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9-15 06:22:40| 人氣2,700| 回應24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現代設計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本厚達五百多頁、文過五十萬字、圖超五百張的《世界現代設計史》(藝術家,1997),你想用千字評文打發?未免太輕率了!

不!「評巨著則藐之」。王受之另本《世界現代建築史》(北京‧建築工業,1999)字數百萬多、圖七百餘張,我照樣在下篇搞定。

你太狂妄了!別瞧不起人,王雖是大陸教育出的學者、曾任廣州美術學院設計系副主任,但後來到美國喝了不少洋墨水,担任加州所多設計學院的教授。所以這二本代表作,不但資料豐富、圖形精彩、行文順暢,思路更是清楚、對現代設計及建築史有一以貫之的觀點,這樣你也敢千字評文?

當然敢!你大概沒經過嚴謹的哲學訓練吧,正因為王著有一以貫之的觀點,所以只要抓住其觀點,便能評論了。要是他常發表於《藝術家》月刊的設計及建築之短文,我還不知從何評起。

乖乖!莫非玄學鬼頭頂還真長天眼、手握天筆?只怕眼高手低。

廢話少說!一言以蔽之,姓王的是徹頭徹尾的「現代主義者」,所以他整本書到處都是以「現代主義設計」為判準,評判前現代的「工藝美術」「新藝術」和「裝飾藝術」、和各種「後現代主義設計」之設計。

又不是台灣某家廣告公司的「意識形態廣告」,視覺設計可是用眼睛看的、而非大腦「意識形態」的胡思亂想,一部「世界現代設計史」豈能以三言二語的「意識形態」交待了事。

你沒聽過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嗎?你就是缺乏對「意識形態」的透視力,才會「腦盲」迷失於《世界現代設計史》巨著圖文中。其實作者一開始便已明言:

「現代主義設計之所以強烈反對『新藝術』和『裝飾藝術』運動,其實並非單純反對繁瑣的裝飾本身,而是反對繁瑣裝飾背後的貴族化、精英化之趨勢。雖然現代主義本來後來也變成了貴族化、精英化的象徵…廿世紀初(美國)中產階級日益變成社會的主幹…但推動現代主義設計的商業主義又腐蝕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個人主義和民主主義……
二次大戰後,以美國強大的國力為依托在全球推廣,使全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無論是建築,或是工業產品,甚至包裝和廣告風格都趨於一致,刻板、單調的『國際主義』一統天下,因此才引起知識分子的不滿,同時才有了與六、七十年代『反文化運動』同步的『反設計』,和稍後出現的以裝飾主義來對抗國際主義的『後現代主義』運動。」(p.18)

原來如此!難怪作者在書末會結論如下:「新現代主義是在混亂的後現代風格之後的一個回歸過程,重新恢復現代主義設計和設計國際主義的一些理性的、次序的、功能性的特徵,具有特有的清新味道。」(p.517)

現代主義設計>百度百科詳參【圖博館】:《世界現代設計史》 
 
現代主義設計是從建築設計發展起來的,20世紀20年代前後,歐洲一批先進的設計家、建築家形成了一個強力集團,推動所謂的新建築運動,這場運動的內容非常龐雜,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術上的進步,特別是新的材料的運用,從而把千年以來設計爲權貴服務的立場和原則打破了,也把幾千年以來建築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磚瓦的傳統打破了。繼而,從建築革命出發,又影響到城市規劃設計、環境設計、家具設計、工業産品設計、平面設計和傳達設計等等,形成真正完整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本質上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礎是功能主義,主張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德國現代主義設計大師D?拉姆斯闡述現代主義設計的基本原則是“簡單優于複雜,平淡優于鮮豔奪目;單一色調優于五光十色;經久耐用優于追趕時髦,理性結構優于盲從時尚。”這種風格引領了世界範圍內的設計主潮。以致戰後被稱爲國際主義風格。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礎。它主張以理性主義爲出發點,以人類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爲前提,強調一種以客觀的物性規律來決定和左右人的主觀的人性的規律。許多現代主義者,從德國的貝倫斯、格羅佩斯到美國的米斯、賴特、法國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視功能,造型簡潔,反對多余裝飾,奉行“少即多”的原則作爲自己從事設計和創作的依據。
  當代現代主義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注重形式與風格。第二、具象轉向抽象。第三、表現比再現更重要。第四、創造高于審美。西方自古代開始其藝術創作的傳統就是求真,注重對客觀外物的真實刻畫和記錄描寫,但是資本主義大工業時代的開始讓人們發現物質的東西並不是那麽重要了,人們因爲經濟發展變得異化了,變得心理變態了,變得心靈扭曲了,上帝死了,人們沒有了精神支柱,孤獨無依無靠,信仰缺失,唯利是圖,于是作家開始在作品中尋找活著的意義,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悶,挖掘主體心靈世界深處的意識的流動。現代主義文學的這個轉向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科對人的意識的專注也有一定的關系。
  在形式上,現代主義采用了一系列西方古典文學從來沒用過的創新筆法,比如在結構上按照古希臘諸神體系建構的《尤利西斯》,在語言上采取意識流不停歇的不加標點的寫作手法的《喧嘩與騷動》,以及在情節上采取大膽的給主角改變性別的《奧蘭多》等等,這些作品給西方文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工藝美術運動時期和新藝術運動時期都是古典主義(新舊)向現代主義發展的過渡期。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4436.html?tp=0_11 
 

現代主義風格的設計經典 (圖文)

  

  在設計史上,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過以下的幾個現代主義的設計經典,它們因卓越的性能、精良的制造、巨大的影響力以及引領時代的美學風格與品位,成爲時代的風向標。

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经典 (图文)(图一) 

    Alvar Aalto曲線花瓶

  阿爾托另外一個極其著名的設計,要數1937年他爲Savoy餐廳做建築設計時配套設計的“Savoy”花瓶。據說這個花瓶的設計靈感來自于芬蘭蜿蜒曲折的海岸線。這個花瓶的線條就被認爲是“每一根都在與人接觸”。Savoy花瓶的這種有機的造型和阿爾托所設計的其他大部分産品一樣,被稱爲“Alvar Aalto曲線”。

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经典 (图文)(图二) 

    包豪斯金屬臺燈 

  在整個20世紀中曾湧現出很多設計風格,但似乎只有包豪斯的設計風格被世人公認爲真正的“現代主義”。這盞MT8金屬臺燈是包豪斯的代表作之一。這個臺燈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性:乳白的透明玻璃燈罩,金屬質地的支架,同時其幾何造型零部件十分適用于大批量工業生産。這個現代主義風格的經典作品在市場上十分成功,直到今天依然在生産。

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经典 (图文)(图三) 

    角架平衡式臺燈 

這個由模擬人類手臂骨骼的平衡彈簧操縱、屈伸自如的臺燈是一位名叫George Carwardine的設計師在1932年設計的。到今天,這款經典臺燈已經被幾代燈具設計師所借鑒,它的功效性和設計上所具有的永恒的現代美感在70多年的生産和使用中得到了最好的證明。

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经典 (图文)(图四) 

    阿爾托的扶手椅 

芬蘭人阿爾瓦?阿爾托是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大師和設計師。他在1928年設計的扶手椅利用薄而堅硬但又有熱彎成型的膠合板及彎木制成,既優美又毫不犧牲舒適性。簡潔實用的設計既滿足了現代化生産的要求又延續了傳統手工藝精致的特點。實際上,斯堪的納維亞的功能主義在阿爾托的作品中表現得最典型,他所愛好的有機材料不僅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溫馨的人文情調,而且也有助于降低成本,因爲木材在芬蘭是豐富又廉價的。

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经典 (图文)(图五) 

    Arne Jacobson的螞蟻椅

  Arne Jacobson是丹麥著名的建築師,受現代主義影響,他在實踐中以材料的性能和工業生産過程爲設計主導,將冰冷生硬的功能主義變成了簡潔雅致的形式。這件被稱爲“3107螞蟻椅”的作品是Jacobsen在現代主義語境中的重要貢獻:將一塊膠合板熱壓整體成型爲座椅的座面及靠背,既是材料工藝在設計上的重大突破,也啓蒙了其後一系列座面和靠背相連的椅子設計。螞蟻椅被翻制成無數的版本,成爲曆史上最暢銷的椅子之一。

本篇文章來源于 中國展覽設計網 原文鏈接:

http://www.worldshow.cn/show/a_29832.html

 

後現代藝術派別導讀  by鄭建華

 

在楊裕富老師「後現代藝術設計」一書中,將後現代藝術派別整理、歸納提出有新達達眾徒派(含所謂的超前衛派)、新普普眾徒派(含所謂的卡通畫興起)、反諷仿作派、愛欲派與性焦慮派、解構派或新哲學意味派、過度裝置藝術與綜合媒材、新科技藝術(含所謂的白南準的新影像藝術) 、數位藝術派、新新古典主義或快樂故事派、綜合果汁派等十個派別。以下我將針對反諷仿作派、愛欲派與性焦慮派、解構派或新哲學意味派、數位藝術派做導讀補充與論述:

  反諷仿作派:

反諷仿作在楊老師書中的解釋:是指以模仿歷史名畫但局部加以改變,以達到諷刺效果。而這派的起源來自杜象(Duchamp)的典型作品,如1917年的「尿桶芳泉(Fountain)」及1919年的「翹鬍子蒙那麗莎」(圖1、2)。

這類的作品其素材本為大眾所熟悉的題材,有其既定印象,但由於部分更改了原先的內容,結果往往能帶給讀者視覺震撼與趣味性,達到娛樂與反省的視覺經驗。而在視覺傳達設計表現上,反諷或仿作的技法更是設計師經常用來操作表現的,因為藉由「幽默、諷刺」的人性訴求,往往能打動讀者獲得會心一笑的回報,進而達到傳達目的。

1翹鬍子蒙那麗莎/杜象

2 Fountain/杜象

3救命/何清輝

4環不保/蔡進興

5環不保/蔡進興

6向瑪格利特致敬

  愛欲派性焦慮派:

從十九世紀以來,舉凡具有權威性的文化均為男性特權包辦,而大眾文化卻與女性息息相關,女性從頭到尾被排除於藝術範疇之外,直到60年代末期,女性運動才得以發展。這一方面是因為女性長期受到歧視壓抑,基於性別的差別待遇所激發的反抗和行動,另一方面也受到「性革命」的衝擊,這不但改變了歐美婦女生活條件,產生社會性的狀況,也在藝術創作的領域中造成一種反現代主義的「禁慾」的新局面。這一波的女性運動議題包括有:以性為討論的主題、女性追求平等的權利、同性戀的自由等,原先不能談的性問題,卻在70年代成為社會運動的焦點之一。

  1966-67年間,傳播媒體開始熱烈討論「性革命」的問題,婦女解放運動和女性主義的醒覺也在這段時間白熱化,這期間有兩項因素助長了此運動的發達:第一是新生代的女性(二次大戰後出生的),紛紛走入城市、社會,接受完整教育,有自己的意識以別於傳統生活模式;其次是六0年代上市的避孕藥,使得這群職業、單身的婦女獲得行動上保障與方便,能夠嚮往更大的性冒險和嘗試。

這時期的藝術表現在女性主義倡導下,多位藝術家以女性最私密的性器官作為挑戰權威的武器,例如珠蒂、芝加哥(Judy Chicago)的「晚宴」作品,以女性的性器官作為象徵女權。這些作品以女性議題為主導,強調、影射、象徵、抗議男女間性別的不平等境遇,進而譏諷、攻擊男權的獨霸超越地位。

晚宴/Judy Chicago( 召集400餘人完成的裝置作品),以女性陰戶的性徵來象徵女權

  解構派或新哲學意味派:

大批的解構主義建築集中出現在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中,解構主義概念的提出約在80年代後期,起源於1988年Phillip Johnson 和Mark Wihley 聯合主持的「反構成主義建築七人展」。同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國際研討會,探討有關「建築和藝術中的解構」問題,並由建築理論家詹克斯為《AD》雜誌提出《建築中的解構》為專刊名稱,這時後解構主義可以說正式向大眾見面。

解構主義的源起來自當代法國哲學家Jacgues Derrida 的解構哲學理論。Derrida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對Plato、Rousseau、Hegel、Husserl等前輩大師作品的閱讀,來重新思考哲學、文學、語言學、等問題,並將最後思考擴展到建築、繪畫、政治、等領域。Derrida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他對西方文化形而上的基礎進行理論批判和對待文本的遊戲態度。Derrida的思想核心是解構,在他的看法,所有既定的界線、概念、制度都是應該推翻的,而他批判的方式是:從某個理論當中抽出一個典型的例子,對他進行解剖、批判、分析,通過自我意識再確立對於對事物真理的認識。這股解構風潮在文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研究領域中產生了相當啟示,最後也吹進了設計界。

解構主義的表現特徵;設計中使用解構主義可歸納有以下特徵:

1散亂:作品整題形象感覺支離破碎,與傳統秩序不同。

2殘缺:強調不完整的狀態,故意破損局部,使人視覺震撼。

3突變:將彼此不相干的元素進行組合,追求神秘感覺。

4失重:採用傾倒、扭曲、轉彎等造形造成、失穩滑動、錯移等不安全感,企圖達到莫名之快感。

5超常:超越常規、標新立異,視反常為正常。

     解構主義的真正意涵:

解構主義真正的意義是在質疑正統、主流或規範的同時,致力於發現、挖掘過去創作實踐件中被忽略或壓制的部分,特別是拓展了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從未涉及的創作可能性,喚醒人們意識鐘沈睡多年以「衝突和不平衡」為主要形態的審美觀念。


弗藍克蓋里(Frank Gehry/古根海姆博物館外觀(西班牙)1997

古根海姆博物館內部空間之一

古根海姆博物館內部空間之二

弗藍克蓋里(Frank Gehry/

弗藍克蓋里(Frank Gehry/氣泡椅(1987

狀似解構主義的視覺作品/Makoto Saito

狀似解構主義的視覺作品/Makoto Saito

狀似解構主義的作品/ David Carson

  數位藝術派:

後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80年代的「電腦」工具被應用在藝術、設計表現上,著實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助力。藝術家或設計師得以藉由電腦的「快數運算」與「真實模擬」等功能,加上90年代後期網際網路的「快速流通」與「無遠弗界」等新興功能,將藝術設計創作帶上一個革命時代,我們稱之為「數位化時代」。數位化以後有幾種形態被改變了:一是「無版印刷」被實現了,二是從虛擬的網路世界獲取資訊、流通資訊提高了。


新寶島康樂隊標誌設計
羅大佑與ok男女合唱團封面設計
Akibo個人網站設計
Akibo為歌手林曉培設計之網站

  參考文獻:

1曹小歐,2002,國外後現代設計,江蘇美術出版社

2鄔烈炎,2001,解構主義設計,江蘇美術出版社

3陸蓉之,1990,後現代藝術現象,藝術家出版

4楊裕富,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田園城市文化出版,台北。

5楊裕富,2002,建築、設計、後現代論評,田園城市文化出版,台北。

後現代設計藝術導讀首頁

http://140.125.151.167/pdf/posg.html

 

《國外後現代設計》(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

「後現代設計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我們將其歸納為三點:1.強調形態的隱喩、符號和文化的歷史的裝飾主義。過去現代主義一向是以反對裝飾為宗旨的,戰後發展起來的『國際式』更是強調非裝飾化特點,而後現代主義設計從建築到產品無一例外地采用各種裝飾,尤其從歷史中得到靈感。2.主張新舊糅合、兼合並蓄的折衷主義立場。後現代主義設計並不是要單獨地恢復歷史風格而是對歷史的風格採取抽取混合、拼接的方法,並將這種折衷處理建立在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礎之上。3.加強設計手段的含糊性和戲謔性。現代主義設計強調的是冷漠、理性的特點,而後現代主義設計將這些特徵反叛為一種在設計細節中採用調侃手段,以強調非理性因素來達到一種設計中的輕鬆和寬容。」(p.88)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m/post/1281756110

