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9-20 06:59:13| 人氣2,288| 回應2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政治‧權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綠色文建會是否想錢想瘋了,不然堂堂一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在「台灣當代美術大系」的<序>怎會說:

「《台灣美術全集》的出版,促成了美術館的典藏及拍賣市場的勃興,前輩美術家的研究,是建立台灣美術信心的第一步……最近這些年來,受到經濟景氣的影响,九0年代盛極一時的畫廊,如今已數量銳減,面臨生存發展的瓶頸,台灣美術與經濟的制約發展,總是讓人感傷…當代藝術的系統性研究、出版,是先進國家藉以展現當代自我面貌的常見手法…相信,編輯出版一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我挑三本來評)當可刺激藝術市場,喚起創作者的熱情,更可向世人宣告,我們值得驕倣的當代藝術成果,逐漸浮現台灣的當代藝術版圖。」

「文化產業」和「文化台獨」的宣傳罷了!一套《台灣美術全集》就能促成了美術館的典藏及拍賣市場的勃興?去騙政治意識形態盲和經濟奇蹟暴發戶吧!

不然怎會將一堆所謂台灣前輩畫家的二三流畫作炒至天價?就憑那些輾轉經過日本的法國印象派之畫風,旣沒原創性、又已是二三手了!難怪台灣畫市會隨著台灣經濟下滑而蕭條。

台灣又不是個案,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鬼畫符」不也是靠美國主義和超強國力、才炒翻天的。

話不能這樣說,抽象表現主義至少還創造了「滴畫法」,台灣前輩畫家創啥?

那中國當代畫作的天價呢?依2006年5月《藝術家》報導,3月1日首次移到紐約開拍的「亞洲當代藝術」,大陸新生代畫家張曉剛的肖像畫<同志120>以高於底標兩倍的97.92萬美元賣出,畫價「超過林風眠,趕上吳冠中」,憑什麼?不過就一幅長得有點像遺照的肖像畫,說不上幽思或是哀悼文革。比起王廣義的大作<大批判──波普藝術>裡的木刻版畫似的文革知青,瞹昧不明,但王作只賣出廿萬(p.235-241)。

畫就是要介於純寫實與純抽象間才有韻味,這就是為梵谷等印象派晝價一直不衰之因,不只林風眠的仕女畫,連政治晝也要畫得像<同志120>或唐志岡的<兒童會議>才耐看。

這麼說來尤傳莉《政治‧權力》(藝術家,2003)一書裡的台灣政治畫別想「刺激台灣藝術市場」了?

那當然!別說「有展無市」的政治行為藝術或裝置藝術,就連充滿文字符號的政治畫,對不了解台灣政治背景者、看不種、沒意義、不會買,即便吳天章四幅超大310x330cm「解構偉人」(蔣介石、蔣經國、毛澤東、鄧小平,p.50-53),也不會比看政治漫圖感人。

難怪尤書結語會是:「政治退位,藝術發聲。」

不只藝術吧!台灣各行知識分子都紛紛從政治退位了。

台灣藝術政治的批判式微——以「他玩妳死TAIWANESE」為例  拉菲
 
日前台北當代藝術館的裝置木屋壁畫,一幅對白標示「他玩妳死TAIWANESE」,畫中的紅魔鬼強暴綠裸女,貌似母犬的綠裸女右手同時豎起大拇指,引起爭議甚或某市議員表示其中低俗不雅的文字帶有貶義台灣之嫌,當代藝術館隨即將該幅畫作改放置館內較隱密之處。
  藝術應該被更成熟看待
「他玩妳死TAIWANESE」標示英文單字附帶中文諧音等畫作,其實是藝術家姚瑞中於2006年的《犬儒共和國》系列作品,姚瑞中曾自述道:「這系列作品是在閒暇之餘,以手工塗繪貼金箔的傳統繪畫方式,以犬儒與魔鬼共同擔任主角,描繪存在於社會裡華麗又敗德的現象;其中的對話框挪用自漫畫,在中英文對照下,以同音不同義、雞同鴨講的方式,進行文化的誤讀與反諷,猥褻行為則暗示萬物間的鬥爭就如同性愛遊戲般,無論是生與死、權力與毀滅,都構成了我們所處的這個犬儒社會中,一個揮之不去的真實狀態,而我們都無法置身其外,逃避不了歷史加諸於身體與心靈的荒誕烙印。」(註1) 五年後新瓶舊酒般來到當代藝術館,引起藝術之於政治的一陣漣漪,此番無心插柳的新聞議題卻也意外地增加入館觀賞人潮。
▲今年五月針對北美棺事件 藝術行動連署
  無論是民眾對該作品的望文生義,亦或藝術家對自我作品的獨白解析,長久以來,台灣美術圈普遍存在對政治的冷感。今年五月文化諸眾聯盟針對北美館事件(註2)發出連署聲明,從要求北美館經費預算的開箱透明化、接連北美館商業化合辦「特展」的利益迴避問題,甚或當藝術團體來到北美館前作連署行動訴求時,館前走道上的民眾整齊排列依序等到入館付費觀看「莫內花園」,不時觀望著走道旁的舉牌人士,而主流媒體對該事件報導亦是付之闕如。公部門策展高舉「為藝術而藝術」的純粹性主張,流於觀賞的市場導向,巧妙地規避關於台灣本土藝術之於公共議題的探討,以及粉飾太平般漠視藝術政治所帶來的爭議性,避免日後引發愈來愈多人舉手發問的危機。有鑑於此,無怪乎今日台灣社會民眾面對姚瑞中的《犬儒共和國》作品時,容易將目標清晰的批判複雜圖像,解釋為流於政黨意識形態上的傾斜。
  臺灣藝術追求突破
1950~1960年代的「五月畫會」,從畫家劉國松的形而上國墨到雕刻家楊英風的石刻山水系列,在威權兩蔣的世代開闢了當時台灣藝術新世代,這樣的局面並非單純的台灣藝術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躍進,賦予中國山水畫美學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台灣現代國墨,經由傳統東方國墨的文化正統與合法性之建立,亦隱含了國際間政治角力,尤其在國軍遷台後的進退兩難窘境,一來面對殖民台灣的仇日/懷日情節,同時挾帶與美國結盟和中共對歭關係,對照那時洛克斐勒基金會對「五月畫會」的支援贊助,「五月畫會」的現代國墨當下其大鳴大放,亦顯得其來有自。
  解嚴後,台灣藝術對本土意識、自我認同的藝術政治批判作品開始陸續產出。至今,傳播商業媒體不斷塑造台灣藝術消費的品味氛圍,國家的文化政策也不時隱而幽微地介入台灣藝術創作的體系,迫於現實,台灣藝術創作各自請命,如何在其中避免形式的短視與敵對的批判,並且保有不斷獨立思考的能力,實為當前的課題。
 http://artnews.artlib.net.tw/354/417/cover.html?page=14
 
裸露非藝術? 文∕若天
 
    每當在電影中出現裸露鏡頭時,那一幕往往成為眾家媒體的焦點;拉丁女舞者的舞衣,也時常變成觀眾竊竊私語的對象,觀眾的焦點往往不在藝術表現的層面,而是以社會風俗的角度觀察,那麼其中所要傳達的藝術思維,似乎頓時蕩然無存了。
    在藝術的國境中,有許多令人爭議的題材,也許是把社會價值中認為比較罪惡、黑暗、禁忌的那一面,用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例如吸毒吸菸、刑事犯罪、未婚墮胎等,這些都是屬於比較負面的題材,然而有一種題材亦正亦邪,全看觀賞者的欣賞角度,那就是裸露的藝術!
   「裸露」本來就一直存在!
    自上古神話開始,東方女媧造人故事中有裸體的小泥人,西方有美神維納斯裸體自海上誕生,裸露的女神、女體,代表的是生命的孕育,有時候還特別表現出性器官的部分,以傳達哺育生命的意涵。然而東方社會由於古老的禮教思維根深蒂固,畫家極力揣摩的是人物的神韻精神,並非人體本身的美感藝術;相較於西方繪畫注重肌肉紋理的展現,運用解剖學以及人體模特兒來作畫,這就表現出東西方看待「裸露」這個詞的態度有所不同。
       在民國以前,中國繪畫如果出現了裸露人體,往往會成為眾矢之的。然而人體繪畫技巧,是藝術基本功,據文匯網2010年6月19日〈毛澤東與「裸體模特」風波〉的報導中指出,直到1965年毛澤東指示中國文化部:「此事應當改變。男女老少裸體model,是繪畫和雕塑必須的基本功,不要不行。封建思想,加以禁止,是不妥的。即使有些壞事出現,也不要緊。為了藝術學科,不惜小有犧牲。請酌定。」這才拯救了東方藝術中,垂死的人體模特習作。裸露從有人類開始就一直存在,在人類穿上衣服之後再度脫去外衣,就變成了一件罪惡的事,這似乎於理不合。
   裸露=色情?
    然而裸體題材之所以如此為人詬病,主要還是因為人們對於能夠觸動性慾的東西,往往予以魔鬼化,認為那是誘惑犯罪的魔鬼的化身。然而裸體本身算不算是色情?如果裸體是色情,那也是肇因於起了慾念的觀賞者,如果這個裸露的用意就是提供別人慾望的投射,那被認為是色情似乎也無話可說。然而會引起人類慾望的並不只是裸露,就算全身上下只露出眼睛,但若是因此讓人產生慾念,一樣也算色情,所以裸露不可等同於色情。
       中西藝壇中裸露的題材並不少見,如雕刻家羅丹 (Rodin 1840-1917) 創作出許多人像雕刻作品;印象派的馬奈 (Manet 1832-1883),在同一張畫中出現裸女與衣冠楚楚的紳士;羅特列克 (Lautrec 1873-1910) 的人物畫對象多為巴黎蒙馬特一帶的舞者、女伶、妓女,這些裸露人像藝術作品,有些融入七情六慾、血肉脈動,顯出人物汩汩不絕的生命力;或是創作者想藉由她們的身體與生命經驗,將悲天憫人的情懷,向社會傳達不平之鳴,他們的藝術價值,不是世俗道德可以規範得了的。
    而今年五月,於美國紐約病逝的畫家丁雄泉先生,被藝術界稱為是採花大盜的他,一生忠於自我的感受,率真豪邁,大方承認他熱愛女體,也研究女體,他的畫作色彩斑斕,極盡動感鮮豔,以歡愉的情色畫面,強烈反襯妓女精神上的哀傷,在眾多以裸女為題材的藝術家當中,丁雄泉的個性、待人處事,與其藝術作品融為一體,獨樹一格於其中。另外,前陣子一個備受爭議的藝術新聞,大陸畫家李壯平以他的女兒為人體模特兒,創作出《東方神女山鬼系列》油畫,該系列以中國傳說中的巫山神女為雛型創作,因為覺得女兒符合東方神女形象,因此萌生這個念頭,但是以女兒為創作的裸體模特兒,在當代還是令人驚訝不已。
   裸體回歸原始
    在裸露藝術中,身體不外乎是文化的載體,是乘載著人們的思想、感受的容器,裸露的身體是最真實也是最原本的自己,如果不能跳脫有色的眼光來看待裸體藝術,則永遠也無法真切地了解裸體藝術作品想要傳達的概念。在人體藝術中,沒有身分的貴賤高低,身材的環肥燕瘦,只有人類最初原始的感受與思考。
    據蘋果日報報導,文化大學推廣部已推出人體模特兒實務課程,教導如何運用肢體展現美感;中央社也報導高雄婦女館於今年舉辦「高雄人體史畫展」,現場還舉辦人體寫生。裸露不該只是情慾的代名詞,其實它才是最真實、最自然的概念,不需要用社會道德的角度來觀賞它、約束它,而是應該脫去有色眼光,才能了解裸露藝術之美。
http://artnews.artlib.net.tw/250/312/cover.html?page=42
 
藝術是為挑起思想偏見?2011-11-30 旺報 刁卿蕙(旅美時事畫評家)(楨:難得敢批!)
 
 某男子在汽車旅館,為其不到10歲的一雙兒女,拍下一系列「情境裸露」照片,放上部落格供人欣賞。被檢舉後,該男子揚言「要和假道學對抗」。以學術為名,曾發布人獸交照片,引發爭議的「性別學」教授何春蕤回應道:「令幼兒表演成人親暱行為,是為凸顯單純和性之間的衝突感,畢竟『藝術作品就是要挑起人們思想裡的偏見』。」
 於此同時,為聲援大陸維權藝術家艾未未,某台灣教授將艾遭爭議的「一虎八奶」四照放上臉書,不到兩天,「臉書便將這些帖子刪去並給予警告」。於是該教授投書謂:「此舉很大程度上正坐實了中共對艾未未裸體照片的『淫穢』指控」。
 色情或藝術向來無定論,可確定的是艾未未這組舊照,再藉「正義」的國際媒體及標榜藝術至上的文化人士傳播翻新。然而,箝制自由的中共又因誣藝術為色情,再添反人權惡例。  艾未未及其同情者似乎仍活在1866年庫貝爾《世界的根源》裡,以為西方先進國家的社會大眾自此已對裸露尺度達成了共識;中共少見多怪,足見智識未開,人權落後。他們顯然不知10月中,美國的臉書將一乳癌公益團體的帳戶關閉,只因其所展示的人體彩繪照片中隱約可辨識乳癌生還者的乳頭。
 2008年8月,澳洲總理陸克文怒斥某藝術雜誌以一名11歲女童的裸照為封面,並威脅斷絕援助該雜誌,一時輿論譁然,全國陷入兩極叫罵。1980年代以《Love Hotels》(愛情旅館)情色照片起家的攝影師荒木經惟,其作風至今仍令日本政府頭疼。自稱是神的荒木說,「我一離開母親子宮,就開始紀錄她的性。」荒木一反早期的西方裸體攝影家所講究的古典優雅取鏡,其作品不避諱予觀者猥褻與骯髒的聯想。經前衛藝評家以理論附會,「骯髒」二字所帶來的反差,遂成了其運作「反抗」的藝術手段了。
  「藝術作品就是要挑起人們思想裡的偏見」,拾西方可議理論之牙慧,人類最低層的性幻想,無論是戀童、人獸、雜交等,童叟皆知的粗暴淺俗,均可藉各式手法正當化與公開展示了。
 但凡藉「藝術家」之眼窺視了渲染誇大的畫面後,還是無法看見「愛與美的敬意與純潔」者,才是病態與思想齷齪。由是,為標榜思想先進,寬容異議,維護創作自由,大家就禁聲欣賞裸兒趴在八爪椅上,就一起來廣傳一虎八奶照吧!
 
   啥是「身體與行為藝術」?台灣九、十月街頭天天都在上演,民盟一系列倒扁的「告城隍、請關刀、犒三軍、送瘟神」不就是了!

  你弄混了政治與藝術!

  是嗎?那你一連三天所評,不論《政治‧權力》《陰性‧酷語》《身體與行為藝術》(藝術家,2003),書中不都有不少有關政治的「身體與行為藝術」?

  藝術!你懂嗎?就是不能直接現成的,而必須加以創作,「告城隍、請關刀、犒三軍、送瘟神」只是一場政治表演秀而非藝術。

  看來上述所謂後現代的藝術型式還是太保守了,表面上是反對現代藝術的形式化和精英化,骨子裡還是一樣、瞧不起人家活生生的表演,比如檳榔西施街上公演暴露拉客秀。

會式微的主因是不能賣錢!

  怎會?淡水捷運站不是常見街頭藝人,愛丁堡藝術節更是以街頭表演出名!

  頂多賺取車馬費,想養活自己都難。就以《身體與行為藝術》書中所舉作品為例,比較能賣錢的大概只有頁九二陳界仁的「魂魄暴亂系列」「中國酷刑系列」、以及頁一三六侯淑姿的「窺系列」。

  「陳界仁都是取材自歷史圖像,再以電腦合成技術圖像中主要人物的頭像,都換成他自己,在紙上進行一齣歷史時空交錯的演出。」(p.93)

  這也沒啥!如今網上到處可見貼上名人政客頭的反諷動漫。

  你不懂作者所言:「台灣當代藝術的身體呈現,可以是繪畫的、攝影的、儀式的、虛擬的、易容易性的、極限性的身體,但唯一的原則必須是藝術家『自己的身體』,因為,唯有穿越藝術家的『我的身體』、穿越重重隱晦,才能使『主體』獲得顯影的可能。」(p.42)

  太「我執」了吧!而且何必「顯影」,「顯文」不行?像我千百億化身的書寫不也是種「行為藝術」。

  又在臭屁了!還是來欣賞侯淑姿的「窺系列」。「照片中的模特兒由她自己扮演,只是刻意隱去臉部;一系列五張照片,她逐漸將裙子掀起,觀眾才恍然明白,那毛絨絨之物不是私處,而是一朶菊花、香蕉或檸檬等有性別聯想物,暗諷男性社會私窺女體的存心。」(P.134)

  會比日式四格色情動漫誘人嗎?能和、破限時跟男人交配數量紀錄的女藝術家之身體行為藝術、比嗎?

  乾脆去跟女體彩繪比!後現代瓦解了旣有藝術美觀,卻開出了藝術毒花。

 

三大藝術公害

 

塗鴉公害 詳參【圖博館】:《常民公共藝術》
 

北市街頭藝人陳紹銘塗鴉2011-6-11被警方查獲

街頭藝人陳紹銘在台北羅斯福路沿線7家銀行,玻璃、ATM上塗鴉,書寫「world revolution ,bomb the banks﹗」(意指世界革命、炸掉銀行)


美國街(西門町)照片
台北市西門町商圈的「美國街」旁的電影主題公園,去年有來自9國的塗鴉大師,在牆面上留下經典決賽作品,日前(2012-05-05)卻被不明人士以金色噴漆破壞,這讓主辦單位相當氣憤和痛心,因為在塗鴉界裡,該情況比被人用畫作蓋圖還要過分,擔心如此誇張的行為要是傳到國外去,會讓台灣的國際名聲受到莫大損害。
23140019

日常生活的街頭塗鴉研究: 以西門町爲例

美國街(西門町)照片

  壹, 看見塗鴉:問題意識

面對滿街的塗鴉,你有什麼感受 讓我們來設想幾種可能的態度:第一種是美醜的問題,畫的好與不好,著色,構圖與美感等,這個感受涉及到我們對於何謂美醜的價值判斷,這是一個社會性的觀看;第二種可能是憤怒,因爲這涉及誰掌握公共空間的使用權,「他憑什麼在這邊塗鴉 」,這是最有可能的想法,這個感受與我們如何界定公共空間,如何定義合法非法有關,他也具備著強烈的社會性;第三種,或者可能是最多的一種—「沒有感受」,擡頭一眼然後匆匆的過.

  對我而言,塗鴉迷人的地方,除了在街頭那種瞬間即逝,帶著美學及浪漫行動色彩的性格外;衆人如何詮釋他,爲何采取這樣的方式詮釋,亦即上一段說的詮釋的社會性,也讓我非常著迷與焦慮.我好奇著大家如何詮釋這個開放文本,也質疑著這個開放文本的開放性,究竟有多開放

  仔細觀察,塗鴉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圍,這些塗鴉有時候被當作公害污染,必須擦除;有時候被當作美麗的裝飾,增添逛街行走的樂趣;但是更多時候則被當成一把灑在牆上的沙,無足輕重,沒有意義.但這些不被看見的塗鴉有意義嗎可以站在傳播學的領域中發問嗎 他們和日常生活的關系是什麼 塗鴉可以研究嗎

  牆上的塗鴉並不全然只是受壓迫者的發聲,塗鴉所依附的「牆」,更有可能是壓迫者的場域.當研究者肯認塗鴉的抵抗意涵時,卻同時發現更多壓迫性的塗鴉,例如「滾出去!黑鬼!」這種仇恨式的言論也化作塗鴉的形式出現.換言之,有更多塗鴉是在對同性戀,黑人或是女性挑戰的,這些敵意塗鴉實體化了被壓迫者所處的艱困環境,可能進一步讓這些被壓迫者噤聲.

