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的青銅器能拍出一百集的《青銅文化》,那麽玉器、陶磁、佛像、雕刻、金銀銅器、漆器、筆墨紙硯、織綉臘染、剪紙年畫、吉祥物……也都能拍。
不就些工藝品,沒必要吧,能像北京故宮在十八集內將紫禁城的中國工藝美術介紹完、或寧夏電視台以卅集統包所有中國的工藝、美術、建築、科技、戲劇、哲學、宗教、歷史……就可以了!
專輯的性質不同,訴求的觀眾也異,當然就會有各類的作品了。
前評《中國博物館》及後評《中國考古大發現》也都是一百集,不過彼此也未免太多重複了。
溫故知新唄!
我還觸類旁通哩!我實在很懷疑一般人會像你那麽閒又無聊,將百集的《青銅文化》從頭看到完?
有興趣就會看!
不過就專業及行家的角度來看,螢幕的影音不如紙張的圖鑑和專論來的有參考性,再說《青銅文化》的影音效果不是很好,青銅器的紋樣無法拍的介紹清楚,甚至連每集中都穿插著與該集不搭調的青銅器精品、也無法看清該器紋樣而只能略窺器形。
這些確實是大陸文物紀錄片常有的不足,可能從前期計劃、撰稿、拍攝、錄音、到後期製作,所有環節都得加強,需要多跟歐美日各大博物館及電視文物節目的專家多多合作學習。
《青銅文化》已有十幾年了,以大陸各方面的進步速度來看,新拍的話,應有所改進。
但願不會像前評《中國石窟石刻》在影像效果或文字撰稿上耍噱頭!
你才在東扯西掰,不認真地評下《青銅文化》有那些內容。
千字文內怎可能將百集《青銅文化》:整個中國青銅器,縱向的歷史和橫向的器類、紋樣,介紹清楚,單單將目錄抄進來就不只一千字了。
即使有百集,在文物界有獨立地位的<銅鏡><銅灯><銅爐><銅鼓>,也是點到為止。
那我就介紹幾本書給你參考,蔣廷瑜著《古代銅鼓通論》(紫禁城出版社,1999)……
<銅鏡><銅灯><銅爐>就免了,相關圖書很多。就整體而言,百集《青銅文化》是依著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1988)的體例而製作。
那當然,《中國青銅器》是中國文物局主編的各種文物專業參考書之一。
中國青銅文化與探祕(60集)
另參本館: 《青銅文化》 青銅器 我的相簿:青銅器
最早的青銅器:甘肅馬家窯文化青銅刀 距今約5000年,長12.5厘米,寬2.4厘米
最早的銅鏡:齊家文化多角星紋鏡,距今有4000多年,直徑14 6厘米。
唯一的商代人面銅方鼎
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 高1.33米,器口長1.1米,寬78厘米,重875千克
現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西周毛公鼎,共32行,計499字。
最高銅像:四川三星堆立人銅像,高2 62米,重約180千克。
最大青铜面具:四川三星堆縱目面具 宽1.38米,高0.645米
商朝劉鼎
圉卣,西周早期。
春秋晚期的透雕交龍紋鋪
青銅時代手環
青銅文化>百度百科
青銅時代(Bronze Age),又稱青銅器時代、青銅文化,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爲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因爲顔色青灰,故名青銅。由于青銅的熔點比較低,約爲800℃,硬度高,爲銅或錫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鑄造成型。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爲主,進入中後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産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鑄造術的發明,與石器時代相比,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開始于公元前3000年。
中國的青銅時代
中國出土最早的青銅器物屬于甘肅馬家窯文化。
最早提出“青銅器時代”觀念的是張光直院士,他在《中國青銅時代》一書中明確指出夏、商、周三代爲鼎盛期,而後還有春秋戰國時代,現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不過依照杜正勝院士在《古代社會與國家》的看法,從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生産工具其實還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只有階級和社會的轉變,因爲青銅器主要作爲禮器和兵器是政權的象征。
根據考古的發現,商朝前期,以鄭州的二裏崗爲中心,輝縣的琉璃閣、洛陽的東幹溝等殷商時期的遺址屬于這個時代;商朝的後期,以安陽的小屯村爲中心,鄭州公園區的上層、洛陽的泰山廟遺址和墓葬屬這個時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遺址以西安市豐鎬村地帶、寶雞西周時期的墓葬;春秋時期以洛陽澗濱(澗濱)爲中心、上村嶺虢墓、新鄭鄭墓、壽縣蔡侯墓爲這個時期的代表;戰國時期,洛陽澗濱爲中心,輝縣琉璃閣、古圍村,長沙和唐山的戰國墓地屬于這個時代。
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也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漢的盤龍城遺址,湖南長沙的炭河裏遺址,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銅器,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
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但這是郭沫若按照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分法,如果依照Willian T.Sanders 與Barbara J.Price所提出的四個階段:遊團、部落、酋邦、國家,那麽照此論述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有兩個,一是血緣關系在國家組織上被地緣關系所取代;二是擁有合法的武力,那麽商文化可能屬于酋邦而非國家),有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並且漢字也已經發展成熟。
即青銅時代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大約從夏代開始,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到了商代,青銅器的應用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青銅工具的銳利遠勝于石器,加以當時的鑄造技術可以制作出適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種手工工具和農具,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産的發展。因此,擁有衆多人口的都邑出現了。在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宮殿;修造大型王陵;構築起城垣與壕溝之類的防禦設施。在都邑與各地之間有馬車與舟船等交通工具相連結;還出現了契刻的甲骨文,用于記錄社會生活中的事件;天文、曆法、醫學等科學也發展起來。青銅工具用于采礦業,可以采出更多的礦石。冶煉業發展的結果,反過來又促使青銅鑄造業的發展。這種良性循環,使中國的青銅時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所創造的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世界文化遺産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7091.html?tp=0_11
青銅時代>百度百科
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爲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因爲顔色青灰,故名青銅。由于青銅的熔點比較低,約爲800℃;硬度高,爲銅或錫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鑄造成型。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爲主;進入中後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産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鑄造術的發明,與石器時代相比,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開始于公元前3000年。
曆史時期Bronze Age
以使用青銅器爲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青銅是紅銅(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熔點在700~900℃之間,比紅銅的熔點(1083℃)低。含錫10%的青銅,硬度爲紅銅的 4.7倍,性能良好。青銅出現後,對提高社會生産力起了劃時代的作用。青銅時代處于銅石並用時代之後,早期鐵器時代之前,在世界範圍內的編年範圍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進入這一時代的年代有早有晚 。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銅器,歐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有了青銅器。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銅較晚,大約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美洲直到將近公元11世紀,才出現冶銅中心。
