障礙。其中,帕裏個人最贊賞的幾種發明包括:勃起功能障礙、成人注意缺陷障礙和一種頗有爭議的、許多研究者甚至認爲根本不存在的疾病——經前焦慮症。
帕裏以罕見的直率透露了制藥公司是如何牽頭捏造那些抓人眼球的的藥名的,如百憂解和偉哥,同時,爲了給這些藥創造出巨大的市場,他們是如何定義相應的病理症狀的。在制藥商們的引導下,麥迪遜大街上像帕裏一樣的營銷大腕們招集了衆多的醫學專家,不斷地“發明”出新的疾病概念。用帕裏的話說,這樣做的目標就是“給全世界的醫藥消費者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其最終目的就是把消費者的身體症狀與藥品的性能聯系起來,以最大限度地擴大藥品的銷量。
制藥商促動發明出新的疾病?也許很多人會對這一觀點有些不解,但對制藥界的業內人士來說這實在是太司空見慣了。近期《路透社商業觀察》 (Reuters Business Insight)上一份專爲各制藥公司的領導層設計的研究報告認爲:“創造新的疾病市場”的能力正在給已經突飛猛漲的藥品銷售帶來數不清的巨額利潤。報告稱,制藥公司一個主要的營銷策略就是改變人們對普通小病的思考方式,使正常的生命過程“醫療化”。于是人們開始相信,他們本來以爲只是給生活帶來一些不便的小問題——如禿頂、皺紋、性功能問題——現在已被視爲“應當醫療介入”的疾病。報告對像“ 女性性功能障礙”等新發明的疾病的利好市場深感振奮,同時對制藥業的經濟前景非常樂觀: “未來幾年的醫藥市場,將會證明制藥業通過發明疾病,給醫藥産業帶來了多麽巨大的功績”。
制藥工業的這種不良影響已經演變成一個全球性的醜行,這種行爲正在根本性地扭曲醫療科學,腐蝕了醫學實踐,毀壞公衆對于醫生的信任。
最近在意大利和美國,就先後發生了一連串的尷尬事件——封殺關于抗抑郁症藥品對少兒不利的研究、關于抗關節炎藥對人體危害的論文以及對賄賂醫生案的調查。特別是在美國,醫藥消費的大幅增長導致健康保險費支出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因而也激起了人們對制藥業的強烈憤怒。于是,許多醫生、醫學家、健康權益促進組織、政治家和醫學刊物編輯正行動起來,設法扭轉制藥商對于醫藥科學研究和醫生開具處方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所以說,現在是時候了解這種不良影響如何直接滲誘刮疾病宗義討程了。
在藥品營銷過程中,制藥公司並不需要親自坐下來直接制定診斷疾病的規則,但他們會站在制定這些規則的專家背後越來越有力地掌控著他們。制藥業每年都會例行贊助許多重要的醫學會議,目的是討論或更新一些疾病的定義。後面我們會了解到,有時候制藥商能否獲得可觀的利潤,依賴于醫療規則的標准如何制定。
而制定規則標准的專家們是從制藥商手裏拿了錢的,“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于是,你的性功能問題是否應被定義爲性功能障礙、你胃部小小的不適是否應被視爲嚴重的疾病、日常的致病風險是否應被描繪成致命性疾病……凡此種種,僅僅取決于想賣藥給你的制藥商支付了多少酬勞給那些高級專家。當然,可能有些時候,制藥商支付給專家酬勞不一定是“ 收買”,但在旁觀者看來,醫生和制藥商的關系的確是走得太近了。
其實要判斷許多醫學症狀反應出的是健康還是疾病,很難找到一條清晰的分界線。“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這條分界線,往往有很大的彈性,甚至在不同國家,這種分界存在著戲劇性的差異,在不同的時間也會有不同的標准。顯然,在定義一種疾病時,你將疾病的界限定義得越寬泛,潛在的病人群體也就越大,制藥商的市場空間也就越大。如今,那些司職劃定界限的專家們每次參加會議所需要做的就是拿起藥商給的筆劃出藥商想要的界限,結果就是將這些界限劃得越來越寬泛。
根據這些專家劃定的界限,90%的美國老年人“患有”高血壓;近一半的女性“患有”所謂的性功能障礙;超過4000萬的美國人需要吃藥降低膽固醇。媒體也一味追求新聞頭條效.應,不斷地推波助瀾,于是新發明的疾病就會被渲染成普遍的、嚴重的同時又有藥可治的一種病。雖然偶爾也會有人提出對藥品或疾病的不同看法或質疑制藥商所宣稱的患者數量,但這些聲音往往也會淹沒在制藥商們瘋狂的促銷廣告的狂轟濫炸中,引不起公衆的注意。