 
後現代主義設計>百度百科 
 
  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的概念:理論界一般認爲:它是産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學、宗教宗教
  宗教、建築、文學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它與現代主義有本質的區別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出現自然有其曆史的、文化的背景。一般認爲, 後現代主義文學興起的直接導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西方動蕩不安的社會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的駭人昕聞的暴行以及原子彈爆炸給人們以極大的震動, 使人們對昔日一貫遵從的社會道德標准和價值觀念産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戰後,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進一步激化。以美國爲例, 黑人抗暴鬥爭、婦女解放運動、反對越戰的學生運動、肯尼迪總統被殺……社會愈來愈動蕩不安, 人們的精神也越來越困惑。“我們有一個富裕的社會, 我們也有著混亂的價值觀念, 我們面對的美國再也不是早期的美國”。這個社會是“一個相對來說舒適的、半福利半兵營的社會”;“全體居民變得被動、冷漠,分裂成原子”;“傳統的忠誠、相互關系的紐帶、社團的聯系都松弛了, 甚至分解了”;“人成爲消費者,他自身就像他所享用、攝取、汲取的産品、娛樂和價值觀念一樣被成批地生産出來”。
  這樣一個“非人化”社會的出現同西方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科技的發展使得社會信息化、程式化、電腦化, 社會越來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機器, 將每一個人都變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齒輪、小螺絲釘。昔日過度激化的勞資矛盾轉化爲技術和管理矛盾。20世紀以來大衆傳播媒介和交通、通訊的發展使整個人類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空間的障礙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類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現代出版業、新聞業、影視業的巨大發展, 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人類曆史上一個從未有過的大規模的國際間的文化傳播時代已經開始, 這便是所謂“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裏,不再是“知識就是力量”,而是“信息就是效益”,“效益就是目的”。由于現代世界的日新月異, 現代知識的瞬息萬變, 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 知識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質決定的, 而是由它們各自的樣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所決定。
  高科技的發展還必然帶來大規模的機械複制和數碼複制, 從此不再有真實和原作, 一切都成爲類像和虛假。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産最終使文化也成爲機械複制的産品, 而這些産品隨後又作爲商品進入流通領域。錄像、錄音、書籍、光盤、軟盤等産品無窮複制, 使我們失去了個性、風格乃至私人生活。原稿、原件不複存在, 一切都是類像, 整個世界漂浮在表面上, 沒有了真實感。到處都是互文性和超文本。人們突然悲哀地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虛假的世界。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還同結構主義, 尤其是後結構主義的興盛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後結構主義揭露西方傳統的形而上學的偏見和自相矛盾, 打破既定的文學標准, 將意義和價值歸之于語言、系統和關系等更大的問題。後結構主義認爲, 文本不是作者和讀者相遇的固定地點, 而是一個表意關系所在。意義是不確定的, 一切意義都在"延異"中發生變化。受後結構主義影響的女權主義、新曆史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等文化思潮進一步將這種解構中心、消解權威的精神擴展到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的方方面面。
  顯然, 以上後現代主義哲學爲後現代主義文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後現代主義文學是後現代主義精神的形象表達。總的說來,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爲三個方面:不確定性的創作原則、創作方法的多元性、語言實驗和話語遊戲。下面我們分而述之:
  1.不確定性的創作原則
  被譽爲“後現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的美國作家唐納德?巴塞爾姆就這樣聲明:“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確定原則。”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不確定性又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主題的不確定、形象的不確定、情節的不確定和語言的不確定。
  (1)主題的不確定。如果說, 在現實主義那裏,主題基本上是確定的, 作者強調的就是突出主題;在現代主義那裏, 作者反對的是現實主義的主題, 他們並不反對主題本身, 相反, 他們往往苦心孤詣地建構自己的主題。而在後現代主義那裏, 主題根本就不存在, 因爲意義不存在, 中心不存在, 質也不存在,“一切都四散了”。一切都在同一個平面上, 沒有主題, 也沒有“副題”,甚至連“題”都沒有。這樣一來, 後現代主義作家便強調創作的隨意性、即興性和拼湊性, 並重視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參與和創造。
  這種主題的不確定與後現代主義者理性、信仰、道德和日常生活准則的危機和失落是密不可分的。譬如“垮掉的一代”就是從精神到肉體的全面垮掉。喬治?曼德爾指出,當時“整個國家的人民都以各自的方式暫時失去了知覺:在教堂裏,在電影院裏,在電視機前,在酒吧間裏,在書本裏……整個世界都在努力尋找它的麻醉劑……癮君子的哲學家、娼妓和詩人、藝術家和竊賊、情人們、夢想家們、玩忽職守者,以及美國各式各樣的無家可歸的人們……不管他們是一步一步祈禱地爬上搖搖欲墜的塔頂, 向某個天堂的幻影前進, 還是一點一滴地, 從一場無聊的電影到一針海洛因, 贏得任何一條可能的逃避途徑一一全世界都陷進了圈套”。 “垮掉的一代”深受存在主義的影響,但他們更加突出了存在主義軟弱、絕望的一面一一物質世界的荒誕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孤獨一一而將存在主義重在行動與選擇的進步因素抛棄了。另外, 他們在精神分析學說和佛教禪宗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精神活動的非理性、潛意識活動, 用虛無主義對抗生存危機。因此,“垮掉的一代”在思想傾向上又表現出兩個特點: 第一, 以虛無主義目光看待一切, 致使他們的人生觀徹底“垮掉”,他們對政治、社會、理想、前途、人民的命運、人類的未來統統漠不關心。第二他們用感官主義把握世界, 導致中産階級生活方式的徹底“垮掉”, 他們熱衷于酣酒、吸毒、群居和漫遊的放蕩生活。“垮掉的一代”在“垮掉”之後, 便毫不羞愧、毫無顧忌地在作品中坦述自己最隱私、最深刻的感性, 他們稱自己的創作爲“自發創作”,他們要隨意地、即興地表現自我。“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就是這樣一部自傳體小說, 它根據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曆寫成。小說表現了“垮掉”分子“在路上”的精神狀態: 縱橫交錯、飄忽不定。他們一方面抛棄了舊有的社會道德和價值標准, 另一方面, 他們在青蕪龐雜的社會思潮面前又茫然失措。作者認爲, 生活就是一條永無盡頭的大路, 雖然人們走走停停, 但永遠都是在路上。作者爲了最好地表達這一思想, 他將一長卷白紙塞入打字機, 不假思索地把他的流浪生活和同夥的談話記錄下來 ,三周之內便匆匆寫成了這部20余萬字的小說。
  (2)形象的不確定。如果說在現實主義那裏, 人物即人, 在現代主義那裏,人物即人格的話,那麽, 在後現代主義那裏, 人即人影, 人物即影像。後現代主義在宣告主體死亡、作者死亡時, 文學中的人物也自然死亡。當代理論家費德曼說:“小說人物乃虛構的存在者, 他或她不再是有血有肉、有固定本體的人物。這固定本體是一套穩定的社會和心理品性-一一個姓名,一種處境,一種職業, 一個條件等等。新小說中的生靈將變得多變、虛幻、無名、不可名、詭詐、不可預測, 就像構成這些生靈的話語。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木偶。相反, 他們的存在事實上將更加真實、更加複雜,更加忠實于生活, 因爲他們並非僅僅貌如其所是;他們是其真所是:文字存在者。” 有人將後現代主義的這種人物形象特征概括爲“無理無本無我無根無繪無喻”,其中“無繪”指的是沒有人物形象的描繪代碼, 它不給人物一幅肖像;“無喻”的意思是沒有比喻和轉喻代碼 ,因爲在後現代主義文學那裏, 根本就沒有隱藏在現象後面的“意義”可以探尋。正是這"六無", 使得後現代主義文學形象的確定性完全被肢解了。
  這種“形象的不確定”還體現在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主人公已經從昔日的“非英雄”走向了“反英雄”。美國當代作家巴塞爾姆是比較典型的後現代主義作家, 他的短篇小說《辛伯達》可算是經典的後現代文本。小說中有兩個主人公: 一個是具有豐富的浪漫航海曆險經曆的水手辛伯達;另一個是80年代的美國教師“我”。“我”生活貧困, 衣著寒酸, 被白天上課的學生看不起, 但充滿浪漫激情的詩一般的語言還是打動了學生們, “要像辛伯達一樣!迎著風浪前進!……我告訴你們,與大海融爲一體吧!”學生們卻說, 外面什麽也沒有。“我”說, 你們完全錯了。那裏“有華爾茲, 劍杖和耀眼炫目的漂積海草。”這裏說的華爾茲, 是指小說前面提及的水手辛伯達在他第八次航海失事後向傳來華爾茲音樂的樹林走去。在這裏,人們難以分清講話的人是水手辛伯達還是大學教師“我”, 或者水手辛伯達與“我”原本就是同一人?小說的主人公究竟有幾個, 兩個還是一個? 也許正是過去的水手辛伯達現在成了大學教師“我”? 所有這些都是不確定的。這種似是而非、或此或彼的人物形象使任何試圖捕捉准確的意義的企圖都完全落空, 剩下的便只能是後現代主義的“怎樣都行”, 你把它理解成什麽, 它就是什麽。
  (3)情節的不確定。後現代主義作家反對故事情節的邏輯性、連貫性和封閉性。他們認爲,前現代主義的那種意義的連貫、人物行動的合乎邏輯、情節的完整統一是一種封閉性結構, 是作家們一廂情願的想像, 並非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 因此, 必須打破這種封閉體, 並用一種充滿錯位式的開放體情節結構取而代之。這樣一來, 後現代主義作家便終止情節的邏輯性和連貫性, 將現實時間、曆史時間和未來時間隨意顛倒, 將現在、過去和將來隨意置換, 將現實空間不斷地分割切斷, 使得文學作品的情節呈現出多種或無限的可能性。
  新小說便一反傳統小說情節的確定性, 而精心建構一種迷宮式的情節結構。新小說因爲反對有計劃地安排人物的命運和遭遇, 反對將生活編寫成連貫集中、驚心動魄的樣子, 反對塑造典型人物, 因此, 新小說在寫作手法上也大都打破傳統的時間概念, 把過去、未來、現在混爲一體, 將現實、幻覺、回憶交織一團, 從而構成了一些與傳統小說完全不同的, 表面上雜亂無章的場面, 而這一切其實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布托爾在談到他的小說時曾說過,“它不僅是一座空間的迷宮,也是一座時間的迷宮”。新小說家把形式看得高于一切, 認爲作家構造一部小說, 重要的不在于寫什麽, 而在于怎麽寫, 因此他們盡可能將作品的情節結構安排得錯綜複雜, 獨具匠心。比如,布托爾的日記體小說《時間表》分爲5個部分, 這5個部分即日記中的5個月(5一9月)。主人公在這個迷宮般的城市裏所寫的日記已不是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來展開, 而是將現在、過去、未來, 現實、曆史、幻想交織在一起。書中的時間順序重疊交錯, 但又有一定的規律, 就像是一個遞進的乘法口訣表或鐵路上的價格表。5個月首先按5、6、7、8、9直線順序寫,然後從5月到2月按斜線的順序寫;其次,每一個月所寫的東西在遞增,因此每一個月的日記增加對一個月的記述, 這樣一來, 雖然只寫了5個月, 但12個月的事都包含在這5個月裏, 而這一年又象征著人的一生, 象征著整個時代。這種縱橫交錯的時間又同迷宮般的空間交織在一起, 使得小說的結構更加複雜精巧。讀者如果以讀巴爾紮克式的小說的神智去讀這部小說, 就會如墜五裏雲霧, 不知所雲, 以爲這是作者在“發神經病”;讀者如果按照新小說的方式閱讀新小說, 層層解析作者精心設計的結構, 就會産生一種一步一步走出迷宮的愉悅和快感, 就不得不歎服作者獨具匠心。
  (4)語言的不確定。語言是後現代主義的最重視的因素, 它甚至都上升到了主體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 後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就是語言的不確定性。對此我們後面還有論述。
  2.創作方法的多元性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不確定創作原則必然導致其創作方法的多元性。多元性也是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又一基本特征。國際比較文學學者伊布斯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曾經指出, “絕對主義的對立面是相對主義。相對主義以不同標准的多元共存爲前提”, “多元主義意指多樣性的互動。這一概念的主要長處在于, 它允許不同詮釋框架的奉行者互相交流, 進而使他們參與到不同的框架中, 從而避免相互隔絕”。進入90年代以來, 由于世界局勢的巨大變化, 以“歐洲中心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爲代表的文化絕對主義已成爲衆矢之的, 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和學者都開始思考、關注如何建立起新的國際文化關系這一最新課題。在失去中心與絕對之後, 全球人類共同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世界文化呈現出一派多元發展態勢, 人們所重視的, 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對話。後現代主義文學創作的多元性元疑同這種文化的多元性傾向不無關系。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這種多元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融合貫通之中。
  (1)後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後現代主義精神雖然與現實主義相去甚遠, 但在表現手法上卻有著許多相通之處。譬如魔幻現實主義就是後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神奇結合。魔幻現實主義是後現代文化的産物, 其總體精神及創作方法都具有鮮明的後現代特征, 但是, 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從來就沒有遠離過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首先是對現實的一種態度。魔幻現實主義作家面對現實,力圖深入現實, 去發現現實中、生活中、人類活動中的神秘所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大都非常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命運, 創作目的明確, 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鮮明的愛憎觀念。略薩說, 作爲一個作家, “意味著同時負擔起一種社會的責任: 在發展個人的文學事業的同時, 通過寫作及其活動, 還應該是解決社會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問題的積極參加者”。因此, 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不同于典型的西方後現代主義作家, 他們並不熱衷于描寫個人內心的非理性的變態心理, 而是牢牢紮根于客觀現實,盡情地揭露當代拉丁美洲的政治寡頭、大莊園主和帝國主義的醜惡嘴臉, 表達作家對人民的同情,對民族與人民的命運的思考。卡彭鐵爾對超現實主義的精神錯亂的夢囈文學, 從一開始的欣賞到後來的厭倦到最後的決裂, 乃是因爲他用理性對這類文學進行了嚴格的分析和審查, 因爲他有一種強烈的要表現美洲大陸的願望。馬爾克斯說, 他內心深處有兩種信念:“一、優秀的小說應該是現實的藝術再現;二、人類最臨近的目標是社會主義”。他的《百年孤獨》通過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的離奇曲折的遭遇和充滿傳奇色彩的坎坷經曆, 描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馬孔多百余年的曆史變遷, 反映了哥倫比亞農村從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的百年滄桑, 表達了作者渴望和平、痛恨社會動亂、憎惡戰爭、反對外來勢力、主張民族獨立和團結的思想, 小說中的現實主義因素非常突出。
  (2)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在大部分分歧點上, 現代主義文學與後現代主義文學似乎都只是一個自覺程度上的差異。它們與其說是異中之同, 不如說是同中之異, 所以, 要將二者嚴格地分開幾乎是不可能的。幾乎所有的後現代主義作家都受到過現代主義作家的影響, 而許多現代主義作家又常常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出某種後現代色彩。喬伊斯是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家, 但近年來他又越來越多地被認爲是後現代主義的開創者。他的《芬尼根守靈夜》常常被視爲英美後現代主義新紀元的開始, 因爲這部作品體現了“以自我爲中心的現代主義”向“以語言爲中心的後現代主義”的過渡。在這部小說中, 喬伊斯對語言實驗和文本構造的關注超越了合理的界限。爲了文本的需要, 他不僅采用了一種世界語言史上絕無僅有的“夢語”, 而且還讓其他任何他認爲可用的素材堂而皇之地進入他的作品, 由此他向讀者展示的, 是一個獨立而又封閉的小說世界和一座永遠也無法走出的迷宮。喬伊斯此時想做的, 已經不是像他早年那樣, 試圖通過某種奇特的語言和文本反映點什麽, 而是旨在通過語言創造出一個不同于現實的世界。喬伊斯終于完成了他從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的轉變。像喬伊斯這樣跨越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界限的作家並不算少數, 卡夫卡、福克納、貝克特、威廉斯、阿爾比等都是這樣。
  作爲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黑色幽默”顯然受到過存在主義哲學和文學的影響。“黑色幽默”作家正是在將世界視爲荒誕不經、無可理喻之後, 才采取了付之一笑的態度。這些“黑色幽默”作家“對于自己所描述的世界懷著深度的厭惡以至絕望, 他們用強烈的誇張到荒誕程度的幽默、嘲諷的手法, 甚至不惜用‘歪曲'現象以致使讀者禁不住對本質發生懷疑的驚世駭俗之筆, 用似乎‘不可能'來揭示‘可能'發生或實際發生的事情, 從反面揭示他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的本質, 以荒誕隱喻真理。他們把精神、道德、真理、文明等等的價值標准一股腦兒顛倒過來( 其實是現實把這一切都已顛倒了 ), 對醜的、惡的、畸形的、非理性的東西, 使人尷尬、窘困的處境, 一概報之以幽默、嘲諷, 甚至‘贊賞'的大笑, 以寄托他們陰沈的心情和深淵般的絕望。” 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作者原本要以人類的智慧去嘲諷那些統治社會的軍事官僚體制和控制人的生存權的大人物, 而最終這部“第二十二條軍規”卻成了無時無處不在、無法擺脫的人類荒誕處境的一個象征、一個圈套, 具有了永恒的意義, 甚至智慧也無法幸免于這一圈套。因此, 海勒對生與死、情與愛、理想主義和愛國主義都采取了極端與陌生的譏諷嘲笑的態度。甚至昔日在莎士比亞筆下莊嚴的“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 在海勒筆下也成了戲謔之語:“死還是不死,這就是要考慮的問題。”小說在總體精神上更多屬于後現代主義, 而在藝術手法上則更多地屬于現代主義。
  (3)後現代主義與浪漫主義。正像現代主義與浪漫主義有著許多密切的聯系一樣, 後現代主義也常常彌漫著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譬如20世紀50至60年代在美國崛起的後現代主義詩歌流派一一自白派就是將浪漫主義的“抒發個人情感”這一特征推向了極點。自白派詩人堅決反對艾略特的詩歌創作原則和新批評理論。艾略特認爲, 文化史的重大壓力比詩人本人的創作沖動要強大得多,因此, “詩不是放縱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 不是表現個性, 而是逃避個性”, 這就是艾略特著名的“非個性化”創作原則。新批評派在艾略特的這一理論基礎上發展出了“意圖謬誤”論。他們認爲,因爲人們常常將作者的創作意圖與對作品的價值判斷混爲一談, 並以前者代替後者, 這樣便導致了“意圖謬誤”, 因此, 批評家應當將作者的創作意圖排除在文學批評之外。針對艾略特與新批評派的理論, 以及美國學院派詩歌創作的傳統, 自白派詩人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毫無顧忌地揭示自己的個人隱私, 比如性欲、死念、羞辱、絕望、精神失常、接受外科手術、與雇主的矛盾, 以及對妻子、父母、兄妹、子女的扭曲的變態心理等, 由此使他們的詩歌創作回歸浪漫主義, 從而開創了60年代風行一時的“自白詩”運動。
  3.語言實驗和話語遊戲
  人們通常認爲, 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最大的區別就在于: 現代主義是以“自我”爲中心, 而後現代主義是以“語言”爲中心。早在1932年法國作家貝克特就在他的小說《難以名狀者》中通過主人公發出了後現代主義的呐喊, “所有一切歸結起來是個詞語問題”,“一切都是詞語, 僅此而已”。 一般來說, 現代主義遵循以自我爲中心的創作原則, 將認識精神世界作爲主要表現對象;而後現代主義則倡導以語言爲中心的創作方法, 高度關注語言的遊戲和實驗。前者通常將人的意識、潛意識作爲文學作品的重要題材加以描繪, 刻意揭示人物的內在真實和心靈的真實, 進而反映出社會的“真貌”。而後者則熱衷于開發語言的符號和代碼功能, 醉心于探索新的語言藝術, 並試圖通過語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爲一個獨立的“自身指涉”和完全自足的語言體系。他們的意圖不是表現世界、也不是抒發內心情感、揭示內心世界的隱秘, 而是要用語言來制造一個新的世界, 從而極大地淡化, 甚至取消文學作品反映生活、描繪現實的基本功能。
  在這一理論基礎上, 後現代主義文學首先要揭露的就是所謂"現實"的虛假性, 即“現實”只不過是語言虛構的假象。在這一點上, 後現代主義的元小說可以作爲代表。元小說( 又稱反小說 )就是以戲仿( 或諷仿 )爲主要範式, 對小說這一形式和敘述本身進行反思、解構和顛覆, 這就在形式上和語言上導致了傳統小說和敘述方式的解體, 宣告了傳統敘事的無效和虛假。後現代主義元小說家們認爲, 現實是語言造就的, 而虛假的語言造就了虛假的現實。傳統小說的敘述方式就是虛假現實的造就者之一: 它虛構出一個虛假的故事去“反映”本身就是虛假的現實, 從而把讀者引人雙重虛假之中。 因此, 小說家的主要任務就是去揭穿這種欺騙, 把現實的虛假和虛構的虛假同時展現在讀者面前, 促使他們去思考, 去重新認識現實和語言。元小說就是“關于小說的小說”,是“小說何以成爲小說的小說”。 它自我揭示虛構、自我戲仿, 把小說自我操作的痕迹有意暴露在讀者面前, 自我揭穿了敘述世界的虛構性和僞造性。“小說的真相就是:事實即幻象;虛構的故事是世界的原型”。這樣一來, 在元小說中, 所謂的“現實”便只存在于用來描繪它的語言之中,而“意義”則僅存在于小說的創作與解讀的過程中。
  巴思的短篇小說《扉葉》就是在這一理論背景下創作的。在小說開始, 敘述者“我”正煩惱不己, 因爲小說寫了一多半仍“缺乏激情、抽象、職業化、不連貫性”, 有了“沖突、糾葛, 沒有高潮”。“我”考慮小說如何結尾, 可是怎麽思考也超不出“我們生活的故事”。“我”于是決定, 既然我們這些“靠耍筆杆子爲生的”人都像“積習難改的編謊家”, 那就“換個常用名詞”,“接著編吧”。原來, 傳統的敘述世界就是這樣編造出來的。推而廣之, 人類的許多“真理體系”, 如曆史、宗教、道德、意識形態、倫理價值等等又何嘗不是一種“敘述方式”呢? 正是這種敘述方式將那些散亂的表意符號用一種能夠自圓其說的因果邏輯整合起來, 組織起來, 構成了我們過去所說的“現實”。
  同樣, 在消解了“現實”的真實性後, 後現代主義者便相信, 語言本身就是意義, 語言再無須依附在其他的“現實”基礎上。譬如在後現代主義詩歌那裏, 語言本身就是意義,它拒絕表達,“每個詞是塊石頭/象拳頭般大小一一/我一塊塊扔向/黑暗的玻璃窗”。“我們使用這語言就仿佛我們制造了語言”, “這語言就是目的, 這語言就是地圖”。 語言詩派更是直截了當地表明, 詩歌的主要原料是語言, 是語言産生經驗。于是, 後現代主義詩人便在語言中找到了自己的家, 並在語言中自由自在地嬉戲。譬如史蒂文斯的代表作《風琴》, 就以純粹的語言遊戲, 狂喜的吵吵嚷嚷,改變了美國詩歌的語言風格。肯尼斯?科克幹脆就指導學生用遊戲的方法作詩 ,他讓全班作一首詩, 每個孩子湊上一行。最終使得文字遊戲、無聊話兒、非邏輯的表達都變成了後現代主義詩歌。與此同時, 後現代主義詩歌的實驗繁多, “詩人開始與聲音,也與音樂和其他藝術合作。無數的譯自多種語言的作品出現”。 出現在20世紀中葉的德國的具體詩, 又被稱作“語言實驗詩”。對于實驗詩人來說, 文字不再具有確定的意義, 它只是一種與其語法職能或地位無關的符號, 是詩人用以構成某種圖形的原料, 而這些圖形似的文本本身就是目的和意義。譬如詩人戈姆德林就這樣寫道:“字是影子/影子變成字/字是遊戲/遊戲變成字。”正像字是遊戲一樣, 詩也是遊戲。
  既然語言能夠制造“現實”, 語言本身就是意義, 那麽, 後現代主義者只要沈溺于語言之中自由嬉戲, 就能獲得充分的意義和樂趣。于是, 後現代主義作家一方面對傳統文學進行戲仿, 在語言遊戲中自得其樂: 巴塞爾姆將巴爾紮克的小說翻說成笑劇;巴思用“現代思辨精神”重寫古希臘神話;戴倫坡把《詩經》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經驗並置;伯吉斯反說莎士比亞抄襲《莎氏全集》;艾米斯“在現實中”重逢自己在小說中創造的人物, 慘遭愚弄。另一方面, 後現代主義作家又抹去了小說及其對象的差別, 將小說的虛構與虛
http://baike.baidu.com/view/350858.html?tp=1_11
 

新藝術運動風格之探討  by 簡華成 

詳參【圖博館】:《裝飾藝術鑑賞入門》 《美術工藝鑑賞入門》

 

  新藝術運動之起源

工業革命以後,由於機械的泛濫,促使當時的產品走向了量產化的路線,這種變化與傳統手工藝製品的不同點在於設計者與製作者再也不是同一個人。由於產品的量產,使社會大眾能買到便宜豐富的產品,卻也使粗製濫造的產品大量出現於坊間,使得藝術家們輕視機械製造的產品,進而促使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挺身倡導美術工藝運動(The Art & Crafts Movement)在他的理想裡,認為『最好的產品只能依靠優越的手工直接處理材料才能製作成功』。由於他對中古世紀的嚮往及提倡以及對工業的厭惡,因此他所領導的美術工藝運動被認為是復古的風潮。