在青銅器時代,世界上青銅鑄造業形成幾個重要的地區,這些地區成了人類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在古代文化發達的一些地區,青銅時代與奴隸制社會形態相適應,如愛琴海地區、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等國家和地區,此時都是奴隸制國家繁榮的時期。但是也有一些地區,沒有經過青銅時代便直接過渡到鐵器時代。進入文明的地區在青銅時代已經産生了文字。
中國
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紀,止于公元前5世紀,大體上相當于文獻記載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約經曆了1500多年的曆史。這與中國奴隸制國家的産生、發展及衰亡相始終。有學者把中國青銅時代從商周至戰國劃分爲鼎盛期、頹敗期、中興期、衰落期 4 個階段。也有學者將這一時期劃分爲殷商前期、殷商後期、西周期、東周前期、東周後期 5個階段 。中國各地的青銅文化具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可以分作不同的地區類型。中國步入青銅時代,大體經曆了早、中、晚期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早期。以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見二裏頭遺址)爲代表,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間。加上山西夏縣東下馮、山東嶽石文化、遼寧長城東邊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黃河上遊的四壩文化等,都相繼出現了品類繁雜的青銅制品,在一些墓葬中還發現了人殉和 人牲。上述遺址的放射性碳 素 斷 代(見考古年代學)年代,正好在曆史記載的夏王朝紀年範圍內,這些遺址應是夏王朝時期的奴隸制文化類型 ,標志著中國奴隸制國家已經形成。② 中期。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此時期的前一段,是商代早期,約當公元前16~13世紀,以河南鄭州二裏岡文化爲代表 。此時期奴 隸 制 國 家進一步發展,青銅器數量大增,常伴有成套禮器,貝幣大量出現,人殉、人牲更爲普遍。後一階段 ,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約當公元前13~前10世紀(穆王以前)。此時中國青銅時代達于鼎盛,也是奴隸制發展的典型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相當成熟 ,出土大量的精美青銅禮器、武器與工具 。這時的青銅文化以安陽殷墟爲代表,這裏是商王朝的政治統治中心,也是青銅鑄造業的中心。此時興建了大規模的宮殿及陵墓,有發達的金文與甲骨文,人殉與人牲成爲一種制度極爲盛行,凡此種種反映出奴隸制社會的繁榮。西周的周原遺址和豐鎬遺址中,發掘出周王朝的宮殿 、宗廟和墓 葬 ,發現了大量的青銅禮器,反映出中國古代社會的禮制已成熟。③晚期。從西周後期至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的階段。此時期列國都城形成繁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金屬貨幣大量流通。青銅鑄造工藝取得突出發展,出現了分鑄法、失蠟法等先進工藝技術。湖北銅綠山發現的古銅礦,證明當時在采礦、配礦、冶爐砌築及冶煉方面均達較高水平(見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到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推廣,青銅制造業才逐漸衰落。
在中國的邊遠地區,當時還存在著若幹具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文化。如甘青地區,由于民族雜居,文化複雜多樣,有辛店文化、沙井文化與寺窪文化等,其中寺窪文化與西周文化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北方地區有夏家店上層文化,出土的青銅短劍具有地方特點,還出土帶有相當濃厚的中原文化特征的青銅禮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從商周至秦漢,流行著鄂爾多斯式青 銅 器 。東南地區的浙江 、福建至臺灣等地,至西周末期才産生青銅文化,出土的青銅武器等與西周的相同。兩廣 、四川 、雲南等地區的青銅文化 ,既有地方特征,又有中原文化的風格。總之,各地區的青銅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青銅文化的影響,同時具有本地的特色。此外,中國的青銅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還與周圍地區存在接觸,如曾與北方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亞的青銅文化進行過交流,晚期與東南亞青銅文化有過密切聯系。
中國的青銅時代爲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現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在商前期的煉銅遺址中,從可辨認的鑄範中,鐝範爲數不少,雖然青銅的生産工具在早期的隨葬物中較少,但我們在出土的商初青銅器中,仍看到生産工具占相當比重,說明在商代的手工業中,青銅工具如斧、鋸、鑿、錐等已廣泛使用,青銅兵器也日益增多,至于青銅農具,雖然奴隸主不會爲奴隸們提供,但在當時,還有一部分作爲自由民的農民都會擁有,曆年出土的青銅農具有鋤、鏟、 等,這說明青銅的大量使用主要還是從事制作工具。青銅工具在生産中的效用,使青銅冶鑄技術日益重要,因而能獲得飛速的發展。
根據考古的發現,商朝前期,以鄭州的二裏崗爲中心,輝縣的琉璃閣、洛陽的東幹溝等殷商時期的遺址屬于這個時代;商朝的後期,以安陽的小屯村爲中心,鄭州公園區的上層、洛陽的泰山廟遺址和墓葬屬這個時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遺址以西安市豐鎬村地帶、寶雞西周時期的墓葬;春秋時期以洛陽澗濱(澗濱)爲中心、上村嶺虢墓、新鄭鄭墓、壽縣蔡侯墓爲這個時期的代表;戰國時期,洛陽澗濱爲中心,輝縣琉璃閣、古圍村,長沙和唐山的戰國墓地屬于這個時代。
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也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漢的盤龍城遺址,湖南長沙的炭河裏遺址,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銅器,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
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郭沫若按照馬克思主義曆史觀認爲是奴隸制國家,有爭論),有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並且漢字也已經發展成熟。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青銅冶煉鑄造技術,是在紅銅冶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是世界上鐵器和青銅器發明最早的地區之一。中國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青銅藝術品,顯示了綿延一千五百多年中國青銅器的萌生、發展和變化的曆史。
人類在石器時代是單純以岩石爲原料制成工具去改造自然。青銅冶鑄業的出現,表明人類能夠從礦石中提取金屬,再用它去制造工具,用于改造自然。這是生産力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標志,也是科學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青銅業的發展,又促使百工的出現,並帶動各個行業一起興盛起來。商代社會,正是由于青銅業的發展,才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
青銅是古代勞動人民有意識地將銅與錫或鉛配合而熔鑄成的合金,因爲以銅爲主,顔色呈青,故名青銅,青銅作爲合金,熔點較純銅(紅銅)低;就硬度來說,青銅較純銅高。熔化的青銅在冷凝時的體積略有脹大,所以填充性較好,氣孔也少,可見,比純銅還有較好的鑄造性能。這都使青銅在應用上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所以青銅的生産發展很快。青銅工具具有一些紅銅工具所不能擔任的功用,因此它逐步取代了一部分石器、木器、骨器和紅銅器,而成爲生産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青銅生産工具的出現,在生産力的發展上起了劃時代的作用。從此,雖然石器沒有完全被淘汰,但石器時代終于被青銅時代所代替。
亞洲
西亞的青銅時代是城市文明進一步發展的時代,兩河流域南部的奴隸制城邦,隨著烏爾王朝的滅亡而告衰落。進入巴比倫時期後,青銅文化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生産力進一步提高,並進口金銀銅錫等金屬原料。小亞細亞東部卡帕多細亞的奴隸制帝國,約在公元前3500年進入青銅時代早期。公元前3000年前後轉入中期,小亞各地由野蠻進入文明。在鄰近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蘭,于公元前第 3 千年中葉形成奴隸制城邦,産生了國家,處于青銅文化的發展時期。