  另有研究者將塗鴉視爲公害,研究社區如何清除塗鴉的研究,例如Tweedy(1995:68)觀察社區居民協力防制塗鴉,共同推動「塗鴉零容忍計畫」(Zero Graffiti Tolerance).Tweedy(1995)指出塗鴉被當成社區景觀公害,移除塗鴉需要耗費大量的社會成本,社區居民必須透過警方的配合,舉辦社區會議,宣導法令教育等多方面努力,一起禁絕塗鴉,透過解決青少年的犯罪問題,也促進在地居民合作.

  塗鴉研究是一個沒有典範(paradigm)的領域,他廣含各個學門的問題意識,也各自回應每個科系對他的發問,我們可以說,這種沒有疆界,沒有終止的特色,也回過頭來定義了塗鴉爲何,塗鴉正是一種難以被掌握,難以被意義所匡現的現象,他是牆上出現的文字,是破壞公物的污染,是顛覆霸權的希望,也是召喚革命的種子.塗鴉是現象,是名詞,也是動詞.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217


公共藝術公害 詳參【圖博館】:《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
 
照片中你看到了什麼?電箱?招牌?路標?不﹗不﹗是公共藝術。
中壢市公所在新街溪河濱步道闢建水岸光廊,其中LED互動景觀設施,附近居民認為妨礙步道通行,造型怪異,要求遷移。
莊明旗藝術家原作品 牡丹鄉在地人︰四不像 看不懂
 

行動藝術公害

 

行動藝術 常惹爭議【聯合報╱何定照 2011.04.05


行動藝術(Performance Art)又譯為行為藝術,指個人或群體在特定時間和地點藉特定行動、行為,表達藝術及社會看法,興起於一九六○年代末。

行動藝術因觀念性強,又非使用一般人熟悉的平面藝術材質,常引起爭議。台灣最著名的案例即是一九八八年,藝術家李銘盛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前現場拉屎,以向館內舉辦的「達達的世界」特展致敬,引起軒然大波。

近年中國將活豬的胸腔打開,露出跳動的心臟,然後再縫合;也有人將十噸蘋果倒進水池,宣稱表現「生命從新鮮到腐爛的過程」,都惹來非議。歐美行動藝術家還將金魚放進果汁機攪動、以生肉當作服裝,都成為爭議話題。

表演行動藝術 街頭做愛2012.05.30法辦

桃園縣民楊士毅上網PO「street love(街頭做愛的意思)」影片,以鬧區為場景做出疑似「親熱」動作,警方昨天約談,他聲稱沒真做、重點部位有貼膠帶、是街頭藝術表演,警方表示將依妨害風化罪函送法辦。這支影片被電視播出後,警方昨天約談楊士毅,他強調是街頭行動藝術,只想表達潛意識的力量,雖然有脫衣,但重點部位都貼膠帶,只是裝模作樣,沒有真的做愛,女主角也沒脫衣,不是妨害風化。

藝術是為挑起思想偏見?2011-11-30 旺報 刁卿蕙(旅美時事畫評家)(楨:難得敢批!艾未未 另參本館:中共為何反維權

 某男子在汽車旅館,為其不到10歲的一雙兒女,拍下一系列「情境裸露」照片,放上部落格供人欣賞。被檢舉後,該男子揚言「要和假道學對抗」。以學術為名,曾發布人獸交照片,引發爭議的「性別學」教授何春蕤回應道:「令幼兒表演成人親暱行為,是為凸顯單純和性之間的衝突感,畢竟『藝術作品就是要挑起人們思想裡的偏見』。」

 於此同時,為聲援大陸維權藝術家艾未未,某台灣教授將艾遭爭議的「一虎八奶」四照放上臉書,不到兩天,「臉書便將這些帖子刪去並給予警告」。於是該教授投書謂:「此舉很大程度上正坐實了中共對艾未未裸體照片的『淫穢』指控」。

 色情或藝術向來無定論,可確定的是艾未未這組舊照,再藉「正義」的國際媒體及標榜藝術至上的文化人士傳播翻新。然而,箝制自由的中共又因誣藝術為色情,再添反人權惡例。

 艾未未及其同情者似乎仍活在1866年庫貝爾《世界的根源》裡,以為西方先進國家的社會大眾自此已對裸露尺度達成了共識;中共少見多怪,足見智識未開,人權落後。他們顯然不知10月中,美國的臉書將一乳癌公益團體的帳戶關閉,只因其所展示的人體彩繪照片中隱約可辨識乳癌生還者的乳頭。

 2008年8月,澳洲總理陸克文怒斥某藝術雜誌以一名11歲女童的裸照為封面,並威脅斷絕援助該雜誌,一時輿論譁然,全國陷入兩極叫罵。1980年代以《Love Hotels》(愛情旅館)情色照片起家的攝影師荒木經惟,其作風至今仍令日本政府頭疼。自稱是神的荒木說,「我一離開母親子宮,就開始紀錄她的性。」荒木一反早期的西方裸體攝影家所講究的古典優雅取鏡,其作品不避諱予觀者猥褻與骯髒的聯想。經前衛藝評家以理論附會,「骯髒」二字所帶來的反差,遂成了其運作「反抗」的藝術手段了。

 「藝術作品就是要挑起人們思想裡的偏見」,拾西方可議理論之牙慧,人類最低層的性幻想,無論是戀童、人獸、雜交等,童叟皆知的粗暴淺俗,均可藉各式手法正當化與公開展示了。

 但凡藉「藝術家」之眼窺視了渲染誇大的畫面後,還是無法看見「愛與美的敬意與純潔」者,才是病態與思想齷齪。由是,為標榜思想先進,寬容異議,維護創作自由,大家就禁聲欣賞裸兒趴在八爪椅上,就一起來廣傳一虎八奶照吧!脫離現實的藝術,不論裝的多激進前衛,最終還是會枯萎的,難怪三本書的結語,都在感慨這類藝術的式微。

中國行為藝術荒腔走板 學者痛斥危害社會
 
【大紀元2005-4月22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二日電)在藝術的範疇中,行為,亦是某種形式的生活藝術,這種源自西方的行為藝術近年在大陸大行其道,但不斷被社會輿論為譁眾取寵、荒腔走板,最近更有學者出書痛斥過度離經叛道、披蒙藝術外衣危害社會至巨。
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陳履最近出新書「以藝術的名義」,針對長久以來極端的行為藝術和人體彩繪予以學理性批評。
陳履向北京娛樂信報說明,行為藝術與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大相徑庭,它於二十世紀中期在西方社會出現後爭議至今,而行為藝術在中國有二十餘年,也同樣對學術、社會掀起波濤。
他認為,行為藝術在中國社會並非不能容身,而是因為朝向難以容忍的極端發展,已經超越藝術的界限,換言之,這種極端的行為藝術徒具藝術之名,並藉此名義蓄意超越道德、倫理和法律,形成當今社會中的一種異化力量,這也是他撰寫新書所欲表達的思考面。
陳履指出,人在特定情景中的許多行為確實可以成為藝術,比如舞蹈中的肢體語言,可是,大陸盛行的行為藝術卻涵蓋了所有「藝術」的名義,幾乎是認定人的任何行為都可以無所不能地包容納入這個體系。
因此,在中國近幾年所產生的行為藝術中,為求譁眾取寵已經到了離經叛道,甚至讓人不忍卒睹的地步,陳履舉例說,例如「吃死嬰」、在自己的身體烙印身分證號碼、「把自己的孩子餵狗吃」、「和驢子結婚」、雇民工打自己的耳光、上海街頭裸奔等。
他說,從上述不解理解何謂極端的行為藝術,及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同時也希望透過書中論點幫助認清並探索行為藝術的相關問題。
http://www.epochtimes.com/b5/5/4/22/n897296.htm


裸體行爲藝術>百度百科  

 
行爲藝術的行爲不是人在正常狀態下有的行爲藝術概念的界定,是一個極爲複雜的工作,因爲它與衆多的藝術傳達方式之間有相互交叉、重疊的錯綜關系。在其發祥地的西方,因流派、觀點的不同而呈現豐富的多樣性。 
  即便是在被譽爲介紹行爲藝術第一書的《行動藝術》中,作者在對行爲藝術溯的同時,雖然分析了偶發藝術、激浪派(Fluxus)藝術、觀念藝術、波普藝術、身體藝術、展演藝術以及行動繪畫的出現、重要人物和作品,但卻並未廓清行爲藝術是否可作爲一獨立具體的名詞概念而存在,而並非一抽象集體名詞概念這一關鍵問題。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行爲藝術(Performance Art),是采取很誇張的表現手法,用行爲來表達人對世界的看法。這些行爲有的是美的,有的是醜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狀態下有的。 
  行爲藝術的鼻祖是一名叫科拉因的法蘭西人。1961年,他張開雙臂從高樓自由落體而下,這稱作人體作筆。所謂行爲藝術是一種藝術家用思維和行爲過程來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現代行爲藝術興起于西方,是西方當代社會的一個奇特現象,行爲藝術在本質上可以定義爲一種自由的生命活動。
http://baike.baidu.com/view/959693.html?tp=1_11
 
行爲藝術>百度百科  
 
行爲藝術,也稱行動藝術、身體藝術、表演藝術等,國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藝術家自己的身體爲基本材料的行爲表演過程中,通過藝術家的自身身體的體驗來達到一種人與物、與環境的交流,同時經由這種交流傳達出一些非視覺審美性的內涵。
  行爲藝術概論
  行爲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爲構成的一門藝術。行爲藝術必須包含以下4項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時間,地點,行爲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衆的交流。該藝術不同于繪畫、雕塑等僅由單個事物構成的藝術。
  雖說理論上行爲藝術可以包含一些相對而言更爲主流的活動,比如:雜耍、噴火、體操等雜技,以及戲劇、舞蹈、音樂等,但這些一般歸爲表演藝術。行爲藝術通常僅指視覺藝術範疇中前衛派(avant-garde)或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一種。
  起源
  行爲藝術,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于歐洲的現代藝術形態之一。它是指藝術家把現實本身作爲藝術創造的媒介,並以一定的時間延續。
  行爲藝術的鼻祖是法國著名藝術家伊夫-克萊恩(Yves Klein,1928-1962)。1961年,他張開雙臂從高樓自由落體而下,把這稱作《自由墜落》。
  行爲藝術的特征
  特定的環境和含義爲依托而進行藝術創造活動的藝術形態。行爲藝術相較于架上繪畫、傳統雕塑等藝術注重藝術行爲的結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強調、注重藝術家的行爲過程意義,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過程藝術形態。作爲行爲藝術家,大多堅信——藝術家個人的藝術創造自由。
  其次,藝術泛化性特征。行爲藝術家以自己特有的藝術創造行爲過程展示,把傳統藝術從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聖殿堂,擺放到了普通觀衆心目中的“不過如此”的“平淡”狀態。尤其在有的作品中,還請一般觀衆參與,這就更消解了藝術家與觀衆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了觀者對藝術創造行爲的認同感,同時,行爲藝術強調的是行爲過程,這在客觀上,就把藝術注重行爲結果的單一視域拓展到了充分認識、注重藝術行爲過程的領域。從而有助于人們完整地認識人類藝術整體行爲的,合乎藝術規律性和目的性的發展運動。最後,行爲藝術具有平凡中的藝術深刻性特征。即是說,行爲藝術是行爲藝術家“有意味的”行爲過程展示藝術。我們講行爲藝術打破了“藝術與非藝術”、“藝術與生活”的傳統界線,行爲藝術家曾邀請觀衆參與到其具體作品中去共同創造藝術作品。
  關于行爲藝術的討論
  行爲藝術其實也就是當代實驗藝術中的一種類型,但是,由于近一二年來,有一些在視覺上比較"刺激"的行爲藝術作品被冠上"病態"、"血腥"、"暴力"等稱謂之後,不僅在"圈"內,同時在社會上也引起了很多爭議。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行爲藝術"的現場性、直接性的特點,在事後僅僅靠幾張照片很難來完整地反映某個作品的具體實際情況,所以難免會引起別人對于行爲藝術理解的片面性。 
  關于"行爲藝術"的討論進行到現在,已經在藝術界和社會範圍內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在這場討論中,我們的一些大衆媒體包括一些專業刊物在這場討論中一直沒有對所謂的"行爲藝術"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介紹,道聽途說、以偏概全式的報道誤導了大衆包括一些專業人士對于"行爲藝術"的了解。 
  我們要客觀、公正地討論這些藝術現象,就必須要提供給業內人士包括一些對前衛藝術有興趣的網友全面了解這些作品以及與"行爲藝術"有關的評論文章和知識背景,這對于我們冷靜、理性地對這一現象進行評論會有所幫助。 
  行爲藝術采取很誇張的表現手法,用行爲來表達人對世界的看法。這些行爲有的是美的,有的是醜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狀態下有的。 
  自行爲藝術出現在中國以來,由于和中國人的審美觀、道德觀以及社會傳統反差較大,始終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在“行爲藝術”的發展中部分創作者更以自虐、傷害、鮮血等極端行爲作爲表達的主要方式,直接挑戰人性和道德的極限。我們在這裏列舉,希望可以拓寬我們對于藝術、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 
  行爲藝術在中國 
  所謂行爲藝術是一種藝術家用思維和行爲過程來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現代行爲藝術興起于西方,是西方當代社會的一個奇特現象,行爲藝術在本質上可以定義爲一種自由的生命活動。 
  中國的行爲藝術是中國藝術現代化進程中向西方拿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從1985年新潮美術時期圏(1985—1989) 它就已出現。這一時期宋永平、宋永紅兄弟的“一個場景的體驗”、丁乙等人的“街頭布雕”等具有行爲展演傾向的藝術活動,普遍采用包紮或自虐的方式,這與80年代年輕藝術家企圖通過反文明、反藝術的手段來求得精神自由的價值取向有關,透露出對“文革”、對精神壓抑的反抗,表達了藝術家尋求思想解放的時代願望。 
  90年代行爲藝術
  90年代行爲藝術大致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由藝術家參與社會活動的行爲過程,一種是藝術家展現自身生存生活狀態的行爲活動。 
  第一種往往是規模較大、參與人數較多、涉及面較廣的社會性行爲,例如有一群藝術家從大都市來到貧困山區,在老鄉家的炕頭上創作,用來表達藝術家們厭惡商業文化希冀回歸自然的心態,這整個過程就是一項行爲藝術;一個名爲“新曆史小組”的團體出售自制的“集郵牛仔服”和著名企業家肖像畫,用來說明消費時代藝術家與藝術欣賞者的關系;更有人把成千上萬的紅傘挂在公園的樹上,讓遊人漫步其中,使觀衆成爲行爲藝術的一部分。或許您在不經意間也搞了一把行爲藝術呢。但是這種行爲藝術在進入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往往受社會、市場、公共秩序甚至法律的限制,所以這種行爲藝術目前很難舉行大規模的活動。 
  第二種形式,因爲是藝術家展現自己生存生活狀態的行爲藝術,所以越來越成爲行爲藝術家熱衷的形式和手段之一,結果就有了趙半狄與玩具熊貓就環保問題展開對話;舒勇在情人節找花草樹木談情說愛;王晉與一頭騾子結婚等千奇百怪、層出不窮的行爲藝術與行爲藝術家。 
  在當下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行爲藝術作爲藝術的一種形式,理所當然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但當生活被藝術家們作爲藝術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卻又是那麽出忽我們意料,甚至遠遠超越了我們對常態生活的理解,猛烈地撞擊著我們感官和精神的承受極限。他們用藝術的方式對我們的生活進行追問:我們是誰?我們在幹什麽?我們要往何處去?但同時我們也對藝術的底線提出了巨大的疑問. 
  回望幾百年前的傳統藝術家,偉大的在曆史上留名者往往反映當代現實者,行爲藝術作爲當代新興藝術形式,更應該擔當起這個責任,可以嬉笑怒罵,可以玩世不恭,可以做很多出乎人們預料的事情,不怕引起爭議,不怕當局禁止。藝術是個很偉大但卻很平凡的東西。再看如今中國行爲藝術,普遍並沒有平凡化,恰恰相反,一個個都裝得高深莫測。行爲藝術是需要觀衆的,當絕大部分觀衆對其厭惡反感的時候,此時的藝術已不能稱之爲藝術。血腥暴力色情並不是人們審美情調的主體,過多靠渲染如此的小衆群體者,在人們普遍審美情趣上便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說即使很多參與行爲藝術的人自己本身便不以爲然。
  通過行爲藝術的含義解釋我們可以了解到,非視覺審美性就的審美,既行爲含義審美,這種形式有些類似中國水墨寫意的意思,重點是在一個意字。這個意字必須服從于審美性之下。而一般從學富五車的學者到大字不識者心中,都有一個人類普遍審美性,也就是非醜惡性,這是個人類共性,不醜既爲美。當人們在審視他所看到的行爲藝術作品時,當所看到的作品超出這個審美共性時便會感覺難受,厭惡。而中國當代行爲藝術作品很是不乏此類作品,這也是中國當代行爲藝術糟人非議的原因。這種現象最終將導致行爲藝術爲大衆所難以接受,影響行爲藝術本身的前途。
  中國當代的行爲藝術從地下走到地上的開端
  中國當代的行爲藝術發端于1979年的星星美展。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上,行爲藝術以不速之客的方式在展覽會上亮相,立即引起新聞媒體的關注。由于行爲藝術搶了現代藝術大展的風頭,在圈內遭到排擠。隨後,由于政治原因行爲藝術家們一直處于地下狀態。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期間,一位美國女藝術家,來到中國,周遊了北京、上海之後,去了成都。當時成都市政府正在治理護城河,並且把這一工程作爲政府的頭號工程。這位既是行爲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環保主義者的貝特西?達蒙女士,通過成都市環保局,以保衛水的名義,在成都街頭成功舉行了一次行爲藝術活動。由于這次活動有政府的支持,新聞媒體也放開了手腳,對公開出現在成都繁華地段的行爲藝術進行了大肆報道。從此行爲藝術以正面的形象在中國大陸粉墨登場。這次活動邀請了中國和美國近10位藝術家參與。中國藝術家尹秀珍、曾循、戴光郁的作品備受關注。成都也因此成爲了行爲藝術的前沿陣地。
http://baike.baidu.com/view/3030.html?tp=0_11
 