  由於美術工藝運動的發展,在歐洲各國引起了許多的造形革新運動,這些運動,我們統稱為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新藝術可說是美術工藝運動的修正和延續,包含對Morris復古運動的反對,但也承續了Morris開拓新造形的觀念,尤其是修正了對機械的態度,進而認識機械生產的功能,著重於新材料的應用與明快簡潔的結構設計,因此很快地便流行於整個歐洲,影響遍及各種工業產品、建築、家具、紡織品…等等之式樣和裝飾。

  新藝術時期,出現許多鋼鐵、平板玻璃、水泥等新材料,使建築進步到鋼筋水泥,混凝土結構的階段,當時的設計家及從事創作設計的人,面臨到新材料和新技術的誕生,一致認為新時代須創造出新的造形式樣,因此,對當時的建築、工業產品、家俱等均採用以曲線為主體的自由藝術式樣,以別於傳統式樣,其曲線大多為細長而捲起的蔓草模樣或花卉、鳥獸、藤鞭似的型態,再配以華麗的色彩,此種以象徵和浪漫的手法為主導,採取生動優美的浪漫形線條的表現手法塑造出一個全新的造形風格,也使新藝術運動所製作的各類產品有著重裝飾趣味的傾向。 <近代設計史 六合出版社>

  

新藝術時期的曲線,有著韻律與自由的感覺

 

美術工藝運動時期的櫥櫃,具有哥德式風格‧ 

  新藝術運動在各國的發展

沒有一種藝術像新藝術(Art Nouveau)般,牽連如此眾多的領域;也沒有 一種藝術像新藝術具有綜合發展的新動向。新藝術涉及建築、工藝、繪 畫、應用美術等造形藝術,也和文學、音樂、戲劇有關,範圍實在很廣 泛。以法國、英國(蘇格蘭)為中心,廣及德國、奧地利、義大利、西班 牙、比利時、美國...,等等,許多地方在短期間內都出現這種傾向, 所賦予的名稱也不盡相同。新藝術是最後被保留下來的名稱,因此而定 名。19世紀,許多藝術造形仍維持舊有的形式,直到新藝術出現,人 們才開始追求新的藝術形式,這種新傾向迅速得到廣泛的理解與接受。

  新藝術運動主要發展國家及代表者

德國

麥可索涅特 MichaelThonet(1796-1871)

彼得貝倫斯(青年風格) Peter Behrens(1868-1940)

法國

漢克特‧吉瑪德 Hector Guimard(1867-1942)

比利時 亨利維爾德 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

霍塔 Victor Horta(1861-1947)

西班牙 安東尼高第 Antonio Gaudi(1852-1926)

蘇格蘭

查理斯‧雷尼麥金塔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奧地利 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

霍夫曼(Josef Hoffman)

莫瑟(Kolomann Moser)

奧布里奇(Joseph Olbrich)

(維也納分離派)

  德國的新藝術運動

 

 

 

 

 

 

 

 

 

 

 

 

在德國,新藝術之曲線式樣的先驅者麥可索涅特MichaelThonet(1796-1871) 在新藝術運動正式展開之前約20餘年即已設計製作出有名的曲線形搖椅 和餐椅

其線條形態的特性和新式的生產方法,顯示出其為新藝術的表徵。他所設計的維 也納餐椅( Vienna cafe chair )造形簡潔優雅、經濟,自1859年問世以來廣 受人們的喜愛。

 

1860年他又設計曲木搖椅(Bent wood Rocker);它的線條表現揉合了Pictureseque Victorian line和the whiplash Art Nouveau line,強調的是整體的形態,而 非在表面裝飾上。 Thonet以機械技術應用於座椅的大量生產是在1830年, 他把塗敷膠水的木板條加熱成形,而後組合成座椅。他發現細木桿以蒸汽吹噴 而後彎曲,將不致像直紋理的木料彎成同樣形狀那樣地容易斷,此種發現比起1850年John Belter的專利技術在時間上還早20年。

Thonet的技術價值在於使未受技術訓練的工人能在裝配線式的生產下製作家具。 他為就近取材,在各地森林區設置工廠,並擴展成世界性的機構,二次大戰前, 它已銷售五千萬以上的餐椅,以後更以每年五萬的數目繼續行銷於各地。

  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

 

 

 

 

 

 

 

 

 

 

 

在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裡,以亨利維爾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 1957)和 霍塔Victor Horta(1861-1947)為運動中心人物,維爾德早年是位畫家,後來 受到了前拉菲爾派及莫里斯學說的影響,毅然放棄了繪畫,雖然莫里斯帶給他 的影響很大,但他並不讚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返回中世紀的主張,以及對工業 的厭惡,反倒是充分的應用工業所帶來的便利。

  Velde進一步地研究機械的效能,他不久就了解機械所具有的效能可Velde進一 步地研究機械的效能,他不久就了解機械所具有的效能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 更美好的物品,由機械大量生產之效能可以作為推廣近代實用美術的利器。在 尋求適合於當代生產作業之原則,Velde成功地設計出一種由各部份的均衡而 得到整體美的建築物、日用品和家具。 (圖16) 他認為這樣所達到的和諧美, 使一切裝飾成了多餘而無用, (圖17) 他並認為無論使用何種裝飾均應證明其 有存在之理由及重要性,這種理論更進一步地對一些日用品產生了一種既高雅 又簡潔的新造形式樣,逐漸為一些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和企業家所接受,而將 此種理論應用於工業生產方面。

另一位中心人物霍塔(Victor Horta),他以一種大膽且充滿弧線的造型來表達 他的設計,其弧線偏向漩渦的樣式並向外律動,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在1892年於 布魯塞爾的塔雪爾旅館(Tassel Hotel),此建築的外觀極為樸素, 主要的特 色在於鐵窗上的弧狀條紋,室內則採用華麗的新藝術設計,欄杆上的裝飾、屋 頂的拱形設計與迴旋狀的樓梯彼此之間相互輝映,整體造型非常一致,此棟建 築物被視為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里程碑。 (圖20) 霍塔對於細節的部分如手把、 吊衣架等也十分著重於精密設計。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在法國的發展趨向於高度裝飾性風格,廣泛應用在各種流 行上,

提供設計師更多的自由來探索裝飾色彩應用和造型上的設 計,因此,一

系列奢侈豪華的物品和建築物在這時期就被創作出 來了,這現象顯示出

新藝術運動在法國奇特的發展情況。

  在法國的新藝術運動中,代表者為漢克特‧吉瑪德(Hector Guimard) 他從

90年代末起轉向新藝術風格的設計,直到1905年的這段時間是 他設計的

黃金年代, Guimard的設計特點是喜歡在建築上使用自由 流暢的鐵件飾

品,最著名的作品是1900年法國巴黎市地鐵車站的設 計,從入口、欄杆

、號誌、支柱和燈光設計在造型及細節方面反映 出一種整體的協調美感。

 

Guimard的室內傢俱設計上強調統一性,從室內到傢俱、把手、門鎖等, 關注到環境的每一個細節,並如同地鐵站設計般採用流動性的動感線條。

 

  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

 

西班牙新藝術運動的代表者為建築師安東尼高第(Antonio Gaudi),他在建築上的設計極度誇張且充滿戲劇性,巴塞隆納的米拉公寓 (Casa Mila BUILDING 1905-1910)是他的代表作。

 

他所設計的傢俱也如同他設計的建築具有誇張的波浪起伏及強而 有力的曲面線條。

  蘇格蘭與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   

當我們作一全面性的觀察時,將會發現:新藝術和曲線的關係十分 密切。不過 有些線條很複雜,尤其是新藝術運動的後期,走向簡潔 但抽象的方向發展,可 視為一種直線樣式而不屬於曲線,代表者為 蘇格蘭建築師查理斯‧雷尼麥金塔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和奧地 利的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 

 

 

 

 

 

 

 

 

 

 

 

 

查理斯‧雷尼麥金塔(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他的室內裝飾及傢俱常 以白色為基調,(圖33)時用材料的原色,麥金塔的設計極注重各部分的統一性

 

 

 

 

 

 

 

 

 

 

 

 

 麥金塔早期作品還可看出些許新藝術運動廣泛風格特徵的那種富有表現力的 曲線造型細節。

 

 

 

 

 

 

 

 

 

 

 

 

後期的作品則趨向了純粹幾何的設計,造型簡潔、線條流暢,作品中常能顯 現出由簡單主題重複使用所形成的韻律美,連綿重複的豎線條成為他作品之 中最具個性的形態特徵。 

 

 

 

 

 

 

 

 

 

 

 

 

無論是室內裝飾還是傢俱,只有有力的橫線條統貫全局,明朗而富有韻律。 麥金塔的設計對維也納分離派產生了最大的影響。

  維也納分離派的核心人物為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霍夫曼(Josef Hoffman)、 莫瑟(Kolomann Moser)和奧布里奇(Joseph –olbrich)等四人,他們倡導與過去 學院派分離出來,以追求個性的創作精神,他們的設計風格在於追求自然形態的 抽象表現,簡潔與幾何的造型,且表面極少加以裝飾,造成純粹簡單的幾何表現, 使維也納分離派與新藝術運動中自然題材的裝飾趣味相去甚遠。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在許多方面的主張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The Art & Crafts Movement)相似,認為回歸自然才能找回藝術形式創造的真正 靈感,在於追求一種新時代的藝術風格,新藝術運動最終走向了追求幾何風格的 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

  參考文獻:

  .設計概論  佐口七朗編著  藝風堂

  .工業設計史 盧永毅.羅小未著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近代設計史 李玉龍著  六合出版社

  .現代設計史 ANN FEREBEE著 吳玉成譯  胡氏圖書

  .設計史 李新富審訂  藝風堂

  .新設計史 李玉龍.張建成譯 六合出版社 原著:FELICE HODGES

  .比利時19世紀新藝術展  台灣省立美術館編印

  .1000CHAIRS   Charlotte & Peter Fiell TASCHEN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Art%20Nouveau.htm

 
新工藝運動在各個國家表現形態及在設計史中的地位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徐騰飛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各國的資本主義得到長足的發展。技術革命已經完成,一個工業化大生産的高潮在英、法等先進國家出現,它推動了城市生活和社會結構的改變,從而帶來了新的社會思潮,引起審美觀的變化。勞動者、職員、中産的市民家庭逐漸成爲城市生活的主體,藝術所服務的對象也漸漸地轉移到了他們中間,從而受到他們的審美趣味影響。在英國有拉斐爾前派産生,而在法國和比利時則表現爲“新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興起是時代的必然,在歐洲大部分國家廣泛發展,後來在中國也産生一定的影響。其在設計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可埋沒的。
  一、新藝術運動在各個國家的表現形態
  新藝術運動在歐洲各國的性質和表現不盡相同,但也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特色。比如他們通過藝術家集體的力量去探索現代工藝美術的語言,他們對反對傳統的風格,要以新的工藝美術形式表現出時代的特征。尤其是新藝術運動所帶來的影響和所形成的藝術特征更有相互一直的地方。
  下面我列舉一下幾個國家,說明一下“新藝術運動”在各自國家的表現形態。在介紹的內容方面有所側重,由于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所以介紹的內容比其他國家相對詳細一些。
  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新藝術”(Art Nouveu)本是巴黎一家商店的名稱,由出版商薩穆爾▪賓(Samuel Bing)1895年12月創立,是在仿效威廉▪莫裏斯設計事務所的基礎上開設的,取名“新藝術畫廊”,(The Gallery De I’ art Nouveu)。雖然名稱是“新藝術畫廊”,其實主要經營和展覽風格新穎的家具及室內陳設用品。“新藝術運動”在十九世紀末就初見端倪,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爲“新藝術運動”提供了強大的展示舞臺,從那時候起“新藝術運動”在法國持續二十余年,並影響到其他國家,因而,我們稱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的發展主要有兩個中心:巴黎和南錫(Nancy)。南錫主要集中在家具設計上,而巴黎則包羅萬象,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包括家具、建築、室內、平面設計等。在巴黎,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建築師格裏馬爾。他爲巴黎許多建築以其出色的很多相當精美的裝飾,其中最出色的是巴黎地下鐵路的出入口站,一共有141種不同圖案。他還爲卡斯第爾.布拉齊旅店設計了一扇非常出色門,上面的圖形變化莫測,線條優美,更是體現了新藝術的風格。在南錫,玻璃工藝家加萊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以他爲核心有南錫派的工藝美術聯盟。他的玻璃器皿,運用砂輪磨花、酸腐蝕、金屬鑲疊、金屬鏤嵌和吹泡等特殊技法,加工出來的圖案和花草昆蟲都流暢美觀,因而被成爲“玻璃玻璃鑲嵌細工”也不足爲奇。
  具有影響的“新藝術運動”組織有“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六人集團”等。
  英國的新藝術運動是莫裏斯美術與工藝運動的繼續。在莫裏斯和拉斯金相繼謝世之後,他們的學生馬克默多建立了"新世紀藝術家協會",生産新穎的家具和裝飾品,成爲向"新藝術"的過渡。稍後,在格拉斯哥,出現了以麥金托什爲首的設計家集團。1896-1909年間,他們爲格拉斯哥的四家茶室進行了別出心裁的設計,風格簡練、明快。1909年建成的格技斯哥藝術學院新主樓,被喻爲英國第一所新藝術風格的建築。
  比利時地處英國和法國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非常密切,英國工業革命對比利時影響很大,工業發展十分迅速。1859年,在藝術上比利時出現了一些基金的組織,如“二十人社”(Les Vingts)。“二十人社”由奧克塔▪毛斯(Octave Maus)領導,在比利時經常展出雷東、修拉、勞特累克、高更。凡高。塞尚等人的美術作品。
  亨利•凡•威爾德是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核心人物
  新藝術在意大利的“自由風格”,主要表現在建築設計方面,參加這一運動的建築師、設計師,分布在意大利一些大城市裏面,他們的創作大都與地區特色相練習,但新藝術在意大利新藝術發展中,一些期刊雜志的出版發行,起到了推進作用。都靈
  新藝術運動在佛羅倫薩也得到了發展。佛羅倫薩是意大利中部的文化名城,這個曆史上藝術家雲集、群星璀璨的城市,建築物古香古色,已經形成獨特的建築格局。建築師喬萬尼▪米凱拉澤的作品很有代表性,他不受傳統的束縛,而是從中汲取爲新藝術有益的成分、參照文藝複興建築的典雅形式,充分運用優美、流動的曲線,裝飾建築物的內部和外觀。在傳統中融合了現代藝術的成分
  奧地利新藝術的代表是"維也納分離派"中的工藝家和畫家們。他們有建築與設計家奧托▪瓦格納、霍夫曼、奧布裏奇,畫家克裏姆特、莫賽等人。奧托▪瓦格納爲首的維也納學派在新藝術運動的影響下形成了。奧托▪瓦格納早期從事建築設計,並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學說,但在設計界的影響則是從1894年擔任維也納藝術學院建築系教授開始的。他早期建築風格傾向于古典主意,後來在工業時代技術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建築觀點。1895年,他出版的《現代建築》一書中,指出新結構和新材料必然導致新的設計形式出現,建築領域的複古主意樣式是極其荒謬的,設計是爲現代人服務的,而不是爲古典複興而産生的。在維也納藝術學院就職演說中,他說:“現代生活是藝術創造唯一可能處罰點:。”所有現代化的形式必須與我們時代的新要求相適應“。在《電代建築一書中,他對未來建築的預測是非常激進的,認爲未來建築”像在古代流行的橫線條他們設計的分離派陳列館、印刷廣告、裝飾畫等,主題上頗受象征主義影響。
  德國新藝術運動是以"青年風格"出現的。它得名于1896年在慕尼黑創刊的《青春》雜志。年輕的設計家埃克曼、雕刻家奧布裏斯特是其骨幹。他們設計的綴錦、封面和各種美麗的花卉圖案,被廣泛地應用。此外,凡.德.維爾德和建築家貝倫斯在柏林方面以抽象的青年風格設計建築和建築裝飾。
  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只限于巴塞羅那。建築師高迪和蒙塔列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風格。高迪以富有中世紀哥特藝術趣味的、簡化的曲線形,設計了離奇古怪的卡薩.米拉公寓和聖家族教堂,至今是西班牙人的驕傲。蒙塔列所設計的卡蘭塔音樂廳,代表了大陸風的曆史主義的新藝術風格。
  新藝術運動在歐洲大陸“曇花一現”,但在中國的哈爾濱卻持續了30年。 哈爾濱的藝術運動建築數量居世界第三。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將中央大街同柏林的菩提樹大街、東京的銀座大街、上海的外灘、天津的維多利亞(解放北路)大街相提並論,可見其影響之深遠。此次“修舊如舊”的改造原則基本保持了中央大街建築的歐式風格。中央大街整體改造完成,市民發現原來松雷商廈門前側面大廣告牌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造型新穎、別致的“假牆”。這是一堵“新藝術運動”牆,它與所依附的中央大街58號保護建築的前臉一模一樣。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樓後樓就極有新藝術運動時期的風格,現在世界上已不多見。這是1920年的作品,希臘陶立克柱式,厚重的石礎,挺拔的柱身,柱身上勻稱的凹槽,中段柔美的牆飾,與底層陽剛形成對比。目前是一類保護建築。建于1927年的哈爾濱攝影社(現中央大街58號)就是世界“新藝術運動”建築風格的句號。
  二、新藝術運動在設計史上的地位
  新藝術運動在設計史上有是有重要意義的。“新藝術運動”實質上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在歐洲大陸的延續與傳播,在思想和理論上並且沒有超越“工藝美術運動”。它主張藝術家從事産品設計,以此實現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在具體的設計中,避免使用直線,注重從自然中獲得自然形式的運用,但還沒有從功能、結構、形式的統一上進行産品設計。在追求自然形式上,“新藝術運動”試圖擺脫任何古代亡靈,真正從自然中獲得啓迪,完全走向自然主意風格,強調自然中不存在直線和平面,在裝飾上突出表現曲線、有機造型,裝飾的構思主要來源于自然形態。藝術家在“師法自然”的過程中尋找一種抽象,把自然形式賦予一種有機的象征情調,以運動感的線條作爲形式美的基礎。
  新工藝運動時期的建築裝飾的大膽實踐,至今對探索新建築發生潛在的影響。新藝術風格表現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藝術家感到需要影響現代人生活的整個環境。這種風格當時不僅影響到工藝美術,而且還影響到建築、雕塑和繪畫。它是有意識地抵抗“循環論”,因而在工藝方面,如在陶瓷設計方面,爲獲自由的形式開拓了道路。良好地解決了藝術趣味同工業生産利益之間的沖突。與此同時,強調實用的主張,從建築擴大到陶瓷、玻璃、金屬器皿在內阿弟其他工藝美術,“形式服從于功能”的思想在各個領域表現日趨明顯,工藝美術發展階段也進入了造型簡潔、裝飾單純的形式,對後來的藝術形式影響甚遠。
  參考書目及資料:
  《工業設計史》 楊鋼主編 張懷強編著 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4
  《外國工藝美術簡史》 張夫也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西方現代設計藝術史》董占軍著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2 第48、57頁
  《工業設計史》 楊鋼主編 張懷強編著 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4
  《20世紀意大利美術》 晨朋著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2 第2頁
  《設計藝術教育大事典》:朱銘,奚傳績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1第143頁
  《西方現代藝術史 繪畫•雕塑•建築》(美)阿納森原著 鄒德儂等譯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第75頁
  CCTV.COM 科技頻道內容回顧——冰城石街(央視國際2004年04月29日 10:18)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0113.html?tp=0_00
 