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北亞、南亞的青銅時代,産生了印度河文明。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青銅工具和武器廣泛使用,有斧、鐮、鋸、刀、劍、鏃和矛頭等,手工業匠人對金屬的熱加工和冷加工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能用焊接法制造金屬器具,並刻有銘文。這時代表性的文化是哈拉帕文化。在東南亞地區,至今發現的最早青銅冶鑄中心是泰國烏隆府的班清墓地,時代在公元前3600~前1000年,青銅器有矛頭、手鐲、腳鐲,矛頭是鑄造後再鍛打成形的。在能諾他墓地,發現用雙扇合範制造的青銅器,並有人祭遺迹。越南紅河流域的青銅文化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其後的東山文化時期,大量地制造銅鼓。菲律賓在公元前 600 年出現青銅器和鐵器 ,是從大陸沿海經巴拉望島傳入的 ,其器類與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的相似。在北亞西南部、南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青銅文化的部落還處在原始公社時期。公元前第1千年初的卡拉蘇克文化,代表性器物爲曲柄刀 、短劍、錛、弓形器、蹼形垂飾,並有裝飾性動物紋樣。朝鮮半島的青銅文化以素面陶爲特征 ,時間在公元前10~前5世紀 。日本的青銅文化從彌生時代前期開始,約在公元前300年前後。
歐洲
愛琴海南端各島嶼在基克拉澤斯文化時進入青銅時代,約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克裏特島在米諾斯文明時期進入青銅時代 ,在公元前第2千年建立了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1600年後,邁錫尼文明興起,在這時的貴族宮室和陵墓中發現了大量的裝飾豪華的青銅武器和金、銀、銅器皿。多瑙河流域的青銅文化是銅石並用文化的繼續。中歐和西歐早期的青銅文化是鍾杯戰斧文化,年代在公元前第 3 千年中到前第2千年初,以繩紋陶爲特征 ;晚期是骨灰甕文化 ,年代爲公元前第2千年後期到前第1千年初,以骨灰墓園爲特征,已知用失蠟法鑄造銅器。巴爾幹和東南歐是一個青銅文化中心,以烏涅茨基文化著稱,分布在捷克、摩拉維亞、多瑙河以北的下奧地利、西裏西亞以及撒克遜等地。另一青銅文化中心是西班牙東南和葡萄牙南部的埃爾阿爾加爾文化,村落圍以石頭砌的高牆,住方形房子、墓葬在村內,行屈肢葬,工具武器有刀、斧、劍、戟、弓箭。東歐森林地帶有法季揚諾沃文化、豎穴墓文化和木槨墓文化,意大利北部的泰拉馬拉文化于公元前1700年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1400年達到鼎盛期。居址內多有幹欄式房屋區。南部是亞平寧文化,在公元前第1千年初爲鐵器文化所代替 。 英國和德國境內的青銅文化,都是以農業爲特征,種植谷物、飼養家畜,遺留下有複雜建築的大量墓地。
非洲
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掌握青銅制造技術應不晚于公元前第1千年 。 到公元11~17世紀,幾內亞沿海地區的青銅制造業達到繁榮期。一般認爲非洲的銅器工藝比鐵器工藝發展晚,似乎從石器時代直接過渡到鐵器時代。在東非的麥羅埃遺址,發現了冶鐵爐和殘余鐵塊。在西非,公元前10世紀即掌握了冶鐵技術。
美洲
美洲的青銅手工業最早發生于中南美,以秘魯和玻利維亞爲冶鑄中心,年代約爲公元前11世紀以前。然後傳到智利、阿根廷西南部和墨西哥,再傳到北美。到13~15世紀時南美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已大量使用紅銅、青銅、金、銀、鉛等金屬制造器物,並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分期
史前時代
全新世 鐵器時代 原始史時期
青銅時代晚期
青銅時代中期
青銅時代初期
青銅時代
紅銅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史前史
中石器時代
更新世 舊石器時代晚期
舊石器時代中期
舊石器時代初期
舊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爲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因爲顔色青灰,故名青銅。由于青銅的熔點比較低,約爲800℃;硬度高,爲銅或錫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鑄造成型。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爲主;進入中後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産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鑄造術的發明,與石器時代相比,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966.html?tp=1_01
青銅器>百度百科
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制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鈎、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爲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爲素面,胎體也更爲輕薄。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分門別類
鼎 相當于現在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曆) 煮飯用:一般爲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當于現在的蒸鍋。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爲甑,置食物;下部爲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
角 飲酒器。形似爵,前後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禮記?禮器》中稱:”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商周之際發展爲造型精美的禮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後開始衰落。《考工記?梓人》引《韓詩》雲:”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說,角與爵之容量爲四與一之比。角的造型與無柱的爵很像,只是流與尾同爲尖狀。自宋以來,定爵形器無流而具兩翼若尾者爲角。
斝(jia,音甲) 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
觚(gu,音姑) 飲酒器。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
觚的形制爲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處用兩段扉棱作爲裝飾。商早中期器形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外撇的口、足線條非常優美,紋飾繁複而華貴。
觶(zhi,音志) 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
尊爲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尊與彜一樣,是祭祀的禮器之共名,是指一組祭器,而不是指某種禮器的專名。尊彜各有其用,但又相互連稱,既表示它們是禮器中特別重要的盛酒器,也代表一套相應的禮制。《周禮?壽宮》記載了裸禮(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用彜、朝踐用尊的事宜。尊流行于商周,因其特殊地位,不僅漢代沿用,甚至到宋代徽宗年間仍制作有“宣和三年尊”。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一般形狀爲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方彜 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有的方彜上還帶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壺 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壺漿”。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
盤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
匜(yi,音儀) 《左傳》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後有鋬,有的帶蓋。
盂 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軌) 銅器銘文作“毀”,相當于現在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爲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書裏寫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
盨(xu, 音須) 盛黍,稷,稻,粱用。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
敦(dui,音對)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
爵(jue, 音決) 飲酒器。相當于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