中國當代行爲藝術>百度百科  
 
行爲藝術概念的界定,是一個極爲複雜的工作,因爲它與衆多的藝術傳達方式之間有相互交叉、重疊的錯綜關系,在其發祥地的西方,因興趣、流派、觀點的不同而呈現豐富多樣性。即便是在被譽爲介紹行爲藝術第一書的《行動藝術》(Aktiomskunst.Jurgen Schillingbian編著,吳瑪利譯,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第1版。)中,作者在對行爲藝術溯源的同時,雖然分析了偶發藝術、激浪派(Fluxus)藝術、觀念藝術、波普藝術、身體藝術、展演藝術以及行動繪畫的出現、重要人物和作品,但並未廓清行爲藝術是否可作爲一獨立具體的名詞概念而存在,而並非一抽象集體名詞概念這一關鍵問題。現實的藝術創作活動,以其生動、鮮明、具體的視覺方式,在提醒著人們,理論概念的分辨,往往是在實際現象之後,正因爲如此,如果我們對9O年代迄今爲止發生在中國大陸的種種涉及到上面所提幾種藝術活動的現象和事件做一番回顧和評估,或許我們對何爲行爲藝術會有一建立在較爲完整的感性材料基礎上的清楚認識。 
  行爲藝術在中國的出現,始自8O年代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曆史的'85新潮美術運動時期。首先發生的准確的時間和參加的人數,由于當時的文獻准備倉促等客觀條件所限,已很難確定,但是像發生在這段時期(1985-1989)的山西藝術家宋永平、宋永紅兄弟“一個場景的體驗”,上海藝術家丁乙、張國梁、秦一峰的“街頭布雕”,廣州王度等人的“南方藝術家沙龍.第一回實驗展”,上海M藝術體的宋海冬、湯光明、楊旭、周鐵海等人激進的表演藝術展示,北京趙建海、盛奇、康木等人的“觀念21.藝術展現”等具有突出行爲展演傾向的藝術活動,普遍具有的特點是采用“包紮”或自虐的方式,這與85運動初期年輕藝術家通過反文明、反藝術的手段,求得靈魂的掙脫的總的價值取向有關,無不透露出受此前17年政治運動壓抑而尋找解脫的強烈時代願望。 
  90年代以來,行爲藝術能再度複蘇並演變成獨立有效的藝術傳達方式,是有著多重複雜的關系因素的。盡管如此,我仍然力圖在爲數已不算少的行爲藝術活動和藝術家中,遴選出至今看來經得起談論的富有啓發性和創始性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來,探討它們(他們)的成因、過程與創作思想以及對當代中國藝術的作用。雖然這些藝術家們幾乎沒有一位在開始從事藝術創作時,就投身于此類型的藝術,而只是將其生活的某段時期,獻身于行爲藝術,或許這個對個人而言的某段時期,迄今還在延續,但這已不是我們探討行爲藝術的障礙。
  悄然出現的行爲藝術
  1991年1月29日-2月4日在廣州,一個剛剛成立不久的新藝術群體“大尾象工作組”,在廣州市第一文化宮展覽廳舉辦了“大尾象工作組藝術展”。參展藝術家陳劭雄在展廳懸挂起內外分三層、俯視平面圖呈三角形的透明塑料薄膜,用角鐵和鐵鏈拉撐,地面鋪設白色布。該俯視平面呈三角形的塑膜體積爲27O×12OO×800厘米,薄膜面積約爲16O平方米。藝術家用七天的時間,每天用黑色油漆塗抹自己指定數量的薄膜,並標示塗抹的日期,以此實現他對時間概念的切割。需要指出的是,陳劭雄、梁矩輝、林一林這三位“大尾象工作組”的始創成員,都曾經參與過上面所提到的“南方藝術家沙龍.第一回實驗展”,而他們所以能在90年代的頭一年,也就是中國當代先鋒藝術處于轉折的低谷時期,率先在南中國的大都市集合成群體,不僅是因爲他們秉受了幾年前新潮時期對待藝術的熱忱,而且也與南中國的地緣和文化氛圍與北方有別有關。這裏是中國最早改革開發的實驗基地,因與港澳地區毗鄰,有著較北方城市濃厚的商業氣息和務實精神,也是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因此對現代化和高科技帶來的商品化物質世界,身處其中的藝術家是感受最深的。與物質材料充斥的世界相對應的是藝術家的態度和處理方式,這有兩種類型,其一是物質材料現成品經由藝術家之手組合和裝置而傳達藝術家的思想;其二是藝術家直接運用身體和動作的運動過程來體驗和傳達其與周圍物質世界的相互關系。對于“大尾象工作組”的幾位成員而言,選擇周圍日益豐富且陌生化的物質現成品材料作爲媒介並僭越還原到個人的行爲行動媒介,這是有著現實背景的必然,與當時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八九十年代轉折時期的文化真空狀態形成了較爲鮮明的對比。必須看到的是,陳劭雄“七天的沈寂”中,藝術家意識到的是在一定時間內對預先設定的塑料膜的塗黑行動,是在設定時間內對現成品裝置作品的完成過程,並沒有將其行爲(塗黑)本身作爲整個作品的主體成分看待,換言之,塑料膜作爲主體已經存在,變黑只是作爲時間過程爲主體服務的。另外,從視覺語言角度看,其塗黑的行爲本身並不是整體作品的視覺形象的主導部分。與此類似的,還有陳劭雄于1993年在廣州紅螞蟻酒吧作了“5小時”裝置行爲藝術活動。 
  無獨有偶,在與廣東省接鄰的湖南省省城長沙,職業是美術編輯的孫平在一份工作報告中談到:“1992年,商品的氣息使我意識到新的情況來了,……我趁當時‘廣州雙年展’的機會以行爲方式放了'中國遊戲1號.發行股票'一炮,隨即購回了一批通常陳列在百貨或時裝商店中作爲推銷衣物的衣架模特,第二年便開始了以時裝模特爲媒介的'中國針灸'C部的生産。……事實上,自9O年代以來,我就一直關注市場經濟的興起對人們心態的影響。'中國遊戲1號'就是一個最早的嘗試。只是因爲行爲藝術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而使我轉向裝置的藝術方式。因爲我不僅希望我們的藝術作品具有指向當下問題的直接性和此在性,而且我還希望它們具有可流傳的物質性,能成爲一段消失了的曆史的代言者。”(孫平《關于〈中國針灸〉的工作報告》(未發表))這其中所談到的“中國遊戲1號.發行股票”,是指1992年1O月他借全國各地青年藝術家雲集廣州,參加“首屆9O年代中國當代藝術雙年展(油畫部分)”(簡稱“雙年展”)之機,在廣州美術學院發行“中國孫平藝術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民幣股票(A股)”並宣讀招股公告等一系列行爲。自制股票並公開招股出售,孫平以假亂真地模擬著當時風靡全國的炒股熱潮,把官方不得不認同而百姓響應熱烈幾近趨之若鶩的生活景象引入藝術。這種針對當下社會文化問題的直接性和鮮活性,是架上繪畫的風格、圖式和技巧等形式語言所無法達到的,而其中滲透的嘲弄和幽默,是每一個當代的中國人都能會心地體味到的。經過周密的策劃、認真的細節構思和制作,以及突發性的操作而贏得一時的轟動效應,孫平抓住了當時社會具有熱點意味的敏感神經,並且爲藝術與社會生活相融合設定了一套程序,即他所言的遊戲規則。他並沒有將自己刻意扮演成整個招股行爲的主體,事實是他的預設的招股(包括文本、程序、現場反應等)規劃的展開和實施,作爲一個事件,才是其行爲的主體;換言之,他的行爲的全面展開和觀衆參與,才是其行爲得以確立的基礎。因此他雖然與陳劭雄此前作品過濃的裝置色彩有別,卻也仍未把其自身的活動和生存方式作爲整個招股行爲的主體,准確點講,這是件因隨商業社會流程而設定的參與性的遊戲事件,模擬性和反諷性是十分強烈的。 
  如果說陳劭雄、孫平二人的行爲藝術活動起因于南方日漸濃厚的商品經濟氛圍對當代前衛意識的影響,那麽,在遠離沿海城市的甘肅蘭州,一個自稱爲“蘭州軍團”的藝術家群體,卻對集中炒作于南方的藝術促銷與藝術包裝以及發生在這一地區的種種因商品經濟引發的藝術活動和表現形式,持極爲審慎甚至是抵觸的態度。成力、馬雲飛、葉永峰、楊志超、柳以忤等人,似乎是嗅到了從南方傳來的各種藝術市場操作活動背後的危險氣息,認爲現代藝術有可能被市場經濟的推廣所吞噬,而不少新潮美術時期的藝術家正被市場操作的熱情所陶醉,一種肌體腐朽的現象正在形成,中國現代藝術需要一場清理門戶的革命。于是1992年12月12日在蘭州組成“蘭州藝術軍團”這樣一個采取“自由組合、自然穿插”的組織系統原則的青年藝術家群體,並提出了實施行爲藝術活動葬”的一攬子計劃步驟。1993年1月8日,他們用從醫院找來的空白死亡通知書和討論商定的訃告,郵寄給全國各地的藝術家、藝術批評家,訃告曾發表在《山西日報》上,而死亡當事人則是他們設計、用紙和泥制作的被悼詞描述爲“長期勾結批評家、畫商、報刊編輯,制造人事關系,瘋狂銷售作品的藝術家鍾現代”。1月17日,“鍾現代”的葬禮舉行。呈T型的會場前方是躺著“鍾現代”的玻璃棺材,他被制作爲全身裸體、毛發俱全但卻病骸白皙令人竦然,再往前是一幅1O米長黑布,上面寫有巨幅白底黑字“葬”和紅底黑字“三打”、“三反”(指“打倒畫霸,打倒畫刊,打倒畫販子”,“反對找人,反對賣畫,反對刊登”)的標語,被鋪放在雪地上。軍團成員在宣讀悼詞、呼喊口號、燃放鞭炮後,輪換穿上全紅、全黑、全白葬禮服,面戴口罩,由四人擡起“鍾現代”的棺材,緩緩走向市區,最後,被汽油燃爲灰燼的“鍾現代”的“骨灰”被葬入小木箱內埋掉,至此“葬”行爲藝術活動完全結束。較之于陳劭雄、孫平二人的行爲活動範圍只在小規模的相對封閉空間裏不同的是,蘭州藝術軍團的藝術家們擡棺遊街,穿越許多馬路,引起無數人參與、注目,其以清理藝術圈內門戶的觀念而在更爲廣大的民衆空間、時間中影響並收集民衆視覺經驗和情緒反應的舉動,使中國行爲藝術第一次在開放的環境中與民衆直接見面並引導後者參與,而其對死亡通知書、訃告、悼詞、遺物箱的設計、制作和分別郵寄,又使“葬”活動在藝術層面得到了極大的傳播並得到了廣泛的信息反饋。行爲藝術快捷、靈活、針對性強、震撼性大、參與性強的特點,在“葬”活動中得到了較爲全面的體現,它無疑成爲9O年代迄今爲止行爲與社會、與藝術産生互動關系的較成功範例之一,當然它的實施成功與地理位置上遠離政治文化發達地區因而較少來自接受與理解方面的幹擾有十分緊密的關系。
  作爲對象化的行爲藝術
  行爲藝術在中國9O年代的興起和傳播、發展,從其肇始之初起,便是沿著由觀念對象化的行爲到生存狀態化的行爲這樣一條脈絡發展著。陳劭雄、孫平、蘭州藝術軍團的行爲活動是作爲藝術家主體對社會文化現象的態度觀念的客體化、客觀化或者說對象化而出現的。它的産生,是藝術家對靜態的有限平面語言和物體語言的傳達力突破之後的第一步,它被藝術家放大爲動態的多方位的社會、自然因素,包括人及其它設施、物體和種種社會關系等無形有形的東西。這在1993年至1994年的行爲藝術發展實踐中最具有說服力。 
  “鄉村計劃.1993”和“新曆史.1993大消費”這兩次藝術行爲活動便是這期間較有代表性的藝術實踐。自1992年10月份以來,山西的宋永平、王亞中、劉淳、王春聲等人,有感于90年代初文化界過分自我關心的都市病和過于迷戀洋人的遊戲規則的傾向,決定從更本質的意義上尋找藝術複興的起點,從內心萌發了回歸生命本土、回歸藝術本體的強烈願望。于是他們擬定計劃、自籌資金,告別了光色迷離的城市,于1993年春來到山西偏僻艱苦的呂梁地區柳林縣西局岔村,把畫布支在老鄉家的炕頭上進行直接創作,以激發最原始的創作沖動。他們在鄉間的創作不同于一般的下鄉寫生,因爲他們的作品並沒有直接再現農村生活情景,卻是當代人在特定文化環境下心態的反映,所以鄉間的生活恰恰成了他們恢複自覺、自然的感受和心態的一劑良藥,成了他們找到精神支撐點的豐腴土壤。他們印制了一本有大量紀實照片的報告文學及活動文獻集,制作一部紀實專題片,並帶著他們在鄉間創作的美術作品,于當年8月20~26日在中國美術館和中國日報畫廊同時舉辦他們的展覽“鄉村計劃.1993”展。不難看出,事件行爲的主體結構是藝術家對商業文化抵觸所采取的一系列計劃的延伸、演化和變異活動,因而是對象化的行爲。 
  89中國現代藝術大展之後,隨著社會政治的深刻變化,中國當下藝術狀況開始具有了後意識形態的特點,市場經濟的全面展開,使中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型,藝術所面對的社會問題及所承擔的文化責任,正發生著明顯的位移。正是在這樣的時刻,大約也是在1992年的5月,“新曆史小組”在武漢正式組建,成員有任戩、余虹、張三夕、周細平、王玉北、葉雙貴、祝錫琨等人。10月份,在廣州90年代藝術雙年展展廳內,“新曆史小組”的成員以清理工的身份,用“來蘇兒”噴灑地面、搓擦作品,使展廳空間內彌漫著病院氣味。在此前後,他們散發了《消毒》文件。與其說這次“消毒”行爲是針對市場操作藝術的嘲弄,不如認爲它是“新曆史小組”消解藝術界的前意識形態後遺症,爲後意識形態藝術的誕生清理場地,因爲後意識形態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主張藝術與社會生活的流程相結合,它所反對的是將藝術視爲對意識形態的簡單反映或批判這樣的鏡子式反映論模式以及由此而引來的種種後殖民文化心態。 
  在完成了“消毒”行爲後,“新曆史小組”便進行第二步對後意識形態藝術的實驗,試圖建構新人文藝術,而“新曆史.1993大消費”乃是對這項實驗的具體實施。他們認定9O年代的中國社會步入了大消費的時代,藝術要在這個時代取得一席之地,就得提倡藝術走入生活,藝術産品化,人人消費藝術,藝術消費人人。這種視藝術作品爲産品的觀念,勢必使藝術創造的全過程與産品生産的全過程相適應,即與流通過程相適應,作品作爲産品在流通過程中生成、轉化和消解,也就是說,藝術家-作品-欣賞者與生産者-産品-購買者之間的關系是重疊和相互交叉的。藝術家不再是純粹的藝術家,因爲他在流通過程中要扮演多種角色;作品不再是獨一無二的,它變成可批量生産的;欣賞者不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使用者。由此,産品藝術徹底解構了審美無功利性,不再爲藝術而藝術,真正回到了物自身,從而使藝術回歸到生活之中,進入百姓市井之中。他們“上工下廠”,將各自的藝術觀念由平面轉換爲立體的工業化産品。任戩制作出大量“集郵牛仔服”、“集郵大花布面料”産品;周細平制作出12幅著名企業家肖像廣告《大肖像系列》;梁小川制作出陶藝式的炮彈;葉雙貴的“大陶藝系列”以世界名瓷造型爲外觀樣式,以當代卡通符號爲基本圖案,將立體的陶器實物轉化成平面的大型剪紙、活卡通賀卡等。這些作品(産品)經半年周旋,定于1993年4月28日在北京王府井麥當勞快餐廳舉辦展示,後于27日晚被封閉禁展。據任戩事後在一份年表中說:“在展示會的前後15天中,遭遇了政治、人際、事務、藝術各方面的問題,很累,很疲勞,是藝術生涯中創造力被截斷的最痛苦的一次體驗。”6~9月,“任戩集郵牛仔服”的展示銷售活動在武漢各大商場、展貿會上頻頻實現,武漢當地大街上常能看到身穿此類服裝的行人。從北京與武漢兩地對待藝術家群體下放藝術到生活中的行爲的迥然不同的態度,不難看出,藝術思想和觀念一旦脫離開傳統習俗認可的平面架上形式而進入日常社會生活流程中時,往往面臨著深刻的兩難境地:要麽藝術家完全放棄自己的藝術觀念,應社會市場和權力意志的實際需要而爲,要麽藝術家選擇小範圍內同好知音們的觀摩、交流,但又無法實現其與社會大衆的溝通。可見,如果選擇社會生活的流程爲藝術作品産品化、對象化的渠道,那麽藝術家支配、把握其作品産品化程度的活動行爲,必然受到來自社會規範和法律效力的限制。如何協調好各種社會規範和法律效力以及公衆的接受力,利用它們並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行爲提升它們,是觀念對象化的行爲在現實生活中必須深刻思考和准備的,這決定著行爲藝術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目前很難采取大規模的外在化的形式進行。 
  因爲有如此多的障礙與困難,“鄭連傑司馬臺長城行爲藝術'93”只好安排在距京城百公裏之外的京冀交界的長城司馬臺地區舉辦。鄭連傑在包括著名攝影家、作家、詩人、記者、藝術愛好者、大學生和國際友人及司馬臺一帶鄉民們的共同參與下,在綿延起伏的山巔長城殘垣斷壁上,創作完成“大爆炸”、“黑色可樂”、“門神”、“迷失的記憶”4個主題的行爲裝置作品。其中“大爆炸”是他在5O多人次鄉民的協作下,曆時5天,用300余米長的紅布,捆紮住散落在長城腳下的數萬塊殘損長城磚,並鋪滿前後3個烽火臺和長約200余米的長城城牆通道上,其曆時時間之長,動用人員次數之多,勞動量之大,活動條件之艱苦等等,堪稱當代之執牛耳者。鄭連傑認爲“行爲藝術能較直接地對時代和人的心靈産生影響,因爲它選擇人的身體語言和特定的媒介來傳達,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應。我選擇長城爲行爲藝術的場所和媒介,不僅是它的象征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博大開闊的自然環境。在這裏我感到傳統與未來的延續,在都市化過程裏所缺乏的‘氣場’,這對于心靈的自由和解脫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捆紮丟失了的靈魂》(高嶺、鄭連傑對話錄),載香港《九十年代月刊》1995年4月號)鄭連傑在這麽大規模的藝術活動中,始終駕馭並保持作品整體的意義指向——反映當代人的迷亂心態,尋找丟失麻木了的精神魂靈——而又不失視覺語言的豐富多彩和視覺沖擊力(他在“黑色可樂”中赤裸全身,攀援于梯架之上,作從滿地可樂紙杯的商業消費世界中掙脫向上的行爲表演;在“迷失的記憶”中黑布纏身與頭部,只露雙唇蠕動喘息的表演,都是對整個司馬臺行爲活動的強化和點睛之作)。 
  在1993~1994年期間,還湧現了許多與上述幾項藝術行爲類似的觀念對象化爲外在客觀社會活動的行爲,如汪建偉、宋冬、黃岩、耿建翌、倪衛華等人的行爲作品。汪建偉在1993年1O月到老家四川成都郊外溫江縣湧泉鄉一組,與農民王雲簽訂種植小麥一畝的合同,相約共同種一季小麥,觀察與記錄種植動態綜合系統,以印證他關于世上一切信息(包括有形的自然物理實存與非自然的無形精神意識)都是處在輸出輸入的循環之中的觀念,該種植活動行爲也是由此被命名爲“種植-循環”的。據說,在兩個人的共同努力下,該畝地産量有700斤。1993年1O月,耿建翌在杭州莫幹山中學請2O位有興趣的觀衆在教室裏填寫《婚姻法》知識表格,無一人填完所有內容,多數人認爲這次活動更像一次考試,于是引發了一場關于法律、婚姻、家庭等問題的爭論。倪衛華在上海于1993年實施“連續擴散事態系列之二——'93招貼行爲”的活動。他以當今最流行的街頭招貼爲樣板,使具有正常語法和語意的文字以出錯了的邏輯順序自動排列。這些“錯位招貼”到處張貼並被跟蹤、錄像,記錄行人對它們的反應。長春的黃岩于1993年5月25日開始,計劃用十年時間拓印拆建的各式各時期建築物的局部,他把這個長時期的行爲命名爲“收藏系列.拆遷建築”。1994年4月6日,中央美院畫廊裏,宋冬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展覽活動“又一堂課,你願意跟我玩嗎?”整個展廳被布置成一個課堂,地上四壁上滿是各種中學試卷,並有喻意知識流、信息水的水池、洗槽、水龍頭和印字紙條等等,藝術家本人指揮著一群中學生在煞有介事地讀“無字書”,其對現行教學方式的諷喻是十分明顯的。 
  一個富有爭議的例子是邸乃壯的“走紅”活動。從1992年開始,邸乃壯創作的撐開萬把紅傘行爲活動,持續三四年時間,流動出現在中國幾十個城市的公共場所,有500余萬人進入了紅傘活動現場,有關新聞報導更是連續不斷,達數百條之多,傳播面已超過了4億人。藝術界學術界多數人認爲“走紅”是一個十分成功的社會性行爲藝術,它正卓有成效地改變著中國現代藝術無法進入社會的局面,是前衛藝術影響社會的成功個案。也有不少人認爲紅傘是對克裏斯托的黃傘地景行爲的挪用,作品缺乏文化觀念的批判創造。對此,邸乃壯認爲社會是由若幹程序構成的,是這些程序在支配著人們的言行,如果藝術創造不僅僅是用于視覺語言的表達,而且還能用在社會程序的設計上,那麽,用經藝術家之手創造的一個與現實社會結構全對稱的、與其“制式”相同的一組程序作品輸入于社會,與社會大程序交融,社會慢慢便會出現一個你所期待的“畫面”。爲此,他提出“視覺後”這個概念,試圖把視覺圖像從孤立的欣賞狀態下放到綜合程序中的某一位置上,循有形之美,造無形之大美。由“走紅”所引起的爭論,觸及到的正是對象化的行爲在中國的現實遭遇和對策的問題,並分野出兩種不同的認識態度,這將在實踐的基礎上得到驗證。 
  行爲藝術身體敘事
  洛朗•理查森說:敘事是人們將各種經驗組織成現實意義的事件的基本方式。我們了解世界、解釋世界、建構世界、解構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義自我、詮釋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徑便是敘事。敘事是不斷的實踐,不斷的行爲。不僅用行爲發掘自我、闡釋世界,更用行動表現“我”所闡釋的世界,揮灑“我”所發掘的自我。敘事不僅成爲一種推理模式,更自我發展爲一種表達模式。人們可以通過敘事“解釋”世界,也可以通過敘事“講述”世界、“規範”世界。按照傑羅姆•布魯內的觀點,敘事推理是人類認識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與之並列的是邏輯-科學模式。邏輯-科學模式尋求普遍的真實性的條件,而敘事模式尋求事件之間的特殊聯系。敘事模式中的解釋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邏輯-科學解釋則是自時間與空間事件之中推斷而來。○2當“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圖畫、文字、書本等紙媒介,而拓展到電影、電視等視覺媒介,甚至滲透進廣告、夢境、交談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行爲都可以作爲“文本”來加以研究、界定、歸納、總結,與之相對應的“敘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論意義上的“講故事”,而直指人類一切行爲進行的方式、過程、演進。
  當然,“敘事”本身在不斷改變,不論是敘事方式、手段,還是媒介、材質也都顯示出出乎人們意料的轉變。其大體上經曆了視覺符號——文字符號——視覺符號的轉變過程。人類社會早期占統治地位的敘事形式是岩畫、石刻、雕塑等視覺的空間的形式。這個時期的人們還處于幼稚、天真、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幼年階段,迫切需要對作爲現象界的世界進行整體把握,而視覺符號能夠更直接、更清晰、更一目了然的表達這種普遍情感和對自然界神奇、偉大力量的崇拜。人們要表現對原始宗教的信仰,不必依賴宗教經典,而直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要祈求豐盛的獵物或慶祝打獵的成功,則在洞穴內畫下牛、馬的形狀(如拉斯科洞窟原始繪畫);要表達對塵世的眷戀、對來世的渴求則建造金字塔;要顯示對君主的臣服則爲他搭建威武不可侵犯的宮殿,塑造近似于神的塑像(如披甲的奧古斯都皇帝);要表達對女性的生殖崇拜便塑造乳房、腹部、臀部、陰部肥大的母神形象(如維郎多爾夫的維納斯)。整個古代藝術和中世紀藝術的大部分傑出成果都凝聚在繪畫、雕塑、建築這些視覺符號載體之上。這些藝術形式所依托的材料多爲石、金屬、畫布,滿足了人類童年對永恒的渴求。在他們的眼中,持久性比獨特性更爲重要,人們需要從持久的注視中引伸出神秘感。繪畫的色彩、光影等視覺效果,雕塑、建築等的三維立體感受都是表達原始情感、描述作爲現象界的世界的最好手段,是對自然物的欣喜與崇拜,對力量與質感、量感的最貼切表達。總之,視覺藝術是對現象的最全面敘述,也是爲之後的抽象思考所作的必要准備。隨著人類自身的進化、科技的發展、情感的多元化和複雜化,視覺符號漸漸變得太過簡單,不夠豐富,不能表達抽象思維,于是紙媒介的作用逐漸凸現,並占據主導地位。詩歌能夠流露出人類日漸豐富、細膩的情感傾向,小說、戲劇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平淡和無聊。語言的成熟,詞彙的豐富,文字的規整,書寫工具的發展,紙媒介物的發明,印刷術的誕生,都輔助了思想的演變和深化,加速了知識的傳播,便于人們經驗的積累和基于前人基礎上的不斷創新和不斷挖掘,也逐漸使敘事本身變的輕而易舉。人們不必再篩選敘事的瞬間或段落,在時間中展開的書寫能夠幫助人們完整、全面的敘述一個事件,表達一種持續的情感,給人連續的沖擊,這是以往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功能。舉例來說,著名的雕塑《拉奧孔》精確的描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纏身的瞬間的痛苦與驚懼。然而這父子是誰?爲什麽會遭到如此厄運?他們的結果如何?這是一個雕塑或一幅畫難以表述清楚的。因此,文字符號的敘事滿足了人們對完整的故事情節、精確的細節的渴求。更重要的是,文字符號的可擦寫、可反複性給了人們精雕細琢,反複思考、斟酌的時間和修改的可能性,便利了抽象思維的發展。
  信息化數字化時代到來之後,書本成爲負擔。人們不滿足于以往的傳統敘事方式,不滿足于思想的“形式化”表達,而轉向“肢體化”表達。當然,“並不是戰爭孕育了新的時代。戰爭只是加速新時代的到來,並且更快的結束了舊時代;戰爭在曆史上或許只是標志著一個必然要結束的時代的終結。許多陳規舊律早已開始瓦解……它導致人們再也無法按舊有的模式解決問題。”的確如此,傳統形式在曆經空間與時間的考驗和逐步摸索之後已達到了高度的完美性。在一定程度上,傳統就意味著體制上的完善,規則的複雜,評價標准的唯一,同時也就意味著世人接受上的慣性。巨大成就的背後存在巨大的陰影:體制化暗藏著僵硬化、形式化,認可度高則表明作者表達情感的庸俗化,標准化便是話語權利占有的代名詞。“高度的完美又如強大的磁場,任何同它發生關系的人,都容易喪失自我”——使用傳統方式難免落入窠臼,再精彩的故事情節、再高妙的思想,都不免有前人已經使用。傳統的藝術形式已經成爲“夕陽藝術”形式,逐漸走向“老年”,藝術材料的固定標志著藝術思維的程式化,藝術思維的程式化標志著藝術觀念的墨守成規。關鍵是,新時代、新人類的新觀念、新感受都不能在舊有的形式中得到充分的表達。藝術史已經變成了藝術品的圖譜陳列館,學院派的藝術標准已經變成了扼殺新思維、否定創新的“嫉賢妒能”的“衛道士”,藝術理想已經變成了某些人物爲自己做的廉價標簽,而不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一場革命迫在眉睫。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人們不滿足于在用傳統的紙媒質來記錄、傳遞“敘事”的成果,而是用更爲多樣化、新穎化、陌生化,卻又日常化、通俗化的手段來呈現這種“敘事”的欲望變爲現實。視覺藝術的空間的重新拓展和探索,使電影電視等大衆媒體成爲主流。而行爲,這種本不能成爲藝術的方式,走進了藝術家的視野,成爲都市新人類表達特殊、極端、強烈情感的突破口。“行爲藝術”也稱行動藝術、身體藝術、表演藝術等,通常用“PerformanceArt”來表述。它是在以身體爲基本材料的表演過程中,通過藝術家的自身身體的體驗來達到一種人與物與環境的交流,同時經由這種交流傳達出一些非視覺審美性的內涵。行爲藝術旨在打破以往各種靜態的藝術形式的局限性,尋求一種更爲直接的、更爲瞬間的接近觀衆的可能途徑,並企圖通過這種直接的交流方式創造一種新的藝術概念,迫使公衆重新去評估和認識原有的藝術形式、藝術與材料載體之間、藝術與觀念之間、藝術與藝術的審美性之間、藝術與文化之間、藝術與宗教之間、藝術與道德之間、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藝術與大衆之間、藝術與學院派之間的關系。總之,這是對藝術自身內涵與外延的一次新的嘗試和突破,也是對藝術與其周圍世界諸種因素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思考。行爲藝術反對任何精確的或簡單的界定,認爲無論何種定義都會消解其諸種活性,因此,這也注定了行爲藝術對傳統藝術的反叛性、破壞性,它正是以這種反叛性和破壞性而擴大了新的藝術途徑。
  不能否認的是,行爲藝術是一種更爲直接、更能和周圍世界發生聯系的“敘事”手段。它獨特的參與性、表演性、隨機性讓它與書本、架上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形式區別開來。它不再是一旦創作完成就放在圖書館、博物館的成品形式,不甘于默默無聞的沈澱在時間中。它仿佛是活動的“雕塑”品,不僅延伸進空間,更打破了空間的界限,在自由的,而又往往具有隨意性的伸展中加強了創作者和受衆的聯系,這是一般的“敘事”方式所難以達到的效果。由于行爲藝術多半是在公共空間進行,于是它充分利用了行爲實施的幾分鍾、幾小時,把所有有機會從這裏途徑的人都吸引過來。可以說,這是一種更能吸引“眼球”的敘事方式。它適應了現在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快餐式的文化吸收模式、便利的信息提取方式,不占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卻用最原始的“肢體語言”表達最現代的都市情感,用最直接的形式産生最大範圍內的震撼與轟動。行爲藝術就是藝術界的一場革命,一場戰爭。它用最簡單、最直接、也是最唯一、最本源的、人人都可以自由支配的材料——身體,來傳達藝術觀念,反抗傳統習俗,挑戰話語權威,從而開啓了新時代的大門。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084.html?tp=2_11 
 