設計>百度百科

  人類通過勞動改造世界,創造文明,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最基礎、最主要的創造活動是造物。設計便是造物活動進行預先的計劃,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動的計劃技術和計劃過程理解爲設計。
  意指有目標和計劃的創作行爲、大部份爲商業性質、少部份爲藝術性質。
  根據工業設計師 Victor Papanek 的定義,設計(design)是爲構建有意義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識的直覺上的努力。更詳細的定義如下:
  第一步:理解用戶的期望、需要、動機,並理解業務、技術和行業上的需求和限制;
  第二步:將這些所知道的東西轉化爲對産品的規劃(或者産品本身),使得産品的形式、內容和行爲變得有用、能用,令人向往,並且在經濟和技術上可行。(這是設計的意義和基本要求所在)
  這個定義可以適用于設計的所有領域,盡管不同領域的關注點從形式、內容到行爲上均有所不同。
  簡述
  最簡單的關于設計的定義、就是一種“有目地的創作行爲”。
  然而設計也是一種職業。例如在電影業中有場景設計一職,在印刷業中,有包裝設計一職。與英文使用不同的是、英文的Designer一詞、在中文使用時、設計與設計師兩個詞都能共同稱呼。而由設計這個字沿伸出來有相當多的理論和議題,以設計爲職業的社會環境通常就叫做設計界。
  設計界因歐美國家發展理論曆史悠久,故設計史和相關理論,常以歐美的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爲兩大主流。
  由于設計行爲一般都解釋爲有明確目標的,因此在近代將與設計意涵相反的創作,稱爲亂數、隨機等等。
  在西方,大型的設計系統,往往以Architecture建築來稱呼。這邊指的建築並非具體的建築學、而是一種抽象的形容。
  設計的種類
  設計的種類相當多種,下面列出曆史較久、較廣爲人知的設計種類。更多的設計種類請參看設計下面的目錄
  系統極大的種類
  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
  環境設計 Environmental Design
  建築設計 Architecture Design
  室內設計 Interior Design
  室內設計的藝術流派與風格
  千百年以來,室內設計的曆史與風格固然有它自己內部的發展機制,但同時,它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基本保持同步的發展。以歐洲爲例,古希臘盛期爲城邦保護神的建築群及廟宇室內,古羅馬爲純消費性大型公共建築,中世紀爲宗教建築等等,因此,曆史上也形成了室內設計特有的藝術流派與風格。
  古埃及
  古代埃及以農耕爲主,相信神明和來世的埃及人用石頭建造了大量神殿和王墳墓室﹙上流階層用磚建造住宅,平民鑿洞爲居室,用樹枝塗泥爲牆﹚。王墳墓室中四壁和天花大多布滿壁畫和圖案裝飾。墓葬品中有大量的家具出土,例如:扶手椅、折疊椅凳、床、桌、臺等。大多在椅的靠背扶手腿部施以彩色雕飾和鑲嵌 金銀和象腿。家具的構造采用木條、木筋的連接辦法,並已有榫等作法。反映了古埃及木工技術水平的高超。
  羅馬風格
  古羅馬共和制時期,羅馬人好戰,反映在文化藝術上具有樸素、嚴謹的風格。公元31年皇帝時代以後,由于物質豐富和奴隸勞動,貴族開始了奢華的生 活。典型住宅爲列柱式中庭,有前後兩個庭院,前庭中央有大天窗的接待室,後庭爲家屬用的各個房間,中央爲祭祀祖先和家神之用,並有主人的接待室。
  古羅馬的家具從意大利龐貝遺址出土的金屬家具和大理石家具,以及從壁畫上可見到的各種旋木腿座椅、躺椅、桌子、櫃子等。類似古希臘主教的座椅,向外弧形腿的靠背椅。5~6世紀的中世紀初期,古羅馬樣式和地方特色相結合産生了羅馬樣式。11~12世紀時,宗教建築盛行,羅馬樣式由歐洲長方形會堂的教堂發展而 來,加厚了羅馬拱形建築的牆壁,建築厚壁所産生的莊重美,以及教堂建築窗少,室內很暗而造成內裝修浮雕室內雕塑的神秘感,此爲其藝術特色。
  歐洲哥特式
  歐洲哥特樣式産生于12~13世紀初,當時的新宗教建築室內以豎向排列的柱子和柱間尖形向上的細花格拱形洞口、窗口上部火焰形線腳裝飾、卷蔓、亞麻布、螺形等紋樣裝飾來創造宗教至高無上的嚴肅神秘氣氛。14世紀末,歐洲經濟發展富裕起來,一般室內裝飾向造型華麗,色彩豐富明亮發展,英國富裕者增多,一般市民的住宅也追求華美鮮豔的效果和講究的裝修,在配以模仿拱形線腳的家具爲典型作法。
  歐洲文藝複興風格
  文藝複興時期的風格具有沖破中世紀裝飾的封建性和閉鎖性而重視人性的文化特征。將文化藝術的中心從宮殿移向民衆,以及在對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再認識的基礎上具有古典樣式再生和充實的意義。文藝複興開始于14世紀的意大利。15~16世紀時進入繁盛時期,又在歐洲各國逐步形成各自獨特的樣式。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家具多不露結構部件,而強調表面雕飾,多運用細密描繪的手法,具有豐裕華麗的效果。法國文藝複興時期的室內和家具木雕飾技藝精湛爲其主要的裝飾手法。英國的文藝複興樣式似可見哥特樣式的特征,但隨著住宅建築的快速發展,室內工藝占據了主要位置。
  歐洲巴洛克、洛可可 
  17世紀爲歐洲的巴洛克樣式盛行的時代,是對文藝複興樣式的變型時期。其藝術特征爲打破文藝複興時代整體的造型形式而進行變態,在運用直線的同時也強調線型流動變化的造型特點,具有過多的裝飾和華美厚重的效果。在室內,將繪畫、雕塑、工藝集中于裝飾和陳設藝術上,牆面裝飾多以展示精美的法國壁毯 爲主,以及鑲有大形鏡面或大理石,線腳重疊的貴重木材鑲邊板裝飾牆面等。色彩華麗且用金色予以協調,以直線與曲線協調處理的貓腳家具和其他各種裝飾工藝手段的使用,構成室內莊重、豪華的氣氛。
  洛可可樣式是繼巴洛克樣式之後在歐洲發展起來的樣式,比起巴洛克樣式的厚重特點,洛可可以其不均衡的輕快、纖細曲線稱著,以及從中國和印度輸入歐洲的室內裝飾品曾給予影響。“洛可可”一詞來自法國宮廷庭園中用貝殼、岩石制作的假山“洛卡優”,意大利人誤叫成“洛可可”而流傳開來。其特點爲造型裝 飾多運用貝殼的曲線、皺折和彎曲形構圖分割,裝飾極盡繁瑣、華麗之能事,色彩絢麗多彩,以及中國卷草紋樣的大量運用,具有輕快、流動、向外擴展以及紋樣中的人物、植物、動物渾然一體的突出特點。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說到現代主義,不得不說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和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勒?柯布西耶是一位集繪畫、雕刻和建築于一身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在1929年設計的沙 沃伊別墅時對新的建築語言作了總結,成爲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經典作品之一。他關注中、下層民衆的居住研究,倡導大量生産的工業住宅。1952年建造完成的 “馬賽居住單位”是現代主義公寓建築的傑作。勒?柯布西耶對現代主義語言探索極廣,對模數化和工業預制生産住宅的研究也很深入,並有著述和實踐。他晚年設計的朗香教堂,其粗獷、隱喻的造型設計舉世聞名,特別是室內深邃、神秘的意境和氣氛給人創造難忘的體驗。
  密斯?凡德羅是一位既潛心研究細部設計又抱著宗教般信念的超越空間的設計巨匠。他對現代主義設計影響深遠,設計上傾向于造型的藝術研究和廣闊空間的觀念,而不是把功能作爲設計的注解。他在1929年設計的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和1958年完成的西格姆釀造公司的38層辦公樓,1968年設計的西柏 林20世紀博物館等是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裏程碑。他在室內空間設計上主張“靈活多用,四望無阻”,提出“少就是多”的口號,造型上力求簡潔的“水晶盒”式樣。他注重細部設計,對銜接和節點處理極爲重視。使用材料講究,多用名貴的材料。這些作法對六七十年代的晚期現代主義建築及室內設計産生影響。
  後現代主義的裝飾主義派與鄉土風格、地方風格有所區別,在環境藝術的表現上更具有刺激性,往往使人有舞臺美術的視覺感受。
  公共藝術設計 Public Art Design
  景觀設計 Landscape Design
  廣告設計 Advertisement Design;經常只以廣告代稱。
  服裝設計 Fashion Design
  化妝設計 Cosmetics Design:經常又稱爲美容美發設計。
  活躍的種類
  下面這兩者的領域往往極爲相似、然而目前溝通設計因涵蓋範圍極有彈性,在學術上發展的極爲快速。包裝設計 Package Design目前也歸在這兩種種類之下。
  溝通設計 Communication Design 有時也稱爲溝通藝術 Communication Arts 或是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平面設計 Graphic Design
  形象設計 VI Design
  近代興起的種類
  信息設計 Information Design
  網頁設計 Web Design
  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Design﹙又稱交互設計﹚
  動畫設計 Animation Design
  人機界面設計 Interface Design
  通用設計 Universal design(通用設計或全方位設計)
  待理清的種類
  三維設計 3D Design :是一個廣泛的種類、然而並不常用、在三維設計當中、多以電腦動畫、工業或建築設計的三維模型爲主要創作的項目。 
  平面設計常用表現手法
  每當翻開一本版式明快,色彩跳躍,文字流暢設計精美的雜志,你都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即使你對其中的文字內容並沒有什麽興趣,有些精致的廣告也能吸引住你。這就是平面設計的魅力,它能把一種概念,一種思想通過精美的構圖、版式和色彩,傳達給看到它的人。其實只要掌握一些平面設計的規律,靈活運用,我們也能做出美妙的設計。本系列文章將向您介紹十余種平面設計的常用手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基本概念
  (一)、平面設計
  平面設計是將不同的基本圖形,按照一定的規則在平面上組合成圖案的。主要在二度空間範圍之內以輪廓線劃分圖與地之間的界限,描繪形象。而平面設計所表現的立體空間感,並非實在的三度空間,而僅僅是圖形對人的視覺引導作用形成的幻覺空間。
  (二)、平面設計的術語:
  1.和諧:從狹義上理解,和諧的平面設計是統一與對比兩者之間不是乏味單調或雜亂無章的。廣義上理解,是在判斷兩種以上的要素,或部分與部分的相互關系時,各部分給我們的感覺和意識是一種整體協調的關系。
  2.對比:又稱對照,把質或量反差很大的兩個要素成功的配列在一起,使人感覺鮮明強烈而又具有統一感,使主體更加鮮明、作品更加活躍。
  3.對稱:假定在一個圖形的中央設定一條垂直線,將圖形分爲相等的左右兩個部分,其左右兩個部分的圖形完全相等,這就是對稱圖。
  4.平衡:從物理上理解是指的重量關系,在平面設計中指的是根據圖像的形量、大小、輕重、色彩和材質的分布作用與視覺判斷上的平衡。
  5.比例:是指部分與部分,或部分與全體之間的數量關系。比例是構成設計中一切單位大小,以及各單位間編排組合的重要因素。
  6.重心:畫面的中心點,就是視覺的重心點,畫面圖像的輪廓的變化,圖形的聚散,色彩或明暗的分布都可對視覺中心産生影響。
  7.節奏:節奏這個具有時間感的用于在構成設計上指以同一要素連續重複時所産生的運動感。
  8.韻律:平面構成中單純的單元組合重複易于單調,由有規律變化的形象或色群間以數比、等比處理排列,使之産生音樂的旋律感,成爲韻律。
  (三)、平面設計的元素
  1.概念元素,所謂概念元素是那些不實際存在的,不可見的,但人們的意識又能感覺到的東西。例如我們看到尖角的圖形,感到上面有點,物體的輪廓上有邊緣線。概念元素包括:點、線、面。
  2.視覺元素:概念元素不在實際的設計中加以體現,它將是沒有意義的。概念元素通常是通過視覺元素體現的,視覺元素包括圖形的大小、形狀、色彩等。
  3.關系元素:視覺元素在畫面上如何組織、排列,是靠關系元素來決定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間、重心等。
  4.實用元素:指設計所表達的含義、內容、設計的目的及功能。
  下面我們具體介紹平面設計的構成方式。
  二、元素的運用
  (一)點、線、面的構成
  形象是物體的外部特征,是可見的。形象包括視覺元素的各部分,所有的概念元素如點、線、面在見于畫面時,也具有各自的形象。
  平面設計中的基本形:在平面設計中,一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組成,其每一組成單位成爲基本形,基本形是一個最小的單位,利用它根據一定的構成原則排列、組合、便可得到最好的構成效果。
  1.組形:在構成中,由于基本的組合,産生了形與形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關系主要有:
  2.分離:形與形之間不接觸,有一定距離。
  3.接觸:形與形之間邊緣正好相切。 
  4.複疊:形與形之間是複疊關系,由此産生上下前後左右的空間關系。
  5透疊:形與形之間透明性的相互交疊,但不産生上下前後的空間關系。
  6.結合:形與形之間相互之間結合成爲較大的新形狀。
  7.減卻:形與形之間相互覆蓋,覆蓋的地方被剪掉。
  8.差疊:形與形之間相互交疊,交疊的地方産生新的形。
  9.重合:形與形之間相互重合,變爲一體。
  (二)漸變
  漸變是我常常聽說的一種效果,在自然界中能親身體驗到,在行駛的道路上我們會感到樹木由近到遠、由大到小的漸變。
  漸變的類型:
  1.形狀的漸變:一個基本形漸變到另一個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的漸變到殘缺,也可以由簡單到複雜,由抽象漸變到具象。
  2.方向的漸變: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漸變。
  3.位置的漸變:基本形作位置漸變時需用骨架,因爲基本形在作位置漸變時,超出骨架的部分會被切掉。
  4.大小的漸變:基本形由大到小的漸變排列,會産生遠近深度及空間感。
  5.色彩的漸變:在色彩中,色相、明度、純度都可以出漸變效果,並會産生有層次感的美感。
  6.骨格的漸變:是指骨格有規律的變化,使基本形在形狀、大小、方向上進行變化。劃分骨格的線可以做水平、垂直、斜線、折線、曲線等個總骨格的漸變。漸變的骨格精心排列,會産生特殊的視覺效果,有時還會産生錯視和運動感。
  (三)重複
  重複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設計中,相同的形象出現過兩次以上,重複是設計中比較常用的手法,以加強給人的印象,造成有規律的節奏感,使畫面統一。所謂相同,在重複的構成中主要是指形狀、顔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複中的基本形:用來重複的形狀稱爲基本形,每一基本形爲一個單位,然後以重複的手法進行設計,基本形不宜複雜,以簡單爲主。
  重複的類型:
  1.基本形的重複:在構成設計中使用同一個基本形構成的圖面叫基本形的重複,這種重複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例如:高樓上的一個個窗子。
  2.骨格的重複:如果骨格每一單位的形狀和面積均完全相等,這就是一個重複的骨格,重複的骨格是規律的骨格的一種,最簡單的一種。
  3.形狀的重複:形狀是最常用的重複元素,在整個構成中重複的形狀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變動。
  4.大小重複:相似或相同的形狀,在大小上進行重複。
  5.色彩重複:在色彩相同的條件下,形狀、大小可有所變動。
  6.肌理的重複:在肌理相同的條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變動。
  7.方向的重複:形狀在構成中有著明顯一致的方向性。
  (四)近似
  近似指的是在形狀、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著共同特征,它表現了在統一中呈現生動變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産生了重複感。近似程度小就會破壞統一。
  近似的分類:
  1.形狀的近似:兩個形象如果屬同一族類,它們的形狀均是近似的,如同人類的形象一樣。
  2.骨格的近似:骨格可以不是重複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說骨格單位的形狀、大小有一定變化,是近似的。
  注意:近似與漸變的區別,漸變的變化是規律性很強的,基本形排列非常嚴謹,而近似的變化規律性不強,基本和其它視覺要素的變化較大,也比較活潑。
  (五)骨格
  骨格網決定了基本形在構圖中彼此的關系。有時,骨格也成爲形象的一部分,骨格的不同變化會使整體構圖發生變化。
  骨格分爲:
  1.規律性骨格:規律性骨格有精確嚴謹的骨格線,有規律的數字關系,基本形按照骨格排列,有強烈的秩序感。主要有重複、漸變、發射等骨格。
  2.非規律性骨格:非規律性骨格一般沒有嚴謹的骨格線,構成方式比較自由。
  3.作用性骨格:作用性骨格是使基本形彼此分成各自單位的界線,骨格給形象准確的空間,基本形在骨格單位內可自由改變位置、方向、正負,甚至越出骨格線。
  4.非作用性骨格:非作用性骨格是概念性的,非作用性骨格線有助于基本形的排列組織,但不會影響它們的形狀,也不會將空間分割爲相對獨立的骨格單位。
  5.重複性骨格:是指骨格線分割的空間單位在形狀、大小上完全相同,它是最有規律性的骨格,基本形按骨格連續性的排列。
  平面設計是將不同的基本圖形,按照一定的規則在平面上組合成圖案的。主要在二度空間範圍之內以輪廓線劃分圖與地之間的界限,描繪形象。而平面設計所表現的立體空間感,並非實在的三度空間,而僅僅是圖形對人的視覺引導作用形成的幻覺空間。
  (六)發射
  發射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太陽四射的光芒就是發射的。發射具有方向的規律性,發射中心爲最重要的視覺焦點,所有的形象均向中心集中,或由中心散開,有時可造成光學動感,會産生爆炸的感覺,有強烈的視覺效果。
  發射的分類:
  1.中心點的發射:由此中心向外或由外向內集中的發射。
  2.螺旋式的發射:螺旋的基本形式已旋繞的排列方式進行的,旋繞的基本形逐漸擴大形成螺旋式的發射。
  3.同心式發射:同心發射是一個焦點爲中心,層層環繞發射,如箭靶的圖形。
  (七)特異
  特異是指構成要素在有次序的關系裏,有意違反次序,使少數個別的要素顯得突出,以打破規律性。
  特異的分類:
  1.形狀的特異:在許多重複或近似的基本形中,出現一小部分特異的形狀,以形成差異對比,成爲畫面上的視覺焦點。
  2.大小的特異:在相同的基本形的構成中,只在大小上做些特異的對比,但應注意基本形在大小上的特異要適中,不要對比太懸殊或太相似。
  3.色彩的特異:在同類色彩構成中,加進某些對比成分,以打破單調。
  4.方向的特異:大多數基本形式有次序的排列的,在方向上一致,少數基本形在方向上有所變化以形成特意效果。
  5.肌理的特異:在相同的肌理質感中,造成不同的肌理變化。
  (八)對比
  對比有時候是形態上的對比,有時是色彩和質感的對比。對比可産生明朗、肯定、強烈的視覺效果,給人深刻的印象。在自然界充滿了對比,天地、陸海、紅花綠葉都是對比的現象。構成對比的關系,包括:大小、明暗、銳鈍、輕重等。
  對比的分類:
  1.形狀的對比:完全不同的形狀,固然産生一定的對比,但應該注意統一感。
  2.大小的對比:形狀在畫面的面積大小不同,線的長短不同所形成的對比。
  3.色彩的對比:色彩由于色相、明暗、濃淡、冷暖不同所産生的對比。
  4.肌理的對比:不同的肌理感覺,如粗細、光滑、紋理的凹凸感不同所産生的對比。
  5.位置的對比:畫面中形狀的位置不同,如上下、左右、高低等不同位置所産生的對比。
  6.重心的對比:重心的穩定、不穩定、輕重感不同所産生的對比。
  7.空間的對比:平面中的正負、圖底、遠近及前後感所産生的對比。
  8.虛實的對比:畫面中有實感的圖形稱之爲實,空間是虛,虛的地方大多是底。
  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比的使用中,要求統一的整體感,視覺要素的各方面要有一定總的趨勢,有一個重點,相互烘托。如果處處對比,反而強調不出對比的因素。
  (九)密集
  密集在設計中是一種常用的組織圖面的手法,基本形在整個構圖中可自由散布,有疏有密。最疏或最密的地方常常成爲整個設計的視覺焦點。在圖面中造成一種視覺上的張力,向磁場一樣,具有節奏感。密集也是一種對比的情況,利用基本形數量排列的多少,産生疏密、虛實、松緊的對比效果。
  密集的分類:
  1.點的密集:在設計中將一個概念性的點放于構圖上的某一點,基本形在組織排列上都趨向于這個點密集,愈接近此點愈密,遠離此點愈疏。
  2.線的密集:在構圖中有一概念性的線,基本形向此線密集,在線的位置上密集最大、離線愈遠則基本形愈疏。
  3.自由密集:在構圖中,基本形的組織沒有點或線的密集約束,完全是自由散布,沒有規律,基本形的疏密變化比較微妙。
  4.擁擠與疏離:擁擠是過度密集,所有基本形在整個構圖中是一種擁擠狀態,占滿了全部空間,沒有疏的地方。疏離與密集相反,整個構圖中基本形彼此疏遠,散布在各個角落,散布可以是均勻的,也可以是不均勻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密集效果處理中,基本形的面積要細小,數量要多,以便有密集的效果。基本形的形狀可以是相同或近似的,在大小和方向上可有一些變化。在密集的構成中,重要的是基本形的密集組織,一定要有張力和動感的趨勢,不能組織渙散。
  (十)肌理
  肌理又稱質感,由于物體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組織、構造個不同,因而産生粗糙感、光滑、軟硬感。
  肌理的創造方法:
  1.筆觸的變化:利用筆觸的粗、細、硬、軟、重以及筆觸的不同排列,而描繪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2.印拓:用油墨或塗料雕刻及自然形成的凹凸不平的表面上,然後印在圖面上,便會形成古樸的拓印肌理。
  3.噴繪:用噴筆或用金屬網與牙刷,把溶解的顔料刷下去後,色料如霧狀的噴在紙上。
  4.染:具有吸水力強的表面,可用液體顔料進行渲染、侵染、顔料會在表面自然散開,産生自然優美的肌理效果。
  5.紙張:各種不同的紙張,由于加工的材料不同,本身在粗細、紋理、結構上不同,或人爲的折皺,揉産生特殊的肌理效果。
  (十一)空間
  我們一般所說的空間,是指的二維空間。空間感表現手法有以下幾點:
  1.利用大小表現空間感:大小相同的東西,由于遠近不同産生大小的感覺,近大遠小。在平面上一樣,面積大的我們感覺近,面積小的覺得遠。
  2.利用重疊表現:在平面上一個形狀疊在另一個形狀之上,會有前有後、上下的感覺,産生空間感。
  3.利用陰影表現:陰影的區分會使物體具有立體感覺和物體的凹凸感。
  4.利用間隔疏密表現:細小的形象或線條的疏密變化可産生空間感,在現實中如一款有點狀圖案的窗簾,在其卷著處的圖案會變的密集,間隔小,越密感覺越遠。
  5.利用平行線的方向改變來表現:改變排列平行線的方向,會産生三次元的幻象。
  6.色彩變化來表現:利用色彩的冷暖變化,冷色遠離,暖色靠近。
  7.肌理變化的表現:粗糙的表面是人感到接近,細致的表面感到遠離。
  8.矛盾空間來表現:所謂矛盾空間是指在真實空間裏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在假設的空間仲才存在。
  平面設計是將不同的基本圖形,按照一定的規則在平面上組合成圖案的。主要在二度空間範圍之內以輪廓線劃分圖與地之間的界限,描繪形象。而平面設計所表現的立體空間感,並非實在的三度空間,而僅僅是圖形對人的視覺引導作用形成的幻覺空間。
  (十二)圖與底
  圖與底存在一種對比、襯托之中産生出來的關系。自然界中藍天白雲、紅花綠葉都反映了一種對比與襯托之間的關系。在平面設計中圖與底是密不可分的關系,有時是反轉的關系。
  圖與底在設計中的運用:
  1.色彩明度較高的有圖的感覺。
  2.凹凸變化中的凸的形象有正圖感。
  3.面積大小的比較中,小的有圖感。
  4.在空間被包圍的形狀有圖感。
  5.在靜與動的兩這種,動態的具有圖感。
  6.在抽象的與具象的之間,具象的有圖感。
  7.在幾何圖案中,圖底可根據對比關系而定,對比越大越容易區別圖與底。
  圖與底的反轉現象:有時候圖與底的特征十分相似,不容易區別,這就是圖底的翻轉現象。
  (十三)打散
  打散是一種分解組合的構成方法,就是把一個完整的東西,分爲各個部分,然後根據一定的構成原則重新組合。這種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內部結構及特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解刨事物,從一個具象的形態中提煉出抽象的成分,用這些抽象的成分再組成一個新的形態,産生新的美感。
  (十四)韻律
  韻律的表現是表達動態的構成方法之一,在同一要素周期性反複出現時,會形成運動感,這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韻律的表現是畫面充滿生機,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1.一次元的韻律表現:基本形在上下左右做單一方向的反複叫一次元的韻律。這時如果基本形的間隔相同,則韻律變化就少,如基本形價格不一,會産生複雜的韻律感。
  2.二次元的韻律表現:像圍棋的盤在上下左右方向作反複的叫二次元韻律,基本形可以等間隔,也可有一定的變化。
  3.利用漸變表現韻律:根據數理性的規則變化産生韻律,數理比率的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可造成漸變産生韻律感。
  (十五)分割
  在平面構成中,把整體分成部分,叫分割。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隨時可見,如房屋的吊頂、地板都構成了分割。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分割方法:
  1.等形分割:要求形狀完全一樣,分割後再把分隔界線加以取舍,會有良好的效果。
  2.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規則的,將畫面自由分割的方法,它不同于數學規則分割産生的整齊效果,但它的隨意性分割,給人活潑不受約束的感覺.
  3.比例與數列:利用比例完成的構圖通常具有秩序、明朗的特性,給人清新之感。分隔給予一定的法則,如黃金分割法、數列等。
  (十六)平衡
  在造型的時候,平衡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平衡造成的視覺滿足,使人的眼睛能夠在觀察對象時産生一種平衡、安穩的感受。
  平衡主要分爲:
  1.對稱平衡:如人、蝴蝶,一些以中軸線爲中心左右對稱的形狀。
  2.非對稱平衡:雖然沒有中軸線,不是對稱的關系,卻有很端正的平衡美感。
  (十七)基本形的各種排列
  基本形是構成中最基本的單位元素,在單位元素的群集化過程中,可能變化出無數的組合形式,爲使構成變化不雜亂,基本形以簡單的幾何形態爲好。
  基本形的排列原則:
  1.基本形線裝的排列:排列向橫向發展,發展成爲現狀圖形,有很強的方向性。可以水平方向或斜線方向發展。
  2.面狀排列:基本形以二次方向排列,構成面狀圖形。
  3.環狀排列:把基本形線狀的排列發展成爲曲線,使兩端連接。
  4.放射狀排列:基本形由中心向外排列,造成放射圖形。
  5.對稱排列:基本形左右對稱排列,排列規律、整齊。
  設計的要點
  設計網站要注意的兩個要點:整體風格和色彩搭配。
  一、確定網站的整體風格
  網站的整體風格及其創意設計是最難以學習的。難就難在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以參照和模仿。給你一個主題,任何兩人都不可能設計出完全一樣的網站。
  風格(style)是抽象的。是指站點的整體形象給瀏覽者的綜合感受。這個“整體形象”包括站點的CI(標志、色彩、字體、標語)、版面布局、瀏覽方式、交互性、文字、語氣、內容價值、存在意義、站點榮譽等等諸多因素。舉個例子:我們覺得網易是平易近人的,迪斯尼是生動活潑的,IBM是專業嚴肅的。這些都是網站給人們留下的不同感受。
  在這裏,我提供給大家一些參考經驗:
  1.將你的標志logo,盡可能的放在每個頁面上最突出的位置。
  2.突出你的標准色彩。
  3.總結一句能反映貴站精髓的宣傳標語!
  4.相同類型的圖像采用相同效果,比如說標題字都采用陰影效果,那麽在網站中出現的所有標題字的陰影效果的設置應該是完全一致的!
  二、網頁色彩的搭配
  無論是平面設計,還是網頁設計,色彩永遠是最重要的一環。當我們距離顯示屏較遠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是優美的版式或者是美麗的圖片,而是網頁的色彩。
  關于色彩的原理有許多,在此我們不可能一一闡述,大家可以看看相關設計書籍,有利于系統地理解。在此我們僅僅想告訴大家一些網頁配色時的小技巧。
  1.用一種色彩。這裏是指先選定一種色彩,然後調整透明度或者飽和度,這樣的頁面看起來色彩統一,有層次感。
  2.用兩種色彩。先選定一種色彩,然後選擇它的對比色。
  3.用一個色系。簡單的說就是用一個感覺的色彩,例如淡藍,淡黃,淡綠;或者土黃,土灰,土藍。
  在網頁配色中,還要切記一些誤區:
  1.不要將所有顔色都用到,盡量控制在三至五種色彩以內。
  2.背景和前文的對比盡量要大(絕對不要用花紋繁複的圖案作背景),以便突出主要文字內容。
  設計網站(design web)的目的
  1、有利于提升企業形象
  一般來說,企業建立自己的網址,不大可能馬上給企業帶來新客戶、新生意,也不大可能馬上大幅度提升企業業績。企業網站的作用更類似于企業在報紙 和電視上所做的宣傳公司本身及品牌的廣告。不同之處在于企業網站容量更大,企業幾乎可以把任何想讓客戶及公衆知道的內容放入網站。此外,相對來說,建立企業網站的費用也比其它廣告方式要低的多。企業網站一年的費用僅爲3~4萬,如企業在報紙上做廣告,半個版面,幾天時間就要花掉幾十萬。當然,網站和廣告是兩種不同的宣傳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它們之間更多的是互相補充,而不是互相排斥。企業如擁有自己的網址,應在各種廣告中盡量地推介該網址,並把具體性的內容放入網址中。
  2、使公司具有網絡溝通能力
  在中國,人們對互聯網絡往往有所誤解,以爲電子信箱就是互聯網絡。我們見過不少公司,將電子郵件地址當成網址,並印在名片上。實際上,電子郵件只是互聯網絡中一個最常用,最簡單的功能之一。互聯網絡真正的內涵在于其內容的豐富性,幾乎無所不包。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其具有網絡溝通能力的標志是公司擁有自己的獨立網站,而非電子信箱。
  3、可以全面詳細地介紹公司及公司産品
  公司網址的一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夠全面、詳細地介紹公司及公司産品。事實上,公司可以把任何想讓人們知道的東西放入網址,如公司簡介、公司的廠房、生産設施、研究機構、産品的外觀、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等,都可以展示于網上。
  4、實現電子商務功能
  就現在,您就可以在網站上爲您的企業實現電子商務功能。您可以在網站上發布:
  A 實時新聞發布系統:在線WEB發布公司新聞及各種行業新聞、動態、船期等;
  B 實時報價系統(如運輸行業):海運整櫃、海運散貨、空運報價、拖車報價、快件報價,在線訂艙系統 (客戶訂艙→訂艙接收→訂艙反饋)、貨物跟蹤查詢系統;
  C 在線下載系統:包括在線管理、在線發布等;
  D 電子商城系統:可以在網上開家自己的商店;
  E 客戶留言板、在線調查、招聘系統、郵件列表、BBS論壇等。
  5、可以與客戶保持密切聯系
  在美國,每當人們想知道某公司有什麽新産品,新服務,或舊産品和服務有什麽變化,甚至只是想知道該公司有什麽新聞,他們就會習慣性地進入該公司的網址。因爲外國公司已經習慣于把所有的新産品和新服務信息發布于網上,並且定期在網上發布有關公司的消息。中國公司與客戶之間現在暫時還不習慣于這種聯系方式,而中國企業的網址內容一般也隔較長時間才更新一次。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在網上發布産品和信息,這種情況將會發生明顯變化。畢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具有網絡能力,並逐漸習慣于用網絡進行溝通。
  6、可以與潛在客戶建立商業聯系
  這是企業網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爲什麽那麽多的國外企業非常重視網站建設的根本原因。現在,世界各國大的采購商都是主要利用互聯網絡來尋找新的産品和新的供應商,因爲這樣做費用最低,效率最高。原則上,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只要知道了公司的網址,就可以看到公 司的産品。因此,關鍵在于如何將公司網址推介出去。一種非常實用而有效的方法是將公司的網址登記在全球著名的搜索引擎(如YAHOO,EXCITE,ALTAVISTA等)上,並選擇與公司的産品及服務有關的關鍵字,則可以使潛在的客戶能夠容易地找到公司和産品。這正是國際商業上通行的做法,而且被實踐證明是十分有效的。
  7、可以降低通信費用
  對于不少企業來說,每年的通信費用,尤其是涉及到進出口的通信費用,是一筆龐大的費用。利用公司網站所提供的多個電子信箱,可以有效地降低通信費用,這是企業網站的一個很實際的好處(利用e-mail通信的費用僅爲市話費用) 。
  8、可以利用網站及時得到客戶的反饋信息
  客戶一般是不會積極主動地向公司反饋信息的。如公司在設計網站時,加入專門用于客戶與公司聯系的電子郵件和電子表格,由于使用極其方便,相對來說,一般客戶還是比較樂于使用這種方式與公司進行聯系。因此,公司可以得到大量的客戶意見和建議。
  戶型平面設計
  1、 功能分區合理,睡眠、活動、就餐等功能區域明確;還要注意幹濕分區、動靜分區,減少相互幹擾而又分區思路清晰才能提升樓盤品質。
  2、 戶型平面交通流線順暢,無交叉無幹擾。廚房應設置在入戶門附近,利于日常用品與食物的運輸。主臥應設置在平面最深處,以給主人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
  3、 其他專業與建築專業的配合應盡量做到完美。例:結構與建築尺寸的差異造成的室內凹凸應注意,用異型柱代替矩形術可使牆面較平整,廚衛上下水管盡量集中布置。
  4、 房間內家具的布置應做到細致入微,結合家具的布置細致的調整房間尺寸,會給人更多的實用感和親和力。
  5、 建築設計時應盡可能的考慮裝修時的思路,把建築設計和裝修設計更有機的串聯起來,使整個戶型的設計理念達到完美的統一。
  6、 采光與通風應注意,特別是廚衛,完美才是樓盤品質的體現。
  7、 入戶花園與門廳應提倡設置,也可提升樓盤品質。
  8、 洗衣機的位置應布置合理,傭人房與儲藏室也是應關注的問題。雖然是細節,但細節也是提升品質的關鍵。
  9、 倡導“主人的尊貴”也是戶型設計中可以考慮的思路之一。所以主臥的功能性、舒適性在設計中應著重考慮。
  公共部分平面設計
  1、 底層大堂的寬敞舒適、平層電梯廳的通風采光等都是平面設計中可以考慮的問題。
  2、 高層住宅如有2部以上電梯,可將其中一部設計安裝成標准的貨梯,其實也是兩用,即一大一小。大的貨梯爲業主裝修運材及平時的搬運東西提供方便,也可提升樓盤品質。而且《住宅建築設計規範》中也提到:12層及12層以上的住宅應設不少于2臺電梯,其中一臺宜能容納擔架。
  3、 高層建築每層應在公共部位設置垃圾收集空間(垃圾間),面積不用太大,只要可以放下一個中型的垃圾桶就行,位置應盡量靠近貨梯便于清理。這樣更多的爲住戶考慮,效果較好。
  設計心得
  我把設計主要分爲操作員和設計師兩種水平,操作員:只有運用軟件的能力,沒有設計理論的基礎。設計師:有分析産品特性的能力,能准確表達産品概念的設計者。
  常看到很多初學者詢問很多考證的問題,我想說那些是商家騙錢的手段而已,這種行業看中的是綜合實力,adobe的證件我以前也考過,社會的風評卻對這個證件一直很差,可以說從工作初期到現在做爲設計師的人只是依靠實力。
  對于設計有了軟件功底後最主要還是學習印刷,這是一個上升階段必須經曆的主題,其次應該從版式設計和色彩心理學入手,脫離操作員的水平。
  平面設計是個服務性行業,屬于間接由商家宣傳到消費者,而設計師就是將這些商業信息傳達給市場的人。這個行業社會階層屬于中流,因爲做的人比較多市場競爭也十分激烈,所以很多自身待遇是難保證的,社會需要有發展的行業,而設計是已經處于飽和階段。
  有市場的地方就會有設計,所以設計是一種被動的行業,但是好的設計可以帶動市場,所以設計也是一種可以主動改變市場的行業。初學者們不要讓別人來誤導自己的眼睛和方向,生活就是要我們找到捷徑,活用前人留給我們的知識,在他們的路上我們其實可以走的更遠。
  剛畢業的時候我也就一操作員的水平,在同樣的競爭環境裏,沒有誰希望自己的那一份被後來有居上的年輕人們超越過去,所以即來之則安之,別打著燈籠找天使大姐,除了自己沒人會幫你。
  有時候許多人想過放棄,就像以前的很多前輩們一樣,站在岔路口上,過了一年半載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然後另劈新路重新尋找自己的目標,也許那時候你會發現,這些時間已經過去,而你只是站在那裏發呆而已。所以忠告大家,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在決定你要去的方向,在油膩的生活裏迷路真的比死亡還要可怕。
  至少在設計圈裏,有些人想要一步登天想要好高務遠是不可能的,丟失了自己對工作和別人的尊重就等于丟失了一切。如果可以的話再去買些好書看看,經驗就是積累,急不來的。
  一個作品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生活,對于生活的選擇和決定,對于事物的看法,對于情感的理解,不懂得適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就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就像設計不懂得搭配色彩找到明快的節奏,如果心裏沒有答案,只有方向,作品就會變的油膩、模糊。
  節奏,說到節奏就要說到音樂,音樂有很多種類,我們也可以從音樂裏找到色彩的節奏,不聽歌詞,只想這個節奏,他是什麽顔色,讓我能看到微笑和勇氣。每個人對于一件事的看法可以用很多種,對于一張圖片就是對一件事情看法的體現,你有多少種對事的理解有多少種,所做的圖片就有多絢麗,也可以將自己認爲最正確的一種答案用最簡單的方式敘述,作品是展露自己的窗口,讓別人理解自己內心的窗口,不要讓讀者沒有方向沒有選擇。
  學習設計就是學習選擇自己該走的路,沒有答案就應該勇敢的尋找,說出自己想要的,也許有些東西一直在身邊可是沒有發現,因爲自己總是不會滿足,在簡單的生活裏找到滿足,在複雜的世界裏發現生活,找到自己對人對事明確的路,其實我覺得這就是設計,把對事的看法用線面點來表達。
  距離可以産生美,點的距離和節奏有時候會産生微妙的變化,在堅實的物體周圍加上弧形圍繞的字體,就會産生和諧,不和諧的節奏就會讓人眼睛發痛,我覺得不和諧是因爲自己的對事的疑惑,因爲不完美又想找到答案,如果殘缺要比完美能讓自己感到輕松一些,那我會選殘缺。如果心裏沒有答案就應該坦誠的表達,要做自己,這比什麽都應該重要。
  顔色有自己的生命體系,每個人都有一樣的顔色,可是總會有或輕或重的偏好,如果我可以這樣理解生命。單一的顔色是沒有生命的,只有寂靜。兩個以上的顔色在一起才能表現出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誰輕誰重,問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把他變成顔色,用單一的顔色表達一種態度,兩種以上的態度得到選擇。每一個點線面的拼接也許都是一個概念、一個詞語,我們把這些單一的元素拼貼起來自然就會有答案。
  有時候人會做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人說夢是一種願望,解夢也就是解答心裏的願望,每天勞碌的生活過後,疲勞就會讓人容易做夢,自己對事情的理解就會通過願望在夢裏以另一種方式體現。
  有一天,當我們漫漫張大面對一個家的責任……我們才會知道自己已經張大,20多年的曆程寫下的經曆不要忘記,翻開日記我們依然黑白分明,有一天,你會從零開始然後繼續寫這可笑的故事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17.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2,700) | 回應(2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藝術文物 |
此分類下一篇:《美國環境藝術》
此分類上一篇:《新葉村》

瑞典舉國玩設計
舉國玩設計,輸出全世界 瑞典把生活進化為國家競爭力

‧遠見 2007/10/17 累積了400年創意,又花了半個世紀來確立風格,瑞典從國家價值汲取大量的創意養分,終於釀成傲視全球的設計競爭力。放眼全世界,很少有一個國家,能夠在一棟不過才三樓的國家級美術館,奢侈地使用一整層展示設計歷史與作品,除了瑞典。【作者/王一芝】

放眼全世界,很少有一個國家,能夠在一棟不過才三樓的國家級美術館,奢侈地使用一整層展示設計歷史與作品,除了瑞典。
走進距離瑞典皇宮沒多遠、面對諾爾運河(Norstrom)的國立美術館(National Museum),偌大的整層二樓,展示的就是瑞典從16世紀到現在的經典設計作品。
16世紀以來的瑞典設計,藉著歷代皇室的家具、吊燈、玻璃、瓷器和壁畫,展現出受到法國凡爾賽華麗繁複風格影響,卻又營造比傳統法式風格更輕巧單純的嶄新美感。
正式進入1900至2000年瑞典現代設計展示區之後,這時才明白,原來近幾年風靡全世界的北歐設計,並不是無中生有忽然竄起,而是過去100年來,累積下來的產物。
透明櫥窗裡展示著北歐航空機60年代的機上餐具、數十年來諾貝爾晚宴的經典餐具、利樂包牛奶包裝,還有許多叫不出設計師名字的單椅、銀製品或書櫃,不難看出隱藏其中的瑞典正統設計語言:簡單的形式、乾淨的線條、低調的表達、自然的材質,以及沒有多餘的裝飾。
例如一張張展示的經典椅子,大多只有單色,表面沒有裝飾與雕刻,線條更像流線的一筆劃過。
主題演變》從現代風格流轉到人性價值
追究瑞典近代設計的發展,很難不談歷史。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現代主義風行北歐,創造了北歐1950~1960年代設計的黃金時代,北歐設計開始大放異彩。
像是在餐具畫插畫的瑞典設計大師林白義(Stig Lindberg),以及拉森(Carl Larsson)的手工陶藝品……,不管設計師或產品,都不斷推陳出新,令人目不暇給。
後來嬉皮年代興起,消費主流開始轉移,北歐設計一度沒落,造成許多公司紛紛倒閉或被購併。
面對這樣的困境,斯德哥爾摩有人開始思考新方向,提倡以人因工程、人體工學做為產品設計的核心,單椅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也鋪陳出1990年代山德爾、伯林、塞瑟琉斯等瑞典新生代設計師崛起的設計新文藝復興時代。
再加上全球化後造就許多有錢有閒階級,富有的他們反而崇尚反璞歸真,而北歐設計簡單、重視產品功能、擅長使用當地自然資源的特質,再度受到全世界的矚目。
全球迷瑞典》不只台灣瘋,日本血拚團更列為必攻之地
北歐設計有多紅?光看台灣就知道。
各大書店裡和北歐有關的書籍,永遠放在最明顯的櫃位,北歐設計的專題演講一場接著一場,電視上每個名人住宅擺滿了來自北歐的家具,每家新開張的旅館也瀰漫著濃濃的北歐風,只要產品貼上「北歐設計」標籤,就像是票房保證,不管多麼貴,都會有人買單。
而近來日本人到瑞典去旅遊,一定會專門逛設計專賣店。「日本人都是整團遊覽車一起帶下來購買的,」瑞典一家設計專賣店店員笑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喜歡我們的設計。」
也難怪瑞典首相和工業貿易部長不約而同地說,「設計是瑞典工業最重要的競爭力。」
瑞典政府甚至還把2005年訂為設計年,以「更多的設計」為口號,藉著在瑞典各地舉行不同活動,把設計再進一步變成瑞典的全民運動。
2007-10-18 11:03:13
慢設計?
慢活慢食之後?慢設計!

‧有機誌 2008/01/18 有機樂活風潮下,人們開始思考生命意義,並樂於回歸古早樸實心情,慢活慢食運動興起,而這股風潮也影響設計界。過去慢如龜速的古老智慧設計,開始在眾多設計師們的用心下拾起再利用,或是重新塑形,賦予新時代的意義……【撰文.攝影/周穎宗】

日常生活中您需要接觸多少被生產出來的設計商品?
想想,光是桌子,一天中可能就得碰上好幾張不同功能的,比如吃早餐的餐桌、化妝用的梳妝台、上班工作的辦公桌、晚上看書寫字的書桌、客廳看電視放瓜子飲料的茶几……等等。它們都是桌子,卻各自有不同狀態與高矮。難道它們天生如此嗎?還是背後有著什麼樣的設計概念與創作來源?
設計的小細節大關鍵
每張桌子在設計上的最大差異點是桌腳的高度與功能,其次是異材質使用與美感造型。高度,決定它是餐桌或茶几,比如餐桌的高度之所以設計較高,是為接近人類的視覺與嗅覺,讓您能夠以黃金視線角度直接觀賞食物的豐富色彩和擺盤姿態,呼吸屬於食物的鑊氣與飯菜香,讓人胃口大開。
而正方形或圓形體態,除了因為四個角等距對角線設計,讓您不論坐在哪個位置都不會被冷落外,更含有東方圓滿團聚的概念在裡頭。
設計之所以被稱為設計,是因為它必須完成設想與計算落實兩項前提,而其存在目的除了高高在上的藝術性與美學外,更大的價值在於如何帶給人類完美便利的生活。
因此在設計師們腦海中,設計時必須縝密思量的小小細節,其實都是成功與否的大大關鍵。而這些,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在古老生活設計智慧中最能感受一二。
火侯足时他自美─『慢』



透過歷史我們往往能找到關於人類設計的軌跡。
早在三千年前,人類的智慧便發現利用砂礫與粗石能夠過濾水源,達到淨化功能。因此,在自然湧泉的地方向下挖深,分層填上砂礫與粗石並架起水井,便能讓自然湧出的泉水透過層層過濾後,取得乾淨的生活用水。
在今天,仍然有許多淨水器還在使用此一過濾方式,當然材料上有更多選擇,除了淨水還能達到更好功能,例如殺菌去味等等,現在的人們給了一個專業的名詞叫做『逆滲透』,原理卻取自傳統。
在數千年之前,尚且還不知道建築二字的同時,人們便懂得利用木頭作為支幹,泥土與蘆葦混合凝固做為敷土,建起房子取代洞穴,作為遮風避雨安身立命的棲身之所。在今天,我們使用鋼筋水泥磚塊等以相同結構支撐方式,建立起更加雄偉的建築。
在電力尚未發明而必須點蠟燭的年代,人們想到為火苗遮風搞起了燈罩這玩意兒。它們必須兼顧遮風又透光的功能,竹編簍,是最早的發明,進而演變有了後來的棉紙、絲織品甚至象牙雕刻。時至今日,電燈早已不再需要遮風需求,使用燈罩的習慣卻依然華麗地被保留下來,原因是具備高度裝飾性美感。
由此可知,『慢』並不是退後,而是一種定心,了然於胸的翩然逸致。陶淵明曾詩云『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在亙新價值的同時作為時代的橋樑,銜接過去與未來,讓我們看到『慢』不一定就是不進步,拾古怡今,有的時候代表的更具有時代的意義。
2008-01-20 07:41:43
阿楨
O’logy Boozine Vol.6 全球時尚民族風 (布克文化 2011)

  內容簡介
  探討全球各地被廣泛運用的民族風熱潮,從民族風文化頗析時尚應用的來龍去脈,並且研究接下來的民族風指標。全球時尚民族風單元還邀請設計師蔡昀澤以from Original to Fashionable主題,設計出四套全新專屬於本單元的時裝,透過新銳設計師的前衛思惟,融合傳統台灣原住民特色,詮釋前所未見的新鮮視覺。
  作者簡介  
  O’logy流行資訊站成立於2006年的夏天,自創立以來即以分享為目的,並且致力於提供最新、最快、最完整的流行資訊給所有的使用者。O’logy同時也是臺灣最多人觀看的流行網路媒體,內容部分包含了街頭、精品時尚、玩具公仔、音樂電影、藝術文化……等流行與設計相關領域。 

O’logy Boozine Vol.12:復古時尚 (布克文化 2012)

  內容簡介
復古的時尚風潮又回來了,許多新的時尚設計,都從1950、1960年代找靈感,甚至是維多利亞時代,因為經典總是叫人難以忘懷。二十一世紀復古時尚從未消失,不管是服裝或是配件,其實是重複著工業時代後的流行符號。義大利品牌PRADA每一季的時裝設計都融入了復古的元素,顯得既獨特又充滿趣味。法國老牌BALMAIN每一季都在上演1980年代的搖滾風格浪潮,更別說一線大牌Louis Vuitton在創意總監Marc Jacobs的操刀下,先是復刻了1920年代的老上海風格,後來又從十九世紀的航海時代風格取材,加入了他的巧思創造了新的時尚風貌。

日本設計的未來學 (商周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前中國重要平面設計師朱鍔,與這五位日本設計家的對話集及作品實錄。曾師事於日本設計家田中一光的作者,試圖從日本設計中發掘出的「消解」、「負」、「白色」、「無」等概念,去探問這五位設計大師面對全球化下的地域,他們是如何建構出自身的創意論述,及設計實作一路走來的歷程。
  作者簡介
  朱鍔 平面設計師、出版人。1989年赴日研讀平面設計,2002年成立北京朱鍔設計事務所。現為朱鍔設計事務所創作總監、中國國家美術館《中國美術館》設計總監。
2012-05-25 12:16:30
版主回應
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 (經濟新潮社 2011)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喜多俊之,是日本國寶級的頂尖工業設計師,從1969年起,他就以義大利米蘭為據點展開設計生涯,並積極與日本地方產業接觸,與各鄉鎮的傳統工藝職人合作,發展融合傳統工藝的現代商品。喜多俊之親身實踐「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的設計概念,在西方的現代設計中加入日本傳統工藝的元素,巧妙融合東西方的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
  有感於「了解未來,才開始思索傳統的美好。」因此,他以「未來設計源於地方傳統工藝」為概念寫成本書,公開他與日本各地傳統工藝師傅跨界合作近四十年的紀錄與心得。從輪島的漆器、鯖江的眼鏡與手錶、美濃的和紙、有田的磁器、小田原的木工與燕市的鍛造案例,說明如何讓傳統工藝與思想融入現代設計,進而活化地方產業。
  作者主張,當今的工業設計品,除了需要「技術」之外,還要能為設計注入靈魂;此時,需要的是源於常民生活與傳統工藝的「感性」。
  一本書,道盡40年來工業設計、地方產業與傳統工藝交織而成的造物者故事。
  目錄
第一章 岐阜縣美濃的和紙
第二章 石川縣輪島的漆器
第三章 福井縣鯖江的眼鏡與時鐘  
第四章 新潟縣燕市的餐刀具組  
第五章 神奈川縣小田原的拼木工藝  
第六章 佐賀縣有田的瓷器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0251

創意是什麼? (海鴿 2012)

  目錄
第一章 創意的起源
第二章 什麼是創意
第三章 創意力
第四章 創意的障礙
第五章 廣告創意
第六章 服裝創意
第七章 公關創意
第八章 傳播媒體創意
第九章 圖書出版創意
第十章 休閒旅遊與創意
第十一章 電影創意
第十二章 體育創意
第十三章 品牌創意
第十四章 行銷創意
第十五章 設計創意
第十六章 產品創意
第十七章 工藝品與藝術品創意
第十八章 創意的保護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9489

別白忙了,兌現創意才是王道! (有鹿文化 2011)

  內容簡介
  「很多人以為創造力或創意像是某種神祕的稟賦,只為少數『天才』或『智者』所擁有,這種想法其實相當錯誤。不僅人人都有創造力,它還可以經由學習和磨練而精進。你是要讓自己更有創意或淪為全無創意,端看你自己怎麼想、怎麼做。命運掌握在你手中,創意也掌握在你手中。
  但要成為一個創造者,似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很多人以為創意就是「創異」,只要能「異」想天開、不同「凡」想、有了「好點子」,那改變和創新就成了囊中物。這未免又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一個完整的創造活動通常含有三個步驟:
  一是要有敏銳的知覺力,能從周遭世界中辨認出被他人忽視的訊息;
  二是要能從事活潑的思考,將觀察到的訊息做有意義的組織;
  三是要具備相當的毅力和勇氣,將觀察和思考所得公諸於世、付諸實現。」
  在本書五大單元、89篇文章中,王溢嘉列舉天才人物創造與發明的真實故事,深入剖析其個人特質、思考模式,從中發掘創造潛能、兌現創意的方法,觀念與實務兼備,讓有心成為創造者,進而改變世界的你邁出一大步,走在人生的王道上!
  作者簡介
  王溢嘉1950年生於台中市,台中一中及台大醫學系畢業,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工作,曾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牛頓》雜誌與中國《南方都市報》、《財富生活》等十餘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歷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社及野鵝出版社社長等職。著作有《實習醫師手記》、《蟲洞書簡》、《古典今看》、《性.文明與荒謬》、《漢民族的幽闇心靈系列》、《科學的人文思考》、《海上女妖的樂譜》、《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如果沒有女人,男人何必穿褲子》等四十餘種,涵蓋散文、心理、文化評論、科學論述等範疇,融合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曾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版年度推薦書、台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並有多篇文章被選入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中。

另參本館:《國外後現代服飾》 《服裝密碼》 《時裝‧性‧男女》 《時裝的面貌》 《服裝心理學》 《流行體系》 《霓裳神話‧媒體服飾話語研究》 《中華傳統服飾》 《中國古代服飾史》 《時尚考》 販賣古典 臺灣時尚沙漠? 《NO LOGO》 《學設計‧名校100》 《裝飾藝術鑑賞入門》 《美術工藝鑑賞入門》 《世界現代設計史》 《中國伝統圖型運用》 《手工自創品牌》 《文化很好賺》《模仿是為了創新》《創意心理學》《賴聲川的創意學》《創意市集》
2012-05-25 12:29:48
PA
想請問有結構主義ˋ後結構主義的更詳細解說嗎?
起源.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等 謝謝><
因為學校設計史老師說要做"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的報告 找了很久他好像都是在講文學的...
2012-11-12 08:30:37
版主回應
後現代主義設計(Post-Mondernism Design)

廣義:現代主義之後的各種設計流派,對經典現代主義的各種批判活動,包括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
狹義:反現代主義過程中形成於60年代,發展於70年代,成熟於80年代,末期開始衰退的一個設計思潮。
名稱來源:美評論家、建築家、作家詹克斯提出。
何謂現代?從包浩斯(現代主義的探索)到20-60年代的設計,形成於歐洲。
分兩個階段:1. 戰前:20-40年代的現代主義。
2. 戰前:40-60年代的國際主義。
戰前20-40年代的現代主義
前期:以德為首,包浩斯期間,建築、產品、平面設計都已達現代主義設計的成熟階段。
理念:充滿民主精神和革命色彩的設計,將工業化生產引入現代設計中,工業化大量生產,提倡工業化、標準化、機械化、形式服從功能(Form follow faction )、合理、經濟、實用的設計原則。
後期:1933年之後遷移至美的芝加哥設計學院
戰後40-60年代的國際主義
名稱來源:源於現代主義,在德國的斯圖加特市1972年辦建築展,美建築師約翰遜(P.Johnson)發現平屋頂、白牆的建築風格,其預研此風格將會成為一種國際流行的風格,稱此種單純、理性、冷漠、機械式的風格為國際主義風格。
發展:共通的特性:理性、無裝飾、簡單、系統化,強調功能形式上受米斯.凡德洛的「少則多」(less is more)影響,用最少的材料、價格去設計,成為形式上的減少主義,最後連功能為達到也漠視,背叛現代主義的牟些特徵。
式微:60-70年代全世界幾乎變的一模一樣,玻璃幕牆、單調的設計,缺乏人情味的傢俱、工業用品……全都一樣,各國多樣、多變的風格都被國際風格所取代,被視為是取消美感、破壞人類玩美生態環境、漠視人類心理功能需求,參與商業活動,市場營銷活動,以虛假的外表欺騙消費者,造成社會中的青年對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產生不滿情緒,造成式微、衰退。
後現代產生的背景
對現代主義單調、無人情味的風格厭倦,開始追求富人情味、裝飾的、變化的、個人的、傳統的、表現的形式。
導因:1954年美聖路易市委託日本設計師山崎實設計公寓,因為太冷漠、太理性,導致無人願意遷入,變成治安死角。於1972年7月炸毀,因此有現代建築已死於美國密蘇里州-詹克斯以這事件,作為後現代的開始。
領域:建築、產品、平面設計、在美形成,後歐洲、日本相繼出現。
溫圖利(R.Venturi)1963-65為自己在美賓州設計住宅,第一個具後現代主義符號特徵的建築-山門(牆)。
台灣建築師-李祖源。
後現代喜歡裝飾藝術。
日設計師磯崎新。
特徵:1. 歷史主義和裝飾主義的立場:現代反裝飾,大眾無法享用, 國際主義更強調後現代恢復裝飾,強調溫馨、有個性化、有人情味,與現代主義冷漠、嚴峻、理性化形成鮮明的對照。
2. 對歷史動機的折衷主義立場:並不是單純地恢復歷史風格,採抽樣、混合、拼接的手法,歷史的現代手法。
3. 注重育樂性、含糊性:不喜歡現代主義的嚴肅、冷漠,採用戲謔、調侃的色彩,採活潑的手法,裝飾上的含糊性,希望設計上有些非理性的部份。
作品:1. 米老鼠的愛奧尼克式柱子。
2. 德國斯圗加特新國家藝術博物館。
3.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
4. 美佛羅里達州迪士尼世界海豚和天鵝飯店。
5. 法列爾的作品。
http://tw.myblog.yahoo.com/mainangel-mainangel/article?mid=215&next=204&l=f&fid=23

後現代主義設計
http://onemanshowdesigninstitute.blogspot.tw/2011/11/blog-post.html
2012-11-12 10:08:39
PA
非常感謝您的回答
不過請問以上是 "結構"主義的解釋嗎....?
怎麼是現代主義的解釋..有點不懂
2012-11-13 14:08:00
版主回應
(楨:結構主義是現代主義之一
解構主義是後現代主義之一
讀《國外後現代設計》等深感,後現代主義設計又比建築等更不明/雜亂。)

後現代藝術派別導讀 by鄭建華

在楊裕富老師「後現代藝術設計」一書中,將後現代藝術派別整理、歸納提出有新達達眾徒派(含所謂的超前衛派)、新普普眾徒派(含所謂的卡通畫興起)、反諷仿作派、愛欲派與性焦慮派、解構派或新哲學意味派、過度裝置藝術與綜合媒材、新科技藝術(含所謂的白南準的新影像藝術) 、數位藝術派、新新古典主義或快樂故事派、綜合果汁派等十個派別。以下我將針對反諷仿作派、愛欲派與性焦慮派、解構派或新哲學意味派、數位藝術派做導讀補充與論述:
  反諷仿作派:
反諷仿作在楊老師書中的解釋:是指以模仿歷史名畫但局部加以改變,以達到諷刺效果。而這派的起源來自杜象(Duchamp)的典型作品,如1917年的「尿桶芳泉(Fountain)」及1919年的「翹鬍子蒙那麗莎」(圖1、2)。
這類的作品其素材本為大眾所熟悉的題材,有其既定印象,但由於部分更改了原先的內容,結果往往能帶給讀者視覺震撼與趣味性,達到娛樂與反省的視覺經驗。而在視覺傳達設計表現上,反諷或仿作的技法更是設計師經常用來操作表現的,因為藉由「幽默、諷刺」的人性訴求,往往能打動讀者獲得會心一笑的回報,進而達到傳達目的。
圖1翹鬍子蒙那麗莎/杜象
圖2 Fountain/杜象
圖3救命/何清輝
圖4環不保/蔡進興
圖5環不保/蔡進興
圖6向瑪格利特致敬
  愛欲派性焦慮派:
從十九世紀以來,舉凡具有權威性的文化均為男性特權包辦,而大眾文化卻與女性息息相關,女性從頭到尾被排除於藝術範疇之外,直到60年代末期,女性運動才得以發展。這一方面是因為女性長期受到歧視壓抑,基於性別的差別待遇所激發的反抗和行動,另一方面也受到「性革命」的衝擊,這不但改變了歐美婦女生活條件,產生社會性的狀況,也在藝術創作的領域中造成一種反現代主義的「禁慾」的新局面。這一波的女性運動議題包括有:以性為討論的主題、女性追求平等的權利、同性戀的自由等,原先不能談的性問題,卻在70年代成為社會運動的焦點之一。
  1966-67年間,傳播媒體開始熱烈討論「性革命」的問題,婦女解放運動和女性主義的醒覺也在這段時間白熱化,這期間有兩項因素助長了此運動的發達:第一是新生代的女性(二次大戰後出生的),紛紛走入城市、社會,接受完整教育,有自己的意識以別於傳統生活模式;其次是六0年代上市的避孕藥,使得這群職業、單身的婦女獲得行動上保障與方便,能夠嚮往更大的性冒險和嘗試。
這時期的藝術表現在女性主義倡導下,多位藝術家以女性最私密的性器官作為挑戰權威的武器,例如珠蒂、芝加哥(Judy Chicago)的「晚宴」作品,以女性的性器官作為象徵女權。這些作品以女性議題為主導,強調、影射、象徵、抗議男女間性別的不平等境遇,進而譏諷、攻擊男權的獨霸超越地位。
晚宴/Judy Chicago( 召集400餘人完成的裝置作品),以女性陰戶的性徵來象徵女權
  解構派或新哲學意味派:
大批的解構主義建築集中出現在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中,解構主義概念的提出約在80年代後期,起源於1988年Phillip Johnson 和Mark Wihley 聯合主持的「反構成主義建築七人展」。同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國際研討會,探討有關「建築和藝術中的解構」問題,並由建築理論家詹克斯為《AD》雜誌提出《建築中的解構》為專刊名稱,這時後解構主義可以說正式向大眾見面。
解構主義的源起來自當代法國哲學家Jacgues Derrida 的解構哲學理論。Derrida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對Plato、Rousseau、Hegel、Husserl等前輩大師作品的閱讀,來重新思考哲學、文學、語言學、等問題,並將最後思考擴展到建築、繪畫、政治、等領域。Derrida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他對西方文化形而上的基礎進行理論批判和對待文本的遊戲態度。Derrida的思想核心是解構,在他的看法,所有既定的界線、概念、制度都是應該推翻的,而他批判的方式是:從某個理論當中抽出一個典型的例子,對他進行解剖、批判、分析,通過自我意識再確立對於對事物真理的認識。這股解構風潮在文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研究領域中產生了相當啟示,最後也吹進了設計界。
解構主義的表現特徵;設計中使用解構主義可歸納有以下特徵:
1散亂:作品整題形象感覺支離破碎,與傳統秩序不同。
2殘缺:強調不完整的狀態,故意破損局部,使人視覺震撼。
3突變:將彼此不相干的元素進行組合,追求神秘感覺。
4失重:採用傾倒、扭曲、轉彎等造形造成、失穩滑動、錯移等不安全感,企圖達到莫名之快感。
5超常:超越常規、標新立異,視反常為正常。
2012-11-14 10:21:13
阿楨
  解構主義的真正意涵:
解構主義真正的意義是在質疑正統、主流或規範的同時,致力於發現、挖掘過去創作實踐件中被忽略或壓制的部分,特別是拓展了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從未涉及的創作可能性,喚醒人們意識鐘沈睡多年以「衝突和不平衡」為主要形態的審美觀念。
弗藍克蓋里(Frank Gehry)/古根海姆博物館外觀(西班牙)1997
古根海姆博物館內部空間之一
古根海姆博物館內部空間之二
弗藍克蓋里(Frank Gehry)/椅
弗藍克蓋里(Frank Gehry)/氣泡椅(1987)
狀似解構主義的視覺作品/Makoto Saito
狀似解構主義的視覺作品/Makoto Saito
狀似解構主義的作品/ David Carson
  數位藝術派:
後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80年代的「電腦」工具被應用在藝術、設計表現上,著實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助力。藝術家或設計師得以藉由電腦的「快數運算」與「真實模擬」等功能,加上90年代後期網際網路的「快速流通」與「無遠弗界」等新興功能,將藝術設計創作帶上一個革命時代,我們稱之為「數位化時代」。數位化以後有幾種形態被改變了:一是「無版印刷」被實現了,二是從虛擬的網路世界獲取資訊、流通資訊提高了。。
http://140.125.151.167/pdf/posg.html

《國外後現代設計》(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

「後現代設計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我們將其歸納為三點:1.強調形態的隱喩、符號和文化的歷史的裝飾主義。過去現代主義一向是以反對裝飾為宗旨的,戰後發展起來的『國際式』更是強調非裝飾化特點,而後現代主義設計從建築到產品無一例外地采用各種裝飾,尤其從歷史中得到靈感。2.主張新舊糅合、兼合並蓄的折衷主義立場。後現代主義設計並不是要單獨地恢復歷史風格而是對歷史的風格採取抽取混合、拼接的方法,並將這種折衷處理建立在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礎之上。3.加強設計手段的含糊性和戲謔性。現代主義設計強調的是冷漠、理性的特點,而後現代主義設計將這些特徵反叛為一種在設計細節中採用調侃手段,以強調非理性因素來達到一種設計中的輕鬆和寬容。」(p.88)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m/post/1281756110
2012-11-14 10:23:55
圖博館
CNN:中國稱霸世界年度室內設計獎 1/3決賽入圍名單來自中國

“中國稱霸世界年度室內設計獎(World Interior of the Year)入圍名單!”2017.7.20,CNN報導稱,在2017年度世界室內設計獎決賽入圍名單中,有1/3來自中國;在9個獲獎類別中,每個都至少有一個作品出自中國設計者之手。
  2011年的第一屆世界室內設計獎中,中國入圍決賽的作品所佔比例還不到10%,而且所有的入圍作品都來自上海。但到了2017年,在78名入圍決賽的名單中,來自中國的就有28名,佔入圍總數的1/3。其中,有19名來自中國大陸,5名來自中國香港,4名來自中國台灣。並且,中國大陸入圍的名單中,也不僅僅只是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像合肥、保定等之前在世界上知名度較小的城市,也出現了。以下為部分中國入圍名單:
  1.WeWork(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眾創空間)中國旗艦店
位於上海威海路,由上海Linehouse公司設計。
  2.上海外灘SOHO 3Q
SOHO 3Q是SOHO中國的自由聯合辦公品牌,北京的任督設計(anySCALE)被選為SOHO 3Q項目的設計公司。
位於上海外灘的SOHO 3Q,佔地面積10627㎡,於2016年3月竣工。
  3.寧曼SPA(Nimman Spa)
位於上海虹口區的一個泰式按摩店,由Maos Design設計。
  4.上海古北一號的地下森林
“古北一號”是上海市區住宅,和所有高級社區一樣擁有健身、瑜伽、SPA、泳池等設備,此外,該小區還建了一座綜合性圖書館,名為“地下森林”。由建築工作室Wutopia Lab規劃。
  5.上海123+早教中心
這是第二個由Wutopia Lab設計的入圍作品。
Office AIO工作室將一個很小的胡同空間轉換成了一個莊重的咖啡館和早餐店。
  7.北京複調商店
這是一家銷售美國漫畫和黑膠唱片的商店,位於北京三里屯,由任督設計公司(anySCALE)規劃。
  8.南京竹餐廳
由Minggu Design設計,於2016年建成。
  9.保定新華書店
如果不說,你一定看不出來這是一家新華書店,它打破了新華書店的固有形象,溫暖質感的木材為這個書店打造了一個簡單、寧靜,謙卑而低調的環境。由來自北京的設計公司風合睦晨規劃。
  10.杭州MISA工作室
由一個廢棄空間改造而成的二層工作室,由萬境設計(WJ Design)規劃。
2017-07-21 12:40:51
圖博館
11.合肥萬達文華酒店
由萬達酒店設計院設計。
  12.深圳TOKU日本餐廳
目標客戶是各行業的精英與成功人士,因此以簡約大氣的現代日式混搭西洋風格,來彰顯高端尊貴。由深圳頤鼎設計規劃。
  13.香港工匠屋銷售畫廊(Artisan House Sales Gallery)由Half and Half Studio設計。
  14.台北紙張空間-快樂實驗室(Paper Space - Happier Lab)由JCArchitecture設計。
  部分其他其他國家入圍名單:
1.悉尼NUBO兒童遊樂場
由PAL設計集團規劃。
2.墨爾本建築師EAT設計的房屋
3.谷歌倫敦總部
位於倫敦潘克拉斯廣場(Pancras Square),由AHMM設計。
4.溫哥華McCarthy Tetrault律師事務所,由BVC設計。
.......
  回應
最近的新華書店都裝的很有格調。
恩,很時尚
好多年沒有去,看來要進去看看了
 關於審美的標準,對美的話語權,我們千萬不要被西方支配。文化入侵就是發生在關於美的定義上,商品的傾銷也是審美的延伸。
 以後關於美學相關的任何事物,中國都將是第一。這是因為,只有中國人的腦袋才是正常人類,不受一神SM,多神精神分裂的世界觀影響,所以能造出最適合人類這種動物生存的飼養空間。
 正解,可惜我們號稱華夏正統卻只遺留下漢子和一些基本的華夏文明符號,甚至連一些皮毛都丟失了,現在糟粕很多來自外部而我們選擇了接受全盤“西化”已經很難看到以前的巔峰時的影子了,除了太祖建立新中國趕跑侵略者還算近現代的最近一次爆發和閃光點
 不見得啊,現在北京想住個中式的四合院,不出一億是不行的
2017-07-21 12:42:28
圖博館
不感興趣,中國古典建築和中式家具,庭院比上面的都正。不說別的,就傳統中式家具的人體工學舒適性設計之差,誰買誰用誰吐槽。
 忍不住了,那是你不會坐。曾國潘青年時拜見高官的時候,可以坐一個時辰不動。中式家具對應的是中式文化人,沒有行走坐臥的功夫,別坐,躺沙發去。之所以現代家具強調人體工學,就是因為本身現代人就不會坐,所謂坐如鐘,重心在骨盆上,如騎馬般,怎麼坐,怎麼養神。別被葛優一部戲誤導了,在別的戲裡,葛優的行走坐臥的功夫,那點不是往古代文人上靠攏的?
 中式和歐式處境現在基本一模一樣,所有裝修風格中這兩價格最高,歐式線條太複雜,中式線條也不簡單而且一套紅木家具數十萬百多萬太正常,歐式說好聽的叫奢華說難聽點叫暴發戶氣質,零幾年和一零年出頭裝的多,中式雖然書香氣濃重但是老氣也重,不到一定年紀一定修養真的很難鎮住,在現代社會中式歐式都有現代演繹,簡歐全球流行,中國新中式和簡歐一樣流行,而且這兩風格操作性特別大,可以特別靠近中式歐式,也可以特別現代,現代社會最流行當然是現代風格.
 建築形式有中式傳統的,也有現代的,也有相互結合的。當代這種形式沒有國界,不要覺得不是傳統的,更加幾何化就一定是西方的。貝聿銘可以設計玻璃金字塔,也可以設計蘇州博物館。如果喜歡中式元素的,可以去看看王澍的設計。
 王樹設計根本不叫中國元素,完全是四不像,跟中國的真正傳統建築差遠了,當時很多人就說是陰謀
http://www.guancha.cn/art/2017_07_20_419179.shtml
2017-07-21 12:43:10
圖博館
雲歸:宜家的“自留地”上,怎麼就長出了“新中式”的“雜草”?2017-11-19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宜家好像就變得沒那麼“高大上”了。
在大多數中國家庭還用著顏色暗沉的老式家具的時候,很多人望著樣板間裡柔軟的床品和明快的色澤,還有射燈照耀下泛出淡淡光澤的餐盤酒杯,心裡泛起的是對“家”的某種渴求。
迷宮般的展示區、空間巨大的提貨區,也給中國消費者帶來了新奇的體驗。
那時宜家僅僅在中國幾座城市開有門店,很多人願意“跋山涉水”,抱著宜家的玻璃杯甚至垃圾桶,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回到宿舍。
是真·喜歡啊。
這直接催生了一個到現在還在活躍的群體:宜家代購。顧客們在網購平台上下單,代購們負責到宜家採買。感謝網購與物流行業近年來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得以使用宜家產品。
  然而問題也隨之浮現:宜家的銷售額逐年提升,門店慢慢鋪開,人們對它的感情卻不再像前幾年那樣充滿“仰視”。如果你想在社交網絡上尋找“有格調的商品”,宜家很多時候可能不再被列入清單當中,取而代之的是知乎上曾經爆火的問題“如何簡單提升出租屋的格調”,這類問題下宜家產品出現的頻率很高,宜家的“格調”似乎落到了一個“似有還無”的尷尬境地。
  曾幾何時,手拖手去逛宜家,是情侶間關係取得“階段性成就”的一大標誌。現在似乎只有蹭免費咖啡的中老年相親人士,才會特別青睞那裡。
  更令人“糟心”的是,中國家居市場上長出了越來越多的“雜草”,而其中最高最刺眼的一棵,無疑就是“新中式”設計。這類家居風格脫胎於中式傳統家具,如明式圈椅、官帽椅、羅漢床、梳妝台,多以竹木打造。除“新中式”之外,工業風、美式、日式等設計風格也被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所採用,即使是以宜家為代表的“北歐風”,也湧現出更多不同的品牌。
中國市場曾經可以說是宜家的一塊“自留地”,現在怎麼就長出了這麼多雜草呢?
2017-11-20 11:54:32
圖博館
“北歐風情”不是天生,是構建的結果
宜家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北歐風”設計,其實是很取巧的。
所謂“北歐風”設計風格,起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諸國。由於北歐存在極夜,森林覆蓋率又較高,所以這一風格大多呈現活潑、明快、簡潔的設計特點,同時又有較多原木、編織、鹿角等元素的參與。
北歐風的最大優勢在於簡潔,宜家尤其是這樣。家具上沒有過多的裝飾,基本都靠線條和幾何形狀來做出風格。宜家的倉儲自提服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此而成功——去除了異形花紋與裝飾,極度簡潔的設計令家具更易於拆分和運輸,顧客買到手後也可以很方便地按照說明書進行組裝。
  但簡潔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風格的不明確,和復制門檻的降低。
  無印良品與宜家的桌子,細部風格或有差別,但大體框架非常相近,還微妙地跟《茶館》裡的八仙桌撞了個臉
  宜家在設計風格上,確實做到了“北歐”,但僅靠這樣一個並不鮮明的風格,並不足以支撐起宜家的文化品牌。然而,宜家現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了北歐設計的代表。在這個過程中,宜家的門店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宜家產品的一大特點,就是名字拗口難記,因為其產品全部使用瑞典語來命名。如“法布里克”其實是一款玻璃門櫃子,而一款椅子被命名為“比約斯”,這其實是瑞典西諾爾蘭省的一個小村莊的名字。
  宜家內部甚至為這種瑞典語命名設計了一套規則,據說紡織物用斯堪的納維亞的女孩名字命名,床、衣櫃用挪威地名,餐桌和椅子用瑞典地名,床上的紡織品則用植物名稱。
  而在門店中,這些帶有鮮明北歐元素的商品就擺在你面前,在明亮的燈光和輕柔的背景音樂下,帶來一種美好的購物體驗。此時此刻,顧客會不自覺地將“北歐風”與“美好”聯繫起來。
  不只是商品名字,宜家餐廳裡的“瑞典肉丸”,超市裡未必美味卻常年出售的“小紅莓果醬”“聖誕薑餅”,都時刻在提醒顧客:你走進的是一家北歐家居門店。
2017-11-20 11:55:27
圖博館
所以北歐品牌千千萬,活得最好的卻是宜家。因為宜家將自己的產品與北歐風情做了最徹底的綁定,可以說,它向顧客出售的是一種“美好的北歐情懷”。
.......
  回應
 其實還是那句真理:物以稀為貴,裝X的人多了,也就裝不了了。蘋果如此,宜家如​​此,金拱門也如此。
 哪有那麼多情懷?宜家本來的定位是青年人或只需要短期使用傢俱的人,現在的狀況也只是回歸本位而已。很多年前跟幾個歐洲鬼佬同事聊天,其中一個正在裝修自己的房子。他問我中國人在哪買傢俱,我說一般在傢俱店買(那時傢俱還沒有網購),以中式傢俱為主,但少數年青人或有錢人會到宜家買一些歐式風格的傢俱。他一臉吃驚:“中國的有錢人會到宜家買??”他還說,在他們那裡只有窮人(他的原話是“接近貧困線的人”)才會去宜家買。很多年過去了,他的吃驚和不屑的表情我依然記得,因為跟我原來的認知差別太大了。他的話可能有點極端,但宜家產品在歐洲的定位較低端應該是沒錯的。
 小清新花高價買外國的快餐式品牌還覺得自己好高端,這種事情想想都好笑。
http://www.guancha.cn/yungui/2017_11_19_435469.shtml
2017-11-20 11:56:11
阿楨
倫敦中央聖馬丁發涉嫌種族歧視的學生作品,遭校友聯名抗議 2019-11-15 觀察者網

11月14日,有網友爆料,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時尚與紡織品預科課程在其Instagram帳號上發佈了一個涉嫌種族歧視的學生作品,畫面中不僅寫有“中國製造0價值”的標語,還有疑似清朝長辮的元素,及清末黃龍旗中的紅珠圖案和藍紅配色。
消息一出,引發中國時尚界的強烈反對,中央聖馬丁的中國校友設計師@XUZHI_CHEN 立即組織該校校友聯合向學校遞交公開信以示抗議。
當地時間11月14日深夜,參與簽署公開信的一名校友告訴觀察者網,該校相關負責人回信表示,將於當地時間15日早上發佈致歉聲明寫道,他們注意到有兩條橫幅造成了冒犯,對此感到抱歉,但覺得“種族歧視”的說法是在“斷章取義”(be taken out of context),是被簡化的圖像所誤導。
  回應
要學會上街遊行,打橫幅,吹大喇叭,塑造自己不怕鬧事的形象,這樣才能在西方那個種族之爐獲得尊敬。
這設計者你有本事搞一件“穆斯林應該吃豬肉”的作品出來啊。
我有時覺得西方人挺缺心眼的,腦子不太好使!1、西方國家不停地利用社交平臺、媒體、娛樂節目中調侃和污蔑中國產品品質不好。中國產品不僅品質好,性價比也高,西方國家試圖打壓中國產品的價格提升空間反而讓中國的中低端產品迅速佔領全世界,到處都是made in china!西方國家的商人有時也會幹拿中國的產品換個標籤充當自己本國的產品高價出售的勾當,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嘛!2、西方國家總是造謠說中國人權狀況不好,是個獨裁國家,還不忘不斷地給自己臉上貼金,美化自己,所以全世界的難民都往西方跑,哪怕跋山涉水幾千里路都要過去 3、西方國家狂妄自大,傲慢無禮,對非西方國家指指點點,儼然把自己當成了教師爺,不尊重其他種族、其他文明、其他制度,還容忍和默許媒體人、政客在公開場合發表“種族歧視言論”而不會受到懲罰,以“言論自由”之名不加以追究,這些都激起了越來越多的非西方國家人民和政府的反感,反而促成了非西方國家越來越團結,合作越來越緊密,西方國家最終將越來越被邊緣化!西方國家必將為自己的傲慢和愚蠢付出代價!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11_15_525293.shtml
2019-11-16 07:34:23
阿楨
我是服裝設計師,品質款式都不是問題,問題還是話語權及文化主導權 2021-03-30 風聞

【本文來自《打鐵還需自身硬,對於服飾行業,“國貨情懷”未必就是萬能藥》評論區】
我是工廠服裝設計師。
請問“巴黎情懷”對於女裝,“米蘭情懷”對於男裝,為什麼這樣大的魅力?
問問周邊的人,當真是真心覺得那些東西有多麼優質,多麼新穎嗎?
所謂引領流行趨勢,只不過是話語權而已。

幾個國際大品牌來來回回就那麼幾種設計,他們強在行銷

【本文來自《說說我以前不想買李甯安踏的原因,國貨什麼時候才能出頭啊?》中國人設計思路不行,可能這就是中國應試教育的結果吧!再有中國人比較擅長模仿,中意省事賺快錢更沒有體現中國古人的工匠精神】
hm事發之前,我剛好跟老婆逛商場買鞋,耐克阿迪斯凱奇李甯安踏631匹克喬丹飛樂回力人本等等一大堆國內外牌子轉了個遍,耐克阿迪的如果把標誌去掉,設計上真的沒什麼亮點,個人感覺兼顧實用與外觀最好的是斯凱奇熊貓鞋吧。本人對品牌完全沒有追求,只看外觀和舒適性,最後我們買了兩雙李寧,因為有情侶款。你說中國人設計思路不行,肯定不像我一樣閑,去商場逛一下午鞋店,會發現國產品牌千奇百怪的鞋子設計,沒有好到百花齊放的程度,但絕對不缺創造力,反而幾個國際大品牌來來回回就那麼幾種設計,他們強在行銷,一雙耐克鞋上就一個大對號,說好聽點是極簡設計,說白話點就是打廣告,當然啦,把某種造型設計和品牌掛鉤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牛逼的商業模式思路,國產品牌與他們相比,差的不是設計思路,而是常熟商業運營。
2021-04-02 07:47:09
阿楨
全球建築圈刮起“中國風” 2021-04-06 文匯報

全球知名建築網站Ar chDai l y於近期公佈了2021年度建築大獎的名單,中國專案奪得5席,證明了“中國風”在全球建築圈佔據了越發重要的話語權。
中國風Chinoiserie,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蘊含大量中國元素並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這種風格早在17世紀末已流行於歐洲,至今仍被運用在服飾、音樂、電影、建築、家居等領域。
但當下中國風不再是淺層次的元素組合或符號拼貼,而是一門根植於中國土壤的設計哲學。既有寄情於山水間的“陽朔竹林亭臺樓閣”,也有位於河谷地貌中的“金樽堡”,還有一座“七舍合院”。

中國風--維基百科

中國風的「中國」主要指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世界,除了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也是相關的創作題材。

新中式建築_百度百科

新中式建築,是中式建築元素和現代建築手法的結合運用,從而產生的一種建築形式。該建築形式在沿襲中國傳統建築精粹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現代生活價值的精雕細刻。

新中式裝修與中式有什麼不一樣?

中式:是從古代宮殿的建築藝術風格上提煉出來的中國古典建築室內設計風格。中式風格更多的利用了現代手法,把傳統的結構形式通過重新設計組合以另一種民族特色的標誌出現。
新中式:是提煉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精髓,搭配如今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新中式延續了清明兩朝中國古典的家居設計,並提煉其經典元素加以豐富和簡化,摒棄了傳統空間中等級、尊卑的思想觀念,空間配色上也很輕鬆自然。

疊合與融通:近世中西合璧建築藝術 2015/03/01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21-04-07 09:11:35
阿楨
超越H&M和Zara 神祕中國品牌Shein讓西方青年上癮

2021年5月17日,中資快時尚電商SHEIN超越亞馬遜,成為iOS和Android下載量最高的購物App,並在54國的iOS購物APP中位列第一,它銷往220個國家,大批海外年輕女性消費者直言對這個品牌「上癮了」。而在成功勢頭似乎無人能擋之際,SHEIN也正面臨抄襲、環保和勞工剝削等快時尚品牌的爭議。
BBC分析有五個原因。
價格便宜 平均68元人民幣
雖然總部設在中國,但SHEIN主要以美歐澳為目標,產品包括廉價的露腰上衣、比基尼和連衣裙,均價僅7.90英鎊。服飾大多在8至30美元之間,比Zara和H&M便宜30%至50%。
60萬件產品供選擇
任何時候,在SHEIN都有多達60萬件產品在售。依賴於其廣州總部附近的數千家第三方供應商,以及約200家合同製造商提供貨源。銷售模式為「實時零售」,供應鏈上的小公司可以從其內部系統獲得關於潮流趨勢或產品表現的信息。利用算法得出的這些數據,每種風格都生產50至100件,視銷量即時調整供貨。約25天內完成一件新商品的銷售,生產效率即使Boohoo、Fashion Nova等「極速時尚」(ultra-fast fashion)也難敵。
該品牌在Instagram和TikTok上進行精凖的廣告投放以及贊助網紅,並常在平台上舉辦直播節目以推廣其產品。西方品牌很少使用直播,而直播擁有巨大的推動銷售的潛力。
在該品牌的7000多名員工中,有200名是內部設計師。最近還舉辦了一場年輕設計師大賽,提供10萬美元獎金和時裝系列的獎項。該公司已經向獨立設計師支付了100多萬美元。該品牌並有一個團隊在上架之前對供應商的新設計進行審查,試圖消除所有侵權隱患。
可持續時尚設計師羅伯塔.李(Roberta Lee)指出,SHEIN和其他快時尚公司常使用不像天然材料可降解的聚酯纖維面料。該公司視頻中出現很多SHEIN服飾「可能在穿了幾次、洗了幾次後就被扔進垃圾填埋場」的內容。
SHEIN則堅稱,小批量生產服裝的方式效率更高,而且很少浪費。該公司希望獲得更多的可再循環使用織物,並使用比傳統絲網印刷污染更少的印刷技術來印製圖形和圖案。
相較於品牌在海外市場的火熱,SHEIN的低調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最神祕的百億美金公司」,它到底是什麼來頭?……..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5892194
2021-12-25 09:59:50
阿楨
超越H&M和Zara 神祕中國品牌Shein讓西方青年上癮

2021年5月17日,中資快時尚電商SHEIN超越亞馬遜,成為iOS和Android下載量最高的購物App,並在54國的iOS購物APP中位列第一,它銷往220個國家,大批海外年輕女性消費者直言對這個品牌「上癮了」。而在成功勢頭似乎無人能擋之際,SHEIN也正面臨抄襲、環保和勞工剝削等快時尚品牌的爭議。
BBC分析有五個原因。
價格便宜 平均68元人民幣
雖然總部設在中國,但SHEIN主要以美歐澳為目標,產品包括廉價的露腰上衣、比基尼和連衣裙,均價僅7.90英鎊。服飾大多在8至30美元之間,比Zara和H&M便宜30%至50%。
60萬件產品供選擇
任何時候,在SHEIN都有多達60萬件產品在售。依賴於其廣州總部附近的數千家第三方供應商,以及約200家合同製造商提供貨源。銷售模式為「實時零售」,供應鏈上的小公司可以從其內部系統獲得關於潮流趨勢或產品表現的信息。利用算法得出的這些數據,每種風格都生產50至100件,視銷量即時調整供貨。約25天內完成一件新商品的銷售,生產效率即使Boohoo、Fashion Nova等「極速時尚」(ultra-fast fashion)也難敵。
該品牌在Instagram和TikTok上進行精凖的廣告投放以及贊助網紅,並常在平台上舉辦直播節目以推廣其產品。西方品牌很少使用直播,而直播擁有巨大的推動銷售的潛力。
在該品牌的7000多名員工中,有200名是內部設計師。最近還舉辦了一場年輕設計師大賽,提供10萬美元獎金和時裝系列的獎項。該公司已經向獨立設計師支付了100多萬美元。該品牌並有一個團隊在上架之前對供應商的新設計進行審查,試圖消除所有侵權隱患。
可持續時尚設計師羅伯塔.李(Roberta Lee)指出,SHEIN和其他快時尚公司常使用不像天然材料可降解的聚酯纖維面料。該公司視頻中出現很多SHEIN服飾「可能在穿了幾次、洗了幾次後就被扔進垃圾填埋場」的內容。
SHEIN則堅稱,小批量生產服裝的方式效率更高,而且很少浪費。該公司希望獲得更多的可再循環使用織物,並使用比傳統絲網印刷污染更少的印刷技術來印製圖形和圖案。
相較於品牌在海外市場的火熱,SHEIN的低調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最神祕的百億美金公司」,它到底是什麼來頭?……..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5892194
2021-12-25 10:00:01
阿楨
人民幣不好賺了 不敵陸企強攻洋品牌加速撤離中國 2022/02/08 中時

不久前一位在大陸有大量粉絲的好萊塢明星感嘆道:「人民幣愈來愈難賺了」,其實不只好萊塢,許多西方企業這些年來大賺人民幣的盛景也早已顯露疲態,許多人認為是成本上升導致經營環境惡化與政治因素干擾,倒不如說是外商這些年因為太容易賺錢而漸趨怠惰與傲慢,趕不上市場的快速變化而遭到淘汰,政治問題只是對外企雪上加霜罷了。
過去曾經紅極一時的西洋時尚品牌、尤其是接近一般民眾快時尚,在幾年內迅猛擴張的速度讓外商們見識了中國市場無與倫比的力量。在中國網購經營5年多的美國品牌Urban Outfitters(UO),因為沒有實體店,退得比較快速乾脆。還有GAP與其子品牌Old Navy都傳出結束中國業務,想要打包出售;美國品牌Forever 21第2次退出中國市場。英國廠商TOPSHOP、電商ASOS更早以破產與嚴重虧損而退出中國, ZARA、H&M等歐陸系快時尚品牌也都接連關閉實體店。
首先是外商多數在市場高度熱絡時進軍大陸,當時大陸消費者喜愛洋品牌的品質並且樂於追捧其品牌形象,每家快時尚都加緊速度快速擴張狂撈人民幣,既忽略了企業經營的體質,也不注重在地人才的培養,一旦市場出現新趨勢,轉型與調整變得百般困難。
此外,外商管理階層由於自視甚高,完全未能體會到大陸網路消費形態快速變化造成的影響。快時尚對供應鏈要求採用商品策劃、生產到零售一體化控制的銷售形式,或稱為SPA模式,把一般12周壓縮到3-4周,以實體店銷售與存貨來決定生產量,並要求廠商快速回應,以減少庫存壓力。這種模式被延用已有近30年時間。
但是近幾年中國大陸網路商業快速發展,最流行且效率最佳的購物方式是「工廠直供」與「直播帶貨」。大約只要1至2周,對市場脈動的反應非常即時,但一般西方快時尚仍偏好實體商店的活動與擺設,以及網路商店的促銷活動。
大陸本土廠商學習能力強,對市場反應敏銳。在商業環境野蠻生長的過程中,激烈的競爭磨練出一批一批身經百戰而存活下來的企業,以最接近消費者需求的態度,在身段高傲的外商尚未察覺前,早已悄悄地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摸索最適應大陸社會現狀與消費習慣的商業模式。
大陸國產貨崛起一部份是因為時尚購買主力的年輕人已經換上了成長環境與歷程完全不同的新生代,他們的在文化上較有自信,也對到處充斥的洋品牌不再有那麼強烈的心理需求。
2022-02-08 07:37:53
阿楨
人民幣不好賺了 不敵陸企強攻洋品牌加速撤離中國 2022/02/08 中時

不久前一位在大陸有大量粉絲的好萊塢明星感嘆道:「人民幣愈來愈難賺了」,其實不只好萊塢,許多西方企業這些年來大賺人民幣的盛景也早已顯露疲態,許多人認為是成本上升導致經營環境惡化與政治因素干擾,倒不如說是外商這些年因為太容易賺錢而漸趨怠惰與傲慢,趕不上市場的快速變化而遭到淘汰,政治問題只是對外企雪上加霜罷了。
過去曾經紅極一時的西洋時尚品牌、尤其是接近一般民眾快時尚,在幾年內迅猛擴張的速度讓外商們見識了中國市場無與倫比的力量。在中國網購經營5年多的美國品牌Urban Outfitters(UO),因為沒有實體店,退得比較快速乾脆。還有GAP與其子品牌Old Navy都傳出結束中國業務,想要打包出售;美國品牌Forever 21第2次退出中國市場。英國廠商TOPSHOP、電商ASOS更早以破產與嚴重虧損而退出中國, ZARA、H&M等歐陸系快時尚品牌也都接連關閉實體店。
首先是外商多數在市場高度熱絡時進軍大陸,當時大陸消費者喜愛洋品牌的品質並且樂於追捧其品牌形象,每家快時尚都加緊速度快速擴張狂撈人民幣,既忽略了企業經營的體質,也不注重在地人才的培養,一旦市場出現新趨勢,轉型與調整變得百般困難。
此外,外商管理階層由於自視甚高,完全未能體會到大陸網路消費形態快速變化造成的影響。快時尚對供應鏈要求採用商品策劃、生產到零售一體化控制的銷售形式,或稱為SPA模式,把一般12周壓縮到3-4周,以實體店銷售與存貨來決定生產量,並要求廠商快速回應,以減少庫存壓力。這種模式被延用已有近30年時間。
但是近幾年中國大陸網路商業快速發展,最流行且效率最佳的購物方式是「工廠直供」與「直播帶貨」。大約只要1至2周,對市場脈動的反應非常即時,但一般西方快時尚仍偏好實體商店的活動與擺設,以及網路商店的促銷活動。
大陸本土廠商學習能力強,對市場反應敏銳。在商業環境野蠻生長的過程中,激烈的競爭磨練出一批一批身經百戰而存活下來的企業,以最接近消費者需求的態度,在身段高傲的外商尚未察覺前,早已悄悄地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摸索最適應大陸社會現狀與消費習慣的商業模式。
大陸國產貨崛起一部份是因為時尚購買主力的年輕人已經換上了成長環境與歷程完全不同的新生代,他們的在文化上較有自信,也對到處充斥的洋品牌不再有那麼強烈的心理需求。
2022-02-08 07:38:01
阿楨
北京為何重啟地鐵便利店? 2022-02-07 中國新聞週刊

從2021年12月開始,北京地鐵將陸續新開130餘家便利店。北京地鐵便利店,還是在17年前。然而2004年《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營管理辦法》規定,地鐵站廳、月臺、疏散通道禁止設立商業攤點。
深圳平均每3136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廣州和上海分別為3491人/店、3856人/店,而北京是9919人/店。
作為一線城市,北京便利店為什麼會比較少呢?
城市的便利服務體系,有三個最主要場景點。第一是辦公區域和寫字樓區,這是便利店最集中的區域;第二是社區,這些店鋪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第三就是交通節點,比如地鐵網站公交網站,這是解決通勤中應急需求的最佳場所。
北京優先建住宅後建商業配套,當時開發商普遍對商業配套重視不足。北方冬季夜晚漫長、客源稀少,大大增加了便利店的運營成本。
除去房租,便利店最大成本其實來自人力成本。 北京為什麼有很多夫妻店小賣部,就是因為經營者就是店主本人,即使微利也能繼續。
不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現在北京發展較快的便利店,很多都用技術手段減少員工數量,在流程上也盡可能自動化。知名便利店品牌7-11花了14年,才在北京開了不到200家店,而當前“便利蜂”在北京門店已經超過500家,比全家、7-11和羅森等日系便利店品牌在北京的店面總數還要多。未來北京地鐵便利店的數量將可能達到1000~2000家。
目前,絕大多數城市地鐵虧損運營,地鐵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來自地方政府補貼。據2020年的資料,北京和深圳地鐵票款收入分別為41億和36億,而運營成本則分別為184億和133億。北京地鐵集團獲得了104.63億元的政府補貼,而深圳地鐵集團則盈利111億元。深圳地鐵採取“站城一體化”的商業開發模式,不僅在地鐵站周邊興建購物中心、寫字樓、酒店或住宅等建築,還對與地鐵聯通的獨立地下空間進行開發,獲得升值效益。
  回應
北京2021年統計擁有657萬輛汽車,通勤基本是靠開車接送孩子,上下班。去便利店停車太不方便,購物不如去大型超市,何況現在京東生鮮什麼都送到家。
便利店沒前途,日本的便利店也是每況愈下,現在基本上就靠外國打工仔撐著
2022-02-08 07:47:00
阿楨
北京為何重啟地鐵便利店? 2022-02-07 中國新聞週刊

從2021年12月開始,北京地鐵將陸續新開130餘家便利店。北京地鐵便利店,還是在17年前。然而2004年《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營管理辦法》規定,地鐵站廳、月臺、疏散通道禁止設立商業攤點。
深圳平均每3136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廣州和上海分別為3491人/店、3856人/店,而北京是9919人/店。
作為一線城市,北京便利店為什麼會比較少呢?
城市的便利服務體系,有三個最主要場景點。第一是辦公區域和寫字樓區,這是便利店最集中的區域;第二是社區,這些店鋪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第三就是交通節點,比如地鐵網站公交網站,這是解決通勤中應急需求的最佳場所。
北京優先建住宅後建商業配套,當時開發商普遍對商業配套重視不足。北方冬季夜晚漫長、客源稀少,大大增加了便利店的運營成本。
除去房租,便利店最大成本其實來自人力成本。 北京為什麼有很多夫妻店小賣部,就是因為經營者就是店主本人,即使微利也能繼續。
不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現在北京發展較快的便利店,很多都用技術手段減少員工數量,在流程上也盡可能自動化。知名便利店品牌7-11花了14年,才在北京開了不到200家店,而當前“便利蜂”在北京門店已經超過500家,比全家、7-11和羅森等日系便利店品牌在北京的店面總數還要多。未來北京地鐵便利店的數量將可能達到1000~2000家。
目前,絕大多數城市地鐵虧損運營,地鐵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來自地方政府補貼。據2020年的資料,北京和深圳地鐵票款收入分別為41億和36億,而運營成本則分別為184億和133億。北京地鐵集團獲得了104.63億元的政府補貼,而深圳地鐵集團則盈利111億元。深圳地鐵採取“站城一體化”的商業開發模式,不僅在地鐵站周邊興建購物中心、寫字樓、酒店或住宅等建築,還對與地鐵聯通的獨立地下空間進行開發,獲得升值效益。
  回應
北京2021年統計擁有657萬輛汽車,通勤基本是靠開車接送孩子,上下班。去便利店停車太不方便,購物不如去大型超市,何況現在京東生鮮什麼都送到家。
便利店沒前途,日本的便利店也是每況愈下,現在基本上就靠外國打工仔撐著
2022-02-08 07:47:20
阿楨
2023,年輕人不想買鑽石了? 2023/02/27

“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很明顯,Lily就是這句話的“受害者”。

臨近婚期的她,在婚戒的選擇上犯起了愁,“我現在想到買鑽戒,我就頭大。買小的湊合一下,耳邊傳來的都是‘別買一克拉以下的鑽石,都是碎鑽,不值錢’。那我就看大的,好傢伙,單就一克拉的鑽石動輒就要大幾萬塊錢,有的牌子大的,款式好的,十幾二十萬的都有,別說買了,我連看看都肉疼。”
上世紀中期,著名“鑽石大亨“戴比爾斯以一句膾炙人口的“鑽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將鑽石與愛情牢牢地捆綁在一起,用鑽石的堅硬品質象徵著愛情的堅貞不渝,讓鑽石在全世界消費者心目中與愛情劃上等號。就這樣,鑽戒被捧上了全世界的婚禮聖壇,與此同時,稀有、特殊的定義也讓當時全球鑽石價格暴漲。2021年,中國用於訂婚及表達愛意的鑽石用途占比合計達58%。
但事實上,在萬物互聯,資訊化浪潮的席捲下,當代年輕人不再認為鑽石是愛情和婚姻的必要象徵。而以實現“克拉自由”的培育鑽石行業也正發展的如火如荼,逐漸瓦解鑽石物以稀為貴的“買賣論”。如果按零售端計算,0.5克拉的品牌天然鑽戒,可能在3.5萬元左右,而使用同等級的培育鑽,價格在1萬元內。
最後,這屆年輕人喜歡新鮮感,來得快,去得也快。當代年輕人購買珠寶首飾的習慣,已經從買價值轉變為買保值,消費者不再為象徵著愛的寶石心動,新穎、小眾、個性化的產品才能滿足他們喜歡獵奇的心,給他們帶來新鮮感。
  回應
這個就是智商稅,買個白金的刻上名字足矣,剩下的買個金條還保值。
也和中國青年更自信更有主見了有關。
2023-03-02 07:43:21
阿楨
2023,年輕人不想買鑽石了? 2023/02/27

“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很明顯,Lily就是這句話的“受害者”。

臨近婚期的她,在婚戒的選擇上犯起了愁,“我現在想到買鑽戒,我就頭大。買小的湊合一下,耳邊傳來的都是‘別買一克拉以下的鑽石,都是碎鑽,不值錢’。那我就看大的,好傢伙,單就一克拉的鑽石動輒就要大幾萬塊錢,有的牌子大的,款式好的,十幾二十萬的都有,別說買了,我連看看都肉疼。”
上世紀中期,著名“鑽石大亨“戴比爾斯以一句膾炙人口的“鑽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將鑽石與愛情牢牢地捆綁在一起,用鑽石的堅硬品質象徵著愛情的堅貞不渝,讓鑽石在全世界消費者心目中與愛情劃上等號。就這樣,鑽戒被捧上了全世界的婚禮聖壇,與此同時,稀有、特殊的定義也讓當時全球鑽石價格暴漲。2021年,中國用於訂婚及表達愛意的鑽石用途占比合計達58%。
但事實上,在萬物互聯,資訊化浪潮的席捲下,當代年輕人不再認為鑽石是愛情和婚姻的必要象徵。而以實現“克拉自由”的培育鑽石行業也正發展的如火如荼,逐漸瓦解鑽石物以稀為貴的“買賣論”。如果按零售端計算,0.5克拉的品牌天然鑽戒,可能在3.5萬元左右,而使用同等級的培育鑽,價格在1萬元內。
最後,這屆年輕人喜歡新鮮感,來得快,去得也快。當代年輕人購買珠寶首飾的習慣,已經從買價值轉變為買保值,消費者不再為象徵著愛的寶石心動,新穎、小眾、個性化的產品才能滿足他們喜歡獵奇的心,給他們帶來新鮮感。
  回應
這個就是智商稅,買個白金的刻上名字足矣,剩下的買個金條還保值。
也和中國青年更自信更有主見了有關。
2023-03-02 07:43:38
阿楨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中國現代建築理念,在與西方對話中“失語”是不爭的事實

【按:2023-09-26,上海來第二屆即2023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建築設計界的泰斗程泰甯曾直言:建築界,從教育、理論到實踐,仍然深深打著西方的烙印。本文為程泰甯院士在2014年11月在由中、日、韓三國建築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十屆亞洲國際建築交流研討會”上所作的主題發言,後被收錄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文集》。】
程泰寧代表作:南京博物院 中國海鹽博物館 浙江龍泉青瓷博物館
1.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建設成就有目共睹,但中國建築的現狀,似乎與這一發展進程不相匹配,“干城一面和“缺乏中國特色”的公眾評價,突顯了我們所面臨的困境。
2.近百年來,中國現代建築雖然有不少學者、建築師,以至政府官員,在反思的基礎上,宣導過“民族形式”“中國風格”等,但由於缺乏有力的理論體系作支撐,只是以形式語言反形式語言,以民粹主義反外來文化,其結果,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最後無疾而終。
3.從20世紀後半期開始,以“語言”為本體的哲學認知與後工業社會文明相結合,西方文化出現了一種從追求“本源”,逐步轉而追求“圖像化”“奇觀化”的傾向。反理性思潮盛行,有的藝術家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新奇”,“只有作品的形式能引起人們的驚奇,藝術才有生命力”。他們完全否定傳統,認為“破壞性即創造性、現代性”。
4..實際上,百年來,一代代中國學者一直在進行中國哲學和美學體系的研究和探索。例如從王國維先生提出“意境”作為一種美學範疇,試圖建構一種具有東方特色的美學體系;近年來,李澤厚提出了以“情本體”取代西方以“語言”為本體的哲學命題。
  回應
西方拱門石柱雕塑各城市也是雷同俗套,現代建築都是鋼筋混凝土蒙個玻璃——設計個外形怎麼就分東西方了?只要作品讓大家都覺得眼前一亮,就是好設計!
既然談到建築的本源,用中式符號替代西式符號未見得就是文化自信吧。傳統的建築形式源自建築技術,材料的局限性,是一種具有內在合理性的東西。基於鋼,混等等現代材料的現代建築,卻要生搬硬套那些傳統建築符號,那只不過是對於本源的東施效顰罷了。
2023-09-29 07:57:4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