朝代簡介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于商二裏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爲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裏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裏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于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于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裏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莊,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裏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裏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爲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于二裏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裏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于當時還沒有掌握對範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鬥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裏頭文化式樣,—律爲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裏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爲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于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回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爲象征外,其余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裏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爲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爲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裏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槁城臺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爲典型而精好,現在還找不出像二裏岡或殷墟那樣生産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裏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由于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裏岡期,有的斷爲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産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裏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爲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瓿這類器形,也是這個時期發展 起來的,槁城的獸面紋瓿是其典型。早期體型較高的罍,在這時發展爲體型比例較低而肩部寬闊的式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巨型獸面紋罍是其典型。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爲以後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範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爲兩類,一類是二裏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這方面的實例如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采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幹之稱。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自武丁至于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後期起計,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這樣長的時期內,按照具體情形, 又可區別爲前後兩個階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現的器類有方彜、觶、觥等。方形器大爲發展,幾乎所有的酒器都爲方形。紋飾方面,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有寫實感,主體花紋和地紋明顯區分,地紋常爲細雷紋,與主體花紋構成強烈對比。主體花紋多采用浮雕手法,風格有渾圓、峻銳兩種。銘文多爲一二字,爲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變化較大,除通常樣式外還出現了分檔鼎。方鼎都是槽形長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爲無耳,腹變淺,最大腹徑上移。觚的造型向細長發展,喇叭口擴展,大十字架鏤孔退化爲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體爵大減,圓體爵盛行。斝的變化是斝板上始見獸頭裝飾。三足明顯增高。戈出現了帶胡帶穿。
2)商代晚期後段:器類方面,無肩尊和扁體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見馬銜等車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類。這一期紋飾最爲發達,藝術裝飾水平達到高峰,以動物和神怪爲主體的獸面紋空前發展。紋飾不僅僅施在器身,有些視線不及的底部也裝飾花紋。花紋總體風格森嚴莊重。這一期出現了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但最多不過三四十字。銘文鑄工精細,內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賞賜、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現了蹄形足;圓鼎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變化是雙耳簋急劇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爲細長身喇叭口。爵的變化不大,仍爲圓體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後移。斝仍見獸頭裝飾,繼續流行袋足斝,但體較低而寬,柱飾粗壯。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中國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品種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農具與工具、車馬器、生活用具、貨幣、璽印,等等。單在酒器類中又有爵。角、觶、斝、尊、壺、卣、方彜、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個器種,而每一器種在每個時代都呈現不同的風采,同一時代的同一器種的式樣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區的青銅器也有所差異,猶如百花齊放,五彩繽紛,因而使青銅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從文物鑒定的角度來說,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鑒定難度大,反過來又使研究賞析更富有情趣,青銅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各個朝代青銅器點評
西周青銅器從器形之間看,由于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時期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陶範制作,且一器一範,手工制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範,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僞器,或二者皆僞。
從紋飾之間看,由于同夏、商時代一樣爲陶範鑄成,一範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別用單範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
從銅鐵合鑄上看,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新材料證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這類銅鐵合鑄器所使用的鐵都是隕鐵,那麽究竟什麽時候出現人工冶鐵?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間推定問題,因爲,只要這個時間鉚定了,我們才可以知道從商代晚期到什麽時候屬于隕鐵和銅材料結合成器存在的時間?而什麽時候又是人工冶鐵和銅結合器存在的時間。1990年,河南三門峽西周晚期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莖銅芯柄鐵劍,爲銅鐵合鑄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鐵,被稱之爲“中華第一劍”,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由此我們可以推定,中國曆史上銅和隕鐵合鑄的時代是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鐵與銅合鑄成器的時代至遲在西周晚期技術上已經成熟。