2007 臺北國際行為藝術節(TIPAF'07)--身體的再誕生:致敬
 
我很久以前參加過第二屆的行為藝術工作坊,還結業表演過,從自己的身體意念出發,蠻有意思的,看到不同的國家朋友呈現,用身體和心力去表達自己的意念,深刻、樸實、生命的力道是我個人看完演出後的感受。
猶記1992年,臺灣的行為藝術國際展演活動,正因一場名為「身體與歷史表演藝術祭:海與島的對話」展開歷史新頁。當時,在臺北「誠品書店」的一個空間中,身體氣象館邀集了來自歐洲與日本等地的藝術工作者,共同吸引了大批的觀眾,見證了一個裏程碑的誕生。十五年後,在牯嶺街小劇場,身體氣象館將以「身體的再誕生:致敬八O」為題,透過國際藝術家觀摩演出、資料展,更朝向這項活動傳統上由美術界啟動、演變至今為跨領域參與的前衛根源,具體地聯繫:不僅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影像及文字等文件再現,李銘盛、林鉅、陳界仁等八O風雲秀異都將應邀重現江湖,與各國藝術家們應邀發表嶄新之作,更展歷史的縱深。
致敬八O:GLT臺灣行為藝術資料展
8.22(三)– 8.31(五)10:00~22:00 牯嶺街小劇場1 F大廳、2F藝文空間
「新竹之心」行為藝術工作坊
8.22(三)– 8.23(四)19:00~22:00 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館
講師:魂遊(香港)
行為藝術國際觀摩演出
8/24(五)19:00~21:30牯嶺街小劇場
8/25(六)10:00~12:00新竹市迎曦東門城
8/25(六)19:00~21:30牯嶺街小劇場
8/26(日)14:00~17:00師大公園
8/26(日)19:00~21:30牯嶺街小劇場
展演藝術家
霜田誠二(日本)、三澤真也(日本)、李湘軫(南韓) 、Alan Schacher(澳大利亞)
Marlon Magbanua(菲律賓)、Ronaldo Ruiz(菲律賓)、Pascale Grau(瑞士)
Lilia Scheerder(荷蘭)、王楚禹(中國)、莫昭如(香港)、魂遊(香港)
丸仔(香港)、吳方洲(澳門)、吳少英(澳門)
臺灣藝術家:李銘盛、林鉅、陳界仁、王墨林、阿道•巴辣夫、瓦旦•塢瑪
姚瑞中、葉子啟、鄭詩雋、丁禹仲、葉怡利、吳晴芷、陳憶玲、柯德峰、林世偉 
活動辦法
1.牯嶺街小劇場國際觀摩演出單場票價200元•三場合購特價500元(贈特刊一份)請於演出當日洽購。
2.國際觀摩戶外場地(牯嶺街小劇場以外)演出自由觀賞。
3.詳情請洽牯嶺街小劇場(02)23919393、牯嶺街小劇場網址 www.glt.org.tw或身體氣象館部落格http://blog.xuit.net/bodyphase/watan
4.工作坊需事先報名,請洽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館(03)5285840-2。
主辦單位 身體氣象館
http://tw.myblog.yahoo.com/lifestory-theatre/article?mid=299&prev=300&next=201&l=f&fid=15
 

 

台長: 阿楨
人氣(2,288) | 回應(2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藝術文物 |
此分類下一篇:《身體與行為藝術》
此分類上一篇:《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

威尼斯雙年展
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理性與感性的相互抵消?

典藏今藝術 2007/07/10 6月, 【文/吳垠慧】

6月,在歐洲可說是熱騰騰的一個月,難得「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sel)、五年一次的「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Kassel)和十年一次的「敏斯特雕塑展」(Skulptur Projekte Müster)能匯聚在同一年度舉辦,因而組織成歐陸網絡連結計畫(European network project),以Grandtour為名,強力號召世界各地的「藝」人前往,而這一連串重量級國際展就從威尼斯雙年展的開幕拉開序曲。

主題館(Arsenale)

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史托(Robert Storr),是威尼斯雙年展舉辦至今110年以來,第一位擔任總策展人一職的美國學者,本身即是紐約現代美術館資深策展人、耶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自上 一屆威尼斯雙年展閉幕時正式宣布由他擔任第52屆總策展人之後,他便展開一年有餘的周遊行程,在各地遴選參展藝術家。在觀察了當前世界各國發展出的藝術語 言及其思想潮流後,史托提出「有感的思考.有覺的感悟—現在時態中的藝術」(Think with the senses, feel with the mind:art in the present tense)為本屆雙年展定調,強調藝術不是對傳統的敘述,而是對當下的表達,藝術應建立在思考與感知並存的平衡層次上,而非單方面的偏向任何一方;而讓 複雜且多元的藝術能在同一個關係結構下充分展現,令觀眾得以領略各類藝術豐富且別具差異的面貌,是他策展時尤其關注的。因此,為了去除目前當代藝術世界的 中心論迷思,史托除策劃主題館,於主題館所在的軍火庫區(Artiglierie dell’Arsenale)增加了土耳其國家館,並另闢非洲館主題展「Check List-Luanda Pop」,展出來自安哥拉首都盧安達的辛迪卡.多寇羅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 Sindika Dokolo)的非洲藝術收藏品,展出作品是由五位專家進行挑選,最後則是愛爾芬(Fernando Alvim)和納密(Simon Njami)擔任策展工作。非洲當代藝術可說是本屆雙年展的亮點,除了非洲館,大會於5月中旬公布的終身成就獎得主,頒給了來自西非馬利(Mali)、年 逾70的資深攝影家西迪貝(Malick Sidibé, 1936-),由此便可看出非洲當代藝術在本屆雙年展所佔的分量。

史托籌劃下的主題館作品,充斥了記錄戰爭(反戰)的題材,形式以攝影、繪畫居多,裝置與影像相較下反而顯得少數。美國藝術家甘尼斯(Charles Gaines)的裝置《飛機撞擊時鐘》明顯指涉911事件,他在紐約曼哈頓摩天大樓模型的上空安置會定時轟炸時鐘的模型飛機,飛機升起、降下轟炸著不斷前行的時鐘,暗喻了恐怖攻擊永無止盡;一旁阿根廷藝術家費拉利(León Ferrari)則以原子彈轟炸引起的蕈狀雲裝置、將耶穌釘在象徵美國軍機的十字架上,以及白骨堆疊而成的雕塑,與甘尼斯的作品相呼應,也帶出了本屆威尼斯主題館瀰漫在戰爭、恐懼陰影中感知的旅程。

楊福東和楊振忠是今年唯二受邀參加主題館的華人藝術家。前者的《竹林七賢》五段影片依序安置在展館走道中央,在本屆稀有的影片類作品中,這樣的展出規格, 足可見其受策展人重視的程度;楊振忠的《我會死的》邀請各國人士、不同年齡以各自的母語親口說出「我將會死」,看人們如何面對人生終將一死的焦慮。與其死 亡題材呼應的是伯奧恩(Jan Christiaan Braun)在紐約墓園完成的攝影,藝術家拿肅穆的墓碑和死神形象的骷髏開了令人發噱的玩笑,是對死亡展現的黑色幽默。

由於軍火庫是狹長型的場地,參展的作品大致以左右兩側相對、中央通道予影像或裝置擺設的方式規劃。雖然作品多半有獨立的空間展示,但也因過於規律的擺設, 減少了作品間對話的可能;此外,這次挑選的作品同質性過高,節奏略顯平淡,一趟下來看了百餘件作品,能記得的卻沒幾件,是這次大多數人對主題館的普遍印象。

國家館(Participating Countries)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共有76個國家參與,包括初次登台的亞塞拜然(Azerbaycan)、塔吉克(Tajikistan)、摩爾多瓦(moldova)、 墨西哥和黎巴嫩。其中31個在綠園(Giardini)有固定國家館的空間,中國、土耳其和非洲館三者在被規劃在軍火庫區外,其餘42個散布在威尼斯城裡 其他地方。

在綠園佔地最廣大的,莫過於義大利國家館(Padiglione Italia),展出近50件各國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如曾於1992年參加第九屆卡塞爾文件展的巴西籍藝術家瓦卡爾達(Waltecio Caldas)的《Half Mirros Sharp》、卡爾(Sophie Calle)以母親過世為題材的裝置《無法掌握死亡》(Pas pu saisir la mort)、麥昆(Steve McQueen)敘述礦工的影像、莫斯立(Joshua Mosley)的黏土動作等。此外,本館也有為數不少的繪畫作品,如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羅森伯格(Susan Rothenberg)、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和俞格(Pierre Huyge)等人作品,又如勒維特(Sol LeWitt)以鉛筆線條塗抹覆蓋堆疊而成的兩相對牆面,都是頗有意思之作。

本屆獲得較多關注的國家館尚有西班牙、荷蘭、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立陶宛、澳洲二館和愛爾蘭等。西班牙館中,Rubén Ramos Balsa的影像裝置將影片與影片中的實物並置,製造出虛實相間的趣味;José Luis Guerín的《Tren de sombras》拍攝街頭上的無名女子,充滿詩意。無獨有偶,俄羅斯館也出現了將影像與實物連結的裝置作品,Alexander Ponomarev的《Wave》在投影螢幕前安置了一長形、裝載著水的玻璃箱,當影片中出現微風輕拂旗幟的畫面,現場玻璃箱中的水便會輕微浮動;當影片中有人唏噓長歎,水便會劇烈翻騰,藝術家利用機械動力裝置將現場的水與播放中的影像發生互動;其與Arseny Mescheryakov合作之《Shower》是一個充滿小型螢幕的淋浴間,在水龍頭後方的螢幕中,放映著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節目,這些畫面如流水般不停向下移動,當觀者進入這個有如電話亭般大小的空間,身旁這些快速流動的影像讓人產生有如淋浴時浸溼身體時的感官刺激。