在制藥商的操縱下,定義疾病的邊界被擴展得盡可能地寬泛了,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導致這種莫須有疾病的病因卻被他們描述得盡可能地狹隘了。在藥品營銷業內,像心髒病這樣一種由于很多因素導致的常見的健康問題,往往僅僅被歸因于人體膽固醇含量或血壓的不正常;要預防老年時臀部骨折,健康女性要做的就僅僅是在中年時提升骨質密度;而憂郁症則僅僅被歸因爲大腦中複合胺含量的化學性失衡……事實上,這些都是再過時、再狹隘不過的解釋了。
今天,像衛生保健領域發生的大多數事情一樣,在全球藥業巨頭的強力影響下,我們的疾病觀念也正在被按需塑造。隨著病因關注點的狹隘化,我們已越來越分不清什麽是健康?什麽才是疾病?個人或團體往往要爲此付出昂貴的代價。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說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那麽與其耗費數十億資金購買昂貴藥品來降低健康人群的膽固醇,還不如把這些錢花在促進減少吸煙、加強運動、改善飲食等倡議運動中更有效。
在販賣疾病的過程中,制藥商有許多種不同的營銷策略,但所有的策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兜售恐懼——利用女性對心髒病發作的恐懼兜售更年期是一種荷爾蒙缺乏症狀的觀念;利用人們對過早死亡的恐懼兜售高膽固醇需要藥物治療的觀念。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被大肆宣揚能治療某種疾病的藥品有時恰恰會導致這種疾病: 長期的激素取代療法會增加女性患心髒病的風險,抗抑郁症藥品則有增加少兒自殺傾向的風險。至少有一種曾經名噪一時的降膽固醇藥已經退出了市場,原因居然是它會有導致死亡的風險。最可怕的一個案例就是,有一種治療常見腸胃問題的藥居然導致一些患者因嚴重便秘而死亡。然而,遇到這種問題時,政府監管部門似乎更有興趣保護制藥業的暴利,而往往忽略了自己應該擔負的保護公衆健康的職責。
制藥商和支持者們爲其營銷行爲辯解說,他們這樣做是爲了讓公衆了解疾病,並爲公衆提供針對這些疾病的最新藥品信息。于是,他們利用各種廣告向公衆灌輸誘導、花大價錢請名人在雜志和電視上做專訪並聲稱這是爲公衆做健康狀況教育。我們不否認,在制藥商發動的所有活動中也有一些是有價值的,有時也能促進公衆對某種疾病的了解並幫助他們做出必要行動,比如在防治艾滋病領域。然而,在艾滋病之外的案例中,這些活動幾乎毫無教育價值,都是老一套的營銷伎倆:誤導我們對于病因的理解,扭曲我們對于藥品的認識,在誇大藥品療效的同時又淡化它們的副作用和花費。
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美國開始放寬對藥品廣告的限制,結果針對正常人群的藥品營銷變得空前泛濫,現在每個美國人平均每天要看10多個藥品廣告。同樣地,新西蘭人也在遭受著相同程度的藥品營銷。在世界其他國家,制藥商們也正在爲爭取這種廣告特權而瘋狂地活動著。在支持者看來,這種營銷是一種有價值的服務;在批評者看來,這種營銷正在將疾病植人人們的生活中心。它不但將真正的病人推向範圍有限的最昂貴的藥物治療方案,同時還令數以千萬計的健康人開始擔心身體壞掉、功能紊亂、缺這少那、機能衰退。這種販賣疾病的惡劣行徑是在利用我們的恐懼心理牟取暴利,是對公衆集體意識的強奸。現在,這種營銷已經不是暗地裏進行的陰謀.而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強取豪奪。
《藥禍》旨在從制藥商五花八門的活動中揭露其最新的營銷把戲。通過對一個個把戲、一種種疾病的考察,我們就會發現一種制藥商用以改變我們的疾病觀念、謀求藥品市場擴張的模式。書中不僅會涉及已被過度吹噓、泛濫成災的疾病,也會談及我們身邊正在出現的最生動、最引人注目、最新鮮的疾病。只要你熟悉了制藥商的這種操作模式,你就可以看出商業炒作的伎倆,就會發現疾病營銷的妖術無處不在。
在本書中,有些營銷策略可能已爲大衆所熟知,但仍有些卑鄙的暗箱操作也許會令讀者感到震驚和憤怒。當然,《藥禍》一書無意于敗壞整個制藥業的名聲和那些有價值的藥品,也無意于貶損大型藥業公司中那些有道德良心的優秀醫藥工作者和那些爲了研究發展安全有效的新療法而辛苦工作的人們,本書只是爲了揭露出制藥業爲了擴張藥品市場正在利用強大的營銷機器將太多的正常生命圈人到虛假編造的疾病當中。
30多年前,一位見解獨特的思想家伊凡?伊利希曾警告說,不斷膨脹的醫療體系正在使生命本身“醫療化”,正在削弱人類應對現實痛楚和死亡的能力,正在把太多的正常人變成病人。他批評說,醫療系統“不僅企圖掌控身體健康的人和無望治愈的人,更有甚者,對有些病人,即便醫生和親友都已經束手無策,他們卻還是不願意放過”。10年前,醫學作家林恩?帕耶描述了一種她稱之爲“販賣疾病”的過程:爲了看到更多的病人,爲了銷售更多的藥品,藥廠聯合醫生一再無端地擴大疾病的界限。多年以後,這些觀點變得更加切中時弊,制藥業營銷的喧囂聲變得更大了,對衛生保健體系的控制力也更強了。
尤其是過去的10年,藥品銷售的飛速增長使制藥業成爲.全球最賺錢的行業,醫藥業的股東們因此獲得了巨大回報。但另一方面,由于醫療費用一路猛漲,爲公衆醫藥花費買單的政府或私營保險公司對醫療體系的投入卻難以隨之持續增長。這也就難怪,醫藥業的不良影響會變成許多國家政治爭論中的一部分。近期,澳大利亞和美國在藥品的自由貿易談判中就爆發了爭論。隨著公衆對制藥業影響疾病定義和創造“新的疾病市場”等醜行了解得越來越多,疾病銷售行爲也就離政治爭論的中心越來越近。
如同科學探究的最大作用就是引發更大的發明成果一樣,本書所論及的只是販賣疾病這一話題的一部分。這一話題還有待于我們和朋友、家人、醫生以及其他衛生保健工作者、同事、衛生官員和選舉代表們繼續深入探討,一起討論如何抵制藥業促動的疾病銷售行爲,一起探究界定疾病和理解疾病的新方法。同時,這一話題的延續依賴于全球獨立研究者和健康維權人士的齊心協力,倡導一種更理性的、更有見地的人類健康觀念,以共同抵制制藥業爲了銷售藥品而一味兜售恐懼的醜惡行徑。
http://baike.baidu.com/view/2027266.html?tp=7_01
降價死>百度百科
基本概述
市場狀況
問題實質
産生原因
預防措施
相關介紹
基本概述
降價死,指國家政策規定的“降價藥”在市面上消失的現象。國家指定的藥品降價後,代理商停止進貨、醫院停止開方、藥廠停産,“降價藥”新瓶裝舊酒,經過改名變新藥,高價再上市,藥品“降價”變成了“漲價”。
市場狀況
降價藥遭市場“非正常淘汰” ,老百姓需要的都是些“老藥品”,如阿莫西林、頭孢曲松鈉、酵母片等,其中大多爲政府明令降價的藥品或者價錢便宜、療效明顯的藥品,于是藥房決定成立一個“老藥櫃臺”,以滿足百姓吃普通藥的願望。 可是藥房到市場采購後發現,70%的“老藥”特別是降價藥早已沒有了貨源,“老藥櫃臺”一問世就處于難以爲繼的窘境。 這是藥品代理商在作祟:調低價格降低了代理商的利潤空間,而每個藥企都有許多個代理商,他們的慣用手法是“停止供貨”和“藥品重生”:隨著降價藥消失,一夜之間又生出了很多“新藥”,如已經不常見的普通紅黴素藥品,“重生”後市場上有47種名稱,價格是普通紅黴素的10倍。
問題實質
“老藥”變“新藥”的背後,實質是“老藥”變“新價”。比如一種名爲巴米爾泡騰片的藥品,其實就是阿司匹林改的,但價格卻從幾分錢一片變到了1塊錢一片,“老藥”“新藥”一字之差,價格卻相差幾十倍。 就其本質,恰是制度設計的缺陷。與一般消費品不同,藥品的特殊屬性決定了藥品的生産、流通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質,不能完全靠市場調節,藥品價格也不能完全走市場化道路。即使在高度市場化的國家,也有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作爲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支撐。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就是由國家按照安全、有效、必需、價廉的原則,制定基本藥物目錄;政府招標組織國家基本藥物的生産、采購和配送,保證基本用藥,嚴格使用管理,降低藥品費用。用形象的比喻,就是以“有形之手”從源頭上把基本藥物的價格管住。
産生原因
壟斷經營
我國有6000多家藥品生産企業,在生産領域已經處于一種完全的市場競爭狀態;但在消費環節,85%的藥品仍然被醫療機構所掌控,醫療單位既是買方市場的支配主體,又是賣方市場的支配主體。上遊的市場競爭和下遊的壟斷經營存在沖突,壟斷經營就像個過濾器,過濾掉了充分市場競爭給百姓所帶來的好處。
利益驅動
藥品價格越低,越是賣不出去,這是因爲老百姓對于藥品的消費一直處于被動狀態,由于有回扣、利潤誘惑,醫生自然開那些利潤高的藥品,價格低、利潤小的藥品也就很少能爲百姓使用。代理商和醫療機構不進降價藥、低價藥,藥品生産企業也就只好停止生産。
當前實行的“醫藥不分”的體制,使藥品銷售與醫療機構和醫生之間發生了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這種利益把藥企和醫生拉向了“價重于效、價高于效、價先于效”的道路,促使他們向利益傾斜,不改變這個體制,百姓仍要吃高價藥。
審批不嚴
我國每年幾乎都要批准1萬多種新藥。一種新藥的申報資料至少要1米多高,如果1萬種都是新藥,資料厚度就有10公裏高,審批人員不可能在一年內看完這麽多的資料,目前所謂的‘新藥’並不是新研發的藥,而是老藥換了身新衣服。
預防措施
1.處方藥政府定價
中國現行的藥品定價機制,一是市場定價,再一個就是政府定價。即納入醫保目錄的藥品屬于政府定價的範圍,由物價管理部門制定最高零售價;沒有納入醫保目錄的藥品,價格由生産者說了算,企業怎麽說,物價部門就怎麽定。而納入政府定價的藥品數量僅占我國全部上市藥品數量的10%,其余的基本上屬于市場定價。價格虛高的藥品大都屬于市場定價藥品。處方藥政府定價,至少有兩大好處。首先,禁止了藥企亂定價、亂報價,使藥價逐漸回歸理性。其次,切斷降價藥“變身”後路,有利于避免藥品“降價死”。
2.體制改革
政府定價也只是制定最高限價,在“以藥養醫”體制下,15%的加價權仍在誘惑著醫療機構偏愛高價藥。由于不同企業加工工藝、劑型、包裝、質量品牌、生産成本不盡相同,相互之間在進入醫療機構時又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因此藥價最終不僅有差異,而且可能差異很大。即使藥價透明了,醫療機構用藥不合理、選擇高價藥的矛盾也沒有徹底解決。
“以藥養醫”還可能導致藥企不正當、無序競爭,産生醫療腐敗之禍。爲使藥品順利進入醫療機構,這樣那樣的提成、回扣勢必增加藥品的成本,而這部分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無一例外地還得落在患者身上。所以要讓藥價真正體現其價值,仍須痛下決心,改變“以藥養醫”的醫療體制。
相關介紹
第1次降價1998年5月21日,國家計委決定放開維生素C、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4種藥品價格。
第2次降價1998年12月11日,國家計委下發通知,決定對青黴素鈉鹽粉針實行政府指導價格。
第3次降價2000年10月26日,國家計委調整氨苄青黴素和羥氨苄青黴素口服制劑等部分中管國産藥品零售價格。
第4次降價2000年11月21日,國家計委按照藥品通用名稱提出乙類藥品的零售價格指導意見。
第5次降價2001年4月19日,國家計委公布了阿莫西林等69種抗感染類藥品價格。
第6次降價2001年12月12日,國家計委公布383種藥品最高零售價格,降價金額約30億元。
第7次降價2001年12月15日,國家計委辦公廳下發通知,制定了30種抗感染類藥品定價方案。
第8次降價2001年12月15日,國家計委制定了4種抗感染類藥品補充劑型規格的價格。
第9次降價2002年5月24日,國家計委辦公廳下發《關于制定公布262種藥品補充劑型規格價格的通知》。
第10次降價2002年9月24日,國家計委辦公廳決定適當調整制定鹽酸布桂嗪等4種麻醉藥品和一類精神藥品的價格。
第11次降價2002年12月10日,國家計委辦公廳制定了阿司匹林等24種藥品單獨定價方案。
第12次降價2002年12月12日,國家計委公布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內最後一批西藥的最高零售價格。
第13次降價2003年9月19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制定公布107種中成藥價格的通知》,此次公布價格的107種中成藥均爲國家醫療保險藥品目錄中的品種。
第14次降價2004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會降低包括阿莫西林等共24個品種藥品價格,最高降幅達到56%,降價金額約35億元。
第15次降價2004年7月15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制定了18種藥品的單獨定價方案。
第16次降價2005年4月15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調整部分計劃免疫藥品價格的通知》,決定調整卡介苗等部分計劃免疫藥品的含稅出廠價格。
第17次降價2005年9月28日,國家發改委在醫藥企業的激烈反對聲中宣布,從10月10日起,降低22種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
第18次降價2006年6月5日,國家發改委降低67種抗腫瘤藥品的零售價格,同時規定醫療機構銷售這67種降價藥品的實際加價率必須嚴格限制在15%以內。
第19次降價2006年8月28日,國家發改委對青黴素等99種抗微生物藥品的零售價進行調整,共涉及400多個劑型規格,平均降價幅度30%,最大降幅76.8%。
第20次降價2006年11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華蟾素注射液等32種中成藥腫瘤用藥實行最高零售價格。
第21次降價2007年1月26日,全國藥品零售機構開始對354種藥品執行新價格。10類354種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平均降幅20%,最大降幅85%。
第22次降價2007年3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278種中成藥內科用藥的零售價格進行調整,平均降價幅度15%,最大降價幅度達到81%。
第23次降價2007年4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制定追風透骨片等188種中成藥最高零售價格的通知共涉及600多個具體劑型規格品,降價幅度最大的爲52%降價金額16億元左右。
http://baike.baidu.com/view/2123551.html?tp=3_01
看病難>百度百科
時下流行的一個詞"看病難",什麽是看病難呢,看病難的現狀、原因和對策是什麽呢?
看病難分兩方面:
一、病人看病難:
現狀1:病人找不到正確的醫院看病,現在醫療廣告太多,醫托太多,一不小心就中招,花了大錢,還延誤了病情,即使到了正確的醫院卻也找不到正確的地方看病,醫院那麽大,小老百姓一進去就暈頭轉向,看到了醫生,醫生說你的化驗檢查是外院的不行,要再做一次,與是開了化驗,動跑西跑,找不到化驗檢查的地方,找到了又要排隊等候,搞了半天,病看沒看到,人家醫院下班關門了,于是去吃了飯,等下午開門。
現狀2:另一個看病難的是看不起,現在醫藥費用相對太貴,看一次小則幾十,多則幾百,上千,住院就幾千,幾萬,老百姓一說起看病就是難啊,難啊,難啊,沒錢啊,看病恐懼症在不少農村百姓中出現,談看病色變,看一次小病,三月沒肉吃,住一次院,三代人省一年。
現狀3:還有一個看病難,難在住院回家要辦酒請客。以前住院回家,親戚朋友來看一下,送點禮,吃頓便飯就走,有時候人家還不來吃,一般住院回家不需要再花錢,現在很多地方要打辦酒宴,農村則互相攀比,越辦越大,越辦越氣派,越辦越要辦,買了面子,丟了票子。我見過一個病人住院看病用了3000,回家辦酒宴用了5600,那麽這次看病總共花了8600.
二、醫生看病難:
現狀1、醫生性質三個時期的改變:60年代醫生是技術人員,90年代醫生是技術服務人員,21世紀醫生是服務行業者。消費者協會也來管醫療了,醫療是服務,是消費。有一天一個做小姐的來看病,看著醫生不爽,說:“有什麽了不起的,還不是和我一樣是搞服務行業的,客人就是上帝,客人滿意就給錢,不滿意就不給錢,我還去消費者協會告你。”
現狀2、官司多多,對于難惹的病人,疑難的病症,能不看的盡量不看,不得不看的,也要找人分責任。天下太平第一,飯碗不丟第一,什麽創新,什麽改革,與我無關。
現狀3、病人看壞了打醫生,醫生被打還挨罵。是醫生就沒有不出錯的,不出錯的不是醫生,人體那麽複雜,疾病那麽複雜,能一看就知道的那是鬼神。
現狀4、累死大的,餓死小的。大醫院病人太多,醫務人員忙到過勞死,有錢也沒時間花;小醫院病人寥寥無幾,無聊郁悶,工資獎金只比民工好一點,餓不死算你運氣。有一天院長說了,工資暫時發不了,你們先熬一熬,我砸鍋賣鐵也給你們飯吃。
發生看病難的原因:本人認爲根本原因是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力不夠發達,體制不夠完善。
1、醫療費用基本上是從病人身上拿的,現在的病人有幾個是很有錢的?特別是農村,很多人還省吃儉用,談不上享受,談不上好好看病。
2、醫院收入基本上是自己賺的,不賺就沒飯吃,那就不得不做業務。
3、以藥養醫,不開貴藥,沒的賺。
4、商業運做,大量醫藥代表出動,送回扣,做業務。只要騙騙病人,那就你賺,我賺,大家賺。
5、還一個是不得不用新藥,貴藥,因爲大家都用好藥,一般藥物療效越來越差,沒有哪個醫生願意人家說他水平差的,爲了能快速治療疾病,往往開新藥--新藥效果基本上都比老藥好,副作用少,這個是肯定的。
6、政策與經濟規律好奇怪,一心降藥價,結果降一次,老百姓負擔增加一次。那是因爲忽略了醫生生存問題,爲了維持一天100元的收入的話,100%的利潤,那麽他只要開200元的藥就夠了,如果10%的利潤,他今天必須開1000元的藥,開1000開不起來那開個500還是要的,不然都回家喝西北風。那麽一來,藥價降10倍,老百姓負擔至少增加5倍。藥價降降降,百姓負擔增增增!!!
解決辦法:
短期內絕對無法解決,大家就不要期望太高了。只有等我們的生産力進一步發展,政策進一步完善。要解決看病難,根本的辦法是發展生産力,再發展生産力,讓農民致富,百姓錢袋鼓起來,醫藥分家,醫生靠技術吃飯;公立,私立醫院分看不同病人,公立醫院籌集資金免費看窮人,私立醫院高價服務有錢人贏利。
學習國外,讓富翁捐款說不定也可以。可惜中國富翁不夠多,不夠大方。
http://baike.baidu.com/view/66973.html?tp=5_01
醫療體制改革>百度百科
1 醫療體制改革必須政府支持、法律保證、人民擁護
要對現行醫療體制進行改革,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必須統一思想,必須逐漸出臺一些關于醫療體制改革的一些條例,適當提供醫療體制改革所需要的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在醫療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由于涉及到團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這些人必設阻力,甚至搞一些違法行爲,對這樣的人該撤職的撤職、該開除的開除,對于違法者要依法制裁。醫療體制改革有可能打破傳統習慣和觀念,有許多改動的地方不能立即適應廣大醫患的要求,因此,大家要有耐心,逐漸完善體制改革、逐漸學會在新的制度下從事醫療行業的工作和就醫。媒體宣傳要引導全民充分理解和支持醫療體制改革,真正使政府、醫院及市民意識到醫療體制改革是全國的醫療體制改革、是全民的醫療體制改革。
2 成立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群策群力,協調進行
醫療體制改革必須要先成立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必須由主管副市長和衛生局局長親自擔任,由主管副市長親自擔任組長,常務副組長由衛生局長擔任。同時由各縣、區政府選拔人員加入醫療體制改革小組,形成全市統一步調,市屬、區屬、鄉屬及私人醫院均一起參加醫療體制改革,也可從醫療系統外選拔人才加入進來,與相關行業和部門同步進行,否則,醫療體制改革不徹底、互相扯皮、互相牽制。醫療體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特別是城鄉,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制訂不同的方案,要先試行,後普及。
3 醫療體制改革首先要制定醫院收支兩條線的細則
醫療體制改革小組設有各醫院專有賬號,各醫院的收入進入各自的專有賬戶,並附有明細,醫療體制改革財務組詳細審核收費是否合理,醫療保險公司更應該嚴格審核;醫院在支出費用時,也要先報費用明細,醫療體制改革財務組要嚴格審核所支出費用的情況,發現違法、違規及不合理的支出,要堅決查處,杜絕醫務人員的收入與醫療收費挂鈎現象。通過對醫院資金的監管,就能清晰地知道醫院資金的所有流動情況,對醫療改革起到關鍵的指導作用。
4 資源共享
全市醫療行業的醫療技術及設備資源要網絡化,共同享用。凡現存的醫療行業,必須安裝網絡電腦,各院需有電腦輸入員,將患者的信息先輸入電腦,信息條碼以患者的身份證號碼爲准,記有患者症狀、化驗檢測項目、診斷結果、用藥數量及處理方式等。智能網絡化,在醫治過程中如有偏差,均可得到電腦提示。對于多余的檢測項目、多余的用藥及過高的醫藥費,患者有權提出退賠,對違規者,醫療監察部門視情節有權處罰。全市醫療資源可以共享,便于動態觀察,提高服務質量。對大型醫療設備和非常見昂貴的檢驗項目,全市集中成立檢驗中心,需要這些項目檢查的患者到中心來,一方面可降低單價,另一方面便于收回設備投資成本,同時也降低各院的費用支出。網絡經費全部先由政府出,後核銷在醫療設備賬目裏。
5 統一采購,按需領取
全市醫療設備及耗材要由采購中心統一采購,各院根據需求領取。以省或市爲範圍成立一個醫療采購中心,今後所有生産廠家必須先到采購中心登記備案,將自己産品目錄及價格上報,采購中心專門有價格分析師,他們必須搞清每個産品的價格組成,清除不合理的組成部分,制定出所購産品的起拍價,從高向低起拍,從中選擇物美價廉的産品來,國外有許多産品均采用這種方式拍賣,這種采購方式的引進,將會對醫療采購市場産生重大的震動,廠家會根據市場的這一需求進行改變經營理念,過高投入到流通領域的費用將會明顯降低。醫院成本降低了,患者也會受益。
6 加強宣傳,推行技術人才流動
技術人才要全市流動,患者到任何一家醫院治病均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患者想花錢少,又想到大醫院看病,大醫院的人才費用和設備費用相對高,這是一對矛盾,這個矛盾是市場體制下的必然産物,要完全解決這個矛盾是不可能的。要改還得從人事體制上改,全市醫療行業就是一個大醫院,所有技術人員均可在這個大醫院流動,有的是一年一流動,有的是半年一流動,有的是一月一流動,也有的是按需流動。醫生已不是哪一個醫院的醫生,而是全市這個大醫院的醫生,患者也用不著到哪個大醫院看病才是最好的,當然要達到這個目的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實現的,需要醫、患及社會的理念逐漸轉變。
7 社區醫療是方便患者看病的重中之重
社區醫療應該是最方便廣大患者就醫的場所,但爲什麽患者舍近求遠、舍廉求貴呢。在患者眼裏,社區醫療水平低下,怕耽誤了自己的治病時機。摒棄這一觀念,除前邊已講到技術資源網絡化、人才資源統一流動外,還要加大社會宣傳。有條件的家庭可與社區醫院聯網,實行非急診患者首先到社區醫院電腦錄記病情信息,初步診療,降低小病大醫率;社區患者也可根據著名教授流動會診的日程,預約就醫。總之,發展社區醫療是醫療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它的社會性和福利性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8 藥品采購要品種歸類、優勝劣汰、分批拍賣
藥廠營銷是純粹的市場經濟,藥價高不能單純責怪藥廠,它是一個市場經濟鏈。比如醫院100元進藥,醫院加價15%,患者115元買,這對醫院沒有違規。醫藥公司賣給醫院100元藥的價格組成是這樣的:醫藥招標費用18元(主管藥的副院長、申報藥的病房主任、藥房主任),醫生開藥得回扣27元(含藥單統計每單1元),醫藥代表得勞務費13元,醫藥公司加價13元,藥廠納稅14元(營業稅加支付現金所交的所得稅),藥廠占15元(含技術成本、原料成本、包裝成本、銷售成本,廠家利潤應該是7元)。通過價格組成可看出許多項目明顯不合理,甚至違法。一般說來,醫院進該藥的合理價格組成是:藥廠占12元(成本加稅爲8元,純利爲4元),流通環節的醫藥公司應加價7元,共計19元;醫院按國家規定加價15%後,患者買藥的價格是21.85元,比原來的115元降低81%。雖然,藥費降下來了,但醫院收入也極大地降低了,因醫院收入70%來自于藥源,從市場角度講,這個降低是合理的,是價格回歸,政府也無需爲此而提供資金補助,但有時藥價合理了,醫院經費就緊張了,醫院的發展又成了問題。這時市場需要醫院加價增高,這樣就打破國家制訂的醫院加價不超過15%的加價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假如醫院加價的絕對值不變,加價15元,患者買藥的價格爲34元,比原來的115元低81元,也就是比原來的藥價降低70%,而降這70%的藥價,完全在不影響醫院利潤和藥廠利潤的前提下通過改革而降低,這樣醫院保證了利潤,市民看病醫藥費用也降低70%,兩全其美。通過以上分析,藥品降價,是醫療費降低的關鍵,這也是醫療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藥品采購必須實行拍賣,首先將藥品歸類,同類藥競拍,從高向低競價,選擇物美價廉、簡易包裝的藥。讓藥廠知道,今後必須適應這種采購藥的市場形式,重新制定營銷方案,將精力投入到藥效和廉價上。醫院加價應按照改革前的比例計算出絕對加價值,作爲改革後醫藥加價參考依據。
9 限價與定價醫療要逐漸推廣
全國已有幾個城市實行限價與定價醫療,他們已取得相當豐富的經驗,應當盡快推廣,各市應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而試行。逐漸在全國範圍內,形成規範,積累更多的經驗。
10 醫療體制的改革方向
醫療體制改革的方向不僅只是爲了降低醫療價格,更重要的是研究出適合中國特色的醫療體制。醫療行業運營,有市場經濟的屬性,又有社會福利的屬性,對于固定資産、大型設備、網絡設備經費和特困患者的醫療費由政府承擔,其他全部由市場決定,政府制定嚴格的行業管理條例,長期監督管理,不但要合理降低一些收費,同時也應調高過低的醫生診療費和技術操作費。
11 改革方案要集群衆的智慧
醫療體制改革關系到每個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多爭取醫務人員和市民的意見,讓他們寫出醫療體制改革方案,提出妙計,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集大家的智慧,制定出最佳的醫療體制改革方案。
12 結論
對于地級市,醫療體制改革必須有政府支持,建立醫療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實行醫院財務收支兩條線;實行藥品歸類制度;醫藥、醫療設備及醫療耗材要由市級采購中心統一采購,由高向低拍賣;醫藥加價應以改革前加價的絕對值爲參考標准,逐漸過渡到國家規定加價率的15%;市級要建立昂貴醫療檢驗項目中心,全市各醫療行業技術及設備資源要網絡化,共同享用;逐漸實行限價及定價醫療;要大力發展社區醫院,實行非急診患者社區醫院首診制度;全市醫療技術人員實行全行業流動;通過醫療改革實踐,要找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醫療衛生工作健康發展的道路。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3277.html?tp=2_0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