功用性質
在古人心目(古代文獻)中,青銅器有兩種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納(內)、入”,即盛裝物件;一是“設”即陳設布列。《禮記?禮器》說得很明確:“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龜爲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鄭玄注:“金炤物,金有兩義,先入後設。” 納是青銅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納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納對象即古文獻所謂“實物(所實之物)”,就是上面所說“三牲魚臘”,“四時之和氣”之屬,實際就是犧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類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諸如此類分別納入鼎簋尊彜等各類器物中,然後作以調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說文》說:“鼎,和五味之寶器。”《呂氏春秋?本味》記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國語?鄭語》記載史伯說:“夫和生實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肢以衛體。”《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都在申明用青銅器調濟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意思。其調和方法就是“濟其不及,以泄其過”,而最終目的則在于和人心,“成其政”。
以金示和還有另一層或者說更深一層的意義,這就是“炤物”或“象物”示和。《左傳?宣公三年》說:“鑄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原來鑄鼎,制作青銅器不僅用來盛裝和調劑犧牲等給祖先奉獻的禮物,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銅器外表刻畫“物”的圖像。通常所說銅器花紋實質就是圖物象物。
那“物”是什麽呢?答案其實非常簡明。“物者,方物、神物也。”“物”也就是人們所崇拜的神靈,或者視之爲自己祖先所由來的神物,有類于西方所謂“圖騰”。當年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陳擿君春秋公矢魚于棠說》首次發明:“物即圖騰”,可謂真知灼見。其實先秦文獻所見諸多“物”字,很多都可以這樣來理解。如《尚書?旅獒》:“畢獻方物”;《詩?大雅?生民》:“有物有則”;《左傳》中《隱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動”;《國語》中《周語》:“服物昭庸”,《越語》:“民神雜糅,不可方物”;以及《周禮》中《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司常》等“旗物”,《大司樂》:“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等等。
著名青銅器
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複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爲祭祀其母所鑄。
四羊方尊,(商代)
通高58.3厘米
1938年湖南省寧鄉縣出土
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
商代方尊的代表
銅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達34公斤,加上它獨一無二的造型,理當進入文物精品之寶庫。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于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于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爲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爲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範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範時可能産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于靜。被稱爲“臻于極致的青銅典範”。
酗亞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鑄品。清宮舊物,現藏故宮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寬38厘米。大敞口,寬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體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頸飾蕉葉紋,肩及圈足飾鳥紋。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莊嚴
龍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縣。器高五十點五厘米,口徑四十四點九厘米,重約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爲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爲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上部有弦紋,並開有十字形鏤孔。 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于這一主題,有人認爲:在這裏,"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于這種傳統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爲這應該是在表現一種巫術主題。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麽,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系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鴞尊
曆史:商代後期
尊爲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于商代。鴞,俗稱貓頭鷹。在古代,鴞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鴞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鴞形。此鴞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鴞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爲一對兩只,鑄于商代後期。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厘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爲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通體飾以紋飾,富麗精細。喙、胸部紋飾爲蟬紋;鴞頸兩側爲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鴞鳥,整個尊是平面的立體的完美結合。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
“婦好”應是商王武丁之妻。據殷墟甲骨文記載,婦好是一位能幹、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參與國家大事,主持祭祀,還帶兵征伐過羌、土方等國家,頗具傳奇色彩。 原物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鉞 作爲一種兵器,由青銅鈹頭、長柄構成,鈹頭尖鋒直刃、扁莖,穿透力很強,很可能是由扁莖短劍發展而來。它出現于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鉞,由于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爲軍權的象征。
鉞是商周時代重要的禮器之一,也是一種兵器。據考證,這種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在青銅器中更強調華麗、美觀的特質,成爲象征權力、象征威嚴的禮儀用物,此處所選兩件鉞是商代後期作品,格外強調器物威嚴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藝術風格完全一致。
.爵 飲酒器,青銅爵最早出現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流與杯口之際有兩注,後有尖銳狀尾、中爲杯,一側有柄,下有三足。
下面是青銅禮器:
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用于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力,是立國傳家的寶器。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其存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顯著特點。青銅禮器可分爲四大類: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禮器。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達875千克,是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狀花紋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奇數的成組鼎來代表貴族的身份。據《春秋公羊傳》何休注,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發現中,奇數的列鼎往往與偶數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與8簋相配、7鼎與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飲酒器爵、觶、觥及盛酒器尊、卣、壺、斝、罍、觚等。商代貴族飲酒成風,西周初曾嚴厲禁酒,西周中期以後青銅飲酒器大爲減少。
水器。有盤、匜等。主要用于行禮時盥手以表示虔敬。
樂器。有鐃、鍾(包括甬鍾、鈕鍾與鎛)、鼓等。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多達65件的青銅編鍾,音域寬廣、音色優美,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及音樂的高度水平。
特點: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曆了十五個世紀。 高峰: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冶鑄業作爲生産力發展的標志而達到高峰。戰國晚期,冶鐵業出現,高水平的青銅冶鑄業完成了曆史所賦予的使命
包括青銅生産工具,青銅兵器,青銅禮器,銘文,青銅樂器等
西周青銅器鑒定
從器形之間看,由于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時期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陶範制作,且一器一範,手工制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範,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僞器,或二者皆僞。
從紋飾之間看,由于同夏、商時代一樣爲陶範鑄成,一範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別用單範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
從銅鐵合鑄上看,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新材料證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這類銅鐵合鑄器所使用的鐵都是隕鐵,那麽究竟什麽時候出現人工冶鐵?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間推定問題,因爲,只要這個時間鉚定了,我們才可以知道從商代晚期到什麽時候屬于隕鐵和銅材料結合成器存在的時間?而什麽時候又是人工冶鐵和銅結合器存在的時間。1990年,河南三門峽西周晚期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莖銅芯柄鐵劍,爲銅鐵合鑄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鐵,被稱之爲“中華第一劍”,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由此我們可以推定,中國曆史上銅和隕鐵合鑄的時代是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鐵與銅合鑄成器的時代至遲在西周晚期技術上已經成熟。
從鑄範種類上看,西周時期除了陶範法冶鑄外,也還延續了夏商時期用石範鑄造青銅器小件和不複雜器物的傳統。由于石範法只能制造一些簡單的工具和武器類青銅器,所以到西周時期石範鑄造青銅器的方法,基本上沒有得到發展,在西周時期絕大多數青銅器的鑄造還是采用陶範法鑄造,只有極少數的青銅器是用石範鑄法鑄造,我們在鑒定這一類石範法鑄造的青銅器時,就要和陶範法鑄造青銅器的鑒定要點區分開來,如石範法鑄造的青銅器,存在著器形和紋飾之間相同的現象。
從其它看,西周時期青銅器在以下幾個方面和夏代青銅器的特征相似,如,在聽聲音上和青銅器的鏽蝕上、以及青銅器的重量上,其辨僞的方法基本相同。
從紋飾上看,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在繼承商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西周早期和商代晚期一樣進入了紋飾發展的鼎盛期,這是同當時的社會曆史大背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雖然朝代更替了,但統治階級用禮器統治人們的思想沒有改變,所以,青銅禮器發展的大環境沒有改變,這樣青銅上的紋飾還是按照爲禮器服務的思想不斷發展,商代的許多紋飾在西周時期仍然在使用,如,商代晚期獸面紋的變化的形式“環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內卷角形、曲折角形、雙龍角形、長頸鹿角形、虎頭形、熊頭形獸面紋”等紋飾,在西周早期仍在使用。而在西周中後期形成了西周時期特有的紋飾特征,如,西周中後期,主要流行環帶紋、竊曲紋、重環紋、垂鱗紋、波曲紋、鳳鳥紋、瓦紋等,另外,還出現了許多無紋飾的素器,在這些素器當中有的也有飾幾道紋的。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有時候用雷紋爲地,這實際上是延續了青銅器禮器化的進程,可以想象以雷紋爲地的青銅器上存在的各種紋飾多是天上的神靈,或是能上天入地的神物,因爲,它可以在雲雷紋之上生活,但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上的雲雷紋沒有商代普遍,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在西周時期人們崇拜的對象,逐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但我們應明白,商代和西周時期雖然在紋飾的種類上不同,但這些紋飾的本質和功能沒有變,仍然是爲了增強青銅器的神秘性,加強了其禮器的地位。當然,在西周時期青銅器紋飾進化的過程中,否定掉的許多傳統的青銅器紋飾,這些紋飾爲什麽會被否定掉呢?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紋飾不適應時代的要求了,不符合禮器神秘性規律了,所以,自然就會被淘汰掉。
西周時期的許多紋飾遵循這個規律,如商代和西周早期的獸面紋及其變形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就逐漸被淘汰,在西周中後期,獸面紋很少,即使有也多在足部和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另外,商代的夔龍和鳥紋在西周時期也是少見,基本上棄置不用了,這是因爲,西周時期人們崇拜的對象發生了改變,生産力進一步得到了提高,西周時期已經沒有什麽動物是人的對手了,人們對許多自然界中存在的動物不再恐懼,不再崇拜,既是征服不了的猛獸至少也對它的習性有了深刻的了解,已經不再屬于崇拜的對象,這樣這些動物的神秘性就小了,更不要說是稱之爲神了,所以在西周時期真正的獸面紋就少了。即使有,也多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現。因爲,只有抽象才是超現實的,才是人們所崇拜的,因爲人們只崇拜抽象的事物。而替代的則是新的紋飾,當然,這些紋飾是抽象到了極點,如,重環紋、垂鱗紋、龍紋等。當然,也有一些比較難于解釋的紋飾,比如說波曲紋,在西周時期的青銅豆和青銅甑等器物上都有表現,對于這種波曲紋有的人認爲是一種不知名的獸紋,當然,我們對波曲紋的研究還很不夠,但是,據我對虢國墓地青銅器上的波曲紋進行觀察,總覺得象是大海的波浪,或者至少應該和大海有點聯系,因爲大海在周代是不爲人們所認識和理解的,所以,大海對于周人來講還是極神秘的,這樣人們就會成爲人們崇拜的對象,也許這種波曲紋本身並不是來源于大海,但從外形上看不免會被人們這樣理解。
西周時期許多青銅器上的紋飾,在布局方法上還出現了幾種紋飾並存的局面。有的上面飾竊曲紋、中間爲三角紋和竊曲紋、腹部爲鳳鳥紋或龍紋、圈足是竊曲紋,十分複雜,在手法上,主要采用虛實、縱橫、疏密等排比方法,使圖案變化豐富多彩,但是對稱性很強。另外,西周時期紋飾的特點還有一點,這就是主次紋飾的應用,即在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紋飾一般都有幾種,但只有一種紋飾是主體,其特點很明顯,一般都占據著顯著的位置,且面積很大。目前市場上有很多仿制的西周青銅器,但大多都不得其精髓。
古代青銅器銘文辨僞
商周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外做一塊銘文範,鑲嵌入主體內範中。有的銘文範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迹。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組的銘文皆是如此。商周青銅器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銘文橫行直行都比較規整,範土的銘文是陽線條,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覺,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體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而從事在陶範上刻銘文的技工,技術很高超,書寫也很流利。