除了新媒體作品,日本館推出Masao Okabe的「Is there a future for our past?the dark face of light」,則以原生材料的使用以及手操作質地的創作,藉由素描材料拓印岩石表面紋理,數百幅拓印作品佈滿展場的牆面,展場中央放置一列岩石可供觀者現場拓印。緊臨日本館的韓國館則展出Hyungkoo Lee的「Pseudo-Scientist inventing Reality」,黑暗的展間裡可見一大、一小的動物骨頭追逐,靈感取自美國卡通《Tom and Jerry》裡彼此為宿敵的貓和老鼠;此外,Hyungkoo Lee另展出一件在威尼斯製作的行為紀錄,他本人頭戴自製的壓克力面具在威尼斯街道上行走著。

德國館的展覽「油」(Oil)堪稱是本屆雙年展預展大排長龍之冠。25人的入場限制,動輒得等上40、50分鐘的時間才能進場,可苦了在烈日下排隊的觀 眾,也因而讓這位近來紅得發紫的女藝術家根澤肯(Isa Genzken)備受關注,不過辛苦排隊的代價在入場後是否真覺值得?可就見仁見智了。緊臨德國館的英國與法國,同樣推出高名氣女藝術家個展;在宣布由艾 敏(Tracy Emin)為英國館主打時,無不令人期待這位藝術家又會有何驚人之舉?結果揭曉,其展出的素描與複合媒材有如清淡的抒情小品,頗令人失望。在威尼斯的豔陽 下,於各大國家館之間奔波,觀者的時間和耐性都是在壓縮的狀態,挑戰了藝術作品予人的感受力道是否充足。同樣得排隊進場,不過法國館的卡爾(Sophie Calle)個展「好好照顧自己」(Prends soin de toi)較能吸引觀者停駐腳步。藝術家給了107位不同職業的女性閱讀、並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一封她所收到的分手信,她將每個人的反應於現場以文字、攝影和 影像等形式陳列,將百餘位女性在面對愛人離去時的複雜情緒,細緻且完整地呈現。

屢屢在大會的文宣中看到中國館的介紹,可知上屆才開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是大會何等重視的參展「貴賓」。侯瀚如率領四位娘子軍於「處女花園」 (Giardino delle Vergini)展出「日常奇蹟」,侯瀚如表示,他觀察到中國當代藝術仍以男性居多,缺乏女性的感性特質,因此這次策劃來展現不同年齡層的中國女藝術家在 中國社會高速變遷下的提問與思考。雖然這幾件作品的題材與呈現媒材不相同,但四位藝術家仍有其以日常生活為創作發想基礎之共通特性。

沈遠的《首次旅行》在戶外廣場草皮上,巨大的奶嘴裡放映一部被領養兒童首次踏上西方世界的紀錄片,移民問題與文化衝擊是沈遠旅居法國時最為關心的議題。同 樣在戶外裝置的還有曹斐的《China Tracy第二人生》,一座大型的白色充氣帳篷裡,投影了藝術家以數位技術製作的類網路遊戲,她虛擬了一個女性角色在威尼斯中國館的場景,反映了現今中國 年輕世代在沉溺於數位世界的現況;該作品的概念呈現堪稱有趣,不過在外觀的執行操作上仍顯粗糙,尚有進步的空間。尹秀珍的《武器》和關萱的錄像作品布陳在 油庫內,前者以布料、紡織品、曬衣架等日常用品製作成的「武器」懸掛在半空中,營造攻擊性的氣勢,與該空間的屬性相呼應;後者以平板螢幕穿插在場內巨型油 桶間的影像系列,如《關萱!哎!開始》、《物體》、《一百下》、《開心女孩》等,簡潔的影像語言,流露著禪意與女性私密世界的細膩質感,是難得一見的中國 女性錄影藝術。

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

規模大小不一的平行展共有34個,塞在威尼斯的各個角落,讓該地成了名符其實的藝術城。有的平行展具備國家館的規格,也有畫廊及美術館趁勢推出知名藝術家的個展,如古根漢推出維歐拉(Bill Viola)的「沒有海岸的海洋」(Ocean without a shore),以及如台灣館、香港館和澳門館等,都是平行展之一。

1. 台灣在威尼斯:「非域之境 」(ATOPIA)+李真「虛空中的能量」

本屆台灣館推出由林宏璋策劃的「非域之境 」(ATOPIA),地點依舊在威尼斯著名景點聖馬可(S. Marco)廣場附近的「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蔡明亮、湯皇珍、黃世傑、李國民和VIVA共五位藝術家的作品。林宏璋以德國社會學家維克(Helmut Willke)提出的「勿托邦」(atopia)概念,闡述在全球化底下的國家政治、文化、社會疆界的模糊化,或科技條件(如網路)及跨國企業等的「去疆 界」概念下,所定義出的「沒有邊界的空間」,是在傅柯(Michel Foucault)所提出的「異托邦」之外更邊陲的空間邏輯,但其邊陲性並不在於其位置的指涉,而是它本身弔詭的空間生成方式,如非國家的國家,策展人以 此詮釋台灣不論在內部或外部,均處於不斷重複的象徵次序遊戲裡,例如對內,台灣是個自在自為的國家,對外卻得不斷更名才能參與國際間的活動,透過比喻、隱 喻或編碼等修辭與身分重造,是說明勿托邦概念最佳的案例(參見林宏璋策展論述)。

展場入口是黃世傑眩目的《EVX-07》裝置,他以塑膠袋、寶特瓶和從電器用品拆解出的零件再拼裝成看似共生的有機體,霓虹燈管製造出五光十色的視覺效 果,在幽暗的普里奇歐尼宮裡,發散出詭異的光芒;而裝架在機械上的塑膠袋,時而鼓脹、時而消氣,電視錄影中人的眼珠子不時轉動。黃世傑認為任何物件除了被 設定好的功能,仍有其他使用的可能性存在於定義以外的想像世界,他將這堆看似混亂的資源回收物品,組裝出有如遊樂場的科技情境,是對當代迷信科技文化的諷喻。

湯皇珍在4月底便已至威尼斯執行《我去旅行五 》計畫,並詳實地記錄了這趟名符其實的旅遊歷險記。她同樣在威尼斯當地招募參與者,由於人生地不熟歷經幾番波折,最後選擇在Lido島上的 Malamocco廣場拍攝,這與她原本預設的計畫內容有所差異。在台灣館展出現場,湯皇珍將2003年以來執行過的「我去旅行」系列之文件、照片、聲音 與投影收納在記憶桌中,觀者可透過這些影音內容了解作品形成的始末,來自四面八方的旅人們透過湯皇珍的作品,展開跨國經驗與記憶交流的過程,其細膩的構想 與操作方式,頗吸引觀者的注意。
李國民的攝影作品《你可以死兩次》將台北的寶藏巖、眷村等場景帶到了威尼斯,照片記錄下這些具歷史意義的空間場域,但人們卻選擇以遺忘、忽略甚而拔除等態 度面對之。在展覽現場,這些照片是以燈箱裝置的方式展出,效果頗佳;不過,如這般在影像背後有著龐大敘事脈絡的作品,若未能有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很難理解 藝術家拍攝的真正目的,對外國觀眾來說,或許可以嗅到在這些消失或即將消失的空間曾存在的生活氣息,但影像留存的意義究竟為何,可能就不得而知了。

這次台灣館參展團隊最年輕的同人誌漫畫家VIVA,一路從2006「台北雙年展」到2007威尼斯雙年展,VIVA的際遇著實令人豔羨。其於現場展出《同 人誌的同人誌》等四部漫畫作品的英文版集錦,將其製作成掛曆在現場供人索取,另有1,200本的英文版《超頻者地獄》大方送,預展期間就已清空。預展期 間,VIVA還搬出在台灣同人誌販售會現場的拿手絕活,為現場參觀的來賓進行人像漫畫速寫,反應不錯,預展三天或畫、或簽名者也有百位觀眾,尤以女性居 多,這樣的成績VIVA頗為滿意;美中不足的是現場缺乏了解其作品的翻譯人員,雖然有兩位義大利籍招待可為觀眾解說,但若遇上專業人士的詢問又顯不足,無 法充分了解觀眾想法,對向來重視觀眾反應的VIVA來說相當可惜。
在威尼斯,對曾獲得「威尼斯影展」(Venice Film Festival)金獅獎的台灣導演蔡明亮並不陌生,因此,蔡明亮此次參展也引起外國媒體的關注。為了播映全長20分鐘的影片《是夢》,蔡明亮特地從馬來 西亞運來一批老戲院的廢棄座椅,牆面的大鏡反射出現場實景,頗有鏡花水月之意。在片中,蔡明亮將老母親與飾演父親年輕時的李康生,以及飾演自己的小男孩擺 置在這座老戲院裡,傳達的是他年少時電影熱情來源的記憶場景,流露出這位屆已中年的導演懷舊的思緒。

由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台灣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至今,由於辦展品質均維持在一定程度以上,因此在當地已累積出不錯的口碑,誠如獨立策展人徐文瑞所言,「台灣館很難讓人失望」。6月9日德國《南方報》(Süddeutsche Zeitung)報導中,認為台灣館、愛爾蘭、立陶宛和塞浦路斯(Zypern)是本屆四個最好的國際展。參觀台灣館的專業人士,如歐洲策展人德爾康(Chris Dercon)、前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奧利瓦(Achille Bobito Oliva),威尼斯雙年展前評審團委員、羅馬國家藝術機構主席帕巴爾多(Sepenita Papaldo)、長谷川祐子、莫斯科美術館策展人歐澤柯夫(Dimitri Ozerkov)及荷蘭范納貝(Vanabbe)美術館副館長艾爾巴斯洛(Ulrike Erbsloh)均應邀出席台灣館開幕酒會;專業人士的到訪,為諸位參展藝術家帶來各方邀展的機會。紐約現代美術館影片與媒體部門主任卡爾迪希(Laurence Kardish),特別前來觀看蔡明亮的影片,荷蘭「鹿特丹影展」(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主席朱伊賀夫(Gertjan Zuihof)已正式邀請這部影片參加明年鹿特丹影展;黃世傑也接到「羅馬雙年展」(Rome Biennial)、「光州雙年展」(Gwangju Biennale)與首屆「雅典雙年展」(Athens Biennial)的邀約;湯皇珍與李國民的作品受到法國、德國等地藝術中心的注意,也有畫廊表達進一步合作的意願;而莫名一腳就踏進視覺藝術圈的VIVA,預展期間引起不少外國媒體的興趣,也有人提出到比利時駐村的熱情邀約。

另外特別的是,今年幾家台灣的畫廊在陸蓉之帶隊下,一同參觀威尼斯雙年展、巴塞爾藝博會及文件展等,顯現台灣畫廊積極跨出步伐的態度;然而,也不單是台灣 畫廊前進威尼斯,據北美館展覽組組長張芳薇表示,相較於往年,今年來參觀的畫廊業者有增加的趨勢。這是否和緊接在威尼斯雙年展之後開幕的巴塞爾藝博會有關 不得而知,但是畫廊與雙年展、雙年展與博覽會之間的微妙關係,則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另一個觀察的重點。

此外,李真的「尋找精神的空間—虛空中的能量」也名列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之一,由亞洲藝術中心策劃,主辦單位高美館館長李俊賢也出席了該個展的開幕。其展 出地點在Salvador廣場上的「未來展望美術館」 (Telecom Italia Future Center),該中心原是個女修道院,經過古蹟改造,現在已成為以網路影音藝術為規劃方向的藝術中心。由於這次大會規定不得於碼頭岸邊擺置立體作品,加 上威尼斯無法以車運送雕塑作品,全程得依賴人力和拖車,因而無法展出原先預計的大型作品。展出現場包括四件放置在廣場上的《天界山水》、《無心海》、《合 十》、《大士》及十餘件小型佛像在四周走道上,在靜謐的空間裡,李真那些圓潤的佛像雕塑群更烘托出該地原有的宗教氣氛。目前已知,俄羅斯聖比德堡艾米塔及 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國際事務部主任對其作品深感興趣,表示希望能促成李真至該館舉辦大型個展的計畫。

2. 香港館:「星神僊」(Star Fairy)

2001年開始,香港首次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本屆香港館換到大會主題館入口前,位置絕佳。今年由美籍策展人傅德明(Norman Ford)負責籌劃,以「如何在威尼斯呈現香港?」為展覽思考起點。這次參展藝術家都不是常駐在香港的「本土」藝術家:張韻雯生於香港,但旅居英國多年後,近幾年才回香港發展,其作品《逆道行者》可見在巨型冷凍庫中,一座如摩天輪般的人型冰雕盤緩慢地轉動;杜子卿於1990年代活躍於香港藝術圈,之後移 居澳洲,近兩年也才回到香港工作和定居,其作品《我愛你勝過我死》(I Love You More Than My Own Death)以多層次的指涉,再現香港打轉在名利間的複雜關係;另一組「Map Office」團體是由一對長年在港定居的法國夫婦古儒郎和林海華組成,展出《混凝土叢林—鸚鵡的故事》以一座狀似香港島、被潮溼霧氣及滿地蠔殼覆蓋、上頭住著機械鸚鵡的小島,探討香港如何展現自己的課題。

3. 澳門館:「地方」

澳門今年首次以「中國.澳門展區」參展,由澳門藝術博物館籌辦,推出1993年即移居澳門的俄羅斯籍藝術家君士坦丁(Konstantin Bessmertny)、呂澤康兩位藝術家共兩件作品。前者的《眾裡尋他千百度,卻在燈火闌珊處!》在夾板組成的拼裝車中布置了複製油畫品和水晶燈等,意 喻文化共存的理想狀態,後者的《澳門Gondola》取自今年澳門將有一處以威尼斯為主題的娛樂場即將落成,藝術家批判了澳門以拼貼外來遺址的做法,是否 會成為澳門一直以來的發展之路?
2007-07-11 10:32:09
蔣銅像
 
高市拆除蔣銅像 桃園解構重組>中時08.03.04黃文杰

   「如果大溪蔣公雕塑紀念公園內,每尊銅像有名稱主題,這尊應該是『歷史傷痕』!」桃縣文化局長陳學聖三日主持蔣公銅像修護記者會,望著曾經支離破碎的銅像,透過後現代藝術手法進行重組拼湊,他感嘆銅片裂縫可以焊接回去,但人心被撕裂的痛,卻不見得可以挽救。
 這次銅像修復,添加許多新意義,包括銅像基柱的獸紋眼睛及牙齒、銅像腳部造型及書本,進行重新拋光,期望以全新的眼睛,象徵全新的視野,全新的皮鞋象徵台灣要走新的路。
 去年三月,一片「去蔣」風潮,高雄市政府把原本放置在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號稱全國最大蔣公銅像,拆卸後送大溪鎮公所,銅像結構被拆卸成一百一十七塊,未經錄影及編號,加上不足一公斤碎片,總加起來大概兩百多片,散落四處,如何重組修復,工程浩大。
 經過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觀光行銷處、大溪鎮公所和高雄市政府多次協調,最後委託藝術家郭少宗進行規畫、林昭慶執行重組,預計本周三,從台北縣五股工廠,運往大溪慈湖兩蔣文化園區,接著焊接、補強、組合估計花上十天,三月十五日,全國最大蔣公銅像,將在慈湖重現風華。
 昨天上午,桃縣文化局首次讓這尊銅像亮相,斥資近五百萬元,「躺了」近一年,現在坐了起來,媒體第一印象「感覺」似乎尚未完工,看不到完整修復原貌,巨大座椅僅以鋼條支撐,視線可以直接穿透。
 「這就是後現代的解構表達手法!」郭少宗表示,這也象徵結束政治強人時代,「虛位」給人民百姓。他說,之前拆卸碎片過於殘破,無法完全修補,考量藝術美感和實際現況,讓銅像結構和銅樑座椅,做了適度的結合。
 執行銅像焊接的林昭慶描述,由於手上沒有原鑄造銅像圖片,加上送來的銅片碎落四處,就像玩拼圖般尋尋覓覓,前後花兩個月才摸出輪廓,印象最深,是看到當初拆解撕裂的手法「異常悽慘」,認為何其無辜。
 每天替偉人組裝肢體,有無遇上靈異事件?林昭慶說,一直平常心來看待,只有在園區開挖地基,碰上挖土機故障,由於位置緊鄰慈湖陵寢,工人不免毛毛的,但在祭拜後,一切就很順利。
 大溪鎮長蘇文生表示,大溪鎮民熱情歡迎這座全國最大蔣公銅像,雕塑公園銅像累積達一百廿座,新銅像位置就在慈湖停車場的拱橋旁,會相當醒目。

蔣懸空 林木川:不倫不類>中時08.03.04黃文杰

 「怎麼可以讓蔣公懸空!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故意懲罰他的錯誤。」桃縣文化局重新詮釋蔣公銅像,用的是後現代解構主義,聽在原創者林木川的耳朵,直說「簡直不倫不類」,感覺似乎被五馬分屍。
 蔣公銅像原創者、現已七十幾歲的林木川表示,他尚未看到拼湊重組原貌,暫不願發表任何批評,會不會以違反著作權提告,必須弄清楚桃園縣政府以怎樣名義來呈現?不過從銅像被高雄市卸除後,外界一直認為不可能完整修補,他肯定地說:「自己絕對有辦法!」
 上次受邀到大溪觀看殘留的銅像,林木川隨手拿起一件殘破銅片,馬上清楚指出相關位置,強調原件不是不能重新焊接縫合,只是所需經費更龐大,尤其整個座椅勢必要重新製作新版,才不至於歪歪斜斜,結果現在為了節省材料成本,讓一代偉人給整個架空起來。
 林木川迄今仍記得當初為了鑄造蔣公銅像,秦孝儀耳提面命交代要「仰之彌高」、「威武」及「慈祥」等原則,一度為了蔣公銅像的兩隻腳,前後不一致,馬上被糾正要「腳踏實地」,想不到現在被後現代解構掉了。問題是,有多少人可以懂得欣賞這種創作手法?
 林木川強調,畢竟銅像是傳統古典的藝術創造,換成後現代主義,如果旁邊沒有足夠的解釋輔助,不清楚的人會覺得很好笑。
 策展人桃縣公共藝術審議委員、也是台灣雕塑學會常務監事的郭少宗解釋,保留原件的頭、胸、右手臂、左手臂及兩隻鞋子,僅局部磨光修飾,撐立於架空的座椅與重組的軀體上,是記錄歷史原貌的重要點。
2008-03-04 09:38:13
阿楨
承認吧,這就是歧視【聯合報 梁玉芳2012.04.21

瑞典文化部長近日受到輿論的抨擊,甚至要求她下台,因為她公開切了一塊巧克力蛋糕。
在反省非洲女性割禮的藝術活動上,擺著藝術家設計的蛋糕,諷刺地做成非洲土著女性豐腴的黑色軀體。女部長笑著由私處一刀切下,巧克力之下便露出鮮紅的內裡。藝術家塗著誇張油彩的頭,伸出桌面,假扮成被屠宰的受害女性;部長動刀,人頭便尖叫。接著,女體被賓客分而食之。
在人頭耳邊低語「放心,割禮之後,你下輩子會更好」的女部長,被批評這樣的的表現毫無品味、種族歧視。即使非裔藝術家出面緩頰,說這項「藝術」原是為凸顯非洲女性遭凌遲的處境。
然而,創作者的良善動機和他非裔身分的政治正確,並不能止住公眾的怒火。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台灣近日電視節目中說原住民「男人去打獵、女人閒閒沒事就偷情」的事件。製作單位辯稱,這是原住民來賓說的笑話,而且「從未指明哪個山地、哪個部落,也絕無歧視任何族群」。這種說詞,未免太輕看觀眾的智商。
首先,發言者的身分並不能讓不當言論取得不受檢視的豁免權;再者,將責任全推給來賓,製作單位也當得太輕鬆了。若主持人及製作單位有足夠的敏感度,當場就該阻止,製播者也擁有絕對空間及時間取捨播出的內容。
聲明所謂「未指明就不代表歧視」的說法更是大謬。瑞典巧克力女體蛋糕也從未指明是個哪個國家、哪個部族,但它就是冒犯了非洲族裔及曾受割禮之苦的女性。
承認失言、承認冒犯,並沒有那麼困難;但在該道歉時,為何總是選擇硬拗?反省才能帶來寬容,這是社會都該學習的功課。
2012-04-21 11:44:58
版主回應
藝術是為挑起思想偏見?2011-11-30 旺報 刁卿蕙(旅美時事畫評家)(楨:難得敢批!另參本館:身體與行為藝術》《天安門一九八九》)

 某男子在汽車旅館,為其不到10歲的一雙兒女,拍下一系列「情境裸露」照片,放上部落格供人欣賞。被檢舉後,該男子揚言「要和假道學對抗」。以學術為名,曾發布人獸交照片,引發爭議的「性別學」教授何春蕤回應道:「令幼兒表演成人親暱行為,是為凸顯單純和性之間的衝突感,畢竟『藝術作品就是要挑起人們思想裡的偏見』。」
 於此同時,為聲援大陸維權藝術家艾未未,某台灣教授將艾遭爭議的「一虎八奶」四照放上臉書,不到兩天,「臉書便將這些帖子刪去並給予警告」。於是該教授投書謂:「此舉很大程度上正坐實了中共對艾未未裸體照片的『淫穢』指控」。
 色情或藝術向來無定論,可確定的是艾未未這組舊照,再藉「正義」的國際媒體及標榜藝術至上的文化人士傳播翻新。然而,箝制自由的中共又因誣藝術為色情,再添反人權惡例。
 艾未未及其同情者似乎仍活在1866年庫貝爾《世界的根源》裡,以為西方先進國家的社會大眾自此已對裸露尺度達成了共識;中共少見多怪,足見智識未開,人權落後。他們顯然不知10月中,美國的臉書將一乳癌公益團體的帳戶關閉,只因其所展示的人體彩繪照片中隱約可辨識乳癌生還者的乳頭。
 2008年8月,澳洲總理陸克文怒斥某藝術雜誌以一名11歲女童的裸照為封面,並威脅斷絕援助該雜誌,一時輿論譁然,全國陷入兩極叫罵。1980年代以《Love Hotels》(愛情旅館)情色照片起家的攝影師荒木經惟,其作風至今仍令日本政府頭疼。自稱是神的荒木說,「我一離開母親子宮,就開始紀錄她的性。」荒木一反早期的西方裸體攝影家所講究的古典優雅取鏡,其作品不避諱予觀者猥褻與骯髒的聯想。經前衛藝評家以理論附會,「骯髒」二字所帶來的反差,遂成了其運作「反抗」的藝術手段了。
 「藝術作品就是要挑起人們思想裡的偏見」,拾西方可議理論之牙慧,人類最低層的性幻想,無論是戀童、人獸、雜交等,童叟皆知的粗暴淺俗,均可藉各式手法正當化與公開展示了。
 但凡藉「藝術家」之眼窺視了渲染誇大的畫面後,還是無法看見「愛與美的敬意與純潔」者,才是病態與思想齷齪。由是,為標榜思想先進,寬容異議,維護創作自由,大家就禁聲欣賞裸兒趴在八爪椅上,就一起來廣傳一虎八奶照吧!

諷刺墮落 行為藝術「當場做愛」2011.05.08聯合報(楨:又一假藝術之名!另參本館:假情色之名)

成力3月20日在北京通州區宋莊鎮參加了一場「敏感地帶」的行為藝術展,並在現場發表了行為藝術作品「藝術賣比」,作品內容為他和一女性進行現場性愛,諷刺當代藝術的墮落;表演時周圍還有數人表情嚴肅地觀看或拍照錄影,結果表演後兩人都被警察帶走。
成力的律師王振宇證實,成力被處勞動教養一年,成力家屬已經收到「勞動教養決定書」。王振宇表示,目前正在為申請行政復議做準備,「要找一些藝術家對成力的行為藝術做認定,因為大眾和警方對藝術的認定可能不一樣。」如果申請行政復議失敗,將提起行政訴訟,由於成力有心藏病,也考慮申請所外執行。
成力被處勞動教養一事引起了大陸網友的關注。是藝術還是淫穢表演?網友們的意見落差很大。有部分網友對於這類行為藝術表示十分不理解,這樣齷齪的事情也能叫藝術,認為充滿了更多譁眾取寵的意味。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雖然對藝術的認定是見仁見智,但對於藝術應該給予更寬鬆、寬容的生存環境,用「尋釁滋事」的罪名對藝術工作者處以勞動教養,有待商榷。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6323146.shtml

行動藝術 常惹爭議【聯合報╱何定照 2011.04.05

行動藝術(Performance Art)又譯為行為藝術,指個人或群體在特定時間和地點藉特定行動、行為,表達藝術及社會看法,興起於一九六○年代末。
行動藝術因觀念性強,又非使用一般人熟悉的平面藝術材質,常引起爭議。台灣最著名的案例即是一九八八年,藝術家李銘盛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前現場拉屎,以向館內舉辦的「達達的世界」特展致敬,引起軒然大波。
近年中國將活豬的胸腔打開,露出跳動的心臟,然後再縫合;也有人將十噸蘋果倒進水池,宣稱表現「生命從新鮮到腐爛的過程」,都惹來非議。歐美行動藝術家還將金魚放進果汁機攪動、以生肉當作服裝,都成為爭議話題。

北市大學生 街頭塗鴨被查獲【聯合晚報 2011.03.21(另參本館:《身體與行為藝術》《常民公共藝術》

就讀台北市某私立大學一年級夜間部學生,今天凌晨2時許,在台北橋汽車引道下橋處的牆面上,用6罐各式顏色的噴漆塗鴉,被台北市警民生西路派出所巡邏員警當場發現,蒐證後該名學生坦承因為興趣利用噴漆在牆上塗鴉,全案移請北市環保局依違反廢棄物清理法裁罰。
2012-04-21 11:45:29
阿楨
表演行動藝術 街頭做愛法辦【聯合報2012.05.31

桃園縣民楊士毅上網PO「street love(街頭做愛的意思)」影片,以鬧區為場景做出疑似「親熱」動作,警方昨天約談,他聲稱沒真做、重點部位有貼膠帶、是街頭藝術表演,警方表示將依妨害風化罪函送法辦。
警方指出,去年4月8日下午3點多,楊士毅從家中搬了彈簧床墊與棉被到桃園市中正路某巷口,與學藝術的女性友人共同演出,楊士毅在馬路對面架設攝影機全程錄影,拍好後他自行剪接、重點部位貼黑畫面處理後PO網。
這支「street love」影片全長5分46秒,女主角一開始就躺在彈簧床墊上、蓋著棉被,看不出有無穿衣服,楊士毅走到彈簧床墊旁,開始脫鞋子、外套、上衣、外褲,露出超大的白色三角內褲,後來脫去內褲,「一絲不掛」地鑽進被窩,躺在女主角的身旁。
兩人隨後開始親吻,似乎在被窩裡有親密的愛撫、甚至有激烈的親熱動作,「完事」後他起身穿衣,離開,留下女主角躺在床墊上。
在過程中,有許多路人經過,但大家毫不在意,沒正眼看一眼,僅少數幾人多看了兩眼,但沒打攪兩人,似乎認為在拍廣告。
這支影片被電視播出後,警方昨天約談楊士毅,他強調是街頭行動藝術,只想表達潛意識的力量,雖然有脫衣,但重點部位都貼膠帶,只是裝模作樣,沒有真的做愛,女主角也沒脫衣,不是妨害風化。
  回應
  如果這也能叫藝術,那街頭"銀行搶案"也可說是在拍電影,黑社會更可說是"地方文化"
  掛羊頭賣狗肉, 真是夠了!
  你們也未免太古板了吧? 如果這樣都要罰,那台灣真的就沒有言論自由了!台灣的民主就是個大笑話! 你們沒有看過百貨公司的內衣走秀嗎?沒有看過廟會的鋼管秀麼?檳榔西施?這些就本土?就可以接受?那為什麼幾個年輕人搞搞怪就大逆不道?
  有啥訝異!歐洲人在公園就干起來了!
  現在年輕人對於藝術的定義,幾乎都用性與暴力顯現 不是做過沒人做的事、或是做別人難以認同的事就要藝術、或是挑戰、或是別人看不懂就叫藝術 藝術的觀念沒那麼淺薄,重點在於深度 讀藝術相關科系卻沒學到藝術的精神,只注重形式跟表象,幾乎是目前學生的狀況
  要玩就要玩大一點,比如說、公狗跟熟女或瘋狂小蘿莉~打個六腿炮、母狗就跟癡漢配對、共赴巫山行魚水之歡 這應該很有賣點嘛.
2012-06-01 09:22:38
阿楨
在中國與世界發台灣之聲?‧典藏今藝術 2013/08/14黃孫權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破週報總編輯 

  我有幸在兩年之內,參與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三場重要的研討會,與中國和世界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以及學者共聚一堂,發表了台灣當前跨領域藝術教育與實踐取向的經驗,贏得與會者注目。重要的並非在場贏得了多少掌聲,而是區分並重建不同政治與文化脈絡下,台灣做為唯一華人地區民主化與社會運動的基地,其特殊實踐經驗和重要性。
  近年中國崛起,金流、人流高度匯聚,輕而易舉就能邀集世界重要學者與會,金錢與名聲(學術)若不能於中國發展,就會被世界舞台拋棄在後,世界舞台上的藝術家與學者知道,中國也知道這點。中國對世界發表看法的野心,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例如透過與台灣香港的學者、藝術家、策展人合作的「西天中土」計畫,在學術、策展、藝術生產皆有豐厚的成果。我剛收到由西天中土所出版印度學者讀本,將他們在中國的演講中英文成冊出版,包括在文化研究、後殖民研究與政治社會重要的學者:杜贊奇(Prasenjit Dura)、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和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一次將兩個大陸關連起來,並為中國知識界反思自身帝國與殖民關係。
  這些重要的國際研討會中,中國都會將台灣「包裹」進去,成為中國對世界發表重要學術與實踐研究的一環,長期下來,台灣自然會被視為中國經驗的一部分,透過中國各種組織的平台介紹出去。台灣自限於國族情緒與反中國的政治氛圍下,越是拒斥,越是在世界舞台消失。比如說,當洪席耶在中國演講時舉了台灣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大談影像時間時,台灣學者如何發言?當「上海雙年展」將展場擴展至台灣,積極的跑遍台灣各地與藝術家或策展人合作時,台灣的雙年展卻還是屬地主義式邀請國外藝術家來台展覽,而非走出去,或甚,「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館還在爭議由外國人代表台灣出征是否正當。兩相比較,足見差異與視野。
  中國越積極的取得介紹台灣經驗的正當性,台灣就越被動的成為其中一部分。在既定的權力部署框架內,我們該想的不再是台灣本土上如何國際化,而是如何離開台灣才能國際化的問題。亦即,除了我們要為台灣之特殊經驗進行理論與實踐的鬥爭外,更應該想想台灣如何可能解釋中國經驗,如何向國際舞台敘說中國與華人世界文化的問題,我們說得越清楚,就越能凸顯台灣之特殊,才有機會取得我們自身的話語權。
2013-08-19 10:47:07
圖博館
相關新聞
故宮回應女模裸照事件:損害文化遺產尊嚴應受譴責
故宮2015-6-7再度回應「裸照」事件:已報案
艾未未內地首個展北京開幕:單純表示正在中國辦展

艾未未首次獲批在中國開展 不談政治只談藝術

據《紐約時報》報導,艾未未在2011年被禁止出國後,每次他在世界各地的個展都只能透過電腦、通訊軟體遙控指揮他的藝術團隊。這次他終於得到中共批准,2015-6-5在北京的798藝術區常青畫廊和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開他人生第一個中國個展,他可以直接看到他的展覽內容,來看展覽的人也可以親眼看到展出人艾未未。艾未未在開幕典禮時說,對這次的展覽機會感到「驚訝,感覺很不一樣」;他還特別強調,這次展覽內容不談政治,展名很簡單就只有3個字「艾未未」。
常青畫廊經理白飛德(Federica Beltrame)說,與當局打交道的是艾未未及其團隊,但他聽說當局並沒有給他們出太大難題,就批准了這次展出。
《環球時報》報導,這個名為「艾未未」的展覽內容是將一個有400年歷史的明代祠堂拆解後,在兩個不同的展覽空間內重新組裝。現代文明衝擊古建築的味道濃厚。
另外,本週還有另外兩個艾未未的現代藝術展在北京舉行。

凡爾賽宮展「王后陰道」 惹火法國人2015-6-10 中央社

英國廣播公司(BBC)5日報導,這尊鋼鐵與石頭製的雕塑作品長60公尺、高10公尺,外型呈大大的漏斗狀,內部中空,狀似人體孔穴。它就擺在凡爾賽宮花園中,正對這座每年吸引500萬遊客的皇家城堡。
卡普爾取名為「骯髒角落」(Dirty Corner)的這尊雕塑品,將在17世紀建成的凡爾賽宮和卡普爾的其他作品一同展出。
印度裔英國籍、61歲的卡普爾作品常引發爭議,他受訪時表示,「骯髒角落」就是要公然說「性」,而且是堂而皇之地「挑性」。他稱這是「掌權王后的陰道」。
分享紐約時報也報導,在凡爾賽宮裡面還有個比較小型的裝置作品,一門大砲朝一道白牆射出紅色的蠟,就像陰莖射出血一樣。
部分法國媒體認為,卡普爾作品挑撥情緒,讓人很不舒服,連一向開放的法國佬也要譁然。大多數的人批評這樣的「成人雕像」不應該放在大庭廣眾之下,尤其是一個適合全家大小出遊的地方。
  回應
法國不是言論自由的國家嗎? 法國人查理雜志可以嘲弄別人的宗教 但是受不了別人的嘲弄
2015-06-11 11:08:31
圖博館
故宮裸照攝影師: 有什麼樣的底線我自己心中有一個標準 2015-5-29 觀察者網

在專訪中,WANIMAL稱,在旅遊景區拍攝人體藝術照片國外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他表示,有什麼樣的底線,我自己心中有一個標準。我進行我的創作,沒有影響到任何人。有些讀者說我冒犯他,我覺得很可笑。冒犯了就冒犯了啊,我在家拉屎,放在保險櫃裡,你知道了密碼,半夜摸進我家,打開保險櫃嚐了一口覺得不好吃,就讓全中國人民不讓我去廁所嗎?
  回應
  這個攝影師和模特就是這個世界上最裝逼無底線!
這人說話一股欠揍的味道
這種藝術代表他的內心世界!
今天無意搜到了它在一個論壇更新的貼子,看簽名就知道什麼貨色了!
我也看了,他就是一變態!
  還老國外呢,還把陳年老屎鎖保險櫃呢,哥哥,你也就是在利用中國現在的寬容了,拿沒給錢沒經過審批的故宮搞商業創作,大嘴巴真覺得沒人整你是麼。不過據說人格性格沒有缺陷的瘋子當不了藝術家的.
  好多罵的,其實我覺得他的作品挺好的.拍的蠻好的,不能叫色情照片。
  假如請你心目中認同的他在相同的場合給你家裡的女人拍相同類型的裸照,不知道你還會不會這樣說.
  他拍的東西就是有背景的裸體女性,與人體美學沒有多大關聯,又一個盲目又缺乏獨立判斷力的跟風者。       
  為什麼你是獨立的,而我是跟風的?
  脫了就算藝術的話,其實島國國粹比他藝術多了。人體藝術攝影跟本無藝術可言,喜歡的人無非是當成擼品罷了。
  這位攝影師藝術家,請您攜帶您的妻子女兒還有您的老母親,到自由民主並充滿浪漫藝術氣息的盧浮宮門口進行藝術創作,相信有著高藝術欣賞能力的法蘭西藝術家們會表示熱烈的歡迎。
  藝術創作的確是個人自由,但是當地法律也是得遵守的.老說國外,我就說說先進的德國吧,你可以在河邊裸曬,但是如果在非汽車車廂內的公共場所被逮到的話,您估計就不會再想搞什麼藝術創作了.在中國,請你進去喝五天茶也不是什麼不合理的事情.
  剛有朋友建議,有幾個地方提供給這個搞藝術的同志,一是ISIS,二是沙特,三是米帝的林肯紀念堂,可以試試去坐在林肯塑像的大腿上拍個照看看啥結果。
  相關新聞
行為藝術家艾未未2015-3-24獲國際特赦最高人權獎 中國不發護照無法親領

另詳參【圖博館】 中共為何反維權 《身體與行為藝術》中國式媒體監督
2015-06-11 11:09:25
圖博館
瑞士女藝術家巴黎埃菲爾鐵塔前拍裸照被捕

據《每日郵報》2015-7 -6消息,瑞士女藝術家米洛·莫伊爾(Milo Moire)又開始了她的“裸身計劃”。曾多次因裸體行為進行藝術表演而創造話題的她,日前又在法國艾菲爾鐵塔前脫個精光。不過,她的行為遭到了巴黎警方的逮捕處分。根據法國刑法,在公共場所袒露生殖器,最高可處以1年有期徒刑,以及1.5萬歐元罰款。顯然,這位瑞士女藝術家並沒有故宮拍裸模的那位那麼好運。
  回應
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還說別人不贊同那就是思想不開放,這就是強盜思維       
不要混淆視聽,什麼強加自己的觀點,新聞裡的這種明顯屬於違法行為。       
你知道我說的是誰嗎?
外國人在古蹟拍裸照違法,那麼那個在故宮裡的算怎麼回事?
故宮的暴露狂怎麼不判刑?誰更民主? 
兩者都打著藝術家的名號,做在兩國都犯法的事情
不穿衣服怎麼就成藝術了
這人是有暴露癖吧?拿精神問題當藝術。
變態露體狂就是變態露體狂啦!現在的藝術已經到了為了吸引眼球裸個體就是藝術的地步了嗎?教給下一代藝術裸體就行......... 只能說藝術不是在枯萎中而是在慢慢的消失中。
在西方當藝術家很容易,唯一需要的就是不要臉。
澆冰桶,摸肚臍,彩虹基,女體物化秀,西方社會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改造引導西方人的人生觀啊,這連台大戲上,一個個跳梁小丑賣力演出,也不知道領的工錢夠糊口不
人咬狗的新聞多了濫了就成了狗咬人的新聞。藝術最衝動的不是興趣衝動而是性趣衝動,藝術解決興趣衝動能夠釜底抽薪,藝術解決性趣衝動肯定火上澆油。自然對性趣的興趣是傳宗接代,藝術對性趣的興趣是利令智昏。藝術最大化是為了利益最大化,法律別無選擇!
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5_07_08_326021.shtml
2015-07-09 08:15:41
圖博館
莫要被奇奇怪怪的當代藝術忽悠——告中國民生銀行書 by河清 浙江大學藝術系教授

前些天,貴行出資的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隆重開館。貴行已經有兩家現代美術館,這是第三家了。雖說是現代美術館,但據有關介紹,貴行經營的是當代藝術。
於是一個根本性要弄清楚的問題是,什麼是當代藝術?
  本人1985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院)西方美術史碩士研究生,後去巴黎留學生活過10餘年,一直屬於美術圈,自信對什麼是當代藝術還比較清楚。在我看來,這個所謂的當代藝術,大部分不是藝術。至少其主要形式,把日常物品直接拿來陳列裝置,不能算藝術。
  具體理由,容我慢慢道來。
首先,貴行本意是要搞美術館,殊不知,美術這個概念已經不幸逝世很久了。如今都已改名叫藝術或視覺藝術……在當今西方,藝術早已不談美了。你們可以去問那些專家,他們也一定會告訴你們,當代藝術不追求美。所以,貴行對外掛牌美術館,委實名不符實。
  保羅·麥卡錫:巴黎旺多姆廣場上的肛塞(anal plug),2014年
當代藝術從理論上講,是追求新,所謂新之崇拜。為了求新,便有各種各樣追求怪異、怪誕、荒誕、血腥等極端。在西方,有女人用刀片割自己的臉,割自己的肚皮,把釘子扎入自己的手臂,有人當眾手淫,有人以頭撞牆,有人把腦袋浸入臉盆水中嗆得死去活來,有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等等。在中國,有當代藝術家切開自己的背,種上青草,有吃食死嬰等等……驚世駭俗,不勝枚舉。所以說,當代藝術求新不求美,常常怪力亂神。
  那麼,這個當代藝術究竟是什麼樣的前世今生?
本人10年前出過一本書——《藝術的陰謀》,已經挑明:當代藝術其實是一種美國在二戰以後向全世界推廣的美國式藝術。它首先顛覆了歐洲法國的美術,強行把西方藝術之都從巴黎遷到紐約,由此奪得西方藝術主導權,與蘇聯進行文化冷戰。
  這種美國式藝術,所謂當代藝術,其主要形式是1960年代興起的實物裝置(波普)、行為、概念、後來加上影像……這樣定義當代藝術,不是本人隨意個人所為,而是西方幾位最權威的當代藝術理論家是如此定義。
2015-07-17 09:17:01
圖博館
於是可以發現:第一,當代藝術不是指當代所有的藝術現象,而是僅指其中一小部分、某一種類的藝術,即實物裝置、行為、觀念、影像……它套著時代這個大帽子,但不是時代概念,而是種類概念。也就是說,當代藝術與當代無關,僅僅專指美國倡導的那一類藝術。
  第二,當代藝術不包括繪畫和雕塑,即不包括美術,實際上是反美術的。歷史事實表明,當代藝術後來以裝置取代了繪畫,以所謂公共藝術取代了雕塑,最終消解了美術。
  中國有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那麼這個美國弄出來的當代藝術,聖人是誰呢?他是一個名叫杜尚的法國混混。此人逃避一戰兵役來到紐約,1917年送一個小便池去參加某展覽,未獲通過,最後並未展成。本來,這個惡作劇早已被歷史遺忘。但二戰以後,美國為了顛覆歐洲的美術,硬是把杜尚從歷史遺忘的黑暗中拉出來,捧上了神壇,因為杜尚把日常物品(小便池)點化為藝術。
  在杜尚的樣板下,美國推出了一種所謂波普藝術——Pop Art,把日常實物裝置一下,就成了藝術。這裡的Pop,是popular,一般譯為流行的,其實是大眾的,最準確應譯為流俗的。這種流俗藝術,讓藝術與生活沒有區別:日常生活就是藝術。
  兩位西方當代藝術名人就是這樣說。德國人博伊斯說:人人都是藝術家;美國波普教父沃霍爾說:隨便什麼物品都可以是藝術品。1964年,沃霍爾指著地上一堆西紅柿湯料的箱子說:這就是藝術品,於是這些箱子就成了價格驚人的藝術品。從此,藝術變成一個指認和命名日常物品的活動。
  正因為藝術品與日常物品沒有區別,經常發生在當代藝術展中,保洁工人把藝術品當垃圾清除掉,或觀眾失誤搞壞了藝術品。最近鳳凰藝術微信號也在搞猜謎,讓讀者去區別兩個家用水池、兩個花盆、兩堆垃圾(堆積物),其中哪一件是藝術品?
2015-07-17 09:18:40
圖博館
這難道不是一種公然的指鹿為馬?一種點石成金的現代巫術。
正是在這種指鹿為馬的邏輯下,一些市井俗人,工人、保安、花匠、證券經紀人、無業遊民……搖身一變成了國際著名藝術家。那位美國保安用白顏料塗抹的白色繪畫,前些時聽說要拍賣1個多億人民幣。那位法國花匠把小花盆放大,塗點金色顏料,被作為法國頂級藝術品供人膜拜。那位自學成材的意大利人曼佐尼,用自己大便製作了90盒《藝術家之屎》的罐頭,以黃金價出售,一罐難求……
人們可以看到,美國人把本來不是藝術的東西,命名為藝術。
  當代藝術既然可以點石成金,於是成為最理想的金融投機物品,形同暴利回報的股票。英國人赫斯特的一個藥櫃子,從最初的十幾萬英鎊,十多年間來回數次大西洋,被炒到1000多萬美元。曼佐尼的大便罐頭,近年已拍賣到100多萬人民幣。為確立美國的藝術霸權,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被西方金融市場炒成全世界最貴的繪畫。波洛克滴灑顏料的抽像畫《作品5號》,前些年被拍出1.4億美元!羅斯科的抽像畫,也動輒數千萬美元一件。
  當代藝術把藝術等同於生活,似乎人人皆藝術家,物物皆藝術品,但實際上是受操控的。全世界大約有30-50位大畫商、畫廊老闆、大博物館館長和大藝術批評家,他們控制了誰可以是藝術家,何物可以被命名為藝術品,形成一個所謂三M黨(市場、博物館和媒體)。就是說,當代藝術的命名權控制權,完全掌控在西方人手裡。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當代藝術完全依附於西方當代藝術。中國人要成為當代藝術家,必須要得到西方三M黨的認可。
  當代藝術還具有明顯的政治性。當代藝術由美國主導,本來就有文化冷戰的背景,非常講政治。當年美國資助蘇聯政治波普,鼓動蘇聯當代藝術家醜化蘇聯領袖,諷刺蘇聯政治體制,為蘇聯的崩潰立下汗馬功勞。近年一位中國畫家Z先生的畫作《最後的晚餐》在香港拍出1.6億港元,少先隊員戴著面具,手上沾滿猩紅的西瓜瓤(鮮血淋淋),具有明顯的政治諷喻涵義。本人曾在《環球時報》刊文指出,此畫拍出高價完全不是因為其藝術價值,而僅僅是由於其政治價值。
………
  回應
這個圈子里居然會有說真話的人。
快關門,放藝術家們咬死他!
終於有人指出了皇帝的新裝,不過是可笑的鬧劇。那些所謂當代藝術不過是一堆不折不扣的垃圾而已,終將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裡。
http://www.guancha.cn/HeQing/2015_07_16_327018.shtml
2015-07-17 09:20:25
圖博館
國家應該補貼藝術嗎 2016.8.19 巴斯夏

  關於這一問題,正反雙方都能說出一大堆理由。
  有些人會說,藝術可以擴大民族的視野,提升民族的精神水平,並使民族的心靈富有詩意,為此,國家應該扶持藝術。放棄這種對藝術的補貼,難道不是最輕率的行為嗎?這種補貼分攤到每個公民身上,根本就沒有多少,而歸根到底,藝術的成就可以讓我們在整個歐洲人面前覺得自豪和光榮。
  這種種理由,我得承認當然是很雄辯的,不過,我們也可以給出很多同樣雄辯的駁斥。首先,我們可以說,存在著一個分配性正義的問題。立法者的權力是否大到可以使他研究藝術家的工資水平問題,從而對藝術家的利潤給予補貼?
  拉馬丁曾說過:“如果你取消對劇院的補貼,那麼,你在這條路上要走多遠?按你的邏輯,你是不是也要關閉大學各個系科、關閉博物館、研究所和圖書室?”對此,人們可以這樣回應:如果你想補貼所有美好而有用的事業,那什麼時候才是盡頭?按你的邏輯,是不是也應該為農業、為工業、為商業、為教育同樣撥出王室專款?而且,你怎麼就那麼確定,補貼就一定有利於藝術的進步?這是一個遠沒有答案的問題,而我們親眼看到,那些繁榮興隆的劇院恰恰是那些靠自己的努力維持生存的劇院。
  最後,如果從更深層次進行考慮,我們就會著到,需求和慾望是此消彼長的,要想讓全國的財富滿足這些需求和慾望,那麼,必然是越高級的慾望,佔的比例就越小:政府決不能多管閒事干預這一過程,因為不管現在全國的財富有多少,通過稅收來刺激奢侈品產業,都不可能不傷害基礎產業,從而必然會逆轉自然的文明進程。人們也會指出,人為地擾亂需求、趣味、勞動和人口之間的相應比例,將把國家置於一種不穩定而危險的境地,便之喪失穩固的基礎。
  這是反對國家干預某種秩序的人士提出的一些理由,在這種秩序中,民眾相信他們應該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慾望,因而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我坦白承認,我也認為選擇和刺激應該來自下面而不是上面,來自民眾而不是立法者;而與之相反的理論,在我看來,將導致自由和人的尊嚴的毀滅。
  然而,你知道現在人們是怎麼根據錯誤而不公正的推測而罵經濟學家的嗎?如果我們反對補貼,人們就指責我們反對要進行補貼的這一藝術活動本身,我們被看成所有這些藝術活動的敵人,原因僅僅是因為我們想讓這些藝術活動成為人們的自願活動,應該自己去尋找恰當的報酬。
2016-08-21 08:36:45
圖博館
因此,當我們要求國家不要用稅款干預宗教事務時,我們就被人看成是無神論者;如果我們要求國家不要用稅款干預教育,那麼我們就被人看成是憎恨啟蒙;如果我們說國家不應該通過稅款人為地虛增某塊土地或某個工業部門的價值,我們就成為財產權和勞工的敵人;如果我們認為國家不應該補貼藝術家,在某些人眼裡,我們就成了覺得藝術無用的野蠻人。
  我決不能同意上面的這些推測。我們決不會荒唐到想取消宗教、教育、財產權、勞工和藝術的地步,儘管我們要求國家保障所有這些人的活動自由發展,但不應該用別人的錢來供養他們;恰恰相反,我們相信,所有這些至關重要的社會活動都應該在自由的氣氛中協調地發展,不管是哪一類活動,都不應該成為麻煩、弊端、暴政和混亂的根源,而這種狀況今天恰恰所在多有。
  我們的論敵則相信,一項活動,如果不給予補貼或者不加以節制,就等於取締該活動。我們認為恰怡相反。他們所信任的是立法者,而不是普通人。而我們信任的是普通人而不是立法者。
  於是,拉馬丁先生說了:“根據這項原則,我們恐怕就不得不取消能夠給這個國家帶來財富和榮譽的公共博覽會。”
  對拉馬丁先生,我的回答是:按照你的觀點,不予以補貼就是取締,因為你是從下面的前提出發的:除非依靠國家,否則,任何東西都不能存在,據此你得出結淪,如果不用稅款來支撐,任何事情都辦不成。但是我會就你說的事舉一個恰恰相反的例子,我要告訴你,迄今為止最大、最壯觀的博覽會,就是現在倫敦正在籌備的博覽會,這個博覽會乃是建立在最自由、也最普遍的概念基礎上的,我想就是用“人道主義”這個詞在這裡也並不算誇張,​​而正是這個博覽會,政府卻一點都沒有插手,也沒有一點稅款補貼。
  回頭再來看看高雅藝術吧,我想重複一遍,人們可以提出很充分的理由來贊成或反對補貼制度。而讀者當然明白,為了與本文的具體目的保持一致,我無須再陳述這些理由,或者在兩種立場中間進行選擇。
  但是拉馬丁先生提出的一個論證,卻是我不能假裝沒有看到、坐視不理的,因為他的論證正好就落在我的經濟學研究的範圍之內。他說:“劇院的經濟問題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業。這種職業的性質就不用多說了,它跟別的任何行業一樣,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也是很有潛力很管用的。
2016-08-21 08:37:39
圖博館
你們都知道,劇院的工資支撐著不少於8000名各式各樣的人的生活——美工、磚瓦匠、裝演、服裝道具、建築師等等,他們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他們的產業的產值占我們的首都的1/4強,他們應該有資格獲得你們的同情!”
  你們的同情?翻譯過來就是:你們的補貼。
  還有呢:“巴黎的賞心樂事為外省各部門提供了就業機會和消費品,富人的奢侈是整個共和國靠複雜的劇院經濟為生的20萬各行各業工人的工資和麵包之所在,他們都通過這些高雅的活動獲得報酬,而這些高雅的活動使得法國的形象光輝燦爛,正是這些高雅的活動使他們得以維持自己的生計,並給他們的家人和孩子提供生活所必需的東西。你們撥付的這6萬法郎,正是為了這一目的。”(好啊!好啊!熱烈的鼓掌。)
  而從我的角度看,我不得不說:糟透了!糟透了!當然,我的這一判斷僅僅是針對拉馬丁先生的經濟觀點。
  是的,我們現在討論的這6萬法郎至少有一部分會到達劇院員工的手中。肯定有不少會在路上就被人截留。如果仔細地進行追究,我們甚至可能會發現,餡餅的大部分都落入了別人的手中。如果竟然有一些碎渣留給他們,實在就是他們的福氣!不過現在我倒願意假設,全部的補貼都能送到美工、裝潢、服裝道具、髮型師等人士的手中。這些是看得見的。
  然而,這些補貼是從哪兒來的?這是硬幣的另一面,考察這一面跟考察它的正面一樣重要。這6萬法郎是從哪兒蹦出來的?假如某次議會投票沒有搶先一步讓這筆錢從市政廳流向塞納河左岸,那麼這筆錢會流向什麼地方?這則是看不見的。
  確實,沒有誰會說,議會的投票活動能讓這筆錢從投票箱中自己孵出來;沒有人敢說這筆錢是對國民財富的一個淨增加;也沒有人敢說,如果沒有這奇蹟般的投票,這6萬法郎就仍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恐怕必須得承認,議會投票時的多數派惟一能夠做到的,就是來決定,從某個地方拿出這筆錢,然後把它派送到別的地方,這筆錢只有從一個地方轉移出來才能被送到其要去的地方。
  這就是事情的真相。很清楚,納稅人一旦交出了一個法郎後,就再也不能使用那一個法郎了;很清楚,他被剝奪了那一個法郎所能帶來的享受,而本來準備滿足他這一個法郎的享受的工人,不管他是誰,就都得不到這一個法郎的收入了。
2016-08-21 08:38:28
圖博館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有那種天真幼稚的幻想,以為5月16日的投票真的憑空增加了國民財富和就業機會。它只不過是重新分配了財富,重新分配了工資,如此而己。
  是不是有人會說,它所補貼的那種能給人滿足的事物和那種職業,是一種更急需、更道德或者更合理的東西或職業?對此我無話可說。我要說的是:你拿走納稅人的6萬法郎,提高了歌唱家、髮型師、裝演工​​和服裝師的收人,那麼,莊稼漢、挖溝工、木匠、鐵匠的收人就相應減少了同等數量。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證明前一個階層就比別的階層更重要,拉馬丁先生也並沒有這樣說。用他自己的話說,跟其他行業相比,劇院的工作是一樣地有效率,一樣地有成效,而不是更多。然而,這種說法似乎值得商榷,因為劇院行業沒有比別的行業更有效率的最好的證據就是它竟然呼籲別的行業來補貼它!
  不過,對不同職業內在價值和優點的這種比較,並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我在這裡竭力要證明的只是,拉馬丁先生及那些為他的說法鼓過掌的人士,如已經看到了那些向演員們提供必需品的商人們所獲得的收益,那麼,他們也應該看到另一面,看到那些供應納稅人必需品的人們所蒙受的收入上的損失。
  先生們,如果涉及稅款的問題,我們可以用某些理由來證明它是有用的,但千萬不要用下面這種拙劣的說法:“公共支出能使勞動階級維持生存。”這種說法的錯誤之處在在於它掩蓋了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了解的事實:即公共支出無非是私人投資的一種替代而已,其結果也許會很有力地支持一位工人替代另一位工人,但卻不會讓作為一個整體的工人階級的總體收人增加一丁點。你們的看法很時髦,但十分荒唐,因為你們的推理過程是不正確的。
2016-08-21 08:39:17
圖博館
今年荷賽出爐,中國獲獎的果然又是這種風格……2017-02-14

據澎湃新聞13日報導,當地時間2017年2月13日,第60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簡稱“荷賽”)獲獎作品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揭曉。來自125個國家的5034名攝影師共提交了80408張圖片。其中美聯社記者Burhan Ozbilici 拍攝的《土耳其暗殺》獲得2017年年度圖片大獎。徐州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鐵君拍攝的《汗水鑄就中國夢》獲得日常生活類單幅二等獎。
  日常生活類單幅二等獎王鐵君汗水鑄就中國夢
中國徐州,一所體操學校的四名學生在做下午30分鐘的腳趾壓力訓練。
同時,一部從中國視角出發,由《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視頻記者Jonah M. Kessel拍攝短片獲得了多媒體類短片三等獎。該短片探究了微信這一社交軟件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影響。
  2017年年度照片大獎
土耳其刺殺,Burhan Ozbilici,美聯社
當地時間2016年12月19日,土耳其安卡拉,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卡爾洛夫(karlov)在參加一個藝術展活動時遭槍擊身亡。槍擊者在射擊卡爾洛夫後高喊:“不要忘記阿勒頗,不要忘記敘利亞,我們在經歷痛苦,你們也不能好活”。
………
  回應
 土耳其殺手多麼偉光正,中國人對待孩子多麼殘忍,古巴人間地獄,菲律賓禁毒沒人權,市民在警察面前站一下就是英雄了雖然明知道沒人會揍她……啊當然我偉大的歐羅巴斯坦依然美好,玩玩體育做做環保。總能聞到一種自己高高在上,別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意味。著實噁心。
 都是美國作的孽
 看了這些照片,說明很多記者的三觀都是以皿煮燈塔為圭臬的
 我怎麼從這些獲獎作品之中,聞到了濃濃的民主味兒,是我的嗅覺出了問題?當然,攝影藝術作品以及任何藝術都是為政治服務的,而政治卻是為利益服務的。
 請在民主前面加個西式。民主有錯麼?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麼?
 民主沒有錯,錯的是以為只有自己才是民主而別人都應該來膜拜我的民主,錯的是絲毫不反省自己的民主有沒有問題,只在乎民主這個標籤。
http://www.guancha.cn/art/2017_02_14_394145.shtml
2017-02-14 10:59:44
圖博館
中央美院公佈處分葛宇路說明:因發佈在教學樓旗桿放置不雅物的視頻

2017-07-29,中央美院學工部發布了處分2014級碩士研究生葛宇路的說明。說明里否認之前所說因葛宇路路牌受處分的傳聞,證實了處分是基於葛宇路通過微信公眾平台發佈在教學樓旗桿上放置不雅物圖片和視頻的行為作出的。
  學校依據《中央美術學院學生違紀處分條例》的相關規定給予處分,既體現寬嚴相濟教育學生,又表明學校不允許發生這種事情的態度。此決定與為道路命名事件無關。葛宇路本人進行了檢討,承認所犯的錯誤,接受處分。葛宇路已畢業離校。
  回應
 旗桿放置不雅物,應該立刻開除,中央美院憑什麼允許葛宇路正常畢業
 國旗法第十九條在公共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參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處罰規定,由公安機關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就一記過處分,有點輕了,不過,....
 這裡看起來似乎有法律漏洞,但其實細究法律這一條,是套得上的。因為法條中有個“等”字,“將不雅物品放在本該專屬於國旗的位置”,顯然是在侮辱國旗,在“等行為”之列。
 再次覺得“以藝術之名”這個專題設立的真棒
 葛宇路明顯是反社會性格,小心一點
 當年“民主女神”雕像也是這個學院搞的吧?
 搞藝術的都有點反社會/神經病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7_29_420542.shtml
2017-07-30 12:00:49
圖博館
動物保護者50萬人簽名抗議後,美國古根海姆中國展撤下3件現代藝術作品