春秋戰國青銅器上出現整篇刻上去的銘文,但原刻的文字是當青銅器脫範不久科的,因古時無鋼刀,就用小輪子在銅器上琢磨出來的,所以字體比較光潔,只有琢磨痕,而無刀痕。宋代以後很多在沒有銘文的青銅器上作僞銘紋,作僞銘紋是用刀刻的,一筆要刻上好幾刀,往往會留下刀刃的痕迹。
宋代以來,金石家的研究重點是文字,當作曆史文獻對待的青銅器銘文,所以當時有銘文的青銅器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那時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銘文方面,宋代仿制的青銅器也大部分帶有銘文。
鑒定銘文真僞,除仔細觀察原銘文附近有無改鑿.改刻以至字體不一,表面高低不平,補上僞鏽等痕迹外,還可以從銘文的鑄造方法來鑒定。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所本,字體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顆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範土鑄造不同。
青銅器特點
青銅器物是銅錫合金,有較強的硬度,不像瓦當磚瓦、甲骨陶瓷及書畫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長期收藏。再則青銅器皿形態各異古樸典雅,線條暢達,這也是其他古玩所無法企及的。
首先,中國青銅器數量大,種類繁多。究竟中國有多少件青銅器物,這是誰也無法統計的數字。有人統計過,僅以有銘文的青銅器物而論,從漢代到今天,出土就達一萬件以上。若加上無銘文的銅器,其數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爲數量大,中國青銅器的品種也極其豐富,不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禮器,還有車馬器、農具、工具及各類生活用具等一應器物。衆多的青銅器皿,造型生動、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數量大、品種繁的中國青銅器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這是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之一。
其二,中國青銅器分布地區廣,且質量上乘。中國青銅器出土較爲集中的地區是中原,但它的分布範圍遠遠超出中原地區,東北、西北、巴蜀、嶺南甚至西藏及東海漁島上都發現有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生動、精美,風格各異,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制作精湛、形狀瑰異、花紋隨意、富麗典雅,其精品不勝枚舉,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雙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蓮鶴方壺、雙雄寶劍、勾踐劍、長信宮燈、嵌綠松石臥鹿、銅車馬一流,鑄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當然深受國內外藏家鍾愛。其他各類青銅器物,鑄造者根據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確把銅錫比例,使器皿質量優良,這是國外青銅器鑄品望塵莫及的。
其三,器物銘文可以說是中國青銅器最大的特點。世界各地古青銅器絕大多數沒有銘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銅器或鑄有很短的銘文。中國古銅器有銘文者僅出土的就達一萬余件,且名文長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這些銘文字體,或粗獷放達,或蒼勁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書法欣賞價值。這些銘文也是鑒定中最難把握的一環。
其四,以容器爲主的中國青銅器也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就世界範圍而言,從印度河流域到巴爾幹半島,從米諾斯文明到邁錫尼文明,其青銅器的代表作大多爲武器,如戈、矛、刀、箭、劍、戟、鏃等,而中國卻以鑄造難度較大、紋飾複雜的容器爲主。這些容器,尤其鼎,是爲國家重器。其寓意深奧、內涵豐富,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終是鑒定家及藏家們感興趣的問題。另外,歐洲青銅文化以武器爲代表,中國青銅文化以容器爲代表,這是不是前者富于侵略性,而後者安于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
中國青銅器的四大特點,是鑒定者應當了解的基本常識。
青銅器鑒別
從史料歸結出僞器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是全器皆僞。如上海博物館所藏西周晚期“師兌簋”,按原器翻鑄,尺寸與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經驗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子幅觶",整器由鳳鳥紋等紋鏤刻而成,但紋線死板,紋飾呆滯,同時器表是用漆皮做的地。因此,細心審視,也可以看出破綻。
二是器物的一部分爲僞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爲真器,但作僞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個流,並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個飾物,成爲一件古代無此形制的觶,不倫不類。
三是拼湊真器殘片做成僞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商代卣",器身與梁的紋飾風格不同。仔細看,梁環有焊接痕迹,表明梁與器身原不屬一器。雖其均用商代青銅器殘件做成,但整個卣應爲僞器,因爲鹵無此形狀提梁。
四是器真銘僞。這又包括兩種情況:其一,銘文全僞。銘文或用刀具斬刻而成,或用化學藥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一真器銘,或拼湊,或隨意杜撰。由于戈、劍的平面部位易于僞刻,所以在戈、劍上僞刻銘文較爲多見。其二,在真銘外,加刻僞銘。
五是器真而花紋僞。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紋少的囂物上僞刻花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制造的"父已壺",原爲戰國素面壺,作僞者在其身上僞刻了商代的獸面紋及。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 "戰國幾何紋壺",作僞者在花紋中僞嵌了金銀絲片。
青銅器的修複保養
青銅器的修複與保護由于金屬類文物的修複保護技術基本相同,青銅器修複保護技術在金屬類文物中比較金面,而且青銅器占金屬文物中的比例最高,所以本文以青銅器的修複保護爲主全面系統的介紹青銅器修複保護技術,大家可從中借鑒其它文物的修複保護方法。 在人類曆史上曾經曆了一段漫長的青銅時代,這是一個以青銅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爲特征的人類物質文明發展階段。所謂青銅是:銅與錫或鉛等元素按一定比例熔鑄而成的合金,以銅爲主,顔色呈青,故名青銅。
。 第一 青銅器文物的腐蝕機理 要修複和保護好青銅器,必須對青銅器腐蝕的機理進行探討,以利于采取正確的、有效的保護措施。青銅器鏽蝕機理隨著科學的發展在不斷的有所發展,各種理論和觀點不斷踴現,但目前看法較爲一致的是:器物埋藏地下時接觸到氯化物,因爲氯離子半徑小,容易穿透水膜而與銅作用形成氯化亞銅: Cu十Cl=→CuCl十e 氯化亞銅又與水反應生成氧化亞銅和鹽酸: 2CuCl十H20→Cu20十2HCl 氧化亞銅遇氧氣、水和二氧化碳時可生成堿式碳酸銅; Cu20十―02十H20十C02→CuC03•Cu(OH)2 氧化亞銅遇水、氧,加上鹽酸又可轉化爲堿式氯化銅: 2Cu20十2H20十02十2HCl→CuCl2•3Cu(0H)2 因此,青銅器在外界環境影響下所形成的腐蝕産物,是一種由內向外爲CuCl、Cu20,再向外是CuC03•3Cu(OH)2或CuCl2•3Cu(OH)2,或兩者都有的層疊狀結構,這一結果已被 x射線衍射法的分析所證實。 由于氧化亞銅層的轉化産物一堿式氯化銅是疏松膨脹的,呈粉狀,通常稱爲粉狀鏽,氧和水仍可進入其中,使氯化亞銅層轉化爲堿式氯化銅∶ 4CuCl十02十4H20→CuCl2•3Cu(0H)2十2HCl 這就造成了內部生成粉狀鏽的條件;生成的鹽酸遇到共析組織,又使銅轉化爲氯化亞銅: 4Cu十4HCl十02→4CuCl十2H20 形成的氯化亞銅又與浸入內部的氧氣和水作用生成堿式氯化銅。這樣周而複始,使青銅器的腐蝕産物不斷擴展、深入,直到器物潰爛、穿孔,這就被稱爲“青銅病”。 青銅器鏽蝕機理有的資料認爲還與青銅中錫;鉛密切相關。通過電鏡掃描;電子探針進行分析後得出“粉狀鏽”的化學成分爲∶堿式氯化銅、二氯化錫(或亞錫的絡陰離子)及氧化鉛的混合物。青銅“粉狀鏽”是點蝕型腐蝕。青銅器中銅、錫、鉛呈不均勻分布,可分爲許多電位不同的微區,並組成微電池進行電化學腐蝕,這是産生點蝕得以擴展的內在因素。其鏽蝕蔓延的條件是潮濕、含氯離子的環境,這是點蝕發生的外界因素。 對青銅器的鏽蝕,有的還提出了生物腐蝕的觀點、實際上有些金屬器物在缺氧的條件下,腐蝕速度仍很快,腐蝕産物爲大量的硫化物(這已被一些試驗所證實)。這種硫化物是在嫌氧細菌的作用下,由微生物還原硫酸鹽産生的硫化氫而轉變得采的。有關生物與青銅器鏽蝕關系的理論還有待于人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第三,青銅器的去鏽與保護 青銅器大多數曾經地下埋藏,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蝕。作爲腐蝕介質土壤的毛細管及孔隙被空氣、水和電解液充滿。青銅器埋于地下,在空氣、水、電解液的作用下,自然形成各種不同色彩的腐蝕覆蓋層,有黑色的氧化銅(CuO)、紅色的氧化亞銅(Cu2O)、靛藍色的硫酸銅(CuSO4)、藍色的硫酸銅(CuSO4•5H2O)、綠色的堿式硫酸銅(CuSO4+3Ca(OH)2)、白色的氯化亞銅礦(CuCl)、白色的氧化錫(SnO2)等不同色彩。絕大多數屬腐蝕産物,不僅沒有破壞古代藝術作品,反而更增添了青銅器藝術效果。古色的腐蝕層,成爲青銅器莊嚴古樸、年代久遠的象征,鏽層一般並未改變青銅器物的形態,而且銅鏽的性質也較穩定,不致使器物破壞。所以這類腐蝕層應保留。但鑒于大多數出土青銅器基本上都是有土及鏽包著,如要露出底色、花紋、圖案、銘文,就必須除鏽。但除鏽又不能損傷銅器本胎,並要保留好的鏽色。與基本除鏽不同的是“粉狀鏽”的去除,青銅器鏽蝕機理主要爲氯離子的存在對青銅器的鏽蝕影響最大,是産生“粉狀鏽”使青銅器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要保護好青銅器,關鍵在于如何處理氯離子,怎樣將氯離子從器物裏層移出來加以除去,或者是把氯離子封閉、穩定在器物的內部,使之與氧氣和水分隔絕,免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去除多余銅鏽及“粉狀鏽”方法很多,采用何種方法除要視每件文物的具體情況而定,但總的有一條原則,必須保持器物的原貌,特別不能傷害器物的銘文、花紋和古斑。