據《紐約時報》2017.9.26報導,該館原定在10月6日舉辦中國現代藝術展,全展收入約150件展品,大多為實驗藝術,其中還有一些作品以錄像的形式“使用動物來引起對人來暴力的關注”。本次撤下的三件作品全部涉及動物,分別是《犬勿近》、《世界劇場》和《文化動物》。
  館方在周一的聲明中表示:“鑑於對館員、觀眾和參展藝術家安全的擔憂”,作品已被撤下。“這些作品曾在亞洲、歐洲和美國的多家博物館中展出,然而由於面臨明確而持續的暴力威脅而不得不做出上述決定,我們對此深感遺憾。”“作為一間致力於呈現多種聲音的藝術機構,我們十分不願意看到有展品被撤下。表達自由一直是古根海姆最珍視的價值,這一點不會改變。”
  《犬勿近》首展於2003年,本次展出的是這個裝置藝術展出時錄製的視頻。在這個作品中八條狗,兩兩一組企圖展開撕咬,但因為被拴在跑步機上而無法碰到對方,只能不斷奔跑不斷試圖撕咬。
  《犬勿近》(Dogs Cannot Touch Each Other),作者彭禹、孫原夫婦
  《世界劇場》這件作品則是由成百上千隻活的昆蟲和爬行動物組成。這些壁虎、蝗蟲、蟋蟀、蜈蚣和蟑螂在裝置內互相爭鬥、相互撕咬。當動物死亡後,還會有新的活體續進去,以確保展覽延續。
  《世界劇場》(Theater of the World),作者黃永砅
  《文化動物》這件作品曾於1994年在北京展出,作者徐冰。此次也是以短片視頻的形式呈現。視頻中,一隻公豬和母豬在觀眾面前交配,豬背上分別印著羅馬字母和類似漢字的符號,旨在“促使觀眾思考西方與中國之間的關係”。
  館方在上週四(21日)曾試圖化解公眾不滿,發表聲明承認作品確實令人不忍直視,但同時鼓勵觀眾去思考這件作品“對於全球化的社會狀況和我們共有世界的複雜性,做出了怎樣的評論?”
  《犬勿近》的作之一彭禹也否認自己的作品是對動物的虐待。她在去年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這些狗(比特犬)天性好鬥。”
  《紐約時報》在周二聯繫身在北京的彭禹時,她把爭議歸咎於最近一篇關於該展覽的文章。她強調,這些犬隻在展覽前後都得到了獸醫的檢查,“我不想再談論這個了”。
2017-09-28 11:25:48
圖博館
回應
 啊,藝術啊,有多少人打著你的名號丟人現眼!
 艾未未.....
 都不是什麼好鳥。
 我建議搜一個青年網絡公開課,裡面會告訴你什麼是現代藝術,一個旅法的知名藝術家批判的東西。裡面的政治因素含量很多,現代藝術,到公廁裡面拿個小便池當藝術一群人吹捧,把自己的糞便裝進罐頭盒裡面拍賣叫當代藝術,到盧湖宮前立個生殖器雕塑叫當代藝術,對了,還有在海上漂個充氣大黃鴨叫當代藝術。把顏料堆砌在畫布上也叫當代藝術,這麼說吧,毫無美感,只要有炒家和政治勢力介入,反傳統標新立異就能稱為當代藝術。這些人你讓他們拿著畫筆好好生生畫個人物素描都畫不好,本身就是兩超爭霸時候被用來打擊蘇聯脆弱的藝術精神的產物,結果現在成了流毒。。搬個馬桶跑到舞台上坐著,幾分鐘之後就敢宣稱剛才進行的行為叫舞蹈。。通過金錢和政治控制了意識形態,進而霸占了藝術話語權然後狗屎都能變成天價的“藝術品”。這些東西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當代藝術!
 我覺得不該用平常的眼光看待藝術作品。藝術嘛,就得有所突破,如突破某些人的底限,給人以沖擊,給人以思考。我覺得,這幾件藝術品不能被理解,遭到了多數人的唾罵,反而體現了這些藝術品的價值。好的藝術品,不在於這個藝術品是否符合你的已有觀念,而是要看這個藝術品能否給你新的思考。看到一個看似辣雞的藝術品時,你先別急著說它是辣雞,你先思考一下,這個辣雞是否也是有一定意義的?如果你能有所思考有所收穫,這藝術品就沒白看。否則如果看藝術品時只是一味地看這東西是否符合你的口味,讓你看蒙娜麗莎,你也只能回一句:“這畫上的女的也不怎麼好看。”
 但我至少知道畫上有個人
 藝術誤國。任何朝代只要所謂99.99%百姓看不懂的藝術大量出現,代表那個朝代生產力開始衰退。
 何謂藝術:90%的人民大眾看得賞心悅目.現在的藝術:90%的人看不懂才叫藝術,自吹自擂就像皇帝新裝.
 學美術的有種調侃的說法:玩不了寫實你可以玩抽象,玩不了抽像你可以玩印象,印像也玩不了你還可以玩行為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9_27_429019.shtml
2017-09-28 11:26:37
阿楨
性騷擾案讓多明哥變過街老鼠 米蘭演出獲22分鐘起立鼓掌 2019-12-17 聯合報

舉世聞名的78歲西班牙男高音多明哥(Plácido Domingo )在美國被爆性騷擾,出面指控者多達20人,原定在美國的表演被迫取消,連東京奧運的表演機會都放棄,堪稱過街老鼠。
不過他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登場50周年紀念音樂會又回復到一尾活龍的狀態,因為觀眾給他22分鐘起立鼓掌歡呼的熱情款待,會後簽名就簽了1小時,人氣爆棚。事實上,多明哥在歐洲巡演還是很吃得開。

被控性騷擾女性 男高音多明哥喊冤 2019.12.01 newtalk

享譽全球的男高音被控最晚從1980年代起,便強吻、手抓或愛撫了至少20名女性,多明哥(Placido Domingo)強烈駁斥這些指控。他說:「我覺得受到了公審、斥責與定罪,但我還未被控告任何罪行…我照樣工作、學習、排練與表演,這給予我面對這個夢魘所需的平靜。」
9月份開始出現的各種指控使多明哥辭去了洛杉磯歌劇院總監一職,並推辭了未來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實際上結束了他在美國的歌劇生涯。
若干女性說,多明哥以工作為誘餌,企圖對她們施壓發生性關係;而當她們不願就範時,多明哥不時假公濟私懲處她們,但多明哥矢口否認。

舞者塗黑臉扮黑人 俄國波修瓦劇院遭批 2019-12-17 中央社

美國知名芭蕾舞者柯普蘭本月初批評莫斯科波修瓦劇院寧讓舞者塗黑臉扮黑人,也不用有色舞者,引發熱議。劇院總經理烏林近日否認種族歧視相關指控,表示不會改變傳統。
1982年出生、有非裔血統的柯普蘭(Misty Copeland)13歲才開始接觸芭蕾,當時被視為天才兒童,2015年成為美國芭蕾舞團(ABT)史上首位非裔美籍首席女舞者。她一向對芭蕾世界的種族議題勇於發聲。
  回應
神經病,沒有歧視的本意,只是藝術的創作,整個世界都有還有跟著發白癡的.
2019-12-18 08:30:03
阿楨
2019-12-20臉書封殺迄今最大假號組織,法輪功幕後操盤

本週五,社交網路巨頭臉書宣佈,封殺粉絲量累計超5500萬的近千個虛假帳號和頁面,這也是臉書“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虛假)網路”。
這批帳號不僅規模空前,而且首次系統性的使用AI偽造個人頭像。在邪教“法輪功”喉舌“大紀元”的幕後操盤下,大肆發佈“支持特朗普”和“攻擊中國政府”的內容。
研究人員評論:“這是一個厚顏無恥的龐大網路。”
臉書20日發佈的公告顯示,該平臺刪除了來自美國和越南的610個臉書帳號、89個粉絲頁面、156個群組和72個Instagram帳號。而這些帳號主要針對美國粉絲,以及部分越南、西班牙和講中文的人群,在臉書和Instagram花費了近950萬美元投放廣告。
臉書在通報中明確寫道:“儘管幕後操盤者試圖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和相互關係,但我們調查人員認為這一虛假網路活動與總部設在美國的大紀元媒體集團,以及其駐越南工作人員有關。”
所謂“大紀元媒體集團”就是邪教組織“法輪功”的喉舌,旗下擁有邪教媒體“大紀元時報”。
據中國反邪教網報導,8月20日,美國三大商業廣播電視公司之一全國廣播公司(NBC)網站登載了兩名調查記者撰寫的報導,題目為《特朗普、神秘極右翼組織及即將來臨的末日審判:憑藉臉譜網崛起的大紀元時報》,其網站首頁標題則為《成為特朗普最大支持者的秘密媒體組織之內幕》。
  回應
反華是功,頂川是罪
  相關新聞
檢方11-02起訴卡神楊蕙如是害死外交官元兇:消滅假新聞,民進黨作賊喊抓賊,1450係金A!
卡神在LINE群組及PTT養綠網軍「每人每月上萬」抓出數千個卡神PTT帳號!
美國3年製造萬條假新聞,最大亂源辦不了,原因很可悲,事實全以黨派劃分! (回應:越來越像台灣,
顏決定正錯。)
西方在社交平臺上抹黑中國:製造假新聞,選擇負面報導,使用“雙標”情緒化語言.
臉書12-20封殺迄今最大假號組織粉絲量累計超5500萬,法輪功幕後操盤(回應:粉絲量累計超5500萬)
韓批民進黨收買90%媒體 靠卑鄙贏得選舉
藝術家雜誌12-22公佈台灣十大視覺藝術新聞出爐 「鄭麗君留任」拿下第一名(回應:在民進黨執政下,所有的國家機器都變成我家機器,各種報刊雜誌的股東或是贊助都有庶民納稅錢的縱影.)
2019-12-23 08:24:05
阿楨
藝術家雜誌2019-12-22公佈台灣十大視覺藝術新聞出爐 「鄭麗君留任」拿下第一名

藝術家雜誌每年年終舉辦「十大視覺藝術新聞」與「十大公辦好展覽」票選活動。針對2019年台灣視覺藝術的重要事件,藝術家雜誌以電子郵件與Facebook宣傳,透過網路投票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象包括藝術工作者、藝評家、藝術產業界、公私立美術館展覽機構、美術教育單位等藝術圈內專業人士以及藝術愛好者。活動於11月28日至12月5日進行網路票選,最終有效投票人數共計1726人。
藝術家雜誌表示,從票選結果可知,台灣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是藝術界矚目的焦點,首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興辦拿下十大視覺藝術新聞第四名。藝術市場的活絡,符合實務流程與需求的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宣示藝術品展覽銷售免徵營業稅的「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因此也獲得票選第十名。
此外,台南市美術館的正式營運(第2名)與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喬遷之喜(第10名),皆獲得廣泛注意。躋身國定古蹟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票選獲得第8名),或是順利返台的爾灣順天美術館館藏(票選獲得第9名),則在台灣藝術史的脈絡裡書寫屬於自身的時代意義。
十大視覺藝術新聞
第一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留任
第二名:台南市美術館正式營運
第三名:故宮VR展獲美國GLAMi Awards榮譽獎
第四名: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初登場
第五名:文化基本法三讀通過
第六名:文化部提出空總和華山發展計畫
第七名:外國藝文工作者來台非營利免許可
第八名: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升格為國定古蹟
第九名:順天美術館館藏返台
第十名(並列):Lightbox攝影圖書室搬遷新開幕;藝術品銷售免徵營業稅適用擴大
  回應
在民進黨執政下,所有的國家機器都變成我家機器,各種報刊雜誌的股東或是贊助都有庶民納稅錢的縱影.
2019-12-23 08:26:20
春藥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08:16:22
阿楨
溫哥華華埠文化中心遭塗鴉案嫌犯需繼續被監禁79天 2021-12-31 中國僑網

加拿大卑詩省級法院裁定,涉嫌去年初在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外塗鴉的疑犯卡斯頓瓜伊(Yves Castonguay)在扣減羈押期後,需繼續被監禁79日才可釋放,並要監守行為3年。
47歲的卡斯頓瓜伊於2020年4月2日下午走進華埠中華文化中心庭院,並在4個大玻璃窗上寫下針對東亞社區令人不安的種族主義言論。
警方去年7月拘捕卡斯頓瓜伊,嫌犯獲保釋候審,今年3月提出起訴,控以一項公開煽動仇恨和一項針對宗教性財物的行為不檢罪。卡斯頓瓜伊一度潛逃,其後再次被捕,他在10月12日承認行為不檢罪名,另一項控罪則獲撤銷。在扣減161日的預審羈押期後,他要繼續被監禁79日才出獄。卡斯頓瓜有148項犯案記錄,包括50多項財物和24項暴力罪行,法院已禁止他在中華文化中心附近逗留。
  相關新聞
艾未未朝天安門比中指攝影作品香港被禁
瑞士信貸關閉艾未未帳戶
樂高拒絕艾未未
丹麥立法收繳難民財產 丹麥充公難民財產 腰斬艾未未展覽

“醜東西”,正在成為一門生意 2022-01-03

  不久前,豆瓣醜東西保護協會小組(醜組)第二屆醜東西頒獎盛典在B站上線,從淘寶平臺上有售的40個醜商品中,角逐出了5個獲獎者。目前,該視頻已有400多萬播放,近3萬條彈幕,5000多條評論。有趣的是,在這個討論醜的空間,網友們的評論基本都是正向的:醜東西們聚集在一起,快樂歡愉,不用在乎別人的目光。
  有心理學家提醒,當看夠了千篇一律的網紅臉、濾鏡美化下的事物後,人們更希望看到有瑕疵的真,而不是完美的假,這讓“醜”的接納度被提升。
  昨天走紅的是“喪”,今天走紅的是“醜”,反叛精神很容易成為流量密碼。不過,大眾也需要辨明,哪些是惡意的冒犯,哪些是善意的表達。美和醜是流動的,最後故事還要回到“真”。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2-01-03/doc-ikyamrmz2844339.shtml
2022-01-05 08:37:01
阿楨
丑角--維基百科

醜是中國戲劇的一種程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插科打諢比較滑稽或貌不驚人的角色,丑角俗稱三花臉,主要扮演差役等角色。

石の藝

誰說玉只能是軟硬玉了,咱中國就主張「美石為玉」。
誰說賞石一定要奇、怪、醜了,咱臺灣人就要叫「雅石」!
「雅」得過玉嗎?還是叫「玩石」吧,不過自古以來玩石本就以「醜」為主,不論唐代白居易的「醜」、宋明太白石的「皺瘦漏透」、清代鄭板橋的「醜」,到現在仍以「醜」為主,臺灣雅石論者《撿石養石與賞石》裡頭也盡是些「醜石」。
要依我老子來看,「美之美為是謂醜也!美醜相成。」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725678

醜,就是一無是處嗎? 2018-08-05 胡雅雯

製造滑稽之感的丑角
醜暴露異化與疏離的社會
打破一元認同、引想深層思考的手段
未來主義和達達主義,由「反藝術」也一併「反美學」。他們企圖以聚焦粗鄙之物打破藝術追求美和教育意義的傳統,從而達至對戰爭的控訴和權力的反叛,醜成為他們介入社會的一種方式,在這種離經叛道中表達對現實的批判與諷刺。藉以此暴露政權的可憎一面及人性的陰暗與殘忍,同時達至內心的紓解。

醜成為美學形態詳細解答,《醜的美學》作者是?2021-03-19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學家羅森克蘭茨《醜的美學》是第一部專門研究醜的美學專著,它是現代醜學的開端。
2022-01-05 08:40:34
阿楨
不堪被激進分子持續騷擾,全球90多位博物館館長聯合發聲

番茄湯、土豆泥、豌豆湯……數月以來,西方博物館的展品頻頻遭到襲擊,多幅世界名畫被“潑湯”,淪為激進環保人士抗議主張的“擴音器”。
法新社消息,2022-11-10,在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的牽頭下,90多位世界知名博物館館長發出聯合聲明,控訴環保人士們“嚴重低估”這類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
其中,盧浮宮收藏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曾在今年5月被人抹了蛋糕,肇事者當時還大喊“有人正在毀滅地球”。
11月5日,兩名活動人士在普拉多博物館的牆上進行塗鴉,以表示對氣候緊急狀況的抗議。與此同時,兩人還用黏合劑將自己粘在西班牙畫家法蘭西斯科•戈雅作品展廳中的兩幅畫作《著衣的瑪哈》與《裸體的瑪哈》上。
10月14日,兩名來自英國激進環保組織“Just Stop Oil”的抗議者來到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向館內展覽的世界名畫《向日葵》潑了兩罐番茄罐頭湯,然後用膠水把手粘在牆上大聲抗議,要求英國停止所有新的石油和天然氣專案。
10月23日,德國環保組織“最後一代”的活動人士進入德國巴貝利尼博物館,在莫内的名畫《乾草堆》上潑了兩盆土豆泥,然後把自己的手粘在牆上。
這些活動人士稱,他們做出此舉是為了警醒世人,氣候災難已經來臨。
10月27日,兩名身穿印有“Just Stop Oil”字樣T恤的男子進入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試圖將自己的頭粘在世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上。
11月4日,義大利的數名環保抗議者向在羅馬波拿巴宮展出的梵古畫作《播種者》上潑灑豌豆湯,然後把手粘在了畫廊的牆上,高呼反對全球變暖和化石燃料的口號。
據報導,這些抗議者所屬的組織也叫“最後一代”(Ultima Generazione),曾多次組織“堵塞高速公路”、“把自己粘在名畫上”等抗議活動,旨在要求義大利政府停開煤電廠、取消天然氣開採專案、增加太陽能和風能項目。
  回應
發生一次是偶然,發生多次不會是裡應外合吧?
那些環保組織其實是美國某基金資助的組織。
這就是他們不在米國幹這種事的原因
中國的環保組織也是接受國外資金的
環保,正面臨政治化、民粹化、異質化、邪教化......自以為是的白左們,早晚得自我毀滅!
2022-11-12 08:34:15
阿楨
公共藝術遴選不利年輕藝術家? 藝術界建議辦金酸莓獎2024-01-23

監察院糾正文化部公共藝術代辦亂象,認為文化部未緊扣設置公共藝術政策目標,與時俱進,特別是培養年輕世代藝術家。但藝術界指出,公共藝術不同於繪畫,從設計到施作不僅耗時費工,往往還需要與當地民眾互動,因此競圖時評審往往會看藝術家的公共藝術經歷,缺乏經驗的年輕藝術家較難出線。但文化部可以在專家學者資料庫中增加新世代策展人、藝評或學者,為台灣的公共藝術注入更新鮮的觀點、更前瞻的角度。
策展人胡朝聖擔任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多年、也曾做過公共藝術代辦。他認為,公共藝術代辦一詞近年已被「汙名化」,代辦有政府和民間兩種,政府代辦如台北都發局代辦機場捷運公共藝術,品質不錯。公共藝術出現代辦「一條龍」圍標壟斷問題的,多半是較偏遠地區的小型案子。蔚龍藝術總經理王玉齡也認為,民間代辦公司目前爆出問題的是兩三家,卻被「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一竿子打翻所有民間代辦。

胡朝聖認為,代辦出現亂象的關鍵在於評審,不在於代辦公司。如果公共藝術審議委員能做好把關,台灣公共藝術的品質自然會提升。他認為文化部提供公共藝術評審的「專家學者資料庫」萬年不變,是造成台灣公共藝術「劣幣逐良幣」的源頭,資料庫中的評審沒有世代交替,選出來的作品自然也不會世代交替。甚至還有藝術家看了評委名單,就不願意參加遴選。
胡朝聖指出,公共藝術和一般大眾認知的繪畫等「純藝術」不同,除了自我的藝術創作,還必須跟民眾、公部門不斷對話,因此年輕藝術家不容易掌握。有心創作公共藝術的藝術家往往要歷經歲月的錘鍊,才能做出精彩的作品。監察院批評「近年難見具台灣特色公共藝術」,胡朝聖也不以為然。他指出,公共藝術風格相當多元,有菁英品味也有庶民美學。他舉例,藝術家帶著國小學生或阿公阿嬤一起創作的公共藝術,菁英來看可能粗糙,但從公共藝術的角度來看卻可能深具地方特色。
台灣每年都有公共藝術年鑑,也會有公共藝術獎的評選。胡朝聖建議,公共藝術獎不妨舉辦「金酸莓獎」,每年選出最醜的公共藝術並公布評委。民眾可以藉由討論公共藝術的美醜凝聚對公共藝術美學的共識,評委也會因為擔心選出「最醜的公共藝術」而潔身自好,改善代辦的圍標問題。
2024-01-23 03:17: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