除鏽方法主要有處理方法有三類:即機械法、化學法和電化還原法。三類方法上相互配合使用。 (1)機械方法:分爲手工操作和機械操作。 手工操作:多用于已暴露在青銅器表面上的粉狀鏽。可以用各種工具,如不鏽鋼針、錘子雕刻刀、鑿子、鏨子、不鏽鋼手術刀、多功能刻字筆、潔牙機等,直接在器物上操作,細心地將粉狀鏽剔除。在粉狀鏽去除後,往往會發現一層很薄的銅,這並不 青銅器的銅體,而是氯化銅水解過程中産生的銅。它的下面常掩蓋著許多灰白色的氯化亞銅,因此,用鋼針刺穿薄層銅質後,發現確系氯化物可將其去除,直至見到銅體爲止。機械方法包括:挖剔、削切、刮磨、鋸解、掃刷、吹掃、打磨等。 機械操作有: 噴砂機:可用于清除金屬表面上的鏽蝕和腐蝕産生,它的去鏽原理是利用氣壓噴射金屬微粒,鏽會被迅速去除。該方法一是快速,二方便,三去鏽面積可大可小,這一點比激光器去鏽、超聲波去鏽有更大優勢,四有些洞隙深處的鏽也能去除。 激光去鏽:采用激光對青銅器孔洞狀深部病竈中氯化物的去除具有准確、易行的特點。主要利用激勵出的巨大光能,瞬時作用在表面鏽層上,使表面溫度迅速上升,利用激光束同物質相互作用時産生的光熱、光化、光壓等光學效應。由于鏽層結構疏松,對該能量的吸收能力強,因而將鏽蝕層迅速燒熔,汽化與本體分離,他能夠快速、高效、無污染地清除掉青銅器表面的綠色有害粉狀鏽,從而達到延長青銅器壽命、有效保護文物的目的。這種方法不適用于大面積有害鏽的去除。 超聲波去鏽法:超聲波清洗器,是采用超聲波微機械振蕩波,無論在固相、還是氣相介質中均可以波的方式傳播。其機理:借空泡作用,而發生高頻沖擊及振動液體,在超聲波的一個周期中的某個時間受到負壓,液體在液固界面被引開使那裏成爲真空,産生空化氣泡,在另一時期,又因承受正壓而空泡形成至破裂過程,以高頻反複進行,對被清洗物品上的污垢進行周期性的強力沖擊,而使之脫離物品,而污垢物品表面的空化氣泡的劇烈振蕩作用,更促使污垢自物品剝離,故超聲波能達到極好的清洗效果。也可加入倍半碳酸鈉溶液浸泡通過超聲波加速反應,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長時間的浸泡處理效果。另外,還可以用超聲波潔牙機、刻字筆等。(2)化學法 用化學試劑配制除鏽液,除鏽液配方較多。
l、 用5%-10%檸檬酸、5%-10%氫氧化銨、堿性酒石酸鉀鈉,可直接將青銅器置于除鏽液中浸泡,也可以用脫脂棉蘸除鏽液,再敷于生鏽的部位。
2、倍半碳酸鈉法:倍半碳酸鈉亦稱堿浴浸泡法,所用化學劑爲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配制成碳酸氫三鈉溶液,將含氯化物的青銅器浸入1%或5%的倍半碳酸鈉(Na2C03•NaHC03•2H20)溶液中浸泡,浸泡時最好加熱,使液溫白天保持在40℃左右。晚上自行冷卻。溶液中,至該浸液中無氯離子出現爲止。然後再將器物用蒸餾水浸泡沖洗,將鏽蝕的青銅器放入溶液開始每周換一次,幾周後可半個月或更長一點時間換,浸泡至少要三個月,直至氯離子濃度達4PPm以下爲止,這是一種沿用很久的方法,缺點是極其費時。 這種方法,通過浸泡腐蝕産物與倍半碳酸納發生作用,而使氯離子進入溶液中,對保存綠色的銅鏽有利,當需要保留銘文、花紋和古斑時,用本法比較合適,所以直至目前還被廣泛采用。但是從除去氯離子的效率來看,它不是特別好,這是因爲青銅器表面腐蝕層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由擴散控制的動力學過程。只有多次更換浸泡液,才能使氯離子繼續擴散出來。爲了提高除鏽的效果,需要延長浸泡的時間。如果倍半碳酸鈉的濃度采用5%。不但釋放出的氯離子多,而且速度也快,但是對銅的消耗也相應增加,故不宜采用過濃的倍半碳酸鈉溶液。
3、苯並三氮唑(BTA)法:BTA法系國內外用來保護銅及銅合金常用的很有效的青銅緩蝕劑,用于古青銅器的保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苯駢三氮唑是白色到奶油色的粉末結晶,能溶于乙醇、苯等有機溶劑中,關于BTA抑制銅腐蝕的機理主要有兩種,即吸附理論和成膜理論。吸附理論認爲,BTA吸附于銅器表面後,改變了金屬與溶液的界面結構,並使陽極反應的活化能顯著升高,從而降低了銅本身的反應能力。而成膜理論認爲,BTA對銅的保護與Cu20膜的存在有關,能形成Cu(I)—BTA配合物保護膜,也能在Cu0表面上形成Cu(I)—BTA配合物保護膜,這種膜覆蓋性能良好;緊貼在金屬的外部,把金屬表面與腐蝕介質隔開,形或不溶于水及部分有機溶劑的透明覆蓋膜,生成膜比較牢固,使金屬的溶解或離子化程度大大降低,起到了保護金屬的作用。 具體的保護方法是先配制5%的BTA乙醇溶液置于可抽真空的容器內,放入待處理的青銅器文物,由真空泵抽至溶液呈沸騰狀停止,將整個容器于恒溫糟中恒溫至60℃,恒溫期間控制真空度爲400毫米汞柱即可,—般需要8小時以上,結束後取出器物用乙醇洗去表面殘留的BTA結晶。而BTA在60℃下作減壓滲透處理,使緩蝕劑能充分地滲入器物的鏽層內,而且成膜最好。如果沒有減壓設備,或者文物體積較大時,也可用小濃度的BTA溶液,用毛刷蘸取BTA溶液直接在器物上多塗幾次。對處理後的青銅器也可用苯駢三氮唑乙醇溶液浸泡過的紙張包裹,使器物處了苯駢三氮唑的蒸汽中。 爲了防止苯駢三氮唑揮發過度,使青銅器文物長期而完整地保存下來,在除去器物上粉狀鏽後,在其表面上塗一層無色、透明,抗化學腐蝕性能好,附著力強,老化期長,且能保持文物原貌的塗料進行封護,以加固緩蝕劑與青銅表面所形成的膜,使其膜更加堅固,防腐作用更加持久。可塗刷3%的乙基纖維素乙醇溶液或3%聚乙烯醇縮丁醛乙醇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三甲樹脂甲苯溶液、有機矽樹脂等。 近年來國外對BTA系列緩蝕劑的研究仍很活躍,並推出了一些新的衍生物,如甲基苯並三陛(TTA),萘並三唑、2.5—二巰基噻二唑、2—(5—戊基胺)—苯並味唑、2—巰基苯並味唑、氯苯並三唑、2—氨基嘧啶等,這些物質在抑制銅的腐蝕方面均優于BTA。另外還提出了一些提高緩蝕性能的新的使用方法,即以BTA爲主體,加入一些其它藥劑組成複合緩蝕劑。實驗證明,使用複合緩蝕劑往往比單獨使用其中任何一種緩蝕劑具有更爲優良的緩蝕效果,其緩蝕率比簡單的加和值要大得多,這種相互發揮各成分作用的效應,稱爲緩蝕劑的協同效應,協同效應是研究緩蝕劑從延緩腐蝕提高到阻止腐蝕的重要途徑之一。例如BTA與芐胺混合,不僅加快了成膜速度,而且也提高了緩蝕能力。BTA與鉬酸鹽混合使用,其緩蝕效果加倍。
4、過氧化氫法:用過氧化氫作爲氧化劑將氯離子氧化除去,所用的濃度,視鏽蝕情況而定,剩余的過氧化氫稍爲加熱即可全部分解,對器物不會産生任何影響。本法與倍半碳酸鈉浸泡法比較:處理的時間短,除去氯離子比較徹底。與局部電蝕法、氧化銀封閉法比較,過氧化氫法對面積大小不同的粉狀鏽,對深淺不同的粉狀鏽都可清除,使用面寬而且處理比較簡便。
5、乙睛法:用50%、5%乙腈、5%乙醇加水至10O%。這種溶液中的乙腈與亞銅離子形成穩定的堿式氯化銅,這種溶液效果較差,不能在短時間內起作用。本法的不足之處在于浸泡時間長了會導致綠色銅鏽變黑,而且因乙睛蒸氣有中等程度的毒性,浸泡時需要良好的通風環境或密封措施。
6、氧化銀保護法:此法適用于斑點狀“粉狀鏽”局部腐蝕的器物。它是利用氧化銀與氯化亞銅接觸後,在空氣中水蒸氣的作用下,形成角銀膜的辦法,封閉氯化亞銅的暴露面,以達到控制青銅器腐蝕的目的。首先用機械方法將産生“粉狀鏽”的根源一灰白色臘狀物的氯化亞銅剔除,直到看見新鮮銅質爲止,用丙酮將腐蝕區擦幹淨,然後用乙醇將氧化銀調成糊狀填充剔除部分,使未剔淨的氯化亞銅與氧化銀接觸進行反應,形成角銀膜而阻止氯離子的作用,使銅器趨于穩定。但此法經填充後的凹坑表面形成棕褐色斑點,還要作隨色處理。
7、去離子水法:對于一般青銅器的清洗可采用40℃一60℃的去離子水或蒸餾水反複多次漂洗腐蝕的青銅器,可以洗去氯離子而不會改變青銅器的綠鏽,但此法對除去氯離子的能力有限效果不佳,只可作爲完好青銅器的清洗。
8、檸檬酸和硫脲混合溶液法:5%檸檬酸、1%硫脲的水溶液(PH=O.95)清除局部有害鏽,然後用l%NaHco3水溶液中和殘留試劑,在此溶液中硫脲作爲金屬緩蝕劑,同時又能與亞銅離子形成多環配合物,檸檬酸則與二價銅離子形成穩定的配合物,這樣可使氯化亞銅與堿式氯化銅分別溶解,達到去除粉狀鏽的目的。但與一價銅的配合能力較差,而硫脲對一價銅的配合能力較強,因此硫脲常作爲添加劑與檸檬酸混合使用效果好。這是由于在腐蝕産物中,堿式氯化銅的鏽比起氧化亞銅的鏽要疏松得多,要使氯離子順利地通過腐蝕層向外擴散,關鍵在硫脲的加入起到調節檸檬酸對氧化亞銅的配合能力的作用,形成一價銅與硫脲的配合物而使部分氧化亞銅層溶解。同時硫脲也可與氯化亞銅配合,使氯離子釋放出來,達到除鏽的目的。本法對大件青銅文物,特別是需要揭示表面銘文和花紋圖案時,可顯出很好的效果。
9、堿性連二亞硫酸鈉法:將器物用5%連二亞硫酸鈉水溶液浸泡24小時,由于在二亞硫酸鈉的強還原性,可將二價銅,亞銅分別還原爲銅,連二亞硫酸鈉根本身氧化爲硫酸根。在運用堿性連二亞硫酸鈉溶液去除硫酸根。在運用堿性連二硫酸鈉溶液去除氯化物時,應注意控制溶液的PH值于13以下。因爲青銅中含有一定量的錫,金屬錫的強堿介質中可生成。Sn(OH)-2。配離子進入溶液,從而使金屬基體中的錫則不受影響。運用連二亞硫酸鈉去除氯化物能獲得十分理想的效果。用此法處理後,還要在蒸餾水中清洗48小時,以除去殘留的腐蝕性溶液。此法的缺點是連二亞硫酸鈉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惡臭氣味,處理必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同時還帶來環境污染問題。
http://baike.baidu.com/view/31782.html?tp=2_01
文章定位: